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循环经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抢救将要消失的文章
热度 2 杨学祥 2011-2-24 06:50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抢救将要消失的文章 杨学祥 2005年3月9日,我在光明观察等网站刊登了一篇抨击高速度、高风险、高消费的文章《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6年过去了,网络文章未被很好保存,抢救性重发迫在眉睫。好在还有网络记录尚存,可点击验证。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 光明网 2005-3-9 10:51 在一年之内中国两会代表对循环型经济和节约型经济的认同,表明高速度、高消费、高风险的当代经济发展趋势受到严重挑战。 ...《新民周刊》2005年3月7日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HIAW/804101.htm 14.杨学祥.中国北方干旱趋势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新闻周刊.2001,(32):1415.杨学祥.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 杨学祥 发帖: 676 来自: 吉林省长春市 于 2005-03-09 09:26 摘要: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国军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关键词:资源,环境,能源,循环经济,节约型经济,强制性消费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 正在此间举行的政协大会上,伴随着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讨论,“节约能否成为国策”在政协委员中也引发了一场“激烈辩论”。民盟中央带来的消息让人震惊:最近,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 。民盟中央在大会发言中呼吁,“国无远虑,必有近忧。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2004年3月6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无论是在政协委员驻地,还是在人大各个代表团,只要提起循环经济,总能引来代表委员们的共鸣。为什么平平常常的“循环”二字,在代表委员们的心中占有这样重的位置?循环经济是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单向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需要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发展循环经济被写进了计划报告中,表明政府对这一经济增长模式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 在一年之内中国两会代表对循环型经济和节约型经济的认同,表明高速度、高消费、高风险的当代经济发展趋势受到严重挑战。 1.历史的回顾 5年前,当我提出“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除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外,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一观点时,仅有《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第46期)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0年,第8期)发表了我的文章 ,很多崇拜西方生产方式的人对这一观点一时还难以接受。 5年过去了,美国的新经济从连续十年的持续增长突然转向衰退,最近虽然有复苏迹象但欠债累累;日本经济在经历十年持续停滞之后至今仍处于低迷状态;高消费带来的资源和能源浪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导致谁来供应中国的大讨论。长期的经验教训和东方的文化传统,使日本抛弃了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出了“环境立国”的新战略,大力培育环境相关产业和环境保护产业,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这与美国的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的环境政策成鲜明对照。研究日本经济战略转变的原因,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可以对比的是,“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专题论坛会议于2001年9月4日在北京开幕。环境问题成为会场内外的热门话题。参加“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专题论坛会议的专家、学者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声。重温21世纪论坛的呼声,对发展循环型经济大有帮助。 2.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的代价 亚洲开发银行 环境与社会发展局的官员罗夫•泽留斯(Rolf Zelius)在专题论坛上指出 ,过去30年来,一些亚洲国家经历了其他任何地方前所未有的高经济增长率。然而,这些经济增长要付出代价。亚洲丧失了一半森林覆盖和不计其数动植物物种。其1/3的农业用地已经退化,鱼类资源减少了一半。今天,该区域严重污染城市的数量最大,其河流和湖泊属世界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列。确实,环境退化已成为普遍现象,包括东亚次区域的经济迅速增长、中亚经济转型国家其原有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不可否认地忽视了环境,以及南亚地区贫困仍然是决定性的地方性问题。根据他们的最新研究,亚洲环境退化的根源在于两种政策失误。第一,发展中成员国的决策者们没有将健全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放在优先地位,而是几十年来都采取“先发展,後治理”的办法。这导致社会付出更大的整体代价,并加剧了贫困;第二,当一些政府确实制定环境条例时,他们往往采用不能监测或实施的严格标准以及强硬的政策手段,这些手段忽视对遵守法律的奖励刺激。 在柬埔寨,森林破坏导致灌溉系统的改变,致使水稻减产,无数居民受到饥饿威胁;马来西亚的Srawaka森林里砍伐与严重的水土流失相伴随。更为严重的是,森林退化在这些地区已不仅仅只是威胁到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已经上升为政治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忠玉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森林对人类社会的价值莫过于提供木材,直到近期人们才正视,自然环境的退化、生态系统的崩溃、频繁的自然灾害等均是由于森林的消失而增加,而众多依靠森林产品生存的人们也由此受到严重威胁。 事实上,恩格斯对人类盲目的实践活动早就作过如下精彩深入的分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可惜的是,对商品价值的盲目追求淹没了智慧的理性分析。 国际林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法?齐白塔说,人类对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盖了保护资源所带来的长期利益。在将环境和生产力错误地割裂开来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发展生产力而不是环境,因为他们能最生动、最直接看到的仅仅是眼前利益。但是,时间一长,人类总是会付出代价的。而事实上,环境和生产是不可分割的、互惠共生的,为了自身的经济安全,保护森林与环境才是人类对自己最负责任的做法。 3.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 到目前为止,商品生产所创造的财富是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据科学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这些濒临灭绝的物种大多数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以为,向大自然索取是免费的,向大自然排污也是免费的。他们为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抽取地下水为例,人们免费地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枯竭并受到污染。以至于2000年9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根据国内外经验,适当的补充地下水不仅能使地下水位回升和制止地面沉降,而且能使地下含水层成为廉价的输水渠道。问题是维持地下水源的回灌费用由谁来支付?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成果把财富扩展到产品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个部分,并提出了真实储蓄概念。真实储蓄的实质,是用总储蓄减去外债与折旧和加上教育投资得到的净储蓄,然后减去资源损耗与环境退化得到的真实储蓄,再除以GDP得到的真实储蓄率,所得结果若持续为正,即反映财富在增长,若结果持续为负,最终必将导致财富的下降。因此,有可能利用真实储蓄的长期时间序列来判定一个城市是否在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纵向比),也可以借此比较不同城市的情况(横向比)。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并将被引入市场经济。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使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正与日俱增。 在过去的20年,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国内储蓄率(指银行储蓄额占GDP的百分比)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世界银行(2000年)的统计显示,中国近20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10.3%,在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中居于第2位(仅次于非洲资源国家博茨瓦纳)。1999年中国国内储蓄率为42%,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但是,由于中国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名义国内储蓄率”的真实性,即中国国内储蓄率中的相当部分是通过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所换来的,这种以资源的超常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为代价的经济收益,必须进行有效的修正。据中国科学院 牛文元的研究,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中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这种代价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之中 。 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日本在20世纪60~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曾频繁发生破坏环境的事件并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日本吸收了这方面的教训,近年来相继制定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庭电器循环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目前,日本政府正加紧拟定《循环型社会基本法》(草案),争取在2001年开始实施。这将为日本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奠定法律基础。 除法律保障外,日本积极开发以下四种技术:一、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和能源投入量的技术;二、能够长期使用的产品的制造技术;三、循环利用技术;四、尽可能减少破坏环境物质排出量的技术。“循环型经济社会”的确立将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转变,它还会改变人们迄今为止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建立新型价值观念。“循环型经济社会”会给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创造新的市场。据日本通产省估计,到2010年,与环境有关的市场规模将从现在的15万亿元增加到37万亿元,就业人数将从现在的64万人增加到140万人。日本经济计划厅预测,到2020年,环境产业将是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零排放工厂”已经在日本成为企业在新世纪里新的追求目标。其中,食品加工和饮料业走在最前列,汽车、造纸、水泥、化工、电子及家用电器等制造业也十分积极,目前已建成上百座“零排放工厂”。在一些啤酒制造厂里,所有副产品和废弃物都实现了100%的再资源化和循环利用 。 4.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和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指出 ,困扰中国环境十大问题是: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水灾、旱灾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环境问题和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问题。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正常年份全国城市缺水60多亿立方米,667个设市城市中,约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常年供水不足,其中近15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其中32个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的困扰,每年受缺水影响的工业总产值达2300亿元。 水环境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解决氮、磷污染是长期艰巨任务。水污染的原因很多,包括国家重要水系的严重污染,城市产业对水源的破坏,城市地下水50%受到污染等。同时,海水污染也愈来愈严重。除了水体污染,水质下降,大气污染外,固体物污染也很突出。据建设部提供的数字,全国城市年产垃圾量已达1.5亿吨,目前每年还以8%到10%的速度递增。全国垃圾堆放总量已高达70亿吨,在全国667个城市中,有200个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排放量为3186万吨。全国城市垃圾处理率为63%,但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还不到10%。 由于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我国土地荒漠化速度不断加快。从21世纪论坛上获悉,作为京津和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风沙带目前已达到270万平方公里左右,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30%。目前沙漠化土地在我国30个省区市851个县旗均有分布,特别是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13个省区市已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约4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的风沙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呈现局部好转、整体快速推进之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土地沙漠化每年以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80年代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到90年代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据最新监测结果,近年来我国荒漠化扩展速度还在加快。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青海柴达木盆地、河北坝上等地区,土地沙漠化扩展速度年均达4%以上。到目前,全国沙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27.3%。 生态环境的自然恶化和人为破坏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50年代我国年均受旱灾农田1.2亿亩,90年代达到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得出结论,未来15年内我国将持续干旱。而水灾,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53次大洪水,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90年代的23次,造成的危害愈来愈严重。内蒙古鄂托克旗在30年内被流沙压埋房屋、棚圈5500多间,近700户村民被迫迁移他乡 。 回顾我国5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 高消耗上,我国单位GDP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自然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触目惊心 。 根据专家们分析预计,我国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必须提高4—5倍,如果进一步想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和生产效率必须提高8—10倍,这种设想是不太现实的。种种现象表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国必须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用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利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推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工业生态 。 与民盟中央的呼吁相呼应,天津和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欧成中委员说,无论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还是实现社会和谐,都必须把节约能源上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并列。陕西省政协原主席安启元委员说:“节约资源应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政协委员们纷纷发出警告 : ——如果我们不能切实改变现行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势必进一步加剧资源短缺的压力,甚至有可能丧失发展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难以实现。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能源长期短缺矛盾,它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处理不好,甚至会直接威胁国家的安全。从现在起,国家应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理性的警告,辩证的思考,在政协大会上形成了不大不小的舆论:把节约上升为国策。 原国家计委负责人叶青委员承认:“我们从‘八五’就将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但到现在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确实,到2020年我们的能源消耗量将达到三十五六亿吨标准煤,资源难以承受,环境也难以承载。你看看,农业用水实际利用率连40%都不到,很多地方是大水漫灌。”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位于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 。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国军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们正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付出了更多的代价。认真研究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就会理解为什么参加“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专题论坛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参加两会的代表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声;为什么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是大国,外国很难满足我国在资源与能源上的需求。我们曾提出,“先发展,後治理”的办法是走不通的,因为我们不能像霸权国家那样靠强权掠夺别国的资源与财富 。抛弃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日本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斌,顾瑞珍。节约型社会应为“基本国策”?来自委员间的激烈讨论。新华网2005-03-08 17:05:07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3/08/content_2668492.htm 2.贺劲松、常爱玲. 新华时评:“循环经济”写进计划报告有深意 ( 新华网 2004-03-07 09:13:11 ). http://news.sina.com.cn/c/2004-03-07/09131984805s.shtml 3.杨学祥. 土地沙漠化——全球性环境问题. 科学新闻周刊. 2000,(46):18 4.杨学祥. 气候波动周期、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6(8):1003~1005 5.杨学祥.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21(1):15~23 6.亚洲开发银行 环境与社会发展局 罗富?泽留斯:亚洲面临环境的挑战. 人民政协报,2001年9月4日, 21”世纪论坛”特刊, 7版.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8-160 8.中国科学院 牛文元:如不及时控制污染将对中国造成极大负效应. 人民政协报,2001年9月4日, 21”世纪论坛”特刊, 7版. 9.方立:日本环保新观念——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科学新闻周刊,2001年,第32期15页. 10.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 困扰中国环境十大问题. 人民政协报,2001年9月4日, 21”世纪论坛”特刊, 5版. 11.新华网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刻不容缓 传统模式已到尽头。BUSINESS.SOHU.COM 2004年5月17日08:57 。 http://business.sohu.com/2004/05/17/68/article220146837.shtml 12.孙可嘉。美研究机构:中国超过美国成全球第一消费大国。BUSINESS.SOHU.COM 2005年2月17日14:43 来源: http://business.sohu.com/20050217/n224322157.shtml 13.包亚明。美国学者用心险恶竟污蔑中国是“消费黑洞”。《新民周刊》2005年3月7日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HIAW/804101.htm 14.杨学祥. 中国北方干旱趋势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科学新闻周刊. 2001, (32):14 15.杨学祥. 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人民政协报, 2001年9月4日第6版 16.杨学祥. 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200 http://ep.cn/cgi-bin/ut/topic_show.cgi?id=17216h=1bpg=8age=0 http://www.hg1988.com/wenzhang_detail.asp?id=47923 http://www.hg1988.com/wenzhang_detail.asp?ID=47923sPage=10
个人分类: 备忘录|2622 次阅读|2 个评论
政府规划编制将需要专家更大程度参与
热度 1 pxyeco 2011-2-9 22:02
这几年来,我主持或参与编制了一些市级以上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也作为评审专家参与了一些规划的评审工作。有些人说,规划就是鬼话,因为在执行时可能完全悖逆规划思路。其实不然,尽管在具体执行环节会做适时调整,但是,编制好规划,能起到理清思路、科学分析问题、长远谋划的作用。政府部门要做的工作,首要就是编制规划,有了规划才好引导和宏调。 要做好一个规划,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第一,需要对实际情况有非常透彻的把握和分析,因此要做广泛深入的调研,这样提出的发展措施才有现实性;第二,需要对经济社会现象发展的规律性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需要专家参与,这样提出的发展目标才有科学性;第三,需要对实际工作部门的规程和制度框架等有全面了解,因此需要多方合作,这样提出的发展思路才有可操作性。因此,编制好一个规划,需要政府官员、专家、企业家、民众等多方参与,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出大笑话。 一个记忆犹新的尴尬是,某位大教授领衔编制的省级资源能源节约规划中,在提及财税支持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时候,提出了许多减免税费的优惠政策。在规划评审会上,省财政厅的某位处长直言不讳:规划措施完全不具有可操作性,省级政府无论在国税还是地税上均没有减免自主权,你们做学术研究可以这么提,但这是用于指导实际工作的规划,必须要有操作性,因此必须基于现有制度框架。结果,那位平时备受同行尊敬的教授在评审会场上是颜面尽失。 还有一个例子。某教授牵头负责的某市某河污染治理规划,几次评审几易其稿,总算到了最后定稿环节,将稿件送至该市环保局领导审阅,却被该领导痛批一顿。原因是,规划中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提法,在之前的相关政府文件中均没有出现过,最为严重的是,某些论点完全有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显然,领导是对的,规划的依据应该是法律法规。出于操作性的考虑,也出于规划作为政府指导文件的严肃性考虑,规划中的提法应尽量与政府文件保持一致。 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自己)因此很反对学者过多地参与政府咨询工作,认为这是在“跑江湖”,不是在做“正经学问”。我不这么看。省科技厅去年在编制十二五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的时候,就很发愁,因为规划中必须提出一些需要重点攻关和突破的重大农业科技问题,显然,这不是哪个级别高的官员所能提出的,最后还是邀请了省农科院和农业大学的各方面专家参与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就更应该支持政府的这类工作了。学以致用,这是本理。自己研究的成果能被政府部门接受,并运用到政府规划和决策中去,这应该是学者的一个追求,尽管这不构成学者的全部追求。 近日,收到省发改委转来一份文件,是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印发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仔细学习了一番。该《指南》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框架内容,并提出了大量科学而细致的编制要求。例如,要求对行政区域内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进行评价和分析;要求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来找出资源节约和改善环境的途径;要求采用定量方法来评价发展目标可达性;要求绘制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要求定量评价实施效果。显然,这些工作有很强的专业研究需要,已经超出了政府官员的业务能力。看来,以后政府规划的编制是越来越需要专家更大程度的参与了。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随想|3031 次阅读|1 个评论
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理论探讨
fuyuncas 2010-12-22 09:08
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理论探讨 摘要:循环经济标准化对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使用系统科学的理论,界定了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内涵,总结了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要素构成。最后,本文提出了循环经济标准化的相对理想的GBCS模式。 关键词:循环经济标准化;要素构成;理想模式 Th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n Standardization Mode of Circular Economy Abstract :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reducing pollutant emissions. This paper defines the meaning of standardization mode of circular economy b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system science, and sums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elements of standardization mode of circular economy.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ideal mode of circular economy standardization, which is GBCS mode. Keywords : circular economy standard; elements of composition; ideal model 发展循环经济,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与国家发改委从 2007 年开始联合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要探索和完善不同层次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对于什么是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由哪些要素构成,循环经济标准化的理想模式是什么,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采用系统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初步探讨分析了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内涵、特征、要素和理想模式。 1 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概念与特征 1. 模式的概念 模式一词被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之中,但对于模式的定义却存在着分歧。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定义模式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样式,这主要是从静态方面揭示了模式的内典型性和可模仿性等特征 。西方学者多从知识系统角度把模式理解为经验与理论的中介,美国比较政治学者比尔和哈德雷夫认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这就意味着模式兼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性,并将两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我国学者郭咸纲认为模式是由一些局部的形式在发展中按照一定的价值观和标准,对其内在规律性的系统地揭示和整合。,这就说明模式具有结构性和整合性 。冯之俊等认为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在这个范畴中,模式指的是研究自然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也即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 。可见,模式是现实世界部分化、序列化、简单化和抽象化的代表。 通过分析以上各学者对模式概念的定义,本文认为,模式具有理论性、操作性、系统性和重复性的特征。因此,模式是在一定理念指导下的由各相关要素整合而成的可操作的体系。 1.2 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内涵 国内有关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方面的研究仍是空白,到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定义。对于标准化模式研究方面,宣安东等 曾对新时期企业标准化运行模式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新时期企业标准化运行模式就是为获得最佳秩序,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过程中,找到的开展标准化活动的最有效的方式或方法,是标准化的基本原理与新时期企业标准化工作创新的最佳结合。 本文根据对模式概念的理解以及本质属性的界定,并借鉴新时期企业标准化运行模式的概念界定,认为: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也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废物的排放,在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物处理等过程中,以标准化为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以节能、节水、节材、废物综合利用和资源化为重要领域,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循环经济标准化主体、客体、目标、机制和环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本研究所提到的标准化发展模式不同于标准制定模式、标准化运行模式等,它是一种更加综合的、强调标准化协调发展的模式。 1.3 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特征 如前文所述,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是一个动态、开发的复杂系统,本身包含了许多内容、要素和程序。根据系统理论,系统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所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一个系统包括要素、结构、环境和功能四种规定。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系统结构,而差异的系统结构决定了系统的不同功能 。同时,因为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结构,它要保持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就需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因此,从系统学的视角来看,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1.3.1 整体性 构成系统的诸多要素,由于其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性能,此整体特性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整体性原则要求从循环经济标准化系统这一整体出发,通过分析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系统功能的最大化。 1.3.2 层次性 系统观点内在的包含着层级思想。要素通常是一类子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高一级的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问的相互作用形成更高一级的系统。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作为一个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而子系统本身也包含了很多内容和程序。 1.3.3 动态性 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因此该系统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必然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循环经济标准随着市场需求、产品需求的变化而随之调整。 1.3.4 实践性 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不是凭空想象或设计出来,它是实践经验的理论性抽象,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这个特点决定了这一模式的可操作性、易复制性、共同性特征,一个区域或实体可以采用这一模式,别的区域也可以。 2 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要素 要素是组成事物整体结构所必需具备的成分。也就是说要素的本质是事物的组成成分,即是组成事物整体结构的成分 。据此,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形成必须具有必要的成分,也就是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要素。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是一个建立在一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的整体动态发展系统,这一系统包含着标准化理论、相关目标、制定主体、实施主体、运行机制、市场机制、保障机制、管理机制、环境要素等一系列内容和程序。本文认为,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要素由主体要素、客体要素、目标要素、机制要素和环境要素等五大要素构成,如图 1 所示。在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运行过程中,各基本要素不是独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相互依存、协同作用,使其整体功能达到最大化,共同推动模式结构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之中。 图 1 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要素 在这里,主体要素是指参与循环经济标准化过程的相关主体,主要包括标准制定主体、标准实施主体、标准管理主体和标准受益主体。其中,制定主体为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实施主体为企业,管理主体为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国务院相关部门,受益主体为社会公众;客体要素是指循环经济标准化作用的对象和结果,主要是循环经济标准以及由其构成的标准体系。目标要素是指循环经济标准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循环经济标准的制定,加强循环经济标准的实施。机制要素是指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结构、功能以及相互关系,主要包括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环境要素是指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系统所处的环境,主要包括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具体来说涉及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 2.1 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目标 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目标是其核心要素之一,模式确立的根本在于实现发展目标。循环经济标准化就是采用标准化手段,通过政府、企业以及中介组织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循环经济目标的过程。循环经济的标准化并非纯粹为了标准化而标准化,而是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降低废弃物的排放。所以,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就使用标准化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具体来说,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目标主要包括:通过标准化手段,( 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 )培养标准化人才,( 4 )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 不同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区别体现在所使用的手段和方式上。前者主要是通过标准化手段来达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的,而后者不仅可以采用标准化手段,还可以利用法律手段、政策手段、财政手段、货币手段等多种手段来达到目的。此外,标准化手段是调整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技术规则,而法律、行政等手段是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规则;标准是针对事或物的规则,而法律、行政等是调整人的行为关系的准则;标准具有技术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可实践性,而法律、政策等则具有人为性、规范性、正当性和强制性 。尽管手段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循环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水平。 2.2 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主体 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主体包括企业、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咨询服务机构、公众等六类主体构成。其中,企业是指各个专业化的、致力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企业,包括制造类企业、服务类企业,也包括从事废物综合利用的企业;政府主要是指从事标准化管理的相关机构以及具有政府职能的各种机构和团体;高校及科研机构主要是提供科学知识、先进技术的机构,不仅可以提供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术,还可以培养大量的技术人才以及标准化人才;行业协会是指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业与经营者之间,并为其提供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咨询服务机构主要是为企业提供技术、管理咨询的机构,标准化培训服务机构以及标准查询服务机构等;公众也是标准化发展模式中的重要主体,在当今的买方市场环境中,消费者需求决定着标准化的方向和动力,标准化过程中绝不能忽视公众(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和要求。 不同主体在传递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过程中发生联系时往往会建立不同的关系,这些关系的集合称之为网络。在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中,上下游企业、协作企业之间建立一种联盟式的企业网络,这种组织模式成为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定标准的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研发中心等组成的创新网络为企业网络提供知识、技术、人才以及对企业人员进行培训;政府、行业协会以及授权机构组成的管理网络主要是为标准制定主体提供一种有效合作的环境和机制;消费者组成的消费网络主要是监督企业执行相关标准,并且为企业的标准化提出要求。 2.3 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客体 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客体主要是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而制定的标准体系以及相应的标准。本文充分考虑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分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确定标准化的领域。横向维度指向循环经济涉及的领域,包括节能、节水、节材和综合利用等;纵向维度指向产品或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和开发、资源开采、生产制造、流通及使用、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处置等阶段。每个阶段标准化领域的侧重点不同。 2.4 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机制 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机制包括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其中,循环经济标准化管理机制是指循环经济标准化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管理机制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管理机制以管理结构为基础和载体。一个组织的管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组织功能与目标,组织的基本构成方式,组织结构,环境结构。循环经济标准化运行机制是指一定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在机制整体运行中,所构成的各要素之间的配置方式和组织形式以及调节功能不同,则运行机制的运行过程和特点就不同 。循环经济标准化保障机制是指为确保循环经济标准制定的高水平以及实施的高效率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 2.5 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环境 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环境是指对循环经济标准化活动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即环境是指某个主体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标准化系统作为开放系统,系统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系统内部诸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而且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标准系统所处的环境主要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和用户的需求等。我们不仅要在建立标准系统时充分考虑环境的要求,而且要在标准系统建成以后,同环境保持信息沟通 。一旦环境的需求发生变化,原有标准系统的功能不能满足需要时,标准系统则必须作相应调整,以保持其同环境相适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环境是标准化系统演化的外在动力。 标准化系统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信息与物质的交换,并随外部环境的变化(如经济、社会、技术、文化、政策、法律等)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标准化系统新的标准需求会不断涌现,同时已有标准的适宜性也会不断降低,需要修订或废止。当今循环经济标准系统所处的环境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标准系统必须与外部环境保持协调 。所以说,循环经济标准化活动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进行的,并实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标准化系统的变化,标准化系统的演变是环境变化的反应。 3 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理想模式 根据系统理论,要素的不同组合将形成不同的模式形态,也就是要素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模式的结构,而模式的结构进一步决定了模式发挥的功能。变化的外界环境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驱动模式演化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图 2 给出了循环经济标准化的一般模式,也是一种相对理想的模式,称之为 GBCS 模式。在循环经济标准化过程中, GBCS 是政府( Government )、企业( Business )、公众( Citizen )和标准( Standards )构成的、涵盖循环经济标准化各个方面的完整的动态循环系统,并构成以 S 为内点核心, G 、 B 、 C 为外点的和谐三角。 GBCS 反映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动态和谐,要素耦合形成统一整体。 G 是 S 的宏观管理者,通常定期或不定期发布循环经济标准的指南或规划,并对标准化实施宏观管理,同时 S 也是 G 实施循环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理想的市场环境中, B 往往根据 C 的需求和自身技术实力,联合科研机构以及标准化研究机构,制定 S ,同时 B 也是 S 的实施主体; C 是 S 的受益主体,制定标准的目的最终为 C 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以及满足 G 提出的资源节约和污染物减排目标; B 也是 S 的受益主体,因为通过标准的实施可以节约成本、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以及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图 2 循环经济标准化的理想模式 4 结语 循环经济标准化对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使用系统科学的理论,界定了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内涵,总结了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特征,认为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是一个动态、开发的复杂系统,其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要素构成,其要素包括主体要素、客体要素、目标要素、机制要素和环境要素。最后,本文提出了循环经济标准化的相对理想的 GBCS 模式。 参考文献 程凯,李如密 . 成人教育教学论 .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9. 沃纳丁 . 赛弗林 . 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 .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 郭咸纲 .G 管理模式:思想片 人 + 制度 + 创新 .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 冯之浚,刘燕华等.我国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08 , (04) : 1-10. 宣安东 . 新时期企业标准化运行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申仲英,肖子健 . 自然辩证法新论 .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3 . 杨鸣铭 . 标准的要素浅论 . 大众标准化, 1994 ( 3 ): 27-28. 邓红梅 . 关于强制性标准法律问题的思考 . 法制网 www.legaldaily.com.cn , 2010-01-06. 李春田 . 标准化概论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第四版 . 王季云 . 标准化运行机制研究基于熵和耗散结构理论 . 标准科学, 2009 ( 6 ) .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之课题循环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标准试点示范共性方法研究( 2006BAK04A1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欢迎各位专家讨论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问题
fuyuncas 2010-11-17 16:02
请各位专家就以下几个问题讨论: 1.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到底有哪些区别? 2.在企业如何开展循环经济工作? 3.如何测度企业和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最后用很少的核心指标 4.如何进行循环经济的标准化工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区域循环经济调控机制研究
seoal 2010-10-31 13:02
摘要 :文章从理论推演和实践应用的角度入手,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调控机制进行理论探析。阐释了调控作用的机理、形态,以及模块组成;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调控的一般应用检验模型,并从调控目标的科学性检验、调控指令的社会成本预检验等方面提出并解释了应用检验过程,旨在为区域循环经济的实践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 :循环经济;调控机制;检验模型 软科学,第8期; http://国研网.中国/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version=IntegrateddocId=2355054leafId=16561chnId=4349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内涵与特征研究
热度 1 fuyuncas 2010-10-26 16:42
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内涵与特征研究 摘要 :标准化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工具,如何对循环经济进行标准化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内涵,着重分析了标准化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将循环经济标准化的特征归纳总结为:科学性、导向性、实践性、协调性、权变性。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标准化 功能分析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目标,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产出、高效益、高效能为特征的绿色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表征。循环经济标准化是循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贯穿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层次、环节和领域,与循环经济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相互促进。标准化活动在资源节约、清洁生产、资源效率提高、废弃物处理和再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主要对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内涵、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功能、特征进行探讨。 一、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内涵 国家标准 GB/T2000.1-2002 《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 1 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对标准化给出了如下定义: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标准化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而是一个活动过程,主要是制定标准、实施标准进而修订标准的过程;标准化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这里的目的可能涉及品种控制、可用性、兼容性、互换性、健康、安全、环境保护、产品防护、相互理解、经济效益、贸易等,可以用获取最佳秩序来概括这些目的,不管是那种目的,最终都是为了维护或获取一种最佳秩序;标准化活动是建立规范的活动,这些规范具有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特征,并且为解决现存问题或潜在问题而建 。 循环经济标准化属于标准化活动的特殊领域,当然也适用于标准化的定义。在界定循环经济标准化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界定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循环经济界定为: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从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来看,是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据此,本研究将循环经济标准化界定为: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污染物排放,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制定的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总的来说,循环经济标准化就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运用标准化的手段,加快循环经济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标准化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要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循环经济涉及的各个领域、各个流程以及产品设计、生产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标准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果产品在设计、生产过程中都按照循环经济标准进行,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标准化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分析 按照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内涵,对标准化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功能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标准化是固化先进循环经济技术的有效工具 标准化工作是循环经济有效运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助于将先进适用循环经济技术、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固化为引导和规范企业行为、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的标准,是示范推广循环经济先进经验和技术的固化器。当今国际经济竞争力的较量,实质在于经济发展质量的较量。技术标准是对产品的质量、规格和检验方法等所作的技术规定,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手段。科学先进的技术标准,是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和主导市场话语权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经济质量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升温及关税壁垒的逐渐退出,发达国家更加重视产品标准的研发和国家标准建设,技术标准化、标准专利化、专利垄断化的产品市场开发模式已经逐渐控制国际市场,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德国标准化学会( DIN )的研究表明 ,德国 7.7 亿欧元的标准化投入可以带来 160 亿欧元的效益,倍增效应高达 20 倍,主要原因在于其制定的标准 80% 都成为欧盟或国际标准,大大提升了其产品竞争力。可见,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可以打破贸易壁垒对经济的负效应,提升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竞争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要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既要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能力,也要适时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并将技术专利融入技术标准中,做到技术的标准化和标准的专利化,最大限度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大限度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 国家发改委先后于 2005 年和 2007 年批准两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按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四个级别设立了一些试点单位。国家标准委于 2007 年开始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意在树立一批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的典型企业、产业园区和城市,推动企业产业园区建立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经过试点,循环型企业和园区必然会形成一些好的经验,也会研发出一些先进适用的循环技术。只有将这些技术和经验形成国家或行业通用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才能及时迅速的推广和应用。在循环经济的设计、生产、流通、运输、使用、回收等各个环节制定和使用标准,可以实现各个环节顺畅的衔接、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有助于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物质闭路循环。 2. 标准化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标准和标准化的规范和引导,标准化是连接循环经济在研发、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纽带,是全面推动节能降耗、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重要技术支撑,更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一旦形成国家标准,所有适用组织有责任执行标准规定的相关约束条款,从而有助于约束企业行为,督促企业重视和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以能效标准为例,自 2005 年实施能效标准和能效标识制度以来,我国共制定实施 36 项能效标准,先后对五批 19 类产品实行能效标识制度,涉及家用电器、工业设备、照明器具和办公设备等领域的用能产品。据统计,能效标识实施四年多已累计节约 900 多亿度电,折合标准煤约 3000 多万吨 ,对十一五单位 GDP 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作用显著,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了重要市场引导作用。 循环经济技术标准将促使企业利用技术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循环经济管理标准将有助于企业完善资源配置、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废物利用、物品运输等方面的制度,促使企业利用管理手段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循环经济工作标准将有助于明确生产者、消费者和回收者在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使得相关参与方在工作中有的放矢、目标清晰、责任明确。所以,标准化有助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扩大循环经济发展的领域,加深循环经济发展的程度。 3. 标准化是循环经济执法认证的重要基础 标准化是执法者判断循环经济发展、产品的资源节约和废弃物再生利用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资源规划、资源节约、产品认证的重要基础。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于 2009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成为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律。法律是一种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准则,很难用于规范产品的技术特性或特征,而标准可以发挥这一功能,它能起到细化法律行为、填补法律规范空白的作用。《循环经济促进法》对建立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提出了需求,标准化是全方位执行《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重要基础。另外,认证机构可以根据循环经济标准对企业产品和服务实施认证,从而更好地落实循环经济标准和监督企业行为。所以,标准化是循环经济执法认证的重要基础。 4. 标准化是评估循环经济绩效的基本依据 循环经济发展的程度、广度、深度需要一定的评价尺度,而标准化最大优势在于可为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提供一个权威、可定量、科学合理的标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标准是评价资源利用效率高低和区域、园区、行业和企业在资源节约和再生利用过程科学合理程度的标尺。标准化不仅可以建立评估循环经济绩效的指标体系,也可以提供评估循环经济绩效的方法体系、工作程序和人员构成。利用标准化的评估尺度、统一的计量标准、权威的评价指标,可以横向比较不同区域、不同园区、不同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绩效,也可以纵向比较同一单位在不同阶段的循环经济发展效果,有助于单位寻找差距、树立目标和锐意追赶。当前,我国在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方面仍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严重滞后于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和循环经济工作的开展,致使试点工作缺少准绳,这将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需要尽快设计循环经济技术标准体系,优先制定、发布和实施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标准,以便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提供准绳,让标准成为评估循环经济发展好坏的基本依据。 三、循环经济标准化特征 从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内涵、作用分析以及发展实践来看,循环经济标准化具有以下特征: 1. 科学性 循环经济的标准化是基于科学与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是对科技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固化与转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循环经济标准化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体。如果标准化活动缺少科学性,最终必将是失败的;如果标准化活动缺失现实性,必将是脱离实际,最终将失去指导意义。我们在制定节能标准、节水标准、节材标准以及综合利用标准的过程中,其中的技术参数必须经过实验验证,技术方法必须是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标准化体系应该是在系统思考和发展实际基础上设计构建的,应该体现科学性。所以,科学性是循环经济标准化的根本特征。 2. 导向性 建立循环经济标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对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循环经济标准化活动,既是在原有发展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完善,又是今后一个时期新的目标和要求,它通过总结过去的实践,设计未来的目标,科学地确定总体标准和分层次、分等级的节能、节水、节材、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等领域标准,并以纵横交错的网络方式连结和协调总标准与分标准之间的功能,构成一个彼此协调、相互支持的标准系统和标准网络矩阵,做到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各个领域都有标准可依,通过标准的制定、实施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 实践性 在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全过程中,贯彻标准、实践标准是个关键环节。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实践性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制定、颁布的标准必须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若制定、颁布的标准脱离循环经济发展基础和现实背景,在实践中无法被采用、贯彻和执行,那么再多、再好、再完善的标准是毫无现实意义的,二是标准化的效果只有标准实施以后才能获得,没有付诸实践的标准只能是一纸空文。三是标准的准确必须由实践来检验,只有经过实践才能不断完善标准。如果实践标准的环节中断了,标准化的循环发展过程也就中止了,也就称之不了标准化了。因此,实践性是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基础和检验标尺。 4. 协调性 为了使循环经济标准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佳,并产生实际效果,必须通过有效的方式协调好系统内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建立和保持相互一致,适应或平衡关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循环经济涉及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废物综合利用、资源化等多个领域,包括国家、区域、园区、企业等多个层次,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是一项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一体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的过程中,一是制定和实施标准既要考虑和兼顾到各层次、各环节、各领域的特点,又要从整体出发、建立起相互依赖和支持、整体联动和制约的循环经济标准化体系。二是分项标准都是循环经济标准化体系的组成部分,必须啮合于总目标,服务于总标准。 5. 权变性 所谓权变,就是在实践中对标准的修正。在实施标准的实践中,往往随着主客观环境条件的变更,存在大量易变的及不可控的因素,会发生一定幅度的变化 。为了追求更佳的标准化效果,循环经济标准的实施既要紧紧把握标准以调适循环经济各项工作运转环节,又必须在循环经济标准化实践中,不断追踪标准,及时纠正偏差,合理修正标准,使标准在反馈调控过程中日渐规范和科学。只有不断完成循环经济各项标准的制定、颁布、实施、反馈修订、再实施的循环往复过程,循环经济的各项标准才能源于实践、服务实践,才是科学严谨的循环经济标准化体系。 四、结论 本文重点探讨了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内涵和特征,并对标准化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这将为今后循环经济标准的制定提供明确指导,有助于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并为政府主管部门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李春田 . 标准化概论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第四版 . 王超,李大伟,王芬 . 标准化的经济效益德国调查研究结果综述 . 中国标准化, 2006 ( 8 ): 75-78. 蒋文君,朱成堂,卢寿云 . 试论学校标准化管理 . 教学与管理, 1997 ( 11 ) . 关于印发《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国标委一联 48号。 数据来自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能效管理中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8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姜春云:走绿色有机农业之路
蒋高明 2010-9-25 23:29
有网友转发过来原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文章,感觉与我们的观点不谋而言,该文对中国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在这里转发。 走绿色有机农业之路 2010-09-19 作者:姜春云 在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情势下,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也是我国最紧迫的民生问题之一。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并使之逐步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既是我国13亿人口食品安全和营养改善的根本保障,也是中华农耕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之举。 一、绿色有机农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人类自有史以来,农业生产大致经历了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到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阶段。现代农业除了依靠大量消耗石油产品提供动力以外,所使用的化肥、农药、添加剂和塑料薄膜等生产资料,也都以石油、天然气为能源和原料,因而又称为石油农业。这种靠工业和科技装备的石油农业,虽然其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但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长期过量使用,导致土壤退化、重金属残留超标、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全世界每年有200万500万农业从业人员农药中毒,4万人死亡。 20世纪下半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尝到石油农业带来的环境恶化苦果后,率先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进行了探索。英国植物学家霍沃德于1931年最先提出了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概念。1972年,全球绿色运动进入高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在法国成立。有机农业将土壤、植物、动物、人类和整个地球的健康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加以维持和加强,在保护当前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健康和福利的同时保护环境。据2010年《世界有机农业》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有3500万公顷农用地被用于有机农业生产。 经专门机构认定,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无污染、安全、优质、富含营养的绿色有机农业产业体系。其中,绿色食品有A级和AA级之分。A级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并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物理方法,确保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要求;AA级则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肥料、添加剂、兽药及有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生产资料,而是通过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采取生物或物理方法等技术,培肥土壤,控制病虫害,保护或提高产品品质(相同于有机农业)。由于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都出自限用或不用化学物质的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人们将这两种农业统称为绿色有机农业。 二、绿色有机农业的本质特征及其优势 绿色有机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的深刻变革,是人类农耕方式质的提升和飞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新型农业模式。其本质特征和优势可归结为: (1)标准的规范性。绿色有机农业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准则,使农业的技术和管理标准化生产有技术规程,投入有使用准则,产品有专用标识,经营有认证许可,出了问题可直接追溯到产地。这些标准、规范和准则能够确保一定时期内的市场需要和产品优质、安全、低耗、高效。当技术或实践发生变化时,其标准规范作相应的修订,吸纳最新技术成果,以适应生产、交换、购销的新需要。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实行的绿色食品行业标准总数达152项。国家对有机农业产品有更严格的标准规定,适用于有机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2)技术的先进性。绿色有机农业既采用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现代农业的良种培育和先进生产与加工技术,又创造符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民生规律的更高层次的技术模式。其生产、加工、保质、包装、运销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都远高于传统农业和石油农业,因而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生态经济专家研究出的纳米增效肥,可在减少普通化肥使用量30%50%的基础上,使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平均增产10%,蔬菜、果树等增产20%左右。 (3)产出的高效性。绿色有机产品品质好、无公害,价值、价格高,效益优势明显。山东省章丘市鲍家有机芹菜芯的价格30元/公斤,特级芹菜芽180元/公斤,亩均收入1.5万元,比普通芹菜高4倍多。胶州市的有机大白菜精包装卖到45元/颗,菜农户均收入10万元。青岛南寨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培育的黑花生,锌和硒的含量分别比普通花生高48%、101%,加上富硒和绿色食品认证,卖到50元/公斤。2009年北京市一份市场调研报告显示,虽然有机食品价格贵很多,但大多数消费者仍愿意购买。 (4)资源的循环性。绿色有机农业强调有机投入和生物措施,将农业和人畜废弃物资源化后再利用,既创造价值、效益,又培肥地力、优化环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循环经济模式。农作物秸秆还田和气化发电、人畜粪便沼气工程、生物菌肥的使用、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把猪粪加工成初级有机肥,既消除了面源污染,又产生了经济效益,而且用这种肥种植的葡萄颗粒大、甜度高、色泽好,批发价比用化肥种植的葡萄高2倍多。山东省诸城在全市200多个蔬菜大棚推广使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以秸秆替代化肥,降低成本50%,蔬菜增产50%以上,农民增收40%以上。据专家测算,绿色有机农业不使用或限用石油化工物质投入,可减少碳排放20%50%,是名副其实的低碳农业。 (5)生产的惠民性。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既提供安全、无公害食品,又延长产业链,扩大就业,惠及民生效果显著。据专家研究发现,有机植物产品中含有更多的干物质、矿物质和抗氧化微量营养素,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C、铁、铜和锌等微量元素,以及抗癌和防心脏病的次生代谢物质。由于绿色有机农业注重有机肥的收集和应用,实行精细化种养管理和市场营销,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创业。甘肃省在不同地域创建的11个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26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00多个、经销经纪人近万名,累计实现劳动力就业500多万人,获取劳务收入25亿多元。从事绿色食品产业劳动者的收入是普通农民的2倍。 (6)发展的可持续性。绿色有机农业以有机土杂肥替代化肥、以生物技术替代高毒剧毒农药,合理配置农业投入品,节约资源、优化环境,确保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湖南省湘阴县发展绿色有机农业,通过精选良种、秸秆还田、猪沼稻生态模式、测土配方施肥和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等生态技术,居民生活区内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人畜禽粪便基本做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100%,化肥、农药使用量大为减少,以蜘蛛为主的害虫天敌种类多、数量大,沟、港、渠道水生生物密集,田间看不到病虫危害,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和环境改善。 三、中国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我国绿色有机农业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2008年全国绿色有机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实物总量与1997年相比,分别增长了6.8倍、13.3倍。其中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自1997年以来,以年均24.7%的速度增长。绿色有机食品已成为国内大中城市居民消费的热点、农产品出口的亮点、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增长点。但我国绿色有机农业发展规模有限,品种数量也少,主要大宗产品产量仅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5%左右。与日益剧增的国内外消费需求相比,现有的农产品种类、生产规模和供给能力都不相适应。 我国农业资源丰富,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这主要包括: (1)丰富多样的物种和自然资源。全国农业开发利用的栽培植物、畜禽、鱼类、食用菌、昆虫等已达万种以上。不同区域培育出许多极富地方特色、驰名中外的农林牧渔产品。这些区域具有适宜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技艺,一经开发便可形成大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知名产品和生产基地。 (2)丰厚的有机质肥料资源。据农业部估算,全国年产有机肥总量达48.8亿吨,其中畜禽粪便为20.4亿吨、堆沤肥20.2亿吨、秸秆类资源7亿吨、绿肥1亿多吨、饼肥2000多万吨,可提供的氮磷钾养分在6000万吨以上。大力开发利用有机肥料,不但可以为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还可以转化农业废弃物、根治面源污染、改善农产品品质,同时也开辟了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3)全国各地遍布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工艺。充分发掘、利用这些技术工艺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对发展绿色有机产品、实现产品增值增效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4)城乡居民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和认同与日俱增。绿色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消费理念和品牌,受到了愈来愈多的企业、农户和消费者的认同。 (5)党和政府已就根治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农业做出战略性决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方针的制定和落实,将为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提供强大动力和政策保障。 据有关部门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绿色有机农业发展速度将保持在10%以上。到2015年,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数将达8800家,产品达23000个;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2000家,产品达11000个;新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300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总数达到800个,基地总面积达1.5亿亩。对绿色有机产品的监管力度也将加大,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将保持在98%以上。到2030年,我国绿色有机产品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有可能达到25%左右,化肥、农药使用量各减少50%左右,使用有机肥料的比重提高到70%,土壤有机质普遍提升1到3个百分点。到2050年,绿色有机产品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将上升到40%左右。 四、推进我国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把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摆上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由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向绿色有机农业转变,是农业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意义重大而深远,任务艰巨而复杂,只有各级党委政府列入日程,抓在手上,加强领导,才能卓有成效地推进。包括确定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战略,提出目标任务和对策措施;制订规划,分步实施;加强政策扶持,调动企业、基地和农民的积极性;典型示范,推动全盘。 (2)强化舆论宣传,统一思想认识。发展绿色有机农业,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思想理念,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尽管人们的环境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逐步增强,但多数人对绿色有机农业仍然知之甚少,存在种种片面认识和思想阻力。必须加强宣传,包括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请专家学者和认证机构专业人员作宣讲报告;编写教材,普及相关知识;组织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成功的典型经验等。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深入开展绿色有机农业的宣传教育,启发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真正变为农村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3)培育经营实体,搭建依托平台。绿色有机农业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及其高科技含量的特点,决定了这种产业的发展必须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技术开发机构牵头带动。要做大做强绿色有机农业,必须重视龙头企业建设,在资金、技术上给龙头企业以必要的扶持;鼓励科研单位和人员参与绿色有机农业开发;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合作社和农户通过契约、服务和资产联结等形式,结成利益共同体。积极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使紧密型利益联结的范围不断扩大。 (4)强化科技支撑,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绿色有机农业限用或不用化肥、农药,这对农业科技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亟须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应当集中力量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 ①有机肥料生产和施用技术的突破。重点抓好农作物秸秆、农业废弃物和人畜禽粪便等有机肥资源的转化利用,力求在配套技术和设备上有重大突破。 ②生物农药研制技术的突破。随着化学农药的普及,我国传统土农药使用逐渐减少。实际上,土农药通过现代技术开发,不仅灭虫效果好,而且无药害。应大力开发生物防病杀虫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减少和替代高毒残留化学农药。 ③良种培育技术的突破。保护地方特有品种,加强对野生资源的驯化和新品种的培育,不断开发出新的抗病虫害和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质种子、种苗。 ④特色产品加工技术的突破。我国民间传承的特色产品加工技术,其中一部分已被改造用于新产品开发,一部分停滞不前,一部分濒临失传。如将各地传统特色加工技术加以改良、集成现代科技,将大大拓展绿色有机农业的市场空间和农民就业空间。 ⑤运行方式的突破。要依托企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整合社会资源,对不同的绿色有机产品,逐步建立起统一标准、统一商标、统一营销、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法律援助的全新运作模式。 (5)在政策、法律上给绿色有机农业以扶持和保护。绿色有机农业标准、管理和技术等要求高,基础设施投入较大,需要加以扶持和保护。国家和有条件的地区应设立绿色有机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将有关企业和农户纳入财政支持范围;优先对绿色有机产品基地建设、品牌创建、科技项目研发和推广等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和激励;对处在转换期的有机产品生产实行定额补贴。创建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和中介组织服务的推进机制。依法强化农产品质检和市场管理,变多头监管为统一监管。加大对获证企业及其产品的监管力度,实行基地监控和市场监督双重管理,以确保绿色有机产品的公信力,维护消费者利益。 (6)综合治理农田污染,为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创造条件。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对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进行环保安全认证,未经核准不得进入市场;积极推广应用生物农药、有机肥料和可降解地膜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投入品;积极推行以改圈改厕改厨、建设户用沼气池为纽带,大力发展猪沼菜生态农业模式,实现资源无害化、产品优质化、效益多元化;适当扩大豆科固氮作物和绿肥作物面积;在北方旱作农业地区,推行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深松除草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快城乡污水、垃圾处理厂的建设步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宁缺毋滥原则,切不可降低质量标准。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我国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水平。 三农中国 http://www.snzg.cn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是模式?
fuyuncas 2010-7-19 14:08
这几天在做一个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项目。要做好这个项目,本人认为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模式。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检索,使用模式为标题的文献很到,但对其界定的很少。也许大家都认为这个词汇不需要定义,就如什么是人不需要界定一样。但是,本人并不认同。模式的概念非常复杂,如果分析不清楚,往往会使我们建立的模式不科学、不合理。 综述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1)模式是自然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或解决方案;(2)模式是现实世界的简单化、可重复、可模仿化的范式;(3)模式是建立在特定基础上的系统,它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这些观点是从不同侧面定义了模式,说明了模式应该来源于现实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化,但是这种抽象后建立的模式应该能够更好的指导现实世界,并且这种模式应该是可共同利用和重复利用的。此外,要深入分析模式,需要剖析它的组成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那么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由哪些要素构成?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几天了。根据标准化的过程模式,我们知道,这种模式反映的标准化的基本过程,从标准的制定、实施到反馈修订的循环过程。我个人觉得,我们要建立的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并非过程模式那么简单,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是需要我们厘清标准化政府机构及之间的关系,弄清楚循环经济标准的体系结构,分析标准制定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制定主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更需要弄清楚市场环境(尤其是消费者的需求)对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影响。 也许这些问题弄清楚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划定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要素。本人将在后续的深入思考后,与大家交流。也希望大家能多给建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89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0年11月份在日本召开的工业生态学会议信息
slonethu 2010-5-29 06:35
今年11月份在日本东京和川崎将有一系列的工业生态学相关会议,请关注。 请注意:Abstract提交日期截止到6月14日! 1) November 5- 6, 2010, Kawasaki, JAPAN, 7th Annual Industrial Symbiosis Research Symposium 2010; 2) November 7- 9, 2010, Tokyo, JAPAN,the 2nd ISIE Asia-Pacific Meeting; 3) November 7-9, 2010, Tokyo, JAPAN, ISIE MFA-ConAccount Meeting; 4) 9-12 November 2010, Tokyo, Japan,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Balance http://www.isieapmfa.info/index.html 详情可见附件。 会议信息
个人分类: 广而告之|4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LCA听课笔记(3)
MJ2009 2010-5-25 18:48
(承前文) 除了Consequential LCA和IO-LCA,这次课上还讲了Land use,这也是LCA中的热点之一。可惜我对此依然知之甚少,嗯,大家批评吧~~ 一个产品的生产占用了多少公顷的土地?这个问题似乎比较简单,上网查一下就可能知道。但是如果换个问题,说一个产品从原材料生产,到产品使用,到最后产品回收处理(或者废弃后焚烧填埋) 一共 占用了多少公顷的土地?这个问题就比较麻烦了。原则上来说,LCA中的land use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关于究竟怎么算,一直以来有很多争议,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计算方法,很多文章也就是简单折算一下生产所占土地而已,也即只回答了第一个问题。 课上举例谈到的是巴西的牛肉生产所导致的毁林程度。由于近年来舆论的压力,精明的销售商们改变了口号,宣称"我们销售的牛肉不是产自巴西亚马逊雨林"——然而这其实是个可耻的谎言。因为产地丝毫没有改变,只是牛肉最后的处理、包装什么的不在雨林地区,而在港口城市附近,乍一看就变成了不是产自雨林的牛肉了。 说到巴西牛肉,大家也许不是很熟悉吧,很早以前就曾经风行过巴西烤肉,现在想想还真也许就是大量养殖的结果。按照07年的统计数据( http://www.dairyinfo.gc.ca/index_e.php?s1=dff-fcils2=world-mondes3=prod ),中国的奶牛数量大约为一千二百万,巴西比咱们还牛,奶牛数量高居全球之冠,接近一千六百万。美国还只有九百万左右呢(注意这里说的是奶牛不是肉牛,不是乳牛或者其他牛)。毁林开荒,巴西的奶牛可谓功德无量。貌似中国的还没有这么神勇,不过也难说,只不过受罪的应该是草地。
个人分类: LCA|3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LCA听课笔记(2)
热度 2 MJ2009 2010-5-25 18:29
(承前文) 这次课上也简单介绍了IO-LCA(input-output LCA),呃,我一直不甚了解。这里先不多说了。下次弄明白了再补。总之IO-LCA比C-LCA涉及更多。刚才说了C-LCA就好比在链上画出很多分支,其实分支可以没有尽头的,每个环节都能蔓生出各种分支,这样无穷下去就可以从一条链衍生出一张网来——现在几乎所以工农业产品的生产都不是孤立的了,大家经常是互为上下游——所以我以为C-LCA其实也是要设定边界的,否则算不下去。不过这一点他们不怎么强调~~IO-LCA是国家统计局等部门根据全国某年工农业生产的总和计算的一张巨大的输入、输出表格(矩阵),早在经济学中就有这样的思路,表格中各项的单位都是货币单位,后来LCA学者也拿来用,说各项生产都是有环境影响的,IO表格正好可以用来算全国各项生产的综合环境影响。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从A-LCA到C-LCA,再到IO-LCA,数据收集、数据处理的方法都开始有了不同,终于看出一点modelling的意思了,唉唉。
个人分类: LCA|4119 次阅读|4 个评论
LCA听课笔记(1)
热度 1 MJ2009 2010-5-25 18:26
说曹操,曹操就到。上次讲到了Consequential LCA,最近就得了一个机 会去听课。貌似是我两年以来第二次LCA课程吧,汗啊汗。 上次我试图将Consequential LCA(以下简称C-LCA)翻译成“动态LCA”, 转眼今是而昨非,觉得还是不合适,不过还没想好新的翻译法(8月后记:今天恍然发现确实很不合适,因为“动态LCA”已经被“抢注”了,呵呵,一般指的是要考虑LCA所涉及的时间尺度,与“区域化LCA”(地理尺度)并列,都是LCA的发展方向)。 我们一般做的LCA被称为attributional LCA,数据是静态的,不考虑市场 需求——我不管市场将来对我研究的产品的需求是增加还是减少;遇到 有多个副产品的时候(比如奶牛可能同时生产牛奶和牛肉),就在它们 之间用一个分配值,比如说我研究牛奶,于是我根据牛奶和牛肉的销售 额(=**元/公斤×一头奶牛所能生产的牛奶或牛肉质量),发现牛奶销售 额占到90%,于是我说牛奶要承担90%的环境影响,其他10%归牛肉(因 为我只研究牛奶,于是这10%我不予考虑)。 这次听课讲的是consequential LCA,使用的数据要考虑市场,比如牛饲料 中包含大豆成分,那如果大豆生产发生变化(比如需求增加,价格上涨 ),牛奶生产也会有所变(也许含大豆的饲料价格也增加,奶农不愿意 买高价饲料,转向其他);另外它强调说副产品不能简单分割出去,而 是要包括进来,因为比如说,奶牛多生产了1kg牛肉就意味着市场上的肉 牛可以少产生1kg牛肉,于是肉牛生产的排放得以一定程度的避免。此外 还有比如全国的牛奶产量如果增加,那发电量也需要增加(农场等都要 用电),那全国或者周边各国的煤燃烧量也可能会增加……总之就是说 ,你要考虑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变化所产生的效果,所以叫consequential。 C-LCA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觉得自己对LCA的认识开始有了进步。以前我做LCA就是顺着一条 链走,就是看这个产品的生产链上各个环节的环境影响,然后汇总到一 起。现在C-LCA显然是在各个中间环节乃至最终产物上画出了很多外延 的分支,这些分支会影响到最终目标产品的环境影响。因此目标产品不 再是像A-LCA中那样比较“静态”了。
个人分类: LCA|4895 次阅读|2 个评论
“节能减排”首先要从“节约型经济”做起
杨学祥 2010-5-18 09:53
节能减排首先要从节约型经济做起 杨学祥 2009 年 9 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 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5 %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 2020 年森林面积比 2005 年增加 4000 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 2005 年增加 13 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节能减排导致减碳经济的出现。减碳经济就是首先要考虑最省钱的减排办法。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事实上,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在节能减排中可发挥巨大作用,环境优势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一文最早于 2005 年 3 月 9 日 在《光明观察》刊发,因硬盘损坏而失去记录。目前存在完整的记录在知识产品采购中心网和华侨华人经济技术网 。故重发于此,以备查阅 。 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国军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和仪器检查、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 新华网北京 2005 年 3 月 8 日 电 正在此间举行的政协大会上,伴随着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讨论,节约能否成为国策在政协委员中也引发了一场激烈辩论。民盟中央带来的消息让人震惊:最近,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 144 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 133 位 。民盟中央在大会发言中呼吁,国无远虑,必有近忧。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2004 年 3 月 6 日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无论是在政协委员驻地,还是在人大各个代表团,只要提起循环经济,总能引来代表委员们的共鸣。为什么平平常常的循环二字,在代表委员们的心中占有这样重的位置?循环经济是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单向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需要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发展循环经济被写进了计划报告中,表明政府对这一经济增长模式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 在一年之内中国两会代表对循环型经济和节约型经济的认同,表明高速度、高消费、高风险的当代经济发展趋势受到严重挑战。 10 年前,当我提出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除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外,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一观点时,仅有《科学新闻周刊》( 2000 年,第 46 期)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年,第 8 期)发表了我的文章 ,很多崇拜西方生产方式的人对这一观点一时还难以接受。 5 年过去了,美国的新经济从连续十年的持续增长突然转向衰退,最近虽然有复苏迹象但欠债累累;日本经济在经历十年持续停滞之后至今仍处于低迷状态;高消费带来的资源和能源浪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导致谁来供应中国的大讨论。长期的经验教训和东方的文化传统,使日本抛弃了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出了环境立国的新战略,大力培育环境相关产业和环境保护产业,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这与美国的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的环境政策成鲜明对照。研究日本经济战略转变的原因,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回顾我国 50 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上,我国单位 GDP 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自然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触目惊心 。 根据专家们分析预计,我国要实现 2020 年 GDP 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必须提高 4 5 倍,如果进一步想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和生产效率必须提高 8 10 倍,这种设想是不太现实的。种种现象表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国必须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用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利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推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工业生态 。 与民盟中央的呼吁相呼应,天津和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欧成中委员说,无论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还是实现社会和谐,都必须把节约能源上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并列。陕西省政协原主席安启元委员说:节约资源应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们正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付出了更多的代价。认真研究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就会理解为什么参加 21 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 2001 专题论坛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参加两会的代表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声;为什么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 。 《中国日报》 2010 年 4 月 6 日 报道: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 30 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 100 年 。 仇保兴,住建部副部长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 20 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 40% 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 25-30 年。很显然,如此短寿的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 30% ~ 40% 。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 500 ~ 600 吨;而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 7000 ~ 12000 吨建筑垃圾而中国每年拆毁的老建筑占建筑总量的 40% 。 5 月 16 日 ,住建部对副部长仇保兴日前作出的中国住房寿命 25 年至 30 年言论作出了回复,否认房屋质量造成建筑短命,并否认仇保兴演讲中曾出现上诉表述。此前,北京律师秦富亭致函住建部,申请公开我国住房质量的全面调查结论。前天,他收到了住建部答复的《告知书》,其中表示,有些城市建筑 ( 相对非城市建筑而言 ) 在建筑的寿命期内,因短时的城市规划和不当的大拆大建缩短了合理的使用年限,并不是因房屋质量造成了建筑寿命缩短 。 记者在住建部给秦富亭律师的《告知书》上看到了下述内容的回复:仇保兴副部长在大会演讲时提到:有些城市建筑寿命 ( 因为短时的城市规划和不当的大拆大建 ) 从现在的平均 35 年也应该提到 100 年甚至更长久,延长建筑的寿命就等于节能减排;由此可见,有些城市建筑 ( 相对非城市建筑而言 ) 在建筑的寿命期内,因短时的城市规划和不当的大拆大建缩短了合理的使用年限,并不是因房屋质量造成了建筑寿命缩短;演讲中并无我国住房寿命 25 年至 30 年的表述 。 无论如何,仇保兴副部长在大会演讲时提到的下述观点对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有些城市建筑寿命 ( 因为短时的城市规划和不当的大拆大建 ) 从现在的平均 35 年也应该提到 100 年甚至更长久,延长建筑的寿命就等于节能减排 。 事实上,我在 2005 年提出的以下观点值得关注: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和仪器检查、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 由于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灾害频发的大趋势,网络经济和灾害经济同样值得关注。 网络经济是指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络在经济领域中的普遍应用,使得经济信息成本得以急剧下降,从而导致信息替代资本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最终成为核心经济资源的全球化经济形态。 Internet 带来的不仅是一场信息革命 , 更重要的是它将引起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的深刻变革。互联网的应用正从一般的信息浏览功能 , 向更具价值创造功能的网络经济方向发展。因特网上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用户资源,不仅能使使用者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获得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利益。这显然有利于减排经济。网络经济的高科技型和个性化,可以使家庭办公、异地就业、代理采购、网络会议、异地聚会等成为现实,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交易成本,缓解交通拥挤,从而达到减排目的。 伴随全球环境的恶化,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发生。强震、海啸、强台风、强飓风、严重低温冻害、流感世界大流行、强沙尘暴、罕见干旱和洪涝连续发生,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只有认清灾害的发生规律 ,有效预防灾害的发生,才能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减少社会财产损失,达到减排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 全文 ) 。 2009 年 09 月 23 日 01:25:20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9/23/content_12098887.htm 2. 杨学祥。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 . http://www.tt91.com 2005-8-27 15:50:00 http://www.tt91.com/article/05-08-27/15500026_1.shtml 3. 杨学祥。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 . 华侨华人经济技术网 . 。 http://overseas.tt91.com/wenzhang_detail.asp?id=47923 4. 杨学祥。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重发)。发表于 2008-11-30 14:44:3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096 5. 李斌,顾瑞珍。节约型社会应为基本国策?来自委员间的激烈讨论。新华网 2005-03-08 17:05:07 。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3/08/content_2668492.htm 6. 贺劲松、常爱玲 . 新华时评:循环经济写进计划报告有深意 ( 新华网  2004-03-07 09:13:11 )。 http://news.sina.com.cn/c/2004-03-07/09131984805s.shtml 7. 杨学祥 . 土地沙漠化全球性环境问题 . 科学新闻周刊 . 2000, ( 46 ): 18 8. 杨学祥 . 气候波动周期、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 2000,6 ( 8 ): 1003~1005 9. 杨学祥 .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2001, 21 ( 1 ): 15~23 10. 方立:日本环保新观念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科学新闻周刊, 2001 年,第 32 期 15 页 . 11. 新华网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刻不容缓 传统模式已到尽头。 BUSINESS.SOHU.COM   2004 年 5 月 17 日 08:57 。 http://business.sohu.com/2004/05/17/68/article220146837.shtml 12. 住建部:中国建筑平均寿命仅 30 年 年产数亿垃圾。 2010-04-06 中国日报网。 http://house.ifeng.com/special/loushipaomo/allnews/detail_2010_04/06/510248_0.shtml 13. 住建部否认中国房屋质量造成建筑短命。 2010 年 05 月 18 日 05:48 钱江晚报。据北京晚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5-18/054817525444s.shtml 14. 不当大拆大建造成房屋短命。 2010 年 05 月 18 日 07:33 华商报。据《北京晚报》 http://sx.house.sina.com.cn/news/2010-05-18/07334669.html 15.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没有底线的民族
lvnaiji 2010-5-14 12:52
吕乃基 一道风景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几个地方在争西门庆。 为历代国人所不齿的西门庆,在改朝换代的新中国,终于咸鱼翻身,迎来了他的第二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西门庆搭台,经济唱戏。这个社会,已经失去了起码的羞耻感。 与此同时,悲惨的一幕一再上演:向最为弱势,最为刺痛家庭的儿童下手。固然是因为社会的失衡,但罪犯已经丧心病狂,失去了最后的人性。 一位同事谈起,西方哲学的根本点是有底之思。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底,其一,源于希腊的自然哲学,探求万物之本原或始基,追寻一切原因的原因,第一因。这样的追求,在日后即为探索特殊之上的普遍、一般;变化后面的必然规律。一句话,现象之后的本质。例如,普世价值,以及市场经济背后的本质,个人本位。其二,对人性的底线设计,人之初,性本恶,以及在底线之上的提升。 这两方面的底彼此相关,前者更为重要。正因为有对普遍人性的揭示,有对基本人权的理解,以及以普世价值筑底,然后才有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底线设计及在此基础上的提升。 与之相对应,中国哲学的特质是无底之思。同样可以由两方面阐释,其一,没有本原或始基。如果有的话,那就是道、气。或许正是在此意义上,有人认为中国哲学没有本体论。同样,没有第一因;但是有目标。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无底之思的中国特色: 1. 不问来历; 2. 省略号可以被形形色色的词汇替换,如战争年代的革命, 1978 年后的钱,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笔者曾在广西柳州的一家大排档看到,为了一个共同的吃喝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3. 走到一起的路径各有千秋。其二,人之初,性本善。要求道德上的高尚和一律,不考虑利益和个性。参见: 人之初 人生感悟之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4717 这两方面同样密切相关。没有对普遍人性的挖掘,没有普世价值作为一致的出发点,所谓和,只能是小人之同而不和。到头来,向善只能是一句空话。 笔者曾 2009 年 2 月 27 日 上载了 一个民族的 返 老还童 人的三大关系之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7533 ,返老还童,对中华民族抱有信心。时隔仅一年零 2 个月, 2010-4-20 ,上载了 沿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逆向移动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4117 。今日,时隔不到一月,博主再写此文。 在西门庆之后还有秦桧,在拿儿童开刀之后还有 是返老还童,还是坠下深渊?马斯洛需求层次向上提升无限,向下呢? 火箭上天,人头落地。这是记忆中曾经的用语。此刻,在拨乱反正后的 30 多年,在 GDP 位居第二之时,未经历当年的人们竟然见证了这一幕。 先是 GDP 到手,然后再把 GDP 拿出来维稳。这是不是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7209 次阅读|18 个评论
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
xiemaohua 2010-5-9 17:51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低碳并不是全部,要发展低碳循环型经济
fuyuncas 2010-2-22 15:49
我本人是从2007年开始关注低碳经济的,当时国内的文献少之又少,甚至到2008年也没有几篇。但到了2009年,借着媒体对哥本哈根会议的炒作以及国家对节能工作的重视,低碳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一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我在街头闲逛时,发现广告栏里的广告词不乏低碳之词,有些公司甚至将自己的产品标榜为低碳产品。如果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低碳经济、低碳产品,那倒无可厚非,反而会促使老百姓养成低碳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什么产品都称自己是低碳产品(就像滥用纳米概念一样),就会让消费者感到迷惑,甚至会对低碳之词产生厌倦情绪。当然,这些只是媒体在宣传上的过度,企业在利用上的失度而已。 我个人认为,低碳只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并非全部。它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如果一味地强调低碳,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其实,不发展,不消耗能源,最低碳,但这样的发展模式也被证明是失败的,也不是老百姓和政府所期待的。我已经说过,低碳并非方式,它只是目标。我们绝不能把低碳经济捧的太高,过犹不及谁都知道。 另外,循环经济是实现低碳的重要方式,低碳(节能)是循环经济的目标之一(节能、节水、节地和节材)。循环经济不仅能解决低碳问题,同时它还关注资源利用的效率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问题。当然,低碳的范畴要大于节能,节约能源能实现低碳,改变能源结构、增加低碳能源比例也可以大大降低碳排放。所以,本人建议将低碳和循环经济统筹起来对待,将低碳循环型经济作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和经济低碳的重要模式。对于什么是低碳循环型经济,它的特点是什么,它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间的关系是什么,本人将另文分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46 次阅读|2 个评论
雨崩札记
chaliez 2009-5-2 11:14
雨崩札记 撰文:张传领 供图:李宗杰来源:《生命世界》2008年05月号 经过大概六个小时的翻越到达海拔四千多米的垭口后,下山没多久我们就能看到群山环绕下的雨崩。蓝天下乳白色的雪峰在阳光下奕奕生辉,苍翠群山偶有云带环绕,U字形的山谷里交错镶嵌着青稞和小麦地,黑顶白墙的藏式房屋零星点缀在这自然画布上,这个藏族小村落就是文明世界的雨崩。说它小,总共只有36户人家,人口不到120人,依着地形很自然地分为上雨崩和下雨崩两个部分,一切外来物资都靠马帮驮运。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让人联想到《桃花源记》里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然而,它却连结了世界各个角落的热爱自然的人们。 第一次听到雨崩,是在一个徒步者的口中,他眼中的热切让我不解却也深深感动。后来,我窥见民族植物学的门径,并从福特基金会申请到一项小课题,样点就在雨崩。我才明白,这个村落的存在早已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桃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驴友梦想的天堂,传统的信仰与外来的文明在这里交错冲突,汇聚成迷。如果说当年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变迁,那么,在三江并流区域的保护与发展上,雨崩,就是一个小小的缩影。 神山信仰与朴素的生态意识 坐落在藏族八大神山之一的梅里雪山脚下,藏传佛教的信仰在这里变得格外虔诚。传统知识对于生态系统管理的积极意义在国际上已经取得共识,一些学者对傣族和布朗族神山的研究也都显示了它们在我国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上不可或缺的地位。在雨崩,村民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保护同样让我们深深着迷,这里面包括神山信仰、禁忌和乡规民约等。 雨崩村藏民的观念中,生命的永恒源于对生命的珍视,人活在世上就得珍视一切有灵性的东西,而大自然的伟大灵性促使村民热爱他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村民的生活离不开这里的自然资源,他们的用水来自雪山上的融雪,现在村里的电力也来自雪水形成的溪流。高山草甸养育着村里的牦牛,森林提供生活的燃料、野生蔬菜和各种药材,山谷提供粮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退化,都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以至于生存,因此,他们的心中一直存在着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 滇西北藏区几乎村村有自己的神山,雨崩村也不例外,神山上可以采集一般的生活用品,但是拒绝大肆破坏。冬虫夏草、贝母、红景天、雪莲花、松茸等珍贵药材在他们的神山上得到有效的保护;曾经震惊西方世界的各种杜鹃妖娆绽放,直使人眼花缭乱;其他观赏植物如鹿蹄草、报春、银莲花等,亦是美不胜收如此瑰丽的宝藏因为传统信仰得到持续的保存。 村民是神山的使用者也是神山的保护者,有关神山的举动都受到村民的监督。2004年夏季,我们和美国密苏里植物园的科学家进入这个村庄采集标本,村里的护林员立刻就得到消息,半夜走了一里路找到我们,言明其他地方的植物可以采集,但是神山上的植物是不能采的,即便有林业局的介绍信也不行,还得遵循乡规民约。一次烘烤标本时,由于不慎导致标本化为灰烬,这次的意外使得他们的信念更为坚定。 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 740米)巍峨雄伟,由于它的气候变化莫测,至今没有人能够成功登顶,而这里,也因为1991年中日友好登山队罹难的悲剧为世人所知。雨崩的村民是极力反对攀登神山的,征服自然的勇气和信念在他们眼中是如此微小。尽管上一刻还受到奉上酥油茶的热情款待,登山者一旦暴露出意图之后,就很有可能遭受整个村庄的横眉冷对。这里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就是,曾经的一个登山爱好者要悄悄地从村里攀登卡瓦格博,村民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全村出动,终于在中途将其拦截,驱逐出村。当他们向我讲述时,神情是那么认真,我不得不相信他们对神山信仰的坚贞。在雨崩人的理念里,生活简单而富余,他们庆祝所有的纪念日,包括播种和丰收,而每年5月,村里的草地上都会举行赛马和射箭比赛,以这种娱乐竞技的方式来祭祀神山。 我以生态保护的立场向村里的喇嘛请教神山信仰,得知他们关注的是自然的生命本质,它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其中不仅仅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有岩石、水、山脉、星辰,以及整个宇宙,而神山,正是连结这所有元素的地方。这是我不能理解的哲学,但是我想,我们在制定生物保护政策时,仅仅依靠西方科学知识是不够的,传统文化的力量也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完美的绿色循环经济 很多科学家为使有限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绿色革命以来,人们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作物品种改良和增加化肥用量等方法增加粮食产量。现在看来,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已经不大可能,化肥和化学农药的施用在短期内提高粮食产量效果非常明显,但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它们的负面效果也越来越显现出来土壤板结、地下水污染、粮食品质下降、粮食农药残留当都市里人们呼唤真正的绿色食品时,雨崩一直到现在都延续着古老的肥沃土壤的传统自制农家肥料。 每年农忙结束,安珠就要邀上邻居去山上拾取黄背栎、滇高山栎的枝叶和高山松的针叶,码成一人高吃力地背回家。这一场大规模的制肥盛会以女性开幕,男主人此时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牧场的牦牛上,他们负责到家后的工作。废弃的枝叶切碎后放入牛马厩中,等着高山牧场的牲畜到圈中过冬,任其踩踏,不起眼的厩肥却是来年播种时不可或缺的东西,承载着新年收成的希望。这种工作年复一年,经过一年的生长,再一次制肥之前,栎树已经恢复如初,松毛散落,等待着安珠和她的同伴。已有研究表明,牲畜的粪便如果直接施用到地里,会烧伤庄稼,而直接单纯地将其堆砌,又会损失不少养分,森林中栎树和松树的枯枝落叶堆积过多也会增加火灾的风险。庄稼的产出消耗土壤中的肥力,雨崩人的转废为宝的举动,让土壤和森林同时得到了保护,在此同时,他们也产出了真正的绿色食物。 遗憾的是,对栎树的重要意义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是雨崩有一个节日叫shuzhanisu,是为了庆祝栎树枝叶收获后要过的节日。专门为采集一种植物设立节日,尽管惊讶,我却开始有些理解雨崩人和自然资源的融和了。我曾经问起过田地灌溉的问题,遭到了村民善意的嘲笑,他们的耕地从来不浇水,完全靠天降甘霖就满足了土地对水分的需求,当外部世界陶醉在轰轰烈烈的自然改造之时,雨崩,却保持了一份最初的敬畏,并且在这份敬畏中,安详地获取大自然的馈赠。 自然界是不会产生废物的,之所以产生了废物,是因为人们把它们放错了地方。当国家正在为农林废弃物苦苦寻求出路的时候,这里却进行着完美的循环。 悄然变化的世外天堂 全球气候变化也对这个很小的地方产生了影响,雨崩人开始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的神湖和冰湖比以前变小了,为什么冰川上的雪崩次数比以前频繁了,为什么他们守护的神山变得越来越喜欢发怒了。这个美丽的地方吸引全世界旅游者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的科学家前来,他们拿着20世纪20年代的老照片和现在同样角度照的照片做比较,给村民们解释这些疑问。村民不一定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他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也许当将来的某些时候,发现曾经拥有的雪莲、冬虫夏草再也找不到的时候,他们才能体会到。全球气候变化不仅让各国政府和科学家感到紧张,也让世外天堂的雨崩有所察觉。 雨崩的美丽让它不能安静地处在尘世之外,当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的时候,雨崩是否还能继续坚守它的信仰?是否还能一如既往地守卫这片生态的阵地? 神瀑客栈的主人阿青布一家是最早感受到浪潮的人,他们家紧邻着雨崩神瀑,推开窗户就能看见不远处的雪山景色,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他们家成为最受驴友欢迎的下榻地。阿青布索性把两层的木屋都翻修出来做了客栈,他家的阿纳老爹给徒步前往笑农大本营的游客做向导,收取90元的领路费,在此之前,他是一个藏医,认识很多种草药。村里像阿青布一家这样生活的人有许多,村委会集中各家的马匹统一编号管理,租给游客代步。他们每天守在垭口和村口,按号抽取,公平地轮流 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带来的收入已经影响了这36户人家,在大自然保护协会的帮助下,这里建成了生态旅游村,旅游成了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也在改变村民的观点。不同肤色的人群带来了各种思想和言论,我去的时候,村里讨论最热的是是否要修一条通往外界的路,以前没有钱修路,现在有了钱了,路到底修不修。村里有些人似乎预感到路修好了将会带来什么,这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作为旅游者,人们到这里来是因为这里没有路,作为一个生态研究人员,我自私地希望他们能守护好这块生态阵地。滇西北本来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雨崩这个梅里雪山脚下的村庄,也注定了要受到来自各个群体的关注。各种思想会在这里交锋,变化是永恒的,面对变化,雨崩何去何从? 谁来守护传统知识 我忠实地记录着雨崩的生活,却不敢以我的价值去评判它。过去,雨崩的传统知识体系为森林保护和管理做出了许多贡献,然而,保护和发展,却一直是一个两难的抉择。这样的村落不仅仅只有雨崩,或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像保罗考克斯那样,用悲悯的眼光提出疑问:在新千年里,这些知识体系还能幸存多久? ■ (责编 李瑄)
个人分类: 民族文化与环境|6016 次阅读|6 个评论
从无知经济到无知社会
杨学祥 2009-3-1 08:07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武夷山发表于《科学时报》 2009 年 2 月 27 日 的文章《知识经济同时又是无知经济》引起了广泛关注,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无知经济概念的提出 澳大利亚《普罗米修斯》杂志 2008 年 12 月号发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商学院的 Joanne Roberts 博士和英国诺森比亚大学艺术和社会科学学院的 John Armitage 博士合写的文章,题目是无知经济( Ignorance Economy )。他俩认为,知识经济的概念早已炒得火热,但是必须看到,知识经济同时又是无知经济。无知,指的是缺乏知识、信息与技能。知识经济与无知经济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8 个反面: 1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经济的知识基础越专门化,将人们的无知用于商业目的的机会就越多。 2 、越来越多的知识被编码化,进入了数据库和知识库,这些知识获得更多的查询和应用。可是,不易被编码的缄默知识就面临被弃置的危险。 3 、无知也是知识商业化的必然产物。现在,很多高技术产品的设计很高明,使用很方便,但使用高级产品的消费者却难免越来越笨。 4 、知识越来越受到各种知识产权的保护,人们利用知识的渠道受到比过去更多的限制,造成了进一步的无知。 5 、在知识经济中,知识专家更值钱,他们获得很高的报酬,这样他们就没时间、没动力去从事一些其实可以带来愉悦的活计,比如遛狗、购物、整花弄草,于是,社会对低技能工作者提供此类服务的需求就永久化了。 6 、正是很多人无知,才使得社会对知识密集的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长。 7 、很多组织都越来越强调知识管理,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在重视知识管理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无知的管理。 8 、在全球化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竭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引进优秀人才,穷国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变得更加无知。 总之,无知经济是个很有意思的概念。提出此概念者并非打算将知识经济的概念彻底颠覆,而是通过另一反向视角的观察,来进一步加深和丰富对知识经济的认识 。 我们变得无知了脆弱了 在学者蒋高明的博文《克隆地球还是个妄想》中讲述了耗资数亿美元打造的生物圈 2 号的失败经过。学者杨秀海就从此评论说:这说明了我们已经越来越不再是独立个体的人了,我们只有组成了团队,我们只有加入了组织,我们只有越来越依赖他人才能活下去,我们每一个个的人不再是独立的人,我们只是人的一个部件。我们在依赖别人的同时也就成为了别人的奴隶。 杨秀海认为,一方面我们懂的知识似乎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我们自由活动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在一个极为狭窄的专业之内我们似乎还算是个人,但离开了这个专业们很可能就得饿死。我们在某一方面变成博学的同时,在更多方面变成了极度的无知。科学越来越发达,社会越来越进步,但是我们的生存能力却变得越来越脆弱,甚至脆弱得不堪一击,因为我们生命链上所要依赖的环节太多,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生命线就会中止。今天我们的性命交给了谁呢?既交给了天使也交给了恶魔,我们的生命已经不再是我们自己 。 从愚昧的社会到无知的社会 原始社会由于没有科学文化而成为愚昧社会,低水平的需求并没有造成全球性的灾难。在科学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有知和无知一直在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局部和眼前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知识爆炸式发展,人类财富空前增长;但从整体观点和长远观点出发,知识的应用带来未知领域的成倍增长,难以预见的不良后果层出不穷,使人类疲于应付,越陷越深;药品的毒副作用、化肥农药的污染、病毒的抗药性、食品污染、环境污染等等, 21 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生态环境的破坏、能源和资源的危机,恰恰反映了人类的无知。 恩格斯对人类盲目的实践活动早就作过如下精彩深入的分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可惜的是,对商品价值的盲目追求淹没了智慧的理性分析。知识并没有得到应用,无知仍然在统治着人类社会。 亚洲开发银行 环境与社会发展局的官员罗夫 泽留斯( RolfZelius )在专题论坛上指出,过去 30 年来,一些亚洲国家经历了其他任何地方前所未有的高经济增长率。然而,这些经济增长要付出代价。亚洲丧失了一半森林覆盖和不计其数动植物物种。其 1/3 的农业用地已经退化,鱼类资源减少了一半。今天,该区域严重污染城市的数量最大,其河流和湖泊属世界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列。确实,环境退化已成为普遍现象,包括东亚次区域的经济迅速增长、中亚经济转型国家其原有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不可否认地忽视了环境,以及南亚地区贫困仍然是决定性的地方性问题 。 对节约型循环型经济模式的呼唤 9 年前,当我提出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除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外,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一观点时,仅有《科学新闻周刊》( 2000 年,第 46 期)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年,第 8 期)发表了我的文章 ,很多崇拜西方生产方式的人对这一观点一时还难以接受。 5 年过去了,美国的新经济从连续十年的持续增长突然转向衰退,最近虽然有复苏迹象但欠债累累;日本经济在经历十年持续停滞之后至今仍处于低迷状态;高消费带来的资源和能源浪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导致谁来供应中国的大讨论。长期的经验教训和东方的文化传统,使日本抛弃了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出了环境立国的新战略,大力培育环境相关产业和环境保护产业,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这与美国的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的环境政策成鲜明对照。研究日本经济战略转变的原因,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 9 年过去了,美国的次贷风暴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格林斯潘声誉受损走下神坛。 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反省说,根本问题在于,我们那些已变得十分复杂的模型既包括风险模型,也包括计量经济学模型仍过于简单,这些模型没有完全抓住人类的内在反应。到目前为止,这只是对商业周期和金融模型的外围补充它导致情绪在欣快与恐慌之间摇摆,一代又一代地重复这种情形,几乎没有什么学习曲线的证据 。 多数人把金融危机归咎于格林斯潘错误推行的税率政策、华尔街因贪婪导致的肆意的金融产品研发 ,这就是说,导致 2008 年金融风暴的原因是金融界权威们的无知! 全球金融风暴验证高层金融管理理论的无知 贷款的偿还依赖于贷款者的偿还能力,而贷款者的偿还能力是与市场经济一起变动不定的,工资波动、失业风险、消费价格增长、突发事件和医疗保险等问题随时随地会对其发生重大干扰,造成更大的不确定性。人们至今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指数个人财富的平均增长指数,如果它高于贷款利率,那么贷款的风险就很小;如果低于贷款利率,那么贷款的风险就加大。我曾指出,不是社会上所有的人都能化未来的钱,美国借贷买房的模式曾在中国广泛地受到鼓励和褒奖,量入为出的中国传统模式受到嘲笑;现在,金融风暴颠翻了美国的现代买房模式,肯定了中国传统的量入为出的消费模式:现代的知识未必就是对的,传统的知识未必就是错的,人为灾难来自于权力的无知 。 有评论说,不可预测性无疑是商业经营的本性,如何将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降低至最低,一直是众多机构、学者以及一些企业致力研究的课题 。实际上,我们在自然科学领域也遇到同样的问题,许多科学权威认为,地震不可预测,旱灾也不可预测,突发灾害预测的准确率不超过 20% 。仅仅在 2008 年, 发生在缅甸的热带风暴已致 13 多万人死亡,中国汶川地震死亡人数也高达近 7 万人。 无知仍然掌控着人类的命运。   浙江大学学术发展中心主任杨吉指出,现在,我们正在经历自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而这次危机的发生的原因,竟然是一个酝酿了长达 25 年的超级泡沫的破灭,索罗斯为你揭开谜底。 索罗斯是一个成功的投机者,他又一次预言了这次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的严重后果。但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哲学家。索罗斯说:目前的流行模式,即金融市场会趋向均衡的说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具有误导性。我们现在遇到的麻烦,主要归咎于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是建立在这个错误模式的基础之上。在他看来,危机一旦爆发,金融市场就会骤然分崩离析,但凡可能变得糟糕的事情都会成为现实。索罗斯的言外之意是说,市场永远也不会达到经济学家所期望的均衡状态,它永远是在动态非均衡状态下运行的,只要市场存在,市场的信息和参与者的行为就会在互动中不断形成新的泡沫,这是人们必须面对的危机和挑战 。 实际上,金融市场会趋向均衡总是通过金融危机这种非人力控制的爆发来实现的,人为调解不能解决资本运转的本质矛盾,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重新受到关注。人类的无知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 无知社会的三大成因 与愚昧社会不同,无知社会的形成有三大原因:首先,知识既能给人类带来利益,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知识与知识本身提出的问题相比是微乎其微的,问题相对知识成倍增长,而且问题的难度成倍增大;其次,真知灼见被人类社会接受或完全接受,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大部分时间社会被过时的知识所控制,布鲁诺被处以火刑,伽利略被判处监禁,就是权力无知的最好证明;第三,由于学科划分越来越细,作为个人,专业知识越多,对总体认识的水平就越差,就像瞎子摸象一样。如果让专业人员把握全局,争论和错误不可避免。 例如, DDT 又叫滴滴涕,是有效的杀虫剂。 20 世纪上半叶对防止农业病虫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科学家们发现 DDT 进入食物链,是导致一些食肉和食鱼的鸟接近灭绝的主要原因。鸟类体内含滴滴涕会导致产软壳蛋而不能孵化,尤其是处于食物链顶极的食肉鸟如美国国鸟白头海雕几乎因此而灭绝。因此从上个世纪 70 年代后滴滴涕逐渐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 DDT 的使用,是人类对其后果无知的最典型事例。 又如,人类用机械代替手工,减轻了劳动强度,但是,机械省力不省功,由于机械效率低下,大量能源被浪费,而闲暇下来的人类又面临肥胖症,不得不通过健身房来消耗体力。这是有知还是无知? 再如,中国经济学家的观点总是与公众的意见相左,不一定就总是正确。循环型节约型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但在具体政策上,专家又提出扩大内需来保持增长。扩大必要的内需,如必要的基础建设和公共设施,可以增加经济发展后劲 ;扩大不必要的内需,如居民的奢侈消费,虽然也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是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和能源,为今后发展带来隐患。 综合知识太少,综合人才奇缺,使无知社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付出可观的代价。一面声嘶力竭地高喊保护环境,另一面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这就是有知和无知的对抗,这就是无知社会带给人类的尴尬。 参考文献 1. 武夷山。知识经济同时又是无知经济。发表于 2009-2-27 7:16:1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7427 2. 杨秀海。我们是变得有知了还是无知了?顽强了还是脆弱了?发表于 2009-2-27 23:42:4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7577 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 158-160 4. 亚洲开发银行 环境与社会发展局 罗富 . 泽留斯:亚洲面临环境的挑战 . 人民政协报 , 2001 年 9 月 4 日 , 21 世纪论坛特刊 , 7 版 . 5. 杨学祥 . 土地沙漠化全球性环境问题 . 科学新闻周刊 . 2000, ( 46 ): 18 6. 杨学祥 . 气候波动周期、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 2000,6 ( 8 ): 1003~1005 7. 杨学祥 .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2001, 21 ( 1 ): 15~23 8. 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 .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4/4751.html 9. 牛 year 真的能 happy 吗。 2009 年 02 月 13 日 17:49 新智囊。新浪。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essay/20090213/17495854266.shtml 10. 杨学祥 . 金融风暴和股市风险:有多少人在花未来的钱?发表于 2008-9-22 5:52:3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888 11. 杨吉。美国金融危机为何掩藏 25 年没被发现 http://www.jrj.com 2009 年 02 月 26 日 08:47 《 IT 时代周刊》。 http://book.jrj.com.cn/2009/02/2608473676066.shtml 12. 杨学祥 . 扩大内需整合资源:建一个全国范围的有机肥料大工厂 . 发表于 2008-11-30 21:21:5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138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830 次阅读|1 个评论
难以回避的水危机:来自国内外的警报
杨学祥 2009-2-1 16:14
河南日报讯 ( 记者董学彦 ) 由于天气异常,我省旱情不断扩大,受旱程度不断加深。据省气象局卫星遥感监测,全省受旱面积已经达到了 63.1% ,全省遭受了自 1951 年以来的特大旱情。河南发布最高级别干旱预警【 1 】。   自 2008 年 11 月以来,北京市降水量仅 0.1 毫米,较常年同期的 11.0 毫米显著偏少,是 1951 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小值。 2008 年 10 月 1 日至本刊截稿的 2009 年 1 月 23 日,北京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超过 60 天,为 1995 年以来的最大值;而日降水量 0.1 毫米的最长连续日数超过 90 天,突破历史同期最大值记录。在这个冬天,一场罕见的旱情正在持续深入地悄然发展。   截至 1 月 19 日,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 7 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达 1.04 亿亩,其中重旱 2428 万亩,因旱饮水困难人口 196 万人、大牲畜 67 万头。目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宣布启动三级抗旱应急响应。   气象专家分析,导致大部地区入冬以来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缺乏充足的水汽。今冬的大气环流有些异常,造成了孟加拉湾水汽很难输送到我国大陆;二是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较为频繁,路径偏东偏北。除东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地区易受西北气流控制,造成了大陆盛行西北干冷气流,湿度条件较差,不易形成降水。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抗旱会商会分析,当前北方冬麦区旱情呈现四个特点:一是降水严重偏少、气温偏高;二是农作物受旱面积大、程度重;三是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突出;四是江河来水持续偏枯,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 2 】。    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年会所发表的新报告指出,全球将在 20 年内陷入水资源破产 (Water Bankruptcy) 的困境。这除了将加剧水源争夺战,也会失去数量相等于印度和美国谷类收成总和的作物。粮价将因此暴涨,水也会变得比油更有投资价值。 至今,许多地区的水源价格都一直保持在低于正常的水平,而水资源也经常被浪费或过度使用。因此该报告说,在未来,全球若是继续运用像过去一样的方式来管理水资源的话,整个经济网络将会陷入崩溃。 由于能源生产过程中也需要用到大量的水,因此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水的消耗量也会跟着上升。目前在美国和欧盟,能源生产所占的水消耗总量分别为 39% 和 31% ,而食用水只占了 3% 。但美国的能源生产的需水量预计将增长高达 165% ,欧盟则将增加 130% 。这将对农业需水量造成极大压力。 另一方面,为了提供水源给蓄水池以及农业灌溉,世界各地的约 70 个主要河流的水源目前已几乎完全耗尽。 该报告指出,到了 2100 年,位于喜马拉雅和西藏大数的冰川将会完全融解,但冰川融解所提供的水也只足够让 20 亿人使用。有鉴于以上各种因素,水源争夺战预计会在未来的 20 年内变得更为激烈【 3 】。 人类对水资源的掠夺性使用是水危机产生的根源。自然的气候循环有明显的洪水期和干旱期,人类在洪水期将丰富的水资源白白地放归大海,借以保护耕地和家园,那么,在干旱期就不得不忍受缺水的现状:除非人类能控制自然,调节降水量。水多是灾,水少还是灾,人类在旱涝灾害面前显得多么软弱无力!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前天在香港科技大学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为题发表演讲时,分析人类自工业革命后大量消耗地球资源的情况,直指 21 世纪的地球在资源和空间上,都相对缩细了。他说,全球人类必须改变生活方式,才能继续生存。在座谈会上,李远哲批评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没有顾及生态保育,特别指出美国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冠全球,危害全球发展。为此,他呼吁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切勿盲目追随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不要过量生产和消费,应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相信日后定能反过来领导西方国家,在有限的地球,实现无限的梦想 。 在中国科协 2005 年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人们保护环境,适度消费,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经济过快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恶化,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才是尊重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应对挑战,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选择 。 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 1 月 25 日撰文指出,西方经济模式以矿物燃料为基础、以汽车为中心、充斥着一次性物品的经济在中国将是行不通的。如果在中国行不通,在印度也不会行得通。估计到 2031 年,印度的人口甚至会比中国还多。西方的经济模式在共有 30 亿人口的其它发展中国家,也不会行得通。在日益融合的全球经济中,所有国家都在竞相争夺石油、粮食和铁矿资源,现行的经济模式在工业国家也不再行得通。保持 21 世纪初的全球文明,取决于向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实行交通运输多样化的可循环经济转变。为保持经济增长,就要建立新型经济 。莱斯特布朗宣布了西方经济模式的死亡,这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极为现实性的借鉴意义。简单模仿西方经济模式没有出路,中国的经济改革必须有战略突破,必须具有适应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新环境的中国特色 。 8 年前,当我提出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除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外,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一观点时,仅有《科学新闻周刊》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发表了我的文章 ,很多崇拜西方生产方式的人对这一观点一时还难以接受。现在,支持这一观点的人愈来愈多了。 8 年过去了,西方国家的高消费导致石油危机和伊拉克战争,中国的高消费导致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 。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国军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 周光召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仍大大高于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生产、建设、流通、管理和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则相当严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而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使得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压力日益增大。据统计,在世界 144 个国家的排序中,中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低,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 100 位以后,淡水资源量排在 55 位以后。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 8.3 %、 4.1 %、 26.5 %和 9.7 %。中国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温室气体排放排在世界第二位,全国酸雨面积扩大,频率增加,水土流失面积 356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 37.1 %,沙化土地面积约 100 万平方公里,而且还在继续增长。森林覆盖率经过多年努力才达到 18.21 %(世界平均 29.6 %),草地退化面积加大。全球 1121 种濒危物种中,中国有 190 种。在发展模式上,中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美国以占世界不到 5 %的人口,消耗世界 25 %的能源。而中国人均要达到这个水准,意味着要把全世界的能源都拿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中共中央政治局 2005 年 9 月 29 日下午进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他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 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高消费带来的是资源能源极度短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合理、高效、潜力无限的经济模式不在于一时的显赫奢华,而在于能长久地保持不断发展的势头来延续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习惯于高消费的西方国家难以生存,世代节俭的中国却能在恶化了的环境中得以存在和发展。高消费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 13 个贫水国家之一。正常年份全国城市缺水 60 多亿立方米, 667 个设市城市中,约有 400 多个城市缺水,常年供水不足,其中近 150 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 1600 万立方米。其中 32 个人口在 100 万以上的大城市中,有 30 个长期受缺水的困扰,每年受缺水影响的工业总产值达 2300 亿元。 水环境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 42% 的水质超过 3 类标准;全国有 36% 的城市河段为劣 5 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 75% 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解决氮、磷污染是长期艰巨任务。水污染的原因很多,包括国家重要水系的严重污染,城市产业对水源的破坏,城市地下水 50% 受到污染等。同时,海水污染也愈来愈严重。除了水体污染,水质下降,大气污染外,固体物污染也很突出。据建设部提供的数字,全国城市年产垃圾量已达 1.5 亿吨,目前每年还以 8% 到 10% 的速度递增。全国垃圾堆放总量已高达 70 亿吨,在全国 667 个城市中,有 200 个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 8.2 亿吨,综合利用率约 46% ,排放量为 3186 万吨。全国城市垃圾处理率为 63% ,但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还不到 10% 。 由于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我国土地荒漠化速度不断加快。从 21 世纪论坛上获悉,作为京津和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风沙带目前已达到 270 万平方公里左右,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 30% 。目前沙漠化土地在我国 30 个省区市 851 个县旗均有分布,特别是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 13 个省区市已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约 4500 公里、南北宽约 600 公里的风沙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呈现局部好转、整体快速推进之势。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土地沙漠化每年以 1560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80 年代每年扩展 2100 平方公里,到 90 年代每年扩展 2460 平方公里。据最新监测结果,近年来我国荒漠化扩展速度还在加快。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青海柴达木盆地、河北坝上等地区,土地沙漠化扩展速度年均达 4% 以上。到目前,全国沙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 27.3% 。 生态环境的自然恶化和人为破坏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50 年代我国年均受旱灾农田 1.2 亿亩, 90 年代达到 3.8 亿亩。 1972 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 1985 年后年年断流, 1997 年断流 227 天。有关专家经调查得出结论,未来 15 年内我国将持续干旱。而水灾, 500 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 53 次大洪水,近 50 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强沙尘暴天气由 50 年代的 5 次增加到 90 年代的 23 次,造成的危害愈来愈严重。内蒙古鄂托克旗在 30 年内被流沙压埋房屋、棚圈 5500 多间,近 700 户村民被迫迁移他乡 。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我们正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付出了更多的代价。中国是大国,外国很难满足我国在资源与能源上的需求。我们曾提出,先发展,後治理的办法是走不通的,因为我们不能像霸权国家那样靠强权掠夺别国的资源与财富。抛弃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日本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值得借鉴【 18 】。 参考文献 1. 董学彦。河南遭受特大旱情 受旱面积达 63.1% 。 2009 年 02 月 01 日 05:00 大河网 - 河南日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01/050017125924.shtml 2. 我国 7 省冬麦区受旱面积达 1.04 亿亩。 2009 年 02 月 01 日 08:16 新华网。《瞭望》新闻周刊 2009 年第 4 期。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01/081617126867.shtml 3. 达沃斯报告:全球面临水破产 粮价将暴涨水或贵过石油。 2009-1-31 21:49:13 国际能源网。 http://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_2150215036293322.html 4. 李远哲吁中国勿跟随西方发展模式。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6-3-31 文章来源:联合早报。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7821 5. 王建刚。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保护环境适度消费。 2005 年 08 月 20 日 21:18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5-08-20/21186740072s.shtml 6. 美国专家分析:西方经济模式 在中国行不通 . 2006 年 02 月 14 日 10:36 人民网 . 来源:新华网。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42773/4102728.html 7. 杨学祥。改革必须要有战略突破。 2006-2-15 光明博客。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6/10568.html 8. 杨学祥 . 土地沙漠化全球性环境问题 . 科学新闻周刊 .2000, ( 46 ): 18 9. 杨学祥 . 气候波动周期、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6 ( 8 ): 1003~1005 10. 杨学祥 .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21 ( 1 ): 15~23 11. 孙可嘉。美研究机构:中国超过美国成全球第一消费大国。 2005 年 2 月 17 日 14:43 来源:新华网。 http://business.sohu.com/20050217/n224322157.shtml 12. 包亚明。美国学者用心险恶竟污蔑中国是消费黑洞。《新民周刊》 2005 年 3 月 7 日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HIAW/804101.htm 13. 杨学祥。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重发)。发表于 2008-11-30 14:44:3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096 14. 胡锦涛 : 城镇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新格局。新华网 2005 年 09 月 30 日。 http://www.mhwh.com/shzx-content.asp?id=3327lm=news 15. 杨学祥。高消费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2005-8-22 光明博客。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8636.html 16. 杨学祥。再论高消费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2006-04-07 光明观察。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8064 17.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 , 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 . 困扰中国环境十大问题 . 人民政协报 , 2001 年 9 月 4 日 , 21 世纪论坛特刊 , 5 版 . 18. 方立:日本环保新观念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科学新闻周刊, 2001 年,第 32 期 15 页 .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33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警惕循环经济成为逃避限批的暗道
pxyeco 2007-7-4 15:36
两年前的松花江事件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水污染事故高发期; 2007 年入夏以来,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接连暴发,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水污染密集爆发阶段(潘岳, 2007 )。为了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国家环保总局陆续地对重污染区域、重污染行业、重污染流域采取了区域限批、行业限批、流域限批的行政惩罚手段。所谓“限批”是指如果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一个流域内出现了企业违反环评法的事件,环保部门有权暂停这个地区、行业或流域内所有新建项目的审批,直至该企业或该地区完成整改。启用这样严厉的管制手段,体现了政府对水污染治理的决心。 在充分关注整个限批事件后,发现:循环经济类项目对于限批管制措施有“豁免权”。循环经济类项目就一定是低排污项目而可以免予限批吗?自我国提出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后,各形各色的循环工业园、生态工业园应运而生,就连之前的产业园也更换其名为循环园。但是,在名目繁多的循环经济类项目中,还是有一些企业并未真正实现废弃物循环,还是有一些循环工业园内并未真正实现废弃物循环。何况,废弃物并不一定等于污染物,废弃物循环并不一定就是污染物循环,而且,部分废弃物循环并不一定是全部废弃物循环。这样,在“循环经济类项目”的幌子背后可能还是污染类项目。 环境换取增长的思路已经深深植根于一些官员的发展思路中。由于某个环境违法事实而遭遇到限批管制,这对地方经济增长来说是一个极为严重的惩罚,很难想象我们的地方官员和企业家会“束手就擒”。俗话说得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府应该警惕企业把“循环经济”作为逃避限批管制的对策。
个人分类: 环境经济理论|501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15: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