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未来发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在15年前谈:未来混沌之战
热度 1 Fangjinqin 2016-5-19 19:34
结束语 15年前,我的文章 发表于《中国核工业报》2001、5、9。 看看现在美国在西班牙和波兰布署反导系统,在日本也不例外, 在韩国也在 蠢蠢欲动。这个形势发展说明什么?从这篇短文能否 看出一点端霓? 27年前,我在得克萨斯大学访问期间曾经去参观过美国强激 光武器的研究基地,那时候,如上所述,美国遇到了技术难关, 暂停了研制工作,所以我才有可能去参观庞然大物。但是,美国 后来天空武器又有了新的进展了,今后能否加快未来的混沌之战? 让我们拭目以待!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3263 次阅读|1 个评论
徐匡迪谈未来产业发展
陈龙珠 2016-2-1 07:21
【 2006年前后,看到转行从事房地产的一些专业出身的企业主对新技术应用丝毫没有兴趣时,我便理解了中国科教为何不被真正重视的社会原因:赚钱太容易了,可以不需要新科技。所以,我觉得,要改变这种局面,中国需要一次全面的经济危机,而且越早越好 】 徐匡迪:我对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些看法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ODc5ODg0MQ==mid=403663360idx=1sn=336d2b0d364b5c408efe915dfd7df069scene=2srcid=0128Hzgrli9DZDRO2pldpgyx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起步晚了,起点低了,所以没法和他竞争。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弯道超车才能使国民经济产生一个质的提升。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3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小学生讲的人类发展史
leiyian 2015-11-16 17:39
给小学高年级讲的人类发展史,时间三十分钟。 题目《从历史到未来》 PowerPoint格式的PDF版本: 从历史到未来.pdf
个人分类: 科普|33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时空文化现象
benlion 2014-10-5 16:35
欧洲文艺复兴,起因十字军东征:一是看到东方文明的发达,二是发现阿拉伯文字的希腊文献。于是,建立了大学和掀起了复兴希腊 - 罗马文化,并研究东方文化和技术等,直到达芬奇时代,达到同于东方文明的水平。 13 世纪,基督教哲学,从柏拉图唯理论转换到亚里士多德经验论,乔托的透视法、罗吉尔 . 培根的实验方法等产生于这个时期。 15 世纪,明代郑和下西洋,而后,明朝后期又进入海禁,拜占庭为奥斯曼占领,于是,哥伦布开启了欧洲大航海时代和地理发现, 16 世纪宗教改革,而后,进入了近现代的欧洲科学与工业文明发展。经历 5 百年历史, 20 世纪,进入环太平洋文明时期,美国纽约 - 瑞士的国际政治 - 金融中心建立。 欧洲近现代化,开始于数学符号和解析几何、机械技术和实验仪器等发明创造。欧洲科学,以几何图像互补表音文字,中国古代,以筹算符号互补象形文字,音乐和图画,构成人类基本的时空观念。 数学、技术与艺术的同源性,体现在雕刻、绘图和测量等原理和方法,以及机器和乐器的设计与制造工艺等。现代科学仪器的精密和复杂化、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数据处理等,以及工业制造的生产装配线和自动化操作系统等,使得科学研究更加依赖于技术和工业发展。 在中西文化交流之中,一是看到西方文明的强大,二是发现欧洲文献中的东学西渐;于是,中国可能进入了如同欧洲的文化复兴,将进入新一轮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时期。犹太教是最古老的文化,犹太教 - 儒(道)家和印度 - 希腊哲学模式,奠基了人类文明的坐标系,成为全球文明的核心精神和未来发展的根基。 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和西方不同时代的文化,同时出现在中国社会的现象,其实,就是迷失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矢向和坐标轴心;因而,需要重新思考与研究轴心时代经典文化。 - (创新型社会) -
个人分类: 教育|2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文学与科学方法论
benlion 2014-2-5 00:06
-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欧洲中世纪的神权社会,经院哲学取代了基督教《圣经》,也是妨碍文明进步的因素,儒家典籍与犹太 - 基督教共同在历史学 – 出埃及、轴心时代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教育和伦理学范式;因而,儒学诠释将成为宗教文化的人文学范式。道 - 释家与希腊 - 印度哲学,发展为科学的方法论研究,艺术发展到科学和工业的创意表现和数学化形态。 也就是说,宗教的人文化 – 历史教育与文学,艺术的工业化 – 科学表达和技术等,哲学的方法论 - 数学逻辑和物质与精神、世俗与灵魂的思考等。 从达芬奇的工程设计和艺术方法,到瓦特蒸汽机设计的科学原理,梵高、高更等后印象派绘画到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等,构成技术与艺术的工业化和数学化发展模式。 禅宗 – 道家与释家融合,不仅影响了高更的艺术理论,而且,影响了乔布斯的计算机工业设计理念。道家,于系统医学发展,则是中医药理论的图论、拓扑学诠释。 什么是文化?人类认知、思维和实践的知识和信息是文化,人类社会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习俗也是文化。 宗教文化是社会的组织化模式,科学文化是客观的知识形态,哲学文化是思维的时代精神。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进入现代哲学和工业文明时代。 - (近现代文明) -
个人分类: 美术|2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预测和希望(3)
jiangjiping 2013-12-10 08:00
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预测和希望( 3 ) 三.医疗,医保和药品体系 蒋继平 2013 年 12 月 9 日 目前的中国社会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医患矛盾,媒体经常报道医务人员遭到人身伤害的事件,这是一件令人非常担忧的事。 出现这样的社会事件,一定有其社会原因。 当然这种原因可能有多种因素构成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有的人认为是医生素质低,贪财害命;有的人认为医疗卫生体系的政策不公平;还有的人认为医疗卫生体系的资源短缺,造成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的短缺, 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 中国的医疗体系是很特殊的一个体系。首先,中国医疗体系仍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在这点上,尤其是以西医更为明显; 而美国的医疗体系是以私人诊所为主体的结构。其次,中国的医疗体系包含中医和西医两大明显不同的医学领域。在这点上, 更是与世界上几乎所有其他国家有明显的差异。这两点构成了中国医疗体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中国的国情是: 1 。人口世界第一, 2 。 30 多年来一直实行一胎化政策, 3 。 30 多年来一直进行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这些事实和政策导致了中国人口中老龄人口比例急速增高,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必然增加人们的健康问题。 因而,未来的中国, 由于人口中病患的比例会相对地增高,加上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的病患绝对值一定会很大。这就对医疗体系造成了巨大的需求。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利可图。 但是, 这是在私有制的情况下才能成立的逻辑理论。 鉴于这样的事实和理论,我认为中国未来的社会改革在医疗, 医保和药品体系方面将大有作为。 首先是医疗体系的改革。国家应该大力提倡,鼓励和支助私人医疗机构的建立。这一方面可以大大地缓解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地减轻国家在医疗系统的投入。随着私人诊所的比例增加,市场就会形成一定的竞争力。 在竞争的机制下,服务的质量必然会得到提高。 顾客的选择是第一位的,更何况涉及到他们的健康和生命的利益呢。 其次是医保系统的改革。国家也应该大力提倡, 鼓励和支助私人保险公司的建立。这种私人医疗保险公司是用来制衡私人医生的职业品行的。这样做一是为了使消费者的利益得到比较公平的保护,二是可以大大地减轻国家在这方面的责任。私人健康保险公司的建立, 也可为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就业市场,尤其是法律和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更是一个不错的选项。私人健康保险公司的建立,必然导致医生收费的合理性和统一性, 从而,使患者获得公平的待遇。 再者是药品管理方面的改革。这点在中国是特别的难。这是因为中国存在着中医和西医两大领域。一般来说,西药比较容易管理, 有统一的标准。 可是, 中药就很复杂。一些中草药既可作为药品, 也可作为补品。这就造成了报销方面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药店很分散,尤其是中药店, 几乎没有统一的规范, 规模一般也很小。因而,国家在药品管理方面有很多事情要做。在我看来,国家应该放开私人诊所和私人保险公司的市场,把有限的国家资源用于药品的监督管理上,形成一套非常严格规范的药品管理体制。要引导私人药店整合,重组,形成规模化, 大型化, 和专业化的药品销售体系。 我觉得中国未来在医疗卫生领域将有很大的变革和发展空间。私人诊所, 医院和健康医疗保险公司在国家医疗卫生领域起的作用会大大地增强,而药品管理方面应该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20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预测和希望(1)
jiangjiping 2013-11-16 03:14
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预测和希望( 1) 蒋继平 2013 年 11 月 15 日 中国共产党刚刚结束了 18 届三中全会,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会议。这次会议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方案。会议宣读的公报和公布的文件代表了党的心声,是国家的宣言,体现了大多数民众的愿望,承载着民族的责任和未来。 中央的决定立即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科学网上也立即对院士制度的改革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并且对这个改革很是认同。 我想,这不是充分证明了新一届的国家领导人还是很理性,很智慧, 很有大局观, 很有领导和决策才能的吗? 浏览中国各种媒体的观点和看法,我对中国高层领导的总体方略进行了个人的分析,我觉得中国领导人现在采用的治国方略是: 改革,探索, 开放, 整合, 谨慎稳步地前行。其最终和最高目标就是复兴民族,使人民过上好日子。 不过,愿望是好的,计划和措施也是必须的, 但是,要真正地实现这些愿望,要能够使这些计划和措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起到应有的效果,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这不但需要党的正确和坚强领导,更需要社会各界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中国是一个真正的大国。要治理好这样一个大国确非易事。 有来自自然的挑战,比如说, 自然灾害和资源短缺; 有各方利益的冲突,还有来自外部的压力。 这些大局方面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需要大智慧, 大气魄来应对。 不过,大国也有大国的好处, 中国的人口是世界的五分之一,世界上人口数量排在最后一百个国家的人口总和也不到中国的人口数量。所以, 从这点上来说,中国实际上等于一百多个国家。因而, 中国只要做好内部的交易, 就不用担心经济搞不上去了。还有,中国的国土面积排在第三 / 第四位,这个面积也是近百个小国的总和。 因而,只要有效地利用好这个地理资源, 中国不应该受到自然资源的极大约束。 说了这些大的方面,我要表达的意思是, 国家应该根据国情来具体地制定治国策略。就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些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农业人口的比例非常明显。 中国目前仍然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属于农村人群,而美国只有不到 3% 的人口从事农事操作。这个差距是很大的, 有大的差距, 就有潜在的追赶余地。因而, 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未来的岁月中,其最大最有发展机会和空间的领域将是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我的预测是, 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将是中国未来几十年的最大的潜发机会和领域。 这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将带动中国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其中最明显的将是土地的政策和交易;农事操作的整合,专业化和大型化;小型城镇的兴起。这些改革和发展必然带动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化工和建筑材料工业。 不管这么说,只有农业的高效率, 才能体现一个国家的高度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水平。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38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期刊未来将成为什么样子?
duxingye 2012-9-19 10:50
自上月下旬至本月,参加了一系列有关学术期刊发展与研讨的会议,听了一系列的报告,从国家有关学术期刊出版的政策,到大的期刊主管单位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等的学术期刊的扶植计划,再到精品学术期刊的办刊经验,最后到大型出版集团的运营,还有有关学术期刊在传播中的版权问题,学术期刊内容质量,以及学术期刊未来发展趋势的报告,基本上了解了学术期刊出版的方方面面。这些报告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国家科学图书馆张馆长的报告:学术期刊未来发展趋势,我也思考了一些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我想,未来,学术期刊可能就是以下的情形吧? 1 人们可以方便地从手持终端设备获得学术出版信息,科研人员可方便提交研究成果,由互联网系统自动实现同行评审过程,通过评审的成果自动生成标准格式进入互联网数据库,并进入元搜索系统。 2 存在一个元搜索引擎,提供检索和以学科导航,可以快速地将读者指引到感兴趣的学术出版信息。 3 作者、读者将不再为发表和阅读学术文章而付费,国家是科研学术传播最主要的投资者。 4 大型出版商不再为平台而竞争,平台已成为互联网的一部分,成为公众平台,大型出版商将致力于用平台数据建立“知识立方”,生成“知识情报”,或者定向的“科研情报”,大型出版商将逐渐退出作者与读者的中介角色,而成为“情报家”的角色,成为图书馆等机构的附属部门。 5 纸本的期刊将做得更加精致,是精华浓缩本,专门用于收藏和记录最为重要的科技进展。 6 编辑这个行业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专门处理数字信息的技术人员将取代这一群体。
3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继往开来,开创中医学发展新局面
热度 5 张三火 2012-9-12 22:28
继往开来,开创中医学发展新局面 广州中医药大学 邓铁涛 (文章刊载在《中国软科学》 2005 年第 5 期) 中医药的继承和发扬问题是当代医学、科学、哲学等多学科以及相关政府部门深切关注的重大课题。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医学以中国整体思维为导向,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升华,形成比较系统的生命科学认知体系和疾病诊疗体系,属于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系统的、非线性的科学。它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也为世界科学的多元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是中国原创的、自主的知识体系的代表。 一、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医学 有人说中医的 “ 阴阳五行 ” 玄之又玄 , 而中医的 “ 阴阳五行 ” 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所以中医是玄之又玄的科学,幸好没给中医学戴上 “ 伪科学 ” 的帽子。但前贤有云: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 “ 科学 ” 这个词来自西方,因此辩论了一百余年,中医好像仍然稳坐在 “ 不科学 ” 的席位之上。作为 21 世纪的炎黄子孙,我们必须自强不息,用五千年来的智慧去判断世界,去创造中华民族的未来。不但如此,现代的世界争端云起,我们坚信只有以我们自己为主的文化,才能够解决。美国处于世界医学的最前沿,其国力富甲天下,但是今天他们仍然为医疗事业的天文数字开支而头痛。 2000 年,美国的医疗费用共为 13000 亿美元 ,而花了那么多钱,美国医学的效果如何呢?据报道,医疗事故是美国的第三杀手,可见,效果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理想。 2003 年,中国遭受了突如其来的 “ 非典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收了 60 位疑似非典病人,经专家剔除,其中 48 例被确诊为 “ 非典 ” 患者,这 48 例采用中医疗法治愈,始终都没有使用呼吸机。另外我们有三个 “ 零 ” :一是零死亡;二是零转院,某些 “ 非典 ” 患者当时没有死,但转走后死了,而我们医院的患者没人转院;三是零感染,我们的医务人员没有一例感染,也没有穿隔离衣和戴 12 层的口罩。可能有专家说: “ 你们无知,所以无畏 ” 。其实我们的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在口服中药,可以说我们的预防药早于世界上正在研究的疫苗。 到底什么是中医学呢?我认为,就是 “ 以人为本的医学 ” 。为什么呢?因为中医有句格言: “ 仁心仁术 ” ,这是孔子儒学的道理。 “ 仁心 ” 就是把病人的痛苦作为自己的痛苦, “ 仁术 ” 就是最妙的、使病人花钱最少的、最舒服的办法治疗。 “ 仁心仁术 ” 是中医学的灵魂,如果中西医要结合,首先应该把它介绍到世界上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医 “ 霸道 ” 多于 “ 人道 ” 。比如糖尿病患者足脚溃烂,溃烂在脚趾上,西医就把病人的脚锯掉,锯掉还不好,就把腿也锯掉,这就不是 “ 仁术 ” 了。我们正在研究治疗糖尿病足,即便长时期的溃疡,用中医治疗也能使之愈合,这样可把脚保存下来,所以中医所想与西医所想不一样。 我的以上观点发表后,有人认为 “ 仁心则仁矣 ” ,但是中医治不了急症。中医到底能不能治疗急症?我曾治疗过一个婴幼儿破伤风,十分严重,我马上找来花生油及两根灯芯,用灯芯火烧百会,按照《儿科铁镜》的方法,烧了十三炷火,烧到人中,婴儿就哭了,后来继续服中药,最终治愈。花费只有花生油、两根灯芯、几副药,这就是中医治疗急症的案例。 又如, 20 世纪 60 年代自然灾害期间,许多人吃树根做的莱,结果患了肠梗阻,西医一般采用开刀的方法。有一个士兵疼痛剧烈,他甚至把床边的铁条都拉弯了。针灸大夫在病人的耳朵上一扎,不到五分钟就止痛,再用中药 “ 通下 ” 而愈。我也抢救过三个肠套叠的小孩,就用中药加针灸,三个都抢救成功。中山医科大学的一个教授第一次患肠梗阻,开了刀,第二次又肠梗阻因为是麻痹性肠梗阻就不宜再开刀了。中医医生给他治疗,两副药就好了,药方出自《金匮要略》上的大建中汤,一副药花费大概不到 10 块钱。 我说过中医在公元三世纪就能不开刀治疗阑尾炎,有人就问,那时候有阑尾炎吗?其实那时的阑尾炎叫肠痈。我用张仲景公元三世纪的药方,即大黄牡丹汤治好了阑尾炎,说明我们在公元三世纪就已经解决了急性阑尾炎问题。有人觉得中医治好后容易复发,其实这是没治疗彻底的缘故。因此,有人说中医不能治急性阑尾炎,那是因为自己医术不过关,并不是中医不能治。 有人说,西医已经发展到能换肝、换肾、换心,简直是无所不能了。但如果能够不换不是更好么?中医讲究治未病,病人还没有到那个程度,就治好了,也就不用换脏器了。如有一个中国学生在英国留学,得了严重的肾病,英国的医院要她母亲去探望她,并看能不能把母亲的肾捐给女儿。得知她回国治疗,英国医生对她说千万不要吃中药,因为某些药对肾不好,她回国后经中医治疗再回到英国,经检验,很多指标都改善了,医生只能哑口无言。 最近我和凌峰、刘海若以及几个专家答记者问,刘海若对答如流、思维敏捷。幸而凌峰教授当初不同意对她做 “ 脑死亡 ” 试验。那天刘海若就坐在我的旁边,非常健康 。 这就是我要讲的中医,尽量让病人少痛苦,又能把病治好,花钱又少。 二、正确对待中医、西医的关系及中西医结合问题 有些人认为中西医结合是发展中医的唯一途径,其实从迄今走过的路来看,中西医结合就是 “ 西化中医 ” 。中西医结合应是为了发展世界医学,而不是单纯为了发展中医。中国有 157 万名西医,中医只有 27 万,真正提倡中西医结合的话,西医大多数人应学中医,然后把研究的成果向欧美介绍。目前,日 本有 60 %的医生会开中药,在美国约有 3000 个正牌的西医生学会针灸。最近有报道称,全世界接受针灸治疗的人占全人类总人口的 1 / 3 ,所以中医已经走向世界了。 再如,试管婴儿是 20 世纪的一大发明,但成功率只有 20% 。我的一个学生在美国三藩市,去年春节送给我一本书 —— 《试管婴儿与针灸》(英文版),这本用英文写的书在美国很畅销。手术前西医把做试管婴儿的病人介绍给她,然后她给病人做针灸,再吃中药,这样,西医完成试管婴儿手术的成功率就能提高到 40 %- 60% 。甚至有一些病人吃了她开的中药已经怀孕,就不需要试管婴儿了,可见,中西医结合是双向的,而不要一提中西医结合就只想到中医学习西医。 三、发展我国中医学的建议 (一)坚持走自己的路,按自身的规律发展中医 千万不要按西医的模式去发展中医。因为现在是用西医的模式办中医药大学,所以中医学生都非常彷徨,现在的学生像鲁迅说的那样 “ 彷徨 ” ,而我则要为中医药事业 “ 呐喊 ” 。现在中医临床水平之所以下降,就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中医、西医样样学,无法深人,而一个人的精力终归是有限的,一定要偏重一门才会有所成就。 最近中医药大学的一个博士生导师面试一个博士考生,让他当场写出 10 条中药方,随便写什么都可以,结果那个博士考生 10 条药方都写不出来。博士生导师对考生说: “ 我怎么能收你? ” 这是事实。现在中医博士生做分子水平研究,硕士生做细胞水平的研究,可是不会临床看病,这是教育的失败,是典型的高学位、低能力。不能按照西医的模式发展中医,因为走的路不一样。中医以人为本,西医以病为本,西医对病治疗就可以,中医不是,要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不懂辨证论治,就简单拿一个方去做重复试验,当然结果不好,这是不懂中医精髓带来的必然结果。中医学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二)坚持以中医的系统理论为基础发展中医 中医发展两千多年以来只有量变,没有质变。从张仲景到王叔和、叶天士、吴鞠通,都走沿着源头下来的,没有质的变化。我们不能满足于此,中医到了 21 世纪就应该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产生理论和临床上的重大突破。 (三)选择 21 世纪的最新科技成果与中医学结合 我在广州和刘颂豪院士合作,开设了一门新的学科,叫光子中医学 。就是从诊断到治疗,把光学和中医学结合起来,最近学生已经在研究用微量的激光照射做骨细胞实验,希望能够治疗骨质疏松,因为这能够帮助成骨细胞,抑制破骨细胞。多学科交叉是很好的,现在世界上的潮流就是多学科的结合,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等各专业学者,如果对中医有兴趣的话都参与进来,大家可以共同把中医药事业发展壮大。中医药不仅是中医的,还是炎黄子孙的,是中华民族的,将来还是世界的。 21 世纪的前沿科学也许才有资格来发展中医。 20 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还破译不了中医,像 20 世纪 30 年代,广东的中医跟西医辩论,西医说人参只不过含有糖份,跟萝卜差不多。中医则认为,人参在临床上能益气固脱,可以救命。现在的研究证明,人参含有人参皂甙等多种成分,其中有升高血压的,也有降低血压的,非常复杂。按西药的办法研究,则非要找出一种有效成分,这种思路有问题。到 21 世纪世界医药学再发展,才可能对中医有所阐述,有所发展。 (四)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当重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但可惜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多。例如,中国不拥有 DVD 知识产权,只能挣个加工费。而依托中医思路研究出来的成果,知识产权当然是我们的,何乐而不为呢?国家应大力发展这个行业,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另外,我国是拥有 13 亿人口的大国,因此最大的医药健康市场在中国。我们应首先为 13 亿人的健康问题着想,而不是想着先把中药打倒欧美市场去,应把优先解决自己 13 亿人口的问题摆在首位。要打入国际市场,就要按人家的规则办事,假如花了很多钱进去了,别的国家仍不理解中医药,仍不用中药,我们就白忙了。 但在中国,如果全国的西医医院和多数西医都懂得合理选用中药,学会针灸治病,医院就会节约上百万、上千万的资金,中国农民也不再会得了重病不敢治。要落实 “***” 思想,就要想到 13 亿中国人口中 9 亿多的农民人口。 13 亿人口的健康问题需要用简验便廉的中医药服务,就要像 *** 同志所说的要 “ 农村包围城市 ” 。 (五)发展中医学的关键在于领导支持和政策扶持 发展中医药是牵涉到国计民生、国家兴衰的问题,政府应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扶持。现在很多中医院为了生存,已经不姓 “ 中 ” 了。比如,膀胱结石用膀胱镜治疗需要 6000 元,用中药只要几十元,最多一、二百元钱。为了生存和 ?? 治疗膀胱结石。另外,中医相对说来要便宜些,创收就少,假定将中医的诊费提高一些,物价局就来管。中医院用点自制药,有关部门就说是假冒伪劣药,要没收罚款,中医一向用膏丹丸散治病,为什么现在只准用饮片一种呢?医院的验方自制,是中药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希望国家在政策法规上扶持中医药。现在的有关条例和法律,都是以西医为坐标来考虑问题的,我们应以中医本身的内在规律为坐标 。 (六)坚持正确的中医药发展方向 近年来中药研究方向令人担忧,中药毒副作用的研究成为能够为主导趋势。如 “ 马兜铃酸事件 ” ,导致其他药物受株连,被禁止使用。其实《周礼 · 医师章》就说: “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供)医事 ” 。 “ 凡药三分毒 ” ,有毒与否关键在量上,量掌握得好就没毒,量过了,就有问题了。广东有一个人吃荔枝,得病后死了,尸体解剖发现,其体内从食道以下全是荔枝,所以量是要害。如果只讲成分,不讲量的多寡,那不管什么好的成分都会被抹杀。中医还有炮制法,可有效控制毒性。我用甘遂治疗肝病腹水,而甘遂就是毒药,我用甘草对抗其毒性,有个病人如此治疗已活了 10 年了。所以中药的配伍使用很重要。盲目地说这个中药不行,那个中药不行,是不对的。因这些药不是患者自己买,而是医生开的,用量、药效及毒性都能被控制。 (七)正确对 待 民间中医 现在,民间中医纷纷因我国的《医师法》面临被取缔的命运。有些民间中医虽没有大学文凭,但他们的医学知识和秘方是几代人的智慧结晶,这不是大学五年毕业能得到的。政府不能因为他这一代没有上大学,就不让他行医,而要看他的真才实学。 (八)正确对持、处理中医和中药的关系 医药分家是西方医学的规律,但中医学从来医药不分家,中医师在不断的临床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再教给学生。现在如果要求最高明的药学家发明一个相当于补中益气功能的方子,恐怕很难发明出来,因为他们只注重成分。这里需要用中医的补中益气理论。为什么要在补中益气汤中加入柴胡、升麻两味与补中益气功能毫无关系的药呢?这就是李东桓理论的配方和用药规律。中医从来就用复方,但现在要申报新药,最好是一味药、两味药或三味药,药味少申报较易。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中医药到底是为谁服务,以什么为标准的。 总而言之,中医药不是中医药界的私有财产,而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是我们炎黄子孙共有的科学和文化。现在,中医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积极探索其研究方法及方向,在理论和临床上不断发创新,才会有利于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才会对中国甚至于全世界的医疗保健体系产生积极影响,而这也最符合中国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世界银行 . 全球减贫目标可以实行 , 但必须在贸易、外援和人力资源投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http://www.worldbank.org.cn/Chinese/con tent/163b379224.shtm.l 胡琛琛 . 走过生死日程的今日海若 . 科技中国 ,2005,(4):12-17. 刘颂豪 , 曾常春 . 光子中医学研究概况 .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04,21(3):125-128. (博主:学生李焕发来邓铁涛老师的文章,文中应该有三处注释,可能被略去了。后经杨正瓴老师提供原文出处而补上。特此致谢!)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4193 次阅读|12 个评论
从历史和发展的视角看智能电网
热度 3 TimeAndSpace 2012-5-8 10:19
从智能电网概念的提出至今已经10年有余,自从2009年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提出发展智能电网的号召,至今也有3年多了。关于智能电网是什么怎么发展的问题,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智能电网所涵盖的内容太丰富了,而且存在巨大的商机,因此除了学术之争外,还存在利益之争。但是,事实总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本文就从电网自身发展历史及其面临的挑战的角度,对智能电网的发展问题做一些思考,供有兴趣的网友批判! 从历史和发展的视角看智能电网 自从 19 世纪末人类发明电力以来,便有了电网。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电网的 输电电压达到了 220 千伏,发电机组以汽轮发电机和水轮发电机为主,其单机容量大约为 10 万千瓦左右,电网以独立电网为主。此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电力需求量日益增长,加之技术的进步,使得发电机组的单机容量越来越高,从而也使得大型电站(主要包括水电站、火电站和核电站)的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为了提高电网的效率并在大范围内有效配置电力资源,远距离超高压输电( 500 千伏乃至 1000 千伏)和电网间的互联逐步涌现,进而使得电网发展成为今天的大规模交流电网。 人类总是被自己所发明的东西所困扰。电力的发明,使得人类日益依赖于电力供应,因而,电网的任何安全稳定性问题均可能影响工业生产、服务和人们的生活。例如, 2003 年美加 “8·14” 大停电事故使得 5000 万人饱受断电之苦,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 2008 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地区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严重破坏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对受灾地区造成重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然而,随着电网的不断发展,电网的安全稳定性问题日益突显。一方面,由于电网是一个统一的电气系统,任何局部故障均可能对整个电网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电网内的发电、输配电和用电需要实现实时动态平衡,因此电网内的扰动也可能造成电网安全稳定性问题。所以,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大电网的不可预知性与出现安全稳定性问题的概率有所增加。 因此 ,自从有了电网以来,电网技术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地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以提高其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历史,也就是电网不断满足电力供应需求的历史,同时,也是不断提高电网的安全稳定性和电力系统的综合效率和效益的历史。 但是,纵观一百多年来电网的发展历史,其主导能源是可灵活调度的化石能源,发电机组则以汽轮发电机组和水轮发电机组等大惯性机组为绝对主导。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大,人们已经认识到,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能源,并替代常规能源是必然的趋势。 由于可再生能源的资源特点及可再生能源发电模式与常规能源有根本性的区别,因而将对未来电网带来新的革命性挑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由于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利用方式是发电,加之 可再生能源资源和负荷资源分布不匹配决定了远距离输电和大电网互联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存在,因此,能源结构的调整将使得 未 来电网的规模将比当前有成倍的增长,因而电网的不可预知性和安全稳定性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 2 )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模式与传统发电模式有根本性的不同(例如,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就缺乏常规发电机组的机械惯性,而风机的机组惯性与传统发电机组也有很大区别),在满足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接入的约束条件下,如何保障交流电网的实时动态功率平衡和安全稳定性,就成为未来电网面临的新的重大挑战。( 3 )由于可再生能源资源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一般认为,需要建设大量的储能系统来解决其对电网的影响。但是,即使不考虑储能系统的技术成熟度,储能系统的大量使用将大大增加电网的网络损耗(例如,目前各类化学电池的效率只有 80% 左右,而抽水储能的效率只有 70% 左右)。研究表明,可再生能源具有很好的时空互补性,采用超级大电网有效整合广域内的资源时空互补性后,从电网整体上讲,电网内的可再生能源作为一个整体,其间歇性和波动性将大为降低,可以大幅度降低对电力储能系统的需求,从而大大提高整个电网的效率和效益。但是,如何有效地整合广域资源的互补性则成为电网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4 )由于可再生能源资源是一种广域分散资源和波动性资源,不同区域资源(包括电力资源和负荷资源)的实时变化和波动可能会导致电网输送功率的双向流动,解决大量功率的双向流动控制问题是电网需要面临的另一重大问题。( 5 ) 由于可再生能源具有分散性的特点,靠近负荷侧就地利用的分布式发电也将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这就是说,未来的电力用户也将是电力供应方,分布式电网如何实现与大电网的并网互动,也将是未来电网面临的重要课题。( 6 )随着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目前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消费系统将采用电力(例如,电动汽车将采用电池),这就使得未来电网的负荷构成及负荷特性也与目前电网有很大的不同,如何适应负荷这一重要的变化也将是未来电网面临的重大挑战。 由于现有电网固有的安全稳定性问题以及能源结构调整对电网带来新的革命性挑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应对上述挑战,人们提出了智能电网的概念。尽管各国针对自身的国情,对发展智能电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智能电网的 本质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主要包括信息与智能科技、新材料技术、储能技术、预测预报技术、新型器件和电气装备技术等)和新的电网组织结构及运行模式等来运行和管理电网,使电网能够大规模地容纳新能源的接入,并使电网更加高效、安全、可靠,从而为实现能源体系的重大变革提供基础。因此,智能电网是涵盖发电、输配电和用电等各个环节的能源网络,是未来能源生产、分配和利用的统一体。 为此,要实现整个电网的智能化,关键是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从哲学上讲,结构决定功能。因此,需要改变现有电网结构,采用合理的电网结构来保障电网的安全可靠性,并实现多种能源的互补利用;第二,需要改变现有电网以交流为主的运行模式,实现从交流模式向直流模式的重大转变,采用直流运行模式将从根本上解决大型电网的稳定性问题;第三,智能电网是由智能设备构成的智能能源网络,要打造智能电网就需要实现所有设备的智能化,包括各种发电设备、输配电设备和用电设备的智能化以及开发新的智能设备,以便于实现全电网的统一智能协调控制;第四,打造涵盖整个电网的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将所有智能设备有机地联系起来, 并利用‘云’计算技术对电网进行实时仿真乃至超实时仿真,进而确立整个电网的优化运行方案和对可能发生的故障提出应急预案和有效解决方案。 由此可见,智能电网的实现是一个美丽的理想,智能电网的建设与发展,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值得几代人为之奋斗!
5085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四大瓶颈
周可真 2010-10-8 12:24
一、能源瓶颈 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2009年全球能源观察》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球石油探明储量还能支持未来40年的能源需求,而按照目前的探明储量(155亿桶,名列全球第14)和开采速度,中国石油只够用11.1年。 二、人口瓶颈 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或老年型国家。据统计,200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是1.44亿,占全国人口的11%,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年均增长16.55%,2039年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这被称为老龄社会危机时点。2045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3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三、体制瓶颈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干部终身制的废除,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变成了既非本国传统集权制又非西方民主制的国家。集权政治体制必须有一个领导核心,而且作为这个核心的领袖必须有崇高的权威,否则就难以集权成功。干部终身制的废除即标志着集权制的瓦解,但这三十多年来,中国在政治体制上不仅没有建立起一种不同于传统集权制的民主制,甚至连这种主观努力都没有付出,从而使中国的政体处于既不取真正的集权制又不取真正的民主制的未定形状态,这样就既不能充分发挥集权制的长处,也不能充分发挥民主制的长处;相反,中国现行的政治制度不但在现象上直接的表现为拒斥人民对官员权力的监督,而且在更深层次上,在本质上是否定人民是官员权力的应然操控者。人民对官员权力的监督权是来源于人民对官员权力的操控权。当今中国人民之所以缺乏对官员权力的监督权,是因为人民缺乏对官员权力的操控权,这种控制官员权力的国家权力被各级实权官员占去了,而且在拜金主义的作用下这种权力到了这些实权官员的手里实际上却变成了并不由其自主的因而亟需尽快被兑换成现金的现权。这就是说,中国现行的政治制度掏空了中国的国家权力主体,使得这个国家不再有任何一个人感到它真真切切地就是他们自己的国家,每个人都可能认为这个国家不是他的国家,因而是不需要自己去热爱和对它负责的国家。 四、势位瓶颈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亚洲乃至于全球都是发展得最快、国力增强最是明显的发展中大国,为了维护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这些西方国家不能不思考如何牵制乃至于控制中国的问题,事实上这也是西方政治家们正在深谋远虑的重大国际政治问题。尽管美国现政府表示要与中国积极合作,并且也应该相信其态度是真诚的,但是这种对华政策是从属于美国的根本性国策的,是为维护美国对全球的主宰权服务的,因为非常明显的是,如果争取不到中国对美国的积极合作,至少美国是难以顺利度过这次经济危机的,而如果美国因未能顺利度过这次经济危机从而导致美国经济长期衰退,那末,美国对全球的主宰权必将是岌岌可危!美国当然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然而,即使是在急于争取中国的积极合作的时候,美国也没有忘记同时牵制中国。最近这些年来,美国一直都在努力打压中国,其打压办法,在政治上是从中国周边地区营造起牵制中国的国际势力,同时利用中国内部的三独(台独、藏独、疆独)势力来搞乱中国,经济上则利用美元优势,力促人民币升值,等等。所有这些措施都为了维护其在全球的霸主地位。只要美国还想称霸世界,继续做全球的霸主,美国及其盟友就没有理由不对中国进行打压,除非中国放弃和平崛起的努力,甘于做一个平庸之国。 参考文献: 1、英企预测:中国石油只够用11年,http://msn.china.ynet.com/view.jsp?oid=53077086 2、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60岁以上人口达1.44亿,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7-03/10/content_5826052.htm 3、中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金制度亟待调整,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2727506.html 4、中国的政治不能长期徘徊于集权与民主之间,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4858 5、 透 过 拜金主义 看中国国家权力主体的虚化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8479 6、欧美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与中国将面临的挑战,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0164 7、对南海诸岛被吞食不可姑息啊!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4606 8、严峻的周边形势与中国的当务之急基于对中美关系的分析,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7871 9、从两则新闻看美国对中国的忧虑和对策,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6500 10、美国的渔翁战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546
个人分类: 时评.政论|3584 次阅读|11 个评论
聘任梁小虹为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仪式---暨校庆《科技论坛》学术报告会
xiaguangqing 2009-6-25 16:04
有幸聆听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教授在大工上的第一堂课,第一次报告,报告内容丰富,形式幽默,回答问题还有N多纪念品赠送。报告会分为七个主要方面,分别为人类航天活动的应用、人类的航天探索、世界主要运载火箭概况、长征火箭的发展和成就、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中国长征火箭的未来发展和航天事业发展以及人才需求。报告让我们更多的了解 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并对我们国家航天事业未来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航天精神。 在此,我要向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梁教授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贵院在我读书学习阶段提供的长征专项奖学金资助,感谢贵院对我的关心和支持!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6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0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