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大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育儿圈新鲜事之——特别老师祖乃甡走马上任
famingkuang 2009-4-29 22:18
育儿圈为了成为真正帮助大伙完成育儿的光荣任务,艺术家祖乃甡先生自愿为大家免费服务。 大家只要把孩子画的画发到育儿圈上的《宝贝才艺展示区》就能得到大师的亲自指导。这可是花钱都买不来的好事喽。宝贝们的父母们,快快行动吧。 感谢艺术家祖乃甡先生! 另外热心于儿童教育的朋友们、正在育儿的朋友们、即将育儿的朋友们来吧,请加入育儿圈。有意者请点击下面育儿圈图标。
个人分类: 育儿圈|1232 次阅读|10 个评论
华山论剑----近距离领略大师风采
热度 1 allern 2009-4-6 16:06
有时候生活就像是一首诗或者一条河流,在年轻的时候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明天或者下一年将发生什么,因为年轻的每一天都是惊喜和不确定,其实,不确定也是一种生活,它让我们永远都不会放弃努力,永远都会为自己的梦想而前行。 就像我,如果没有加入到这个课题,如果没有机会从事 rock engineering ,如果我从事了 underground project 而没有来到世界级大型工程的现场 ······ 就不曾有幸在 2009 年 3 月 28 日领略到世界范围内岩石力学大师的风采。 为期三天的“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长隧洞快速施工关键技术”国际咨询会在四川省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 2 号营地召开,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岩石力学专家齐聚一堂,集思广益,共同为解决锦屏二级深埋隧道岩爆问题出谋划策。首先请允许我列一个华山论剑的名单自我陶醉一下吧。 J A Hudson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教授,英国 钱七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教授 Nick Barton TBM-Q 系统,教授,巴西 / 挪威 Rolf Christiansson SKB( 瑞典核燃料及废物处理公司 ) ,博士,瑞典 Wulf Schubert 澳大利亚 Graz 理工大学,教授 Ove Stephansson 前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欧洲区副主席,教授,德国 L Sousa 前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教授,葡萄牙 Peter K.Kaiser 前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北美洲副主席,教授,加拿大 冯夏庭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副理事长,教授 何满潮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教授 唐春安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 小组主席,教授 谢谢导师把我领进岩石力学的殿堂,此时此刻,有如此机会领略这么多大师的风采,就像一个小孩仰望巨人一样。从前,只能从书本和文献中研读他们的语言,怀着一种虔诚和膜拜的心情。如今,当书中的那些大师就在你的面前,并且可以近距离地凝视他们,或者还有机会 shake hands, chat and learn from them ,你突然发现原来他们也是普通的人类而已,他们也有快乐得像孩童样的神情,也有沉着思索时的全神贯注,还有 Presentation 时的意气风发。虽然他们站在岩石力学高高的殿堂,但是,此刻我离他们近了,可以近距离学习他们的思想和领略他们做学问的态度,可以默默关注他们的人格情操,还可以仔细聆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 J A.Hudson ,是一个满头白发满脸白络腮胡子的老头,神采奕奕,如果可以借鉴《射雕英雄传》群英谱的话,应该是象周伯通吧,不过他的功力可能是黄药师级别的。对于他应该是我最早认识的大师吧,因为老师的简历里他是导师的导师,而师兄去年也刚刚从他手里接过“ Rocha Medal ”奖杯,其神情举止早已铭记心中。同时,他又是 Int. J. Rock Mech and Min Sci 杂志的主编,每次阅读这个杂志论文的时候都会记起他,一句话,高手中的高手。最后,有幸目睹他的乒乓球技,横拍,作为老外,实力了得。 钱七虎,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界的元老级人物,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掌门人,引领中国岩石力学学会活跃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大家庭里,带领着中国岩石力学界的专家学者们为国家许多大型的工程做了重要贡献,典型的中国老头,走路的时候背着手,总是在思考问题的样子,也许大将都是这种风采和神韵。 Nick Barton , TBM-Q 系统的创造发明人,名副其实的大牛,在隧道和地下工程领域纵横驰骋数十载,代表着巴西、挪威和英国的岩石专家水平。功力应该用“洪七公”老人家的水平来比拟吧。不过我对这位大师还是首次听闻,只不过他声名在外,属我孤陋寡闻罢。这次 workshop 现场运用了他的 Qtbm 准则进行了锦屏二级隧道资料的分析,得出岩爆和岩体参数的准确范围,仰慕之情溢于言表。近距离第一次看见发明那个系统的作者就在我的面前 presentation ,真是高山仰止。 Peter K. Kaiser ,前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北美洲副主席,加拿大 Laurentian University GRC 中心的主任,世界岩爆的领军人物。导师 1992 年在其中心合作研究两年一直到近期的国际重大合作交流基金,这么多年,交流合作研究不断。他应该算是一个憨厚的老头,学者风范有目共睹,分析问题也正中要害,一针见血,以数几十载的岩爆研究心得指导这次 workshop 中产生的问题,个人觉得其提出的指导思想对现场问题最有帮助,也是导师最得意推荐的专家。功力应该是神雕中的“郭靖”,有其独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如果没错,他的理论成果应该是我今后一段时间长期研究和学习的方向之一。 Ove Stephansson ,前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欧洲区副主席,世界地应力研究 NO.1 。这个老头是典型的德国人性格,也是几个老外专家里面我唯一接触和交流过的教授,影响最深就是对学术热情而忘我的投入。每天晚上他都在同学的办公桌前处理邮件和搜集当天汇报的材料,我们协助提供相关资料的时候,他甚至可以单膝跪在电脑桌前,七十老者,举止神情令人膜拜,让后生可畏。也是通过他我知道了沈宝堂和 fracom 公司以及有关地应力研究一些知识。功力应该是“南帝”吧,一指行天下。 属我孤陋寡闻,外国专家中 Rolf Christiansson , Wulf Schubert , L Sousa 我就不曾听闻,至于他们相关的研究成果我也阅读甚少,只能留待以后慢慢消化和吸收了。 冯夏庭,即将在 2011 年中国举办的国际岩石力学大会期间就任下届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席,作为中国人,是首次获得该项荣耀,这是中国岩石力学学会以及全体中国岩石力学工作者的骄傲。由于是朋友的导师,了解甚多,做学术,做人,雷厉风行,敢为人先,是目前国内岩石力学界理论结合实践研究成功典范中不可多得的中坚力量。希望他主导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期间,中国的岩石力学水平能够达到一个更高层次。 何满潮,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岩石力学界最活跃的一份子。长期以来,把工程地质学与工程力学相结合,致力于煤矿软岩工程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硕果累累。脸上洋溢的总是笑容,为人谦和平易近人,乒乓球技高超,有幸领教,佩服佩服。 唐春安,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小组主席。用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是:“实力大于名气”的学者。有点象别人形容 DUT 。他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对学术的执着和痴迷,无论在哪里看见他,你大多见到的情形应该是他跟专家、学者探讨学术问题,或是为了一个更好的创意或是为了研究中的一个疑问,亦或者他在给学生讲解最新的科研和思想心得,只要你在他的周围,不知不觉就会被这种追求学术的虔诚心灵感染,也许这就是对近朱者赤的最好诠释吧。当然,除去学术和指导,他也应该很懂得享受生活,他的散文情真意切,用词行云流水,典型学者风范。 有幸接受这样一次精神、视觉和听觉的洗礼,比读上十篇他们的文章受益来的更快。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只是如果仅仅是对书面的了解和判断,也许远远没有现场亲身经历一样令人记忆犹新,领悟迅速。也许下次再看他们的文章我就可以想象他们的神情以及研究的思路。而这样的机会,恐怕也只是一生一次,下次再能聚集他们所有的高手恐怕已无可能,而“华山论剑”还会发生,只是会换了时间和人物罢了。就象武侠小说,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过后,还会出现郭靖黄蓉和杨过等等,历史在前行,而岁月长河永远年轻奔腾 ······ 洗礼和兴奋过后,就是怀揣着对他们的仰慕和虔诚,沿着他们的脚步继续前行和追逐,而这一切,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生存的意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965 次阅读|2 个评论
文汇1:中国的大学
pony911 2009-3-28 03:02
华裔数学家丘成桐痛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七大弊端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3/217719.html 中国的大学离世界水平究竟有多大距离?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2519 研究生导师的五个层次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2327 专题导读:论文写作 http://www.sciencenet.cn/blog/blogsubject.aspx?id=27
个人分类: 技术交流|2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吴传钧先生追悼会
王铮 2009-3-20 08:27
为了参加 3 月 19 日吴传钧先生的追悼会, 18 日会议一散,我们就忙着赶回北京。吴静是第一次到香港,这几天一直呆在中文大学,开会,连港岛都没有过去,所以我劝她留下,她斩钉截铁地说:不,做艰苦边远地区课题时,吴先生提了那么的好的意见,启发了我的论文,我一定要去。 艰苦边远地区课题是我们为国家人事与社会保障部完成的一个重要项目,项目要解决的问题是对全国所有县市做艰苦边远性分类从而作为公务员工资发放的基础。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因为你可以感觉到一个地区艰苦,可是甲地比乙地艰苦多少你难以定量,不定量,各个地区就不服气,男儿有泪不轻弹,就是不到提薪时。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一开始连哪些因素导致艰苦都是不清楚。就说气温吧,高了,热,人受不了,低了,冷,人也受不了,不高不低,庄稼又不长了。这些都还不算,可以分别构造独立的模型,最难的是经过复杂的计算,得到全国的指标,如何知道是正确的。吴传钧先生被人保部聘请为我们检验组的组长。吴传钧先生提出一个个意见,注意胡焕庸线的影响,因为这是一个实证的结果。这样,我们课题组讨论一艰苦性因子为基础,模拟计算这些因子是否会导致胡焕庸线,以胡焕庸线作为判别宏观的判别指标。以夏海斌为骨干负责因子选择,以戴霄晔为骨干建立 GIS ,以吴静为骨干,采用自主体模拟,计算发现在中国工业化前的,艰苦性因子驱动导致的人口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是的人口数站全国的 94.8% ,而胡焕庸先生 1930 年代得出的实际测算值是 94.4% 。胡焕庸线的存在性标准后来成为我们选择因子的主要基础之一。这个工作成为了吴静论文的一个基础。吴传钧先生主持鉴定的我的另一个课题是《上饶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鉴定会前,吴先生说:王铮,你的报告,提出上饶旅游业的后发优势何在,交通瓶颈怎么突破,我就给你通过,说不清楚,就再研究吧。问题真是抓到了要害。 19 日上午,我与吴静、孙翊赶去了追悼会场,本来我妻也想去,可是有课走不了。到了八宝山,已经有上千人聚集在东大厅门口。参加追悼会的人,基本上是一些学者,有许多我的老朋友和师长。我见到的有我的长辈,广州中山大学的许学强教授,也有我的同辈,乌鲁木齐来的中科院新疆分院张小雷教授,大家不远万里,为的就是表达一个敬意,一个对学者的敬意。表达敬意的还不止来自中国,在东大厅门口放在两个花圈,分别是国际地理协会和国际地理协会主席送的。我想,这与吴传钧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地理学与国际地理学的交流和国际化不无关系。 追悼会开始了,人们缓缓步入大厅,像吴传钧先生遗体告别。这时我发现送花圈的有温家宝总理、李长春、习近平等各位政治局常委。我心跳了一下,去年我的博客文章批评说:温总理,吴传钧先生就是大师,可惜官本位的叶子一叶障目了。看来,温总理是看到了。可惜吴先生过世了,我想曾经作为地质队员的温总理与我们心理应该也有同样的悲痛。出门后,吴先生的弟子刘彦随研究员告诉我,胡锦涛总书记来电话问候了,政协副主席陈宗兴专程悼唁了吴传钧先生。我想,这是一个地理学家的骄傲,一个肯定,对吴传钧先生对国家贡献的肯定。今早,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的来电,他说我上次的回忆录不对, 1985 年,在吴传钧先生鼓励下,他与我商量后把黄万里先生对三峡大坝的批评登载在《青年地理学家》第四期上,表达百家争鸣的意愿。我想作为一个学者,吴传钧先生不仅有学识,而且有气节。中央领导人对吴传钧先生的肯定,说明国家需要同时有学识有气节的学者。 在悼唁大厅外,我见到了老朋友樊杰教授。他作为吴传钧先生传人系列,正在主持中科院地理所的经济地理研究。我们谈起,是吴传钧先生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需要协调的思想,引导陆大道、樊杰教授提出了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作为市场经济思想和环境管治思想的结合,是中国地理学对世界的一个贡献。 我在香港,代表我与北京大学李国平教授负责的中国地理学会区域管理专业组写了一副挽联: 有拉采尔,有白兰士,有吴传钧,人地关系层层深。 走利物浦,走新中国,走全世界,经济地理步步高。 代表计量地理专业委员会也写了挽联: 大师何处觅,传钧先生即大师,高山仰止声容在; 地理今日新,人地关系系地理,永续发展思想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282 次阅读|7 个评论
沉痛悼念吴传钧先生
王铮 2009-3-15 09:44
在外地开会,收到中国地理学会的讣告,吴传钧先生去世。我心情十分沉重。鉴于地理学会特别通知,不要打扰他的家人, 各位同仁,务必不要往 吴 先生家里打电话或登门致哀 ,我用我去年在吴传钧先生祝寿会上的报告纪念吴先生。挽吴传钧先生: 大师何处有,传钧先生即大师,高山仰止声容在; 地理今日新,人地关系释地理,发展持续基础存。 中国地理学会 : 接收唁电邮箱: condolence @ igsnrr.ac.cn 作者2007年中秋节拜访吴传钧先生时合影 吴传钧先生就是学术大师 今天是吴传钧先生 90 岁寿辰,我很高兴,所以我要发言。 记得是 2006 年初,学术界传温家宝总理问:为什么现代中国不出学术大师?我当时曾经说,现代中国有学术大师,只是家宝总理你看不到。哪么谁是大师,我认为吴传钧先生就是大师。 什么是学术大师呢?大凡学术大师至少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有系统的学术开拓性;第二、持续地热情地组织学术活动。至于有高尚的人格,我想那是次生的。物理学家海森堡为希特勒德国研究原子弹,与法西斯同伍,但是我仍然认为他是学术大师,不过是有缺陷的学术大师。 哪么为什么说吴传钧先生是学术大师呢?我觉得他不仅完全符合前面两条,而且他的人格高尚。 吴传钧先生是 1940 年代末从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的,接着发生了 1949 年的革命,中国开始计划经济了。计划经济来了,国家需要布局生产力,传统的区位论不够了,因为区位论是考虑企业利益的,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这时国家关心的是全国利益,具有某种宏观经济视角。其次,当时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理论区位论被宣布为地主资产阶级学说。因为杜能的区位理论是建立在地价基础上的。苏联革命后宣布土地国有,没有土地销售,于是没有了地价。区位论被宣布为地主资产阶级学说。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带头人承担起创立起新经济地理学的任务。这个新经济地理学与区位论为核心的微观经济地理学不同,它是一种宏观的。这样, 吴传钧先生等,放弃了经典经济地理学强调的空间观念而代之以地域, 地域与空间不同,首先他是一个区域,是有范围的空间,其次它是一个经济体,具有人口、资源和环境结构。他们把苏联的区域生产综合体引进中国,改造为地域生产综合体,把它作为一个经济体看待。吴传钧先生强调地域生产综合体具有类型,而且可以配置和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向。这就是什么,这是 1970 年代西方经济学才系统认识到的绝对比较利益可以内生形成的思想,也就是专业化分工的思想。这些思想实际上构成了 1990 年代的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基础。可惜 1958 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搞产业聚集,不搞专业化,甚至不要产业化,提倡建设自给自足的庄园式的人民公社,顺便提一句,人民公社不是毛泽东的发明,是另一个领导人的发明。没有了产业化和专业化就没有了现代经济,因此 吴传钧先生带头开创的宏观经济地理学 内容研究变得停滞不前了。但是地域系统的概念得于发展。这为 1978 年后的宏观经济地理学得以发展奠定了基础。地域系统的观念,对地理事物提出分类,是有理论抽象的。美国地理学派,例如哈特向,强调地理学研究特殊性,对象是个别案例,结果校长请他们走人,地理系关门大吉。任何一个学校,不论它有什么显赫地位,不搞理论地理学,地理学是发展不起来的。 吴传钧先生的系统的学术开拓另一个领域是 新人地关系学说 。关于人地关系理论,我得多说几句。最初的德国拉采尔学派把它解释为环境决定一切,俄国气候很冷,所以俄罗斯人冷酷无情,他有非科学性,自然遭到俄国人普列汉诺夫和斯大林的反对,被宣布为资产阶级反动科学。我们公认的学术大师蔡元培就是这样接受人地关系理论的,不过蔡元培大师认为中国地处温带所以国民温良恭俭让。但是这个学说后来被法国人白兰士学派发展为人地相关学说,地球对人类以一定概率关系作用,科学性加强了。 1950 年吴传钧先生、施雅风先生撰文说用辩证法改进人地相关理论, 1953 年后在学习斯大林地理科学思想旗帜下,遭到了系统的批评, 1956 年这个批判达到了高潮;谢天谢地,这个批判基本上是学术界的,所以没有人因此化成右派。 1972 年,北京大学王恩涌先生根据北京水库被污染的问题,翻译了国外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强调环境与发展协调,结果被指责为搞资产阶级的人地关系论,下放到了黄河委员会。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最初开拓者华东师范大学的胡焕庸教授, 1950 年就被下放到淮河委员会,后来只能研究自然地理学了。 1956 年,胡焕庸先生被点名批评提出中国人口过多,开荒是治标,节育才是治本。中国要节育的观点应该在马寅初先生提出之前就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要考证。中国现代地理学、地质学研究,很多是李希霍芬等外国人开创的,我们还是应该承认他们的。 1980 年吴传钧先生撰文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从而重新定义了人地关系学说。人地关系被强调了两条新原则协调和人的主导性。协调,来自所谓人类生态学,是西方管理学的产物。但是主导是中国哲学的产物,荀子说人类在这个世界要分明使群,庄子说:要物物而不物于物。根据这个思想, 吴传钧先生提出环境保育而不是通常的保护,认为要提出建立环境保育体系 ,强调 PRED 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协调),顺便说一句 PRED 协调这个词实际上是我和华东师范大学丁金宏教授、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发明的,那时候我们是研究生,说话人微言轻。为了说这个思想,吴必虎说发明个外国词,国人就可能接受,我们就搞了个名词,果然流行。吴传钧先生肯定了我们这个词,并且提出 PRED 协调是现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核心问题。他突出强调了协调的主动性。在他的新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后来中国作了不少工作,特别是毛汉英先生作了许多工作。形成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学派思想。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包含了主动地协调人地关系,而且这个协调是在地域系统体系下协调的,是一个资源环境有限的系统,这是吴传钧学术开创的新人地关系理论。现在西方地理学不大使用人地关系这个词,因为他们没有理解中国人强调的分明使群,要物物而不物于物,还不够理解地域系统的有限性。 总之,吴传钧先生 领导建立了宏观经济地理学和重构了人地关系理论 ,在学术研究上达到了解放前那些被承认的大师的学术贡献,他就是大师。只不过他两次创立理论,都在某种政治压力下,难能可贵。 吴传钧先生不仅作了系统的学术开拓,而且积极组织活动。长期以来,吴传钧先生是中国地理学会的主要负责人,他还积极活动,使得国际地理学联合会( IGU )恢复了大陆的中国地理学会的合法定位,并且被 IGU 大会连续两次推选为 IGU 副主席。为了推动学科发展,吴传钧先生积极扶植年轻人。 1986 年他领导召开了中国地理学会第一届学术大会,这也是中国文化革命后第一个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学术大会。为了办好这次会议, 1985 年 12 月他专门约我,当时的北京大学研究生保继刚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梁韬到他家商讨会议细节,没有一点大专家的架子,平易近人又工作细致。 象吴传钧先生这样的学者,国内还有一批人。为什么温家宝总理会提出那个问题呢?因为他看不见,一叶障目呀。我一直认为,中国地理学家吴传钧懂经济、懂地理,最应该成为中国的政协委员,可是中国地理界出了许多政协委员就是没有吴传钧先生,真是讽刺。就在那次我与保继刚去吴传钧先生家,我谈到黄万里先生反对三峡大坝的意见,黄先生曾经给我邮寄了材料,希望我在《青年地理学家》登出,可惜那时候我没有胆量登出,我们是个学生学术刊物,怕被关闭。这样的刊物,一个总支书记就可以关闭它。吴传钧先生说,三峡大坝的主要问题是人口问题,将来会引出大量移民问题。我想吴传钧先生如果是政协委员至少可以直接向中央提出,帮助农民。可惜我们的领导人一叶障目了,什么是叶子,就是官本位。还有就是认知障,认为只有外国人才有学问,象我们有个科学思想,要发明个外国词才被承认。我告诉大家个秘密,吴必虎搞旅游规划,他使用一个词叫昂谱分析,有些人以为是舶来品,不是的,这是他的发明,别上当。 PRED ,昂谱,我们从来没有说过是外国人的发明,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是外来货?因为他们习惯认为英文论文比中文论文高明,好东西都是外国人的。这个毛病不仅我们有,德国人也有。克里斯泰勒提出中心地理论,在德国吃不开,后来被美国人重视了,出口转内销,他红起来了。这是 1950 年代的事,只认可出口转内销的德国,这时是一个二流国家了。中国要崛起,就得自信,就不要贬低中文。我这个人有点驼背,小时候干活留下的残疾,但是我见到外国人总是想挺起腰。我妻子说,孩子他爸,最近几年你好像没有年轻时驼背了,我说外国人见多了呗。我们中国人挺起腰,我们就可以发现身边有大师。承认中国的学术,你就会发现吴传钧先生开拓宏观经济地理学,革新人地关系理论,他就是大师。 附:2007年中秋节日记(节选) 2007-9-25 按编辑要求修改《中国科学的八年之痒》,拟发表在《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中秋节,与妻到吴传钧院士家拜节,谈新经济地理学。先生认为这是地理学的一个机会,关键是纳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思想。接着谈到选拔院士事,先生多有感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57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學傳播向文懷沙大師學習!
jiangjinsong 2009-3-7 20:41
科學傳播向文懷沙大師學習! (2009-02-27 16:22:44) var $tag='文怀沙,科学传播,杂谈'; var $tag_code='9c3d2bbf91405db84623ee8b24ff041c'; 标签: 文怀沙 科学传播 杂谈 最近兩天,這個老頭可是熱點人物,各個網站上都在熱議此人。 有他的弟子和利益相關人站出來辯護, 也有旁觀者嫌李輝對老先生下手太狠, 更有許多人借機指桑罵槐,譏評時政。 林林總總,非常八卦,非常和諧! 在李輝胡適之風格的考證面前,是非真偽對於有點基本常識的人都很清楚了。 當然,這位風流文人畢竟一大把年紀了,而且各種頭銜已經收穫一籮筐,弟子、朋友、經紀人等巨大的產業鏈也早已打造完成,并取得不錯的收益,即使無法再以國學大師身份獲取超級利益,已有的社會資本也完全可以維持運轉并繼續創造現金流。 如果沒有人站出來指控這些年詐騙財色,提起法律訴訟,此老可無大礙。 除了李輝所強調的誠信等人類基本價值之外,我們可以從此事件中獲得什麽樣的啟示呢? 我暫時想到以下幾個方面,請其他網友補充: 1,身體健康無論如何強調都不過分。爲什麽李輝要不厭其煩地多方考證文某的年齡?不少人認為小題大做。那是因為對文大師來說,高夀是其核心競爭力,對普通 人最具殺傷力。人們一定會猜想此老很有道行,也許精通養生之術,說不定真像其自詡的那樣擅長房中術等等。一個精通古典文學的學者不足為奇,但是一個長壽的 學者就有點詭異而近妖了。活得長最大的好處是:當時的競爭對手,不戰而亡,歷史總是後死者撰寫的。如果不是李輝做這翻費力的考證工作,將來文某也許就是國 學大師了。所以,對於那些長期與論敵纏鬥者來說,文大師的經驗是不必理睬他們,只要活過他們,將來可以把他們說成是自己的學生,說他們曾向自己求教,可以 把當時所有最有名的名人都說是與自己穿一條褲子的, 今天您是不是就開始鍛煉身體,早睡早起,節制飲食,戒掉香煙,不喝可樂,注意養生,只吃八分飽,飯後百步走,? 2,在今天視頻時代,一個人的形象太重要了。請試從電視記者、編導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一位很有學問、很有修養的老先生,其貌不揚,僅憑那些普通人無法判斷 高下的專業知識,能給電視臺帶來轟動性的收視效果嗎?所以,文大師如此高齡還堅持每周做面膜,是深諳此道,對視頻時代的傳播學體會很深的。我覺得男性化妝 品可以考慮請文大師代言,效果應該不錯。 中國科學傳播誰有文大師這番功力?各位高手,是不是該捨得花本錢買高檔化妝品,請造型設計師來設計頭髮、鬍子、簽名、博客的風格了? 3,人民渴望大師,如饑似渴!大師的名頭僅此事件也許會變得很糟糕,你才是大師呢!可能變成憤怒的罵人話。但是,媒體之所以如此熱衷炒作大師,還 是因為這是一種極其稀缺的資源,媒體又缺乏識別大師的能力,所以當看到某人疑似大師時,很樂意給人扣上大師的帽子。當然,媒體也是很勢利眼的,一旦發 現不是那麼回事,會以同樣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勢扣上騙子的帽子。 有志青年從現在起是不是就該發奮努力,抓緊時間學習,爭取把自己打造成真正的大師? 先從背《古文觀止》開始吧! (不是說笑,文大師真的曾給他的弟子推薦《古文觀止》,還親自挑選篇目,要承認大師的教育思路還是挺正確的。大師當時就對弟子說,你能把這些文章背熟就可以唬人了,這正是大師的心得。大家如果對大師受到的禮遇嫉妒不服氣,想想你的文學功底比大師的確差了不少不是嘛?)
个人分类: 遊戲筆墨|3678 次阅读|3 个评论
乱世出大师
可真 2009-2-23 23:42
今天给研究生讲先秦哲学。先秦哲学的主体是春秋战国(前 770 年 前 221 年)的诸子哲学。围绕诸子哲学,讲了两个问题:一是春秋战国为何会出现百家争鸣、诸子蜂起的学术繁荣局面?二是诸子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什么?对于前一个问题,我有一些新的想法。我的主要观点是,春秋战国是介于实行封建制的西周与实行郡县制的秦朝之间的一个特殊时期,无论是封建制的西周与郡县制的秦朝,其国家政治制度都是属于君主制,这种君主制的政治制度都是不能容忍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的周厉王的弥谤是压制言论自由的专制主义政治典型,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压制学术自由的专制主义政治典型,所以,在君主制社会稳定时期,是不可能出现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的局面的,春秋战国之所以会出现诸子蜂起的局面,是由于当时旧的君主制社会正在土崩瓦解而新的君主制社会又尚未形成,从而客观上形成了这一时期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专制主义真空,正是这持续时间长达五百余 年之久的 专制主义真空,营造起了这一时期言论与学术空前自由并且相较于古代乃于近现代也堪称为言论与学术绝后自由的政治环境,从而为当时百家争鸣、诸子蜂起的学术繁荣局面奠定了厚实的社会基础。推而广之,从古代到现代,只有在乱世从而出现专制主义真空的情况下,中国的言论和学术才是自由的,从而才有自由的思想和繁荣的学术,而且乱世持续时间越长,自由的思想就发展得愈充分,从而学术的繁荣局面也维持得越久长,反之亦然。所以在古代到现代的中国,不仅政治上是乱世出英雄,而且学术上也是乱世出大师。
个人分类: 教育|5456 次阅读|15 个评论
想跟大师学写“年终总结”吗?
热度 1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08-12-29 01:34
想跟大师学写 “ 年终总结 ” 吗? ... 转眼一年又将过去 , 所谓“ 光阴荏冉 , 岁月如梭 ” … 每到这个时候 , 年纪小的一般都很高兴 , 因为要过年了嘛 , 可以名正言顺地尽情玩耍 , 至少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压岁钱 … 而年纪大点的一般总要自我伤感一番 , 直感叹 “ 逝者如斯 , 奔流到海不复还 !”, 或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 ” 云云 … . 最不幸的是年龄不大不小的那些 “ 上有老 , 下有小 ; 外有老板 , 内有老婆/公 ” 的 , 平时就已经累得晕头转向快找不到北了 , 到年底还要写一堆 “ 年终总结 ” ,如向领导汇报自己发表了多少篇垃圾文章了、又为领导办了多少实事啦等等 …… 有基金的要详细解释基金是如何用的、没有基金的就得乘机拼命为明年申请基金打下一些舆论基础;基金少的不够用的,要解释为何预算超支?而基金多的用不完的,更头大!削尖脑袋想着如何把基金用出去(否则明年就会被减少基金使用量!) …… . 在公司讨生活的 , 则一边要向老板猛拍胸脯保证明年业绩一定会上升 20% 以免自己被炒鱿鱼 , 而一边还要向老婆耐心解释因为世界经济危机所以明年的工资无法调高 20% 以免被怀疑自己 “ 无能 ”…… . 罢了 ! 罢了 ! 二傻虽然从天狼星来 , 既然到了地球 , 也只好入乡随俗 … 年终总结一定是逃不掉的 !... 只是如何写 “ 年终总结 ” 呢 ? 真的是头大呀 ! 因为我们天狼星人一生只做一次总结 : 那就是在 “ 圆寂 ” 或 “ 羽化 ” 的时候 …( 地球人中那些需要 “ 盖棺定论 ” 者 , 估计多少跟咱都有些远房亲戚关系 … 嘿嘿 !) . 还好 , 师傅一锅粥比俺早到地球 , 已经有了些经验 , 看俺整天愁眉苦脸的囧样 , 心发慈悲 , 偷偷将老爱 ( 爱因斯坦 ) 当年的年终总结复制了一份 , 让俺照着模仿即可 … 俺一看 , 还真不错 ! 特向朋友们推荐推荐 , 跟大师学写 “ 年终总结 ”, 决不吃亏 ! . 以下便是老爱 1905 年的年终总结 , 原文是一外国朋友写就 , 二傻只是将它翻译成中文了 , 好让大家学得容易一些 ( 黑色字体是问题 , 蓝色字体是回答 )… . 哈哈 !谨以此文,敬祝科学网诸位大侠及看官: . . . 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 ============================================================ . '05 Annual Performance Review: Albert Einstein 爱因斯坦 1905 年终总结报告 ... Employee's Name: Albert Einstein 雇员姓名 : 阿尔伯特 . 爱因斯坦 Supervisor's name: Dr. Friedrich Haller 直接上司 : 哈勒博士 Title: Patent Clerk Third Class 头衔 : 三级专利文员 Location: Bern Patent Office 单位 : BERN 专利局 Year: 1905 年份 : 1905 Overall Rating( 总体评价 ): Poor Excellent 差 中 优 Instruction: Please complete each part of each question and discuss with the employee during the performance review meeting. 说明 : 请在年终考核会上与雇员面对面讨论其表现后 , 完成以下全部问题 . . . PART 1: JOB DEFINITION 第一部分 : 工作性质 . Describe the employee's du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indicate the relative priorities of key elements. 请描述该雇员的工作岗位的职责和优先任务 . . This is a patent office, Albert. Your job is to transform written patent applications into clear and precise language, and to study applications and pick out the new ideas of an invention. These are the priorities. Where does it say that your priorities are rewriting the rules of the Universe, unifying space and time, unifying radiation and matter, or demonstrating the existence of atoms? . 爱因斯坦 , 我们是一个专利局 , 你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将别人递交的专利申请整理为清晰和精确的文字 , 并仔细研究它们 , 指出其新颖和创新之处 … 您在哪里看到自己的工作是去重写宇宙的规则 , 去统一时空的概念 , 或去证明原子的存在 ? . . PART II: PERFORMANCE FACTORS 第二部分 : 工作表现 差 …… 优 1. Works well with others 是否有团队合作精神 ? 2. Is willing to work in assigned responsibilities 是否忠于本职工作 ? 3. Demonstrates skill and proficiency in carrying out assignments 是否具有完成本职工作所需的技巧和能力 ? 4. Strives to improve work methods as a means toward greater efficiency 是否努力钻研工作方法以提高本职工作效率 ? 5. Is willing to take on additional responsibilities 是否愿意接受更多工作职责 ? 6. Makes sound and timely decisions - analyzes facts and reaches logical conclusions 是否能够及时分析事实并作出合理判断 ? 7. Is a reliable employee (attendance, punctuality, consistent work) 是否可以信赖 ?( 如 : 是否全勤 , 是否上班准时且专注 ) 8. Shares credit appropriately 是否能与同事分享业绩 ? . PART III: PERFORMANCE SUMMARY 第三部分 : 工作总结 . 1. List aspects of the employee's approach that contribute to his effectiveness. . 请描述该雇员完成的主要工作和业绩 . . Albert does a good job of processing patent applications. He seems to enjoy his work and have a competence for it. I put him down for "excellent" at "analyzes facts and reaches logical conclusions" -- no problem there, we can all agree. . 在处理专利申请的工作上 , 爱因斯坦相当好 ! 他应该比较喜欢自己的工作 , 而且也能完成任务 . 所以我在 “ 是否能够及时分析事实并作出合理判断 ?” 这一项上给了他一个 “ 优 ”. . However this year he seems to have devoted much of his time to publishing a series of outside papers. While this is not the primary responsibility of his position, I have to say he has done reasonably well in this respect. . 然而 , 这一年中 , 他好象用了很多时间去发表一系列本职工作之外的文章 . 虽然这些并非他这样位置的职员的主要责任 , 但我要说在以下这些方面他干的还是不错的. . ( 注 : 其中英文的 下划线部分 有老爱原始文章链接 , 感兴趣的可以进去细读老爱的原文 … 不过俺不建议大家都去看,因为看了就会发现他其实没您想象的那末伟大动人! ) . 1. In March, On a heuristic viewpoint concerning the 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light , contradicted the well-established wave theory of light, replacing it with a quantum light theory, based on evidence from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and other prior experiments. You called this paper "revolutionary," and many physicists agreed, although some resisted your conclusions. . 今年 3 月份 , 发表了文章 “ 关于光的产生和变换的一个启发性观点 ”... 通过研究光电效应和其他实验证据 , 试图用光的量子说来代替传统光 的波动说 , 号称是 “ 革命性的 ”… 学术界对此褒贬不一 . 2. In April, your PhD dissertation A New Determination of Molecular Dimensions measured the size of atoms (and also Avogadro's number), making the theory of atoms more concrete, particularly the kinetic theory of heat,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data about solutions of sugar in water. While atoms had been proposed 2500 years ago and were widely believed in, you helped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m. ' 今年 4 月份 , 完成博士论文 “ 关于 分子大小的一种新的测定方法 ”, 测量了原 子的大小 ( 还有阿浮伽德罗常数 ), 使得原子论具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 特别是 , 还通过研究糖在水中的溶解度数据 , 发展了热学的原子论理论 基础 … 虽然 “ 原子论 ” 在 2500 年前就有人提出过并被世人广泛相信 , 你 却提供了比较好的证据 . 3. In May, On the motion of small particles suspended in liquids at rest required by the molecular-kinetic theory of heat further demonstrates the existence of atoms, explains Brownian motion, and shows that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is just a statistical summary, not an absolute law. . 今年 5 月份 , 发表文章 “ 关于悬浮在静止液体中的微小颗粒的运动 ”, 进 一步说明了原子的存在 , 解释了布朗运动 , 并指出 : 热力学第二定律并 非先验的 , 而只是一种统计的结果 . . 4. In June, On the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bodies introduces what you call the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that shows that there is no distinguished state of rest in the Universe, and no one distinguished notion of time; rather that time and motion are relative to the observer. . 今年 6 月份 , 发表文章 “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 号称狭义相对论 , 首先指 出 : 宇宙中并不存在绝对的静止参照系 , 也没有时间的绝对定义 … 其实时间和运动都只是相对于观查者而言的 . 5. In September, Does the inertia of a body depend on its energy content? follows up on the June paper and shows that radiation converts mass to energy according to the formula E = mc 2. . 今年 9 月份 , 发表文章 “ 一个物体的惯性与它的能量有关吗 ?”, 继续发 展了 6 月份的思想 , 指出所谓放射性乃质量变成了能量 , 并推出了公 式 : E = mc 2 . . . . 2. List aspects of employee's approach which require improvement for greater effectiveness. . 请描述该雇员需要学习提高以改善绩效的各个方面 . . Regrettably, I had to put you down as "poor" for "works well with others" and "shares credit appropriately." You had no co-authors on your five papers, and your citations were quite skimpy: no citations at all in your June and September paper, only one citation in your April paper, and not much better on the others. You wrote that your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came to you after a discussion with your friend Michele Besso. But you didn't even acknowledge him in your June paper. This is an area for improvement. . 很遗憾 , 我必须将你在 “ 是否有团队合作精神 ?” 和 “ 是否能与同事分享业绩 ?” 这两点上评为差 ! 你的全部 5 篇文章都没有合作者 , 而且参考文献引用得很少 : 在你 6 月份和 9 月份的文章中根本就没有参考文献 ; 在你 4 月份的文章里也只有一篇参考文献 ! 其它文章也都差不多 … 你自己说过 , 你的狭义相对论的思路来自于与朋友 Michele Besso 的一次讨论 , 但你在 6 月份的那篇文章中根本就没有提到他 ! 这点希望以后改进 . . On the other hand, famous physicists are beginning to visit the offices here in Bern; Albert you must make sure that any hours spent in talking to them are subtracted from your time card and made up for later. You are responsible for making sure these visits do not cause a distraction for others in the office. . 另外 , 由于你的这些文章 , 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开始造访我们在 BERN 的办公楼 . 你应该知道 , 你在办公室与他们的谈话时间应该从你的法定工作时间中扣除 , 并在适当的时候及时补上 . 特别是 , 你必须保证这些人的造访不会影响办公楼里其他文员的专心工作. . In addition, I would have to say your output, while at times quite extraordinary, has been inconsistent. In Q1 you managed to publish one paper in the final two weeks of the quarter. In Q2 you improved productivity, with your dissertation in April, the Brownian Motion paper in May, and the Special Relativity paper in June. Not bad for a quarter, not bad at all. But then you seemed to slump: you did finish one paper 3 days before the close of Q3, but it was only 3 pages long. I admit that some reviewers did find it noteworthy, but really, couldn't it have been the conclusion of your June paper? It almost seems like you held it back just to have something to show for Q3. And then in Q4 -- no publications at all. . 此外 , 我要说你的论文发表频率 , 确实有点反常! . 在第一季度 , 你在本季度末尾的最后两周发表了两篇大作 … 在第二季度 , 你好象比较努力 , 在 4 月份发表了博士论文 , 在 5 月份发表了布朗运动 , 在 6 月份又发表了狭义相对论 … 这表面上看来不错 ! 确实不错 ! 但你后来就有点偷懒了 : 直到第三季度结束前的最后三天 , 你终于才又发表了一篇文章 , 总共只有三页 ! 虽然有的审稿人说这篇文章值得发表 , 难道它不就是你 6 月份那篇文章的小结吗 ? 在我看来 , 你好象只是保留了一些东东 , 好在第三季度也显得有点业绩而已 ! 至于第四季度 , 你就什么屁也没放了 … . You wrote that "A storm broke out in my mind" this year. Let me remind you that our Employee Assistance Plan (EAP) covers up to three psychiatric treatments, should you find them necessary. . 你还老说 , 今年 “ 我的头脑老出现风暴 !”… 我要善意地提醒你 , 我们公司的医疗保险其实包括了几种神经病治疗费用的报销 … 你没准会发现它们有点用 . . 3.The employee ready for increased responsibility? If yes, please explain. . 该雇员是否应该得到提升去做更高的职位 ? 如果是 , 请解释理由 . . Based on his performance as a patent clerk, I cannot recommend Albert for a promotion at this time. . 作为专利局文员 , 我不推荐他继续升任更高职位 . . 4. Does the employee require additional training? If yes, please explain. . 该雇员是否需要额外的培训 ? 如果是 , 请解释理由 . . First, congratulations for completing your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 April. I was impressed that Prof. Alfred Kleiner wrote that "Herr Einstein has provided evidence that he is capable of occupying himself successfully with scientific problems." So clearly, you need no more formal education. . However, based on your file photo below, I would suggest you sign up for the "Dress for Success" class. Really: a striped shirt with a plaid suit? . 首先 , 祝贺你在今年 4 月份终于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 … 特别是 Alfred Kleiner 教授的推荐信中的那句话比较让我满意 : “ 小爱已经证明自己有一定能力可以在科学界混口饭吃 ”… 所以 , 你可以不用再受更多科班教育了 ... . 但是 , 看到你求职申请中的下面这张照片 , 我真的建议你去参加 “ 成功者的着装 ” 培训班 … 真的 ! 你觉得格子花呢的外套配格子花呢的衬里好看吗 ? ... . REF.1: 原文引用自 Peter Norvig 的私人博客 , 网址如下 : http://www.norvig.com/performance-review.html ...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11180 次阅读|25 个评论
【大学咖啡】(10)大师
luohuiqian 2008-11-21 18:42
: 第一章 初识门庭(10)大师 【图释】 黄祖洽 ( 1924.10.2- )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 湖南长沙人。1948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50年该校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科院院士。 先后从事原子分子理论、原子核理论、反应堆和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以及输运理论的基础研究。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研究,对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成功、设计定型及其他一系列科学试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对中国第一个重水反应堆作了理论计算并纠正了苏联专家设计的临界大小数据的错误。近年来开展了氢分子激发态的相互作用及浸润相变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作为主要作者之一的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作为第一作者的中子和稀薄气体的非平衡输运和弛豫过程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与人合著有《输运理论》等;撰有《关于重水反应堆的若干物理问题》等论文80余篇;出版有《黄祖洽文集》。 初到师大,第一次体会到大学之大,乃大师之谓也是在遇到黄祖洽先生的时候。师大物理系唯一的院士,是黄祖洽先生,如前面介绍所言,他对中国物理的贡献在于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研究,属于两弹元勋之一。他拥有辉煌的过去,但却选择到北师大来任教,因为他说他认识到教育才是根本,只有不断培养国家科研的新生力量,一个国家的科技才能不断向前进步,他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 第一次见到黄先生是在入学教育大会上,他给我们讲大学里该如何学习。而后,我们有幸上了他的课《物理学前沿进展》。对一个刚刚从偏远落后地区来到大学的孩子来讲,能看到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心情是异常激动的。而在听完他的介绍之后,我们更是油然起敬。黄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大,那个时候他从我们江西的九江一中走路到了昆明参加西南联大的考试,并顺利录取,成为杨振宁、李政道、黄昆等那一代令中国骄傲的物理学者之一。他也是第一批到苏联留学的中国学者,学成归来投身于国家的两弹理论设计,尤其是氢弹的理论设计,是由黄先生及前任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还有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三个人主要完成的。这让我想起美国的Tyler,就是杨振宁的导师,同样是美国氢弹理论设计者。在原子弹的光环下,氢弹的研究看起来并不重要,实际上不尽然,因为氢弹的威力要远远大于原子弹,而且氢弹的研究可以应用于生产生活。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出的能量就来源于核聚变反应,如果我们能人工控制核聚变,那么世界的能源问题就可以得以解决,受控核聚变也称人造小太阳这正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原子弹的研究更多的是战争因素,而氢弹的研究更多的是为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做贡献。一个是灭亡,一个是新生。由此可见,氢弹的研究意义更加重大。就是作出这样贡献的一个人,选择了退下科研一线,到了教育一线,而且是为大一新生讲授物理学的前沿问题。而对一个大一新生而言,能和大师面对面交谈,是一种荣幸和激励,或许他的一句话就成就了中国的一个物理学家,这是完全可能的。 记得第一次上课,我们纷纷找他签名、合影、题诗。很佩服那老一辈的学者们,学识非常渊博。黄先生精通五门外语,他说他学俄语不过花了一个月时间,这让我们这些学英语学的死去活来的人感慨万千。黄先生还有深厚的古文功底,经常写点诗词,所以在九江一中校友的笔记本上,他就挥笔现场题了一首词,文采飞扬。记得他还说起和杨叔子先生对诗的故事,让人不得不敬佩。如今的所谓科研工作者,能博古通今、文理兼通的,实在罕见。 黄先生还特别平易近人,让我们这些学生感到他非常和蔼可亲。记得大三上他的《粒子物理学》课程,课间时候他总是走下来和我们聊天。聊他在苏联的那次和死神擦肩而过的车祸,聊他在西南联大艰苦的学习生活,聊他和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趣事。我们总是聚精会神地听,陷入沉思。在如今一个浮躁的年代,能发现大师内心的沉静,就是一种学习。他还常跟我们开玩笑,记得一次有个同学剃了光头,他就过来摸摸他的头说:我以前也剃过一次光头,很有意思。然后讲起了他的故事。就是这么一个个故事,让我们耳濡目染了学物理的乐趣,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学家。真正的科学家,是不会为名利世俗羁绊的,他们是真正的潜心做学问,他们是真正在培养下一代科学家。黄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常常看到,下课后下雨,黄先生的夫人擎着一把伞,颤巍巍走到化学楼前,然后黄先生接过伞来,扶着夫人一起又蹒跚走回家,他们穿的都是布鞋和最朴素的衣服。他们住的房子也是简朴的,师大一再说要给他们更好的待遇,他们的婉言谢绝了。这就是真正的科学家,除了对科学的追求,对生活不会充满贪欲。 离开师大已经有三年了,而在师大认识的大师,黄祖洽先生是其一。师大还有更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人格和品质直接影响了我。我能选择坚持物理这条道路,或许跟他们的教诲分不开。只是希望,中国的科学界,能多一些这样的人,让我们看到中国科学的品质,看到中国科学的希望之光!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大学咖啡|1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纳米大师----王中林
huangxy04 2008-11-17 19:09
王中林教授于1982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并于同年考取中美联合招收的物理研究生(CUSPEA),1987年获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主任,是国内外著名的纳米技术专家。王中林教授已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期刊论文400余篇,会议论文140余篇,拥有专利8项,出版4本专著和15本编辑书籍。其中11篇发表在美国《科学》和英国《自然》期刊上),他论文被引用的H因子(h-index)是67。王中林教授因其对纳米技术领域的材料科学以及基础发展做出的杰出及持续的贡献,2002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世界创新基金会院士,2005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院士。王中林教授是从1992年到2002年10年中纳米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个人排名前25位作者之一。2006年,王教授首次发明了纳米发电机,成为了纳米科技领域的轰动性新闻,被中国两院院士评为2006年世界科学十大发现之一。2007年,王教授以前瞻性的发展观首创了纳米压电电子学(Nanopiezotronics)的全新研究领域和学科,有机地把压电效应和半导体效应在纳米尺度结合起来。最近,王教授又爆出纳米纤维发电的新闻,文章发表在《自然》(Nature 451 (2008) 809)上,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89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七嘴八舌】也谈大师效应
luohuiqian 2008-11-11 22:40
所谓大师,当然是指学术水平高超而人格魅力高尚的人,他们的存在,能感染一片人奋进,能号召无数人来学习,一个学校只要拥有过一位大师,它的荣耀和光环是永久的,它的优良传统也势必一代代相传。 只可惜现在的大师几乎先后作古,所剩无几了。仅06年而言,爱新觉罗.启功、陈省身、黄昆先后去世。启功先生去世时,京师广场成了悲痛的海洋,我呆看那灵堂的满堂挽联,顿感失落;陈省身先生去世时,南开也是泪水满天飞,室友是南开人,也曾痛哭了两天;黄昆先生去世时,整个物理学界都为失去这么一个优秀而朴实的物理学前辈而伤心。这就是大师的力量,有大师的存在,那种感觉就是有了主心骨,有了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学雷锋学了几十年,如今仍然需要学习,雷锋精神仍然值得提倡。在水一方,感动一方,这就是大师的力量! 大师带来的效应是很明显的,一个学生来不来这个学校很可能因为哪里有没有大师决定。巴金在上戏时,余秋雨去了那里,结果他也成了一代学者。北大和清华历来人才辈出,大师更是层出不穷,正是大师的力量,让优秀的学生不断吸引过来。我们北师大也有启功、钟敬文、白寿彝、黄祖洽、王梓坤等等。 大师的效应重在范字。我觉得北师大校训最能代表,那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里的范,就是前面说的榜样的力量。我相信,作为大师,这是必须具备的素质,否则,没有资格称之为大师。 如今,像样的大师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院士都是靠资历靠关系上的,他们上了院士之后,自以为功成名就,就不再搞学术,转身权术。如果有能力成为国家高层领导,而且的确能领袖群伦的话,那无可厚非。例如周光召先生、路甬祥先生、韩启德先生等,就是从政科学家的典范。但是如果从政只是为了权术,为了满足虚荣心,为了压制别人,那就成了悲剧。不幸的是,这样的悲剧天天都在发生。如今,不少院士不认真做科研,而是牟取金钱和权力,甚至成了学霸。学霸们压制着年轻人,使新的学术思想难以自由地发展,使学术发展成了畸形,使国家科学成了冠冕堂皇的皇帝新衣,而旁边的小孩也大气不敢喘一个。 所以,大学的传统渐渐在大师的陨落中消失殆尽。大师的正面效应消失了 初生牛犊的大学生,面对一些似是而非的大师,加上年轻的激情和冲动,踏上了大师的负面效应阴影里。 大师的负面效应,在于例。那就是,大师给了你一个例子在那里,于是,你就以为,来到了这个大学,自己也可能成为那个例子。 即使不说大师罢,就是成功人士的例子,就足以影响不少年轻的孩子了。比如这些年,IT行业很火爆,没读完中学的比尔.盖茨也能暴富,于是大伙纷纷决定中途辍学去创业,也就有了网易、新浪、金山这些公司,一时间这些家伙跑到各个高校宣讲。于是创业的热潮一浪高一浪,拍拍胸脯就上了,结果无数人一败涂地,进了监狱。 要知道,那些成功的例子,不过是极少数的典型,绝大多数都是失败的,而人们往往看到别人成功了就冲动,结果输了还不知道怎么输的,这有点想赌场里的赌徒,只知道乱押宝,可又能几次中奖? 大师的负面效应正是如此,很多人看到大师就在身边,或者大师不过如此,或者羡慕大师风光无限,而看不到大师背后的辛酸汗水。于是,大伙就颇以为自己也能成为大师,或者也肯定了不起!这正是无知的悲哀! 就这样,许多盲目的崇拜者和效仿者上阵了,结果可想而知。稀里哗啦,难留下个别幸存者。 或者变成了盲目的自大者,以为来自名校,何等地了不起。出去之后,一切都看不上眼,什么工作都不愿意做。结果只能怀才不遇,落魄的一塌糊涂。这就是社会就业饱和的原因!扩招虽然不好,但是就业问题多数不是扩招引起的,而是学生自己的心气太高的缘故。 可见,大师的负面效应也很严重。需要引起注意。 个人觉得,大师的判定和用途,需要审慎。大师是一副良药,可良药苦口,而且是药三分毒。只有充分发挥真正的大师的正面效应,社会的学问风气才能不再衰败。偌大的中国,平静的书桌,还是多几张的好。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七嘴八舌|17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望-地大
moxj 2008-11-2 21:22
     看了几篇关于回忆导师的文章.马上想起了几位老师.虽然写了南望地大这个题目.但也不局限于地大带过我的老师.去年在科学院的一年,有很多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老师都因为他们的学识渊博让你向往.因为品格高尚让你尊敬.      地大门口写着艰苦朴素,求真务实几个大字.很多老师也像这几个字一样,时刻引导和教育着学生.几年过去了, 殷 老师骑着破车穿梭于东西校区的身影还是一样清晰.作为一位校长,一名院士.他不止用知识引导我们前进,更用他的行动一直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做人习惯.身教胜于言传. 老师们研究问题的精神和习惯一样影响着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态度和方法.於崇文院士讲解问题的严谨还让我记忆犹新.来地大讲学的其他老师一样带给我们无限乐趣和思考.走廊图片里在钟大赉院士旁边有点好奇样子的那个孩子便是我.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的讲坐可谓生动.举个远古时代生物基因传递的例子居然用当今男女姘居关系做比喻.大师们的讲解里闪烁着智慧.更闪烁着人类探索世界的勇气和纯洁博爱的光芒. 以我的水平不知道再写什么合适了,引用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 1935 年 11 月在纽约 居里 夫人悼念大会上的一段演讲结束吧:    在像 居里 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当然了这段话仅表达对老师们的回忆和敬仰.各位老师的教导和贡献还将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一样长大.     (心情激动没有写好,想起了我的大学,把下面的词送给大家) 日暮闲游信步,不觉间,已到东湖.碧浪清风拂眼底,望磨山,樱园秀,梅园顾. 情留许多慕,几番折,他乡远赴.寥寥残星点天幕.待他日,东湖水,谁与渡?
个人分类: 成长思考|3221 次阅读|0 个评论
隆重纪念望远镜发明四百周年-科学大师演讲会
mqjiang 2008-10-12 21:26
今天也就是2008年10月12日上午9点-12点,我有幸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 隆重纪念望远镜发明四百周年-科学大师演讲会 . 主持人:陈建生 院士,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科学新视野国际会议中方主席. 致辞嘉宾: Dr. Jack Templeton, 美国Templeton基金会总裁. 四百年来,人类的视野从光只需走一小时的内太阳系扩展到十万光年的银河系,直至尺度达100亿光年以上的广袤宇宙。在新世纪降临之时,我们已经来到揭开文明史上最深奥秘的前夜:万物如何起源?我们来自何处?什么是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我们是不是宇宙中惟一的智慧生命? 所有这些认知的变化都要归功于天文学家借助望远镜对太空的探索,而望远镜的鼻祖则是400年前荷兰眼镜商里帕席发明的一件小小的光学仪器。导致这些变化的进程可以追溯到或纯属偶然或刻意追求的技术进步; 这些技术对各种导向型研究计划的创造性应用; 对偶然发现的探索;人类智慧的闪光;以及对数学描述自然之美的敬重。 这次盛会的演讲者都是在人类认识宇宙的进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大师,请聆听他们精彩的演讲,从中分享他们的创新经历和卓越智慧吧! 演讲人: 1. 李政道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题目-以天之语,解物之道(From the Language of Heaven to the Rational of Matter). 简介: 国际著名华裔物理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上海;1943-1945年在浙江大学、西南联大学习;1946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物理大师费米教授,并于1950年以一篇研究白矮星氢含量的学位论文获理学博士学位。1950-1953年间他先后担任芝加哥大学叶凯士天文台研究助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助理和讲师及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3年任教哥伦比亚大学,1956年升任该校正教授。时年29岁,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与杨振宁教授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系诺贝尔奖历史上第二位年轻的得奖者。李政道教授在物理学领域有很多杰出成就,发表300多篇科学论文,多次荣获各种奖项,至今一直活跃在物理学研究的前沿。在中国极力提倡重视基础研究和培养青年学者。促成中美在高能物理领域的合作,帮助建成正负电子对撞机。他创办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等多个学术组织,建议设立博士后制度和建立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创办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为促进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端学术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从研究生阶段起,李政道教授即与天文学结下了深厚的缘分。近年来他还撰文研究天体物理与理论物理交叉领域的重大难题宇宙中的暗能量问题。他认为:望远镜的发明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极重要的大事,值得举办各种活动来纪念。 在李先生的演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提到,由于他和杨写的一篇论文,引起爱因斯坦关注,约他们两个到办公室谈话,将近1个小时的往事.他写到,爱因斯坦的手,很大,很厚实,很温暖.我觉得这段经历,绝对比获诺贝尔奖更珍贵.能与世界上最一流的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并得到他的启发和鼓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财富啊. 视频地址: http://www.kepu.net.cn/gb/lecture/s_master/zb_01.html 2.Riccardo Giacconi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 题目-近代望远镜的发展与天文学飞跃(The Impact of Modern Telescope Development on Astronomy). 简介: 里卡多贾可尼(Riccardo Giacconi)是位于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大学教授。他1931年10月6日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在米兰长大。他于1956年在米兰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关于宇宙线天文学,证实了恩雷科费米的一个核相互作用模型。在印第安那大学(靠富布赖特基金资助)和普林斯顿大学从事高能物理博士后研究之后,于1959年加盟美国科学与工程公司(ASE)。他创建了一个空间科学小组,最终设计出第一台X射线望远镜,并于1962年搭载火箭升空,发现了第一颗X射线星―Sco X-1。这一发现成为X射线天文学的创始,导致了UHURU,Einstein和Chandra等一系列X射线卫星的上天。多年来,他发现了宇宙X射线背景,许多现在被认为隐藏着黑洞的双星,以及星系团的大质量X射线晕。由于对X射线天文学的开创性贡献,他获得了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另一半由Ray Davis和Masatoshi Koshiba(小柴昌俊)因对天体中微子的探测而分享。   贾可尼于1973年被聘为哈佛大学教授。在那里,他和他的团队发展了周密的管理方法,让X射线天文台能为全世界天文学家生产标准的数据产品。1982年,他成为空间望远镜研究所首任所长,把用于Einstein卫星的方法用来为哈勃空间望远镜制定运行计划、数据归算和文档系统。1990年,他成为欧州南方天文台(ESO)总台长,领导了构成甚大望远镜(VLT)的4台8米光学望远镜的成功建立。1999年,他回到美国任大学联合体主席,负责建立预期于2010年完成的阿塔卡马大毫米波阵(ALMA)。   里卡多贾可尼是发展X射线、紫外、光学和射电4个天文学领域中最大望远镜的领袖人物。他在现代天文观测能力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视频地址: http://www.kepu.net.cn/gb/lecture/s_master/zb_02.html 听下来的感觉是云里雾里.太深奥了!差点睡着了. :( 3.Geoffrey Marcy2005年劭逸夫天文学奖得主、加州大学(伯克利)教授 题目-寻找宇宙中的地球与生命近代望远镜的发展与天文学飞跃(Searching for Other Earths and Life in the Universe). 简介: 乔马西是加里弗尼亚大学(伯克利)教授、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物理和天文系兼职教授和伯克利综合行星科学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他于1959-1972年就读于洛杉矶公立学校,高中时期兴趣广泛,喜欢上化学和物理课、演奏大提琴和打网球。在UCLA(加里弗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上学时,他受过包括Ray Orbach, George Abell和Mike Jura等诸多教授的鼓励。他在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研究生院师从George Herbig博士5年。Herbig每个月都带他到里克天文台120英寸望远镜观测,他在那里学会了观测技术,特别是恒星光谱学。其间,一位年轻教授Steven Vogt建造了新的高分辨分光仪和探测器,使探测太阳系外行星成为可能。Geoff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类太阳恒星中的塞曼效应。以后他在帕萨迪纳的威尔逊山和拉斯康帕拉斯天文台 获得卡内基基金资助,决定寻找围绕其他恒星旋转的行星。在加州州立大学任职期间,Geoff遇到一个聪明学生Paul Butter。他们发展了一种基于碘气体的新技术,能以每秒3米的精度测量恒星的多普勒位移。   1995年,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宣布发现了第一颗系外行星。Marcy和Butter一周后证实了它,并在两个月内用碘气法发现了分别绕恒星室女座70 和大熊座47转 的行星。他们在两年内发现了十多颗这类行星。到2007年,他们又发现140颗,占了目前已知250颗系外行星的大多数,首次为系外行星的质量、轨道距离、轨道偏心率提供了统计上可靠的信息。1999年,他们同Debra Fischer合作,发现了第一个具有明显行星系结构的多行星系统(仙女座upsilon)。他们也共同发现了行星凌恒星HD 209458的事件。后来,他们发现了第一个土星质量的行星和第一个海王星质量的行星。这些系外行星的发现激起了人们用空基望远镜寻找可居住世界的新浪潮,诸如开普勒,空间干涉任务(SIM)和类地行星发现者(TPF)等等计划,目的都是探测类似地球的行星。马西荣获多项奖励,包括2005年度邵逸夫奖。 视频地址:http://www.kepu.net.cn/gb/lecture/s_master/zb_03.html 对于外星生物和 UFO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未在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系外太空....探测到任何表明有生命迹象的任何信号. 这点终于让人得到了一些安慰,我们目前虽然是寂寞的,但是我们也是唯一的.按照李政道的观点,地球之所以可爱,就是因为有了人类文明,有了那些象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费米,Maxwell等大师在这个宇宙中不大的行星上生活过. 发起单位: 美国John Templeton 基金会 、 中国香山科学会议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 北京大学 协办单位: 北京天文馆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所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 、 中国科普博览 资助单位: John 、 中国科学技术部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中国天文学会 赞助单位: 广州博冠企业有限公司 下面是一些照片:
个人分类: 科学史话|67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师”者“大肆媚俗之师”也
可真 2008-9-27 14:36
我前日所发《 亡命徒哲学、庄子哲学和农民起义 》一文讲到, 庄子并非如有的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什么无政府主义者,庄子何尝主张无政府了呢?其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处世方式,恰恰是表明,他是不置可否地与政府相处的,就是说,他既不反对政府,也不支持政府;既不与政府搞对抗,也不与政府搞合作。这意味着, 在政治上,庄子其实是一个中立主义者 。 庄子是作为一个学者而在政治上坚持中立主义的 。也因为他是一个政治上严守中立主义的学者,所以他才拒官方于千里之外,有诸侯聘请他出来做官,他是一千个不答应,他如此谢绝聘请者道:我宁可做孤寂自在的小猪,也决不去当那虽可风光荣耀于一时却终将被杀头祭神的牺牛!而另一方面,庄子又决无恣意自我张扬的世俗心,更无图谋不轨之意,所以他既非故欲与官方过意不去,更非必欲杀尽天下脏官才自觉爽心快意,而是在自甘清贫的无待心境下,神游于尘垢之外,潜心于天人之际,探宇宙之奥,穷人生之理,最终著成洋洋十余万言,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无价的精神遗产。临其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材,尽天地之间,日月、星辰、万物,无一不是我死后的随葬品,难道还有比这更丰厚的葬品吗?其心胸如此旷达,所以为庄子也。 我以为当今之世,学者要学点庄子精神。 何谓庄子精神?一曰求道之心,二曰中立之心,三曰无待之心,四曰旷达之心。 非有此四心者,不足以为真学者,且因此亦断不可成为如庄子般学究天人、道体理达、思想宏富的学术大师。 庄子的旷达是因于其无待。无待者,除道之外,一无所求也。名利、长生,他全都坐忘,唯独道是存。因其一心求道,是以中立,绝不媚世。故 归根说来,所谓庄子精神,就是中立求道的学者精神。此乃庄子真精神也,而尤为当今学者所缺 。 当今之世,虽似学术大师辈出的学术黄金时代,其大师精神亦有其四,却与庄子精神正相悖反: 一曰求利,二曰媚俗,三曰有待,四曰小鸡 。 要而言之,今之大师,心如小鸡,而汲汲于蝇利之求;眼如鼠目,而殷殷于寸名之望 。因其心唯蝇利之求,眼唯寸名之望,所以媚俗也。今之大师者,大肆媚俗之师也。 诚然,求利之心,人皆有之,此乃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也。但是,人所共有的求利之心与学者的求利之心,实不可同日而语。人所共有的求利之心,不过是人的谋生之情,它表现为人们各事其业、各司其职的谋生活动,离开这些谋生活动,人就无以安身立命,无法生存与成长。学者作为一般人,当然也有这种求利之心,否则也不足以成其为人。然而,学者却又不同于一般人,而是一般人群中的一个特殊团体,一个以学术为生的学术团体。事学术之业,司学术之职,是学者共同的谋生方式。这也就是说,学者作为一般人的谋生活动是通过其学术活动来实现的,学术活动就是学者作为现实的人的谋生活动。就这种谋生活动是人的谋生活动而言,它当然也是求利的,但是另一方面,就其作为学者的谋生活动而言,它则是通过求道来实现其求利的。正是学者的这种特殊的求利方式,决定了学者应当也必须有以道为利的信念,在这种信念支配下,一心求道。 对学者来说,一心求道乃是其为人的天职。守其职分,负其职责,尽其职能,是学者履行其天职的表现,也是学者所具特殊人格的体现。庄子的求道之心,正是他作为一个学者对自己的天职的自觉之心,有此自觉之心的学者,才会自觉地舍弃一切,唯道是求,而献身于求道事业。 今之学者,恰恰是不自觉其学者的天职,故不知以道为利而一心求道,而是把自己仅仅当作一般人,当作无有其特殊谋生方式的抽象之人来看待,所以是以利为利而从事没有独立人格而只是随机逐利的盲目活动。 对学者来说,随机逐利的盲目活动,其实是缺乏其独立人格的无耻活动 。然而,迷失自我的当今学者独不省悟于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为其随机逐利的学问,才是识时务的俊杰之学,反之则为 SB 之学、傻冒之学。 以一心求道为 SB 、傻冒,以随机逐利为时贤、俊杰,这正是当今中国学界是非颠倒、荣辱颠倒的价值观。 大凡随机逐利者必有媚俗之心,盖利在俗中,故欲寻获利之机,必媚其俗也。学者一有媚俗心,便失求道所需之客观心。如此以主观之心而为学者,自然只能得成心之见,而不可能获真实之知。所谓成心,实生于学者的利欲心,是学者利欲心在认知交往中的表现。媚俗的学者,其媚俗的实质在于努力使自己的见识符合所媚其俗的人们的欲求,如此投其所好,以博其人之喜,以望其人喜而乐施焉。 故媚俗之学者,无异于乞施之丐也 。 其习惯于视人眼色行事,动辄患得患失,言行小心翼翼如丫鬟,唯恐得罪乞其施舍的主人,如此丐邦学者,获利机会自然多多,却无以得学者所当求之道 。 学者求道,须有庄子中立之心 。夫中立求道者,其情既不离乎世俗,也不即于世俗,而是如老子所说以万物为刍狗。如是无情而常因自然,则可致虚极,守静笃。夫物芸芸,吾以观复,以如此虚极静笃之心,方能客观反映世界,如实揭示事物真相,独立判断是非曲直,由此乃能得其所求之道。 道者,导也,路也 。人之将行,必求可行之路;其行而上路或有走迷之时,则需他人引路。学者之业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百行之业的一种,无非是因为社会需要这么一个行业,从事其他行业的人都需要有此专门行业来为他们提供服务引导他们走上其事业的成功之路。 导人以路,正是学者之业的职志所在。 正是由于学者的职志在于导人以路,故身为学者,就不能有半点媚俗之心,因为学者的媚俗,就是意味着一味顺着他人的欲求来做迎合其主观需要的学问,而不是根据他人的事业来做符合其客观要求的学问人们的欲求与其事业完全是两码子事:他们与他们的欲求之间的关系是其主观领域内的精神联系,他们与他们的事业之间的关系则是其客观领域中的物质联系。 媚俗的学问是只关心人们的精神世界,专门揣摸别人的心思,投其所好地提供令他人为之感到精神愉悦的笑料,却不关心人们的物质世界,不去探求其物质世界的规律,不为他人提供其事业成功所不可或缺的知识,这就象专门为人指路、引路的向导竟只顾自己如何博得他人欢心来讨得更多的奖赏,却不管自己所指引的道路究竟能否让别人顺利而如期地到达其目的地 。 故媚俗的学问,说轻些是学者荒于本业的失职行为,说重些则是学者误人事业的罪孽行为 。只是当今中国之世,媚俗的学问恰恰最受欢迎,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至少这决不说明如今这世道客观上不再需要学者之业了,或许只是说明了这世道追求及时行乐的人太多,谋求事业发展壮大的人太少了吧!
个人分类: 学者.学术|7047 次阅读|19 个评论
Rudolph A Marcus
xjliu 2008-9-3 09:24
1992年Nobel化学奖、1985年Wolf化学奖、1989年美国国家科学奖得主。 1923年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Montreal)。 现就职于加州理工(CaliforniaInstituteofTechnology) 主要贡献:电子迁移的Marcus理论,这也是他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原因。单分子反应的RRKM理论(M为Marcus的首字母)。 9月23日Marcus将在上海交大做报告期待一睹大师风采。
个人分类: 学术巨匠|24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知识分子如何能够拿到金牌
fxf 2008-8-15 02:32
??对知识分子而言,拿到金牌就是写出名著或成为大师。写出名著或成为大师,强求不来,只能是功到自然成,但是,功如何能到,必然涉及一个追求的问题。我不相信,一个人处心积虑、患得患失,就能够写出名著或成为大师,更不相信,一个人没心没肺、胡乱涂鸦,才能够写出名著或成为大师。任何领域的创作者,无论是为了兴趣或之外的目的,创作期间必有追求,不管这追求是大是小,总会赋予创作以意义。 ??如何写出名著或成为大师,不是一个可以规划的事,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关于缘何写不出名著或成不了大师的思考,只有转移到怎么办的探讨,问题才真的成了问题,在某种意义上,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它能够被解决,至少在认识层面能够被解决,一个在认识上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根本不能称之为问题,因为它没有任何意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如何能够写出名著或成为大师,我个人的看法如下,一己之见,不足为论。 ??一、个人要有境界 ??做人要有境界,作为知识分子更应该有境界。有境界具体地说,就是一要有品味,二要有志气。 ??有品味,没有那么玄妙,精神追求重于物质追求即是,不要以为这很简单,很容易做到,认真分析所做的每一件具体的事,真正精神追求重于物质追求的并不多,从现在算起,若以前所做的事,精神追求重于物质追求,那就是有品味的。有品味并不意味着不世俗,每一个人注定是世俗的,知识分子也不例外,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痕迹就是世俗,也正是世俗映衬了不同的时代,那些宣称脱离世俗的人,不是说谎就是无知,以为高高的门槛把自己与他人隔离就是超脱,其实是堕入低俗,世俗是与时俱进的结果,低俗却是与时逆行,拒绝进化,蔑视净化。知识分子的有品味,一句话,就是要有浓烈、持久和大分量的精神追求,切不可把与时俱进理解为与低俗同行,应该推动进化,积极净化,至于在精神追求中的偏差,重虚名、褊狭或以自为是,不是没有品味,而是无知,有品味的无知是知识分子的最大毛病。 ??有志气,首先是相信自己的脑袋,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信任这样的谚语是需要志气的,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要自信对于人类知识能够有所贡献,或创造或传播,不胡编乱造,制造垃圾,不望文生义,曲解真义。其次是能够坚守品位,抵制低俗,坚持浓烈、持久和大分量的精神追求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一件难事,世俗提供了太多的诱惑,繁多的、真实的评价标准很能动摇知识分子的操守,这就需要志气,知识分子稍不留神就容易滑入低俗,知识分子低俗起来无人能比,因为他们动不动就能够看破红尘,因无知而无耻,因没有骨气而卑劣。再者,对于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有志气还意味着要有独立精神,不要为西方吓倒,不要迷信海龟;学习西方不是放弃自我,看不懂他们的名著也不要担心,原本他们就不是给我们写的,如果拥有了足够的背景知识,还是看不懂,那肯定是他们的问题,西方名著中文不对题的比比皆是,当然我们不学这些;对于海龟,尤其是小海龟,不要迷信,我从来不相信一个中国人去国外呆上三、四年,就能够学到人家的精髓,大多做的是皮毛生意,迷信海龟就是迷信西方,即使暂时能够取得效果,长久了,落后的依旧是我们自己,所以要有志气,靠自己。 ??二、知识界要自觉 ??知识界的自觉,一是要身分自觉,二是要良心自觉。 ??身分自觉指向的是职责自觉,知识界要明白自己的身分,清楚自己的职责;知识界不是官场,也不是市场,更不是娱乐界,官场化或市场化或娱乐化的知识界,是很难产生名著和大师的,如果官员把持了前进的隘口,没有人能通过,也没有人想通过,如果金钱把持了前进的隘口,没有人能通过,也没有人真通过,如果娱乐把持了前进的隘口,没有人能通过,也没有人算通过;知识界的职责就是营造知识创造和传播的优良环境,使有才能的人能够发挥才能,健康成长,前途光明,使有分量的书籍能够顺利出版,泽被众人,流传后世,如果各种无聊的、低级的评比扼杀了知识创造或传播的生存条件,那么希望是没有的,一切终将成为泡影。 ??良心自觉指向的是反哺意识,知识界的存活,从根本上来说,依靠的就是名著和大师,如何没有名著和大师,就没有知识界,名著和大师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衣食父母,不要吹嘘自己有别的本事存活,只要是披着知识分子外衣,在知识界讨饭吃的人,不管有没有良心,也得承认是知识养活了你,因为这是铁的事实,所以,知识界要由衷地感念名著和大师,要崇敬有可能成为名著和大师的书籍和个人,艺人们误以为观众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连连感念,知识界岂能蒙混过关,没有一身本领,那个给你饭吃,本领从何而来,无非名著,无非大师,从而,知识界要自觉反哺,抬爱走向名著和大师的书籍和个人,才算没有忘本,否则,真不如猪背上的黑乌鸦。?? ??三、教育要搞好 ??教育搞好最重要的意义是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之所以名著稀少和大师贫乏,最直接的原因是糟糕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没有把每个人的潜能真正挖掘出来,十几亿人的潜能蕴藏没有成为优势,概率也无法发挥作用。能够写出名著或成为大师的人,定然是潜能得到最充分发挥的人,虽然一定的教育经历之后,个人的成就与教育已经没有了直接的关系,个人的境界成了关键,但境界的形成无不与教育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够突破不良教育影响的人毕竟是少数,何况这种突破需要浪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何况这种突破终究会留下丝丝牵挂。教育要搞好,是从小要搞好,从小搞,不是让孩子们让各种名目的补习班,典当了童年,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改变,单单依靠学校或家庭,没有多少作用;好的教育,会塑造受教育者好的境界,培养受教育者扎实的基础,训练受教育者优质的思维,培训受教育者灵活的方法,为最大可能地成就一个人的价值奠定最必要的素质。 ??四、社会要有抱负 ??人的问题最终都会反映为社会的问题,一个社会的品质对于个人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国家要想产生众多的名著和大师,社会必需要有抱负,没有抱负的社会是不成熟的,是混沌的,成熟的、清晰的社会是抱负明确、方向正确的社会,明确的抱负意味着人群明白努力的方向,正确的方向意味着人群走上了前进的道路。就我们的社会来说,追求伟大复兴是最大的抱负,这一抱负的实现,要求知识分子必需拿到金牌,没有金牌的知识分子是无法支撑和实现这一抱负的,反过来,没有这样的抱负,社会对于知识分子也就没有这样的要求。社会要有抱负,这些抱负必需逐渐形成共识,而且明白实现这一抱负的必要条件,如果整个社会在宏大抱负下,依旧出现教书的不如卖书的,卖书的不如种猪的的尴尬局面,那只能说明这个社会的抱负还没有真正为人们理解和接受,对于知识的重要性还没有被真正领会,整个社会的追求还在一个相当低水平的层面徘徊,甚至出现这样的状况,作为人群引领者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引领人群前行,反而堕落为低俗的倡导者和垂涎者,引领人群走向知识的反面,境界不存,意义淡漠,万幸的是,并不是所有知识分子都背叛了自己,社会的抱负一次又一次唤醒他们,他们一次又一次鲜明社会的抱负。 ??总上所述,中国知识分子要想写出名著或成为大师,不但需要有抱负的社会作背景,好的教育作依托,自觉的知识界形成土壤,更为重要的是,知识分子个人要有境界,即有品味和有志气。
个人分类: 关于知识分子|4481 次阅读|2 个评论
何谓大师
fxf 2008-7-27 02:12
??这是个话题。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师?只能作为话题进行讨论,不能作为问题进行探讨。问题与话题的区别在于,问题源于疑问,这疑问可以是认识性的,也可以是非认识性的;话题源于谈资,这谈资可以是斟酌情势的,也可以是消磨时光的。何谓大师的话题,大抵是属于斟酌情势的,虽然,斟酌情势比消磨时光多了些严肃,少了些无聊,可终究还只是谈资。 ??世上众多的行业,按理说都应该有大师,大师原本就是对于行业内卓越人物的敬称,哪一个行业没有卓越人物呢?可实际上,对于一些行业中的卓越人物,我们从来没有称其为大师,谁听说过农民被称为大师的?谁听说过政治家被称为大师的?这其间有什么避讳吗?也许,把农民或政治家称为大师,人们不屑,觉得他们不配这一敬称。 ??对于大师的评说,千姿百态,即使某一行内,对于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大师也是众说纷纭,要是想让行外的人们也承认某人为大师,更是难上加难,有趣的是,行业内外对于同一个人是否是大师,常常有着迥异的看法。可以看出来,人们对于大师的认识很难统一,这种困难,主要是由行业之间的显著差异造成的,行业差异直接导致了评价的迥异。 ??大师的称谓,原本是对于学者和僧人的敬称,后来演化为众多的行业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师的称谓很少考虑被称者的私德,过甚者几乎根本不考虑私德,倒是对于被称者的公德十分关心,当然最为关心的还是被称者的成就,这也是大师称谓的一个特点,大有唯才是举的味道,人类原本有这种基因式的传统,对于才能卓越者常常大开绿灯,也许这是物种的自我保护。 ??在我看来,在任何行业,只有开山之人或转向之人才配被称为大师。开山之人开辟的是崭新的领域,确立了一方天地,无论多少后继者,无论多么优秀的发展,都必须以此为起点,哪怕这发展是根本性的否定;转向之人不是一般的后继者,而是在继承的道路上进行了转向,使原有的行进有了新的视野,转向在原创上虽然不及开山,但却是必要的丰富和深刻。 ??无论开山还是转向,都是一个行业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阶段。只有开山,没有转向,如若不是时间不到,人力未显,大师未出,那只能说明开山原是败笔,这一行业,谁也称不上大师;若有转向,必有开山,否则,转什么来着?转向之人能成大师,基础在开山之人脚下;事实上,大师的称谓具有延续性,开山之人若成大师,必有大师于后转向,转向之人若成大师,必有大师于前开山。 ??我的经验,任何一个行业,单独的大师是不可能的,至少有两人。
个人分类: 关于知识分子|4424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知识分子缘何成不了大师
fxf 2008-3-31 16:11
世上的行业众多,从业者如云,成为大师的极为少数,原因莫衷一是,单知识界而言,因为缺少原创性、突破性贡献,所以几乎没有大师。前一段, 季羡林 先生之所以推辞国学大师的称谓,一见 季 先生的胸怀风骨,晚辈们当以崇敬;二来 季 先生说得本是实情,老先生很清楚自己的专长和贡献所在。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不了大师,窃以为原因有四,简析如下,一己之见,不足为论,请姑妄阅之。 一、低劣的教育经历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知识分子根本没有接受过成高质量的系统教育。年老的一代,无论是建国前后教育的断裂,还是建国后的文化革命,对于他们的成长造成了致命的损害;中年一代,文化革命的影响更不待说,拨乱反正后的补课多少显得急促,仍然没有享受过高质量的教育;青年一代,低质量的教育遗留和应试教育的当头一棒,也基本上毁灭了他们的教育经历。这样说来,好象我们的教育一无是处,事实上不是,我们的教育还是有贡献的,但如果要说我们的教育是高质量的,那是自欺欺人。但为什么还会有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呢?那是因为天分和勤奋,其实主要是天分,就如我的老师所言,勤奋原本也是一种天分,并不是哪个人都能做到勤奋的。扪心自问,在各个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哪一个人不是主要依靠自己的摸索而行,有谁真的享受过高质量的的方法训练。如果没有一些人,安心学问,埋头钻研,现在的成绩更不足观。看看每天拉着旅行包式的书包上学的孩子,我们能相信他们终于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教育了吗? 二、创新意识薄弱 国家之所以提倡创新意识,首先是因为时代需要,其次是我们缺乏创新意识。从二十世纪初学习西方到如今,百年有余,各个学科有多少中国知识分子自己的原创性、突破性贡献,大多数的名家,主要从事的是介绍、宣传工作,就如王朔所嘲讽的,全是知道分子。这并不是这样的工作不重要,而是说我们不能总是在介绍。看看吧,新近出版的书籍,大多还在介绍着、宣传着,好象介绍、宣传了百年还不够,一本外国学术名著,张三介绍一次,李四再来一次,同一文本反复拉扯,为什么不安下心来,学过之后,自己做些开创性的工作呢?想想如今的知识界,因为外语专业出身而成就显著的事实,难道对于我们中国人不是一个讽刺吗?我没有否定学外语的人的成绩,而是说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就,而且这样的成就能成得了大师吗?西方人学了我们的火药可以创造出武器,我们学了这么久西方,为什么就不能创造出一些基本的东西呢?每天睁眼看来,全是西方人的创造,我们不害羞吗?如果,我们的研究总是跳不出西方的框架,不能吸收之后进行创造,注定了永远跟着跑。 三、宣传的困难 先说出版。偶有志者,有所创造,出版却成了问题,从一开始就扼杀,他怎么能成长为大师。如今出版学术作品,比印刷非法、黄色刊物还困难,从论文到专著,张口就是钱,有多少研究者敢在编辑者面前硬气,有多少多年的心血依旧躺在抽屉里变黄纸,读一读出版后记作者的心酸,感激涕零之余,侥幸庆生心理可见一斑。爱因斯坦写出论文,如果没人给他发表,也是扯淡,谁能知道他的相对论。中国的网络博客如此发达,除了言论表达的需要外,更多的是因为想传播自己的思想,不能出版,大家只好采此下策。八十年代,学术书籍印刷量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今天能印数千册就是好事。再说采用,对于已经面世的作品,让同行、同辈采用,难似上天,大多数书籍以引用西方为荣,对同行、同辈的成果视而不见,口口声声的学派,沦为帮派,只是没有人家黑社会哪个气势,但绝对有黑社会那个无耻。学术研究原本是相互借鉴而行,如今倒好,不是踩着肩膀而行,干脆一脚踩死,无视其存在。前一段说中国的论文产量,全球第二,可笑之至,不解决根本问题,复制产品再多,有何用处,大师如何能够产生? 四、生存的疲惫 中国知识分子最流行的解嘲语,莫过于疲于奔命,校长和院长们每天琢磨着如何创收,普通研究人员每天想着高额的住房、飞涨的物价、各种评审的要求,我们如何能够安下心来作研究,我们倒想和梭罗一样,住在瓦尔登湖畔静静心,可谁有那个资本和胆量。全社会各个行业,跳槽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知识界谁敢、谁能跳来跳去,选择良木而栖。生存的困难,更大的来源在于不正当竞争,连院士都可以跑下来,哪有公平可言,袁隆平养活了多少人,他在他的领域的贡献,人类共睹,可在中国,当个院士也不够,难道等上帝发话吗?今天要你的科研经费, 明天要 教授分级,等着看,这次分级下来,跑爷们绝对要啥有啥,级别不低,级别高的是有好的知识分子,但混混们肯定不少,又会有多少实实在在做学问的,被分为下等,如此这般,谁还能一直坚持操守,无动于衷,单等妻儿饿死。如果没有培养大师的土壤,大师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科研经费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为什么问题还越来越多,清华大学的校长还自豪地说,我们清华科研经费全国第一,真是无话可说。 这样看来,好象灰色一片,但是我们不能灰心,因为如 鲁迅 先生所言,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所以,好的导师,好的老师,全在劝他的弟子,不要为俗世所动,要做个有精神追求的人,要放眼未来,不计较眼前得失。事实上,我们也只能如此,否则,中国知识分子终究与大师无缘。
个人分类: 关于知识分子|12188 次阅读|44 个评论
专家、学者、大师
cllipe 2008-2-19 21:10
●李传亮 专家是指拥有渊博知识、并且具有独立从事技术研发能力的工程人员。根据能力大小,专家有大、小之分,水利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为大专家,而修鞋师傅、烹饪师傅等则为小专家。专家主要体现在技能和手法的娴熟上面,不需要有知识上的创新,其主要工作是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因而专家是可以培养的,只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专门的训练即可。许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就是培养专家的场所,通过手把手的师徒授也是培养专家的重要途径。 学者是指拥有渊博知识、并且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学者的主要职能是更新和完善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因此,学者必须有知识上的创新。像渗流力学中的J.Dupuit和D.R.Horner等就属于学者之列,虽然渗流力学不是他们创立的,但他们对渗流力学的发展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学者是不能培养的,大都是在专家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成长起来的,即在成为学者之前必须从事专家的工作。像袁隆平,在成为大学者之前是一位水稻育种专家。 大师是指拥有渊博知识、并且具有开创性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显然,大师也必须有知识创新,与学者属于同类人,只不过大师对社会的贡献是深远和深刻的,因此,大师也可以称作大学者。大师的工作最终将导致新学科的诞生,并引起社会和科学的根本性变化。像H.Darcy的工作导致渗流力学的诞生,爱因斯坦的工作奠基了相对论,而K.Terzaghi的工作则导致了土力学和岩石力学的诞生。与学者一样,大师也是不能培养的,是自己在适宜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 中国的高校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甚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专家,但由于缺少适宜的土壤,中国的学者甚少,大师更是凤毛麟角,袁隆平算是一个,因为他的工作导致了杂交水稻的诞生,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专家是培养出来的,而学者是在专家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大师又是在学者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大批的专家中,可能有一小部分最终成长为学者,而一大批的学者中,又有少数几个最终成长为大师。社会发展需要专家,并不直接需要学者,大师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只要社会的土壤肥沃,学者和大师就会自己生长出来,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把一些专家包装粉饰成大师的做法更不可取。中国社会拜金主义思想泛滥,弄虚作假成风,科学研究环境恶劣,说中国社会需要大师,并且呼唤大师,其实是不真实的。实际上,中国社会的驱动机制是不利于大师成长的,像评奖机制、评审机制等都严重阻碍了大师的成长。袁隆平两次申报院士,都被同行否决。第三次申报院士时,两位同行专家已经死去,他才得以通过。普朗克科学定律在中国得到了验证。(普朗克科学定律:一个新的科学真理取得胜利并不是通过让它的反对者们信服并看到真理的光明,而是通过这些反对者们最终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
个人分类: 默认分类|6467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