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陈景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家需要三个能力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1-10-15 12:38
  俺在武夷山老师博文后面留言,说人应该有三个能力,其实,想来应该是科学家的三个能力,人的能力应该还有所不同些:   1,发现客观规律与“主观规律”的能力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这句话说明发现“上帝”创造出来的复杂客观规律是何其之难,你所发现的往往也就是无限接近客观规律而已。   而科学家的天职就是要发现客观规律,尤其是自然科学家。   同时,为什么一直在争论心理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究竟算不算得“科学”这个问题,其实因为在这些领域中的很多东西都是主观的缘故,与上帝的关系不大。也所以,反而是在这些领域中一些特异现象更值得研究,也许因为其主观性更强的缘故吧。所以,有时候,发现一时存在的主观规律也很有意思。   2,文字或口头表达能力   这第二个能力其实是看上去最重要的能力,因为它是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即便你第一个发现了规律,但是囿于表达能力的局限,很可能让人无法理解你发现的价值和意义。   大家都知道陈景润是衲于言的,和人交往,甚至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在陈景润先生做的是数学,可以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成果。而他一生总计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包括那篇著名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到1+2的论文。   文字表达能力能够在某些程度上弥补口头表达能力,不一定人人需要象伊索或者“国王的讲演”中的男主角那样,从一个磕巴变成讲演十分流利的人,但是,人总要寻找至少一种表达方式,将自己想说的话说清楚。   科学家发现了规律,接下来就是描述规律,让更多人了解这些规律,表达能力不可或缺。   3,使内心强大的能力   人年龄越大越会往唯心主义的泥潭里走,这一点大概是一个趋势,几乎是无法遏止的。   比如,公正在哪里?真相在哪里?它不在法庭里,因为法律只讲证据;它同样不在记者的报道里,里面也不可能包含所有的真相,最后,它只能在每个人的心里。   于是,我们就得使自己的内心强大。但是,什么叫内心强大?这个这个,是个很主观的东西,我一下子说不好。
个人分类: 人论|4612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科院院士林群:我和陈景润当年的那些事
热度 11 林群 2011-8-19 20:34
一期院士访谈回顾: 中科院院士严陆光:成功离不开父亲教导 视频 林群:我并没有什么成就感 视频 腾讯科技讯 7月11日上午10:00到11:00,中科院院士林群先生作客腾讯,林老先生多年来从事数学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微分方程的高效率高性能算法。1989年获中科院自然 科学 奖一等奖,2001年获捷克科学院“数学科学成就荣誉奖章”,2004年获“何梁何利奖”。这些荣誉让无数人惊羡不已,然而,林老却认为:我没有那么好运气。 图为中科院院士林群先生(右)嘉宾主持郭桐兴先生(左) 【郭桐兴】各位观众,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光临院士访谈栏目,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 科学 院院士林群先生,林老师,欢迎您! 【林群】 您好! 【郭桐兴】林群,1935年生于福建,1956年毕业于厦门 大学数学系,随即来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现为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9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9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研究计算数学,特别是微分方程的高效率,高性能算法,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1年获捷克科学院数学科学成就荣誉奖章。2004年获何梁何利奖。今天我们请林群先生谈的内容是漫谈自己成长的道路和人生的感悟。首先请林老师谈谈您的人生成长的经历好吗? 【林群】我恐怕应该把自己放在我这一代人之中来讲。我们这一代,我是解放后进入高中,然后读完大学,然后再到中科院来,在解放初期,大家都知道,是我们中国重建时期,教育科学都在重建之中,尤其是当时我们是全面学习苏联,教育质量方面,教育水平方面,应该是可以的。我很有幸在中国重建教育科学中成长出来。特别进入大学以后,我们全面引进苏联的教科书,苏联的教科书确实是高质量,这一段学习应该为我们后面的一生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郭桐兴】林老师,请问,您小学和中学在什么学校? 【林群】 我小学、中学、大学都在福建上的。小学的时候不太稳定,因为当年八年抗战,到中学的时候比较稳定,尤其是解放初,重建时期,我们的教育质量有很大提高。我有幸在福州 一中念书,福州一中在全国也是有名的,它有非常好的师资,福州一中培养了很多人才。 【郭桐兴】也是一个重点中学。 【林群】 省级最好的重点。因为它的升学率最高,而且现在都喜欢讲院士,我们在中学有十几个院士,同班的同学,同年选上的。所以,在一中应该相当好了。 【郭桐兴】您指的是当年跟您同学现在一起选上院士的。 【林群】我们班就有两个,其他班还有很多,现在大概有20个。 【郭桐兴】很厉害! 【林群】福建一种有非常好的传统和师资,生源应该是不错的,因为他考试比较严格,在这个情况下,中学还是能够从老师那边得到一些启发,学习方法对以后念大学还是起着很大的作用。 【郭桐兴】林老师请您谈一谈,在您学生时代,您感受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林群】 我念中学的时候,念初中、小学的时候,因为当时抗战,小学生也不懂得,到念高中以后,因为受到比较正规的训练,我们的老师有个特点,讲课的时候,大概是半堂课把课讲完,半堂课讲故事,讲感受,讲科学家的故事,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就是说,不是塞你很多东西,半堂课就把中心内容讲完,剩下半堂课启发我们。中学的教育,我还是很有幸的,在福建上最好的学校。 【郭桐兴】您能谈谈,您是怎么喜欢上数学的吗? 【林群】 中学老师,数学老师都非常好,因为讲了很多故事,使我们的数学兴趣加浓了,他讲了很多数学家的故事,使我们无形中对数学家很敬仰,这个对我们后面的选择都有密切的关系。 郭桐兴: 【郭桐兴】这是在初中还是高中? 【林群】 主要是高中。刚刚解放我就进入高中,很有幸受到中学老师学风、校风的熏陶,打下了对数学训练的比较好的基础。 【郭桐兴】您现在还记得您当年的数学老师吗? 【林群】 我当然记得,他已经去世了,他不是做数学的,由于他中学突出的成绩,把他调到福建师大当教师。那个时候他最主要的特点是,半堂课讲课,半堂讲故事。我想今后我们比较理想的应该是这样的,不爱满堂灌,把学生搞得晕晕乎乎的,让学生很轻松的得到很多知识,很多启发。培养很多兴趣,不只是数学是这样,化学教师,物理教师都有这个特点。原来我们以为化学是非常烦琐的,各种化学方程式,化学老师把化学讲得生龙活虎,物理也是这样,我们班很多同学去学化学因为受他的影响。我学数学,当然对化学也非常有兴趣,一个好的学校,好的师资,至关重要。什么叫好的师资,恐怕不是满堂灌,而是能够把长的课程说成很短,而不是把短的说成很长的。现在包括大学的教师,如何把十行讲成一行,而不是把两行变成十行。要把书讲薄,而不是把书越讲越厚。这恐怕是一个教育方法的问题。 【郭桐兴】作为老师来讲,是要培养学生对这个课程的兴趣,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在学校,在老师来讲。 林老师,请您谈一谈您在学生时代感受最深的事情是什么?除了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很精彩,用半堂的时间讲正常的课程,用半堂时间讲有关数学家的故事,启发和培养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还有什么事情让您在学生时代印象最深呢? 【林群】 实事求是,我觉得这个印象够深的了。 【郭桐兴】您认为家长对您的成功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林群】 家长恐怕不起很多作用.前两天,几个中学生来看我,我就问他们,家庭情况以及影响。有一个人,他考北大,考了694分,他说他家是工人,没有人管他。在我收的研究生里头,非常好的一个学生,我问他,你怎么学得这么好?他回答的很简单,我父母是农民,不识字,我没有地方问,我靠自己。关键恐怕还是自觉。好几个学生,有的家里是教书的,环境还可以,他们自己说,他们都是靠自己,听老师的。有一个学生保送到北大,那个学生非常优秀,我问他,你讲讲你的经验,你为什么学得这么好。他讲的话出乎我的意外,他觉得,就是要听老师的,老师叫你念什么你就要念什么,不要好高骛远。我的体会跟他很相同.我不觉得现在要独立,因为中学、大学还是学习阶段,不能过多强调独立性。像四中有非常好的老师,他们会引导你,就是听老师的话。我看这是很成功的例子,我很赞成四中这个同学讲的。中学生不要好高骛远,自以为是,自己觉得自己有什么本领,超越前人的经验,还是应该接受学校的传统的影响。 【郭桐兴】学生时代,尤其是中学时代,应该以学习为主。主要是听老师的话,把正常的课程学好,这是中学生最基本的任务。 【林群】 我也是这种倾向的。 【郭桐兴】下面请林老师谈一谈,您的人生感悟。 【林群】 我先从自己谈起,我们这一代,至少前一段还算幸运.刚才说了,刚解放,中国进入全面恢复时期,教育科学重建自己的体系,特别是学习苏联,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也不后悔,学习苏联是非常值得的,苏联有雄厚的科学传统,有扎实的科学基础,苏联、俄罗斯是非常深刻的民族,当时学习苏联,是非常重大的措施,尤其是刚刚解放以后。进了大学,更受了苏联的影响,包括苏联文化的影响。我们听的音乐,看的电影全是苏联的,这个影响很大的。我毕业那年是1956年,党中央提出,全国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在这个号召下,我有幸从厦门大学分到中科院来,这是一个转折点。到中科院来确实就是不一样。 【林群】因为当时中科院里,有世界最好的一些数学家,华罗庚最著名,吴文俊现在应该是中国数学领域第一号人物。还有我的老师从法国回来以后,他在中国领导中国的数学的发展。所以我有幸作为他的学生对我影响是很深的。 【林群】 还有一个,当时在一起还有冯康先生,这四位在当时也是最好的数学家,这四位堪称国际一流的人才.能够在他们的熏陶下,还是受到了很多影响的。当然,同时我们国家又经历了一场政治的大运动,从57年开始,访右运动,大跃进,接着文化大革命,政治风暴席卷全国。业务工作完全停顿下来,而且受到很大的破坏。当然这个文化大革命十年,很幸运。十年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把四人帮赶走了,在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虽然说有十年跟大家一样的经历,但是终于还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又恢复了正常的秩序,而且实际上是我们中国最好的时机,经济上最为发展,科学上最受重视,应该说文化方面,也是提倡和谐的时代,这应该是中国最好的时机。虽然我现在年岁大了,但是我觉得,总体来说,还是很幸运的。 当然,这里头,每个人的性格会对自己的事业造成很大的影响,大家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不是我一个人经历的,例如陈景润。 【郭桐兴】您能不能结合着实际的例子给咱们观众谈一谈,环境和人的关系这个问题?当年陈景润的工作环境大概是个什么情况呢? 【林群】陈先生当时处在整个政治气氛,左的思想非常严重的时候,当时努力做业务受到了批判,陈景润就在这个时期做出他最好的工作。所以说环境并没有影响他的成果,而他个人性格的这种魅力,性格的坚强性顶住了一些环境的困难,他宁愿一个人装病躲起来,他有一些伪装,用伪装取得了他个人能够做数学的空间和时间。比如说把他关在专政队里头,白天得劳动,晚上他就把被子捂起来,拿一个手电筒在被子里头算他的事情。有一次专政队的人员发现陈景润没有了,马上动员大家到处去找,怎么找找不到,最后有一个队员看到床上有一个被子,打开一看,看见陈景润在里面。他经常这么做,但是因为文化大革命经常去劳动,有一次我跟他在一块儿劳动。 【郭桐兴】当年,您是不是也在专政队里? 【林群】 我没有在专政队里。但必须去劳动,去劳动的时候,我就在最靠墙,他在我旁边,他跟我说,我们调换一下床位,因为晚上我可以用手电筒工作,我在这边睡觉,他用被子盖起来。一样的环境,他有这么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们白天劳动,晚上就睡觉,现在很多人都这样。我的学生有几个是完全一样的环境,但是大部分学生是这样,白天教书,晚上休息,这很正常,无可非议,可是我有一个学生白天工作,晚上学习。这个学生比其他的学生有不同的进步。他现在是教授、博导也是基金的获得者。另外几个,我不是说这几个副教授不好,这几个副教授能力可能非常强,但是他按照正常的生活不能付出加倍的代价。好象是陈景润我们都是一起,他也从厦门大学来,为什么成绩有如此区别呢?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做出最好的成果。这是因为他付出过代价。我们觉得白天劳动,晚上休息。他白天劳动,晚上不能影响别人,还怕别人知道,用被子罩起来,手电筒在里面算。四人帮赶走了,我们中国科学进入春天了,那时候他作为厦大的官农请回厦大,我正好和他一个火车回厦大,在火车上,白天他工作不用说,晚上怕影响别人,他再度用手电筒围起来在里边工作。 【林群】到了厦大,我跟他住在一套楼里,我在这间,他在那间,他那间,你随时醒来,他随时在工作。你不能说全怪环境,现在很多人说,我为什么我的工作质量不高,因为现在国家要求我,部门、学校要求学生写文章,我要应付这个文章多,所以我只能保证数量,不能保证质量。 【林群】现在我生活在这个地方,我要搞很多关系,所以我不能全力以赴去工作,我必须搞好关系,去喝酒、聊天。这个都是道理,但是还比不过陈景润的,陈景润那个环境工作,人家说现在环境这么好了,你受到那些压力,这个压力,每个人都能顶得住。实际上也有不少人能顶得住。所以我们大家不要原谅自己,我自己经常原谅自己。文化大革命,我经常跟学生说,我跟你们不一样。大跃进、四青、文化大革命里头,张景中是北大毕业的,他当时被错定为右派,到新疆劳改,他的环境跟你怎么能比呢?他在劳改的环境里,仍然不断的积累数学,不断的写文章,虽然文章不能发表,他积累的这些研究工作的经历,使得四人帮下台以后,他就准备好了全部潜力发挥出来,现在他能选上计算机系的院士,教育应该是中国普及协会的主席。公认的是我们最好的教育家,他比我强得多。为什么呢?环境不如我们。我们怎么说没有去劳改,我们也有去劳动,但是不一样。我们还在北京 ,他到新疆去。他受过多少困难,他能够坚持下来。所以,也不能说完全原谅自己。 【林群】我觉得性格比智力要重要,智力要差不多,陈景润的智力当然也不差,但是智力跟性格比,最后以性格取胜。智力好的人有的是,但是性格上的欠缺,可能就是没有办法了。 【郭桐兴】您跟陈景润是校友。您能跟我们讲讲有关陈景润的故事好吗? 【林群】 刚才讲几个例子就是这样的。当时因为他身体有很多病,他当然并不把病当回事,而是把病当成搞工作的一个遮盖布,他正好趁着这个病可以自己做科研。他就是病号狂,你不能在病房开灯工作,他就在走廊里找到灯光最亮的地方,厕所里灯光最亮,拿一壶开水,拿几张纸,就在这里算下去。虽然我不知道他算多长时间,但是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他都坐在那边,到天亮,他才回去。他一般坐一个礼拜,七天七夜不睡,七天七夜做出来,身体垮了,身体好了,又开始做问题,基本上是这样的状态。因此他的身体受到很多的摧残。他在63岁就去世了,他整个的能量都消耗掉了。去世的时候,像一条线一样,非常小,全部精力都付出了。而且他去世前十年基本上就要住院不能工作了。 【郭桐兴】他经常连轴转? 【林群】 他控制不住自己。 【郭桐兴】典型的工作狂的状态。 【林群】 我们现在很多人一个人一间房子,每个人都配备着计算机,各种图书,但是因为可能这有一个问题,因为给你更多的活动机会,于是你不肯坐下来.陈景润除了自己算,没有别的出路,没有别人交流,也没有外国人进来,就只有在图书馆看书,为科学献身。 【郭桐兴】通过您谈的陈景润和张景中的事迹,现在我们的环境肯定比陈景润当年的环境要好很多,但是能做出陈景润那样的成绩的人反而倒少了。看起来环境和人的关系,人的主观是非常重要的,是起决定性因素的。 下面您能不能谈一谈,努力和运气之间的关系? 【林群】主观是重要,但是很多人主观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是走错了路,运气不好还是一事无成。现在很多人宣传歌德巴赫猜想的重要性,于是很多城市的,农村的,工厂的都要做歌德巴赫问题,多少人做了多少年,都是错的。用陈景润的话说,上天是可以的,但是你想骑自行车上天是不可能的,你必须用火箭上天.陈景润有幸到了中科院来,在华罗庚这个群体里,无形的影响下,华罗庚其他学生都在这里面走了很长一段路,摸索了一段方法,陈景润在这个方法的基础上,在这个火箭上再加一些更高的方法。正确的路子,正确的途径,你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你凭空想,有不少人从农村来,也很穷,把被子带着,坐火车也是坐了多长时间,然后就写一个大字报要求挑战歌德巴赫问题,就睡在墙角下。这跟你个人的运气有关系。我相信陈景润不在中科院的话,工作还是很有限,他不会去做歌德巴赫问题,因为他没有这个基础。 到中科院才有可能。比如说现在我们华人里头,一个陈始珍一个吴文俊相继100万多将。吴文俊是在交叉理论的成就。两个都是从数学上做出巨大的贡献,然后都转到跟计算机有关的数学上。在交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影响我们整个数学甚至整个未来的文化。像这样重大的工作就得了奖。因为他的方向是对的。当然他可以继续做出纯粹数学贡献,但是我相信,数学机械化改变我们的脑力劳动,改变我们数学上的体力劳动为脑力劳动,这为整个未来开辟一个新的方向,新的文化前景,人类新的指向。这个影响恐怕比纯数学的影响还要大。 吴先生是在前面工作,他是在法国做的。回国也继续做,但是关于数学机械他是在国内做的。国内有国内的优势,因为在国内受到中国发展史的影响,中国数学史跟西方不太一样,强调构造性方法,吴先生受构造性方法,传统的影响。他能够取得数学机械化的成果。原来是初等学校,后来是高等学校。 【郭桐兴】相比而言,以前的数学相当于手工作业。 【林群】 很大一部分是手工作业。不是像胡先生这样的革命性思想,应该是系统的,机械的程序化方法而产生新的结果,而不是靠动脑筋,想出偏的东西,这个东西能做的问题,但是这个东西不是一个系统的生产结果的方法。吴先生对他的评价是革命性的思想,使得这个领域革命化了,根本的改革、变化,根本的革命。这就是说,他的方向对,这个方向对,他得诺贝尔奖不是偶然的。不仅仅你要努力,你还要学好正确的道路。这个也是好运气的。因为你走哪一条道路,我记得吴先生文革前开始注重生物数学,但是他后来还是跟中国的传统结合在一起。 【郭桐兴】生物数学是什么意思? 【林群】 生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它不能光由实验处理,比如说很多细胞、DNA的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怎么处理好,这应该由数学来处理这些数据。当然那里很多结构,应该有什么样的几何结构,这个据说跟数学关系很大。 【郭桐兴】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物当中出现的计算问题。 【林群】吴先生有一个特点,他不跟着外国人做。现在条件好了,很多年轻人跟着外国人做,这当然也是一个路子,因为外国先进的地方,我们当然应该学。但是恐怕不能完全跟外国做。杨振宁先生回顾他的一生,他第一项工作是得了诺贝尔奖的工作,这个工作只能在美国做,因为是物理实验,出现很多现象,最后由实验证实。在中国没有这样的条件做这个实验。他认为,他得诺贝尔奖这项工作只能在美国做。他后来做了数学方面的工作,这个工作对他来说,可能更有影响。以他命名的一个方程,这个方程在数学引起很大的发展。而且他是物理的问题,这是属于思维问题,哲学问题。他这个工作在中国也能做。因为他主要靠这些思想,靠他的思考,而不需要靠实验。我想吴先生这个工作可能要学习外国。也不是说跟外国人做最有前途,我相信,我们华人的世界历,吴文俊是最领先的,因为他们两个人首先是数学能够得奖。当然以后还会有很多人研究这个问题。 吴文俊非常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郭桐兴】一个人如果想在事业上成功的话,大概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一个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方法,要有一个比较好的运气,还有要加上自己主观上的刻苦努力。 【林群】 性格和刻苦努力。 【郭桐兴】这几种因素加在一起等于是成功。 下面能不能请您谈一谈,您最喜欢的人生格言是什么? 【林群】 一个时期的工作,会影响你形成某一种观念或者是信念。我说实在话,我自己在研究方面并没有什么成就感。有一点,我非常注意一点,不管你做什么,学习也好,研究也好,一定要刨根问底,通俗的话叫做打破沙锅问到底。这种决心,比如说一定要刨根问底,水落石出,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果你没有刨根问底,你没有做到水落石出,你就不能停止,你必须继续追求,直到一些事物浮出水面,使你一目了然的时候,你才能够甘心。这个大概是我喜欢的格言。当然仅供参考,因为我不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吴文俊我认为是最成功的人。陈景润也是非常成功的人。张景中也是非常成功的人,我当然并没有这样的成就,但是我自己做科研,做教育的经验总结出来,要寻根刨底,水落石出。 【郭桐兴】执着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意念。林老师很谦虚,从您简历当中看到的您获得的这些奖,89年您就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1年获捷克科学院数学成就荣誉奖章。还有2004年获何梁何利奖。从您获奖的情况跟您谈的情况,我认为您是非常谦虚的,这种精神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其实您在数学领域已经做出了不少的成绩。 我看您简历上介绍是研究计算数学,特别是微分方程的高性能,高效率算法,这个大概是什么意思? 【林群】同样一个问题,当然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算法可能要算一万年才能算好。有的算法几分钟就能算出来,所以你一定要选择。不是说哪个问题拿来,随便找个方法凑上去。一万年告诉你结果,那有什么用处呢。在众多的途径,你要比较各种各样的途径,然后挑出一个最好的途径。我们只是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有效的,而且是快速的方法。使得在短时间之内能够取得结果。这个也是一个无止境的工作。 【郭桐兴】您能举个例子或者是打个比方说一说吗? 【林群】 比如圆周率,当然可以把圆周不断细分,你算了一万遍,你可以得到四位有效数字,可是如果你找了好的算法,你可以一百个变形也能拿到世界算法。我们也是这样,一百遍加一百遍组合就可以产生一万遍产生的进度。就是快速的,高效的培养结果。这个可以各种各样的算法找到一个更好的算法。 【郭桐兴】这个意思是不是跟原来宣传过的优选法,跟那个有点类似? 【林群】优选法是做得非常大的贡献。我们老百姓千家万户不知道,做事情不是盲目做,你必须选出一个更好的方法。一个妇女早上起床,是先叠好被子,梳好头,然后烧好水,然后再刷牙,你必须在烧水的同时开始刷牙,把时间分配很合理,这样使得你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各种各样的内容。 【郭桐兴】尽可能用少的时间做更多的工作,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 【林群】 同样的时间把所有事情都做完了,这是科学的方法应该是这样的。 【郭桐兴】您能不能对青年人谈谈对他们的希望和建议。在求学的路上和工作当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林群】要战胜环境,刚才说了,你家里不是搞教育的,不是搞科技的,你就可以搞得更好,因为你没有地方问。这是不少学生的成功经验,因为家长不懂,没有地方问,靠自己。现在大家都非常担忧,家长们影响到学校教育部门,都是希望孩子成龙。让他受各种训练,让他没有业余教育,没有思考方法,只为了争取进大学。刚才说了,当然你说,现在没办法,不进大学怎么办?那陈景润怎么办呢?张景仲怎么办呢?一样有办法。刚才我举几个好学生,他们怎么办呢?他们跟老师学,也不要参加什么班。老师怎么教你,你在老师的范围内尽自己的能力做好。他也可以保送北大,他可以考到694分,这些人并没有进各种班。所以不要拿这个借口,家长很可怜,什么时候中国的家长能够清醒过来,能够放开孩子,不要管孩子,让学校去管孩子,不要参加各种训练班。让他们更自然的按照兴趣发展。这样对他们一生的前途无量。不要顾及环境的问题,陈景润怎么做,四中学生,五中学生,他们并没有上过班,家长也没有管他,也没有人告诉他们要早起,也没有人告诉他们要晚睡。他该睡的睡,该玩的玩,该做的做,结果他比谁都成功,保送北大,考取北大,能考高分。 【郭桐兴】今天我们很荣幸听到了林老师非常精彩的讲述,把您的人生的一些感悟,一些感受跟大家谈了,让我们从中受到了很多的启发。同时,我们也感谢大家收看我们的院士访谈栏目。我们在下一周同一时间再见!谢谢大家观看! 【林群】 谢谢!
15442 次阅读|12 个评论
江青居然救活陈景润?真的吗?
热度 8 zlyang 2011-6-4 16:00
江青居然救活陈景润?真的吗?
江青居然救活陈景润?真的吗? 江青与毛主席 http://zhaoqingwei.blshe.com/post/6424/179078 人民网文史《文史参考》 江青曾帮助陈景润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198819/206832/13823736.html 江青用哭腔对我难过地说:“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领域内最深奥的理论,不少发达国家的高级数学专家都在研究运算,陈景润在这方面作出贡献,这是中国人的骄傲。而他的境况竟是这样,我们能不管吗?” 江青曾为陈景润流泪 向主席建议救活陈景润 http://www.022net.com/2010/12-13/511348233332527.html 简要内容:1973年2月,陈景润感到身体不适,在去医院的路上遇到了中科院数学所业务处处长罗声雄。陈说:“最近,我完成了对猜想的证明,论文也写好了,你看怎么办?”罗问:“论证过程有问题吗?”陈说:“绝对没问题。但是我担心没法发表,即使发表了又会挨批。”
19551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鲜为人知的陈景润住院的故事
热度 1 bmzy 2011-5-26 14:20
1973年3月底的一天中午1时许,江青起床以后,洗漱,吃了早点,照例到办公室看文件。她在我给她挑选的文件中看到一份《国内动态清样》,内容是我国对数学上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有重大贡献、震惊世界的数学家陈景润,极为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情景。文章大体是这样写的: 陈景润以惊人的顽强毅力,勇敢地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他废寝忘食,昼夜不舍,潜心钻研,进行了无数次的运算。他把全部心智贡献给了这道很多外国数学家都未攻破的世界性难题。他的论文发表后,在国际上反映非常强烈,被外国著名数学家称之为 “ 陈氏定理 ” ,一个外国科学家给陈景润写信说:“你移动了群山!” 就是这样一位被外国科学家交 口称赞的伟大数学家,学习、工作、生活的条件太糟糕了。他住在只有6平方米的小小房间,这个小小房间还缺一个角,原来楼下锅炉房长方形的大烟囱从他的3楼 房间中通过,切去了房间的六分之一。窗子用报纸糊得严严实实。屋内的光线非常暗淡。小屋空荡荡的,连一张桌子都没有,只有4叶暖气片的暖气上放着一只饭 盒,一堆药瓶,连一只矮凳子也没有。工作时把被褥一起翻起来,当桌子用。由于房间潮湿、阴暗,空气不流通,很污浊,陈景润患了肺结核。喉头炎严重,咳嗽不 止。还经常腹胀、腹痛,有时难以忍受,他的两眼深深凹陷,面色憔悴,精神萎靡不振。 记者觉得屋内光线太暗,拉电灯绳想打开电灯,但拉了几下灯也没亮。陈景润告诉记者,有人用老虎钳子把我这个房间的电灯线铰断了。我看书就点煤油灯。他笑着说,不要电灯,电灯麻烦,用煤油灯一样工作…… 江青看完这条迟到的消息以后,立刻打铃叫我进她的办公室。 我进入她的办公室,看到她拿着一块小毛巾正在抹眼泪,因为我不知道她为什么流泪,所以不敢问她这是怎么了。站在她的旁边,等待她先说话。那里只有我们两个人,谁也不说话,安静得很。 过了一会儿,她拿起那份《国内动态清样》,手哆哆嗦嗦,眼含泪水,慢腾腾地对我说:“小杨呀,你看到这份清样了吧?” “看到了,我还看得很仔细呢。”我回答。 “你有什么感受吗?”江青试探性地问。 “陈景润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数学专家,他的运算成果,不但对我国的数学领域是一个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工作、生活条件太差了。”我说。 我不知道江青问的是什么意思,是想叫我说陈景润的好话?还是想叫我说他的坏话?一时难猜透,所以我只是很简单地说了我的真实看法,然后,想听听她怎么说,不过看她的样子,是在同情陈景润,要不,她为何流眼泪呢? 在我回答问题的时候,她还在不停地擦眼泪,也许我的话使她更加激动了。 她放下那份《清样》,用哭腔对我难过地说:“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领域内最深奥的理论,不少发达国家的高级数学专家都在研究运算,陈景润在这方面作出贡献,这是中国人的骄傲。而他的境况竟是这样,我们能不管吗?”她说了这些话就叫我离开了。 过了几天,江青又打铃叫我。我到她办公室后,她急急忙忙地跟我说:“你再看看这份《清样》,现在有主席和我的批示。” 我接过一看是关于陈景润情况的那份《清样》,发现上边有江青批示:“主席,是否先救活陈景润为好?”毛主席批示:“请文元同志办。”姚文元又批示:“陈景润的论文在哲学上有什么意义?” 江青说:“你看完了吗?”我说:“领导的批示我看完了。”江青说:“姚文元 ‘ 书呆子 ’ ,他的批示文不对题。你给迟群打个电话,告诉他赶快到我这里来,关于陈景润的工作、生活条件我跟他讲一讲,这是他负责的领域,我命令他快快来。” 我问她:“叫他到10号楼还是到17号楼?”她说:“快,快叫他到10号楼来。” 迟群当时任国务院科教组副组长,相当于科教部的副部长。 我从江青的办公室出来,立即 给迟群打电话,因为我以前没有跟迟群直接联系过,所以不知道他的电话,我就通过39局总机找他。当时,39局总机是全国服务态度、业务水平最好的总机。不 到半分钟的时间,就接通了迟群的电话。迟群原来和我都是中央警卫团的,很熟悉,通话以后,他很客气地问我结婚了没有?身体好不好?拉起家常来了。我说: “迟科长(原来他是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宣传科的科长,我对他还是称原职务),你别问这些了,江青同志叫你快到她这里来一下,她有紧急的事情跟你说,我们现在 在钓鱼台10号楼,我已经通知钓鱼台东门的哨兵了,快来,请不要耽误时间。” 他解释说:“我手头上还有一件事,等我办完了马上就到。” 我催他说:“什么事是轻重缓急你是清楚的,先到这里来,你的事回去再办好吗?” 他问:“老杨,什么事那么急?” 我说:“你来了就知道了,在电话里一时说不清楚,不要浪费时间了,快来吧。” 我从江青办公室出来,查电话,在电话里说来说去,已经20分钟过去了。江青等得着急了,打铃叫我去她的办公室,她生气地问我:“迟群现在怎么还没有来,看来他对我的命令也不在乎了!” 我解释说:“不是,我以前没有给他打过电话,不知道他的电话号码,是叫总机查到的,所以耽误了一点时间,他马上就到,请你稍微等一会儿。” 我在楼厅等着迟群,半个小时后,他风风火火地来了。 我到江青办公室报告:“迟群同志来了,你看在哪儿谈?” “我出去就在门厅谈,事情紧急,就不要讲究什么谈话形式了,谈完了叫他赶快去办。他这个人办事能力是有的,也雷厉风行。” 说着,江青拿起那份《清样》就很快到了门厅。江青看到迟群,没有握手就叫他:“快坐下,我有急事跟你说。” 她说:“今天我看到一份材 料,使我心中很不安。”说着就把那份《清样》递给了迟群,叫他仔细看看。她接着说:“陈景润是我国,也可以说是全世界著名的数学家,许多外国著名学者都为 他的刻苦钻研精神和伟大成果所打动。我们本来应该对他好好进行褒奖的,但是,你看看他的工作、生活条件多么差呀!不用说叫他搞科研,连起码的生存条件都不 具备,可怜得很啊! 主席历来尊重知识分子,他说,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离开了知识分子是不会成功的。即使是成功了,也不会巩固,有人对主席关于 ‘ 老九不能走 ’ 一句话有误解,理解为 ‘ 老九 ’ ,就是把知识分子排在了第九位了,这不是误解是什么?主席说的这句话是借用《智取威虎山》戏中的一句台词, ‘ 老九 ’ 指的是杨子荣,杨子荣是英雄,是这出戏中的主角。主席是把知识分子比喻作英雄、主角。你看科学院怎样对待陈景润的,我累了,难过极了 ,不想跟你再多说了,你自己看看材料吧。” 她激动得再次用毛巾擦了擦含泪的双眼,说道:“我委托你马上去了解一下是不是像材料中所说的那样?如果真的是那样,马上改善他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你把了解的情况和处理的情况尽快告我!” 迟群表态:“我按主席批示和江青同志的指示,立即去了解和解决,如果材料讲的属实的话,我也是有责任的。听了你的指示,我的心也不安。” 江青着急地挥手说:“你不要再说了,快去快去!” 第三天,迟群来电话说:“经了解,《清样》讲的情况属实,我们正在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改善他的身体不好和工作、生活条件不好的情况,请江青同志放心。” 最近,我看到一篇报告文学(《“猜想”报春 —— 中国知识分子的1978》,载《北京日报》2008年12月5日),文中说:“3月底一天的下半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彻了中关村88号楼3层寂静的走廊,住在小房的陈景润也被惊醒了。一名身着戎装的彪悍男子在门外高呼: ‘ 陈景润同志,我是迟群,伟大领袖毛主席派我来看你了! ’ ……陈景润出来了……(迟群)恳请他马上去检查身体。陈景润死活不肯,迟群不得不亲自动手,强拉瘦弱的陈景润,把他塞进了红旗轿车。五六辆轿车浩浩荡荡地开进迟群的 ‘ 阵地 ’ 清华大学,几名专家立即会诊,陈景润患有慢性腹部结膜炎,并非要命的急症。不过,依照主席的指示,陈景润还是住院了。” 陈景润住院后,由北京医院内科主任和卫生部一位副部长进行了全面检查、得到了认真治疗和疗养。他一共住了一年半的医院。   由于毛泽东的批示,周恩来的周到细致的安排,也有江青的过问,科学院、医院的具体工作,陈景润的身体、办公、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 ——摘自作者长篇回忆录未定稿《杨银禄谈江青》。作者曾于1967年10月至1973年6月任江青机要秘书。
16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公平!很正常?
热度 6 zlhua 2011-5-13 13:39
今天是物工最后一场MIS课程设计报告会,总体感觉比上次要进步很多,除了开头和结尾的报告有点小遗憾,其他都非常不错。。。 认真思考发现,这些小遗憾其实都不是学生的问题,因为不管谁遇到可能都会出状况,何况他们都还是第一次经历。。。。开头第一个组和上周某一个组情况差不多,属于临阵换将。。。。而最后有一个组,则是著名的陈景润现象的现实版。。。。。。。 报告会结束宣布完成绩,有两个组的同学围站过来,想询问他们与第一名的差距究竟在哪。。。我指了指站在我面前的主讲人。。。差距就在这里。。。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但是有时候明明你准备了,但是机遇就是落不到头上,怎么办?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除了沟通还是沟通!!!是沟通出了问题。有些学生做了很多工作,但临上场就是倒不出来东西,而有些学生虽然倒得出来,但不得不承认,强中自有强中手,没有实践经历、或缺乏实践经验可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我又一次提醒自己,以后在做项目,特别是要求学生组建团队进行课程设计,一定要提醒他们,一定要注意人力资源的配置。。。让不同优势的人在这个团队发挥各自的优势,确保整体最优。。。 看到我面前站着的同样优秀的两个小组,我的思维开始漂移。。。。想起昨天发生在另外一个空间的事情。。。 一个综合素质很不错的学生在参加实习单位的员工工会活动时,明明得分是最高,但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怎么突然就成了第二名了呢?通过打听,后来才了解并被告知可能是因为照顾老员工。。。他很郁闷,这不是奖金的问题,而是公平的问题。带着郁闷心情,他拨通了他指导老师的电话,这位老师接电话时恰好我也在场。。。。这个老师不愧为专家,不仅在专业上有一套,在做政治思想工作方面也与众不同。。。她很平静,面带微笑,没有任何责怪用人单位的意思,而是对他的学生说,在现实社会中,不公平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很正常。无论用人单位是否承认你是冠军,在我们老师心目中你就是冠军。。。还说以后等他回来一定会陪他去HI歌。。。我听到这里,有些小感动。。。。。。这是一个拥有多么美好心灵的老师啊,永远把学生当成孩子、当成朋友的好老师!!! 我很庆幸,结识了这么一位好同事。。。好榜样。。。也让我更深刻意识到,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公平问题的重要性。。。公平总是相对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角度对公平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就好像刚出去工作的年青人普遍都觉得为什么自己在做工作,但好处都是别人在拿。。。到底是为什么?因为你只是关注了事情本身,而没有关注别人的认知。。。就好像有一次,我和同事打篮球。。。一位老同事走过来,笑着说,呵呵,小张,你还会打篮球啊!以前还不知道。。。是啊,很多时候,其实别人并不像我们自己一样了解自己。。。。所以就算你做了很多事情,如果缺乏沟通,或者沟通不好,都很容易让人遗忘你。。。。 呵呵,但是,也不必郁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被发现只是迟早问题。。。如果你选择沉默,那就你必须要具备好耐性,等待是选择沉默后的必然结果。。。。不然,那就从现在开始,注意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吧。。。 其实,说实在的,我是一个喜欢追求公平的人,对于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和人,我有自己的度,超过这个度,我的选择是离开,我也曾自问自己,为什么别人能呆,你为什么不能呆,不能忍?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不是别人,我就是我....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3397 次阅读|15 个评论
陈景润的故事——揭开封尘30年的往事
热度 13 ZhangSuochun 2011-3-21 11:37
陈景润的故事 -- 揭开封尘 30 年的往事 张锁春 今日是 2011 年 3 月 19 日 ,是 陈景润 同志去逝 15 周年纪念日。 1996 年 3 月 19 日 陈景润 同志去逝,当时享年 63 岁,应算作是英年早逝,非常可惜!本人虽然与 陈景润 之间并不熟悉,没有在一起共过事;但却有过一次偶然接触的机会,在一起相处过短暂的美好时光。揭开早已封存 30 年之久的往事,也许是对故友人最好的回忆,作为个人对 陈景润 同志去逝 15 周年的缅怀! (一) 从一张集体合影照说起 1981 年 7 月 24 日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宾馆 第二排坐:左 1 潘鼎坤、左 9 陈景润 、左 10 秦天真、左 11 秦元勋、左 14 杜家瑶 第三排站:左 10 王政贤; 第四排站:左 6 任光耀、左 9 林德明、左 10 李作新、左 14 邱希春、左 15 纪桂阳; 第五排站:左 1 游叔中、左 10 张锁春、左 11 战同胜、左 13 余国联、左 16 陈吉斌; 最后:左 8 李鲁平、左 9 马则一、左 11 曹金洲、左 12 马玉林、左 15 蒋伯诚、右 1 常谦顺 1981 年 7 月 24 日 至 8 月 13 日 ,秦元勋教授应《应用数学与力学》杂志主编钱伟长教授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之邀请,在贵阳市花溪宾馆举办全国性的《计算物理学》讲座。实际上是《应用数学与力学》系列讲座第九期和贵州省自然科学技术讲座第一期联合举办的。 由于秦先生是贵州贵阳市人,这次贵州省政府举办自然科学讲座开讲,邀请秦先生为第一开讲人。为了造声势,扩大影响,秦先生还出面邀请中科院数学所的同事 陈景润 去助威。 陈景润 在“文革”后期巳名声大震,作者徐迟写的《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一出版,家喻户晓。 1980 年那一批提升为中科院学部委员,全国闻名。这一张珍贵的合影照是讲座开幕式后在花溪宾馆门前的集体留影。 这次全国性的《计算物理学》讲座到会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有 112 人。由秦先生主讲,作为秦先生的硕士研究生,有幸我与常谦顺两人陪同秦先生一道前往,担任辅导员的角色。用的基本教材就是秦先生 1978 年 7 月编写的《计算物理学概述》。秦先生主讲,他只是提纲契领地讲几次,之后就是由我与常谦顺俩人每日间隔地仔细地讲。会后以讲座的内容为基础,进行修改和扩充,并邀请其它同志加入撰写,完成《计算物理学》一书的书稿,由四川科技出版社 1984 年 10 月正式出版发行,这是我国计算物理领域内的第一本专著的由来。 这次是由贵州省政府举办自然科学讲座,贵州省政府极为重视,最高规格的接待,住在离花溪宾馆不远,当年为毛主席建造的别墅行宫“碧云窝”里。这是一个三层建筑,安排陈景润和随行的一位研究生姓丁住在二层,秦先生和随行的一位研究生住三层。我和常谦顺是每人住一个星期后轮换。整个一层除了外边是大会客厅外,内边就是卧室,大的卧室外边有一个小卧室,陪同人员就住在小卧室内,便于负责照顾首长的起居和安全。因吃的是“小灶”,就四个人在一起吃饭,这样使我也有机会认识和接触这位大名鼎鼎的 陈景润 。 ( 二 ) 陈景润的秘闻趣事 这次秦元勋邀请陈景润来贵阳助威,也闹出不少笑话:由于他搞的哥德巴赫猜想,没有几个人能懂,因此只能请他去给中学生、大学生去讲数学科普知识。一般的人们都怀着好奇的心理,也不是去听他讲什么,而是要看他长得是什么样子,其实与普通人并没有两样,往往是人山人海,产生轰动效应。 早就听说有关陈景润的很多“怪闻”,这次能亲自“领教”一下。真的名不虚传,他的确有些“怪”,比方说:吃的东西就与众不同。在省政府的招待宴会上,山珍海味他都不吃,尤其是极奇珍贵的“蛙蛙鱼”,每人一小碗。这些他都不吃,而他只 吃面条加橘子水 。一般人认为无法吃,而他就只吃这玩艺儿,你说怪不怪? 由于陈景润大名鼎鼎,贵州省政府对他照顾特别好,也不知道怎样照顾才是好了。有一次不知让他吃了些什么东西后不舒服,弄得他上吐下泻,严重到了“脱水”程度。这下子慌忙坏了省政府官员,甚怕捅出漏子,连忙给他打针、吃药、还挂了点滴输液,足足忙了一阵子,真是虚惊一场。 我们住在“碧云窝”,专供毛主席去视察贵州时住的别墅,可惜主席一天也没有去住过,这次却让我们去享受了。这里设有特供的“小灶”。有时吃饭人到齐了也只有我们四个人:秦、陈、加两个学生。饭后散步,有机会与陈先生闲聊,试探男女事,询问诸如这次回北京路过武汉下去看不看女朋友否?诸如此类问题,当时我们都知道他巳找到了武汉军区的一位护士,尚未结婚。他说直接坐飞机回北京,不能去武汉,要不去了难以脱身。他很随便、也很随和,善于健谈,有人情味,与一般人并无两样。 ( 三 ) 讲座的“附产物” 在讲座讲课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纷纷提出,尤其是在李作新、马玉林等人的鼓动下:要求在结束讲座后能建立“ 计算物理学科联络组 ”,以便今后加强联系,进行学术成果和情报的交流,推动计算物理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在 8 月 5 日下午四点 在“碧云窝”,由秦先生出面亲自召集部分代表,主持召开座谈会,当时出席者共有十人,具体商讨了今后有关联络事宜。这十人就成了正式的发起人 ( 秦元勋、杜家瑶、潘鼎坤、王政贤、任光耀、邱希春、李作新、马玉林、常谦顺、张锁春 ) ,“学科联络组”就是“计算物理学会筹备组”的前身。计算物理学科从此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发展开来。 张锁春摄于“碧云窝” 从左至左:常谦顺、秦元勋、张锁春 ( “黄棵树瀑布” ) (从左至右)前排:余国联、纪桂阳、马玉林、马则一 后排:曹金洲、游叔一、张锁春、李作新 ( 写于 2011.3.19 ,北京家中 )
个人分类: 追忆怀念|16777 次阅读|13 个评论
解析数论的机会
热度 5 arithwsun 2011-3-4 09:08
解析数论,一直以来有两大问题,素数方程与L-函数。 素数,即我们中小学学到的质数,从乘法角度讲,相当于构成整数的“原子”。Goldbach猜想,即是一种素数方程问题,即方程的解集在素数集合里考虑。 Fields奖得主Bombieri在大筛法方面做出了重要工作,从而给陈景润等一批中国数学家带来机会,先是我的师爷潘承洞解决了1+5型问题,王元解决2+3型的同时构造出了后续攻击路线的解决框架,包括1+4和1+3,最后由陈景润解决了1+2型问题,一直到现在都无法改进,是中国数学家目前为止最拿得响的工作,因为目前谁也做不出最难的1+1型。 王元先生跟我说过,大义是,数论就有这个特点,不容易做出好工作,但是一经做出,就会名动天下。 此处的1+2型,指的是1个素数+不多于2个素数,并不是某些庸俗的理解,要去研究什么1+2等不等于3。类似的有罗必达法则的0/0型,并不是说我们突破了小学数学,可以将0放到分母上了,而是有代义,专有特指。 素数方程方面,1998年Fields奖得主Gowers获奖之后,紧接着在整数方程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然后由Terence Tao(陶哲轩)和Ben Green推广到素数方程方面,这个推广,很不平凡,陶哲轩获得了2006年Fields奖,获奖介绍中,这个工作是排第一位的,我们或许可以猜想,如果陶哲轩没有这个工作,可能Fields奖还要等几年才能拿到。 Gowers-Tao-Green的思想,将素数方程做了系统的突破,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线性方程组问题,唯独不能攻击Goldbach猜想。 我们不知道这个机会,是不是跟当年Bombieri的情况类似,他做出了基本工具的突破,能解出1+3,但是就是做不出1+2,最终是由陈景润想出了一个妙法攻克的。 即使不谈这种“偷机取巧”的机会,Gowers-Tao-Green的思想也非常值得踏踏实实地学习,真是很有可能值得后辈数学家们学习和应用三四十年。 为什么这样讲呢,素数方程方面,一直以来有两大方法:筛法和圆法。前者自古希腊时期就被发现,陈景润的工作,就是动用此法。圆法,则是英国剑桥的Hardy-Littlewood-Ramanujan发明,至今也应用了90多年了。 Gowers-Tao-Green,其价值地位相当于第三种方法出世,正是因为增加了新的理解,才有可能得到新的突破性结果。 我们稍做解释,Gowers-Tao-Green增加的是哪种新思想,这种新思想,除了素数方程的数论问题之外,亦很可能对其他数学领域也产生深刻影响。 经典解析数论在素数方程方面的研究思路是: A-Step 1. Summation Formulas (各种求和公式) A-Step 2. Equations Detect (方程探测) 经典数论分为代数数论和解析数论,一些懂解析数论的代数数论专家会笑说,你们解析数论就是成天“求和”,一个和式,可能有3、4个\Sigma号,说到点子上了。 求和并不容易,但是相对于更难的问题来说,又相对容易,所以“求和”就相当于一个台阶,万里长征的第一个台阶,有简单的,懂微积分就行,也有深刻的,需要复分析和傅立叶分析,甚至自守表示理论才能预见和证明的。 Gowers-Tao-Green在A-Step 1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台阶,即考虑整数、素数的随机分布性质。 我们一直认为,素数分布具有相当大的随机性,但是这种随机性如何定义,如何应用,却是Gowers-Tao-Green才开始有严肃的数学解释,说起来,也就这十年间的事。 整数集合、素数集合的一致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其实早就是解析数论研究的一个主题,Hermann Weyl自言其年青时候的成名之作,即是关于一致分布的Weyl's Criterion。 这个主题,一致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虽然历史也有90多年了,跟圆法出现的年头差不多,可是一直以来并未像“求和公式”那样,应用于方程问题,多看作是一个有独立价值的问题。 确实很美! 中国解析数论专家,以前对这个主题有所忽视,我上学的时候,老师们都不太谈及,我还记得当年初次查到这个文献的情况,是在我们读模型式的讨论班上,为解决一个注记才查到的。 国内对这个主题最熟悉的,恐怕是王元先生,因为他将这个主题中蕴含的思想,应用到计算数学和统计数学方面,思想是数论的,结果不是。 现在,Gowers-Tao-Green的洞察,将这个主题思想联系到数论本身的方程问题,从而相当于在中间多制造了一个台阶,台阶多了,自然就把终极目标的难度降低了,思想贯穿了,自然容易获得结果上的突破。 解析数论的第一个台阶,求和公式,不容易让外人看出“美”来,我同级的一位研究生,选方向时,鼓动我跟他一块报解析数论方向,临到终了,他自己反而退缩不报了,原因是他去图书馆查了解析数论的文章,看到那么一大堆求和号,深感不对口味,弃之。 我只管方向,认为林子大了,什么样的“美”都可能存于其中,后来又幸遇诸位明师,将一个个求和号,能解说出内在的含义,含义明了,外形只是表象而已。 现在就更好了,在数论方程问题的研究之路上,第1层是求和公式,现在又新加一个中转站,第2层换作一致分布/随机分布公式,就比较容易让外人看出“美”来,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台球在台球桌上运动的遍历性,就是一致分布的习题。 Gowers-Tao-Green对一致分布的思想,有深入本质的推进,因为一致分布可以看作是0-阶的随机,要深入解决方程问题,0-阶自然不够,因此就要去研究和定义1-阶、2-阶、k-阶的随机。 这是一个好东西啊,能让人馋得流口水,可以预见,其应用将不止于数论,因为,随机性的研究,可以应用的领域太广了,密码学、图像处理、模式识别。。。 素数是随机的,从这个意义上,可想而知素数方程会有多难。所以,前面说到的这三种素数方程的研究方法,其共同点都是,先将素数方程,转化为整数方程。 这是经典思路: B-Step 1.先将素数方程,转化为整数方程。 B-Step 2. 然后求解整数方程,即,解集在正整数集上找,这个问题是较为简单的,属于高中奥数的入门级题目。 这个经典思路的法宝是,化难为易,求解未知必须靠较容易的已知,这是数学研究的基本之路。 Gowers-Tao-Green将这个过程中又做了一大改进,其中一个高招是,把素数方程转化到整数方程时,将整数方程的解集,不是转化到全部正整数集,而是转化到具有正密度的正整数子集。 我们仍然列一下: B'-Step 1.先将素数方程,转化为正密度整数集上的整数方程。 B'-Step 2. 然后求解正密度整数集上的整数方程,难度相当大,Gowers的开创性就在此处。 不知大家看出来没有,B'-Step相对于B-Step的高妙之处,B-Step 2的难度太低了,只相当于高中奥数入门题,结果就导致所有的难度都集中在B-Step 1上面,现在B'-Step 2的难度升上去了,但是仍然是能做出来的,有Gowers的结果在那顶着,自然,B'-Step 1的难度就降低了。 B'-Step 1所动用的经典解析数论结果,其实并不强,比起我博士论文阶段学到的那些来说,可谓弱了很多,就是因为思想突破,胜过了技术改进。 当然我们可以想到,思想突破+技术改进,就是机会,现在阶段尚只是思想突破,大数学家们勇往无前,忙得很,新领域往往如此,就给年青人们留下很多机会,技术改进级别的结果,或许谈不上伟大,但要说对得起博士学徒时期的辛苦,以此谋职业数学家之门,却是绰绰有余了。 说完了素数方程,现在再谈L-function,这个名词,就不那么妇孺皆知了。 很多学过微积分、复分析的大学生,甚至包括很多科学家们都会奇怪,数论研究的都是整数集合上的问题,也就是离散集合上的问题,怎么会用到分析学呢,还成了专门一个学科方向,解析数论。 其诀窍就在于L-function,它将离散对象,“粘”在一起,本质上也是求和,但是这种求和,不像黑沙子和白沙子混在一起后就再也不容易复原,数学上有更聪明的操作,可以把它粘在一起后,还能再复原回来。 学过傅立叶分析的人,就会知道,这个想法其实也就是傅立叶级数的妙处之一,当今的手机,一个无线频道有那么多人能够共用,就是这个道理,能合也能分。 L-function,确实可以跟傅立叶级数,进行一一对应,互相转换(L-function的系数就是傅立叶级数的系数),转换公式叫做Mellin Transform。不过,因为这种傅立叶级数的系数,都来源于数论对象,所以这种傅立叶级数,性质比较好,不仅仅满足平移不变性,还满足更多的群变换下的不变性,所以数论中就用另外一个名词来说,叫做模型式或自守形式。 L-function中的最大数论问题,自然是Riemann Hypothesis(黎曼猜想)了,猜想L-function的那些未知的零点,都是排在一条直线上,乖乖的。 这个猜想,是数学界最顶级的猜想之一,列为数学千禧年七大问题之首。 数论对象,浩如星宇,但是我们猜想,这些对象生成的L-function,都满足Riemann猜想,可见这个猜想的魄力。 遗憾的是,至今证不出最简单的情形,也就是说,证不出来数论对象集合={a_1=1, a_2=1, a_3=1, .., a_n=1,...}时的情形,这个最简单的情形,就是当年黎曼的猜想原始形式,让后世数学家们极为叹服他的发现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定Riemann猜想应该是能推出Goldbach猜想的,但是目前谁也做不出来,或者还需要加上更深入的零点信息的猜想,但目前也是没人能推出来。 L-function还牵扯到另外一大类的重要猜想,或者曰,Langlands Program,就是要用“高维化”的观点,来重新审视数论对象跟分析对象、几何对象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还有很多只是猜想,即,有公式无证明。 前面说过,做方程问题,第一个台阶是求和问题,而求和问题,动用到高深之处,就是需要L-function的相关性质,所以可以说,L-function的性质,是整数方程研究的第0步。 这个第0步中,就已经蕴含了数学界的最大猜想和最大纲领。 我们有一种信念,数论对象的所有性质,已经蕴含在它的L-function之中。 自守L-函数的Riemann猜想方面,是否存在机会,不是特别清楚,情况并不明朗,有一点可以非常清楚的是,它要动用相当高深的数学工具。经典数论,可以分为代数数论和解析数论,但是到了现代数论,一般就不能再这么分了,相比前两者,有两个更高深的方向,代数几何与自守表示,都是分析和代数兼具的。 这两个学问,论及深度和难度,可以粗浅地类比一下,大学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总共算作500页纸的工作量吧,每页纸要读1个小时,那么代数几何与自守表示,其中一个方向,光读懂基本知识,以大学本科数学为基点,就还需要再读4000页纸的工作量,每页纸的难度,据我个人体会,是大学课本的4~6倍。 这两个学问,因为如此,难也有难的好处,打个比方吧,跑道长了,才能起跑大飞机,大飞机只有在长跑道上才能飞得起来,如果你想成为数学上的“大飞机”,或者起码想试一下自己是不是数学上的“大飞机”,这两个学问就是非常适合的“长跑道”。 我曾经跟本系系主任一块出差,歇息的时候闲聊,他说自己很遗憾没有读下来一本“抽象派”名著,我当时尚是年轻,觉得无法理解,做论文做不到一流,但是读书,书是“死”的,就放到那里让你读,总有一天能读完吧。 现在,年纪大了方知系主任的感叹,数学上的集中注意力,是难得之物,集中不下来,书虽“死”也读不下来。 如果年青人有拼劲,就可以趁着年轻火力壮,把这些高深的学问攻下来,试一试自己的能力有多大。 Langlands Program方面一直有新的进展出现,但是涉及到Riemann猜想,却少有推进。一些数学家认为,Riemann猜想在最近都不会有特别大的突破,原因是,要解决一个“大”的猜想,基本之路是,把它分解为数个“中等”难度的猜想,但是目前来看,这条基本之路上的人类足迹太少了。 凡事都得试试,没有足迹,可以自己往上踩啊,何况是这么重要,已经被数学界公认出顶级价值的猜想。再者说,若是有人能够一刀下去,把Riemann猜想分成数段,这一刀,已经足可以笑傲江湖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仅仅是Riemann猜想的零点信息,L-function的高维化之路,即,Langlands Program,亦会有作用于素数方程问题,比如Goldbach猜想。 高维化,会带来更多的求和公式啊,会带来更多的对随机性的理解啊,此处不能多说了,大家会意即可。 这些解析数论方面的机会,不可谓不大,是每个有雄心壮志的年青数学工作者都应该关注的。 中国年青学者,在这条道路上应该是非常有潜力的,一者是,我们的前辈,华罗庚、陈景润、潘承洞、王元,已经给我们开创了直指高峰的胆魄,在我们的灵魂中打下了基因。 另外一点是,中国的数学传统,还是比较偏于分析的,中国的年青人在分析方面,相对还是有很好的训练,而在代数方面则普遍欠缺(是一个问题,本文不述)。 Gowers的Fields奖工作,是泛函方面的,陶哲轩则出身于调和分析,跟前辈Hardy一样,他们都不止是数论大师,更可以说是分析学大师,他们将分析功底,应用在解析数论方面,正是英雄找到用武之地,找到试金之石。 我曾经问过张寿武教授一个猜想,请他判断对不对,即,“大学本科时没有学到足够的代数课程,就意味着已经失去了机会,无法从事算术代数几何”,他的回答是“对”。 他本人的例子,也验证了这个猜想,他虽然是80年代初的大学生,但是他本人有一个极好的机遇,从大一开始,就给他的老师汇报抽象代数,他来讲,老师来听,一对一,小灶中的小灶。这个份量,估计就是现在的中国数学系大学生,也很少有人达到的。 解析数论,如果结合自守表示方向,也会用到相当多的代数知识,不过具体到关键之处,还是分析的居多,不用拼太多的抽象代数功底。 这也是最近一些中国解析数论专家,在自守表示方面获得进展的诀窍所在,主要是我博士时候的老师,刘建亚和叶扬波领导的团队。不是解析数论专家们一下子在抽象代数方面获得了突飞猛进式的进步,而是掌握了新领域的基本语言之后,关键桥段,还是在原来的解析数论功底。 所以,解析数论相比来说,门槛对于中国数学系大学生来说,要低一些,重要性和机遇算在一起,性价比在我看来非常高,值得推荐给正在选取研究方向的年青人们。 写到这里,大家恐怕看出来了,本文算是一个科普级的广告,之所以做广告,实在是进入解析数论领域的年青人,最近这十几年里,相比于其他数学方向来说,人数是太少了。国内各数学系,基本上都有分析学和微分方程的老师,可是即使是国内各名校的数学系,也很多是没有数论方向的老师,算到解析数论方向则更少,人才缺口很大,这与数论在整个数学领域的地位,中国数论尤其是解析数论在整个数学界的地位,很不相称。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不知道是胆子小了,还是眼界高了,我感觉这两种情况可能都存在,稍微修正一下,兼听则明,选好自己的研究起点,可能后面的路会有很大的不同。 附注:文章写到最后,才想起以前的本科生反映,本系的一位资深教授(现已退休),教他们的时候,告诉他们“解析数论已死”,当时听了觉得很好笑,亦有无奈之感。 我们说一个学科“死掉”,都是意味着这个学科中的基本问题已经解决完了,剩下的难题也找不到新工具来处理。解析数论远远不是这种情况,270岁的Goldbach猜想,150多岁的Riemann猜想都尚未解决,最近几十年来又不断地增添了非常深刻的新猜想和新工具。 很有可能的是,这位资深教授已经不再阅读最新的数学文献了,因为那年的Fields奖就是给陶哲轩的,工作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他的解析数论文章。 本科生们,恐怕都没有机会直接阅读最新数学文献,这篇博文,算作是一个二手的科普级读书报告,告诉大家一个真理,数论是数学中的一个极大分枝,跟几何学一样,都是很早就产生了。这种大分枝,最多只有可能某个小树杈会枯枝败叶,却始终会是数学中的主流方向。 至于解析数论,就是主要以分析学的方法(现代会越来越多地动用矩阵等代数工具), 尤其是Fourier-Analytic方法(傅立叶分析和复分析), 研究数论问题,说到这里,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也会知道,这种级别的学科,永远都没有“死”的可能性,这不,Gowers-Green-Tao的巨浪就正在打过来。 延伸阅读: 研究生选导师-自我情况介绍 研究生学习须知(数学类) I 大学数学学习与中学的不同之处 新浪版 GoogleDoc最新文字版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数学|19054 次阅读|8 个评论
大师的天敌
热度 6 lin602 2011-2-26 19:01
学术大师,是科技、教育界及社会的呼唤。 任何东西都有天敌,这是自然界的规律。学术大师的天敌是什么?我觉得,除了基本条件外,‘功利’是最主要的天敌。 现在中国一些大牛专家手中不缺钱,帐本上有几千万甚至亿元人民币科研费是不见怪的(说明一下,这种人占全体科研人员比例不算多,但绝对数也在数百甚至数千人以上)。如果这些专家们能够功利少,为了科学而科研,为了兴趣而科研,中国的科学大师是能够出现的,但目前状态令人不满。 想着更多的科研费,想着更多的奖,想着如何当院士,这就是功利。 陈景润、王选、袁隆平等人,可能当初并没有想着什么利益,一不小心,成了大师了。
1560 次阅读|11 个评论
王选、陈景润、袁隆平甚至连“土鳖”都不是!
热度 6 wangxh 2011-1-20 18:03
看了王松文老师的博文《 王选、陈景润、袁隆平等“土鳖”科学家 》,觉得用词不是很“精准”。因为“土鳖”是与“海龟”同时或稍晚诞生的,“海龟”即“海归”的谐音,开始是国内有些“部门、单位、领导”的英明决策——“好经”——引进具有科学建树的科学家或具有科学潜力的青年科学家,应该暗含着“一定要能够为中国的科学事业进步做出突出的贡献”!现在已经成为被许多不学无术的帮主或主持念歪了的“不三不四”的东西,引进者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可悲的是悲剧还在上演,而且越演越烈!而“土鳖”则是与“海归”相应的国内培养的年青学者,主要是指博士或博士后【一般来说,国内本科毕业生是不好意思称为“土鳖”的】。 因此,俺就查了一下这三位土生土长的著名科学家的简历,一直做出重大成绩、成为院士,也没有博士或博士后的经历,所以可以说他们仨连“土鳖”都不是呀! 所以,土生土长的学者、博士、教授们,不必灰心,虽然我们似乎有些“苍蝇趴在玻璃上——眼前一片光明,但却无路可走”,但这些老前辈就是我们的榜样。无论如何,他们曾经处于不如现在的环境年代,如果他们一味的抱怨、不作为——像许许多多的那个时代的人一样,会有后来的成功与贡献吗? 附他们的简历(主要来自百度): 王选 ( 1937 年 2 月 5 日- 2006 年 2 月 13 日),男,汉族,籍贯江苏无锡人士,生长于上海,九三学社成员,九三学社副主席,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    1954 年至 1958 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    1958 年至 1959 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师。    1959 年至 1978 年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    1978 年至 1995 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景润 ( 1933 年 5 月 22 日~ 1996 年 3 月 19 日),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    1933 年 5 月 22 日生于福建福州。    1953 年 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1957 年 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 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    1965 年 称自己已经证明( 1+2 ),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 1966 年 6 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74 年 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    1979 年 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 80 推进到 16 ,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1979 年 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1 年 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袁隆平 履历表:    1930 年 9 月 1 日(农历七月初九)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1931 ~ 1936 年,随父母居住北平、天津、江西赣州、德安、汉口等地。    1936 年 8 月~ 1938 年 7 月,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书。    1938 年 8 月~ 1939 年 1 月,在湖南省弘毅小学读书。    1939 年 8 月~ 1942 年 7 月,在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读书。    1942 年 8 月~ 1943 年 1 月,在重庆复兴初级中学读书。    1943 年 2 月~ 1944 年 1 月,在重庆赣江中学读书。    1944 年 2 月~ 1946 年 5 月,在重庆博学中学读书。    1946 年 8 月~ 1948 年 1 月,在汉口博学中学读高中。    1948 年 2 月~ 1949 年 4 月,在南京中央大学附中读高中 ( 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949 年 8 月~ 1950 年 10 月,在重庆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学系读书。 1950 年 11 月~ 1953 年 7 月,院系调整,并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续读 3 年至毕业。    1951 年 7 月,在西南农学院报名参加空军,体检、政审合格,后因在校大学生更需参加经济建设,而未入伍,继续留校学习。    1953 年 8 月,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服从全国统一分配,来到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    1960 年 7 月,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发现“鹤立鸡群”的特异稻株,第二年认识到这是“天然杂交稻”株,而受到启发,面对当时严重饥荒,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1978 年 10 月,晋升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1995 年 5 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分类: 科研|4797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江青曾建议救活陈景润 为之感动落泪
ssglwu 2010-12-11 08:38
吴国林 中国当代更需要陈景润这样的学者。中国也需要在数学这一高技术上取得更大的进展,否则数学的落后将阻碍我国科学与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detail_2010_12/11/3456909_0.shtml 本文摘自:《文史参考》2010年第21期,作者:丁东,原题:《江青曾帮助陈景润》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谈到数学家陈景润出名的过程,他们都说是因为徐迟1977年底发表的《歌德巴赫猜想》。的确,这篇报告文学让陈景润成为举国关注的公众人物。但他们几位却不知道,此前四年,陈景润就引起了中共高层不寻常的关注。 1973 年2月,陈景润感到身体不适,在去医院的路上遇到了中科院数学所业务处处长罗声雄。陈说:最近,我完成了对猜想的证明,论文也写好了,你看怎么办?罗问:论证过程有问题吗?陈说:绝对没问题。但是我担心没法发表,即使发表了又会挨批。罗声雄为人仗义,就和本所的乔立风共同起草了一份题为数学所取得一项重要理论成果的简报,越过数学所,直接送给了中科院领导。地质学家武衡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他看到简报,赶到数学所,当着该所党委书记的面说:单是陈景润有论文不敢拿出来的事,就应该向总理反映。那位书记说:陈景润的论文能不能发表,要经全体群众讨论通过。武衡随后在全院大会上不点名地表扬了陈景润,说:我国年轻的数学工作者在数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一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当时新华社女记者顾迈南在场,从一位局长口中知道这项成果的创造者是陈景润。第二天,顾迈南来到中关村,通过中科院数学所采访陈景润。时已暮春,陈景润还穿着厚厚的棉裤棉袄。旁边的人说,陈景润患结核病,长年发低烧,所以穿得厚。顾迈南采访调查后写了两篇内参:《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景润作出了一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和《助理研究员陈景润近况》,刊登在专供高层阅读的《国内动态清样》上。 江青的秘书杨银禄回忆:1973年3月底的一天中午1时许,江青起床后,洗漱,吃了早点,照例到办公室看文件。她在我给她挑选的文件中看到一份《国内动态清样》,内容是对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有重大贡献的陈景润极为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情景。他住在只有6平方米的小小房间,屋内的光线非常暗淡。连一张桌子都没有,只有4叶暖气片的暖气上放着一只饭盒,一堆药瓶,连一只矮凳子也没有。工作时把被褥一起翻起来,当桌子用。由于房间潮湿、阴暗,空气不流通,很污浊,陈景润患了肺结核。喉头炎严重,咳嗽不止。还经常腹胀、腹痛。江青看完这条消息以后,立刻打铃叫我。我进入她的办公室,看到她拿着一块小毛巾正在抹眼泪。她用哭腔对我难过地说: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领域内最深奥的理论,不少发达国家的高级数学专家都在研究运算,陈景润在这方面作出贡献,这是中国人的骄傲。而他的境况竟是这样,我们能不管吗?过了几天,江青又打铃叫我。我到她办公室后,她急急忙忙地跟我说:你再看看这份《清样》,现在有主席和我的批示。我接过一看是关于陈景润情况的那份《清样》,发现上边有江青批示:主席,是否先救活陈景润为好?毛主席批示:请文元同志办。姚文元又批示:陈景润的论文在哲学上有什么意义?江青说:你看完了吗?我说:领导的批示我看完了。江青说:姚文元书呆子,他的批示文不对题。你给迟群打个电话,告诉他赶快到我这里来,这是他负责的领域。 3 月25日 凌晨3点,迟群和武衡、顾迈南、协和医院张孝骞一行人,登门看望陈景润,把他接到清华大学,向他传达了毛泽东的批示,并由张孝骞等大夫给他作了体检,让他住进了解放军309医院。随后,陈景润的论文,以最快的速度在《中国科学》英文版16卷第2期上发表。 从此,陈景润处境大变。周恩来提名他为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并由时任副总理的华国锋落实。胡耀邦在中科院主持工作期间,也想为陈景润调整住房。陈景润成了风云人物,免不了在当时的政治运动中有所表态,所以粉碎四人帮以后,一度引起争议。上级需要科学界的突出代表时,优先选择了同样创造了一流成果的杨乐、张广厚等人。好在陈景润被冷落的时间不长,随着徐迟文章的发表,他一下子成了中国最耀眼的科学之星。而此时的江青已经是千夫所指,徐迟的文章自然不便提及她对陈景润的所作所为了。江青登上高位后作恶甚多,但她对陈景润的帮助还是应当实话实说的。
个人分类: 杂记|263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科院整顿中的胡耀邦和陈景润
gongshiliang 2010-12-4 19:35
中科院整顿中的胡耀邦和陈景润 【摘引自《党史博览》2010年第11期;作者:苗伟东】 胡耀邦进入中科院后,第一次在公开的场合谈到陈景润,并旗帜鲜明地树立起陈景润这个所谓走白专修正主义道路的典型。他的话让科研工作者明白,只有把自己的科研工作做好,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合格者。 1975年7月,胡耀邦受邓小平和华国锋的委托,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负责中科院的整顿工作。这时的中科院,由于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成为重灾区。如1965年中科院已拥有106个研究所,基本上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自然科学综合研究中心。但到1973年,中科院的直属研究所仅剩13个。其中,原技术科学部的变动更为惊人,原有的24个研究所,经过合并、撤销、下放,到1975年仅剩下6个,减少了75%。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长期统治的单位,中科院的科研人员被视为是需要批判和改造的群体。文革中很多科学家受到迫害,科研人员被下放的,以及被劳动改造的,占科研队伍的绝大部分。由于四人帮宣扬文教科技界黑线专政论,搞科学研究就是走白专道路,使得中科院许多单位的科研工作思想被搞乱了,很多科研人员的科研权利被剥夺。 胡耀邦来到中科院经过详细的调查,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观点:科学院就是搞科学研究的,不是生产院、教育院,更不是土豆院、白菜院。为了尽快在中科院树立起科研光荣的氛围和环境,胡耀邦到处讲话宣传这一思想。 挣扎于文革旋涡中的陈景润 在调查和宣传这一思想的过程中,中科院数学所的一名中年知识分子引起了胡耀邦的注意。他就是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 在当时的中科院,陈景润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1966年5月,第17期《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数学家陈景润的《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论文初步证明了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素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素数的乘积,即1+2,这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该证明结果后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当时,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陈景润通过自己刻苦钻研取得的这一成就,非但没有为他赢得应有的鲜花和掌声,反而成为他走白专道路的一大罪证。造反派认为陈景润整天不务正业,研究一个连小孩子都懂得的1+2=3的问题,是典型的寄生虫,是走白专道路的修正主义分子。 就这样,整天遨游在数学王国、对政治不甚关心的陈景润,也不可幸免地被卷入文化大革命的旋涡之中。 1966年8月20日,陈景润的恩师华罗庚被揪斗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参加在计算所南楼门口进行的批判大会,批判组要求包括陈景润在内的华罗庚的学生作一个联合发言,揭发华罗庚的罪行。由于陈景润不肯受中科院造反派摆布,拒绝揭发恩师的罪行,险遭造反派毒打和揪斗。逃过一劫的陈景润,做事更加小心谨慎,他把心中的委屈和愤怒,化成更大的动力,向1+2方向努力。但是,造反派不肯轻易放过这位走白专道路的修正主义分子。 1968年4月的一天,陈景润再次遭到中科院造反派的揪斗。揪斗结束后,在造反派将陈景润押往专政队的小房间的途中,陈景润突然感到绝望了:仅有的一点积蓄被没收了,书稿被毁掉了,自己唯一的奢望安安静静搞研究的权利也被剥夺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呀?陈景润再也不想忍受这种非人的生活了,一瞬间,他冲进房间,跳上桌子,推开窗子,一纵身从三楼跳了下去。万幸的是,他被楼下大树的树梢挡了一下,又是臀部先着地,只是受了外伤。后来,陈景润回忆起那段往事,连声说:不堪回首,不堪回首。当时我躺在地上,思维都停止了,什么也看不清,我挣扎着四处寻摸跌落的眼镜,只感到浑身疼痛,头晕恶心。即使这样,造反派还是没有放过他,几个人挤过围观的群众,连拖带拽地将陈景润从地上拉起来,把他重新拖到楼上专政队的房间里。由于跳楼受到的伤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陈景润从那以后便时常感到头晕、恶心,身体变得更加虚弱,就是到了炎热的夏天也要披着棉衣。若干年之后,陈景润在北京医院的一次头部检查中,发现了病因,大夫说和那次跳楼不能没有联系。 对科研事业着急的人,才有党性,才有爱国心 为了落实中科院主要业务是搞科学研究的思想,胡耀邦决心在中科院树立陈景润这一颇有争议人物为典型。1975年9月20日下午,中科院召开落实毛主席九六批示的干部大会。大会集中学习和贯彻毛泽东关于中科院张峰去信批示的指示精神。胡耀邦在这天的讲话中,第一次当众提到了数学所的陈景润。他说:现在对陈景润的争论应该澄清了吧。对陈景润不是还有争论吗?陈景润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当然有。他那么刻苦地钻研数学,有了那么大的成绩,不值得学?胡耀邦介绍说:英国人写了一本关于解析数论的书,第十一章就叫做陈氏定理。当然陈景润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刻苦钻研,而且有成就。在这一点上,我跟他比,觉得惭愧,惭愧得很哟!假如我们讥笑他,我们站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个是决不能含糊的。陈景润政治上不好?能不能这样讲?我觉得不能这样讲。如果百家争鸣,我作为一家,不同意这个意见。 这是胡耀邦进入中科院后,第一次在公开的场合谈到陈景润,并旗帜鲜明地树立起陈景润这个所谓走白专修正主义道路的典型。他的话让科研工作者明白,只有把自己的科研工作做好,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合格者。 1975年9月26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听取了胡耀邦、李昌等汇报中科院工作和讨论《科学院汇报提纲》。胡耀邦在汇报时,向邓小平介绍了陈景润的基本情况,并讲到至今仍有人认为陈景润是白专典型,对其工作、生活问题一直不予解决。邓小平一听就火了,说:什么白专典型,只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好处,比只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比闹派性、拉后腿的人好得多!首先要解决这些人的房子问题,把他们提到领导岗位,家庭有困难,解决他们的困难,孩子没有进托儿所的,帮助进托儿所,夫妇两地可以帮助解决。接着,邓小平又讲:少数人秘密搞,像犯罪一样。陈景润就是秘密搞的。像这样一些世界上公认有水平的人,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在世界上公认有水平,他会数学,就是白专,有一点有什么!应该爱护、赞扬,是个代表吧? 这次会议后没几天,即10月5日,胡耀邦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座谈了解情况时,更加大张旗鼓地提出:所有搞业务的共产党员,业务非搞上去不可。今后25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我们赌了咒、发了誓的。科研搞不上去,不仅是犯错误,而是犯罪。搞业务的台风要刮起来。刮八级台风不行,得刮十二级台风。对科研事业着急的人,才有党性,才有爱国心。 为改善陈景润的生活条件,胡耀邦动了气,发了火 1975年10月5日,胡耀邦特地向数学所领导询问了陈景润的生活境况和健康状况。胡耀邦还带人亲自视察了陈景润6平方米小房间的所在地中关村88号楼单身宿舍。说是单身宿舍,实际是中科院数学所、物理所、电子所、声学所等几个所共用的一座五层的筒子楼。每层楼道两旁摆满了炉子,整栋楼显得拥挤而狭小。胡耀邦看了这种状况,急得在楼道里走来走去,连声说:这样的居住条件怎么能行?要想办法解决一下。胡耀邦向中科院的负责同志提出要好好改善科技知识分子的居住条件,尤其要好好改善一下陈景润的居住条件,好让这位数学天才为国家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但是,在那个派系纷争不断、什么事情都讲究论资排辈的年代,尽管陈景润在数论方面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人们可以给予他廉价的褒扬和赞美,但是一涉及具体问题,就不免落入了俗套和世俗之中。按照当时所里的规定,陈景润是个单身汉,职称低,又不担任行政职务,要改善居住条件的话,也只能住四人一间的集体宿舍。而且,即使帮助陈景润住集体宿舍这样的事情,也遇到了很多麻烦。就这样,事情一直拖着没有解决。 后来,当胡耀邦再次来到数学所,再次询问起帮助陈景润改善住房条件的事情。当听说问题还没有解决时,胡耀邦有点火了:为什么不能帮助陈景润解决一间好一点的房子? 所里的领导回答说:可以,只是按照所里的规定陈景润只能搬进四人一间的单身宿舍。 那就暂时搬进去吧。 可是这个要缴四人的住宿费,不知道陈景润是否同意。所里的领导了解陈景润比较节俭,担心陈景润舍不得缴住宿费,或嫌住宿费过高而不肯搬进去。 胡耀邦又问:每月住宿费多少钱? 两块钱。 听到这,胡耀邦真的生气了。他在数学所的会议室里激动地走来走去,对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大声说:你不收陈景润的房租不就得了。每个月两块钱,一年24块钱,10年也仅仅是240块钱,帮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陈景润改善一下居住条件,我看这钱花得值! 当时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真正懂得陈景润的价值,也不懂得保护陈景润健康的意义,甚至他们对胡耀邦一次次褒扬和关心陈景润的行为也感到不理解。在他们眼中,陈景润还是那个整日研究诸如1+2=3无聊题目的寄生虫,是坚持走白专道路的修正主义分子。 在胡耀邦的关心下,数学所最后费了很大力气,终于为陈景润调整出一间16平方米朝阳的房间,距离陈景润原来6平方米的小屋也很近。当把这个情况通知给陈景润的时候,陈景润的第一个反应是:谢谢领导,我现在的住房已经很好了,现在大家住房都很紧张。我只有一个人,这就够好啦!这样,陈景润仍旧居住在那个仅有6平方米大小的宿舍里。苦惯了的陈景润并不觉得这种简陋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只要能让他安静地搞自己心爱的数论研究,他已经心满意足了。当然,陈景润也知道胡耀邦帮他解决住房问题的消息。对此,陈景润始终心存感激之情。 陈景润拒绝在揭发批判邓小平、胡耀邦等人的材料上签名 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工作被四人帮诬陷为搞资产阶级阴谋复辟,是搞资产阶级右倾翻案,整顿工作被迫中断下来。同样,胡耀邦在中科院的整顿工作也被迫中断。邓小平和胡耀邦在文革中再次被打倒。胡耀邦、李昌等人在中科院遭到围攻和批判。 为了达到将邓小平、胡耀邦彻底批倒、批臭的目的,中科院的造反派想利用陈景润来揭发和批判胡耀邦,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1976年元旦过后的一天早晨,陈景润习惯性地打开收音机准备收听外语广播,电台正播送两报一刊的元旦社论:最近,教育战线那种刮右倾翻案风的奇谈怪论,就是代表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的修正主义路线的突出表现,这再一次证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是很激烈的 对于右倾翻案风和奇谈怪论,陈景润不知为何物,也不想关心这些事。正当他准备调换频道,收听外语广播时,突然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陈景润心里不免紧张起来,平时几乎是没人来串门的,这是谁在敲门呢?陈景润小心地把门打开,看到门外站着一位陌生人。来人循循善诱式地对陈景润说:陈景润,最近看大字报了吗? 没有。 陌生人坐下来:现在外面正在搞反击右倾翻案风,你应该勇敢地站出来,积极揭发嘛。胡耀邦、邓小平他们一直对你很关心。他们说过,你是白专,对白专要关心和爱护,应该赞扬。你应该写一写这些在报纸上发表,让大家知道这些事实。 长年累月的政治斗争,使本来真诚、单纯的陈景润也变得对政治敏感、谨慎了。听了来人的话,陈景润拿起手中的书,把脸背过去:我没见过他们,也没听过他们这样说过,再说我也不会写这些东西。 来人原以为陈景润是一个薄弱的突破口,却没想到碰了软钉子。他并不甘心,进一步走到陈景润面前,把事先写好的一份揭发批判邓小平、胡耀邦、李昌等人的材料拿了出来,放在陈景润的面前:不会写没关系,你在这份材料上签个字就可以啦。 陈景润看了看,断然拒绝:那不好吧,我不能在这上面签字。来人尴尬地笑笑说:陈景润同志,你不要不相信我,我们写的这些可都是有根据的。说着,来人从包里拿出两本批判邓小平、胡耀邦等人的书让陈景润看。书中确有邓小平、胡耀邦这样一些讲话。陈景润看了看,仍然坚持说:反正我没听见过他们讲这些话。之后,任凭来人如何诱导,陈景润始终一言不发。无奈之下,陌生人只好悻悻地退了出去。 不过,造反派并没有放过陈景润。不久,陈景润突然接到一个通知:科学院要开大会,揭发、批判科技界的右倾翻案风,会上安排你发言。 我?陈景润吃惊地问。 就是你。你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一谈,讲一讲你怎么受了走资派的毒害,逐渐走上了白专道路,对大家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我不会讲。报纸上、杂志上有的是材料,这又不是证明数学定理,再说没见过的事情我怎么讲? 中科院批判右倾翻案风的大会如期举行,陈景润没有到会。 几个月后,即1976年4月5日,天安门事件发生后,四人帮气焰更加嚣张,掀起了对邓小平、胡耀邦等人新一轮的批判大潮。中科院的好心人又开始点拨陈景润:你应该给江青写封信,写了信,你的处境就会好多了。陈景润回答说:我不认识她,给她写信做什么?好心人摇摇头说:别人写信,江青可能不看,你大名鼎鼎的陈景润写的信,她一定会看的。陈景润坚持说:我没什么要求跟她讲。 后来,陈景润对其恩师方德植说:当时,有人非要我写大字报揭发邓小平、胡耀邦,多次的逼迫,使我曾三次企图自杀,以死抗之,他们最后也没办法。
个人分类: 自说自话|3160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苑轶闻-6-“呆头呆脑”的科学家
热度 3 sqdai 2010-11-7 05:37
冯 卡门说过:天才大都有些怪癖。天才究竟不多,我这里给发挥一下:有不少专心做学问的人,生活上是低能儿,老是做出一些怪事来。现就平时所见所闻,说说科学家所做的呆头呆脑的怪事儿。 希尔伯特睡错觉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治学严谨,平时喜欢过程式化生活。比方说,早上系上领带,一直到晚上睡觉前才解下来。久而久之,形成一个小程式: 解领带上床睡觉 有一天他家准备大宴宾客,他夫人提醒他领带脏了,于是他就上楼去换领带。但是,过了半个小时还不见他下楼,而客人快来了,他夫人忐忑不安地上楼察看,却发现他在床上呼呼大睡。原来,希尔伯特按固定程式办事:解领带,意味着上床睡觉,把请客吃饭的事情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 玻尔喝空气 诺贝尔奖获得者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 玻尔也是一位经常心不在焉的大教授。有一次参加冯 卡门家的家宴。冯 卡门在他的面前放了一只彩色酒杯,在给别人倒上红酒之后却忘了给玻尔斟酒。 玻尔兴致勃勃地给别人讲述自己的原子结构理论,频频拿起那只空酒杯喝空气。就这么连着喝了三回,冯 卡门沉不住气了,问他:尼尔斯,你在喝什么呀? 玻尔愣了一下,看看酒杯,吃惊地说:啊哟!我也纳闷,怎么一点酒味儿都品不出来呢? 陈景润撞树 陈景润沉湎于哥徳巴赫猜想,经常处于失魂落魄的状态。有一天早晨,他按平时习惯,拿着一双筷子,到中科院数学所食堂,买了个馒头,再加两分钱酱菜,把酱菜夹进馒头,用筷子一戳,边啃边上路了。他到底聪明,走路永远贴边走,以免撞上车子(主要是自行车)。当时中关村有围墙,社会车辆不许开进中关村,内部道路上汽车不多。真得感谢那时的当家人张劲夫同志,要不,陈景润的处境要危险得多了。 他边走边吃边想问题,一不小心,撞上行道树了。一时间,他头上起了个大疙瘩,两眼直冒金星,眼前一片漆黑,嘴里还嘟囔着,指责对方:怎么搞的?你走路不长眼睛的啊?挨骂的树当然不会辩解。 陈景润打小报告 关于陈景润,在当年的中关村还流传着一个家喻户晓的小故事。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中苏交恶。我国各大媒体发表了大批反修文章,最著名的当推九评,义正词严地对赫鲁晓夫为首的苏修大加挞伐,学习、讨论九评就成了当时的政治学习的主要内容。 陈景润对哥徳巴赫猜想以外的事情一概不闻不问,不听广播,也不读报纸,政治学习能躲则躲,能逃就逃。 1963 年,有一次组织重要学习,突然下的通知,陈景润猝不及防,没能逃脱,只得参加。坐在一隅,一听第一个发言,吃惊不小:居然有人敢公开地把赫鲁晓夫骂得狗血喷头!于是,马上冲到研究室党支部办公室,向正在听汇报的书记打小报告说:不得了啦!我们那里有人在公开反对苏联老大哥!在场的人听后哈哈大笑,书记说:陈景润啊陈景润,你是真不知道,还是装糊涂,反修那么长时间了,你还两眼一抹黑么?说实在的,陈景润真的不知道,因为他的信息渠道有阀门,只对哥徳巴赫猜想开放。 穿杂色袜子 我的老朋友的故事多多,他还健在,不敢冒犯,故隐其名。以专心治学闻名,生活上从来迷迷糊糊,幸而家有贤妻,才不至于老出洋相。一天早上,他起床穿衣、穿袜子,太太闻到一股臭脚丫子气味,发现他的袜子该换洗了,递给他一双干净的灰色袜子,他正在想着数学公式呢,漫不经心地套上袜子,急匆匆地吃完早饭,上班去了。 中午时分,他本来在单位吃饭,那天发现一份草稿落在家里了,满头大汗地赶回家中,碰巧太太在家,见到他,劈头就问,你是不是穿错袜子了?他低头一瞧,可不,所穿的袜子一黑一灰!原来,他只换上太太给他的一只灰袜子,另一只忘了换了。幸好穿着长裤,别人没发觉。他就急急忙忙地换上袜子,拿上草稿本,火急火燎地走了。 晚上回家,太太又是劈头就问:你是不是还是穿错袜子了?一经考察,可不是吗?脚上的袜子还是一黑一灰!他咕哝着:我记得换了呀!不错,是换了,不过,中午他用太太给他的灰袜子换掉了脚上的灰袜子! 附记: 我的 teenager 朋友读了此文后,千万别发生误解,不要进入两个误区: 一是科学家做什么事都呆头呆脑。非也,他们做科研时机灵着呢! 二是所有科学家在生活中都呆头呆脑。非也,大多数科学家在生活中也不是傻乎乎的。我的一位很有成就的朋友就说过,他的人生信条是: Enjoy work , and enjoy life. 现在他退休了,人生信条改成了 Enjoy life , and enjoy work 。他就很会享受生活,平时一点也不糊涂。 写于 2009 年 4 月 11 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67633.html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9304 次阅读|5 个评论
绿叶追忆——怀念我的英语老师孙娴媃
sqdai 2010-10-10 06:33
这次到北京开会,离我的英语老师孙娴媃先生的住处不远,可惜斯人已逝,已无法一睹她的笑颜,促膝谈心了!捡出去年的发在乐乎博客上的短文,以纪念孙娴媃老师。 绿叶追忆 怀念我的英语老师孙娴媃 一位我敬重的老师驾鹤西去了! 一枚了不起的绿叶飘然而逝了! 我说的是我的英语老师孙娴媃,她四十天前以九十高龄在北京辞世。 说她是绿叶,因为在她的漫漫人生长途上,一直在做配角,做扶持红花的绿叶。 说她是了不起的绿叶,因为在她的扶持下,神州大地上绽开了数不尽的大红鲜花!我国新一代科学家,有难以计数的人承受过她的恩泽!新的学子,也将继续接受她的睿智的帮助,即使她已告别人间。 这片绿叶扶持了多少知名红花? 最知名的红花是大名鼎鼎的数学家陈景润。陈景润的脱颖而出,源自他的不懈奋斗。但是,要是没有孙娴媃老师的慧眼识丹青,没有她的尽力扶持,这朵红花至少会推迟绽放若干年! 她的正业是科技编辑;她的专长是科技写作,著名译审;她的职务是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编辑部的资深编辑。她 1919 年 7 月生于福建, 1941 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旋即成为协和医学院研究生。 1949 年进入中科院,当过英文秘书、翻译、教员,而后进入《中国科学》编辑部,直至 68 岁时退休。 在编辑部负责数学专业英文编辑时,孙娴媃先生认识了年青的陈景润。当时他还默默无闻,正处于彷徨苦闷之中:已经在哥徳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成果,却发表无门!论文在国内未引起充分注意,而投寄到前苏联的刊物却遭拒。他到《中国科学》编辑部去找伯乐,向孙娴媃倾诉了自己的迷茫和困惑,而她以资深编辑的职业敏感,迅速发现了这匹千里马,把他的稿件送给合适的专家评审并获通过,并字斟句酌地修改了他的手稿,使得陈景润的论文终于一炮打响!接着,经孙先生的手,在《中国科学》接连发表了陈的续作。 有一次,我去编辑部找孙先生,正好陈景润来了,身上还是那件退色的中山装,衬衫的下摆还是露在外头。只见他向孙先生鞠了一躬,恭恭敬敬地叫了声:孙老师!那时的陈景润已小有名气了。我知道他一向木讷,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就用这种他所特有的朴素方式对她的提携扶持表示了感激之情! 受惠的何止陈景润一位!多少位无名作者的论文流经她的案头,经过她用生花妙笔加以悉心润饰,顿时蓬荜生辉,面目一新,出现在当时我国最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刊物上,从而引起了学界的注意!绿叶的奉献得到了智者的首肯和赞赏。长期担任《中国科学》副主编的数学家吴文俊院士说过:孙娴媃同志为《中国科学》外文稿的修改润色起了很大作用,作为该刊编委我要向她致谢! 我初识孙娴媃先生于 1962 年的金秋季节。那时,我刚成为大跃进后科学院恢复招收的第一拨成批的研究生。她是我在研究生阶段的第一位英语老师,同班的有李家春、陈允明、杨乐等。那时科学院研究生院还没有正式的教室,我们在中关村 17 楼的一个临时教室里,迎来了身材高挑、温文尔雅、慈眉善目的孙先生,她戴着一副深度近视镜,说话柔声细气,讲一口悦耳的标准英语。采用的教材是许国璋英语第三册。课讲得好极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对国人的 Chinglish 的剖析和常见错误的分析,所学到的知识一直用到现在。那时就听说,她不是科班学英语出身,也无留洋经历,英语知识达到这样的水准,令人匪夷所思,让人肃然起敬!可以想见,为此她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劳动!逮住了这样好的学习机会,我和我的哥们就在课前课后缠住她问长问短,她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们答疑解惑。 几个月之后,由于她的职务调动,我们的英语老师换成了李佩先生。我与孙先生只是偶尔通通音问。但是,我记住了她,她也记住了我。 不久之后,文革开始,科技、教育界万马齐喑。初期的喧嚷以后,我们这群不甘虚掷光阴的学子开始钻研学问(按当时的评价是当逍遥派),学习外语,做科技翻译。趁着联系出版译著《宇宙电动力学》的契机,我开始频繁出入那时位于旧王府的科学出版社。有一次,谈完工作后,我信步来到了王府的后花园,在那里邂逅久违了的孙先生,她一声惊呼:啊,我正想起你,要来找你哩! 原来,她已在《中国科学》编辑部工作了几年。文革期间,《中国科学》成了硕果仅存的科技刊物之一,她手头的审稿改稿的任务很重,急需帮手,但苦于物色不到她信得过的人。寒暄一番后,她露出她的招牌式的和蔼笑容说,你能帮我每个月改几篇稿吗?我欣然答应,一来师命难违,二来闲着也是闲着,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也很开心么?再则,又能得到孙先生的耳提面命,这样一举多得的事,何乐而不为?继而一想,自己从来没改过英文稿,我这半吊子英文水平能行吗?于是,嗫嚅道:我干得了吗?她胸有成竹地说:我教过你,你是学得最好的一个,我信得过你;我先让你改两篇,再给你两份我改过的稿子,你琢磨着改,一定行! 回家后,我先观摩孙先生改过的论文稿,只见页面上布满了她写上去的蝇头小字。我看着看着,不断小声称赞:妙,妙!改得好!就此,我边学边干,走上了改稿之路,一改十来年,改了上百篇稿子(其作者后来大多成为国内数学界力学界的大腕级人物)。我与孙先生通过预约,隔三岔五地到老王府后花园去拜望她,接受她的指点和分派任务。每次从她那里归来,我总有一种愉悦的感觉。 可惜,好景不长。 1984 年,我奉调南下上海。行前,到她那里依依惜别,相约继续帮她改稿。此后,我到北京出差,只要抽得出时间,总要到《中国科学》编辑部去看望她,直到 1987 年她彻底退休。 她退休之后,我一直与她保持着联系。我知道,她开始了另一种绿叶生涯专为年青学子写科技英语方面的书。她利用几十年英语教学和编辑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笔耕不辍。早在 1979 年,在延聘期,她就推出了《谈谈写作英文科技论文》(科学出版社),此后又陆续出版了四本书: 《谈谈写作英文科技论文(续)-常见病句和句型》(科学出版社, 1988 ); 《英语科技论文写作与国际标准》(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0 ); 《科技英语写作句型》(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2 ); 《科技英语常用词用法手册》(科学出版社, 1997 )。 每当孙先生赐赠她的著作时,我总是激动不已。要知道,这些书大多形成于她年逾古稀之时,而且她一向视力极其衰弱!我知道,她家境优裕,晚年生活幸福。但她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呢?她总是说,现在的年青人不懂写英语科技论文的门道,影响了国际交流,我要把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告诉他们,让他们少走弯路。正是为年青一代当绿叶的崇高理念,支撑着她写出了上述超过百万字的著述。 我在网上搜索,发现网上留言的后生小子对孙娴媃先生怀着崇敬感念之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那本《科技英语写作句型》,年青人将其比喻为科技英语写作的指路明灯。由此可见,孙先生的绿叶作用,将生生不息! 孙娴媃 先生,非凡的绿叶,万世流芳的绿叶!人们记住了红花,也永远不会忘记绿叶! 孙 先生,一路走好! 写于 2009 年 9 月 11 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14952.html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8549 次阅读|14 个评论
陈景润之后的大数学家-陆家羲(中学老师)
热度 4 大毛忽洞 2009-11-18 21:06
陈景润之后的大数学家-陆家羲(中学老师) 积久的疲劳和长期潜伏的疾病,已远远超出他生理能够承受的极限,当晚凌晨 1 时许,心脏病突发,猝然与世长辞。临终前未留下一句遗言,他才 48 岁。 这就是中国的大数学家陆家羲,于 1983 年 10 月 31 日 去世。 陆家羲的研究工作于 1987 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 1 等奖。 关于不相交 STEINER 三元系大集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 1 等奖) 完成人:陆家羲(内蒙古包头市第九中学) 我看过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合订本,里面确实有陆家羲,是 1 等奖。 下面转载的是关于陆家的故事,来自百度百科。 陆家羲 ( 1935-1983 )    中国现代数学家,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    1935 年 6 月 10 日 诞生于上海市. 1961 年毕业于 吉林师范大学 物理系。历任内蒙古包头市第二十四中学、第九中学物理教师。包头市组合数学专家。长期从事组合数学研究。 1961 年完成《柯克曼四元组系列》论文,后专攻 斯坦纳系列 ,创造出独特的引入素数因子的递推构造方法,完成总题目为《不相交的斯坦纳三元系大集》等七篇论文,解决了国际上组合设计理论研究中多年未解决的难题。 1983 年10 月31 日 在包头病故.1984 年被追认为特级教师。证明了 斯坦纳系列 和 寇克满系列 ( 今译作 柯克曼系列 ,是 斯坦纳系列 中的一种 ) 中长期没有解决的重要问题.   陆家羲 1935 年6 月10 日 诞生于上海市. 1983 年10 月31 日 在包头病故.包头市第九中学物理教师.组合数学.    1983 年 12 月 21 日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首都几家大报以及《内蒙古日报》,同时在显著位置刊登了一条新华社发自呼和浩特的消息: 拼搏二十年,耗尽毕生心血,中学教师陆家羲攻克世界数学难题 斯坦纳系列 . 在这篇近千字的报道中,首次向世人宣告,一位地处边陲的中学教师潜心钻研组合数学二十余年,耗尽毕生心血,终于证明了 斯坦纳系列 和 寇克满系列 问题,完成了两项在组合计算领域内具有国际水平的第一流工作 而陆家羲已于同年 10 月 31 日凌晨 不幸逝世,终 48 岁.   研究者指出,上述报道中所指的是陆家羲证明了 斯坦纳系列 和 寇克满系列 ( 今译作 柯克曼系列 ,是 斯坦纳系列 中的一种 ) 中长期没有解决的重要问题. 少年时代 1935 年 6 月 10 日 ,陆家羲出生在上海市一个贫苦市民家里.父亲陆宝祥是上海滩上 跑街的 ,自产自销一些酱油精、味精等,一天不跑,全家就没米下锅.母亲李月仙操持家务,先后养育过四个孩子,前三个均因患病无力医治而相继夭折,只有老四家羲命大,长大成人.   家羲自幼聪慧过人,十分要强, 6 岁入上海南浔路正德小学读书,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已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学业一直保持优秀. 1948 年,正当他在麦伦中学读初中二年级时,父亲突然患了重病,无钱医治不久便辞世.这对于他的家庭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家羲勉强读到初中毕业,被迫辍学. 1950 年 9 月经人介绍,年仅 15 岁的他来到上海一个五金材料行当学徒,过早地承担起生活重压,体验到人世的艰辛.    1951 年 11 月,家羲毅然告别家人,离开曾给他带来欢乐和苦难的上海,只身来到北国沈阳,考入东北电器工业管理局办的统计训练班.半年后以学业第一名的成绩结业,被分配到哈尔滨电机厂工作.   在哈尔滨电机厂工作的五年多日子里,他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先后在材料、财务、计划、生产等科室工作,两次被评为厂先进生产者. 1956 年,松花江泛滥成灾,直接威胁到哈尔滨市的安全,他积极投身于抗洪抢险第一线,获市二等防洪模范的光荣称号.   家羲自学能力强,毅力过人.不管环境多么艰苦,他总能系统地安排学习日程.他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从点滴出发,踏踏实实地顽强学习.他利用业余时间自修了全部高中课程,对于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小册子更是爱不释手.哈尔滨的冬天异常寒冷,但是为了学习俄语,他每晚坚持走很远的路去上夜校.据当年同他一道上夜校的袁懋远回忆,半年之后,家羲便可以用俄语同老师简单会话了.在语言学习方面,他有很高的天赋,在条件很差的环境下,他不仅基本上掌握了俄语和英语,而且在后来的岁月里,因查看资料的需要,又自学日语. 家羲 13 岁丧父, 16 岁只身外出谋生, 29 岁丧母.由于过早失去家庭温暖,本来就性格内向的他,渐趋孤僻,愿意独自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然而他又是一个很会自娱和兴趣广泛的人.闲暇之际,他爱唱京剧;从青少年时代起,他便爱好象棋和围棋;他还喜欢欣赏文学名著,关心科技的最新成就.在整理他遗物时,发现了中、外文学名著和介绍最新科技的读物.有些书上有他的圈圈点点和简单批语、问号等.还有一些外文原版书. 青年时代 1957 年夏的一天,家羲购得一本孙泽瀛著的《数学方法趣引》.一连好多天,他都深深沉浸在书中十多个妙趣横生的世界著名数学难题中.当时风华正茂的陆家羲可能做梦也未曾料到,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竟改变了他日后的生活道路.   《数学方法趣引》中最吸引他的是其中的 寇克满女生问题 .早在 1850 年,英格兰教会的一个区教长寇克满 (T . P . Kirkman) 在《女士与先生之日记》年刊上提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一女教师每天下午都要带领她的 15 名女生去散步.她把学生分成 5 组,每组 3 人,问怎样安排,才能使在一周内,每两名学生恰有一天在同一组.这个饶有趣味的数学游戏乍看起来很简单,而且寇克满本人也于提出问题的第二年在同一刊物上给出了一种解答.但是,数学家的本能是往往将一个简单的游戏问题进行一般化、抽象化.比如,我们可以用 N 代替 15 ,把 N 个单元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3 个单元,一种分法构成一个系列,叫寇克满系列.假定有几个系列,现在问:将 N 分成若干个系列,使得每一单元与其它任一单元恰有一次在同一组里. N 所满足的充要条件是什么?系列的分法又如何构成?这在今天来看,是一种组合设计的存在性充要条件问题,一百多年来未能解决.为纪念这位在数学研究上的自学成才者,人们把这个著名的数学难题称为 寇克满女生问题 .    22 岁的陆家羲,一连好多天如醉如痴,他心中萌生出一个顽强的念头,一定要攻克这个问题.然而,一个只具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要攻克此等难题,在旁人眼里,无异于痴人说梦.陆家羲自己也深深懂得:科学事业不能靠一时的热情和冲动.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迫切希望能够进一步上学深造.   事情并不一帆风顺.领导并没有理解眼前这位胸怀大志的上海青年,没有批准他上学深造的申请.陆家羲却很倔强和执拗,拿定主意后就再不犹豫.他毅然放弃了每月 64 元的工资,于 1957 年秋考入吉林师范大学 ( 现东北师大 ) 物理系,仅靠微薄的助学金开始了艰苦的大学生活.   大学四年,虽然物质生活大大不如工作之时,但精神世界却是完全自由的,这些正是家羲梦寐以求的环境.四年中,他同时在物理和数学两个领域里奋进,阅读了大量数学专著,记了数目可观的笔记,专业课成绩一直优秀.从读大学起,直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步,由于他的专业是学物理教物理,一直把数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从没有因此而耽搁自己的本职工作.后来他也曾对亲友谈起过,自己真正喜爱的是物理学,愿意把它作为终生的专业,以期为人类做出更加直接的贡献;但搞物理需要的物质条件太多,所以在目前的环境下也就只能搞数学了. 冲击世界著名数学难题,绝非易事.对于一个倔强的大学生,也并不仅仅意味着是一支笔和几张演算纸,需要的是全身心的奉献精神.每当夜深人静,别人进入梦乡后,他便悄然起身,离开宿舍,来到楼梯口那盏彻夜不熄的电灯下踱来踱去,和他的 寇克满女生 对话.这种 对话 持续了整整四个春秋.紧张的大学生活结束时,他不仅以优异成绩取得了毕业文凭,而且完全解决了困扰数学界一百多年的 寇克满女生问题 . 奋斗及沉默 1961 年秋,陆家羲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内蒙古草原钢城包头钢铁学院任助教.他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无限美好的希望.同年 12 月 30 日,他将凝聚着自己五年心血的处女作 寇克满系列与斯坦纳系列的构造方法 一文当作精神上的第一个孩子寄往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以期请教、肯定与发表.同时寄去的还有另一篇论文 应用组合系列制作正交拉丁方的一些结果 ,从此他开始了人生的艰难旅途.    1962 年初夏,包头钢铁学院下马,家羲被调到包头市教育局.到 文革 开始的前四年中,他先后在教育局教研室,包八中、包五中、包二十四中任教,期间还在教育局行政干校集训过一段时间.频繁的调动,虽使他无暇顾及到自身的婚姻大事,却仍以顽强的毅力继续进行着数学研究.    1963 年 2 月,他接到数学研究所的复信,信中介绍了一些最新的文献资料,希望他自己去核实论文,并说:如果结果是新的,可以直接投稿给《数学学报》等刊物.于是他利用春节期间将论文改写,于 3 月 12 日 投寄给《数学通报》.而《数学通报》就其性质来说是不刊登长文的,尤其像陆的专业性很强的长文.难熬的一年过去了,得到的答复是: 由于篇幅较长和所用的数学工具,建议另投其他刊物.   走了一段弯路,当然很可惜,但陆家羲对自己的论文却充满了信心.他又重新改写了论文,取名 平衡不完全区组与可分解平衡不完全区组的构造方法 ,于 1965 年 3 月 14 日 投寄给《数学学报》.这次论文的修改历时一年多,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为了给论文增添新内容,他几乎跑遍了包头市所有图书馆,并利用暑假到北京图书馆核对资料,有时住在火车站.另一方面,频繁的工作调动,也使他难于安心研究.还有,因他单枪匹马默默地干,很少与人交往,在周围人们还不理解的情况下,受到的非议、白眼和冷嘲热讽,给他精神上很大的压力.曾几何时,在大学期间,因研究 寇克满女生问题 给他背上了 不问政治 的包袱.而此时,又到了 文革 前夜,在极左思潮日益弥漫祖国大地的时候,给他戴一顶走 白专道路 的帽子,送至干校集训,进行劳动改造,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这篇论文于 1966 年 2 月被退回.历史是公正的,不会把珍珠永远埋在土里.在陆家羲逝世四年之后的 1987 年,我国的组合数学专家们评审后认定:该文宣告了 寇克满问题 的首次解决.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成就在数学界公认为是属于查德哈里 (R . Chaudhuri) 和威尔逊 (R . M . Wilson) 的,因为他们于 1971 年最先公布了这一结果.这也是无可非议的.在这里我们引述一段内蒙古大学 陈杰 教授给内蒙古自治区科委的报告: 根据 1984 年 9 月陆家羲学术工作评审会议的要求,我接受会议的委托,继续邀请专家们对陆家羲同志关于 Kirkman 问题的遗作进行审查.我们邀请了苏州大学吴利生、 朱烈两 教授与河北师范大学 康庆德 教授 ( 他们都是组合设计方面的专家 ) 担任此项工作.近一年来,他们进行了反复的审核和研讨,认为陆家羲同志 1965 年的遗作 平衡不完全区组与可分解平衡不完全区组的构造方法 ( 有确切证据可证明此文确系陆在 1965 年所作 ) 中,确已先于查德哈里和威尔逊至少 6 年解决了有名的 Kirkman 问题.就是说关于 Kirkman 问题,陆家羲同志的工作也是在世界上领先的. 这个结论在 22 年后才做出,使我国组合数学方面的一个具有里程碑的成就少了一次领先世界的机会.   接着,他又再接再厉,继续奋战,在短短的半年里又完成了四篇论文 ,作为前一论文的发展. 1966 年夏, 文革 开始,面对灾难,陆家羲有些绝望了.在 文革 结束后他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看了《数学学报》的复信,这一工作 ( 指寇克满问题 ) 我便断了投稿的念头 不久是文化大革命,都告搁浅. 这些事好像在记忆的深处,沉下去,沉下去. 从 1966 年初,到 1977 年秋,整整 11 年他再没有投寄过一篇论文. 良缘晚结 文革 开始后,陆家羲并不放弃对组合数学的研究.有一次,在批斗所谓 走资派 的会上,他躲在不引人注目的会场的一角,在小本上演算起来.开始他还警惕地注意左右,可很快就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批斗会快结束时,人们终于发现了他的行为,这在当时是一个 站在什么阶级立场 的原则问题.好在他的家庭出身救了他,激进的造反派只是要拔掉他这面 白旗 ,使这个贫苦市民的儿子回到 革命队伍 中来.晚上他躺在床上,思来想去,几乎一夜未能合眼.第二天,校园中出现了一张醒目的大字报,走 白专道路 的典型代表陆家羲挑头成立了一个 海燕战斗队 ,自任总指挥,并用激烈的语言向 地、富、反、坏、右及一切反动派 宣战.此后,其他造反派组织对他就另眼相看,不再找他的麻烦了.日子一天天过去,人们再也看不到陆家羲,也未发现 海燕战斗队 有什么 革命行动 .最后终于真相大白,所谓 海燕战斗队 ,就是他一个光杆司令.这也是他被逼出来的对策,藉此可以躲在单身宿舍里静静地钻研组合设计.由于他的家庭出身是 市贫 ,加上平常绝不得罪任何人,才使这件事未引起大风波.   光阴荏苒,转瞬间他已三十好几.一心扑在科研事业上的他,平时不修边幅,棉衣也懒得拆洗,真可谓忘寒暑废寝食, 衣带渐宽终不悔 .可他毕竟是人,有时也想到自己的终身大事.然而他平时少言寡语,与人联系甚少,在包头又没亲人,虽然也有过热心的同事给他介绍过几位,但终归不称心,被他婉言拒绝了.    爱是理解的别名 ( 泰戈尔语 ) ,陆家羲终于遇上了知音. 1972 年春节,经好友刘子愈牵线,他结识了回包头探亲的狼山医院大夫张淑琴.一向不善言辞的他,话也多起来了,谈工作,谈科学,谈对未来的打算.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来信往,两人情投意合,于同年暑假结为伉俪. 37 岁的他终于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不久,张也调入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工作.翌年 3 月,他被调到包头市第九中学任教 ( 这两单位离得较近 ) .从此开始了他在生活和工作上比较安定的一个时期.   多年的单身生活以及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使他在家务上成了地地道道的门外汉,以致弄出好多笑话.但他高兴的是有机会能把自己在科研上的心得与曲折,把多年来压在心头的苦闷倾诉给妻子听.张淑琴是一位贤慧的妇女,理解他、体谅他,虽不懂什么 寇克满女生问题 ,也看不懂数学论文,但她相信丈夫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她主动承担起大部分家务,为丈夫创造一个安静环境.一有适当机会,她就宣传丈夫的科研工作,争取学校、同事和亲友们的理解和支持. 张淑琴是离婚后和陆家羲结合的.结婚时带着一个两岁的女儿张惠中.家羲喜欢小孩,乐意和她玩耍、逗乐,孩子很快就和他亲热了,常常要他抱抱、背背.直到陆去世,孩子也不知道他是继父. 1976 年 2 月 7 日 ,他们生了一个女儿,取名陆登.小女儿的降生不但给他们的家庭新添了欢乐,而且使陆的性格也渐渐开朗.他不再那么沉默寡言,偶尔也和同事们聊天谈心,开开玩笑.随着女儿的成长,他尽管很忙,也要挤出时间来逗逗女儿,给她们讲故事,教她们唱歌、绘画、玩魔方.妻子说: 家羲和女儿在一起就像变了一个人. 老陆生性不爱求人;为教登登一支儿歌,还求教于音乐教师,索要歌片自己先学.他的经济并不富裕,但一定要给女儿买个玩具钢琴.武汉数学会议结束时发给他的一小袋橘子,一路上没吃一个,全部给孩子们带了回来.现在,陆登已高中毕业,继续求学.惠中于 1989 年电大毕业在包九中电教室工作,张淑琴仍在包头医学院工作,已晋升为副教授. 攻克 斯坦纳系列 中的大集定理 粉碎 四人帮 ,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陆家羲感到前途光明,于是重操旧业. 1977 年 9 月 4 日 ,他又将 k=5 , =1 , v=141 的平衡不完全区组 一文的修改稿寄往《数学学报》.翌年 3 月,他经同志们的帮助,从北京图书馆的外借部借到了一本 1976 年版的 Hall 著的《组合论》,从中了解到 寇克满女生问题 尚未知其一般解.这对于潜心钻研该问题 20 余年并自信自己完全解决了的陆家羲真是一个好消息.但他是内蒙古首批重点中学包头九中的主力物理教师,每周的课时都超量. 1978 年他跨初三和高一,每周 7 个教案、 14 节课,还有 3 个晚自习.哪有时间搞科研呢!他平时埋头实干,工作从不挑拣,也从未向领导提出过任何要求.他只有利用节假日和晚上搞科研.每晚将近 10 点钟,他就开始 正式的业余工作 ,甚至通宵达旦.第二天上午又照常上讲台. 1978 年 5 月 6 日 至 7 月 2 日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写了四篇有关 寇克满问题 的论文.    1979 年 4 月间,他借到了 1974 和 1975 年在美国出版的世界组合数学方面的权威性刊物《组合论杂志》.从中意外地发现:寇克满问题以及推广到四元组系列的情况,国外已于 1971 和 1972 年解决了.这个事实对他的打击太大了.当时他给来包头市视察工作的方毅同志的信中写道: 这些时间比我要迟 7 至 10 年,而我的稿子至今还无着落.原文未见到,还不能说明方法上优劣异同,但无论如何,国外在发表时间上是领先了! 这也说明我过去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这一段历史有 18 年,我的第一个孩子、精神上的孩子,她有 18 岁了.可是她的命运真不好, 18 年,在人的一生中不算短,对现代科学来说,更是一个漫长的时期,难道这里不寓有什么教训吗?我热爱科学,无论什么舆论环境下,什么工作条件下,也未曾动摇过,现在担心的是,要是有新作品又将怎样呢!   攀登世界数学高峰的荣誉被埋没了,陆家羲痛心疾首,但没有倒下去,反而鼓起更大的勇气冲击另一座组合数学的高峰 斯坦纳系列大集 ,这就是他讲的新作品.   早在 1853 年,瑞士数学家斯坦纳 (Steiner) 在研究四次曲线的二重切线时遇到了一种 (v , 3 , 1) 区组设计,这就是所谓斯坦纳三元系.区组设计研究对数字通讯理论、快速变换、有限几何等领域显示出重要的作用.而斯坦纳三元系在区组设计理论中具有基本的重要意义.个数达到 v2 ,且满足某一充要条件的诸斯坦纳三元系组成的集叫大集.所谓 大集问题 就是大集的存在问题;所谓 大集定理 就是要证明它存在的充要条件. 130 多年来,许多数学家被这一问题所吸引,并为之绞尽脑汁,付出巨大的劳动,但是所得结果还是零零碎碎的. 1981 年 5 月号的《组合论杂志》上载文称: 这个问题离完全解决还很遥远.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塞外钢城,陆家羲开始了一生中最紧张的阶段.他白天教课,晚上搞科研.翻开他 1979 年 12 月的日记, 31 天中竟有 21 天记着: 夜工作 、 夜补课 、 夜写论文 、 夜思考 Bays 猜想 和 夜打英文稿 等.每逢春节,他总是让妻子带着孩子去岳母家过年,而自己却在大街小巷彻夜的鞭炮声中遨游在数学王国里.   妻子虽然支持丈夫的科研,但也担心他的健康.便劝他每天晚饭后去散步,熬夜最晚不要超过 12 点.但是他研究的是数学难题,一但思路展开便不好随便收场.因此常常不得不违反妻子的规定,只顾拼命地工作.从 1979 年 2 月 24 日 到 7 月 20 日 ,陆家羲先后向《数学学报》投寄了三篇论文,其中一篇 可分解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存在性理论 发表在 1984 年第 4 期《数学学报》上.这是他在国内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也是最后一篇论文.发表时他已去世 9 个多月了.    1979 年 10 月,陆家羲的科研又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在寄给《组合论杂志》的信中,预告了自己已经基本解决了 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 .该杂志的复信称: 如果属实,将是一个重要的结果. 又说: 这个问题世界上许多专家都在研究,但离完全解决还十分遥远. 他们没有料到,这个问题却被一个中国的中学物理教师基本上解决了.    1981 年 9 月 18 日起 ,《组合论杂志》陆续收到陆家羲题为 论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 的系列文章.西方的组合论专家们惊讶了,加拿大著名数学家、多伦多大学教授门德尔逊说: 这是二十多年来组合设计中的重大成就之一.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校长斯特兰格威 (D . W . Strangway) 致包头九中校长的信中说: 亲爱的先生:门德尔逊教授说:包九中的陆家羲是闻名西方的从事组合理论的数学家,并且说,有必要应同意把他调到大学岗位.他要我告诉你们:这样的调动对发展中国的数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希望所表达的意愿能获许可.你的真诚的 D . W . Strangway . 1983 年 9 月 30 日 . 我国的组合数学专家们组成的 陆家羲学术工作评审委员会 在 1984 年 9 月 15 日 所做的评价是:    陆家羲同志独创地引进了 AD 、 AD* 、 AD** 、 LD 和 LD* 等辅助设计及有关大集 LAD1 、 LAD2 和 LAD3 ,创造性地利用了前人的结果,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的递归构造,严谨地证明了互不相交的 v 阶斯坦纳三元系的大集,除了六个值外,对所有 v1 或 3(mod 6) , v > 7 都存在,从而宣告了这一问题的整体解决 ( 关于例外值,他已有腹稿,但在写作过程中便不幸逝世了,仅留下一份提纲和部分结果 ) .众所周知, 1960 年,博斯 (Bose) 等证明了当 t > 1 时,关于 4t + 2 阶正交拉丁方的 Euler 猜想不成立; 1961 年 Hanani 给出并证明了 k=3 和 4 的 (b , v , r , k , ) 设计存在的充要条件,这是区组设计理论中的两大举世闻名的成就,陆家羲关于大集的成果可以与上述两大成就相媲美,并将同它们一起载入组合数学的史册. 纵观古今数学定理的证明,视对象之不同,既有蔚为大观的宏篇巨制,也不乏短小精悍的精炼之作,而以高屋建瓴的气概,依据独创的 55 个定理和引理,用 100 个印刷页、 10 万字的篇幅来证明一个定理,实属罕见,堪称一项大型工程.陆家羲的证明是构造性的,这正符合我国古算传统的祖训遗风,这是东方数学的特点和光荣. 最后的岁月   1983 年 10 月,陆家羲作为唯一被特邀的中学教师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数学会年会.大会充分肯定了他的成就,表彰了他勇攀科学高峰的奋斗精神.他心情异常激动地在会上报告了自己的工作,并告诉大家对其中六个例外值已找到解决途径,正在抓紧时间整理.   他成功了,但未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中,心中又孕育着新计划.他要向新的高度挺进.曾记得,在他收到从美国寄来的《组合论杂志》上他的前三篇论文清样时,他是多么的高兴.之后不久他要赠给笔者一份论文以作纪念.笔者对他说: 你这数学论文,我看不懂,还有很多人想要你的论文,你还是赠给他们吧.不过你能否给我大概地说一下这数学问题的来源、现状和价值? 他笑了笑,又想了想才说: 你的问题也太难,我也一下说不清,不过我研究的数学问题,可以说既古老又年轻.这方面的研究,正方兴未艾、将要有高潮出现. 笔者说: 老陆,你研究的数学难题既然已经基本解决了,你应该好好休息休息,要注意身体啊. 他回答说: 我已快 50 岁了,留下的时间不多了,我还得抓紧时间干.   武汉会议后,为了返校上课,陆家羲在北京转车时只等了短短的几个小时,便乘硬席于 10 月 30 日下午 6 时 许回到包头.一进家门就兴奋地对妻子说: 这次可见大世面啦. 晚饭后和家人聊了一阵便说: 太累了,太累了,明天再讲,早些休息吧. 积久的疲劳和长期潜伏的疾病,已远远超出他生理能够承受的极限.当晚凌晨 1 时许,心脏病突发,猝然与世长辞.临终前未留下一句遗言.他才 48 岁.   陆家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生前一直默默地工作着.对事业执著的求索,使他如痴如迷.曾几何时,人们把他在单身宿舍里,躺在床上一数天花板的格子就是几个小时的举动视为 精神病 ;把他送孩子上幼儿园后,回来时竟在大白天碰在学校的联合器械上,额头上缝了好几针的事视为笑柄.他的正式职业是中学物理教师,物理基础知识扎实、系统,数学知识又熟练自如,解物理难题更是他的所爱所长.越是高年级学生,越是能力强的学生就越爱听他的课.教研组有什么拿不准的理论问题,多请教于他.记得有一次讲 整流和滤波 ,备课时示波器干扰大,显示不出正常波形.几个物理教师调整了很长时间,还是调不好,也找不出毛病.请老陆帮忙,他调整一会还是不行.就说: 我今晚回去查查资料. 次日上午他说:输出端并联一个高值电阻大概就稳定了.一试,果然成功了.   陆家羲业余搞科研,他所在的物理教研组的人是慢慢才听说的,慢慢地,他得到了老师们的佩服和支持. 1980 年,包头市成立物理协会,要包九中出一名理事,大家都赞成推荐他.他参加内蒙数学会年会的论文稿,全组同志一起帮他装订.他的论文的英文稿,两位外语教师帮他修改文字、打印.可惜,当他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事业刚刚步入黄金时代时,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陆家羲逝世后,包头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科技工作者向他学习,并发给二千元特别科学奖.家羲逝世一周年时,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包头召开了 向优秀知识分子陆家羲同志学习表彰大会 .号召全区各族人民向他学习,为 四化 献身.并追授他为 特级教师 ,颁发五千元特别奖.   陆家羲的成就和不幸去世震动了社会.我国数学界吴文俊、程民德、段学复、徐利治、陈杰、张奠宙,组合数学界钟集、朱烈、魏万迪、康庆德、吴利生、陈子歧、顾同新、罗见今 诸 先生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吴文俊 先生在了解到陆家羲的真实情况之后, 1984 年 11 月 3 日 在信中写道:他 对陆的生平遭遇、学术成就与品质为人都深有感触.虽然最近社会上对陆的巨大贡献已终于认识并给予确认,但损失已无法弥补.值得深思的是:这件事要通过外国学者提出才引起了重视 ( 他们是真正的国际友人 ) ,否则陆可能还是依然贫病交迫,埋没以终.怎样避免陆这类事件的再一次出现,是应该深长考虑 .    1989 年 3 月,张淑琴代表陆家羲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 1987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颁奖大会 ,接受了我国自然科学界的最高荣誉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家羲没见到鲜花,但人们记得他.
个人分类: 科学魂:独望天涯路|20993 次阅读|9 个评论
陈景润与刘后一,一个也不能少!
热度 1 lxh2009 2009-9-2 17:47
爱因斯坦曾经对卓别林说: 你的电影《摩登时代》,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看懂。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伟人 。卓别林的回答更妙: 你的相对论世界上没有人能弄懂,但是你已经成为一个伟人 。 陈景润,穷毕生之精力,证明了至今也没有几个人弄得懂的( 1+2 ),因此成为了摘取自然科学皇冠上璀璨明珠的国内外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后一撰写的大量科普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发行量超过 1000 万册(读者有多少就无法统计了)的《算得快》,小学生也能读懂并从中受益社会知名度如此之高,但在中国科学院内,却仍属于一不小心就会被疏忽的小人物。 同在中国科学院的屋檐下,同样对咱们国家的科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两个人,在人们眼中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如果说陈景润是位于科研金字塔顶端、傲视群雄的顶尖高手,那么刘后一这样的人则是为夯实金字塔基础、培养千百万热爱自然科学的青少年而不懈努力的、不应该被忘却的 奉献者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咱们的科学评价陷入了这么一个怪圈,似乎什么东西懂的人越少,其学问价值就越高。可能正因为如此, 解决了几亿人吃饭问题 的袁隆平当不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可能会有人说,多打出几斤杂交水稻算什么,还不都是农民干的事?有在国际刊物上发表 SCI 论文牛吗?袁隆平先生的境遇似乎说明他所从事的研究还不够 高、精、尖 ,从理论上讲,也许很多人都有可能在这方面做出成绩 可 问题在于有谁几十年如一日去做了,又有谁已经做到了呢? 刘后一,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编审,曾经担任《化石》杂志主编、《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编辑。按照时下中国科学院的说法,属非主系列的支撑系统人员,能否享受创新正高的待遇要打个问号。而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科普作品,在现在的很多人看来更是有点不务正业了,要顺利通过每年的岗位、职称考评,刘后一先生可能会比较悬! 到底该如何评价科学家的成果与贡献?其实是一个既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但无论如何,陈景润与刘后一,都应该属于贡献卓著者,从推进国家的科研和教育事业角度看,一个也不能少! (近日清理书架,无意中找到多年前购买的刘后一先生的《算得快》,有感而发)
个人分类: 杂感及其他系列|9666 次阅读|7 个评论
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作者徐迟) 【转载】
热度 3 maywuyi 2009-3-10 09:58
早年一篇影响巨大的报告文学,改变了很多人的思想和人生轨迹,我也多少受到过感动和影响。今天,终于找到电子版了,特记录如下:       为革命钻研技术,分明是又红又专,被他们攻击为白专道路。                一九七八年两报一刊元旦社论《光明的中国》 一   命Px(1,2)为适合下列条件的素数p的个数:   x-p=p1或x-p=p2 p3   其中p1, p2 , p3都是素数。(这是不好懂的;读不懂时,可以跳过这几行。)   用x表一充分大的偶数。 命Cx=(p-1)/(p-2)(1-1/(p-1)2 ) p|x p2 p2   对于任意给定的偶数h及充分大的x,用xh(1,2)表示满足下面条件的素数p的个数:   px,p+h=p1或h+p=p2 p3,   其中p1,p2,p3都是素数。   本文的目的在于证明并改进作者在文献〔10〕内所提及的全部结果,现在详述如下。 二   以上引自一篇解析数论的论文。这一段引自它的(一)引言,提出了这道题。它后面是(二)几个引理,充满了各种公式和计算。最后是(三)结果,证明了一条定理。这篇论文,极不好懂。即使是著名数学家,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这一个数学的分枝的,也不一定能读懂。但是这篇论文已经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公认,誉满天下。它所证明的那条定理,现在世界各国一致地把它命名为陈氏定理,因为它的作者姓陈,名景润。他现在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陈景润是福建人,生于一九三三年。当他降生到这个现实人间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并没有对他呈现出玫瑰花朵一般的艳丽色彩。他父亲是邮政局职员,老是跑来跑去的。当年如果参加了国民党,就可以飞黄腾达,但是他父亲不肯参加。有的同事说他真是不识时务。他母亲是一个善良的操劳过甚的妇女,一共生了十二个孩子。只活了六个、其中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和姐姐;下有弟弟和妹妹。孩子生得多了,就不是双亲所疼爱的儿女了。他们越来越成为父母的累赘多余的孩子,多余的人。从生下的那一天起,他就像一个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似的,来到了这人世间。   他甚至没有享受过多少童年的快乐。母亲劳苦终日,顾不上爱他。当他记事的时候,酷烈的战争爆发。日本鬼子打进福建省。他还这么小,就提心吊胆过生活。父亲到三元县的三明市一个邮政分局当局长。小小邮局,设在山区一座古寺庙里。这地方曾经是一个革命根据地。但那时候,茂郁山林已成为悲惨世界。所有男子汉都被国民党匪军疯狂屠杀,无一幸存者。连老年的男人也一个都不剩了。剩下的只有妇女。   她们的生活特别凄凉。花纱布价钱又太贵了;穿不起衣服,大姑娘都还裸着上体。福州被敌人占领后,逃难进山来的人多起来。这里飞机不来轰炸,山区渐渐有点儿兴旺。却又迁来了一个集中营。深夜里,常有鞭声惨痛地回荡;不时还有杀害烈士的枪声。第二天,那些戴着镣铐出来劳动的人,神色就更阴森了。   陈景润的幼小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他时常被惊慌和迷惘所征服。在家里并没有得到乐趣,在小学里他总是受人欺侮。他觉得自己是一只丑小鸭。不,是人,他还是觉得自己也是一个人。只是他瘦削、弱小。光是这付窝囊样子就不能讨人喜欢。习惯于挨打,从来不讨饶。这更使对方狠狠揍他,而他则更坚韧而有耐力了。他过分敏感,过早地感觉到了旧社会那些人吃人的现象。他被造成了一个内向的人,内向的性格。他独独爱上了数学。不是因为被压,他只是因为爱好数学,演算数学习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   当他升入初中的时候,江苏学院从远方的沦陷区搬迁到这个山区来了。那学院里的教授和讲师也到本地初中里来兼点课,多少也能给他们流亡在异地的生活改善一些。这些老师很有学问。有个语文老师水平最高。大家都崇拜他。但陈景润不喜欢语文。他喜欢两个外地的数理老师。外地老师倒也喜欢他。这些老师经常吹什么科学救国一类的话。他不相信科学能救国。但是救国却不可以没有科学,尤其不可以没有数学。而且数学是什么事儿也少不了它的。人们对他歧视,拳打脚踢,只能使他更加更加爱上数学。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却使他充满了幸福,成为唯一的乐趣。   十三岁那年,他母亲去世了。是死于肺结核的;从此,儿想亲娘在梦中,而父亲又结了婚,后娘对他就更不如亲娘了。   抗战胜利了,他们回到福州。陈景润进了三一中学。毕业后又到英华书院去念高中。那里有个数学老师,曾经是国立清华大学的航空系主任。 三   老师知识渊博,又诲人不倦。他在数学课上,给同学们讲了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不爱数学的同学都能被他吸引住,爱数学的同学就更不用说了。   数学分两大部分: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纯数学处理数的关系与空间形式。在处理数的关系这部分里,论讨整数性质的一个重要分枝,名叫数论。十七世纪法国大数学家费马是西方数论的创始人。但是中国古代老早已对数论作出了特殊贡献。《周髀》是最古老的古典数学著作。较早的还有一部《孙子算经》。其中有一条余数定理是中国首创。后来被传到了西方,名为孙子定理,是数论中的一条著名定理。直到明代以前,中国在数论方面是对人类有过较大的贡献的。五世纪的祖冲之算出来的圆周率,比德国人的奥托的,早出一千年多。约瑟夫(指斯大林)领导的科学家把月球的一个山谷命名为祖冲之。十三世纪下半纪更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高潮了。南宋大数学家秦九韶著有《数书九章》。他的联立一次方程式的解法比意大利大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出了五百多年。   元代大数学家朱世杰,著有《四元玉鉴》。他的多元高次方程的解法,比法国大数学家毕朱,也早出了四百多年。明清以后,中国落后了。然而中国人对于数学好像是特具禀赋的。中国应当出大数学家。中国是数学的好温床。   有一次,老师给这些高中生讲了数论之中一道著名的难题。他说,当初,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建设彼得堡,聘请了一大批欧洲的大科学家。其中,有瑞士大数学家欧拉(他的著作共有八百余种);还有德国的一位中学教师,名叫哥德巴赫,也是数学家。   一七四二年,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检验,都说明这是确实的。但是这需要给予证明。 因为尚未经过证明,只能称之为猜想。他自己却不能够证明它,就写信请教那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请他来帮忙作出证明。一直到死,欧拉也 不能证明它。从此这成了一道难题,吸引了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两百多年来,多少数学家企图给这个猜想作出证明,都没有成功。   说到这里,教室里成了开了锅的水。那些像初放的花朵一样的青年学生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了。   老师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 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同学们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老师说,你们都知道偶数和奇数。也都知道素数和合数。 我们小学三年级就教这些了。这不是最容易的吗?不,这道难题是最难的呢。这道题很难很难。要有谁能够做了出来,不得了,那可不得了呵! 青年人又吵起来了。这有什么不得了。我们来做。我们做得出来。他们夸下了海口。   老师也笑了。他说,真的,昨天晚上我还作了一个梦呢。 我梦见你们中间的有一位同学,他不得了,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高中生们轰的一声大笑了。   但是陈景润没有笑。他也被老师的话震动了,但是他不能笑。如果他笑了,还会有同学用白眼瞪他的。自从升入高中以后,他越发孤独了。同学们嫌他古怪,嫌他脏,嫌他多病的样子,都不理睬他。他们用蔑视的和讥讽的眼神瞅着他。 他成了一个踽踽独行,形单影只,自言自语,孤苦伶仃的畸零人。长空里,一只孤雁。   第二天,又上课了。几个相当用功的学生兴冲冲地给老师送上了几个答题的卷子。他们说,他们已经做出来了,能够证明那个德国人的猜想了。可以多方面地证明它呢。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哈!哈!   你们算了!老师笑着说,算了!算了!   我们算了,算了。我们算出来了!   你们算啦!好啦好啦,我是说,你们算了吧,白费这个力气做什么?你们这些卷子我是看也不会看的,用不着看的。 那么容易吗?你们是想骑着自行车到月球上去。   教室里又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那些没有交卷的同学都笑话那几个交了卷的。他们自己也笑了起来,都笑得跺脚,笑破肚子了。唯独陈景润没有笑。他紧结着眉头。他被排除在这一切欢乐之外。 第二年,老师又回清华去了。他现在是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全国航空学会理事长沈元。他早该忘记这两堂数学课了。他怎能知道他被多么深刻地铭刻在学生陈景润的记忆中。 老师因为同学多,容易忘记,学生却常常记着自己青年时代的老师。 四 福州解放!那年他高中三年级。因为交不起学费,一九五○年上半年,他没有上学,在家自学了一个学期。高中没有毕业,但以同等学历报考, 他考进了厦门大学。那年,大学里只有数学物理系。读大学二年级时,才有了一个数学组,但只四个学生。到三年级时,有数学系了,系里还是这四个人。因为成绩特别优异,国家又急需培养人才,四个人提前毕了业;而且,立即分配了工作,得到的优待,羡慕煞人。一九五三年秋季,陈景润被分配到了北京!在第X中学当数学老师。这该是多么的幸福了呵! 然而,不然!在厦门大学的时候,他的日子是好过的。同组同系就只四个大学生,倒有四个教授和一个助教指导学习。   他是多么饥渴而且贪馋地吸饮于百花丛中,以酿制芬芳馥郁的数学蜜糖呵!学习的成效非常之高。他在抽象的领域里驰骋得多么自由自在!大家有共同的dx和dy等等之类的数学语言。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三年中间,没有人歧视他,也不受骂挨打了。他很少和人来往,过的是黄金岁月;全身心沉浸在数学的海洋里面。真想不到,那么快,他就毕业了。一想到他将要当老师,在讲台上站立,被几十对锐利而机灵,有时难免要恶作剧的眼睛盯视,他禁不住吓得打颤!   他的猜想立刻就得到了证明。他是完全不适合于当老师的。他那么瘦小和病弱,他的学生却都是高大而且健壮的。他最不善于说话,说多几句就嗓子发痛了。他多么羡慕那些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下了课回到房间里,他叫自己笨蛋。辱骂自己比别人的还厉害得多。他一向不会照顾自己,又不注意营养。积忧成疾,发烧到摄氏三十八度。送进医院一检查,他患有肺结核和腹膜结核症。   这一年内,他住医院六次,做了三次手术。当然他没有能够好好的教书。但他并没有放弃了他的专业。中国科学院不久前出版了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刚摆上书店的书架,陈景润就买到了。他一头扎进去了。非常深刻的著作,非常之艰难!可是他钻研了它。住进医院,他还偷偷地避开了医生和护士的耳目,研究它。他那时也认为,这样下去,学校没有理由欢迎他。   他想他也许会失业?又有什么办法呢?好在他节衣缩食,一只牙刷也不买。他从来不随便花一分钱,他积蓄了几乎他的全部收入。他横下心来,失业就回家,还继续搞他的数学研究。积蓄这几个钱是他搞数学的保证。这保证他失了业也还能研究数学的几个钱,就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就是数学。   至于积蓄一旦用光了,以后呢?他不知道,那时又该怎么办?   这也是难题;也是尚未得到解答的猜想。而这个猜想后来也证明是猜对了的。他的病好不了,中学里后来无法续聘他了。   厦门大学校长来到了北京,在教育部开会。那中学的一位领导遇见了他,谈起来,很不满意,提出了一大堆的意见:你们怎么培养了这样的高材生?   王亚南,厦门大学校长,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翻译者,听到意见之后,非常吃惊。他一直认为陈景润是他们学校里最好的学生。他不同意他所听到的意见。他认为这是分配学生的工作时,分配不得当。他同意让陈景润回到厦门大学。   听说他可以回厦门大学数学系了,说也奇怪,陈景润的病也就好转了。而王亚南却安排他在厦大图书馆当管理员。又不让管理图书,只让他专心致意的研究数学。王亚南不愧为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家,他懂得价值论,懂得人的价值。陈景润也没有辜负了老校长的培养。他果然精深地钻研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和大厚本儿的《数论导引》。陈景润都把它们吃透了。他的这种经历却也并不是没有先例的。   当初,我国老一辈的大数学家、大教育家熊庆来,我国现代数学的引进者,在北京的清华大学执教。三十年代之初,有一个在初中毕业以后就失了学,失了学就完全自学的青年人,寄出了一篇代数方程解法的文章,给了熊庆来。熊庆来一看,就看出了这篇文章中的英姿勃发和奇光异采。他立刻把它的作者,姓华名罗庚的,请进了清华园来。他安排华罗庚在清华数学系当文书,可以一面自学,一面大量地听课。尔后,派遣华罗庚出国,留学英国剑桥。学成回国,已担任在昆明的云南大学校长的熊庆来又介绍他当联大教授。华罗庚后来再次出国,在美国普林斯顿和依利诺的大学教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华罗庚马上回国来了,他主持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工作。   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中也很快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文章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华罗庚一看文章,就看出了文章中的英姿勃发和奇光异采,也提出了建议,把陈景润选调到数学研究所来当实习研究员。正是:熊庆来慧眼认罗庚,华罗庚睿目识景润。   一九五六年年底,陈景润再次从南方海滨来到了首都北京。   一九五七年夏天,数学大师熊庆来也从国外重返祖国首都。   这时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有熊庆来、华罗庚、张宗燧、闵嗣鹤、吴文俊等等许多明星灿灿;还有新起的一代俊彦,陆启铿、万哲先、王元、越民义、吴方等等,如朝霞烂熳;还有后起之秀,陆汝钤、杨乐、张广厚等等已入北京大学求学。在解析数论、代数数论、涵数论、泛涵分析、几何拓扑学等等的学科之中,已是人才济济,又加上了一个陈景润。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风靡云蒸,阵容齐整。条件具备了,华罗庚作出了部署。侧重于应用数学,但也要向那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挺进! 五   要懂得哥德巴赫猜想是怎么一回事?只需把早先在小学三年级里就学到过的数学再来温习一下。那些1,2,3,4,5,个十百千万的数字,叫做正整数。那些可以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剩下的那些数,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如2,3,5,7,11,13等等,只能被1和它本数,而不能被别的整数整除的,叫做素数。除了1和它本数以外,还能被别的整数整除的,这种数如4,6,8,9,10,12等等就叫做合数。一个整数,如能被一个素数所整除,这个素数就叫做这个整数的素因子。如6,就有2和3两个素因子。如30,就有2,3和5三个素因子。好了,这暂时也就够用了。   一七四二年,哥德巴赫写信给欧拉时,提出了: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二个素数之和。例如,6=3+3。又如,24=11+13等等。有人对一个一个的偶数都进行了这样的验算,一直验算到了三亿三千万之数,都表明这是对的。但是更大的数目,更大更大的数目呢?猜想起来也该是对的。猜想应当证明。要证明它却很难很难。整个十八世纪没有人能证明它。   整个十九世纪也没有能证明它。   到了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问题才开始有了点儿进展。   很早以前,人们就想证明,每一个大偶数是二个素因子不太多的数之和。他们想这样子来设置包围圈,想由此来逐步、逐步证明哥德巴赫这个命题一个素数加一个素数(1+1)是正确的。   一九二○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法(这是研究数论的一种方法)证明了:每一个大偶数是二个素因子都不超九个的数之和。布朗证明了:九个素因子之积加九个素因子之积,(9+9),是正确的。这是用了筛法取得的成果。但这样的包围圈还很大,要逐步缩小之。果然,包围圈逐步地缩小了。   一九二四年,数学家拉德马哈尔证明了(7+7);一九三二年,数学家爱斯斯尔曼证明了(6+6);一九三八年,数学家布赫斯塔勃证明了(5+5);一九四○年,他又证明了(4+4)。一九五六年,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一九五八年,我国数学家王元又证明了(2+3)。包围圈越来越小,越接近于(1+1)了。但是,以上所有证明都有一个弱点,就是其中的二个数没有一个是可以肯定为素数的。   早在一九四八年,匈牙利数学家兰恩易另外设置了一个包围圈。开辟了另一战场,想来证明: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和一个素因子都不超过六个的数之和。他果然证明了(1+6)。  但是,以后又是十年没有进展。   一九六二年,我国数学家、山东大学讲师潘承洞证明了(1+5),前进了一步;同年,王元、潘承洞又证明了(1+4)。一九六五年,布赫斯塔勃、维诺格拉多夫和数学家庞皮艾黎都证明了(1+3)。   一九六六年五月,一颗璀璨的讯号弹升上了数学的天空,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十七期上宣布他已经证明了(1+2)。   自从陈景润被选调到数学研究所以来,他的才智的蓓蕾一朵朵地烂熳开放了。在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等之上,他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结果。单是这一些成果,他那贡献就已经很大了。但当他已具备了充分依据,他就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来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了。他废寝忘食,昼夜不舍,潜心思考,探测精蕴,进行了大量的运算。一心一意地搞数学,搞得他发呆了。有一次,自己撞在树上,还问是谁撞了他?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统通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的两眼深深凹陷了。他的面颊带上了肺结核的红晕。喉头炎严重,他咳嗽不停。腹胀、腹痛,难以忍受。有时已人事不知了,却还记挂着数字和符号。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吃力地迈动步伐。在抽象思维的高原,他向陡峭的巉岩升登,降下又升登!善意的误会飞入了他的眼帘。无知的嘲讽钻进了他的耳道。他不屑一顾;他未予理睬。他没有时间来分辩;他宁可含垢忍辱。餐霜饮雪,走上去一步就是一步! 七   台风的中心是安静的。   过了一段时间,不知是多少天多少月?专政队的生活反倒平静无事了。而旋卷在台风里面的人却焦灼着、奔忙着、谋划着、叫嚷着、战斗着,不吃不睡,狂热地保护自己的派性,疯狂地攻击对方的派性。他们忙着打派仗,竟没有时间来顾及他们的那些专政对象了。这时有一个老红军,主动出来担当了看守他们的任务。实际是一个热情的支持者,他保护了科学家们,还允许他们偷偷地看书。   待到工人宣传队进驻科学院各所以后,陈景润被释放了,可以回到他自己的小房间里去住了。不但可以读书,也可以运算了。但是总有一些人不肯放过了他。每天,他们来敲敲门,来查查户口,弄得他心惊肉跳,不得安身。有一次,带来了克丝钳子;存心不让他看书,把他房间里的电灯铰了下来,拿走了。还不够,把开关拉线也剪断了。   于是黑暗降临他的心房。   但是他还得在黑暗中活下去呵,他买了一只煤油灯。又深怕煤油灯光外露,就在窗子上糊了报纸。他挣扎着生活,简直不成样子。对搞工作的,扣他们工资;搞打砸抢的,反而有补贴。过了这样久心惊肉跳的生活,动辄得咎,他的神经极度衰弱了。工作不能做,书又不敢读。工宣队来问:为什么要搞1+1=2以及1+2=3呢?他哭笑不得,张皇失措了。   他语无伦次,不知道怎样对师傅们解说才能解释清楚。工人同志觉得这个人奇怪。但是他还是给他们解释清楚了。这(1+1)(1+2)只是一个通俗化的说法,并不是日常所说的1+1和1+2。好像我们说一个人是纸老虎,并不就是老虎了。   弄清楚了之后,工人师傅也生气地说:那些人为什么要胡说?   他们也热情支持他,并保护他了。   九一三事件之后,大野心家已经演完了他的角色,下场遗臭万年去了。陈景润听到这个传达之后,吃惊得说不出话来。这时,情况渐渐地好转。可是他却越加成了惊弓之鸟。   激烈的阶级斗争使他无所适从。唯一的心灵安慰从来就是数学。他只好到数论的大高原上去隐居起来。现在也允许他这样做,继续向数学求爱了。图书馆的研究员出身的管理员也是他的热情支持者。事实证明,热情的支持者,人数众多。他们对他好,保护他。他被藏在一个小书库的深深的角落里看书。由于这些研究员的坚持,数学研究所继续订购世界各国的文献资料。这样几年,也没有中断过;这是有功劳的。他阅读,他演算,他思考。情绪逐步地振作起来。但是健康状况却越加严重了。他从不说;他也不顾。他又投身于工作。白天在图书馆的小书库一角,夜晚在煤油灯底下,他又在攀登,攀登,攀登了,他要找寻一条一步也不错的最近的登山之途,又是最好走的路程。   敬爱的周总理,一直关心着科学院的工作,腾出手来排除帮派的干扰。半个月之前,有一位周大姐被任命为数学研究所的政治部主任。由解析数论、化数数论等学科组成的五学科室恢复了上下班的制度。还任命了支部书记,是个工农出身的基层老干部,当过第二野战军政治部的政治干事。   到职以后,书记就到处找陈景润。周大姐已经把她所了解的情况告诉了他。但他找不到陈景润。他不在办公室里,办公室里还没有他的办公桌。他已经被人忘记掉了。可是他们会了面,会面在图书馆小书库的一个安静的角上。   刚过国庆,十月的阳光普照。书记还只穿一件衬衣,衰弱的陈景润已经穿上棉袄。   李书记,谢谢你,陈景润说,他见人就谢。很高兴,   他说了一连串的很高兴。他一见面就感到李书记可亲。很高兴,李书记,我很高兴,李书记,很高兴。   李书记问他,下班以后,下午五点半好不好?我到你屋去看看你。   陈景润想了一想就答应了,好,那好,那我下午就在楼门口等你,要不你会找不到的。   不,你不要等我,李书记说。怎么会找不到呢?找得到的。完全用不到等的。   但是陈景润固执地说,我要等你,我在宿舍大楼门口等你。不然你找不到。你找不到我就不好了。   果然下午他是在宿舍大楼门口等着的。他把李书记等到了,带着他上了三楼,请进了一个小房间。小小房间,只有六平方米大小。这房间还缺了一只角。原来下面二楼是个锅炉房。长方形的大烟囱从他的三楼房间中通过,切去了房间的六分之一。房间是刀把形的。显然它的主人刚刚打扫过清理过这间房了。但还是不太整洁。窗子三槅,糊了报纸,糊得很严实。尽管秋天的阳光非常明丽,屋内光线暗淡得很。纱窗之上,是羊尾巴似的卷起来的窗纱。窗上缠着绳子,关不严。虫子可以飞出飞进。李书记没有想到他住处这样不好。他坐到床上,说:你床上还挺干净!   新买了床单。刚买来的床单,陈景润说。你要来看看我。我特地去买了床单,指着光亮雪白的兰格子花纹的床单。   谢谢你,李书记,我很高兴,很久很久了,没有人来看望看望过我了。他说,声音颤抖起来。这里面带着泪音。霎时间李书记感到他被这声音震撼起来。满腔怒火燃烧。这个党的工作者从来没有这 样激动过。不象话;太不象话了!这房间里还没有桌子。六平方米的小屋,竟然空如旷野。一捆捆的稿纸从屋角两只麻袋中探头探脑地露出脸来。 只有四叶暖气片的暖气上放着一只饭盒。一堆药瓶,两只暖瓶。连一只矮凳子也没有。怎么还有一只煤油灯?他发现了,原来房间里没有电灯。怎么?他问,没有电灯?   不要灯,他回答,要灯不好。要灯麻烦。这栋大楼里,用电炉的人家很多。电线负荷太重,常常要检查线路,一家家的都要查到。但是 他们从来不查我。我没有灯,也没有电线。要灯不好,要灯添麻烦了,说着他凄然一笑。   可是你要做工作。没有灯,你怎么做工作?说是你工作得很好。   哪里哪里。我就在煤油灯下工作;那,一样工作。   桌子呢?你怎么没有桌子?   陈景润随手把新床单连同褥子一起翻了起来,露出了床板,指着说,这不是?这样也就可以工作了。   李书记皱起了眉头,咬牙切齿了。他心中想着:唔,竟有这样的事!在中关村,在科学院呢。糟蹋人呵,糟蹋科学!   被糟蹋成了这个状态。一边这样想,一边又指着羊尾巴似的窗纱问道,你不用蚊帐?不怕蚊虫咬?   晚上不开灯,蚊子不会进来。夏天我尽量不在房间里耽着。现在蚊 子少了。   给你灯,李书记加重了语气说,接上线,再给你桌子,书架,好不好?   不好不好,不要不要,那不好,我不要,不不   李书记回到机关。他找到了比他自己早到了才一个星期的办公室老张主任。主任听他说话后,认为这一切不可能,瞎说!怎么会没有灯呢? 李书记给他描绘了小房间的寂寞风光。那些身上长刺头上长角的人把科学院搅得这样!立刻找来了电工。电工马上去装灯。灯装上了,开关线也 接上了,一拉,灯亮了。陈景润已经俯伏在一张桌子之上,写起来了。   光明回到陈景润的心房。 八      由(22)式及上式,当x很大时,有   M1(8+24)Cx(logx)-1   (A(n)/log(x/(p1p2)))(x/(p1p2n))   x1/10p1x1/3p2(x/p1)1/2   nx/(p1p2)   由引理1,本引理得证。   引理8、设x是大偶数,则有   3.9404xCx/(logx)2      证.当x很大时,由引理5到引理7,我们有   {8(1+5)xCx/logx}{1/(p1p2log(x/(p1p2)))},(23)   x1/10p1x1/3p2(x/p1)1/2   又有:1/(p1p2log(x/(p1p2)))(1+)x1/3(x/p1)1/2dt/(p1t(logt)log(x/p1t))   x1/10p1x1/3p2(x/p1)1/2 x1/10p1x1/3      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这些是人类思维的花朵。这些是空谷幽 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这些数学的公式也是一种世界语言。学会这种语言就懂得它了。 这里面贯穿着最严密的逻辑和自然辩证法。它是在探索太阳系、银河系、河外系和宇宙的秘密,原子、电子、粒子、层子的奥妙中产生的。但是能 升登到这样高深的数学领域去的人,一般地说,并不很多。   且让我们这样稍稍窥视一下彼岸彼土。那里似有美丽多姿的白鹤在飞 翔舞蹈。你看那玉羽雪白,雪白得不沾一点尘土;而鹤顶鲜红,而且鹤眼也是鲜红的。它踯躅徘徊,一飞千里。还有乐园鸟飞翔,有鸾凤和鸣,姣 妙、娟丽,变态无穷。在深邃的数学领域里,既散魂而荡目,迷不知其所之。   闵嗣鹤老师却能够品味它,欣赏它,观察它的崇高瑰丽。   他当时说过,陈景润的工作,最近好极了。他已经把哥德巴赫猜想的那篇论文写出来了。我已经看到了,写得极好。   你的论文写出了,一位军代表问陈景润,为什么不拿出来?陈景润回答他:正做正做,没有做完。军代表说,希望你早日完成。   室里的领导老田对李书记说,可以动员动员他,让他拿出来。但也不急。他不拿出来,自然有他的道理的。   李书记问了问他,陈景润说,有人还在骂我,说我不交论文是因为现在没有稿费了。说是恢复了稿费我就会交了。   李书记追了他一句,谁这样说你?他回答,你不要问了。谢谢你,你可别去问呵!问了我更麻烦了。没有稿费,谢天谢地。我不要稿费。我压根儿也没有想到它。那个稿子我还在做。我确实没有做完。 九 我确实还没有做完。我的论文是做完了,又是没有做完的。自从我到数学研究所以来,在严师、名家和组织的培养、教育、熏陶下,我是一个劲儿钻研。怎么还能干别的事?不这样怎么对得起党?在世界数学的数论方面三十多道难题中,我攻了了六七道难题,推进了它们的解决。这是 我的必不可少的锻炼和必不可少的准备。然后我才能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为此,我已经耗尽了我的心血。   一九六五年,我初步达到了(1+2)。但是我的解答太复杂了,写了两百多页的稿子。数学论文的要求是(一)正确性,(二)简洁性。譬如从北京城里走到颐和园那样,可有许多条路,要选择一条最准确无错误,又最短最好的道路。我那个长篇论文是没有错误,但走了远路,绕了点儿道,长达两百多页,也还没有发表。国外没有承认它,也没有否认它,因为它没有发表。从那年到今天已经过去了七年。   这个事是比较困难的,也是难于被人理解的。从学习外语来说,我 是在中学里就学了英语,在大学里学的俄语;在所里又自学了德语和法语。我勉强可以阅读而且写写了。又自学了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到了勉强可以阅读外国资料和文献的程度。因而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成就时,可以从原文阅读,用不到等人翻译出来了再读。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我必须检阅外国资料的尽可能的全部总和,消化前人智慧的尽可能不缺的全部的果实。而后我才能在这样的基础上角答(1+2)这样的命题。   我的成果又必须表现在这样一篇论文中,虽然是专业性质的论文,文字是比较简单的;尽管是相对地严密的,又必须是绝对地精确的。若干地方就是属于哲学领域的了。所以我考虑了又考虑,计算了又计算,核对了又核对,改了又改,改个没完。我不记得我究竟改了多少遍?科学的态度应当是最严格的,必须是最严格的。   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重起来。我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不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我不能停止。 十   一九七三年二月,春节来临。   早一天,数学研究所的周大姐说,佳节前后,要特别关心一下病号。她说:那些老八路的作风,那些过去部队形成的作风,我们千万不能丢掉了。尤其象陈景润那样的同志,要关心他,他很顽强。他病得起不来了,但又没有起不来的时候。在任何情况下挣扎起来,他坚持工作。他为什么?他为谁?为他自己吗?为他自己,早就不干了。不是,他是为人民,为党工作。我们要去慰问他。也要慰问单位里所有的病人。    其实,外表看来魁梧,说话声音洪亮的周大姐自己也是一个力疾从公,患有心脏病,应当受到慰问的人。   大年初一早晨,周大姐和几个书记,包括李书记,一行数人,把头天买好了的苹果、梨子装进一些塑料网线袋子。若干袋子大家分头提了,然后举步出发,慰问病人。他们先到陈景润那里。他住得最近。   陈景润正从楼梯上走下来。大家招呼他。他很惊讶,来了这许多的领导同志。周大姐说,过春节我们看你来了,你的病好点了吧。李书记也说,新年好,给你贺新年。陈景润说,噢,今天是新年了呵?我很高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新年好,你们好。李书记说,到你屋里去坐坐吧。不,不行,陈景润说,你没有先给我打招呼,不能进去。周大姐沉吟了一下,说好吧,我们就不去了。李书记,你给他送水果上楼吧。我们还上别家去,你回头再赶上我们好了。李书记说,好。周大姐和陈景润握手,并祝他早日恢复健康,然后转过身走了。李书记把水果袋递给陈景润说:春节了。这是组织上送给你的。希望你在新的一年里,多给党做点工作。不要水果,不要水果,陈景润推却了。我很好,我没有病,没有什么这点点病,呃呃,谢谢你,我很高兴。说着说着他收下了水果。李书记说,上你屋聊聊?他又张手拦住,不,不要进屋了,你没有给我打招呼。   李书记说,那好,我不上去了。你有什么事,随时告诉我。我也得去追上他们,到别家去看望看望。于是握手作别,他返身走。刚走两步,后面又叫,李书记,李书记!陈景润又追过来,把水果袋子给了李书记,并说,给你家的小孩吃吧。我吃不了这么多。我是不吃水果的。李书记说,这是组织上给你的,不过表示表示,一点点的心意罢了。要你好好保养身体,可以更好地工作。你收下吧,吃不下,你慢慢的吃吧。   他默默收下了。他噙着泪送李书记到大楼门口。李书记扬手走了,赶上了周大姐他们的行列。陈景润望着李书记的背景,凝望着周大姐一行人的背影模糊地消失在中关村路林荫道旁的切面铺子后面了。突然间,他激动万分。他回上楼,见人就讲,并且没有人他也讲。从来所领导没有把我当作病号对待,这是头一次;从来没有人带了东西来看望我的病,这是头一次。他举起了塑料袋,端详它,说,这是水果,我吃到了水果,这是头一次。   他飞快地进了小屋。一下子把自己反锁在里面了。   他没有再出来。直到春节过去了。头一天上班,陈景润把一叠手稿交给了李书记,说:   这是我的论文。我把它交给党。   李书记看看他,又轻声问他,是那个(1+2)?   是的,闵老师已看过,不会有错误的。陈景润说。   数学研究所立即组织了一次小型的学术报告会。十几位专家,听了陈景润的报告,一致给以高度评价。然后,数学研究所业务处将他的论文上报院部。 十一   显见,我们有   Px(1,2)Px(x,x1/10)-(1/2)Px(x, p,x1/10)-/2-x0.91   x1/10px1/3   由(28)式、引理8和引理9,即得到定理1   Px(1,2)0.67xCx/(logx)2   的证明。   完全类似的方法可得到定理2的证明。   以上就是陈景润的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三)结果。作为结果的定理就是那个陈氏定理。   四月中的一天,中国科学院在三里河工人俱乐部召开全院党员干部大会。武衡同志在会上作报告。他说到数学研究所一位中级的研究员作出了世界水平的重大成果。当时没说人名,扣到了,还不知说谁?李书记在座中,捅了一下旁边的人。干什么?那人说。他问,你听到没有?怎么啦?那人又说。这活儿是陈景润做出来的呵!噢?还这么重要?那人说。这是世界名题。真不简单!   第二天,新华社记者来访。他见到了陈景润,谈了话,进他房间看了看。回去就写出一篇报道,立即在内部刊物上发表。其中,说到了陈景润的经历;他刻苦钻研的精神;重大的科研成果以及他现在还住在一间烟熏火烤的小房间里。生活条件很差!疾病严重!生命垂危!!!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看到了这篇报道,立即作出了指示。   当天深夜,武衡同志走进了陈景润的小房间。   他立即被送进医院,由首都医院内科主任和卫生部一位副部长给他作了全面的身体检查。他患有多种疾病。他们要他立即住院疗养,他不肯。于是,向他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   他一共住院一年半。   在住院期间,敬爱的周总理亲自和英明领袖华主席(当时是副总理)安排了陈景润的全国人民代表席位。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陈景润见到了周总理,并和总理在一个小组里开会。人代会期间,当他得知总理的病时,当场哭了起来,几夜睡不着觉。大会后,仍回医院治疗。   当他出院的时候,医院的诊断书上写着: 经住院治疗后,一般情况较好。精神改善;体温正常。体重增加十斤;饮食睡眠好转。腹痛腹胀消失;二肺未见活动性病灶。心电图正常;脑电图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血沉及血象正常。   关于他的工作和健康,华主席也非常关怀,并亲自作过几次批示。   早在他的论文发表时,西方记者迅即获悉,电讯传遍全球。国际上的反响非常强烈。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正在印刷所校印。他们见到了陈景润的论文立即要求暂不付印,并在这部书里加添了一章,第十一章:陈氏定理。他们誉之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在国外的数学出版物上,诸如杰出的成就、辉煌的定理,等等,不胜枚举。一个英国数学家给他的信里还说,你移动了群山! 真是愚公一般的精神呵! 或问:这个陈氏定理有什么用处呢?它在哪些范围内有用呢?   大凡科学成就有这样两种:一种是经济价值明显,可以用多少万,多少亿人民币来精确地计算出价值来的,叫做有价之宝;另一种成就是在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宇宙天体、基本粒子、经济建设、国防科研、自然科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等等等等之中有这种那种作用,其经济价值无从估计,无法估计,没有数字可能计算的,叫做无价之宝,例如,这个陈氏定理就是。   现在,离开皇冠上的明珠,只有一步之遥了。   但这是最难的一步。且看明珠归于谁之手吧! 十二   陈景润曾经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关于他,传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善意的误解、无知的嘲讽,恶意的诽谤、热情的支持,都可以使这个人扭曲、变形、砸烂或扩张放大。理解人不容易;理解这个数学家更难。他特殊敏感、过于早熟,极为神经质、思想高度集中。外来和自我的肉体与精神的折磨和迫害使得他试图逃出于世界之外。他相当成功地逃避在纯数学之中,但还是藏匿不了。纯数学毕竟是非常现实的材料的反映。这些些材料以极度抽象的形式出现,这只能在表面上掩盖它起源于外部世界的事实。(恩格斯)陈景润通过数学的道路,认识了客观世界的必然规律。他在诚实的数学探索中,逐步地接受了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没有一定的世界观转变,没有科学院这样的集体和党的关怀,他不可能对哥德巴赫猜想作出这辉煌贡献。正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不可抗拒地促使他突变。被冷酷地逐出世界的人,被热烈的生命召唤了回来。帮派体系打击迫害,更显出党的恩惠温暖。冲击对于他好象是坏事;也是好事,他得到了锻炼而成长了。没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他不可能写出如此成熟的论文。病人恢复了健康。畸零人成了正常人。正直的人已成为政治的人。多余的人,为国增了光。他进步显著,他坚定抗击了四人帮对他的威胁与利诱。无所不用其极地威胁他诬陷邓副主席,他不屈!许以高官厚禄,利诱他向人妖效忠,他不动!真正不简单!数学家的逻辑象钢铁一样坚硬!今后,可以信得过,他不会放松了自己世界观的继续改造。他生下来的时候,并没有玫瑰花,他反而取得成绩。而现在呢?应有所警惕了呢,当美丽的玫瑰花朵微笑时。 一九七七年九月于中关村 转载于: http://tieba.baidu.com/f?kz=251920655 读后感:三十一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泪眼模糊,感动依然。第一段当时看不懂现在仍不懂,最后一段当时理解简单现在理解不简单。我们长大了,世界飞速在改变,但那颗赤子之心长留人间。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616 次阅读|2 个评论
早年的陈景润,“官科”中的“民科”的典型!
可真 2008-9-6 09:16
有网友问:民科就是在管理体制上在政府和党直接掌控之外的科学界。这样的科学界有吗?比如说? 答曰:如果一定要比如说的话,那末比如说,现在通常被视为民科的那批人,以及人虽在官科却淡泊名利,完全不顾现行官科规则而只凭学术良知或个人对科学的爱好从事研究的人们他们看起来暂时默默无闻,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果,但始终潜心于学术,这样的人在我周围就有,既有老学者,也有青年学者,虽然其为数甚少,但我相信,正是他们,才是中国学术界的希望所在!只是现行官科规则下,他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支持,因此发展受到很大阻力。其实,当年的陈景润就是这样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官科中的民科的最好典型!只是当今学术界,如果科研人员象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陈景润那样研究自己喜欢研究的课题,则他们恐怕连讲师都评不上,从而影响到自己的生计及其子女的发展,所以一般人也只能屈就于现行官科规则以行事,做他们并不喜欢做的异化工作。
个人分类: 科学之思|6011 次阅读|2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