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亚洲国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愛情] [幸福最晴天(2011)][720p][中国大陆][主演:贺军翔]
lcj2212916 2016-7-24 22:12
《 幸福最晴天 》是 安徽卫视 自制 偶像剧 幸福三部曲 的第二部。 该剧由 贺军翔 、 张钧甯 、 李易峰 、 李金铭 等明星主演,共25集。该剧讲述了项允杰和方咏咏因“假结婚”而展开的一段童话爱情,已于2011年2月9日在安徽卫视首播,2011年2月13日在台湾中视每周日偶像剧场播出,其后在新加坡、香港、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相继播出。 肩负家族企业命脉、事事都掌握的很好的项允杰,令人不解的是身边竟没有一个论及婚嫁的对象。原来在大学刚毕业的那年,他曾经有过轰轰烈烈的恋爱,恋爱的结果,是他和女友结婚又离婚了。事隔多年之后,一个小男孩闯进了项允杰的世界,几番兜转,允杰发现,原来当年前妻并没有拿掉他们的孩子,这个八岁的小男孩竟是他的儿子!遭逢突如其来的人生大震撼,过往他擅长的一切手段完全派不上用场,阴错阳差,允杰只能把一切希望交付在一个跟他吵过嘴、起过误会、甚至互看不顺眼的年轻女孩方咏咏身上。就在这个小男孩的意外牵引之下,两人展开一场不打不相识的浪漫对决。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时尚军事”,回复“幸福最晴天”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105494.html
1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得了肾癌,吃什么?
热度 21 何裕民 2015-6-9 16:14
肾肿瘤大多数为恶性,在成人恶性肿瘤中,肾癌占3%,欧美国家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亚洲国家。常于40岁以后发生,发病高峰年龄为50岁~70岁。 本病宜多吃有清热利尿作用的食物,如冬瓜、黄瓜、西红柿、芹菜、海蜇、海带、青鱼、鲫鱼等;多饮绿茶;多食补肝肾之品,如桑葚、栗子、枸杞、核桃仁、黑芝麻、芡实等;要控制高蛋白、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啤酒、海鲜等。 主食 枸核大枣粥:枸杞子10克,核桃肉5个,大枣10枚,粳米100克。将枸杞子、核桃肉、大枣、粳米洗净后同煮成粥食用。核桃可补肾、固精强腰、温肺定喘、润肠通便。研究发现,核桃对癌症患者有镇痛,提升白细胞及保护肝脏等作用,肾癌和肝癌等患者可常食。 黑豆米粥:黑豆、胡萝卜各适量,黑米和粳米各100克。先将黑米用温水浸泡半天。锅中加水和洗净的黑豆煮开,再加入黑米、粳米和胡萝卜,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熬煮成粥。黑豆可补益脾肾,利水,肾癌患者可多选用。 桑葚杞子饭:桑葚、枸杞子各20克,粳米100克。桑葚、枸杞子、粳米加水适量,文火煮焖成米饭。本品滋阴补肾、补肾益精,尤其适合于肾病患者食用。 菜肴 板栗枣鸡:红枣10枚,板栗100克,鸡1只(约1000克左右),料酒、酱油适量。鸡肉切成块,大火爆炒后加少许料酒和酱油,再加水煮沸后加红枣、板栗,小火焖熟。本品可脾健胃,补肾强筋。除此之外,还可加工制作栗子炖肉,也有补益作用。 冬笋木耳拌腰花:猪腰子200克,水发冬笋、黑木耳及黄瓜适量,调料适量。猪腰洗净切成麦穗形的花刀,冬笋、黄瓜切成菱形,木耳撕碎。锅中加水烧开,放入腰花、冬笋和木耳,烫熟捞起,控干水分。把腰花、冬笋、黄瓜、木耳放在盘中,加姜末、盐等调味料拌匀即可。冬笋味道鲜美,具有抗癌作用;黑木耳补血抗癌;猪腰可补肾强腰,本品是肾癌患者非常可口而健康的营养菜。 松子仁炒鸡蛋:松子仁20克,鸡蛋1枚。二者同炒食用。松子仁可补肾益气、养血润肠、滑肠通便,对于肾癌患者,是一道家常佳肴。 茶饮和点心 山药芝麻糊:山药粉15克,黑芝麻100克,冰糖少许。黑芝麻洗净后晒干,入锅炒香,加山药粉和清水拌匀,磨成浆,滤出浆汁。锅中加适量水,放入冰糖,大火煮溶,将浆水倒入锅内与冰糖搅匀,边煮边搅拌成糊,熟后当点心吃。 荷叶茶饮:鲜荷叶适量,与绿茶共煮,常饮,适合于肾癌血尿、涩痛者。 对症食疗方 三味利尿饮:玉米须、冬瓜皮和赤豆适量,煮汤饮用。本品可清热利尿消肿。 三子补肾汤:菟丝子、桑葚各30克,煮汤,以此汤煮枸杞子食用。本品对于肾癌手术后身体虚弱者,尤为合适。 蚕豆花茶:蚕豆花一小撮,泡茶常饮,适合于肾癌有血尿者。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3776 次阅读|21 个评论
如何“吃”退“癌中之王”?
热度 21 何裕民 2015-5-11 16:19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道肿瘤,占常见恶性肿瘤的1%~2%,被称为“癌中之王”。其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发达国家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其发病率较高,而非洲和亚洲国家的发病率则相对较低。在我国,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向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方向转变,胰腺癌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高。 本病膳食忌用油炸、煎、烤的烹调方式,主要采用以清蒸、清炖等以水为介质的烹调;忌肥甘油腻食物,病情恢复期,可适当食用瘦肉、鸭肉等食物。 主食 甘蓝荞面条:甘蓝、荞麦粉各100克,肉汤、盐、味精等适量。甘蓝切细丝,炒熟后加肉汤、盐、味精再煮沸,置碗中;荞麦粉用开水烫,和成面团,用刀削成薄条入沸水锅,熟后捞起置入碗中即成。甘蓝有显著的抗癌作用,荞麦粉含丰富的膳食纤维。本款膳食对于胰腺癌、胃癌等消化道肿瘤以及妇科肿瘤患者均可食用。 山药薏仁饭:山药、薏仁各100克,鸡内金10克,粳米500克。山药洗净切片;薏仁洗净后在水中先浸泡;鸡内金烘干磨成粉;粳米洗净后放入锅内,加入山药片、薏仁和鸡内金粉,再加入适量水,煮成饭即可。山药可健脾益气和胃;薏仁健脾祛湿;鸡内金可用于食积停滞、腹部胀满等症。合而用之,具有健脾和胃消食的作用,可用于胰腺癌及其他消化道癌肿见脾胃虚弱、食后腹胀等症。 藕粉糯枣粥:糯米50克,粳米100克,大枣6枚,藕粉适量。糯米、粳米和大枣一起煮粥,粥将成时,调入藕粉再煮熟即可食用。本品香软适宜,尤其适合于胰腺癌患者营养缺乏者。 菜肴 蒜泥茄子:茄子2个,蒜泥、酱油、香菜末、香油、白糖、醋、鸡精各少许。茄子洗净切条状,入油锅炸至熟透,捞出沥干排盘,加入蒜末和调味料浇在茄子上拌匀即可。茄子含有龙葵素,能抑制消化道肿瘤细胞的增殖。大蒜是抗癌消脂佳品。本品对于其他消化道肿瘤患者也非常适合。 补虚退黄汤:金针菜、黑木耳各50克,瘦猪肉100克。金针菜洗净切段;黑木耳泡发后切成细丝;瘦猪肉切碎;三者煮汤食用。本品可宽胸膈退黄,对于胰腺癌消瘦乏力伴黄疸者可常食。 陈皮鲫鱼汤:鲫鱼250克,陈皮10克,胡椒、生姜、盐等调料少许。生姜洗净切成片;陈皮切成丝;用纱布将生姜、陈皮丝和胡椒一起放入鲫鱼肚内扎好,加适量清水,用文火炖熟,加入盐调味即可食用。本品理气健脾,散寒止痛,对于胰腺癌腹部疼痛,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者尤其适宜。 茶饮和点心 山楂橘皮饮:山楂肉15克,橘皮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将以上材料放入砂锅,加适量水,煮熟后取汁饮用。 山药健胃粥:百合20克,陈皮3克,鲜山药、糯米各100克。百合和陈皮洗净;山药洗净切成片;入砂锅;加适量水;文火煮烂后加入糯米煮成粥即成。本品作为点心加餐食用,营养丰富,可以补充胰腺癌患者膳食摄入不足导致的营养缺乏。也可用芡实莲子山药粥和茯苓大枣山药粥等。 对症食疗方 消瘤饮:海带做菜肴,或煎汤代茶饮,适合于各类胰腺癌患者。 抑癌粥:半边莲、半枝莲各30克,煎取汁液,以此汁液煮粥,适合于胰头癌患者。 山楂茶:山楂煎水代茶饮,适合于各类胰腺癌患者。 萝卜补血汤:胡萝卜100克、大枣20枚,以1000毫升水文火煮至500毫升,分早晚2次服食,适应胰腺癌治疗后体虚贫血者。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672 次阅读|22 个评论
“绿色革命”的摇篮
热度 1 ffjjaa 2014-1-22 21:34
“绿色革命”的摇篮 范建   去年10月30日,我们从马来西亚槟城,直飞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前来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采访。   创建于1960年的国际水稻研究所位于菲律宾北部内湖省洛斯巴洛斯,这里也叫温泉镇,它坐落在绿树掩映的睡美人山上,景色十分优美。国际水稻研究所是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下属的15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之一,与菲律宾大学洛斯巴罗斯分校(相当于农业大学)比邻而居。这使我们自然想起中国农业大学校园里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所和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尽管格局类似,但环境实有天壤之别。这种差别着实令我们深思。   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国际水稻研究所,映入眼帘的却是“世界水稻陈列馆”。可见国际水稻所把水稻的宣传放在首位。门首两侧有总统阿罗约对该所的题记。也有泰国国王的赠品。最令人注目的是先人用的犁、耙、鼓风机等物品和各个国家的不同样式的草帽。这些,似乎把我们带到原始的农耕时代。两个人用水桶在庄稼地里淘水的雕塑,好象在向我们述说亚洲国家至今沿袭下来的落后生产方式。接待我们的该所新闻官邓肯#8226;麦金托什说:“要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率,必须要用科技。”   稻米是全球近25亿人口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目前,全世界有122个国家和地区种植水稻,其中,发展中国家所产的稻谷占全世界稻谷总产量的95%。从地域分布看,90%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集中在亚洲。随着世界人口不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高质量、高营养水稻的要求越来越多。邓肯说:“国际水稻所开发的所有水稻品种、材料和技术,都用来无偿提供世界上的贫穷国家。”   “绿色革命”与“新株型”   中国学者彭少兵博士开着汽车拉我们沿着350公顷的水稻田参观时,我们听到这样的故事。   1966年,亚洲受灾,大片庄稼被毁,国际米价攀升至十年新高。为了让人们铭记稻米供应的重要性,联合国农粮组织(FAO)首次将1966年定为“国际水稻年”。正是这一年,IRRI推出了“IR8”水稻品种。不仅比当时所有的热带水稻品种都高产,而且其适应范围广,被誉为“世界稻”,“IR8”从种到收只需120天,每年收获3季。有作家有感而发写道,“强健的‘IR8’就象福特T型车,几乎可以去任何地方”。后来“IR8 ”种子传遍整个亚洲甚至全世界,与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培育出的半矮秆小麦品种一起,成为“绿色革命”的发源地。   国际水稻所有世界各地的雇员1000多人,在这里的任何一个科学家,只要一提到中国的“超级稻”,都十分佩服。副所长王韧博士是中国的著名学者和拔尖人才,他跟我们谈了“超级稻”一词的由来。   1981年,日本开始实施“超高产水稻开发及栽培技术”项目,技术路线采用中国籼稻与日本粳稻杂交。到1990年,育成了“明之星”、“奥羽326”等超高产品种,小面积稻谷产量已接近每亩900公斤。但是由于存在适应性窄、米质差、不适合日本国情等问题,未能大面积推广应用。   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启动了以大幅度提高产量潜力为目标的“新株型育种”项目。由此提出了“新株型”的概念。印籍美国科学家Khush博士等从大量种质资源中筛选出具有目标性状的供体亲本,采取“热带粳稻与温带粳稻杂交”的方法,1994年育成的“新株型稻”,其产量在热带旱季小区试验中可望达到每公顷12.5吨,传媒以《新“超级稻”将有助于多养活近5亿人口》为题进行报道,从此,“超级稻”这 一名称,传遍全球。然而,IRRI的新株型品种由于结实率低、充实度不够等问题,并未大面积种植。但“新株型”品种却在全世界许多国家被用作育种亲本。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进行一场杂交稻全国攻关大协作。1996年,我国农业部启动、组织实施“中国超级稻育种”项目,在吸取日本“超高产”和IRRI“新株型”的基础上,我国超级稻育种项目采取了“新株型塑造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育成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级品种(组合),并开始在生产上较大面积地推广应用。中国超级稻被誉为“绿色神话”。大大丰富了超级稻的理论内涵,拓宽了超级稻技术的培育新途径。然而,IRRI的“新株型”水稻也在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袁隆平有一比,“新株型稻是虎,杂种优势是翼,两者结合必定如虎添翼”。   把中国“超级稻”推广到世界   在国际水稻所,我们专门采访了所长罗伯特.S.瑞格勒(Robert.S.Zeigler)。罗伯特说,国际水稻所主要工作是对水稻的研究、推广和人才的培养。我们的宗旨是致力于改进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升水稻生产。   从1989年以前,IRRI在26年间选育出从“IR1”――“IR74”水稻新品种,无偿为世界上提供。后来调整了策略,不再搞品种,只是研究生产、栽培、管理技术及水稻生产的社会环境。研究农民们怎么使用新技术来增效增收。为世界提供先进的技术和优良育种材料。这样,才能增加水稻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减少生产成本,通过增收和高产,来保证水稻的低价格,使城里人买粮食不需花很多钱而得到更多的实惠。罗伯特说,“我们的合作对象很多,不光是政府,而且跟非政府组织、国家农业科技系统、企业、媒体等合作。”   王韧副所长曾在中国农科院当过副院长,对合作十分清楚。他补充道:过去十多年来,中国有50多个大学和研究机构与CGIAR进行了合作。先后有40多个合作项目的研究成果获省、部和国家级的成果奖。中国在1984年到1998年的14年间,育出水稻新品种25个,都有国际水稻研究所赠送的材料。而这些优良品种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和增产,具有世界意义。   “我们与中国的合作内容广泛。”罗伯特所长说,合作涉及种质资源评价和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物品种改良与选育、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与生物防治、生物技术、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扶贫、农产品加工利用、农业经济发展政策等。   自1984年以来,中国对世界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的捐款总额为550万美元,而从CGIAR获得的直接项目经费总额达到1194.20万美元。对我国的农业攻关项目起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先进稻米研发的大国和生产消费大国的中国,能给CGIAR提供较大的资助。除了合作研究,CGIAR也可把中国的超级稻推广到发展中国家,以产生更广泛的世界影响。”罗伯特博士的一席话表达了他内心的渴望。   
2142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士生收废纸的利害,政府用sci给大学下了个套
热度 1 longfo 2013-2-8 22:13
新中国建成以来,先是把当年分给农民的土地重新收了回来,并一直向农民收公粮,收提留,压迫农民,严重抑制了农业的发展。直到温家宝,才是补助农业,然而农业的发展却已经远远落后了发达国家,甚至远远落后于韩国等亚洲国家。 从一个层面讲,补助是成就一个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几年来,中国博士生教育不仅不收费,还给与生活补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学术发展,但是芸芸众生为利驱,也在一定程度上促生了科研界的腐败和无序。 综合考虑,中国政府开始实施博士收费,这在世界上也算是数得着的招数了。这主要的原因是,随着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增加,政府也看到这个财富巨大,要想办法分得一杯羹。这和当年农民分地——收地——收公粮是如出一辙。所以,政府计划在科研经费里面挖一些出来自己使用,那么博士收费就成了第一把火,后面肯定还有第二把火,第三把火。具体怎么烧,我还不清楚,但是,这部分钱,政府是看在眼里,拿在手里了。 这部分钱当然肯定不会博士出,说白了,高校要出这部分钱。博士收费以后,一部分钱要上缴给政府,一部分留在高校。打个比方,某大学博士年收费1万,6千要上缴中央政府,余下4千自己留用,但是博士肯定不会出这个钱。 自从实施sci以后,很多大学尝到了科研的甜头,如果博士骤然数量下降的话,对于大学的排名是个大影响,所以,大学必然要自己出钱填这个坑,既要保证博士不缴费还可以上学,同时,还要保证博士就读期间有钱赚。所以,这个钱必然要从科研经费里出。 所以各个大学开始出奇招招揽博士,最大的奇招就是给钱,给的钱肯定比没收费前更多。同时,各个高校也开始放开更多的收费口子,招收收费博士,这就为很多政府官员和高富帅提供了更多的用钱买学位的机会。通过这个手段平衡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那么,博士收费到底有哪些利害呢? 第一、利:淘汰了很多没经费的导师。没有经费为博士提供学费,那么博士报考的自然就少了,这个导师也就灭亡了,这净化了学术环境。害:很多非科研学科,但是社会价值很大的,可能面临淘汰。 (未完待续,先睡觉了)
158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李克强:中国要做亚洲国家好邻居
whyhoo 2012-4-3 17:28
海南博鳌亚洲论坛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昨早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礼上表示,中国愿意与其他亚洲国家一起携手努力,推进中国与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合作机制建设以及双边与多边自贸区建设。 黄慧敏 海南博鳌 nghuimin@sph.com.sg   面对金融危机继续发酵的威胁,加紧经济转型、推动内需将是中国政府目前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中国也将致力与亚洲各国合作,将亚洲定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昨早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礼上,就中国接下来的经济发展方向致辞。   李克强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十二五”规划中的发展主线。其中,扩大内需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而城镇化便是推动这一目标最具潜力的渠道。   据了解,城镇人口比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代表着有1000多万人从农村转入城市生活,可释放的消费投资规模庞大。   因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李克强表示,中国将加紧提升工业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发展,并同时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农业,为扩大内需后人们的需求做好准备。 李克强说:“调整结构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而保障和改善民生又有助提高收入、刺激消费、开展市场。发展经济和改善经济相辅相成,可以形成良性互动。”   对于中国经济前景,李克强说,改革开放正步入攻坚时期,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争取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对国内外企业一视同仁。他还重申中国将能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世界经济全面复苏 仍是艰难任务   不过他也谨慎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深层的影响还没有丧失,实现经济全面复苏仍然是个长期艰难的任务。   美国经济走势至今依然疲软,而在欧洲,虽然部分援助贷款已获通过,但欧债尚未走出危险区。在希腊、葡萄牙之后,意大利也被指可能面临破产风险。   意大利总理蒙蒂昨天在开幕礼上发言时就坦言,由于意大利的经济体规模较大,所以如果出现问题,欧元区也可能受波及,造成的影响可能比希腊还严重。   不过去年11月上任以来就忙于整顿经济的蒙蒂,昨天也试图重振投资者信心。他说,意大利已对国家预算进行了整顿,目前正踏上更健康的经济发展道路,希望能够和亚洲及欧盟加强经济合作。   随着欧美市场走软、经贸活动的重心转移到亚洲来,加强与亚洲的经济合作已成为多个国家恢复经济增长的关键战略之一。   李克强昨天也表示,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三成以上的亚洲,目前的发展是机遇多于挑战,中国对此市场也很关注。他表示,中国愿意与其他亚洲国家一起携手努力,推进中国与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合作机制建设以及双边与多边自贸区建设。中国也希望能在拓展新兴產业、基础设施、金融、科技等方面与亚洲国家合作。 李克强说,中国将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做亚洲国家的好邻居”。“我们相信,广袤的亚洲大地一定能够为各种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面临变革的世界,亚洲人民完全有能力把握机遇,携手实现亚洲健康可持续发展,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多国政要都出席了昨天的博鳌亚洲论坛开幕礼。其中包括新加坡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菲律宾前总统罗慕斯、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等。为期三天的博鳌亚洲论坛今天落幕。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zg/zg120403_007.shtml
个人分类: 经济|1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吴作栋:须建立新伙伴关系 才能实现“亚洲世纪”
whyhoo 2012-1-13 21:39
要实现以亚洲为主导的“亚洲世纪”,就要创造区域安全和经济成长之间的良性循环。正在印度进行三天访问的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认为,亚洲在继续追求经济增长和强化经济合作的同时,也要加强保安等方面的联系。   他昨天在印度工业联合会于印度安得拉州首府海得拉巴所举行的伙伴峰会上也重申,亚细安是印度“向东看”,也就是将触角伸向其他亚洲国家的“跳板”。他建议印度和亚细安加倍努力,在今年初完成亚细安—印度自由贸易协定内的经济和服务环节,往落实全方位自贸协定的方向迈进。   这已是吴作栋第三次受邀为曾在不同印度城市举行的伙伴峰会发表演讲。该峰会是印度工联接触世界各地的重要活动之一,印度工联多年来都派代表团到我国访问,协助新印双方更了解印度与东南亚区域的发展,以及加强双边经济合作。   峰会今年的主题是“新世纪的创新伙伴关系”,吴作栋的演讲十分切合主题,只听他这么呼吁:“我们必须建立全新、创新的伙伴关系,强化我们之间的传统联系,并且更密切地合作以实现人人口中的‘亚洲世纪’。”   亚洲过去十多年来取得惊人的经济增长,政治方面也做出不少改变,这使许多人相信,继英国世纪(19世纪)和美国世纪(20世纪)后,世界已迎来以东方为中心的“亚洲世纪”。   吴作栋则认为,直到西方国家在200年前崛起,亚洲的印度和中国一直都是世界的两个最大经济体,如果这两大成长引擎在接下来20年仍能持续其蓬勃增长,就能为“亚洲复兴”(Asia renaissance)创造有利条件。   他分析,由于许多亚洲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都把精力优先放在建国方面,亚洲没有如同欧盟般根深蒂固的多边关系机制。他认为,虽然亚洲区域也有东亚共同体和亚细安区域论坛等促进战略和经济合作的机制,而经济合作框架确实让不少国家受益,但不容易促成更深广的区域一体化。 他相信实现“亚洲世纪”愿景的关键是创造区域安全和经济成长之间的良性循环,让有效的安全合作为各国的和平与稳定打好基础,使各国继而能够把焦点放在经济发展方面,从而又进一步加强现有的安全网络。   吴作栋举例说,亚细安区域论坛等区域保安网络有助催生一个开放、透明又包容区域以外力量的保安视野,协助国家和区域建立互信。此外,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也对亚洲的稳定构成威胁,包括南中国海的主权问题以及韩国半岛的紧张局势,而中国日益壮大的信心也令一些国家担忧。   “没有牢固的保安框架来处理热点课题和解决冲突,亚洲就难以取得预期的经济增长。”   吴作栋也说,三年前的全球金融风暴暴露了现有全球治理机制的不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机制没能在危机中,有效地汇集全球做出回应,反倒使诸如由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组成的二十国集团,成了协助全球抵御经济萧条的新国际框架。其中的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等金砖国家更是二十国集团的要员。   “亚洲应该趁全球治理架构做出调整的过渡时期,抓紧机会重新考虑可在领导全球方面扮演什么角色,同时强化不同领域的合作,不管是经济、保安或文化。”   印度在推动安全和经济成长方面,又能扮演什么角色呢?   吴作栋留意到印度在多个区域合作组织,如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上海合作组织等等中扮演具建设性的角色,印度在与亚细安的互动方面也取得很好的成绩。例如,在2010年,印度是亚细安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亚细安则是印度在2009年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去年,继亚细安—印度自由贸易协定下的货物贸易协定生效后,双方启动了航空运输的协商。亚细安和印度也通过亚细安区域论坛和亚细安加八国防部长会议等在保安课题方面密切地合作。   亚细安和印度今年庆祝成为对话伙伴20周年,吴作栋指出,虽然亚细安和印度之间的贸易稳健增加,但却未充分发挥其潜能。例如,双方在2010年的贸易额是500亿美元,但亚细安同年与中国的贸易却比这个金额多出约六倍。   吴作栋因此建议亚细安和印度加倍努力以落实双方自由贸易协定中的投资和服务部分。他说:“我相信一个全方位的亚细安—印度自由贸易协定将推动双方的贸易。”   亚细安和印度经过六年漫长协商,在2009年8月签署了货物贸易协定。此举被喻为落实世界上最大一个自由贸易协定铺路,放眼一个涵盖18亿人、国内生产总值不少于27万亿美元的市场。 去年11月,印度总理曼莫汉星访问我国时,再次强调印度将与亚细安和整个东亚密切合作,并认同这对维持亚洲经济活力至关重要。   海得拉巴以其富饶历史和建筑、回教堂和庙宇而著名于世,吴作栋对着与会的近千名决策者、各国官员和商界等代表说,印度与多个东亚国家合作,对那烂陀古代遗址附近重建那烂陀大学,这说明印度和亚太国家努力为多年的联系注入生气,而知识和文化领域也是印度能扮演重要角色的一环。 印度优势多挑战也多   自独立的64年来,印度培养了不少世界级的企业,其稳固的经济基础,例如相对高的国内储蓄和投资,也让它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中,免受过大的冲击。   加上它是个很年轻的国家,在2010年时有一半的人口不满25岁,工作队伍预料在2030年从2010年的7亿8000万增加到10亿零200万,使它在全球多个地方面对工作队伍老龄化时,仍能继续享有足够的人力供应。   此外,中产阶级和相关消费市场的扩大,使私人消费成为印度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0年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中国同年的相关比率只是39%。印度也非常重视大专教育,成立了多所一流的大学,而其壮大的英语精英也让它更具竞争力。   尽管勾勒出上述种种优势,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认为印度面对了不少挑战。例如,它必须增加对基础建设的投资以培养具创意的印度企业家和吸引外资,也要大幅度地增加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资,让年轻人能够协助提高国家生产力和经济增长。   吴作栋说,印度仍未完成它从以计划经济向具竞争力和全球化经济的过渡,它依然是拥有不少繁文缛节的一个经济体。他指出,印度要进一步整顿劳动市场、土地征收问题和推出统一消费税,以取得持续和具包容性的增长,就需要政治决心,印度的领导人必须在全球再一次衰退时,抗拒一味迎合人民意愿的政策和保护主义,继续实行大型的经济改革。   阔别12年,吴作栋在印度安得拉州首府海得拉巴,与印度工商部长夏尔玛(Anand Sharman)和安得拉州首席部长雷迪(Kiran Kumar Reddy)会晤。雷迪在伙伴峰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有意效仿多个东南亚国家,创造有利于吸引外资的环境并重视技能培训等。 吴作栋昨晚离开海得拉巴,续程到印度金融中心孟买。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sp/sp120113_010.shtml
个人分类: 外交|1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郑永年:中国知识体系建设的未来
热度 1 whyhoo 2011-12-5 16:11
本栏上周论述了中国为什么缺失自己的知识体系的问题。当然,在亚洲社会,缺少知识体系也不只是中国的问题,各国都是如此。近代社会科学是西方建立的。这并不是说,亚洲各国不能建立自己的社会科学,只是说在历史上没有能够建立社会科学。日本最有条件建立自己的社会科学。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近代化的国家。其很多制度都是学习西方的。但很显然,日本各方面的制度,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和西方的制度相差甚远。道理很简单,尽管所有这些制度形式学自西方,但运作则在日本自己的文化环境中。日本是假装称“西方国家”的亚洲国家。   这里面有很多因素,例如日本本身学习西方的努力;日本在战略上高度依赖于西方;日本经济和西方经济之间的高度依赖性。但最主要的是,日本只有“西化”的努力,而没有建立自己社会科学的努力。当然,在这个背后则是日本的知识界被西方所消化,尤其是美国,这样的一个事实。尽管日本也有很多社会科学家意识到西方的知识体系不能解释自己,但力量很微薄。更多的社会科学家选择的是简单地接受西方的知识体系。   亚洲其他国家在知识体系上也都被西方所“殖民”。近代之后成长起来的学者(尤其是精英学者)都是受西方教育的,他们没有意识来改造西方知识体系,更无意识来确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在这些国家,也有一些学者有这个意识,但他们是绝少数。不过,除了日本,即使这些国家的学者拥有这样的意识,也没有能力来这样做。规模很重要,很小的社会很难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从各方面的客观条件看,建立亚洲知识体系的希望在中国。从数量上说,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少数几个研究群体。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研究队伍成长很快。尤其是这些年来,随着国家财政能力的快速增强,国家对各方面研究的投入的增长也很快。各种吸引人才的计划也在进行。同时,中国的学术市场也足够大,不像很多小国家建立不起自己的市场而要依靠国际市场来生存。 中国未经历“宏大的论述”阶段   更为重要的是外界的客观条件。因为中国的经济崛起,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尤其是传统上对中国不感兴趣的主流社会科学界,也开始对中国显示出无限的兴趣。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在提高,他们需要了解中国,更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最大的实验场所。现存社会科学概念和理论,都是建立在西方的经验之上的。或者说,社会科学是西方社会近(现)代化的产物。但是,和西方的转型相比,中国当代转型无论从规模还是深度来说,都是西方所不能比拟的。中国的转型为社会科学界创造了可观的条件来进行知识创新。当然,中国的发展经验,更可以检验所有现存社会科学概念和理论。   不过,这些有利于的客观条件并不意味着中国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相反,中国面临非常严峻的局势。很多主观层面的要素,严重地阻碍着中国朝建设知识体系的方向发展。中国的知识体系还没有经历过我称之为“宏大的论述”阶段。西方的知识体系自16世纪之后开始得到发展,在18、19世纪得到长足的进步,到20世纪初基本完成。这个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宏大的论述”基础之上的,诸如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亚当斯密等等。这些“宏大的论述”者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今天,社会科学,尤其是美国,已经转移到微观研究。欧洲还继续有“宏大的论述”的传统,当代优秀的社会科学理论仍然出自欧洲社会科学家。但美国的研究主要转向了微观。微观研究是美国人的优势。不过,这里我们要看到欧洲和美国的分工和合作。美国和欧洲同属一个文化传统。当代美国社会科学本来就是欧洲移民建立的,他们没有任何困难,把欧洲的知识体系移到美国。如果用学术化一些的语言来说,欧洲人建立假设,美国人来检验。这种分工和合作,一直相当有效。   很多迹象表明,中国的知识体系还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个“宏大的论述”阶段,就直接进入了微观研究阶段。并且,中国似乎没有主观条件再去做这样一个“宏大的论述”。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就努力接受西方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早已经放弃了知识体系的论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社会科学过度美国化。现在的学者根本就没有“宏大的论述”的意识;相反,他们不觉得这样的论述有什么价值。他们往往用美国化的思维来研究中国问题。实际上,这种应用性的研究并不是真正的研究,而是用“橛子”(西方)的理论来评判(中国)“苹果”。上面已经讨论过,这种情况不会得到轻易的改观,因为中国一切视西方美国为标准,并且把这些标准通过评审制度等等高度制度化了。这方面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既得利益群体,很难克服。   中国有没有发展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可能?上面说过,中国具有很多有利的客观条件。从历史上看,中国可以也能够发展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很多主观上的努力。欧洲的知识体系也是主观的产物。知识体系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至少可以从如下一些制度改革入手。 政治控制制约知识创新   第一,政治和行政分开。对知识体系的创造来说,政治和行政应当有不同的责任。对现行政治应当有个新的定义。现在的政治是知识体系的阻力,因为其强调的是控制。政治一方面要从知识体系领域撤出来,另一方面要为知识体系的创造者,造就有利的环境来进行知识创新。现在的政治控制必须通过政治方法才能得到解决。要意识到,知识体系是政治最重要的支持力量。传统中国是这样,西方社会也是这样。中国当代政治的脆弱就是因为缺失知识体系。因为知识体系是人创造的,行政不可避免。高教、研究所、智库等知识生产组织不可避免行政管理。撤出政治,强化行政,有利于知识体系的生产。   第二,重新设计基金分配制度。现在的基金或者研究经费是实现政治控制的有效经济手段,是思想意识的控制体,通过行政管理手段体现在知识生产领域,即教育和科研领域。就是说,中国的教育和科研的核心不是知识创新,而是控制。举例来说,如果百分之八十五的收入是基本工资,而百分之十五的收入来自于研究经费或者其它的资源,那么知识创造者就可以不用为生活所担忧,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来作思考、来做研究,这样才会有创新。   但中国目前的局面是,不到一半的收入来自基本工资,而大部分要来自于申请研究经费等。为了生存,教育者和研究者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来向掌握资金者(往往是政府部门或者政府代理人)申请资金。而掌管资金的权威和机构并不是为了研究和创新,而是为了控制。政府所掌握的钱越多,可申请的项目也就越多,对教育和研究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强。这哪里是研究创新机制,仅仅是控制机制。对掌管金钱者而言,你要向我申请资金,你就必须听我的,我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你越听话,你所能得到的钱就越多。当然,你越听话,表明控制就越有效。怎么办?应当把大部分研究经费作为工资分配给研究者。同时,基金制度要透明化。这方面,发达国家有很多好的经验,不难学。   第三,设计中国本身的评审制度,去除极端西方化倾向。中国的科研评审体制又是另一种进口的“殖民”体制,用来控制和管理人们的思维和思想。不管这个体制的初衷如何,其最终的结果就是思想和思维的被殖民。例如,在这一体制下,现在的专业经济学家大多是技术性工匠,他们不用对中国的经济问题作任何形式的思考,专门找一些有关中国的数据,放入西方提供的技术模子里面,就可以产生研究结果。整个经济界视这样的研究结果为科学,研究者可以毫无困难地在中外杂志上出版他们的“研究成果”。这也类似于制造业的“外国技术,中国原料”的生产过程。评审制度的高度制度化必然导致思维、思想殖民状态的高度制度化。当被殖民者主导这个体制的时候,谁也不用想改变这个体制,中国也永远不用想产生自己的经济学家。   当然,评审制度是需要的,但是要去除那些不利于中国知识体系生产的评审制度。在西方,评审制度本来只是研究者同行之间的事情,和政府毫无关系。并且,西方的评审制度是多元的,不同的价值和思想偏好的学者和其研究产品,都能找得到自己的市场和平台。但到了中国,评审制度就成为组织控制其成员的机制。这就是说,要把评审制度从政治人物和官僚手中移交给专业人才。再者,评审制度的内容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内容管理来促进知识体系的生产。比如说,可以鼓励那些有“宏大的论述”的作品的出版。   第四,更为重要的是,要提出知识体系创造这个问题,使得大家对此都有一个意识,有了意识才能自觉地去做。现在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大家照抄照搬西方知识体系,应用西方知识体系,并且以为就是掌握了真理。这种心态是知识体系生产的最大的阻力。有必要开展一场知识界的大讨论,以达到一些最低限度的共识。中国不是没有人才,也不是没有客观条件,而是缺乏知识体系生产的意识和动员机制。实际上,中国可以从西方的知识体系生产和发展过程学到很多经验。中国的问题是本末倒置,花了大量的经历来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知识体系,但完全忘记了西方的知识体系是如何创造出来这个根本问题。 作者是国大东亚研究所所长,文章仅代表个人意见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10927.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8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美关系和亚洲安全困境
whyhoo 2011-12-5 15:51
近年来,从朝鲜半岛核危机到南中国海问题的种种迹象表明,亚洲的集体安全体系问题必须提高到亚洲国家的议事日程上来了。为什么要讨论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区域内现在还没有这样一个体系。缺少这样一个体系已经产生了很多问题,经常导致这个区域的不安全的状态。在亚洲区域内,已经有各种次区域的安全机制,例如东盟(亚细安)成员国之间的安全对话、东盟和其他国家尤其是和东北亚三国(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安全对话。围绕着朝鲜半岛核危机的六方会谈也是一种准安全机制。当然,最主要的是作为冷战产物的美日、美韩安全同盟。   不过,所有这些次区域安全机制并不构成亚洲安全体系。相反,这些次区域机制往往在制造着不安全。概括地说,这些次区域机制呈现出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这些机制并不涵盖整个亚洲(甚至东亚),是很不全面的。亚洲还没有一个涵盖所有国家的安全机制,更不用说是体系了。很显然,在亚洲,任何一个不能把美国和中国包括在内的安全机制都不能算是安全体系。或者说,任何一个排除美国或者中国的安全体系,其最终的结果不会是安全,而是不安全。   第二,这些机制大多是消极反应性的,例如六方会谈,就是为了回应北朝鲜核危机而产生的,就是说它是对付“不安全”的产物。因为其原初动机的制约,这类机制很难在积极意义上获得区域安全。或者说,它是为了避免“不安全”状况,而不是为了安全。   第三,一些貌似涉及到安全的机制没有任何有效的约束力,对成员国的行为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例如,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准则宣言》。   第四,次区域安全机制具有针对性目标,就是说一个安全机制是为了自身的安全,而这种自身的安全是意在通过遏制另一个特定国家的挑战而达成的。这尤其表现在美国所确立的诸多安全机制上,如美日安全同盟。它们是冷战的产物。冷战结束后,这些安全机制以制约中国为目标而得到强化。很显然,这类机制所导致的是更多的不安全,而非安全。 缺少机制使得“安全困境”恶化   亚洲的这种局面已经恶化了国际关系文献中人们通常所说的“安全困境”,就是说,一个国家的自私安全行为,导致了另一个国家的更大的不安全。具体地说,这个安全困境表现在两个互相关联但又可相对区分开来的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中美两国关系,即两国之间存在着的安全利益的冲突。第二个层面是小国和中、美两大国之间的关系。面对中美两大国,不管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如何,小国存有深度的不安全感。本栏聚焦于中美关系和亚洲安全困境问题。第二层面的问题另文讨论。   任何两个大国的关系本来就不好处理,但中美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更不好相处。很简单,一个是崛起中的大国,而另一个是明显相对衰落中的大国。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也就是外界所说的中国开始崛起以来,在大部分时间里,除了中国自己之外,几乎所有国家都认为,对亚洲安全的最大的威胁来自中国。这是西方所有国际关系教科书上的观点,也是人们坚信不疑的观点。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必然对其现在所处的国际地位不满,必然挑战现存秩序,挑战现存霸权,从而会最终导致不安全、冲突乃至战争。   但是经验告诉人们,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对亚洲区域安全的主要挑战不仅可能来自于崛起中的大国,即中国,而且更能来自于一个衰落中的大国,即美国。   过去30多年的历史,也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历史表明,较之衰落中的大国,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比较有信心,更能够理性从而和平地解决问题。这些年来,中国的国际行为体现出几个主要的特点。   第一,中国是一个文明类型的国家。数千年的历史,使得中国的主要决策者具备了其他大国很少有的大历史观,他们往往能够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长远的问题。理性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很重要。中国人的理性概念和美国人的理性概念很不相同,前者的理性往往和大历史观联系在一起,而后者的理性更表现为如何把眼前利益最大化。   中国的这种理性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中国对处理国际问题,甚至和自己有关的国际问题,往往比较慢,显得不慌不忙。尽管西方称之为“拖延战略”,但实际上是中国想在这个过程中,边做边想,找到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中国把很多问题看成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相信只要这个过程在继续,总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这有些类似于中医所说的道理。因此,中国所使用的方式往往比较温和。与之相比较,美国更能够追求眼前利益。美国的国际行为往往表现为西医的“外科手术”方式,追求的是效率和效用。   又如,中国并没有刻意要和美国争做大国。尽管中国也有少数一些人抱有争霸的心理,但作为国家,中国整体上没有这样的国家意志。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告诉人们,如果中国要成为大国,那只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致,而非人为的努力。中国的古典《易经》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没有事情是不变的;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处于变化过程之中,没有恒定的事物;只有“变”的道理本身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正如一个大国的衰落不可避免一样,一个大国的崛起也是不可阻挡的。人为的因素可以发生作用,但极其有限。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势”,即客观规律。在和美国的关系中,中国避免了苏联的选择。苏联选择了和美国争霸,而中国则不仅选择了不和美国争霸,而且选择了和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接轨。这个选择当然是中国决策者所作的,而之所以能够作此选择是背后的中国文化因素。 中国文化决定其外交行为   第二,中国文化也决定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大都是反应性的。中国缺乏主动的外交战略,整个外交系统都在反应性地运作,每天对国际事务作出“救火”式的反应。这种方式遭致了很多批评,认为有损于中国的崛起,和在世界事务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不过,不管人们喜欢与否,这种反应性外交可能是个客观的存在。当然,反应性并不是说中国没有能力来解决国际问题。这些年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实际能力的增加。无论在国际组织、区域多边组织还是双边关系上,很难低估中国所发生的作用。   外交的“反应性”也体现在中国的国防安全观上。中国强调国防的防御性,而非进攻性。中国只有当了解到其他国家会以何种方式、使用何种武器来威胁自己的时候,才会去发展某种武器,制定某种军事战略。中国很少有主动的,类似于美国的“先发制人”的战略。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很难有这些方面的创新。因此,在没有明显的外在的威胁的情况下,中国一般都是以自己的步伐、自己的需求来进行国防现代化。这和苏联不同,也和二战前的德国和日本不同。所有这些国家,当时都出现了“争霸”的国家意志和国家计划。   第三,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具有异常的消化问题的能力。这么多年,尽管中国国内问题很多,危机不断,但都能加以一一克服。如果不牵涉到任何制度,大国对问题的消化能力本来就比小国要强得多。加上制度因素,中国消化问题的能力远比其它国家强。在一些方面,甚至较美国强。不用说国内各种问题(例如社会抗议、少数民族问题等等),在国际事务上也是这样。在克服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方面,中国显现出了强大的国家能力。   如果说中国因为其不可被阻止的崛起而自信,那么美国则是因为其不可阻止的衰落而显得信心不足。和中国相比较,美国很多方面在朝着和中国相反的方向在发展。   第一,较之中国,美国的国际关系缺少大历史观。美国比较侧重于眼前利益,而较少顾及到长远利益。美国的政治体制的特点更强化了这一点。美国是多党政治,而政党又是各种利益的聚合。美国的决策过程也是利益分配过程,包括外交政策。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美国追求的是短期利益,美国总能把其“国家利益”最大化。每时每刻把眼前利益最大化就构成了美国的长远利益。这一点也是中国很多学者批评中国的地方,认为中国缺失“国家利益”观念。 美国信心不足反应过度   第二,较之中国,美国外交呈现主动性,尤其是针对中国。美国现在是唯一的一个霸权。要维持霸权,美国恐惧于来自中国的潜在挑战。防止中国的挑战似乎已经成为美国的头等要务,已经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尽管中国的外交都带有回应性,但中国做什么都很容易被美国解读成是对美国的挑战。美国因此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其主动性来应付中国的崛起。当然,美国简单的地缘政治也促成美国可以这样做。中国地缘政治很复杂,被周边数十个国家所包围。但处于北美,美国只有两个周边国家,并且这两个国家是高度依附于美国的。美国的这种天然安全环境,使得其可以有充分的自由把其战略重点放在北美以外的国际空间,尤其是亚洲。   第三,尽管美国有这么好的安全环境,但是美国还是没有足够的信心。很简单,这些年来的经验表明,美国的衰落势头似乎很难遏制。美国1890年代就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只有到了一战期间美国才开始卷入世界事务,逐渐成为世界大国。美国成为世界大国几乎没有遇到很大的困难。当时作为世界体系领袖的欧洲遇到了很多麻烦,欧洲有求于美国,主动邀请美国成为世界领袖。二战结束后成为世界大国,但只是领导半个地球,即西方世界。冷战结束,美国的霸权到达了顶峰。但也就是这个时候,美国开始走下坡路。   美国一霸独大,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这也适用于国际政治。美国霸权开始犯连续的错误。美国犯错误是大国的本质所决定的,并非是任何一个领导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美国领导人所犯的错误决定于美国所处的霸权地位。无论从国内发展还是外交事务,美国已经遇到极大的麻烦。在国际事务方面,无论是军事行动,还是推行民主,都遇到了挫折。在国内,持续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及其政府无能应付这些危机,严重打击着美国的信心。同样重要的是,美国的政治问题,两党政治很难产生一个有效的政府。没有强有力的政府,只能看着危机产生负面的影响而无能为力。   尽管美国还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信心不如从前。在没有充分信心的情况下,美国对中国所使用的大都是一些“消极”的做法,即处处把中国看成是其对手甚至是敌人,也处处防备中国。这尤其表现在安全方面。美国的做法有几种。一是强化传统的联盟,例如美日、美韩的关系。美国不仅没有根据新形势来调整始于冷战的同盟政策,反而寻找各种新因素来强化这个同盟。美日、美韩的同盟近年来因为北朝鲜问题而得到强化,并且有向美、日、韩同盟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近年来,因为南中国海问题,美国也在加强所谓的“亚洲小北约”的建设,强化美、日、澳等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在针对中国这方面,美国可以说一直在寻找一切尽可能的方法,包括和印度的关系,和中国周边国家的关系等等,尽管在一些时候,美国的做法可能表现为一厢情愿。   但很显然,美国的这些“消极”的做法,不是在增加亚洲的安全感,而是使得亚洲越来越不安全。很简单,美国的做法促使中国异常的警惕,不得不做出反应,甚至是激烈的反应。而中国的反应又促使着美国行动的升级。这会是一个没完没了的过程,也就是典型的安全困境。 作者是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11011.shtml
个人分类: 外交|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德国媒体竟然这样说:中美争雄,中国才是老大哥
dongzg101 2011-12-1 04:39
德国媒体竟然这样说:中美争雄,中国才是老大哥 时间:2011-11-30 14:24:26来源: 互联网 阅读提示: 美国重返亚洲舞台,与中国争雄,亚洲国家作何反应?德媒认为亚洲人是灵活的商人,不会一边倒地厚此薄彼,所以一方面欢迎美国伙伴,另一方面也不愿与中国"老大哥"交恶,而是试图在这两大对手之间渔利。 http://www.fxingw.com/bkjx/2011-11-30/14360.html
1208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水稻测序后的遗传意义
syfox 2011-9-21 19:43
基因组所合作研究揭开两种家养水稻起源进化“篇章” 2011-06-13 | 作者: 【关闭】 6月9日,在最新一期发表的开放刊物PLOS Genetics上,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吴仲义研究员和中山大学施苏华教授的合作研究及其发表文章 《水稻基因组两种进化历史:驯化基因的角色》 (Two Evolutionary Histories in the Genome of Rice: the Roles of Domestication Genes),揭开了两种家养稻起源进化的重要篇章。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供养着超过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在我国及周边很多亚洲国家,水稻是关乎国家民生大计的重要命脉。而目前,家养稻共分为粳稻和籼稻两种品系。粳稻主要生长分布于中国北部、日本、韩国等高纬度地区。而籼稻主要生长分布在中国南部、东南亚、印度等低纬度地区。水稻是人类从打猎采集的生活状态转到农业栽种的过程中,被人类驯化培育的重要植物物种。两种家养水稻的起源和演化,一直是进化生物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所关心的热点问题。 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的研究,有学者认为,两种家养稻是独立起源的。它们分别由不同地区的不同人群,在不同地点驯化而成。而另有学者则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两种家养稻是一次起源的,它们的存在只是驯化后物种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的结果。两派学者各持证据,一直以来未有定论。 利用新一代的测序技术,基因组所及中山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水稻全基因组绝大多数基因都支持了其独立起源的历史,两种家养稻似乎都是从野生群体里独立培育出来的。然而,当研究人员分析那些受过人工选择的重要基因区段时却发现,两种家养稻的基因及其类似很多重要的农业经济性状看起来是一次起源的。 研究者认为,当一种重要的农业经济性状在一种家养稻中出现时,古代育种专家就通过杂交,把相对应的基因区段,“借鉴“或”拷贝”到另外一个物种里,从而使得另外一个品种也具备了人们所想要的表型(例如,种子不容易落粒等)。古代人们的这种相互“克隆”和“盗版”,勾画了人类重要农业经济性状基因的演化历程。该研究结果,在支持学界的两种理论的同时,也统一了上述两种假说。 原文链接: http://www.plosgenetics.org/article/info:doi/10.1371/journal.pgen.1002100 外媒报道: ScienceDaily: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1/06/110609173712.htm E Science news: http://esciencenews.com/articles/2011/06/09/early.agricultural.piracy.informs.domestication.rice 基因组所“小内含子进化机制研究”获新进展相关论文在《PLoS ONE》杂志发表 2011-03-25 | 作者: !--|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科学与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于军研究员的指导下,该重点实验室博士生王大鹏通过对人类千人基因组计划数据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两种DNA组分特殊效应在人类基因组中的存在,使该研究组延续十几年的小内含子基本功能和进化机制研究获新进展。相关学术论文在《PLoS ONE》杂志发表,并且被GenomeWeb网站推荐为每日精选(Daily Scan)。   内含子是真核基因组的重要和必需组成部分,并且它在mRNA的加工、选择性剪接和核外运输等过程中发挥着精确且复杂的作用。在基因组进化研究中,尽管内含子并没有像编码区域一样受到足够的重视,但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内含子和它们的序列受到潜在功能相关的自然选择作用。   此次博士生王大鹏等的发现:出现在长度范围为88-124nt上的小内含子的删除/插入比值要高于50-86nt;另外,出现在GC含量(鸟嘌呤和胞嘧啶所占的比例)小于65%的小内含子上的删除/插入比值要高于GC含量大于65%的。进一步发现这两种效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区分但是并不能完全独立存在。这可能是因为一些GC富集的小内含子在长度上受到较弱的纯化选择,而在GC含量方面受到了较强的正选择。   该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人类群体中,小内含子的长度和GC含量都受到某种自然选择(适应性选择或者负选择)的作用而保持在最适值附近。这些结果为“突变力”模型提供了证据:偏离最适合长度值的小内含子更容易发生插入删除突变。区别于在果蝇中发现的“选择力”模型,揭示了脊椎动物这一分支中小内含子的进化动力学特性,强调了小内含子的潜在的功能重要性,为后续的各物种小内含子功能研究的实验和生物信息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全文请参见: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17945 图:插入删除数目和比值 《科学时报》:水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时代来临 2010-11-05 | 作者: !--|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 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的研究成果《水稻地方品种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日前在线发表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该研究报道了中国水稻地方品种的全基因组的遗传多态性和单倍体型图谱,并对籼稻品种的14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确定了这些农艺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位点,对水稻的遗传学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资源。 论文一经发表,便迅速引起了世界同行的关注,许多人称之为作物遗传学研究中里程碑式的工作。 《自然—遗传学》副主编Pamela Colosimo介绍,这篇论文从编辑部到同行专家评议都获得了高度评价,是她在该杂志遇到的发表最为顺利的一篇论文。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也对研究团队的成果表达了高度赞赏。 功不可没的GWAS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简称GWAS)是一种用来寻找基因变异与表型之间关系的遗传学方法,最近几年在人类医学遗传学领域中发展迅速。 以常见人类遗传疾病的GWAS为例,研究者首先要选取一个较大的人群样本,考察哪些是患者,然后提取他们的DNA进行全基因组范围的基因分型,最终从成千上万个分子标记中找出与该表型相关的基因。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已经对数百种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症、精神疾病等)进行了GWAS分析,确定了大批疾病易感区域和相关基因,发现了一些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位点。这些发现对相关疾病的诊断和药物设计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GWAS虽然高效并且前景广阔,但却少不了前期大量的平台性工作。以人类GWAS为例,在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后,科学家又花了3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HapMap project)。他们对全球三大人种(黑种人、白种人和黄种人)中的数百个样本进行了基因分型,获得了一份人类基因组中常见变异位点的详细图谱。 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又从中选取出覆盖全基因组的代表性的分子标记位点,开发出高通量的基因芯片,对数百万个常见的变异位点进行了批量检测。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人类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才变成了一条常规的技术路线。 从人到水稻的跨越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植物基因组学研究的模式作物。中国是水稻种植大国,稻区辽阔,南至海南省,北至黑龙江省。水稻种植在中国也有着长达几千年的栽培历史。 如此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跨度,形成了大量的水稻地方品种。这些品种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农艺性状。阐明这些地方品种的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对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逆性,改良水稻品质以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都非常重要。 对水稻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国际上通常都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但是对于多基因控制的重要农艺性状,还没有非常有效的研究手段。 那么能否借鉴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大获成功的GWAS方法呢?国际上许多同行对此表示质疑,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在自交的水稻材料上很难实现。 但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韩斌和他的研究团队却认为,如果GWAS方法在水稻中也能够实现,将对高效挖掘水稻地方品种的遗传资源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他们还是决定试一试。 与人类的GWAS类似,水稻的GWAS同样需要搭建一个前期的平台。 研究团队挑选了栽培稻两大亚种(粳稻和籼稻)的500余份地方品种,测定了它们的全基因组序列,从而构建出一张高密度的水稻单体型图谱。 在这张图谱的基础上,研究者对籼稻的14个农艺性状进行了GWAS分析。这些性状包括水稻株型、产量、籽粒品质和生理特征等不同的方面。通过遗传学分析,这些农艺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位点得以确定。这些发现为水稻遗传学研究和水稻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并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是水稻遗传学研究的重要进展。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与人类GWAS不同的是,这份水稻GWAS的平台工作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家提供了一份永久性的资源,这些具备详细基因型图谱的水稻地方品种可供人们在不同年份、不同地点、针对不同农艺性状进行多次考察。将来,人们还可通过有选择性地两两杂交获得需要的后代组合,供水稻遗传学实验及育种工作使用。 该研究还首次成功开发出大样本、低丰度的基因组测序和基因分型方法。通俗地说,就是对每个样品只进行低覆盖率的测序,获得部分信息,而后借助这些信息,通过不同样品、不同基因组区域间复杂的关系,相互借鉴,最终把丢失的信息重新找回来。该方法大大节省了科学投入,而最终获得的图谱质量却丝毫不差。 这种高通量和低成本的方法加上水稻相对较小的基因组,使得500多份水稻的测序成本仅相当于人类基因组中一个人的高倍测序。以这种方式鉴定基因组变异,构建单倍体图谱用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在世界上还属首次。 《自然—遗传学》专门同期配发了Richard M Clark的一篇评论文章,称水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时代终于来临了。Clark是全球知名的植物分子遗传学家,在德国马普研究所工作期间完成了拟南芥单体型图谱的构建,目前在美国犹他州大学参与拟南芥的1001基因组计划。 在这篇评论中,Clark展望道:“将来在水稻以及更多其他的物种中,这种低覆盖率、大样本的高通量测序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对遗传变异的高效发掘,前景极好。”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态所韩斌研究员课题组,通过与中国水稻所、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和自主开发的基因型分析方法,对517份中国水稻地方品种材料进行测序,构建了高密度的水稻单体型图谱(HapMap),并对籼稻品种的14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确定了这些农艺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位点。相关研究成果于10月24日以全文形式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doi:10.1038/ng.695)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植物基因组学研究的模式作物。水稻的株型(包括分蘖数,株高等),产量(包括小穗数,籽粒大小,千粒重等),籽粒品质(糊化温度,淀粉含量等)和一些生理特征(包括抗逆性,抽穗期,落粒性等)都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农艺性状,克隆并研究调控这些农艺性状的基因对于提高水稻产量,改良水稻品质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地方品种是已经适应了特定的农艺-气候条件的作物品种,我国幅员辽阔,水稻地方品种繁多,它们都有适应特定生产条件的独特的农艺性状。阐明地方品种的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对于提高水稻产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通过测定517个水稻地方品种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利用新的数据-归类的方法构建高密度的单体型图谱,鉴定了约360万个SNP位点。利用373个籼稻品种群体对14个农艺性状进行全基因组连锁分析研究,这些性状包括水稻株型,产量,籽粒品质和生理特征等不同的方面。通过连锁分析鉴定的位点可解释约36%的表型变异,其中有6个位点的峰值信号与之前鉴定的农艺性状基因紧密连锁。本研究为水稻遗传学研究和水稻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并且证实了结合第二代高通量基因组测序和全基因组连锁分析的研究方法是对传统的通过双亲杂交来分析复杂性状的方法的强有力的互为补充的研究策略。
3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外媒: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急躁最没耐性的地球人
zhao1198 2011-8-6 21:01
外媒: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急躁最没耐性的地球人 来源:环球时报 近一段时间,中国的一系列社会焦点事件成为世界热议的话题。在外媒眼中,中国人做事要名利双收;理财最好能一夜暴富;结婚要有现房现车;就连坐车也经常插队。“中国人现在成了世界上最急躁、最没有耐性的地球人”。   不过,曾研究过中国人的“时间观”的英国东亚文化学者马丁·雅格斯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却质疑说:“一切问题真的都是速度的错吗?”半个多世纪以前,世界对中国人的定义还是“漠视时间的民族”,一些西方人还由此认定中国无法屹立于世界。   英国一项研究称,世界都在进入“快生活”,全球城市人走路速度比10年前平均加快了10%,而其中位居前列的几个国家都是发展迅速的亚洲国家。旅居日 本的中国学者庚欣说,紧张的快生活是中国这代人避免不了的命运。中国就像正在快速成长的青少年,出现一些问题不完全是快速成长的错,而是营养失去了平衡。 日本几十年前也经历过快速度带来的“生长痛”,但真正令日本人担心甚至绝望的却是“失速的20年”。    “快”成为中国人现代生活标志   《环球时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一名曾多次到过中国的日本老人,他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就曾来过中国。他说,“当年在中国学会的中文基本上都不会说了。但是, 有一个词记得非常清楚,同时也非常喜欢,就是‘蹓跶’。”尽管中国人谁也不愿回到那个时代,但在这个日本人看来,这个词似乎代表一种悠闲的生活。   他说,这主要是因为那时候日本人也在为快生活而烦恼,那时日本人生活有“三快”:吃饭快、大小便快、走路快。他注意到,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后,深圳出现了一条改变中国人观念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从那以后,中国人的生活才快了起来。   但最近中国发生的一些问题却让国内外质疑起近年来让中国人疲惫不堪的“快生活”。韩国《中央日报》8月1日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高速发展的真实写照。在经历姓社姓资的争论后,这一口号得到中国全社会的认可并迅速付诸实践。   此后诞生了3天盖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全中国各种“速度战”的事例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速度战”在中国取得令人惊叹的成果,依靠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 目前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近来的一些事故表明追求速度的代价不菲。文章称,其实当年深圳的创业者还有一句口号,那就是“安全就是法律,顾客就 是上帝”,只不过这句口号并没有像“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那样被中国广泛接纳。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7月28日称,中国人开始反思他们对于“快”概念的崇拜。事实上,快节奏以及强调“快”成为一些中国人现代生活的标志。该报在另一篇文章中称,中国人当下都热衷赶时间,到处都需要快节奏:手机在响,电话在催;最爱“快进”,狂点“刷新”。   评论要抢“沙发”;寄信要特快专递;拍照要立等可取;坐车选择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做事最好名利双收;理财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还要有现房现车。一些 中国人总是风风火火,把每一天都当作打仗来过。他们认为快生活才能赚到更多的钱,担心这个机会不抓住,就会被社会抛离,抓到手的才是硬道理。但扪心自问: 忙碌中的你,有没有迷失生活方向。    从漠视时间到停不下脚步   实际上,曾几何时“快生活”这个词在中国人头脑中只属于美英等西方列强。19世纪末,美国人雅瑟·史密斯写过一本书《中国人的性格》,专门用一个章节 来写中国人“漠视时间”。他写道:“对中国人来说,盎格鲁—撒克逊人经常性的急躁不仅是不可理解的,而且完全是非理智的。   很显然,中国人不喜欢我们具有的这一品性。无论如何,要让一个中国人感到行动迅速敏捷的重要性,那是很困难的。”史密斯的这本书在“五四运动”后引起中国知识分子的议论。鲁迅曾遗憾没人翻译这本书,用以“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   如今,史密斯所说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经常性的急躁”就变成了中国人“经常性的急躁”。日本《产经新闻》不久前刊登一名日本学者的文章,讲述他遭遇的 “焦急中国人”。文章称,在广州机场,因为大雨使航班延误和取消,被困机场的一些中国乘客大打出手,将候机厅的电话、电脑等设备破坏,还殴打机场工作人 员。文章称,因为天气原因让乘客被困机场的事情,在世界上哪个国家都发生过,但中国人快速的生活节奏使一些乘客丧失了“自制力”。   “为什么焦急和不耐烦成为中国人社会心态?”美国《侨报》7月26日称,这是由于资源紧缺引发争夺,分配不平衡带来倾轧,速度反而加重人们心中的烦躁,时代的心态就是可以快就绝不能慢。文章称,其实中国人也是世界上最耐心的人。   人们排队买房,可以提前3天就全家轮班开始排;买促销减价货,排一上午队也在所不惜;人越多的餐厅,中国人越喜欢,宁肯坐在门口塑料凳子上吃两个小时的瓜子;中国人感冒也要去挂专家号,宁肯长时间排队。《侨报》认为,中国人的焦急症,都是为了确保自己不被社会抛离。   对中国人的“快生活”方式,英国广播公司曾略带调侃地说,请人吃饭,中国人爱说“您慢用”;吃完饭送客,会说“您慢走”。现在,这些话成了单纯的客 套。实际上,现代生活节奏快已经影响到世界各地城市人口,连人们走路的速度也相应变快。bbc引述英国学者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世界各地城市人口走路的速 度比10 年前平均加快了10%。   研究人员选择世界上32个大城市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世界上居民走路最快的城市是新加坡,走60英尺平均用时10.55秒。而中国居民步伐最快的城市则是广州,世界排名第四,用时为10.94秒。bbc发现,排名前几名的大多是经济迅勐发展的亚洲城市。   曾在中国留学的泰国家具公司经理助理乌萨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中国留学期间,看到周围的中国人都很繁忙,感觉他们走路时都是急匆匆的,生活中很少 停下脚步。他感到很受震动,中国总是不断受到新鲜事物的推动,每个人都很积极,国家和个人都在一步一步地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努力地工作着。   日本一名经常往来于中日之间的贸易公司老板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办理一些商务手续最快也要3个月的时间。现在中国人的速度已经跟上世界的步伐,还出现了各种代办公司,几天就可以拿到所有手续。   这种快节奏的生活还能创造出很多行业,比如快递公司、快餐馆等,让在北京生活的人们感到非常方便。”日本大坂大学一名经济学教授说,那些主张中国应当 放缓发展节奏来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张有失偏颇,因为这不是慢下来就能解决的问题,不能把个别行业的问题视为整体社会发展速度有问题。毕竟在中国各方面建设及 国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巨大差距的时候,中国社会保持快速增长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中国人的问题让西方梦寐以求   “中国人面临的问题正是欧洲人梦寐以求的”。法国《费加罗报》曾以此为题刊登过一篇社论。确实,中国“快生活”让许多中国人感到疲惫和困惑,但对于为“失速”而担忧的西方国家来说,“快生活”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发展动力。   在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环球时报》记者用输入“中国人”和“急”等关键词后,立刻弹出近2000条报道,其中最多的是中国人着急买房,一片新楼 还未盖起就会吸引来一批购房者,甚至比售楼公司还着急,中国政府为此还下达了“限购令”。有英国网民感叹,这种事要是发生在英国,英国首相的日子就不会像 现在这样难过了。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客观上讲,中国社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失衡的问题,但即使中国发展速度 慢下来,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中国启动了市场化,老百姓有改善生活的强烈要求,这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推着它向前冲。   中国就处于这样的历史阶段,想慢也慢不下来。他说,中国的问题是就像一个小伙子,长得很快,同时也很毛躁,但跟生长快没有必然联系。其实发达国家都经 历过这样的阶段。比如美国在1870-1925年间因社会矛盾多而频繁引发暴力事件。应该说美欧等发达国家比较幸运,他们冲过了这个坎。一些拉美国家也投 入了现代化,但是没有闯过这一关。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曾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在当年“高度成长期”,日本人的生活也处在“紧张的快速状态”中。为了迎合日本经济高度成长期中 日本上班族快节奏的生活,日本人发明了方便面等快速食品。但是时间长了,很多人胃肠生病,快生活的负面影响才被发现。当年日本还频频爆发滥用添加剂事件及 环境污染事件。许多人曾抱怨快生活让那种“下班后自己动手煮面条”的生活一下子消失了。   但从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让日本人痛苦的就只剩下一件事,整个日本突然“失速”,经济停滞不前。由于经济不景气,失业人口增多,那些失去工作而 “慢”下来的日本人也失去了“精神支撑”。不久前,日本埼玉县一名中年男子失业后仍每天西装革履地去上班,这样“装正常”两周后,终于被妻子发现。   当天晚上他向妻子道歉后,就实施了自己解决失业的方法———在勒死妻子和7岁的儿子后,自己也上吊了。后来警方发现了他的遗书,上面写着:“感觉每天 就像在大海中,水一点点没过下巴、鼻子,最后是头顶。我不想死,但社会回答我‘不行’,绝望的情绪淹没了我!我有工作的时候感到紧张与疲劳,但现在却感到 深深的恐惧……”   法新社曾引述经合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报告称,在未来的10年中,中国可能会继续大踏步前进,这是它继续进行改革的条件。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国家,这种快速增长是避免失业“成为一个巨大问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北京大学教授钱乘旦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高速发展阶段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如果没有这样的发展阶段,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取得辉煌的经济成 就,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贫穷和落后的面貌。钱乘旦认为,中国的问题不是速度是否太快,而是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能否协调的问题。如速度和公平的问题、食品 安全问题等。中国没有对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
1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数字看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liwenbianji 2011-2-16 17:14
本文作者马景云,从事医学英文编辑长达30余年, 具有丰富的医学英文编辑经验,了解SCI杂志工作流程与稿件刊出标准, 是本领域具备医学知识、英文编辑、期刊出版等多种技能的英文编辑专家。迄今已编辑医学英文论文4000余篇,并成功指导和帮助许多作者在SCI杂志发表文章。马景云曾在国际知名杂志《JAMA》、《BRITISH MEDICAL JOURNAL》、《JOURNAL OF OTOLANRONGOLOGY HEADNECK SURGERY》 等学习和工作;曾担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和《世界胃肠病学杂志》(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编审、 编辑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际合作处处长以及项目管理负责人。目前担任理文编辑高级顾问。 一.来自官方的数字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10年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 过去十年中,中国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支出增加了六倍,科学论文的产出量增加了一倍,中国培养的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多于美国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家。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正在迅速成为推动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报告也指出,尽管中国国内研发总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大幅增长,科学出版物数量也非常可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影响力仍有差距。中国发表文章的引用率(平均每篇文章的引用率)约为4.61,仅与印度的水平(4.59)大体相当。中国的另一项指标——专利数量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报告中指出, 2000年至2010年(截至2010年11月1日)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论文约72万篇,按数量计,排在世界第4位;论文共被引用423万次,排在世界第8位。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5.9次,与世界平均值10.57还有差距。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统计,2009年中国自然科学和技术类期刊数量达4926种 (包括英文期刊212种)。近年来,中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指标上升趋势明显,根据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指标统计,2009年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452,是2001年时的1.7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均值为913次,是2001年的4倍。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规范化程度有所提高,期刊学术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1987年, 《科学引文索引》 (SCI)收录中国科技期刊仅11种,占总收录量的0.3%。 2009年SCI 数据库收录我国科技期刊(不含港、澳、台)115种,占总收录期刊的1.56%,SCI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平均影响因子为0.8568。 《工程索引》(EI)收录的中国期刊由1987年的20种增长到2009年的217种。 SCI数据库2009年收录世界科技论文总数为144.23万篇。收录中国科技论文为12.75万篇,占世界份额的8.8%,排在世界第2位。若不统计港澳地区的论文,则中国共计发表11.95万篇论文,占世界总数的8.3%。如按此论文数排序,我国也排在世界第2位,排在美国之后,排在世界前5位的还有英国、德国和日本。 EI数据库2009年收录期刊论文(核心部分)总数为40.94万篇,其中中国论文为9.79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23.9%,超过第2名美国7个百分点,增长率为9.5%。 《科学技术会议录》(ISTP)数据库2009年收录世界重要会议论文为42.76万篇,共收录了中国作者论文5.47万篇,占世界的12.8%,排在世界第2位。 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2009年收录的中国医学、生命科学论文4.50万篇 比2008年增加了3497篇,增长8.4%。 二.中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以上官方发布的数字看,中国的科技出版业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其规模已跃居世界出版业的前列,中国正在经历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的跨越。从数量和品种上来看,中国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科技期刊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科技期刊比,要达到出版强国,无论是发展规模、发展实力,还是发展方式、发展质量,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关于科技期刊集群化 目前,一些国际出版集团在中国“抢滩登陆”,对中国优质出版资源展开了激烈竞争,显示了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我国科技期刊管理体制错综复杂,多数期刊出版规模小、经营模式落后,难以同国际性出版集团展开竞争。因此,由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转型,实现科技期刊集团化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国科技期刊做大做强必经之路。可喜的是,近年来中国科技出版正在实现体制和管理模式改革。中国科技期刊要学习国际科技出版集团的先进办刊理念和管理经验,实现强强联合,资源整合,建立专业化出版集团,引入先进的市场化管理机制,增强竞争实力。 关于科技期刊国际化 科技期刊国际化不是单纯依靠创办英文版科技期刊就可以实现。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应有自己的定位, 分开层次,大部分期刊,提别是行业期刊应立足本土,部分“借船下海”,部分英文版期刊实现国际化。“大跃进”的做法不可取。科学无国界,应鼓励科研人员将文章投向更具影响力的刊物,参与国际交流,促进学科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科技期刊应具备国际视野,引入国际化编辑出版流程,出版方式,生产模式等;坚持同行评议、以学术质量为核心的办刊宗旨;学习和研究国际核心检索系统的期刊收录标准,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被引用率,从而提高期刊的国际竞争力;学习和遵循国际科技编辑出版标准与规范,例如:科技出版道德规范、论文撰写要求等。 关于科技期刊数字化 目前,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出版业的发展拓展了前所未有的新空间。传播手段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正在占领和取代国际科技期刊的主流地位。科技期刊应加强数字产品的研究开发,加速期刊数字化的人力投入和培养,促进和加强数字化建设的进程。近年来,不断有科学家通过海外期刊注册渠道创办本领域网络版期刊,展示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国家在完善和制定有关法规的同时,应在政策层面鼓励出版社创办网络版OA科技期刊,特别是英文版网络版科技期刊,为作者和读者搭建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用10年的时间,中国定将成为新闻出版强国。
4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育还是歼20:管窥美国的新冷战思维
chadwick 2011-1-21 23:18
  在上个月,一项国际研究项目调查了来自65个国家的学生的数学、科学和阅读成绩。胜出者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的学生!   在所有的三个领域及其宽泛 的周边学科,占据榜首的是上海 学生。接下来的四个拔尖者中有三个来自尊崇教育的儒家社会:香港、新加坡和韩国。(剩下的另一个学生来自芬兰。)   那我们美国排到哪儿去了呢——阅读:第15名,科学:23名,数学:31名。   过去20年里,我一直有造访中国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的学校。而且我将我自己的孩子们送到了同样深受孔夫子影响的日本的一所学校,那时我没少嫉妒,或者傻眼。我从没忘记那段时间,那时我们要到美国去,当我要从东京的幼儿园接走我的孩子时,我必须填一张表,来说明给孩子休假的原因。   教育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兴盛的原因是教育被排在最优先的位置——我们美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多要向他们学习。   诚然,上海在全球数据中升至榜首并不能代表全中国的情况,因为上海拥有这个国家最好的学校。但是必须承认,中国已经在那些过去是糟糕的农村的区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   仅仅在20年前,那些农村的孩子们还经常从小学辍学;有时,老师们还不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授课。   现在,甚至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大多数的女孩儿们和男孩儿们一样有学可上;大学也不是不同寻常的事物;而且教师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在我的美籍华裔太太的老家——中国南方的一个贫穷地区——农民的孩子的数学课程比我的一个孩子领先一个年级,我的孩子在纽约的一所很棒的公立学校就读。就数学而言,这种情况似乎在整个中国都是真实的。   对于一个对解雇工人有顾虑的社会主义国家,较美国而言,在处理效率不高的教师问题上,中国的手法惊人的娴熟。中国的校长不能很容易地解雇教师,但是他们可以给效率不高的教师提供额外的培训,如果还不管用的话,他们还可以把老师调到其他岗位。   “不好的老师总是可以去当体育老师”,一所西安的幼儿园园长在领我参观时对我这样说。在中国学校,运动和健身无关紧要。   (这所幼儿园是另一个中国优势的缩影:极好的儿童早期教育,典型的是开始于两岁。确实,制约中国教育的唯一因素是中国的大学教育。大学是三流的,这应该成为这个国家的耻辱。)(译者按:译到这里,我凌乱了~~~~-,=)   但这却是悖论所在:中国人自己对他们的学校教育体系远没有如此印象深刻。每次我试图采访一个中国人对他们的教育体系的看法时,我听到更多的是埋怨而不是赞美。许多中国人抱怨他们的教育体系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而且他们羡慕培育独立性并使学习令人兴奋而不仅是一个苦差事的美国教育模式。   在西安,我造访了高新一中,它可能是这座城市最好的高中(译者按:【广告】西安铁一中、西工大附中都是很棒的中学)。那里的老师和学生对美国学校强调社团、艺术和独立思考都很有想法。“我们需要鼓励更多的创造性”,化学老师华国宏(音)解释道,“我们应该向美国学校学习”。   一位广东省的朋友说他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读书,因为当地的学校是“创造力杀手”。另一个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一所国际学校,以逃避他所比喻的“海豹训练计划”。私立学校正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成立,他们中的许多都夸耀自己聚焦于创造力的培养。   于我来讲,虽然我认为自我批评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同样羡慕那种对教育的激情和为了使此系统运转更加良好的矢志不渝的精神。   更大的议题是:中国教育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其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中的孔夫子式的对教育的尊崇。在中国的学校,教师备受尊敬,最受羡慕的孩子也是聪明的那个,而不是爱开玩笑的“班级小丑”。   美国人认为中国的战略挑战来自于比如说中国的新式隐形战斗机一类。但是,真正的挑战其实是中国教育体系的兴起和其中蕴含的对学习的激情。我们美国人并不打算成为儒家弟子,但我们可以提升教育的优先度,同时不放弃创造性和独立思考。   这正是我们美国在1957年苏联发射了首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后所做过的事情。文章开篇提到那些的最近期的测试结果应该是我们21世纪的Sputnik。 Damon Winter/The New York Times 原文作者:Nicholas D. Kristof;译者: Uriel Teng 转载自译言 :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130822/167597 , 标题有修改,原文链接 : http://www.nytimes.com/2011/01/16/opinion/16kristof.html?scp=3
1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亚洲国家的国徽
黄安年 2009-7-3 15:12
亚洲国家的国徽 黄安年文 许令仪供图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3 日发布 迄今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承认的亚洲国家总共有 48 个。即 中 国 、韩 国 、日 本 、阿富汗 、东帝汶 、阿联酋 、巴基斯坦 、沙特阿拉伯 、巴 林 、印 尼 、泰 国 、尼泊尔 、卡塔尔 、土耳其 、孟加拉国、哈萨克斯坦 、缅 甸 、越 南 、阿 曼 、菲律宾 、黎巴嫩 、巴勒斯坦 、亚美尼亚 、土库曼斯坦 、蒙 古 、老 挝 、约 旦 、柬埔寨 、科威特 、塞浦路斯、阿塞拜疆 、塔吉克斯坦 、朝 鲜 、文 莱 、伊 朗 、新加坡 、伊拉克 、斯里兰卡 、格鲁吉亚 、吉尔吉斯斯坦 、印 度 、不 丹 、也 门 、以色列 、叙利亚、马尔代夫 、马来西亚 、乌兹别克斯坦。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是中国的一部分,没有通常国家所称的国徽。 好友许令仪传来了亚非国家的国徽,其中有亚洲国家 44 个 , 亚美尼亚 、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四国未含在内,这四个国家的国徽是笔者补充的(总共 17 图中的最后四个国徽)。 对于每个国家国徽的解说请参见网上的权威说明。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1555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4: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