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个性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实验结果要接受同行的重复实验检验
geneculture 2019-11-12 07:44
学术研究成果发表是便于同行认证。科学实验结果要接受同行的重复实验检验。初试成果,中试成果,市场化应用三个阶段,缺一不可。试验结果,中试结果,应用的效果三个层次,步步为营。产品如此,服务如此,商品更如此三个方面,面面俱到。初步交流,系统交流,全面的交流三个系统,各有千秋。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个性化疫苗学:合适的规格和剂量可能男女有别
热度 3 yanjx45 2013-7-23 11:09
今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 )建议女性使用比男性更低剂量的安眠药。对女性来说,服用含有 唑吡坦 ( zolpidem )的药物后,药物会更持久地存在于循环系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新陈代谢,并更长久地导致精神敏感度的降低。 FDA 建议,含有唑吡坦的安眠药物在用于女性时剂量应减半。新闻媒体曾广泛报道此事,认为它新奇且有新闻价值——这主要由于药品可能需要根据性别来推荐使用剂量。这正是个性化用药的基础。个性化医疗已开始应用于药品处方,最新的应用则是在生物制品(如疫苗)领域。 1.  女性临床试验史 为保护敏感群体避免药物和治疗的不良反应, FDA 于 1977 年公布指导意见:可能怀孕的妇女不应成为药物试验的对象。这个指导意见被理解为女性应当被排除在大部分临床试验之外,包括疫苗试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指导意见导致许多临床研究中女性参与程度的不足,并使得 FDA 和国立健康研究院( NIH )都在 1990s 开始提议临床研究应当包括女性实验对象。尽管如今女性可以参与药物和疫苗的临床试验,但对结果数据依据性别进行的分析仍然是不充分的。研究者通常并没有考虑药物或疫苗的不良反应、剂量和效力是否有性别差异。然而一份于 2005 年对美国市售药物的分析报道称,每 10 种药物中,有 8 种是由于会给女性带来更严重的不良反应而退出市场。本文作者之一( SLK )曾发表一篇全面的综述,证明存在着一致且有力的证据,表明疫苗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在女性中要比在男性中更强。我们怎样才能将个人性别信息转换为个性化疫苗学?凭借对影响疫苗免疫应答的宿主因素的理解,本文作者之一( GAP )的实验室已经率先引入疫苗组学和个性化疫苗学的概念,用于预测免疫应答、剂量和不良反应;这将有助于基于宿主因素采用反向遗传技术获得新的候选疫苗。 2.  女性对疫苗的应答更强烈 许多研究一致发现,相比男性,女性会对疫苗产生更强烈的抗体免疫应答。在接种针对流感、黄热病、风疹、麻疹、腮腺炎、甲肝与乙肝、单纯胞疹、狂犬病、天花和登革热等疾病的疫苗后,女性产生的保护性抗体应答水平通常至少比男性高两倍。对接种某些疫苗后细胞介导的免疫水平进行检测发现,女性的免疫水平也比男性更高。为了说明不同性别之间这些免疫学差异的功能意义,我们可以回顾失败的 HSV-2 疫苗临床试验。接种一种基于重组糖蛋白 D 的 HSV-2 疫苗后,在一期或二期的临床试验中,并没有在接种者体内观察到可预防感染的全身性保护应答。根据性别来分析数据时发现,该疫苗的效力在女性中是 73% 而在男性中仅有 11% ,这表明该疫苗能够为女性提供针对生殖器疱疹相关症状的保护作用,而对男性却无此项功能。这可以理解为个体的性别会影响疫苗效力,甚至可能用于预测疫苗的保护性免疫效应。 另一方面,女性容易因为接种疫苗而发生更频繁且更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烧、疼痛和发炎。因为不良反应的信息通常是通过被动报告而获取的,所以我们可以假定,相比男性,女性更有可能报告不良反应。或者说,较之男性,女性的疫苗炎症反应可能更强烈,并导致更多由疫苗引起的不良生物反应。例如,女性的炭疽病疫苗接种位点的炎症反应区域的直径比男性的明显增大。 我们认为,应当更多地考虑到性别如何导致生物制品特别是疫苗引发的非预期反应的差别。对于药品,女性的不良反应率的升高可能造成这样一种现象,即对于感染性疾病,包括 HIV ,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改变或终止药物治疗。对于疫苗,也真的是这样吗?女性更倾向于要求改变疫苗剂量吗?副反应几率的升高,会导致女性对某些疫苗的接受程度比男性更低吗? 3.  放弃“一种规格和剂量适合所有人”的疫苗方案 21 世纪的研究应当超越“一种规格适合所有人”的公共卫生规划,提倡个性化疫苗学,并认真评估会导致疫苗效力在群体水平和个体间水平发生差别的宿主因素。我们相信,个体的性别是一种重要的宿主生物学变量,与对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不良反应、接种剂量(次数及规格)和接种方式进行的研究相关。对能在接种效果方面导致性别差异的遗传学及其它机制的理解,对促进相关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疫苗抗体应答过程中与性别相关的差异,在青春期之前、生殖期和生殖能力衰老后的时期都能观察到,这表明性激素并不是疫苗的体液免疫反应中介导性别差异所必需的。遗传差异可能才是病毒性疫苗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导致性别差异的根本因素。不同性别的人对疫苗的适应性免疫应答水平有差异,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数据确认这些差异之间的遗传学关联。迄今也没有人尝试着去评估对疫苗的更高的适应性抗体免疫应答水平,是否一定会给女性带来更强的保护作用或效力。这些知识的缺乏,对疫苗设计、剂量及其用法的最优化是一种很大的障碍。由于不断积累的研究资料已能够强有力地证明,这些性别差异与不同的疫苗抗原、剂量、免疫计划以及年龄分组有关联,所以我们已到达了一个临界点,即在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时,不能再忽视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存在性别差异。 当前,我们正处于美国 A/H3N2 流感季节的早期高峰之中,并且已有人对季节性流感疫苗的短缺表示了关注。就像 2009 年 H1N1 流行时人们普遍对流感疫苗短缺感到担忧一样,我们或许可以探讨一下,女性是否可以接受更少剂量的季节性流感疫苗,而能获得和男性同等的保护作用,并且经历更少的不良反应。基于性别的个性化疫苗接种,可能成为公共卫生的一种应对措施,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增加疫苗的接受程度、推广以及覆盖率。其它的研究机会和知识的欠缺同样很明显。疫苗佐剂可能部分基于性别而被差异化应用吗?应当特意去设计疫苗安全性的监测系统,来监测不同性别群体之间不同的安全性指标吗?针对男性和女性的接种剂量和程序,以及可能的基于性别差异的临床试验,应当有所区别吗?这些及其它类似的问题说明,当前能获取的关于与性别相关的疫苗免疫应答的信息还相当欠缺。随着我们步入 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不能再忽视疫苗学中由性别导致的差异,正如我们不能忽视药物使用中存在此类差异一样。为了提高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创新性,我们希望完成更充裕的研究计划,来促进与性别相关的疫苗研究的发展。
个人分类: 生物制品|5651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个性化微博排序的一篇文章
clarkchen 2013-5-7 23:08
我目前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分成两大部分 1. 生成用户关键词 2. 利用关键词来对用户或者微博进行排序 偶然之间发现的一篇文章,貌似就是我要做的工作 3 2010-WMWA-Personalized Tweet Ranking based on AHPA case study of micro-blogging message ranking in T.Sina 但看完之后觉的立意相似,但是方法有个地方说不通,可能是因为这里 发不了好文章,总体来说算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对于用户排序,用简单的方法进行了探索,比较巧妙 , 打分: 3 分。 阅读之前问题 解答: 1. 如何描述用户类型,如何实现个性化? 所处理的微博是用户自己的微博,以此来实现个性化 2. 如何进行相似度比较? 微博的排序,没有涉及相似度的概念 3. 中间是否有人的成分的存在,如何利用关系? 微博关系只是被用来作为扩充词库来使用的 4. 微博如何 和 label 能够匹配 暴力命中 + 词库扩充 传说中的关键技术: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air-wise 的匹配矩阵,结果是自己构造的 5. 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输入 我自己的设想:用户的微博,用户的关系(用户好友的信息), 用户自己的标签,用户自己的收藏。其他的(可能有用的信息),热门的话题,用户的评论,用户转发的微博列表。 文章中的想法: 1. 用户收到的微博 2. 用户自定义标签 3. 用户选择的影响因子 感觉是他自己定义了一些热门微博占优势的属性 三项是微博自身的属性,后三项是微博用户的社会投票的贡献 4. 比较的矩阵(不懂) 所有因素之间,两两比较的结果,有 9 个划分 怎么获得是个问题,,貌似是用户自己输入的,非常简单的一个矩阵,完全自己构造 这样赶脚不是很合理啊,而且我觉的这个倒数关系有些不合理的样子 6. 如何评测 这种评测,一定会引入人工评测的因素在里面 用了两种方法,而且这个算法巧妙在,可以通过调节参数,将一个综合的算法,变成六个只考虑单独因素的 评测 1 : 人工挑选出 10 条最火的微博作为正确答案,然后和各个排序算法排出来的前 10 做正确率比较 评测 2 : 人工对所有微博(不多)进行评测,标记好与坏,然后对各种排序算法,的前 43 做好坏比例分析 文章提出的方法: 一开始,我觉得有点撤的样子,前面提到的很多东西都没有利用起来 后来看到了他的综合之后,觉的还是非常棒的样子 1. 确定要使用的影响因子(属性), m 2. 对于每一个微博计算这些属性下的值,然后进行归一化处理 3. 计算 AHP 矩阵(自己写的),选取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归一化之后作为每个属性的重要程度的衡量 4. 根据 2 , 3 的结果求和计算出的值作为排序结果 5. 排序 这个最巧妙的在于第一步,如果设置 M 为 1 ,然后选取不同的属性的话,那就是最简单的形式了 就能形成试验比对了 新的灵感类 : 需要统计一下用户每天到底会收到多少信息量,他的关注者,每天会发多少条微博
个人分类: Reading List|8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词语共现时间元方法的个性化学术研究时序路径发现及其可视化
leeshuqing 2013-3-8 04:52
基于词语共现时间元方法的个性化学术研究时序路径发现及其可视化
该系统利用GraphViz绘制工具包,利用收集的图情方向文献数据提供了相关个性化学术研究时序路径的可视化查看方法。网址为: http://www.njcie.com/time ,如果使用还需安装graphviz-2.30.1.msi可视化绘图工具包,网址为: http://www.graphviz.org/pub/graphviz/stable/windows/graphviz-2.30.1.msi 该系统主要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功能: 1)根据学者姓名来查看该学者相关的个性化学术研究时序路径,此时需要选择“学者”单选钮。该数据主要利用已有的文献集合中该学者的发文信息及其相关关键词,限于数据集合的有限性,目前只能提供发文较多的学者信息查询服务。用户可以调节滑钮来设置时序路径权值的显示阈值,从而动态的观察不同权值层次下的相关学术研究时序路径变化趋势。在阈值较低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单个关键词在不同时间点上反复出现的可能性,此时为了实现在界面空间有效布局和便于查看的需要,本系统对不同时间的相同关键词做了合并处理。界面如图1所示: 图1 图中的线条粗细反映了时序路径权值的大小,显然越粗的箭头代表的有效性越高。从中可以看出该学者从早期的“信息检索”研究逐渐领域过渡到“信息推荐”和“Web挖掘”领域,并在后期把研究点集中于“加权XML”技术,据此实现了“本体”的相关表达方法,并在与“关键词”结合等学术文献发现领域做了相关的应用研究。 2)根据关键词来查看相关主题的个性化学术研究时序路径,此时需要选择“关键词”单选钮。该数据主要利用已有的文献集合中文献关键词,由于主题可以自由选择,因此该功能更为灵活,便于学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查看相关主题领域的学科研究变化趋势。界面如图2所示: 图2 从中可以看出,“信息检索”研究目前的热点多集中于“跨语言信息检索”和“查询扩展”研究,其中一条主要的研究路径就是从早期对各种信息源(其中“网络”是个主要的研究起点)抽取的“信息”研究,逐渐过渡到“本体”的结合,并在“跨语言信息检索”研究中继续得到持续的发展。 3)根据当前用户的查询结果来查看该用户研究兴趣的个性化学术研究时序路径,此时需要选择“文献”单选钮。此时用户输入的查询词语将作为查询文献的条件,并在窗体的右边显示相关查询结果。如果查询以“作者:”开头,则会按照作者名称查询所发文献信息。同时,用户还可以输入多个以分号、逗号和空格分割的多个关键词,来进行更为综合的相关研究时序路径查询。如图3所示: 图3 此时点击“点击所选文献”按钮即可保存感兴趣的文献记录,并还可以在后续的界面中删除不需要的文献记录。该选择工作可以反复进行,直到选择完感兴趣的文献记录后,点击“查看结果展示”即可看到相关的可视化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45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移动搜索领域个性化与智能化将成主流
libing 2013-1-5 19:49
随着互联网信息更新的加快和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搜素引擎已经成为当下最流行的应用之一,搜索领域也从PC逐渐转向移动搜索,正在开启一个新的纪元。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相关数据统计,仅2012上半年,搜索引擎在网民中的渗透率已经达到79.7%。 在移动互联网上,搜索应用同样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巨大的用户群成为了各大企业争相角逐的目标。不同于PC端的垄断局面,移动搜索领域还没有出现绝对优势的玩家。百度仅仅领先半个身位,宜搜、搜搜紧追不舍,360、盘古、云云等新锐则暗暗发力。面对全新的移动互联网环境,只有紧扣个性化需求,深挖信息技术的革新,才更有可能在竞争中弯道超车。 移动搜索方兴未艾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正在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据最新数据显示,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过5.2亿,已经超过互联网用户人数。 2011 年, Google 与益普索 (IPSOS) 市场研究机构开展了有关智能手机的市场调研,结果显示: 中国城市是全球五大智能手机普及率( 35% )最高的地区之一。 中国的受访者中,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拥有两部或两部以上的手机,这个比例( 30% )在亚太地区是最高的。 中国城市地区拥有智能手机超过一年以上的人数比例( 64% )在亚太地区是最高的,超过韩国、日本和澳大利亚。 移动互联网将成为下一个发展重点已成为共识。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搜索服务的需求正逐渐凸显出来,移动搜索表现出了极大的扩张力。 截至2012年6月底,手机搜索用户规模达2.6亿,相比2011年规模增长17.3%。与此相反的,互联网信息统计公司comScore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9月份基于PC端所有搜索引擎的搜索量同比下降4.4%,这是2006年以来PC搜索量的首次下降。 毫无疑问,移动搜索这一后起之秀正在侵蚀原PC搜索的市场,显示出了强盛的生命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一,各大品牌3G手机的全面攻势和国内无线网络越来越高的渗透率,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2Q3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为147.8亿元,同比增长102.1%,环比增长16.9%。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喜人,进一步刺激了移动搜索的需求。 其二,受传统搜索服务的影响,人们对移动搜索具有显著的刚性需求。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搜索引擎用户规模已达到4.29亿,稳居第二大网络应用之位。 各大厂商纷纷抢滩移动搜索 移动搜索的巨大蓝海引来众多厂商抢滩,移动搜索领域近来并不缺话题。 百度CEO李彦宏曾公开表示,“百度已调整战略,把移动搜索作为重点业务发展。”尽管在移动搜索上没有维持一家独大,百度布局移动搜索的表现也并未让人失望。近日,百度全面升级了移动搜索功能,一系列算法优化、语音搜索方面的突破,让百度移动搜索凸显时效性、关联性和便捷性。 不仅如此,百度在搜索领域积累下的大量资源和技术储备也不容忽视。百度的移动搜索战略具有明显的优势,为业内人士所看好。百度发布的201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百度移动市场份额继续扩大,移动搜索流量较去年同期增加110%,相比上一季度增长25%。 360今年在搜索领域频频发力,自称“有搜索基因”。自2012年8月份低调上线综合搜索,并迅速拿下国内10%的搜索市场份额后,360进军移动搜索就更显得顺理成章了。日前,域名为m.so.com的360手机搜索已经悄然上线。该移动搜索被设为360浏览器的默认搜索引擎,虽然还未清楚这一移动搜索的效果如何,但此举被业内人士看做是一场与百度的“约架”。 以盘古、云云为代表的,以自主创业方式进入搜索市场的后来者形成了一股新兴的力量。半个月前,潜心打磨近两年的云云正式上线,成为了我国第一个社会化综合搜索引擎。云云最近引起广泛关注得益于它与新浪微博合作,为新浪微博的Android客户端的搜索提供支持。而依托新华社和中国移动成立的移动搜索引擎盘古,被笑称为“国家队”。它的卖点则是可将搜索结果短信发送至手机,以及来自新华社新闻、舆情等多方面的支持。 此外,去年5月份腾讯宣布架构重组,旗下搜搜退出PC搜索,而把精力放在移动搜索领域。还有些在移动互联网耕耘多年的企业,如宜搜、易查等,在不断发力。 随着各大厂商加快移动搜索的布局,这一领域将越来越热闹,移动搜索的入口之争必将更加激烈。 智能化将成移动搜索发展方向 移动搜索引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市场分布也逐渐明朗。最新数据显示,无线搜索站点搜索量份额中,百度34.9%,宜搜21%和腾讯搜搜19.7%位居前三。百度虽然仍居榜首,但三家份额相差并不大,移动搜索三足鼎立的局面正浮出水面。 在移动互联的时代,由于受消费者习惯等因素影响,生活搜索最有可能在移动的时代突破寡头。移动搜索机遇与挑战并存。搜索服务要想在移动互联网上生根发芽,必须适应其特定的环境,生搬硬套传统的搜索服务不可能获得成功,只有创新才可能占领先机,实现弯道超车。 事实上,人们在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等)上使用搜索引擎的几率比在PC上少的多。这不仅因为移动设备上搜索引擎的体验比较糟糕,继续依循PC上的思路从网页到网页再到网页……,这在移动设备上显然具有一些先天性缺陷:小的屏幕、速度慢等。相反,APP则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模式,它无需你从这到那,一键式就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而很多需求目前基本已可以通过APP得到满足。最后,当发现自己需要某些需求时,人们可能不会去搜索该问题,而是搜索与此相关的APP并将其下载,一旦发现该APP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么以后就不会通过搜索引擎来寻找这方面的答案。 同PC搜索领域相比,移动搜索具有不同的特性。从信息广度上讲,人们使用移动搜索更多是为了寻找附近相关信息,信息应更趋本土化和地域化。从搜索时间上讲,人们使用移动搜索的时间呈现碎片化,并且不会花太多时间在每一次的搜索上。所以信息的筛选显得格外重要。 不仅如此,移动互联网正朝着多元化发展,未来的移动搜索将更加地注重个性化和智能化。要想打破行业格局,能否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体验是关键。不管是技术还是模式上的创新,各家厂商或应加强人工智能的探索、深挖用户信息技术的革新,使得每个用户都能得到符合其真实需求的个性化信息。
2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教育中的个性化
litaocqu 2012-12-28 16:33
关于教育中的个性化
  人们已经提出对于人的培养采用个性化的培养方式,即“因材施教”。 这里谈谈笔者关于“对高校各课题组采用个性化的评价考核方式”这一话题的一点思考。   有的课题组以在实验室做实验、发表论文为其主要科研工作,那么对其考核指标自然是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而有的课题组的科研工作偏向于应用,横向课题居多,这时应该把考核重点放在横向课题的完成情况上来,对于论文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降低。   如果对各课题组的评价考核指标过于趋同,比如都以发表论文情况作为主要考核依据,那么可能会让那些不以论文产出为主要研究成果的研究人员由于考核压力而不得不花费很多精力在自身不擅长的论文上,结果是耽误用来做与本课题组更相关的工作的时间,而且这样完成的论文质量也不会高。   上面的问题,可以通过采用针对不同课题组的个性化评价考核方式来规避。通过政策实施,给予各课题组较大的自由,引导各课题组走上适合自身发展的良性轨道。   从上面举的例子来看,教育领域的个性化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挖掘和重视的。关于教育中的个性化,请大家谈谈经历和看法。 教育中的个性化
2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种读者图书借阅二分网络中的优质图书迭代识别算法
leeshuqing 2012-10-20 07:32
一种读者图书借阅二分网络中的优质图书迭代识别算法
为了给图书馆读者用户提供更满意的个性化推荐图书,我们必须在两方面做出有效的工作:一是如何来准确的识别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图书主题或者类别,不像图书,读者用户一般没有完整直接的兴趣特征标识。常用的方法往往是采用读者所借图书的主题信息来间接表达读者的兴趣特征,然而我们也注意到,读者在借阅时并非始终对某种既定主题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有时也因为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差距,大量的所借图书可能并非自己最终所要的图书,甚至还有可能借到一些质量并不高的相关图书。这些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很好的代表着用户的兴趣特征,因此直接利用所借图书的主题信息来间接识别读者信息存在着需要改进的环节;二是如何有效识别不同图书的质量,从而为读者推荐更可能使其满意的图书。传统的方法一般借助于借阅量这个指标,也就是说那些被更多人所借的图书通常也可能会被当前用户所借阅,然而我们认为具有较高专业知识背景的读者应该比一般随便借阅的读者对所借图书具有更高的认可能力,所以传统做法显然忽略了不同读者对自己所借图书的不同推荐能力。同时,由于读者兴趣的广泛性,使得某些专业性较强的图书一般在借阅量上极大的低于某些通俗类图书,这也从另一方面给以单纯使用借阅量为主的推荐方法带来不利影响。 从一定程度上讲,上述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有助于对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正是我们无法探知图书的真正质量所以我们无法准确的从现有的读者借阅信息中识别出最有价值的所借图书信息。 基于该算法,可以提出三种可以应用在个性化图书服务中的推荐模式,分别是特定主题的图书推荐、现有所借图书的修正型推荐和新书推荐。测试网址为: http://www.njmars.net:8088/libs 。 一)特定主题的图书推荐实验结果 我们对常见的几种图书类别和关键词进行了查询测试,实验表明对于某主题领域下的高质量图书而言,本文所设计的方法能够比简单借助借阅量方法,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图书,具有更好的识别效果,尤其在某个特定的主题领域所涉及的图书总数不多的情况,更易于发现该主题领域的高质量图书。 “信息检索”主题相关的图书推荐结果截图 二)现有所借图书的修正型推荐实验结果 如对“搜索引擎”相关图书而言,我们得到了5条初始图书记录,如果选中第一本《搜索引擎广告:网络营销的成功之路》,并将调节参数设定为8,即表示只取标题相似度最高的前8本图书,得到的修正型推荐结果皆与搜索引擎和广告营销密切相关 与搜索引擎和广告营销密切相关“搜索引擎”推荐结果截图 而如果选中第四本《搜索引擎与信息获取技术》,则获得的修正型推荐结果完全和前者不一样,更侧重于搜索引擎技术方面的介绍 与搜索引擎技术密切相关“搜索引擎”推荐结果截图 三)新书推荐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我们仅对读者用户进行了用户个性化模式的表达能力测试。如“A023”读者,该读者共有226条借阅记录,在按照新书推荐算法得到的相关读者兴趣模式中,主要的读者兴趣特征有“TP311”类和“TP312”类等,其中每个最能反映用户兴趣特征的关键词 读者“A023”的用户个性化模式的展示效果截图
3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三词共现分析的个性化外文推荐服务
leeshuqing 2012-8-19 19:20
基于三词共现分析的个性化外文推荐服务
本系统通过引入包括三词在内的多词共现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搜寻词语之间的语义相关性,同时增强语义相关度的识别效果。目前, 实现了两种推荐形式: 1 )根据个人作者的名称来给出推荐结果 该形式主要是提供演示功能,它主要利用获取当前所选学者的发文关键词,来间接表达个性化特征,并按照前文所述方法得到与此类关键词集合对应的外文推荐列表。为了方便用户使用,我们设计了两个调节参数,其中的“文档频次”表示引用外文的文献包含个性化关键词的个数,显然该值越大,结果记录覆盖个性化研究兴趣特征面越大,“权值”表示关联度权值,该值越大,所获取的外文与学者的个性化研究兴趣相关性越高。实验系统的网址为: http://www.njmars.net:8088/getrec/getbyauthor.jsp 查询学者的个性化外文推荐结果 2 )根据当前用户所选择的已读文献列表来给出推荐结果 它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外文推荐结果。用户只需选择所需的、反映自己兴趣特征或者查询需求的相关关键词组合,即可直接查询相关的外文推荐结果。它采取了同样的设计方法,只是在获取关键词方面,将第一种方法的作者发文关键词换成了自选关键词,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也可以重复选择所需的关键词,以表达对某些关键词的重点关注。实验系统的网址为: http://www.njmars.net:8088/getrec/getbydoc.jsp 查询定制个性化外文推荐结果
40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规范化成了公式化,无视个性化—有感于谢氏文体
黄安年 2012-8-7 08:18
规范化成了公式化,无视个性化—有感于谢氏文体
规范化成了公式化,无视个性化 — 有感于谢氏文体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8 月 6 日 发布 发表在 中华读书报 2012 年 08 月 01 日 上的北京大学教授 曹文轩的文章《 谢氏文体 —— 又一种批评》,是近年来一篇难得的好文章,别的不说 , 只说文章对于时下文风的批评击中要害。学术规范化本身没错 , 问题是规范化成了公式化,无视个性化,出于利益化的驱动网络化规范、学术量化规范则完全将个性化、学科多样化和文体多元化表达方式排斥在外 , 变成一种模式、一种面孔、一种格式。从而抹杀了学术个性和学术创新。如果按照目前的僵化的规范化要求,那么王国维、鲁迅等知名学者的文章都学术不规范了。 我们还注意到时下还有一类形式主义的打假,不分青红皂白地只以是否加注引文出处来作为是否抄袭的判断主要依据,而不是综合全文加以判断。 *****************8 谢氏文体 —— 又一种批评 曹文轩文 中华读书报 2012 年 08 月 01 日 今天这个被我们研讨的人,是一个写作文学史同时又是被文学史写作的人。写,与被写,享有如此规格的学者并不多。对于这个人以及这个人的皇皇十二卷大文集,我们可以有一打以上的话题可作谈资。比如“诗性批评”、“审美批评的沿用”、“有一种大于知识的力量”,比如“一个文学史的描述者与一个文学史的参与者”、“既关注已经定形的历史,更关注正在变形的当下”,再比如“让材料说话和借材料说话” 、 “将学术理性与艺术感悟熔铸一体”,等等。还有,我们可以透过这些流动的、诚实的文字谈论它们背后的这个人的品格 、 性情与趣味。即使这套文集的内容呈现方式与编排方式也大有文章可做。该文集对作者历年的文字不作任何删改和修饰,曾经的幼稚 、迷茫, 过往的是非恩怨和隐秘记忆,如实收纳。眼下众多文集大多动过手脚,作了一番纯化与美化处理。两相对照,该文集对曾经的文字不离不弃,虽算不上壮举,但事情背后却有深藏大义的题目可做。作者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历史不可也无需修剪与粉饰。承认并尊重历史,这是一个有力量的人的自信。 可说话题很多,只说两点。 其一:回到创作情景。 文集第十卷有一篇名为《先生本色是诗人》的文章,是为林庚先生九五华诞而作。文中说道,“林先生本身是诗人,有很多实际的创作经验,他知道创作的甘苦”。随后说道,“这种从作品 ‘回到’创作情景中去的学术研究的路子,是我从林先生那里学到的,一直影响着我的学术工作”。 谢冕先生的学术路子是否只是受到林庚先生的影响,我以为不必当真,这只不过是写文章为了强调一种关系而已。当时的中文系还有吴组缃先生在,要说“回到创作情景”的学术路子,我倒觉得吴先生的路子更加鲜明。考证谢冕先生的学术路子的渊源,意思不大。要说渊源,根本上讲还是他自身。即便没有林先生、吴先生的影响,这个“路子”,他注定了也是要走的。因为,诗歌创作是他经年不灭的梦想和激情所在。他在诗歌创作方面所显示出的非凡才能,被他“大红大紫”的诗歌批评遮蔽了。没有多少人看到:一个重要的批评家的身影,隐去了一个时代重要的诗人的身影。他对诗的体会,对诗人以及诗歌创作过程的体会,决定了他在研究中必定使用他个人的艺术经验。唯有如此,才能在批评中找到确切感,才会以为真正地完成了对那个诗人或那首诗的解读与阐释。他在从事批评文字的写作时,“诗人”作为一个隐秘的形象始终是在场的。看他的大文也好,读他的短章也罢,无论是论作者、论诗篇,抑或是纵论一个时期、一段历史的文学,他总会身出其表,拉开必要的距离,对论述的对象加以高屋建瓴式的概括与描述,又总会心入其内,回到创作的原有状态,依据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揣摩作者的艺术用心。创作现场,是他的文字长久流连的地方。他是一个擅长宏观把握大局的学者,喜欢俯瞰大略、走向和潮流,但也总会在“一览众山小”之后,悄然返身,回到具体,回到过程,回到细节,回到诗人的视角与立场。他看出了诗的隐秘门道——而这些门道,常常是一些“专业”批评家们看不到的,或者看到了而将其视为“何足挂齿”的一介之物而被忽略了。不论是说艾青、蔡其矫,还是说闻一多、徐志摩、郭小川、何其芳,谢冕先生所论皆是经验之谈,是行话。 都说文学研究分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出于研究的方便,如此划分也未尝不可。我的印象中,前者偏大,大至与天地相当,说历史,说传统,说阶级,说人道,说民族,说宇宙和人类;后者向小,小至一个细节,一种形式,一种叙述语气,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的安排。当然,这只是一种大致印象,其实外部研究也有谈细小命题的,而内部研究也有谈重大命题的。若论两者高下、谁更具合法性,一设问就沦为错误。因为正是两者的共存,才构成了完整的批评史。 但 就当下中国的批评格局而言,我们似乎更应当注意一下所谓的内部研究,因为事实是:当下的批评几乎是清一色的外部研究。问题不在外部研究,而在批评的格局。结构的合理性才能保证结构之下各项的合理性,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共生互长,才使得双方的存在变得合理与完美。而现在,内部研究被抑制了,甚至已黄鹤西去,销声匿迹。一味游移在外,而不能入其内部窥探其动机与机关,无疑是一种很糟糕的局面。 打个蹊跷比方:一只鸽子需要高阔无垠的天空,但鸽子不可能在空中下蛋,孵出它的后代——后代必定是在巢中孵出的。当然失去天空也会使鸽子失去鸽性;鸽子的美是由翱翔与归巢共同构成的。 在这样一种过于倾斜的批评格局中,我们现在来谈论谢冕先生的批评,也许有着它特别的意义。他将两种批评集为一身,并做到了和谐和圆满。他可以恢宏地谈论“新诗与新的百年”,谈论“二十世纪中国诗潮”、“从诗体革命到诗学革命”、“文学和 20 世纪”、“新文学一百年”,也可以细密地对《长干行》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谈人称,谈语气,谈开头,谈结尾,谈起承转合。而此类文字,在这十二卷中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从民族、国家、人类的存在方式与万古天道,直说到气韵、节奏、一唱三叹的复沓、一个字安放此处的美妙,乃至标点的意义与取消标点的意义。他潇洒自如地游走于大词与小词之间。一般情况下说到谢冕先生,我们总会自然联想到一个宏论“长河”、“星光”的形象,只以为这个人喜谈善谈宇宙洪荒天地玄黄之大题,觉得这个人仰面朝天(他的大量照相都是如此造型),擅长于纵横捭阖,在指点文学的江山社稷中得到快意,殊不知这个人却常会闪身而出,沉浸于一景一物、一词一字的欣赏。在谈论林庚先生时,他说,令他不忘的最是林庚先生对艺术的“细致分析”。他欣赏的是林庚先生于别人一笔带过的地方驻足与停留,着迷的是林庚先生的“条分缕析”,然后“直抵那艺术性最核心的也是最精华的部分”。回忆起当年林庚先生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一句的细析深究,他说他“那时的欣赏无以言状”。 这便是“回到”——回到创作的情景。这个转身动作,是他从批评开始的那天直至今日,都从未停止过的经典动作。 谈及当下批评的诟病,作家们往往概以一词:无用。我体会这两个字的背后是这样的潜台词:你对我作品所进行的阐释,是无效的,也是无用的,既不能使我明白何为诗,又不能使我懂得诗何为,又怎样写诗。 我不太喜欢这种讥诮和轻蔑。但我也不太喜欢一些批评家们的偏激与傲慢:这就是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只是一种知识,并不负有指导文学创作的义务与责任。在充分拥有 “无用批评”的另一边,我们还是应当给“有用批评”一席位置的。这恐怕是常识——常识是不容颠覆与论证的。俄国十九世纪所谓的文学“黄金时代”,是值得我们去回首去观看的:那些批评家们与作家们相濡以沫、共同书写了一部豪华的文学史。那些操持社会历史批评的批评家们一边谈论国家、阶级、制度、法权,一边向一个小说家指出:你那个人物的出场似乎太早了一些。或是向一个诗人说:那只鸟的鸣叫不是在四月,而是在五月,并且不是在早晨,而是在黄昏。他们会对某个作家的作品结构提出看法,并对某个人物的肖像描写提出看法。 文学批评可以有“隔”的一路,也当有“不隔”的一路。 在有用批评成为稀罕之物,甚至几乎失踪的语境里,我们今天在这里谈论谢冕先生的批评,是否当对批评的功能有新的思考?是否应当对谢冕先生的批评表示敬意?当然,我想,他一路走过,已接受过无数诗人和小说家的敬意了,我们再表示对这种批评的敬意,大概无足轻重。 其二:坚信形象化语词背后的理性力量。 说到谢冕先生的批评,自然会涉及“批评文体”的话题。 这个话题是有意义的——特别是在学术性文章、著作陷入“机械性僵硬”的当下,我们来谈论由谢冕先生独自营造的一种批评文体,更加意味深长。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认定了一种共同的学术文体,以为学术表达,就一定得是这种语体和格式。加之对所谓“学术规范”愈来愈严厉的强调,我们看到了一道枯燥无味的风景:一年一度的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在用同样的语体、同样的格式在表达同样的观念。对个性化表达的无休止地打压,使大量的学术论文成为学术公文。格式化的培养机制以及有关学术机构对学术著作的若干明文规定,最终使学术著作成了无性别、无调性、无具体写作人的公共文体。对这种文体的合法性、合理性,我们从未有任何论证。我们也视而不见那些被我们研究、被我们奉若神明的经典思想家们,其学术表达却并非都是“规范化”的。福柯、海德格尔,还有改造与借用日常语言而将其转变为哲学语言的维特根斯坦,莫不如此,而沉醉于酒神精神的尼采更则更不必说。说来很具讽刺意味:徒子徒孙们如此伺候文字,而他们的主子却自由自在地驾驭文字天马行空。如今,殚精竭虑写出的堆积如山的学术著作,其作者似乎只是一人。 当我们在这成千上万的文章著作中,不用看署名,就语体与和论述的推动方式就能大体判断出它是出自谢冕先生笔下,我们作何感想呢? 我们先按下“谢氏文体”不作分析,来揭示这种“公共文体”——当我们说出这种公共文体的特征后,“谢氏文体”的特征也就自然彰显。 “公共文体”的特征:依仗成串的抽象术语、各种抽象性程度很高的概念以及各种理论资源(大多为外来),明确标榜使用了何家的研究方法,再加上一系列固定不变的写作格式和要求。它最大的敌人是形象化语词,以及形象化的语词表达。形象化似乎是与规范化冲突的,是天敌。 我们在潜意识中接受了一个看法:对形象化的接纳必将导致学术性的降低,甚至最终会毁掉学术性。因此,我们看到在学术著作中对形象化语词的回避。从文章著作的题目到文中的表达,都力求术语以及抽象性语词,并形成了一个没有加以证明的共识:术语越多,运用抽象性概念越多,就越具有学术性。近几十年的学术文章、著作的写作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贬抑、轻看和驱赶形象化语词的过程。 再回“谢氏文体”。 谢冕先生的学术表达,恰恰是亲睐甚至是崇尚形象化语词。一般,他喜欢这样的命名:暴风雨的前奏、和新中国一起歌唱、死水下面的火山、在新的崛起面前、北方的岛和他的岸、潘多拉魔盒的开启、新世纪的太阳、前夜的阵痛、七月的希望、暗流涌出地表…… 2010 年,他以“玉取其润石取其坚”为题祝贺《孙玉石文集》出版。当然,也有不少所谓学术化的命名,即使这部分命名,也不是以术语与概念作为修辞的。“历史启示着未来”、“中国的循环:结束或开始”、“被掩埋的期待”、“一个世纪的背影”、“文学性格”……这些命名依然与时下学术杂志上的通常标题风格相悖。他也会常常用非形象化的语词进行他的观念表达,但大多限于讲话,而一旦正襟危坐写文章——特别是炮制具有历史感的大文时,他就又会回到形象化语词或形象化语词与抽象概念(他很少使用引进的流行术语,他对这些来自异域的理念、术语一直抱有警惕之心)相混搭的语体上——那时,他会显得更加的自如、得心应手、风生水起、一往无前、汤汤而去。 那是他钟爱的语体。 他没有专门谈论他批评文体的文章,但我们依然可以根据他一贯的文体风格作出判断:他选用如此语言进行学术表达,是因为他坚信形象化语词背后的理性力量。 一旦新诗潮涌起,恍若密云的天空透进了一线炫目的光亮。这对于陷入庸常的诗界而言,不啻是一声惊天的雷鸣。 ——《一个世纪的背影——中国新诗( 1977-2000 )》 他对如此的语词所具有的表达理念的强大能力从未有过片刻的怀疑。这些看似非学术化表达的句子,在他看来,不是一般的陈述句,而是意思圆满的判断句。“崛起”、“一起歌唱”、“背影”、“暗流”……不仅是对一种状态的描摹,也是一种对一种性质的判断。它们与“同构”、“吊诡”、“悖反”、“场域”之类的抽象术语,具有同样的理性功能。我们可以尝试着把他的句子译为由术语与概念构成的句子。但我们也将会发现,其中有些语词,我们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可以替换的相应术语和概念——那个形象化的语词或句子,在表达理念方面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崛起”,它既使我们看到了一种形象,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事实,一个事理。而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抽象的词取代它并能揭示出现代诗歌的这一突然的、空前的革命性变化。同样,“一起歌唱”这个看似简单的句子,呈现了一种姿态,指出了诗与国家之间的趋同关系,是对诗与国家机器“共鸣”的性质判断。谢冕先生对形象语词的运用,在许多时候,是因为他注意到并领会到了一些被我们忽视了或意识到了却还未找到适当言词加以概括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发现并收复了被我们遗忘了的或无法问津的理念空间。他对形象化语词的理性功能心领神会,他以他的文体实践让我们懂得了:形象化语词不宜作为学术语词的结论是个错误的结论;现在要做的,只不过是让形象化语词进行转化——而转化后的形象化语词,其表达理性的能力是出乎意料的。 多少年来,我们都不能对他的批评文体作一个学术性的解释与论证,给那些强调所谓的学术性表达的人一个理性回应。 对谢冕先生文章著作的学术性程度的质疑,其实,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其质疑很大程度上缘于对他的批评文体的误解。 我们别忘了黑格尔会在他的著作中说:你要想知道阿拉伯人吗?那么,你就首先要了解阿拉伯人的天空、沙漠和骆驼。我们别忘了,勃兰兑斯通过一个有关陪同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游览德累斯顿的风景区的故事(那个诗人对白天与黑夜的风景其敏感程度有天壤之别),而一下子揭示了浪漫主义的风景描写的根本性特点:浪漫主义在意的是大自然的精灵。我们也不要忘了王国维用“昨夜西风凋碧树”那样的语词去呈现他对艺术三境界的指认与界定。更不要忘了老庄正是转借形象化的语词而将其摇身一变,变为哲学语词的。 谢冕先生的学术贡献其实长期以来一直是被低估的。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若干文学话题纠缠在一起,就这一点,已足以说明这个人的意义。然而,因为他的学术文体,却常常让一些人自觉不自觉地对他的学术贡献打了折扣。 与“谢氏文体”相关的另一话题便是:批评的个性。 选取视角、选材、对材料的妙用乃至章节安排,哪怕是一段小小的题引,批评文章与著作的写作,实与写小说同理,这里也有一个写作的艺术的问题——批评的艺术。我们在面对这十二卷文集时,领略到了何谓“批评的艺术”。这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劳动,也正是在这里,他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批评文体。 做人作文,若无个性,多少是件让人遗憾的事情。谢冕先生做人是有个性的:当人们普遍滑入平庸的现实主义情景中,他却还一如既往地徜徉在浪漫主义的情调中,而当人们普遍接受无边的自由主义,一身随意的打扮踏入一个庄重会议的会场时,我们却一眼看到他一丝不苟地打着领带、西装笔挺地端坐在那儿。这是他的魅力所在。而他个性十足的批评文字,更是在成千上万、连篇累牍的学术文字中闪烁着夺人双目的亮光。 当年梵高岁数大了,却还没有婚姻,家人便自作主张从茶会上给他物色了一个女人。梵高一口否决,理由十分简单:茶会上的女人没有个性。“个性”这个词,只有梵高那样的艺术巨人才懂得它的含义。 个性比统一规格下的深刻,可能更有意义,也更有存在的活力。历史常常以有无个性作为优胜劣汰的标准,这也许毫无道理,但事实就是如此,数百年数千年,一成不变。 创造一种文体——“谢氏文体”,这个人当一生幸福并荣耀。 该说出我的一份遗憾了——这份遗憾来自于我对谢冕先生六十年代诗歌的阅读——特别是对写于 1968 年的长诗《告别》的阅读,还有对写于 1961 年的一系列叙事性文字的阅读,特别是对《洪水峪王金生》一文的阅读。他写诗的才能让我感到无比惊讶。我说不上来,同时代的诗,究竟有多少首能作为诗的而在这首长诗之上。在那样一个个性化、概念化的时代,在那样一个词汇贫乏、意象平庸雷同的时代,为什么竟会有这样一首思绪复杂、心灵隐秘、意义多重难以琢磨的诗?它是怎么游离和超越那个时代的?如果,当时或者之后,谢冕先生没有引人注目的批评文章,又如果当时有一个高人向他指点:谢冕,你的诗绝不在批评之下,你应该是个诗人。也许,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的不是一个重要批评家,而是一个重要的——甚至特别重要的诗人。当然,谢冕先生的选择也许应该得到我们的敬重:他牺牲了作为重要诗人的机会,而成就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上一段佳话。更让我开眼的是那些叙事性文字中所显示出的叙事能力。我承认谢冕先生的抒情能力,却对谢冕先生的叙事能力从未有过奢望。但收在文集第二卷中那些叙事性文字着实让我大吃一惊:这个人的叙事,居然有最高级叙事作品所需要的一切品质:淡定、纯粹、入木三分的细节、氛围感、现场感、惟妙惟肖、画龙点睛。 我想对谢冕先生说:您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人生经验,这是你的财富,但也可以转化为让别人共享的财富,而这种转化,欲要通过你的批评文字,可能有较大的难度。诗才、叙事能力,大概不会因为经久不用而退化,它会像矿藏依然贮存在地表之下。对现在的您而言,多写一篇批评文字,少写一篇批评文字,对“谢冕”这个名字既不会再增加什么也不会再减少什么。您已创造了高峰并达到了高峰。在安静的、多少还有一点田园味的海德堡(谢冕先生的住处),在写作批评文字之间,可以适当干一些其他活计,比如写诗,比如写小说。 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2-08/01/nbs.D110000zhdsb_13.htm#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7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性选择过程的对象化和个性化
热度 3 smallland 2012-6-4 15:24
不 只从什么时间开始,若干区域的国人把配偶称为“对象”。这个对象,就是英文中的object,是一件客观存在的东西。大概,这个词汇的流行跟中国的政治运 动有关,当时就把人民划分成不同类别的“对象”--譬如专政的对象,镇压的对象。古代,雄性也把雌性看作是对象,譬如刘备的换衣服论。 敝帚自珍,在贫穷的年代,一件东西用久了,就会觉得这件东西跟别人的不一样,就会有点感情。如果丢了,就会觉得很可惜。想必,历经贫穷的人或多或少有点体会。这种情况,一件物品从普通的分类对象变成了有个性的东西。 人 类的性选择过程中,也存在对象化和个性化的情况。雄性更倾向于把雌性对象化,而雌性更倾向于把雄体个性化,这自然与交配策略和生殖策略有关。譬如,媒体和 广告中的美女,就容易被雄性对象化,因为她们拥有优秀的基因,即使长得一样的身材,一样的面孔,都可以作为自己的交配对象。而雌性则不同,她要关心雄性的 若干特征,除了优秀的基因(光这一项就比雌性的标准更复杂而多样化),还要判断雄性的忠诚,获得社会--经济地位的能力,等等。也就是说,雌性选择交配对 象往往是很具体很细致的,是很个性化的选择过程。 心理学研究中使用的技术大概是这样,如果把一件东西倒过来也容易辨认,就是对象化。如果把雄性的身体图片倒过来,雌性就觉得识别困难;而如果把雌性身体的图片倒过来,雄性依然容易识别。 上述方法的原理虽搞不清楚,但有一点,人类的个性化特征主要在于面部,特别是眼睛,倒过来看就很不容易辨认。而丰乳肥臀和儿童脸型等女性特征,不管什么方向,都很容易判别。
2290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个性化:商业的未来
热度 4 babyann519 2012-3-3 14:50
  个性化技术即将在 电子商务 、移动 互联网 、广告营销、社交 网络 、新闻媒体、零售业等诸多领域广泛应用,商业的 未来 ,是为每一个消费者提供量身打造的专属产品和服务。工业时代的标准化正在过去,信息时代的个性化及对应的高价值已经到来!   一个华灯初上的夜晚,窗外车水马龙,微感寂寥的你来到常去的网上商城,首页展示的已不是那些让你不感兴趣的大众畅销商品,而是你一直在寻觅的那款米黄色蕾丝边斜挎包,以及你在豆瓣上的朋友曾想你提及的那本《流量的秘密》。当你来到约会交友网站时,首页上看到的不再是最新注册的用户,而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那种类型女孩,喜欢小提琴,擅长网球和游泳,居住在海淀……   这段文字引自《个性化:商业的未来》一书的前言部分。毫无疑问,在信息泛滥的今天,这的确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互联网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方式。而读完该书,带来的是更多的惊喜和激动。个性化的概念很多人早已从各个渠道接触,但是如此系统全面、详尽分析了个性化与基于个性化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这是第一本。    商业的未来   下午,中国科技交易大厦12层。说明采访来意后,前台人员带我穿过办公区走进一间布置简单的会议室。灯关着,阳光从背后的落叶窗洒进来,照在前面密密麻麻写着公式和文字的黑板上。喝完一杯水,记者见到了《个性化:商业的未来》一书其中的两位作者:百分点科技公司CEO柏林森,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苏萌。   “随着海量信息以及消费者行为个体行为数据的指数级爆发增长,新的商业理论和模式不断涌现,其所指向的趋势是一致的,即为每一个终端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简单寒暄后,苏萌微笑着说。“个性化技术即将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广告营销、社交网络、新闻媒体、零售业等诸多领域广泛应用,商业的未来,是为每一个消费者提供量身打造的专属产品和服务。”   记者问到:“其实看完这本书,我觉得个性化技术和当前的一些热词比如SoLoMo、LBS和O2O联系颇深,个性化在这些领域中起着纽带作用吗?”对此,苏萌解释说:“个性化不止是纽带,而应该是核心。只有掌握和运用了相关个性化的技术,比如大数据处理、个性化推荐、个性化定价等,才能做到人性服务、精准营销和刺激消费,移动社交、本地电子商务、团购等一系列相关领域才能真正发挥巨大的商业潜力。”   提及写书的初衷时,苏萌、柏林森都表示,个性化是不可逆的时代潮流,而作为国内最早涉及该领域的学者和创业者,迫切想把百分点科技的一些经验和认识分享给众多的爱好人士和研究人员,更希望更多优秀人才能加入到这个行业来,一起推动个性化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商业应用的不断发展,让我们的经济更效率、生活更简单。    百分点的个性化之旅   《个性化:商业的未来》一书对个性化领域有着全面深刻的分析,而作者苏萌和柏林森绝非空中造楼阁,这些都点点滴滴源自他们多年的求学工作之路、源自在百分点科技成长过程中倾注大量心血后的深刻体会。   十多年前,在美国留学的柏林森毕业后便留在美国工作。在取得伊利诺伊大学物理学和电子及 计算机 工程学双硕士学位之后,他先后在大企业里担任过高级金融 软件 工程师、资深金融保险咨询师。近几年,国内互联网发展迅速,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技术背景,柏林森产生了了回国自己创业的念头。由于工作的原因,柏林森经常和大数据处理、数学建模和人工智能打交道,而据自己在美国和大数据打了多年交道的经验,柏林森认为大数据领域在未来肯定有着广阔的商机。   “大数据和个性化是创业之初我们考虑的两个发展方向。”柏林森告诉记者。相比于另一位作者苏萌,柏林森一直显得沉默,轻易不评论,脸上似乎也留下了更多岁月的痕迹,但聊起那些过去时,他目光之中开始流露出兴奋的神采。“当然,落到商业领域,对于广大普通用户来说,大数据是个很遥远的概念,而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技术是切入的最佳方式。” 柏林森说到。彼时,电子商务在中国正蓬勃而起,他决定从最易直接带来效果并盈利的电子商务营销服务做起。柏林森同时找到了好友苏萌——苏萌作为北京大学市场营销系副教授,已进行市场营销研究多年,并在2007年发表过关于营销个性化的论文,其拥有美国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博士学位,专长于个性化营销、新媒体营销、互联网精准广告、推荐系统等。   苏萌擅长数据营销,柏林森则具有丰富的建模经验,二者一拍即合。2009年百分点科技在北京正式成立。百分点成立之初的宗旨是,通过分析互联网用户的网购用户行为,分析他们在各个不同的网站、电商团购、资讯、社区网站上表现出的对网购的偏好数据,为各个电子商务相关企业提供这种个性化精准的商品推荐服务,提高网站的转化率、客单价以及网站用户的回头率和动销商品的占比。    从电子商务延伸   当前,国内这轮电商冬天的到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营销成本的激增。“零售企业不仅是经营商品,更要‘经营’顾客。”柏林森告诉记者,“营销里面有很多误区,很多电商网站只注重一次营销,部分关注到了流量转化率,但很少有意识到二次销售、三次销售的作用。”国内电商高成本去拉新顾客,如果顾客买了就走,只会流血越快、亏损越快,如果没有资本的输血,就面临倒闭的风险。即便是淘宝和京东这些国内最大的电商,在个性化推荐和营销效果上做的也还很不够。   刚刚和公司研究团队讨论完毕匆匆赶过来的百分点科技首席科学家周涛进一步解释说:“我们可以获取合作的电商网站中用户浏览、收藏、购买的数据,从而利用这些数据挖掘用户的喜好以及购物的心理模式,比如有的用户对价格很敏感,有些用户则不;有些用户喜欢到处逛逛,看到喜欢的就买,有的购物目的却很集中。通过这些分析,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商品推荐,实现精准营销。”周涛是电子科技大学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拥有瑞士弗里堡大学物理系哲学博士学位,27时成为国内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柏林森介绍说,目前,百分点科技和很多不同的互联网企业有合作,包括上百家电子商务网站及团购网站、资讯媒体类网站、社区网站等。百分点科技也得以积累跨网站、跨行业、跨PC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海量消费偏好数据,并集合网购用户的行为数据和网站本身的内容数据来做精准的分析。综合类的电子商务客户,在还没有把推荐栏挂全的情况下,由百分点科技推荐带来的销售就可以占到总销售额的15%,平均客单价提高30%。   未来,百分点科技将继续拓展新的业态,展开与媒体资讯、交友、婚恋、视频和SNS等行业的深度合作。按照柏林森的设想,公司未来要把个性化推荐引擎做成与搜索引擎类似的的互联网基础服务——“若此,百分点科技未来的成长空间真的不可想象。”苏萌听到记者的感慨,笑了笑没说话。 ——2012-02-24 08:40 来源:互联网周刊 作者:范晓东 原文: http://www.ciweek.com/article/2012/0224/A20120224554708.shtml
个人分类: 海边拾贝|2896 次阅读|7 个评论
个性化系统的发展瓶颈浅析
热度 2 halcon 2011-10-31 20:10
Facebook 等社交网站的崛起,使得个体的性格和特点得到了表达的机会。于是 “ 个性 ” 越来越难以用 “ 共性 ” 进行替代。技术领域受到挑战最大的无疑是 Google :再不关注个性、打破经典搜索引擎的铁饭碗恐怕自己的饭碗都保不住了。于是去年年底 Google 已经在后台修改了自己的搜索排序算法,对于提供新鲜( Fresh )信息的网页提供更大的排序权重。社交网站在社会领域的影响更为巨大。因为新的平台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发言的机会。文采很差也不要紧, Twitter 只让写 140 个字符内,想写多也不行。还不会用文字表达,那就贴个图片或视频吧。反正几乎每个手机都有拍照,录像功能。这样的系统无疑就是每个人都可以 “ 发声 ” ,可以不再 “ 被代表 ” 了。 关注个体,换言之就是要彰显个性、提供个性化服务或个性化推荐。 技术方面的挑战就是要有大海捞针的本事。但是还有比这个更棘手的问题: 1, 原料从哪儿来?聚沙成塔,汇流成河 。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并非都是因为信息过载。真的都过载了,冷启动"cold-start"也就不是问题了。新的服务系统需要足够的原材料才能转起来。而系统进行补充,显然费时费力,还不一定消费者喜欢。于是还是号召用户发扬一下 Web.2.0 时代的共享精神吧。然而,万事开头难。人心散队伍都不好带,更何况人心散队伍根本不存在呢。 2, 借力打力,给不给钱 。个性化服务不仅需要分析用户的历史数据,而且需要分析彼此的关联关系。 用我自己的数据给我自己提供服务虽然可能侵犯了我的隐私,但自己也享受到了好处,暂且“忍”了吧。但用我的数据还给比人提供服务,那给不给我钱? 不给,告你去。没人管,那我就给你捣乱。 3, 一滴墨水能否把一缸水染黑 。听说这个系统是个智能的,具体怎么个智能法咱也不清楚,但试试好不好玩呗。乱点一通,看看给我看的列表变不变。这个搞太费劲,写个程序乱点那多省劲。谁叫你用我的信息还不给钱呢。一个人的行为能否搞乱真个系统的结果?如果有。那么如何识别、防止一小撮人呢?这些都是必须攻克的课题之一。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彩色的。既有绚烂美景,也有乌云遮日。个性化时代,商机多了。但需要考虑的形形色色的人也多了。要向搞出点名堂来还真不容易。但其实龙有龙道,蛇有蛇道。成功从来就没有固定的模式或公式。只要方向确定了,就往前冲吧,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等准备好了再干,说不定地球都毁灭了。 总而言之,小网络其实服务的是大社会。社会百态尽在其中。
5076 次阅读|4 个评论
年轻的心
pony911 2010-8-26 16:27
考完英语,有点感冒。走在回寝室的路上,用很大的音量在听小夏和小姚曾经嚎过的一首歌,歌词和曲调我都非常喜欢。听着听着,今年自己指导毕业的研究生,逐个浮现在眼前。他们好吗? 想想自己过去对他们可能还是太少了些理解。他们与我们不同,非常不同。我们不应该用一种尺度,一种模式来把握他们。虽然考虑各自的成长需求,但忽视了时代背景烙印在他们骨子里的精神。就好比父母,虽是好心,却很可能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年轻的心,有年轻的故事。如果心与心的脉动能够共鸣,那或许是最理想的。我想可能。但首先要丰富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而且是一年又一年。 我们了解学生吗?其实不了解。像父母一样,可能你知道周杰伦,但你能一口气说出十句以上他经典的歌词吗?你能解析歌声所传递的思想吗?很难。如果换成是张学友,还勉强。 周杰伦只是口味1,还有N多种口味。怎么样?怕了? 考试结束了,听歌,突然很想我今年毕业的学生们。默默祝你们在新环境里快乐,随心,随性,不要太过勉强自己。虽然生活很现实。有性格才会有天地。忘记很多我曾经唠唠叨叨的东西,可能根本不适合你们。 有空用蛐蛐联络。很惦记你们。
个人分类: 技术交流|26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编制个性化的output style
热度 2 fatmoon599 2010-5-14 15:27
Endnote 提供了很多期刊的输出格式,但还是有一些我们需要的格式不在软件携带的格式之内,特别是我们需要投中文期刊的时候,就必须自己来编辑 style 了。 其实 style 的编辑也非常简单,除了一些综合的设置外,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引用格式 citation ;参考文献格式 bibliography ;脚注格式 footnotes ;图表格式 figures & tables ,其中前三种的核心都是 templates 的编辑。 一、新建一个 styel 进行编辑: 二、 style 的编辑窗口介绍, style 的编辑中最重要的就是文中的引用格式 citation 和文后的参考文献格式 bibliography ,这也是写文章中最常用的部分 三、文中的引用格式 citation 四、文后的参考文献格式 bibliography 注:编辑 style 的格式时可以到期刊网站上下载期刊的参考文献投稿要求,对照要求编写 template ,操作很简单但是繁琐,可以选择一个类似的期刊 outputstyle 格式加以修改。
个人分类: endnote问题|11571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夫和庶人:讲道理和不讲道理的人
qyu111 2010-5-3 21:31
这两天放假,吃中饭的时间正好是电视上 钱文忠 教授讲授三字经的时间。听的蛮有意思,没想到今天中国的文化人是这么来理解古人的哲学的。 看 钱 教授讲演的神采也有一种似乎很熟悉的感觉,但一直没有想起来这个熟悉是什么。今天讲到结尾处, 钱 教授把头这么一轮回,画了个圈,然后再一点,说请听下一讲,我脑子便腾的跳出了小时候在家乡常花三分钱去听大鼓书的一位老先生,故事讲的精彩,到结尾也这么把头画了一个圆,然后一点,说且听下回分解。 再接着就想起小时候三分钱还常干的一件事:看小人书。思想再一跳又想到今天的网吧。想想人转来转去,也跳不出就这几个把戏。 今天听 钱 教授讲三字经讲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解释说其中的上和下两个动词以前都理解错了。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排除,也就是礼不排除庶人,刑不排除大夫,和我们今天说的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个意思。以此来说明我们祖先儒家文化的民主。 这句话听下来就让我想起我们常常说的一句话:历史是一个小女孩,你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既然如此,我也从一个研究生物的研究人员的角度来给这句话打扮一下。 我们现在后基因组时代的生物学比较讲个性化,知道每个人的基因不一样,他的身体状况和生理状态就不一样,心理状态也就不一样。根据这个特点,我们今后对于一个人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讲究个体化或个性化。也就是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对于人的生理疾病是这样,对于人的心理疾病也是这样。 对于生物学家来说,各种各样的犯罪的人都是心理健康出现了毛病,也就是心理疾病患者。从这个道理来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中的礼和刑就是处理犯罪的人的不同方式,也就是要对大夫讲理,对庶人用刑。 这里我们不要把大夫理解成官人和有钱有势的人,把庶人理解成普通老百姓和穷人。其实有钱有势的人里面有太多没有理智和不讲道理的人,而穷人里面也不乏有理智和讲道理的人。 我这里理解的大夫就是受过文明教育,有理智、讲道理的人,庶人就是没有理智、不讲道理,比较原始的人。 这么一打扮,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就成了一种根据人的生物特征而制定的科学的管理和治理人类的方法。 对懂道理和讲道理的人,你给他讲道理,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对不懂道理和不讲道理的人,你给他用刑,用体罚,使之畏惧。 个性化治理,对于生理疾病的病人和对于心理疾病的罪犯,甚至是对于普通大众的管理,都是科学、有效的方法,也是我们祖先文化中的精髓,需要细细咀嚼,好好领会。 这么去理解,就不是动词上和下的理解问题,而是名词大夫和庶人的理解问题了。 我们对于古人的著作没有必要逐词逐句牵强附会的去让他成为亘古不变的真理,关键是领会其精神和逻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精髓就在于分别对待,其它的就不必去强求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8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上海重点研发领域个性化知识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
pikeliu 2009-12-5 10:00
http://www.cas.cn/xw/yxdt/200912/t20091204_2682244.shtml 上海重点研发领域个性化知识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 文章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发布时间:2009-12-04   近日,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汤江研究馆员主持的上海市科委创新行动计划项目上海重点研发领域个性化知识服务体系建设顺利通过上海市科委组织的专家组验收,获得专家好评。   该项目于2007年底正式立项,是我国首个面向区域重点研发领域的个性化知识服务建设项目。项目联合了中科院上海地区院所以及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文献资源,首期选择了生命科学、化学化工、药物研发、微系统技术与信息技术为重点服务领域,探索和建设个性化知识服务模式和网络服务平台,更好地发挥知识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重要推进作用。   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对建设能够支撑上海市政府提出的9大重点高新技术领域研发和产业发展的信息服务模式具有重要的创新和示范意义,是我国区域性个性化知识服务体系建设的最新尝试,它的建成将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为积极促进和提升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满足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个性化知识服务的需求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实践经验。
个人分类: shanghai|2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你爱不释手的个性化鼠标
yhz125 2009-6-25 11:19
鼠标是我们最常用的电脑设备之一,担负着指挥电脑的重任。选择一款自己喜欢的鼠标,不仅可以协助我们更舒适地使用电脑工作、学习和娱乐,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1. 无线折叠鼠标 这款弯月形鼠标可以折叠,折叠后鼠标会自动关闭,以节省电能。 2. 卡片式超薄鼠标 这款无线鼠标不但可以作为鼠标使用,还可以作为媒体遥控器使用。不用时可以插入笔记本电脑,既方便随身携带,又可用笔记本电脑的电源充电。 3. 旋转式圆形鼠标 这款圆形鼠标打破了传统鼠标的操作方法,以向下压来代替左键、用手挤捏来代替右键,并通过旋转的方式代替拖动鼠标的操作,适合绘图、文档校对等。 4. 无线箭头鼠标 箭头状的鼠标正好与电脑屏幕上的箭头相映成趣。 5. 充气鼠标 这是一款可以充气的鼠标。需要使用时,只需用嘴吹几口气,就可摇身变成一款操作方便的鼠标;不用时可以把气放掉,方便随身携带。由于不能采用滚轮设计,它采用了独特的十字键设计,左右两边是传统鼠标的左键和右键,前后则是向前滚轮和向后滚轮。
个人分类: Gadget|664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