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灯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横贯澳洲——阿德莱德——袋鼠岛杂篇
liuhuiyingcn 2014-5-1 20:11
还是不写“外篇”了,太附庸高大山了。 袋鼠岛,除了看海豹、看袋鼠,还有一些好玩儿。比如,滑沙。 看见岛上还有那么一大处沙丘的时候,还是很意外的。而且,第一次感受了“大漠沙如雪”,居然真的沙如雪。其实我现在对于这种速度游戏、刺激游戏已经没什么兴趣了。不过,“来都来了”,就玩玩儿好了。 自己拖着滑沙板走上山顶,累的要死。至于滑,可以坐着滑,趴着滑,站着滑。我采用了难度系数、刺激指数都最低的坐着滑。 晚上住的客栈 这个没什么,只是海太美。 下面这几处岩石是很有特色的,但是具体怎么特色我说不清,呵呵呵呵 灯塔,灯塔,神啊,赐我个灯塔吧,我就不迷茫了!或者,赐我个锚! 我们沿着一条小路走去这个灯塔。路上,别人看见一条 tiger snake,我没看见。 在袋鼠岛度过了快乐的两天一夜。然后回到阿德莱德。行程,呵呵呵呵,我又弄错了,于是把阿德莱德以后的日程推迟一天。在袋鼠岛的两天,依旧是三明治加汉堡的日子。回到阿德莱德,先去唐人街吃一顿!呵呵呵呵~人是很奇怪的。在外短期旅行,吃当地的食物,吃个好奇、新鲜。时间久了,还是想吃中餐。
个人分类: 游记|3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智慧的曼德拉是两岸问题的灯塔
Ecosinic 2014-4-12 01:3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6013do=blogquickforward=1id=276630 这是我2009年在这里发的一篇博文,今天读来仍然有些意思。温故而知新,故又提到这里。
个人分类: 台海|2246 次阅读|0 个评论
13.波罗的海与我
邵艳军 2014-1-5 10:45
13. 波罗的海与我 在临行前,在网上急着查到了罗斯托克的介绍再熟悉一下,然后就看到了灯塔,和灯塔下大海边钓鱼的人。我当时讲了一句话:“我要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去看灯塔和波罗的海。” 时妹妹当时感叹:“多么遥远的小时候在书上念到的波罗的海,如今邵姐姐要跑那么远了。” 因为海,选择的罗斯托克------我想有和孩子在青岛一样的沿海城市的生活感受。 但时隔一个月,我今天才得以成行。不说不是遗憾。其实,时差倒的很辛苦,我没想到我的生物钟那样顽固------我性格上的固执,也就有原因了。然后,一场接一场的雪。然后,新年海边有焰火但很冷很人多的传闻和我一人不可能晚上12点在一个刚到2周的城市乱跑的担心。然后,心脏的不舒服-----一个月,它不知什么原因,在疲惫。也就在昨天,决定,一定要去看海了:我来一个月了,没有理由不去而又有那么大的诱惑让我必须去。Herr Christof 告诉我很冷啊,要多穿衣服带帽子要手套.但他新年第一天上班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去没去看海----他当时很惊讶我还没去。后来给别人讲,他们说,罗斯托克的人很喜欢问你见没见到海的。其实,从这个问话和打招呼中,我们可以想见大海在罗斯托克人心中的位置,就像当初我们打招呼“吃饭了没有一个样。 当然最最关键的是孩子的一句话:“雪中的大海是什么样的,我想去。” 她当然在一场小雪后去见她的海了,我要去见我的海,趁着还有厚的不化的雪。 从Mensa坐车到火车站,一张票,倒到去海边Warnemunde的S-Bahn,20多分钟,据说是15多公里穿整个市区,就到了。沿途很荒凉,管道和建筑上的涂鸦很多很不好看。但我在走过别人告我的那个桥,在找到大海前却是走错了路。问路后,回到桥边沿着满是停船的河道走,渐开朗处就一眼看到了那绿色的灯塔------我的心激动起来,波罗的海,我来了。 海水很干净,波浪很平缓,沙滩很优质,但海风是很大的,只好带上帽子。我走走拍拍,大的客轮,飞翔的或静静的海鸥,一大群麻鸭,还有一个长脖老等-----苍鹭,还有其他叫不上名的水鸟。他们让我一一拍照,很安静。也许,它们见人见多了,也许是冷得懒得动。但当我看到来了一个月后见的最大的一个人群-----一群学生在欢呼后拍照喂食后,我看到了海鸥和其它水鸟的上下翻飞和快乐嘶哑的鸣叫,我终于明白它们是海边寒冷的海风和海水中在等什么了。孩子也讲她在青岛的栈桥喂鸟来着,说是那么多的海鸥。我后悔自己没把那黑面包拿来了,我都吃不下去了,正好喂鸟呀。 欢快的还有小兽的同类,我拍下了那只冲着大海奔去,要冲向水鸟的小狗。也看到它在过一个结冰的浅水摊时先是怎样的爪子凉不敢过,然后在主人的呼叫中,又怎样勇敢地踩着水过去。它的欢快,让我想念LEO。 我对着灯塔和海边、大海、沙滩、水草、石子拍呀拍,也让一个德国夫妇给我拍了照----男同志在拍时,女同志一直在笑。德国的夫妻,让人感觉他们很幸福。我看到的所有的夫妻,不管在海边还是在树林还是在路边散步,不管多大年龄,都是手拉着手。今天,在海边还拍到两对穿夫妻防寒服的夫妻。这一切,让人感觉德国人很在意家庭和婚姻的稳定,感觉到他们的恩爱和对彼此的责任-----这真是我们该好好学习的。 我还有要学的,在今天其实发生了事情,给我实实在在上了一课。 就在那个桥上,当我下车后还没走完桥时,我的身后一阵惊呼,我回头看,一个德国老太太整个趴倒了下去,因为桥上有个木檐,还有冰没化。我的人性和下意识让我第一时间要去伸手,但我跑了两步,我的国内的第二意识让我止步------我怕呀,这是国外呀,我不知道之后会怎么样?在国内我是绝对不敢上前扶的,南京的彭宇案就是个例子,今天的网上还在叫有个19岁的孩子要被起诉好几万呢,这是我回来后看到的。有人讲彭宇案让道德水准倒退了30年。------但就在我的疑惑间,一对我身后德国老年夫妻急急伸手去扶,我这个时候才敢去扶的,然后,一个男青年从河边飞奔过来。 那个老太太很坚强,坚持自己慢慢走。我们帮着给她把衣服上的雪用手打扫干净。 我永远忘不了老太太倒地时努力想起来的时候看我的那双眼睛,我是离她最近的人啊,我却没在第一时间伸手,我在犹豫,我在那对德国夫妻之后才伸援手的。但之后的心情,大乱。就在那乱间,脑子空白地直着走下去,远离了通向大海的河道,走错了路。 看到海,让我的心情放松了些。但我在同一个事件的对比中,被上课了。其实,我是那么好的善良的一个人,我尊着老爱着幼。我可以当年上硕士在等母亲看病时把仅有的10元钱送给捡破烂的80多的老太太,让她能休息一天。当时她求助我把那么半筐的旧纸板放到她的肩头,她和姥姥奶奶他们一样有一双小脚。当她在捡一个油条摊下的半截油条时,被我看到后,尴尬地说:“浪费了可惜了。”就在那刻,我拿出了身上仅有的10元钱,告她:“今天您可以休息,就当捡来的废品换的。”我也可以在住我空房的老太太胃癌第二次手术后,让她把房租水暖等钱欠几千元,最后本想免她一个月房费但她化疗后突然呕吐时,我一下子决定免掉她两个月的房费。就是药厂的这个化验室的老主任,在我上博士临走时,非要多给我一百多元,说:“是大姨送给你路上买水果的。”而我每次拿房租时,都会给她买上几条很大的鲫鱼,她喜欢喝汤。 但,就在德国,我却被上课了。我是被国内的同类情况吓得很有顾虑了,不客气的讲,今天,我有些丢人。 我们国家发生的一切,其实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动。 物质还不丰盛的今天,我们原来很富有的精神却贫穷了。 我永远不会忘掉这件小事,鲁迅的一件小事所能描写出来的,我都感受到了。 我最后,买了两种熏的鱼。我喜欢吃鱼。但我今天的心情,却一直不轻松。 我的国家,究竟该提倡什么?波罗的海海边的这个故事,让我思考和要去问。 海边没有雪,也许,是被海风吹散了,但拍到了放过的烟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灯塔
ScienceNews 2013-10-24 15:52
王建华 在刚刚过去的第29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等学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完成这一神圣的社会责任,关键在教师。唯有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才能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广大教师的执着探索,创造了一批又一批具有重要价值,产生巨大效益的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广大教师的传承与建设,形成了大学独一无二的文化传统和大学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反映了中央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判断,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高端和龙头,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近年来,教育部围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出台了“高教质量三十条”和“2011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国家层面对提高质量做出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 人才强校,铸就师魂 没有一流的师资,就没有一流的大学。高校要想发展,就必须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 西安交大提出了“厚待重用现有人才,坚定引进急需人才,着力培养未来人才”的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思想,进一步引进优秀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研究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骨干人才,造就能够引领学科向国际水平发展的领军人才,使队伍的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高校也要对现有的教师队伍加强管理,尤其是师德师风问题。 当前,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也以不同的形式在学校中出现。很多人过多追求论文、获奖、头衔、荣誉等表面指标,而不以科学的态度深入开展研究;为获得科研业绩而从事科研,为凑足职称晋升指标而从事科研,利益驱动明显。 在学风方面,典型问题还有学术上的弄虚作假,学术评价上走人情关系,对学生不能严格要求,不能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等。 这些不良风气的存在对大学、对教师个人的危害都很大,必须坚决杜绝。 立德树人,言传身教 教师要想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需要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行为准则。 首先,要为人师表、弘扬师德。师以德为先。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教师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广大教师要铭记教师职责,弘扬高尚师德,不断增强教师职业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自觉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践行者、维护者和弘扬者;要爱岗敬业、甘为人梯,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开拓者和引路人。 其次,要言传身教、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勤奋踏实、富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质的杰出人才是全体教师的历史责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带头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以真诚、真情、真心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师益友。 再次,要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传授知识、传承文明,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广大教师要争当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刻苦钻研学问,拓宽学术视野,更新知识结构,积极探索现代大学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努力创新教育思路,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将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最后,要尊师重教、弘扬传统。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教师秉承优良传统、弘扬奋斗精神。全体教师,尤其是刚加入教师队伍的新教师要谦虚向传统学习,向前辈学习,自觉成为高校优良传统和精神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承者。■ (王建华,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3年第10期 教育)
9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只愿用心去做照亮学生们前行的灯塔
热度 1 mrzhangli 2013-1-19 16:48
我只愿用心去做照亮学生们前行的灯塔
在人生的航道中,难免有暴风骤雨的侵袭,如果没有深夜中忽明忽暗的灯塔守候,我们就会失去方向和目标,随波逐流而导致失败。作为一名青年教育工作者,我时常问自己:“今天我怎么当好教师?”教师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 强调了必须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来。然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 “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经历了成长和历练之后,我逐渐懂得了在教育过程中,自己要像“灯塔”一样,在传道授业解惑之中,照亮学生们前行的道路。“灯塔”包括教育环境和环境中的教师,要让“灯塔”发挥作用,一是环境要能吸引学生(一个缺乏爱心和责任的环境肯定没法发挥“灯塔”的作用),二是环境中的教师自身要起到楷模的作用。 一、灯塔的伟岸——以道德坐标定位教师言行 灯塔以伟岸的身姿矗立在港口,树立正确的道德坐标。 教育的价值在于言传身教,人生的价值在于积极努力。师德师风犹如“灯塔”,我每天都在认真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为师生尽力提供良好的服务,忙并快乐着。同时,我也发现其实学校每天也在一个样的在变化和发展着,让自己越来越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由此可知,充实而快乐的成就感才是我最大的快乐,是超越了物欲、财欲、权欲之上的精神境界,也是每一位教师所应必备的良好境界,即师德的规范和召唤。师德建设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因此,我将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把个人的理想和命运与教育的振兴、科技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自觉服务祖国,奉献社会。我知道自己应该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而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成就自我的道路来达到教师人生的最高境界。 二、灯塔的无私——以默默奉献引导学生成才 灯塔以无私的精神坚守岗位,坚韧和执着地默默奉献。 正确的职业理想是工作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是形成高尚师德的力量源泉。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有从心里迸发,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普通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我将以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在平凡的工作中服务于师生,期待在教育事业这片沃土上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三、灯塔的光辉——以理想之光引航学生未来 灯塔以无私的光辉照亮前路,以理想之光为学生引航。 在工作之余,我将通过多渠道、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将学习到的知识、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时,我将在自己组织的学生兴趣小组 —— 索道小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使得学生们真正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理想之光引航学生的未来。 当前,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党的十大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一名普通青年教工,我决心不断加强学习和实际,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用心用德用爱去做照亮学生们前行的灯塔,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10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组合数的输出
Minuskid 2012-9-11 19:32
问题:求n个数中K个数的组合,假设函数原型为 int combination(int n,int k),其中 n的范围为 1……n, 例如:combination(5,3) 要求输出:543、542、541、531、532、521、432、431、421、321如果输出时有用到数组,其空间需要在开始动态分配好,结束时释放。 http://hi.baidu.com/%D7%D4%D3%C9%B5%C6%CB%FE/blog/item/d6310e6e2ffb2edd80cb4a48.html 4)利用数组 定义: 从n个数中取出m个数的组合。 实现机理: 先创建一个字符串数组,其下标表示 1 到 n 个数,数组元素的值为1表示其下标代表的数被选中,为0则没选中。 然后初始化,将数组前 m 个元素置 1,表示第一个组合为前 m 个数。 然后从左到右扫描数组元素值的 10 组合,找到第一个 "10" 后交换 1 和 0 的位置,变为 01,而后将该10组合前的1和0重新组合(1放在前边,其个数为10组合前1的个数,0放在后边,其个数为10前0的个数,而后接10的倒转组合01)。当m 个 1 全部移动到最右端时,就得到了最后一个组合。 例如求 5 中选 3 的组合: 1 1 1 0 0 //1,2,3 1 1 0 1 0 //1,2,4 1 0 1 1 0 //1,3,4 0 1 1 1 0 //2,3,4 1 1 0 0 1 //1,2,5 1 0 1 0 1 //1,3,5 0 1 1 0 1 //2,3,5 1 0 0 1 1 //1,4,5 0 1 0 1 1 //2,4,5 0 0 1 1 1 //3,4,5 C++ 代码: CmbMapValueType* generateCombinations(size_t m, size_t n) { CmbMapValueType* rv = new CmbMapValueType; KeyType bits; for (size_t i = 0; i m; i++) { bits = true; } rv-push_back(bits); while (true) { bool findCombination = false; size_t trueCount = 0; size_t falseCount = 0; for (size_t i = 0; i n - 1; ++i) { if (bits == true bits == false) { //find 10 pair, generate a combination for (size_t j = 0; j trueCount; ++j) { //1放在前边,其个数为10组合前1的个数 bits = true; } for (size_t j = trueCount; j i; ++j) { //0放在后边,其个数为10前0的个数 bits = false; } //而后接10的倒转组合01 bits = false; bits = true; rv-push_back(bits); findCombination = true; break; } else if (bits ) { ++trueCount; } else { ++falseCount; } } //no 10 pair found if (!findCombination) { break; } } return rv; }
个人分类: 算法分析|0 个评论
灯塔挺立傲苍穹——应张玉秀
热度 1 yangyongtian 2012-8-23 12:12
灯塔挺立傲苍穹——应张玉秀
灯塔挺立傲苍穹, 白云朵朵长空行。 天蓝水绿两呼应, 顽石如磐波不惊。 夕阳西坠夜幕降, 灯塔点燃暗群星。 导引航向我独大, 不亚凌晨启明星。 摄影 张玉秀
个人分类: 张扬诗画|3385 次阅读|1 个评论
钓岛建灯塔?违章建筑——拆了没商量!
热度 2 wangxh 2012-7-21 13:59
听说小鬼子要在我们的土地——钓鱼岛上见灯塔。根据国家有关方面的规定,违章建筑必须拆除。所以俺的意思,也是俺的处理方式,其实很简单:如果挖掘机过不去,就用导弹夷为平地得了! 不过,俺更相信,有人根本没有这个“胆量”,能有个“严重警告或关注”就不错喽!
9486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的三位好导师
热度 1 clivia 2012-4-4 12:33
我的三位好导师 ■王华锋 好的导师如暖阳、如灯塔、如挚友。一方面,他们精湛的学术造诣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学生毕生追求的崇高目标;另一方面,他们坚毅乐观的处世方法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为人处世,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会有自己导师的影子。回想起我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我发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常常有着三位导师的影子…… 王文采:科研人生,淡漠名利 王文采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虽然我和他真正的接触并不多,但是,在为数不多的几次接触中,他的导师形象就一直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王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只为科研,对名和利看得很淡。王先生虽然现在已逾八十岁高龄,然而,他对科研仍然不遗余力,即使是现在,他还每个星期到植物所两次,到标本馆看看植物标本,回答学生的疑问,指导研究生。一次,我正好在标本馆看见王先生,而那天正好标本馆在接待观众参观,此时标本馆里的讲解声、观众讲话声、照相机的“咔嚓”声不绝于耳,更有甚者,很多不认识王先生的观众从他身边走过,脚步声很大,即便这样,这一点也没有影响王先生的工作,他在体式显微镜下一丝不苟地解剖着植物,他那拿着镊子的手正在解剖着一个刚从标本上取下的植物材料,他的眼睛一刻也没有离开显微镜的两个镜筒,我看到他那么专注的样子,虽然我很熟悉他,也不敢过去打搅他。有一回,我正上楼,看见王先生正从楼上走下来,我看见他两眼通红,比大哭了一场还严重,我很吃惊,王先生的眼睛究竟怎么了?我怀着这样的疑问问王先生的秘书,秘书说,这些都是看那显微镜看的,我说,你怎么没有给他提醒一下注意身体啊?秘书说,我说过了,可是他不听。 王先生即使是中科院院士,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他仍然从事着科研工作。正因为王先生对科研的毕生的执著和热忱,现在我们仍然可以在一些科研期刊上看见王先生亲自写的植物分类学文章,这些分类学著作,都是王先生留给我们大家的科学财富。可是,他虽然做工作总是一丝不苟,但是对自己的名利却看得很淡,也从不计较什么,没有一点高高在上的架子。我听说,他刚刚被评为院士的头几年,他不堪各种繁琐的会议和各种应酬,甚至有把院士头衔拿去的念头,而一心只为科研。他的秘书给我说过一件事,王先生常常自己拿出一些钱来买一些东西送给他,有时候他怕秘书不肯收,就笑着说,“前几天我和老伴去市场遛弯儿,看见这件衣服很适合,价格也不贵,我试穿着很合适,我俩身材差不多,你就收下吧”。或者说,“这些东西我是给你(秘书)家小孩买的”。 我和王先生的三次接触经历都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一次我在标本馆里向他请教问题,他深厚的学术功底、非凡的造诣以及他的睿智深刻让我茅塞顿开。一次我让他题字他婉言谢绝,我认为他务实求真,不留虚名;一次我聆听他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的讲课,我认为他温文尔雅,具有大师风范。后来,我把他和我的这三次接触写成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我和王文采院士的三次亲密接触》,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科学时报》上。那天,我去报社领取样报的时候,正好碰见一位50岁上下的大娘也在领取报纸,她说道:“把今天登王文采院士的报纸多给我几份,那文章写得太好了,很真切,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先是一怔,没想到这位大娘也认识王文采院士;后是一笑,这位大娘没想到王先生的文章就是我写的,文章不是我写得好,而是王先生一生只为科研、淡泊名利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只不过把这种感觉如实地记录了下来。大娘的话让我备受鼓舞和骄傲,因为我写文章得到了她的认可,而这其中都是我受到王先生的影响后写下的。后来我把这张刊登有王先生的报纸亲自送给他,王先生拿着报纸迅速扫了一眼,对我说:“你把我的帽子戴太高了啊!”王先生太自谦了,我没有给他戴高帽,大家公认的王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Peter Endress: 国际大师,多产仁爱 Peter Endress教授是瑞士苏黎世大学植物进化与系统学研究所的教授,他在多家国际著名的植物学杂志担任资深的编委和审稿人。同时,他也是一位多产的植物学家,每年他都有好几篇SCI论文发表,如今,这位大家著述等身,他在植物形态学与植物系统学领域可以说是知名学者和国际权威。 认识Peter Endress教授是我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读研期间莫大的荣幸。自从2006年8月他和夫人一道来西北大学(在陕西西安)作完学术报告以后,我们便一直有着通讯往来。2006年,正好是我的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时间,开题很重要,如果开题不好,开始就把论文方向弄得不合适,接下的几年时间可能就会走很多弯路,研究生论文可能无法完成,也很可能一事无成。因为我刚学习一年的基础课程,对植物学形态学领域并没有“实战经验”,更没有一个全盘打算,怀着这样的困惑,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自己的处境和问题通过email请教了Peter Endress教授。几天后,我并没有得到他的回复,我都以为石沉大海从此一去不复返了。但我转而一想,人家是国际植物学的“泰斗”,我才是一个在读研究生,他哪里会理会我这个刚出来“混”的毛小伙啊? 可是,正当我在失望之际,我收到了Endress教授的回信,他在信中首先对自己因为事忙回信较晚表示歉意,然后他向我仔细地说明做“Sargentodoxa”(植物属名)的意义和方法,他认为我最初的想法不错,并鼓励我大胆去做。Endress教授的来信太重要了,它如同一盏明亮的航灯,在万里之遥为我这艘独木船指明了一个航向,我根据他提出的建议,在2007年的时候我在重庆住了两个月专门采集植物材料,回来后按照Endress教授所提供的方法开展实验。后来,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我也向他请教,Endress教授都很耐心地回答,并把相关的文献粘贴给我,虽然我俩素不相识,之前我们也并没有什么交情,但是他把我当成自己在瑞士的学生一样看待,这让我十分受益。 和国际权威交流了几次以后,我就开始有点“跃跃欲试”——我在自己论文的初稿中引用Endress教授的话或者他在一些文章中的句子。后来,我把这个文章的初稿发给他,他看后很生气,认为我是在“盲目地猜测”,他自己并没有说这样的话,我再仔细核对这些文章,发现这些的确不是我误引了,就是我理解错了,Endress教授在自己文章中或者具体的email中的言论在那个语境下合适,但是放在我这里就不合适。那是Endress教授对我最生气的一次,我明显地感觉到他强硬的语气,他让我把这些引文都删去,然后发给我一些可以引用的文献,他让我参考这些文献。后来,即使我改正过来了,但也如同受到“洗礼”一般,直到今天,每每想起他那封严厉的email,我都有点噤若寒蝉,不寒而栗,他如同给我敲了重重的一声警钟。 2007年夏,Endress教授如约来到植物所作学术报告,我亲见到Endress教授,我提起Sargentodoxa,他就清楚地记得我。从email认识到那天我们面对面地交流,我千言万语竟无语凝咽,我拿着准备好的论文初稿来请教Endress教授,Endress教授一一解答。最后我们分别的时候,他语重心长地说,胚胎学实验虽然很烦琐,但是这样得到的实验结论却很有意义,我希望你的文章能早日发表出来。现在,国际大师在鼓励我,我的斗志再次被激发起来,我开始努力做实验,认真写文章,我把这两个植物属的胚胎学结论各自写成科学文章,后来顺利发表出来了。 如今,我以第一作者的这两篇科学论文已经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里面,Endress教授不让我把他列为论文合作者之一,我只好在致谢部分对他的指导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如果Endress教授能看到这两篇SCI文章,当引以为慰,颜面含笑。“学术无国界”,Endress教授可能会记起曾经有一个中国的研究生向他讨教“看家本领”,而这些文章的发表都受到了他的指导和鼓励。 Bruce Kirchoff: 严谨务实,亦师亦友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著名歌唱家刘欢和英国著名歌手莎拉·布莱曼在“鸟巢”上空唱响这首奥运会主题歌,这是一句多么经典的歌词啊! “地球村”的概念润入全世界亿万人的心田中,真的,如今的世界很大,如今的世界也很小。做科研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如果你们在从事相同领域的科研工作,即使你和他从未谋过面,但是,因为科研,大家就成为“同道中人”,通过读文章,你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通讯作者联系,说不定你就会和他成为好朋友,因为你和他肩并肩走在一起,只为一个共同的目的——探索只有你们才熟悉的未知领域。 我和Bruce Kirchoff教授就是这样认识的,Kirchoff教授就是美国北卡州Greensboro大学植物学系的教授。我在植物胚胎学论文写作期间,读到Kirchoff教授的一篇和我做的基本相同的文章,他的文章写得很仔细,看不出一点毛病,尽管如此,我当时还是请教了他几个我并不熟悉的问题,并向他说明我现在正在写一片类似的文章,问他愿意不愿意成为论文的合作者。发出邮件的第二天早上,我就得到Kirchoff教授的回信,Kirchoff教授非常高兴地回答了我所有的问题,并把他文章中的这些细节都给我解释了一遍,还把相关的资料和文章信息都粘贴给我,他扬扬洒洒的好几千字,简直比他写的论文都详细,更重要的,他答应了成为我论文的合作者。Kirchoff教授的回信就好像是一位美国教授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植物学课,他的严谨求实从他的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来。 自此,我和Kirchoff教授有了一段不平凡的“科学之旅”,我把文章初稿发给他,他修改并在上面提意见然后发给我,我再写,再发给他……如此反复,痛,并快乐着。三个多月来,这位“洋”教授帮了我不少忙,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小到一个英语语法,大到文章的篇章结构。他要求我要有良好的学术品德和素养,有时候我在文章中引用中文文献,虽然他不懂中文,但他老是感觉不放心,非让我发给他亲自看一下才行,有时候这些中文文献没有电子版的,我就用照相的方式照下来发给他。后来,他觉得还是不妥,他认为这些中文文献没有经过同行评议,可能只是作者的一个想法或者结论,并不一定能站得住脚。所以,最后,他把引用这些文章的相关部分连同参考文献都删除了。 经过三个月的奋战,我们的文章终于大功告成了,我们投了出去,结果反馈回来一堆专家意见,专家认为我们文章中的那个表格可能存在问题。我和Kirchoff教授得到这个消息后都非常失望,我觉得我们三个月来的起早贪黑都白费了,也让我们的兴奋点降到了冰点,我和Kirchoff教授在email里都尽量少谈或不谈文章的事情,我们只是相互鼓励着,Kirchoff教授宽慰地对我说:“不要太在意这些专家的意见,每个文章都有它们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这个文章也有它的优点,我们从头开始吧。” “困难之处见真情”,看见Kirchoff教授的email,我感觉虽然他是我的导师,却更像我的朋友,在我们论文最艰苦的时候有他的鼓励就如同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于是,我俩又静下心来,开始潜心写作,互相帮助,查阅并核对文献,直至论文最终发表。 “师者,是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但是,我认为一个好导师还应有示范的功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好导师不仅在学术上是Number one,同时他在人品道德上也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也就是说,好导师时时处处都是我们的榜样,我的三位好导师具备这样特质。 如果把好导师比做西天那一轮圣洁的佛光的话,那么,好学生就是虔诚的朝圣者。好导师如暖阳,在科研最艰难的时候解决疑难,鼓舞精神,振奋人心,极大地鼓励支持着我们,让我们在科研路上化“穷途末路”为“柳暗花明”;好导师如灯塔,他们精湛的学术造诣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学生日后的学术生涯中常常以他们为目标;好导师如益友,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也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在他们的熏陶下,学生们耳濡目染,成为好导师的后继之人!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7 22:14:6
526 次阅读|1 个评论
何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
刘焕军 2012-3-29 23:01
骑车摔倒了,周围有人,指定会热心问你:Are you OK? Are you sure (OK)? 听着很温暖,围观者、关心者不用担心某法官。 别人觉得挡你路了,甚至有可能由于你的失误,对方也会说:Sorry!不必因为小事吵得面红耳赤。 没有红灯的路段,机动车总会给行人、自行车让路。 不可否认,中华民族历史长河有很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的楷模,就像一座座的灯塔,有时候被立得很高很高。但终归能量是有限的,照射的范围更有限,只有特定的少数人可能被照亮。但一个民族、社会更需要太阳这样的恒星,持久、永放光芒! 也许,勇于说出对不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是素质、自信、社会保障完善与法制健全的体现。
90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到灯塔去——读吴尔夫《到灯塔去》有感
热度 1 yurongming 2011-6-14 23:13
初晓伍尔夫,源于《墙上的斑点》,第一次真切意识到 原来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座深渊 。喜欢上伍尔夫,是因为她用那柔弱的双肩,背负了如许生命的沉重,却仍能如此奋勇向前。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激情的生命的呐喊。阳光灿灿的草地,浅浪低回的海滩,峭壁高耸的山岩,青春如火的笑靥……大自然如火如荼的奔放与热烈,终将在四季轮回的交替里起伏消散。“ 造物主用多么希罕的泥土塑造了你……仿佛美惠三女神联起手来,在盛开着长春花的草地上共同创造出了那副面容 ”。带着令人眩目的美丽与骄傲,伍尔夫踏上了那一去不复返的悲壮的人生之旅——到灯塔去。为避开恐怖的心灵深渊,她将自己的一切慷慨献了出去。不管自负的丈夫、可爱的孩子,还是丈夫的朋友、四周的青年男女,她以满腔的爱与关怀获得了他们由衷的喜爱,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她依恋满怀。岁月一去不复返,她满腹自豪也满腹遗憾:“ 然而,这是真的,他们永远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幸福了 。”她为岁月的流逝、生命的终将消失心痛无奈。最无奈,纵然躲避,空虚也不时向她袭来:“ 这是智慧吗?这是知识吗?这是又一个美的骗局吗?为了把人的所有感受在接近真理的途中被编入一片金色的网? ”细听这让人心颤、令人心痛的呢喃,不禁令人深深感叹:人生呐,那让我们在漫长岁月里苦苦挣扎、痛苦莫名的希望,不过是永远也等不到的“戈多”,我们只能揣着它奔向前方! 其实,当这世界变成感情的荒漠,再找不到你所爱和爱你的人,那才是真正的无尽苍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便纵有千般风情,更与何人说”。虽然,柳永终还有想着、盼着的人。当真正想无可想、念无可念,置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时,再多的悲痛,再多的无奈,亦不过是付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那么,“ 你愿意放弃忧伤,与你的命运女神和解吗”? 仰望基督,十字架上用自己的血承担和洗涮人世间一切的罪恶,那是多么深沉、厚重的爱与悲悯,是多么宽广、辽阔的坦荡胸襟!“爱读得出写在最遥远的星星上的文字,恨却蒙蔽了你的双眼”。我们都被握在上帝的手心,“ 是上帝移动棋手,棋手移动棋子,/又是什么上帝,在上帝的背后设计了/这尘土、时间、梦幻和痛苦的布局? ” “你走了,这里仍是冬天的风景,/我摆弄它们,就像摆弄你的倩影。 ”感谢伍尔夫,用她爱与美的光亮,给我们造了一座灯塔。如果生命没有了灯塔——希望,那真的就只剩彻底的荒凉与悲伤。到灯塔去吧! 生命只是一个过客,但是我们可以坚定地走向死亡 !不为什么,只为这爱的灯塔,能给这可悲悯的世间更多的温暖和光亮! 起风了,路还在前方! ……
个人分类: 读书杂感|326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SciTS: 一座21世纪科技合作的灯塔?
yizhenzhong 2011-5-8 11:57
SciTS (即 Science of Team Science 之缩写,读作 sahyts, 发音与 sights 同 , 可称为研发群体之科学)是国际上一个正在兴起的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专注于科学研发群体如何发起、组织、交流、从事科研活动等的过程。 SciTS 的核心任务是理解认清促进或阻碍各种各样科技合作的情况和阶段,并加以有效管理和利用:从确定大规模科技合作研究、培训、转化的有效性,直到掌握研发群体是如何协力攻关取得个人或递增式努力难以实现的突破和跨越。目前,推动这一领域的主要团队是美国一批跨学科交叉研究复杂系统的学者,他们认为: SciTS 是促进二十一世纪科学合作的一盏指路明灯( A Beacon for 21st Century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                                       国际上,学者们确认迄今为止已有 180 多篇与 SciTS 相关的核心文献。其中除了 17 篇发表于 1944 年到 2000 年之间外,其余皆为 2001 年之后发表的。这一发现充分表明: SciTS 作为一个新的领域正在兴起,关于 SciTS 的研究热潮即将或已经爆发。一百年前,人类经历了一场由几位天才个体物理学家诱发的科学风暴;百年后,我们或许正处在另一场由群体唱主角的科技风暴之前夜,而 SciTS 正是渡过这风暴所需要的灯塔。 一般而言,知识的产生可分为两类:连续的递增型和离散的激进型。美国学者对从 1945 年到 2008 年全世界发表的两千一百万篇论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科学分支都呈现出一个根本性和普遍性的变化:在产生高影响、高引用科学成果时,群体比个体科学家越来越居优势;群体变得越来越大;群体越来越超越大学的界线,而非限于某一校园之内。他们还对世界范围内发表的专利进行研究,结论十分相似。 学者们认为:造成这一变化或转移的原因是我们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涉及交叉学科知识,超越传统学科边界。因此,解决这些复杂问题必需从许多不同的学科视角去考量,而关键与核心就是跨学科交叉的研究群体,其采用的方法多半是多学科( Multidisciplinary )、交叉学科( Interdisciplinary )、跨学科( Transdisciplinary )的,有时还是它们的综合。数据和趋势皆已表明,跨学科交叉的研究群体将在解决复杂问题、发现高影响科技成果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急需建立关于此类研究群体的科学,也就是 SciTS , The Science of Team Science, 以便能够更加有效地组织并发挥研究群体的效率,实现科技的跨越性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SciTS 的研究必定要沿着多学科、多层次、多方法的思路和框架进行。首先,其研究必然涉及人文、社会、科学、技术和工程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其次,可以在以群体的集合为对象的宏观层次,以群体本身为对象的中观层次,以及以群体的成员为对象的微观层次展开研究,在不同层次上发现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常见模式、普遍规律和进一步的挑战等等。最后,在各个层次和不同问题上可采用多种方法,如海量数据挖掘、统计学习、复杂网络、模式分类、问卷调查、背景分析、可视化等等,对群体的形成、活动、过程、结构及功能从时间( When )、地点( Where )、任务( What )、人员( Whom )、如何( How )和为何( Why )等方面进行研究考察。 近年来,美国对与 SciTS 相关的科技项目大力支持。比如,其国家基金会 NSF 启动了网络化支撑的发现和创新( Cyber-enabled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 )项目 CDI ,围绕: 1 )从数据到知识、 2 )认识自然、人工、社会系统的复杂性、 3 )虚拟组织等主题长期地对优秀的跨学科交叉研究群体进行支持,目的是在计算思维的引导下,通过大胆的跨学科交叉,诱发能够根本性改变科技水平的研究成果。国家卫生研究院 NIH 对此的支持力度更大,其临床和转化科学基金( The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Awards ) CTSAs 的主要目标就是培育众多能将“实验室的科学发现转化成临床治疗手段”的跨领域研究者群体。正是 CTSAs 对以美国西北大学为主的有关群体之资助,才使 SciTS 具体化成为一个正在兴起且实实在在的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域。 2010 年四月, CTSAs 还资助了首届 SciTS 国际大会。此次大会是在 2006 年 NIH 癌症研究所的 SciTS 会议之基础上召开的,与会人士来自许多不同的领域,极大地促进了 SciTS 向一个独立研究领域方向的发展。 在欧美,与 SciTS 直接相关的几个正在开展且较有影响的大规模群体研究项目包括: 1 )构建国家甚至国际层面科学家网络的 VIVO 项目,由 NIH 资助,以康奈尔大学为主的 7 家单位、 4 个群体、 120 位研究人员参加; 2 )构建植物科学网络化基础合作设施的 iPlant 项目,由 NSF 资助,以亚利桑那大学为主的 6 家单位、 6 个群体构成核心,强调项目和环境的开放性; 3 )通过网络化、虚拟化、社会媒体化,构建能够使知识的产生、传播、评价、维护过程发生“范例转移”般革命的 LiquidPub ,由欧盟第七框架下的未来与新兴技术( FET )计划支持,以意大利 Trento 大学为主的八个机构参与,涉及出版企业、多个国家和国际学术团体。这些项目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本体建模方法、语义网技术等,针对科技知识产生过程中的人、物及出版过程,以跨学科交叉群体的方式,从 SciTS 的视角,正在开展扎实且有成效的工作。 实际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 SciTS 实际工作的国家之一。而且,我国的管理体制更有利于群体的组织与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创新研究群体”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与 VIVO 、 iPlant 、 LiquidPub 相似,基于社会计算和平行系统,我们也开始了 iCAN 、 cPlant 和 AI 3.0 等项目,力图在科技情报的获取、科技信息的传播、科技成果的影响、科技知识的产生方式上实现根本性的变化。然而,在跨学科交叉方面,我们明显不足,更没有从研发群体之科学 SciTS 的视角来组织、评价、管理各种各样的研发群体。与国外相比,我们更强调自上而下的正规性、制度化的群体工作,而国外许多都是自下而上的松散式、兴趣性的群体。中外之间的差别,颇似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之间的差别。或许,这也为我们切入并深入开展 SciTS 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向。 显然,我们目前已面临着科技本身迫切需要现代化的问题。为了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力,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迅速、系统、持久地开展 SciTS 方面的研究工作。 2011 年 3 月 20 日始于 CZ3124 , 3 月 26 与 28 日续于 CZ6716 和 CA1346 , 4 月 2 日草成于 CA983 。
个人分类: 研究微博|1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的动力
热度 1 sstone2009 2011-5-8 11:08
看看自己的闲散,对照着诸位的勤勉、专注,我不禁汗颜,并且也暗暗地下着巨大的决心,催促着向大家学习,学习,学习,并精进向前! 林语堂那样闲适的人生哲学,一杯茶的芬芳,一张椅的舒适,一本书的宁静和博大,是我所永远无法企及的,倒不如抛弃了它们,还是让我回归到现实的残酷里。现实的风霜雪雨,倒是可以不断地锤炼着我的意志和无限地学习热情。每每想到诸位,我便仿佛看到现实便是那婀娜的少女,在朦胧的远处向我招手。 我宁愿,所有的美丽只是一场梦。每一场梦醒,我就一定要再编织一场新的梦。梦就象我的灯塔! ( Posted on 2009-05-27 by sstone2006 http://sstone2006.blogcn.com/page/3 ,2011-5-8,11:07)
个人分类: 博客搬家|2395 次阅读|1 个评论
SciTS: 21世纪科技合作的灯塔?
kejidaobao 2011-4-28 13:37
文/王飞跃 SciTS(即Science of Team Science之缩写,发音与sights同,可称为研发群体之科学)是国际上一个正在兴起的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专注于科学研发群体如何发起、组织、交流、从事科研活动等的过程。 SciTS的核心任务是理解认清促进或阻碍各种各样科技合作的情况和阶段,并加以有效管理和利用:从确定大规模科技合作研究、培训、转化的有效性,直到掌握研发群体是如何协力攻关取得个人或递增式努力难以实现的突破和跨越。目前,推动这一领域的主要团队是美国一批跨学科交叉研究复杂系统的学者,他们认为:SciTS是促进21世纪科学合作的一盏指路明灯。 国际上,学者们确认的180多篇与SciTS相关的核心文献中,除了17篇外,其余皆在2001年之后发表。这一事实充分表明:SciTS作为一个新的领域正在兴起,关于SciTS的研究热潮即将或已经爆发。100年前,人类经历了一场由几位天才物理学家诱发的科学风暴;百年后,我们或许正处在另一场由群体唱主角的科技风暴来临前夜,而SciTS正是渡过这场风暴所需要的灯塔。一般而言,知识的产生一般可分为两类:连续的递增型、离散的激进型。美国学者对从1945年到2008年全世界发表的2100万篇论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所有科学分支都呈现出一个根本性和普遍性的变化:在产生高影响、高引用科学成果时,群体比个体科学家越来越具优势;群体变得越来越大;群体越来越超越大学之间的界限。他们还对世界范围内发表的专利进行研究,结论十分相似。 学者们认为:造成这一变化或转移的原因是我们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涉及交叉学科知识,超越传统学科边界;因此,解决这些复杂问题必须从许多不同的学科视角去考量,而关键与核心就是跨学科交叉的研究群体,其采用的方法多半是多学科、交叉学科、跨学科的,有时还是它们的综合。数据和趋势皆已表明,跨学科交叉的研究群体将在解决复杂问题、发现高影响科技成果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急需建立关于此类研究群体的科学,也就是SciTS,以便能够更加有效地组织并发挥研究群体的效率,实现科技的跨越性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SciTS的研究必定要沿着多学科、多层次、多方法的思路和框架进行。首先,其研究必然涉及人文、社会、科学、技术和工程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其次,可以在以群体的集合为对象的宏观层次、以群体本身为对象的中观层次和以群体的成员为对象的微观层次展开研究,在不同层次上发现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常见模式、普遍规律和进一步的挑战等。最后,在各个层次和不同问题上可采用多种方法,如海量数据挖掘、统计学习、复杂网络、模式分类、问卷调查、背景分析、可视化等,对群体的形成、活动、过程、结构及功能从时间、地点、任务、人员、如何以及为何等方面进行研究考察。 近年来,美国对与SciTS相关的科技项目大力支持。比如,其国家基金会NSF启动了网络化支撑的发现和创新项目CDI,围绕“从数据到知识”、“认识自然、人工、社会系统的复杂性”、“虚拟组织”等主题长期对优秀的跨学科交叉研究群体进行支持,目的是在计算思维的引导下,通过大胆的跨学科交叉,诱发能够根本性改变科技水平的研究成果。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对此的支持力度更大,其临床和转化科学基金(CTSAs)的主要目标就是培育众多能将“实验室的科学发现转化成临床治疗手段”的跨领域研究群体。正是CTSAs对以美国西北大学为主的有关群体的资助,才使SciTS具体化为一个正在兴起且实实在在的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域。 在欧美,与SciTS直接相关的几个正在开展且较有影响的大规模群体研究项目包括:构建国家甚至国际层面科学家网络的VIVO项目,由NIH资助,以康奈尔大学为主的7家单位、4个群体、120位研究人员参加;构建植物科学网络化基础合作设施的iPlant项目,由NSF资助,以亚利桑那大学为主的6家单位、6个群体构成核心,强调项目和环境的开放性;通过网络化、虚拟化、社会媒体化,构建能够使知识的产生、传播、评价、维护过程发生“范例转移”般革命的LiquidPub,由欧盟第七框架下的未来与新兴技术(FET)计划支持,以荷兰Trento大学为主的8个机构参与,涉及出版企业、多个国家和国际学术团体。 实际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 SciTS实际工作的国家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创新研究群体”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而且,我国的管理体制更有利于群体的组织与发展。与VIVO、iPlant、LiquidPub相似,基于社会计算和平行系统,我们也开始了iCAN、cPlant和AI 3.0等项目,力图在科技情报的获取、科技信息的传播、科技成果的影响、科技知识的产生方式上实现根本性的变化。 然而,在跨学科交叉方面,我们明显不足,更没有从研发群体之科学的视角来组织、评价、管理各种各样的研发群体。与国外相比,我们更强调自上而下的正规性、制度化的群体工作,而国外许多都是自下而上的松散式、兴趣性的群体。中外之间的差别,颇似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之间的差别。或许,这也为我们切入并深入开展SciTS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向。 注:原文见 http://bbs.sciencenet.cn/home . php?mod=spaceuid=2374do=blogid=432579from=space,本文转载自2011年4月13日《科学时报》第1版。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2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TS如何进行实质性推进?
vcitym 2011-4-16 09:54
看到王飞跃的博文《SciTS: 一座21世纪科技合作的灯塔?》(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74do=blogid=432579 ),感觉21世纪应该是大协作、大群体时代。 其实我们国家的现在的973、863、科技支撑、公益性行业专项等,都是这样的类SciTS型,只是有点形象神异。这里不再分析,补充一些资料源。 http://scienceofteamscience.northwestern.edu/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0973925 http://en.wikipedia.org/wiki/Science_of_Team_Science
2553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TS: 一座21世纪科技合作的灯塔?
热度 11 王飞跃 2011-4-13 08:58
SciTS (即 Science of Team Science 之缩写,读作 sahyts, 发音与 sights 同 , 可称为研发群体之科学)是国际上一个正在兴起的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专注于科学研发群体如何发起、组织、交流、从事科研活动等的过程。 SciTS 的核心任务是理解认清促进或阻碍各种各样科技合作的情况和阶段,并加以有效管理和利用:从确定大规模科技合作研究、培训、转化的有效性,直到掌握研发群体是如何协力攻关取得个人或递增式努力难以实现的突破和跨越。目前,推动这一领域的主要团队是美国一批跨学科交叉研究复杂系统的学者,他们认为: SciTS 是促进二十一世纪科学合作的一盏指路明灯( A Beacon for 21st Century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                                       国际上,学者们确认迄今为止已有 180 多篇与 SciTS 相关的核心文献。其中除了 17 篇发表于 1944 年到 2000 年之间外,其余皆为 2001 年之后发表的。这一发现充分表明: SciTS 作为一个新的领域正在兴起,关于 SciTS 的研究热潮即将或已经爆发。一百年前,人类经历了一场由几位天才个体物理学家诱发的科学风暴;百年后,我们或许正处在另一场由群体唱主角的科技风暴之前夜,而 SciTS 正是渡过这风暴所需要的灯塔。 一般而言,知识的产生可分为两类:连续的递增型和离散的激进型。美国学者对从 1945 年到 2008 年全世界发表的两千一百万篇论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科学分支都呈现出一个根本性和普遍性的变化:在产生高影响、高引用科学成果时,群体比个体科学家越来越居优势;群体变得越来越大;群体越来越超越大学的界线,而非限于某一校园之内。他们还对世界范围内发表的专利进行研究,结论十分相似。 学者们认为:造成这一变化或转移的原因是我们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涉及交叉学科知识,超越传统学科边界。因此,解决这些复杂问题必需从许多不同的学科视角去考量,而关键与核心就是跨学科交叉的研究群体,其采用的方法多半是多学科( Multidisciplinary )、交叉学科( Interdisciplinary )、跨学科( Transdisciplinary )的,有时还是它们的综合。数据和趋势皆已表明,跨学科交叉的研究群体将在解决复杂问题、发现高影响科技成果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急需建立关于此类研究群体的科学,也就是 SciTS , The Science of Team Science, 以便能够更加有效地组织并发挥研究群体的效率,实现科技的跨越性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SciTS 的研究必定要沿着多学科、多层次、多方法的思路和框架进行。首先,其研究必然涉及人文、社会、科学、技术和工程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其次,可以在以群体的集合为对象的宏观层次,以群体本身为对象的中观层次,以及以群体的成员为对象的微观层次展开研究,在不同层次上发现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常见模式、普遍规律和进一步的挑战等等。最后,在各个层次和不同问题上可采用多种方法,如海量数据挖掘、统计学习、复杂网络、模式分类、问卷调查、背景分析、可视化等等,对群体的形成、活动、过程、结构及功能从时间( When )、地点( Where )、任务( What )、人员( Whom )、如何( How )和为何( Why )等方面进行研究考察。 近年来,美国对与 SciTS 相关的科技项目大力支持。比如,其国家基金会 NSF 启动了网络化支撑的发现和创新( Cyber-enabled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 )项目 CDI ,围绕: 1 )从数据到知识、 2 )认识自然、人工、社会系统的复杂性、 3 )虚拟组织等主题长期地对优秀的跨学科交叉研究群体进行支持,目的是在计算思维的引导下,通过大胆的跨学科交叉,诱发能够根本性改变科技水平的研究成果。国家卫生研究院 NIH 对此的支持力度更大,其临床和转化科学基金( The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Awards ) CTSAs 的主要目标就是培育众多能将“实验室的科学发现转化成临床治疗手段”的跨领域研究者群体。正是 CTSAs 对以美国西北大学为主的有关群体之资助,才使 SciTS 具体化成为一个正在兴起且实实在在的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域。 2010 年四月, CTSAs 还资助了首届 SciTS 国际大会。此次大会是在 2006 年 NIH 癌症研究所的 SciTS 会议之基础上召开的,与会人士来自许多不同的领域,极大地促进了 SciTS 向一个独立研究领域方向的发展。 在欧美,与 SciTS 直接相关的几个正在开展且较有影响的大规模群体研究项目包括: 1 )构建国家甚至国际层面科学家网络的 VIVO 项目,由 NIH 资助,以康奈尔大学为主的 7 家单位、 4 个群体、 120 位研究人员参加; 2 )构建植物科学网络化基础合作设施的 iPlant 项目,由 NSF 资助,以亚利桑那大学为主的 6 家单位、 6 个群体构成核心,强调项目和环境的开放性; 3 )通过网络化、虚拟化、社会媒体化,构建能够使知识的产生、传播、评价、维护过程发生“范例转移”般革命的 LiquidPub ,由欧盟第七框架下的未来与新兴技术( FET )计划支持,以意大利 Trento 大学为主的八个机构参与,涉及出版企业、多个国家和国际学术团体。这些项目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本体建模方法、语义网技术等,针对科技知识产生过程中的人、物及出版过程,以跨学科交叉群体的方式,从 SciTS 的视角,正在开展扎实且有成效的工作。 实际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 SciTS 实际工作的国家之一。而且,我国的管理体制更有利于群体的组织与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创新研究群体”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与 VIVO 、 iPlant 、 LiquidPub 相似,基于社会计算和平行系统,我们也开始了 iCAN 、 cPlant 和 AI 3.0 等项目,力图在科技情报的获取、科技信息的传播、科技成果的影响、科技知识的产生方式上实现根本性的变化。然而,在跨学科交叉方面,我们明显不足,更没有从研发群体之科学 SciTS 的视角来组织、评价、管理各种各样的研发群体。与国外相比,我们更强调自上而下的正规性、制度化的群体工作,而国外许多都是自下而上的松散式、兴趣性的群体。中外之间的差别,颇似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之间的差别。或许,这也为我们切入并深入开展 SciTS 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向。 显然,我们目前已面临着科技本身迫切需要现代化的问题。为了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力,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迅速、系统、持久地开展 SciTS 方面的研究工作。 2011 年 3 月 20 日始于 CZ3124 , 3 月 26 与 28 日续于 CZ6716 和 CA1346 , 4 月 2 日草成于 CA983 。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18458 次阅读|12 个评论
大四一角!
bestener 2010-4-20 13:38
大学四年一转眼就即将成为历史了!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会真正地明白自己的大学生活到底是如何过的。有的人在这个时候会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因为经过四年的努力与奋斗,现在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要么考上了自己理想中的院校继续深造,要么找到了自己心宜的工作;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至今为止还是漂泊不定啊!在这一部分人中,有些是因为大学四年不思上进,学业无成,有些人却是因为在大学四年里没有找到自己的奋斗方向,尽管他们四年里天天忙忙碌碌、勤勤恳恳。茫然对很大一部份大四同学来讲是最贴切的一个词了!有些人考上研了,但还是不知道自己今后要干什么;有些人找到工作了,也依旧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 我一直不停地努力过、奋斗过,因此,我的大学也已经可以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了!这段时间本来是很清闲的时候,但我总觉得太多的清闲真是一种无聊!我每天总要找点自己的喜欢做的事来做,这样自己才会感觉过得舒心。每个人心中应该始终有一座灯塔才不会迷失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智慧的曼德拉是两岸问题的灯塔
ecosinic 2009-12-7 01:00
智慧的曼德拉是两岸问题的灯塔 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和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上面这句朴实而充满智慧的语言是曼得拉在走出罗宾岛的监狱大门很久之后回忆当天的心情是所说的话。曼德拉认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种族主义者同样也是囚徒,他们“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监狱里的曼德拉失去了人身自由,却获得了精神的解放。 解决海峡两岸的问题,迫切需要曼德拉的这种精神与智慧。 曼德拉不是一个天生就温情脉脉的人,其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是天生就是温和、充满人性的,但是监狱的生活,特别是监视他的狱警格雷戈里(据电影的描述)让他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凤凰涅槃般的巨变,让激进的心渐渐变得温和。因为,在监狱那些最冷酷无情的日子里,曼德拉从狱格雷戈里警身上看到若隐若现的人性,就是这点点人性的光辉使曼德拉恢复信心并坚持下去,并在 1990 年 2 月 11 日走出了监狱。 走出监狱的曼德拉更没有把自己的悲痛与怨恨随时带在身边,随时发作。因为他知道,如果那样他身虽自由了其心仍然在狱中。想一想一个在狱中度过了 26 年美好时光,受尽非人的折磨与摧残,而从走出监狱的那一刻开始,就能将过去留在身后;并能带领自己的民族抛弃过去的仇恨与积怨,以全新的思维和温和的民族主义政策与白人共同走向未来。这种宽容与智慧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使其成为世界公民的典范,使南非种族隔离政策一去不复返,使白人黑人从此和谐地居住在一起。 中国人说,忘记过去等于背叛;杀父杀子杀夫杀妻。。。之仇不共戴天;有仇不报非君子;更不用说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民族自残,朝代更迭,那一次不是充满血腥。所有这一切,都反衬出我们的基因中缺少了那么一点点象曼德拉一样闪光的东西。如果把目光转向台湾海峡,我们可以看到,说话满口仁义道德,民族大义,并总是以自己的道德、文明或文化为标准,俯视他人,将自己凌驾在他人之上的人与曼德拉相比到底有多差劲。 我们不说国共两党几十年的分割,给两岸人民带来的不堪,以及现在局势缓和的情况下,双方所存在不少芥蒂。就是标榜已民主化的台湾,其实际情形与曼德拉相较高下立现。尽管陈水扁曾经自比曼德拉,就我看来,只是个笑柄。台湾民主进步党的成立以及后来执政的表现看,他们到现在还只会抹黑,只会清算,只会揪着过去不放 。象这种只看得见过去看不见未来的小党如何能领导台湾的未来。也难怪台湾人民把台湾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今天又把 17 个县市长的位子中的 12 个再次交给了国民党。再看国民党,他们还被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把持,其中更不乏将自己等同于民主进步党的人。他们只看得见眼前那一点利益,并以与民进党中间一些人相互掐架为乐。台湾岛 2300 万人的未来与前途好象不是他们要考虑的事。至于远离政权的党外人士,即便是自认 5000 千年来白话文第一的人物,也只是一个喜欢揭人隐私的搞笑角色。 多少年来,我们总在说自己是智慧与聪明的民族,但我们必须知道世界上智慧高我们一筹的还是大有人在,曼德拉便是其中之一。曼德拉在监狱中可以从狱警的行为中看到人性的光辉,并获得力量,我们这些智慧民族的人为什么不能学得更多,走得更远呢?特别是在两岸问题处理上,我们能不能向曼得拉哪怕是学一点点,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会要好办的多。目前两岸问题虽然出现缓和,但两岸未来的发展则需要有新的思维和办法出现。在这个时候,我想到了曼德拉。希望曼德拉的智慧象一座灯塔,照亮两岸智者(与决策者)的心,更希望在曼德拉智慧的光辉照耀下台海两岸有一个和平和稳定的未来。
个人分类: 台海|3536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国油脂科技产业红海与蓝海的灯塔
jxz1963 2009-6-24 08:38
我国油脂科技产业红海与蓝海的灯塔 专访国家粮食储备局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 本报记者 王京臣 通讯员 蒋新正 在本次油脂与健康高级论坛期间,记者专访了论坛主办单位之一的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曹万新研究员,他说,这次论坛有幸邀请到国家粮食局、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和中粮集团的领导以及国内外油脂界的专家教授作专题报告,是一次高规格的论坛,代表着未来油脂行业的一些发展趋势;有多项最新科研成果的精彩报告,为油脂企业未来的发展,竖起了一个高高的导航灯塔。 完成规定动作 做好自选动作 作为我国惟一专业从事油料油脂加工研究和设计的科研院所,经过45年的励炼,西安油科院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科研开发和工程设计体系;是国内商物粮工程设计和工程咨询双甲级设计院。国家粮食局油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是国家粮食局依托我院组建的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内油脂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开放服务的平台。这里不仅有完善的生产和实验设施,成熟的技术成果,全方位开放式的服务,具有快速转化科研成果应有的实力。截止目前,已为四川阳明、山西垣曲、新疆库尔勒、吉林桦甸、中谷天科等5家企业实施了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曹万新告诉记者,目前院里主要开展业务有:承担油料油脂加工、油料蛋白、油料综合利用、植物活性物提取提纯等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等业务。同时开展技术服务、产品检测、标准制修订、技术咨询、可行性报告编写、产品代加工及人员培训等。 多年来, 以油脂科研为主导,促成果转化为目标, 始终 位居 我国油脂科研与成果转化制高点的西安油科院, 紧密围绕国家有关油脂、油料产业政策,参与国家相关油料油脂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和油脂科技规划的制定,攻克油料、油脂深加工课题,为油脂行业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强大的中试基地平台; 每年都承担有国家、部省级重大油脂科研项目。其中,近期实施的主要业务有:大豆、油菜籽、花生等大型油脂加工厂总体设计、成套装置设计及工程总承包,特种油料油茶籽、核桃、杏仁、石榴籽、亚麻籽等加工技术研究及工程设计,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特种植物蛋白加工技术研究和工程设计,高酸值油脂精炼技术研究及工程设计,功能性脂肪酸提取分离技术研究及工程设计,粉末油脂、维生素E生产技术的研究及代加工生产,承担国家、行业及企业标准的制修订等。 涉及全国 10 多个省市区,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建设和发展。 鲜为人知的轶事:西安是油脂业的麦加 对于本次论坛的召开,让记者最感动的莫过于不远万里从丹麦回来参加会议的徐学兵教授的一句话:西安油科院是我国油脂行业的圣城麦加!而从重庆远道而来的重庆大学王翔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对于我们的油脂知识来说,西安就是圣城麦加,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就是我们的老家,我们这些从西安油科院走出去的人,就是圣城麦加的传道使者,使者的使命,就是走到那里,《圣经》就传到那里。王翔教授的这番真情道白更让很多油脂人感到欣慰。 的确,无论是远在英伦的世界著名油脂化学家、营养学家王以群研究员,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王翔教授、高玮教授夫妇俩,还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王斌贵研究员,他们的根都在西安这座象征着油脂科学圣城的地方,如果真要把西安油科院比喻为麦加,那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成立于 1965 年的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至今都是全国油脂科技成果的发祥地,是油脂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油脂行业信息的传播地。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她的腹内曾经包容着无数油脂业界的精英们。 而油脂与健康、营养的研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始于西安:无论是七十年代的棉籽毛油与烧热病的调查、应用于紧急状态下的固体油脂的研究(应用酯交换技术)、菜籽油的营养评价、营养米糠油的开发等项目;八十年代从事的米糠油、菜籽油物理精炼技术、高级烹调油生产技术的开发、营养调和油的动物试验研究、植物甾醇的提取及应用研究、分子蒸馏法生产维生素 E 技术研究、煎炸油氧化劣变的研究等课题的开展,都为目前的油脂营养与健康技术的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还是九十年代进行的功能性油脂系列产品的开发、豆奶生产技术、脂肪乳的研究、沙棘油成套生产技术、低温制取花生油同时生产花生蛋白技术,以及人造奶油、起酥油、冰激淋脂等专用油脂产品的开发等,为油脂产业链的延伸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进入 21 世纪后的近几年,开发的大豆异黄酮生产技术、共轭亚油酸生产技术、天然维生素 E 产业化研究、营养调和油配方的研究和技术推广、中碳链油脂的开发、低热量油脂的开发、甘二酯的开发和部分油料低温压榨、冷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以及食用油脂加工过程安全因素的研究及措施项目和转基因油脂安全性的研究,为国内油脂营养与健康产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就是这样一个占地不到 10 亩的科研小院,在短短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取得了那么多的科技成果,培养了许多国内外杰出的油脂人才,做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作为本次油脂与健康高级论坛的主办单位,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在这个行业的号召力足可窥见一斑! 厚积薄发 不辱使命 近年来,在科研开发类项目中,西安油科院紧密围绕国家有关油料油脂产业政策,攻克油料、油脂深加工课题,为油脂行业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强大的中试基地平台;其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有: 2006 年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醇法浓缩蛋白生产及生产技术转化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双低油菜制油新技术与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完成 2007 年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制取关键工艺及其应用开发,以大豆低温粕、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为原料,开展了以生产乳制品专用性大豆产品为目标,重点解决产品豆腥味、溶解稳定性和乳化性稳定性问题的技术研究等。 2009 年 3 月 醇法浓缩蛋白生产及改性技术转化项目在西安通过国家科技部的验收。 曹万新副院长说,我们面对院所转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把握行业发展动态,不断延伸和开拓业务领域,特别是中试基地的建成投产,为国内相关行业科研成果转化、孵化、熟化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平台,同时,积极申请国家相关的科研专项课题, 加强与国内外油料油脂机构、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加快全院整体发展的速度和力度;全力巩固油脂科技行业红海与蓝海的灯塔;以科研为主导为我国油料油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原载:《中国食品报》 2009 年 6 月 11 日第八版
个人分类: 科研报告|515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