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干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植物标本采集和烘干拾趣
Abies 2018-7-13 10:24
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我们野外实习等采集标本,一般是背个标本夹,带少量吸水草纸,标本采集后就地粗略地压在标本夹内,回到室内再整理做记录正式压标本。从上大学在老师或学长指导下采标本开始,我们大多数时间都背简易标本夹在外面临时压标本。工作后有次东北的丁大姐同我们一起去大通县采柳属等植物标本,她的方法是带上一把大小不同的塑料袋,标本都先装袋子里带回来分开处理。这种采集方式后来我们大多数时候都采用了。 那时候的标本夹粗大笨重,一塌子标本可以叠到 1.5 m 左右高,然后几个同学一起把标本夹捆好。用吸水草纸压标本,每个标本要栓号牌。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换草纸,且要确保标本平整,号牌别掉了等。第一次第二次还草纸的时候,看到有叶片不平整的,成型不好的再展平等。潮湿的地方,标本经过这样反复 6-7 遍换纸后才勉强干了,但常常干不透。给标本换草纸是件很烦人的事,特别是每天标本都在增多,要耽搁很多时间。好在那时没有别的媒体,不会片刻不离想丢下手里的工作去看手机;采回的标本,经过若干次换纸观察其干燥过程,从鲜活的植物观察到干标本,对大多数常见植物类群印象很深,有的至今还记得。 换下的草纸需要想办法干燥再利用。晴天我们常用石头压在房顶或院坝里晒,天黑前回去得赶快收纸,否则露水会把它们全部弄湿。有时遇到阵雨,晒在外面的草纸被泡成纸浆;我们 1986 年在甘肃文县实习时晒的草纸就被这样泡过不止一次,为此没少挨张老夫子批评。 工作以后在青海好些地方采集标本,仍然采用老办法压标本。那时去的大多数地方气候干燥,一般换 3 次草纸就差不多了。换下的草纸直接摊开在招待所的房间里,晚上回来也基本上可以再利用。但 1989 年秋天随尚武师和廷农师及师兄雪峰到滇西北采集龙胆科植物,那是雨季, 50 多天就没有见多少太阳,特别是在丽江玉龙雪山下面住近一个星期都只觉得云雾缭绕,直到临走前一天才看到拔地而起的雪山。那个时候草纸很不好买,又经常换地方没法干燥,大部分标本带回去时都已霉变。 90 年代初期到昆明,跟随武老师学习蕨类植物。蕨类植物的标本相对容易干燥,生虫和霉变都较少。武老师最先教我用报纸和瓦楞纸压标本和用电炉烘干。有一次武老师从海南岛寄回来一堆用瓦楞纸和报纸压好未干的标本,他吩咐我用电炉烘干。我插上电炉数小时后,见瓦楞纸内还不断往外冒热气,并伴随有猪食的气味。打开标本夹检查,其中有几份蛇蕨的肉质叶已经烘软烘熟了(如果能食用拌上调料即可)。我在昆明上研究生期间去野外就基本上没带吸水草纸,一般从当地政府部门讨些报纸,标本挂上号牌用报纸夹好压在标本夹内,方便的时候捆好寄回昆明让同学帮我处理。好多可能不用烘干也没事,特别是那些复叶耳蕨属等叶片硬革质的标本,多年后我去查看都还带些鲜活的绿色。 以后从高师姐那里知道不用电炉而用热风机烘干标本。高师姐更多的是采集被子植物标本,用瓦楞纸和报纸压标本,整理标本时需要一次成型。压标本最好几个人分工合作,有填写记录本、撕报纸、分标本、平整标本和叠瓦楞纸等,我见过他们对不太好摆弄和带刺的的标本发愁。用暖风机烘标本常只能横着吹,往往是标本上半部分过热,下半部分干燥不够;特别上心的是要不时颠倒标本夹的方向。他们后来还改进了用帆布做篷子,支撑架子和带 100 瓦左右的灯泡从架子下面加热等等;这种方法与电炉差别不大,我也遇到下面温度太高的情况。后来从于大师凤仙花的专著中学到一种改良的办法,同样用热风机,用大塑料袋把标本夹和热风机都套在一起,热风机只留背后透风出口,控制温度只要不算太高,一昼夜一般的标本都能烘干。这几年在学校里我都采用于大师的办法效果比较好。 当然也有些比较另类或独创的标本烘干办法。以前我在海螺沟或雅加埂采集的标本,充分利用电热毯来烙干标本的。我每次带的瓦楞纸不多,每次第一天先把标本压上;第二天压第二批标本的时候先取出半成型的标本,一叠叠的摊在电热毯上,上面压上重物;然后逐渐把已干的标本挑出来。只要电热毯用低温挡且是质量过关的,可以昼夜开着;这样的标本不算十分平整,但不会霉烂。在川西南我也用过窗帘当篷布遮着标本夹和暖风机烘标本。数年前同兵哥儿去贵州和广西等地采集,找房间首选有大衣柜的,我们用大衣柜作为烘标本的场所(有时我觉得这样有些不道德)。 10 多年前一个美国小伙子同我们去云南,路上他讲他曾把标本夹绑在越野车顶棚用自然风干燥标本,这样的标本质量不错且可直接在上面取分子材料。但他说有次在巴西用同样办法戳笨了,绳子绑不严实,路况不好汽车转弯时标本散落地下,才再花 5 个小时就把标本恢复到原来的顺序。如果标本上套了号牌可能没那么麻烦,但却在压标本的时候工序更多。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玻璃仪器的干燥
jttkxw 2013-5-2 13:30
一、玻璃仪器的干燥 做实验经常要用到的仪器应在每次实验完毕之后洗净干燥备用。用于不同实验的仪器对干燥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定量分析中的烧杯、锥形瓶等仪器洗净即可使用,而用于有机化学实验或有机分析的仪器很多是要求干燥的,有的要求无水迹,有的要求无水。应根据不同要求来干燥仪器。 1、晾干(控干) 不急用的,要求一般干燥,可在纯水涮洗后,在无尘处倒置挖去水分,然后自然干燥。可用安有斜木钉的架子和带有透气孔的玻璃柜放置仪器。 2、烘干 洗净的仪器控去水分,放在电烘箱中烘干,烘箱温度为105—120℃烘1h左右。也可放在红外灯干燥箱中烘干。此法适用于一般仪器。称量用的称量瓶等烘干后要放在干燥器中冷却和保存。带实心玻璃塞的及厚壁仪器烘干时要注意慢慢升温并且温度不可过高,以免烘裂,量器不可放于烘箱中烘。 硬质试管可用酒精灯烘干,要从底部烘起,把试管口向下,以免水珠倒流把试管炸裂,烘到无水珠时,把试管口向上赶净水汽。 3、热(冷)风吹干 对于急于干燥的仪器或不适合放入烘箱的较大的仪器可用吹干的办法,通常用少量乙醇、丙酮(或最后再用乙醚)倒入已控去水分的仪器中摇洗控净溶剂(溶剂要回收),然后用电吹风吹,开始用冷风吹1—2min,当大部分溶剂挥发后吹入热风至完全干燥,再用冷风吹残余的蒸汽,使其不再冷凝在容器内。此法要求通风好,防止中毒,不可接触明火,以防有机溶剂爆炸。 二、 玻璃仪器的保管 在贮藏室内玻璃仪器要分门别类地存放,以便取用。经常使用的玻璃仪器放在实验柜内,要放置稳妥,高的、大的放在里面,以下提出一些仪器的保管办法。 1. 移液管 洗净后置于防尘的盒中。 2. 滴定管 用后,洗去内装的溶液,洗净后装满纯水,上盖玻璃短试管或塑料套管,也可倒置夹于滴定管架上。 3. 比色皿 用毕洗净后,在瓷盘或塑料盘中下垫滤纸,倒置晾干后装入比色皿盒或清洁的器皿中。 4. 带磨口塞的仪器 容量瓶或比色管最好在洗净前就用橡皮筋或小线绳把塞和管口栓好,以免打破塞子或互相弄混。需长期保存的磨口仪器要在塞间垫一张纸片,以免日久粘住。长期不用的滴定管要除掉凡士林后垫纸,用皮筋栓好活塞保存。 5. 成套仪器 如索氏萃取器,气体分析器等用完要立即洗净,放在专门的纸盒里保存。 总之我们要本着对工作负责的精神,对所用的一切玻璃仪器用完后要清洗干净,按要求保管,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不要在仪器里遗留油脂、酸液、腐蚀性物质(包括浓碱液)或有毒药品,以免造成后患。
个人分类: 仪器使用|16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芦柑皮干后什么形状?
热度 2 wangxh 2013-3-19 21:24
前几天发了一则问题: 这两朵“花”干了会变成什么形状? 现在已经全部干了,经历了怎么的形状变化呢?请看: 1.原始状态 2.24小时后。为了显示区别,B被翻了过来,外表面向上。 3.41小时后。由于A的内表面向上,整体已经拱起,而B的角开始向上翻卷。多了一个C。 4.46小时后。C的干燥速度已经超过B。 5.58小时后。C也已经“拱起”,但B内表面还没有“离开”窗台。 6.59小时后(因为要出差,所以仅仅隔了一个小时最后拍摄一个) 7.2天后出差回来,已经是111小时后了,都已经干透。 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导致如此形状。芦柑皮内表面裂纹很多,而外表面几乎没有裂纹,从而导致“外翻”。
个人分类: 科研|4646 次阅读|3 个评论
干燥闭塞性龟头炎
杜江平 2013-3-18 22:38
干燥闭塞性龟头炎也比较少见,下为文献资料以供参考。
13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北京的天气!
AIPBeijing2010 2011-5-19 16:22
最近气温忽低忽高,一会热的汗流浃背,一会又冻得瑟瑟发抖。而且空气干燥得要命,周围感冒的人很多。冬天也不下雪,有人预测地球要进入冰河世纪,好似要进入干旱期呢。 物理以及天文研究能帮助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吗?能帮助改善人类的大生存环境吗?
个人分类: 杂谈|1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常见木材干燥缺陷分析
wangfq 2011-2-21 10:46
常见木材干燥缺陷分析 一、木材开裂 端 裂 1、水份蒸发过快 2、木材生长应力 3、螺旋纹理 4、升温速度过快 5、干燥初期温度偏高 6、降温速度过快 表 面 裂 1、木材表面所受应力过大 2、木材与窑内EMC相差过大 3、木材内外温差大 4、升温速率大 5、升温速度快 6、干燥前期产生表面硬化 7、降温速度过快 8、干燥后期产生逆表面硬化 内 裂 1、木材内部应力过大 2、表面裂外部愈合 3、木材与窑内EMC相差过大 4、木材内外温差大 5、干燥基准转换过快 6、干燥后期温度过高 7、干燥后期产生逆表面硬化 二、木材弯曲 木 材 横 弯 1、木材装堆不合理 2、隔条规格不统一 3、板材锯切不合理 4、生长应力过大 5、无法抗拒原因 装窑前已经弯曲 木 材 顺 弯 1、木材装堆不合理 2、生长应力过大 3、板材锯切不合理 4、窑内气流不均匀 无法抗拒原因 1)、装窑前已经弯曲 2)、木材生长环境特殊 3)、原始外力影响 木 材 瓦 弯 1、木材装堆不合理 2、生长应力过大 3、板材锯切不合理 4、干燥环境剧烈 无法抗拒原因 1)、装窑前已经弯曲 2)、木材本身物理特性 例如:心材 木 材 扭 曲 1、木材装堆不合理 2、生长应力过大 3、隔条规格不统一 4、板材锯切不合理 无法抗拒原因 1)、装窑前已经弯曲 2)、木材本身物理特性 例如:螺旋纹理 三、其它干燥缺陷 干 燥 不 均 1、干燥窑内气流不均匀 2、风机正、反风压不等 3、风量分布不均匀 4、风速偏低或偏高 5、干燥后期产生逆表面硬化 6、干燥基准转换太急剧 7、空气导流装置不合理 8、密封不良 9、隔条摆放不合理 10、树种、规格不统一 11、木材生长环境特殊 12、干燥窑设计不合理 木 材 霉 变 1、 装窑前已经出现霉变现象 2、 木材装堆不合理 3、 木材所处环境恶劣 4、 隔条摆放不科学 5、 隔条不干燥 6、 干燥工艺不科学 7、 处理过度 8、 干燥窑设计不合理 9、 风速太低、风压太小 10、窑内空气流动不均匀 11、干燥初期窑内温度太低 其它原因 1、整窑木材干燥不均匀 2、单块木材干燥不均匀 a 内湿外干 b 左湿右干 c各别部位不干 3、干燥周期过长 4、能源消耗严重 5、升温速度慢 6、窑内积水 7、喷蒸效果不明显 8、不能准确控制温度、湿度 9、木材色泽严重加深 10、不能准确测量木材含水率 11、木材霉变
个人分类: 科研隨筆|26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差攻略之巧用吹风机
jianxinz 2010-8-22 08:41
昨天大雨,到宾馆时鞋和裤脚全湿了。一两天的出差,谁也不会再带一条裤子。一小时后还要主持正式的开幕式,半截湿裤脚肯定不雅。 一般星级宾馆的客房都会提供吹风机,这时就可以派上用场。 扽直裤脚,用吹风机吹几分钟,就看不出溅湿的痕迹了。也可以吹一吹鞋坑和袜子,干燥一些,会舒服很多。 这样也并不损人利己。吹风机的风是向外吹的,味道不会灌到机器里边。另外,谁也不会把吹风机伸到头发里边吹。一般情况下,机头和头发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干旱与干燥
热度 1 leymus 2010-7-15 08:52
在英文中,drought 和 arid 是两个在含义上不同的单词;在汉语中,只有一个词与这两个词对应——干旱。例如我们如果想表达某一时段比较缺水时,会说“今年7月比较干旱”,而在形容某一地区水资源匮乏时会说那里是"干旱区"或者"半干旱区"。但是在英文中,第一个意思要用drought,第二个意思要用arid(以及semi-arid)。 Drought是指某一个地点与该地点历史同期相比——而不是与其它地点相比——缺水;例如对于塔克拉马干沙漠腹地200mm的年降水已经不再是drought了,而200mm的年降水对于北京就会drought了。因此drought的含义是指在时间序列上(向下)的离均。Drought更应该看成特定地点、特定时间的一种"气象"状态。 Aridity是指在地理上各地点之间相比较时平均的水资源缺乏。降水少而蒸发强的区域就有较高的aridity。FAO是根据年均降水(P)与年均参考蒸发(ETP)之比来定义aridity的。Semi-arid area的P/ETP比为0.20-0.50之间,而arid area的P/ETP比在0.03-0.20之间。Arid更应该看成是一种特定地点的“气候”状态。 使用“干旱”这一个词汇去对应两种不同的含义,是很容易造成混淆的。例如国家气象局有一个全国“干旱”形势的图,从东南向西北缺水程度越来越强,可以看出来这个图其实是aridity的空间格局,因为真正的drought程度很难呈现这种梯度格局。其实,词汇的混淆反映的是我们思维的混淆。 以前有的地理书上把aridity译成“干燥度”,真是再好不过,只可惜没有传播开来。我发现在日语中,arid area叫做“干燥地”,semi-arid area叫“半干燥地”,而不象我们似的叫“干旱地区”或“半干旱地区”。日语中的这种叫法,把drought与arid区分得很明确。我们不妨借鉴一下,把drought叫“干旱”,把arid叫“干燥”,以使得我们的思维——在这个小小的层面上——更清晰一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228 次阅读|2 个评论
青椒酿-014-天干物燥
chchh2001 2010-3-24 20:39
个人分类: 青椒酿|394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种简单的快速干燥炉房及其原理
fanxiaoyingz 2009-8-7 23:48
一种简单的快速干燥炉房及其原理 我希望那些准备到农村去的、或者已经在农村的、或者从农村来的大学生好好看看我的这篇文章。 中国是一个大多数地区处在温带的地区,这意味着通常情况下,中国人至少有八亿人一年中在冬季和初春,至少五分之一时间的蔬菜是短缺的,尽管这几年大棚蔬菜逐渐发达,但是因为大棚蔬菜成本高,售价高,所以大棚蔬菜依然不是解决季节性蔬菜短缺的万能的方法。然而广大人民的创造能力是无穷尽的,他们创造了三种方法把热季的蔬菜保存到冬季吃,一个方法是暴晒干燥以后保存,另一个是腌酸菜。在中国北方和广大农村,这两种方法几乎同时在使用。第三个是杀菌密封保存,这个在农村比较少见,主要用于西红柿。 然而,由于死体植物也存在呼吸作用,所以维生素的活性在死体植物中保存时间很短,只有通过快速干燥才能保存。所以,传统的蔬菜、果品、粮食等的干燥在自然风、太阳热的情况下晾晒很难高效、高质量的制造出好的干蔬菜,农村的干菜变色、变味、变性情况很普遍,自身价值就很低了。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干燥机应用起来。另外,为了让蔬菜营养全部保存,科学家研究出冻干蔬菜,把蔬菜冷冻在零下15度左右,然后通过加气,使蔬菜内部的水分结冰后升华。这样干燥效果最好,水分排尽了,营养一点也不少,但是这种干燥的成本实在太高,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实在太高,不利于大规模普及,仅仅适合于有资本的公司来做。而酸菜这种东西里面本身含有不能多吃的有害物质,例如亚硝酸,加上口味单一,所以在许多地方也不流行。应用干燥机干燥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温度控制很难,温度太高蔬菜熟了变性了,温度太低又达不到效果,而且干燥机绝大多数要依靠风扇排气,成本很高,效果不好,一次不能干燥太多。 为了解决农村大规模干燥蔬菜果品的需要,我们首先从原理上加以分析,然后根据原理设计一种干燥设施。 干燥的本质就是增加蒸发,而增加蒸发的条件有四个: 第一,增加温度。温度增加,蒸发速度增加。在只有少量水分的情况下,温度的作用比其它的条件更重要。蔬菜中水分越少,只有温度越高才能更加干燥。温度本身就是单个分子或者原子的不规则运动速度,这种速度越大,水分子逃逸蔬菜细胞的机会越多。 第二,风速。风速越大,水分被吹走的越多,蒸发速度越大。在冬季,洗的衣服被冻成硬块了,但是挂在风口里,次日就能完全干,就是因为风的作用,而挂在温暖的室内几天也干不了。 第三,空气相对湿度((f)就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当空气接近饱和气压的时候,蒸发就会停止。所以,在阴雨天,蔬菜、衣服就不能干燥,蔬菜会发霉变味。当空气相对湿度很小,空气很干燥的时候,蒸发就很快,蔬菜衣服就很容易干燥,所以西北地区的蔬菜粮食不仅容易干燥而且容易保存。当然,可以增加温度使空气相对湿度减小。所以实际上,蒸发的速度决定于饱和差(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 第四,接触面积。和外界接触面积越大越容易蒸发,越容易干燥。所以,人们在晒粮食的时候总是把粮食刮得很薄,面积很大,人们晒衣服的时候也总是把衣服摊开晾起。 任何一个干燥设备,如果能够同时满足上面所要求的四项基本原理,那么就是一个好的、高效的干燥设备,如果不能同时满足,那么就一定不是高效的,也一定会出问题。 人们都知道,在冬季的蔬菜大棚中,温度可以达到40度,一般也在十几度。特别是中午太阳晒的时候,比外界温度要高出20多度。为什么会这样,一般认为晚上温度也高出外界十几度的原因是活体蔬菜的呼吸作用所放出的热量使然,而白天温度升高的原因却是被称为辐射的热效应的原因。辐射的热效应就是当太阳光辐射到物体上以后,物体必然因为吸收光而发热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例如,人在晒太阳的时候,被晒的脸就很烧;又比如,太阳晒到沙地上,沙子的温度可以达到70多度,可以烤熟鸡蛋等等。在塑料大棚中温度高的秘密在于,太阳光在进入大棚的时候是通过透明的塑料进入的,没有产生热效应,而在蔬菜上产生热效应以后,由于塑料薄膜是密封的,不容许空气和外界对流,所以对流放热就不存在,所以就只有进入热量,没有放出热量。所以大棚内部的温度就会不断增加。 人们可以注意一下,实际上冬季在楼房密封的阳台上,当太阳晒的时候,阳台上就很暖和,其实就是热效应产生,但是又缺乏热对流的原因。我们就很好的利用这个现象,来盖起一个房子,这个房子的向阳面(南面、西面、顶部)都用玻璃封闭,而东面、西面和背面用比较厚的土墙或者砖墙砌成。这样一个封闭的、但是透明的房子必然会有热效应,有了热效应就可以用来加热干燥。这个房子我们就叫它干燥房。 很明显,干燥房有以下好处,第一,一次干燥的蔬菜果品数量可以大幅度提高,想一次干燥多少,就可以设计多大。第二,很干净,由于没有暴露在野外中,所以就杜绝了尘土。第三,热效应明显。第四,可以极大地增加接触面积。 但是,很明显,风速不能解决。温度也只是部分地解决,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要使得这种专用的干燥房发挥大的效用,还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极大地增加风速,另一个就是控制温度,即必须有加热设施。通常情况下很简单,用风扇产生风,用锅炉加热,但是这些方法不能把加热和生风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效果不好,成本高。现在就来介绍使加热和生风同时产生的一个简单有效地设施烟囱管。 烟囱实际上就是个很长的管子,只不过它是垂直树立的。铁厂,发电厂和供热中心都有大烟囱,可以把污染烟尘排到很高的高空中,为什么可以使烟尘升得那么高呢?这就必须设计热力学知识。 热力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公式叫克拉伯龙方程,它的公式是pV=nRT,克拉伯龙方程通过对常数的修正,可以应用到实际中,而不仅仅用在理想状态。   P表示压强,单位Pa;V表示气体体积,单位m 3 ;n表示物质的量,单位mol;T表示热力学温度,单位K(开尔文);R表示气体常数,单位Jmol -1 K -1 或kPaLK -1 mol -1 。R=8.314帕/摩尔K。注:所有气体R值均相同。 由于烟囱内部的体积是固定的,所以V是定值,R是常数,所以可以把公式变为:P=nRT/V,由于n/V实际上就是空气密度 的函数,所以公式进一步变为P/T=K (K为 空气密度和R值推导的常数 )。从中得出结论,在暴露大气中,空气密度和温度成反比,和大气压成正比。烟囱内部的公式是P 内 /T 内 =K 1 内 , 烟囱 外部的公式是 P 外 /T 外 =K 外 根据空气浮力定律:F=ma= Va =gV , = 内 - 外 , 推导出烟囱内部的加速度为a=g / 空 。由于烟囱的内外是相通的,所以,实际上P值的内外差别很小,所以 P 内 = P 外 , 所以 可以把加速度看成为近似地和温度差成正比例。公式变更为 T=常数,这样 =( T 内 - T 外 ) K 2 ,这样就得到一个公式 a=g( T 内 - T 外 ) K 2 / 空, 由于 g, K 2, 空 都是常数 ,所以可以把 g K 2 / 空 设为可 K 3 。这样可以直接得出一个结论公式 a= K 3 ( T 内 - T 外 ) , 这个公式说明 烟在烟囱管中的上升升力来自于温度差,只要设法产生温度差,就可以使得烟囱内的烟和空气获得上升动力。 所以干燥问题中获得风速的原理就是烟囱中烟的上升原理,不难知道,我们必须给干燥房修建一个配套的空气加速管道,而且根据浮力原理,这个管道必须垂直放置,放在干燥房的下面,并且通到干燥房中。 要管道的原理主要有:第一,使管道内部的空气呈现层流态,这样摩擦阻力会很小,提速快。第二,保持管道内部和外部绝热保温,保持T存在,如果温度差消失那么空气加速将不存在,甚至空气变冷反而会下沉。 所以管道必须是密封的、光滑的、隔热的。 这样这个类似烟囱的管道就应该起名叫空气隔热加速管。而我设计的干燥设备就是干燥房下面接一个 空气隔热加速管,在管子的下端再建造一个锅炉。所以这套设施必须在有高差的地方,或者要有土崖,或者在顶楼上,高差在12~15米比较好。 要保证锅炉产生的全部热量都通过管道进入干燥房就必须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烟管套在空气隔热加速管中,然后从别的出口排烟。第二,锅炉放在空气隔热加速管中或者地下。或者就用电炉子加热。或者用暖气片放到空气隔热加速管中。 在空气隔热加速管和干燥房连接部分也有讲究。为了保证干燥房中各个地方受热均匀,而且都可能有热气,那么就要在干燥房中开至少6个出气孔,并且布设相应的管道和空气隔热加速管的上端连接,每个气孔都可以开关,用以调节空气流的分布。而干燥房的东墙和西墙的顶部应该开四个排气孔(最好用电动排气扇),用以控制室内的温度和空气流通速度。 这样,一套简单而且高效的干燥设备构造好了。这个构造有些象农村过去的烤烟炉。用这个设施可以在空气温度不太高的情况下快速、干净、高效的干燥蔬菜、果品。这些东西干燥时的温度不能太高(防止烤熟,变质),但是空气的温度也不能太低,保持在35~45度之间就可以。这样可以把干燥需要的所有四个条件都具备,风速增加了,温度也不小,接触面积很大,相对湿度变小( 饱和差变大),而且可以利用太阳能自己产生热量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干燥的天气如何防止被静电电击(欢迎转载)
热度 1 boxcar 2009-6-19 21:18
原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3395201008b2j.html 干燥的天气如何防止被静电电击(欢迎转载) (2008-02-15 00:33:14) 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被人体静电轻微电击的经历,这种电击在干燥的天气(特别是穿了一身冬装的冬季)里几乎防不胜防。这种静电的产生机理非常简单,那就是我们人体的皮肤在干燥环境中如果与毗邻的衣物(特别是化纤类材质)发生摩擦,会产生静电,就像是中小学老师给学生演示过的皮毛与橡胶棒摩擦、丝巾与玻璃摩擦造成的带电现象一样。只要我们运动,摩擦就不可避免(除非你从里到外都穿着非常合体的紧身衣裳),带电也就自然而然了。此时如果我们用手去接近或接触其他可导电的物体,无论是一个金属门把手,还是楼梯扶手,甚至旁边的一个人,都会在接触点或接近点出现一个小的火花,同时我们的手会觉得轻微发麻,手臂会发生迅速收缩,有些是无意识的,有些则是看到火花后的有意识的反应,这就是被人体自生的静电电击的现象。电击现象的实质是人体带有的较大数量的电荷在极短时间内的一次迅速释放,在很短时间内发生火花放电,持续时间虽然不长,但瞬间的放电电流较大,这种电流脉冲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会有个小的刺激。 这种电击虽然不会致命,也没有什么人体伤害,更不会造成大的灾害(除非你碰巧处于高危环境中,例如周围空气中燃料气体的浓度处于爆炸极限中),但却常常造成我们的恐惧,在人际交流中有时也容易造成尴尬,所以我们需要注意如何避免这种电击。下面我谈谈我防范电击的做法。 上边已经分析了这种电击现象的产生原因,显然要避免电击最好不产生静电,其次是让电荷迅速以柔和的方式释放掉或中和掉。在干燥的环境中,人的动作尽量放慢,避免突然的有爆发性的动作(如突然起立、快速走动或挥臂等),这样可以减少静电电荷的产生,降低电位差。此外,维持环境的湿润可以减少静电的产生,因为不同物体带电体带的异号电荷容易通过湿润的空气或绝缘物体的润湿表面泄放中和掉。如果这两条做不到,那还有第三招,可以在最后关头防止电击,具体的做法也非常简单,那就是在你接触或接近良好导体之前,先接触一下附近的某个非绝缘物体,例如砖灰质墙壁、木门等,通过这个接触,以较小的电流把电荷泄放掉。这么做相当于一个带电(电量为Q)电容(人体)C通过一个电阻R放电,放电的最大电流Imax=Q/(RC),在C基本固定的情况下,Imax主要受电阻R限制,R越大则Imax越小,当R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不会发生可见的放电了。当然,放电时间也是由RC乘积决定,如果R太大(绝缘体情况),需要太长的时间放电,而在接触时间不够时,就无法完成放电,遇到金属还会被电击,所以尽量摸砖墙这类物体。 以上是我对人体静电电击现象的分析和防范办法,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试试。 顺便说一下,我是一个自信的物理教师。
个人分类: 科普|6852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