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元素循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农民做了哪些无用功?
热度 2 蒋高明 2018-6-23 09:23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农民做了哪些无用功? 蒋高明 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强调科学种田,遗憾的是,这方面一直没有很好地实施。而且越来越差了,乡村几乎是各类假冒伪劣农资的集散地,实际上,只要进行合理的教育与培训,农民很多功夫换回来的收益是很高的。现在,从生态农业角度,农民做的都是无用功,浪费劳动力不说,还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举例如下: 农田中的玉米、小麦、花生、红薯等秸秆等是庄稼很好的饲料或肥料;大蒜秧、西瓜秧、各种蔬菜废弃叶也都是很好的肥料;剪枝的剩下的果树枝;果树落叶、葡萄蔬果的果粒、打叉的枝条都是非常好的肥料;养蘑菇的菌棒经过充分的发酵更是优质的有机肥,但农民不知道元素循环的道理,将他们一把火烧掉,或者扔到河沟里面去污染环境。在一些地方,笔者反复告诉他们养分循环的道理,开始不扔了,尝到了有机肥养地的甜头。但仅靠个人的努力毕竟有限,还需要教育与培训,让更多的人知道科学种田的好处。 再如地膜,40年前是有用的,那个时候气温低,农民希望抢季节上市,地膜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目前起到的作用可能是相反的,因为全球气温已经增加了,连播种季节都发生了变化,即物候期和收获期都变了,继续使用地膜造成了各种疾病爆发,多种病害是因为地膜影响的。另外,地膜低温焚烧会释放二噁英等致癌物质,覆盖地膜生长的蔬菜、水果或作物含有塑化剂等环境雌激素;长期食用地膜,土壤透气性差,和化肥一起使用造成耕地板结,覆盖地膜生产是一种杀鸡取卵式的做法。笔者想农民讲解和示范不用地膜大蒜、花生不生病的好处,信服的农民跟着做了,不但恢复了地力,减少了疾病,更关键的是他们的产品价位提高了二三倍。可见,乡村教育与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们进入山东平邑县进行“六不用”(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人工激素与转基因)生态农业实验时,我们惊奇地发现:农民是将果园里的蚯蚓看做害虫,用农药杀死它们,仔细了解,原来是农药贩子们告诉他们的。可见,正确的科学知识不去乡村普及,那些见利忘义的小人就有了市场。 在农药使用方面,农民不知道生态平衡的道理,见了虫子就要杀,且一些专家鼓励他们这样做,建议农民发现每亩地有2-3头虫子时,就要打药,美其名曰预防为主,农药商耕高兴农民多用药,因为有利可图。当农药商知道我们不用农药控制了害虫危害时,他们是冷嘲热讽的,背地地说我们的坏话,弄得农民不知道听谁的。因此,乡村振兴,必须要将科学的生态农业知识及时传播到一线生产者那里。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341 次阅读|2 个评论
川渝情愫(4)
热度 2 duzhanchi 2015-1-5 09:17
题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十次前往四川省巫溪县,先后参加“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期间,8次赴山区红池坝定位研究,5次过大宁河小三峡,10次经万里长江三峡,既体验过寂寞寒湿的工作环境,也饱览了壮丽多彩的自然风光。 川渝定位研究记述 1991 年初,中科院综考会接到通知,承担“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北亚热带中高山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试区》专题。这个专题,是“七五”攻关的继续,其下所设课题,除了原有者之外,新增加了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循环、光能利用、刈割演替规律、产草量与气候的关系等应用基础研究。准备工作从3月份开始,大约进行了一年,内容包括:制定计划,草拟研究方案和测定内容、设计和印制野外记录表、定购仪器设备、搜集资料、阅读文献、进行课题论证、确定课题成员、签订相关合同、联系植物热值和固氮活性测定事宜等。为完成这一任务,7-8月份,我与钟华平到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站,向元素化学生态学家黄德华和陈佐忠,专门学习地下生物量、凋落物和分解速率的研究方法。 1992-1995 年,在四川省巫溪县红池坝,进行了为期四年的定位研究。专题负责人为综考会的黄文秀、刘玉红和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的张家盛,参加成员有樊江文、王淑强、孙庆国、钟华平、梁飙、李继由、徐六康、王善敏、杜占池,以及四川省、地、县畜牧部门的肖飙、袁昌定、李兆芳、贾本初等。此间,我先后8次赴巫溪红池坝,10次经长江三峡,5次过大宁河小三峡,在饱尝工作艰辛和寂寞的同时,亦饱览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苦乐之极致,至今铭记在心,终生难忘,下面摘要记述。 我与钟华平承担 《人工草地群落结构以及营养元素循环与光能利用研究》。这项课题属于应用基础研究,目的是为提高红三叶草地光能利用率,确定其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最佳割草期提供科学依据,提出具体方案。按照计划,研究内容主要有:(1)红三叶和鸭茅群落初级生产力研究;(2)红三叶和鸭茅群落化学元素含量和积累量的动态特征;(3)红三叶群落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包括吸收量、存留量、输出量、自然和人为归还量及归还率;(4)施肥和刈割对红三叶群落元素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5)红三叶草地群落结构、光辐射分布及其光能利用效率。 观测内容有:群落高度、盖度和密度;植物地下部分层生物量;植物地上部分层生物量,包括:活体、立枯物和凋落物;叶片和根系的分解速率;叶面积指数;植物地上部含水量和比叶重;植物地下部容积;植物地上部、地下部、土壤、岩石、群落淋溶水、雨水、化肥等样品的采集及其化学元素含量测定,包括: 大量营养元素-N、P、K、Ca、Mg、S ; 微量营养元素-Fe、Mn、Cu、Zn、B、Mo;有益元素-Na、Co、V、Ni 、Sr;其他元素-Pb、Al、Cr、Ba、Nb、Ti、Li、 Ce、La、Y、Cd等,以及植物的全氮、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和灰分。环境因子包括:降水量;气温;土壤持水量、含水量及其容重;太阳总辐射和有效辐射;群落内部的光强分布等。 实验均采用常规方法:生物量用样方-收获法测定;地下部用土坑法取样,凋落物用固定样方收集;生物量用天平称重;分解速率用网袋法测定;群落叶面积指数用干重系数法测定;固氮量用差异法测定;根系容重用体积-重量法测定;土壤容重用土壤环刀测定;植物和土壤含水量用烘干称重法;光强用照度计测定,总辐射和有效辐射分别用 总辐射表 与 分光辐射仪 测定; 雨水和群落淋溶水用玻璃瓶收集。 1992 年3月14日, 乘火车离京, 第一次前往红池坝 ,研究工作由此开始。15日来到位于长江北岸的宜昌, 转乘江轮,16日到达位于长江西岸的万县,住地区畜牧局招待所。招待所西临 太白岩公园,林木葱郁,风景秀丽 。 17 日,召开红池坝试验区专题组全体会议。会上,负责人通报了该项目的来龙去脉、任务要求和攻关指标。而后,11个课题组进行了交流和协调。会后,前往位于长江边的西山公园 钟楼一游。该钟楼建于 1930 年,高约 50 米, 12 层,造型精美,雄伟壮观;四层装有四个巨型时钟,报时鸣声可响彻全城,为万县的标志性建筑,亦是长江沿岸一大景观。 18 日,离万县,东北行,过长江,经云阳,沿着汤溪河北上,到江口午餐。下午,顺弯滩河继续北上,进入巫溪县境内,到尖山后转为东行,经文峰,来到巫溪县城,住县招待所。沿途,山路崎岖险峻,森林茂密葱郁,最低和最高海拔分别为160米和1200米,行程虽仅237公里,却耗时8小时之久。在县城停留数日,到气象站、畜牧局收集资料,参观巫溪工艺厂。 23 日,离巫溪,经凤凰,至文峰转为西北行,翻越公路最高点2060米,来到海拔约1800米的试验区红池坝,住经济开发区招待所。晚间,与开发区有关人员座谈。该地1952年开办公安农场,1956年改为县干部农场,后又转成畜牧场。现经营方针为“以牧为主,林药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开发”。建有羊圈、化验室、配种站等。“七五”期间,北羊南养成功。药材主要为贝母、 党参、当归、黄连、大黄等 。 “八五”期间,计划 新建人工草地3000亩,改造老人工草地2000亩,2亩地养一只羊,2000只羊草畜配套,每只羊产毛量2.5-3.0公斤。 24 日,考察红池坝,山坡上的天然草地呈黄绿色,人工草地呈绿色,红三叶和鸭茅已有5厘米之高。是夜,阴云密布,雪花纷飞。 25 日开始,为试验地播种做准备工作,并与开发区一起研究救灾事宜。此间的准备工作有:查看水源,丈量土地,测定牧草种子发芽率,确定播种量,分门别类称量种子,规划试验小区布局。小区分为 牧草引种试验小区、红三叶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群落,以及红三叶群落、鸭茅群落、红三叶与鸭茅混播群落。 4 月4日,在当地农民协助下,试验地翻耕完毕,再经平整、搂耙、去杂、打埂做堰、播种, 建植了赖以开展研究的基地-用于试验的人工草地。 期间, 到扎鹿盘考察;该处为一凹地,中间平坦,全为草地,由于放牧过度,鼠害比较严重;四周,三面峭壁,高达百米;一面开口,犹如大门。据传,东汉刘秀争天下时,曾屯兵与此。 5 日,从开发区招待所搬到专为课题组准备的木质老楼居住。向有关同事交代遗留工作。 6 日,独自离红池坝,经万县、重庆、西安,10日到达临潼,参加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站年会。会后,经西安,14日回到北京。 1992 年9月10日, 与李继由、孙庆国、钟华平一起,乘火车离京, 第二次前往红池坝 。 11 日到达宜昌,转乘江轮,过三峡,来到奉节县城,住县第二招待所。 12 日,清晨,前往白帝城。远观,在长江北岸,有座秀丽孤岭,三面环水,一面倚山,峰巅绿树丛之中,有一片亭台楼阁,即为闻名中华的白帝城。我们乘车东行8公里,来到山脚下,拾级而上,攀登数百级石阶,路经一座城门,上有院长郭沫若所书“白帝城”三个大字。到达山顶,进入白帝庙。庭院内有两个水池,池中有巨龙、白鹤,欲意飞舞升空,造型生动。其后,随众参观了托孤堂、明良殿、武侯祠、观景亭、文物陈列室、诗史堂、 碑林、 望江楼 等。碑林上刻有篆、草、隶、楷、行各种字体,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瑰宝。从庙向南瞭望, 两岸山高 壁峭 ,江水 湍急, 滔滔涌过夔门,奔腾东流而去,景观极为壮丽。难怪历代诗人,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黄庭坚、刘禹锡、范成大等,均慕名登白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庙向北观望,草堂河蜿蜒缓缓流入长江,河边榕树,密集繁茂,景致优雅,美不可言。参观后始知,白帝城其实名不副实。白帝城之名,始于西汉末年,系“ 蜀王”公孙述自称白帝时,所建之都城,后毁于战火。当地人为纪念这位“白帝”,又在此修建庙宇,供奉白帝像,称为白帝庙。至明朝,公孙述的塑像被刘备、诸葛亮替代,但名称未改,遂成了名实不符、没有白帝的白帝城。 出白帝城,上车赶赴红池坝,大家游兴未尽,一路谈论“三国”,议论纷纷。特别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全篇引发无穷联想,怀古思今,感慨不已。 下午到达红池坝,开始下雨。 此时,红池坝试验区已被纳入中国生态系研究统网络, 木质招牌“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站”,已挂楼前。 13 日,迫不及待,冒雨前往试验地观察,但见牧草长势良好,这才悬心落地。其后连续一周,阴雨连绵,无法测定。 这里,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雨天又无法登山、散步,除了看书、工作,没有任何娱乐,无聊至极。好在住所的二楼,有一个可供活动的走廊。我们站在此处,眼观群峰漫舞,云缠雾绕;耳听雨声、风声、雷声;我们时而谈笑、戏耍,时而歌唱、呼叫,以此苦中作乐,别有一番风趣。 我与老李、小孙等分别承担不同课题。为了充分发挥工作效率,我们联手通力合作, 制定了协作方案, 将需要测定的项目列出日程,依次进行测定。这样,既可缩短每项测定时间,又能提高测定效率与精度。 18 日下午,雨停,阴天,抓紧时间开测。但后来淫雨不时光顾,20-21日、24-27日、10月1-5日,均为雨日。到8日为止的一个月内,只有7天为阴,3天多云。时不我待,冒雨测定。 其中,最为费力、费时、费事、费心的是挖根、洗根、分根和挑根。22日,无雨, 车载45袋土样,西北行,赶往西流溪。该地 海拔2000余米,山坡森林茂密葱郁,山间草地一片黄绿,河水流向自东而西,时明时暗,水质优良,清澈见底。我们将土袋放入 河中,水冲、脚踩、手搓,尽管 山水冰冷,刺骨钻心,但说说笑笑,没有多久就粗洗完毕。在不远处的小溪中,发现有一种身体扁平的鱼类。当地干部说,这是娃娃鱼,体型较小,是其 幼仔 ,学名称为大鲵,为两栖动物,叫声似婴儿哭泣,虽然十分珍贵,受到国家保护,但外形并不美丽。 继外业之后,便是室内工作,分检、烘干、称重、粉碎。这里,供电很不稳定,有时一停几天,有时时有时无。我们只能适应现状,有电时连续工作,夜以继日,通宵达旦,无电时白天补觉,蒙头大睡。 10 月10日,上午到试验地,布置分解速率测定样品,200袋。下午,与同事一道,离红池坝,到巫溪县城,住建行招待所。11日,参观宁河玉器厂,晚上与县长、书记共进晚餐。12日,离巫溪,经万县,到重庆,住万县驻渝办事处。16日回到北京。 1993 年3月9日 ,与同事一起,背着测定辐射的仪器离京, 第三次前往红池坝 。 10 日,到达陕西省安康,课题组成员接站,立即开车出发,南行,经平利、镇坪,进入四川巫溪县境内,过易溪,沿大宁河南下,至白鹿,进入荆竹峡。江中流水湍急,两岸悬岩峭壁,满山竹木苍翠,山间小道曲曲,奇景险秀,绮丽如画。晚10:30到达巫溪县城,住县招待所桃园宾馆。 12 日,离县城,前往红池坝。途中 ,路面雪厚,缓缓行车,至2100m时,遭遇山体崩塌,无法继续前进。下车除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始终未能搬开山石,尽皆筋疲力尽。无奈之下,李局长前去山中,找到一户人家,开来一辆拖拉机;不一会儿,便将石头和积雪铲除。欣喜之余,才发现此时此地如此之美,远观绿装素裹,分外娇媚,近看冰凌满枝,千姿百态。我们顿时精神倍增,疲惫全消,上车继续前进。下午到达红池坝,是夜风雨大作。 这里,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全年平均日照率为28%,其中3月份仅19%;淫雨连绵,为其常态。低温多雨少光,空气异常潮湿。衣服洗过之后,往往一周不干;即使已觉晾干,穿在身上仍感湿凉,很不自在。 这一年3月,平均气温1.8 ℃,极端最低气温仅-9.4℃, 空气相对湿度高达88%。我们所住的二层木制小楼,破旧透风,既无暖气,也无火炉,室内阴冷,被窝冰凉。为了抵御寒冷,买了电褥,但供电很不正常,往往难以发挥效用。清晨,脸盆之水屡屡结冰,湿寒交加,倍受熬煎。某日,晚间闲聊,一位年轻同事问我:“老杜啊!如果你现在有100万,还会来这儿蹲点吗?”,我一时语塞,无言以对。说实在话,尽管已过天命之年,尽管已经工作30年,我还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因为,一路走来,尽管并不富裕,但衣食无忧,尽管没有什么成就,但也说得过去,所以,从未想过拥有百万之巨,也从未想过丢弃专业。条件虽苦,但亦有乐;生活知足,工作顺利,谋生与事业,为己与利民,似乎已经合二而一,融为一体。一如囊昔,随惯性而进,足矣! 这一年,按照计划,研究三类 人工草地群落的地上与地下部生产力、元素含量和积累量动态,整个生长期需要测定9次。 时间长,工作量大, 我与小钟商定轮流来此。 3 月13日-4月6日之间, 在牧草返青前和 苗期,分别进行了 第一次和 第二次 测定。 此外,还布置了红三叶固氮量试验和 凋落物收集样地 ; 采集了叶片分解过程中的样品;从气象站取回了冬半年雨水。在这 25 天中,有14天下雨、降雪。为了不误时机, 测定工作只能在雨雪间歇或小雨中进行。 期间,3月16-20日连续五天降雪,漫山遍野,白雪茫茫,恰似“ 山舞银蛇”,犹如“原驱蜡象”,一派北国风光,格外妖娆动人。我们冒雪安装好太阳辐射仪,21日开始测定总辐射和有效辐射。28日夜间,再次下雪,清晨草地变为雪被,中午全部溶化。30日,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大晴天。抓紧时间,照度与辐射同步测定,每小时读数一次;其后连续4天,或晴,或阴,或多云,继续上述测定,以便从中找出不同天气状况下,辐射与照度的相关性。 测定之余,没有任何娱乐,无所事事,实在无聊,炊事员鼓动我们耍耍川牌;边玩边学,蛮有趣味,以此消遣,打发时间。 8 日,离红池坝,前往安徽黄山,参加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站年会。 4 月22日返回, 第四次来到红池坝 , 继续完成苗期测定,包括:洗根、去杂、分检,烘干,称重。 29 日下午,与同事一起去天子城、银厂坪、西流溪一游。沿途山岭连绵,缓丘起伏, 瀑布溪流纵横, 草地碧野万顷 , 满山森林茂密,杜鹃花开似锦 。 林中 , 松萝飘逸如纱,藤木攀援缠绕 。 5 月5日,开始第三次测定,红三叶处于分枝期。测定内容一如既往。 13 日,小钟到站,交接工作,第四至八次,即 现蕾期、开花期、结实初期、中期和末期皆由他组织测定。 15 日,独自离红池坝,从巫溪乘船,经大宁河小三峡、长江三峡,到宜昌转乘火车,19日回到京。 1993 年9月14日 , 与同事结伴离京, 第五次前往红池坝 。本欲途径湖北武当山时,下车一游。谁知天公不作美,行至六里坪,正下大雨,只好临时改变计划,到安康下车。转乘汽车,前去巫溪。因雨所致,有时长途汽车停运,只好走走停停,直到18日才到达 红池坝。19-20日,小到中雨,收集雨水分析样品。21-25日,进行第九次测定,红三叶处在枯萎期,内容照旧。此外,测定了固氮试验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采集了植物和复合化肥的化学分析样品;从气象站取回夏半年雨水样品;设计并布置了明年的施肥试验。 26 日,独自离红池坝,经巫溪、大宁河小三峡、巫山、长江三峡、宜昌,30日,恰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回到北京,与家人团聚。 1994 年5月10 ,偕同同事离京, 第六次前往红池坝 。途径宜昌、长江三峡、奉节,14日到红池坝。 这一年的主要试验项目有:(1)施肥对红三叶和鸭茅人工草地结构及其元素含量、积累量的影响;(2)根系分解速率试验;(3)红三叶群落、白三叶群落和无芒雀麦群落内光辐射分布与光能利用率研究。并收集了群落内部淋溶水样品;测定了茎和穗的投影面积;红三叶含水量日变化。 据当地干部说,此地有个“夏冰洞”,十分奇特,夏天结冰,冬天溶化无冰。我们觉得 十分稀奇, 有悖常理,一直想去看看,探个究竟。6月18日,天气晴好,我们利用测定间歇, 慕名前往 。这是一个石灰岩 喀斯特溶洞,呈漏斗型,洞口不大,深约30多米,从洞口到洞底为斜坡状。海拔约2200米。果不其然,洞内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冰柱,底部冰层较厚,溶水滴滴答答。据观察,不像初结之冰。 气象学家李继由对传闻提出异议,认为冰是冬天所结,只是至今尚未化完而已。不过,尚需观察和测定数据证实。 6 月23日,与同事搭伴离红池坝,到巫溪县,购小三峡船票,是夜大雨。次日,大宁河水位超过禁航线,退票,改乘汽车,到奉节,换乘船,经三峡,到宜昌,再换乘火车,到郑州下车,乘汽车到登封县,住县委招待所。28-29日,登嵩山,游中岳庙、嵩岳寺、嵩阳书院、少林寺。30日回到北京。 1994 年9月4 ,与同事一起离京, 第七次前往红池坝 。到六里坪下车,游武当山后,再次乘火车到达安康,转长途汽车,经镇坪、巫溪,9日到达红池坝。此间,正好 新西兰土地 保护研究所的三位专家-D.M.莱斯利、W. 哈维斯 和 L. 桑德 斯来到巫溪,进行 三峡库区土地持续利用和保护考察, 当晚与其座谈。其后数日,在站人员陪同新西兰专家,先后参观红池坝人工草地试验地,考察西流溪、天子城、 银厂坪 等地的天然草地、凤凰的农田基本建设和梯田以及白果林场。 白果林场位于巫溪县东部双阳乡,紧邻湖北神农架西缘。该地崇山峻岭,道路崎岖,小溪清澈,空气清新,森林茂密,种类繁多,其中尤以俗称白果的银杏树常见,还有幸看到了俗称鸽子树的珙桐 。这二种树,在植物分类学上虽相距甚远,前者属裸子植物,后者属被子植物,但均为孑遗植物,是第四纪 冰川运动后幸存的“活化石”。 时过数月,气象学家李继由一直没有忘记夏冰洞。为了探讨其中奥秘,他委托气象观测员,对夏冰洞的冰柱变化,及其内外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动态观测。 14 日,定位站负责人等众,陪同新西兰专家离巫溪,游大昌、小三峡、三峡,经宜昌,回北京;独我未去,返回红池坝,进行测定。后来听说,新西兰专家对我未陪同到京不太理解,询问陪同人员:杜教授是否对他们有意见。其实,这是误解。当时,我有研究任务在身,岂能舍本求末? 15 日-10月2日完成如下测定:(1)施肥试验地上与地下部分层生物量;(2)固氮试验地上和地下生物量;(3)1993年试验地地上和地下生物量;(4)采集根系分解样品;(5)观察根瘤菌数量;(6)到西流溪、扎鹿盘和放牧试验三地,采集再生草、土壤、岩石等化学分析样品;(7)抄录1994年5-9月气象资料。同时,代同事观察刈割演替试验和牧草、花卉引种试验。 期间,9月20日为中秋节。节日前后,炊事员和管理员下山回家过节,站上别无他人,只得自己热点剩饭凑合。测定之余,独自一人,无人聊天,无事可干,寂寞难耐,心绪缭乱。 10 月3日,独自离红池坝,经巫溪、大宁河小三峡、巫山、长江三峡、宜昌,7日回到北京。 1995 年4月25日 ,与同事结伴,乘火车离京, 第八次前往红池坝 。到重庆,参观罗汉寺。该寺坐落在闹市,周边高楼林立,人群 熙来攘往,喧嚣浮躁,红尘滚滚 。寺内 青烟袅袅,晨钟暮鼓,宁静无为 。 繁华都市与青灯古佛对比鲜明,反差巨大。入内,依次参观 古佛岩、天王殿、弥勒殿、罗汉堂、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室、禅堂等。据介绍,原罗汉塑像在“文革”中已毁,现在看到的是改革开放后重塑的新像。 28 日,从重庆乘船,二等舱,室内只有我与同事二人,没想到小偷居然能从窗户将我的外衣偷走。沿途依次在丰都、万县、忠县停靠,再次游名山,逛万县街道;参观忠县石宝寨。石宝寨建在长江北岸玉印山。该山为一 孤峰,四周陡峭,建筑 依山面水, 错落有致 , 由寨门、天子殿、玉皇殿、王母殿组成,木质结构;高50余米,共12层,其中下部9层为古代建筑 。在此 眺望,江水滔滔,碧空船影,美景无限。之后上船,继续顺水而下, 到巫山,住县招待所。 5 月1日,乘船沿大宁河逆水北上,出 滴翠峡后,不久转向西行,来 到大昌古镇。该镇 始建于晋, 东、西、南三面各有一座城门。我从河边登石阶而上,来到南门。门前,有一对石狮把守,旁边有株老槐树,枝繁叶茂,树龄约达数百年,根系爬满拱门石缝。古镇小巧玲珑,青石铺路,主街长度只有二、三百米,临街老房翘角飞檐,古 风浓郁 。午餐后,坐船继续前进。近期未雨,水量小,河水浅,不料船被搁置,无法行驶;乘客只得脱鞋下水,推船自救,行出浅滩。下午到达巫溪,住桃园宾馆。在县城停留1日。 3 日,先到文峰,与区公所商谈定位站盖房建站之事,先后到东街和西街二处,实地勘查,选择建房地址。而后,来到红池坝,立即到试验地查看生长状况。其后一个月,进行了如下植物群落地上与地下部生物量测定:1993年试验地 ; 1994年施肥试验;红三叶不同利用时期试验;刈割演替试验地。此外,采集了数种牧草化学分析样品;观察了引种牧草与花卉的生育期;草拟了“九五”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与此同时,利用观测空隙,继续整理、统计、分析1992-1994年测定数据,陆续撰写出6篇论文初稿:《红三叶人工草地土壤-植被系统中营养物质循环研究》、《四川省红池坝地区红三叶和鸭茅人工草地土壤与建群植物营养元素积累特征的研究》、《红三叶和鸭茅人工草地常量营养元素生物积累动态研究》、《红三叶和鸭茅种群生物量和叶面积时空结构特征的比较研究》、《不同利用期对红三叶种群营养元素积累特征的影响》和《施肥对红三叶割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及其营养元素积累的影响》。 5 月29日-6月1日,到巫溪县城,校对论文打印稿。此间,项目组成员先后到站,以迎接“八五”攻关项目专家检查组的到来。 18 日,由 农业部顾问、总项目负责人 黄文惠与苏加楷、韩建国组成的专家检查组来到红池坝。当晚,进行座谈,黄文秀、刘玉红、杜占池、李继由、樊江文、梁飙分别介绍课题执行情况。19-20日,陪同专家组参观牧草试验地、放牧试验地,考察西流溪、 荆竹坝,与巫 溪县政府有关领导座谈。专家组认为,红池坝草地丰富,草种优良,产量很高;“八五”期间的研究比“七五”广而深,课题队伍强大,老中青结合,做出了重大贡献;红池坝的最大优势是畜牧业,应以畜牧业为主,亦可同时搞旅游、药材和蔬菜等。 6 月21日,与专家组成员一道,离巫溪,经奉节、长江三峡、宜昌,23日回到北京。为期四年的野外工作就此结束。 工作虽已结束,但在红池坝的日日夜夜,科研与赏景似乎融为一体,紧张工作之余,饱览当地的奇峰、怪石、险崖、幽谷、幻云、迷雾、奥洞、夏冰、瀚林、飞鸟、碧草、群羊、秀池、丽溪,绚丽多彩的风光,久久萦绕于心,难以忘怀。 当年10月,《 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专题验收委员会,受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委托,组织验收。委员会由9人组成,主任委员为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史德宽,副主任委员为农业部畜牧兽医司的韩高举。验收意见写到:经过攻关研究,建立了人工草地综合管理体系,绵羊划区轮牧模式,以及适合北亚热带中高山地区条件的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筛选出7个返青早、枯黄晚、青草期长、品质优良的牧草品种,完成了人工草地营养元素积累动态和生物循环、草地花卉和中草药栽培等11项研究任务,建立了实验基地和数据库各一个,撰写论文42篇。专题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技术方案正确,文件资料齐全,数据可靠,超额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研究任务、技术经济指标和考核目标,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在此前后, 李继由收到了红池坝气象员对夏冰洞的观测资料。观测从1994年10月5日开始,到1995年7月中旬为止。结果表明,夏冰洞内的冰柱,11月开始形成,而后逐渐集聚,增长增多,至翌年4月达到最多,最大冰柱长度和直径分别可达5米和1米;其后,5月开始逐渐融化,但到气温最高的6-8月尚未化完,故此表观呈现为“夏冰洞”;洞内之冰,直到10月份才全部化完。与之相应,所测气象资料表明,洞内气温,11月至翌年4月均低于0℃,最低值出现在2月,为-4.6℃,此间具备结冰条件;5月至翌年10月,均高于0℃,不具备结冰条件。由此得出结论:冰,是冬半年结的,而不是夏半年。因此,这个“夏冰洞”,不是夏天结冰、冬天无冰之洞,而是冬天结冰,夏天留有残冰之洞。 但是,这个“夏冰洞”确实其有独特之处:(1)全年各月的气温,洞内均低于洞外,其中夏季差异更大,如以2月初和7月中旬比较,洞内比洞外分别低3℃和17℃;(2)气温的年变化,洞内明显小于洞外,如将年内最高与最低气温比较,洞内仅相差8℃,而洞外却相差21℃;(3)大气相对湿度,洞内明显高于洞外。洞内全年大都为100%,最低时亦高达93%,洞外通常在80-90%之间,最低时不到60%。由此可见,该洞冬半年空气湿度极大,在气温低于0℃的条件下,必然大量结冰;夏半年气温虽在0℃以上,但最高未过3℃,且空气湿度处于饱和状态,所以蒸发速率很低,蒸发量很小,故此冰柱融化很慢,以至到了盛夏仍然留有残冰。洞内这种特殊状态的形成,除与当地气候有关外,还与其地质、地貌条件密切相关;只要有关专家前去调查,谜底必能彻底揭开。 由于新任务上马,这项工作的总结,只能断断续续进行。多年之后,我与钟华平承担的上述课题陆续公开发表论文30篇。这些研究结果,为确定红三叶人工草地的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最佳割草期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了具体方案。但是,这四年,研究范围尚局限于人工草地无机环境、生产者与分解者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仅仅是我国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的开始。依据计划,准备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探讨草地植物群落-消费者之间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但由于种种难以言说的原因,“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未能在红池坝地区连续实施,研究就此中断,对此至今感到遗憾。因为资料检索表明,至今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牧草元素含量及其与生态因子关系层面;就连单项研究,如:光能利用、元素积累、元素循环和元素在分解中的释放等,也为数不多。 时隔二年之后 ,樊江文申请到一个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草地群落退化演替的植物竞争关系和稳定性调控》;研究时间为1998-2000年;参加人员有:杜占池、黄文秀、梁飙、钟华平、裴晓菲;试验地点在巫溪县文峰镇-“ 中科院南方山区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站”大院内,海拔780米。 1988 年5月,樊江文和裴晓菲赴站, 按照设计定植栽培牧草,建立试验地。试验选用三种人工牧草-黑麦草、鸭茅、白三叶,及五种野生植物-白羊草、白茅、剪股颖、绣线菊、地榆,设置水分和肥力2种胁迫因子,刈割高度和刈割频度2种干扰因子,以此研究在不同压力和干扰条件下植物的竞争关系,探讨人工草地的退化演替机理和维持稳定性的调控机制,为其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1999 年,樊江文到英国学习、工作,由我和梁飚测定。我先后于6月和10月两次到站测定,为期分别11天和15天。再次途径宜昌、长江三峡、奉节、巫溪,往返四次。测定均采用常规方法,即刈割-烘干-称重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是处理极多,需要细心与耐心。2000年,樊江文回国,由他负责组织测定。后经总结,樊、钟二人执笔,撰写发表相关论文6篇,圆满完成任务。 时过境迁,红池坝旅游业日益发展。绵羊发展前景如何?分歧依然,难以定论。不过,从全球看,绵羊在降水量小于300毫米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带数量较多,黄牛在降水量大于600毫米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带较为集中。而红池坝,年平均降雨量高达20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4%,显然不大适合发展绵羊。这大概是多年来引种到该地的绵羊疾病较多,死亡率较高,数量波动较大的重要原因。所以,目前多养些牛,控制绵羊数量,更为现实。至于将来,不好预料。当今科技日新月异,也许有朝一日,育出一种绵羊新品种,能够适应潮湿气候,现在谁能说得准呢! 搜索 复制
个人分类: 科考科研笔记|5307 次阅读|4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三十九:元素循环一笔账
蒋高明 2013-8-9 23:16
蒋高明 我们建立的的生态农场,其核心思路是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能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添加剂和转基因技术,这就对生态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做到 “ 六不用 ” ,还要保证农业高产,那么,我们就必须充分利用农场内外的一切生态要素,尤其要让元素循环起来。 中国 18 亿亩农田里除了产出 5 亿吨粮食外,还产生约 7 亿吨的秸秆。这 7 亿吨秸秆其实就是巨大的 “ 粮食仓”、“肥料厂”和“能源库” 。根据我们的实测数据估算,我国 7 亿吨秸秆可换回 1 亿吨牛肉。 1 斤肉相当于 5 斤粮的热量,扣除养殖过程中的粮食和精料损耗,相当于增加了约 3 亿吨粮。有机质还田还能够养地并固碳,还可杜绝秸秆焚烧,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因此,秸秆综合利用其实是生态循环农业的突破口。 在我们开始实验前的 2006 年,蒋家庄只有一户农民养两头牛,现在有十六户养殖一百五六十头,每年产生 150—160 万斤牛粪。这些牛粪用来肥田,减少了化肥使用,最多的一户仅用了原来化肥的四分之一,产量还维持最高。我们帮农民建立了 130 座沼气池,改善了卫生条件。以前被农民废弃的玉米秸秆,现在每吨可直接卖出 70 元的现金,亩均可增收 70~100 元。 已故导师侯学煜曾提出大农业 ( 即农林牧副渔都是农业 ) 、大粮食 ( 即广义上的食物,人类一切可食的热量都算 “ 粮食” ) 观点,然而侯先生的观点很少在现实中被人应用。现在,我们建立起一条基本完整的生态循环链,验证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能不能提高,化肥农药污染能否控制,耕地能否维持高生产力不下降,并固定工业过程排放的碳。这些我们都基本搞清楚了,一些论文将陆续在国内外发表。还有重要的收获就是,经济效益方面,每 7 斤秸秆,配合 1 斤玉米面, 1 斤豆粕或棉籽粕,可获得 1 斤活牛重,折算下来,利用秸秆养殖一头肉牛每年的经济效益在 2000—3000 元左右 ( 不算劳动力成本 ) 。这里还没有考虑一头牛带来的牛粪和沼气替代液化气能源等经济收入。 为了让元素循环起来,在弘毅生态农场,我们建立了以下几条生态链和产业链: 生态循环链条 1 :秸秆 ( 玉米、小麦 )- 青贮饲料 - 牛 - 牛粪 - 沼气 - 农田。秸秆收获后,直接用打包机打包成 70 公斤 一包的 “ 面包草 ” 或青贮,保存了秸秆养分。采用秸秆养牛的农户,为了降低成本,直接将秸秆露天存放,粉碎后给牛吃。 生态循环链条 2 :庄稼 - 害虫 - 诱虫灯 - 母鸡 - 柴鸡蛋。农场摒弃农药,选择诱虫灯作为灭杀害虫的主要方法。夏季虫害集中的季节,一天晚上农场最多可以灭杀 10 斤的害虫。害虫经晒干、粉碎后加入蛋鸡饲料。 生态循环链条 3 :秸秆 - 牛 - 牛粪 - 蚯蚓、黄粉虫 - 散养柴鸡。利用牛粪养殖昆虫,充分利用牛粪中的养分。通过牛粪养殖蚯蚓、黄粉虫,农场每年可以节约鸡饲料 1-2 万元。养殖过蚯蚓的牛粪,里面有蚯蚓粪,施入农田有更好的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生态循环链条 4 :农田 - 杂草 - 鹅(淡水鱼)。农田杂草控制是难题,恢复传统人工除草,但为了保证效益,除掉的杂草用于发展鹅、草鱼、蝗虫等食草动物。 我们的农场是研究型试验农场,科研团队是扎根在农村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科学家与农民密切结合,学习人民群众的智慧,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不断有发明专利产品产生。在试验过程中,环境改善了,新能源开发了,生物多样性大大增加了,优质食品出现了。 图 6-1 弘毅生态农场生态链。 很多人对于我们放着大量的化肥、农药不使用而不理解,以为我们搞生态循环农业就是回到了原始社会,其实这是对我们的巨大误解。要从源头解决环境污染、耕地退化、食品安全隐患,要发展高附加值的有机农业,必须杜绝 “ 六大害 ” ,然而常规的种子、机械化、水利化以及信息化,我们欣然接受并且充分利用。 那么,告别了化肥,农场内的元素能循环起来吗?这必须要建立在严格的理论计算与实验方面,让数据说话。以植物生长发育必须的氮元素为例,在弘毅生态农场,我们就考虑了如下要素: 1) 大气中干湿沉降含氮量,在北方农田,干沉降中氮含量约为每公顷 1.2~1.5 公斤 纯氮 ;湿沉降量约为每公顷 11.4~19.1 公斤氮; 2 )土壤氮库含氮量,以土壤含氮量在 0.3~0.75 克 / 公斤之间,土壤容重 1.4 克 / 立方米 , 取土壤耕作层为 30 厘米估算; 3 )沼液含氮量,以一个 10 立方米 的沼气池年产沼渣 4 吨,沼液 6 吨,可供 1500 平方米 作物全年所需肥计算; 4) 杂草中的氮,我们不用化学灭杀,将杂草视为合成氮的机器,以总杂草的生物量为 130 公斤 / 公顷,杂草固定的氮量约 19.6 克 / 公斤计算, 5 )豆科植物的固氮量,依据紫穗槐每吨生物产量的年固氮量 4 ~ 5 公斤,铵每公顷生物产量 35 ~ 45 吨计算,其年固氮量每公顷约为 150 ~ 200 公斤计算,我们将利用田间地头的空地种植豆科植物,一是防虫,而是增加绿肥; 6 )籽粒带走的氮,小麦籽粒纯氮为 1.58-4.56% ; 玉米籽粒纯氮为 0.8-3.2% 计算; 7 )反硝化损失氮素,以农田化肥反硝化损失氮总量为 16 公斤 / 公顷 / 年计算; 8 )土壤渗漏损失的氮量,以不同有机肥处理下氮淋溶量 42.46 公斤 / 公顷 / 年计算。 9 )作物秸秆带走的氮量,按照玉米秸秆含氮量 1% ,小麦秸秆含氮量 0.7% 计算。 考虑上述九个环节,博士生甄珍对弘毅生态农场,全部采取有机肥的最低使用量为,全部种植小麦和玉米的土壤氮亏损量 36 公斤 / 亩,每亩需要施加含氮量 2.1% 的牛粪,有机肥约 1.7 吨。这是有机种植下的情景,如果有机肥量供应不足,可考虑硝酸钾矿石直接添加,其含氮量高达 13.8% ,含钾量 38.6% ,只是我们不经过工厂而已,这样全部过程就实现了有机循环。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夸夸生态农业的好处
热度 5 蒋高明 2013-3-1 22:04
曾彦 最近低碳、绿色似乎炒得很火。本来应该是一个很普通的东西,炒啊炒啊的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东西,导致很多人都以为绿色有机食品是仙丹妙药,是只可特供不可普及的一种奢侈品。再加上某些人对普通民众宣传发展有机农业会大大减产,会饿死人这种谣言,直接导致一个普普通通的有机食品加冕成为高档消费品。 “现代”农业黔驴技穷 二战之后,世界农业发展就进入了一个死胡同,表面上看起来农业是在高速发展,实际上无异于饮鸩止渴。我们使用农药除草剂来灭杀害虫杂草,害虫杂草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为了杀死抗药性更强的害虫杂草,就投入更加毒的农药与除草剂。随着害虫杂草的不断进化,总有一天会达到人类都无法忍受的程度,到时候我们人类该如何自处呢? 有的人寄希望于转基因技术,而这又和农药化肥有什么区别呢?一个是外在的农药喷洒;一个是内在的杀虫基因。难道内在的就不会导致虫子产生抗药性?实际上已经有很多例子表明,因为转基因作物而出现了田间的超级杂草。更可怕的是,转基因作物是不能留种的,长期种植将会导致传统的农作物种子灭绝。长期以往,以后人类想回头都难。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人类再这么自大下去,受害的只会是人类自己。 为此,我们应该探索一条更贴近自然,更符合自然的农业道路。 未来农业之路——生态循环农业 什么是生态农业? 简单得说,生态农业就是一个在人为控制下以农业为基础的小自然系统。他具有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综合性、高效性等各种优势特点。在耕种过程中 需杜绝化学农药、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这农田六大害,以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来防治病虫害及田间杂草,替代所有的化学工业品。 生物防治 培育麻雀、青蛙、蜻蜓、瓢虫等农田益虫益鸟,他们会帮助我们消灭田间害虫;也可在田间放养鸡、鸭、鹅、鱼(水田),他们会帮组我们消灭田间的杂草;也可针对某种病害培育针对他的真菌,来达到治疗病害的目的。 物理防治 如在田间安设诱虫灯,诱杀可飞行的趋光性害虫;也可喷洒苦豆子、花椒等自然驱虫性植物的粉末;可借用中医的病理学对农作物病害调配中药来进行治疗;以人工除草等各种方法来达到防止病虫害与除草的目的。 人类历史上之所以没有农药化肥也能种地正是因为那时候的生态环境好,有鸟、有青蛙、有野鸭、有蜻蜓、有蚯蚓、有各种各样的田间能手。那些野生小动物虽然也或多或少吃一点粮食,但相对他们吃的虫子和草籽来说,已经是微不足道矣。 生态农业所涉及的面积越大,则越好控制,反之则难以控制。生态,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多物种建立生态循环链方可称得上是生态。而耕种面积越小,物种生存空间就越小,建立完整生物链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如果千顷万顷(涵盖山地、丘陵、沼泽、湿地等非农田地)都实现了生态种植,那么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就可以建立起来了,平均消耗的人力与物力相对十亩百亩来说,那是少的多。 所以说,生态农业绝对不是特殊的、个别的小农田耕种,而是越普及越好,越普及生态系统越完整;越普及生物链越丰富;越普及病虫害越少;越普及产量越高。 田间轮作的作用 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轮作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 ( 一 ) 有利于防治病、虫、草害   作物的许多病害如烟草的黑胫病、蚕豆根腐病、甜菜褐斑病、西瓜蔓割病等都通过土壤侵染。如将感病的寄主作物与非寄主作物实行轮作,便可消灭或减少这种病菌在土壤中的数量,减轻病害。对为害作物根部的线虫,轮种不感虫的作物后,可使其在土壤中的虫卵减少,减轻危害。合理的轮作也是综合防除杂草的重要途径,因不同作物栽培过程中所运用的不同农业措施,对田间杂草有不同的抑制和防除作用。如密植的谷类作物,封垄后对一些杂草有抑制作用;玉米、棉花等中耕作物,中耕时有灭草作用。一些伴生或寄生性杂草如小麦田间的燕麦草、豆科作物田间的菟丝子,轮作后由于失去了伴生作物或寄主,能被消灭或抑制为害。水旱轮作可在旱种的情况下抑制,并在淹水情况下使一些旱生型杂草丧失发芽能力。 ( 二 ) 有利于提高地力维持养分平衡   各种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各种养分的数量和比例各不相同。如禾谷类作物对氮和硅的吸收量较多,而对钙的吸收量较少;豆科作物吸收大量的钙,而吸收硅的数量极少。因此两类作物轮换种植,可保证土壤养分的均衡利用,避免其片面消耗。 ( 三 )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 谷类作物和多年生牧草有庞大根群,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绿肥作物和油料作物,可直接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另外,轮种根系伸长深度不同的作物,深根作物可以利用由浅根作物溶脱而向下层移动的养分,并把深层土壤的养分吸收转移上来,残留在根系密集的耕作层。同时轮作可借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补充土壤氮素,如花生和大豆每亩可固氮 6 ~ 8 千克,多年生豆科牧草固氮的数量更多。水旱轮作还可改变土壤的生态环境,增加水田土壤的非毛管孔隙,提高氧化还原电位,有利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消除土壤中的有毒物质,防止土壤次生潜育化过程,并可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 发展生态农业最大障碍——有机肥不足 生态农业目前最难突破的是有机肥的来源问题。在田间肥力不足时,我们可施行休耕(一段时间内不种作物,但仍进行管理)来积蓄田间的肥力指数,但毕竟大面积休耕不是长久之计。若不能解决有机肥来源问题而需要使用化肥,则称不上生态农业。 在建国之初,毛主席在积极主导化肥工业的同时大力提倡有机肥。 1955 年,毛主席在关于兰溪上华合作社养猪厂的批示里,发出了“养猪积肥”的号召。 1959 年在给《人民日报》的信中,毛主席写到:“ 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农、林业是发展畜牧业的祖宗,畜牧业是农、林业的儿子。然后,畜牧业又是农、林业(主要是农业)的祖宗,农、林业又变成儿子了。这就是三者平衡、互相依赖的道理。 ... 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如果能办到了,肥料的主要来源就解决了。这是有机化学肥料,比无机化学肥料优胜十倍。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肥工厂 ”。毛主席清晰地勾勒出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健康农业的基本框架。 毛主席作为一个非农学专业人士,能够对农业有如此清晰的认识,足以令许许多多的所谓农学专家汗颜了。毛主席在这里说 ‘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如果能办到了, 肥料的主要来源就解决了’。话虽如此,但如果我们要做生态农业的话,是绝对不允许使用化肥的。而我们源源不断的从田间提取粮食,同时还提取走猪肉(或牛肉),农田是处于不断的耗散中,那么有机肥是绝不可能满足农田需求的。根据蒋高明教授设计的弘毅生态农场所得出来的数据,平均 100 头牛所产的粪便,大概可供 200 亩农田的有机肥;而 100 头牛却需要大概 300 多亩地的农作物秸秆才能圈养一年。也就是说至少有 100 多亩地的有机肥来源出现了问题。如果把休耕、轮耕算上的话,也还有一部分有机肥无来源,如何解决有机肥问题成了目前生态农业普及的最大阻碍。 但我们或许都忽略了一点,那些粮食、猪肉(牛肉)提取走了,到哪里去了?在信息与交通高速发达的今天,地球已经成为了地球村,农村里的食品瞬间就可运至城市,农村成为了城市食品的共给点。可惜的是,我们农村所有的食品运往城市之后,城市里的人消耗完粮食所产生的“垃圾”却把自己包围住了,如今城市垃圾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一大“亮点”。实际上那些“垃圾”有许多是来自生活垃圾,他们是可以加以循环利用的。我们从田间提取的所耗散掉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城市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如果那些生活垃圾可以还田作肥,那有机肥所欠缺的一部分来源就解决了。 要做到这点,就不仅仅是大规模农田那么简单了,需要更大的空间。要在乡村能够结合起来的基础上,再加上城市与乡村的结合,达到城乡一体化。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大自然生态系统,一个把人类自身涵盖进去的半自然生态系统。如此的话,人类才能不受大自然的排斥,才能长存于地球。 ( 曾彦为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助理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596 次阅读|7 个评论
农民为何重新喜欢有机肥?
蒋高明 2010-8-13 08:21
蒋高明 李媛媛 李静 本文于2010年8月13日发表于《科学时报》A3版 由于今年大蒜、土豆等蔬菜价格上涨,种植大田蔬菜作物效益高,山东一带农民种地养地的积极性高涨起来。最近,从山东弘毅实验农场传来好消息:一百多头肉牛产出的牛 粪供不应求,许多买不到的农户前来预订牛粪。 今年5月,我们在山东省平邑县蒋家庄(即弘毅生态农场所在地)进行了一项调查显示,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很高,他们看好的不仅仅是养牛本身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更看好的是牛粪 带来的粮食与蔬菜增产等间接效益,如在大量有机肥还田的前提下,种大蒜可实现亩毛收入五六千元。从2005年起,在科学家带动下,蒋家庄共有9户农民养牛,总规模在150左右 。饲料就地取材,多为农户遗弃的庄稼秸秆,以玉米、花生、小麦秸为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农民之间相互送秸秆和牛粪,这是一种新形势下的农户互助模式:养牛户得到非养 牛户富裕的秸秆,非养牛户得到牛粪,用以添加沼气池或种地。据调查,如果不计劳动力,每头牛养殖成本2000~3000元,利润也在两三千元之间。有了大量牛粪,农民买化肥的少 了。由于尝到了甜头,多户农民表示扩大规模继续养殖。 肉牛是消耗秸秆最多的大型家畜,每头牛日消耗干秸秆5公斤,年消耗1.8吨,但能够产生多少粪便呢?按日产鲜牛粪12.5~15公斤计算,年可积肥4.5~5.5吨。牛真实名副其实的 造粪机器。由于养牛带来了大量有机肥,养牛户每亩地施牛粪达到2吨; 每亩减少化肥25~75公斤,最多的户化肥使用量仅为原来的四分之一,每亩节约成本100~200元,尚可增产 75~100公斤。如果种植大蒜等经济作物,增产效果更明显。 市场上充斥有各类化肥,农民为什么不全部用化肥呢?买化肥国家有补助,甚至送货上门,而买有机肥得自己上门去拉,还得自己装车、卸车,且有机肥价格也不菲,有些地方牛 粪价格达到150~200元/吨。即使如此,农民在种植能够带来更大经济效益的作物时,他们还是选择少买化肥而多买有机肥。中国农民是务实的群体,他们懂得只有有机肥才能够养 地,能够让他们的土地持续保持肥力,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 中国有上千五千年历史,中国农民在同一土地上持续耕作,耕地质量并没有退化,反而养育了大量人口,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这样的奇迹是怎样实现的呢?一百多年前,有位 姓金(F. H. King)的美国农学家,揭开了这个迷,他在其著作《四千年的农夫》里详细介绍了中国人精耕细作、用有机肥养地等做法。遗憾的是,过去30多年来,我们采取西方现 代化农业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耕地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退化:除了土壤酸化、氮素过量外,中国耕地里增加了重金属等污染物。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土 壤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肥力只有依靠大量使用化肥来弥补,形成了恶性循环。农民们懂得,提高产量必须从有机肥抓起。而由于大量饲料添加剂使用,农民对鸡粪和猪粪也不那 么看好了,开始青睐牛粪,这就是山东一带农民大量购买牛粪肥田的真正原因。 实际上,蒋家庄的农民在不知不觉中,将工业排放的温室气体通过有机肥的形式埋葬在地下。根据我们的初步测算,如果将中国18亿亩农田的有机质提高1%,那么约有301亿吨二氧 化碳被埋葬在耕地里。即使我们用30年时间,来完成这个有机质增长过程,那么耕地固碳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大量秸秆过腹还田,还可从根本上杜绝秸秆焚烧问题。在蒋家庄 ,由于养牛户增多,秸秆焚烧越来越少,既利用了生物质资源,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目前,国家为解决秸秆焚烧,推广秸秆发电,每利用1公斤秸秆补助0.3元, 如果用同样的钱来 补助农户养牛增肉、增产、增收、产肥、产能、固碳,那么其带来的综合效益肯定是非常巨大的。 土壤有机质提高作物产量的作用是无容置疑的。有人估计,每亩地提高0.1%的土壤有机质,可增收40~53公斤粮食。今年夏天,我们的实验数据表明:仅利用常规化肥量的25%,其 余亏损的氮以牛粪补充,在中产田上实现了小麦产量483公斤,比传统纯化肥农业模式增产13.6%。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山东农民用地养地做法,将用来补助化肥行业、搞配方施肥、发展生物技术的大量资金、各种三农资金、各种碳汇资金、农村环保资金, 直接用来补助农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农民种地养地积极性,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政府引导下,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循环农业道路。 (李媛媛为山东农业大学环境学院本科生,李静为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硕士生)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21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什么地球上构成生物分子框架的原子是碳(续)
unesco 2010-6-2 05:54
上次出了一道附加题,下面是问题和答案: 请推测:假如地球上有硅架生物(分子基本框架为硅的生物),它们会有那些特征?若硅架生物与碳架生物(分子基本框架为碳的生物)竞争,结果将会怎样? :假设地球上有硅架生物,与碳架植物吸收CO2和碳架动物呼出CO2类似,硅架植物将吸收SiO2而硅架动物呼出SiO2。SiO2是沙子的主要成分,于是我们将看到这样有趣的场景:硅架植物用枝条从地上大把大把抓沙子吃,而硅架动物的鼻子里、嘴里不时喷着沙子。倘见有同学吃饭时吐出沙子来,那么你要注意了,他极有可能是混在我们中间的硅架人。 不过你不必担心,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假如地球上有硅架生物,由于硅循环是固体型循环,循环速度慢;碳循环是气态型循环,循环速度快。硅架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进化的速度大大慢于碳架生物,硅架动物的运动速度和硅架植物分布区域的扩展也明显慢于碳架生物,从而使硅架生物在与碳架生物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其被淘汰在所难免。
个人分类: 科研与教学|4273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态农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蒋高明 2010-1-19 23:21
记者 卢茹彩 本文以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发表于《今日中国》 蒋高明教授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蒋高明教授认为吃饭是大事儿,粮食生产和食物安全是他研究的课题之一。在他的老家山东省平邑县蒋家庄村,有他带领村民进行生态农业实验的弘毅生态农场。在农场里,他带领农民养牛、养鱼甚至养蝗虫,在40亩土地上尽力恢复一条条完整的生态链,以做到从原有的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生态、无污染的生产方式。 蒋高明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趟他亲自创办的农场,他自称这里的研究已经成了他的主业。接下来,他希望把农场扩大规模,明年增加100亩,让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并在合适的时机在其它地方推广。 农民的积极性关系粮食安全 今日中国 :近几十年来,有哪些因素解放了中国的农业生产力,以至于中国创造了18亿亩地养活13多亿人口的奇迹? 蒋高明 :1982-1991年十年间,中国粮食产量每年增长8%,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中国用占世界7%不到10%的耕地和5%的淡水资源,基本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吃饭问题。 说到其中的原因,一是靠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的土地包产到户的政策,带来了粮食产量的飞跃。这一政策促进了土地与农民的结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198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突破了4000亿公斤,比1978年高出1000亿公斤。也就是在这一年的世界粮农组织大会上,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二是科技的力量。良种、水利等农田基本建设对粮食增产功不可没。当然,化肥的使用也贡献了一部分力量。但是,我们现在必须看到,大部分化肥是可以用有机肥替代的。在目前的情况下,政府把大量资金补贴到了化肥上,与其如此,不如直接补贴到牲畜的养殖和有机肥上。现在农村的一些大型养殖场的粪便根本没有得到处理,不仅污染了环境,也没有作为肥料利用到粮田里。政府在这里边应该有所作为。 三是人的因素。中国的农民几乎是世界上最勤劳的,因此我认为中国和印度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至今都是最先进的。政策的因素最终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但具体操作上还有亿万农民的辛勤劳动,才实现了产量上的大跨越,解决了中国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最后是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气候变暖应该说也贡献了一部分粮食产量的提高,但是反过来,气候变化将来对于粮食生产又会产生威胁,比如说气候变暖对于虫害的控制就增加了难度。因此,气候变化对产量提高的作用还难以达成一致认识。 在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耕地的面积的保障加上种地的人的因素。因此,要解决粮食问题,必须人勤地产广。 今日中国 :目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跟几十年前相比,有变化吗? 蒋高明 :变化非常明显。现在的老百姓不愿意伺候土地了,根本原因是城乡收入差距太大。如果外出打工,一个月的收入至少等于种地半年的收入。一方面,全国各地的工业化进程不断侵蚀农民的种粮用地;另一方面,由于农民进城打工,一部分土地没人料理,甚至荒废掉。在中国南方很多地方,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在产粮大省山东也有类似的现象。为了进城打工,农民把自己的地里种上杨树,几年后回来砍木材卖。 现在一个不好的现象是,农民与土地逐渐开始分离,这跟让农民与土地结合的政策背道而驰。如果我们也像美国一样,由少数大农场主负责农业的生产,假如我们13亿人中有12亿人在求1亿人吃饭,到时候种地的人是不会管是否有人挨饿的,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利益。 政府不能逼迫老百姓在家种地,这是由市场因素决定形成的。我大体测算了一下,现在的城乡收入差距比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扩大了44倍。这就是说,当年农民从地里刨出来的粮食能够养家糊口的话,现在基本不可能,因为粮食价格升高了不到5倍!目前,基本上是老、幼、病、残、孕在家种地,年轻的中坚力量都到城里打工。此外,年轻的一代在种地的技术上也逊色于他的长辈,不但会影响粮食的产量,还会影响粮食的质量。 今日中国 :有什么方法可以把农民留在土地上呢? 蒋高明 :必须把农业作为一种职业,把农民留在土地上,培养技术型农民。但是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过政策扶持,让农民在土地上能赚到钱,使得他种地的收入跟在城里打工的收入相近,甚至高于在城里的收入。   目前,我们的粮食安全还面临着来自美国等境外粮食进口的压力。以美国大豆为例,进口到中国市场上的美国大豆八九毛一斤,但我们自己的大豆生产出来就要1.5元。但如果我们都买美国便宜的大豆会怎样呢?结果是,一旦我们依赖他们的大豆,中国没有大豆可供应,那价格就不会这么便宜了,我们就会非常被动。至于价格,那得看人家的脸色,因为中国人还要吃豆腐,他们捏着你的软肋。 今日中国 :从去年底开始实行的土地流转政策对粮食生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蒋高明 :我对土地流转政策持保守态度。目前我们做生态农业的实验,初衷是把粮食安全考虑在内的;但是如果换成一个企业家拿到了地,他会想,我为什么要种粮食呢?如果生产蔬菜赚钱,他就很可能上大棚种蔬菜去了,而反季节蔬菜大棚造成的环境污染是非常严重的。 我们的农民跟土地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即便他外出打工,他在农村老家还是有一定的土地,每到农忙,很多人都回来播种、收获。如果农民一旦地都把土地流转给别人承包,他们将来回到哪儿? 要保证粮食安全问题,现在的种粮土地面积肯定不能再减少,一定要保住;此外,土地的性质不能变,还是要有一定的政策来鼓励农民以种地为主。 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无以为继 今日中国 :为什么您认为目前的耕作方式无法在未来保障粮食安全? 蒋高明 :人类在新技术的带动下,对动植物是非常粗暴的。由于有了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杀虫剂等新式的武器,农民越来越懒,地越来越瘦。秸秆被烧掉了,使得元素不能循环,土壤生物群落缺乏营养地力越来越下降。在短短30年间,中国的农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如食品质量安全、动物生长周期变短等,进而加剧农村环境污染、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导致草原退化等环境问题。 在这么多年中,中国粮食的单产增长其实不是特别大。在我的老家,1978年的时候,小麦的亩产就达到过1000斤,但到现在亩产仍然在800斤上下。原因是上述提到的农民的积极性问题,再者就是农药、化肥等对产量的贡献影响力已经越来越低,甚至起相反的作用。中国生产的化肥是过剩的,每年有六七成的化肥都白白扔到地里了,不但浪费钱财,还严重污染了环境。这些事情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被科学家写进了书里,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人认真地去看了。 如果按照美国和欧洲的路子走下去,中国人吃饭是绝对有问题的。虽然政府部门已经看到了粮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但大部分人还是相信金钱万能论,寄希望于到国际市场上去购买粮食。那时候的问题是,不是生产出的粮食不够吃,而是跨国公司垄断粮食不卖,这是最麻烦的。实际上,粮食跟石油一样,是稀缺资源。一旦中国粮食的对外依存度提高,中国受制于人的时刻也就到了。 今日中国 :政府的补贴政策对提高农民积极性以及促进粮食生产作用显著吗?有无改进的余地? 蒋高明 :美国只剩600万人从事农业生产,靠机械化和政府的大量补贴来实现。中国缺少这种高额的补贴。即便现在政府也在补贴,但实际上金额很少,每亩地几十块钱,还不见得能到农民手里。说实话,政府即便一亩地给农民补贴几百块钱甚至1000块钱,农民都看不上眼。既然进城打工我很容易不到一个月就能赚到1000块钱,你一年才给我这么多说,我何苦在农村待着?所以这是对中国农业非常大的挑战。 目前,政府的很多补贴资金都给了化肥、农药、农膜生产企业以及种子公司等。实际上应该倒过来,只要农民勤勤恳恳在家种地,养了猪、养了牛,能够产生有机肥,那么政府就应该给予补贴。 中国在几年前已经取消了公粮制,我认为这是有些操之过急不合理的。不能一刀切,农民没有压力了,反而成了一盘散沙。我有个思路,应该让农民继续交公粮,但国家要高价来收购这些公粮,比如说是市场价的两倍,通过这种方式把补贴直接送给农民。比如说,每亩地要上交200斤小麦,如果农民不种地,他就要去买200斤小麦上交,他们肯定舍不得买,因此这就使得农民不得不自己种地。此外,由于农药、化肥的补贴已经没有了,这些农用物资肯定会涨价,老百姓用不起就不用了,干脆直接用自家的有机肥。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因此,只有通过政府行为,在销售价格上给予补贴,才能实实在在地给农民带来实惠。恢复公粮制,一方面可以充实储备粮;另一方面直接惠及农民。这才是真正的补贴途径。 向生态农业逐步过渡 今日中国 :循环农业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解决粮食供给的问题? 蒋高明 :提高粮食产量有两种办法:一是提高某些作物的单产,像袁隆平院士所做的那样,千方百计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同样面积的土地就能够养活更多的人;还有一种办法是推进大粮食计划。我的老师侯学煜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农业,他提出大粮食概念,认为一切能作为食品的应该都算作粮食。比如说,农业废弃物秸秆就可以转化为肉奶等粮食。 我认为,单一的农业没有希望,必须是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农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们祖先的智慧,从现在看仍然是非常高明的。 按照我们的前期试验结果估算,全国一共有7亿吨秸秆,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喂牛),相当于得到1亿吨的活牛重,以54%的出肉率计算,等于5400万吨纯牛肉,或2.7亿吨粮食(1斤肉等于5斤粮的营养和热量),扣除育肥过程中消耗的1亿吨粮,净增加粮食1.7亿吨。 这里还没有考虑60亿亩草原恢复生产力带来的粮食节约。我们做过极端的试验,如果草原自由散养柴鸡,即使没有任何饲料补充,1亩草原上的草籽、草叶、昆虫等也能够满足至少1只鸡生存,且对草原基本没有破坏。这笔账算下来,全国还可以增加31.5亿公斤纯有机鸡肉,相当于0.158亿吨粮食。 上述两项之和就有1.858亿吨,等于全国粮食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7%。没有任何一项常规农业技术技术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增产效果。有了这些增加的大粮食,中国人不仅能够吃饱,还能够吃好。 因此,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须至少得回到循环性的生态农业上来。这样的农业方式应该是有动物和植物共同参与的,虫害的防治由物理的和生物的方式解决,少用或不用化学的方法解决,动物的粪便成为种粮的有机肥料,建立完整的农业循环生物链。    今日中国 :您在山东运作的生态农场,能够带来哪些启发?    蒋高明 :我们在山东平邑的生态农场,从2007年正式开始运作。短短三年时间,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扣除5个农民工资外(5万元/年),目前这40亩地里产出的钞票已为老百姓同样土地面积的2倍,基本实现了投入与产出持平,甚至略有盈余。今年会考虑再加入100亩,带动更多的农民来致富,让很多外出的农民不再进城打工,而是在家好好种粮食。村里的养牛户已经达到了十四五户,养牛130多头。收获的秸秆用来喂牛,牛粪用来造有机肥; 虫害完全可以用诱虫灯来解决,雇村里锄下来的杂草可以用来养鱼、养鸡等。化肥的用量逐渐减少,一户养牛农民化肥用量仅为原来的1/4。大量有机肥还田,地力正逐步得到恢复。   我们的大思路是用减法来搞农业,能不用的东西都不用。农药、化肥花费、除草剂、杀虫剂、农膜和添加剂这六样是目前农业不能脱离的东西,它们把农业搞复杂了。袁隆平的水稻育种技术能解决吃饭问题,我们在他的基础上,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要想吃好,没有别的办法,必须恢复生态农业。转基因转的只是一个基因片段,而生态农业转的是大量的物种。目前科学家的智慧够高的,资金也充足,但全世界最聪明的科学家集中起来,将全世界的钱都给他们花,也不可能造出一个小小的新物种。人类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在农业上也是。   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是要靠市场来驱动的,让农民尝到种地的甜头,这是最终出路。当然这其中还需要有人来组织、管理,来做好市场销售方面的事情。农民生产出来有机产品,需要能销售出去。下一步,我们也要考虑采用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吸收会员来实现有机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   我们的努力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平邑县决定拨出700万元经费,支持水、电、路的建设,以我们实验的村庄蒋家庄村为主,辐射周围几个村子。    今日中国 :跟欧美很多国家相比,中国发展有机农业的难点在哪里?    蒋高明 :有机农业是全世界农业的出路,包括在欧洲和美国。中国有六七亿人在从事农业生产,这是我们的优势。   虽然目前农村没有人才优势、交通不如城市方便,但如果国家下决心搞,肯定可以搞成。以前在大西北搞原子弹,还不是把人才都吸引过去了?在生态农业的问题上,还是得需要国家投资。此外,现在吸引人才去农村并没有那么难。比如我在山东的农场,很多我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都下去了,包括清华大学这样高校的毕业生,都跟农民在一起劳动。      目前,农民用有机的方式生产出粮食,还需要城市的帮助,需要城里人来购买。只有消费和生产的环节实现了有效对接,才能够产生效益。   通过我们的实验,从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生态生产方式,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来恢复地力、建立完整的生态循环生物链。但政府可能接受不了这么长时间,因为在短期内粮食的产量可能会下降。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今日中国 :中国的有机食品行业会在大城市先发展壮大吗?    蒋高明 :大城市的消费水平相对高,另外人们的意识会比较超前。比如说,有机农业在欧洲就发展得相对较快,中国的大城市也应该可以优先实现对有机食品的消费。   此外,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我们的农民勤劳,应该把一部分农民从城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释放出来,回到村里来从事农业生产,而不是在城里造服装。如果他们都从事有机食品的生产并出口,这将会是多大的一个产业!但必须要做真的有机食品,然后才能考虑做大、做强。   虽然说有机农业是未来实现粮食安全的唯一出路,但我们也不能一刀切地立马全部上马生态农业,应该是一步一步来,让一部分人先吃起来。在生产上,要有一部分村子先做起来,像当年的小岗村一样,让政府看到效益,然后才能在全国推广。   当然,推广的确很难,我们要做的是拿出权威的数据,然后靠农牧民和消费者的集体行动来实现,在这方面政府要有所作为。北京延庆县、山东淄博市、内蒙古准格尔旗等许多地方政府已经看到这个苗头,加大力度发展有机农业,这是个好消息。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458 次阅读|3 个评论
生态农场再传好消息:减量化肥后小麦产量过千斤
蒋高明 2009-6-25 10:37
蒋高明 最近半个月来,笔者带领研究人员在山东平邑的生态农场忙三夏,即夏收,夏种,夏管。我们10亩试验田里,用3吨/亩有机肥补充后,化肥施用量仅为老百姓的50%,但产量超过了1000斤/亩,比周围老百姓农田的产量还高。因为试验田的土质较差,老百姓种地小麦产量常年在700-800斤/亩之间。其秘诀在于:1)我们使用的是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研制的小麦新品种;2)有机肥使得耕地产量大大提升。农大的新品种老百姓看中了,方圆几十里的农民都来看,不少想购买新品种,因为我们的品种比他们买的种子站的要好。就连给我们收获小麦的潍坊的联合机收割手也想买呢。 这个试验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一是化肥用量减半后大大减少环境污染(生产、流通与使用过程中的污染),二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三是通过有机质提高,将作物固定的碳埋葬在耕地里,使土壤越来越黑,而不似现在的做法,覆盖农膜,造成白色污染。 在生态循环过程中,反刍动物牛将秸秆中的养分变肉、变奶、变肥,肉和奶满足食物安全,有机肥来养地。动物制造了肥料,可使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少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化肥厂。 收获后的小麦秸秆我们没有像农民那样烧点,而是粉碎后喂牛。直接在小麦茬里种玉米和花生。山农大农学院李向东教授无偿提供给我们4亩的花生新品种,我的要求是在不起垄,不覆盖农膜的前提下,夏花生皮果产量达到600-700百斤,超过老百姓的。尽管播种因等雨晚了些,可我们依然充满希望。 好消息还不止一个。上次我在博文《找到了控制害虫的方法》中提到诱虫灯去年一个晚上消灭了750g害虫,6月13日,去年的记录被2200g打破,如今记录又分别被4000g和5250g刷新。诱虫灯完全有可能取代喷雾器将农民尤其妇女从剧毒农药污染中解放出来。另外,我们诱捕的害虫成了鸡的高蛋白营养。没有喂养虫子之前,生态农场里十几只老鸡,每天只下4个鸡蛋,喂养后可捡到8个了。我们在鱼池上面也放了1台诱虫灯,为淡水鱼补充营养。 农民们也看到了好处,果园里、农田里、农家院里增加了4台诱虫灯。 下一步,我们试验将诱虫灯进入大田,看看其控虫效果。如果定位站所在的村庄安置100台诱虫灯,则可以替代1吨以上的剧毒农药,替代250多个喷雾器,收获2-3吨昆虫蛋白,从虫口里抢回几十吨粮食来。最重要的一点是,农村妇女将远离农药污染,告别癌症死亡阴影。但我们需要一笔费用来做这个试验,该笔经费尚没有着落。目前生态控制害虫没有人补助,污染环境的农药倒是有政府补贴。 今年危害花生的黑鲶金龟甲大爆发,连县城都出现了,汽车碾死的金龟甲臭气冲天。农民每亩花生地里使用了40-50元的剧毒农药绿英,不知道今年是否能够控制得住。按照以往的经验,悬!农民没有办法,只好不待花生彻底成熟,就提前收获,这损失了不少产量。 图1 我们播种希望。瞧吴基地干得多么认真。 图2 郑博士一边拉沟,一边思索着什么。 图3 这个犁真不好扶,笔者试着走了一圈。 图4 博士生、博士后、硕士生和农民一起种地,在科学院是不是头一回? 图5 喷洒农药的农村妇女。喷雾器喷出的毒液也会伤害到人。 图6 减半化肥小麦产量过千斤的小麦地,如今我们播种玉米。 图7 为了减少劳动力,笔者驱车到县城买这台简易播种机,花了我4个小时的等待时间。 图8 牛粪经过蚯蚓转化后成为优质肥料,这些蚯蚓也将引进农田去养地。 图9 诱虫灯将空中的飞虫直接变成鱼池里的高蛋白饲料,远处的蓝色幽光是诱虫灯发出的。 图10 这下它们都跑不掉了,它们的子孙后代也危害不了庄稼了。 图11 山东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黄承梁先生(后排中)从济南驱车前来看望定位站的研究人员。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0257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