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教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什么是钱学森之问?
msxue2004 2010-11-1 13:01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起源 2005年 温家宝 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 钱学森 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 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1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专家回答   据说温总理2006年拿这个问题请教国内最有名的六所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他们的回答是: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高校大改革大发展起来之后,应该是大提高;做大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   这种回答其实是不能让钱老和总理满意的。 钱学森之问实质   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 知识 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 创造 型、 发明 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另外,为何我国没有 诺贝尔 那样的 发明家 型 企业家 ,为何没有企业家设立科学研究基金会与科学奖?古代中国建立以儒者(有德有学的文官)入仕途体制,欧洲近现代化形成了以技术发明而成为企业家的知识产权体制。重钱不重人是社会风气问题所在, 以人为本 重的才是人,人是才之本也是财之源,一个人本身的 品德修养 与才学能力是知识与技能之根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才能的培养上,只是放在一些背书知识与技术细节上的话,怎么能造就社会尽职尽业的各类专门人才呢,其中,也包括具备道德良知与专业才能的商人或称之为商业人才。 钱学森在中国带动和推进 系统科学 发展,其实已经带来了许多卓有成就的自主创新成果,比如, 邓聚龙 的 灰色系统理论 , 曾邦哲 90年代国内提出的 系统遗传学 与 系统医学 、 系统生物工程 应用等已经成为国际发展的前沿科学。 古代儒家时代是知识进入官场,非儒时代的问题是行政进入大学;因此,大学的 去行政化 和教育的孔子学院世界化就是发展的趋势。有社会责任、理想信仰和探索精神的文化氛围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关键涉及如何重用自主创新型和德才兼备人才 - 设立客观的科学的人才评估体系,科技、教育和产业的高效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一切创新之根本所在,以及: (一)社区的精神文化建设   建立以人为本民族精神传统讲堂,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重视创造能力的人本身,还不只是看重人创造的财富,人是本物是末,这样才能真正将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转变跟踪国际新科学、新技术的被动为自主创新开拓的主体。 (二)学校的德才兼备教育   欧洲从儒家科举制学会了 文官制度 和考试制度,我们也可建立欧洲的命题型、思考型、实践型考试和研究生独立研究能力培养制度,以及知识原创型教授考核、教授自己课题成果的授课等教育模式。 (三)创业园的孵化器建设等   建立创业园的公用研究开发中心,提供有创新课题与项目的科学家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实验室平台、资料检索平台等,从而增加创业的成功率,形成发明家型企业家模式,以制度化或税收政策促使投资者将资金投入货真价实的高科技开发项目。    其中学术道德的监督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体制健全是极为重要的方面。创新型科技项目指南、公平竞争机制与客观评估系统等都是影响创新的极为重要方面,科技的进步应该以先进、优先、新颖以及其对学科、技术领域和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范围与久远来衡量,不能只是以头衔、职位、奖项和刊物、等级、权威等来衡量;因为,科技与产业的进步总是在推翻旧权威建立新权威的创新过程中发展。   企业以专利技术为发展机制,以设立科研基金为税收优惠;因为只有公开的技术才能促进技术进步与带动产业经济持续发展。高科技企业的评估又应该以前沿尖端技术为依据;因为,传统产业、传统科技也有专利技术,只有最新的技术领域才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实力的发展方向。   科学创新、专利技术发明费力、费钱、费时,唯有有效而有力地保护创新的体制健全,才能形成科学创新与技术发明的环境。同样,只有鼓励而有利于生产优质产品的监督体制健全,才能形成创新型高科技产业。如果金钱在商业贸易或事务流通的交易过程比在第一线的生产与创新更能得到利益的话,就很难促进创新;然而,只有创新与发明的发达程度才是一个社会整体的真正财富与实力所在,对科学创新、技术发明型人才与机构的落在实处的支持与利益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9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教育必须推倒“三座大山”
zhangqq 2010-11-1 11:30
中国教育必须推倒三座大山 (在首届创新中国论坛上的演讲) 章启群 新中国教育成就斐然,改革开放30年教育亦有不小成就。但是,今天中国教育面临巨大危机。对于当前教育危害性,很多人估计远远不足。因为教育不同于政治、经济、军事活动,处理不当会马上产生后果,立竿见影。教育涉及每个个体的一生,涉及群体的是一代人,造成的后果大约三十年以后才能出来。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古训是人们总结的真理。我们现在出现的社会问题,根源至少在三十年前。而我们当前更严重的教育问题,大概到三十年后会爆发为社会问题。 1.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上游 教育危机的第一个方面:人才培养。这也是钱学森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中国不可能从外国引进顶尖的科技人才,必须靠自己培养。 一个非常尖锐的事实是:在自然科学方面,所有获得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中国人(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李远哲、钱永健、丘成桐、陶哲轩)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所受的教育,与现在中国大陆的小学、中学、大学无关。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大陆出国留学人数大约400多万。在大陆受过教育的30到40岁的中国人大约在一亿以上,却没有一人能获得诺贝尔、菲尔兹奖。 教育危机的第二个方面:人格教育失败。简单说没有礼义廉耻教育。 表现的烈度:教师、医生杀幼儿园儿童,中学生、大学生杀老师。 表现的广度:从农民工到企业家、政府官员、大学教授,人格教育一样失败。例如:没有平等意识,只尊重他们有用的人。不敬业。中国足球是各行各业的缩影。 这些事件过去即使有,也是个别的,在当下中国比较密集出现、爆发。 这些问题根源都在于教育。因为,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上游。 任何人都知道,河流的上游如果污染了,下游在劫难逃。如果说社会生活是条河,那么,教育就是这条河的上游。 没有人天生就能获得人类的文明,每个个体进入文明的道路就是教育。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就是野蛮人。因此,每个个体成长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接受教育。教育也因此称为启蒙、开蒙。这些教育的成果,对于每个个体会产生终生的影响。 一个初中毕业生,也受过9年的国家义务教育。至于大学、硕士、博士受的教育更多。但实质上他们没有受到完善的人格教育。因此,从根本上说,他们只是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的野蛮人,或者说,只是过去意义上的手艺人。 教育出了这些问题,我们社会生活的上游就被污染了,所有的其他社会问题必然会暴露出来,这是下游的社会生活不可避免的。 2.窒息中国教育的三座大山 当前中国教育不是常态,而是变态。导致变态的根由,我归纳为三座大山:官本位的教育体制,应试教育模式,狭隘的望子成龙的社会观念。 第一座大山:中国教育的官本位体制,是个不争的事实。官本位体制对于中国教育的扼杀与危害,简单说就是把学校变成政府衙门。 从根本上说,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体制。试想,我们用计划无法管理经济,怎么可能用计划来管理教育呢?质言之,政府连一个生产企业都管理不好,如何能够管理好一个大学?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官本位教育体制,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的现实。 第二座大山:当下的中国教育的很多弊病是由应试而来。为了高考,升学率是中国每个中小学追求的目标。更严重的是,对于高考的冲刺,已经从幼儿园、甚至胎教就开始了。高考是个必须要过的独木桥,因此,分数是硬道理。 应试教育的危害直接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伤害、戕害了大多数。中学里的优秀师资主要用在少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实质上,我们的中学就是为这些少数人办的,遗忘了大多数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让他们带着心灵的创伤走出校门。 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这种负面影响对于个人是影响人的一生,对于社会则影响到道德伦理、社会风气甚至犯罪等多种领域,其危害性是难以估计的。举一个极端例子。2008年10月4日晚,山西朔州一中的郝旭东老师,被16岁的高一学生李明连捅几刀,倒在血泊中。这个自称是倒数第一、差生、坏学生,一块臭肉坏了一锅汤的李明,在一张活页纸上写下300余字的死亡笔记: 不光是老师,父母也不尊重我,同学也是,他们歧视我我也不会去尊重他们,我的心灵渐渐扭曲。我采用了这种最极(端)的方法。我不会去后悔,从我这个想法一出,我就知道了我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一条通向死亡的道路,我希望我用这种方式可以唤醒人们对学生的态度,认识社会,认识国家,认识到老师的混蛋,让教育业可以改变。 这种血泪呼喊,直指现存的教育制度! 任何教育都是把育人放在第一位的。教育不是那种培养少数精英而伤害大多数的教育。让走出校门的大多数成为这个社会冷漠无情、甚至是具有对抗心理的公民,是中小学教育真正的失败。 第二是消磨了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的中、小学生们处于时刻准备着的状态,繁重的课程和作业,各种各样的考试,甚至周末还有各种补习。当他们进入大学或者熬到博士的时候,对于科学的真正兴趣已经消磨殆尽了。利用自己的知识来挣钱、做官、过好日子,是这些孩子的大致出路。科学创造的一个根本动力就是兴趣。这是我们教育毁坏人才的根本所在。 第三是人格教育的几乎空白。不能说中小学没有德育和素质教育,但是,与分数相比,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等这些东西能值几何?现在的大学生的致命弱点,就是没有经历挫折,难以承受打击。大学生精神出现问题的不少见,高校自杀的学生有不小的数字,而且正在呈上升趋势。 第三座大山:狭隘的望子成龙的社会观念,让学生和学校都处于泰山压顶之下,变得畸形。人们把孩子的未来当作家庭的惟一重心,而且,这个未来的关键就是高考。于是,从孩子受孕的时候起,向这个终点的冲刺就开始了。 家庭和社会的这种观念,首先让中、小学和老师产生巨大压力,他们也别无退路。任何学校,如果升学率不行,优秀的生源则会干涸。学校因而经费短缺,老师待遇下降,严重的则会关门大吉。升学率高的学校则完全相反。由此也产生一个奇特的现象:一些名牌大学附中的校长,比该大学校长还牛气! 其次,望子成龙的观念,导致家庭教育的扭曲,学习成绩也被当作衡量一个孩子全部素质和能力的唯一标准。学习好的孩子,即使有任性、自私、懒惰等缺点也不被在意。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即使有节俭、勤劳、乐于助人等很多优点,也不能获得社会和家长的赞赏,被家庭和社会压抑的抬不起头来,于是利用上网等各种形式叛逆家庭,造成了很多家庭和社会悲剧。家庭压迫往往成为摧毁孩子精神支柱的最后一击。 社会和家庭的这种观念,为应试教育模式推波助澜,使之愈演愈烈,不可遏制。 三座大山关系是:官本位是基础,它维护应试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模式直接产生危害;而家长和社会观念虽是被动的,但推波助澜。 中国教育必须要推倒这三座大山。但是,撼山易,撼中国教育难!因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有一个巨大的教育既得利益集团,阻挡中国教育的真正改革。 首先是巨大的教育官僚集团。离开现行的教育体制,其中大部分人就要转岗或下岗。他们的全部身家性命与这个体制是一体的。我们发现:近十几年来所有的教育改革有一个特点:越改教育行政部门权利越大。所以,他们非常热衷于这样的改革,不亦乐乎! 其次是巨大的教育商业体系,包括出版社、报纸、电视、民办学校、系列的补习班等。他们是依附于这个体制的附庸,捞到巨大的经济利益。现在大家认识到,赚孩子的钱是最容易的,也是暴利。 第三是这个体制指定、认定的专家、学者,他们实质上也是一种官。他们在这个体制内得到的好处,甚至不亚于官员。 因此,希望现行的教育部门来推倒这三座大山,只能是痴心妄想。 3. 怎样才能推倒这三座大山? 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改革前的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基本一样。当我们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无法从内部突破时,只能用市场的杠杆从外部消解。市场经济不仅滋生、壮大了民间企业,也改造了国营企业。对于现行中国的教育体制,我们只有用市场的杠杆和力量,才能革除它的痼疾,让官本位釜底抽薪,恢复教育原本的功能。 因此,中国教育要推到这三座大山的唯一办法是: 真正实现民间资金进入国家教育,开放私立大学。 用市场的规律不仅会在中国兴建起一批一流的私立大学,而且还能盘活我们的国立大学。实际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名牌大学,例如哈佛、斯坦福、牛津、剑桥等都是私立的。这是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办教育的共同经验。只有引进这个机制,才能推倒三座大山,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模式。 我们作一个个案分析:假如燕京大学复校,假如是司徒雷登这样的教育家重掌燕大,会是一种什么情形? 第一,燕大只要用相当美国教授的薪水(年薪8万美元),就可以聘到中国大陆最顶尖的教授和最优秀的学者,也可以聘到全世界杰出的华人学者。这个年薪已经远远超出了当下国立大学教授和长江学者的年薪。因此,即使像北大、清华、复旦等最好的高校等都无法与之竞争。这些用高薪聘请的第一流学者,自然会打造一些院系的学术旗舰。这些顶尖学者组成的无与伦比的教授队伍,会成为燕京大学最夺目的风景。中国大陆任何大学无法与之对抗,都会望其项背,自叹弗如。 第二,具有如此高水平的教授队伍,自然会吸引中国最好的学生。因此,燕大的招生(它可以单独招生或参加统招)在中国大陆也会一枝独秀,打遍天下无敌手。 这两个变化会给整个中国大陆教育界带来雪崩般的冲击与整合。 第一个影响是在高校和整个学术界。 首先,它会产生一个真正严肃的而又有影响力的学术评价体系。因为,它不考虑非学术化的外在因素,只用学术的标准来衡量应聘者。这就给学者们开辟了一条严谨、科学的学术研究导向。一个真正的学者,会在这里得到认可,体现价值。因此,它产生的社会影响是不可阻挡的。任何在非学术因素影响下获得的头衔、官衔,在这个体系下会一文不名。由于真正学术评价体系的确立,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才能够真正实现,所谓学术腐败问题会自然消失,迎刃而解。因为,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学者的学术生命就会终结。这样的惩罚足以让以学术为职业的人终身引以为戒。 其次,它会推动高校的真正改革,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真正确立起来。因为,没有一流的教授和师资,就不可能成为名校,那样既没有很好的生源,也不能获得国家和社会的教育资源,高校将成为无本之木。在燕大高薪聘教的强力冲击下,北大、清华、复旦等为了保持自身在学界的地位,也必须聘请最好的教授,否则它们将自动出列。因此,它们必须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在这样的改革面前,大学的生存是首要的,就像我们的国企改革一样,如果不真刀真枪、而是花拳绣腿,它就无法生存。因为归根结底,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不是由官僚们决定的。因此,高校必须要进行行政、后勤系统的改革。这样就会把当前人员臃肿、效率低下、腐败丛生的中国高校真正推向的改革,而不是停留于表面,官本位将被釜底抽薪。 第三,高薪聘请教授不仅会在全社会给学者带来尊严,还会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现在中国教授的薪水不仅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也远远低于解放前的平均水平。现在北大一个普通副教授的薪水约4千元人民币,只是当年燕大的25\1。无论从社会公正,还是学者尊严来说,这样的薪水都是说不过去的。目前有些教授走穴,或者做买卖,当律师,作顾问,挂名董事,与此待遇不无关系。现在教授之间贫富悬殊之大,令人吃惊。没有社会尊严感的教授,自然也会消解了职业的神圣性和责任感。 第二个影响是在中小学。 由于燕大招生的绝对影响力,它可以打破中国高考的模式,冲破的应试教育的堡垒,给中国大陆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方式和风气。这将会给中国教育带来无限的生机和希望。 出现这种现象,质言之,就是真正教育市场化的形成,因而激励大学之间展开真正的竞争。 应该强调的是,中国大陆现在的民办大学不具有真正私立大学的性质。因为,真正的私立大学是捐资兴建的,非盈利的,而我们现在的民办大学都是投资建立的,盈利的,它实质上就是公司。因此,它不是按照教育的规律办学,而是按照经济规律办学;它不可能让教育家来管理,而是让企业家来管理。因此,它既不可能成气候,也不能培养出真正的杰出人才。 成功的私立大学在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中举足轻重,成功的私立大学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只要想到燕京大学、南开大学、辅仁大学、同济大学等等,就会知道私立大学对于中国教育曾经做过的巨大贡献。唯有打破国家垄断教育的体制,在办学、招生的根本制度上作出改革,同时也必须实行税收制度改革,建立民间的教育基金会,实现真正的教育市场化,才能带来大学真正健康的发展,带来中国教育、科学、学术的真正建康发展。这样,中国教育才能回到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常态,才有希望。 4.相关的话:钱的问题 现有中国教育主要依靠政府财力支持。2010年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到GDP的4%。而且,很多大、中、小学经费严重不足,尤其是非重点的学校。但是另一方面,我们闲置、浪费和外流的经费又令人触目惊心! 第一是存留在海外的教育基金。欧美过去在中国开办的学校不下上百所,著名的大学也有几十所。解放后我们停办了这些学校,但这些教育基金应该还在,而且是一笔巨大的经费。仅仅燕京大学仍然存在的基金,据说有上百亿美元之多。此外还有辅仁、同济等其他大学的教育基金。我们为什么不让这笔巨大的资金回来,为我们的教育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腾飞服务? 第二是现在中国民间每年流失海外的教育资金。现在中国每年有大量的学生留学海外,仅2009年就有29万多人。这些人中拿到大学奖学金的不会超过3万,全额的甚至不会超过1万,自费生约26万多人。初步估算,一个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自费读大学的孩子,每年的费用约人民币20万。按照大学4年毕业计算,每年中国大陆流出海外的教育费用至少是:20万X26万X4=2080亿。而且这里很多是读中学的,还有读研究生的,所需时间更长,费用更大,再加上半奖学金的人,还有29万之后的数以千计的人数,等等,数字会更大。 2080亿是个什么概念?现在985大学(北大)每年国家投入6亿,211大学每年国家投入不到1亿。1991年香港科技大学建成花费20亿美元。如果用每年流出的2080亿,近期可以至少建立100所985大学,1000所211大学。 教育还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如此规模的私立大学,能够解决各方面的人才就业。需要的教学人员就有几十万,行政、后勤管理人员也要几十万,相关的建材、设备和服务人员,更是不可胜数。 再设想:新建100所985大学,1000所211大学,中学生上大学的比例达到75-80%,上名牌大学的比例达到30-40%,中学生高考就不会这样玩命,这应该是解决应试教育弊病的根本办法。那些试图通过增加高考的次数的办法,实质上是把过一次鬼门关变成多次过鬼门关,最终还是增加中学生压力和负担。 当然,拯救我们的孩子,拯救中国教育,还有很多相关的事情要做。教育的改革必须与纳税制度改革配套,否则无人主动捐资教育。还要改变人们狭隘的望子成龙的观念,要树立平等的人格尊严,要宣传普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在目前,恢复私立大学,实现教育市场化,从根本上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是最重要、最迫切的。 2010年8月31日下午初稿於燕南园56号,秋高气朗 9月20日再改,大雨将至 11月1日改定,秋色醉人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47 次阅读|3 个评论
根叔的这番话应该去哪说?
陈龙珠 2010-10-31 08:17
晨读,看到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院士日前在南京一次高等教育论坛上的讲话,颇为赞同。但这些问题,广大教师甚至大学书记和校长们应该都已熟悉的了,在此再说这些话又有何用呢?凭根叔的地位,应该有上书通达执政党总书记和共和国总理的能力吧 ? 本博相关旧作 : 中国教育到底缺啥? 、 加薪未必心静 来源 : 工资低逼得高校老师忙创收 演讲不说官话、被学生亲切称呼为根叔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昨应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邀请来南京。该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江苏省教育厅联合主办。在根叔式演讲中,李培根直言不讳:仅仅靠国家规定的工资收入,高校教师的待遇就太差了。让某些教育机构的老师有了为房为车,追名逐利的借口。   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是,对教育的敬畏感正在逐步削弱甚至丧失。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比任何时候都更严重地侵蚀着教育的肌体。李培根痛心地说,在教育机构的某些角落,由此而滋生的毒瘤甚至使其斯文扫地。在很多高等学府里,某些教育者本身对教育缺乏敬畏感恐怕不是个别现象。一些教师不再有当初作为教师的崇高感,一些教育管理者也缺乏教育的神圣感。行政权力或公权力不太顾忌地挤压教育与学术权力的现象时有发生。然而,当教师为职称而折腰时,当教师为房为车而逐利时,当教师的爱心不再给予学生时,教育的崇高和神圣荡然无存。   教育界之外的整个社会当然也有责任。最关键的莫过于政府的作用了。李培根表示,尽管目前很多教师的实际收入还算体面,却是建立在工资外的创收或项目提成上。之所以出现此种状况,还是因为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国家应该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另一方面严格限制教师的类似创收收入。校长及其行政系统不能滥用对学术的权力,其实这也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955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教育的来龙与去脉,远虑和近忧
darkingwing 2010-8-29 08:27
很多在西方的华人下一代所受的教育里,是没有东方文明的位置的,但西方为数不多也不少的高级知识分子,心里都清楚他们对中华文明不得不惊叹的一点,贤者有 才者位上的社会理念,也就是所谓的Meritocracy以及其附带的选拔考试制度,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独一无二的贡献。 在印度文明里,人的社会地位是由于其出身的种族所决定的,这一制度的形成,来自于雅利安族为了让他们的后代有永远高其他种族一头的权利。而所有的希腊罗马 等等所谓欧洲文明一脉的,其统治方式也一直无非是一个部落压迫其他部落,一个民族压迫其他民族。希腊罗马的教育系统,本身就是针对贵族或者公民的,而 辩论研究也是贵族的无聊的产物而已。西方文明对辩论演讲极度重视,恰恰是他们文化高度排他性,小圈子性的体现。 而在已知世界的其他角落,能靠一篇文章就能从万里之外进京见到最高统治集团,这种制度是其他蛮夷们想都没有想过的 。能发展出这样的制度,自然也和中国人对文字教育的重视有关,汉语本身就是以文字为本的语言,学习汉语的过程可以自然而然地养成文字为本的接受理解信息的习惯,而西方单是阅读困难和通过书本学习效率低下这两个难题就淘汰了相当高比例的孩子在专业领域取得成功的可能。 我们都知道,目前为止所有的有文明的人类群体都知道文字教育的重要性,但中华民族尤其为甚。事实上,也就是这点对文字教育的重视和传承,才能让当年被各位 大家们批判了上百年的酱缸文化,阴阳五行这样全是破烂的中华文明里浸润出来的学子们,能够饱读国学之后在西方翻身拿到诺贝尔奖。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教育成功吗?
金镇 2010-7-18 10:59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7 月 13 日至 14 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足见对该会议的重视。会议提出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 》,确保到 2020 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对国家这么重视教育的发展感到非常高兴!高兴之余,自己也问自己中国的教育到底成功吗?尽管没做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但从一些现象和事实上,还不能证明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我甚至认为很失败!我们可以一下一些现象和事实得到证明和解释: 1. 中国的教育缺乏基本的公平 在北京、上海等地拥有丰富国家的教育资源的孩子上大学更比其他省份容易很多,这是什么?是教育的不公平。就是同在北京的不同地区也非常不公平,比如 北京昌平区工业幼儿园门口家长排队 8 天 8 夜只为孩子报名上幼儿园,这震撼人心的同时,又说明了什么?教育不公平!其他的比如,重点大学享受的资源比一般大学享受的资源要高很很多,关键是教育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有许多重点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大多出国了,出国学习时好事,可他们出去了就不回来了,甚至变成假洋鬼子回来对付我们中国!这和普通大学毕业的学生在国内工作相比,哪个更好呢? 2 .中国孩子学习的精神努力程度与年龄成反比 幼儿园、小学、初中是孩子长身体,天真无邪,快乐成长的美好童年时光,可现实呢,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在巨大的学习,升学压力下生活着,更别说高中的巨大压力了。终于考上大学了,在中小学老师,家长的或多或少的影响下,认为上大学就解放了,可以不好好学习了,进而使孩子在大学不好好学习,许多大学生不能正常毕业!其实这正好弄反了,幼儿园、中小学应该轻松快乐学习,大学身体逐渐长成,将来面对社会竞争,更应该学习知识本领,而许多大学生学习的精神和毅力很差。 3. 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选择去国外学习,而且呈低龄化趋势 教育成功不成功一定简单的检验方式就是,看是不是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种教育方式。我们中国许多家长和孩子花很多钱也选择国外去学习,就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不能跟国外的大学,甚至香港的一些大学都不能比。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的高等教育不成功!而且现在孩子去国外学习的不仅是去读大学,研究生,就连许多家长和孩子连幼儿、中小学教育都选择国外。这些我们必须深思! 4. 思想信仰教育不成功 中国的中小学、大学教育实施过程中对思想、信仰等方面教育方式、方法、效果很不好。现在学生、甚至教师的思想、信仰都有问题。许多家长和孩子,认为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不是为了自由信仰,甚至认为不是为了提高生活品味和质量,只是为了获得对物质进行索取的手段和工具,只是身份和显赫地位的象征和标志。 5. 中国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回报社会意识差 我们不得承认中国现在的教育体系培养出的人,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较差。其实教育应该服务社会,而且最直接,最有效的范式就是培养出的人才回报社会。但事实是我们的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教育制造出了一群投机分子,他们渴望能够受益于社会所提供的好处却毫不关心回报。许多毕业生对选择出国并为外国工作不会感到内疚,这些所谓的精英事实上欠下了中国人民在教育上为他们所做出的牺牲,他们许多人为自己能为其他国家工作而洋洋得意,甚至有的还回到国内来做损害国家的事。 能说明中国教育不成功的实例太多了,说不完,写不尽,今天就到这里。真希望我国的教育成为世界上最好,最成功的教育!
个人分类: 杂文观点|2554 次阅读|3 个评论
读“谁来拯救博士生”有感
mamingguo 2010-3-12 08:06
近期科学新闻杂志刊登了一个专栏,谁来拯救博士生。读到关于SCI文章发表时,感觉颇深。文中提到许然(化名)在读博期间,认为SCI文章发表是最大的一只拦路猛虎,因为没有SCI就没有学位。最后他通过努力,在数次投稿和修改的情况下,终于发表了1篇SCI,还发表了几篇EI。关于这个我个人有以下几点感想: (1)因为没有SCI就没有学位可能对某些专业显得要求过高,因为有些专业发表文章很难,发表SCI文章就更不易了。但对于大多数专业,发表一篇SCI文章不是什么大的问题,欧洲和美国博士毕业时一般都有3篇左右的Papers发表。也许对中国学生来说更大的障碍是语言。我们的Chinese English是导致文章不易接收到原因之一,再就是中国期刊的行文规范和国外SCI杂志有一定差别,也导致国外审阅者不看好我们的文章,因为他们看不到他们想获取的信息。 (2)从一定程度上讲,有一个文章发表的要求,也是一种很好的动力,人都有惰性,文中许然在没有SCI就没有学位鞭策下,不是最终成果不错吗。如果我们博士学位获取不提这个要求,我估计至少1半的人就可以什么也不发表就拿到学位。只要搞一帮所谓的专家教授们走个形式就行了。国外之所以没有硬性规定,但论文审阅是非常严格的,审阅者要看你的发表情况,如果审阅过不去,肯定答辩不了。 (3)中国博士教育的政策是有问题的,美国找不到工作的人和真的想潜心搞研究的人才去读博士的,所以有人说在美国博士找工作是很难的,一般大学毕业就就业了。读博士的基本进了高校和研究所,从事科研。而中国的情形是因为读了博士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本科毕业了,找不到工作,只好读硕士,还是难找,那就读博士了。以至于很多人并不是为了研究兴趣去读书,而是被动的学习,当然成了累赘和负担。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37 次阅读|1 个评论
试问勤奋读书的动力源自何方?
陈龙珠 2010-3-2 17:44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存在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问题。学生学习的劲头没有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和研究生教育的头十来年那么足且有每况愈下的趋势,或许是不少高校教师的直觉。 本周是我们学校春季学期上课的第一周,我分别承担了一门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授课任务,第一节免不了向学生唠叨一下我期望看到的学习氛围,但我除了要求教学纪律外又能说点啥呢? 我个人的理解,学历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向新一代传播本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既有文明、文化和科技知识,并为今后生活和工作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本民族乃至全人来的生活质量。 我没系统、深入地研究过出现教育问题的主要社会原因。但我觉得,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众多成人尤其是社会名流获得社会地位(包括 非脱产获得 博士学位)和社会财富的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对待学习的态度。在政治狂热、官本位或拜金主义一旦形成社会潮流的情况下,以奉献社会、诚实为人、勤劳致富等宗旨的教育理念还能对广大的青少年们不受干扰地贯彻得下去吗? 中华民族追求现代科技救国和强国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若对这个过程中的国民教育形势的起伏跌宕进行主因相关分析,则会给人们当前探索的教育改革之路会带来怎样的启迪呢?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4084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教育到底缺啥?
陈龙珠 2010-2-21 14:25
谈中国教育改革的文章,我已有一段时间大多只是看标题和作者姓名,基本不去看其全文。为什么?我觉得没有太多的新意,更因为在众多的文章和谈话中,提得最多的是中国教育模式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思想的人。 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主要是哪个年龄段形成的呢?改革开放后大约有15年的时间,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攻博或进修的学者,绝大多数是按照我国教育体系培养且被选派出去的青壮年人,他们中的不少人现在不是在国内外的科教界做得相当的出色吗?反过来,设想一下,对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生长并完成全部初等和高等教育的学者,若他们到现代中国长期从事科研工作,我们能肯定他们能获得与其留在本国工作所获得的同样业绩吗? 值得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若中国教育模式真地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思想的人,则国民遵纪守法的比例应该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更高才是啊,可现实是这样吗?除腐败和违法手段、方式的形形色色、层出不穷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社会时尚,无不反映出这些并非少数的人们具有着高超的思想创新能力。 中国教育尤其是对具有教育和研究双重职能的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确实需要。但是,仅在校园里改,能行得通吗?在搞清了整个社会最缺什么且找到具体的强力措施着手解决之时,我们再来谈中国教育的后续深化改革之路,或许并非难题!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5179 次阅读|27 个评论
信力建:周济为什么会下台(转载)
jlxt33 2009-11-1 13:23
前言: 请记住昨天,也即 2009 年 10 月 31 日,历史上将要记载的两件事:一件是著名导弹大师钱学森逝世,另一件是号称洲际导弹的教育部长周济下台。这两件事,前一件是突发的,也是令人悲伤的,后一件是构建的,却是令人大快人心的。钱老的离世,令人悲痛,中国损失的不止五个师,对大师的悼念和回忆,文章众多,属于我的,在心中。 周济的被免,感觉奇怪,也没说什么问题,这在国内倒不多见。因为不了解内幕,也不能妄自猜测。刚才看到一篇博文,论述较多,转载于此,与众分享。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383732.html 2009 年 10 月 31 日唯一值得庆幸的事情是:教育部长周济终于下台!带着铺天盖地的叫骂非正常地被免职。一个不是因为贪污受贿等问题而下台,却被民众拍手叫好的,周济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周济为什么会下台呢?其实主要就在于几点: 周济没弄懂的问题:教育的本质,是平等及自主权 我曾在 7 月份由天则经济研究所组织的教育改革论坛上提出,中国能不能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表现上是因为考试的卡住了所有人受教育的机会,其实更根本的原因是:教育部门究竟要用什么样的方针和思想指导办学。 而我们的教育部长周济对此说,要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人们如何满意?最基本的要求是每个人都有平等的选择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来读书,那才是公平的,才是满意的。现在高考真是一夫挡道,万夫莫开,把大分部的小孩挡在受教育的门外。全世界也只剩下中国是这样的。因为全世界的教育设计是:你愿意读书就读书。受教育是每个公民天然的权利。 受教育跟衣食住行一样,没什么神圣的,你可以通过分数,也可以通过钱去读书。如果没分数也没钱,照样可以读书。现在我们的标准是:有分数才可以读书。那没分数的呢?有钱能否读书?有些愤青认为:不行,只能通过分数。于是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为何不多办一些学校?只能按规定办学?像刚才的研究员所说,只能通过某些研究员的规范设定,没有他们的规范设定,就不能办这个专业? 过去中国有三百六十行,现在经过统计,中国有两千多个行业,美国的行业有三万多。你们的二百多个专业可以囊括所有这些行业的需求吗?我现在想建一个只有一个学生的学校,行不行?在中国现行的情况下,绝对不行的。但为什么不行?我就办一个总统学校,目的就是培养一个总统!为什么不行?我做教育有什么不行?我现在违反了哪一条?有没影响你?你凭什么剥夺了我这个权力?你因为什么剥夺了我的权力?因为你高尚吗?因为你有道德吗?或者你更有知识?我能不能培育出一个总统,那是另外一回事。好的,如果说培养总统不行,那我就培养一个学生吧。虽然我没有广场,没有大楼,但有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那可以吗?我就培育这个学生。为什么不可以?谁限制了中国人的智慧,谁限制了中国的崛起?中国人难道就只能按照你刚才讲的两百多个专业去学习打工仔的技能? 大家可能说,北大清华不是职业学校。其实,北大清华早就沦落为职业学校了。没什么了不起的。都是外国大学的预科而已。读完新东方去留学的人,比读完北大清华再去留学的人加起来还要多。反正都是用来培养国外预科生的,哪用全国人民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参加海选?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基本没有真正的教育,从来就只是在竞赛,玩抢凳子的游戏。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告诉你能不能读书。如果我们放开思想, 80% 的人都可以读书,那还用争吗?如果北大清华在每一个县都开一间分校,那有 2200 个北大, 2200 个清华,每个中国人都可以上北大清华,可以吗?大家肯定要说不可以。因为我们人为地设定了一些思想上的障碍。但是幸亏我们的胡总书记提出,我们要思维创新,要制度创新。我们现在就处于一个自己为自己设陷阱的境地。其实在国外,有两种国家,一种靠投票,即选举;一种靠投炸弹,即打仗;中国是投毒:大家互相陷害,互相阻碍。 现在是一个资讯发达的年代,就是信息和变化很大,在几年前我接触一个数字,美国人平均一年换一个工作,对这个问题来讲,产生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一个学生学什么专业对他一生是最有用?比如说职业学校,他一辈子要从事这个职业,如果要换工作的话这个人怎么办?据说在意大利平均一个学校有十几万学生当然这都是注册在校生,那表明他们的教育制度设计是很宽松的,你可以在任何时间内,比如十年内完成学分,西方的国家大学都是宽进严出,不需要由一个部门来确定你能不能读书,你只需要自己去与学校互相选择。现在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每个学生有权利去选择。传统的中国的教育制度来自苏联,在延安的时候,和在 1949 年建国,或者在 1960 年,就是在和苏联闹翻之后,我们还是沿用着苏联的模式,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就是一个选官的教育模式,也既是事实上我们是国家出钱来选所谓最优秀的人去学习,在没改革之前,一入大学就是国家 22 级准干部,就是大学毕业本科出来是国家 22 级干部,教育制度的整个设计就是为了培养公务员,中考是 23 级。即使后来两考分开,并且独立设立公务员考试之后,大学的列车还是按照惯性往前跑,还是选官和育官的模式在进行,现在的大学有 99% 之多还是在为培养官吏服务。 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却至少有 95% 以上在读完大学以后只是得到一个职业而已,或者做老师,或者做研究,或者做任何一样东西。既然只是做一个职业,就得跟一种神圣的思想脱钩了,那大学就只不过是义务教育之后,经过三年的高中预科之后的另外一个学习,或者是工作之前的学习,是就业前的培训,这有什么神圣化的呢?大学生毕业前都已经是满街的乱跑找工作。既然只是找工作前的学习,那教育部门凭什么去阻碍他读书呢?学生可以通过票子,通过关系,通过分数去读书。限制读书的方式,就是阻碍的中国发展,限制国民读书的人是延缓中国发展的罪人。所以教育部应该有一个转变,从绘子手转变为接生婆。 周济最大的政绩败笔:制定高标准,封杀民办学校 曾经朱镕基在位的时候做了一个很经典的事情,以前有一个森工局,主要是砍树的。朱镕基一声令下,要求他们转变职能,不再砍树,要去种树。教育部也是面临这样的事情:从现在开始你要帮助国民去读书,不管他是什么样的人,哪是罪犯、神经病、残障的人。我的观点很简单,多一所学校就少一个监狱。读书既不 是什么神圣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像是我们的吃饭一样。如果要认为读书是神圣的,可以,那所有的学校都必须是公办的及公益性的。所有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党的光辉要普照天下,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保证全部国民能读上书,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有困难的人。古时候所有穷孩子都会在祠堂内接受教育,现在的政府就是要做这样的事情。 另外私立学校的分工,就是做选择性的优质教育。所以我现在就主张,我呼吁,政府要让 1949 年以前曾经存在的所有私立学校重新恢复,包括教会学校、私人学校。通过转制后,国内教育体系应该发展而成为两个积极性:一个是政府的积极性保障穷人读书。另一个是社会的积极性由慈善和宗教团帮助有需要的人,私立学校给予国民选择优质教育的权利。两个积极性,社会两个分工。 现在回到我们的教育模式上,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杨东平在做一个民间的教育改革版本,做得很不错。现在自总理起,都积极地采用他的这个民间的版本来进行教育改革,我们也期待他们能提出一个给中国国民更好未来的教育大纲:人人都能读书! 按国际惯例,都是私立学校先行的。而我国目前情况刚好颠倒,是公办学校先招生,私立学校后招生。公办学校利用税收办起来的,就应该为穷人服务。政府为什么能够存在?他的存在是有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国家有军队和可以收税,有其存在的正当性,但一定要把自己的权力用作帮助有需要的人上,如果不是,那就等于把正当性放弃了,是麻烦的。 周济对教育的短视体现:倡导精英教育,忽视平民教育 现在的中国教育只有一个思维是我们培养精英!但对于一个 13 亿人口的落后国家来说,这是错误的,我们提出另一个口号我们要培养平民。早上有老师也谈到就是流动人口的培养。除了 20% 的精英外,还有 80% 的人要不要学习?先勿论有没钱的问题,但是首先要在政策上允许人家学习。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人口的问题,人口太多,但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转变,将人口的包袱转为人力资源的优势,经过大学的培养后再变成人才,从人口的大国变成人才的大国,那就不得了了。早上有老师也说到,我们的土地都开完了,矿产都开采完了,但人力的资源却完全没有开发利用,人要变成有用的人。 美国的收入是我们的 20 多倍,韩国、日本的人均 GDP 三万多,台湾是两万多,现在中国是三千多,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是不是跟西方做一个竞争,把教育彻底开放。美国的社区学校就是可以随便进,几乎是没什么障碍,学校设障碍就是给国民设障碍,就是影响国民读书的障碍。我觉得学校不应该有任何的障碍,不但没有障碍,更应该帮助每个国民。现在招考办通过考试能得到很多利益,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我建议国家给一笔钱设立基金,招考办则转变工作方向,利用这笔钱帮助任何一个国民去找到学习的地方。我觉得教育部是可以这样做的,从砍树的,杀人的,变成种树的,救人的。 以前毛泽东曾经提倡过两个观点,一是赤脚医生,就是民间的医生,是赤脚的,不脱产,背着药筐到处医人,是半中半西的医生。二是 7 月 21 号发表的最高指示,号召全国办 721 大学,即任何工厂、社区、农村内,都可以办大学。毛泽东这么保守的人都提倡办这种 721 大学,或者叫社区大学,现在为何不可以?我国事业人口这么多,大学生就业这么困难,现在是就业压倒一切,一切围绕着就业,只要能帮到国民就业的任何措施都应该放行,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说学校达不达标,老师符不符合什么政策规范。 另外,美国有三部教育法案是值得我们分享的,第一部是在林肯时期,解放黑奴后,颁布了一个法案就是教黑奴怎么种地的,就是用七天培训教黑人怎么种庄稼的,这个法案就是国家出钱帮助黑奴学会如何做人的法案。第二个法案是大兵法案。二战结束了,当时一千多万大兵将来怎么办,这时候提出了让他们入大学,把所有的在欧洲和远东的兵送去读书。当时接收这些大兵的都是野鸡大学,但到了七八十年代后,这些大学都办得非常好了。最后是克林顿时代的法案,叫一个也不能少的法案,就是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力读书,社会或者政府一定要帮助他读书。 牛人聂圣哲在苏州开了一个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培养自己的木匠,为很多孩子解决了学习和工作问题。他们并不颁发国家的证书,只发自己的匠士证书,这也是可以的。读书是人间最美好的事情之一,以前看电影说,高玉宝受压迫,不能读书。但现在我们有 80% 的学生也不能读书,是现代的高玉宝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面有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把它改为,安得学校千万间,大庇天下进修学子俱学习。政府对民办学校即使不给钱,也要给政策,至少也要给予宽容的态度,积极支持。取消任何的办学门槛,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规范管理民办教育的应有内涵应当是准入门槛不高,民间有志于教育的投资人只要看到不难进入该领域,前景明朗,投资人可以放胆前行。但是行政管理者拍脑袋开出的标准令人望而生畏,清规戒律多如牛毛,从校舍校长、教学设施到读书管等等,资金投入非千万富豪不能筹办。教育部的责任在于保障所有儿童包括成年人享受平等、自主的教育权利。教育部的任务在于取消一切举办限制,开放教育,使教育得到多样化发展。 另外我们要培养宽容的国民。六十年来中国人的精神似乎都没长大,仍然是一个愤青,没有思维,没有理性。我们不要再培养愤青,不要再培养革命、斗争、杀地主的文化,这些对国家的统治是不利的,我们要培养和谐的文化和社会,去掉怨恨。 周济的盖棺定论:没能成就千古美名,反落得千秋骂名 笔者曾说过,只要教育部能做到开放办学、保障国民个个有书读、让国民自主选择教育方式等,教育部就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部,周济可以成为历史上最牛的人才。在内外伸长脖子,期盼周济能再有点作为的时候,周济却黯然下台。但是这样的下台,反而给了我们教育改革的希望,增强了对党中央、政府对教育进行全面改革的信心。 但愿新部长能领导改组后的教育部一马当先,率先取消不合理的办学限制以及一系列错误的方针政策,使中华民族真正崛起,使中国从人口大国顺利过渡为人力资源大国。 以周济为鉴,莫步周济后尘!
个人分类: 海纳百川|7839 次阅读|21 个评论
中国教育已经不是道德的最后防线了
热度 2 taojunyan 2009-10-11 09:45
武汉的一些高校近来发生了人事变动的井喷现象,着实让人感觉到一场腥风血雨就在眼前。 但是似乎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中国的官僚自古以来如此,不管是封建时代还是奴隶制时代,抑或是现在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时代,似乎是刑不上大夫,官官相卫吧。老百姓明白这点,当官的更明白这点,只是这层薄纸不要捅破就行罢了。 社会各种乱七八糟的现象是层出不穷,我们都能接受,因为我们还在想我们中国的教育已经到了世界第一规模的水平,我们的科研到了世界第5 的层次,我们的大学教育门类齐全,我们的教育模式五花八门,我们的办学力量是大跃进式的发展,参与者也是三教九牛,前提是资金要有。 我们欣慰了,我们笑了,世界也笑了,因为我们也为很多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而教育部门也笑了,更高兴莫过那些有钱进入教育行业的人,家长也笑了,因为他们可以拥有管理孩子的场所。不爱学习的小孩也笑了,大家爱学习不爱学习同样都有一个很光荣的称号大学生。当然一些有地位有资源的人也为他们为子女谋得职位创造了条件,而最大的受益者似乎还是教育系统吧。 有一位退休的老师说,以前教育是清水衙门,现在则是肥差,因为自从教育产业化之后,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盈利的专业和行业了,与教育相伴而生的很多行业也成了暴利的代名词,相应出现了考试的集体舞弊和教育的定位错失。高考已经作为一个目前最具公平的教育选拨制度受到了社会的不良侵蚀。而大学教育似乎在承载着人类专业人才塑造和社会脊梁培养方面还在起着很重要的社会作用,但是我们似乎又错了。有人说,社会上的事情在学校都可以见到,而社会上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学校同样可以见到,可以看出教育的缺失在哪里。 高校是个建筑队,党政领导是个包工头,这和封建时代大修土木工程的官僚有什么差别,时代进步了,但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思想还是如此。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其实现在的官员往往只注重了前者,而忘记了后者。教育其实是一个需要宁静致远的心态,而目前这种唯利是图的教育体系,最终只会培养一堆物化的知识者,这是一把利剑,既能伤人也能伤己。 是时候需要反省了,大学的目的在于塑造人,而没有良好道德底线的师长又怎么能培养出良好的社会建设者呢。社会需要反省,大学需要反省,而不是仅仅靠抓了一些蛀虫就能解决问题,体制有问题,监督体系有问题,而一个没有社会道德底线的名族和教育体制是非常可怕的。因为这些官居高位者必然也是博学有才之人,他们也许曾经贫穷过,也许也胸怀远略与大志,但是现实让人物化后的贪婪确实这样的残酷。 教育要营造有道德的人才,首先是能够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道德规范的社会体系,它与法律等很多相关,因此如果我们的教育还没有意识到这种严重性,那么迟早会让道德缺失的洪流侵蚀我们的每个角度,到那个时候,想整治也是很困难的事情了。 我们需要正视现实的勇气,不能再以个别人道德伦失为托词,是教育反省的时候了,很难想象一个教育道德缺失的名族和国家会是怎么样。也许社会思潮多元化后,能够让我们平静接受大学周围大学同居村的存在,能够接受大学师生恋的现实,能够接受小贪无妨的事实,但是又怎能接受集体伦理和教育引导失职的现状呢。 让教育重新回归,回归到人性化、道德化、思想化、理想化、平民化、非盈利化,或许我们还能够不愧对几千年前孔夫子、孟子等老圣人留给我们的教导与财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40 次阅读|3 个评论
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诺贝尔奖人才
caisenchen 2009-10-10 19:18
大家有机会的话可以看看《大国崛起》拍的这部片子。 为什么美利坚联合众国,短短200多年的时间能够发展起来。成为世界强国呢? 里面有一点令我感触较深的是,美国对专利的保护措施,实施早,具体到位。由曾经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斐杰逊亲自签署。单单一个爱迪生就有数万项发明专利,其中发电机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整个时代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而我们呢?版权利益得不到真正的保护,国内盗版现象猖獗,科学家得不到真正的尊敬。甚至有些还得为生活奔波。 美国由于有了完善的专利法,科学家能够从专利中受益,这是一方面。另外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 今天只是谈谈其中的一点吧,因为一个培养一个诺贝尔奖人才,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大家认为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570 次阅读|1 个评论
开放私立大学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zhangqq 2009-6-4 15:42
开放私立大学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问题一: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诺贝尔奖得主? 中国人有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李远哲、钱永健。获得菲尔兹奖也有中国人:丘成桐、陶哲轩。但是,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所受的教育与现在中国大陆的所有小学、中学、大学无关。 从概率上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出国留学的人大约130-140万。这个数字不知是杨振宁、李政道时代留学生多少倍。从投入上说,大多数中国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几乎是尽其所能,我们的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至少比西南联大要不知多多少倍。在大陆受过教育的30到40岁的中国人大约在一亿以上,为什么没有一个能获得诺贝尔奖? 更令人惊奇的是,五四那一代人,不仅出现了一些文化巨人,还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自然科学家,例如华罗庚、周培源、陈省身、钱学森、李四光、严济慈、苏步青等,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是全球科学界的翘楚和领军人物。而他们作出代表性成果的也都在三十多岁。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培养出几个这样的科学家?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问题可能不仅仅在北大、清华这样的大学,而是在整个中国教育。 科学创造的一个根本动力就是兴趣。兴趣也是一种乐趣。现在的中小学生们在繁重的课程和作业的重压下喘息,在各种各样的考试前打拼。他们每天的睡眠基本不足,甚至周末还有奥数、英语、艺术、美术等各种补习。在考场上身经百战的现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们,当他们进入大学或者熬到博士的时候,他们对于科学还有真正的兴趣吗?是利用自己的知识来谋生、过好日子,还是一如既往,保持一种旺盛的兴趣不断进行科学探索和创造呢?(可以做个调查:那些中学的数理化奥林匹克金奖得主现在的职业是否与科学研究有关。)而我们的前辈却不是这样,他们终生保持对于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这可能就是他们与现在孩子的根本不同。 可以说,消磨了孩子们终生追求科学的兴趣,是当下教育的一大弊病。 从未来着眼,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需要自己完整的科学研究队伍。中国不可能从外国引进最尖端的科技人才。我们必须要自己培养一流的科学人才! 问题二:被遗忘的大多数 我们的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压倒的重心是学习知识。即使这种教育在德育和素质教育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似乎也在所不惜。然而,不能够上大学特别是理想的大学的人还是大多数,而这个大多数却被学校和社会遗忘了。 现在社会和媒体对于中小学生关注的主要是以下几类:一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诸如高考的状元、奥林匹克竞赛的奖牌得主等等;其次是一些具有特殊禀赋的学生,如写小说的、鼓捣电脑的、有发明创造的等等。而对于那些普普通通的大多数,社会和媒体是沉默的。 更为严重的是,这个大多数甚至受到歧视。全国的中学都分为重点和非重点,重点中学也分成各种班。大多数非重点中学、非重点班的学生的身份就是低人一等的标志,他们受到的压力不仅是学习方面的,很多是人格方面的。他们甚至在自己的家人面前也没有自信。因此,他们的心理很容易扭曲、自暴自弃。中学生中犯罪的,可能主要就是这类学生。 应该说,一个人的天赋是有限的,而且每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科学家也许没有经商的本领,哲学家也少有高级技工的才能。尤其是在当前中国高考的恶性竞争下,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完全是他们自己的过错。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这种恶劣的学习环境会给这些大多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对于个人是影响人的一生,对于社会则影响到道德伦理、社会风气甚至犯罪等多种领域,其危害性是难以估计的。 教育应该是一种全民的、整体的教育,不是那种培养少数精英而伤害大多数的教育。任何教育都是把育人放在第一位的。只要我们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和良好品行的人,发挥每个人自己的潜能,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就是极大的成功。而让走出校门的大多数成为这个社会冷漠无情、甚至是具有对抗心理的公民,是中小学教育真正的失败。 问题三:现代大学生中一些问题的根源 我们的中小学对于能够上大学的少数也进行了片面的教育。一个中小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一切都好,成绩差,就一切不好。学习成绩实质上被当作衡量一个中学生全部素质和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标准也影响到社会和家庭。成绩好的孩子,即使有任性、自私、懒惰等缺点也不被在意。成绩不好的孩子,即使有节俭、勤劳、乐于助人等很多优点也不能获得社会和家长的赞赏(除非他们舍己救人光荣牺牲才得到社会的肯定)。那些上大学的孩子是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宠儿,他们是伴随着阳光、鲜花和掌声一路进入大学的。 但是,聪明不能代替道德,智商不能代替良知。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此而碰壁,甚至走上极端。因此,现在的中国大学生,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几乎都有不适应的过程,几乎都有失落的感觉。他们具有受宠和被惯孩子的全部心理特征。他们的致命弱点,就是没有经历挫折,难以承受打击。在大学里发生的有些事件,社会上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不是偶然的。 大学几乎每年都有因考试作弊、偷盗等违法乱纪的学生受处分、退学和开除。精神出现问题的学生也不少见。更让人痛心的是,高校自杀的学生有不小的数字,而且这几年正在呈上升趋势。北京市在2007年5月8日到16日的8天时间里,有5名大学生连续自杀。2008年大学校园的杀人血案有愈演愈烈之势。10月28日在中国政法大学发生令人震惊的杀老师案。为什么经过千辛万苦考到大学还不好好学习?还要干一些小偷小摸的勾当?还要自杀、杀人? 大学里发生的这些事情,根源都在中小学。 不能说我们的中小学没有德育和素质教育。但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在升学率仍然是衡量中小学教育硬指标的情况下,我们的德育和素质教育怎么可能落到实处?与分数相比,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等这些东西能值几何?分数是硬道理,德育和素质教育只能是花拳秀腿。 必由之路:开办真正的私立大学 当下的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病是由应试而来。小学要为升中学服务,中学要为升大学服务。高考是个独木桥,我们必须要过。只要躲不过高考,分数就是硬道理。而废除高考,那样不又是文革了吗?因此,人们似乎找到一种借口甚至安慰:高考不是完美的,但它是不可替代的。由此产生的种种问题,似乎都是不完美的必然产物。 现阶段高考当然不能废除,上大学当然要考试。但是,要考试未必就一定要玩命,未必要让孩子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在头顶悬上达摩克利斯之剑。如何让高考成为一种人生路上顺畅的通道,而不是一道人人提心吊胆的鬼门关,这是我们思考的入口处。 对策:整治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最根本的还是从高考上思考、下手。我认为,中国高考残酷竞争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大学太少了,尤其是名牌大学太少了,即僧多粥少。那些试图通过增加高考的次数的办法,实际上就是在粥的分配上打主意,实质上是把过一次鬼门关变成多次过鬼门关,最终还是增加中学生压力和负担。要改变僧多粥少的状况,既不能用减僧办法,也不能在粥的分配上打主意,只有用增加粥的办法。 设想,如果中学生上大学的比例达到75-80%或者更高,上名牌大学的比例达到30-40%或者更高,面对高考学生就不会这样玩命了。 问题在于,中国怎么可能办那么多的大学?政府没有那么多的钱。中国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虽然逐年加大,可是按照我们以上设想的大学数量当然远远不够。 然而,中国的民间却具有充足的教育财力。可惜,由于目前的教育现状,这种民间的教育财力却流失到海外,投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流出的资金有多少?我没有精确统计,但可以大略估算一下。现在一个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读大学的孩子,每年的费用约人民币20万。如果每年出去1万人,就是20亿元。按照大学4年毕业计算,大约每年就有4万人在读,我们每年就有80亿人民币流出!这个数字还不包括读中学和研究生。现在海外的留学人员有100多万,每年自费出去最保守估计也不会少于1万人。这种资金流失实际上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这个数字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意味着什么?中国政府1998年以后加大对北大和清华投入的力度,当时每年每校划拨6亿元人民币,据说占全国高等教育投入的六分之一。那么当时全国的高等教育国家投入只有72亿人民币,还不到80亿!就是说,这笔流入海外的教育经费超过了我们的高教总投资,可以办十几个北大或清华! 因此,利用民间的资金办教育是一条必由之路。 实际上,世界各国的教育都有民间捐助,美国、英国的名牌大学基本上都是私立的。这是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事业的共同经验,实际上也是教育事业遵循的共同规律。 有人要问:中国现在不是有民办的小学、中学、大学吗?为什么不能缓解高考的压力?简单说,我说的私立大学,或者说全世界的私立大学,与中国大陆现在的民办教育具有根本的不同。它们本质区别在于:真正的教育投入是非盈利的,古今中外没有人通过办教育、办学校赚钱,而中国大陆现在绝大多数的民办教育都在盈利、赚钱。这些民办学校实质上就是公司。这样的学校不是按照教育的规律办学,而是按照市场的经济规律办学。它不可能让教育家来管理,而是让企业家来管理。可以看出,现有的中国大陆民办中小学(打工子弟学校可能除外),与国家的中小学竞争的是升学率。它们的目的是挤出国家中小学上大学的学生。而现有的中国大陆民办大学招收的都是高考落榜的学生,同时在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上与公办大学无法相比。因此,它既不可能成气候,也不能培养出真正的杰出人才。因此,真正实现民间资金进入国家教育,唯有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其中最根本的是打破国家垄断教育的体制,在办学、招生的根本制度上做出改革。同时也应该与税收制度改革相配套,建立民间的教育基金会。 引进这个机制对于现有学校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现有的中国大陆公办学校,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最后一块堡垒。改革它的弊端,也只有通过市场竞争的机制才能实现。就像我们的国家企业改革一样,在引入市场竞争的机制后,一切垄断带来的企业惰性、人员臃肿、低效率等问题都迎刃而解。中国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各种弊端(包括官本位、学术腐败),在真正的私立小学、中学、大学出现时,会得到彻底的改变。因为不这样,它们就不能生存。 当然,拯救我们的孩子,拯救中国教育,还有很多相关的事情要做。譬如,要改变人们狭隘的望子成龙的观念,要树立平等的人格尊严,要宣传普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在目前,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是最重要、最迫切的。 1977年,邓小平毅然决定恢复高考,当年就进行招生。现在,我们需要同样的勇气和魄力对僵化的中国教育体制开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我们的教育还是这样,国家未来怎么办?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我们等得起吗? 2009年2月3日于燕南园56号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59 次阅读|1 个评论
最好:中国南瓜型教育嫁接到美国西瓜型教育
大毛忽洞 2009-4-29 18:32
最好:中国南瓜型教育嫁接到美国西瓜型教育 中国的小学和初中教育,是很强壮的基础教育,就像是南瓜藤。 美国的小学和初中教育,是很单薄的基础教育,就像是西瓜藤。 如果把美国的高中和大学教育嫁接到中国南瓜型小学和初中教育的藤条上,就会收获最好的教育成果。 这说明中国的小学和初中教育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当然了,如果南瓜型教育没有和西瓜型教育嫁接,最后收获的是一个南瓜。 如果把中国高中和大学教育也改革成为西瓜型教育,不和美国嫁接效果也是一样的。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评价教育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从小学到初中毕业,是 9 年; 从高中到大学毕业是 7 年; 从读 博士到找到稳定学术型的工作,需要平均 8 年(非学术工作要短一些)。 完整评价这 24 年的教育环节,需要漫长的等待,也就是说,要检验俺的南瓜和西瓜模型是否正确,需要收集跨度为 24 年的数据和案例。 俺手头的数据不多,不过,可以先把观点亮出来,请大家批评。 如何评价中国的教育,应该用分段和嫁接的方法,来分别评价中国的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 小平说: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因此,评价中国的教育,也要面向世界。 俺用的方法,就是把中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嫁接起来,分析各个阶段的效果。是南瓜藤的功劳就归南瓜藤,是西瓜藤的功劳就归西瓜藤。 中国和北美教育嫁接时段: 1. 中国初中毕业嫁接北美高中(最好的嫁接阶段,但需要家长陪读) 优点:精通汉语(听说读写)和中国文化,数理化基础强壮,精通英语(听说读写)和北美文化。 中国最早的留学生就是这种模式(清朝留学)。 2. 中国高中毕业嫁接北美大学(此阶段不宜嫁接) 北美高中一般分为技术工作班和学术高考班,想读大学的和不想读大学的在高中就开始选择了。在条件好的高中,学生可以选修大学物理,大学微积分和大学化学等课程,而中国的高中正在备战高考。 此外,北美大学本科对英语水平要求太高,中国的高中毕业生多数不能适应。 3. 中国大学毕业嫁接北美读博士(比较好的嫁接阶段) 但是,在掌握英语思维技巧方面比较困难。 4. 中国硕士研究生毕业嫁接北美读博士(晚期嫁接) 5. 中国博士毕业嫁接北美做博士后(晚期嫁接)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4784 次阅读|2 个评论
“信念”与“顽强”——成功的两大内在因素——中国教育的软肋
甘永超 2009-4-12 20:14
由潘石屹的一篇博文 ( http://panshiyisoho.blog.163.com/blog/static/1175630320093211310797/ ) 《我和爷爷的故事》 并结合个人的一些思考,我解读出成功的两大内在因素信念与顽强。而这两大成功的内在因素,却又正是中国现代教育的软肋,因为,我们的教育与信念和顽强的培养相去甚远、甚至格格不入!学校与社会追求分数、追求文凭的热潮何时能够消退而回归到真正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信念和顽强的培养上来? 在我的科学生涯中,把粒子与波 ( 或场 ) 的平等看作天经地义的事情并形成了一种坚定的物理学乃至哲学信念,尽管这一信念与传统观念相悖、二十多年来受尽煎熬,但我就是痴心不改,顽强拼搏,直到取得官方和社会科学团体的初步肯定,后面还有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如果我的案例还不太典型的话,那么,就请看看潘石屹的成长故事吧,其中也不乏信念与顽强的培养 《我和爷爷的故事》 父亲很严肃地找我谈了两次话了,是关于我们家族的事。因我写的所有文章中 , 只要提到我的出身 , 都说我是从西北黄土高坡贫苦农村家庭走出来的,父亲说这与事实不符。但我每次找个话题就岔开了,昨天,父亲让本家的叔叔写来一封信,好让我正本清源。 我没有见过爷爷,他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去世了,我六十年代才出生。但爷爷在家里的影响很大,奶奶、爸爸、叔叔和姑姑常提起他来。 我上小学之后,我就很少提起爷爷,也很少对外人讲爷爷的事。走出黄土高坡后,就更少提起他了。但我心里永远有一个解不开的结。 记得刚上小学时,班上同学打我,说我爷爷是国民党军官,解放后被共产党拉到渭河滩里枪毙了。我很委曲,跑回家问奶奶。奶奶告诉我,爷爷不是被枪毙的,是病死的。但我去学校争辩没有任何用,班上同学都认定我爷爷是被枪毙的,老师也不同情我。 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我在一位同学,也是我好朋友的面前炫耀说我爷爷是国民党的军官,他去过外面许多城市。这位同学把我的话告诉了老师。老师在班上开我的批斗会,一连开了好几天,还让同学们往我脸上吐口水,女同学吐的是口水,男同学把鼻涕擦到我的脸上。我的脸像痰盂一样有泪水、有鼻涕、有口水。开完批斗会,我就在小河边上把脸洗干净回家。这件事我从来没有告诉过家人。 四年级时,我们学校里抓出了三个反革命的小学生,整天在他们的脖子上挂着大牌子开批斗会。我大伯也从村上被带到小学里批斗,批斗我大伯的理由也是因为我爷爷。爷爷留下了许多照片和黄埔军校的通信录,被大伯偷偷藏在我们邻村华南埠的一户贫下中农家里,结果被他家的女婿揭发了,这个女婿把照片和通信录都交给了公社,而我大伯因藏变天账整天被批斗。当时大伯一直没有承认是他藏的,说是爷爷藏的。其实据我了解大伯确实有藏点文物家谱的习惯。 在老师和同学们批斗的发言中,我同时也知道了我爷爷和我们家族的一些事。 我爷爷的另一个儿子也是一名国民党军官,与日本人打仗时,在山西中条山阵亡,没有找到尸首。爷爷在纸上写下他的姓名和生辰,然后把这张纸埋在了老家的坟地。其实这座坟是空坟。 因为有这些经历,我很少提到爷爷。记得我的第一位女朋友曾问过我:你爷爷是干什么的?我说,我没有见过,据说在国民党的军队混过几年饭吃。 我爷爷的名字叫潘尔燊,字乐伯。燊字很难认,一般人读不出。但爷爷告诉爸爸说,他刚到黄埔军校时,蒋介石点名,把燊字读对了。 马上就到清明节了,我们怀念那些故去的亲人们。感谢亲人们在护佑着我们大家。 附上本家叔叔的来信的一部分: 潘石屹没有见过他的祖父,可能只有理性的了解,缺乏感性的体认。 乐伯 先生当年是东泉高小与胡文斗齐名的高材生,又有北京高等警官大学和黄埔军校第六期的双料学历。他为人忠厚,淡泊名利。 1953 年经邓宝珊提名与我父亲一同列入爱国民主人士的项列,纳入统战对象。然,无不假年,他却过早地逝世了。应提醒潘石屹要讲自己是爱国民主人士的家世,是将门之后。强调自己出生地和家庭的贫穷是可以的,但不要忘了自己是从有文化素养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http://panshiyisoho.blog.163.com/blog/static/117563032009321131079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21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想给中国的教育打分
wanghongcai 2009-3-4 23:30
昨天晚上我突然产生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念头,就是:我想给中国教育打分! 多么荒诞的想法呀!“你是谁呀?竟想给中国教育打分?别忘记自己姓什么了!” 我这样一遍遍地告诫自己,但是仍然没有用,“真的我什么都不是,难道我就不能给中国教育打分吗?” 这个反问把我自己都问住了,“是啊,我作为一个最一般的老百姓,我是否有权利给中国教育打分呢?” 我突然觉得我是有这个权利的!因为这是我的独立判断权,也是别人无法干涉的,这是我思想自由的权利。我评价是基于我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不是为了别人觉得面子好过才做的,为什么我不能进行一下评价呢?难道我就没有这个资格吗?谁剥夺了我这个权利? 我要进行评价,说明我还有自己的主体意识,还有一点主人翁的责任感,为什么我不去判断或要丧失判断或主动放弃判断呢?难道我们说不判断就真的不判断了吗? 于是我就一遍遍地问自己,我要给中国教育打分的话是否合法。我发现中国的宪法中还没有禁止言论自由这一条,只要我不出现什么反动的话或反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话,应该说我说什么话都是合法的。这是我的权利! 但是我还是不敢这么做,因为要打分谈何容易,因为别人要问“你究竟了解中国教育多少?你对中国的情况掌握多少?你有多少的资料支持?你有什么理论前提?……” 这么一下来,似乎我就没有评价权利了。 “但我又不是教育部长,又不是代表中国政府给打分的,我只是代表个人,我为什么需要这些附加条件?我只要根据我自己的满意不满意就可以了,我何必管那么多呢!何必管别人是认同还是不认同呢?!” 这么一想,又觉得自己要给中国教育打分的话是理直气壮的,“凭什么我作为中国公民一分子就不能给中国教育打分?即使是外国人给中国教育打分你也挡不住呀!”你只能说他简直是胡说,问“你究竟了解中国教育有多少?”他当然也不会被你问得张口结舌、目瞪口呆,他会说:“我就凭我自己对中国教育的了解打分的”,你不能说“你根本就不了解中国的教育”或“你根本没有接触过中国的教育”或别的什么说法。一句话,你没办法剥夺别人的发言权。因为这是全球化时代,没有人敢说自己知道的别人就完全不知道,也没有人敢说他自己就什么都知道。 啊——这就是信息民主的时代!因为信息是开放的,是无边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息渠道,每个人都能够发布自己的信息,此时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被完全垄断,所以这是一个共享的时代,从而也没有什么人指望你的观点百分之百正确,因为百分之百正确的荣誉只能归于上帝,因为在西方称颂上帝的时候经常用PERFECT来形容,这个用到人身上的时候只是一句奉承话,千万不能太当真。但是许多领导人仍然就是喜欢这句话,也难怪,因为他们也把当成无所不能的上帝了。 胡说了这么多干什么呀?就是为了自己下面说话随便一点,省得被别人揪住了小尾巴,来个躲闪不及,造成一个意外事故。 我想啊,我就是代表我个人,就是想私下里评价一下,中国的教育究竟怎么回事,别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的,丝毫没有自己的判断力,等到去吹牛的时候,别人都把你当成大傻帽了。 确实,我还是用心给中国教育评量了一下,我觉得中国的教育形势真的不乐观啊!因为我只能给打65-70分的样子,我觉得这个分数是进行充分的平衡了,因为如果打低了,我觉得以后日子就很难混了,打高了自己的良心上实在过不去,所以只能打个不上不下的水平,一般人还真的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为什么就打这点分数?很多人必然要问这个问题。我当然要说出个缘由来。你想啊,中国的教育,有几个老百姓满意的?我想真正满意的不是太多,有80%以上满意的?我估计根本不可能。有60%满意的?我觉得还是有点玄。有50%满意的?估计还是有点太乐观。那么究竟有多少人满意的?我想大部分上了北大清华的家长应该比较满意吧?其实也不尽然!如果满意为什么有的人还找不到工作呢?为什么那么多人拼命往国外跑呢?但总得有人比较满意吧?究竟谁比较满意呢?我想最满意的应该是那些家庭里几代人才刚出现了一个大学生的。可是大学生一找不到工作,就变得更不满意了。那么究竟谁满意呢? 你可能说,教育部最满意!也不然。如果教育部很满意的话就不用管那么多了。管那么多,就是不放心,因为不满意才不放心。所以别认为教育部就对中国的教育满意,否则教育部怎么带领大家进行教育改革呢? 难道就没有人对教育表示满意的吗?有!我想不少人还是基本满意的,但这个比例不可能很高。我觉得如果有30%到40%表示基本满意就不错了。毕竟这些家长感觉自己的孩子学习还不错,心理还是比较满意的,即使感到学校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足,但是认为总不能太苛求吧。所以能够比较满意的仍然是少数,多数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当然就会对教育不满意了。如果人家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你仍然要人家满意,那不是强迫人家吗!显然不能那样做。所以我估计能够有30-40%人表示比较满意就已经很不错了。这些人总体说来还是对教育看到了前途和希望的(升学),如果人家看不到一点前途和希望非让人家说满意,那确实太难为人家了。 如果这样的评价的话怎么得出65-70的分数呢?至多也就是30-40分的样子啊! 是的,如果这样评价的话,那教育部的人还不都得给气死了呀。是的,我们也真的不能这么评价。上面的评价是主观评价,是每个人根据在这个体系中的实际位置进行的评价,是相对评价,主观性比较强,因为只强调自己实际获得了没有或获得了多少或自己在其中合算不合算。这样评价显然是不公正的。如果想公正的话就得加上一些客观的指标。这怎么加呢? 首先是加上:孩子在学校总算没学坏。这个可是家长的一块心头病,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学坏了,那就是家长一辈子造孽,因为没有办法可以补救。现在大多数孩子都可能有点别扭,不那么能够令人满意,但作为普通人也就将就了,不能要求太高了。我想绝大多数家长会这么想,大概占到6-7成样子吧。有1-2成的家长实在是不能满意的,因为自己的孩子就是在学校里学坏的,什么坏习气坏毛病全会了,学校老师认为这些孩子是渣滓,家长自己也认为他们是渣滓。有人说“孩子总是自己的好”,我说不见得,你是没遇到那些把你气得半死的孩子,你要遇到了你也没办法。这些孩子正经的东西学不来,不好的东西一学就会,而且非常巩固,他还自己就认了这个死理,你说你生气不生气。这个时候你就会眼不见心不烦的。这个时候你让他们对学校表示满意,他们还不知道把火气给谁撒呢。还有1-2成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可以更好,学校没有提供这些条件,所以也别指望他们的满意。因此能够有6-7成的家长表示满意就非常不错了。当然这是仅就孩子的表现而言的。学校总算起到了看管孩子的作用,比放在社会上放心多了。为此得给教育加分,加多少呢?加10分吧!太多了大家都不满意,太少了就低估了学校的作用。 还有什么值得加分的?身体!毕竟现在的孩子大体还算健康,虽然近视眼的比率突飞猛进,但这也不完全是教育的事情,因为谁让现在的知识这么多呢?谁又让电脑发展这么迅速呢?而且谁又让家长对分数关注那么迫切呢?剔除了这些因素,能够让孩子保持在现在的样子就不错了,所以就知足吧!既然觉得还可以,那就要加分。加多少?仍然10分吧,这样不偏不倚。 现在已经差不多55左右左右的样子了。还有哪些值得加分呢?想来想去,我们都是受教育过来的,真的体会到教师们也不容易,成天可怜巴巴的,既着急又上火,不管管用也好不管用也好,自己总算学到一些知识,虽然对老师的方式不佩服,但许多知识还是很实在的,知道这些东西不可能作假的,也主要是这个理由才把孩子送到学校的。就凭这个,也得加个辛苦分。加多少,仍然是10分!为了公平起见! 看,这些因素都是客观的,不管你是否承认,这些总是存在的,所以加上基础分30-40分后,一算帐,也就是65分左右的样子。厚道一点算法,就高不就低,就是65-70分样子。我这样算没有什么偏颇吧? 你可能说了,这样算法不科学。是的,不科学,怎么就叫科学了?你拿出一个科学的办法来!我看我这个算法还是蛮科学的,既考虑的主观因素,又考虑了客观实际情况,既进行了相对评价,又进行了绝对评价,既进行了定性,又进行了量化,既照顾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又照顾了人们的接受能力,这还不叫科学,什么才科学? 你可能说,我们的孩子多累啊,美国的孩子多幸福啊!是啊,谁让你没出生在美国呢?美国的自然条件我们想都别想,所以别老与美国相比,毕竟世界上只有一个美国。而且美国人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也很着急,只是制度限制,而且家长又很开明,不象我们家长这么专制,如果我们家长象人家一样开明,中国的教育也不会这个样子。所以别怨别比,只能怨自己不争气。当什么时候在美国拿到绿卡,再在美国生个儿子以后再来体验一下美国教育,那时你也会觉得美国教育也不过如此。 你可能说了,中国的教师可没有美国教师敬业。这个我承认,如果你看到人家的福利保障制度再看看中国的福利保障制度你就不会这么想了。人家老师活得那叫自在尊严,中国的教师有什么?还不得好好干,而且还要看上级的眼色?你说他活得能够有尊严吗?时时刻刻被别人盯着,能够比较自在吗?中小学教师如此,大学教师就不如此了?所以不能比! 你可能又说了,既然不能减分,有没有其他可以加分的情况?比如……比如什么呢?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加分情况了。现在的得分就是死不了勉强活着,这已经不错了。中国人吗,你不能要求太高了,如果给你条件太好了怕你偷懒,如果条件太差了怕你造反,就这样不好不坏,可持续发展。所以我说65-70分,黄金分数,一点都不浪费。 你可能又说了,现在的学生不成材,到大了都不懂一些基本规矩。是啊,先问问我们自己,我们究竟懂多少,或者说懂那么多真的有用吗?或懂那么多干什么用去。你又说了,现在大学生那么多失业,太不可思议了!你只是表达你的愤怒可以,但是毕竟还有那么多找到工作的,而且上大学毕竟是自己情愿的事情,中国人这么多,个个都找到理想工作,可能吗? 看,我究竟是在替谁说话呢? 说白了,我谁都不替,就是想说说老百姓的心里话。 如果你把自己当成一个老百姓的话,你给中国教育打多少分?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5574 次阅读|3 个评论
加薪未必心静
陈龙珠 2008-10-4 16:38
这个国庆长假,白天基本上在办公室里度过,一项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相关的桩基施工新技术的现场试验分析报告初稿今天总算完成,于是便又来到这里灌点水了。 近日科学网博客上有些帖子谈及国内高校教师和博士生的经济待遇问题。就我个人看法而言,博士生人均每月350元的经济待遇问题确实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国家、学校、导师三个相关的方面应将其提升到保证国家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尽快共同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然而,对高校教师,尤其是名校的教授们,再仅以提高工薪方式来促进其科教工作活力的有效性,本人则有些不以为然。 目前中国的高校教授群体似乎正在出现生活高档消费上的攀比之风和淡化学术交流,如熟人碰面谈论豪华私宅和小车的,蔚然成风;学术会议期间,只要不登台主持或作学术报告,在听众席上找不到人的现象相当普遍。另一方面,老教授们退休后现实的清贫生活和得不到良好的医疗保障现象,又促使中年在岗教授们为退休后的生计赚钱做点准备。其次,在高校具有教授头衔的人中,有相当多的是不在科教一线的党政管理工作者。再者,在我国长达10余年科技低水平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由科技咨询和服务带来的经济收益既快又多,具体工作远没有基础性或应用基础性研究的费劲,这对身在科教一线岗位的教授也不可能不产生负面影响的。 在如此复杂的形势下,仅想通过幅度毕竟有限的提高教授工薪来促进其静心于科教事业的热情,我还想不出其真实效果会是怎么样的? 相比之下,为高校教师加薪是应该的。但在达到小康生活水准后,对待专业基础或应用基础性研究,讲点精神追求或许更为重要。以此自勉之。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4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旦前校长杨福家:“我想讲真话!”(转)
lingfeng 2007-7-24 18:23
他曾是复旦大学校长,是惟一一位担任英国名校校长的中国人,他屡屡出言抨击中国高教弊端    杨福家:我反对研究生大幅扩招    2003 年年底,作为担任英国名校校长的第一位中国人,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得到续聘,这种信任和肯定再一次震动了中英教育界。    2004 年 11 月,杨福家一篇文章《我对高等教育发展中若干现象的迷惑》在国内高校校长手中流传,直至见诸报端,引起轩然大波。他痛心疾首地诘问: “ 当很多贫困学生接到入学通知书,却因付不起学费无法去报到时,我们有什么理由超大规模地扩建校园,建造豪华的标志性大楼? ”    杨福家坚持: “ 我想讲真话! ”    2006 年 11 月 21 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的消息,现场录音中,温总理提到自己会前曾约杨福家教授到中南海谈心、征求他的意见,国家领导人对这位高教直言者的信任再一次引起了各方关注。   趁着杨福家教授近日来广州参加第九届留交会以及其他活动的机会,记者有幸走近了这位学者、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人物档案   杨福家,男, 1936 年 6 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 1958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留校任教。 1960 年担任复旦大学原子核科学系副主任, 1963 年被派往 原子物理故乡、丹麦哥本哈根的玻尔研究所 进修。 1987 年任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长。 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协副主席。 1993 年 -1999 年任复旦大学校长。 2001 年起至今担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成为出任英国名校校长的第一位中国人。 近年来频频直言中外高等教育之差异、差距,为高层、教育界及社会瞩目。    温总理一句 “ 散散步 ” 倍觉温暖      与温总理一谈就是一个半小时   谈到去年跟温家宝总理的那次直接交往,杨福家说,这是由温总理给他的一封信引出的。    2005 年 11 月底,世界经济论坛会刊编委会邀请杨福家写一篇文章。杨福家在文中引用了温总理在法国访问期间发表的一段谈话,大意是 “ 商业上的交换是为了现在,而文化、教育上的交流是为了将来;学生之间的交流的意义远远超过购买 150 架空客飞机 ” 。后来世界经济论坛会刊刊发时就给杨先生寄了两本,其中一本希望他转给温总理。杨福家就给温总理转寄了这份会刊,同时附上了 他新近出版的一本书《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 · 杨福家卷》。 温总理收到信后,亲笔回了一封信,邀请他到北京时一起谈谈。   今年 6 月 5 日,杨福家在北京参加院士大会,国务院来电话说希望他能够到温总理办公室去。   他们一谈就是一个半小时。 “ 谈完之后,我们在楼上,就是中南海的两层楼的房子,他说要送我下来,我说不要送,他说, ‘ 我也正好散散步 ’ ,等于就送我下来。 ” 杨福家说,这让他马上想到自己一生中另外两次听到这句话的情形:第一次是到指导老师卢鹤绂教授家里去请教问题,请教完了老师也这样说着就把学生送下了楼;第二次他到北京去拜访钱三强,钱先生谈完了送他到汽车站,也是这句话 “ 去散散步 ” 。卢鹤绂与钱三强都是一级教授、物理大师。 “ 如今温总理也是这样。这句话,总让人感觉到一种暖意。 ”   数年来,杨福家经常写文章、不断地呼吁、不断地提请社会关注我们的高等教育。他说: “ 我经常比较,在英国做的事情在中国会怎样,在中国出现的现象到英国又会如何?越比较越觉得有问题、感触越多。说出来、说真话是我的责任。 ”    批 国内高校 “ 造楼热 ”   建立世界一流大学靠大楼?   大楼越造越离谱,一时风光之后就用 “ 铁将军 ” 把门   掐指算来,杨福家在诺丁汉大学的第二个任期也已经满了,我们的交谈首先从他的去留问题开始。杨福家透露了一个消息: “ 诺丁汉大学的校董事会已于 2005 年 12 月决定,我的校长任期将从 2007 年开始再延长 3 年。 ” 对校长人选的年龄的限制,校董事会也按章给予解除,杨福家赢得了英国人极大的信任与尊敬 。   与杨福家交谈,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是离不开的话题。   两年前,他那篇刺痛了很多人神经的文章,就是有感于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并校风、升格秀、圈地潮之后又涌动 “ 造楼热 ” 而写成的。他直言: “ 建立世界一流大学靠什么?肯定不是靠大楼!当你时时处处把人放在首位,你离一流就不远了。 ” 在世界 大学排名的各项指标中,既没有校园面积或校内建筑面积这类项目,也没有院系设置的 “ 大而全 ” 或者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之类。   由于长期担任 “ 国际大学校长协会 ” 的执行理事以及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几乎踏遍了从诺丁汉到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牛津、剑桥等所有世界顶尖名牌大学的校园,而且成了许多校长的朋友。他说,在这些校园里,处处是古老陈旧的建筑。   像普林斯顿大学,连续七年荣登美国大学排名榜首,加州理工学院也总是在美国大学排名前五之列,但两校既不大,也不全,都不是综合性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学生人数不到 6700 人,但拥有过 25 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 17 位来自物理学!还有 12 位菲尔兹奖 ( 数学界最高奖 ) 得主,为全美的一半,比世界第二数学王国法国全国的得主还多一位!它的特色何等鲜明! 加州理工学院学生人数只有 2100 ,拥有过 32 位诺贝尔奖得主 ,它是美国 火箭设计的发源地,在世界航空航天领域占主导地位,中国航天事业创始人钱学森院士是加州理工学院 1939 年博士毕业生;它在生命科学和物理学两个领域,也是世界一流中的一流:中国遗传学创始人谈家桢院士是该校 1936 年博士毕业生,中国物理学泰斗周培源是该校 1928 年博士毕业生 ……   提起这些,杨福家至今意难平。他说: “ 我那篇文章发表两年了, 国家领导也纷纷在上面批示,但我发现效果并不太大,很多学校还是我行我素。 ” 大楼继续在造,而且越建越离谱,什么最大的校门、最高的教学楼等新闻不时见诸报端,在这些建设中犯了很多非常简单的错误。比如某重点高校造了两栋数十层的超高教学楼,其实超高层大楼对教学、科研都不利啊!学校建筑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是动辄数十层的高楼,如何交流呢?山东某高校,几年之内造了 110 万平方米的教学楼,相当于诺丁汉大学全部使用面积的两倍,就是为了升格为大学。去年 11 月份再度造访,主楼中还有很多地方是 “ 铁将军把门 ” ,根本用不上。   还有装着观光电梯的学生饭堂、号称拥有最昂贵钢琴的学校会堂、吧台舞场一应俱全的学生活动中心 …… 令杨福家感触的地方太多了。   杨福家成了 “ 洋校长 ” 已经 6 年,他说当自己 9 年任满时,会撰文专门来谈谈欧美高校的体制以及 “ 校长 ” 的职能。 将研究生人数作为世界一流大学指标太荒唐 批中国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大幅扩招有必要吗?   将研究生人数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指标太荒唐   杨福家教授对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忧心忡忡。   他认为,研究生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之间有密切关系, 如果一所高校有一批世界范围内优秀的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并为此拼命工作,这所大学就离世界一流不远了。 但他同时反对研究生的大幅扩招,认为将研究生人数与大学生之比例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指标是很荒唐的。普林斯顿大学 6670 名学生中仅有 1900 名研究生,这并不妨碍它稳居世界顶尖高校的行列。剑桥与牛津也是如此。    “ 可是反观我们的研究生,恐怕是受了机制方面的限制。一方面国家给予研究生的待遇偏低,生活有压力;另一方面导师也不敢给他们出难题,三年保证毕业,出一个小题目做做,学业压力不大。培养的数量规模上升幅度世界第一,培养质量却得不到有效保障。 ”   令杨福家更 加费解的是,在一些实际工作领域,如临床医生、企业管理,完全没有必要取得博士学位,可是我国的一流医院却常有优秀的临床医生说: “ 这里没有博士学位就无法生存! ”    “ 在英国的医院里,有博士学位的医生只占 10% ,主要是搞学术研究的,或者因为工作特殊需要而再读一个物理硕士或博士 ( 专长于特种仪器 ) ,反而优秀临床医生的工资可能大大高过那些 ‘ 博士 ’ 同行。 ” 杨福家说。    批 中国人的人才观   高材生只想去名校很失败?   把专业看得过窄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 最近我认识了一个美国大学生,他的 SAT( 美国高考 ) 成绩够上哈佛,但他却选择进了一所烹饪学院。这所学院的录取率和哈佛一样低,学费比哈佛贵,据说欧美 10% 的烹饪专家出自那个学校。 ”    “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院 ‘ 升级 ’ 为大学。 ” 杨福家说, “ 其实,学院和大学没有高低之分,就好比一个是小提琴,一个是大提琴,把小提琴改造成大提琴,这难道算升级吗? ”    “ 我们的高中生几乎人人想上北大、清华、复旦,技术类、职业类高校是不会作为首选的,但在美国,能进哈佛的学生会选择进厨师学院,这说明他们的人才概念很宽泛,人才培养的模式是多元的。 ” 杨福家继续说, “ 因此我感到,什么时候我们有一半优秀高中生不想进北大、清华了,就说明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对我国经济发展会大有好处。 ”   这种成才观也反映到了 “ 海归就业 ” 问题上。杨福家说: “ 真正出色的留学生不应该把自己的就业领域弄得太窄。我 1965 年从丹麦回来时,从来没有想过在国外的东西一定要全部对口到工作上,因为我不是职业学校毕业的。 复旦大学过去 20 多年培养出来最有成就的经济学家之一却是物理系毕业的 ,他学的是 ‘ 夸克理论 ’ ,如果他就业就局限于此恐怕很难找工作。但他进了一个证券公司,用夸克理论来算股票,谁也算不过他,成了研究部主任。他和一些同类型的人创了一门学问叫 ‘ 经济物理学 ’ ;后来又被聘为一流大学的教授。所以世界是多样的,如果你是普通大学毕业生或留学生,把专业看得过窄,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 ”    批 国内大学的 “ 虚名 ”   高校 “ 名誉 ” 给得太过轻率?   吃饭吃到一半就被人套上名誉教授头衔让人哭笑不得   不久前,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常委会的换届选举上,常委会委员候选人杨福家院士意外 “ 落选 ” 了,可他是 “ 自找 ” 的。   当他向大会报到时,得知自己又被学部的院士们推举为常委候选人,当即给学部写了一封 “ 陈情书 ” ,请求不要推选他当常委。   近年来,杨福家经常在国内国外跑来跑去,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办学。所以他在信中写道: “ 常委会的工作很重要,我因为精力有限不能尽常委的义务,很内疚,希望大家把我的名字去掉 。 ”   为此,杨福家教授正色说道: “ 中国的虚名太多了。比如说我们去某地开会,吃饭吃到一半,就宣布聘其中一部分人为名誉教授。事先根本也没有通知,你不去拿这个证书也不好,但拿了呢也就是一个证书而已。在香港大学就不是这样,他们请我作校长特别顾问,问我同意否,我同意了,马上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文本就来了,责任、权利、义务写得清清楚楚。去年我也辞职了,因为别的工作太忙而无法履行这份义务。可是像国内一些高校的类似名头,拿了聘书就忘了,我也不必辞职,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它只是一个虚名而已。 ” ( 《文汇报》记者江世亮为本文提供了相关素材 )   
个人分类: 敬佩的人物|4801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