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资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助推中国梦:谁有资格谈科学?
热度 25 stone1971111 2013-3-28 08:13
在我的一篇博客后面,一位好心的朋友问了一个问题, 我引用的一个作者是否有资格谈论科学(幸好这个学者真正具有资格) 。这是个好问题,非常感谢这个朋友。在中国的今天,这个问题更具有现实性。中国正在讨论中国梦,中国梦需要慢慢实现,据说新一届领导人已经正式提出, 实现中国梦,需要科学作为推动力 。 但是中国的科学技术研究能力还远不能完成这个任务 ,这就需要讨论为什么同样是人,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超越过去的科学家和西方国家。从这个背景看,上述问题就变得更为重要。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这个问题。 一、科学家是否有资格谈论科学? 我们习惯上认为内行人谈本行更具有说服力,但是这并不是真理。今天的科学家基本上都是一个或者有限的几个小领域的专家,都不能有效的掌控全部科学领域 。科学家对整个科学的掌握能力自19世纪后半期已经没有人能够做到,即便像庞加莱、希尔伯特和冯诺依曼,也只在三到四个领域里有所建树,更何况其他很多科学工作者在自己的小领域里也未必有全面的认识。科学的不同学科,差异是很大的,即便在物理学领域,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不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具体的手段,都差别很大。 所以让科学家来谈论科学似乎也有不妥,科学家并不是谈论科学的唯一合理代表。 在美国NBA,最好的教练往往并不一定出身于球员,有的甚至连篮球都不会打,但是这些教练可以带领球队拿到冠军。国学大师梁漱溟和饶宗颐甚至没有像样的文凭,更没有很多国学自身的创造,但是他们谈论国学是大家都很服气的。 二、名人是否有资格谈论科学? 有些朋友可能会认为,一般的科学家不能谈论科学,那是否有名的科学家就能够谈论科学?理由如上,也不能。但是在中国,名人,尤其是名科学家谈论科学,甚至哲学是个风尚。 当然谈论科学本身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的学生们并不是追着科学的内涵去的,而是追着名人的光环去的 。这个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但是在中国这个现象更加严重。在康德的《逻辑学讲义》中,康德明确提出, 导致人的认识产生错误的一个来源就是名人的名言 。这是一种盲目崇拜的现象。中科院经常有学者来讲学, 年轻力壮的专家讲学往往没有多少听众,反而是那些过气的老名人,教室往往不够大 。实际上,从科学研究上来说,那些年轻力壮的更具有时代性,老的学者可能已经脱离了时代。 但是学生们看的不是讲什么,而是想看谁在讲, 这和小歌迷崇拜歌星没有什么本质差别。 他们梦想自己有一天能够有类似的光环。这些都和科学没有任何联系, 只会妨碍粉丝们真正理解科学 。 三、谁都有资格谈论科学。 科学作为社会需要的一部分,已经和所有人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外行人谈科学有外行人的立场和观点,内行人谈科学也可以作为一家之言。但是不管是外行还是内行,必须是在认真的讨论科学问题,而不是有意的吸引眼球。 老百姓对于科学的结果有发言权,因为他们是科学的消费者和接受者 。比如,农业科学家研究出来的蔬菜和粮食品种,产量高不高,好不好吃,还是老百姓说了算,不是几个科学家坐在那里鉴定一下就算完的。内行人如果不谈论自己的专业也有错误的风险,即便谈自己的专业,可能冒风险的概率一样不小。相对论产生的时候,爱因斯坦只是个外行人,从专业上他是内行,但是从身份上,他是外行。但是他讲得有道理,所以大家接受了他的观点。黑格尔没有成名之前,就是个小小的中学校长,但是他的大多数主要哲学就是当校长时期发表的。后来当了大学教授,更多的是在推广。 内行人容易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窘境,外行人可能因为不在庐山,而能得到庐山的全貌 。我们应该提倡康德一句话, “要看他说什么,而不是看谁在说” 。 四、科学在中国还没有扎根。 读了19世纪欧洲的哲学,才发现中国的今天和18-19世纪的欧洲有很多相似之处,那时候, 科学是奢侈品,是一部分人才能接受和理解的小学科, 大多数人还沉迷于宗教的黑幕中。达尔文尽管在1830年代就已经建立了他的进化论的核心思想,但是为了减少社会的阻力,直到二十年后才正式出版他的《物种起源》一书。笛卡尔为了躲避宗教的干扰,隐居到一个小镇上闭门造车, 但是最终他的哲学成了西方300年来科学的主要思想源泉。 中国本来就没有科学的传统,科学的土壤本来就很贫瘠,我们的教育又是如此的教条,导致我们的科学土壤不断地退化, 使得我们教育出来的人其实不懂得什么是科学。 鲁迅的那个时代讨论过 德先生和赛先生 ,这个话题在今天依然是沉重的话题。我们为什么不能有很好的创造,为什么不能扬眉吐气,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思考的。我们即便不做科学,但是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在培养下一代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让他们更多了点科学的精神。在未来的中国,我们如果还是如此欠缺科学的精神,中国梦可能永远都只是个不醒的梦。 科学精神的欠缺在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时刻阻碍着我们,在我们培养研究生的时候时刻带来阻力,在我们进行社会生活的时候,时刻给我们带来迷惑 。我们需要认真的讨论科学,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的本质,怎么才能产生科学,科学到底怎么为我们服务 。只有这些问题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我们才不至于落入历史的黑幕中,才能真正的让中国梦成为现实。 反对一个人的意见很容易,因为没有一个意见可以没有漏洞,但是建立一个有意义的结论才更具有价值 。我们都需要思考,认真的思考。 silong.peng@ia.ac.cn 2013.03.28
个人分类: 读书偶得|7950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边芹:卖得是不是太贱?
liuxg99 2013-2-28 13:28
——兼谈我有没有说真话资格 (我其实不想把自己搅入,一直就意识到不要试图穿越自己的文字而存在,那就像再造一个人生,必是做作甚至需要谎言的。但总有人用他们狭窄的思维一次次要把我的言论与我在哪里对立起来。我以为真正划界的是良心和自我意识。但我还是要迁就一下糊涂的人,谈谈我有没有说真话的资格。下文是我即将出版的旧文集汇前言的一部分,做了挪动和增添。) 在我开始写有悖主流意识的文章——其实既算不上“批判”更不可视为“攻击” 西方,只不过不再仰视赞美而是陈述真实——以后,指责我最多的无非是:既然在西方不好,回来受苦吧。这话的逻辑大约是:不好,你为什么呆在那儿。 我想在此一劳无逸地澄清一下:我在西方客居并非移民,未有一刻我想抛弃自己吃中国饭的权利。非但如此,我让孩子也从小学到大学接受中国教育,因为我不认为这个文明已经下作到不值得后代承接了。我不是唱高调,如果他想出国深造某个专业,我是赞成的。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没有引导他专学能出国或在 国内 能进入外国公司的专业,也没有让他把学外语放在无比重要的位置,尽管我知道二十多年来在全国各大城市最聪明的小孩都打破头往外语学校钻,这恐怕是史无前例、在世界其他地方绝无仅有的现象,再穷的国家也只是底层弃船而逃。 我这么做出于以下原因:一我知道 历史 就像一个人,会有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的昏头,甚至昏到认不识自己,但它有既定的轨道,昏到一定时候会醒过来;二对西方深入了解后,深信他们的领先是暂时的,靠压榨甚至打劫别人谋得的富裕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三不想让孩子受精神上甚至肉体上的苦。一般移居后精神上的苦不会马上觉察,甚至对肉体上的苦都能苦而不觉,头脑事先被灌输的那些美好幻想会让人在若干年内有一份免疫力,加上西方人以及他们的文明都有伪装出一个外壳的特点,本性收藏得很深,所以绝大多数人一上来头脑和眼睛都被收缴了,没有个十到十五年不会被放出来。但除非你早就丢掉了尊严和良心,否则你大约会在十至十五年以后,也就是你好不容易打拼到一口安稳饭、靠语言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开始平视周围时,随着一点点收回头脑和眼睛,一层比一层深地感到我说的精神之苦。 十年的打拼是一般选择移居的人最起码的前奏曲,至少要这么长时间才能安顿下来(读文凭、找工作、安家),喘一口气,就像恋爱,迷上外表拼命追,好不容易对方首肯开始张罗办喜事,筋疲力尽办完婚事,找到同居的地方正式过夫妻生活,这时才开始审视“新恋情人”,看到表层礼俗下面的本质,并逐渐发现当初的决定不如想像得那么合算,但回头已晚,只能安慰自己一样是失落,在外多少还有一层遮羞布,只要国内继续崇洋,这薄薄的面子就还能撑着。斩脉断根的人在表面的一把银子下,其实是凤凰浴火的过程,绝大多数都化成了灰烬,涅槃的吉光片羽。 但心理大败的中国人早已目光如鼠,看不到那么远了。我发现,我这么教育孩子为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国人不解。现实之荒诞即在于,事实上相当能干有为的他,在诸多亲朋好友眼里,却远不如拿了父母几十万出国“ 留学 ”(实为移民)的孩子。那价值虚构的力量早就人为扭转了众人的目光,让他们见黑是白,见虚为实,哪怕我以身作则也无法阻挡那股迷信的洪流。荒唐时代的标志就是那么多聪明人用正在做的所谓聪明事成就着自己的傻瓜人生。花大钱让独生宝贝天各一方去洋插队,以为成全了他们也成全了自己!就不怕自己老无所依,更不怕文明失了传人。一个文明被彻底打垮恐怕莫过于此了。 因此那些因我人临时在外而屡屡质疑我说话资格的人,可以不必再以此说事了。何况即便情况与我不同的人,他们带着梦想移居国外,不丢尊严和良心,不背弃祖国,还将在外看到的真相说出来,救国于危,又有什么逻辑背反呢?我尊重那些在国内一无所有出去白手起家的人,那些从没有沾过任何特权却用双脚征服世界的贫民;我鄙夷的是享受着特权、领了走的盘缠的人。 只要中国存在问题、我们就无权寻找西方的真实之逻辑,才是难以推理呢。以这样的逻辑,倒过来推难道不可以吗?你对自己的国家如此厌恶,为什么不走人?现在这个时代,谁强迫谁啊!有本事把好位置让出来,别吃里扒外。既然觉得作中国人如此不光彩,何不离开她、忘记她、投奔向往的国度以去心头之患?那些脚踏两头船的高干、公务员、明星们,有种就放掉这头的好处,另图高就,我倒也佩服,至少把机会和便宜让给了别人,也减轻了国家负担,何乐而不为? 再说,我并没有把西方说得一无是处,而是发现曾经被灌输的神话不存在;我也并未反对西学,只是提醒要绕过花招学真传。神话的产生除了灌输还有距离,距离会大大滋生神话,所以没有人去近距离观察研究,又怎么能了解真实呢?时代的误会周期就是二十至三十年,再长那就需要知情人联手隐匿真相才可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又是为谁而隐藏真相呢? 我最近遇到一位打算让孩子移民西方的人,嘴里老挂着那边空气好(自己所在城市空气可能比不上荒原海岛,但不比外国大城市差多少)。自北京发生雾霾后,全国的城市好像都沾了“光”,不管自己实际吸的是什么空气,都肯定是不好的。从什么时候开始,任何鸡毛蒜皮的不尽如意都成了弃国的理由?北极空气好,你也去吗?非洲没有工业,你是否也要向黑人讨国籍?什么东西能跟祖先创造的文明和打下的疆土交换?虫豸般的一生只在文明和疆土这根不断的链条上,才被赋予微不足道的意义,非此“活”不过行尸与走肉。 令人悲哀的是,行尸与走肉已布满这个国家的核心与上层。许多高官厚禄的人,占着这个 社会 的好位置,却以子女尽可能早的接受西方教育换得外籍为人生目的。他们的做法我费尽心思找不到合乎逻辑的地方,即便只为了眼前利益也不一定划算,哪有自己在一个地方从山脚好不容易爬到山腰和山脊上,却把得来的好处全用作将子女再送到另一个地方的山脚下,哪怕那边的山脚与这边的山腰能吃到同样的白面馒头,甚至面更白一点。吃什么用什么能跟所处位置交换吗?国内某重要报纸的主编破财费心把孩子从中学就送去美国,花了几百万,小孩总算在那里立足了。大树掌门人知道不知道,这孩子可能若干年后通过汇率和工资的暂时差距,赚钱赚过了自己(扣除事先几百万的投入,也不见得合算),但即便比爸爸能干也永远坐不到主流报纸负责人的位置上,主流社会的这种位置不但自己这一代想都别想,就是到了孙辈,也希望渺茫。什么叫主什么叫仆,道理即在此。高级仆人可以被喂得脑满肠肥,但改变不了仆的位置。 在中国这个没有血缘等级的社会,对个体来说,大树掌门人的位置可能只是大学读对了地方,或求职投对了门,或时运命济;但对整体来说,这个位置与汉武帝驱逐匈奴、岳飞抗金、甲午海战、台儿庄血战甚至抗美援朝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位置下面曾经血流成河。某个军队高干子弟在公有制那三十年尽享膏粱,改开后即出国拿了日本绿卡,在日出生的孙女前不久考上东京大学,高干喜不自胜四处电告,周围一帮南征北战的老战友个个艳羡。好像他们所处位置不是由无数抗战将士的白骨堆建?好像1937年以后太平无事,我们早已生活在“东亚共荣圈”。你能想像一个日本骨干军人做同样的事吗?这样的军队不要说夺回小岛,就是在手江山又能守多久呢? 这个国家如今让人尽失信心,不在各种问题和不足,那都是有望解决的,而在“主们” 尽失自我意识!历史上、人世间,除非被占领国家(明的或暗的),才会有这么多无头的主儿占着宝座,也才会上面攀着枝下面在锯枝。如果“开放”与“接轨”最终是为这班“主儿”作买办、行代理(或通过子女西移作间接买办和代理人)简化了手续并提供了道德借口,那我们有权提问:我们为什么被卖?如果我们被卖,只是换得“主们”的儿女在西方谋得个上等仆人的位置,我们更有权提问:卖得是不是太贱?!
个人分类: 人文|12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怀疑与批判需要【资格】吗?
热度 9 outcrop 2013-2-16 10:48
《 用嘴巴喷粪的大学教授 》博文记录了一段不愉快的经历,文中的教授说出的一些话,给人感觉很不好;但笔者没写自己如何质疑,以至于引起该教授如此激烈的言语。当然,说了专业缘由我也不懂,不过有人应该懂。 回到标题的问题。原则上,质疑与批判应该不需要任何【资格】,毕竟任何人有合法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自然科学家们一样可以表达对社会科学的“深刻”见解。 但涉及专业领域的问题,可能还是需要一定的相关专业基础,才能对等的交流讨论;不然的话,在专业的一方看来,很多话题和问题可能很幼稚—— 一个成熟的知识领域是集体智慧和思考的结晶,出现低级错误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不大。 比如我就经常觉得,我思考的绝大部分哲学问题,前人基本都反复思考过了好多次——但这并不妨碍我表达自己的某些自以为高明的观点。 另外,换位思考一下,外行恣意的质疑和批判,也是挑衅专业者在专业上的自尊心,给专业的一方的感觉也很不好。 所以我觉得,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的质疑与批判,个人可以自由选择班门弄斧,但同时也需要有被严厉批评甚至奚落的心理准备——因为我们不能要求别人以包容的心态,来看待我们的幼稚或无知。 因此,外行谈论专业问题,可能需要以坦诚、谦虚的姿态来提出,而不是恣意定论一些自己不专业的东西,挑战专业者的自尊——这样才可能融洽的交流并学习。如同3楼陈老师留言提到的,有时候同样是幼稚的问题会让对方觉得受辱,但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当老师的自豪感——沟通的技巧很重要。 做为专业的一方,维护专业自尊的同时,耐心的对待无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这也是我佩服鬼王和蒋叔的缘故——他们很多时候对待一些问题,相当有耐心——不过耐心也是有限的。
个人分类: 《人天逍遥》读书笔记|3771 次阅读|25 个评论
来科学网,谁有资格谈科学?
热度 17 Huarong1940 2013-2-13 10:54
来科学网,谁有资格谈科学? ——感谢科网的实名制 兼答张维先生 我与因特网结缘将近二十年,始于九十年代中期,和海外亲友互通“伊妹儿”。但投身参与 到网中来,还仅仅是三年前,我来到科学网开了博客。我本是一名“理科生”,文笔艰而涩,也曾自 嘲长了一个相当机械的脑袋瓜,所发博文较少,想必大多不甚有趣,读者也不多。然而,浏览他 人博文,若有感欲发必认真评论,未尝不乐。 我之所以选科网开博,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此网名称有“科学”二字,想必进网者平均文化层次稍高,值得在此讨论并学习许多 有关科学的东西。 其次,此网是实名制,参与者会为自己的发言负责,不至于来此放个臭屁就跑,即便无伤大雅,也惹得过路君子掩鼻。 不料,大年初一,敝人蛇运亨通,竟被一位张维先生质问 “有什么资格谈科学?” 。 事情缘起于我的上一篇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2387-660879.html 。 网上近来流传一短文《过好每一天日子》,据说是名人莫言所写(说),我写了一个简短的读 后感回复转发者,并载之于博。一如既往,阅者寥寥,仅得三通评论,皆拜张维先生所赐也。 张维先生劈头一句: “真可笑,一个看三流生物博士讲感冒的理科生有什么资格谈科学?” 原来这是一抡正反掌,兼而问罪我的前一篇博文——转发方舟子的感冒问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2387-660127.html 方先生在《网易》关于感冒的问答,以我的学习见识和此生亲历的经验,深感其十分正确并详尽。感冒这“小”病是人类最常患的疾病,危害非常巨大。可叹人们(尤其国人)因缺乏现代医学常识而不能正确对待它。此《问答》不仅是一篇好科普,而且,汇聚众多网络提问者,其中有反对方舟子的,也有的是医生,皆毫无顾忌地提问,一来一往,便讨论得更加透彻。众所皆知,方舟子在国内被许多人反对、讨厌或仇视。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其原因不必在此多说。张维先生跑来敝博客,颇为不屑地称方先生 “三流生物博士” ,还算是相当客气的,毕竟表明了自己“反方”的立场。我与方舟子先生非亲非故,仅赞同他的观点及所为罢了。想此张维先生性格十分激越了得,反用“爱屋及乌”之意,读并转载方文的人亦得遭嗤笑与呵斥!? 倘若张维先生懂得“ 不因人废言 ”之理,须得明确指出《感冒问答》之中有何谬误,敝人也好纠正一下自己的错误认识,也不枉你我来科网相逢一场呀? 再说我的上一篇博文,仅仅反对《日子》一文中的两个观点,一是认为“病态发展”绝非科学之错;二是指出所谓“养生重于(医生)救命”时髦之说的片面性。张维先生且来说说看,敝人有何不妥?再说,你扣了一顶 “脸皮那么厚动不动就代表科学” 的大帽子给谁?所据何来? 既来到科学网,不谈科学谈什么?终不成只谈风花雪月,或找个科学MM打情骂俏?在此,郑重奉劝张维先生,且勿动辄质问别人“ 有什么资格谈科学 ”、未免贻笑大方。究竟谁有资格?——你有我有,四流博士和读五流博士文章的人有,连反科学人士也有哈! 最后,引一句大大的名言结束此文:“ 我虽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的发言权! ”
7169 次阅读|40 个评论
讨论转基因安全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专家”资格?
热度 29 蒋高明 2012-10-28 13:00
蒋高明 最近,北京大学生命学院院长饶毅教授,在某场合发表言论,将郎咸平、蒋高明、顾秀林等污蔑为阻碍中国科学进步的“学术骗子”,造谣说本人领导的科学团队在研究所倒数第二,说什么 我是不务正业,对转基因问题不不备发言资格,云云。 本人不敢称专家,也从未以专家自居。但是,笔者自1984年专业分科即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转基因造成的最大问题恰好是引起生态环境的破坏,会造成农业与除草剂用量继续增加,因为该技术明显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转基因食 品存在安全问题,也是从笔者的生态学专业知识出发提出质疑的,为什么到了饶毅眼里笔者就没有“资格”呢?难道只有自己既当运动员裁判又当裁判的专家自话自说才有资格吗? 当前在中国科学界,“言论比称美国”的专家是对SCI论文高度青睐的,即使如此,我组近年来发表的SCI业绩也不俗,如何在饶教授那里就变成“不务正业”呢? 关于食品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生物物种入侵,笔者小组提出的若干建议,曾十数次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一些建议被决策部门采纳,这些业绩在考核中是被算成零绩效的。即使如此笔 者针对研究所的严格考核,也是以优秀为主,其余年份为良好。 植物生理生态学创新研究组成立于 2001 年,在 Nature, Global Change Biology,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Annuals of Botany,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AMBIO,科学通报等发表SCI文章73篇科学通报等发表研究论文 20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73 篇;出版专著 8 部。论文被包括 Nature 在内的国内外刊物 引用 1000 多次,引入西方学者 W. Larcher 主编的教科书《 Physiological Plant Ecology 》 ( 第 4 版 , Springer 出版社 ),研究案例进入美国大学教科书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Nard Pipkin, D.D.Trent, Richard Hazlett Paul Bierman主编, 第6版)。以本组研究人员为主,在内蒙古正蓝旗连续进行的 5 年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试验效果,被 Science 报道 ( 317 : 314-316, 2007) 。 近年来,笔者小组发表IF8的文章2篇; IF6的6篇 ;IF5的SCI文章8篇,IF3文章19篇;IF2文章34篇(含1篇Science报道);SCI影响因子3分以上文章的累计因子90.833。以下为本团队发表的IF2的文章清单(*为通讯作者): 1.Biswas D.K., Li Yonggeng, Xu Hong, Li Weidong Jiang Gaoming*. 2009. Impacts of methods and sites of plant breeding on ozone sensitivity in winter wheat cultivars. Agriculture, 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 134(3): 168-177. (IF=3.969) 2.Biswas D.K., Xu H, Li Y.G., Liu M.Z., Chen Y.H., Sun J.Z. Jiang G.M*. 2008. Assessing the genetic relatedness of higher ozone sensitivity of modern wheat to its wild and cultivated progenitors/relativ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59: 951-963. (IF=5.48) 3.Biswas DK Jiang Gaoming*. 2011. Differential drought induced modulations of ozone tolerance in winter wheat spec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62: 1-10. (IF=5.48) 4.Biswas D. K., Xu H., Li Y. G., Sun J. Z., Wang X. Z., Han X. G. Jiang G. M*. 2008. Genotypic differences in leaf biochemical, physiological and growth responses to ozone in 20 winter wheat cultivars released over the past 60 years. Global Change Biology 14: 46-59. (IF=8.036) 5.Ding Li, Wang Kongjun, Jiang Gaoming*, D.K. Biswas, Xu Hong, Li Linfeng, Li yinhao. 2005. Effects of nitrogen deficiency on photosysthetic traits of maize hybrids released in different years. Annuals of Botany, 96:925-930. (IF= 3.991) 6.Ding Li, Wang Kongjun., Jiang Gaoming*, Jiang Chuangdao., Liu Meizhen. Niu Shuli. Yu shuli Gao Leiming. 2005. Post-anthesis changes in photosynthetic traits of maize hybrids released in different years. Field Crop Research, 93:108-115. (IF=2.936) 7.Hao Yanbin,Yanfen Wang,Xiangzhong Huang ,Xiaoyong Cui,Xiaoqi Zhou, Shiping Wang, Haishan Niu, Gaoming Jiang. 2007.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water vapor and energy exchange over a typical steppe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146(1-2): 57-69. (IF=3.991) 8.Jiang Chuangdao, Gao Huiyuan, Zou Qi, Jiang Gaoming Li Ling-Hao. 2006. Leaf orientation, photorespiration and xanthophyll cycle protect young soybean leaves against high irradiance in field.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55(1): 87-96. (IF=3.644) 9.Jiang Chuangdao, Gao Huiyuan, Zou Qi, Jiang Gaoming Li Linghao. 2004. Enhanced photoprotection at the early stages of leaf expansion in the field-grown soybean plants. Plant Science 168: 911-918. (IF=2.945) 10.Jiang Chuang-Dao, Jiang Gaoming*, Wang Xianzhong, Li Ling-Hao, Biswas D.K. and Li Yong-Geng. 2006. Increased photosynthetic activities and thermostability of photosystem II with leaf development of elm seedlings (Ulmus pumila) probed by the fast fluorescence rise OJIP.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58(1-3): 261- 268. (IF=3.644) 11.Jiang Gaoming, Han Xingguo Wu Jiangguo. 2006.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requires a sustainable strategy. AMBIO, 35(4): 269- 70. (IF=3.101) 12.Jiang Gaoming, Liu Meizhen, Han Nianyong Li Wenjun. 2003. Potential for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steppe in the Xilingol Biosphere Reserve through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30(3): 304~310. (IF=2.441) 13.Li Gang, Jiang Gaoming*, Li Yonggeng, Liu Weizhen, Peng Yu, Li Linghao Han Xingguo. 2007. A new approach to the fight against desertification in Inner Mongolia.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34(2): 95-97. (IF=2.441) 14.Li Linfeng, Li Yinghao, Biswas Dilip Kumar, Nian Yuegang Jiang Gaoming*. 2008. Potential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treating the eutrophic water: Evidence from Taihu Lake of China. Bioresource Technology, 99 (6):1656-1663. (IF=5.353) 15.Li Wei-Dong, D. K. Biswas, Hong Xu, Chang-Qing Xu, Xian-Zhong Wang, Jia-Kun Liu Jiang Gaoming*. 2009. Photosynthetic responses to chromosome doubling in relation to leaf anatomy in Lonicera japonica subjected to water stress. Functional Plant Biology, 36: 783-792. (IF=2.969) 16.Liu H, Jiang GM, Zhuang HY, Wang KJ. 2008. Distribution, utilization structure and potential of biomass resources in rural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s of crop residues.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12: 1402-1408. (IF=6.619) 17.Liu Meizhen, Colin P. Osborne . 2008. Leaf cold-acclimation and freezing injury in C3 and C4 grasses of the Mongolian Plateau.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59: 4161-4170 (IF=5.48) 18.Liu Meizhen, Jiang Gaoming*, Li YongGeng, Niu ShuLi, Gao LeiMing, Ding Li Peng Yu. 2003. Leaf osmotic potentials of 104 plant species in relation to habitats and plant functional types in Hunshandak Sandland, Inner Mongolia, China, Trees, 17(6): 554~560. (IF=2.026) 19.Liu Meizhen, Jiang Gaoming*, Li Yonggeng, Yu Shunli, Niu Shuli, Gao Leiming. Control of sandstorms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31(4): 1 -5. (IF=2.441) 20.Liu Meizhen, Jiang Gaoming*, Yu Shunli, Li Yonggeng Li Gang. 2009. The role of soil seed bank in natural restoration of the degraded Hunshandak Sandland, North China. Restoration Ecology, 17(1): 127-136. (IF=2.481) 21.Niu Shuli, Jiang Gaoming*, Wan Shiqiang, Li Yonggeng, Gao Leiming Liu Meizhen. 2006. A sand-fixing pioneer C3 species in sandland displays characteristics of C4 metabolism.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57(2): 123-130. (IF=3.644) 22.Niu Shuli, Jiang Gaoming*, Wan Shiqiang. , Liu Meizhen., Gao Leiming Li, Yonggeng. 2005. Ecophysiological acclimation to different soil moinstures in plants from a semi-arid sandland. .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 63: 353-365. (IF=2.132) 23.Normile Dennis. 2007. Getting at the roots of killer dust storms (The team of Jiang Gaoming’s story). Science, 317: 314-316. 24.Peng Yu, Jiang Gaoming, Liu Xuehua, Niu Shuli, Liu Meizhen, Biswas D.K.2007. Photosynthesis, transpir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four plant species with grazing intensities in Hunshandake Sandland, 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70: 304-315. (IF=2.135) 25.Wang Guangmei, Jiang Gaoming, Zhou Yunlong , Liu Quanru, Ji Yanshou, Wang Shixiong, Shengbin Chen and Hui Liu. 2007.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a fast- growing metropolitan area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plant diversity in Beijing.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16(14): 4025-4038. (IF=2.48) 26.Wang R.F, D.G. An, Q.E. Xie, Wang K.J. Jiang G.M.. 2009. Leaf photosynthesis is enhanced in normal oil maize pollinated by high oil maize hybrids.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29(1): 182-188. (IF=2.868) 27.Wang Shiping , Haishan Niu, Xiaoyong Cui, Shu Jiang, Yonghong Li, Xiangming Xiao, Jinzhi Wang, Guojie Wang, Dehua Huang, Qiuhui Qi and Zonggui Yang. 2005. Plant communities: Ecosystem stability in Inner Mongolia . Nature 435 : E5-6. (IF=36.235*0.2) 28.Zhang Zhen, Wang Shiping, Jiang Gaoming*, Pattone B. and Nyren P. 2007. Responses of Artemisia frigida Willd. (Compositae) and Leymus chinensis (Trin.) Tzvel. (Poaceae) to sheep saliv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70: 111-119. (IF=2.135) 29.Zhang Zhen, Wang Shiping, Nyren P. and Jiang Gaoming. 2006. Morphological and reproductive response of Caragana microphylla to different stocking rates.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67: 671-677. (IF=2.135) 30.Zheng Y.H., Li Z.F., Feng S.F., Lucas M., Wu G.L., Li Y., Li C.H. Jing G.M*. 2010. Biomass energy utilization in rural areas may contribute to alleviating energy crisis and global warming: A case study in a typical agro-village of Shandong, China.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14:3132-3139. (IF=6.619) 31.Zheng Yanhai , Jiguang.Wei, Jing Li, Sufei Feng, Zongfeng Li, Gaoming Jiang , Mario. Lucas, Guanglei Wu, Tangyuan Ning. Anaerobic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increases biomass energy use efficiency in crop residue utilization and biogas production.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2, 16:4588-4596. (IF=6.619) 32.Zheng Yanhai , Xiao Li, Yonggeng Li, Baohe Miao, Hong Xu, Matt Simmons and Xinghong Yang. Contrasting responses of salinity-stressed salt-tolerant and intolerant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cultivars to O3 pollution.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2, 52: 169-178. (IF=3.023) 33.Zheng Yanhai, Wang Zhenlin, Sun Xuezhen, Jia Aijun, Jiang Gaoming and Li Zengjia. 2008. Higher salinity tolerance cultivars of winter wheat relieved senescence at reproductive stage.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62: 129-138. (IF=5.48) 34.Zheng,Yanhai, Aijun Jia, Tangyuan Ning, Jialin Xu, Zengjia Li, Gaoming Jiang. Potassium nitrate application alleviates sodium chloride stress in winter wheat cultivars differing in salt tolerance.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2008, 165: 1455-1465. (IF=3.057) 2012年笔者团队修改或待发表的IF3文章5篇,没有列入上述清单。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118 次阅读|32 个评论
奥运会:想拿块奖牌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chemicalbond 2012-7-29 23:00
中国运动员牛叉啊,84年恢复参加奥运会以来,每次都是赢得一大箩筐的奖牌:这伦敦比赛才开始一天,就整出4块金牌,搞得看到新闻里面说谁谁谁得了奥运金牌,都不把它当啥新闻了,感觉很应该的。 可是,一般的中国人哪里知道拿块奖牌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举个极端的例子。南亚的孟加拉国,拥有1亿5千八百万人口,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运动员获得过奥运会的奖牌。这还不算糟糕的,更难以置信的是全国就找不到一个人曾经赢得过奥运参赛的资格。有些读者要说了:瞎说,开幕式上不是有人参加吗? 没错,可是那些参赛选手获得的都是国际奥委会赠送的参赛机会,英文里面被称为“wildcard”。 这真的是体现了奥运比赛的即竞争又友好的精神。【1】 因此,朋友们,在评价那些没有拿到奖牌的中国运动员的时候,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人家能够拿到比赛资格都应该是非常的牛叉了。 【1】 奥运精神:友谊与竞争,和谐与进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7346-596636.html
个人分类: 体育世界|1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烟草院士”资格
热度 1 shunliky 2012-5-31 11:58
“ 烟草院士 ” 资格 继联合签名抵制烟草项目获奖成功后,最近近百名院士又联合签名致函中国工程院主席团,请求 尽快复议、重审 烟草专家谢剑平当选工程院院士的资格( 5 月 30 日《新京报》 )。今天浏览科学网,看见王铮老师发了一篇题为 “ ‘ 烟草院士’说句话 ” 的博文,甚是感兴趣。 本人也不抽烟,同时也不大支持抽烟。 不过抽烟充其量只是一个人的不良爱好,国家也没有明文规定抽烟犯法,所以我觉得还是提倡禁烟比较合适,这也是本着对抽烟者的一个尊重。当然了,抽烟者在共同场所最好还是克制自己,因为抽烟对别人来讲确是一种危害。卫生部刚刚发布我国首部《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报告称 中国 7.4 亿人受二手烟危害 。因此如果只顾自己爱好,不顾虑别人,那抽烟者就是不道德的。讲到这里,说说 “ 烟草院士 ” 和 “ 烟草奖 ” ,大家是支持还是反对呢? 《新京报》和新浪网都是说 重申院士资格 ,并没有说 取消 “ 烟草院士 ” 资格,因此本人认为王铮老师 用词不当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11-576864.html )。如果把烟草作为一项科学研究来看,不管是院士还是奖,我们都应该持支持的态度。随话说,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有烟草存在,就有人来研究它,这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吧?大家也明白凡事如果都上升到道德上,那么很多东西就很难进步了。就向王铮老师讲的核武器、原子弹等,政治干涉科学,将会成为科学的耻辱。 现在不管院士评选的评审程序 够不够完善 ?院士有没有 提前活动 ?工程院 出不出来说话 ?我觉得谢 院士真的应该出来了 ,你向大家证实一下,你的 “ 降焦减害 ” 是不是伪命题(方舟子等人一直认为是伪命题,本人对这一命题不懂,不敢妄加评论),如果是,自己就做个表率,出来承认就是了,我觉得只要你是诚恳的,大家还是可以接受的吧。也许你的表率,会让很多做其他伪命题研究的人或者曾经做过错事而不敢承认的人,也有勇气站出来。如果不是伪命题, 那你就赶紧拿出证据,用事实说话 ,即使对社会没有攻,我想会有更多人出来支持你当这个院士(因为你是科研工作者,政治不应该干预你)。这样就用不着工程院出来说话了,因为你知道这么长时间他们都没有站出来,估计他们的难处比你还大! 王顺利 2012-5-31
3251 次阅读|1 个评论
声援百位院士请求重审“烟草院士”资格
xupeiyang 2012-5-30 05:53
声援百位院士请求重审“烟草院士”资格
明天是世界无烟日,去年年底延续至今的“烟草院士”争论再起风波。截至昨日,近100位院士联名致函中国工程院主席团,请求尽快复议、重审烟草专家谢剑平当选工程院院士的资格。    四个学部院士联名质疑   去年12月,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谢剑平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初,即有26位院士联名质疑,请求重审。今年5月初,中华医学会等7家社会组织联合致函,恳请重新审议。但中国工程院一直未对此做出明确的公开回应。   作为联名院士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表示,国际科学界从未承认烟草“降焦减害”这一命题,我国政府签署已六年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也明确规定:不允许任何烟草制品以“低焦油”、“低危害”欺骗误导公众。但如今有人凭烟草“降焦减害”研究获选院士,有损中国工程院乃至科学界声誉。   昨晚,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电话中证实,院士们希望通过内部函件方式,敦促中国工程院尽快复议、解决此事。作为联名行动的主要发起者,钟南山介绍,请求复议的院士们来自医药卫生、工程管理、农业、环境与轻纺工程四个学部。“目前已有近100位院士参与”。    评审程序“不够完善”   王陇德指出,中国工程院在“烟草院士”的评审程序上“不够完善”,评审主体亦有一定问题。“‘降焦减害’的‘减害’是对人体健康而言,评审应由医药卫生学部来进行,而不是环境与轻纺学部。”王陇德说,这也是院士联名要求重审的主要理由。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8019055.html 2012年5月31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第25个世界无烟日,本次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是“烟草业干扰控烟”。晋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 示:烟草对我们的身体有极大的伤害,远离烟草,还你好的健康。天天无香烟,健康快乐每一天。   吸烟的危害   近几十年的研究发现,吸烟者吸入大部分的主流烟草烟雾,其中的复杂化合物通过DNA损伤、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机制造成不良健康结果。烟草烟雾中的有毒物和致癌物几乎损害吸烟者身体的每一个器官,目前烟草已成为全球前8位死因(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下呼吸道感染、COPD、HIV/AIDS、腹泻、结核、气管/支气管肺癌)中除了HIV/AIDS和腹泻外,其他六种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导致的主要疾病如下:   ▲ 肺癌及多种恶性肿瘤:90%以上的男性肺癌患者因吸烟引起,吸烟者肺癌发病率为不吸烟者的18倍。吸烟还可引起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膀胱癌、肾癌、肝癌、白血病,以及女性宫颈癌等。   ▲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烟草烟雾中的烟焦油和其它有害物质长期刺激呼吸道,使吸烟者极易患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最后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吸烟者中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比率比不吸烟者多3~5倍。吸烟量愈大、吸烟时间愈长、吸烟时烟草烟雾吸入气道愈深、开始吸烟的年龄愈早,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危险性愈大。   ▲心血管病:烟草中的焦油、一氧化碳、尼古丁等多种有毒物质,可损害心肌和血管壁,引起胆固醇代谢紊乱,导致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硬化等疾患;吸烟可使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液形成凝块,最终引发冠心病、心脏性猝死。据调查,吸烟可使患冠心的患病时间提前10年,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比不吸烟者高3.6倍。吸烟还会使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死亡的风险平均增加76%。   ▲ 脑血管病:吸烟可增加脑出血、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我国吸烟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不吸烟者的2~3.5倍,男性脑卒中病人中有90%以上是吸烟者。吸烟还会损伤脑细胞,损害记忆力,影响人的思考判断能力,甚至精神紊乱、老年痴呆。   ▲ 生殖相关疾病:烟草中的有毒物质能够损伤男性睾丸,降低性激素分泌,损害阴茎血液循环,可能引起男性阳痿。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还会减少精子的数量,影响精子的质量,造成男性不孕症或胎儿畸形。   ▲ 女性吸烟的危害:与男性相比,由于女性特殊的身体结构和孕育下一代的生理特点,吸烟可使其月经紊乱,痛经,雌激素低下,绝经期提前。女性吸烟会使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更加严峻。如《柳叶刀》杂志的一篇最新研究表明,吸烟对男性和女性的危害程度并不一致:吸烟者相对于不吸烟者的冠心病风险,女性比男性进一步增加25%。研究者对1966~2010年期间发表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共纳入75个队列、240万名受试者。Meta汇总分析结果显示,吸烟者相对于不吸烟者的冠心病风险,女性∶男性的相对风险(RR)比值为1.25 ;随访时间每增加1年,这一相对风险比值即增加2%,提示烟龄增加对女性的危害更大。   ▲ 孕妇吸烟对胎儿健康的损害:易引起自发性流产、早产、死产或宫外孕,会严重影响胎儿发育的各个阶段,引起胎儿发育迟缓、先天畸型(如唇裂、腭裂、无脑儿、先天性心脏病、肢体残缺),影响子女智力及发育。   ▲ 其他疾病:吸烟还可引起消化性溃疡、胃炎和食管、结肠疾患,增加糖尿病发病风险,导致口腔癌、口腔白斑、白色念珠菌感染以及中毒性视神经病变、视觉适应性?退、黄斑变性、白内障等多系统疾病。
个人分类: 公共卫生|29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南大学张江南副教授事件想起白卷英雄张铁生
热度 9 laserdai 2012-5-22 00:49
海南大学张江南副教授事件参见科学网新闻报导,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5/264402.shtm 事件的主要内容为: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的副教授张江南,今年不但科研经费申请为零,目前也未主持任何课题。在论著发表方面,他从2003年至今9年间,主要发表论文有4篇,写过2本书。 2012年2月,海南大学研究生处发出确认2012年度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的通知,确认的主要依据是老师的科研情况。为了不交白卷,张江南在第二条中填报了两篇文章(学生参与完成,他署名)。最终,张江南被学院停止了2012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资格。然后,张老师心中不服气,于是在网络上有了一封公开信,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9180815/ 这里 交白卷 一词,让我想起当年的 白卷英雄张铁生 ( 维基百科, 互动百科, 百度百科。) 刚刚,张铁生又上了新闻焦点: 白卷英雄或成亿万富豪 事件的主要内容为: 1973年,国务院对推荐和选拔工农兵上大学的规定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文化考试”的内容,试图恢复用知识选拔人才的制度。这一年,高等学校招生除需经过评议推荐及审查、复查外,还要进行语文、数学、理化三科的书面文化考查,地、市命题,县(市)主持,采取 开卷 形式。 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生产队小队长张铁生参加了此次大学招生文化考试,在 最后一场理化考试中,整张试卷题他只会做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张铁生于是在他理化试卷背面写“给尊敬的领导的一封信”(如下) 。信中,张铁生诉说了“受到自己为贫下中农事业的事业心和自己自我革命的良心的谴责”,“不忍心放弃生产”而复习,虽然考得不大好,但他“没有为此而耽误集体的工作”,可以“自我安慰”;他坦白说,“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我的政治面貌和家庭社会关系(清白如洗),自我表现胜似黄牛”,所以“希望各级领导在这次入考学生之中,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以考虑为盼!” 1973年8月10日, 《人民日报》 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另加编者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随后,《红旗》杂志转载时发表评论,说搞文化考试是“旧高考制度的复辟”,“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反扑”。“四人帮”对张铁生交“白卷”的行为赞不绝口,江青称赞张铁生“真了不起,是个英雄,他敢反潮流”。各地报刊纷纷转载此信, 张铁生成为勇于交“白卷”的反潮流英雄 。 高考结束后,张铁生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后又被学校破例发展为党员。1975年8月,上级党委决定调整铁岭农学院的领导,成立了老中青三结合的新班子,张铁生被选拔为这个新领导班子的副组长、党委书记。 附件:《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   尊敬的领导:   书面考试就这么过去了,对此,我有点感受,愿意向领导上谈一谈。   本人自一九六八年下乡以来,始终热衷于农业生产,全力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每天近十八个小时的繁重劳动和工作,不允许我搞业务复习。我的时间只在二十七号接到通知后,在考试期间忙碌地翻读了一遍数学教材,对于几何题和今天此卷上的理化题眼瞪着,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不愿没有书本根据的胡答一气,免得领导判卷费时间。所以自己愿意遵守纪律,坚持始终,老老实实地退场。说实话,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而有着极大的反感,考试被他们这群大学迷给垄断了。在这夏锄生产的当务之急,我不忍心放弃生产而不顾,为着自己钻到小屋子里面去,那是过于利己了吧。如果那样,将受到自己与贫下中农的革命事业心和自我革命的良心所谴责。有一点我可以自我安慰,我没有为此而耽误集体的工作,我在队里是负全面、完全责任的。喜降春雨,人们实在忙,在这个人与集体利益直接矛盾的情况下,这是一场斗争(可以说)。我所苦闷的是,几小时的书面考试,可能将把我的入学资格取消。我也不再谈些什么,总觉得实在有说不出的感觉,我自幼的理想将全然被自己的工作所排斥了,代替了,这是我唯一强调的理由。   我是按新的招生制度和条件来参加学习班的。至于我的基础知识,考场就是我的母校,这里的老师们会知道的,记得还总算可以。今天的物理化学考题,然很浅,但我印象也很浅,有两天的复习时间,我是能有保证把它答满分的。   自己的政治面貌和家庭、社会关系等都清白。对于我这个城市长大的孩子几年来真是锻炼极大,尤其是思想感情上和世界观的改造方面,可以说是一个飞跃。在这里,我没有按要求和制度答卷(算不得什么基础知识和能力),我感觉并非可耻,可以勉强地应付一下嘛,翻书也能得它几十分嘛!(没有意思)但那样做,我的心是不太愉快的。我所感到荣幸的,只是能在新的教育制度之下,在贫下中农和领导干部们的满意地推荐之下,参加了这次学习班。   白塔公社考生 张铁生   一九七三年六月三十日   (原载1973年8月10日《人民日报》) 简评:上面两个事件在形式上具有惊人的相似性:都是实质上在“开卷考试”中交了白卷,然后就有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结局:张铁生的结局上面提到了,张老师的结局如何,现在不能准确预测,估计肯定不如当年张铁生那样美好,当然,更不会有张铁生后来的跌宕起伏的人生。 不知道各位读者看了以后感觉怎样?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8012 次阅读|22 个评论
必须取消“烟草院士”谢剑平的院士资格
热度 3 xupeiyang 2012-5-10 21:44
关于其院士资格的争议,已不仅是单纯的学术水平之争,而是一场科学方向与科学伦理之争、控烟和反控烟之争、要烟草还是要健康之争、要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还是要违背公约的原则之争。 将院士的桂冠授予“降焦减害带头人”谢剑平,是一种极其错误的导向。 中华预防医学会等函请工程院重审烟草院士资格 http://news.sina.com.cn/c/2012-05-10/210624397897.shtml 烟草公司上世纪80年代便知吸烟有害 遭加烟民索赔270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569681.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不端|3628 次阅读|2 个评论
女儿获得中考推优资格
热度 3 沈海军 2012-5-2 19:54
女儿今年中考,今天获悉获得了她们学校的推优资格。 贺一下
3050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为“两会”建言:严禁人大代表在各级政府中担任任何官职!
热度 22 QFL 2012-3-6 10:53
我为“两会”建言:严禁人大代表在各级政府中担任任何官职!
众所周知, 中国宪法 规定: 人大代表是中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人员,经过民主选举方式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先进性;人大代表主要 有提出议案、提出质询、选举和罢免政权机关领导人、且在人大会上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等各种权利。 然而,国家 若允许大代表在各级政府中担任任何官职的话,那岂不就成了 “ 自己监督自己 ”、 “ 自己选举自己 ”、 “ 自己罢免自己 ”了…… ;然而, 如此一来, 人大代表还能监督、选举与罢免出来个屁呀 ? 由此可见, 根据宪法精神: 应该坚决严禁人大代表在各级政府中担任任何官职 !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各级政府中要职官员们,例如各省、市、县、乡之长及其书记们,当然也可以参加各级人大会,但其参会的唯一“身份”只能是其“官职”而非人大代表,其政绩报告则是要被广大人大代表们审查与监督的。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个人分类: 爱我华夏|2262 次阅读|30 个评论
五十步有资格笑百步
热度 13 outcrop 2011-5-25 10:58
在讨论一些问题和现象时,经常有人说对方:五十步笑百步;认为这句话的力度足以要求对方闭嘴。 这个典故本身不值得讨论,但我认为很多现实语境中的五十步是有资格笑百步的,关于这个想法,没深入思考。 刚好杨玲兄具体举例了,我赞同,直接转过来: 考槃在涧 2011-5-25 10:32 对,五十步是有资格笑一百步的。 同样是杀人,在战场上面对拿枪的敌人扫射,和面对手无寸铁的妇孺扫射, 前者很难被谴责,而后者即使是被命令,也应该被谴责。 人类还在吃牛羊肉,实际上这些动物的皮具可以看成是副产品, 即使人类不穿皮鞋,按照现在的肉食文化,这些牛羊还是会被屠宰; 但人类不吃海豹肉,也不吃藏羚羊肉, 纯粹为了皮而屠杀, 这二者之间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 蒋老师认为“ 談論任何行為都要考慮是推動進步還是阻礙進步,是增加了善,還是增加了惡。 ”我也认同,这句话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场景。 因此以后说人“五十步笑百步”前,可能还需要思量一番。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01 次阅读|69 个评论
镜子微博:谈论“科学”并不要什么资格
liwei999 2011-4-23 17:27
回答: 确实是个问题! 由 VIP 于 July 06, 2005 23:11:02: 职业人谈论“专业”,只有非职业的人才大论“科学”。 其实谈论“科学”并不要什么资格。太监也可娶老婆、同性恋也可以结婚么 。只是不要那么的“理直气壮”、那么的“胜券在手”就是了。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0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博士
liuxiaod 2010-5-9 05:35
我来美国读书的那一年,物理系更改了博士资格考试的规则,以往研究生在学习一年或两年以后参加博士资格考试,考过的就录取为博士生,考不过的就被淘汰,但是从那一年开始将取消这个博士资格考试,改为单科考试,研究生必须选修每一门基础课,通过每一门基础课的考试,只有选修了所有基础课并通过了每一门的考试才能获得博士生资格。我去的那一年刚好是最后一次博士资格考试,我是星期五到的,下一个星期一就开始考,连考两个星期,每星期四天,从晚上六点考到十点,分别是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第一个星期是笔试,第二个星期是口试。为了赶上末班车,不得不仓促上阵。 总共大约有十几个学生,其中有4,5个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学生,这些学生非常出色,好像考试是小菜一碟,往往提前交卷,我们这几个中国学生比较沉稳,考满四个小时,不提前交卷,也不延迟,有几个学生看上去有些困难,时间到了也不交卷。 第二个星期的口试就是针对笔试中出现的错误回答问题,如果笔试考得好,口试就没有什么可问的,如果笔试考的不好,口试就不好过了。考完以后,由考试委员会签发合格证,成为正式的博士生。 半年以后系里要求我去参加硕士生资格考试,因为这是程序要求,即使已经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也不能豁免,不过这个比后者容易多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兄弟干博导了,我还读博士
longfo 2010-5-7 09:56
天津大学出来80后博导了,哎哟,我的心呐,揪心的痛啊,我也算是80后的老大哥了,人家都是博导了,我还在为读博士苦苦努力追寻。 想想姚明,咱没人家长得高,心理安慰;想想刘翔,咱没人家跑得快,心理安慰;想想人家凤姐,咱没人家那个心理承受力;想想范冰冰,咱没人家长的风骚;想想人家八零后博导,我是无地自容啊。 对比八零后博导我没有优秀,我没有师德,没有育人的本事,没有科研能力,没有科研经费,没有刻苦努力的精神,没有开拓进取的劲头,没有的东西太多了,唉,这下子蔫了吧, 努力干吧,虽然干多好也不一定能当博导。 http://news.sohu.com/20100507/n271970528.s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51 次阅读|6 个评论
谁来吊销专家的资格?
zhaodl 2009-11-14 09:16
南京儿童医院徐宝宝事件受到了大家的关注。我是昨天晚上关注到这条新闻的。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患儿死亡后,院方曾组织过调查,但结果没有得到患者家属的认可。患儿父母均反映毛晓珺医生只顾玩偷菜游戏,只顾玩游戏不愿替宝宝看病,从而导致婴儿死亡。此事件经过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第三方进行深入调查后,确认患者家属提出的:医生玩游戏和跪求医生等事实,最终结果是开除了毛晓珺医生并给予了开除,院长、书记和相关医护人员受到行政处分。 当我对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而高兴的时候,也心存顾虑:院方组织调查的参加者专家是否该负责?这些专家以后还会不会参加类似的鉴定,如果这些专家在另外一起医疗事故中作专家,他会尽职尽责?你会相信他的结论吗?第三方调查认定:院方的调查组不认真,甚至都没有问道过事件的关键情节,至少是不认真而不是能力所不及。也许是院方领导的安排,可是没有专业人士参加?如果有专业人士参加,一句领导没有要求或者领导要求就能够开脱掉专家的责任! 现在社会上的专家泛滥这已经是事实,似乎谁都可以拿专家来说事、来挡事。一项工程的失败没有人承担责任因为进行过专家论证!就连一个培训班的论文评比也是由教师和学员组成专家组进行,似乎 评审组不如专家组有权威!而我们的课题鉴定、项目验收,都需要组成专家组,到底专家组的权利是什么,决定权在专家组还是在行政首长。我想,既然是专家,那么他们的优势就是专而不是全,不可能对整体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那何必要拿专家来说事这只能是推卸责任。 专家有不同意见,决策者应该尊重,多考虑一些总没有坏处。如果决策者不顾专家的反对而强行决策,那到不一定完全是坏事至少这时决策者成为焦点,需要承担完全的责任!这种情况敢决策,至少是勇气可佳敢作敢为。我到认为比那些拿专家做挡箭牌的决策者要好!更何况,这样的决策者所找的专家往往也就是与其同流合污者,专家只是将自己的教授头衔用来买卖的商人。我听人们议论今年被院士提名的一位教授,说他上去的可能性不大,原因就是:人缘不好,在行业的论证会上总是不顾及领导的脸色,提反对意见,后来许多项目能不找他都不找他! 专家不是全家,只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提出不同的意见,别的不敢保证,至少在自己的专业范围之内的那一点以专业知识做保证。所以,专家就是用来挑毛病的,也只能是用来挑毛病如果要下一个结论,那么没有挑出毛病更符合实际。我曾经参加过一项标准的鉴定,除了文字表达是我的专长,多数内容我不太懂,可其中的一个计算公式不正确我是确定无疑的,因此我就提出疑问。起草方给与了解释,可解释的让我无奈某某国家标准就是这样!我在会议中间,又再一次提出请修改。如何正确我不知道,但这样表达肯定不对!起草方还是那句解释,而组长的表态让我不放心:这个问题,下去再仔细斟酌一下好吗?我无言,但我又不甘心,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签字,不修改怎么办?这样错误的标准出台,难道我没有责任!还好,在会议结束以前,我总算找出了问题所在,并给出了正确的表达公式,也得到了起草方的认同。这样大家高高兴兴地签字领取了200元钱,可我领取这200元钱的时候,却并不感觉轻松!标准的鉴定会也就参加过这么一会,再也没有辛苦过。 在5年前关于一个项目的论证会上,我也差一点得罪了组织方和专家组组长。在项目所包含的内容中,有一个不符合当前法规的项目,我建议将这个项目剔出来,并且剔去并不影响整体项目的通过。可是,建议没有得到组织方的同意,到临近会议结束前,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当我找到组织方和专家组组长,再次要求剔去那个非法项目时,得到的答复是老赵,别这么认真啦,现在谁不这样做。我承认,现实中有许多行为是擦边球,许多法规也的确不一定有道理甚至是没有道理,但这样的项目没有必要拿来让专家背责任呀,背后你怎么做都行,但不能包含在这里,但还是没有人回应。最后,我只好表示:否则我退出,这几天我算做义工了!结果是搞得大家都不高兴按我的要求处理后,我才签字。现在见面还经常说我不知道是表扬还是讽刺:老赵这人,办事认真的很!没有办法,这个认真的毛病改不了了。别说不认真,就是认真也不能保证对事情都了解、不出事,我就怕在我手上出事胆小怕事。 认真的人,人家用你一次以后就不用你了。可是,那些听话的、胆大的、不负责的、串通一气的专家,如果出事一次以后,是否还让他在做专家!谁来限制!一个患儿沉冤得雪,那么以后会不会再制造出新的冤案!应该为这些专家组、调查组、鉴定组的成员建立一套诚信档案!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3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谈出版职业资格登记与注册
zhaodl 2009-6-30 15:27
谈谈出版职业资格登记与注册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总署 37 号令),从 2008 年 6 月 1 日起 ,全国出版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资格登记管理,并对责任编辑实行注册管理。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做好 2009 年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登记注册工作的通知》(新出人事 455 号)要求,各省于近日陆续开始进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登记和注册工作。结合我对相关规定的学习和本单位的组织工作,谈点认识,以便与大家讨论学习。 ( 1 )意义 出版职业资格登记,是出版工作职业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从保证出版的质量和水平来讲,无疑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为出版质量的关键是出版队伍,出版队伍的关键是出版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另外,出版职业资格的登记与注册,无疑也提高了进入编辑出版队伍的门槛。这一方面提高了现有出版者的利益利益保护职业化可以提高其职业的含金量,而另一方面则迫使现有编辑出版队伍中一部分不符合登记和注册条件人员将被迫参加全国统一的资格考试或者离开出版行业。出版职业资格登记和注册,也是为下一步出版物的出版管理奠定一定的基础具有规定数量的、登记注册过的编辑出版人员将成为出版物申请和出版的必要条件。 ( 2 )兼顾现实 此次出版职业资格登记和注册工作,是在去年 3 个省市试点的基础上开展的,总的来说:兼顾了职业资格要求和出版现状两个方面,分三批进行登记和注册:第一批是通过全国出版中级资格考试的;第二批是取得高级编辑出版专业技术职务的、第三批是取得与出版内容一致的相关学科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时还有编龄和年龄的限制。第三批中文件明确规定: 1 )具有与本出版单位出版范围相一致的非出版专业副高级以上(含副高级)职称。 2 ) 40 周岁以上(含 40 周岁),参加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中级),两科(《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当年成绩合计达 180 分或单科(免考一科人员)成绩达 90 分。 3 ) 40 周岁以上(含 40 周岁), 2002 年底前已取得编辑专业中级职称。 4 ) 40 周岁以上(含 40 周岁), 2002 年底前已取得与本出版单位出版专业门类相一致的非出版专业中级职称,且从事编辑专业工作 5 年以上(含 5 年)。 本条第 2 )、 3 )、 4 )款仅适用于本次注册,今后不再放宽要求,所指年龄和专业工作年限均截止到 2008 年 12 月 31 日 。 这既考虑了资格的要求,又照顾了现实。但是,只限于本次登记注册。 ( 3 )有待明确 有一个问题,文件通篇没有规定没有见到明确的规定:专职与兼职的区别。但是在口头咨询的时候明确:只面向专职出版工作者。如果是这样,问题就来了。首先,目前在我国的期刊出版中,特别是学术期刊的出版中,存在着大量的兼职出版者,大量的学术期刊是兼职人员编辑出版,尤其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第二,未来的学术期刊的出版体制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出版模式?如果兼职人员不能参与学术期刊的出版工作,这不仅与国际出版惯例不一致,也是我国现有出版力量所不能承担的。即使是进行彻底的出版体制改革,学术期刊出版工作中的学术部分也不可能有专职人员全部承担,特别是专业性学术期刊的出版。 所以,出版职业资格登记和注册,不得不面对学术期刊出版的特殊情况,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条件。目前的规定中没有明确的安排。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378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1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