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航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印第安博物馆
xudm 2010-1-24 10:14
How things fly? a story in Indian museum a selling item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4242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提议新卫星勘测计划 可发现数百颗类地行星(转)
maokebiao 2010-1-15 08:10
作者:悠悠 来源:腾讯科技 发布时间:2010-1-14 12:55:36 美国科学家提议一项卫星勘测计划,声称两年间可发现1600-2700颗行星。 据国外媒体报道,随着航天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太阳系外行星的探索力度也不断加大,上周,美国宇航局研究人员宣称,开普勒探测器发现5颗新系外行星,使得现已探测系外行星数量增加至422颗,2009年新发现系外行星数量增加了25%。目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提议的一项人造卫星勘测计划将加速系外行星勘测速度,据研究小组称,基于这项人造卫星勘测计划,未来两年内可发现数百颗类地行星,其中部分行星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 这支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小组是由凯维利天体物理学和太空研究协会的资深科学家乔治-里克(George Ricker)负责的,现在他们正在等待美国宇航局对于凌日系外行星勘测人造卫星(TESS)计划的审批,TESS计划是在宇宙中勘测凌日行星,其勘测效果相当于从地球上观测某行星途经宿主恒星前方时的状况。但这项计划扩大了宇宙勘测范围,是开普勒探测器搜索范围的400倍,预计TESS卫星发射之后能勘测到250万颗恒星,在两年之内可以探测发现1600-2700颗行星,其中包括100-300颗质量如同地球大小的行星。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副教授约书亚-温恩(Joshua Winn)是该研究小组成员之一,他说:虽然TESS卫星能够探测到数百颗小行星,但具备孕育生命条件的行星为数不会太多。 科学家对迄今已发现的422颗系外行星进行了分析,其中多数都是热木星、气态行星,它们很难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TESS卫星将聚焦于发现类似地球大小的小行星,它使用6个广角高分辨率照相机扫描凌日行星,同时测量凌日行星途经恒星前方时的光线强度。TESS卫星将计算出凌日状态下光线曲度,为后期的地面观测提供资料,同时高分辨率光谱镜可探测行星的质量、半径和密度。不久将发射的詹姆士-韦伯太空望远镜对TESS卫星探测的系外行星的光谱研究,将揭示行星大气层的详细状况,比如大气层中是否存在水和二氧化碳。 里克研究小组在1月6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美国天文学学会会议上宣布了TESS卫星计划的详细资料。 更多阅读 麻省理工学院相关报道(英文)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17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孙家栋老总荣获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感
pkustm 2010-1-11 14:47
欣闻孙家栋老总荣获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不胜感慨。 见: http://www.most.gov.cn/yw/201001/t20100111_75359.htm 2004 年年中,孙家栋来学校考察有关研制工作情况 之后才确定将有关技术转移到航天五院,为我国有关系统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技术的应用在国家各部门高层都得到很高的评价,但中层以下有时反而了解很少。 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2009年,孙老总还曾多次关心学校有关科研组的工作。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所有的一切都表明: 为国家和民族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国家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当然,获得承认的方式和获得承认的时间可能会有很大不同。 有人获得即时的荣誉,有人赢得身后之名。 有些人则成为永远的无名英雄。
个人分类: 科学与社会|50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罗廖夫
liuxiaod 2009-11-21 21:07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联的火箭和卫星事业世人皆知,但作为主要负责人的谢科罗廖夫却鲜为人知。   科罗廖夫1906的生于乌克兰,生父早逝,科罗廖夫没能进入正规中学念书,只在著名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领导的飞机工厂半工半读完成中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的课程。不过,他的聪明能干受到图波列夫的赏识,常给他各种指点。1926年,科罗廖夫到莫斯科包曼高等学院学习,正式成为图波列夫的学生。   科罗廖夫热爱航空事业,更向往宇宙航行。1929年,他拜齐奥尔科夫斯基为师,参与组建火箭喷气推进研究小组。1932年,25岁的科罗廖夫成为喷气推进研究小组的负责人,出版了专著《火箭发动机》。   为获得资金和设备,科罗廖夫积极到官场去宣传,终于赢得军队首脑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支持。1932年,他们被免费在军队的一个试验基地成功发射了液体火箭。   1933年,喷气推进研究小组与列宁格勒空气动力实验室合并,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喷气科学研究所,科罗廖夫被任命为负责科研的副所长。第二年他出版了专著《火箭飞行》。   1936年,研究所成功地设计了苏联的第一代火箭飞机。在科罗廖夫的发展规划中,还有弹道火箭、带翼的巡航火箭和火箭推进的载人飞行器。   正当科罗廖夫踌躇满志的时候,肃反扩大化的灾难波及到他头上。1937年,图哈切夫斯基以间谍嫌疑被立即处决,科罗廖夫被当做同党处理,定为死刑,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   图波列夫在肃反运动中也被捕,只是由于苏联当时迫切需要飞机,所以让他继续从事飞机设计工作,并领导工厂。经他的极力申请,最终以杰出飞机设计师的名义将科罗廖夫调到自己的领导的工厂,从事飞机设计工作。   20世纪40年代初,苏联获得德国在搞火箭飞弹的情报,便将科罗廖夫调到另一家工厂,组织人员进行军用火箭研究。科罗廖夫专心致志地从事前线所需要的研究工作,与格鲁什科等人一起研制了重型轰炸机的火箭起飞加速器、高空喷气歼击机上使用的火箭发动机等。他亲自参加试验飞行,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一次,液体火箭发动机突然爆炸,碎片击伤了他的头部,他被从飞机上救出来时满身血迹,但他却欣慰地说:好在我亲自参加了飞行,否则就无法了解火箭爆炸时的真实情况。重要的是我找到了发动机爆炸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罗廖夫利用V-2导弹的资料开展火箭研究。1946年8月,被任命为弹道式导弹总设计师。他不辞劳苦地组织科研生产,亲自解决各种棘手的问题。1947年10月8日,仿制的近程弹道导弹试飞成功;1948年10月10日,自行设计的近程导弹试飞成功;1949年中程导弹试验成功;这年5月,地球物理火箭发射成功;1950年10月,改进的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51年的8 月、10月,曾两次用地球物理火箭将小狗送入高空;1953年4月,远程弹道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发射成功。   丰硕的成果使这位服务过苦役的火箭专家开始受到军政界的重视,而他也不失时机地向最高领导层提出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并获得了支持。   1957年8月3日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成功后,科罗廖夫大胆采用捆绑火箭的办法,于这年10月4日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轨道;11月3日,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又载着小狗莱伊卡进入太空;1958年5月,又成功地发射了卫星式飞船。   此时,科罗廖夫身兼航天局副局长、主任设计师和发射总指挥三个要职,开始新的宇宙研究计划。1959年1月2日射月球1号探测器,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摆脱地球引力的飞行器;9月12日发射的月球2号又成为第一个到达月面的人造物体;10月4日发射的月球3号拍摄了第一批月球背面照片。   从1959年底开始,科罗廖夫又开始研制金星和火星探测器,并为发射这些探测器研制了相应的运载火箭。   他还组织并实施了载人航天计划。经过努力,1961年4月12日,东方1号飞船载着尤里加加林进入太空,开辟了载人航天的新时代。在此后的3年中,他又领导创造了宇宙飞船轨道会合、女航天员太空飞行、多人飞行和太空行走等多项第一,令世人眼花缭乱。   到1965年底,他已领导发射成功9个月球探测器、4个金星探测器和两个火星探测器。但由于苦役折磨和长期呕心呖血地工作,科罗廖夫于1966年1月14日病逝,没有能看到他倾注最后生命的礼炮号空间站上天。
个人分类: 历史|3549 次阅读|0 个评论
钱老乘鹤仙去,我辈沉痛缅怀
zhouyj 2009-10-31 23:15
今天早 上上网,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的消息映入眼帘,享年98岁,顿时感到一阵沉痛,又一位大师离我们而去,留下的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还有那大师的精神。也许航天事业有一批批接班人,但那种高尚,淳朴的科学家精神,爱国情操却难以企及。 钱学森早年留学美国,先后在美国工科最强的两个学校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最后在加州理工获得教职,1955年获得教授职位。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他选择了回国效力。在祖国那个一穷二白的时代,在那个造火箭不如卖茶叶蛋的年代回到祖国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完全是爱国信念。这些在我们钦佩之余,从心底问一下自己,却很难保证自己能做到。 从以前的小学课本,我们认识了那个年代的大师,了解了那些大师的故事,钱三强,李政道,杨振宁,钱学森,陈景润,童第周,他们的故事给我们幼小的心灵很大的激励,他们的精神给了我们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可以说,他们不仅带给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更激励了一代青年人的成长。很多大师离我们远去,也许后来人只能在故事中了解他们的事迹,但愿他们的精神能世代相传,激励着我们努力前进。 附钱学森简历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6年10月获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 。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钱学森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个人分类: 生活休闲|9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旅美杂忆(二十一)三游华府
zhangqy 2009-10-23 21:37
旅 美 杂 忆 张庆营 (二十一)三游华府 一进入华盛顿特区,老远就能看得到耸入云霄的华盛顿纪念碑。纪念碑位于白宫南面绿草如茵的小小山丘顶端上,四周繁花似锦,碑身全部用象牙白的大石块砌成,高 555.55 英尺 ( 169.33 米 ),是世界上最高的砖石结构建筑物。建造此碑费时 36 年 , 于 1885 年建成。为了彰显华盛顿的丰功伟绩,特区政府规定,首都所有的建筑物都不能高于华盛顿纪念碑。这是个无字碑,上面没有任何碑文。有人说,华盛顿的功绩,无法用文字来形容,所以建个高高的无字碑来表彰他的丰功伟绩。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人附会泰山的无字碑和武则天的无字碑而杜撰的说法。人们到碑的顶端可坐电梯,当时票价一美元。登上碑顶,散布在周围的白宫、国会山、林肯纪念堂、博物馆、美术馆、财政部等等,尽收眼底。 如果不坐电梯,沿石阶拾级而上,走到纪念碑的中部,就可以看到墙壁上镶嵌着一块雕刻精美刻有汉字的石碑:钦命福建巡抚都院大中丞徐继畲所著《瀛环志略》曰: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潜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凡于天下为公,锓锓乎三代之为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通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大清国浙江宁波府镌 引进耶苏教信辈立石 咸丰三年六月初七日合众国传教士识。碑文高度称赞华盛顿是盖世无双的开国英雄,不做皇帝,不设王侯,不传子孙,实行选举,公众的事大家讨论,天下为公,开创了古今没有过的新局面,实为西方古今第一人。美国人没有在纪念碑上留下任何纪念华盛顿的文字,倒是中国的封建官僚为他歌功颂德,可说是罕见的现象。 克林顿在《访华期间在北大的演讲》中,特别提到这块石碑:在这宏大的纪念碑的近旁,有一块小石头,上面写着:美国不建立贵族和皇室封号,也不要世袭制度。国家事务概由人民投票公决。这种方式创造了一种政治格局,是从古到今都未有的尝试,多么美好。不过,这些话并非出自美国人之手,而是福建总督在 1853 年代表中国刻在石碑上送给美国的礼物。我十分感谢中国的礼物。(《在北大听讲座思想的声音》 318 页) 一个笃信皇权神授、无限忠于天子的封建社会封疆大吏,在一片高颂皇上圣明,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声中,却极力推崇民主制度,实在难能可贵,说明了民主制度优于专制制度,预示着后者必然会被前者取代的命运。 我在美期间,没有人谈及这块石碑,看来当时留美学者和学生都不知道有这件事,我是在前几年才知道有这样一块石碑的。 16 世纪的尼德兰(荷兰等地的)革命和 17 世纪的英国革命,都只局限于本地区,没有在国外引起强烈的反应,没有在国外引发革命。尼德兰革命虽然建立了共和制,也只是贵族的共和制,没有真正建立普通民众的民主共和国。这两次革命先后建立的共和制,都未能坚持下去,后来还是被君主制所取代。 18 世纪发生了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两个重大的革命。一个是华盛顿领导的 1775 年的美国独立战争,即美国革命;另一个就是随后在 1789 年发生的法国大革命。这是需要英雄而且英雄辈出的伟大时代。 美国的独立战争受到法国强有力的支持,不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军事上和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援,更有一大批法国的热血青年远渡重洋,参加了美国革命,其中最著名的有十分年青的侯爵拉斐德( 1757-1834 ),他放弃了优越舒适的生活和贵族的尊荣,组织志愿军直接投入美国的独立战争之中,担任了美军的前卫部队司令,可谓年少得志,雄姿英发了。美国革命胜利后,他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享受给他带来的名誉和地位,而是回国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中,担任了国民自卫军司令,这时他才不过 20 岁出头。从欧洲来到美洲的革命者中,还有回国的旅法美国革命人士,也有被称为世界公民的英国人潘恩。潘恩写了一本鼓吹革命的《常识》一书,他强烈反对君主制、封建等级制和罪恶的黑奴制、极力鼓吹民主制。他说:北美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制度,不适用荒唐透顶和毫无用处的君主管理。他还说:一个普通的诚实的人也要比从古到今所有加冕的坏蛋有价值得多。他的言论成为一种巨大的启蒙力量,在人们心中引起了一种极大的变化(华盛顿语),深刻地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斗志。《常识》发行了几十万册,在当时不足 200 万人的北美,几乎每一个成年男子都人手一册《常识》;华盛顿率领的士兵口袋中,也差不多都有一本尽管已被翻看的模糊不清。因为《常识》的出版,整个北美人民都知道应该怎样行动了。说一部《常识》推动了美国的建国进程,也不为过。就连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名称,以及《独立宣言》的若干内容,也是出自潘恩之手。独立战争期间,在整个英国,以及北美,《常识》是仅次于《圣经》的影响力最大、传播范围最广的一本书。事实上,它已经影响了整个世界。 这些独立战争中的英雄们,给美国带来了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等先进思想,对革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深深融入于《独立宣言》和《联邦宪法》之中。 当华盛顿总统要制定美国宪法时,是从巴黎请回了杰弗逊和他的同伴,他们带回了法国关于自由、人权、平等的理念;同样,他们起草的《独立宣言》,不久又传回法国成为法国《人权宣言》的最重要的思想资源。(《思考法国大革命》中文本序言 p.10 )文中没有提到拉斐德和潘恩等人对美国的影响,显然,这些人从法国、欧洲带来的革命新思潮,对华盛顿和美国革命人士,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华盛顿把资本主义先进启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等人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从而相当彻底地和封建专制制度决裂。华盛顿在立言方面,没有一本大部头的不朽传世名作,然而在立德和立功方面,他以实际行动破除了封建专制制度,在人类历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独立宣言》开宗明义就说人人生而平等,由拉斐德提议并且起草(潘恩也参加了起草)的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即《人权宣言》),第一条也说 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法国的启蒙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美国革命,而美国革命回过来又引发了法国大革命,并且对后世的政局走向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历来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很高,而对美国革命,人们大都理解为独立战争。我认为,美国革命的重要性决不亚于法国大革命,应该给予足够的评价。 有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美国革命的历史意义超过了法国大革命。二战以后,专制制度 和 君主专制的国家,像雪崩似地纷纷转变为民主共和制的国家。有的甚至是 高度 君主专制的国家,没有经过革命,而是由君主自行转变为君主立宪制,例如,不丹就是这样。现在,民主共和制已经深入人心。从美国革命对后世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来看,这样高的评价并不过分。 美国人一提到华盛顿,都发自内心敬佩他。我到宾大不久,克莱茵教授的女秘书就对我说:我们有华盛顿,你们有吗?一脸自豪的神情。当然我可以回敬她一句:我们有五千年文明,你们有吗?不过,我不想和她纠缠,没有理她。我的美国朋友 K. Frysinger 倒很有自知之明,她说:你们国家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国家很年青,只有两百年的历史。客观地说,华盛顿不但是美国最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世界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领导美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独立战争,战胜了英国殖民统治者,缔造了美利坚合众国。独立战争一结束,华盛顿立即卸去总司令的职务,把军权交给国会 , 从此开创了文官掌握军权,军人受制于民选政府的良好先例,防止了有枪就是草头王,谁掌握了枪杆子,谁就能主宰一切的专制制度,也有效地减少了发生军事政变的可能性。不但如此,环顾全球,当时都是帝王专政的君主国,他的部下也力劝他当国王,他却坚决不当专制统治者,从而创立了没有帝王、没有专制统治者的延续至今高度发达的民主共和国。 1787 年华盛顿主持费城会议,制定联邦宪法。这部宪法一直使用到现在,一字未改。后来根据具体情况,只加上宪法修正案。 1789 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实行了发展经济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还主张逐步废除农奴制。 1793 年,大家再度推举他继续当总统时,他却力辞不受。当时他的威望如日中天,议员们的态度十分坚决,要求他再度执政,华盛顿不得已,只好同意,于是,国会一致推选他连任第二任总统。任期届满,国会又推举他连任第三任总统时,他的态度更加坚决了,无论如何再也不接受了。 1796 年 9 月 17 日 ,在他的第二任总统任期即将届满时,发表了著名的《告别辞》, 1797 年 3 月 14 日 , 华盛顿向他的继任人、 第三届总统约翰亚当斯和平移交了权力。 卸任后的华盛顿回到故乡弗吉尼亚的维农山庄,成为普通老百姓中平凡的一员。 1799 年 12 月 14 日 ,华盛顿与世长辞,享年 67 岁。 华盛顿让权不当终身总统之举,成了后来的继任者的典范。此后,每一位美国总统都以华盛顿为榜样,都最多只当两届,虽然当时宪法没有明文规定,但是长期以来,这种做法成了惯例,没有人敢连任三届。一直过了一百多年,罗斯福(富兰克林 罗斯福,为西奥多 罗斯福总统的堂弟,又叫做小罗斯福)才打破了惯例,在二战时期连任了四届,死于任上。我在美国时,就听到有人说, 由于长期的自由竞争和民主熏陶,美国人厌恶垄断和独裁, 罗斯福虽然在历史上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他有独裁倾向,也受到人们的批评。 罗斯福死后才过了两年,在 1947 年,美国国会很快就通过一项法律:总统最多只能连任两届,不得连任三届。其后世界上很多国家也都陆续仿效这一做法。 在我国 4 千多年前的古代,有尧舜禅让的佳话。 华盛顿首先带头废除了终身制,他开创的这一良好范例,对此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十分深远,对防止专制独裁,推进民主的贡献是很大的。华盛顿开创的两届任期制,后来还扩展到了政治之外的其他领域,成为举世仿效的榜样。单就这一点看,华盛顿对世界历史的进步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足以令后人对他产生深深的敬意。 有人认为,华盛顿所创立的合众国,实质上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我很赞同这种观点,确实是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法国大革命固然有很大的积极影响,然而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革命领袖罗伯斯庇尔以革命和人民的名义实行恐怖政策和 极权的专制统治 ,出现了腥风血雨的暴民专政,杀敌人,杀贵族,也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滥杀无辜,它祭杀了敌人,也祭杀了朋友。(《思考法国大革命》中文本 p.107 )革命党人也互相残杀,罗伯斯庇尔处死了昔日的战友 罗兰 夫人和丹东等人;后来,罗伯斯庇尔又被更革命的热月党人送上断头台,《人权宣言》早就被抛在脑后了。英国伟大作学家狄更斯在其名著《双城记》中,谴责了大革命前封建专制统治下贵族的暴行,也对大革命时期的混乱失控和恐怖状态作了生动的描写:人们在直上天堂,人们在直下地狱。一个民族像高烧病人一样发出了狂热,全国冒出了四五万个革命委员会,监狱里沾满了无处申诉的无辜者的鲜血。囚车每天都载满了死刑犯,颠簸着沉重地走过街道,把男女老中青、贵族、农民纷纷送上断头台。断头台是治疗头痛的最佳良药,国家级剃头刀,一切脑袋保证剃光,它剃掉的脑袋太多,它污染的土地和它自己都成了红糊糊臭烘烘的一片。革命越来越凶残疯狂。南部的条条河流堆满了被暴力淹死了的尸体,南部的冬季的太阳下囚徒被成排成排或成片成片地枪杀。冤死鬼不计其数。这种恐怖的多数人的暴政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被送上断头台之后的 12 年,拿破仑以绝对多数票被法国民众选为皇帝,成为新的强有力的独裁者。潘恩坚决反对拿破仑的独裁和侵略战争,不愿意和拿破仑合作,离开了法国,终老于美国。拉斐德和潘恩,都是为了革命理想奋不顾身,毅然参加了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他们都是两个国家和两次重大革命的英雄。 20 世纪中期起,历史学家开始重视研究法国大革命的负面影响,他们认为, 20 世纪的种种独裁和极权主义,与来自法国大革命的负面影响有很大关系。(参看法国史学权威傅勒的名著《思考法国大革命》,中文本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年出版) 华盛顿特区的博物馆一律不收门票,我参观过的博物馆有国家美术馆,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美术馆的收藏品太多了,似乎件件都很珍贵,只能快速地粗略浏览一下,记不清有哪些大名鼎鼎的作品了。另外还有国家美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建筑博物馆,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非洲美术博物馆,首都儿童博物馆,等等,我都没有时间去参观。要参观所有这些博物馆,没有几个星期的时间是看不到多少东西的,何况还要去看白宫,国会山,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等地。我先后来过三次,一共三天,也只能是走马观花地看一些地方。 我头两次来华盛顿特区,都来看过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展品太多了,即使快步浏览,也得花上几个小时。一进门,就看到大厅里有栏杆围起来的一根一人多高的柱子,柱子齐胸高的地方开了一个方形的孔洞,排队的人一个接一个很有秩序地从栏杆的一个入口进入里面,兴致勃勃地去摸一下在孔洞中的小石块,然后从另一个出口出来。原来,这是美国在 1969 年阿波罗飞船载人登月成功时,从月球上取回来的一块小岩石。我在博物馆见过天外飞来的陨石,却没有机会去摸一摸,现在可以摸摸月球上的石头,当然不能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就去排队摸石头。这是一块牢固地镶嵌在孔洞底面上的黑色小石块,面积只有几个平方厘米,表面很平整,被人们摸了无数次,以致变得闪闪发亮,好像一面黑色的小镜子。摸了这个小石头走出来的人,个个都喜气洋洋,笑逐颜开,脸上似乎都闪现着这样一行字:我摸到了月亮了。 现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成功地实现载人航天后,又在实施嫦娥工程的探月计划。 2007 年 10 月 24 日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发射升空,绕月飞行,拍下清晰的月球表面照片,并传回地球。 2009 年 3 月 1 日 ,嫦娥一号在地面控制下撞击月球,圆满完成任务。我希望不远的将来,也能摸到我国从月球上取下来的岩石,更希望看到我国的嫦娥登上月球,在月球上修建广寒宫有人居住的月球基地。 摸过月亮石头一出来,就看见大厅上吊着一架老式的单引擎双翼小飞机,驾驶舱里还坐着一个假人。说明牌上写着: 1905 年莱特兄弟发明的人类第一架飞上天空的飞机。但是没有说明是原件呢,还是复制品?飞机看上去并不陈旧,应该是一个复制品,原件可能早就不存在了。仅仅经过一百年,人类就造出巨型飞机、航天飞机和大推力火箭,将航天器送到遥远的茫茫太空,去探测太阳系里的大小行星,还想和太阳系外的太空人建立联系,更将人送到几百公里的天上,甚至登上了月球。一百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以前的人做梦都无法想像的,很多新的科技成果,连最好的科幻作家和预言家都没有预见到。再过一百年,科学技术将有什么样的惊人成就,谁也无法预言。 这里展出了将人类第一个太空实验室和把它送上太空的土星 5 号巨型火箭。太空实验室呈圆筒形,面积不大,只有几个平方米,我进去看了一下,里面没有什么可看的东西,原有的仪表都拆除了。这里还有登上月球的登月舱以及在其附近的月面上行走的宇航员,当然都是模型和假人,还有从月球上取回来的沙子、人造地球卫星、各种不同类型的火箭和飞机,等等。馆内有一个规模不大的电影厅,放映有关航空航天方面的科教影片,因时间有限,我没有去看。 航空航天博物馆内的展品内容丰富,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来这里参观的人很多,确实是对广大观众进行科普宣传的很好的地方,也是对美国国民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从林肯纪念堂向东南方向走去,不远处有一个叫做潮汐池( Tidal Basin )的大湖。宾大留学生联谊会组织我们来参观华盛顿特区的时候,正是在 4 月初樱花盛开的春季。樱花的寿命很短,一旦开放,过不了几天,就会纷纷凋谢,我们在这个时候来华盛顿特区,就是想赶来欣赏樱花。在这湖边长长一排弯弯的望不到边的树上,浓浓密密的樱花迎春怒放,树身上下都被樱花所包裹,整棵树就是一个大花树。一棵树紧挨着旁边的另一棵,排成弯弯的一长排,好像一堵巨大的弯弯的花墙。周围落英缤纷,仿佛置身于被樱花所包围的天地中,十分赏心悦目。这天正是清明时节,来的时候没有下雨,回去的时候也没有下雨,这时候忽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天色空 濛雨亦奇。没有想到,连美国也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天空、湖面和樱花被一片 濛濛 泷泷的雾气所笼罩,烟雨池边樱花树,别有一番情趣 。还没有 看完樱花长蛇阵,天色已经不早了,来不及参观前面不远处的杰弗逊纪念馆了,只好急急忙忙往回赶,以便及时登上回程的汽车,这时候也渐渐潇潇雨歇了。 我父亲和叔父来美国时,又陪他们去了一次华盛顿特区,这是第三次、也是我最后一次参观华盛顿特区了。我们参观了国会山和华盛顿纪念碑等其他好几个地方。 来参观林肯纪念堂时,本来汽车应该停泊在纪念堂外的停车场内,我的堂妹夫却不管三七二十一,将汽车一直开到林肯纪念堂门前。我感到十分惊愕,在美国,不按规定泊车,会带来很大麻烦的啊。车刚刚停下来,还来不及下车,立刻就有一个警察开着一辆摩托车快速超过我们,拦在汽车前面,我心里想,这下可麻烦了。堂妹夫见状,立即举手指一指我的父亲,意思是车里有一个行动不便的年迈老头子,我父亲会意,马上举了举手杖,向警察示意,警察点了点头,一言不发,掉转头就骑着摩托车走了。我对堂妹夫说这个警察真不错,能够关心尊敬老年人。他却淡淡地说:这是他的职业。他的意思似乎是说,警察这样做,是应该的,不必表扬他,也不用感谢他。这时我才明白,他敢于开车闯进来,是胸有成竹的。前面说过,由于职业的关系,美国的警察对普通老百姓的服务态度,一般的说,是相当好的。我听留学生说过,美国的警察个个像雷锋,看来此言非虚。 林肯是以解放黑奴并且为之献出宝贵生命而著称于世的美国总统。林肯纪念堂像一座古希腊的神庙,气势庄严雄伟。一进入纪念堂,就会看到高大雄伟的林肯坐像,堂内的气氛庄严肃穆,不由得使人对林肯像肃然起敬。 堂内陈列着一些有关林肯总统的展品。 左侧的石壁上 刻着林肯连任总统时的演说辞;右侧的 石壁 上刻着林肯在葛底斯堡的著名演说辞。在这个演说辞中,林肯首次提出了著名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主张。周围还装饰着有关解放黑奴、南北统一,以及象征正义与不朽、博爱与慈善的壁画。 台湾没有大熊猫,我特意陪父亲去动物园观看大熊猫,他一看到大熊猫,就十分开心,兴致勃勃地对它评头品足。动物园特地在大门旁边修建了熊猫馆,以方便大家参观,这里饲养着中国在 1972 年送给美国的两只大熊猫玲玲和兴兴。大熊猫戆态可掬,惹人喜爱,美国人,尤其是小孩子,都特别喜欢大熊猫,所以熊猫馆里常常挤满了参观的人群,平均每天要接待将近一万人,一年有 300 万人之多,可谓盛况空前。 和这里的博物馆一样,熊猫馆不收门票。门口有一个孤零零的小小木亭子,专门贩卖有关熊猫的纪念品,只见人们争相购买,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在美国,可以说,中国的大熊猫妇孺皆知,无人不晓,他们都知道大熊猫是中国的稀有国宝,很多美国人想当然地认为象征中国的动物就是大熊猫(象征美国的动物是雄鹰)。 这两个大熊猫所生的 4 胎都没有成活, 90 年代,这两个大熊猫也都死了,看来美国专家对于如何养育好大熊猫不很在行。受到人们特别喜爱的大熊猫都死光了,很多美国人都感到十分伤心。我国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大熊猫,下了一道禁令,今后不准再把大熊猫送给外国了。美国人太喜欢大熊猫了,希望能把它再次引进美国。中美经过谈判, 2001 年达成协议,以每年 100 万美元的价格,把一对大熊猫香香和美添租借到美国去展览,为期 10 年,所得租金用于保护大熊猫。协议书规定,香香和美添所生的后代,一律归中国所有。为此,美国人愤愤不平地说,为什么在美国出生的人都是美国籍,可是在美国出生的大熊猫却不能算美国籍呢? 2005 年,美添产下一子,成了轰动一时的大新闻。经过向全美国征集名字,最后命名为泰山。前来探视泰山的人们络绎不绝,第一夫人劳拉也来看望过。 2006 年 7 月初,泰山一周岁生日,美国的大人小孩纷纷向泰山祝贺生日,小泰山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国宝大熊猫受到美国人民的高度关心和宠爱,成了中美两国人民的亲善大使,起了无可替代的联系两国人民感情纽带的很好的作用。 华盛顿特区不但有白宫、纪念碑、纪念堂和国会山等名胜古迹,还有众多的博物馆和艺术馆。收藏的珍品太多了,有的人知道了别人看到了某种奇珍异宝,自己却没有看到,就会感到有点遗憾。大家都觉得到这里来参观太值得了,只是时间太短了。这里还有很多我国的国宝,当时不知情,未能看到,太可惜了。特赋诗一首,以志华盛顿之游: 奔驰灰狗快如飞,送我寻芳到特区,繁花胜景看不尽,更有藏珍令人迷。 诗中所说的灰狗,就是美国著名的灰狗长途汽车公司的长途大巴。该公司所有长途大巴的两侧,都显著写着这样的大字: Greyhound (灰狗),并且画上一只飞速奔跑的灰色猎狗。灰狗公司以其低廉的票价,周到、方便和可靠的服务,成为美国人喜欢乘坐的便捷的长途交通工具。我第二次到华盛顿特区时,坐的车就是宾大留学生联谊会从灰狗公司租来的长途大巴。费城距华盛顿特区两百多公里,车行时速约 一百公里 ,风驰电掣,不需 3 小时就到了。我头一次看到车内还有厕所,想不到竟然有这样极富人情味的周到的设置,忍不住进入到里面去亲身体验了一番,其中不但有蓝色消毒药水冲洗便盆,还有卫生纸和一包包湿纸巾,为乘客设想得太周到了。我样样都觉得十分新鲜,的确有点像土包子进城。那时我国国内还没有高速公路网,像这样设备齐全的豪华大巴,我还没有坐过,自然颇感新奇。现在我国处处都能看到这样的长途豪华大巴,不足为奇了,可是,厕所里不提供卫生纸和湿纸巾,比美国的服务逊色不少。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跌入太空(3)
eloa 2009-4-20 12:22
竹人 发表于 2009-04-19 23:08 跌入太空(1) 跌入太空(2) 点评: 太空电梯一定会比航空飞机要成功吗?很难说。Ferris可能忘了一点:To Err is to Human。从字面上来说,好像是给自己端个台阶下:人总是要犯错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总结经验教训,把鼻涕眼泪一抹,继续前进。 巧得很,昨天中午和来访的H在清华共进午餐。H算得上是网格计算的老前辈,也是持牛耳人物之一,是英国皇家科学院的院士,两年前被微软收下。我们两个是不打不相识,几年前我在武汉的一个会议上曾经口无遮拦,和他及另外几个网格教父唇枪舌剑。实际上,我当时觉得很感冒的是国内网格计算盲目跟风,浪费资源和人才。现在想想,当时的观点可能有点过激。学术辨论,向来对事不对人,况且H老头实际上十分可爱。不过,在餐桌上我们又辨上了。 H觉得整个科学领域的文章发表系统要全球化和电子化,并且要免费浏览。这毫无问题。而且,他认为应该让大家记录和共享不光是成功,而且要包括失败,因为失败可以让其他人少走弯路。这好像更无问题。但是我不同意,至少不是百分之百。理由其实并不难理解。你可以争辩说树要皮人要脸,所以犯了错都要藏着掖着不见阳光。但是,从更宏观的尺度上来说,如果记录和分享错误可以让人类进步更快,几万年的进化之后,没理由不成为我们本性的一部分,就如同吃喝拉撒,如同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之所以没有,显然有更深刻的原因。 征服太空的旅途中,比从A到B更难的事是如何让A和B能和上帝沟通。做不到这一点,我们进步的唯一手段就是去犯错,只要不错到彻底毁灭我们自己,只要我们能从中摸到过河的那块石头。所以犯错才是我们赖以进化的本能,所以绝大多数的前进,都始于一幅过于灿烂的前景,都会不自觉地去低估困难。然后会有人跳出来大声批评,然后再有一拨人重新上马,周而复始,螺旋前进。 We really learn by making mistakes; its in our genes.H想了想,表示同意。 普遍减少人类犯错的可能(比如记录和共享以往的错误),是个乌托邦的美好愿望,但实际上可能会适得其反,至少我们现在没有准备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的空难,以及基本上可以确定的未来空间电梯工程中会带来的问题和失望,是必须要有的浪费。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纯到极致的纯洁水会让人生病,就像我们的环境中应该有适量的污染一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向这些先驱脱帽致敬。 超级计算机的先驱Cray曾说:我从来不想做先驱。这句话不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微软这种公司在时间上从来不争做第一,只要在空间上做最大,其实运作的是最值得尊敬的营业模式,因为这样对投资者最负责。但是为什么老给扔臭鸡蛋呢,为什么第一个那么受宠呢? 犯错是个赌局,有可能赢,有可能输,输得可能更大。如果没有披红戴绿众星捧月的刺激,谁会干呢?所以,对第一的追星意识而不是记录和共享错误才会被纳入人的本性,虽然谁是第一从长远看来一点关系都没有。(完)
个人分类: 天文|1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爱萍将军对航天事业的贡献
jlpemail 2009-2-1 10:29
----张爱萍将军有座右铭曰:将有三忘; 出家忘妻,出门忘乡,出阵忘身。 张爱萍将军对我过航天事业的贡献,我所知甚少。印象最深的是, 1984年4月8日,我第一颗地球同步静止卫星通信卫星发射 成功,并且投入通信应用。从此我们的卫星通信和广播完全依赖 国外卫星的历史结束了。 张爱萍( 来源 http://www.hudong.com/wiki/%E5%BC%A0%E7%88%B1%E8%90%8D ) 所属分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人物 中国军事人物 中国摄影师 书法篆刻 军事家 四川人 张爱萍 张爱萍(1910-2003),原名张端绪。 四川 省 达县人 。 中国共产党 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现代国防科技建设的领导人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 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 八一勋章 、一级 独立自由勋章 、一级 解放勋章 。1988年被授予一级 红星功勋荣誉章 。 var secCount=12; 目录 生平概况 大事年表 戎马生涯 人物评价 人物性格 生平概况 大事年表 戎马生涯 人物评价 人物性格 个人荣誉 摄影书法 故居 婚姻家庭 视频 相关词条 参考文献 张爱萍-生平概况 1937年,张爱萍在上海 张爱萍,一九二六年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一九二八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任共青协和中心县委书记,共青团中央局秘书长,少先队中央总队训练部部长、参谋长、总队长,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部主任,第十一、第十三团政治委员,军委 骑兵 团政治委员、代团长。参加了 长征 。 抗日战争时期 ,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豫皖苏省委书记, 八路军 苏皖纵队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五纵队三支队司令员, 新四军 三师九旅旅长,三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 ,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前敌委员会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任第七兵团司令员兼 浙江 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国防科委主任,国家科委第一副主任,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张爱萍-大事年表 1936年夏,张爱萍在保安红军大学网球场上 张爱萍,1910年1月9日出生于四川省达县罗江口镇张家沟一个农民家庭。 1925年春入达县中学,开始参加革命活动,任学生会副主席。 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8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罗江口党支部书记、临时县委委员。 1929年6月赴 上海 参加党的地下工作。曾两次遭外国巡警和国民党保安队逮捕,在狱中进行了坚贞不屈的斗争,保持了革命气节。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到中央苏区工作。先后参加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春入红军大学学习。9月任红3军团第4师第12团政委。 长征中,历任红3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第11团、第13团政委。在突破 国民党 军四道封锁线、四渡 赤水 、勇夺 娄山关 、大战 老鸦山 、保卫 遵义城 以及抢占白层渡口、 金沙江 堵敌、 青石嘴 痛歼敌骑兵等战役。 1935年长征到达 陕北 后,任中央军委骑兵团政委兼代团长。 1936年进入 红军大学 学习。 1937年任 抗日军政大学 教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 毛泽东 同志委派赴上海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组织沪杭宁地区抗日游击战争。 1938年春任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在八路军 武汉 办事处做统战工作。 1939年任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 1940年任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司令员。 1941年 皖南事变 后,任新四军第3师第9旅旅长,第3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 1942年任第3师副师长兼第8旅旅长、政委,兼盐阜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及盐阜地委书记。 1938年,张爱萍在亳州 1944年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初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在指挥部队破击 津浦铁路 顽敌的战斗中头部负重伤,后赴 苏联 治疗。 1948年伤愈回国,任第三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 1949年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 海军 部队。 1951年任解放军第7兵团暨浙江军区司令员。后任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共华东局委员。 1954年8月任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负责组织指挥 大陈列岛战役 。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1955年1月组织指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一举攻占 一江山岛 ,大陈列岛不战而克。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8年与海军副司令员 罗舜初 率军事科技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并与苏方洽谈,达成聘请5名苏联专家帮助中国研制 鱼雷 的协议。 1959年9月起先后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专委委员兼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军委委员,主持国防科技、装备和国防工业工作,组织领导 两弹一星 大协作、大会战。 1959年10月负责三峡工程人防试验和研究,在工程兵某研究所试验场进行了试验。 1960年增补为中共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 1964年任原子弹试验前方总指挥,中国第一颗 原子弹 试验成功爆炸。 1965年6月向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组建导弹部队领导机构问题的报告》,得到军委批准。 1966年6月6日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 。亲赴全国各地勘察、选址,为第二炮兵和中国战略核力量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2年,张爱萍在苏北根据地 在 文化大革命 中遭迫害。 1970年4月24日 组织指挥 东方红一号卫星 发射成功。 1975年3月复出后任国防科委主任。 1977年再次复出,历任中央军委委员、国防科委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家科委第一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并兼任中央专委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主任。 1980年5月18日组织指挥中国第一颗 洲际导弹 发射成功。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 1982年9月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1984年4月组织指挥 地球同步轨道静止通信卫 星发射成功。 1987年11月退休后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92年收录160余首诗词、100余幅摄影和书法作品的著作 《神剑之歌》 出版。 1994年军事文集 《张爱萍军事文选》 出版。 1995年书法集 《张爱萍墨迹》 出版。 1996年10月16日 中国航天基金会成 立,任名誉会长。 2003年7月5日20时35分因病在 北京 逝世,享年93岁。 张爱萍-戎马生涯 吃败仗 1938年,张爱萍(后排右二)、王闻识(后排右一)与国民党第三游击队司令部政训室同仁 1935年10月,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后,中央红军进行了改编,以 刘志丹 的陕北骑兵为基础,组建了第一支在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下的骑兵部队,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骑兵第一团,张爱萍被任命为团长兼政治委员。这是一支装备精良的铁甲骑兵,相当于现在的机械化部队。当时,为配合红军主力东征,张爱萍率骑兵团一举荡平了盘踞在北部三边地区的 马匪 武装。仗打得很艰苦,但还顺利,全歼了靖边之敌,只是在消灭这股被当地人称作是泼跛子骑匪时,副团长 霍海元 牺牲。 部队随即奔赴安边,与蒙汉支队联合作战,骑兵团返回 瓦窑堡 ,路经青阳岔时,得知我边区政府被一股游匪给端掉了。枪声就是命令,父亲命一营断后,自己率大部追击,这帮游匪见红军穷追不舍,只得丢弃掠来的人和物。这次遭遇战如果到此结束,也就皆大欢喜了。但被俘的干部群众怒不可遏,强烈要求活捉匪首,下面的部队也嗷嗷叫,都说何不趁势端掉敌人的老巢?张爱萍当时是犹豫了一下,连续打下来,部队已经很疲劳了。但匪巢就在眼前,哪有放过之理?于是一场夺占敌人营垒的攻坚战开始了。打进去后,除了弹药粮秣,俘获的敌人并不多,一查才知道,那个人称炮兵张营的匪首带了他的人马出外游猎去了。所谓游猎就是去 抢劫 。事后才知道,正巧他返程,听说老巢给端了,就在红军撤回的路边设下了埋伏。又是赶巧,张爱萍预先安排掩护的那个营偏偏这时又撤离了警戒位置。他们久等大部队不来,不放心,擅自决定向这边靠拢接应。这就给了敌人设伏的条件。此役骑兵团损失惨重。 大智大勇反扫荡 1942年,张爱萍在苏北 1942年初冬,苏北的战争形势因日伪军发动空前大扫荡而骤然紧张起来。特别是盐阜地区即 盐城 、阜宁地区。盐阜地区是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及三师首脑机关所在地,是华中共产党的领导枢纽和抗日民主阵线的团结中心。这里东临 黄海 ,西濒涟水,北界 陇海铁路 ,南达盐城、兴化,就像一把利剑横亘于长江与陇海铁路之间,严重威胁着南京 汪精卫 伪中央政权和日寇对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地区的控制。日、伪军早已视它为眼中钉、肉中刺,对其进行过多次扫荡。面对敌人的大举扫荡,张爱萍受命抗敌。 从接受任务这天起,张爱萍便不分昼夜地加紧进行反扫荡的准备工作。1943年 元旦 ,张爱萍以中共盐阜地委书记的身份发表了《告党员书》,号召全区党员克服侥幸心理,树立必胜信念,动员并团结广大群众迅速备战,粉碎日寇的大扫荡。会后,党政军民一起动手,进入了反扫荡的最后准备阶段。 1943年,张爱萍在战场 张爱萍为反扫荡制定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作战方针,这套作战方针体现了他一向主张慎战但又极具进取的精神。他提出:在坚持原地、分散作战原则的指导下,以游击战为主要形式,以敌进我进,敌退我进为主要作战方法。张爱萍说:兵形如水,因地制流。打仗用兵,变化多端。只要有利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总目的,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布置完主力部队的作战任务,张爱萍又将目光转向 民兵 和地方部队,他给他们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三种作战方法:一是引诱敌人的小孩拉瞎子法;二是阻滞敌人的狗咬叫花子法;三是使敌人疲惫的小偷挖洞偷东西法。这些作战方法,民兵们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1943年2月17日至22日,两万日、伪军气势汹汹,以我根据地 盐河 以东、 射阳河 以北为重点,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采取分进合围、海上封锁的拉网战术,在 飞机 、骑兵的配合下,大举向我进攻,大有一口吞没我整个盐阜区之势。扫荡的头三天,日寇以重兵合击我根据地的重要村镇。然后北至旧黄河,南至射阳河,沿三套、六套、七套之线,向东构成一个大弧形包围圈。加之在黄海海岸的敌舰艇严密封锁了沿海港口,对我形成三面包围之势。接着以多路重兵齐头并进,向我黄海之滨的八滩、六合庄、大淤尖地区实施挨家挨户梳篦式反复搜索和清剿。张爱萍沉着以对。为避敌锐气,他将主力化整为零,部队穿上便衣,以小分队为单位,适时地跳出了敌人的合围圈。在敌人的攻击目标之外,不断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敌伪在根据地内安了许多据点,这对我恢复根据地不利。张爱萍抓住战机,迅速集中内线兵力,痛击日伪军,收复被敌占领的重要村镇。 建设新中国海军 1950年,张爱萍视察海军 1949年4月23日, 长江 边一个寂寂无名的小村庄,因为祖国母亲的一次壮丽 分娩 ,而永载史册。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上武装华东军区海军在 江苏 泰州 白马庙宣告诞生。同年,刚从 苏联 疗伤回国的张爱萍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批准人:毛泽东。 毛泽东给了张爱萍一个浩瀚的大海,也给了他骇浪惊涛。 创建之初,人民海军的全部家当只是一些破旧的 木壳艇 和 帆船 ,许多炮艇系清末所造,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然而,张爱萍却视为宝贝。因为,这是中国海军的希望啊! 1953年2月,张爱萍陪同毛泽东主席、陈毅、罗瑞卿视察南昌舰 舰船破烂不堪,人才更是奇缺。麾下缺兵少将,令张爱萍心急如焚。水兵们大都来自三野,当陆军会放枪就成,开 军舰 就不行。战士们取笑说:老美有海军陆战队,我们是陆战海军队。张爱萍求贤若渴,就在上海 《大公报》 上刊登招募通告。结果,数百名散落民间的海军人才重新投军报国。张爱萍招贤建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属首创。原 国民党 海军军官 徐时辅 被任命为新海军训练处副处长。一次,张爱萍与徐时辅讨论海军训练一事,他随手拨拉着电灯开关说:发电的过程虽然复杂,但一开一关就容易多了。我们要先教会战士把军舰开出去,再开回来。徐时辅想:这还不简单?万万没料到,新海军中绝大多数官兵都是苦出身,很多人连电灯都没见过!而自视清高的苏联顾问老嫌贫苦农民出身的中国舰长不会 弹钢琴 ,不懂吃 面包 ,不会跳 交谊舞 ,动辄就罚他们晒 太阳 。华东海军成立不久,奉命配合陆军解放苏浙沿海敌占岛屿。因敌我海军舰艇实力悬殊,小艇打大舰,张爱萍就采用近战战术。他说:短兵相接,白刃格斗,敌人还是我们对手吗?每次战斗,水兵们都非常英勇顽强,敌我舰艇从千米之外打到两舷相接,水兵们就端着 刺刀 跳上敌舰,与敌人展开肉搏战。被俘蒋军水兵大都被吓破了胆,他们不理解:海军打仗,历来是舰对舰、炮对炮,没听说过扔 手榴弹 、还端着刺刀跳上人家甲板上拼命的。就这样,人民海军创建两年多,边建边打,胜利完成大小作战任务50余次,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消灭敌人中壮大自己,犁开了艰难而辉煌的蓝色航程。 亲历核爆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次核试验爆炸成功张爱萍向周恩来总理报告 人们都说,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是死亡之海,但真正的死亡之海是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原子弹爆心。 罗布泊 西北的戈壁腹地,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整,一次巨大的核裂变将这里的一切都消灭掉了。在过去的30多年里,这里曾40多次爆炸过原子弹和 氢弹 ,现在,它已经沉寂下来了,而且可能会永远沉寂下去,它留给世人的是永恒的死亡。这就是死亡之海。在全国民众毫不知晓的情况下,中国原子弹事业就在这片被誉为是死亡之海的荒漠中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1963年5月至11月,成功地进行了7次局部缩小尺寸的分解爆轰试验。 12月24日,整体缩小尺寸的聚合爆轰试验获得成功。20天后,1964年1月14日, 兰州 浓缩 铀 厂生产出了作为原子弹装料的高浓铀。6月6日进行原子弹一比一模型爆轰试验,也称冷试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轰轰烈烈的基地忽然沉寂下来。所有的人都在等待,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中国的一切问题都是和政治紧紧相连的,两弹一星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个科学技术问题。从现在披露的文件看,直到1964年9月22日前,也就是实际爆炸前的24天前,最高决策层还在等待。他们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以便这颗原子弹能够把令人窒息的国际政治时局炸开一个缺口;他们需要用这颗炸弹来证明,证明中国人的志气,证明中国党的正确,证明中国人民是压不垮的。 1964年,张爱萍在戈壁滩 原子弹爆炸前夕,试验总指挥部全体人员在张爱萍带领下游览戈壁滩上的 楼兰古国 遗址。这可以说是他的一个习惯。1945年他在华中军区任副司令,在津浦路破袭战役的前夜,他顺道游览了 皇藏峪 ,这是 刘邦 、 项羽 楚汉相争的地方。司令员张鼎丞,听说张爱萍游览去了,急着说:你这个家伙,第二天就要开战了,还有这个雅兴? 9月23日16时40分至17时40分,周恩来又召集会议。参加会议的只有11人,核心中的核心。他们是: 周恩来 、 贺龙 、 陈毅 、张爱萍、 刘杰 、 刘西尧 、 郑汉涛 、 刘柏罗 、 周家鼎 、 王亚志 、 李旭阁 。周恩来说:不应知道的人就不要让他知道。要实施封锁。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读秒到零,起爆!一刹那间,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天空和大地燃烧起来,太阳都变成灰色的了。随后就是一声巨响,向外扩展,又被绵延的 天山 反射回来,如巨雷碾过头顶。紧接着冲击波横扫着无边的戈壁火球在翻滚,在升高,在膨胀,橘红、靛蓝、绒白地变幻着终于,它定格成一朵直塑在空旷的天地之间的 蘑菇云 。令人恐怖的美丽! 惊愕之余,足足等了4分钟后,张爱萍拿起 电话 ,向周恩来报告:成功了! 没有回音沉默。总理沉默了一会儿说,是不是真的核爆炸?张爱萍也愣了。是啊,凭什么说是核爆炸?谁也没见过核爆炸,真正的核爆炸该是个什么样子嘛! 要回答周恩来是不能用地动山摇这样的词汇的。张爱萍问身边的王淦昌。王淦昌望着60公里外那朵鼎立在苍穹之间的巨大云柱,什么爆炸能制造出如此奇观呢?他沉默了一会儿,也做了个判断性的回答:应该是的。 1964年10月16日,张爱萍在戈壁滩同享首次原子弹发射成功后的欢悦 张爱萍告诉总理他所看到的景象,在60公里外看见蘑菇云升起来了,这样大的威力,不可能是普通 炸药 所能,根据火球、声响、蘑菇云的高度等爆炸的景象来判断,应该可以判定,是核爆炸!但要以最后检测到的数据为准,科学嘛!几分钟后,周恩来电话转达毛泽东指示,要查清是不是真的核爆炸,国外不相信怎么办?毛泽东说:那东西可以吓人!他当然最关心的是要让全 世界 都相信,中国人在戈壁滩上折腾出来的这个家伙,的确是个真的! 在现场的人是不会想那么多的。还有什么比亲眼见到的这团耀眼的火球更有说服力的呢!他们冲出堑壕,喊啊,跳啊,哭啊。他们顺势倒在沙坡上,双脚乱蹬沙石,互相拥抱,将 帽子 抛向天空。他们把张爱萍和几个科学家抬起来,抛向天空。 中国西部戈壁荒滩上爆炸的这颗原子弹,在一夜之间,使一个贫弱的国家与世界 超级大国 坐在一起言和了。对抗的双方,最终走向平衡。 张爱萍-人物评价 张爱萍,共和国第一批将军,毛泽东说他:好犯上!叶剑英说他:浑身带刺!邓小平说他:惹不起! 张爱萍-人物性格 张爱萍,英姿儒雅,文采风流,以军中才子、马上诗人名于世,军中有才好学之士无不为之钦服倾折。 1982年,水下导弹舰艇发射成功后,张爱萍在舟山登舰视察海军某部 张爱萍才思敏捷,殊出意表,凡来往公函,当日事,当日毕。持笔濡墨,随阅随改,涂抹勾勒,有原稿数千字而仅存百余字者,亦有添改至数十百字者,如疾风扫落叶,顷刻而尽。有时一边批阅文件,一边接电话,一边听汇报,三者均不误也 张爱萍将军有座右铭曰:将有三忘;出家忘妻,出门忘乡,出阵忘身。 张爱萍将军原则性强,风骨卓然。1964年夏,张爱萍将军至 甘肃 酒泉 原子弹基地视察。基地领导请示, 林彪 1960年10月来基地视察过,基地准备拨30万元为林彪修纪念亭。其时,林彪正红。将军闻之,果断曰:没有这个必要,花这么多钱,还不如建一个 汽水 厂、 冰棒 厂呢!1975年某日,时任党中央副主席的 王洪文 召见张爱萍将军。王洪文对将军言:某人是我的朋友,希望你支持他的工作。而将军返回后在审定造反派头头调出名单时,于该人名字旁,毫不犹豫批曰:同意。 张爱萍将军书生气斐然,衣着整洁朴素,凡补丁处亦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将军能于黑夜中起草战斗文书,无需烛照,且行距相等,字距均称,从不漏字、叠字。故有摸黑清、一遍清之誉。 文革中某日,造反派批斗张爱萍将军,欲挥铁链鞭之,将军唬地站立,怒目相对,举板凳以自卫。事后,将军曰: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张爱萍-个人荣誉 上将军衔 一级八一勋章 一级独立自由章 一级解放勋章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张爱萍-摄影书法 张爱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现代国防科技建设的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同时他又是一位文武双全、才华横溢、通晓诗词、书法、摄影艺术的战地记者与作家。 八路军南下部队挺进苏北平原(张爱萍摄) 破晓(张爱萍摄) 苏中战役(张爱萍摄) 新四军四师骑兵团(张爱萍摄) 《陈家港之战》(张爱萍摄) 收复青阳(张爱萍摄) 水上支队(张爱萍摄) 嘹望哨(张爱萍摄) 抗击外寇 (张爱萍) 满江红 (张爱萍) 神剑腾飞 (张爱萍) 勿逐名利 (张爱萍) 张爱萍-故居 张爱萍故居 张爱萍故居位于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高石村张家沟,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故居正堂一排始建于清 光绪 年间,1938年扩建东西厢房,为单檐歇山式屋顶。木结构穿斗房屋。 四合院 布局,今存正堂及两厢共15间,原朝门已毁,占地面积1480平方米,从1910年将军出生,到1929年赴上海参加党的地下工作,他在此生活学习,度过了青少年时光,并参加了早期革命秘密活动,策划开办农民夜校,商讨开展反对国家主义派、反对军阀刘存厚的斗争。 1983年12月张爱萍将此房捐赠给达县人民政府。1993年因行政区划调整划归达州市通川区人民政府管理。2001年5月22日被达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通川区正式成立了张爱萍将军故居管理所。故居的保护建设已列入该市规划,以将军故居为依托,将建成突出红军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个园区规划面积为500亩,由将军故居、三友文化走廊、将军碑林、民俗文化村、 兰花 园和生态保护园组成,集教育、文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达州市文化旅游亮点。整个建设分三期进行,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完成了主体维护及公路扩宽改造工作,征集了张爱萍将军的文物、书法、摄影、诗词作品等80多件,于2003年8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张爱萍-婚姻家庭 1990年。张爱萍八十寿辰与夫人李又兰
个人分类: 科技会场|5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译)挑战者号成员死因调查报告
eloa 2009-1-5 15:59
红猪 发表于 2008-12-27 17:55 以下是美国国家宇航局公布的挑战者号宇航员死因报告,之所以翻译这篇,一是想和大家分享下宇航方面的知识(堂而皇之的原因总得找一个,呵呵);二是我对人的各种死法一直颇感兴趣。(变态的说:))几年前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国家地理》上刊登了一篇悼念文章,其中有一句写道:宇航员们并非死于爆炸,而是死于坠落(die in the fall)。此后一直没弄明白死于坠落是什么意思;是在撞击地面时死的,还是在空中就已经身亡?如果是后者,那么具体死因是什么?之前还听过一说,说是从高楼坠落身亡者多半在落地之前就因心肌梗塞而死亡,那么不幸遇难的宇航员们也是这样身亡的吗?几天前无意中找到NASA公布的挑战者号宇航员死因报告,算是稍稍解答了以下我的疑惑。现将其翻译出来,与同好者(不多吧?)分享。 原文在这儿: http://history.nasa.gov/kerwin.html 编者案: 1986 年 7 月 28 日,卸任宇航员、时为 NASA 宇航事务副主管的海军少将理查德 .H. 楚黎( Richard H. Truly )公布了下面的报告,报告人约瑟夫 .P. 苛文( Joseph P. Kerwin )系生物医学专家,供职于德州休斯敦的约翰逊太空中心( Johnson Space Center );报告的主题为挑战者号事故中七位遇难宇航员的死亡原因。事故于 1986 年 1 月 28 日发生之后,苛文博士即刻受命对此展开调查。本报告收录于 NASA 档案索引汇编,可以在位于华盛顿特区 NASA 总部的档案办公室中读到。 致 海军少将 理查德 .H. 楚黎 宇航事务副主管 NASA 总部 编号 M 华盛顿特区 20546 尊敬的楚黎少将: 对挑战者号客舱( cabin crew )残骸的搜寻已经完成。一支由工程师和科学家组成的队伍对残骸和其他可利用的证据进行了分析,试图确定挑战者号机组成员的死亡原因。这封信件将向您报告此次工作的成果。我们的发现并不具有决定性。客舱与海面的撞击极其强烈,以至掩盖了爆炸发生后几秒内的损坏证据。我们的最终结论如下: 挑战者号机载宇航员的死亡原因无法确切认定; 机组成员在飞船解体时遭受的外力很可能不足以导致死亡或造成严重伤害; 机组成员可能在飞船解体后的几秒钟时间内因载人模块( crew module )在空中失压而失去知觉,但这一点尚无法肯定。 我们的调查与分析揭示的若干事实能够用来支持上述结论,现将两者的联系陈述如下:飞船解体时,作用其上的外力强度很可能无法导致机组乘员的死亡或造成严重伤害;但它足以将成员舱( crew compartment )与前机身、货物舱、前锥体,以及前反应控制舱分离开来。作用于飞船并造成损毁的外力显然已经超过了飞船的设计极限。用于估算这些外力的强度和方向的数据包括地面拍摄到的相片和机载加速度计的读数,后者在飞船解体后十分之二秒停止运作。 对这些数据的两次独立评估均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最大加速冲量产生在飞船前机身同外部燃料箱快速脱离的时刻。接着,机身向下俯冲,同时,其速度在空气动力的作用下迅速降低。我们的分析未能最终确定这一点,机身同烧料箱的实际分离未能在相片上得到显示,因为飞船当时正为笼罩外部燃料箱的气体所遮蔽。垂直方向上的可能最大加速度为 12G 到 20G 之间。这些加速度的作用十分短暂。在两秒之内,它们就减弱为 4G 以下。不到十秒之后,成员舱就变为自由落体状态。医学分析指出,这些加速度并不足以致人死地,对船员造成重大伤害的可能性也较低。 飞船解体之后,成员舱继续其向上的轨迹,并在解体后约 25 秒到达 65 , 000 英尺(约相当于 19812 米)的最高点,随后便开始下坠并在解体后约 2 分 45 秒时撞上海面,当时的速度约为每小时 207 英里(约相当于每小时 333 公里)。撞击的效果约相当于 200G ,远远超过成员舱的建造极限及船员的生存极限。 成员舱的脱离切断了来自飞船的氧气供应,剩下的只有管线中留存的几秒供应。每位船员的头盔与一个个人逃生空气包( Personal Egress Air Package, PEAP )相连,其中封装了紧急时刻可供呼吸的气体(不是氧气),可在地面紧急撤离时使用。空气包必须手动激活方能使用。残骸中未被激活的 PEAP已 确认属于指挥官,还有一个属于飞行员,其余几个则无法确认属于任何机组人员。有证据显示, PEAP 由于成员舱撞击水面而无法打开。 船员可能,但未必,是由于载人模块在飞行过程中失压而失去知觉的。支持这一理论的数据如下: 事故发生在 48 , 000 英尺(约相当于 14 , 630 米),客舱在这个高度逗留了约一分钟时间。在没有氧气供应的前提下,客舱在这个高度失压会导致机组人员迅速失去知觉,且不会在撞上水面前恢复知觉。 一旦客舱意外失压,机组人员会本能地激活 PEAP 。 如果解体中或解体后造成的结构性损伤使成员舱产生泄漏,那么即便PEAP得到激活,产生的空气也无法阻止船员迅速昏迷。 机组人员的座椅和安全带显示,在撞击发生时,所有座椅均处于原先位置,且人员全部就位。这正是机组成员在丧失知觉的情况下可能保留的现场;但这本身并不足以构成证据。 我们花了相当大的气力试图确定是否曾经发生客舱失压的状况。我们仔细查看了客舱残骸,包括载人模块与机身的接合点、机组人员的座椅、压力舱、驾驶舱、中甲板,以及电力和配管系统接口处的引线。我们还查看了舷窗,并用化学和显微方法对玻璃碎片进行了分析。有几件存放在储物柜中的设备显示了可能是由减压造成的损坏。在实验中,我们对类似设备进行了减压处理,但并未得出确定结论。 撞击对舷窗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坏,以至于我们无法确定这些损坏是否是在空中发生的。窗子被飞出的碎片击破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两扇前窗之间的窗框中就嵌入了一块碎片。我们不能确定碎片的来源,也无法证明嵌入是发生在空中还是客舱撞击水面时。这项陈述对于成员舱的其他部件同样成立。撞击造成的损坏极其严重,使得我们未能找到任何能将空中失压一说证实或推翻的证据。 最后,来自部队病理研究院( 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 )的人员进行了专业尽责的工作,但研究院的专家顾问未能确定客舱是否曾在空中发生缺氧,也未能确认机组人员的死亡原因。 签名 约瑟夫 .P. 柯文
个人分类: 航天|2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球科学》2008年十大科学新闻揭晓
eloa 2009-1-5 15:38
Steed 发表于 2008-12-24 8:00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发生了太多值得回顾并被永远铭记的事件。经过数十位科学家的评选以及近万名新浪网友的票选,《环球科学》评出了一年来最值得关注的十大科学新闻。其中,生物、能源和材料领域的进步,或许很快能够转化为产品,真切地改善我们的日常生活;物理、航天及空间探测等领域的进展,让我们切身体会了科学探索道路的曲折及成功的喜悦;生态领域则再度敲响警钟,提醒我们挽救地球已刻不容缓。 NO 1. 火星北极挖出水冰 2008年5月25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北极地区成功着陆。它的科学使命是研究火星极地气候、环境及土壤,研究火星地表及表面下层环境中存在生命的可能。6月中旬,凤凰号在火星地表开挖沟槽,取土化验。拍回的照片显示沟渠底部出现的神秘白色物质,可能是盐,也可能是水冰。几天后,这些物质逐渐消失,证明它们是冰冻的水这是迄今为止火星上存在水冰的最直接证据。凤凰号对土壤的分析也表明,火星土壤能够维持生命生存。凤凰号还在火星上观察到了霜冻现象,并观察到了高空云层中的降雪。不过,凤凰号并未在火星上发现曾经存在生命的证据。11月2日,凤凰号探测器因火星北极冬季的到来而停止工作,为期5个多月的探测任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NO 2. 中国太空行走第一步 2008年9月25日,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通过长征二号F型火箭发射升空。9月27日16:39,身穿国产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打开舱门,执行我国首次太空出舱任务,成功取回放置在舱外的试验品。9月28日傍晚,神舟七号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任务圆满完成。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为将来建造空间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神舟七号在飞行过程中还成功释放了伴飞小卫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 NO 3. 干细胞技术逼近实用 2008年2月15日,日本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参见本期第82页《山中伸弥:为细胞重新编程》)借助逆转录病毒,将4个基因转入小鼠肝脏细胞和胃黏膜细胞,培育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 cell)。与原来用皮肤细胞培育出的iPS细胞相比,这种细胞引发癌症的几率大为下降。两个月后,山中伸弥又与日本理化研究所的高桥和利(Kazutoshi Takahashi)合作,利用由小白鼠皮肤制成的iPS细胞,成功制造出视网膜感光细胞,可用于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疾病。 在传统干细胞研究领域,2008年1月17日,美国一家生物技术公司首次通过克隆技术,用成体皮肤细胞培育出了晶胚。利用晶胚可制造胚胎干细胞系,用于糖尿病、帕金森病等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各国科学家还相继利用干细胞培育出皮肤组织、下丘脑神经细胞、犬类骨骼等。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干细胞技术离实际应用已越来越近。 NO 4. 培育人造无核红细胞 2008年8月20日,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兰萨(Robert Lanza)及其同事,从人体干细胞中提取营养物质及合成红细胞所必须的物质,诱导干细胞分化成血管原细胞(haemangioblasts,红细胞的前体细胞),最终培育出成熟的无核红细胞。 虽然在此之前已有科学家制造出红细胞,但在很多关键问题上没有取得突破,要么无法传递营养物质,要么无法完成新陈代谢。兰萨教授成功突破了这些关键环节,他们培育的红细胞与人体内的天然红细胞一样,都能有效传递氧气和营养物质。这项突破性进展预示,献血将成为历史。 NO 5. 模拟光合作用储存太阳能 2008年8月22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家丹尼尔诺切拉(Daniel Nocera)和马修卡纳安(Matthew Kanan)在《科学》上撰文宣布,他们发明了一种制作简单、价格低廉的催化剂,能将水分子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其实在很早以前,科学家就想利用阳光分解水分子,将太阳能转化为氢燃料储存起来,但由于催化剂价格高昂,分解水分子需要消耗太多能量,一直没能实现。现在,有了新发明的廉价催化剂,太阳能便可以作为动力实现氢燃料的大规模生产,整个过程与植物的光合作用非常相似。模仿自然界的光合作用,使太阳能更容易储存和使用,也为新能源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NO 6. 启动大型强子对撞机 2008年9月10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宣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启动。第一束高能质子被注入LHC的环形隧道顺时针运行,初步测试获得成功。LHC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可以将质子加速到光速的99.9999991%,再让它们迎头相撞,使巨大的能量挤压在极小的空间范围内,以重现宇宙大爆炸最初几微秒的极端环境。科学家预计,LHC可能发现粒子物理标准模型预言的62种基本粒子中唯一仍未被发现的希格斯粒子,还有可能揭开宇宙中暗物质的本质,甚至找到四维时空以外存在其他维度的证据。但是,仅过了9天,大型强子对撞机就发生了严重的氦泄漏事故,试验运行被迫中止。不过事故并没有动摇物理学家探索未知领域的决心,欧洲核子研究中心9月23日发表公告称,LHC将于2009年春季重新启动。 NO 7. 寻获高温超导新材料 2008年2月23日,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细野秀雄教授(Hideo Hosono)报告,掺杂了氟的镧氧铁砷化合物(LaOFeAs)能够在26 K(-247.15℃)的温度下显示出超导特性。随后一个多月时间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陈仙辉、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赵忠贤、闻海虎、王楠林、陈根等人,领导科研小组不断刷新铁基超导材料超导温度的最高记录,从43K提高到52K,再提高到55K。在此之前,铜基超导材料是科学家已知的唯一高温超导材料。镧氧铁砷这种铁基超导新材料的发现,是超导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性进展。新材料不仅常温状态下电阻更小、临界电流更大,而且成本更低、制造工艺更成熟,有着更好的应用前景。 NO 8. 搭建人造神经网络 2008年2月27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道格拉斯H史密斯(Douglas H. Smith)和同事利用牵张生长技术,让胸神经细胞和背根神经节神经细胞的轴突缓慢拉伸,使神经细胞间建立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网状结构,最终创建出世界首个人类活体神经组织。以往的动物试验证实,神经细胞移植是治疗神经受损最有希望的方法,但由于神经细胞来源有限,这一方法很难得到广泛应用。史密斯等人建立的三维神经网络酷似小型神经系统,相关技术成熟后,将彻底改变神经细胞来源有限的局面。 NO 9. 哺乳动物正在消失 2008年10月6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一项涉及全球5,487种哺乳动物的调查报告,显示这些物种中有1/4面临灭绝。报告指出,全球至少有1,139种哺乳动物濒临灭绝,52%的哺乳动物种群数量正在减少。大部分受到威胁的哺乳动物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森林采伐和捕猎是陆地哺乳动物迅速减少的罪魁祸首,海洋濒危哺乳动物则大都死于捕鱼网、船只撞击和污染的魔爪。IUCN警告说,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挽救这些哺乳动物才能取得长期胜利。另外有报告指出,八分之一的鸟类、三分之一的两栖动物,还有七成的植物都面临生存危机。全球物种存亡已处在紧要关头,需要全球携手合作。 NO 10. 制造RNA 分子生物计算机 2008年10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克里斯蒂娜斯莫尔克(Christina Smolke)制造了一个RNA分子装置,能够实现逻辑门功能。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分子生物计算机,输入信息是自然细胞蛋白质,输出信息是绿色荧光蛋白质。计算机的核心是核酶,这种短结构RNA分子能够催化改变其他分子。逻辑门是电子计算机的运算基础,因此RNA分子逻辑门的研制成功,标志着合成生物学和活生物分子计算机领域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未来将这种生物分子计算机植入哺乳动物或细菌细胞,相应的逻辑门就能表现出更复杂的运算能力,为生物系统的研究与疾病治疗带来希望。
个人分类: 科学新闻|190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文航天名词多歧义
eloa 2008-11-28 08:50
龚钴尔 发表于2008-11-25 星期二 21:00 神舟7号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再上新高,然而航天科学文化传播却因现有中文航天名词不够规范而一再受到限制。 航天混淆成航空 航天这个词作为航天学科的最基本词汇,其造词过程与航海、航空一脉相承,但由于普通公众根本分不清天与空有何差别,导致航天这个词诞生数十年来都不能与航空分割明白,甚至知识背景较好的编辑记者,都很容易把航天混淆成航空,真让人无所适从。 令人迷惑的空间 空间这个词也是航天、天文界的最基本词汇之一,其歧义更明显。最初在翻译英文space时,老一辈大陆科学家选择了空间这个词,于是衍生出空间环境、空间系统、空间技术等航天名词,但由于空间一词词义太广泛,谁都在用,所以导致人们不知道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搞航天的,因为空间技术一词也被建筑师在盖房子时节约建筑空间所用另外,影响甚广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空间这个词也根本没有航天释项。 不合时宜的航天机构数字命名 除了现有航天名词歧义较多,中国航天机构以数字命名的番号叫法也还在延续,很不合时宜。 在冷战年代,用数字命名机密单位,比如第七机械工业部(即后来的航天工业部),比如航天五院(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比如703所(金属材料与特种焊接研究,所名未知)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我们国家的技术安全。可如今世易时移,继续沿用数字呼号弊多利少。 现在哪个航天院所是干什么的早已不是机密。真正想知道的敌特分子很容易就知道了,倒是我们普通公众还被蒙在鼓里。数字命名像是一枚烟幕弹,没落到敌人身边,反倒落到了自己人身边,成了技术转移、科学传播的一大障碍。比如,你不可能寄希望于某民用公司急需特种焊接技术时,它能率先想到航天一院703所;你在写科普文章时,也不会觉得七部五院703很有科普趣味 令人欣慰的是,相关部门已经在进行数字命名向实名方向的转变,但很多航天专家的讲座讲话、文稿文件等还没有彻底摒弃番号叫法,不免令人遗憾。 名不正则言不顺 不要认为这些小词汇微不足道,航天空间等都是航天基本词(《航天科学技术名词》2005这么称呼),已经被强力推广使用,在学术论文或学术专著中比比皆是。这些词建构了我们今天理解航天、天文的语言基础。这些词歧义多,我们的航天文化传播就会遇到困难和尴尬。比如,在央视神七现场直播中,就出现了主持人称呼翟志刚等是宇航员,而专家则称他们是航天员的怪现象。 不是没有解决之道 2001年第1期《中国科技术语》曾集中刊发过一系列航天专家对现有航天名词的争论文章,说明这个问题是存在的,且不可小觑。笔者认为应借力神舟7号掀起航天热,尽快予以解决。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朱毅麟在其中说,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扩大参与航天名词统一讨论的专家范围,邀请台港澳及海外华人航天专家进行中文航天名词探讨,因为他们有不少好想法。 比如,现在被海内外科普界广泛使用的太空一词,最早就是由台湾学者译用,它简单、准确,获得了不少科学家的认可。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院士等中国大陆航天前辈,也认为太空是个好词,可以取代空间一词 笔者认为解决中文航天名词问题,还应跨越学科界限,邀请社会科学方面的语言文字学家(注:社科院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收录空间一词的航天意项,说明了理工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沟通不畅),除了帮助消除航天名词的歧义,还应深入探讨它们内在的美学价值。比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酒泉太空发射场这两个名称,究竟哪个能给人带来更多航天震撼与壮美感此基础上,大家凝聚共识,敲定新的航天名词,我想这将会有利于航天名词在全社会中的普及与最终认定。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854.html
个人分类: 航天|1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航天图片应再进一步与公众免费共享
eloa 2008-11-24 14:01
??? 发表于2008-11-21 星期五 10:16 近日,笔者看了神舟6号航天员费俊龙的太空摄影正在军事博物馆展览,感觉拍得真不错,要是能有专门网站将神舟7号包括历次太空飞行拍摄到的图片全部免费公之于众,就更好了。 事实上,将国家航天计划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免费公开并不是让公众受宠若惊的事。在太空事业发展比较完备、考虑比较周全的美国宇航局(NASA),在其官方网站上,媒体、教育者、爱好者等都可以免费下载到足够印刷标准(做媒体的都知道,是否符合印刷标准很重要)的精美航天图片,这为航天科学文化的传播提供极大的便利。 (题图:由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拍摄的太空摄影009号作品《地球、冰、云》中新社发 钟欣 摄) 众所周知,美国宇航局成立50年来,在水星双子星载人航天、阿波罗登月、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行星探索等诸多太空成就中积累了大量的精美影像。现在,它建有庞大的太空图片、视频、音频、文字资料库(下载网址: http://www.nasa.gov/multimedia/ 或 http://nasaimages.org/ )。全球的教育者和传播者都可以通过其网站免费下载使用。美国宇航局管这些影像资源叫Public Domain,也就是公众可以免费获得的公共资源。因为这些影像的获得与纳税人的贡献分不开,公众及媒体有理由使用和传播,而不需再联系某某办公室、付这那图片费等周折。 NASA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策略先入人心 .不仅如此,美国宇航局还会主动出击。为了让公众了解某个即将实施的太空计划,他们还会花钱约请太空画家,绘制大量航天影像,供大家免费传播使用。比如,现在大家看到关于凤凰号火星探测器的精美高清三维模拟图片,都是早几年就绘制好了的。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唤起公众的支持和媒体的关注。这就是美国宇航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策略,也是其高明与明智之处。 NASA凤凰号研制中的照片也可免费公开下载 正是因为美国宇航局数十年来的免费供应,才保证了我们今天在全球各大报刊能看到那么多精美绝伦的太空图片,保证了美国宇航局拥有那么多坚定的支持者。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样,欧洲的航天机构欧洲航天局(ESA)的影像资源也是免费公开的。 这是NASA凤凰号在火星的实时实景照片 现在,轮到中国了。依据2008年5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投资的神舟载人航天工程所拍摄的影像完全属于政府信息的定义。这些影像信息的公开与免费传播,符合《条例》总则所倡导的宗旨: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国民科学素养还不够高,大家还不比发达国家富裕,科学教育资源很有限,这决定了作为政府机构的中国航天部门获得的影像资源,在不涉及国家安全的情况下(涉及国家安全的可作处理或保留),也应列为Public Domain,即公众可以免费获得的公共资源,这对渴求科学知识的中国公众而言,无疑是一件合情合理的幸事。 由费俊龙拍摄的太空摄影010号作品《地球与沙漠》中新社发 钟欣 摄 所以,中国也应有专门的网站公开提供航天影像高精度免费下载,而不仅仅是在军事博物馆短暂展览。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504.html
个人分类: 航天|2288 次阅读|1 个评论
水星在缩小,铁核是罪魁
eloa 2008-10-31 16:05
赵洋 发表于2008-10-31 星期五 14:46 最新研究表明,水星自形成以来,直径已缩短4.8公里,缩小幅度较之前估计至少多出1/3。这一奇怪的特点在太阳系中尚无先例。 文/赵洋 就在天文学家投向太阳系以外,热切地寻找围绕其他恒星旋转的行星时,他们却往往忽略了太阳系内的异常星体。 水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行星之一,但也是我们了解最少的行星。早在5000年前,苏美尔人就把它归为行星之一。但由于水星特殊的位置,使人很难一睹芳容。一生都没能看到过水星的哥白尼曾抱怨:我们受够了这颗行星的折磨,它浑身是谜,我们在探察它的运行轨迹时真是历尽艰辛啊。水星距离太阳最近时仅有4600万千米,任何大胆的天文学家想用望远镜直接观测水星时都不免担心强烈日光的干扰。即便在空间天文学时代,水星也是惟一一颗无法用哈勃太空望远镜直接观测的行星。只有抵近观察才能揭开水星的神秘面纱。2008年1月,信使号探测器飞越水星,成为33年来首个抵近这颗行星的人造物体。经过五个月的分析,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些令人着迷的新结论。其中有些结论终结了自水手10号以来长达30年的争论。信使号任务首席科学家肖恩所罗门如是说。以所罗门为首的56位科学家在7月4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用11篇论文的篇幅报道了这次飞越带来的新发现,其中涉及了水星磁场、大气和火山活动等长期困扰天文学家的谜团。 微弱磁场的来源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的水手10号探测器曾掠过水星,拍摄了45%的水星表面,使科学家对水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这次探测发现的问题远比它解答的还要多。水星的奇异磁场就是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水手10号获得的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发现是,水星有磁场。这是除地球之外惟一一个拥有全球性磁场的岩石行星。不过水星的磁场强度仅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的1%,迄今为止大部分的理论模型都无法解释为何水星具有如此微弱的磁场。 从理论上来说,行星只有快速旋转并拥有熔融铁核时,才能产生磁场。然而水星体积很小,大约仅为地球体积的三分之一。麻省理工学院的行星科学家玛丽亚朱伯说,一般的经验是,大行星升温和冷却比较缓慢,而小行星升温和冷却比较快。水星太小,它的铁核温度不够高。水星的内核在很久以前就应该已经冷却凝固了。水星磁场到底是熔融的铁流动产生的,还是亿万年前磁性材质留存在外壳岩石构成的化石磁场?这种局部存在的化石磁场曾经在月球和火星上被检测到。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信使号上的磁力计测量了水星磁场,并考察了水星外壳被磁化的岩石范围。信使号传回的数据显示,水星磁场的大部分并非来自水星核的内部,而是来自其外层,并且越靠近水星表面磁场越强。而且,磁场的形状符合简单条形磁铁产生的偶极磁场。肖恩所罗门博士说:驱动磁场的能量来自于水星的外核,是由于铁质凝固下沉造成的。此外,在水星表面还观测到了复杂的磁场作用体系。 对水星磁场的探测尚未深入进行。待2011年探测器进入绕水星轨道后,信使号将利用磁强计对水星磁场展开长达4个水星年(每个水星年相当于地球上的88天)的详细观测,以确定其确切的强度和其强度因位置和高度不同而发生的变化。 火山塑造水星表面 对于水星平原成因的争论早在1972年便已开始,当时阿波罗16号登月飞船带回了月球平原的数据。科学家认为,月球表面的平原是其他天体撞击的产物。1975年,水手10号探测器在水星表面拍摄到了与月球平原类似的构造。当时大部分科学家都认为,水星和月球表面的演化过程相似,平原是由天体撞击形成。 但还有一些专家坚信,水星表面的大部分平原应为火山活动的遗迹。这种解释的理由之一是平原的颜色与远古环形山稍有不同。但由于水手10号所拍照片上的分辨率太低,无法清晰地识别表征火山活动的地形特征,所以这些平原的起因一直无法确定。 现在掌握了信使号拍摄的高分辨率图片(每像素150米),科学家有把握说,火山活动在水星地质史上起了重要作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设备科学家路易斯普罗克特说:水星有颜色分明的红色和蓝色区域。它看起来和月球并不一样。美国罗得岛州普罗维登斯布朗大学的地质学家詹姆士海德说,信使号在1月14日飞越水星时发回的图像有力地证明了火山活动在水星表面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现在死寂的水星在30亿到40亿年前曾有过剧烈的火山活动。 他说: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一切,说明水星表面的火山活动可以上溯到太阳系历史的早期。研究者发现了卡路里盆地边缘的火山活动。直径1544公里的卡路里盆地是太阳系最大的撞击陨石坑之一,它是38亿年前的一次太空撞击的产物。信使号发回的数据显示,卡路里盆地西南边缘上的一个盾状火山周围区域呈现出与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橙色,这里可能是该盆地内部平坦平原的火山岩发源地。照片也揭示了平原中央有火山口存在,这证明平滑的岩石是熔岩喷出形成的。 科学家表示,这些沉积物看起来与月球上的玄武岩类似,但是它们的含铁量非常低,代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岩石类型。这些平原的大小暗示,水星地幔里存在巨量的岩浆来源。他们在这个盾状火山内部发现一个有大量光晕环绕的肾形气孔,看起来和地球或月球上的剧烈爆发形成的晕轮相似。海德说:信使号让我们对水星上的火山活动有了全新的看法,使我们对这颗行星表面的平原形成有了更深了解,给被很多人认为是颗死行星的水星带来了新生。 水星正在缩小? 冥王星已经因为个头太小被开除出行星行列了。难道水星也要步其后尘?水星目前是太阳系体积最小的行星,直径约4828公里,根据信使号传送回的数据,科学家指出,水星自形成以来,直径已缩短了约4.8公里。 科学家估计,水星内部60%的空间被铁质核心占据。由于固体铁的密度比液态铁高,当水星的铁核冷却时,外表面就会向内收缩,令地壳起皱,大地出现断层就像滚烫的玻璃杯突然冷却会出现裂纹一样。水手10号首次发现了这些断层:地表似乎有从内部延伸出来的褶皱。由于光照条件好,而且拥有质量更高的照相机,信使号发现了更多的褶皱与断层。这些由突然冷却而收缩导致的地质构造表明水星原本可能是个大个子,后来才缩减为现在的小不点。科学家也发现,水星整体缩小幅度较之前估计的至少多出1/3。对此,所罗门博士评论说:这一点在太阳系中尚无先例。水星缩小的罪魁是它的铁质核心,巨大且来历不明的铁核也是水星的谜团之一。水星密度高达5.43克/立方厘米,在所有行星中仅次于地球。铁核的重量可能占整个星体质量的三分之二。这个数字大得令人吃惊,因为同为类地行星的地球、金星或火星内核质量只占星球总质量的三分之一。 天文学家猜测,水星早期可能遭受过某个相当于其一半体积的天体撞击,致使原始水星的岩石地幔熔化,并被抛掉。只有密实的铁核才幸免于难。不过也有不同解释: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高密度物质被太阳吸引,炽热且难熔的物质聚集于此,最后凝结为水星。2006年瑞士伯尔尼大学的科学家曾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推断出,水星的原始质量是其现在的2.25倍。由于在45亿年前经受了一次体积有其一半的巨型小行星的撞击,构成原始水星的近一半物质(主要成份为硅酸盐)经过撞击后都流失到了太阳系其他地方。 两个关于水星起源的理论哪个更正确还有待时间检验。三年后,信使号上的仪器将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航天器绕水星运行时速度的微小变化,从而推算外壳厚度的变化,并绘制水星表面质量分布图。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拉尔夫马科奈特教授认为:水星是我们揭秘太阳系的关键。如果人类能解释水星是如何形成的,也就能依此类推出其他类地星球如金星、火星、月球的形成过程。 信使的使命 2004年信使号踏上征程时,美国宇航局太阳系探测任务主任奥兰多菲格诺对媒体说:现在距我们上次拜访水星已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一直盼望着这样一次旅行。在水手10号探查水星时,航天工程师还不知道如何利用有限的燃料把探测器送入环绕水星的轨道。20世纪80年代中期,来自中国台湾的女科学家陈婉仁为喷气推进实验室设计了一条复杂的飞行路线,使得探测器能借助多次飞越金星和水星得到引力辅助,实现用较少燃料进入水星轨道的目的。这条轨道催生了新的探测水星计划。 然而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美国所有深空探测计划都被迫暂停。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探测水星才再次列入日程。信使(MESSENGER)水星探测器是美国宇航局发现系列空间探测计划的第7项任务。MESSENGER是水星表面、空间环境、地质化学和测距的首字母缩写。恰巧水星在罗马神话中是众神的信使。这个名字可谓语意双关。 这个耗资4.46亿美元的探测器由美国宇航局委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造,上面搭载了8种先进科学仪器,1.2吨的质量中有55%是变轨机动所需的燃料,四百多摄氏度的高温曾令工程师在设计飞船温控系统时大费脑筋。飞船在太空遨游79亿公里后,将在2011年3月进入环水星轨道。此前它会3次飞越水星,一点点揭开它的面纱。 今年1月的匆匆一瞥已经带给科学家太多的惊喜,让他们对未来的发现充满期待。信使号任务的科学组成员罗伯特斯特鲁姆是经历过水手10号任务的元老,他说:在信使飞越水星前,我激动得无法入睡。为了这一刻,我已经等了30年。这次飞越没有让大家失望。图片质量之高让我感到吃惊。它逐渐让我意识到,我们正在研究一颗全新的行星。 本文发表于《南方周末》20080717 又:信使号飞船在10月6日飞越水星时,发回1287张新图片,展示了近三分之一以前从没看到过的水星表面。从这些照片可以看出,水星的西半球比东半球平坦30%。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3667.html
个人分类: 天文|1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先生们,发动你们的火箭!
eloa 2008-10-9 16:20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2008-10-9 星期四 11:22 原文链接 在此 。《新科学家》7月26,封面文章。比方程式赛车过瘾 译者:Explorer。暂时没有写博客,也没有做个人网站。专业为工程物理,转计算力学,是不是还会再转我也不知道。在科普和科幻中长大,对科普与科幻的兴趣一直很浓厚,知道有松鼠会存在就是通过科幻世界的简介。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科普资料都在不同程度地过时,很高兴能看到松鼠会这里的最新科普。 既有空间旅行的浪漫,又有公路赛车的激情,那将会是什么呢?欢迎进入动力机械运动的新时代,Greg Klerkx如是说。 威斯康星州奥斯科(Oshkosh)的天空,通常都和它下面的那座小城一样沉闷。但喷气式发动机的怒吼和螺旋桨叶的呼啸,在今年八月里让它们变得热闹起来。奥斯科是世界最大的航空年会的举办地,这个年会叫做EEA奥斯科空中冒险。每年因此聚集在那里的超过一百万的航空迷亲切地称其为奥斯科年会。 许多年来在奥斯科中出现过几乎所有的飞行器,从优雅的二战战机野马与喷火到21世纪最先进的战机F-22猛禽。2005年,那里第一次公开展示了Burt Rutan的空间船一号,这也是该飞船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次公开展示。空间船一号作为第一艘在两周之内两次进入太空的由私人基金建造的飞船,赢得了X大奖。 今年的展示会将有另一项重要的第一次:火箭动力飞机那粗野的怒吼将第一次咆哮在速度与敏捷的激烈比赛中。在经历了三年的传闻、起飞失败和挫折之后,火箭竞赛联盟(RRL)将让它亮相在在奥斯科2008 的空中。RRL预定在8月1日和2日进行表演赛,尽管这仅仅是包含至少六支队伍(后面有一个表)的完整赛事的一道开胃菜,但RRL的建立者们希望这场表演赛能够点燃结合空间旅行之魅力和大时代汽车赛事之激情的星星之火。组织者们还希望RRL能推进私人空间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使更广泛的民众了解私人空间工业,另一方面也促使空间工业本身的科技进步。 火箭动力飞机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了,不过商业化的火箭动力飞机从来没有真正离开地面。在二战中,德国和英国都在螺旋桨飞机和喷气式飞机上加装火箭,以给予他们额外的推力从而能在短跑道上,或是能以很大的载重量起飞。在空间竞赛的初期,火箭飞机成就了一些重要的航空里程碑。 1947年,美国空军贝尔X-1飞机首次突破音障(约每小时1225千米,具体数值取决于空气的温度和压力);而强大的北美X-15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下的每小时7274千米(相当于音速的6.7倍)的速度,至今尚未被打破。X-15也是第一架接近大气边缘的飞机,其高度纪录直到2004年才被空间飞船一号打破,它也是由火箭驱动的。 奥斯科的火箭飞机不能爬到X-15那么高,且其最高时速约为480千米,也未突破音障。但观众们仍将看到令人兴奋得发抖的奇观。 随着比赛开始,两架飞机将在跑道上狂飙然后以大爬升角起飞,伴随着发动机的燃烧、咆哮,飞机将随后迅速爬升到约400米高,沿着想定的8千米环形赛道飞行,赛道大约3.2千米长,800米宽。飞行路线将保证飞机始终处在观众的视野之内,并且会有一些近距通场飞行,观众们那时将能清楚地看见飞机拖着的尾焰,听到火箭发动机的轰鸣。以最短时间成功完成全程飞行的飞行员将会获胜。(具体飞行的圈数还没有确定下来,不过RRL估计正式的比赛将飞行四圈。) 每架飞机均由单台火箭发动机推进,火箭发动机能提供6700牛顿的推力,能使这些飞机具备当代最先进战斗机的加速度。载油量充许引擎工作四分钟,这意味着飞行员们都不得不执行燃烧-滑翔策略从而使自己能够在空中飞行大约12分钟以完成比赛。最初的起飞燃烧需要持续45到60秒,此后,燃烧段的安排就取决于赛道和飞行员的策略。 在正式的RRL比赛中,飞行员们会在他们的头盔显示器上看到一系列需要从中穿过的环,这些环向飞行员标志出了赛道。RRL尚未发布表演赛的细节,但是细节应该不会非常复杂。每架飞机将会有独立的赛道以减小碰撞灾难的风险当然,没人能保证这竞赛绝对安全。 更大的升力,更小的阻力 这些火箭飞机本身都有着不同寻常的设计。它们均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即将水平翼安装在机身的前端而不是后端。因为这样的布局提供了更大的升力和更小的阻力,特别适合于火箭飞机和其它推进的飞行器,就是说那些推进系统在尾巴上工作的。 飞机将由佛罗里达州塞巴斯第安(Sebastian)的速度航空公司(Velocity Aircraft)制造,最近RRL出于这个目的收购了该公司。两种备选机型均基于速度航空现成的螺旋桨动力飞机,速度SE型和速度XL型,采用火箭发动机替代了螺旋桨动力。RRL最终将选择其中一型作为标准RRL飞机的原型,这一原型将被称为火箭比赛者。 关于发动机,RRL最初只与一家公司签约:加利福尼亚州莫哈(Mojave)的XCOR宇航公司(XCOR Aerospace),该公司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一直在进行火箭飞机方面的实验。然而在今年五月,RRL宣布了与德克萨斯州石墙(Rockwall)的犰狳宇航(Armadillo Aerospace)公司的另一个合约:设计并制造比赛发动机。向两家公司订货的理念在于给予RRL参赛队不同的发动机以供选择,如同过去的一级方程式(F1)队员可以选择普利斯通或是米其林的轮胎一样。 XCOR的发动机将使用混合液氧(LOX)与煤油动力,与传统的液氧-酒精混合动力不同。据XCOR的发言人Douglas Graham所说,这一决定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美学的考虑:因为酒精燃烧的火焰是无色的,而RRL希望明亮艳丽的尾焰能够激起观众的惊叹。犰狳很可能坚持采用液氧-酒精混合,但同时很可能采用钠或是别的化学物品来加强火焰的颜色。 XCOR和犰狳的发动机之间最重要的不同在于控制系统。大多数火箭发动机是没有油门的,这些发动机要么是工作,要么是关闭。XCOR的发动机继续了这样的设计,但犰狳希望发动机有一个油门,让飞行员在执行他们的燃烧-滑行策略时有更强的灵活性。 驾驶火箭飞机可不是为新手准备的任务。资深试飞员Dick Rutan,即前面提到的空间船一号那个Burt Rutan的兄弟,作为不多的有经验的火箭飞机飞行员之一,在2002年奥斯科对采用XCOR的发动机的实验型EZ火箭飞机进行了试飞。他告诉《新科学家》,驾驶火箭飞机的感受和驾驶螺旋桨飞机或是喷气式飞机的感受都是完全不同的。由于火箭发动机消耗了大量燃油,起飞和最初爬升时的过载是相当大的,他讲到。一旦完成起飞,达到一定初始爬升角和空速,驾驶感就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敏捷,越来越快速。强烈的加速度感让你知道你的确是在飞行中了。 另一个曾执行过三次航天飞机任务,有火箭飞机经验的老练的军方试飞员Rick Searfoss,他比较了火箭飞机和T-38的性能,T-38是一种被美国军方广泛使用的喷气式教练机。与轻型航空器相比,驾驭火箭飞机绝对是更大的挑战。他说,但比起完成战斗机的战斗飞行任务来,这还是要容易一些。然而,他补充说因为RRL飞行器还处于雏形阶段。我们的表现还远远没有达到完美的水平。 Searfoss和XCOR有长期的联系,且受雇于RRL进行表演赛飞行,在表演赛中他将驾驶使用一台XCOR发动机的速度SE型飞机。另一位飞行员,Len Fox,将驾驶速度XL型飞机。XL型比SE型稍稍宽一点、长一点,由一台犰狳发动机推进。飞行器之间没有太大的不同,RRL首席执行Granger Whitelaw说,我们只是在进行一些安全性和性能参数方面的测试。 Whitelaw,印第安那波利斯(Indianapolis)1996和1998年五百强的企业家,在1995年与X大奖经理 Peter Diamandis合作创立了RRL。其理念在于结合X大奖的先锋精神和车赛方式的可行性,也即结合了高科技与情绪激昂的观众。 Whitelaw指出,RRL和赛车之间的一个重要的类似之处在于比赛将刺激技术的进步。F1,IndyCar和NASCAR都已经成为了各种新技术的测试场,从合成橡胶到电子设备,从刹车到安全装置。如此之多的东西在赛车上使用,而最终安装到了你的汽车上,Whitelaw说。这就是为什么Indy和别的车赛被制造商大力支持着。 就像赛车团队拥有发动机设计、材料和零件方面的一些知识产权一样,RRL最终也将拥有一些新的航空航天科技。速度航空将为联盟的所有队伍设计标准的机身和航电设备,但是允许各队伍进行小的调校;XCOR和犰狳的发动机也是这样的要求。从而保障了RRL及其成员能创造出可以向航空业和私人空间公司出售或许可使用的知识财产。 大钱 Whitelaw还希望RRL能够像X大奖一样,激励私人空间飞行方面的竞争与合作。如果你能让Virgin, Bigelow, Blue Origin(由Amazon.com的创造者Jeff Bezos创建的空间公司)和其它一些公司协同工作,你将会更加成功,他说。联盟就是一个他们能够协同工作的地方。 比赛门票和其它一些相关商品的销售有赢得巨大收益的潜力。 Whitelaw指出目前已有的两大飞行赛事:里诺和红牛飞行比赛,都吸引了数百万人。市场巨大。他说。 在正式的RRL赛场上,观众们会看到与奥斯科表演赛很不一样的一些东西。联盟目前为止正式拥有六支队伍,正式比赛将会有更多的飞行器可能会多达十架不过不是同一时间都在空中。既然比赛并不是肉博型的竞赛而是独立计时赛,将不存在杆位一说,也没有明显的领先者。每场比赛都会有几局,并要求至少一次进站加油,Whitelaw说。 他说,在RRL比赛中更为考验勇气的一个方面是尽可能快地降落、加油、再起飞的过程。火箭的两件大事就是启动和关闭,资深试飞员Rutan说每一件都需要完成一系列独特的操作,而这些操作必须正确地执行。否则,真正糟糕的事件就可能会发生。 不难发现真正糟糕的事情是:由于火箭发动机依靠控制极不稳定的化学物质来燃烧进而产生推力,起火和爆炸并不罕见。去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莫哈为空间船二号进行的推进系统实验发生爆炸事故,三人丧生。Dick Rutan常回忆起在一次试飞中他不得不由一架火箭飞机中出来逃跑,还好当时仍在地面上而在一场燃烧滑行比赛中如果你在空中的话就不可能那样直接跑出来了。你身处数英里高而且是完完全全独自一人,他说,那句话是最适合的描述你被彻底地隔绝了。 比赛还附加了更大的复杂因素,火箭仅在用完所装载的全部燃料后才能降落,这意味着那时它们将是完全意义上的滑翔机在进行死杆降落(成不成只有一次机会),飞行员只能耐心地依靠重力和空气动力来完成降落。Rutan干巴巴地说:那没有第二次机会。 赢得飞行挑战的要点在于RRL团队高明的策略和有效的团队工作。这绝对是一个思考者的游戏, Searfoss说。就象F1或NASCAR一样,成功的RRL团队需要精细的计划,明智的工程设计和小心翼翼的操作,在赛前和比赛中都需要这些。这不会仅仅是转弯、点火这么简单。Searfoss 说。 即使在奥斯科的一切都很顺利, Searfoss仍然不确定RRL就能保证已经做好了正式升空的准备。有火箭飞机比赛这个概念是一回事这比赛的确有着激动人心的前景。他说。但是实际设计、建造、试飞和运行整个系统则要困难几个数量级,这一点我想人人都能意识到。联盟还需要决定一个赛季进行多少场比赛,在哪儿进行这些比赛。 目前,RRL的领导层很高兴能够进行表演赛了。联盟在2005年10月建立,不少曾加入联盟的队伍放弃或是退出了。第一场表演赛原计划在2006年Wirefly X Prize Cup上举行,但是表演赛根本没能进行。除了奥斯科这次,RRL还给出了在今年另外3场表演场的时间表,第一场正式的RRL比赛最早将在明年举行。 我确实希望通过一两场表演赛看看这比赛看起来和感觉起来是什么样的,爱好者们会如何反应, Whitelaw说。有很多东西需要考虑。我们必须制造更多的飞机,训练更多的队伍,确保联邦空管对我们所做的一切感到满意。我想这些事都必须做好。尽管还有很多必须做好的事情,但天空中的全美汽车比赛协会(NASCAR)已经可以开始梦想腾飞的成功了。 目前为止参加明年可能开始举行的火箭飞机赛的六支队伍有: 布莱德斯坦火箭 加入时间: 2006年9月 所有者: 美国海军上尉:詹姆斯布莱德斯坦 火箭明星 加入时间:2007年10月 所有者:前美国海军试飞员:托德怀特 非常火箭队 加入时间:2007年10月 所有者:美国海军上尉飞行员:布莱恩施瓦兹 超越重力 加入时间:2007年10月 所有者:加拿大空间企业家:布莱恩费雷 圣菲 加入时间:2006年10月 所有者:马克罗伯特卡伯,新墨西哥地产开发商 雷霆之鹰 加入时间:2007年5月 所有者:火箭竞赛联盟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2472.html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航天员、宇航员和太空人的区别
eloa 2008-9-28 12:08
赵洋 发表于2008-09-27 星期六 12:09 本文已发于 博闻网 ,媒体请勿转载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阶段性成功后,不少人都会对各种媒体和信息来源上对同一航天事物的不同称谓产生疑惑。航天员、宇航员和太空人就是这样一个容易混淆的例子。这三种称谓到底有什么不同?本文将从词源学角度出发,揭示这三个词汇产生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并分析词汇背后的深刻意义. 航天员和宇航员:冷战的产物 无论是航天员、宇航员还是太空人,指的都是同一类人,即经过训练能驾驶航天器或在航天飞行中从事科学研究的人。 苏联的航天员在俄文中被称为космонавт,其斯拉夫词根派生自希腊语kosmos(宇宙)和nautēs(水手)。直译就是宇宙航行者。后来俄罗斯的航天部门也用这个此指代本国的航天员。这个词的英语对译就是cosmonaut。 美国宇航员的称谓astronaut来源也差不多。astro在希腊语中有宇宙、星、天体的含义。这个词加上naut的后缀与cosmonaut并无本质区别。 至于cosmonaut和astronaut两个词孰先孰后,是有不同评价标准的。如果按照谁先把人送入太空来比较,自然是苏联的航天员早于美国的宇航员。但若从航天员的选拔训练时间来看,美国是从1958年开始这项工作的,而苏联从1959年才开始。因此不妨认为这两个名词的历史同样悠久。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出于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在开展太空竞赛的同时也对航天名词划分了森严的壁垒。两国都固守自己的名词体系,对别国航天员使用音译的译法来指代,以示区别。所以,在西方,航天员(cosmonaut)成了特指苏联/俄罗斯航天员的词,而在共产主义阵营中,宇航员(astronaut)成了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航天员的称谓。二者并不混淆。冷战结束后,上述名词经多年使用,已成为各国技术名词规范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再难以改动了。于是各国也就采取约定俗成的办法,仍旧用航天员或宇航员指代不同国家的航天员。例如在中国的科普界,通常用宇航员专指西方国家的航天员。有时这两个词也可以反过来用,比如1995年3月,美国宇航员诺曼塔加德搭乘俄罗斯联盟号飞船进入太空,被西方媒体戏称为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航天员 (cosmonaut)。 太空人一词的由来 宇航员、航天员和太空人都是外来词。在汉语中原来并没有这样的称谓。其中最年轻的词太空人翻译自英文词taikonaut。它是由马来西亚的华人赵里昱(Chiew Lee Yih)在1998年3月创造的,并首先在某个网络科技论坛里使用。差不多同时,陈蓝(Chen Lan,音)在其Go Taikonaut的网页里使用它。Taikonaut由太空的汉语拼音taikōng和水手的英文缩写naut组成。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因为这个原因,2002年12月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时,大量使用这个词来形容未来将出现在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在英语、德语、丹麦语、荷兰语及瑞典语、挪威语、芬兰语等语言中,用taikonaut来代表中国航天员;而在西班牙文、法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乃至罗马尼亚文等拉丁语系的语言中,它的变体是taikonauta;东欧国家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等也采用了taikonauta的拼写方法。 到底该用哪个词? 在最新一版的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航天科学技术名词》(2005年版)中,将astronaut和cosmonaut统一译为航天员。而在这本科研、教育、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航天科技规范名词全书中,并没有taikonaut的影子。毕竟航天员一词在中国航天界使用多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献支持,而宇航员主要是科普界使用。太空人一词的广泛传布,反映了西方媒体对中国航天取得成就的认可。 其实,中、美、俄三国航天员在选拔、训练和从事工作上并无本质区别,实在没有必要用专有名词做硬性区分。当然,西方社会借助 taikonaut一词理解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也无可厚非,就像英语中同使用kungfu和wushu指代武术一样,是约定俗成的产物。但中国人并没有必要舍弃已经普及的航天员或宇航员,去使用新词来迎合西方的观点。这也是我们看到国内官方媒体发布的稿件中,大量使用航天员称呼、较少使用 宇航员一词,而根本不使用太空人说法的原因依据。 您知道吗 从技术上来讲,宇航员的称号要容易获得一些。按照美国国防部的规定,飞行高度超过80公里的人就可以被授予宇航员(astronaut)称号,而国际航空联合会(FAI)定义的航天员的飞行高度需超过100公里。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830.html
个人分类: 航天|2658 次阅读|3 个评论
为经济,为国防,还是为复兴?——中国发展载人航天工程的意义
eloa 2008-9-26 20:21
赵洋 发表于2008-09-25 星期四 23:40 普通人大都把神舟飞船的发射看成一场全国性的庆典,把航天员高难度的操作当作高科技杂技来欣赏。但直觉告诉我们,耗费巨资搞载人航天不仅仅是为了这样一场秀。其背后一定有更深刻的缘由。 不是经济因素。从美国、俄罗斯的载人航天活动来看,载人航天还看不到明显的经济回报,对宇航工业以外的其他工业部门的拉动也极其有限。在GDP排名靠前的国家里,日本、德国、英国、法国都没有独立开展过载人航天活动。但这并未影响他们在其他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力。 不是国防需要。相同的钱能发展更多类似洲际导弹那样的杀手锏武器。由人亲自操控的太空武器基地不但前景渺茫而且自身非常脆弱。侦察卫星也比宇航员高效得多。 中国到底能从载人航天中获得怎样的收益呢?让我们看看官方文件怎么说: 《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满足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中国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举措,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航天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请注意上文的措辞,中国发展载人航天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增进对科学的了解(无人航天任务花费更少,但取得的科学发现更多),而是为了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国的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是什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载人航天既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否则苏联的经济将是世界第一),也不能抵御外来侵略。怎么靠它实现大国崛起与国家复兴?让我们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载人航天具有震人心魄的象征意义 按照其所占GDP百分比计算,载人航天是有史以来花费最大的工程,超过了金字塔、长城和大教堂以及各时代的奇迹工程。但它对工业经济的贡献又很有限。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主要通过电子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实现经济高速增长,而不是航天技术。既然回报有限,为何大国还要乐此不疲地搞下去呢? 这是因为载人航天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就像金字塔、长城和大教堂在古代的作用一样。 载人航天是当代的金字塔和大教堂。今人与古人一样,对浩渺苍穹充满敬畏,渴望与主宰生死乃至主宰整个宇宙的力量建立联系。古人云:通天者王。过去只有安放法老遗体的金字塔和与上帝沟通的大教堂才能做到这一点,现在,则有载人航天。 载人航天是当代的万里长城。当秦始皇以举国之力完成分隔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藩篱时,他自己也知道,这道墙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功用。长城是一个符号,是中原王朝先进生产力的物质载体,是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意志象征。它的威慑力量与军事价值同样重要。载人航天也是这样。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试想在剑拔弩张的年代,总有一个非我族类的优秀代表每隔90分钟就出现在头顶一次,下面的芸芸众生会有何种感受?这种无助感与屈辱感正是当年美国人得知苏联的卫星、苏联的航天员率先飞上太空的真实感觉。这也是《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及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原因所在。 载人航天是政治角力的前沿阵地 载人航天的历史是一场角力般的大国博弈史。苏联发射了卫星、把人送入太空,对美国造成压力,或者说,是美国感到了压力 。落后一方只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发射更先进的卫星,把更多的人送入太空。载人航天就是在这样的此消彼长的冲击回馈再冲击再回馈的模式下发展起来的。这场竞赛的最高潮就是把人送上月球。美国人赢得了这场比赛,却再也无法下场休息。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国在空间站、行星探测领域再次展开竞争。都力图证明自己的制度与技术优于对方,都担心在铁幕夹缝中摇摆不定的国家被大幕另一侧的太空成就所吸引。 美国有航天飞机,苏联也要造出航天飞机尽管从未载人飞行过;苏联有和平号空间站,美国也要联合盟国搞自由号空间站它就是今日国际空间站的前身。直至冷战结束,双方才发现合作比对抗更节省资源,交流比保密更能促进科技的发展。即便如此,两强在空间站合作的问题上也频频打出外交牌,太空政治仍在延续。在这种局势下,中国于1992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西方此时对中国充满敌意)启动载人航天工程,绝对不是寻求属于华人的所谓世界第一,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一种有限而克制的发展步伐保证中国在太空的力量存在。 中国的太空地位对应着她在地球上的地位 1985年7月,航天界召开了中国首届太空站研讨会。在德高望重的航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任新民的倡导下,与会代表达成共识:发展载人航天是大势所趋。会后出版的文集序言中写道:太空站迟早是要搞的,但等到人家都成了常规的东西,我们才开始设想,到时候就晚了。 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批示。1986年11月,中央批准启动了以跟踪国际高技术水平、缩小同国外的差距、力争在我国有优势的高技术领域有所突破为目标的863计划。863计划中与航天技术领域相关的发展战略和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后来直接转入了921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863计划航天技术专家委员会和主题项目专家组对中国载人航天的技术手段实现手段进行了论证,最后争论集中到航天飞机方案与多用途飞船方案的取舍上。航天飞机方案的支持者认为:载人飞船作为天地往返运输手段已经处于衰退阶段,航天飞机可重复使用,代表了国际航天发展潮流,中国的载人航天应当有一个高起点。搞飞船做一个扔一个,不但不能争光,还会给国家抹黑。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专家认为,先搞飞船是用简单办法走一段路,保持发言权,更为可行。最后综合考虑经济投入、技术储备等因素,航空航天部内部达成共识:上马飞船。 航空航天部在1991年1月转呈给邓小平的《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建议》中写到:上不上载人航天,是政治决策,不是纯科技问题,不是科技工作者能定的。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面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创建的、得来不易的航天国际地位得而复失的危险。恳请中央尽快决策。 在此处,除了培养、储备航天人才,发展航天技术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理由外,保持和发展航天大国地位成为重要的诉求点。 1992年1月8日,中央专委会召开第五次会议,专门研究发展载人航天问题。中央专委认为:从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诸多方面考虑,立即发展我国载人航天是必要的。我国发展载人航天,要从载人飞船起步。在这里,政治因素排在第一位。 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专题审议载人航天工程问题,中顾委老领导杨尚昆、万里、薄一波列席了会议。常委们从国家利益和凝聚民心的高度,肯定了发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必要性。认为载人航天,中国应占有一席之中央正式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邓小平曾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如果说在20世纪60年代人造卫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与综合国力的话,那么在21世纪,载人航天就是与之类似的实力代表。为了继续保持并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与地位,中国选择了发展载人航天。 中国载人航天的政治意义 增强软实力 载人航天是一个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综合体现,短期内不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回报,它注定是一种纪念碑似的工程,通过不断的科技突破吸引国民和世界的目光。不少国家都具备开展载人航天的经济力量和技术储备,但国会不会通过这样一个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浩大工程。只有冷战时期的超级大国和拥有强大政府主导力的国家才有能力实现这一国家行为。实施这一工程赢得的赞许和凝聚力反过来又可以加强这种国家行为。按照约瑟夫奈的理论,国家的软实力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得到大幅提升。 进行国际合作,促进国家安全 历史上,谋求国家独立与安全、发展经济等愿望以及外国势力的介入、社会动荡等因素都曾左右过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命运。 载人航天技术的命运也不例外。在中国谋求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的前提下,载人航天必将为国家的外交目标服务。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分三步走,第三步是建造20吨级的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应用问题。有人据此认为中国不会在太空技术上与国际社会展开合作,至少不会在空间站技术上合作。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 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对外技术政策的主题是自强、开放。中国的航天工业也是在苏联向中国进行了技术转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历史证明,一旦中国闭关自守、哪怕只对部分先进国家锁国,中国便不会真正强大。载人航天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也要在中国融入世界这一百年母题下做文章。 载人航天技术高度复杂,中国在证明自己有能力完成这一壮举后,下一步就是要让国际社会在这一技术制高点上接纳自己。现在中国航天已经成为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不可忽视的一极,并开展了卫星出口、卫星服务业务。在载人航天领域,中国尚未对外开放。但这不意味着不会开放。在载人航天领域,美俄早已与其他国家开展技术合作与商业合作,并将这种活动作为实现外交方针的推手。现在,美国虽已给出航天飞机退役的时间表,但绝不会放弃国际空间站。因为这是其力量在太空稳定存在的标志。但新的猎户座载人飞船还不能很快从图纸变为现实。从2010年往后的几年内,NASA可能不得不依靠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和进步号货运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人员与物资。善于在各方力量间搞平衡的美国不会希望把鸡蛋都放在俄罗斯这一个篮子里。中国的神舟号飞船具备与国际空间站通用的对接口,这决非偶然为之。与中国有卫星技术合作的国家如俄罗斯、法国、巴西等国也是国际空间站上的合作伙伴。对于立志要发展空间站的中国而言,证明自己有太空行走和交会对接的能力后,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为国际空间站提供载人航天服务,开展航天外交,进而接触空间站技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长远看,人类总要开发月球资源、登上火星。这些关系到全人类命运的科技项目非一国之力所能完成。与其到时再加入其中,不如现在就展开合作。 航天合作历来是国际关系的晴雨表。美苏曾在20世纪70年代的缓和阶段进行过阿波罗与联盟号飞船的对接活动。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中美关系的蜜月期,美国曾同意让中国发射敏感的铱星系统(美国向中国提供了卫星分配器,此技术被认为有助于研制洲际导弹分导系统)。历史未必不会重演。 当世界上最具力量的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太空这一高边疆展开合作时,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将变得微乎其微。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载人航天的国际合作,也是巩固国家安全的措施之一。 国家崛起的象征 如同太空行走是把人送入开放空间一样,载人航天也是开放的象征。如果曾经封闭的中国在这一高度敏感而又困难的领域都能与西方展开合作,那么这对其它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将其到莫大的示范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载人航天也是中国实现技术跨越和产业升级的开路先锋。 载人航天是国家实力的象征。高成本是载人航天的特征,并将是未来的基本特征。 从长远看,只有科技、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才有能力把人送上其它星球,才有能力建造巨型对撞机去解释宇宙创生的奥秘,才有能力去征服瘟疫载人航天俱乐部是一个只有大国才有资格加入的组织,其成员都是地球的领导力量,只有他们才有能力从事那些耗资巨大而又注定会名垂青史的事业。任何一个致力于崛起的大国都无法经受这种不朽的诱惑。 本文发表于2008年9月25日《南方周末》,有删节。如无法显示图片,请移步至 http://taikongnaut.blog.sohu.com/100594894.html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646.html
个人分类: 航天|2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克拉克:最终的奥德赛
eloa 2008-9-3 15:23
wormhole 发表于2008-05-4 星期日 11:28 分类: 未分类 | | 克拉克把提出同步卫星概念一事看得很淡,但这不妨碍他就此话题幽上一默,他的T恤上写着:我发明了同步卫星,但我所得到的只是这件恶心的T恤。 文/赵洋 引言:克拉克作品中最富冲击力的就是他对文明命运的预言,还有神一般全知全能的智能物种。钟表般精确的科幻道具和庞大的时空尺度给人带来苍凉的使命感与宿命感。 太空船的挑战 伴随着悠扬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空间站的巨轮优雅地缓缓自转,仿佛舞池中贵妇旋转的裙摆。这是电影《 2001 :太空奥德赛》中的经典场景之一。片中另一个经典蒙太奇是 300 万年前猿人抛出的骨头一下切换为公元 2001 年的一艘哑铃状飞船。 1968 年,阿瑟克拉克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共同创作的这部电影因大量运用象征、隐喻手法而使科幻片从谁都看不起一下子跃入谁都看不懂的境界。 2008 年 3 月 18 日 ,英国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在斯里兰卡去世,享年 90 岁。 路透社是第一个向全球报道此事的通讯社若是没有通信卫星的帮助,它很难拔得头筹 。地球同步轨道通讯卫星正是克拉克在 1945 年一篇论文中设想出来的。刊登在英国《无线电世界》中的这篇名为《地球外的转播》的技术预测文章中,克拉克详细论述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这篇论文用一系列的图表和方程式,论证了空间站驻泊于距赤道 36000 千米的轨道上,就可以与地球保持同步运转;多个空间站作为中继,就可以提供覆盖全球的通信网。 虽然一个常见的误会是克拉克首创了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的概念,但的确是他首先把这个想法系统化的。面对后人同步卫星之父的褒奖,他极其谦虚地对待此事。他总是主张:无人可以预言未来。 而他总用无比精细的技术细节预言着未来科技的发展。在《太阳帆船》( 1972 )一文中,他描写了利用太阳风作为飞船动力的故事。 2005 年美俄已经联手进行了太阳帆试验并取得成功。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真能如克拉克设想的那样,会有一场从地球到月球的太阳帆船比赛,甚至能成为奥运会的项目之一。 《天堂的喷泉》( 1979 )是另一部缜密地描述人类伟大工程的作品:不远的将来,人类集全球力量在位于赤道的岛国建造了一条通天电梯,人和货物可以搭乘电梯用几天的时间上升到 36000 千米 高的同步轨道,这个一劳永逸的工程使昂贵的火箭发射成为了历史,任何人都有机会到太空一游。这部小说使他再次赢得了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和星云奖。但来自工程界的肯定恐怕才是对克拉克技术预测式小说的最大褒奖。 2000 年, NASA 发布了太空电梯概念图这种用高强度碳纳米管制成的电梯可从地面直接通往位于赤道上空的同步轨道太空站,有望成为 21 世纪后期地面到太空的主要交通工具。 虽然太阳帆和太空电梯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均是俄国的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但克拉克的独特贡献在于他搭建了科技界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并为这些科幻创意进入工程界视野而不遗余力地鼓吹。自从 1969 年 7 月克拉克应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之邀作为嘉宾为亿万电视观众解说阿波罗 11 号飞船登月以来,他成了重大太空事件的发言人。美苏宇航员、杰出的科学家(如卡尔萨根)和制片人都认为克拉克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对于太空探索态度。 正如现代潜水艇的发明者西蒙莱克 所说: 凡尔纳是我生活的总导演,有不少航天专家也对克拉克的作品心存感激。航天科学家托伦斯约翰逊为 NASA 服务了 35 年,致力于完成木星和土星无人探测任务。他回忆起一次航天会议的情景:火箭工程师们围着桌子坐成一圈,都说自己读过克拉克的小说,约翰逊感慨道:因此我们成为了火箭工程师。 神的 90 亿个名字 除了精准的技术描摹,克拉克作品的另一显著特点是神秘。他喜欢把主人公置于他们克服不了的困境之中,然后又意外地得到超越人类理解力的神秘力量的帮助。 在《 2001 :太空奥德赛》中,来自地外的神秘黑色立方体不但启发 300 万年前的猿人使用工具,还帮助刚刚进入太空的 21 世纪人类加入宇宙生命的大家庭。在《与拉玛相会》中,克拉克描写了一艘外星探测器光临太阳系,人类试图对其进行探索,却发现其中并无任何生命存在。面对人类对它或友好或敌意的行为,拉玛丝毫不为所动,在从太阳补充了能量后,悄然离去,留给人类无限的迷思。 作为无神论者,克拉克曾留下遗嘱,葬礼绝对不要任何宗教仪式。但是他自己却不断在作品中在创造神明般的宇宙智慧生物。这些高等生物如长辈般教育人类,引导人类走出蒙昧状态。 有评论家试图中克拉克的身世中寻找这种创作的潜在动机。克拉克 13 岁时,父亲去世了。也正在那一年,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来自美国的科幻杂志,其中混杂着男孩子奇异冒险和最新的科学进展。从此他被这种文学形式吸引,并成为个中里手。这令人想到克拉克的同乡艾萨克牛顿,他生下来就没见过生父,在接受科学教育后终生致力于探寻宇宙的第一推动力。心理学家把这称为丧父的代偿心理。克拉克是否也在试图从创作中寻找父亲般权威而充满力量的象征呢?我们不得而知。在这个问题上,克拉克身处时代背景也许更具说服力。 文学创作很难脱离时代而存在,描绘未来的作品也得根植在当下语境中。克拉克科幻创作的高峰期(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正值冷战的高峰。苏美贮存的核武器可以毁灭人类数次。对人类命运充满关切的科幻作家不满足于设想几万年后人类对银河系的征服,他希望找到不同政体间的和解之道。终于,自幼便乐于观测星空的克拉克自认探索太阳系将是战争的替代物。在《 2001 :太空奥德赛》中,克拉克把太空探索描绘为经过了一万年,人类终于找到了同战争一样激动人心的事业。 20 世纪 60 年代星系有机分子的发现使科学界认为生命出现的条件并非地球所独有。克拉克也坚信地球人迟早要与更具智慧的宇宙文明相遇。那个慈父般的高等文明将帮助人类提升科技水平、特别是道德水平。 他设想外星高等文明用人类未知的力量解除了美苏核武装,同时也解除了冷战的物质基础。进而,在《 2010 :奥德赛之二》( 1982 )中,黑色立方体引爆了木星,天上同时出现了两个太阳,阳光普照在克里姆林宫和华盛顿纪念碑上,促使地球上的渺小人类开始超越小小星球上的内部纷争,转而关注更为重要的事情。 童年的终结 尽管克拉克的作品如此地贴近现实,他也清醒地意识到科幻小说的价值在于启迪心智而非预测未来。如果故事的背景紧扣现实世界,只能加速它的过时。但作为一个受过科学训练的作家,他情不自禁地要写出他所谓的可能的历史,他对技术的乐观看起来是无边无际的。这种乐观体现在人类对技术的和平运用上这从他 1945 年预言原子能火箭将在 20 年内实现, 1999 年时深信冷核聚变会在新千年之初成为清洁、安全的能源可以看出。他之所以敢下如此大胆之结论,恐怕与他的克拉克三定律有关,第一条定律就是:一个年长的杰出科学家,如果他说某件事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确的;如果他说某件事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许是非常错误的。 在这个日益多元化的世界里,克拉克是最后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持技术乐观主义的科幻作家,他相信技术带来的困境只有更高超的技术可以解决。他是和平主义者,更是人类主义者。他的小说中体现出的普世情怀为拥有共同祖先的人类所共有他的 100 本书被译为 40 多种语言,行销五千万册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他之前,只有儒勒凡尔纳曾达到过这一高度;在他的同侪中,自视甚高的阿西莫夫理智地甘居世界上最优秀的科普作家,而尊克拉克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幻小说家。 1953 年,克拉克出版了科幻小说《童年的终结》。这也是一部近未来科幻小说,描写了 千禧年之际 外星智慧生物来到地球并引导地球文明进步。在外星智慧与人类智慧的共同努力下,人类文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飞跃,人类终于摆脱了童年期的种种烦恼。但事实并没有他想象的那样美好。在他的有生之年曾目睹了核武器、 DDT 、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的麻烦,在他身后,人类还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技术困境。在克拉克心中,更为可行的解决之道是渐进的积累而非外来的帮助: 现代科学给我们上的重要一课就是千禧年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瞬间而已。那些终极问题不大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得到解决。而且,年轻有什么不好?克拉克认为,相对于那些具有高度智慧的苍老的宇宙文明,地球文明的最大优势就是时间:他们会沐浴在万物的夕照中嫉妒着我们人类,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年轻时的样子。 在克拉克之后,人类乐观的童年结束了,在没有更具智慧的物种拯救我们之前,渐渐长大的人类只能自我救赎。 (本文标题均为克拉克科幻作品名) 发表于2008年4月4日《瞭望东方周刊》 标签: 克拉克 , 太空 , 科幻 , 航天 , 钩沉索隐
个人分类: 科学艺术|1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荐书&书评】龚东力作《别闹了,美国宇航局》
songshuhui 2008-9-2 15:39
laosun 发表于2008-06-3 星期二 21:17 分类: 天文 | | 欧阳自远院士作序(可以看出欧阳老年轻的思想与活力),龚东力作,现代传媒的清新活泼,80后的幽默风趣,值得推荐! http://www.douban.com/subject/3082397/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230369 编辑推荐 彩图详解,首次全方位揭秘世界最大航天机构,为趣味而诞生,人类太空探索史全记录,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也许你经常听到美国宇航局(NASA),却不了解它;或者你了解一点,但不知道有本书这么叙述的;或者你什么文字都读过,但没见过这么壮美的航天图片那么,这些都是你要阅读本书的理由。 50年前,当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 飞上太空,美国组建了宇航局,与苏联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太空竞赛。虽然它一度输得欲哭无泪,但最后还是取得了胜利:登上了 月球 ,击败了苏联人。登月后,它的太空计划开始走样,甚至在卫生大扫除中弄丢了登月火箭设计图,而现在的航天飞机和国际 空间 站,则让它无比骑墙 本书讲述了这个ZF机构及其相关人员:美国总统、局长、宇航员、批评家、阴谋分子面对太空挑战时所说所做的趣事。 作者简介 龚钴尔,原名龚东,山东滕州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小说,后赴京游历,混迹媒体。 -我是分隔线 书评:龚东力作《别闹了,美国宇航局》 拿到龚东的新作《别闹了,美国宇航局》,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大大方方又带着调皮味道的中英文对照书名,配上发射架上等待升空的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直接冲击你的好奇心。美国宇航局?听说过,不过对于这个已经成立 50 年的最大的航空航天机构,我们知道的还真不多,顶多是一些雾里看花的概况介绍,龚东这本书应该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美国宇航局的著作。 对于美国宇航局的描述,可谓纷繁芜杂,牵涉到五十年来的人和事,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宇航局局长,宇航员,科学家,众多研究中心,以及数不清的太空探险计划,相当难以驾驭。龚东则独具匠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将众多机构、人物和历史事件分丝析缕,娓娓道来,将交织如网的时空交待得清晰明了,看得出作者很是费了一番苦心。 作者在文中,采取了一种《史记》体的互现手法,在相对集中的基础上,将同一个人的不同事迹,同一事件的不同方面,放在书中的不同部分加以展现,从而加强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分散而不凌乱,分割而合情合理。尤其是对于科罗廖夫和冯布劳恩两位航天界大牛的描述,在前面多次展现,却始终身影飘忽,最后在《两个人的战争》中精彩现身,宛若电影中经过层层铺垫之后的高潮,畅快淋漓,惊心动魄。 更值得赞叹的,则是作者讲故事的风格,风趣而不庸俗,幽默而不浮滑。爱好物理的朋友,应该知道这本书的书名仿效自理论物理大牛理查德费曼的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费曼的自传向我们展示了一位举重若轻,风趣诙谐的物理学教授的形象,他会跟赌城的陪酒女郎搭讪,会跟巴西人一起打鼓。相信每位读者在阅读《别闹了,费曼先生》时,都会一边阅读,一边开心地笑,甚至会手舞足蹈地向旁人介绍你正在读的有趣的内容。我在读龚东这本《别闹了,美国宇航局》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感受,第一节还没有读完,已经乐不可支了,而书中精彩之处比比皆是。比如谈到美国人在探测太空的征途中屡屡落后于苏联,其中一段作者这样写道: 美国宇航局水星计划目标是确认人类是否可以在太空生存,不过这个理想很快就泡汤了,因为苏联帮助美国宇航局提前确认了。答案是能,人类能在太空生存,是苏联航天员加加林同志搭乘东方 1 号飞船帮助确认的。 想来我们可以生剥老子的一句话不笑不足以为道,假如老子是一位现代传媒人的话,将其放在今天的语境中,理解为不能让人发笑的作品就不是好作品未尝不可。正如欧阳自远院士在序言中写的,我们应该把趣味放在科普文章的首位,娱乐大众是大众媒体的主要功能,科学媒体能够让大众看了高兴,看了会心一笑才应该算是真正的成功。毕竟大多数读者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神圣的科学殿堂,而是为了在闲暇之余了解一些工作之外的事情,换换脑筋,愉悦身心,而不是为应付考试。那些正襟危坐,纯粹讲解知识的文章,放在大众媒体上,写出来只怕是供人遗忘的,而通过娱乐式阅读,通过人性化的表述,讲故事,讲科学发展中的困境甚至荒唐事暴露于天下,反而更容易传达科学中人性的一面,也是传达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而单纯传播科学知识的效果,在人们日益忙碌的今天,多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恐怕是适得其反,白白地将科学普及这块阵地(权且沿用阵地的说法)拱手让渡他人。 当然书中也若干瑕不掩瑜之处,比如哈勃空间望远镜已经决定要于本年进行第四次大修,可以继续工作到 2013 年,这个决定是在 2006 年格林芬出任局长之后做出的,书中未能注意到这一点,仍采用的命运未定说法。不过这不是致命伤。 龚东是我未曾共事的同事,他在帮我提交简历之后,在我入职第一份工作之前就已经辞职他处。后来见过几面,晤谈甚欢。今日大作在手,更知其人秀外慧中,功力不凡,对现代传媒的理解实是不俗。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龚东正在紧张进行他所创作的一部小说的修订工作,让我们共同拭目以待。(蔡斯) 标签: 书评 , 天文 , 美国宇航局 , 航天
个人分类: 航天|20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伟大总统太空迷航
songshuhui 2008-9-2 10:53
龚钴尔 发表于2008-08-19 星期二 14:18 分类: 其他 , 航天 | | 文 / 龚钴尔 通往伟大总统的路上有一道必考题,那就是对探索太空的态度。从肯尼迪总统选择登月,到尼克松总统批准航天飞机,再到里根总统上马国际空间站,莫不如此。 循着这条规律,小布什总统似乎也抓到了一根貌似新鲜的太空稻草,他称之为太空探索新构想。如今,新构想似乎遇到了很多评论家早就料到的大麻烦,这种大麻烦说成是失败前兆也不为过。 今年 8 月 11 日,美国宇航局( NASA )官员表示,鉴于经费缺乏和技术问题等原因,宇航局已宣布放弃了在 2013 年最早发射新一代载人航天器猎户座的计划,打算 2015 年 3 月左右再发射。猎户座飞船是替代航天飞机、老老实实回归阿波罗式飞船的关键一步,也是太空探索新构想的第一步(第二步重返月球,第三步登陆火星)。 推迟发射的消息不是好消息,尤其是在美国宇航局 50 周年这个喜庆的日子即将到来时宣布。这说明美国宇航局实在力不从心。 按计划,每次发射和着陆都让人战栗的航天飞机,将于 2010 年全部停飞,然后送博物馆,由猎户座飞船接替。现在放弃 2013 年发射猎户座飞船的消息,无异于宣布奥运会上短跑名将双腿受伤、要无限期打石膏一样令人遗憾。失去载人航天能力,对美国人来说将很不习惯,要知道从 1961 年起,他们一直具备这种令他们自豪的超能力。短时间内不能进行载人航天,意味着美国要向潜在对手俄罗斯甚至中国求助,因为彼时将只有这两个国家有飞船可借。 其实,小布什总统的太空探索新构想重点是重返月球,这是通往拉什莫尔山(该山刻着几位伟大总统的石像,又名总统山)的关键一跃,是绝对亮点。然而这个亮点并不新鲜,因为小布什总统的父亲老布什总统,也曾不合时宜地在 1989 年提出过重新登月,初衷也是要跻身于伟大总统之列,只是同样因为经费问题,应者寥寥,最终没将亮点点燃现在总结历史,你会发现布什爷儿俩所做的事情连同最后的结局,竟惊人地相似,小布什总统很可能要重蹈父辙。 事实上,太空探索新构想要建立月球基地,还要载人登陆火星,这太过壮哉,壮哉到让人不免怀疑此举不过是转移伊拉克战争视线、竞选总统连任的一时说辞。谁都知道,太空是代表和平与纯净的地方,是有理想、有文化、有追求的人的俱乐部,小布什总统试图通过制定太空探索新构想把自己塑造成理想青年的模样,而不是战争发动者。只不过,操作时间和太空经费给他开了个玩笑,导致他在太空迷航了。 从重返月球和登陆火星的大趋势上,两位布什总统都说对了,只是实现的时间远不是他们所设想的,或许他们就没怎么好好想过这些问题。(完) 标签: 太空 , 登陆火星 , 航天 , 重返月球
个人分类: 航天|1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普及载人航天知识 激发太空探索兴趣——评《载人航天新知识丛书》
suqing1961 2007-7-11 13:18
2004 年和 2005 年,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相继成功载人发射,神州大地旋即掀起一股载人航天热,航空航天高等学校成为无数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相应的科研院所成为毕业学生趋之若骛的求职单位,人们纷纷把探索的目光投向神秘的茫茫宇宙,载人航天及其相关的科技知识成为读者大众阅读的兴趣所在。在这样的情形下,《载人航天新知识丛书》闪亮面世,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这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彩色印刷,装帧精美, 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载人航天科普丛书 共计 6冊: 《太空之舟 宇宙飞船面面观》、《登天巴士航天飞机忧喜录》、《宇宙城堡空间站发展之路》、《苍穹漫步――航天员太空行走》、《九天揽月――重返月球再探索》、《星际家园――火星探测与开发》,分别介绍了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3种载人航天器,以及太空行走、月球开发、火星探测3种太空探索活动,涵盖了当今人类载人航天科技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最新科技成就。 宇宙飞船是人类突破载人航天、实现飞天梦想最早且至今仍在使用和发展的航天器。《太空之舟》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载人航天飞行故事,不仅系统介绍了包括苏联/俄罗斯的东方 号、上升 号、联盟号和即将开发的快船号,美国的双子星座号、阿波罗号和未来的 乘员探索飞行器,以及国人引以自豪的神舟号系列飞船在内的载人航天器的关键技术,还向读者展现了宇宙飞船造福人类、促进科技发展的诱人前景。 航天飞机是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航天创举之一,它集航空技术、火箭技术和空间技术于一体,能像普通飞机一样水平着陆,经地面维护和修理后再次发射,多次重复使用。《登天巴士》介绍了航天飞机的艰难、悲壮的发展历程,从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两次机毁人亡的发射重创,到2005年8月一波三折的发现号再次成功发射、返回,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征服太空付出的巨大牺牲、面对挑战表现出的超常勇气和攻克难关涌现出的过人智慧。 在航天科技领域,如果说美国的航天飞机一直引领风骚,那么,苏联 /俄罗斯的空间站则长期独占鳌头。借助描述两个航天大国在这一高新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宇宙城堡》介绍了各种各样集实验室、观测站、中转站、维修站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载人航天器,包括苏联/俄罗斯的礼炮l~7号、和平号,美国的天空实验室和欧洲航天局利用美国航天飞机发射的空间实验室,以及由16国参与研制目前正在太空建造的国际空间站。 在太空中行走漫步,是千百年来人类梦寐以求的追求。航天员出舱并开展相关的科学考察、实验活动,首先必须承受真空、失重、辐射、高低温等极端恶劣环境;这不仅是对航天员心理和生理的一大考验,也是对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的严峻挑战。《苍穹漫步》着重介绍了科学家是如何解决航天员安全地在太空中行走和工作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的。读毕,我们不禁对那些经受住了考验的航天员和攻克了太空行走科技难关的航天专家陡增敬意。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代表人类首次登上月球;踏进21世纪门槛,人类再次掀起重返月球热潮:继中国正式启动嫦娥工程探月计划,印度的月球初航和日本的月神探月计划开始紧锣密鼓实施,美国重返月球和载人登陆火星的计划也越来越明晰,欧洲空间局的月球探测器早已进入月球轨道并预计将于今年9月登陆月球。人类如何开发月球资源,能否移民月球居住?《九天揽月》通过描述人类探测月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蓝图,力图给出读者这些问题满意的答案。 人类探测火星的真正目的,并不仅仅是寻找地球以外生命的踪迹,更为重要的是要登上火星,向火星移民,以此扩大人类生存空间。《星际家园》主要描述了人类对火星的不懈探测和对火星开发的美好想往。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的不懈探索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总有一天,火星将成为人类赖以繁衍和发展的第二个美好家园。  《载人航天新知识丛书》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袂组织编写, 航天科技专家闵桂荣院士担任主编,庞之浩、吴国兴、周武等一批知名航天科普作家分别任撰稿人,保证了丛书内容的权威性和新颖性。丛书展现了 世界各国载人航天中方方面面的科技新知识特别是我国神舟五号发射后解密的许多资料, 各冊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以知识点串联,分门别类专门阐述,构成了航天科普系列图书一个有机的整体,无怪乎被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十五国家重点图书。 诚如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在 《载人航天新知识丛书》 总序中所言:它揭开了载人航天科技的神秘面纱,能满足读者了解航天新知识及其发展前景的渴求,还可以引发读者对航天事业的兴趣。我们由衷地希望,这套科普丛书在传播、 普及载人航天科技知识的同时,能激发起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探索神秘太空的浓厚兴趣和攀登科技高峰的无畏精神。
个人分类: 图书评论|485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1 0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