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全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长城式”防火体系是一种落后模式
dfedhw 2018-7-5 10:44
夜晚偶逛商场,看见天花板上密密麻麻、如满天星斗一般的火灾探头及喷淋头,再回想路过消防中控室门口,看到两位捧着手机、百无聊赖的值班员,不禁哑然:火灾难道真有如此可怕,需要像这样随时如临大敌,枕戈待旦? 1.市面上所有的商场早已全面禁烟禁火,所以明火引发火灾的可能性忽略不计,剩下的仅有电气线路及用电设备。那么,如果照这样的防火思路,是否所有建筑都该采用类似的配置和设计,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数量级? 不得不由防火联想到防洪: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京巡视黄河,曾针对洪水和悬河问题发问:“黄河涨上天怎么办?” (筑堤防御洪水等于与河床淤高赛跑,大堤加得越高,水头也将越高,水压增大,防洪风险也会越大,最终输掉的只能是人。) 堤防修建的长度无疑也等同于海量。 2.用油用气场所的火灾风险远高于用火用电,按照常理这部分场所更应当强制普遍安装。此外,防火区域面积大小不该成为考虑设置火灾报警系统的首要因素,“小火”的伤害程度可能更甚,尤其是夜间,所以针对夜间时段的防火灭火才是重点。 (今年以来,城乡居民住宅发生火灾5.01万起,死亡551人,占死亡人数总数的81.5%;“小火亡人”常常发生在夜间,22时至次日凌晨6时发生的火灾虽然只占火灾总起数的20.5%,但死亡人数却占55.5%;在37起较大火灾中,22时至次日凌晨6时发生的火灾达28起,占总数的75.7%。) 3.固定消防设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至少牵涉到建筑、通风、机械、给排水、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等好几个专业,另外还涉及设备制造、材料工艺、系统兼容、定期维保、 通讯决策、应急疏散、 人员操作培训等诸多问题,日常还要面临误报警、防止误喷、检查灭火剂等问题,关键时候能否派上用场,成功启用概率怎样,日常工作状态如何,回首以往火灾事故案例全过程则不言自明。 相对于所有建筑及附属设施,火灾本身的发生概率已经极低,在这样的基数上,受制于设备设施的复杂性,灭火系统最终还能够“参与”到实战中的概率就更低,实际绝大部分火灾还是通过第一时间报警,由消防队快速赶来处置,平均耗时一般也不过十分钟。绝大部分的灭火系统,无论是因为从未“遇见”火灾,还是“遇见”之后却直接“哑火”,七八年左右步入报废状态,全程基本与火灾“无缘”。从头至尾投入如此庞大、劳神费力的工程,实际贡献率未免显得太低,整体投入的产出比更是不便计算。 长城修建于当时,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呈现的是古人的智慧与成就,可到了现代,无疑只能作为凭吊的历史遗迹。许多年以后,当人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历史上的全面防御式的防火设计,细细回味,也许其终将沦为“传统模式”。
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将全面会诊土壤污染现状
redtree 2015-7-12 15:57
我国将全面会诊土壤污染现状 作者: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5/7/12 13:26:12 本报北京7月11日电(记者邱晨辉)继“气十条”“水十条”相继发布后,被称作“土十条”的“全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何时出炉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在今天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农业部和环境保护部共同主办的“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国际土壤年在中国”高层论坛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透露,环保部会同相关部门编制的这一行动计划,已经基本成型,并向国务院汇报,等待审批通过。 他还透露,根据编制该计划的前期研究,环保部拟定了一个目标,即争取利用六七年,使土壤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为此,我国还将在第一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全面会诊土壤污染现状,尽快摸清土壤污染家底,为进一步搞好土壤污染防治规划、计划和污染治理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污染问题是继大气和水污染问题之后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李干杰说,长期以来,人们提到环境保护、污染防治,首先想到的就是水、大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而对土壤环境保护则相对陌生。 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的说法,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最为活跃的圈层,是连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核心要素。人类消耗的80%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及大部分纤维,都直接来源于土壤,它不但为植物与动物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近3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我国因污染退化的土壤范围不断扩大,土壤质量恶化加剧。根据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面对日益严峻的土壤环境形势,中国加快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刻不容缓。”李干杰说,除了土壤环境问题的隐蔽性和累积性使人们对脚下土地表层的“变化”不易觉察或不易感知外,一个主要原因是缺少一部像《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要素的专门性保护法律。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立法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赵其国建议,要从土壤环境综合治理的角度创建“土壤安全工程”。他说,土壤污染治理的核心是必须解决“污土”与“净土”的矛盾。如同大气是解决“蓝天”与“霾天”,水体是解决“碧水”与“浊水”的矛盾一样,必须在解决“净土”的基础上,统筹解决蓝天与碧水的问题,有了“蓝天常在,碧水长流,净土常存”,最终才有“洁食”,才会有土壤安全、生命安全。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9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由发展,还是全面发展?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3-12-11 03:48
《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里提到的是自由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我们现在经常讲要把人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那么,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之间有什么不同呢?至少在字面上,全面发展的对立面是片面发展,要做到全面发展,就不能偏科。如果不能偏科,就缺少选择的自由。这样看来,全面发展大约是要牺牲掉一些自由的,而自由发展似乎并不特别强调全面。 这里就有了一个看上去的悖论。那么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他到底应该朝着自由发展的方向努力呢,还是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呢?这可能真是一个不太好选择的问题。按照我们今天的现实来看,很多家长是希望孩子全面发展的。除了在学业上,要学奥数、英语之外,可能还要加上作文,但很少有语文,特别是古汉语的培训班。这肯定是与人们未来的应试与就业有关。因为小升初、中考和高考,都不考古汉语,所以这一块自然就没有人关注。而学业之外的,就是什么书法、美术、跆拳道、小提琴、钢琴、舞蹈、体操、武术等等。但这些要学的东西也都有较强的功利性。要么跟升学有关联,要么跟实用有关联。反正绝对没有那种与这两样完全无关的培训内容。要说全面,这也够全面的了,但是自由呢?似乎并不太多。有的孩子会喜欢其中一两样,但不可能都喜欢。有的孩子可能连一两样都没有喜欢的,他们参加的各类培训班完全由着家长任意摆布的。 没有自由的发展是发展吗?没有自由的发展能是全面的发展吗?好像不好说。自由与选择有关联,有自由就必然有选择,如果没有选择,就一定没有自由。那么孩子们有选择吗?如果确实有,那么他们应该也就有了自由;如果没有选择,那他们肯定没有自由。 这个全面的概念其实也是比较含混的。什么叫全面,光有数理化算不算全面?有的人数学不错,但理化不太行,这算全面吗?有的人数理化都行,但是音体美不太行,这算全面吗?有的人数理化、音体美也都还行,但是汉语、英语不是太行,这算全面吗?或者,有人在以上诸领域都很行,但是人品不太行,要么很自私,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要么很孤僻,只在自己圈子里打转转,这会是全面发展的人吗?可是要找出一个数理化、音体美、汉语、英语全行的,而且人品道德也都立得住的,这样的人在中国能找出多少来?这样看来,要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岂不是根本不可能?如果不可能,我们还要提一个全面发展的口号干什么?或者有人会说,这个全面只是一个大致的全面,那么如何界定这个大致的全面,难道不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情吗? 自由发展就不同了。我喜欢会什么就会去学什么,然后就去做什么。也许我今天喜欢,我今天就去学、就去做;明天我不喜欢这个了,喜欢上别的了,那我就去学别的,做别的,这样可以不可以?也许有人会说,这不就是没有长性吗?这不就是朝三暮四吗?也许是吧,但这确实也是自由。 《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那个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联合体,本身就是一个给人以大量闲暇时间的世界。原来那种一个人一生只从事一个职业或一个工种的分工已经不存在了,人们可以选择各种喜欢做的事去做。这本身就给了人们极大的自由。有了自由发展,才有可能全面发展。因为自由就是允许人们干一会儿这个,再干一会儿那个;今天可以干这个,明天就可以干那个。在自由的过程中,全面的状态就有可能来到。没有自由的发展,也就没有全面的发展。那种硬性或者强迫要求孩子学这个学那个的环境,将来势必会让孩子最终会丢掉学过的大多数东西,最后能保留下来一两样就不错了,有的孩子可以连一样也留不下来。这都是非常可能的。 按照《宣言》中的说法,在存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不可能存在人们选择的自由。不过,在我看来,自由也不是一天就突然降临的。它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人们工作日时间的缩短,人们开始有了一定的闲暇时间,人们开始拥有了一点自由。将来随着工作日时间进一步的缩短,这个闲暇时间会逐渐增多,那么人们拥有的自由也会更多。但在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资产阶级不太喜欢劳动者阶级拥有这么多闲暇时间,他们必然会采用种种手段来压缩劳动者的闲暇时间。这就必然产生矛盾和冲突。所以将来那个能给人以自由的社会并不一定会平平安安地、安安稳稳地自然而然地和平降临。也许这里会有尖锐激烈的斗争,也许会有更多的冲突,当然,也有可能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 话又说回来,人类争取自由的实践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过程。在某一阶段获得的自由,在另一阶段看来就仍然是必然,仍然需要争取新的自由。这就是人类的宿命,这个宿命,大约人类本身是永远无法摆脱的了。
1654 次阅读|4 个评论
如何全面客观的认识水电
热度 6 zbt92 2013-6-28 16:15
张博庭 2013 年 6 月 26 日 在《能源 记者培训班》上的发言 概述: 要全面客观的认识水电,必须要了解水电开发的特殊性。 因水电开发往往和水库大坝的建设密不可分,所以,水电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清洁能源作用和水资源调控作用常常同时存在。 一、水电的清洁能源作用无可替代 1.1 人类社会遭遇减排难题 过去 200 多年间,人类的能源利用经历了仍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的演变,在能源利用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能源结极也在不断变化。当我们学会了开采利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之后,大量的化石能源被燃烧,不断排放出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使得原来沉积在地下的碳元素,大量地被释放到空气中去。 这必然会导致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升高,带来强烈的温室效应,最终可能会产生冰山融化、海水上涨、淹没大陆、气候环境变化异常等一系列可怕的后果。当前,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当前人类社会最大的生态难题。为解决这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难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努力。然而,由于能源供应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减排责任上,各国又都表现出各种矛盾和斗争。 我国已经在这场全球最大的生态矛盾斗争中逐渐成为了主角。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前几年,美国的布什总统不承认《京都议定书》一直是全世界环保人士批评的目标,但是,自从奥巴马上任以来,美国改变了态度也开始强调承担减排义务,这样世界各国对排放问题的批评焦点,就自然而然的转向了中国。 1.2 气候谈判,困难重重 然而,当前发达国家内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意愿分歧和行动鸿沟,仍然难以弥合,严重防碍谈判取得预定成果。截至目前,明确表示将履行《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的国家和地区仅有欧盟、挪威、瑞士,而美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俄罗斯均明确表示不会承诺议定书第二期减排目标。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 一方面,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有大量的能源支撑,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考虑国际社会减排温室气体的要求,履行好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责任和义务。 未来几年我国的化石能源的增长幅度不能太大。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是我们国家的必然选择。 1.3 面对国际社会减排压力 我国的承诺 前些年,由于在我国经济腾飞的时期,水电开发受到舆论干扰,导致水能利用不足,对比其他发达国家,我们今天的发展确实已经消耗了过多的化石能源,排放了与我们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温室气体。为此,我国政府已经做出了减排的承诺在 2020 年单位 GDP 的碳排放水平下降 40% 到 45% ,非化石能源的比重达到 15% 。而我国履行国际承诺的出路,近期主要在水电、核电。自从日本的福岛核泄漏,使核能发展遭遇巨大阻力,因此,我国水电的担子更重了。 1.4 开发利用水电是当前最有效的减排 工业化以来,全球水电的开发应用是减少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功臣。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水电资源几乎开发殆尽,已经进入大规模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的阶段。国外各种媒体所宣传的可再生能源,也大都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主。但是,事实上由于受到技术水平和能量密度的局限,水电仍然是当前最有效率、最起作用的可再生能源。 在发电领域内,目前全球可以利用的其它所有形式的新型可再生能源量的总和,恐怕还要与水电的减排作用相差几倍。这就是世界的现实,而且这种局面在短期内还不可能被改变。所以,国际上普遍的公认:水电、风电、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三部曲,缺一不可。水电是发展其它可再生能源的基础和保障。 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发电领域内它是目前人类社会替代化石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一主力。曾有专家根据几个主要发达国的核电比重,推断说世界上替代化石能源发电的第一主力是核电。其实,从全球的范围来看,核电的作用从来也没有超过水电。(参见美国能源署的数据表 1 )可以预计 ; ,在核聚变方式发电的试验成功之前,核电的清洁能源作用,不可能超过水电。 表 1 :全球水电与核电发电量比较表 年份 总发电量 水电发电量 核电发电量 1980 8017.36 1722.88 684.38 1985 9460.21 1952.00 1425.54 1990 11294.58 2144.50 1908.81 1995 12598.23 2452.83 2210.04 2000 14565.75 2619.59 2449.89 2001 14849.92 2565.09 2516.67 2002 15357.00 2600.95 2545.30 2003 15884.31 2611.65 2517.76 2004 1665.03 2780.27 2617.32 2005 17343.88 2893.95 2639.24 2006 18020.77 2999.18 2659.83 2007 18794.80 2990.51 2597.70 2008 19103.20 3119.01 2602.43 2009 18979.89 3145.17 2568.22 2010 20225.28 3402.30 2619.85 2011 2507.24 (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 单位:十亿千瓦时) 二、水电的水资源作用,更为重要 水电的节能减排、替代化石能源的重要作用,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已经是全球公认的。因此,我们今天需要着重从另外一个(水资源)角度,来介绍水电。 2.1 水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自然界中的水资源量总是随着时空不断的变化着的,然而,人们对水资源的要求则是非常苛刻的,太多了不行(产生洪水泛滥),太少了同样也不行(干旱少雨,甚至危及生命)。到目前为止,受到人类的科技水平的局限,人为大规模蓄水的方式只有建造水库这样一个方式,所以,水库的建设就是现代人类社会文明,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古代,社会的人口密度低,同时每个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不大,所以,水资源的时空矛盾,没有像现代这么尖锐。往往可以依靠自然界的大量湿地进行调节,不必专门建造水库。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生活用水量的大幅度增加,天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最主要矛盾。过去以洪涝灾害为主要威胁的农耕社会,已经向洪涝与干旱交替出现。近年来由水资源短缺造成的干旱,正在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矛盾。现代社会的人口密度、和巨大的水资源需求,让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必须依靠水库的调蓄,才能解决水资源基本需求的局面。 2.2 水资源开发与水电开发密不可分 一方面水力发电离不开水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水资源开发利用离不开水电。水力发电离不开水资源,这一点是大家都清楚的。但是,为什么说水资源开发也离不开水电,人们就不一定都清楚了。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强调的重点之一。 2.2.1 水资源开发离不开水电的机理 建造了大水库之后。人们在管理和使用这个水库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很大的矛盾。这就是水库在用水和放水的过程中,将产生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如果不能有效的消减,将会对水坝的结构产生致命的安全隐患。 水电站泄洪的结构,需要采取大量的消能措施。除了建有必要的消力池之外,什么挑流效能、水跃消能、孔板效能、窄缝效能等等。很多重要的工程研究都是要解决水库在泄水的过程中,对水坝和整个水电站的工程结构的威胁。 目前,水电开发往往是一种更科学、更高效的水库大坝建设方式。从利用泄水发电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来看,通过水电开发所建设的水库大坝可以拓宽水库大坝的建设投资渠道,利用市场机制达到服务于社会公益的目的。此外,水电大坝更安全。由于水电开发业主不仅是水库大坝的直接受益人,而且还是责任主体,所以,他们对水库大坝安全和维护会更加主动,完善。更有利于水库大坝的安全运行。 2.2.2 水电开发能让水库大坝更安全 历史上最远最有严重的 758 垮坝事故发生后,有不少反水电的组织,曾利用河南板桥垮坝所造成的数万人的死亡,作为反对水电开发的重要理由。而实际上,假设当年我国河南的板桥水库,如果真的建有水电站的话,恐怕也就不会发生那次垮坝事故了。 一般来说水电站的管理者,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而且随时都会对水库大坝的安全高度关注,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所以,水电大坝发生意外的概率比起完全公益性的水利大坝,会有大幅度的降低。据统计全世界已经有过成千上万起的大小垮坝事故。其中 90% 以上都是没有水电站的水库大坝。 2.3 水电商品属性和和它的水利公益属性 电力是现代社会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商品。世界上重要的大型水电站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要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对于这类的水电来说,它既有产生电力的商品属性,也有调控水资源的公益属性。除此之外,水电能源的经济性很高,也就是说与其它的发电形式相比,水电的成本比较低。更重要的,水电还是一种能够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可再生的能源。不过,水电的这些优点,有时可能反倒让一些搞电力和经济的同志,对水电的态度产生了偏差,他们对水电的支持只是来自水电的经济性。一些搞能源研究的同志,对水电的支持态度,也是由于水电是一种更便宜的可再生能源。 事实上,水库大坝的建设是人类社会所必须的,所以,即使不能发电,人们也还是要建大水库。现实当中,很多的水库大坝根本就没有水电站。例如,我国有 8 万多座水库,但只有 4 万多座水电站。因此,为了建设某些重要的水库,即使不经济也一定要进行水电开发。因为水资源的调控是一种社会公益,它非常需要借助水电开发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2.4 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利用与水电开发 国际上的确有 “ 河流水资源的利用不宜超过 40%” 的说法。但它绝不是指水库蓄水(水资源开发),而是指社会总用水量不宜超过河流的 40% 。根据我国原水利部部长汪恕诚的解释,其理由是: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用水大约有 70% 最终会转变成污水,重新排入河流系统。因此,一旦某河流的水资源的利用率超过 40% ,那么就大约有 28% 的污水排入河流,与原来的 60% 未使用过的河水相融合,整条河流就几乎增加了一半的污水。因此,河流水资源的使用率一旦超过了 40% ,人们就会认为已经对河流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影响、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    对水库蓄水的水资源开发而言,根本就不存在着污水返回河流的问题。所以,也就不可能有所谓过渡开发的问题。因为水资源的开发一般仅仅是一种储备,往往并没有真正消耗和使用水资源。不仅如此,一般来说,河流水资源的蓄水能力和水电的开发程度都代表着人类对河流水资源时空分布矛盾的控制能力,通常都应该是开发程度越高越好。 美国的水库总蓄水量为 13. 5 亿立方米 ,占美国水资源总量的 48.2% 。如果真存在所谓 40% 的警戒线的说法,难道美国全国都已经严重超过水资源利用的警戒线了吗?然而,事实恰恰相反。美国和很多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正是体现在其超强的水库的蓄水能力上。 2.4.1 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成正比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和国土面积都与美国相似,但我国的水库总库容大约只相当于美国的一半左右。由于缺乏水库的调蓄能力,与美国相比,我国一方面洪涝灾害频发﹐另一方面又是干旱严重﹐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由于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不足造成的。相比之下,美国的绿水青山,自然灾害少,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他们的水库库容大,可以吸纳更多的洪水,抵御更大的干旱。我国在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上的巨大差距,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水库的蓄水能力方面。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存在,我国的河流普遍坡降大,水能资源特别丰富,所以,尽管我国的水电开发程度目前还不足美国的一半,但我国的水电装机和发电量却已经从 2004 年起就全面地超过了美国。 总之,一个国家的水电资源再丰富,水电的发电量再大,也并不能代替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当前世界各国的普遍现实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应该与其水资源开发程度和水电开发程度成正比,而往往不是与该地区的水电发电量成正比。 2.4.2 水电开发程度与水电开发量的意义不同 例如,世界上水电比重最大的几个国家是巴拉圭( 99% )、乌拉圭( 99.% )、挪威( 99.% )、巴西( 82.7% )、冰岛( 82.3% )、委内瑞拉( 68.2% )、加拿大( 57.5% 、新西兰( 57.3% )、瑞典( 50.3% )、阿根廷( 40.4% ) , 显然,穷国富国兼有。其中的挪威的水电开发程度只有 60% 多,远远低于周边的欧洲国家。因为水电已经满足了他们的全部用电需求,他们当然就不需要再深入地开发水电了。 显然,一个国家水电使用量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全部的问题,主要和它的水能资源丰富程度有关。然而,一个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以及与水电开发程度密切相关的水资源开发程度,却往往是与这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密切相关的。 三、 社会文明与水资源开发成正比 纵观历史,我们人类几千年来的社会文明发展过程,几乎就是一部用水、治水的历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控制、利用程度,就是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目前科技水平下只有通过利用一系列的水利工程设施,我们才能实现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调配,在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护社会生态环境。这就是我们当前人类社会的普遍现实。 根据 2007 年联合国的一项调查,一个国家拥有的大坝数量及人均水库库容量,与该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紧密联系。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评价结果,按发展水平可将国家分为三类:即高度发展( HDI ≥ 0.8 )、中度发展国家( HDI ≥ 0.5 )、低度发展( 0HDI0.5 )。调查数据表明,除了极个别的特例一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与该国的人均水坝数量和人均水库库容几乎成正比。 当前全世界的现实几乎都是,水资源开发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越发达,生态环境越好。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球平均值的四分之一,所以人均的水库库容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我国 2007 年的水库总库容是 6 , 345 亿 m3 (美国是 13 , 500 亿),人均还不到 500m3 。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库容约 3000 多 m3 的水平。这说明我国的水资源开发程度,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 上面是 2007 年的统计数字。这些年,伴随着经济的腾飞,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的速度也非常快,到去年我国的水库蓄水总量已达 8104 亿。但是,根据水利部的披露,我国有效的水库库容只有 1700 多亿。而目前美国的哥伦比亚河、密苏里河以及科罗拉多河三个流域的梯级水电开发的有效库容就达到了 2000 亿。可见我们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3.1 水库蓄水能力的生态环境作用 以水坝、水库建设为标志的水资源开发,是解决人类社会水资源矛盾的关键。众所周知,我国的水资源问题可以归纳为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孤立的看解决水少问题的重要办法就是节约用水,解决水多问题的主要方式就是防洪。但是,如认识到我们的水资源问题是水多和水少同时存在,其本质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那么,辩证的看:用水库蓄水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矛盾,才是解决这类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 3.2 工程措施是水资源的保障 2006 年联合国发布的《世界水资源报告》明确指出: “ 水资源的管理、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均不足:地球淡水资源尽管分布不均,也还说得上充足。 ” 。很显然,报告明确地提出了目前世界严峻的水资源问题,主要是由于设施不足、管理不善造成的。其中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就是指发展中国家还缺乏必要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前不久的新电影 1942 ,揭示了黄河大旱之年所带来的巨大灾难。但是,由于建设了足够的处水设施, 2009 年我国黄河的枯水情况超,超过了 1942 年,但我们却创造了粮食丰收的历史新纪录。这就是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再比如 2006 年四川发生严重旱灾,国家防总紧急调动嘉陵江、岷江上几座水电站增加泄水,有效的保证了川渝地区的水资源供应。 3.3 应对水资源危机,国际社会呼吁 鉴于储水设施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012 年 7 月,由国际大坝委员会联合国际灌排委员会、国际水资源协会和国际水电协会起草的《储水设施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宣言在日本京都隆重发布。该宣言呼吁全世界共同努力,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和建设和保护储水基础设施。 《宣言》披露世界每年淡水资源总量约有 40 万亿立方米,目前人类可利用量每年只有 9 万亿立方米,其中大约 4 万亿是需要由储水设施调节的。《宣言》还强调: 21 世纪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人口增长对水、粮食和能源的需求,为了应对这个挑战,我们非常需要加强储水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从而能优化利用水资源,包括洪水管理与抗旱、粮食生产灌溉、发电、饮用水和卫生、工业用水、航运、环境等方面。 四、水电开发就是生态文明 我们为什么要强调生态文明呢?大家知道进入近代工业文明时期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但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引起了一系列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这是我们对生态文明的主要认识,但是,这样理解生态文明还不够全面。必须看到,文明的反义词不是唯一的。 “ 野蛮 ” 和 “ 愚昧 ” 都是与文明相矛盾的状态。特别是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生态不文明的威胁,则往往主要来自于 “ 生态愚昧 ” ,而不是 “ 生态野蛮 ” 。 4.1 生态文明诠释了科学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是不可否认的。任何人类活动都会影响和改变原始的自然生态。所谓生态环境的好坏,都应该是相对一定的主体而言的。例如腐烂的食物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可怕的污染,但是对于苍蝇却是其繁衍生息最好的生态环境;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是人类社会的环境难题,但是对于老鼠则可能是最好的栖息地。在我们人类的生活区域内,我们就是应该努力维护、创造一个适应人生存的社会生态环境。有利于人类生态发展的生态,就是生态文明。 人类从制造和使用石器工具开始,到现在发明、制造和使用的各种高科技手段,都是为了同自然进行抗争,并在这场斗争中取得更大的主动权,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发展。因此,我们今天的地球,早已经不是原来的纯粹自然的地球,而是由人类活动改变了的 “ 人类学的地球 ” ,或者说是 “ 社会的地球 ” 。 我国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也曾指出 “ 自 18 世纪晚期开始,地球已进入最新地质时代― ‘ 人类世 ’ 时期。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既不能脱离自然来看待历史事件,也不能脱离社会来看待自然事件,人、社会与自然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类生命共同体,要以人类生命共同体的整体性观点看待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 。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发展与某种生态的保护之间的无法回避的矛盾。水电开发与任何人类文明活动一样,对原始的自然生态一定是某种改变,对某类特定的物种的生态来说,难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对于人类社会这个生态系统来说,水电开发绝对是一种巨大的文明进步。 提倡 “ 生态文明 ” 建设一方面是要防止生态不文明野蛮发展。同时也要用科学发展来改造由于不发达,欠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愚昧(另一种生态不文明)。这也是国际社会的一贯要求。 1972 年发布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曾指出: “ ( 4 )在发展中的国家中,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千百万人的生活仍然远远低于象样的生活所需要的最低水平。他们无法取得充足的食物和衣服、住房和教育、保健和卫生设备。因此,发展中的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牢记他们优先任务和保护及改善环境的必要。 ” 4.2 水电开发的生态文明作用无法替代 近年来,由于一些极端环保组织有组织、有计划的误导宣传,很多人至今还认为我国目前的河流生态环境问题,不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严重不足,而是开发过度引发的。但事实则完全相反。目前,我国天然水资源极为丰富的云南省的水库蓄水能力,还不到水资源总量的百分之七(此前,曾被参见伪环保记者宣传为 100% )。一旦遭遇长期不下雨的气候,就难以满足正常的水资源需求。由于没有足够的水库蓄水调节, 2009 年秋天以来干旱少雨的气候造成西南地区众多河流和小水库的干涸。不仅农业生产遭受损失,人畜饮水困难,而且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2010 年 4 月底,根据《云南信息报》的报道,省林业厅对于干旱损失进行了评估。此次干旱使云南省约 750 万亩自然保护区受到影响,重旱面积约 10 万亩,导致部分面积较小、生态脆弱的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水源枯竭、湿地面积缩小,野生动植物生存和栖息环境受严重影响,野生动物生存所需的水源和食物匮乏。 例如,昭通市巧家县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已发现攀枝花苏铁大面积死亡;南华县有 156 株野生苏铁(国家Ⅰ级)死亡;白马雪山国家级保护区 237 株红豆杉、约 3000 株珙桐等重点保护植物零星死亡。此外,还发现大量两栖类动物死亡,候鸟提前北迁,野生或云南独有野牛、滇金丝猴、斑羚、黑熊和猕猴等饮水困难,体质有所下降、甚至出现城群患病和死亡等问题。 图中是一条河流枯水后干死在龟裂的河道中的鱼。严重的干旱对鱼类的伤害与任何水库建设相比,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有这些惨烈的事实,都生动的向我们证明了,现代社会里调蓄水库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生态保护作用。虽然建设水库所形成的人工湿地,确实可能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包括鱼类回游)产生某种不利的影响,但是,相对洪涝灾害和特大干旱来说,水库的生态环境保障作用,绝对是更大、更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走遍全世界始终都能看到 “ 水资源开发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越好 ” 的根本原因。总之,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而科学的水电开发是一种重要的、无可替代的生态文明的建设。 4.3 我国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作用 我国的水电开发在水资源综合利用,推进节能减排、改善大气环境,推进 “ 西部大开发 ” 战略实施,发展区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 “ 西电东送 ” 、改善电源结构、保障电网安全经济运行,减少河道泥沙淤积、改善水质,保护河流生态、再造秀美山川,以及在防洪、航运、灌溉、供水、养殖、旅游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 2012 年我国水电年发电量已达 8641 亿度,可以替代原煤约 4 亿多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8 亿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效益十分显著。 此外, 大型水库电站具有水资源调节、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等功能,在满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防洪安全、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排前十位的特大型水库工程: 4.4 水电的生态环保作用不是必然的 首先,必须注重科学开发。例如,在开发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保护鱼类。我国在很工程中都设置鱼道、增值站和采用分层取水装置以尽量保障珍稀鱼类的生境。 其次,开发了水电、建成了水库也并非就能自然的有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联合国的水资源公报中说得很清楚,目前的水资源问题,不仅有设施不足的原因,还有管理不善的因素。因此,水库建成以后的科学管理,也非常重要。设施建设是管理的前提,我国黄河上最重要的小浪底水库建成以前,由于管理手段跟不上,黄河曾连续多年出现严重的断流。小浪底建成后,让黄河有了足够的调蓄库容的同时,水利部加强了全流域的统一管理。通过统一调度合理分配,完全杜绝了黄河断流的现象。总之,水库大坝的建设,只是为我们提供了管理水资源的硬件条件,具体能不能管好还需要软件的配合。 再有,必须认清某些水资源绝对短缺的问题。通过建水库大坝、调蓄水资源的水资源开发,只能解决水多与水少同时存在的矛盾。而对于绝对的水资源短缺,水库的作用等于零。我国北方很多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已经绝对短缺,不能满足当地民众的生存需求,一些地区出现了水库干涸的景象。所以,通过水库蓄水并不能解决所有水资源问题的问题。我国目前华北地区的情况,与百年以前的美国加州非常相似。由于水资源绝对的短缺,造成了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后来美国人是通过加州的北水南调工程,才解决了这些矛盾。 我国北方的水资源问题,也是水资源绝对短缺造成的。对此光有蓄水的水库大坝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要有调水的工程措施。 五、我国水电开发的前景 我国水能资源世界第一开发潜力巨大。根据 2006 年颁布的全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全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 6.94 亿千瓦,年发电量 6.08 万亿千瓦时;技术可开发量 5.42 亿千瓦,年发电量 2.47 万亿千瓦时。目前,根据进一步的工作数据已修正为:技术可开发量 5.72 亿千瓦,年发电量 2.61 万亿千瓦时;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单站在 500kW 以下的小水电资源。 我国的水能理论蕴藏量,大约相当于每年 30 亿吨原煤,技术可开发的约 13 亿吨,而目前只开发利用了 4 亿多吨。除此之外,我国的水资源总量 2.8 万亿 / 年。而目前我国的有效水库库容仅为 1700 多亿。我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还有较大的潜力。 总之,我国的现状是:水电资源丰富,开发度低,潜力巨大。发达国家水电的平均开发程度已在 60% 以上,部分国家开发程度在 80% 以上。 2011 年底我国水电开发率仅为 27%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开发水平。(按发电量计算) 5.1 水电开发规划完成后,缓解水资源矛盾 水资源调控的作用巨大。美国胡佛水坝基本上不泄洪。我国三峡每年都要泄洪多次。泄洪的根本原因就是水库库容不够,不泄洪腾出一定的库容的话,若再出现洪水很可能会形成灾害。 因为没有泄洪的威胁,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可以建 29 级闸坝;水资源可以得到自如的利用。我国的长江则要在洪水期疲于奔命的把洪水排到海里去,哪里还敢建什么闸坝?旱季里则经常为了保证基本的航运,在明知道水库里水资源已经十分的张的情况下,还是不得不放水。这样势必会更加剧水库水资源的紧张程度。可见,水库的蓄水能力对水资源调控有事半功倍的放大作用。 5.2 加速开发水电将提高水电电能的质量 我国南方地区水能丰富,但目前南方电网汛期、枯期的电力差距巨大,高达三分之一。保证供电不得不想其它办法。其原因是:龙头水库蓄水能力的欠缺,美国的情况是水库蓄水能力比我们高一倍,而装机只有我们的 1/3 ,其可调节性,至少是我国 5 到 6 倍。因此,我国有很多搞电力的同志认为水电的电能质量较差。 当我国的水电按规划开发之后,也将会大大提高水电的电能质量。例如,雅砻江的情况:锦屏一级和两河口龙头水库开发之后,雅砻江流域梯级电站的枯期发电量将超过汛期。很多流域都有类似的情况。我国的水电开发规划完成之后,将会解决水电季节性出力不同的矛盾。 结语 1 、近期以来,为了应对人类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水电开发的清洁能源作用已经被高度重视。国际社会的主流舆论也大力支持水电开发。因此,目前我国的水电开发的最主要动力,是来自国家的减排承诺。所以,当前我们整个社会对水电的能源作用,认识相对比较深刻。但是,相比之下我们的社会对于水电开发的水资源作用的认识,还有很大的欠缺。 2 、水电的能源作用能够解决的是社会发展的问题,而水电的水资源作用解决的是社会的生存问题。水电的清洁能源作用,是有其他方式可以选择、可以替代的,但水电的水资源作用,则是唯一的,无可替代的。(水电开发的水资源作用更重要) 3 、当前无论是我国还是全世界,都存在着由水资源和能源资源引发的生态难题。而解决这些难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充分开发利用好水电这种可再生的资源,维系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4 、生态文明与以往单纯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大区别,就是科学地诠释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目前人们所理解的 “ 生态系统 ” 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可大可小。水利水电开发与某种局部的小生态之间的矛盾有时不可避免,但是对于以人为本的整个社会的大生态系统而言,水电开发一定是重要的生态文明。 5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生态文明存在着以人为本的巨大的差距。以人为本的生态是大生态,(某种局部的生态系统,往往都不会包括人)。以人为本的环境一定是小环境。任何环境的污染都会对周围的群众构成威胁,可是,我们经常会认为这只是局部问题加以忽视。由于生态保护是权力,而环境保护是责任。所以政府管理部门不免喜欢倾向于行使权力,规避责任。因此,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水利水电工程进展困难,同时广大群众所感受到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重。 6 、目前,我国 “ 十二五 ” 规划中已经分别制定了加快水利建设和积极发展水电的重要政策,这就是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项最重要的措施。 谢谢大家!
4107 次阅读|6 个评论
确应全面、正确地弄清“文革”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9-10 07:43
确应全面、正确地弄清“文革” “文革”肯定是起了极坏的破坏作用! 但是,它确实有个极其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 其中,林彪、4人帮,起了很坏的作用! 后来,又有各种栽赃、污蔑,造成又一种破坏! 确实值得认真弄明白!
个人分类: 其它|2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基础课教学不宜“跑偏”
热度 17 boxcar 2011-8-6 20:29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刚才看了葛素红老师的博文“ 应用型专业的大学物理要上啥? ”文章中提到了有人提出要求“ 机电工程专业大学物理学不需要上热学和光学部分 ”,类似的其实还会有“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物理不必学力学和热学”、“光信息专业的学生用不着学固体物理”等等。这其实是 目前不时可以见到的一类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需开设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课就好,其他与本专业无直接关系的基础课没啥用,最好砍掉,给学生多留出些学时来早点、多点儿开设那些比较新鲜时髦的、立竿见影能有收效的专业课。对于这种观点,我做个不见得很恰当,但或许比较形象的比喻——“跑偏”! 在“跑偏”思想指导下培养大学生,容易产生类似于中小学生“偏科”的那种现象。“偏科”会有怎样的恶果,相信参加过中考和高考的人都有切肤之痛的体会。在以考试总成绩论英雄的情况下,有某几门课很好,是不足以让一个学生顺利升入心仪的好学校;倘若某一门或几门课如果太差,纵使其他几门课都得满分,也足以葬送一个有专长学生的前程,可谓是“做糖不甜,做醋保酸”!大学的基础课教学如果打破完整的知识体系,只保留与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相关内容,完全去掉其他看似无关的内容,表面看无大碍,但长期的后效应和中小学的“偏科”并无不同。虽然每个人读完大学以后涉及的纸面上的“考试”似乎比中小学生少多了,难度也差多了,但是,如果希望在业务上精益求精不断有所进步,那么纸面之外的“考试”可能经常在进行,而且会比卷面考试来得更有难度。 我很赞赏镜大侠( mirrorliwei )在葛老师博文下面的评论“ 精密机械当中,最大的 “ 敌人 ” 就是热,最大的 “ 朋友 ” 就是光。不知道热学、光学,那么就只能是作大宗机械这种工作了。 ”事实上,正如镜大侠所言,工程师和研发人员如果想玩精密、干细活、走尖端路线,只懂自己专业这点儿东西远远不够,必须要具备对本专业技术有影响的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能把各种干扰和破坏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再把相关的高技术用到极致,才可能真正做出高水平的东西出来,这种层次的提高,好比“升学”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从事具体的工程技术学科领域工作的人,能否掌握并运用好专业外的一些相关基础知识,此时可能会成为能否完成 “ 升级 ” 的关键。如果在基础课环节人为地抛弃了很多短期内看似无关,长远看至关重要的知识的学习,必然导致发展的后劲不足。 行文至此,可能有人会说,技术的东西本来就很难从头到尾都由一个人来搞定,总会有很多自己不懂的东西,最终是必然要靠相关专业的合作者去做的,所以不懂这些东西本来就无所谓。没错!在实际的研发中分工协作是很重要的,但如果承担具体分工的人由于基础知识局限,都无法立刻充分理解对方所讲述的东西,这种期待中的分工协作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相反,如果他们懂得再多一些,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全局观念,则互相之间沟通的障碍会小得多,由于“各管一段”引发的问题也会少很多,工作的效果会好很多,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我认为大学基础课教学不宜“跑偏”,而应该保持完整的体系结构,帮学生打牢科学基础,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用好这些科学基础。 参考: 【1】 葛素红: 应用型专业的大学物理要上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594do=blogid=472126from=space
个人分类: 教育|5503 次阅读|42 个评论
国内外科技论文审稿的区别
热度 16 sqdai 2011-1-26 08:22
这些年来,经常向国内外科技刊物投稿,也常为它们审稿,发现国内外科技论文的审稿有诸多区别,举其要者,有: 1. 审稿人的区别。国外审稿人多为“小同行”,亦即所涉及的研究领域里的行家;国内审稿人多为“大同行”,亦即在二级学科意义下的同行。造成这一区别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国外做科研的人员众多,多数领域都有一批小同行;国外刊物的审稿实现了国际化,让各国小同行参加审稿;国外刊物建立了较为庞大的专家库,容易选定小同行审稿人。而国内在这三个方面都略逊一筹。 2. 审稿意见的区别。国外的审稿意见的篇幅大致是国内的 2 ~ 5 倍,内容翔实,多数意见切中要害,所提出的修改意见针对性强,无论同意发表或建议退稿的理由都相当充分。国内刊物的审稿意见有不少是浮皮潦草的,往往语焉不详;所提的修改意见要么是隔靴搔痒,要么是细枝末节。原因除了第一点所述之外,还有一个审稿态度问题。 3. 审稿过程的区别。国外刊物的投稿、审稿过程大多实现了电子网络化,整个过程较为透明,投稿者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稿件的处理过程;审稿的回应时间较短;允许作者进行有理有据的争辩。国内刊物在稿件处理的电子网络化方面进步很大,但仍不能尽如人意,有时投稿如石沉大海,多次催问也无结果;审稿过程多数如同“黑匣子”。 4. 审稿结果的区别。实际上,审稿过程是提高所发表的论文的质量的重要过程,由于有上述三个区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科技刊物和科技论文的质量,有的刊物由于稿源匮乏,不得不放低录用条件,加上审稿不严,导致“垃圾文章”屡见不鲜。 当然,上面所说的仅为一般情况。国外审稿也有做得不好的;国内刊物审稿也有做得极好的。但总体说来,上面所说的四点差距是存在的。 对于上述差距,我们个人没有能力使之迅速缩短,但作为审稿人,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稿水平。为此,应该按前天的博文推荐的小册子中所说,做好审稿工作,对自己不熟悉内容的论文的审稿要求说“不”;对接受审稿的论文给出客观、详尽、准确的评审意见;坚决反对“人情稿”。 我认为,改善国内刊物的审稿过程一事应该引起方方面面的充分重视。 写于 2011 年 1 月 26 日晨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8914 次阅读|21 个评论
“妖魔化”与“天使化”
热度 1 boxcar 2010-10-24 00:22
妖魔化是个最近这些年经常见诸媒体报端的词汇,今天它还登陆咱们科学网的博客,出现在王晓明的博文标题中【 1 】。这次,被妖魔化的不是咱中国,而是化学、化学工作者和化学工业,更准确点儿说,恐怕主要还是咱中国的相关学科、学者和行业,如果推而广之,我们会发现现如今大概已经没有什么不可以被妖魔化的了。因此,我读完这篇博文,心里想到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妖魔化?就是妖魔化的对面是什么?我们在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妖魔化的行为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为啥会出现这么多妖魔化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好回答。有些人在看到对其不利的、可视为某种危险和危害的事物后,会本能地认为有必要加以反对,如果他们想让更多的人和自己一起去反对这些事物,最好的办法是加大宣传力度,把危害说到尽可能大的程度而不惜夸张夸大,就产生了所谓的妖魔化现象。其实,在很多妖魔化事件的背后,往往有利害关系, 妖魔化有时会伴随着过分的利益要求。不过,我认为基于正常的利益诉求的那些有理、有利、有节的理性表达还算不得妖魔化。 说到妖魔化的对立面,不妨想想面目可憎的妖魔的对立面是什么,在我看来,是可爱的天使,所以我把天使化看作是妖魔化的对立面。如果说妖魔化是在抹黑和丑化,那么天使化就是在扮靓和美化。在一些人对一些事物进行妖魔化的同时,他们或许在对另外一些事物进行天使化,也就是不遗余力地夸赞这些事物的好处和优点,可能在其同时还会竭力掩饰这些事物现实存在的缺点和问题。 妖魔化显然不是正常行为,确实是应该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的;类似的,天使化其实不是如何的正常,同样不宜提倡。事实上,对于周围的事物,我们是应该用尽量全面的视角客观地加以看待的,看到其优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缺点和不足,看到带来的好处的时候也别忘掉潜在的危害。对于有些通常被认为有害的事物,或许也要换个角度想想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是什么。总之,只从当下的利益出发,对一些事物作出天使化的吹捧或者妖魔化的痛批,都是不可取的。相反,看问题要有长远眼光,做判断或下结论不宜局限于当前的厉害得失的计较。 ================================================ 后记: 刚刚(2010年10月24日7时许)看到了消防专家麻庭光老师的新博文 妖魔化学好促销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6458 作为实例链接过来,供大家学习。 ~~~~~~~~~~~~~~~~~~~~~~~~~~~~~~~~~~~~~~~~ 参考: 【1】 王晓明: 被妖魔化的化学、化学工作者和化学工业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6186
个人分类: 杂谈|5457 次阅读|7 个评论
多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
weihuayi 2009-7-27 17:01
下午很郁闷,一直觉得自己很傻。因为没找到免费住的地方,自己傻子一般的去租房子。 本来是住不了一个月的,可还是租了一个月。觉得一个学数学的,不会计算,不会比较,真是内心惭愧死了。 罢,罢,积极快乐的心态才是无价之宝。钱是很重要,下次吸取教训就好了。哈哈,把那些负面的心理暗示抛开吧,自己不能即花了钱,又丢了快乐与轻松、、、 。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供统计对比数字要全面
黄安年 2009-7-1 08:29
提供统计对比数字要全面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1 日发布 今天是中国共产党建党 88 周年纪念日 , 有关权威部门提供了一些统计数字说各项数据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结构不断优化,素质逐步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中国共产党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报道尤其就党员的性别、民族和学历的对比来论证这一结论。 笔者以为政党的性质是区别不同政党的关键中的关键 , 党员的性别、民族和学历统计从根本上说与性质关系不是决定性的 , 就是说 , 男女比例大小、民族成分多少、学历水平高低不决定一个政党的性质,相比之下,党员的阶级成分来源或阶层成员来源却是更为重要的。比如一个政党企业主是主要成员 , 你说性质是共产党 , 总仍人们生疑,这个政党是否代表企业主利益的政党?如果权威部分能够提供更多的统计数据也许更能够说明全面情况。例如,产业工人、第一线农民的党员人数和比例的变化。半个世纪前对于像我这样的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的先进知识分子争取入党的审查是极其严格的 , 但是现在恐怕远不是这个情况 ,60 年来是有变化的 , 这个变化从党员成分的变化也是可以看出来的。 吐故纳新这个词用来说明 , 党组织成员有进有出 , 不能只进不出 , 我们的统计有进的数字 , 但是如果公布出的数字,不是更好吗?例如, 60 年来因贪污腐化受到党纪处分的人数和比例变化,其中开除的或者自动退党的人数多少。也许这些数字是有统计的 , 只是没有公布。我们有没有说明政党成员清廉的统计数据 ? 历史的发展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直线向上、始终一贯的 , 如果以为 60 年来一切都是始终一贯 , 那么像文革这样的运动 , 也都一贯正确 ? 在 60 年中 , 文革占了 10 年 , 不是一个短时期。党的建设 60 年来有巨大成就,也有深刻教训值得汲取,不能一味歌功颂德。我们的宣传报道实事求是最为重要。 附新华网报道 : **************************** 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员增加 16 倍 总数近 7600 万名 2009 年 06 月 30 日 15:36:3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30日电(记者谭浩)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的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7593.1万名,是新中国成立时的17倍;党的基层组织371.8万个,是新中国成立时的19倍。 各项数据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结构不断优化,素质逐步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中国共产党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从党员的性别、民族和学历来看:全国现有女党员1596.9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1.0%,而1949年女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例仅为11.9%;少数民族党员494.4万名,占党员总数的6.5%,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比例为2.5%;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2583.3万名,占党员总数的34%,1949年时这一比例仅为0.3%。这些数据充分说明,60年来,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队伍自身的结构在不断优化,素质不断提高。 从基层党组织的数据看:全国现有基层党委17.9万个,总支部22.9万个,支部331.0万个。全国263.4万户企业中,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59.8万户,其中59.5万户企业建立了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企业总数的99.6%。特别是238.5万户非公有制企业中,38万户企业建立了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企业总数的99.4%。从申请入党人的数据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申请入党人数不断增长,2008年达到1944.9万人。这些数据表明,近年来党的基层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吸引力不断增强。 中央组织部此次还公布了2008年发展党员的数据。2008年,全国发展党员280.7万名,比上年多发展2.5万名。从发展党员的性别、民族、年龄来看,发展女党员102.3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36.4%,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发展少数民族党员19.8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7.1%,同比增长0.4个百分点。发展35岁以下党员226.8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80.8%,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2008年发展学生党员数量增加最为明显,比上年多发展7.1万名,同比增长2.2个百分点。 2008年,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以及举办北京奥运会、应对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在抗震救灾的危难时刻,广大党员与人民群众心连心,4550多万名党员自愿交纳特殊党费97.3亿元。去年全国共表彰先进党组织31.1万个,优秀共产党员152.6万名,优秀党务工作者24.6万名。其中,表彰在抗冰雪灾害、抗震救灾和奥运会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党组织1.9万个,优秀共产党员8.0万名,优秀党务工作者4200名。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6/30/content_11626985.htm
个人分类: 个人所思所想(09)|3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