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下水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当下水道通畅时 房价才能暴跌
seawan 2012-7-27 10:19
徽湖:当下水道通畅时 房价才能暴跌 http://henan.qq.com/a/20120725/000236.htm 2012年07月26日11:15 北青网 我要评论 ( 0 ) 字号: T | T 这几年,听惯了听惯了太多的有关于北京的豪言壮语,比如北京正在打造世界级的城市,要和纽约、伦敦媲美,大有赶英超美的架势。作为一名乡下人,印象里第一次来北京,就被高楼大厦震撼了,北京真他妈牛逼,不愧是首都。 后来成为其中一员,呆久了,就感觉这座城市犹如一只开屏的孔雀,时不时会露出屁眼。北京城是一颗驴粪蛋,刚拉下来时光鲜无比,但经不起雨水的浸泡,一浸泡就露出了内在的糟糠。一天的暴雨,此刻窗外的北京正在向全球发出邀请:欢迎来北京看海。 我们的神九可以上天摘月,我们的蛟龙号可以下海着鳖,我们可以在奥运会上夺最多的金牌,我们可以援助非洲数千亿美金而不眨眼。我们可以唱着祖英的好日子,宣称自己正处于最牛逼、最自豪的年代。 但这个世界级的城市却管不好一个下水道。在微博上,到处都是水淹骑军、海没汽车的图片。在立水桥,汽车已经成了轮船。当初起名字的人太伟大了,立水桥,没有水怎么能立呢?感谢这场暴雨,让这座桥名副其实。 相信很多人这时候都会大骂天气,怪老天不长眼下这么多雨。咱老百姓太相信天灾了。很少人会说这是场人祸。其实我们更应该质疑这座城市的管理能力。请问万能的官老爷们?在你们的伟大光荣正确的领导下,我们拥有了全球领先的航天技术,为何不能治理好这个城市的下水道? 一场暴雨,北京的房价还会保障,因为开发商又找到了新的卖点,那就是他们卖的房子都拥有了一线海景。关于房价,在过去已经说了太多太多,有很多网友不厌其烦的问我,什么时候房价会下跌,难道房价真的会只涨不跌吗? 其实降房价和疏通城市下水道是一个道理。我们的官员个个都是精英,我们的政府是万能的,他们可以让房价每平米上涨到100万元,也同样有能力让房地产变得一钱不值。同样对于城市,他们可以盖世界上最漂亮的房子,也可以让下水道通畅无阻。 对于房价,只要放弃了土地财政,只要摒弃GDP崇拜,只要实现土地自由转让而不是纯粹垄断,房价一定会下来。对于下水道,如果他们把无聊的会缩短一些,如果把消费三公的精力转移到城市管理上,相信下水道也一定能做好。 但是不要忘了,人即使再聪明,也要受到体制的禁锢和局限。人在其位,必谋其政,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领导和商人们,只惟上,不惟下;只惟利,不惟民。溜须拍马、保住官职、牟取暴利是趋利制度的本质。 所以在现有体制下,让下水道通畅,让房价暴跌只能说是痴人说梦。当然上帝欲其灭亡,必让其先疯狂。当房价暴涨到100万一平米,当北京看海的景色超过三亚,也就是希望之日的到来。所以我们拥有了一个奇怪的逻辑,当下水道通畅时,房价才能暴跌。
个人分类: 周围|18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法国、日本的下水道
ahyxwangdong 2012-7-27 09:02
[转载]法国、日本的下水道
英法的下水道 在100多年前,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过:“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每当暴雨来临时,“城市的良心”便会接受严峻考验。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的下水道系统,都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却仍然保持着强大的排涝功能。   巴黎经常下雨,人们出门都习惯带伞,然而在雨天行走时,湿鞋的情况却很少见,更鲜有发生由于下雨积水导致的交通堵塞。这与巴黎地下那条世界闻名的下水道是分不开的。    巴黎的城市下水道完成于近200年前,巴黎人前后共花了126年的时间才修建成功。全城下水道长达2340公里,管道都是处在巴黎市地面以下50米,有 2.6万个下水道口,其中1.8万个是可以进人的。巴黎总共有400名下水道维护工、600名地面作业工,负责整个下水道网络的维护。这样的市政工程,虽 然初期投资相当巨大,但是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却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何一条管线泄漏、短路或者其他故障,工人都可以随时进入地下维修。   英国排水管道系统的建立,与霍乱肆虐大有关系。18世纪,欧洲多次爆发霍乱,后来医学专家经过研究最终得出结论:霍乱是由水源造成的。由于伦敦没有普及自来水,饮用水多是靠水泵抽取的地下水,而那时地下水已经严重污染,于是改造伦敦地下排水系统的任务迫在眉睫。    1856年,一个名叫巴瑟杰的人承担了设计伦敦新排水系统的任务。他计划将所有污水直接引到泰晤士河口,排入大海。下水道在伦敦地下纵横交错,全长达到 2000公里,不但霍乱没有再大规模爆发,泰晤士河造成的内涝也解决了。现在,市政部门会随时根据街区改建、道路改线等调整这些修建于1个世纪前的下水 道。▲ 日本的下水道 日本是海洋性气候国家,很多地下排水系统主要是为避免受到台风雨水灾害的侵袭而建的。   在日本城市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沟渠”,这些沟渠很多都是疏导城市地面积水的“排水道”。排水道最宽可达4至5米,深6米左右。沟渠中的水回流到城市的“中水处理厂”,那里会将雨水净化成中水再次使用,一般用于高速公路休息处厕所冲水,或者用于公共绿化带的浇灌。    1992年,日本在埼玉县修建了一座宛如“地下宫殿”的暴雨排水系统,守卫日本东京地区免受水灾侵袭。首都圈外围排水系统于2006年竣工,由一连串混 凝土立坑组成,每个混凝土立坑有65米高(约22层楼)、32米宽,在地下50米深处,由6.3公里长的隧道串接而成,除此之外,还有一座巨型调压水 槽:25.4米高(约八层楼)、177米长、78米宽,内有59支混凝土支柱,总贮水量为6.7万立方米,以1.4万匹马力的涡轮机达到最大排水量每秒 200立方米。   但这像宫殿一般的排水系统其实是无奈之举。1950年,日本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但那时很多的建设也是“先地上后地 下”,优先解决住房、交通等设施,顾不上排水系统。到上世纪90年代发现仅通过加大排水能力和“雨水蓄滞”已经难以解决问题,于是不得不建设地下排水管。 但这时地下排水系统建设花费的成本就要大得多,因为城市地下空间已经高度开发利用,修排洪道必须避开大楼地下室及地铁系统。▲ 资料来源: 1、 http://paper.people.com.cn/smsb/html/2012-07/27/content_1088237.htm 2、 http://paper.people.com.cn/smsb/html/2012-07/27/content_1088239.htm
个人分类: 学海俯拾(资料篇)|3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视频】良心哪去了?
热度 2 卫军英 2012-7-26 09:05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说:“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面对一个个大楼摩天光鲜无比的城市,暴雨成灾,犀利哥拷问:良心在哪?
个人分类: 社会人生|2986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英帝城市的下水道里无限风光!
热度 9 QFL 2012-7-25 08:43
美英帝城市的下水道里无限风光!
人开车行驶在最著名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宽阔大街上,却不料让水给淹死了;想一想, 这真是一件令人感到极其郁闷的事儿 。 今日浏览 Dailymail ,发现一则有趣新闻: 几个闲着无聊的好事者们,到美帝 NY 与英London 等 城市的下水道进行了一番探险,却也发现犹如地下迷宫一般,别有无限风光 。 下面将此新闻中的有关图片转帖过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人分类: 读书读报|4107 次阅读|11 个评论
北京暴雨过后,我们应该反思些什么?
热度 2 hejunsun 2012-7-24 16:02
北京的一场暴雨让全中国的人民为之揪心。 在这次暴雨中,有77条鲜活的生命猝然逝去。也许我们与他们素昧平生,可是我们却无比心疼。 北京二环路上溺亡的车主 、 单亲女孩 等都是这些猝然逝去的同胞中的一员。新闻报道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生命最后一刻,知道了他们与亲人之间最后的话语。可以想见那一刻他们和他们家人的无助、绝望。 一个人的逝去,背后是一群和他相连的爱人、孩子、父母、亲人、朋友、同事……时光易逝,我们也许很快就会把他和这事忘记。但他的逝去,却将是这一大群人心中永远无法抚平的伤痛。 自然灾害不会天天发生。但我们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我们不能杜绝悲剧的发生,但是我们能够未雨绸缪,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减少悲剧发生的数量。 当灾难发生之后,我们的本能就是说“如果……,那么也许……”那我们就采取这样的方式做一下反思。 (一)如果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能更强大、更给力些,那么也许…… 在近年频发的 城市内涝 面前,我们城市的下水道为百姓所诟病。下雨小涝,大雨大涝。有乐观的网友说:“来我们的城市看海吧?”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后来我们慢慢得知,我们的城市 泄洪标准 只是几年一遇的标准。所以,当面对所谓的几十或几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的手足无措、悲剧频生也就不奇怪了。 发达国家的下水道都有严格、超前的设计标准,有些国家还以立法的形式直接强制执行。记得反映二战的电影《虎口脱险》中的一个画面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被德国人击落的英国飞行员落在了一个法国歌剧院中,里面的法国指挥家为了救他脱险,带着他来到了歌剧院下方的下水道里。天,那是怎样巨大的一个下水道啊。多年前,我不知道如何形容。现在我知道,它可能比我们现在修的地铁管道还要粗些。他们竟然是找了一只船在下水道里荡舟而下顺利脱险。这可是几十年前的法国下水道的情况啊。事实上,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德国慕尼黑的下水道的总长度都超过了二千公里!日本东京的下水道最深达60米,那景象如同地下洞窟。 回到我们自己国家,修建于几百年前的 北海明代团城位处暴雨中心却无一例积水报告 。我们古代先人的智慧让我们现代人汗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暴雨时,我们现代人建设的下水道顶着盖板如泉眼般往外冒水的景观,更是让人啧啧称奇。 (二)如果我们能在积水达到危害程度之前封锁低洼地段、设置警示标示,或者有更多及时的渠道向人们发出灾害警示预报,那么也许…… 积水褪去后,北京道路低洼路段被暴雨浸泡的汽车让人触目惊心,很多惨剧就发生于此。司机没有得到任何的危险警示。另外,这次北京的伤亡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房山区的洪水危害,很多人都对突然而至的洪水猝不及防。事实上,在我国一些乡村地区,消息传递的渠道还是太过单一、落后。 日本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但他们建立及时 灾害预警 机制。每当有地震、暴雨、龙卷风、暴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他们的广播、电视台都会发出及时的警示。一些偏远的乡村直接通过电线杆上的喇叭反复播放录好的警报提示。而电视台的警示是以响亮的报警声开始的,以字幕的形式直接叠加在节目画面的醒目位置。去年 日本“3.11”大地震 时,电视台的预警确实让我震撼。当时,日本广播协会(NHK)在直播的议会会议画面上直接叠加宫城县地震的警报,发布地震海啸消息。在提示1分半的地震警示后,画面切回演播室,主持人急促的发出专业的播报,伴随不断切换的各地地震的画面,解说员语速越来越急促。3分钟后,NHK用日语、英语、中文、韩语、葡萄牙语等语种正式发布:气象厅发布了大海啸警报。而在此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主持人带着安全帽在演播室播报各地灾情的画面。偶尔还有演播室晃动的镜头出现。日本利用地震波和电波的时间差提前向人们发出地震、海啸预警, 为生命‘预留’几十秒宝贵的时间通道 。这平时不起眼的几十秒,可以让列车停下、让人们就近躲避……不起眼的几十秒,却能挽救无数的生命。 (三)如果我们有更先进、完善的 救援设施 ,那么也许…… 在国外电视、电影的画面中,我们屡屡看到人家城市里的直升机可以运送伤员、勘察灾情、指挥救援。在发达国家,发生交通事故后,警察、救火车都会及时赶到现场第一时间抢救伤员、疏导交通。与之对比的是,我们的救援速度的迟缓、设施的落后是有目共睹的。比如,高层楼房发生火灾,我们的救火车的消防云梯对高楼层无能为力。类似的事例我们在新闻中已经看到的太多。 (四)如果我们有指定的专门 避难设施 、急救设备,那么也许…… 在这次暴雨中,有酒店借机涨价,开出住一晚上要2160元的天价。国外城市在城市规划时,都会指定、建设一些专门的避难场所。在灾害发生时,日本的百姓会直觉地到指定的公民馆、高地等处躲避。在这些地方,有事先储备的水、食物、毛毯、敞篷、手电等设施。另外,在旅游区、车站等一些地方,你还可以看到一个有着心型标志的急救包,那是所谓的 自动体外式心脏起搏器 (AED)。虽然也许很少有人真正能用到这个急救包。但那个醒目的标志,却让很多人为之安心。 (五)如果我们能够在道路设计、城市规划时,处理好低洼路段的问题,那么也许…… 也许还有太多的“如果”,我们就此打住。总结成一句话,我们国家在城市防洪、雨污分流、灾害救援、城市规划、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还有太多的事要做。 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但我想,我们对这次灾难进行反思,是希望从中能有所触动,希望这样的触动能成为某种行动的开始。 有人说,这些事做起来得花多少钱,得花多少年?是啊,这些事做起来确实要花很多钱、花很多年。可是想想我们的家人、我们的下一代。虽然我们不能让时光倒流,但我们却可以改变我们的未来。我们国家正在进行 经济转型 。希望这种转型能够改变“光要面子,不要里子”的现状。希望少点人关心生活的城市又添了几座世界排名第几高楼的 形象工程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关注城市的下水道所代表的 民生工程 !因为后者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才是让国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提升百姓幸福度、安全度的正道。 值得安慰的是,我们也看到我们国家确实在灾害预警、事故救援、公共设施等方面开始有所行动。比如,新闻报道说:成都开始建设 中国首个城市地震预警系统 ,建成后将比日本预警系统还要精准。希望这个系统能够早日建成,并达到宣传中说的“还要精准”的效果。中国,是一个能够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一个伟大国家。希望我们能更多的看到这样的新闻。当哪一天这些事不再成为新闻时,就是我们在灾害、事故面前更加从容、镇定、有序的开端,也是我们国家真正 国富民强 的标志。 后记: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 7月26日 晚的最新通报称,在“7·21”特大自然灾害中,已经有77位同胞遇难! 让我们记住这些猝然逝去的同胞: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beijingdayu/mingdan.shtml 。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beijingdayu/shizhe.shtml?_from_ralated 希望我们国家能从这次灾难中有所触动。 希望每一个国人都对他们的家人感同身受。 正如新京报的评论:“ 每一个名字,都有生命的重量。最好的悼念方式,是在灾难中警醒。从一场防灾演练开始,从拓宽一条下水道开始,让生活更有保障,让生命更有尊严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432 次阅读|12 个评论
水祸智慧城市(图)
sheep021 2012-7-23 09:42
空中楼阁般的中国云计算,如云,如雾,又如风。但愿不要成了洋人的笑柄——钱多,人傻,快来。 这么多云计划,偏偏城市排水没有云计划,到处都在建智慧城市,偏偏排水系统还没有 智慧! 一场大雨,整座城市就瘫痪了。 很多云计算专家、智慧城市专家说,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云计算标准,也没有一个智慧城市标准,如此看来,判断一个城市是不是智慧城市,一场雨足够了! 高下相倾,长短相形。智慧城市,不仅在云端,也在下水道哦。 --------------- 7月21日白天至22日凌晨,北京城遭遇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凶猛、最持久的一次强暴雨。 截至22日17时,在北京市境内共发生因灾死亡37人。其中,溺水死亡25人,房屋倒塌致死6人,雷击致死1人,触电死亡5人。目前,死者已有22人确定身份,其余15人正在确认中。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水淹北京,这不是第一次了,去年就淹过,估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程师王毅曾介绍, 2000 年,北京市建成区面积仅 700 多平方公里, 2010 年已达近 1400 平方公里。目前,仅天安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排水管线能达到 5 年一遇的排水标准,北京市市政雨水管网大部分是按照 1 至 3 年一遇的标准建设的,也就是能够适应每小时 36 毫米至 45 毫米的降雨。然而, “ 如果一味地提高建设标准,建完后,很多管道可能派不上用场,是资源的浪费。 而且,国内其他大城市,比北京好不到哪去,类似场景,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司空见惯。但愿这样的噩梦会早日有一个终结。 令人吃惊的是: 江西赣州 遇洪不涝之谜:宋代排水系统仍发挥作用- 赣州 宋代 福寿沟 ... 2010年7月14日 - 光绪年间 福寿沟 图 当洪峰到达 江西省 第二大城市 赣州 时,遭遇的是这样一幕情景:儿童在城门口水滩里嬉戏钓鱼,买卖人在滔滔洪水边安然地做着生意。 赣州是一座依水而建的城市。自唐代建城以来,经常洪涝不断。刘彝受命到赣州上任后,经过实地踏勘,决定根据该城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开挖“福寿沟”排水工程,以州前大街(今文清路)为排水分界线,西北部为寿沟,东南部为福沟,并在城墙脚下开设水窗12间,视水之消长,利用水力使闸门自动启闭——当贡江水位高于水窗水位时,借江水之力将闸门关闭;当江水低于水窗时,借水窗内沟水之力将闸门冲开。 蒋滨建介绍,日前他在赣州实地考察,看到“福寿沟”管道成方形,最宽90厘米,最高180厘米。据赣州当地史料记载,福、寿两沟总长12.6公里,耗时将近10年才完工。福沟排城东南之水,寿沟排城西北之水。福、寿两沟采用明沟和暗渠相结合,并与城区的池塘相串通的方式。这样既可避免沟水外溢,又可利用废水养鱼和种植水生植物。福、寿两沟均通过城墙下面的水窗,分别排入章江和贡江。 福、寿两沟建成后,解决了江水倒灌和城区内涝的水患。历经900多年,这个排水工程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奇迹。 蒋滨建说,赣州人民保护“福寿沟”的意识非常强,多年来对古人建设的排水系统一直尽量保护。赣州在历年来的城市建设中,不仅没有破坏“福寿沟”的原本结构,而且想尽办法合理保护利用。有专家评价,以现在集水区域的雨水和污水处理量,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福寿沟”仍可以应对,不会发生内涝。污水处理量,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福寿沟”仍可以应对,不会发生内涝。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北京的大暴雨灾害
热度 27 boxcar 2012-7-23 08:38
前天( 7 月 21 日),北京遭遇了自 1951 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降雨,北京市区出现了严重的内涝,附近山区发生了泥石流和洪水,通州还发生了疑似龙卷风的强风袭击,目前据报道已发生 37 人死亡,大量汽车(保险公司已接到超过 1 万的报案)遭到水淹。。。。。。对于这次突如其来的大暴雨灾害,人民在行动,政府在行动,网友也在行动。。。。。。。俺,当然也该有所行动,不过,在大暴雨中参加抗洪抢险、在雨中救人助人甚至雨后捞车牌等等行动是轮不到我等外地网友的,只能在事后动动手指,敲打出一篇博文,发表一些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 1、 下水道是城市的“尿道” 北京发生内涝以后,网上有一种“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的说法。我觉得这种说法的主观性太强了些,相比之下,把下水道比喻成城市的“尿道”可能更准确些。是的,下水道平时深埋于地下,即使暴露也要设法掩藏或装饰,就如同人的尿道一样不可能轻易示人,但绝不意味着它不重要。事实证明,“活人”保不齐因为尿道疾病或其他原因会“让尿憋死”,这条排泄渠道不畅通,很不爽。下水道排水不畅通肯定不行,搁平时都会造成一些路面积水之类问题,如果赶上短时间的强降雨,势必造成严重的内涝。如果大暴雨来袭之时再没有可供蓄水的湖泊或水池充当“膀胱”,积水有时也真的会憋死人。 2、 人造地势地貌带来的危险不小 事实证明,由于强劲的西南暖湿气流和西北冷空气在北京上空交锋斗法而产生的这次大暴雨是人类没有能力干预的,太行山和燕山的山势也绝非可以通过愚公移山而改造的,所以地势抬升造成的降雨增强效应同样是人类搞不定的。人们能够决定的其实比较有限,仅能限于在某个局部搞点儿小的地势改造,修个水坝水库、开一条道路、挖一条隧道涵洞或者修个护坡之类的。相比之下,人类把最大的能量应用在自己聚居城市的建设上,在筑高楼、建立交桥、铺地砖、压马路方面绝对是不遗余力,这些工程的效果很显著,也的确很有“面子”,很发达很现代化的样子,但与此同时却也打造成了一大片钢筋水泥的丛林。在这个过程中,湖泊沟壑被填平,草地被覆盖,树木被砍伐,让从天而来的降水不能渗入土壤,难以按照自然的地势流淌。更为严重的是,为了满足暴增的小汽车能够顺畅地通行,大城市中修建了大量的立交桥、高架路和隧道,这些人工建造的产品在大暴雨来袭时取代了自然界的流水沟和湖泊,成了行洪通道和“蓄水池”,进一步加大了城市内涝的风险,也给在路上行走的人群和车辆带来了可能被冲走火淹没的巨大隐患。 3、 公布罹难者名单还是死亡细节 ? 大暴雨造成 37 人罹难的消息一出,即有网友要求公开 37 名遇难同胞的名单。在我看来,名单固然应该公布,但更应该公布的是这些人的死亡细节(如果方便公开的话)。因为具体场景和死亡细节的调查和分析,以及随后的公开报道,有助于大家知道在大暴雨这种自然灾害中有哪些危险、哪些因素可能导致伤亡,以及出现险情时如何决策和动作,而这无疑有助于减小灾害带来的伤亡和损失。 4、 该不该为 37 名罹难者降半旗致哀? 还有人认为,国家应该为这次大暴雨灾害导致的 37 为死难者降半旗致哀,对此我持谨慎的反对态度。作为一个大国,每年自然灾害很多,自然灾害本身及其相关次生灾害造成的死难者总数也不少,是否每一次都降半旗?达到多大的伤亡人数可以降半旗?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能因为灾害发生在首都及其周边地区,处于舆论关注的焦点或者有更大的话语权就破例,否则将让其他地区的人民情何以堪?! 5、 大暴雨中的爱心与私心 每一次大灾大难,都会叩击人们的心灵,事后我们无论是亲历者交流、看新闻报道或者与看网上流传的各种消息,都能看到一些人的爱心与奉献,也能看到一些人的私心和贪欲。在北京的大暴雨中,有热心人去助人,自己开私家车跑到机场接走滞留的旅客,因为据说也有出租车司机趁机漫天要价的。。。。。。 我很佩服那些奉献爱心的人们,但并不想去刻意批判这些在自然灾害中还惦记着多赚几百块钱的的哥,毕竟在漫天瓢泼大雨中行车本身就是很危险的,他们还能坚持出车拉人,本身是一种对社会的贡献了,只是这种贡献不是无偿的,甚至代价有点儿太高了。也想提醒大家(包括我自己),道德的制高点站上去似乎很爽很安全,但是如果大暴雨一直下,也难保不被淹没。 6、 专家严谨也是错 ? 在这场大暴雨中,电视台等媒体自然也积极行动起来,予以巨大的关注,并请了专家连线访谈。很不幸,据说这次专家在节目中摆了条“小乌龙”,在到底是“多少年一遇”的问题上,前后说法不一致。。。。。。不过据昨天我看 CCTV- 新闻频道了解到的情况,相关专家是在大暴雨进行的过程中根据已经测算出的降水量和历史记录数据做对比而报出的 40 年来、 50 年来、 61 年有气象完整记录以来最强降雨的数据。必须说,这种说法要比以前的所谓百年一遇、千年一遇之类的虚数严谨多了,但是很不幸却更招骂。看来总有些网友并不喜欢这种严谨的表述,他们习惯于一个标准答案(应试教育的又一恶果?!)并强烈反对“修正主义”。我想说,面对这类责难,专家应该 HOLD 住!专家严谨本身不是错,普罗大众更要习惯严谨。
个人分类: 社会|7454 次阅读|60 个评论
[转载]伦敦的下水道 ── 印证时寒冰的一个推断
热度 3 jiangxun 2012-7-23 08:14
来源: 东升西点博客 巴泽尔杰特的伦敦下水道 时寒冰写了一篇“ 中国与世界隔著一条下水道 ”,他说:“即使没有出过国,在西方的电影中也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几个人并排走在下水道里,不管是为了逃命,还是为了追凶,人家的下水道宽敞得令人瞠目。如果再深究一下,那些下水道是100多年前,甚至200多年前修建的。一次性投入,让后代子孙受益,世代发挥著美化城市环境的功能。”正好我看到了一篇介绍伦 敦150年前建造下水道的文章,题目是“文明的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Civilization ),真的就象时寒冰写的那样,所以把它介绍给大家,做个印证。值得指出的是,伦敦的这个被称为“ 七大工程奇迹 ”或“ 外国的十大建筑奇迹 ”之一的83英里干道、1100英里的街道排水沟和13000英里的较小的排水沟的地下水排水工程的原动力并不是来自西方人的文明。恰恰相反,西方人的文明来自于惨痛的教训。但西方人在惨痛教训之后,确实吸取了教训,於是西方的文明就得到了发扬光大。这里面有许多值得中国人学习的地方。 对於伦敦来说,1854年是一个恐怖之年。那一年,霍乱爆发,造成了上万人的死亡,而这已经是20年之内的第三次了。前任的六个市政府都未能解决日益增长的污水处理问题。这造成了整个市区的上百万居民必须每日面对污水横溢,排水系统损坏,地下水污染和泰晤士河的已经到了威胁生命的污染。考虑到伦敦是当时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而且及其依赖于泰晤士河,政府的不作为造成了不 幸的后果。遗憾的是,对数千人的死亡,议会仍然无动于衷,官僚主义和政治障碍使得解决这一危机毫无希望。 直到1858年,夏天异常炎热,泰晤士河的恶臭蔓延到了所有附近的城市,影响包括了议会中的那些认为霍乱来自空气而不是水源的议员们。议员们的阻力终於开始退却。“恶臭”( The Great Stink ) 成了伦敦有史以来最大的民事工程的原动力。 在这之后的40年里,都市工作委员会 (metropolitan board of works) 的首席工程师约瑟夫·巴泽尔杰特 ( Joseph Bazalgette ) 建造了一个能抵御各种难题的新的大型污水排水系统。尽管他得到了议会的全力支持,他自己也做出了杰出的设计,但是在象伦敦这样一个活跃的仍在发展的城市里建造一个新的排水网络仍然是一个技术上和工程上的挑战。 最显著的挑战是在尽量不影响市区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的条件下挖排污沟。另一个不太显然但同等重要的是为这样一个庞大的项目选择合同的方法和建筑材料。现代的公共项目如加州的渡槽、美国的州际高速公路和中国的三峡大坝都产生了大量的合作和团结的景象。但是在最初的时候,巴泽尔杰特没有那么幸运。 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工程决定。对此,巴泽尔杰特毫不轻视。建筑材料必须能承受强有力的来自交通和建筑的压力,还要能抵御长期浸泡在水中所受德腐蚀。传统上,那时候的工程师都是选择一种叫作罗马水泥 ( Roman cement ) 的材料来建造下水道系统的昂贵的地下砖墙。这是一种普通的廉价材料,早在14世纪就开始使用了。罗马水泥的名字来自于罗马人在建设罗马共和和罗马帝国时的大量使用这种水泥。罗马水泥的“配方”在 欧洲黑暗时代 ( Dark Ages ) 失传,后来在文艺复兴期间才又被重新发现。由於这段历史,巴泽尔杰特选择了放弃用罗马水泥来铺设下水道的砖墙,取而代之的士更新、更强但更贵的 波特兰水泥 (硅酸盐水泥, Portland cement )。 波特兰水泥是一个叫作约瑟夫·阿斯卜丁 ( Joseph Aspdin ) 的英国水泥商人于1824年在自家厨房里发明的。阿斯卜丁在试验中发现,罗马人没有意识到,当第一次加热后,水泥 (即精细的石灰石和黏土) 中的一部分成分 (黏土中的硅) 与石灰石的钙结合,一种在与石头和沙子混合时发生相互的化学作用,形成了更耐用的混凝土。相比之下,罗马水泥不与石沙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只是简单地把它们 混合在一起。这使得罗马水泥比波特兰水泥要弱。是相对的弱,不是绝对的弱。大量的罗马建筑,包括道路、房屋和海港在两千年后保存至今。 正是阿斯卜丁发现的化学反应使得波特兰水泥能有惊人的持久和强力。这 个化学反应还表现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随着时间的增加和水的渗入而力度增强的特性。比起传统水泥,波特兰水泥在一周后的强度是原来强度的四倍多,五年之后是八 倍多。在为象伦敦下水道这样的重要的大型项目选择材料时,很可能对巴泽尔杰特来说选择波特兰水泥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决定。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在生产过程 中,如果工序有一点微小的变化,波特兰水泥都不可靠。 对於普通人来说的微小的或几乎是无关紧要的混合比例、温度变化或碾磨 过程,都会使波特兰水泥的强度及相应的可靠性会显著降低。在十九世纪中期,质量控制过程基本上部存在,即使存在的地方也没有统一的步骤,仅仅是依据个人的 观点而不是一个客观的尺度。19世纪的质量控制水平意味着,虽然波特兰水泥很好,但是它对於巴泽尔杰特来说仍是一个有风险的选择。为了减少生产波特兰水泥 过程中的任何偏差,巴泽尔杰特指定了严格的、客观的、甚至有人说是苛刻的检查程序,以保证所有的波特兰水泥都能承受必须的弹力和强度。他的工程师的称号和 项目的成功依靠了这一点。 巴泽尔杰特的伦敦下水道 巴泽尔杰特坚持下面的规则:送到的水泥在建筑工地必须摆放在那里达三 个星期以使得水泥适应当地的环境。过了这段时间后,在每十袋水泥中要有一袋中取出样品,样品要立即放入水中,并在里面保留7天。然后,样品被取出并测试其 强度。如果有哪个样品不能承受五百英磅的重量(两倍于罗马水泥),整个这一批水泥就会都被拒收。到1865年,仅为南部的下水道,就对70,000吨的水 泥进行了超过11,587次试验。巴泽尔杰特的检测方法证明是如此细致深入,以至於负责这项工程的都市工作委员会最终同意了巴泽尔杰特的整个排水系统都用 混凝土的要求。这不仅缩短了修筑下水道的时间,而且避免了砌砖过程中的不必要的开销。 巴泽尔杰特的下水道系统建成之后防止了以后的霍乱和伤寒的传播,因此 挽救了成百上千人的生命。这个污水系统也使得泰晤士河成了世界上最干净的都市河流,彻底地、永远地改变了河边的伦敦形像。到1872年,户籍总署署长的年 度报告表面,伦敦的年死亡率远远低于其它欧洲、美洲和印度城市,以三百三十万人口 (几乎是巴泽尔杰特开始他的工程时的三倍),伦敦是当时最大的城市。这个状况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到1896年,霍乱已经极其少见,以至於户籍总署署长把霍乱划归到“外来疾病”里面去。巴泽尔杰特的污水系统及其当初建筑中使用的水泥仍然在使用着。由於波特兰水泥的强度随时间而增强,伦敦的污水系统很可能会超过罗马的最持久的建筑成就,比如罗马 高架渠 ( aqueduct ) 和 万神殿 ( the Pantheon )。 巴泽尔杰特的伦敦下水道 注意在以上的故事中,我们只看到了巴泽尔杰特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因为它是一本关于软件质量控制的书的序言。其实他的优秀还表现在工程的各个方面。比如,他决定,为了将来,无论计算所得的下水道排水量是多少,都要翻倍。 伦敦人有幸在150年前从一百万人里出了一个巴泽尔杰特。而中国现在不幸的是在十亿人中没有 出现一个 (或者是已经被打压下去了) 中国的巴泽尔杰特。於是中国就只能是建了拆,拆了再建,甚至在建的过程中就倒塌了。在这个循环中,国家有了GDP,领导有了政绩,商人塞满了腰包,物资极 大地浪费,无权者失去了许多 (有些人是失去了一切),小人物成了替罪羊。看看人家的下水道,我们於是知道了, 中国与世界真的是隔著一条下水道 。问题是,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下水道吗?
个人分类: 天下|2586 次阅读|9 个评论
中国与世界就隔着一条下水道吗?
ssglwu 2012-7-23 06:27
吴国林 评:并不完全赞同下文中的说法。下水道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政府对民众的考虑。当然,北京本来少雨,谁知这些年雨是如此大。对于本来雨大的城市,排洪能力要强得多。当然,除了技术之外,责任心与制度是关键的。 下水道的并不是越大越好,这涉及到不要浪费的问题 。 中国与世界的实质差距在于科学与原创技术,当然包括其中的思想与方法 。 中国与世界隔着一条下水道 ——抛开唯 GDP 论,文明的差距就是一条下水道 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xiashuidao/ 一场暴雨,北京成了 “ 东方威尼斯 ”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过,检验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是不是够现代化,一场大雨足矣 …… 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看出真面目来。有时候, GDP 不算数,文明的差距,只差了一条下水道而已。 要点 1 下水道对于中国的城市而言,无疑是一处硬伤,一根软肋。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一句话: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 2 即使没有出过国,在西方的电影中也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几个人并排走在下水道里,不管是为了逃命,还是为了追凶,人家的下水道宽敞得令人瞠目。再看看我们的下水道,莫说钻人,一头猪如果不幸跑到了下水道,结局也恐怕会很悲惨。 3 只是,出于显像的政绩考虑,一些政府官员宁愿拿钱建筑一幢幢高楼作为炫耀的资本,宁愿把资金拨付给暴雨时的全力救援,却未曾想咬紧牙在排水系统上大干一番。 追问城市下水道:暴雨过后,留下了什么? 组照:北京暴雨 2012 年7 月21 日 10 时起,北京市从部分地区暴雨扩展为全城特大暴雨天气,罕见暴雨导致城市交通大面积瘫痪,市民开车如行船,多出低洼处成为天然 “ 游泳池 ” 。接到报警据中央电视台 21 日晚间 23 时报道,根据最新数据,北京此次降雨为 61 年来 (1951 年以来 ) 最大。 暴雨如注,北京一夜间如同汪洋泽国。路面塌陷,地铁积水,行人车辆被洪水围困,多处下水道井盖被冲翻,要么下灌形成漩涡,要么形成一股 “ 喷泉 ” ,不得不靠人力暴雨中守岗。 面对天灾,警、民齐心协力,展开一场暴雨中互帮互助的攻坚战,不幸的是,最终因雨势太大,路面水位过高,已造成数人遇难。 在空前的强降水考验前,这些外表光鲜亮丽的大城市,都没能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倾盆大雨之后,汪洋一片,我们的城市到底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下水道折射出的 GDP 经济面子 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或城市,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台湾作家龙应台认为,一场大雨足矣。 她说, “ 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 3 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了却不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 ” 巴黎下水道:欢迎参观 巴黎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下水道系统。这个处在城市地面以下 50 米的世界,从 1850 年开始修建,巴黎人前后花了一个多世纪才完工。到 1999 年,巴黎完成了对城市废水和雨水的 100 %完全处理。有意思的是,巴黎下水道还是一处观光旅游点, 1867 年巴黎承办世博会期间就开始向游客开放,陆续有外国元首来这座地下迷宫取经。这样的市政工程,虽然初期投资巨大,后期使用过程中却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百年工程,惠及今日。法国文豪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德国下水道:考虑细致 德国人从 1899 年开始在青岛铺设的地下管网,至 1905 年,青岛市欧人居住区排水管道铺设已具规模,并最早实现雨污分流。德式管网不仅设计细致,管材质量也好。而在德国,慕尼黑的市政排水系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811 年。地下总长 2434 公里的排水管网中, 有 13 个地下储存水库,总容量达 70.6 万立方米 。如果暴雨不期而至,地下储水库就可暂时存贮雨水,再慢慢释放入地下排水管道,以确保进入地下设施的水量不会超过最大负荷量。 东京下水道:五至十年一遇 除了地震以外,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台风和夹裹而来的大雨。日本人为解决下水道系统的落后而饱受城市内涝之苦,于 1964 年 4 月,日本成立了 “ 下水道协会 ” ,主旨是对下水道系统作全面评估,统一下水道建设以及排污标准,将老化的管道更新换代。日本首都东京的地下排水标准是 “ 五至十年一遇 ”( 一年一遇是每小时可排 36 毫米雨量,北京市排水系统设计的是一到三年一遇 ) ,最大的下水道直径在 12 米左右。 有时候, GDP 不算数,文明的差距,只差了一条下水道而已。 差距,中国与世界隔着一条下水道 一条下水道,不仅体现出规划着眼点的远近差异,也体现出对 GDP 和财富态度的差异。 即使没有出过国,在西方的电影中也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几个人并排走在下水道里,不管是为了逃命,还是为了追凶,人家的下水道宽敞得令人瞠目。如果再深究一下,那些下水道是 100 多年前,甚至 200 多年前修建的。一次性投入,让后代子孙受益,世代发挥着美化城市环境的功能。 再看看我们的下水道。莫说钻人,一头猪如果不幸跑到了下水道,结局也恐怕会很悲惨。我们的下水道狭小不用说,施工质量也难有保障。于是,三天两头挖开,疏通堵塞。下水道每修一次, GDP 就增长一次,而财富却在悄无声息中被损耗,当然,城市的运行效率也大大降低。西方国家修下水道,一劳永逸,此后虽然再也不能在拉动 GDP 增长方面做贡献,却在悄无声息中,节约着巨额财富,提升着城市的运行效率,提升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这样看来,中国与世界之间其实隔着一条下水道。 我们长期以来,重 GDP 增长而轻财富的积累,重短期的奢华而忽略长久的规划。虽然,旧城不断被新城取代,但人们的归宿感却在降低。因为,伴随着旧城的消失,原有的文化沉淀不复存在,原来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也灰飞烟灭。 越是每天忙着拆了建、建了拆的地方, GDP 增长越快,干部的政绩越突出,当然,一些人的个人财富增长也越快。一举多得。但这样的地方,百姓幸福指数往往很低。 下水道,城市这一硬伤何时痊愈 习惯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雄壮,而下水道,如同一座城市的血脉,流动的是这座城市的生命与活力。 只是,出于显像的政绩考虑,一些政府官员宁愿拿钱建筑一幢幢高楼作为炫耀的资本,宁愿把资金拨付给暴雨时的全力救援,却未曾想咬紧牙在排水系统上大干一番。下水道对于中国的城市而言,无疑是一处硬伤,一根软肋。 近年来,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各处满城挖,地形地貌有很大变化,自然空地不足,对雨水吞吐不及时。建设管理过程中方案不够完备,急于看到高楼拔起,却忽视地下管道系统建设。每遇暴雨,便呈现出一幅 " 哮喘 " 的病态,必然会让城市窘态百出,狼狈不堪。 一场暴雨引发的成本交究竟值不值得?一旦暴雨来袭,政府管理者就会注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全面展开救援,最终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生命伤亡,息事宁人过后,继续按着原先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前行,提心吊胆地盼望着暴雨不再来临。生命伤亡,财产损失,资源浪费,到头来一切原本可以避免,却最终被归咎于两个字:天灾。 下水道无疑已成为城市的一处硬伤,伤在筋骨,伤在血脉,伤在元气。 一场暴雨,如果不能让城市建设管理者从中汲取教训、做出改变,那么所谓的未雨绸缪只能当做一句笑谈。及时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和应急机制,未来的攻坚战才能有十足把握。
个人分类: 杂记|1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北京暴雨致灾想起巴黎的下水道
热度 62 Majorite 2012-7-22 08:17
从北京暴雨致灾想起巴黎的下水道
从北京暴雨致灾想起巴黎的下水道 北京的一场暴雨,竟然造成37人死亡(其中,溺水死亡25人,房屋倒塌致死6人,雷击致死1人,触电死亡5人。目前,死者已有22人确定身份,其余15人正在确认中)。 城内特别是交叉桥底严重积水,交通瘫痪,地铁变成水帘洞,北京变北漂。“到北京看海”,一场雨就把北京市政建设的问题暴露无遗。 别说暴雨60年一遇,北京近年来几乎每年都出类似情况,下水不畅,雨水不能及时排走,地面积水成灾。我在北京甘家口一带住宾馆就曾遇到过一次,暴雨之后路面积水膝盖之上。 地铁变瀑布 汽车露出尖尖角 在这种地方,不湿身是不可能的。 去北京看海 俗话说,乡下的风,城里的雨。城市建设不能仅顾地面,更要顾及地下排水系统。不仅要顾及自己在位的这几年,还要考虑百年大计与子孙后代。 法国巴黎几百年前就开始周全地考虑了这个问题,看看巴黎下水道吧,总长 2400 公里,深处城下 50 米,纵横交错,密如蛛网,规模远超巴黎地铁,难怪雨水到了地面便迅速了无踪影。巴黎的下水道在 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建了 600 多公里。有的地方,几乎路有多宽,下水道就有多宽。就是用现在的眼光看,巴黎那些宽敞如隧道般的下水道实在是不同凡响。 “ 走在街上,你不会想到巴黎的地面之下还有一片 ‘ 汪洋 ’ ! ” 所以, 北京的雨后积水问题,巴黎没有遇到。巴黎的经验值得北京借鉴与学习。 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就像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是一个绝世的伟大工程。巴黎的下水道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与电影中,例如,雨果的《悲惨世界》。掀开一个普通的下水道井盖,跳进去,你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地下宫殿。据说,雨果在创作《悲惨世界》前,曾通过时任下水道总监的好友——埃马纽埃尔·布吕内索的后门,参观巴黎下水道,并绘制了管道图,由此得到灵感,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惟妙惟肖地描写了小说主人公——冉阿让,在下水道中与警察周旋、逃脱追捕的情景。参观过巴黎下水道的人都说,那里没有臭烘烘,脏兮兮的黑水与垃圾。 这么宽大的下水道,保持巴黎街头暴雨之后从不积水。 巴黎地下拱顶式下水道。 巴黎的下水道全然不是一个泥泞丑陋、臭气熏天的地方,因为它只排放雨水和经过处理的污水。下水道装有完备的照明和通风系统,宽三米高两米的地下隧道昼夜灯火通明,再加上拱形的穹顶,看起来竟犹如教堂般恢弘。 早在1200年,菲利普·奥古斯特登基后为巴黎铺砌路面,就曾下令在巴黎市区建排水沟。1370年,时任巴黎市长的于格·奥布里奥兴建蒙马特大街,砌筑拱顶式下水道。1850年,在塞纳省省长奥斯曼男爵和欧仁·贝尔格朗工程师的推动下,巴黎的下水道和供水网获得了迅速发展。巴黎下水道最初的设计理念是提高城市用水的分布,将脏水排出巴黎,而不再是按照人们以前的习惯将脏水排入塞纳河。厄热-贝尔格朗为巴黎下水道设计和施工做出巨大贡献。从1854年到1878年,贝尔格朗和他的工人们在巴黎城下修建了600公里长的下水道。随后,下水道就开始不断延伸,直到现在长达2400公里。 北京的下水道相比巴黎的太小了,暴雨之后流不出,造成路面大量积水 建好下水道是一劳永逸的工程,无需过几年把路面扒开铺一次下水道。 北京需要巴黎这样的下水道 下水道事情,其实我在1983-1987年就知道了, 那时我在法国留学,看法国电影常有下水道场景,于是去参观了巴黎的下水道。联想在北京读书时学院路上经常路面扒开修下水道,下水道(水泥管)的直径太小了,与国外的下水道不能比,这就是北京地面积水之原因。北京的做法看上去省钱省事,赌着“N年不遇”,其实是缺少远见的愚蠢的做法。 -------------------------------- 下面再转载一篇《 名牌杂志 》一篇文章 《下水道,亦有道 看不见的城市之巴黎》 作者: 刘琨华 “尘下之城”巴黎下水道有着悠久的历史。1832年,欧洲一场霍乱的流行,引发了以给排水改造为主的欧洲“城市公共卫生”革命,巴黎下水道系统的修建就始于此时。在当年的设计师贝尔格朗主导的蓝图下,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完善,拥有近2400公里地下水道的巴黎,彻底改变了19世纪初垃圾围城、河水黑臭的城市旧貌。 路人皆知轻歌曼舞的香榭丽舍,知塞纳河左岸的风情与气度,然而却鲜有人知,巴黎城的另外半部史,在你看不见的地下。法兰西民族向往日出日落的闲适,他们不愿喧闹和摩天大楼充斥着地平线,于是乎,幽深的地底填补了这空缺。然而,意料之外的是,巴黎城下最不可一世的是它的下水道。在看得见的世界里,“西提岛是巴黎的头脑、心脏以及骨髓”;而在看不见的尘埃之外,“下水道却是一座城市的良心”,法国文豪雨果如是说。 昔日“臭城”长成良心 世上多数大都市皆愿意绞尽心思维持市容的整妥和门面的堂皇,而华灯背后的景象是否尚能表里如一,便可考量出一个城市文明的虚实。巴黎的优雅不仅仅在于它的艺术品位、时尚触感,它是一个能让粘稠的下雨天都真正变成风景的国度。 数百年前,巴黎人便先知先觉到城市格局发展与排水系统的内在联系,并于1370年在蒙马特大街建成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百米拱形石砌下水道。但这对偌大的巴黎城只能是杯水车薪,大多数排水仍靠露天阴沟;因此,无论雨水、咖啡抑或牲畜粪便,全都赤裸难堪地拥挤在路上,一时污泥浊水臭不可闻。日积月累,更会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酝酿出疾病和瘟疫。 直至1848年奥斯曼任塞纳省行政长官后,下水道的建设才步入正轨。他认为下水道好比人体的内循环,唯有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才能作为有活力的血液。他一改以往把污水直接排入塞纳河再循环成生活用水的旧习,将其直接引至巴黎城外沟渠。此外,在设计师贝尔格朗的协助下,600公里长的下水道系统于1878年建成;此时巴黎才终于“海晏河清”,与“臭城”之称道句永别。 经过126年的建设,如今的巴黎下水道总长约2400千米,相当于巴黎至伊斯坦布尔的距离。它拥有26000个下水道,可下人的就有18000个,大都在地下50米深处。下水道工作人员多达13000名,24小时作业,7天不间歇。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包括排水沟、两套供水线路(饮用水及非饮用水,如街道、管道清洗及园林浇灌)、压缩空气管道、气压文件传送系统和电缆线路。如此完善的系统,在过去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巴黎的下水道的气压管道竟是官方保密文件传送的最便捷方式。 为了有效清除沉积物,贝尔格朗发明了匠心独具的清砂船和木球。清砂船从一米到十几米不等,可单人或多人操作。木球直径一米多,在水中漂流17公里需要整一周;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木球入水后可使水流加速进而冲走沉积物。正是借助这些环保朴实的方式,巴黎下水道每天可净化并排出120万立方米污水,每年捞出1.5万立方米废弃物。 被誉为“城下之城”的巴黎下水道并非徒有虚名,它犹如地上世界的倒影。巴黎排水系统大致是按着地上道路的走势而建,每一条路在地底都有对应的下水道,如此散播开来的排水网时刻都繁忙地运作着,井然有序地向每家每户输进输出。此外,令人颇感温暖贴心的是,每条下水道亦如街道般有详细的门牌号。因此,无论你何时在下水道上遗落了小物品,都不必担心,只要记下街道门牌号,便能物归原主。 但无论如何当我们说起下水道,想起的总是污秽黑暗的龌龊画面。然而,巴黎的下水道全然不是一个泥泞丑陋、臭气熏天的地方,因为它只排放雨水和经过处理的污水。此外,它装有完备的照明和通风系统,宽三米高两米的地下隧道昼夜灯火通明,再加上拱形的穹顶,看起来竟犹如教堂般恢弘。 天然的博物馆 若说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五脏六腑,那么能毫不忌讳地将肺腑与人倾诉,怎能不让人为这座城的真诚而动容,毕竟敢这样做的,巴黎是第一个。自1867年世博会起,巴黎下水道博物馆已接待数国要人,如今客流量达到每年10万。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建筑,真实运作着的下水道天然就是博物馆本身。 博物馆之旅的起点位于塞纳河阿尔玛桥南桥墩处,坐地铁9号线或RER C至Pont de l’Alma即是。售票处是一个不起眼的白色小亭;只需花费3.8欧加1个小时,巴黎的内在律动便都一览无遗。博物馆入口是极平常的下水道井盖,若不是有这样的博物馆,除了平时走路不留心的人,谁也没机会到这井盖下一探究竟吧。和普通博物馆一样,下水道博物馆也配有外语导游,游览方式除了步行,还有游船和马车。 博物馆第一站是由废弃下水道改造而成的图片展览区,陈列着从高卢罗曼时代至今,巴黎排水系统的变迁。往里行进便可见下水道工人的作业情景模型,这是长年活动在湿润地底难见天日的苦差,却是为了地上所有的人,能在雨天依然感到鞋尖的清爽。而后便是参观使用中的下水道以及影像陈列馆。最有意思的两个展览当属老鼠模型以及短吻鳄“埃莉诺”。百无一是的老鼠在下水道却成工人的救命恩人:当你看见老鼠纷纷落荒而逃的时候,说明工作队可能挖到了瓦斯管道,及时撤退或许尚能保全自己。而埃莉诺则是于1984年被工人在下水道“拾遗”的一条小短吻鳄,她如今生活在巴黎的动物园里。至于其它非活物的“拾遗”,如匕首、钥匙等,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博物馆展品的一部分。这应当比文物展览更有意思,因为这些被不同国度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人遗失的贴身物品,以一种自然而然又包罗万象的形式组合在了一起,似乎竟更真切地达到了“博物”的真谛。 除了猎奇之心吸引人们对这个标新立异的博物馆一探究竟之外,还因着一点文学故事又给它增添了底蕴。若说起雨果的《悲惨世界》,你一定也对冉阿让的下水道之旅啧啧称奇。在迷宫似的巴黎下水道,他为了拯救马利尤斯,与警察上演了一幕幕揪心的逃生计,并感化宿敌沙威。雨果一定是爱这座城爱得深切,他总是在挖掘着这座城里最不起眼的角落,譬如下水道,譬如《巴黎圣母院》里卡西莫多的钟楼。并且他的文字有这样的力量,让后人对这些神秘而低调的去处,肃然起敬。 x下面是英国伦敦的下水道照片: 只顾地上建筑,不顾地下排水管道。如此面子工程的背后必然隐藏着巨大的贪腐。官员大搞面子工程,开动脑筋创造出无数工程,自有捞不尽的油水。腐败大军纷纷伸手,染指各项工程。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层层吃水。不见阳光的地下工程,自然成了敷衍了事,偷工减料的目标。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15076 次阅读|78 个评论
下水道堵塞的几个原因
kd652 2012-4-23 06:37
大连花园口长胜花园某业主家污水泛滥的情况实在让人同情: http://bbs.runsky.com/viewthread.php?tid=8447023extra=page=1 常听说有下水道堵塞的情况,究其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下面几个: 1,异物堵塞,最常见的是清扫时倒盆里投抹布的水,把混水里面的抹布一股脑倒入便桶里了,请疏通下水道的用疏通机很容易解决; 2,下水道内壁大油冻结,春节后容易发生,用热硷水冲洗或能疏通; 3,下水道污水冻结,下水道出口离地面太近,易冻结,应改深道. 另一原因,就是上面的案例,楼下没住人,没取暖,下水道冻结,特别是把头的房子容易出现问题.  除去工程师改进设计之外,购房者应尽量避免买二楼(现在大多数一层楼有独立的下水道),特别是把头的二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下水道的潮汐
热度 1 manrongchen 2012-3-31 09:37
小区的下水道连续好几天,每天上午八九点的样子开始满溢污水,是化粪池的污水出来了,问小区保安有经验者,曰:天一热发酵涨上来了。 我为之取名潮汐。水污染很重要,化粪池处理不好会成为一大问题。也许玛雅文明就是因为化粪池毁灭掉的。
1688 次阅读|2 个评论
变身忍者神龟,访安特下水道
热度 1 王晨 2011-10-16 06:36
变身忍者神龟是因为我们跑到安特卫普的下水道里参观了 3 小时 ( 只参观了 1/3 的说 ) 。 穿上绿色的一次性连裤外套,登上绿色的水靴,手持绿色的手电筒,赛亚!可惜发的背包是白色的,否则就更像忍者神龟了。 3 米高, 5 米宽,墙厚 3 米,顶厚 2 米(通通目测哈,不一定准)。还有 200 平的大厅,简直像个防空洞。据说那个大厅是新建的,建成时施工人员还带着老婆一起开了个香槟 party 呢。 做了船,走了路,还很运气的看到了老鼠跳高表演。俺一直怀疑这个老鼠是个托。你知道吗,他就在偶们前面 5 米的地方、在手电筒的聚光灯下从容表演呢。墙上有个 10cm 见方的小通道,别说还真像专门为老鼠准备的,距离地面有膝盖那么高吧。那老鼠呢,从水管上助跑,转 90 度,起跳,没够到。回去重新助跑,再跳。试跳三次,终于成功。其实下水道里现在是没有食物的,所以老鼠进来了也会很快出去。 这里出乎意料的干净呢!据说周末会香香的,都是洗衣粉的味道。 当然喽,历史上这里还是很臭的。 1000 年前这里是开放的运河和水渠,后来呢水质越来越差,气味也越来越差,政府就号召市民将家门前的部分封盖起来,政府补贴 1/3 的费用,然后就有一段一段的被封盖起来了。后来拿破仑打到了这里,还是觉得很臭啊,于是就下令全部封盖起来。前后历经 300 年,这些运河和水渠直到 19 世纪才都陷入地下的黑暗中。因为实施的各扫门前雪的政策,各处的封闭材料都是不一样的,有用红砖或者白砖的,也有用昂贵的石料的,比如大教堂。大教堂甚至还在柴房里留了个暗道直通这个地下水路,以便应对安特维普不断被各个国家、各种宗教控制所带来的宗教迫害。可惜这条暗道从来都没有用上,后来就封死了。刚刚说各处施工状态不一样哈,这样就难免有豆腐渣工程。 1923 年一段豆腐渣终于不堪头顶城铁的震动,坍塌了,虽然没有人员伤亡,可是政府还是加固了整个系统,以防这种事情再次发生。那时候整个系统并不是完全密封的,很多进水处是开在顶壁上的,检修工人需要打着伞在里面划船,还是经常被淋一身屎尿,于是政府就接了很多进水管,完全封闭了这个系统。然后毒气就排不出去了,三名工人就这样死在了里面。于是,政府又修了 3 处 3 层楼高的烟囱,以便通风。这个污水系统一直用到上个世纪 90 年代,欧盟强迫各城市重建污水系统。本来这个地下运河系统对于安特的污水产量而言就太大了,过慢的流速只能导致污物的沉积。于是新的污水管被铺设,直径不足半米,对比鲜明啊。地下运河沟渠被潮水冲刷干净,变成了地下街道。忘了说了,安特是建在一条感潮河岸上的,目前 tidal range 高达 6 米。后来为了避免污水厂被雨水爆头,又铺设了一根雨水管道,基本上实现了雨污分离。雨水管道在这个地下街道里开有溢流井,逢暴雨时,地下街道又会变成运河,那时这里就不能进游客了,会有危险。我们的导游就遇到过一次这样的情况,口朝上的溢流井喷出了跨度 4 、 5 米的水柱,拱门一般可以从下面通过。 2004 年,这里才开放供游客参观。 PS 1 : 1 个月前做本科纪念册时,我还说呢,毕业五年了,我唯一做的跟环境工程相关的东西就是跑去维也纳垃圾处理厂照了张相,还因为她是百水先生设计的童话一般的建筑。没想到一个月后我就跑到下水道里转了一圈。嗯,还是很亲切的。虽然偶已经不记得那些设计污水管道的参数了。 PS2 :回来后跟同学讨论了一下忍者神龟到底是在哪个城市呆着的,先想着巴黎,因为安特这个就是跟巴黎学的,后来想着意大利,因为忍者神龟们都起的文艺复兴的名字,最爱披萨。后来一百度,居然是在纽约的——狂汗啊。偶不记得很正常,谁让偶一向很健忘,可是居然连记忆力很强的同学都不记得了,远去的童年啊。 PS 3 :参观信息—— http://www.antwerp-tourist-guide.com/antwerp-ruien.html http://visit.antwerpen.be/Bezoekerssite-NL/Publicatiekanalen/Stad/Antwerpenbe/Bezoekerssites/Bezoekerssite-NL/Bezoekerssite-NL-Bezoekerssite-NL/Doelgroepnavigatie/Bezoekerssite-NL-Doelgroepnavigatie-Bezoekers-wat-doen-attracties-ruien.html
4644 次阅读|2 个评论
谁来帮帮垃圾清洁工?纠结
yan8008 2011-2-26 19:15
昨天电视上看到,北京市下水道清污工人在井下清污作业,窨井井下味道可想而知,而且还冷可能冒生命危险,每位工人只能在井下待30分钟左右。工具居然是铁锹、一身有可能漏水的胶衣和竹篮。 机器人科学已经如此发达的年代,难道就没有相关专家愿意研制相应的机器人可以下井挖黑污吗? 科学不是为人类服务的吗? 难道研究各种增白添加剂,人工合成假奶粉能够创造更多利益就研究,不能带来更多利益的就不需要去做吗 是不是有人说了,有了清污机器人,清污工人不又下岗了?我们人类到底该如何
2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厕有感
ccpicasso 2010-8-24 10:11
w.c.thinker 2008-09-0608:44 用时光冲洗 生命的下水道 上帝是万能的管道工 却只管装不管通 生命的废弃 【哈哈,这可真是怎么说的来着有才。该文名为如厕有感,也够有才了吧,哈哈】
个人分类: 我系列之不喜欢胡思乱想|25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手清理下水道(配图)
wcz3 2010-1-21 21:37
动手清理下水道 家里阳台下水道总是不顺畅,昨天用铁丝清理时,还断了一节在里面了,于是完全堵住。今天中午便请了一位专业清理下水道的师傅,敲掉三通管,取出一些头发等杂物,也将断在里面的铁丝取出,但还是不是很通畅。该师傅说,里面有一块比较大的石头,除非到下一楼层打开观察孔,才可能取出。太麻烦了,而且房子老旧,观察孔的螺丝已生锈,很可能拧不开或拧断螺丝。到时,麻烦就更大了。考虑到,已有些通了,平时大概也是如此,便决定就此收兵了。 谁知,送走清理下水道的师傅,打扫好阳台的杂物后,再倒水实验,发现又堵上了。拿一根粗些的钢筋,摇一摇,水漏下。拿小手电观察,依稀看见好象有一个大石头、有一个玻璃珠、还有几个白色的片状东西。 于是,拿一根旧的衣叉,其手持部位是铝管,希望其可卡住小球。探入下水道,一阵乱捅,拿出来一看,哈哈,真的端部铝管上正好卡住一个球形物,原来是小孩玩具上的一个塑料球。 心想,这次应该没问题了。所以,再次收兵去睡觉了。 傍晚,再试,发现又不通了。管里到底是怎样情形?空间小,管小又深,很难看清楚。拿相机照了几张相片,发现确实有块大石头和有几片白色的物品(见图)。猜测可能是最早装修时,水泥工用于堵管口的石头落了下去,而白色的片状物品应是瓷砖碎片。由于石头和瓷砖碎片卡住管道,平时是靠它们之间的缝隙筛出污水的,但只要细小杂物落入,就很可能填满它们之间的缝隙,水便难以渗出。 大的石头肯定是没办法敲碎了,于是决定敲碎白色的瓷砖碎片。将一根约10mm粗的钢筋拿到厨房,打开煤气灶用火将其一端烧红,匆匆拿到门口用铁锤敲打,。如此多次,好不容易将一端打扁,做成一把长长的錾子。插到阳台下水道,大概对准白色物,敲、捅、绞几次后,再看,白色物不见了,估计是碎了落了下去。再试,果然水再不溢出。正式收兵。 哈哈,自己动手清理下水道,用了诸多科技手段,终于有所收获,而且较彻底解决问题。很有成就感。
个人分类: 生活观察|499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07: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