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中国教育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中国教育

相关日志

[转载]解放思想 任重道远
热度 1 wyc 2012-10-7 11:16
柯领:中国教育已经死亡! 已有 112 次阅读 2012-10-7 09:18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中国教育 柯领:中国教育已经死亡! 柯领 http://www.aisixiang.com/data/57802.html 【摘要】今天的中国,高考指挥棒绑架了整个教育,基础教育是分数教育,高等教育是职业教育。显然,在中国,教育已经死亡,教育在重复制造着已失去了教育精神的形式。唯物主义的缺少个性机械而又呆板的 “ 五统 ” 教育体系 ——“ 统一思想、统一课程、统一教材、统一教法、统一考试 ” 已经完全失败。在现在的中国,对每一个成长个体来说,接受教育就意味着是一场灾难,一场 “ 身、心、灵 ” 彻底被摧毁的浩劫,一场五千多历史垒积起来的负担,人人面对这个 “ 以分数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 都需要痛苦地争扎与咬牙切齿的成长,不把学生培养成 “ 废人 ” ,决不让你毕业。在这里,我要以 “ 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 ” ,呼唤中国教育由 “ 死亡 ” 走向 “ 苏醒 ” ,走向 “ 再生 ” !   在我看来,美是教育的本质构成教育的核心、灵魂与出发点;文、史、哲是大学的灵魂学科,大学学风在文、史、哲教育,文、史、哲强,则大学强,国家强,文、史、哲弱,则大学弱,国家弱。拯救中国教育的办法只有一途: “ 去意识形态化,回归普世价值,建立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 。 【原文】    在八十年代的中国的大学里,我的《唯物主义哲学》这门课考了 100 分,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肠地对我说 :“ 你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学得很好,深刻领悟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精髓,希望再接再励 ” 。经过多年的生活体验以后,我产生了一个判断 —— 唯物主义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种瘟疫,是糟蹋中国人的病根。   近几十年,中国的教育倡导的是 “ 唯物主义 ” 与 “ 实用主义 ” 的价值观,中国的 “ 课程、教材、教法 ” 由于缺少生命体验与自我的表述,形成了集体主义的没有个性的 “ 假、大、空 ” 的教科书文化,已完全沦落成了毫无生命活力的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僵尸,必然会遭到学生们普遍的唾弃与 “ 撕书、扔书、烧书 ” 的报应;教育领域是最需要个性、最需要情感、最需要精神、最需要多元的领域,而中国唯物主义思想主导下的教育体系恰恰缺少了这些元素,成了 “ 反文化 ” 与 “ 反教育 ” ;学术界深陷 “ 苏联唯物主义模式 ” 的怪圈中而不能自拔,把社会发展的规律简单地定义为 “ 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这样一些非常片面而又落后的价值判断中;在今天西方的人文书店里,除了有一些佛教书和风水书以外,基本上找不到当代中国学人写的任何学术著作,显然,唯物主义是一种瘟疫,已经把中华民族的学术体系与教育体系彻底摧毁,使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里被落后的教条所主导基本上没有创新与突破,形成了学术一个模样,学校一个模样,课程一个模样,教材一个模样,教法一个模样,考试一个模样,个性一个模样,是一堆堆无精神、无灵魂的僵化物,成了全世界学术界的笑柄;这部分印证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断言 : 中国不可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 , 因为中国没有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体系。(据《凤凰周刊》 2006 年第 16 期的一篇文章,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针对 “ 中国威胁论 ” 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在 100 年以内不会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权力的先进思想、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先进的思想。)   看一看今天的世界,发达国家都是 “ 唯心主义 ” 的国家,重视体育、重视人文教养与宗教净化人心的价值,倡导 “ 精神高于物质 ” ;唯物主义国家轻视体育、轻视人文教养与宗教净化人心的价值,倡导 “ 物质高于精神 ” ,这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也是前苏联与东欧倒台的根本原因。因为,人的情感与意志需要多元的刺激,才能保持其激情与活力,如果被一种外在的唯物的力量捆绑在一起,人格就会萎缩,人种也会退化,国家就会衰亡。 “ 唯物主义 ” 就意味着一元、无自由、物质主义、形而下、物质高于精神、无个性、求生存、计划经济、集体主义、集权政治、人治、官本位、被动、呆板、说假话、死亡, “ 唯心主义 ” 就意味着多元、自由、精神主义、形而上、精神高于物质、有活力、求发展、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民主政治、法治、人本位、主动、浪漫、求真理、创新;而事实上 “ 意识决定物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 ,这样的唯心主义的价值追求更有其发展的合理性。由于缺少个性与务虚的理想主义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实际上,中国的大学已沦落成了一个职业的培训机构,完成的是高等技工学校的功能,到现在为止,中国还没有一所有大学精神的大学,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耻辱与人类文明史上的笑料,整个大学校园被一种官本位的庸俗氛围所笼罩而导致全面精神疲软,缺少人文价值观的引导,缺少人文精神的 “ 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 ” 所形成的 “ 追求真理 ” 的气场,使学生们普遍缺少人文修养,缺少求知的神圣感与崇高感,缺少对学校作为传承人类精神文明 “ 圣地 ” 的敬畏感,缺少精神家园与内心的精神生活,教师与学生们都气喘吁吁地被迫适应快节奏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失去了生活的诗意与优雅,失去了多元发展的个性与创造性,失去了人作为人能悠闲地享受精神生活的乐趣。   毛泽东主席曾指示,办大学主要是办理工科,用不着办文科。这一落后的思想在今天的中国依然严重存在。片面重视数理化与科学技术而轻视情感世界和人文艺术所造成的灾难正在渐渐地呈现出来,当代的学生们难以从学校的枯燥的课程中获得学习的乐趣,普遍沉湎于互联网与电子游戏,就像是一群浮游动物,在一种寻求刺激的虚幻的世界中生活,越来越远离自然、运动、艺术、人文、亲情友情的亲密接触,越来越不喜欢阅读与接受有精神深度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共同配合造就了成堆成堆的追星族、嘻哈族、卡通族、草莓族、啃老族,花少女、花美男,成了身体虚弱、心无定力、精神空虚、躲避崇高、打扮怪异、物质享乐、东飘西飘、精神恍惚的宅男宅女,六神无主而又偏偏倒倒地行走在大地上,被喻为 “ 游戏的一代 ” 。事实上,成长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开始的,首先要让孩子成为自由的自然人。在我看来,凡是没有亲近大地、亲近自然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少阳光与大地 “ 精、气、神 ” 的哺育,身、心、灵的发育都不会健全,有气无力永远都难以成熟与长大。   整个中国在唯物主义思想的主导下,还在用二百年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1776—1841 )创建的以 “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 为主的 “ 知识教育模式 ” 来填鸭式地培养学生,以及还在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人。幼儿与小学生以 “ 语文、数学、英语 ” 三科为中心进行系统训练,主要接受的是 “ 脑 ” 的教育,而缺少 “ 心 ” 的教育,打下的基础是功利的价值观与残缺的心智,就像是一群小鸟与小鸡主要为眼前的食物所驱动;中学教育受高考绑架,被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和各类练习题训练成了知识的奴仆,解书面练习题的能手,缺少 “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 高贵感,失去了个性与创造性;大学还是以知识教育为中心,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老师们面面俱到的满堂灌,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培养的是身体虚弱、人格残缺与高分低能的人。     今天的中国,高考指挥棒绑架了整个教育,基础教育是分数教育,高等教育是职业教育。显然,在中国,教育已经死亡,教育在重复制造着已失去了教育精神的形式。唯物主义的缺少个性机械而又呆板的 “ 五统 ” 教育体系 ——“ 统一思想、统一课程、统一教材、统一教法、统一考试 ” 已经完全失败。在现在的中国,对每一个成长个体来说,接受教育就意味着是一场灾难,一场 “ 身、心、灵 ” 彻底被摧毁的浩劫,一场五千多历史垒积起来的负担,人人面对这个 “ 以分数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 都需要痛苦地争扎与咬牙切齿的成长,不把学生培养成 “ 废人 ” ,决不让你毕业。在这里,我要以 “ 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 ” ,呼唤中国教育由 “ 死亡 ” 走向 “ 苏醒 ” ,走向 “ 再生 ” !   在我看来,美是教育的本质构成教育的核心、灵魂与出发点;文、史、哲是大学的灵魂学科,大学学风在文、史、哲教育,文、史、哲强,则大学强,国家强,文、史、哲弱,则大学弱,国家弱。拯救中国教育的办法只有一途: “ 去意识形态化,回归普世价值,建立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 。我 们要进行 “ 思想创新、制度创新、教育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内涵与外延创新,生活方式创新 ” 这六个方面的系统建设。要 “ 以人为本 ” ,由 “ 国家本位的教育体系 ” 转型为 “ 个人本位的教育体系 ” ,建设 “ 自由、平等、博爱 ” 的社会制度,追求 “ 普世价值与多元文化 ” 的统一,要放弃 “ 唯物主义 ” 的一元价值观,这是糟蹋中国人的罪魁祸首,要倡导 “ 唯心主义 ” ,倡导审美的多元主义 ” 。学习美国的招生体系与 SAT 考试体系,象美国的升学考试制度一样,把学校教育与高考考试相分离。生命是平等的,教育要公平,没有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分,学校与班级建设不以考试分数论高下、不排名;若有可能,高考只考三科 —— 文学、数学、写作,把学生们从繁重的课堂学习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引向课外活动与个性化的学习去发展特长,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与创造性。从小孩开始,人格教育第一、智能教育第二,专业学习第三;要以人文教育为中心,寻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平衡,强调 “ 生态世界观、公民、体育、劳动、音乐、文学、美术、哲学、美学 ” 等这些核心课程学习第一, “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电脑、英语、历史、地理等 ” 这些工具课程学习第二的教育价值观;要培养学生 “ 野性而又高贵 ” 的人格,培养学生务虚的激情,与培养学生 “ 仰望星空与俯察大地 ” 的高贵感。强调精神高于物质,精神成功高于物质成功,精神享受高于物质享受, “ 人文是立人之本,科学技术是立人之术 ” 。这是教育文化的转型,是深层价值观的转变,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中华民族才能逐渐走出 “ 唯物主义 ” 的困境,真正活出 “ 人 ” 的气象。       2012 年 10 月 1 日 于美国旧金山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0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柯领:中国教育已经死亡!
热度 9 baiyuxiao 2012-10-7 09:18
柯领:中国教育已经死亡! 柯领 http://www.aisixiang.com/data/57802.html 【摘要】今天的中国,高考指挥棒绑架了整个教育,基础教育是分数教育,高等教育是职业教育。显然,在中国,教育已经死亡,教育在重复制造着已失去了教育精神的形式。唯物主义的缺少个性机械而又呆板的 “ 五统 ” 教育体系 ——“ 统一思想、统一课程、统一教材、统一教法、统一考试 ” 已经完全失败。在现在的中国,对每一个成长个体来说,接受教育就意味着是一场灾难,一场 “ 身、心、灵 ” 彻底被摧毁的浩劫,一场五千多历史垒积起来的负担,人人面对这个 “ 以分数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 都需要痛苦地争扎与咬牙切齿的成长,不把学生培养成 “ 废人 ” ,决不让你毕业。在这里,我要以 “ 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 ” ,呼唤中国教育由 “ 死亡 ” 走向 “ 苏醒 ” ,走向 “ 再生 ” !   在我看来,美是教育的本质构成教育的核心、灵魂与出发点;文、史、哲是大学的灵魂学科,大学学风在文、史、哲教育,文、史、哲强,则大学强,国家强,文、史、哲弱,则大学弱,国家弱。拯救中国教育的办法只有一途: “ 去意识形态化,回归普世价值,建立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 。 【原文】    在八十年代的中国的大学里,我的《唯物主义哲学》这门课考了 100 分,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肠地对我说 :“ 你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学得很好,深刻领悟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精髓,希望再接再励 ” 。经过多年的生活体验以后,我产生了一个判断 —— 唯物主义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种瘟疫,是糟蹋中国人的病根。   近几十年,中国的教育倡导的是 “ 唯物主义 ” 与 “ 实用主义 ” 的价值观,中国的 “ 课程、教材、教法 ” 由于缺少生命体验与自我的表述,形成了集体主义的没有个性的 “ 假、大、空 ” 的教科书文化,已完全沦落成了毫无生命活力的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僵尸,必然会遭到学生们普遍的唾弃与 “ 撕书、扔书、烧书 ” 的报应;教育领域是最需要个性、最需要情感、最需要精神、最需要多元的领域,而中国唯物主义思想主导下的教育体系恰恰缺少了这些元素,成了 “ 反文化 ” 与 “ 反教育 ” ;学术界深陷 “ 苏联唯物主义模式 ” 的怪圈中而不能自拔,把社会发展的规律简单地定义为 “ 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这样一些非常片面而又落后的价值判断中;在今天西方的人文书店里,除了有一些佛教书和风水书以外,基本上找不到当代中国学人写的任何学术著作,显然,唯物主义是一种瘟疫,已经把中华民族的学术体系与教育体系彻底摧毁,使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里被落后的教条所主导基本上没有创新与突破,形成了学术一个模样,学校一个模样,课程一个模样,教材一个模样,教法一个模样,考试一个模样,个性一个模样,是一堆堆无精神、无灵魂的僵化物,成了全世界学术界的笑柄;这部分印证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断言 : 中国不可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 , 因为中国没有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体系。(据《凤凰周刊》 2006 年第 16 期的一篇文章,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针对 “ 中国威胁论 ” 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在 100 年以内不会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权力的先进思想、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先进的思想。)   看一看今天的世界,发达国家都是 “ 唯心主义 ” 的国家,重视体育、重视人文教养与宗教净化人心的价值,倡导 “ 精神高于物质 ” ;唯物主义国家轻视体育、轻视人文教养与宗教净化人心的价值,倡导 “ 物质高于精神 ” ,这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也是前苏联与东欧倒台的根本原因。因为,人的情感与意志需要多元的刺激,才能保持其激情与活力,如果被一种外在的唯物的力量捆绑在一起,人格就会萎缩,人种也会退化,国家就会衰亡。 “ 唯物主义 ” 就意味着一元、无自由、物质主义、形而下、物质高于精神、无个性、求生存、计划经济、集体主义、集权政治、人治、官本位、被动、呆板、说假话、死亡, “ 唯心主义 ” 就意味着多元、自由、精神主义、形而上、精神高于物质、有活力、求发展、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民主政治、法治、人本位、主动、浪漫、求真理、创新;而事实上 “ 意识决定物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 ,这样的唯心主义的价值追求更有其发展的合理性。由于缺少个性与务虚的理想主义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实际上,中国的大学已沦落成了一个职业的培训机构,完成的是高等技工学校的功能,到现在为止,中国还没有一所有大学精神的大学,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耻辱与人类文明史上的笑料,整个大学校园被一种官本位的庸俗氛围所笼罩而导致全面精神疲软,缺少人文价值观的引导,缺少人文精神的 “ 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 ” 所形成的 “ 追求真理 ” 的气场,使学生们普遍缺少人文修养,缺少求知的神圣感与崇高感,缺少对学校作为传承人类精神文明 “ 圣地 ” 的敬畏感,缺少精神家园与内心的精神生活,教师与学生们都气喘吁吁地被迫适应快节奏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失去了生活的诗意与优雅,失去了多元发展的个性与创造性,失去了人作为人能悠闲地享受精神生活的乐趣。   毛泽东主席曾指示,办大学主要是办理工科,用不着办文科。这一落后的思想在今天的中国依然严重存在。片面重视数理化与科学技术而轻视情感世界和人文艺术所造成的灾难正在渐渐地呈现出来,当代的学生们难以从学校的枯燥的课程中获得学习的乐趣,普遍沉湎于互联网与电子游戏,就像是一群浮游动物,在一种寻求刺激的虚幻的世界中生活,越来越远离自然、运动、艺术、人文、亲情友情的亲密接触,越来越不喜欢阅读与接受有精神深度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共同配合造就了成堆成堆的追星族、嘻哈族、卡通族、草莓族、啃老族,花少女、花美男,成了身体虚弱、心无定力、精神空虚、躲避崇高、打扮怪异、物质享乐、东飘西飘、精神恍惚的宅男宅女,六神无主而又偏偏倒倒地行走在大地上,被喻为 “ 游戏的一代 ” 。事实上,成长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开始的,首先要让孩子成为自由的自然人。在我看来,凡是没有亲近大地、亲近自然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少阳光与大地 “ 精、气、神 ” 的哺育,身、心、灵的发育都不会健全,有气无力永远都难以成熟与长大。   整个中国在唯物主义思想的主导下,还在用二百年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1776—1841 )创建的以 “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 为主的 “ 知识教育模式 ” 来填鸭式地培养学生,以及还在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人。幼儿与小学生以 “ 语文、数学、英语 ” 三科为中心进行系统训练,主要接受的是 “ 脑 ” 的教育,而缺少 “ 心 ” 的教育,打下的基础是功利的价值观与残缺的心智,就像是一群小鸟与小鸡主要为眼前的食物所驱动;中学教育受高考绑架,被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和各类练习题训练成了知识的奴仆,解书面练习题的能手,缺少 “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 高贵感,失去了个性与创造性;大学还是以知识教育为中心,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老师们面面俱到的满堂灌,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培养的是身体虚弱、人格残缺与高分低能的人。     今天的中国,高考指挥棒绑架了整个教育,基础教育是分数教育,高等教育是职业教育。显然,在中国,教育已经死亡,教育在重复制造着已失去了教育精神的形式。唯物主义的缺少个性机械而又呆板的 “ 五统 ” 教育体系 ——“ 统一思想、统一课程、统一教材、统一教法、统一考试 ” 已经完全失败。在现在的中国,对每一个成长个体来说,接受教育就意味着是一场灾难,一场 “ 身、心、灵 ” 彻底被摧毁的浩劫,一场五千多历史垒积起来的负担,人人面对这个 “ 以分数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 都需要痛苦地争扎与咬牙切齿的成长,不把学生培养成 “ 废人 ” ,决不让你毕业。在这里,我要以 “ 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 ” ,呼唤中国教育由 “ 死亡 ” 走向 “ 苏醒 ” ,走向 “ 再生 ” !   在我看来,美是教育的本质构成教育的核心、灵魂与出发点;文、史、哲是大学的灵魂学科,大学学风在文、史、哲教育,文、史、哲强,则大学强,国家强,文、史、哲弱,则大学弱,国家弱。拯救中国教育的办法只有一途: “ 去意识形态化,回归普世价值,建立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 。我 们要进行 “ 思想创新、制度创新、教育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内涵与外延创新,生活方式创新 ” 这六个方面的系统建设。要 “ 以人为本 ” ,由 “ 国家本位的教育体系 ” 转型为 “ 个人本位的教育体系 ” ,建设 “ 自由、平等、博爱 ” 的社会制度,追求 “ 普世价值与多元文化 ” 的统一,要放弃 “ 唯物主义 ” 的一元价值观,这是糟蹋中国人的罪魁祸首,要倡导 “ 唯心主义 ” ,倡导审美的多元主义 ” 。学习美国的招生体系与 SAT 考试体系,象美国的升学考试制度一样,把学校教育与高考考试相分离。生命是平等的,教育要公平,没有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分,学校与班级建设不以考试分数论高下、不排名;若有可能,高考只考三科 —— 文学、数学、写作,把学生们从繁重的课堂学习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引向课外活动与个性化的学习去发展特长,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与创造性。从小孩开始,人格教育第一、智能教育第二,专业学习第三;要以人文教育为中心,寻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平衡,强调 “ 生态世界观、公民、体育、劳动、音乐、文学、美术、哲学、美学 ” 等这些核心课程学习第一, “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电脑、英语、历史、地理等 ” 这些工具课程学习第二的教育价值观;要培养学生 “ 野性而又高贵 ” 的人格,培养学生务虚的激情,与培养学生 “ 仰望星空与俯察大地 ” 的高贵感。强调精神高于物质,精神成功高于物质成功,精神享受高于物质享受, “ 人文是立人之本,科学技术是立人之术 ” 。这是教育文化的转型,是深层价值观的转变,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中华民族才能逐渐走出 “ 唯物主义 ” 的困境,真正活出 “ 人 ” 的气象。       2012 年 10 月 1 日 于美国旧金山
2360 次阅读|15 个评论
就社会和教育等问题与朋友的对话一
热度 8 yanjundu 2012-10-5 12:16
国庆假期,约好友在咖啡馆一起看书。我捧一本《胡适的声音》,她读《李开复自传》,想到什么问题就一起讨论,基本上是她在提出问题,我尝试回答,内容涉及电视、报纸、主持人、自杀问题、小孩子教育、孝顺、鲁迅与胡适、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等社会、教育和政治问题,不知不觉就讨论了三个多小时 。我跟她开玩笑说:“我们今天的讨论, 像一个访谈节目,你是主持人,我是嘉宾。我觉得你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主持人,由于你读过不少书,对许多问题有思考,有疑问,所以问题都很棒,难能可贵的是,对于很多大众司空见惯的问题,你会问为什么;而且能根据我的回答,深入提问并能跟着讨论下去,最后随着两个人对话的不断深入,使得我俩对问题有更深入入的思考,我相信如果今天有观众在听的话,大家对这些问题也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假如今天能把我俩的对话录下来,绝对是一期非常棒的节目,只可惜这样的节目通不过审查,因为我们的谈话太自由,太有批判性,而且还涉及到很多敏感词。” 下面是我根据回忆整理的部分可以贴出来的对话,作为一个理科生对社会学等相关问题的不成熟看法。因此,很多看法可能是错误的、荒谬的,还请大家指正。放在这里,也是作为我自己思考问题中间过程的存档。 朋友问: 不成熟的看法是否要表达?是不是应该等认识成熟之后再说出来? 我答: 我认为不成熟的看法可以提出来,供大家讨论。把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有助于大家的讨论,根据讨论,才能够使得不成熟的看法逐渐变得成熟。我觉得国内的教育目前就缺乏一些探索性问题的提出,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目前的教科书的内容都是“成熟的看法”,但是“成熟”的另外一面就是“陈旧”和“过时”,所以我觉得一定要鼓励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甚至编书发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一部非常好的著作,这是他在西南联大上课时给学生一边探索一边讲的内容,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提出的概念一般没有经过琢磨,大胆朴素,所以有时候会片面,但是,教育(特别是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任务不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学习,而主要是引导学生向未知领域的进军。至于最终的结果是否获得了可靠的知识,那是另一个问题,实际上在新闯的领域,这样要求也是不切实际的。“不成熟”就代表着,可能遭到批判,但是会引发大家思考,我觉得能够引发大家探讨的观点,就是值得提倡的。 朋友: 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当初在李宇春参加“快女”选秀时,特别看不惯她,就到处在各个论坛和贴吧里说李宇春的坏话;为了说更多坏话,她不断搜索和收集李宇春的相关资料,当她搜集到相当多资料的时候,她发现了李宇春的好,开始就变成她的铁杆粉丝了。那我的朋友是不是在没有足够认识清楚李宇春的时候就不应该发表对她的不利评论呢?是否应该等到看法成熟了再去评论呢? 这样子是不是很不好,这不是成了两面派了?一会认为是 A,一会又认为是B,回头又成A了。 我: 我们所谓的成熟看法,也就是自认为正确的看法,在别人或者过几年自己看来还是不成熟的的。我们不能断定这是一个非常成熟和正确的观点,因为对事物的认识可能是不断趋近真理,所以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比较好。你的朋友当初可能就是因为在论坛中提出李宇春的不好,然后看到别人的反驳意见,不断修正自己的意见,才改变主意的。如果当初没有把不成熟的看法贴出来,可能她一辈子都看不惯李宇春了。哲学上说认识的全过程: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所以,也保不准她将来还会改变主意,但是在论坛中的辩论中,使得大家对李宇春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朋友: 是否需要那么偏激? 比如你刚才说“一定要废除 **”,是不是应该说“我们提倡。。。”,这样缓和和中庸些比较好。 我: 这点我倒是认同胡适和梁漱溟的态度,对事情的看法不应该是中庸的,一定要是极端的。按照胡适的看法,是“反对调和”。为什么要反对调和呢?因为批判的态度只认得是与不是,好与不好。少数人只管趋向极端的革新,大多数人至多只能跟你走半程路,这就是调和。我们走了一百里路,大多数人也许勉强走三四十里,如果我们先讲调和,只走五十里,他们就一步也不走了。所以批判的时候,只是认定一个“是”的方向走,不要回头讲调和。社会上自然有无数懒人、懦夫出来调和。 朋友: 你喜欢哪些主持人? 我: 我比较喜欢凤凰卫视的几个主持人,像阮次山、杨锦麟和曹景行,喜欢的原因也就是我认为一位出色的主持人应该具备的特质。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不是普通话要有多么标准,人长得要多漂亮,而是要有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独立思考,有思想。普通话只是众多方言中的一种,主持人的普通话只要能让大众听懂即可。电视台的领导们,应该在除了新闻联播之外的其它节目,不再把普通话的标准与否、人的外表看得那么重,而应该更看重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一个人是否有独到的思想、是否有好的思维。相信有这样主持人的节目更精彩。 我问: 你有没有特别喜欢的报纸? 朋友: 《京华时报》。 我问: 为什么? 朋友: 因为《晨报》都是昨天的消息,用来休闲娱乐的版块比较多,《北京晚报》呢,晚上下班后一般没有时间阅读,而且这两个报纸都是陈述了事实,没有自己的观点。而《京华时报》是中午刊出,对于慵懒清闲的人来说,下午就有时间阅读一下。 我: 那你的依据是新闻的时效性评判了。我比较喜欢南方报系的《南方周末》。要知道《南方周末》作为一个地方的周刊报纸,比《人民日报》这个需要很多行政和事业单位订阅的日报,发行量还要大,为什么?说明读者认可《南方周末》,我觉得《南方周末》能在现有体制下,尽可能的去做一些相对自由和开明的报道和评论,是值得鼓励的 。 朋友: 你小时候有没有特别多的疑问?我小时候就有很多的疑问,很多想不明白的地方,比如我就不明白为什么那些数学公式和定理是这样的,我就问老师,这些公式是用来干什么的?结果老师告诉我,这个公式是用来算对这道题用的。 我答: 我觉得这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失败之处。很多知识,老师没有告诉我们是有什么用,只是在那一个劲的灌输,遇到乖学生,就乖乖地学习,遇到不乖的,由于不知道学这个有什么用,就不去好好学,自然成绩不好。 如果教师能够告诉这些不乖的学生这些是做什么用的,学生会有兴趣去学习,不乖的学生中有部分是有潜质学好的。可惜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下,一些潜在的人才就被耽误了。 朋友: 我想起了一个笑话:一个学生读初中时遇到难题,就请教老师,老师说到高中就知道了,到了高中,遇到难题,老师说到了大学就知道了,升到大学,请教大学老师,大学老师说:高中前都干嘛去了?! 朋友: 你对自杀问题怎么看?为什么现在很多大学每年都有自杀的?是什么原因让自杀率提高了? 我: 一个社会有自杀现象是很正常的,应该这么分析这个问题,一个国家的自杀率只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就算正常,比如十万分之一;看近年来自杀率是否比较高,需要有一个对照,这和我们做科学研究一样,看施肥是否使幼苗长得更高,需要有一个不施肥的苗区作为对照。看一个大学自杀率是否高,需要与其它学校做比较,说中国大学的自杀率近年来是否增多,需要与以前进行比较,在没有比较结果的统计分析之前,不好下结论说是否提高了。 朋友: 我说说以前看过的一个报道: 一个小学要求所有女生剪掉辫子,如果在规定时间不剪掉,就不用去上学了;在截止日期的前一天,妈妈催着她的女儿去剪辫子,小女孩选择了自杀。你说说怎么避免这样的自杀? 我答 : 我觉得在这个案例中小女孩之所以自杀,问题出在两方面。首先是小孩子的母亲,平时的教育不够,小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剪掉辫子,应该是觉得剪掉辫子不美了,作为父母,以前没有对孩子进行过“美”的教育:一个女孩子美不美,不在于有没有靓丽的外表和苗条的身材,也不在于是否有顺直的长发,而在于心灵的美,有知识的美, 内心充实的美,以及帮助处于困难中的人们的美。另一方面,是校方决策的错误。让女孩子剪掉辫子,不论是出于什么考虑,都是一个非常荒谬的规定,是对个人自由权利的践踏。这两方面只要有一方面得到解决,就不可能发生这个悲剧。而其它自杀案例的避免,也无非在这两个方面:个人方面与环境方面。 朋友: 你怎么看待鲁迅与胡适? 答:几年前,我没有读过胡适的作品,除了小学和中学教材上几篇鲁迅文章之外,我也没有自发的读过鲁迅的作品。但是,我的印象中鲁迅非常牛,而胡适是不好的。但是,那是政府的洗脑。一个人在没有读过这两人作品时,是不能盲从政府的灌输的。这两年我读过鲁迅的杂文全集,也读过胡适的四五本书,觉得鲁迅与胡适不是一个层次的。如果你没有读过鲁迅的著作,那你应该看过韩寒的博文,鲁迅和韩寒是一个层次的,对社会问题有深入浅出的评论,让人读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韩寒被誉为“当代鲁迅”。当然很多人认为这是抬高了韩寒,在没有读过两个人的文章之前,一个人没有权利说韩寒不配当代鲁迅,据我对两个人作品的阅读,我认为称韩寒为“当代鲁迅”是可以接受的。而读胡适的作品不同,不光能对社会问题有好的理解,而且他提供给读者很多“方法”和“思维”,教给我们很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历史的方法”和“实验的方法”,让我们凡事持“批判的态度”,多问“为什么”。我从读胡适作品中收获最大的是对于“容忍”的认同,那种容忍异己的态度是多么的重要!可惜当下的环境中,是多么的不容忍不宽容。如果说鲁迅给我们的是“鱼”,那胡适给我们的是“渔”,是分析问题的方法。另外,胡适在美国留学多年,我觉得一个真正的大师,一定是学贯中西的,刚才说了,做出正确结论,要有“对照”,对中国文明和文化的更好理解,需要有西方文明和文化作为对照,才容易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因此,没有人敢说“韩寒是当代的胡适”,因为胡适是有学术思想的,不光是评论。
个人分类: 评论|3832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国教育应从妈妈抓起!
热度 9 zlhua 2012-9-29 23:01
看到这个题目,你肯定会奇怪,为什么中国教育应从妈妈抓起,而不是从娃娃抓起,或者从老师抓起... 13年前,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轰炸事件发生后,当时的我刚好大三,作为一名大学生,为了表示自己的悲愤,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学校组织的游行,我现在都还记得我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边走边大声疾呼着"振兴中国"的口号... 但是游行完后,我突然陷入一个困境...因为我突然发现,真正在我们国家安全遭受到外来侵袭的时候,我却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好了,我想了很久,到底我可以为我的祖国做些什么呢?最后答案很明确,我之前最害怕做的事情是我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情,那就是作为师范生,理应义不容辞地投入中国的教育事业... 此外,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在成年后所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境都来源于他(她)在幼年(0~7岁)所经历的心理障碍,这些障碍无一例外地来源于他(她)身边最亲近的人群,特别是孩子的父母,其中,0~3岁阶段则最多来源于母亲,因此,要振兴中国,首先要抓教育,而中国教育就应该从妈妈抓起!,因为只有身心健康,自信快乐,能悦纳自己和变化的妈妈才能真正成为孩子最好的玩伴,医生和老师...所以开办中国妈妈学堂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强国利民的大事业,值得贡献青春,终身追求!!!
个人分类: 自省自立|2205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中国教育改革要从学习逻辑开始
dongzg101 2012-9-28 17:06
http://lunannanlu.i.sohu.com/blog/view/239831229.htm 中国教育改革要从学习逻辑开始 转发(8) 评论(36) 09月28日 01:52 首先我声明一下,这篇文字并没有贬低中国人思维能力的意思,针对的是中国人思维方式漏洞,而不是中国人的人格。笔者在国内为国企和私企都做过咨询项目,总的印象是“中国人缺少思维逻辑”,凡事依靠“赌一把”,从来都是抱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做事,做来做去,最后变成了瞎折腾,缺少章法,更无真实战略,最终事事以“维稳”为结局,固步自封。按理说,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好的发展条件,无论人口与土地都非常充裕,文化历史也比较长,为何落入如此低档格局呢?归根到底,就是思维方式有内在漏洞。 有人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论证了“ 1+2=3 ”,这还不能说明中国人思维能力强吗?这种说法本身就有问题,难道刘翔跑的快就代表了中国人体育水平高吗?再看看中国到处都是“大师”、“神医”、“祖传秘方”这类伪品牌,我们不能不怀疑中国人缺乏逻辑演绎推理思维。这种生活中的思维漏洞用到国家关系中时,受害者就不单单是中国人了,所有国家都会受影响,可能被别国利用误导,也可能造成自己做出非理性行动。西方外交界给中国外交形象取了个“四千岁孩童”的诨名,大概就是这种看法所致。 让我举个例子,一位愤青读者这样写道:“有人说美国会用核武器攻打中国,就算原子弹能够攻击到中国本土,中国幅员广阔,高山众多,原子弹的威力大大降低。即使催毁沿海经济,象房地产、股市、几亿条裤子才换一架的飞机这样的经济也无所谓,反正都是泡沫,也是中国经济的毒瘤,最坏的结果是中国再次回到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照样可以生活。但如果中国有强大的天空和海洋运输、攻击能力,运送一亿人攻击美国本土,这对美国来说恐怕就是一场灾难。因为美国大部分是移民,建国二百多年又没有遭受外来侵略,美国人的保家卫国、精忠报国的精神大打折扣;美国的民众组织能力与中国民众的组织能力相差甚远,没有反侵略的传统”。大家不要笑,这种言论在网上非常多,并非最可笑的。一是没有正确的概念,二是没有正确的逻辑推理,当然也就没有正确的因果关系导出结论。更可怕的是,这位愤青把“杀光敌人不惜自己死光”看成了终极信仰目标。这正是中国人思维方式漏洞所在,简直就是一个民族危机麽! 说到思维,人类其实只有一种可靠的思维能力 -- 线性的逻辑思维!虽然灵感和直觉也能带给我们很多观念,但它并不属于思维的范畴!但可悲的是,我们对于我们这唯一的、可靠的思维能力,却给予了太多的损毁和贬低,我们生造了一个"发散思维"的概念,然后装模作样的进行关于"线性和分散思维"的比较,并下结论说"分散思维更高级,线性思维是低级的落后的思维方式"。这是一场赤裸裸的骗局,一场愚民的大戏! 其实线性、发散都是线性思维,只不过线性是一根线,发散是多根线罢了!没有线性思维结构,发散性思维也不复存在了!线性思维是一种紧密的演绎,也是唯一真正可靠的思维方式,丧失了线性的思维能力,我们就会退回到荒蛮的世界、暴力的世界! 为什么说线性思维如此重要呢?请看看下面的分析: 天马行空的"跳跃"何其容易啊!哪种低级动物不是在"随机、跳跃"的思维之中?拥有线性逻辑、必然性的演绎能力,正是人类独有的智慧能力!人类获得线性思维能力极其不易,是人类理性文明的集大成者!切不可随意贬损啊! 所谓线性思维,就是在两个思维点之间建立确定的"连线"。人类现在只有两种建立连线的方式,一个是:因果关系,即两个点之间有必然性联系;另一个是判断,即将一个全称量判断为另一个概念。理性思维的几个最核心的范畴,如建立概念、判断、逻辑演绎等,都是致力于建立线性关。 线性思维是前后紧密联系的一个脉络,人类为了建立可靠的"连线"可谓殚精竭虑!所有理性的思考,哲学的思辨,就是在寻找和证明可靠的"连线",如果我们的的思维脉络(连线)是虚假的,思维的点并不能连接成线,那么,人类所有的思维和结论都将归零!可以说,人类之所以能建立文明,就是千辛万苦的建立了线性的结构,建立它何其难也,毁灭它却何其易也!所有反理性的、辨证法的思想,最大的乐趣就是攻击线性思维,我们一定要警惕! 线性思维的几个核心基石包括:因果关系,逻辑演绎,建立概念!任何一个失守,线性思维都不复存在,对线性思维的攻击,一直是邪恶思想的火力重点! 简单介绍一下历史上线性思维被攻击后,人类文明的重大变故: 因果关系的陷落! 因果关系是理性的内核,当年休谟给理性主义的致命一击,就是攻击了理性主义大厦的基石 -- 因果关系!他证明了因果关系并不一定可靠,所以人类的线性思维不一定可靠,休谟这一波攻击是人类文明史的重大事件,被称为"用推土机将人类知识的大厦夷为平地",可见因果关系对人类之重要! 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攻击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因为因果关系不在可靠,这个世界的一切并没有逻辑的必然,那么,终极价值也不在是这个世界的逻辑基础!因为,只有在逻辑的世界里,终极价值才是一切观念的演绎基础!攻击了因果关系,也就造成了信仰守护的终极价值的失守!虽然休谟本人的品行不差,但借他的思想发展邪恶概念的人却不少,其后黑格尔之流的辨证法横空出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杀戮,两次世界大战和共产主义都和因果关系的失守有关有关系。 另外,休谟的怀疑论也有一个副产品,那就是:承认了科学的地位!在休谟之前,科学并不被承认为正式的知识,科学只是一种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属于归纳法,归纳法不能揭示因果关系,因此不被承认位知识,而只有演绎法才具备知识的地位!休谟之后,科学和理性达成妥协,双方都承认了对方的正式的知识地位! 现代人类社会之所以还能保持理性和文明,得益于康德!康德修复了因果关系,重建了人类理性的大厦!康德将人类的认识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理性逻辑,这是一个线性的思维世界,遵从严格的形式,但这个世界是"观念之内的认识"并不能真正认识世界;另一个认识的来源是非形式的直觉,即灵感、情感和信仰的非形式思维提供的,直觉是发散的、非线性的,但所有的直觉最后都要进入线性的演绎系统!所以说,线性思维是不可替代的思维单元。 人类是靠线性逻辑和发散直觉这两个系统来认识世界的,缺一不可!但直觉是信仰世界的东西,就思维来说,我们唯一可靠的方式就是线性逻辑!只有在终极价值的判断上,我们才能依靠信仰来达成共识!这是两个世界,我们即不能在逻辑演绎中"靠情感来证明",也不能在终极价值的判断中"靠逻辑来证明"。上帝凯撒各有所管,人类的思维过程只有线性逻辑,发散的直觉只能获得思维地起点而不能参与思维的过程!(作者 : 李家健) 标签: 休谟 、 思维 、 中国人 、 逻辑 、 因果关系 分类: 政治科学研究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20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议改9月10日教师节为10月3日教育节
热度 2 hncszwj 2012-9-9 23:38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敬师。旨在肯定教师为新中国教育事业所做贡献的教师节,1951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曾宣布与“五一劳动节”同时,但执行的结果是没有了,“文革”中教书育人成了“臭老九”;1985年由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北师大王梓坤等老师提出的单独建立案,决定定在每年的9月10日。1985年9月10日,当时的国家主席李先念给全国教师写了信。我记得我在初上讲台的1985年下部年是教《高等数学》,讲完导数的定义就过节了。 现提议教师节改称教育节,定在孔子生日那天——10月3日(天文学界推算的),因为孔子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尊崇的师表,他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根据“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灵活施教,不拘一格,逐渐形成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原理,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跟继教育、尊师爱生、践行兼顾、警惕“六蔽”;“爱之,能莫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他积极倡导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教学,还亲自改编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书(经),以作为其讲授的基本教材,是加强学科建设的光辉典范。 关于孔子的生日,《春秋公羊传》说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日孔子生,《春秋谷梁传》说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孔子生。襄公二十一年即公元前552年;《谷梁传》十月庚子日为庚辰朔之后20日,即殷历十月二十一日,而《公羊传》十一月或许是是混用了周历或鲁历,为周历、鲁历的十一月二十一日,即殷历十月二十一日,即夏历或农历的九月二十一日,即 儒略历前552年10月9日 、 现行阳历10月3日 。两传在孔子出生这一年中都记载了日食,经天文学界推算,鲁襄公二十一年在曲阜确可见到食分达0.77的日偏食,而且出现此次日食的这一天,纪日干支恰为庚戌,与“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的记载吻合。而次年即鲁襄公二十二年,没有任何日食。 结论是孔子于公元前552年10月3日诞生,故提议10月3日定为我国教育节。
317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教育:拿什么面向未来?
热度 2 hty333 2012-9-5 21:50
2012年“教师节”来临时,应重新审视中国教育的问题。只有对百病缠身的教育体系进行彻底大修,才能使之胜任民族振兴的需要。 在《中国山寨文化为何猖獗?》一文中,我提到山寨扼制了创新精神,阻碍了中国迈入创新型国家的步伐,指出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国家的未来掌握在年轻人手中,而这部分人应该是最有创新精神的一个群体。因此,改革和重构中国的教育体系刻不容缓。 在开始本文议论之前,先看下面一则公益广告。这则广告曾在中国某国家级媒体上播放很久,描述了一位小学生与母亲的对话: 女儿:今天上语文课,我们老师批评我了。 母亲:为什么啊? 女儿:老师问“弯弯的月亮像什么……?”,我说像香蕉。 母亲:对啊,弯弯的月亮是有点儿像香蕉啊。 女儿:老师说:“错了!弯弯的月亮只能像小船!” 母亲:……(无语) 看到这里,我相信多数人会明白,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会缺少创新精神。上述对话令人悲哀却又毫不含糊地揭示出,孩子天真的想象力,正处萌芽状态的创 新意识就是这样被扼杀掉的。类似情形每天都会出现在这个国家的某个课堂上,长期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我们能指望他们搞什么创新吗?不大可能。说实 话,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不“山寨”、不贻害社会就已经很不错了。 在上述情景中,小孩讲的无疑是真话,属于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之类,然而这却不是老师希望听到的话,也不是老师认定的正确的话。老师的批评或许会使孩子从此 变得蹑手蹑脚,逐步丧失孩子应有的天真、烂漫和想象力,孩子率真的天性也因此渐渐泯灭。他们不再说心里想要说的话,而是开始揣摩老师喜欢的话,因为只有这 样才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 问题是,我们要说“正确的”话还是说“真(心)话”?这一问题不要说小学生,即使是成年人也常常纠结。什么是正确的话呢?依据上述对话看,正确与否全凭老 师说了算,老师的答案似乎也不是经过独立思考而得,而更像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如歌曲“弯弯的月亮”,只是其中一句歌词与小船有关,老师便想当然地认为弯弯 的月亮只能像小船。如果刨根问底的话,我们会发现老师讲的不仅不正确,而且还很荒谬。实话实说的科学家或许会提供这样的答案,“月亮既不像小船,也不像香 蕉,月亮就是月亮!”可见,面对一群富有想象力的孩子,“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这样的问题应该有无数种答案,甚至说没有答案。教师的所谓答案不仅抑制了学生 的想象力,而且有意无意间还在教唆学生讲假话。难怪,现在中国不少小学生就已经懂得了溜须拍马之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真人教育观----“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今天已经很难找到践行者了。 在很多场合,由于人们的认识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一,因此,人们对于什么是正确的往往会持不同意见,而现实也确实存在没有答案的情景。 恰是这一留白为人类的想象力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展示了世界的丰富多彩性,尽管它常常引发人们的争执。 如果说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珍贵天性,那么,上述对话揭示出,正是当前教育模式扼杀了孩子尚处萌芽状态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说一句不夸张的话, 正是这样一种泯灭人性的教育方式导致了我们的教育体系出现了问题,难出大师,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世界级人才。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误人子弟,而且祸国 殃民。一些教育专家发现,现在的学生比30年前的学生弄虚作假的多了,说假话的多了。从这一点上看,中国庞大的教育系统不仅未培养出大师级人物,甚至连符 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正常人都快生产不出了。为此,中国不少有识之士早已指出,当前的教育模式已经阻碍了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健康发展,到了不改革就不行的地步。 媒体报道,国内某知名作家因为觉得“学校教育让人心里没底”,认为学校不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混淆了思想道德与品德教育的界限,于是在其儿子上过小学之 后便退学回家。自此,这位作家父亲肩负起教育儿子的重任,亲自编写教材,20多年未间断。这种类似私塾的,自给自足的教育方式,在多数人看来属于典型的 “倒行逆施”,但恰是这种看似无力的反抗抽了中国教育模式的一记耳光。 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有钱家庭,一有条件便会选择送孩子去境外接受教育,不少高考状元也放弃国内名校去香港等地就学,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学生和家长对中国教育 的失望。近几年,越来越多学生家长开始购买几十年前民国时期出版的小学课本,表达了对当前教材“假大空”的不满,这种“向后转”的方式在不少家长看来却是 “面向未来”的一种选择,尽管实属无奈。这些具有讽刺意味的现象着实令人大跌眼镜,我们的教育者现在甚至编写不出几本像样的受民众欢迎的教材。 应该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与经济等诸多事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用硬的指标衡量,变化可列一长串,但一想到学校的大楼并不意味着大师,我们 即刻变得清醒起来,因为软的指标更加重要,尤其对于教育这一与人类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软”领域更是如此。当我们对历史稍作盘点时,发现教育其实是中国诸 多领域中最顽固、改革最滞后的一个部门,这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式以及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目前中国教育领域中的关键问题与30年的相比并无多大 起色,在某些方面依旧是铁板一块,改革可谓举步维艰,一些束缚人的思想的作法依然存在。 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今30年快过去了,重提邓小平这句实实在在的口号,反思中国的教 育,会发现它在某些方面距离现代化,距离世界,比30年前还要遥远。一个简单的判据是,无论是现代化还是世界,抑或未来,都包含着对人类共同创造精神财富 的认可和接受。教育尤其是初级教育本来应该是超越党派和意识形态的,以培养人的品行操守如诚实守信为己任。然而,现实是,教育部门至今仍打着“中国特色” 的旗号,排斥并拒绝普适价值,在教学活动中强力推行愚民教育。最突出的便是,有增无减的意识形态教育比30年前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强制洗脑明显有悖于 “面向世界”,也和“面向未来”没什么关联。 从体制上看,中国教育实行的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那套东西,这是导致目前教育弊端的罪魁祸首。过去几年,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纷纷对中国教育领域存在问题进行过清算和鞭挞。 如有学者指出应该取消教育部,设立一个教育督管委员会即可。理由是,当前教育部门开展应试教育,扼杀个性;排斥经典,导致教材质量的降低;自我授权,滥用 公权;设租寻租,导致腐败;制造地区歧视,亵渎平等;破坏弱势群体的教育,压制民间教育。另一些学者认为,当今的中国教育还不及1949年的情形,并指出 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是说假话不脸红。总之,目前的教育体制导致了整个国家教育质量低下,贻误了中华文明的未来。 这几年,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批评不绝于耳,教育也成为社会公众抱怨最多的领域之一。一些学者在提到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时,还不惜用最“恶毒”的辞藻,如 有专家畅快地痛斥道,中国教育要么是“死要面子”,要么是“死不要脸”。结果是,中国教育死路一条。中国教育体制中存在一种类似“皇帝新衣”的机制,这一 机制会使得最初的“死要面子”完成向“死不要脸”的神奇转换。例如,人人都知道目前学校设置的一些课程无用,应该取缔,但人们又无可奈何。因为对当事人学 生而言,如果拿不到这些乏味课程的学分,就毕不了业。中国教育如此这般的“死要面子”必然会走向另一种极端,因为“死要面子”的人为了圆一个谎往往会炮制 一个更大的谎,结果距离真相越来越远,此时再抱着本就不存在的“皇帝新衣”便属于不择不扣的“死不要脸”了。 类似例子还有很多,教育领域近几年爆出的腐败案件和丑闻充分说明上述指责并非空穴来风。我们还可以引用一位外国同行的话,耶鲁大学前校长施密德特公开撰文 严厉批评中国的教育者,称“我们没有理由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既不为人师表又不教书育人,实际只是在教育岗位上发自己的财!”这样一句出自外国同行通彻的话 语,估计会令中国不少的教育者无地自容,颜面丢尽,如果他们还有些羞耻心的话。 既然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就需要首先弄清国外尤其发达国家办教育的理念,并切实落实那些经过国外同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作法,只有这样,中国 的教育才能面向世界,也才能跟上国际潮流。我们要特别警惕那些以中国国情特殊为名,实则排斥国外先进经验和普适价值的做派。 提到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不能不提到尼采。这位对西方社会乃至人类文明都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强调,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个体,这些个体能够为 其生命、信仰和价值承担责任。当今西方主流的教育理念与尼采所宣扬的人性真实(human authenticity)本质上是相通的,尼采的“成为你自己”早就是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命题。这里的“authenticity”有诚实、可信赖 和真实之意。反观中国的教育,有多少是围绕诚实、可信和真实而设计和努力的呢?中国社会“正能量”的缺失,教育部门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依照尼采的教育哲 学,那种抑制人性自由发展,导致人不诚实的教育模式都必须立刻废止,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个体,更不可能为生命、信念 和价值承担什么责任。 在2012年“教师节”来临的时刻,重新审视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有益的。只有对当前百病缠身的中国教育体系进行一次彻底的大修,中国教育才能胜任未来中华崛起的需要,才能承担起民族振兴的重任。否则,一切皆无从谈起。 (作者:王军,网络文章)
458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李吉明:中国教育"死要面子"
胡业生 2012-8-26 10:36
4.43K 李吉明:中国教育"死要面子" 博文地址:http://blog.ifeng.com/article/15480781.html 昨晚,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访问学者石毓智在武大作了题为“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的讲座,批判当今的中国教育就是“死要面子”,老师、家长、学校对学生的期许霸占了一切,最佳的代表语就是:“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我为荣”。(2011年12月22日武汉晚报) 应该说,石毓智“死要面子”的论述直接揭示出了中国教育的弊病所在。也正是因为这个“死要面子”,才让原本是多彩的、湿润的、幸福的、完整的教育走进了功利主义的怪圈,将学校变成了一个大大的生产车间,将教师变成了工人,将学生变成了产品甚至是道具。然而对于踉跄而行、饱受诟病的中国教育来说,除了这个“死要面子”以外,“死不要脸”现象更应值得重视而不可小觑。 现象一:为了脸面使劲折腾,结果却丢了脸面该怪谁?。总是害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总是担心别人说改革的力度不够大,于是便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折腾中,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形式主义和花样翻新。而在这其间,基层的教育工作在从声名远播的洋思经验到成效卓著的杜郎口模式、从蔡林森的高效课堂到到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从“探究性学习”到“有效教学”、从“特色课堂”到“五分钟课堂”、从“分槽喂养”到小组合作学习等等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的学习与借鉴中,陷入了“丢了鞋子找不着路子”的困窘与尴尬。而当我们深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实际去看时,我们却发现,教师其实还是那些教师,学生其实还是那些学生,课堂还是那个课堂;唯一不同的是,教师越来越不象教师,学生越来越不象学生,课堂也越来越不象课堂了…… 现象二:打着学术的旗号搞诈骗,没钱难道就不是好教师?教育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本无关科研。可某些地方却偏偏出台了诸多的规定,评高级教师或者教授等,是必须要有发表的论文或者成果的。于是在教师胡乱拼凑、抄袭摘录的热闹非凡中,各学术刊物也趁火打劫,规定可以在其刊物上发表文章,但发表人必须出版面费,金额从400元到几万元不等。无论你的论文写得如何,也不管你的作品是否原创,只要有关系加之有钱,就可以照登不误。而到了职称评审时,好不容易获得了一个“够条件”教师,又遭遇到了“必须得有淘汰”的评审规则。既然谁有关系、谁送礼就让谁过关,谁无人无钱就被刷掉,那么不跑不送岂不成了不明事理的傻蛋了? 现象三:掩人耳目玩“猫腻”,教师为何不如“妓女”?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曾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的教育者,他说“我们没有理由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既不为人师表又不教书育人,实际只是在教育岗位上发自己的财!”。一边是从国家到地方有关部门的禁令不断、雷声震天,一边是教师对治理教育乱收费进行公然反抗、“补课”热火朝天,而且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让学生、家长签字证明自己是自愿的;明明是教师组织学生集体预订的教辅资料,到头来学生不得不说是自己在大街或书店里买的。而到学校评价教师时,学生又被打了招呼:“测评的时候给老师打分高点啊!”为了评个班长,家长有时候时要破点血本的,中考或高考时,老师更是“关爱”有佳,不是积极传授作弊的诀窍,就是动用所有关系争取指标;学生好歹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捞得了一个大学生的名分,最终希望却成为了泡沫,苦于工作无着落而不得不浪荡街头...... 现象四:拿着文件规定当作为,相关部门因何心明眼瞎?关于减负的问题,教育部20多年连续下发了30多个文件依然未能“减”下来,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对补课与乱收费的现象往往是或一罚了之,或避重就轻,或干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放任自流,甚至就连教育厅门前的学校补课也没有人查没有人问,这难道不是“补课之风仍然强劲、学生负担愈减愈重”的根源所在吗?“国家明令禁止的东西,就绝对不能允许为之。对公然违抗的,就必须予以严厉的惩处,不仅不能使其占到便宜,而且必须使其付出代价这样才能以儆效尤,禁而方止。”可中国的教育管理特色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民不告官不究”,如此心明眼瞎的管理特色,何以能够杜绝“鼠儿在猫须子底下玩把戏”的闹剧与丑闻上演? 现象五:校长队伍乱象丛生,领跑教育者啥德行?在这个“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口号喊得是震天动地的时代里,笔者不敢说所有的校长都是庸庸碌碌之辈,但放眼中国的基础教育,笔者敢问:有几个校长是具有学者风度、专家水准、大家风范的?有几个校长是真正有品行有学识且一心一意想把教育办好的人?每每校长的任命,有几个不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通过请客送礼、现金交易获得校长的宝座的?他们除了会场、酒场、关系场,平常都在忙些什么?他们除了追求个人权力和利益,他们还有更高远的追求吗?更为可笑的是,有些校长把自己看作是学校的权威、权贵的象征,甚至把自己能和学生来一次“共进晚餐”作为对学生天大的恩赐——无怪乎不少教师已经沦陷了师德,甚至出现了拉关系、搞斗争的龌龊;无怪乎现今学生“拼爹”成风、以“官”为荣,教育事业由这些“死不要脸”的人来“统领”,岂能不蝇营狗苟、污浊不堪? 现象六:错把学生当道具,中国人的“奴性”咋炼成?应付上级领导的卫生大检查,学校赶紧发动全校师生大扫除;为迎接某一级重点中学验收,要求学生捐出几本书给学校图书馆以充数;为对付减负工作领导小组的督查,教务处立马将六天的日课表改成五天的,并责令班主任要求学生用统一的口径回答督查组的提问;再就是为取悦台上领导,教学生三番五次练习鼓掌,哪怕学生一百个不情愿,哪怕手掌鼓得又红又疼也在所不惜。如此这般下来,奴性因子岂能不深深植根于学生年幼的心中,岂能不从小就练就一身曲己阿人、奉承拍马的本领?按照鲁迅先生的逻辑,这种做戏又与俄国的“虚无党”大不同,人家的是“这么想,便这么说,这么做,我们的却虽然这么想,却是那么说,在后台这么做,到前台又那么做……”这样的教育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真人教育观相距何啻霄壤! 一方面是“死要面子”的虚华与浮躁,一方面是“死不要脸”的无畏和无耻。这样的教育,哪里还有灵魂和真谛?又如何能够撑起中国的明天和未来? 给理想一点时间Ⅱ
3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吉明:中国教育"死要面子"
dzh65 2012-8-25 17:27
博文地址:http://blog.ifeng.com/article/15480781.html 昨晚,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访问学者石毓智在武大作了题为“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的讲座,批判当今的中国教育就是“死要面子”,老师、家长、学校对学生的期许霸占了一切,最佳的代表语就是:“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我为荣”。(2011年12月22日武汉晚报) 应该说,石毓智“死要面子”的论述直接揭示出了中国教育的弊病所在。也正是因为这个“死要面子”,才让原本是多彩的、湿润的、幸福的、完整的教育走进了功利主义的怪圈,将学校变成了一个大大的生产车间,将教师变成了工人,将学生变成了产品甚至是道具。然而对于踉跄而行、饱受诟病的中国教育来说,除了这个“死要面子”以外,“死不要脸”现象更应值得重视而不可小觑。 现象一:为了脸面使劲折腾,结果却丢了脸面该怪谁?。总是害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总是担心别人说改革的力度不够大,于是便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折腾中,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形式主义和花样翻新。而在这其间,基层的教育工作在从声名远播的洋思经验到成效卓著的杜郎口模式、从蔡林森的高效课堂到到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从“探究性学习”到“有效教学”、从“特色课堂”到“五分钟课堂”、从“分槽喂养”到小组合作学习等等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的学习与借鉴中,陷入了“丢了鞋子找不着路子”的困窘与尴尬。而当我们深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实际去看时,我们却发现,教师其实还是那些教师,学生其实还是那些学生,课堂还是那个课堂;唯一不同的是,教师越来越不象教师,学生越来越不象学生,课堂也越来越不象课堂了…… 现象二:打着学术的旗号搞诈骗,没钱难道就不是好教师?教育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本无关科研。可某些地方却偏偏出台了诸多的规定,评高级教师或者教授等,是必须要有发表的论文或者成果的。于是在教师胡乱拼凑、抄袭摘录的热闹非凡中,各学术刊物也趁火打劫,规定可以在其刊物上发表文章,但发表人必须出版面费,金额从400元到几万元不等。无论你的论文写得如何,也不管你的作品是否原创,只要有关系加之有钱,就可以照登不误。而到了职称评审时,好不容易获得了一个“够条件”教师,又遭遇到了“必须得有淘汰”的评审规则。既然谁有关系、谁送礼就让谁过关,谁无人无钱就被刷掉,那么不跑不送岂不成了不明事理的傻蛋了? 现象三:掩人耳目玩“猫腻”,教师为何不如“妓女”?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曾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的教育者,他说“我们没有理由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既不为人师表又不教书育人,实际只是在教育岗位上发自己的财!”。一边是从国家到地方有关部门的禁令不断、雷声震天,一边是教师对治理教育乱收费进行公然反抗、“补课”热火朝天,而且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让学生、家长签字证明自己是自愿的;明明是教师组织学生集体预订的教辅资料,到头来学生不得不说是自己在大街或书店里买的。而到学校评价教师时,学生又被打了招呼:“测评的时候给老师打分高点啊!”为了评个班长,家长有时候时要破点血本的,中考或高考时,老师更是“关爱”有佳,不是积极传授作弊的诀窍,就是动用所有关系争取指标;学生好歹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捞得了一个大学生的名分,最终希望却成为了泡沫,苦于工作无着落而不得不浪荡街头...... 现象四:拿着文件规定当作为,相关部门因何心明眼瞎?关于减负的问题,教育部20多年连续下发了30多个文件依然未能“减”下来,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对补课与乱收费的现象往往是或一罚了之,或避重就轻,或干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放任自流,甚至就连教育厅门前的学校补课也没有人查没有人问,这难道不是“补课之风仍然强劲、学生负担愈减愈重”的根源所在吗?“国家明令禁止的东西,就绝对不能允许为之。对公然违抗的,就必须予以严厉的惩处,不仅不能使其占到便宜,而且必须使其付出代价这样才能以儆效尤,禁而方止。”可中国的教育管理特色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民不告官不究”,如此心明眼瞎的管理特色,何以能够杜绝“鼠儿在猫须子底下玩把戏”的闹剧与丑闻上演? 现象五:校长队伍乱象丛生,领跑教育者啥德行?在这个“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口号喊得是震天动地的时代里,笔者不敢说所有的校长都是庸庸碌碌之辈,但放眼中国的基础教育,笔者敢问:有几个校长是具有学者风度、专家水准、大家风范的?有几个校长是真正有品行有学识且一心一意想把教育办好的人?每每校长的任命,有几个不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通过请客送礼、现金交易获得校长的宝座的?他们除了会场、酒场、关系场,平常都在忙些什么?他们除了追求个人权力和利益,他们还有更高远的追求吗?更为可笑的是,有些校长把自己看作是学校的权威、权贵的象征,甚至把自己能和学生来一次“共进晚餐”作为对学生天大的恩赐——无怪乎不少教师已经沦陷了师德,甚至出现了拉关系、搞斗争的龌龊;无怪乎现今学生“拼爹”成风、以“官”为荣,教育事业由这些“死不要脸”的人来“统领”,岂能不蝇营狗苟、污浊不堪? 现象六:错把学生当道具,中国人的“奴性”咋炼成?应付上级领导的卫生大检查,学校赶紧发动全校师生大扫除;为迎接某一级重点中学验收,要求学生捐出几本书给学校图书馆以充数;为对付减负工作领导小组的督查,教务处立马将六天的日课表改成五天的,并责令班主任要求学生用统一的口径回答督查组的提问;再就是为取悦台上领导,教学生三番五次练习鼓掌,哪怕学生一百个不情愿,哪怕手掌鼓得又红又疼也在所不惜。如此这般下来,奴性因子岂能不深深植根于学生年幼的心中,岂能不从小就练就一身曲己阿人、奉承拍马的本领?按照鲁迅先生的逻辑,这种做戏又与俄国的“虚无党”大不同,人家的是“这么想,便这么说,这么做,我们的却虽然这么想,却是那么说,在后台这么做,到前台又那么做……”这样的教育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真人教育观相距何啻霄壤! 一方面是“死要面子”的虚华与浮躁,一方面是“死不要脸”的无畏和无耻。这样的教育,哪里还有灵魂和真谛?又如何能够撑起中国的明天和未来?
2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教育改革的深水突围
whyhoo 2012-8-18 10:46
回望中国改革开放历程,没有哪一年像2010年那样汇聚如此强劲的教育改革呼声,没有哪一项政策像教育规划纲要那样凝聚如此广泛的教育改革共识。   纲要实施两年来,中国教育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每一步前行、每一次跨越也让改革之路面临许多前所未遇的障碍。于是,因发展遭遇问题,以改革推动发展,就成为教育在这个时代必然顺应的逻辑。   中国教育如何在改革“深水区”挺得住、走得出?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远眺2020年甚至更久远的教育图景以增加前行的信心,更需要直面前行路上的艰难险阻,勇于创新,攻坚克难,为教育改革探新路、开新局。    系统部署教育改革展新局   两年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有关指导意见出台;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唯有尊重民意、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改革,才能成为撬动现实的杠杆,才能真正发挥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巨大力量。   细心的人会注意到,这轮教育改革从一开始就显得不同以往。   2010年3月,长达2.7万字的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公之于众,这是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从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开始,起草组就明确提出要真心实意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对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力求有所呼应、有所回答。   对于新一轮教育改革,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重视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规划纲要以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扩大教育开放为重点,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并提出十大改革试点,以此作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教育规划纲要出台之际,为了加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领导组织,国务院成立了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为组长,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20个部门相关领导参加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审议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方针和政策措施,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统筹协调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010年8月25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审议《教育规划纲要任务分工方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章程》。此后,一系列重点领域改革陆续启动,教育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根据各部门职能分工,国务院对教育规划纲要各项任务进行科学分解。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任务分工方案,将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分解为190项重点项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等11个牵头部门以及49个参与部门逐项负责落实。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逐条制定了分工任务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了每项任务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工作安排。   为了确保教育改革科学推进,国务院首次成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首届委员会由64位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委员组成,对应教育规划纲要中确定的十大改革任务,分10个组开展工作,负责对国家重大教育改革发展政策进行调研、论证、评估。   作为我国教育领域最高水平的咨询机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指导和推动教育改革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仅在2011年,10个工作组就分赴全国26个省、区、市,开展了55次调研。每次调研,咨询委员都深入教育工作一线,认真论证评议,积极建言献策,主动引导舆论,为教育改革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两年来,在决策层的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下,围绕教育发展重点和难题问题,以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中国教育改革格局全面铺开——   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方面,基础教育全面推进教学方式改革;职业教育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鼓励高校探索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合作育人的新模式。遴选17所高校启动试点学院综合改革,进行招生制度、培养模式、管理方式、教师聘任等方面的整体改革探索。   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组建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等16个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和论证。推进高校录取模式改革,在坚持统一入学考试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   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方面,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动高校逐步形成按章程规范管理学校的机制和氛围,保障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研究制定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推动和指导地方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首次批准5所办学基础较好、社会声誉高的民办高校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   这是一场考验毅力和耐力的接力跑。虽然刚刚起步,但每一步都坚实有力。回顾两年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教育改革步履坚定,正一步步走向深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425项改革试点项目均已制定实施方案;落实4%目标的政策密集出台,土地出让收益中按10%的比例提取教育资金;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大学章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17所试点学院启动运行;3所开放大学正式组建;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有关指导意见已经出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改革与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稳步推进。顶层系统部署,强力推动落实。两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的壮丽画卷已渐次展开,宏大格局已初步奠定。尽管未来改革之路仍修远漫长,但极目远眺,已见峥嵘。    有序推进攻坚克难迈新步   2010年10月,中央决定在全国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425个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这意味着教育改革工作重点由前期的顶层设计转变为过程指导和经验总结阶段   教育规划纲要制定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即确定了“先行先试、鼓励首创、由点及面、逐步推开”的落实思路,形成从三个层面系统推进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 原文见 http://www.chinareform.org.cn/society/Edu/Practice/201208/t20120818_148785.htm
个人分类: 教育|18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资中筠:中国教育不改变,人种都会退化
热度 1 pikeliu 2012-8-13 14:15
新闻中心 正文 资中筠:中国教育不改变,人种都会退化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2日14:34 南都周刊 微博   记者_ 钟刚 香港报道   今年82岁的资中筠,是香港书展上最年长的一位讲者,也是发言最犀利、大胆的一位。她来自北京。   资中筠于1996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退休后,就公共事务撰文多篇,2011年出版自选集五本:《感时忧世》、《士人风骨》、《坐观天下》、《不尽之思》、《闲情记美》,社会反响巨大。   “她不阿世、不迎俗,以独立的人格,自立于天地之间。”《炎黄春秋》杂志社副社长杨继绳对她如是评价。   在香港书展上,香港天地出版公司根据内地版自选集编选的新书《思想不能用钱买》面世,资中筠在序言中,毫不掩饰她对今日中国现实的失望。她这样写道:我们这代人“生于忧患,长于国难”,做梦都希望民族振兴,但在一片“崛起”声中,却感到离当初向往的道路似乎渐行渐远。   同样的失望,在内地版的自选集中也传递给读者。她将现时的心情与1980年代相比,尽管当时仍感觉到旧的顽固势力和种种太熟悉的思维习惯的羁绊,总的心态却是乐观而有信心,但如今,心情“沉重”。   在7月18日的主题演讲“人性·文化·制度”中,这位国际问题与美国研究专家对中国当下的腐败及制度问题表达看法:在权力不受监督的情况下,官员必然腐败,以德治国不再适用于现代中国。对于中国的海外形象,她亦直言:“中国宣传软实力,只要发生几宗‘被自杀’事件,在国外开多少间孔子学院,都救不了中国的面子!”   在100分钟的演讲中,资中筠多次提到“启蒙”对今日中国的重要。她所认为的“启蒙”,是要恢复用自己的头脑按常识和逻辑来思考问题,因为过去相当长时间里,国人已经不同程度地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在今时今日的中国,最让她感到痛心疾首的问题,是教育。“在中国的所有问题中,教育问题最为严峻”,在资中筠看来,中国现在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传授的就是完全扼杀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极端功利主义。   如果中国的教育再不改变,中国的人种都会退化,资中筠对记者说:“这个过程,就像退化土豆一样”。    只要给我空间,我就敢讲想讲的   记者:最近几年,您越来越多地就公共事务发言,出版自选集后更是引起很大反响,有人称您是公共知识分子。   资中筠:我不喜欢这顶帽子,一直以来我就在发表我想发表的意见,只是最近突然受到了多一些的关注,我也觉得奇怪。当然,这是一件好事,我觉得这是社会的进步,也许这样说,有点把自己说得太好,但是我确实是这样认为,所以我不想自己有一种怎样的身份,什么这个派或者那个派的,我不属于哪个派,我就是想维持自己的独立性。   记者:在您的自选集自序中,说从文章时序来看,越到后来,所表达的心情越沉重。是现实越来越令人失望吗?   资中筠:我是这个意思。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我们对于改革开放期待很高,比较乐观,以为会沿着这样一条路走下去,后来发现很多事情并不如人意,并且问题越来越严重,我的心情也就越来越沉重。这是事实。那么,失望后怎么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只能够说,我想发表什么意见了,憋不住了,就会出来说话。如果谁受了我的话的影响,绝对是好影响,不是坏影响。我相信我发表的意见,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记者:有人听了您昨天的演讲,觉得您在香港讲话,比较放得开,是因为香港的言论环境比较自由?   资中筠:并不是因为我在香港,说话就放得开了,这些话在很多场合,在很多内地的大学,我都讲了。昨天在演讲上,观众问的问题不是太尖锐,我以前的演讲还要尖锐得多。现在只要给我空间,我就敢讲我想讲的话。    打破教育僵局,应允许私人办学   记者:今年作家出版社邀请100位作家抄录《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人批评知识分子犬儒化,也有人说该讲话对今时今日的中国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您怎样看?   资中筠:这个座谈会的讲话出来后,多少文人受到迫害,今天要断章取义地来纪念这次讲话,说艺术该为人民服务,这在什么时候都是适用的,但是文艺为政治服务,为一个很狭隘的政治服务,其本身就是一种倒退。我不想去评论那些接受抄写邀请的作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我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不太熟悉的,但就我知道的,也有好多人收到那一千块钱和一封信后选择了拒绝,这就说明不是不可以拒绝,所以我认为,他们抄讲话,既不是威逼,也不能算利诱,因为这些作家也不会在乎这一千块钱,只能说他们各有各的想法。   记者:您一直对中国的教育问题很关注,也说过内地的教育是摧毁人的糟糕的教育,您认为在现有体制不改的情况下,中国的教育应该怎么走?   资中筠:我最担心的是教育,教育是百年树人,如果中国的教育再不改变,人种都会退化,这就像土豆要退化一样,因为你教育出来的学生,再过十年,他就是老师,然后他再接着用这一套方法去教育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下去的话,教育就是在不断摧毁人。家长们都喜欢说一句话,叫“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中国的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中国现在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传授的就是完全扼杀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极端功利主义。教育没有别的目的,就只是奔着升学去,而且现在的学校两极分化特别明显,如果进不了所谓的重点,其他的那些学校就变成了放羊的学校。   为什么好多家长、好多学生都会选择香港的大学,就是因为现在香港的教育至少还比较正常。中国内地的大学被课题制摧毁了。这样完全破坏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当然也还是有少数教员在坚守理念,但是这样的人越来越少,因为这个制度逼着你非要这样做不可。譬如教育部来评什么211、985工程,你要进不去,对学校的经费、地位影响太大了,所以大家用各种不正常的手段往里钻。你说怎么办呢,我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放开思路,允许私人办学。如果在政策上能够放开的话,我觉得中国的教育要会好得多,也会打破目前的僵局。    现在中国内地正在出口腐败   记者:现在内地和香港的融合越来越紧密,您对香港在中国的角色有什么期许?   资中筠:香港的法治,特别是香港的廉政,一向是被大家所看好的,所以我觉得香港人的确该警惕,因为要保持廉政是非常困难的,要腐败是非常容易的,现在中国内地正在出口腐败,不仅是香港,很多跨国公司都觉得很麻烦,因为美国是有《海外反腐败法》的,它要坚持《海外反腐败法》的话,在中国做生意就非常非常困难,所以他们每年都要研究这个问题该怎么办。香港人自觉维护金融的法治和廉政,这是一个谁影响谁的问题,是用好的来影响坏的,还是被坏的所影响,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我不是香港人,我也不大常来香港,但我希望香港能够把原来好的东西坚持下去。   记者:中国社会除了腐败问题,也会有一个阶层固化的现象,“富二代”、“官二代”占据最好的资源,上升渠道的阻塞,会让很多人对未来丧失信心。   资中筠:你说的社会流动性问题,确实是现在中国社会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国力比较强、有活力的社会,应该是流动性比较强的社会,假如要是哪个阶层的子子孙孙永远就属于哪个阶层,年轻人认为没办法通过努力就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中国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是社会的不幸。   当然也不能说现在完全都是这样,现在社会上并不是说你不是“富二代”、“官二代”就永远没有出路,通过自己的努力,上升的空间还是有的。年轻人不能以此为借口,觉得一切都是白搭,用不着努力,等到机会来了的时候,你又没有准备好,这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实习生杨涵对本文亦有贡献)
个人分类: 大学的组织与管理|288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张维迎:中国教育最大失败是说假话不脸红
热度 3 pikeliu 2012-8-12 21:56
张维迎:中国教育最大失败是说假话不脸红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张维迎   经济学和宗教伦理的基本假设是,人是自我中心的。宗教的逻辑和市场的逻辑最大不同是,宗教的逻辑是通过改变人的心来达到善的行为,市场的逻辑不想改变人的心,而是规范人的行(行为),即以利人之行,实现利己之心!    1. 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市场本身没有改变人的本性,市场从不试图改变人的本性   人类犯错误或干坏事有两种原因,一是无知,知识有限,不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想干好事,结果却成了坏事;二是无耻,明知这事坏,损害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仍然去做。比如,在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整个链条中,好多人做了负面贡献,其中有些人可能出于无知,有些人可能出于无耻。   现实中,这二者很难区分。许多无耻行为从根本上讲也可以说是因为无知,是缺乏智慧的表现,结果常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我提醒大家,不要简单地把人类犯的所有错误,都归于无耻,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关于市场经济,学者包括经济学者都要保有这样一种认识:市场本身没有改变人的本性,市场从不试图改变人的本性,拥护市场的人没有想过用市场改变人的本性;反过来,正因人的本性没法改变,所以才有了市场经济,也才需要市场经济,市场使人的行为更符合善的要求。   人的本性是什么?宽泛点说,就是几乎所有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self-cen-tered)。我不一定说人是自私的,但是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和孔子这样看,亚当·斯密也这样看。   亚当·斯密说同情心普遍存在,即使最坏的人也有同情心,但所有的同情心都是围绕自己展开的,同情心的大小,一是与物理上的距离有关,二是与生理上的距离有关。人因为能设身处地,才会同情他人;因为能将心比心,才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可能。看到自己的亲人过世,比看到几千公里外非洲人的过世时的同情心肯定要大;看到猴子被杀,比看到蚂蚁被杀时的同情心也要大。为什么?因为猴子比蚂蚁与人的相似性更大。而你对蚂蚁的同情心,可能比对植物的同情心更大,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信奉佛教的人,不吃荤,只吃素,因为动物在形象上、生理上跟人的相似性比起植物来更大。所以同情心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基础上的。   并且,即使利他主义也是自我中心的。为认识的人牺牲自己利益的人,比为不认识的人牺牲自己利益的人多;拔己一毛而利天下的人比比皆是,但舍己一命而救他人的寥寥无几。这些,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都讲到了。   我的理解,儒家的一整套伦理体系也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基础上。儒家伦理是有等级的,为什么从亲情孝悌扩展到宗族、国家层面?因为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爱国主义也是自我中心的表现,否则你为什么不爱其他国家?   事实上,所有的宗教都假定人是自我中心的,这与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没什么不同。关于人性的假设,无论科学的宗教的,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都一样。亚当·斯密如果不假定人以自我为中心,就不会写出《道德情操论》,也不会写出《国富论》。同样,孔子如果不是假定人是自我中心的,就不会有儒家的道德伦理系统。正因为自我中心的这个本性可能带来问题,人类才需要被教导,才产生了宗教。儒家内部有人性恶、人性善的争论,西方启蒙思想家霍布斯和洛克对自然状态下人的行为描述也大相径庭,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都根本上假定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切主张都从这个假设展开。 怜悯之心 (邝飚/图)    2. 市场的逻辑和强盗的逻辑   如果没有自由竞争,靠政府垄断,只允许一部分人干,这就不是市场的逻辑,是强盗的逻辑。就像国有银行,赚那么多钱,有相当一部分是靠强盗的逻辑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人是自我中心的,但任何人要生存都离不开他人的合作和协助,人类怎样从以自我为中心到达合作和互助?或者说,自利的本性如何能够给他人带来好处,而不是伤害?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幸福,都不断追求better life。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归纳一下,大概两种:第一,是通过让别人不幸福而使自己幸福,即用伤害别人的方式为自己得到好处。我称之为“强盗的逻辑”。第二,是通过让别人幸福使自己变得幸福。我称之为“市场的逻辑”。仔细想一下,市场的逻辑其实也是宗教的逻辑,所有宗教都教育人要积德行善,也就是通过利他而实现自己的幸福。比如,老子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佛教主张通过了悟“空性”达到“无我”的境地,以“普度众生”来实现自己的幸福。当然,无我要修炼才能达到,不是天生无我,要是天生无我就没必要修炼了,也就没有宗教了。从这方面讲,宗教的逻辑和市场的逻辑最大不同是,宗教的逻辑是通过改   变人的心来达到善的行为,市场的逻辑不想改变人的心,而是规范人的行(行为),即以利人之行,实现利己之心!   我上次去 山西 榆次,看到县古衙门有一幅对联,大概是这样的: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门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什么意思呢?善以心论,恶以行断。一个人是否是孝子,不能看这人给了父母多少钱、盖什么房子、买什么车,如果这样,穷孩子就没办法当孝子了。但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恶人,不能看有没有恶的心,而要看有没有恶的行。道德伦理规范的是行为,而不是心!这就是宗教和市场逻辑的基本差别。市场不求改变人的心,只求改变人的行为,市场就是你必须通过满足别人的需要来实现你自利的动机。从这个角度讲,市场本身是最讲伦理的,它使得你不能伤害别人,你致富也好,地位提升也罢,一定得建立在给他人创造幸福、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基础上。这是我理解的市场的逻辑。   认为市场的逻辑和伦理宗教对立,完全不对。与市场的逻辑真正对立的是强盗的逻辑。强盗的逻辑随处可见。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强盗行为的出发点可能非常善,当初搞计划经济就是这样。当然,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这两种逻辑是共存的,有些人赚了钱不是因为给别人带来了幸福,而是因为给别人带来不幸,但这本身不是市场的逻辑。从长远看,在市场中一个人能持久致富,一定是靠诚实守信,而不是靠坑蒙拐骗,如司马迁所言,“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我认为市场制度是最符合伦理道德的,但是,正如我们对好多问题都有理解上的偏差,我们对市场也存有误解。   对市场的偏见可能与感情色彩有关。简单地说,市场给每个人发财致富的机会,只要你为别人创造价值。健康的市场中谁赚钱最多?就是提供服务人数最多的人。一个保姆,只能服务一个人或一家人,挣不了多少钱,但是生产iPad或iPhone,就可以服务几千万人,几亿人,赚的钱就多得多。市场就是按照你给多少人带来幸福回报你。给别人带来的幸福越多,赚得钱就越多;带给别人的幸福越少,赚得钱就越少,这就是市场的逻辑。   有时,同样情况别人赚钱了,你没赚钱,你会不满,这跟人性的一个特点有关:我们往往把成功归于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失败了总怨恨别人;我们常把自己看得比本来高尚,把别人看得比本来卑鄙。赚不到大钱的人,往往有这样一种心理:不是我没本事,而是我道德水平太高,不愿骗人。那些人为什么能赚大钱?心黑。这是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批评别人道德水平差的人,相当一部分道德水平最差。要求别人大公无私的人,可能最贪婪,他们喜欢占领道德制高点,忽悠别人以谋取私利。他说别人太贪,往往是嫌对方要价过高,希望能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入;而从对方的角度看,也觉得另一方想占便宜,花这么点钱就想买我这么值钱的东西。如果仅仅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可能会做出和事实相悖的评价。   关于市场和伦理的关系,从古到今还是有好多误解,有必要澄清。大家都同意,通过给别人带来幸福从而使自己变得幸福,最符合伦理。但我的观点是,仅仅靠说服人,没用,还得靠制度。这个制度就是自由市场,就是自由竞争!如果没有自由竞争,靠政府垄断,只允许一部分人干,这就不是市场的逻辑,是强盗的逻辑。就像国有银行,赚那么多钱,有相当一部分是靠强盗的逻辑。你存款时它只付百分之一二的利息,而它贷款时收取百分之五六的利息,这么大的利差,傻瓜都能赚钱。银行的高利润,有一部分靠的是剥削储户,而不是创造价值。这不是市场,这是反市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太强了。   微观层面上,每个人做事都是有目的的,每个人都有一双看得见的手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宏观层面上,市场是双看不见的手,这双看不见的手监督看得见的手一定不能偷偷干坏事。看不见的手一定是帮助别人的手,而不是伤害别人的手。如果在宏观层面还有其他看得见的手,这时候市场就可能无能为力,你的看得见的手就会伤害别人,而不是给别人带来幸福。    3. 道德只能在市场中实现   市场经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竞争中只有着眼于长远利益的人,才能够真正赚钱,所以市场经济里的人特别注重自己的名声   前文的意思不是否定宗教的、伦理的追求,它们和市场本身是一样的,使人有善的行为,只是宗教和伦理是从人心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市场是从行为上考虑问题,“原迹不原心”。   亚当·斯密原话的意思是,在竞争的市场上,一个人追求自身利益并不是什么坏事,并不是恶的行为,相反,他这样做的时候给社会带来的好处比他直接去追求社会利益时还要大,还要好。这就是亚当·斯密的伟大之处,他看到常人看不到的,现实中也确确实实如此。再看看计划经济的后果,很难说它初始的目的有多不好,但带来的却是灾难,但那些卖瓜子的人,出发点不过是自己赚钱,但必须做出别人喜欢吃的瓜子才能赚到钱。   其实亚当·斯密的基本思想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就提出了。司马迁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坚定的自由放任市场主义者,他说得很清楚,人们追求快乐幸福你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你说服也没用。“故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就是要顺其自然,不需要政府搞出那么多的规划,那么多的产业政策,征集动员大家干这干那。所以我认为司马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自由市场的坚定的主张者、捍卫者。   早司马迁几百年的老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自由主义者。老子承认人们追求幸福的正当性,他对政府干预政策对人类幸福的危害有深刻的认知,但他没有理解市场的奥妙,所以他教导人们,追求幸福的办法是节制欲望,清心寡欲。与老子不同,司马迁深刻认识到,节制欲望不是追求幸福的最好办法,市场经济可以将人的利己之心变成利人之行,农工商虞,分工合作,“各劝其业,乐其事”,“各任其能,竭其力”,财富就像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不召自来,不求自出,“上则富国,下则富家”,是最自然而然的事情。他并且认识到,财富是道德的基础,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市场经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竞争中只有着眼于长远利益的人,才能够真正赚钱,所以市场经济里的人特别注重自己的名声。一瓶矿泉水,它是谁生产的我们不知道, 这个矿泉水公司的老板我们不认识, 我们为什么能够放心喝它?就是因为利润制度的作用, 你的利己之心, 一定要变成利人之行。伦理、 宗教、 哲学, 我觉得和市场没有任何矛盾, 只是考虑问题角度不一样。好多科学的不同, 不是研究对象的不同, 而是研究方法的不同, 趋于这个目的的方法不一样。因为人是无知的, 教育就非常重要,就是让人们更懂得自己的长远利益所在,不要为短期利益牺牲长远利益。   有一点要强调,利他主义并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比方说,一样东西我说两块卖给你,你说不行,得五块才买,我说五毛就行了,你说不行,得二十块,这个交易绝对成交不了,因为都太为对方考虑了。市场是建立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才能讨价还价,才有利益均衡,如果都是慷慨君子,交易价格反倒没办法确定了。   市场经济需要道德基础,但这一道德只能在市场中实现和找到,也可以反过来说,道德需要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因为善的动机既可能做好事,也可能做坏事。我们需要一个制度,使你要满足自己的利益,必须首先满足别人的利益;第二还要教育人,教育不是给人灌输什么,而是让人明白事理,不犯傻。就像我经常给企业界讲的,什么是企业?一个企业真正的竞争力是什么?是你的声誉,是名声。我们天生就看得比较近,要让一个人看得远一点,需要有好的制度,还需要好的理论研究。这么讲是有依据的。世界范围看,哪个地方市场经济比较发达,比较健全,哪个地方人的道德水平就比较高,更诚实守信。不诚实守信你企业是存在不下去的,很快就会完蛋。相反,哪个地区的市场经济不发达,受到政府的干预多,哪个地方坑蒙拐骗就多。   当然我不否认修心很重要,但修心本身也是自我利益的需要,因为一个人的幸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别人对自己的认可。我们希望自己比别人好,希望受人尊重,所以必须有个好名声,这些本身也是自我中心为基础的需要。人的道德、善心,还是基于自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套用亚当·斯密的话,劝道人们行善的最有效方法是告诉他,这样做是他自己的利益所在,而不是别人的需要。如果一个人不关心自己,你瞪我一眼有什么关系,我不在乎自己,你打我一顿我也不在乎,又何必关心他人呢?    4. 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说假话不脸红   如果社会不注意制度建设,不尊重人权、财产制度,仅仅靠说教,最后恰恰是人人都变得虚伪。   由于否定了市场的逻辑,才使得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人类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每个人都自我中心,但又需要别人的合作,怎么能够这两方面统一起来,这是所有的哲学、道德学、市场理论都希望解决的。我深信,市场经济本身是解决这个矛盾和挑战的最有效的方式。   前面讲到,支配人类历史的就两大逻辑,一是强盗的逻辑,一是市场的逻辑。国家之间打仗是强盗的逻辑,自由贸易、交换是市场的逻辑。我相信这两个逻辑未来仍然会并存。我们希望处理国际关系也能用市场的逻辑,比如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崛起,是靠自由贸易,而不是靠征服、靠武力解决问题。好在人类都有学习的能力,中国有句古语,“不打不成交”,开始可能喜欢用打的方式,用侵害别人的方式,最后两败俱伤,之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开始“交”往。“交”就是交换、互利、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 德国 企图用强盗的逻辑富强,没成功,二战后日本和德国靠生产汽车、电子等产品发展起来,依靠的是市场的逻辑。人类的进步就是不断走向市场的逻辑。我们跟美国人坐下来谈判,说这对美国好,美国人也说这对中国好,这就是人类的聪明之处。   如果社会不注意制度建设,不尊重人权、财产制度,仅仅靠说教,最后恰恰是人人都变得虚伪。由于否定了市场的逻辑,才使得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过去研究伦理学和研究市场的学者之间误解太多,其实人类的分歧好多都是由误解而来,是无知导致的。在化解分歧和误解上,伦理学者和经济学者应该像亲兄弟,因为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伦理道德和市场的研究在未来应该完全成为统一体。事实上,西方中世纪的时候,经济学不过是伦理学的一部分。我是搞经济学的,从来不否认道德伦理的重要性。制度是大框架,同时也要道德伦理。   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是在哪里?不是抑制了青年人的创造性,消灭了他们的好奇心。最大的失败是使人变得虚伪,说假话不再脸红!为什么?就是因为没建立一个好的私有产权制度。西方没有一个企业贴标语说要诚实守信,不用贴,这是自然而然的,这就是市场。丢掉了市场的逻辑,丢掉了基本的市场规则,只能用虚无缥渺的说教,最后就是言行不一。   以前上学时,一个同学铅笔刀丢了,老师让学生排成一队,看谁脸红,脸红的人就是偷铅笔刀的人。现在再把人叫一块儿,不再脸红了,这方法没用。由于否定了市场的逻辑,才使得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这是让我最痛心的。强调伦理时不要忘记这一点,否则我们对这个社会的建设贡献不大。   除了无知和无耻,社科院钱津教授讲的“无奈”,非常有启发性,也有活生生的例子,如央视经常播些节目,他们自己也不喜欢,很无奈。但我想,无奈是因为意志或能力软弱,通常是由无知或者无耻派生出来的。    5. 普适价值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   如果不承认普适价值,等于中国文化永远不能走向世界,中国永远不能崛起   价值是我们普遍认可的行为准则,目的是解决我们的冲突和约束我们的行为。比如开车要靠右行,有这样一个规则,冲突就大大减少。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自然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全球化出现后,一些地方的价值观、规则还会保留,但一些基本规则就得统一了。在中国开车靠右行,在英国靠左行,如果英国人和中国人在同一条马路,就要统一规则。欧洲各国原来的交通规则也是不一样的,拿破仑以来的欧洲一体化导致了欧洲交通规则的统一。瑞典在1967年之前是靠左行,后来改成了靠右行。   在全球化时代,一定要有全球共同遵守的规则。现在有些人过分强调中国价值的独特性,按前文的逻辑,可能是因为无知,也可能是因为无耻。反对普适价值可能对人类本身不是件好事,如果没有普适价值,人类怎么可能相互交往呢?比如,不同国家之间要按照市场的规则交 换产品,就得尊重每个人的权利。私有财产制度就应是普遍认可的规则,我不能抢你的东西,我也不能强迫你买我的东西,只有通过谈判,才知道什么是公平价格。 有个共同的规则,从平衡利益的角度看是非常有必要的。不承认普适价值,等于说开车不需要统一的交通规则,结果可能是冲突甚至更为悲惨。当然,普适价值并不 是简单地把某一方的规则强加给另一方,规则的形成可能是相互妥协的结果。   再举一例。如果各国都坚持说自己国家的语言,大家就没法交流。一百多年前有人创造了世界语,但没流行起来,语言是数千万年历史积累起来的,人为创造一种语言可能像计划经济一样不可行。我的意思是,交流首先要有一种共同的语言,其次才是使用哪种语言。具体使用哪种语言可能与历史有关。英语成为世界商界和学术界的通用语言,有诸多历史原因,其中一个就是美国成为世界大国。现在学中文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是因为中国崛起。中国人的一些价值观念也可能变成普适价值,儒家、道家等传统哲学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就是证明。如果不承认普适价值,等于中国文化永远不能走向世界,中国永远不能崛起!   普适价值也是可能的。人类本来就是同宗同族,一万多年前的冰盖融化把各大洲分开,人类现在的不同文化是在一万年以内形成的。人类来自共同的祖先,基因上不应该有文化冲突。   其次,人类好多利益冲突被我们大大夸大了,这些夸大有的是出于无知,有的是因为无耻。有思想者把人类的冲突都归结于不可协调的阶级矛盾,最后将一切都归为斗斗斗。我们应该认识到,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比想象的少,好多利益冲突是发生在工人内部,而不是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现在反对中国出口的美国人主要是美国的工人阶级,而不是美国的资本家,帮助中国游说美国政府的反倒是美国的企业家,而不是美国的工人,就是因为中国工人阶级和美国工人阶级的冲突大于中国工人阶级和美国资本家之间的冲突,尽管前一个冲突也由于我们的无知被夸大了。中国和美国的冲突,中国和东南亚、日本的冲突,真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小。无知的教育灌输的理念导致我们夸大了冲突。现在,完全有可能通过更多沟通,尤其是中国的崛起使得普适价值的形成应该更加容易。过分强调中国的独特性对中国的利益或者说中国人民的利益是不好的。这是我的基本判断。   如果大家都按照市场的逻辑去做,都想办法通过为别人创造价值,为别的国家、民族带来财富而获得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个世界的冲突就会变少,自由贸易非常非常重要。我在美国演讲时推荐美国政治家读两本书,一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是自由贸易的理论;二是老子的《道德经》。老子讲“大邦者下流”,说的是真正做一个世界的领导者,不能太趾高气昂,不能太跋扈,要有胸怀和气量。要领导不同文化的人民,尤其如此!伊斯兰文化虽然与我们不一样,但人的本性一样,他们也热爱和平,问题是我们需要真正理解他们。   普适价值,第一是必须的,第二是可能的。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只能走向强盗的逻辑,世界没有宁日,只有末日。   (作者为北大教授。本文根据作者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一个学术对话上的发言修改而成。作者感谢对话组织者阎雨博士的组织工作。文章大标题为编者所加。)
个人分类: 大学的组织与管理|346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郑永年:中国教育哲学的未来
baiyuxiao 2012-8-8 09:01
郑永年 : 中国教育哲学的未来 ( 2012-07-24 ) 郑永年 http://www.zaobao.com/yl/yl120724_001.shtml 【要点摘录】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哲学的变化和政治社会的变化紧密相关。社会政治结构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分权,二是革命。这两个结构特征都为教育哲学的变化创造了条件。这些变化也导致了知识界的变化。第一是知识分子作为相对独立的市民社会群体的意识开始产生。第二是政治和知识之间的边界开始产生。这种新的发展给中国造就了新的教育哲学,造就了新的教育体系。多年的积累,到了西南联大时期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西南联大集中了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界最优秀的人才,也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人才。 随着新政权的确立,政治回归集权,教育界的一切又变回去了。尽管教育哲学的名称和概念换了,例如换成了马克思主义或者别的概念,但性质和内容没有什么变化。中国的教育体系也没有什么独立性,只是政治行政系统的一个延伸。政治和知识界没有任何边界,权力还是倾向于控制知识。知识界没有自己的边界,也没有自己的认同,仍然是一个依附型阶层,要不依附政治权力,要不依附经济利益。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专业人才。不过,现在的局面是不仅培养不出人才,连人也培养不出来。教育界如果继续处于一个依附地位,无论是政治权力还是经济利益,知识发展本身就很难成为教育界的主体。 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专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现存教育制度和专业主义背道而驰。首先,现存的教育体系可以通过改革和调整工资结构而转型,形成一个有利于专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工资结构。中国的工资制度与其说是鼓励独立研究,倒不如说是政治行政控制,就是说,资源分配成为有关部门控制教育者和研究者的有效手段。这种改变,受到影响的是教育界的少数当权者的巨大利益,但收获最大的是知识界和知识本身。 同时,中国的教育和学术评审制度必须重新设计。必须从官僚手中转移到专业人才手中。教育和学术评审,应当是自治的组织自我约束的有效机制,而不应当是官僚控制专业主义的机制。 中国的教育界和知识界,有两种倾向性阻碍着这种边界的确立,需要我们做深刻反省。第一,在很多场合,知识界本身不想取得独立地位,而过度依赖权力和利益。第二,另一个群体则相反,他们不满足于现状,对权力持批评态度。不过,这个群体也不见得具有专业精神,对专业感兴趣。他们不和权力合作并不表明他们的独立性。无论是依附权力还是反对权力,知识界的目标都不是自己的专业主义,而是利益。这种局面不改变,最好的政治环境也无济于事。 知识界必须确立专业主义优先原则。知识界追求权力不可避免,但要意识到,通过依附或者反对现存权力来追求权力,是最无效的方法,这两种方法不仅加重着知识和权力之间的依附关系或者紧张,而且也有害于知识本身。一个从事知识事业的人,不应当过问其所创造的知识是否和社会、政治和经济相关。如果是解释世界,其知识肯定是和现实相关。知识如果对实际的政策造成了影响,创造了社会价值,那是知识的副产品,而不是目标。如果没有这种对知识的独立品德的认同,就很难成为知识的创造者,也很难成为教育家。 中国第一波民办学校并不成功。无论从动机和体制设计上,民办学校和现存的学校并无任何质的差别,大多是现存体制的简单复制。大多民办学校只是看重教育这块市场,主要的目标是利益。从国际经验看,这种民办学校不会有多大的成功概率。教育机构是非盈利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当容许那些具有真正经济实力的企业家来办学。民办学校应当努力在体制创新上下功夫,而不是简单地分割市场。体制上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 教育哲学的改革也要呼吁思想解放。思想解放不仅仅是针对政治行政当局而言的,而且更是对知识界本身而言。新教育哲学的确立,必然会导致一个新教育局面的出现。 【原文】 我们已经简单讨论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聚焦于儒家和王权。应当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想给传统教育哲学一个简单的价值判断。我们这里主要是一种事实的陈述,讨论和西方比较而言,中国教育哲学的一些特点。中西方不同的教育哲学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从维持王权体系运作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教育哲学非常成功。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中断,也和这种教育哲学有关。上面强调过,儒家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统治哲学。但如果从知识创新的角度看,儒家教育哲学就显得过于保守了,导致了王权政体的简单重复。   那么,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哲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哲学的变化和政治社会的变化紧密相关。社会政治结构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分权,二是革命。这两个结构特征都为教育哲学的变化创造了条件。   首先是分权,即权力的分散状态。清末以后,中国政治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传统王权的衰落,但新政权则没有建立起来,这导致了权力的分散。和历史上每次王权衰落一样,权力的分散状态导致了思想界的异常活跃。但这次知识界的活跃有其自己的新特点。传统上,当王权衰落的时候,思想上尽管活跃,但还是在传统的边界之内。清末之后,则表现为传统上王权主导的儒家不再是主导性教育哲学,向西方学习成为风潮。其次是革命。革命是为了建设新政权。那些致力于革命的政治力量,需要新的知识体系的支持,它们也尽力诉求于新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哲学。   这些变化也导致了知识界的变化。主要有二方面。第一是知识分子作为相对独立的市民社会群体的意识开始产生。晚清废除科举制度之后,知识界和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突然不见了,传统上高度制度化的 “ 学 ” 与 “ 士 ” 之间的关联中断了,而新的关系则没有建立起来。这种脱离对知识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中之一就是独立意识的出现。第二是政治和知识之间的边界开始产生。 “ 五四运动 ” 之后,各种从西方输入的知识体系相互竞争。政治力量对这些知识体系当然有所选择,但这并没有妨碍知识界对这些知识体系的执著追求。   即使在蒋介石时代,这种政治和知识之间的边界还是存在的。蒋介石建立的政权不可说不专制,但这个边界是存在的。如果知识群体干预政治,蒋介石政权会干预教育和知识界,甚至镇压。但如果知识界对政治不感兴趣,政权对知识界并没有过多的干预。这种新的发展给中国造就了新的教育哲学,造就了新的教育体系。多年的积累,到了西南联大时期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西南联大集中了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界最优秀的人才,也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人才。 集权消灭了教育界累积成果   可惜的是,这种近代以来的教育哲学,并没有真正在中国的教育界和知识界生根。随着新政权的确立,政治回归集权,教育界的一切又变回去了。前面我们有意识地比较详细地讨论了儒家的教育哲学,主要是因为要说明这种教育哲学仍然占据当今中国的主流。尽管教育哲学的名称和概念换了,例如换成了马克思主义或者别的概念,但性质和内容没有什么变化。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实际上是一种分析哲学,分析资本和社会问题的哲学。但到了中国,或者被 “ 中国化 ” 之后,就演变成为一种道德哲学,就是用于判断事物和行为对错的工具。这和传统儒家没有很大的差别。当然,社会的接受度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中国的教育体系也没有什么独立性,只是政治行政系统的一个延伸。政治和知识界没有任何边界,权力还是倾向于控制知识。除了传统上所具有的政治行政手段外,现在又有了更现代也更有效的控制手段,即通过经济利益的控制等。知识界没有自己的边界,也没有自己的认同,仍然是一个依附型阶层,要不依附政治权力,要不依附经济利益。也就是说,知识界并没有强烈的意识,为了知识而创造知识,而是为权力和利益提供服务。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有知识创造非常困难。  中国有没有可能发展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我们认为,是有可能的。为什么可以这样说?   目前的格局难以为继。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专业人才。不过,现在的局面是不仅培养不出人才,连人也培养不出来。中国的教育界把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了?这不是一个明了的问题。教育界担负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但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反社会的;教育界要培养爱国主义者,但培养出来的人往往不爱国;教育界要培养专业人才,但培养出来的人往往一点专业精神都没有。实际上,很多所谓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连一个合格的公民的素质都没有。中国的传统强调先做人,后做事。但是现在培养的人又怎样呢?专业主义没有养成,就连作为公民的基本素质都没有。为什么?因为教育首先没有把他们培养成人。   如果大学生竞争不过农民工,还要这种高等教育干什么!中国的家长非常辛苦,花大量的经济资源在小孩的教育身上,但有什么样的回报呢?最近几年出现了高中生罢考的现象,这非常容易理解。不过,在这个过程背后积累了社会对教育界(因此也是政府)多少的怨恨呢?传统上,教育界是最受人信任的一个领域,但现在的中国社会对教育界有多少的信任呢?   再者,政治权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也过于紧张。两者之间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两者之间的关系充满敌视。最终这种紧张关系会演变成一种零和游戏。现在在很多领域开始了政府向社会的分权运动,这个局面最终也必然扩展到知识界,知识界也必然会获得更多的自治空间。   因为教育界是政治行政体制的延伸,所以,如果要在政治和教育之间确立边界,政治行政改革必须是前提。仅仅局限于教育领域的改革会无济于事。实际上,从很多方面来看,政治权力方面也感觉到,在政治和知识之间建立边界的重要性。这种边界的确立,实际上对政治权力非常有利。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的竞争,知识体系的竞争。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独立和自治的知识领域,如何在主权国家间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在内部,知识发展的逻辑也在要求这一边界的确立。教育界如果继续处于一个依附地位,无论是政治权力还是经济利益,知识发展本身就很难成为教育界的主体。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革   但说到底,能够进行什么样的教育体制改革呢?这些年来,已经进行了那么多的改革,但并没有很大的成效。大多改革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要进行有效的改革,必须同时进行两件事情。首先是确定改革的目标,其次是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改革的目标不能过多,过多就不是改革了。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专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专业主义应当是教育哲学的核心。现存教育制度和专业主义背道而驰。我们并不认为,如果目前的局面继下去,中国能够建立专业主义;但同时也意识到,我们也不能另起炉灶。也就是说,专业主义的确立不得不面对现存体制,是要通过改革现存体制来确立专业主义。如何在现存体制下确立专业主义呢?我们认为,这个突破口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寻找。   首先,现存的教育体系可以通过改革和调整工资结构而转型,形成一个有利于专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工资结构。现在在教育学术研究领域,国家的投入越来越大,知识创新能力则越来越弱。这是为什么?主要是经济资源在这里扮演了控制的作用,而非知识创新。现在一个教育者或者研究人员的基本工资很低,凭借基本工资还不能过体面的生活,更多的收入就要靠申请政府或者外面的各种资金。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加,能够提供给教育者和研究者的资金也越来越多。   中国的这种收入分配制度,貌似鼓励研究和知识创新,但实际的效果刚好相反。在其他任何国家,教育者和研究者的主要甚至是全部收入是基本工资,尽管也鼓励他们去申请政府或者其他资金,但他们凭借基本工资可以维持他们的体面生活。这样,他们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做思考,去研究。中国的工资制度与其说是鼓励独立研究,倒不如说是政治行政控制,就是说,资源分配成为有关部门控制教育者和研究者的有效手段。如果像其他国家那样,把工资结构改变一下,总体工资水平不会有多少变化,但其对知识界的影响则是巨大的。这种改变,受到影响的是教育界的少数当权者的巨大利益,但收获最大的是知识界和知识本身。   同时,中国的教育和学术评审制度必须重新设计。和工资制度一样,现行的各种评估体系,完全是教育部门为了管理来设计的,而不是用来鼓励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很多评估体系从国外输入。在国外,它们是专业主义的表现,是同行的行规,或者是为了鼓励知识创新和进步而设定的制度。但这些东西到了中国,则演变成为官僚主义的产物。因此,教育和评审制度的设计,必须从官僚手中转移到专业人才手中。教育和学术评审,应当是自治的组织自我约束的有效机制,而不应当是官僚控制专业主义的机制。 知识界得确立专业精神   再者,政治和知识之间边界的确立不仅仅是行政当局的事情,更是知识界本身的事情。中国的教育界和知识界,有两种倾向性阻碍着这种边界的确立,需要我们做深刻反省。第一,在很多场合,知识界本身不想取得独立地位,而过度依赖权力和利益。很多人把教育和研究看成追求自己利益的职位,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很少有兴趣,更不用说是激情( passion )了。因为他们从权力和利益那里可以获取那么多的好处,他们根本就不想割断这个关联。第二,另一个群体则相反,他们不满足于现状,对权力持批评态度。不过,这个群体也不见得具有专业精神,对专业感兴趣。他们不和权力合作并不表明他们的独立性。无论是依附权力还是反对权力,知识界的目标都不是自己的专业主义,而是利益。这种局面不改变,最好的政治环境也无济于事。   但是,这里也应当强调的是,教育界的自治和独立地位,并不是说教育界可以 “ 无政府 ” 。无论哪个国家,教育界是最具有规制的一个领域,个人、系所、学院等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必须加以规制。中国的政治和行政仍然控制着教育界,但荒唐的是,教育界内部几乎出现无政府状态。除了批评政治,中国的教授和学者是全世界拥有最大自由的一个群体。教授、系所和学院什么样的事情都可以做。除了没有专业主义精神,他们什么品德都有了。如果这种无政府状态继续下去,如果教育界规制制度不能得以确立,无论怎样的自治和自由,都无助于专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要确立政治和知识的边界,知识界本身必须首先确立自身的认同和自己的边界。除了一些敏感的政治领域,知识界并没有什么阻碍来进行知识创新。应当看到,至少在一部分学者中间,学者的主体意识也在产生和发展。这是一个好的趋势。知识界必须确立专业主义优先原则。知识界追求权力不可避免,但要意识到,通过依附或者反对现存权力来追求权力,是最无效的方法,这两种方法不仅加重着知识和权力之间的依附关系或者紧张,而且也有害于知识本身。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追求专业主义。专业主义本身可以成为权力的巨大的资源。专业主义的本质就是知识为了知识,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多的知识,教育是要解放人的个性,培养独立精神,释放人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创造。一个从事知识事业的人,不应当过问其所创造的知识是否和社会、政治和经济相关。如果是解释世界,其知识肯定是和现实相关。知识如果对实际的政策造成了影响,创造了社会价值,那是知识的副产品,而不是目标。如果没有这种对知识的独立品德的认同,就很难成为知识的创造者,也很难成为教育家。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中国经济改革方面学到一些经验。中国可以容许在现存的教育体制外,长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即民办学校。中国第一波民办学校并不成功。无论从动机和体制设计上,民办学校和现存的学校并无任何质的差别,大多是现存体制的简单复制。大多民办学校只是看重教育这块市场,主要的目标是利益。从国际经验看,这种民办学校不会有多大的成功概率。教育机构是非盈利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当容许那些具有真正经济实力的企业家来办学。民办学校应当努力在体制创新上下功夫,而不是简单地分割市场。体制上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   我们这里只是列举了少数几个例子,来说明教育哲学的变化可能对知识界带来的影响。很显然,正如在其他领域,教育哲学的改革也要呼吁思想解放。思想解放不仅仅是针对政治行政当局而言的,而且更是对知识界本身而言。新教育哲学的确立,必然会导致一个新教育局面的出现。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本文是作者在 “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研讨会 ” (北京, 2012 年 4 月 21 日)上的发言的第三部分。
18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资中筠:中国教育不改变,人种都会退化
热度 14 卫军英 2012-8-3 12:12
这是一位曾经为毛泽东、周恩来担任翻译的学者,一位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资中筠老人如今已经82岁了,自1996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退休后,就公共事务撰文多篇,2011年出版自选集五本:《感时忧世》、《士人风骨》、《坐观天下》、《不尽之思》、《闲情记美》。近年来她关于中国社会问题的一些看法,每每受到关注,社会反响巨大。《炎黄春秋》杂志社副社长杨继绳这样评价:“她不阿世、不迎俗,以独立的人格,自立于天地之间。”在她身上会感受到一种中国传统文人的良知和社会责任,这是一种优秀的道德精神。正在进行的香港书展上,资中筠先生对教育发表了这样一段看法: 我最担心的是教育,教育是百年树人,如果中国的教育再不改变,人种都会退化,这就像土豆要退化一样,因为你教育出来的学生,再过十年,他就是老师,然后他再接着用这一套方法去教育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下去的话,教育就是在不断摧毁人。家长们都喜欢说一句话,叫“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中国的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中国现在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传授的就是完全扼杀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极端功利主义。教育没有别的目的,就只是奔着升学去,而且现在的学校两极分化特别明显,如果进不了所谓的重点,其他的那些学校就变成了放羊的学校。   为什么好多家长、好多学生都会选择香港的大学,就是因为现在香港的教育至少还比较正常。中国内地的大学被课题制摧毁了。这样完全破坏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当然也还是有少数教员在坚守理念,但是这样的人越来越少,因为这个制度逼着你非要这样做不可。譬如教育部来评什么211、985工程,你要进不去,对学校的经费、地位影响太大了,所以大家用各种不正常的手段往里钻。你说怎么办呢,我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放开思路,允许私人办学。如果在政策上能够放开的话,我觉得中国的教育要会好得多,也会打破目前的僵局。 新闻链接:资中筠:中国教育不改变,人种都会退化
个人分类: 校园内外|5179 次阅读|27 个评论
奥运精神是个屁
热度 5 yhuaze 2012-8-2 18:57
于洋/王晓理在小组赛肯定出线的情况下,消极比赛,引起轩然大波,对于那些痛恨中国,嫉妒中国在羽毛球项目上强势地位的西方人来讲,对这两位名将的诋毁可以理解,因为有的人总是有酸葡萄心理。但对于有些讲什么“即输球,又丢人”的毫无民族自尊心的二杆子中国人来讲,我不得不说:出现这种傻X,真是中国教育政策的失败。 什么是奥运精神?很多人冠冕堂皇的讲了一通。说什么: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但问题就在于奥运赛场上大家都是为金牌努力的,得到金牌才会对运动员的能力做出肯定。谁也不要忘了,竞技体育,说白了就是争取金牌,没有金牌,谁去比赛?那些个叫嚷奥运精神的人,都是自己吃的肥头大耳的人,他们根本不理解对运动员来讲,金牌的重要性。运动员十年磨一剑,在那里打比赛,就是为了拿到奖牌,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要不然,谁他妈的去干这种折寿的竞技运动。年龄一大,就没活路了。 谈奥运精神的人,请你为每一个运动员发一枚金牌。发不了,就不要谈。在国际赛场上,为了争取金牌,采取必要的策略,习以为常。NBA,世界杯,各类赛事中多的是。所有的赛事中尚未听到消极比赛要受处罚的说法。一帮没脑子的傻×,我服了你们。高谈阔论,我真的比不上你们。 国际羽联有一帮制定规则的饭桶,他们自己的失误,却要转嫁给那些勤学苦练的运动员。中国代表团也养了那么几个缩头乌龟,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了,却甘心受罚。饭桶们,缩头乌龟们,去死吧。
936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2011-2012年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情报学
Amywee 2012-7-30 23:04
[转载]2011-2012年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情报学
本文来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430ee7a01013t90.html   2011年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其中包括中国研究生教育按31个省、市、自治区(未含港澳台地区),按56个研究生院,按476所高校(含分省、分类型),按11个学科门类分高校,按81个一级学科和373个专业等8个方面的508个排行榜。 详见下图 情报学是研究情报的产生、传递、利用规律和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手段,使情报流通过程、情报系统保持最佳效能状态的一门科学。它帮助人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提高情报产生、加工、贮存、流通、利用的效率。 情报学的 研究对象 是科学情报及其活动规律,追求的目标是最佳的标引方案、最少的情报查找时间、最大的情报流通。  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演进,情报学的社会重要性日益增加,其作用和研究成果被认为是信息化社会的强大支柱之一。   情报学的概念源于欧美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学科,至今仍在发展完善中。因此,它不像一些基础学科那样,有着严格而且统一的学科定义。“世界科学情报系统”的专家给情报学下了这样的定义:“ 情报学 是一门研究情报的性质和特点、影响情报流通的因素,以及有效查取和利用情报的加工技术和方法的科学,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演进,情报学的社会重要性日益增加,其作用和研究成果被认为是信息化社会的强大支柱之一。 情报科学家把情报学的 社会重要性 总结为:可使人们有效地传播已积累的知识;不断地使人们及时吸收并应用新知识;通过情报的贮存与检索,唤起人们对知识的记忆;通过对情报知识的有效利用,强有力地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情报学的性质与内容 情报学属于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合成学科,它作为理解现代化通信与知识综合化所必须的一个领域而存在。 从科学技术发展史来看,边缘交叉学科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技术科学各学科之间、自然科学与技术学科之间或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交叉;第二阶段则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交叉,而情报学则是属于第二阶段的交叉产物。 因为情报科学的 研究对象 是“科学情报及其活动的各种规律”,追求的目标是“最佳的标引方案”、“最少的情报查找时间”、“最大的情报流通”,所以 情报学的内容 主要有十一个方面,它们是: 1、情报的产生、内容、特点和结构; 2、情报的传播、交流和利用; 3、情报的贮存和检索; 4、情报的标准与规范; 5、情报系统和网络; 6、情报用户和情报需求; 7、情报的大容量存储和高速传递; 8、情报学与相关学科; 9、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在科学情报领域的应用; 10、情报的经济学与社会学; 11、信息化社会。 另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曾于1979年对情报科学的内容进行了另一种归纳,认为其内容主要有四方面: 1、情报的标准与计量。例如,情报系统的基本特性;情报的数量、复杂性、含义、利用和价值;情报的计量和算法;标准实验条件的定义和测试等。 2、情报的结构。研究课题包括情报搜集和存取系统的结构性质;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即语法学和语义学);语言结构和情报之间的关系;情报的统计理论以及情报模式如何通过数学计算的方法加以验证和目动识别等。 3、情报传递。主要是研究人作为情报加工者的能力和限制条件。研究课题包括人的情报加工特性;人和情报系统、情报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情报的表述。 4、情报经济学。主要研究情报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过程。所研究的问题包括情报学概念在经济结构中的应用,情报经济模型等。 情报学可分为理论情报学,应用情报学以及情报工程技术三部分。理论情报学主要研究情报的产生、加工、传递与利用问题。中国将其归纳为情报源、流、用的研究模式。 由于其他学科在情报学中的交叉渗透,近来产生了一些分支领域:如情报经济、情报心理、情报术语、情报数学、情报控制、情报社会……等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将会使情报学的面貌一新。 情报又可细分为政治情报、经济情报、科技情报、军事情报、社会情报等,但情报学主要关心它们的共性问题。理论情报学的观点还很多。如约维茨的决策论观点,葛劳斯的结构与功能观点等等。 应用情报学 主要研究情报工作与事业这样一些偏重实践的问题,情报工作按流程可分作情报采集、加工报道、检索、研究、服务等环节。研究这些环节中的规律性问题构成了应用情报学研究的微观方面。 情报事业则是指一个较大领域(如国家、地区、大的团体等)从事的社会情报活动,对它的研究构成了应用情报学研究的宏观方面,并多涉及情报的基础结构,如情报政策与规划、情报机构、情报中心、情报学会、情报标准化、情报教育等问题的研究。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情报吸收能力,也是各级领导与管理人员关心的一些问题。 情报工程技术 主要包括情报技术、情报系统等方面。情报技术主要是指与情报工作有密切联系的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又可以按流程分为情报输入技术、情报存储技术、情报处理技术、情报输出技术以及情报传输技术。情报技术相对于信息技术则偏重于应用层次。 由于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知识工程的运用、智能情报检索、专家系统等给情报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中国历来较为重视情报工程技术,各个专业部委在这方面倾注心力较多,其成果较多反映在历届的计算机情报检索及有关技术的研讨会上。 情报学的研究方法 目前情报学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社会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针对社会现象搜集数据,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又可分作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两大类,前者主要是用现场观察法,后者又分作访问调查与调查表调查。 2、文献计量统计方法。对以记录形式进行交流的各个方面进行计量统计,从中找出变化规律,建立相应数学模型,从定性与定量分析中达到掌握过去与现在的变化脉络,进而预测未来可能的变化。 3、数学分析法。现代数学的许多分支在情报学的研究中都在应用,如在情报检索理论、情报传递的机制、情报采集方案的确定中,概率论、集合论、模糊数学、微分方程、运筹学等均在应用,甚至数论、图论、泛函分析、变分法等,也可以应用。 4、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对于情报系统各个侧面与总体,可通过引进系统论等方法,进行分析与讦价、规划与设计。由于系统论的研究方法众多,对某一具体研究对象来说,就需要比较不同的方法,从中选择最佳方法,以期获得最优的结果。 5、历史的研究方法。进行历史的研究一般先鉴别一个历史问题,搜集有关史料,形成假说。然后进一步严格搜集与组织史料,认真加以核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情报学是如何形成的,促使我们了解过去的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与方式。 情报学的研究方法还很多,诸如德尔斐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哲学研究法,多综合加以运用,近来又出现空白点分析法、聚类映像法等。 情报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情报学是在融会许多学科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称它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信息科学的基础是信息论,它只研究信息传输的共性,而不研究信息传输的特性,不涉及传输的知识内容、价值或语义等问题,而这些正是情报学研究的内容。 计算机科学与情报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电子计算机在情报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使情报的搜集、加工整理、存储、检索、传输、开发利用等工作及其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改变了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的传统观念和服务方式。 文献学与图书馆学关系十分密切,文献学或文献工作是情报学的基础之一,因此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关系也较密切。一般来说,图书馆是以藏书、出纳、阅览等为工作重点,而情报中心则侧重加工、报道、研究以至提供各类情报,要求揭示每篇文献以至每个数据的内容;目录学是图书馆学重要分支,而情报学则侧重于文献内容的文摘法、索引法与述评法的研究;藏书量是衡量图书馆规模的重要标志,而情报中心则以文献加工数量,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质量,以及情报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作为衡量其工作之重要标志。 在情报活动过程中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因此它与物理、机械、电工、电子等硬科学也有密切联系。此外,情报学还与控制论、通信科学、语言学、语义学、心理学、社会经济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情报学的发展方向 由于情报工作对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持续进步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情报学的发展前景将是广阔的。 情报学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社会事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报社会化的程度将日益提高,传统情报系统的观念也将发生大的变化,情报工作将向产业化方向逐渐发展。 情报是人类的一种精神财富,不仅由每个有情报意识的人脑来承载,而且需要“世界大脑”来承载。为了使人们随时都能方便的取得所需要的情报,就要在情报学的研究中注意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光盘、数字通信、光纤通信、人工智能系统等先进的理论与技术将获巨大发展和应用。 情报学除了会在情报产生、加工、传播等环节上继续加深外,情报交流全过程的研究将会发展,情报利用问题将会突出出来。 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情报学的综合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会出现更多的分支。在文献计量学的基础上,情报计量学将会得到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中的突出位情报计量学将会得到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中的突出位置,将促使对情报经济问题研究深化。 在研究方法上,情报学将从定性的研究过渡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并将借鉴与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加以改造,创造出更有特色的研究方法,从而给本学科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情报学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重要学科之一,它将紧紧地与高新技术结合在一起,逐步形成更加充实的学科体系与研究规范,将揭示未来信息社会中人们情报恬动的规律性.以及情报信息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巨大影响与作用。 情报学就业方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c5b95e0100izqq.html
3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数热的原因
热度 4 孙学军 2012-7-27 10:41
奥数的话题显然已经成为最近的热点话题,关于是否应该学习奥数,从政府到个人,从专家到普通教师,几乎都已经形成比较统一的观点,奥数要不得,特别是全体学习奥数绝对不可以。但问题的关键是,现在的奥数就象是中国教育领域缺乏天敌入侵的外来物种,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界的毒草。那么中国教育领域出现的这种怪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怎么才能铲除这种外来优势物种?作为一个孩子家长,我想谈谈自己的感想。 为什么我们国家的教育领域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有的人认为是我们的家长攀比思想造成,中国家长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其实就我接触的许多家长大部分都是无奈,并不是发自内心地支持。有的人认为是一些黑心的教师为了能得到一些灰色收入,私下鼓励,尽管存在这样的因素,如果没有大环境的支持,少数几个有私心的老师也不可能就把这样的“大事”做成,所谓存在就是合理,出现这种现象必然有更深层的原因。 我个人的一个想法是,造成目前这种奥数热的根本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的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目前的中国百姓,对将来的生活没有完全放心,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大部分人,无论你受到什么样的教育,无论你是否有能力,都可以得到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不需要任何担心,都有国家和政府来负担,我想许多家长将不会去追求一个虚幻的名声,主动让自己的孩子遭受这些莫名其妙的教育迫害。虽然我们的国家目前尚不能完全解决所有的民生问题,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总会逐渐解决。 另一个原因应该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存在重大缺陷,尽管现在的大学升学率非常高,但是许多所谓的大学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不得不让许多家长把筹码下在能进入少数真正不至于失业,或将来毕业后能找的谋生的好职业的好学校好专业上,这些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一直影响到小学和中学,催生出奥数这个中国教育领域的怪胎。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高等教育才应该是问题的根源,需要好好反思一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24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