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美国教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美国教授写给被开除中国留学生的信
Fangjinqin 2017-7-30 14:33
美国教 授写给被开除中国留学生的信 http://mp.weixin.qq.com/s/PD8mdOR5nxh1psgziCzEnA
个人分类: 生活百科|1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教授对中国学生写英文文章的建议
liwenbianji 2016-9-10 13:49
最常见的英文写作问题 ――源自200多篇由中国科技类研究生撰写的英文论文 作者:Felicia Brittman 本文目的 中国学者的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中,最常见的写作问题:语法错误、口语化、格式组织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格式的不当组织妨碍了作者意思的清晰表达)。本文仅作为一个指南服务于中国作者编辑其科技论文。 本文结构 分两节:第一节列举一些在我看来最需注意的问题;第二节列举一些其次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了解一些英文表达的细微差别非常有用。 第一节 “ a , an, the” 最常见的错误是漏写。 使用错误包括:1)该用的时候漏写,2)不需要的时候却出现或画蛇添足,3)正确的冠词用在错误的地方。 冠词,又称限定词或名词标记,包括a, an 和the。 冠词的出现指示一个名词将尾随其后,或者,在冠词及所修饰名词之间还有其他修饰语。a,an修饰一个泛指的名词,the修饰一个特指的名词,名词之前的the,表示该名词是一个已知的、特定的名称。 过长的句子 很长的句子在中国人的英文写作中特别常见,这是中文直译为英文的后果。把几个说明性内容写在一个句子中以表示它们(内容)之间的关系,这在中文写作中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英文里,每一个主要意思通常都由一个单独的、只包含一个支持性内容的句子来表达。 人们意识到一个句子太长,通常是因为它的长度――60个单词甚至更多,但是,较短长度的句子也可能“太长”,如果它包含了多重陈述并使主要意思模糊不清。怎样避免长句呢?可以把每个句子限定为一个或两个主题。如果作者确实想用一个句子来强调几个主题之间的关系,这时应该使用分号。 另一种类型的超长句子也经常出现在科技论文中,那就是列举。作者给出了大量的数据(通常是各种参数值)并把它们安排在一个句子里,这就制造了一个长句――足足与一个段落长度相当的长句。然而,表达这一类包含大量信息的句子的最好方式却是表格化――用平行排列的着重号或字母开头来列举这些信息。 在一个句子中,先写目的、地点或原因,再写主题 中国作者在引出主题之前,习惯于首先陈述目的、地点、原因、例子或条件(在句子中用作先行状语)。这样做的效果却是,降低了主题思想的重要性,并使读者认为作者喜欢兜圈子。正确的做法是,把主题放在句子的开始,然后说明地点、原因等等。 习惯于把指示时间的词组放在句子的开始 把最重要的主语放在句子的开始以示强调 (即使研究了原文中的2个例子,仍不十分明了作者的意思――译者注) “which / that” 指代不明,引起混淆 “respectively”and “respective” 通常用在句末 “in this paper”,”in this study” 两个错误。首先是使用过多。在一些中国人的文章中,这些短语甚至在一页中出现2次。而母语为英语的作者的文章中,这些短语的使用主要限定于2处: 1. 用在引言和总结中强调文章的内容; 2. 在正文部分出现的in this paper / study,是在提及他人的工作(发表在其他期刊或出版物上的论文)之后。 所以,如果一篇文章中如果3次出现这些短语,它的使用是有问题的。实际上,读者明白文章所展示的工作是由作者完成的(除非作者是另类),所以,没理由重复这些短语。 “study”指作者所完成的工作,而“paper”指这一工作用文字所展示出来的形式,是读者正手持的或阅读的实体。记住,作者还可以用其他短语,比如“in this research”,“this paper presents”,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数字和等式 两个非常常见的错误是有关阿拉伯数字和等式的出现形式。中国作者通常用阿拉伯数字取代其英文拼写。尽管阿拉伯数字本身的使用没有错误,但它们绝不应该出现在句首。 另外,阿拉伯数字往往被过多使用。阿拉伯数字应该用在科技类文章中提供数据,而不应该用来表示一般的数目信息。 这类错误的出现,可能源自普通话是一种符号语言而不是字母语言。因此,中国作者习惯选择写简单的数字符号而不是字母拼写。特别是同时又有等式占据文字位置的情况下,错误使用阿拉伯数字的问题更加严重,英文为母语的人是不会把等式写在文字位置上的。 格式1. 段落 所有的英文段落的第一行都缩进约1英寸,或2个段落之间空1行,后者在商务写作中更常见。 中国学生经常为段落的分合而困惑,他们可能会犯2个错误。其一,他们未能把2个段落区分开来。尽管新的段落以新的一行开始,但新的一行没有缩进。其二,一个新的段落之前有单一的句子独占一行(该行有缩进)(不懂原文意思,作者是想说,一个短句不能单独作为一个段落?――译者注) 格式2. “Figure”和“Table” 二者的缩写分别是Fig和Tbl。但是,Table的缩写很少见于正文。你可以用Figure,也可以把Figure简写为Fig,但在一篇文章中,你应该始终保持一致。你不应该在Figure,figure,Fig 或fig之中随意变来变去。另外,缩写不能用在句首,单词或其缩写与数字之间应有一空格。 格式3. 变量符号 变量符号,特别是那些英文字母的变量符号,在科技类文章中应该用斜体,以区别于英文单词。当然,这取决于一个杂志所规定的风格。 格式3. 大写 注意大写不能出现在句子中间。 “such as”和”etc.” 二者经常被中国作者误用。Such as意思是“例如”并提示其后有一个不完全的列举;etc.意思是“等等”,用在列举的最后以表示那个列举是不完全的。所以,同时用such as和etc.就重复了。 Such as的出现意味着其后将有一个不完全的列举,所以当给出了全部的列举时,就不能用such as了。 第二节 1)一些单词的单复数形式相同,所以不需要再加s把它们变为复数形式,例如:literatue, equipment, staff, faculty. 2) 避免重复。下列短语形式经常在中国作者的英文中出现: Research work,(要么用research, 要么用work,下同――译者注) Limit condition Knowledge memory Sketch map Arrangement plan Output performance Simulation results Knowledge information Calculation results Application results 3) 一些单词修饰的名词需要改为复数。这些修饰单词包括:different, various, 数字单词 different nodes 而不是different node various methods 而不是various method two advantages而不是two advantage 4) 绝对不要以单词的缩写形式(如Fig.)或阿拉伯数字(如8)开头写英文句子 5) 不要写“by this way”,取而代之的应该是“by doing this” 或“using this method”。 6)千万不要在句子的开头写“how to ……”(也不要这样讲) 7)要这样写:“the results are shown in Figure 2”,而不是“the results are showed as Figure 2”。 8)在正文中变量符号要用斜体,以示它们与单词的区别。当变量符号是英文字母时,斜体尤其重要。要写“The graph shows t (斜体), a (斜体), and C (斜体) as a function of time”. 不要写 “The graph shows t, a, and C as a function of time”。 9)在科技类论文中,单词obviously要避免如下例子中的使用: 错误:Obviously, detecting regimes by means of PMH maps is a novel method. 正确:Detecting regimes by means of PMH maps is a novel method. 10) 国际出版物中的论文不应该使用诸如“at home”,“abroad”,“here”,“our country”等指定不确定的地方性术语,因为读者很可能不是中国人或并不生活在中国。取而代之的应该是“in China”。 11)避免过多使用短语“that is to say”和“namely”. 取而代之的是,要尽量把你的意思用一句话来表达。 12)不要在句末用“too”,特别是在科技类论文中尤其要避免在句末用“too”。 文章转载自科学网董仕勇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2049-47853.html
3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郗小星之后,美FBI调查另一位美籍华裔教授
热度 15 laserdai 2015-9-10 19:47
前不久,世界超导大牛、美国某大学物理系前主任郗小星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调查并收审,科学网上给予了关注。之后天津大学某年轻教授被钓鱼执法,诱骗到美国开会在入境时即可被关押。 科学网—由郗小星教授被捕透露的重要信息- 蒋继平的博文 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892635.html 美华裔超导教授被捕 - 科学网—博客 blog.sciencenet.cn/blog-648288-892455.html 又一个“李文和案”?——美国华裔物理学家涉嫌泄密被逮捕 blog.sciencenet.cn/blog-211484-892511.html 科学网—大国夹缝中尴尬的人- 董洁林的博文 - 科学网—博客 blog . sciencenet . cn / blog -1188744-891480.html 现在又出现了一则例子,李竞博主关注过。 前俄亥俄州立大学华裔教授遭美联邦调查局调查 美联邦调查局调查一位美籍华裔教授 Image copyright BBC CHINESE Image caption 2014年2月,李荣兴突然辞去他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土木环境与地质工程系任教18年的教职,去向不明。 美国媒体说,美国联邦调查局正在调查曾经参与美国太空总署火星探测计划的美籍华裔教授是否与中国研究人员分享了美国的机密技术。 据俄亥俄州《哥伦布快报》报道,今年56岁并已归化美籍的李荣兴(Rongxing Li)曾参与美国太空总署无数项目,包括2003年和2009年的火星探索计划,并接触过美国国防部的敏感资料。 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联邦调查局和美国太空总署拒绝对事件作出评论。但8月份公开的搜查令使外界了解到美国政府为何对李荣兴展开调查的部分原因。 报道称,2014年2月,李荣兴突然辞去他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土木环境与地质工程系任教18年的教职,去向不明。在辞职时,李荣兴曾对俄亥俄州立大学表示,说要回国照顾患病的父母。 在提出辞职前的当年1月,李荣兴向美国太空总署提交一份造价3,690万美元的2020年火星探测计划方案。搜查令说,该项目可使李荣兴接触到国防部的敏感资料,而美国禁止将有关信息泄露给中方。 李荣兴在申请中称自己与中国科学家没有任何联系。但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发现,2012年,李荣兴曾以休假方式短暂到上海同济大学工作。 2014年2月15日,李荣兴通知任教的大学和美国太空总署撤回参与2020年火星计划的申请。他同时告知校方,曾回国探望患病的父母。几天后,他通过电子邮件向大学提出辞职。 美国媒体说,鉴于李荣兴的离去不寻常,加上他曾参与的研究项目机密和敏感性,俄亥俄州立大学随后联系了联邦调查局展开调查。 俄亥俄州大学发言人确认李荣兴突然辞职,但是没有进一步说明其辞职原因。该大学网站已删除了李荣兴任职18年来的大部份信息。但BBC中文网发现,俄亥俄州立大学土木环境与地质工程系网页上仍有2013年11月25日发布的简报,介绍李荣兴成为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会士的消息。 李荣兴早年毕业于上海的同济大学,1990年获得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照相测量和遥感博士学位。 俄亥俄州立大学后来展开了内部调查,了解为何李荣兴没有向美国太空总署表明自己与中国的联系。该大学内部调查发现,李荣兴与上海同济大学关系密切,甚至被同济大学列为教授和空间资讯中心主任。 2014年3月1日,美国国土安全部特工在旧金山机场拦截了准备飞往中国的李荣兴妻子,并取走其电脑、手机和几个手指硬盘。当局在手指硬盘上发现了含有限制级的防务资料。 调查人员还对李荣兴位于上阿灵顿的住宅进行了搜查。据福兰克林县房地产记录显示,李荣兴与妻子在1997年买进了这栋五卧式房屋。 但美国助理司法部长黛博拉‧所罗夫表示,美国当局目前还没有对李荣兴提出指控。
个人分类: 高技术与经济|15914 次阅读|31 个评论
“金色大米”是药还是毒?危险在哪里?
热度 104 qyu111 2012-9-4 02:41
看了这几天科学网置顶、精选的有关“金色大米”的几篇博文,似乎没有看到有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的文章。不知道是科学网不选择这些专家的文章呢,还是专家们都不愿说话。我本来不想对这个题目发表意见,因为我的专业领域也不是“转基因植物”,同时自认为是一个“自然保护主义者”,并不很支持“转基因生物”以及其它科技成果不必要的广泛应用,反对滥应用。再说这时写支持汤教授试验的文章还有一点风险,因为汤教授的文章中明明写明参加试验的儿童是中国湖南的儿童,用得是转基因植物“金色大米”,而湖南衡阳调查的报告却说没有用转基因的“金色大米”。两者是矛盾的,湖南报告已经有“撇清自己”,远离“汉奸、卖国贼”的嫌疑。这个时候再去趟这个浑水,去为一件可能有“错误”的事情进行辩护,打抱不平,似乎有点不识时务,弄不好把“汉奸、卖国贼”的帽子弄到自己头上了。 但看到一些批判“金色大米”和“金色大米”研究者、美国华人汤教授的文章的不讲事实、不讲道理、不讲科学、甚至谩骂,大有文化大革命中“无限上纲”“有罪推定”作风。这种文革作风是一种很危险的作风,在40多年前的文化大革命中曾经冤死过无数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我前两天写的中国文学大师傅雷夫妇的自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76037-606450.html ,今天是他们夫妇的忌日)于是写了一篇博文批评这种作风(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76037-608405.html ),但评论中支持我的读者也是少数。我的好朋友和“对手”傅新元教授出来说了两句话(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53765-608498.html ),我看写得挺好,也很讲道理,但也没有被置顶和精选。好像有点声音一边倒的形势。我虽然不是转基因植物领域的专家,但我毕竟是学生物的,在分子生物学领域里学习工作了30多年;也是学药的,研究中药和西药10多年,懂得基因、懂得“转基因技术”,懂得食品、药物和毒药,知道它们的区别。 我们吃“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很多年了,目前还没有证据说谁吃出病来。转基因大米不过是一种新技术的、选择、定向的“杂交水稻”(准确地说,应该是“植入”),自然界也存在不同生物种间的“转基因”的现象,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试验中都没有它不安全的根据和证据,反而有大量数据和文献证明它的安全性(上网查查都能查到)。 我把汤教授的文章翻来覆去、左读右读,从科学、政治、经济、法律、道德、文化等各个角度反复审查、仔细分析,它就是一篇普通的大学教授发表的科研文章。试验和文章也通过了中、美两国学校和机构的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文章中也没说要让中国人都吃金色大米,而且特别说了是“ 专门为以大米为主食的并且维生素A缺乏症严重的人群设计的”,可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食物药”。特别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方便、让父母省心的药。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它,甚至污蔑它,把它妖魔化。为什么湖南衡阳的有关领导不敢理直气壮的支持一个可能造福于人类的科学试验呢?为什么那些有“爱国情结”的人不怀疑“绿色和平”是“国际间谍”来阻扰和破坏中国科技发展的呢?(不是要大家去怀疑,而是说按这个思维逻辑。不过“绿色和平”的一些行为实际上是正在起这个作用)。这些反对金色大米的人不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心态,问一问自己为什么吗? 同时发觉反对和声讨的人大概也没有几个读过,或读懂过这篇文章,也不了解生物学和转基因技术。我今天就花一点时间,尽量的用通俗的语言把它翻译成中文,让大家看看金色大米和唐教授的文章究竟“危险”在哪里,“有害”在哪里,汤教授的试验究竟错在哪里。我没有全文翻译,专业部分省去了,只翻译了我认为大家关心的部分,同时附上原文,专业人士有兴趣可以看原文。读了原文,大家就知道这个试验测试的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有什么用处,到底是安全不安全,有没有违规和违法。 题目:金色大米中的 b- 胡萝卜素和食用油中的 b- 胡萝卜素能对儿童提供同样的维生素A 摘要: 背景知识: 金色大米是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富含 b- 胡萝卜素的大米,它可用作维生素 A 的来源。 目的: 该项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儿童食用金色大米、菠菜和含 b- 胡萝卜素的食用油后,体内 b- 胡萝卜素的维生素A的含量。 试验设计: 68 个年龄 6-8 岁的儿童随机分为三组,一组吃金色大米,一组吃菠菜,一组吃含 b- 胡萝卜素的食用油。(省略)食用后检测并比较了受试儿童血清中的维生素A含量。(省略了太专业的部分) 结论: 金色大米和含 b- 胡萝卜素的食用油一样能有效地给儿童提供维生素A,并且都比菠菜好。(省略太专业部分) 导言: 维生素 A 是促进生长、维持视力、调控上皮组织分化、胚胎发育和免疫功能的必需品。维生素A同时也能够保护儿童由于感染造成的疾病和死亡。长期食用维生素A缺乏的食物会导致维生素A缺乏症。 为了预防维生素A缺乏症,每年维生素A缺乏症风险的人群要服用大约 5 亿个含化学合成的维生素A的胶囊。在食物如食用油和糖中增加维生素A也是增加营养和防治维生素 A 缺乏症的有效方法。同样,提供和鼓励多吃富含维生素A前体的类胡萝卜素的食物疗法也被认为是一种实际和可行的替代方法。但是,那些富含类胡萝卜素的植物食物防治维生素A缺乏症效率比人们预想的要低(省略专业数据)。而世界卫生组织在 2009 年和 2012 年的报告中指出:全世界约 1.9 到 2.5 亿学龄前儿童被维生素A缺乏症困扰, 服用维生素A补充剂可降低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4-34 %。 同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2010 年的一份报告指出: 2009 年约 810 万的 5 岁以下儿童死亡。因此, 给营养不良的儿童提供维生素A能够每年挽救 190 万到 270 万儿童的生命。为了能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治疗维生素A缺乏症的方法,在主食中提供生物转化的 维生素A原类胡萝卜素 可能会是一个安全和有效的新方法。 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把合成维生素A原的基因转入到了大米的胚乳中, 使得 1 克磨碎的金色大米生米中含有 37 微克的维生素A原类胡萝卜素(约等于 30 微克 b- 胡萝卜素)。 这种生物转化的大米是专门为以大米为主食的并且维生素A缺乏症严重的人群设计的。虽然一个小规模的以美国成年人为对象的金色大米体内生物转化试验已经完成, 我们仍需要知道金色大米在儿童体内的 b- 胡萝卜素生成维生素A的生物转化率。在这个报告中,我们检测并比较了三组儿童体内维生素A的含量:一组吃的是内部标记的金色大米;一组吃的是菠菜(一种有代表性的、家种的、墨绿色的、肥壮的、富含 b- 胡萝卜素的、中国儿童常吃的蔬菜);另一组吃的是含纯 b- 胡萝卜素的食用油。这些儿童是正常或含临界量维生素A的儿童。 后面专业部分省略。 大家关心的信息: 作者单位: 美国:塔夫茨大学,贝勒医学院,国家健康研究院 中国:湖南长沙疾病防治和控制中心,北京国家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浙江医学科学院 入试儿童: 湖南某小学 6-8 岁学龄儿童 68 个 伦理委员会认证: 该试验的人选方式和试验方法经过美国塔夫茨大学医学中心校审查委员会和中国浙江医学研究院伦理委员会认证 附原文: 唐广文大米.pdf 附注:对读者中很多问题的回答可见我另一篇博文: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76037-608405.html 附:对一些新问题的回答: 1、杂交水稻和转基因水稻的区别 转基因和杂交都是在原来的品种中引入新的DNA,从这个角度来说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转基因品种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杂交品种也同样会产生。 植物中转入一个新的基因当然会产生很大的生物效应,杂交水稻也一样,没有生物效应就不叫新品种。但这个效应是对水稻本身的,而不是对吃这个水稻的人。这点很多人有点概念混淆和误会。 转基因和杂交在技术上是有不同,但在安全问题上没有本质的不同。安全的问题是DNA引起的,不是杂交或转基因的技术引起的。自然界里也有一种普遍发生的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现象,指的就是基因DNA在不同种的生物里的互转,其结果和转基因技术的结果是一样的。这可能也是生物种进化的方式之一,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 很多人可能担心的是以后人会不会变种。其实人变了种也没什么好担心的,而且人是一定要变种的。这就是生物进化的历史和规律。自然界中有各种导致人变种的因素。人如果不变种,那人今天还是猴子。 2、汤教授试验不能证明安全性 有关金大米安全性的试验不是汤教授这个试验所要测试的。安全性已在这个试验之前早就有大量的试验检验过,大家可在有关金大米的文献中检索到。汤教授的试验是检测人体中维生素A的转化率。 3、为什么在中国湖南做 做人体试验一般是哪里有自愿的、合适的人员就在哪里做。为什么在中国湖南做,这要了解和调查了才能知道。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没必要瞎猜。在没有了解事实之前就怀疑和问罪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 4、为什么不用维生素A缺乏的人做,而用健康儿童做 因为试验是检测转化率,用健康人和用维生素A缺乏的人群都需要做。从科学的角度说,下一个试验就应该用维生素A缺乏的人群做。这是一个科学问题,不是一个道德和政治问题。 5、为什么不拿美国人做 首先汤教授文章中已说明前期的试验在美国人中做过(请看我上面翻译的汤教授文章)。另外,请参考博文:《 美国人以身试“毒”,请持“阴谋论”者好好看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610326.html 6、自然和不自然 说转基因不自然,而坚持要自然的人有他有道理的地方,但是有一点持这个观点的人可能没想过:地球和自然并不是一定要选择人在地球上的存在。自然也可以淘汰人类,恐龙在自然的选择中就被淘汰了。科学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和自然做斗争,都是在保证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如果任其“自然”,人类不发明工具,那现在就不是人为主的世界,而是狮子、老虎、狼为主的世界了。人之所以要坚持科学至上,就是因为科学是救人的,是最高的人道。 但是,凡事不能做过头。做过了头,就不是科学,就自取灭亡了。现在,科学在应用上是已经做过了头,开始毁坏我们居住的地球和环境。我们要大力提倡科学研究,发明救助人类的方法,但需要限制科学应用。我在这里讨论的金大米是研究,不是应用。这两个不能混淆。现在很多人混淆概念,反转基因研究。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6348 次阅读|177 个评论
方舟子造谣成性,美教授无可奈何
热度 3 fs007 2012-2-14 11:04
寻正 方舟子“写”科普以剽为主,掩盖为辅,其母校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卢-伯恩斯顿(后简称RB)公开指责方舟子剽窃,方舟子蒙骗RB不成功,狡辩召至更多的斥责,于是乎方舟子回到所有针对他的剽窃指控的惯常招式上,做了缩头乌龟,不再针对自己严重的剽窃问题回应,一慨以别人造谣的新衣掩饰。除此之外,就是把对方泼上一身污水,要么痛骂对方报复,是造假被英武神明的方大帅打假,于是乎反打方舟子的假——肖传国就被这么被赖上的;要么从其它角度入手,贬低对方的价值,从而证明自己即使抄的,对方价值不高,也属于该抄之列——印度不少地方风行较正性强奸,大概就是那么回事;最不济,方舟子也可以把检举揭发的人打成方学家、方黑,或者赠送一顶职业方黑的帽子,对方于是乎完全丧失了发言权,方舟子不回应是享受正当权利,回应则是开恩。 曾几何时,方舟子偷窃别人作品拉入新语丝,原作者多次抗议,方舟子心不甘情不愿地交回赃文,然后对针原作者与原文一番炮轰,骂别人的文章为垃圾——以方舟子的智力,似乎永远意识不到自己连垃圾都偷盗的习惯是多么恶劣不堪,这样的傻子,他当过多次。 方舟子被美国教授公开指责剽窃,而自己妻子刘菊花同志论文全剽,与方是民同志结婚后继续在薪发射狂剽,这些大丑闻被爆光之后,方舟子狼狈不堪,开始了针对名人的狂咬以转移注意力,然而,不是很有效,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方舟子占据中国媒体的一大据点,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专栏被砍。方舟子败走麦城之际,只好求告上级帮助,终于传出“你办事,我放心”的吉言,由暗转明,被钦点为传媒“好同志”,与中国最大五毛司马南做了双胞胎,方才稳住阵脚。 方舟子虽然移住了阵脚,但是来自美国教授的压力未断,网络上揭发之声不绝,导致了方舟子经常吐血,无比郁闷。郁闷之余,方舟子加大了攀咬力度,哪里有可能目标,他就出现在哪里,以期望从丑闻中脱身——他这一招还是有效的,因为只要被他咬上了的,都顾及颜面,不习惯于裸奔,无法做到拒不回应,于是乎方舟子终于从一系列丑闻中顺利脱身。韩寒成了倒霉的垫脚石。 方舟子顺利脱身,就意味着揭发他的人要倒霉,不是被揭发,就是被挂上伪科学的牌子,这两样都不行,那就做职业方黑了。方舟子揭发RB很有些难度,以其翻译白天人与黑夜人的英文水平,即使RB有什么破绽,他也没有本事发现。于是乎,RB就成了搞伪科学的了——不能不赞叹方舟子的智力:你TM以传播科学为已任,抄书抄到伪科学家身上去了,好有逻辑。 针对中国来的牛皮糖,RB无奈苦笑,这么无耻下贱,我没有更多招数了。以下是RB针对方舟子最近的无耻攻击的回复: Dear Shi Liu,亲爱的刘实, Thank you for writing. I am aware of Dr. Fang's attack on me. If it is any indication of the effort he puts into his attacks on the people he accuses of fraud, it is quite pitiful. He seems to be drawing all his information from a website called www.virusmyth.com, with which I have no affiliation, and which is full of misinformation. Dr. Fang seems to think that I deny that HIV causes AIDS. In fact, what my many peer-reviewed and published articles argue is that HIV is 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to cause AIDS -- which happens to be the same position that Dr. Luc Montagnier has maintained since 1990. Montagnier is, of course, the discoverer of HIV and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for his discovery. So if Fang want's to accuse me of pseudoscience for holding the same position as the man who discovered HIV, that's fine with me. I wish him good luck in making the same charge stick on Dr. Montagnier!感谢您的告之,我知道方博士针对我的攻击。如果这就是所谓他针对其揭发的造假者的攻击招式,那就很可怜了。他看起来是重复一个叫病毒之迷(www.virusmyth.com)的网站提供的信息,我跟此网站没有关系,该网站上充满错误信息。方博士似乎认为我拒绝承认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爱滋病。实际上,我的许多经同行评议的发表文章强调的是爱滋病的必要而不充分的原因——这恰好也是卢克*蒙塔尼耶博士自1990年以后的立场。而蒙塔尼耶就是人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者,因之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如果方想抨击我的立场——也就是人免疫陷病毒发现者的立场——是伪科学,我不在乎。在他同样地抨击蒙塔尼耶博士的立场时,我祝他好运。 I have, however, as you suggest, kept a copy of the video should I ever want or need to sue Dr. Fang for libel. Very sad that he feels he has to stoop to such underhanded methods.正如您所建议,我已经将该影像做了备份,以备将来假如我想或者有必要起诉方博士的诽谤时用。对他觉得自己需要如此无耻下贱地行事,我感到非常失望。 By the way, in case you are interested, I've attached below files that provide evidence about my case against Dr. Fang and some of the other frauds he may have perpetrated.如果您有兴趣,我顺便提供一些关于我指控方博士以及他的其它欺诈的证据的文件。 Many thanks,非常感谢 Bob Root-Bernstein罗伯特*卢-伯恩斯顿 For a detailed review of this case, please visit 更细致的回顾请看: http://www.2250s.com/read.php?53-689-689 A panel review is also available at http://www.2250s.com/list.php?64 这是一个多人合议 Further, my open letter for Dr. Fang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s, please visit http://www.2250s.com/read.php?2-12601-12601 我的给方博士的公开信及其中文版 Please also note that Dr. Fang not only plagiarized my work but also infringed on the publish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pyright. The above mentioned review focused on the plagiary aspect. The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s a separate form of misconduct. This combination of plagiarism-with-copyright infringement is typical in when people borrow material from one language and translate it into another.请注意方博士不剽窃了我的作品,也侵犯了出版商(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版权。上面的评议主要关注剽窃。侵犯版权是另一种性质的独立的不端行为。这种同时侵权的剽窃在人们借用其它语言材料译为本地语言的案例中很常见。 Please also note that Dr. Fang's 1995 essay was officially published by www.oursci.org as an online encyclopedia entry. This official publication in 1995 made no mention of Dr. Root-Bernstein's work. Dr. Fang altered this version in October 2010 only AFTER he was informed of being accused of plagiarism and copyright infringement. Please note that adding the reference to my original article does not mitigate either the plagiarism or the copyright infringement. For the archived version, please see http://web.archive.org/web/20070417032833/www.oursci.org/ency/phil/011.htm 还请注意方博士在1995的文章被三思网站收集并正式公示。这份在1995年正式出版的版本中从未提及我的作品。方博士在2010年10修改了该文,是发生在他被指控剽窃与侵权之后。请注意在原文中后来加入的文献信息并不改变剽窃侵权程度。有关备份,请见(网址见前,略)。 You may also contact Christopher Gan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Dr. Fang?s other forms of alleged misconduct:您也可以联系Christopher Gan,以进一步了解方博士的其它被指控的不端行为 Christopher Gan christopher_gan2000@yahoo.com 有网友怀疑RB信件的真实性,请致信RB查询: rootber3@msu.edu
个人分类: 人物评论|6292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司法部指控南京工业大学引进教授诈骗科研经费
热度 22 郝炘 2012-2-6 15:49
美司法部指控南京工业大学引进教授诈骗科研经费
去年5月,南京工业大学聘任美国人Craig A. Grimes为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全职教授。 学校的报道 说:“Grimes教授作为太阳能电池、纳米结构材料、电磁能量调控以及远程传感器等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是我校首次引进外籍全职教授,意味着将进一步提高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能源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必将加快推进我校有特色高水平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建设进程。Grimes教授在会上也发表感言,他对我校师生的热情表示感谢,并表示将在受聘期间努力工作,为我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 Grimes教授的简介说他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近300篇论文和综述,有专著125篇(本),专利13篇,在近50多个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担任国际期刊Sensors主编和多个期刊的编委。主持过美国自然科学基金、能源部、国防部和公司等50多个项目,项目总经费约1千3百万美元。” 去年底,Grimes作为南京工业大学暴宁钟团队核心成员,进入 江苏省“创新团队” 计划,该团对在今后三年内可获得每年5百万到1千万的研究经费,核心成员将获得1百万元的个人补贴。 然而本月初,美国多家新闻报道,美国联邦司法部对这位前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提出起诉,指控他通过诈骗、虚假陈述、以及洗钱将3百万美元的联邦研究经费据为己有。 美国司法部 1月31 日发布的新闻稿 称,现年55岁的Craig Grimes在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科学和工程系任职的2006年到2011年期间,以他一个私人公司的名义从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申请了120万美元的经费,他承诺经费的51万美元将用于大学的一个医学中心,但他没有这样做,而且他也没有做资金所支持的临床研究和试验。 据称,Grimes还在能源部的一个190万美元项目的申请书中做了虚假陈述。该项目要求申请者没有得到其他联邦机构的能源研究资助,但是Grimes没有透露他有来自美国科学基金会的有关项目。 如果定罪成立,Grimes将面临最多35年的监禁和75万美元的罚款。 图片来自南京工业大学网站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096 次阅读|21 个评论
美国教授驳斥方舟子狡辩:方舟子为赚钱剽窃我文章90%
热度 15 XiaoCG 2011-8-12 22:14
美国伯恩斯坦教授回复方舟子狡辩:方舟子为赚钱抄袭我文章90% 【肖传国翻译】 From : rootbern@msu.edu To : To: Aimee Cluo aimeecluo@gmail.com Cc : smfang@yahoo.com , svl8epa@gmail.com , burton@msu.edu , 日期: 2011 年 8 月 10 日,在下午 5 : 20 主题:回复:你有获得版权或许可吗? 亲爱的艾米, 现在我们开始谈正事! 请解释 为什么你认为方博士使用我的文章竟然属于 “ 合理使用 ” ?如果他影印,翻译,或总结我的文章供他个人参阅学习是属于“合理使用”。但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复制、翻译、或复述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并散布给其他人,则根本不属于受法律保护的“合理使用”,而这恰恰是方博士对我的作品所做的事情:他把我的作品粘贴到他的网站上,并在他的书中出版。更为重要的是:我知道方博士靠经营网站和当作家著书为生,因此,他使用我的文章不是为了公益或教育,而是以营利为目的。 其次,尽管各机构,如美国国家科学院,对何种行为将会构成科学欺诈均有自己的规则,但是,它们都不可能替代或凌驾于版权法之上。不管怎么说,我并不指控方博士科学欺诈,我指控他抄袭并侵权版权,这与你提到的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科学欺诈规定扯不上任何关系。 三,事实上,使用他人文章内容的单词量在什么范畴内是合理合法的至少在出版业是有既定准则的。我写过很多书评,每次编辑们都反复提醒,引用书内内容要有严格限制,不得超过一定数量。这也是美国编辑们不论是在发表科普文章,或出版学术专著时都反复审核把关的问题。这是出版业的行规。人们都知道版权法中不得超过 200 个单词的那条规定,但往往不清楚同一条法规中还有关于按百分比限制引用他人文章内容的规定。 鉴于方博士的文章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直接从我的文章获取的,我指控方博士的文章 90 %左右是抄袭自我的著作。 最后,我不是一个美国宪法律师,但我怀疑你对相关宪法条文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否则任何学者都不能对其作品申请版权保护(或执行版权)。请仔细想想你要争辩的论点是什么?按照你的逻辑,你认为任何可被用于教育或者对公众有用的作品都不能享有版权。这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复制我写的任何东西并宣布是自己的作品而其无需承担任何法律或道义上的责任。这真的是你想要争辩的事情? 伯恩斯坦 【肖传国翻译】 Please explain to me how Dr. Fang's use of my work is "fair"? Under fair use, he has the right to photocopy, translate, or summarize my article for his personal use; I know of no case in which it is considered legitimate "fair use" to reproduce a copyrighted work, translate it, or summarize it for the use of other people, which is precisely what Dr. Fang has done with my work by posting it on his website and reproducing the essay in his books. In addition, it is my understanding that Dr. Fang makes his living from his website and books and therefore that he is not using my material for a non-profit or educational purpose, but for profit. Second, while it is true that various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National Academy, have provided their own versions of what constitute scientific fraud, none of these directives replace or override copyright law. In any case, I have not charged Dr. Fang with scientific fraud; I have charged him with plagiarism and copyright infringement . I don't see how the National Academy guidelines are relevant. Third, there are, in fact, guidelines, at least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about how many words may be used. I have written many book reviews and have been warned many times by editors not to quote more than a certain amount of a text. This is also something that editors in the US check when one publishes a popular article in a magazine; and it is something that editors check when editing scholarly books. Whether it is law or not, it is common practice. In any case, I'm tired of the issue of 200 words -- everyone who has addressed this issue has failed to address the rest of the paragraph which is about limiting the percentage of material utilized. Since all but a handful of examples of Dr. Fang's essay are directly from my article, I am charging that Dr. Fang's article is essentially 90% (or somewhere around that percentage) my work Finally, I am not a constitutional lawyer, but I sincerely doubt that your reading of the clause in the constitution can possibly be correct or it would be impossible for any academic to ever copyright (or to enforce copyright) on any of his or her work. Please think carefully about what you are arguing here, because the logical conclusion is that you do not believe in copyrighting anything that might be of educational value or which might be used for the pubic good. That would mean anyone could copy anything I write and claim it as their own without any legal or moral protections. Is this really what you want to argue? Root-BernStein
8919 次阅读|17 个评论
美国教授怒斥留美的某中国学生剽窃其作品还狡辩
热度 3 蒋高明 2011-8-7 22:43
蒋高明 我与西方人打交道有二十五六年了,与西方人通信也有二十一二年了,面对面的交流不计其数,朋友中,纯正蓝毛黄眼的就有英、法、德、美、意、比、荷、俄,还有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如埃及、伊朗、伊拉克、印度、约旦、突尼斯、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叙利亚,包括非洲朋友,日韩朝蒙朋友就更多了,可谓阅洋人千面了。从我了解的洋人来看,他们对中国人大都是友好的,即使是他心里瞧不起你,也不会流露出来,更不会轻易写在纸上。当面呵斥那就是撕破脸皮了,即使十分恨你,还是亲爱的相称的。但亲爱的与亲爱的不同,下面的亲爱的就让人感觉到十分不对劲了,脸皮稍微薄一些的会受不了的。20年前我在英国时,中国留学生枪杀了美国大学校长、教授还有秘书等一干人,中国留学生给美国人的印象一度不好,但还是过去了,美国人重又理解了中国学生。那个时候,中国学生大都学成不归,英国教授们心里明白怎么回事,然都不当面说开。我只是在美国才听说一餐馆的美国女孩说了实话(我总去那家餐馆吃饭,与她聊熟了,她才肯说的),大意是中国学生赖在美国不回,It's a shame. 但那样难听的话,我只是听过一回。从我了解的美国教授用如此严厉的口气,呵斥自己的博士生,可谓六亲不认、大义灭亲了。到底是什么惹怒了美国教授。并采取公开信的方式表达对他曾经一墙之隔的中国学生不满那?公开信中的主人公中国人都非常熟悉,列位看官,还是您们自己来看,自己来判断吧。 如果读英文,照样看不出教授真的火冒三丈,翻译成中文,一些含蓄就暴露了。感谢廖俊林先生辛苦翻译,让我们当了一回看客。此事重大借鉴意义在于:中国学生在国外,拿不拿学位是次要的,做人第一位啊,不要给中国人丢脸才是正道。堂堂华夏礼仪之邦的后代,沦落到被洋人教训,丢人现眼呢。 卢伯斯顿教授致方是民公开信:汉语授权版 转载廖俊林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0310do=blogid=472675 【由于此公开信较长,属于正式文件,翻译传播此类文件需要获得授权。卢伯斯顿教授书面明确授权我翻译此公开信,并允许我在博客上全文登出。】 致方是民公开信 罗伯特*卢伯斯顿博士,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生物学教授 地址:East Lansing, MI 48824 USA; 电邮:rootbern@msu.edu;2011年8月3日 不少人,包括我自己,指控你抄袭了我的作品 。你及你的支持者否认了这一指控。让我们基于这些不同的观点来学习什么是抄袭,看我们是否可以达成一致。 在我开始前我要说明, 我的观点是基于世界通用版权协议 ,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都遵守此协议。 1) 你承认你使用了我的《论界定科学理论》一文作为你一篇文章的基础 ,该文在1995年发表在互联网你的博客上,后来收录在一本书中。我的文章的详细文献索引信息是:Root Bernstein, R. S. "On Defining a Scientific Theory: Creationism Considered," in Evolution and Creationism, Ashley Montagu, ed. (Oxford: The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 64 94.)牛津大学出版社进行了版权登记。 2)你以及四位你的中国同行给我寄送了四份不同的你的文章的翻译件。尽管译件语言各有不同,但都显示 同样的论述结构,循着同样的逻辑顺序并使用了同样的例证。 3)根据版权法,一个人可以用多种方式剽窃别人的作品。首先是复制语言而不归功于其创造者。其次是未从版权拥有者手中获得允许而采用了超过一定量的内容。比如,在美国,如果未获得版权拥有者的同意,即使适当归功于人,从同一源作品中引用文字仍然不能超过250字。有人告诉我,在中国作者不能引用超过3%的内容,而如果抄袭超过了25%,就会被剥夺学位。第三种剽窃包括不告而取,抄袭别人的观点与例证。因此,即使没有原文语言的复制甚至指明了出处,你也可能算抄袭,尤其是涉及的论点与例证有独特性,占据了涉嫌作品的很大一部分时。 4)其他人宣称,我也认同, 你采用了所有的上述三种方式剽窃了我的作品 。让我们来逐项检验吧。你宣称因为你没有复制我的语言,你就没有剽窃我的作品。从一种语言把思想与文字翻译为另一种语言对剽窃案例产生一个特别的问题,因为语法与文化用语习俗的不同必然产生跟原文字的差别。再将译文译回本来的语言又会产生更多的变异。虽然采用译文难以证明文字的复制, 你文章中大量的句子跟我的原文一样有同样的结构与相同的先后顺序,这高度提示你复制了我的原文 。因此,在鉴别译文剽窃时我们不能仅仅只看精确地复制用词。 5)在精确用语复制之外,我们还要问原文中究竟有多少被用于新的语言文字,以及新的语言文字是否复制了原文中的语言逻辑、论点陈述、以及特别的例证。 对于你的文章来说,包括了所有这些剽窃形式 。 你的许多句子(译回英文后)跟我的原文一样拥有相同的逻辑结构与排列顺序。这高度显示了你在复制我的作品。更有甚者,此种逻辑与顺序的雷同肯定超过了250字,你显然未取得我的同意使用我的作品 。最后,无论是否可以确证你简单地复制了我的作品,显然可以 证明你所表达的论点与论据顺序跟我原文中的一样,提供的例证大多数也一样。因为这些论点与例证几乎是我原文的全部内容,也几乎是你的文章的全部内容,我只能结论说你的文章是我的原文的拷贝。从语言逻辑、论点排布、以及例证选择上说,你的文章复制了我的原文 。 6)你及你的支持者宣称你用了数个例证代替了我原文中的例证。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你从我的原文中窃取所有论证结构、要点的确切先后顺序、以及大部分的例证这一事实。 7)你及你的支持者也争辩说你的确在发表文章中提及我的名字,但你提供的唯一证据是从没有注明日期的一本书中的所摄的一页中文照片,其中显示了我的名字。此证据不足之处有二,一是我们争论的焦点不是你在书中是否提及我,而是你在你1995年的最初博文中是否引用了我。我得到证据表明你并没有在你最初的博文中引用我,而你在被揭发剽窃时才 随后修改了你的刊登文章提及我的名 字。即使你在最初的文章中提及我的名字甚至给出我原文文献索引信息,如同现在你的书中所示, 剽窃指控仍然成立 。因为你采用了我原文的同一逻辑、同样的论述结构、以及很大程度上同样的例证选择,还因为你除此外再无新内容。 你的文章就是我的作品的一个翻版 ,你仍然需要获得我的书面明确授权,才能以任何形式发表该文。 8)此外,你及你的支持者宣称我自己的原文《论界定科学理论》本身就是科普或者其他学者的著述的“总结”,因此不受学术作品一样的版权法方面的保护。我推测你相信你能在其它地方找到我的文章中所表述的内容,我的文章就是派生品,因此属于没资格享受版权保护的作品。从两个角度来说这都荒谬至极。首先,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确对我的文章进行了版权登记, 它受法律保护 。 实际上,任何普及性作品都受版权保护 。其次,我的文章不是普及性作品。它是一个重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更进一步而言,你找不到其他作者论证一个科学理论需要同时满足四项要求:逻辑、证据、社会学、与历史学。你可能找得到其他学者讨论其中的一到两个要求,我知道没有人把其中三个并列,我确信自己是第一个提出历史证据也必须是系列要求之一的学者(请参见我的书《发现》牛津大学出版社1989年)。因此,我的文章代表着一个独特而重要的针对科学研究的学术贡献。 通过剽窃我的著作,你因此偷窃了我的独特的针对理性思想的学术创造,它从未出现在其他学术或者普及性的作品中。换而言之,你不能在其它地方找到这些思想,你也创造不出这些思想。 9)你及你的支持者也声称普及性作品并不采用学术文章与书籍与引用规范。这个说法跑题千里。 普及性作品作者不能剽窃任何他人作品,不管他是否引用该作品。 简洁地说,我认为无论你是否用了我的原有文字, 你显然剽窃了我的著作,抄袭了我的独特学术论点、其内在逻辑、用来佐证的要点、以及我辛苦搜获的例证。 我进一步申明因为 你的全文都来自剽窃的内容,你在你的博客以及书面文章都实实在在地剽窃了我的作品。由于你剽窃程度如此之重,此种剽窃指控无论你在博客或者书面文章中是否提及我的名字都成立。换句话说,鉴于抄袭量之大以及你在我的著述基础上并无其它内容,你的文章是我的著作的一个不可被接受的抄袭之作。 这种层次的复制,在你登出博文或发表文章前,你按律当求得我的明确的书面允许。 言至于此,我需要从你那里得到什么?答案很简单, 一个道歉 。我是一个教师,我很高兴用此机会教导人在智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复杂性与细节。我们都会犯错。重要的是我们会从错误中学习。你需要学得的一课是你所需要的无非是寻求我的允许,让你将我的文章普及化,我肯定会说,“没问题!”毕竟,你在1995年写该文,当时我跟你在密西根州大学仅一墙之隔。进一步而言,我跟其他多数学者一样,非常高兴有人使用我的作品——只要我被认可做出了那份贡献!因此,我对你及其他学者的建议是我在事业起步之时认识的一个真理:把对自己思想的贡献归功于人,于已毫无损失;相反,忘记别人的贡献总让自己得不偿失。寻求版权许可从不于已有损,即使你可能并不一定需要它;但未得许可而试图蒙混过关则总是陷已于不义之中,难免召损。 我期待你的答复! 真诚地, 鲍勃 卢-伯斯顿博士,生物学教授,密西根州立大学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6031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个美国教授的生活(二)(中英对照)
热度 3 何毓琦 2009-6-23 00:25
Fornew readers and those who request to be “ 好友 good friends” please read my 公告 栏 first. Life of an Academic in the US (2) (Notes added below 6/30/09 on getting research funding) An article “ 也说美国的教授上课 ” by blogger 朱金颖 talked about the general concerns of a professor in the US. I thought I add some more of my experience and observations since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scholars are in the process of climbing the US academic ladders and more Chinese students aspire to such opportunities. Tenure – In Chinese this means 终身职 or 铁饭碗 . In the US, this means unless your academic department is totally abolished or you have committed serious crimes, you have a job for life regardless of your political belief or social opinions. If you have modest goals and just want to be an average teacher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then you can simply do your job adequately or more derogatorily “retire or go to sleep” after you get tenure. A minor but significant portion of professors in a significant fraction of US universities belong in the category. There is nothing particularly wrong with this. We cannot all be word famous. However, in a first tier university or a university aspires to be first tier, deans and/or department head will not tolerate such a mode of existence. You are given tenure because the school expects that in the next few decades, you will contribute beyond your regular teaching. You are expected to get outside research funding and support several graduate students, or publish papers/books that add luster to the department, or be an innovative teacher to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in university wide courses, or do various administrative duties of a university with skill and devotion. If not, there are numerous informal ways by the academic administration to make your life uncomfortable so that you will resign your tenured job out of self-respect. Now let me explain further the alternatives mentioned above. Getting research funding – In my 40+ years of experience, compete for funding is a reasonably fair undertaking. Well known researchers can get rejected just as easily as less famous colleagues due to poor writing and planning. Great majority of funding are done through “peer review”. Program officers in agencies such as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are competent technocrats with advanced training , or academic scholars serving in temporary capacity during sabbatical leaves, or former academics who decided to do government service. Program officer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have more latitude on awards but they still use peer review to help support their decisions. Their existence also helps to correct some of the shortcomings of “peer review”. The famed “Kalman filter (2008 Draper prize recipient, see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4253 )” probably would not have survived “peer review” in the late 1950s and was instead supported by an Air Force contract. For years afterwards, the US Air Force used this as an argument for more basic research dollars. It is also possible to get large funding for more targeted and specific problem -oriented research involving large number of personnel. But this often creates conflict of interests with the academic and teaching purpose of a university. While an up-and-coming university may temporarily tolerate the involvement with a large project, most established institution will worry about the problem of “the tail wagging the dog”. They will typically spin off the project to a separate entity related but not integral part of the university. Professors can serve as consultant or part time researcher at such institutions but not as directors or part of the management. The prime example of this is the Lincoln Laboratory of MIT which started by handling many real defense problems of the Cool War. Industrial funding of university researches are possible but represents smaller part of the whole picture. One reason is often the insistence by industry for secrecy or exclusiveness while university advocates openness and freedom to publish. Another problem universities frown upon is the mingling of financial interest between a researcher and private industry. While a professor can serve as consultant with pay to industry on one day per week basis, there are usually rules against professors serving as part of the management of a company. Generally speaking, at place like Harvard, a professor is expected to behave as “Caesar’s wife”, i.e., above reproach and without any appearance of possible conflict of interest. The integrity and reputation of a university is alway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For that matter, so is the case for a scholar. ( Notes added 6/30/09. It is possible to influence the announcement of Call for Proposals (CFPs) by program officers of funding agency by giving well reasoned talk, presentations, and sometime sending him unsolicited position paper o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s. This way the CFP will be targeted to the special area of your expertise and you gain an advantage in the competition for funds. Of course, this process can be abused resulting in what is known as an “inside job” or “pre-wired research grant”. But such occurrences are rare in my experience and represent mostly complaints and imagined unfairness by unsuccessful applicants). Supporting graduate students and department expense - At least in ST, almost all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US are supported by individual professors. The cost can total (with overhead) some 50 to 60 thousand dollars a year. University will sometimes help support a student with scholarship or teaching assistantship for the first couple of years. But a professor is expected to carry all the burden after the first two years. In addition, the overhead dollar the department/university collects from the professor pays for general office supplies, telephone, secretarial services, etc. Thus even if you do not have any research students, then indirectly you are carrying your share of the department burden in terms of general expenses (I know of cases where a professor has to buy his own chalk). Service Teaching and textbook writing – You can survive in a first class university without research by being a great teacher and textbook writer (see.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808 ). Paul Samuelson, the second Nobel Prize winner for economics, reputedly wrote the most popular introductory textbook ever in publishing history. Supposedly only the Bible has more copies in print. The book has gone through numerous editions and in fact successor co-authors when Samuelson himself is too old to bother updating it. In fact, he had to set up a trust to handle the royalty income for this text book for tax purposes. That is a successful author! At the risk of being immodest, I myself was the co-author (in 1969 after my tenure decision) of the best selling textbook and Science Citation Classic in my field. 40 years after publication and without a new edition it still sells a few hundred copies a year and un know number of Chinese and Russian translation copies. Go into administration – Although everyone is his/her own boss in a US university, an institution still needs administrators for smooth functioning. Unlike in commerce or government where authorities are clearly defined, university professor with tenure cannot be fired. Nor will they listen to an administrator not coming from their own ranks. Thus, another possible route for advancement in a university after tenure is the administration route where the ultimate job is the university presidency. Having been a professor and a published scholar yourself means you understand the “games professor play”. Your words carry more persuasive power. Finally, any institution is a collection of people. You still need people skill to get things done. Just like brain power such skill are always prized and rewarded . In short, getting tenure is but the first step in a scholarly career. The pressure is always on until you finally retire and even afterwards. If nothing else but our self-respect will keep you striving. After all nobody wants to be labeled a “has been”. The joke is “ you are only as good as your last paper ” or “ it is a greasy pole. You have to keep on climbing just to stay in place. Many others want to pull you down so that they can get ahead ”. Life of a moderately successful scholar/professor is not a bed of roses 美国的教授日子没有那么舒服. 一个美国教授的生活(二) 科学网博主朱金颖在其博文《也说美国的教授上课》中谈到了美国教授普遍关注的几个问题(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9198 )。我想就我的经验和体会补充一些,因为很多中国学者正在努力攀登美国的学术金字塔,而更多的中国学生渴望得到这样的机会。 终身教授 。在中国这意味着终身职位或者铁饭碗。在美国,这意味着无论你持何种政见,无论你对各种社会问题持何种态度,除非你所在的院系被解散,或者你犯下重罪,否则你将终身不会被解聘。如果你胸无大志,只想在余生(被评上终身教授后)当一个普通的老师,那么你也可以仅仅满足于完成工作任务,或者像被人轻蔑地说成的那样,“退休或者睡大觉了”。有相当一部分美国大学里的一小部分教授属于这一类。这样做也无可非议,因为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但是,在一流大学或者渴望进入一流行列的大学中,院长和(或)系主任是无法容忍这种现象存在的。你被评为终身教授的原因在于,学校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你所做的贡献远超过常规的教学工作。学校期待你能申请到外部科研经费资助几个研究生,或者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为系里增光,或者开设全校范围的通选课,成为一名极富创造力的教师,或者擅长并热爱大学的行政工作。如果这几点你全都做不到,那么教务处有许多非正式的手段让你的日子不好过,最后为了自尊你不得不辞职。 申请科研基金经费 ——以我40年的经验而言,申请基金的竞争是相当公平的。如果申请书写得不够吸引人,研究计划不够严谨,“大牛”与无名小卒一样会轻易地被拒掉。绝大多数项目评审都须经过“同行评议”。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机构里的项目官员要么是受过高级训练的出色的技术专家,要么是学术休假期间临时服务的科学家,或是决心加入政府的前科学家。国防部的项目官员对基金审批有更多的自主权,尽管如此,他们做决定时也会参考同行评议的意见。他们的存在同样也帮助纠正了同行评议的一些错误。如果不是他们,著名的“卡尔曼滤波器”(德雷珀奖获得者,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4253 )在1950年代末恐怕就会被“同行评议”毙掉了,最后它其实是受到美国空军的资助。在以后的很多年里,美国空军一直拿这个例子作为证据,要求获得更多经费支持基础研究。 还有些研究项目需大量人员集体协作,针对性和导向性都很强,这样的研究有可能获得大笔基金资助。但是这经常会引发与大学的教学研究宗旨之间的冲突。尽管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学可能会暂时容忍与大项目的冲突,但是大部分名校则会担心这样一来本末倒置了。他们的典型做法是,另外成立相关但是单独的实体专做这个项目,而不让其成为学校整体的一部分。大学里的教授们可以担任该研究所的顾问或者兼职研究员,但不能担任所长或者进入管理层。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它是冷战时期为了应对跟国防有关的需求而设立的。 大学教授的学术研究也可能获得工业界的资助,但是这类资助仅占大学经费的一小部分。原因之一是工业界非常重视保守研究机密,排他性较强,而大学则提倡学术开放和出版自由。令大学头疼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研究者和私有企业之间经济利益的纠葛。因此,尽管教授可以有偿担任企业顾问,按照每周一天的标准为企业工作,然而,学校通常规定教授不能担任企业管理层的职位。大体上来说,在像哈佛这样的大学,教授的行为应该像“凯撒的妻子”一样,无懈可击,远离任何可能的利益纠纷。清白的名声和声誉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对教授也是如此。 (2009年6月30日加注:大学教授有可能通过游说学术资助机构的项目官员、出色的学术讲座以及主动提供关于重要研究课题的意见书等方式影响项目指南(CFPs)的内容。通过这种办法,项目指南有可能向你所在的专业领域倾斜,从而使你在经费申请中享有先发优势。当然,这个途径可能被滥用,导致所谓的“内线”或者“内定的”项目审批。但是就我的经验而言,这种现象发生的概率极小,大多只是申请人失败后抱怨和想象的结果。) 支付研究生和院系开支的费用 ——美国几乎所有研究生的费用都是教授们支付的,至少科技领域是如此。每个研究生每年至少要花费大约5万到6万美元,有时在学生入学头两年,学校会设立奖学金或者助教岗位来资助学生。但是两年之后,教授需要挑起所有的担子。此外,院系还另外向教授们征收人头费来支付一般办公用品、电话费、秘书工资等等。因此,即使你没有带研究生,你也需要间接承担系里的一般费用(我知道一些教授必须自己买粉笔的例子) 。 教学工作和教科书的编写 ——如果你极擅长教学,又能写出优秀的教科书,那么即使不做研究,你也能在一所一流的大学生存下去(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808 )。保罗•萨缪尔森,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二位获得者,以撰写了出版史上最受欢迎的教科书而闻名,据称该书的印刷量仅次于《圣经》。该书历经无数次再版,事实上,当萨缪尔森已经老得懒得再更新的时候,就由继任者更新再版。为了交所得税,萨缪尔森还得专门成立一个信托机构来处理这本教科书带来的版税,多么成功的作者啊!冒着自吹自擂的风险,我想说其实我也是系统控制科学领域最佳畅销书的合著者(1969年我拿到终身教授职位后)。40年来,尽管该书没有再版,仍然每年都能卖掉几百册,中文版和俄文版的销售量则不详。 担任行政职位 ——美国大学里尽管每个人都是她/他自己的老板,但是研究机构仍然需要行政管理以保证平稳运行。与职权明晰的商业及政府机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学教授都是终身制的,不会被开除。他们也不听不是教授出身的行政领导的指挥。因而,在大学里被聘为终身教授之后的另一条升迁之路就是走向行政岗位,这条道路的尽头是最终成为大学校长。出身是教授,发表过论文,就意味着你懂得“教授的游戏规则”。你的话会更有说服力。最后,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良好的社交能有助于做成事情。跟拥有聪明的头脑一样,擅长这类管理技能的人也很受欢迎,会受到学校鼓励。 简而言之,得到终身教授的职位仅仅是学者生涯的第一步。而压力则会一直与你相伴,直到退休,甚至退休之后。即使没有别的压力,仅仅你的自尊心就足以鞭策你奋斗不止。毕竟,没有人想被贴上“好汉不提当年勇”的标签。学术界流行的笑话是这么说的,“你的最高水平就是最近一篇论文”, “像爬抹了油的竹竿一样,为了待在原位你必须不停地往上爬,许多人都想拉你下来,因为他们都想要超过你。”普通大学教授的日子绝对不是玫瑰花铺就的。美国教授的日子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舒坦。 (科学网 陈丹译 何姣校)
24542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09: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