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文字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汉字是百万年文明结晶和认知概括系统
热度 2 luzheny 2017-4-28 21:32
8000年前的大地湾文字 埃及圣书字、西奈字母、腓尼基字母、克里特字母,都有大地湾文字的传承,如: 山/sin/(深、深壑) 水/mem/(河、湖、没、沐),蒙语的mul即河,如阿穆尔(黑龙江)。腓尼基字母表中的水波形状,表示水,发音是/mem/;也表示河边湿地,发音是/nun/,即蒙语音的淖(尔),表明蒙语实际是远古汉语的分支。汉语北方方言是/neng/,即泥泞。 这个水波纹所象形的大地湾文字的读音,在国内找不到语音的证明。却由从埃及圣书字到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罗马字母与英语字母的 M 与 N 保存下来,是8000年前黄土高原的语音特征和文字特征的证明。4万年前贺兰山岩画和大麦地岩画、美洲印第安岩画的文字与大地湾和半坡等仰韶文字结构相同,埃及圣书字到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罗马字母与英语字母的 M 与 N ,还有这些文字的系统,确凿证明了汉字的起源时间、地域。 割(戈)/ga/。 打/da/(斗、争、粉碎、捣,图表内俄文的/T/等于汉语的/d/)。 宽式音标的音素是我对表中的俄语语音的转写。 汉语是几百万年人类文明特别是认知进化的结晶,是人类第四纪后期进化的先导。 汉字是黄土高原百万年华夏文明的结晶和认知概括系统,是4万年以来 全人类的认知和交流工具。 半坡以前的汉字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线条化抽象,贺兰山岩画汉字、大麦地岩画汉字、美洲印第安岩画汉字(失去了黄土高原的人文环境是其没有在美洲运用的原因之一)、大地湾汉字、半坡汉字、腓尼基汉字、希腊字母、罗马字母、英文字母,一脉相承的是简洁概括(印章文字和表音位文字另文论述),这与苍颉造字以后的汉字不同。 苍颉增补了象形单字,并且“建类一首,同义相授”,创造了新的部首系统和转注造字法,以此造字法增加了上百倍数量的汉字。汉字的结构因而有些繁化。但是只要了解了六书造字的规律,特别是转注造字 由单字组合 的结构规律,学记汉字并不难。苍颉以转注造字法保留 了 汉字系统简明抽象的本质,又保证了汉字的传承,解决了数量不足,不敷使用的难题。 对不起苍颉的是,可能是从许慎 《说文解字》“考老是也”的转注例子举得不当 开始,两千年来误解了转注造字法,错误地把转注字 都 归类于形声字,失去了 原本的 转注造字法所开创的类化表达人类的类化概念系统的科学性、规律性和转注的深刻内涵 , 失去了建类一首的部首 的 “类化”挈领,同部首汉字无类可归,成为分散的无结构规律的形声字,没有声旁的也被归为形声字。基于百万年深厚文化根基而创造的科学化 的 汉字 类化造字与学习记忆方法,汉字六书中最后最科学的造字法,不再为人所知,西洋人因而看不到汉字的科学性。汉字差一点被取消 , 被也是源于假借表音汉字的拼音字母代替。 大地湾文字的照片是网上搜来的,谢谢网友“行走在西部的草原”!
个人分类: 语言和思维的本质|252 次阅读|2 个评论
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导致华夏文明产生
热度 1 luzheny 2017-4-28 21:01
文明的进化,也是生物进化和物质有序化的过程。生物的进化,离不开物质基础;文明的演化,离不开地理环境。 文明是社会整体的智能、语言、文字、生产技术和文化的进化,不是个体或少数人能实现的。 从树栖转为地面生存以后,食物资源增加,但离开了高大树木的庇护,人类祖先的生存,首先面临猛兽的威胁,不得不进入天然岩洞。 世界各地考古证明,人类祖先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洞穴时代。在此期间,人类的智能、语言随着石器、木器、骨器等的使用和制造,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化,为离开洞穴准备了初步的条件。陡峭山石中狭窄的洞穴在为人类提供保护的同时,也限制人类祖先的进化。防水防寒、面向日光而又接近水源和食源的天然洞穴很少,无法容纳人口的繁衍和社会群体的形成,也就无法形成适合人类智能和语言进化的人文地理环境。所以,到几万年前仍然没有走出洞穴的人类群体,例如法国和西班牙几万年前能画出精美岩画的穴居者及其后代,未能创造出文字。洞穴周边的山地环境,既不适合搭建茅屋,也繁衍不出足够数量能在夜晚洞穴以外的茅屋中抵御兽群的人类群体。 大约至 115 万年前,手握石器,手脚运动功能灵活的直立人类,迫切需要从洞穴中走出来,摆脱限制进化的曾经庇护自己的洞穴,举目四望,到哪里去呢? 从260万年前开始,强劲的西北风把戈壁滩风化的砂石与细尘,源源不断地吹到从青海到太行山之间60多万平方公里的高原上。黄河及其支流,与降水和西北风一起,把最细的黄尘或冲或吹,播撒在青甘宁陕晋豫的 大地 上 , 水流又把黄土高原覆盖的平均一、二百米厚的黄土层,冲成沟峁塬梁交错的天然的巨大建筑工地,准备好了用之不尽的天然优质建材—细细的黄土,迎接华夏文明创造者的到来。 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是从200万年前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中期到更新世中后期,最后一次冰期之前,地球上唯一最适合大规模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这里海拔适中,没有冰间期的海侵,不怕洪水的淹没;纬度适中,气候适合渔猎和发展农蓄业,也没有冰期的酷寒和冰盖。在一些低海拔地区文明遭遇海侵或洪水淹没而消失的时候,黄土高原能保持连续不断文明演化。 大约在11 5 万年之前, 以女娲为代表的蓝田人从长江三峡的岩洞出发,翻越秦岭,来到黄土高原东南边缘,成为 华夏文明的 开 创 者。他们 巧妙利用黄土高原沟峁塬梁交错的天然结构,依坡挖 出窑 洞,坡前为通道,坡顶防水, 用泥砖堵住 窑洞 出入口, 整体结构 可 防御猛兽 。窑 内居 可 住、制作工具和用品、贮物、饲 养 畜 禽 等等。 在窑洞外采集狩猎、逐渐发展农业。 这个石斧是磨制的,不是打制的 ,其结构合理,含有现代工具设计加工的智能因素,与世界各地的锥形及三角形石斧完全不同。这个石斧竖用适于挖掘窑洞,横用适合平整地面,应当称为石铲,这证明,蓝田人率先100万年进入新石器(萌芽)时代。我个人认为,这个石铲应当命名为“女娲铲”。 这样利用自然环境挖窑居住的方式,一直传承到现代,窑洞从低矮狭窄到高大宽敞,从少量到层叠连排,结村构镇,承载了从天然洞穴走出,到约5万年前延续约100万年的演化。 窑洞文明比非洲和欧洲的岩洞文明先进,文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是几千年,而是近百万年,所以黄土高原能产生最早的农业、制陶等手工业、结绳和卦易文化、最早的4万年前贺兰山及大麦地岩画文字、最早的陶文汉字,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约5万至1万5千年前,一批又一批黄土高原的猎手、探险者等等,又从黄土高原陆续奔赴世界各地, 从贺兰山到 西伯利亚、白令海峡陆桥 、 美洲大陆 、 太平洋诸岛等等。 窑洞最关键的优势,是利于人口繁衍、结成大型社会,产生社会分工,分享和传承智能、情感,促进认知的深化和扩展与新概念的形成,进而促进新词汇的产生和语言交流与进化,促进文字创造和使用等等。 到更新世末期的 5 万年前开始,黄土高原的建筑不再限于窑洞,从茅屋和烧土建筑到 公共设施的 砖瓦建筑,到“女娲”观测天地万物、管理族群的高台,直到 五帝(《三才图绘》记载舜尚俭而不筑九层之台) 办公的“九层之台”,峁梁从此不再限制人类的眼界,九层之台建到了美洲大陆,成为玛雅金字塔,在故乡的九层之台被黄土和黄河淹没而同时湮灭历史的时候 , 玛雅金字塔成为5万年前华夏建筑水平和历史的证据。与玛雅金字塔一起保存下来的的记谱(结绳,记事治理的工具),有少量幸免殖民者的焚烧,成为华夏文明的活化石。 照片都是网上搜来的,谢谢拍摄和上传照片的网友!
个人分类: 语言和思维的本质|28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潏河的潏怎么读
李智选 2017-3-24 10:48
潏 河的 潏 怎么读 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准备两本最基本的工具书,一本是《现代汉语词典》,一本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今天,这两本书在我的学习过程中还真发挥了作用。 开学不久,学校就给我们每一位同学发了一篇《西大附中赋》的文章,这篇赋用古代文体写成,还真不好懂!首先,许多字我们都不认识呢。赋的后面有一行小注,其中一条是:“长安八水,指环绕西安的八条河流,其中有渭河、泾河、沣河、涝河、 浐 河、灞河、 潏 河、 滈 河八条河流”,在最难认的“ 潏 ”字后面还注了音,是 j ú e 。可是当我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时,发现它的注音却是 y ú,字义的解释是“水涌”,这是怎么回事呢?同一个字出现了两个不同的音,难道是学校印发的朗诵词写错了吗? 然后我又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这个字的注音为 j ú e ,字义解释为两条:一,“水名,在今陕西”;二,“水涌出”。音不同了,字义也多了一条,显然要比《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全面一些。 可是,“ 潏 ”字的两个读音,到底哪一个正确呢? 利用周末,我和爸爸专门到西安市长安区的 潏 河去考察了一番,我们询问当地的村民,他们都把这个字读作“ j ú e ”。但是,爸爸说,还不能因此就说《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音是错的,这可能是语音演化的原因吧。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疑问,爸爸让我翻出家里的一件“老古董”,——一本民国时期出版的《辞源》,我花了好半天时间,好不容易查到了“ 潏 ”字,看到了这个字迄今最详尽的读音和解释。 《辞源》里,它的读音共有两个:一个是【纡橘切】,即 y ú,另一个是【菊血切】,即 j ú e 。有趣的是,我通过《辞源》,还学到一个小知识呢!就是在汉语拼音方案还没有公布以前,古书里的汉字注音都采用这种“反切”的方法,就是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拼到一起,就是这个字的读音。 “ 潏 ”的字义有三个:第一,水涌出,和前面的两本工具书注释一样,可见这是它的本义;第二是“水中坻”,意思是水中的小岛;第三,“水名,关中八川之一,分流为二,北流为皂(左有三点水),西南流入沣”。这个解释和我们在长安区考察 潏 河时听当地人所说的情形一样。 爸爸说,有些汉字,随着时代的变化,它的读音和意义都有所增减,这是语言演化进程中的一个现象。那么,“ 潏 ”字就属于减少的情形。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启示是,书本上的知识一定要和实际结合,才更有意思,也才会把它记得更牢靠。 看!一个小小的“ 潏 ”字,竟使我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 (文章为转载;照片为李智选原创)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7a57901012nt2.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24 次阅读|1 个评论
猬实,还是蝟实
热度 2 李智选 2017-1-16 04:20
忍冬科 Kolkwitzia amabilis Graebn. 的中文名写法到底是 “猬实”还是“蝟实” 李智选 本人自1995年至2004年之间,对猬实的植物生殖生物学,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以及人工繁育栽培方面做了一些研究。 在研究进行的过程中,以及投稿中,有的编辑或者审稿人,特别是个别审稿人,提出《**植物志》都是写作蝟实,你为什么写作猬实? 更有甚者,还有人写作猥实。 因而,猬实 Kolkwitzia amabilis Graebn. 的中文名写法一直有争议, 我认为应该写作“猬实”而不应该写作“蝟实”。 理由如下: 《新华字典》第九版512页;《辞海》普及本第六版第4104页;《中华大字典》第一版第924页;《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1360页均把(1) 蝟字定为猬的异体字 ;(2)蝟字的左偏旁的 虫笔画数是六划 ,而猬字的左偏旁的 犭笔画数是三划; (3) 更重要的原因是,上述字典,特别是《中华大字典》,早先蝟的本义是虫,蝟即刺猬,对“猬”(蝟)字的解释是刺猬是一种哺乳动物。稍有生物学常识的人都有这样的知识,刺猬是脊椎动物里的哺乳动物(哺乳纲真兽亚纲),而不是昆虫一类动物;昆虫是无脊椎动物,进化地位较低。用虫字旁作偏旁的人是古人,当时的知识水平就只能是这样,当然不具有现代普通生物学知识,而我们现代人就把蝟这个字的虫字偏旁一直用下去,就不合适了。因此 蝟的这个字的归为“猬”字的异体字做的得太贴切、太绝妙了。 因此,不管是什么植物志上把猬实写作“蝟实”都是错的,或者是不恰当的,或者退一步说是 历史原因使然 ( “1955年12月22日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的说明中指出:从实施日起,全国出版的报纸、杂志、图书一律停止使用表中括号内的异体字。” “ 异体字为不规范字,除姓氏和某些特殊场合外,不再使用 ”)。因此: 忍冬科植物 Kolkwitzia amabilis Graebn. 的中文名是猬实 。 近日(2016年12月) 的新闻“撤销户县,设立西安市鄠邑区”…,这里的 “户”改为“鄠”,是原来简化字‘户’把原意(“鄠—地名,现户县”)去掉了,现在只是恢复原来的面目,而且“鄠”字在字典中一直存在着( 《中华大字典》第345页 )。 不属于繁体字与简化字,正体字和异体字的问题。 背 景: 一、关于猬实的信息 猬实(Kolkwitzia amabilis Graebn.)是德国植物学家RichardKolkwitz 于1901年发现并命名的忍冬科 单种属植物,为中国特有 ,也是秦岭山地植物区系的古老残遗成分种,被列为国家稀有三级保护植物和陕西省第一批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猬实属于灌木,像石榴树样,从地面开始分枝的一种木本植物;幼茎红褐色,老干浅灰色,呈片状脱落;叶子长卵形,叶尖端呈渐尖,细长形,叶基部钝圆形;花瓣中、下部联合成钟状形的花冠,一朵花所有花瓣联合称之,花长一厘米余, 花径不足二厘米。 花色粉红至紫红色长一厘米。 多数花组成像伞样的花序(但每个小花梗不着生在一起,这种花序植物学上称为伞房花序);果实为干果,五角星状的花萼在果期存留(称宿存萼)红褐色,生于果实顶端下面的果实长圆形,外面生多数刚毛状的刺,长度不超过5毫米, 早期的果实是绿色,然后是红褐色,最后是红褐色至黑褐色。这样的干果植物学上称为瘦果。 猬实褐色果 实 的表面上附着刚毛状的尖刺,形色均似 刺猬 ,因此有猬实之名。 猬实 自然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河南、湖北、安徽等省,自然分布区区海拔高度在350m 至 1340(1950)米,陕西省主要分布于华山、长安和山阳等地。Brewbaker J L. (1967) 和Davis G L. (1996) ,对猬实成熟花粉粒的细胞类型及忍冬科胚胎学一般资料及分类学位置作了报道。在猬实的保护植物学方面研究,如狄维忠(1990),李景侠(1999),均集中调查研究了该植物的分布,以及生产建设对其生境的破坏,提出了保护区域等一些宏观上的等等研究。何志,唐宇丹(2008)等对猬实种子休眠特性进行了实验, 李智选,等(1995至2004)以来对猬实的植物生殖生物学,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以及人工繁育栽培方面做了一些研究。 二、关于异体字的规定 1955 年12月公布的文化部和文改会联合发布了《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根据从简从俗的原则规定了810个正体字,淘汰了1055个异体字。异体字为不规范字,除姓氏和某些特殊场合外,不再使用。 1986 年重新发表的《 简化字总表 》和《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都对《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提出的异体字作了修订,恢复了26个字。 2000 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规定异体字为非 规范汉字 。除了以下场合外不允许使用。 一、文物古迹; 二、姓氏中的异体字; 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链接(第二节的内容引自百度百科的内容) http://baike.baidu.com/link? url=pCNqgbiP1fRyIVR30KtnVN0al221UXEqE6xVQ3jzcN4V2I AsjcryrRtuA4GP1WY3d443O2EYkX1Uq5qVP8TsY_pKWCKWVM8H-TPdQfs27Z5V9VAj8ub7NnxMPfXBrHZM
个人分类: 科研|16503 次阅读|6 个评论
儿子是否选错了专业?
热度 5 zxj368 2016-2-24 17:16
儿子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计算机专业。 但他最近对中国古曲文化越来越感兴趣了,除了我看不懂这些话,今天又买了两本书寄到我这里:《新中国甲骨学六十年》《文字学概要》。 我快彻底被他搞晕了!
个人分类: 儿子的大小事|3128 次阅读|11 个评论
网海泛舟:博文短评一则
pww1380 2011-8-7 13:53
杨文祥 学术论坛是个性化深入探讨的科学论坛,而非群众运动的喧嚣之所,更不是市井泼皮打群架的地方。 《正体字,我们的文化乡愁》一文是一篇集文字学、文化学、历史学、政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为一体的极为严肃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和学术思想探讨。鉴于其专业深度和跨学科的广度之大,无论你对该文的观点与结论有多么无法容忍更无法接受,除非你对上述诸领域研究术有专攻并有所心得,否则既不要妄加评论,更不宜轻率断言结论。此类纷纷扬扬的非学术性激愤文字,既无益于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入,又徒贻笑大方。 参考文献: 1 .老愚.正体字,我们的文化乡愁.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2748635.html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23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解读古文字
eloa 2009-6-27 10:40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06-24 23:49 原文 ,翻译 Meredith,87女,自由译者。嗜茶饮,爱好阅读音乐。她的另一篇译作在 这里 。 面对古代碑文上无法知晓含义的古文字,我们有什么办法去了解它?安德鲁罗宾森将向我们展示尚待解密的神奇古文字世界。 书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发明,也许是最伟大的发明,因为它让历史成为可能。如果没有书写,就没有知识积累,没有历史记录,没有科学当然也不会有书籍,报纸或者网络。 楔形文字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文字。这是一种刻在陶片上的文字,它的使用者是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人们。之后,文字出现在了埃及,再往后是欧洲,中国和中美洲。不同的文明创造了上百种不同的书写体系。其中有一些,例如英语,如今仍在使用,但是大多数已经逐渐不为人知了。 这些沉寂的手稿让我们痴迷。这些文字记录究竟表达了什么意思? 如何深入到过去,倾听沉寂的声音这是文字破译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1823年,埃及象形文字破译之时,有记载的历史突然间延伸了2000余年,我们得以阅读拉姆西斯大帝的文字记录。玛雅文字的破译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与罗马帝国同时代的错综复杂的新大陆一个同样有着高度文明的国度。 未知文字如何破译?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充足的文字资料;其次,该文字与已知文字存在联系。如果碑文是双语文稿或者包含了能够识别的专有名词,这对于破译工作会大有帮助例如罗塞塔石碑,用古埃及语和古希腊语写成,同时上面还刻有托勒密王朝的名字。如果没有任何的关联,就必须尝试在被封藏的语言和已知语言之间寻找到联系。 尽管人们已经破译出了许多古文字(见图表历史上重要的破译文字),但是尚有一些重要的文字正等着人们去解读。这样的情况分为三大类:用未知语言写成的已知文稿;用已知语言写成的未知文稿;用未知语言写成的未知文稿。前两类较为容易破译,但是第三类这让我们想起了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DonaldRumsfelds,美国前国防部部长)和他的举世名言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事物。(Uknownunknowns.)是一种比较棘手的情况,当然这无法阻止人们去探寻它的真正面目。 以下提及的大多未破译文字已经为人们部分破译,一些知名的研究人员甚至宣布他们的破译工作已几近圆满。古文字研究是一项进度非常快的工作,尤其是随着新的文稿的发掘,新的研究成功会不断发布欣慰的是,这样的情况时常发生。 资料:安德鲁罗宾森,剑桥大学沃弗森学院客座教授,著有《失落的语言:世界未破译文字之谜》(汤姆斯和哈德逊出版社)和《牛津通识读本:书写与文字》(将于2009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1艾特鲁斯坎语 来自希腊文字但区别于希腊语 (未知语言写成的已知文稿) 对那些痴迷于语言和书写的人们来说,艾特鲁斯坎语既让人心生向往又让人倍感挫败。这种语言的破译过程正如让一个人只通过阅读碑文来学习现在的英语一样。艾特鲁斯坎文字使用古希腊字母,但是却区别于任何一种语言。我们读得出来那些句子,但是除了人名和地名,还有一些零星的词汇和正式用语,没人猜得出来那是什么意思。 艾特鲁斯坎文明崛起于史前,位于现在的意大利行政区托斯卡纳和翁布里亚境内,公元前一世纪并入罗马帝国。艾特鲁斯坎人有较强的读写修养,其上千余篇的文字记录留存于世。许多出土的艾特鲁斯坎工艺品上刻有希腊字母,几乎可以确认,这些字母是从公元前775年居住在意大利西部的希腊殖民者那里传入的。 艾特鲁斯坎人日常使用的字母系统却又不一样,尽管它看起来很像希腊字母,二者却又有极明显的区别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艾特鲁斯坎语的字母通常与希腊字母相反。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研究人员一直试图寻找艾特鲁斯坎语和其他已知欧洲语言(包括巴斯克语)的共同点,但是结果是徒劳的显然艾特鲁斯坎语不属于印欧语系,人们只能将其划分为和巴斯克语一样的孤立语言。 不过人们还是从上下文中猜出了一些艾特鲁斯坎单词的意思,例如Ruma(罗马),Clevsina(丘西城)和Fufluns(酒神狄俄倪索斯)。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得知那些名字以外的单词的含义。目前大约有250个像ciavil(三年)这样含义确定的单词,而随着新的文稿的发掘,这一数量还会继续增加。 公元前二至三世纪用艾特鲁斯坎语写成的铜片,内容可能是地契 刻着希腊字母写成的艾特鲁斯坎语的墨水瓶 2麦罗埃象形文字 黑法老王的语言 (未知语言写成的已知文稿) 公元前1000年左右,坐落于今日苏丹境内的库施王朝在阿布辛贝和喀土穆之间的尼罗河两个大拐弯之间繁盛起来。库施文明(又名麦罗埃文明,因首都麦罗埃得名)跻身成为当时撒哈拉以南地区最强大的非洲国家之一。 公元前712年,库施的国王们征服了埃及,将它变成了库施统治下的第二十五王朝。公元前656年,与亚述人一役战败,统治了埃及将近七十年的黑法老王和他的库施人被赶回了老家。 在此战役之后,麦罗埃象形文字才开始兴起。库施法老们曾经使用的文字是埃及象形文字,但是公元前三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埃及文字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当地文字。在埃及碑文上(例如罗塞塔碑文),人们可以看到两种文字:一种是刻在墓碑上象形文字其实就是一种图形字符;另一种是人们平日用的手写体。 和拥有上百个字符的埃及象形文字不同的是,麦罗埃文只有23个字符,这和现代字母表很相像。1911年,牛津大学的埃及学专家弗朗西斯卢埃林格里菲斯(FrancisLlewellynGriffith)曾成功从一篇麦罗埃语和埃及语双语碑文中破译了两种麦罗埃文的发音。 所以正如艾特鲁斯坎文字,麦罗埃文字也是可读文字,但是作为一种未知语言,人们无法理解它的含义。现在麦罗埃文中已经知道含义的只有专有名词,还有其他为数不多的从上下文中猜测出来的单词,比如tenke(西方,西部)和ato(水)。 格里菲斯认为麦罗埃文有最终破译的可能。但是几十年来,尽管专家们将麦罗埃文字和该地区所有时期的非洲文字做过了比较,都没有发现什么令人信服的共同点。 和埃及语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3来自新大陆的语言 奥尔梅克语,萨巴特克语和地峡文字 (奥尔梅克语:未知语言写成的未知文稿 萨巴特克语:或许已知的语言写成的未知文稿 地峡文字:或许已知的语言写成的未知文稿) 我们已知的传统的玛雅文明(约公元250年至8世纪)是能够读写的文明,但是中美洲乃至整个新大陆的文字起源却无从知晓。这个地区尚有大量未破译的古文字,其中最受关注的三种文字是奥尔梅克语,萨巴特克语和地峡文字。 奥尔梅克人可能是创造了这片陆地上最古老文字的美洲人。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400年期间,他们在墨西哥湾沿岸的特万特佩克地峡繁衍,建立了美洲大陆最古老的文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一个筑路工人发现了一块石头,上面刻有62个字符,其中部分重复,产生年代为公元前900年。但是因为没有新的碑文发掘,人们不能确认它到底是不是文字,奥尔梅克文字最终未能破译。 瓦哈卡地区的萨巴特克文明无疑拥有自己的文字。目前这个地区已有1200余件刻有文字的文物出土,其中包括涂墙,陶罐,动物骨头和贝壳,其活跃时间大约为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400年之间。 学者们已经破译了萨巴特克历法,认为它是玛雅历法的前身。尽管现在这个地区的人们说的仍是萨巴特克语,但是由于该语系极为错综复杂,重建文稿中的语言仍是一项十份艰难的工作。 最具争议的文字是地峡语言,它是这三种语言中最晚出现的文字。它的名字甚至还没有统一,有些人称之为后奥尔梅克文字。1902年,人们从奥尔梅克地区一块农田里刨出了一块非同寻常的玉石雕像上面刻着的是一名穿着模仿鸭子男子,周身有70余个未知字符。这块名为土斯拉像人的雕像现存于华盛顿市史密松研究院。1986年,第二件地峡文字碑文现世,由一名渔夫在河里捞到。这块重达四吨的光洁的巨石板上刻有的地峡文字,比起之前那块雕像要多得多。 地峡文字源于公元二世纪,人们认为它是特万特佩克地峡现存语言索克语的起源语言。曾经有两位分别来自纽约州立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语言学家约翰加斯特森(JohnJusteson)和特伦斯考夫曼(TerrenceKaufman)声称他们重建了原索克语,并在此基础上破译了地峡文字。但是众所周知,在更多的碑文出土之前,这种破译根本不足为信。 穿着模仿鸭子的土斯拉人像 4线形文字A 米诺斯谜团 (未知语言写成的部分已知的文稿)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亚瑟伊万在克里特岛的科诺塞斯铜器时代米诺斯文明的中心,同时发现了两种未知文字。这些文字都写在陶片上,出土于米诺斯王宫。 其中的线形文字B,已于1952年成功破译,成为欧洲最早的可读文字(参见历史上重要的破译文字)。而线形文字A,到目前为止仍未能破译。 线形文字B大约始于公元前1450年,为当时征服了克里特岛部分地区的希腊人使用,是一种古老的书面希腊语。线形文字A的历史更为悠久,约在公元前18世纪左右。它是我们已知的唯一与失落的米诺斯语言有关联的文字。 但不幸的是,我们能找到的线形文字A文稿远远少于线形文字B。除了克里特岛本土,在爱琴岛,希腊大陆,土耳其和以色列也有线形文字A出土。但是大多数碑文都不完整,它们部分缺失或过于简短。 线形文字A的字符和线形文字B极为相像,但这并不等于它们也有相同的发音。米诺斯语和希腊语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你可以用线形文字B的发音读线形文字A,但是没有人懂米诺斯语,我们也就无从确认它是否正确。但能够从中做出推断的是,线形文字A并不是希腊语言。 5朗格朗格语 复活节岛颂歌 (用有可能已知的语言写成的未知文稿) 当地的传说是,这种文字跟随着来此定居的玻利尼西亚人的小船而来。 复活节岛本身是一个充满神秘和诱惑的地方。岛上土著语朗格朗格语也毫不例外,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朗格朗格在复活节岛文字拉帕努依语中的意思是颂歌。尽管朗格朗格语看起来和拉帕努依语很相像,但是这种文字更为复杂难解。现存的25份文稿全都写在木板上,其中有些篇幅很长。 这种文字的历史渊源无从探究,当地的传说是,大概公元300年左右,它跟随着来此定居的玻利尼西亚人的小船而来。然而,1722第一支登陆复活节岛的荷兰船队并没有发现过岛上使用过朗格朗格语。1770年两艘西班牙船只来到岛上,和这里的人们签订协约将复活节岛划归西班牙名下,但是上面的签名也不像是朗格朗格文字。 1774年詹姆斯库克船长(JamesCook)登上这片大陆上的时候,根本没有看到过书写文字。直至1864年,一名法国传教士宣布他见到了朗格朗格语,但是认为这种语言已经濒临灭绝。尽管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塔西提的牧师们做了许多挽救这种语言的努力,人们已经无法在这座岛上找到懂朗格朗格语的居民。自此以后,学者们便在如何破译朗格朗格语的问题上争执不休。 朗格朗格语拥有诸多痴迷者,这并不令人惊讶。在他们之中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解释是朗格朗格语和古印度河文字有关联,因为二者有些字符相似,这有点荒谬。 毋庸置疑的一点是,朗格朗格语的阅读方向非常特殊,尽管并不是绝无仅有。第一行从文稿的左下角开始读,然后将木板180度倒转,接着从左边开始,读在上面的第二行,读完之后再次180倒转,如此往复。这就是所谓的牛耕式转行书写法(boustrophedon,古希腊语,意为耕地时牛掉转头)。 资料:历史上重要的破译文字 文字一:埃及象形文字 时间:1823年 破译者:法国东方学专家让弗朗索瓦商博良 介绍:破译过罗塞塔石碑(部分由物理学家托马斯杨破译)的商博良,有着深厚的古埃及语和科普特语功底,这对他后来破译埃及象形文字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字二:巴比伦楔形文字 时间:19世纪50年代 破译者:英国亚述学家亨利克雷奇克罗林森和爱尔兰牧师爱德华辛克斯 介绍:对大流士大帝时期的贝希斯铭文古波斯,巴比伦和埃兰三种楔形文字同时写成的铭文进行了20余年的研究。 文字三:线形文字B 时间:1952 破译者:英国建筑师和古典学爱好者迈克尔文特李斯 介绍:经过多年的不懈研究中,其中运用到了建筑学的解析思维,并且在缺失双语文稿的情况下将线形文字B认定为古希腊语言。 文字四:玛雅字符 时间:1952 破译者:苏联语言学家尤里诺罗索夫 介绍:16世纪一位西班牙检察官在墨西哥写成玛雅语西班牙语字母对照表,尤里诺罗索夫通过这份残缺的字母表将玛雅字符与现代玛雅字典中的单词拼写进行对照参考。 6古印度河文字 独角兽图形 (或许已知的语言写成的未知文稿)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遗址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和西北部地区,大约是欧洲面积的四分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间是它最为兴盛的时期,它的主要城市的规模已与同时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城市繁荣程度相当。 古印度河文字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人们已经发现了5000余件刻有这种文字的石器。印章上最常见的图案是一种独角的四足动物,像印度传说中的独角兽。古印度河文字记录中最短的只有五个字符,最长的也仅有20个。有些学者怀疑这根本不是一种书写文字。 也许古印度河文字已经追随印度文明而去,但是有的专家认为达罗毗语系和古印度河文字有某种联系。如今使用达罗毗语的区域只有南部印度地区和印度河谷附近的巴基斯坦俾路支地区。在俾路支,达罗毗语被称为布拉灰,如果关于达罗毗的假说成立,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泰米尔那多地区一种古老形式的泰米尔语达罗毗语的一支与古印度河文字进行匹配,进行破译。 例如,下图是一个普通的鱼形字符。古泰米尔语中表示鱼的单词是min,但是min还有星星,行星的意思。那么,鱼形字符就有可能表示天体这有点像在字谜中用sun(太阳)的象形文字表示单词son(儿子)。 尽管这样的假设很吸引人,但是古印度河文字破译工作还是需要更多的努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该文字出土之后,人们已经破译出了超过100份文本,破译者中不乏受人尊敬的考古学家。问题是这些研究成果分歧严重,而且这种情况时常发生。 7原始埃兰文字 最古老的未破译文字 (未知语言写成的部分已知的文稿) 如果原始埃兰文字是一种具有完备书写体系的文字,那么它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未破译文字,但这一前提却无法得到确切证明。圣经中所指的埃兰大概就是今日伊朗西部的油田地区,原始埃兰文字的使用时间应该是从公元前约3050年开始,持续了150年左右。它几乎和最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同龄,但是我们几乎找不到它的使用者的资料。 原始埃兰文字之后,大概过了750年,线形埃兰文字成为该地区的语言,该文字目前已经部分破译。而公元前13世纪起,第三种埃兰文字出现埃兰楔形文字,它的使用时间超过了几个世纪,这一文字已经在19世纪破译。 这三种埃兰文字相互间隔约800年,没有任何过渡的文字记录如同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和现代英国时期之间缺失了乔叟和莎士比亚。 对于原始埃兰文字和线形埃兰文字之间关系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二十世纪初原始埃兰文字出土,它的发掘者认为两种文字为同一种语言。学者们也赞同这一说法。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专家们越来越信服另一种观点,即二者没有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学者们已经能够详细地解读原始埃兰算法,但仍旧无法解释碑文上的语言。 碑文中所用语言和该语言的使用者均为未知 8菲斯通盘 是最古老的铭文还是闹剧? (未知语言写成的未知文稿) 举世闻名的菲斯通盘文字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铭文。这块直径约为15厘米的菲斯通盘出土于克里特岛,目前陈列在伊拉克利翁展览馆最显耀的展位上。但是有些人认为不应该将其归类于未破译文字之列因为菲斯通盘根本就是伪造的,它是古文字中的皮尔唐人(1912年在英国皮尔当发现的头盖骨,当时认为是史前人类的化石,1953年经鉴定为伪造)。 尽管如此,大多数专家还是愿意把它当作正品来对待。1908年意大利考古学家在古菲斯通遗址发掘到这块铭文,根据考古研究判断,可能是公元前1700年左右时期的作品。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多少学者向众人展示过他们的破译成果。 菲斯通盘实质上是一件双面刻有字符的烧纸陶器,字符排成螺旋形状。上面总共有242个字符(其中有一个磨损),是由45枚印章在陶器烧制之前印上去的。这是唯一可以基于事实给出的陈述。 但是比起费劲去刻45枚印章,制盘工人为什么不把文字直接写在湿陶上?如果是批量制造,那为什么找不到任何其它的菲斯通盘?而这些字符看起来和其它的任何一种克里特文字都完全不一样,这又如何解释? 有一种解释是,这块铭文可能从外地传入,例如安那托利亚(其中一个字符和安那托利亚石墓上的字符相像)。如果是这样,菲斯通盘上的文字就成了一种无法知晓的非克里特语言。在人们能够发掘到更多的菲斯通文字之前,它仍是一个复杂难解的谜团。 菲斯通盘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281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