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留学人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5年内我国留学人员回国数将超出国数
redtree 2014-1-6 20:16
5年内我国留学人员回国数将超出国数 作者:张也 缪晨霞 孔悦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4-1-6 9:35:29   北京市民在中国国际教育展上咨询出国留学事宜。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对于新一波海归而言,刚刚过去的2013年并不轻松。当“史上最大回国潮”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年”,他们要做得不仅仅是在与本土毕业生的竞争中“杀出重围”,也得想明白花费不菲的留学生涯给自己带来的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未来的职场之路怎么样才能越走越宽?    5年内回国人数将超出国人数   “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数量达到27.29万人,同比增长46.56%,为历史最高值。按照近10年留学回国人员的平均增长率估算,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2013年底,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以下简称报告)做了这样的预测。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回国的人数越来越多并无法阻挡,但《报告》显示,年轻的海归们并没有都变成“海带”(海待)或“海参”(海剩),近九成海归在半年之内找到了工作。结合海归在国外所学的专业以及国内就业热门专业来看,海归所学专业主要以金融、经济、管理、工程学等为主,企业用人需求量大,海归从事的岗位也以销售、市场类和研发类为主。   2013年,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办了春、秋两季留学英才招聘会,帮助海归就业。中心主任白章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留学生的“新回国潮”已经到来,他们将和本土学生一同竞争就业岗位。   在白章德看来,“洋学历”不一定能加分,相反,海归要面临对本土就业市场不熟悉、缺乏本土实习经验等问题,“回国对他们而言,可能是另一次文化冲撞。”    新海归需“心态归零、厚积薄发”   “整体素质不错,适应性较差,想问题老是停留在西方管理的角度,自我优越感很强,不能放低自己”,说起对海归的印象,某国企人力资源高级经理卞先生这样评价。几年前,卞先生曾亲自招过几个海归,发现“他们回到国内眼光都比较高,对企业寄予很高的期望,一旦工作后发现实际跟理想差距很大,对他们而言是极大的打击。”今年,如果卞先生去海归招聘会现场看一看,他的看法或许会有所改观。   对新一波的海归求职者而言,他们正在努力“放低身段”“调整心态”,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于2013年11月举办的2013秋季留学英才招聘会上,求职海归表达了类似想法,“期望月薪在6000-8000左右”、“因为在国外没有工作经验,应聘的都是助理岗位”。   而《报告》也显示,半数以上“海归”就业职位以基层岗位为主,基层岗位占57.8%,中层岗位占27.4%,高层岗位仅占6.3%。不过,多数“海归”认为自己的岗位在组织中具有重要作用。   启德留学专家分析,很多海归会给用人单位留下自我定位过高、期望值过高的印象,而用人单位则希望海归从基层岗位开始锻炼,所以希望刚回到国内的海归在求职时,更加理性。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海归独到的思维、开阔的眼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慢慢体现出优势,很自然会成为骨干或进入管理岗位,“心态归零、厚积薄发”。    ■ 职场现状    有无海外工作经验平均年薪差十万   顾骏,启德教育市场部高级经理,负责整理、撰写了《2013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并且在调查期间与多家企业HR进行深度访谈。   在调查中,顾骏发现了两个有意思现象:一是海归年平均起薪达到10.03万元,与上一年的10.5万元相差不大,“这说明,海归在求职就业方面的市场竞争力依旧凸显,史上最难就业年并未对他们产生明显冲击”;二是海归群体内部亦开始产生明显的收入落差,具有5年及以下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归国后的平均年收入为16.50万元;而具有5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归国后的平均年收入可以达到26.71万元。可见,海归也需要积累大量实战经验才能厚积薄发。   顾骏介绍,参与调查企业的HR表示,海外工作经验只是“年薪相差十万”的表面原因,背后隐藏的是语言能力、工作能力的提升带来的职位薪资晋升。    “金融”魅力不减行业分布多元   《报告》指出,海归回国行业选择领域覆盖了“高、精、尖”。金融及相关服务业是海归就业最多的行业,有48.5%的海归进入金融及相关服务业工作。按人数比例从高到低,其他吸纳海归就业较多的行业包括教育、科研、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工程或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政府和公共事业。   业内人士认为,这说明,一方面,金融行业对海归群体有非常强烈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海归群体非常对口金融行业旺盛的人才需求,呈现出一种非常良性的供需关系。从大环境来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将逐渐对外资开放,随着基金业、证券业、保险业、银行业的服务向多样化和专业化发展,加上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合资基金公司逐渐增加,金融人才的短缺将更明显。特别是对投资银行、资产证券化、咨询评估、国外商业信贷分析、风险管理的国际化人才产生迫切的新需求。    外资企业仍是就业首选   《报告》中发布的数据显示,超过1/4的“海归”选择进入外企就业。他们更青睐管理制度更完善的外企。   “相对不错的薪酬福利、规范的制度、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严谨的工作氛围都成为吸引海归就职的因素”,顾骏的调查结果也契合了《报告》中的分析。但他也提醒求职者,海归身份已经不再是进入外企的通行证,这几年外企招聘越来越务实,在招聘中,海归和非海归站在同一起跑线,海归没有任何先天优势,外企不是找翻译,但外企还是很欢迎优秀海归加盟。    民企、国企成为求职热点   根据《报告》的调查,按照人数比例,其他吸纳海归就业较多的单位类型包括本土创办的民营企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   前程无忧职场专家王剑分析,从国内的就业市场来看,近几年,本土企业包括国企和大型民营企开始开拓海外市场,对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而本土企业也同样能给海归人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待遇,因此目前海归人才的就业市场正出现从原来的外企向国内企业转移的趋势。中国企业对于海归人才的吸引力也在提升。   在顾骏看来,2013年,国企薪酬涨幅最高,这使国企也成为他们求职的热点,如果进入一些位于世界500强的国企,各种收入相加不逊于外企,而且国企工作稳定性更高。但由于单位性质的不同,国企和外企的管理方式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会遇到如何妥善处理上下级关系等问题,这会让一些海归感到不适,所以,想进入国企的海归应该具备很强的沟通和适应能力。 (原标题《最大回国潮遭遇最难就业年》)
个人分类: 人物|1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迎来最大留学人员回国潮 近5年归国近80万
redtree 2013-10-14 19:13
我国迎来最大留学人员回国潮 近5年归国近80万 作者:王聪聪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3-10-14 10:56:28 今年正值欧美同学会百年华诞,我国也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留学人员回国潮,近5年归国留学人员近80万人。10月1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晓初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暨第八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大会上表示,截至去年年底,留学回国人数已达到109万人,去年一年回国27.29万人,同比增长46.57%。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260多家。 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林毅夫看来,中国是海外留学生创业最好的地方,因为中国的经济“风景这边独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还没有复苏,对中国经济增长有影响。我国政府采取了一些必要的反国际经济周期的措施,条件非常优惠。他相信,今年的第三季度、第四季度中国经济会回升,今年经济完全有可能保持7.5%~8%的增长。展望未来,中国经济保持8%增长的潜力依然存在。 “未来,中国要完成自己经济的升级版,要有根本的创造和发明。”中国宽带资本基金董事长田溯宁认为,这种创造和发明就像爱迪生发明了电、福特建立了现代工业生产线一样,在技术和商业模式、组织方法上有创新。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由于云计算、大数据和中国庞大的人口,孕育着未来重大的技术变革和创新的机会。根本的发明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既是海归人才的使命,也是非常激动人心的机会。 创造和创新不仅体现在经济进步方面,还体现在社会发展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指出,中国目前进行的历史性变革,是人类历史上公共管理一个最好的案例,我们在吸取各国治理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能否创立更好的中国治理模式,也需要海归在观念、理论、思想等方面作出努力。
个人分类: 人物|1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留学人员如何提高访学效率,维护国家尊严?
leexj 2010-12-5 15:57
留学人员如何提高访学效率,维护国家尊严 留学人员如何提高访学效率,维护国家尊严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留学回国人员启动经费
热度 1 seacat 2009-5-21 09:15
最近总有人问我科研的进展如何?我回答还算顺利。顺利的前提是 有必要的科研经费支持,这样你才能起步。 对于年轻人来说,第一筒金才是你成长的关键。你只有起步了才能加速,才能实现你人生价值的超越。如果你在关键的时刻得不到起步的经费,等你过了有激情的几年,你再起步-加速也不可能超越自己以及别人。 刚起步的年轻人一定要抓住关键的启动经费。也许你刚回国,不了解具体的政策。其实我们有很多机会!只要你抓住一个你就有了成功的可能。第一次申请一定要重视。现在的情况与前些年相比竞争更加激烈了。以前只要你写留学人员回国启动经费的本子就可能得到启动经费,但现在的情况是可能比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率还低。我第一次写教育部的留学人员启动经费的申请时就没有重视,随便写了些内容,仅仅得到了1.5万元的启动经费。很汗颜!第二次人事部的留学回国人员项目申请时我认真地写了申请,得到了一个重点项目10万元,虽然钱不多,但非常及时有效!这比你成为大牛后的百万、千万都关键!因为你的第一筒金为你确立的你未来的方向,为你的未来打下了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留学回国人员启动经费只有一次(only one)申请的机会。成就成,不成以后就再没有机会了。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主要资助对象:凡获得博士学位,在外留学三年以上 ( 获国内博士学位在外留学一年以上 ) ,年龄在 45 岁以下,回国后在教育、科研单位工作,回国不到一年者; 主要资助范围:购买科研所需的专用仪器、零部件、试剂、图书资料和调研、参加 国内学术会议。 中国科学院留学经费择优支持回国工作基金 主要资助对象:准备到中科院工作的留学人员;年龄在 50岁以下,在国外学习 、工作一年以上的,获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或访问学者。 主要资助方式:科研启动费。 申请手续:回国前的六个月内或回国后六个月内提出申请,填报《中国科学院留学 经费择优支持申请表》,报中科院人事教育局 。 人事部择优资助费 全称为: 非教育系统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经费 。 主要资助对象:已回国或即将回国受聘在非教育系统工作的留学人员。 主要资助形式:分以下四类: A 类:项目 ( 课题 ) 资助费。可购置仪器设备、实验材料 , 改装实验室以及缺乏开展 科研工作所需的其他必要经费。 B 类:小额资助费。可购买必需的零部件、化学试剂、药品、消耗材料和图书资料 等。 C 类: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资助费。回国工作一年以上,需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或 交流活动的旅费。 D 类:开办工作资助费。 人事部择优有偿资助经费 全称为 非教育系统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有偿使用经费 。 借款对象:在非教育系统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 借款条件:申请人具有承担科研或开发项目的能力;申请人单位有还款能力;所承 担的科研或技术开发项目属国内需要或 短、平、快 ,预期有显著经济效益的。 借款用途:设备、实验材料、化学试剂、消耗材料和图书资料,改装实验室及有关 科研支出。 借款额度: 10 - 25 万人民币。期限 1 - 3 年。 我不了解最后这个有偿经费的具体实施情况,但这个政策与科学网上李小文先生提的 万人计划 -- 关于建立D类杰出青年基金的建议 思路是一样的。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31794 次阅读|6 个评论
海外学者为国服务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周光召院士殷切寄语海外学者
suqing1961 2007-10-4 15:53
海外学者为国服务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在 9 月 27 日下午 举行的 中国科协 2007 年海外智力为国服务研讨会暨联席会议座谈会上,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光召院士殷切寄语参会的 51 名海外科技团体代表。 我个人的意见是,应该理解并支持一些海外学者把学术和事业的根基扎根于他所在的国家。只要你们心向祖国,同样能很好地为中国服务。这就像犹太人,他们虽然分散扎根在世界各地,但时刻心向以色列,用各种方式为自己的国家服务。 海智计划全称为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它是中国科协 2004 年启动的一项旨在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发挥广泛联系国内外科技组织和专家优势的海外人才行动计划。座谈会上, 周光召院士即席回答了海外学者的提问。在回答有学者提出的应加强前瞻性科技问题研究以解决目前国内还存在的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时,周光召对建议表示首肯后同时指出: 中国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包括社会问题,不是单纯依靠科技就能解决的。有的问题需要从文化等更深层次上予以解决。比如 ,前年 11 月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引起的松花江水环境污染 事件,就不完全是一个科技问题,它更多地是一个管理问题,工作责任心的问题,或者是安全和环保意识的问题。 周光召院士告诫海外学者,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事情的解决需要有一个过程。他强调: 任何事情都不能做过头,做过头了就会走向反面。比如,我们过去太强调集体的作用,忽视个人的作用,导致了时下个人主义至上。对于海外学者提出的许多意见, 周光召予以了充分肯定和理解,他同时也希望海外学者多了解国情, 站在爱护祖国、关心祖国发展的角度多提好的建设性的意见。他还风趣地说:其实,现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实际上最初也是采纳了海归们提出的意见。比如说,现在中国名牌大学百分之五六十以上的校长都是海归派,对 SCI 的膜拜不就是他们弄出来的吗?鼓吹中国应大力发展汽车工业不也是哈佛学派的高见吗? 周光召院士认为,海外学者对国内的学术生态建设能起积极的作用。他说: 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许多不利于科学研究的消极东西,如对权威的敬畏和崇拜,不习惯学术争论等。他举例说:在国内,一个学术会议如果有院士参加,并且院士只要一发言,其他学者一般就不再说别的了,更不会说反对的意见。 我们的学术争鸣气氛还很不浓,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他寄语海外学者:而你们在这方面的顾虑就少多了。希望你们中的人回国以后,能形成一种新的学术氛围,积极影响国内的学术环境,甚至影响上一代的海归学者。 周光召 语重心长地补充道:你们回国后可千万不能很快也被同化了。那样的话,可就太糟糕了。 座谈会结束时,周光召院士满怀激情地对在座海外科技团体负责人说道:中华民族正处于复兴、崛起的伟大历史时期,海外学者只要你们把握机会,认真思考,团结一心,关心祖国,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协主办,北京市科协和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共同承办,会期为 9 月 26 日 至 29 日。另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全国学会和部分参与海智计划工作的单位代表 96 人与会。
个人分类: 学者风采|3867 次阅读|1 个评论
拓荒牛
suqing1961 2007-9-4 16:02
旧作: 1995 年 8 月 23 日发表于《 光明日报》 ( 一 ) 1991 年 12 月 25 日 晚,美国密西根大学,留在学校的学生正沉浸在圣诞节的狂欢笑语声中。一位中国青年告别匆匆为他举行欢送会的中国留学生,登上底特律飞往北京的波音 747 飞机,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他,就是北京理工大学力学工程系 32 岁的副教授白春华。 十几天前,母校的同事来函相告: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灾害预防与控制国家实验室的建设资金已经到位,建设工作即将全面铺开,但由于对国际上先进实验室的情况不太了解,尤其是缺乏最新发展实验设备的第一手资料,因而给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带来了困难。得知这一消息后,白春华再也呆不住了。他心里非常清楚:一年前,学校派他到密西根空气动力学实验室做高级访问学者,就是希望他在这个工业爆炸灾害研究方面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实验室里取回真经。 当白春华把回国的决定告诉自己的导师考夫曼教授时,考夫曼教授一时竟不知所措。他实在弄不明白,他所器重的这位中国学者在这里的事业正在展开,并且离访问截止期还有一年的时间,为什么就要这么匆匆忙忙地回国呢?他只能用一个劲的挽留来表达自己的遗憾。 考夫曼教授的挽留是诚恳的。他记得白春华刚进入空气动力学实验室时,自己对这位取得中华人民共 和国 博士学位的年轻人的眼光是挑剔和居高临下的。但是,没有多久, 白 博士厚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实验技能,以及对新设备、新技术掌握的良好悟性,很快使他明白了自己的偏见是多么地不应该。两个月后, 白 博士提出开展沉积粉尘冲击波卷场过程实验测量的课题研究,更让考夫曼刮目相看。这个题目是国际爆轰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热点课题,它的解决将有助于揭示工业粉尘系统爆炸的机制,对预防工业粉尘爆炸有着重要的意义。白春华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再次向考夫曼教授昭示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刻苦。考夫曼教授禁不住给北京理工大学的领导致函: 白 先生的工作解决了粉尘爆炸领域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他的成功使粉尘爆炸研究向前迈进了显著的一步。 ( 二 ) 从密西根大学回到北京理工大学后 , 白春华马上投入爆炸灾害预防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中 , 并被任命为实验室副主任 , 主管实验室的设备建设和科研工作 。 作为这一领域全国唯一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 爆炸灾害预防与控制实验室建成后 , 将主要开展对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有着巨大威胁的爆炸事故发生机理 , 以及防护技术的研究。因而 , 实验室首先必须建设一批模拟和再现各种爆炸事故发生和发展过程的设备及装置。这项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自然落在了白春华的头上。 白春华没有辜负领导和同事对他的期望。他在借鉴国外先进水平设备的基础上 , 大胆创新 , 勇于改革 , 自行设计出了一批既符合国情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爆炸模拟容器等实验设备。其中 , 0.5 米 直径、 80 米 长的燃烧转爆轰模拟水平管道 , 成为当今世界同行业实验室中最大的一个爆轰模拟管道 ; 2 米 直径、 3.5 米 长的爆炸容器 , 将成为国际上同行业实验室相近尺寸爆炸容器中功能最全、设计独特的爆炸容器。有关专家在评审这些实验设备时 , 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 认为其整体设计水平达到了当今世界一流实验室的水平 , 并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 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阶段,应该坚持一边建设、一边开展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一边规划学科建设的方针。这是白春华在工作实验中总结出的颇有成效的经验。为此,他在完成繁重的实验室建设任务的同时,还组织承担了一项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多项部门研究课题和基金研究课题,以及指导研究生的任务。回国后的两年时间里,他共计发表论文 10 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3 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校级科技进步奖各 1 项。由于业绩突出, 1993 年 6 月,年仅 34 岁的白春华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当时北京理工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 问及白春华教授今后的打算时,这位性格内向的青年学者告诉记者,他愿意做一头拓荒牛,在爆炸力学这一研究领域默默耕耘。
个人分类: 学者风采|4590 次阅读|1 个评论
实力是在美国打拼的基础——访CSUN中国所苏智欣教授
suqing1961 2007-7-15 15:21
加州州立北岭大学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Northridge ,简称CSUN)坐落在洛杉矶市区西北约30英里的圣福兰多山谷中,这是一所拥有三万多名全日制学生、以教学见长的多科性大学。刚过不惑之年的华裔女教授苏智欣博士,就在这所大学的教育学院任教,并兼任中国所(China Institute)所长,负责该校与中国教育、文化界的交流和合作。在高校林立的加州,北岭大学的名气并不算很大,但在以苏教授为代表的两代华裔教授的共同努力下,它却成为与我国交往最早、最为活跃的美国大学之一,先后与我国的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外语大学等30多所高校结成姊妹学校,长期负责执行世界银行贷款培训中国教育管理人员及师范教育培训项目计划,并大量接受中国大陆访问学者。笔者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有幸结识了苏教授,并对其进行了采访。 我是 80年代中期从大陆自费公派来美国留学的,选择的研究方向是美国教育管理和政策研究,当时一心想学成后回国服务,帮助祖国开展一些教育方面的研究项目和改革。1989年在华盛顿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由于家庭和专业等方面的原因,我留在了美国这边做学问。但是,为自己的故土做贡献的初衷和抱负并没有改变。十多年来,为了兑现这一诺言并实现这一愿望,我利用自身的优势,着重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中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工作,二是中美比较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苏智欣,1978年毕业于上海外语学院英国语言和文学专业,同年获中国政府海外学习奖学金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修;1981年至1984年就职于原国家教委外事司,负责国际交流及选派留学生工作;1984年后赴美国留学,毕业后先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简称UCLA)、加州州立北岭大学任教。由于有了这样一段经历和背景,苏教授认为自己从事上述两方面的工作不仅顺理成章,而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 1990年至今,我在美国大学已经做了九年教授。来美国的中国留学生非常多,但在大学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做到终身教授位置的却不多。美国学术界基本上是白人和男人的世界,外国人要打入并站稳脚跟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像我这样的女人,在美国既是少数民族,又是女人,被称为'double-minority'(双重少数民族),受到的歧视是双重的,困难也是双重的,因此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谈到初闯美国创业的艰辛,苏智欣有着许多的感慨。 从大陆来的学者,大都有一种使命感,这使得我们全力以赴在美国奋斗 ,为自己的民族争光、争气。十多年来,我在国际权威教育刊物以及重要学术会议上,总共发表了近百篇教育方面的研究论文;成为美国教育研究协会、比较和国际教育学会、师范教育全国协会等学术组织的会员;多次在重大国际教育组织及教育学术会议上主持研讨或担任评审;1994年,还入选对美国社会作出贡献的亚裔美国名人录'。我在美国提副教授、正教授、获终身职都属破格,每次晋升都提前了四五年,等于跳了四五级;现在也是教育学院里唯一的一位华裔教授。可以说,这种情况在土生土长的美国教授里也是非常少见的。因此,美国同事对我们这些中国学者也十分钦佩和赞扬。苏教授认为,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让美国人对中国人刮目相看,使他们知道中国人可以比美国人干得更好,同时也是自己在美国开展两国教育、文化等领域交流与合作必须奠定的基础。 说到这,细心的苏博士注意到了我眉宇间凝成的问号,便解释道:如果你在美国大学没有拿到终身教授职位,没有在学术界站稳脚跟,工作也不稳定,又怎么可能为促进中美两国的交流做出贡献呢?其实,美国人是非常 snobbish(势利眼)的,你的业务能力如果不被美国同行认可,学术水平也不被本领域国际学术界所承认,你站出来牵头做交流工作就不会有分量,别人也就不会听你的话。 在苏智欣看来,大多数美国人都非常狭隘,这是一个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和国家,他们并不认为国际交流对他们有多重要;按照他们的观点,大学雇你首先是要求你为美国的教育和美国的大学做贡献,决不会单纯为了国际交流而出资让你做某个研究项目。但是,苏教授话锋一转,进一步展开了刚才阐述的观点:一旦你有了这个背景和学术地位,你就可以在这个宽厚的舞台上比较顺当地从事中美比较教育的研究,为发展两国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以说,这些年来,我做中国所所长取得了一些成就,除了广大华裔教授的鼎立相助和共同努力外,还得益于北岭大学校长及各个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个人认为,得到他们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我的专业成就非常欣赏,对我的业务能力也非常佩服。在这里,自身的实力是最为重要的。 苏教授的学术专长是美国教育管理和政策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是在此之外发展起来的研究项目,而中美比较教育研究又是她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她看来,只有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才能比较直接地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她做的第一个比较教育研究项目是中美科学教育比较研究,这是以世界银行贷款的一个培训项目为基础设计并发展起来的,研究成果的两篇主要论文分别在国际一流教育刊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评论》(International Review Education)和《比较教育》(Comparative Education)上发表,受到两国教育界学者以及中国有关部门的关注。中美教育交流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研究,是她做的另一个比较教育研究项目。她关于美国现代教育哲学家杜威博士对中国现代教育以及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胡适、陈鹤琴等的影响的系列研究论文,被美国杜威研究学会认为是杜威理论研究史上的重大研究成果,是令人兴奋和前所未有的。最近几年,她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全力开展中美师范教育比较研究,收集了国内二十多所师范院校的资料和数据,多次赴西藏、武汉、昆明、南京等地师范院校调研,已出版两本论文集,美国比较教育学会和世界比较教育大会曾多次报道这一项目的研究成果。苏教授自豪地告诉我:这项工作结束后,我将向中国教育部呈交一份详尽的研究报告,希望能对祖国的师范教育改革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自 1983年中国所成立以来,许多老一辈华裔教授为促进中美两国教育、文化界的交流与合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北岭大学成为中美交流的一座重要桥梁:历任中国驻美大使以及驻洛杉矶总领事,都把这里作为发表施政演讲的重要场所;中国所定期举办中国电影周等文化活动,宣传、介绍中华古国的灿烂文明、改革开放的建设成就;1984年的奥运会,这里成了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欢聚的根据地。但是,1989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美两国的很多交流都中断了。那些年,北岭大学一直没有再和中国开展任何实质性的交往。说到这,苏教授的语气显得格外的沉重:1995年,我刚接任中国所所长时,整个北岭大学居然一个中国访问学者都没有。 我是 1998年5月到这所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曾多次作客苏教授家。也许是同根、同姓的缘故,我对这位大姐似的学者有着更多的好感。今年5月我期满归国时,北岭大学已经拥有大约80多名中国访问学者和近百名中国留学生,不仅恢复了与中国的交往和合作,再现了往日的辉煌,而且使这种交流与合作更为深入、宽广并具有实际意义。谈到这些成就,访问学者和华裔教授们在我面前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提到苏所长的努力。据我所知,近几年来,由苏教授策划、设计并主持,北岭大学开展了中美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课题研究的实践,已经为广东地区培训了一批中小学校长,并发展到培训上海、南京等地的中小学校长;她还为广州市政府设计了广州市跨世纪人才培训项目,先后两批培训了20余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企业等领域的后备干部。 访谈临近结束,当我公式化地请苏教授总结一下她做中国所所长成功的经验和体会时,她又一次强调了有关实力的观点:我觉得,要真正做好中美两国的交流与合作工作,首先必须得到所在大学校长的支持。 1995年底,北岭大学新任女校长威尔森博士(Dr.Wilson)任命我为中国所所长时,当时我还在UCLA工作。威尔森校长破格晋升我为正教授,把我从UCLA挖了过来。为了使她对中国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1996年年底,我专程陪同她访问了中国。这是中国所自1989年后打开新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那次访问非常成功,收获也很大,北岭大学又与一批中国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与以前有协议的学校重新确定了新的合作项目,威尔森校长还特别给中国所拨出一笔经费,专门用于开展对中国的交流与合作。我想,是我的学术实力和人格力量打动了她,通过我们这样一批自强不息的华裔学者,使得她更加明白了与中国交往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人们常说,自强才能自尊。是的,在美国这块充满竞争的土地上,实力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基础。 (1999年发表于《大学生》杂志)
个人分类: 学者风采|7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