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达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绛都春·禽流感
热度 1 kongmoon 2015-6-3 10:33
肥禽盛宴,看饭饱酒足,潘多拉羡。 妒启魔盒,嫉释毒株鸡鸭眩。 贪得无厌人 谋 算,宙斯赐、核酸单链。 抗原常改,基因善变,羽人同践。 感染。独门暗器,血凝素、唾液酸酶镶嵌。 宿主亲和,子代逃离双铺垫。 解除暗器压敌焰,断退路、药石理念。 见茴香炼达菲,斩魔利剑。   希腊神话中,宙斯对人类不满,派潘多拉将魔盒带到人间,魔盒打开,各种灾难、瘟疫从此降临人间,这当然包括病毒。当我们对2004年的H5N1禽流感、2009年的H1N1猪流感记忆犹新的时候,H7N9禽流感又匆匆来袭,神州上下恐慌一片。这什么H、N还有数字是什么意思呢?   H和N是病毒的抗原决定簇,也是它侵染细胞的独门暗器。H叫血凝素,能与人、鸟、猪豚鼠等动物红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引起凝血,目前共发现16种类型,命名为H1、H2、……H16,是病毒吸附感染细胞的关键物质,不同类型的H能亲和不同的动物或组织。N叫做唾液酸酶,也叫神经氨酸酶,协助成熟流感病毒脱离宿主细胞,一共有9种类型,命名为N1、N2……N9。   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的H和N的类型来命名,比如说H7N9就是表面含有第7种血凝素和第9种神经氨酸酶的病毒,如此类推。H和N都有抗原性,也就是说能激活人体的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流感疫苗很难开发,原因是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的核糖核苷酸(RNA),非常不稳定,极容易发生突变和重组,从而引起抗原性的改变,辛辛苦苦研制的疫苗说没有用就没有用了。   流感病毒侵染宿主后,其表面的血凝素骗过宿主细胞膜表面的血凝素受体,两者结合,病毒的核酸进入细胞,并控制这个细胞的基因,病毒基因利用宿主细胞的资源进行复制和表达,最终重新组装成新的流感病毒颗粒,以出芽的形式突出宿主细胞,也就是说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已经认贼作父,迷失了自我,成为了一架制造病毒的机器。   但是成熟的流感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仍然连成一体,这使得流感病毒无法立即脱离宿主细胞。这时候病毒的神经氨酸酶负责催化水解掉连接病毒与细胞的糖苷键,使成熟的病毒颗粒最终脱离宿主细胞,感染新细胞,造成流感病毒在患者体内的扩散。   目前抗病毒最有效的药物叫做奥司他韦(Oseltamivir),中文一般叫做达菲。是一种作用于神经氨酸酶的特异性抑制剂,其抑制神经氨酸酶的作用,可以抑制成熟的流感病毒脱离宿主细胞,从而抑制流感病毒在人体内的传播以起到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作用。达菲是基于结构的合理药物设计的成功案例,在这种药物的研发过程中大量应用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手段,根据神经氨酸酶的三维结构有针对性地设计高效低毒的、专一性强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有的放矢地抑制了病毒的进一步侵染其它细胞。达菲的原料是我们常用的香料茴香八角,从茴香里提取莽草酸,经过反应器、过滤器和干燥器后变成环氧化物,再通过原子转换变成叠氮化物,接着,叠氮化物才被制成活性成分等12道复杂的工序,才制成了达菲。但莽草酸本身并没有抗病毒作用,什么八角炖猪肉可预防流感都是笑话。
个人分类: 生物|2057 次阅读|2 个评论
何裕民:中医和西医可以互补
热度 26 何裕民 2013-4-17 09:25
板蓝根本身没有错,临床对部分感冒有一定效果,但每次流感时都成为“神药”,则是人的“思维负迁徙”的结果。 错在思维的“负迁徙” 北京晨报:“板蓝根冲剂”再次被人们想起来一点也不意外,之前的每次“流感”、“甲肝”都如此,但这次是第一次被严重质疑。 何裕民:1988年,上海“甲肝”流行,板蓝根卖完了,还有上次的“禽流感”也同样。要知道,西医也不存在广谱的抗病毒药,板蓝根抗病毒也没有严谨的实验加以证明,这只是人们的一个联想思维而已! 板蓝根是民间信奉的,板蓝根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被“神”化了,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留下的一个太深的烙印,让人们念念不忘,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会马上联想到它,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黄连素、丹参等,都是在资讯缺乏年代,它们被强化宣传了,所以神化了,成了人们下意识的联想结果!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一想到敌人,马上就想到用枪去打,但今天很可能有网络敌人、金融敌人,敌人可能是虚拟的,用枪能行吗?这与中医没有太大关系,只能说,民间对中医的信任度还是很高的!又像是一感冒,人们想到维生素C一样!这也不是哪位西医推荐的,是民间下意识的联想结果。 板蓝根本身没有错,临床对部分感冒有一定效果,但每次流感时都成为“神药”,则是人的“思维负迁徙”的结果。 思维负迁徙是西医的盲区 病毒致病,往往表现为热性病、温病,故只是执迷于清热解毒,发现板蓝根有一定治疗感冒发热的作用,所以就无限推广了,最终被神化了。 北京晨报:什么是思维负迁徙? 何裕民:这是受了西医思维的负面影响。当时对病毒没有好办法,西医想尽办法开拓抗病毒药,我们也推出了一些自己的抗病毒药。病毒致病,往往表现为热病、温病,故只是执迷于清热解毒,发现板蓝根有一定治疗感冒发热的作用,所以就无限推广了,最终被神化了。 北京晨报:为什么每次新的疾病出现,中医都难免处在这种勇敢又尴尬的地位?这次是板蓝根,以后还可能有其他中药。 何裕民:没有一个有经验的临床医生会随便用板蓝根治疗禽流感。这和人们不懂中医,但又觉得中医是万能的有关。北京地坛医院中医医生黄莉给北京首例患者开中药方,采用治疗温病的“银翘散”加“白虎汤”,再根据病情加减,配合“达菲”,患者体温很快从最高40.2 下降到36.5 !没有板蓝根什么事儿。 还有一个很简单的联想,因为中医对病毒性感冒和肝炎的疗效还可以,马上就联想到“这次也是病毒”,望文生义就产生了错误联想。 传统思维缺乏理性 中国在温病防治问题上有欠缺,因为中国的农耕文化,使得中国人喜欢或者说习惯于借用成熟的经验,但不会深入思考对象本质有没有改变。 北京晨报:您说的“万能”情结确实存在,而且我觉得这是影响中医声望的一个重要原因。 何裕民:我们几年前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民间中医药有历史积淀下来的口碑,认为中医药能够解决许多健康问题。但是,现在很多不法商家正是在消费、利用、透支这个口碑!就像人民大会堂在百姓心目中有地位,很多商家借助其的品牌来推销各自的劣质产品一样,大会堂没有错,中医药也没有错,错在商家,误在管理! 北京晨报:您在癌症治疗中说到了“中国式癌症”,“中国式抗癌”的概念,“中国式”的治病情况比较常见,板蓝根又是个“中国式”的。 何裕民:作为中医师,还是有可检讨之处。科学就是在不断检讨、更新中发展的。中国在温病防治问题上有欠缺,因为中国的农耕文化,使得中国人喜欢或者说习惯于借用成熟的经验,但不会深入思考对象本质有没有改变,这一点是本质的。不能说这种应对无效,但是很难持续深入发展。相反,西方有纯粹理性精神,会把问题分析得很透后再做出应对,而中国人在这方面是有欠缺的。 不要等沉痛教训降临 想当然,擅做自然联想的一种思维习惯,是我们民族思维上的严重劣根性,是“中国式”的,这个思维习惯在中国人中根深蒂固。 北京晨报:那么,如何改变我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呢? 何裕民:其实,临床这方面类似的欠缺很多,比如说中医学在上世纪80年代非常流行的活血化瘀。活血化瘀对于很多病的确有效果,然后,人们看到肿瘤有“瘀”,就很自然地联想起对肿瘤病人需要活血化瘀。但是这个“瘀”和那个“瘀”是一回事儿吗?没有人思考过。因为肿瘤患者是需要防范它转移复发的,是需要抑制它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而我们很多活血化瘀药恰恰相反。 这就是不做深究、想当然,擅做自然联想的一种思维习惯,也可以说是民族思维上的严重劣根性,是“中国式”的,这个思维习惯在中国人中根深蒂固,有时需要有沉痛的教训后才会转变。 迷信“达菲” 同样不靠谱 “达菲”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起作用的,如果人体没有感染病毒,就没有任何作用。它不能抵抗病毒侵入人体,因此,没有预防作用。 北京晨报:西医也在“禽流感”之初就提出“达菲”能预防。 何裕民:“达菲”能抗击H7N9禽流感的证据不存在。人们只是根据甲型流感抗病毒治疗的经验,发病后早期使用达菲之类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物可能是有效的,但延伸到H7N9的,是没有直接证据的。甚至,对于甲型流感,它的副作用不小,争议仍多。 2009年8月10日权威的《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儿童甲型H1N1流感患者,达菲副作用远远高于疗效,主要表现在:造成儿童呕吐病最终脱水等严重并发症。2005年11月,美国FDA虽认为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它可以导致精神异常,但FDA还是提议对美国境内的“达菲”的说明书进行修改,对服药后的患者也要进行密切观察。 对甲型流感抗病毒,发病早期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比如“达菲”,抗流感病毒药物可能会有效,但对新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否有效,仍需观察。 有一点是明确的: “达菲”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起作用的,如果人体没有感染病毒,就没有任何作用。它不能抵抗病毒侵入人体。因此,没有预防作用,不需在家中储备“达菲”。 研究表明:板蓝根对H7还是有点效果的,钟南山也只是说,过量服用会有副作用。但是,狡辩一下,第一,这类药谁主张过量?哪个药又能过量?第二、即便对H7有效组分只是微量的,板蓝根至少是有的,达菲有吗?至少目前还没有证据。三、板蓝根的副作用,与达菲比起来,只是小巫见大巫,何必厚此薄彼呢? 警惕身边的“原教旨主义” 只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对别人不理解、不了解,也不想做出深究,然后,第一时间就反对,这在对中医的认识中非常常见。 北京晨报:但是,“达菲”在此次禽流感的预防中被提出,却没有引起像板蓝根那样多的质疑。 何裕民:国内一些人存在着严重的“原教旨主义”,什么意思呢?只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对别人不理解、不了解,也不想做出深究,然后,第一时间就反对,这在对中医的认识中非常常见。 比如,中医学中盲目反对西医学的人不少,某些西医人士对中医学的态度也同样可悲。“达菲”的问题,他们视而不见,认为这些问题很正常,尽管“达菲”的厂商都说了“死亡率不见得比禽流感来得高”,没关系;维生素C也没被实验证明对正常人有提高免疫力之效,同样没关系,都认为不是问题。他们考虑过没有,这不同样是偏激的“原教旨主义”吗? 中西医结合是方向 西医学是以“抗”为主的,针对问题直接抗击,而中医更注重自身的调整,提高免疫力。所以,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方面都不够全面。 北京晨报:那么,中医与西医,究竟该信哪个? 何裕民:我一直专注肿瘤治疗,至少发现有一个差异,凡医学大师,特别是结合临床的,都会客观评估中医、西医的利弊,主张很好结合。仅仅举医学界院士而言,例如,化疗泰斗孙燕院士就非常强调中医西医结合,有一些临床常用的肿瘤调理中药名方,如“贞芪扶正胶囊”,就是出自他的发明。 中国肝癌领域有两大公认泰斗,且都享誉全球:吴孟超、汤钊猷院士。吴老一直主张肝癌术后,抓紧中医药调整,中医药可以帮助患者走向康复,他自己有个典型案例: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做的手术,一直靠中医药活到今天!汤钊猷院士平素还自己开中医药方,帮助癌症患者善后,他强调:西医治癌较重视微观和局部,中医则较重视宏观和整体;西医较重视看肿瘤,中医则较重视看肿瘤病人;西医以消灭肿瘤为主,中医则可能长于改造肿瘤和改造机体……两者都不够全面,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可以互补的。大师就是大师,无论眼光、胸襟、智慧。 晨报首席记者 佟彤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中医|2807 次阅读|26 个评论
又见 “流感药达菲副作用严重”
biophysicalchem 2012-1-3 23:28
最近新浪新闻头条报道: 流感药达菲副作用严重 http://news.sina.com.cn/c/2012-01-02/021823736169.shtml 为什么要说又? 我以前听过北京大学的魏丽萍教授( 现在去了NIBS )的学术研究报告,她们课题组发现了造成达菲副作用的分子机制,相关的故事可以参考 2009届毕业生李川昀 这里: http://www.gotopku.cn/forum/viewthread.php?tid=81640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课题,从生活中发现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的现象,然后深入了生物信息,分子结构层次来解释现象,并给出一些指导意见,为人类健康添砖加瓦。
个人分类: 药物设计|5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达菲疗效的疑问与药物临床测试的独立性
newlight 2009-12-14 00:58
BMJ 所发表的 达菲疗效的综合数据分析 ,和杂志 同时刊登的评论 , 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达菲的作用,事实上这次最新的分析确认了达菲的两项药效:对流感症状的控制,以及没有什么副作用。但是针对达菲对流感并发症的治疗效果 上,提出质疑:如果制药公司声称药效所依据的一项综合数据分析,是由制药公司提供临床测试的数据,由制药公司雇员参与进行综合数据分析,而制药公司又不肯 公开原始数据供独立验证,那么这种对药效的声称是不可靠的。根据现行法律,制药公司没有义务公开原始数据,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或者制药公司主动合作,或者 由其它人来进行独立的临床测试。以下是为《经济观察网》写的报道。 三名外国专家质疑达菲治疗甲流效果 在最新一期的《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MJ)上,刊登了 一篇由3名来自意大利、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医学研究人员所做的综合数据分析 ,对抗流感药物达菲(Tamiflu)在抗流感并发症上的效果提出质疑,认为目前没有独立进行、或可以独立验证分析的数据,无法对达菲的抗流感效果做出肯定的结论。 达菲是由瑞士制药公司Roche 从1999年开始生产销售的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甲型和乙型流感。在今年甲型流感/H1N1爆发之后,成为主要的治疗药物,各国纷纷贮备达菲,预计明年的销量将达1亿5千万个疗程。 BMJ发表的这项研究,综合分析了两种抗病毒药物:达菲和Relenza的临床数据,得出了3方面的结论:第一、达菲和Relenza对治疗流感症 状有一定效果,但非显著。第二、达菲和Relenza的副作用较小、服用达菲可能会出现反胃。第三、针对流感引起的并发症,如下呼吸道感染和肺炎等,达菲 的作用存有疑问,原因是Roche公司未能提供完整的临床测试数据。Relenza 在这方面数据不足,无法进行分析。 研究者指出,Roche公司宣称达菲治疗流感并发症有效,拿出的最重要证据,是 一篇2003年发表在《内科医学总览》(Archive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综合数据分析文章 。 那篇文章的研究由Roche公司资助、有Roche公司的雇员参与、采用了10个全部由Roche公司进行的临床测试的数据――其中只有两篇发表在需要 同行审稿的学术刊物上。当BMJ的研究者向Roche公司索要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时,未能得到完整数据,因此只能得出数据不可靠的结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BMJ的这一最新分析,并不是否定达菲具有抗病毒效果,而是指出,目前缺乏可独立验证的临床数据,对达菲的抗流感引起的并发症效果做出结论。据称Roche公司已经答应会把完整数据向研究人员开放。BMJ呼吁今后药物的临床测试必须透明,公开原始数据。 目前BMJ仍然建议甲型流感/H1N1患者服用达菲或其它抗流感病毒药物,特别是那些已有其它慢性病的患者,如哮喘、糖尿病、心脏病患者等,强烈建议尽快服用。 在BMJ上同时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中,研究者根据英国的数据,发现与其它大规模流感爆发相比, 今年的甲型流感/H1N1爆发死亡率较低 ,但是仍然建议开展流感疫苗接种和向患者提供抗病毒药物。
个人分类: 科学媒体|3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中医治疗甲流有明显优势
chrujun 2009-11-16 13:24
工程院院士称中国甲流病死率为世界平均水平1/20 2009年11月16日 07:39:27  来源: 人民日报 在11月14日至15日在京召开的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表示,我国甲感病死率为0.065%,而世界各国平均病死率约为1.24%,比我国高将近20倍。 根据卫生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11月13日,我国内地31个省(区、市)累计报 告65927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死亡43例。世界卫生组织11月13日表示,截至11月8日,全球共有206个国家或地区报告了经实验室确认的 50多万个甲感病例,包括至少6200多人死亡。 李连达院士认为,我国甲感病死率低,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正确的防控措施,甲感在我国内地率比较低;二是我国最早使用甲感疫苗,优先为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使用;三是得益于中医药治疗流感的优势。 李连达说,从达菲的局限性、耐药性、不良反应、药品价格等方面来考虑,达菲都不 是抵御甲感流行的最佳选择。李连达院士指出,无论是早、中、晚期患者,还是轻、重症,中医药治疗甲感都有明显疗效。中医药治疗还有抑菌、抗病毒、解热镇 痛、免疫调节等标本兼治的综合功效。 针对目前甲感疫情,李连达建议,积极慎重地研究治疗流感的有效中药。(记者王君平)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5278 次阅读|10 个评论
《信用风险:定价、度量和管理》中文版即将出版
einziger 2009-6-19 13:22
《信用风险:定价、度量和管理》中文版即将出版 达菲和辛莱顿著,许勤、魏嶷和杜鹃译的《信用风险:定价、度量和管理》一书即将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原书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 译者推荐 信用风险很重要,然而人们对信用风险的理解并不透彻,更准确地说是并不深入。 两位原作者在信用风险的建模方面颇有建树,因而本书也写得颇有启发性。 本书并不局限于介绍某种模型、某些做法或某些算法,而是是站在更高的角度讨论了各种可能性,也留下了很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对于那些想把本书当做菜谱,然后依葫芦画瓢地开发一套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人来说,本书也许会令他们失望;但对于高效教师、研究生,以及富有进取心的实业界从业人员来说,本书却非常值得一读。 以下是本书原作者的前言 前言 本书完整地论述了信用风险建模的概念、应用和实证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证券组合的风险测度以及可违约债券、信用衍生品及其它具有信用风险的证券的定价。在金融学界,信用风险模型正在不断地发展,但在业界,却几乎没有成型的行业标准。鉴于此,我们论述各种信用风险建模的可选方法,并对它们的相对优缺点做出我们自己的评价。 虽然信用风险是市场风险的一个来源,但信用市场所固有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所提出的挑战却是许多其他各种形式的市场风险所没有的,至少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可靠的信用风险定价体系比前台交易和风险管理都要重要得多。因此,本书将用很大的篇幅来讨论违约及其回收过程的建模和信用敏感工具的定价。 关于违约过程,我们在深入讨论建模概念的同时也会广泛地讨论违约概率、回收和评级转移的实证性质。我们通过将违约概率区分为历史违约概率和信用风险定价中所用到的所谓风险中性违约概率得到有关结论。 之后,我们将讨论可违约工具的定价问题,从公司债券和主权债券开始。可违约证券定价的结构模型和简约模型都会谈到,而且将会对比评价这些模型对于历史数据的拟合优度。接着,我们将讨论各种信用衍生品的定价,包括信用互换、债务抵押证券、信用担保和利差期权。最后讨论对目前信用风险定价和管理实践的改进途径,这将有助于金融机构应对金融市场未来的各种变化。 最后两章将本书前面讨论过的许多内容结合起来,综合讨论场外衍生品信用风险定价和金融机构综合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度量。 在讨论定价和风险测度时,我们努力将金融理论 和制度因素、 历史事件结合起来。我们希望金融中介的风险管理者、学术研究者和学生们都能从我们这本书中获益。 原书信息: Darrell Due and Kenneth J. Singleton Credit Risk Pricing,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c)2003,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6/10 18:46:40 《信用风险:定价、度量和管理》中文版目录草稿,可能与出版后的目录略有差异 1 导论 9 1.1 风险的分类 10 1.2 本书的结构 13 2 .风险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16 2.1 哪些风险是最重要的? 16 2.2 市场风险经济学 18 2.2.1 收益-损失的不对称性 18 2.2.2 最小资本需求 20 2.2.3 委托代理效应 22 2.2.4 资本一种稀缺资源 22 2.2.5 金融公司杠杆的作用和风险 23 2.2.6 分配资本还是分配风险? 23 2.2.7 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 24 2.2.8 绩效激励 25 2.3 信用风险的经济学原理 25 2.3.1 逆选择和信用风险 25 2.3.2 信用风险的集中 26 2.3.3 道德风险 27 2.4 风险管理 27 2.4.1 在险价值 29 2.4.2 期望尾损 30 2.4.3 市场价值保险的价格 31 2.4.4 波动性作为市场风险的度量指标 32 2.4.5 风险测度的一致性 32 2.5 信用风险的度量 33 2.5.1 信用风险的专门度量 33 2.5.2 信用风险的资本准则 34 3. 违约事件:历史模式和统计模型 37 3.1 概述 37 3.1.1 投机级别债券的结构变化 39 3.1.2 远期违约概率 41 3.2 违约概率的结构模型 43 3.2.1 Black-Scholes-Merton 违约模型 43 3.2.2 首次通过模型 44 3.3 从理论到实践:用距离预测违约 45 3.4 违约强度 48 3.4.1 双重随机违约 50 3.5 强度模型举例 51 3.5.1 带有跳跃的均值回归强度 51 3.5.2 CIR 强度模型 52 3.5.3 跳跃和 CIR 强度比较 55 3.5.4 仿射强度模型 56 3.5.5 HJM 远期违约率模型 57 3.6 违约-时间模拟 57 3.7 破产的统计预测 59 3.7.1 各个预测法的比较 61 3.7.2 违约和级龄效应 62 4 评级转移:历史模式和统计模型 66 4.1 平均转移频率 66 4.2 评级风险和商业周期 67 4.3 评级转移和级龄 70 4.4 序次 probit 评级模型 71 4.5 评级的马尔可夫链 72 4.5.1 随时间变化的转移强度 73 4.5.2 Lando 的随机转移强度模型 74 5 违约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 78 5.1 概述 78 5.2 风险中性概率与实际概率 79 5.3 简约定价模型 82 5.4 结构模型 86 5.4.1 Black - Scholes - Merton 债务定价模型 86 5.4.2 首次通过债务定价模型 87 5.5 模型隐含利差的比较 88 5.6 从实际强度到风险中性强度 91 5.6.1 简约模型 91 5.6.2 结构模型 92 6 公司债券和主权债券定价 94 6.1 不确定性回收 94 6.2 有回收的简约模型 96 6.2.1 面值的部分回收 96 6.2.2 有条件的期望回收 100 6.2.3 市场价值的部分回收 101 6.2.4 回收假设的比较 104 6.3 基于评级的信用利差模型 106 6.3.2 用历史数据标定一个模型 109 6.4 主权债券定价 112 6.4.1 主权债券的信用风险 112 6.4.2 主权利差的参数模型 115 7 可违约债券利差的实证模型 119 7.1 信用利差和经济活动 119 7.2 利差的参考曲线 123 7.3 参数简约模型 126 7.3.1 利差的平方根扩散模型 126 7.3.2 跳跃扩散利差 127 7.3.3 可观测信用因素 127 7.4 结构模型的估计 128 7.5 主权利差参数模型 130 8. 信用互换 132 8.1 其它信用衍生品 132 8.1.1 总收益互换 132 8.1.2 利差期权 133 8.2 基本信用互换 133 8.3 简单信用互换的利差 135 8.3.1 信用互换的利差:简单情形 135 8.3.2 特殊回购利率和交易成本 136 8.3.3 应计信用互换费用 139 8.3.4 标的券的应计利息 139 8.3.5 标的券为固息券的情况 140 8.4 基于模型的信用违约互换利率 141 8.4.1 常强度情形 141 8.4.2 远期违约率的期限结构 142 8.5 资产互换的作用 144 9. 期权性信用产品定价 146 9.1 利差期权 146 9.1.1 定价框架 146 9.1.2 数值例子 148 9.1.3 期权估值的数值算法 149 9.1.4 结果 149 9.2 可赎回和可转换公司债券 152 9.2.1 资本结构 152 9.2.2. 违约和股票衍生品定价 154 9.2.3. 作为股票衍生品的可转换债券 157 9.2.4. 赎回迫使转换 158 9.2.5. 推迟赎回的证据 160 9.3 可转换债券的简单定价模型 161 9.3.1. 建模背景 161 9.3.2. 可转换债券模型的设定 161 9.3.3. 定价算法 163 9.3.4. 可转换债券的对冲策略 164 9.3.5. 对股票波动性的风险敞口 167 9.3.6. 发行者的赎回倾向 167 9.3.7. 久期和凸性 169 10 相关违约 172 10.1 相关性的度量方法 172 10.2. CreditMetrics 的相关违约 173 10.3 相关违约强度 175 10.3.1. 相关跳跃强度过程 175 10.3.2. 相关对数正态强度 177 10.4 基于关联结构的相关模型 177 10.5 实证方法 181 10.6 违约时间模拟算法 183 10.6.1 多元补偿器法 183 10.6.2 先违约模拟 184 10.6.2 递归逆分布函数模拟 184 10.7 共同违约事件 185 11 债务抵押证券 188 11.1 引言 188 11.2 债务抵押证券的经济学 189 11.3 违约风险模型 191 11.3.1. 债务人的违约强度 191 11.3.2. 多发行人的违约模型 192 11.3.3. 行业、地区和全球风险 192 11.3.4. 回收率风险 193 11.3.5. 间接信用利差 193 11.3.6. 多样化评分 193 11.4 定价举例 195 11.4.1. 抵押资产 195 11.4.2. 偿债基金档 198 11.4.3. 优先次序安排 198 11.4.4. 模拟方法 200 11.4.5. 关于平价 CDO 利差的模拟结果 200 11.5 违约损失分析 203 11.6 计算多样化评分 212 12 场外违约风险及估值 214 12.1 风险敞口 214 12.1.1. 潜在风险敞口 215 12.1.2. BIS 风险敞口附加因子 215 12.1.3. 利率互换 216 12.1.4. 互换的中期市场价值重估 218 12.1.5. 互换的期望风险敞口 219 12.2 场外信用风险的价值调整 220 12.2.1. 单方违约风险 221 12.2.2. 净额结算和存在担保情形下的价值调整 223 12.2.3. 双方违约风险 223 12.2.4. 举例:十年期互换的违约风险调整 224 12.3 互换的其他信用调整 226 12.3.1. 设定 227 12.3.2. 基本情形 227 12.3.3. 虚值互换利率的信用利差 228 12.3.4. 违约风险对 LIBOR 利率的相依性 228 12.3.5. 互换支付异步 228 12.3.6. 收益率曲线坡度的影响 229 12.3.7. 信用利差的期限结构 230 12.3.8. 如果交易双方皆有风险 230 12.3.9. 净额结算的影响 230 12.4 货币互换的信用利差 231 13 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度量 234 13.1 市场风险因子 234 13.1.1 预备知识 234 13.1.2 对收益率分布建模 238 13.1.3 收益率分布的形状 240 13.2 带有跳跃过程的衍生品的德尔塔和伽马 242 13.2.1 衍生品风险的德尔塔度量 242 13.2.2 超越德尔塔到伽马 246 13.3 综合度量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247 13.4 融入信用风险的 VaR 举例 248 13.4.1 例:贷款资产组合的融入信用风险的 VaR 249 13.4.2 例:期权资产组合的融入信用风险的 VaR 255 A 仿射过程简介 259 A.1 引言 259 A.2 仿射过程的解析求解 259 A.2.1. 多变量的例子:独立分量 261 A.2.2. 多变量的例子: Heston 模型 261 A.2.3. Riccati 方程 262 A.2.4. 仿射过程的变换 263 A.3. 一些应用 264 A.3.1. 期限结构模型 264 A.3.2. 违约强度和违约概率 264 A.3.3. 相关违约 265 A.3.4. 可违约期限结构模型 265 A.3.5. 期权定价 266 A.4. 广义 Riccati 方程 267 A.5. 基本仿射模型的求解 269 A.6. 停时的强度 270 B 仿射期限结构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271 C HJM 利差曲线模型 275
个人分类: 未分类|528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