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谢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谢谢!
热度 5 huailu49 2020-5-14 15:01
上午曾意识到临近700万大关,后来却忘记了。 刚刚收到来自大洋彼岸的短信: 真的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书斋夜话|1714 次阅读|10 个评论
希望,在前方(一百零一)——我的朋友迈克尔杰克逊A
panpine 2019-6-3 15:52
在前20年的人生里,网络还不知为何物,尚没有走进每家每户的时候,我已经听过迈克尔杰克逊的名字2次。第1次是在影碟屋里碰到的陌生小哥哥,他走上前和我说话,问我租什么,我说郝邵文的新电影《乌龙院》,他笑了笑,问我知不知道迈克尔杰克逊,我说不知道,他说可以带我去他家里看,他有演唱会的碟片,然后我就懵懵懂懂地跟了过去,现在想一想真危险。他热情洋溢地打开电视、碟机,快进到迈克尔最经典的喷蒸汽的镜头,我不记得这个小哥哥的一切信息,但记得他看屏幕时全身紧绷,激动的神情。我站在一旁听不懂也看不明白,觉得索然无味。迈克尔粉们请理解,那个年纪,我执着于鬼片和搞笑,吴君如在某部影片里模仿大猩猩的动作都能让我回味好几年。第2次是在高中文理分班后,我和来自4班的L成了同桌,她常常和我说起迈克尔杰克逊,给我看她精心制作的剪报,买他的新专辑,向专业人士一样点评歌曲的优劣,顺便把好看的红色半透明随声听耳机分给我一半听包括偶像在内的许多欧美歌手的音乐。缘分是一件奇妙的东西,如果没有L的大力分享,我不会再以后开始听英文歌曲,不会在大学和工作后参加歌唱比赛,也不会有后面的一些特殊的人生经历。还好,L健康地活着,我总能在某个时候见到她,不像迈克尔杰克逊,他已经消失在L的生活里,消失在老朋友弗兰克卡西欧的世界里,消失在这个他曾经深刻震撼过的地球里。 (一) 迈克尔去世周年祭时,人们在他的墓地举办了一场纪念集会。家人、朋友和歌迷都去了他在森林草坪公墓的陵墓。人群在外面集合,但陵墓里只有几个人:兰迪、珍妮、杰梅恩、马龙和迈克尔的几个表亲。一个牧师先发言,然后迈克尔的外甥奥吉讲了一些纪念叔叔的话,很有感染力,说得很好。这些话让我们所有人印象深刻,被深深地打动。 当仪式结束时,我走上前。墓的位置在地面以上,顶上是一个大金冠。我把它向上斜了一下,就像其他人做的那样,然后我看到了满满一格“火箭筒”泡泡堂,不觉微笑了。有意思,迈克尔喜欢那东西。我为迈克尔祈祷,和他说了会话。我感谢他为我的家人所做的一切和给予我的一切,答应会以他的要求尽自己的权利保护好他的遗产。 “谢谢你。”我默念,“给我带来最大的冒险。谢谢你打开了我的眼界,如果不是你,我不会有机会体验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谢谢你留给我的回忆。生命中有你是我的福气。我爱你,我想你。” 后来,人们告诉我,当我离开墓地时,他们看见了一片白色花瓣落在地面。那天没有刮风,即使刮风,我们也在建筑里面,没有开窗或开门。我宁愿相信是迈克尔听见了我的话,那片花瓣就是他的回应。谁知道呢。 我过的不是正常的生活。当我的朋友们在大学里开派对、玩啤酒乒乓球、去泡吧时,我正在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创造自己的人生。尽管如此,我还是感到非常荣幸。除了我那温暖有爱的家庭,我还有一个老师、父亲、哥哥和朋友,而且他还才华横溢,并因此活在耀眼的聚光灯下。我站在一个超级巨星的角度、由内而外地看世界。我感觉到了聚光灯的闪耀,但也有孤立和保密的包袱。当初还是个小男孩时,我就过着这种生活,但随着渐渐进入到一个责任更大的角色中时,我发现了它的差别和复杂、好与不好,以及迈克尔为了孕育并支持自己的作品和艺术而必须面对、跨越的挑战和障碍。从迈克尔的身上,我学到了通过书本探索世界;通过他,我有了欣赏世界上不同的人、地方、宗教和文化的机会。我爱上了音乐,爱上了娱乐业。 最重要的是,我发现了一颗开放的心的价值和美丽,还有沉痛的个人教训——贪婪和无情私心的破坏性,背叛的伤痛,平衡爱和自我保护的挣扎,在险恶并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一段复杂而珍贵的友情的挑战。 迄今为止,我人生的大多数时光都是在迈克尔的圈子里度过的,若上帝允许,我还能活很长时间。我相信人生的某些部分早已注定,凡事皆有因缘,但我们同时得最大限度地好好利用已经收获的东西。我把自己跟迈克尔的友情与随之而来的丰富经历视为重要课程,无论接下来要做什么。我想把握好自己学到的东西,妥善利用,创造自己的遗产——无论那会意味着什么——就从这一刻起。我不会把自己得到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对于我——对于任何被迈克尔音乐、人品或两者感动的人——他的信息很简单,而且常常在讲:一切皆为爱。我恪守着这样的原则。 L的生活也是起起伏伏,她减掉了体重,留下了心底的自卑和负担,就像几年前的我一样,骨瘦如柴,却总觉得自己胖得和世界不能合谐共处。
35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促请科学网依据规定清除杜立智的博客
热度 3 duke01361 2015-9-25 12:02
促请科学网依据规定清除杜立智的博客,谢谢,现在单位已经介入,请保全一切证据 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杜立智副教授,一直以来对我进行恶意的辱骂、诬陷、人身攻击,我实在是没法再忍受,我也曾经把杜立智的辱骂言论呈送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也促请科学网博客对这件事情进行处理,也曾忍气吞声,希望忍让息事宁人... 但是,杜立智已经到了一种常人难以理喻的病态,他对我的污蔑、恶毒辱骂和肆无忌惮的人生攻击有目共睹!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绝对不能容忍! 现在杜立智又公然“调查”我的身份,已经把电话打到河北大学医学院党委,而且也公开了党委书记的电话... 杜立智所犯的一切错误已经超越科学网的规定,他也已经被两次禁言,现在我促请科学网彻底封掉杜立智博客,同时促请科学网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单位保全所有证据。
个人分类: Life a Bit|1352 次阅读|3 个评论
把感恩献给自己身边最亲的人
热度 1 cntspy 2013-12-8 12:22
把感恩献给自己身边最亲的人 “ 曾 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大学的时候,在看过电影《大话西游》之后,就对这部电影莫名其妙的钟情,而电影里面的这一段台词让我刻骨铭心。大学毕业之后的很多年,还总是时不时的看一看这部电影,而每一次观看又总是获得不同的感受。 对于一份感情,为什么我们总是等到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而这份感情,不仅仅只是爱情,亲情和友情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遭遇。 在记忆中,从小到大我从来都没有对父母说过一句“谢谢”。谁会对自己的父母说“谢谢”呢?在我们的文化中,对自己最亲的人说“谢谢”会显得很见外。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父母给我买了一个我非常喜爱的玩具,我高兴极了,我相信那时那刻我对爸爸妈妈充满了感激之情,但是我的这种感激之情却被化作了另外一种信号植入了我的潜意识,因为爸爸妈妈对我说,“等我们老了,你以后要好好孝敬我们哦!”或许是这样的一种潜意识,让我从小到大总觉得父母的养育有点理所当然,因为等他们老了我会孝敬他们,如果他们不养育我的话,我以后就不会孝敬他们。 在我成长的记忆里,我从来都没有感恩过他们,终于在我高考的那一年,我和父母之间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高考前的最后一个学期,是学习最紧张的时刻,也是压力最大的时候。我的同学们的父母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都会到学校里面探望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嘘寒问暖,给他们的冲刺给予极大的精神和物质的支持。而我的父母从来都没有来探望过我,而且每个月回家总是受到更大的压力,因为父母总是跟我说“如果考不上重点本科,那就没有什么意思!”以至于高考前的三个月,我再也没有回过一次家。考上大学以后,我和他们的关系也越发疏远,我故意不给他们打电话,有时候他们打电话给我,我就故意不接。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我大学毕业也没有好转。 让我真正从内心里面开始理解他们,是在我自己当了父亲以后,同事也印证了我父亲曾经很绝望地对我说过的一句话“等你当了父亲你就知道了”。在我读高中的时候,父母的压力其实比我还大,因为我的后面还有两个妹妹要考大学。父亲过于焦虑以至于彻夜失眠,这是母亲后来在帮我照看小孩的时候才告诉我的。幸运的是,我现在把这份亲情又找回来了。 现在我已经离开自己的父母独立生活很多年了,而始终陪伴我左右的是我的爱人。我的爱人曾经为了我,研究生毕业之后放弃了她的导师为他安排好的一份稳定工作,冒着巨大的风险来到我在的城市,上海。我记得她刚到上海的第一个月,为了找工作到处参加招聘会,后来终于找到一份做销售的工作,在这个公司做了一个月的销售,每日都要在室外工作无数个小时,可想当时无比的艰辛。现在, 每当我下班回到家,我的爱人总是提前做好晚饭,我吃完饭以后,我的爱人又把晚饭收拾好,还帮我准备好第二天的午饭,而我只是坐在沙发里面休息。我的爱人为我做了很多,但我并不曾为此感恩,一方面我觉得她是我的爱人,所以她应该为我做这些,另一方面我认为我在用爱情来回报我的爱人,我要更好的爱她。当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我的逻辑完全是错误的。即使是夫妻,也没有谁对谁有服务的义务。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爱,也没有什么可以替代感恩,如果把爱和感恩混为一谈,迟早会发生感情危机。 我们经常最容易忘记感恩的对象是最亲的人,因为难以启齿的言谢导致我们逐渐忘记了感恩那个最亲的人。我的爱人对我说,当有一天她为我们两岁的儿子拿了一块饼干,儿子由衷地说了一句“谢谢妈妈”,我的爱人瞬间觉得特别的温暖和感动。尽管孝心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但是如果把孝心当成感恩的话,这份孝心的味道总是会有点涩涩的感觉,似乎是在为了父母的养育而还的一个人情债。 中国的家庭往往包含了三代,年轻人工作赚钱养家,老人帮忙照顾小孩。这种家庭结构对于中国目前的社会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中国的收入水平相对来说普遍较低,一个人工作压根无法支撑小孩教育、房贷和日常生活等支出,而老人的帮忙无异于雪中送炭。但是这种家庭结构也隐藏着巨大的家庭危机,比如难以相处的婆媳关系。如果每一个家庭成员试着去感恩其他家庭成员,或许一切的家庭矛盾或感情危机都可以烟消云散。 不要忘了对最爱的人说声“谢谢”,晚安!
个人分类: 科学生活|4722 次阅读|1 个评论
薄案谷作证,谁应该“谢谢”谁?
热度 7 wangxh 2013-8-28 08:38
谷是证人,公诉人讯问,最后谷说“谢谢”,真是奇怪啊! 到底谁应该谢谢谁啊? 从《我为马俊仁打官司》、《胜诉在美国》 都在风口浪尖的风云人物,到现在的阶下囚,虽然还是温文尔雅、淡定……唉,上流社会,你们到底天天在做什么? 如果不能自动播放请点击: http://video.sina.com.cn/p/news/c/v/2013-08-23/115562820441.html
2604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求教!图中下面这句德语是什么含义?谢谢!
hj58 2013-4-20 11:44
个人分类: 翻译|1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多谢李老师
热度 2 huailu49 2013-4-18 11:25
连续三次推荐,多谢李老师!
个人分类: 行行摄摄|2351 次阅读|4 个评论
说声谢谢有多难?
热度 6 xiaoyanghe 2012-9-26 09:08
咱们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说谢谢呢? 如果是在 30 多年前,恐怕就只有在得到别人帮助或者接受别人的礼物时时,才会说的。 现在应该是好点了,比如,作完学术报告或者产品介绍时,陈述者也会说一声“谢谢”了。 不过,我们是不是应该将说“谢谢”的范围扩大一点。 在英语国家,你去图书馆借书时,办完手续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把书递到你的手上,同时也会说一声“ Thank you ”。在银行以及众多的服务机构办事时,得到的待遇也是这样,为你服务的工作人员,在你还没有来得及说声“谢谢”时,就已经先说了。 在狭窄的楼道里遇到人迎面走来时,对方停下来给你让路,不要面无表情地走过去了,不妨面带微笑,说声“谢谢”。 在进门或进电梯时,别人为你把门,不妨加快脚步,说声“谢谢”。 你在风景区人照相时,有人停下脚步,不打扰你,最好也能说声“谢谢”。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每天多说几句“谢谢”,多一点微笑,相信你的心情会更好!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2846 次阅读|9 个评论
谢谢各位网友陪我度过一个美好暑假
热度 5 张海霞 2012-8-25 18:16
谢谢各位网友陪我度过一个美好暑假 各位网友, 一会儿就要踏上暑假后第一次出差的旅程,这个暑假也算是正式宣告结束了,回想这一个暑假来与你们在博客上交流,真是非常非常开心和愉悦,诸多的机缘巧合,让我这个暑假选择了待在北京(尽管 7 月底出去支教一次),好好地陪女儿和家人度过了一个安详的假期,陪女儿看奥运会、听科普讲座、做志愿者,自我感觉也受益匪浅,尽管仍然是每天在办公室里待到很晚,可是这次感觉不累不辛苦,因为有博客陪伴,还有远在天边的你们在博客上与我交流,也结识了很多新朋友,有思想的火花碰撞、有不同观点的交锋,有志同道合的伙伴 …… 大家在这个心灵的家园里交流,都是有缘人。 新的学期已经开始,新的旅程即将起航,后面也许没有这么多机会在写博客、在这里与你们交流,但是我会常来我们的心灵家园的! 祝你们开心! 张海霞 2012 年 8 月 25 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02 次阅读|6 个评论
谢谢好兄弟的鼓励
热度 2 qsqhopeiggcas 2012-4-6 22:53
今晚,接到一位经常看我博客的好兄弟的电话,他提醒俺不要受某些脑残们的骚扰,坚持自己,要 hold 住,在此我深表感谢。 因为我的博客以“强震预测研究”内容为主,这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和关注,但也受到了一些心怀叵测人士的攻击,这都在我的预料之中。这样的事儿已经很多了。俺在发表第一篇强震预测理论研究论文时,差一点被某院士的无理审稿意见“枪毙”。记得当时还有某领导和院士,对我们的“锁固理论”质疑(这值得赞赏),组织了一帮力学、地学学者对我们理论的推导过程、实例验证进行了 step by step 的认真讨论,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请放心吧兄弟,俺不会因为有几只苍蝇叫唤、有几只蝲蛄叫,就因噎废食了,就不种“庄稼”了。 兄弟在电话中说“你做强震预测时,预测范围适当大一些,免得让人找到把柄攻击你,世界上还没有人能用科学的方法预测某地未来 1-2 年有 7 级以上大震,只要你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是科学的巨大进步了。” 谢谢兄弟的好意,其实俺也是这样做的。俺在 2011 年 5 月份开博客时,先搞了个 2012 年 12 月份前的强震预测,接着做震情跟踪。在 2012 年来临后,俺又向地震局提交了年度正式预测意见,俺的预测是在这个框架下,力图缩短预测时间范围。不知有些吹毛求疵者搞明白了吗? 我通过震情跟踪也知道,短临预测是很难做出的,因为大地震的孕震过程极其缓慢,尤其是在俺孤军奋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但我相信,在历史强震震例回溯性验证全部成功的情况下,除非大地震改变其几千年来所遵循的一贯规则,否则大部分强震或巨震应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尺度内被提前预测。只要能提前预测,抗震减灾措施才有针对性,应急措施才能用在刀刃上。 迄今为止,在俺预测的地震区内,俺对地震活动性的判断基本正确。需强调的是,我们提出的强震预测理论和方法也需要在预测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只要方向正确了,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3451 次阅读|4 个评论
吴小莉姐姐清华演讲
dongzg101 2011-10-25 05:48
98年,吴小莉姐姐清华演讲,早上我在清华化学系高中校友学生宿舍打牌、聊天,讨论建筑问题。中午时候,在清华的团委的小楼排队拿票,组织了一下秩序,轻松搞定。提前到现场,演讲开始前,吴姐姐在台左侧准备,台下没几个人。轻松走上去,吴姐姐穿白色裙子,真的好漂亮!吴姐姐:等下提问一定要点我,第三个,记住了。转身就下去了。演讲开始在中间就坐,旁边一好可爱的清华妹妹,要了个宿舍电话,跑到台前举手提问,回来后,你一定不是清华的,清华男生笨笨的。
2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科学网开博三周年纪念-----三谢科学网
热度 5 毛宁波 2011-3-11 09:35
毛宁波科学网开博三周年纪念-----三谢科学网
2008年的3月11日我在科学网安家了,今天整整三周年。一周年,两周年的时候没有纪念,三周年还是要写几句吧,免得遗憾终生!科学网开博三周年纪念,我对科学网有三个感谢-----三谢科学网! 1 科学网博客成为了我结识良师益友和交流的好地方。在此认识了很多同行专家,认识了很多有思想的海内外学者,我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科学网博客成为了我传播《地震勘探原理》的绝好空间。我把科学网博客当成了我的课程硬盘,答疑室,尽管有博主“抗议”我多占博客空间。正是有了我和学生们在科学网博客的互动,《地震勘探原理》课程2009年才得以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谢谢科学网! 2 科学网博客成为了我和亲友,特别是远在海外求学女儿联系的纽带。每当女儿看见父亲的新博客,她会打来电话问候和鼓励。每当看见女儿的留言,做父亲的我会露出安心的笑容。 科学网博客成了我2009-2010在海外访问的寄托。2009-2010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一年,工作生活之余是科学网博客陪伴着我。同时我也利用科学网博客介绍美国的风土人情和大学文化,让我的学生们和朋友们一起分享我的感受。谢谢科学网! 3经由科学网第一届顾问博主委员会的推选,我已被列入增选的20名第二届顾问博主委员候选人,在征求我意见时我高兴的同意了。在此感谢科学网的信任!不管当选与否我都将做好工作,做个好博主,不辜负博主们的希望!谢谢科学网!( 科学网第二届顾问博主委员会正式成立 ) 附:科学网第二届顾问博主委员会名单 鲍得海 http://blog.sciencenet.cn/?5190 鲍海飞 http://blog.sciencenet.cn/?278905 鲍永利 http://blog.sciencenet.cn/?52239 曹广福 http://blog.sciencenet.cn/?40247 陈安 http://blog.sciencenet.cn/?53483 陈斌 http://blog.sciencenet.cn/?504218 陈国文 http://blog.sciencenet.cn/?66009 陈海春 http://blog.sciencenet.cn/?38949 陈龙珠 http://blog.sciencenet.cn/?39070 陈儒军 http://blog.sciencenet.cn/?39626 陈绥阳 http://blog.sciencenet.cn/?40049 陈湘明 http://blog.sciencenet.cn/?249679 陈永金 http://blog.sciencenet.cn/?200380 迟菲 http://blog.sciencenet.cn/?200071 戴洪兴 http://blog.sciencenet.cn/?462620 丁甜 http://blog.sciencenet.cn/?89391 冯用军 http://blog.sciencenet.cn/?45571 盖鑫磊 http://blog.sciencenet.cn/?112358 葛肖虹 http://blog.sciencenet.cn/?39465 郭向云 http://blog.sciencenet.cn/?39232 何毓琦 http://blog.sciencenet.cn/?1565 胡锋 http://blog.sciencenet.cn/?43547 胡业生 http://blog.sciencenet.cn/?40486 黄安年 http://blog.sciencenet.cn/?415 黄庆 http://blog.sciencenet.cn/?2317 黄秀清 http://blog.sciencenet.cn/?480705 嵇少丞 http://blog.sciencenet.cn/?51597 籍利平 http://blog.sciencenet.cn/?255 贾伟 http://blog.sciencenet.cn/?265898 蒋高明 http://blog.sciencenet.cn/?475 蒋新正 http://blog.sciencenet.cn/?352782 金小伟 http://blog.sciencenet.cn/?200056 黎在珣 http://blog.sciencenet.cn/?3017 李宁 http://blog.sciencenet.cn/?71485 李世春 http://blog.sciencenet.cn/?2321 李万春 http://blog.sciencenet.cn/?40007 李维 http://blog.sciencenet.cn/?362400 李侠 http://blog.sciencenet.cn/?829 李霞 http://blog.sciencenet.cn/?4600 李学宽 http://blog.sciencenet.cn/?254303 李永丹 http://blog.sciencenet.cn/?281175 李泳 http://blog.sciencenet.cn/?279992 梁建华 http://blog.sciencenet.cn/?51231 梁进 http://blog.sciencenet.cn/?39446 廖俊林 http://blog.sciencenet.cn/?460310 林中祥 http://blog.sciencenet.cn/?279177 刘广明 http://blog.sciencenet.cn/?359436 刘进平 http://blog.sciencenet.cn/?39731 刘立 http://blog.sciencenet.cn/?71079 刘洋 http://blog.sciencenet.cn/?1750 刘玉平 http://blog.sciencenet.cn/?27691 刘玉仙 http://blog.sciencenet.cn/?215715 吕喆 http://blog.sciencenet.cn/?111635 罗帆 http://blog.sciencenet.cn/?42818 马磊 http://blog.sciencenet.cn/?472423 马臻 http://blog.sciencenet.cn/?71964 马志飞 http://blog.sciencenet.cn/?258217 毛宁波 http://blog.sciencenet.cn/?339326 苗元华 http://blog.sciencenet.cn/?214181 彭思龙 http://blog.sciencenet.cn/?39416 齐霁 http://blog.sciencenet.cn/?296123 青秀玲 http://blog.sciencenet.cn/?266709 任胜利 http://blog.sciencenet.cn/?38899 沈海军 http://blog.sciencenet.cn/?39356 沈阳 http://blog.sciencenet.cn/?190 孙常全 http://blog.sciencenet.cn/?356017 唐凌峰 http://blog.sciencenet.cn/?2068 万跃华 http://blog.sciencenet.cn/?57081 王德华 http://blog.sciencenet.cn/?41757 王飞跃 http://blog.sciencenet.cn/?2374 王号 http://blog.sciencenet.cn/?45556 王进 http://blog.sciencenet.cn/?2644 王晓峰 http://blog.sciencenet.cn/?3176 王晓明 http://blog.sciencenet.cn/?2361 王孝养 http://blog.sciencenet.cn/?402046 王鹰 http://blog.sciencenet.cn/?39176 王铮 http://blog.sciencenet.cn/?2211 王志明 http://blog.sciencenet.cn/?57000 吴宝俊 http://blog.sciencenet.cn/?200147 吴云鹏 http://blog.sciencenet.cn/?392525 吴中祥 http://blog.sciencenet.cn/?226 武际可 http://blog.sciencenet.cn/?39472 武京治 http://blog.sciencenet.cn/?299127 武夷山 http://blog.sciencenet.cn/?1557 谢广明 http://blog.sciencenet.cn/?100463 信忠保 http://blog.sciencenet.cn/?58729 邢志忠 http://blog.sciencenet.cn/?3779 徐耀 http://blog.sciencenet.cn/?303939 许浚远 http://blog.sciencenet.cn/?67397 许培扬 http://blog.sciencenet.cn/?280034 杨海涛 http://blog.sciencenet.cn/?66090 杨秀海 http://blog.sciencenet.cn/?56669 杨学祥 http://blog.sciencenet.cn/?2277 曾庆平 http://blog.sciencenet.cn/?281238 张檀琴 http://blog.sciencenet.cn/?39774 张旭 http://blog.sciencenet.cn/?275634 张志东 http://blog.sciencenet.cn/?2344 赵明 http://blog.sciencenet.cn/?40615 周可真 http://blog.sciencenet.cn/?126 周耀旗 http://blog.sciencenet.cn/?472757 朱宏伟 http://blog.sciencenet.cn/?96754 朱猛进 http://blog.sciencenet.cn/?295006 ( 补充说明:因统计时邮件系统故障,未及时收到邮件。现将陈永金博主补充加入顾问博主名单。) 以上是截至2011年3月11日上午9点35分博主个人资料,以此纪念开博三周年 以上是截至2011年3月11日毛宁波博客主页,以此纪念开博三周年 博主开博3周年纪念日和日本9.0级特大地震事件同日
个人分类: 其他|3491 次阅读|13 个评论
谢谢哦!
热度 1 李丕鹏 2011-2-11 15:44
谢谢哦!
感谢老先生对晚辈工作的支持和鼓励,我觉得更是鞭策! 借用一句小品语:"我看好你哦",加油!!!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2556 次阅读|5 个评论
谢谢2010,
jinhejiang 2011-1-1 17:15
谢谢2010, 谢谢馆领导, 谢谢读书的时的恩师, 谢谢朋友们, 谢谢我的家人, 是你们让我走过了2010这个难忘的日子, 让我这艘纸船能进入水中,随风飘摇。
个人分类: 个人原创|3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多谢科学网编
丁dot 2010-1-29 17:48
发自内心的感谢~~
个人分类: 拱土|31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停博一周年记——谢谢
dahaishui 2009-6-18 19:36
转眼间,科学网的博客已经停了一年有余。页面也因为一年没有浇灌而由绿色变成了灰黑色。 在科学网落户是为学习,为思考,是鼓足了勇气才申请了一点自留地。刚开博的那段日子里,也是怀着忐忑的心偶尔发点小文章;也是在那段日子里,国家发生了很多大事情,有时候感觉抑制不住自己愤青幼稚的心情,便胡乱的发了几篇小文章。此后的日子里,看着别人的博文,总觉得收获很多,而相比之下,自己的那些杂乱的小文更多的是牢骚,无法给他人带来有益的东西,恰恰是在浪费他人宝贵的时间,因而渐渐地,在这种自省与自卑的矛盾中停下了科学网的博文。 停发博文,却没有停止学习和思考,以及由此带给我的进步。关注科学网的激情没有减弱,浏览科学网的时间没有减少,这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总结停博的一年,伴随着科学网的不断发展,我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完满的完成了硕士三年的学习。总结过去三年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活,最大的收获是,我开窍了许多,明白了自己的进步以及差距。而这收获,若要论功,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受益于导师悉心的指导和科学网无声的滋养,尤其是科学网的博客和论坛。 所以,值此停博一周年记,向我一直学习的大牛和小牛,以及辛勤的科学网工作者,道一声:谢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0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