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老电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此时无声胜有声 ——欣赏老电影人物对白的惜言如金
热度 1 yag195544 2017-9-30 16:02
此时无声胜有声 ——欣赏老电影人物对白的惜言如金 为写《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与通州》一文,我又回顾了若干遍拍摄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老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其间包括着重温早已烂熟于心的故事情节;找画面,因为我的这篇文章主要是回忆当年将何地作为了拍摄某段故事情节的外景地,也顺带欣赏着该电影中精彩而凝练的对白。 其实,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直到“文革”开始之前,那些年所摄制的许多影片是有相当水准的,如若按照当时的态势发展下去,不被“文革”等非正常情况所搅扰,中国的电影也许发展得快于国外的两个“坞”。这是题外话。 由《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老电影对白的凝练,我又联想到了另外两部老电影,人物对白也是相当凝练的。一部是《英雄儿女》,另一部是《柳堡的故事》。 只用了三个字便替代了一堆对话 还是先回到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为了进行比较,我先将这部小说的部分情节实录如下。作家李英儒是这样描写的: 取药处的玻璃窗口,有个女护士正在低头写字,雪白的帽子,罩压住她乌黑的短发,看不清她的面庞。不久,她起身取药,抬头时,杨晓冬才看到她是长脸型,高鼻梁,清秀的眉毛,乌光晶亮的眼睛。这对眼睛和金环的十分相象;所不同的,是没有金环的那种傲气,而是含着一种沉思和温顺。金环的模样在妇女群里算是受看的,她却比金环更显得俊秀而年轻。白衣女护士给人的印象是温柔可爱的,她比一般护士更加恬静而端雅。杨晓冬估计这就是他所要接头的姑娘,便排列到其他取药人的后面。……女护士微微一笑,用温和而尊敬的眼色看看他,“先生,次序有先有后,不要老尽让,请拿出你的处方来。” “我是来买贵重药的!” “对不起,什么药也必须有处方。” “我是买起死回生药的呵。”话音很低,低到第三个人都不能听见。但这句话含有很大的威力,象在对方耳根前放了个炸雷。她立刻神经紧张了。匆忙左顾右盼之后,上下打量着杨晓冬: “从哪里来?” “从肖家来。” “到哪里去?” “到高家去!” “呵!”女护士容光焕发了,“你先在候诊室稍等一下,我随后就来。” 导演严寄洲在改编这段情节时,变杨晓冬与银环接头为金环与银环接头,其中省却了接头时互不相识的麻烦。即便如此,最初的脚本中,姐妹之间的对话还是不少的。拍摄前,王晓棠建议删掉一些对话。严寄洲很是宽松,表示只要合理就可以改。最终的修改结果是,原先是若干句对话,最后改到只剩三个字“老地方”,其余的全靠演员的眼神、表情进行交流。最终演下来效果非常的好。导演满意,编剧满意,观众更满意。 未说一个字,却表现了王芳的此时心境 电影《英雄儿女》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拍摄的电影,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文革”中后期,这部电影与其它几部表现抗美援朝的电影被解禁,因此,成了那个年代人们看得比较多的一部影片。 在影片中,志愿军战士王成为抗击敌人而英勇牺牲。为了宣传王成的英雄事迹,志愿军某部的领导要求部队文工团用文艺的形式来宣传王成的英雄事迹。创作的任务落在了英雄的妹妹——王芳的身上。王芳是个能歌善舞的姑娘,哥哥的牺牲使她一直处于极度悲痛之中。夜已深了,在朝鲜某地的山洞里,王芳在摇曳的烛光下边流着眼泪边书写着。背景音乐就是现如今人们都熟悉的《英雄赞歌》。这时,文工团田大姐走了进来,轻声地招呼着:“王芳,快睡吧。”王芳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依然没有停下书写的笔端。 在这一段的故事描写中,导演虽未安排王芳说一个字,却非常清晰地表现出了女主角此时悲痛、急于表达的心境。可以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整部影片只有十几句台词 电影《柳堡的故事》也是一部比较老的电影,与《英雄儿女》一样都产生于1957年,且是一部那个年代较少见到的描写兵民爱情的影片。影片中的女主角二妹子是一个有着美丽的容貌,但却是命运乖舛的人物,整部片子几乎是在围绕着她的命运而展开着。按说,对于这样一个故事的焦点人物,二妹子在整部戏中的戏份一定不少,同时,戏份多就标志着台词多。可事实却并非如此。戏份多不假,但二妹子在整部戏中的台词却少得可怜,少到仅仅才十几句台词,而其中还有近半数是与李进副班长的交谈中一次性表述出来的,在其它的很大部分戏中,她的台词一是少,二是极为简练。 例如,新四军初到柳堡,在外暂避的二妹子回到家中,她在整部戏说的第一句话仅是三个字:“回来了。” 当新四军将二妹子从恶霸地主的魔爪中解救下来,二妹子从船板下露出头后,望着前来解救她的李进又是讲了三个字:“副班长。” 影片的结尾,革命形势大发展,已是解放军连长的李进回到了柳堡,与已是村支书的田学英(二妹子)再次聚首。二人见面的第一句话,也是整部影片的最后一句台词还是那三个字:“副班长。”接下来,李进跳到了船上,与田学英肩并肩站在一起,此时,《九九艳阳天》的歌声再次响起。全剧终。 结语 忘了是谁讲过的,好的电影导演都是惜言如金的。此话有道理。电影因为片长的缘故,容不得大段的台词出现,更不要讲废话的出现了。又要节约语言,又要将一个完整的故事述说清楚,这就要看导演的功力了。 我们的老影片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2017 年9月30日
个人分类: 散文|4221 次阅读|1 个评论
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与通州
热度 5 yag195544 2017-9-14 06:51
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与通州 二十世纪60年代初,著名作家李英儒撰写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因报纸的连载虽还未出书便先火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导演严寄洲瞄上了这部作品,欲将这部长篇小说搬上银屏。之前,严寄洲已经导演过《英雄虎胆》、《一日千里》等当时很叫座的电影,算得上是八一厂的知名导演了。正因为此,李英儒听说要将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搬上银屏,很希望由严寄洲来导这部片子。严、李二人真可谓是不谋而合。 《野火春风斗古城》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地为河北保定,因为电影拍摄经费有限,所以,影片的主要外景地选在了距离北京城很近的通县,也就是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北京副中心通州。 二十世纪60年代的通县基本还保有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印迹,一些主要街道两旁的商铺大多是历经了数十年的老商铺。记得我小时候见到各家商店一侧立墙的上方都安装着一个探出来的铁艺,就问我父亲,那是做什么用的?我父亲回答,那是旧时代各商铺挂幌子用的。幌子也就是招牌。正因为通县所具有的“老”气,因此才配得上古城的称谓,也才得以被严寄洲选中为《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主要外景地。 《野火春风斗古城》所描述的故事是抗战故事。为了制造被日军占领的气氛,电影还未开拍,导演先行安排美工到通县的北大街、西大街等处去刷诸如中日“共存共荣”的大字标语,因为这两条街道是影片的主要外景地。当时,不明就里、颇有正义感的通县人民看到此景而义愤填膺,并将此事报告给了公安部门,差点将八一厂的美工给抓起来。 北大街外景地 镜头一: 凡看过《野火春风斗古城》电影的人们一定都还记得这样一组镜头,地下党员金环(王晓棠饰演)陪同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杨晓冬(王心刚饰演)穿过人流熙攘的街道,准备与古城内的地下党员银环(王晓棠饰演)接头。金环来到一家医院,在挂号窗口与银环见了面,并发出了接头指令“老地方”。虽然这一组镜头的语言表达只有三个字,其间银环还带着一个大口罩,但由于王晓棠高超的演技,再加上她那双勾人魂魄的大眼睛,将金环、银环两姐妹由内心到外在的性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这一组镜头的外景地就选在了北大街的南端,准确的位置是,位于北大街鼓楼以南、新华大街以北约150米的地段内。而金环、银环接头的那家医院,就选在了该地段路西当时的一家口腔医院内。 (上面第一、第三张 照片 为同一地点——通州北大街南端 ) 镜头二: 因为自己的大意,银环无意间将自己准备与杨晓冬接头的地点透露给了已被日寇收买了的高自萍,继而导致杨晓冬被日本鬼子抓走。为此,银环为自己的失误而悔恨交加、失魂落魄。在雨后的暗夜,银环在泛着光亮的老街上踽踽而行……虽然这一组镜头所选取的只是银环的背影,但由于所营造的场景与氛围十分到位,恰到好处地揭示了银环此时的内心世界,因而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感染力。 这一组镜头所选取的地点与上一组镜头所选取的地点几乎是重合的,只不过前者是演员面向观众走来,后者则是演员背对观众行去。 (这又是一组相同位置的对比照片——北大街南口) 镜头三: 敌治安军团长关敬陶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争取下,终于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影片中,关敬陶率部出城,以抢粮为名准备去往抗日根据地。影片拍摄时的通县早已没有了像样的城墙,当然也就没有城门了。但聪明的导演借助电影语言、蒙太奇手法,巧妙地解决了这一缺憾。片中所选取的出城城门就是通县鼓楼。电影中,先是关敬陶骑着高头大马,率领治安军士兵从鼓楼面向观众而行,表示正在出城;接着镜头一转,已是治安军士兵的背影,他们正在向一片荒野处走去,表示已经出城。后来再看《野火春风斗古城》,当看到这里,我会会心一笑,当然是在感叹电影语汇的神奇。 (要想见到曾经 的鼓楼,只有到电影 或照片当中去了 ) 今天的通州北大街: 以上所提到的北大街至今还在,只是面貌有极大的改变。 首先是“文革”期间鼓楼被拆除,拆除下来的砖、瓦、木全都拉到了河北燕郊,用于建设通县五七干校,目前只余下一处上下两层结构的辅助用房,如今粉饰一新,看样子是不会拆除了。 北大街路东的店铺全部被拆除,新建了一处名为“绿地中央城”的现代建筑,据说是售楼处。其余的暂时是一片荒地,据说明年“绿地中央城”工程将要全面开工建设。 北大街路西虽还有一溜商铺,但此商铺并非当年的老商铺,而是新盖居民楼下的底商。自然,用于拍摄金环、银环接头的那家口腔医院也早已被拆除,且不知去向。 回民胡同外景地 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在通县的回民胡同一带选取了好几组镜头,至今有迹可循。 镜头一: 日本鬼子将杨晓冬的母亲抓了起来。这一情况被有正义感的敌治安军团长关敬陶通过小桃之口透露给了银环,并让自己的妻子小陶通过关系安排银环前往探视。小陶与银环会面的场景就选在了清真寺胡同里的通县清真寺门外。 (第一张:清真寺老照片;第二张:电影中镜头;第三张:新近镜头) 镜头二: 同样是在清真寺胡同,周大伯挑着一担萝卜送往监狱,准备卖个较好的价钱,却谁知在清真寺门口遇上了两个治安军士兵,不仅抢走了萝卜,还将周大伯打伤。 距电影拍摄至今虽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通州清真寺仍是当年的容貌,只是经过不断维护,外表少了一些岁月的沧桑。另外,立于胡同口的牌楼早已不见,据说是在“文革”初期被当作“四旧”给破掉了。 镜头三: 敌治安军团长关敬陶是我地下党组织所争取的对象,杨晓冬、银环都曾深入到关宅去做工作。而关宅就选在了清真寺对面的一处百姓民居内。这个院子是个大杂院,我的一个王姓高中同学就住在这个院子里,因此,他家的老屋也荣幸地上了镜头。 镜头四: 在回民胡同与南大街的交汇处有一著名饭店——小楼饭店。该饭店是真正的百年老店,始创于1900年。该饭店的前身为义和轩饭店,因其为二层中式小楼,老百姓都将它唤作“小楼饭店”,久而久之,该饭店老板顺应了老百姓的习惯叫法,索性将饭店的名称改为了小楼饭店,并沿用至今。在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有小楼饭店内外的身影。 银环正为如何营救杨母而不知所措,忽然有人呼唤她,银环抬头看去,原来是高自萍站在同春楼的二楼叫她。电影中的同春楼饭店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小楼饭店。 进得饭店,银环就如何搭救杨母请高自萍帮忙,及无意间向高透露了自己与杨晓冬的接头时间与地点……这一段故事情节是电影的重大转折点,对故事的发展进程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而拍摄地点都选在了小楼饭店——这一处有一定旧时风格的饭店里。 (第一、二张为小楼饭店老镜头,第三张为新近镜头) 记得若干年前去这家饭店用餐,踏着当年银环上楼踏过的阶梯,心里还是有很多感慨的,感觉这家饭店的文化很厚重。现如今,小楼饭店仍在原址存在着,但已是名存物非。2014年,小楼饭店进行了一次全面升级改造,里外都换了新颜,特别是外表,由原来的中式风格建筑改造成了富有伊斯兰风格的建筑。 西大街外景地 西大街曾是旧时通州的重要街道之一。 民国以前,这条街道是连接京城与京城东部的主要通道,无论是皇帝东游,还是巡河,大都要经过西大街而前往。 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县由于修建了更为宽阔的新华大街,西大街因此而失去了连接东西向的重要通道作用,但街道两旁仍是店铺比肩,有旧时老街风貌,因此,也被选为了《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主要外景地之一。 镜头一: 银环在饭店无意间发现高自萍通过电话在向日本特务机关通风报信,在当面揭穿了高的无耻嘴脸后,奋力向楼下冲去,并冒着瓢泼大雨向接头地点奔跑,试图跑在敌人的前面,通知杨晓冬转移;高自萍也不顾一切地在后面追赶着银环;路上银环遇到了打入伪军内部的韩燕来,她让韩燕来阻拦住高自萍;韩燕来将高自萍引入了一条小巷,并结束了这个卖国贼的性命。在电影中,以上镜头一气呵成,扣人心弦,很有戏剧性。而这些镜头的拍摄地点就是西大街。 镜头二: 银环终于跑到了接头地点大觉寺的附近,但还是来晚了。只见杨晓冬被押上了鬼子的汽车;尔后汽车在泥泞的大街上溅起污浊的泥水在银环的面前扬长而去。银环扶着一根电线杆无奈地观看着所发生的一切,满脸水珠,其中既有雨水也有泪水。 (“大觉寺”今昔) 这一组镜头拍摄于西大街的中部,而那一处被称作大觉寺的古建筑原是通县公安局的办公地点;现在该处的旧时建筑已基本拆光了,使用者也变成了通州区中仓街道办事处的下属机构。 镜头三: 在上面提到的所谓大觉寺还拍摄了一组镜头,只不过是在院内。杨晓冬被捕后,在古城的地下组织及城外的游击队都在努力设法营救杨。这一日,已被韩燕来争取过来的治安军士兵以喝酒的名义将其他的治安军士兵引了开来,韩燕来乘机溜进了监狱里,最终将杨晓冬成功救出。而关押杨晓冬监狱的院子就是前通县公安局的办公地点,至今那个拱形的门洞还保留着。 其实,在西大街上还拍摄了多个镜头,如金环两次进城都从这条大街路过了一下。银环从关敬陶的家出来与高自萍在街头偶遇,这组镜头之后高自萍被日本特务逮捕也选择在了西大街拍摄。但因这几组镜头故事相对不多,也就不再赘述了。 其它外景地 除了前面提到的三处主要外景地以外,实际上在拍摄《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过程中,在通县还选取了不少的外景。例如: 镜头一: 银环为了给杨晓冬办一枚证章(相当于身份证明标识),需要得到高自萍的帮助,特意前往高宅去找高自萍。高宅的外景地选在了老通县的黄桥胡同,这是一条东西向的胡同,距离北大街不算太远。 镜头二: 金环进城,日本宪兵队的兰毛由于事先得到了消息,便一直紧随跟踪。金环看到实在无法摆脱追踪,索性坐在了一处残存的城墙边,准备以静制动,由于敌人已彻底掌握了她的底细,金环不幸被捕。外景地所选择的这一处残城墙是当年通县仅存不多的城墙之一,在东关后街附近。记得那一带还有个玩具厂,制作玩具手枪什么的。如今,随着通州的全面建设与发展,这一带已成为大工地。 前面讲过,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主要是在通县拍摄的,自然要以通县为主要外景地进行取景,但因时代久远,虽然对影片中的某些街巷有一些印象或看着眼熟,可遗憾的是已回忆不出它们的名字了。 尾声 为了撰写此文,笔者几次前往当年拍摄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尚存的外景地进行实地探访,拍摄了一些照片;通过查找资料,通过与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同学进行沟通来了解通州的历史与变化,特别是胡同文化的变化,最终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并基本都写入了这篇作品当中。但由于时代的变迁、个人记忆力的减退及其它原因,很可能其中的某处回忆、描写是错误的,诚意欢迎了解真相的朋友批评指正,笔者在这里先表示感谢了! 写于2017年9月12日
个人分类: 历史|14749 次阅读|9 个评论
随见随记之——又会瓦尔特
yag195544 2017-4-7 06:48
随见随记之 —— 又 会瓦尔特 岳爱国 我的生活作息还算是比较有规律的,每晚十时上床睡觉,次日凌晨约五时半至六时起床,是 医学界所界定 的百灵鸟型 睡眠方式(医学界将人们按作息时间分为两类,早睡早起为百灵鸟型,晚睡晚起为猫头鹰型) 。 那一晚,本该是 睡觉 的 时间了 , 可就在临睡前准备关电视时,偶然发现央视电影频道将于晚十时放映前南斯拉夫老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个曾经极其熟悉的影名一下子勾起了我的观影欲望,于是决定 改变这一晚的百灵鸟型方式 ,再回到久违了的 巴尔干半岛的 萨拉热窝,去会一会久未谋面了的瓦尔特。 待电影片尾出现 KRAJ(估计是斯拉夫语“结束 ” )几个字母时,竟已是次日的零时一刻了。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 这部曾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 三十周年而拍摄的老电影显然经过了再处理 , 例如 , 当年放映时未出现过的配音演员名单 , 这次 极其明显 地出现在了片头部分 , 其中有大名鼎鼎的葛存壮 、 于蓝等演员 。 我曾一直自我 吹嘘 远期记忆良好 , 可 就 在观看这部老片子时才发觉 , 自己 对某些远期的事物也有失忆的地方 。 例如 ,我只是记住了 电影中的一些点 或曰碎片 , 也就是电影中有强烈视 听 觉效果的 影像、语言表达 : 德国鬼子枪杀 参加火烧军车 的爱国青年 ; 真假瓦尔特的追打 并最终将假瓦尔特击毙; 炸掉运载 供给德国装甲部队 油料的火车 ; 以及在影片的结尾,德国党卫军上校由衷的一句感叹: “我终于知道了谁是瓦尔特……是这座城市。”等情节。 而对整部电影所要表现的 中心 内容 —— 瓦尔特带领萨拉热窝的游击队,通过不懈努力和浴血奋战,终于成功粉碎了德国鬼子的劳费尔行动(在德国法西斯全面溃败的情况下,德军试图将一支最具战斗力的机械化部队调回并保卫柏林,但在途中的萨拉热窝,必须得到充分的燃料补给,德国法西斯将这一行动称之为劳费尔行动) 却丝毫不记得了 。 也正是由于对电影的主要情节都淡忘了,这一晚,瓦尔特及他所保护的城市萨拉热窝也才能够将我牢牢地拴在沙发上,直到完整地观看了这部老电影。 这在之前对我来说是少又发生的。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在看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时 , 因没有配音演员名单,故基本未考虑谁给谁配的音。这次重看这部老电影,当知道有 葛存壮 、 于蓝等 知名 演员 参加配音后,便边观影便认真分辨葛存壮及于蓝在给影片中哪个角色配音 。 电影开始没多久,葛存壮那略带沙哑且有较强个性的声音便被捕捉到了,他是在为假瓦尔特配音;而于蓝的声音却始终却能找到,因为这部片子里只有一正一反两位有台词的女演员,且表现的是年轻女性,感觉二人都不是于蓝的声音? 当年在看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时 , 觉得瓦尔特实在太酷了,尤其是他敏捷的拳击动作,感觉他就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英雄。而今天再看瓦尔特的表现,不知是不是武打片、动作片看多了的原故,感觉其身手也不过如此,显得平平如也。也算是小有遗憾吧。 今天又看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 对其的评价是:影片整体故事性较强,还算是抓人,有一定的可看性;某些故事情节显得幼稚了些,如这部很写实的影片中竟使用了极具魔幻色彩的易容术:演员所表现人物有脸谱化倾向,虽是一帮外国人,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从一出场就基本能够区分出个大概。 若非要让我用今天的眼光给这部老电影打个分数,我所给出的分数是 68分。
个人分类: 散文|31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杂说水泥(备课杂记)
热度 3 sunnanping 2015-1-9 10:57
小学时老师说过解放前我国许多简单的工业产品都不能生产,因此有洋火、洋钉、洋灰等称呼。大学读的建材专业,爱看小说。在图书馆看到革拉特珂夫的《士敏土》,书名奇特,顾名思义顾不出个所以来,翻翻觉得没啥看头,却记住了士敏土就是水泥。依稀记得老电影《战上海》中有一画面,报纸上登出一大排解放军靠在路边墙角睡觉的照片,标题好像是“解放军露宿水门汀” (记不清了,大意) 什么的 。水门汀就是水泥,应是民间叫法,士敏土大概是译家的叫法吧。如果把革拉特珂夫的书译成的《水门汀》,很可能被认为是一本水泥应用手册之类的书籍了。 水泥应该是从非水硬性胶结材 - 水硬性石灰 - 波特兰水泥过程发展过来的。非水硬性胶结材主要是石灰、石膏,这阶段罗马建筑中出现过质地极优的此类胶结料(建筑十书,第二书),后失传,以致人们推测当时此类胶结料制作中隐藏着某种秘密。后来的研究表明,没有秘密,质地优秀的原因在于充分搅拌均匀和仔细夯实。质量是生命,古今同。 前事不忘 , 后事之师。 水泥的发明是人们长期不懈寻找的回报。有了水泥终于可以从小心翼翼、费力兮兮、慢吞吞的叠砖(石)块中解脱了。无论碎石、断砖、破瓦,水泥一拌,一浇,要什么样有什么样。 “ 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瞬间建立起来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成一个整体。 整体由连续相和分散相组成。在整体中抽掉分散相,剩下百孔千疮的整体空架子,颗粒与孔洞像萝卜与坑,原生的才能严丝合缝;若抽掉连续相,剩下的是一堆乱七八糟的颗粒。 貌似单相整体实则复杂,要用威布尔分布描述。或者说像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 。任何组分要怂都会拖累整体。 我国的经济发展促使水泥产量排山倒海似的增加。 2013 年,全球水泥产量合计达到40亿吨。其中中国水泥产量为24.2亿吨,占到全球总产量的58.6%。 以1吨水泥配制3m 3 混凝土,1m 3 混凝土重2.5吨估算,1978年全国生产混凝土4.893亿吨,2013年达到181.5亿吨,恐怖的天文数字。 混凝土房子不过几十年的寿命,拆了就成垃圾,处理难度极大,可以说还没有什么理想的方法。目前拆除的建筑基本是上世纪70-80年代建造的,当时的水泥产量只有现在的几十分之一,所产生的垃圾已经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随着时间推移,报废建筑逐年增多,垃圾产生量也将逐年增多,压力将越来越大,后代们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盛衰本是寻常事,该轮到水泥了吧?
个人分类: 杂说|2111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国人拍的中国抗日老电影 获得1945年奥斯卡提名
热度 3 xupeiyang 2013-5-26 05:37
我看了,很好,真实可信,全是美国演员,演技特好,电影的画面很美。美国人能拍出那么好的电影,真难得。故事情节和电影水平不比中国的抗日影片差呢,电影的主题曲是 《义勇军进行曲》,十分感动, 这段历史对中国人和日本人很有教育意义。 【看看美国人怎么拍中国抗日神剧】近日,有网友发现了一黑白抗战电影《Dragon Seed》,这是米高梅当年根据赛珍珠的小说改编拍摄的。各种外国人扮演中国农民讲充满革命斗争腔的英语对白,女主角是凯瑟琳赫本,还有英文版《义勇军进行曲》!而且该片还获得1945年奥斯卡提名。视频: http://t.itc.cn/fNa6m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_Ctu5WPA24
个人分类: 历史事件|7022 次阅读|4 个评论
往日情怀——希区柯克的电影场景
热度 13 YC2011 2012-8-10 21:15
往日情怀——希区柯克的电影场景
博主按:此为旧文。一本厚厚的《希区柯克悬念故事全集》,一杯飘着清香的茶,在我的榆木书桌上,这是这个夏天我的心灵盛宴。 往日情怀——希区柯克的电影场景 曾泳春 一 我一直疑惑,我的恋旧是由于逐渐老去,还是与生俱来。我能不停地回顾一些老歌、老电影,并在这些音乐和电影里得到心灵的沉静。歌可以反复听,这点应该是有共识了,而我不知多少人和我一样,可以反复咀嚼一些老电影,比如,希区柯克的电影。 我迷恋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场景,比如《七年之痒》中50年代的纽约场景,以及《炎热漫长的夏天》、《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样静谧的美国小镇场景。所以,我爱希区柯克的电影,却无法说清是喜欢电影的情节,还是喜欢那些场景。 《惊魂记》(另译为《精神病患者》),是希区柯克最经典的电影之一。场景位于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影片开始的男女缠绵场景,非常美,因为演员非常美。女主角珍妮特李有着当时好莱坞女明星最典型的长相。我一直认为,以前的好莱坞女明星好看过现在的好莱坞女明星,现在的女明星,似乎少了一种气质,叫作典雅。用梦露在《七年之痒》中惯用的口头语来表达,那就是: Oh, it's elegant! 回头说《惊魂记》,这样美妙的男女缠绵场景,其实只不过是引子,因为这部影片曾是上世纪最惊悚的电影之一。男女缠绵的场景只为了交代女主人公只身带着大量金钱逃亡的动机。而动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女主人公在逃亡中所遇到的上世纪最恐怖的浴室杀人场景。这里,我再次不说重点,插播一段影片开头女主人公在公司里上班的场景。其实,这个影片最让我反复咀嚼的,就是这个美国50年代典型的公司里的工作场景。我喜欢办公室里那种忙碌却不压抑的气氛,人们按部就班地熟练地工作着,似乎每个工作都能这样做到老。女主人公是一名秘书,其实,我喜欢秘书的工作,不需要决策、不需要挑战,只需要细致以及执行力,而我相信我完全具备这两种做好秘书工作的品质。 《后窗》是希区柯克的另一部经典,以纽约公寓区为场景,但事实上,影片中并没有出现公寓的全景,而是以公寓的窗户为窗口,展现了人们在各自家里的活动。而当我们在欣赏各种有滋有味的生活场景时,突然,同样是从窗口展现出来,谋杀案发生了。这是一部设计聪明得让人无话可说的电影,男主人公在整部片中几乎没移动过位置,而配合男主人公的安静的,是女主人公蝴蝶般飘荡的身影。格蕾丝凯利,这个日后做了王妃的女影星,以高贵著称。她第一次出场时穿的那身服装,黑色V领上装,白色纱质蓬裙,裙腰处有绿色的刺绣,凯利穿着这身梦幻般的服装,美丽得无与伦比。凯利是好莱坞第一个在影片里露出香肩的女演员,就是这身服装,让人们第一次领略了女演员的锁骨与香肩,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在《电话谋杀案》中,格蕾丝凯利第二次出现在希区柯克的电影里。凯利在这部影片中不如在《后窗》里那样美丽,她显得木讷,因为陷入了丈夫精心设计的谋杀案,她逐渐也以为,自己就是那个凶手了。这部以伦敦公寓为背景的电影,出现了《后窗》里没有出现的公寓内部和外部的场景。我不知为什么会如此迷恋这样的场景,包括在《七年之痒》中出现的纽约公寓。我在2008年到纽约,看到了这些电影中出现的那些门口有着精致小台阶的公寓。岁月似乎也在留恋着我的留恋,它们没有变,还是如梦露所说的那样 elegant 。那些当时似乎是中产阶级才住得起的公寓,通常只有一个客厅两个房间一个厨房和一个浴室,但那些华美的家具、以及浓厚精致的生活气息深深吸引了我。《七年之痒》中的公寓还有一个院子,炎热的夏日夜晚,男主人公正座在院子里天马行空地YY,一盆西红柿从二楼阳台掉了下来,随即,梦露美丽的脸从阳台往下俯视,同时把 tomato 念得如此让人销魂。这些,都是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纽约公寓里的故事。 《辣手摧花》是我看过最多遍的希区柯克电影,只因为它发生在安静、安静极了的美国小镇。电影的场景是上世纪40年代美国小镇的典型家庭,父亲是银行职员,兢兢业业地养活着一家人;母亲是家庭妇女,心满意足地在厨房里忙碌;三个可爱的孩子。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有一所房子,两层楼,楼下是厨房和客厅,楼上是三间卧室。这所可爱的房子有一个回廊,在夏夜里,坐在回廊的摇椅上喝茶,凉风吹来花香,四周安静得听得见虫鸣;女孩从二楼卧室的窗户探出头来,俯身与来和她相会的男孩轻声交谈着。这是我梦中的场景。无论人生多么难以预测,而我可以预测到的是,我今生不会拥有这样的房子、这样的回廊,还有这样向上提就可以打开并伸出头去的白色的窗户。这样静谧的时光、不需要考虑太多的时光、有大把时间可以慢慢挥霍的时光,留给下辈子吧!今生,我已经错过了这种人生轨迹的初始条件。 二 《怪尸案》( Trouble with Harry )是最不希区柯克的一部希区柯克电影。这一次,希区柯克很特别地,将场景移到了美国乡下。这是我看过的电影中场景最为美丽的一部。影片开始,就是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绿草茵茵的山坡,叶子正在逐渐变黄变红的树,让人心旷神怡的蓝天白云,还有不急不徐地吹着的风。大片的田野表明了这是乡下的风光。然后就是田野边稀疏的一幢一幢的白色房子。这些房子与我描写过的美国小镇的房子的区别是,它们有着更大的回廊,而且只有一层,奢侈地铺展开去。房子的旁边,是我非常喜爱的矮矮的白色木栅栏,栅栏里应该是花园吧,或许圈着几头牛羊?在如此美丽的天气和风景下,依然是希区柯克式的悬疑,出现了一具尸体。而这部电影被称为最不希区柯克的电影的原因,除了场景搬到了乡下以外,还有就是围绕这具尸体展开的令人无比轻松的故事。这具尸体最终成就了两对爱情,所以,这是难得的一部希区柯克的喜剧片,整部影片展现的就是美丽的风景,悠闲的乡间生活,以及人们的美好心灵。 这部电影让我欣赏了一遍又一遍的场景,是老小姐邀请老船长到她家里喝下午茶的情景。那个美丽的下午,他们坐在大大的回廊里,房子外面就是绿茵茵的田野、叶子红黄斑驳的秋天的树,还有那圈矮矮的白色栅栏。桌上是她做的蓝莓松饼,蓝莓是山上的矮树丛里摘的,咖啡,应该很香吧,她用特地买的一个男人用的handsome mug给他盛咖啡。我真想陪他们坐在那回廊的栏杆上,也给我一杯咖啡和一个蓝莓松饼吧!秋天的美国乡下的风,就这样吹过来,我们忘记了尸体,忘记了这是希区柯克的悬疑电影。可是,毕竟还是有一具尸体,不是吗?嘘,严肃点,谋杀呢! 《 鸟》( The birds )的场景,是加州的一个海湾小镇,这部影片以一个浪漫的爱情作为引子,但所表现的,并不是爱情,而是一次诡异的群鸟袭击人的事件。依然是一对优雅的男女主角,相识于 San Francisco 的一家小鸟商店,一见钟情的浪漫开始。富家女提着一对鹦鹉,追到了男主人公的家——旧金山以北60英里的一个海湾小镇。电影展示了小镇的景色:似乎有点湿漉漉的街道,兼卖杂货的邮局,一个人们聚在一起喝酒闲聊的小饭馆,还有一个小小的干净的学校。男主人公的家在一个海湾上,两棵大树下的一个白色房子,房子的后门,可以通到海边。影片里还有一个女教师,曾经是这个男主人公的恋人,为了他从 San Francisco 来到这个小镇,成了这个海湾小学校的教师。后来,他们分开了,他在 San Francisco 当他的律师,每个周末回到小镇,而她孤独地住在学校旁一个白色的小房子里。通往前门的小径两旁,是一个小小的花园,被我喜爱的木栅栏围着。她在这个小花园里 kill the time 。由于爱情的离去,原本会很缠绵很热烈很忙的生活,突然就变得空白,有了大段大段的时间。她一个人在这个房子里住着,夜里在想些什么呢?那个男人近在咫尺,他们已没有拥抱的理由,而她依然爱着他。她不肯远离,就这样孤独地守候着他,直到看到另一个女人来与这个男人相爱,直到最终,她为了保护学校的孩子,被群鸟啄死。这是怎样孤独且凄凉的一个女人,还有她住的那个小小的白色房子。 这样典型的美国海湾小镇的景色,并没有很特别的场景。而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我如此痴迷那些干净的、雅致的、有着一个小花园的白色的房子?在北卡,我每天从我的 one-bedroom 的公寓沿着一条林间小路走到办公室,总要经过一幢这样的房子。这个房子的前院和后院,都是一小片松树林。住在这个房子里的,是一对年老的夫妇。因为我每天经过这里,而他们也每天要在屋前清扫落叶。他们告诉我,从结婚到老,他们在这个没有邻居的房子里生活了52年,他们说,那些松树,都是盖房子的时候种的,如今,比老人长得高多了,而他们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清扫这些树叶。这就是美国人的生活,如此宁静,如此寂寞。 终于,我要写到这部希区柯克最经典的电影了,《迷魂记》( Vertigo )。这部电影包含了谋杀、精神操纵、以及爱情,从头到尾弥漫着让人喘不过气的迷眩氛围。电影的场景,是 San Francisco 。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电影,能展示这么多 San Francisco 的建筑、街景、金门桥、以及海湾。在《迷魂记》里,50年代末的 San Francisco ,干净的、不停地上坡下坡的街道,已经非常繁荣。这部电影展示的公寓,似乎和我描写过的纽约的公寓不尽相同,纽约的公寓更加典雅,而这个城市的公寓,比较现代。男主人公的公寓门外,有一个小小的阳台,阳台的铁栅栏上,竟然用铁丝雕出了中国字“囍”。 San Francisco 的公寓,我不喜欢,窗外过于噪杂的早期现代化城市的声音,室内也没有摆满我喜爱的华丽的家俱。但是那些高低起伏的,通向旧金山湾的街道,太美了。 我没有进过 San Francisco ,4年前我曾在这个城市的机场停留了9小时。飞机到达这个城市的上空,我看到地面上整齐的白色建筑,以及海湾,美得让人无法呼吸。在等待转机的时间里,我没有出机场,我只站在机场的玻璃门前向外张望这个我梦里都向往的城市,我看到了眩目的阳光,毫无遮拦地照耀。 我想,我会找一个机会去这个城市,我想亲眼看看, San Francisco 的街道,是否真的是不停地上坡下坡、起起伏伏;而那些现代化公寓的阳台上,是否还雕着中国的“囍”。 Roch Voisine, 《 San Francisco 》 If you'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 Be sure to wear some flowers in your hair If you'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 You're gonna meet some gentle people there
10778 次阅读|24 个评论
想起老电影<追捕>
热度 9 shiganghe 2012-2-12 16:27
我们上中学时,刚有些外国电影.其中有个日本电影叫追捕,那时的大片了.第一次见识高仓健的硬汉形象.被陷害的检察官,差点被自杀.有句台词至今难忘:'作为检察官,犯下如此罪行,真是追悔莫及.因此,我杜丘东人决定就此结束我的生命'.不知为什么突然想到这事,有趣.
个人分类: 随感|3256 次阅读|22 个评论
老电影片头
huailu49 2011-10-17 08:49
个人分类: 音像资料|3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钱是关键
热度 1 caojx 2011-8-5 22:52
老电影《总统班底》( All the President's Men ;又译水门事件)中有一句台词“钱是关键( Money is the key ) ”, 正是深喉的这一提醒,使得《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通过调查钱的来去最终得以揭开水门窃案背后的惊天阴谋。今天偶然想起这句话,顿悟,很多事情很多时候“钱都是关键” 搞发明创造是为了钱 办企业是为了钱, 发动战争也是为了钱 行贿受贿是因为钱 权钱交易是因为钱 杀人劫货也是因为钱 起早贪黑工作是为了钱 引进人才靠的是钱 人才愿意来也是因为钱 建高铁是为了钱, 高铁出事也是因为钱 出了事摆平用的还是钱 钱是一切美景的基础,也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钱来钱去是破解水门窃案的关键,也是破解很多费解或不费解谜团的 关键。 钱是关键!关键是钱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2866 次阅读|1 个评论
理想和现实距离有多远——旧片重温之(1)《桃李劫》1934
热度 3 caoxiaojing 2011-5-4 23:18
理想和现实距离有多远——旧片重温之(1)《桃李劫》1934
今天是青年节,电视正在播放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汇演“五月的鲜花”演唱会,其中有一首广为传唱的老电影插曲《毕业歌》,它出自 1934 年的电影《桃李劫》。 图片说明(均来自网上):1、导演应云卫 2、剧照:建平和 丽琳(袁牧之、陈波儿饰) 3、词作者田汉 4、曲作者聂耳 《桃李劫》是中国电通影片公司于 1934 年摄制,由当时年轻的具有“千面人”之称的才子袁牧之编剧与主演的一部现实主义电影力作,在声音元素的运用方面也处于当时电影的前卫地位。 在中国电影史和中国经典电影欣赏的课堂上给现在的年轻学生们观看《桃李劫》,真正是“隔世”的感觉。相对于现在学生们思想的开放、现代和注重个体与享乐,电影中的建平夫妇真是傻得可以、倔得出奇,当然最终也就惨得必然。 影片通过对陶建平夫妇毕业后生活遭遇的真实、细腻表现,深刻揭示了胸怀纯洁理想、真诚、无私的青年学子,是如何不同流合污、与现实抗争,最终而被无情、腐败之现实毁灭、吞没的人生悲剧。 现在的学生们自打小就在学校里学会了唱《桃李劫》中由聂耳谱曲的《毕业歌》,唱起来让年轻、勃发的心灵感觉是那么意气昂扬、势不可挡:“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然而看完影片,大概感觉就不大一样了;我自己也是自打小就会唱,可是人到中年,再一次反观《桃李劫》中的莘莘学子,不由得涕泪沾襟。 单纯的传唱,我们的感觉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然而建平、丽琳年轻的生命被社会吞没了,甚至悄无生息,没有引起任何的涟漪和波纹。尤其是在影片中, 编导让《毕业歌》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大家毕业的典礼上 ,老校长和大家依依惜别、勉励同学,大家集体激昂欢快而唱;而 第二次,是在影片的末尾 :老校长去狱中探望,听完建平的讲述后哀恸万分,目送着建平被押出去执行枪决。此时校长手中的照片,随着枪响飘落到地上,那是学生时代西装革履、风华正茂的建平,面带青春的微笑和憧憬……画外音响起,还是那首《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这歌声与枪声、画面共同构成了多重关系和含义, 呈现出画面饱满和犀利的内在张力,具有极强的反讽和悲凉意味,可谓是声画结合的绝佳范例。 建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主要体现为 —— 不惟金钱是图,不出卖自己的良心,力图在工作中保有善良、正直、坦诚的人格;丽琳作为一个年轻的女性,她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也同样具有普遍意义 —— 她善良、纯洁,爱自己清贫、正直的丈夫,力图勤勤恳恳、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吃饭,不愿沦为掌有职权的男人的花瓶和金丝鸟。 然而他们的努力和挣扎都失败了,不但纯洁的理想惨遭破灭;就连最低程度的生活都出了问题,最终丽琳重病惨死、建平被判死刑,而他们的孩子被送进了育婴堂,成了可怜的孤儿。 《桃李劫》没有空洞的说教,它把对腐败现实的揭露建立在真实、可感的具体细节和生活情景的建构之上;尤其是开头和结尾以老校长的探视和悲叹作为首尾呼应,更具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力: 今昔对比,人世沧桑,社会磨难,青春理想,年轻生命之脆弱、卑微与陨灭,令人悲从中来。现实和理想距离有多远?! 从 20 世纪 30 年代旧中国的大都市上海,到现在一片消费大潮、享乐氛围的当代中国,中国的社会和人事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革新和进步。 然而你有没有在社会外在流变、延续、发展的宏大进程之中,把握到一些卑微、个体的生命永远都无法把握、改变和抗拒的宿命和泥潭?尤其是当一个卑微的个体试图保有和坚守自己所谓的纯洁、良知和本性的时候,是否敌得住强大的不为自己所掌控的外力和物欲的挤压、同化和吞噬? 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总是巨大的。怀抱纯真理想的学子,步入复杂、犹如巨大染缸般的社会,变还是不变,坚守还是妥协,往往是不由自主的。 如何坚守自己的良心和人格?如何在充满艰辛和坎坷的人间悟得生命的智慧和真谛?如何在理想和现实必然的差距之间用一生的时间与精力校准一个适度的、无限接近理想和完美的“渐进线”,也许就是青年学子们步入社会以后第一个要、且一直要不停面对和回答的心灵拷问和自我探寻……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桃李劫》具有永久的人文意义和价值。 附录 1 : 《毕业歌》歌词(田汉词,聂耳曲)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 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拼死在疆场, 而不愿做奴隶青云直上……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 ,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 巨浪 , 巨浪 , 不断地增涨 ! 同学们 ! 同学们 ! 快拿出力量 ,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 附录 2 :《桃李劫》基本剧情简介 本片用倒叙的方法,通过老校长探监时对学生陶建平的回忆 及建平自己的追叙,展现了主人 公 满怀理想、走向社会,却不断碰壁、最终身陷囹圄、被判死 刑、妻死子散的悲惨人生结局。 陶建平和黎丽琳从小青梅竹马,同时也是志同道合的有志青年和恋人。他们从学校毕业后,抱着“为母校争光,为社会谋福利”的理想走入社会。然而他们对社会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很快被无情残酷的社会现实击得粉碎。 建平先到了一家轮船公司做事,因不愿昧着良心发不义之财,最终只好以辞职收场。为了寻找新工作,他四处奔走,仍然一无所获。看到丈夫的疲于奔命与内心痛苦,体贴的丽琳打算出去找工作替丈夫分忧。她很快就被一家贸易公司录用,但很快就陷入麻烦,原来该公司经理雇佣她,是有着对漂亮的她的非分之想的;丽琳无可奈何地小心维持着与经理的关系。一次,经理谎称让丽琳和他去饭店办事,企图不轨,被丽琳痛斥并扇了一击耳光,丽琳的工作自然也丢了。 为了维持生计,建平去造船厂做苦工。他们有了孩子,除了身为父母的喜悦外,他们更多的是忧愁。黎琳产后身体虚弱,又在提水上楼时忽然晕倒跌伤。为了救治重伤的妻子,建平恳求工头借用一笔钱,但工头不肯,被迫无奈的他偷了工头抽屉里的钱。可当他拿着钱去请医生时,妻子已经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去了。建平无力抚养婴儿,在大雨滂沱的夜晚将啼哭的孩子送进了育婴堂。当承受着妻亡子离之痛、快要崩溃的建平回到一无所有的房子时,等待他的却是工头和巡捕的手铐。建平试图逃跑,在搏斗的过程中,他误伤、打死了穷凶极恶的工头,最终他没能逃跑,并在法庭上被判了死刑。 老校长听完建平的讲述后哀惋万分,目送着建平被押出去执行枪决。校长手中的照片,随着枪响也落到了地上,那是学生时代风华正茂的建平,面带微笑和憧憬……画外音响起,那是校长曾经教学生们唱的“毕业歌”……
个人分类: 影史、影视杂谈|2694 次阅读|4 个评论
嵌刻在记忆深处的老电影台词
热度 11 Wuyishan 2011-4-27 07:10
嵌刻在记忆深处的老电影台词 武夷山 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很多台词都嵌刻在记忆深处,永不磨灭。稍微举几个例子。 看科教片《中国猿人》(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1959 )后,除了记住几个术语“切削器”、“砍斫器”(猿人制造的原始工具)外,永远能记住的是男解说员用浑厚的嗓音念出的台词: 时光像流水一样,五十万年过去了! 对于一个孩子,这句话的震撼力同孔夫子吟出“逝者如斯”之时感受到的精神震撼应该差不多吧。 阿尔巴尼亚故事片《宁死不屈》( 1967 年拍摄)中,大学生们拿当时占领了阿尔巴尼亚的意大利法西斯军队的最高首领墨索里尼开玩笑,一位学生装成墨索里尼的姿态,嚷嚷说: 墨索里尼,总是有理,现在有理,而且,永远有理! 对这几句话印象深,是因为几十年来,在不同单位经常碰到这样的领导,他们永远有理。 阿尔巴尼亚故事片《宁死不屈》的女主人公米拉,穿梭于不同的商店,在每家店铺只买三米红缎,然后用缝纫机将这些红缎料缝连起来,成为长长的一面红旗,再将红旗从居民楼高层窗口垂悬下来。 在每家店铺里,她说:“我要三公尺红缎”。 店家量好缎料后,她问:“多少钱?” 答:“二十七法郎。” 在这里,配音演员刘广宁将“多少钱”念成类似“夺烧钱”的样子,“烧”念得很短促,如轻声。我觉得很有意思。我对汉语和外语语音的兴趣大概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萌发起来的。 (待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231 次阅读|25 个评论
神秘的阿丽娜
suqing1961 2007-7-14 16:50
熟悉老电影的人都知道,阿丽娜这个词来自上个世纪 70 年代初在我国放映的一部朝鲜影片 《看不见的战线》。 这是一部很精彩的反特故事片,讲述了北朝鲜安全部门的侦察员与敌特斗智斗勇,终于使暗藏多年的女特务 和外号叫老狐狸的特务头子原形毕露(这也是那时朝鲜的一部著名反特故事片名)并捉拿归案 的故事。 影片中有一段这两位男女特务大街上接头的镜头,两人之间于是留下了这样一段互对暗号的经典对白: 你拿的什么书? 歌曲集。 什么歌曲? 阿丽娜。 我看这部黑白电影时还只有十几岁,当时想朝鲜也是外国,对特务们在接头时把一部外国名字的歌曲集作为接头的暗号并没有觉得什么奇怪。到了上大学后,开始觉得有点不大对劲:阿丽娜怎么也不像是朝鲜语的译音,倒更像是一个西洋味的名字。《看不见的战线》里的事应该是发生在上个世纪的 60 年代初,那个年代的朝鲜,政治空气只会比中国同期更左,两个狗特务怎敢在光天化日之下、人群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用一个洋味儿十足的歌曲名来接头呢? 这就好比在文革时期的中国,如果有谁拿着一本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在热闹的大街上毫无顾忌地说出书名来找人接头、对暗号,那不是找死吗? 看来阿丽娜还真的很神秘,至少它不是我自认为的西洋歌曲名。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5 年前朝鲜艺术代表团在北京举行《阿里郎》艺术公演说明会。这部由十几万人演出的《阿里郎》大型歌舞,据说是朝鲜人民专门为了欢庆金日成90岁诞辰和金正日60岁生日向世界各国人民奉献的艺术杰作。 这篇文章帮助我破解了神秘的阿丽娜。 阿丽娜, 阿里郎,读音非常接近,看来两者就是一码事。 有关《阿里郎》的产生在朝鲜有着很多的民间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里郎与圣妇》的传说。 在朝鲜的李朝中叶,一位名叫里郎的小伙子和一位叫圣妇的姑娘参加了反抗地主的暴动,暴动失败后,两人躲进了一座名叫水落山的深山里过上了与世隔绝但却很浪漫、幸福的生活。一天,里郎决定要为冤死的村民报仇血恨,他越过山岭走向战场。圣妇每当思念情人时,就唱起了这首《阿里郎》。 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哟! 翻越阿里郎山岭, 弃我而走的丈夫, 走不到十里路, 就会生脚病。 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哟! 翻越阿里郎山岭, 天上有很多星星, 我们的心里有很多梦。 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哟! 翻越阿里郎山岭, 阿里郎山岭有 12个山岭, 云儿,人儿,慢慢走。 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哟! 翻越阿里郎山岭, 远远的那座山就是白头山, 寒冬腊月也能开花。 这首充满 期盼之情的歌曲,后来就成了朝鲜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谣而流传至今。 因此,阿丽娜应该就是 阿里郎。    一定是那时的电影工作者翻译时没有弄清楚阿丽娜和 阿里郎两 者之间的关系,所以译出了一个让人满腹狐疑的 阿丽娜。   阿丽娜如果就是 阿里郎,那么那两个狗特务在 光天化日之下、人群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用阿里郎这个家喻户晓的正统民谣曲名接头、对暗号,那就再正常不过了。 这就好像文革时期如果两个人手拿着红宝书,说着老三篇的名字接头、对暗号一样正常、自然。
个人分类: 信笔涂鸦|6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5: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