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时间箭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霍金与时间箭头之谜
热度 15 陈学雷 2019-3-14 06:02
今天是霍金逝世一周年,这是我在霍金逝世后不久写的一篇文章,贴出来作为纪念。本文刊登在《科学文化评论》第 15 卷,第 2 期, 48-59 页(2018)。 摘要:本文介绍了时间箭头问题(即时间为什么存在方向性)以及霍金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他最初开始进入宇宙学领域时首先对电磁学时间箭头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电磁学时间方向性的根源在热力学,而人主观感受的时间方向(心理学时间箭头)必然与热力学时间箭头一致,都是沿着熵增的方向。后来,在进行量子宇宙学研究时,霍金提出了无边界模型,在这一研究中霍金一度得出了宇宙膨胀时熵增加、宇宙收缩时熵减小的结论,但后来他认识到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并称之为自己在科学上的最大错误。 1. 时间的本质 提到霍金,即便是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公众也都听说过他撰写的《时间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作为霍金的第一本科普著作,这书名确实极为恰当:霍金本人的科学研究生涯正是从对时间箭头之谜的探究开始的,而终其一生,对时间问题的探索也始终是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所谓时间箭头之谜,也就是时间为什么有方向的问题。自古以来,人们都用流水比喻时间,因为时间有一个特定的方向。在空间中我们可以向不同的方向运动,然而在时间中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随着时间“前行”,去往未来而无法返回过去,这是时间与空间的一个根本上的不同,也就是时间的方向性或者所谓时间箭头。为什么时间与空间会如此不同呢?是什么造成了时间箭头呢?自 19 世纪以来,这个问题就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思考。特别是,物理学上的许多基本的动力学理论,比如粒子的运动方程、电磁场的场方程等,都存在时间反演对称性:把方程中的时间 t 变成 -t , 方程是不变的。例如,牛顿运动方程 F=ma, 这里加速度 a 是位移的二阶导数, a =d 2 x /dt 2 , 如果我们把 t 换成 -t, a 是不变的,因此这个方程没有任何变化。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能够区分过去和未来呢?这就是所谓时间箭头之谜。 据霍金本人回忆【 1 , 2 】, 1960 年代初他刚成为研究生的时候,导师夏玛 (Dennis Sciama) 给他的题目就与时间箭头问题有关。作为一个刚起步的研究生,霍金首先去图书馆查阅有关文献。不知是出于导师的建议还是他自己查询的结果,霍金想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是哲学家赖欣巴哈 (Hans Reichenbach) 的《时间的方向》( The Direction of Time) 一书【 3 】。不过,霍金发现剑桥大学图书馆所藏的这本书被人借走了,登记的借书者是剧作家普莱斯特利 (J. B. Priestley) 。霍金在他的回忆中说,普莱斯特利借阅此书是为了写作他的戏剧《时间与康威一家》( Time and Conways) 。霍金相信该书中也许有他所想要寻找的答案,于是在图书馆填写了召回单,迫使 Priestley 把书还了回来。 这里顺便说说,《时间与康威一家》的主题也是对时间的理解【 4 】。在该剧第一幕中,康威夫人、女儿和儿子们以及孩子们的男友和女友们在家中开派对欢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结束,他们生活富足,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希望,只有男孩 Alan 似乎非常淡定。不过,在第一幕结束时,女孩 Kay 却忽然有了一丝惆怅:她似乎在幻觉中看到了一些未来的情景。在第二幕中,同一地点,时间已过去了 18 年,然而生活却令人失望,每个人的婚姻、事业都未能如其所愿,一家的财富也已耗尽,被迫出售家庭房产,而且在种种经济困难中,一家人矛盾冲突不断,关系濒临破裂。只有 Alan 仍保持淡定。当 Kay 向 Alan 谈起这些烦恼时, Alan 对她说,生活的秘密在于理解真正的实在:我们以为时光流逝、只能不断抓住机会尽量捞取眼前的东西,但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如果我们能从永恒的角度来看问题,认识到每个人的一生其实就是时间空间中的一条轨迹,任何一个时刻只是我们自己的一个横断面,那我们就能超越我们的痛苦,也不必与别人发生冲突。第三幕又再回到当初:这时我们清楚地看到那时的康威一家就已播下了后来生活失败的种子,势利和傲慢扭曲了人们的心灵和关系。当派对结束时, Kay 似乎想起了她幻觉中看到的未来而感到一丝不安,她走出派对, Alan 告诉她,将来他会帮助她。全剧结束。 这部戏剧通过一个人生故事,启发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去审视时间的本质。实际上,把时间视为幻觉的看法由来已久。早在希腊时代,芝诺、巴门尼德等人就提出了飞矢不动、阿基里斯无法追上乌龟等关于时间的佯谬,进而主张真正的实在是超越于时间之外的【 3 】。爱因斯坦也表达过一种类似的看法。在一段悼念好友贝索的信中,他写道:“现在他又一次比我先行一步,离开了这个离奇的世界。这没有什么意义。对于我们有信仰的物理学家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分别只不过有一种幻觉的意义而已,尽管这幻觉很顽强。”【 5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过去与未来并不对称:对于过去,我们存有记忆而无法改变,对于未来我们则能够改变却无法预知。因此,就记忆或心理而言,时间的方向性是明显的,也就是存在所谓心理时间箭头。或者,反过来也可以说,我们能够根据记忆来定义时间的方向。 再回到赖欣巴哈的哲学书。赖欣巴哈本人也是学习数学和物理出身,曾在德国跟随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后来转入哲学,是逻辑经验主义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在这本书里,也回顾并评述了从古希腊哲学家到康德、柏格森等近代哲学家再到现代物理学中人们对于时间的种种思索和研究。赖欣巴哈把时间箭头的起源归结于因果性,并试图通过仔细的定义和分析“因”与“果”的差异给出时间箭头的起源。霍金后来说,他读了此书后大失所望,认为书的内容相当晦涩,而且在霍金看来,用因果性解释时间箭头是一种循环逻辑,因为在物理上的运动定律是对称的:过去的状态诚然可以决定未来的状态,但反过来也可以说如果未来的状态确定了,那么过去的状态也就确定了 。 2. 电磁学时间箭头 导师夏玛建议霍金阅读一篇由加拿大物理学家 Hogarth 撰写的最新论文【 7 】,研究另一种时间箭头的可能来源:电磁时间箭头或者叫辐射时间箭头。在电磁学中,电磁波方程是一种二阶微分方程,这种方程对时间是对称的,因此满足场方程的电磁波有所谓推迟解和超前解 , 如果我们考虑一个电荷加速运动产生电磁波,那么应该选择推迟解,即电荷对周边电磁场的影响是经过一个时间 D t=r/c 后传到距离电荷 r 处;但是求解方程的时候,还有另一种解,是距离 r 处的电场超前了 D t=r/c 发生变化。为什么应选择推迟解而不是超前解 ? 通常的理解是这是由边界条件决定的:我们给定了电荷的运动,而并未假定恰好有从无限远处入射来的电磁波。 不过, 1940 年代,费曼 (Richard Feynman) 在攻读博士学位时和他的导师惠勒 (J A Wheeler) 提出的一种电磁理论表述为研究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视角,他们的理论称为直接作用电磁理论【 8 , 9 】。在这种表述中,并没有我们一般所说的电磁场,而只有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我们看到太阳光,通常的理解是太阳上的电荷发生的热运动影响了周围的电磁场,产生了光波,传到我们眼中,导致眼中的电荷运动,于是阳光就被我们看到了。然而在直接作用理论中,并没有电磁场,而是太阳上的电荷与我们眼中的电荷有直接的吸引和排斥作用,这种作用会按照光速传播,它们的运动导致我们眼中的电荷感受到变化的相互作用,从而看见“阳光”。费曼之所以提出这种理论,是因为他当时认为导致量子电动力学中出现无限大的原因是点电荷的自相互作用【 10 】。如果没有电磁场,每个电荷都不会发生自相互作用,也许就可以避免这些无限大。但是,实际上只有包括了电荷的自相互作用才能得到与观测一致的“辐射阻尼”。为了解释这一点,费曼的思路是,加速的电荷会直接作用在“吸收体”上,这些吸收体因此会产生加速运动,这些加速运动电荷再反过来作用在原来那个电荷上,从而产生等效的自相互作用,这样就可以解释辐射阻尼。但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这样的辐射阻尼看上去会依赖于吸收体的性质(数量、电荷、距离等等),而在电磁场理论中则与这些无关;还有一个问题:这些作用如果按照光速传播,将会延迟一段时间才能反作用在原来那个电荷上,而这与所要求的时间不一致。对第一个问题的解释是,如果吸收体数量非常多,分布在空间各个地方,那么最后结果就与其具体性质无关了。对第二个问题,惠勒和费曼发现,如果假定这种作用不是单纯的推迟解,而是一半推迟解,一半超前解,就正好可以获得所需的效果。使总的效果等效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电磁波推迟解,这就为理解电磁时间箭头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 Hogarth 研究了把直接作用理论推广到膨胀宇宙的情况。这令当时的一些宇宙学家包括霍金的导师夏玛以及同在剑桥的霍伊尔 (Hoyle) 很感兴趣。霍伊尔是当时最著名的天文学家之一 , 霍金去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本想申请霍伊尔作为导师【 1 】,但因为霍伊尔的学生已经太多未能如愿,而被分配给了此前他从未听说过的夏玛。事后看来,这真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尽管个人学术成就不如霍伊尔,但夏玛却是位极好的导师,他培养了包括霍金在内的许多极其优秀的研究生,其中很多人后来的名气都远远超过他自己。霍伊尔是稳恒态宇宙学理论的主将,稳恒态宇宙学理论认为宇宙在膨胀的同时也不断产生新的物质,从而一直保持相同的状态,这样的宇宙是无始无终的,不必象大爆炸宇宙学那样有个时间的起点。实际上,大爆炸宇宙学这个名字就是霍伊尔起的,本来大爆炸理论创始人勒梅特和伽莫夫等把他们自己的理论称为“原始火球理论”,后来在一次英国广播公司( BBC )的科普讲座中,霍伊尔略带嘲讽的把这一理论称之为大爆炸理论 (Big Bang Theory) ,后来被普遍采用。霍伊尔和他的学生纳里卡尔 (Nalikar) 把直接作用电磁理论用于膨胀宇宙,他们提出宇宙若象稳恒态宇宙学所主张的那样一直膨胀同时维持密度不变,则也能得到这一结果;反之,如果宇宙大爆炸,则不能得到这一结果,这被他们视为稳恒态宇宙的又一“证据”【 11 】。 霍伊尔后来在皇家学会做了这一理论的演讲,但在提问时,坐在听众席中的霍金却指出了霍伊尔和纳里卡尔理论存在问题【 1 , 2 , 12 】。霍伊尔说,“你怎么知道的”?霍金说他做了这一计算。很多听众以为霍金是当场心算得到这一结果的,实际上霍金与纳里卡尔共用办公室,他事先知道霍伊尔和纳里卡尔的工作情况。霍伊尔勃然大怒:此时他正在争取让剑桥大学为自己成立一个新研究所,他认为霍金当众指出自己论文中的问题可能是他的敌人故意安排的阴谋,想要出他的丑从而破坏他成立新研究所的努力。不过事后的发展证明,并没有这样的阴谋,他的研究所顺利成立,于是他与霍金的关系也就好转了,后来他还在研究所中给了霍金一个职位【 2 】。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费曼本人并不认可用电磁理论解释时间箭头的努力。费曼出席了 1963 年的一次关于这一问题的会议,在后来出版会议文集时,费曼认为该会上很多发言都是“胡话” (nonsense) ,不愿意把自己的名字与之联系在一起,因此坚持在该文集中不能提自己的名字,而只称为 X 先生 (Mr. X) 【 13 】。 X- 先生明确指出,时间箭头的起源就是统计力学。实际上,惠勒和费曼曾与爱因斯坦讨论他们的这项工作,爱因斯坦告诉他们,之前他曾与 Walter Ritz 就电磁学时间箭头的起源进行过争论。 Ritz 认为,加速运动的电荷存在辐射阻尼表明电磁学中存在基本的时间不对称性,而爱因斯坦则认为,电磁学本质上是时间对称的,辐射阻尼实际上是由于电荷与大量其它电荷相互作用的平均效应,也就是时间箭头本质上来源于统计力学【 14 】。 3. 热力学时间箭头 我们知道有不可逆的热力学第二定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封闭的热力学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的,这就是热力学上的时间箭头。这一定律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把不同冷热的物体相接触,能量总是从热的一边传向冷的一边,而不会冷的越来越冷、热的越来越热;通过加热很容易把生米煮成熟饭,但是却没有办法把熟饭再变回生米 , 等等。那么,为什么热力学中存在不可逆性呢?热力学是人们根据宏观经验总结的物理学定律,它的微观基础是统计力学。在统计力学中,物质基本单元(原子或更基本的粒子)的微观运动本身对于时间可以是对称的 ,但是由于概率的关系,仍然会产生宏观的时间箭头。这种时间箭头的起源其实并不难以理解:一开始系统的粒子都分布在相空间中的一个小范围内,这就是所谓有序的或者叫低熵的初始态,随着时间推移,系统演化,从动力学的角度这些粒子的演化是确定的,但是如果不去求解动力学方程,那么在相空间中看它们的运动是随机的,只有某种概率分布。这些粒子在相空间中的轨迹逐渐分散开来。那么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如果我们去看它们的分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看到它们在相空间中分布的范围比原来要大,也就是所谓无序的或者高熵的状态。如果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假定你买到一副新扑克牌,打开盒子,你会发现牌是按照花色和大小排列好的。现在如果你随意“洗牌”,也就是随机地从其中拿出一些牌插到别的地方去,那么越“洗”这副牌的排列次序就越混乱无序。本质上,这与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熵增加的原理是一样的。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微观过程”是可逆的,洗牌时你可以把前面的牌插到中间去,也可以把中间的牌抽出来放到前面去,这一过程是完全对称的,但只要你持续做下去,牌的次序就会越来越乱,直到完全打乱为止 。 用热力学时间箭头也很容易解释我们前面提到的心理时间箭头。虽然我们还不完全清楚大脑记忆是怎样工作的,但它应该是满足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外,我们很清楚计算机的记忆是如何的工作的,而对计算机记忆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要让计算机记录下任何东西,系统的总熵必然增加,因此这个心理时间箭头与热力学时间箭头完全一致,也许可以说是热力学时间箭头的方向决定了心理时间箭头。反之,设想有某个世界,其熵随着时间不断减少,那么根据它现在的状态可以给出其未来的状态,因此可以说它实际上有关于“未来”的记忆。所以,更确切地说,时间的方向是由热力学中熵增加的方向决定的【 1 】。 4. 宇宙学时间箭头 霍金在研究之后感到,时间箭头既然来源于热力学,在这一问题上难以取得更多进展,因此他暂时放下了这一问题。此时,伦敦的数学家彭罗斯( Penrose )对广义相对论的研究开始引起霍金的关注。彭罗斯使用几何方法,证明了黑洞时空中奇点的存在。霍金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宇宙学上,发现宇宙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奇点,这为认可宇宙大爆炸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2 】。 70-80 年代,正是量子宇宙学蓬勃发展的时期。随着宇宙微波背景被发现,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被观测证实,学者们开始认真地思考令人不可思议的宇宙大爆炸之初的状态。霍金之前的研究表明,在宇宙的极早期,存在着理论上的奇点,也就是时空曲率达到无限大。不过,实际上在涉及的能量尺度达到了普朗克能标时,量子力学效应和万有引力效应都非常重要,因此量子引力可能会带来新的物理现象。遗憾的是,量子力学与描述引力的广义相对论作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却一直未能融合,当时并没有一个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论。后来,弦论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可能成为一个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论,但也还没有得到完全证明,更没有任何观测证据。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试图在一定的限制条件(比如高度对称)下研究宇宙的量子效应。比如,在广义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由度规张量描述,但广义相对论是个经典理论,度规张量是确定的。量子力学中,系统的状态则由波函数描述,其绝对值的平方给出了状态的几率分布。一种研究量子宇宙学的思路是,时空由度规张量所描述,可以写出度规的波函数及其满足的量子力学方程,也就是所谓惠勒 - 德维特 (Wheeler-De Witt) 方程,并在一定条件下求解。 霍金和哈特尔 (James Hartle) 也尝试用这一方法研究宇宙极早期的量子过程【 15 】。他们使用了费曼的路径积分方法研究宇宙波函数。收到狄拉克的启发,费曼发现,可以用这样一种直观的方法理解量子力学系统的演化:系统从一个状态 |A 到状态 |B 的演化可以同时沿各种不同路径发生,每个路径产生一个不同的相因子,由该路径的作用量 S 给出,从状态 |A 到状态 |B 的跃迁振幅就是把这些不同的路径加起来。通常,这些相因子随着路径的微小变化剧烈变动,因此相互抵消。但是,在作用量 S 取极值的路径附近,所有路径的相位一致,因此不会抵消。而我们知道,系统的经典力学路径正是由这些 S 取极值之处,所以这就很好地用量子力学解释了经典力学。霍金和哈特尔把这一方法运用于量子宇宙学。为了便于计算,他们考虑了具有紧致三维几何的闭宇宙,而“路径”包括了所有没有边界的紧致四维流形,由于这些路径都没有边界,因此被称之为无边界的边界条件 。 在这一图像中,存在非常微小尺度上的量子时空涨落,通常它们无法直接形成按经典广义相对论膨胀的宇宙。但是,量子力学中有所谓隧道效应,这些涨落有一定的概率穿过势垒,最终形成膨胀的宇宙。有趣的是,从数学上看,当量子力学中一个粒子通过隧道效应穿越势垒时,时间是个虚数。因此,从物理世界的旁观者角度来看,粒子突然从势垒的一侧消失,而在势垒另一侧突然出现,但从粒子本身来看,这个过程却是连续的,只不过它在虚时间中穿越到了另一侧。类似地,在量子宇宙学中,并没有真正的奇点。这样,霍金就用量子力学,否定了他自己原来的宇宙开始时奇点不可避免的结论。另外,除了霍金和哈特尔模型外,还有一些其它类似但不同的解,例如 Vilenkin 也给出了一个解,但与霍金 - 哈特尔解不同,他选取的边界条件是在半径 R~0 时产生的宇宙应该是一个纯粹膨胀的宇宙,称为“有生于无”( creation from nothing) 边界条件【 16 】。不过,到底怎样理解宇宙波函数、怎样选取边界条件、这些高度简化的模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准确反映了量子引力,这些目前都是还远没有定论的问题。 图 1. 左:宇宙大爆炸示意图,有奇点,最下面 10 -43 秒处量子引力变得重要。右:奇点被虚时间的连续时空代替,形成光滑流形。 回到时间箭头问题上来。除了热力学中的熵增加外,另一个明显的时间箭头是我们的宇宙在膨胀。这是偶然的呢?还是与热力学时间箭头联系着?我们为何生活在一个膨胀的宇宙中而非收缩的宇宙中?很多学者认为,包括热力学箭头在内的时间箭头都来自宇宙学,正是由于宇宙开始于熵比较低的状态,才能进而向熵更高的状态演化,从而允许有热力学的时间箭头。那么,如果宇宙由膨胀转为收缩,熵会如何变化呢? 霍金用他的无边界模型研究了宇宙膨胀到最大半径再转为收缩这一过程中扰动的变化【 17 】。假定这些扰动一开始很微小,当宇宙膨胀时,这些扰动会逐渐增大,熵也会变大。最初的计算似乎表明,当宇宙转为收缩时,这些扰动则会变小。因此,霍金认为,这表明宇宙膨胀和热力学时间箭头是联系在一起的:当宇宙转为收缩时,熵就会减小。但是,按照前面的讨论,心理时间箭头是沿着熵增的方向。因此,霍金提出了一种有趣的可能性:在这个收缩宇宙中如果有智慧生命存在,他们也不会发觉宇宙会收缩,相反,他们的时间认知将恰好反转过来,会把“前”与“后”逆转过来 ,因此也会认为自己的宇宙正在膨胀!当然,这里的一个问题是一个智慧生命如果生活在膨胀接近最大值的时刻,他会经历宇宙的膨胀 - 收缩过程,这时会发生什么?霍金推测,他会忘掉自己的过去,转而“记起”原来被认为是未来的东西。 这是一个听上去相当荒唐的情景。实际上,后来霍金承认,在与他的学生 Don Page 、 R.Laflamme 讨论后,他认识到在这里他犯了一个错误 -- 他把这称作他自己最大的错误( my greatest mistake) 。霍金说【 19 】,“当你发现自己犯了像这样的错误后应该怎么办?有些人从不承认他们是错误的,而继续去寻找新的往往相互不协调的论据为自己辩解 -- 就像爱丁顿在反对黑洞理论时之所为;另外一些人首先宣称,从来没有主张过不正确的观点,如果主张过,也只是为了显示它是不协调的。在我看来,如果你在出版物中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会好得多,并可以减少混乱。爱因斯坦是个好的榜样,他为了建立静止宇宙模型而引入宇宙学常数,后来他把这称作一生中最大的错误”。霍金指出,之所以得到那些随着收缩变小的扰动,是因为选取了错误的边界条件。实际上,当宇宙开始收缩时,扰动仍会变大,熵也仍会继续增加【 1 】。因此,时间箭头从根本上来说是来源于热力学。在量子宇宙无边界模型中,可以预言宇宙开始膨胀,并在膨胀中熵增,但即使宇宙转入收缩阶段,熵仍然增加。至于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宇宙是膨胀的?一种可能性是我们恰好处在这个阶段,另一种可能性是,到了遥远的未来宇宙开始转入收缩时,所有生命都早已在漫长的宇宙演化过程中衰亡,因此根据弱人择原理,我们看到的是膨胀宇宙。不过,应该指出的是,所有这些都是在无边界宇宙模型的框架下的讨论,实际上真实的宇宙未必就是由这一模型描述的。 5. 结语 时间的本质一直是令人极感兴趣但又非常难以把握的问题。作为时空理论的一位主要研究者,霍金在这方面也投入了许多时间精力,他的许多研究也别出心裁,并展现了深厚的功力。不过尽管如此,在这个领域中,他未能取得像奇点定理、黑洞热力学、霍金辐射等那样的重大成果,甚至还出现了错误。这恐怕是由于这一问题本身具有更大难度、更多不确定性造成的。 实际上,关于量子宇宙学的研究,在上世纪 70-80 年代取得了很大进步,霍金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后,一方面由于身体原因,他自己的研究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宇宙学的研究重点也发生了转移,宇宙学研究的主流转向了如何用实际观测检验理论模型,而抽象理论的研究也更多地转向与弦论 /M- 理论结合。霍金仍十分顽强地开展研究,虽然没有再取得他此前取得的那种重大成果,但直到去世前他一直活跃在研究的前沿上。 注释: 这也许是霍金的主观猜测。实际上,普莱斯特利早在 1937 年就写出了《时间与康威一家》,远早于霍金到剑桥读研究生的 1962 年。而且,赖欣巴哈的遗作《时间的方向》一书是他去世后由夫人整理于 1956 年出版的,也晚于《时间与康威一家》的创作。不过,根据维基百科的介绍,普莱斯特利一直保持着对时间问题的兴趣,他的很多作品主题都与此有关,可能他因此借阅了该书。 笔者个人阅读此书的感觉是,作为哲学著作此书并不算晦涩,甚至可以说是比较清晰明快的。虽然霍金在回忆中批评了此书,但其弟子 Halliwell 也读了此书并对其有较好的评价【 6 】,可见霍金对此书也不是完全否定的。赖欣巴哈在此书中分析了因果关系,指出从可逆过程可以确认时间的有序性,但必须通过不可逆过程才能确认时间的方向性,而不可逆过程来自热力学。笔者猜测,令霍金感到失望是该书花了许多篇幅后才得到了的一些对霍金来说并不新奇的结论。 惠勒和费曼的直接相互作用理论能够得到经典电磁场理论中的各种结果,但他们未能构造出相应的量子理论。后来,费曼、施温格 (Julian Schwinger) 、朝永振一郎、戴森 (Freeman Dyson) 等人构建了量子电动力学重整化理论,在通常的电磁场理论基础上解决了计算中出现无限大的问题。 在弱相互作用中已发现存在时间反演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可能是自发破缺形成的。但是统计力学中的时间不对称性并不依赖于这种微观时间反演不对称性,对于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等目前尚未发现微观时间不对称性的相互作用,同样可以产生宏观时间不对称性。 仔细考虑这个问题我们会想到,在牌的排布已经变得很无序以后,如果继续无休无止地洗牌,偶然地也会碰巧使其变得有规律了一些,也就是熵减少了一些,这似乎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相矛盾。但是,按照统计力学创立者玻尔兹曼 (Boltzman) 的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严格地说是个统计规律,熵确实有可能自发地降低,只不过这种降低的概率远低于熵增加的概率,而且系统越大、熵减少的数量越大,这种概率就越低,对宏观系统来说这种概率低得不可思议,以至我们几乎永远都不会看到熵减少的情况。 哈特尔本人后来指出,其实称之为单边界( one-boundary) 的边界条件更为准确。 有趣的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惠施曾有“今日适越而昔至”的命题,由于缺乏更多资料,这一命题究竟是什么意思今天已很难考证。刘辽教授曾提出,惠施也许想到了时间旅行的可能性【 18 】。笔者认为,也有可能惠施思考了时间方向的问题。 参考文献 【 1 】 S. Hawking, 1991, The No Boundary Condition And The Arrow of Time, in J. J. Halliwell, J. Perez-Mercader, W. H. Zurek eds., Physical Origin of Time Asymmetry, pp. 346-35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 【 2 】 S. Hawking, 2002, Sixty Years in a Nutshell, in G.W. Gibbons, E.P.S. Shellard, S.J. Rankin, The Future of Theoretical Physics and Cosmology , pp.105-11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 3 】 H. Reichenbach, The Direction of Time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1956. 【 4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ime_and_the_Conways 【 5 】爱因斯坦, 1955 , 给 M. 贝索的儿子和妹妹的信 ,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译,《爱因斯坦文集》,第 3 卷, p.507, 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第 1 版。 【 6 】 J. J. Halliwell, 1991, Quantum Cosmology and Time Asymmetry, in J. J. Halliwell, J. Perez-Mercader, W. H. Zurek eds., Physical Origin of Time Asymmetry, pp. 369-38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 【 7 】 J. E. Hogarth, 1962, Cosmological Considerisions of the Absorber Theory of Radiation , Proceedings of Royal Society, A267, 365 【 8 】 Wheeler, J. A. and Feynman, R. P. , 1945 , Interaction with the Absorber as the Mechanism of Radiation .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 17 (2 – 3): 157 – 181 ; 【 9 】 Wheeler, J. A. and Feynman, R. P. , 1949 , Classical Electrodynamics in Terms of Direct Interparticle Action ,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 21 (3): 425 – 433. 【 10 】 Schweber, S. S., 1994, QED and the Men Who Made I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1 】 F. Hoyle and Narlikar, J. V., 1964, Time Symmetric Electrodynamics and the Arror of Time in Cosmology .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273, 1. 【 12 】 Hawking, S. W., 1965 , On the Hoyle-Narlikar Theory of Gravit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286, 313. 【 13 】 Gold, T. eds., 1963, The Nature of Tim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7. 【 14 】 Wheeler , J. A., 1991, Time Today , in J. J. Halliwell, J. Perez-Mercader, W. H. Zurek eds., Physical Origin of Time Asymmetry, pp. 369-38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 【 15 】 Hartle, J. B. and Hawking, S. W., 1983, Wave Function of the Universe . Physical Review D28, 2960. 【 16 】 Vilenkin, A. 1982, Creation of the Universe from Nothing, Physics Letters B 117, 25 【 17 】 Hawking, S.W., 1985, The Arror of Time in Cosmology. Physical Review D32, 2489 【 18 】刘辽,赵峥,田贵花,张靖仪,《黑洞与时间的性质》,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9 】 Hawking, S.W., 1988,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19335 次阅读|24 个评论
人类历史的时间箭头
热度 2 lvnaiji 2018-6-29 21:41
吕乃基 空间与时间,历来是科学和哲学永恒以及核心的课题。空间与时间,实际上是同一事物的存在与演化两个方面。科学主要关注自然界的时间(霍金的《时间简史》)与空间。中文“自然界”与“自然”说的是同一个对象,前者对应空间上的存在,后者涉及的是演化,对应于时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664877.html )的过程。博主的系列博文(演化:进化与退化——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276700.html )的主题即“演化”。 哲学家(海德格尔)关注人的“时间”,抽象,乃至晦涩。 本文试图在相对具体的层面,讨论人类历史的“时间箭头”。 人类社会有发展的方向,或者说,“时间箭头”吗? 拉丁美洲的革命家,切•格瓦拉的战友,德布雷,在哲学意义上反思其革命生涯时深有感触:归根到底,唯一跳出星球运转的循环意义外的革命不是政治革命而是技术革命,因为只有它们才是不复往返的。“循环往复”,这是德布雷对“革命”的理解。不少人把政治的“进程”说成是“旋转门”,与“循环往复”完全是一个意思。 30 年河东 30 年河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国和世界各地一再上演。 通常所说的“波浪式、螺旋式上升”,更新的说法是,跌宕起伏,波澜壮阔,貌似更有气势,实则多半是“内卷”( involution ),即一个社会体系或制序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在同一个层面上内卷、内缠、自我维系和自我复制;甚至倒退。 至于“唯一跳出星球运转的循环意义外的革命不是政治革命而是技术革命”,且不说面临崩溃的生态危机, GDP ,物质生活,是否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各国竞相争 GDP ,或 GNP 世界第一,是否就是人类发展的方向? 固然,物质层面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推动,反过来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然而,还是有这样的疑惑:去除了这些外在的物质层面的因素,由古人到今天的人类,究竟什么方面“进步”了? 究竟有没有人类社会自身内在的“时间箭头”? 近年来,对某某“中心主义”的批判,以及“适合自己”的文化就是好的文化,可以归结为时间箭头上的“相对主义”。世界各国,我行我素,实际上也否定存在属于人类社会的“时间箭头”。 的确,自人类走出东非,走向地球的各个角落,在千差万别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建构起“适合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在普里戈金的分岔图上各奔前程。 然而,一个铁的事实是,“各奔前程”的世界各国不得不生存于同一个地球,由不得“我行我素”,须考虑各国间的竞争与合作。然而放眼四顾,却是到处剑拔弩张,同样是铁的事实。 各国互“怼”,能“怼”出人类共同的时间箭头吗? 有没有基于物质而又超越物质的人性或人的精神的时间箭头?抑或,月亮代表我的心,物质的进步等同于精神进步? 有没有基于个体(个人、组织、民族、国家)而又超越个体的人类的时间箭头?抑或,人类的时间箭头只是个体时间箭头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用时髦的话来说,“纠缠”与“叠加”。 大国的崛起,将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时间箭头?
个人分类: 交叉|2589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类社会的时间箭头(四)时间的“合成”(之一)
lvnaiji 2018-3-28 13:34
吕乃基 前文较长。为方便各位阅读,此处做一个摘要 有没有基于物质而又超越物质的人性或人的精神的时间箭头?抑或,人类的追求最终“落到实处”? 有没有基于个体(个人、组织、民族、国家)而又超越个体,属于人“类”的时间箭头?抑或,人类社会依然延续动物世界的法则,弱肉强食? 1. 知识之树的三个部分和价值观的三个阶段 人类的知识之树,其根须深扎于独特的自然背景,追溯到遥远的历史体验,萌芽于混沌之中。其主干 —— 非嵌入编码知识取代了 “ 杂多 ” 且不可通约的根须,在主干之上,枝繁叶茂,个性与多元,互相纠缠、兼容,形成庞大的树冠。 自古以来,人类的价值观经历三个阶段:古代的血缘共同体价值观、近现代的契约共同体价值观,以及近几十年逐步形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 知识之树的三个部分和价值观的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历史、现在与未来。第一阶段,知识之树的 “ 根须 ” 和 “ 血缘共同体价值观 ” ,关系到起源的独特性:我从哪里来。第二阶段,在普适价值,知识之树主干的基础上确立彼此间的契约关系,确立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我在哪里,我是谁。第三阶段,知识之树多元与兼容,枝叶与树冠,个体与人类合一,个体与人类命运与共,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我到哪里去。 这就是超越物质,在精神层面的时间箭头。 2. 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的实力是:自然实力,知识实力,社会实力,伦理实力 文化即人化。国家实力的演进过程,实质上就是 由动物到人的生成 过程。 自然实力是国家实力的基础;知识实力是骨骼,支撑起国家的实力;社会实力是血肉,是国家实力的生命;伦理实力是国家实力的灵魂,决定国家实力的方向和高度。由国家实力的内涵,可以探知其在由动物到人的生成过程中所处的位置。 一言以蔽之, 由动物到人,这就是人作为“类”的时间箭头。 3. 物质维度的时间箭头 科技黑箱,从远古和古代的嵌入和孤立,经近现代的标准化、大批量、可替代和统一规格,到后现代的个性与兼容;这三个阶段可以说就是知识之树和价值观演化历程,在物质层面的体现,反过来也可以说,科技黑箱三阶段是知识之树和价值观演化历程的物质基础。 科技黑箱一路跟随人类的足迹至今,成为人类由动物到人的阶梯,人类向前的每一步,又创造了新的科技黑箱 。 四、时间的“合成” 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时间的“合成”(为行文方便,除特别说明,下文“合成”两字将不加引号)。其一,物质时间与精神时间的合成,前者指科技黑箱的演进,后者指知识之树与价值观,以及由动物到人。其二,由个人、组织、国家到世界,各个层次时间的合成。这些合成的结果,就是人类社会的时间箭头。 1. 物质时间与精神时间的合成 无疑,物质是精神的基础,物质时间同样是精神时间(后文省略“时间”二字,除非特别说明)的基础。然而,基础不等于全部。 在同样的土壤上开出的花朵可以姹紫嫣红,百花争艳。人类的思想是宇宙演化 137 亿年的最高成果,怎么可能只有一种颜色,而且是大多数科技黑箱的外表——钢铁的灰色?况且,科技黑箱还是双刃剑。 少数精英可以超越物质而提升自己的精神,例如“若为自由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物质的提升未必带来精神的提升,甚至会沉醉于物质享受。物质的提升只是这些人精神提升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物质层面的成果可以馈赠、技术转移,乃至跨越,或者“弯道超车”,但是精神的提升不能“跨越”。精神的提升必须经历以普适价值、科学理性、市场经济等为核心的知识之树的主干,在形式上是非嵌入编码知识;经历契约共同体价值观,一步一个脚印减少动物属性,增加社会和人的属性。 美国社会学家W.F.奥格本提出文化滞后论 。 文化各部分变迁的速度不一,造成不平衡、差距、错位。 一般来说,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 也不一致, 制度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的变迁。 不少地区虽然引进了先进的物质设备,但由于技术知识、人的素质、观念等滞后, 而限制了物质文化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比尔盖茨类似的表达是,新的技术从来不会等待文化做好准备再推出来。 显然,在物质时间与精神时间的合成,就某个文化作为整体的变迁中, 精神因素是慢变量,决定合成之后的时间取向和所在位置,决定该文化的水准。 “体用之争”在中国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中体西用”不可取,但“体用”之分有其意义。“体”主要是精神层面,“用”,如当年的“船坚炮利”,现在的 GDP ,“大国重器”等等。 无疑,高铁、量子卫星和天眼等大国重器十分“厉害”,在当下相当程度上依然是弱肉强食的世界尤为重要,然而,要是将此放在首位,甚至以此论证“体”之合法、正确与高尚,大力强调在“用”这一层面的成果,“用”在“体用”中的地位就会发生僭越,乃至最终取精神之“体”而代之。 一旦“体用”的位置在国家层面发生颠倒,个人层面自然就会信奉金钱至上,导致国与民在人类社会的时间箭头上的停滞乃至倒退。 大国重器固然不可或缺,由动物到人的进程更重要。 精神空虚滞后的时间箭头,无论握有什么样的“重器”,在物质上如何“厉害”,终究难以引领人类社会的进步。 https://iask.sina.com.cn/b/2883314.html
个人分类: 科技|26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历史的时间箭头三、“从石器时代……到某某时代”
热度 4 lvnaiji 2018-3-24 09:32
吕乃基 物质维度,一直以来都作为进步的尺度。面对社会现实的复杂多变,螺旋式、波浪式、旋转门、进一步退两步、乃至“内卷”,至于以某某“主义”作为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志,更是争议不断;而物质水平的提升则简洁清晰,直截了当。以物质水平来定义发展阶段也较少异议。例如以材料区分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以能源区分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以信息区分的互联网时代,以及“第三次浪潮”,等等。 本文开头述及,有没有超越物质维度的时间箭头?上文的分析,知识与价值观的递进,由动物到人,只是一种抽象,实际上都离不开物质水平的提升,反之亦然;国家的实力更是如此。 有必要在对种种物质尺度做进一步梳理,以揭示物质层面的发展中所隐含的时间箭头。 1. 科技黑箱 在知识的视角,技术的产品和工艺流程就是集成了各种知识的科技黑箱 。黑箱,其原意用在认识论和方法论领域,意为对于一个复杂对象如人脑,不必打开黑箱,由一组或多组输入与输出关系及其变化,探测黑箱本身的内部结构。在技术领域,可以把各种技术产品和过程视为黑箱,消费者也不必打开黑箱,不必理解其中艰深的科学技术,只需按指南操作,即可得到所希望的结果。诸如手机、傻瓜相机等就是这样的科技黑箱。 集成、凝聚了特定知识的科技黑箱以其操作规则“规训”(福柯)消费者。科技黑箱拥有“支配活动身体的微分权力”或“微观社会关系中的规训权力”,“这些限制遍布在我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事物的处理中,并且渗透到最琐碎、最普通的活动中” ,而且还是一种律令:非此将造成后果,至少不能成功或降低效果。因而对使用者形成“促逼”(还有来自其他使用者的促逼:不使用或不会使用将被边缘化)。 在此意义上, 技术就是权力 。在规则不经意间而又随时随地的“规训”之下,主体的行为举止渐次与科技黑箱相吻合,按规则行事成为消费者的常态。熟练的消费者甚至并不感受到科技黑箱的存在,对于他来说,科技黑箱就是“透明”的。如同习武之人所达到的境界:“身剑合一”。透明,并非消费者通晓科技黑箱中的知识,而是他充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接受了科技黑箱中的知识,或者说,后者成为主体的一部分。科技黑箱是“人类学意义的自然界”(马克思)。 固然,每个个人在每个场合都可以做出自己独特的选择,然而,伴随着所有这些选择的共同和持久的因素,无疑是技术及其提供的产品,也就是人类学意义的自然界。除了人以外,任何物种所具备的一切特征均先天地包含在胚胎 ( 种 ) 以及该物种所绑定的环境之中,其生成无非就是通过不同阶段的发育,展示物种在此环境中具有的特性。而人的代具性 则决定人必然随技术的发展并获得自身的属性,这就是所谓 “ 后种系生成 ” 。“人是政治的动物”,“人是城市的动物”,以及“人是理性的动物”,等等,或许作为这一切基础的是: 人是技术的动物 。 正因为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从技术——科技黑箱的发展中提炼出人类社会的时间箭头。 2. 由嵌入经非嵌入到嵌入 科技黑箱是知识的物化。与知识一样,科技黑箱也有嵌入与非嵌入之分。古代的发明创造的科技黑箱是嵌入和孤立的,嵌入,指特定的科技黑箱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语境下使用,他人在不同的语境中难以使用;孤立指各种科技黑箱彼此间没有或很少关联。 但在所嵌入的语境中,以现代眼光看似极其简陋的科技黑箱(实际上可能蕴含了高深的知识),在原始人的操控下,却难以想象地实现了目的。在此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包括对周遭世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联系前述意会知识)等等,却得以充分展现。在人全身心的投入中,原始的科技黑箱连同其对象及其不可分割的语境也就负有了价值,具有神秘的“魅力”。这种体验和能力很难在主体间共享。 反过来,原始人也就被特定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锁定,难以与其他部落交往,难以走出特定的语境。《狼图腾》中形象地描绘了这一点。 近代以降,特别在两次工业革命后,标准化、大批量、可替代和统一规格的科技黑箱被运送到世界各地,其特点是非嵌入和普遍适用。瓦特称他的蒸汽机为“万能机”,可以与所有的工作机相结合。 由此所带来的首先是古人原有独特的生活语境,不仅经由科学在认识上抹去差别,祛除价值和魅力,而且经由“改天换地”在实践上抹去差别,以构建一致的语境:环球同此凉热。“大庇天下寒士俱开颜”,杜甫的理想凭藉现代科技正在成为现实。 在传统社会,语境几乎拥有对于生活的全部意义。在标准化科技黑箱的推进中,原始语境被抹平甚至抹去。在《狼图腾》中有这样的情节,在吉普车和特等射手的追杀下,头狼和主力不到一小时就被干掉,“完全超出陈阵和额仑草原狼的想象”。“草原上狼的神话在先进的科技装备面前统统飞不起来了”。“狼图腾”顷刻瓦解。 借助非嵌入的科技黑箱,各个民族得以脱离其语境,走出冰封极地和热带丛林,江河湖海和崇山峻岭。非嵌入的科技黑箱打破了独特、狭隘语境的束缚,向氏族、部落、民族展示了广阔的世界;割断了形形色色历史事件的牵挂及其对当下的律令和制约(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祖宗的规矩”,霍桑的“红字”),吉登斯称之为“脱域”。 技术并未停止其脚步。高技术所提供的科技黑箱呈现出日渐嵌入、多样化和彼此关联的特点,由此便影响主体及主体间的关系。 “现在就是最高”(黑格尔)。会聚技术涉及自然界演化的最高层次——大脑和意识运动,必然将研究自然界演化过程所经历各个阶段的各门学科,包含生物学、心理学、细胞学、脑科学、遗传学、神经科学、语言学、逻辑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数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各种个性化、嵌入的科技黑箱,如个性化电脑和嵌入式软件,适应个人独特的需要,适用于特定的语境。“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嵌入的科技黑箱建立于标准、协议的基础上,既各有个性,又彼此兼容,各异的嵌入软件的共同基础是物理层。互联网则提供了高层交流的平台。嵌入的科技黑箱在任何语境间游弋。各异的语境不再构成障碍,反倒成为追求的时尚。虚拟现实技术跨越时空,穿梭于过去未来之间。 面对多样化个性化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科技黑箱,主体在更大范围更频繁地作出选择,获得更多自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介入、操控,进而修改科技黑箱,因而拥有更大自由。主体既可以“沉浸”于特定的语境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又可以随意变换时空,到另类语境去感受一番。在互联网上,各具个性的主体以各种方式彼此关联。 科技黑箱,从远古和古代的嵌入和孤立,经近现代的标准化、大批量、可替代和统一规格,到后现代的个性与兼容;这三个阶段可以说就是知识之树和价值观演化历程,在物质层面的体现,反过来也可以说,科技黑箱三阶段是知识之树和价值观演化历程的物质基础。 黑格尔的哲学可以概括上述不同角度的“三阶段”:第一阶段“杂多”,第二阶段“内部无差别的一”,第三阶段是“内部有差别的一”,再进一步归结为“正反合”。 3. 沿量子阶梯和运动方式提升 从根本上说,科技黑箱的演化,经历由无机 - 有机 - 生命 - 意识(人工智能)的历程,在总体上再现人的生成过程。由无机 - 有机 - 生命,可以说是人类前史,由生命 - 意识,即由动物到人。 相应于量子阶梯,目前已知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形式有六种,即基本物理运动(包括机械运动、热、电磁运动)、宇观物理运动、微观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以及意识。它们的关系大致构成了由简单到复杂运动的序列,近代以降,科技黑箱大致即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进化。 古人所制造并使用的简单工具主要是机械技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机和各种热机又登上舞台。机械、热机和电机成为人工自然的主要部分,它们相当于简单物理运动。 18 ~ 19 世纪,无机化工产品如酸、碱和有机化工产品如染料、药物、炸药等逐一问世。 20 世纪,各种“人造”纤维、新型材料相继上市,化工产品在人工自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50 年代初生物学革命后,生命科学获得很大进步。目前,由生物工程生产的生物制品正在成为人工自然中新的组成部分。电脑的发明与一往无前的推进,正在越来越深入地进入意识运动领域。 近代以来,人工自然的进化大致由机械、热机、电机,经由化工产品到生物制品和电脑。这是一条由简单运动形式到复杂运动形式的发展路线。人工自然由基本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意识运动的方向由低到高推进。 每次科学革命就在于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发生跃迁,随后发生的技术革命则将所获得的新知识集成、“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见文献 2 ),为更多的人共享、使用,并作为下一次科学革命跃迁的平台。 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力学、微积分和初步的热学知识,蒸汽机即将其封装起来。 19 世纪电磁理论和热力学得到发展,随即是电机和内燃机。染料和炸药集成了有机化学的知识。 20 世纪上半叶,量子力学、凝聚态物理学和数学得到发展,继而生命科学获得突破,然后由电子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等进行封装和集成。本世纪初,由认知科学、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所组成的所谓“会聚技术”开始登上舞台,在更高的层次封装知识。 随着科技黑箱层次的逐一升高,也就是由低到高将相应的经典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知识渐次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 这种层次由低到高的“封装”有着源于自然界的深刻基础。在已知的物质层次上,夸克对于质子、中子“封闭”,核反应的能级不会影响到夸克,所以核物理学不必虑及夸克。质子与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原子和分子中核与电子的关系封闭,凝聚态物理学、无机和有机化学不必考虑质子和中子。再往上,原子、分子中核与电子的相互作用对于生物行为基本上是封闭的。社会生物学家们一般并不需要多少量子化学的知识。 进而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近年来的发展表明,一些基本的经济规律、管理规律也正在并已经经历这一变化,如以集成为主要标志的 CIMS ,以及梳理流程的 ERP ,将企业运行中关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的知识按一定的目的黑箱化。 最新的进展是,人工智能逐步把人的智能黑箱化,区块链把人际关系(从物质层面到知识层面如产权,到智能合约)黑箱化。 相应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层次,有学科和知识的层次,进而有科技黑箱的层次。类似于自然界中低层次物质对于高层次物质的封闭性,人工自然整体上具有同样的性质:低层次知识对于高层次知识的黑箱化,正如计算机的物理层对于应用层的封闭或黑箱化。 在高端前沿的科技黑箱面临 科学、技术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 在空间尺度上有纳米(各种量子效应)/微观(原子、分子、细胞)、个体(脑组织区和全脑)、集体和社会四个层次;在复杂程度或不确定性上,有从感知、知识、思维、性格、意志、价值,一直到高度不确定的情感这样的系列;以及在功能上要满足马斯洛从认同直至自我实现这样高层的需求。 科技黑箱一路跟随人类的足迹至今,成为人类由动物到人的阶梯,人类向前的每一步,又创造了新的科技黑箱 。必须指出,科技黑箱的演进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作为人类社会的时间箭头,并不等同于人类社会的时间箭头(下文将讨论这一点)。科技黑箱的下一步或将开启属于其自己的时间箭头。笔者将另文探讨。 吕乃基,论科技黑箱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12 。科技黑箱可以用于认识和实践中,前者如各种科学仪器,用于诊断的手段设备等,其遮蔽和去蔽的功能大致等同于认识过程。本文主要讨论科技黑箱用于实践中所发生的遮蔽和去蔽。 约瑟夫.劳斯著,盛晓明等译:《知识与权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241、259 西蒙栋,《技术与物体的存在形式》 ,转引自:姚国宏,一个古老哲学传统的转向 姚国宏,一个古老哲学传统的转向, http://only.njau.edu.cn/philosophy/review/reviewshow.asp?id=60140
个人分类: 科技|4326 次阅读|8 个评论
二、硬实力、软实力,还是锐实力?国家实力的演进:由动物到人
热度 1 lvnaiji 2018-3-17 21:12
吕乃基 本文是“人类历史的时间箭头(二)”。 人类社会既然脱胎于动物世界,必然或多或少继承了动物世界的规律:弱肉强食。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在人类社会是成王败寇,或者说,落后就要挨打。 在国际关系上,最终实力决定一切,这一点已经为数千年的世界史所验证。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清楚这一真理,刻骨铭心。 “ 当世界不存在原则时,就只有权力的平衡状态或者自然状态。我们愈发被这个没有原则的世界所界定:乌托邦或者理想主义(列宁主义和威尔逊主义)运动,要么被证明已经失败,要么在被抛弃的过程中。权力的平衡是建立在去道德的国家利益之上,而不是道德原则之上 ” 。卡普兰 此言带有几分悲凉,却是对当今世界的事实判断。在国际关系上,实力决定一切。 究竟什么是一个国家的实力?硬实力、软实力,还是锐实力?这些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在于“应景”,也就是其时国际关系的需要,而非出于学理的思考。 此处考察国家实力的演变历程和逻辑结构。从根本上说, 国家实力的演变历程就是由动物到人的生成过程;国家实力的逻辑结构,则是国家实力中动物性和人性的比例及协调关系。 1. 实力的演变历程 自然实力 自然实力是人类早期相互竞争所凭籍的 “ 实力 ” ,是直接来自自然界的资源,如人多势众,占有更多的土地、矿产等资源,山川河流,与相邻部落的地理和地缘因素(如控制地理要冲的新加坡),以及极其重要的一点是,存在于部落、族群中由共同起源所形成的凝聚力。此外,还可以通过联姻等方式争取更多同盟。 在此,罗马可以作为一个反例 。随着版图扩张, “ 罗马公民 ” 的外延太宽,导致后期人人都是公民,然而在实际上没有吸纳融合其他民族。貌似增加了自然实力,实际上适得其反,致使传统的罗马市民阶层快速消解,国民的向心力下降。 这种 “ 自然实力 ” 在今日乃至今后将依然长期存在,譬如拥有石油、铁矿砂等的 “ 资源型国家 ” 。迄今人类的绝大多数战争都可以归于争夺自然资源。 知识实力 “ 实力 ” 中随后出现了超越自然实力的因素,那就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规律的认识和应用,前者是科学和技术,后者是市场经济,以及天赋人权和契约关系。这些因素对 “ 实力 ” 产生两方面的影响,其一,社会的运行不可随心所欲,而是必须建立在规律的基础之上;其二,经济规律与社会规律是 “ 非嵌入编码知识 ” ,也就是上文述及,以普适价值为核心的知识之树的主干,因可以为更多人共享而令国家的实力倍增,而古代社会对规律的感悟主要是意会知识,与动物世界相差无几。 这就是 超越自然实力的知识实力,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实力的核心是规律,以及知识编码,可以交流和共享。 知识在西方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不仅作为行动的出发点,而且 “ 知识即美德 ” ,上升到伦理的高度。知识实力不仅在于提升本国的自然实力,而且在于形成在国际关系中的话语权,形成某种标准,得到他国认同,在无形之中规范了他国的发展路径,以及拉近相关国家之间的距离,进而形成盟友。 社会实力 实力的下一步提升是现代社会的建构。人类早期沿袭群居性动物习性,听命于族长、首领,或者自己以暴力取而代之,在此意义上,中国历代皇朝兴衰,实际上只是动物世界种群首领更迭的延续。近代以降,在契约安排下,国家的权力受到限制,而个人发展的动力则得以释放,个人的创新有了较为宽松的空间。契约关系,就是上文述及的价值观三阶段中的第二阶段。 “ 国富 ” 由个人利益汇集而成,国家的实力建立在个人与各种社会组织实力的基础之上。不仅藏富于民,而且 “ 藏 ” 富强与发展的动力于民。 包括个人与社会组织在内的个体的解放、启蒙和自主发展,以及更重要的是,在普适价值和契约的基础上,由彼此间的自组织形成的超越共同起源的凝聚力,成为国家实力来自底层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就是 以自然实力与知识实力为基础,而又超越之的社会实力。 “ 社会实力 ” ,指一个国家在知识(规律)和契约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充分调动自然实力的深度、广度和能力。 在国际关系中,一国的社会实力构成对他国人民的强大吸引力 —— 移民,带着资源(投资移民),带着知识(技术移民)。 “ 社会实力 ” 还包括国际关系中的盟友。 在世界范围,一部分国家因发展了知识实力与社会实力脱颖而出 “ 先富起来 ” ,譬如英国崛起,在世界上推行 “ 自由贸易 ” ,乃至到 “ 日不落 ” 的地步,在 “ 日不落 ” 的背后是遵循科技、经济和社会规律。 1862 年,德意志首相俾斯麦赤裸裸地表示: “ 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 。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险,推动了老年和残废的保险法等等。在 “ 铁 ” 与 “ 血 ” 的背后是知识实力与社会实力。 伦理实力 二战期间,一方面自然实力、知识实力与社会实力在 “ 天 ” 的选择中依然起作用,另一方面,超越这三项,更高级的伦理实力逐步登上舞台。实际上,社会实力已经部分进入伦理的层面。德国等国虽拥有不俗的自然实力、知识实力,甚至部分社会实力,德国在知识实力方面在当时的世界上可谓首屈一指。希特勒执政期间,德国的失业率从 33% 下降为 1.3% ,国民生产增长 102% ,国民收入增加一倍,国民福利大幅提高,建立了尖端的科研、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国防,废除了屈辱的条约,收回了失去的领土。 然而国家以极权碾压个体的自由,在社会实力上倒行逆施,在伦理上推行种族灭绝,反人类,因而不得人心。同盟国不仅在自然实力、知识实力(特别是在战争后期,如破译密码、雷达、计算机等)和社会实力的综合上棋高一着,而且在伦理上胜出。 伦理实力的地基是启蒙运动理念,普适价值与契约精神。在 21 世纪,伦理实力已经提升到人类命运的高度,包括共同反恐、应对气候变暖等。 在自然实力、知识实力和社会实力的基础上,伦理实力让一个国家受到他国的尊重。就关系到人类命运而言,伦理实力包含了对未来的预期或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关系上,只有超越国家、民族和文明边界的伦理诉求,才可能为他国所接受而成为国家实力的组成部分。所有的宗教虽然或多或少都具有形形色色的伦理内涵,但都存在与其他宗教之间的边界,因而只能在同样的宗教信仰的范围发挥伦理实力。 伦理实力既是国家实力的组成部分,又超越国家实力。 只有超越国家主体,才成为国家的软实力。如果刻意想着发展自家的 “ 软实力 ” ,甚至输出革命或价值观,实际上不是实力,甚至适得其反,既得不到本国人民的认同,也为他国所不齿。 这就是 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的 “ 实力 ” :自然实力,知识实力,社会实力,以及伦理实力。 实力的发展历史大致相应于人类社会由传统 —— 自然实力,经现代 —— 知识实力与社会实力,到后现代 —— 伦理实力 —— 的过程。 文化即人化。国家实力的演进过程,实质上就是由动物到人的生成过程。反过来,可以由国家实力的内涵,探知其在由动物到人的生成过程中所处的位置。 2 实力的逻辑结构 逻辑是历史的积淀。 自然实力,知识实力,社会实力,以及伦理实力,是对现实世界国家实力演化过程的抽象,实际上,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同时具有这四种实力,四种实力彼此间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只是在各个时期,这四种实力的权重有所不同而已。 自 然实力,知识实力,社会实力,以及伦理实力, 国家实力演化的四个阶段,在逻辑上就是国家实力由下而上,在根本上也就是由动物到人的四个层次。 上向因果关系 上向因果关系与下向因果关系是量子阶梯中层次间关系的抽象,在理论上可以应用于各种层次关系。上向因果关系指低层次对高层次的因果关系。 自然实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先天的动物世界的延续,其他三种实力是后天的,在人类社会中发育起来。 自然实力既是实力的组成部分,又是其它三种实力的载体;后天的三种实力旨在提升、优化自然实力。 远古,四种实力没有分化,处于混沌状态。人类或渔猎或采集,从旧石器到新石器,砖木取火,以及彼此通婚中的禁忌等,无不渗透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与部落内外竞争与合作的规律的认识,只是其中的知识主要是 “ 意会知识 ” ,难以为他人和代际共享。社会组织与动物世界仅一步之遥,社会生物学与生物社会学仅一纸之隔。到 “ 轴心时代 ” ,在基督教的 “ 四海之内皆兄弟 ” 、佛教的 “ 普渡众生 ” 和儒家文化的 “ 天下为公 ” 中,均可见某种意义上的普世之爱。 在知识实力等后天实力兴起之时,自然实力依然奏效。二战期间,如果没有美国的庞大体量,没有中国和前苏联的人口与辽阔国土,同盟国的胜利会更加艰难。社会实力建立在知识实力的基础上,基于对人性和天赋人权的洞察,对于国家本质的理解,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基于契约的制度安排 —— 这应该是超越人类 “n 大发明 ” 的最大发明。 而在伦理实力冉冉升起之时,同样需要自然实力、知识实力和社会实力的支撑,否则伦理实力就只是空中楼阁,而且会反过来损害自然实力、知识实力和社会实力。伦理实力,只有在国家实力由自然实力、知识实力和社会实力逐次提升之时和之后方能水到渠成。 下向因果关系 在国家实力逐级提升之时,高层的实力会反过来影响低层的实力。这是下向因果关系。 在正确的伦理的引导下,在适宜的社会组织中,掌握知识的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旦得以充分调动和彼此间的自组织,位于底层的自然实力可能发挥十倍百倍的作用。在正确的伦理的引导下,在适宜的社会组织中,个人的创新可能从深度、广度和系统性上提升知识的宝库,后者又成为国家实力的新的平台。 后天(知识、社会、伦理)实力的上升,必将对先天的自然实力进行重组,将其作为基础和要素而纳入后天实力的系统之中。一个值得回味的事实是,伴随着英国的崛起,本来属于自然实力,仅限于本土的英语,成为英国在当今世界中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有的实力,最终落实到人。 文化即人化。个人兼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文化,即在于提升人的社会属性,减少其自然属性的比重。 个人的自然属性,不外乎 DNA 、出身、家庭、地域,等等;社会属性,涉及知识水平、作为公民的自我意识和契约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 在个人层面上,在由自然到社会的生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个人对所属群体的关系,是血缘共同体,还是契约共同体;前者意味个体尚未从所属群体中独立出来,自然属性主导,后者则表明个体的独立,并在此基础上与社会签约,社会属性占优。 时至今日,自然属性在人性中依然占有相当大的份量,其典型是代际固化。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综合,就是个人在特定社会中的实力,同时也就确定了个人在时间箭头上的地位。 国家实力的终极源泉是个人,国家的终极目标也落实到个人,并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宽松的空间和自由度,目标与源泉合一。 总体而言, 国家实力的逻辑结构是, 自然实力是国家实力的基础;知识实力是骨骼,起到支撑国家实力的作用;社会实力是血肉,是国家实力的生命;伦理实力是国家实力的灵魂,决定国家实力的方向和高度。 有必要指出,实力是针对语境而言,在不同的语境中,会凸现国家实力的不同方面;然而 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尺度,最终在于由动物性到人性的谱系上的位置。如果没有顺应时间箭头的方向提升实力的层次,停留甚至刻意强化自然实力,这样的实力不仅不可能持久,而且会给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负面影响。 国家实力在历史上的四个阶段和在逻辑上的四个层次,前者是自古到今,后者是由低到高,总体而言,就是由动物到人。 硬实力、软实力、锐实力是现象层面的理解。 由动物到人,这就是超越个别国家,属于人类的时间箭头。 罗伯特 · 卡普兰:美国达尔文式的民族主义 http://www.guancha.cn/LuoBoTe-D-KaPuLan/2017_09_05_425732.shtml 平戎 | 川普带领美国打响末日之战,他能避免罗马式崩溃吗? http://www.irewen.net/news_hot/cd263b2507237bb18e76c8a858f6cb33.html
个人分类: 人文|3816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类历史的时间箭头(一)小结——普适价值的价值
热度 1 lvnaiji 2018-3-13 17:28
吕乃基 1. 知识之树的三个部分和价值观的三个阶段 人类的知识之树,其源根须深扎于独特的自然背景之中,追溯到遥远的历史体验之中,萌芽于混沌之中。其挺拔的主干 —— 非嵌入编码知识取代了杂乱无序的根须,在主干之上,枝繁叶茂,这是个性与多元,互相纠缠、兼容,形成庞大的树冠,这是人类的命运。 自古以来,人类的价值观在宏观上经历三个阶段:古代的血缘共同体价值观、近现代的契约共同体价值观,以及近几十年逐步形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三个价值观前面的定语,既是持有相应价值观的主体,也是三个阶段价值观各自的落脚点。这就是价值观演化的三个阶段。价值观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不全然抛弃上一阶段的价值观,而是将其作为自己的初级阶段包含在内。 知识之树的三个部分和价值观的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历史、现在与未来。第一阶段,知识之树的 “ 根须 ” 和 “ 血缘共同体价值观 ” ,既关系到起源的独特性,又可一言以蔽之:我从哪里来。第二阶段,在普适价值,知识之树主干的基础上确立彼此间的契约关系,确立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我在哪里,我是谁。第三阶段,知识之树多元与兼容,枝叶与树冠,个体与人类合一,个体与人类命运与共,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我到哪里去。 这就是时间箭头。时间箭头是对人类历史的抽象,世界各国沿曲折的道路发展,没有什么国家严格按三个阶段的节奏前行。然而时间箭头又是参照系,为各国的发展指明方向。实践出错,不等于理论错误;正如桥梁塌了,不能指责牛顿定律一样。 当今世界的一大特点是,处于价值观不同阶段的各国共存于一个地球,这是空间上的关系;在一国内部,实际上也是三个阶段共存,既有在地域上发展不平衡,这是时间上的纠缠,协调历史、当下与未来之间的张力。空间上的关系与时间上的纠缠,一国内部的纠缠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往往交织在一起。 历史证明,凡是顺应时间箭头,发展就较为顺利,否则就艰难曲折。真可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天 ” ,不是强者,不是肌肉,也不是话语权,而是时间箭头。时间箭头,就是人类社会的 “ 道 ” 。 2. 第二阶段(普适价值)的特殊重要性 知识之树的主干与价值观的第二阶段“契约共同体价值观”,在人类历史的时间箭头上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契约共同体价值观的核心是作为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普适价值。 普适价值是持不同价值观的文明或个人之间,彼此沟通的底线,或者说“最大公约数”。 所谓“文明的冲突”,其一,处于第一阶段的大小主体彼此间的争斗,无正义可言。一言以概之,“春秋无义战”。即使已经进入 20 、 21 世纪,尚处于第一阶段的国家,昨日还属同一阵营,“兄弟加同志”,甚至“鲜血凝成的友谊”,今日就翻脸不认人,乃至兵戎相见,这样的事例难道还少吗? 其二,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之争。处于第一阶段的个人或国家可能得逞于一时一事,但终将在与第二阶段的争斗中落败。落败,从根本上说, 不是败于某国某方,而是败于历史的必然性。 上述两种情况的共同点是,在不同价值观之间没有“最大公约数”,也就是普适价值(非嵌入编码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民族,彼此间之间不存在逻辑的桥,没法“说理”。譬如 ,“我们不再奢望通过讲道理来说服西方舆论改变对中国的态度。……中西之间在某些方面的‘舆论和解’几无希望”。既然如此,看来唯有比拼肌肉(GDP,人多势众),退回到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从而为已进入第二阶段,持有普适价值的国家和民族所不齿,乃至群起而攻之。 至于有些想进入或已经生活在第二、第三阶段国家的难民或移民,既想分享相应的物质财富和社会保障,又不愿接受普适价值和受契约的约束,社会矛盾与冲突也就不可避免。国家也好,个人也好,最终只能在以普适价值为核心的契约关系基础上相处。 由此可以得到一点推论: 普适价值是人类社会区分于动物世界的分水岭。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已经把普适价值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令人担忧的是,特朗普当选后,美国的所作所为有沿时间箭头倒退的迹象。 参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1103157.html 环球时报社评:中国把事情做好 让某些外人去哭吧 http://news.sina.com.cn/o/2018-03-13/doc-ifysffrk6441744.shtml
个人分类: 人文|4146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类历史的时间箭头 一、知识之树与价值观的演进
lvnaiji 2018-3-10 09:21
吕乃基 波普尔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在某种意义上,世界 3 是世界 2 的“映射”,文如其人。可以由知识——世界 3 ——的演进,辨析人类社会本身的演进。 知识的历程犹如一棵大树,人类早期的知识如大树的树根,近现代的知识如大树的树干,后现代的知识则如大树的枝叶和枝叶组成的树冠。 人类的价值观在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血缘共同体价值观、契约共同体价值观,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分别关系到起源,我从哪里来;对此刻的定位,我在哪里,我是谁;以及我到哪里去。 人类价值观的三个阶段大致对应于知识之树的三个部分。 1. 远古与古代:知识 “ 树根 ” 与血缘共同体价值观 知识可以区分为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神话、童话等等可归于想象,是一类特殊的知识,既可以是可交流的编码知识,也可以是属于个人的意会知识。编码知识又可分为嵌入的编码知识和非嵌入的编码知识两类。 远古时期没有编码知识,只有意会知识,在意会知识中又包含有相对客观的部分和主观的部分,前者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后者有种种独特的甚至神秘的体验等,处于二者之间的是想象。随后,意会知识中的客观部分逐步转化为编码知识。 远古和古代的知识有两个特点:其一,都带有浓厚的地域因素,与氏族、部落所处的地理条件和相应的生存方式紧密关联,知识的典型是传说、图腾和价值观等。知识属于氏族、部落,是嵌入的编码知识。其二, “ 三个世界 ” 不分,知识与知识的源泉(世界 1 )、与主体自身的想象和愿望(世界 2 )不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意会知识。由远古到古代,知识嵌入的程度有所下降,由氏族、部落到民族;客观的意会知识逐步转化为编码知识。 随着商业发展、战争和征服,以及人类活动区域的扩大,发生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传播和融合。约从公元前 5 世纪后的千余年间,世界上逐步形成四大文明圈(亚斯贝尔斯所谓的轴心期),相应的也就是四大知识体系: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以及儒家文明,同期还有尚没有与这四大文明相接触的其他文明。 这四大文明都有自己的属于整个文明的知识体系:嵌入的编码知识、意会知识和想象如特定的神话,相对于更久远和个别的文明具有更大的普遍性。然而他们的继续扩张都遭遇到来自自然环境如沙漠、高山、海洋特别是其他文明的阻碍,在当时已达到各自扩张的极限 ,各自的知识体系都难以穿透其他文明的壁垒。这是因为他们依然是与特定的自然历史背景联系在一起的嵌入的编码知识,只有最具普遍性的知识方能穿透所有知识体系的独特性和历史性而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基础。 远古和古代的知识各有千秋,但在价值观上却有共性。 各氏族部落生活环境各异,各有自己特定的图腾崇拜和相应的价值追求,彼此间本无优劣高下之分。远古与古代因生产力低下,必须以 “ 举部落之力 ” 方能应对严酷的自然环境,以及或开拓疆域以获取更多资源,或抵御其他部落以守护自家的资源,例如黄帝战蚩尤。因而对内以共同体的利益约束和凝聚个人,个人融化、淹没于共同体之中。 这是人类最初的价值观,一言以蔽之,强调其成员的共同起源,乃至彼此间的血缘关系,故称 “ 血缘共同体价值观 ” 。 个人从属于具有共同起源的群体,捍卫这一共同体。 这是远古和古代人类的价值观,虽然由氏族到部落,血缘有所淡化,但民族国家这一称谓,依然强调了 “ 民族 ” 。 有必要指出,在 “ 血缘共同体价值观 ” 时期,世界各地或多或少出现了超越共同体而面向人类,乃至面向宇宙的价值观;体现在中国,是面向 “ 天下 ” 的胸怀,以及天人合一。这样的价值观同样体现在在基督教(四海之内皆兄弟)和佛教(普渡众生,一沙一世界)之中。 知识的源泉如同大树的树根,深扎在独特的自然背景之中,追溯到遥远的历史体验之中。知识的源泉越是久远,其根须就越是细微,乃至难以察觉,及至动物的“意识”。这一时期的价值观亦然。 血缘共同体价值观强调“我从哪里来?” 重要的是频频回首,以强化“共同起源”。 2. 近现代:知识“树干”与契约共同体价值观 近代之后,一种不同于四大知识体系的新的知识体系兴起 , 这种知识体系具有如此巨大的穿透力,不仅能够越过海洋、山脉或沙漠的阻拦,而且能穿透地域和历史的浓雾。 新的知识体系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科学、技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包含的理念与价值观、市场经济及其规则,以及以此为内容或背景的文学艺术作品等。 科学之所以能穿透屏障,是因为它提供了关于人类生成之前,至少是人成为社会中的人之前的自然界的知识体系,因而对于各民族、对于四大知识体系基本上具有 “ 放之四海而皆准 ” 的影响。 技术之所以能穿透屏障,是因为它背后的科学,并且以 “ 黑箱 ” 的形式存在和起作用。技术产品的标准化特别是效用则更具穿透力,在文化的四个层面中物质层面最容易改变,由此也反过来说明这一点。 同期的文学艺术大师,从薄伽丘到歌德、巴尔扎克,从达 · 芬奇、米开朗琪罗到莫扎特、贝多芬,他们的作品之所以有穿透力,首先在于揭示了人类的本性或者说具有 “ 典型 ” 性;其次,这些作品都具有基本的形式,即使浪漫主义的作品也是如此。 “ 这些伟人及其伟业不仅是永恒的,而且就他们所达到的高度和影响而言也是难以逾越的。这是因为他们处于知识的有序或一元阶段,他们是珠穆朗玛峰;而现代趋于混沌或多元的艺术只是无数的不断生成中的山丘。 ” 精英文化,是作者们以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原料,经过自己的咀嚼而去除根源,提炼出人类最深邃也是最普遍的本性(类似于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本原和始基),将此贡献出来,作为大众的精神食粮和效仿的典范。 “ 经典 ” 一词,充分说明了非嵌入编码知识在空间上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在时间上具有久远乃至永恒的光辉。 非嵌入编码知识所向无敌,所有这些穿透力的共同特征,就在于新的知识体系不嵌入,因而可以为所有的民族和所有的个人所共享和接受。这就是 “ 知识的力量 ” ,确切地说,是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力量。知识的力量源于非嵌入。 经典物理学研究为各种物质所共有的基本物理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因非嵌入而渗透到化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等其他学科,即 “ 大物理学主义 ” ;科学因其非嵌入而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之中,被称为 “ 唯科学主义 ” ;经济学研究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行为,因非嵌入而渗透到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被称为 “ 经济学帝国主义 ” ;数学则是最抽象的学科,撇开了对象及其语境的所有特殊性,因而被称为 “ 科学的王冠 ” ,渗透到一切学科之中。 至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包含的理念与价值观的穿透力,是因为它们符合人 —— 不论其处于什么文化之中 —— 的本性中最基本的底线:个人本位和对个人合法权益的追求;市场经济及其规则则是对满足这一基本底线最适当的制度安排。人在 “ 自然状态 ” 所拥有的权利,就是天赋人权。在天赋人权的基础上,摆脱各种传统权力和关系束缚的个人之间的关系,只能是契约关系。 非嵌入的知识体系成为人类一切知识体系共同的 “ 底 ” 。 至此,人类知识之树终于在条条根须之上生长出了主干。游离于该知识体系之外的属于各个民族的知识体系 —— 由或多或少嵌入的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以及想象组成,如果不想被抛弃,就必须在此非嵌入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重建。传统文化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获得新的生命。 现代化,由知识的历程这一特殊视角来理解,就是去除一切历史的和背景的因素,去除由这些因素而粘着在知识上的习俗、价值和意义,以揭示不受时空影响的具有最大普遍性的知识,以非嵌入的编码知识取代原有嵌入的编码知识、意会知识和想象。 站在知识的历程这一视角,贝尔的 “ 意识形态终结论 ” 和福山的 “ 历史终结论 ” 。其实质就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基本上扩散、渗透到了全世界,逐步成为各国和各民族共同的底线或基础。后文将述及,这一过程不仅远未 “ 终结 ” ,而且还会反复。 “ 非嵌入 ” 不仅涉及认识论和知识论,而且贯穿于实践过程。 吉登斯 在现代性理论中提出 “ 脱出 disembedding” 概念,指从相互作用的地域性关系和特定的社会角色关系,以及从对时间和空间的无限跨越而被重建的关系之中提取出来的社会关系。 脱出的程度或与时空关联的程度和模式决定了一个社会现代化的程度和样式。对此, 当下生活在地球上不同国家的每一个人都会有各自的体会,五味杂陈的当是中国人。 契约共同体价值观:我在哪里 近代以降,经由文艺复兴运动、近代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的梳理和澄清,个人逐步走出血缘共同体,得出人作为“类”的“本原”或“始基”——个人本位,天赋人权。天赋人权所具有的价值,就是普适价值。在普适价值基础上建立人际的契约关系。以契约关系规定公权与私权,私权与私权的边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理顺共同体内部整体与个人,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张力。 需要指出,天赋人权并非排斥个人属于形形色色的共同体,只是共同体的成员并不强调特定的共同的血缘和“起源”,而是抹掉国家与民族的特殊性,强调有社会之前的“自然状态”(这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思维实验”),重要的是相互间特别是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契约关系。一方面民族犹在,血缘价值观犹在;另一方面,在血缘价值观之上于一定程度上迭加,或部分转化为契约共同体价值观。 在西方,血缘价值观的载体主要是家庭,甚至家庭中也渗透契约价值观;在东方,血缘价值观依然扩展到全社会,陌生人也称兄道弟。因突出个人与共同体的契约关系,近现代的价值观可以称为“契约共同体价值观”,简称“契约价值观”。 有必要指出,市场经济不仅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且承载价值,承载了个人本位、契约,以及底线之上自由的发展空间。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在契约共同体价值观中,个人价值观既得到张扬,又经由契约关系与他人及共同体相处,这就是“我在哪里”的含义。契约,涉及信息的透明和对称,由此提高了个人判断和选择的价值,以及提高了个人的自由度和共同体发展的动力。在此意义上,作为普适价值,契约共同体价值观可以穿透形形色色血缘共同体的边界,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在原有血缘共同体将个人锁定于共同起源之中时,持契约价值观的国家因充分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而迅速发展起来。 由于路径锁定,以及由于对外依然面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边界条件的其他共同体的竞争或合作,在外部压力下,依然有必要强调同一起源与血缘以一致对外。因而在价值观的第二阶段及之后的漫长岁月,无论是一国之内还是国际关系上,血缘价值观与契约价值观都将长期共存。 启蒙运动之后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血缘价值观与契约价值观此消彼长此起彼伏的历史。 契约价值观与知识之树的“树干”——非嵌入编码知识——密切相关 。 契约价值观的核心是天赋人权基础上的个人本位,以及个人之间、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契约关系。显见,契约价值观建立在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基础之上。契约价值观本身既是认识论范畴的非嵌入编码知识,同时也进入实践领域。一旦排除血缘价值观的干扰,在契约价值观的引领下,人们更容易接受非嵌入编码知识。 作为知识之树的主干,非嵌入编码知识支撑知识之树,化解根须的 “ 不可通约 ” ,为枝叶的兼容,为人际的契约关系设置 “ 最大公约数 ” ;最重要的是,为个人和人类的提升提供坚实的基础。非嵌入编码知识因其 “ 非嵌入 ” 而必将传播到全世界,成为众多特殊性中的共性,这一过程不会终结。契约共同体价值观则为非嵌入编码知识的传播保驾护航。 3. 当代:知识之树的枝叶、树冠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 非嵌入编码知识是知识演进的一个阶段,在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发展出新的嵌入编码知识、意会知识和想象;在树干上会长出枝叶,众多枝叶成为树冠。 一方面,非嵌入的编码知识正在进一步扩展并提升其水平。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发展逐步走向其自身的反面,如科学中提出了非线性、对称性破缺、不可逆、测不准等一系列否定性概念,以及随机涨落、分岔、突变、混沌、模糊等与原有的非嵌入编码知识截然不同的新概念,从而为各种 “ 初始条件 ” 和语境的介入敞开大门。 包括科学在内的人类的知识正在走向新的综合,出现了综合的知识如三论和新三论。随着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随着种种危机的加深,生态学的发展,以及随着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论述全人类的知识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关于全球化的热烈讨论也表明知识由个人和国家层面上升到人类层面。 另一方面,非嵌入编码知识在向其他领域渗透的过程中,逐步与新的语境和生存背景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嵌入编码知识。例如物理学与其他科学的结合,经济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新的语境和生存背景主要不再是自然,而是与自然相融合的人类社会。知识,既贴近个人和变动不居的由兴趣和爱好所形成的人群,嵌入个人与人群所处的多姿多彩变化多样的语境和生存背景,同时又是对人类命运的共同关注。 知识之树在其主干上长出了支干,支干上又长出了更小的枝,然后再长出叶片 …… 叶片重重叠叠,分不清彼此间的界限,形成枝繁叶茂的树冠。 非嵌入编码知识度过了内部高度一致铁板一块的阶段,进入了相对宽松,同时也更为活跃的时代。新的嵌入编码知识具有生命化、个性化、地方化、柔性化和世俗化等特点,具有无穷的包容性。与生物的进化一样,多样化保证知识的完善与发展。全球化不反对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和多样,促使最大限度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这就是知识之树的树冠。 这就是 21 世纪知识。知识源于每个个人活泼泼的生活,源于所有细枝末节的叠加,也就是源于全人类,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引导。 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到哪里去 在价值观演进的第三阶段,超越个人,超越大大小小的共同体,逐步形成了人作为 “ 类 ” 的价值,也就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 简称 “ 人类价值观 ” 。人类价值观可以区分为 “ 主体间 ” 人类价值观,以及 “ 天人间 ” 人类价值观。 “ 主体间 ” 人类价值观,旨在以人类的名义,处理和协调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三个半世纪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平等和主权原则, 150 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70 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 60 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等,即旨在处理共同体之间的纷争。 1863 年,红十字国际委员诞生。经过 150 多年发展,红十字成为一种精神、一面旗帜 。欧盟是欧洲(主要是西欧)的一些国家沿这一方向在现实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 2016 年通过决议草案,进一步保证互联网自由以及人们在互联网上享有与现实生活中相同的权利。这被互联网活动人士视为一次重大的胜利。 “ 天人间 ” 的人类价值观,主要共同应对科技双刃剑的负效应,如生态危机、气候变暖等,今后或许还要考虑人工智能的影响。 这两种 “ 人类价值观 ” 彼此纠缠在一起,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就是典型的一例。 知识之树的枝叶、树冠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密切相关。 在人类历史的这一阶段,知识为价值筑底,充实价值的内涵和说服力;价值引导知识的积累、增长和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知识就是价值,价值也就是知识。 本部分内容得益于钱乘旦先生关于 “ 资本主义为何兴起于西欧 ” 的讲演。 吕乃基,论“科技黑箱”,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 , 12 吕乃基,河流与山峰,东方文化周刊 1997.20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01-19/8128824.shtm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16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历史的时间箭头(序)——从“怼”字入选2017流行用语说起
热度 1 lvnaiji 2018-3-3 07:44
吕乃基 “怼”是会意字,说文,心部,从对声。对,相持也,意为互相对峙,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申为怨恨,故而怼,怨也。 《咬文嚼字》评出了 2017 年度十大流行语,“怼”字位列其中。随后,“怼”又入选“ 2017 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孤陋寡闻,以前都不知道“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言万语皆含“怼”。国内,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左右之间,上下之间,贫富之间,彼此相“怼”;国际,东西之间,宗教之间,文明之间,教派之间,地域之间,同样彼此相“怼”,叙利亚,更是“怼”成一团。 不由得想起一个词:时间。 空间与时间,历来是科学和哲学永恒以及核心的课题。空间与时间,实际上是同一事物的存在与演化两个方面。科学主要关注自然界的时间(霍金的《时间简史》)与空间。中文“自然界”与“自然”说的是同一个对象,前者对应“存在”,后者涉及的就是演化,对应于时间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664877.html ) 。博主的系列博文(演化:进化与退化——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276700.html ) 的主题即“演化”。 哲学家(海德格尔)关注人的“时间”,涉及到的是抽象的人,晦涩难懂。 本文试图在相对具体的层面,讨论人类历史的“时间箭头”。 人类社会有发展的方向,或者说,“时间箭头”吗? 拉丁美洲的革命家,切•格瓦拉的战友,德布雷,在哲学意义上反思其革命生涯时深有感触:归根到底,唯一跳出星球运转的循环意义外的革命不是政治革命而是技术革命,因为只有它们才是不复往返的。“循环往复”,这是德布雷对“革命”的理解。不少人把政治的“进程”说成是“旋转门”,与“循环往复”完全是一个意思。 30 年河东 30 年河西的场景,在中国和世界各地一再上演。 通常所说的“波浪式、螺旋式上升”,更新的说法是,跌宕起伏,波澜壮阔,貌似更有气势,实则多半是“内卷”( involution ):一个社会体系或制序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在同一个层面上内卷、内缠、自我维系和自我复制;甚至倒退。 至于“唯一跳出星球运转的循环意义外的革命不是政治革命而是技术革命”,或者说的更直白些, GDP 的增长,以及众多大工程,实际上在一些场合拿来论证“政治革命”的成功。 “技术革命”,且不说面临崩溃的生态危机, GDP ,物质生活,是否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各国竞相争 GDP ,或 GNP 世界第一,是否就是人类发展的方向? 固然,物质层面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推动,反过来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然而,还是有这样的疑惑:去除了这些外在的物质层面的因素,由古人到今天的人类,究竟什么方面“进步”了? 究竟有没有人类社会自身内在的“时间箭头”? 近年来,对某某“中心主义”的批判,以及“适合自己”的文化就是好的文化,可以归结为时间箭头上的“相对主义”。世界各国,我行我素,实际上也否定存在属于人类社会的“时间箭头”。 的确,自人类走出东非,走向地球的各个角落,在千差万别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建构起“适合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在普里戈金的分岔图上各奔前程。 然而,一个铁的事实是,“各奔前程”的世界各国不得不生存于同一个地球,由不得“我行我素”,须考虑各国间的竞争与合作。然而放眼四顾,却是到处剑拔弩张,同样是铁的事实。 此刻的最新消息是,俄罗斯成功研制射程不受限、可躲避防空系统的“无敌”洲际巡航导弹。白宫发言人照“怼”不误,美国国防实力天下第一,现在有了 7000 千亿美元新预算,美国军力将比以往更强大。 凡此种种,怎一个“怼”字了得。 各国互“怼”,能“怼”出人类共同的时间箭头吗? 有没有基于物质而又超越物质的人性或人的精神的时间箭头?抑或,月亮代表我的心,物质的进步等同于精神进步? 有没有基于个体(个人、组织、民族、国家)而又超越个体的人类的时间箭头?抑或,人类的时间箭头只是个体时间箭头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用时髦的话来说,“纠缠”与“叠加”。 对于上述问题,博主将试图从知识之树,价值观,以及由自然到社会的进程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个人分类: 人文|3621 次阅读|2 个评论
揭露:林宗涵:“(传统)热力学”的反科学本质
jitaowang 2016-8-17 15:12
众所周知 , “ 热力学的研究目的 ” 就是研究第一类和特别是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被得到 . 特别是热力学第二定律 这不仅仅是一个 “ 时间箭头 ”, 还是一个 “ 与时俱进 ”“ 具有时间锁链 ” 的 “ 当今人类经验总结 ” 的科学发展课题 , 今天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不一定就是明天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 这是在科学上独一无二的宏观基础理论核心课题 . 林宗涵 :“( 传统 ) 热力学 ” 的反科学本质集中体现在整个书中的热力学 “ 第二定律 ” 除了熵增原理中不等式和等式以外 , 没有任何其他的时间特征 , 一片死气沉沉 . 而且竭力反对 “ 热力学第二定律 ” 对任何客观事实最新发展 , 所作最新人类经验总结 . 由这样的 “ 第二定律 ” 主导的热力学充分反应了它的反科学本质 .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30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南阳的一次科普讲座
热度 6 bugu234 2014-10-13 08:02
上月中旬,我接受南阳理工学院的邀请,去河南的南阳访问了三天。期间,我为南阳理工学院的新生作了一次科普讲座,标题是: “神秘的电磁场以及时间箭头 --- PK 霍金《时间简史》” 。因为新生人数大约有 300 人,学院专门安排了大礼堂,设备很好。 我讲的 第一个主题 是: 电 --- 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 在人类社会,没有任何一种发明,像 “电 ” 那样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电灯、电话、电扇、电冰箱、电脑等等。可是人们不太知道: 我们现代人是在享受十九世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这些科学家有 库仑、安培、欧姆、法拉第、麦克斯韦 等等。 他们在实验的基础上,发现了支配电、磁以及电磁场的规律,给出了明确的方程式。此外,我还强调提到二位伟大的发明家: 爱迪生 和 特斯拉, 由于他们的发明和创造,电灯和电器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家庭。我在讲座中也简单地提到了二个问题:直流电路中 电场的能量是怎样传输的?电能传输的速度是多少 ? 我讲的 第二个主题 是: 时间箭头 --- PK 霍金《时间简史》 。 在这个问题上,普通老百姓原来是清楚的: 时间是单向的, 时间一去不复返。例如, 2000 多年前 , 孔子 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向前 奔流的河水 说: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 可是,在近 50 年多来, 时间的自然属性被一些著名的物理学家搞乱了。 他们说:时间是虚幻的,时间是纯粹相对的,时间可以倒演。其中,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 霍金的《时间简史》是“科普”的代表作。 他曾经刊文,探讨了人类建造时间机器的方式。 他宣称:“ 时间旅行曾被认为是科学幻想,我过去避免谈论这个问题,担心自己被贴上怪人的标签。但近来,我不再小心翼翼。” 所以,我强调指出: 不能把科学或科普与 “ 科幻 ” 混为一谈。 学生们白天参加了军训,很辛苦。可是我高兴地看到,学生们对于听科普讲座很有兴趣。讲座期间,提问非常踊跃,甚至在讲座结束以后,还围着我提问, … 樊京博士也帮助我回答了一些问题 … ,学生们的率真使我感动。
3558 次阅读|14 个评论
时间箭头:我发现啦!
热度 9 bugu234 2013-4-12 09:29
最近,我经常在思考时间箭头与物理学方程的关系。 在我们知道的物理方程中,除了热力学有不可逆过程,别的描述物理规律的微分方程中,时间似乎都是可逆的。 仔细想来,对于大多数物理方程的求解往往都是考虑理想情况下的单个粒子的运动。对于两体运动,我们尚能求解;可是对多体运动,我们几乎无法精确求解。人类的数学能力也不过如此。 以单摆的简谐运动为例: F = d 2 x/dt 2 = -kx,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周期运动的数学解: x = Acos(wt) (因为这是博客文章,为了通俗化,我不进行严格说明)。在这个方程中以及精确解中,时间变量 t 的确可取正值或者负值。 然而在实际情况,单摆的运动受到空气阻力,摆动幅度随时间减少。为了描述这个物理过程,可以在简谐运动方程的右边加上一项与速度相正比的阻尼项: -bv 。于是,有阻尼项的单摆运动的精确解中,摆动幅度多了一项随时间减少的指数项: exp(-at), (常数 a 与 b 有关)。注意:在这个精确解中,时间变量 t 只能取正值。反之,如果取负值,摆动幅度将越来越大,与事实不符。也就是说, 有阻尼项的单摆运动方程: F = -kx –bv ,体现了时间箭头。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 2000 年前, 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想到了浮力定理 ,跳出浴缸,大叫: Eureka ! ( 我发现啦)。 我现在也想大叫: Eureka ! 我发现了与 时间箭头相关的物理学方程 啦 。 我的想法对不对?欢迎各位网友批评指正。
4722 次阅读|21 个评论
谈谈生物物理 (9) --- 生物存在自由意志吗?
sunon77 2009-6-28 16:51
生物存在自由意志吗? 或者进一步的问, 人存在自由意志吗? 答案似乎显而易见是肯定的。 从个人经验而言, 从小处说, 我可以决定今天晚上什么时候睡觉, 明天早上什么时候起床;从大处说, 我可以选择自己的职业, 信仰和婚姻的对象。 但是, 如果我们承认这个世界中存在着万事万物皆准从的自然律, 那自由意志的存在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们向天空扔一块石头, 不管石头有什么想法, 它必须遵守万有引力定律, 最终乖乖的下落。 我们大脑中出现任何一个念头, 按现在神经生物学家的说法, 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大脑神经细胞中生物电流, 以及功能分子的浓度或有无的变化。 按照经典物理学的理论, 任何一个决定性的系统, 如果给定边界和初始条件, 那么这个系统在将来的任一时刻, 所有的系统状态都将是在一开始就被决定了的。 换句话说, 如果大脑遵从自然律的话, 那么我们所谓自由决定的想法, 都不过是大脑在根据初始和边界条件以及输入信息得到的决定性的结果。 我们的自由意志, 不过是将头钻到沙里的鸵鸟, 自欺欺人的想法罢了。 经典物理中的决定论与进化论之间的悖论 这个看起来荒谬的难以令人置信的结论, 却正是坚信因果律的爱因斯坦的想法。在他与当时的哲学家和诗人泰戈尔讨论自由意志的时候, 他提到: If the moon, in the act of completing its eternal path round the earth, were gifted with self-consciousness, it would feel thoroughly convinced that it would travel its path on its own, in accordance with a resolution taken once and for all. So would a Being, endowed with higher insight and more perfect intelligence, watching man and his doings, smile about this illusion of his that he was acting according to his own free will. This is my belief, although I know well that it is not fully demonstrable. If one thinks out to the very last consequence what one exactly knows and understands, there would hardly be any human being who could be impervious to this view, provided his self-love did not rub up against it. Man defends himself from being regarded as an impotent object in the course of the Universe. But should the lawfulness of happenings, such as unveils itself more and more clearly in inorganic nature, cease to function in the activities in our brain? (大意)当月亮围着地球转动的时候, 假如月亮有自我意识的话, 他将十分坚信他是在按照自由意志在转动的。 但是如果存在着超乎人类之上的智慧存在, 他如果像我们观察月亮那样观察人的一举一动, 是否会对我们在按照自由意志行动的坚定信仰淡然而笑呢?..... 有了这样的背景, 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爱因斯坦终身对量子力学存在怀疑, 认为其充其量不过是发现最终物理定律之前的中间结果。 他和同时代的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普朗克一样, 认为或然性的定律都不是本质, 只有决定性的物理定律才是最终结果。 这样的物理观最形象的描述就是, 相信事物的规律可以用轨迹来表示。 知道了决定轨迹的定律, 再知道了边界和初始条件, 我们就可以预示将来, 也可以了解过去。 当从经典力学进入到量子力学以后, 微观世界的粒子无法用轨迹来表示, 而描述其概率分布的波函数, 仍然是由决定性的Schrdinger 方程所确定的。 这样的物理观所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 如果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存在着万事万物皆准从的决定性的自然律, 我们就没有办法解释生物进化乃至人类社会中由偶然性而引发创见性的力量。 比如, 我们无法由决定性的自然律预先推知在自然选择中生态圈内将产生什么样的新物种, 而这些新物种对生态网络的作用进一步影响未来的生物进化, 从而更加不确定。这个思想在 Kauffman 2008年的新书 Reinvent the Sacred中阐述非常清楚。 因此, 我们无法相信我们的世界仅仅是决定性的自然律的结果。 这个问题在生物领域更为显著。 一个最好的对比就是晶体的生长和细胞的生长。 晶体的结构和大小, 将完全符合确定性的规律。 而即使是基因完全相同的细菌, 在相同的培养皿中也会生长的千差万别。 我们到底是相信决定性的自然律, 还是相信我们的自由意志呢? 在复杂系统中自由意志与自然律的统一和新的时空观 爱因斯坦对于月亮的推理似乎有些道理, 但问题在于他讨论的是简单物体, 而不是复杂系统。 即使是由决定性物理定律控制的复杂系统, 也会出现确定性的丧失, 这点不但爱因斯坦没有注意, 连Von Neumann 也没有想到(Von Neumann最后十年的工作是想由人类控制天气。 但他没有想到天气是一个存在混沌的复杂系统, 连长时间的预报都无法实现, 更不用说控制了)。 对于一个经典动力系统, 为什么确定性的方程会有不确定性的结果? Poincare是最先思考并得到答案的人。 他认为, 当 动力系统中的两个物体在运动中出现耦合共振(Resonance)时, 两个处于相邻轨迹的物体之间的距离, 将随时间以几何指数增大。 因此, 即使是确定性的自然律, 动力系统也分为两类, 一种是稳定的动力系统, 没有耦合共振项, 我们可以推知为来和过去; 一种是不稳定的动力系统, 存在耦合共振, 我们无法确定性的预知一切。 而我们所处的世界, 正是一个不稳定的动力系统。 最近五十年对非线性动力系统和远离平衡态的物理现象的研究, 也引发了人们对一些经典概念(包括时间, 时间箭头和系统熵增)的重新认识。 其中的代表人物是: 提出或然性进化的Bernard Cohen 和以研究远离平衡态的物理现象而获得1977年诺贝尔奖的Ilya Prigogine。 在牛顿力学体系和量子力学中的Schrdinger 方程中, 时间在数学方程中是对称的, 时间箭头是不存在的。 如果时间反向,以-t 代替 t, 仍然是符合原方程的。 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以后, 时间与空间关联, 时间一度被认为是空间之外的另一维度而已。 甚至爱因斯坦有一句误导了哲学思考的名言:时间是幻象 (Time is an illusion) 。 当然, 爱因斯坦这样讲是从相对论的角度而言的。 因为无论是狭义, 还是广义相对论, 都没有时间箭头出现的理论依据。 因为在相对论中, 时间被几何化。 只要满足广义相对论的时空体系, 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都成立。 甚至哥德尔(Godel, 就是证明不完备定理的那位), 在爱因斯坦70岁生日的时候, 写了一篇论文, 提出了一个完全满足广义相对论的新的时空体系, 并且在该体系中时间是可以倒流的。 于是有的物理学家居然就此妄下结论, 说时间倒流是在数学上证明了的, 只是我们在试验中没有观测到而已。 在广义相对论体系中时间可以倒流, 并不一定在现实物理世界就可以时间倒流。细胞的分化在微观上是完全可逆的。 因为细胞分化无非是激活一部分基因, 同时关闭其他基因, 这可以通过调节控制蛋白(Transcription Factor)来实现。 并且以前认为涉及形成新的化学键的甲基化过程(Epigenetics)不可逆, 现在最新的生物学实验也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双向过程。 但是, 我们知道 细胞的分化在宏观上是不完全可逆的, 时间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是不对称的。 比如, 生物学界在2006年有一个大发现, 通常的人的皮肤细胞, 通过加入四种基因, 可以将已经分化的皮肤细胞变为干细胞。 做出这个发现的Yamanaka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获得诺贝尔奖。 因为这不亚于在生物发育的领域实现了时间倒流。 正常的生物发育是由干细胞逐渐发育分化成为各种专门功能的细胞, 比如心脏细胞, 神经细胞, 皮肤细胞等。 在自然条件下, 专门功能的细胞不会返回到干细胞状态。 但是, 实际上Yamanaka的实验并没有证明生物发育可以时间倒流, 而恰恰证明了生物发育时间箭头的存在。 因为目前的实验表明, 无论怎样改变基因, 最好的结果也只有大概3~5%的分化细胞可以转变为干细胞, 而干细胞可以100%转变为分化细胞。在生物学中, 还有大量的观察和实验都表明时间箭头是存在的。 虽然时间在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中是对称的, 而 Prigogine则证明, 当一个动力系统存在耦合共振项时, 由确定性定律控制的动力系统将自发的演进到不确定的系统状态。 这一没有任何新的物理定律, 仅仅是复杂系统的耦合作用, 打破时间的对称, 证明了时间箭头的客观实在性。 因此, 空间可能会因为物体的不存在而消失, 但是时间则是任何复杂系统不依赖与物体存在而存在的客观实有属性。 即如, 万有引力定律不会因为物体的消失而不成立。 我们所处的世界, 有相当部份是一个由或然性控制的世界, 我们现有的确定性的定律是对客观现实的近似。 正是这种或然性, 使得基因完全相同的细菌也会生长的千差万别, 孪生子也会性格迥异, 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真正拥有自由意志, 我们不是自然律所摆布的机器。而这种或然性, 也正是生物界进化出形形色色的不同物种, 和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力量。 同时, 由于时间和其他复杂系统特性的存在, 使得我们种种不同的或然性有了共同的属性。 一颗太阳的未来, 也是千万颗恒星的未来。 个人的生老病死, 也是千万人的人生经历。 时间使得我们在或然性中, 仍然可以理解他人和探知世界。Poincare在讨论动力系统的物理规律时提到: To sum up, and to use ordinary language, the law of the conservation of energy can have only one significance, because there is in it a property common to all possible properties; but in the determinist hypothesis there is only one possible, and then the law has no meaning. In the indeterminist hypothesis, on the other hand, it would have a meaning even if we wished to regard it in an absolute sense. It would appear as a limitation imposed on freedom. But this word warns me that I am wandering from the subject, and that I am leaving the domain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I check myself, therefore, and I wish to retain only one impression of the whole of this discussion, and that is, that player's law is a form subtle enough 更为重要的是, 研究远离平衡态的物理现象的研究,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探索生命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处于近平衡态的系统, 任何热噪声(noise)将不会影响到整个系统, 系统会自动恢复到平衡态, 从而系统不会有任何变化。 而对于远离平衡态的系统, 热噪声(noise)将不会正负抵消, 他会导致系统复杂性和秩序(Complexity and Order)的增加。 复杂系统马普所的Frank Julicher解释为什么细胞中的布朗运动会使细胞中的分子马达产生定向运动, 正是这方面一个极好的例子。 我相信, 随着理论生物学的发展, 远离平衡态的物理现象规律, 和热噪声产生秩序的规律, 将是研究生命现象中的有力工具。 Reference: 1 Ilaya Prigogine, The end of certainty Time, Chaos and the new law of Nature, 1996 2 Bernard Cohen, Probabilistic Revolution 3 Einstein, A letter to Rabindranath Tagore 4 K. Takahashi, S. Yamanaka,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Mouse Embryonic and Adult Fibroblast Cultures by Defined Factors, Cell, Volume 126, Issue 4, Pages 663-676 5 Frank Julicher, Modeling molecular motors,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1997 6 Stuart Kauffman, Reinventing the Sacred: A New View of Science, Reason, and Religion, 2008 7 Henri Poincar, Energy and Thermo-Dynamics. Chapter 8 in Science and Hypothesis . London: Walter Scott Publishing (1905) END
个人分类: 生物物理-biophysics|7352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