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风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领袖风范关乎嗓音
redtree 2014-11-10 09:40
领袖风范关乎嗓音 作者:鲁捷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1/6 10:45:54 图片来源:MERCURI88 意大利人气政治家Umberto Bossi(如图)在2004年遭遇严重中风,疾病改变了他的声音,奇怪的是,这同样也改变了他的公众形象——他原被认为专制的形象变得亲善起来。 为了找出背后的原因,研究人员收集了Bossi中风前后的演讲音频文件,对其中的各种声学参数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这种声音转变最为明显的地方是他的嗓音频率变换的范围缩小了。可能是由于中风造成的非对称性肌肉无力,他的语调变得极为平缓。 当研究人员对更多人气政治领袖如法国总统弗郎索瓦·奥朗德、意大利原检查官与那不勒斯现任市长Luigi de Magistris、巴西前总统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的演讲进行分析后,他们发现,具有低音频的嗓音是统治身份乃至威胁性演讲的另一个重要标志。 近日于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市举办的第168届声学会议报告中的这些发现来自2013年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还发现,拥有更低沉嗓音的男性首席执行官们更倾向于管理更大的企业,赚更高的薪水。 (鲁捷 译自 www.science.com ,11月4日) 《中国科学报》 (2014-11-06 第2版 国际)
个人分类: 人物|10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话中国之神贴之二十二:煮豆燃豆萁的风范
热度 7 老李 2013-3-8 01:53
大话中国之神贴之二十二:煮豆燃豆萁的风范
看了几则网上关于两会的信息,没有看到多少利好消息,有些代表的发言仍然不知所云,由他去吧!比较好玩的说法有两个:某人说税率不能和国外简单比,呵呵,看来只有复杂地比了。反正个税起征点是不能动的。这些年了,几乎所有事关还利于民的议案肯定是久议不决的。第二个说法是作家郑渊洁说的: 卖坏奶粉的不坐牢...买好奶粉的坐牢...童话都不敢这么写!(黑体部分老郑说的 )不愧是作家,不过能够创造出这个段子,老郑要感谢香港特区政府的大力配合。这件事的荒谬之处在于合法购买商品却是违法的事。香港也是可以雷人的!不过令人心寒的事情却是总有高人暗暗打着从民众口袋征税的主意。在民生如此艰难的当下,这要冒多大的无耻的勇气。恍然想到,下午备课的时候到母亲曾住过的房间查找一本书,突然看到母亲用过的药盒仍然放在床头,可惜老娘已经不在了,心中突然很难过,那时老娘总把我给她的那点零花钱东藏西藏的,或者由于眼睛不好在外面丢掉了,总要在房间里翻箱倒柜地找,然后跟我怄气,过后又来到我身边坐坐,其实那就是温暖的真实生活:粗糙、琐碎、嘈杂、担忧、简单、还有爱。如今再也听不到那些翻箱倒柜的声音了,一个人吸着烟,坐在床边想着这些无边往事,竟有很痛的感觉。记得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1892-1941)曾在一首诗中说到:透过冷漠而又乏味的苔藓,我也大叫一声——有了诗篇!是的,所有的爱都是诗性的:明亮而温暖!在无聊的冰冷年代,记录下那些微小的温暖瞬间是我们唯一可以找到的防止心灵枯竭的最好办法。记录一则神贴 :(一个公益广告:)爸爸得了老年痴呆,儿子带他去吃饭。盘子里面剩下两个饺子,爸爸直接用手抓起饺子放进了口袋。儿子愣住了。爸爸说,我儿子最爱吃这个了。最后广告出字:他忘记了一切,但从未忘记爱你。(黑体部分来自网络段子,一并致谢) 打开各种门,让光进来!在自救的年代,就让我们相互温暖或者照亮吧! 2013-3-8凌晨于南方临屏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5220 次阅读|15 个评论
不懈探索真理 永存学者风范——悼念黄楠森教授(下篇)
yushp1935 2013-2-6 21:42
热心支持学术团体努力培养年青学者 就我本人接触到的,黄楠森教授在全国各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团体的活动中,从没有什么“门户之见” , 从不“排斥异己”,而是非常热心支持各种学术团体,引导它们开展有益的学术活动。“文革”前,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课的教学中,除了开设“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简称“原理”课),就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简称“原著”课)。在“文革”后期招生复课时,少数高校哲学系开设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或其“专题”课)。粉碎“四人帮”后,在拨乱反正过程,高校马列哲学教师与社会科学研究院、所的同仁们,热情高涨,在党的宣传部门与教育部有关职能部门支持下,在八十年代初先后成立了“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中国马哲史学会”等学术团体。因许多高校哲学专业、政治理论教育专业和党校有关专业开设了马列原著课,其中恩格斯的名著《反杜林论》,在 1980 年夏教育部在武汊召开教材会议的编写计划中,指定由北大施德福、武大朱传启、山大李武林和北师大余少波负责。 1980 年冬,在济南山东大学开过研讨会; 1981 年秋,在西安陕西师大开研讨会时有的几十所大学专科院校和部分党校教师参加。有同志建议并成立了“全国《反杜林论》研究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乐燕平教授任会长,北大施德福、武大朱传启、山大李武林 、北师大余少波和黑龙江大学曹林等为副会长。研究会挂靠在黑大哲学系,曹林是该系负责人,为常务副会长 。 事后,我们向教育部文科教材办公室主任季啸风同志汇报;又聘请了著名理论家、《反杜林论》翻译者吴黎平同志和中国马哲史学会会长黄楠森同志任研究会顾问。黄老师非常支持研究会成立,不但具体指导我们如何开展工作,而且很好协调中国马哲史学会和我会的关系。 1983 年夏,在黑大召开《反杜林论》第三次研讨会,举办了讲习班 ,还出版了研究论文集。以后 , 多次举行研讨会 , 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起了一定作用。 1988 年 , 由于形势发展要求 , 在厦门大学召开的全体会议上 , 更名为中国恩格斯思想研究会 , 选举黄楠森教授为会长 .2008 年秋经有关部门批准 , 更名为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 , 挂靠在中共中央编译局。由时任该局局长韦建桦任会长 , 聘请黄老师为名誉会长,吸收了许多年青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教师参加该会,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展工作。 1985 年春,我到广州后参加广东哲学学会、广东马哲史研究会工作。黄教授对我们省的哲学研究及学术活动也非常支持。我粗略统计几乎每隔一二年就在广东举办学术会议。如 1986 年秋关于人的哲学问题与人道主义研讨会、 1988 年冬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讨会、 1992 年关于恩格斯哲学思想学术讨论会、 1994 年关于市场经济与价值观念研讨会、 1995 年当代社会主义问题研讨会、 1996 年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研讨会、 2001 年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哲学原理方法论研讨会等。这些会议都活跃了广东和全国各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 去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 100 周年庆典上,黄楠森教授获得“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是当之无愧的。他从事哲学教育六十多年来,不但在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直接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造就很多现在己成为学术带头人的硕士博士;而且通过各种学术团体的种种活动,影响了全国各地一大批学者和教师。我本人十分感谢黄老师的热情帮助和指导,我手头保存一份 1981 年 11 月参加列宁《哲学笔记》研讨会提交的论文,上面有黄老师亲笔签名和多处中肯的旁批。会后,他告诉我文章优点和不足,由于他的鼓励,该文修改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发表,我时年 45 岁,当时算是较年轻副教挖。受黄老师启迪,我在 1986 年出版了著作《唯物辨证法史话》 (30 万字 ) ,是我评为教授代表作之一。黄楠森老师不懈探索真理,坚持真理,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诚恳敬业,宽厚待人,为人民教育献身的行为,永远鼓舞我们前进! 2013/1/25--2/5写干羊城
个人分类: 介绍名人观点|4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懈探索真理 永存学者风范——悼念黄楠森教授(中篇)
yushp1935 2013-2-6 21:40
哲学现代化与科学化 1985 年春,我从北师大哲学系调来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工作。其时,广东学者得“改革开放先行一步”之良好环境,思想比较开放、活跃。广东哲学学会、中山大学哲学系、华南师大哲学所的领导和哲学工作者,正在筹办《现代哲学》杂志,倡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我有幸参与这项工作。然而对“哲学现代化”问题,学界有不同的声音,有的同志甚至认为,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就是错误的!我们非常重视北京哲学界专家的意见, 1985 年 10 月,在《现代哲学》创刊号上,就有黄楠森、肖前、赵风歧等教授的文章。黄老师认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要随着时代前进。在我国现代化过程,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是可以成立的,它的意思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致的。依据自己致力于建设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构思,黄教授特别谈到:像任何学科一样,当它处在“前科学”阶段是谈不到“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哲学超越了“前科学”,进入了科学的阶段,从此就能够沿着科学方向,与时代不断前进!这些看法,无疑支持了全国首家地方学会哲学专业杂志顺利创刊与发展。 到了晚年,黄楠森在回顾他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体系建设的工作时写道:“ 我同哲学打交道,至今已整整 70 年。关于哲学的科学体系我有过许多想法,其中有三点我认为至关重要:一是必须坚持世界观在哲学中的核心地位。自古以来,世界观一直被视为第一哲学,但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它却被排斥,被否定,这一思潮在我国也甚为流行。在我看来,世界观、尤其是科学的世界观是不能否定的,否定了科学的世界观,不仅哲学会被否定,一切科学也会被否定,认识史将不再是科学史。二是科学的哲学,除了包括世界观而外,还应包括若干部门哲学。这是因为对整个世界的综合研究必须有几个主要部门的综合研究为基础,因此,除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之外,还有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认识论。我认为这是不够的,近年来提出还应增加人学、价值论和方法论。三是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之一,但它之所以能够成同功地指导实践,是因为它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是自觉的有规律性原理指导的实践,不是盲目的由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指导的实践。 ”( 引自黄楠森 :《我怎样走上哲学的科学之路》,《光明日报》 2010年03月23日 ) “异化”、人道主义与人学 据我拜读黄楠森教授的论著 , 以及私下向他请教 、 同他交谈 ,觉得他对“异化”范畴 理解,有个较大的变化过程。他精通西方哲学史,对黑格尔著作有深入研究。最初,他把“异化”看“否定之否定”的一个环节,同“对立面转化”、“矛盾的转化”一样,具有普遍性。在 1983 年《哲学研究》第 4 期发表的文章《关于人的理论的若干问题》中,他主张“异化”范畴有三个层次,上面谈的是最普遍的层次。其次是主体产生出反对自己的异己力量。再次是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即“劳动异化”)。可是,当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发起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异化论”之后,他的看法发生急剧变化。 在 1984 年的一篇很有影响的文章中,作了“自我批评”,并说道:“有同志批评我自相矛盾,因为我滥用了异化概念。这就促使我进一步学习,思考,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引自黄楠森:《关于人道圭义和异化理论的几个问题》《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年 6 月版)要而言之,黄楠森认为,在哲学史上“异化”概念含义确有三个层次。但它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异化”也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前一个“过渡性”概念。他认为,无论是费尔巴哈、早期马克思讲到“人的异化”,是指“人性异化”或“人的本质的异化”。黄老师认为,在有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之后,没有必要用“异化”来说明某些社会现象,包括说明人的本性的变化,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发生的一些实际问题。 至于同“人的异化”直接联系的“人道主义问题”,黄楠森认为:对人道主义不能笼统否定,也不能笼统肯定,应具体分析。其历史观方面应予否定,其价值观方面应予肯定。他还明确表态,赞同胡乔木同志的主张,人道主义有两个不同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一个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这两个方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认为,作为世界观、历史观,人道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完全对立,必须彻底否定;只有作为伦理观和道德规范方面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才可加以批判继承,这就是作为道德原则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关于“异化”与“人道主义”问题的争论,差不多过去三十年了,在理论界、学术界分歧仍十分严重。当然,作为一个复杂的理论、学术问题,黄老师的看法也是“一家之言”,我相信随着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的发展,终究会取得共识的。照我的观察,黄楠森教授后来开拓“人学”的研究,并取得许多理论成果,表明他对人性、人道、人权、以至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规律性,都有新的认识!   经过三十多年来哲学界许多同志的努力,中国马哲史学科终于走向成熟 ; 对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严整科学体系的探索 ,也有很多研究成果。作为大家公认的一位领军人物 的黄枬森老师,依然是学术界不懈探索真理 、勇敢 创新的战士。在年近七十岁时,他又踏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 “ 人学 ” 领域,组织全国性研讨会,编写《人学词典》,组建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成立中国人学学会 …… 为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学科更加忙碌 。黄楠森成为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新的领域的旗手 。
个人分类: 介绍名人观点|36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懈探索真理 永存学者风范——悼念黄楠森教授(上篇)
yushp1935 2013-2-6 21:37
1978 年 11 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真理标准讨论会上,我认识了黄楠森教授。他在大会上的发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坚定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同时又从学理的角度指出,不可忽视原有科学理论知识的作用,还要懂得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实际上,“文革”前后,我己拜读过黄老师主编的《列宁 哲学笔记 注释》( 油 印稿),略知他在哲学研究方面的高深造诣及其不幸际遇。 1981 年 12 月,我参加了在厦门大学举行的“全国研究《哲学笔记》学术会议”。我和北师大研究生同学陈敬泰(山西大学教师 , 后调回福建省委党校任教),有幸陪黄老师从北京出发经福州到厦门开会。 从此开始了我同黄楠森教授三十多年的友谊! 1981 年春至 1982 年春,北 师大哲学系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全国师范院校教师“马哲原著”进修班(一年制),招了三十多位学员,由我所在马哲原著教研室具体负责拟定教学计划并实施。除了《反杜林论(哲学编)》、《费尔巴哈论》、《家庭、私有制 和国家起源 》以及《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几本大家较熟悉的原著,我们选了学员较少接触过的马克思早期著作《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合著 之 《神圣家族》、 《德意志意识形态》,还选了列宁的《哲学笔记》。这几本难懂的原著 , 我们专门聘请校外名家来讲授。我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找到黄老师。他复出工作后,校内外请他讲课的单位很多,任务繁重。听我说明来意之后,黄老师毫不犹豫,欣然同意。只要求在安排讲课时间集中些,不要同他原有讲课计划冲突。我心里非常高兴和感激。尔后十几次讲课(每次三课时),都是我接送和作陪。这就加深我对黄老师学养和学风的真切的了解。 大师已仙逝,其杰出理论贡献和优良学者风范永存!下面 , 回忆几件令人难忘的往事,聊表我之悼念和敬意。 “辩证法要素”十六条 上世纪五十年代 , 我在北师大当哲学研究生时 , 已读过列宁哲学笔记。《黑格尔 逻辑学 一书摘要》是该笔记重要内容。其中有一个约 500 字片段,是列宁摘录黑格尔关于逻辑学方法的观点之后,作了创造性的改造和发挥,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一个重要理论创新。通常都叫“辩证法十六要素”。黄老师在长期研究列宁哲学思想,又对列宁手稿仔细辨认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文革”后发表有关文章与讲课中,他指出:不应该用前面那样的“通称”来表述。这样容易使人误解为列宁把辩证法要素(实即规律、范畴)归纳为十六条! 黄老师在对进修班学员讲课时,详细分析了十六条怎样提出来的。列宁先是把黑格尔所说“既是分析的又是综合的判断的环节”,即“辩证法的环节”,引申为三个方面的规定;然后,进一步引申出后面十六条。这十六条提出也分为三段,先是头七条,它实际已提出了辩证法体系雏形。接着列宁在一个方框中强调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后面九条是对前面七条的补充与说明。他条理分明地说清楚列宁思想形成过程,很有说服力。 黄老师强调指出 , 辩证法(规律 , 范畴 ) 不是十六条 , 也不是像有人所说仅仅是三条 ( 三大规律 ) 或四条 ( 四个特征 ) 。按照列宁的思考 , 它是有很多要素的 , 随着实践和认识发展 , 这些要素会不断增加。黄老师的学术观点 , 对长期受教条主义束缚 , 思想刚刚解放的中青年教师 , 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同时又启迪他们应该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来进行研究与宣传。 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同一” 这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创造性发挥另一个重要思想。过去,大学哲学教师一般都懂得,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来,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一致的,要掌握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黄老师讲课,着重讲了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同一”问题。除了介绍这个问题的思想来源、与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关系,特别说明它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性质和其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的重大问题。针对当时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 黄老师着重阐释自已独特观点。他认为 , 有的学者以为列宁的意思是存在三门学科 , 即辩证法 ( 本体论 ) 、认识论和逻辑学(方法论),马克思把这三门科学应用于《资本论》研究之中;有的学者则认为三门学科是包涵的关系:辩证法反映最普遍规律,而认识论是特殊规律,即人们认识规律,而逻辑学仅仅思维形式的辩证规律。他指出 , 以上两种理解都不符合列宁的本意。 黄老师引证《哲学笔记》中,黑格尔的有关论述与列宁的批语之后,强调说:按照黑格尔和列宁的看法 , 三者同一是指三者是同一门哲学科学的三个方面、三种性质。当然,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来说明的;而列宁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则是从唯物主义基础上并以社会实践为“中介”来概括现代哲学的性质和功能的,从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及其革命变革。它告诉我们,辩证法作为关于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世界观(“本体论”——注,黄老师认为用“世界观”比之旧哲学用“本体论”确切);而作为关于人类认识史的总结、或作为关于人类认识规律的科学就是认识论;作为关于思维的规律的科学就是逻辑学。黄老师进一步发挥说,在列宁看来,在形式上马克思的《资本论》和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致的,都体现了三者的“同一”。但是,其基础是不一样的。由于基础根本不同,黑格尔的《逻辑学》是思辨哲学,靠纯粹逻辑推演来建立;而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发,“在每一步分析中,都用事实即用实践来检验。”唯有按照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这种创新性理解,才能真正掌握现代唯物主义哲学的真谛,并把辩证唯物主义当作一门有完整体系的科学来建设。根据这种理解,黄老师不赞成把“辩证逻辑”作一门学科来构建。 ( 参见黄楠森 : 《列宁的 哲学笔记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载《中国社会科学》 1980 年第 6 期;或见《 哲学笔记 与辩证法》第 2 章 , 北京出版社 1984 年版。 )
个人分类: 介绍名人观点|3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还能像常艳一样真实忏悔
热度 3 huangyanxin356 2013-1-21 13:01
常艳的纪实博客《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据说很长,没看。但是从题目就知这是一篇不俗的博文。 看了郎遥远的博客评论,特此推荐。 推荐 郎遥远博客 三评“衣常孽缘”之一:谁还能像常艳一样真实忏悔 三评“衣常孽缘”之二:中国名士风范哪里去了 三评“衣常孽缘”之三:苏联革命毒化中国文化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304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所认识的高等真菌学家-藏穆先生
热度 4 saraca 2011-11-13 15:51
图1:滇西北冷杉林中,最常见的地衣植物:松萝,是滇金丝猴最喜欢的食物。长须飘飘,清洌干净。 2011年11月10日晨,藏穆先生病逝,享年81岁。在东亚植物特征成分研究Q群里,师弟说了一句:“先生走好”!彭老师说:“卓越的人,最后的辉煌”。接着都各自忙开了,看到这个消息,内心一直难以平息。 与藏先生并没有很多交往,对先生的认识主要来自于昆植读研期间的点滴印象。那时去分类室的路上总会看到他们夫妇俩如影相随,并肩前行的样子。分类室在山顶,一条石板小路在油橄榄林蜿蜒前行。听到有学生从后面跟上来的声音,古稀之年的黎老师总是停下脚步,提醒步履缓慢的藏先生:“让学生先走,咱们慢慢去”。接着,他们就会驻足一旁,面带微笑与我们打个招呼,慈祥和蔼,令人如沐春风。 两位先生的研究领域是苔藓、地衣、高等真菌等隐花植物,接触的机会不多。彭老师和师从于藏先生门下的同学不时提及两位先生的研究领域和为人处世,让我在心里逐渐对老先生们产生了敬佩之情。 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分为隐花植物和显花植物两部分,前者是由藏先生创建的。从上世纪70的年代起,先生带领年轻人,在西南地区进行野外调查和采集,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该地区隐花植物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誉和认可。作为馆长,先生律己力行,广采博藏,亲自采集标本真菌13800余号、苔藓24500余号及地衣1000余号。 我很少去隐花植物标本馆。每次去总会被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隐花植物标本和照片迷住,恍如在高等植物世界里,又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一个精彩的微观世界。从此,长期在野外工作时,我也开始留心那些不起眼的岩石、陡坎、枯枝、落叶、草地,经常为五彩斑斓的地衣、绿意葱葱的苔藓、形态各异的真菌而发出感叹: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啊! 藏先生及其夫人一辈子醉心于隐花植物世界,笔耕不辍,专著不断问世,如《中国真菌志》牛肝菌科I-II卷、《横断山区真菌》、《中国食用菌志》、《西藏真菌》及《西南大型经济真菌》。 很有趣,《中国食用菌》杂志有个专栏,叫做《菌物学家科海萍踪》。藏先生从2005年-2009年期间,相继发表小文章,专门介绍国内外研究真菌的专家学者们的学术成就和轶闻趣事,他们大都治学严谨、为人谦和,看后颇受启发。 今年,藏先生夫妇俩还出版了一本工具书《中国隐花植物科属词典》,这与《中国高等植物科属词典》可相媲美,也可称作“姊妹书”了。书是今年开春出版的,先生却在年末时走了。 记得在《菌物学家科海萍踪》里,先生介绍了我国近代农业病理学家阮兴业先生一生致力于镰刀菌类研究,并于晚年编写了《菌物拉丁文概要》,次年(2003年)去世。藏先生评价道,阮先生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想,这句话用在藏先生身上同样合适。 今年是蔡希陶先生诞辰100周年。《雨林故事》的主编金丽专门采访了一批上世纪与蔡老一起共事过的老前辈,其中就包括藏先生夫妇。后来,金丽告诉我件很有趣的小事,说是在藏先生家采访时,黎先生招待她们喝咖啡,藏先生在旁边像个小孩儿似地请求说:“你都给她们倒咖啡了,也给我一杯吧!”可能由于健康原因,先生日常饮食有规律, 喝咖啡恐怕是受限的。结果,这次请求被应允了,藏先生像个小孩一样地高兴!听着,仿佛看到先生拍手高兴的样子,感觉老先生可能一辈子都这么可爱吧!前天我把藏先生去世的消息告诉了金丽,她有些难过,在qq上签名更新为“纪念鹤发童颜的您曾经天真无邪”。 多年都没见到藏先生夫妇了,也不知道10年前头发花白的他们现在都鹤发童颜了。记得10年前的一个故事。好朋友结婚发请柬,当时研究室认识的老师、学生们都发了。只是为难于经常见面的老先生,由于平常只是在路上碰到问个好,所以不知该不该邀请。后来犹豫再三,鼓足勇气送去请柬。结果黎先生很高兴地接过来,连连说了好几句祝福的话语。到了婚礼那天,朋友收到老先生托人送来的红包,上面是用毛笔字亲笔题写的贺词,遒劲有力,潇洒飘逸。在那些红包中,用毛笔字题写的贺词可不多见,朋友赶紧小心翼翼地将这个红包珍藏起来,似乎想要珍藏一辈子似的。由当初的忐忑到收到红包时的豁然,朋友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位长辈对晚辈的爱护,体会到做一名光明磊落、心胸坦荡的科学家是多么令人敬重啊! 逝者已矣,风范长存!本篇博文,附云 南森林中常见的蘑菇、地衣、苔藓种类的照片,谨以此文、此图,纪念慈祥、率真的藏先生! 附:藏穆研究员生平简介 http://www.kib.ac.cn/dqyd/gh/201111/t20111110_3394328.html 图2:朱红双菌(Trametes cinnabarina),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 图2:未知 常见于西双版纳地区,夏季 图3: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fr 滇西北盛产,美味食用菌。 图4:未知一种。 西双版纳地区常见,生长于废弃的枯木,类似于人工栽培菌平菇,可食用。 图5;珊瑚菌一种,又名“扫帚菌”;该菌体形俊俏,色泽秀美。珊瑚菌科Clavariaceae各属含有不少质地脆嫩、别具风味的食用菌,是我国野生食菌资源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珊瑚菌有很多的品种,颜色艳丽,有红、黄、白等色。像葡萄状枝瑚菌、葡萄状珊瑚菌都可以食用,一般别名帚菌、刷把蕈、扫把菌、笤帚、红扫把。 图6;滇西北苔藓一种。 图7:地衣一种,俗称青蛙皮,或树蝴蝶,有的种类可食用。
个人分类: 怀念|9326 次阅读|7 个评论
滴水映辉
suqing1961 2007-7-29 14:28
旧作: 发表于 1992年7月《新闻出版导刊》 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常常要与那些著名的专家学者打交道,他们中的许多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令我肃然起敬的并不是印在他们名片上的那一长串的头衔,而是他们的人格力量和学者风范。 (一) 认识高景德教授还是他当清华大学校长时。那是 1988年初春的一天,我和编辑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老刘赴清华大学采访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工学女博士倪以信。我们在机电系资料室拍完工作照,交谈中了解到倪以信原来是高校长的高徒,攻读博士学位时受教于高教授门下。碰巧的是,这一天正好高校长在机电系参加一博士生的毕业论文答辩。陪同我们的老师提议,请高校长上来与倪以信合拍一张照片,采访不就更完满嘛! 建议确实很好,但高先生这样的大教授、大校长能说来就来吗?我和老刘心里直犯嘀咕。这位老师似乎很有把握:没问题,高先生特好说话。下楼不一会,他就把高校长请来了。 高教授果然特好说话。这位老先生一点架子也没有,我和老刘噼哩啪啦一气照了十几张片子。在这十几分钟里,高校长被我们摆弄过来摆弄过去,脸上始终挂着微笑,没有一句怨言。他时而和倪以信低声交谈,时而插话询问我们刊物的情况,他说我们刊物每期都看,对他指导研究生颇有帮助。他的神情是那样的自然,没有一丁点的做作。此时此刻,他在我们眼里不再是一位海内外著名高等学府的一校之长,国际上闻名的电机与电力系统专家,而是一位慈祥的长者、熟悉的朋友。 在高校长的密切配合下,我们的照片拍得很成功,不仅自己的刊物采用了,后来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采访倪以信时也采用了我们的照片。 那是一幅动人的师生情意图。那是一次多么愉快的合作啊! (二) 蒋慰孙教授是华东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工业过程自动化专家。他在生产过程模型化与控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应用高级过程控制技术为国民经济带来的重大经济效益,令海内外学者瞩目。我们刊物在 1987年第5期导师论坛栏目里刊登过蒋教授博士生培养之我见一文,这篇文章是该校通讯员推荐给我们的,发表后反映很好。几个月后,编辑部收到了蒋先生的一封来信和一张40元的汇款单。信中写道:感谢编辑部发表我的文章,现将40元稿费退回,因为这篇文章我已先给《上海研究生教育》杂志且在创刊号上刊登了。给你们添麻烦了,请原谅。 这是我们刊物创刊 3年来收到的唯一一份稿费退款单。其实,蒋教授完全没有必要把这份稿费退回,因为《上海研究生教育》只是一份刚创刊的内部刊物,并且我们刊物是在这份杂志之前登出蒋教授文章的。退一步说,蒋教授要觉得拿两份稿酬于心不安,完全可以退掉《上海研究生教育》的那一份,因为该刊的稿酬标准比我们低得多,纯属意思意思。可蒋先生没有这样做,在他看来,登在我们刊物上的稿件是通讯员转来的,而发表在《上海研究生教育》上则是他自己投的,理应把我们这份稿酬退掉。 我虽然没有见过蒋慰孙教授,但这一件小事却让我永远记住了他。
个人分类: 学者风采|4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1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