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物医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生物医药产业全球年终回顾
热度 3 jinwsapa 2014-1-3 19:43
:医药经济报 核心提示:2013年,全球生物医药和健康医疗领域变化多多,笔者简短地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词:创新不断、资本热捧、产业重构、协同研发、内紧外松、生科更火、合久必分、前景无限。 2013年,全球生物医药和健康医疗领域变化多多,笔者简短地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词:创新不断、资本热捧、产业重构、协同研发、内紧外松、生科更火、合久必分、前景无限。 重磅项目告吹:决策很玄 2013年,多项临床试验晚期项目接连受挫,有的宣告失败而被迫终止,新药含金量(疗效)下滑,峰值销售额减少,黄金销售期缩短,企业的创新和就业指数也在降低。不久前,有学者对发表在1966~2010年间针对315起有安慰剂对照涉及多种疾病治疗的药物临床试验进行分析后发现:上世纪70年代,新药比安慰剂的疗效高4.5倍,上世纪80年代,疗效下降为不到4倍,上世纪90年代继续下滑至2倍左右。近10年的数据显示,新药的疗效只比安慰剂对照好36%。 导致这种尴尬的原因,业内有三种解释:一是过去开发新药比较容易,结果容易显现。二是参与临床试验的自愿者,病况越来越严重,多数因无药可治,而求助新药临床试验,碰碰运气。三是数据收集和分析手段质量改善,更精准地反映真实状况。无论这些解释是否合理,近10年上市的新药峰值销售额持续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凡此种种,都给药物研发公司带来严峻挑战。 新药研发失败率高达95%,药厂也想预见项目能否走到最后,但现实是,许多项目的前景无法凭动物模型和早期临床来判断,往往要到大规模Ⅲ期临床试验完成后,药厂才得知自己是踩了地雷还是挖到了金矿。 2013年,生物医药临床试验有许多坏消息。多起大型临床Ⅲ期项目遭遇失败,五大新药止步于Ⅲ期临床数据欠佳。它们分别是 默沙东 开发的调血脂药Tredaptive、 礼来 开发的抗 肿瘤 单抗药Ramucirumab、 阿斯利康 开发的内风湿关节炎治疗药物Fostamatinib/Onglyza、 罗氏 与pRed合作开发的 糖尿病 用药Aleglitazar,以及葛兰素参与ChemoCentryx合作开发的克隆氏症治疗药物Vercirnon。 分析这些药物失败的教训在于,决策不够果断,未能在更早时间终止项目,或是没有找好更专业的合作伙伴,喜欢自己控制,反而误判。 研发投入缩水:看华尔街脸色? 药厂每年都会增加研发投入,但这种模式在过去10年越来越受到质疑。近年来,大药厂已不再盲目追加研发投入经费,而是不断缩减。 刚出笼的2013年跨国药企研发投入排行榜显示,罗氏以96.33亿美元居于榜首, 诺华 以96.19亿美元居次席,默沙东以82.5亿美元排行老三, 强生 以80亿美元位居第四,最大的药厂 辉瑞 的研发经费已退居第五,仅为79亿美元。其他企业为 赛诺菲 (67.6亿美元)、葛兰素(58.2亿美元)、礼来(55亿美元)、阿斯利康(52亿美元)和艾伯维(45亿美元)。 辉瑞合并 惠氏 后,一直在削减研发经费:2010年研发经费为94亿美元,2011年下降到90亿美元,2012年约为78亿美元,2013年估计在65亿~70亿美元。公司变大,研发经费反而减少,反映出企业对自主创新研发投入和产出不够自信或不太满意,宁愿削减内部研发人员和经费,做更多技术转让和并购。 罗氏研发经费投入较多是因为旗下 基因泰克 新药管线比较充足,临床试验投入巨大。默沙东和礼来虽然研发经费投入较高,但2013年遭遇晚期临床试验失败,进一步缩减研究经费成为必然选择。 过去几年,大药厂已裁减约10万名员工,主要为销售和行政人员。但近几年,由于企业瘦身,强调外包与合作,研发领域也成为裁员重灾区。去年10月,默沙东宣布要裁减8500人,多为研发人员,相当于10%的员工数,关闭在Summit的设施,将有1600多人失去工作。基于同样原因,礼来未来几年也将要裁减更多研发人员。 与此相反,生物科技企业则在火热招募人材,如这几年发展迅猛的再生元药业,近期要扩招2000多人,很多新型小公司也在招人,某种程度上消化了大药厂离职的人力资源。当然,也有生物技术企业正在裁员,Vertex药业因其抗丙肝药受Gilead和AbbVie等新品上市影响,销售低于预期,无法支持庞大的运营开支,不久前宣布将裁减350名员工,占公司员工数的15%。 药厂削减研发经费的原因部分来自华尔街的压力。投资银行股票分析师最近调低了默沙东和礼来的股票评级,似乎与其研发投入比例高有关。而大幅削减经费、处置资产、剥离上市和控制成本好的药厂,股票受到追捧。这种做法是把双刃剑,长远来看,对创新有负面影响,提高研发效率的根本还是改变创新氛围,大企业不妨考虑在企业文化方面与中小企业杂交。 加强合作:没有永远的敌人 大药厂内部节流是为了有更多资源开展外部合作。过去几年,跨国药企不再重点开发重磅药、关注发达市场和传统小分子药物,而是从生物大分子、刚性临床需求、新兴市场层面入手,讲究开放式创新和研发合作网络及联盟,从外部找到更多机遇,进行协同创新。 安永国际曾建议,药厂应该与学术界和非盈利机构合作,在非竞争性领域开展更多开放式创新合作,分享数据与成果,寻求双赢或多赢,改善药物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这一建议已获业内认可,跨国药厂与中小企业、学术界的合作越来越普遍而频繁。除了不断增加外包服务,大药厂还更多、更早地介入到早期项目合作开发中,过去不被看好的罕见病和孤儿药,也得到高度重视,赛诺菲收购健赞就是很好的证明。 大药厂的合作也在加强,过去的竞争对手逐渐变成合作伙伴。由于独立开发的项目遭遇晚期临床失败重创,为了降低风险和开发成本,礼来与辉瑞在抗炎镇痛药方面签署合作协议,阿斯利康与 施贵宝 合作开发糖尿病新药、与 安进 开发抗炎药物。由10家大药厂创建的TransCelerateBioPharma联盟致力于开发和分享临床研究者门户网及使用者界面、共同识别临床研究的合格选点和培训、制定临床试验点风险监控的方式和标准、开发临床试验数据的标准化管理,建立同领域可比性药物的供应模式,对研发创新大有帮助。 外来合作是对新药管线的最好补充。通常大药厂对药物RD中的D更感兴趣。过去一年有很多合作项目在早期药物发现阶段介入,但仍有50%~60%的项目集中在临床开发阶段。 通过合作,药厂可以同时开发更多在研项目,提高新药研发成功几率和上市产品数,这正是大药厂迫切需要的“硬通货”。 重心转移:生物技术热腾腾 大型药企对外合作重心越来越多地放在生物技术项目,不断寻求更多与生物药相关的合作或收购。生物技术产业的融资金额10年间增加了10倍,从2001年的105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030亿美元。同一时期内,药企合作提供的资金从2001年的75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375亿美元。尽管2013年的统计数字还没出来,但药厂与生物技术公司的合作协议很多,涉及金额巨大,反映出药厂对合作伙伴的重视。 2012年,全球规模排名前21家药厂开发的生物药达429个,其中58%为单克隆抗体,罗氏的抗体候选药物最多,共有51个,葛兰素有50个,赛诺菲有40个。大药厂资助了约40%的临床开发阶段生物技术产品,最大的5家药厂包揽约31%的疫苗项目开发。 IMS的数据预测,2013年 全球处方药 销售额仅增加3%~6%,为十年来最低的成长率,主要原因是低价仿制药在欧美市场替代专利到期品牌重磅药,政府为了降低医疗费用,多采用仿制药,2013年美国处方药销售额约减少1.2%。不受价格限制的特色专科药和孤儿药销售额将大幅增长,2017年增加38%,达3000亿~3200亿美元。 新兴市场的处方药销售额会有两位数的年成长率,到2017年将增加34%。美国药品消费市场在全球范围的比例还会继续下滑,从现在的34%下降到31%。新兴市场的药品消费主要来自仿制药,这部分市场将继续保持较高的成长率,到2017年将占全球市场的36%。 2013年,孤儿药和特色药由于市场潜力大、定价高、利润好、开发周期和风险相对较小,成为投资者和大药厂追捧的项目。赛诺菲收购健赞后,销售形势很好。生物技术公司BioMarin专门开发罕见病治疗药物,目前已上市4个孤儿药,由于销售形势乐观,公司股价不断上涨,市值已超过百亿美元,当然这也可能与大公司收购传闻有关。 抗体药开发过热,还是仍有开拓空间?也许新的治疗药物,全新靶向和分子实体还会有变化,抗体药物的局限性或许会被新一类给药方式和作用机理药物部分取代,RNA干扰和再生医学的实质性进展,也许会给我们一些解答。 股市火爆:副业小试牛刀 2013年,生物科技产业遇到资本市场的兆丰年,表现为股市繁荣、融资兴旺、IPO火爆,这是多年未见的资本盛市。生物技术企业IPO掀起一波波高潮,这是近30年来最火爆的年份之一。融资数量和 上市公司 数目较前几年大幅提升,不仅企业融资多,有的企业上市后表现很好,有的在路演时就受到热捧,IPO股价可在高位发行,这让憋气多年的生物科技风险投资者扬眉吐气,获益颇丰,不仅刺激了生物技术产业的投资者,也对生物医药风险和私募基金募集带来刺激和推动。 去年,生物科技创投活跃,截至11月30日,全球生物科技风险投资金额达115亿美元,同比增加2.1%,其中美国风险投资金额为88.5亿美元,同比增加4.5%。 传统VC投资在IPO热潮带动下又有新的行情,许多风险投资者在这一波IPO行情中赚到了钱,目前正在扩大融资和追加投资。过去因为投资周期长、风险大,有的创投不愿参与早期项目和公司投资,使投资早期、初创期企业的风险基金总盘子有所下滑。去年,类似第三岩创投和其他几家专注于生物科技早期创投的资金陆续募集到大笔资金,使VC圈的投资氛围有很大改善。这几年,跨国药厂积极参股传统风险基金,以LP身份间接参与,也有的自设企业创投,增大对外股权投资力度,这也许是对企业早期创新研发不足的妥善补充。 大药厂砍去诸多研发项目、经费和人员后,部分资金用于股票回购,旨在拉升股价。另一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并购和企业创投的对外投资。2013年,默沙东和葛兰素都加大企业创投资金投入,还积极参与专业创投的LP参股。 药厂以投资形式参与创新研发,从投资回报率和风险控制来讲,很实在、高效和低风险。但药厂毕竟不是投资公司,创新研发仍然是企业成长的核心动力,这不是仅靠养一支投资管理队伍或BD高收就能解决的。离开主业,将会失去自己的品牌和行业地位,这是CEO们不喜欢看到的事情。 资本市场水涨船高,IPO火爆,公司被不断溢价收购,多少让生物科技领域有点泡沫和估值过高。如果跨国药企和新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未来的临床开发遇到挫折,一批企业的股票业绩和后续融资可能会受到影响,所以越是在资本浮躁、股市高潮的时候,企业越要冷静和务实,开发新药风险太高,要想看出谁是最后的赢家,只有比拼创新活力和效率,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剥离瘦身:小资产逆袭 2013年,很多跨国药企在做减法,过去追求规模和多元化,现在讲究资产质量和投资回报率,不断进行资产重组和整合,关停并转多个部门和项目,除了裁员和削减经费,另一大动作就是资产剥离,将不同业绩、发展潜力和风险的业务部门剥离上市。 雅培 旗下的新药研发公司剥离成为独立公司AbbVie,这个举措非常大胆。从本质上讲,这也许是“换汤不换药”,但就资本运作而言还是有价值的。公司一分为二,雅培变小,AbbVie市值已达800多亿美元。 辉瑞的动物保健业务部门剥离单独上市,募集22亿美元,受到市场追捧,该公司剥离上市后股价基本在30多美元,比较坚挺,市值也在150多亿美元,市盈率反而有40倍,比辉瑞的股票还高。 另一方面,大药厂有上百个新药研发项目,其中一些项目因为种种原因,不受重视不能立即投入研究,但涉及公司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历史投入积累,又不可能完全放弃,如何盘活这些项目?在这方面,大药厂想出了一个开放式创新策略,即把这些研发项目的资产剥离,转让给VC/PE支持的创新公司。大公司可以参股,也可以少量投钱,获取未来回购和商业化权利的优先权。这种模式已在辉瑞、默沙东、礼来、葛兰素和罗氏等大公司普遍实施,培育了不少特色药公司。运气好的话,几年下来,只要临床试验结果良好,这些企业可以单独上市,实现创业者(有时就是大公司的前雇员)、投资者和大药厂的多赢。 盘活闲置项目可以动员更多的专业资源和资金,发掘在研新药的潜在价值,可望在某些未被满足的临床领域培育出高收益的好项目。 展望 2014年,生物医药界将在动态变化中继续成长。从创新研发角度看,业内将会有更多开放式创新与合作,会有更多突破性新药和医疗技术产品问世。专利悬崖让部分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外部合作和并购将成为主流趋势,已经盈利和有产品上市的中型生物技术公司将成为收购目标,收购规模通常在50亿~100亿美元,技术转让合作会有更多5亿~10亿美元的交易,关键看产品和市场定位。 整个医药市场会有更多模式创新,包括在移动医疗、个性化治疗、基因诊断、再生医学及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方面会有所建树。有眼光和耐心的投资者和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仍有很多挑战和机会。 (此文已发表在医药经济报)
个人分类: 医药产业|7339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型生物医药企业CEO都是什么背景?
热度 6 jinwsapa 2013-11-30 09:32
CEO的背景统计和简介 18位CEO里面只有4位有专业背景 http://www.lifescienceleader.com/magazine/past-issues3/item/3372-science-vs-business-who-makes-a-better-ceo 都说MD和Ph.D. 无法领导大型生物医药企业, 最多只能做做研发老总, 这其实是一种偏见. 许多技术型的专家太专注于技术层面的研发项目, 没能把企业的融资,销售和管理做好, 这也是事实. 但目前大药厂的CEO越来越多来自销售,法律,财务,和工商管理背景. 这未必是好现象, 这也许是华尔街希望看到的现象, 但完全背离了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研发这样的挑战性要求. 真正懂专业的CEO未必输给来自商学院的精英. 业内医药和生物技术企业曾经最辉煌的二家企业, 之所以做得好就是应为其掌舵人很懂专业, 很会管理企业,人才和项目., 默克80-90年代的CEO 罗伊•瓦格洛斯和基因泰克前CEO, 阿瑟-列文森都是搞研发出身的高管, 前者是MD, Ph.D双料货, 后者是普林斯顿的生物医学博士, 另一家著名企业, 也算是业内黑马或未来的基因泰克式的优秀企业,再生元生物技术公司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伦纳德-施莱弗尔和首席科学家乔治-雅克波罗斯都是著名大学的助理教授和医学博士,他们领导有方,主要是在20余年坚持创新研发基础上才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他们虽然没有MBA的科班训练, 但他们很懂得如何投资研发, 如何营造创新氛围, 而非专业背景的CEO则主要关注财务报表, 如何提高每股盈余, 如何取悦华尔街分析师, 当然也特别关注自己股票期权和Bonus, 所以对研发的长期战略布局, 如何调动研发人员创新积极性, 根本没有概念, 除了会并购企业, 裁人,削减费用, 其他就不知道怎么玩了. 所以过去十多年里, 医药企业的研发效率每况愈下, 投资资金没减少, 上市的新药越来越少越来越慢, 整个工业界已经不再强调RD, 而是SD, 靠Search别人的创新药来进行开发. 这种研发生态, 短期还有戏, 长期无法留住人才, 增强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力, 后果是很严重的, 除非以后大药厂干脆只要临床和市场推广,不然大药厂的研发氛围和效率只会越来越糟, 最好的证据就是每做一次大型并购或大规模裁人, 在公司内部都会闹得人心惶惶, 无心干活. 能人反而愿意主动跳槽或被人挖角, 重组整合耗时耗精力和费用, 这方面的机会成本和大量损失, 华尔街从来也不评估. 投行们最关注的不是怎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而是从公司买卖中赚到大笔佣金. 这种奇怪的现象和不良后果, 应该引起公司董事会的高度重视和反思, 当然要改革和创新, 先得从公司董事会改组做起, 太多的商业精英, 太多的财务和管理高手, 要这些人真正懂得创新研发,发挥人才的积极性, 不是那么简单易行的, 董事会中应该增加新面孔, 增加研发背景的高管, 而不是商学院的精英俱乐部. 苹果公司把研发创新型的企业高管, 基因泰克前CEO, 阿瑟-列文森聘为董事十年, 现在成为董事长, 是有道理的.
12315 次阅读|5 个评论
第五届国际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讨会
liyadong 2012-7-10 15:02
第五届国际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讨会 (第二轮通知) 2010年生物制药的销售额已达1400亿美元,占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16%,预计到2020 年,生物制药在全球药品销售中的比重将超过三分之一。此外,随着全球生物药专利到期的高峰临近,生物仿制药也将迎来黄金发展阶段,预计到2020年全球生物仿制药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0亿美元。 2011年出台的《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及《"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等,都明确要求重点支持新型疫苗的研发和产业化。因此,未来新型疫苗的开发和应用将是疫苗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其中联合疫苗、重大疾病防治疫苗以及其他治疗性疫苗等的市场空间广阔。 为促进国内外生物医药行业的交流,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兹定于 2012年7月在北京举办第五届国际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侧重新型生物制品研究开发中的技术与工艺,围绕新型生物制品研发过程中的技术要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艺以及相关GMP规范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主办、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工程杂志协办、北京中原公司提供支持并具体承办。 会议时间、地点: 2012 年7 月26-27 日,北京首农香山会议中心(北京香山北辛村后街28 号) 会议简要日程: 日 期 时 间 会 议 内 容 7月25日 14:00-20:00 会议注册,入住酒店 7月26日 上午 开幕式 议题1:生物制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政策及问题 王军志,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副院长 议题2:BD产品在疫苗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Matthias Brand, PhD, BD 议题3:液质联用(LC/MS)技术在生物仿制药开发上的应用 陈维斌,Waters 下午 议题4:Design requirements for cGMP cleaning machines TRANQUILLO DEOTTO,Belimed 议题5:病毒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 崔铁民,Sartorius 议题6:全程支持新药产业化,为医药产业升级保驾护航 中原首席科学家朱希灿 欢迎晚宴 7月27日 上午 议题7:New Cell Models for Viral Vaccine and Biologics Production Dr. Yin, ATCC 议题8:一种快速微生物计数技术在疫苗生产与质控过程中的应用 栾晓辉,BD诊断系统,Ph.D. 议题9:疫苗研发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 杨晓明,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总经理 报名方式: 参会代表请于7月10日前填写会议回执后Email/传真至会务组。 会务费为¥1000元,6月10日前报名,会务费为¥800元。会务费含资料、礼品、会议两天午餐及27日晚欢迎晚宴。 住宿自理。如有需要,请在 6 月30 日前通知会务组,会务组可以为您在会议酒店代为安排,费用自理。 会务组联系方式: 联系人:李琦 电话:4008100881-169 传真:010-82015198 电子邮件:sinozhongyuan@163.com 主办单位: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协办单位: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承办单位: 北京中原公司 2012年6月
个人分类: 行业信息|310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第二届) 部分生物医药项目目录(一)
自我源于思考 2012-2-24 13:56
由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科技部火炬中心及其它单位联合主办的“2012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定于2012年3月26-2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我中心将全面负责本次大会的生物医药分会。 目前,我们已收到有参会意向的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及技术转移机构超过120家,他们将携带覆盖各个生物医药领域前沿的技术项目,和各类企业技术需求参加我中心主办的分会。同时,我中心官方网站“中国医药技术经济网”和科技部“中国创新驿站”也将同步报道、发布医药企业的技术需求。 如有技术需求请填写“ITTC2012生物医药企业技术需求表”,并于2012年3月2日前传真或发送邮件致我中心。我中心将为您提供与项目方的单一对接服务。 本次大会不收取注册费,交通住宿费自理。提前通过我中心注册者可免费享受午餐、免费领取会议资料(临时参会者无此优惠)。 谢谢! 期待与您相聚北京!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01 项目名称:脊髓损伤和多发性硬化的新型抗丙烯醛疗法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02 项目名称: 以电接触碳金属纳米管为基础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03 项目名称: 用于生物组织包被的微型二氧化硅壳层合成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04 项目名称:癌症早期诊断技术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05 项目名称: 基于细胞技术的综合研究系统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06 项目名称: 用于监控、调整呼吸模式、修正精神和情绪状态的智能系统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07 项目名称: 通过分析血液循环中的 DNA 来早期诊断和监测肿瘤病变的技术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08 项目名称: 用于骨植入的渗透生物碳陶瓷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09 项目名称: 流水作业式巴氏消毒 和灭菌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10 项目名称: 产前检查和神经管缺陷筛选检测试剂 盒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11 项目名称:乳腺肿瘤诊断和治疗技术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12 项目名称:胰岛素检测装置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13 项目名称:登革热感染病例快速检测试剂盒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14 项目名称: 检测 HIV- 1 C 亚型病毒抵抗性的质粒构建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15 项目名称: 对于多药耐药性感染的快速检测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16 项目名称: 布鲁菌属和结核分枝杆菌复合检测和分化试剂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17 项目名称:新型癌症诊断和治疗方法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18 项目名称:先进的肺结核诊断试剂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19 项目名称: 性传播疾病检测试剂 盒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21 项目名称:眼部和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体检测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22 项目名称: 患者跌落(病床)监测系统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23 项目名称:生命体征监测系统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24 项目名称:患者出入和抽搐报警系统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25 项目名称:光电血氧计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26 项目名称:蓝牙血压计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27 项目名称:防痴呆认知恢复设备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28 项目名称:平衡能力评估与运动治疗系统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29 项目名称: Vital Sensor 生命传感器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30 项目名称:无线生命体征分析技术 项目编号: ITTC2012-YY-1-031 项目名称:氧饱和度测量技术
个人分类: 点滴|46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海洽会”杂感---归国创业为何难
热度 25 baoyongli800 2011-8-19 08:50
2009年参加了一次“百名留学博士云南行”活动,感觉不错,最近恰逢假期,所以报名参加了某省举办的一次“海外留学人才创新项目洽谈会”,深感受益匪浅,现截取部分花絮,以供众博友茶余饭后分享。 一、大腕云集。这是一次的的确确的高层次人才活动,报到时拿到与会人员名单,不觉自惭形秽起来,参加者中可谓是“大腕”云集,看了一下名单的职务一栏,大都是CEO、总裁、董事长、President、总经理、秘书长......职务与俺一般者寥寥无几。同样是留学,人家怎么都混得那么好呀!汗颜呀!只好找几个同病相怜的好好畅谈一番,以期精诚合作,共图发展,争取在有生之年能够远远地看见人家高大的背影。 二、非凡才艺。本来以为只是生物医药项目洽谈,后来发现这是一个才艺展示的大舞台,参加的人好多是多才多艺的,听听现场广告吧:“我的公司从2006年开始申请,今年终于注册成功了,在国内注册公司很难,所以如果谁想在国内申请项目,可以我公司的名义申请,申请成了,把经费分给我一部分,项目你自己做”。还有一位专家,每至一处必将作诗一首,且自行谱曲,并在地方政府准备的欢迎晚宴上唱给大家,实属不易,虽然日本的YZ女士认为曲调不太适合这种场合,因为听了眼泪差点掉下来,不过据说人家早晨五点就起来练声了,虽然搅了左右邻居的好梦,但能有这样的热情和才情,已足以令吾辈“高山仰止、无可企及”了。 三、项目推介。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国外生物医药产业确确实实已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听了与会的部分“老总们”的项目介绍,不仅有恍若隔世之感,所有的“疑难杂症”原来都能治啦!而俺竟然认为还有许多现代医学无法攻克的难关等待俺们去深度探索呢!惭愧呀!自以为每天兢兢业业地研读CNS就掌握了世界医学的发展动态,哪成想还是漏掉了这么重要的前沿知识没有涉猎,而且那治疗效果都是“杠杠地”,打上几针,彻底治愈,无任何副作用。据悉好多人还是中医世家呢!有祖传秘方,据说人家的产品在淘宝网上销量特别好,“悟本”兄此生无憾矣,后继有千人呀!想起自己以前做的,最多也只能写上一个“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怎能不让人悲从中来。痛定思痛,决定好好学习,认真听讲,争取把自己漏学的部分通过这次活动恶补回来。等一等,不对呀!怎么有些说法和自己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出入如此之大,难道以往的理论被推翻了?记得学的时候没说这部分是假说呀!而且这几年也没少参加学术会议,那些发CNS的海龟大腕在做主题发言的时候也没说过这些呀!难道他们也没有掌握世界的前沿知识,看来这里还真是别有洞天呀!有必要彻底洗洗脑,一切从头学起,千万不要让以往的知识禁锢了自己的创新性思维。 四、空中之音。如果俺没有记错,在国外,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大家讲话基本上底气较弱,声音小到只有谈话的对象能够听到。而回到祖国,面对这一片大好河山,底气大增似乎已成为一种必然,何况人家还是“总”呢!亢奋呀!打电话的声音分贝数之高足可以使几十人的大巴上任何听力程度的人不用带助听器即可捕捉到每一个字眼:“加入我的团队,做我的产品吧!两年就发了,还用你这么费劲儿?”,原来发财如此简单,只要做XX产品。等一等!这样的字眼怎么这么熟悉呀?似乎在哪里听过呀!看俺这记性,怎么就想不起来了呢?看来的确也没有什么发财的潜质。 五、无敌自信。受传统礼教的影响,国人酷爱谦虚,并视为美德,据说这在国外算是没有自信心的表现,俺是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俺遇见了一位从国外短期回国的某高校的特聘教授,才总算有所领悟,而且足以令俺印象深刻,人家说了:我学的比较多,什么都知道,所以大家有问题都来问我。俺于是肃然起敬,赶紧虚心请教:“药物作用于细胞的时间点我们共作了12个小时,5小时癌细胞开始大量凋亡,11小时就几乎没有癌细胞了,但正常细胞还在,您说我们做表达谱芯片做到什么时间合适?”,“当然得做到12个小时的”,“细胞没有了,RNA怎么提取呀?”,“那你说做几个小时?”,额滴娘呀!这“考试题”也太难了。本来以为这只是个例,参加这次活动后才发现,这其实还是比较普遍滴!“总们”的自信心那叫一个上档次,估计本山大叔要是见了,就再也没有勇气去“卖拐”了。 六、品质生活。国外真是好山好水呀!人在那里生活久了也便身娇肉贵起来,每到一处,晚饭之后最主要的休闲就是去洗脚,据说有的人因此还得了脚气,不过这并没有阻止住源源不断出发的洗脚大军。普通的宾馆是住不了的,有人说了:“这个宾馆怎么没有咖啡呀?我是必须要喝咖啡的!”,记得俺当初真是不习惯喝什么“鸟窝”的,不过时间久了也随波逐流了,好在是在成瘾之前回国,所以并没有产生依赖症状,庆幸呀!“这个房间床那么小,怎么睡呀?我得找服务员换房!”,兴许是这些年见得多了,服务员很有办法,把两张单人床拼到一起,生生给拼出一张硕大无比的床来,另睡不惯小床的专家十分满意,真是天才服务员呀! 七、优良传统。这种“海洽会”、“华创会”活动一般都是由地方政府和侨办主办的,所以在当地的交通及食宿费是由主办方承担的,参加者往返路费自理,所以闲暇时间听到最多的就是采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经由什么样的路线走最经济?与我一般的普通人这样想想是应该的,毕竟还没有奢侈的资本,但人家是成功人士呀!依然能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实属不易,在以往的印象中,成功人士好像是视时间如金钱的,所以总是采用最快的交通工具,现在才知道也有不惜花费时间而“曲线救国”的。听说最近某地区举办的活动可补助部分国际旅费,但必须是XX日之前入境的机票才算数,所以有些回来早的人可能就得不到这些补助了,于是一些人打算从香港重新入境一次,虽然没有国际机票,但据说主办方也可能不看机票,只看入境证明。看看人家,不愧是“CEO”,这帐算得多明白,要不然人家的公司怎么会产值上亿呢?再看看国内,凡是带个“总”的,生活是何等地奢靡呀!同样生活在一个地球上,这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为期一周的“星际旅行”终于结束了,当飞机降落于长春机场的一刹那,俺竟然无比的庆幸起来:终于回来了!回到了俺可爱的地球,可以重新拥抱属于俺的这片热土。据说病毒不仅能以物质的形式存在,也能以精神的形式存在,幸好俺有强大的非特异免疫功能,终于在被侵袭之前平安着陆,万幸呀!万幸!但愿那些和俺一样参加“星际旅行”的地球人也能如俺一般幸运,在被感染之前平安着陆。 PS:以上所写仅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针对部分人的部分杂感,并不代表全部真实的感受,而且与会者中也确实有很多令我敬重的专家,有很多人带来的项目也确实令我开拓了视野,在此向他们致敬!海归回国创业本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时空的距离和观念的差异,想要取得彼此的信任本身就很难,如果再不除掉个别“大仙”的障眼法和迷魂阵,归国创业无异于纸上谈兵,前景堪忧呀!
个人分类: 科海求索|9810 次阅读|56 个评论
[转载]资本运作体系逐渐成熟,生物医药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nooney1986 2011-6-16 13:58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领域,建设生物药物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业内人士认为,“十二五”时期生物医药产业有两大任务:一是产业升级,包括产品标准升级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升级;二是占领生物医药制高点,顺应世界医药发展趋势,追踪前沿技术,大力发展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和疫苗。 生物医药一般专指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所生产出来的治病产品,如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遗传工程、酶工程技术制成的药品。近年来创新药多半出自生物医药领域,像基因工程类产品、疫苗类产品,单抗产品等,销售额迅速增长。一些生物医药的产品治疗了很多在过去无计可施的疾病,如对肝炎、癌症的治疗都起到了作用,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了全新的选择。资料显示,生物医药产业化始于上世纪70年代,近10年发展尤其迅速。我国生物医药起步较早,规模较大,进展较快,在整个生物产业中占到70%到80%,是整个生物产业的核心。 生物医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研发周期长的发展特点,促使产业发展必然实现三大集聚:向园区集聚、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向专业智力密集区集聚。知名咨询公司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显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珠三角、东北等东部沿海地区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批准设立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的省市已达到21个,主要分布在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肖劲松博士认为,未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空间演变将呈现出“东部地区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积极跟进”的基本规律。研发要素将进一步向上海、北京集聚,制造环节加速向江苏、山东集聚。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地域分工进一步凸显的同时,产业发展热点地区与医药民族特色地区也将不断涌现:深圳、武汉将成为新的增长极,太原、厦门、兰州等将成为新兴热点城市,此外,云南昆明、陕西西安等区域中心城市也将实现快速发展。赛迪顾问认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格局应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开展区域统筹规划;推进优势资源集聚,鼓励专业分工合作。提升园区软硬环境,引导企业集群发展。 在研发方面,目前上海市的生物医药技术水平及产业基础全国最好,跨国生物医药企业与国际金融机构最多,是生物医药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研究开发、制造、营销和投资的汇聚中心,未来较长时期内仍将是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中心。北京市拥有大量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和丰富的生物医药人才,是全国生物医药技术研究开发、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在制造环节,江苏省生物医药骨干企业实力较强,已有17家企业进入全国制药工业百强行列,将形成以泰州“中国医药城”为中心,南京、苏州、连云港等地差异化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而山东省依托鲁南制药、齐鲁制药、新华制药、东阿阿胶、福瑞达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医药大型企业,以基因工程药物、发酵工程药物、生化药物、新型诊断试剂和海洋药物5大领域为重点,打造产业链完善的生物医药制造、流通链条。2010年,山东省生物医药产值已经达到2000亿元,未来较长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生物医药制造的集聚区基地。 “十二五”时期生物医药产业将延续过往的重大专项推动药物创新的发展思路。“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等领域,建设生物药物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具体包括“重大新药创制”、“干细胞和组织工程”、“抗体和疫苗工程”、“功能基因组合蛋白组”等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863计划项目,将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中国医药企业协会会长于明德认为,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即是占领生物医药制高点,顺应世界医药发展趋势,追踪前沿技术,大力发展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和疫苗。
84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上海(奉贤)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打造北杭州湾生物港
热度 4 自我源于思考 2011-5-19 11:03
2011上海(奉贤)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 暨项目合作洽谈会 Shanghai(Fengxian)BiomedicalIndustry DevelopmentSummit ’ 2011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关于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部署,奉贤作为上海生物医药六大产业基地之一,在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奉贤区政府提出了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中长期规划和目标,为有力推进奉贤区生物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能级提升和布局优化,积极营造和完善奉贤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优良环境,使生物医药成为奉贤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把奉贤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打造成上海南部一颗明珠——“北杭州湾生物港”。 为此,上海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办公室、上海奉贤区人民政府拟定于 2011 年 6 月 1 日联合举办“第 13 届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 BioForum2011 )”的重要专题活动之一 —— “ 2011 上海(奉贤)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暨项目合作洽谈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地点 1 、时间: 2011 年 5 月 31 日~ 6 月 1 日 , ( 5 月 31 日全天报到; 6 月 1 日会议) 2 、地点:上海奉贤南郊宾馆 (奉贤区南桥新城望园路 8 号, Tel:021-67105888 ) 二、组织机构 1 、主办单位 上海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办公室 上海奉贤区人民政府 2 、支持单位 国家科学技术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3 、承办单位 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 上海奉贤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上海奉贤经济开发区生物科技园区 上海奉贤生物医药技术转移中心 上海奉贤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 4 、协办单位 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 上海奉贤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上海星火开发区管委会 上海工业综合开发区管委会 三、会议日程与内容 2011年6月1日 09:00-09:30AM 开幕式 09:30-12:00AM 主题报告 13:30-15:30PM 专题报告 15:30-17:00PM 项目合作洽谈 (有关具体内容请见附件1) 四、参会对象与规模 1 、国家部委(科技部、卫生部、国家药监局),上海市政府、奉贤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科委、药监局、经委)等有关领导; 2 、奉贤区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和相关园区等负责人; 3 、上海其他区域,以及境内外(包括部分参加 BioForum2011 的境外机构和代表)有关生物医药生产企业、研发机构、生产性服务机构等代表; 4 、各有关媒体 15 ~ 20 家; 5 、会议规模:参会人数约 150 人。 五、参会办法 热忱欢迎各 有关生物医药生产企业、研发机构、生产性服务机构等踊跃参会,会议不收任何费用,参会代表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请有意 参会者尽快填写“参会回执表”(附件2),传真或 Email 给大会各承办单位。 1、上海奉贤生物医药技术转移中心 上海奉贤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 联系人:彭雷、陆燕 电 话:( 021 ) 37195217 、 37195801 传 真:( 021 ) 37195217 E-mail: fx biotech @pharmtec.org.cn 附件1: 会议日程与内容 时 间 会 议 内 容 5 月 31 日 (星期二) 13:00-20:00 会议报到、入住酒店 6 月 1 日 (星期三) 09:00-09:30AM 开幕式 主持人 : 奉贤区人民政府 张贵龙 副区长 拟邀出席领导和嘉宾: 1 、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2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3 、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 4 、卫生部科技发展中心 5、奉贤区人民政府 6、上海市科委 7、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8、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 6 月 1 日 (星期三) 09:30-12:00AM 主题报告 主持人 : 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 芮国忠 1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十二五”发展策略与措施 (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马宏建 副主任) 2 、“十二五”我国中药创新与注册管理发展趋势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 王海南副处长) 3 、新医改时代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机遇和趋势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姜峰理事长) 12:00-13:30 午 餐 (南郊宾馆) 6 月 1 日 (星期三) 13:30-15:30PM 专题报告 5 、 我国新药研发的突破 —— 转化医学研究模式下的新药研发新路径、新模式 ( 上海中医药大学 陈凯先院士 ) 6 、全球制药产业创新热点与产业化发展趋势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副院长 俞雄研究员) 7 、打造 北杭州湾生物 港,促进奉贤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 上海奉贤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与目标 ( 上海奉贤区科委 朱珍梅 主任 ) 6 月 1 日 (星期三) 15:30-17:00PM 奉贤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项目合作洽谈 主持人:上海奉贤区科委副主任 曹铮 1 、奉贤 经济开发区生物科技园投资环境与政策说明 ——上海奉贤经济开发区生物科技园朱德才主任 2、打造奉贤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业化、集约化支撑服务平台 ——上海奉贤生物医药技术转移中心芮国忠主任 3、打造奉贤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复合型科技金融平台 ——戴晓畅博士 4、奉贤重点生物医药项目合作推介发 布 18:00-20:00PM 晚 餐 附件2: 2011 上海奉贤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暨 项 目合作洽 谈会 Shanghai(Fengxian)BiomedicalIndustryDevelopmentSummit ’ 2011 参会 回 执 表 单位名称 手 机 通讯地址 邮 编 联 系 人 部门 / 职务 电话 / 传真 E-mail 参 会 人 员 姓 名 性别 部门及职务 联系电话 E-mail 1 2 项目合作意向 属项目需求方 □是 □否 需求说明: 属项目供给方 □是 □否 供给说明: 住宿安排 预订房间:□是 □否 南郊宾馆(5星):450元/天/间,□单间 □标间 聚润酒店(3星):280元/天/间,□单间 □标间 接送站 是否需要接站:□是 □否 接站地点: □虹桥机场 □浦东机场 □奉贤汽车站 □地铁(莘庄站) 到达时间:(请注明) 是否需要送站:□是 □否 送站地点: □虹桥机场 □浦东机场 □奉贤汽车站 □地铁(莘庄站) 离开时间:(请注明) 交通路线 距虹桥机场 36 公里 , 车程 30 分钟; 距离浦东机场 40 公里 , 车程 40 分钟 距离火车站 42 公里 , 车程 35 分钟 距离莘庄立交 28 公里 , 车程 25 分钟 距离 A4 高速公路 1 公里;距离 A30 高速公路 5 公里
个人分类: 点滴|573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升级路径
nooney1986 2011-5-19 09:04
生物医药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生产决定权往往掌握在拥有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手中。这种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已显现出“低端锁定”效应,其负面影响日益严重,这使得我国在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升级、实现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十分被动。要想根治“低端锁定”痼疾,应围绕全球价值链做文章,通过全球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的控制,实现产业集群升级,最终达到对我国产业价值整体提升的目的。   从全球范围来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三大区域:北美、欧洲和日本。2002年,这三大区域的生物医药产业的销售额占全球药品市场销售额的88%。目前,全球正在开发的生物技术药品超过63%集中在美国,21%在欧洲,日本占10%。美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九大区域,即波士顿、圣地亚哥、旧金山、北卡三角研究地带、纽约、费城、洛杉矶、西雅图、华盛顿—巴尔的摩等。这些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注重R&D投入,美国每年在生物医药的R&D投入相当于欧洲的3倍;二是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如波士顿产业集群内部拥有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Mass综合医院等多所高校或研发机构;三是注重集群内部网络机制建设,其中包括风险投资网络建设、竞争合作网络建设等等,如在三藩市、波士顿和圣地亚哥等地的风险投资公司;四是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如波士顿的Biogen公司、圣地亚哥的IDEC医药、西雅图的Im-munex等在当地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升级中的重要作用。现在,欧美主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逐渐将生产中心向亚洲、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专注于新药物的研制与品牌运作,通过剥离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制造环节获取更多的附加值。   和国际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相比,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着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低的特点,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体系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处于中低端。综合看来,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资源禀赋型产业集群,以湖北省生物产业集群为代表。湖北省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湖北省现有的28家植物种质资源保藏单位收藏各类植物种质资源3万余种、16万余份;武汉大学是我国惟一的微生物保藏机构;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是亚洲最大的病毒保藏中心;湖北境内的中药资源近4000种,居全国第四位,家种药材产量居全国第七位。湖北省虽然拥有武汉健民、安琪等多家国内知名品牌或企业,但由于科研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多数企业集中于生物原料药的制造。   二是生产制造型产业集群,以苏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典型。经过多年发展,苏州形成了以生物医药制造为主的产业集群。苏州工业园区吸引了全球50多家知名医药企业落户,如葛兰素史克、普强、百特、礼来等。生物医药产业正成为苏州地区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2009年,苏州拟建医药企业数目达19家,其中不少是全球500强企业,涉及的金额逾50亿元。目前,苏州医药器械产业集群已经从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的医疗器械的生产转向较高技术含量的医疗器械的生产,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的以生产制造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三是科研驱动型产业集群。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药谷”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以科研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目前,该产业集群已经走出了依赖于资源禀赋生产低技术含量产品的阶段,其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科技研发的投入。该产业集群汇聚了1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流动站、12家高校培训机构,并拥有院士20多名、博士2000多名和硕士6000多名。从价值链的环节来看,张江“药谷”的科研实力优势在国内十分突出。产业集群内有37.3%的企业以研发为主、27.6%的企业以提供咨询等服务为主、19.9%的企业以物流销售为主、15.2%的企业以制药为主。   欧美主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两端,享有高附加值,而长期以来,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主要从事的是原材料的供应,只是从事附加值较低的全球价值链的生产制造环节,造成了我国在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的情况下出现了“低端锁定”效应,这也和我国生物技术研发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现实情况息息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明显的全球化的特征,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具有开放性。因此,要想突破这种“低端锁定”效应,我国必须要考虑沿着产业价值链向两端延伸,从而实现升值的目的。   一是加大R&D投入。沿着全球价值链向上延伸我国生物产业集群升级的方向应是沿着全球价值链不断向上升级,即通过不断加大R&D投入,整合集群优势资源,通过技术能力的提升实现产业集群升级。我国在生物技术的某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多数领域处于落后地位,这点主要体现在生物应用技术方面的不足。因此,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要想实现升级,加大R&D投入,促进技术积累是关键。   二是优化产业集群内部价值链,延伸产业集群外部价值链。一条产业价值链包括很多环节,各个环节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部价值链的优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是提升产业集群内部竞争要素,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要素既包括研发机构、企业、基础配套设施等硬要素,也包括政府产业政策环境等外部要素。其次是培养集群内部领军企业。   三是强化国际合作,处理好对外直接投资(FDI)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升级之间的关系。FDI与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要实现升级必须充分利用好FDI,在宏观政策层面上,政府应该为FDI创造相关发展条件,通过正确的政策导向,做到合理规划,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在中观产业层面上,应根据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际情况,重点引进地方产业价值链相对薄弱环节的企业,实现我国与全球价值链的嫁接;在微观企业层面上,企业应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协同作用,通过与外资企业合资、合作或在研发阶段共同组建研发联合体的形式,扩大企业规模,以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
个人分类: 国际医药行业观察|16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抗菌协会召开纳米银溶液标准第二次工作会
greenbz 2011-5-6 18:34
2011年4月9日-10日,纳米银溶液行业标准《含银抗菌溶液》第二次工作会议在厦门召开。此次会议由抗菌协会主办,晋大纳米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承办,包括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机化工分会、张家港市华昌药业有限公司、湖南工业大学、昆明汉德纳米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崇高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测试中心、SGS、福建山奇实业有限公司、北京贝尼菲特生物医药发展有限公司、中科院理化所抗菌检测中心邓单位派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针对含银抗菌溶液的界定、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等内容进行了具体讨论,各参会代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会议还对标准制定的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分工。
个人分类: 学会资讯|26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空间格局进一步强化
nooney1986 2011-5-4 12:51
作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研究机构,赛迪顾问长期关注生物医药、新能源、云计算、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领域。日前,赛迪顾问在北京发布《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公布了生物医药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与布局现状,并对产业未来分布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是生物医药产业核心 赛迪顾问研究认为,中国各地区开始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和时间不同,因而产业分布具有鲜明的特征,当前已经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珠三角、东北等中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生物医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研发周期长的发展特点,促使产业发展必须实现三大集聚:向园区集聚、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向专业智力密集区集聚。“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区域发展三大集聚趋势将有进一步强化,尤其是研发和临床环节仍将进一步集聚于北京、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科研院所集中和创新能力较强的省市。 研发要素将加速向上海、北京集聚 第一,科研基础好,高水平研究所、大学分布集中。北京和上海拥有全国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生物医药科研机构。高质量的科研机构孕育了大量优秀的生物医药企业,如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疫苗龙头企业天坛生物、在美国Nasdaq上市的科兴控股、在香港上市的诊断试剂公司中生北控等。 第二,人才集中优势,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北京、上海等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城市,聚集了中国生物医药领域近2/3的智力技术资源。此外,北京和上海完善的创新孵化体系,对其他地区的人才有特别的吸引力。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北京和上海的生物医药人才优势。 第三,大量高等级医院和临床试验人群资源。作为中国医院评级体系中的最高级别三级甲等医院,北京拥有53家,上海有37家,超过了全国总数的10%。这为新药开展临床研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第四,资本运作体系较完善。北京市、上海市均不断加强对政府性投资、风险投资的整合力度。2009年,生物医药行业在上海创业投资涉及的行业分布中已经占据最大比例,达到近20%。此外,最近几年,约70%以上生物医药领域的国际风险投资均投向这两个城市的企业,如上海的诺康生物、诺凡麦医药、凯晟生物、华大天源,北京的科美东雅、坤奥基医药等。 第五,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截至2011年,世界制药企业前20强大部分均已在上海、北京设立研发中心,其中设于北京的有诺华、拜耳和诺和诺德等4家,设在上海的有辉瑞、强生、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礼来、罗氏等8家。 生产制造向山东和江苏等地倾斜 山东和江苏是我国生物医药总产值最高的两个省份,2010年二者的总和基本占到全国生物医药产值的1/3。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地,这两个地区在研发水平和人才资源上虽不占优势,但位于这两省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是应用已经成熟的技术进行大规模生产活动,以高市场占有率来赢得利润。 产业发展热点区域将持续涌现 珠三角地区医药流通体系发达,毗邻港澳,对外辐射能力强,民营资本比较活跃。其中,深圳市生命科学研究及生物信息安全领域研发水平有望得到较快提高,成为中国在基因技术、生命信息学专项领域的研发中心。其他地区如山西太原、福建厦门、甘肃兰州等城市,或依托原材料等资源优势,或拥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实力园区,将成为带动区域生物医药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个人分类: 生物产业观察|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生物产业新观察
nooney1986 2011-3-2 13:36
比尔·盖茨预言:下一个首富可能是从事生物技术的投资者。 这个预言还未在全球富豪榜上实现,却已经在中国小试牛刀。2010年,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大张旗鼓地红火了一把。在A股市场近一年的“跌跌不休”中,生物医药板块是仅有的几抹亮色之一。“生物医药行业从未如此好过,而且,它必定越来越好。”这是记者采访多家生物药企、专家和政府官员,听到的最多的回答。 政策、资金都给力 “生物医药行业在未来十年都是春天。”卫生部合理用药监测网专家马华认为,中国生物医药即将迎来疯长的“青春期”。 “从大环境上看,GDP快速增长、庞大的人口基数及老龄化趋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都将合力拉动生物医药行业的飞速发展。”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说,“尤其是新医改所提倡的重点是"治未病",即更重视病前预防,而非病后治疗,这使疫苗、基因工程、检测 试剂 等都成为投资热点。”“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这两年的投入总额都超过了300亿,这些钱在当时大多用来做生物药剂研发,双鹭药业、 天坛生物 、长春高新、通化东宝、华兰生物等都是受益企业。”双鹭药业的一位高管认为,在经历了研发周期的短暂蛰伏之后,生物医药行业将在2011年迎来“井喷式回报”。“这个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三高"特点,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无疑降低了企业的压力和风险,到了2011年,甜头就来了。” 2010年10月,生物产业被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随后,在各地“十二五”规划中,生物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源源不断。“利好政策是阳光,带来希望,指明方向;资金支持是雨露,滋润行业,壮大企业。阳光和雨露都有了,我们还能不茁壮成长吗?”双鹭药业上述高管形象地比喻道。 “没有比生物医药更肥的肉了” “亚洲市场的蛋糕,一半以上都属于中国。”天坛生物一位高管告诉记者,“在全世界,中国制造,尤其是中国的疫苗制造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中国跺跺脚,全世界都要抖三抖。”据市场调研机构Ims Health统计,自2003年以来,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增速在10%以上,而中国,位列第一梯队。“中国的年均增长率是25%以上,如果说生物医药是全球热点,那么,中国就是热点中的热点。”马华说,“在2011年,这个增速只可能提高,而且是大幅提高。”马华的断言源缘于对中国技术的自信。众所周知,生物技术是生物医药的命脉。在前不久公布的由国家发改委参与编写的《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09》中,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市值排名世界第三,生物技术PCT(专利合作协定)世界排名第六,是PCT专利前十位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除了技术优势,中国生物医药的市场优势也不容小觑。《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09》显示,仅在2009年,我国的生物医药进出口额就达到了8.87亿美元,同比增长44.35%,其中出口同比增长53.16%,疫苗出口同比增长19.71%。“我国生物医药共出口到126个国家和地区,在亚洲和非洲,中国生物医药的市场份额都是压倒性的。”马华说,“稳定而庞大的市场,让中国生物医药甩开了步子。”确实,生物医药的高利润率令人咋舌。根据《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统计数据,2008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年产值达到了776.88亿元,利润率为13.7%,这个数字高于高技术产业7.3个百分点,高于一般制造业7.4个百分点。 疫苗投资最热 “疫苗、基因工程、胰岛素和血液制品肯定是生物医药领域的四大投资热点。”郭凡礼认为。其中,最热的莫过于疫苗。在《中国经济周刊》发给各大药企的调查问卷中,疫苗成为“最服众”的选项,占据投资首选的宝座。 “我国 疫苗市场 由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构成:一类疫苗由政府采购,价格低廉,针对适龄儿童,由国家免费提供,因此也称"计划疫苗";二类疫苗未列入国家免疫范畴,由消费者自愿选择、自费购买,价格较高,利润也较高,被称为"有价疫苗"。”马华介绍说,“2009年,我国疫苗批发总量接近120亿元,其中计划疫苗约占80%,有价疫苗约占20%。”“可以说,计划疫苗绝大多数出自天坛生物,我们的主营产品占有国内50%以上的市场份额。”天坛生物高管人员说,国家政策确定了加大传染病新型疫苗研发力度的指导方向后,天坛生物从中获益已是板上钉钉,其中,“"麻风二联疫苗"和"麻风腮三联疫苗"是已经确定的未来年度最大的利润增长点。” 与计划疫苗的一家独大相比,有价疫苗的阵营则显得热闹了许多。华兰生物、重庆啤酒、长春高新等都是不可错过的看点。在H1N1事件中大出风头的华兰生物,可谓是疫苗班级的优等生。据华兰生物年报显示,自2001年起,华兰生物就保持着连续9年净利润正增长的佳绩。“重庆啤酒因为涉足治疗性乙肝疫苗而进入生物医药领域,长春高新旗下金赛药业的生长激素和百科药业的 艾滋病疫苗 都是重要的看点。”国金证券分析师赵霖瑞说。 基因工程被称为“生物炸弹”。“基因工程中的重组蛋白可以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甚至可能成为攻克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利器,而目前最"火"的克隆抗体已经全面进入医学蓝海,潜力无限。”赵霖瑞认为。 胰岛素和血液制品则是“潜力股”。“慢 性病 比如 糖尿病 的防治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2010年的全国性"血荒"也充分暴露了血液制品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所以,这两大领域潜力十足。”马华说。作为A股中唯一一家血液制品公司,上海莱士正享受着一枝独秀的安逸。“血液制品一直供不应求,产品附加值也比较可观,2010年三季度,上海莱士的毛利率高达63%,这是很惊人的。”赵霖瑞说。胰岛素市场规模则有望在2013年达到57亿元。到时,预计我国居民 糖尿病 患病率将高达7‰。 “四大热点代表了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前景和发展趋势,但是,并不排除有新的热点出现。”赵霖瑞再三强调,“生物医药既朝阳又蓬勃,所以是有着较多可能的,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个行业将是发展最快、富豪最多、前景最广阔的。” “没有比生物医药更肥的肉了。”双鹭药业一位高管站在新园区沙盘前对记者说。
个人分类: 生物产业观察|7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技术市场现状分析
lgjszy 2010-11-11 08:41
芮国忠 1 林耕 2 张海波 1 邓茂 1 摘 要: 近年来,国际大型制药企业纷纷将新药研发业务外包到中国,推动着我国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发展。北京市作为国内科技资源和高技术人才比较集中的地区,也成为国外大型制药企业、研发机构选择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或寻找合作伙伴的首选。本文根据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登记的涉外合同数据库,分析了北京市医药研发外包行业的现状、特点、优势领域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物医药;研发外包; CRO;技术市场;产业联盟 目前全球医药研发投入逐年递增,批准上市的新药数量却呈现递减趋势。基于开发新药越来越难,加上市场竞争和药品价格限制等不利因素,为降低研发成本,许多大型制药公司将研发转移至低成本国家。在国际制药企业将药品生产转移到我国之后,这些企业也开始在中国进行研发业务的外包试水。北京凭借丰厚的科技资源与人才储备,研发外包服务业迅速成长,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1 北京地区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业的现状 北京作为全国创新中心,拥有领先的科技资源和丰富的临床资源,具有一批拥有独特技术的研发服务机构和相对集中的药政管理系统,发展医药研发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中国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迅速发展的地区之一。 1.1 北京医药研发服务业概况 据不完全统计, 2007年北京的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收入已超过50亿元。北京在药物临床试验服务、药物临床前研究服务、新药开发与转让服务方面已形成规模,分别占25%、20%和25%的份额。但实际上外单收入约为10亿元,可见主要还是为国内的企业提供服务。 1.2 北京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联盟 1.2.1 中国生物技术外包联盟(ABO) 2005年9月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专注于生物技术外包服务的组织中国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简称ABO)。通过资金整合、品牌共享、联合营销,实现同一世界,统一标准,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系统解决方案。已形成基因组相关技术、抗体及蛋白相关技术、药物安全评价、化学合成与制剂研发、城市新发传染病快速反应体系以及内部支撑平台等六大技术解决方案。目前联盟成员已有30多家;固定资产10.8亿元;实验室总面积达11万平方米;拥有5个已通过国际AAALAC认证的实验室、7个GLP实验室、6个GMP车间以及2个正在申请美国FDA认证的生产车间;拥有超过2700名的高端人才;联盟2007年服务收入达3亿元,2008年销售总额达5亿元,其中国际订单占38%。 1.2.2 北方抗体产业联盟 2007年5月成立的国内第一个抗体服务联盟北方抗体联盟,实现了从抗原制备到大规模培养表达的集成服务,完善了抗体技术解决方案,实现了资源共享,从而成功搭建出了一条完整的抗体研究产业链和服务链。联盟首席科学家陈志南教授研制的我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抗体类药物美妥昔单抗注射液,成为联盟第一个实现产业化的成果。美妥昔单抗注射液作为全球首个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单抗导向同位素药物,其多项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2.3 中关村CRO联盟 2006年7月成立的中关村CRO联盟,标志着京城生物医药科技企业承接国际研发外包订单,从过去的单打独斗、散兵游勇,开始走向分工合作、协同作战。目前有30多家理事单位,代表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及北京地区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的实力。联盟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主要环节,以骨干企业、院所为核心,建立相对独立、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合作链、资源链、产业链统一协作的运营模式,推进中关村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2 北京医药研发外包服务技术市场分析 2.1交易总量 从登记合同统计结果来看,无论是服务合同数量还是成交合同金额,北京地区自 2002年至2008年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呈现显著增长趋势,从2002年的13项合同上升到2008年的49项合同,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4.75%;从2002年的350.78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2.7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6.91%。其中在2005年出现一个发展缓速区,可能与整个国内医药行业大环境不景气有关。见图1。 2.2 技术流向 北京地区医药外包服务机构服务委托方国家分布具有集中性与随机性相结合的特点。其中,美国、丹麦、瑞典、韩国和日本为主要的委托方所在国。见图 2。 图 1 2002-2008年外包服务走势图 图2 2006-2008年外包技术流向分析图 2.3 服务模式 研发外包的服务模式有:合作开发;技术秘密转让;委托开发;生物、医药新品种权转让;一般性技术服务等几种类型。从成交合同金额来看,北京地区医药领域研发外包服务模式以委托开发为主, 2002-2008年走势呈现锯齿状上升,从2002年的277.38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2.29亿元。见图3。 2.4 合同类型构成 合同主要分为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几种类型。鉴于委托开发成为北京地区医药技术研发外包的主要合作模式,技术开发类合同顺理成章成为主要的登记合同类型。见图 4。 图 3 不同外包服务模式分析图 图4 外包合同类型分析图 2.5 知识产权类型 从知识产权类型分析,涉及发明专利的研发服务很少。换言之,境外委托方并未将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核心专利技术开发活动移至北京地区的研发外包领域,而是采取了技术秘密的形式。 表 1 2002年-2008年北京地区医药领域涉外登记合同知识产权类型分布情况 数据 年份 合同类型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总计 成交金额 (万元) 发明专利 0.00 0.00 31.90 0.00 0.00 0.00 0.00 31.90 计算机软件 0.00 34.49 0.00 0.00 0.00 0.00 0.00 34.49 技术秘密 92.38 1656.91 8741.10 1879.44 12725.46 9057.03 14067.80 48220.13 生物、医药新品种 0.00 200.00 655.60 247.92 0.00 608.66 10615.39 12327.57 未涉及知识产权 258.40 156.92 188.25 267.87 872.18 1107.68 2847.23 5698.53 成交金额汇总 (万元) 350.78 2048.32 9616.86 2395.23 13597.64 10773.37 27530.41 66312.62 项数 发明专利 0 0 1 0 0 0 0 1 计算机软件 0 3 0 0 0 0 0 3 技术秘密 3 14 16 15 23 22 21 114 生物、医药新品种 0 1 2 1 0 5 8 17 未涉及知识产权 10 9 18 3 4 22 20 86 项数汇总 13 27 37 19 27 49 49 221 2.6 技术交易主体 2.6.1 技术买方主体分布 从合同金额角度分析,作为技术买方,境外委托机构大多为企业法人机构。需要留意的是,从登记合同数量角度分析,近四年来外方在中国开设的机构代表境外母公司承担一部分研发服务发包工作。见图 5、图6。 图 5 买方合同成交金额分析 图6 买方合同成交数量分析 2.6.2 技术卖方主体分布 从合同金额角度分析,作为技术卖方,外商投资研发机构成为主要的外包承接方,与内资机构相比占有绝对优势。另一方面,从合同成交数量分析,内资企业所承担的研发服务项目与外资企业水平相当,外资企业近三年保持着更具优势的增长态势,此外,科研机构与大中专院校成交项目数量不多,近三年连续少于 10项,成交合同金额较低。见图7、图8。 图 7 技术卖方分析(成交金额) 图8 技术卖方分析(成交数量) 3 北京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优势领域分析 3.1 临床试验服务 北京拥有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42家,排名全国第一,占我国14.3%的份额。涵盖了临床全部治疗领域,这为北京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北京还拥有一批专注于提供药品临床试验咨询服务的公司,如依格斯、精诚泰和等,通过其熟悉国内外药品注册审批流程和标准以及与临床医院良好的合作关系,能为国内外客户提供服务。 3.2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我国从事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超过 84家,其中27家通过SFDA的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北京现有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中心8家,5家已通过GLP认证,2家已通过AAALAC认证,还有1家正在开展AAALAC认证工作。2007年北京上述5家机构共承担实验项目251项,其中境外委托试验项目为20项,均位居全国各地区首位。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全年完成122项试验项目,排名全国各机构之首。 3.3 基因组技术服务 北京现已形成了基因测序平台、基因分型平台、生物芯片平台、蛋白平台及生物信息平台,能够提供基因测序、基因分型、基因合成、基因芯片、蛋白质质谱、基因功能研究、基因靶点筛选等以大规模测序和信息分析为核心的基因组技术服务。目前测序能力达到每日 5000万碱基,测序结果可在48小时内提交,测序质量一次合格率达到85%,最终合格率达到90%,高于市场同类水平。 3.4 抗体和蛋白相关业务 北方抗体产业联盟专注于抗体外包服务,可提供从抗原制备到大规模细胞培养表达集成服务。从基因片段到单克隆抗体的成功制备仅需 60天,制备速度、抗体质量及成功率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目前,该联盟正在筹建国内第一条符合FDA标准的抗体生产线,抗体的批次产量将达公斤级,预计年产值达2000万美金。 4 研发外包服务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创新机制存在缺陷 传统的科技机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产权不明,利益不均,责任不清。机制改革需遵循以下原则:坚持国际化、市场化、商业化、标准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目的都是为使创新体系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 4.2 政策法规不健全 国家《新药注册管理办法》规定Ⅰ期临床采取审批制,时间为 6个月,但实际上长达12个月甚至两年;在国际上,美欧采取报备制,30天后如药监部门无异议则可以开始临床试验;其他亚洲国家如印度等也已经修订法规,向美欧靠拢。我国的审批制度,使得国际订单转向其他亚洲、东欧国家。 4.3 科技资金扶持力度小 我国科技政策和基金等各种资源的分配权长期掌握在学术界手中。然而对产业化的研究很难体现学术水平,很难产生高水平论文,且产业化的投入远大于学术研究,所以我国有限的科技资源对产业的支持长期不足,难以与国际接轨。几乎所有主要的合同研发、合同生产企业均是留学人员带着技术、资金和客户回国创立的,而他们得到的国家科技资源很少。 4.4 人才引进难于登天 对于产业化中高端的领军之才,一般只能从美国、欧洲等生物技术先进的地方引进。尽管国家对外籍人才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但聘用的外籍研究人员,即使持有专家证,都遇到了不少困难,如签证、子女入学、就医等都有一定的障碍。对于外地招募的中高级员工,也面临着户口的困扰,尽管相关方面有政策,要取得本地户口,手续繁杂,难于登天。 4.5 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举步维艰 部分研发外包企业成立不到 3年。一般在前一两年申请专利,但获得授权还需数年,容易被划入没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企业。研发外包服务企业的技术力量和高新程度都非常高。商业秘密、商标、著作权等都是知识产权,而生物制造技术一般采取商业秘密来保护,不适合申请专利。科技部对高新企业的现行定义使得很多研发外包企业无法获得高新认证。 5 对策与建议 5.1 积极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对研发服务市场的引导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对医药研发服务机构应放宽限制、鼓励发展、扩大规模。加强对市场的培育,制定合理科学的政策扶持措施,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吸引力。建立高度法治化和规范化的市场体系,鼓励企业向社会融资,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医药研发服务机构是壮大医药研发服务队伍的必由之路。整合资源,拟定研发服务业发展目标,明确重点支持领域,从资金支持、制度保障和环境建设等多角度推动研发服务业的发展。 5.2 提高服务标准,增强知识产权保护 积极加快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加紧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和服务规范制定,加强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强化行业的标准化意识,按照国际标准来组织和管理研发服务业务,是提高我国研发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尊重知识产权,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该领域的立法与实施工作,严惩侵害知识产权行为,切实保护发包方的合法权利。此外,也要打击一些跨国公司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我国技术机密的问题,保护我方的知识产权。 5.3 盘活科技资源,发挥集群效应 通过组建联盟、建立研发服务基地、成立行业协会等措施整合各企业的技术优势、规范行业行为、建立健全医药研发专业服务体系,打造核心竞争力,改变目前散点式研究模式以提高我国整体新药研发的效率和水平。以整体形象在国内外进行宣传,主动出击,集中展示中国医药研发服务领域的优势和特点,积极参与国际医药研发服务。 5.4 推进科研院所创新机制改革 长期以来,科研院所是我国最主要的研发力量,拥有最强的科研基础和最优秀的人才队伍,政府在引导中小企业从事研发服务的同时,可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从事研发服务。对不同院所的资源加以整合,将释放出更大的能量,是促进生物医药外包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我国医药研发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5.5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我国应从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入手,大力加强以原始性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在国内专家队伍的基础上,向国际聘请重量级的战略顾问,包括药物开发高管、股票分析师、风险投资家等国际产业界的精英,改革高端人才的引进政策,在户口、住房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真正做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作者单位: 1、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北京 100009 2、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北京 100035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7417 次阅读|3 个评论
Stuart Schreiber 与 化学生物学
chemicalbond 2010-10-2 10:06
刚参加完美国化学会普林斯顿分会的有机化学年度学术报告会。【1a】报告人包括一位默克的(前)副总裁,1位MIT和2位Harvard 的教授。最著名的是晚餐之后的讲演者,哈佛的Stuart Schreiber,他上一次在这里做报告是20年前的事。【1b] 他的名字和化学生物学连在一起,和波士顿地区好几个生物技术公司连在一起,也是一本书里面的重要人物。【2】当普林斯顿大学的David MacMillan教授介绍他时,开玩笑说他参考了wikipedia【3】才得到全面的数据。 考虑到正在忙着过生日的祖国依旧禁止wikipedia登陆,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他的工作和化学生物学,后面拷贝wikipedia的内容。 他的一些讲课录像可以在何士刚曾经担任过研究员的HHMI网站找到。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值得感兴趣的读者参考。【4】 如果哪天化学生物学这一领域被瑞典人选中发奖,他应该是接到电话的那个人。 参考资料 【1a】 http://www.pacsfocs.org/ 【1 b] http://www.pacsfocs.org/history 【2】 http://www.amazon.com/Billion-Dollar-Molecule-Companys-Perfect/dp/0671510576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uart_Schreiber 【4】 http://www.hhmi.org/biointeractive/genomics/lectures.html Stuart Schreiber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 search Stuart L. Schreiber (born 6 February 1956) is a scientist at Harvard University and the Broad Institute . He has been a pioneer in a field of research named chemical biology for over 20 years. His name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ingly common use of small molecules as probes of biology and medicine. Small molecules are the molecules of life most associated with dynamic information flow; these work in concert with the macromolecules (DNA, RNA, proteins) that are the basis for inherited information flow. During the 1980s and '90s, he provided dramatic advances in biology using this approach, and, in the past ten years, his systematization efforts have made this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areas of life-science research. Contents 1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 Key discoveries, 1980s and 1990s 3 Advancing chemical biology through the 1990s and 2000s 4 Selected Awards 5 External links 6 Notes and references //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chreiber obtained a Bachelor of Science degree in Chemistr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after which he entered Harvard University as a Graduate Student in Chemistry. He joined the research group of Robert B. Woodward and after Woodward's death continued his studie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Yoshito Kishi . In 1980 he joined the faculty of Yale University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Chemistry. Key discoveries, 1980s and 1990s Schreiber started his research work in Organic Synthesis, pioneering concepts such as the use of photocycloaddition to establish stereochemistry in complex molecules, the fragmentation of hydroperoxides to produce macrolides, ancillary stereocontrol, group selectivity and two-directional synthesis. Notable accomplishments include the total syntheses of complex natural products such as talaromycin B, asteltoxin, avenaciolide, gloeosporone, hikizimicin, mycoticin A, epoxydictymene and the immunosuppressant FK-506 . Following his co-discovery of the FK506-binding protein FKBP12 in 1988, Schreiber reported that the small molecules FK506 and ciclosporin inhibit the activity of the phosphatase calcineurin by forming the ternary complexes FKBP12-FK506-calcineurin and cyclophilin-ciclosporin-calcineurin. This work, together with work by Gerald Crabtree at Stanford University concerning the NFAT proteins, led to the elucidation of the calcium-calcineurin-NFAT signaling pathway. This landmark discovery, an early example of defining an entire cellular signaling pathway from the cell surface to the nucleus, can be appreciated when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Ras-Raf-MAPK pathway was not elucidated for another year. In 1993 Schreiber and Crabtree developed small-molecule dimerizers, which provide small-molecule activation over numerous signaling molecules and pathways (e.g., the Fas, insulin, TGF and T-cell receptors ) through proximity effects. Schreiber and Crabtree demonstrated that small molecules could activate a signaling pathway in an animal with temporal and spatial control. Dimerizer kits have been distributed freely to (as of February, 2005) 898 laboratories at 395 different institutions worldwide, resulting thus far in over 250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s from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ts promise in gene therapy has been highlighted by the ability of a small molecule to induce production of erythropoeitin (EPO) in primates without diminution over, thus far, a six-year period, and more recently in phase II human clinical trials for treatment of graft-vs-host disease (ARIAD Pharmaceuticals, Inc.). In 1994, Schreiber discovered that the small molecule rapamycin simultaneously binds FKBP12 and mTOR (originally named FKBP12-rapamycin binding protein, FRAP). Using diversity-oriented synthesis and small-molecule screening, Schreiber helped illuminate the nutrient-response signaling network involving TOR proteins in yeast and mTOR in mammalian cells. Small molecules such as uretupamine and rapamycin were shown to be particularly effective in revealing the ability of proteins such as mTOR, Tor1p, Tor2p, and Ure2p to receive multiple inputs and to process them appropriately towards multiple outputs (in analogy to multi-channel processors). Several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re now targeting the nutrient-signaling network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al forms of cancer, including solid tumors. In 1996 Schreiber used the small molecules trapoxin and depudecin to characterize molecularly the histone deacetylases (HDACs). Prior to Schreibers work in this area, the HDAC proteins had not been isolated despite many attempts by others in the field who had been inspired by Allfrey's detection of the enzymatic activity in cell extracts over 30 years earlier. Coincident with the HDAC discovery, David Allis and colleagues reported their discovery of the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s (HATs). These two contributions catalyzed much research in this area, eventually leading to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numerous histone-modifying enzymes, their resulting histone marks, and numerous proteins that bind to these marks. By taking a global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chromatin function, Schreiber proposed a signaling network model of chromatin and compared it to an alternative view, the histone code hypothesis presented by Strahl and Allis. The work by chromatin researchers has shined a bright light on chromatin as a key regulatory element rather than simply a structural element. Advancing chemical biology through the 1990s and 2000s During the past 10 years, Schreiber has attempted to systematize the application of small molecules to biolog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diversity-oriented synthesis (DOS), chemical genetics, and ChemBank . Schreiber has shown that DOS can produce small molecules distributed in defined ways in chemical space by virtue of their different skeletons and stereochemistry, and that it can provide chemical handles on products anticipating the need for follow-up chemistry using, for example, combinatorial synthesis and the so-called Build/Couple/Pair strategy of modular chemical synthesis. DOS pathways and new techniques for small-molecule screening provided many new, potentially disruptive insights into biology. For example, Schreiber and collaborator Tim Mitchison used cytoblot screening to discover monastrol the first small-molecule inhibitor of mitosis that does not target tubulin . Monastrol was shown to inhibit kinesin-5 , a motor protein and was used to gain new insights into the functions of kinesin-5. This work led pharmaceutical company Merck, among others, to pursue anti-cancer drugs that target human kinesin-5. Small-molecule probes of histone and tubulin deacetylases, transcription factors, cytoplasmic anchoring proteins, developmental signaling proteins (e.g., histacin, tubacin, haptamide, uretupamine, concentramide, and calmodulophilin), among many other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Schreiber lab using diversity-oriented synthesis and chemical genetics. Multidimensional screening was introduced in 2002 and has provided insights into tumorigenesis, cell polarity, and chemical space, among others. More than 100 laboratories from over 30 institutions have performed small-molecule screens at the screening center he developed ( Broad Chemical Biology (BCB), formerly the Harvard ICCB), leading to many small-molecule probes (81 probes were reported in the 2004 literature alone) and insights into biology. To facilitate the open sharing of small-molecule-based insights, Schreiber pionee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ssay-data repository and analysis environment named ChemBank, which was launched on the Internet in 2003. A complete rework of ChemBank (v2.0) , which makes accessible to the public results and analyses from 1,209 small-molecule screens that have yielded 87 million measurements, was re-launched in March 2006. Schreibers laboratory has served as a focal point for the field of chemical biology, first by the ad hoc use of small molecules to study three specific areas of biology, and then through the more general application of small molecule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As a principal architect of chemical biology, he has influenced the public and private research communities. Academic screening centers have been created that emulate the Broad Institute Chemical Biology Program; in the U.S., there has been a nationwide effort to expand this capability via the government-sponsored NIH Road Map. Chemistry departments have changed their names to include the term chemical biology and new journals have been introduced ( Chemistry Biology , ChemBioChem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 ACS Chemical Biology ) to cover the field. Schreiber has been involved in the founding of three bio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based on chemical biology principles: Vertex Pharmaceuticals, Inc. (VRTX), Ariad Pharmaceuticals, Inc. (ARIA), and Infinity Pharmaceuticals, Inc (INFI). These companies have produced new medicines in several areas of disease, including AIDS and cancer. Selected Awards Award in Pure Chemistry, ACS (1989). For pioneering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synthesis and mode of ac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Ciba-Geigy Drew Award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Molecular Basis for Immune Regulation (1992). For the discovery of immunophilins and for his role in elucidating the calcium-calcineurin-NFAT signaling pathway. Leo Hendrik Baekeland Award, North Jersey Section of ACS (1993).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creative chemistry. Eli Lilly Award in Biological Chemistry, ACS (1993). For fundamental research in biological chemistry.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ward in Synthetic Organic Chemistry (1994). For creative accomplishments at the interface of organic synthesis, molecular biology, and cell biology as exemplified by landmark discoveries in the immunophilin area. George Ledlie Prize (Harvard University) (1994). For his research which h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out understanding of the chemistry of cell biology and illuminated fundamental processes of molecular recognition and signaling in cell biology. Harrison Howe Award (1995). In recognition of accomplishments in the synthesis of complex organic molecules,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immunosuppressant action of FK506, and innovation in molecular recognition and its role in intracellular signaling. Warren Triennial Award (shared with Leland Hartwell) (1995). For creating a new field in organic chemistry, what Phil Sharp has coined 'chemical cell biology.' In these studies, small molecules have been synthesized and used to understand and control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Schreiber has made it possible to generalize the use of small molecules to study protein function in analogy to the use of mutations in genetics. This approach has illuminated fundamental processes in cell biology and has great promise in medicine. Tetrahedron Prize for Creativity in Organic Chemistry (1997). For his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s to chemical synthesis with biological and medicinal implications. ACS Award for Bioorganic Chemistry (2000). For his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of chemical genetics, where small molecules are used to dissect the circuitry of cells using genetic-like screens. William H. Nichols Medal (2001). For contributions 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chemistry of intracellular signaling. Chiron Corporation Biotechnology Research Award, American Academy of Microbiology (2001).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atic approaches to biology using small molecules. Society for Biomolecular Screening Achievement Award (2004). In recognition of the advances made in the field of chemical biolog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ools that enable the systematic use of small molecules to elucidate fundamental biological pathways.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ncer Institutes (2004). For his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of chemical biology, which has resulted in a new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External links Broad Institute of Harvard and MIT, Chemical Biology Program Schreiber lab, Harvard University HHMI Genomics Chemical Genetics, Video Lecture ChemBank Notes and references ^ Liu J, Farmer JD, Lane WS, Friedman J, Weissman I, Schreiber SL (August 1991). Calcineurin is a common target of cyclophilin-cyclosporin A and FKBP-FK506 complexes. Cell 66 (4): 80715. doi : 10.1016/0092-8674(91)90124-H . PMID 1715244 . ^ Schreiber SL, Crabtree GR (1995). Immunophilins, ligands, and the control of signal transduction. Harvey Lectures 91 : 99114. PMID 9127988 . ^ Yang J, Symes K, Mercola M, Schreiber SL (January 1998). Small-molecule control of insulin and PDGF receptor signaling and the role of membrane attachment. Current Biology 8 (1): 118. doi : 10.1016/S0960-9822(98)70015-6 . PMID 9427627 . ^ Stockwell BR, Schreiber SL (June 1998). Probing the role of homomeric and heteromeric receptor interactions in TGF-beta signaling using small molecule dimerizers. Current Biology 8 (13): 76170. doi : 10.1016/S0960-9822(98)70299-4 . PMID 9651680 . ^ Functional Analysis of Fas Signaling in vivo Using Synthetic Dimerizers David Spencer, Pete Belshaw, Lei Chen, Steffan Ho, Filippo Randazzo, Gerald R. Crabtree, Stuart L. Schreiber Curr. Biol . 1996 , 6, 839-848. ^ Brown EJ, Albers MW, Shin TB, et al. (June 1994). A mammalian protein targeted by G1-arresting rapamycin-receptor complex. Nature 369 (6483): 7568. doi : 10.1038/369756a0 . PMID 8008069 . ^ Dissection of a glucose-sensitive pathway of the nutrient-response network using diversity-oriented synthesis and small molecule microarrays Finny G. Kuruvilla, Alykhan F. Shamji, Scott M. Sternson, Paul J. Hergenrother, Stuart L. Schreiber, Nature , 2002 , 416, 653-656. ^ Shamji AF, Nghiem P, Schreiber SL (August 2003). Integration of growth factor and nutrient signaling: implications for cancer biology. Molecular Cell 12 (2): 27180. doi : 10.1016/j.molcel.2003.08.016 . PMID 14536067 . ^ Taunton J, Hassig CA, Schreiber SL (April 1996). A mammalian histone deacetylase related to the yeast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 Rpd3p. Science 272 (5260): 40811. doi : 10.1126/science.272.5260.408 . PMID 8602529 . ^ Schreiber SL, Bernstein BE (December 2002). Signaling network model of chromatin. Cell 111 (6): 7718. doi : 10.1016/S0092-8674(02)01196-0 . PMID 12526804 . ^ (a) Schreiber SL (March 2000). Target-oriented and diversity-oriented organic synthesis in drug discovery. Science 287 (5460): 19649. doi : 10.1126/science.287.5460.1964 . PMID 10720315 . (b) Burke MD, Berger EM, Schreiber SL (October 2003). Generating diverse skeletons of small molecules combinatorially. Science 302 (5645): 6138. doi : 10.1126/science.1089946 . PMID 14576427 . (c) Burke MD, Schreiber SL (January 2004). A planning strategy for diversity-oriented synthesis. Angewandte Chemie 43 (1): 4658. doi : 10.1002/anie.200300626 . PMID 14694470 . ^ The small-molecule approach to biology: Chemical genetics and diversity-oriented organic synthesis make possible the systematic exploration of biology, S L Schreiber, CE News , 2003 , 81, 51-61. ^ Strausberg RL, Schreiber SL (April 2003). From knowing to controlling: a path from genomics to drugs using small molecule probes. Science 300 (5617): 2945. doi : 10.1126/science.1083395 . PMID 12690189 . ^ Stockwell BR, Haggarty SJ, Schreiber SL (February 1999).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of small molecules in miniaturized mammalian cell-based assays involving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Chemistry Biology 6 (2): 7183. doi : 10.1016/S1074-5521(99)80004-0 . PMID 10021420 . ^ Printing Small Molecules as Microarrays and Detecting Protein-Ligand Interactions en Masse Gavin MacBeath, Angela N. Koehler, Stuart L. Schreiber J. Am. Chem. Soc. 1999 , 121, 7967-7968. ^ MacBeath G, Schreiber SL (September 2000). Printing proteins as microarrays for high-throughput function determination . Science 289 (5485): 17603. PMID 10976071 . http://www.sciencemag.org/cgi/pmidlookup?view=longpmid=10976071 . ^ Mayer TU, Kapoor TM, Haggarty SJ, King RW, Schreiber SL, Mitchison TJ (October 1999).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 of mitotic spindle bipolarity identified in a phenotype-based screen. Science 286 (5441): 9714. doi : 10.1126/science.286.5441.971 . PMID 10542155 . ^ Schreiber SL (July 2005). Small molecules: the missing link in the central dogma.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1 (2): 646. doi : 10.1038/nchembio0705-64 . PMID 16407997 .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73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瞭望:增强源头创新 发展生物医药
pikeliu 2010-4-21 11:01
人民日报瞭望:增强源头创新 发展生物医药 张伯礼 2010年04月19日08: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提示:生物医药产业集中体现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前沿的新成就与新突破, 是新世纪科技和经济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之一。   我国生物医药也存在明显制约因素,新药研发投入比较少,高层次研发人才短缺。   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正在对现代医学、现代医药学及其产业产生巨大影响,很多国家都将生物医药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真正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的迫切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健康长寿。   生物医药产业不仅关系国民的健康福祉,也将为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的体现。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的创新与集成。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近十余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总规模约为一万亿元产值,约占全球总量的7%左右;年增长率约为15%。特别是重大新药创制被列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来,更是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生物医药研究成果转化方面,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提升药物研发技术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初步形成了以企业和园区投入为主,具备一定规模和水平、研究方向明确的专业化新药研发队伍,逐步建成装备先进、技术完善、功能配套的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有力地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了企业在市场导向和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了企业成为药物集成创新的组织者,规范化创新药物研究的推动者。   我国生物医药也存在明显制约因素:新药研发投入比较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很少,化学药和生物技术药以仿制为主,单元技术与国际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中药制剂工艺水平质量标准及研究基础均比较薄弱。在创新人才方面,创新药物高层次研发人才短缺,特别缺少掌握前沿进展和关键技术、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领军人才。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制药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普药多,拳头产品少;国际竞争能力弱。在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上均处于世界第二阵营前列。   解决上述问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依靠政策支持,长期奋斗,持续攻关才能解决。   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对当前主要疾病,应用多学科知识和技术,开展基于生物网络调控机制和组合化学的创新药物研究,基于遗传多样性和药物代谢基因多态性的个性化治疗药物研究;重视开展新型释药系统,具有特性功能的药用辅料研究;部署开展药物发现、虚拟人实验设计,先导化合物结构优化、早期成药性评价、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技术药物设计、中药安全性评价、现代复方中药创制、中药标准品制备、药物大品种改造关键技术等深入研究。   加强集成创新和转化研究,完善各项药物研发链和产业化技术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联盟,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同时,营造有利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金融、管理等宏观环境。   相信经过共同努力,到2020年将初步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规划的发展目标,使我国跻身于生物医药领域先进行列。   (作者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副总师。) (责任编辑:王毅(实习))
个人分类: IDR|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报道(六)生物医药 张江药谷 201004
pikeliu 2010-4-21 09:34
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报道(六)生物医药 从默默无闻到全球知名的生物医药黄金宝地 张江药谷如何穿越死亡谷 人民网记者 王有佳 2010年04月19日08:15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张江药谷如何穿越死亡谷   在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恐怕没有哪一个比事关国民健康的生物医药前期投入更大、研发周期更长、产业化步伐更慢。   然而,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张江药谷,经过仅仅1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知名的生物医药研发黄金宝地   在4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中,直接从事研发生产的企业超过300家。其中,已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家、企业研发中心超过50家。   在2万多名人才中,集聚了一大批院士和学科带头人等领军人才。其中国家级专家113人、省市级专家44人。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张江药谷逆势而上: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6.55亿元,同比增长28.9%。其中,12家企业产值超亿元   张江药谷快速崛起的奥秘何在?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研发平台降低创新成本   1994年前,张江药谷并不明确自己的定位。1996年,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在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这才一举奠定了药谷的地位。上海新药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傅大煦在此工作十多年,对张江药谷的成长知根知底。   药谷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搭建的公共研发平台。这些平台,犹如一块磁铁,把人才培训、研究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这样一个完整的医药产业链带入这里。   为形成研发的集聚效应,30多家国家级的生物医药研发、教育机构和跨国公司全球性研发中心集聚于此。这里有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药物筛选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中心等一所六中心为代表的创新平台,有美国礼来、瑞士罗氏、诺华、和记黄埔等跨国企业的全球性研发中心。   2009年,投资金额逾2.8亿元的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落成启用。平台总孵化面积约1.8万平方米,共有90个生物医药孵化单元。计划年均向生物医药企业提供超过5000次的公共服务量,每年平均直接成功孵化企业20家以上。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降低创新成本,使处于孵化期的企业尽快发展壮大、抢占制高点。常兆华的创业经历,在张江药谷颇具代表性。   1998年,留美博士常兆华创建了微创医疗器械公司。但是,创业路充满艰辛,公司发展面临艰难选择。此时,市政府和张江园区伸出援手,帮助企业出谋划策、解决难题。   在共同努力下,自主创新的能量使公司迅猛发展。其主要产品冠脉药物和冠脉金属支架系统、球囊扩张和血管造影导管、各种管腔支架及支架置入器等微创伤介入手术器械,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拥有数十项技术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绝大多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端人才的集结,使自主创新成为张江药谷的另一张名片:上海半数以上的新药从这里诞生;创新型企业比例达到70%;在研药物品种总量达到207个,已上市新药产品210个,向全国各地成功转让新药研发成果超过79项。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政府引导基金雪中送炭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在张江采访,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   生物医药企业由于其特殊性,从基础研发到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常常要经历一个被称之为死亡谷的挫折阶段,而医药行业在这一阶段的死亡率高达40%至50%。   泽生科技企业就曾在死亡谷前徘徊。企业自主开发的抗心衰基因工程新药重组人纽兰格林申请了多项国际专利,但面对后期研发和上市费用的巨大资金缺口,泽生科技CEO周明东感到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深谷。   创新药物的费用惊人。从国际惯例看,一个药物的创新大概要12到15年时间,总费用大概是10亿美元,这是一个巨额的数字。这对一个自主创业的企业而言,难度可想而知,傅大煦说。   为了破除这些障碍,政府部门谋划在先,逐步形成了以政府基金为指导,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积极作用的创业投资和融资服务格局。目前,园区已聚集了10多家国内外著名风险投资公司(或分支机构)。   去年,上海市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在张江药谷成立。该产业基金初期规模10亿元,重点用于扶持园区内生物药、医疗器械、中医药等产业领域中即将进入临床、已进入临床或已拿到新药批文的新药项目。   这个基金的功能在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兰忠看来,更应看作是引导基金。因为有了政府的导向,才能更多地带来风险投资资金,预计将引来80亿至100亿的社会资金。   现在的扶持资金,已经不再是撒胡椒面的方式了,而是在严格的项目评估基础上进行重点扶持,王兰忠说,政府基金相当于雪中送炭、临门一脚,对于企业的支持更有针对性。   对于基金管理,有关部门采取专业团队委托管理方式。对申请项目进行严格评估,从支持企业转变为支持项目,使用有限资金支持更多项目。同时,由专家组成投资决策委员会,负责筛选适合产业化的项目。   正是得益于政府基金的扶持,泽生科技最终渡过难关。在泽生科技最困难的时候,获得了300万元的政府基金,使它坚持了4个月,终于等到了8000万元的风险投资。2005年年底,泽生科技从全市157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19个上海市科技兴市重大产业攻关项目之一,并获得3000万元无息贷款的政策扶持,同时还获得浦东新区3100万元的无息贷款,成功跨越死亡谷。   突破瓶颈,集群发展   做大做强自主品牌   从集聚发展到集群发展,张江药谷的未来前景,再一次跃上管理部门的蓝图。   目前,张江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和承接研发外包优势不言而喻。但王兰忠认为,这个完整的现代医药创新体系,应该培育出更多具有中国自主品牌的尖端企业。   现在国内有5000多家制药企业,大多数小而散,一个药一个厂,污染多,不容易管理,王兰忠说,目前要做的,是应该把投入集聚起来,做大企业,做强品牌。   药谷成立之初,首先以引入跨国公司生产线为主,形成规模优势。随着成果越来越多,产业化的瓶颈成为又一难题。   由于园区条件所限,产品进入产业化时,一些企业缺乏产业化支撑。如果把生产配套放在张江,成本太高承受不起。因此,一些企业在考虑迁出张江,到周边地区落户。   从企业共性需求看,中试和产业化服务有所欠缺。王兰忠坦言。在现有平台中,有4个中试平台,但这是国外的,自己的还没有建立起来。由于中试生产线共享、药品委托生产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突破,目前缺少支持成果产业化的平台,而且中试服务类平台的数量和力量都明显不足。   我们引进国外的企业,最终目标是使自己的、具有民族品牌的自主创新企业能够在张江有所发展。   据悉,国际化合作孵化中心即将在张江药谷建立。有了国际化合作,可以提升中国新药研发制造能级,是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捷径。   同时,产业化难的局面也将得到改善。去年5月,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去年7月,《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首次将浦东张江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合并表述为浦东张江周康研发核心区,并将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作为上海发展生物医药的重要产业基地,使张江药谷的发展有了空间的提升;同月,市发改委、市科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量身定制39条专门支持政策。   政策的春风,将为张江药谷的腾飞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郑光魁)
个人分类: shanghai|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医学研究的缺陷和中国的机遇--中医?
zhj71626 2009-9-29 12:52
美国医学研究的缺陷和中国的机遇 发布: 2007-4-02 09:58 作者: webmaster 十几年前,作者像许许多多对西方科学技术充满虔诚崇拜的 中国 青年一样,离开了祖国,开始自己的洋插队生涯。先来到自称为上帝特选子民的犹太民族国家-以色列攻读博士学位,然后又来到号称世界上头号的科技强国-美国进行医学研究。在国外留学的早期,作者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医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技术手段的先进,学术讨论的活跃非常崇拜,认为美国式西方医学研究代表着人类征服疾病改进健康的希望。近年来在 生物 医学领域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的进展, 如传染病的控制,器官移植,试管婴儿,克隆生命,人类基因组图谱完成,干细胞治疗研究等,又使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医学研究被罩上了无坚不摧的绚丽光环。使人以为只要依靠西方医学研究,人类完全可以征服一切疾病,包括现今的顽症,如心脏病、癌症、脑中风、艾滋病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己研究经验的增加,作者逐渐发现西方医学研究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十全十美无所不能。到目前为止,它既没有彻底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奥秘,又没能为根治疾病提供有效的帮助。一百年前不能治的疾病,现在同样不能治;中国不能治的疾病,美国同样也不能治。而且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生态环境的改变,旧的疾病还没得到有效的治疗,新的疾病又不断出现,对此西方医学研究更显得力不从心。公正地讲,西方医学研究对于疾病诊断和流行性传染病的防治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临床检验技术、X光透视、CT扫描、核磁共振技术、疫苗研制等为疾病诊断和预防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但是在许多非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它却束手无策毫无办法。 人们也许会问既然西方医学研究在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方面没有太大进展,为什么人类的平均寿命会逐年增加,健康状况也逐渐得到改善? 不容质疑,近160年来人类的平均寿命增加了整整33岁,从1840年的平均44岁增加到2000年的平均77岁。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大大得到改善,这是人类平均寿命增加的主要原因。我们知道,影响人类平均寿命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灾害(飓风、洪涝、地震、干旱、饥荒等),战争,瘟疫(流行性传染病)和常见疾病。科学技术进步大大降低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伤害;人类社会趋於理性减少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和抗生素及疫苗的发明有效地控制了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使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得以治疗。因此,不能将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完全归功于西方医学研究的成就和贡献。人类健康状况的改善也不完全是它的功劳。 是什么原因导致长期以来许多疾病不能有效治疗这种状况? 是我们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投资不够? 世界各国每年为生物医学研究投入的资金总额高达上千亿美元,仅美国政府每年就投入两百多亿美元,应该说对生物医学的投资已经处于世界前列。是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科学家不够聪明,不够努力? 每年被美国医学院校录取的学生都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在美国各研究机构,大学和生物医药公司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主研人员都具有博士学位,受过必要的专业训练;每期的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科学上刊登的文章有1/2至2/3是有关生物医学研究的论文;近几年来每年至少有两项诺贝尔奖(医学和生理学奖及化学奖)是授予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由此可见,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科学家大多数是当今科技界的精英。 医学研究是探索人类生命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的最终目标是对抗疾病与死亡、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医学研究具有它独特的理论,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但是要实现征服疾病的最终目标,医学研究理论和思维方式必须符合疾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应该不断纠正错误和不断创新。由於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医学研究存在着缺陷,违背了疾病的本质和客观规律,因而导致了疾病治疗长期以来停滞不前和大量的人力财力及时间浪费。若不尽早纠正这些错误,征服疾病的目标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遥不可及。相信在此之前,很多生物医学领域的有识之士已经发现这个问题,但为什么没有一个生物医学界大腕站出来捅破这张薄纸,是只源身在此山中? 还是自身利益所在? 欧洲有一个著名的童话叫皇帝的新衣,当绝大多数民众迫于皇帝的淫威违心地承认赤裸的皇帝身上穿著漂亮的新衣时,只有一个天真无邪的男孩说出了真相:皇帝身上什么也没有穿!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医学研究的绚丽新衣面前, 希望不仅一个而是更多的天真无邪的孩子们能道出真相。 西方医学研究究竟存在什么缺陷? 怎样纠正这些缺陷? 作者将从研究理论和思路,研究方法,研究队伍构成,及新药研发等方面加以论述。 1.机械还原论---西方医学研究的理论根基和枷锁 西方是现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蒸汽机,电灯,电话,汽车,火车,飞机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科学研究的机械论也对几乎所有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美国的医学研究领域里,由於受机械论的影响而往往将人定义为一部机器。认为人体象机器一样是由一个个零部件(器官,组织,细胞,蛋白和基因)所装配而成。当机器出现故障时,只要找到那个损坏的零部件并更换它就能使机器恢复正常。因此在研究思路上坚定不移地遵循还原论的理论,将生命的运动形式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用低级机械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生命运动形式的规律。 这种机械还原论的分析方法是西方医学的灵魂,它认为,各种生命现象都可以被还原成基本的单元,各基本单元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通过对这些单元的研究,可以推测出生命运动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在研究手段上它通过解剖学,组织学,生物化学和 分子生物学 等技术途径将人体还原为独立的器官,组织,细胞,蛋白或基因,希望通过对单个细胞,蛋白或基因的研究找出影响生命运动规律(即导致疾病)的最微小最特异的生物学变化。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聚焦于单个生物分子的改变上,认为每种疾病的发生仅由单个生物分子(蛋白或基因)的异常改变所引起,这个分子控制著其余的疾病过程,只要寻找到这个分子,再发展一种相应的药物去对抗就能治愈疾病。 这种机械还原论的医学研究思维方式在对付细菌导致的感染性疾病方面确实具有一定的效果, 因为这些疾病的病源体通常是单一的细菌,只要通过临床检验获得确诊,采用相应的抗生素就能治愈疾病。然而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抗生素的疗效也受到严峻的挑战,许多抗生素已经对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失去疗效。总有一天,抗生素会因此而完全丧失其抗感染作用。非常可悲的是,机械还原论的医学研究方法在对付常见疾病(心脏疾病,癌症,脑中风等)和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流感,禽流感,SARS,艾滋病等)方面却显得苍白无力毫无作为,因为这些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非常复杂,根本不是单一病源或单一生物分子的改变所能解释。 西方医学研究的根本缺陷在于忽视生命的整体性,生物分子间的相互关联性和机体的自我调控(防御修复)能力。几十年的研究经验和临床实践已证明, 疾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变化过程, 每一疾病至少涉及到已证实的人类基因总数(2-2.5万个基因)的1-2%(即200-500个基因)。据作者对急性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损伤的基因表达研究中发现,总共有300多个不同基因在损伤后产生明显的表达改变。通过对这些基因的相互连接通路进行整合分析,发现这数百个生物分子被连接成了一个较大的生物信号传递调节网络。创伤后因大量生物分子异常改变所引起整个生物网络的平衡失调才是导致神经细胞不可逆死亡的真正原因。如此众多的生物分子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若再遵循西方医学的传统研究思路和治疗方法,仅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卷入疾病的某一个主要生物分子,再通过发展针对这一生物分子的单一药物去治疗疾病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也是多年来许多疾病难以得到根治的主要原因。因此机械还原论是限制医学发展的枷锁,它对于我们探索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发展有效的治疗手段已经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若不打破这个枷锁,人类征服疾病的目标将永不可能实现。 2.盲人摸象--西方医学研究方法的盲目性和局限性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盲人摸象。传说几个盲人摸一头大象,摸到腿的说大象像一根柱子,摸到身躯的说大象像一堵墙,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像一条蛇,摸到耳朵的说大象像一把扇子,由于每个盲人只是相信自己的亲身感觉与经验,不接受或者相信别人的感觉与观点,因此固执己见,争论不休。用来比喻因视野局限,对事物了解不全面,因而产生片面的观察结论。 若将疾病的发生机理比喻为一头大象,美国式医学研究工作可以称为盲人摸象式研究。因为它完全遵循机械还原论的研究思维方式,将疾病的病理基础和发病机理还原分解为单个生物分子的改变。正如将整头大象分割成不同的部分,由许许多多研究课题组和研究人员分别对各个部分进行摸象工作,有的摸腿,有的摸身躯,有的摸尾巴,还有的摸耳朵。他们摸得非常认真,非常细致,也非常深入,几乎他们该摸地方的每个汗毛或毛孔都快摸完了。摸到新的大的汗毛或毛孔可以申请专利或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摸到小的汗毛或毛孔的论文也可以在一般杂志发表。但是这种摸象工作越努力越投入,离掌握大象的全貌却越来越远,越来越成为一种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因为它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主观片面的,对了解大象的全貌没有太多帮助。 在作者所熟悉的中枢神经创伤研究领域,仅在美国就有400多个研究课题组正进行这种摸象工作,摸象领域分别涉及到创伤后神经细胞死亡,炎症和应激反应, 细胞内离子平衡失调,信号传导,细胞周期调控异常,细胞结构异常,神经变性,和对应药物治疗等,所摸的生物分子也达到近200个。每个研究课题组都坚信自己摸到的汗毛或毛孔(单个生物分子)是独一无二,是最新发现,认为只要继续摸下去就能找到根治中枢神经创伤的特效疗法, 因此拒绝承认其他人摸到的汗毛或毛孔。然而,随着人们一次又一次因摸到新的汗毛或毛孔而充满征服中枢神经创伤的希望,又因为针对汗毛或毛孔的药物治疗一次又一次失败而充满了失望。针对其它疾病的摸象工作也基本如此,这就是当前美国医学研究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人类在对抗疾病威胁方面的悲哀。 到目前为止,这种盲人摸象式的研究仍然还在继续, 大有不摸到所有汗毛或毛孔不摆手之势。在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了两项雄心勃勃的科学计划:一项是人类登月计划;另一项是征服癌症计划。不到十年时间,人类成功地登上了月球,但到目前为止,四十年过去了,我们连癌症的发病机理都没有研究清楚,更不用说征服癌症。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美国在机械研制方面确实是高手,但在探索生命规律方面却是一个盲人。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美国医学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始终不敢违背机械还原论的理论和思维方式,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盲人摸象式的探索途径。 要全面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找到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应该停止这种盲人摸象式的医学研究方法。现代医学已经发展了数百年,大象的绝大部分汗毛或毛孔已经摸得差不多了。现在的问题是,怎样将大象的各个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让人们了解大象的全貌,这才是发展有效治疗方法的唯一途径。 3.畸形的研究队伍--生物学家主导美国的医学研究 据美国实验生物医学学会(FASE公布的统计数字,参加该学会的科学家中,69.6%为生物学研究博士(Ph.D), 19.2%为医学博士(MD),仅有8%为双博士学位(医学博士加生物学研究博士)获得者。由於该学会是美国最大的生物医学研究学会,其包括有生理研究学会,生物化学研究学会和药理及实验治疗研究学会等分支学会,含盖了大多数生物医学领域。它的会员组成结构基本上代表了美国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中从事生物医学研究工作的科学家的组成结构和专业背景。另据作者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NCI)的359位主研人员(课题组长以上科学家)学位背景分析发现,65.5%为生物学研究博士(Ph.D), 23.9%为医学博士(MD),仅10.6%为双博士学位(医学博士加生物学研究博士)获得者。由於癌症研究所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最大的一个研究所,也是与临床联系得最紧密的一个研究所,它的人才结构说明生物学科学家在美国的医学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我们知道,医学博士是在医学院校受过系统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训练的专业人士,他们的专长是医学(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而生物学研究博士是在生物学科某一领域(如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药物学,或有机化学等)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士,他们具有某一方面的生物学知识并擅长于专一的生物学技术(如生化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或药物合成等)。虽然生物学与医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也可以说是医学的重要基础,但从本质上它与医学有着严格的区别。 医学的研究目标是人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生物学的研究目标是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进化。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被引入医学研究,大量的生物学家也进入医学研究领域并逐渐主导医学研究。这些具有研究博士学位的生物学家在自己所专长的研究领域确实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於他们没有受过全面系统的医学训练,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相互联系缺乏清楚的认识,因此他们的贡献仅限於自己熟悉的生物学领域,对探索疾病的综合发病机理贡献不大。例如,一个分子生物学家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如DNA sequence, isolation,purification, Northern blot, Southern blot, RT-PCR, Protein electrophoresis等)非常精通,对所研究的对象(某一蛋白和基因)也非常熟悉,但对研究对象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与疾病的相互联系却一无所知,也不知道研究对象的改变会产生什么样的病理生理变化。许多在西方进行生物医学研究的中国博士生和 博士后 访问学者都有这样一个共识:自己的导师知识面过于狭窄,除对自己研究领域非常精通外,对其它领域就一窍不通,其专长是进行纵向研究,而没有能力进行事物的横向联系。 是什么原因造成今天生物学家主导美国医学研究这种局面?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成立之初,为了保证医学研究的方向性和有效性,该研究院制定了一条规定:该院各研究所所长(Institute Director)和各研究室主任(Laboratory/Branch Chief)必须由双博士学位(医学博士加生物学研究博士)或医学博士学位获得者担任,生物学研究博士只能担任课题组长(Section Chief)或研究科学家(Staff Scientist)。由於医学研究长期没有突破以至社会对医学研究投资减少等市场经济因素,许多优秀的双学位博士和医学博士选择进入临床医学领域成为临床医生而不愿以医学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这样就造成大量医学研究领军 人物 的缺乏,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生物学研究博士逐渐占据医学研究的领导地位,成为医学院校和研究机构的院长,所长或主任。这一改变进一步加剧盲人摸象式的医学研究,使医学研究更加背离了自己的研究目标。公正地讲,生物学研究博士在对生物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和精通方面确实超过医学博士,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生物技术仅仅是人类认识疾病征服疾病的一个工具,而不是最终研究目标。以工具代替目标,以生物学家主导医学研究只会使医学研究偏离轨道,使人类征服疾病的目标更加遥远。 4.单一药物治疗疾病---永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前所述,受机械还原论研究思维的影响,美国的研究人员在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时只聚焦于与疾病有关的单个生物分子(蛋白或基因)的异常改变上,当发现某一生物分子发生明显改变后就认定这个分子是引起疾病的罪魁祸首,因而寻找相应的药物(抑制剂或增强剂)去对抗这一分子。这种思维方式和研究理论不可避免地影响美国医疗行政部门和药品管理部门的政策和法规制定。例如美国药品与食品管理局(FDA)规定,一般只批准单个药物或最多两种药物复方的临床试用,不鼓励两种以上药物的复合方剂进入临床试用,理由是两种以上药物的复合使用有可能增加药物的毒性副作用。若要进行两种以上药物复合方剂的临床试用,必须先进行大量的实验来证明单个药物的有效性和无毒性副作用,然后再用实验来证明添加后的复合方剂也同样具有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在这里我们先不讨论两种以上药物的复方是否肯定增加毒性副作用,先探讨单个药物是否能有效治疗疾病。多年来,西方各大药厂和医药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几百种新药的研发,但当这些药物进入临床试用后,要么发现对病人没有疗效,要么产生令人担忧的毒性副作用。不久前新闻报导证实,美国Pfizer公司研发的抗关节炎药物--COX-2抑制剂类止痛药(Bextra和Celebrex)被禁止继续临床试用,因它们不仅不能证明对关节炎有特殊疗效,反而会导致心脏病与脑中风发作,甚至造成病人死亡。就连Pfizer公司研发的王牌产品--伟哥(Viagra)虽然对男性性勃起功能障碍具有疗效,但因会诱发心脏疾病也被限制使用。到目前为止,除抗生素能有效控制细菌感染性疾病外,还没有一种特效药能有效治疗疾病。 是什么原因导致新药研发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制药工业不断发生的危机? 根源就是美国式西方医学研究存在着缺陷。长期以来,西方医学研究将人体定义为一部机器,认为人体出现疾病如同机器出现故障一样是由某一零部件损坏所引起,只要找到这个损坏的零部件并修理它,机器又可以重新工作。因此几乎所有的医学研究都聚焦于寻找引起疾病的单一生物分子,而药物治疗也是围绕着怎样对抗发生改变的单个生物分子而展开。一厢情愿地认为,一种疾病可以用一种特效药治疗,没有必要也不能使用两种以上药物进行复合治疗。这种研究理论和实践无疑深刻影响着美国医药学政策和法规的制定。 事实证明,限制复合药物使用的法规完全违背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疾病是一个复杂的病理变化过程,它不会仅由单个生物分子的改变所引起也不会仅导致单个生物分子的改变,疾病的发展过程应该是细胞内生物分子调节网络的失衡过程。这个调节网络由成千上万个生物分子(蛋白或基因)所构成,这些生物分子如同我们居住的大大小小城镇,通过类似于公路和铁路的生物信号传递通路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细胞内生物分子调节网络。在正常情况下,所有生物分子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即不增高又不降低),因而保持整个网络的相对平衡,这种相对平衡是人体细胞和组织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础。 当疾病发生后,数十个甚至数百个生物分子因此发生相应的改变(有的增高,有的降低),从而破坏了整个网络系统的相对平衡,虽然人体自身的抵抗机制也不断试图恢复网络的平衡,若疾病造成的网络失衡的范围过大,强度过强,超过自身的修复能力,则网络失衡将朝不可逆方向发展,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和组织坏死。而针对单个生物分子的药物治疗仅能调节无数个由疾病所改变的生物分子中的一个,虽然这种调节对相应的单个生物分子非常有效,会改变这个生物分子的活性和工作状态,也会因此而部分地改善细胞生物分子调节网络的功能,但并不能有效地恢复整个网络的正常平衡。这是绝大多数单一药物只能缓解症状而不能根治疾病的可能原因。可怕的是,改变单一生物分子的活性和工作状态(比如说阻断这个生物分子)必然会改变与之相关的其它生物分子的工作状态及相应的信号传递通路功能,在细胞网络平衡没有得到恢复,正常生理功能存在障碍的情况下,反而会导致其它细胞功能的障碍,加剧整个细胞网络的失衡,这就是单个药物有时不但无效反而会产生毒性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可能原因。 通过对1988年至2004年期间在动物模型上试用过的95种治疗脑中风的单个药物疗效进行评价,作者发现这些药物减少脑损伤组织容量的平均有效百分率仅为37.8%,也就是说62.2% 的脑组织损伤区依然存在,单个药物最多只能产生不到40%的治疗效果,基本上对治疗脑缺血损伤没有太大的帮助。而美国一些研究组采用两种化学药物复合的治疗脑损伤(如NMDA受体拮抗剂memantine 与肾上腺受体增强剂clenbuterol复合使用或methylprednisolone 与BDNF复合使用),能使脑损伤组织容量减少49,7%并明显改善了脑损伤小白鼠的运动功能。作者在研究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新型复合药物时采用多个细胞内信号传递网络节点因子的调节剂(抑制剂或增强剂)配制复合药物鸡尾酒。这种鸡尾酒使培养细胞在缺血缺氧损伤后24小时的存活率达80%,对小鼠脑损伤组织容量的减低率也达到72%。这些实验结果说明单一药物治疗疾病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从根本上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若继续指望通过研发单一药物来治疗疾病,只能是永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关于药物的毒性副作用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药物产生毒性的基本条件。任何药物(无论西药还是中药)只要超过一定的使用剂量都会产生毒性,对人体构成伤害。甚至人体必需的维生素也是如此,例如过量服用维生素E就可能诱发心脏疾病。实验研究发现,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在采用有效治疗剂量(即单个药物产生治疗效果的最小剂量)的条件下复合使用其毒性确实会增强。这也是美国FDA认为两种以上药物的复合使用有可能增加毒性副作用的依据。但是,只要我们将药物的剂量减小到有效治疗剂量的1/2或1/4时,两种以上药物的复合使用不但增强了疗效反而降低了药物毒性。作者采用这种药物配伍方法将多种调节剂配制成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复合药物鸡尾酒,这种鸡尾酒不但有明显治疗效果而且毒性副作用大大低于采用有效治疗剂量的单个药物。同样中药复合方剂的临床实践也证明,只要正确控制药物剂量,几种甚至十几种药物的复合使用并不会产生毒性副作用。因为复方中药配伍时的剂量往往低于单位药单独使用的剂量,在没有配伍前,这样剂量的单位药是达不到治疗效果。药物复方的有效性在于它们相互组合形成整体后的功能。 而一些公认为有毒的药物,当科学地控制它们的使用剂量后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神奇疗效,例如在英国因车祸而遭受脑创伤的香港卫视主持人刘海若女士,当英国医院宣布她已经脑死亡无法医治后,是中药使她起死回生,而拯救她的王牌中药是安宫牛黄丸。这种安宫牛黄丸中含有朱砂(即汞),其对人体具有明显的毒性。若按美国FDA的标准这种药肯定不能进入临床,但是在中国的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安宫牛黄丸不但具有独特的疗效,也没有许多美国研发的单个新药那样严重的毒性和副作用。另外,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中华经典中医中药保护与开发研究院不久前刚研制的一种利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艾滋病的新疗法,也产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疗效,并且其毒副作用可以控制到最小。砒霜是公认的毒药,大剂量服用必然导致死亡。但正确控制其使用量却能治疗疾病,造福于人类,这就是事物的辨证统一规律。因此两种以上药物的复合使用增加药物毒性副作用的推断是非常片面和违背科学的客观规律。 5.医学革命---中华民族强大的契机 近百年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各国都认识到高新科技是使人类进步,经济发展,国家强大的真正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掌握了世界。由於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医学研究存在着缺陷,使人类在征服疾病的斗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浪费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和宝贵的时间,然而正是这些错误和缺陷为中国成为未来的生物医学科技强国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我们应该承认,在机械制造,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医学诊断技术,医疗器械研制等方面,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已经领先于中国,但在医学研究和疾病治疗方面,中国和美国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而且美国还背着机械还原论这个沉重的包袱,杵着盲人摸象这条拐杖。若能抢先起跑,领导一场医学革命,中国将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医学强国。一旦等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放下包袱和拐杖领先起跑,中国要再追赶美国将不得不付出非常艰辛的代价。 据作者在美国多年的体会,美国是一个自我纠错能力很强的国家,它的纠错能力来自市场经济的调节,当意识到自己在医学研究方面的错误后,它会很快通过经济杠杆的作用(如改变投资,研究基金,产品生产和市场投入的流动方向)纠正错误,使科学研究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其主管美国的生物医学研究政策和研究基金)已于2003年底启动了一项生物医学研究路线图计划(NIH Roadmap)。该计划的核心是:促使生物医学研究朝向疾病,朝向临床。利用新的生物医学技术研究疾病的整体变化,鼓励新的研究思路, 鼓励技术创新,加速新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这说明美国也意识到自己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开始改变其生物医学研究政策。但美国要完全放下包袱,丢掉拐杖还尚需几年时间,这就为中国在医学研究领域领先起跑提供了机遇。为了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作者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的医学研究进行充实和调整: 1).人才培养 大力培养双博士(医学博士加生物学研究博士)人才,使他们即掌握全面系统的医学知识又掌握尖端的生物技术,同时用市场经济手段吸引他们进入医学研究领域,去主导医学研究方向,领导医学研究队伍。合理控制医学博士和生物学研究博士的产出,在医学研究没有取得突破的情况下,临床治疗也不会有明显的进展。因此医学博士的培养主要着眼于临床医务人员的补充和更新换代,保证日常医疗救治工作有效开展。对生物学研究博士进行分流,将与疾病研究有关的生物学家吸引到双博士医学研究专家领导的研究队伍中,充分发挥他们的生物学专长和作用,但不能象美国那样让生物学家去主导医学研究。否则即发挥不了生物学家的作用,又阻碍了医学的发展。对从事纯生物学研究的生物学家,应鼓励他们进入专门的生物技术研究所,生物科技公司或大学的生物系去从事专一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及教学工作。在培养自己人才的同时,创造一切条件吸引各类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特别注重吸引在国外获得双博士学位(医学博士加生物学研究博士)的人才,或在中国获得医学学位又在国外获得生物学研究博士的人才回国,让他们成为研究队伍中的核心力量和领军人物。 2).研究方向 医学研究的方向必须朝向疾病诊治,朝向临床。所有研究应该紧紧围绕着探索疾病的整体性而展开,重点是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避免美国盲人摸象式的分散性研究和自由选题研究。在初期,我们可选择一些急性疾病(如创伤,化学中毒,急性感染性疾病等)进行攻关,全面系统地研究急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生物分子的相互联系和群体改变以及整个细胞调节网络的变化。之所以先选择急性疾病进行攻关,是因为急性疾病的动物模型比较容易复制,发病时间较短易于观察。在探明急性疾病引起的生物分子和细胞调节网络整体变化后,我们就能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病理基础,从而为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癌症、脑中风等)的研究奠定重要基础。因为急慢性疾病的病因虽然不同,但人体对疾病的反应和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疾病变化过程应该有一定的共同性和相似性。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我们可采取整合医学的技术途径,全面系统地搜集专一疾病的生物分子及其信号通路的信息,建立该疾病的计算机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库,用计算机分析搜集到的所有生物分子及其信号通路的交汇联系,找出它们的连接网络和网络中的连接节点,进而以这些连接节点作为靶标开展实验治疗。在技术途径上,可应用 生物芯片 (基因和蛋白芯片)技术和其它新的大范围生物分子测定技术去研究疾病引起的基因组,蛋白组和信号传递通路的整体改变以及实验治疗后细胞内生物分子调节网络的反应。 3).药物研发 在 药物研发 方面,应鼓励和促进能有效平衡细胞内生物分子调节网络的复合药物配方及中药方剂的开发。医学实践已经证明,单一药物不可能有效地治疗疾病,采用调节细胞内生物分子网络平衡的复合药物治疗方法才可能是治愈疾病的正确方法。检验新药研发是否成功的标准是:能有效治疗疾病,并对人体无明显毒性副作用,而不是药物的组合数量。在制定中国的药物管理法规方面不能全盘照搬美国和西方国家一切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美国人并不是神仙,他们也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产生错误,又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反对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但也不能崇洋媚外,全盘西化。不能认为美国所有的东西都是最先进最优秀,更不能认为与世界接轨就是模仿美国和西方国家所有法律制度,思维方式,组织结构和科研方法。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科学也在不断发展。中国虽有不如美国的地方,但也有优于美国的地方,例如中医的治疗原则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合理的治疗原则。虽然中医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不能科学地解释人体内许多生理病理变化,但由於中医理论建立于几千年前,当时科学技术不发达,许多临床现象只能用一些具有神秘色彩的学说加以描述,给人造成中医不科学不严谨的印象。然而中医的治疗方法和原则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检验已证明具有其合理性,因为它基本符合疾病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任何认为凡是中国的东西就必然不如美国的观点,是对自己丧失自信心的病态表现。 4).研究政策 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检验医学研究是否正确,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看它能否正确揭示疾病的机理,能否发展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否真正改进人类的健康。而不是看发表多少学术论文,有多少头衔,身上罩着多少绚丽光环。在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研究领域,只有经验丰富者和经验缺乏者之分,没有所谓学术权威。在医学研究领域,美国人不是,也没有资格是中国人的导师,最多只能算有经验的失败者。因此政府部门在制定医学研究政策时,应该参考美国和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但不能全盘照搬国外的东西(因为美国的生物医学研究政策和法规也在不断改变),要制定适合医学研究健康发展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组织结构和理论体系,创造与之相适应新的生产关系。例如应充分利用中国政府很强的组织能力,组织对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心脏疾病,癌症,脑中风,艾滋病,创伤和各种流行性传染病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攻关,在研究和开发经费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以疾病为标准重新组合设置相应的研究课题组,配置一定数量的临床医生,生物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计算机专家。为了避免极少数人垄断研究资源和科研经费,针对同一疾病的课题研究组应该有多个,让他们相互竞争,择优淘劣。在同一课题研究组中应实行学术带头人的任期制,五年为一个任期,若研究上取得进展可连任一次,但最多不能超过两任;若无研究进展通过公开招聘更换学术带头人。这种任期制将使整个研究队伍始终保持活跃的创造力。在研究思路,学术理论和技术手段方面,只要不背离总的研究目标和方向应鼓励创新,鼓励竞争,鼓励自由发展。 如果说欧洲是工业革命的中心,美国是信息革命的中心,中国应该有决心成为医学革命的中心。这次医学革命将以一些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得到完全根治为标志。中华民族是一个聪明和具有创造性的民族,只要我们把握时机,打破传统,勇于拼搏,一定会成为世界生物医学强国。 (云 层)
个人分类: 转帖之窗|5046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