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壳均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超过50个城市地面沉降:多次警告被忽视
热度 4 杨学祥 2012-2-24 06:14
中国超过50个城市地面沉降:多次警告被忽视 杨学祥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对财新记者指出,在许多灾害严重的城市和地区,地面沉降的防治已初见成效。但是,总体上看,中国的地面沉降,无论是在程度还是在范围上,都有进一步发展和扩大的趋势。据他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地面沉降逐渐从城区向农村扩展,并伴生地裂缝,地面沉降的危害进一步加重。由于地面沉降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便难以恢复。陶庆法呼吁,“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地面沉降问题,不要重复酿成破坏后再治理的老路”。 我在2005年就指出, 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 。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 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 。 洪涝——排水抗洪治涝——加重自然旱灾——过量引用地表水和抽取地下水——湖泊萎缩、江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机井成本提高——地面沉降、房屋等基础设施断裂、土地沙漠化。这就是人类对待水资源的传统模式 。我们在2001年9月4日提出的《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的警告,如今已经得到《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的证实。中国的城市管理者是典型的模仿秀,他们不是借鉴西方城市管理者的经验教训,而是惟妙惟肖地模仿前人盲目无助的憨态,亦步亦趋地沿袭前人走过的老路。 我的多次呼吁得到大多数网站的支持和转载,也遭到个别网站的封锁和压制。城市管理者不能听取科学建议,盲目搞城市建设大跃进,未来损失巨大。 事实已经证明,“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 。”是科学的论断。 据2005年报告显示:由于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地面沉降对长三角地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经达到3150亿元。 截止到2011年,城市沉降的损失是多少? 我在2011年11月1日指出,一再迟到的警告并没有引起城市管理者的关注,严重损失谁来买单? 违背科学规律的盲目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历史的教训比比皆是。 相关新闻: 中国超过50个城市地面沉降 部分被预言将消失 2012-02-21 20:58 摘录:   上海毫无疑问是目前中国最高的城市,甚至在世界的最高城市上排名都是前几名,我们看看它长高的过程,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新建的高层建筑是40幢,八十年代新建是650幢,九十年代开始明显提速2000多幢,百米以上的超高建筑就100多幢。1993年以来上海平均每天就“站”起一幢高楼,目前高层建筑已经有七、八千幢了。但是就在我们看着上海越来越高每个人都去仰望上海的时候,可能不知不觉地我们的脚却在向地下陷落,上海这座城市会不会成为海下呢? 由于地面沉降矗立于古都西安的唐代建筑大雁塔,倾斜已达上千毫米,由于地面沉降,人们居住的居民楼出现墙体裂缝,建筑不得不拆除重建。由于地面沉降,人们行走的大路出现裂纹、裂缝甚至天坑,由于地面沉降有城市甚至被预言会在几十年后消失。 http://shaanxi.huanqiu.com/news/shizheng/2012-02/1893840.html 中国逾50个大城市地面正在下沉 2012年02月23日15:31财新网 2012年2月16日,上海陆家嘴环球金融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检查地面裂缝情况,裂痕与在建的上海中心有一街之隔。贾代腾飞/CFP 【财新网(微博)】(记者 汪苏)近日,施工中的上海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工地附近出现长达4米左右的裂缝,新老上海人惊愕地注意到:他们生活的城市正在下沉。 事实上,上海的地面沉降早已开始。自1921年起,上海市就出现明显的地面沉降;其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超过2.5米。1965年,上海市区的年沉降幅度一度达到了每年沉降11厘米。 按如此速度,上海市甚至要在海中进入21世纪了。但是,通过大幅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及回灌等,上海成功地减缓了地面沉降的速度。目前,该市地面年平均沉降量已经下降到了6.8毫米。 不光是上海,北京、天津、西安、太原都在不断沉降。 数十年来,北京一直在不断下沉。尽管北京由于地势较高,不至有沉入海里的担忧,但地面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安全而言,是一个“隐形炸弹”。 据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统计,北京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朝阳区、昌平区、顺义区、大兴区和通州区,累计沉降量大于100毫米的沉降面积达2815平方公里,已经形成了五大沉降区。据北京市历史资料记载,以八王坟为中心的北京东郊属于整体性均匀沉降,对地表的建筑物不会有大的破坏。但对北京郊区的昌平、顺义、通州等新的沉降区,沉降速率是不均匀的,破坏性较大。 2009年3月,北京长安街西单文化广场前的非机动车道上,近40平方米路面出现约1.85厘米的沉降,后被铺平加厚。 据国务院刚刚批复的《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下称《规划》),中国已经有20多个省份发生了地面沉降问题,其中,长三角、华北平原、汾渭盆地是中国三个主要的沉降区。中国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告诉财新记者,中国目前有超过50个城市在下沉,其中就包括北京、天津、苏锡常、杭嘉湖、西安、太原等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 国土资源部2009年的调查和监测结果显示,目前监测网络覆盖的上述三个主沉降区,累计地面沉降超过200毫米的地区达到7.9万平方公里。其中,长三角约有近1万平方千米,华北平原达6.2万平方千米,汾渭盆地有0.7万平方千米。除了上海,江苏无锡、天津市和河北省沧州地区,沉降中心的最大累计沉降量都超过了2.5米。 这些沉降或悄无声息地发生,城市在不知不觉中下沉,或由于沉降不均匀引起裂缝,建筑物地基下沉,铁路路基、桥梁基础工程不均匀下沉等现象,存在巨大的经济和社会风险。 苏锡常、沧州、衡水、保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汾渭盆地出现大量地裂缝。由于地面沉降,古都西安的标致性建筑——建于唐朝的大雁塔,倾斜已达上千毫米。无论是对地上的建筑还是地下的设施,地面沉降都是一个重大隐患。此外,由于地面下沉,城市的防汛设施抵御能力明显降低。为避免潜在的风险,上海已经数次加高堤坝。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告诉财新记者,地下水开采是造成地面沉降最主要的诱因。由于失去水压支撑,地下松散岩层固结压缩,导致一定区域内的地面沉降。他表示,高层建筑引起的地面沉降原理亦与此相同,建筑过程中抽排地下水导致岩层失去支撑。而高层建筑自身重量带来的地面沉降,经过一定时间后,一般就会逐渐稳定下来。 既然地下水开采是症结所在,控制地面下沉的主要途径就是实施地下水控采和超采治理工程。而上海、天津、苏锡常、浙江等地,采取地下水限采甚至禁采措施后,成效显著。目前,天津中心城区外环线以内年沉降量已由80毫米将至20毫米左右,嘉兴、宁波等中心城区年沉降量已降至10毫米,常州、吴江、江阴等地,实施地下水“禁采”后,年沉降量降幅超过20毫米。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对财新记者指出,在许多灾害严重的城市和地区,地面沉降的防治已初见成效。但是,总体上看,中国的地面沉降,无论是在程度还是在范围上,都有进一步发展和扩大的趋势。 据他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地面沉降逐渐从城区向农村扩展,并伴生地裂缝,地面沉降的危害进一步加重。由于地面沉降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便难以恢复。陶庆法呼吁,“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地面沉降问题,不要重复酿成破坏后再治理的老路”。 http://finance.qq.com/a/20120223/006618.htm 迟到的警告:从2005年的上海到2011年的北京 2011-11-1 15:38 迟到的警告:从2005年的上海到2011年的北京 杨学祥 华北平原的地面沉降并不是新问题。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华北平原京津唐—沧州、衡水一带持续发生大片地面沉降,局部累计最大沉降量3.18m,最大年沉降量高达100mm以上,受影响面积7万余平方公里,占华北平原一半以上,其中以北京、天津、塘沽和沧州等地最为严重。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调查与科技处处长吴爱民介绍,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沧州大约沉降了2.4米。 6年前,2005年3月22日第十三届“世界水日”前夕,由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持的《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完成。据报告显示:由于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地面沉降对长三角地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经达到3150亿元,包括对建筑楼房、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造成的损失,其中上海约为2900多亿元,苏锡常为469亿元。长三角地面沉降大于200毫米的范围近1万平方公里,上海、苏锡常和杭嘉湖的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到2.63、1.80和0.82米。长三角的地下水资源衰竭对苏锡常地区的地面下沉已经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如果这一情况不能得到改善,“沉默的土地危机”将随时有可能在长三角大范围爆发。 一再迟到的警告并没有引起城市管理者的关注,严重损失谁来买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03453 迟到的警告:三千亿损失谁来买单?(修改稿) 作 者:杨学祥  上传日期:2005-3-25          迟到的警告:三千亿损失谁来买单?                杨学祥 2005年3月22日第十三届“世界水日”前夕,由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持的《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完成。据报告显示:由于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地面沉降对长三角地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经达到3150亿元,包括对建筑楼房、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造成的损失,其中上海约为2900多亿元,苏锡常为469亿元。长三角地面沉降大于200毫米的范围近1万平方公里,上海、苏锡常和杭嘉湖的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到2.63、1.80和0.82米。长三角的地下水资源衰竭对苏锡常地区的地面下沉已经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如果这一情况不能得到改善,“沉默的土地危机”将随时有可能在长三角大范围爆发 。3000多幢18层以上的高楼正在加剧上海的地面沉降,同时导致诸如城市密度过大、公共活动空间狭小等问题。有鉴于此,上海市有关部门将出台措施对摩天大楼建设进行限制 。据悉,苏、浙、沪三省市地矿部门联手开展的此项调查,先后经历了4年时间,总投资超过2000万元。 我们多次著文指出,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 。洪涝——排水抗洪治涝——加重自然旱灾——过量引用地表水和抽取地下水——湖泊萎缩、江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机井成本提高——地面沉降、房屋等基础设施断裂、土地沙漠化。这就是人类对待水资源的传统模式 。我们在2001年9月4日提出的《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的警告,如今已经得到《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的证实。中国的城市管理者是典型的模仿秀,他们不是借鉴西方城市管理者的经验教训,而是惟妙惟肖地模仿前人盲目无助的憨态,亦步亦趋地沿袭前人走过的老路。 地面沉降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地表海拔缓慢降低的现象,是一种缓变的地质灾害,既会造成市政基础设施、道路桥梁、港区码头、地下管线和深井等直接损失,也会造成运力下降、挡潮和排水等间接损失。在美国50个州中,大约有24个州由于开采地下水、石油和可燃性天然气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意大利的威尼斯,素有“水都”之称,地面沉降非常严重,著名的市政府大楼罗内丹宫已下沉了3.18米。在大学通用的环境学教材中,这些经验与教训比比皆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引起西方管理者的重视。可惜人们一旦卷入经济大潮,立即被滚滚的淘金狂潮所淹没,上海的今日正是威尼斯的昨天。 我们在《振兴东北要以“苏锡常”为鉴》一文中指出,上海既是经济起飞的样板,也是环境污染的典型反面教材。国际舆论的如此评价值得深思。上海仍然在走国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地下水枯竭和地表水污染的双重夹击下,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其生态资源已丧失殆尽。与沿海地区相比,东北虽然欠发达,但有相对丰富的生态资源,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应该以苏锡常地区地下水资源危机为鉴,发挥自身的生态优势,建立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牧业。特别是吉林省以农业大省著称,一旦发生水资源危机,后果不堪设想。伴随人们观念的改变,追求健康的人群将抛弃严重污染的大都市,走向环境优美的生态园区:水资源危机意味着生存环境的灭亡,以破坏水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不值得效仿 。 损失三千亿的警告太迟了,水资源危机的红灯并没有阻挡住汹涌的城市淘金狂潮 。面对地面沉降对建筑楼房、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造成的损失,谁为高昂的经济发展代价买单?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5128.htm 迟到的警告:三千亿损失谁来买单? 杨学祥 发帖: 676 来自: 吉林省长春市 于 2005-03-25 16:53 -------------------------------------------------------------------------------- 2005年3月22日第十三届“世界水日”前夕,由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持的《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完成。据报告显示:由于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地面沉降对长三角地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经达到3150亿元,包括对建筑楼房、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造成的损失,其中上海约为2900多亿元,苏锡常为469亿元。长三角地面沉降大于200毫米的范围近1万平方公里,上海、苏锡常和杭嘉湖的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到2.63、1.80和0.82米。长三角的地下水资源衰竭对苏锡常地区的地面下沉已经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如果这一情况不能得到改善,“沉默的土地危机”将随时有可能在长三角大范围爆发 。3000多幢18层以上的高楼正在加剧上海的地面沉降,同时导致诸如城市密度过大、公共活动空间狭小等问题。有鉴于此,上海市有关部门将出台措施对摩天大楼建设进行限制 。据悉,苏、浙、沪三省市地矿部门联手开展的此项调查,先后经历了4年时间,总投资超过2000万元。 我们多次著文指出,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 。洪涝——排水抗洪治涝——加重自然旱灾——过量引用地表水和抽取地下水——湖泊萎缩、江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机井成本提高——地面沉降、房屋等基础设施断裂、土地沙漠化。这就是人类对待水资源的传统模式 。我们在2001年9月4日提出的《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的警告,如今已经得到《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的证实。 中国的城市管理者是典型的模仿秀,他们不是借鉴西方城市管理者的经验教训,而是惟妙惟肖地模仿前人盲目无助的憨态,亦步亦趋地沿袭前人走过的老路。 地面沉降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地表海拔缓慢降低的现象,是一种缓变的地质灾害,既会造成市政基础设施、道路桥梁、港区码头、地下管线和深井等直接损失,也会造成运力下降、挡潮和排水等间接损失。在美国50个州中,大约有24个州由于开采地下水、石油和可燃性天然气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意大利的威尼斯,素有“水都”之称,地面沉降非常严重,著名的市政府大楼罗内丹宫已下沉了3.18米。在大学通用的环境学教材中,这些经验与教训比比皆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引起西方管理者的重视。可惜人们一旦卷入经济大潮,立即被滚滚的淘金狂潮所淹没,上海的今日正是威尼斯的昨天。 我们在《振兴东北要以“苏锡常”为鉴》一文中指出,上海既是经济起飞的样板,也是环境污染的典型反面教材。国际舆论的如此评价值得深思。上海仍然在走国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地下水枯竭和地表水污染的双重夹击下,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其生态资源已丧失殆尽。与沿海地区相比,东北虽然欠发达,但有相对丰富的生态资源,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应该以苏锡常地区地下水资源危机为鉴,发挥自身的生态优势,建立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牧业。特别是吉林省以农业大省著称,一旦发生水资源危机,后果不堪设想。伴随人们观念的改变,追求健康的人群将抛弃严重污染的大都市,走向环境优美的生态园区:水资源危机意味着生存环境的灭亡,以破坏水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不值得效仿 。 损失三千亿的警告太迟了,水资源危机的红灯并没有阻挡住汹涌的城市淘金狂潮 。面对地面沉降对建筑楼房、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造成的损失,谁为高昂的经济发展代价买单? 参考文献 1.王志鹏。长三角地陷:沉默的土地危机。IT.SOHU.COM 2005-03-25 08:07 转自: 国际金融报。 http://it.sohu.com/20050325/n224851111.shtml 2.孙可嘉。苏浙沪地面沉降损失三千亿。 BUSINESS.SOHU.COM 2005年3月25日07:24 来源: 。 http://business.sohu.com/20050325/n224850381.shtml 3.王海平。研究显示:长三角地面沉降带来损失近3500亿元。BUSINESS.SOHU.COM 2005年1月3日20:15 来源: http://business.sohu.com/20050103/n223765805.shtml 4.季明。上海高楼加剧地面沉降 政府即将限建摩天大楼。2003年10月2日17:15   来源: http://business.sohu.com/91/14/article214021491.shtml 5.杨学祥。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7-18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856 6.杨学祥,杨冬红。三论沿海投资过渡的环境安全。1-14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2774 7.杨学祥. 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人民政协报, 2001年9月4日第6版. 8.杨学祥。振兴东北要以“苏锡常”为鉴. TT91网,东北专题。权威视觉,东北经济,发展规划。 http://www.tt91.com/db_wenzhang_detail.asp?id=13621 9.杨学祥。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水科技之窗,2004年10月16日 http://www.shanghaiwater.gov.cn/window/window_show.jsp?fileId=13248 http://www.ep.net.cn/CGI-BIN/UT/topic_show.cgi?id=17302h=1bpg=24 http://www.sea3000.net/yangxuexiang/kexue7.php 三论沿海投资过渡的环境安全 作 者:杨学祥,杨冬红  上传日期:2005-1-14 三论沿海投资过渡的环境安全          ——难以承受的沿海经济灾害风险              杨学祥,杨冬红   摘 要:印度洋海啸瞬间吞没近16万人性命。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11日 公布了一份名为《大都市•大风险》的报告,报告警告说,东京和旧金山将是全球受海啸、地震等 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大都市。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 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 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 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地震海啸等环境风险。上海预警意识的增强值 得借鉴。   关键词:印尼海啸,地震,都市风险,沿海经济,海洋灾害 1. 印尼海啸的巨大损失   最近发生的印度洋地震、海啸被联合国称为“近几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据法新 社报道,根据印度尼西亚官方公布的最新数字,截至1月13日,印度洋地震海啸已造成该国 110,229人死亡,12,132人失踪。这样,此次印度洋地震海啸各国遇难总人数已达到163,338人 。接近1900-1983年海啸死亡人数的总和。   世界上近80%的海啸发生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中遭受海啸袭击最多的是夏威夷群岛,其次 是日本。据统计,1900~1983年间,太平洋地区共发生405次海啸,其中造成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 的达84次,大约有18万人死亡。20世纪以来发生的重大海啸灾难有:1908年12月,意大利墨西拿 地震引发海啸,死亡8.3万人,是20世纪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海啸。1933年3月,日本三 陆近海地震引发海啸,死亡3000多人。1960年5月,智利西海岸大地震引发海啸,造成5700多人丧 生,海啸还以每小时700公里的速度横扫太平洋,越过夏威夷,冲向日本,造成日本800多人死 亡,15万人无家可归。1976年8月,菲律宾莫罗湾海啸,造成8000多人死亡。1998年7月,巴布亚 新几内亚海底地震引发海啸,巨浪高达49米,致使2200多人死亡 。   海啸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剧增,与沿海经济的过度发展有关。关注沿海经济发展的环境安全 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早在2004年2月和7月,我们就两次提醒公众: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 。 2. 大城市大风险,沿海城市首当其冲   印度洋海啸瞬间吞没近16万人性命,阪神地震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灾难临头,人类如 此脆弱无力。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11日公布了一份名为《大都市•大风险》的 报告,报告警告说,东京和旧金山将是全球受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大都市 。   根据报告对全球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进行评估之后,东京和旧金山成为全球受自然灾害 影响最大的城市。根据各方面潜在危险系数总结出东京—横滨圈“危险指数”为710点,位列所有 大城市之首,排在第二位的旧金山获167点,其次是洛杉矶100点。它们都是沿海大城市。   这份将在本月18日召开的神户联合国全球减灾会议进行讨论的报告举例说,临海的东京-横滨 圈周围地区居民达3500万人,火山喷发、地震、台风、海啸、洪水的潜在危险系数极高。一旦灾 害发生,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显然不可估量。自然灾难总是大城市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就像主旋律一样贯穿着城市发展。对每个城市的灾害历史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点:地理 位置和它所覆盖的面积决定了今后受灾情况。   在不断发展的命运中,一切已经注定。过于狭窄的街道使得人们无法在伴随地震而来的火灾 中顺利逃生;在供给网络被破坏后,饮用水、供电、供气等补给物品无法及时供应;医院、避难所 无法满足大城市受灾后的需要;大部分地区的交通和通讯瘫痪。”应提高危机意识,除了自然灾害 外,还应考虑到环境污染和恐怖袭击等人为状况而制定相应的对策。城市发展速度越快,遇到的环 境问题也就越严重,受灾可能性也越高。   海平面上升直接影响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风暴潮灾害,增 大了洪涝威胁,减弱了港口功能,并且引发了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和海岸侵蚀等问题,导致了沿 海湿地的损失和动物的迁徙,使按原设计标准建设的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的排污能力降低,对环 境和人类活动构成直接威胁,严重影响了沿海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辽东湾、莱州湾和海州湾等岸段 就因为海平面的升高而加重了其沿海低洼地区的土地盐渍化和洪涝灾害。沿海灾害加剧带来生产成 本的提高和经济投资的风险 。   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 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 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 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 。   中国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城市缺水,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在全国668个城市中,依 靠地下水供水的有400多个城市,占60%;一些城市主要依靠地下水供水,如北京、济南、石家庄 等。在北京市每年大约41亿立方米的供水总量中,地下水供水量超过27亿立方米,占60%以上。 预计在21世纪,中国淡水资源供水需求矛盾突出的地区仍是华北、西北、辽中南地区及部分沿海城 市( http://www.sznews.com/szsb/20030410/ca265784.htm )。这是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主要依 据 。 3. 上海关注灾害预警   东方网1月14日消息:在地震灾害面前,上海并非“绝对安全”。记者昨天从市地震局了解 到,本市今年将出台多项措施,积极应对地震防灾 。      据市地震局震害防御处肖功建处长介绍,上海地处东海,从地域乃至地质结构看,有发震条 件,只是地下介质比较均衡,所以一直“寂静”,但城市的建设、海洋产业的不断开发,都有可能 诱发地质结构的变化,进而引发地震。肖处长说,很多被认为是少震稳定的地区都爆发过大地震, 如中国的唐山。而一旦爆发,由于设防系数较低,引发的灾难将更大。这些事实验证了我们如下观 点:   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 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 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 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地震海啸等环境风险 。 参考文献 1.周翔。印度洋地震海啸遇难人数上升至163,338人。 2005-01-14 00:46:13 稿源:新华网 http://gb.chinabroadcast.cn/3821/2005/01/14/922@422303.htm 2.吴传华。翻开人类的历史:天灾一直威胁人类安全。来源:中国剪报 发布时间:2005-1-10 《环球时报》1月7日 http://www.cinic.org.cn/Article_Show2.asp?ArticleID=1862245 3.杨学祥.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 (2004-2-17)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2/17/926001.htm 4.杨学祥。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 7-18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856 5.黄力颖。灾难指数报告:东京受灾危险指数最高。责任编辑 洪燕华。2005-1-13 9:12:05 http://www.dfdaily.com/ReadNews.asp?NewsID=15810 6.刘晶晶。沪筹建地震专业救援队 今后将建立基层预警预案。来源:青年报 作者: 2005-1-14 3:06:35 http://sh.eastday.com/eastday/shnews/node42337/node42418/node42422/node42847/userobject1ai795626.html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4849.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341 次阅读|5 个评论
亚奥地区中强地震频发值得关注
杨学祥 2011-12-8 06:00
亚奥地区中强地震频发值得关注 杨学祥 北京时间12月7日21点38分,印度尼西亚东部马鲁古群岛发生里氏5.8级地震,震源深度16.4公里。 12月6日印尼东部西巴布亚省附近海域当天发生里氏6.1级地震。澳大利亚西北部近海当天凌晨发生里氏5.1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报告。 拉尼娜减弱,厄尔尼诺增强,西太平洋面临巨大的应力反向集中状态。 相关新闻: 印尼马鲁古群岛发生里氏5.8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7日22:24 中国新闻网 微博   中新网12月7日电 据外媒报道,北京时间12月7日21点38分,印度尼西亚东部马鲁古群岛发生里氏5.8级地震,震源深度16.4公里。 http://news.sina.com.cn/w/2011-12-07/222423593559.shtml 印尼东部海域发生6.1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6日11:59 新华网   新华网雅加达12月6日电(记者王慧慧)印度尼西亚气候、气象和地球物理局6日说,印尼东部西巴布亚省附近海域当天发生里氏6.1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   印尼气候、气象和地球物理局说,地震发生于当地时间清晨4时28分,震中位于凯马纳县西南方向120公里处,震源深度14公里。印尼地震机构未发布海啸预警。   另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消息,此次地震震级为里氏5.7级。   印尼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每年发生数千次大小地震。 http://news.sina.com.cn/w/2011-12-06/115923583860.shtml 澳大利亚西北部发生里氏5.1级地震 2011年12月06日 12:29:1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悉尼12月6日电(记者 傅云威)据美国地质勘探局6日报告,澳大利亚西北部近海当天凌晨发生里氏5.1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报告。 报告说,地震发生于当地时间3时(北京时间3时)左右,震中位于西澳大利亚州加斯科因海岸近海地区,震源深度为9.8公里。 据当地媒体报道,地震发生时,距震中270公里外的地区都有震感。相关部门在地震发生后并未发布海啸警报。 ( 编辑:杨倩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2/06/c_111220580.htm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地图 2011-12-08 02:03:55 3.2 32.6 105.4 19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交界 地图 2011-12-07 04:50:47 3.0 32.7 89.3 9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 地图 2011-12-06 22:03:13 3.8 31.2 103.5 19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地图 2011-12-06 04:37:44 4.0 27.4 103.2 5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鲁甸县、昭阳区交界地区 地图 2011-12-06 02:55:40 4.1 32.5 92.7 8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聂荣县 地图 2011-12-05 23:32:42 4.8 44.3 101.4 8 蒙古 地图 2011-12-05 20:30:44 4.0 23.3 121.3 5 台湾花莲县 地图 2011-12-04 18:13:04 4.1 24.7 122.1 54 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地图 2011-12-04 15:11:16 3.9 53.9 124.4 7 俄罗斯 地图 2011-12-02 08:55:23 4.5 23.0 121.3 5 台湾台东县附近海域 地图 2011-12-01 20:48:19 5.2 38.4 76.9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 地图 2011-12-01 11:51:00 4.9 31.7 83.8 10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 地图 2011-11-30 08:27:09 6.0 15.5 119.0 20 菲律宾群岛附近海域 地图 2011-11-29 23:15:56 3.7 25.2 97.5 10 缅甸 地图 2011-11-28 23:06:50 5.1 25.1 97.6 7 中缅交界 地图 2011-11-28 20:26:49 6.1 -5.5 153.7 50 新爱尔兰地区 http://www.ceic.ac.cn/ 2011年12月潮汐组合:22-27日冷空气活动较强 2011-10-21 06:38 2011年12月潮汐组合:22-27日冷空气活动较强 杨学祥 2011年6-7月和12月,2012年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1年8月-11月,2012年2-3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12月是下半年第1个弱潮汐月,潮汐强度相对11月变小。今年冬季弱潮汐在前,强潮汐在后,后期较冷,时间延长,有利于出现倒春寒。 潮汐组合A:2011年12月2日为日月小潮(上弦),潮汐强度小,11月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度,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潮汐组合B:2011年12月10日为日月大潮,1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22.3315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12月18日为日月小潮(下弦),17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3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潮汐组合D:12月25日为日月大潮,24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2.3316度,22日月亮在近地点。三者弱叠加,两两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深圳气象台气象专家陈潜预计,今年冬天深圳的确有可能迎来冷冬,而且持续时间比往年略长。但今年10月开始,深圳陆续有南下冷空气入侵,强度、频率都会上升。从目前数据来看,10-12月之间主要有六次较明显冷空气过程,其中出现在12月22日-27日比较强。22-25日是12月最强的潮汐组合,由此可见,强潮汐组合的作用不可忽视。 潮汐组合E:12月3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2度,2012年1月1日为上弦,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99225 function errorhandle_clickhandle(message, values) { if(values ) { showCreditPrompt(); show_click(values , values , values ); } }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288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阿拉斯加福克斯群岛海域发生7.1级地震:频繁地震值得关注
热度 4 杨学祥 2011-9-2 21:18
美国阿拉斯加福克斯群岛海域发生7.1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2日19:05 地震位置示意图   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消息,2011年9月2日18时55分,美国阿拉斯加福克斯群岛、阿留申群岛海域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9公里。 http://news.sina.com.cn/w/2011-09-02/190523096649.shtml 美国阿拉斯加州东南部海域发生7.1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2日19:29 新华网   新华网快讯: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美国阿拉斯加州东南部海域2日发生里氏7.1级地震。 http://news.sina.com.cn/w/2011-09-02/192923096730.shtml 中国国家地震台网:福克斯群岛发生7.2级地震 2011年09月02日 20:15:06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2日电 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9月2日18时55分,在福克斯群岛(北纬52.2度,西经171.7度)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0公里。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9/02/c_121958392.htm 美国洛杉矶北部发生里氏4.2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2日10:5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洛杉矶9月1日电 (记者 毛建军)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当地时间9月1日下午1点47分,洛杉矶北部的圣费尔南多谷地区发生里氏4.2级地震。   地震发生在距离圣克拉塔东南5英里的地方,人们感觉到明显的晃动。在主震后发生了数次余震,较大的余震是2时35分的2.9级余震。   地震致使当地的魔术山主题公园短暂关闭,以检查游乐设施是否受到破坏。稍后,洛杉矶消防局和洛杉矶警察局报告说,地震没有造成重大损害。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资料显示,此次地震深度为7.3公里。8月26日以来,南加州地区共发生过7次3级以上的有感地震。 http://news.sina.com.cn/w/2011-09-02/105323094588.shtml 美国地震致核反应堆移位数厘米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2日10:2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2日电据外媒2日报道,美国东海岸弗吉尼亚州于8月23日下午发生里氏5.8级地震,距震中仅24公里的北安娜核电站受影响最大。据核电站工作人员称,核电站中的核反应堆的确移动了几厘米,但并没有损坏。   据悉,弗吉尼亚州北部的北安娜核电站在上周地震后失去厂外电力供应,两座反应堆自动停机,靠柴油发电机维持燃料棒冷却作业。53个大型废料桶中已经有27个被震偏,据电力公司发言人齐歇尔称,移动范围约在2.5厘米到11.4厘米之间。   据介绍,北安娜核电站据首都华盛顿约134公里,由于福岛核电站泄漏的前车之鉴,美国核监管委员会对该核电站的调查慎之又慎。据悉,北安娜核反应容器中存放的二氧化铀外部还充满着保护性气体氦,如若发生泄漏,氦气体也是第一时间的报警指标。齐歇尔称,虽然地震来的突然,但仅有几栋办公楼出现裂缝。   北安娜核电站设计抗震级数为6.2级。“我们测试了外部的氦气,发现并没有什么损害。北安娜可以承受这样的震级。”齐歇尔说。 http://news.sina.com.cn/w/2011-09-02/102823094561.shtml 下一次大震在哪里:8级以上大震趋势分析 已有 9131 次阅读 2008-6-1 10:00 下一次大震在哪里:8级以上大震趋势分析 杨学祥,杨冬红 全球变暖导致山地和两极冰盖溶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山地失去冰盖负载减少,将均衡上升;海洋水面上升增加负载,将均衡下沉。这就是冰川地壳均衡和水均衡运动 。根据山东防震减灾信息网的资料,自2001年到2007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了4次8级以上地震,中国和日本各2次,其他地区2次(见表1)。 表1 2001-2008年8级以上地震数据 发震时刻 纬度 经度 震级(Ms) 震中位置 2001-11-14 17:26:00 36.2° 090.9° 8.1 新疆青海交界 2003-09-26 03:50:00 42.2° 144.1° 8.0 日本北海道地区 2004-12-26 08:58:00 3.9° 95.9° 8.7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 2005-03-29 00:09:00 2.2° 97.0° 8.5 苏门答腊北部 2005-06-14 06:44:00 -19.9° -69.2° 8.1 智利北部 2006-04-21 07:25:00 61.0° 167.2° 8.0 堪察加半岛东北地区 2006-11-15 19:14:00 46.6° 153.3° 8.0 千岛群岛 2007-09-12 19:10:00 -4.4° 101.5° 8.5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7-09-13 07:49:00 -2.5° 100.9° 8.3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8-05-12 14:28:00 31.0° 103.4° 8.0 四川汶川县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 。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地壳形变与海平面变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4, 14(4):29-37. 2. 杨学祥. 地壳均衡与海平面变化. 地球科学进展. 1992, 7(5): 22-29. 3. 杨学祥。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地质科学。1992,(4):204-408 4. 杨学祥. 汶川地震中的地壳均衡运动. 发表于2008-6-1 7:41:17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37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关于美国地震的问答:美国即将遭遇特大地震? 2011-3-16 04:05 关于美国地震的问答:美国即将遭遇特大地震? 杨学祥 鲍得海教授在其留言中通报了俄罗斯科学家预测美国将发生特大地震的信息和原文。这一预测并不惊人,因为类似的预测中外科学家都做过,只是时间没有这样明确。 中新网2007年9月6日电 俄新网消息,洛杉矶地壳断层内部运动目前在整个观测史上达到峰值。俄罗斯科学家认为,这有可能成为在未来几年内发生毁灭洛杉矶市的毁灭性地震的原因。据学者估计,这场可能发生的灾难将带来1500亿美元的损失。报道援引位于美国圣迭戈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组组长吉姆·奥尔辛的话说,“截止目前,断层南部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大约为70%,地震强度将达到里氏8级。洛杉矶位于地震活跃地带”。根据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估计,这一地区的地震活跃性在整个监测期间达到最高值。在距洛杉矶以北160公里的滨海地区的平原地带,确实发现了地壳大裂缝。俄罗斯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危险性预测实验室主任阿历克谢·扎维亚洛夫表示,除了著名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之外,加利福尼亚滨海地区还有几个相邻断层。其中地壳断层的内部运动甚至比这一断面更为强烈,这些构造很快也可能演化成为构造运动,这将加重局势。报道说,加利福尼亚人已经开始启动使可能发生的地震后果最小化的工作。 美国地震专家2008年四月十四日发表的一份地震预测报告指出,未来三十年内,南加州地区“极有可能”发生一次大地震。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专家徐道一在《2010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文集》中指出,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大地震的发生可能标示了在美洲的巨震群发高潮时段的开始,值得特别关注。这与美国科学家的预测相一致。 我的回复(2011-3-16 02:37):我在2008年的特大地震趋势分析: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 。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37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1387 按此路线图,日本地震后,下一次特大地震的位置就很清楚了:三个中的一个。俄罗斯当然希望在美国,理由也很简单:印尼已发生了一次9.1级地震,智利发生了8.8级地震,剩下的俄罗斯和美国,最好是后者。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2873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792 次阅读|3 个评论
新西兰南岛发生里氏5.5级地震:关注厄尔尼诺
热度 2 杨学祥 2011-6-6 15:11
点评:智利火山活动加剧和新西兰地震频繁,表明南太平洋跷跷板运动强烈,厄尔尼诺现象继续发展。在拉尼娜事件转变为厄尔尼诺事件过程中,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40-60厘米,破坏原有的地壳均衡,导致海洋地壳反向升降13-20厘米,火山地震将逐步加强。关注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新西兰南岛发生里氏5.5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6日08:47 新华网   新华网惠灵顿6月6日电 (记者 刘洁秋) 据新西兰皇家地质与核科学研究所消息,位于新西兰南岛中部的坎特伯雷地区6日上午发生里氏5.5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报告。   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上午9时09分。震中位于南岛最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西南20公里处,震源深度为15公里。坎特伯雷地区震感强烈。   民防部门没有接到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报告。当地居民说,在震中附近罗尔斯顿镇的一家大型商店里,部分商品从货架上掉落,商店暂时关闭数小时清理货物。   新西兰皇家地质与核科学研究所说,此次地震是坎特伯雷地区去年发生的里氏7.1级地震的余震。坎特伯雷地区今后一段时间还会有余震。 http://news.sina.com.cn/w/2011-06-06/084722593364.shtml 科学家称新西兰明年发生大地震可能性超过20%:9级地震空区 2011-6-4 08:31 科学家称新西兰明年发生大地震可能性超过20% 2011年06月03日21:50新华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新华网惠灵顿6月3日电 (记者 刘洁秋 报道员 李星)新西兰科学家3日说,该国南岛坎特伯雷地区的地震带仍处于活跃状态中,明年发生里氏6级至7级大地震的可能性高达23%。 今年3月,新西兰科学家在坎特伯雷地区进行了海底地质断层研究。6月3日,来自新西兰皇家地质与核科学研究所、国家水与大气研究所、坎特伯雷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公布了这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与调查的科学家说,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些活跃的新地质断层,而且还发现有些老地质断层重新活跃起来,这大大增加了这一地区再次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 位于坎特伯雷地区的克赖斯特彻奇市在今年2月22日发生里氏6.3级地震,造成180多人死亡。 http://news.qq.com/a/20110603/001342.htm 9级地震空区:太平洋上的汤加群岛地区需要格外小心 2011-3-16 12:23 9级地震空区:太平洋上的汤加群岛地区需要格外小心 杨学祥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5日刊登文章说,最近发生在日本的大地震说明原有的一些地震理论并不完全正确:较年轻的海洋地壳才会多发通常规模巨大的俯冲型地震,警示了世界上其他类似地区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文章引用美国西北大学地质专家埃米尔·奥卡尔的话说,此前印尼2004年的大地震已说明相关理论有一定问题,本次日本大地震再次显示该理论的不完善。既然日本这一地区可出现如此大的地震,那么世界上其他一些具有类似地质结构的地区也应警惕出现大地震的风险,如太平洋上的汤加群岛地区(在澳大利亚东部——笔者加的注释)和加勒比海东北部地区需要格外小心。 我在2011年3月14日指出,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的9级特大地震,填补了亚洲东部环太平洋地震带9级地震的空白,除亚洲东南部和澳大利亚东部环太平洋地震带外,近百年的9级以上特大地震在环太平洋地域上已完成一个循环。亚洲东南部和澳大利亚东部太平洋地震带是9级特大地震的空区,存在发生9级以上特大地震的风险。 环太平洋特大地震表明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太平洋地壳的沉降活动强烈。 http://news.sohu.com/20110316/n279847954.shtml 下一次9级特大地震在哪里的一个回答:寻找地震空区 已有 1028 次阅读 2011-3-14 05:34 1952年、1957年、1960年、1964年4场9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分别在俄罗斯勘察加、美国阿拉斯加、智利、美国阿拉斯加,集中在亚洲东北、美洲西部的环太平洋地震带,近似为沿环太平洋地震带顺时针旋转。日本是地震最频繁的国家,但在表1中,日本是9级特大地震的空区。根据地震空区理论,9级地震发生在日本是长期能量积聚的结果,日本等待东海大地震超过了一个半世纪,今后至少会有同样长的相对平安的岁月。离1923年关东大地震已经88年过去了,离上次1854年东海大地震也已经150多年过去了。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人说得好:日本人终于放心了。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的9级特大地震,填补了亚洲东部环太平洋地震带9级地震的空白,除亚洲东南部和澳大利亚东部环太平洋地震带外,近百年的9级以上特大地震在环太平洋地域上已完成一个循环。亚洲东南部和澳大利亚东部太平洋地震带是9级特大地震的空区,存在发生9级以上特大地震的风险。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212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301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036 次阅读|2 个评论
日本地震:海平面上升导致洋壳下降得到证实
热度 2 杨学祥 2011-3-20 04:28
日本地震:海平面上升导致洋壳下降得到证实 杨学祥 世界气象组织专家普埃姆佩尔当天在日内瓦举行的记者会上说,该组织设在中国北京和俄罗斯奥布宁斯克等地的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以及日本气象厅收集到的数据显示,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的特大地震导致该地区濒临太平洋的区域及关东地区北部下沉,使这些地区容易受春季潮水灾害影响,建议日本政府提高警惕, 我在2008年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 冰盖融化导致卸载的青藏高原上升,海平面上升导致加载的海洋地壳下降,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提供了证据。地震后自转速度增加是另一个证据。 附件: 地震导致地面下沉部分地区发生洪涝风险增大 来源:沈阳日报 2011年03月20日01:55   新华社日内瓦3月18日电(记者王昭、刘洋)世界气象组织18日在日内瓦说,上周发生里氏9级地震后,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增大。   世界气象组织专家普埃姆佩尔当天在日内瓦举行的记者会上说,该组织设在中国北京和俄罗斯奥布宁斯克等地的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以及日本气象厅收集到的数据显示,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的特大地震导致该地区濒临太平洋的区域及关东地区北部下沉,使这些地区容易受春季潮水灾害影响,建议日本政府提高警惕,采取应对措施防止洪涝灾害发生。   普埃姆佩尔说,目前一股高气压正在日本大部地区上空形成,风向更加多变。不过这股高气压的来临将使地震受灾区域气温有所上升,有利于震后救援工作开展。   普埃姆佩尔还说,世界气象组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17日晚连夜会商作出结论,目前除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半径30公里禁止通行外,其他地区的航班不受影响,国际航班可正常进出日本。   此外,世卫组织也指出,只有在30公里区域内参与处理事故的人员离开这一区域时需要特殊处理,清除放射物残留,从日本出境的一般人员不会带来健康隐患。   作者:王昭 刘洋 (责任编辑:Newshoo) http://news.sohu.com/20110320/n279903250.shtml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 。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37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28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启示录:谁将“沉没”?
杨学祥 2011-3-19 12:34
启示录:谁将“沉没”? http://www.sina.com.cn 2011 年 03 月 18 日 23:18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陈相乐 北京报道    10 米 高巨浪,呼啸而至。黑色的海水瞬间吞噬成千上万来不及躲避的生命,大片农田瞬间化为乌有,沿海城镇成为一片废墟。    8217 微西弗 / 时,辐射肆虐。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 30 公里 范围内的居民惊慌逃离,核电站爆炸所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时刻在威胁着周边生物的安全。    当地时间 3 月 11 日 14 时 46 分 ,北纬 38.1 度,东经 142.6 度,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 (11.89,0.10,0.85%) 海域发生里氏 9.0 级强烈地震,顷刻间晃动不止,建筑物倾倒,道路惊现裂缝。日本遭遇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强烈地震。不仅仅是地震,更让全球为之紧张的还有地震所带来的海啸与核电厂爆炸。一时间,好莱坞大片《 2012 》中的灾难场景恍若在现实上演。    2012 真的要来了吗?全球变化研究专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杨学祥教授详细解读了我们的地球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变化……   预测:   下一个强震区是哪里?    《华夏时报》:根据现在掌握的信息,在你看来未来哪些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会大一点?    杨学祥:通过综合研究,在 2007 年我曾列出 8 个地区,大致为北美西海岸、日本列岛、海湾地区、土耳其、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和南美西海岸一带,这其中约有一半可能会发生强震。这些地区也是国内外科学家研究、观测和预测的重点。    现在,日本列岛、印度尼西亚、中国西部和南美西海岸一带都先后发生了 8 级以上地震,余下的北美西海岸、海湾地区、土耳其、菲律宾、中国台湾和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发生强震的概率增大。    《华夏时报》:预测出上述地区可能会发生强震的根据是什么?    杨学祥:首先,根据地震空区理论, 3 月 11 日 发生的这次特大地震,填补了亚洲东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没有 9.0 级地震的空白。这样的话,近百年来,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除亚洲东南部和澳大利亚东部, 9.0 级以上特大地震在环太平洋地域上已完成一个循环。所以说,亚洲东南部和澳大利亚东部太平洋地震带是 9.0 级特大地震的空区,存在发生 9.0 级以上特大地震的风险。    其次,我在 2008 年汶川 8 级地震发生后指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或许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俄罗斯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发生 9.0 级地震,按循序,下一次强震可能就是印尼、俄罗斯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另外, 9.0 级特大地震没有发生在大陆内部的先例,但中国内陆却可能存在发生 8.5 级大地震的风险。    《华夏时报》:中国内陆可能存在发生 8.5 级地震?为什么会这么讲?    杨学祥:先举个例子来说, 1947-1976 年,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 30 年里,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 50 次,平均每年 1.73 次。 1977-1999 年,进入了暖位相时期, 7 级以上地震我国发生 12 次,平均每年 0.55 次。也就是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是暖位相时期的 3 倍以上。    2000 年开始,大概到 2035 年,世界再次进入到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不仅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同样也是中国 7 级以上地震频发时期。比如, 2001 年昆仑山口 8 级地震和 2008 年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就是两个明确的强震频发的信号。一般的冷位相时期(编者注:约 30 年),值得关注的一个历史统计特征是,这大约 30 年的时间里,除中国台湾外,前 10 年强震多发生在我国中西部,进入中间 10 年后,特别是最后 10 年,东部地区也会有强震发生。如 1975 年辽宁海城地震和 1976 年河北唐山地震就发生上一次冷位相时期( 1947-1976 年)的后 10 年。所以,现在,应适当加强对中国内陆东部地区的地震监测。    《华夏时报》:这样来说的话,我们是可以提前预测地震的?    杨学祥:能否预测地震,科学界分为两派:主流派认为地震不能预测,非主流派认为可以预测。问题是,对未来的预测不能做到 100% 的正确,而地震预测关系重大,没有 100% 的准确率,没人敢承担责任。地震预报有成功的先例,也有误报和漏报的教训。实际上,包括唐山地震和此次日本地震,中长期的预测都是准确的,问题在临震预报还不够准确和及时。我相信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可以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率。   释疑: 9.0 级,   “等待” 150 年的释放    《华夏时报》: 9.0 级地震,对日本以及全球来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杨学祥:日本历史上曾记载数次大地震,例如, 1854 年发生的约为里氏 8.4 级“安政东海大地震”, 1923 年 9 月 1 日 发生的 7 . 9 级关东大地震。在此之前,日本未有发生 9.0 级地震的记录。    对于全球而言,近百年来最大的地震为智利大地震 ( 1960 年 5 月 22 日 ) 里氏 9.5 级,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 ( 1964 年 3 月 28 日 ) 里氏 9.2 级排在第二位,印尼大地震 ( 2004 年 12 月 26 日 ) 里氏 9.1 级大地震排在第三位,俄罗斯堪察加大地震 ( 1952 年 11 月 4 日 ) 和此次日本大地震都为里氏 9.0 级,并列第 4 位。    《华夏时报》:此次日本发生大地震的原因有哪些?    杨学祥:日本“等待”这次大地震超过了一个半世纪,离上次 1854 年东海大地震也已经过去了 150 多年。日本列岛是一个地震和火山活动非常频繁的地区,其东部的太平洋沿岸正好处于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附近。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每年以大约 7 - 9cm 的速度向亚欧板块方向运动,运动过程中聚集的能量会以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形式进行释放。此次特大地震就是日本东北附近的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的结果。太平洋板块向西强烈推挤欧亚板块,形成日本海沟及其向西倾斜的俯冲带,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应力积累,俯冲带内的岩石在超过其抵抗强度的应力下瞬时间彻底崩溃,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所以地震也就这样发生了。    还有一点, 1952 年、 1960 年、 1964 年 3 场 9.0 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7 年,分别在俄罗斯堪察加、智利、美国阿拉斯加,这些地区都集中在亚洲东北、美洲西部的环太平洋地震带。而同样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日本,虽然它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却是 9.0 级特大地震的空区。根据地震空区理论, 9.0 级地震发生在日本算是长期能量积聚的结果。   预防:   地震来了!怎么办?    《华夏时报》:抛却海啸和核泄漏等地震带来的次生危害,单纯的地震并未给日本带来巨大损失,在防震方面,日本的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杨学祥:应对高频率的地震,日本有硬件和软件措施。    硬件方面,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日本普通民宅采用了箱体设计——地震发生时,房屋整体翻滚,不至于损毁。对于高层建筑,日本都采用一种“地基地震绝缘”技术,在建筑的底部安装弹性橡胶垫,或者摩擦滑动承重座缓冲装置来抵抗地震。2007年,日本政府通过一项法规,执行更严格的建筑物抗震标准,规定摩天楼、工厂、发电站、桥梁和火车站必须达到更高抗震级别。    软件方面,在日本,从幼儿园开始,遍及各个年龄段、群体、形式的日常防灾教育,使得民众具备了较强的防灾抗灾能力。因此地震来时,能较好应对。此外,为应对地震,日本政府很早就成立了东海地震对策专门调查会,从可能遭受地震灾害的各地方的现状着手调查,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地震灾害发生后的各种对策,并于 2003 年出台了《东海地震对策大纲》。还有,日本地方政府也都制定了相应的紧急对策,每一条对策都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机构,有明确的分工规定。    《华夏时报》:地震发生后,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预防危害?    杨学祥:地震发生后,要首先切断电源、火源或关闭燃气开关,一层的居民可迅速撤离住所,在远离建筑的空旷地带避险。高层来不及撤离的居民要带上饮用水、食物和急救包,躲在相对比较安全的地方。由于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床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室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附近没有支撑物的床上、炕上;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318/23189558307.shtml http://www.chinatimes.cc/wenhua/shenghuofs/2011-03-18/22152.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26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沿海特大地震为什么使地球自转速度加快?
热度 2 杨学祥 2011-3-14 08:42
沿海特大地震为什么使地球自转速度加快? 杨学祥 自小冰期结束以来,全球变暖是主要趋势,尽管其中存在 60 年周期的气候波动。前 30 年的全球迅速变暖,导致海平面急剧上升,破坏了海洋地壳的地壳均衡,导致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卸载的融化冰川导致大陆上升;加载的大洋海水导致海洋地壳下降。两级冰盖融化导致海水流向赤道,增大了地球的扁率和转动惯量,使地球自转减慢;海水增加引发的海洋地壳均衡运动形成地震火山活动,尽管也能使沿海陆地上升,但是大面积的海洋地壳下降缩小了地球扁率,减少了地球的转动惯量,使地球自转加速。 美联社 (AP) 2011 年 3 月 11 日 引述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 (NASA) 地球物理学家葛罗斯 (Richard Gross) 的计算,因为日本发生规模 8.8 级强震,导致地球自转快了 1.6 微秒。 1 微秒是百万分之一秒。这次地震造成地球自转加速的程度,比去年智利地震所造成的影响还大一点,但是 2004 年苏门答腊强震,使得当天地球自转快了 6.8 微秒。 特大地震后地球自转加速,表明地球转动惯量减少,扁率变小,地球处于收缩状态。 日本大地震导致地球 11 日自转加速 1.6 微秒 http://www.sina.com.cn 2011 年 03 月 13 日 15:32 金羊网-新快报   美联社 (AP)11 日引述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 (NASA) 地球物理学家葛罗斯 (Richard Gross) 的计算,因为日本发生规模 8.8 级强震,导致地球自转 快了 1.6 微秒。 1 微秒是百万分之一秒。这次地震造成地球自转加速的程度,比去年智利地震所造成的影响还大一点,但是 2004 年苏门答腊强震,使得当天地球自转快了 6.8 微秒。  http://tech.sina.com.cn/d/2011-03-13/15325279431.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变暖导致火山频发:印尼火山灰柱冲上6000米高空
杨学祥 2010-11-7 03:57
强震和火山频发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图 1 海平面变化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由图1中可以看到,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AB弧下降到AB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见图b) : 其一、大洋地壳AB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AB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对应的圆心角增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AB弧上升到AB弧时(见图a),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8.5级以上强震和火山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PDO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参考文献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据新华社电 印度尼西亚默拉皮火山4日再度喷发,至少69人死亡,60多人受伤。火山10月26日喷发以来,至今共致死逾百人。   火山灰柱冲上6000米高空,炙热岩浆和碎石沿山体倾斜而下,淤塞河道。超过7.5万名附近居民转移至紧急避难所。政府决定进一步扩大火山危险区范围,疏散更多居民。 印尼火山灰柱冲上6000米高空 岩浆碎石淤塞河道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6日03:13 大洋网-广州日报   默拉皮火山4日猛烈喷发,火山灰云团飘至250公里以外市镇。由于能见度过低,机动车驾驶员白天不得不打开车灯照明。   仍需绕道飞行   当地医院发言人赫鲁努格罗霍说,至少35具尸体运进医院,65人受伤,多数伤势严重。电视画面显示,十多名伤者被抬上担架送往医院救治。   附近居民古纳万撤离至15公里以外的蒙蒂兰地区。他向印尼安塔拉通讯社记者描述4日喷发场景:火山喷发时伴随雷鸣般轰鸣;火山灰所及之处,屋顶、树木、晾衣绳无不裹上厚厚一层白色粉末。   数以千计居民离开紧急避难所,搭乘卡车前往相距火山更远的城市大型体育场馆暂住。   印尼交通部4日重申,出于安全考虑,途经火山附近空域的航班继续执行绕道飞行规定。火山附近多处机场先前数度关闭。   专家:火山活动一切正常   据新华社电 印度尼西亚默拉皮火山喷发正呈加剧之势,而今年4月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喷发带来的影响仍让人记忆犹新。2010年或许会给一些人留下火山之年的印象。但专家表示,事实并非如此。   大略数一下今年发生喷发的重要火山,除默拉皮火山和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以外,还有俄罗斯堪察加半岛的两座火山、印尼的锡纳朋火山、哥伦比亚的加勒拉斯火山等。现在又有消息说,冰岛的另一座火山可能要喷发。   专家指出,火山喷发看上去变得频繁,这是因为现代社会资讯日益发达,人们对火山喷发的信息也较过去更为敏感和关注。   美国丹尼森大学地球科学副教授埃里克克莱梅蒂说,从一个较短的时间跨度上看,比如10年或100年,火山喷发属于随机事件,也许有时会出现一连串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但这仍然属于正常范围。美国史密森学会全球火山计划对火山喷发的有关文档和信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也是地壳之下,一切正常。   事实上,自有记录以来,全球火山活动一直处于稳定状态。据统计,除海底火山喷发以外,全球平均每年要发生约70次火山喷发。   全球火山活动主要取决于地壳运动,但最近有人提出,气候变暖可能间接加剧火山活动。克莱梅蒂指出,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确切答案,但毫无疑问,火山喷发有可能导致气候变化。 http://news.sina.com.cn/w/2010-11-06/031321423239.s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6-9 10:44:18 正确认识海平面上升的后果:真正的威胁是地震火山活动 杨学祥 2007年3月18日新快报讯 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前天在由广州市科协和英领馆联合举办的论坛上,来自英国的资深环保记者保罗布朗语出惊人。他更指出,在2050年后,如果广州的气温再上升3摄氏度,没有空调难以生活。保罗布朗曾是英国《卫报》的资深记者,此次他来到中国时,就带来了国际权威机构的最新研究结论:如果人们仍不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控制的话,到2050年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再上升2摄氏度,而至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5摄氏度 。 布朗为中国描绘出一幅可怕的远景:中国经济上最发达的两个地区都将首先受到全球变暖的威胁,这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能是致命一击。气候恐怖主义者的恐怖袭击手法远远高于一般的恐怖主义,以预言50年内的世界末日来胁迫世界进入其布下的经济陷阱!经济基础影响人们的政治观点,布莱尔不是为了世界利益而是为了英国的经济利益而成为控制全球变暖的领头羊 。 与全球变暖论的预测相反,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并未使太平洋岛屿消失,也未使格陵兰岛沉没,情况恰恰正好相反。 据德国媒体2010年6月3日报道,科学家曾表示,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正在不断升高,许多小岛有被海水淹没的危险。但从太平洋上空航拍的一些照片来看,这种担心似乎有些多余。由于珊瑚的存在,虽然海水正不断上涨,但小岛们的面积却增加了。   由于海平面上升,气候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警告称,海岛和沿海地区将被海水淹没。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还有代表称那些岛国有亡国之忧。之前,马尔代夫政府也称本国可能会因气候变化沉入海面以下。 然而近日,学者在美国的科技期刊杂志《全球及星球变化》(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上发表文章称,尽管海平面在上升,但在过去60年中,很多太平洋小岛的面积却增加了。奥克兰大学的保罗肯奇和斐济的地球研究学者亚瑟韦伯通过对上世纪50年代太平洋的27个小岛的航拍照片和卫星图片与现在的资料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只有4个小岛的面积变小了,剩下的23个面积没变甚至变大了。曾被认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岛国图瓦卢,全国没有任何地方海拔高度超过5米,在过往这些年中,领土也由曾经的7个珊瑚岛增加到现在的9个,尽管在这段岁月里,海平面上升了0.12米 。 新华网洛杉矶2010年5月18日电(记者 高原)18日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冰盖加速融化,从而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海拔高度上升。 美国迈阿密大学罗森斯蒂尔海洋和大气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将特制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安放在格陵兰岛海岸,以观察冰盖大小变化与海平面升降之间的关联。研究人员对1995年至今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过去,尽管格陵兰岛冰盖会随着季节变化时大时小,但总体会达到一种平衡。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格陵兰岛冰盖融化后难以复原,而冰盖加速融化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受到的压力下降,陆地海拔高度逐渐上升。越是在温暖的海岸,这种现象越明显。 研究人员指出,格陵兰岛某些海岸区域的陆地上升速度已经达到每年2.5厘米)左右,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其上升速度在2025年有可能达到每年5厘米。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1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网络版上 。 我在2006年指出,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同样,卸载的冰盖消失的大陆地壳会均衡上升,2000米厚冰盖融化了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已经上升了500米,还将上升200米。格陵兰岛在重复同样的均衡过程。 在远古时代,大气的巨幅升温就曾和地质变化联系在一起。虽然目前说未来几十年的气候变化能够导致类似的地质变化还没有什么根据,但是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必须严肃对待这种威胁了。有些专家已经把目前的全球变暖与山区的大规模落石和山崩联系到了一起 。 专家指出,全球变暖的确能够影响包括地震在内的地质灾难,因为它能移动地球表面的大量物质。融化的冰川和上升的海平面改变了大规模水体的分布,这种改变将通过地面释放压力。压力的变化使地裂和地震变得更有可能。德国的研究显示,地壳有时非常脆弱,一场滂沱大雨就可以引起地球表面压力的变化,从而导致地震发生 。 专家指出:这是个新兴的科研领域,可能会带来很有意思的研究成果。原来,普遍认为气候变化和此类事件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现在的观点是气候变化可能会引起更多的地质运动。长远来看,如果气候的确出现了巨大变化,我们应该可以看到变化带来的影响 。 中国学者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气候变冷与深海地震之间的关系,并相继提出全球变暖与地震火山活动频发的关系。 全球20世纪初的低温期、30-40年代的增暖、50-60年代的低温和80年代后的迅速增暖,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一一对应。2002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 。伴随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的增强,近20年内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建立全球防冷机制迫在眉睫 。 我们发现,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18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2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开始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预测显示,2000~2035年应该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 莫斯科大学地质教研室火山学科研究员安纳托里指出,冰岛火山进入喷发活跃期,冰岛火山喷发大约有50-80年左右的周期,1998年火山学专家在雷克雅未克大学,对冰岛火山800年的历史记录和资料的熔岩层样本进行研讨,专家达成共识,冰岛火山所通过的高,低活动周期与地震有直接关联,冰岛附近的地质构造为大西洋裂谷断层,在地质运动的张裂过程中,向地壳水准延伸,导致蛀牙地质结构出现,断裂层即可引发地震为界。安纳托里认为,目前大西洋地质分裂才刚刚开始。安纳托里指出,冰岛火山灰将对人类造成重大威胁,由于火山灰位于35000至40000英尺的大气平流层,这个高度的大气中没有风雨干扰,水蒸气少,火山灰在60年内难以在平流层消失。安纳托里预测,冰岛火山将在2030年和2040年之间进入喷发的高潮期 。 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周期为50-70年,冰岛火山喷发大约有50-80年左右的周期,两者的对应关系表明冷气候与地震火山强烈活动密切相关 。 由于地壳均衡作用,海平面上升的幅度因为洋壳下降至少被减少三分之一,洋壳下降使地下流体被挤入大陆地壳之下,导致陆缘及岛屿上升,海平面相对上升幅度会进一步被减少。与此同时,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活动加剧,这是近期地震火山活动异常活跃的原因。 海平面上升幅度被高估了!!! 地震火山活动频繁程度被低估了!!! 近十年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刘正旭,李莹,刘萍。英国环保记者:全球气温再升2℃上海将被淹没。2007年03月18日 13:54 金羊网-新快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7-03-18/13541421472.shtml 2. 杨学祥。气候恐怖主义能维持多久?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7-3-20 8:19:37。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012 3. 研究发现海平面上升 太平洋诸岛反而变大(组图)。2010年06月07日08:33 国际在线。 http://news.sina.com.cn/w/p/2010-06-07/083320425696.shtml 4. 高原。研究显示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陆地部分上升。2010年05月19日 17:31:46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5/19/c_13303964.htm 5. 杨学祥. 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年9期:20-22 6.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 7. 张红。关注冰岛火山爆发。《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年04月21日 第 02 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0-04/21/content_496483.htm?div=-1 8. 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3): 287 9.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10. 卢宇光。专家指欧洲上空火山灰60年难消除。2010年04月18日 23:32凤凰卫视。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bingdaohuoshanbaofa/zuixin/201004/0418_9990_1607148.shtml 11. 杨学祥。火山猛喷无关地震是误传。刊发时间:2010-04-19 08:41:55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4/19/content_1097037.htm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3696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367 次阅读|1 个评论
格陵兰岛冰盖快速融化可能导致地震火山活动加剧
杨学祥 2010-9-25 07:08
格陵兰岛冰盖快速融化可能导致地震火山活动加剧 杨学祥 据丹麦媒体 2010 年 9 月 23 日 报道,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丹麦格陵兰岛上的永久性冰盖正在以百余年以来最快的速度融化,尤其是在夏季。 丹麦格陵兰岛上的永久性冰盖快速融化不仅导致海平面上升,而且导致地震火山等构造活动增强,地球内部热能的释放加快冰盖融化的速度,加剧海平面上升的危险性。 新华社洛杉矶 2010 年 5 月 18 日 电 ( 记者高原 )18 日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冰盖加速融化,从而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海拔高度上升。研究人员指出,格陵兰岛某些海岸区域的陆地上升速度已经达到每年 2.5 厘米 左右,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其上升速度在 2025 年有可能达到每年 5 厘米 。 一项新研究发现,大面积的火山活动可能正在使部分格陵兰岛大冰原(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的底部融化。利用来自飞机上的能探测冰层厚度的雷达所得到的数据, Mark Fahnestock 和同事们找到了这块冰原底部有一处正在融化的区域。冰原的厚度取决于顶部的积雪量,以及上面重量增加时下面各层变薄的速率。作者们发现,这块冰原某些区域的冰层变薄的速率并不像通常的那样快。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来自下面的一个热源正在融化冰原的底部,减弱了那些导致冰层变薄的压力。磁场的异常与融化地区附近地面的地形,也显示出这里可能存在火山活动。火山活动的面积可能与北美洲的黄石火山喷口( the Yellowstone caldera )差不多。 科学家逐渐担忧整个冰层完全融化所将带来的可怕破坏。冰冻地峡的北极与北大西洋保护运动的挪威冰原专家卡 利奥 先生解释说:首先海平面上升,可能是七到 十公尺 。冰掉到海里后,水的重量就加入海洋而提高海平面。但最危险的事还不是海平面上升。卡 利奥 先生表示:格陵兰的大冰原被推入海中后,海洋的温度大幅降低,影响全球的气候,威胁粮食供应等重要资源。他说:第二个问题是气候变冷,这可能比海平面上升远为严重,因为它威胁了全球粮食的安全。可能会有数年没有农业收成并中断家庭电力。因为电厂常常是位于海边。它可能明天就发生,然后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的社会与生活可能被严重破坏。 格陵兰岛冰融的另一个潜在的灾难出自地底地质的移动。因为冰融除去冰河覆盖在地面上的压力,科学家已经观察到格陵兰岛海岸每年升高 2.5 公分 ,他们说幅度在继续增加并害怕它会增加火山爆发的机会。卡 利奥 先生说:当地下水流入很深的地底时,水在岩浆中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当地表的压力减少,这些分解的气体开始浮出,使得岩浆接近地面,岩浆压力一升高,火山就爆发了。因为当火山爆发时,岩浆使得更多冰融化,这样的循环导致格陵兰冰原完全消失。卡 利奥 先生十分担忧的说当冰融变得更严重时,火山爆发就更常发生,就会出现失控的危险,超越临界点后,就变得无法控制。 据美联社 2006 年 3 月 24 日 报道,根据 24 日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的新研究,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正在融化的冰下面的地球已经开始震动,气温上升将会让极地冰川越来越小,全球海平面不断上升。在同一期《科学》杂志中,其他一些科学家们也报告说,即使是现在,格陵兰岛上的巨大冰川开始融化,形成的冰水开始涌向海洋,从而引发格陵兰岛发生地震。美国哈佛大学以约兰埃克斯托姆为首的研究组报告,冰川地震增多了,只是因为,巨大的冰川中有些象曼哈顿岛那么大,融化冰川形成的水流影响导致它突然移动,这种突然的移动容易引起地震发生。 位于冰岛南部的艾雅法拉火山于 2010 年 3 月至 4 月接连两次爆发,岩浆融化冰盖引发的洪水以及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人体健康均受到长期影响。当地时间 2010 年 4 月 14 日凌晨 1 时 ( 北京时间 9 时 ) ,火山开始喷发,喷发地点位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以东 125 公里 ,岩浆融化冰盖引发洪水,附近约 800 名居民紧急撤离。 冰岛火山于 16 号继续喷发,同时爆发冰泥流,带来巨大洪水,火山灰在天空中大量飘散,专家担心,如果火山再继续这样爆下去,有毒物质进入平流层,恐怕会影响到整个地球,让地球出现异常低温,最坏的情况,会让地球长达一两年,阳光都被阻挡。天空中聚积的大量火山灰,盘据在白云之上,冰岛艾维法拉火山所喷发出的火山灰,凝结在冷空气中,看似动也不动。 冰岛火山活动活跃有两大原因。一是由于冰岛是地理上的过热点,这里地幔内岩浆据地表距离比地球绝大多数地方都近。另一原因则是,冰岛位于大西洋中脊 (Mid-Atlantic Ridge) 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上,这俩大板块相挤压。这两大原因造成冰岛地壳脆弱,利于火山喷发。 格陵兰岛冰融和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地壳均衡运动是冰岛火山喷发的原因之一,也是北半球地震火山活动加剧的重要原因。反过来,地壳均衡运动释放了地球内部热能,加剧了格陵兰岛冰融和海平面上升。 有评论认为,全球变暖怀疑论者经常发出的质疑是气候变化背后的科学因素目前尚不明晰,事实上他们的质疑也有道理。尽管人类活动正加速地球变暖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种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些问题尚难回答,原因就是全球变暖的真正原因远远比现有任何计算机模型所能反映的要复杂,从而使科学家做出的预测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但是,科学家从未想到的一些自然进程最终可能会对全球变暖造成最为严重的冲击,这恐怕更令人不安。 也就是说,自然进程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比科学家此前预测的更严重。 附件: 格陵兰岛冰盖正以百年最快速度融化 http://www.sina.com.cn 2010 年 09 月 25 日 03:31 大河网 - 大河报   据新华社电 据丹麦媒体 23 日报道,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丹麦格陵兰岛上的永久性冰盖正在以百余年以来最快的速度融化,尤其是在夏季。   《贝林时报》报道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气候学家默尼尔德说,今年夏天格陵兰岛融化的冰盖体积高达 540 立方公里,比正常年份高出 25% 到 50% 。   他说,在最近 10 年到 12 年,格陵兰岛夏季气温逐年上升。计算显示,目前夏季融化的冰盖体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迅速融化的冰层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也会给地势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带来危险。   默尼尔德指出, 1972 年夏天格陵兰岛只有 17% 的冰盖融化,而今年夏天这个比例高达 52% 。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极地研究中心的气候学家经调查也得出结论认为,今年格陵兰岛冰盖的融化速度是 1873 年以来最快的。 http://news.sina.com.cn/w/2010-09-25/033121163675.shtml 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陆地部分上升 http://www.sina.com.cn 2010 年 05 月 20 日 14:56 科技日报   新华社洛杉矶 5 月 18 日 电 ( 记者高原 )18 日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冰盖加速融化,从而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海拔高度上升。   美国迈阿密大学罗森斯蒂尔海洋和大气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将特制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 安放在格陵兰岛海岸,以观察冰盖大小变化与海平面升降之间的关联。   研究人员对 1995 年至今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过去,尽管格陵兰岛冰盖会随着季节变化时大时小,但总体会达到一种平衡。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格陵兰岛冰盖融化后难以复原,而冰盖加速融化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受到的压力下降,陆地海拔高度逐渐上升。越是在温暖的海岸,这种现象越明显。   研究人员指出,格陵兰岛某些海岸区域的陆地上升速度已经达到每年 2.5 厘米 左右,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其上升速度在 2025 年有可能达到每年 5 厘米 。   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 18 日出版的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网络版上。 http://tech.sina.com.cn/d/2010-05-20/14564212203.shtml 格陵兰岛冰下的火山活动? 2008-03-07 09:27:49 作者:整理 来源:化石网 一项新研究发现,大面积的火山活动可能正在使部分格陵兰岛大冰原(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的底部融化。利用来自飞机上的能探测冰层厚度的雷达所得到的数据, Mark Fahnestock 和同事们找到了这块冰原底部有一处正在融化的区域。冰原的厚度取决于顶部的积雪量,以及上面重量增加时下面各层变薄的速率。作者们发现,这块冰原某些区域的冰层变薄的速率并不像通常的那样快。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来自下面的一个热源正在融化冰原的底部,减弱了那些导致冰层变薄的压力。磁场的异常与融化地区附近地面的地形,也显示出这里可能存在火山活动。火山活动的面积可能与北美洲的黄石火山喷口( the Yellowstone caldera )差不多。 http://www.uua.cn/Discovery/show-7442-1.html 警讯:格陵兰岛冰融! 2010 年 06 月 17 日 作者: 来源:互联网 【字体:减小 增大】【推荐给好友】 图片说明:历经数百万年形成的冰盖,目前正大量融化。冰雪融水蚀刻出 45 米 深的峡谷。 图片来源:《华夏地理》杂志社摄影:詹姆斯 巴洛格 JAMES BALOG 英国威尔斯亚伯大学的科学家不断监控格陵兰岛上快速融化变薄的冰帽,格陵兰岛拥有世界仅次于南极的第二大冰原。哈伯博士的团队开始对冰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探险。他们发现夏天的冰融比正常早 6 个月。英国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巴沙洛缪博士发现夏天冰融向海洋流动的速度比冬天快 2.2 倍,也比往年的倍数大许多。 科学家逐渐担忧整个冰层完全融化所将带来的可怕破坏。冰冻地峡的北极与北大西洋保护运动的挪威冰原专家卡利奥先生解释说:首先海平面上升,可能是七到十公尺。冰掉到海里后,水的重量就加入海洋而提高海平面。但最危险的事还不是海平面上升。卡利奥先生表示:格陵兰的大冰原被推入海中后,海洋的温度大幅降低,影响全球的气候,威胁粮食供应等重要资源。他说:第二个问题是气候变冷,这可能比海平面上升远为严重,因为它威胁了全球粮食的安全。可能会有数年没有农业收成并中断家庭电力。因为电厂常常是位于海边。它可能明天就发生,然后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的社会与生活可能被严重破坏。 格陵兰岛冰融的另一个潜在的灾难出自地底地质的移动。因为冰融除去冰河覆盖在地面上的压力,科学家已经观察到格陵兰岛海岸每年升高 2.5 公分,他们说幅度在继续增加并害怕它会增加火山爆发的机会。卡利奥先生说:当地下水流入很深的地底时,水在岩浆中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当地表的压力减少,这些分解的气体开始浮出,使得岩浆接近地面,岩浆压力 一升 高,火山就爆发了。因为当火山爆发时,岩浆使得更多冰融化,这样的循环导致格陵兰冰原完全消失。卡利奥先生十分担忧的说当冰融变得更严重时,火山爆发就更常发生,就会出现失控的危险,超越临界点后,就变得无法控制。 暖化也使格陵兰岛每天流失八千五百万吨冰山,速度每年快 7% 。若南极洲和格陵兰岛的冰都融化,海平面将上升七 十米 ,地球上大部分的生命将面临致命的浩劫,所以我们须尽快行动 - 持纯素!美国航太总署宣布甲烷对暖化的影响比预估还高许多,以 20 年计算,甲烷的暖化效应是二氧化碳的一百倍。甲烷主要来自哪里?来自畜牧业,甲烷在时间上具优势,因为甲烷在大气中大约只停留十二年,而二氧化碳却可停留数千年。所以只要移除牲畜产生的甲烷,地球很快就能降温! 卡利奥先生哈伯博士、巴沙洛缪博士与其他科学家们勤劳监控得出结论,并警告世人格陵兰岛的冰融朝向临界点接近这一令人忧心的趋势!全球暖化的主要肇因是动物养殖业,防止冰融的主要对抗方法就是持纯素! 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稳定地球的行列,迅速采取这一更环保、使地球很快就能降温的好方法! 转自:中华素食网 原文地址: http://www.chinavegan.com/2010/welcome_to_china_vegan@20100617230316.htm 全球气温不断升高 将引发格陵兰岛冰川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06 年 03 月 25 日 11:48 新浪科技 格陵兰岛的冰川   据美联社 24 日报道,根据 24 日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的新研究,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正在融化的冰下面的地球已经开始震动,气温上升将会让极地冰川越来越小,全球海平面不断上升。   到本世纪末,北极的温度可能升高到过去 13 万年来从来没有过的温度, 13 万年前是一个重要的冰川融化期,那时的海平面比现在高出几英尺。在同一期《科学》杂志中,其他 一些科学家们也报告说,即使是现在,格陵兰岛上的巨大冰川开始融化,形成的冰水开始涌向海洋,从而引发格陵兰岛发生地震。   全球变暖怀疑论者经常发出的质疑是气候变化背后的科学因素目前尚不明晰,事实上他们的质疑也有道理。尽管人类活动正加速地球变暖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种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些问题尚难回答,原因就是全球变暖的真正原因远远比现有任何计算机模型所能反映的要复杂,从而使科学家做出的预测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但是,科学家从未想到的一些自然进程最终可能会对全球变暖造成最为严重的冲击,这恐怕更令人不安。   也就是说,自然进程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比科学家此前预测的更严重。据最近公布的一项令科学界大为震动的研究称,这其实就是发生在格陵兰岛的真实故事。流入格陵兰岛以南海洋的冰川是世界上流速最快的冰川之一,冰川融化的水量大大加快了全球海平面每年的上升速度。格陵兰岛融化到海洋的冰川流速在过去五年增加两倍,达到每年 8 英里 ,同时,冰山以及冰雪融化后形成的水,流入海洋的速度比任何人预想的都快。   领导此项研究的美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艾里克里格诺特说:在 1996 年,格陵兰岛融化到海洋的水量是约 100 立方公里。今年,格陵兰流失的水量将会是当时的两倍。再形象一点说,格陵兰岛 1996 年流入海洋的水量相当于美国洛杉矶全年用水总量的 900 倍,去年达到了 225 倍。里格诺特说:未来 10 年里,如果格陵兰融化到大西洋的冰川流失速度再翻一番,我并不会感到吃惊。里格诺特在美国科学促进会上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提交了这一报告。   任何计算机气候模式均没有预测出这一变化,这意味着目前所有有关海平面上升速度的预测数据都过低,必须进一步调高,比如,联合国最新一项报告就估计海平面在本世纪末只会升高半米 ( 约 1.5 英尺 ) 。格陵兰岛冰冠面积超过 65 万平方英里,某些地方甚至厚达 两英里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球科学与国际事务教授迈克尔奥本海默称:如果格陵兰冰冠全部融化,然后流入海洋,海平面将上升 20 英尺 左右。   根据科学家对全球变暖速度的普遍预测,这种情况将最终发生,只不过需要数千年时间。而这项最新研究则表明,这种灾难有可能在未来数百年内将会成为现实。奥本海默说:海平面每个世纪才升高几英尺,这似乎听起来并不高,但人类社会将无法应对这种局面。在诸如美国东海岸等地区,海平面每垂直上升 一英尺 ,海岸线将后退 一百英尺 。像孟加拉国这样地势偏低的国家,海平面骤然上升引发的灾难会让人们觉得 2004 年印度洋大 海啸根本就微不足道。科学们这次公开的主要发现有:   美国亚里桑那大学乔纳森 T 奥弗佩克负责的研究组报告,按照当前的全球变暖的比率来看,到 2100 年,地球的温度将比现在至少上升 4 度,北极至少和 13 万年前的北极一样温暖。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由贝特奥托贝利斯纳负责的研究组发表的第二篇论文显示,通过计算机模拟显示,全球变暖将使得长年冰冻的格陵兰冰川平均温度升高,而且,对北极冰盾融化的速度产生重要影响。她表示,北极冰盾的融化将会使得未来 100 年到 150 年间海平面上升 1 到 3 英尺 。   美国哈佛大学以约兰埃克斯托姆为首的研究组报告,冰川地震增多了,只是因为,巨大的冰川中有些象曼哈顿岛那么大,融化冰川形成的水流影响导致它突然移动,这种突然的移动容易引起地震发生。 ( 杨孝文 任秋凌) http://tech.sina.com.cn/d/2006-03-25/1148877686.s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6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北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是7级地震的空区
杨学祥 2010-8-14 09:31
西北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是 7 级地震的空区 杨学祥 2010 年 8 月 10-12 日潮汐组合激发地震作用明显的一个原因是拉尼娜的形成和发展。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转换时,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 40-60 厘米,地壳均衡导致太平洋地壳发生相反的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三次强震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 已发生的 7 级以上地震都集中在西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西北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是 7 级以上地震的空区。 北极冰盖融化的影响是否存在?北半球高温的影响是否存在? 2010 年 7 级以上地震表 序号 时间 地点 震级 1. 2010-08-14 马里亚纳群岛 7.0 级地震 2. 2010.08.12 厄瓜多尔 7.1 级地震 3. 2010.08.10 瓦努阿图 7.4 级地震 4. 2010.07.24 棉兰老岛附近海域 7.1 级地震 5. 2010.07.24 棉兰老岛附近海域 7.2 级地震 6. 2010.07.18 新不列颠地区 7.0 级地震 7. 2010.07.18 新不列颠地区 7.2 级地震 8. 2010.06.26 所罗门群岛 7.0 级地震 9. 2010.06.16 印度尼西亚 7.0 级地震 10. 2010.06.13 尼科巴群岛 7.6 级地震 11. 2010.05.28 瓦努阿图 7.0 级地震 12. 2010.05.09 苏门答腊 7.4 级地震 13. 2010.04.14 青海玉树 7.1 级地震 14. 2010.04.11 所罗门群岛 7.0 级地震 15. 2010.04.07 苏门答腊北部 7.8 级地震 16. 2010.04.05 墨西哥 7.1 级地震 17. 2010.03.11 智利 7.2 级地震 18. 2010.02.27 智利 8.8 级地震 19. 2010.02.27 琉球群岛 7.2 级地震 20. 2010.01.13 海地地区 7.3 级地震 21. 2010.01.04 所罗门群岛 7.2 级地震 http://www.ceic.ac.cn/huge_eqs.jsp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67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气候变暖引地震火山未定论 专家称未来灾害频发
杨学祥 2010-6-14 13:07
气候变暖引地震火山未定论 专家称未来灾害频发 2010-06-14 10:00 来源:科学画报 作者:王经 共 0 条评论 不少人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地下的岩浆升温,地球的温度升高,从而造成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科学家指出,冰盖融化和海水面上升还会引发一个较为严重的后果,即海洋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大量分解,造成大规模的甲烷释放。   4月17日冰岛南部火山喷发,火山口浓烟翻滚熔岩流淌,蜘蛛型闪电在火山口上空出现。 距火山爆发不远处的冰川上残留的冰坨。    科学画报6月14日报道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到目前为止,地震已造成2200多人死亡,上万人受伤。与此同时,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冰川附近的一座火山喷发,不仅使部分冰川融化引发洪水,冲毁了附近道路和桥梁,而且产生的大量火山烟尘严重地影响了欧洲的空中交通,多国机场被迫关闭。对于接连发生的地质灾难,有人说,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更多的强地震和火山爆发;也有人说,气候变化和地震、火山活动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那么,全球气候变暖真的会引发地震和火山爆发吗?    气候变化疑似祸首    早在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发生后的几天内,互联网上就充斥着各种关于气候变化导致这次海啸的讨论。不少人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地下的岩浆升温,地球的温度升高,从而造成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不过,科学家至今没有找到印度洋海啸的发生与海水面升高之间有直接联系的证据。    虽然气候变暖引发地震和火山爆发的理论有些牵强,但是其中包含的一些理论还是值得人们思考,即气候变化与极端的地质事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气候学家理查德?贝茨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学术研究课题,可能会取得有趣的结果。之前我们假定气候变化和这些事件无关,但不妨推测两者之间其实可能存在一些关系。从长期、大量的气候变化研究中,可能会看到一些效果。不过,贝茨表示,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当前的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与中国的地震和冰岛的火山爆发有关。    2009年9月,英国伦敦曾召开了一个关于气候对地质和地貌的影响的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气候变化会打破地球的微平衡和诱发地质灾害。他们指出,在远古时代,大气的巨幅升温就曾和地质变化有关。对于未来几十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会不会导致类似的地质变化,虽然目前下定论还为时过早,但是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必须严肃对待这个问题。如果全球气候变暖不能被遏制的话,人类面临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更加炎热的未来,而且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未来。    水与冰对地壳的影响    地质学家指出,气候和地壳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是通过地球上的水-冰转换进行的,水和冰给予地壳的压力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1立方米的水质量为1吨,而1立方米冰的质量为0.9吨。如果向地面倾倒1000米厚的冰盖,或者从海洋中移去等体积的水,都会造成地壳岩石所受到的压力和张力的变化。因此,水和冰在地壳上的改变会引起地震和火山爆发自然并不奇怪。    一般情况下,地面上的水和冰对地壳的作用并不明显。但是,如果出现一些极端的、突发性的气候变化,这种作用就会变得明显,比如在冰期的开始和结束,再比如我们面临的未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在这样的情况下,岩石所受到的压力和张力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其内部的力的平衡被打破,就很容易引起地震和火山爆发。    类似的事情在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在过去的65万年中,地球上大约出现过7次较大的冰期,当时南北两极的冰盖大大超过今天。由于大量的水被冻在海洋中和大陆上,水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大大改变,海水面大幅下降。其直接后果就是地壳所受到的压力和张力发生改变。当冰盖融化时,水在地球上再次被重新分配,而地壳所受到的压力和张力又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些频繁的变化中,地壳很容易产生新的断层并诱发更多的地震。    1970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约翰?查普尔研究了冰期的循环与火山爆发频率的关系。从最近一次冰期结束(距今1万年前)地球开始变暖算起,冰岛经历了4次剧烈的火山爆发,这被认为是冰盖融化导致地壳内的岩浆所受到的压力变化的结果。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人员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地区进行研究发现,过去80万年中这里也出现过类似的事情。此外,在美国喀斯喀特山脉和安第斯山脉中的中纬度冰川的进退也与火山活动的增强有着一定的联系。    地震活动与火山爆发有点相似。瑞典科学家指出,在过去的冰期中,地壳所受的压力和张力的平衡发生变化,触发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地震,类似的事情在苏格兰和北美也都曾发生。此后,加拿大科学家进一步指出,这种效应在今天依然存在。他们特别说明,北美大陆应力的回弹可能是1811-1812年之间美国新 马德 里大地震的主要原因。    气候变暖不容忽视    在今天,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开始显现出来。2004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地球物理学家珍妮?索伯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学家布鲁斯?莫尔纳指出,阿拉斯加州西南部的冰川快速消融使得该地区地壳所受到的压力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1979年当地的7.2级大地震。这种事情将来还会继续发生。他们警告说,在那些与阿拉斯加州相似的地区,评估地震威胁的时候,必须将地震和冰川融化之间的联系考虑进来。这对那些冰川和断层并存的地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比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以及新西兰的南阿尔卑斯山脉。    在格陵兰岛的大陆架上还存在一个特别的问题。冰盖的融化会导致海底所受的压力发生变化,有可能触发地震。而在这个地区的大陆边缘存在着数量巨大的沉积物,一旦发生地震,必然造成海底滑坡,进而引起巨大的海啸。一旦这种事情发生,其规模将与8000年前在挪威西海岸发生的由海底滑坡所造成的海啸不相上下。挪威西海岸发生的那次海底滑坡被认为是由一次海底地震引起的,造成了三次巨大的沉积物滑坡,继而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在苏格兰北部的设得兰群岛附近形成了20米高的海浪,在苏格兰东岸也形成了6米高的海浪。目前,这个地区很稳定,但格陵兰岛的这些沉积物却存在很大的风险,有可能重蹈覆辙。    1997年,伦敦大学学院的比尔?麦圭尔领导的研究小组分析了从沉积物的岩心中获取的数据后指出,过去8万年间地中海的海水面变化与火山爆发的强度有直接的关系。最强烈的火山爆发事件恰恰发生在过去15000年中海水面一直上升的时期,而且这并不是一次区域性的事件。新汉普郡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从格陵兰冰盖的冰芯中找到了同时期火山爆发的证据。    冰盖融化和海水面上升还意味着以前暴露的大陆边缘将被海水淹没。在最近一次冰期结束的时候,大部分主要的海盆边缘的断层异常活跃,并触发地震,还在洋底引起了巨大的滑坡。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在北大西洋盆地发现了27个这样的滑坡遗迹,其中很多被证实是由过去15000年间海水面上升触发导致的。    那么,这些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啸是否会再次发生呢?索伯和莫尔纳的研究暗示,它们其实已经发生了。最近,英国南极调查局的研究人员注意到,格陵兰冰盖的加速融化和南极洲西部冰盖的崩塌可能是当今海水面升高的开端。这意味着在未来几个世纪内海水面将升高数米。这几乎和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海水面上升的最快速度一致。也就是说,我们将来可能不仅仅面临着一个更加温暖的地球,还将面临着一个充斥着火山爆发和地震频发的地球。    对于火山而言,目前全世界依然活跃的600多座活火山中有57%分布在岛屿或者海岸线上,还有38%分布在海岸线附近250千米之内。这些活火山很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而压力则可能来自极地冰盖融化引起的海水面上升。同样,大陆边缘也会因此提高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并引起一些不稳定地区的海底滑坡和海啸,如美国的东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沿岸以及加勒比地区的北部。    科学家指出,冰盖融化和海水面上升还会引发一个较为严重的后果,即海洋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大量分解,造成大规模的甲烷释放。在海盆边缘的沉积物中储藏着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由海水温度上升或者海水面上升引起的地震都会使它们分解并以甲烷的形式释放出来。虽然海水面升高,海底所受到的压力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天然气水合物保持稳定,但是作为比二氧化碳更加厉害的大气保温气体,甲烷释放也会进一步促使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火山爆发和地震都与气候变化有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很可能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地质灾害因为气候的变化而产生。唯一令人欣慰的是,火山爆发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这可能使地表温度下降而减缓大气保温效应。    火山爆发竟是天气惹的祸    在白令海峡,有一座叫做巴甫洛夫的火山,它的爆发由天气控制。    巴甫洛夫火山的爆发几乎都发生在秋天和冬天。阿拉斯加火山观测站的史蒂夫?麦克纳特认为,这是因为寒冷天气下的低气压控制了该火山的爆发。按照麦克纳特的说法,气压降低会使巴甫洛夫火山附近的水平面上升30厘米,而暴风有可能将水面推得更高。他推测,高水面使火山受到更大的压力,继而把岩浆通过火山通道向上挤压,就像挤牙膏一样。因此,巴甫洛夫火山形成了有规律的喷发。    巴甫洛夫火山并不是唯一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的火山。剑桥大学的本?马森和他的同事认为,大部分的火山对周围的环境都非常敏感。他们通过对1700-1999年间3000多次火山爆发的时间进行统计研究,总结出了地球上火山爆发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即发生在11月到次年3月之间的火山爆发比一年内其他时间更多。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跟海水面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有关。由于季节的冷暖变化,使得亿万吨的水在海洋和大陆之间转移。这种转移必然使地壳所受到的压力产生巨大变化,继而导致火山爆发。    一些因断层产生的地震同样对季节非常敏感。与巴甫洛夫火山相似,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的地球物理学家将发生在台湾东部的一类慢地震(发震持续时间较长)与台风的超低气压联系起来。    研究人员推测,很多潜在的地质灾害都与洋流、海水面和气压的短期变化有关。在过去30年间,气候变化导致超出预期2倍多的热带气旋出现。强热带气旋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和影响力,更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本文来源:科学画报 作者:王经) (新民网编辑:)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6/14/5247749.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4743 次阅读|1 个评论
正确认识海平面上升的后果:真正的威胁是地震火山活动
杨学祥 2010-6-9 10:44
正确认识海平面上升的后果:真正的威胁是地震火山活动 杨学祥 2007 年 3 月 18 日 新快报讯 全球气温再上升 2 摄氏度 ,上海将被淹没!前天在由广州市科协和英领馆联合举办的论坛上,来自英国的资深环保记者保罗布朗语出惊人。他更指出,在 2050 年后,如果广州的气温再上升 3 摄氏度 ,没有空调难以生活。保罗布朗曾是英国《卫报》的资深记者,此次他来到中国时,就带来了国际权威机构的最新研究结论:如果人们仍不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控制的话,到 2050 年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再上升 2 摄氏度 ,而至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 5 摄氏度 。 布朗为中国描绘出一幅可怕的远景:中国经济上最发达的两个地区都将首先受到全球变暖的威胁,这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能是致命一击。气候恐怖主义者的恐怖袭击手法远远高于一般的恐怖主义,以预言 50 年内的世界末日来胁迫世界进入其布下的经济陷阱!经济基础影响人们的政治观点,布莱尔不是为了世界利益而是为了英国的经济利益而成为控制全球变暖的领头羊 。 与全球变暖论的预测相反,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并未使太平洋岛屿消失,也未使格陵兰岛沉没,情况恰恰正好相反。 据德国媒体 2010 年 6 月 3 日 报道,科学家曾表示,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正在不断升高,许多小岛有被海水淹没的危险。但从太平洋上空航拍的一些照片来看,这种担心似乎有些多余。由于珊瑚的存在,虽然海水正不断上涨,但小岛们的面积却增加了。   由于海平面上升,气候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警告称,海岛和沿海地区将被海水淹没。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还有代表称那些岛国有亡国之忧。之前,马尔代夫政府也称本国可能会因气候变化沉入海面以下。 然而近日,学者在美国的科技期刊杂志《全球及星球变化》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上发表文章称,尽管海平面在上升,但在过去 60 年中,很多太平洋小岛的面积却增加了。奥克兰大学的保罗肯奇和斐济的地球研究学者亚瑟韦伯通过对上世纪 50 年代太平洋的 27 个小岛的航拍照片和卫星图片与现在的资料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只有 4 个小岛的面积变小了,剩下的 23 个面积没变甚至变大了。曾被认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岛国图瓦卢,全国没有任何地方海拔高度超过 5 米 ,在过往这些年中,领土也由曾经的 7 个珊瑚岛增加到现在的 9 个,尽管在这段岁月里,海平面上升了 0.12 米 。 新华网洛杉矶 2010 年5月18日电(记者 高原)18日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冰盖加速融化,从而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海拔高度上升。 美国迈阿密大学罗森斯蒂尔海洋和大气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将特制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安放在格陵兰岛海岸,以观察冰盖大小变化与海平面升降之间的关联。研究人员对1995年至今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过去,尽管格陵兰岛冰盖会随着季节变化时大时小,但总体会达到一种平衡。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格陵兰岛冰盖融化后难以复原,而冰盖加速融化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受到的压力下降,陆地海拔高度逐渐上升。越是在温暖的海岸,这种现象越明显。 研究人员指出,格陵兰岛某些海岸区域的陆地上升速度已经达到每年2. 5厘米 )左右,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其上升速度在2025年有可能达到每年 5厘米 。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1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网络版上 。 我在 2006 年指出,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同样,卸载的冰盖消失的大陆地壳会均衡上升, 2000 米 厚冰盖融化了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已经上升了 500 米 ,还将上升 200 米 。格陵兰岛在重复同样的均衡过程。 在远古时代,大气的巨幅升温就曾和地质变化联系在一起。虽然目前说未来几十年的气候变化能够导致类似的地质变化还没有什么根据,但是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必须严肃对待这种威胁了。有些专家已经把目前的全球变暖与山区的大规模落石和山崩联系到了一起 。 专家指出,全球变暖的确能够影响包括地震在内的地质灾难,因为它能移动地球表面的大量物质。融化的冰川和上升的海平面改变了大规模水体的分布,这种改变将通过地面释放压力。压力的变化使地裂和地震变得更有可能。德国的研究显示,地壳有时非常脆弱,一场滂沱大雨就可以引起地球表面压力的变化,从而导致地震发生 。 专家指出:这是个新兴的科研领域,可能会带来很有意思的研究成果。原来,普遍认为气候变化和此类事件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现在的观点是气候变化可能会引起更多的地质运动。长远来看,如果气候的确出现了巨大变化,我们应该可以看到变化带来的影响 。 中国学者早在 2002 年就提出了气候变冷与深海地震之间的关系,并相继提出全球变暖与地震火山活动频发的关系。 全球 20 世纪初的低温期、 30-40 年代的增暖、 50-60 年代的低温和 80 年代后的迅速增暖,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一一对应。 2002 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 。伴随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的增强,近 20 年内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建立全球防冷机制迫在眉睫 。 我们发现,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18 次。在 1889 ~ 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次,在 1925 ~ 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次,在 1946 ~ 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 11 次,在 1978 ~ 2003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4 ~ 200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2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开始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预测显示, 2000 ~ 2035 年应该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 莫斯科大学地质教研室火山学科研究员安纳托里指出,冰岛火山进入喷发活跃期,冰岛火山喷发大约有 50-80 年左右的周期, 1998 年火山学专家在雷克雅未克大学,对冰岛火山 800 年的历史记录和资料的熔岩层样本进行研讨,专家达成共识,冰岛火山所通过的高,低活动周期与地震有直接关联,冰岛附近的地质构造为大西洋裂谷断层,在地质运动的张裂过程中,向地壳水准延伸,导致蛀牙地质结构出现,断裂层即可引发地震为界。安纳托里认为,目前大西洋地质分裂才刚刚开始。安纳托里指出,冰岛火山灰将对人类造成重大威胁,由于火山灰位于 35000 至 40000 英尺的大气平流层,这个高度的大气中没有风雨干扰,水蒸气少,火山灰在 60 年内难以在平流层消失。安纳托里预测,冰岛火山将在 2030 年和 2040 年之间进入喷发的高潮期 。 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周期为 50-70 年,冰岛火山喷发大约有 50-80 年左右的周期,两者的对应关系表明冷气候与地震火山强烈活动密切相关 。 由于地壳均衡作用,海平面上升的幅度因为洋壳下降至少被减少三分之一,洋壳下降使地下流体被挤入大陆地壳之下,导致陆缘及岛屿上升,海平面相对上升幅度会进一步被减少。与此同时,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活动加剧,这是近期地震火山活动异常活跃的原因。 海平面上升幅度被高估了!!! 地震火山活动频繁程度被低估了!!! 近十年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刘正旭,李莹,刘萍。英国环保记者:全球气温再升 2 ℃ 上海将被淹没。 2007 年 03 月 18 日 13:54 金羊网 - 新快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7-03-18/13541421472.shtml 2. 杨学祥。气候恐怖主义能维持多久?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7-3-20 8:19:37 。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012 3. 研究发现海平面上升 太平洋诸岛反而变大 ( 组图 ) 。 2010 年 06 月 07 日 08:33 国际在线。 http://news.sina.com.cn/w/p/2010-06-07/083320425696.shtml 4. 高原。研究显示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陆地部分上升。 2010 年 05 月 19 日 17:31:46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5/19/c_13303964.htm 5. 杨学祥 . 全球变暖还是变冷 . 《科技潮》 2006 年 9 期: 20-22 6.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 23 (6): 1813 ~ 1818 7. 张红。关注冰岛火山爆发。《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 年 04 月 21 日 第 02 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0-04/21/content_496483.htm?div=-1 8. 郭增建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2, 24(3): 287 9.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10. 卢宇光。专家指欧洲上空火山灰 60 年难消除。 2010 年 04 月 18 日 23:32 凤凰卫视。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bingdaohuoshanbaofa/zuixin/201004/0418_9990_1607148.shtml 11. 杨学祥。火山猛喷无关地震是误传。刊发时间: 2010-04-19 08:41:55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4/19/content_1097037.htm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5704 次阅读|10 个评论
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陆地部分上升:地壳均衡运动的证据
杨学祥 2010-6-8 11:30
笔者认为,冰岛火山喷发导致大量冰川融化,它不仅导致洪水泛滥,而且会进一步破坏冰岛地区的地壳均衡,引发更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认真调查全球变暖和地震火山频繁发生的相关关系可以预防更大的灾害发生。 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冰盖加速融化,从而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海拔高度上升。相应的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引发更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这是目前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活动频繁的原因。 全球变暖并不仅仅引发气候问题,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极冰和海水的转换)会导致强烈的构造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频繁出现将造成对人类社会的更大伤害。 附件: 研究显示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陆地部分上升 2010年05月19日 17:31:46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洛杉矶5月18日电(记者 高原)18日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冰盖加速融化,从而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海拔高度上升。 美国迈阿密大学罗森斯蒂尔海洋和大气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将特制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安放在格陵兰岛海岸,以观察冰盖大小变化与海平面升降之间的关联。 研究人员对1995年至今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过去,尽管格陵兰岛冰盖会随着季节变化时大时小,但总体会达到一种平衡。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格陵兰岛冰盖融化后难以复原,而冰盖加速融化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受到的压力下降,陆地海拔高度逐渐上升。越是在温暖的海岸,这种现象越明显。 研究人员指出,格陵兰岛某些海岸区域的陆地上升速度已经达到每年2.5厘米)左右,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其上升速度在2025年有可能达到每年5厘米。 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1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网络版上。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5/19/c_13303964.htm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4-21 7:49:12 全球变暖是否会导致更多的火山爆发和强震频发 杨学祥 2010年4月14日冰岛第五大冰川埃亚菲亚德拉冰盖冰川附近的一座火山喷发后形成大量烟尘,不仅使部分冰川融化引发洪水,冲毁了附近道路和桥梁,而且产生的大量火山烟尘,严重影响了欧洲地区的空中交通,多国机场被迫关闭,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发表声明说,冰岛火山喷发给欧洲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他将建议专门小组,评估这场自然灾害给欧洲航空业以及整体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冰岛火山的爆发?全球变暖是否会导致更多的火山爆发和地震?各国科学家众说纷纭,大致分为三派: 一、无关派 据英国《卫报》报道,专家指出,气候变化引起更多地震和火山爆发的说法是无稽之谈,不过,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必须严肃对待这一威胁了 。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报道,它显现了守旧派的顽固坚持和现实证据不断涌现的难解矛盾。 无关派普遍认为,气候变化和地震火山活动事件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专家称,没有证据说明目前全球变暖的水平影响了上周导致上千人丧生的中国地震,并导致欧洲各国关闭机场的冰岛火山爆发 。 二、相关派 相关派的科学家说,在远古时代,大气的巨幅升温就曾和地质变化联系在一起。虽然目前说未来几十年的气候变化能够导致类似的地质变化还没有什么根据,但是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必须严肃对待这种威胁了。有些专家已经把目前的全球变暖与山区的大规模落石和山崩联系到了一起 。   专家指出,全球变暖的确能够影响包括地震在内的地质灾难,因为它能移动地球表面的大量物质。融化的冰川和上升的海平面改变了大规模水体的分布,这种改变将通过地面释放压力。压力的变化使地裂和地震变得更有可能。德国的研究显示,地壳有时非常脆弱,一场滂沱大雨就可以引起地球表面压力的变化,从而导致地震发生 。 专家指出:这是个新兴的科研领域,可能会带来很有意思的研究成果。原来,普遍认为气候变化和此类事件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现在的观点是气候变化可能会引起更多的地质运动。长远来看,如果气候的确出现了巨大变化,我们应该可以看到变化带来的影响 。 中国学者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气候变冷与深海地震之间的关系,并相继提出全球变暖与地震火山活动频发的关系。 全球20世纪初的低温期、30-40年代的增暖、50-60年代的低温和80年代后的迅速增暖,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一一对应。2002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 。伴随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的增强,近20年内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建立全球防冷机制迫在眉睫 。 我在2006年指出,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 我们发现,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18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2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开始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预测显示,2000~2035年应该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 莫斯科大学地质教研室火山学科研究员安纳托里指出,冰岛火山进入喷发活跃期,冰岛火山喷发大约有50-80年左右的周期,1998年火山学专家在雷克雅未克大学,对冰岛火山800年的历史记录和资料的熔岩层样本进行研讨,专家达成共识,冰岛火山所通过的高,低活动周期与地震有直接关联,冰岛附近的地质构造为大西洋裂谷断层,在地质运动的张裂过程中,向地壳水准延伸,导致蛀牙地质结构出现,断裂层即可引发地震为界。安纳托里认为,目前大西洋地质分裂才刚刚开始。安纳托里指出,冰岛火山灰将对人类造成重大威胁,由于火山灰位于35000至40000英尺的大气平流层,这个高度的大气中没有风雨干扰,水蒸气少,火山灰在60年内难以在平流层消失。安纳托里预测,冰岛火山将在2030年和2040年之间进入喷发的高潮期 。 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周期为50-70年,冰岛火山喷发大约有50-80年左右的周期,两者的对应关系表明冷气候与地震火山强烈活动密切相关 。 三、观察派 尽管无关派矢口否认全球变暖和地震火山频繁发生的联系,但是,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必须严肃对待这一威胁了。观察派科学家们呼吁,要展开广泛的调查,查清楚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中,气温上升是否会导致更多的火山爆发、地震、山崩和海啸 。 笔者认为,冰岛火山喷发导致大量冰川融化,它不仅导致洪水泛滥,而且会进一步破坏冰岛地区的地壳均衡,引发更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认真调查全球变暖和地震火山频繁发生的相关关系可以预防更大的灾害发生。 全球变暖理论的创始人都是气象学家,他们是从气象学的角度研究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他们的竞争对手恰恰就是天文学和地质学结合的天文冰期理论。 20世纪最大的科学成果就是确立了米兰克维奇的天文冰期理论。南斯拉夫科学家米兰克维奇通过对地球轨道三要素对气候影响的计算,得出冰期具有2、4、10万年轨道周期,其中包括地球近日点进动2万年周期、黄赤交角变化4万年周期和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10万年周期。 1971年丹斯加德(Dansgaard)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更多的证据表明第四纪大冰期中的亚冰期,确实有2、4、10万年的周期记录。天文冰期理论得到确认 按此规律推算,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日本气象厅朝仓正在1973年3月3日的《东洋经济周刊》上撰文预言,地球将于21世纪进入第四小冰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环境研究所布赖森(Bryson)也认为,地球目前正在非常缓慢地进入另一个大冰河期。当时的变暖说以大气热污染为依据,代表人物有前苏联列宁格勒地球物理观象总台布迪柯、列宁格勒大学施涅特尼柯夫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环境保护厅的彼得森。几十年后的20世纪80年代地球气温不降反升,使全球变暖的理论成为了主流。 对20世纪80年代全球的迅速变暖,大自然必然会形成相应的反馈机制使其变冷,相关的地球物理机制有:火山灰降温效应、深海地震降温效应、强潮汐降温效应、大西洋淡水循环降温效应等等。火山灰降温效应和深海地震降温效应将导致全球气候变冷。1952、1957、1960、1964年连续四次9级以上强震导致20世纪50-70年代强烈降温,以至于当时气象学惊呼小冰期的到来。这是无关派极力反对相关派的重要原因。 英国海洋学家警告称,墨西哥暖流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完全消失,这将导致欧洲大陆的平均气温下降10C。根据专家们提供的数据,在最近的12年中,墨西哥暖流的强度已经减弱了三分之一。而这一后果的出现与西伯利亚各河流的流量以及北极冰层存在着密切联系。专家们介绍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的冰层正在逐渐融化,这导致注入海洋中的河水也越来越多。这样以来,大量淡水的涌入会逐渐阻断热交换过程,从而干扰墨西哥暖流的形成。在正常情况下,墨西哥暖流会将较为温暖的海水从北回归线附近一直输送到西欧沿岸。到达欧洲北部地区后,海水会逐渐变冷,体积也会缩小。由于冷海水的密度较大,其会不停地涌向海底,这样就可保障洋流不断地发生循环。如果水中的含盐量太低(主要是由于海水与大量的淡水发生混合),其密度便会减小,难以下沉,从而阻断温暖海流涌向北欧地区,更严重的还有可能造成洋流运动陷于停滞 。 地球演化的历史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地质变化和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大陆的分布、火山的喷发和强烈的地震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灭绝有决定性的影响。 由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教授史蒂夫斯帕克斯领衔起草的英国地质学会报告称,超级火山每5万年喷发一次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周期为10万年。在冰期,海洋大约有100-200米厚的水层变为两极2000米厚的冰盖,由地壳均衡原理,两极地壳将下沉700米,赤道洋壳将上升33-66米,赤道周长扩大200-400米,形成南北向赤道张裂和超级火山喷发;在间冰期情况相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冰盖融化后,已经上升了500米,还将上升200米 。 在冰川盛期和冰融盛期,由于海平面升降都将发生超级火山喷发,周期为冰期周期的一半,即5万年 。冰盖的消长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应发强烈的构造活动:地震火山活动频发。这为冰岛火山喷发的动力提供可靠的机制。气候变化和火山活动具有明显的天文周期 。 气象学家独霸全球变化论坛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地质学家开始加入这场史无前例的争论。但愿他们的相辅相成能为人类造福,给预防自然灾害带来更清醒的认识。 冰岛火山喷发导致大量冰川融化,它不仅导致洪水泛滥,而且会进一步破坏冰岛地区的地壳均衡,引发更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大量的洪水涌入大西洋,加速墨西哥暖流在不久的将来完全消失。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必须严肃对待这一威胁。 参考文献 1. 张红。关注冰岛火山爆发。《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年04月21日 第 02 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0-04/21/content_496483.htm?div=-1 2. 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3): 287 3. 杨学祥. 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年9期:20-22 4.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 5.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6. 卢宇光。专家指欧洲上空火山灰60年难消除。2010年04月18日 23:32凤凰卫视。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bingdaohuoshanbaofa/zuixin/201004/0418_9990_1607148.shtml 7. 杨学祥。火山猛喷无关地震是误传。刊发时间:2010-04-19 08:41:55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4/19/content_1097037.htm 8. 伊凡 编译。墨西哥暖流减弱 可能导致欧陆平均气温下降10度。2005-12-02 10:52:42?来源:TOM科技。 http://tech.tom.com/2005-12-02/004U/10362969.html 9. 杨冬红, 杨学祥. 重大自然灾害周期及其动力机制 .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2005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355-356 10. 杨学祥. 地壳均衡与海平面变化 . 地球科学进展. 1992, 7(5):22-30 11. 杨学祥, 陈殿友. 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 地质论评, 1999, 45(增刊):33~42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4321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48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江苏地震局称该省未来10年可能有6级以上地震
杨学祥 2010-5-12 08:50
江苏地震局称该省未来 10 年可能有 6 级以上地震 气候冷暖变化和地壳均衡运动 杨学祥 据扬子晚报报道,既然目前地震预报水平很低,地震局根据什么平息谣言?听到新闻里报道未来 10 年内江苏会有 6 级以上地震,请问是如何预测出来的?为纪念 5.12 汶川大地震两周年暨全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昨天,省地震局副局长倪岳伟、应急救援处原处长邓民宪、预报研究中心主任冯志生研究员、震害防御处宋峰副处长做客中国江苏网,回答了大家对于地震关心的几大问题。   在去年举行的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地震部门认为根据国务院批准的 2006 2020 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判定结果预测,江苏省未来十年或稍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发生 6 级甚至 6 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 从时间尺度而言,地震预报可大致分为长期,也就是几年到几十年;中期也就是几个月到几年;短期时间为几天到几个月和临震,也就是几天之内这几大类。冯志生表示,预测未来 10 年江苏会有 6 级以上地震的主要依据,是江苏存在发生相应地震的构造、以及历史上江苏曾发生过类似地震等分析结果。   有人问:李四光是中国优秀的科学家,在地震地质领域建树极高。他当年预测过 4 个城市将发生地震,分别是唐山、四川、邢台、临沂。据说,李四光前辈去世前,念念不忘的就是郯庐地震带,他曾经预测,一旦发生地震,其毁灭性可能是唐山大地震的好几倍。专家如何看待李四光的预测? 冯志生:临沂附近莒县 1668 年曾发生过 8.5 级大地震,郯庐地震带一直是我们地震预报人员重点关注的地方,国家在该地区也投入了专门的物力和人力 。 根据 1889 年以来的地震数据统计,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2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11 次,在 1978-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0-201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4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 50 次,平均每年 1.73 次,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 12 次,平均每年 0.55 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 3 倍以上。 2000-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又进入新的活跃期, 2001 年昆仑山口 8 级地震和 2008 年四川汶川 8 级地震是两个明确的强震频发的信号。 2000-2035 年不仅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也是中国 7 级以上地震频发时期。 对过去的一些数据分析后发现, 1952 年, 1957 年、 1960 年、 1964 年 4 场 9 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 17 年。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在 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尼苏门答腊就发生了 9.1 级强地震,并造成了 27 万的人员伤亡。其后, 2005 年 3 月 29 日 和 2007 年 9 月 12 日 印尼苏门答腊又连续发生两次 8.5 级地震, 2010 年 2 月 27 日 智利发生 8.8 级地震,强震频发已经成为事实。 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 10 年发生 20 次(包括两次 8 级以上地震),后 10 年发生 20 次,中间 10 年发生 10 次,前后 10 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 更值得关注的是, 除台湾外,前 10 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后 10 年东部地区也有强震发生,如 1975 年辽宁海城地震和 1976 年河北唐山地震。 因为考虑到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超过历史的记录。由此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也可能超过历史的规模。这是比温室效应更危险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后果 。 拉马德雷暖位相的全球变暖导致陆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由此导致的地表巨量物质迁移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形成卸载陆壳上升、加载洋壳下降的冰川地壳均衡运动 。地壳均衡运动的最剧烈的表现形式就是频发的地震火山活动。这是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0 年 9 级地震频发的原因。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受到印度洋海底下沉的推动,印度大陆挤压青藏高原隆升,中国西部地震频繁,并以隆升为主。根据郭增建的深海地震降温理论,强震将深海底层冷水翻到表面,降低大气温度,导致全球变冷 。气候变冷导致陆地冰盖增加、海平面降低,形成加载陆壳下降、卸载洋壳上升的冰川地壳均衡运动。中国东部平原地区是西部高原水土流失的加载地区,伴随高山冰川的加载,也会发生剧烈的沉降活动, 这是拉马德雷冷位相后 10 年中国东部地震频发的原因。 上述气候冷暖转换和地壳均衡运动的理论推理,为 江苏地震局称该省未来 10 年可能有 6 级以上地震的论点提供了理论根据和统计证据。 根据这一推理,我三次否定了 4 月 25-28 日强潮汐时期中国东部发生强震的传言 , 4 月 23 日 我在参加会议的途中提前飞到北京,接受《世界博览》记者的采访,我明确地告述他们, 4 月 25-28 日当地不会发生强震。 科学家们近日呼吁,应广泛研究全球变暖是否会引起更多的火山爆发、地震、山体滑坡和海啸。他们认为,即使很久以前的气温大幅升高也能引起地质活动,而未来的气候变化也可能带来类似的活动。目前的全球变暖和一些山地的岩崩和山崩可能存在联系。 英国气象办公室哈德里中心( Met Office Hadley Centre in Exeter )的气候学家理查德贝茨( Richard Betts )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学术研究,可能带来有趣的结果。之前我们假定气候变化和这些事件无关,但不妨推测二者之间其实可能存在的关系。如果长期、大量地做气候变化相关研究,可能会看到一些效果。 科学家们认为,全球变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比如地震。融化的冰河和上升的海平面能改变大量水资源的分布,给地表带来压力,进而引起地面裂缝和地震。   德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地壳有时会极其脆弱,因此大雨带来的地表压力都可能引发地震。热带风暴、降雪和潮汐改变也与地震活动性有关。 据英国《卫报》报道,伦敦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的比尔麦奎尔( Bill McGuire )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内容主要是气温上升对地震和火山爆发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海底沉积物中的天然气释放是否会引发山崩和海啸 。 我在 2006 年提出的全球变暖导致地震频发的观点 ,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冷暖气候变化引发的地壳均衡运动为地震发生的区域规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朱 姝。江苏地震局称该省未来 10 年可能有 6 级以上地震。 2010 年 05 月 12 日 03:07 扬子晚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5-12/030720251358.shtml 2. 杨学祥。 1947 年至 1999 年中国 7 级以上地震数据的特征分析。发表于 2010-4-1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0914 3.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 2006 ,( 9 ): 20-22 4. 郭增建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2, 24(3): 287 5. 杨学祥。 神奇网帖算准地震 ? 不震专家再挨板砖。 发表于 2010-4-17 10:32:3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2940 6. 学者杨学祥。 青海玉树大地震: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办法。发表于 2010-4-17 10:14:0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2930 7. 杨学祥。 地震能否预测之争的幕后故事。发表于 2010-5-12 6:04:4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3047 8. 刘姝池。气候变化与地质灾害 科学家倡导二者关联研究。来源:人民网 2010 年 04 月 23 日 13:37 。 http://news.sohu.com/20100423/n271704988.s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838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智利大地震造成地轴移动 改变地球质量平衡
杨学祥 2010-4-14 04:12
智利大地震造成地轴移动 改变地球质量平衡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webmaster 发布时间:2010.04.13 美国地质勘探局绘制的关于智利地震的地图。 由潮汐、风力、洋流以及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地球日时长的变化情况。 自2009年1月起,地球形状轴的正常摆动情况。这是由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所提供的数据。   北京时间3月1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毫无疑问,2月27日发生于智利的8.8级地震是有史记录以来最强烈的地震之一。此次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也是众所周知的。不过,美国宇航局科学家近日研究发现,智利大地震不仅仅造成了地表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移动了地球形状轴,改变了整个地球质量的平衡。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的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地球物理学家理查德-格罗斯介绍说,根据我们的计算,这次地震造成了地球形状轴位移了大约3英寸(约合7.6厘米)。如果地球倾斜超过3英寸,你或许可以感觉到。但是,格罗斯表示,形状轴定义的并非是地球的倾斜程度,而是它的平衡程度。   众所周知,地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大陆和海洋在地球上的分布也并不均匀。在北半球,陆地要多一些,而在南半球,海洋要多一些。这种不对称性所带来的结果是,地球会在自转过程中缓慢地摇摆。形状轴就是地球质量平衡的轴,自转轴围绕着形状轴摇摆。格罗斯表示,智利大地震移动了足够的物质,足以改变整个地球质量的平衡。   事实上,地球形状轴的改变并不是新鲜事物。冰河时代反弹也会造成地球形状轴每年移动10厘米的距离。在大约1.1万年前最后一个大冰河时期之后,许多厚厚的大冰原开始消失。这就减轻了地壳之上的压力,使得地球得以放松并反弹回到一个更圆的球形。这个反弹过程仍在继续,因此地球形状轴也会发生自然的移动。   在地球形状轴发生自然移动的同时,2010年2月27日的大地震也造成了地球形状轴一定的位移。不过,科学家也承认,到目前为止,这种理论仅仅局限于模拟计算和推测。格罗斯表示,我们目前还没有具体地去测量这种位移,但我们计划进行尝试。   对地球形状轴的测量,关键之一就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格罗斯认为,利用GPS全球接收网络,我们可以以更高的精度监测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和地球形状轴方向变化会影响我们从卫星上接收到的信号,因为卫星是围绕地球轨道运转的。事实上,GPS已经被应用于监测地球自转的常规变化。GPS发现,地球表面的潮汐、风力、洋流以及地球内部熔岩的循环模式都会调节地球的自转。比如,一月份的一日时长比六月份的一日时长会多出1毫秒。   格罗斯相信,他能够发现地震对GPS信号的影响。他表示,我将利用GPS对地球的自转进行测量,减去潮汐、风力、洋流所产生的效果,那么地震所带来的影响就很容易发现。   近期的一些报道主要聚焦于地球一日时长的变化。报道指出,此次智利大地震将地球日缩短了1.26微秒。这是事实,但这种理论也忽略了风和潮汐的影响。它们也会缩短地球的一日时长。不过,它们的影响比地震小得多,缩短的时长也仅仅是地震所缩短的时长的千分之一。格罗斯认为,真正的新闻应该是地球形状轴的变化。   此前,很少有人测量地震引起的地球形状轴的变化。早在2004年,格罗斯曾经试图监测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所引起的地球形状轴的变化,但他最终未能发现任何相关信号。不过,格罗斯认为,苏门答腊地震造成地球形状轴的改变幅度并不大,因为苏门答腊位于地球赤道附近。智利大地震虽然相对较弱,但可以产生更大的位移。   格罗斯表示,智利断层的方向有可能产生更强的信号。他希望在未来数月内能够得到明确的答案。 http://www.lrn.cn/science/nationalgeography/201004/t20100413_480832.htm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火山降温无需人类参与:火山活动导致生物灭绝证据
杨学祥 2009-9-21 05:41
火山降温无需人类参与:火山活动导致生物灭绝证据 杨学祥 从 2005 年开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英国利兹大学 Paul Wignall 教授领导的小组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赖旭龙领导的研究小组合作,对大规模火山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发现:火山喷发、生物灭绝同时发生,并紧接着产生碳同位素负偏。该研究提供了目前为止火山活动导致生物灭绝最直接的证据。 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可导致生物灭绝的学说因缺少直接证据而长期备受争议,火山作用导致生物灭绝成因机制也不清楚。地史时期的生物大灭绝研究主要集中于海相生物的研究,其数量多、分异度大,数据也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通过在我国西南地区峨眉山大规模玄武岩喷发形成的火山岩分布区以及其周边多条地质剖面的古生物学、岩石学、沉积学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的详细研究,发现蜓类、非蜓有孔虫和钙藻生物的灭绝时间与峨眉山玄武岩火山喷发的初始阶段相吻合,这两种现象在时间上的一致性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大规模的火山活动造成环境恶化,从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受到冲击 。 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有很好的相关性,物理机制也很明显:从大间冰期到大冰期, 100 -200 米 的海水层的 海水变为两极 的 2000 米 巨厚冰盖,破坏了原有的地壳重力均衡, 海水和地壳的密度比大约为 1 : 3 ,所以,赤道海洋地壳要上升 33 -66 米 ,两极冰盖要下降 660 米 ,才能达到新的地壳重力均衡 , 陆海地壳的相对升降导致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 。从大冰期到大间冰期情况正好相反。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末次冰期中形成 2000 米 的冰盖,在 1 万年前的间冰期冰盖融化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均衡上升了 500 米 ,还将上升 200 米 ,才能达到新的地壳均衡 。   据印度媒体 18 日报道,英国的一组科学家最近正在收集数据,以期弄清全球变暖是如何导致火山喷发频率增加的。有分析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全球变暖,所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海平面的上升,还会打开火山的盖子。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火山学家大卫□派尔说,首要的问题就是建立一个全球模型,以弄清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地质活动的,以及这些过程又是如何反作用于整个系统的。但是目前还不存在这样一个全球模型。他说 : 随着冰川越来越薄,火山爆发的频率可能会增加 。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8日报道,日前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举行的一个有关火山研究的国际研讨会上,部分与会研究人员指出,火山顶部的冰层融化可能导致更多火山爆发。历史上就有这种先例。大约1.1万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段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的时期。科研证据显示,当时冰岛一带火山活动大大增加,并且从气候变化到火山活动增加之间的反应时间并不长。 研究人员解释说,一方面气候变化会导致冰层融化,冰层压力减小,同时大量融水将影响地理构造,这些都会改变火山内部压力平衡并加剧火山活动;另一方面火山爆发又会喷出大量火山灰,改变大气成分,反过来加剧气候变化。他们目前正试图搜集更多数据,以建立一个气候变化与火山活动之间互相影响的模型。 研究人员认为,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等方面还未特别关注到气候变化可能对火山造成的影响,而对这方面多加注意,将有助于应对可能的风险 。 我在 2005 年 11 月 28 日 指出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现在处于全球变暖的高峰期, 1998 年、 2002 年、 2003 年和 2004 年是 20 世纪以来的第一暖年、第二暖年、第三暖年、第四暖年。 2005 年可能后来者居上,至少是第二暖年。根据气候变化的 1800 年周期,从公元前 398 年气候最冷时期到公元 1425 年小冰期,全球气候经历了一个周期的冷暖转变,下一个最冷时期为公元 3107 年。在此期间,最暖时期为公元 538 年和公元 2337 年 。 900 年的变暖过程,我们已经走过了近三分之二。全球变暖的后果就是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以每百年海平面上升 15 厘米 计算, 600 年上升约 90 厘米 。根据冰川地壳均衡原理,海平面上升 90 厘米 ,海洋地壳负荷增大,将下沉 30 厘米 才能达到均衡。海洋地壳排挤出的地下流体,将涌入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如果这种流入是缓慢的,则大陆近似均匀地整体上升,陆内的地震相对平稳;如果这种流入是急剧的,则流体首先涌入大陆边缘,使大陆边缘地区迅速上升,陆内升降幅度差异显著,陆内的地震趋于强烈 。地震带和火山带的同时活跃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我们正处于海平面急剧上升时期,迅速增大的压力使海洋地壳下的流体急剧涌入大陆边缘地壳之下,内陆与大陆边缘地区的差异升降不可避免,这就是当前地震动力学的新特点。千年以内的经验失去作用,这个时期相当于 1800 年前的公元 291 年的状态,那时的完整准确的地震资料我们很难获取。利用惯性思维已无可能,理性的超前思维是唯一途径。 尽管我们还没有找到中国沿海地区在两千年前的地震资料,但可以从其他国家的地震资料中得到验证。举世闻名的庞贝城毁灭就是证据。 从公元前 398 年到公元 538 年是全球气候由最冷时期转变到最暖时期,与现在我们处于的时期极为相似。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海洋地壳均衡下沉,挤压地下流体涌入大陆地壳之下,迫使大陆边缘地壳上升和开裂,形成猛烈的火山喷发活动和地震活动。庞贝城在公元 62 年 2 月 15 日遭受了一次强烈地震, 17 年后,在公元 79 年 8 月 24 日被维苏威火山喷发所毁灭。此后,维苏威火山又于公元 203 年、 305 年、 472 年、 512 年等多次爆发 。证据证明这一时期为地震火山活跃时期。 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挑战,各国科学家想方设法遏制全球变暖。英国皇家学会看好人造火山研究,希望通过模拟火山喷发为地球降温。模拟火山喷发可以将大量硫化物颗粒释放到大气层,迫使气温下降。英国皇家学会将在即将召开的地质工程学研讨会上讨论这一设想。 人造火山喷发为地球降温并不是科学家的异想天开。它具有一定科学道理与可操作性。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火山喷发给科学家提供了将人类从气候灾难拯救出来的巨大启示。 1991 年菲律宾吕宋岛的皮纳图博火山爆发,是 20 世纪第二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在这次火山爆发中,有 2000 万吨二氧化硫逸出,进入大气层,将太阳光折射回太空。在这些火山灰落回地面前,地球温度降低了 0.5 摄氏度 。   据澳大利亚媒体今晨报道, 9 月 12 日 ,来自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准备于联合国召开的气候变化会议上讨论人造火山这一构想。火山喷发能为地球降温是因为大量尘埃喷入平流层,会把太阳光反射回太空。皇家学会地质地球学家肯卡尔德拉表示,人造火山可以模拟火山喷发,将大量硫化物悬浮微粒释放到大气平流层,迫使气温下降。据估计,如果以循环模式进行模拟火山爆发,每年可以把全球气温降低最多 2 ℃ 。 事实上,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破坏地壳的重力均衡,卸载的大陆地壳和加载的海洋地壳将分别产生上升和下降运动,形成新一轮的地震火山活动,寻求新的地陆海壳之间的重力均衡。火山喷发能为地球降温是因为大量尘埃喷入平流层,会把太阳光反射回太空。大自然已经为全球变暖(自然的和人为的)准备好了自控制机制。 根据冰川地壳均衡原理,海平面上升 90 厘米 ,海洋地壳负荷增大,将下沉 30 厘米 才能达到均衡。海洋地壳排挤出的地下流体,将涌入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地壳均衡上升,产生地震和火山活动。地球表面积为 5.1 亿平方千米,海洋地壳为其三分之二,即 1.7 亿平方千米。洋壳下降 30 厘米 ,挤压 51 万立方千米的地下流体喷出地表,其降温作用不可忽视,连带的自然灾害更不可忽略。 火山降温无需人类参与,这是大自然冷暖气候的自我调节过程 。拔苗助长可能造成更大的灾难。 参考文献 1. 柯旺。研究找到火山活动导致生物灭绝最直接证据。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 2009-9-20 23:52:57 。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htmlnews/2009/9/223521.shtm 2. 杨学祥 , 陈殿友 .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1998 3. 专家称全球变暖将导致火山喷发频率变高。来源:环球时报。 2009-09-18 20:55 。 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09-09/581892.html 4. 黄堃。研究人员称气候变化可能加剧火山活动。 2009 年 09 月 19 日 10:35:46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09/19/content_12078644.htm 5. 杨学祥。全球变暖导致地壳均衡运动:解读九江地震不能用惯性思维(定稿)。上传日期: 2005-11-28 上海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6991.htm 6.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PNAS, 2000, 97(8): 3814-3819 7. 杨学祥。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地质科学。 1992 ,( 4 ): 404-408 8. 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海面变化。地球科学进展。 1992 , 7 ( 5 ): 22-29 9. 王春来。庞贝古城和赫库兰尼姆城覆灭之谜 (1) http://book.tiexue.net/content400046/ 10. 王旭 (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 科学家设想模拟火山暴发为地球降温。 2009 年 08 月 31 日 03:17 现代快报。 http://news.sina.com.cn/w/2009-08-31/031716210923s.shtml 11. 陶韵西。为地球降温 人工造火山? 2009/08/31 15:51 来源: YNET.com 北青网 法制晚报。 http://fzwb.ynet.com/article.jsp?oid=55693945 12.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 2006 ,( 9 ): 20-22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7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变暖将导致火山喷发频率变高气温下降
杨学祥 2009-9-19 14:06
全球变暖将导致火山喷发频率变高气温下降 杨学祥   据印度媒体 18 日报道,英国的一组科学家最近正在收集数据,以期弄清全球变暖是如何导致火山喷发频率增加的。有分析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全球变暖,所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海平面的上升,还会打开火山的盖子。   但是专家们表示,在一个变得更暖的地球上,要预测这些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岩浆炸弹何时以及在何地爆炸还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英国的气候学家比尔□麦克古尔说:事实上,我们的行为正在促使未来的气候发生变化,所造成的地质危险性是所有危险中我们未曾考虑过的。 9 月 15 日 至 17 日,麦克古尔召集了一次火山学家和海洋学家参加的学术会议,目的就是为了引起人们对全球变暖与火山活动之间联系问题的关注。   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火山学家大卫□派尔说,首要的问题就是建立一个全球模型,以弄清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地质活动的,以及这些过程又是如何反作用于整个系统的。但是目前还不存在这样一个全球模型。他说 : 随着冰川越来越薄,火山爆发的频率可能会增加【 1 】。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8日报道,日前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举行的一个有关火山研究的国际研讨会上,部分与会研究人员指出,火山顶部的冰层融化可能导致更多火山爆发。历史上就有这种先例。大约1.1万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段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的时期。科研证据显示,当时冰岛一带火山活动大大增加,并且从气候变化到火山活动增加之间的反应时间并不长。 研究人员解释说,一方面气候变化会导致冰层融化,冰层压力减小,同时大量融水将影响地理构造,这些都会改变火山内部压力平衡并加剧火山活动;另一方面火山爆发又会喷出大量火山灰,改变大气成分,反过来加剧气候变化。他们目前正试图搜集更多数据,以建立一个气候变化与火山活动之间互相影响的模型。 研究人员认为,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等方面还未特别关注到气候变化可能对火山造成的影响,而对这方面多加注意,将有助于应对可能的风险【 2 】。 我在 2005 年 11 月 28 日 指出【 3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现在处于全球变暖的高峰期, 1998 年、 2002 年、 2003 年和 2004 年是 20 世纪以来的第一暖年、第二暖年、第三暖年、第四暖年。 2005 年可能后来者居上,至少是第二暖年。根据气候变化的 1800 年周期,从公元前 398 年气候最冷时期到公元 1425 年小冰期,全球气候经历了一个周期的冷暖转变,下一个最冷时期为公元 3107 年。在此期间,最暖时期为公元 538 年和公元 2337 年 。 900 年的变暖过程,我们已经走过了近三分之二。全球变暖的后果就是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以每百年海平面上升 15 厘米 计算, 600 年上升约 90 厘米 。根据冰川地壳均衡原理,海平面上升 90 厘米 ,海洋地壳负荷增大,将下沉 30 厘米 才能达到均衡。海洋地壳排挤出的地下流体,将涌入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如果这种流入是缓慢的,则大陆近似均匀地整体上升,陆内的地震相对平稳;如果这种流入是急剧的,则流体首先涌入大陆边缘,使大陆边缘地区迅速上升,陆内升降幅度差异显著,陆内的地震趋于强烈 。地震带和火山带的同时活跃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我们正处于海平面急剧上升时期,迅速增大的压力使海洋地壳下的流体急剧涌入大陆边缘地壳之下,内陆与大陆边缘地区的差异升降不可避免,这就是当前地震动力学的新特点。千年以内的经验失去作用,这个时期相当于 1800 年前的公元 291 年的状态,那时的完整准确的地震资料我们很难获取。利用惯性思维已无可能,理性的超前思维是唯一途径。 事实上,九江地震的前兆早已发生。自 2003 年夏季以来,江西遭遇了夏秋冬春四季连旱,是 150 年来未遇的大旱灾。 2003 年 7 月 1 日 至 2004 年 2 月江西省平均降水量,创下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新低 。 2004 年 7 月,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部、吉林西部有中等到特重程度的干旱。广东、福建的部分地区旱情严重 。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 2004 年 10 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 6 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 85% 以上。据 10 月 30 日 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和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 。 2004 年中国严重旱情与 2002-2004 年连续三年全球最暖气候(不计 1998 年)有关,连续快速上升的海平面使海洋地壳迅速均衡下沉, 2003 年 9 月 26 日 8.0 级的日本北海道地区地震, 2004 年 12 月 26 日 8.7 级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地震, 2005 年 3 月 29 日 8.5 级的苏门答腊北部地震, 2005 年 6 月 14 日 8.1 级的智利北部地震与之对应;与此同时,大量流体被挤压入大陆边缘地壳之下,导致大陆边缘均衡上升,地下热能异常释放,形成异常的干旱和后续的地震。这完全符合耿庆国的旱震关系理论大旱之后必有大震 。 尽管我们还没有找到中国沿海地区在两千年前的地震资料,但可以从其他国家的地震资料中得到验证。举世闻名的庞贝城毁灭就是证据。 从公元前 398 年到公元 538 年是全球气候由最冷时期转变到最暖时期,与现在我们处于的时期极为相似。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海洋地壳均衡下沉,挤压地下流体涌入大陆地壳之下,迫使大陆边缘地壳上升和开裂,形成猛烈的火山喷发活动和地震活动。庞贝城在公元 62 年 2 月 15 日遭受了一次强烈地震, 17 年后,在公元 79 年 8 月 24 日被维苏威火山喷发所毁灭。此后,维苏威火山又于公元 203 年、 305 年、 472 年、 512 年等多次爆发 。证明这一时期为地震火山活跃时期。 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挑战,各国科学家想方设法遏制全球变暖。英国皇家学会看好人造火山研究,希望通过模拟火山喷发为地球降温。模拟火山喷发可以将大量硫化物颗粒释放到大气层,迫使气温下降。英国皇家学会将在即将召开的地质工程学研讨会上讨论这一设想。 人造火山喷发为地球降温并不是科学家的异想天开。它具有一定科学道理与可操作性。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火山喷发给科学家提供了将人类从气候灾难拯救出来的巨大启示。 1991 年菲律宾吕宋岛的皮纳图博火山爆发,是 20 世纪第二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在这次火山爆发中,有 2000 万吨二氧化硫逸出,进入大气层,将太阳光折射回太空。在这些火山灰落回地面前,地球温度降低了 0.5 摄氏度 【 12 】。   据澳大利亚媒体今晨报道, 9 月 12 日 ,来自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准备于联合国召开的气候变化会议上讨论人造火山这一构想。火山喷发能为地球降温是因为大量尘埃喷入平流层,会把太阳光反射回太空。皇家学会地质地球学家肯卡尔德拉表示,人造火山可以模拟火山喷发,将大量硫化物悬浮微粒释放到大气平流层,迫使气温下降。据估计,如果以循环模式进行模拟火山爆发,每年可以把全球气温降低最多 2 ℃ 【 13 】。 事实上,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破坏地壳的重力均衡,卸载的大陆地壳和加载的海洋地壳将分别产生上升和下降运动,形成新一轮的地震火山活动,寻求新的地陆海壳之间的重力均衡。火山喷发能为地球降温是因为大量尘埃喷入平流层,会把太阳光反射回太空。大自然已经为全球变暖(自然的和人为的)准备好了自控制机制。 根据冰川地壳均衡原理,海平面上升 90 厘米 ,海洋地壳负荷增大,将下沉 30 厘米 才能达到均衡。海洋地壳排挤出的地下流体,将涌入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地壳均衡上升,产生地震和火山活动。地球表面积为 5.1 亿平方千米,海洋地壳为其三分之二,即 1.7 亿平方千米。洋壳下降 30 厘米 ,挤压 51 万立方千米的地下流体喷出地表,其降温作用不可忽视,连带的自然灾害更不可忽略。 参考文献 1. 专家称全球变暖将导致火山喷发频率变高。来源:环球时报。 2009-09-18 20:55 。 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09-09/581892.html 2. 黄堃。研究人员称气候变化可能加剧火山活动。 2009 年 09 月 19 日 10:35:46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09/19/content_12078644.htm 3. 杨学祥。全球变暖导致地壳均衡运动:解读九江地震不能用惯性思维(定稿)。上传日期: 2005-11-28 上海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6991.htm 4.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PNAS, 2000, 97(8): 3814-3819 5. 杨学祥。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地质科学。 1992 ,( 4 ): 404-408 6. 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海面变化。地球科学进展。 1992 , 7 ( 5 ): 22-29 7. 明阳。江西各地遭遇严重旱灾 近期降雨有助缓解旱情。 2004 年 2 月 24 日 http://www.t7online.com/feature/news240204.shtml 8. 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广东福建等地出现严重干旱。爱农新闻。发表日期: 2004-07-09 http://www.ainfo.com.cn/ainfonews/detail.jsp?id=88627 9. 我国南方遭受 53 年来罕见干旱经济损失超 40 亿元。 爱农新闻。 发表日期: 2004-11-04   http://www.ainfo.com.cn/ainfonews/detail.jsp?id=99650 10. 耿庆国。破坏性地震短期临震预测的一个有效方法关于短期临震气象要素五项指标异常。国际地震动态。 2005 ,( 5 ): 117-124 。 11. 王春来。庞贝古城和赫库兰尼姆城覆灭之谜 (1) http://book.tiexue.net/content400046/ 12. 王旭 (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 科学家设想模拟火山暴发为地球降温。 2009 年 08 月 31 日 03:17 现代快报。 http://news.sina.com.cn/w/2009-08-31/031716210923s.shtml 13. 陶韵西。为地球降温 人工造火山? 2009/08/31 15:51 来源: YNET.com 北青网 法制晚报。 http://fzwb.ynet.com/article.jsp?oid=5569394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67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能按常规来思考:全球变暖与冰河世纪
杨学祥 2008-11-25 16:28
2008 年 11 月 24 日 ,成都市防震减灾局发布汶川地震对成都的影响课题结题报告 ( 下称报告 ) ,称汶川 8 级强地震将千年不复发。强震发生后,地震专家根据强震能量积累的时间规律来预测震后安全期,这是地震学界的惯例,唐山地震后,有关部门也预测该地区百年内不会发生同样级别的地震。 现在的问题是,目前地震能量的积累速度是否与历史时期完全相同?显然,把地震能量的积累速度看成是一个常数,是渐变论的观点,不符合突变论的客观实际。由于人类活动的参与,全球变化的速度和强度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迅猛的加速不容置疑。 1. 汶川 8 级强地震将千年不复发 成都市防震减灾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袁海良说,成都市防震减灾局组织成都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地震局和本局的知名专家,对成都市所处区域的深部地质构造背景、地震地质状况、主要活动性断裂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清理和研究,并在收集国内外权威地震学者对汶川地震研究的大量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这一初步研究报告。 报告表示,成都市外围地区有多条规模较大的活动性断裂带分布,但其中距成都市最近、对成都市威胁影响最大的,还是龙门山断裂带。根据多种方法研究,龙门山带 8 级地震的复发周期在千年以上,汶川地震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在龙门山带上再发生 8 级或 8 级以上的特大地震。 成都市防震减灾局研究员洪时中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龙门山断裂带复发 8 级及以上强地震的周期大约在 2000 年 ~6000 年之间,保守估计约为 3000 年。因为,超强地震的能量积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朱介寿也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专家们搜集、分析了从公元前 26 年至今长达 2034 年的龙门山地震史料,发现 8 级及以上地震仅此一次, 7~7.8 级的地震共 19 次,差不多 100 年一个 7 级地震 。 2. 全球变暖与冰河世纪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科学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们不能确定,未来的气候究竟是全球变暖还是冰河世纪?   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可能远远超出想象!当人类正不断往大气中注入二氧化碳时,地球这个行星本身可能正进入一次剧烈无比的冰川期中。科学家最新数据模型认为,几千年后,整个北半球都将被冰层覆盖,如同现在的南北极一样前提是新的冰川期没有和大气变暖发生冲突。 最近,一个研究团队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地球将迎来另一个冰河世纪,而且是几百万年来最强烈的一次。不过,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等仍会持续加热大气层,继而延迟新的冰河世纪的来临。气候变化怀疑论者可能会说,这么说来二氧化碳还是件好事。爱丁堡大学这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克劳雷说。但事实不会这样。克劳雷说,如果大气变暖真的能抵消或延缓冰河世纪的到来,这不是一个让人安心的消息,因为人类正在进入高异常的气候变化状态中。 这份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作者来自英国爱丁堡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文章说, 1 万年到 10 万年之后,地球的北半球大部分如加拿大、欧洲和亚洲都将被永久性的冰层覆盖,情形就像现在的南极一样。但同时,克劳雷也说:我认为以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看,这已足够阻止这样的情况出现。   史前气候专家洛兰李斯基 (Lorraine Lisiecki) 说:这次研究第一次让我知道,下一个冰川期可以比此前 100 万年中的任何一次都要来得严重。她也说,还需要做大量的测试来验证这项预测是否正确。   洛兰同样也表示,因为人类造成的大气变暖的原因,可能人类永远都没法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目前的温室气体集中程度可能和 300 万年前类似,它高到足够在几十万年中阻止冰川期的到来。    250 万年前左右,地球气候进入了全新的震荡阶段,冰川期与间冰期频繁交替一直到现在。在此期间,北半球的冰层也不断扩大。这期间,北欧、北亚和北美洲的覆冰厚度一度高达 4000 米 ,海平面则在今天海平面的 120 米 之下。   我们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比过去 80 万年的排放总量都多。这可能会永久推迟任何剧烈的冰川期,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能正把自己往另一极端推,那就是 500 万年前曾经发生过的热室地球。 这不意味着我们避免了一次灾难。温度只要升高 3 到 5 度,我们就可以面临过去 5000 万年从未遇到的气候。克劳雷说。而在冷与热的冲撞中,到底会发生什么,我们谁也不知道 。 3. 冰川地壳均衡运动速度加快 我们大幅引用前两篇参考文献是有理由的,因为气候变化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全球变暖不仅意味着海平面的大幅上升,而且意味着翻天覆地的地壳均衡运动。 100 -200 米 厚的海水层在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变化中不断地从两极冰盖和赤道海水中转换迁移,将引起地壳的巨大形变,破坏了原来的地壳均衡,引 发冰川地壳均衡和水均衡运动(就像轮船装载和卸载会引起吃水线变化一样)。最后一次冰期的结束,导致海平面上升了 130 米 ,如果两极冰盖全部融化,海平面至少会继续上升 60 米 。这意味着,大洋地壳因负载增加,要均衡下降 20 米 ,两极地壳因冰盖消失而卸载,要依据原冰盖的厚度,上升其 1/3 的数量(岩石和海水密度比为 3 : 1 )。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 1 万年前有 2000 米 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 500 米 ,并将继续上升 200 米 。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 130 米 ,洋壳均衡下降了 43 米 (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 3 : 1 )。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 87 米 ,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末次冰期中冰盖厚度为 2000 米 ,冰盖融化后,已上升了 500 米 ,还将继续上升 200 米 。科学家称其为冰期地壳均衡理论的大自然实验室 。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2 月2日 在法国首都巴黎发表一份评估报告摘要指出,全球气候变暖有超过90%的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报告说,全球变暖将持续数百年,海平面将持续上升。IPCC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于1988年创建,汇集来自130多个国家的2500多名专家。从1月29日起,IPCC第一工作组500多名专家以及政府和地区代表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会议,讨论全球变暖问题的第四份评估报告。由于在海平面升高问题上发生争论,会议延长到2月1日午夜后闭幕。这份长21页的报告说,过去5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极可能与人类使用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增加有关,报告说,极可能意味着可能超过90%。在2001年发表的第三份评估报告中,IPCC认为,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有关的可能性至少是66%。IPCC最新报告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 18 至 59 厘米。在2001年发表的评估报告中,IPCC曾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至5. 8摄氏度 ,海平面将升高 9 至 88 厘米 。这意味着海洋地壳将均衡下沉 3 至 29 厘米,由此引发的地震火山活动将越来越强烈。 据大洋网报道,北极地区冰盖面积 2007 年夏季迅速减少,速度是先前的两至三倍。这是我们未曾预料到的,用于预测北极冰盖融化的国际模型应该调整以追赶上这一速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让 - 克洛德加斯卡尔说, 2007 年 9 月,北极冰盖面积为 413 万平方公里,而 2005 年这一数据为 530 万平方公里,两年间冰盖融化面积相当于两个法国。加斯卡尔介绍说, 2008 年夏季北极冰盖面积可能已经又减少了 100 万平方公里。北极地区冰盖何时会全部融化?如果不遏制地球变暖的趋势,科学家们按照现在的速度推算,快则 50 年,慢则 100 年 。 4. 气候变暖的速度和地壳均衡的速度都难于估计 在人为全球变暖的大形势之下,气候变暖的速度和地壳均衡的速度都难于估计。我们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比过去 80 万年的排放总量都多,我们可能正把自己往另一极端推,那就是 500 万年前曾经发生过的热室地球。目前的温室气体集中程度可能和 300 万年前类似,它高到足够在几十万年中阻止冰川期的到来。由此而来的地壳均衡运动规模就可想而知。按历史常规速度估计的千年不能重复的地震,相对几十万年的时间尺度收缩就没有精度可言了。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 8.7 级地震发生时,人们就没有查到该地区发生同样大震的历史记录,更没有查到该地区连续发生三次 8.5 级以上大震的记录。事实上, 2005 年 3 月 29 日 和 2007 年 9 月 12 日 该地区又发生两次 8.5 级以上大震,这能量是怎样积累的呢? 气候剧变海平面升降地壳运动火山地震活动生物大规模灭绝。这就是地球气候变化史、构造演变史和生物进化史,尽管时间循序千差万别。读懂这个历史,对当前防灾减灾很有意义 。 气候变化已经无法用历史记录来推测,难道地震还会按照历史记录来发生吗? 参考文献 1. 漆小均。成都市防震减灾局:汶川 8 级强震将千年不复发。 2008 年 11 月 25 日 01:48 第一财经日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8-11-25/014816715788.shtml 2. 金煜。科学家研究称冰川万年后冰冻地球 ( 图 ) 。 2008 年 11 月 23 日 09:49 新京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8-11-23/09492597279.shtml 3. 杨学祥 , 陈殿友 . 重力均衡与质量均衡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 1995, 25(1):87-92. 4. 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水平运动。世界地质。 1988 , 7 ( 1 ): 43-48 5. 杨学祥 . 地壳形变与海平面变化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1994, 14(4):29-37. 6. 杨学祥 , 陈殿友 .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7. 杨学祥 . 地壳均衡与海平面变化 . 地球科学进展 . 1992, 7(5): 22-29. 8. 杨学祥。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地质科学。 1992 ,( 4 ): 204-408 9. 刘浩,王宇。联合国最新报告: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变暖。 2007 年 02 月 03 日 08:41 来源:中国证券网 . 上海证券报 http://it.sohu.com/20070203/n248019491.shtml 10. 王飞。百年后北极夏季无冰。广州日报 2008 年 9 月 4 日 A2 版。大洋新闻 2008-09-04 。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8- 09/04/c ontent_308525.htm 11. 杨学祥 . 构造运动中的天文因素 两极冰盖融化的威胁 . 发表于 2008-10-13 6:41:5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2439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3609 次阅读|3 个评论
海平面上升引发的球面地壳均衡运动
杨学祥 2008-10-13 09:05
图1 海平面上升洋壳下降形成的球面地壳均衡运动 图2 两极冰盖形成后压裂地壳使两极地壳下降赤道地壳张裂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 100 -200 米 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就像海轮的加载下沉和卸载上升一样 。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 由图 1 和图 2 可以看到,两极生成的巨厚冰盖可以压裂地壳,形成两极地壳下沉和赤道地区的最大张裂;冰盖消失后,形成两极地壳的上升和赤道地区的挤压。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 AB 弧下降到 CD 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 其一、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由 AB 弧扩张到 AE 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气候变化能否引发地震火山活动?本文可能提供一个更清晰的答案:尽管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全球变暖受到自然力的抑制,但潮汐的 1800 年大周期表明,全球变暖将持续到 24 世纪,海平面上升不仅能造成沿海地区的沉没,而且能引起地震火山活动。由于人为作用的加剧,由冰川融化引起的地壳均衡和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水均衡会造成超常规的更加剧烈的地震火山活动 。海平面快速上升的趋势值得警惕 。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 构造运动中的天文因素 两极冰盖融化的威胁 . 发表于 2008-10-13 6:41:5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2439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35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构造运动中的天文因素 两极冰盖融化的威胁
热度 1 杨学祥 2008-10-13 06:41
图 1 两极冰盖生成挤压赤道处地壳张裂 图 2 球面地壳均衡运动 附图见:杨学祥 . 构造运动中的天文因素 两极冰盖融化的威胁 . 2008-10-13 6:54:37 科学网论坛个人学术展示 .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31435 构造运动的动力大体上可以分为内外两种类型,内动力源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能量,外动力主要源自太阳的热能。火山喷发、造山运动、大陆漂移、板块构造,主要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如果没有地球内部能源,如果地球内部是铁板一块,外力是不能形成由地核到地壳的大规模物质循环和运动的。 但是,任何构造理论都离不开天文因素的作用。如果说地球内部动力造山扩海使地表高低不平,那么由天文因素产生的剥蚀沉积作用就是一种相反的平衡因素,不断地消除地表的高低差别。剥蚀沉积作用包括岩石的风化侵蚀、流水搬运、冰川作用、海浪冲击等等,主要来自太阳能量。因此,构造运动、气候变化与地球轨道密切相关。 因为地球内能(热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能量)的分布是均匀的,要想解释地表陆海分布的不均匀性,必须有不均匀的外力存在。因此,天文因素就成为各种构造假说的不可缺少的力源。潮汐作用、陨石撞击等,这些不对称的外力作用不仅在地表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也成为地球突发事件的力源之一。 20 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就是证实了米兰克维奇的天文冰期理论。对两极冰芯、岩洞石笋、中国黄土的放射性元素测年数据表明,全球气候变化有显著的 2 、 4 、 10 万年的地球轨道周期,即与第四纪大冰期中的亚冰期周期一一对应,证实了地球轨道对地球气候的决定性影响。 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气候的变迁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的变化关系十分密切。引起太阳辐射能变化的条件是多方面的。 (1)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地球轨道运动是椭圆的,在行星摄动下,轨道偏心率在0.0005 - 0.0607之间变化,周期约为 9.5万年 。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使地球接收太阳辐射的日照量变化,最大是士l%左右。当地球轨道偏心率大时,一年中在近日点附近接收的辐射量增加,北方的冬季变暖。在第四纪以后,冰期都是出现在地球轨道偏心率最小的时期;间冰期出现在偏心率最大的时期。 (2)黄赤交角变化:地球自转轴的倾角变化引起的黄赤交角在22度~20度 30 变化,变化的周期约为4.1万年。由于地球上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的位置是由黄赤交角决定的,因而会影响到高纬地区的日照量改变。黄赤交角减小时,中、高纬度地区,尤其是高纬地区接收到辐射量会明显减少;黄赤交角增加时,纬度越高,接收辐射量增加越多。黄赤交角达到最大值时,在极地全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可增加4.02%。 (3)近日点的进动:由于行星摄动,地球轨道的近日点有进动,平均周期约为2.17万年。现在北半球的冬季位于近日点附近,再过12750年,近日点将位于目前的远日点附近,北半球的冬季将位于远日点。这会引起南北两半球在不同季节日照量的变化,影响到全球气温的很大变化。目前,地球过近日点的时间是每年的 1月3日 或4日,过远日点的时间为每年的 7月2日 或3日。近日点进动的方向和地球公转方向一致。 100 -200 米 厚的海水层 在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变化中不断地从两极冰盖和赤道海水中转换迁 移,将引起地壳的巨大形变,破坏了原来的地壳均衡, 引发冰川地壳均衡和水均衡运动 (就像轮船装载和卸载会引起吃水线变化一样) 。最后一次冰期的结束,导致海平面上升了 130 米 ,如果两极冰盖全部融化,海平面至少会继续上升 60 米 。这意味着,大洋地壳因负载增加,要均衡下降 20 米 ,两极地壳因冰盖消失 而 卸载,要依据原冰盖的厚度,上升其 1/3 的数量(岩石和海水密度比为 3 : 1 )。   4 月 2 日 ,数百 名科学家以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政府代表齐聚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的全球变暖报告第二部分进行讨论。科学家对全球变暖问题发出新的严重警告:由于全球变暖破坏了生态系统, 50 年后全球可能有近三分之一的动植物处于灭绝边缘。报告指出,如果全球气温平均上升 2 ℃ ,就会导致地球上的珊瑚礁褪色,进而对依赖珊瑚礁生存的众多物种和地方经济造成灾难性后果。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1400 页的报告初稿里,除了提到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外,还特别提到了可能受到影响的动植物,特别是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的珊瑚礁。据报道,目前在全球 10 处地区,气候变化已产生相应的负面后果,当地保持着微妙平衡的生态系统,正处于消失的危险中。报告着重提到了脆弱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澳大利亚大堡礁以及其他珊瑚礁生态系统仅占海底表面的 0.25 %,却维持着 25 %的海洋生命。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警告说,这些珊瑚礁正急速减少。报告中还指出,如果全球气温平均上升 2 ℃ ,就会导致地球上的珊瑚礁褪色,进而对依赖珊瑚礁生存的众多物种和地方经济造成灾难性后果 。   所罗门群岛 4 月 2 日 发生里氏 8 级地震,强烈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当地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约 3 米 。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此影响露出海面,附近的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法新社 8 日报道说,受 2 日发生的地震影响,地壳板块相互挤压致使整个长 32 公里 、宽 8 公里 的拉农加岛上升了 3 米 ,海岸线也向外延伸了近 70 米 。拉农加岛东部海岸的村民告诉法新社记者,当地大多数港口被毁,仅仅留下一个狭窄的入口,两侧是露在海面上参差不齐的珊瑚礁。村民哈里松加戈边做手势边说,地震造成的裂缝甚至将整个岛屿一分为二,部分裂缝有 50 厘米 宽。拉农加岛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潜水胜地之一。这次地震给当地的旅游业造成了灾难性后果,严重破坏了海底珊瑚礁景观。小岛上升导致大量珊瑚礁露出海面,许多珊瑚虫因为曝晒在阳光下死亡,原先在海底呈现美妙景观的珊瑚礁变得如同月球表面般荒瘠 。 与气候学家的预测相反,在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大背景下,南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的一个偏远岛屿不仅未被海水吞没,反而上升 3 米 ,海岸线被推前数十公尺。当地原本在海里的珊瑚礁,现在也暴露在海面上。这种由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是气象科学家难以理解的,也是气象学家不能准确预测长期气候变化的原因。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 1 万年前有 2000 米 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 500 米 ,并将继续上升 200 米 。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 130 米 ,洋壳均衡下降了 43 米 (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 3 : 1 )。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 87 米 ,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末次冰期中冰盖厚度为 2000 米 ,冰盖融化后,已上升了 500 米 ,还将继续上升 200 米 。科学家称其为冰期地壳均衡理论的大自然实验室 。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2 月2日 在法国首都巴黎发表一份评估报告摘要指出,全球气候变暖有超过90%的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报告说,全球变暖将持续数百年,海平面将持续上升。IPCC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于1988年创建,汇集来自130多个国家的2500多名专家。从1月29日起,IPCC第一工作组500多名专家以及政府和地区代表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会议,讨论全球变暖问题的第四份评估报告。由于在海平面升高问题上发生争论,会议延长到2月1日午夜后闭幕。这份长21页的报告说,过去5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极可能与人类使用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增加有关,报告说,极可能意味着可能超过90%。在2001年发表的第三份评估报告中,IPCC认为,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有关的可能性至少是66%。IPCC最新报告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 18 至 59 厘米。在2001年发表的评估报告中,IPCC曾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至5. 8摄氏度 ,海平面将升高 9 至 88 厘米 。 按IPCC最新报告预测,到2100年海平面升高 18 至 59 厘米。由地壳均衡运动,最终实际上升量为 12 至 40 厘米。这很难对沿海城市构成威胁。地壳均衡运动造成的海平面相对下降,也起到缓冲作用,海岛在反复升降中减弱环境的突然恶化,增强生物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Wu 和 Peltier ( 1983 )估计北半球劳仑泰德冰盖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冰盖于 18000 年前开始融化,快速融化始于 1350 年前到 7000 年前, 7000-5000 年前间的冰融量减少。 Jaritz 和 Ruder ( 1977 )绘出莫桑比克全新世海面变化曲线, 10000-8000 年前期间海面以每百年 2.65 米 的速率快速上升, 8000-6000 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明显减慢,将为每百年 0.47 米 。 6000 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 2.5 米 。此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代海面位置 。 中国沿海全新世海面变化可分为 6000 年前的急剧上升、 6000-5000 年前期间的最高海面和 5000 年来相对稳定成微微下降等 3 个阶段;同时,海面是波动的,具有 8500-7800 年前期间、 7300-6700 年前期间、 6000-5000 年前期间、 4600-4000 年前期间、 3800-3100 年前期间、以及 2500-1500 年前期间 6 次波峰,其中后 4 次波峰为高于现今海面的高海面时期。我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可分为 8500-7800 年前、 7300-6700 年前、 6300-4800 年前、 4500-4000 年前、 3800-3100 年前、 2800-1400 年前以及小于 1000 年前 7 个时期,我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和海面变化以及地壳运动的有关 。 6 次海面波峰对应 6 次我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的结论正好相反 。 10000-8000 年前期间海面以每百年 2.65 米 的速率快速上升, 8500-7800 年前是我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期。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 18 至 59 厘米。这仅相当于 8000-6000 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对应 7300-6700 年前我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期。因此,认为海平面快速上升导致珊瑚礁生存灾难缺乏历史根据。 地球环境是一个多因素相互均衡的复杂系统,单一因素的巨大冲击,将在多因素均衡过程中被缓解,被缓冲,被中和。仅仅用某一学科的知识来预测全球的未来变化,其误差会大得惊人。人们无数次地预言世界末日,可世界末日至今依然遥遥无期。但是由全球变暖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却真实存在。 发表在 2008 年 6 月 15 日 《自然》杂志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在地质时期海洋的大规模海水涨落是地球过去 5 亿年内导致物种大量灭绝事件的主要原因。在过去的数亿年里,地球海洋的膨胀和收缩是与地球构造板块的变迁和气候的改变相一致的 。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 100 -200 米 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就像海轮的加载下沉和卸载上升一样 。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 由图 1 和图 2 可以看到,两极生成的巨厚冰盖可以压裂地壳,形成两极地壳下沉和赤道地区的最大张裂;冰盖消失后,形成两极地壳的上升和赤道地区的挤压。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 AB 弧下降到 CD 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 其一、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由 AB 弧扩张到 AE 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气候变化能否引发地震火山活动?本文可能提供一个更清晰的答案:尽管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全球变暖受到自然力的抑制,但潮汐的 1800 年大周期表明,全球变暖将持续到 24 世纪,海平面上升不仅能造成沿海地区的沉没,而且能引起地震火山活动。由于人为作用的加剧,由冰川融化引起的地壳均衡和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水均衡会造成超常规的更加剧烈的地震火山活动 。海平面快速上升的趋势值得警惕 。 据大洋网报道,北极地区冰盖面积 2007 年夏季迅速减少,速度是先前的两至三倍。这是我们未曾预料到的,用于预测北极冰盖融化的国际模型应该调整以追赶上这一速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让 - 克洛德加斯卡尔说, 2007 年 9 月,北极冰盖面积为 413 万平方公里,而 2005 年这一数据为 530 万平方公里,两年间冰盖融化面积相当于两个法国。加斯卡尔介绍说, 2008 年夏季北极冰盖面积可能已经又减少了 100 万平方公里。北极地区冰盖何时会全部融化?如果不遏制地球变暖的趋势,科学家们按照现在的速度推算,快则 50 年,慢则 100 年 。 气候剧变海平面升降地壳运动火山地震活动生物大规模灭绝。这就是地球气候变化史、构造演变史和生物进化史,尽管时间循序千差万别。读懂这个历史,对当前防灾减灾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50 年后三分之一动植物或将灭绝。 2007 年 04 月 07 日 08:04:01 来源:广州日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4/07/content_5944670.htm 2. 章磊。所罗门强震将一座岛屿拔高 3 米 旅游业损失惨重。 2007 年 04 月 09 日 01:53 来源:中国经济网。北京晨报。 http://news.sohu.com/20070409/n249287900.shtml 3. 杨学祥 , 陈殿友 . 重力均衡与质量均衡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 1995, 25(1):87-92. 4. 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水平运动。世界地质。 1988 , 7 ( 1 ): 43-48 5. 杨学祥 . 地壳形变与海平面变化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1994, 14(4):29-37. 6. 杨学祥 , 陈殿友 .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1998 7. 杨学祥 . 地壳均衡与海平面变化 . 地球科学进展 . 1992, 7(5): 22-29. 8. 杨学祥。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地质科学。 1992 ,( 4 ): 204-408 9. 刘浩,王宇。联合国最新报告: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变暖。 2007 年 02 月 03 日 08:41 来源:中国证券网 . 上海证券报 http://it.sohu.com/20070203/n248019491.shtml 10. 赵希涛,杨达源。全球海面变化。科学出版社, 1992 。 118 , 108 , 74 。 11. 魏冬。大规模海水涨落可能曾导致地球物种灭绝。 2008 年 06 月 18 日 11:56 新浪科技。 http://tech.sina.com.cn/d/2008-06-18/11562266451.shtml 12. 杨学祥 . 世界环境日:追寻全球气候变暖背后的原因(转发) . 发表于 2008-6-16 21:35:1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337 13. 杨学祥 . 2006 年四川地震预警回顾:强震形势严峻 . 发表于 2008-5-29 12:21:3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090 14. 杨学祥 .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2006-10-4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629.htm 15. 杨学祥 .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前的警告:灾害的中长期预测值得关注 . 发表于 2008-10-11 16:45:1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2279 16. 王飞。百年后北极夏季无冰。广州日报 2008 年 9 月 4 日 A2 版。大洋新闻 2008-09-04 。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8-09/04/content_308525.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57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