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经典绅士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徐小斌:八十年代
viclee 2011-8-13 18:0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也是令我们这些当年的大学生非常怀念的年代。几乎所有象我一样在八十年代读大学的人都有一种永远抹不去的八十年代的情结。这种情结,象一坛老酒,越久越浓。 八十年代有一首很流行的歌,也可以说是八十年代的主题歌——《八十年代新一辈》,很能体现当时整个社会和时代的精神,每次同学聚会差不多都是一个必须且经典的节目。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 花儿香鸟儿鸣 春光惹人醉 欢声笑语绕着彩云飞 啊年轻的朋友们美妙的春光属于谁 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再过二十看我们重相会 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 天也新地也新 春光更明媚 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 啊亲爱的朋友们 生活的奇迹要靠谁 要靠你要靠我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 举杯赞英雄光荣属于谁 为祖国为四化流过多少汗 回首往事可有愧 啊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大家一起飞 英雄堂逍遥美 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今天,忽然读到我的校友作家徐小斌的《我的八十年代》,不胜感慨。1985年5月,我当是在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读大三,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创办了一本杂志,名字叫《中财人》,我是主编。创刊号我们准备采访一个杰出的校友,最后选定了徐小斌,她是我们中财会计系毕业,分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当时已经是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获得了《十月》首届文学奖。《河两岸是生命之树》、《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等作品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忘了是怎么联系的,我带三位记者与徐小斌相约在她北方交大的家中。她家学渊源,世代书香,父母都是北交大的教授。因为是校友,采访很愉快,徐小斌侃侃而谈,谈起在东北北大荒的插队生活,谈起生动难忘的大学生活,也谈起她的作品和文学创作。她深得冯友兰之女宗璞的影响,对西方心理学具有深厚的造诣,因此她的作品蕴含了东方传统哲学和西方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采访非常成功,文章发表在《中财人》创刊号的首篇。遗憾的是,我已经找不到这期杂志了! “说到底,要感谢的是那个年代,是那个年代的纯粹。”徐小斌的话,实在让我们感叹!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成为我们难以忘怀的历史!感谢这个年代!感谢生活! 徐小斌 我的八十年代 高考制度改革的第二年,我考上大学,但专业是我毫无兴趣的经济。我上的那所大学在文革期间变成了一个卷烟厂,当时刚刚恢复。有一架很茂盛的藤萝长久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月光下那架藤萝是美丽的。藤萝的淡紫色在月光下变成梦一样虚幻的色彩,仿佛轻轻一碰,就会像空气一样消融,然后飘逝。这是一种可以自欺和欺人的色彩,年轻的大学生们,就在这架藤萝下制造了无数爱情陷阱——学财政金融的学生一样可以有浪漫情怀——因为当时是全民文学热,一篇小说就可以使人一夜成名。 时光进入1980年代,大学二年级,开了一门基础课叫做“汉语写作”,老师头一次上课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写命题作文,题目叫《暑假纪实》。结果,全班四十人他只给我一人得了优。我写的是杭州孤山放鹤亭,因为欣赏林甫的“梅妻鹤子”。(后来此文全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他的评语写道:“文章有才气,虚实相宜,亦真亦幻……白石老人‘似与不似之间或可解’……”此事在我们学院轰动一时。后来那老师对我说:“你为什么不写小说?你是个潜在的作家。”翌年,我的一篇习作登上了《北京文学》1981年第2期新人新作栏的头条,还配了很精美的插图。 其实我的“写作”早已开始:多年以前,十七岁从东北第一次回京探亲,曾经野心勃勃地想写一个长篇,叫做《雏鹰奋翮》,(好笑的是,当时还曾经一度传为手抄本)一个女孩凌小虹和一个男青年任宇的故事,写得非常投入,写了大约有将近九万字,写不下去了。多年之后我重看这篇小说,真是奇怪我当时怎么竟会有这样的耐心,在单薄的片叶纸上写出这样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这篇小说应是我真正的处女作,可惜没有结尾。 第二篇小说获了《十月》首届文学奖,小说情节很简单,写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女孩爱上了一个青年医生,后来医生得了绝症,在弥留之际,小女孩冒着大雨赶去看他,那医生却早已不认识她了。完全写小女孩的内心秘密,在当时那种社会语境下是非常特殊的——从此,我便穿上红舞鞋,再也脱不下来了。 那时,对外开放的大门刚刚开了一道缝,正因如此,门外的景色看起来如此新鲜。那真是日新月异的时代,都市在变,校园在变,人们的观念更在变。法国画展来了,买票的队伍一直排到了灯市西口,在《马拉之死》的真迹面前,人头攒动,如果不是警察出动,被挤被踩太有可能。而时装方面大家共同经历了瘦腿裤、喇叭裤、直筒裤、萝卜裤、水磨牛仔裤、腿肚上系扣的水仔裤乃至领子上别小徽章、戴镀金项链和走私蛤蟆镜时代,终于皮尔·卡丹率先走了进来,流行色以它非黑非白、非此非彼的色彩散发着魅力。淡金色、银蓝色、橄榄绿色……正是色与色之间的过渡,构成了神秘的不可言说的美,让我顿悟文字也绝不应当非黑即白,非此即彼。 我开始写生平第一个中篇《河两岸是生命之树》,准备投给《收获》。我被一种写作的激情啮咬住,它使我整天处于一种癫狂状态,每天都和小说人物生活在一起,忘了我属于他们还是他们属于我,写到动情处,竟会趴在桌上大哭一场!当时我特别迷恋梅里美和茨威格,甚至能大段大段地背诵《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放学之后,我和一个同样热爱文学的同学就那么饿着肚子一直聊下去,所有过往的路人都在看我们,在我居住的北方交大的铁道边。 竟然在一周之内就得到了请我去上海改稿的电报。最有趣的是当时的老编辑郭卓老师手持《收获》为接头暗号在车站接我,后来李小林老师把我约到武康路她家里谈小说。她对小说人物关系的分析深深打动了我——一个无名作者竟得到如此认真的对待,着实令人感动。那一天的大事是见到了巴老。当时巴老从一个房间慢慢走向另一个房间,我看着他和蔼的笑容,尽管内心充满崇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甚至连一句通常的问候也说不出来——我至今仍是个羞于表达的人,比起现在的年轻人,真是惭愧。 总之,没有背景没有家世没有关系没有后门,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傻乎乎地凭着年轻的莽撞和笨拙的真诚,闯入了文坛。要感谢的,是那时的编辑,感谢他们在一大堆自然来稿里发现了我,说到底,要感谢的是那个年代,是那个年代的纯粹。 八十年代是百废俱兴的年代,电影亦如此。法国电影回顾展开幕正逢我身怀六甲,却也骑着破车坚持看完了全部四十部片子,每天电影院门口都是比肩继踵,每天要无数次重复回答同一个问题:有富裕票吗?——十年的禁锢让中国像一个饥饿的孩子,那么渴望尝到所有可以尝到的一切。而中国的电影革命似乎是从《一个和八个》开始,那时知道了有“第五代导演”之说,神奇的是我刚刚知道了这个,便与《一个和八个》的导演合作了一把。 片名叫《弧光》。是根据自己的小说《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改编的。写一个被世俗社会认为疯了而实际上只是不愿因循传统思维的女孩子。张军钊导演把它推上了银幕。自小便觉得拍电影神秘,总想看看拍摄过程。开机那天在密云水库。三九天,水面结了很厚的冰。拍的是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人声鼎沸的冰场。男主人公的目光追逐着女主人公,而寻觅到的却是一个外形酷似女主人公的女孩。为了增加声势,用卡车拉来了许多群众演员,那时每人劳务费只有两块钱,但大家兴高采烈,可能都和我一样想满足一下好奇心吧。那天是航拍。当直升机降到不能再低时,卷起一阵大风,呼啦啦倒了一片彩色遮阳棚,大家一片惊叹。所以后来镜头中的那些遮阳棚实际都是趴着的,只不过因为俯视角度看不出来而已。旁边一位电影界的元老哼唧着:第五代真能折腾,连航拍都敢玩!待到粗剪片出来之后,和导演一起看片子,直到结束,心中还在不断地怀疑:这是不是我写的那个《弧光》?然后想起陈凯歌让原作者、编剧阿城看《孩子王》时阿城的回答。他说:我拉的屎我就不看了。 《弧光》正式公映的时候是在1988年,当时我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系任教。记得校长观后问我对学校有何要求,我毫不犹豫地说,希望能转到中文系,校长很痛快地答应了,就在一夜之间,我终于真正进入了我热爱的领域! 《弧光》的公映在北京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位资深记者在《文艺报》发表重要文章,以《弧光》为例,认为影视改编普遍有歪曲原作之嫌,所举之例亦有《红高粱》等等,此文引起了一场关于影视与文学关系的辩论,最后不了了之。 1987年1月,第三届全国青年创作会议在京召开。那是真正的文学的盛会,相互久已闻名而终于谋面,是一种相当奇特的感觉。曾经有一晚,我们在扎西达娃的房间里唱了整整一夜歌,那时真是年轻啊,好像永远不会老……也就是在那次会议之后,我开始了我的长篇处女作《海火》的创作。 《弧光》获第十六届莫斯科电影节特别奖、《海火》的出版均是在1989年。而那时,全民都卷入了另一场风波,待风波结束,九十年代已经开始了。 而在当下,随着整个社会游戏规则的改变,文学早已被边缘化,显然,作家们面临着新的选择。但我相信,即使是在读图时代,文学也是有希望的。正如埃来娜·西苏(法国著名女性主义批评家)所说,“希望”正是对文学的另一个命名,这一命名将把我们载向我们自身无法达到的境界,它的纯粹,它那象征性然而又相当具体的力量,它的宿命感,使它成为世上最美丽的语词,可能它并非语词,它只是一声叹息,或许还是一声遗憾的道白。
个人分类: 生活情趣|34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亲爱的魔术师——在父亲节写一篇文章送给父亲
热度 1 viclee 2011-6-19 00:28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荡气回肠;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情怀,让我们心潮澎湃;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温暖,让我们泪流满面;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爱心,给我们父亲母亲!  今天,女儿来电话,祝福我父亲节快乐!同时告诉我,在她的人人网博客中,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送给我做礼物,我打开,读完,禁不住内牛满面:好女儿!爸爸爱你!你是爸爸的骄傲!转载这里。 我亲爱的魔术师——在父亲节写一篇文章送给父亲 文/李诗心   当我们看惯了电视上那些魔术师们出神入化的魔术手法,当我们惊叹于变幻莫测的舞台效果,还有谁会认为一个闷头闷脑的穿着一身暗红色老旧西装的中年人无声无息地从礼帽中拎出来一只脾气暴躁的兔子这样的表演也叫魔术。可就是有着这样一个男主人公的电影,名字偏偏叫做《魔术师》。   电影的主人公Tatischeff(艺名)是一个徘徊在流行边缘的魔术艺人,他只会固守着那几种模式化的魔术表演,一个圆桌、一把雨伞、一只兔子、一条手帕便是他的魔术道具。在日渐繁华的城市中,在疯狂的摇滚和靡靡的艳舞的裹挟下,Tatischeff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在城市中的位置。Tati转而到了苏格兰的小镇表演,在这里他遇到了Alice——一个日后同他一起流浪爱丁堡的女孩。Alice仿佛一个出入人间的天使,那么的纯真,当所有有都拿Tati的魔术当笑话看的时候,她却笃信Tati的魔术是魔术师自身魔力的体现,她坚信眼前这个男人简直就是有神力可以让自己的梦想全部成真,可是她却哪里知道她所歆羡的大衣和高跟鞋并不是魔术所变,而是Tati私下里做各种工作赚来的。   电影是以情动人,但这绝不是那种艳俗的蜀黍和萝莉的故事。在电影的最后,Tati在火车上从怀中掏出了一张女婴的照片,便一切都明了了。Tati将自己对已分离的女儿的深沉的、安静的、温暖的爱都给了小Alice。虽然电影中魔术师不是Alice的父亲,可在我看来,这真是一部彻头彻尾歌颂父爱的电影。   父亲就是这样,他永远都那么宠溺自己的小女儿,他希望自己在女儿的心目中的形象神圣而高大,因此他会绞尽脑汁地维护自己的形象。所以Tati才会辛苦做工为Alice买下大衣和高跟鞋却还让她认为这一切都是魔法。特别值得玩味的一点是片中的Alice和Tati语言不通,但这并不影响二人的交流,那是心与心的契合,是可以超越语言的。就像我和爸爸一样,虽然我经常顶嘴搞得他很无奈甚至有些小生气,虽然爸爸经常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该用什么语气来和我聊天,但我知道爸爸是知道我爱他的,即使他什么都不说。片中的Tati是安静的,他很少对Alice说些什么,但他会一一记下她的喜好,偷偷买下给她。这就是父亲的通性吧,对于长大的女儿,他们变得越来越不会和女儿沟通,因为他们断然做不到同母亲一样和女儿亲如姐妹,无话不说。但他又不甘心自己的一份柔情不能传递给女儿,所以爸爸总是在问孩子钱够不够,每天吃得好不好,他会告诉女儿看到漂亮衣服就大胆去买,有喜欢的书就放心去购,因为爸爸从来都不会在女儿身上吝惜一分钱,,这不是俗,这是他那笨嘴笨舌说不出的爱的现实表达。   最终Tati离开了Alice,坐上了远去的火车。有人会说这是因为Alice只会不断地向魔术师索取,她的那种单纯是一种很邪恶的单纯。但是你说有哪个女儿不是另一个小Alice,她就是觉得自己的父亲有伟大的神力可以让一切梦想成真,而这种天真和单纯不也是因为父亲那悉心的呵护吗?也许,女孩真正成长的方式便是让女儿意识到自己的父亲并不是万能的,父亲的那种保护是有期限的,总有一天,这把保护伞地魔力终会失效,女孩也会放下这把大伞看一看真实的世界。我觉得这是父爱中最浓重的一笔,纵有千般不舍,他为了女儿的独立还是会选择从女儿的生活中抽身,这种撕扯的痛是心中有大爱的人才可以做到的。   影片的结尾,Tati并没有给另一个小女孩变魔术,很多人猜测这个细节的含义,有人说这是因为Tati不希望再用魔术去欺骗另一个女孩,他希望这个女孩可以生活的现实一些,但我更愿意相信Tati是想把自己的父爱完全献给Alice,他不想再将自己的魔力分给别人。这是一个女儿的理解,不知道做父亲的人看到这样的画面,又是怎样的理解?   当美丽的图画和美好的音乐用来来讲述哀伤的故事时,那种忧伤竟被反衬地那么的痛,那么的令人感慨万千。在看着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真的心有戚戚。我想父亲一定会像电影中的魔术师那样因为女儿的成长而烦恼和苍老,我也从Alice的身上看到了女儿的残忍和无知,我更从那古老的爱丁堡街道上见识到了时光的无情。但我知道这些忧伤是打不败父女之间的那种深情的,我们一定会因为时光和成长而更爱对方。   爸爸,我爱你!父亲节快乐!你是我生命中的魔术师! 源地址: 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732589907owner= 332244233
个人分类: 生活情趣|4055 次阅读|1 个评论
绝对!有碘意思
热度 3 viclee 2011-3-17 22:33
上联:日本是大核民族; 下联:中国乃盐荒子孙 横批:握手盐核 上联:大核民族五十七座核电密布意欲核威 下联:盐荒子孙五十六个民族抢盐盐面安在 横批:核出此盐 上联:日本人在核辐射中等待碘盐 下联:中国人抢碘盐以等待核辐射 横批:无盐以对 上联:千年修得同船渡 下联:无盐对面手难牵 横批:一盐难尽
个人分类: 短论评述|2865 次阅读|4 个评论
为贾茹涵祝贺接风
viclee 2011-3-7 15:55
为贾茹涵祝贺接风
为贾茹涵祝贺接风 亲朋好友同举杯,乐乐喜登格莱美; 百灵鸟儿唱一声,星光璀璨放光辉! 昔日含辛育英才,今朝笑逐红颜开; 千句叮咛殷殷爱,万种心情共澎湃! 飞鸟依人恋故乡,百转千回爱柔肠。 喝了小舅这杯酒,乐乐全球美名扬!
个人分类: 生活情趣|5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寄语贾茹涵 
viclee 2011-3-3 17:29
寄语贾茹涵 
(长城网英文频道记者与贾茹涵和她妈妈成教授合影) 寄语贾茹涵 今天,刚刚从第53届格莱美载誉归来的石家庄女孩贾茹涵与家乡媒体和网友举行了见面会,受到了河北省会众多媒体记者和网友非常热烈的欢迎。贾茹涵与她妈妈珠联璧合,现场激情合作的《我爱你中国》,让所有人震撼,让所有人感动!她的歌声和激情再次征服大家!    见面会上,我即兴发言,表达对贾茹涵的祝贺和希望。我说,贾茹涵,你不仅仅属于石家庄,不仅仅属于河北,也不仅仅属于中国,你是属于世界的。因此,你虽然一步踏上了格莱美红毯,但这仅仅是你艺术人生的新的起点。你注定会走一条不同的艺术道路。我不希望你成为一个一时的明星,我们希望你成为一个艺术家,一个对世界、中国文化有所贡献的艺术家。 但是,石家庄是你永远的家,河北永远有你的亲人,这里是你心灵的港湾,是你精神的家园。是永远支持你、永远呵护你,给你动力,给你勇气,给你安慰,给你关爱的地方。2009年圣诞夜,听你演唱后,我曾在博客中发起了签名的活动,提议市政府为你举办一场家乡专场音乐会。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烈响应。今天,我再次贴出来,继续征求签名的支持! 科学网是不是也有我们很多的河北老乡啊?请在这里集结支持一下! 以下是前年的博文。 贾茹涵,石家庄亮给世界的一张最美丽的名片 写于2009年12月28日 终于看到东方可可发出的文章和照片!平安夜贾茹涵女士的演出我也欣赏了,何止是震撼!何止是惊叹!何止是感动!简直惊为天人!叹为天使 !“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圣诞平安夜,贾茹涵给家乡父老带来了不仅仅是震撼!更是无比的骄傲与自豪,更是莫大的幸福和荣耀!她从石家庄这个小城一步步走向世界,一级级走上世界乐坛的圣殿,她不仅仅为家乡石家庄争了光,为河北争了光,也为中国争了光,为东方世界争了光! 贾茹涵是石家庄亮给世界的一张最靓丽的名片!她不仅仅是石家庄的骄傲,是河北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东方文化的骄傲,全世界的骄傲!我们家乡人民对她应该表达真诚的感谢和深深的祝福!也应该给她一个机会请她向她热爱的家乡和父老乡亲做一次深情的汇报! 因此,建议石家庄市以政府的名义,为贾茹涵举办一次盛大的专场音乐会,并借此向所有有成就的海外赤子表达问候、祝愿和鼓励,凝聚海外文化力量,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展示石家庄改革开放的新形象。要开动所有宣传机器,动员媒体和网络力量,宣传和扩大贾茹涵的艺术影响,进而让这些世界名人把石家庄城市品牌也带到世界。自己的明星,为什么自己不宣传? 我期望所有博友签名支持我的建议!顶上去,一直顶到是市长的桌子上!我们不能老是顶着SAN——LU 的帽子在世界晃荡了,石家庄应该在世界上有新的形象!而贾茹涵是石家庄亮给世界的一张最靓丽的名片!我们何不请她来代言啊!
个人分类: 生活情趣|2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诗心摄影作品欣赏(1)
热度 3 viclee 2011-2-26 18:31
李诗心摄影作品欣赏(1)
李诗心摄影作品欣赏(1) 女儿李诗心热爱摄影,去年开始担任河北大学摄影社团拍拍公社的社长,并参加了《城市表情,2010中国大学生在线摄影大赛》,这是参赛的几幅作品,基本上是暑假的时候在美国照的,与大家一起欣赏。摄影是李诗心,注解是我硬加的。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孤芳自欣赏 心无旁骛人 亲情好感动 目光更温馨 (很多人围观一对情侣在拍婚纱照,眼神都默默的充满温暖的祝福) 世界很美好 还有流浪人
个人分类: 生活情趣|3177 次阅读|5 个评论
耀眼的国际新生代跨界歌唱家-----贾茹涵
viclee 2011-2-13 22:00
耀眼的国际新生代跨界歌唱家-----贾茹涵 她, 刚刚 以参与演唱的专辑《呼唤黎明》入围“最佳古典跨界音乐”荣登本届格莱美提名榜。 她,是横扫国际流行乐和古典乐大奖第一位中国歌唱家! 她,与中国、英国、法国、美国等多位国际音乐家、摇滚巨星和影视明星们合作! 她,刚刚和英国皇家爱乐团、格莱美大奖获得者一起为美国好莱坞著名音乐人录制的唱片雄居全美音乐榜单第一名! 她,就是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贾茹涵 她出身于艺术世家 多才多艺,4岁起潜心学习钢琴、舞蹈、声乐、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门类 14岁进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学习美声 当她还是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学生时,就已经和斯琴高娃、伊能静、林依轮、谭晶、孙海英、沈傲君等明星们同台演出过多部话剧、音乐剧和电视剧,同时成为上海话剧中心的特约演员。 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剧系,成为中国第一位音乐剧表演专业硕士研究生 在读期间,被“法国沙特来歌剧院”选中主演由英国摇滚乐队“Gorillaz”创作的摇滚歌剧《猴-西游记》,巡演于整个欧洲和美国。 与“英国BBC电视台”和摇滚乐队“Gorillaz”(英国摇滚明星Damon Albarn)一起为英国政府录制“2008英国BBC奥林匹克主题曲”,并于全球播放。 拍摄英国著名动漫大师Jamie Hewlett的电影《猴. 蜜蜂》扮演“观音” 为音乐家谭盾先生录制奥运会歌曲“Feel the fire” 进入美国百老汇,师从百老汇金牌声乐指导:Robert Marks 和Jeanie Lovetri教授学习音乐剧唱法,同时师从美国著名女中音歌唱家 Elaine Bonazzi教授学习美声唱法。 在“美国亚洲文化艺术节”上献声,为弘扬中国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2009年5月,以绝对优势获得第18届保加利亚“发现”国际流行音乐大赛第一名,成为这项大赛有史以来第一位参赛的中国选手,获得了西方音乐界极高的关注 仅仅两个月后,她又在英国获得第62届英国威尔士国际声乐大赛 第二名,是进入决赛的唯一亚洲面孔 她,成为首位横扫国际流行乐与古典乐大奖的中国歌唱家 与“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和多位“格莱美大奖”获得者合作,一起为美国著名作曲家、好莱坞电影音乐人Christopher Tin 先生录制最新的世界音乐专辑“Calling all Dawns”(《呼唤黎明》) “Calling all Dawns”(《呼唤黎明》)发行后,被美国权威音乐评论榜称为:“全美十年以来最好的世界音乐专辑!” 并且荣登美国音乐排行榜第一名! 加入贾茹涵的歌友会,与她一同感受艺术的美...... http://jiaruhan.groups.live.com/ 官方网站: http://jiaruhan.free.fr Jia Ruhan 贾茹涵 1.JPG (189.76 KB) 2009-12-22 21:30 贾茹涵 Jia Ruhan. 1 Jia Ruhan 贾茹涵 6.JPG (248.6 KB) 2009-12-22 21:30 贾茹涵 Jia Ruhan. 2 Jia Ruhan 贾茹涵 16.JPG (352.55 KB) 2009-12-22 21:30 贾茹涵 Jia Ruhan. 3 Jia Ruhan 贾茹涵 18.JPG (166.21 KB) 2009-12-22 21:30 贾茹涵 Jia Ruhan.4
个人分类: 短论评述|4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典绅士, Viclee 这里开博
viclee 2011-2-12 14:53
经典绅士,  Viclee  这里开博
应该说,是个老网虫了。 喜欢到这里学习,喜欢这里的气氛,所以就在这里安家了。 春节还没过完,这里,先给各位老师拜个年。 发个照片,亮亮相!
256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5: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