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比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防火门“关”不住火灾
热度 1 dfedhw 2019-2-4 10:46
在一则关于某酒店火灾事故的原因分析中说到:由于常闭式防火门被人为采用灭火器箱挡住,使其处于敞开状态,火灾烟气由此迅速充满走廊,导致多人中毒死亡。因而得出结论:不要小看了一扇门,它可能关系到多条人命,所以防火门及相关培训很重要。 在以往其它的火灾事故分析中,也曾经有人提到:如果能够在起火部位附近提前安装一只火灾报警器,应该可救人一命,言外之意:区区几十块钱的报警器为何还会有人弃之不用? 然而,建筑中随机可能起火的部位成千上万,那么“这一只”报警器究竟该装在哪里?即便只考虑风险较高的区域,也无异于海量,火灾又不常有,几年下来,大部分基本上趋于报废,火灾防控设施的总体成本问题无法回避。 再回到防火门的问题中来,无论常开式还是常闭式防火门, 首先它是一道“门” ,它的主要功能是供人员通行,频繁的开关与期望中的防火门状态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几年时间下来,风平浪静中,估计许多人都会忽略这扇厚重的门到底该关还是该开。 为什么会有人拿灭火器箱去挡住防火门?必然有他当时的考虑,无非就是方便通行,尤其是替老年人考虑,在正常的状态下,这种行为自有它的“道理”,只不过在起火的状态下,这种行为就“变”成了违规行为, 日常生活图方便与防火安全问题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 。 现实生活中会遇到无数防火门,伴之以极小概率的火灾事件,在漫长的时间段里,谁人能够随时精确控制住某一扇门的正确开闭状态?对人员在遭遇火灾的惊恐状态下还能保持清醒更是不敢奢求。恰好遇到一扇门关闭,也许能在一定时间上阻挡烟雾扩散,然而如果起火时偏偏处于错误的状态,也不该只揪住这一点不放,人毕竟不是“机器”,不可能每个人随时都依照规程“循规蹈矩”。 尽管也许火灾损失惨重,依然不该将其原因仅仅归结为一道“门”,因为除了一扇门的“错误”,还可以归咎于一台老化设备,一只报警器,一次巡检维护不到位,一具灭火器材失效,一些胡乱堆积的杂物,一项看似不经意的误操作……当事人面对这样的追责也有口难辩,真实的火场中,会有许多个类似 的不确定因素引发火情并导致损失扩大,然而, 防火门终究不过是火灾防控链条环节中诸多不确定的措施之一 。 倘若过于强调防火门的作用,难免带有“幸存者偏差”的视角,只看到一起火灾筛选之后的结果,并未追溯和意识到火灾之前的状况,以点带面的同时还可能给后人形成一种错觉和误导:造成严重后果仅仅只是一扇门的原因,往后多加注意即可,从而忽略整个火灾问题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诚然,我们应该看到防火门之类的防控措施发挥正面积极作用的那部分比例,但同时更应注意和分析防火门“失效”的那部分比例,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实存在增大其确定性的可能?如无可能,相关的讨论及要求则失去意义,更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于此。 安全防护与事故代价的权衡
2160 次阅读|2 个评论
衡量火灾趋势向好的指标
dfedhw 2018-8-17 14:08
每年的火灾统计报告中,常会出现类似的表述:“全国共接报火灾31.2万起,亡1582人,伤1065人,直接财产损失37.2亿元,与去年相比,四项数字均有下降。”所谓数字均有所下降,却未必能真实体现出火灾控制水平的提高。 每年的火灾损失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火灾的起数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其次受到人为因素、管理因素、技术因素的影响,无形中还会受到诸如气候、经济、历史、文化、安全投入的影响,不可避免的还有一些运气成分。 所以,绝对数值的同比下降,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出社会对火灾整体防控能力的稳步提高,更多的时候,可能仅仅是在“靠天吃饭”。 历年来为了有效应对火灾,减少人员财产伤亡,社会进行了大量投入:全员消防教育 宣传、 培训演练、防灾减灾投入、新技术应用、微型消防站普及、应急救援,体系制度建设,包括事故追责、火灾调查、火灾保险业务等。 将所有统计中的火灾按燃烧持续时间进行区段划分,通过前后对比,只有当持续时间短的区域所占比例有所增加,持续时间长的部分比例得以压缩,才能说明火灾防控能力处于逐年稳步提升,过去的一切投入 被视为方向正确、行之有效。(例如下图) 左图中“火灾扑救战斗耗时情况”如果用以描述火灾损失并不准确,时间统计应当从实际起火开始计时,同时包含灭火之前的各种耗时,这样才能更加全面 真实 地反映出每一起火灾所造成的损失及破坏程度。 这样,无论统计数据是一千例,还是一万例,只要样本来源真实有效,都可以更加 客观 地反映出样本来源地的火灾防控水平变化。这样的比例变化同时意味着火灾平均持续时间的缩短,背后自然是人员财产损失的有效缩减。 衡量指标的明确,便于认清差距与不足,从而更好地把握与调整努力方向。 2016全国火灾统计
2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在雪域高原工作的医疗队其女性比例逐渐增高?
热度 1 rongqiaohe 2018-8-16 10:03
前两天我发表了题为《 一支活跃在青藏高原的医疗队》的博文, 介绍了在冯平领导下的 “ 藏中联网工程现场医院 ” ,以及他们为世界屋脊上,电力工程人员健康进行保障的情况。 有读者发现,与以前很少见到援藏的女性相比,在这支医疗队里,年轻女性占的比例相对较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9868-1129113.html )。 关于读者提出的问题,我也有同感,就此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 1 ) 1982 年,本人从医学院医疗系毕业,也参加了援藏,到高原上去当医生。那个时候,从内地到青藏高原工作的人,几乎看不见女性的影子。原因很简单,在我们 77 、 78 级医疗系学生中,男生的比例还是较高的。所以,那个时候,能够 去高寒、危险、艰苦、极端环境地区工作的任务,几乎全部被男性包揽 。 ( 2 )随着时间推移,医科大学招收女生的比例愈来愈高。我每年在首都医科大学招研究生,复式的时候,考生与复式委员会见面。结果前来复式的几乎全部是女生,男生非常少见。 ( 3 )医疗系女生越来越多,护理系就更不用说了,男生的影子都难以看见。那么,为什么在雪域高原上工作的女生越来越多?原因就很明显了,那就是毕业男生少了。 面对高寒、危险、艰苦、极端的工作任务,就只能让我们 的 年 轻女同胞迎难而上了 。 ( 4 )最近看到一则消息, 东京医科大学 “ 人为篡改入学考试成绩 ” ,为的是将女生录取人数限制在较低水平。 他们 “ 篡改入学考试成绩,只为降低女生录取比例 ” 。 东京医科大学的招生丑闻被曝光,震惊日本社会。事发后,东京医科大学理事长和校长双双辞职。 ( https://www.toutiao.com/a6586211480767562248/ ) 我在雪域高原工作过两年,面对高寒、危险的条件,的确不太适合女生。如何吸引更多的男生,并且要考上医科大学,也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但是,日本东京医科大学通过故意降低女生考试成绩,来多招收男生的做法,太不公平,是决不可取的。 在文章的最后,让我向所有坚持在雪域高原工作的医疗工作者,表示尊重,并向他们致敬!
个人分类: 浅谈|1121 次阅读|2 个评论
再说下行为与物态引起的事故数量比例
热度 1 Greg66 2016-9-11 18:28
再说下行为与物态引起的事故数量比例 杜邦、NSC、海因里希等说的“96%、90%、88%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其余事故是由不安全物态引起的”,应该是就事故的直接原因而言的。要从根本上说,没准所有事故都与人的行为有关,当然,前提是得妥善定义事故、也得妥善定义行为。 有观点认为很多事故主要是由“管理原因”造成的而不是员工个人行为原因造成的,也有人认为事故是由“工业布局”造成的、“设计原因”造成的、“技术原因”造成的等等。这都没什么不对,问题在于,这些提到的原因都是“组合原因”,不分解开来一是弄不清楚,二是无法解决。如果将他们分解详细,其实最后会归结为不安全物态、不安全行为(一次性和习惯性的)、组织行为以及外部行为,这样就比较清楚了,人们既不会反对海因里希他们的观点、也不会反对“管理原因”等其他原因提法了,都被组织行为、个人行为、物态包括在内了(外部行为在另外组织中分析),当然也就不会反对责备一线员工和不责备一线员工了。 到目前为止我认为,用事故致因模型 (比如24Model) 将事故的原因都能分析清楚。但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清楚事故原因不等于事故过程的相关者有责任,无责任也不等于事故今后不能预防(尽管以前不能预防)。所以,事故原因分析、责任划分、预防对策,尽管有较多内容相同,但也有不少内容不同,不是完全等同的。 有些事故是所有过程的参与人员限于知识水平都没有认识到而发生的,此时就不能认为谁有责任,“不知者不怪”这句话,还需接受。但如此类事故发生过,再不认识到,那就“不应该”了,“不应该”实际 就是有责任了。
个人分类: 3|5585 次阅读|2 个评论
女性科学家在科研中的比例
lincystar 2015-8-14 16:40
来自: http://journals.ametsoc.org/doi/full/10.1175/BAMS-D-12-00215.1 David MacPhee and Silvia Sara Canetto, 2015: Women in Academic Atmospheric Sciences. Bull. Amer. Meteor. Soc. , 96 , 59–67. doi: http://dx.doi.org/10.1175/BAMS-D-12-00215.1 A survey of U.S. atmospheric sciences doctoral programs finds that women are underrepresented among its faculty (17%) as well as among individuals who, having completed the doctorate, pursue academic careers (20%). 女性全面参与STEM具有重要意义: The full participation of women in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STEM) fields is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as critical to STEM’s vitality and creativity. “With a more diverse workfor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ducts, services, and solutions are likely to be better designed and more likely to represent all users”state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Women (AAUW; Hill et al. 2010 , p. 3). According to Chubin and Malcom (2008) , Sooner or later, a White male science . . . graduate will sue his alma mater — not because he was denied admission to a special program, but because his education in a homogenous environment left him ill equipped to function in his chosen career, . . . a diverse team to satisfy a diverse client market.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STEM fields is also an issue of social justice ( Byars-Winston and Canetto 2011 ) because STEM occupations have median earnings above the national average ( Terrell 2007 ). Engaging more women in STEM occupations has the potential to reduce the income gap between women and men.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基础研究占R&D经费的比例”的周期
热度 3 zlyang 2015-8-7 16:05
“我国 基础研究占RD经费 的比例”的周期 (1) (2) (3) 有大约 3.5, 12.0 年的周 期。 “这 些周期都聚合在8年、21年、32年和55年周 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86558.html 44篇文献,相差165年,涉及这么多变量,同类相比怎么实现?看起来很难的样子 博主回复(2013-5-5 07:02) : Metaanalysis,恰恰要超越通常 的“同类相比”。 相关链接: 刘立,2015-08-06, 我国基础研究占RD经费的比例已形 成“规律”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910965.html 2015-08-06 ,“美国 科 技慈善史上10件 大 事”的 周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10991.html 2015-03-17, “文献计量学发展大事”的周 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75006.html 2015-6-25, “科研影响力测度大事记”的周 期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00533.html 2015-03-27,人类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已经转移到中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77769.html 武夷山,2013-05-04,社会经济变量的周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86558.html 2013-05-04,满足武夷山老师好奇心的一幅图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686669.html
3809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公布全国高校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
redtree 2015-7-14 21:14
教育部公布全国高校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 来源:教育部 发布时间:2015/7/14 16:23:35 普通高校教师学历层次继续提高。2013年,普通高校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为64.4%,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普通本科院校为74.5%,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高职(专科)院校为40.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原标题:2012-2013年全国高校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
个人分类: 教育|12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上三种人的比例和社会稳定的关系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4-6-4 04:18
社会上三种人的比例和社会稳定的关系 蒋继平 2014 年 6 月 3 日 最近有一位读者在我的博文中开了一个政治玩笑,我以生活现实的例子作了一个回复。 现将这个评论和回复复制如下: perry20008 2014-6-2 15:18 蒋继平同志,你生活糜烂,竟然开宝马,晒海滩。你还是一个科学家吗?习主席在反四风,你是要对着干?你心里还有没有天朝? 博主回复 (2014-6-3 07:50) : 我借此告许您, 我上个星期四早晨 5 点多就起床, 开车两个多小时到达田间, 在田间一直工作了将近 8 个多小时, 中饭是自己带的三明治,到下午三点多的时候, 我身上的衬衣全部湿透,灰色的衬衣已经变成白色的了,全部是盐癍。这就是生活, 生活需要奋斗, 也需要享受。 只知道奋斗, 不能享受生活的人是苦命人, 只知道享受, 不努力付出的人是奇生虫, 只有通过自己努力, 同时懂得适当享受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 您说对不对? ] 这个评论和我的回复使我想到了世界上的不同人生态度和人生命运, 引起了我进一步思考和写作的冲动, 现在以此博文表达我的想法。 从如何面对人生的态度和人生命运的结局方面, 我将社会上的人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类人, 一天到晚辛勤劳作,但是, 几乎终生贫穷, 连温饱的日子也很少。 这类人属于命中注定的苦命人。 第二类人, 个人勤奋努力, 日子越过越好, 在经济上达到一定的水平后, 懂得挣钱和消费的平衡, 也就是既积极努力地创造财富, 也适当地提高消费享受的程度。这类人属于劳而有得, 享受人生的幸福人。 第三类人, 自己不劳而获,或者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大量获取财富, 整天过着奢侈的生活, 贪图享受, 好逸恶劳。 这类人属于社会的寄生虫。 这三类人在社会上的比例对社会的稳定起着重大的影响。 当第一类人和第三类人的比例很高时, 社会就会出现很不稳定的状况。 要是第二类人在这个社会中占着绝大多数, 而第一类人和第三类人是绝对的极少数,那么, 这个社会应该是比较稳定的。 因而, 明智的执政者应该尽力为社会创造一个环境, 就是让第二类人有适宜的发展环境, 而要坚决消除第三类人赖以滋生的土壤和尽量改善第一类人的处境。 我注意到, 目前中国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是朝着这个目标设计的。 铁拳反腐就是为了消灭社会的寄生虫, 提倡消费, 增强内需, 就是鼓励第二类人群的增长, 为第二类人创造享受生活的适宜环境。保护私人产权就是确保第二类人劳有所得。 提高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差异就是改善第一类人的处境。 在这样的政策措施下, 中国社会正在走向繁荣稳定的未来。 当然, 在前进的道路上总是会有阻力, 不过, 遇到阻力并不可怕, 只要上下一心, 众志成城, 一定可以到达预定的目标的。 我个人的期望是, 高层领导要真正地痛下决心, 说到做到, 以身作则, 并真正地依靠人才。 这种人才不但是理论的制定者, 更是这种理论的坚定执行者, 而不是嘴上说一套, 实际另一套的伪君子。 说实话, 即使被一些国人认为的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领导人也深深懂得我以上说的这个关系。 所以, 他们在各种场合表达的信息和方略都是为愿意劳动的人提供机会, 并为保证他们的劳动成果获得合理的报酬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 这也是今日美国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基础。
个人分类: 社会体制|1988 次阅读|3 个评论
研究生中女生大大超过男生数内含着什么?
热度 28 lin602 2013-10-26 08:05
现在研究生中女生人数已经大大超过男生了,大部分专业已经如此,少数专业例外。即使我们化工专业,一般是男生为主的现在女生常常是男生的双倍甚至更多。 我们带了十多年研究生,发现对于工科专业及需要做实验的专业,男生的动手能力远远高于女生,男生科研出来的数据与成果要多于女生,特别是做新产品开发,到工厂做中试。优秀的女生有,我只是谈普遍现象。 相对来说,女生更善于形象思维,男生更长于逻辑思维与实验动手。 从我看到的研究生们的工作来说,男生毕业后从事研究生专业比例非常高,而女生延续研究生的专业比例要比男生低不少。 从上大学人数来说,我们大学时期,男生明显要多于女生,现在基本上是一比一了。 理论上来说,本科生中男女比例相近,研究生人数也应该相近才对,甚至应该男生多于女生一点才符合规律。现在女研究生比男生多得多,说明许多男生不再读书,直接工作了。 这现象内含着什么?从教育投资的角度,读研究生的性价比不占优势。 如果读研究生性价比高,男生们会考的。 这样的后果是什么,人才与精英最大群体不在高学历人群中。高校及研究部门没有将最聪明的人才网罗其中。 高校是培养人及科研的地方,理应集中最精英的人才。
7744 次阅读|46 个评论
过去十年德国教授增加16%而女教授数量几近翻番
热度 5 Helmholtz 2013-7-12 22:33
据德国每日时报 Tageszeitung7月12号的报导, 2012年,德国教授总人数达到43800人,相比上年增长900人;这个数字相比10年前升高了约16%。 其中德国女性教授人数更是于去年上升到历史新高,共8900人,女性教授占全体教授人数的比例现已从2002年的12%快速攀升到20%。 但女教授所在学科分布是十分不均匀的: 在语言与文化专业方向的 女教授 比例高达36%,而在艺术类专业方向约占30%;女教授最少的专业方向是工程类学科,仅占10%,而在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专业方向则为14%。 随着学历的上升,科技界女性人数的数量快速下降,为此联邦及州政府在非高校科研机构之中倡导了Kaskade模式,即尽可能按照前一级女性毕业生的数量确定科研岗位,即女性教授职位尽可能向女性博士生的比例看齐。也有少数高校开始实施这个策略。
个人分类: 综合性资料|5523 次阅读|13 个评论
投到教育的钱该怎么花?
热度 1 wangjs04 2012-12-22 22:11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老兄讲的关于花钱的故事。 某高校来了一笔经费,一笔很大的经费,几个亿。把钱分下去,两天时间报一下使用计划,其中一半的经费是买设备。 这么多钱分下去到基层口,每个口也就一台好电镜的钱,二三百万。大的设备不敢买,小的设备买了很多。不管这么说,钱还是有用的,总比没有钱好。 但我有点感慨。国家钱很多,买仪器很大方,但仪器是靠人来操作的,仪器的质量决定不了研究的水平。真正觉得研究水平的是人。而我们的人呢,大部分人的工作并没有多么基础多么高深,至少在我们这地方是这样。大部分的人也没有天天做研究的动力和兴趣,一是由于项目没有那么多,二是因为累死累活也没有必要。其实大家最需要的是银子,是发到手的银子,包括发表文章申请专利评职称评奖等等全部首先都是为了银子,包括校长也是为了银子,只不过校长的银子由特供渠道。 既然为了银子,大家如果拼命干,银子到手就多一点,那大家就干劲大一点。但现实是,你再努力,银子也不会马上到手。况且真正的研究并不是你拼命就一定能出来东西的。其实银子应该保证在没有出来成果之前,干活的人觉得收入还不错。不能东西出来了,赶快往身上贴银子,这时候的银子作用已经小了,因为这个人已经熬过去了,身价高了,这个人就可以跳槽了。 我们身边就是这种现象,都很重视挖人才,却不重视培养人才。长出大树的就那么一点,从国外引进过来的就那么一点,大部分都是在各个岗位上做着很普通很平常的工作,这些人却不被重视。 从个人角度来说,每个人能力大小不同,不能羡慕别人海龟千人等等。只是觉得这种现象有意思。花钱买仪器很大方,提高普通老师待遇很吝啬,至少河南是这样。 今日看一本关于日本的田中耕一的故事,这是一个没有非化学科班出身的本科毕业的技术人员,获得了诺贝尔奖。我们国家一直渴望这个奖,但这种奖必须在有肥沃土壤的条件下,这里不长那里就长。而目前的状况是,引进一棵大树,周边都是贫瘠的土壤,很难有这种偶然中的必然出现。 国家的钱很多,不花白不花。据说跑有些项目要30%-40%左右送给官员,余下的钱再通过其他途径花掉一些,真正用到科研上的不到10%。这就是肥了少数人,肥了可以管项目管设备采购的人,而普通老师是无法得到应该得到的实惠的,可能偶尔会得到一点。 国家的钱再多,也有个花的效率问题。就像一个杠杆一样,拿出一元钱能够启动十元钱的事情,而目前却不是这样。至少像我这样的老师对这种钱是觉得挺可惜的,因为我感觉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重复的,没有创造性的基础研究走不了多远,解决问题的研究又没有多少。真正感兴趣做研究的又没有钱,而钱又不往人身上花只划给买设备。 不知道这种局面还会持续多久。 本博文到周一就关掉了,以后就是这个习惯。
个人分类: 科研体会|126 次阅读|1 个评论
全国多少姓信的?
热度 4 xin 2012-10-26 14:09
本人姓信,不是少数民族。不知道如此好的字,作为姓氏,姓信的人确不是很多。我一直对我们国家姓信的有多少人,心怀好奇。每个月底 26 日,北京小汽车摇号都会如期公布。每次大约公布 2 万人,今年已经公布 10 次,合计约 20 万人,这为我研究姓信的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提供了研究契机。 根据今年北京小汽车摇号结果的名单,截至 10 月份一共中签人数为 200753 人,其中,姓信的 25 人,占总人数的万分之 1.25 ,也就是说 8030 人中就有一个姓信的。我们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总人数为 13.39 亿人,根据这个比例,全国姓信的人口大约有 16.67 万人。 当然,这里面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中签名单.pdf
22549 次阅读|8 个评论
男性需要多少肌肉?
热度 1 sportmuscle 2012-6-30 11:28
男性需要多少肌肉? 史仍飞/文 为了健康,我们需要多少肌肉? 人体的骨骼肌约占40%,平滑肌和心肌约占5~10%左右。人体全身的肌肉共约639块。约由60亿条肌纤维组成,其中最长的肌纤维达60厘米,最短的仅有1毫米左右。 大块肌肉有2000克重,小块的肌肉仅有几克。 一些人问到健美训练达到的那些发达的肌肉对我们的健康更有益处吗? 不同的人对于肌肉量有不同看法,有些人认为当肌肉紧绷的时候能明显感到硬朗线条,松弛的时候不至于下垂就足够了。还有些人认为,对于亚洲人,只要身材匀称,稍微有点肌肉便是好的,不强求八块腹肌; 还有些人认为只要没有啤酒肚就可以接受等 。 男人的肌肉量是他们摄取卡路里的最重要量度指标,从进化的角度来说,通常男性肌肉较女性发达,是因为男人需要打仗和打猎。肌肉发达的男性不但表示他的体能和气力较佳,也代表他能够养活妻儿、保护家园,是一个好靠山。从远古的审美观来看,女性也较受到肌肉健硕的男人吸引。 关于男性的调查发现,很多男性认为自己的肌肉总不够强壮,希望能达到更多的肌肉。女性可能对男性有多少肌肉更有发言权,但女性对那些肌肉发达的健美者并不看好。当今,过分发达的肌肉并不是最重要的,男性在家庭的地位下降,男性也不需要额外的肌肉去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 从健康的角度考虑, 尽管有些人羡慕大块头肌肉,但并不存在肌肉越多越健康的理论。维持发达的肌肉往往相当昂贵,首先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其次要花太多营养 去维持肌肉强健。 力量和营养改善可以提高肌肉质量,但肌肉不可能像脂肪那样无限量地在体内储存。肌肉与脂肪不同的是脂肪不应超过特定标准值,而肌肉量却可以超过标准值。对于那些非常发达的健美运动员,其肌肉比例甚至接近70%。人体最佳状态是体成分的平衡。体成分的平衡意味着身体脂肪和肌肉物质的平衡、身体各个节段(上肢、下肢、躯干等)的生长发育的平衡、细胞液体的平衡等等。我们知道对于成年男性最理想的体脂比例是8%~10%左右,也就是说我们的去脂体重(瘦体重)约占90%左右,但肌肉占瘦体重的最佳比例是多少,也就是最佳的肌肉比例并不清楚。但是,我们不能无条件的说肌肉比脂肪多就好。 因为我们还应考虑健康状态,可是肌肉比例太大,体型太拥挤,就影响行动。而要想灵活,肌肉就不能太多,力量大打折扣。 脂肪比例我们可以通过仪器测量,但肌肉量的测量方法还不是很方便。如果接近70%的肌肉比例时,对很多人已经感到有些恐怖,对本人的健康也不是最有益。 那么男性具有50%~60%的肌肉比例,可能让身材更男性,也更有安全感。国外一些调查显示,很多男性希望能通过力量练习或营养改善,从而获得额外13Kg的肌肉。但这一数据,由于无法知道受访者的体重,也就无法验证合理性。
19868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网博客首页上‘生’‘熟’面孔一比一就‘棒’了
热度 3 lin602 2012-6-23 10:02
现在科学网博客主页上,特别是‘热门博文’,好象‘熟面孔’太多了,生面孔我觉得百分之二十左右。 如果将这个比例不自觉地出现在一比一甚至四、六开,让生面孔经常出现在首页,那就太好了。 许多‘生面孔’博主的博文其实很好的。 我这里讲的‘生面孔’不是指做博主的时间长短,而是不被人们所熟知的博主。有可能他的‘博龄’很长。
4015 次阅读|6 个评论
易被忽视的细节20:经费
dthome9180 2011-3-2 14:24
易被忽视的细节20:经费
在1月科学美国人,2月环球科学中有一个短文,图表科学科学经费化在哪里。 一看,生命科学经费最多,工程学第二,但只有生命科学的1/3强。 过往博客: 【01】十万 ; 【02】稀土 ; 【03】裁判 ; 【04】家长 ; 【05】电脑 ; 【06】诺奖 ; 【07】分裂 ; 【08】外行 【09】日独 ; 【10】法律 ; 【11】科学 ; 【12】告状 ; 【13】足球 ; 【14】日词 ; 【15】中药 ; 【16】老师 【17】午睡 ; 【18】新版 ; 【19】推理 ;
个人分类: 点睛之笔|3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windlight 2010-4-24 00:49
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赵凤光 当时回答网友的答案过了几年,还有一定参考意义 国家规定的是一个范围,具体的比例需要双方协商。各个地方的工商,税务有不同的理解和执行方案,具体需要咨询当地的工商税务乃至科技主管部门。主要以当地政府认可为主。老公司法规定,如超过35%,出资方须承担无限责任。 评估作为第三方一般是受雇于技术出让方,而评估值除了双方(技术提供方与货币投入方)认可的值,评估师也会根据良心和经验给出一个范围。这个评估费由于与评估值是成比例的,所以评估师也会尽量给你高估的,他有多赚钱的目的。但这个评估报告也是一个公开文本和一个法律文件,评估师需要承担必要的法律责任,这个评估值也不是无限大的,评估师会以他所能承受的风险为限。 深圳在国内最早实行这个技术项目入股的办法,现在还在谋划管理入股的操作办法。 具体的评估法,有成本法,未来收益预估法等等,具体合适采用哪种办法评估师会与你讨论的。 如果在没有对方购买的情况下或找到潜在客户的时候,技术拥有方也可以自行评估相关项目价值,这时的评估价值与你最终交易时的价格可以有一定出入,但数量级应该基本一致。笔者这几年来所了解的技术入股情况,评估值低于成交方所认可的时候也遇到过。 简单的说,这个入股的关键在于自身的项目价值的准确评估(数量级的评估)以及对方提供货币的能力,单纯说占多少比例没有什么意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谈判技巧和能力。 问题的另一方面是这个入股比例是决定新公司双方的说话权利,如果技术方比较强势,也可以做大股东,这种公司在深圳也很多。但限于技术方本身的知识机构和商业素质,这类公司的失败率相对较高,即使成功的,也一定是技术方成功转型为企业家。如果没有做好企业家的目标和希望,就不要谋求这个控股股东的位置。科学家与企业家毕竟不是一回事。 企业家和商人总是希望自己能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获,作为技术方要有自己的产权意识和保护意识,注意书面留证等,注意自己的核心技术不被恶意收购。 abai2004 wrote: 制药领域,今后像以研发机构或高校或个人的成果(新药批件或证书)为技术资本入股没有可能了吧,药品注册申请方只能是药品生产单位了(这一点要求只是听说,不知具体来源依据在哪?)。各位的高见呢? 这个传闻应该不实,技术拥有者转让的标的应该是技术,而技术的载体或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know-how(这个不需任何官方确认其是否存在和是否具有价值,就是买卖双方自己的事情,也可以是专利相关的权利,也可以是临床批文,新药证书等等,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不管这个产权初始界定给谁,最后如果是市场经济正常发挥作用的话,那么买卖双方会达成一个与初始产权状态无关的市场均衡,买卖双方会得到一个相对公平的利润分配,而不会是初始产权持有者独得所有利润。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技术提供者不会没有任何所得的去付出自己的劳动的。 我在园子里也转过这么一篇文章,创业企业是高新技术定价的一种方式,在很难直接评价一个技术的价值时,就是技术交易双方一锤子买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能实现时,技术入股或者说技术持有者自己创业,寻找资金供给者而让其不是直接购买技术,而是购买这个技术与人的载体企业的部分股权,对技术提供者和资本家都是一个双赢的事情。 zt 1.【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大漠孤烟001 Posted on: 2006-10-08 22:25 技术项目入股和出资金的各应该占多少比例? 2.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lym730819 Posted on: 2006-10-09 00:27 技术项目入股需要先进行评估,按照评估的价值入股。 3.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40tj Posted on: 2006-10-09 09:08 技术项目入股,哈哈,你是拿不到一分钱的.除非你控制销售或生产两个必须要有一个!!!! 4.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yanguang2136 Posted on: 2006-10-09 09:27 要看承担的风险。 如投资失败,技术承担多少风险,不成功就算了,不损失; 资金是实实在在的,如不成功则全赔进去。 如投资成功,技术和资金都应取的利益。 关键是看技术的成熟程度,只是感觉着有技术不行。 5.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kscommon Posted on: 2006-10-09 09:30 听某MBA说过,技术入股的,所占比例不能超过25%。具体没有查证过。 6.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yanguang2136 Posted on: 2006-10-09 09:38 这年头把技术的价值无限的扩大化了。 我是搞技术的,不值钱。 之所以值钱都是从邓大人开始,把技术逐渐扩大化了。但邓大人的环境条件不存在了,社会前进了。 7.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暗香浮动 Posted on: 2006-10-09 09:47 以前对技术项目入股相对于资金入股有比例限制,映象中应该是30%。但新的《公司法》为鼓励技术创新,现对技术项目入股(已现在统称知识产权)股份比例只要不超过总股本的70%都可以。 不过知识产权部分必须到专业评估事务所进行评估,获得评估报告,按实际评估价值入股即可。 8.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e11011 Posted on: 2006-10-09 10:39 1. 按照新公司法,公司股东货币出资的比例不得低于注册资金的30%,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 2. 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和非专利技术,可以请会计事务所出具评估报告,按照评估值认定出资金额; 3. 不要把技术评估看得过于神秘,会计事务所一般会在评估之前与你沟通,了解你的期望值; 4. 另外,根据财政部、国税总局财税〔2006〕1号文的规定,非货币出资比例高于25%的企业,不能享受所得税减免政策。 9.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dancedream Posted on: 2006-10-09 13:32 上面的分析我补充一点 如果是朋友之间,项目不大,如100万元以内的项目 1、技术入股可以大致根据项目投资总额,回收期,资产回报率等级个关键指标进行评估, 2、一般来说我接触到很多类似的例子是技术股在20%-30%之间,总之技术含量越高,市场潜力越大,所占比重越大,最高可以达到60%; 如果个人与公司之间,或者公司对公司 技术入股除了要针对技术本身进行评估认证,还要对整个合作项目进行很详细的项目可行性分析,高科技的东西,技术入股的比例较大,可以达到30%甚至40%,一般性技术一般在10%-20% 10.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jinwsapa Posted on: 2006-10-10 12:21 技术评估在中国非常不规范,随意性强,形式务虚为主,主要是对付工商税务和政府高新技术企业论证等程。技术评估其实是门艺术,它没有固定的科学公式可循,主要看你对技术的理解和其前景的预测,当然开发周期,专利保护,竞争对手,市场容量,投资风险及回报等因素都对技术和无形资产评估有很大影响,无论请专家还是注册会计师评估一项技术,都会得出不同结果。国内的评估,就看你付多少钱,你愿评多少,就给你多少,这种现象不是少数。 国内常有新药技术转让的拍卖会,把它视为象艺术品古董之类的可拍卖品,实在是中国特色和创举。中标者寥寥无几,即使有也多半是拍脑袋的英明决策者,或内部关联炒作。 11.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bailatu Posted on: 2006-10-11 13:53 我的意思,你可以先对你的技术项目找有关权威部门作一个认定,也就是进行一个风险和以后的利润作出一个评估,最好达到一个双方的认可,这样你再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入股.你最好是事先和对方声明,以销售额的%之几做为你的回报.事利权衡你最好询寻有关法律人事. 12.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chenzhen1840 Posted on: 2006-10-11 14:32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技术入股比例一般不得超过35%。具体价值可以双方商定或由科技部门进行评估认定。 13.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abai2004 Posted on: 2006-10-15 19:48 各回帖中频繁出现规定,到底是什么规定,依据和来源? 14.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windlight Posted on: 2006-10-15 22:56 国家规定的是一个范围,具体的比例需要双方协商。各个地方的工商,税务有不同的理解和执行方案,具体需要咨询当地的工商税务乃至科技主管部门。主要以当地政府认可为主。老公司法规定,如超过35%,出资方须承担无限责任。 评估作为第三方一般是受雇于技术出让方,而评估值除了双方(技术提供方与货币投入方)认可的值,评估师也会根据良心和经验给出一个范围。这个评估费由于与评估值是成比例的,所以评估师也会尽量给你高估的,他有多赚钱的目的。但这个评估报告也是一个公开文本和一个法律文件,评估师需要承担必要的法律责任,这个评估值也不是无限大的,评估师会以他所能承受的风险为限。 深圳在国内最早实行这个技术项目入股的办法,现在还在谋划管理入股的操作办法。 具体的评估法,有成本法,未来收益预估法等等,具体合适采用哪种办法评估师会与你讨论的。 如果在没有对方购买的情况下或找到潜在客户的时候,技术拥有方也可以自行评估相关项目价值,这时的评估价值与你最终交易时的价格可以有一定出入,但数量级应该基本一致。笔者这几年来所了解的技术入股情况,评估值低于成交方所认可的时候也遇到过。 简单的说,这个入股的关键在于自身的项目价值的准确评估(数量级的评估)以及对方提供货币的能力,单纯说占多少比例没有什么意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谈判技巧和能力。 问题的另一方面是这个入股比例是决定新公司双方的说话权利,如果技术方比较强势,也可以做大股东,这种公司在深圳也很多。但限于技术方本身的知识机构和商业素质,这类公司的失败率相对较高,即使成功的,也一定是技术方成功转型为企业家。如果没有做好企业家的目标和希望,就不要谋求这个控股股东的位置。科学家与企业家毕竟不是一回事。 企业家和商人总是希望自己能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获,作为技术方要有自己的产权意识和保护意识,注意书面留证等,注意自己的核心技术不被恶意收购。 15.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windlight Posted on: 2006-10-16 08:54 abai2004 wrote: 各回帖中频繁出现规定,到底是什么规定,依据和来源? http://www.szsti.net/bszn/bslb/200511/t17901.htm 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的认定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6-05-18   业务咨询电话:82099440,82104937(高新一处) 出资入股高新技术成果认定书(附件可以下载) 如何办理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 一、 依据 1、国家科技部、国家工商总局《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若干问题的规定》(国科发政字 326号); 2、《深圳经济特区技术成果入股管理办法》; 3、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决定》(深发 1号); 4、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实施办法》。 二、认定范围   企业在申办(新设)、增资扩股、合作等活动中可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其作价出资金额占注册资本比例20%以内的(包括20%),在当地工商部门直接注册;所占股份超过注册资本20%的,需到市科技和信息局办理认定手续。 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出资金额所占股份一般不超过35%,如合作双方另有约定,从其约定。 高新技术成果作价比例是在一次活动中(新办企业、增资扩股、合作)技术成果所占比例的综合(即:假如有多项成果作价或者多人共有成果作价、多人以各自成果作价等,所有成果的合计占股份的比例)。 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应按出资期限一次性出资到位,不能二次作价入股(如不能在申办企业时以一成果作价入股,扩股时仍以同一成果作价入股)。 三、需要提供的材料 (一)科技成果拥有方对该技术法律状况的证明文件;含:专利证书、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国家颁发)、科技成果登记证书、新植物品种权证书,以及其它能够证明其享有科技成果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的证明文件,并保证对该项技术的财产权可以对抗任何第三方。 (二)企业基本情况说明文件 1、企业营业执照或工商部门发出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和新办企业章程; 2、各方股东的协议文本(原件); 3、出资各方身份证复印件或营业执照复印件及工商企业登记注册信息; 4、实施该高新技术成果具体方案和步骤; 5、合作方中有一方具有国有资产成分的,须出具技术评估报告或国有资产评估报告及其资产评估结果确认书 ; 6、中方科技成果向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出资入股的按照国家关于技术秘密审查规定提交相关文件; 7、科技成果出资比例超过注册资本35%时,提供具有资质的科技中介机构的资产评估报告。 (三)高新技术成果的基本情况说明文件: 1、高新技术成果名称、技术特征、所属领域; 2、高新技术成果开发过程的简要说明; 3、科技成果的应用效果证明:包括用户使用报告和有关财务报表等; 4、技术查新报告、测试报告等; 5、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的对比分析报告。 四、什么样的科技成果可作价出资入股 1、该技术成果必须属于国家科技部和深圳市颁发的高新技术范围; 2、该技术成果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能够产生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 3、该技术成果属于公司主营产品的核心技术; 4、技术出资方合法享有该科技成果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并保证该项技术的财产权可以对抗任何第三方; 5、新成立注册或者增资扩股、合作的公司必须是在深圳市注册的公司。 五、认定书的作用 经确认后,市科技和信息局颁发由国家科技部统一制发的《出资入股高新技术成果认定书》。持该证书可以到本市工商部门注册。该证书只作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注册用,不能作为市高新技术企业、市高新技术项目等任何其他的证明。 六、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认定办理程序 1、可在网上或电话咨询有关事宜(条件、材料等)下载相关表格填写; 2、将相关表格(含软盘)和出资入股相关材料提交市民中心收文窗口; 3、市科技和信息局有关处室审核; 4、局领导审批; 5、颁发《出资入股高新技术成果认定书》。 附件: 出资入股高新技术成果认定书(表格下载).zip 16.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windlight Posted on: 2006-10-16 08:55 《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若干问题的规定》实施办法 《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若干问题的规定》实施办法 (1998年5月7日 科技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国科发政字171号) 第一条 为了做好高新技术审查认定工作,规范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行为,根据《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七条,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作价金额超过有限责任公司或科技开发型企业(以下统称企业)注册资本百分之二十的,由技术出资方或企业出资各方共同委托的代表,向科技管理部门提出高新技术成果审查认定申请,并按照《规定》和本办法要求,如实提交相关文件和资料。 第三条 科学技术部负责审查认定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的企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审查认定在本辖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企业。 第四条 审查认定高新技术,以《规定》第五条规定的技术范围为依据,具体参照科学技术部最新颁布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 对于高新技术产品目录未能涵盖的高新技术成果,应当组织专家委员会审查认定,并将审查认定结果报科学技术部批准。 第五条 技术成果的出资者应当保证对该项技术合法拥有出资入股的权利,并在申请审查认定时按照本办法要求提交证明文件。 第六条 科技管理部门自接到全部文件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审查认定决定。如发现所提交文件不符合规定,有权要求限期补交或修改,否则不予认定。 发生本办法第四条第二款情形的,省级科技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后,应当在前款规定期限截止前二十天报科学技术部批准。 第七条 科技管理部门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成果,出具《出资入股高新技术成果认定书》(以下简称《认定书》);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将审查意见函告申请人。 《认定书》只适用于本次出资入股行为。 第八条 企业出资者应当在收到《认定书》后三个月内,按照国家关于企业登记的有关规定,持科技管理部门的《认定书》和其他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企业登记手续。逾期申请登记的,应当报审查认定机关确认原认定文件的效力或者另行报批。 第九条 在高新技术成果申请审查过程中隐瞒真实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骗取高新技术认定书的,由审查认定机关撤消认定书,并通报企业登记机关,由登记机关责令企业改正,属于公司的,依据《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五十九条予以处罚;属于非公司企业的,依据《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六十六条(二)项予以处罚。 第十条 本办法由科学技术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解释。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 一、出资入股高新技术成果审查认定申请材料要求 二、出资入股高新技术成果认定书范本(略) 附件一: 出资入股高新技术成果审查认定申请材料要求 一、设立或增资扩股企业的基本情况 企业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 二、技术成果的基本情况 (一)技术成果名称、技术特征、所属技术领域;与同类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应用价值; (二)简要说明技术成果的开发过程; (三)该项技术过去的应用效果。 三、技术出资者对该技术的权利状态 (一)按照现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规定,详细说明技术出资者对该技术成果拥有的权利,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专利技术:提交专利证书复印件和最新缴纳年费记录; 计算机软件:提交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复印件; 非专利技术:提交对该项技术秘密合法享有出资权利的声明; 植物新品种:提交品种权证书复印件。 (二)技术出资者已经许可他人实施该项技术的,应说明对该项技术所保留的权利情况,并提交该项技术已向他人实施许可的合同文本复印件。出资者出资入股的技术为受让的技术成果,应提交技术受让合同文本复印件;属于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公告或备案的,还应提交公告或备案记录。 四、技术出资入股有关情况 (一)新设或增资扩股企业实施该项技术的生产批文或投产计划; (二)其他各出资者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联系电话、出资额及在注册资本中所占比例; (三)技术评估资料:提交评估机构资格证书复印件,评估报告书,国有资产评估结果确认书; (四)出资协议和企业章程; (五)中方以技术成果向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出资入股的,按照国家关于秘密技术审查规定提交相关文件。 17.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windlight Posted on: 2006-10-16 08:58 国家科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印发 《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 国科发政字〔1997〕3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委、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务院有关 部委、直属机构: 为了规范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行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根据《公司法》和其他法 律、法规,我们研究制定了《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若干问题的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将执行中的情况及时告知。 附件: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九九七年七月四日 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 出资入股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一条 为了规范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行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根据《公司法》 和其他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以高新技术成果向有限责任公司出资入股,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作价总金额可以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但不得 超过百分之三十五。 第四条 出资入股的高新技术成果,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属于国家科委颁布的高新技术范围; (二)为公司主营产品的核心技术; (三)技术成果的出资者对该项技术合法享有出资入股的处分权利,保证公司对该项技术的财产 权可以对抗任何第三人; (四)已经通过国家科委或省级科技管理部门的认定。 第五条 科技管理部门在下列范围内认定高新技术: (一)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 (二)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 (三)光电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 (四)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 (五)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 (六)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 (七)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 (八)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 (九)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 (十)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 (十一)其他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本高新技术范围将根据国内外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由国家科委进行补充和修订。 第六条 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成果出资者应当与其他出资者协议约定该项成果入股使用 的范围、成果出资者对该项技术保留的权利范围,以及违约责任等。 第七条 出资入股的高新技术成果需由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评估机构评估作价。国 有资产评估结果依法需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 认的,还应办理确认手续。作价金额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百分之二十的,需提交下列文件,报省级以上科技管理部门认定: (一)技术成果出资申请书:载明技术成果的权利状态,使用权的出让情况及其实施效果; (二)出资人对该项成果享有权利的证明文件,包括专利证书、软件登记证书、植物新品种登记 证书、专利权受让合同、技术合同等有关法律文件; (三)技术入协议书,以及公司实施该项成果的立项批文或投产计划; (四)技术成果价值评估报告和确认书; (五)科技管理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 第八条 经科技管理部门审查认定后,公司股东应就高新技术成果入股作价金额达成协议,并 将该项技术成果及与之相当的出资额写章程。 第九条 公司股东应当根据国家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登记或变更登记的规定,持省级以上科 技管理部门出具的有关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的审查认定文件和其他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公司设立登记或变更登记。 第十条 高新技术成果的出资者在公司成立后,应当根据出资协议,办理高新技术成果的权利 转移手续,提供技术资料,并协助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实施。违反协议约定,不履行高新技术成果交付义务,或超过协议约定保留的技术成果权利范围使用该成果的,应当向其他出资者承担违约责任。 第十一条 高新技术成果出资 股的评估人员、有关审核和登记人员应当为出资者保守技术秘密 和商业秘密。 第十二条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外双方以高新技术成果投资或提供合作条 件的,适用本规定;高新技术成果应按出资期限一次性出资到位。 第十三条 具有法人资的非公司制科技开发型企业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的,参照本规定执 行。 第十四条 本规定由国家科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解释。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18.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abai2004 Posted on: 2006-10-16 09:15 制药领域,今后像以研发机构或高校或个人的成果(新药批件或证书)为技术资本入股没有可能了吧,药品注册申请方只能是药品生产单位了(这一点要求只是听说,不知具体来源依据在哪?)。各位的高见呢? 19.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windlight Posted on: 2006-10-17 23:04 abai2004 wrote: 制药领域,今后像以研发机构或高校或个人的成果(新药批件或证书)为技术资本入股没有可能了吧,药品注册申请方只能是药品生产单位了(这一点要求只是听说,不知具体来源依据在哪?)。各位的高见呢? 这个传闻应该不实,技术拥有者转让的标的应该是技术,而技术的载体或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know-how(这个不需任何官方确认其是否存在和是否具有价值,就是买卖双方自己的事情,也可以是专利相关的权利,也可以是临床批文,新药证书等等,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不管这个产权初始界定给谁,最后如果是市场经济正常发挥作用的话,那么买卖双方会达成一个与初始产权状态无关的市场均衡,买卖双方会得到一个相对公平的利润分配,而不会是初始产权持有者独得所有利润。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技术提供者不会没有任何所得的去付出自己的劳动的。 我在园子里也转过这么一篇文章,创业企业是高新技术定价的一种方式,在很难直接评价一个技术的价值时,就是技术交易双方一锤子买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能实现时,技术入股或者说技术持有者自己创业,寻找资金供给者而让其不是直接购买技术,而是购买这个技术与人的载体企业的部分股权,对技术提供者和资本家都是一个双赢的事情。 20.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yyf212 Posted on: 2006-10-17 23:14 何为技术?大家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认为该占有多少股份就很明确了。 21.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e11011 Posted on: 2006-10-19 11:30 windlight 兄贴的高新技术入股的规定及实施细则,在今年新《公司法》正式实施后其适用性应有所调整。技术入股的比例上限可达70%;另外以技术出资也无须科技主管部门进行认定。 需要注意的是,新《公司法》对非实物资产的界定是 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照此理解,新药证书应该可以非货币资产的形式出资,只要你持有会计师事务所为你出具的评估报告和验资报告,你的技术就可以象专利权、商标权和土地使用权一样获得工商登记机关的认可; 另外,对医药类技术,是否有新药证书并不是可以作价入股的关键,但拥有新药证书会作为评估技术价值的重要依据;这一类技术统称非专利技术。 22.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singwolf Posted on: 2006-10-22 00:40 楼主的问题很难回答,曾经从事技术交易,讲一些潜规则,让楼主自己斟酌! 1、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任何1方都不要低于34%,因为公司股东表决是以2/3表决权为限的简单多数方式,所以前几年的有关高新技术入股,大多数是是以35%为上限。 2、具体情况和技术价值以及注册资本有关,也就是,公司注册资金和技术的价值是决定股份多少的关键。因此,很多地方的潜规则是:如果注册资金低于500W,技术股份比例由股东协商决定;如果注册资***过500w,无形资产比例大于35%股份,工商单位往往不大批,或者要求科技部门出具相关证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是有限责任公司,当发生纠纷时,非技术股东必须对技术入股股东承担连带损失赔偿责任。 3、目前有资产评估机构,他们的计算方式比较简单,基本可以分为两类评估方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外行评价内行,一般不足为信,仅仅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罢了 A、预期受益(增量评估) B、同比参照 希望版主加两分或以上,以后一定捧场 23.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foolstone Posted on: 2006-10-22 22:57 学习了 24.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zzttyykj Posted on: 2006-10-28 14:47 学习过,谢谢! 25.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wytuan Posted on: 2006-10-30 20:42 呵呵,知道一些,我以前单位的一个技术总监就是技术入股,占15%的股份,我感觉不少了,大家认为如何? 26.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chuyiping2000 Posted on: 2006-11-16 12:35 技术项目入股,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同意,因为等于拿不到钱,本人已经上当!!!! 27.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my123456789 Posted on: 2006-11-16 12:44 我有一个朋友,在我公司技术入股20%,听说是比较高的 28.Re:【求助】技术项目入股应该占多少比例? Posted by: twoyang2002 Posted on: 2006-11-16 12:48 chuyiping2000 wrote: 技术项目入股,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同意,因为等于拿不到钱,本人已经上当!!!! 偶同意,也被高年级的校友忽悠了一次。还是折现的比较好。 http://www.dxy.cn/bbs/post/print?bid=114id=7220276
个人分类: 知道分子 分享|24428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价只占房价23.2%,可信吗
xbyang 2009-6-24 09:32
真的是土地成本造就了高昂的房价吗?6月23日,国土资源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相关数据予以反驳。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国家土地副总督察鹿心社透露,土地成本在中国房地产成本中的比例为23.2%。相较之下,美国是28%,韩国是50%-65%,日本是60%-75%,中国的房地产土地成本要远低于这些国家。 (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090624/832137.shtml ) 现在国内不少统计数据一出来,我们首先就是要打个问号?为什么呢?网上常常流传的一个笑话可以说明:XX街10人,9人下岗在家没有收入,但是此街住着一富翁,年入千万。结果街道上报:XX街是富裕街,人均年收入超过百万。统计数据就是这么出来的。 真的要做房价中的地价成本,得分城市去做,而不是这么一刀切。比如上海多少,北京多少,西宁多少,乌鲁木齐多少,小城市又是多少,只有分城的数据才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23.2%,在上海肯定是不行的,因为那些卖出的土地动则楼板价都过万。在地价飚升的时候,甚至有面粉贵过面包的说法,也就是每平方米建筑的土地成本将高过附近的二手房的售价。两会的时候,有房地产商说上海的土地成本占到了60%,市长回应说没有那么高;记者问究竟多少,市长手头没有相关数据。这个事情后来没有了下文,或许是我没有看到下文。   还有一个土地成本比较的问题,中国和外国的土地成本有可比性吗?没有!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土地是公有的,老百姓购买自己土地上建设起来的房产还要付土地成本,有些幽默。   新闻中列举的美国、韩国、日本的土地成本是商品成本,他们的土地是私有商品,买了就有产权,资金流向个人,政府没有土地收益。如果一个美国人在自己私有的土地上盖房子,他是不需要支付土地成本的。而我们要购买大家都有份的土地,却要付土地成本,而且那么高。   或许有人说,虽说土地是公有的,不能说你想占多少就占多少吧,那样就失去了公平?好吧,我来提出一个方案,国家规定一个政策:农村人口每人能拥有多少住房用地,城市人口每人能拥有多少住房用地。如果你购买的房产用地在规定范围内,就免收地价;如果你想多占有,多占有的那部分就缴纳地价吧,再把收取的这份地价用于民生。   又有人说了,一个城市地段还不一样,假如每个城市人能拥有25平方米的居住土地,这25平方米在市中心和在郊区的价值完全不一样,郊区的人也要求在市中心拥有居住土地怎么办?这个问题还真是让我想不到好办法了。   因此,我还是坚持在土地公有的情况下放弃土地出售,通过物业税来调节人们的居住区域。市中心公共设施完善,物业税就多收一些;郊区设施简陋,就少收或不收物业税。这样新的问题又来了,这可能会导致富人和穷人的隔离,市中心全是富人区,穷人就生活在郊区了。   一团乱麻!我越理越乱。现在连我自己都糊涂了。好吧,等我清醒的时候再想想。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3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2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