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全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优秀综述推荐——单光纤成像技术
Chineselaser 2017-3-27 14:48
贺正权 任立勇 庄斌 许程访 周利斌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信息光子学室 摘要   单光纤成像技术就是用单根多模光纤实现成像,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单光纤成像系统中,光纤既是成像器件,又是传像器件,无需再增加扫描机构和成像透镜,就可以将光纤一端视场范围内的场景一次传输到光纤的另一端,因此,这一技术又称为宽场光纤成像技术。采用此技术,可以使成像光纤探头的直径大大减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细内窥成像,为现有医用内窥镜带来革命性的改进。单光纤成像技术是一种计算成像的方法,它是在全息光学和傅里叶光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成像的机理有传输矩阵法和相位补偿法两大类。对于一段多模光纤,如果可以预先测定它的频域(或空间域)传输矩阵,则在成像过程中,通过计算,就可以从光纤输出端光场中恢复出目标图像;也可以预先测量出光束通过光纤后波前的畸变,然后在成像系统中,增加该波前畸变的共轭相位场,就可以消除相应的波前畸变,从而在输出端获得不失真的目标图像。本文将对单光纤成像技术的现状和动态进行较全面的综述介绍...... (本文发表在《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7年第3期, 阅读全文 ) 引用该论文 He Zhengquan,Ren Liyong,Zhuang Bin,Xu Chengfang,Zhou Libin. Single Optical Fiber Imaging Technology . Laser Optoelectronics Progress, 2017, 54(3): 030005 贺正权,任立勇,庄 斌,许程访,周利斌. 单光纤成像技术 .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7, 54(3): 030005
70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口政务全息数据语义界定
EchoMQX 2015-3-13 17:36
人口政务全息数据语义界定 1 人口政务全息数据语义界定 1.1 人口政务全息数据的全息语义界定 全息 ( Holography ) ,又称全息投影,最早是由匈牙利物理学家 DeniseGabor 发现的一种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全部信息的技术。本研究中的“全息”即借鉴“全部信息”这一涵义。 详细地讲,人口政务全息数据主要是指单个人口在其从出生、教育、工作、退休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历程中享受政府各部门所提供的 包括婚育生养、户籍身份、教育成长、文化旅游、医疗卫生、土地房产、证照资格、社会保障、交通出行、劳动就业、知识产权、出境入境、司法公证、纳税申报、消费维权、离休退休、死亡殡葬和综合其他共十八项人口业务全部在内的整个人口业务分类体系(人口业务分类体系详见博文《人口业务分类体系初步构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9002-873347.html )框架下所产生和生成的全部人口业务数据。 图1政务人口全息数据框架 1.2 人口政务全息数据的时空语义界定 1.2.1 时间语义 自然界是离不开时间的,从哲学意义上说,任何事物都要经历由产生至消亡的过程,因而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同样地,人口也经历从出生至死亡的生命周期过程,时间特征明显。到目前为止, GIS 领域对时间语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时间特征模型、时间粒度和时间维度等方面。 (1) 根据事物发展的特征,时间可表现为绝对时间观的单向线性结构特征模型和相对时 间观的周期循环结构特征模型、分支结构特征模型和多维结构特征模型总共四种特征模型 ,具体见图 1 。 图 1 时间特征模型 在 人口的生命周期历程中,每一公民都会在同一时期内同时持有不同业务领域的多重身份,同时,同一领域内的每个身份均 是随着时间经历从过去、现在到将来的单向线性结构特征,所以,本研究组合使用单向线性时间特征模型和分支结构的特征模型进行表述,所以,可将时间的全集( T )模拟为一个多分支时间数轴,每一分支时间数轴又是一个线性时间数轴。 (2) 结合福建省政府现有业务系统所采集到的人口业务数据,时间粒度大多确定到具体 的某一天,以公元纪元法的“年月日”表示,形如 1949/10/01 ; 图 2 单向线性时间及其时间粒度 (3) 单个人口在贯穿其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在政府部门办理的每项人口业务所产 生的每条人口业务数据中的时间要素主要包括瞬时时间点(时刻)和连续的时间区间(时间段)两种类型。例如:某人出生的时间即为时间点;某人教育期即为时间区间。 1.2.2 空间语义 GIS 中的空间指的是地理空间。 每个单个人口在贯穿其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在政府部门办理的每项人口业务所产生的每条人口业务数据 中部分属性信息属于 空间信息,具有描述的空间位置特征。 人口业务数据中的空间数据 主要是点状矢量数据。例如:居住地址、学习或工作单位变迁等信息。人口业务信息中的有关空间位置信息 可以选用多种坐标系进行定义; 2服务导向的人口全息数据模型设计 在研究福建省政府各部门现有各业务系统涉及人口业务内容的人口数据库时,发现人口整个业务系统的开展离不开人、地、物、组织和人口业务五类要素。 图 3 人、地、物、组织和人口业务之间的构成 人:指各种自然人; 物:指自然人所拥有的物品信息,例如机动车辆、房屋产权、营业执照等; 地:指地理位置信息,例如省、市、区 / 县 / 县级市、乡 / 镇、村等行政区划信息; 组织:指由人、地、物要素所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实体,包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共 场所等; 人口业务:是导致人、地、物和组织等要素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要素,主要包括婚育生养、。。。、出境入境、司法公证、离休退休、死亡殡葬等。 本文构造的人口全息数据模型 由这五类组成要素个体以及要素间的联系组成,在这里,业务逻辑中假定以“人”要素作为整个模型的起点,通过 GIS 完成的时空分析,使得“地”要素成为整个模型的必要点。具体见图 4 。 图 4 政务人口全息数据模型
8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向个性化公众服务的人口全息数据模型设计
EchoMQX 2015-1-29 17:42
面向个性化公众服务的人口全息数据模型设计 1 概述 1.1 概念 用户模型 ------ 用户模型是对用户信息需求的一体化描述,是一种面向算法的、具有特定数据结构的、形式化的用户描述。 用户建模 ------ 指从有关用户兴趣和行为的信息中归纳出可计算的模型的过程,并能动态更新、维护模型以精确反映用户的信息需求。 服务导向的人口全息、时空数据模型是人口全息、时空数据库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其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人口业务信息的管理 ,也是决定政府面向公众提供个性化服务成败的关键。本文在研究当前福建省《福建省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福建省部门应用系统目录和业务架构》和《福建省级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总体发展框架》等现有资源和剖析福建省省、市二级政府办事大厅等公众服务网站的基础上,对人口业务数据分类、组织和集成方式进行探讨,并利用模拟数据,进行面向个性化公众服务的人口全息化数据建模。 1.2 表示方法 较常见的表示方法有以下: (1) 关键词表示法 用一组关键词列来表示用户兴趣。 (2) 加权关键词表示法 用一组关键词列来表示用户兴趣,并且通过赋权重来表示用户对此关键词所表示的信息的感兴趣程度。 (3) 主题表示法 指以用户感兴趣的信息的主题来表示用户模型的方法。 (4) 基于本体论的表示方法 PersonalModel=(Personal_I,Personal_O,Personal_R) 其中, Personal_I 为用户个人信息; Personal_O 为包含了用户信息的个性化领域本体; Personal_R 为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2 数据模型设计 在进行数据模型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应充分反映人口业务数据的管理特征,以方便进行人口业务数据全息属性管理与应用; (2) 应反映人口业务数据时空特征,满足时间和空间应用需求; (3) 应体现人口业务数据的管理业务特征和时空特征的一致性,以适应人口数据的集成和共享等一体化应用。 2.1 服务导向的 人口全息化、时空化数据模型设计 服务导向的人口全息化、时空化数据模型主要包括人口基础信息管理、 人口公共信息管理和人口业务专题信息管理三个部分,共涉及包含民政、公安和计生等在内的 23 个政府职能部门。结合人口信息内容和分类原则,将服务导向的 人口全息化、时空化数据模型设计为三个层次,具体如图 1 所示 。 图1 服务导向的 人口全息化、时空化数据模型 其中,人口的基础信息、人口公共信息尽量保持稳定,而人口业务专题信息在关键字保留情况下,可根据应用情况进行扩展。 2.1.1 基本概念与组成要素 (1) 人口基础信息管理 人口基础信息主要是指反映人在社会活动中状态的社会管理信息,不仅包括公民身份证号码、姓名和性别等基本人口自然属性信息和社会属性信息,还包括政府各部门业务系统在利用人口基本信息过程中产生的、其它部门存在共享需求的人口信息。 (2) 人口公共信息管理 人口公共信息主要是指存在于政府职能部门在履行其职能过程中产生的、与其他部门存在共享需求的人口公共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公民身份证号码、户籍地址、先居住地址、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信息 。 (3) 人口业务专题信息管理 人口业务专题信息指的是政府各主管部门为履行其职能在面向公众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产生并收集得到的各种人口业务专题信息,例如科技厅的科技人才信息、审计厅的审计人员信息等。 人口业务专题管理是通过数据手段对人口业务的抽象,用来管理和组织政府各部门为履行其职能面向公众开展业务活动而产生的各种人口业务专题信息。 图 1 人口业务专题数据模型 l 业务对象 ---- 指政务部门为实现一定的政务目标而对实施行政干预或服务的人、事、物的概念性、属性化表达。业务对象描述政府的公共管理对象,即社会公共事务,这里为人口。 l 业务角色 ---- 指参与政府业务活动中的一个或一组角色。 l 业务实体 ---- 业务流程使用或产生的规划、政策、批文、证照、图表等。 l 业务事项 ---- 对业务对象进行管理,或服务于业务对象的最小业务单元。 l 业务流程 ---- 完成业务事项相关一组业务活动。 l 业务专题数据库 ---- 把数字化信息资源按业务对象划分的数据库管理单元。 2.1.2 人口业务管理规则 按照年龄层次,可将人口分为童年人口、少年人口、青年人口、中年人口和老年人口(以“人口类别”描述)。结合人口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服务需求,人口又可划分为学生、老弱病残、军人、外籍人士、公务员、港澳台人士和留学人员等人群(以“人口属性”描述)。若用 P 代表单个人口信息,用 A,B,C,… 代表“童年人口”、“少年人口”、“青年人口”、“中年人口”和“老年人口”,用 X,Y,Z… 代表“学生”、“高校毕业生”、“人才”等。其规则定义如下: ① 设 Ω C =A ∪ B ∪ C ∪ …, 且 A∩B=Φ , A∩C=Φ,B∩C=Φ,…, 则 ∀P,P ∈ Ω C , Ω C 为按“人口类别”分类而形成的人口总体。 ② 设 Ω 1 =X ∪ Y ∪ Z ∪ …, 且 Ω A = Ω 1 ∪( Ω A - Ω 1 ) , 则 ∀P,P ∈ Ω A , Ω A 为按“人员属性”分类而形成的人口总体。 2.1.3 人口分类编码规则和结构 按照上述人口业务管理规则,采用下图(见图 2 )所示的分类编码结构和规则对人口分类信息进行编码。 在图 2 中,第一位( P )表示“人口类别”编码,分别采用“ A,B,C,… ”表示“童年人口、少年人口、青年人口、中年人口和老年人口”,第二位至最后一位( X )表示学生、老弱病残、军人、外籍人士、公务员、港澳台人士和留学人员等“人员属性”编码,采用“ 1 ”和“ 0 ”分别代表“是”和 “否”。例如, B1000001 ,表示该人口为“少年人口”,同时也是“学生、留学人员”。 图 2 人口分类编码结构 2.2 服务导向的人口全息数据库模型设计 服务 导向的人口全息数据库模型如下图(见图 3 )所示。在图 3 中,人口基本信息表通过“人口分类编号”与人口分类表关联,通过“人口业务编号”与人口业务专题信息关联。 图 3 服务导向的人口全息数据库模型设计 3 物理存储方式设计 3.3.1 人口业务分类体系 本文参考 ODP 的目录结构,将人口业务分为两个等级层次类,上层父概念类是对下层所有子类的共同属性的概括,而下层子概念类则是从不同角度对上层父概念类加以细化,所有子节点之间形成平等的兄弟关系,我们只采用了 ODP 的前两层概念分类(共有 20 个类别),其分类层次结构如图所示 。 图 4 人口业务分类体系参考模型 图 4 中, TOTAL 表示所有业务信息,方框表示人口业务主题概念类别,椭圆表示包括业务角色和业务实体在内的数据实体。其中,业务角色是描述参与政府业务活动的一个或一组角色;业务实体是业务流程使用或产生的规划、政策、批文、证照、图表等。对于底层的每个概念类别均可用一个数据实体集合 {D 1 ,D 2 ,…,D n } 表示,实线代表类别之间、类别与数据实体之间的纵向层次关系。 2.3.2 人口业务全息数据模型 2.3.3 人口分类画像 同样地,参考 ODP ( Open DirectoryProject ,开放目录项目)的目录结构,对人口分类画像分为两个等级层次类。第一层结合时间属性,先将人口划分为童年人群、青少年人群、中年人群和老年人群共 4 类人群类型。然后,结合人口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服务需求,再对以上 4 类人群再进行细分。 图 5 人口分类画像参考模型 图 5 中, TOTAL 表示所有人口信息,方框表示人口分类概念类别,椭圆表示此类人群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服务需求三个方面的属性信息。对于底层的每个概念类别均可用属性信息集合 {{Nature } ,{Nurture},{Service}} 表示,实线代表类别之间、类别与属性信息之间的纵向层次关系。 4 服务导向的人口全息数据库设计 服务导向的人口全息数据库设计主要包括用户、人口业务专题信息和个性化政府公众服务信息三个方面的内容。 4.1 用户 字段名称 数据类型 长度 是否为空 字段说明 备注 crowdID nvarchar 50 否 主键,人群类别编号 crowdName nvarchar 50 否 人群类别名称 Nature1 nvarchar 50 是 自然属性 1 Nature2 nvarchar 50 是 自然属性 2 … 是 … Nature_n nvarchar 50 是 自然属性 n Nurture1 nvarchar 50 是 社会属性 1 Nurture 2 nvarchar 50 是 社会属性 2 … 是 … Nurture _n nvarchar 50 是 社会属性 n demand_service1 nvarchar 50 是 服务需求 1 demand_service2 nvarchar 50 是 服务需求 2 … 是 … demand_service n nvarchar 50 是 服务需求 n 4.2 人口业务专题信息表 字段名称 数据类型 长度 是否为空 字段说明 备注 serviceID nvarchar 50 否 主键,人口业务编号 serviceName nvarchar 50 否 人口业务名称 Entity1 nvarchar 50 是 数据实体 1 Entity2 nvarchar 50 是 数据实体 2 … 是 … Entity n nvarchar 50 是 数据实体 n 4.3 个性化政府公众服务信息 个性化政府公众服务信息是根据人口全息时空信息、人口业务信息以及人口分类画像信息等信息建立个性化政府公众服务模型并由此得出的服务信息,个性化政府公众服务信息表包括个性化服务规则表和个性化服务推送内容表。 4.3.1 个性化服务规则表 个性化服务规则 是系统根据用户的基本信息、服务需求等信息记录,由推荐算法计算得出的个性化服务规则。 表 1 个性化服务规则表 字段名称 数据类型 长度 是否为空 字段说明 备注 ruleID nvarchar 50 否 主键,规则编号 state 1 否 状态 标识该条规则是否有效 condition1 int 50 是 条件 1 condition2 nvarchar 50 是 条件 2 … 是 … condition N nvarchar 50 是 条件 N demand_service1 nvarchar 50 是 需求服务 1 demand_service2 nvarchar 50 是 需求服务 2 … 是 … demand_ service N nvarchar 50 是 需求服务 N remark nvarchar 50 是 备注 4.3.2 个性化服务推送内容表 表 2 个性化服务推送内容表 字段名称 数据类型 长度 是否为空 字段说明 recomID nvarchar 50 否 主键,个性化服务推送编号 ruleID nvarchar 50 否 个性化服务规则编号 serviceID nvarchar 50 否 人口业务编号 state int 1 否 状态 stateDate datatime 8 否 状态变更时间 remark nvarchar 50 是 备注 参考文献 陆娟 , 汤国安 , 张宏 , 等 . 面向 GIS 的人口管理数据模型研究 . 地理信息世界 , 2012, (04): 19-22. 蒋萍 . 基于用户兴趣挖掘的个性化模型研究与设计 : . 苏州大学 , 2005. 单明 . 基于个性化推荐的电子商务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 吉林大学 , 2014.
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息乱谈
热度 1 qianlivan 2014-11-25 22:31
“全息”一词自大学以来已经听过很多次了——全息照相、全息原理……最初是在物理实验课上接触到全息的,当时的实验就是全息照相。成了像的玻璃板的任意一部分(甚至一片碎片)都可以重新整张照片,也就是说任意一个部分都含有整体的信息。全息原理我不太熟悉,大概的意思似乎是一个时空区域的信息可以包含在其视界面上。这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考虑黑洞,其实我们真正能观察到的地方止于黑洞的视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黑洞的所有信息就包含在视界上。 全息在生物里也有体现。植物细胞有全能性,植物不需要种子,只需用一部分组织就可以进行培养,获得完整的植株。这种全能性其实也是一种全息。相对于植物的全能性,动物的“全息”性就差得多,用动物组织无法培养出完整个体(或许未来的干细胞研究可以做到)。 就人体而言,考虑中医中所说的经络,那么人体是有全息效应的。最典型的就是脚,脚上的穴位对于了全身,而手和耳朵也有类似的对应,只是没有脚那么明显。关于这一点,我有亲身体会。2008年冬,我受消化不良困扰,医院跑了若干趟,肚子该胀还是胀。偶然看到一本讲中医的书,提到足底按摩。我试着自己按了一下,脚底痛得不敢碰。我一咬牙使劲按了一会儿,肚子明显有感觉,舒服了不少。再后来肚子不舒服时,再按脚底,都是有疼痛感,从无例外。至于手和耳朵,没有亲身感受,没有太多可说的。但从朴素的想法来说,我相信全息是普遍存在的规律。
个人分类: 思考|2849 次阅读|1 个评论
奇迹的发生,并不违反自然,只不过是违反了我们的认识
热度 1 sheep021 2014-4-10 16:22
古罗马时代的著名哲学家圣·奥古斯丁:“奇迹的发生,并不违反大自然的定律,只不过是违反了我们目前所知的大自然。” 幻觉宇宙——惊人的全息宇宙理论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104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全息摄影
oupan 2013-1-19 10:27
全息摄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 全息圖 ) 德国身份证中采用的全息摄影 全息攝影 是一种记录被摄物体 反射 (或 透射 ) 光波 中全部信息( 振幅 、 相位 )的 照相 技术,而物体反射或者透射的光线可以通过记录胶片完全重建,仿佛物体就在那里一样。通过不同的方位和角度观察照片,可以看到被拍摄的物体的不同的角度,因此记录得到的像可以使人产生 立体视觉 。 目录 1 全息摄影历史与概述 2 全息摄影理论 2.1 干涉与衍射 2.1.1 平面波前的情况 2.1.2 点光源的情况 2.1.3 复杂物体的情况 2.2 数学模型 3 全息摄影胶片 4 观察和创作全息摄影 5 全息摄影记录介质 5.1 全息打印机 5.2 压印与大规模生产 6 应用 6.1 数据存储 6.2 安全领域 6.3 艺术作品 6.4 业余爱好 6.5 全息干涉 6.6 干涉显微 6.7 全息传感器 6.8 动态全息摄影术 6.9 非光学应用 6.10 其它应用 7 易混淆概念 8 另见 9 参考 10 扩展阅读 全息摄影历史与概述 1947年,英国匈牙利裔物理学家 丹尼斯·盖伯 发明了全息摄影术,他因此项工作获得了1971年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它的一些科学家在此之前也曾做过一些研究工作,解决了一些技术上的的问题。全息摄影的发明是盖伯在英国BTH公司研究增强 电子显微镜 性能手段时的偶然发现,而这项技术由该公司在1947年12月申请了专利(专利号GB685286)。这项技术从发明开始就一直应用于 电子显微技术 中,在这个领域中被称为 电子全息摄影 技术,但是全息摄影技术一直到1960年 激光 的发明才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第一张实际记录了三维物体的光学全息摄影照片是在1962年由 苏联 科学家 尤里·丹尼苏克 拍摄的 。 与此同时, 美国 密歇根大学 雷达实验室的工作人员 艾米特·利思 和 尤里斯·乌帕特尼克斯 也发明了同样的技术 。 尼古拉斯·菲利普斯 改进了光化学加工技术,以生产高质量的全息摄影图片 。 全息摄影可以分为如下若干类。透射全息摄影,如利思和乌帕特尼克斯所发明的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向全息摄影胶片照射激光,然后从另一个方向来观察重建的图像。后来经过改进, 彩虹全息摄影 可以使用白色光来照明,以观察重建的图像。彩虹全息摄影现在广泛的应用于诸如信用卡安全防伪和产品包装等领域。这些种类的彩虹全息摄影通常在一个塑料胶片形成了表面浮雕图案,然后通过在背面镀上铝膜使光线透过胶片以重建图像。另一种常见的全息摄影技术称为反射全息摄影,或称为丹尼苏克全息摄影。这种技术可以通过使用白色光源从和观察者相同的方向来照射胶片,通过反射来重建彩色的图像,以重建图像。 镜面全息摄影 是一种通过控制镜面在二维表面上的运动来制造三维图像的相关技术。它通过控制反射光线或者折射光线来构造全息图像,而盖伯的全息摄影是通过衍射光来重建波前的。 促使全息摄影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就蓬勃发展的关键原因是低成本的固体激光器的大规模生产,如 DVD播放机 和其他的一些常用设备中所使用的激光器。这些激光器对全息摄影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些廉价的体积又很小的固体激光器可以在某些条件下与最初用于全息摄影的那些大型的昂贵的气体激光器相媲美,因此使得预算较低的研究者、艺术家甚至业余爱好者都可以参与到全息摄影的研究中来。 全息摄影理论 全息摄影的过程。 尽管全息摄影经常被称为三维摄影,这是一个不正确的说法。一个更好地类比是在 录音 的过程中通过将声场编码,使得随后可以将其重现。在全息摄影中,一个物体或者一组物体散射的光线会照射到记录介质上,此时,第二束被称为参考光的光线也照射在记录介质上,这样,两束光发生了干涉。产生的光场产生了看起来随机的图案,而变化的密度被记录介质记录了下来。可以证明,如果使用与参考光相同的光线,参考光可以在照片上产生 衍射 ,而衍射的光场和物体散射的光场相同。这样,如果观察全息摄影的照片就会看到那个物体,尽管物体其实并不在那里。包括摄影 胶卷 在内的多种记录介质都可以用于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的发明人 丹尼斯·盖伯 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为所有穿过一个大窗口的光线拍照,而不仅仅是为穿过一个很小的针孔的光线拍照。在透过这个窗口进行观察的时候,由于每只眼睛观察到不同的场景,观察者会产生立体的感觉。而且,如果观察者能够将他的头围绕着窗口外部移动,他可以看到物体的不同的角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的的一个全息摄影实验拍摄了一个物体,物体前面几厘米的位置摆放了一个放大镜,观察这可以通过将头上下摆动,看到物体透过透镜成的像和物体本身)。 丹尼斯·盖伯为了进行全息摄影,需要使用一个高速的 快门 ,快门的速度非常快,使得它可以将光波穿过窗口时的相位固定住,也就是说,这个快门需要以光速工作。如果光线闪烁的时间和物体运动的周期一致,每次看到的都是物体同样的部位,这样物体看起来就是固定的, 频闪灯 就是用这个原理来“固定”快速移动的物体如发动机,盖伯采用了类似的办法来实现。在全息摄影中,和频闪灯类似的功能由 参考光 来完成。在上边的示意图中,光线的一部分 照明光 被物体散射,直接照射在胶片上(这里没有使用针孔或者透镜来成像),而另一部分 参考光 没有照在物体上,而是从原始激光束中分离后直接照射在胶片上。 在全息摄影重构过程中,为了回放胶片中拍摄的内容,需要重新提供参考光线,将它照射在冲洗出来的胶片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窗口中。这使得在摄影过程中捕捉的穿过窗口的光线相位和他们当初离开物体照在胶片上的时候的相位完全一致的重现。实际上,如示意图所示,现在可以通过窗口观察到其后的物体了。 丹尼斯·盖伯的发明的原理并不像频闪灯那样简单。为了进一步的理解全息摄影的理论,我们需要理解光波的干涉和衍射。对于那些不熟悉这些概念的人,在阅读本节以下部分之前可以通过阅读那些专门介绍的文章来学习这些概念。 干涉与衍射 在一个或者多个 波前 叠加的时候会出现干涉现象。而在一个波前接触到一个物体的时候就会产生衍射。全息摄影重建的过程在下面完全是用干涉和折射进行了解释。这个解释有所简化,但是足以理解全息摄影过程的工作原理了。 平面波前的情况 衍射光栅 是一种具有周期性结构的器件。一个刻有均匀的刻线的金属板就是一个简单的光栅。 光线 穿过它的时候会产生弯曲,弯曲的角度θ由光线的波长λ和刻线的间距d决定, 关系为sinθ = λ/d。 非常简单的全息摄影可以通过将从同一光源射出的两束平面波叠加来示意。参考光垂直照射在摄影胶片上,而另一束光以一定的角度θ照射在胶片上。两束光之间的相对 相位差 在胶片上不停地变化,变化的关系为2π y sinθ/λ,其中y是沿着胶片的距离。这两束光的干涉会产生干涉图样。由于光线的相位差每经过d = λ/sinθ的距离变化2π,干涉条纹的间距也是d。这样参考光和物体发出的光之间的相对相位就由干涉条纹的最亮处和最暗处记录下来了。 在摄影胶片冲洗出来以后,干涉条纹可以用作衍射光栅。这样,当参考光线照射在胶片上的时候,部分光线会以相同的角度θ发生衍射。这样,物体发出的光线就被重建出来了。使用两个波的干涉创建出的衍射光栅可以重建出物体发射的光线,这样它可以看作是上面定义的全息摄影。 点光源的情况 全息摄影重建过程。 更复杂的全息摄影可以使用 点光源 作为物体,同时使用一束平面波来作为参考光来照射在摄影胶片上。这时,产生的干涉图样是曲线,曲线的形状为一圈一圈的圆环,离中心越远,圆环的间距越小,这个形状也被称为 波带板 。 照相底片冲洗以后会显示出复杂的干涉图样,这个图样可以被认为是有不同间隔的衍射图案的叠加。当冲洗后的胶片单单被参考光照明的时候,胶片上的图案可以看作是一个光栅,这个光栅会根据光栅刻线的间距将光线衍射至不同的角度。可以证明,这个效果的净效应是重建了物体(点光源)发出的光线。由于从胶片发出的光线与点光源所发射出来的光线一模一样,观察者可以看到光线是从胶片后面的一个点发射出来的,尽管这个物体其实并不存在。 这张全息照相的照片可以产生 凹透镜 的效果,因为它使平面波前转变为发散的波前。它也可以增加照射在其上的任何波前的分散性,就和普通地透镜一样。它的焦距就是点光源与胶片的间距。 复杂物体的情况 为了记录复杂物体的全息影像,首先要将一束激光用 分光器 分成两束:一束光用于照亮物体,物体会将它散射,反射光会照在记录介质上;另一束光直接照射在记录介质上面。 根据 衍射 理论,物体上面的每一个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点光源。每个点光源所发射出来的光都会和参考光发生干涉,产生干涉图样。结果产生的干涉图样是所有的点光源和参考光源产生的干涉图样的叠加。 当移除了物体并冲洗胶片以后以后,将参考光重新照射记录了全息影像的胶片,每一个点光源衍射光栅都可以衍射部分的参考光线,重建他们对应的点光源的波前。这些单独的波前叠加起来以后就可以重建整个物体散射的光线的波前。由于观察者感知到的波前和物体散射出的光线的波前完全一致,因此观察者仍然可以看到在那里的物体。这个图像可以看作是虚像,因为那里并没有实际物体发出光线。而且可以看到照亮物体的光源的方向和原始的照明光线方向是一致的。 数学模型 光波可以使用一个 复数 变量 U 来表示其 光波 中的 电场 和 磁场 。光波的 幅度 和 相位 可以使用复数的 模 和 幅角 来表示。在全息摄影的系统中,每一点处的物体发出的光和参考光可以用变量 U O 和 U R 来表示,这样联合起来的光波可以表示为 U O + U R 。这个光波的能量和电场幅度的平方成正比: 。 如果一张摄影胶片暴露在这两束光中,然后冲洗出来,它的透射函数将于照射在其上的光线能量成正比,可以表示为: , 其中 是常数。冲印出来的胶片在使用参考光照射的时候,透过胶片的光波可以用 U H 表示: 。 可以看出 U H 中包含四项,第一项正比于 U O ,可以用来重建物体发射出来的光。第二项代表了参考光,其幅度变成了 U R 2 。第三项同样代表了参考光,其幅度为 U O 2 ,这个修改可以引起参考光线在其中心方向周围发生衍射。第四项被称为 共轭物体光线 。它的凹凸性和物体正好相反,而且在全息胶片的前方形成了一个实像。由于全息摄影在拍摄时都要让物体和参考光垂直的照射在胶片上,这意味着全息摄影被参考光照射后产生的四束光会叠加在一起。由利思和乌帕特尼克斯发明的离轴全息摄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物体光和参考光以一个角度照射在全息记录介质上,因此虚像、实像和参考光波前以不同的角度射出,使得可以清晰的观察到重建的像的光线。 全息摄影胶片 漫射光背景下的全息摄影胶片,区域大小为8x8毫米。 右图所示为一张在漫射光背景下拍摄的全息照片,照片上已经记录了全息的光信息。图中所示的区域的大小为大约8x8毫米。全息摄影中记录下来的是光线强度的随机变化,这个变化被称为 客观散斑 。胶片中规则的线条是由光线在装载胶片的玻璃板中多次反射产生的干涉条纹。直接观察全息摄影的胶片时是无法根据记录的结构辨识出所拍摄的物体的,就像无法根据留声机在唱片上留下的刻痕直接读出音乐一样。当使用激光束照亮全息摄影胶片的时候,观察者可以看到拍摄的物体(右边这张照片拍摄的一辆玩具汽车),这是因为激光可以被胶片衍射,从而重建物体散射出的光线。 当一个人观察的时候,每只眼睛都捕捉到物体散射的光线的一部分,而人眼中的 晶状体 可以作为透镜将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而从不同角度上射出的光线都在相平面的不同角位上成像。由于全息摄影系统可以将射在胶片上的光场完整的重构出来,观察者看到的光场和物体散射出来的光场完全一致,换句话说,观察者无法区分看到的是真实的物体散射的光线,还是仅仅是一个虚像。如果观察者移动,它看到的物体看起来也在移动,用户仍然无法区分他看到的是究竟是原始的光场还是重构出来的光场。如果场景中有若干个物体,用户者还可以观察到 视差 现象。如果观察者用两只眼睛同时观察,就可以产生 立体视觉 ,也就是在观察全息摄影照片的时候得到深度的信息,这和他在观察真实的场景的时候感受到立体视觉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然而,全息摄影并不是三维 照片 。照片可以从一个观察点将场景的像记录下来,这个观察点是由照相机的透镜位置决定的。而全息摄影记录下来的并不是像,而是将需要重建的散射光光场编码记录下来。在任何位置使用照相机或者眼睛都可以记录下重建的散射光线。在早期的全息摄影研究中,通常使用棋盘作为拍摄物体,然后可以通过不同角度对重建的光线拍照来展示棋子相对位置的变化。 由于全息摄影中每个点都包含了原始场景的光线的信息,从原理上说,整个场景可以通过任意小的一部分全息摄影胶片上还原出来。为了展示这个概念,可以将全息照片分成若干部分,通过每个部分都可以观察到整个的物体。如果一个人将全息照片看作是观察物体的窗口,每一小片全息照片仅仅是窗口的一部分,但是通过这个窗口仍然可以观察到物体,尽管其他的窗口已经被关闭了。然而,在全息照片的尺寸减小了以后, 分辨率 会随之降低,因此物体会变得模糊。这是衍射的结果。在普通的光学成像系统中,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的现象,当透镜或者透镜的光圈直径降低的时候,成像的分辨率会受衍射光斑的影响而降低。 观察和创作全息摄影 在记录全息影像的过程中,物体散射光和参考光必须能够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为了达到这个效果,这些光线必须具有相同的频率,在曝光时也保持相同的相对相位,这也就是说,这些光线必须 相干 。很多激光光束符合这个条件,因此自从全息摄影发明开始就使用激光来进行全息摄影了,尽管最早盖伯提出的全息摄影使用的是准单色光。从原理上说,如果两个不同的光源可以产生相干光,那么就可以使用这两个分离的光源来进行拍摄,但是实际上总是使用单一的激光光源。 另外,用于记录全息摄影的干涉条纹的介质必须拥有足够的解析度,以使干涉条纹可以分辨出来。下面列出了一些通常使用的记录介质。干涉条纹的距离和物体与参考光之间的角度有关。例如,如果这个角度是45°,光波的波长为0.5微米,那么条文的间距大约是0.7微米,也就是1400线/毫米。当然即使无法解析出所有的条纹仍然可以看到全息摄影的拍摄结果,只是图像的解析度会随着记录介质解析度的下降而下降。 在拍摄全息照片的时候,机械稳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物体和参考光的震动甚至是空气的运动都会产生相对的相位变化,这会使得记录介质上的条纹发生移动。如果相位变化超过π,就会导致干涉图样平均起来消失了,也就无法得到全息记录的结果。通常的记录时间需要若干秒,而相对的相位差小于π相当于要求位移小于λ/2,这是一个相当严格的稳定性要求了。 一般来说,光线的 相干长度 决定了全息摄影能够记录的场景深度。通常拥有良好性能的激光的相干长度可达数米,足够用于拍摄很深的全息照片了。某些 激光笔 也被用来制造较小的全息照片,这些全息照片的深度并不是由激光笔产生的激光的相干长度的限制的,而是受限于激光笔的功率(低于5毫瓦)。 场景中待拍摄的物体必须有光学上粗糙的表面,因此可以在很广的角度上散射光线。镜面反射的表面会照射其上每一点的光线反射至一个特定的角度,因此,大多数的光线不会接触到记录的介质。而从物体粗糙表面散射的光线会产生具有随机幅度和相位的 客观散斑 。 参考光线一般并不是一个平面波前,而常用的是一束分散的波前。这种波前可以通过在激光的光路中插入一个凹透镜来实现。 为了通过透射全息照片准确的重建物体的像,照在其上的参考光必须和拍照时的参考光有相同的波长和曲率,也必须以和拍照相同的角度照在照片上。唯一可以有不同之处的地方只能是参考光的相位。违反任意一条条件都会导致重建过程失真。几乎所有的全息照片都是使用激光拍摄的,但是窄带的灯甚至日光都可以辨别出重构的像。 如果用于重构全息图像的光线的波长变长,那么重构出来的图像会放大。最开始人们希望能够使用 X射线 来拍摄全息图像,然后使用可见光来观察像,然而直到现在仍然没能成功的使用X射线来拍摄全息图像 。 但是这个效应可以通过使用能够发出不同频率光线的光源来观察到 。 全息干涉度量 中,会将重建的全息图像的波前与真正的波前进行干涉,以找出任何物体的位移。如果物体没有移动,就不会产生干涉条纹,而这里需要精确的重建全息图像。 全息摄影记录介质 根据上面的讨论,记录全息影像的介质需要有能力解析出干涉条纹。介质也必须足够敏感,以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拍摄,使得系统尽可能的保持其光学稳定性。光学稳定性是指两束光之间的相对位移需要远小于λ/2。使用大功率脉冲激光器可以在几纳秒的时间内在特定的材料上记录下全息图样 。 记录介质需要将干涉图样转换成能够改射在其上的光线的 幅度 或者 相位 的光学元素,这被称为幅度全息和相位全息。在幅度全息照片中,照片上不同位置对光线的吸收率不同,这是由于在冲洗出来的照片中,胶片上的 感光乳剂 根据照射其上的 光强度 不同剩余的数量也不相同。在相位全息照片中,材料的光学距离( 折射率 或者厚度)随着光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大多数用于相位全息照片的感光材料可以达到理论上的衍射效率 ,对于厚全息照片来说,效率达到了100%( 布拉格衍射 区域),而对于薄全息照片,效率达到33.9%( 拉曼-奈斯衍射 区域,全息照片通常只有几微米厚)。幅度全息照片的效率要比相位全息照片的效率低,因此较少使用。 下面的列表显示了用于全息摄影的主要的感光材料。注意这些材料并不包括用于大规模复制已有全息照片的那些材料。表中分辨率的极限表示曝光后形成的光栅每毫米最多的线条数。曝光需要很长的曝光时间,而短曝光时间(少于1毫秒,如使用脉冲激光)需要大曝光量。 全息摄影记录介质的主要性质。数据来源: 材料 可否重用 加工方式 全息类型 最高效率 曝光量 分辨率极限 感光乳剂 否 湿加工 幅度 6% 0.001–0.1 1,000–10,000 相位 (漂白) 60% 重铬酸盐明胶 否 湿加工 相位 100% 10 10,000 光刻胶 否 湿加工 相位 33% 10 3,000 光致热敏材料 是 充电加热 相位 33% 0.01 500–1,200 感光树脂 否 后曝光 相位 100% 1–1,000 2,000–5,000 光致变色材料 是 否 幅度 2% 10–100 5,000 光致折变材料 s 是 否 相位 100% 0.1–50,000 2,000–10,000 弹性体 否 无 相位 -- 300 -- 全息打印机 全息打印机是一种全息图像的打印设备,它可以根据一个三维模型或视频序列输出全彩色的数字全息图像。一台这样的机器价值可能达到50万美元,体积大概能占据一个小房间。它使用红色、绿色和蓝色的激光在全息胶片上刻印上一系列全息像素。全息像素包含有从它的位置可以观察到的整个图像的信息。每个全息象素的信息是根据产生的计算机图像计算得出的。全息胶片的介质是一曝光后可能还需要冲洗。随后,这层薄膜将被压在一个硬塑背板上。由于每个全息像素都需要使用三种颜色单独印刷,打印一张数字全息图像可能需要若干个小时。每个全息像素的大小大约是1平方毫米。 目前全世界仅有少数几家数字全息打印机制造商。 压印与大规模生产 全息照片制作成功以后可以对它进行复制,复制可以采用于全息摄影类似的光学方法,或者通过压印来制作表面浮雕全息照片。表面浮雕全息照片使用光阻材料或者光致热敏材料进行记录,而且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大规模的复制生产。现在,这种压印的全息图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信用卡或合格产品上印刷的安全信息。 加拿大皇家造币厂 甚至还通过复杂的冲印工艺在金币和银币上制造全息图像 。1984年, 国家地理杂志 出版了第一本封面印有全息图案的杂志 。 压印工艺的第一步是通过 电子沉积法 在记录了全息图像的光阻材料或者光致热敏材料上镀上镍,以制造 压模 。当镍层达到了要求的厚度,就将它与全息照片分离,随后装在金属背板上。用于复制全息照片的材料包括 聚酯 薄膜、树脂分离层、以及用以构成全息图像层的热塑薄膜。 压印的过程可以通过简单的热压来实现。底层用来复制全息图像的,为热塑层,这层首先需要加热,当超过软化点温度后,使用压模压制。这个形状在薄膜冷却以后依然保持,然后从压模剥离。为了允许通过反射来观察到压印的全息图像,还需要在记录了全息图像的薄膜后添加一层反射层。这层薄膜通常使用铝来制造。 目前研究表明,可以通过表面炸药爆炸来创建需要的表面浮雕,以在钢铁上直接印刷全息图像 。 应用 数据存储 主条目: 全息存储 除了记录图像,全息摄影技术还有很多其他应用。 全息存储 就是一种能够以很高的密度在晶体内部和光聚材料上存储信息的技术。由于许多电子产品都需要包含存储设备,这种能够在某些介质上存储大量信息的技术非常重要。目前的存储技术如 蓝光光盘 已经达到了 衍射 所限制的最大的数据存储密度,因此全息存储可能称为下一代主要的存储技术。这种数据存储技术的优点是数据不仅仅是记录在表面上,而且也记录在材料的内部。目前可用的 空间光调制器 可以在1秒钟内产生1000幅不同的图像,图像的分辨率是1024×1024比特。使用合适的记录材料(可能是聚合材料或者 硝酸锂 )可以达到每秒1Gb的写入速度。读取速度比写入速度快许多,一般认为可以达到每秒1Tb的读取速度。 2005年,一些公司如 Optware 和 Maxell 生产了120mm的全息光盘,这个全息光盘使用全息记录层,最多可以存储3.9 TB 的信息。他们计划以 全息通用光盘 来将这项技术推向市场。其他的公司如 InPhase科技 也在研究类似的技术格式。 大多数的全息数据存储模型都采用了基于页的存储方式,每一记录的全息图像都包含有大量地信息。最近的研究计划使用亚微米的微型全息图像来实现可能的 三维光存储 解决方案。尽管这种数据存储方式无法达到基于页的数据存储的高数据率,这种方案的生产成本更低,技术障碍也更小。 安全领域 主条目: 安全全息图像 使用全息图像作为安全措施的瑞银 幻彩金条 。 由于复制全息图像需要价格昂贵的专门先进设备,安全全息图像非常难以伪造。许多货币都使用了全息防伪图像,如 巴西 20 雷亚尔 钞票、英国的5/10/20 英镑 钞票、 爱沙尼亚 25/50/100/500 克朗 钞票、加拿大的5/10/20/50/100 元 的钞票、5/10/20/50/100/200/500 欧元 钞票、 韩国 5000/10000/50000 韩元 钞票、日本5000/10000 日元 钞票等等。他们也经常用于银行储蓄卡、信用卡以及护照、身份证明、书籍、 DVD 以及 体育器材 等等。 艺术作品 艺术家很早就意识到了全息摄影的作为一种艺术媒介的潜能,因此他们来到科学实验室来创造他们的艺术品。全息摄影艺术经常是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合作结果,尽管某些全息摄影家认为他们自己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 萨尔瓦多·达利 声称他是第一个在艺术中应用全息摄影的人。可以肯定,他是第一位著名的应用全息摄影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但是在1972年纽约达利全息摄影展之前,就已经先后有1968年的密歇根 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 全息艺术展览和1970年的芬奇学院画廊全息艺术展了。这些展览得到了全国媒体的关注 。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些艺术工作室和学校成立,每一家都以其独特的方式来研究全息摄影。比较著名的有旧金山全息摄影学校,纽约全息摄影博物馆,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和湖林学院研讨会等等 。目前,这些工作室都不再存在了。然而,纽约全息艺术中心 和首尔HOLO中心 仍然为艺术家提供创作和展览全息艺术的场所。 在八十年代,许多使用全息摄影的艺术家在艺术世界中推广了了这种所谓的新媒体。每个艺术家都找到了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来展现他们的三维艺术作品,避免了简单的使用全息摄影再现是一个雕像或物体。例如,在巴西,许多仿形体诗人发现全息摄影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新了仿形体诗的创作。 目前还有一群人数虽然较少但仍很活跃的艺术家仍然在使用全息摄影作为他们的主要载体,更多的艺术家将全息摄影的元素集成到了他们的作品中 。有一些人采用了创新的全息摄影技术,例如艺术家 马特·布兰德 使用计算机镜面设计来消除 镜面全息摄影 的像失真。 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 和乔纳森·罗斯 都收藏了大量的全息摄影作品,同时也提供了在线作品目录。 业余爱好 自从全息摄影发明以来,许多人都探索了全息摄影的可能应用。1971年,劳埃德·克罗斯开办了旧金山全息摄影学校,进行对入门者使用便宜的设备进行全息摄影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要使用一大桌子的深沙来固定光学器件,减弱可能毁坏图像的 振动 。 许多全息摄影家都在制作全息摄影艺术作品。1983年,弗雷德·安特尔舍出版了全息摄影手册,用非常浅显的文字描述了在家中拍摄全息照片的方法。这本书带来了新一波的全息摄影家,他们采用非常简单的方法使用 卤化银 来记录全息影像。 2000年, 弗兰克·德弗萊伊塔斯 出版了全息摄影书,向无数全息摄影爱好者介绍了使用激光笔进行全息摄影的方法。这个方法对于初学者非常重要,因为一支5毫瓦的激光笔价格仅5美元,以前使用的激光器价格高达1200美元。目前,全世界有成百上千的业余全息摄影爱好者。 2006年,用于全息摄影的绿色激光器开始大量出现,而业余全息摄影家们也可以使用重铬酸盐明胶来进行全息摄影。全息摄影界对重铬酸盐明胶对绿色光的高感光性感到非常惊异,因为以前人们认为这种敏感性应该是不存在的。 杰夫·布莱斯 认为采用G307配方的重铬酸盐明胶可以增加拍摄的速度和敏感性 。 许多胶片提供商在卤化银市场进进出出。尽管越来越多的胶片制造商开始出现填补出现的空白,许多业余爱好者开始自己制造胶片。比较流行的配方是重铬酸盐明胶、感光亚甲蓝、以及扩散方法制备卤化银。 杰夫·布莱斯 发表了非常准确的制备胶片的配方 ,人们可以在小型实验室甚至车库中制备胶片。 目前甚至还有一小批业余爱好者自制脉冲激光器来拍摄运动物体的全息照片 。 全息干涉 主条目: 全息干涉 全息干涉 是一种能够静态和动态的检查有粗糙表面的物体位移的技术,测量的精度可以达到光学干涉的精度(小于光线的波长)。这种技术也可以用来检测透明介质中的光路长度的变化,因此可以显示并分析液体的流动。它也可以用于产生物体表面的等高线。 目前这种技术被广泛的用于测量机械结构的应力、张力和震动情况。 干涉显微 主条目: 干涉显微技术 全息图像保存了光场的幅度和相位信息,有一些全息图像保存的信息可以接近向各个方向辐射的光分布所包含的全部信息。对这些全息图像的数值分析可以仿真非常大的 数值孔径 ,因此能够提高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相应的技术称为 干涉显微技术 。目前的干涉显微技术可以达到1/4波长的分辨率极限 。 全息传感器 主条目: 全息传感器 使用某种特定材料制成的全息摄影的胶片可以在与特定的分子发生反应的时候引起条纹周期性或者折射率的变化,因此,全息图像反射光的颜色也将为此发生变化 。 动态全息摄影术 在稳定的全息摄影中,记录、冲洗和重建等步骤依次执行,而最终会产生永久的全息照片。 还有一种不需要进行冲洗的全息感光材料,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记录一张全息图像。这样,人们就可以使用全息摄影来完成一些简单的全光操作。这种实时的全息图像的应用包括 相位共轭镜 , 光缓存 、 图像处理 (对时变图像的模式识别)以及 光计算 。 由于计算过程是对整个图像的并行处理,需要进行计算的信息量可能非常巨大(Tb/s)。这样大的计算量可以补偿通常几微秒的记录时间。几微秒的时间对于通常使用的电子计算机来说已经是很长的时间了。对动态全息图像的光处理也不如电子计算机的处理方法灵活。从一方面来说,人们总是需要对整个图像进行处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对全息图像的处理又是非常基本的,通常是乘法或者相位共轭等等。但是在光学处理中,加法和 傅立叶变换 在线形材料中都是非常实现的(傅立叶变换可以简单的通过透镜来实现)。这样就使得在某些应用中,设备可以使用光学方法对图像进行比较 。 目前的研究中,人们正在积极寻找一些新型的 非线性光学材料 。最常见的材料就是 光折变晶体 ,还有 半导体 、 半导体异质 (如 量子阱 )、原子蒸汽和气体、 等离子体 ,甚至是能够产生全息图像的液体。 一个非常可能得到重要应用的研究是 光学相位共轭 。它可以通过让光线再次穿过具有共轭相位的介质来移除光线在穿过 致像差介质 时产生的波前失真。在自由空间光通信中,这个技术可以用于补偿大气干扰(这是造成星光闪烁的原因)。 非光学应用 从原理上说,可以对任何 波 进行全息记录。 电子全息摄影是将全息摄影技术应用于电子波中。电子全息摄影技术由丹尼斯·盖伯发明,可以用于改进分辨率并防止 透射电子显微镜 的吸收。现在,这种技术仍然在用于研究薄膜的电场和磁场,这是因为电场和磁场可以改变穿过样品的干扰波的相位 。电子全息摄影的原理也可以用于 干涉光刻 。 全息声学 是一种能够通过测量远离声源的一组压力/粒子速度传感器来估计声源附近的声场的方法。全息声学等测量技术在许多领域都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运输、运载工具和飞船的设计等领域。全息声学的基本思想已经导致了不同种类的全息声学,如近场全息声学、统计最优近场全息声学。在声学再现领域,波场合成是最相关的过程了。 全息原子学 的进展已经超越了 原子光学 领域的基本要素的发展。在 菲涅耳衍射 透镜和 原子镜 的帮助下,全息原子学和原子束物理学的一起发展。最近的关于 原子反射镜 ,特别是 脊反射镜 的进展为拍摄原子全息摄影图像提供了重要工具 。然而,到目前为止,原子全息摄影还没有被商业化。 其它应用 在邮局、大型货运公司以及自动化传输系统中使用了全息图像扫描仪来确定包裹的三维尺寸。这个技术经常与 重量选别秤 一起使用,以在给定的体积内自动的打包,可以更好地用于卡车等大型货物运输装置。 易混淆概念 光栅印刷 与 投影 、 佩珀尔幻象 都是容易与全息图像相混淆的概念 。 另见 镜面全息摄影 体积全息图像 数字全息摄影 数字平面全息摄影 全息传感器 全息脑理论 积分成像 全息原理 断层摄影术 相位相干全息 全息存储 计算机生成全息摄影 参考 ^ Arthur T. Hubbard (1995) The Handbook of surface imaging and visualization CRC Press, 1995. ^ Gabor, Dennis . Microscopy by recorded wavefront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London. 1949, 197 (1051): 454–487. doi : 10.1098/rspa.1949.0075 ^ Denisyuk, Yuri N. . On the reflection of optical properties of an object in a wave field of light scattered by it. Doklady Akademii Nauk SSSR . 1962, 144 (6): 1275–1278. ^ Leith, E.N.; Upatnieks, J.. Reconstructed wavefronts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J. Opt. Soc. Am.. 1962, 52 (10): 1123–1130. doi : 10.1364/JOSA.52.001123 . ^ N. J. Phillips and D. Porter, "An advance in the processing of holograms," Journal of Physics E: Scientific Instruments (1976) p. 631 ^ Specular holography http://www.zintaglio.com/how.html ^ Scaling Holographic Images, http://hyperphysics.phy-astr.gsu.edu/Hbase/optmod/holog.html#c5 ^ Hologram Scaling with Wavelength http://hyperphysics.phy-astr.gsu.edu/Hbase/optmod/scaleh.html#c1 ^ Martinez-Hurtado et al. DOI: 10.1021/la102693m ^ Lecture Holography and optical phase conjugation held at ETH Zürich by Prof. G. Montemezzani in 2002 ^ Ablation of nanoparticles for holographic recordings in elastomers: http://pubs.acs.org/doi/full/10.1021/la102693m ^ Canadian Mint annual report for 2000, mentioning holographic coins ^ Antiquarian Holographica blog ^ Holograms with explosive power, physorg.com ^ Source: http://holophile.com/history.htm , retrieved December 2005 ^ http://www.holokits.com/tung_jeong.htm ^ http://www.holocenter.org ^ http://www.holocenter.or.kr/ ^ http://www.universal-hologram.com/ ^ Holographic metalwork http://www.zintaglio.com ^ http://web.mit.edu/museum/collections/holography.html ^ http://www.jrholocollection.com/ ^ Formula: http://www.holowiki.com/index.php/G307_DCG_Formula ^ Many methods here: http://www.holowiki.com/index.php/Special:Search?search=Blythgo=Go ^ Jeff Blyth's Film Formulations ^ Powell RL Stetson KA, 1965, J. Opt. Soc. Am., 55, 1593-8 ^ Jones R and Wykes C, Holographic and Speckle Interferometry, 198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34417-4 ^ Y.Kuznetsova; A.Neumann, S.R.Brueck. Imaging interferometric microscopy–approaching the linear systems limits of optical resolution . Optics Express . 2007, 15 : 6651–6663. doi : 10.1364/OE.15.006651 . ^ Martinez-Hurtado et al 2010;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la102693m ^ R. Ryf et al. High-frame-rate joint Fourier-transform correlator based on Sn 2 P 2 S 6 crystal , Optics Letters 26 , 1666-1668 (2001) ^ R. E. Dunin-Borkowski et al., Micros. Res. and Tech. vol. 64, pp. 390-402 (2004) ^ K. Ogai et al., Jpn. J. Appl. Phys., vol. 32, pp.5988-5992 (1993) ^ F.Shimizu; J.Fujita. Reflection-Type Hologram for Atoms . PRL .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 March 2002, 88 (12): 123201. doi : 10.1103/PhysRevLett.88.123201 . ^ Holographic announcers at Luton airport, BBC News 扩展阅读 维基共享资源 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全息摄影 国际全息制造商协会 美國專利 3,506,327 — " Wavefront reconstruction using a coherent reference beam " — E. N. Leith et al. 丹尼斯·盖伯的诺贝尔获奖演讲 麻省理工学院的空间成像研究小组及其关于全息理论与全息视频的论文 全息影像的医学应用Medical Applications of Holograms 全息影像的工作原理 纽约全息摄影艺术中心,推广全息摄影艺术的非营利组织 镜面全息艺术网站 更快的方法来生产全息图片 手工绘制的全息图 隐藏▲ 查 · 論 · 編 显示科技 显示 当前 電致發光顯示器 (ELD) · 真空荧光显示器 (VFD) · 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LED) · 阴极射线管 (CRT) · 液晶显示器 (LCD) · 等離子顯示屏 (PDP) · 數字光處理 (DLP) · 液晶覆硅 (LCOS) · 个人分类: 光学|4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邬焜先生“信息哲学”中“客观信息”范畴的再批评
热度 1 xjtuhyg 2011-6-22 17:25
对邬焜先生“信息哲学”中“客观信息”范畴的再批评 霍有光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邬焜先生在他的“信息哲学”中,以“水中月”为案例,建立了 “不实在、间接存在”的 “客观信息”这个哲学范畴。由翔实的分析可知:“客观信息”混淆了“事物影像”与“事物本体”的区别;“客观信息”不能进化与退化; “不实在、间接存在”的 “客观信息”与 “实在、直接存在”的 事物本体,两者不存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问题,所以“客观信息”不可能保存关于事物本体的全息。由于“客观信息”这个范畴不能成立,因此所谓“信息哲学”的理论体系也难以成立。 信息哲学;客观信息;全息;信息本体论;邬焜 邬焜先生在《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发表了《对信息哲学中的几个问题的再讨论——与霍有光先生再商榷》一文(简称《再商榷》), 就笔者对他“信息哲学”存在的问题, 作了所答非所问的“解释”。为了推动信息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就“客观信息”范畴能否成立问题,再次予以辨析。 一、“客观信息”作为信息哲学的基本范畴不能成立 邬先生在他新编的《自然辩证法新教程》(2009)中继续沿用并润色了他在《自然辩证法新编》(2003)中的论点:“‘客观不实在’是否也确有所指呢?按照前所述及的传统哲学对存在领域的分割方式,‘客观不实在’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客观实在=客观存在’,所以,只要是‘客观的’东西就是‘实在的’,就不可能是‘不实在的’。然而,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这样的一种传统 信条是未经严格的科学或逻辑论证的、难以成立的先验性观念。我们注意到,列宁曾经表达过这样一种思想:一切事物间都具有类 似于反映的特性。反映的实质就是将某物的内容、特性等等在另一物中映现出来,这种映现着的某物的内容、特性显然并不等同于某物本身,也并不等同于映现着这些内容、特性的另一物。我们决不可以说水中的月亮和天上的月亮是同一回事。天上的月亮是客观的、实在的月亮,它是一个直接以物质体的方式而存在着的月亮;水中的月亮也是客观的,它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水中的月亮却并不具有实在的特性,它只是实在月亮的一个影子,而映现或载负这个月影的水却又不是实在的月亮本身,虽然,水本身是实在的水,但水中却没有实在的月。‘水中捞月’之所以荒唐,就在于把水中的月亮也看成实在的月亮了。‘水中月、镜中花’一类现象中的‘月’或‘花’, 既是客观的又是不实在的。 其实,‘水中月、镜中花’只是一个十分通俗而表面化的例子。相关的更为深刻的例子我们随便可以举出很多。如,树木的年轮中凝结着的树木所经历的多年寒暑状况及其他相关关系的内容; DNA中编码的生命种系发生的历史关系以及个体发育的一般程序的关系的内容;地层结构中凝结的地质演化的历史关系的内容;现存宇宙结构状态中凝结的宇宙起源与演化至今的相关关系的内容等等,都具有了客观不实在的性质。这样我们找到了一个‘客观不实在’的存在领域。‘客观不实在’正是对客观事物间的反映内容的指谓。在客观世界中普遍映射、建构着的种种自然关系的‘痕迹’正是储存物物间的种种反应内容的特定编码结构。正是在这一特定的意义上,我们说‘客观不实在’与标志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具有本质的区别。” 这段话是建立“信息哲学( 信息本体论 )”的精髓。邬先生认为,“信息哲学”克服了传统哲学在基本范畴问题上长期存在的“未经严格的科学或逻辑论证的、难以成立的先验性观念”,以“水中月”为案例,提供了可被验证的科学事实——即“水中月”“既是客观的又是不实在的”,它“与标志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具有本质的区别”,这就是“客观不实在”。由此,可对“存在方式”进行新的分割:客观不实在=客观信息,主观不实在=主观信息(精神)。(图1)这样,就像传统哲学有“物质-意识(精神)”一对基本范畴一样,“信息哲学”也有了“客观信息-主观信息(精神)”一对基本范畴。 (表 1 ) 图1 邬焜先生的“存在领域分割图”(参见西安交大《自然辩证法新教程》第29页) 这段话对以往立论所作的“润色”是,为了使“水中月”“既是客观的又是不实在的”(客观信息)更有说服力,表示“相关的更为深刻的例子我们随便可以举出很多”,于是就“随便”拿出了四个“更为深刻的例子”,它们都“具有了客观不实在的性质”。然而,其效果是,更加自相矛盾。 1.“此痕迹”不是“彼痕迹” 笔者在以前的质疑中已经指出:人的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科学仪器种类繁多,人们利用某种仪器(中介)进行间接观察,只能认知观察对象的某种和部分信息。譬如,“水面、镜面”可充当观察仪器,可获得“月和花”的影像(虚像、表象),这一现象被邬先生释为“痕迹”(客观信息)。 对于“水中月、镜中花”的理解实际上存在歧义。邬先生认为,“水中月”是“不实在的”,因为实在的月亮在天上。笔者的理解是,“镜中花”是“实在的”,因为镜子可反射事物的影像,所以“对镜理红妆”就不至于把口红涂在下巴或鼻子上(事物本体是实在的、反射的影像是实在的)。但是,有一点不存在歧义,邬先生所定义的“客观信息”,就是事物本体通过中介物反映的事物影像(水影花影等)。 然而,邬先生补充的四个“更为深刻的例子”,它们已不是事物本体在中介物中的影像,而是变成了事物本体。事物影像之“痕迹”与事物本体之痕迹,性质是根本不同的: “树木的年轮中凝结着的树木所经历的多年寒暑状况及其他相关关系的内容”——意在使“树木年轮在水里的影像”(客观信息)获得“树木年轮本体”的属性与规律。检验“树木年轮在水里的影像”,是无法获得关于“树木年轮本体”的内部结构、成分、温度、密度、干湿度、细胞、蛋白质等信息的,当然也无法认知“树木所经历的多年寒暑状况及其他相关关系的内容”。年轮是林木因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每年所形成的颜色深浅和宽窄不一的环状木质带,也就是说年轮的颜色深浅和宽窄的变化,是通过“木质(本体)”反映的。显然,关于年轮的全息,只能在“木质本体(物质)”中寻找,而不能从水中影像(客观信息)中获得,也不能从所谓“光子场”中获得。 “DNA中编码的生命种系发生的历史关系以及个体发育的一般程序的关系的内容”——意在使“生物DNA在水里的影像”(客观信息)获得“生物DNA本体”的属性与规律。检验“生物DNA在水里的影像”,是无法获得关于“生物DNA”的脱氧核糖核酸的成分、组成、排列方式、结构、化学键、聚合物等信息的,当然也无法认知生物DNA的“生命种系发生的历史关系以及个体发育的一般程序的关系的内容”。关于“生物DNA”的全息,只能从生物的本体(物质)中寻找,而不能从水中影像(客观信息)中获得,也不能从所谓“光子场”中获得。 “地层结构中凝结的地质演化的历史关系的内容”——意在使“地层结构在水里的影像” (客观信息)获得“地层结构本体”的属性与规律。检验“地层结构在水里的影像”,是无法得到关于“地层结构本体”的内部组成、成分、密度、孔隙度、干湿度、微生物、化石等信息的,当然也无法认知“地层结构中凝结的地质演化的历史关系的内容”。况且,地层内部每一层岩石或矿物的种类、粒径、颜色是不同的,关于它们的种种信息,只能从千差万别的岩石或矿物(物质)中分别去寻找,而不能从水中影像(客观信息)中获得,也不能从所谓“光子场”中获得。 。 “现存宇宙结构状态中凝结的宇宙起源与演化至今的相关关系”——意在使“现存宇宙结构在水里的影像”(客观信息)获得“现存宇宙结构本体”的属性与规律。检验“现存宇宙结构在水里的影像”,是无法得到关于“现存宇宙结构本体”的内部组成、成分、密度、温度、压力、磁场、应力场、基本粒子等信息的,当然也无法认知“宇宙起源与演化至今的相关关系”。关于“现存宇宙结构”的全息,只能从现存宇宙本体中寻找,而不能从水中影像(客观信息)中获得,也不能从所谓“光子场”中获得。 显而易见,以上四个所谓“更为深刻的例子”,是想把“事物本体(痕迹)”的属性与规律,移花接木到“事物影像(痕迹)”或“客观信息”上。恰恰反映了“客观信息(事物影像)”范畴,违背了同一律的困境,逻辑上犯了偷换概念、用“此痕迹”去替代“彼痕迹”的错误,从而实现借壳上市之目的。 2.“客观信息(事物影像或痕迹)”意在替代传统哲学里的“物质”范畴 如上所说,邬先生通过偷换概念、借壳上市的手法,使“事物影像”有了“事物本体”的属性与规律,进而得出推论:①就像“水中月、镜中花”案例一样,客观世界中存在着“普遍映射、建构着的种种自然关系的‘痕迹’”。②这种“痕迹(事物影像)”,“储存”着“物物间的种种反应内容的特定编码结构”。 首先,《再商榷》忘了回答笔者先前提出的质疑:“‘水中的月亮’并不存在关于月亮自身的以及‘物物间’(如月亮与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之间)的‘特定编码结构’。譬如,化验‘水中月’的成分、微生物决不是月亮的成分、微生物,测量‘水中月’的温度、密度决不是月亮的温度、密度(相关‘物物’的物性是不一样的)。从认识论(认知世界)的角度看,我们决不能把观察的对象——事物的实体偷换成事物的影像,把对大千世界(物质)的认知偷换成对它们影像(客观不实在信息)的认知,甚至把大千世界(物质)变成没有实际认知内容(信息)的空壳。月亮是不以人的意志(或水面、仪器)而存在的,关于月亮的全息,只能通过月亮自身去认识,而不是由‘水中月’去认识。” 第二,《再商榷》在回答“有没有必要提出 ‘ 客观信息’的范畴”时,再次重申了建立这个范畴的依据:“然而,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我们所认识的物质对象并不曾与我们的感官直接接触,而与我们感官直接接触的物体又不是我们当下认识的对象。如,我们看到了月亮,而月亮本身并未与我们的视网膜接触,与我们视网膜接触的只是月亮反射的光子场,月不是光,光不是月,而我们看到的是月,却未曾看到有多少个光量子,其波长频率如何,其场态分布如何。这就是说,我们对月亮的观察通过了中介物。如此,我们只能假定在中介物中载负着我们认识对象的信息,而这一信息不是由我们的主观赋予的。” 上述解释十分清晰的表明:①“客观不实在”属于“未经严格的科学或逻辑论证的、难以成立的先验性观念”,来自所谓的“假定”。“只能假定在中介物中载负着我们认识 对象的信息,而这一信息不是由我们的主观赋予的”,况且“水中的月亮也是客观的,它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就像“水中月”不是月亮本体一样,把观察的“中介物”——水面(镜面)换成“光子场”,化验“光子场”中光子的能量、质量,决不是月亮的能量、质量;测量“光子场”中光子的速度、动量,决不是月亮的速度、动量。反射事物影像的“光子场”中,同样没有关于月亮本体的“物物间的种种反应内容的特定编码结构”或“全息”。③招认建立“信息哲学”理论体系,就是意在用“我们的视网膜接触”的“中介物(事物影像与虚像)”替代事物本体,因为它“ 载负着我们认识 对象的信息”。 如果 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角度, 仔细 分析“存在领域分割图”中“主观信息(精神)”、“客观信息”、“客观实在(物质)”三者的关系, (表 1 ) 无非有两种情况: 表 1 邬焜先生“存在领域分割图”中有关范畴及其与信息的关系 主客关系 案例 存在方式 有关范畴与信息的关系 客体 天上的月亮 直接存在 客观的 实在的 客观实在 =物质=(没有信息) 中 介 物 水有 月影 间接存在 客观的 不实在的 客观不实在(水中影像) =客观信息 水无 月影 客观的 不实在的 客观不实在(水中无影像) =? (难道没有信息?如阴天不出月亮) 主体 对月亮的认知 主观的 不实在的 主观不实在 =主观信息(精神) ①“主观信息(精神)”(主体)是对“客观信息(中介物)+客观实在(物质)”的认知。譬如,对月亮的认知,是对月影+月亮本体等的认知。(图1)那么要问:单独把“客观信息(水中月=客观的、不实在的=事物影像)”从“物质”范畴中拿出来进行研究,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况且,传统哲学的“物质”范畴,原本包括中介物,中介物也是主体认知的对象(客体),人们可以认知水面、镜面反射事物影像的原理及其相关信息,反射的影像也是由光子构成的(载体和影像都是物质的)。遇到的逻辑困境是:“存在领域分割图”中的“ 物质”是没有“客观信息”的,或者 说“物质”本体已没有可被认知的内容或“全息”。 因此,还有一个 “主观信息(精神)”对“物质”究竟要认知什么的问题。 ②“主观信息(精神)”(主体)是对 “不实在、间接存在”的 “客观信息”(中介物)的认知。(图1)遇到的逻辑困境是:由于“客观信息(水中月=客观的、不实在的=事物影像)”受定义的规定,赋存的认知内容极微,所以既想证明“客观信息”范畴能够成立,又想说明“客观信息(事物影像)”之全息,等于事物本体(物质)之全息。这样,一方面逻辑上不成立(事物影像≠事物实体),一方面使“物质”范畴丧失了在认识论中的地位。 邬先生的选择实为上述第二种。 从“信息哲学”的行文或推理来看,( 图1、 表1)传统哲学里的“物质”范畴,已没有了可被认知的客观内容(“客观信息”),凡是关于事物本体的 属性与规律 、进化与退化的“全息”(可被认知的客观内容),都被所谓的“客观信息(事物影像)”范畴拿走了,“物质”的地位是鹊巢鸠居了,认知事物只要认识“客观信息(事物影像)”就行了,“物质”作为传统哲学的基本范畴,名存实亡了! 二、用“客观信息”范畴推导的信息进化论、全息论不能成立 众所周知,科学理论通常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科学推论(基本原理演绎推导出来的结论)所组成;基本概念(范畴)是逻辑推理、建立理论的起点。那么在“客观信息”范畴基础上建立的所谓“信息进化论”、“自然演化的全息境界(全息论)”能不能成立呢? 1.“客观信息(事物影像或痕迹)”不能进化或退化 邬先生对他的信息演化观的基本定义是:信息进化是指“向上的有序化演化”,即“信息模式的创生和积累”;信息退化是指“向下的无序化演化”,即“信息模式的消解和耗散”。“在这里,所谓‘秩序之展开’,便是‘信息的产生’,因为‘秩序之展开’只有通过某些新的信息模式的创生才能表明自身是否‘展开’,以及‘展开’之方式和程度。‘秩序之展开’正是通过相互作用中之全息性‘痕迹’之建构来实现的,而这一‘痕迹’建构的同时就是信息形态的转化,产生、建构和创造。” 其中,“信息形态的转化,产生、建构和创造”与“全息性痕迹”密切相关。 首先,《再商榷》忘了回答笔者先前提出的质疑:“‘水中月’与月亮的演化(进化与退化)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如上所说,有没有‘水中月’,至少要受5个条件的制约。而这5个条件,与月亮本体是否进化或退化无关。‘水中月’根本不存在月亮的‘物物间的种种反应内容的特定编码结构’。月亮自身的规律和属性在本体之中,而不在‘水中月’(‘信息形态的转化,产生、建构和创造’)的影像里。仅靠研究大千世界各种事物在水中、镜中的虚像,都是无法用来说明事物本体如何进化或退化问题的。” 第二,《再商榷》中说:“客观的信息世界是由客观的物质世界载负的纯粹客观自在的存在,它不需要什么如霍先生所说的 ‘ 谁’去 ‘ 沟通’ , 如果硬要像霍先生所希望的那样非要找出一个 ‘ 操纵’‘信息同化和异化’的 ‘ 谁’来的话,那么,我们就只好去请出那个所谓的 ‘ 上帝’了。 天地无心、天道自然、万物自化、自为始因、自生中介、自身显现、自结关系、自通信息、自成过程。” 这段话刻意将“客观的信息世界”与“客观的物质世界”并列,仔细品味,实际上是说“信息哲学”要研究什么: ①“天地”、“万物”——“客观的物质世界”,是由形形色色具有实体的物质构成。“天地”、“万物”的演化,属于物质范畴的演化。“ 从宇宙演化、人类演化的角度来看,物质先于意识,因为先有物质后有生命(意识),所以意识只能是第二性的。” “万物自化”不是“信息自化”,人只有将“万物自化”作为认知的对象,才能获得有关意识(精神、信息)。 ②所谓“自通信息”——就是指在“客观的信息世界”里“信息自通”,此处“信息”实指“客观信息”。根据表1、图1对“信息哲学”基本范畴的规定,因为“物质”是没有“客观信息”的,或者说“物质”是没有可被认知的内容或“全息”的,所以人的认知活动,就是将“客观的信息世界”或“客观信息”变为“主观信息(精神)”。邬先生终于坦白“ 坚持物质的第一性、信息的第二性是我所建立的信息哲学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 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在“客观的信息世界”里, “信息的第一性活动”在“宇宙开端(宇宙时为零)”就开始了,传统哲学里的“物质”在“信息哲学”里,有名无实了。 ③根据“信息哲学”对“客观信息”范畴的规定,它是事物的影像(中介物)。至于“客观信息”是不是“由客观的物质世界载负的纯粹客观自在的存在”姑且不论,正如前述所指出的,在“信息哲学”里——诸如“天地”、“万物”在水中的影像,是不存在关于它们本体进化或退化的“痕迹”或“全息”的。 ④既然“信息哲学”里的“客观信息(水中月)”与传统哲学里的“物质”、“物质演化”毫不相干,又不存在关于事物本体进化或退化的“痕迹”或“全息”,那么大谈信息演化问题究竟有何指呢? 《再商榷》在“ 重申 ”“ 三点基本立场 ”时说:“ 1. 演化有两个方向:进化和退化,全息现象仅与演化的进化方向相关,因为在退化演化的方向上信息的耗散具有不可追忆的特征。” 看来,邬先生认定“客观信息”范畴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既然崇尚“追求真知”, 那么一定能解释 “水中月”作为“客观信息”典型案例的进化与退化问题: 客观信息(水中月——客观的、不实在的)——在“ 进化或退化方向 ”上,譬如关于月亮本体的所谓月壳、月核、月壤、月岩、月气、成分、温度、压力、密度、磁场等信息,为什么能在月亮影像里“自为始因、自生中介、自身显现、自结关系、自通信息、自成过程”的“创生和积累”或者“消解和耗散”?它的“ 全息现象 ”是什么?为什么在“客观的信息世界”里,客观信息(中介物)能够脱离人对事物本体的认知能“自为”的演化? 第三,《再商榷》 说:“严格地来讲,一切关于演化的理论,一切种类的进化学说,都是关于时空转换的内在统一性的演化信息学说。因为,只有在现存空间结构中解译了储存的时间历史、空间历史的信息码后,演化才是可理解的,才是可被证明的,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理论也才能成为令人信服的科学。” 为了“令人信服”,随即 举出若干例子,笔者仅挑出一例: “地球地质的层叠结构的现存空间样态,一页页地记录着地球地层的时空演化史,其中不仅包括地质时空样态的变迁,而且包括生活在不同地质年代的生物,以及与之相应的地球环境条件的具体时空样态的信息。” 由中可见“信息哲学”存在的问题: ①“层叠结构”一般指沉积岩,是地质年代里,由于河流水量不断发生变化,每一次搬运的碎屑 粒径 不一,一层一层的叠压后,呈现韵律状的地层。兹以最简单的三层地层为例(表 2),根据沉积物空间上的压盖关系,可以确定地层形成的时间先后,即“下老上新”;根据地层中各层碎屑物沉积颗粒的大小、水流的搬运分选原理,可以推知当时的降雨量以及气候等。——可见,关于地层时空关系的认知,与地层在中介物里的影像(客观信息)无关!如果没有水流变化带来的搬运碎屑粒径的变化,就不会出现碎屑粒径不同的第二、第三层沉积物。只有先形成韵律状沉积物或地层,人们才能根据地层的叠压关系,解释“现存空间结构(时空样态)”即沉积演化史。根本不是什么先“解译了储存的时间历史、空间历史的信息码后,演化才是可理解的”,完全是本末倒置了。 表 2 三层地层的沉积演化史与地层的时空关系 次序 沉积物的特征 空间关系 时间关系 对地层时空关系的一般认知 第 3层 中粒、粗粒、砾石混杂,不同粒径沉积物分布不均 上 晚 沉积晚期,区内发生洪水,形成大小粒径混杂、分选不好的碎屑沉积物 第 2层 中粒(中砂),分布均匀 中 中 沉积中期,区内雨量较大,河流稳定,搬运的碎屑物,粒径较大 第 1层 细粒(细砂),分布均匀 下 早 沉积早期,区内雨量较少,河流稳定,搬运的碎屑物,粒径较小 ②地层中化石群落(陆相、海相等)可用来确定地层的沉积时代,通常只靠一种化石还不行,因为它的种群可能延续很长时间,会出现在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里。一般要结合上下地层的叠压关系,通过分析化石群落(有那些化石种群共生,那些化石种群消亡了,那些新化石种群出现了),与国际或国内标准地层对比,由此大致来确定地层的时代——这里的化石群落、地层,都不是“信息哲学”中介物里的影像(客观信息),仅凭一种化石也无法认知关于某地层形成年代(过去-现在-将来)的全息。只有先形成地层、化石群落,才能去解释“现存空间结构(时空样态)”即沉积与生物演化史。根本不是什么先“解译了储存的时间历史、空间历史的信息码后,演化才是可理解的”,完全是本末倒置了。 ③空间位置的变化一般要用地层与地层、地层与岩体、岩体与岩体的接触关系,以及化石(陆相、海相)、断层、褶皱、构造运动等诸多因素来判断——这些都不是“信息哲学”中介物里的影像(客观信息)。只有先形成不同的地层、岩体,经过不同的地质活动形成不同的接触关系,才能去解释“现存空间结构(时空样态)”即沉积与构造活动演化史。根本不是什么先“解译了储存的时间历史、空间历史的信息码后,演化才是可理解的”,完全是本末倒置了。 2.“客观信息(事物影像或痕迹)”没有关于事物本体的全息 邬先生“全息论”的基本说法是:可通过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用部分来认知整体,即用“全息性痕迹” 来认知“自然演化的全息境界”,即包括“演化历史关系全息”、“演化未来关系全息”、“演化系列关系全息”、“演化内在关系全息”、“演化结构全息”等5种。 首先,《再商榷》忘了回答笔者先前提出的质疑:“需要指出的是,邬先生在大谈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似乎忽略了‘水中月’与真实的月亮之间,不存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就像人的照片(影像)不是人体的一部分一样,‘水中月’根本不存在关于月亮本体的‘全息性痕迹’或‘全息元’。” “水中月(客观信息)”——无论是水的镜面、水分子、水原子,还是水中的影像、光子场、光子,都不蕴含关于月亮本体的“物物间的种种反应内容的特定编码结构”或“全息”。 第二, 《再商榷》 在“对客观信息和全息现象的论证依据的进一步说明”中,依然在重复长期以来的逻辑错误。一是把四个“更为深刻的例子”中的一些案例拿出来讲了一番。二是归纳说:“从最为一般的意义上来讲,演化是通过事物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而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同时就是事物间进行信息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 分析这段表述:①承认了“演化是通过事物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即进化或退化是通过物质运动(事物的相互作用)实现的。需要提醒的是,物质或物质运动留下的痕迹,按传统哲学的规定性,是有信息可供认知的;按“信息哲学”的规定性,则是没有信息可供认知!(表1、图1)②这里所说的“信息”,按照“信息哲学”的定义,“ 我们只能假定在中介物中载负着我们认识对象的信息 ” , 即“ 认识对象(如月亮) ”的信息, 载负 于事物影像(中介物,如月影、光子场)中。然而,这些中介物里,是没有关于事物本体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的。③再次试图用事物影像(中介物)取代事物本体,使传统哲学的“物质”范畴成为空壳。 《再商榷》在“ 重申 ”“ 三点基本立场 ”时说:“ 2.全息不全,全息所全息的信息内容仅仅是关于演化的一般程序、合理化的秩序方面的,而不是包罗全部特殊的细节,偶然的因素的;3.不能把全息观点无限泛化,不仅没有‘世界统一于全息境界’、‘自然界是全息世界的统一’这样的说法,而且是反对这样的观念的。” 又说: “霍先生 ‘ 通过顾名思义’所 ‘ 理解’和 ‘ 姑且试定义’的 ‘ 全息’概念与我所定义的全息概念的距离是甚为遥远。” 邬先生在论述“演化历史关系全息”时说:“从演化历史关系全息的角度来看,个人的全息元的意义就在于个人只是从动物起源和进化直到人类起源和进化的全部自然历史关系和社会历史关系的凝结物。” 可以看出,在这一表述中,“个人的全息元”所蕴含的时空范围有多大呢?——包括“从动物起源和进化直到人类起源和进化”!“个人的全息元”所蕴含的全息内容有多少呢?——即这种“凝结物”包括了“个人”“从动物起源和进化直到人类起源和进化的全部自然历史关系和社会历史关系”。这里不仅存在关于 “不实在、间接存在”的 “客观信息”的全息(如个人影像的全息元),与关于 “实在、直接存在”的 “物质(事物本体)”的全息(如个人本体的全息),两者在内涵上的区别问题,而且假如说“全息不全”,那么为什么不提“部分信息”而要提“全息”这个概念呢?所谓“全部自然历史关系和社会历史关系”是什么意思呢?所 谓“任何一个健全的生物体,都是关于它那个种系的历史、现状、未来的一个全息元。在这里,全息不仅对历史而言,而且也对现在而言,另外还将对未来而言” 是什么意思呢?“全部”与“不全”、“种系”与“一个健全的生物体”在语义上相同吗?是谁“无限泛化”了全息的含义呢? 需要指出的是,《再商榷》忘了回答笔者先前提出的质疑:“从现代黄河流域‘任何一个健全的’人体身上,是无法获得关于夏、商、周时代华夏民族‘演化系列关系全息’之考古认知的。” 同样,如果认为关于“演化历史关系全息”的说法是正确的,那么应该直接面对质疑,说明考古工作者应该如何利用“个人的全息元(个人影像全息元)”,去揭示夏、商、周时代华夏民族“从动物起源和进化直到人类起源和进化的全部自然历史关系和社会历史关系”。 大家知道,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香农用哲学的视野审视通讯技术,建立了信息论。他指出信息传播的途径是:信源(发信者)—信道(干扰或噪声)—信宿(收信者),即信源(发信者)先将有关认知的“消息、信息、情报”进行“编码”,通过信道传输,再经过解码传达给信宿(收信者)。可见,无论是对“消息、信息、情报”的认知(识别、选择、加工等)、编码,还是对它们的接收解读,被人们认知和传递的“消息、信息、情报”或者说“意识 (精神) ”,都是第二性的。 譬如,对盲人而言,是无法感知镜中前额有没有白发、白发有多少(如全白、花白、若干根白发)等影像信息的,这充分说明,影像作为人认知后的意识(精神、信息),只能是第二性的。或者说,在没有认知它(如白发)之前,它是物质的某种形态;被认知后,才是信息(如白发影像、意识、精神)。 离开了人的认知活动,所谓“消息、信息、情报”是无法“ 自为始因、自生中介、自身显现、自结关系、自通信息、自成过程”的。 必须再次指出, 邬先生的 “自然演化的全息境界论” 给人一种误导 ,只要获得某事物的“一个全息元”、“ 个人的全息元 ”、“全息性痕迹”等,就可以认知所谓 5种演化关系全息,甚至“演化系列关系全息”还可以将“演化历史关系全息”和“演化未来关系全息”统一起来。 然而,“人类作为漫漫宇宙长河中有限的生命(意识的局限性与‘思维着的物质’的阶段性),是无法认识宇宙中全部的(或所有的)有限事物的演化史的,这是因为:对于弥散宇宙间的各种物质形态而言,已经历了不计其数的有生有灭、有灭有生的演化过程,无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低序转化为高序,高序转化为低序,无序转化为有序,有序转化为无序,此类运动形态转化为彼类运动形态,新的物种产生旧的物种灭亡,等等。譬如从考古发现的 楼兰女尸身上,是无法获得古楼兰国(民族)‘ 过去 -现在-将来 ’或‘演化历史关系全息和演化未来关系全息’之完整的认知的。 又如,《史记》曾记载汉代西域有楼兰、龟兹等三十六国,然而世道沧桑,如今仅凭史籍中片断的记载以及零星的考古发现,历史学家根本无法了解当年西域三十六国一度辉煌的‘由来、迁徙、演化、消亡’以及相互交往的‘全部自然历史关系和社会历史关系’了。这些充分说明,信息是主体(人)认知客体后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有赖于‘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而存在。文字是记载信息的最重要的手段(其次有绘画、器物、摄影、录音、录像等),凡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仅凭语言很难保留自己悠久的历史。当客体(一个民族)存在时,如果人类不能及时全面地认知客体(种与群),并将这些信息全面地、永久性地记载、存储下来,那么当客体消亡以后,人类就很难获得所谓的全息了”。 《再商榷》中寄言:“我希望霍先生能够提出更新、更严谨、更深入的真知灼见。以有助于推动信息哲学的发展。” 在此谨对邬先生的科学态度表示诚挚的敬意。笔者与邬先生看法一样,讨论 “不实在、间接存在”的 “客观信息”范畴是否成立,不针对任何人,而是为了学科发展。因为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与成熟,都必须经得起逻辑和实践的检验。只要倡导哲学工作者积极参与,鼓励民主讨论和学术争鸣,那么信息哲学就能得到大发展。 参考文献 邬焜.信息哲学中的几个问题的再讨论——与霍有光先生再商榷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邬焜,与信息哲学相关的几个问题的讨论——对霍有光先生质疑的再质疑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霍有光.“自然界演化的全息境界论”质疑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霍有光.对邬焜先生 “ 信息哲学”的再批评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邬焜,等.自然辩证法新教程编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9 邬焜,等.自然辩证法新编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35 @@@@@@@@@@@@@@@@@@@@@@@@@ 附录( 2013 年 5 月补记):已发表的文章目录 霍有光. 邬焜先生“信息思维论”质疑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1):1-9. 霍有光. 邬焜先生“信息认识论”质疑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3(1). 霍有光.关于邬焜先生“相互作用与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观点的再质疑.辽东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5):13-22. 霍有光. 邬焜先生“信息进化论”质疑 .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5):23-33. 霍有光.关于邬焜先生“信息生产和信息生产力”观点的再质疑.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4):1-10. 霍有光. 邬焜先生“信息价值论”质疑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2(4). 霍有光.邬焜“信息本体论”再质疑.哲学分析,2011(6). 霍有光.对邬焜先生“信息哲学”的再批评.江南大学学报,2010(5). 霍有光.“自然界演化的全信息境界论”质疑——评《自然辩证法新编》中邬焜先生的理论与观点,江南大学学报,2009(5). 霍有光( 1950 ),甘肃天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学哲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3572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一篇文章的答复(1)(先附上原文)
wangxinhe1212 2011-5-29 16:51
有人给我一篇文章交流。大致就是从 EPR 佯谬、全息术、脑神经网络等科学问题谈到佛学和中国古代的一些观念,想用上述科学概念和现象佐证它们。原文如下: 在一九八二年时,一件惊人的事发生了。在巴黎大学由物理学家 Alain Aspect 所领导的一组研究人员,他们进行了一项也许会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实验。你不会在晚间新闻中听到这件事。事实上,如果你没有时常阅读科学期刊,你可能从来没有听过 Aspect 的名字,虽然有些人相信,他们的发现可能会改变科学的面貌。       Aspect 和他的小组发现,在特定的情况下,次原子的粒子们,例如电子,同时向相反方向发射后,在运动时能够彼此互通信息。不管彼此之间的距离多么遥远,不管它们是相隔十尺或十万万里远,它们似乎总是知道相对一方的运动方式,在一方被影响而改变方向时,双方会同时改变方向。这个现象的问题是,它违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没有任何通讯能够超过光速。由于超过了光速就等于是能够打破时间的界线,这个骇人的可能性使一些物理学家试图用复杂的方式解释 Aspect 的发现。但是它也激发了一些更有革命性的解释。例如,伦敦大学的物理学家 David Bohm 相信 Aspect 的发现是意味著客观现实并不存在,尽管宇宙看起来具体而坚实,其实宇宙只是一个幻象,一个巨大而细节丰富的全像摄影相片( Hologram )。      要了解为什么 Bohm 会做出如此惊人的假设,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全像摄影相片。全像摄影相片是靠雷射做出的一种三度空间立体摄影相片。要制作一张全像摄影相片,物体首先必须用一道雷射光束照射,然后第二道雷射光束与第一道光束的反射产生绕射的图案(两道光束交集的地区),被记录于底片上。底片洗出后,看起来像是无意义的光圈与条纹组合。但是当底片被另一道雷射光束照射时,一个三度空间的立体影像就会出现在底片中(这不同于一般印刷式的所谓全像相片,只有狭窄的角度可见立体影像。真正的全像摄影相片是没有角度限制,而且必须用雷射光才可见影像。)。      影像的立体不是全像摄影唯一特殊之处。如果一朵玫瑰的全像相片被割成两半,然后用雷射照射,会发现每一半都有整个玫瑰的影像。事实上,即使把这一半再分为两半,然后再分下去,每一小块底片中都会包含著一个较小的,但是完整的原来影像。不像平常的相片,全像相片的每一小部份都包含著整体的资料。      全像相片的这种「整体包含于部份中」的性质给予我们一个全新的方式来了解组织与秩序。西方科学的历史多半是基于一种偏见,认为要了解任何事物现象,不管是只青蛙或一阵风暴,最好的方式是分解事物,研究事物的部份。全像摄影教导我们,宇宙中可能有事物不会配合这项假设。如果我们试著把某种全像摄影式结构组成的事物分解开来,我们不会得到部份,而会得到较小的整体。      这项理论使 Bohm 建立了另一种用来了解 Aspect 发现的解释。 Bohm 相信次原子的粒子能够彼此保持联系,而不管它们之间的距离多远,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来回发射著某种神秘的信号,而是因为它们的分离是一种幻象。他说在现实的某种较深的层次中,如此的粒子不是分离的个体,而是某种更基本相同来源的实际延伸。      为了使人们更容易想像出他的假设, Bohm 提供了以下的描述:想像一个水族箱,里面有一条鱼。也想像你无法直接看到这个水族箱,你对它的了解是来自于两台电视摄影机,一台位于水族箱的正前方,另一台位于侧面。当你看著两台电视监视器时,你可能会认为在两个萤光幕上的鱼是分离的个体。毕竟,由于摄影机是在不同的角度,所得到的影像也会稍有不同。但是当你继续注视这两条鱼时,你会觉察到两者之间有特定的关系。当一条鱼转身时,另一条也会做出稍微不同,但互相配合的转身;当一条面对前方时,另一条会总是面对侧方。如果你没有觉察到整个情况,你可能会做出结论,认为这两条鱼一定是在互相心电感应。但是显然这并非事实。 Bohm 说这正是在 Aspect 实验中的次原子粒子的情况。      根据 Bohm ,次原子粒子之间的超光速连接现象其实是在告诉我们,现实有更深的层次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一种超过我们空间的更复杂空间,就像那水族箱。而且,他补充,我们会把次原子粒子看成分离的个体,是因为我们只看到它们部份的现实。如此的粒子不是分离的「部份」,而是一种更深沈与更基本整体的片面,这种整体具有全像摄影的结构,就像先前所提到的玫瑰一样无法分割。而且由于现实中的一切都是由这些幻影粒子所组成,于是整个宇宙基本上是一个投影,一个全像式的幻象。      除了这种幻象的性质之外,如此的宇宙也包含著其他更为惊人的特性。如果次原子粒子的表面分离是一种幻象,这表示在现实的更深层次,宇宙中的一切最终都是相互关连的。在人脑中的一个碳原子中的一个电子是连接到太阳表面的一个氢原子中的一个质子,而它们又连接到所有在水中游泳的鲑鱼,所有跳动的心脏,及天上所有星辰的次原子粒子。一切事物都交互贯穿一切事物,而虽然人类的本性是去分类处理宇宙中的种种现象,一切的分类都是必要的假象,而一切的终极本质是一个无破绽的巨网。      在一个全像式的宇宙中,甚至连时间与空间都不再是基本不变的。因为在一个没有分离性的宇宙中,位置的观念会瓦解,时间与三度空间就像电视监视器中的鱼,只是一种更深秩序的投影。这种更深的现实是一种超级的全像式幻象,过去,现在,未来都共同存在于其中。这表示只要有适当的工具,将来有一天会有可能进入这种超级全像式的现实层次中,取出过去古老的影像。      这种超级全像式的宇宙还包含了什么,是一个开放而无解答的问题。为了方便讨论,假设这种超级全像式的结构是宇宙一切事物的由来根源,至少它包括了过去和未来所有存在的次原子粒子 ─ 一切事物和能量的所有可能组合,从雪花到夸粒子,从蓝鲸到加玛射线。它可被视为一种宇宙性的储藏库,包括了所有存在过的一切。虽然 Bohm 承认我们不可能知道在这超级的全像结构中还隐藏了什么,他大胆地说我们没有理由假设它没有包括著更多。如他所言,也许这种超级全像式结构的现实层次只是一道「阶梯」,在它之上还有「无限多的发展」。       Bohm 不是唯一的研究者发现宇宙是一个全像摄影式的幻象。在脑部研究的领域中,史坦福大学的脑神经学家 Karl Pribram 也分别独立地相信现实的全像式本质。       Pribram 研究脑部是如何储存记忆,因而被全像式结构模型所吸引。近几十年来,许多研究显示,记忆的储存不是单独地限于特定的区域,而是分散于整个脑部。在一九二零年代的一连串历史性的实验中,脑部科学家 Karl Lashley 发现不管老鼠脑部的什么部位被割除,都不会影响它的记忆,仍旧能表现手术前所学到的复杂技能。唯一的问题是没有人能提出一套理论来解释这种奇怪的「整体存在于每一部份」的记忆储存本质。      然后在一九六零年代, Pribram 接触到全像摄影的观念,知道他发现了脑神经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的解释。 Pribram 相信记忆不是记录在脑神经细胞中,或一群细胞中,而是以神经脉冲的图案横跨整个脑部,就像雷射绕射的图案遍布整个全像摄影的底片上。换句话说, Pribram 相信头脑本身就是一个全像摄影相片。       Pribram 的理论也解释了人类头脑如何能在那么小的空间中储藏那么多的记忆。曾经有人估计人类头脑在人的一生中能够记忆约一百亿位元( bits) 的资料(大约是五套大英百科全书)。相似的,除了其他功能之外,全像摄影也具有惊人的资料储存容量 ─ 只要改变两道雷射照射底片的角度,就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许多不同的影像。有人示范过,在一公分立方的方块底片上可以储存一百亿位元的资料。      如果脑部是根据全像摄影的原理来操作,我们就比较能了解我们那特殊的能力,能迅速从我们那庞大的记忆仓库中取出所需的任何资料。如果一个朋友要你告诉他,当他说「斑马」这个字时,你会想到什么。你不需要笨拙地搜寻某种巨大的脑部字母档案才能得到一个答案。相反地,一些联想,如「条纹」,「马」,和「非洲野生动物」等会立刻跳入你的脑中。的确,人类思考过程的一项最惊人的特徵是,每一件资料都似乎与其他所有资料相互连接 ─ 这也是全像摄影幻象的另一项基本特性。因为全像摄影幻象的每一部份都与其他部份交互关连著,这也许是大自然交互关连系统的最终极例子。      在 Pribram 的全像式脑部模型的启发下,记忆的储存不只是脑部科学唯一稍获解答的谜。另一项谜题是脑部如何翻译它从感官所得到的大量波动(光波,声波,等等),使之成为我们知觉的具体世界。记录与解读波动正是全像摄影最擅长的。正如全像摄影像是某种镜头,某种传译的工具,能把显然无意义的波动图案转变为连贯的影像, Pribram 相信脑部也有一个镜头,使用全像式原理来数据式地把经由感官收到的波动转变为我们内在知觉的世界。      有大量的证据显示,脑部是使用全像式原理来进行操作。事实上, Pribram 的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脑神经学家的支持。阿根廷籍的义大利脑神经研究者 Hugo Zucarelli 最近把全像式模型应用到听觉的世界中。他迷惑于人脑在即使只有一只耳朵有听觉的情况下,也能够不用转头就侦测出声音的来源方向。 Zucarelli 发现全像式原理可以解释这种能力。 Zucarelli 也发展出全像式音响的科技,一种录音的技术,能够几乎真实无误地重新复制出声音现象。       Pribram 相信我们的脑部根据外在波动的输入,以数学方式建立出「坚硬」的现实。这种想法也得到许多实验上的支持。实验发现,我们感官对于波动的敏感度要比我们先前所认为的远为强烈。例如,研究者发现我们的视觉对声波也很敏感,我们的嗅觉是与我们现在称为 oamic 的波动有关,而甚至我们体内的细胞也对很广大范围的波动敏感。如此的发现使我们推论,只有在全像式的知觉领域中,这种波动才能被整理归类为正常的知觉。      但是当 Pribram 的全像式脑部模型与 Bohm 的理论放在一起时,才显现其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因为如果这个世界的坚固只是一种次要的现实,而真正「存在」的是一团全像摄影式的波动,而如果头脑也具有全像式结构,只从这团波动中取出部份的波动,数学式地转换成感官知觉,那么客观现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客观现实就停止了存在。正如东方宗教的教义,物质世界是一种 maya ,一种幻象,虽然我们也许以为我们是实质的生物,活在一个实质的世界中,这也是一个幻象。我们其实是漂浮在一个充满波动的大海中的「接收者」,我们从这个大海中抽取出来,并转变成实质世界的波动,只是这个超级全像式幻象的许多波动之一。      这种对于现实的惊人新观点, Bohm 与 Pribram 的合成理论,被称为全像式模型理论( holographic paradigm) ,虽然许多科学家以怀疑的态度看待它,但这个理论风靡了其他人。一小群逐渐增加的研究者相信,这也许是科学到目前为止,关于现实最准确的模型。更有甚者,有些人相信它可以解释许多科学以前未能解释的神秘,甚至使超自然也成为自然的一部份。      许多研究者,包括 Bohm 与 Pribram ,注意到许多超心理学的现象在全像式模型理论下变得较为容易了解。在这个宇宙中,个别的头脑实际上是一个大全像结构的个别部份,而一切都是相互连结的,心电感应其实就是进入了全像式的层次。如果一个分别的个体 A 的意念能够传送到个体 B 的脑中,如果这两个分离的个体原来已经是连接的,这种现象就很容易了解。同样的,以精神力量来移动远处事物的能力( psychokinesis) 也变得比较不神秘,因为在一个具有无限连接的宇宙中,个体与被移动的物体已经是一体的。       Bohm 与 Prigram 也指出,许多宗教或神秘经验,如与宇宙合一的超越体验,或许也是因为进入了全像式领域之中。如他们所言,也许过去许多伟大的神秘体验者所谈论的一种宇宙一体的感觉,只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进入他们心灵中一切真正与宇宙合一的那部份。      全像式模型理论也受到其他科学领域的慎重注意。 Stanialav Grof ,马里兰心理研究中心的主任及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心理学系助理教授,相信全像式模型理论可以解释心理学上许多的无解谜题。 Grof 特别感觉到,全像式模型理论提供了一套模型来了解许多人在知觉转换状态(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中会经验到的怪异现象。      在一九六零年代, Grof 研究使用 LSD (一种迷幻药)做为心理治疗工具的利弊。他有一名女性病人,突然相信她成为了一条史前时代的雌性爬虫。在她的迷幻状态中,她不仅提供了极丰富的详细描述,说明了她被困在这种爬虫身体中的感觉,同时描述了在雄性爬虫身上最具有吸引力的部位是头两侧的一块彩色鳞片区域。使 Grof 惊讶的是虽然那名女人事前没有对这种爬虫的知识,之后他从一位动物学家处得到证实,某些爬虫头部的彩色部位在性的挑逗上的确扮演重要的角色。      那位女人的经验并不独特。在他的研究过程中, Grof 遭遇到的病人们倒退了并代表了几乎在进化史上的所有生物(这个研究发现影响了电影「替换状态」( Altered States ) 中的人退化为猿猴的情节)。还有,他发现如此的经验时常包含了隐晦的动物学细节,而后来证实是正确的。      退化回动物并不是 Grof 研究中唯一令人迷惑的心理现象。他也有病人似乎进入了某种集体的或族群的潜意识中。没有接受多少教育的人突然能详细地描述波斯教的葬礼,和印度教的仪式。在其他的经验中,有人能给予令人信服的灵魂出体报告,或预见未来,或倒退回前世的回忆。      在后来的研究中, Grof 发现在没有使用迷幻药物的治疗会谈中,相同程度的现象也会发生。因为在如此经验中的相同要素是,个体的意识升华超越了平常自我的界限,或时空的限制, Grof 称此现象为「超个人经验」( transpersonal experiences) ,而在六十年代晚期,他创立了心理学的一支,称为「超个人心理学」(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专注于此类的研究。      虽然 Grof 新创立的超个人心理学得到专业学者的支持,成为受人尊敬的心理学支派,但是这几十年来 Grof 和他的同僚都无法提供一个体系来解释他们所看到了奇异心理现象。但是全像式模型理论的出现改变了情况。如 Grof 最近所言,如果心灵的确是一个整体的一部份,这个整体像一个巨大的迷宫,不仅连接一切心灵,包括过去现在,同时也连接一切原子,一切生物,及时间与空间本身的无限,那么心灵偶尔会涉足于这个迷宫中,产生超个人的经验,就似乎不足为奇了。      全像式模型理论也可以应用到所谓的基础科学 , 如生物学上。维琴尼亚州 Intermont 大学的心理学家 Keith Floyd 指出,如果现实的坚固只是一个全像式的幻象,就不能再说脑部产生意识。而是意识创造了脑部 ─ 以及身体,还有环绕著我们四周的一切,被我们当成实质的世界。      如此对生物结构的观点逆转,使研究者指出医学及我们对于医疗程序的了解也可被全像式模型理论所改变。如果身体的实质结构只不过是意识的全像式投射,那么我们每个人对于自身健康的责任就要超过目前医学知识所容许的。现在我们视之为奇迹式的疾病康复,就可以解释为由于意识的改变,而影响了全像式身体的改变。相同的,令人争议的新医疗技术,如意念的想像,会如此有效,因为在全像式的领域中,意念的影像是与「现实」一样的真实。      甚至在「非寻常现实」( non-ordinary reality) 中的异象与经验,在全像式模型理论之下也成为可以解释。生物学家 Lyall Watson 在他的书「未知事物的礼物」( Gift of Unknown Thing) 中描述他与一位印度尼西亚女巫士的接触,她藉著表演一种仪式舞蹈,能够使一整排树瞬间消失在空气中。 Watson 说他和惊讶的旁观者继续观看女巫士,她使树群重新出现,然后又消失,又出现了好几次。虽然目前的科学无法解释如此的事件,但是如果「坚硬」的现实只是全像式的投影,如此的经验就有理可循。也许我们同意什么是「存在」或「不存在」的,只是因为我们所谓共识下的现实,是架构于人类的潜意识中一切心灵都相互连接的领域。      如果这是真实的,这会是全像式模型理论中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因为这表示如 Watson 的经验之所以是不寻常的,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设计我们的心灵来相信如此经验是真实的。在全像式的宇宙中,我们改变现实结构的可能是无止尽的。我们所知觉的现实只是一幅画布,等待我们著手画任何我们想要的图画。任何事都有可能,从用意念的力量来弯曲汤匙,到人类学家 Castaneda 与亚奎印地安巫士 Don Juan 的奇幻经验。因为魔术是我们的天生权利,并不比我们在梦中创造现实的作法更为神奇。      的确,甚至连我们对现实最基本的看法都成为可疑的,因为在一个全像式的宇宙中,如 Pribram 指出,甚至连随机偶发的事件都可视为是根据全像式原理,因此是经过安排的。同步的或有意义的巧合都不是意外,而现实的一切都可视为一种隐喻,因为连最偶然的事件都隐藏著某种平衡。      不管 Bohm 和 Pribram 的全像式模型理论会被科学界接受,或不名誉地消逝,这还要拭目以待,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它已经对于许多科学家的思考产生了影响。就算将来可能发现全像式模型理论并不足以解释次原子粒子之间的瞬间通讯现象,至少,如伦敦 Birbeck 大学的物理学家 Basil Hiley 所言, Aspect 的发现显示我们「必须准备对现实采取革命性的新观点」。         续 作者匿名      超距作用是指在两个 同谋 粒子间,无论互相距离多远,只要改变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也会立即改变。这种现象早先在 ERP 佯谬 ( EPR paradox ) 思想实现中被提出,于 1982 年由法国物理学家阿斯派克特 ( Alain Aspect ) 的实验首次证实。对此结果人们首先想到的解释是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定律被打破了,超光速是存在的。但同谋粒子间互动的即时性和距离无关性仍使人们深深困惑 : 难道两个粒子还能知道彼此的距离并随时调整信息的传播速度 ? 这时,物理学家大卫 . 玻姆 ( David Bohm 1917-1992 ) 给出了独到的解释。       David Bohm 是现代全息理论之父。什么叫全息呢 ? 比如一张照片,里面有一个人像 ; 如果我们把这照片切成两半,从任何一半中我们都能看到原先完整的人像 ; 如果我们再把它撕成许多许多的碎片,我们仍能从每块小碎片中看到完整的影像。这样的照片就叫全息照片。全息论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全息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超距作用的原理。为了便于理解,玻姆用 “ 鱼缸里的鱼 ” 来做比喻 : 在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中放进一条鱼,两台相互垂直的摄像机 观察 鱼的活动,图象直接在两台电视机上播放出来。在电视机里我们可以看到, 两 条鱼分别作着方向相反、速度相等的游动。如果其中一条鱼的状态改变了,另一条鱼的状态也立即随之改变。玻姆以此展开对超距作用的解释 : 两个同谋粒子应当被视为同一六维现实的两个不同的三维投影,在三维空间看来,二者没有相互接触,毫无因果关联 ; 而实际情况是,两个粒子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非常类似于上面所说的鱼的两个电视图像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因此普遍地说,隐秩序必须被扩展到一个高维现实,这个高维原则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包含整个具有其全部 ‘ 场 ’ 和 ‘ 粒子 ’ 的整体宇宙。于是我们必须说,全运动在高维空间中卷入与展出,其维数实际上是无限的。 ” 在玻姆所构想的宇宙的本体论图景中,宇宙真空的高维隐秩序被激发而展开和投影为三维物质世界的显秩序,而这种物质显秩序又不断卷入为宇宙真空中的隐秩序。用简单的话说,就是我们肉眼直接可见的三维物质世界的独立个体,实际上是更高维整体的一个投映,我们由于不能理解更高维度的整体性而误以为我们所看到的一个个人或物是独立的个体。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我们不妨设想一种二维世界的生物,他们所能感知和理解的都仅限于二维世界。同样是上文的那个鱼缸 , 假设有六个二维生物分别处于鱼缸的六个面观察描述鱼的运动。当然,他们不能像三维生物那样,从鱼缸的一个面直接 到另一个面,他们只能沿着鱼缸的表面,从一个面 到另一个面。而且他们感觉不到自己绕了圈子,在他们看来从鱼缸任一面到其它面的空间是平坦的,他们所选择的是最短距离路线。而他们在相距那么远的六个地方所分别看到的鱼,理所当然的,是六条不同的鱼。然后他们发现,在某两个位置观察到的两条鱼之间存在着超距作用 : 其中一条鱼向某个方向游时,另一条鱼就向反方向游 ; 当他们对鱼施加影响,使其中一条鱼突然改变运动状态时,另一条鱼也立即改变运动状态。它们之间似乎有某种看不见的联系。二维生物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正在困惑之时,一位能直接看到三维事物的智者 ( 二维生物可能把他称作 : 佛 ) ,出现了。智者决定告诉他们真相,但苦于二维生物无法理解三维事物,所以只能把真相转换成二维世界的语言来表达。智者甚至不能使用 正面 、 背面 、 上面 、 下面 这样的词,因为这实际上已经引入了第三维。对于二维生物来说,虽然 上 、 下 、 左 、 右 这样的概念是可理解的,但这些仅限于二维的 面 中。 面 就是他们所能感知的全部空间,在他们看来,所有空间都是平坦的,诸如 正空间 、 反空间 、 上空间 、 下空间 、 转折的空间 等概念是无法理解的。于是智者只好说 : 你们虽然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了很多条鱼,但其实那些都是假象,真实的情况 ( 实相 ) 是,鱼只有一条。 在描述鱼的运动时,由于智者不能直接使用三维的语言,为了不以偏盖全,又必须兼顾六个面的观测结果。于是智者说道 : 鱼既是向左游的,又是向右游的 ; 既不是向左游的,又不是向右游的 ; 既是向上游的,又是向下游的 ; 既不是向上游的,又不是向下游的 . 这样的表述让二维生物听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但智者也确实没有更好的表达方法。有较聪明的二维生物追问 : 你说的这些既是 ...... 又是 ...... 既不是 ...... 又不是都只是假像吧 ? 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 智者只好回答 : 不可说,不可说 。意思是三维的事物是无法用二维的语言准确表达的。            把上面的论述推广应用于三维世界生物,不难发现人类理解和表达更高维度事物存在着同样的困难。准确地说,人类所处的世界并不是三维的,只是人类所能直接感知的领域被局限于三维而已。比如人类对于想象一个六维的物体 ( 注意 : 不是六面体 ) 是无能为力的 ( 科学家说如果能想象出来的,肯定不是地球人 :) ) 。       David Bohm 不仅用他的理论来解释量子跃迁与 EPR 关联等量子力学现象,而且用它来解释宇宙的演化和人类意识等一系列科学与哲学难题。事实上,玻姆本人在发明全息技术前已对佛教华严宗理论有着非常深的造诣,其全息理论正是《华严经》 于一微尘中,悉见诸世界 一句的极好印证。下面笔者就试运用这种理论来揭开东方宗教神秘面纱的一角 :      一、得道高人们的 不可说 境界   所谓 不可说 ,实非没有东西可说,而是高维度的现象无法用低维度的语言文字表达。但如果认为高维度的现象绝对无法表达则是错误的。如同二维生物的语言无法描述三维,但三维生物自己的语言则能准确描述三维世界一样,更高维度的生命绝对可能拥有描述高维度现象的语言。这种语言,准确地说应叫做信息载体,是三维生物难以想象的。比如拈花微笑的典故中 , 佛祖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佛祖就将衣钵传给了迦叶。有人会想,佛祖怎么知道迦叶确实理解了他的意思 ? 也许是瞎猫撞到死老鼠也说不定呢 ? 禅宗这种择徒传法的方式也太不严谨了吧 ? 实际上,佛祖并非只是做了一个拈花的动作而已,他同时还向在场众人发出了一条信息,而只有迦叶能接收并解码这条信息,所以迦叶破颜微笑了。佛祖说禅宗 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注意一个 字,这表明有三种可能 : 1) 心与心之间传递信息需要一种载体。这种载体是什么呢 ? 就是高维度的语言。禅悟被称为顿法,就是因为它抛弃了低维度的语言文字,直接以高维度的语言作为教学工具,所以它能直契本源、速超胜地就不足为奇了。 2) 禅不需通过媒体,而直接利用超距作用传授。 3) 以上两种方法并用。      二、神   为方便起见,以下把神、仙、佛等都统称为神。神实际上是一种高维度的生命体,一 神和一 人在数量级上有着极大的差距。某科幻小说对此有段精彩的比喻 : 一个人死后见到了神,他问神 : 你是一个吗 ? ,神说,我难以回答你这个问题,就如一个单细胞的绿藻问一头有上亿细胞的大鲸 : 你是一个吗 ? ,大鲸该怎么回答它呢 ? 神的分身和化身能力亦可由此得到解释 : 把神想象成一个超高维度的生命体,则其千千万万的分身和化身就是其本体在不同的三维空间上的投影 ; 三维空间对于三维生命体来说就是全部,但对于更高维度的生命体来说只是高维度空间的一个 面 ,就如同三维立方体的一个二维平面一样。在高维度的层次上看,神的分身只是一个投影,是虚幻不实的 ; 但对三维生命体来说,每个分身都是绝对真实的。      神也有高下之分,不同层次的神处于不同的维度,他们的神通能力和分身化身的个数与其所处维度数成正比。低维度的神也很难理解高维度的神,就象二维生物难以理解三维世界一样。《法华经》云 :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即此义也。      三、满天神佛的大宇宙图景   神并不是大宇宙的最高存在,在他们之上还有他们无法完全理解的 ( 中国称之为 道 ,印度称之为 梵 ) ,一切众生都是从 化生的。据此我们可构想出一个 的大宇宙图景。从究极意义上说,只有居于最高维度的 是唯一真实的本体 ( 实相 ) ,所有神、魔、人、鬼等都是 在较低的不同维度上的投影。所以东方宗教说 假、空 ,说一切都是假幻,是不存在的 ; 但又说 真空不空 ,即宇宙并非什么也没有,一切假幻都来自一个相同的、最高的本体。东方宗教还说 无我 、 无生 、 无死 ,意即 我 只是 的一个投影、一个假象,无论 我 如何改变、如何生生灭灭,本体的 是不生不灭的。这就是归一论和一神论的依据。有关于此的比喻很多,如宇宙是大海,众生是海面的波浪 ; 宇宙是个大生命,众生是其肢体等等。      由于 与众生之间相距的维度数接近无穷大,三维世界众生的行为看起来是完全独立、毫无关联的,但事实上,无穷多个众生的各种运动是 的一个运动在三维世界的无穷多个投影,只因数量级过于巨大,众生无法理解其一致性。为便于说明,我们再回到鱼缸的例子 : 当处于鱼缸顶的二维生命看到鱼向右游时,位于鱼缸右侧面的二维生命将看到鱼 变大了 。这两种观察结果并不具有明显的相反或相似性,因而很难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如果进一步,把六面体的鱼缸换成正二十面体的鱼缸,则 鱼 的数目和运动方式也随之增加到二十。一般来说,相邻的两个面观察结果相近 ; 相对的两个面观察结果相反 ; 既非相邻又非相对的两个面的观察结果则可能看起来是完全独立、毫无联系的。把正 N 面体的面不断增加,同时考虑鱼不是水平或垂直游动,而是以任意角度向任意方向游动的情况,则既不相邻又不相对的两个面的观察结果的差异将变得更大。最后当 N 达到无穷大时,正 N 面体变成了一个球体。这时二维世界的面都变成了球体表面上的无穷多个点,从无穷多个点观察到的鱼的运动有无穷多种,而要得知一切运动背后蕴藏的真相,必须把无穷多个观察结果汇总起来做统计分析,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处于高维度的智者基于对不同 的观察创立了多种学说、编写了不同的教材,于是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宗教门派和汗牛充栋的经书典籍。各教派的理论既有相同点又有相异点,甚至同一派系的经书也有互相矛盾的地方,二维生命们为此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只有极少数勇于探求真理者仍不满足于浩如烟海的典籍,他们得到了智者的真传。智者对他们说 : 来吧,跳出你们所处的世界,到更高层次的世界来,你们就能看到一切的真相。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成功了,挣脱了二维世界的束缚,直接看到了三维世界的事物。这时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球体鱼缸,而在鱼缸里游动的,只有一条鱼。      四、修行的目的   对超距作用的深入了解,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东方宗教鼓励人们修行的真正目的。超距作用的一大奇妙特点是,对同谋粒子之一施加影响使之状态改变,另一粒子的状态也会立即改变。即改变高维度物体在低维空间的某个投影的状态,也会改变另一个投影的状态,并对高维度的本体产生微妙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低维度的投影也有其真实性。因此佛教又说 : 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 。众生都是 的投影,所以改变众生之一的状态,也会改变其它众生的状态,并对 的状态产生微妙的影响。古之所谓 一念善,则天地间多一分祥和 ; 一念恶,则天地间添一分凶戾 、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 一人成佛道,九祖得超生 即超距作用之体现是也。如果绝大部分众生都趋向于同一种状态,那么毫无疑问地, 将受众生的影响而向某个确定的方向运动。这便是东方宗教鼓励修行的本质原因 : 仙佛背负的使命,是通过教化众生,使众生一起向一个方向努力,从而最终把大宇宙的本体 调整到某种最佳状态。得道者越多,对 的影响力就越大,剩下的众生就越容易被 拉向 正确的方向 , 甚至可以不经由自己的努力而回归到 ,最后达成一切众生同成佛道的理想。由此可知,那些出家修行的人、闭门读经的人,他们绝非如凡夫所说的对社会毫无贡献的寄生虫,而是无私的先行者,他们改变自己身心状态的同时,也使其他众生的身心状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使越来越多迷途的人心灵中感受到 的召唤。他们是可敬的人。      作者: Michael Talbot http://www.douban.com/host/songshuhui/discussion/23578919/
3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息隐能量场理论与新宇宙观(转载)
iwesun 2009-7-3 22:04
全息隐能量场理论与新宇宙观(转载) 按: 叶剑同学提供了一篇文章《全息隐能量场理论与新宇宙观》。 说实话,我对全息一词比较反感,什么全息生物学、全息中医、全息宇宙学等等,多如牛毛,其实这些人没一个真的对信息有点感觉,先为死,后为生,不把形而上搞得彻底死掉,死的一踏糊涂,是理解不了生的。 全息是个比喻,最开始的全息照相倒也罢了,全息照相的本质含义是不单单记录光线的强弱,还记录相位,根据相位可以还原出光线方向,仅此而已。 到后来,全息就泛滥成灾,啥都是全息,其实这时候的全息已经直接可以用另一个词替换了,就是全知全能,也就是上帝。 上帝 能数学化么? 同时反感的还有什么暗物质、暗能量、超弦、量子信息、黑洞计算机等等,拍个科幻片倒是不错,神话么,人类总是需要的。 《全息隐能量场理论与新宇宙观》大致看了一下,总的来说内容还是很详尽的,现代各种思潮,都有所介绍。 这些东西,我只是略懂,很早我就和这些东东分道扬镳了,老鲍喜欢猎奇,他肯定比较喜欢。 场和能量,大家只是用的习惯了,并无真正的基本含义,新发现一种作用场合能量,其实已经毫无意义,不会揭示任何新的本质。 下个结论:物质的实体论,到了量子和相对论为代表的唯像论,已经再无油水可挖。 人类的认知,还得回过头来打基础,基础问题不解决,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不过,细节还未仔细看,认真看也是一定可以找到闪光之处的。 《全息隐能量场理论与新宇宙观》 又名《微漪之塘宇宙中的第五种场》 欧文拉兹洛 布达佩斯俱乐部创始人、主席 www.bdpsclub.org www.bdpsclub.org/bbs/ 前 言 5 引 论 7 第 1 章关于物质和精神现象的现代科学框架 9 1 宇宙的诞生和演化 9 1.1 以思辨为基础的猜测 9 1.2 以科学为基础的解释 11 1.3 大爆炸宇宙学的兴起 13 2 物质是什么 14 2.1 古希腊人的物质观 15 2.2 近代科学的物质观 16 2.3 现代科学的物质观 17 3 生命的起源及其进化 19 3.1 生命来自非生命 19 3.3 人的入口 21 4 意识的显现 22 4.1 通向意识的进化道路 22 4.2 对意识的现代理解 24 第 2 章令人困惑的不解之谜 26 1 宇宙现象中的谜 26 1.1 大爆炸理论中的问题 26 1.2 和谐常数之谜 28 2 物理现象中的谜 29 2.1 惠勒的龙 30 2.2 爱因斯坦的实验和贝尔定理 32 2.3 泡利原理 33 2.4 霍伊尔假设 34 3 生命现象中的谜 35 3.1 物种的进化之谜 35 3.2 有机体的产生和再生 38 4 心灵现象中的谜 40 4.1 濒死经验和前生记忆之谜 41 4.2 人际间的通讯之谜 43 5 文化现象中的谜 48 推 论 49 第 3 章对谜的各种试探性解释 52 1 新物理学的大统一理论 52 2 斯塔普的海森堡量子宇宙 56 3 普里高津的不可逆进化 57 4 玻姆的隐含序 58 5 谢尔德雷克的形态发生场 60 第 4 章并非令人满意的答案 61 1 物理学大统一理论的不足 62 2 斯塔普的海森堡量子宇宙的不足 62 3 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论的不足 63 4 玻姆的隐含序的不足 64 5 谢尔德雷克的形态发生场的不足 65 小 结 66 第 5 章准总体图景之钥匙 66 1 关于建立准总体图景的说明 67 A .物理世界中的悖论 68 B .生命世界中的悖论 68 C .心灵和意识世界中的悖论 69 2 微妙的关联 70 2.1 基本概念 70 2.2 时空中的关联 71 2.3 作为缺少因素的全息场记忆 73 3 亚量子全息场 75 3.1 以太的幽灵 75 3.2 亚量子场 77 3.3 亚量子全息场动力学 78 3.4 场与量子的相互作用 80 3.5 反馈效应 81 4 量子真空相互作用 83 4.1 引进量子真空 84 4.2 量子真空的物理渊源 85 4.3 量子真空相互作用 88 第 6 章新宇宙观与准总体图景的应用和推广 91 1 关于宇宙起源和进化的新理论 91 1.1 总体解释 92 1.2 非大爆炸宇宙学 94 1.3 多周期宇宙论梗概 95 1.4 一种新的宇宙学框架 98 2 物理世界中的相互作用效应 99 2.1 关于物质的不同观点 100 2.2 量子实在决策树 102 2.3 对量子相干性的非局域性的解释 103 3 生命世界中的相互作用效应 107 3.1 生命的另一种图景 107 3.2 合成理论中的问题 110 3.3 有机体的内构成 113 3.4 亚量子全息场在个体和种系发育中的作用 116 小 结 119 4 意识世界中的相互作用效应 120 4.1 关于精神的开放概念 120 4.2 对濒死和前生经验的再认识 124 4.3 对超感觉力的最新考察 128 4.4 实例 130 结 论 134 附录:布达佩斯俱乐部(原罗马俱乐部)介绍 135 特别重要人人必看:拉兹洛就《巨变》答闵家胤问 135 你可以改变世界!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 136 附录: 全息隐能量场理论与新宇宙观.doc
个人分类: 网文荟萃|1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7: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