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新农村建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汶川地震到汶川重建-3年成就引发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热度 1 lxchencn 2011-5-9 22:13
3年前的5.12汶川地震,每天关注,每天流泪,震撼了心灵,揪心的痛,只恨自己出力少;3年后的今天,重建汶川,翻天覆地,换了人间,欣慰;3年大建设,3年大成绩,已经不识旧貌,感概了。当年唐山大地震,可想重建之艰难,从今日的汶川重建可以看出国家的实力增长,推而广之,汶川重建经验能否借鉴用于其他落后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呢?如果那些边远、贫困、落后地区也能3年旧貌换新颜,那该是多么美好的未来呀!
2907 次阅读|1 个评论
创办《今日砀山》与《梨花报》
caotiansheng 2011-3-29 22:46
《今日砀山》与《梨花报》是一脉相承的两张报纸,前者是后者的前身。《今日砀山》的主办单位是砀山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创办于 2007 年 9 月 6 日。 创办这张报纸有着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正如该报发刊词《为和谐砀山鼓与呼》中说:“进入‘十一五’,县委、县政府以大思路、大决策、大气魄、大手笔谋划砀山美好蓝图,通过大投入、大建设、大创新来促进砀山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经济开发区平地崛起,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新农村建设有条不紊……一个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新砀山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今日砀山》的办报宗旨和任务是:“始终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坚持‘宣传政策、推介砀山、典型引路、鼓劲加压’的办刊宗旨,积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大力宣传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及时全面反映全县三个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宣传我县各条战线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和涌现出来的成功典型,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生动和谐的主流舆论。” 《今日砀山》“每周一期,四开四版。一版为要闻版,主要刊载砀山政治、经济、社会等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体现独家性、重要性、思想性和权威性;二版为城市综合版,主要刊载发生在我县群众身边的奇闻轶事;三版为服务版,主要刊载服务知识、咨询、热点速递等;四版为专版”。 《今日砀山》创办后,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成为当地干部群众了解砀山的窗口,用群众的话说,这张报纸说得是砀山话,反映的是砀山事,是群众喜爱看、用得上的报纸。其中砀山酥梨文化方面的报道、文章占有一定份额。由于这份报纸政策性、知识性、趣味性、可用性强,一些人还搜集每期报纸加以珍藏。 《今日砀山》在 2007 年共办了 15 期,从 2008 年元月改为《梨花报》。 2007 年 12 月 25 日《今日砀山》发表公告:“经研究决定,从 2008 年元月起,《今日砀山》与原《梨花》合并,更名为《梨花报》。《梨花》由中共砀山县委宣传部主办,砀山县文学艺术联合会协办,套红四开四版,每周一刊,逢周二出刊。” 《今日砀山》改为《梨花报》后,报名更加醒目,更加聚焦于砀山酥梨,这对于砀山唱响酥梨歌、做好梨文章、发展梨文化无疑起着加码鼓劲的作用。截至 2008 年 8 月 30 日,《梨花报》又办至第 35 期,和《今日砀山》连续编号为总第 50 期。 无论是《今日砀山》,还是《梨花报》,都是砀山酥梨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新事物,一个新亮点。
个人分类: 淮河文化研究|4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用环保技术,促进新农村建设
kejidaobao 2011-1-20 14:15
文/孙 晖,杨玉楠,康洪强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环保投资力度不足,同时没能很好地兼顾生态和环境目标,致使农村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堆弃,生活污水肆意横流,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任意堆置,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化学品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面源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乡镇工业排放的“三废”逐步向农村蔓延,农村规划建设不合理导致的人居环境污染,农村饮水安全保障问题,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加重。此外,环保宣传力度不够,环保法制和监管机制不健全。暴露出来的这些环境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和身心健康,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阻碍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新农村建设中,环保投资是前提,是基础,是保障,环境保护绝不容忽视。 1 将成熟的环保技术应用到农村 农村不同于城镇,环保技术不能生搬硬套,根据目前的技术进展,在新农村建设中涉及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治理的环保技术有如下几方面。 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稳定塘污水处理系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生物接触氧化水处理工艺,地埋式无动力生活污水净化技术,厌氧-过滤-光催化-消毒处理技术。适用的畜禽粪便综合技术包括:畜禽粪便饲料化技术(在添加一定物料基础上,将粪肥加工处理成动物饲料)、畜禽粪便肥料化技术(主要为厌氧堆肥技术和肥料化加工技术)、畜禽粪便能源化技术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技术有:垃圾预处理(压实、破碎、分选),垃圾再循环技术(废品回收利用),垃圾制砖技术(自动高效砌块成型机,添加适当的配料),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堆肥发酵技术,固化技术。农村新型能源应用比较多,目前比较先进的能源技术有:沼气技术(可以发电、燃烧利用)、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饭灶、太阳能供电)、小型水力发电技术、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碳物质生产木炭技术等。农民的健康饮水问题是关键,目前饮水新技术包括:混凝-沉淀-过滤-氯消毒净水工艺,臭氧氧化-颗粒活性炭吸附技术,超滤膜和生物氧化结合技术,膜分离技术,饮用水生物预处理技术,吸附与离子交换处理技术,膜法水处理技术,二氧化氯预氧化消毒技术,水处理生物氧化新技术,强化混凝技术等。农村建筑节能环保技术主要包括:新型保温隔热环保墙体材料,建筑保温系统,节能门窗,CL建筑体系,农村居室太阳能采暖技术,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技术。还有农药静电喷雾技术,机械搂膜技术,农业旱作节水技术,节肥技术,作物综合利用技术(花生壳可以用来培育蘑菇、制造酱油等),这些技术都可以融入新农村建设中。 2 着力环保政策的优化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国以“以奖促治”、“以奖代补”、“奖惩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新形势下农村的环保投资和环保工作,着力解决严重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目前国家对农村环保进行的投资项目包括:中央环保专项资金项目、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和农村生态示范建设项目等。2009年3月,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此外,各级地方政府也逐步加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投资力度,积极开展并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治理项目的投资和建设。这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极大地促进了环保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应用,也切实提高了农村环境质量。随着国家和地方对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日益重视和环保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环保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和应用,我国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将取得积极进展。 3 重视政策管理的引导 新型有效的环保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逐步生根发芽,但农村生产生活具有一定的粗放性、多样性、复杂性,同时受地理分布和规模限制,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也受到一定的局限,特别是在管理与引导方面瓶颈突出。建议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针对农村环保投资不足,需要加强征收排污费制度,除了国家层面的环保投资还需积极引导地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农村环保项目投资,并积极开展环保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估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2) 针对技术推广服务不健全,应设立“一站式”的农村基层技术推广服务机构,重视环保技术的引导。 3) 针对法制、机制、监管不健全,应会同环保和法制部门完善污染收费制度和处罚机制,完善和强化环境监管,建立分区责任人制度。 4) 针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脆弱,应积极与地方政府协商沟通,加强引资和招商,从长远角度合理规划和建设基础设施。 5) 针对农村居民环保知识缺乏,应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教育,积极推动技术和知识传播,鼓励农村居民参与环保建设。 6) 针对农村生态问题,应鼓励并引导农村生态化农业模式的开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统筹规划,遵循可持续性,环境友好性,资源节约性,切实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在一块,实现科学协调发展,加大农村环保投资力度,利用先进的环保技术逐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环保投资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基础和保障,技术是生产力,是核心,是根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工程系)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者建议|2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每周经济评论:论城镇化问题
lxj6309 2010-11-14 18:15
本周最震撼人心的经济事件应该就是周五股市暴跌:沪市跌 5.16% ,深市跌 7% 。如果不是亚运会开幕和 G20 峰会,这应该是这两天的新闻中心了。但是,最近最重要的国内事务应该是通货膨胀和农民被上楼或圈地运动了。在本篇评论中,我想先抓住后一个话题议论一下。 上个周日,我刚让一个研究生做了一个关于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报告,因为他在假期中有幸参与了其家乡的一些相关工作。虽然他们那儿尚未全面铺开,但是听了他讲的其中的一些规划设想,还是令我觉得很震撼,没想到。他所说,正如媒体报道的,可以称为被上楼,不过他们那儿的计划中似乎没有强迫的意思,而是激励政策,设想每户搬迁者给补贴 5000 或一万。因为是试点,可能是省财政要出一部分。对于各种被上楼和被城市化的具体做法,这里不想铺开去解剖,下面仅就其被字包含的问题谈一点看法。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与加速城市化进程在同时进行,这其中可能由多种不确定性造成各种矛盾。首先,新农村建设是需要规划的,但是,城市化使得农村人口处于快速变化之中。我国前期过慢的城市化实际上已经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造成了城乡收入水平不断拉大的差距。我 2000 年前在给某个地方的规划咨询报告中就提出过加速城市化的建议。我们最近分析,如果按照以前的趋势,这个差距会不断扩大,不是对农民的补贴让利政策可以解决的。《中国发展报告 2010 》称,如果按照户籍人口计算,我国的城市化率只有 35% 左右。假如未来 20 年中国人均 GDP 年均增长率保持在 6% 左右,到 2030 年达到 13000 万美元左右,预计城市化率有望达到 65% 的水平。因为人口不确定,规划就得考虑如何来平衡。其次,城市化的方向是个大问题,是去地级以上大城市还是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主。很显然,这一点,中央还没有确定性的指导意见。基本上还处于试点摸索阶段。但是,在我国这种高速发展的情景之下,已经出现了城乡失衡的许多问题,包括各种大城市病、农民工问题、小产权房问题以及现在的被上楼和圈地运动问题。所以,中央应该尽快出台具有长远系统设想的城市化指导文件,这个文件应该至少管 10-20 年,期间不做大的调整。 说到中央制定指导性文件,那么必须与被上楼这种强制性政策区别。我的基本观点是: 城市化是一种自然过程 ,最好通过自然变化途径来实现。我国以前的事实是国家政策阻碍减缓了城市化进程,形成了城市化欠债,但是,这个欠债不能通过被上楼这样的政策来补课,而是应该通过修栈道、开渠道的疏导方式来进行。要站在农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城市化本身实际是城里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最近我国所实施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应该说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基础工作。 通过自然途径实现城市化的政策也就是根据需要来城市化的政策。这里的需要首先是农民进城的意愿需要,其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需要。这两个需要确定了城市化的速度需要,而实现这个速度则要通过容许政策来实现。所谓容许就是把进城后的农民真正与原城市人同等对待,同一个社会保障政策。如果是通过城中村改造或征用土地进行的,则必须毫不含糊地给予充分的补偿,保证使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达到接近现有城市人的生活状态。不能进城后迅速就贫困化。 只要渠道畅通了,想进城的进城,想留村的留村。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我们是可以估算出一个非农业劳动力需求数量的,由此确定城市化的进程并不难。当然,要容许有一个浮动范围。这个从发展全局来看的城市化需求,对农民来说是城市化指标的供给,而均衡水平的城市化还要看农民对城市化的需求。如果需求不足,就需要吸引政策,而不是被上楼和圈地运动政策。 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顺利实施的 一个重要基础制度问题是农村的土地制度 。目前的土地制度实际上也是阻碍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因素。我的一个看法是,长远来看,土地的国有化是必然结局,是经济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目前的农村土地所有制可能还要持续 30 年以上的时间,那么,在这个持续期间,我们如何保证使其不阻碍城市化的进程呢?我建议,首先要保障我国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土地不被建设用地所侵蚀。这就是 18 亿亩的红线问题。为此,必须做好国土利用状况的全面普查,只有对土地心中有数,建设规划才能是长远可行的。其次,必须保障全国性的资源造福于全国人民,不能由特殊群体单独享用或特殊优惠,这样才能提高农民对进城的有效需求。比如,高考招生计划分配,必须保证全国性的国立院校对各地人民同样公平。我从来不相信所谓的素质差异问题。一个正常的高中毕业生就有能力完成大学学业,而其中的拔尖创新性人才在各地的比例基本是相同的,这是人类进化的规律所决定的。虽然高考分数可能不同,但是,只要是各地的拔尖学生,他们进了清华北大后的学习效果就不会有本质差别。只是由于各地基础教育水平的差异,有些特别落后地区的生源可能需要补课,但绝不是补智力。刚开始恢复高考时,有一批只有初中毕业学历的不也照样完成了大学学业吗?他们中大批人不正在我国当前的各行各业中担当重任吗?再次,从长期来看,国家对农民的土地可以实行赎买制度,就是,农民离开农村,放弃其对集体土地收益的享有权利时,国家或村集体给予一笔补偿款。农村土地国有后的管理人可以确定为县级政府。以县为单位进行国土的全面规划。而国土规划的审批权可以放在省级政府。若干年后,一个村庄里的人做农业的也许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这时,土地可能就全面国有化了,而农业的经营也公司化了。公司对土地只有使用权。 农村发展的一个未来问题就是其功能转换问题。农村发展的结果之一就是,农村不再是一个农民的社区,而是与城市社区同等性质的一个居民社区,这时她不叫农村,而叫乡村。在村里居住的不仅是原来的农民,也有工作在城里的人。既然是同样的居民区,地方政府对她的建设就负有不可推卸的投入建设责任。由此,做好村庄的布局建设规划就会摆上各级政府的办事日程。这个问题的发展实际上也是目前小产权房解决道路的问题。所以,小产权房的彻底解决依赖于新农村土地制度的出台。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将来可能需要对一部分愿意留在只剩下几户人家的村庄里的农民给予特殊容许政策。 最后,对城市化的两个相关问题发表点意见。 一个是所谓的失业问题。许多人一直把中国人口多作为我国面临的失业问题严重的原因,而且由此担心城市化会加重失业。失业严重程度与人口数量关系实际上是个伪问题。经济的生产与就业的容许量实际上是由人口的需求决定的。人口多,需求也大,劳动力需求也就多。从平衡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应该可以养活自己,由于还有一小部分需要被抚养,所以,每个人应该生产出大于自己的需求量的产品才能维持整个社会的供需平衡。当社会中出现大量失业人口时,说明经济的资源分配失衡,过剩的产业和不足的产业肯定同时存在。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劳动时间应该逐渐减少。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不愿意减少在岗人员的劳动时间是经常存在大批失业者的根源之一,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后备军的存在问题。这同时也压低了工资水平。我国控制失业的合理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法律规定劳动者的合理工作时间,通过产业调整来满足社会的薄弱需求和未来需求。在经济危机期间,制定特别劳动工时法,全面保障低收入者日常生活消费,增加或提前实施一些公共工程建设(包括维护和修缮)。千万不能像美国那样把钱直接交给大资本去经营,那必然导致进一步的两极分化和进一步的危机延长。美国最近的宽松量化货币政策本质上是向大资本投降。 第二个问题是城市拥堵问题。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的规划问题,而不是城市的人口问题。如果一个城市把工作区集中在一个地方,行政区集中在一个地方,商业区集中在一个地方,居住在一个地方,那不拥堵才怪呢!所以,城市的拥堵不是交通问题,也不是人口问题,而是布局规划问题。在一个大城市,应该是 多中心 ,包括:办公中心、商业中心、工业中心、金融中心、居住中心都应该 多点均衡分布 。在布局规划中必须对交通流量进行 深入详细测算 。
个人分类: 每周经济评论|4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山东新农村建设
lvxinyuabc 2010-11-13 10:31
一、山东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对全省农民住房全部拆除,合村并点,让农民全部住进盖高楼,建立新型农村社区(俗称万人村),实行城市化管理。自20092010已在各市全面推开,农村住房改造规模空前,史无前例。 二、山东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方式:各乡镇政府的合村并点盖楼计划经上级政府批准后,自行组织实施。乡镇政府在获取批准后,在丈量村民住宅和评估村民房产价值后,在规定时间内拆除农民住房。盖楼即新农村房地产开发权由地方政府授权相关人组织实施。 三、待拆除的农民房产估值一般为每平方300400元,地方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一般是每平方600700元或更高一些。农民要想住同样面积的楼房就需要每平方倒贴300400元或更高。 四、省市级政府对县乡政府的激励措施:1、每从农村农民住房中腾出1亩地,补贴20万元。2、腾出的土地可以流转,招商、拍租,以获取收益。3、农民被集中规划到大型社区后,可以将农民承包的耕地因地制宜地集约经营,即将土地转包给种田大户,规模化经营,失地农民可以到土地承包大户当农业工人。 五、农民的真实情况: 1、处于被动消极甚至抵制状态。 2、大部分表示无力承担购买、搬迁、装修楼房费用,必须借贷,不能承受这样的经济压力。 3、大部分认为不符合农村生产生活现实,对大量农民住房强行拆除属于历史上罕见的败家子行为,是对农村农民财产和经济的严重侵犯与剥夺,令人难以容忍。 4、山东版的新农村建设是扰民劳民伤财的行为,是对农民的敲诈。 5、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属于劣质楼房,其安全和使用年限远没有农民自己盖的房子质量高,寿命长。一旦地震万人村就会变成万人坑。 6、相当多的基层政府为了政绩和经济利益,在舆论宣传方面弄虚作假,欺下媚上;在操作上则是强迫农民就范。 7、农民人心惶惶,极度不安,产生了很大的焦虑和恐惧心理。极度愤懑而又无可奈何。对未来的生活迷茫而不知所措。 山东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探讨: 1、 脱离了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向,没有认清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增加农民收入。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就是农民住楼,就是搞城市化。 2、 背离了党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违背了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当前山东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农村生产力总体水平并不高,农村经济十分薄弱,物质和精神文化尚处于较低的层次,在这种情况下,搞这样的全体农民住楼运动,违背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背离了科学发展观。 3、 脱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背民心离民意,对山东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害无益。山东农民生活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农民生活还很不富裕,经济承受能力非常有限,经不住折腾。在这样的新农村运动中,不仅会使农民返回赤贫状态,而且还会使大部分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大大降低农民的经济能力,属于一次性把农民的口袋掏空,是涸泽而渔的行为,最终致使山东农村经济陷于长期滞停状态,釜底抽薪,山东农村经济将彻底伤失可持续发展力。 4、 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埋下社会动荡的根源。假如在合村并点之后,农村土地实行集约经营,意味着大批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不仅进一步削弱农民生存和增收的基本物质条件,而且,集约经营的土地由于机械化作业,大量出现农民工人的虚梦将落空,致使大部分农民成为无业流民,从而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带来可怕的隐患。凡是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明白,中国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支柱。 5、 山东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之所以被基层政府急不可耐地贯彻执行,让农民住楼、改善居住环境的背后,凸显的是巨大的经济利益,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使然。一是从合村并点、拆迁民房中腾每出1亩地,补贴20万元,这里面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二是腾出的土地可以流转,招商、拍租,也可以获取巨大的收益。三是,农民们住楼时缴纳的每平方差额费用将是巨大的经济收入。所以为农民盖楼、让农民住楼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关键是政府所追求的经济利益,完全是取之于农民,是与民争利的行为。 由上观之,尽管山东省的新农村建设方式也许是出于急于建设新的农村,但有可能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与民争利、扰民的现象,有操之过急之嫌。在执政观念上还需要进一步领会党中央关于新农村的真正内涵。此举应当因地制宜,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一哄而上,严重影响干群关系,影响国家稳定的大局,应当切实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维护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涸泽而渔的方式不可取。就会欺负老百姓......。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将处于抗震设防区的农村纳入抗震设防范畴之内
huang840828 2010-9-29 07:56
中国有13亿人口,虽然国土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但是可居住的地区和可供于耕种的面积并不那么富裕。西方国家走的城市化的道路,中国可以借鉴,但是中国绝对不能仅仅用城市化这一条路来解决这个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的局面没有变,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局面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中国必须选择城市化和把农村建设好,即国家提出的新农村战略,两条路同时走,这才是务实的和负责任的策略。这不但关系国家的稳定,更关系国家的繁荣富强。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安居乐业,是中国民生建设一个占比例最大的 重要部分。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农村的落后是因为国家的落后;但是,在此之后,农村的局面一直没有改变,甚至一直停滞不前,这很大的原因是国家的政策。在这60多年里,农村、农业和农民是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的;中国人能吃苦、肯勤奋,但是中国没有哪一个群体比这个群体更能忍辱负重!已经属于城市化的既得利益者和即将纳入城市化的我们,都应该记住这些。 新农村建设不但要有村村通公路、通邮、通网,还有集中用地、用电、用水,在处于抗震设防区的新农村建设更应该考虑将其纳入抗震设防规范之内。因为新农村建设不是几年之内可以做完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一个理念即通过新农村建设,应该把农村和城市提高到同样的地位,在各个方面都应如此。有外国友人到中国的各地城市和农村看了之后感叹说,中国城市的繁荣水平不输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为何中国的农村是如此地落后,简直是两个世界,差距太大了。作为国人,我们心里都很清楚,因为长期以来每个人都是看不起农村的,农村总是作为所有人最无奈的最后的选择。这其实根本就是对农村的一种歧视,这种歧视不但深藏于每个人的想法之中,更见于国家各个方面的政策之中。 举个例子,在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所涵盖的范围是县市以上,也就是说行政级别在县市一下的广大乡、镇以及村是不在抗震设计规范考虑范围之内!在汶川地震之后,这次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我们只看到一个总数。我不知道是否有有心人来细查一下,农村区域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在这个总数中占了多大的比例。我没有做过仔细地统计,但是我通过接触的一些资料加以震后在四川待了将近一年的经历,我估计这个比例不小,尤其是死亡人数。伤可以治好,经济损失可以由人来创造,然而死亡人数却像一个耻辱柱一样钉在每个搞地震工程工作者的心里。在参加国际会议或者是跟西方国家交流之时,这种感觉尤其强烈!同样一个地点,同样一次地震,一群按照抗震规范设计和一群没有按照抗震规范设计的房子,其所造成的损失是绝对不一样的。农村不像城市,满是高楼大厦;在农村一般是1-2层的建筑,如果这个建筑经过抗震设计,即使在遭遇超越本地设防标准一定程度的地震作用之下也能给居民以足够的时间从里面逃离出来。 在农村,即使是经历过地震的四川农村,你也可以看到各种奇形怪状的农房。这些房子花的钱不少,但是就是这些村民缺少必要的抗震设防的知识,又加之建筑工人缺乏建造抗震房屋的技能培训,于是在村民和建筑工人的合作之下这样千奇百怪的房子真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举几个例子: 其一,在四川某地,有一村民要建一个2层的住宅,1层的梁柱用的是工字型钢,2层是全砌体,连一个构造柱都没有。我在现场劝这个村民都劝不住,在材料供应商和一帮建筑承包商的忽悠之下,这座房屋最后是:1层梁柱全部用型钢,外墙用砌体包住;2层全是砌体,因为一层买型钢把钱花的差不多了,连构造柱都不设了;2层楼板在承包商的忽悠之下,采用现浇混凝土楼板,楼板的板筋直径最小的是16mm估计经过不良商人拉细之后也有14mm,最大直径的板筋竟然用到28mm这是我在现场叫人用游标卡尺卡过的! 其二,四川某地某村,1层住宅,面积120平米左右,拉得挺长,仅在房屋四角设240mm x 240mm构造柱,在承包商的忽悠下,采用120mm现浇混凝土楼板,挑出600mm-800mm,板筋一律是14mm二级钢筋,在挑出部分是25mm二级钢筋。更绝的是村民还觉得截掉的30cm左右的钢筋可惜得很,便在现浇板的旮旯里这放一截,那放一截,好像觉得钢筋越多就越安全,结果导致有些部位这样的钢筋太多,又加之农村振捣混凝土方法简陋,在这些地方混凝土浇捣拆模之后,千疮百孔。 其三,某地某镇大街上一排溜地底框结构,一般在2-3层左右;1层有从240mm x 240mm到 800mm x 800mm大小不等的柱子,2层仅在各屋主房屋四角设 240mm x 240mm的构造柱 ; 1层柱钢筋大多在楼板处齐齐切断,就是有升上去的偶尔一两根,其长度多为30cm左右。 上面这三个例子都是真实的例子,我的某些朋友看了这些说不定会心一笑,因为我们曾经在哪里共同工作奋斗过。大家看看这些例子就会发现,村民的钱不少花,有的还多花了钱,但是建出来的房子真是惨不忍睹。这根本的原因是抗震知识宣传的太不够了,我们需要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解释这些知识,而不是高高在上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什么是科研?什么是创新?如陈景润那样解哥德巴赫猜想,如数学家、物理学家满把满把的推导公式,如钱学森、邓稼先建立一个国家的现代防御系统。是,我不否认,这些都是伟大的科研和创新。我更赞同某院士,他本人好像是搞天文的(还是其他记不清了,差不多就是这类),但是他同时很关注小型犁地机器在湖南这种山地的使用和研发。想起今年某省高考题,有一个叫做仰望天空,更要脚踏实地,不正是如此。 最近有的专家提出要弄一个农村抗震设计规范。我很奇怪,农村和城市都是中国的地盘吧,为什么非要把农村打扮成一个奇怪的小姑娘。城市里的姑娘那就叫姑娘,农村里的姑娘就非得叫村姑!
个人分类: 抗震防灾|3276 次阅读|2 个评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于“流转”
qlms 2010-5-24 19:44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据说有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 宅基地流转 ,另外一个是 土地流转 。 关于宅基地流转,简单的说,就是让农民上楼,把宅基地腾出来。腾出来的土地如果是平整复耕后成为农田的话,国土资源部门会按照每亩大约10万元的标准进行奖励。腾出来的土地如果是用作工业用地的话,很遗憾,这种情况我们那里没有发生,我也不知道会怎么处理。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说法,我初次听说,大约是在08年的夏季。当时给我的印象,还只是拆迁,住楼房。而且当时村里面的人谈起来,大家都感觉是很不着边际的一件事。 事实上,我估计我们村的书记在08年夏季,面对全济宁市860万人民尊严宣布我们村三年之后集体搬进楼房的时候,他自己心中也是没有底的。只是因为这个世道吹牛的人多了,他知道不差他一个。而且,上面的领导让他那么讲,他就只能那么讲,要不,上电视露脸的机会就没有了。 事情的发展也的确如此,讲完之后,就是08年下半年的所谓的金融危机,我们村的搬迁,也就没有啥动静了。不过,转机在2009年再现,那就是人们很快发现,银行贷款容易了,于是,就有了胆大的,通过合法或者不合法的手段,搞了一些低息或者高息的贷款,盖起来几栋居民楼。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这么初步搞起来了。作为金融危机中艰难前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居民楼的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县长和县委书记是每月都亲临现场几次,或者指导建设,或者带人来参观考察,市长和副市长们来的次数稍微少点,但每月差不多也要来一次吧。上个月省长也去了,接下来总理要去。不知道潘基文以后会把这里当做发展中国家民居改造的试点工程不。 事情到此,旧貌换新颜,大家都以为大功告成了。岂不知道,才算完成了一半。某领导说了,ZL是来视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只有宅基地流转,没有土地流转怎么成。最近下通知了,今年麦收之后,必须进行土地流转!!!! 其实对俺那里那种没有啥工业的地方,很多人是愿意种点地的。而且,最近几年农作物的价格还行,就算只种麦子和玉米,每亩地一年也能赚个1000多块钱。不过领导让土地流转,不流转就不行!而且,要培养种地大户,少于50亩,就不让承包。对于流转出土地的农民,每亩地每年给800元。 说实话,这个价格,目前看,还算公道。但如果流转之后承包权长期不变的话,新生小孩子,以后怎么能分一份口粮田?而如果生下来连一份口粮田都没有,这还算农民吗?不过肯定不算城里人! 老爹周末和我电话交流,说要不咱们家也承包50亩吧,要不闲着干啥去了,庄稼人没地种,那怎么是好。 就这样,俺们那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这样接近完成了!只是不知道在这个省级试点的带动下,山东省的新农村建设会走向何方。
个人分类: 物理与生活|3637 次阅读|8 个评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点滴
qlms 2010-5-19 19:56
今天从早上 7 点多被老爸电话叫醒,到现在终于忙完了一件大事,可以歇歇了。本来想立即躺在床上睡一觉,但不知道是兴奋还是怎么回事,反正死活睡不着,遂决定把今天的经历写出来。 从那里写起呢?扯点远的,就从我们家的宅基地吧。解放之前我们家是中农,有一二百亩地吧,还有一些牲口,但是没有雇长工,所以不算地主。村里面我们家的宅基地也不少,除了我们家和我大爷家有围墙的院子之外,荒片原来大约也应该有 2 亩左右。不过从我记事开始,村子里面就一直宣布荒片归属集体,村委会也用来给其他人家规划了宅基地。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家院子还剩下了 300 多个平方,长着我爷爷和我父亲栽的树的荒片,大约还有不到一亩。 我们村在鲁西南,属于不是很穷,也不是很富的地方。不过村里面 2005 年通了柏油路, 06 年通了自来水,大家也普遍盖了楼板房,还有不少人家买个几万块钱的小车,所以生活也过得去。就我个人来说,我感觉我们家现在的生活条件还好,我妈妈在院子里面每年都种很多的菜,不仅省钱,而且不用农药。 不过这个有着着几百年历史的村庄,还有那些于 1990~2008 年之间陆续建设的新房,在今年的年底之前,将彻底消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村作为山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将被彻底推平,搬进在邻村异地建设的汶上县滨湖小区。 虽然滨湖小区的建设,村民从来没有见过任何手续,也没有开过任何村民大会讨论怎么建,但还是轰轰烈烈的搞起来了。并且作为典型,受到了山东省省长、国土资源部司长,济宁市市长等各级领导的参观指导,还有临近的县市领导来慕名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有兴趣的可以搜一下,汶上,杨店, 滨湖小区)。 当然,领导参观是好事,比如省长来的时候,下面的各级政府就给我们那里大修了公路,还给临街的几家每家花好几万块钱装修了一番,据说为了迎接那次省长检查,政府一共投资了 1000多 万。 不过当官的和老百姓好像不是一个心眼,虽然上面连声叫好,但是房子却卖的不是很好。但声势既然已经起来了,被榜样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据说国庆节前后 WJB 总理将来检查这个山东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工程,卖不出去是万万不行的! 为了解决卖房难的问题,从昨天开始,政府和开放商联手宣布降价!每平米 623 元,优惠价截止到今天下午 6 点为止 !这个价格,大多数人还是承受的起的 。而且,为了迎接国庆节的检查,政府将给统一免费安装太阳能,免费装修厨房和厕所。 于是一些人心动了,开始交钱了,本来不想买的,看别人交钱,也怕晚了选不到好房子,也开始交钱了,最终的结果是,大家都心慌慌,抢着去交钱。很快,昨天村子里面 70% 的人家都交钱了。 我父母本来不想搬到楼上去住的,原来说不强迫搬迁的时候,他们就想住在现在的院子里,不去买楼房。不过大多数人都买了之后,政府放出来风声,说要停水停电,整体拆迁,因为只有这样做,国土资源部每亩大约 10 万的耕地增加奖金才会给村里面,这些钱,也是现在每家的拆迁补偿费的来源。 父母今天早上和我商量了一下之后,也感觉这次优惠的机会很难得,遂就打算随大流,去缴款了。去了之后,问题又来了,本来想买的90平方的,因为大家都争先恐后的交钱,就 早早的被抢光了。其实呢,这个90平方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动土呢。 估计开放商乐了,还没有动土呢,钱收齐了! 我和村长和开放商电话协调了半天,还是没有办法买到90平的,我父母就只好买了个现在已经建设好的 138 平方的,外加一个27平方米的车库。因为买的 4 楼,还送了 80 平的阁楼 。去掉老家拆迁补偿的4万多块钱,缴了 6 万 2 千块钱。 新房已经封顶, 7 月 1 号交钥匙,接下来政府给每家装修厨房和厕所,自己再买些新家具,迎接国务院领导国庆节的时候来检查。领导来检查就是好啊,大家都高兴! 唉,我现在才知道,房子的建设成本原来就 600 块钱左右啊,看来我们国家完全有能力解决 13 亿人口的住房问题,当然,前提是政府愿意这么做的话!
个人分类: 物理与生活|3803 次阅读|8 个评论
城镇化已经造成第二次掠夺
longfo 2010-5-18 15:13
城镇化已经造成第二次掠夺 中国的城市(镇)化,其预期是在立足三农的基础上扩大城市规模,改善中国农村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生活品质,然而因为制度、执行和一些现实问题,却给广大被城市(镇)化农民带来悲惨的命运。艰难生存的农民工群体就是典型的杯具。更为不公平的是,农民工的子女们依然重复着父辈的命运,背负着贫二代的烙印,匍匐地维持着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20世纪新中国的剪刀,剪断了公平与农民的关系,现在经历的城市(镇)化,事实上已构成对农民的第二次掠夺。国家对农民欠下了太多的债。加速前行的城市(镇)化,该着手向农民还债了。 作为一名贫二代、穷二代,我认为城镇化进程已经构成了第二次掠夺。国家现在还不敢向着那些财大气粗的富二代下第一手,就瞄准穷二代开了第二枪。 土地资源的制度性掠夺 上海卖了地,钱该不该给我们农民?这是个问题,我认为问的也很好。我的父母,以及我父母的父母每年种地剩不下几个粮食,都要交给地方政府做提留,还要给国家交公粮。国家认为这块地是国家的,我们种了国家的地,就该给国家缴税,也该给地方政府缴税。可是他们上海卖了地,北京卖了地,钱有没有分给我们一点呢,一分钱也没给我们。现在国家每亩地给了几块钱,不是给我们的分红,那是为了抵消通货膨胀造成的农村消费水平低而无奈的措施。 政府独享土地财富,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了。就在农村,现在村长,村里面的书记也开始利用城镇化进程的东风在圈地了,如果说房地产开发还是仅仅停留在大城市圈地的话,那么城镇化进程就把农民彻底赶进了无底深渊,有可能落入无地可种,无房可住,无事可干的境地。前段时间我一个朋友回家,村主任就张罗着要买他家的宅基地,因为新农村建设导致地价上涨,很多人采取极端手段、非法手段抢占宅基地,这个会愈演愈烈。城镇化到底是给予人们利益,还是利用这个政策圈占农民祖辈的土地,看来要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 拥有土地才是活命的根本 在北方,前几年开展了一系列的争地运动。我家是最大的受害者。 前几年大家争着脱离土地。以前没有地的话就不用去挖河修渠,所以很多城市里面有关系的,乡镇上有关系的就把地拿出来给别人种,这样也就不用交提留,交公粮了,大家应该知道,一亩地除去了提留公粮,基本上赔钱,但是农民没办法啊,每年就靠着养头猪挣钱,所以每年也就过年吃点肉,吃点蛋。没有了土地的束缚,很多人就出去做生意,比种地要好很多。所以那段时间流行购买城镇户口,这样就可以脱离土地了。我们家穷,我母亲就教育我说,要好好读书,离开土地,不然每年都要去挖河修渠,每年都要给国家给政府交提留交公粮,读书好了可以有个工作,还有楼房住。 现在政策变了,受苦的还是穷人。那些做生意的人看到利益来了,就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部成了农民,每亩地补贴的钱就拿去了,地就承包给外人来种。单单拿走了钱和地。我家原来有十几亩地,种了一辈子地,我的父亲一生也没剩下几个钱,都交给国家了,房子还漏雨,每次回家催着他们修房,就是不肯花钱,因为现在房价太高了,他们还为自己的儿子考虑买房子。我每每说起,心里就有些难受,他们存的那点钱哪里够买房啊,连吃一顿好的饭菜都不够用的,每年寄钱回家,他们都要存起来,看来是穷惯了,我也没了办法。他们还不放过我们家,硬生生的从我们家拿走了二亩地,我的母亲为此气的大病一场。我回家找人理论,父母都不让去,怕又要生出事端,我倒也罢了,觉得几亩地也没什么。就是这政策,却也让人感觉气恼。 现在又要搞新农村建设了,不知道会开发成什么样子,我的父母祖祖辈辈靠着土地吃饭,如果拿去了我们的土地,仅仅靠着我微薄的收入,连房子都买不起,何谈我老父老母的生计啊。这还就是我家的情况,倒也是好的,起码有我这个儿子,可以多少接济一下,那些没有脱离土地的家庭命运岂不是更可悲。失去了土地,没有了生活来源,我在想国家拿什么保证他们的生存,何谈生命的尊严。 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因为大批的农民进城打工,大片的土地开始抛荒,长满了野草。可是农民工毕竟难以脱离了农民二字,早晚要回归故土,就拿这次金融危机来说吧,很多人无事可做了,就要回家,但是土地没了,生存来源没了,他们靠什么,去镇上做生意,这也造就了一群闲人,为社会埋下了不安的伏笔。 一些地方是争土地,导致土地减少,另一些地方是土地抛荒,导致土地减少,这都无形中减弱了农民抗击风险的能力,出现社会问题的系数就增加了。 回家还是留在大城市 很多人开始问自己这个问题,如果说刚毕业的话,毕业生大部分会留守读书的城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很多人选择了离开。因为城市给予我们的不再是风光的生活,更多的是悲惨的命运。那么我们国家又当如何抉择,继续城镇化还是想出一条更好的路子,现在来看,国家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当政策鼓动人们前进的时候,其实很多人就已经开始在考虑了,自己的后路在哪里。在城市,没有户口,还要为房子努力奋斗,一辈子也买不起,户口不在上海北京孩子长大了没学上,这也是大苦恼。而现在很多农村也在变成城市,房价也在不断攀升,宅基地的价格就在不断攀升,如果房子建好的话,很快房价就会被炒作上去。这时候,很多年轻人就要考虑自己的后路了,前进也是死,后退也活不好,晚退不如早退,所以白领返乡潮正是这个思维下的结果,这个结果好不好,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就个人而言,这倒是很好的抉择。 面对新农村我们如何选择 父母不修房子也是有原因的,因为现在搞新农村建设,我们花几万块钱修个房子(现在物价高,农村改房花费也不少),住不了两年房子又要被拆了,国家还不赔偿,那我们又买不起国家盖得新农村住房,这日子就难过了,所以父母就选择了住在冬天进风,夏天进雨的破屋子里。 我时常到有关部门询问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没人知道进程,国家对这块也是没有合适的办法。父母为国家辛劳一生,虽然没造出来原子弹,没创造出新理论,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军事上均没有建树,但是他们种地,每年收粮食,交公粮,交提留,养活了很多人,不知道这对于国家算不算做出了贡献。可是他们老了,孩子还没能耐,挣不够钱养活自己,每月仅仅拿出少量的钱孝敬他们,他们为国家种了一辈子的地,也无法生活的好一些,唉,我很惭愧,国家也应该很惭愧,温总理、胡主席也应该很惭愧。 面对新农村,我想我还是要我们祖辈的土地,虽然土地是国家的,但是却是我们祖祖辈辈耕耘播种的,离开了我们,这地也不算是地了,两年内,我还是希望国家能拿出新农村建设的时间表出来,不然就别搞,浪费人力物力,出力不讨好,讨好的都是那些官僚主义者,农民没有得到半点好处。 城镇化进程越来越热闹了,有没有人实地去调研农村的情况,那些人光着脚,赤着臂膀,背着背篓,腰杆已经弯了,穿着破破烂烂,吃的猪狗不如,还要喝三聚氰胺,吃地沟油,国家啊,别在再借着城镇化掠夺这些人了,他们太可怜了。发展经济也别从土地下手了,他们的孩子就太苦了。 相关材料来源于: http://news.cn.yahoo.com/jdgz/100517.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03 次阅读|2 个评论
兰考纪行: 从焦裕禄到南马庄
蒋高明 2010-3-30 09:51
蒋高明 早就听说曾经以焦裕禄精神闻名的河南兰考县有个农民互助合作社。在合作社里,农民重新组织起来了,搞生态农业、合作超市、互助银行等,当年的教授卖大米新闻,介绍 的就是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带领南马庄农民,将他们的生态产品,直接出售给北京市民的。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去年也来南马庄视察过。在北京的几次国际学术会上,中外 专家们品尝过南马庄的生态食品。可惜,由于事情多,一直没有时间现场去看看。 最近,应中共兰考县委常委何慧丽邀请,笔者近日去兰考现场体验了这个合作社。何慧丽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的副教授,在这里兼副县长多年,还是县里的常委,这个实 验点是她一手打造的。经她牵头,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与该村庄合作,建立新农村建设的试验点,是全国5个试点之一。何常委邀请笔者出席揭牌仪式并为农民们做一场专 题报告,给农民们鼓鼓劲,并介绍一下我们在山东的工作。 飞机是早上7:30的,4点多就需要起床。一路是非常辛苦的,但这一趟兰考之行还是非常有收获的。 飞机9:00在郑州落地,一出机场大厅,县委办公室的副主任朱春燕就在那里等待了。 因为揭牌仪式是下午2:30,到兰考时约11:00。她们安排我参观焦桐(焦裕禄亲手栽植的泡桐)和焦裕禄纪念园。 上世纪的五六十年底,位于黄河古道的兰考是以风沙盐碱涝害闻名的,临危受命的焦裕禄就是在那个年代来到的河南。焦裕禄是山东淄博人。他在兰考工作了一年半,牺牲在县委 书记任上。他是积劳成疾,累死的,但他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他患的是肝癌,由于疼痛,他坐的藤椅上因用手按压疼痛部位出现了一个窟窿。 毛泽东主席为焦裕禄的死非常动容,亲自题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中共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都来兰考视察过;邓小平为焦裕禄铜像题字。 面对风沙盐涝害,焦裕禄领导兰考人民做的工作就是贴膏药、扎针。这是中医常用的两个术语,是人们群众的经验,焦裕禄概况出了群众容易理解的两个词汇:贴膏药就 是将黄河故道淤泥由低部翻到上面,压住上面的散沙;扎针就是在黄河故道上大量种植泡桐防护林。 这两个办法今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今的兰考县黄河故道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小麦主产区,粮食产量过吨;泡桐成为重要的木材,制作的乐器因为音质好远销到欧盟、美国。 焦裕禄纪念园是在一片沙丘上营造的,如今看不出沙丘的任何痕迹,葱郁的树木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南马庄就是焦裕禄他们当年治理风沙盐碱涝害后,农民自发成立互助合作社的一个新典型。兰考当年有焦裕禄,如今有南马庄。县委县政府对这两张名片高度重视,对于前者,建 立了焦裕禄纪念园,免费向游人开放;对于后者,投资100万元帮南马庄修好了村里的几条公路,村容村貌也大为改观。 28日下午2:30,揭牌仪式在农民互助合作社很有特色的二层小楼内如期举办。小楼是在何慧丽她们设计的节能格式,使用了传统的稻草、泥土,甚至建筑废渣,以做到冬暖夏凉。 来自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的志愿者,兰考5个乡镇的农民互助合作社的社长或主任,兰考县扶贫办、农业局、环保局的领导,以及来 自河北古树于农民合作社、湖南衡阳某生态农业企业的负责人、湖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参加的这种农民与科学家、政府官员、企业家欢聚一堂的交流活动。 揭牌仪式后,笔者做专场报告《农村环保与有机农业》。因为听众以南马庄的农民为主,我演讲的语言尽量通俗。尽管如此,还是遇到许多专业的词汇。但农民们听的非常认真, 几乎没有走动的,可谓聚精会神。偶尔有孩子的哭声,这是因为有抱小孩的妈妈参加会议的,这是农村会议的一大特色。 据何慧丽常委介绍,这样的活动在南马庄已经有30年没有了,农民听学术报告还是头一回。她说,农民们也许有些听不懂,但是,他们更感到自豪的是这样的别开生面的方式,即 科学家和政府官员走近了他们的村庄,关心他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出路问题,这样的鼓励其力量是很大的。 这可从农民们的掌声可以看出。原来的农民是不习惯鼓掌的,或者是没有鼓掌习惯的,然而,报告会后,他们的掌声很热烈。没有人带头,发自他们内心。 从农民的欢迎的程度看,我们知道了农民原来也是需要知识的,需要组织的,更需要真正的学问的。 中国的农业怎么搞?粮食产量怎么提高?我们的答案是,用生态学的办法,引领农民重新组织起来,重走合作化道路。 图1 焦裕禄亲手栽植的泡桐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 图2 焦裕禄的秘书拍下的照片,焦裕禄在兰考一年半,一共留下4张,这是流行最广的一张 图3 焦裕禄墓,背后的字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 图4 焦裕禄纪念园,原建在一片沙丘上,如今不叫沙丘痕迹。该纪念园对公众开放,其实改为焦裕禄公园更适合它现在的功能。 图5 邓小平题字的焦裕禄铜像 图6 拍手者为兰考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朱春燕,当年她为江泽民总书记讲解焦裕禄事迹展 图7 焦裕禄手迹 图8 焦裕禄使用过的步枪(复制品) 图9 焦裕禄修改过的中共兰考县委文件 图10 当年在风沙盐碱涝害黄河故道上种植的泡桐,这个做法焦裕禄总结为扎针 图11 焦裕禄带动农民战洪水的宣传图,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图12 焦裕禄在兰考留下的4张照片,从穿着打扮看,是同一天拍摄的 图13 南马庄的农民互助社办公楼 图14 南马庄农民听学术讲座 图15 南马庄街景 图16 南马庄的普通农家院,非常适合人类居住,院子里就种着有机蔬菜,有树木花卉,还有猫狗鸡鸭鹅等动物。这样的农家院就是人与自然和谐乡村的典型。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53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大农业系统工程——读张沁文和钱学森“农业系统工程”有感
吴信 2010-2-18 21:03
在中国,很少有一位科学家能取得如此卓越的专业成就,同时其命运与政治、民族、时代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更鲜有一位科学家,如此广泛地涉猎如此广泛的领域。在中国,钱学森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什么是科学精神,那就是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好奇与探索,不为自己设置任何禁区。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的方法,去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钱学森的 系统科学观 总能被应用到不同领域而推出新的理论。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他和年轻学者张沁文于 1980 年提出了农业系统工程理论,全面系统 ... 发展大农业是钱学森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 农业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一旦农业系统工程用到知识密集的农业产业、林业产业、草业产业、海业产业、沙业产业,定会大显身手,不但体系的组织,而且在日常生产调度上,都会显示其威力 。钱学森提出的 大农业 的概念,不仅包括传统的农林牧副渔,还包括虫业 ( 即养蜂、养蚕、养蚯蚓等 ) 、微生物业 ( 即利用微生物发酵搞沼气、生产饲料、生产蛋白质等 ) 。这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新农村建设都有所预见理想新农村的雏型。如果说过去的近三十年中,农村按照他们的设想去发展的话,那么我们农业取得的成就将会超前,三农问题不会这么困难。 以下 摘自《钱学森特色数据库》 农业系统工程 张沁文 钱学森 今天这一讲的题目是农业系统工程,也就是系统工程在社会主义大农业中的应用。 在讲具体内容之前,我们首先要把农业系统工程的词义搞清。有那么一种学科归类方法,把农业系统工程归在 农业工程学 范围内,是否合适呢 ? 我们认为是不对的。在前面几讲,我们已经说明系统工程有它特有的学科理论基础,总称为系统科学,而系统科学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在系统工程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将提炼出专门研究系统购基础科学以及从这一类基础科学出发,结合其它基础科学;形成一系列研究系统共性问题的技术科学,而直接搞改造客观世界的学问就是各门系统工程。所以,各门系统工程在其学科归属上,只能理解为系统科学体系中的一个专业,一个分支,不能和其它工程学科混为一谈。 农业工程学 是搞技术手段的,可以说是 硬科学 。而农业系统工程是研究组织管理的,是既搞技术手段,又搞组织管理,既有 硬科学 ,又有 软科学 的工程技术,性质和农业工程学有所不同。 一 我们首先讲讲什么叫农业系统。 农业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这大家不会有什么异议。习惯上我们就有这么个叫法:农业系统或农林系统。但是为什么在农业生产中要应用系统工程呢 ? 首先,我们来讲什么是农业 ? 农业就是利用太阳光的能量,通过生物转化,生产人们需要的东西,即人们所需要的食物、工业原料和生物能源 ( 如有机质发酵搞沼气、薪炭林 ) ;又通过生物本身的存在 ( 如森林、草地 ) ,改造自然,创造一个人类和生物本身所需要的理想的环境。这就是农业的定义。 农业的范围很广阔,它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我们认为,除了传统的农林牧副渔而外,现代农业还要加上虫业和徽生物业。这就是说,广义的农业座包括以下内容: 农业 指种植业,即狭义的农业,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大类,包括粮、棉、油、麻、糖、莱、烟、药、杂。。。。。。等; 林业,分为用树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水上保持林等; 牧业:包括中、羊、猪、兔、马、驴、骡等; 禽业:包括鸡、鸭、鹅、火鸡等; 渔业:习惯称为渔业,其实应包括许多水产养殖,如虾、蛀、珍珠、牡顾、海带、紫菜、莲藕、菱角、芦苇以及水生饲料等; 虫业,包括养蜂、养蚕、养蚯蚓 ( 松土、肥田及喂猪、喂鸡、喂鱼 )t 养蝇蛆 ( 喂鱼 ) 、养赤眼蜂 ( 以虫治虫 ) ; 微生物业;利用微生物发酵搞沼气、生产饲料、生产蛋白质以至直接生产食物搞生物农药、菌肥以及利用徽生物改良土壤等; 副业,主要是指用上述备业产品为原料的加工生产项目,如编织、淀粉、豆制品、手工艺品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生产的实践,我国农村生产活动的范围将越来越广阔,除了上面讲的各个行业之外,还有工业,即小型工业。农村大农业生产的综合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是达到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土、生物、徽生物资源,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的必然趋势。我国现在已有不少这方面成功的经验;而从世界其他国家农业走过的曲折道路来看,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全面发展、综合利用这条路。从全局看是如此。从一个大队、一个生产队来看也是如此。一个大队、一个生产队的生产范围当然没有这样广阔,但是在他那个具体系件下,也完全可能在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上大做文章,实行综合利用,全面发展。只有综合利用,全面发展,才能充分利用太阳光能,经济合理地利用有机物质。例如我国传统的间作套种、玉米、高梁和矮杆的豆类作物间作、棉麦套种,都可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叉奶利用秸杆喂牛、喂牲畜,中粪种蘑菇,各种畜粪搞沼气,有机肥归田,最经济合理地利用了有机物质。综合利用,全面发展,能充分发挥人力优势。我国农村劳动力多,是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一大有利条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多余出劳动力和不断开辟新的生产门路,相辅相成相适应,是一种良性循环。特别是大力发展社队企业,走农工商一体化的道路,农村社队建成综合企业,把生产、加工、贬存、运输、销售组成一条龙,是充分安排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的一条康庄大道。这样做,我们就不会象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那样把农村人口大量引到城市中去,从而破坏农村;我们要相反,在农村就地建设现代化的生产和居住中心,使所有山乡、农庄和渔村都变成工业化、园林化、高度有文化的新型小城镇。江苏省江阴县华士公社华西大队可以说是这种理想新农村的雏型。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利用生物来改造自然,创造一个人类和生物本身所需要的环境。人、生物、环境三者关系,人是主宰一切的。人类本身需要有一个优美的生存环境。同时,从发展生产的需要来说,为了提高生物产品,人也要能动地夫改造生物,改造环境。要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不断改善环境,不能盲目毁林开荒、垦草种粮、掠夺土壤、破坏水源、毒化空气、污染环境。那样干,等于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环境质量越来越差,生产水平越来越低,破坏生态乎衡,导致恶性循环,造孽子孙,购害后代,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是决计要不得的。我们对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要大力开发、利用,积极治理、改造,要发展林业,保护草原,培肥土壤,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要使地越种越肥,产量越来越高,环境质量越来越好,形成良性循环,创造一个合理的、高效能的、人类所需要的理想的生态系统。 很明显,我们搞农业,就是实现两个长远目标:创造更多的人类所需要的东西,经营管理好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产系统;不断改善环境,创造人所需要的生态系统。这两个目标是一致的,高产需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生态系统必能高产。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目标,就是我们要改变自然界的系统,创造出一个人所要的生态系统。这正是通统工程所特能解决的问题。 二 现在我们来讲讲农业系统工程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在现代农业的组织管理中应用系统工程,能在创造人所要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中找到最佳的发展过程;达到最优的综合效果。这就要全面地处理好农业这个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以及系统整体和组成部分之间鲍协调配合关系,改变部门之间各行其是、互不协调甚至互相扯皮的现象。互相扯皮,在农业系统中是普遍的、经常的。这不单单是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的问题,是有它的久远历史原因。我国有两千年历史的封建社会嘛! 农业系统工程就要从科学技术上克服从某一部门着眼、从单一目标出发、从单一因子考虑问题的弊端,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系统购复杂的空间结构和复杂的时间结构。农业生产系统,从空间上来说,是由各业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布局和结合上,经纬交叉,错纵复杂;从时间上来说,是由若干阶段组成的一个时期,在进程和顺序上,渗透往返,盘旋曲折。所以,我们既要协调系统整体和农林牧等各业的关系和各业之间的关系,又要注意全过程中阶段的划分和阶段之间的衔接。关于阶段划分和衔接问题,我们在后面再讲。这里先讲系统整体和备业的关系以及各业之间的关系协调,也就是综合平衡。 首先,农业大系统要讲综合平衡。就是要对农、林、牧、禽、渔、虫、微、副、工等各业在整体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通过分析,作出定量反映,如各业在总土地中占用土地的比例,即占地构成,各业在经济总收入中占有的比例,即经济构成和各业在使用的人力物力资金等总投人中占有的比例,即投入构成,它们各别的构成和综合指数,都应该通过计算分析用数量表示出来,使我们能在计划协调中凭借数字依据炸出综合平衡的安排。要求在投入方面有恰当的分配,经济收入有合理的构成, 占用土地有合适的比例,使各业全面发展,互相促进。同时,要特别注意到,和工业、国防等部门不同,农业生产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还有其生态学上的有机联系。农林牧等各业和环境之间以及各业之间都有着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所以要求我们从动态平衡的观点出发,分析搞清各业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复杂的有机联系中找到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趋利避害,采取措施,在发展中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达到一个高水平的生态平衡。这种用全局一盘棋的观点,分析系统,依据判断力,协调平衡的传统方法,虽无数理统计依据,但在系统工程中仍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在备分系统和生产技术中,也要讲综合平衡。例如,生物生产条件平衡,是农业生产中一个带根本性的观点。农业生产主要就是利用太阳光的能量,通过生物转化为人所要的东西。影响生物产量的因素是光、热、水、气、土。生物生产干物质的多少,一方面决定于太阳光能的多少,即日照时数和光照强度等;决定于农作物本身的同化能力。另一方面,决定于生物转化所需要的原料,主要是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目前的农业生产,光能利用率很低。主要原因是生物生产原料短线:在低产条件下,土壤中肥水不足,限制了叶面积的发展。农作物生产的干物质,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五是由光合作用通过碳索同化过程所构成。百分之五至十通过吸收土壤养份构成。在叶面积不足的条件下,绝不会高产。只有改善了土壤肥水供应,使叶面积充分发展到适当的程度,并维持正常的功能,光合作用所形成的同化产物才能增加。在谋求高产目标时,除了土壤中肥水不足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足也是一个重要限制因素。据计算,作物生长盛期,每日每平方厘米叶面积生产三十毫克干物质,约需二氧化碳二十九毫克。农田土壤每日只能供给一至十毫克,其余部分从大气中获得。标准情况下,每升大气每日可供二氧化碳六毫克,如供给作物每平方厘米叶面积每日需要的二氧化碳,则要消耗五 十米 空气柱中所有的二氧化碳。而且上空部分的二氧化碳对流至地面被昨面吸收,需要有一个湍流扩散运动过程,而作物层内这种扩散传递运动很差,二氧化碳扩散效率狠低。因此,除了工厂化农业的无土栽培外,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主要手段是培育肥沃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微生物活动旺盛的土壤,能稳定地满足供应农作物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和水分,并在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过程中,源源释放二氧化碳,这也就是补长了生物生产原料的短线。当然,另一方面,也要培育具有强大同化功能的优良品种,那是长远目标。我们有些地区忽视了土地贫瘠的实际情况,在耕作制上过分注重提高复种指数,所谓三种三收等,一味在提高光能利用串上打算盘,不注意养地,是抓了长线,松了短线。这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中盲目搞所谓长线平衡,犯的同一类病,效果是不好的。另一方面农业系统工程还要正确处理多目标结构。农业系统建设总的目标是两个,创造更多的物产和改善生态环境。各个组成部分,还有具体的目标,如农业中的高产、优质、养地、防止水土流失等;林业中的森林覆盖率、出材率、林相景观、防护效益、经济收益等,这些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类型和性质不同,有的还是互相矛盾的,形成一个复杂的结构。处理这个多目标结构,要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兼顾局部和眼前利益,并考虑实施中的技术经济指标如投资、质量、速度等,建立一个多级结构的指标体系,作出计量反映,进行综合评价和协调。从单一目标出发决断,于长远,于全局利益是有害的。西北黄土高原,过去单打一抓粮食,造成了生态性灾难,结果粮食也没有搞上去。现在有一种主张,走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解决生态问题,面轻视当前生产和群众生活,也是不可取的。 最后,农业系统工程还要正确处理多因子相关。在农业生产中,田间管理是贸穿在作物生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科学的田间管理,要根据土壤、农作物生长发育、气候变化等情况决定措施,例如施肥的种类、方法和数量,灌溉的时间、方式和水量等等,都是受许多因子影响的。找到这许多多因子和作业之间的关系,是合理施肥和合理灌溉的必要依据,这就要用电子计算机来处理许多单因子相关和复合因子的数据。如在国外,分析一万一千五百个单因子相关和综合因子数据,得出蒸腾量与平均气温、平均空气湿度相关的结论,为灌溉用水量提供了依据。对肥料成份、施肥量、施肥日期及灌溉方法与肥效的相关性进行数据处理,选择最好的施肥方案。 三 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系统工程,首先要掌握农业本身的规律,这就是 农事学 。农事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矛盾运动变化规律、研究农业生产指导策略的一门新生学科。现在就讲讲农事学。为了说明问题,运用类比的方法是有意义的。去中十月举行的一次系统工程学术会议上,许国志同志指出:不同事物、不同过程的规律,通过精确的数学处理,从理论上发现其相似性。这个相似性难道不会引出更深刻的、潜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概念吗 ? 而农事学和军事科学,正是研究农业和军事两个领域具体规律的学科。我们习惯所讲的军事科学,包括着两个研究范畴,一个是研究武器装备、军事技术手段,即研究 物 的;另一个是研究兵力的部署调动,打仗的运筹指挥,研究战争指导规律,即研究 事 的。农事学与军事科学在这一点上具有相同的特征,也包括两个研究范畴:一个是研究作物、土壤、肥料、农机、农药和农业技术手段,即研究 物 的;一个是研究农业生产指导规律,即研究 事 的。研究 物 的,就是 硬科学 ;研究 事 的,就可以称作为 软科学 。 事物总是联系在一起的,研究 事 和 物 的科学也是相联的。实现农业现代化,耍加速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同时,研究农业生产指导规律也很重要,这是不可分割的.那么农事学的具体内容是那几个方面呢 ?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 农事学的第一个方面是分析矛盾,根据矛盾的轻重缓急决定技术手段、措施的投入量。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是在继承几千年农业遗产和二十多年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起步的。和新建一项大型工程或新实施一项大型科研任务不一样,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要以当地农业现状为出发点,一步一个脚印前进 i 要根据原有的技术状况,逐步采用新技术取代老习惯,逐步改良农作物品种,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改革耕作栽培技术。这是一个技术改革和设备更新的过程,而不是在荡无人烟的沃野上新建一座现代化农场,不是平地起高楼。所以,要根据目前农业生产的情况,分析矛盾,找出妨碍农业生产发展的障碍因子,针对性的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排除障碍因子。在一个时期内,可能有许多障碍因子,所以要采取许多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手段,是互相影响、互相起作用而不可分割的。但它们对排除障碍、发展生产的作用有大有小,重要性不同。那么,能不能作出定量分析呢 7 开始时我们只能根据直观、判断来区别他们的重要性,很难直接作出定量分析。但是,却能通过投入统筹从反证中得到定量的反映。假如,在一个时期中,用于农业生产各项技术措施上的组合,我们叫它为 配伍模型 。这好比中医辩证论治中的一付中药方剂。一个病人请中医看病,经过诊断,医师给开个方,有几味药,这好比我们在一个时期中的几项技术手段。中药的方剂,每一味药有一定购用量,所谓君臣佐使,就是主药、副药和辅佐药。例如,有一个常用方剂 小承气汤 ,由大黄四钱、根实三枚、厚朴三钱组成,主要作用是泻火、通便,治疗胃肠实热、大便燥结。同样这三味药,把用量变为厚朴八钱、枫实五枚、大黄四钱,就成了 厚朴三物汤 ,主要作用是行气除满,治疗气滞腹满。疗效就不一样了。我们搞农业基本建设,搞农业生产,在一个时期中采取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措施,如建设基本农田、造林、种草、水土保持、改良土壤、修水库、搞喷灌、养猪、养家畜积肥,等等,也要有定量。假如没有定量,分不清这些措施哪个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一般的,等于是一付没有剂量的药方,就治不了病。假如定量不对头,也不能对症治病。所以,指导农业生产,耍分析农业生产中的矛盾,如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贫瘠的矛盾,和土地盐碱化、雨量稀少、气温低、无霜期短、日照不充分、杂草竞争、病虫危害、风沙雹洪等自然灾害的矛盾,还有人们的需要和农作物本身生物学、经济学特性的矛盾,等等。在这些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区别次要矛盾和一般矛盾,从而决定我们解决这些矛盾所要采取的各项技术手段、措施的投入量,开出一付能对症治病的方剂。最关键的问题,是要集中力量狠抓解决主要矛盾的那一项技术措施,也就是千方百计缩短统筹法中称之为关键工序的时间,就能加速主要矛盾的转化,促使提前结束一个阶段,提早进入一个与之衔接的后继阶段,从而大大缩短整个发展进程。 农事学的第二个方面是分析过程,寻求改造自然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佳途径。我们在前面谈到农业生产系统从时间上采说是由若干阶段组成的一个时期。农业生产要不断发展,它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诚然,我们无法预见太远的将来,但也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预测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过程。情况可能是这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所要解决的妨碍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矛盾开始是甲;而后,乙成了主要矛盾;再后丙又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是一个主要矛盾演变发展的过程。另外,可能有某一项技术措施要在先完成另一项技术措施之后,才能施行,在计划协调技术中叫流程特性,这是一个简单的顺序变化过程。这两种过程交织在一起,使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十分十分曲折复杂。但是,无论这个过程多么复杂,它有一根主要矛盾线,我们围绕这根主要矛盾线来考察问题。当我们正确分析每个阶段的矛盾,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去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时,情形就会发生变化:这个主要矛盾解决了 ( 更确切地说,这个主要矛盾被转化为次要矛盾 )7 农业生产便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又有妨碍农业生产向高水平发展的主要矛盾,我们又必须集中力量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于是,情形又发生了变化:这个主要矛盾又被解决了,农业生产又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又有妨碍农业生产向更高水平发展的主要矛盾,我们又必须去抓这个主要矛盾。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就是我们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妨碍农业生产发展的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形都不同,形成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这种发展阶段,是由主要矛盾的转化而随之推移的。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所以,每个阶段解决主要矛盾的技术手段不同,同时其它各项措施的地位可能也有变化,所以,每个阶段的 配伍模型 都不同。也就是说,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 药方 。 显然,如果我们掌握了这种阶段演变的顺序特征,就可以按照过程演变的客观规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按步就班,顺序推进,可望取得顺水行舟,势如破竹的良好效果。总之,我们指导农业生产,认真寻求农业发展中身固有的顺序特性,依次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推进,避免曲折迂回,走一条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最佳捷径,是能够做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深刻掌握与农业生产密切有关的生物学、生态学的规律,掌握各个地区的自然,经济特点和当前生产情况,依据这些规律和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综合计划。 四 在今天这一讲,我们最后说说我们设想中的农业体制结构。 农业系统工程是强调实践的,是研究农业系统合理组建、最佳运行的一门实践工程。它是工程技术,只能在适当的社会制度和国家体制下发挥作用,建立这种制度和体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问题,是系统工程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系统工程再好也无能为力。我国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建设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家各级部门的组织是严密一体的,系统工程大有用武之天地。当前,加速发展农业,耍认真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有关发展农业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经济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这是首要的条件,是农业系统工程的前提。 我国幅员辽阔,农业资源丰富,全国可以成为一个完整的自给体系。农业生产系统购分级,以系统工程的观点看,基层是公社,这样就是五级制:公社、县、地区、省、全国。这整个体系就是控制论里面的五级巨系统。在这五级巨系统中,省以下的每一级,都是上一级大系统中的分系统,同时本级都有自己条条和块块的分系统。 每一级的条条分系统,即同级的农业、林业、畜牧、水利、水土保持、水产、农机、气象、社队企业等部门都是全局中的十个局部,它们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是组成这一级系统整体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这一级的总体部门对条条分系统要综合统管,协调系统整体和分系统之间以及分系统之问的关系。 每一级的块块分系统,则是下一级的行政经济单元。同级的块与块之间,没有必然的有机联系,是相互不依存丽独立的整体。一个生产大队,要在完成国家计划规定购指标任务同时,充分利用大队的资源,广开门路,增加生产,提高收入,创造最大最高的绩效。它不予别的大队的事。大队之间,一般是互不相干、互不影响的。在涉及大队之间关系的农业基本建设工程、上下游用水分配等问题上,要依靠公社来协调解决大队之间的矛盾。同时,公社与大队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中也有矛盾需要协调。公社和公社有矛盾,要靠县来协调,同时县与公社之间也有矛盾需要协调。这是多级系统的特点。如农产品征购任务的承姐,国家支持地方发展的投资使用,化肥,机械等物资的分配,大型农业基本建设的施工等,要做到合理负担,共同受益,以求得全局的最好综合效果。全国范围的综合平衡和协调,则要通过国家计划和制订一系列经济政策、技术政策来实现;在这当中要使用运筹学的理论和电子计算机这个工具。整个工作的目标就是早日实现我国农业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实践中我们也将建立起农业系统工程和农事学这两门新学问。 本文是张沁文同志 1980 年在中央电视台系统工程讲座的讲稿,原载中国科协普及部《系统工程普及讲座汇编》 ( 上 )
个人分类: 改革创新|4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农村建设 & 城镇化: 引领中国经济复苏和快速增长的着力点
hucs 2009-11-12 22:12
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 : 引领中国经济复苏和快速增长的着力点 南昌大学医学院 胡春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生下乡是瞎折腾吗?
热度 1 蒋高明 2009-7-16 07:52
肖智华 蒋高明 最近,在北京各高校校园里,大学生三下乡准备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大学生们饱含热情和激情,编辑资料,收集图书,设计问卷,准备到艰苦的农村去送知识、送温暖,为农民做些实事,用知识为新农村建设助一臂之力。 1997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号召全国大中专学生,利用暑期到农村开展科技、教育、卫生社会实践活动(简称三下乡)。文化下乡包括图书、报刊、戏剧,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科技下乡包括科技人员、科技信息下乡,开展科普活动;卫生下乡包括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十几年来,近千万名青年学子,数十万支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山乡、村寨、医院、学校,成为青年学生暑期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然而,针对大学生下乡活动,另外一些声音也不断地传出。不久前,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报告厅召开的各高校学生干部三下乡交流会上,就有人尖锐地指出,其实大学生懂的没有农民多,三下乡起不到半点效果,对农民根本没有帮助;花了那么多钱,又没有办法指导农民,简直是折腾。一些三下乡返校的学生在总结时,也反应三下乡的的确确指导不了农民,是浪费钱,浪费精力,同时给农民添麻烦。   大学生三下乡真的一无是处吗?大学生下乡非得指导农民才算成功吗? 下面就我们了解的情况来谈谈大学生下乡的真实作用。      首先,大学生下乡有助于他们了解农村,加深对中国国情的理解。对于城里长大的大学生,下乡可能都是头一回,原本不了解农村的有了亲自接触农村的机会;即使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由于小时候学习成绩好,家长一般不让他们干农活,对农村了解也是很片面的。大学生们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可能一下子不能来指导农民,但可从农民那里学到许多他们不懂的实践知识。      第二,三下乡让大学生们从实践中理解农民。南宋诗人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们如将三下乡作为一种自觉行动,就能在农民与大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交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于大学生尤其农业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多学科多专业的大学生聚在一起,可在实践中交流经验,对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农民那里学来的东西,可令大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明确目标,极大地提高学习乐趣。      第三,大学生下乡有助于大学生村官成长。中国三农问题,最终还得靠我们自己解决。但要解决问题,必须亲自到一线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带领农民解决问题。现在大学生村官计划正在全国各地举行,一些村官可能就是经历三下乡后坚定了做村官信念的。我们熟悉的六名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村官,两位同学参与过三下乡活动,其余则是第一次深入农村。从目前他们的表现看,参加过三下乡活动的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明显优于没有参与相关活动的同学。   第四,农民从大学生那里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从下乡的大学生那里,农民们感觉到政府对他们的关心;所送来的知识对于他们发展生产,销售产品非常有用;信息的传播缩短了他们与外界的距离。最让农民受益的是他们的孩子,那些在小学、中学读书的农家子弟通过近距离接触优秀大学生,会坚定学习信心,这比老师在课堂上讲多少遍学习重要性都有用得多。      毛泽东主席说得好: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大学生如要指导农民,就得先向农民学习。在大学生那里,三下乡为大学生提供了绝佳的向农民学习的机会,也为今后指导农民打下了深厚基础;在农民那里,他们可以看到自己文化知识不足的一面。农民的实践知识与大学生科学知识相结合起来,会起到更好的作用,非常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无论是指导论派,还是 无用论派,其实是一类人,只不过下乡前后的态度不同而已。有些同学下乡前,踌躇满志,希望通过自己的所学为新农村做出贡献;往往下过乡后,发现根本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去指导农民,就产生了悲观情绪,不自信起来。这同时表明,光有为农民做实事的激情是不够的,更要有打好持久战的韧性。大学生们要真正地指导农民,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再去实地考察学习,熟练掌握科学知识后才能指导农民。这样踏踏实实的指导,产生的效益将是巨大而深远的,不是那些形象工程可以比拟的。      综上所述,尽管大学生三下乡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其正面作用是巨大的。该活动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农村,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为今后指导农业生产打好基础;是一个先受教育,然后长才干,最后做贡献的过程。从这几层意义上看,大学生们要多下乡,常下乡。 (肖智华为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个人分类: 教书育人|4786 次阅读|3 个评论
农业部专家朱明做客国家科学图书馆交流新农村建设
wangyk 2009-6-4 14:47
王应宽 转载 2009-06-04 UTC-6 CST UMN,St Paul 博主按: 在鲜花盛开的五月, Joseph 与 Maria 精心策划了一场专题报告会。借中国科学院 科学人讲坛 平台,邀请农业部知名专家朱明研究员奉献了一场以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为主题的大型科普报告。媒体、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生们一百余人与会。朱明研究员以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题,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和精美的图片向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在互动环节中,观众高水平的提问和演讲者的精彩作答把报告会推向高潮,报告会在观众与演讲者都余犹未尽的不舍中结束了。兹转载报道如下,以飨读者。 农业部专家做客国家科学图书馆交流新农村建设 转载网址: http://tech.sina.com.cn/d/2009-05-25/15053122156.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9 年 05 月 25 日 15:05 新浪科技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朱明研究员(照片略)    2009年5月23日, 科学人讲坛之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主题科普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院士厅举行,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朱明研究员担任主讲嘉宾,与100余位社会公众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交流。本次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京区党委)、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联合主办。   报告会开始之前,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党委书记许平与朱明院长进行了亲切会见交流,许平书记对朱明院长大力支持国家科学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工作表示感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副馆长陈丹、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秘书长秦京光、副秘书长管小冬、《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魏秀菊、副主编王应宽、副主编王柳等领导专家出席报告会。   朱明院长在报告中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和新农村建设主要内容的分析,阐述了农业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推进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农业工程综合集成优势,通过提供科技支撑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朱明院长指出,科学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核心。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农民居住园林化、生活现代化,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农村,使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入农村。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找准切入点,珍惜国力民力。并且,规划要有前瞻性,要考虑到今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体现和谐性,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具有包容性,注重保护传统民居等方面的文化遗产。要以人为本,突出农村特色,便利农民生产生活。随后,朱明院长与现场听众进行了精彩的对话。   会上还举行了简短的赠书仪式,朱明院长将其专著《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以及主编的学术期刊《农业工程学报》、《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等文献捐赠给国家科学图书馆收藏,国家科学图书馆副馆长陈丹代表国家科学图书馆接受朱明先生的捐赠,并向朱明院长颁发了捐赠纪念证书。   据悉,科学人讲坛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共同主办。讲坛面向国家和社会的科学文化传播需求,瞄准人们关注的热点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动态等重大主题,推出大师风采、科学前沿、科学文化和科学与健康系列讲座,以进一步推动中科院的创新文化建设,活跃科学文化传播活动,在普及科学知识、宣扬科学精神的同时,加强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知识共享、理念互动的科学文化传播平台。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利用自有资源,并充分发挥图书馆集成服务的优势,开通了科学文化传播服务平台( http://culture.las.ac.cn ),社会公众通过在线报告栏目,可以浏览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报告会视频资源。 资料链接 ( 专家简介 ) : 朱明,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会长、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八届、九届常务理事,《农业工程学报》主编、《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英文刊)编委会常务副主任。长期从事农作物种子加工方面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和技术推广工作。在农业工程学科建设、科研攻关、战略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农业工程领域知名专家和学术带头人,曾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二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第三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国际农业工程大会奖等多项奖励,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农业部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3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8年荣获中华农业英才奖。 附报告会照片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5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的生态农庄
热度 4 蒋高明 2009-5-15 10:46
蒋高明 本文即将发表在《发明与创新》2009年第6期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农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农业以无机能的大量投入为标志,并使用上千上万的化学合成物质;生命科学的尖端成果如转基因技术也入侵农业。当前,大农药、大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是现代农业的六大要素。然而,人类开发的上述技术在提高了一定的粮食产量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耕地、地下水和空气被污染,食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六要素变成现代农业的六大害。更严重的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少量利润被六要素瓜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严重受挫,纷纷进城去打工,农业成为最不受欢迎的产业。      农业生产最尊崇生态学原理,古人所说的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恰说明农业生产不能离开了植物、动物、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密切配合。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农业,将上述被六要素夺走的利润追回来并还给农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土地升值,情景会怎么样呢?有人肯定说你是痴人说梦,但是,如果我们用足了生态学原理,充分调动了人的主动能动性,并不是不能实现的。实际上,据笔者调查,上世纪80年代山东局部地区的小麦亩产就超过500公斤了,那个时候只有一点氨水而已,六害远没有今天这样肆虐。下面,我们就以一个1000人、250户、人均耕地1亩的山东中等农村,来设计一个生态农庄,看看这个农庄能否生态循环起来。   一、初级生长区(粮食安全保障区)。生态农庄的重要光合产物来自大田粮食生产,在这方面,C4植物的玉米最具优势。在山东一带,即使小麦、玉米两熟制,在水、肥、管理措施到位的前提下,实现吨粮田已不是什么难事。我们用该村500亩地用于粮食生产,可产出500吨粮和600吨秸秆(均为干重)。由于该区域重点是捕获太能光能,并固定碳,同时生产粮食与秸秆,其效益如果去掉人工等成本效益是不明显的。即使如此,该村如获得500吨粮食,也相当于1000亩平均单产500公斤,超过了国家平均值(300公斤),首先满足了粮食安全。   二、次级生产区(一次升值区)。根据我们的前期试验结果,每7公斤左右秸秆配合2 公斤粮食可转化1 公斤活牛重。这样,大田区产出的600吨秸秆,加上170吨粮食,可转化为85吨活牛重;同时可生产3000多吨鲜牛粪,用于生产能源和有机食物,利用反刍动物实现了秸秆等废弃产物的第一次升值。如将秸秆充分消化,该生态农庄约需200头牛就可成功实现。    三、有机食物生产区(二次升值区)。将剩余的500亩地,利用其中的400亩生产有机蔬菜(洋葱、胡萝卜、马铃薯等适合长距离运输的蔬菜)、100亩用于生产有机水果。因为生态农庄有大量的有机肥,按照国家或者欧盟的标准生产有机食品,优质优价,可实现亩收入过万元。这是重要的升值区域,所需要的大量有机肥来自动物生产。剩余的有机肥,再加上人粪尿、农家肥、沼渣、沼液,大量回到粮食生产区,以保障持续的初级生产。粮食生产区不足的营养元素,还可以通过作物倒茬、休茬、种植豆科牧草等实现用地养地。    四、庭院经济区(三次升值区)。山东一带农户,每家约有250-260平方米的农家院,这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居住区。可充分利用其空间发展庭院经济:种植5-8株葡萄或樱桃;利用平房屋顶空间养殖50-100平方米左右的蝗虫,将农田里令人头疼的杂草转化为昆虫蛋白;再将牲口圈改造,发展2-3头肉牛;利用地下空间搞沼气池,生产能源;结合太阳能,基本杜绝外界化石能源输入。其余少量空间可养殖鸡、鸭、鹅、狗等动物。户均庭院设计毛收入1万元。      五、乡村经济开发区(四次升值区)。由于该生态农庄杜绝了上述六害;并通过严格的生态措施杜绝了苍蝇、蚊子、蟑螂等传统三害(麻雀为该村生态成员)骚扰;在所有的空间种植树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恢复河流、沟渠、池塘湿地,缓解旱情;严格保护大树与古树,实现空气新鲜、水源清洁、食物飘香、鸟语花香;整村生产不含六害成分的有机产品,这样的农庄对城里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可以围绕餐饮、住宿、交通、银行、保险、娱乐、修理、加油站、理发、服装、农业观光等,分离出20-30户搞第三产业,实现从事三产的农户年均10万元。       六、能源生产区(五次升值区)。利用农户庭院发展沼气池,实现厨房革命和厕所革命,彻底结束农村几千年没有厕所的历史,同时将生活污水、废弃物处理在沼气池中实现,既生产能源又生产有机肥。待生态农庄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后,发展大型沼气,除满足农户日常需求外,夏秋季大量过剩的沼气可以搞罐装沼气,出售给城镇或直接驱动汽车。农村是巨大的能源矿,这点鲜为人知,有关部门应当看好这一能源产业。   七、教育、文化、医疗、娱乐与休闲区。农民负担中,教育是大头,从小学开始直到大学毕业,家长为学生投入的费用高达7-8万元之多。而农村大学生就业又是大问题,许多人半途而废,教育造成的浪费巨大。如果从小学开始,就高薪聘请高素质的教师任教,恢复过去的村村有小学,那么农家可节省大量的教育费用。除此之外,农民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负担也很重,生态农庄可利用公共财富以及国家投资解决农民的上述负担,将过去被医院、交通和城市剥削走的钱财留在农村,青壮劳动力返乡,逐步将农村建设为最适合人类居住,有就业、有消费、有欢乐、有尊严的理想之地。    现在,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生态农庄告别六要素后,经过生态循环,效益提高了多少呢?由于远离了危害食品安全的六要素,并减少了化石能源使用,其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价格方面,我们就按翻一倍计算,上述产业中(毛收入),初级生产为105万元,次级生产238万元,有机果蔬500万元,庭院经济125万元,第三产业300万元,这样全生态农庄的毛收入就可愈千万元。因为生产资料基本依靠农业生态系统自身提供,投入的仅为劳动力和部分机械能,生产成本大大下降,我们就按投入占毛收入的三分之一计算,该生态农庄也可实现年均700万元的纯利润。    那么,目前这1000亩地能够挣多少钱呢?在现代农业模式下,山东农民种植三季(小麦或大蒜、西瓜、玉米),辛辛苦苦不说,纯收入不足1000元/亩,全部1000亩耕地也就收入百万元左右。这还是年景好的时候,遇到市场行情不好,入不敷出。生态学的办法实现了一大于六(一个生态技术大于六个现代技术),且六七倍地提高效益,试想什么样的单一技术能有生态学这样的威力呢?全国农业哪怕仅5%的农庄实现了有机种养,仅仅依靠城里人的自觉消费,就可为国家解决诸如环境污染、乡村能源、粮食安全、农民就业等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建设如此美好的社会主义生态农庄,为什么还不快行动起来呢?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10150 次阅读|7 个评论
“种草养牛”还是“拾草养牛”
蒋高明 2009-3-20 08:07
孙育峰 蒋高明 本文2009年3月20日发表于《科学时报》第4版 三鹿事件后,有人指责正是由于秸秆饲料品质差,生产的牛乳蛋白低,才造成不法分子往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人工合成蛋白。他们建议在农区搞种草养牛,从源头上解决饲草营养问题,并建议将草粮并举、草粮轮作定为基本农业政策,推翻自1996年起国家确立的秸秆养牛指导思想。    对于这个事关三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认为应科学对待。三鹿事件的根子是企业诚信问题,而不是出在秸秆身上。青贮玉米秆喂饲生产的牛奶乳蛋白含量在2.7-3.0%之间,西方人工种植苜蓿喂饲的在3.3-3.5%之间,国家规定的标准是2.95%。可见秸秆养牛如配合一定的精料(豆粕和豆饼),是能够达到质量要求的。三鹿事件发生的根源与秸秆养牛无关,我们不能因它有缺点而全面否定它。    农民为什么喜欢秸秆养牛?原因很简单,成本低廉。农区秸秆就像草原上的草一样,大量富裕,且不要钱,许多在地里白白烧掉了。牛是理想的蛋白质转化器,可将秸秆变成牛肉和牛奶。小麦、水稻、玉米秸秆,经过简单的处理,就变成了理想的饲料。所以,在淮河以南水稻区,农民用稻草饲养水牛;在北方小麦及杂粮产区,用麦秸、玉米秆、花生秧、豆秸、红薯殃喂牛,是有长期传统的,多则数千年。在农区,舍饲是最常见的养牛方法,汉字中的牢指的就是舍饲环境中的牛。在山东省平邑县蒋家庄,科学家们带动农民用秸秆养牛,老支书蒋胜利已养过三茬了,每茬3头,养七八个月,获纯利七八千元,农民尝到了甜头,有十几户农民跟着学。他们在地里捡拾人家不要的秸秆,亲戚朋友也将闲置的秸秆送给他们。拾草养牛将一堆废草变成了牛肉卖钱,农民非常喜欢。    2007年全国畜牧业消化秸秆2.23亿吨,约占中国秸秆资源可利用量的三分之一,节约饲料粮0.55亿吨。除此之外,由于牛粪还田,减少了化肥用量,改良了土壤,反过来还会增加粮食产量。还是在上面提到的蒋家庄,农民蒋建强常年养殖,每年将牛粪、猪粪等施加到自家土地上,化肥减少到了普通农民用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其产量依然最高,有机肥用地的好处充分体现出来了。目前,国家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搞配方施肥,施的还是化肥,治标不治本。如果大力推广秸秆养牛,生产有机肥,则根本不用搞配方施肥,既充分利用了废弃秸秆资源,又产生了能源(沼气),还养肥了耕地。这是一箭三雕的好事情。国家应出台补助政策,积极鼓励农民拾草养牛和有机肥养地。 在农区搞种草养牛,有违农业生产规律,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河南农村,曾经推广过种草养牛项目,地方政府千方百计让农民种上了苜蓿,可是因成本高卖不出去,农民第二年只好回过头来种小麦,却发现苜蓿是多年生植物,其根部可往地下扎90-180厘米,很难除净,气得农民只骂娘。农民说,种草养牛肥的是利益方(企业和主管领导),苦的是老百姓。 中国适宜种草的地方在草原,而不是在农区。中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占陆地面积的41.7%,是耕地面积的3.2倍。但长期超载过牧草原退化严重,迫使国家实行的草原保护政策。在目前中国国情下,草原上生产的牛肉和牛奶远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草原上,平均每75亩能承载1头牛,农区3亩耕地的秸秆就能承载1头肉牛,9亩耕地秸秆承载1头奶牛。可见,搞好了农区秸秆养牛,对于减少草原压力,恢复草原,抵御沙尘暴是有重要贡献的。草原要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农区要充分发挥其生产功能,而持久的农田高生产力必须通过秸秆过腹还田来养地,舍此别无他途。 遗憾的是,秸秆养牛的现状不容乐观。尽管国家意愿很强,业主的呼声也很高,作为养牛主体的农民积极性却在持续降低。主要原因在市场。牛是大牲畜,饲养周期长,养牛业存在着卖牛卖奶难-价格下跌-宰杀母牛-牛犊减少-供应短缺-价格上涨-养牛增加-卖牛卖奶难的恶性循环。现在,受三鹿事件和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奶价从3.4元/公斤下降到2.6元/公斤,活牛收购价也从15元/公斤下降到12元/公斤。受市场冲击,中国牛的实际存栏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地方政府为了夸大政绩,会把养牛实际数量扩大3-5倍。仅从官方统计数字是看不到的中国养牛业的真实内幕的,这是很危险的信号。 秸秆养牛利国利民,促进这项工作良性发展意义重大。政府应采取抓中间、促两头的做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抓住农民分散饲养育成牛这个中间环节,来带动集中养牛的各个环节,促进秸秆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至于要不要搞 种草养牛,老百姓说了算,政府不能盲目干涉。      (孙育峰为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8962 次阅读|2 个评论
[原创]丘陵山区新农村布局规划的沿路散布模式
emlyn 2008-10-30 16:14
作者:杨亮 吕耀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形成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模式。从聚落地理学来说,有依山筑室、择水定居模式。民俗学与风水研究中有空间封闭式、坐北朝南、靠山望水等模式。但这些传统的针对山区聚落布局的论述由于缺乏严密的科学论证,而难以在现代社会推广应用。现代城市规划学从城镇化的角度也提出了诸如面状模式、圈层模式、辐射模式等,但这些模式多是从自然条件较好、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地区提出来的,其对山区农村的适宜性受到很多质疑。 当前,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农村布局规划作为一项打基础、增后劲、管长远的工作已经引起较多的重视。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丘陵山区新农村布局规划不能简单套用东部平原地区的理论,迫切需要突破现状,寻找适合自身的基础理论与模式。笔者根据长期的深入调研,对丘陵山区新农村布局规划作了一些思考。 布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居民点布局既散且乱。由于历史原因及小农经济的影响,劳作半径成为决定农村居民点布局的主要因素。农村居民点选址较多地考虑保持家宅与耕地的接近关系,保证自家生产系统的效率。这样发展形成的传统村落,多则二十几户,少则五到十户,伴随着山区有限的耕地资源散乱分布。这种散乱布局为农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加了障碍,也造成农村生活平淡而缺乏活力。 农村居民点占用大量宜耕土地。农民选址建房一般优先选择山间平地或山缘缓坡地,而在丘陵山区,少有的平地和缓坡地是难得的宜耕土地。这些地区多位于耕地与林地或草地交接地带,农林牧业生产力较高,被占用后新开垦的坡地则难以弥补土地资源的质量平衡。再者,由于草地、林地的管理力度在执行上没有耕地保护力度强,农村家庭主房建好以后普遍会划出一片后院,附建一些牛棚、猪圈、鸡舍等,这些部分通常比主房占地面积还大。 农村居民点交通条件差。调查发现,道路设施不完善不仅减弱了农村与外界的交流,也是限制新建住房选址的重要因素。在建房方面,农民最希望的是改善交通,搬到路边居住,但是,交通现状所提供的对农民具有普遍诱惑力的可选房址并不多。另外,由于山高坡陡,有限的主干道路状况也不太好,沿线也较少有适合集体居住的片状地块,难以满足农民建房的沿路倾向。可见,农民在选址建房上对交通条件的需求与落后的交通现状有着明显的矛盾。 农村城镇化的集中聚居过程进展缓慢,拖住了农村发展的后腿。实际上,不少散居农民希望规划建设规模化的村庄或者希望能搬到镇上去,这说明他们渴望集中居住以享受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但是由于缺乏具有广泛吸引力的住宅区或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只是有心理期望,而没有条件实现。这使得当前农村形成了诸如沿路建房、老宅扩建、旧宅翻新、新址新建、进城居住、外出暂住等多种居住方式,相应地造成农村集中聚居受到多种方式的干扰,也造成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增减减,而其宏观表现就是使得整个农村居民点布局更显混乱。 打造沿路散布模式 丘陵山区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立足本地实际,考虑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在自然条件的限制中找到合适的模式。沿路散布模式正是这样一种能够兼顾现状需求与发展趋势的模式。该模式强调新农村布局沿道路进行,并从新农村体系布局和新农村规模布局两个层次上展开。 新农村体系布局的沿路散布模式关注区域内农村体系规划,以连接耕地的道路系统为基础,将农村住房布局在交通线路两侧。其核心思想是路随田走,宅随路建,即道路要根据农业生产的要求布局,通达田间地头以便于生产,而后,新农村住房构建于道路系统的基础上,沿路布局。这种思想的特点是:改变以往把道路修到村里,修到家家户户门口的做法,按照便于生产的原则把路修到农田,即路随田走;在道路系统的基础上新农村布局沿路进行,即宅随路建。如果交通基础条件较差,则新农村布局规划可以与交通规划协同配合,同步进行。 新农村规模布局的沿路散布模式关注单个村庄的规模规划,其核心思想是单个村庄规模并不追求片状铺开,而是可以沿路成带状,还可以断开或形成核心边缘结构。当然,单个村庄选址优先考虑沿路相对平坦宽阔的地方或道路岔口,以形成规模化聚居区。在受沿路条件约束而无法扩展村庄规模的地段,住房布局应沿道路纵向发展,农户可以根据农田区位、生产半径和生活便利性等来选择沿路带状村庄中的合适位置。 沿路散布模式的新农村布局没有中心,是均衡的,以道路为线,串起一串大小不等的村庄。这种模式使新农村拥有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便于村内以及农村与外界的交流,也能够方便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实现线式布置,节省建设资金。由于道路是通往田间地头的,使家宅与田地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极大地方便了农业生产,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率,也为农业产、供、销提供了运输上的便利,在不改变农业生产性质的情况下提高了产业水平。 在沿路散布模式下,居民住宅统一沿路布置,易于营建整洁的农村面貌,也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打下基础。而且,统一沿路布局的新农村,居民相对聚居,交通便利,交流增多,联系加强,能够更方便地参与和监督各项公共事务,利于对社会、经济事务实施快捷有效的管理和反馈。随着道路系统的逐渐完善,区域内所有的居民都可以进入合适的新农村区域,从而被纳入新农村系统。沿路散布模式最终将形成用道路系统串起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状态。 落实措施 为落实沿路散布式的新农村布局规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以规划引导和控制新农村建设,加强管理。新农村的建设必须严格按照新出台的《城乡规划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指导,既要杜绝农户自行选址、各自为政的住宅建设,又要给以适度的选址自由。政府还要对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使用、管理等投入较多的关注,做到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安全建设、合理利用、民主管理,使新农村规划引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二、采取适度不平衡的发展战略。沿路散布模式的新农村布局规划应该根据道路的级别而具有不平衡性。有必要建立现代村镇空间发展的管治机制,通过专业的科学规划和统筹把握,确定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先发展地区。 三、规划修路并沿路布置基础设施。沿路散布式新农村布局是建立在道路系统基础上的。因此,道路的规划修建是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基础,应受到首要的和更多的重视。同时,新农村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应当与道路建设同步。 四、沿路散布的新农村布局必须突破乡、村、社范围的行政性限制,鼓励并协调沿路自由布局新农村,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农民们集聚居住。新农村建设也应结合高山移民、牧民定居等政策,引导更广泛的农村居民相对集中联建住房,以减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使各项设施得到充分利用。 丘陵山区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决定因素是农民的收益,包括生产生活便利、居住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受益以及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收益等。沿路散布模式之所以值得借鉴推广,是因为通过新农村布局规划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沿路布局的便利交通条件。农民从新农村建设中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生产生活便利,增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信任与信心,从而能够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其中,新农村建设也才能取得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主要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1 4:45:1 原文请见 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812151020502199791.html
个人分类: 区域发展|2777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农民工维权与新农村建设问题
suqing1961 2007-7-31 11:09
张晓辉 苏青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当前,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都在从各自特点、职能和工作实际出发,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以实际行动支持和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富裕农民,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的60%以上来自外出打工收入,农民工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维护好农民工利益,让农民工享有改革发展成果,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和资金来源,实际上就是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一、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会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确定为农民工的维权问题,这是经过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得出的重要结论。从工会性质来讲,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工会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首先要在理论上搞清楚,农民工是不是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农民工姓农,还是姓工,如果姓农,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就与工会性质相背离,就是多此一举、不务正业。农民工户籍在农村,有自己的土地,在城市靠打工谋生。有人讲,如果农民工成为工人阶级,那么工人阶级还有什么先进性而言。甚至有的知识分子讲,如果农民工成为工人阶级,那么我们就退出工人阶级。特别是在城市工人还有大量维权问题没有解决好的情况下,再提出农民工的阶级属性和维权问题,恐怕要引发思想混乱。 那么,农民工到底是不是工人阶级的新成员,是不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 首先,从理论上来看, 农民工在整体上具有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工人阶级的基本属性,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生产方式具有先进性,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经过教育培养,能够具有工人阶级的先进觉悟和组织纪律性。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判断非常正确,意义十分重大,这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工会法》和《工会章程》也明确规定,只要是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成员,承认工会章程,都可以参加到工会中来。这就从理论上解决了农民工的阶级属性和能否加入工会的问题。 其次,从实践上来看, 农民工加入工人阶级队伍,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代表的地位。相反,农民工通过掌握现代化的技术知识,通过与城市工人阶级的相互融合,通过社会化大生产的锻炼和考验,不仅工人阶级的地位没有降低,而且使这一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不仅进一步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而且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也就是说,农民工正在迅速地从农民中分离出来,顽强地融入产业工人阶层,并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新农村建设。同时,城市的工人阶级不仅没有排斥农民工,而且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农民工、包容农民工、感化农民工。现在的城市一刻也离不开农民工,因为离开了农民工,物资将停运,建筑将停工,餐饮将停业,环保没人搞,老人没人管,孩子没人送,农民工已经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甚至各个层次。城市工人阶级只有与农民工相互包容,相互融合,才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那么,从上述理论和实践分析,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理论和实践问题搞清楚以后,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问题,就不是为与不为的问题了,而是如何为、把它放在什么位置的问题了。目前,农民工维权问题已经成为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工会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 二、关于目前农民工生产生活状况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各级工会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从2004年开始进行农民工工资清欠,三年清付农民工工资330亿元。为了让农民工在城市中体面地生活,各地也作了不少积极探索,比如,建设农民工廉租公寓,解决农民工社保问题、户籍问题、子女上学问题,农民工参加评选各级劳动模范,等等。但坦率地讲,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年来农民工一直作为边缘化的特殊群体而工作和生活着,他们的基本权利和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充分而有效的保障,许多农民工的生存境况令人堪忧。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民工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又是身份社会的受害者,遭遇了各种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比如,在生产生活方面, 他们干的活最累、最险、最脏、最苦,他们吃的饭最差、最简单、最便宜,他们住的房子最小、最挤、最暗(地下室),他们的文化生活最寂寞、最单调、最无奈。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无法与城里人相比,他们的子女也无法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农民工子女喊出了:我们不与别人比父母,我们只与别人比明天,这的确是无奈之举。上辈子比不了,下辈子就能比吗?如果三农问题和农民工问题解决不好,今天他们比不了,明天他们也比不了,甚至差距越来越大。所以,温家宝总理给农民工的孩子题词: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再比如,在权益保障方面 ,农民工与城里人相比,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保、同工不同权、同命不同价等问题。目前,全国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有2645万人,仅占农民工总数的11%左右;参加医疗保险的有2300万人,仅占农民工总数的10%左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长期以来把压低农民工工资、设法逃避参加保险、延长工作时间作为降低企业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手段。不少企业农民工工资并未随着当地经济发展和企业效益提高而同步增长,而是以城市最低工资标准来支付农民工工资,即便是很低的工资水平,企业还是想方设法拖欠。同时,许多农民工工作时间长,没有节假日,天天加班,超负荷从事繁重工作,超出了生理极限,由于加班加点疲劳过度,再加上安全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当然,农民工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他们自身的原因,比如,文化水平不高,劳动技能单一或缺少技能,思想道德文明素质偏低,等等。 三、关于如何正确看待农民工问题 首先, 看待农民工问题,要历史地看。农民工困境的历史渊源更久远。千百年来的城乡差距、户籍管理的二元结构,使农民天生就矮于城里人,由此派生出歧视乃至无视他们的正当合法权益,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民生问题上都有别于城里人。当数以亿计的农民走进城市,开始历史性的身份转换时,这些问题就显得愈发突出,农民工也就成为重要的困难群体。但不管怎样,农民走进城市,实现了有史以来中国农民最彻底的一次解放,是中国产业工人划时代的整体性更新。这个意义非常巨大。 其次, 看待农民工问题,要现实地看。维护农民工利益,不是要搞特殊政策、特别照顾,而是要公平政策、平等对待,使他们的贡献得到充分肯定,使他们的劳动得到充分尊重,使他们的付出得到合理回报。特别是在强资本、弱劳工的现状下,在劳方对资方没有谈判和博弈力量的情况下,政策和维权应当而且必须向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倾斜。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结束后答记者问时谈到:解决民生问题要首先着眼于困难群体,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总理当时还打了一个比喻:一个船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这也体现了经济学的木桶原理。从全社会来讲,农村和农民是那个最慢的船只;从产业来讲,农业是那个最慢的船只;从城市来讲,下岗失业人员、无生活保障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群体是那个最慢的船只。所以,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民工、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问题。 四、关于工会在维护农民工权益方面的对策与主张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重要职责,工会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方面的对策和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进一步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 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切实维权;只有把农民工团结在自己的组织内,才能防止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农民工问题插手我内部事务,分化瓦解中国工会的团结统一。目前,农村劳动力总数约4.9亿,在乡镇打工的约1亿,在城市打工的约1.3亿。农民工会员约4000万人(去年一年新增农民工会员1960万人)。当前,工会正不断加大农民工组建工会工作力度,总的目标是实现对农民工组建工会的全覆盖。 2、进一步加大农民工维权工作力度。 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工会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承担起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职责。全总提出要叫响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的口号,千方百计为农民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当前,工会维权主要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 在宏观维护方面, 主要是通过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参与国家立法和政策法规制定等形式,从源头上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在微观维护方面, 主要是大力推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和职代会制度,通过开展农民工就业培训、法律援助、困难帮扶等形式,帮助农民工解决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3、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工人阶级是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不仅是国家经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者,而且是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因此,工会主张既要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蛋糕做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主张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群众利益,把蛋糕分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特别是要积极开展维护职工权益工作,毫不妥协地同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让职工共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总之,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行动,共同推进。全社会都应关注农民工、善待农民工、尊重农民工、理解农民工,让农民工流汗不流血,流汗不流泪,让农民工生活得体面、快乐和幸福。 (张晓辉: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副主席)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2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6: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