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敏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人,太敏感了不好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5-12-16 18:44
人,太敏感了不好,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 网络中、现实中太多纠纷和矛盾, 都是太在意别人说或者做什么。 不要有被迫害幻想症。 社会上大多数人之间 都没有什么厉害冲突。 子曰:仁者无敌,........... 当然,太不敏感也不好。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370 次阅读|2 个评论
链球菌溶素O对分子氧敏感但与“二硫键”无关
micliu68 2012-11-15 22:19
摘要 国内“医学微生物学”教材解释SLO对分子氧敏感,是因为在氧化态时SLO可形成链内二硫键。但国外学者在20余年前就指出,SLO(CDCs家族)肽链内只有1个半胱氨酸残基(Cys,C),有的CDC甚至1个Cys也没有,根本不可能形成链内二硫键。因此CDCs对氧敏感与二硫键无关。 链球菌溶素O(streptolysin O,SLO;肽链长571aa)属于细菌膜穿孔蛋白家族(family of poreforming proteins),由于这个家族绝大多数成员的膜受体都是胆固醇,所以命名为“胆固醇依赖溶细胞毒素家族(cholesterol-dependent cytolysins,CDCs)”。除SLO外,CDC家族还有肺炎球菌溶素O(pneumolysin O, PLY;471aa)、产气荚膜杆菌溶素O(perfringolysin O,PFO;499aa;θ毒素)、李斯特菌溶素O(listeriolysin O,LLO;529aa)、斯氏李斯特菌溶素(seeligeriolysin,LSO;530aa)、蜂房杆菌溶素(Alveolysin,ALY;512aa)、腊状溶素O(Cereolysin O,CLY,509aa)等二十几种。CDC家族中大多数毒素的氨基酸序列、结构域及其分子构象均已清楚。CDCs有几个共同的突出特点: 一、分子构像类似L回飞棒形 CDCs家族成员的分子构象一般为L回飞棒形(boomerang-shaped),有4个(D1~D4)不连续的桶状结构域 (见图1)。 以PFO为例(图1),结构域D1(37–53,90–178,229–274,350–373aa)可能与D2一道起聚合作用以及促使D3插入细胞膜脂质层;D2(54–89,374–390aa)结构域通过一个甘氨酸(Gly392)与D4连接, 此外D2与D4之间的带电荷氨基酸(Lys 70 -Glu 446 )可借硫酸盐形成离子键(SO22—)相连;在D4区与胆固醇结合后,D2可变构;D3(179–228,275–349aa)含2个α-螺旋集束,形成两性“跨膜发夹结构(transmembrane β-hairpin, TMH)”(TMH1:190–217aa;TMH2:288–311aa),已证实TMH是CDCs插入细胞膜内结构;CDCs肽链C端为D4区(392–499aa),是一个紧凑的β-桶状区,几乎所有的CDCs-CD4都有一个非常保守的富含色氨酸(Trp,W)11肽段(undecapeptide: NH2- ECTGLAWEWWR -COOH )形成的襻结构 。 二、膜受体一般为胆固醇 CDC家族均大多数成员以膜胆固醇为黏附受体,CDC依靠D4区的11肽襻C端富含Trp序列和间隔22aa的L1环的2个保守“Thu-Leu对” (参见表1)合起来构成胆固醇结合位点与胆固醇结合。CDC单体分子的D4区识别膜胆固醇,结合在含高密度胆固醇的膜表面。结合后,与D4紧连的D2区变构,从而引起D1变构并挤压D3。D3受挤压后也改变空间构像,暴露两性TMH结构并使其插入细胞膜内。D1和D2区变构后也暴露聚合区,使得若干(50)单体分子在细胞膜内互相聚合成跨膜中空聚合体(图2) 。 现已证实中间链球菌溶素O(intermedilysin,ILY;532aa)和阴道加德纳菌溶素(Vaginolysin,VLY:516aa)是例外,它们的11肽襻及T-L与其它CDCs的一样可与胆固醇结合,但只是介导单体分子聚合,不能导致膜损伤。它们的主要膜受体是人类CD59(即阻止补体攻膜复合体形成的“膜反应性溶解抑制物”)。以胆固醇作为膜受体的CDC可识别结合人与动物细胞,而以人CD59为受体的ILY和VLY只能识别结合并溶解人细胞。Polekhina等将ILY-D4与PFO-D1/2/3拼接在一起,嵌合体PFO ILY-D4 竟只能溶解人细胞;而将PFO-D4与ILY-D1/2/3拼接在一起,嵌合体ILY PFO-D4 则既能溶解人红细胞又能溶解马红细胞 ,这说明识别细胞决定于D4区。Hughes等人证实:ILY-D4区与11肽的C末端紧接的9肽序列( 494 WRLIYSKND 502 ,见表1-D画虚线序列)与补体C9的249—257aa区段同源,也像C9一样可与人CD59的42—58aa区域结合 。 CDCs单体分子与膜受体结合后,有两种聚合方式:一是以PFO为代表,单体分子黏附胆固醇后插入膜浅表(或锚定在膜表面),单体分子在膜表面聚合后再插入膜内(图3左A)。这种聚合方式,膜表面形成的CDCs聚合物未插入膜内时称为“前孔(prepore)”,插入膜内后称为“孔(pore)”;二是以SLO为代表,首先是1个或极少几个单体分子与膜胆固醇分子结合后插入膜内,然后其它单体分子以此为基点依次线性植入膜内,排列成弓形(图3左B)。弓形聚合物形成后,可能在其相对的游离边发生“切割”,细胞膜上出现弓形损伤,最终导致规则或不规则的环形损伤。在电镜下,可见细胞膜上出现1个由许多(40~125个)单体分子聚合形成的冠状双层,即外层环的单体分子疏水面朝外、内层环的单体分子亲水面朝内的大孔径(φ~25nm)跨膜孔(图3右) ,比葡萄球菌溶血素α-Hly七聚体和补体攻膜复合体的跨膜孔都大,甚至允许蛋白质等大分子轻易外泄,最终导致细胞溶解。 三、有分子氧(O 2 )存在时可逆性失去溶细胞毒性 在有游离氧分子存在时,毒素可逆性失去溶细胞毒性,加入还原剂(半胱氨酸或硫醇等)又重新恢复溶血毒性,故CDCs也称之为“硫醇活化溶细胞毒素家族(thiol-activated cytolysin,TACY)”。 国内几乎所有(怕自己读书太少不敢说全部)的医学微生物学教科书都是一种解释:SLO对O 2 敏感,遇到O 2 时,SH基被氧化为-S-S-基(二硫键),失去溶血活性。若加入还原剂,二硫键还原,溶血作用可以逆转(不引用文献了,读者随便找一本大学医学微生物学教科书,翻到“A群链球菌”一节,准能看到相同内容)。记得有一本著作有一张图还画出了SLO二硫键的位置(恕不引文献),我模拟画了一张类似图(见图4)。 要说这种解释也有道理。例如,Hotze等人用氨基酸定位替换技术,将PFO的D2区的Gly 57 替换为Cys(G57C)、D3的TMH1区的Ser 190 替换为Cys(S190C),获得了替换突变型PFO C57-C190 (图5)。这种带二硫键的突变型PFO C57-C190 可以与膜胆固醇结合并在膜表面形成聚合物前体(prepore),但不能插入膜内造成溶血。在加入还原剂还原二硫键后,前体聚合物即插入膜内成孔(pore) 。 Palmer等人也构建了一个T250C突变型SLO,含两个半胱氨酸(Cys 250 和Cys 530 ),这一突变SLO也没有溶血性 。 这些研究证实了CDCs若存在二硫键,确实没有溶血活性。但遗憾的是,这些作者研究的却是人工诱变的突变型CDCs,而不是天然野生型CDCs。 早在1987年,Walker等人就完成了肺炎球菌溶素O(PLY)的测序,结果发现PLY肽链长471aa,一级序列中只有1个Cys 428 。紧接着Kehoe等人也完成了链球菌溶素O(SLO)的测序,结果发现SLO肽链长571aa,一级序列中也只有1个Cys 530 ,没有2个(见图1右)!估计作者们对只有1个Cys也有点吃惊,特意用黑框将Cys醒目框住 。现如今,已发现的CDCs家族的所有毒素几乎都已经测序,绝大多数毒素肽链只有1个Cys(表1-A组),而PLO、ILY和VLY三种毒素甚至1个Cys也没有(表1-C/D组),唯独只有ILO有2个Cys(C 483 /C 509 ;表1-B)。CDCs的肽链最多只有1个“Cys-SH”(巯基),不可能形成肽链内二硫键。 此后不久,Pinkney等人用定位突变技术,将SLO-Cys 530 密码子TGC,分别置换成GCC(Ala)得到突变型SLO A530 、以及置换成TCG(Ser)得到突变型SLO S530 。通过溶细胞实验发现,两种突变型溶素的溶细胞活性与野生型溶素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且组装的跨膜聚合体都相同,溶细胞活性都能被游离胆固醇分子所抑制。以至于作者们在标题上就断然说“SLO的溶细胞活性不需要巯基” 。 国外有些学者对待学术就是严谨,为了让疑惑者彻底无话可说, Polekhina等人用扫描替代突变法,用Ala分别替换PFO-11肽的10个氨基酸(除序列内原来的Ala),获得10种突变型PFO。将这10种突变型PFO分别与野生型PFO比较细胞结合活性和溶细胞毒性,发现PFO E458A 和PFO C459A 突变型与野生型相比,细胞结合活性和溶细胞毒性均无明显影响,这说明没有Cys的PFO其活性不受影响;其余突变型PFO与野生型相比,细胞结合活性和溶细胞毒性均大受影响,几乎完全没有溶细胞毒性(图6左)。他们还用同样的方法获得了11种突变型ILY(如原序列是Ala就换成Gly,如原序列是Gly就换成Ala,图6右),结果发现保守11肽任何位置氨基酸残基的改变,对毒素的细胞结合活性均无显著影响;但两个色氨酸(W)的突变型ILY W491A 和ILY W494A ,它们的溶细胞毒性几乎完全灭活。这一研究表明,保守11肽的Cys是否存在,对CDCs的细胞结合活性和溶细胞毒性无任何影响,倒是11肽C端氨基酸残基(尤其是色氨酸)的改变对毒素活性影响甚大 。此外,Gelber等人制备了VLY的11肽替换突变型VLY P480W ,这种突变VLY也没有溶细胞毒性 。这很有意思,VLY P480W 突变型11肽的脯氨酸(P)换成色氨酸(W)后,其11肽序列C端的5个氨基酸残基就与SLO等一样了(表1-A),但怎么反而丧失了溶细胞活性呢? Watanabe 等人研究了李斯特菌溶素(LLO)等几种CDCs对小鼠的致死毒性。野生型LLO对小鼠显示强致死效应,而ILO的致死毒性稍微弱于LLO,SLO和PLY则明显弱于LLO。而只含有D1-3结构域(1-415aa)的LLO没有致死效应和溶细胞毒性,这证实了D4是发挥毒素活性必需的结构域。作者用定向突变技术制备了4种突变型LLO:替换11肽Cys的突变性LLO C484S ,显示溶细胞毒性轻微减弱,小鼠致死效应未受影响;但是11肽的3个色氨酸突变型LLO,其中LLO W489A 和LLO W491A 没有显示任何致死效应和溶细胞毒性,而LLO W492A 的溶细胞毒性严重衰减,但仍保留一定的致死效应(注射10只小鼠,死了6只) 。这一研究表明,在D4区保守的富含Trp的11肽中,Cys对毒素活性几乎无影响,而3个Trp则对毒素活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生脓隐秘杆菌(Arcanobacterium pyogenes)溶素(pyolysin,PLO;534aa)的11肽也没有Cys(表1-C),但它与ILY及VLY不同,是以胆固醇为膜受体。它与ILY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对O 2 不敏感(即抗氧化作用)。更有意思的是,Billington等人将PLO的11肽第2位丙氨酸(Ala 492 )替换成Cys,突变型PLO A492C 的11肽(EC 492 TGLAWDPWR)与其它带Cys的野生型CDCs基本相同,但突变型PLO A492C 与野生型PLO均对O 2 不敏感。有Cys也对O 2 不敏感,这完全颠覆了现有教科书有关“Cys对O 2 敏感”的认识 。 绵羊李斯特杆菌溶素(Ivanolysin,ILO;528aa)是CDCs家族中唯一的例外,其肽链一级序列中有2个Cys(Cys 483 /Cys 509 ;表1-B)。由于尚未见到有关文献,ILO是否存在肽链内二硫键留待日后再探讨。 结语 CDCs肽链中最多只有1个Cys,所以不可能形成链内二硫键。保守11肽第2位是Cys的CDCs将此Cys替换成其它氨基酸、或原来在11肽第2位没有Cys的CDCs在此位换上1个Cys,其细胞结合活性和溶细胞毒性与野生型CDCs无异。证实原来关于“氧化态SLO形成二硫键而失去溶细胞毒性”的解释是错的!笔者在10年前就曾指出SLO等“巯基活化毒素的溶血性与巯基的氧化或还原无关” ,并且有一段阐述文字与图,但由于某种有中国特色的原因被人模糊处理了。不过我仍时时期待着有哪位作者能将“医学微生物学”教材中的这个陈年错误改正过来,惜至今(至少在主流教材中)不曾见到。国内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教材大多互相抄袭的现状何时能有改观?中国的医学生幸甚! 参考文献 Rodney K. Tweten: Infect Immun.2005,73(10):6199–6209; Michael A. Meehl and Michael G. Caparon: Molecular Microbiology,(2004),52(6):1665–1676; Jamie Rossjohn,et. al.: Cell,1997,Vol.89(5):685–692; Allison J. Farrand, et. al.: PNAS, 2010,Vol.107(9):4341–4346 ; Mélanie Anne Hamon: Trends in Microbiology,2012,Vol.20(8):360–368; Galina Polekhina, et. al.: PNAS, 2005,Vol.102(3):600–605; Timothy R. Hughes, et. al.: Mol Immunol.,2009,Vol.46(7):1561–1567; Alejandro P. Heuck,et. al.: JBC,2003,Vol.278:31218–31225; Eileen M. Hotze,et. al.: JBC,2001,Vol.276:8261–8268; Michael Palmer, et. al.: The EMBO Journal,1998,Vol.17(6):1598–1605; John A. Walker, et. al.: Infection and Immunity,1987, Vol.55(5):1184–1189; Michael A. Kehoe, et. al.: Infection And Immunity,1987,Vol.55(12):3228–3232; Michael Pinkney, et. al.: Infection and Immunity,1989,Vol.57(8):2553–2558; Shari E. Gelber, et. al.: J. Bacteriol.,2008,Vol.190(11):3896–3903; Isao Watanabe, et. al.: J. Med. Microbiol.,2006,Vol.55(5):505–510; Stephen J. Billington, et. al.: J. Bacteriology, 1997, Vol.179(19):6100–6106; 龙北国、江丽芳主编《高级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41页。
6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与敏感
热度 2 yonglie 2012-10-22 08:47
英国人类学家 Gregory Bateson 说,信息就是重要的差别。原话是“ Information is a difference that makes a difference ”,句子很妙,也挺有意思,说明了“信息”不单是数据和事实,如果不够敏感,再多的数据也不够“信息”。 物理学里说的“信息”,是以相空间的演化为特征,不考虑人的感觉;而我们说的信息,往往是感觉或“分析”出来的(如“情报”)——两种信息虽然相关但并不相同,对我们的信息,该如何界定呢? 根据 Bateson 的话,也许可以将我们的信息定义为“差别”的函数,例如 I = f ( j , j ) , j 不仅是自然的梯度,还应包含人的判断(即不同的人会感觉不同的差别)。 这个定义也许比信息熵更有意思,它自然引出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信息最大?定义的形式虽然不好说,但也确定了一个事实:信息是可能达到最大值的——因而“过犹不及”,敏感者会“感知”错误的信息,那样的信息可以定义为“负”的。这就与永远增长的熵不同了。 这个思路也许可以发展下去,现在就想到这么一点儿。
个人分类: 随想|3107 次阅读|2 个评论
(又到了诺贝尔奖的敏感期)+(…)
热度 1 zhangxw 2012-9-27 17:18
(又到了诺贝尔奖的敏感期) + ( … ) 10 月将至 , 【 ( 学生们 )+( 小知识分子们 )+( 政府官员们 ) 】获得了 8 天长假 , 很高兴,而科技界高层则又到了令他们头疼的诺贝尔奖的敏感期 . 对此我无话可说 , 但是 但是今天翻查资料 , 无意间发现我国某院士在其介绍材料中标注为获得了 2007 年度的诺贝尔奖和平奖 . 这让我想 , 我国获得和平奖的不是 DL +LXP 吗,怎么会有他? 再查,知道是当年(美国副总统戈尔 + 联合国 IPCC )获得了和平奖。 于是我现在的问题是,那些参加了 IPCC 的科学家,有资格写上我是“ 2007 年度的诺贝尔奖和平奖”?!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32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与其烦恼和求安慰,不如调整心态乐观一些
热度 5 cutefay 2012-7-14 21:19
前几天中的有一天我心情有些伤感,闲暇间去天涯论坛上看看帖子,调整一下心情。结果看到天涯论坛上一个热门帖子是关于一位女子发帖抱怨婆婆很难相处的。她在网上抱怨了一番,多数人是跟着她附和,也去指责她婆婆不厚道。其实我认为她和婆婆的矛盾只是两个人生活习惯不一样,她不理解她婆婆的心思而已,两个人没办法将心比心,并非她婆婆真得如她所说得很坏。 在这些指责的回帖中,我看到其中有一个人的回帖说,他最讨厌这种玻璃心求安慰的人,发帖子到这里,就是因为心里太脆弱,寻求网友们的安慰而已。 看了他的这条回复,我也若有所思,自己心情不好,其实也有点玻璃心自寻烦恼而已。如果能够换种心情,少些胡思乱想,那不是更好吗?女人的心思往往比较细腻,很多时候会过于敏感了,这种过分的敏感对事情没有任何帮助,只会让自己心情不好而已,这种不好的心情反而会让事情变得不利。这是何苦呢?并且,很多时候应该跟别人当面把话说清楚,省得自己一个人乱琢磨和猜疑,当人们把话说清楚之后,可能会发现之前的胡思乱想,其实只是自己内心不正确的猜测而已。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而刚好那天科学网上有好几个人说起“苦逼”的话题,我原来对“苦逼”这个词的网络含义不是很了解,后来查了一下,其网络含义为:“做作、矫情、拼命地把自己整成悲伤的/忧郁的/哀怨的/苍凉的……”“感情上喜欢自虐,其实那些苦都是自找的。”看到这个解释我心想,自己可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所以,很多时候一个人过得快不快乐,多半在于个人心态。并且,心态越好,越能吸引到好的事物的到来,会越来越幸福。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4439 次阅读|13 个评论
新鲜事“蹭指导”与 体验微博
热度 11 tangchangjie 2011-6-2 08:45
   学生要求 “蹭被指导” 今年有位来自另一学院的本科生做毕业论文时,选题为“微博短信息分类”,给笔者写了一份诚恳的“求指”信,希望来我的小组接受跨学院的指导。此事很新鲜,也是对我的信任,虽然当初我还没体验过微博,也很高兴接受了;答应他,我们一起来学微博、研微博。   可是,这样的好事,未得到有关部门批准。本来,跨学科学习是好事,是新生事物,说不定还可成为管理部门的政绩。虽未走通官方渠道,笔者仍然欢迎他“私下”来“蹭被指导”,对称地,是我去“蹭指导”。   于是,在我指导的毕业生小组中增加了一位同学,在给同学们修改论文,解答问题时候,一起讨论,相关的信件在小组中群发,与“组织分配”的毕业生同学一视同仁。       多四个“子”,不费多少力 .记得小时候,家里来了不速之客,锅里掺一瓢水,桌上添一双筷子,园里抓一把菜,席上多一片笑声。类似地,今年的毕业论文小组中增加一位同学,只不过多了四个“子”,即:讨论时候多一个椅子,发邮件时多一个信子(址),修改论文时多一篇稿子,从师生关系看,多了一位客座弟子;并不多费力。      如今这位学生的论文已经完成,马上就要答辩了,这一“蹭指导与蹭被指导”的互动也结束了,有下列体会: 不跳进水里,还学不会游泳. 开始觉得问题的难点在分类,微博仅仅是众多的分类对象之一;在微博江湖潜水看了一些微博,回答了一些关于分类的问题,修改了若干次论文。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微博的特殊性导致了微博分类的特殊性,不结合这些特殊性,学生论文写不好,老师指导做不好;真个是:不跳进水里,还学不会游泳。   于是,以学习体验为目的,先以化装舞会参与者的角色,戴着马甲体验了一下;最近在新浪微博上实名开了微博, 在刊头词中写了 “过去在科学网上开博《学到老》, 今天来体验微博,探究为什么有人为它兴奋为它忙、为它喝彩为它狂”。   用电脑、也用手机看过和发过微博文,体验到了为什么有人为它兴奋为它忙、还没有体验到为什么有人为它狂。    各有各的用法 微博与科学博客不冲突. 各有各的用法。笔者怀“学到老”的态度,为满足好奇,也爱新鲜,在微博上看得多,写得少;多听年轻人的观点,可以减缓out的速度。大概实践了下列用法:    知新 。微博上可结实许多年轻朋友,了解他们的思维和动向(研究什么,出差到了那里,有什么新鲜事,新鲜话题);    链接 。 如果在科学博客上发了新的博文,则可在微博上发一个链接和内容简介;可能会引进一些新读者,增加一些点击量。   下面的观点纯属个人爱好:能一两句话说的事,在微博发比在科学博客上更合适;而比较深刻凝重的话题,需要解析为什么,愿意在科学博客上写。       网上麦克风,更大众化. 如果说,博客是网上大字报,则微博是网上麦克风。50岁以上的人可能都见识过大字报和大辩论;须知,拿起麦克说几句话,比拿起笔写大字报更容易;微博主有了想法,开门见山,两三句就表达了观点,像武侠高手过招,点到即止;在机场、在车上,在会间休息时,都可以读写博文,更草根化,更大众化,更移动化,这就是微博。       重于事,轻于因 . 微博有字数限制,但能把发生的事情、时间、地点、人物说清楚。微博常只说是什么、有什么,发生了什么;还不能表达为什么,有厚果薄因的特色。       信息质量与圈子关联大. 微博江湖是有一个个小的社区(圈子)组成的,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博文质量。       敏感的舆情传感器 .微博的转发者可能在没有搞清原因,没有核实事实时,就开始了传递。好事传千里,坏事也传千里(可能坏事传得更快),真消息传千里,假信息也传千里。如果把跨媒体集合比喻成为一个有机体,微博就是其过敏的皮肤,是过敏的舆情传感器。研究公共突发事件的部门,研究舆情的官员,不可漠视微博,更不可鄙视微博。       惯性小,容易转向。 因为我的课题组做过关于干预规则挖掘的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句话不离本行,就要说到干预。微博字数少,惯量也比较小,记微博惯量为m,干预的力度为F,类似于牛顿第二定律,微博在受到干预F时,加速度a=F/m 就比较大。微博的传递空间有摩擦力或粘滞力(怎样建模,怎样描述,尚待研究,或请专家来解释),当施加的干预力撤销后,摩擦力会使得一个话题被淡忘,而被新的话题取代。这蕴含了一个现象,在微博江湖中 ,比较容易兴风作浪(包括褒义的和贬义的),比较容易掀起潮流;但只要掌握了其动力学规律,就可以引导、可以干预、可以循律促变(看,真的是 三句话不离本行)。       值得研究,值得参与. 微博是新事物,是个新技术,不同的社会角色,关心其不同的侧面。技术人关心其传播技术,企业老总关心其盈理机制,舆情研究者关心其内容,…      关于微博,笔者虽体验还不多,但相信它是值得研究,值得参与,值得关注的。   据我所知,人民大学的M教授,在微博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挖掘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若干好的结果。据悉,他将在科学博客上开博,也许,不久我们就能听到他精彩的解释,笔者在此透露消息,略有冒昧。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10568 次阅读|21 个评论
中国特色(8):敏感过度
machan 2010-12-13 20:04
中国人一听到政治体制改革等词汇,好多像打了鸡血一样(这个表达我不是很清楚是不是这样,也不知道是不是合适),以为就要变天怎样。 公权部门,一听老百姓谈论民主自由,总在认为他要做陈胜吴广不成? 很多老百姓也总认为,你这不是唯恐天下不乱乎? 著名影星施瓦辛格,主政加州多年,他自己认为他的最大的成就是对加州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了什么政治体制呢? 答案是,改革了加州人满为患的监狱体制。 这就是他的政治体制改革,这就是美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所以,政治体制改革,什么社会都有,美国有; 朝鲜也有人家不是宣布要在三年内让百姓喝上肉汤吗。 大家都不要那么敏感,成吗? 只有安全、真实的表达才会有真正的共识,不是吗? 只有安全、真实的各抒己见,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不是吗?
个人分类: 社会|1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敏感的心与数学核心
yanghualei 2010-11-23 08:56
1.敏感的心 在学界内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一颗对现象敏感和好奇的童心,不要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科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让常识不在为常识,让非常识生成常识,经常告诉同学 如果你对现象不敏感即使把你放在法则经常出没的地方,你未必能谋的一面,如果你敏感即使把你放在法则很少活动的区域,你也会抓住那微弱的灵光和蛛丝马迹将其擒获。 2.数学的核心 不知道什么时候读的一本书,其作者告诉自己:数学的核心即是概念和法则+、-、、,数学研究对象从以前单纯的数与形,到现代囊括了集合和流形的概念,从过去的有限到现在的无限,从过去可以测度的对象到现代不可以测度的对象, 随着研究对象的变化,+、-、、也相应的赋予了新的内涵,数学在法则上好像永远遵从奥卡姆剃须刀原理,不到迫不得已绝不扩充法则和概念 ,记住:如果对+、-、、思考的越多,就越可能领会到数学的神。 3.关注度 符号说明:Q1(t)与Q2(t)分别代表1与2在任一时点上的被累计关注度,b1(t)与b2(t)分别代表在时间点t上的累计事件数,q1与q2代表在时间 的平均关注度,Q12代表在时间 2比1的多受关注的点数; 初始条件:Q2(t1)-Q2(t0)=Q1(t1)-Q1(t0)=Q0b1(t1)-b1(t0)= b2(t1)-b2(t0)=k;b1(t2)-b1(t1)=0;b2(t2)-b2(t1)=b 则在时间 内1的事件的平均关注度 q1=(Q1(t2)-Q1(t0))/k= /k 则在时间 内1的事件的平均关注度 q2=(Q2(t2)-Q2(t0))/ = / 判断q1与q2的大小归结为判断q1-q2的符号,最终可以转化为判断b -k.Q12/Q1(t2)的符号. 1.若bk.Q12/Q1(t2)则q1q2即1比2更多受到关注 2.若bk.Q12/Q1(t2)则q1q2即1比2更多受到关注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灾害敏感综合症
cgh 2010-9-7 08:53
我们是不是有点灾害敏感综合症? 近日,我们研究所和新疆地震局组成的联合科考对在对2008年新疆和田7.3级地震及阿什库勒火山进行科学考察时遭遇险阻( 40小时驰援昆仑山被困科考队员脱险 , 被困新疆科考队员全部获救 ),少数队员由于不能很快适应高原缺氧环境而出现高原反应,给养车损坏。科考队不得不向当地求援。 首先,这次救援行动非常迅速。本人认为与近年来中国大陆灾害连连、频繁进行救援的实战、完备救灾预案有很大关联。以人为本,救灾、救人这等事已经在人们心中提到空前的高度。各级救援机构基本处于时刻待命状态。 其次,媒体报道非常迅速。本次科考出现最严重高原反应的恰好是一名新疆电视台的记者,这个事件也一直在媒体的视线中。在经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抗洪救灾等大灾大难的洗礼,媒体对于灾难现场时刻紧绷着神经。这次事件本不能称作事件,在2001年昆仑山地震科考中,队员们遇到的困难不能说更多更大,那也可以说差不多。只是今天人们更关注了。 再次,普通民众更关注这些灾害事件。得益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普通民众可以更快、更多的获取各方面信息。可能目前还没有什么统计资料来说明到底人们对哪方面的信息投入更多的关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民生大计是一个重要关注方面。地震、洪灾等毫无疑问是牵动每一个人的心。在经历这些后,人们似乎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灾难的环境,关心别人在灾害中是不是安全,担心自己是不是有灾害危险等。人们似乎时刻为灾害担惊受怕。 最后,看看我们辛苦的领导们,奔波在大灾大难的现场。多难兴邦,这是我们敬爱的总理告诉我们的。总理也是时刻为灾难操碎了心。一会儿飞机事故、一会儿矿难、一会儿又是爆炸,从1998年抗洪前线到2008年汶川现场。我们的总理、副总理为这些灾难费了多少劲啊! 所以,我们可以谨慎的下一个结论,中国现在基本处于一种灾害敏感综合症的状态。 地球虽然已经不像46亿年前那样转着,但是似乎还算正常,我们不需要太担心自然灾害,合理避让即可; 社会虽然已经不像几千年前那样运作,但是也算正常,我们不需要太担心社会问题,合理适应亦可; 地震科考工作虽然不像数年前那样进行,但是还算辛苦,我们不需要担惊受怕,合理准备即可。
个人分类: 杂谈|3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是敏感的字眼?——世界杯十六强预测
lxwang 2010-6-8 10:24
今天看到京东网上世界杯十六强竞猜的活动,就想参加一下,就在参加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贴图如下,大家能看出端倪吗?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社会杂谈|3191 次阅读|4 个评论
纯净而敏感
可真 2009-7-25 16:24
学者姜念云 发表于 2009-7-25 7:57:52 一句我赞同的话 一个好演员 , 他的内心必须是纯净而敏感的 , 因此 , 我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这块领地 , 坚持以最饱满的激情 , 去感悟和饰演真正属于我的角色。 -- 柳云龙 这话我赞同。当演员如此,搞科研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 本文引用地址: http://159.226.26.14/m/user_content.aspx?id=245455 当前推荐数: 1 推荐人: 周可真 ( 注册用户可推荐他人博文,博客首页显示被推荐次数最多的 36 小时内的博文。 ) 标题:纯净而敏感 发表评论人: 周可真 纯净而敏感 概括得好!内涵丰富,意义深刻。 博主回复:谢谢周老师!同感 ~ :) 如果以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表达,纯净而敏感就是应物而无累于物。 纯净者,无累于物者也。怎样能做到无累于物?无私无欲也。怎样才叫无私无欲 ?不是嘴上叫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此叫喊,只能给人以此地无银的印象!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或政党,是从来不会如此标榜自己的!只有根本做不到又想别人来感恩自己的人,才会如此 ! 但是,你要说叫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一点不出于本心,倒也不是,然而,事实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正因为如此,千万不要把这种口号当回事,那不过表示自己的一点心意而已,实际上根本做不到的,因为现在根本没有这个条件使任何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认清了这一事实真相,那就自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3210 次阅读|1 个评论
这里的哪个词是敏感的?
aimeiya 2009-6-19 13:04
下面是我要在一个博文后面发的评论,结果弹出警告:有敏感字眼,不能发表!我直接复制到这里,看看能不能作为博文发表,我就是想知道哪个词是敏感字眼儿!烦请知道的大侠们赐教,谢谢!不胜感激! 我这个看客看着觉得有些不舒服,看客有一定的贬义感情色彩,顶多是个中性词,称呼中都没有尊重,哪里还谈得上不胜感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37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2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