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FDA

tag 标签: FDA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为什么“克隆肉没有安全问题”?
songshuhui 2010-9-3 11:22
云无心 发表于 2010-09-01 11:17 最近,克隆牛后代制成的牛肉和牛奶流入英国食品市场。消息传出,一片哗然,一些中文媒体甚至用恐慌来形容此事。不过,英国食品监管部门指出,来自健康克隆动物及其后代的食品并不存在安全问题,但能否进入食品市场需要获得政府许可。 其实,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2008年就做出过正式结论:来自克隆肉可以食用。许多人难以理解:克隆动物出现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人类不可能进行过两三代人的食用试验,只经过短短十来年的科学研究,FDA凭什么就敢于下克隆肉没有安全问题的结论呢? 在动物克隆技术取得成功之后,FDA就认识到,克隆动物及其制品会实现商业化进入食品领域。2001年,他们发布公告:克隆动物及其后代不得进入食品供应链。同时,他们着手对克隆肉的安全问题进行论证。2006年,经过广泛评估,他们完成了一份报告初稿,认为来自健康的克隆动物及其后代的肉、奶与来自非克隆动物的没有区别。初稿公布之后,FDA收到了超过30000条意见。针对其中重要的意见,FDA组织了11个专门小组进行分析,并公开答复了这些意见。2008年,这份报告长达近千页的终稿发布,评估了克隆动物及其后代各方面的情况,最后得出结论:来自健康的克隆动物的食品与来自传统动物的食品没有区别, 可以安全食用 。 FDA是基于什么理由做出这个判断的呢?事实上,动物克隆技术并未涉及基因的改变。所以,对于从这样的动物及其后代身上得到的食物,可以采取两种思路:一是如果一头动物是健康的,各项生理指标正常,那么它的肉以及其他产物(比如奶)就可以食用;二是如果来自于克隆动物及其后代的产品在组成上和来自于非克隆动物的没有差别,那么也就不会有安全性的差别。 在这两种的思路指导下,FDA广泛审查了相关研究,发现克隆的牛和绵羊在出生前后出现异常的几率比非克隆动物要高。不过,克隆牛羊所出现的所有异常症状在非克隆牛羊身上都可能出现。只要这些动物能够长大,它们的健康状况和生理指标跟非克隆牛羊也就没有了实质意义上的区别。 现代分析技术已经可以把食品中各种成分分析得非常精确。既然未发现克隆肉和非克隆肉存在有实际意义的差异,所以FDA决定,来自克隆动物的食品不必做出标识。这侵犯了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但如果做出这样的标识,实际上是暗示消费者克隆肉和非克隆肉是不一样的。这种暗示是错误的。当知情权选择权与正确的认识发生矛盾的时候,FDA通过牺牲公众的权利来保证公众获得正确信息。 报告终稿公布之后,有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对克隆动物食品感到不舒服。不过,这并没有转化成激烈的反对意见或者行动。毕竟,那个报告经过了两年的征求意见期,任何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而严肃的意见都得到FDA的尊重并且进行了答复。最终报告也在网上公开发布了。这种公开透明的评估决策,也是减少公众的疑虑一个重要方面。 文字编辑:拇姬 已发表于新京报新知周刊
个人分类: 健康|1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牛奶激素”的是非
songshuhui 2010-8-9 21:27
云无心 发表于 2010-08-09 0:05 编者按:本文并不是分析圣元事件说的疑似性激素,而是重点介绍介绍一下牛奶产业的牛生长激素的真实面貌,松鼠正在加班加点的撰写对圣元事件的解读,大家稍待。 说起现在的牛奶,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现在的牛奶都是激素催出来的,味道营养都不行。所谓的牛奶激素其实是牛的生长激素,实际上,目前在多数国家都不允许使用。美国在1993年批准了它的使用,也是至今与国际主流背道而驰的国家。为什么其他国家要禁用,而美国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牛奶激素的作用 生长激素是动物脑中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用于促进动物的生长。牛的生长激素自然就叫牛生长激素了,简称bGH。好几十年前,人们就发现把bGH注射到母牛体内可以促进产奶。不过,这一发现在当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那时候,bGH只能从死牛的脑袋中提取,其成本会大大超过增加的奶量。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让bGH的应用成为可能。把控制合成bGH的基因转到细菌中,通过培养细菌就可以合成出同样的蛋白质来。这样得到的牛生长激素被称为重组牛生长激素,简称为rbGH,有时候也用另一个简称rbST。 跟社会上各种关于牛奶激素的传说不同,rbGH并不能让奶牛平白无故地产奶。在奶牛生小牛之后,其产奶量会逐渐增加,通常到70天 达到最多,然后逐渐下降。如果在到达这个最大量之前给奶牛注射rbGH,那么产奶量的下降就会变得缓慢。这样,奶农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牛奶。平均而言,使用了牛奶激素之后,产奶量可以增加百分之十几。 牛奶激素对人体有害吗 对于多数人来说,关心的还是这样使用了激素的牛奶是否有害健康。这种可能的危害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激素本身是否有害健康,二是使用了激素的牛奶是否含有其他有害健康的成分。 牛奶激素,不管是天然的bGH还是人工的rbGH,都是蛋白质。一般而言,蛋白质被吃之后,都会被消化成氨基酸碎片才能被吸收。但是从逻辑上,我们不能排除蛋白质整体或者大片段被吸收的可能。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就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其他影响,就需要进行长期的检测来确定是否有害健康了。否则,如果它被分解成了单个氨基酸,那么就跟其他的食物蛋白质一样,不足为虑了。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不用进行更长期的实验来验证它对健康的影响。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要求进行了大剂量的短期动物实验。在连续28天中,老鼠被喂以大剂量rbGH剂量高达为奶牛注射剂量的100倍,没有观察到老鼠各项生理指标的异常。因此,FDA认为,食物中的rbGH不会被吸收,因而不必进行长期的安全性试验就可以做出安全的结论。 不过,加拿大食品管理部门不同意美国FDA的结论。他们认为FDA的评估中遗漏了一项研究结果。那项研究是欧洲要求的rbGH安全性研究的一部分,实验是用不同剂量的rbGH喂养老鼠,检测老鼠体内的抗体反应。结果发现:剂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0.5毫克的老鼠没有异常,但是剂量为5毫克的老鼠中就有一部分产生了抗体反应,而剂量为50毫克的老鼠中发生抗体反应的就更多。加拿大方面认为这说明rbGH能够被吸收,因而FDA的决定不严谨。 FDA重新对rbGH能否被吸收进行了评估审查,尤其是对遗漏的这项研究结果。他们认为,这项研究并不改变此前的结论。因为动物的抗体细胞遍布全身,在肠道的那些抗体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被运输到身体其他部位,所以这项结果并不能说明rbGH能被直接吸收。 不过这样的一个解释显然只能说明观察到的抗体不一定是由吸收的rbGH产生,但是并不能否认这种可能性。FDA认为rbGH不会带来安全问题的另外两条理由是:即使是产生了抗体,其含量也非常低,不足以对人体产生任何影响;人体能够从牛奶中摄入的最大rbGH剂量比如一个10公斤的孩子每天喝1.5公斤高浓度rbGH的牛奶,其剂量也只有每公斤体重0.0075毫克,远远低于实验中不会导致抗体反应的 安全剂量 0.5毫克。 FDA的这个结论得到了另一项研究的支持。198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如果对老鼠注射剂量为每公斤体重0.15毫克的rbGH,9天就能观察到体重增加以及血液中出现rbGH抗体。而在食物中加入每天每公斤体重40毫克剂量的rbGH,也没有变化。这可以证明食物中的rbGH不会被直接吸收,因而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 牛奶激素催生的牛奶中会有其他有害物质吗 在现代分析技术之下,可以对任何食物的组成进行相当精细的分析。加拿大对牛奶的分析报告认为,rbGH的使用增加了牛奶中IGF-1的含量。IGF-1全称叫做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它是广泛存在于包括人体中的一种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蛋白质。有一些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IGF-1似乎与前列腺癌等癌症有一定关系。如果是这样,使用了rbGH的牛奶就有了潜在的健康风险。 FDA认为IGF-1与癌症的关系只是一种多因素的相关性,迄今为止并没有证据说明IGF-1是致癌的原因。另外,rbGH导致的IGF-1增加幅度很小,小于牛奶中IGF-1的正常波动。也就是说,一头奶牛使用rbGH之后,所产的奶中IGF-1的含量会有微弱上升,但是上升之后的含量可能还是会低于许多不使用rbGH的牛奶。人体内本身含有IGF-1,不管所喝的牛奶是否使用过rbGH,所获得的IGF-1跟人体内本身含有的相比都微不足道。另外,经过加热、消化、吸收之后,IGF-1在人体内也不再具有生物学活性。 在这个问题上,FDA的结论与JECFA相一致。JECFA是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是一个独立于商业利益之外的国际机构。总结起来,他们和FDA的态度就是: rbGH对牛奶中IGF-1不构成实质上的影响;牛奶中的IGF-1不构成健康隐患。此外,JECFA对食物中的rbGH产生抗体那项研究的看法也与FDA一致。 牛奶激素对牛有害吗 对于使用了rbGH的牛奶是否有害健康的疑虑还有一些,不过都没有生物学理论或者实验结果的支持,更多地只是一些逻辑上的可能。加拿大食品管理部门的专家评估结论也是没有证据表明经过rbGH处理的牛奶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但是他们最终还是否决了rbGH的使用申请。原因是,动物福利的问题浮出了水面。 加拿大和欧盟的相关专业委员会审查了rbGH对奶牛健康的影响,结论是其使用对奶牛的健康造成了损害。最普遍的损害是乳腺炎发生率的增加,其次还有奶牛生育能力、腿脚等部位也有不利变化。注射了rbGH的奶牛,其总体健康状况也不如未经注射的奶牛。乳腺炎的发生,可能导致抗生素使用的增加。这又增加了人们从牛奶中摄取抗生素的可能性,从而带来新的健康隐患。不过,JECFA的评估结论认为这一可能性在目前牛奶行业康生素的使用规范之下不会增加人们的健康风险。 实际上,欧盟和加拿大都没有对使用了rbGH的牛奶在安全性上提出异议,但是他们认为rbGH的使用损害了奶牛的健康,因此主要是基于动物福利的考虑否决了rbGH的使用申请。 牛奶标注,并非文字游戏 在美国,自从rbGH得到FDA批准以来,得到了广泛使用。不过,rbGH是孟山都独家生产的。这个生物巨头在消费者中的口碑一直不太好,人们对激素产品的疑虑加上对生产者的不信任相交织,美国社会对rbGH的非议也一直不断。 天然的牛奶中含有牛生长激素(bGH),没有任何技术可以把它与人工合成的rbGH区别开来。同时,rbGH的使用不会带来安全方面的风险。按照FDA的惯例,在这样的情况下,rbGH的使用不需要做任何标注。也就是说,公众将无法知道买到的牛奶是否使用了rbGH。 因为公众的疑虑,有的牛奶生产厂家打出了不含激素的标签,被FDA所禁止。因为牛奶中天然含有激素,不含激素的牛奶是不存在的,这样的标注与事实不符。 有一家牛奶生产厂家打出了不含rbGH的标注。从实质上说,这样的一条标注所表达的事实可以是真实存在。但是这一标注受到了孟山都的起诉,理由是这样的标注暗示了rbGH有问题,从而导致了对消费者的误导。这一案件最终没有开庭审理,而以双方的和解告终。结果是,牛奶厂家在不含rbGH的标注之下,用小字说明FDA认定:使用或者不使用rbGH的牛奶没有实际上的差异。 FDA推荐这样的一个标注,但是不强制要求。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这样的一个标注最大程度地在赞成和反对rbGH的双方中达成了妥协,而传达了尽量客观的信息。不过,反对rbGH的人士依然认为这一标注是不正确的,FDA也收到过不少禁用rbGH的要求。
个人分类: 健康|16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复方丹参滴丸成功通过美国FDA II期临床实验
chemicalbond 2010-8-7 23:03
先看到GOOGLE NEWS 收集的最新英文消息【1】,再搜索出下面的中文报道【2】。在clinicaltrials.gov 上搜索 danshen, 只找到相关的【3】,讲的是香港中文大学关于丹参和葛根对心血管保护的临床试验。 【1】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10/health/2010-08/07/c_13434539.htm 【2】 http://news.163.com/10/0807/22/6DH34R6N000146BC.html 【3】 http://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1033630?term=danshenrank=1 复方丹参滴丸成功通过美国FDA II期临床实验 2010-08-07 22:17:00 来源: 中国广播网(北京) 中广网北京8月7日消息(记者刘志刚 丁晓兵 刘天思)历经13年的漫长等待,今天,从中医药世界联盟启动暨复方丹参滴丸美国FDAII期临床实验成果报告会传来消息,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主打产品复方丹参滴丸顺利通过FDA,也就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Ⅱ期临床实验,继而,将有望打破长期以来我国没有一例中药以药品身份出口到欧美等主流医药市场的尴尬局面。 曾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工作过的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鹤介绍,FDA是全球最严格的药监机构,现代中药一旦通过该机构的上市批准,将成为中国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里程碑:从药政法规方面,从技术方面,从临床验证方面,FDA这样规定,一个产品上市,最关键的三点,安全、有效、质量可控。通过做这么一个产品就发现,必须从标准、从思路、从人才这三个方面来做。 按照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规定,新药需进行总共三期的临床实验,通过临床实验后方可获准上市。据了解,1997年底,天士力公司就在中药西药化的道路上发起了冲击,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复方丹参滴丸,成为中国第一例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临床研究批件的复方中药制剂,不仅是我国第一例成功通过美国FDA II期临床实验确证其安全、有效的中成药,也是该机构20年来首次接纳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创新药物。然而要想成为第一个在欧美主流医药市场以药品身份上市的中成药,道路并不平坦。对此,天士力集团董事长闫希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面对着几千年的体系,面对数字化、标准化的时代,中药现在要走出去,没有人建立这样一个标准,没人把它科学性地去量化,把过去模糊的概念变成数字,怎么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这个数字,最后打造一个标准化。 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更是连续出台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其中对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提出了颇具前瞻性的政策指导与保障。中医药产业的跨越发展终于迎来了一个很好的时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药创制技术副总师张伯礼教授认为,复方丹参滴丸能够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2期临床验收意义重大。首先说明我们中药能够国际化。第二个是中药能够通过严格的评价证实它确实有效,提高了中药现代化的研究水平,同时也让更多的人相信中医药,或接受中医药。第三个,我们还看到国际上以开放的头脑接受传统医药,只要你能通过标准就会被他认可,增强了我们走中医药国际化的信心。 目前,天士力正全力以赴组织全球规模的三期临床实验,复方丹参滴丸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第一个在欧美主流医药市场以药品身份上市的中成药。同时,在国家有关方面的倡导下,一个涵盖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现代中药国际化产学研联盟今天宣布启动,它将整合共享中医药国际化的资源与成果,最终推动更多的优势中药品种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 (本文来源:中国广播网 )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3509 次阅读|3 个评论
青蒿素衍生物出现在2009年FDA批准的新药中
chemicalbond 2010-8-4 10:14
刚才浏览2009年美国FDA批准的新药。【1】 其中一个药物分子的结构引起我的注意,再看名字就明白了,那个药物由两个化合物构成,其中之一就是青蒿素的衍生物。这个药物是用来治疗疟疾的。虽然有了青蒿素等药物,但是抗药性依然是个棘手的难题,因此还有人在做相关研究。 【注:上图左半部分来自参考1,图中的oflumefantrine 应该是 lumefantrine的笔误:估计是来自 structure of lumefantrine,打字的时候忘了打空格,再次复制时便出了笔误。】 参考 1. 2009年美国FDA批准的药物介绍 http://www.tbiweb.org/tbi/file_dir/TBI2010/FDA%20New%20Drugs.pdf 2. FDA批准治疗疟疾的药物COARTEM的新闻 http://www.fda.gov/NewsEvents/Newsroom/PressAnnouncements/ucm149559.htm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artem 【COARTEM的介绍】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Artemisinin 【青蒿素的英文介绍】 5. http://baike.baidu.com/view/108690.htm 【百度百科:青蒿素】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4725 次阅读|1 个评论
蜜蜂之宝需人识,切莫闻“蜂”而动
热度 3 fs007 2010-7-15 01:19
按:本文已发表在 《南都周刊》 ,发表时有删节,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中国人喜欢关注世界局势,少有人不知道伊拉客的人肉炸弹的,不过,看热闹的多,发现商机的少, 2010 年 1 月,英国政府逮捕了 ATSC 的老总迈克柯尔密克,这位前公安人员创办了这家公司卖一个高科技的气功产品“ ADE 651 ”,几乎是零成本地从伊拉客政府圈了 8500 万美元到手。 ADE 651 是一个用现代尖端科技术语包装成功的废物, ATSC 宣称可以探测炸弹、毒品、甚至伪钞,其神奇之处在于,连电池都不用,使用者身上的静电足以为魔术棒充电使用,使用时要象练气功一样,动作要慢、全身放松、神台空明,否则就无效。 高科技术语把伊拉客内政部长智力绕成一团浆糊,跌回幼儿时代,以每个 6 万美元的天价买了一批又一批。著名魔术家兰迪以百万美元赌气功是假的,他再次出手,在 2008 年又以百万美元赌这玩意儿是假的,可惜没人有福取走这 200 万。 除了看热闹之外,大家还需要知道自己也无时不处在类似的骗局中。大量的保健与美容产品,成本低致可以忽略不计,但只要用现代科技概念术语精心包装一遍,价格越贵,买得越是畅销,产品的真正成本主要在推销上。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蜂产品国家,主要出口国,最近爆出 FDA 查封中国蜂产品的新闻,说明国际上对中国出口产品查验越来越严格,这就产生强大的开拓国内市场的压力,导致关于蜂产品的保健作用的宣传甚嚣尘上,其喧嚣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的 ADE 651 。 蜜蜂是生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蜜蜂,整个生态环境都会陷入危机,大量的植物需要辛勤的蜜蜂传粉授精,完成生殖周期。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人就象蜜蜂一样,勤于工作,奉献远多于索取,蜜蜂向人类贡献了花粉、蜂蜜、蜂王(后)浆、蜂胶、以及蜂蜡。 花粉是美好食品,但只针对蜜蜂而言,蜜蜂在花粉之外仍需补充营养 FDA 郑重宣告,花粉( Pollen )是一种很好的食品,不过,只是针对蜜蜂而言。 蜂花粉除了引起过敏外,没有其它坏处,但 FDA 禁止供应商进行任何花粉有健康好处乃至疗效的宣传。 花粉是蜜蜂的食品,当然其中含有所有它所需要的营养成份,人不是蜜蜂,因此,花粉对人除了提高一点极为易得的热量外,没有什么健康上的贡献。即使是蜜蜂,花粉也不是完美的食品,还需要汲取花露等补充营养。 中国年消费蜂花粉 2000 吨以上。花粉是纯粹的 ADE 651 , FDA 专门驳斥了推销者的谎言,比如 1 )花粉没有抗菌作用,细菌与真菌很易生长; 2 )没有抗衰老作用; 3 )不富含蛋白,主要含最易得的碳水化合物; 4 )不能改善过敏体质,食用者需防过敏; 5 )没有增强体能的作用。 蜂蜜只是外伤良药与调味品 蜂蜜是蜜蜂将胃内花蜜呕吐出来脱水形成的。西方人称所爱的人为蜂蜜( Honey ),因为蜂蜜口感极佳,给人带来极大的享受。蜂蜜的药性据《本草纲目》讲,可以清热、解毒、补中、润燥、止痛,实际上蜂蜜的物理化学性质可能正好相反,传统医学的这些特性是随意的附会编造。蜂蜜在传统中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奢华的体现,三国时代一个著名人物袁术最后就是因为吃不上蜂蜜给气死的。 蜂蜜的主要成份是葡萄糖与果糖,碳水化合物占 80% 以上,其余都是水,当然,其中微量的特殊成分是蜂蜜特有香味的基础。从营养学角度来说,蜂蜜的营养价值不大,除非是主要营养物质缺乏造成的营养不良,蜂蜜能理提供大量的热量。蜂蜜虽然价格不菲,但相对易得,在传统医学中不占重要地位,尽管它是少数真正有效的药品之一。 蜂蜜在缺少现代药物的时代是外伤的良药,由于它含水量低,渗透压高,有助于收敛伤口,防灭细菌,蜜蜂储存它用作食物,需要防腐,可能其中也含有抗细菌霉菌活性物质。这些作用必须外用才有效,如果当成食物,那么蜂蜜的价值只存于口感与调味上了。 蜂王浆是蜜蜂的口水加上幼虫的排泄物与蜕皮 比蜂蜜更为有效的是蜂王浆( Royal Jelly ),蜂王浆不是中国人的发现,因此,传统医学对它根本就不提,否则,早就与人参灵芝之类神药并列称雄了。蜂王浆的发现要靠细致而耐心的生物学观察,中国的传统药物学家们没有这样的条件。 蜂王浆是蜜蜂消化花蜜后由咽下腺分泌的高级营养液,换句话,你说蜂王浆是蜜蜂的口水也行。如果缺乏对蜂王浆的生理作用的理解,蜂王浆绝不是什么好东西。蜂蜜甜入心肺,爽口宜人,而蜂王浆就太难吃了,酸苦涩口,难以下咽,最可怕的是,采蜜人在蜂巢中总会在蜂王浆的巢穴中发现一条虫!对古人来说,这玩意儿当然得带着恶心的心情弃之不顾。蜂王浆是蜂后幼虫吃喝拉撒的食物池,当然其中还含有幼虫的排泄物与蜕皮。 蜂王浆的神奇功效来源于臆想 蜂王浆在较早的西方文献中只有零星的记载,由于它的上述特性,它并不是社会上特有价值的东西,蜂王浆成为食补之冠源于生物学对蜜蜂生殖周期的理解,在一些狂热者的推崇下,蜂王浆在 1950 年代基于表象思维以及利益驱动,蜂王浆被炒作成了引人注目的食补佳品。这种理念传入中国,中国后来居上,成为蜂王浆最大的生产国,占世界产量的 60% 。日本是蜂王浆最大的消费国,中国出口到日本的蜂王浆数百吨,不过,中国人近来也渐渐兴起了蜂王浆进补热,中国人也会消费上千吨的蜂王浆。 蜂王浆是工蜂饲喂蜂后与幼虫的食物,一边吐就被一边吃了,那是收集不到的。蜂工能收集到蜂王浆唯一的机会是群蜂需要培育新一代的蜂后。任何一只幼虫都可以发展成为蜂后,主要区别在于工蜂要把幼虫当作蜂后来培养,营养充足是最重的条件之一,普通幼虫只能得到适量的蜂王浆,而蜂后幼虫就睡在蜂王浆中!市场售卖的蜂王浆就是蜂工在蜜蜂公主的居室中“偷”取出来的。 充足的蜂王浆让同样的蜜蜂幼虫发展为蜂后,蜂后成熟只要 15-16 天,而普通工蜂要 21 天,蜂后个儿大,可以活数年,相对而言,工蜂只有几个月的寿命,工蜂几乎不产卵,而蜂后一天就要产数千只卵,这一切都跟蜂王浆相关,于是乎,蜂王浆的神奇功效传遍五湖四海。 运用普遍的表象联系方法,我们可以推论,蜂王浆可以长寿,预防衰老,可以促进生殖能力。随着大众对蜂王浆的崇拜与蜂王浆产业的兴起,蜂王浆更多的作用被发现,防治心血管病、抗癌、促进造血功能、治糖尿病、治风湿性关节炎、降血脂、促进智力发育。蜂王浆某种程度上就是现代社会的万灵药。 蜂王浆营养丰富但成本高昂而且难吃 蜂王浆有些什么成分呢?天然的蜂王浆含有 57-70% 的水份,在剩下的干物质中,随采集季节或者说蜜蜂的食物源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其中蛋白质占 17-45% 、碳水化合物 18-52% 、脂类 4-19% 、 2-3% 是矿物质。由于蜂后幼虫就全靠它为生,所以蜂王浆是一种营养比较丰富的食品,蛋白质含有人类所需的全部必需氨基酸。蜂王浆中还含有大量的水溶性微生素。总而言之,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蜂王浆营养丰富,是一种比较好的食品。 蜂王浆作为食品的麻烦在于,一是成本太高,收集它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这是为什么中国成为蜂王浆最大生产国的根本原因;二是蜂王浆作为食品也太难吃了,跟吃药没啥区别,再好的食品不好吃都会失去成为普通饮食的资格。因此,蜂王浆是始终被当作一种药品及补品来推销的。 蜂王浆跟蜂蜜一样,对于创伤有好处,可以促进愈合,对于睡在蜂王浆这种高营养液(培养基)中的蜂后幼虫来说,病原感染的几率是很大的,蜂王浆中含有的抗感染成分是蜂后健康成长的关键,因此,蜂王浆用于外伤抗感染应当有很好的效果。不过,现在有更多的抗感染药物,蜂王浆又有些生不逢时了。 蜂王浆的食补功效是炒作 由于臆想的很多好处,蜂王浆一开始有人用来直接注射入血管或者肌肉中,但此法易于产生严重过敏反应而被放弃。蜂王浆在体外实验或者动物实验中都有很多活性成分与作用。在体外实验中证实蜂王浆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在动物实验中有降血脂、抗炎、抗种瘤、调节代谢等作用。但体外实验与动物实验都无法在临床实验中变为现实,人的消化过程会将大部分的活性成分变成小分子基本成分而失效,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让那些作用变得十分不确定。现有的科学证据表明蜂王浆对人体基本没有什么特殊作用,即使有效,其效果有限而不明显。由于缺乏科学证据证明蜂王浆的那些宣传效果,所以蜂王浆在各国只能是食物添加剂,而没有进入药物的范畴。 因为相信蜂王浆能长寿,蜂王浆在美容产品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蜂王浆在收集过程中的最大麻烦之一是变质很快,收集到的蜂王浆需要马上冷冻保存,蜂王浆在美容品中由于会置于常温下使用,其有效成分是否能起作用十分可疑。人与蜜蜂幼虫的区别当然让是否存在此种有效成分更为可疑。美容产品概念重于实际效果,所以也不必深究了。 对现代医学来说,蜂王浆的研究意义重大,说不定哪天就能从中提取出有效的抗菌物质与生物活性物质,或者从中发现某些生命调控过程。它用于外伤的作用虽然确切,但因为现有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而无用武之地。迷信蜂王浆进补作用的人需要深入理解其营养学价值,即使进行表象思维,也要尝试逻辑推导。 且不说人不是蜜蜂,假如人也象蜜蜂幼虫一般,吃了蜂王浆就长寿、变成有性能力的雌蜂产卵,那么蜂王浆对人有什么价值呢?所有的蜜蜂幼虫都被饲喂蜂王浆,只不过不享受皇室待遇的吃得少而已,那么要想长寿,就得象蜂后幼虫一样把它当饭吃,你即使富可敌国,吃得起么?即使吃得起,男人也不敢吃,不怕变阴阳人么? 鼓吹蜂王浆的人常常会提到 1954 年教皇 Pius 十二世生病使用了蜂王浆而愈全,事实上当时教皇身边有数位医生,采取了包括手术在内的多种手段,将教皇的康复归因于蜂王浆同将他的康复归结于吃饭一样可笑,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次生病以后,教皇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大大减少了他的公共活动,直到四年后死于心肌梗塞与心衰。 面对成千上百元购买到虽然营养价值高但数量微少的难吃苦口的蜂王浆,无论厂家商家吹得多么天花乱缀,聪明的读者要学会说不,那点营养成分,多吃点米饭与菜蔬就补齐了。 蜂胶是蜜蜂的土制浆糊 蜂胶是蜜蜂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项新技能,它们能利用植物产生的粘性树胶,添加自己的唾液、蜂蜡,形成一种塑形能力很强的粘性物质,高温时变软,低温时变硬变脆,是蜜蜂用来修补蜂巢中空隙用的,蜂工在蜂巢中插入带 4-6mm 以下的多缝板让它们修补,然后取出冷冻后就可以收集到蜂胶。 相对于后来至上的蜂王浆,蜂胶( Propolis )有更长的医药历史。蜂胶是古埃及人做木乃依的原料之一,古人用蜂胶治疗皮肤病与创伤,希波克拉底就盛赞蜂胶的治疗作用。不过,中国人又一次运气不佳,咱们祖先饲养的东方蜂还没学会使用蜂胶!因此,中医对蜂胶又是一个空白,蜂胶的所有药物特性是引进西方蜂种后再依据西方人对蜂胶描述附会编撰的,于 2005 年才加入药典。 蜜蜂采集胶性液体并不具有很大的选择性,现代的沥青路上偶尔可见蜜蜂停留,不是累了在休息,而是在采集沥青回去做蜂胶的。蜜蜂用蜂胶为自己建设一个清洁安全的环境,蜂胶可以使蜂巢或者重要成员比如蜂后或蜂后幼虫的居室蜜不透水,蜜蜂生活中的一大现实威胁是细菌、病毒、与真菌的感染,蜂胶含有抵制这些微生物的成分,主要是其中的黄酮类物质。 蜂胶中的蜂蜡成分是由专门的蜡腺分泌的,在工业上具有重大的价值,蜂蜡燃烧不产烟、不流泪,是制造上等蜡烛的材料,是美容产品、药品、食品中的重要原料。蜂蜡可以用来塑形、润滑、照明、还可以食用,野外生存时倒不失为上等佳品。 天然的蜂胶蜂蜡杂质甚多,包括木屑、蜂蜡、粉尘、及花粉等,还可能含有细菌,需要过滤处理后才能使用。 蜂胶是潜在的药物库 蜂胶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是潜在的药物库,但对普遍消费者而言,没有太大的意义。中国生产数百吨蜂胶,其中 60% 在国内消费,中国的读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蜂胶是推销者塞给国人的 ADE 651 。 的确,蜂胶被发现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抗炎、抗肿瘤、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国内资料宣称还有降血糖与降血脂的作用,不见于英文文献,由于国内研究可信度低,尚待进一步证实。大部分的结论是基于细胞或者动物实验来的,是否在人体产生同样效果是可疑的。现代医学针对蜂胶用于人体的作用尚处于探索与证实阶段,普通消费者需要有耐心,待作用确立以后再根据成本效益进行适当的购买决策。 现在进入临床试用的一些疾病包括:急性宫颈炎、烧伤、口腔溃疡、感冒(预防与治疗)、带状疱疹角膜并发症、牙痛、牙周病、口腔真菌感染、各种感染、风湿性关节炎、阴道炎、幽门螺旋菌引起的胃溃疡等。在抗感染上,现代医学感兴趣的是蜂胶对抗生素耐药的细菌的作用。如果这些潜在的作用被证实,蜂胶的使用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读者还必须注意到,现有的对蜂胶作用研究都集中在局部病灶,大多需要对它进行处理局部用药,而不是把蜂胶当作补药泛泛而谈增强人体的什么抵抗力或者免疫力。 蜜蜂给人类带来了诸多宝贵的产品,但需要合理的运用才会发挥最大效益,除蜂蜜外,其它产品都不适合于做营养品与食品。推销者鼓吹的保健价值是伊拉客人手中的 ADE 651 。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8136 次阅读|10 个评论
美国FDA查出减肥中药(Que She)含有西药成分
chemicalbond 2010-7-9 05:13
今天收到这条新闻: FDA 公共健康警告:Que She 减肥胶囊含有潜在有害组分 美国食品质量管理局 (FDA) 新闻稿 即时发布:2010 年 7 月 8 日 媒体调查:伊莱恩甘西斯波波(Elaine Gansz Bobo),301-796-7567, elaine.bobo@fda.hhs.gov 消费者调查:888-INFO-FDA FDA 公共健康警告:Que She 减肥胶囊含有潜在有害组分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今日发出警告,作为草本减肥补充剂上市的 Que She 含有未列示于产品标签上的活性药物组分,其可能对消费者,特别是对那些患心血管疾病的消费者构成危害。 已购买 Que She 的消费者应立刻停止服用该产品并前往健康护理专业人员处咨询。 Que She 被宣传为减肥因子胶囊以及全天然中草药混合制剂,其销售现已遍及 Bouncing Bear Botanicals 网站等各大互联网站点以及包括堪萨斯州劳伦斯市(Lawrence, Kan.) Sacred Journey 在内的各大零售商店。 FDA 对 Que She 进行了成分分析,发现其含有: 氟苯丙胺一种兴奋药物,于 1997 年在被研究证实可导致心瓣膜严重受损后退出美国市场 普萘洛尔一种处方 -受体阻滞药物,其能够对患支气管哮喘和某些心脏疾病的患者构成风险 西布曲明一种受管制药物和处方减肥药,西布曲明是最近一项研究的课题,该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西布曲明的使用与具有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风险增加存在关系 麻黄素一种兴奋药物,可用于哮喘的暂时性缓解,现作为非处方药合法上市销售,但其可对患有某些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构成风险。 这些活性药物组分也可能同其他药物治疗发生相互作用,并导致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我们鼓励消费者和健康护理专业人员将与使用 Que She 相关的不良事件上报至 FDA 的MedWatch 安全信息及不良事件报告计划(MedWatch Safety Information and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Program):在线报告请访问 www.fda.gov/MedWatch/report.htm ;电话报告请拨打 800-FDA-1088 (800-332-1088);还可通过返回 FDA 表单 3500 的方式进行报告,该表单位于 MedWatch下载表单页面上,填写后可将其邮寄至表格上注明的地址或传真至 800-FDA-0178。 让我想起国内的中药也时常被查出有西药,例如下面的文章 西药穿中药外衣行骗中西药同服须谨慎 陈永杰 2010年04月20日08:21 来源: 《北京科技报》 有些中药添加西药成分的手段非常隐秘,不法分子了解到常规药检只检查药品的内容物,就将西药成分添加到胶囊壳等药品外部载体中。   最近,在国内某知名网站工作的苏小姐得了感冒,为了尽快恢复,她在药店买了一些中成药和西药,一起服用后感觉身体更加不适。但她并不清楚,病情加重是因为她服用的号称纯天然的中成药中已经违规添加了西药成分,而再吃西药就造成了她超过剂量、重复用药的不良反应。   目前中成药中添加西药成分的现象非常普遍。我国著名的药物不良反应专家、国家卫生部合理用药监测网专家、海军总医院原药剂科主任孙忠实告诉《北京科技报》。4月2日,国家 食 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公布了44种违规添加化学成分的中成药名单。   记者了解到,在中成药里添加西药,必须要经国家药监部门审批,合理限量添加西药成分。比如,在治疗感冒的中成药中,允许添加起到解热、退烧、止痛、止咳、抗过敏等五大作用的西药成分,治疗感冒的维C银翘片就是批准的含西药的中成药。   记者查阅《新编国家中成药》收录的5000多种中成药中,至少有160余种含有西药成分,主要集中在抗感冒药、止咳平喘药、胃肠类药等三大类药物中。所含西药主要有扑尔敏、对乙酰氨基酚、麻黄碱、苯海拉明、维生素C等。此外,大多数中药复方感冒药中都含有咖啡碱等兴奋剂类成分。   而另外两种情形的添加,按照国家《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则纯属假药范围:一是超限量添加西药成分;二是在明示了纯中药的制剂中添加西药成分,几年前曝光的糖脂宁胶囊便是如此。   在中药和中成药中添加西药成分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并刮起一阵中西医结合的风潮。中西医结合的提法还是好的,它的精髓主要是指中医、西医的医疗理念和治疗体系相结合,互相补充,发挥各自的优势。孙忠实说。   但当时的一些专家、甚至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没有领会中西医结合的精髓,简单 地理 解中西医结合就是把中药和西药结合在一起,开了中药和中成药添加西药成分的先河。   中成药添加西药等化学成分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药典委员会执 行 委员周超凡说,现在很多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都是1985年以前由地方药监部门审批出来的,俗称地标,相对比较松,当时的质量和标准,就现在看来都偏低。   1985年以后,国家药品审批整顿,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要由国家药监局来审批,俗称国标。在地标转国标的时候,已经把一批质量、效果不好的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淘汰了,尽管如此,仍有相当数量的中成药,没有经过严格的再评价。   周超凡参加了当时地标转国标的专家组,他告诉记者,那时出于保护药厂利益的考虑,几千人的药厂如果取消批号,就意味着职工下岗、失业,为了照顾地方和药厂的利益,对一些不该通过的含西药成分的中成药批号,放宽了审批的口子。   现在看来,不能为了几千人的利益而置上百万、上千万患者的用药安全而不顾!我现在对这件事还耿耿于怀,后悔不已!周超凡懊悔地对记者说。   非法在中药里添加西药,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添加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化学成分,比如减肥药中添加芬氟拉明,该成分通常用于单纯性肥胖症,主要通过作用于神经中枢,抑制食欲,达到减肥目的,但经研究证明,长期或过量服用芬氟拉明存在引发心脏瓣膜疾病的风险;另外一种情况是添加国家批准的其他品种药物中的成分,如安定、激素等。前一种情况属于添加禁药,危害自不必说,即使是后一种情况,也潜藏着巨大的危险。   孙忠实表示,在我国卫生部门检测到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中,很多是由于重复用药造成的。   私自在中药里加入西药成分,最大的害处在于对患者的欺骗性和危险性大。西药的成分明确,服用时有严格的剂量限制,说明书注明常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而中药大多来源于天然 植物 、 动物 、矿物等,成分复杂,患者通常不按剂量服用。往中药里加入西药成分,患者不知情很可能会因超量服用造成药物中毒。   例如,如果一直服用西药的高血糖患者,同时服用含有西药格列本脲(一种普遍用于西医临床降血糖的药物)的中成药,过量服用可引起低血糖反应,尤其是老年人,甚至会发生严重低血糖危及 生命 。   今年1月,香港特别行政区一名84岁老人因低血糖不省人事而被送入医院,化验结果显示老人服用的名为八宝消渴丸的中成药里就添加了格列本脲。   2001年,曾震惊全国的梅花K事件中,纯中药制剂黄柏胶囊被加入了西药成分四环素,导致19人中毒,其中两人生命垂危。   还有,在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的纯中药中,有些不法厂商私自加入西药伟哥的成分西地那非,而过量或长期服用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   在治疗皮肤病(牛皮癣、白癜风等)的纯中成药里,也有不法厂商私自加入激素醋酸泼尼松。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此类激素药必须在处方中注明才可以使用,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体重增加、高血压、 糖尿病 等多种疾病,有些人还可能导致对激素的依赖而不能停药。   包括感冒在内,很多患者都是中成药和西药同时服用,哪会想到现在中成药中普遍添加了西药成分,这是非常危险的。孙忠实说。   据孙忠实介绍,常用的抗感冒药感冒通,其主要成分除了中药人工牛黄外,还含有化学成分双氯芬酸钠和扑尔敏。其中双氯芬酸钠具有消炎镇痛作用,人工牛黄有解热作用,扑尔敏为组胺受体阻滞药。三者的复方制剂能减轻感冒症状,但不少患者在使用该药一段时间后出现了血尿的药物不良反应现象。   但现在还没有确定血尿症状是由人工牛黄造成的还是双氯芬酸钠引起的。有人分别对二者做过动物实验,都没有引起血尿症状,但是把它们合在一起就会产生血尿症状,我们还没有找到中药和西药添加在一起不起不良反应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绝不能想当然地把中药和西药结合在一起。孙忠实说。   记者发现,近几年,国家药监局已经很少批准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了,并且每年都会撤除200到300个中成药的生产批号,均是因为非法添加西药成分。孙忠实解释说,作为药品生产厂家来说,很少有厂家申请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因为与单独中药成分或者单独西药成分的新药相比,中西结合的药物要耗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即使研制成功,在报给国家药监局审批时,按照正规审批程序,以中西药相结合的药品来申请,周期很长,花费高昂。而且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其中某些成分可能与某一西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不可预知的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审批一般很难通过。   所以,除了国家药监局已经审批的可以添加西药成分的中成药,正规的药品生产厂家已经没有谁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孙忠实说,因此才涌现出大量在中成药中非法添加西药的厂商。   对于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中成药,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明令是假药,但孙忠实认为这种问题仍然相当普遍。其中壮阳、降血糖、降血脂、抗癫痫、高血压是中成药违规添加西药成分的重灾区。   中药在这五类疾病治疗过程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违规添加的西药成分,这类中成药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孙忠实说。   最近,很多治疗癫痫的大夫告诉孙忠实,有很多治疗癫痫的中成药和保健品中都添加了西药成分。孙忠实告诉记者,现在媒体上的三个月治疗糖尿病、两个月降低血压的中成药和保健品的医疗广告中,90%以上都违规添加了西药成分。   这些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中成药可以短时间内降低各项指标,但真正起作用的是西药成分,在用量不明的情况下对人体存在潜在的危害。孙忠实强调。   而一些正式添加了西药成分的中成药也是采用违规的手段拿到正式批号。例如,治疗糖尿病的消渴丸添加西药成分格列本脲,并没有报国家药监局的批准,被媒体曝光后,采用先上车后买票的方式,最后才向国家药监局提出申请,补做了临床试验,经过批准后变为名正言顺。   为什么有很多中成药的生产厂家要冒险添加西药成分呢?中国中医科学院吉军教授分析认为,中药有悠久的传统,并且有很多疗效确切的方剂流传下来。中药治本,西药治标、中药没有副作用,西药副作用大等观念在国人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因此,相比西药,一些人更愿意使用中药,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患者。   一些不法药品生产厂家恰恰利用了国人的这种心理,大肆宣传所谓的纯中药制剂。其实,光靠单纯的几味中药,无法让患者在服用后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无法获得患者的信任而继续购买。于是,一些不法厂商和个人就利用中成药化学成分复杂,检验标准及方法相对滞后,掺入西药成分具有隐蔽性、不易被发现的特点,将一些疗效明确的西药成分,私自添加在降糖、降压、平喘、减肥等中成药或保健食品中,炮制出所谓无毒无害绿色纯天然且疗效确切的纯中药制剂。   很显然,这样的制剂已经不是真正的中药,而是披着纯中药外 衣 ,内含西药成分甚至是被淘汰、违禁成分的假药!吉军教授指出。   由于国家有关部门的打击力度加大,有些中药添加西药成分的手段非常隐秘,不法分子了解到常规药检只检查药品的内容物,就将西药成分添加到胶囊壳等药品外部载体中,孙忠实说。这是急功近利的社会通病在医药行业的集中体现。   此外,孙忠实认为,国家相关部门的打击处罚力度依然不够。比如,国家药监局在发现一起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药厂后,往往只进行几千元处罚了事。这相比药厂此后的高额利润,显然是九牛一毛。由于处罚力度不够,非法药厂常常采用今年申请降压药批号后,违规添加西药成分,等国家药监局发现后,撤销了降压药的批号,再申请降糖药的批号,造成申请批号-发现问题-撤销批号-重新申请的恶性循环。   针对中成药中添加西药的危害,孙忠实建议国家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不应再接受中成药中添加西药成分的申请。   目前,经国家审批的含西药成分的中成药有160余种,这些药品是否完全安全有效,中药里到底能不能添加西药成分,记者采访的几位专家的观点并不相同。   吉军极力反对在中药中添加西药成分。中成药应该按照中医的理论指导使用,西药应该在西医的理论指导下使用,这是一个大原则,吉军说。其实现在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中,到底是中药在起作用还是西药在起作用,我们还没有弄明白。在用药风险还未可知的情况下,只能停留在科学研究的阶段,绝不能贸然批准混合使用。   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认为,中成药能否添加西药成分,不是绝对的。有些中成药加入西药成分,是为了提高疗效和减轻西药的副作用,只要经国家药监部门批准的西药成分,都是经过临床验证,证明是安全的、合法的。   比如麻黄碱具有镇咳、扩张气管、缓解黏膜充血的作用,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感冒的药品,而且麻黄碱容易被消化道吸收,24小时内就可排出体外,对治疗病情只有好处没害处,这都经过大量临床验证过。   再比如咖啡碱是重要的解热镇痛剂,所以很多有解热镇痛功效的感冒药中含有一定的咖啡碱,一般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不会引起药物中毒或是兴奋剂问题。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医研究所梁爱华研究员就在实验中发现中药和西药在一起的时候,有时能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一些中药的毒副作用在加入西药成分后能够降低很多,这就是成功的案例,但目前我们还处于实验阶段。梁爱华告诉《北京科技报》。   孙忠实认为,科学地将中西医结合是在治疗过程中的中西医相结合。比如现在一种可以治疗心律失常的中成药稳心颗粒,医生可以依据中西医两个不同的治疗理念的指导,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在吃西药的同时吃中成药,效果非常好。   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配合中成药治疗才是中西医结合的真谛。但绝不是简单地将中药和西药做成一种药剂或针剂。孙忠实说。   对于已经经过国家药监局批准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周超凡建议应该对其进行再评价,检验是否有必要添加。   周超凡认为,有些中成药没有必要添加西药成分,加上以后可以说是画蛇添足。比如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成药正天丸,原来既有中药成分也有西药成分。有专家提议去掉西药成分。后来通过临床试验,证明当去掉西药成分后,疗效并没有降低,最后去掉了正天丸中的西药成分。   但是,有的中成药必须添加西药才能有效,例如消渴丸在去掉西药成分后,临床试验疗效降低,所以必须添加西药成分。   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那些已经批准的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真的有疗效。周超凡说。   周超凡表示,打击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中成药,需要工商、公安、药监、卫生等多部门配合,要从平时防微杜渐,通过重罚警示,让有心造假者不敢铤而走险。同时,相关部门和媒体要对百姓加强中成药等方面知识的科普宣传,让群众认清假药。   患者在使用含有西药的中成药的时候,孙忠实建议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查找其成分中是否含有西药,如果含有就要特别注意不要同时服用西药,必须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否则将引起重复用药,发生不良反应,危及身体健康。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992 次阅读|2 个评论
有感而发之人命廉价
zhangt10 2010-7-7 20:42
今天科学新闻的头条: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1837 文中提到: "降低仿制药的审批门槛,减少要求的材料,简化临床试验,把那些已经广泛使用的仿制药的注册审批变成实质上的备案制。但是同时,事后管理则需要大大加强。一旦出现这些药品导致的安全事故,则要从刑事到经济进行重罚。" 长叹一声啊。。。这人命就这么不值钱? 多些个审批的人头和吃劣药死一批残一批的代价哪个大?这年头三鹿奶粉还有啥市场吗?新闻里的这想法真的要执行下去,就怕中国的制药业只能永远走低端路线了。 没有药品质量的保证,有点钱的消费者只能选择远离国药求个放心了。 说起来中国药监局才几号人?预算多少? 记得两年前回国开会,正好是美国FDA给中国药监开Workshop, 聊起来据说SFDA当初药审业务水平和国际接轨的好像还不到30号人,审批的申请还不见少。 这药监专家本来就少得可怜了,这会儿不会是一塌瓜子又少了5个吧? 这要再回到几年前的地方分权结构,万一搞到个阿猫阿狗都来上的地步,真只有为大众念念阿弥陀佛了。 对比一下: 美国一年审多少药和药械?联邦FDA的预算就一年二十多亿美金。 有关专家有多少呢? As of Oct. 1, 2009, FDA employs the following numbers* of people in its centers/offices: Center for Biologics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BER) 946 (大分子)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DER) 2,889 (小分子) 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 (CDRH) 1,203 (医疗器械诊断等) http://www.fda.gov/AboutFDA/Basics/ucm213161.htm 年前培训的时候,写的专题就是中国药监的困境-人头不够,任务不少,大话太多,漏洞没了。 哎,新闻里看看,专家们果然是胆小得有点道理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死不瞑目的鲨鱼们
songshuhui 2010-6-8 12:21
崔略商 发表于 2010-06-08 10:09 在医院门口,经常看到有些人散发一些鲨鱼软骨粉之类的小广告,也经常看到有病人相信这些广告并花大钱去买了来吃。鲨鱼软骨,听起来是一种很贵重的药吧,那么疗效到底如何呢? 我们先看看美国肿瘤学会的评价:大多数鲨鱼软骨产品以片剂或粉剂的形式作为膳食补充剂(作者按:在我们中国叫保健品)销售。其中大多数没有就效果、安全性进行检验,也没有验证过成分的纯度。目前的科学证据不支持作为食品补充剂销售的鲨鱼软骨产品可有效治疗肿瘤、骨质疏松或任何其他疾病。 既然这样,那鲨鱼软骨产品是怎么让人相信它们能治疗肿瘤的呢? 有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鲨鱼不会生肿瘤,所以吃鲨鱼软骨能治疗肿瘤。这种说法是基于一种吃什么长什么或者吃什么像什么、吃什么变什么的荒谬理论;按照这种逻辑,我们人类吃了那么多植物类的食物,早该长出叶绿素来自己进行光合作用了。更让这个说法的支持者情何以堪的是,鲨鱼其实也会生肿瘤。 还有一种靠谱一点的说法是鲨鱼软骨中含有抑制血管生成的物质,吃下去之后能抑制肿瘤周围异常血管的生成,肿瘤得不到血管的营养,就会被饿死了。这个说法跟医学上的一些药物原理有点相似,所以连不少医学界人士也曾经对鲨鱼软骨寄予厚望。在实验室中,鲨鱼软骨的浓缩提取物确实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但遗憾的是,走出实验室走上真正的治疗战场,鲨鱼软骨就真的软了,不能在人体上显示抗肿瘤的效果。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药物的研发中极为常见,实验室里表现很好,应用到人身上却显示不出效果,因为人毕竟不同于单纯的试管和培养基,也不同于鼠、狗这些实验动物。因此许多药物在完成体外研究后,在动物实验中没有被证明疗效而被淘汰;或者完成动物实验后,在人体中进行的临床试验中没有被证明疗效而被淘汰。真正最后进入市场的药物远远少于实验室中发现效果的。 眼看鲨鱼软骨也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这时有位牛人的出现挽救了它。这位牛人名叫威廉雷恩,他与人合写了一本书,《鲨鱼不生肿瘤》(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句话是错的了),又通过美国影响比较大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上了电视,火了一把(写书、上电视,这套组合拳倒是跟我们国内很多大师的手法有些相似)。然后雷恩和他的儿子就开了个公司,生产鲨鱼软骨产品。现代媒体的煽动力加上患者的求生欲望,使他们的产品销路非常旺。 雷恩父子的发财之路倒也并不平坦,因为美国有强大的FDA(食品药品管理局)。照理说在临床试验证明药物有效之前,任何人都不能把这种药物上市销售。但雷恩公司一面利用书籍、报刊和网站夸大宣传鲨鱼软骨产品能治疗肿瘤和其他疾病,一面把本来只能用作研究的这种新药卖给患者。FDA和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先后向这家公司发出警告、提出起诉,命令他们停止虚假宣传并对其处以罚款,但这家公司并没有停止这些非法活动。2004年,法庭裁决雷恩公司停止销售他们的鲨鱼软骨产品和其他一些类似产品,销毁除研究目的以外的所有库存,并发出禁令,禁止他们将来再对产品进行虚假宣传,否则可能面临入狱的处罚。 还有一些公司见药品这条路走不通,就开始打保健品这个擦边球(美国叫膳食补充剂),因为膳食补充剂的上市不需要FDA的批准。对于保健品就更不能宣称有治疗作用,但这些商家为了促销又不愿意放弃这种宣传,导致许多患者相信这种产品就是能治肿瘤的灵丹妙药,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保健品。到现在互联网上还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宣传和销售信息,看起来FDA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与商家的猫鼠游戏还将继续。 地球上有许多像鲨鱼一样的动植物因为莫须有的,或被夸大的疗效而惨遭人类围剿。它们的这种牺牲没有给人类带来想象中的收益,也许会死不瞑目的吧。何况它们大概不会是心甘情愿被牺牲的。同时,迷信鲨鱼软骨的肿瘤患者有可能错失接受正确治疗的机会,有些患者放弃了已被证明有效的放疗和化疗,而宁愿选择鲨鱼软骨产品,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悲剧性的。人类和鲨鱼双双成为了这场博弈的失败者。 已发表于《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
个人分类: 健康|1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FDA关于受污染轮状病毒疫苗的最新正式建议
yanjx45 2010-5-17 15:10
美国 FDA 关于受污染轮状病毒疫苗的最新正式建议 据美国 FDA 网站 2010 年 5 月 14 日的消息,美国 FDA (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正式更新对受污染的轮状病毒疫苗 Rotarix 和 RotaTeq 的建议。 根据对各种科学信息的审慎评估, FDA 已经认定,临床医师和医护专业人员可恢复使用轮状病毒疫苗 Rotarix (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并继续使用 RotaTeq (默克公司生产)。 在提出此项正式建议时, FDA 考虑到这两种疫苗良好的安全纪录,包括在数以万计的人群中所作的临床试验和在数以百万计的接种者中使用的监测报告。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猪圆环病毒( PCV ) 1 型或 2 型构成对人类安全的威胁,也没有该病毒感染人类或引发疾病的报导。 FDA 声称,轮状病毒疫苗的效果显著,其效益远远超过猪病毒污染在理论上可能带来的微小风险。 FDA 同时指出,这两种产品的标签必须更新,以反映该疫苗含有猪圆环病毒污染的事实,让消费者有知情权,作出自主选择。 此外,葛兰素史克公司已决定从源头上重建 Rotarix 疫苗生产所用的细胞库和毒种库,以便确保以后生产的该疫苗不含猪圆环病毒。默克公司还没有对它所生产的疫苗 RotaTeq 作出类似决定。但是,相关专家强烈建议默克应毫不犹豫地以葛兰素史克为榜样。 (据美国 FDA 网站,严家新编译)
个人分类: 生物制品|7244 次阅读|1 个评论
透视辅酶Q10
songshuhui 2010-4-8 23:29
云无心 发表于 2010-04-08 15:13 195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人体内有一种物质具有抗氧化功能,同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彼得麦克博士因在研究该物质与细胞能量关系方面的贡献获得诺贝尔奖。 这种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物质,即是如今大红于保健品和化妆品界的辅酶Q10。在化妆品领域以Q10字样吸引眼球, 连最来去匆匆的洗面奶都纷纷在包装上打上醒目的Q10,说是能抗衰老。在保健品界它通常以辅酵素Q10的名字出现,广告宣称的保健功能包含了保护心脏、降血压、降血脂、抗衰老、抗癌、提高免疫力、护肤等等极具号召力的方面。 那么,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些传说的功能又有多靠谱呢? 辅酶Q10 是什么 辅酶Q10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的一种小分子有机物。我们知道生命活动的进行是由各种各样的酶来推动的。酶是大分子蛋白质,有一些酶在行使功能的时候需要一些小分子物质的帮助,这些物质被称为辅酶。辅酶Q10存在于细胞内的线粒体中。线粒体是细胞内产生能量的场所,在能量产生过程中需要许多酶以及其他分子的参与,而辅酶Q10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在人体内能量消耗多的那些器官里,辅酶Q10的含量就会比较高,比如心脏、肝脏、肾脏等。而人体内的辅酶Q10含量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变化,一般人在20岁之后就逐渐降低。 另一方面,辅酶Q10参与细胞内的电子传递,可以清除自由基。现代生物学研究发现,体内过多的自由基会导致遗传物质以及细胞膜的损伤,宏观表现出来就是衰老、癌症等等症状。清除自由基的过程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抗氧化。 产生能量和抗氧化,是辅酶Q10的两项基本功能。因为这两项功能都与人体免疫力、衰老等生理现象有关,所以辅酶Q10与身体健康的影响也就得到了科学研究的大量关注。根据这些研究结果,除了年龄增长,许多疾病如心脏病、癌症、帕金森氏综合症、艾滋病等,也伴随着辅酶Q10含量的下降。此外,紫外照射也会使皮肤中的辅酶Q10含量降低。 那些传说的功能靠谱吗 既然辅酶Q10有如此重要的生理功能,而一些疾病和衰老又伴随着它的下降,那么补充它是不是就能够防治这些疾病、改善人体机能呢?而这也就是辅酶Q10作为保健品的理论基础。 不过,这种逻辑基础并不是那么可靠。在进一步解释这个事情之前,我们来打个比方。一个人的收入跟多种因素有关,而工作努力无疑是其中的一项。如果进行大规模的统计调查,我们会发现收入高的人往往工作更努力一些。我们很容易理解,工作努力是原因,收入高是结果。如果我们加强原因,也就是工作更加努力,那么 结果就可能会增加,也就是得到更多收入。但是倒过来并不成立如果通过一个跟工作不相干的渠道获得了一笔钱,多数情况下不会导致一个人工作更努力。 我们知道衰老和氧化损伤伴随着辅酶Q10的减少,但是谁是原因谁是结果呢?如果衰老、生病是辅酶减少的结果,那么补充它就可能有意义;反之,如果辅酶少是衰老生病的结果,那么多数情况下补充它就没有意义。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我们并不很清楚谁是原因谁是结果,所以 它对健康很重要,所以补充它就有好处 完全是一厢情愿,不一定靠得住。补充辅酶Q10到底有没有用的问题,必须通过科学实验来检验。 实际上这方面的实验非常多,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膳食补充剂办公室和图书服务中心都发布了对这些研究的审查和总结。结论都比较让人沮丧:在有人研究过的几十项补充辅酶Q10的益处中,有强烈的科学证据支持的功能只有一种。这种功能是:如果一个人新陈代谢严重异常或者线粒体功能紊乱,有可能导致辅酶Q10在体内的合成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补充辅酶Q10和相关的维生素以及矿物质能够改善身体机能。这种情况下,补充辅酶Q10的保健功能就比较靠谱。另外还有一项功能有较好的科学证据支持,即补充辅酶Q10能够小幅降低血压。不过它也不是那么确定,也还需要设计更严密、时间更长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其他的那些传说的功能,比如抗衰老、抗癌、抗疲劳、增强运动能力、心脏病、心衰、肾衰等等,则是没有清楚的证据支持。 管理规范的中美差异 在中国,含有辅酶Q10的东西可以得到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CSFDA)的认证,可以宣称该保健品具有缓解体力疲劳、抗氧化、辅助降血脂和增强免疫力的功能。在美国,辅酶Q10是作为膳食补充剂销售的,不需要经过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批准。只要不宣称具有任何预防、诊疗、诊断方面的作用,就可以上市销售。在销售中,只要没有发现危害,FDA就不会过问。 这两种方式也体现了中美两国的思维差异。对于美国人来说,你要宣称具有什么功能,就必须拿出明确可靠的证据。如果没有,你就不能说。至于到底有没有用,FDA并不关心。它采取这样的管理方式,目标是传达给消费者准确的信息。对于一个东西到底有没有用,没有科学证据支持,也没有科学证据反对,这就是准确的信息。当把这个事实真相传达给公众,消费者是相信它有用还是认为它没用,是消费者的个人选择。而对于中国公众来说,通常希望有一个明确的有还是没有的答案。至于这个答案有多可靠,大家反倒不那么关心。就CSFDA批准的这些功能,倒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一般而言,也有一些动物实验、体外细胞实验或者调查数据的支持。在科学上,这些实验证据不能用来证明一种东西会不会对人体有效,但是它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中国主管部门和许多消费者的思维基础是,没有证据否认这些保健功能的存在,还可能有,就足以让我们去花钱了。就像许多人说的,万一有用呢? 同样的思维方式也体现在安全性的认定上。FDA的膳食补充剂管理方式是告诉公众:这个东西我们没有审查过它的安全性能,只是没有人报告说吃了它产生了严重后果;你要愿意相信它安全,是你的事情。而中国的管理方式是,一个企业要申请认证,那么你就提供一些我们规定的实验结果;如果这些实验结果符合我们的要求,就认证它是安全的。通常,公众不喜欢美国FDA那种模棱两可的表示方式,而喜欢中国这种明确的安全认证。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是不可能证明的,所有的安全检测都是排除法。主管部门所认证的安全,只是排除了规定的那几项危害健康的可能。至于还有没有其他的、轻微的、慢性的危害,是无法认证的。 就辅酶Q10来说,在消费者使用以及科学实验中,的确没有发现明显的副作用。即使服用者出现不良反应,也是轻微、暂时的,这也是允许它随便销售的原因。对于未成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的人,使用辅酶Q10是否安全就更无法保证。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都不推荐服用。而它本身也会与其他药物发生反应,或者影响其他药物的功效。所以,中国和美国主管部门的建议都是:正在服药的人,一定要咨询医生是不是可以服用辅酶Q10。不过,这大概只对职业道德良好的医生有效如果推销了它能够获得经济利益的话,医生的专业意见也就不那么靠谱了。 (删改版发表于《风尚周报》)
个人分类: 健康|1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药厂为何热也衷于开发孤儿药?
jinwsapa 2010-2-24 00:36
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大型制药公司突然变得更有兴趣开发治疗罕见疾病的孤药,不外乎有以下可能 其一:那就是孤儿药可以卖高价。事实上,最新的福布斯调查发现,针对严重遗传性疾病患者的小群体的孤儿药的价格实在让治疗普通普通疾病的药品价格自愧不如,甚至抗癌药在价格昂贵的孤儿药面前,也该拜下风。目前世界上价格卖得最高的九个药,都是针对罕见病的孤儿药。 虽然癌症治疗的药物按一年的治疗费用计算可以按上万美元计,但对那些身价特殊的孤儿药,治疗费用可以攀登到几十万美元。拿世界上最贵的药为例,Alexion制药公司的'Soliris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药物。这是单克隆抗体药物,用于治疗paroxysy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这大约影响到大约8,000名美国患者。根据福布斯的报道:年度治疗费用需要40.95万美元。其他三种药物,每年治疗药费超过35万美元。 其二,价格昂贵的孤儿药被药厂所看好是因为,有保险公司报销。史蒂芬-雷萨卡,Medco公司的副总裁告诉福布斯说他还没有遇到过任何一个保险计划,拒绝支付罕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尽管,他们经常担心否是使用正确的诊断和计算正确的剂量,但从来也不会基于价格说不。 其三,过去大药厂偏好重磅药,无心过问或开发孤儿药,因为要开发一种只有不到20万病人的新药,实在难以赚钱。同时也很难让上万人的销售队伍有用武之地。但如今世道不同了。重磅药越来越难开发,开发周期和风险也越来越大。除了要证明新药安全有效,还要证明新药比老药和仿制药效果更好,不然很可能被FDA拒批。相反,孤儿药虽然针对的病人数目少,但属于Unmet Medical Need。政府不仅批得快和相对容易,而且允许卖高价,帮助企业收回投资成本。现在已有好几百种药物被批准或将要被批准。大药厂过去不喜欢的项目,现在由于Pipeline干枯,也委屈求全,做起孤儿药的买卖。这与这几年大药厂也时兴做仿制药生意一样。如果能控制成本和时间,仿制药照样可以给大药厂带来丰厚的效益和利润。
个人分类: 医药产业|4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口服胰岛素到底能走多远?
jinwsapa 2009-10-14 09:27
最近纽约时报报道说,加州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口服胰岛素(吸入式给药)很快将得到FDA审核批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 预计在明年一月可以得到上市批文。这一消息如果在三五年前,可能是很好的股票利好消息,但现在这一产品概念已经不那么吃香。辉瑞在类似项目悲壮地做了一回烈士,白白损失28亿美元。而这次申请上市的公司规模实力并不大,只是有一位大老板在后面支撑。不然早就支持不住了。 这家公司叫 Mannkind,它能走到这一步真不容易,此前,三家大公司宣布放弃这类项目,辉瑞上市后,销售业绩惨淡而放弃,礼来和诺和诺德,报批之前临阵脱逃。唯独这家小公司走到底。它的胜算有多大。从产品设计上,它比辉瑞等要好,小巧玲珑,会受患者喜欢的但关键还是看效果和安全性。但曙光就在前头,还有不少路障。FDA是否批准还是未知数。多半会是有条件批准。长期使用会有一定风险或不确定性。销售起来,将要花很大精力来促销。现在的胰岛素注射剂已经十分方便,近乎无痛。用吸入式胰岛素,要取代注射剂,挑战性很大。因为这种给药方式的改良,并非革命性的。这一产品上市,效果好,那将是Nice to Have, 而不是 Must have。所以能否签署一个大药厂做战略合作伙伴将是十分紧迫和关键的问题。 估计会有大药厂感兴趣, 但会很谨慎从事. 因为前车之鉴, 让其他大药厂三思而行.! 主要是如何说服医生病人接受这一新产品. 需要有疗效,安全和价格上的明显优势, 不然会遇到辉瑞的尴尬, 上市后卖不动。如果选择单干, 那需要好几亿美元的追加投入, 设厂, 销售队伍, 学术推广, 后续临床试验等. 难度和风险更大。 据说该药厂的投资者和大股东是美国亿万富翁 Alfred E. Mann。他曾经做过胰岛素注射泵,被美敦力收购大赚一笔钱。他个人已经投资和借款给公司大约10亿美元。公司在八月份刚募集6000万美元, Mann个人又认购其中100万股. 如果产品能成功上市,并为患者医生所接受,他将再度大发。但钱对这位年过八十的老人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希望把事做成是他的决心。他有很多家企业,经验丰富,从不轻易放弃。这就是企业家和实业家最厉害和可贵之处。 该公司10月2日发布消息 AFRESA(R) 三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患者四年良好的血糖控制和肺功能安全性 Phase 3 Data Show Sustained Glycemic Control, Normal Lung Function in Patients over Four Years of Treatment http://www.news.mannkindcorp.com/phoenix.zhtml?c=147953p=irol-newsArticleID=1337942highlight = 后记: 四年多过去了., 口服胰岛素还是没有被批准上市. 这家公司被不断要求提供更多临床数据. 耗资好时更多. 曾经有过一时的兴奋和股价上扬, 但毕竟拖延过长, 耗资过多, 未来不确定性很大. 笔者当年的预测,不幸言中. 不免对这家企业及执着的老板有些同情. 能有这么坚毅的决心, 冒这么大风险, 虽败犹荣, 值得敬佩, 2013年11月24日
个人分类: 医药产业|6427 次阅读|2 个评论
众多中药申报美国IND之后的忧虑
热度 1 jinwsapa 2009-10-13 11:52
最近在看到媒体报道关于国内公司中药复方制剂在美国开始临床试验事宜,查阅了相关资料和信息,发现在中国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口号下,中国有不少企业已经在国外进行了注册,好几家药厂已经得到FDA一期或二期临床试验许可。以下是部分企业的产品,适应症和注册现状。其实还有更多的企业和品种没有在名单上露面。 初看一下,好像让人兴奋,但仔细看以下企业和品种,不免让人担心,这么一哄而上进军国际浪潮,究竟有多少做了仔细的市场,法规和风险调查?FDA至今只批了一个植物药,是否下一幸运之星会落到自己头上? 笔者在美国做过来自中药的砒霜注射液的开发,这是按西药申报的路子走的,因为选的适应症好,是救命药,所以凭借中国二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几百号病人的资料,很快就得到FDA的许可,开始在美国的临床试验。由于有很多的临床经验和药代动力学,毒副作用的资料,所以中美两国的医生互相交流,很快在一期临床得出十分满意的结果,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正式发表临床一期的研究论文。当然砒霜和植物药申报还是很不同。但有一点相同的,要有足够好的临床数据。 回到国内药厂选择进军美国的这么多品种,有的根本是常见病药,西药基本可以搞定,在目前讲究临床比较试验结果和药物经济学分析的FDA,怎么会让你在三期临床和NDA阶段轻易让你过? 除非你有特别棒的安全和疗效数据。要知道,让一种药物,无论是化学药,生物药还是天然产物药,只要安全不成问题,FDA让你上临床的几率是很高的,因为这是FDA是核准制,只要你资料全,FDA看不出有任何风险和其他问题,IND被认可通过是很平常的事、 但拿到FDA临床批文后,无论是做一期,还是直接上二期临床,事情就不那么简单。首先要选PI,并与其所在单位的IRB的临床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要选CRO,帮助管理监督临床试验(一般国内药厂,养不起太多的雇员,选择外包服务时最合适的),做临床一期,投资不算太大,但正式做二期,费用就开始上来了。几百万美元是至少得。问题是,在美国招募病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除非病人没药可救,不然要说服美国病人自愿参加临床试验,尝试来自中国的中药复方药,会有很大阻力,除非病人本来就相信替代医疗和东方医学和中草药。 在临床二期阶段,由于样方小,属于POC阶段,国内有实力的公司还有可能投资得起,但再往下走,对中小药企就有点吃不消了,没有大药厂的参与或支持,基本上独立前行可能性不大。美国有好多家植物药最后都收兵与二期临床试验。原因是二期临床没有让人特别兴奋的数据,没有大药厂介入,没有投资者相信这一药物能敲开FDA大门,基本上只能在二期临床之后,发个论文和公告,安慰一下自己,从此束之高阁。笔者看到太多这样的案例,不是公司倒闭,就是被人兼并。 那么什么样的产品能被大药厂和投资者看中? 1)要有特殊疗效,最好能对付致命的疾病 2)有足够大的市场,即使是孤儿药,也最好是 First to Market 3) 有专利保护和独特工艺,不易被人轻易仿制 4)开发周期要相对短些,不要花很多年才能看出结果 5)最好有规范的,有说服力的人体数据,即使在国外非规范化市场的数据也行 从这几点看,国内的药厂到国外去做注册和临床开发,是否练好内功? 是否调查过市场,发病率,已有药物的利弊? 是否在国内做过临床比较? 是否发表过英文论文? 是否有懂行有经验的管理者来领导海外项目,或只是用几个顾问智囊团成员? 除了市场,专利,数据和管理者之外,资金是最大的麻烦。因为中药在北美还没能入乡随俗,得到足够肯定的地位和认知,所以在项目前景不明朗时,没有投资者和药厂会直接卷入或给以重金投入。那么在海外注册和临床试验的钱,只能来自开发商,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最好不要随便碰。临床试验将是无底洞,耗上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美元,也不是不可能,到时候,如果FDA还需要补充数据,那你就更惨了。中药在美国的注册之路不会很顺利。中国的厂家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了吗? 显然不是。 笔者无意要给正在掀起的注册海外临床之潮流大泼冷水,事实是,有希望和机会,但难度很大,从纯投资角度看,大部分项目根本不应该去美国注册报批,不仅被批准的机会小,即使批了,也因为市场和品种太小,赔钱是一定的。 现在医药行业都提倡 faili early and fail cheap, never make the same mistake twice. 那么为什么中国药厂如此前赴后继,用于赴汤蹈火,偏向虎山行呢? 笔者的纳闷或许从过去天士力的案例中部分得到解答。 90年代末,天士力在美国请了多名顾问,帮助申报了单参滴丸,用于治疗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绞痛。IND许可拿到后,天士力准备在国内先做100对,再在美国做100对。但FDA批准的临床方案,中国SFDA却不认。中国临床试验迟迟不启动。美国的临床试验也就无限期延后了。尽管天士力雄心勃勃的计划暂时没有实现,但作为国内首家申报IND的药厂,得到的回报和光坏是难以估量的。当时许多舆论还以为天士力在美国几乎要得到FDA上市批准了。所以一定是好药,国内销售直线上升。天士力借此东风,一举在国内主板上市成功,所以在国外申报IND之后,杀回国内打造声势,名利双收。国家的经费支持也没少拿。让人十分羡慕。据说最近天士力又重新启动了美国临床试验,希望这回是玩真的了! 对于其他药厂而言,实力和操作技巧远不如天士力,为什么还要勇往直前呢? 新闻亮点,可能有助于提高产品在国内知名度?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概念,可能获得中央和省里的重金支持。但至今没有一家药企得在美国开的公司得到专业机构投资者的支持,这让笔者十分担心。玩概念谁都能玩,使用别人的钱,OPM (Other People's Money)尤其是政府的钱,亏了也不心疼,反正要付学费。 在这样的心态下,进军美国植物药市场,胜算如何?大家心知肚明。现在悬崖勒马还来得及。早点打道回府,其实是负责任何务实的态度。但浮夸风之下的药厂老总们不会轻易言败,那就等着瞧吧。拖了越久,亏得越多,败得越惨,这恐怕是多数药企未来的结局和Outcome。或许现在的中国,不仅政府有钱,企业有钱,老总更有钱,Who Cares? 笔者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已经看到一些企业在赔掉许多钱之后,再也不提在美国注册报批一事了,与当初风光炒作进军美国医药市场的扯高气昂的样子简直是换了人间。 最后笔者想提醒进军美国医药市场的企业,要到海外注册,最好先把按美国临床试验制定的方案好好在国内做一遍,让规范的GCP,或随机双盲试验的可靠数据写成像样的临床论文,这是比较低成本和保险的JOB。就像做制剂出口的企业,先看看自己是否严格与对照品对比,达到相同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 如果自己的内功都没练好,就整天叫叫嚷要出还, 可能要在国外大出洋相。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希望列志在必夺进军美国市场的中国药企,冷静些,要舍得花钱做前期调研, 要雇佣能人,而不是只是收费赚钱的Yes们。进军美国市场的成败因素之一是人,而不是你的产品。能干的人会帮助你挑选审核什么样的产品能成功,并且知道如何打开美国市场。 从中国企业首度尝试中药申报美国IND,至今已经有七八年了,好像至今还没有进入III期临床的,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下一个5-10年我们应该做什么? 怎么做? 笔者相信有特色和临床规范数据验证的中药. 也希望有好产品打入欧美主流市场, 但选择好把握好产品和时机. 不是所有的中药都适合国外市场, 但精心挑选的特色产品前途光明, 道路是曲折. 要有持久战和经历挫折的心理准备。最后希望所有敢吃螃蟹的中国药企,包括做制剂出口的企业一路走好,Good Luck !
个人分类: 医药产业|7506 次阅读|2 个评论
数字时代的食品召回
songshuhui 2009-8-20 19:26
云无心 发表于 2009-08-19 17:44 这是今年7月份的美国食品技术协会会刊《食品技术》上的一篇文章的标题。食品召回在美国是很平常的事情,差不多每个月都有。这本杂志之所以专门讨论这个话题,在于在这个数字时代,食品召回对于管理部门、企业和公众,都意味着太多新的东西。 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数字时代对食品召回的影响,那就是迅猛。 文章讨论的例子发生在今年3月份,食品巨头卡夫在24号通知FDA他们在来源于加州某公司的开心果中发现了沙门氏菌污染,然后从25号开始其旗下的一家公司开始召回含有开心果的产品。同一天,还有另一家公司也宣布了同样的举措。30号下午,FDA发表公告,要求消费者不要食用开心果及其产品。31号早上,有一个网站转贴了FDA的公告。31号上午11点,一家叫The Huffington post的网站也贴出了这个消息,当天点击率高达230万。几个小时之后,若干个网站以及博客跟进,开心果及其制品可能感染沙门氏菌的消息广为人知。 那家生产开心果的公司宣布召回一百万磅(大约454吨)开心果。由于开心果是许多食品的组成部分,所以许多含有它的产品也受到牵连被召回,比如冰激凌、糕点等等。FDA一直不停地往召回名单里加产品,到6月23号的时候,被召回的产品种类达到了664种。 有多少人因为这些产品染病呢?FDA只收到了两例报告,而且是病人自述,没有得到确认是由开心果导致。不知道有没有人认为美国人是在小题大做,至少美国政府和企业公开的态度都很支持这种做法。在开心果事件之前,还有一个类似的花生召回事件,也是因为一批被沙门氏菌污染的花生导致可能使用了该批花生的无数产品被召回,实际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因为它生病或者中毒的病例。在此事件之后,奥巴马说不应该有父母需要担心孩子因为午餐而生病。 经常有人说FDA批准了许多有争议的食品添加剂等食品成分,觉得它是个很不可靠的机构。但是FDA在美国人的心中是很可靠的,他们有几千人分别在全美各地,监视着食品药品等等管辖范围内产品的生产流通。他们的威望不仅仅是来自于制定的法律,而是他们很较真地执行这些法律。是否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民众就业,或者地区形象,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内。 对于食品来说,法律和规定能否被严格公平地执行是安全的保证。正如奥巴马在谈到他要建立的美国食品工安全作组的作用时说:并且确保我们不仅仅是制定保障美国人民安全的法律和规定,而且去实施它们。 在这种前提下,企业也会严格自律如果犯了错,很难侥幸逃脱,也没有政府官员能够为了大局去保驾护航。象开心果事件中的卡夫等厂商,是主动报告自己的产品也被污染,并且在FDA有反应之前宣布召回。这种危机公关的态度,反倒是损失最小的在公众眼里,他们至少是在主动地清除生产中的安全隐患。如果他们也是装作不知,继续销售,等到事发,再把责任推给供货厂家,一来在法律上站不住脚,二来消费者根本不会买账。实际上,卡夫、雀巢这样的食品巨头召回产品并不罕见,但是他们总是以一副高标准、严要求、主动承担的面貌出现,所以一次一次的召回事件也没有对他们的声誉造成大的伤害。 如果主管部门总以大局为重去帮助企业摆平安全危机,而企业则习惯于通过上层路线、摆平出头鸟搞定媒体来进行危机公关,那么消费者就怀疑一切,宁愿相信留言蜚语这样的一种关系就成为一个死局。主管部门、企业和消费者,本来应该是共赢共生的关系,在死局里却是互不信任,都受伤害。 在数字时代,信息的传播一日万里。没有人能够搞定所有的媒体,尤其是网络。当企业不被信任,主管部门的结论也被习惯性质疑的时候,真真假假的信息就会如洪水泛滥。如果我们觉得总是生活在不安之中,那么是否该让一些部位死掉,从而下出珍珑棋局? 本文已刊发于《新京报新知周刊》
个人分类: 感悟|2286 次阅读|1 个评论
揭开蒙牛OMP的盖头
eloa 2009-2-28 17:27
云无心 发表于 2009-02-28 11:45 国家质检总局叫停蒙牛 OMP 的通告让中国乳业再起波澜。短短的几天之后,卫生部等部委又发布通告说 OMP 不会危害健康,只是蒙牛擅自夸大宣传功能,而蒙牛则宣称有证据表明 OMP 的功效。那么, OMP 到底是什么东西?它的安全性是否得到了广泛验证?它的功效,又有多少科学数据支持?本文顺着蒙牛 OMP 的历史发展,进行一番探秘。 OMP 是不是 IGF-1 ? 几年前,蒙牛高调宣称自主发现了一种造骨牛奶蛋白,并按照其英文 Osteoblasts Milk Protein 缩写为 OMP 。迄今为止,国际学术研究中没有人使用这个名称,蒙牛也宣称这只是他们自己的商品名称。蒙牛申请了国家专利,其研究人员发表了学术论文,宣称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在媒体宣传中,也被当作了民族产业自主创新的范例。在学术论文和专利文件中,他们公布了 OMP 的氨基酸、分子量以及其它一些生化性质。甚至在某些地方提到了, OMP 的主要成分是生长因子。随后,蒙牛推出特仑苏 OMP 牛奶,宣称具有造骨功能,短期内占领高端牛奶市场,风光无限。 2007 年,科普作家方舟子及新语丝网站开始质疑特仑苏牛奶。依据蒙牛技术人员发表的 OMP 论文以及蒙牛专利,方舟子认为 OMP 就是 IGF-1 。 IGF-1 叫作类胰岛素生长因子,是一种多肽类激素,受人体自身调控合成,并不需要从食物中获取。它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细胞分裂,抑制细胞凋亡。普通牛奶中的 IGF-1 浓度极低,在十亿分之一的数量级,分离纯化的成本很高。按蒙牛的宣称,特仑苏中的 OMP 含量在万分之一的数量级,这个浓度需要大量的 IGF-1 ,生产成本极高。另一方面,根据 IGF-1 的生理作用,这么大的量被摄入体内,会有导致癌症的风险。所以,方舟子认为,蒙牛要么是在欺骗,要么是在往牛奶里加致癌物。 然而,蒙牛从未承认 OMP 就是 IGF-1 ,所以方舟子的指控也就象是铁拳打棉花。这次,国家质检总局没有就 OMP 是不是 IGF-1 进行评判,而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指出不管是 OMP 还是 IGF-1 都不在许可添加的范围之内,因而具有潜在的危险,必须禁止添加。 为了摆脱国家质检总局的指控,蒙牛公开了 OMP 的秘密宣称不是当初自主研发的产品,而是从新西兰进口的牛奶碱性蛋白,简称 MBP 。按照这一公告,蒙牛的特仑苏高端牛奶就与此前热炒的 OMP 专利完全无关,而变成从国外进口一种商品 MBP ,改称商品名 OMP 之后加到特仑苏中。 蒙牛的这一说明解决了 IGF-1 的致癌指控,后来提交卫生部审核的也是由 MBP 改名而来的 OMP 。 MBP 被 FDA 认证安全了吗? 牛奶中有很多种蛋白质,含量最丰富的是酪蛋白和乳清蛋白,以及牛血清白蛋白和其它一些含量很低的蛋白质。日本有个叫作雪印( Snow Brand )的牛奶公司,把脱脂牛奶(或者生产奶酪的副产物乳清溶液)中的酸性蛋白去掉,得到了牛奶碱性蛋白,简称 MBP 。因为前面提到的这些牛奶中的主要蛋白质都是酸性的,所以牛奶碱性蛋白上只是牛奶蛋白中的一些微量成分,比如乳铁蛋白、乳过氧化物酶以及一些碳水化合物。它本身不是一种单一蛋白质,所以也就不象蒙牛的专利和论文中的产品那样具有某个确定的氨基酸数目和分子量。 雪印公司生产的 MBP 实际上只经过了一步分离,本身还是混合物,其组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离的操作条件。目前发表的关于 MBP 的研究结果都是基于雪印公司的研究,严格说来,其它公司(比如新西兰的公司)生产的 MBP 其组成不会与雪印公司的完全相同,雪印 MBP 的检测结果并不能保证适用于其它公司的情况。 MBP 在美国并没有得到所谓的认同。雪印公司委托一家美国公司在 2006 年 3 月申请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FDA )认可 MBP 的安全性。 FDA 文件中称其为 BMBPF ,其中的第一个 B 指明是牛的奶,最后一个 F 指明是分离组分而不是单一蛋白。这家公司提交了生产流程、产品详细组成报告、需要认证的食品以及 MBP 含量,要求认可他们自己做出的这些产品是 GRAS 的结论。 GRAS 是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 的缩写,意为一般认为安全。 FDA 审查了他们提交的数据,结合其它来源的资料,在六个月之后做出答复: FDA 对于雪印公司在其产品中所使用的 BMBPF 的 GRAS 结论不作质疑。但是那份文件同时明确指出: FDA 对于 BMBPF 是否符合 GRAS 尚未作出自己的决定。直到 2009 年 2 月, FDA 依旧保持这一答复,而没有进一步的决定。也就是说, FDA 对于 MBP 的安全性的认可,仅仅限于雪印公司的 BMBPF 在所提交申请的产品之中。对于别的公司生产的 MBP ,并不能引用这份答复来认为 FDA 认可其安全性。 换句话说, FDA 并没有认证 MBP 的安全性。 MBP ,只是比水更有效? 另一方面,日本、新西兰认可 MBP 的安全性。从卫生部等若干部委在短短两三天内做出蒙牛 OMP 没有健康风险的快速反应推测,这些部门应该只是采信了新西兰方面出具的安全许可。就卫生部的职权范围来说,他们确实有权作出这样的裁定。 不过,特仑苏牛奶是因为其造骨功能而成为高端产品的。消费者付出普通牛奶两倍的价格购买特仑苏,自然不会只是满足于喝了不会致癌。卫生部的通告同时也指出蒙牛擅自夸大宣传功能,而蒙牛的回应则是他们的宣传有科学研究结果支持。那么, MBP 的造骨功能,到底有什么样的科学研究结果来支持? 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权威数据库 Pubmed 里查找 MBP 对骨质的影响,能得到二三十条记录,而且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出自雪印公司或者与他们有关的研究机构。这样范围的研究,基本上没有说服力。通常要得到一种物质有益健康的结论,需要许多研究机构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大量研究论文。举个例子来说,益生菌的研究,有许多不同研究机构发表研究结果,总数超过三千项。这些研究中没有发现副作用,有益作用倒是非常普遍。但是,学术界也没有达成某种益生菌能够防病治病的共识,权威主管机构也没有认可益生菌的功效。拿着同一机构发表的十几篇论文,来作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证据,是忽悠普通公众的行为。 如果进一步分析这些论文,会发现论文的质量并不高。首先,所谓的临床实验,只有三十几个样本,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十几个人。这在食品领域的临床实验中基本不会被认为具有代表性。另外,实验设计本身也不明晰。它的实验通常是这么作的:三十几个人分成两组,实验组喝含有 MBP 的饮料,对照组喝不含 MBP 的饮料。一段时间之后,检查两组人的骨头某项指标,结果是实验组的指标在统计学意义上稍高于对照组。这样结果说明的是, MBP 对于骨头的作用好于对照而对照是什么呢,论文里并没有明确说明,依学界习惯,猜测应该就是水。 MBP 是牛奶成分,牛奶成分本身对于人体骨质就有一定作用。所以,这个实验证明的是: MBP 这种蛋白质产品,对健康的好处比水要大这跟废话没有什么区别。 对于特仑苏来说,需要证明的是它比普通牛奶有利于成骨。所以,在上诉的实验中,对照组喝的应该是普通牛奶,实验组喝的是特仑苏,并且在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实验中依然能够得到结论,来证明喝特仑苏的人平均骨指标优于喝普通牛奶的人,实验结果才有意义。而且,严格说来,这样的实验还应该由独立研究机构来进行才具有说服力。 实际上,单独拿 MBP 来说能不能促进骨的质量并没有太大意义。牛奶中的各种蛋白、钙、维生素 D ,对于骨质都有积极的作用。如果把 MBP 换成这些东西,也能证明对健康无害,而且对于骨质的影响比 MBP 要可靠得多。人们喜欢引用的 FDA ,根本不会认可类似的功效。雪印公司向 FDA 提出的认证申请,甚至完全没有提有关功效的事情,因为雪印的美国代理人非常清楚, FDA 不会理会这一类的申请。 牛奶这样的食物中含有很多很多种成分,其中的某些成分对于人体健康可能有特别的作用。在目前的食品科学研究中,确实有许多研究在寻找这样的活性成分,也有了一些初步的发现。 MBP 作为可能的一种,目前所发表的研究结果实在是太过初步。根据这些初步的研究来宣称具有这样那样的功效,擅自夸大功效都算是比较客气的说法了。 (本文经十三约稿并编辑,已发表于《瞭望东方周刊》,有删减。)
个人分类: 健康|1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粉为什么这样白
eloa 2008-11-24 14:10
云无心 发表于2008-11-23 星期日 12:34 桔子给我看一篇文章,是她的朋友采写的关于是否禁止面粉增白的争议。目前的国家标准是可以使用增白剂增加面粉白度的,争论的焦点是即将修订的新标准是是否应该禁用。据说几个国家部委,不同的行业代表,对此展开了激烈交锋。像这样的问题,本来是纯粹的技术问题,不应该通过民主表决或者利益协调来解决。那么,从技术的角度,如何来看待这一争端呢? 一、 面粉为什么变白 在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中,地主家的馒头都是又大又白,穷人家的都是又黑又硬。从消费者的需求来说,是希望面粉白的。不过,天然的面粉中含有一些类胡罗卜素,使得新磨出的面粉呈现一定的黄色。在保存过程中,这些色素被空气自然氧化,面粉就逐渐变白。用这样的方式来等面粉变白在大规模生产中有很大弊端,首先是耗时长,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其次,食品的长时间保存总是面临着细菌生长的问题。现代生产中,人们加入氧化剂来人为地氧化这些色素,从而让面粉在短时间内变白。严格说来,这是一种漂白的过程。在英语里,就用的是漂白( bleach )一词,而不是中文里用的增白( whiten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过氧化苯甲酰( benzoyl peroxide , BP ),就是一种很强的氧化剂。每公斤面粉中加入几十毫克,就可以在两天内把面粉变白,同时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面粉的性能。过氧化苯甲酰氧化色素之后变成苯甲酸,苯甲酸本身是一种防腐剂,能够防止面粉中细菌的生长。 面粉的颜色还与小麦的出粉率有关。小时候在农村,农民自己种小麦打面粉。家境比较好的人家一百斤小麦只出七十来斤面粉,就很白,家境差一点的人家要出到八九十斤,就比较黑了。更穷的人家把所有的小麦磨成粉,称为连麸面,很黑很粗糙,只能自己吃,就不好意思拿出来招待客人了。不过,连麸面含有现代人的饮食中所缺乏的纤维素,对于注重营养而不在乎口味的人 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正式的名字是全麦面粉。 二、 欧盟为什么要禁用 BP 过氧化苯甲酰(简称 BP ),就像它的名字给人的感觉一样,是一种相当危险的化学合成物质。它具有超强的氧化能力,不但能氧化面粉中的色素,也能氧化其它东西。在医学上,它被用来治疗粉刺座疮之类的皮肤病。高纯度的 BP 是一种易燃易爆品,用在面粉中的 BP 是使用淀粉等物质稀释到了较低纯度的。 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较高浓度的 BP 有导致皮肤癌的风险。对于治疗粉刺座疮之类皮肤病的 BP 产品来说,这种风险就不能忽略了。 FDA 在最近也把这类产品的安全等级由 无安全性问题( no safety concern )改成了未知( unknown )。 当然,面粉处理中的 BP 浓度远远低于导致皮肤癌的浓度。对它的安全性考虑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 BP 在面粉中转化成苯甲酸,是一种防腐剂;第二、 BP 破坏了面粉中的叶酸等 B 族维生素;第三、 BP 可能氧化面粉中的其它成分从而带来未知的风险。 由于 以上的的这些安全性疑虑,欧盟做出禁止在面粉中使用 BP 的决定,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 为什么 FDA 和 JECFA 允许使用 BP FDA 是美国管理药品食品的专门机构, JECFA 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所属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对于食品添加剂,他们的工作方式是组织专家汇总审查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献和有关机构提供的研究报告,然后对安全性做出结论。在世界范围内,他们和欧盟委员会的的结论通常被认为权威性最高。我国的有关部门,一般是援引这些机构的结论来制定政策。 对于 BP , FDA 和 JECFA 认为目前面粉加工中的使用量不存在安全性的问题。他们对于上面提到的三个安全性问题是这样认为的: 第一、 苯甲酸在许多蔬菜水果中天然存在,本身也是一种合法的食品防腐剂。因为面粉中 BP 转化而来的苯甲酸含量大大低于食品中苯甲酸的允许使用量,所以并不会明显增加健康风险。 第二、 BP 的确破坏了面粉中的 B 族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不仅 BP ,别的面粉漂白剂也会。一方面,这些营养成分并非面粉中都有,更多来自于一些绿叶蔬菜中;另一方面,美国市场上的面粉除了漂白,还会加强营养( enrich ),就是把加工过程中损失的 B 族维生素以及铁补充进去,甚至还可以加进相当量的钙。 第三、 BP 氧化别的食物成分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因为 BP 的强化性,这种潜在风险在理论上是存在的。但是,实际上没有人在 BP 处理的面粉中检测到过这样的有害物质的存在。 基于这些考虑, FDA 和 JECFA 认为在正常使用下, BP 漂白面粉并不会带来安全方面的问题。 四、 个人意见使用但注明 有人会觉得,科学是如此地靠不住。同一个东西,不同的机构却作为相反的结论。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并非安全有害这样黑白分明。离开了使用量来谈安全还是有害,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欧盟、 FDA 和 JECFA ,他们所依据的研究结果和科学事实是一样的,不同只在于对于风险的评估和接受程度的差异。欧盟认为,面粉中 BP 所带来的风险或许只是潜在的,不可接受。而 FDA 和 JECFA 认为,这样的风险完全可以忽略,而它带来的好处,则更为重要。 个人意见,理论分析、实验检测,还有这么多年的使用没有发现安全性问题, BP 漂白面粉所带来的健康风险应该是可以忽略的。不过,它所带来的好处让面粉变得更白,我并不是很在意。所以,我不认为面粉漂白有太大的必要性。但是,人们吃东西,感官享受毕竟也是很重要的方面。抽烟有害健康,喝酒伤害身体,吃肥肉也对减肥不利。。。还是会有人觉得享受更加重要。相比于这些东西的健康风险,漂白面粉的健康风险应该要小多了。所以,如果有人觉得面粉的白很重要,使用 BP 漂白也没必要被禁止。 美国的作法很值得借鉴。企业可以生产不增白的面粉,只要你确实没有加 BP 或者别的漂白剂,就可以标明未经增白。如果使用了 BP 并且用量不超过国家标准的规定,也可以标明增白处理符合国家某某标准之类,如果添加了加工过程中损失的营养成分,也可以标明。有没有经过漂白,有没有补充营养成分,对消费者来说一目了然。有关部门保障食品安全的工作,制定标准是最容易的一环。更难更关键的是,严厉打击违反标准的企业,同时保护遵守标准的企业。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577.html
个人分类: 健康|1814 次阅读|1 个评论
造假与创新相距多远——拿纸馅包子说点事
eloa 2008-11-18 10:34
云无心 发表于2008-11-17 星期一 5:20 如果把用作猪饲料的东西加工之后放到肉里,会不会被认为是造假?如果用烤焦的豆来做咖啡呢?还有,把该扔进垃圾堆的虾皮或者蟹壳做成食品原料呢?这些东西与纸馅包子的差距,有没有五十步与一百步那么远? 大豆分离油之后的残渣本来是用来喂猪喂牛的,但是美国人分离出了蛋白,广泛用于肉或者饮料中,到现在蛋白本身甚至被传销公司打扮成了神奇保健品。用烤焦的大豆制作咖啡替代品,正在从民间走向学术再走向工业。而虾皮蟹壳加工出来的壳聚糖,也在食品医药中都找到了位置,在中国作为神奇保健品的萌芽也正在出现。所以,想拿废纸箱来作包子馅,本身并不是什么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至少在美国,如果你能够完成下面的事情,你的纸馅包子没准也就能成为一种新的食品原料。 首先,你得弄清楚这个纸馅里都含有什么东西。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这些主要成分,都各含什么种类,含量多少。少量成分,比如矿物质,也不能忽略。至于其它不常见的成分,没有目标的话很难查,但是你必须把纸箱从竹子树木开始的加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化学原料一一理清,再检测清楚。这么一大套下来,你的纸馅里含有什么东西也就基本上清楚了。如果其中没有什么有毒有害的成分,那么恭喜你,你可以继续往下走。如果其中有一种或者几种成分有潜在的危险,那么就此打住,你就算是在人类探索食品新原料的道路上插了一块此路不通的牌子。 万一你的运气真是好 成分分析的结果指示还可以往前走,你就可以去折腾小动物了。老鼠大概是逃不脱,狗啊猪啊猴子啊什么的也可以。弄点纸馅包子喂它们,看看结果如何。不过,不是说要喂死了或者得了结石这样的严重后果才是问题,你得作许多表面上看起来没有问题的检测。这些纸馅在肚子里存留多久,消化了多少是最起码的。这些操作,除了费钱以外,真正做起来都是很常规的事情。所以,即使你干不了,只要拍出足够的钱,一定会有成群的教授排着队来做。如果这些实验发现纸馅在肚子里既不消化,也不容易排出就像当年的观音土一样,那么你可以省下大量的钱,直接插此路不通的牌子了。 如果消化没问题,或者没有消化的部分能够正常排出,那么,你就可以继续拍出钱来往前走。消化之后变成了什么,在体内代谢的过程如何,也得弄清楚。这个做起来就更花钱了,但是没有足够的证据, FDA 的官老爷们不会批准你拿人来试。至于要有多少研究结果才算足够,那是官老爷们组织的一群专家做的决定。对中国人来说比较郁闷的一点是,那些专家要在他们的鉴定结论上签字画押,发誓跟你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被人发现你请哪个专家到某个旅游胜地研讨过,或者哪个专家的老婆在买你的某种东西时拿到了普通人拿不到的优惠,甚至某个专家的孩子在学校里得了一项你提供的奖学金,都会成为那个专家不独立的指控。那些专家们也因此很爱惜自己的声誉和形象,一个个油盐不进,你很难搞点糖衣炮弹或者金钱美女去公关。 如果你闯关成功,官老爷们认为你提交的证据足够,就可以批准你拿人做实验了。不过,不是说批准了你就高枕无忧了。商业社会总有人因为卖纸馅包子受到影响,也有政府资助的研究可能对你不依不饶。你得时刻拿一只眼睛来防守。如果哪天有人发表一项研究报告,说你的纸馅在体内会导致某种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不良后果,你就得站出来为自己辩护。或者说人家的实验有问题证明不了结论,或者人家的研究没有代表性等等。如果官老爷组织的专家认为你在胡扯,那么就会撤销以前的批准。在食品管理上,是一票否决的。无论你有多少研究证明你的东西好上了天,只要有其他人的研究证明你的东西确实有某方面的问题,你也就只好去贴此路不通的牌子了。 总之,如果你获得了官老爷的批准可以拿人来试了,你就可以弄点志愿者吃吃你的纸馅包子看看有没有不良后果。给人吃是一大步,你自己在行动,你的竞争对手和独立研究机构也在行动。又是各种各样的研究检测一大堆,总之是把人们能想到的可能危害都检测若干遍。如果竞争对手悻悻而去,独立研究支持你的结论,那么,基本上你就距离成功不远了。 呈上你的研究结论,以及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提请官老爷们批准你的纸馅用在食品中。官老爷们再来一遍专家审核,等到你的耐心都快没了的时候,官老爷们的批准意见可能才姗姗而来。 当然,在这段时间里,你也可以干点别的。比如说,这东西能吃是一回事,消费者愿不愿意吃是另一回事。你得把包子做得好吃,而且得在告诉别人你这是纸馅包子的前提下别人愿意吃才行。即使官老爷们批准了你的纸馅可以当作食品原料,如果你当作肉馅来卖而不告诉顾客,也是欺骗,最后也会是吃不了,兜着也走不了。 这么一通折腾,一般一二十年也就过去了。如果你的那块此路不通的牌子始终没有用上,那么你就可以等着数钱了。即使是别人也可以做出同样的纸馅来,官老爷们也会禁止他们销售而让你卖独家。但是,如果你不幸在最后一步两步才用上了此路不通的牌子,你所有的投资就都只能算是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做的贡献了。 直接生产纸馅包子,那是造假;经过了这么一番折腾还能够生产纸馅包子,那就是创新。造假是穷凶极恶;而创新,则是有钱人的投资。就象赌博,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成功了,会数钱数到手抽筋;而失败了,就只能顾影自怜。
个人分类: 健康|1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嫩肉剂”和木瓜蛋白酶,“古老”“天然”的问题
eloa 2008-11-11 09:30
云无心 发表于2008-11-10 星期一 0:30 在人们对现代食品的质疑声中,嫩肉剂的盛行也让人疑窦丛生。一方面,嫩肉剂让本来很老很干的肉变得嫩滑;另一方面,这种非传统的东西会不会带来危害?其实,嫩肉剂这种东西既非中国独创,也谈不上现代。为了全面认识这个东西,我们先从肉说起。 一、 肉如何变嫩 瘦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人们感觉肉老是其中的胶原蛋白之类机械强度高的蛋白在搞怪。把肉煮熟的过程中这些蛋白变性甚至水解,失去机械强度,因而变软。但是通过加热来实现这一目标的效率并不高,所以人们自然想到如果能用某种物质把这些蛋白分解掉,那么肉就会变软变嫩了。这样的东西就被称为嫩肉剂。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能够分解蛋白质的东西最有效的就是蛋白酶。蛋白酶本身也是蛋白质,它们可以在某些位置把蛋白质断开。自然界存在的蛋白酶非常多,比如人体内就有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等。理论上说,任何蛋白酶都可以用来处理肉而实现嫩肉的目标。 二、 市场上的嫩肉剂是什么 嫩肉剂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在世界各地早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产品。目前用得最广泛的嫩肉剂有效成分是木瓜蛋白酶( papain ),此外还含有淀粉和食盐等。木瓜蛋白酶负责把肉中的蛋白质分解,而淀粉的作用跟传统烹饪中的挂芡一样。淀粉附着在肉的表面,在加热过程中变性交联,形成一层薄膜包在肉的表面,减少肉中水的流失,也起到让肉嫩滑的作用。 如果割开未成熟的木瓜,就会有乳液流出。南美的土著人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了用这种乳液或者乳液提取物可以让难以煮烂的肉变嫩。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木瓜蛋白酶为基础的嫩肉剂有了上千年的使用历史。到了近代,人们分离鉴定出其中的有效成分,就是木瓜蛋白酶。 相对于其它的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的稳定性很好。一般的酶都比较娇气,对于工作环境的要求比较高,酸碱度不合适就失去工作能力,温度不合适也罢工。而木瓜蛋白酶比较皮实,酸性、碱性甚至相当高的温度下,都还兢兢业业地工作,自然备受人们喜爱。有了上千年的使用历史,又是来自于木瓜这样的纯天然产品,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相信它对人类很友好。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木瓜蛋白酶几乎是食品工业中使用最广泛的蛋白酶。 其它的一些植物蛋白酶也受到了关注。比如菠萝蛋白酶( bromelain ),在国外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相比于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比较娇气,对工作环境的酸度和温度要求都比木瓜蛋白酶高,到了 65 度以上就会失去工作能力,而木瓜蛋白酶在 90 度的环境中还有相当的战斗力。 三、 木瓜蛋白酶,不仅仅是嫩肉 木瓜蛋白酶的应用不仅仅是嫩肉。因为它能分解蛋白,人们相信它能够清除人体内坏死的组织,所以木瓜蛋白酶在医药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清理伤口的坏死组织,分解蚊虫蜜蜂叮咬产生的毒素等等。百度百科列出来的作用更多,含有木瓜蛋白酶的药物,能起到抗癌、肿瘤、淋巴性白血病、原菌和寄生虫 、结核杆菌等,可消炎、利胆、止痛、助消化。治疗妇科病、青光眼、骨质增生、枪刀伤口愈合、血型鉴别、昆虫叮咬等。 既能帮助烹饪又能治病,化妆品行业当然不会放过。在纯天然的号召之下,木瓜美容护肤的产品也层出不穷。在加酶的洗涤用品中,这种能耐高温的酶自然也很受欢迎。在饲料行业中,用蛋白酶水解饲料,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木瓜蛋白酶也当仁不让。 四、 天然与历史都保证不了安全 FDA 在行动 因为木瓜蛋白酶是人类使用了上千年的天然产物,它在 1962 年进入美国医药市场的时候也没有受到审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它不会有安全性的问题。到目前,美国市场含有木瓜蛋白酶的药物多达三十几种。 最近, FDA 出手对付含有木瓜蛋白酶的药品。事情的起因在于 FDA 收到了 37 起这类药品严重副作用的报告,包括血压降低、心率加快等等超敏症状,最严重的是服药 15 分钟之后休克。 FDA 对这些副作用的形容是有害,甚至是致命的。除此之外,对木瓜乳液过敏的人也可能对木瓜蛋白酶产品过敏。 确切地说,现在还没有明确证据证明那些副作用就一定是木瓜蛋白酶导致的。但是在这些副作用的案例中,木瓜蛋白酶都出现在了案发现场,所以就被隔离审查了。在食品药品管理中,实行的是有罪推定原则。恶性案件发生了,只要你出现了现场,或许你只是去做现场报道,或者路过打酱油,同样会被认为可能有罪而被当作有罪进行处理。人类对于医药食品是不讲人权的(它们本来也不是人么),通行准则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所以,千年的使用历史,纯天然的来源,都改变不了它的困境。 FDA 的通告是 2008 年九月底发出的,要求在 2009 年 1 月之后所有未经 FDA 批准的木瓜蛋白酶药物将不得销售。要还它以清白,必须当作新药申请认证。也就是说,申请者必须提供足够的关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实验数据,来证明该药物可以使用。在此之前,木瓜蛋白酶即使是含冤的,也无法得到同情。 五、 嫩肉剂中的木瓜蛋白酶,何去何从 FDA 没有对食品工业中使用的木瓜蛋白酶采取行动,只是在针对药品的那个通告中提了一句公开发表的文献也描述了一些含木瓜蛋白酶的产品导致的超敏症状,这些产品包括嫩肉剂、隐形眼镜护理液以及美容产品中的除胶剂。那么,嫩肉剂中的木瓜蛋白酶,该如何对待呢? 现在还不知道那些副作用是如何产生的,也就不知道木瓜蛋白酶以什么方式作用。嫩肉剂分解蛋白之后,还要经过高温烹饪。在肉类烹饪的温度和时间下,酶的活性将会丧失。换句话说,如果这些副作用是酶活性产生的,那么就不用担心嫩肉剂了。 但是,如果那些副作用是由木瓜蛋白酶上的多肽引起的,那么问题就比较麻烦。加热使酶失去活性,酶只是失去了空间构型,并不能破坏它的氨基酸组成。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可以通过免疫反应等等发生作用。有人会说蛋白质吃到肚子里都被分解成氨基酸,不会再产生危害了。这其实是不准确的。虽然大部分蛋白质会被分解成单个氨基酸,也还可能有小部分很顽强的多肽幸存下来。恐怖分子并不需要大部队,如果破坏能力足够强的话,这部分多肽也可以对人体产生危害。在今年的美国化学年会中,就有人报道了某些蛋白在人体内会被消化掉 97% ,但是另外的 3% 也足以对人体产生影响。当然,他们研究的是好的影响。 对于嫩肉剂中的木瓜蛋白酶来说,到底会是上面所说的哪种情况实在是难下断语。有人会以南美人民吃了几千年或者纯天然产品为嫩肉剂辩护,也会有人以既然含有它的药物差点要了人命,谁知道在嫩肉剂中的会不会有害为理由来拒绝。科学研究的现状和病例统计的结果告诉我们人类对于这个东西的认识到了什么程度,而基于这些认识该做出什么样的决策,却是主管部门的事情。或者说,是社会的选择。 不过,如果你家里有嫩肉剂又不想吃的话,可以用来涂蚊子或者蜜蜂叮过的地方,没准有效。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3942.html
个人分类: 健康|1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婴幼儿咳嗽药,被“一棒子打死”的传统
songshuhui 2008-9-2 15:10
云无心 发表于2008-06-28 星期六 7:40 分类: 健康 | | 如果你家宝宝感冒了,咳嗽了,很严重,睡着了都能被咳醒过来,你会怎么办? 送医院,儿医听了听胸音,说肺没事,咳嗽没办法,可能还得咳一两周,回家等等再说吧。估计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会大骂庸医,然后换家医院。 换了个医生,他说这太严重了,得赶紧治,不然恶化成肺炎(或者其它恐怖的病)就麻烦了。。。于是作 ABCDE 一堆检查,开 FGHIJ 一堆药。花了一大笔钱,拿了一厚摞报告,吃了一堆药,咳嗽缓解了;再吃几天药,好了。于是,好医生啊,妙手回春。 或者,门口的药店里有琳琅满目的宝宝专用,天然的,合成的,国产的,进口的,传统的,新出的,乱药渐欲迷人眼,高价方能显爱心,买些回去吃吧。吃几次,宝宝好多了,于是骂骂医院的黑心,自得一下自己的明智,再把经验洋洋自得地告诉亲朋好友。 根据人们的经验,感冒咳嗽的宝宝吃了药确实好多了,而多年的使用也使得人们相信这些药物的安全。即便是学术界质疑不断,还是有许多家长相信自己的经验。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NPR )和哈佛公共健康学院等机构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58% 的家长相信这些药物是安全的,而有 62% 的家长宣称得到了儿医的推荐。 然而,药物研究者们不断对这些婴幼儿感冒咳嗽药物提出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质疑。许多随机双盲或者部分随机双盲的研究显示这些药物对于症状的改善并不优于安慰剂甚至不做干预的对照。 FDA 审查汇总了这类研究,认为没有可靠的证据支持这些药物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却有很多副作用的案例。在 2005 年,美国疾病中心收到了大约 1500 个婴幼儿服用感冒咳嗽药之后被送急诊室的病例。更为严重的是,有十几起与这些药物有关的死亡病例,经过严肃调查,确认有三起是服用咳嗽药导致的。 这下事情可就大了。有没有用不好说,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原来人们使用多年,经验认为有效安全的东西也不是那么回事。 2007 年 8 月, FDA 宣布将组织专家讨论这个问题。公众还没有反应过来,医药公司却已经做出反应。 2007 年 10 月,美国几家大医药公司停止销售针对婴幼儿的感冒和咳嗽药。三个月之后, 2008 年 1 月, FDA 正式发布公告,要求父母不要给 2 岁以下的 婴幼儿服用非处方感冒咳嗽药。所以,当孩子感冒咳嗽去医院,儿医的处理就是就是开头所说的庸医的做法凉拌。 按照我们的东方科学的思维方式,婴幼儿感冒咳嗽药的遭遇实在有点冤。首先,根据人们的经验,服用了这些药物之后孩子的症状确实减轻了至于不吃药或者随便吃点别的什么是不是也有同样的减轻是不重要的,只要能减轻症状,管它是心理作用还是自愈机理呢;其次,这么多人用了这么久也没感觉到什么毒副作用,何况还有医生的支持全美国总得有几百万婴幼儿吧,一年中感冒咳嗽的人次也是个庞大的数字,才三起死亡,还没准是不当使用没有辩症施治的结果,至于送进急诊室的那 1500 个倒霉孩子,谁认为是吃药引起的呢?肯定是得了其它的病嘛;第三,就这么一棒子打死了所有的感冒咳嗽药,孩子们可怎么长大呢? 可惜,东方科学只是我们的同胞关起门来自己玩的东西,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除了带来一点民族自豪感,实在不如现代科学靠谱。对于一种药物,我们需要明确地知道它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使用与否其实是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 而对于有效性与毒副作用的评估,不能依靠病人,不能依靠传统,不能依靠权力,也不能依靠民意。即使是称职的医生,也并不能对所用药物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作出可靠的判断,他们依据的也是药物研究机构的结论。只有专门的药物研究人员,和客观的监测评估机构,才能做出靠谱的判断。 感冒咳嗽药被一棒子打死了,我们的孩子却不可能不得病。但是,在经得住有效性和毒副作用检测的药物出来之前,庸医的凉拌或许是最好的方案。 标签: FDA , 咳嗽 , 感冒
个人分类: 健康|1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1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