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效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神奇的安慰剂效应
fqng1008 2020-7-31 17:46
1、什么是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很多人都应该听说过,指的是病人虽然接受的是一种无效的治疗,但却因为病人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情真的发生改善的现象。 二战期间,美军在攻占意大利南部海滩的战斗中,镇痛剂很快就用完。当不断增加的伤兵痛苦的嚎叫着要镇痛剂时,当时的军医 H. K. Beecher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让护士给他们注射生理盐水并骗他们说里面加了强力镇痛剂。结果神奇的一幕发生了,这些注射了生理盐水后的伤兵,居然真的停止了哀嚎,疼痛止住了。 Beecher医生战后回到美国哈佛,开始了一系列新的测试药物疗效的实验。1955年,他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The Powerful Placebo”(强力的安慰剂),描述了数十个常规药物的效果其实来自安慰剂效应。他第一次指出吃药这个动作本身就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起初医学界认为安慰剂效应只是一种心理作用,影响的只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并不会真正影响身体上的生理指标。但随着后续研究的进展,科学家们逐渐发现了大脑的神经元活动和免疫系统有着一些很密切的关联,这个关联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在胸腺和骨髓中都发现了有神经递质的受体,而这两处是免疫系统非常重要的部分,这就证明大脑神经元的活动确实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工作。 安慰剂对于缓解疼痛的效果是最明显的,如果我们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其实是挺合理的。疼痛对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痛觉,那么受到的伤害就不能及时发现,这是很致命的。比如如果你脚上扎了一个钉子你还不知道,还在继续行走,那伤口就会越来越严重,伤口不能及时愈合,时间长了也会导致失血过多,而且也会引发严重的感染,本来很小的一个伤口可能就会变成致命的伤害。所以当身体组织受到伤害的时候,用痛感提醒人的主观意识,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当一个人切菜不小心切到手指的时候,马上会有一种钻心的疼痛,而当他把伤口处理好贴一个创可贴,痛感就会大幅减弱并逐渐消失。疼痛起到的就是提醒的作用,当主观意识接收到了这个信号,并且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后,也会把这个信号反馈给神经系统。当脑垂体收到这样的信号以后,就分泌出多巴胺,所以疼痛也就缓解了。否则如果还一直持续疼痛,不但没有必要,还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所以这是动物演化出来的至关重要的生理机制。 但是如果是身体内部发生疼痛,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时候你肯定是不知所措的,也不知道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因此也就不会给脑垂体传播已经解决问题的信号,所以疼痛就很难消失。这个时候如果你去找医生,医生给你一粒安慰剂药物,告诉你这是治疗你身上疼痛的特效药,吃了马上能见效。如果你很信任这个医生,当你吃下这颗药的时候,你心里就踏实了,然后你的大脑神经元就会告诉脑垂体,没事了,一切都已经搞定了,然后脑垂体分泌出多巴胺,疼痛就缓解了,这就是安慰剂缓解疼痛的生物学原理。 安慰剂效应除了有积极的一面,也会有相反的一面。有一项研究证明, 79%的医学生都会表现出他们所研究疾病的症状,因为他们在研究时会接触很多病人,并且要了解他们得了这种病会有什么样的症状表现,结果他们了解的越多就越觉得这些症状自己身上也会有,于是就怀疑自己也得了这种病,久而久之就真的“如愿以偿”了。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反安慰剂效应”。 大家可能在一些电视剧里看过这样的情节,两个病人拿错了病情诊断书,结果有病的那个人日益健康,而健康的那个人反倒是因此一蹶不振,这并不是电视剧瞎编,而是现实中存在的真实现象,压力和恐惧确实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让人更容易患病。 科学家们曾经对医学院的学生在考试前夕做了身体检测,发现他们的血液中抗击病毒的免疫细胞活性降低了,而且潜伏在人体内大部分时间都不会发作的第四型疱疹病毒的抗体也增多了,这些迹象都表明考试前夕的巨大压力,让学生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患病。 之后科学家们又在很多流行病学的统计中,都发现了长期的压力和患病几率的正相关,比如对 3000名英国公务员长达20多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就显示,长期工作压力会增加冠心病、二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同时压力也会导致很多病毒的潜伏期变短发病率加快。 最新的研究还表明,安慰剂效应甚至还会通过基因修饰从而改变基因的表达。 2007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神经免疫学教授科尔,对长期独居且感受到强烈孤独感的人,对他们白细胞里的DNA做了全面的测序,对比了这2.2万个基因,发现其中有209个基因和正常人有着显著不同。这些基因要不就是蛋白质表达量很低,要不就是很高。而表达量特别低的蛋白质,大都是具有抗病毒功能的蛋白质,而表达量特别高的那些蛋白质,大都是参与炎症反应的蛋白质。也就是说,那些孤独的不快乐的人,更容易患病,身体也更容易出现红肿、疼痛、过敏。 这些现象我们还是可以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找到合理的解释,因为人类一直都是群居动物,而人们在和他人社交的过程中,受到细菌病毒感染的概率也会更大。如果能够在社交过程中通过生理信号传达给免疫系统,多生产一些抗病毒之类的蛋白质,那就能更好的抵御感染,而在独处的时候,就可以少生产一些抗病毒蛋白,这样就能更合理的使用资源,这是一种生存优势,这样的基因也就更容易被自然选择筛选出来。 现在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了孤独感、压力等负面情绪确实会导致身体免疫力的下降,增加患各种疾病的概率。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幸福感、轻松、愉悦等正面情绪能够更好的激活免疫系统对抗疾病,而安慰剂效应正是因为病人相信治疗会有效果,从而减轻了疾病带来的压力,让免疫系统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在现代医学出现以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实际上就是靠安慰剂效应实现治疗效果的,包括那些跳大神、祈祷、或者喝各种符水,也包括各个国家的古代医学体系。在意大利南方的一些城市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他们生病了以后不是去医院看病,而是去教堂让很多人帮他们祈祷和祝福,然后再喝下祝福过的圣水。你听了可能会觉得这也太愚昧了,什么年代了还相信这种治疗方式。但是由于他们的宗教信仰是非常虔诚的,所以他们是真的相信这种治疗方法是有效的,这样就会产生很强的安慰剂效应。 2、各种“神医”“神药”是如何炼成的 每个国家的史书上都会记载一些名医,比如古希腊神医 “希波克拉底”,古罗马神医“盖伦”,中国著名的古代四大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也有说孙思邈)。 按照我们现在的了解,古人对医学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几乎可以肯定真正被他们用治疗手段治好的疾病实际上是非常少的,但为何每个国家每个时期每个地区都会出现一些看起来神乎其神能治百病的名医呢?其实不止是古代,现在你要是去一些农村跟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打听,你肯定能打听到一些 “神医”的存在。前段时间我就听我老婆说最近她老家那里很多人都跑去浙江义务东阳去找一个年纪很大的“神医”看病,据说每天找她看病的人队伍排的都有一百多米长,很多人都是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的。 我特地打听了一下那个老神医是如何治疗疾病的,就是你哪里痛或哪里不舒服她只需要用手轻轻摸一下你那里,然后给一段咒语之类的文字让你重复念,就这样简单。听着是不是跟上面提到的意大利南部地区的那些祈祷疗法很像啊。如果你稍微具备一点科学常识,你肯定会认为这种方法治病肯定是不靠谱的,这些治疗最多就是起到安慰剂的作用。但是如果仅仅只是凭借安慰剂效应,那些人又是如何脱颖而出成为闻名八方的 “神医”的呢?答案很简单——运气。 用非常规治疗手段的神医其实也是有很多同行的,只要其中某个人运气特别号,一开始就连续治好了几个人(当然肯定不是真的治好而是自愈的),这几个人就会无意中帮你宣传,然后就会有更多的人慕名而来,只要来的人越多,大家就会越觉得靠谱。 当很多人在排队等着看病的时候,大家都会认为既然有这么多人来看病,那就说明这个医生确实很厉害,而且他们在排队等待的过程中的一些聊天内容肯定也是围绕着这个神医的各自神奇事迹的,甲说自己的某个亲戚得了风湿性关节炎很多年了,找了很多医院都治不好,结果给这个神医摸一下就好了,乙说自己有个邻居的偏头痛很多年了一直没治好,也是被这个神医治好的,丙又说自己村里的某某人得了某某病很多年了看了很多医生都看不好,也是被这个神医摸好的。这样的聊天无疑又让大家更加确信了神医的神奇。 这些人肯定是不懂幸存者偏差的这个道理的,来找神医看病的人这么多,肯定会有一部分因为安慰剂效应和自愈力让病情得到缓解改善甚至是完全治愈的,而那些大老远过来找神医治疗的人,他们正是听到了神医的神奇事迹并且深信不疑,才会不远千里跑来排队等待治疗,而那些人如果听到的是这个神医并没有什么治疗效果,或者是一些压根不信这种治疗的人,他就不会大老远跑这里排队了,所以这些在这里排队的人,本身就是已经被筛选过的人,他们讨论起神医的事迹肯定都是各种传奇故事了。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当他们越相信神医的神奇,安慰剂的效果也会越明显,所以名气大的神医确实看起来会有更高的治愈率,越高的治愈率就会有更好的口碑,就会有更强的安慰剂效应,这就是一个正反馈系统。而这种正反馈的系统其实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 比如台湾歌手萧敬腾,他有一个响当当的外号 ——雨神。 网上流传说他比天气预报还准,走到哪儿雨就下到哪儿,有时候天气预报明明没报道要下雨,结果他一去开演唱会就大雨倾盆。其实哪有那么神奇,其实每个人碰到下雨天都有很大的概率,而当萧敬腾雨神的这么名号传开以后,每次只要他去哪里参加活动如果刚好遇到下雨天,就会有一些八卦媒体报道这个事蹭热度,很多他的歌迷也会把这些话题发到微博或朋友圈。而如果他开演唱会没有下雨,就不太会有人提这件事,所以很多人看到的雨神的神奇事迹实际上都是经过大家无意中筛选过的。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以为萧敬腾真的很神奇,而越是觉得他神奇就越会帮他传播神奇的事迹,这也是一种正反馈。 除了神医,还有各种 “神药”也是这个逻辑,像是虫草,阿胶等价格高的离谱的保健品,简直成了有病治疗疾病没病强身健体的神药,而实际上虫草的营养价值跟普通的蘑菇是一样的,而阿胶仅仅是一种营养价值并不高的劣质蛋白质,它们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成分,也没有任何临床试验证明它们有任何疗效或者养生保健的功效,但这些神奇的保健品却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支撑起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主要靠的就是安慰剂效应发挥的作用。 和那些神医一样,这些神药的安慰剂效应也是一种正反馈效应,由于价格高,人们更愿意相信它的神奇疗效,很多人会想如果不是真的有神奇的效果,为什么价格这么高还一直有人买呢?而越是相信有神奇的疗效,安慰剂的效果也会越强。而且出于炫耀的目的,这些花了高价格买了这些保健品的人,很喜欢跟人宣传自己吃了这些保健品德有哪些神奇的功效,所以这些神药就在安慰剂的这些正反馈效应中诞生了。 前段时间拼多多在纳斯达克上市,才让人们了解到这个平时大家都看不上眼的低端山寨货和假货聚集的购物平台居然有 3亿用户。我看了一下拼多多的销量榜,发现总销量排名第二的居然是一款壮阳胶囊。FDA批准的万艾可(俗称伟哥)一粒卖128元,而这玩意一粒不到五毛钱,你自己想会有什么成分吧。但为何这样一款假到不能再假的壮阳药会有这么多人相信呢?看一下伟哥的临床试验数据也许你就能明白了。 伟哥(万艾可)的临床试验中,有效率是 63%---82%,而安慰剂的有效率是24%,也就是说就算是一款没有任何有效成分的壮阳药,100个人里也会有24个人觉得很有用。按照中国的人口基数,24%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用户群体,而这个群体里的大部分人都缺乏科学思维,所以这个群体把一款假药买成爆款并不稀奇。 3、正确看待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虽然对疾病有一定的效果,但我们也不宜太过于高估安慰剂的效果。我们的免疫系统在长期与各种微生物的协同演化过程中,锻炼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对于普通的常见的疾病来说,即使没有安慰剂的辅助,人体的自愈力还是可以应付绝大部分疾病的,否则人类这个物种就不可能在跟微生物的长期斗争中一直繁衍至今了。而对于那些严重疾病和大面积感染,安慰剂效应起到的作用就比较有限,这时候唯一最值得信赖的也就只有现代医学,只有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叠加安慰剂的效应,才是目前治疗疾病的最有效手段。 虽然安慰剂或多或少都能对疾病带来正面的效果,但如果所使用的安慰剂治疗方法本身也会对对身体会产生实质性的伤害,那就不是明智之举了,像是很多古代医学实际上都在治疗的过程中对身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这种伤害远远大于安慰剂带来的好处,所以这样的治疗肯定是得不偿失的。那到底什么样的安慰剂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什么样的安慰剂才是最好的安慰剂呢,这些话题我会在后续几篇文章里继续和你详细探讨。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2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心境效应
jiangjiping 2018-8-4 08:01
我的心境效应 蒋继平 2018年8月4日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 叫做心态决定一切。我基本上赞同这样的说法。 世界是多样的, 人心是复杂的, 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角度不一样, 所以, 看到的世界就会不一样。 人的心态反映人的个性素养。大千世界, 有的人具有极品素养, 已经修炼成超脱世俗的心态, 他们已经能够不为环境所动。 而绝大多数人还处在情绪的影响下。我现在不谈论别人的心态, 只是谈谈我自己的处世心态。 我这里讲的心境效应涉及到心态和环境两个方面,是谈论心态和环境之间互动的关联问题。 因为我的修炼还达不到上乘境界, 所以, 我的心态经常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我觉得一个人的心态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情绪, 二是认知。环境也包含两个方面, 一个是自然环境, 另一个是人文环境。 在我已经走过的人生征程中,我经历过各种各样的环境, 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 我的心态也大不一样。 我的前三十年是在中国度过的。 生在农村, 十分贫穷, 自小就有严重的自卑心理。 这是贫穷落后的环境对我心理产生的影响。高中毕业到部队当兵, 军队严格的纪律和等级观念在我对社会的认知上打下一个深深的烙印, 从此我养成了一种服从领导的习惯, 而且无论做什么事都非常严肃认真, 绝对不马虎, 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是特殊的人文环境对我心理产生的效应。 后来出国留学, 来到美国。 美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中国有很大的差异。优美的自然环境, 友好的人文环境, 加上富足的生存条件, 使我对世界有了新的看法和认知, 心情也变得轻松愉快一些。 以上这些是大的方面。 在生活细节上, 我的情绪更是受到环境的影响。 凡是在险恶的环境下, 我的心情就不好, 情绪就会很差。 比如说, 在高温潮湿的温室内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就会觉得很不爽, 心情就很差, 情绪也容易激动。 这个时候要是与人争论, 脾气暴躁,缺乏理智。 在人生的经历中, 我已经得到了这样的感悟, 就是良好的环境对一个正常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 有了这样的认识, 我在选择工作单位和家庭住所的时候, 尤其注重环境。 这个环境当然包含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我现在的心情比较好就是因为生活的环境不错。无论是工作单位还是生活的社区, 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属于优美和友好的。 我在微信圈读到许多抱怨中国社会存在问题的文章。 看了这些文章, 我的感想是中国社会的情况很特殊, 人太多,资源很有限, 这就造成了社会大环境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导致了人们心态的变化。 人们心态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的人文生态,从而造成一个不良的循环。这是心境效应的必然结果。
个人分类: 个人经历|2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机制(摘要)
热度 3 zzzcumt 2013-5-31 13:50
冲击地压、岩爆等岩体工程灾害本质上是能量非线性演化至灾变的过程,从能量角度研究岩石的变形破坏规律,可以突破应力应变分析的传统模式局限,对于岩体力学行为的深入认识带来一种新的视角和分析方法。本文针对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机制,从能量转化作用、能量演化及分配规律、能量演化的非线性特性、能量演化的细观特征等四个方面研究了岩石在受载过程中的能量行 为,主要取得以下进展: ( 1 )分析了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作用。 受载岩石能量转化大致分为能量输入、能量积聚、能量耗散、能量释放四个过程,输入的总能量部分转化为弹性能,部分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耗散掉;分别建立了碎块数量与耗散能、碎块速率与弹性能的关系,发现能量耗散决定了岩石破碎块度,碎块形成后剩余的弹性能决定了岩石破碎剧烈程度;能量驱动岩石变形破坏主要有两种机制:能量耗散使岩石抵抗破坏的能力降低、能量积聚使驱动岩石破坏的能力增强。 ( 2 )获得了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及分配规律。 提出了岩石储能极限、残余弹性能密度和最大耗散能密度概念。单轴压缩下弹性能随应力呈现慢 - 快 - 慢的增长模式,并于破坏时释放出来,储能极限约为 0.21MJ/m 3 ,耗散能起初增长较缓慢,临近破坏时大幅增加,增幅可达 85% 左右,整个加载过程中输入能量转化为弹性能的比例约从 60% 增加到 82% ,临近破坏阶段有小幅下降。研究了岩石能量演化及分配规律的加载速率效应、围压效应、岩性效应和水环境效应,并进一步得到不同开采条件下能量演化的差异,无煤柱开采的工作面前方煤岩体最大弹性能密度是放顶煤开采的 1.5 倍,是保护层开采的 2.3 倍,而峰后能量释放速率也由保护层开采、放顶煤开采、无煤柱开采依次增大。 ( 3 )揭示了岩石能量演化的分叉和混沌特性。 建立了岩石能量转化的自我抑制模型,得到并验证了岩石内部能量随应力变化的演化方程,所建模型适用于岩石变形破坏峰前阶段;能量演化具有分叉和混沌性质,当轴向应力达到约 92% 峰值应力时,系统进入倍周期分叉区,达到约 97.5% 峰值应力时,进入混沌状态;提出了能量迭代增长因子 μ ,其表征岩石受载过程中能量的迭代增长效应,根据能量迭代增长因子的非线性演化,可将岩石变形破坏过程分为 4 个阶段: 0 μ ≤1 、 1 μ ≤3 、 3 μ ≤3.5699 、 3.5699 μ ≤4 ,分别表征了岩石中的能量衰减、能量积聚、能量耗散和能量释放主导阶段。 ( 4 )探究了岩石能量演化的细观特征。 沟通了岩石细观几何及强度特征 —— 能量演化特征 —— 细观破裂特征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得到了岩石细观基元的平均强度、均质度和特征尺度以及裂纹分布特征对岩石能量演化特征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细观特征与能量耗散的关系,表明基元均质度决定了能量耗散的模式,而临界能耗值和基元平均强度决定了能量耗散的量值;另一方面,探讨了岩石能量演化特征对其细观破裂模式的影响,建立了有效冲击能指数与破裂面分形维数的关系,表明存在分形维数阈值,当破裂面分形维数小于此阈值时,岩石有效冲击能指数与分形维数值呈正相关关系,反之,呈反相关关系,建立了有效冲击能指数与微破裂演化之间的关系,表明有效冲击能指数越大,岩石微破裂演化表现为 “ 突变”的性质,有效冲击能指数越小,岩石微破裂演化表现为“渐变” 的性质。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5981 次阅读|8 个评论
名词解释
热度 1 chyhzh 2012-9-4 20:15
虽然不是我发明的,但是我搜集整理的,能不加“转载”二字吗? 蝴蝶效应,青蛙现象,鳄鱼法则,鲇鱼效应,羊群效应,刺猬法则,手表定律,破窗理论,二八定律,木桶理论,马太效应 1 、蝴蝶效应 : 上个世纪 70 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 、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 、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 、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 ; 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 、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6 、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7 、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8 、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9 、二八定律 ( 巴莱多定律 ) :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 20% ,其余 80% 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社会约 80% 的财富集中在 20% 的人手里,而 80% 的人只拥有 20% 的社会财富。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企业经营和管理中要抓住关键的少数 ; 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 80% 利润、总量却仅占 20% 的关键客户,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企业领导人要对工作认真分类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项目上。 10 、木桶理论: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11 、马太效应:《圣经 ? 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 ; 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3190 次阅读|1 个评论
间接遭遇北京暴雨
biofuture 2012-7-22 21:00
黄山会议结束后,又到合肥呆了下,本来昨晚回京的,17点10分的航班,正常的话到北京都还算早了。谁知遇上六十年一遇的北京大暴雨!当天中午的航班都没走呢。我们等到晚上9点多,才终于说不等了,让去宾馆休息。机场消息牌上一片红,无论飞南往北,基本都通知延迟。大江南北,全国上下,都在下大雨!打电话北京同事,说是都出不去门了! 好在今天上午飞成了。合肥天气晴好,到北京一看,更加地艳阳高照。坐大巴经天通苑、回龙观,一路基本看不出来前一天是大暴雨,蓝天白云,路面干爽,空气还不错(这可能有暴雨的功劳),不过中途睡了好会儿,可能有的地方没看到。 就是路堵!前面还没感觉,因为一直在睡觉,可是醒来发现,一个多小时快两个小时了,还刚到回龙观地区,车子在慢慢地挪动。唉,从机场到公司的时间,要比从合肥到北京的时间还长了! 谁知这还不算,更漫长的还在后头。到回龙观华联下车,正好同大巴另一小伙子去环保园(华为工作的),叫我一起搭出租。好容易拦了辆愿意往北去的(中午这个点,很多司机都要回城换班),紧挪慢移,爬行到北清路口,左转上北清路,路中竖立一个小牌子上书交通管制请绕行,没有原因,没有具体管制地点,有辆车靠近边上一个貌似穿警服的人,好像问了问,还是开进北清路了。路上车很多,不断有车开进,我们的车就也转进去了。过了永旺商场那段,就不动了,原来前面桥下积水了,正在排水呢。我们只好左转,结果又绕回二拨子桥那条路,还一路堵,后来才发现那条路原来是有两辆货车可能是出事故了塞在路上,过了他们就畅通了!真是晕啊! 我们那个大弯绕的!本来十几分钟就能畅快到达的,车费也就二三十元,结果用了一个多小时!到我下车地方永丰基地大牌子底下,可能已经五六十了,那小伙子还得继续往西。我没给钱,谢谢那个华为的小伙子,呵呵! 所以,貌似已经雨过天晴,我也未正面遭遇,然而影响可能会以各种方式随时存在。
3221 次阅读|0 个评论
24 岁研究生 Edwin H. Hall 于 1879 年的发现
zjzhang 2011-12-15 12:09
24 岁研究生 Edwin H. Hall 于 1879 年的发现:在磁场中的载流导体上会出现横向电势差。这称作 Hall 效应。 1. Hall 效应的应用 可通过上下底面的电势高低来判断载流子的类型(电子或空穴); 可计算载流子的浓度(单位体积内载流子的个数); 可比较精确的测量磁场强度。 2. Hall 效应的推广 Klitzing 发现磁场强度 B 一定大 (比如 5 到 15 T )时, Hall 电阻并非与 B 成正比 (Hall 效应说 Hall 电阻与 B 成正比),而是“量子”的。据此,其获得 1985 年 Nobel 物理学奖; D.C. Tsui (崔琦) 与 H.L. Stomer 发现在磁场强度更强 (比如 20 到 30 T)时,Klitzing 的“量子”可以是分数,而荣获 1998 年的 Nobel 物理学奖。
个人分类: 数学|3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良知效应
caoman 2010-8-26 09:27
人是社会的细胞,人的良知和行为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并逐渐融入周围的环境(适者生存)中。故有,孩子的品性随父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说。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良知效应的话,可以利用该效应指导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如择偶、择业、儿童教育和人才培养等。 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重要的两件事是:择偶和子女教育。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择偶的标准有门当户对和志同道合,教育子女最好的办法是身教胜于言教。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或逻辑起点,即良知效应。例如,择偶标准中最重要的是人品和价值观,即良知。两个人的良知水平相近,结构(以良知要素为横坐标,各要素的大小为纵坐标,绘制良知要素曲线)相似,在关键或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才不会有原则性分歧,并相互促进,可以白头到老;两人良知水平结构相差较大,但能相互接受、适应对方,发挥良知效应的作用,两人会在打斗中增进感情,并越来越有夫妻相;否则,一旦一方在有限时间内放弃适应或接受对方(如善养父母观、爱情观),即放弃良知效应的作用,就会造成感情破裂和离异。因此,择偶的过程中,两人一起绘制各自的良知要素曲线,进行分析对比是非常有必要的,保证比算命和看手相科学。 在工作中的应用。 工作中重要的两件事是:择业和立业。现代人择业的标准比较实际,人员流动率较高,表面上看是工资低或管理方式不适应的原因,实际上深层原因是价值观(如利益观、管理观)的差别,直接表现是对企业文化的不认同,其实是没有利用良知效应的作用。一般规律是越年轻越容易利用,因年轻人的职业观没有形成,容易接受适应(当然也容易浮躁);而空降兵自有的赢利、经营、管理、用人等观念已经固化,不愿改变自己,利用良知效应的作用,只想让公司适应自己,而不主动去适应公司。同样,创业成功率低,企业寿命短,表面上看是资金、行业、客观环境等的问题,实际上是创业人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有差异,即个人良知与公众良知和天理距离较远,而又不善于利用良知效应的作用,进行及时的自我调整,故得不到社会认可和各种商机与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因此,择业和立业过程中,选择良知水平比自己高的高手(如领导),先接近靠近(即进圈),到与其下棋,再超越,保证比自己摸索来的快。 在学习中的应用。 学习中重要的两件事是:学做人和学做事。现代人把大部分精力用到了学做事上,忽视了学做人的学习,不重视良知的提升。例如,出国学习与参加各种培训,主要都是为获得做事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选择学校和培训师时,关注其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不重视其文化和良知水平。做人与做事是相互关联的,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做事是做人的反映,不会做人就很难做成大事,即良知水平影响做事水平,故有严师出高徒之说。为提高良知水平,在选择学校和老师时,除看其业务水平外,还要看其良知水平,利用良知效应的作用,使自己即学习了业务知识,还学习了提高良知水平的知识。近年来,出现海归、海待和海货现象,就是没有利用良知效应的作用所致,因在国外时间长其价值观与国外人趋同,回来后面临与国内人重新相互磨合和适应的问题,自以为留学回来就高人一等,放不下驾子主动适应环境,其实专业水平高了,良知差距也大了。 基于良知效应,无论择偶、择业,还是学习,选择相应伙伴时,基础依据都是人的良知,除了关注选择对象的良知外,还要关注周围重要人的良知,如家里的直系亲属,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和核心团队成员。近期国内兴起的国学热,是国人良知水平开始复苏的表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存在良知效应,个别人改变能带动周围人,也会被周围人淹没。
个人分类: 管理科学|25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永和电负性(29)离子激化能在配位体中的效应
baijiab 2010-3-3 12:12
张永和电负性( 29 ) 离子激化能在配位体中的效应 Martinez-Garcia 等 研制锰离子配位体( Mn2 .xH2O )时发现水合桥锰离子间的反磁作用很弱。这是由于水分子的化学键性质所致,特别是其金属离子电子云对配位键的贡献能力极差。这是因为配位基通常是外部金属离子,此处是锰离子,据张永和文献 , 锰离子的离子激化能很低所致 。当除去水合桥后,被一种过度结构取代,锰原子则成为两个 N 端的桥。测得 Mn 原子间反磁效应增强,以及 IR 和穆斯堡能谱数据显示,金属与 CN 基上 N 端形成的化学键表现出较高的共价性(一种较高的共价金属 - 配位键)。 R Martinez-Garcia, L Reguera, M Knobel and E Reguera , J.Phys.:Condens. Matter 19 (2007) 056202 (11pp) Zhang Y 1982 Inorg. Chem . 21 3886
个人分类: 科研成果|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波传播中多径效应的简单小结
williammilo 2010-2-23 22:09
我的博客已经搬家到 xiongbox.com 欢迎访问熊伟博士的网站! 本文永久链接 http://xiongbox.com/电波传播中多径效应/ 1.多径效应是指由电波传播信道中的 多径传输现象所引起的干涉延时效应 。在实际的无线电波传播信道中(包括所有波段),常有许多时延不同的传输路径,称为多径现象。各条路径的电长度会随时间而变化,故到达接收点的各分量场之间的相位关系也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这些分量场的随机干涉,形成总的接收场的衰落。各分量之间的相位关系对不同的频率是不同的。因此,它们的干涉效果也因频率而异, 这种特性称为频率选择性 。在宽带信号传输中,频率选择性可能表现明显,形成交调。与此相应,由于不同路径有不同时延,同一时刻发出的信号因分别沿着不同路径而在接收点前后散开,而窄脉冲信号则前后重叠。 2.电离层短波传播的多径效应经常发生而且很严重。它有两种形式的多径现象: 一种是分离的多径,由不同跳数的射线、高角和低角射线等形成,其多径传播时延差较大;另一种是微分的多径,多由电离层不均匀体所引起,其多径传播时延差很小 。对流层电波传播信道中的多径效应问题也很突出。多径产生于湍流团和对流层层结。在视距电波传播中,地面反射也是多径的一种可能来源。 3.多径时延特性可用 时延谱或多径散布谱 (即不同时延的信号分量平均功率构成的谱)来描述。与时延谱等价的是频率相关函数。实际上,人们只简单利用时延谱的某个特征量来表征。例如,用最大时延与最小时延的差,表征时延谱的尖锐度和信道容许传输带宽。这个值越小,信道容许传输频带越宽。 多径效应不仅是衰落的经常性成因,而且是限制传输带宽或传输速率的根本因素之一 。 在短波通信中,为保证电路在多径传输中的最大时延与最小时延差不大于某个规定值,工作频率要求不低于电路最高可用频率的某个百分数 。这个百分数称为多径缩减因子,是确定电路最低可用频率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流层传播信道中的抗多径措施,通常有抑制地面反射、采用窄天线波束和分集接收等 。
个人分类: 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科学|6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波应用中微波生物效应简单小结
williammilo 2010-2-11 08:42
我的博客已经搬家到 xiongbox.com 欢迎访问熊伟博士的网站! 本文永久链接 http://xiongbox.com/微波应用中微波生物效应/ 1.微波生物效应是指 生物体受到微波照射后,在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组织形态、生理功能、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的现象 。微波生物效应可分为 有益效应和有害效应 两类。这两类效应都可以由 微波热效应或微波的非热效应引起 。前者是 微波场使生物组织中的盐离子、极性蛋白质分子、极性水分子加速和振动而引起 ,使受照射生物组织把 所吸收的微波能转变为热能,因而使生物组织的温度升高。后者是无明显温升或与温升无关的一种效应 。 2.微波医学应用就是一种 有益的微波生物效应 ,它包括 微波诊断、微波治疗、微波解冻、微波解毒和微波杀菌 等。有害的微波生物效应 包括引起眼晶状体混浊的视觉效应;抑制精子产生的微波生殖腺效应;影响受精胚胎,使胎儿畸形和发育缓慢的微波染色体效应和可能的微波遗传效应 ; 引起失眠或嗜睡、头痛、头晕、疲乏的中枢神经效应;引起血液动力学失调、心律加快或变慢、心脏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病变的微波心血管效应;影响铁的代谢及血红蛋白合成和白血球减少的微波造血系统效应以及影响内分泌及其他生理功能的微波效应等 。 3.生物体是一个 高度复杂的自适应系统 ,它具有 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并具有补偿外界环境施加于它的影响的能力 。因此,若所引起的微波生物效应是在生物体的生理补偿范围以内的,则微波生物效应不一定意味着是一次伤害,停止受到微波照射一段时间后,已出现的现象会自行消失。由于微波对人体有伤害作用,对 从事微波技术工作的人和接受微波治疗的病人的病灶以外的部位都应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可用铜丝网或铁丝网(网孔的大小依微波的频率而定,频率高的网孔小,而频率低的网孔大)来屏蔽,或穿戴特制的沉积有铜或银的微波防护服、防护帽和防护眼镜 。
个人分类: 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科学|2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劲松非礼四姨太,满城争颂杜十娘。
lix 2009-6-29 08:21
鸿飞老师诗云: 人间正道是沧桑,先做娼妓再从良 。 老邪狗尾续貂:劲松非礼四姨太,满城争颂杜十娘。 张星元老师说得对,我续的第一句是在用科学网上的典,而且是两个: 典1:劲松兄反科学,所以其标题党博文曰:科学家非礼自然。非礼二字系回敬。 典2:作者:蒋韡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07-7-18 四姨太效应 陈进就好比《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的四姨太。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蒋劲松博士在演讲中,展示了一张巩俐扮演的四姨太的剧照,引起一片愕然。 http://www.sciencenet.cn/html/shownews.aspx?id=184823 我不觉得回敬过了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77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