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艰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为什么在雪域高原工作的医疗队其女性比例逐渐增高?
热度 1 rongqiaohe 2018-8-16 10:03
前两天我发表了题为《 一支活跃在青藏高原的医疗队》的博文, 介绍了在冯平领导下的 “ 藏中联网工程现场医院 ” ,以及他们为世界屋脊上,电力工程人员健康进行保障的情况。 有读者发现,与以前很少见到援藏的女性相比,在这支医疗队里,年轻女性占的比例相对较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9868-1129113.html )。 关于读者提出的问题,我也有同感,就此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 1 ) 1982 年,本人从医学院医疗系毕业,也参加了援藏,到高原上去当医生。那个时候,从内地到青藏高原工作的人,几乎看不见女性的影子。原因很简单,在我们 77 、 78 级医疗系学生中,男生的比例还是较高的。所以,那个时候,能够 去高寒、危险、艰苦、极端环境地区工作的任务,几乎全部被男性包揽 。 ( 2 )随着时间推移,医科大学招收女生的比例愈来愈高。我每年在首都医科大学招研究生,复式的时候,考生与复式委员会见面。结果前来复式的几乎全部是女生,男生非常少见。 ( 3 )医疗系女生越来越多,护理系就更不用说了,男生的影子都难以看见。那么,为什么在雪域高原上工作的女生越来越多?原因就很明显了,那就是毕业男生少了。 面对高寒、危险、艰苦、极端的工作任务,就只能让我们 的 年 轻女同胞迎难而上了 。 ( 4 )最近看到一则消息, 东京医科大学 “ 人为篡改入学考试成绩 ” ,为的是将女生录取人数限制在较低水平。 他们 “ 篡改入学考试成绩,只为降低女生录取比例 ” 。 东京医科大学的招生丑闻被曝光,震惊日本社会。事发后,东京医科大学理事长和校长双双辞职。 ( https://www.toutiao.com/a6586211480767562248/ ) 我在雪域高原工作过两年,面对高寒、危险的条件,的确不太适合女生。如何吸引更多的男生,并且要考上医科大学,也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但是,日本东京医科大学通过故意降低女生考试成绩,来多招收男生的做法,太不公平,是决不可取的。 在文章的最后,让我向所有坚持在雪域高原工作的医疗工作者,表示尊重,并向他们致敬!
个人分类: 浅谈|1121 次阅读|2 个评论
六盘山气象站
热度 1 xuxfyuwp 2015-3-1 20:39
中国有两个地名很易搞混,一个是六盘山,一个是六盘水,按说山水本应相连,但这两个地方名虽相近,距离相隔甚远。六盘水位于我国西南贵州省的西部,是一个地级市;六盘山位于我国西北宁夏南部,是六盘山脉的一座山峰。提起六盘山的名气,大概与毛泽东那首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有关,特别是在“文革”期间,许多人都会背诵。 说到这首词,现在人们咏诵的与原版已有很大差别。1935年10月,红军在六盘山的青石嘴,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兵,扫清了长征途中的最后一道封锁,翻越过长征途中这最后一座大山,随后便一路顺利到达了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正是毛泽东在当时特定环境下抒发的豪情。但那时吟诵的是一首《长征谣》,大致意思相近,没有按“清平乐”的词牌格式填写,如《长征谣》的后半段是这样写的:“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后来几经修改,据说有十余个版本,1957年1月在《诗刊》上正式发表,最终定格。 六盘山气象站是宁夏唯一一个一类艰苦台站,建站于1969年10月,1970年1月正式开展工作,建站时为一般气候站,2013年1月已升格为国家基准气候站,且还是一个天气雷达站。随着时间推移,那里的工作、生活环境已有了很大改善,据说近年来有些到六盘山参访的人对这个一类艰苦站不太认同了。这里的海拔为2841米,应在700百帕以下,从缺氧的角度看,与西部高原的一些气象站比,确实还算过得去。但高山站其他一些常遇的艰苦条件,这里都存在,如潮湿、低温、雨雪、雷击、大风等,山上年雾日为205天左右,雷暴日数多达100天;8级以上大风年日数有160天左右,此外还有远离城市、远离家人的寂寞。一般高山站常见的病痛也易发生,如肠胃病、脱发、风湿、关节炎、睡眠不好等。 艰苦是相对而言的。我2003年初曾到过一次六盘山站,现在的条件与那时的情况比,显然又改进了不少,台站的用房面积和质量都有了显著变化,供暖、供水设施得到了改善,原来的711测雨雷达改建成了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基础观测也实现了自动化。最重要的一项变化是六盘山气象站与固原市气象局归并在了一起,这样一来,上山轮流值班的人员多了,所有人员都把家都安在了固原,除了观测值班外,还可以从事其他工作,包括预报、服务、保障等,知识面拓宽了,业务能力提升了,发展更全面了。 与大多数高山站类似,如果去看风景,都是不错的地方,但若常年坚守,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次我们一行上山,就遇到了风雪交加的天气,路上湿滑,站上寒冷,属于气象站常遇到的恶劣天气了。我们难得前往,倒有些惊喜,包括宁夏本地人,都说难得见到这满山冰雪,因为平时上山都规避坏天气,不会选择雪天进山。看着万千林木雪凇凝挂,漫山遍野雾雪朦胧,不免心中欢乐喜悦,伴随如此景色,车虽缓慢,倒也算是且行且珍惜了。到了山上,风力明显加大,温度也很低,中午1点半左右自动观测站屏幕上显示的温度为零下10度,在室外穿一件棉衣有被吹透的感觉。 在山上除值班外,业余时间会较富裕,用心的人则会利用起来做些有兴趣的事,看书学习,锻炼身体,是很自然的选择。在业务室的墙上,看到了几幅刺绣画,有花草,有字词,刺绣的手艺真不错,据介绍是一位男职工的杰作。这可是既要有手艺也需要有耐心的活,若出自女性之手会感到更自然些,但这位帅哥能有如此功夫,做出了女神的活,看来是修炼到位了。 与站上食堂与职工们一起吃了午餐,还要赶路,无法久留,很快就挥手告别了,离开站上时风似乎小了些,温度还在下降,四周仍是云雾缭绕,银装素裹,车缓缓而行,高高的雷达天线在我们的视线中渐渐消失。两次来六盘山都是冬季,争取下次能换个季节再来,据说夏秋季的六盘山也很美,会是另一番景色了。
个人分类: 杂记|4145 次阅读|1 个评论
别混淆了读博士中的‘痛苦’与‘辛苦’
热度 8 lin602 2013-10-18 22:14
近期网上关于读博士‘痛苦’的话题真热呀,一石激起千层浪。 前几天也没有好好看博文,这二天隔三差五地看看,发现‘此痛苦非彼痛苦哟’。 朱阮成的博文中指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期间的‘痛苦’,而彭老师帖子中的真实内涵好象是‘辛苦’。 举个例子:旅游爬高山,非常难爬,累,经常累得气喘吁吁,有时候还遇到风雨,还经常腰酸腿疼。但他们非常快乐。这不属于痛苦的范畴,应该说是‘辛苦’。 一个人去参加一个饭局,高档酒高档菜,但左一杯右一杯,不喝还不行。尽管是茅台、五粮液,但内心不想喝,一是不胜酒力,二是有时候有被逼喝酒的意思。这就是痛苦了。 在校园中看到一个男生背着一个女生,走不少路。有的女生挺沉的,看到男生背得挺吃力的,不过,他们快乐着。 不少研究生做实验非常‘卖力’,没有假日,每天除了吃饭睡觉都在做科研,但他们非常乐意。有的研究生稍微加点班,就怨声载道。 在读研究生过程中,有的研究生是感觉到‘痛苦’,但也未必辛苦,有些研究生感觉到辛苦,但内心是快乐的,有的研究生又辛苦又痛苦。当然也有的研究生既不辛苦也不痛苦。 所以此痛苦非彼痛苦也。吕博主在我前面一博文下面的评论就是这个意思,那时候我也没有好好学习学习他们的博文。
6259 次阅读|18 个评论
晒晒我大学毕业后的‘科研条件’
热度 70 lin602 2013-5-25 17:36
大学毕业31年离退休不远了,有时候想想自己的科研之路‘不知道怎么走过的’,有点做梦的感觉。 1982年春节,大学本科毕业,中山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分配到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即现在的南京林业大学)有机化学教研组教基础课‘有机化学’。三年半时间,整天工作是带实验,改作业,后来主讲有机化学课。科研为零,因为整个教研组教基础课没有科研任务与条件,教学工作量大,一天科研实验没有做。 1985年考入南京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胡宏纹教授(后来是院士)指导下开始了论文的科研工作,1988年寒假答辩得硕士学位。自己联系回到南京林业大学化工院林产化学加工学科组做教学与科研(因为当时家在南林)。当时31岁。 报到后,学科组安排我参加一位老教师的一个新产品的小试研究,好象半年时间,完成任务,中试生产并通过鉴定,我排名第九。 1988年暑假后,学科组领导跟我说,不要参加其他老师的课题组了,自己干! 当时我一分钱经费没有,六个老师只有一间六条实验台的实验室,我只有一条实验台的权利。而且这实验室还要上一门本科生‘天然产物化学’实验课。这实验课由我带,我们的科研只能在实验课余才能做。不过还好,一学期只有七、八次实验。 一个课题没有,一分钱经费没有(当时学校发工资都困难),没有仪器设备,没有学生,还有个要命的,我不懂专业,林化研究的领域产品我不懂。复印资料的钱都没有,有个朋友给了我一百元代金券用来复印资料(那时没有电脑)。科研要不要做,如何做?有的老师曾经说:林化的科研林中祥做不起来,不懂专业如何做呀。当时心里听了不服气。 实验室有工业松节油,是企业送的,有磷酸,有点表面活性剂,有带本科生实验的四口瓶、电热套及搅拌器、真空泵及一些最普通的实验仪器,开始做一步法合成松油醇工艺研究,没有钱做气相色谱,就请人闻香气判断。除了上课与做实验,其他时间全部泡在图书馆CA室。 1990年前后,开始申请学校科技处小课题,得到2000元经费,有复印资料的钱了,发表了一些中文文章。1993年前后,又申请了学校3000元经费。自选一些感兴趣的题目做。 1994年,成立了精细化工教研组,从林化学科独立出来,全组只有一间那六人共用的实验室,还要承担本科生部分实验教学任务。 1996年做自选课题石油树脂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新现象,到科技处说了一下,科技处副处长非常感兴趣,带我到江苏省环保厅科技处,得到了3万元的经费,这个项目后来产业化了。1996年下半年参加环保厅的会议并大会发言,有一个有点规模的化工企业技术负责人会后找我,委托我做他们企业环保项目,通过努力,让他们企业度过1997年淮河达标排放的难关。1997年就此项目得到省环保厅4万元经费支持。2000年又资助了3万元。都是环保方面的。(当时只要有钱,什么项目都做的思想)。 1997年开始招第一个研究生,因为有几万元经费。没有实验室,就借用了一回国教师(当时的副院长,我非常感谢他,借给我实验室后他自己都没有独立实验室了)的半间实验室,有效利用面积估计十平方米左右。一条实验台加借用的这间十平方米实验室是我所有的实验场所,不但自己做实验,还要带几个研究生,带本科生论文只有临时到学生专业实验室借用,直到2005年我校逸夫楼建起来为止,我是2000年升教授的,可以想象当时的实验条件是多么艰苦。2005年(48岁)到现在,我终于改善了实验室,有近一百平方米面积。 2000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此后十多年又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个项目的资助。因为我是学有机化学的,基础好,所以到林学学科争取林产化学课题有点优势。 2002年一企业找我做胶粘剂,开始了我开发胶粘剂的研究方向,后面不断有企业来委托胶粘剂新产品研究,从此这个研究方向就没有断过,胶粘剂在分类目录中属于‘精细化工’,也是我们教研组的研究领域。现在应该说,我在胶粘剂行业还算做得不差,学生不愁找工作。已经产业化不少产品。 看看现在年轻人到学校上班,学校要给个起动经费,还给适当的仪器与实验室。想想自己当时这科研之路不知道是如何走过来的。没有被饿死,是一大幸事。 有些年轻人可能会说我们科研做得不行,文章数少,英文文章不多。与他们比起来,我们的确不如他们,不过,能够让自己的科研活下来,就是相当不错的了。 现在也有不少年轻人到学校上班,工作数年后发现,哦,自己申请课题,找到研究方向是件不容易的事。 与我一起来工作的,不少人调走,不少人出国,留下来的‘战友们’不多了。 用半小时晒晒这些,或许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科研的艰辛吧。 愿年轻人健康成长,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贡献。 - ------------------------------------------------------------------------------------------------------------------------------------------------------------------------------------------------------------------------------------------------------------------------------- 注: 昨天我写了本文后 ,没有想到网上博友们反响那么大。 我的一位朋友(也是学化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到农业院校基础课部教‘有机化学’课,现在是博士导师,科研做得不差,省级教学名师(其他成绩不写了,否则就对上号了),管研究生院)给我手机上发了QQ,内容如下: 看了你写的晒我大学毕业后的科研条件,嘿,你真比我强哦。你研究生毕业就去专业学院哦,起码给你们小项目干,领导还要求你自己独立做课题。我可是顶住压力,领导不支持,不鼓励基础课教师做科研的,只要求上好课就行哦。自己摸索哦,找切入点哦,真是根本看不见任何前途。当时,我唯一的想法是起码我努力了,将来即使什么也没有,也不抱怨自己没有努力过。你也清楚,我们这些综合型大学化学毕业的,到农业院校去混,没有任何优势。你们学校基础化学的教师是什么状态呢?情况如何呢?我有个事,直到现在还历历在目。我在当讲师的时候,做了点试验吧,发表了三、四篇论文。当时的院长就找我谈话,要我注意自己的行为,论文那能是随便发表的,必须严谨不能发高鹜远等等........。嘿.......,现在这个领导已经退休,还健在,只是我们见了,他不再这样批评我了。嘿。 因为我用手机看QQ,又在路上只写‘好的’这二个字,没有与他互动,没有再深入交流。 以上是QQ原文,最多改了点标点符号。
19675 次阅读|149 个评论
艰苦卓绝的少年岁月
热度 7 yzhang111 2012-4-11 01:25
看大家讨论文革的事情,很有感触。因为我是文革武斗战火中出生的人,对文革的尾声也有些亲身体验。对那些认为文革有可取之处的人,我要说请你们想想你们什么时候才开始觉得自己的生活有尊严的?是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文革彻底被否定之后?个人认为任何想要文革重现的人,不是自己没经历过,就是需要看精神科医生。 出生在1969年实在是个大不幸。两派武斗正酣之际,母亲告诉我得东躲西藏才在别人家生下我。自己的亲戚中有多人因躲藏不及在武斗中丧命或终身残废。根据家人描述,当时的情况比他们经历过的任何战争时期都要糟糕(包括抗日战争时期),哪天自己会被炸死都不知道。知道我小时候的玩具是什么吗?一堆没有爆炸的手榴弹(凤梨状)外壳和子弹壳。这东西当时一点儿都不稀罕,随时到处都能发现这些东西,甚至有人因拆未爆手榴弹被炸死。 我还能记得一些批斗会。我一个小孩子不在乎具体谁对谁错,但只要看到自己亲近的人上台被人撅屁股插牌子批斗、被关在土牢中、和动私刑,心里就委屈。我就想这些大人怎么都像街口的疯子啊?现在想来他们是怎么让人没尊严他们就怎么整。怪不得很多人不能忍受屈辱而自杀呢。 再有就是贫穷。当时大人怎么挣钱养家我不知道,我就知道天天和姐姐妹妹为了一块玉米饼而斗来斗去。天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有没有可吃的东西。自己家里没找到就到姥姥家和老奶奶家去要。我到现在都感觉自己的姥姥和老奶奶都是世界上对我最好的人,因为她们总是会瞒着自己家里的人,偷偷地把吃的东西放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让我自己去拿。有人说那时候反正大家都穷都挨饿,但大家都很纯洁很幸福就纯粹是扯淡了。君不见大家伙都挨饿时,那生产队的队长和会计家天天偷偷整米饭大肉伺候(比现在北朝鲜说的米饭肉汤还要强些)?会计家的儿子因为吃得太胖,大家都给他叫胖墩儿。文革再来的话,只有孔夫子的第n代孙孔教授之流会胖,其他人都统统靠边站去挨饿吧。当然了,我们这些曾经靠边儿站的人为了填饱肚子也不是没有办法。抓蚂蚱回家炸,河里摸鱼回家炖、生产队的玉米甚至小麦可以马上现烤着吃,红薯也可以当时就挖窑自烤等等。再有就是那时候没有几个人不会偷。道德在饥饿面前完全就是扯淡,为什么生产队的庄稼有那么多人看着还净被偷呢?这算哪门子纯洁啊? 生来第一张照片还是上小学后的事情了。现在看了当时的自己都心酸。感觉无家可归的叫花子都比我那时穿得强。衣衫褴褛都不够形容。这还是因为要照像选了最好的衣服呢。 补丁上面加补丁的衣服对当时很多人不会太陌生吧?当时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补丁不要用女孩子用的花布料就行。 现在给自己的孩子讲这些事,他们都认为是天方夜谭。不过他们因此了解了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这么知道勤俭节约,天天买减价商品回家了。
4083 次阅读|6 个评论
特殊的工作性质应该有特殊的待遇
ljxm 2009-7-14 12:51
内容摘要: l 地质行业 是一个艰苦的行业 l 地质行业 是一个文化生活匮乏、孤独寂寞的行业 l 地质行业是一个需要特殊装备保护的行业 l 地质行业 是一个有一定危险的行业 l 地质行业 是一个精神压力很大的行业 为了解和掌握地质行业工作的特殊性对地质科技人员的影响,对地勘单位科技人员进行了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的单位从业职工,原地勘单位 66000 人 ( 其中 : 地勘事业 63615 人,地勘企业 679 人,科研院所 1706 人 ) ,院校 8958 人,矿山企业 41695 人,原行业公益单位 3159 人 , 原行业企业 6510 人,油气企业 56300 人,行业事业 55927 人。 一、 地质行业工作的特殊性 地质行业 是一个艰苦的行业: 通过调查:地质科技人员感到很幸福的人员只占到 6.76 % , 幸福的为 29.98 %,一般的为 46.8 %,不幸福的为 14.1 %很不幸福的 2.36 %。 地质工作的艰苦性众所周知, 地质工作是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开路先锋和经济建设尖兵, 地质科技人员的工作地点多在人烟稀少的崇山峻岭、深沟老林,甚至是隔壁险滩。日晒雨淋,风餐露宿,翻山越岭,过滩涉水是他们辛勤劳动的基本方式。地质科技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有好的身体,地质科技人员事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体。 地质行业 是一个文化生活匮乏、孤独寂寞的行业: 地质技术人员 对收入、工作不满意的的人数占到 75.72 %。 在被调查的地质科技人员中有 27.70 %因为环境艰苦不愿意从事地质工作 。由于多数地勘单位所处地域偏僻,社会环境普遍较差,远离城市、远离繁华都市,长年累月面对高山荒野,每个地质组就是那么几个人,年复一年重复同样的人、同样的话,时间久了,大家也就无话可说了,语言能力都在退化。也正由于这样,地质工作跟社会其他行业没有太多的联系,遇到事情求人的多而被人求的少,在社会上的地位偏低。 地质行业是一个需要特殊装备保护的行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矿产品的消耗大大加快。 据统计, 2008 年,全国 45 种主要矿产己探明的储量有 1/3 不能满足需要,到 2010 年,将会扩大到 1/2 。以钢铁为例, 2002 年我国钢产量已达到 1.8 亿吨, 2007 年全国钢材消费总量已达 3.9 亿吨,矿产勘查的任务十分艰巨。但是,我国东部地区的矿产面临全面枯竭,大量的地质找矿工作向西部转移。在西部雪域高原、隔壁沙漠从事野外地质找矿工作,需要相应的装备予以保障。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地质人员野外居住的仍然是白天不降温、晚上不保暖的帆布帐篷、地窝子。 地质行业 是一个有一定危险的行业 :地质工作常年跋山涉水,遇到危险是常有的事情,据调查,高达 49.37 %的科技人员在野外工作中遇到过危险; 23.62% 的地质技术人员认为野外安全得不到保障。 特别是从事煤矿开采的地质科技人员,面临的危险就更多,只不过外界了解不多而已。过去开采煤矿,大都在 300 米 以上,掌子面的空气温度、适度、岩石硬度与地表差别不大,现在煤矿最深到了 700 米 ,掌子面的所有条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我们的防护理论、政策,防护设备、安监人员依然是按照上个世纪 50 年代的标准管理矿井。地质工作科技人员长时间在高原荒漠工作,由于交通不便,小病得不到医治,酿成丧命的事情时有发生。 地质行业 是一个精神压力很大的行业 : 68.37 %的地质技术人员感到生活的压力大 。近年来,随着野外找矿、地质填图的难度加大,加之多采用经济杠杆衡量野外成果,造成地质技术人员收入的不确定性加大,加之子女、家庭等因素,目前,地质行业变成了一个精神压力很大的行业。野外工作时间过长,对家庭稳定、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带来一系列问题,甚至导致家庭破裂。地质工作本身是一项探索性极强的工作,地质勘查是高投资风险性工作,尤其给地质科技人员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二、 存在的问题 一、 地质行业的特殊性致使地质技术人员的工作待遇明显偏低,与其高劳动强度付出不适应。 工作艰苦、待遇偏低。 地质技术人员 对收入、工作不满意的的人数占到 75.72 %。近 50 %的地质科技人员月收入达不到 2000 元。依据调查数据,地质技术人员的收入情况与从事的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不配比。而且地质技术人的收入占到家庭收入一多半以上的为 89% 如图 26 ,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技术人员年龄的增大 , 月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压力也越来越大,经济相对困窘,压力巨大。自有房产不到 50 %如图 27 ,且大部分为 50 平米以下( 55 %)如图 28 。作为地质工作的基层单位,地勘单位肩负的重要任务大多为野外一线的地质找矿工作,常年需要在荒无人烟的高寒山区爬山涉水,工作十分艰苦,而且国家对地质管理体制进行了较大调整,地质技术人员收入不稳定,且工资明显偏低,很难吸收大学毕业生即是明证。 至 1985 年国家工资改革以前,差旅补贴为职工日均工资收入的 30.19% ~ 38.10% ,而野外工作津贴为职工日均工资收入的 79.25% ~ 80.95% ,是差旅补贴的 2 倍以上。 1985 年~ 1989 年国家工资改革以后,职工工资收入水平提高了,差旅补贴为职工日均工资收入的 54.35% ~ 63.49% ,而野外工作津贴为职工差旅补贴的 1.16 ~ 1.25 倍。屡次野外工作津贴标准调整中,差旅补贴是职工日均工资收入的 30.19% ~ 87.91% 之间,野外工作津贴是差旅补贴的 1.16 ~ 2.625 倍。 1989 年以后,人事部、财政部没有再出台野外工作津贴标准。所以地质技术人员不论是工资还是野外津补贴明显偏低。 二、地质技术人员所处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国家对地质人员野外安全装备,劳动条件的政策保障尚显不足: 外部工作环境差。虽然现在国家已加大了对地质工作的投入,地勘单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较过去已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不配套,地质工作者社会地位不仅没有得到提高,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拉大了差距。首先,地质工作没有立法保证,致使不少有找矿前是的区域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无法按正常程序申请批准获取探矿权,正常的地质工作无从谈起。其次,外部工作环境差,给在野外一线开展正常工作的人员生命安全带来不少隐患,由于地方政府和群众的支持力度下降,以及治安环境变化,近年已发生多起野外人员受袭,生命及财产损失严重的事故,给工作人员心理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虽然近两年来地勘单位的野外装备有所改善,但是还远不能适应野外的恶劣的自然条件,还没有统一出台国家层面上的保护地质技术人员安全的法规。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安全生产的要求,但是对于地质安全生产的条例、法规,没有全国统一的地质安全生产法规和制度,国家安监总局 2007 年征求意见的地质勘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到现在也没有正式出台。 三、野外一线地质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和思想教育有些弱化: 地勘单位长期以来缺乏对单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成功的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比物质的激励更为有效。一个良好的单位文化不但可以激励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单位成员的意念和欲望,齐心协力的为实现单位战略目标而努力,而且是留住和吸引人才的一个有效手段。地质技术人员长期在野外工作,有的甚至是小组或单兵作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和思想教育更有别于其他行业,就更突显重要。地勘管理体制的变革,对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如冬季培训,收队教育,安全培训,岗前教育等传统教育出现了真空期,地勘单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弱化和取消了对地质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和思想教育。 三、政策与建议 一是国家应该制定明显区别于其他事业单位的地质技术人员的工资体系(包括国家层面上的统一的野外津补贴制度)。 二是国家制定切实可行的地质技术人员野外工作安全保障条例,立法确保地质科技人员的工作装备和环境。 三是加强野外一线地质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和思想教育,确保地质知识和技术的更新,使地质技术人员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三光荣精神,树立无私奉献的奉献精神。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14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也说两句——支持关掉谷歌部分服务
whitesun 2009-6-26 18:56
这几天看到很多人在骂,在骂关闭Google部分服务的做法不对。个人认为,这些痛斥之声多来自于作者个人自私的结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往往透露出自己的Gmail不能用了,找不到论文了等等。然而一细想,这只是短暂的个人利益,从长远来看,我们少点依赖,没什么坏处。 就我个人而言,一天用Google不下几十次,自己也很热爱搜索技术,也搭建过搜索引擎,说实在话,没什么人用,也就不开了。其实,随着搜索技术的发展,面向行业或领域的搜索技术逐渐出现,也是提高大家搜索效率的最佳选择,然而很多时候需要付费。 假如突然有一天,Gmail收费了,搜索一条信息也的付费了,我相信很多人就不那么热爱Google。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为什么非要用人家的免费服务,从长远和全局来看,我们这样过多的依赖Google,没什么好处。 中国要强大,应该从哪天开始?非要说的话,就从关闭Google部分服务的那天开始,这天会使很多人意识到信息的的重要性,意识到国家应该从多方面进步,多做实事,期盼能出现取代Google的好的搜索引擎,当然绝对不是暗指百渡,而是期待我国信息检索技术真正的有所突破,国家投钱投到刀刃上,让真正的一线科研人员有条件做实验、有条件做出可以取代Google部分功能的成果。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4152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