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办公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法兰西记事(2)---图卢兹园区
xuxfyuwp 2014-4-29 16:16
这次到法国主要活动是在图卢兹市,位于法国西南部,在法国大概属于第四或第五大城市。从城市的建筑看,应该是很古老了。当地人给我们指着一些沿街的建筑说,有的约100年了,有的超过了300年。从一些狭窄的街道也能有所反映,那时修建的街道很窄,显然没有考虑到汽车的需求,估计人口也远不如现在。 法国气象局上世纪90年代前设在巴黎,但由于业务的扩充,发展受到了限制,在巴黎又很难找到合适的地盘,便决定搬到图卢兹,买了50公顷未开发的土地,开始了新业务园区的建设,大约92年前后,主体业务就转移过来。20年后,这块原来的不毛之地已变成很漂亮的业务园区了。除一处雷达楼高一些外,大部分都是二、三层的楼房,园区内有草坪、树林、池塘,清新的空气相伴阳光蓝天白云,确是一个很舒适宜人的工作环境。 不知是否是由于没有盖高层办公楼,感觉法国气象局业务人员工作环境还是比较拥挤的。在参观天气预报会商室时,并没有进去,而是隔着玻璃窗听法方介绍。里面排满了各类微机终端,作为预报人员的业务平台,可供活动的空间很少,我们若进去,会影响到里面的工作。估计若论平均占有的办公空间,中国应该是靠前排的,有些确实算得上奢侈了。 在预报会商室的墙上,挂了一幅很大的美女像,与整个业务运行环境多少有些不协调。我问法国同行,为什么要挂这幅画像。回答说是法国气象局曾开发了一个数值预报模式,命名为Perfume,而这个词正好与英文的香水同名。所以预报员在使用这个模式进行预报时 ,就将一幅香水的广告挂在了会商室里,也就是那幅美女图,这或许是表现出了法国人的浪漫性格。实际上,Perfume模式早已不用了,但预报员似乎并不想告别这幅画,一直保留了下来。外人看到可能会感到有些怪,但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 法国气象局在介绍他们的业务技术情况时,与前不久访问韩国时所听到的有着很明显的差异,表现出了欧洲与亚州的不同风格。韩国气象厅介绍了许多发展成就,基本上是自身单打独斗,自己发展的数值模式,配置的计算机,自己的卫星和雷达,自己的飞机和观测船等。而法国气象局则主要依托欧洲的整体实力来发展自己的技术,如用的是欧洲卫星中心的气象卫星,欧洲数值预报中心的模式,雷达网也在欧洲区域实现了拼图。唯一独立开发的是图形图像工作站,这一技术已形成产业,推广到不少国家。相对而言,法国气象局也更愿意介绍他们的科研或技术开发成果,而不太注重谈硬件设施。 在亚洲,不论国家大小,都在发展自身的小而全的体系,仅东亚就有三个区域气候中心,包括日本、韩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和中国都拥有自己的气象卫星,数值预报模式就更多了,争奇斗艳,各显神通。相对于无国界的大气环境,显然是很低效的。若亚洲国家什么时候能联合起来做些事情,既提高效率也节约资源。很难,但还是值得期待。 (原文写于2011-11-26 12:00:04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2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上高原(5)---返程拉萨
xuxfyuwp 2014-4-28 14:40
与一路上经过的几个县比,作为地区行署所在地点噶尔县就像个大城市了,各方面条件都明显要好,但也只是相对于人烟稀少的藏西北高原而言,整个阿里地区有34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8万多,噶尔县的城镇人口不到一万人。 狮泉河水流量比想象的要小,但在河两边可以看到不少开了花的红柳,这是在高海拔地区少见的能长到一定高度的植物。据说在狮泉河两岸曾有过很茂盛的红柳林,牦牛进去都会迷失于其中。但由于不断被人砍了当柴烧,红柳渐渐稀少了。近年来人们的生态意识增强了,又开始种植,但若想重现往日的旺盛就难了,高原生态是经不起折腾的。 阿里地区气象局环境条件还算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成问题,有一座二层办公楼,正在做新的规划,再盖一座新楼,建一些周转房,改善办公和生活条件,在未来几年都可以实现。 狮泉河的地理位置对气象而言也很重要,若能建一个探空站,对从西路和南路来的大气活动会起到很好的监测作用。但这里离拉萨远,也很缺人,会制约这一设想的实现。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建一个全自动探空站,国际上已有,国内也在进行测试,能否适应阿里的条件尚不可知。 本来可以乘飞机回拉萨,阿里去年开始通了航班。但由于机票出现了问题,一行人不能同时走,便决定还是开车返回,选择从南线219国道走,也要有两天的路程。 第一天较紧张,为了安全,控制了车速,1100公里走了15个小时,夜里12点多才到达拉孜落脚。但比起北线的颠簸,感觉还是好多了。人有时会因条件改变而出现心理变化,当路况好了,就希望能再快一些,若能有高铁的速度当然最好。 南线的景色好像较北线要好一些。在普兰县境内有“神山”冈仁波齐和“圣湖”玛旁雍错。可惜天气不好,云雾缭绕,路过神山时看不到山上的雪顶。圣湖倒是可以清晰地看到,但由于没有远处的雪山和蓝天映衬,景色也差了许多。 据介绍神山是四大河流的发源地,河水分别流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流向东方的是当却藏布马泉河(下游为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向南方的是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为恒河);流向西方的是朗钦藏布象泉河(下游为苏特累季河);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狮泉河(下游为印度河)。或许被称为神山与这些源源不断的河水有关。 圣湖海拔4588米,面积412平方公里,据说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其实在西藏高原上湖泊是很多的,像一颗颗明珠洒落在辽阔的高原上,与群山辉映,透着特有的灵气。 返程的第二天就宽松了不少,跑了500多公里回到拉萨,中途去看了属于拉萨市气象局的尼木县气象局。这个局的基本状况不错,每个职工都身着统一制服,院子里也很整洁。由于统一购买了县里为不在尼木县安家的工作人员建设的周转房,既减少了院内用地,职工的生活条件也明显改善,房子离气象站很近,每套房有六、七十平米,应该算是不错了。在业务室墙上见到一个考评制度打分栏,将每个人所作的工作都量化为分数逐月公布出来,包括局长在内。管理能做到这样,还真是要下些功夫才行,效果如何就没顾上细问了。 五天下来跑了3500公里的路,算是有生以来最辛苦的一次差了。 在拉萨,感到的是即紧张又喜庆的氛围,布达拉宫周围装饰一新,庆祝活动的台子已经搭好,不少游客在那里拍照留影。 这次也曾设想过到那曲去看看,但没有时间了。在拉萨听那曲气象局局长讲,由于长期在4500米左右的高山站工作,他那里的职工身体状况很不好,在他任内已有两名职工因病去世了,一个30几岁,另一个40几岁。而在那曲地区的人均寿命仅有48岁,远低于西藏人67岁的平均寿命 在去阿里的路上我也有一种感受,当在海拔4300米以上的地区行进时,周围只能看到薄薄的草垫,见不到树。只是到了狮泉河,海拔降到4200多米时,才看到了成片的红柳丛。植物尚需做出如此选择,人又如何能抗衡呢? (原文写于2011-07-30 09:49:47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作到除夕
热度 4 ZhangSH62 2014-1-29 19:45
28号了,按惯例,上午听完总结大会,下午办公楼已经没几个人了。这个下午好清静,一直到下午16点半没人来打扰,真希望平时也有几天这样的上班日子。打电话给302,最后一位已经回家了。去815,还有一位博士生,也快走了。306实验室昨天看过了。818房间检查了一遍,回到办公室。17:30,像往常一样回家了,心想明天可以不来办公室了。不过今天仍是在家里了审了一天稿子,还有很多工作待完成,估计今年还得工作到明天。 希望明年的天是晴朗的天,就像高原的蓝天,让人清爽。
3799 次阅读|8 个评论
可见英国政府穷疯了:卖办公楼
热度 14 laserdai 2013-8-20 01:52
经济危机自从2008年爆发以来,欧洲美洲经济状况总是不好,于是经常打兴奋剂比如量化宽松等止疼,药劲一过就开始难受,所以,至今,欧美经济没有任何真正的起色,尽管小数点后稍微波动了一下 ,他们就说经济开始恢复了,真是make a fuss。 看到一个迹象,英国政府开始卖政府办公大楼了,这很明显,穷疯了:因为,稍微穷一点的时候,只需要节俭一下就可以了,弄到卖家产的地步,那就是节俭都顶不住了。 废话少说,看点新闻内容。 英国政府为节省开支,将出售国家领导人在二战和冷战期间用过的办公楼。 包括前首相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和自民党党魁劳合·乔治(David Lloyd-George)在内的国家领导人曾用过的战时办公楼将以超过 一亿英镑的价格 出售。 在此工作的公务员将迁移到国防部(MOD)内工作,此举将为政府每年节约800万英镑。 这栋战时办公楼位于伦敦市中心,拥有1000多个房间,分布在七个楼层,走廊连起来有2.5英里长,它对房地产开发商和连锁酒店投资商极具吸引力。 这栋战时办公楼始建于1901年,是典型的爱德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总共耗用了2500万块砖及成千上万吨的波特兰和约克石。建筑的屋顶上装饰着象征战争与和平、真相与正义及胜利的雕塑。在二战期间,德国的炸弹曾数次击中战时办公楼,并造成一人死亡,但这座建筑仅受到较小影响。80年代中期进行了翻新,并于1992年重新开放。 Winston Churchill’s War Office will be sold to raise £100million http://www.express.co.uk/news/uk/423164/Winston-Churchill-s-War-Office-will-be-sold-to-raise-100million MoD to sell Old War Office once used by Churchill http://www.thecourier.co.uk/news/uk/mod-to-sell-old-war-office-once-used-by-churchill-1.121890 Government to sell Winston Churchill's Old War Office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uknews/defence/9957741/Government-to-sell-Winston-Churchills-Old-War-Office.html War Office building to be sold for 'more than £100m' http://www.bbc.co.uk/news/uk-23748635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6022 次阅读|32 个评论
克里姆林宫里的普京总统办公楼
黄安年 2013-7-27 07:28
克里姆林宫 里的普京总统办公楼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7月27日发布 克里姆林宫 是俄罗斯世俗和宗教的活动中心和文化遗产。统治 俄罗斯帝国 的多代君王的皇宫, 十月革命 后是苏联最高权力机关和政府的所在地,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今天又是俄罗斯的总统府。克里姆林宫位于 莫斯科 市中心,濒临莫斯科河,曾为莫斯科公国和18世纪以前的 沙皇 皇宫。克里姆林宫由许多教堂、宫殿、花园和多层塔组成。 我们进入克里姆林宫沿着旅游线路行进,可以远远望见普京的总统府,从外表看是再也普通不过的一栋办公大楼,楼不可貌像,旅游只能外观不能进入,有朝一日,允许普通游客进出总统办公楼还要等等何时,不可得知。 照片6张是24日中午拍摄的。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10-11)|3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坏事变好事;领导亲戚值839万;银行漏洞客户赔;红会公益与暴利
热度 1 wya 2012-6-26 09:51
三亚中院花4000余万元将办公楼装修成危房 http://news.qq.com/a/20120626/000136.htm?pgv_ref=aio 这座办公楼建筑质量原本不错,在投入使用13年后,三亚中院计划将其由内到外装饰一番,以改变它的形象。因为设计计划一再变更,装修预算也从最初的1800多万元逐步增加到4000多万元。 让人意外的是,在装修过程中,大楼主体出现倾斜。经专业机构检测,这座问题办公楼不得不停工。而且,成了谁也不愿接的“烫手山芋”。 今年年初,三亚中院向三亚市有关部门提出,由三亚市有关部门将该办公楼收回, 重新批地给该院建设新的办公楼 。三亚市有关部门尽管批准了三亚中院的用地申请,但对于如何处置这座问题大楼至今未作任何表态。 博主注:先吃4000万工程款,后拿地建新楼,吃更多工程款。真乃四两拨千斤的妙计啊!装修工程出了问题,不处理责任人,反而获得更大工程和地皮。此景只在天朝有! 开发商发现别墅买家非领导亲戚 取消839万折扣 http://news.qq.com/a/20120626/000137.htm?pgv_ref=aio 龚某龙称当时与李女士交涉时,李女士称是某书记的亲戚,并称是买别墅自住,他认为:“ 既然是某书记的亲戚,我就会给你个最低价格,一个成本价给你,我破例给你一套,一个是要给我保密。”   龚某龙还称:“我当她是书记的亲戚,我非常重视她,我亲自过去。”但是李女士迟迟没有交房款,“拖了两个星期,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之前已经什么单都填好,为什么不交钱?”  深圳一李姓女子自称找了“政府的关系”,从开发商手中拿得批条,可以7.8折购买两套大南山紫园别墅,低于市场价839万元。不过事后,开发商不同意按折扣价卖房,女子指其不讲信用出尔反尔。   近日,记者获得的相关录音显示,恒裕集团董事局主席龚某龙确实曾答应给李女士7.8折优惠。龚某龙说 :“她说她是某书记的亲戚,我才会给她这个折扣。如果她不是,我会给她这个折扣?” 博主注:在利益面前,潜规则终究潜不住!!! 男子买卖黄金获利2100余万被银行划走 http://news.163.com/12/0626/08/84TN2J7600011229.html 案件的另一焦点是,宋荣贵在短短十天赚了2100多万元到底是合法交易还是不当得利。 法官审理发现,宋荣贵在2006年6月29日至7月8日期间,是以一种叫“止损委托”的方式进行的65笔买入交易,设定的委托买入价均低于当时的银行报价,违反了交易规则。 实际上,银行交易系统应当作出拒绝接受交易的判断,但由于该系统存在漏洞,没有作出正确判定,造成宋荣贵的交易没有被系统发现,宋荣贵正是钻了系统的空。 2010年9月,济南中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支持银行撤销126笔交易的诉讼请求。宋荣贵不服一审判决,上诉到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日前,山东省高院作出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河北一家红十字医院倡导学生人流(图) http://news.163.com/12/0626/03/84T5VB3Q0001124J.html 省红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上述医院为民营医院,此前也被人举报,2010年,有人检举该院伪造红会公文,先给村民免费体检,后施以手术,收取昂贵费用。“因其给红会交付钱款后,红会未追究此事。” 公益背后盈利之道 村民冯玉花称,上述医院为其免费体检后施以手术收费1800元,其去县医院检查,被告知“没病” 接受采访时,张振义反复强调他的这家红十字医院,是 “专心从事公益事业的医院。” 不过在石家庄市周边的农村,则会听到另外一种说法。 正定县南白店村村民冯玉花,曾对河北红十字石家庄中西医结合医院十分信任。如今,她坐在村头,告诉身边的妇女,永远不要去那儿看病。 冯玉花去这家红十字医院看病,源于两年前 ,村上妇联主任的宣传。 那是2010年,村妇联主任在大喇叭里反复广播,“社员们,省红会的大夫下乡免费给妇女们体检了。”广播播出时,冯玉花在田里干活。当村上的女人们,小跑着奔向这家医院停在村口的客车时,她决定也去瞧瞧。 人多座少,客车上,冯搬了个小椅子坐在过道。她记得,车上几十人不光有村上的人,还有邻近乡镇的老乡。 “几十人去的时候都说说笑笑,等回来全都蔫了。”冯回忆说,几乎一整车人都被检查出毛病,还有些人被告诉可能得了癌。 检查中,冯被告知患上严重的妇科疾病。 冯玉花坐在炕头翻出了一张红十字医院拍摄的腹部B超图像。她指着图像上一大片血迹说,当时大夫也指着这里说,病得很重,“俺一怕就做了手术,花了1800元。” 时至今日,冯玉花也没搞懂,当时自己做了什么手术。她只记得,手术耗时五六分钟,没有手术刀,没有麻醉,只有一位医生把一台发热的仪器放在她肚子上照了几遍,就说病治好了。 “当时我还没闹清咋了,医生就喊下一个。”冯玉花说。 与冯玉花有着相同经历的人,在石家庄周边的县城乡村并不少见。 她们说,当时在医院,都被医生说得很害怕,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化验单子还没出来就烤了“神灯”,对于没带钱的患者医院很大方,只要写欠条就一律先手术。 据该医院的一名医生说,那是一种类似伽马刀的手术方式,但没看到具体病历,无法细说。 冯玉花回到县里,又去县人民医院检查,一位大夫看了她拿出的片子说,“你没病,片上的血可能是人涂上去的。 在正定县及赞皇县医院,三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夫均说,两年前确实有很多妇女来医院检查,说在一家红十字的医院看出了毛病,经复查,70%的妇女很健康。 对于上述村民投诉,河北红十字石家庄中西医结合医院给出截然不同的说法。 “在我们医学界,一家医院不认同另外医院的检查结果,是很正常的。”张振义说,另外一个人上午检查有病,下午就没病了也比较常见。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955 次阅读|2 个评论
最近常做的一个梦
热度 1 jiqianwang 2012-5-3 22:20
最近几年经常做一个梦,梦到爬楼梯,有时是在熟悉的办公楼,有时是在很久远的高中时代的教学楼,还有时候是在完全陌生的一个建筑。但总会梦到类似的场景:楼梯又高又陡且没有护栏,自己战战兢兢地爬着,突然有一阶特高,或突然断掉,上不去也下不来。 梦由心生,也许楼梯即为人生路,艰难而战战兢兢的向上,总是要遇到不能克服的困难。然而缺没有退路。这也许就是最近真实的心理写照,虽然我不承认。 作为“凤凰男”、“穷二代”,对名利的渴望比别人更甚,欲望带来的常常是1%的小虚荣与99%的痛苦。 经常宽慰自己“存在即是合理”,不抱怨体制的不公平、不埋怨制度的不合理。 十余年都在编织一个只能欺骗自己的谎言,且竭力不让其被戳穿;在苦行僧修行般的生活中,幻想自己的精神圣殿。而丑陋、粗鄙、庸俗的现实正在一点点的侵入,如同沙漠侵蚀绿洲,我不知道自己的圣殿什么时候会轰然倒塌 ...... ,渴望飞翔的人总是要死于大地。
2849 次阅读|3 个评论
豪华的各级政府大楼与可怜的私人救助站
热度 9 lin602 2012-4-29 10:44
近期从‘中央电视台’看了许多起动人的故事,都是讲的一些个人完全用自己的钱收养被遗弃的孩子,其中许多是残疾人。为了养活这些人,这些家庭走入贫困甚至难以坚持。经常看得心里非常难受。 再看看各级的政府大楼,越来越豪华,近期网上有消息,江苏一个基层的小小政府办公楼,建好几年,现在要重新外墙装修,要花近千万元,为了是美观。 美国总统可以到中国的许多地方政府大楼中办公,甚至镇办公楼就可以了,而且一点不比他的白宫逊色。只是安全保卫与绝密措施加强点就行了。 真是好笑,本来收养遗弃孩子与残疾人是各级政府的事情,为什么没有人管,要普通公民用自己的钱来收养呢? 是政府没有钱吗?不!缺的是心!
3511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不惑一梦》第五章
lao2004 2012-3-31 10:22
即时交通系统非常方便。走出办公楼,向右拐有一个地下通道,通向人性化即时交通系统。崇岭区的交通系统如下水道般,都建在地下,纵横交错,不多但很有规则,与人们居住地有机联系在一起。 身上的怀表,是一个人的身份证明,也是生活在梦幻世界的一把钥匙。人们的一切信息都记录在怀表里,它也能有意识地提供一些简单的咨询服务,有一定的智能。 顺着通道走了一小会儿,迎面是一个空旷场地,一个个闪着银色光彩的箱体飘浮在轨道上,隐约有嗡鸣声响起。 按着怀表的指示,魏民道不用孩子们带路,就能知道上哪一个车箱。魏民道上车后,凤翔翔四人也跟着上车,坐在四箱后面,看起来倒像是魏民道带着四个孩子回家。 怀表的信息直接为车上感应器感应,箱体中响起:“崇岭北区 105站,请按红键,到其他地方,请按绿键选择。”魏民道将信将疑地按了一下车箱平台上的红键。车箱缓慢行驶,速度不快,似乎明白魏民道初来乍到,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车外没有风景,都是一面面墙体,每隔一段距离会变换着色。一路上,魏民道看到两个箱体交错而过,乘客并不多,一个是三人,一个是五人。 无人驾驶的自动车箱,没有驾驶室,无需人操控。魏民道觉得不可思议,几个小孩却是习以为常,小声交谈着。时间匆匆而过,车箱速度慢了下来,停在一个同样的空旷场地,四周有一些银色箱体,还能看到两个粉红色箱体,侧面印有绿色火焰标志。 走下车箱,依着怀表的指示,一行人向着一处阳光很亮的地方走去。走出地下通道,外面绿树环抱,出口恰在高处,往下看,深涧蜿蜒,天边白云自在浮游。 身边一片树林中,几只小山雀在树梢中跳跃,一只绣眼鸟在绿枝上吱吱欢唱。 “喀、喀、喀”,一群长尾巴红嘴蓝鹊从远处飞来,欢迎着远方的客人。 听从喜鹊的召唤,伴随一群瘦腰黄蜂往林中转,松梢盈握、绿叶轻扶,身在其中,心已空灵。小蜜蜂忘情流连,凤翔翔四人跑在前面带路,魏民道间歇紧步追赶,拐了几道弯,前方豁然开朗。 眼前是一片静谧的村落,不大,连成一体,房屋非常奇特,圆圆的,像放大许多倍的老蘑菇,弯弯的,像倒挂天边的月芽,更远处,有一块更开阔的地方,高楼大夏依稀可见。 沿着台阶下坡时,前面路上,有一男一女两个小孩迎了过来,急急地,又喜洋洋,男个金发白皮肤,矮矮壮壮的,女的黑皮肤,高高瘦瘦的,看到了魏民道一群人,小步跑了过来。 “魏先生好,我是科尔苡蒂。”黑皮肤女孩先自我介绍,露出整洁的小白牙。 “魏先生好,我是贝多弗。”矮壮男孩也做了自我介绍。 他们正准备去小木屋观看蚕宝宝表演,遇上了凤翔翔四人,想约她们一起观看。最后,商量好由卓尔颂风陪同魏民道前往住所,其他人则去看他们的蚕宝宝了。 卓尔颂风与魏民道并排走到住所,一幢古色古香的圆楼,很大,有三层。走进圆楼,可见每层走廊上有人悠闲走动,不多,显得很安逸。魏民道不想惊动别人,放轻脚步踏梯而上,找到3865号房间,杯表在门前一晃,门自动打开,房间的一切一览无余。 房间很整洁,两面通透,拱形的玻璃窗户使得外面的光线可以尽情挥洒。一室一厅,厅里所有东西一目了然,一块洁白的半圆形石桌紧贴墙角,一块可以旋转的黑色皮椅孤独飘在厅中间,卧室没有隔开,一张看起来非常精致的木床靠在南边的窗台,阳光照耀在床上,花色的小棉被漂亮别致。 卓尔颂风很称职,送到门口,一起进门,把房屋里物件功用介绍得一清二楚。魏民道在歇下的时候问出了心里憋了很久最想问的话:“颂风,能告诉我,您与哥哥怎样分辨吗?”卓尔颂风把他能知道的方法都告诉了魏民道,他父亲说他耳朵大点,他母亲说他眼睛有些眯,伙伴们说他话音轻些也慢点,不过,大家都常会认错人了。卓尔颂风自己觉得,除了他和他哥哥凝风外,只有凤翔翔没有认错过。这样,魏民道对那个头上簪只蓝色小凤鸟的女孩就多了掂记。 上一章 下一章
个人分类: 小说习作|24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围观创新:湖北宜昌“酒瓶”办公楼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1-11-10 06:15
围观创新:湖北宜昌“酒瓶”办公楼
【Blog主人按1: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思路】 【Blog主人按2:烟盒状办公楼为期还远吗?】 湖北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工业园一家白酒生产依照酒瓶形状设计兴建的一栋办公楼投入使用,成为工业园区一道扎眼的风景。据悉,这栋的“酒瓶”办公楼将三峡地区的酒文化元素植入其中,暨宣传了企业形象,又丰富了企业文化内涵。“酒瓶”办公楼共13层、高56.2米、建筑面积6259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00多人办公。
个人分类: 趣论|342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云南嵩明县委老旧办公楼走红网络(图)
dongzg101 2011-11-1 14:39
云南嵩明县委老旧办公楼走红网络(图)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1日 来源:网易社区 网友评论( 0 ) 云南嵩明县委老旧办公楼走红网络(图) 云南嵩明县委办公楼 嵩阳一中的学生在课余时间打乒乓球,其身后是学校体育馆。 这是网贴中提到的嵩阳一中新校区办公楼。 新华网昆明10月31日电 最近,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县委的一栋办公楼在网络上火了。事前有媒体报道,嵩明县县委、县政府至今“蜗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的老房子里办公,而当地的学校却建得十分豪华。 此事经微博网友转发后引发诸多关注,网友称此事为“一则新闻,读着温暖”,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奇迹”。在众多称赞声中,也有一部分部分网友表示了质疑,称此事“不可信”。一栋普普通通的办公楼缘何引发关注?记者近日来到嵩明县城,在县委大院里见到了这座“网络红楼”。 “寒酸”办公楼引发网友热议 前者是嵩明县委大院内一栋老式的楼房,楼面陈旧,看起来有不少的年头了;后者是嵩阳一中宽敞的大门,门后建筑宏伟气派 网友“王牧笛”近日在微博上贴出了这两张对比照片,并在微博中说:“云南昆明市嵩明县县委、县政府至今还在上个世纪70年代建的老房子里办公,书记、县长的办公室都是 蜗居 ;从2007年来,全县财政收入大部分投入教育,有的学校的环境甚至超过了大学。” 截至10月31日,该微博的转发、评论已达四万多次,大多数网友对此举表示了支持。有网友评论,“这样的政府超赞,办公大楼真好看”,网友“茅草岥”也说,“确实很温暖!希望中国有更多的地方像这样关心教育,相信随着民主、民权、民生的进步,以后会很常见”。 不过,也有部分网友发出质疑之声,有人表示“这件事的可信度太低了”;还有网友贴出一张“云南昆明嵩明·政务中心”规划图纸,称嵩明县新的政务中心将建,五大班子今后将在这里办公。 办公楼用了近40年 新学校建设一流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在嵩明县委大院的一侧找到了照片中的那栋办公楼。这是一栋如今已很少见的旧楼房,外墙上的楼名牌完全生锈,楼的背面裸露着青砖,蜘蛛网般的线缆杂乱的挂在外墙一侧;暗红色的木窗油漆多处脱落,走进办公楼的一间普通办公室,记者看到不足十平方米的屋子摆放着三张办公桌,连转身都困难。 嵩明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李永文告诉记者,这座办公楼是1975年建的,县委至今仍在使用。县委大院里有三栋老办公楼,办公条件一直很紧张。2010年8月,与县委一墙之隔的嵩阳一中搬迁新校区后,县委才把一些部门搬到了教室里,办公环境才稍微有所改善。 在旁边一栋办公楼里上班十多年的嵩明县文联副主席吴彦宁说,这期间,嵩明县城建设变化很大,自己的家也从小房子搬进了大房子,只是工作环境一直没有改变。08年汶川地震后的一天,吴彦宁在上班时突然感觉房子晃动起来,他和同事顺着楼梯往下跑,这件事让他有了一点感触:“当时想,如果是新房子,心里的担心会减弱一些。” 随后,记者来到网贴中提到的嵩阳一中新校区。校园建在嵩明县城城郊的一片空地上,气派的大门后面三栋教学楼整齐划一,食堂、学生宿舍、综合馆、运动场馆一应俱全。 谈到学校搬迁前后的变化,嵩阳一中校长杨江明用了“翻天覆地”四个字。“新学校占地面积约183亩,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整体投入超过1亿元,从教学设施和功能配套上都非常现代化,是老校区无法比的。”杨江明说。 嵩明县委、县政府新办公楼是否如网友所说正在规划重建?记者对此进行求证。在嵩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规划科科长杨世勋指着“现代新昆明建设嵩明区位图”向记者介绍,随着嵩明县“中国昆明空港新城”规划的实施,县城正逐步扩建,新的政务中心规划目前正在修编,但尚未通过批复。 在嵩明县城里,县委办公楼成为最近几天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县城街边,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者对记者说:“现在县里财政好一点了,这个楼也该好好盖盖,毕竟是一个形象问题。”也有人说:“毕竟年代不同了,重新盖一下,不要太过分就好。” 网络关注折射公众民生期盼 记者发现,嵩明县委老办公楼成为网络热点的背后折射出公众的民生期盼。网友“呆子说梦”说,“今天看到云南嵩明县政府大院40年无扩建,感动热泪盈眶;现在许多县、市办公楼像宫殿。学校是危房,学生没有食堂。” “在嵩明,不管走到哪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嵩明县教育局局长蔡华说。2007年到2010年,嵩明县整合中央、省市、县各级资金7.7亿元,建设了44所标准化学校,其中包括县级财政投入2.9亿元。据了解,嵩明县“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由1.1亿元逐年增加到4.5亿元,2.9亿对嵩明县来说不算一个小数目。 云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进参认为,网友对于一座普通办公楼给予关注的原因,在于当今社会存在一个突出现象,即一方面在呼吁注重民生,另一方面政府形象工程却越来越多,这件看似合理的事情引发的讨论更加值得深思。 嵩明县城距离昆明不到五十公里,与昆明的喧闹不同,这里至今保持着一份宁静。早晨八九点钟,初升的阳光照在县城的老街上,人们迈着悠闲的步子开始一天的新生活,远处,新县城的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这座引人关注的办公楼也将迎来“退休”的一天。 云南嵩明县委老旧办公楼走红网络(图)
1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论一名河南姑娘被自己姐夫奸杀并肢解
热度 1 daladala 2011-10-8 07:35
转载这则新闻, 我所强调的是 人类太危险了, 即使是自己未来的姐夫。。。 国人的自私贪婪,欺骗狡诈, 还有凶狠恶毒, 真是让人开了眼。。。 我说这些时, 你不要跟我说什么勤劳善良的人也是有的之类的话, 我也从来没有否认有这样的情况。 我始终认为, 彻底摒弃现有的从小学到大学里的一套空洞虚伪的说教 进行一场改造国人的劣根性, 拯救中国人失落的灵魂的讨论和建设规划 远比发表几篇CNS文章更有意义。 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 http://news.sohu.com/20111008/n321435585.shtml 河南1名打工妹在陕西省人大办公楼内被奸杀(图) 来源: 金羊网 2011年10月08日02:14 我来说两句 ( 0 )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闫雪宁(资料图) 王锁龙(资料图) 陕西省人大办公楼。新快报记者刘虎/摄   独家报道   案发陕西,疑凶系被害人未婚夫的姐夫   新快报记者 刘虎 发自陕西西安   6月24日晚,河南灵宝籍打工妹闫雪宁从西安市南郊小寨一家购物中心下班后,坐上一辆往北的公交车抵达南关正街109号——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办公楼。随后,她被未婚夫的姐夫王锁龙在办公楼的地下室里残忍杀害。经查,王锁龙今年34岁,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院内的空调维修工。   警方验血证打工妹遇害   闫贞义和姜月望夫妇家住河南三门峡的灵宝市朱阳镇蒲阵沟村二组。这里是灵宝最偏僻的山区,距离集镇很远,家里主要靠在山上采些连翘之类的中药材换点钱。两口子勤扒苦做,才勉强养活了一双儿女——儿子去年结婚,家里至今还欠着债;女儿4年前读高职,借款也未偿清。   7月14日晚,闫家突然接到了一个自称西安长安路派出所打来的电话,让姜月望到西安帮助他们找闫雪宁。随后,警方又抽取了一些姜月望的血液。7月24日,西安民警通知闫雪宁的哥哥闫飞熊到西安辨认照片。闫飞熊认出:照片上正是自己的妹妹。   民警语气沉重地告诉他,他的妹妹遇害了,遗体已与他母亲的DNA对比确认。   起色心疑犯地下室行凶   闫雪宁在西安上学期间,与同学张磊确立了恋爱关系并订婚。根据警方提供给家属的消息,杀害闫雪宁的疑犯名叫王锁龙,正是张磊的姐夫。王锁龙今年34岁,周至县终南镇人,退伍军人,是陕西省人大常委会院内的空调维修工。   据警方通报,6月24日晚上8时,在单位值班的王锁龙感觉无聊,便掏出手机翻阅电话簿,小舅子的未婚妻闫雪宁进入他的视线。   王锁龙随即给闫雪宁打电话,约她到单位聊天叙旧。下班后的闫雪宁,来到了省人大常委会办公楼地下层王锁龙的值班室。由于天气很热,办公楼内有浴室,两人交谈几句后,王锁龙便让闫雪宁去冲凉。   闫雪宁冲凉后,披头散发穿着单薄,走出了女浴室。王锁龙见此情景,突然心生歹念。   根据王锁龙供述,他将闫雪宁强行拖拽至没有人的空调机房将其强奸。因为闫雪宁拼命挣扎反抗呼救,王锁龙怕事情败露,便用布条死死勒住闫的脖子。看着昏过去的闫雪宁,王锁龙脑子里又冒出一不做二不休的想法,便用裁纸刀将其杀害。   排查数百人警方擒凶徒   案发不久,陕西省人大一名工作人员发现,地下室楼道处有不明物发出难闻气味,立即报了警。碑林区警方人员前来,发现臭味来源是三袋用黑色塑料袋装着的人体组织。   有知情者对新快报记者称,在发现命案后,警方将范围锁定在了“人大内部人员作案”,数百人被一一排查。最终,警方将目标锁定到王锁龙。   经警方查明,王锁龙在闫雪宁死亡后,将其尸体肢解成块,并分别装入几个黑色塑料袋内。当晚,他将三袋尸块藏在单位办公楼之间的夹缝中。第二天中午,他又将其余尸块、作案工具及闫的衣物、随身物品,丢弃在郊外的河中。闫飞熊对新快报记者说,被丢弃的遗体至今没有找到。   闫飞熊表示,人大官员对其称:这事跟省人大没什么关系,应该找物业公司,因为王锁龙是物业公司的员工。而物业公司的负责人也不出面接待,其派出的员工表示这事最多赔偿2万元。   7月14日,王锁龙被碑林区警方刑拘;8月24日,西安市碑林区检察院以其涉嫌强奸、故意杀人两项罪名,批准对其逮捕。
个人分类: 拯救|73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陕西宁陕实行15年免费教育 卖政府办公楼建学校
热度 1 adamliu800 2011-9-28 09:35
[转载]陕西宁陕实行15年免费教育 卖政府办公楼建学校
这个贫穷县最豪华的建筑是学校 汤启卫摄 ( 图片来源:人民网 ) 济南时报报道:我们常说,看到了孩子,就看到了希望。随着诸多新闻事件的曝光,提起孩子,我们此时又多了一份失望,多了一份沉重。 赤裸的娇嫩身子,被油漆泼成“青面兽”的脸庞,面对镜头竖起的中指,“派出所就是我家开的”狂言,还有“我要玩你全家”的警告……这样的现实,让我们不禁发问:这究竟是谁家的孩子?是中国人的孩子吗?他们是出生在曾千百年来不断警示“苟不教,性乃迁”,并且发生过“孟母三迁”、“断机教子”、“择邻而居”故事的中国吗? 伴随孩子竖起的中指,倒下的是孩子心中“孝悌之义”。我们不必再去苦苦追究孩子的过错,他才 15 岁。要追究的是,我们的心中少了什么?多了什么?要改正什么?当然,这份沉重,并非所有的个体家庭可以负载。我们的整个社会都应该反思。 以德育人关键在于教育兴邦。还好,我们还有一个宁陕。早在 1904 年我国的《初等小学堂章程》中就有言:“国民之智愚贤否,关国家之强弱盛衰”;早在 1986 年《义务教育法》中就确立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国家大法。如今,一罐咸菜,让县委书记下决心全县实行免费教育, 15 年,从学前到高中毕业,全免费,为此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要拿出 40% 的财政收入,钱不够,卖掉政府办公楼……还好,至今无人公开说他们是在作秀;还好,至今还没有哪个城市说“鸭梨山大”;还好,社会各界好评如潮。 也许,大家都知道,这是为了孩子。也为了,我们的希望。 这里就是县城?记者到达陕西宁陕后曾产生这个疑问。在这个县城,无论你朝哪个方向走,不出 20 分钟就会被大山挡住,因为秦岭遮住县城半边天。就城市硬件设施而论,这座县城不如济南的一个乡镇。 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却在今秋做出惊人之举——— 率先在全国贫困地区实现学前到高中 15 年免费教育,为此每年要投入近 40% 的地方财政收入。 与先前推行免费教育的几个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宁陕免费教育更具现实意义。一个贫困县都能实现免费教育,是否意味着免费教育可在全国推广?日前,本报记者赴陕西安康市宁陕县进行了采访。接受记者采访时,宁陕地方官员表示,不愿让其他地区尴尬,更担心免费教育被指责成作秀。 改革从一罐咸菜开始 县委书记对学生捧着的玻璃罐产生好奇,打开一看全是腌咸菜。学生说:“一周就靠这罐咸菜下饭。” 9 月 20 日 下午,记者来到位于秦岭腹地的宁陕,这里的经济落后显而易见,县城最繁华的商场也就相当于济南的一个社区超市。 置身于这种环境,就更难以想象,宁陕推行 15 年免费教育的底气从何而来? 宁陕县县委书记陈伦宝告诉本报记者, 2008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宁陕大量在外务工的农民返乡。调查发现,返乡的 1258 名农民工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竟有 1021 人。而通过对宁陕劳动力就业长期调研发现,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劳动力更容易找到就业岗位,收入水平也明显较高,“这说明提高教育水平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有效手段。”陈伦宝说。 宁陕教育改革由此提上议程: 2008 年,免费职业教育; 2009 年,免费高中教育; 2011 年,免费学前教育。至此, 15 年免费教育大局已定。 在当地教育界眼中,宁陕教育改革起步要更早,是从 2007 年“营养计划”开始的,这个改革缘于一罐咸菜对县委书记陈伦宝的触动。陈伦宝向本报记者回忆, 2007 年春季的一个周日下午,他在下乡途中遇到一群在寄宿制初中上学的学生,他们当时带着一周干粮返校。陈伦宝让学生们坐自己的车去学校。在车上,陈伦宝对一名学生捧着的玻璃罐产生好奇,打开一看全是腌制的咸菜。这名学生说:“一周就靠这罐咸菜下饭。”这个学生并非个例,陈伦宝曾在一个农村寄宿制小学发现孩子们天刚黑就睡下,对此学校老师解释:“学生晚上吃不饱,早睡能扛饿。” 乡村教师出身的陈伦宝被深深触动了,经宁陕县相关部门多次讨论,“营养计划”在全县推行,主要内容是对初中生每天补助 3 元生活费,小学生 2.5 元,学校用这笔款项为学生们提供热水、热汤、热菜。菜谱也是由宁陕的县委反复敲定的,选择的都是既能补充营养又便宜的本地蔬菜。 正是因为一罐咸菜的触动,宁陕的主政者开始把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到教育改革上,最终实现 15 年免费教育。 免费不是一分钱不花 生源逐年减少,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宁陕的免费教育财政压力将越来越小,进而得以持续。 本报记者调查得知,宁陕县 2010 年地方财政收入 3075 万元,人均纯收入 3812 元。这意味着在钱的问题上,宁陕县要为 15 年免费教育付出极大。 今年 17 岁的李泱是宁陕中学高二学生,她一升入高中就享受到免费教育。每学期学校减免 800 元学费、 200 元晚自习补课费,一年下来是 2000 元。对于贫困家庭的李泱而言,这无疑是能进入高中就读的保障。 在宁陕,李泱这样的高中生有 1593 人,为他们免掉的学费都由宁陕财政承担。仅高中免费教育一项,宁陕县每年要投入 400 万元,加上学前免费教育、住宿生生活补助、蛋奶工程、营养计划等,县财政每年投入资金 1300 余万元。 推行免费教育前,宁陕县就算过这笔账——— 按照县里的家底,不仅可以推行免费教育,还能保证免费教育能持续下去,这是因为“根据人口发展趋势,宁陕的生源会逐年减少。而且我们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地方财政收入将逐年增加。这样一对比,推行免费教育的压力会越来越小。”当地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但是记者发现,宁陕免费教育并不是一分钱不花。宁陕中学校长赖邦志说,虽然免掉了学杂费,但学生每学期要交五六百元的课本费、学习资料费,住校生每学期要交 180 元住宿费,“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好了,将来就可能把课本费、住宿费也给学生免掉。”一位政府官员说。 卖政府办公楼建学校 在宁陕,最气派的建筑不是政府办公楼,也不是商场,而是宁陕中学的实验楼。 虽然前景乐观,但宁陕县目前要承受财政上的压力。为了集中财力办教育,宁陕县要求全县各级部门大力节俭,除限制精简会议、启用电子文件、压缩行政经费外,还要求县委书记、县长在内的全县领导干部, 3 年内不得换新车,出差住宿费每晚不超过 120 元。 记者采访中看到,宁陕县委宣传部办公室里有一台破旧的电脑,而在工作人员眼中这是一台“新”电脑,“总比以前那台好,打了很长时间报告,县里才拨下 600 元,让我们从网吧里淘来这台电脑。” 但在当地老百姓看来,这都算不上什么,最让老百姓感动的是县里卖政府办公楼建学校的举动。宁陕县教体局局长石功赋说,几年前的一个雨季,宁陕小学所在的位置出现山体滑坡,县里为此考虑迁建小学。“迁建的钱从哪里来?县里就想到卖政府办公楼。”最终通过出让、置换等方式,宁陕县将县直部门的办公楼卖给商铺,用筹集来的资金将宁陕小学迁建到安全地带。 办公楼卖掉了,宁陕县财政局、城建局等县直部门只好迁到宁陕小学原校址办公,并成立了行政小区。 21 日下午,记者看到所谓的行政小区就是几栋破旧的楼房,每栋楼三层高,远不如宁陕中学实验楼气派。 矿工儿子的命运 学生大学毕业后不回宁陕工作,他也会接济家里,一家人就有望脱贫——— 这就是“培养一个,脱贫一家”的由来 宁陕县从开始改革至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 2007 年 44.6% 上升到现在的 92% 。作为宁陕县唯一的高中,宁陕中学是陕西省重点中学。记者实地采访看到,宁陕中学的实验室、图书馆、标本室等硬件设施丝毫不亚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重点中学。就是这样一所高水平学校,却实行“三无政策”,即无分数限制、无学费、无人数限制,全县所有初中毕业生都可以进入这所中学就读。 今年 17 岁的丁磊家在宁陕县江口回族镇,父亲是矿工,在山西的煤矿打工。上初中时,丁磊每次考试都排年级前几名,但在母亲看来,他的成绩没有比他大一岁的哥哥好。当时宁陕还没有实行免费高中教育,按照他们的家境,丁磊和哥哥只能有一人上高中,“我的那些伙伴儿出去打工一月也就挣 1000 多块钱,我实在不想过这种生活。”丁磊说,幸运的是初中毕业前一年,实现了免费高中教育。现在,丁磊打算考一所军校,这样就能免费上大学,自己的命运也就能由此改变。 宁陕县推行免费教育目的是“靠教育脱贫”。但本报记者采访发现,宁陕往年考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很少有回乡工作的,不能挽留人才,宁陕如何脱贫?对此,当地一位官员说,宁陕很早就提出“培养一个,脱贫一家”的教育口号,因为“按情理讲,大学生毕业后即使不回宁陕工作,也会往家里寄钱,过年过节还会回来孝敬父母,这样他们家的生活就会改善,一家人就脱贫了。” 不愿让其他地区尴尬 改革中前瞻性的思维往往会遭受质疑。同时多位人士说,宁陕的优势是学生少,这是其他地区比不了的。 因为免费教育,宁陕吸引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路媒体记者。对此,当地官员有些担忧,“媒体都来报道,别人会不会说我们免费教育是政治作秀?会不会像神木免费医疗那样招来一片质疑?”记者注意到,在央视的报道中,宁陕党政一把手并未出面接受采访。 当地一位官员告诉本报记者,在改革中,前瞻性的思维往往会遭受质疑。免费教育在宁陕推行也并非没有阻力,刚开始也有人表示质疑,“他们认为没必要免费,免了这点儿学费对学生没有多大意义。”一位教育界人士说,他曾听到外地同行的冷嘲热讽,“说我们拿国家转移支付的财政给自己赚吆喝。” 一位政府工作人员注意到,宁陕免费教育的新闻被转载到各大论坛后,网友会先称赞一番,然后再质疑本地的教育高收费,这个发现让他格外不安,“如果这些信息反馈到当地政府官员那里,会不会让他们尴尬,进而对我们宁陕产生看法?” 也曾有社会舆论认为,国家级贫穷县都可以 15 年免费教育,这意味着全国各地都可以推行。采访中,当地多位官员对此向记者表示,宁陕推行免费教育有自身优势,“我们人口基数小, 2011 年全县学生才 9146 人,这是其他地区比不了的。如果我们也有好几万学生,按照我们的财力,也搞不了免费教育。”因此当地干部表示,不愿宁陕的免费教育对其他地区产生压力,更不愿他们因此尴尬。(济南时报记者汤启卫 发自陕西宁陕) 看到这样的文章不得不多说两句:首先是感动,贫困县的伟大举动或许改变不了大环境,但它能够点燃每个人心中的那一点希望之火,照亮一点前路;其次是遗憾,因为更广大地区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而集体不作为使得这样一个正常的举动升格为了“伟大”;再次是怀疑,我们不能不休止地寄望于“清官政治”的太平盛世,如果该县或者该地区的领导换届,15年的承诺能否兑现,这样的经验能否被复制,这些疑问有待时间来回答;最后是希望,真心希望我们的施政者不要仅仅把“教育为本”挂在嘴边,教育是一切事业的根本是真理,违背了这一真理,将会受到加倍的惩罚,希望我们的教育事业能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个人分类: 世间百态|2470 次阅读|3 个评论
骆家辉,这纠结的曲解
热度 3 wido 2011-9-22 21:35
骆家辉,这纠结的曲解
芮成钢同学,曾经有无数的优质言论,最近的一次是在达沃斯论坛上,问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大使先生,听说您是坐经济舱来的,这是否在提醒大家,美国欠中国钱?”骆家辉同志的回答则是十分中性,“作为政府官员,不管是我们领事馆的官员还是北京大使馆的,也包括总统的内阁成员,一般的规则就是坐飞机时坐经济舱。”人家的回答很明白,我只是遵守规则而已。 之后的网络反应十分欢腾,芮成钢体迅速走红,你们不收过路过桥费是不是因为人手不够?你们不吃地沟油是不是因为造不出来?你们没有强拆是不是因为你们城管硬功不高?你们官员财产公开是不是因为官员太傻?你们大学教授那么辛苦是不是因为没有论文好抄?你们出什么事领导都要担责任,是不是因为你们没有临时工?你们的学者老得诺奖,是不是因为走了瑞典后门?你们各地方政府办公楼都那么矮,是不是因为公务员都有恐高症?你们没有芮成钢这样的人才,是不是你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骆家辉的朴素行为以及前不久来华的拜登吃炸酱面,甚至被某些人解读成了“意在用平民化的亲民形象来颠覆我大中华帝国”。其实他们要展示仅仅是真实的自己而已。我们没有必要进行过度的解读。骆家辉或者其他美国官员的每一个行为,并不都代表美国官场“廉洁的细节”,民众或者媒体的曲解,将会使得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 我们期待我们的政府官员,我们自家人也可以和骆家辉一样有着轻松的个人北京胡同游,我们希望官员的作为越来越透明化,这些期望长期得不到答复或者付诸行动,我们就开始厌烦,偶尔来一个骆家辉,他于是被树立为我们的政府官员个人作为的“镜子”,大家都应该上去照一照。 环球时报社评写的很中肯,批评中国官场的腐败和官僚主义尽可以找其他的场合和角度,过度美化一个外国驻华大使,尤其是当他在中国的使命“十分复杂”时,是非常不恰当的。中国媒体需要有以平常心看待骆家辉们私生活的大气和理性。 或者,骆家辉同学自己最为清楚,他并不像中国媒体和网络宣传的那样“朴素”。也或者,他真的仅仅是想展示真实的自己而已。 对于此,我们的政府官员应该明白,我们曲解,是因为我们对你们的行为已经产生了不满。如果你们不加以改正,后果也行比曲解来的还要更为严重。
个人分类: 与社会有关|2099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十:不可再生资源变成建筑垃圾
蒋高明 2011-5-31 23:42
蒋高明 在城市垃圾中,建筑垃圾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造成建筑垃圾增大的原因,是盲目的房地产开发和建筑寿命过短,中国城市的建筑寿命平均30多年,一些好好的大楼以种种原因炸 了重建。城市装修热更加剧了建筑垃圾的排放,这些垃圾与居民的生活垃圾堆放在一起,最终是填埋了之。政府主管部门带头制造建筑垃圾,一些地方超规标建设办公场所,一个 仅有三十几人的“衙门”人均办公面积300平方米以上;有些城市党委和政府的办公楼富丽堂皇程度令发达国家都吃惊。 2008年6月,我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上看到这样一条消息:为 了掩盖超标建办公楼内幕,广西某市向上级申请建筑用地和入住办公楼单位(科室)的清单上,连“殡仪馆”也赫然在列! 超标准建筑之风从党政机关开始刮起,很快蔓延到学校、医院、科研单位和几乎所有拥有一定权力和财力的单位。你到中国任何地方,最好的办公楼几乎都是各级政府的“衙门” ,其次是高校,再次是重点中学。然而,建了这么多的楼房满足需求了么?远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各级领导们的办公和居住条件提高了,北京市某区区长的办公室是300平方 米;某研究所所长的办公面积是100平方米。在居住方面,原来司局领导的三居室(50~70平方米)或四居室(70~90平方米)早就落伍了,他们的居住面积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住 房面积紧张的城市,也超过了200平方米,更况他们还占据着几处住房。 建筑所需要水泥、沙子、石头、砖头、木材、甚至活生生的大树、古树等基本材料,都要向农村掠夺,城市以牺牲乡村环境为代价。建筑资源中,沙子、石头、黏土等用一点少一 点,如不惜用,后患无穷。 在笔者家乡沂蒙山区,我看到的一个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村里的一些有钱人,用廉价的价格将村里的河道承包了三十年,名义上种树,实际上盗卖沙子。他们雇佣了挖掘机,大量 沙子比较廉价地卖给镇上,再由其它沙贩子高价出售给城市。这种破坏从2005年春节就开始了,今年更变本加厉。据村里人介绍,10亩河道地一年卖下来,能赚10多万元。就这样 ,这个风气愈演愈烈。 除了沙子,今年又发现改卖沂蒙山区的大石头。一路上就见贩卖石头的大卡车往来穿梭,可见生意之火爆。 中国“快餐式”的城市化除了带来村落的消失外,还将消失了很多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沙子、石头、土壤。盖高楼肯定有很大的商业利润,然而,有谁会想到,有一天,国民富 裕了,再也不愿意住在这“鸟笼子”般高楼里的时候,还要推倒高楼建矮楼或者平房。因为,那些高楼本不是什么艺术品,多是些粗劣的产品。即使农民,如果富裕了,他们也不 愿意继续住在缺少人气的高楼里。西方发达国家早就走过了这样的弯路。 城市改造建筑一定要一次到位,要出精品,要成为文物,要能够坚持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人均办公面积和居住面积要有个度,越节约越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节约下大量的不可 再生资源,为后代留下一点不可再生的财富。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肆浪费,暴殄天物,甚至将石头等不可再生资源出口的做法,应当果断叫停。 由于建筑粗糙,中国乡村的房屋几乎每十年一淘汰;城市楼房每二三十年就过时,炸掉了重来。发达国家城市楼房的平均寿命是100年,而我们不到50年,个别地方楼房寿命更短, 经常看到城市里崭新的高楼被炸的新闻。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我们担心,今后我们的后代再盖房子,在建筑材料里,他们首先缺少的是沙子,然后是黏土,最后是石头。对于不可 再生资源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0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见仙台
qiuyuqq 2011-5-18 12:56
回来已经20天了。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 也没有和朋友聊过,我还是写下自己的经历好了。 回来后感觉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战战兢兢(4.29-5.10)。 到仙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贵重物品,地震必备用品全部装在那个nike的包包里,把它摆在床角。预备着第一时间能抓起来跑出去。 然后就是去了办公室,把数据copy出来,如果发生紧急情况,可以没有后顾之忧了。 办公室也有禁令,在假日,周末,晚上,学生不能单独呆在办公楼,然后我就在宿舍呆了一个周,把《老友记》又看了一遍。 这样也好,在办公室的时候没时间去看网页,整天埋头研究自己的进展。 学校组织了一次大型的关于地震,核辐射,海啸的学术报告。 我积极去参加,最后学术报告指出, 现在辐射水平一切正常。 我扫了一下核辐射的时间序列,才知道在3月11-3月15日是核辐射最高的时候。 而那时,我们还在仙台,15日以后,反而都降到了正常水平。还好,那时全是I131。 也学了一下,核辐射的基本知识。 鉴于这次日本的核辐射事故,日本政府决定全国从初中开始普及核辐射基本知识。 海洋辐射精过大洋环流,也能到达仙台。 夏威夷大学的模拟结果显示, 5年核物质能达到夏威夷,2年能到达广州。然后说,那时核物质已经衰减没了。 不过,我很怀疑的是,难道鱼类只呆在一个地方么,它们一游动,就和模式结果不一样了。 模式结果终究需要实际数据的验证。 然后与小朱参加了周六工学部组织的烤肉活动。 大家畅所欲言,自己的地震感受,地震新得。得到的一个小道消息便是,仙台还会有一场大地震。碰到了好多朋友,比如赵,姜等。 第二个阶段,温锅里的青蛙(5.10- ) 每天都有几场小地震,震着震着就没有了感觉。 在第一个阶段,如果躺在床上有地震的话(2-4级),我还不敢睡觉,等着震完。 而今,想着还是睡觉要紧。 晚上也不再害怕自己一个人呆在办公室,现在能呆到九点了。 还是没有吃餐厅里的鱼。 生活已经变得正常。 最近开始讨论一些开会的事情,下个月我要做报告了。 看到地震,海啸,核辐射,才知道自己做得东西是多么微不足道。 如果能够预报到天灾,那才是最终目的。 我们也开始想着周末去做volunter的事情 ,海边可能真的一片狼藉, 多少年才能恢复那种自然美。 地震时大家所说的什么都是浮云 变成了浮云。 又开始学习,工作, 打拼。 闲静中带着忙碌。 还是需要往前迈进。
2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县政府、镇政府敢于自宫的魄力从何而来
热度 2 sheep021 2011-3-28 10:10
广东镇政府大楼调查:“白宫”“故宫”皆有 2011-03-28 07:22来源:红网 阳山七拱—— 山区“小白宫” 图片来源:红网 博罗石湾:直逼市府楼。 图片来源:红网 化州合江镇仿“故宫” 图片来源:红网 信宜怀乡山寨“新华门” 图片来源:红网 南方农村报讯(记者冼伟锋 刘龙飞 李世敏 王宏旺)今年两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要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这不是他第一次如此表态。这一话题也几乎年年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 作为最基层一级政权组织,乡镇政府直接面对广大群众。镇村居民到政府办事,最经常出入的就是乡镇这一级了。作为群众最容易看见的政府形象,我省各地的乡镇政府大楼长什么样,这些大楼向百姓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南方农村报记者长年奔走各地,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乡镇政府办公楼,应该说,多数乡镇政府办公楼是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相匹配的,不过,也有些格局特别豪华、气派,造型特异,选址、朝向怪异,也有些满足不了办事需要的。总的说来,我省乡镇政府办公楼给人们印象深刻的可归为四类:豪华派——建造异常豪华气派,可媲美县、市政府大楼,如阳山七拱镇;经营派——由于财力窘迫,将办公楼拿来出租搞创收,如高州石仔岭街道办;造型派——刻意模仿著名建筑,或者特别讲究位置、朝向,如信宜怀乡镇;故事派——虽然其貌不扬,但是背后却有着不同一般的故事,如梅县梅南镇。 在老百姓心里,最好的乡镇政府办公楼应该是交通方便、办事容易、工作人员态度友好的,至于造型、布局、装修如何,恐怕都不太关心。镇政府办公楼是个什么形象,老百姓心里有杆秤。 豪华派 阳山七拱—— 山区“小白宫” 七拱镇政府新办公大楼是阳山县七拱镇行政事业小区组成部分。该大楼建设方案经镇党委提出,提交镇人大十届五次代表会议讨论表决通过。大楼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65平方米,总投资600多万元,于2005年7月26日破土动工,2006年6月18日竣工并通过了工程总验收。虽处偏远山区,但该建筑气势恢弘,颇似美国总统办公地——白宫。 博罗石湾:直逼市府楼。 石湾镇的头衔很多,例如广东省中心镇之一、惠州十八个中心镇之一、全国“千强镇”之一。其镇域面积83平方公里,全镇下辖12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其中常住人口5.1万人,外来人口9万多人。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亿元,工业生产总值83亿元,镇级可支配财政收入3亿元,农村人均年收入10080元。雄厚的财力,造就气派的镇府大楼。从外观上看其占地面积和规模,财大气粗的石湾镇府大楼,丝毫不逊色于很多地方的市政府大楼。... 全文 (来源:红网) 30条相同新闻 最新报道 • 穷县盖楼“赛白宫” 咋如此“大方” 人民网08:40 13条相同新闻 安徽贫困县办公楼规模超8个白宫回应称不超标 评论: 从小到大,经常听见新闻联播里说,禁止建造楼堂馆所。但是一座座楼堂馆所就像雨后春笋一般,争先恐后,噼里啪啦,拔地而起,争香斗艳,欲与天公试比高。 《葵花宝典》说:欲练神功,必先自宫。俺就不明白了,县政府、镇政府敢于自宫【自建宫殿】的魄力从何而来? 想练啥神功呢? 模仿主席的《沁园春 雪》,写一首《沁园春 楼》 《沁园春 楼》 中国风光,千搂在拆,万搂在造。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历史遗迹,全部推倒。 高楼大厦,别墅山庄,欲与天公试比高。 贫困县,看楼堂宫阙,分外妖娆。 楼台如此多娇,引中外古迹竞折腰。 英白宁汉宫,略输文采; 白宫故宫,稍逊风骚。 一代名园,秦阿房宫,已被项羽大火烧。 俱往矣,数精彩建筑,还看今朝。 -- 注: 我们老家的方言中“楼”这个发音, 是“傻子”、“大傻”的意思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为什么老党员杨善洲~红~了?图
冯用军 2011-2-26 22:13
[转载]为什么老党员杨善洲~红~了?图
1985年,保山地委建办公大楼,第一层已经建起,这时,昌宁金华乡发生水灾。杨善洲立即赶往灾区,看到老百姓受灾严重,十分难过,回到保山,命令办公大楼在建项目马上停工,把资金拿来救灾。有人想不通,认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动资金。杨善洲激动地说:“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这么富丽堂皇的大楼里,悠闲地办公,你不觉得有愧吗?” 英国《金融时报》曾经如此描述呈贡新城市政府办公大楼:“呈贡是昆明——中国西南重镇之一——附近的一座新城。13座美伦美奂的地方政府大楼,每座都铺着大理石砖,让人感觉一下子仿佛回到了汉代的皇帝宫殿或者唐朝时代的皇宫......市镇办公楼的门厅里堆积了一地落叶。” 昆明五华区政府 蒙自州政府(上下) 云南省委(上下) 昆明市政府的宫殿建筑群更豪华 一个共产党人的一辈子 ——追记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 2011-01-30 09:51:49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张严平、杨跃萍 人民日报记者姜洁、宣宇才 他走了,就像一个操劳了一生的老农民一样,走了……身旁留下一顶草帽,一把砍刀,一支烟斗;身后留下一个依然需要刨土取食的家,家里有风烛残年的老伴,有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有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 他奋斗一辈子,掏心扒肺让老百姓的日子富起来,自己却两手空空而去,而把价值几个亿的森林送给了大山里的群众。 照片上的他,温暖地笑着,目光慈祥又明亮。 他,就是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 一辈子的赤子之心,把生命最后的霞光,化为家乡大亮山上永恒的春天 1988年3月,杨善洲退休了。一头牛,卸了架,该休息了。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他选择了另一种活法。这是一次还债,也是最后的报恩。 地处施甸县南边海拔2619米的大亮山,是杨善洲家乡最高的山。他16岁时父亲病逝,和守寡的母亲艰难度日,母亲常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拿到集市上卖。是大亮山养活了他一家。 在日后风风雨雨的岁月里,杨善洲亲眼看到曾经长满大树的大亮山,一点点变秃变荒,乱砍滥伐,曾成为一个时代的隐痛。他不止一次向身边的人诉说:“都是在我们手上破坏的,一山一山都砍光了,多可惜!我们要还债!要还给下一代人一片森林、一片绿洲!” 他当地委书记期间,曾带人风餐露宿,徒步24天,详细了解大亮山的土壤、气候、地理环境,一个“种树扶贫”的梦想在他心中萌芽。 从不为家人办事、不为家乡办事的杨善洲,对家乡的人说:“退休后,我会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的!” 现在,他退休了。 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按规定到昆明安家休养的厚意,说服了家人希望他回家团聚的愿望,留下一句滚烫的话:“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说过的话就要兑现,我要回大亮山种树去!” 3月8日,杨善洲退休的第三天,他卷起铺盖,当晚就赶到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第二天,他带领着从各方调集的15个人,雇上18匹马,驮着被褥、锅碗瓢盆、砍刀镢头,一鼓作气上了山。 晚上,他们搭起草棚,挖出炉灶,点起篝火,召开了大山上的第一个火塘会议,做出计划,第一年种树1万棵。是夜,狂风四起,大雨瓢泼,窝棚被掀翻,炉灶泡了汤,一群人只好钻到马鞍子底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杨善洲的大亮山植树造林就这样开始了。 “好个大亮山,半年雨水半年霜,前面烤着栗炭火,后面积起马牙霜”。 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中,住下来,成为第一考验。最初用树枝搭的窝棚,不到半年就被风吹烂了。他们又修建起40间油毛毡棚,冬天冷,夏天闷,碰上下雨,被窝常被淋湿。上山几年,杨善洲患了严重的风湿病和支气管炎,夜深人静,人们常常听到他阵阵咳嗽声从毡棚里传出。 1992年,林场建起了砖瓦房,职工们首先想到了杨善洲,可他死活不住,他说:“我一个老头子住那么好的房子干什么?”最后硬是把房子让给了新来的技术员,自己仍住在油毛毡棚里,一住就是9年,直到全部人搬进了砖瓦房。 没有路,他们往山上运苗子和物资都是马驮人扛,杨善洲常常一边赶着马,一边挑副担子,在山里一走就是大半天。 1990年,杨善洲跑到省上要了一笔钱,林场开始修路。有人主张请专业设计部门来做公路规划,他不同意:“林场现在没有多少钱,有钱也得用来买树苗呀,我们自己干!”他找来一些仪器,每天背上一袋干粮出去测量,常常天不亮出发,摸黑回来,14公里的山路,不知跑了多少趟,哪里有个窝窝,哪里有块石头,一清二楚。最后,全部路修下来,平均每公里只花了不到1万元钱。 买树苗资金不足,杨善洲就经常提个口袋下山到镇里和县城的大街上去捡别人吃果子后随手扔掉的果核,桃核、梨核、龙眼核、芒果核……有什么捡什么,放在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用马驮上山。他说:“捡果核不出成本,省一分是一分。” 每年的端阳花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杨善洲就发动全场职工,一起到街上捡果核,成了花市上一道“另类”风景。 有认识他的人说:“你一个地委书记,在大街上捡果核,多不光彩。”他说:“我这么弯弯腰,林场就有苗育了。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不过,在大街上看到父亲捡果核的女儿老二老三感到不光彩了,劝他不要再捡。他说:“是不是你们觉得丢面子了?不要老想着你们的父亲是个地委书记,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如果你们感觉我给你们丢面子了,那以后不要说我杨善洲是你们的父亲!”两个女儿流下泪水:“爸爸,我们错了……” 有一次,捡果核,杨善洲不小心撞到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小伙子恼了,张口就是粗话,有人赶忙把他拉一边,告诉他老人是原来的地委书记,捡果核造林呢。他惊得半天没吭声,转过身说了一句:“这样的官?我服了!” 如今,杨善洲捡回来的果核,已成为大亮山上郁郁葱葱的果林。 杨善洲还常背个粪箕到村寨路上捡骡马粪猪粪,给树苗做底肥;到垃圾箱里捡纸杯、碗装方便面的外壳,当营养袋,培育“百日苗”;坐长途车颠簸几百里,从怒江引来红豆杉,从大理引进梨树苗。那年,栽树季节,他牵着马去昌宁买树苗,为了能及时把苗子栽上,他赶着马连夜往回返,足足一天。 为种树造林,杨善洲倾注了多少心血与艰辛,大亮山知道,每一棵树知道,每一片绿荫知道…… 1999年,杨善洲在山上用砍刀修理树杈时,一脚踩到青苔上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很多人都想,老书记可以留在山下好好休息了。可半年后,他拄着拐棍,又走进了大亮山。 有人说,何必自讨苦吃? 杨善洲回答:“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22载辛勤耕耘,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绿装: 5.6万亩人工造林、1.6万亩杂木林、700多亩茶叶、50亩澳洲坚果、100亩美国山核桃…… 一辈子的生命坐标,心永远贴在群众的脉搏上 在保山,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杨善洲的“经典段子”。 一天,施甸大街上一个赶马人想钉马掌,无人帮助,难以操作。见一乡下模样的人走来,忙说:“兄弟,帮个忙!”“干啥?”“帮我端马脚钉马掌。”“好!”那人用两手端起马脚,双腿前弓后蹬,用膝盖撑住,赶马人又割又钉,一阵忙活,半个小时,马掌钉好,那人拍拍手和裤上的灰走了。一个过路人问赶马人:“你可知道帮你钉马掌的是哪位?”“不知道。”“施甸县委书记杨善洲。”赶马人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 施甸县城边一段公路上石工们正砌一座涵洞,工地上一片打石声。一个年轻石工技术不熟,手上有点不听使唤,忽闻旁边有人说:“钎子要捏紧,下锤使点劲。”他有点不耐烦,脱口说:“有本事,你打我瞧瞧!”那人拿过工具,叮叮当当,一会儿工夫,一块漂亮的芝麻形花纹石头打成了。年轻人不好意思地咬咬嘴唇。那人走了,有人告诉他,教你打石的是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 杨善洲从20多岁起担任县领导直至地委书记,他始终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群众之中。 他很少呆在地委机关,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随身带着锄头、镰刀等各种农具,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哪块地里的草长高了就锄两把。地里看过了,群众访问过了,这才到乡上县上。他说:“与群众一起劳动,了解到的基层情况最真实。” 保山有5个县,99个乡,每一个乡都留下了杨善洲的脚印。龙陵县木城乡地处中缅边境,不通公路,是最远的一个乡,很少有领导去。杨善洲上任不久,便徒步4天,进了木城乡。 在一间破旧的茅舍前,一位农民把他引进屋。一张用竹竿捆扎的床,一张草席,火塘旁放着一只破瓦罐,杨善洲把手伸进瓦罐,抓出一把干瘪的包谷。他走到那位农民面前:“老乡,对不起,我没有当好这个地委书记……” 当夜,杨善洲召开乡干部会议,他说:“我得先做检讨,你们这里的山是荒着的,地是闲着的,人的肚子是瘪着的,袋子里是空着的,我没尽到责任。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帮助父老姐妹铲除贫穷的根子,让他们都过上幸福的日子!” 第二天,他从木城出发,又徒步3天,跑遍了周围的几个乡,十几天后,保山地委做出了改变边境贫困乡村面貌的实施方案。 杨善洲常对地委一班人说:“我们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只要还有贫困和落后,我们就应该一天也不安宁!” 不安宁,成为杨善洲烧在心头的一把火,为了群众能过上好日子,他一刻也不安宁。 “一人种三亩,三亩不够吃。”这是早年流传在保山地区的顺口溜。由于保山地区山区面积占91.79%,土壤贫瘠、种植方式落后、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农业产量在解放初期很低。 杨善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们是党的干部,如果老百姓饿肚子,我们就失职了!” 他专门在保场乡种了半亩粳稻试验田,试验“三岔九垄”插秧法。一亩地可以提高产量三四百斤。为让群众熟练掌握这一种植技术,他常年跑田间地头,亲自示范推广。 1982年的插秧季节,龙陵县平达乡河尾村的几个农民正在地里忙活。 一个农民打扮的老者走了过来:“你们插秧的方法不对,村干部没跟你们讲‘三岔九垄’插秧法吗?” 农民们以为他是路过的农民,没好气地答:“你会栽你来栽嘛!” 杨善洲二话不说,卷起裤脚就下了田,一边讲一边示范。插秧是倒着插,越往后插得越快,农民们惊奇地发现,很快他就跑到最后去了。 直到现在,保山当地群众插秧还用这个“三岔九垄”。他还种了“坡地改梯田”、“改条田”、改籼稻为粳稻等各种试验田。1978年至1981年,保山的水稻单产在全省一直排第一,1980年,全国农业会议在保山召开,保山获得“滇西粮仓”的美誉,杨善洲则被人们称作“粮书记”。 毋庸回避,杨善洲也不是事事都看得准。他也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落后于农村改革的实践。但当他一旦了解到群众的意愿,便会义无返顾地为之奋斗。 一辈子的精神品格,用手中权力老老实实为人民办事 1985年,保山地委建办公大楼,第一层已经建起,这时,昌宁金华乡发生水灾。杨善洲立即赶往灾区,看到老百姓受灾严重,十分难过,回到保山,命令办公大楼在建项目马上停工,把资金拿来救灾。有人想不通,认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动资金。杨善洲激动地说:“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这么富丽堂皇的大楼里,悠闲地办公,你不觉得有愧吗?” 在杨善洲的心里,对人民群众永远怀着一种谦卑与敬重,他们真正是主人,他是公仆。 公仆如牛。杨善洲说:“我就要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下乡,总像一个三人战斗小组,司机、秘书,一辆212吉普,其他随员一个不要。上路,直奔田头。 碰上饭点,老百姓吃什么,他吃什么,吃完结账,绝无例外。 有一次,在龙陵县调研,结束时,三人在县委食堂吃了一顿饭,一碗白菜,一碗蒜苗,一碗酸菜炒肉,外加一碗萝卜汤,一共6.5元。秘书去结账,县委书记推辞:“菜很简单,我用我的伙食费去冲抵就行了。” 回保山路上,杨善洲突然问起吃饭是否结账,秘书如实相告。 “停车,你立刻搭班车回去结账!”他的口气不容商量。 秘书只好下车,拦了一辆公共汽车,回去结了那6.5元的伙食费,可他在路上来回的车票、住宿却花了33.5元。他一路都在想,这就好像用一只鸡去换一只鸡蛋。 回到保山,一连几天,他想着最后全部由老书记掏钱结的这笔花费,忍不住脱口而出:“为了6块多,你又花上33块多,值不值?” 杨善洲接口道:“账不能这么算。领导机关的人不能占基层便宜!” 他岂止是不占便宜。 当时,机关的同志下乡每天有4毛钱补贴,20多年里,杨善洲一大半时间都在乡下跑,却从没拿过一天的补贴。他说:“和群众比,我有一份工资,已经很好了。” 有一个给他当了两年半秘书的同志坚持每次下乡后都把书记的补贴办好,开了存折存起来。杨善洲知道了,没吱声。1978年,他在大官市果林基地听说当地群众搞林业多种经济想养蜜蜂,但没钱买蜂箱蜂种,一下子想到了秘书帮他存的出差费,一问,竟有400多元,他高兴得很:“这下解决大问题了,把它全部给他们买板子打蜂箱,把蜜蜂养起来!” 杨善洲用钱“散”是出了名的。走到哪里,看到困难的人家缺衣少被,遇上哪个群众买种子、买牲口少钱,他就从自己兜里往外掏。有人劝他不必,他说:“我是这里的书记,老百姓有困难,我能看着不管吗?” 用钱“散”的杨善洲,自己的生活却“抠”得很。 他常年住在办公室旁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木桌,一张木板床,床上一个草垫子和草席;穿的总是一身发了白的灰色中山装,夏天草鞋,冬天胶鞋;喜欢抽烟,还舍不得抽纸烟,天天一包烟叶子一支烟斗带在身边。他走到哪里,谁也看不出他是个大干部,曾经闹出几次去宾馆开会被服务员挡在门外的笑话。 杨善洲更“抠”的是,他绝不允许自己占公家一丁点便宜。 他的家在保山施甸县姚关镇大柳水村,离保山有100多公里。他回家从来没用过一次公车,都是自己买车票坐班车回到施甸县城,往下的路当时不通车,他就徒步走回到大柳水村。他的理由很简单:“回家是私事,不能用公车!” 1984年一个星期天,杨善洲回家后,与三女儿杨惠琴一起回保山,突然天降大雨,淋得没法走,他们就到一旁的姚关镇政府躲雨,镇委书记说:“老书记,我和县上联系,来接你。”他说:“接什么接,我们躲一下,等雨停了就走。” 父女俩躲了一阵,见雨不停,就打着雨伞走了。区委书记赶忙给县委办公室打电话,县委办公室主任深知老书记的脾气,专门派车,他肯定不坐。于是,他想了个主意。 驾驶员小李按吩咐,开车沿大路朝老书记驶去,碰面时不停车,开过几公里后再折回来,赶上他们,大声招呼:“老书记,去哪里?是去施甸吗?我刚办完事,正好捎上你们一脚!” 杨善洲没想到他们的招数,确信是偶尔相遇,这才和女儿一起上了车。到了施甸,父女俩买上车票回到保山。 杨善洲的二女儿杨惠兰是乡里的民办老师,那年考地区中专差一分落榜,他拍着女儿的肩头说:“别难过,明年再考。”女儿问:“爸爸,要是明年还考不上,你能给我安排个工作吗?”他严肃地回答:“不行!我没这个权力。”后来女儿考上了公办教师。为此,县里特别叮嘱杨善洲的秘书:“请你一定要告诉老书记,他家老二是自己考上的,和我们没关系。” 在杨善洲眼里,权力是人民的,他只是为人民来行使,行使的标准,就看符合不符合人民的利益。 有一年,他的一位老相识从外地回来分配到公社工作,老相识找到他,希望帮忙转到城区。杨善洲说:“为什么首先考虑的不是工作而是个人利益?这是党组织集体研究决定的,你应该去报到,以后有困难再研究。” 在回地委的路上,杨善洲对秘书说:“地委是党的机关,要告诉机关所有的干部,不能为那些只图个人利益的人开方便之门。” 回到地委,一位亲戚早已在屋里等候:“大哥,你现在说话办事都管用,把我爱人和小海从乡下调进城里吧。就求你这一次……” 杨善洲笑了:“我这个共产党的干部可真不好当,办私事的都把我给包围了……”他对这位亲戚说:“我手中是有权力,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 多少年来,杨善洲把“后门”关得紧紧的,但他的“前门”总是敞开的。地区农科所农艺师毕景亮的妻子和两个孩子都在农村,家里比较困难,杨善洲在地委常委会议上提出:“像毕景亮这样的科技干部我们要主动关心他,尽快解决他的困难。不光是他,也要注意解决其他科技干部的后顾之忧。” 群众说:“老书记‘后门’上的那把锁是没有钥匙的,但是他帮助干部群众解决困难的钥匙却揣了一大串!” 一辈子的为官情怀,宁愿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与群众一道,承担起通往幸福生活路途上最后的艰难 环抱在山洼洼里的大柳水村,是杨善洲这辈子从未起过根的家。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20岁就成了这一带有名的石匠。后来,在这里娶了媳妇成了家。又后来,他跟着共产党的土改工作队走了。 然而,对于这个家庭,走出的男人身份的改变,丝毫没有影响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一家人的人生轨迹。他们和大山里每一个农民一样,至今依然过着地里刨食、山上找钱的艰辛生活。 看过去很普通的几间砖瓦房,是2008年才建起的。村里人说,他们家原先的房子是全村最差的。 1967年,老房子破得挺不住,一到下雨,满处漏水。妻子张玉珍看着婆婆和娃娃在雨水中躲来躲去,无奈之下去了保山,找到当家的说了家中的难。杨善洲听了,半晌无语,摸遍全身,找出仅有的30元钱:“你先拿这些钱去姚关镇买几个瓦罐,哪里漏就先接一下,暂时艰苦一下。” 妻子回到家里,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爹爹确实没办法,他很穷,我们以后再也不能给他添麻烦了,家里的日子我们先凑合着过吧。” 多少艰难困苦,张玉珍靠着山里女人石头一般的坚韧挺了过来。 3个娃子上学,当家的捎回的钱不够,一到秋天,她就每天跑十几里山路去采野果子,背到集市上去卖,一背篓能卖2元钱。 1986年,姚关镇一个年轻的副乡长到杨善洲家,看到老书记的老母亲、老伴、孩子一家人正在吃包谷饭,家里粮食不够吃,很难过,赶快让乡民政送来两袋救济粮。杨善洲知道后,立刻让家人把两袋粮送回去,并狠狠批评了那位副乡长:“很多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上,要接济就应该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群众。大家都在穷,我一个地委书记能富得起来吗?” 早在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就提出把他的妻子孩子转成城镇户口,他谢绝了。 杨善洲担任保山地委书记后,按照上级有关政策,地、师级干部,家在农村的母亲、爱人和不满16岁的儿女可以“农转非”,可他却把申请表格压在抽屉里一直不办。他说:“大家都来吃居民粮,谁来种庄稼?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愿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 1988年,家里人想在施甸县城附近建个房,为他下山进城办事方便,家里人也可多照顾他。他同意了,心底里更多是为弥补多年来对家人的愧疚。于是儿女先借下5万元钱,买了地,盖了房。老伴找到他:“能不能凑点钱,帮娃娃们还还账?” 杨善洲东拼西凑只凑到9600元。老伴问:“9600块,能还5万?”账还不上了,为了不拖累儿女们,杨善洲做主,房子还没住就卖了。 这件事在保山广为流传,人们编成了顺口溜:“施甸有个杨老汉,清正廉洁心不贪,盖了新房住不起,还说破窝能避寒”。 杨善洲的根,就这样永远留在了大柳水村。 每当有人问起张玉珍老人:“你当家的是‘大官’,你一家子怎么还过得这么苦?” 老人总会平静如水地说:“他当官是为国家当,又不是为我们家当。” 也有人问过杨善洲,作为一个儿子、丈夫、父亲,你对家人有愧疚吗? 他点点头,低声地说出两句话:“自古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啊!”那一刻,他眼里有泪。 这个秉性忠厚质朴的山里人,何曾没有一腔儿女之情?! 母亲早年守寡,他是母亲的孝子。每年,他都会花钱从保山买一包补药,煨给母亲吃几天。地委的人都知道,只要书记老家来信说是母亲病了,他一定回去。母亲89岁那年,他回去探望,原打算第二天就走,看到老人家病重在身,便留下来,日夜侍奉,整整住了9天。这是他离家几十年中,回来住得最长的一次。老母亲是在他的怀里去世的,他抱着母亲的头失声痛哭:“娘,不是儿子心肠硬,只因为您儿子是人民的干部!” 他疼爱妻子。每次回家,哪怕住一晚,他都会下地,把要做的农活做了,把家里的水缸挑满了。逢年过节,总记得扯几尺女人家喜欢的花布。他23岁娶了她,那会儿穷,没给她点什么物件。他出去了,可这事一直没忘。直到1997年,他省吃俭用攒下500块钱,塞到她手上:“替我给你买个戒指吧。” 他是慈祥的父亲。3个女儿都是他给起的名——惠菊、惠兰、惠琴,爱树爱花的父亲,把女儿们在自己心里种成了三棵美丽的花。每次回家,他都会从粗大的手掌里给娃娃们变出几块糖,几个果子,然后拉着她们的小手一块下地干活。惠兰总忘不了,有一次爹爹给她梳头,扎的两根小辫子就像两只小牛角。 杨善洲这一辈子,是带着他的家人和他一起担当起一种胸怀,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他心疼家人,但是,看着更多的还在艰难中的群众,他别无选择。 一辈子天高地阔的豪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杨善洲病了。他得了肺癌。尽管家人瞒着他,他心里明白,这一回,是过不去了。 其实,对于死亡,他并不在乎。重要的不是死,重要的是如何生。他欣慰,这一辈子选择了自己想过的生活,即使在人生最后的年月,他依然没有愧对自己的心。 作为大亮山5万多亩林场的指挥长,他除了拿自己退休后的一份退休金,在林场拒绝拿一分钱工资,只接受每个月70元钱的生活补贴,后来随物价水平,涨到了100元。林场曾多次要给他一个月500元补助,他总是一句话顶回去:“我上山是来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不仅不要钱,他还倒贴钱。 他下乡、出差都是自己掏腰包,22年里,他在林场从没开过一张发票,没报过一张单子。 按照保山当地政策,引进资金可以有5%—10%的提成,按这个额度计算,杨善洲这些年前前后后引进的资金应该有40万元的提成,他从来没要过一分钱。他说:“拿工资就要干活,引进项目是本分,怎好意思提成!” 上级部门考虑他年纪大,上山下山不容易,给他配了一辆吉普车,他还是老规矩,私事不用公车,用了就要交钱。他老伴去医院看病,用了4次车,他一共交了370元的汽油钱。 1993年,杨善洲的孙子到大亮山林场打工,后来受不了山上的艰苦想去外地。按当初他和林场的签约,干不满5年违约要交罚金。林场的人找到杨善洲,为他孙子说情,孩子年少,罚金就算了。他一口咬死:“皇帝的儿子也不行!违约不处罚,以后还怎么管?”后来硬是盯着场里罚了他孙子300元违约金。 对自己和家人严上加严的杨善洲,对林场职工关怀备至。有一个工人得了肝硬化,大量腹水,生命垂危。他一家子都在农村,拿不出钱医治,家人边哭边为他准备后事。杨善洲得知后,连夜赶到县城医院,找到医生说:“我们这个工人够苦了,没享过一天福。你们要全力抢救,只要对病人有用,要什么药就尽快去调,医药费,我负责!”医院第二天调来了特效进口药,工人的命保住了。杨善洲去医院探望他,这位工人抓住老人的手,泪落如雨。 有人曾问,杨善洲凭了什么能拢住十几个铁杆追随者,在一片荒山秃岭上造出这么大一片森林? 林场的人说,我们就是冲着老书记这个人,再苦再累,跟着他心甘情愿! 大亮山就这样在杨善洲带领的这支队伍手中变样了。 树苗儿一片片扩展,一年年长高,长成了林子,汇成了5.6万亩的林海,林海招来了云,蓄住了水,昔日干涸的大亮山在水的滋养下“活”起来了。 多少年,喝水靠马驮人挑,婚丧嫁娶送礼要送两担水的山里人,第一次在家门口喝上了甘甜的水。有了水,农民种起了蔬菜、蘑菇、茶叶……拉到集市上换回了钱。 多少年,山里人出门没有路,如今,林场的一条大路串通了村村寨寨,山里跑起了大大小小的运输车。 多少年,山里人没有电,如今,林场的电拉到了七岭八坡,夜晚的大亮山如同掉下一片星星。 多少年,荒芜的大亮山吓跑了所有山里的野生动物,如今,这里又出现了野猪、野鸡、狗熊,还有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灰叶猴。 大亮山成了聚宝盆。 有关部门算了一笔账:整个林场约有1120万棵树,按每株30元的最低价算,总价值也有3亿多元!林子每年成长,又是一笔可观的绿色存款,至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无法估量。 杨善洲笑了。 这时他才感觉自己老了。老了,就要做老了的安排。 2009年4月,82岁的杨善洲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 施甸县政府决定奖励杨善洲10万元,被他当场谢绝:“我早就说过,自己办林场是尽义务,不要报酬。” 保山市委市政府决定给予他20万元的特别贡献奖。经再三劝说,他接下了。转过身来,给保山第一中学捐出10万元,给林场建 望哨捐出3万元,给山下老百姓修建澡堂捐出3万元。 他最终留下4万元。因为,他想到了老伴,一个一辈子含辛茹苦、给他撑起整个家、没享过他一天福的老伴。 他对老友说:“如果我先走了,在这个世界上,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她了。” 他决定把这4万元留给老伴百年之后,让他一生愧疚的这个好女人安安稳稳,一路走好…… 2010年,杨善洲突然病倒。他预感到,他真的要走在老伴前头了。他躺在病床上,老伴来看他,俩人都说不出话,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两双眼睛都在淌泪…… 他知道,她懂他。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比她更懂他的了。他为什么一生选择了这样一条人生道路?根,在大柳水村。 他16岁,滇西抗战,被派去参加担架队。和他一起抬担架的是一个叫刘贵的40多岁的农民。刘贵用绳索将年少的他套在担架上,万一滑倒,他会拽住他。上坡时,刘贵叫他在前,他在后;下坡时,刘贵让他在后,他在前。少年的他走得轻松稳当,可他走得挥汗如雨,磨烂的草鞋露出脚趾,在山路上留下点点血迹。 这件事在他心里装了一辈子,父老乡亲给予他的真情,成为他日后作为一个共产党人一辈子为人民谋幸福的源泉。 后来,村里土改。他家是佃农,没有一分田地,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分到一亩地。没曾想,他家分到了10多亩地,从此他可以在自己的田地上种庄稼了。他感恩共产党。也就在那一年,22岁的他,娶了邻村21岁的她。 再后来,他走出家门,成为共产党的一员,懂得了共产党的理想与信仰,他的心一下子变大了,认下一条道,这一辈子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她懂他。病床边起身,她轻轻留下一句话:“病好了,就回家……” 他终于要回家了。 这之前,他在林场房前仔细种下一棵玉兰花,这是万千花中他最喜欢的花。玉兰花在当地称 “报恩花”,他说,这棵花是我对家人最后的表达了。 这之前,他给林场4棵雪松仔细培了土,这是他当年上山时带上来的4株小盆景,如今已在大亮山上扎下根,苍翠挺拔。他说:“共产党人就要做雪松。” 2010年10月10日,杨善洲告别人世。他留下话:不开追悼会,不办丧事,遗体火化,如果我的亲朋好友和家属子女想念,就到雪松树下坐一坐吧…… 这是大亮山最悲伤的秋天,层林如挽,长风当泣…… 成千上万的百姓扶老携幼,涌出家门,为他们的老书记送行…… “一尘不染香到骨,两袖清风昭汗青”……哀思如潮,挽联如织。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 这首歌唱遍了整个大亮山。 新华时评: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新华网昆明1月29日电(记者张严平 杨跃萍)云南省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担任地、县主要领导30多年,心血倾注于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却没为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没让妻子和孩子“农转非”。退休后,历尽艰辛植树造林22年,并把林场无偿移交给国家。这样的境界,无愧于共产党人四个字。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是杨善洲一辈子奉献的写照。他一辈子用实际行动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淡泊名利、地位,公而忘私、廉洁奉公。这样的人生,是光明磊落的。 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党的利益就是群众利益,心时刻贴在群众的脉搏上,倾听了解群众的疾苦,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工作的终极目标是群众的利益,而非个人私利;工作不变的方向是群众的需求,而非做给“上级看”,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这样的利益观,令人敬佩。 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不计个人得失,带头苦干实干,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求实名而不务虚名,求百姓口碑而不争风头功名,求长远之名而不追求眼前之名,脚踏实地多做贡献。这样的名利观,催人奋进。 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对人民群众怀着一种谦卑与敬重,手中的权力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不搞特殊化,行使权力以符合不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标准。“后门”上的那把锁是没有钥匙的,但帮助干部群众解决困难的钥匙揣了一大串。这样的群众观,必定得到群众的拥护。 时代呼唤更多的杨善洲!各级领导干部应以这位党员干部为镜,进一步端正对群众的思想态度。不管面对新的困难和问题,还是面对各种干扰和诱惑,都应像杨善洲那样,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时刻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完)
个人分类: WCGI世界廉政研究院|24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北的冷和低碳生活的可行
zhijieleng 2011-1-17 00:12
从腊8开始,大庆进入了最冷的时期,每年大概有1个月左右,这段时间,我通常不愿出门,几乎象黑熊一样在学校这个1平方公里的地方里转,想找我出去干活,那就车接车送,私事就电话叫出租,绝对不愿等公交,无论现在穿多保暖的衣服,用不到10分钟,脚就会有被咬得感觉。到大庆8年了,由于暖气有问题,我们的办公楼冬天才10度左右,尤其最冷的时期,即使有空调也无法鼓起勇气在这样的天气里在办公室里工作,能保证白天办公室的工作,我已经是学院里很有耐力的老师了。到底有多冷呢?白天零下二十几度,晚上零下三十几度,是什么感觉呢?走出家居的楼门,我会把貂皮大衣的帽子带好,把手藏在袖子里,但是,寒风会把薄薄棉裤一下子吹透,觉得脸像被刀割的感觉,眼睛会被冻得流眼泪,非常不舒服,帽子边沿会把呼出的热气变成白色的霜花。我总在想,何时东北能够温暖起来,最近几年全球变暖,相信我们东北人会和俄罗斯人一样高兴,可是气候却没有稳定的变化,时不时很热,时不时很冷,大家总在议论,2012的灾难是否真有,是否真值得去从多种角度研究一下。 记得小时候,冬天也很冷,还记得有冻掉耳朵和鼻子的人,也记得有酒后醉倒路上冻死的人,但是,印象最深的是房子里红红的炉子,还有炉子上冒着蒸汽的水壶,还有妈妈放在炉子上的烤土豆。小时候,有一次雪很大,妈妈怕我再次发作哮喘,我穿了3层棉衣,那时候的棉裤厚得能立起来,刚穿上很难走路,我背着书包,一步一步得挪,不停的被雪绊倒,到了学校里面一身的汗水,外面的棉衣也差不多湿了,很努力就是为了上学。曾经很厌烦母亲的厚棉裤,经常因为早早换上薄棉裤而被母亲呵斥,现在想起来仍然很温暖了,已经很久没有穿过厚棉衣了,不知道是爱美了,还是生活条件好了,不知道是太追求舒适了,还是屋里的供暖一定要在20度。在今天,我能否接受臃肿,而甘于低碳生活减少热源的消耗?!我想会很困难。怎样让人们心甘情愿的简朴生活,需要研究激励机制。 传一张照片,调研考察蔬菜配送中心定位时拍的,可知有多冷。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310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1 0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