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时间膨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打算设立一个一百万元人民币的相对论研究奖
maqingping 2018-10-8 11:21
我打算设立一个一百万元人民币的相对论研究奖,以奖励能驳倒 “ 狭义相对论是不自洽的 ” 证明 的文章。说明该奖的博文昨晚发出后,未能通过科学网的审核,今天只好将中文部分发到 新浪网 。设奖的目的是鼓励对狭义相对论自洽性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奖励能证明狭义相对论自洽的文章,促进创新型科学研究。希望科学网的网友、博主和各界专家点击 链接 ,驳倒 “ 狭义相对论是不自洽的 ” 观点,获取一百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同时也希望科学网版主能放行说明该奖的博文。
个人分类: 物理|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奖金一百万元人民币征求驳倒“狭义相对论是不自洽的”证明
maqingping 2018-10-7 22:12
LogicalInconsistentTimeDilation.pdf 奖金一百万元人民币征求驳倒 “狭义相对论是不自洽的”证明 One Million RMB Prize to Seek a Valid Refutation to the Proof that Shows Special Relativity Being Logically Inconsistent 本人认为下面“狭义相对论是不自洽的 ”证明在逻辑上严密、可靠。如果没人能驳倒这一证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及其相对论时空观就是不自洽的错误理论,现代物理学至少应该回归到无逻辑矛盾(“佯谬”)的洛伦兹理论。因此,特设奖金一百万元人民币征求对下面这一“狭义相对论是不自洽的”证明的有效反驳,以证明狭义相对论是自洽的和正确的。成功的反驳必须符合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基本结论及相对论对高速运动的不稳定微观粒子寿命延长现象的标准解释。 证明狭义相对论对高速运动的不稳定微观粒子寿命延长现象的解释自相矛盾,因此狭义相对论是不自洽的错误理论 逻辑前提 本证明应用狭义相对论的以下原理、结论和解释: 1.光速不变原理:光速在任何惯性系都是相同的c ( 299792458 米 / 秒) 。 2.相对性原理:所有惯性系地位平等,没有优越的参照系。 3.时空间距的参照系不变性:时空间距(即四维时空距离)在所有参照系中都是相等的, (1) 4.洛仑兹时间膨胀公式:当t为静止系测量的时间,t’为运动系测量的时间时,则有 (2) 5.狭义相对论对高速运动的不稳定微观粒子寿命延长现象的解释:因为高速粒子相对于地面观察者运动而时间膨胀(时钟变慢),所以地面观察者测量到高速粒子寿命明显长于地面上“静止”的相同粒子。由于运动是相对的,与高速粒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会测量到高速粒子的寿命没有增加;地面上“静止”的同样粒子(现在相对于该观察者做高速运动)的寿命明显长于与观察者一起运动的高速粒子。 证明 最常用到的狭义相对论的实验证据是“时间膨胀”,实际上是高速运动的不稳定微观粒子( mu子或介子等)的寿命延长(Durbin et al 1952; Frisch Smith 1963)。静止mu子的寿命约为 2.2x10 -6 秒。如果运动 mu子的寿命也这样短的话,即使以光速运动,在大气电离层形成的mu子也很难到达地面。实验发现地面上仍然能探测到大量的mu子。静止 p+ 介子的寿命约为 2.5 x10 -8 秒,在其速度为 0.99995c 时,其寿命约为 2.5 x10 -6 秒。相对论学者声称这些观察结果证实了狭义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性时空观。实际上因为这些实验观察只是地面参照系观察者的结果,所以它们不能证实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所要求的(相对于高速运动的观察者)地面上“静止 ”的同样粒子(现在相对于该观察者做高速运动)的寿命明显长于与观察者一起运动的高速粒子。爱因斯坦的时空观与(伽利略、牛顿和)洛伦兹的时空观的根本区别就是其效应的相互性。这种相互性表现在相对运动的两个观察者,如果第一个观察者看到第二个观察者的时间(时钟)变慢,那么第二个观察者也会看到第一个观察者的时间(时钟)变慢。因此,仅有地面参照系观察者发现高速粒子寿命延长这一方面的结果是无法判断究竟是哪种时空观被证实了。虽然证实狭义相对论所必需的第二个(随粒子运动的)观察者也会看到第一个(地面)观察者的时间(时钟)变慢的预言从未被实验观察证实过,但是物理学界主流和新闻媒体却不断以不容置疑的态度宣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性时空观已被实验证实。声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性时空观已被实验证实实际上是虚假宣传和误导。本证明将从逻辑上揭示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这一时间膨胀解释导致其基本原理和基本结论的矛盾冲突,因此,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逻辑上不自洽,是错误的理论。 一、不稳定微观粒子( mu子或介子等)相对于地球高速运动时寿命延长已为实验观察证实。当mu子从与地面的距离 1907 米处 (B)以 0.994c 的速度向地面飞行,地面的观察者 (A)将发现运动时钟变慢,到达地面的mu子寿命至少为 (3) 在式(3)中, 是地面的观察者测到的mu子从距离地面 1907 米处 (B)以 0.994c 的速度飞行到达地面 A所用的时间; 是地面的观察者测到的B到A的距离; 是地面的观察者测到的mu子相对于地面的速度。这一结果与洛伦兹以太理论及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都不矛盾。 二、与 mu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测到的mu子到达地面A所用的时间,即地球以速度 到达 mu子B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根据狭义相对论的解释,因为两者相对速度为零,与 mu子B一起运动的观察者测到的该运动mu子B的寿命仍为 2.2x10 -6 秒,而地球相对于 mu子B的速度 等于 mu子B相对于地球的速度 0.994c , 所以,与 mu子B一起运动的观察者测到的地球以速度 到达 mu子B所用的时间 不超过 2.2x10 -6 秒 ;与mu子B一起运动的观察者根据自己的时钟会测量到,在地面“静止”的mu子的寿命增加到超过 6.4x10 -6 秒(运动的观察者测量到的在地面 “静止”的mu子寿命的计算值为 2.0x10 -5 秒)。 根据洛伦兹以太理论的解释,相对于以太运动的时钟和物理过程变慢(时间膨胀),虽然与 mu子以0.994c一起运动的时钟仅显示了与地面相遇只需不足 2.2x10 -6 秒(与地面相遇需要时间的实际计算值为更小的 7.0x10 -7 秒),但是这 7.0x10 -7 秒相当于在以太中静止的时钟走过的 6.4x10 -6 秒,因此,(与以太相对速度较小的)地面上的观察者观测到 mu子相对于地球高速运动时寿命延长;与mu子B一起运动的观察者根据自己的时钟会测量到,在地面“静止”的mu子的寿命明显小于到 2.2x10 -6 秒(计算值为 2.4x10 -7 秒)。在这一点上,洛伦兹以太理论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结论根本不同。 三、地面观察者 A测量到的mu子B与地面观察者A的初始距离 是 1907米;与mu子B一起运动的观察者测量到的mu子B与地面观察者A的初始距离 是多少? 根据伽利略(和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与 mu子B一起运动的观察者测量到的mu子B与地面观察者A的初始距离也应该是1907米。不少相对论者和反相对论者在这一问题上犯了错误,他们认为,由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运动系长度缩短,既然地面观察者A的参照系里测量到的mu子B与地面观察者A的初始距离 是 1907米,那么,在以0.994c高速运动的mu子或与mu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的参照系里,该初始距离是大大缩短的, (米) (4) 以上这种看法虽然能保证与 mu子B一起运动的观察者的参照系里测到的地球速度 ,但是它违反了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如果两参照系地位平等,为什么必须是与 mu子B一起运动的观察者参照系里测量到的距离缩短,而不是地面观察者A参照系里测量到的距离缩短?为什么不是以 0.994c 的速度与 mu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在自己参照系里测量到的地球到该mu子B的初始距离为17434.6米,而导致地面观察者A参照系里测量到的mu子B与地面观察者A的初始距离 因长度收缩变为 1907米?这种认为必须是与mu子B一起运动的观察者的参照系里测量到的距离缩短的看法,实际上赋予地面参照系(相当于洛伦兹的以太参照系的)优越参照系的地位,违反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即没有地位优越的惯性参照系)。这种看法挂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之名,行洛伦兹以太理论之实。 这种 挂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之名、行洛伦兹以太理论之实的解释也违反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基本结论 -时空间距的参照系不变性。用时空间距的参照系不变性很容易证明与mu子B一起运动的观察者参照系里测量到的距离跟地面观察者A参照系里测量到的距离相等。为了叙述方便,以下论证中把地球与mu子之间的关系一般化为两个相向匀速运动的观察者A和B之间的关系(如图1)。 图 1(Fig.1)、以匀速相对运动的两个观察者A和B。Two observers A and B move toward each other in uniform rectilinear motion. 图 1中, 为A测量到的B相对于A的速度, 为B测量到的A相对于B的速度; 为A测量到的B到A的距离, 为B测量到的A到B的距离。根据狭义相对论, ,但 是否等于 ? 如果 ,则有 (米/秒) ( 5 ) 即地球在 与 mu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参照系里 的速度至少接近三倍于真空光速,与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直接矛盾。虽然直接规定 ,并且 ,可以避免地球 在 mu子参照系里 速度超光速的困境,但是这样做既违反相对性原理(之没有优越的参照系),也违反狭义相对论的时空间距的参照系不变性。以下用时空间距的参照系不变性证明 。根据狭义相对论的时空间距的参照系不变性,我们可以分别画出观察者A参照系为静止系的闵可夫斯基时空图(图2A)和观察者B参照系为静止系的闵可夫斯基时空图(图2B)。 图 2 ( Fig.2 )、代表观察者 A 和 B 的世界线的 闵可夫斯基时空图。图 2A 中,观察者 A 的世界线与 t- 轴重合,其时间零点的同时线为 AB; 观察者 B 的时间零点的同时线为 BC 。 图 2B 中,观察者 B 的世界线与 t’- 轴重合,其时间零点的同时线为 AB; 观察者 A 的时间零点的同时线为 AC 。 Fig.2 Minkowski diagrams representing the worldlines of observers A and B. Observer A’s worldline is along the t -axis and its line of simultaneity at its time 0 (origin) is line AB in Fig.2A and line AC in Fig.2B. Observer B’s wordline is along the t ′-axis and its line of simultaneity at its time 0 (origin) is line BC in Fig.2A and line AB in Fig.2B. 主张 的学者依据的是图2A的闵可夫斯基时空图,按照教科书的标准推导方法可以得到这一关系。因为参照系平权,所以根据图2B我们同样可得到 。如果图2A 中 的 等于 图 2B 中 的 ,则有 (米/秒) ( 6) 即 地球 在 mu子参照系里的 速度超过真空光速二十倍以上 ,因此,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是不自洽的。我在《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Principles, Logic and Experimental Foundation》中指出,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引起诸多争议和反常识结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推导中变量、符号定义不完备。为避免概念混淆,应该使用完备定义的概念和符号。以下我们把图2A 中 的 和 重新标记为 和 ;把 图 2B 中 的 和 重新标记为 和 。 由狭义相对论的时空间距参照系不变性可得, ( 7) 在式(7)中, 是闵可夫斯基四维时空中 A、B两时空点之间的时空间距; , , 和 是观察者 A 静止的参照系为静止系(即图 2 A ) 时的时空坐标; , , 和 是观察者 B 静止的参照系为静止系(即图 2 B ) 时的时空坐标。下标星号 *代表A或B的位置。从这里开始 , t 代表时间坐标(时间点)而不是时间间隔;时间间隔由 ∆ t 表示 。 因为图 2A 和图 2B 的设置中 , , 和 均为零,式( 7 )可简化为 ( 8) 由于 和 均为零, 式 ( 8)可再简化为 ( 9 ) 因为 , , ( 10 ) 所以 . ( 11) 由狭义相对论的时空间距参照系不变性得到,相对运动的两个观察者 A和B之间,观察者A静止的参照系中测量到的AB距离必然等于观察者B静止的参照系中测量到的AB距离。这一结果实际上可以从相对性原理直接得到。只要简单想一想,时空背景完全相同的两个惯性系观察者,怎么可能会一个测量到的距离必然短于另一个测量到的距离? 一旦我们确立观察者 A静止的参照系中测量到的AB距离必然等于观察者B静止的参照系中测量到的AB距离,我们就证明了式(5) . (米/秒) 即(如果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对高速粒子寿命延长的解释是正确的,)地球在 与 mu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参照系里 的速度至少接近三倍于真空光速,与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直接矛盾。本证明的详细过程请见 http://vixra.org/abs/1808.0675 或本文所附 PDF 文件。 结论:由相对性原理、狭义相对论时空间距参照系不变性和狭义相对论高速粒子寿命延长的解释可以推导出 地球在 与 mu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参照系里 的速度至少接近三倍于真空光速 ,否定了光速不变原理,因此,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逻辑上不自洽。 反驳规则 :反驳应该只涉及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上述证明中有关洛伦兹以太理论的评论不在反驳目标内。必须在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框架内反驳上述证明,用自创理论反驳上述证明的工作不被接受。根据逻辑证明规则,反驳者或者证伪上述证明的五个逻辑前提或者指出上述证明过程中有不可修正的数学或 / 和逻辑推理错误。反驳者可以把反驳证明发表在 http://viXra.org/ 或 https://arxiv.org/ 网站上,也可以发表在科学网上。如果反驳被确认有效,反驳成功者将得到一百万元人民币奖金。 I think that the following proof of logical inconsistency of special relativity is valid and stringent. If nobody can refute it convincingly,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with its relativistic space-time view would be an inconsistent and incorrect theory; then modern physics should return at least to the logically consistent Lorentz Ether Theory. Therefore, a prize of one million RMB is set up to seek a successful refutation to the following proof of relativistic inconsistency,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logical consistency and correctness of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The successful refutation must conforms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conclusions of special relativity as well as the standard relativistic interpretation of increased life-time of high speed particles. Proof to show that the interpretation of increased life-time of high speed particles by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is self-contradictory, therefore special relativity is logically inconsistent and incorrect. Premises . This proof uses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conclus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1. The constancy of the speed of light : the speed of light is the same c ( 299792458 m/s) in all inertial reference frames. 2 . The principle of relativity : all inertial reference frames are equal and there is no privileged inertial reference frame. 3. The invariance of space-time interval (i.e. 4-dimensional distance) with regard to reference frames : the space-time interval is the same in all reference frames. (1) 4. Lorentzian time dilation formula : when t is the time measured in the rest frame and t’ the time measured in the moving frame, (2) 5. The relativis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creased life-time of high speed particles : the increase in the lifetime of these particles such as muons represents the time dilation measured by clocks in the reference frame of observers at rest on the earth, because of the velocity of muons relative to the earth. In the reference frame where these high speed particles are stationary (i.e. the particle frame), the lifetime of muons measured by clocks moving with them is still their proper lifetime, 2.2 μs. If there are stationary muons on the earth, observers moving with the high speed muons will also find an increase in the lifetime of these muons stationary on the earth. Proof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xperimental evidences of time dilation is the increased lifetime of high speed elementary particles (Durbin, Loar and Havens 1952; Frisch and Smith 1963). Muon is an unstable subatomic particle with a mean lifetime of 2.197019 ± 0.000021 μs. Most naturally occurring muons on the earth are decay products of pions created by collision between a cosmic ray proton and an atomic nucleus in the upper atmosphere. If there was no time dilation , even at the speed of light those muons would travel only around 0.66 km before decay in the upper regions of the atmosphere, and then very few muons would be detected at ground level. The lifetime of pions at “rest” is about 25 ns, but it becomes 2.5 μs when pions move at 0.99995c. Relativists claim that these results have confirmed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and the relativistic space-time view. In fact, since these results are obtained all from the earth reference frame, they cannot confirm what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requires, i.e. the observers moving with the high speed muons will also find an increase in the lifetime of these muons stationary on the earth.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Einsteinian space-time view and those of Galileo, Newton and Lorentz is the reciprocity of relativistic effects. This reciprocity means that between two observers in relative motion, if the first observer finds time dilation in the second observer’s clock, the second observer will also find time dilation in the first observer’s clock. Therefore, only finding increased life-time of high speed particles by observers on the earth cannot judge which space-time view is correct or confirmed. Although the reciprocity of relativistic effects has never been confirmed by observers moving with a high speed relative to the earth, the mainstream physicists and popular media claim in an indisputable tone that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has been proved unequivocally by innumerous experiments. Such claims by the mainstream physicists are false and misleading propaganda. The present study will show that Einsteinian relativis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creased life-time of high speed particles contradict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conclusions of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therefore,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is logically inconsistent and wrong. 1. The increase in the life-time of particles moving at high speed relative to the earth has been observed in experiments. The average lifetime of those high speed muons that reached the ground detector after departing from the height of 1907 meters at a velocity of 0.994c in the experiment by Frisch and Smith is at least (3) In Eq. (3), is the time measured by clocks on the earth for the muons to travel from their initial position (B) to the observers (A) on the earth; the distance between A and B as measured in the earth frame; and the velocity of the muons measured in the earth frame. This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both Lorentz Ether Theory and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2. How much time it takes for the muons (B) to reach the earth (A) or for the earth (A) to reach the muons (B) in the frame of observers that travel with the muon? According to the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the lifetime of the muons measured by observers travelling with them should be their proper lifetime, i.e. their lifetime at rest, 2.197019 μs, because their relative velocity is zero. From Einstein’s derivation of the Lorentz trans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principle of relativity, we know that , the velocity of the earth measured in the muon frame, is equal to . The time measured by clocks travelling with the muons for the earth to travel from its initial position (A) to the observers (B) travelling with the muons, , is smaller than 2.197019 μs; the observers (B) travelling with the muons will find that the life-time of the muons at “rest” on the earth increases to more than 6.4 μs (the calculated value using Lorentz time dilation formula is 20 μs). According to Lorentz Ether Theory, the clocks and physical processes of objects moving relative to the ether frame become slower. Although clocks travelling with muons at 0.994 c only show less than 2.2 μs (the calculated value with Lorentz formula is 0.7 μs) for the muons to reach the ground level, this 0.7 μs is equivalent to the 6.4 μs shown by clocks at rest in the ether frame. Therefore, the observers on the ground (with smaller velocity relative to the ether frame) measure an increased life-time of muons moving relative to the earth; observers travelling with the high speed muons will find that the life-time of muons at rest on the earth is much smaller than 2.2 μs (the calculated value is 0.24 μs). The Lorentz Ether Theory is sharply different from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on this point. 3. The initial distance between muons B and the ground observers A measured in the earth frame, , is 1907 m; what is that distance measured in the muon frame by the observers travelling with the muons, ? According to Galilean (and Einsteinian) principle of relativity, the initial distance between muons B and the ground observers A measured in the muon frame by the observers travelling with the muons should also be 1907 m. Many relativists and anti-relativists think incorrectly that because of length contraction in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when the initial distance between muons B and the ground observers A measured in the earth frame, , is 1907 m, that distance measured in the muon frame by the observers travelling with the muons is contracted to (m) (4) Although the above view can ensure that the velocity of the earth in the muon frame , it contradicts the principle of relativity. If the two reference frames are equal, why must the distance measured in the muon frame contract rather than the distance measured in the earth frame? Why isn’t that the distance measured in the muon frame is 17434.6 m and the distance measured in the earth frame contracts to 1907 m? The view that the distance measured in the muon frame must contract actually makes the earth frame the privileged frame (equivalent to the Lorentz ether frame). This view labels itself as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but it is Lorentz Ether Theory in substance. This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in name and Lorentz Ether Theory in substance interpretation also contradicts the frame invariance of space-time interval, one of the fundamental conclusion of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It is easy to show with invariance of space-time interval that the distance from muons B to the earth A measured in the muon frame is equal to the distance from the earth A to muons B measured in the earth frame. In order to simplify description, in the following proof we general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rth and muons to that of two observers A and B moving toward each other (Fig.1). In Fig.1, the distance between A and B measured by A is denoted as ,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A and B measured by B denoted . The relative velocity between A and B can be further denoted as , which is the velocity of observer B toward A as measured in observer A’s frame, and , which is the velocity of observer A toward B as measured in observer B’s frame. In the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 Should be different from ? If , we have (m/s) ( 5 ) The velocityof the earth relative to the muons ( ) as measured by the muon frame is at least m/s, which is nearly three times the speed of light c , violating the constancy of the speed of light, one of the two fundamental postulates of the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Although stipulating directly and can avoid superluminal velocity of the earth in the muon frame, it will not only violate the principle of relativity, but also violate the frame invariance of space-time interval in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We will prove , using the invariance of space-time interval in terms of reference frames. According to the invariance of space-time interval, we can draw Murkowski diagrams for both observer A being stationary (Fig.2A) and observer B being stationary (Fig.2B). Fig.2 Minkowski diagrams representing the worldlines of observers A and B. Observer A’s worldline is along the t -axis and its line of simultaneity at its time 0 (origin) is line AB in Fig.2A and line AC in Fig.2B. Observer B’s wordline is along the t ′-axis and its line of simultaneity at its time 0 (origin) is line BC in Fig.2A and line AB in Fig.2B. Scholars who advocate use the Minkowski diagram in Fig.2A. It can be shown with standard approaches in textbooks for deriving length contraction (Kittel, Knight and Ruderman 1973; Schutz 2009) that the distance (i.e. AB measured in frame B) is shorter than (i.e. AB measured in frame A) in Fig.2A and . Since all inertial frames are equal, using Fig.2B we can also get 。 . If in Fig.2A equals in Fig.2B, the velocity of the earth in the muon frame would be (m/s) ( 6) This is more than 20 times faster than the speed of light. Therefore,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is logically inconsistent. I have pointed out in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Principles, Logic and Experimental Foundation that the controversies and counter-intuitive results of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arise from the incomplete definition of variables and notations. To avoid any confusion caused by ambiguity in notation, we will rewrite and in Fig.2A as and respectively, and rewrite and in Fig.2B as and respectively (Ma 2014). According to the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the space-time interval in the Minkowski space is invariant, that is, the space-time interval is independent of the inertial reference frame chosen (Schutz 2009; Minkowski 1909; Landau and Lifshitz 1980). Therefore, the space-time interval between A and B is constant in all the inertial reference frames. The space-time interval between A and B is ( 7) In Eq. (7), , , and are space-time coordinates in the frame where observer A is stationary and A’s frame is the rest frame in the Minkowski diagram (Fig.2A); , , and are space-time coordinates in the frame where observer B is stationary and B’s frame is the rest frame in the Minkowski diagram (Fig.2B). The stars in the subscripts represent positions A or B, and from now on t will represent time coordinates (time points) rather than time intervals. A time interval will be indicated by ∆ t . Since , , and are all zero in the setup of Fig.2A and Fig.2B, Eq. (7) can be simplified to ( 8) In Fig.2A and Fig.2B, both and are all zero, so Eq. (8) leads to ( 9 ) Since , , ( 10 ) therefore, . ( 11) This proves that according to the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the distance between A and B measured by observer B is equal to the distance between A and B measured by observer A. This results can be obtained directly from the principle of relativity. Just one moment of thinking should be enough to realize that how can the same distance measured in one frame be always shorter than that measured in another frame when the two observers have the exactly same background? Once we have established that the distance between A and B measured in the A stationary frame must be equal to the distance between A and B measured in the B stationary frame, we have also prove the equation (5), (m/s) The velocity of the earth relative to the muons as measured by the muon frame is nearly three times the speed of light c . From this result, the standard interpretation on the increased lifetime of high speed elementary particles violates the constancy of the speed of light in the muon frame. For the detailed process of this proof please see http://vixra.org/abs/1808.0675 or the PDF document attached. Conclusion: the principle of relativity, invariance of space-time interval in special relativity and relativis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creased life-time of high speed particles lead to the velocity of the earth being nearly three time of vacuum velocity of light as measured in the muon frame. This result violates the constancy of the velocity of light. Therefore,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is logically inconsistent. The rules for refuting the above proof : refutation should be focused on those premises and inferences with regard to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The comments on Lorentz Ether Theory are not targets for refutation. Refutation must be carried ou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Einsteinian special relativity, and refutations based on self-invented theories are not acceptable. According to rules of logical proof, a refutation should disprove one or more of the five premises or point out incorrigible mathematical or/and logical mistakes . Refutation papers can be deposited to http://viXra.org or https://arxiv.org . If a refutation is proved to be valid, its author(s) will be awarded one million RMB.
个人分类: 物理|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膨胀是什么——物理笔记9
热度 1 mayaoji 2017-7-15 21:04
什么是时间膨胀 按照相对论,运动物体的时间变慢,这让人感到很神秘。因为我们通常觉得,时间就像一条河流匀速流过,所有物体都处在这条河流之中,无论物体怎样都是影响不了这条河流的。 事实上,时间变慢就是物体的一切变化都变慢了,就像视频在慢速播放一样。本来一个小时的视频,你两个小时才放完,视频里的世界时间变慢了,也可以说是时间膨胀了。 举个例子,张三和李四都在广州。张三一直留在广州,而李四乘飞机以接近光速从广州飞向北京 ( 假设两地相隔极其遥远 ) 。出发时两人都是 0 岁。李四到达北京时 10 岁,而张三 20 岁。因为飞机在运动,飞机上所有物体的一切过程都变慢了,包括时钟的转动,张三的生理过程都变慢了。 当然时间变慢比放慢镜头这更复杂。因为细想会有疑问,运动是相对的,李四相对张三运动了,而张三相对李四也运动了呀,凭什么两人见面时张三更年轻呢? 确实是这样。刚才是从张三的角度看的,即以地球为参照系。现在从李四的视角看,即以飞机为参照系。而在李四看来,自己静止,地球在相对自己运动。当自己在北京时 10 岁,而张三才 5 岁。因为地球在运动,它上面的一切都变慢了,包括张三的生理过程都变慢了。 那李四 10 岁的时候,张三究竟是多少岁呢? 5 岁还是 20 岁?这里关键是,同时是相对的,决于你所采用的参照系。以地球为参照系,张三 20 岁和李四 10 岁是同时的,以飞机为参照系,张三 5 岁和李四 10 岁是同时的。 他们谁更年轻,是没有客观答案的。但如果飞机到北京后立刻调头返回广州,两人见面,那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时李四更年轻,张三 40 岁,李四 20 岁。从张三的角度看,很容易理解,因为李四一直在运动,时间速度只有自己的一半。 而在李四看来,自己调头的一刹那,张三从 5 岁突然变成了 35 岁。自己静止,张三从远方向自己而来, 10 年后两人再次见面,这时自己 20 岁,由于张三在运动,时间过得慢,只从 35 岁增长到 40 岁。 为什么在飞机调头的一刹那,相对于张三来说,李四没有变老,而相对李四来说张三突然变老了呢?因为在这一瞬间,两个参照系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在地面参考系,情况和往常没区别,而飞机就不同了,那一瞬间通常的规律是不成立的。就像你坐车时,刹车或加速,车内物体的运动是和平常不同的。 为什么会有时间膨胀 从光速不变原理可推出运动物体的时间变慢 光速不变原理: 相对于所有的参照系,光在真空中的速度都相同 比如下图,火箭 A 和火箭 B 运动方向是相反的,但同一束光,相对于它们的速度却相同。 光速不变原理严重违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因为按经验,火箭 A 与光的运动方向相反,火箭 B 追着光运动,所以那束光相对于 A 的速度应该更快。但实验表明光的速度与参照系无关。 时间膨胀 我们用光子钟来测量时间。两面平行的镜子,光在两个镜面来回反射,光的运动方向垂直于镜面,就构成了光子钟。已知光速是 C ,假设镜子间的距离是 L ,光从一面镜子到另一面镜子的时间是 L/C 。我们可以利用光在镜子间来回反射的次数来计时。 我们有两个相同的光子钟,其中一个在地面,另一个在飞船上,镜面和飞船运动方向相同。见下图。 从地面的观察者来说。在地球上光从下面的镜子运动到上面镜子的时间为 L/C 。飞船上的光从下面运动到上面镜子时,需要的时间更长。因为它到达上面镜子时,镜子已经运动了一段距离,光的运动路线并不垂直于地面,而是倾斜的,它的运动距离更长。而光速不变,所以时间更长。也就是地面上的光子钟的时间已经超过了 L/C 。 但对飞船上的观察者来说,飞船是静止的,光在镜子中跑一次的时间仍然是 L/C 。 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事,即光从飞船上的镜子到达另一面镜子,飞船上的时间短于地面上的时间。比如飞船上是 1 秒,地面上是 2 秒。即飞船上的时间变慢了。 为什么同时是相对的 下面用光速不变原理推导同时的相对性。 有一列火车匀速向前行驶。火车中央有一盏灯,灯打开后,向四面八方发出光。有的光照向车头,有的照向车尾。对火车上的观察车来说,火车是静止的。灯离车头和车尾的距离相等,而光速是恒定的。所以光到达车头和车尾需要的时间相同,即它们是同时的。 现在考虑地面上的观察者。相对于他来说,火车是行前行驶的,光照向车头,而车头也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所以光需要追赶车头。另一束光照向车尾,而车尾迎着这束光的方向前进。根据光速不变原理,不管对哪个观察者,光的速度都是一样。所以光向车头和车尾的速度一样。所以先到达车尾,后到达车头。 可见,光到达车头和到达车尾这两件事。相对火车来说,它们是同时的。相对地面来说,它们不是同时的。
个人分类: 物理学|977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什么运动物体的时间会变慢——物理笔记1
热度 2 mayaoji 2017-3-15 02:05
根据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运动物体的时间变慢。而这个理论建立在两条原理上: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相对性原理 在火车上,拉上窗帘,我们就无法判断车在向前还是向后运动。事实上,如果不是火车颠簸,我们根本不知道火车是静止还是运动。火车上的一切现象,都无法帮助我们判断火车如何运动。比如车上水龙头的滴水,并不会因为车向前运动,它就滴在后面。 爱因斯坦根据这类情况提出相对性原理。 相对性原理:物理规律在所有惯性系中都是相同的。 什么是惯性系呢?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可以当惯性参照系。比如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 前面所说的并不准确。如果你站在车上,突然向前一个趔趄,你就知道火车突然刹车了。这时火车并不是惯性系,因为它没有保持匀速运动。同样,颠簸的火车也不是惯性系。所以,只有在惯性系中,我们才没有办法判断这个参照系是否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符合相对性原理。第一定律说,没有外力作用的物体,总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而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定律则不符合相对性原理。亚氏定律说,在没有外力作用下,运动物体的速度逐渐减慢,直至停下来。 假设一颗子弹相对地面的速度是 10 米 / 秒。按亚氏定律,没有外力作用,速度会逐渐变为 0 。 有一辆火车,运动方向和子弹相同,运动速度也是 10 米 / 秒,那么这子弹开始时相对于火车静止。而子弹后来相对于地面静止,那对火车来说速度就是 10 。也就是以火车为参照系,在没外力作用下,子弹从静止到运动,运动得越来越快,最后速度变成 10 ,然后稳定在这个速度上。子弹在火车上遵守的也是亚氏定律,但它的亚氏定律却不同于地面上的亚氏定律,这就违背了相对性原理。 光速不变原理 上面那个例子,子弹的速度是依赖于参照系的。开始于它相对于地面运动,相对于火车静止。而它后来相对于地面静止,相对于火车运动。但光速和子弹的速度不一样,不管相对于什么参照系,它的速度都是 c (即每秒 30 万公理)。这就是光速不变原理。 光速不变原理:相对于所有的参照系,光在真空中的速度都相同。 比如下图,火箭 A 和火箭 B 运动方向是相反的,但同一束光,相对于它们的速度却相同。 相对性原理和我们的生活经验相符,而光速不变原理却相反,它严重违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但它是有严格的实验基础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 1887 年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当时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最终爱因斯坦在 1905 年提出相对论,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运动物体的时间变慢 从这两条原理可推出:运动物体的时间变慢。 我们用光子钟来测量时间。两面平行的镜子,光在两个镜面来回反射,光的运动方向垂直于镜面,就构成了光子钟。已知光速是 c ,假设镜子间的距离是 l ,光从一面镜子到另一面镜子的时间是 l/c 。我们可以利用光在镜子间来回反射的次数来计时。 我们有两个相同的光子钟,其中一个在地面,另一个在飞船上,镜面和飞船运动方向相同。见下图。 从地面的观察者来说。在地球上光从下面的镜子运动到上面镜子的时间为 l/c 。飞船上的光从下面运动到上面镜子时,需要的时间更长。因为它到达上面镜子时,镜子已经运动了一段距离,光的运动路线并不垂直于地面,而是倾斜的,它的运动距离更长。而光速不变,所以时间更长。也就是地面上的光子钟的时间已经超过了 l/c 。 但对飞船上的观察者来说,飞船是静止的,光在镜子中跑一次的时间仍然是 l/c 。 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事,即光从飞船上的镜子到达另一面镜子,飞船上的时间短于地面上的时间。比如飞船上是 1 秒,地面上是 2 秒。即飞船上的时间变慢了。 我们可以具体计算出这种时间快慢的变化程度。飞船和光子钟的运动如下图。 对地面上的观察者来说,飞船速度为 v ,飞船上的光从下面镜子跑到上面镜子,经过了时间 t ,路程为 ct ,而飞船运动距离为 vt 。对飞船上的观察者来说,这段时间为 t’ ,光运动的距离为 ct’ 。 根据勾股定理: (ct’) 2 +(vt) 2 =(ct) 2 ,移项变形得到下面的公式: 进一步的讨论 问题 1 。 从上面的推理得出,运动的时钟变慢。有人可能有疑问,这只是光子钟变慢而与,其他的时钟呢,它们是否还是和原来的节奏相同?光子钟变慢并不奇怪,因为光速本来就特殊。 答案是:所有的时钟在运动时都会变慢。即使用我们的新陈代谢速率做时钟,在运动时,相对于静止的观察者来说,我们新陈代谢也变慢了。这是从相对性原理推出来的。 假设一个时钟,比如石英钟,在静止时和光子钟的计时快慢是一样的。而两者做同样的运动时,光子钟变慢,而石英钟还和原来一样。这时我们就能根据两个时钟的节奏是否相同,来判断它们是静止还是运动。这违背了相对性原理。根据相对性原理,我们无法通过实验来判断观察者是不是运动。 问题 2 。 为什么我们刚才推理只用了两个原理,就能推出所有的时钟都变慢呢?而时钟有很多种,有机械钟,石英钟,光子钟,生物钟等等,涉及各种各样的自然规律。 原因是:相对性原理对一切物理规律做出了限制。任何规律在惯性系中相同,使得其他时钟也和光子钟一样,运动时变慢了。 问题 3 。 为什么光这么特殊呢? 光不特殊,光速 c 才特殊。一个物体如果运动的速度也是 c ,那么对所有观察者来说,不管他们如何运动,这物体的相对于他们的速度都是 c 。如果光的速度不是 c ,而是可变的,相对论依然成立, c 仍然是特殊的,虽然这时它不能称之为光速了。 参考资料 1 、汪洁,《时间的形状》。这篇文章里的图片来源于这本书。 2 、 John Norton , Einstein for Everyone.
个人分类: 物理学|22058 次阅读|7 个评论
千里共婵娟:时间是共同的约定
热度 4 kyt1965 2016-9-19 08:50
千里共婵娟:时间是共同的约定 何处无月明 , 可怜离人愁;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一年一度的中秋又使人们想起了若虚先生美到极致的‘春江花月夜’和东坡先生传诵千年的‘丙辰中秋’。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你都可以看到明亮的圆月,都可以据此判断出,今日是八月十五。 科学家们,也许可从苏公词中的‘共’字中觉悟出‘时间’是什么。 到处有时钟,‘时间’是什么?古罗马哲学家奥古斯丁说:你不问,我知道,你若问,我迷茫。本文认为,讲清了各个时钟之间的关系,时间的概念可能就大致清楚了。 ‘千里共婵娟’中的‘共’字可能启示我们:时间是系统内所有客体的一种共同约定。 1. 关于系统 在一定范围内,所有相关客体的集合成为一个系统。一个山村,所有的村民,飞禽走兽、流水花草,组成一个山村系统;一支部队,首长和军士,战马和车辆,组成一个部队系统;地球上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高山和大海,组成一个地球系统;太阳及八大行星,组成一个太阳系系统。依次类推,还有银河系统,河外星系系统和宇宙系统。 2. 时钟及其误差 众所周知,系统内的所有客体都在运动和变化,为了比较各个客体运动和变化的次序,需要定义可计量的时钟。 实际上,任何可重复的周期性运动过程都可以当作时钟。 这些时钟的速率都受具体环境的影响:铜壶滴漏受气温、气压的影响,日出日落受季节的影响,地球自转速率受潮汐的影响,真太阳时受整个太阳系物质运动的影响,机械表受温度、电磁场的影响,单摆钟和原子钟都受地方重力场的影响。 因此,任何具体的周期性运动都是不均匀的,也就是说,任何具体的时钟都是有误差的。 现在,我们认为 GPS 系统中的 铯原子钟是一种精度极高的时钟。 然而,精密的测量发现: 在地钟和星钟之间仍存在每日 45 微秒的差别。 地钟和星钟有 差别, 卫星所在 处的引力场与地面的引力场有差别,科学界对这两个事实并无异议;但如何理解时钟速率之差与引力场之差的关系? 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场之差造成了时间膨胀,所以两处的时钟速率不同;本文认为,如同温度场、电磁场会造成机械表的误差一样,引力场的差异也会使原子跃迁频率不同,从而造成了两地 铯 原子钟读数的差别,这应是一个简单、自然而合理的解释。 我们可以进一步用脉冲星时钟证明:星钟与地钟速率有差别 不是由于引力场之差造成了本质性的时间膨胀,而是由于 引力场之差造成了特定类型时钟的误差 。证明如次:根据广义相对论的表述, 时间膨胀应是引力场中 时空的一种固有特性,与所用时钟的类型无关; 设想,将 GPS 系统现有的 铯原子钟统统改为精度更高的 脉冲星时钟,即分别在卫星上和在地面接收脉冲星的脉冲信号并以此确定各自的时间;一方面,卫星上与地面的引力场差别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卫星上与地面的脉冲星时钟的读数不再有每日 45 微秒的差别。这就证明了‘引力场造成了时间膨胀’的说法不成立。 3. 平太阳时的启示 真太阳时是根据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相对运动,即在地球上观测太阳的视位置来确定的,但是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是不均匀的。为了消除这种不均匀性, Newcomb 提出了平太阳时的概念:假设有一个视太阳在赤道面内围绕地球沿圆轨道均匀转动,从 1900 年 1 月 1 日中午的春分点起算,将转动一周又回到春分点的时间定义为一个标准回归年( tropical year )。这样,可根据平太阳在赤道面上均匀转动的位置确定对应的时刻。至于 Newcomb 为什么假设有一个视太阳在赤道面内而不是在黄道面内围绕地球沿圆轨道均匀转动,大概是为了更接近人们依据地球自转确定时间的经验。 总之, Newcomb 的平太阳是一个假设的太阳,是从真实太阳视运动轨道抽象出来的;一方面,保留了真实太阳视运动的主要特征,即标准回归年的长度等于真实太阳视位置两次(1900.1.1中午为第一次)经过春分点的时间差,另一方面,又消除了真实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 这样的抽象方法可能对我们研究‘时钟’与‘时间’有所启示。 4. 时间是系统时钟的共同约定 在一个系统内,存在无数时钟;由于物理环境的差别,每一个时钟都是有误差的;人们对其中持续过程长、相对稳定均匀的一个作理想化、绝对均匀化处理,并共同约定为系统的标准时钟;以此标准时钟为基准,对其它时钟,作误差校正。这样,在这一系统内,由所有具体时钟的物理环境的差别引起的时钟误差被消除了。例如,对GPS系统中的卫星时钟作每日45微秒的校正,就是将地面主控站的铯原子钟,约定为整个 GPS系统的共同标准。各颗卫星的时钟,都向这个共同标准看齐;整个 GPS系统,时间是统一的 。 对于由若干小系统组成的大系统,应在大系统范围内,共同约定统一的标准时钟,由所有小系统之间物理环境的差别引起的时间差别被消除了。比如,对于太阳系,应在整个太阳系范围内,共同约定统一的标准时钟,太阳、月球、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之间的物理环境差别引起的时间差别被消除了。对于由无数星系组成的宇宙,应在全宇宙范围内,共同约定统一的标准时钟,星系之间的差别引起的时间差别被消除了。 在 1967 年召开的第 13 届国际度量衡大会上通过一个协议:‘对处于零磁场环境下,绝对零度时完全静止的铯 133 原子,将其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间跃迁对应辐射的 9,192,631,770 个周期的持续时间定义为 1 秒’。这个定义实际上就是一种理想化的共同约定,实际使用的铯原子钟,没有一个会满足如此严苛的条件。此约定进一步告诉我们,磁场、温度、运动,当然还有局地引力场,都会影响铯原子钟的速率,带来误差。 将 引力场差别引起的特殊类型时钟的误差说成是时间膨胀 ,是一个不自洽、不合理、不正确的概念。 结论和讨论 现在,我们也许已可以回答:时间是什么?第一,系统的时间是系统内所有客体, 为了表征系统内所有物理过程次序的共同约定 ;第二,这样约定的系统时间 是 从系统内所有时钟抽象出来的,已消除了具体时钟的各别特征 ,即消除了具体环境对具体时钟影响之差别;第三,在一个系统内, 时钟有无数个,但时间是统一的,时钟有误差,但时间不会膨胀 。 总之,时间是从时钟读数中抽象出来的,但‘时钟读数 不等于时间 ’。 洛伦兹认为,物理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 ‘寻求简单的、可以说明所有现象的基本原理’。今天,本文对‘什么是时间’的理解似乎是‘简单的’,既可以自然解释引力场造成了铯原子时钟的误差,也可以自然解释引力场对脉冲星时钟无影响,似乎‘与所有现象都不矛盾’,似乎向洛伦兹的观念又靠近了一步。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探索者,在电磁学和量子力学方面都有许多深刻的思考;爱因斯坦又是一位诚实的科学家,他心悦诚服地接受罗伯森的批评,果断放弃了‘引力波不存在’的错误结论,改用达朗贝尔方程的推迟解获得了‘引力波存在’的结论。爱因斯坦晚年,深入思考和总结他一生的科学贡献。 在他70岁生日之时,对他的发小,终生的挚友索洛文坦言: “我感到在我的工作中没有一个概念是很牢靠地站得住的,我也不能肯定我所走的道路一般是正确的。” 今日的我们,面 对爱因斯坦晚年的这段肺腑之言,大概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伟大的谦虚’。 (2016.9.19)
6084 次阅读|7 个评论
【学术擂台】高速微观粒子寿命增加不是狭义相对论的实验证据
热度 7 maqingping 2014-7-15 14:07
高速微观粒子寿命增加证明狭义相对论逻辑上不自洽 最常用到的狭义相对论的实验证据是“时间膨胀”,实际上是高速运动的不稳定微观粒子( mu 子或介子等)的寿命延长( Durbin et al 1952; Frisch Smith 1963) 。静止 mu 子的寿命约为 2.2x10 -6 秒。如果运动 mu 子的寿命也这样短的话,即使以光速运动,在大气电离层形成的 mu 子也很难到达地面。实验发现地面上仍然能探测到大量的 mu 子。静止 p+ 介子的寿命约为 2.5 x10 -8 ,在其速度为 0.99995c 时,其寿命 约为 2.5 x10 -6 。 相对论学者声称这证实了狭义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性时空观。实际上因为这只是一个观察者的结果,所以这个结果本身是无法判断究竟是哪种时空观被证实了。 爱因斯坦的时空观与(伽利略 、 牛顿和)洛伦兹的时空观的根本区别就是其相对性。这种相对性表现在相对运动的两个观察者,如果第一个观察者看到第二个观察者的时间(时钟)变慢,那么第二个观察者也会看到第一个观察者的时间(时钟)变慢。虽然这一结论从未被实验观察证实过,但是物理学界主流和新闻媒体却不断以不容置疑的态度宣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性时空观已被实验证实。 虽然目前的实验手段还不能检验相对论时空观,但是我们可以先用逻辑自洽性标准对其进行检验。仔细分析这些不稳定微观粒子( mu 子或介子等)寿命的实验似乎说明狭义相对论的解释是自相矛盾的。假设 mu 子生成处与地面的距离是 66 千米,如果 mu 子以 0.99995c 的速度向地面飞行,地面的观察者将发现运动时钟变慢 100 倍 ,mu 子能到达地面,符合狭义相对论的结论。不过,当我们把狭义相对论用于分析相对于 mu 子静止的观察者时,问题就变得复杂了。 这里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是,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 mu 子生成处与地面的距离是多少?根据伽利略(和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 mu 子生成处与地面的距离一定是 66 千米。不少相对论者和反相对论者在这一问题上犯了错误,认为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 mu 子生成处与地面的距离是大大缩短的( 660 米)。这种看法违反了相对性原理。既然在 mu 子以 0.99995c 的速度向地面飞行时,地面的观察者认为 mu 子生成处与地面的距离是 66 千米,那么,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当地球以 0.99995c 的速度向 mu 子飞行时, mu 子生成处与地面的距离也一定是 66 千米。 我们还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 mu 子是否到达地面?我们再次使用伽利略(和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如果地面的观察者发现 mu 子到达地面,那么,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 mu 子也一定到达地面。以上这两点确定后,我们就可以看一看把狭义相对论用于分析相对于 mu 子静止的观察者时会出现什么问题。 狭义相对论和相对论性时空观遇到的一个难题是,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这个 mu 子(也就是这个相对于地面的观察者以 0.99995c 的速度向地面飞行的 mu 子)的寿命是多少?如果坚持狭义相对论的光速不变原理,距离除以光速得到这个(相对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静止的) mu 子的寿命约为 2.2x10 -4 秒。这个结果否定了相对论性时空观的基本结论,即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这个 mu 子的寿命应该是 2.2x10 -6 秒。 如果坚持狭义相对论和相对论时空观的基本结论,即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这个 mu 子的寿命应该是 2.2x10 -6 秒,那么,狭义相对论和相对论性时空观遇到另一个难题 ,即 光速不变原理又要被否定。距离 66 千米除以 2.2x10 -6 秒得到,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地球的运动速度是 100c 。 所有所谓的证实狭义相对论的“时间膨胀”实验结果包括加速器中 p + 介子等微观粒子的寿命增加 ,都存在同样的难题:把狭义相对论用于分析相对于 mu 子或其它高速运动微观粒子静止的观察者必然要否定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或基本结论。这种难题只存在于狭义相对论中,不存在于经典或改进的洛伦兹时空观的解释,也不存在于(认为光媒介随局部优势引力场平移而不旋转的) 伽利略时空观 的解释。狭义相对论的这种自相矛盾说明狭义相对论在逻辑上不自洽。 结论:因为把高速微观粒子寿命增加解释为狭义相对论的“时间膨胀”导致相对论时空观(相对运动的观察者都发现对方时钟变慢、量尺缩短)与光速不变原理的相互矛盾,所以高速微观粒子寿命增加不是狭义相对论的实验证据。
个人分类: 物理|6214 次阅读|14 个评论
【相对论讲座】“时间膨胀”的实验证据
热度 5 maqingping 2014-6-30 17:28
相对论“时间膨胀”现象浅说(五) 大众媒体和相对论教科书经常说,在高能加速器中狭义相对论每天都在受到检验和被证实。这种说法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时间膨胀”,二是“运动质量增加”。本博文介绍一下“时间膨胀”的实验证据,下面是最常提到的几类实验。 一、高速运动的不稳定粒子的寿命 第一个实验是对 m 子寿命的观察( Rossiet al. 1940)。一般认为 m 子是宇宙线轰击在大气电离层形成的, m 子的寿命在“静止”时平均约为 2.2x10 -6 秒。 m 子最先是在宇宙线中发现的。宇宙线轰击地球大气的电离层产生大量的 m 子,这可以由高空探测器测得。宇宙线产生的 m 子能量很高,也就是速度很快,可以达到 0.99c的速度。如果运动 m 子的寿命也为 2.2x10 -6 秒,即使以光速向地面运动,也不会有几个 m 子能到达地面。然而地面上的探测器仍能监测到相当多的 m 子,如果按洛伦兹假说,运动时钟变慢似乎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因此,这一现象被用作证实狭义相对论正确的实验证据之一。 Frisch和Smith(1963)做了更精确的实验,他们比较了1907米高的华盛顿山上测到的 m 子数( 563/小时)与马萨诸塞州堪布里奇平地上测到的 m 子数( 412/小时),认为这一结果符合相对论时间膨胀的预言。 加速器中产生的其他不稳定粒子也被用来检验“时间膨胀”。最早的实验是杜宾等人(Durbin et al 1952)对高速 p + 介子的寿命的观察。“静止” p + 介子的平均寿命约为 2.5x10 -8 秒。 p + 介子衰变成为 m + 子和一个中微子。杜宾等人报道当 p + 介子的速度为 0.99995c时, p + 介子的平均寿命为 2.5x10 -6 秒,即为静止 p + 介子固有寿命的 100倍。《伯克利物理教程》引用这一工作作为证实狭义相对论“时间膨胀”正确的实验证据。Burrowes等人(1959)用K介子做了类似观察。迄今, p + 介子、 K介子和 m 子高速时寿命观察已被多次重复,结果均符合洛伦兹的“时间膨胀”公式。 二、飞行原子钟的实验 “时间膨胀”的另一个经常引用的实验证据是飞行原子钟的实验(Hafeleand Keating,1972)。这个实验由Hafele和Keating主持。原子钟由飞机携带分别向东和向西飞行,一共使用了4个原子钟,用它们的平均时间进行比较,目的是这样可以减少单个原子钟相对于华盛顿市的标准钟站的基线漂移变化。总的实验期为26.5天。东向飞行在实验开始10天后开始,西向飞行的开始比东向飞行的开始晚9天,东向飞行共65.4小时,西向飞行80.3小时。根据实验者对狭义相对论的理解,四个飞行原子钟的平均时间与标准钟站的时间比较,预计东向飞行时比地面时间将减慢-40ns,西向飞行将加快+275ns(向东飞行:地球引力引起的“广义相对论性”时间改变为+ 144±14ns , 相对运动速度引起的时间改变为 -184±18ns ,其中包括“狭义相对论性时间膨胀”的时间改变 -51ns 和 Sagnac 效应的时间改变 -133ns , 净改变为 -40±23ns ; 向西飞行:地球引力引起的“广义相对论性”时间改变为 + 179±18ns , 相对运动速度引起的时间改变为 + 96±10ns ,其中包括“狭义相对论性时间膨胀”的时间改变 -47ns 和 Sagnac 效应的时间改变 +143ns , 净改变为 275±21ns )。 Hafele和Keating报告了-59 ±23 ns和+273 ±7 ns的结果。他们的这一结果被广泛欢呼为对狭义相对论“时间膨胀”的支持。 马里兰大学的 Alley等人在1975-1976年做了更细致飞行原子钟实验,但是他们的实验远没有Hafele和Keating实验有名。他们报道的结果也符合洛伦兹的“时间膨胀”公式。 1996年在Hafele和Keating实验25周年时,英国国立物理实验室(NPL)将比Hafele和Keating用的更精密的原子钟从伦敦飞到美国华盛顿市再返回。他们报道结果也符合洛伦兹的“时间膨胀”公式。2010年6月,英国国立物理实验室(NPL)重复了环球飞行原子钟实验,飞行路线为伦敦-洛杉矶-奥克兰-香港-伦敦。“时间膨胀”预计值为246 ±3ns ,测定值为 230 ±20ns ,实验误差内非常一致。 三、 Ives-Stilwell实验 主要测量运动离子发光或吸收光的多普勒效应变化。 Ives和Stilwell用的氢离子,现代实验多用锂离子。这类实验证明运动离子发光或吸收光的多普勒公式与相对论多普勒公式一致,与经典多普勒公式不一致。Ives是洛伦兹以太理论的坚定支持者,反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多普勒公式与经典多普勒公式的不同,可以认为是时间膨胀造成的。因此,检验相对论多普勒公式也是对时间膨胀的检验。 四、穆斯堡尔转盘实验 穆斯堡尔转盘实验可被用来检验相对论多普勒效应,主要是横向多普勒效应。相对论横向多普勒效应是时间膨胀的后果,因此,检验横向多普勒效应也是检验时间膨胀效应。穆斯堡尔转盘实验一般都认为符合相对论的结论,但也有一些异议。 以上关于“时间膨胀”的实验都符合洛伦兹的时间膨胀公式。它们能证明狭义相对论“时间膨胀”结论的正确吗 ?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它们不能区分洛伦兹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洛伦兹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对地面系的预言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对(相对地面系的)运动系的预言。洛伦兹理论认为运动系发现地面系时钟相对变快,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认为运动系发现地面系时钟变慢。在洛伦兹理论中,运动系和地面系的时间效应是不对称的。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运动系和地面系的时间效应是对称的。迄今还没有(相对地面的)运动系观察地面系的任何实验。
个人分类: 物理|10072 次阅读|45 个评论
【相对论讲座】双生子佯缪
热度 10 maqingping 2014-6-7 12:48
—— 相对论“时间膨胀”现象浅说(四) 我们在前面几讲介绍了洛伦兹的“时间膨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604do=blogid=791240 )和爱因斯坦的“时间膨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604do=blogid=794732 )。爱因斯坦相对论“时间膨胀”的一个后果是“双生子佯谬”。洛伦兹的“时间膨胀”假说是建立在绝对速度之上的,因此绝对速度不同的两个参照系的变化是不对称的,不存在 A B 和 B A 同时出现的逻辑困难。爱因斯坦相对论由于使用两个参照系之间的相对速度代替洛伦兹等人考虑的绝对速度,两个参照系之间的相对速度必然相等,导致任何长度和时间变化必然是对称的。如果速度效应不是观察者的视觉效应,那么,相对速度基础上的“时间膨胀”需要接受 A B 和 B A 同时出现的逻辑困难。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唯一被认为正确而同时又导致无数 paradoxes (悖论、自相矛盾)的科学理论。相对论学者认为相对论 paradoxes 不是真正的 paradoxes ,而是假 paradoxes. 因此, paradox 在相对论语境下的中文翻译是“佯谬”。相对论“佯谬”中最著名者是“双生子佯谬”。虽然人们已经写了不计其数的解释,但是并没有一个让所有相对论学者满意的解释。本博文打算介绍一下双生子佯谬的提出过程和几种解释,下一篇博文将对双生子佯谬及这些解释做细致一点的分析。 一、“双生子佯谬”是谁提出来的? “双生子佯谬”的提出一般归功于法国物理学家郎之万。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提出后不久,物理学家朗之万( Langevan )在 1911 年就提出了“双生子佯缪”的问题( Scientia 10: 31–54 )。如果双胞胎中的一个乘飞船以近光速旅行,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间膨胀”效应,对于地球上的同胞兄弟来说,旅行者的时间变慢,因此比地球上的兄弟年轻。而对于飞船上的兄弟,地球上的那位也以近光速与自己做相对运动,地球上的同胞兄弟时间比自己的时间变慢,所以地球上的兄弟比自己年轻。如果飞船回到地球,到底是谁更年轻呢?实际上,郎之万在他的文章中并没有使用双生子的说法,他只是比较旅行者和留在地球上的人的年龄差别。虽然郎之万提出了双生子佯谬,但是他并不认为这是真正的 paradox 。他的理由是双方经历的物理过程不同,旅行者经历了加速、减速过程,地球留守者没有经历这些过程。他还认为,如果旅行者和地球留守者用无线电信号保持联系,旅行者和地球留守者会发现他们的时间是不同的。不过,郎之万没有给出详细的机制说明。 二、爱因斯坦对双生子佯谬的解答 七年后,爱因斯坦在 1918 年德国的《自然科学》( Natürwissenschaften 6 (Heft 48): 697-702 )上给出来他自己对双生子佯谬的正式解答。爱因斯坦认为整个过程分五个阶段,阶段 1 是加速阶段,阶段 2 是匀速阶段,阶段 3 是加速阶段,阶段 4 是匀速阶段,阶段 5 是加(减)速阶段。从飞船参照系来看,加速相当于地球时钟受到一个新引力场的作用。爱因斯坦的结论是:“计算表明地球时钟在阶段 3 的时间加快准确地等于其在第二和第四阶段时间减慢的两倍。这样完全消除了你提出的悖论 / 佯缪。”爱因斯坦的解答是以对话录的形式写的,“你”是假想的相对论批评者。 从当前的认识来看,爱因斯坦的解答在大方向上与不少现代相对论学者的观点一致,但是在细节上 爱因斯坦的解答 基本是瞎说。因此,他的解答没有被后来的教科书采纳,相对论学者一般也不使用爱因斯坦的解答。为什么说在细节上爱因斯坦的解答基本上是瞎说?爱尔兰学者凯利( A . Kelly )博士做了以下分析: “空间旅行的双生子之一,离开,转向,再回来,加速期可以是任何长度和幅度,减速期也是一样。 回程时 的加速和减速与离程时可以完全不同。因此,我们不能说加速 / 减速引起的时间变化与(任意选定的)匀速期的时间效应正好抵消。举例来说,我们可以让稳定匀速期在离程和归程中各为 1000 年,而加速和减速期为 1/100 秒。或者让匀速期各为 1/100 秒,而加速和减速期为 1000 年。离程时的加速和减速可以比归程时的加速和减速大(或小) 10000 倍。说不论匀速期和加速期的长短如何,他们总是相互抵消,完全是一派胡言。” 三、现代相对论学者对双生子佯谬的解答 虽然现代相对论学者一致同意旅行者比留守地球者年轻并且其年轻程度符合洛伦兹时间膨胀公式,但是他们对如何解释双生子佯谬中旅行者年轻的机制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可以把他们的意见分为“广义相对论派”和“狭义相对论派”。有些现代相对论学者认为需要用广义相对论来解释为什么“双生子佯缪”中旅行者变年轻( “广义相对论派” ),另一些相对论学者认为狭义相对论能够解释旅行者年轻的机制( “狭义相对论派” )。 解释“双生子佯缪”中旅行者年轻的机制主要有下列几种: 1. 加速度及其相关引力场导致旅行者年轻( “广义相对论派” )。 这一解释认为飞船经减速和加速飞回到地面,广义相对论的效应在起作用,飞船上的人因加速度的原因而真正有“时间变慢”,因此更年轻。这一解释沿袭郎之万和爱因斯坦的解释,其主要困难是很难定量解释旅行者与地球留守者的年龄差别。前面说过,凯利博士指出,匀速飞行的时间可长可短,加速和减速的时间也可长可短。如果两艘飞船加速和减速时间均为 1小时,一个飞船A飞行了地球时间一千年,而另一个飞船B飞行了地球时间一万年。按相对论的结论,A和B上的人都比地球上的人年轻,但A和B谁更年轻了?加速和减速一小时,从近光速到0再由0到近光速,或再加一轮变化,由近光速到0,其时间效应应该是确定的,比如说慢100年或慢1000年。如果真是这样,近光速旅行1000年和10000年的旅行者的年龄与地球留守者的年龄差别就没什么区别了。如果不是这样,又很难想象 加速和减速时间均为 1小时的时间效应,既可抵消 飞行了地球时间一千年(旅行者观察到)的对称“时间膨胀”效应,又 可抵消 飞行了地球时间一万年(旅行者观察到)的对称“时间膨胀”效应。 2. 参照系跳跃( “狭义相对论派” )。 在《广义相对论第一教程》( Schutz,1985)中有另一个“双生子佯缪”的解释,这种解释使用了参照系跳跃的概念。意思是飞船减速再加速的过程使旅行者跳跃进了另一个参照系,在这个参照系中旅行者保持原参照系中的年龄,而地球上的双生子在新参照系中的年龄跳跃为t=t'/(1-v 2 /c 2 ) 1/2 的近两倍。伯纳德·舒茨用的是几何方法,转化为代数方法就是如果在飞船转向时地球上的双生子自己度过了t年,他发现飞船上的双生子因时间变慢只度过t'年, t'=t (1-v 2 /c 2 ) 1/2 (1a) 飞船上的双生子在转向时自己计数也度过了t'年,而飞船上的双生子在此时发现地球上的双生子度过了t''年, t''=t' (1-v 2 /c 2 ) 1/2 (2a) 不难看出,t''小于t',并且远小于t。按伯纳德.舒茨的说法,飞船转向的过程使旅行者跳跃进了另一个参照系,在新参照系中,旅行者发现地球上的双生子已跳跃度过了 2t-t''=2t -t' (1-v 2 /c 2 ) 1/2 =2t'/(1-v 2 /c 2 ) 1/2 -t' (1-v 2 /c 2 ) 1/2 =t'(1+v 2 /c 2 )/(1-v 2 /c 2 ) 1/2 (3a) 年。 在归程中,飞船上的双生子到达地球时自己计数度过了t'年,在归程中他发现地球上的双生子又度过了t''年。因此当他到达地球时,他发现地球上的双生子共度过了2t年,而他自己则度过了2t'年(图1)。由此,伯纳德·舒茨得出了“双生子佯缪”实际上并不存在,其解释也不需要使用广义相对论,“双生子佯缪”只不过是由于人们不理解相对论所致。用三兄弟思想实验可以避免加速、减速的必要,即除了旅行者和地球留守者之外还有第二个旅行者向地球方向运动。当第一个旅行者与第二个旅行者相遇时,第二个旅行者把时钟与第一个旅行者的时钟对准,这相当于第一个旅行者在不经历加速的情况下调转方向。 图1 参照系跳跃解释旅行者比地球留守者年轻,1代表留守者的世界线,2代表旅行者的世界线,rs代表因参照系跳跃旅行者比留守者少经历的时间。e代表旅行者的转向点。 多数相对论学者支持这种解释,不过并不是所有相对论学者都接受这一解释。有些人认为这一解释不满足相对论的对称性要求,即如果飞船转向时地球时钟的读数(固有时)为 t时,飞船时钟的读数(固有时)t’也应该等于t(即t’=t)。因此,参照系跳跃解释的主要问题是它没有摆脱洛伦兹理论的幽灵,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一解释深受洛伦兹理论的影响。这可能也是有些相对论学者坚持用加速度和广义相对论来解释双生子佯谬的原因。 3. 用电磁信号对钟( “狭义相对论派” ), 也就是郎之万提出的用无线电信号追踪对方的变化,本质上与参照系跳跃解释是一样的。 DavidBohm(1965)在其所著《狭义相对论》给出了根据相对论多普勒效应的解释,飞船与地球始终保持无线电联系。如果无线电信号由飞船发出,从地球留守者的角度,他先接受低频率的信号,然后接受高频率的信号(图2)。北京联合大学陈其翔教授在科学网详细给出了这一解释方法的一种版本。下面摘录他的解释并略作评述。 图2 无线电波周期数解释双生子佯谬中旅行者比地球留守者年轻。飞船发出无线电信号。 如果由地球留守者 B 向旅行者 A 所乘的飞船发出电波,地球发射电波的频率均为 n o 始终不变 ,而 飞船接收的电波频率,会因 多普勒效应 发生变化。 A 从 t ’= 0~ t 1 ’ 飞离地球,并接收地球发出的电波,测得频率为 n 1 ’ 。按相对论 多普勒效应 公式,两频率之比应为: n 1 ’ / n o = (1 - β )/(1 - β 2 ) 1/2 , ( 1 ) A 从 t ’= t 1 ’~ t 2 ’ 返回地球,并接收地球发出的电波,测得频率为 n 2 ’ 。按相对论 多普勒效应 公式,两频率之比应为: n 2 ’ / n o = (1 + β )/(1 - β 2 ) 1/2 , ( 2 ) 往返飞行所用时间相等: t 1 ’= T ’/2 , t 2 ’ - t 1 ’= T ’/2 。飞船接收的电波频率虽变化,但发出电波振动的总次数 N 与接收的总次数 N ’ 应该相等: N = N ’ 。 地球发出电波振动的总次数 N = n o T ,飞船接收到电波的总次数 N ’=( n 1 ’ + n 2 ’) T ’/2 , N = N ’ 。 由 (1,2) 式得: T / T ’ = ( n 1 ’ + n 2 ’) / 2 n o =1/(1 - β 2 ) 1/2 ( 3 ) 得到: T = T ’/(1 - β 2 ) 1/2 ,即 B 所经过的时间 T ,比 A 经过的时间 T ’ 更长。 如果从飞船向地球发出电波,频率为 n o 。地球留守者 B ,从 t = 0 ~ t 1 ,接收到飞船向地球发出的电波,测得频率为 n 1 。按相对论 多普勒效应 公式,两频率之比应为: n 1 / n o =(1 - β )/(1 - β 2 ) 1/2 , ( 4 ) 地球上的 B 从 t = t 1 ~ t 2 ,测得电波频率为 n 2 , t 2 = T 飞船返回地球。按相对论 多普勒效应 公式,频率之比应为: n 2 / n o = (1 + β )/(1 - β 2 ) 1/2 , ( 5 ) 到这一步,方程( 1 )、( 2 )与( 4 )、( 5 )完全相同,即由地球发出无线电波被飞船接收与飞船发出无线电波被地球接收是完全对称的。什么机制使飞船发出无线电波和地球发出无线电波都得到飞船时钟比地球时钟慢的结果呢?陈其翔教授的解释如下: “ 由前面知,从 A 的坐标系 S’ 看, t 1 ’= ( t 2 ’ - t 1 ’) = T ’/2 ,但从 B 的坐标系 S 看, t 1 并不等于 ( t 2 - t 1 ) 。但因 n 1 频率变慢,可肯定是飞船飞离时发出的,振动次数为 n 1 t 1 ; n 2 频率变快,可肯定是飞船返回时发出的,振动次数为 n 2 ( t 2 - t 1 ) ,二者相等: n 1 t 1 = n 2 ( t 2 - t 1 ) ( 6 ) 由 (4, 5, 6) 三式,可得: ( t 2 - t 1 )/ t 1 = n 1 / n 2 =(1 - β )/(1 + β ) t 2 / t 1 = + 1= 2/(1 + β ) ( 7 ) 从 B 的坐标系 S 看, t 1 时刻接收的电波是飞船转向前,在 t 1 ’ 时刻发出,又经一段距离 L ’= v t 1 ’ ,需时 △ t L ’= v t 1 ’/c= β t 1 ’ 后才收到。在 t 1 时刻接收到电波这一事件,是从 B 的坐标系 S 看到的,此时 A 的钟上所指时间为 t 1 ’ + β t 1 ’ = t 1 ’(1 + β ) , B 的钟上所指时间应为: t 1 = t 1 ’(1 + β )/(1 - β 2 ) 1/2 ( 8 ) 由 (7, 8) 二式可得: T = t 2 = t 1 = t 1 ’ = 2 t 1 ’/(1 - β 2 ) 1/2 = T ’/(1 - β 2 ) 1/2 ( 9 ) 得到结果与前面第一种方法相同,即地球上的 B 经过的时间 T ,比飞船上 A 的时间 T ’ 更长,为 T = γ T ’ , γ =1/(1 - β 2 ) 1/2 > 1 。 ” 坚 持用加速度和广义相对论来解释双生子佯谬的相对论学者一般也不会接受这一解释。根据相对论的对称性,上述解释可能也可以用来证明 飞船上 A 经过的时间 T’ ,比地球上 B 经过的时间 T 更长,所需要做的是: 1)根据 往返飞行所用时间相等: t 1 = T /2 , t 2 - t 1 = T /2 。地球接收的电波频率虽变化,但发出电波振动的总次数 N' 与接收的总次数 N 应该相等: N = N ’ 。 飞船发出电波振动的总次数 N‘ = n o T’ ,地球接收到电波的总次数 N =( n 1 + n 2 ) T /2 , N = N ’ 。 由 (4,5) 式得: T' / T = ( n 1 + n 2 ) / 2 n o =1/(1 - β 2 ) 1/2 ( 4a ) 2)把“由前面知,从 A 的坐标系 S’ 看 ……” 对称性地改成“由前面知,从 B 的坐标系 S 看 …… ”,得到 T' = t' 2 = t' 1 = t 1 = 2 t 1 /(1 - β 2 ) 1/2 = T /(1 - β 2 ) 1/2 ( 5a ) (4a)和(5a)表明,地球时钟比飞船时钟更慢,即双生子重逢时,地球上的兄弟比飞船上的更年轻。以上分析说明,参照系跳跃和电磁信号对钟这两种解释是用了洛伦兹观点(即地球参照系与飞船参照系除了加速度之外也不平等)才得到旅行者比地球留守者年轻的结果。 不考虑加速度的影响,地球参照系与飞船参照系应该是对称的。参照系跳跃和电磁信号对钟这两种解释的目的是除了转向外,不赋予加速度任何作用。从狭义相对论对双生子佯谬的解释来看,狭义相对论中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洛伦兹理论的幽灵。
个人分类: 物理|17220 次阅读|74 个评论
科学网有没有懂相对论的相对论拥护者?
热度 19 maqingping 2014-5-30 09:21
【相对论讲座】原时(固有时) ---- 相对论“时间膨胀”现象浅说(四) 我在《 狭义相对论的测量过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604do=blogid=797282 )一文中,想用数学公式精确表示“同一(同样) 物理 过程在任何惯性参照系中的原时(固有时)相等”这一相对论的基本观点,结果受到了几个相对论拥护者的强烈攻击。他们或者直接反对“同一(同样) 物理 过程在任何惯性参照系中的原时(固有时)相等”,或者声称同一(同样) 物理 过程在一个参照系中的原时比在另一个参照系中的原时长。 原计划这篇博文介绍双生子佯谬,因为感觉相对论拥护者对相对论有些基本概念的认识错误比较严重,所以决定写一篇介绍原时概念的博文。在本文中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同一(同样) 物理 过程在任何惯性参照系中的原时(固有时)相等”,这个观点实际是相对论普遍接受的结论。只是教科书为避免把悟性差的读者绕迷糊了,故意不提这一相对论已有的定论。本博文的目的是设计一个思想实验,让相对论的定论“同一(同样) 物理 过程在任何惯性参照系中的原时(固有时)相等”一目了然,从而普及一下相对论的基本知识。 1. 什么是原时(固有时)? 我们可以从时间间隔和时刻两个方面考虑原时。从时间间隔考虑,原时是由(两)事件发生的参照系中静止的时钟测量的该(两)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从时刻考虑,一个参照系的原时是该参照系中静止时钟指示的读数。 2. 为什么“同一(同样) 物理 过程在任何惯性参照系中的原时(固有时)相等”? 我们考虑图1, 两个参照系 S和S’,其中S’参照系沿着共同的x-x'轴以相对于S参照系的恒定速度u运动,u小于光速。S'参照系原点O’处静止的时钟B和观察者张三与S'参照系一起相对于S参照系运动。根据相对性原理,S参照系原点O处静止的时钟A和观察者李四及S参照系其他时钟也在相对于S'参照系以恒定速度u运动。 图1 两参照系同时同地开始的垂直往返光脉冲思想实验 当 S'参照系原点O’处静止的时钟B与S参照系原点O处静止的时钟A重合时,两时钟对准, ,在S’参照系中,一个闪光从光源O’处垂直向上发出,同样的一个闪光也从光源O处垂直向上发出。两束闪光被距离为d处的两个反光镜(分属两个参照系S和S’)分别反射回到原点O和O’处。闪光分别反射回到原点O和O’处时,两时钟的读数分别为t 2 和t ’ 2 。时刻 t 1 、t 2 是不带撇系的静止观察者读不带撇系的静止时钟A的读数,时刻 t’ 1 、 t’ 2 是带撇系的静止观察者读带撇系的静止时钟 B的读数。 让带撇系闪光发出到返回的时间间隔为Δ t’。在带撇系中,闪光移动的总距离为2d,因此其时间间隔为 (1) 在不带撇系 S参照系中测得的带撇系闪光发出到返回的时间间隔是不同的时间间隔Δτ,在李四的不带撇参照系中,两个事件发生在空间的不同点上。在时间Δτ中,带撇系光源相对于S移动了距离uΔτ。这里用τ而不用t,是为了区分同一静止时钟记录的时间(间隔)(t)和同一参照系两个时钟记录的时间(间隔)(τ). 让不带撇系闪光发出到返回的时间间隔为Δ t。在不带撇系中,闪光移动的总距离为2d,因此其时间间隔为 (2) 在带撇系 S’参照系中测得的不带撇系闪光发出到返回的时间间隔是不同的时间间隔Δτ’,在张三的带撇参照系中,两个事件发生在空间的不同点上。在时间Δτ’中,不带撇系光源相对于S’移动了距离uΔτ’。这里用τ’而不用t’,是为了区分同一静止时钟记录的时间(间隔)(t’)和两个时钟记录的时间(间隔)(τ’). 显然,两个参照系的原时(间隔)相等,Δ t=Δt’,如果原时(时刻) t 1 =t’ 1 ,那么, 原时(时刻) t 2 =t’ 2 。这也是 《 狭义相对论的测量过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604do=blogid=797282 )中方程(7)表达的意思。 参与讨论的所有相对论拥护者( Physicism和李铭等人)都反对这一结论,如果他们能代表科学网的相对论拥护者的整体,那么科学网好像没有懂相对论的相对论拥护者。当然,三个人的样本太小,可能不足以代表科学网相对论拥护者的群体。 希望科学网懂相对论的相对论拥护者能站出来帮助 Physicism和李铭等人提高对相对论基本概念的认识,以免让人们觉得科学网的相对论拥护者都不懂相对论。
个人分类: 物理|5237 次阅读|68 个评论
【相对论讲座】狭义相对论的测量过程
热度 11 maqingping 2014-5-24 13:00
------ 相对论“时间膨胀”现象浅说(三) 【本文很可能是科学网开办迄今在物理学方面最有讨论价值的博文 ,不知编辑 MM能否慧眼识宝,精选本文,推动博友、网友们就 狭义相对论的测量过程展开一次广泛讨论,由科学网吹响二十一世纪物理学革命的号角 】 四、“时间膨胀”的相对论测量效应解释 上一篇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604-794732.html )说到,虽然爱因斯坦得到的时间空间变换方程与庞加莱建议的洛伦兹变换形式完全相同,但是两者在物理学上有本质区别。根据洛伦兹理论,洛伦兹变换中的速度 v 是相对于以太的(绝对)速度,洛伦兹效应是动力学效应,即运动物体与以太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爱因斯坦的“革命性”时空观,洛伦兹变换中的速度 v 是被观察物体(参照系)相对于观察者的相对速度,相对论效应是运动学效应,没有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被称为观察效应或测量效应。洛伦兹的“时间膨胀”是运动物体与以太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相对于光传播媒介)运动的物体自身经历的实在的物理变化。爱因斯坦的“时间膨胀”是观测效应,被观察物体本身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所有被观察者的“变化”都是观察者在测量过程中得到的。不过,狭义相对论的观察效应或测量效应并不是平常理解的视觉信号延迟或距离对视角的影响,这些在狭义相对论的观察效应或测量效应中都已消除。狭义相对论如何用观察效应或测量效应来解释“时间膨胀”的实际形成过程呢? 狭义相对论对“时间膨胀”的测量效应解释是下面这样的 : 两个参照系 S 和 S’ ,其中 S ’参照系沿着共同的 x-x ' 轴以相对于 S 参照系的恒定速度 u 运动, u 小于光速。 S ' 参照系原点 O’ 处静止的时钟 B 和观察者张三与 S ' 参照系一起运动,测量发生在空间上同一点的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 S 参照系原点 O 处静止的时钟 A 和观察者李四及 S 参照系其他时钟也在测量这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但是在 S 参照系这两个事件不在空间上同一点。事件 1 时,时钟 B 与 S 参照系原点 O 处静止的时钟 A 重合,两时钟对准, 。事件 2 时,时钟 B 与 S 参照系原点 x 2 处静止的时钟 C 重合,两时钟读数分别为 t' 2 和 t 2 。 在 S ’参照系中,事件 1 是一个闪光从光源 O' 处垂直向上发出,事件 2 是闪光被距离为 d 处的反光镜反射回到 O' 处,如图 1 。我们标记此时间间隔为Δ t’ 。 闪光移动的总距离为 2d ,因此其时间间隔为 (1) 图 1 被观察系 S’ 中的光路径。 在 S 参照系中测得的是不同的时间间隔Δ t ,在李四的参照系中,两个事件发生在空间的不同点上。在时间Δ t 中,光源相对于 S 移动了距离 u Δ t (图 2 )。 图 2 观察系 S 中的光路径 在 S ' 系中,往返距离 2d 是垂直于相对速度的,但往返距离在 S 系中是更长一些的 2 l ,这里 (2) 因为光速对两位观测者是一样的,所以 S 系中的往返时间是 (3) 现在我们将两边取平方求出Δ t ,结果是 (4) 最后一步等式用了方程(1)。方程(4)说明 被观察参照系中,假设两个事件发生在空间的同一点,由被观察参照系中静止的观察者测得自己时钟读数指示时间间隔为Δ t’ ,观察参照系与被观察参照系的相对速度为 u 。那么,在观察参照系中的观察者将测得时间间隔 , 被观察系的时间间隔 (5) 被观察系的时间间隔变小,即时间单位代表的时间间隔增大 (时间膨胀) 。 以上就是相对论“时间膨胀”的测量过程解释。不同教科书对两系的称呼(静止系和运动系的指定)有些混乱,如果改用观察系和被观察系则可以避免混乱。几乎所有相对论拥护者都对这一解释满意,大多数相对论反对者对此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不少相对论反对者同意狭义相对论没有内在的逻辑矛盾,他们想通过证明光速不变原理或相对性原理是错误的来否定相对论。 相对论的测量过程解释真的能解释洛伦兹提出的“时间膨胀”吗?毛泽东主席说过:“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我读到相对论的测量解释时,就认真了一下,感觉到相对论的测量解释问题很大,不可能为洛伦兹变换这一数学公式提供一个合乎逻辑的物理解释,实际上解释不了洛伦兹提出的“时间膨胀”。现在就谈谈这些问题。 下面的内容是我自己的研究结果,属于正统的相对论观点的逻辑推论,但并不存在于任何相对论教科书中。因为没有相对论学者认真研究过上述相对论测量过程的后果,所以找不到对上述测量过程解释细节及逻辑后果的权威解释。我在《相对论逻辑自洽性探疑》中涉及了上述相对论测量过程的后果,在 The theory ofrelativity: principles, logic and experimental foundation一书中更详细地分析了上述相对论测量过程的后果。为了方便讨论问题,我在Thetheory of relativity: principles, logic and experimental foundation中设计了一套新的洛伦兹变换标注系统,不仅用观察系和被观察系来代替静止系和运动系,而且以双下标注明时钟在自己坐标系和对方坐标系的坐标,例如 表示S’参照系的时钟在S'系的 处、在S系的原点(x=0)时的读数,从而避免了相对论学者的常见概念混乱和随意指定静止系与运动系的不严谨。 1) 洛伦兹变换中等号左边的t’是被观察系S’的观察者读自己时钟的读数吗? 按照这种相对论“时间膨胀”的测量过程解释,洛伦兹变换中的t’是被观察系S’的观察者读自己时钟的读数,t是观察系S的观察者读自己时钟的读数。如果是这样,根据相对性原理,当时钟A和B重合时,两时钟对准, , (6) 当它们匀速运动分开后,被观察系S’的观察者读时钟B的读数与观察系S的观察者读时钟A的读数(排除其他因素影响后)必须相等,即 (7) 如果观察系S的所有时钟是对准的,即时钟A的读数与时钟C的读数相等, (8) 那么,时钟B的读数与时钟C的读数也必然相等,即 (9) 如果时钟B的读数与时钟C的读数相等,就没有“时间膨胀”。因此,相对论的测量效应解释不了“时间膨胀”。 以上分析说明, 1.光速不变原理、2.观察系S的所有时钟是对准的、3.洛伦兹变换等式左边的t’是被观察系S’的观察者读自己时钟的读数,这三个假设必然有一个是错误的。因为否定光速不变原理就否定了相对论,所以我们先假设光速不变原理是正确的,而观察系S的所有时钟是对准的这一假设是错误的。根据这一假设,我们现在知道,观察系S的所有时钟(在观察系S内部也)只是看起来对准,实际上没有对准。 2) 观察系S的所有时钟在 观察系S内部没有 对准了吗? 如果我们假设观察系S的所有时钟只是看起来对准,实际上没有对准,那么,“时间膨胀”指的是时钟A与时钟C的读数不同,这也是我在上一篇博文中对“时间膨胀”的说明。爱因斯坦的第一个“时间膨胀”推导可以被认为是这样解释“时间膨胀”的。认真思考一下,这一解释同样说不通。为什么呢?因为时钟A和C在观察系S中对准,即使它们实际上没有对准,它们的时差应该是确定的,即 (10) D A,C 表示时钟A和C之间存在的实际差别,所以,D A,C 不应该依赖于参照系S’相对于参照系S的速度。如果D A,C 不依赖于参照系S’相对于参照系S的速度u,那么,依赖于速度u的时间膨胀公式必然不成立。 (11) 上一段分析说明时钟 A和C在观察系S中对准后的差别不依赖于参照系S’相对于参照系S的速度u,因此,如果洛伦兹变换等式左边的t’是被观察系S’的观察者读自己时钟的读数,依赖于速度u的时间膨胀公式必然不成立。这样,我们只剩下一个选择,即洛伦兹变换等式左边的t’是被观察系S’的观察者读自己时钟的读数这一假设是错误的。实际上,这一选择与爱因斯坦的想法并不矛盾,爱因斯坦一直强调 when viewed from the stationarysystem ,问题是爱因斯坦没有说明从静止系怎样看( view) 运动系的时 钟。相对论一直假设异地需要光信号对钟(即不能直接看),难道爱因斯坦这里要求不同参照系的异地时钟也用光信号对钟?这不与参照系内部对钟矛盾吗?如果被观察系的所有时钟由观察系基准时钟光信号对钟,那么这一对钟要求等价于被观察系的所有时钟与其同地的观察系时钟对准。显然,这不符合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我们下面先考虑一种可能性,即 洛伦兹变换等式左边的 t’是观察系S的观察者根据光速不变原理而想象的参照系S’时钟的读数,这一读数与参照系S’观察者看自己时钟的真实读数没有关系 。 3) 洛伦兹变换等式左边的 t’是观察系S的观察者想象的参照系S’时钟的读数吗? 如果洛伦兹变换等式左边的 t’是观察系S的观察者想象的参照系S’时钟的读数,那么观察系S的观察者可以在光速不变原理的基础上想象参照系S’时钟的读数符合洛伦兹的“时间膨胀”公式。不过这一想象的参照系S’时钟读数结果与参照系S’时钟的读数完全无关 (说完全无关也不准确,因为 时钟 A和B的固有时读数相同 ) 。参照系 S’时钟的真实读数(固有时读数)与观察系S的同地对准过的时钟读数完全相同(相对性原理),即(只要不存在不对称的加速或/和人为调钟,)在同地对准后的时钟A和B的固有时读数始终相同。这一解释似乎是对狭义相对论“时间膨胀”结果唯一逻辑上不矛盾的解释。可是,这一解释将说明狭义相对论完全与物理现实无关。以“ 双生子佯谬”为例,地球上的同胞兄弟认为旅行者比自己年轻,旅行者认为地球上的同胞兄弟比自己年轻,不考虑加速度的影响,当两人重聚时,两人同样年龄,谁也不更年轻,谁也不更年老。如果这一解释是正确的,那么,狭义相对论只是光速不变原理下的物理学臆想。 4) 人为拨钟对应于人类生物钟的变化吗? 我们可以考虑一下 不同参照系的异地时钟也用光信号对钟的可能性。 如果洛伦兹变换等式左边的 t’是 不同参照系的异地时钟也用光信号对钟, 被观察系 S’的时钟按 观察系基准时钟光信号对钟的结果,那么,为什么 观察系 S的时钟不按被 观察系 S’的基准时钟光信号对钟?两个参照系是完全等价的。因此,这一考虑与相对论的基本假设矛盾,应予排除。如果都按同一基准不断对钟,就不存在同时性的相对性了。 即使我们不排除这一解释,因为这一解释说明相对论的所有变化、效应不过是人为对钟的结果,所以根本不存在“双生子佯谬”的可能性。排除加速度的影响后,旅行者回到地球既不比同胞兄弟年轻,也不比地球上的同胞兄弟年老。我们在这里必须区分(人为)对钟引起的时钟变化与时钟未受人类干预条件下的变化。时钟未受人类干预条件下的变化可能对应于人类生物钟的变化,而人为拨钟并不对应于人类生物钟的变化。我们把日历翻回 100年不等于我们年轻了100岁,不少相对论拥护者好像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历史上,从儒略历转为格里高利历时,日历向前翻了若干天(因各国改历年代不同,日历中被抹去的天数不同,即日历前跳的天数不同),人们真的因此即刻变老了若干天?我们可以想象有一个国家在48700年后从儒略历转为格里高利历,转历头一天出生的婴儿是否会第二天立刻变成100岁而衰老死亡? 5) 如果上面所有假设都不合理,那么我们只好放弃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吗? 如果我们认为上面所有假设都不合理,那么我们可能只好放弃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回到洛伦兹以太理论或回到伽利略-牛顿-麦克斯韦的经典物理学。 6) 为什么不用与速度方向平行的往返光脉冲的时间来解释“时间膨胀”呢? 最后,提一个不太重要的疑点。相对论的测量解释以与速度方向垂直的往返光脉冲的时间来解释“时间膨胀”,这一做法缺乏哲学基础。为什么不用与速度方向平行的往返光脉冲的时间来解释“时间膨胀”呢?为什么不用与速度方向成45°角的往返光脉冲的时间来解释“时间膨胀”呢?用不同角度的光脉冲得到完全不同的“时间膨胀”关系;对只能用与速度方向垂直的往返光脉冲的时间这一点,相对论完全没有给出符合逻辑的解释。 以上分析说明相对论对“时间膨胀”的测量解释经不住认真检查其逻辑自洽性。一旦认真起来,相对论的测量解释就会暴露出逻辑上不自洽的问题。测量过程解释不了洛伦兹变换以及由洛伦兹变换推导出来的各种结果,像时间膨胀、长度收缩等。实际上,虽然当代的物理学家们普遍自认为自己用的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但是现代物理学用的“狭义相对论”根本就是洛伦兹理论,而不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本博文的分析说明,不存在物质相互作用的、在测量中呈现效应的狭义相对论很可能是现代物理学中的海市蜃楼。没有光传播媒介的物理理论,必然在某一阶段出现自相矛盾或者违背相对性原理的结果。伽利略 -牛顿-麦克斯韦的经典物理学依赖于光传播媒介的存在,洛伦兹以太理论也依赖于光传播媒介的存在。这一系列的下一篇文章将介绍、讨论“双生子佯谬”。
个人分类: 物理|4286 次阅读|114 个评论
【相对论讲座】相对论“时间膨胀”现象浅说(二)
热度 9 maqingping 2014-5-15 18:32
【在科学网对相对论问题的讨论中,感到不少自认为很懂相对论的相对论拥护者实际上对相对论有不少错误认识,而很多怀疑、反对相对论者也有不少错误认识。因此,打算写一组介绍相对论基本知识的博文,本博文算是这一系列的第二篇。第一篇介绍了洛伦兹的时间膨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604do=blogid=791240 )。希望这些博文能普及相对论知识,相对论拥护者和怀疑者与反对者都能从这些博文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从而对在科学网更好地讨论相对论有关问题有所帮助】 三、爱因斯坦的“时间膨胀” 洛伦兹以太理论使用不证自明的公设“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不仅成功地解释了迈克尔孙 -莫雷实验的阴性结果,也解释了随后的Trouton-Noble实验、Rayleigh和Brace的实验、Trouton-Rankine实验、Kennedy-Thorndike实验。洛伦兹使用“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在1904年还成功地推导出了带电体的纵质量 (1) 和横质量公式, (2) 洛伦兹的横质量公式实际上蕴含了爱因斯坦后来推导的质能关系式。只要将横质量公式做泰勒级数展开,实际上就是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推导的最后步骤, (3) (4) 方程(4)中E k 表示动能。 洛伦兹变换最初让以太系(静止系)和运动系使用同一原点,即 (5) 庞加莱将其表示为运动系原点相对于以太系(静止系)原点运动、与伽利略变换类似的形式。 (6) 洛伦兹以太理论在各方面非常成功,直到目前,在实验可以验证的范围内洛伦兹以太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等价的,并且洛伦兹以太理论没有任何 paradoxes(“佯谬”)。洛伦兹以太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空间存在绝对静止的光传播媒介(以太),但是在二十世纪初很多物理学家已经对绝对静止的以太产生怀疑。 1905年爱因斯坦从半路杀了出来,把经典洛伦兹变换的结果----相对光速不变---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公设),声称他可以从这一公理“相对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推导出洛伦兹变换,并由洛伦兹变换推导出洛伦兹理论中不证自明的公设“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当然,爱因斯坦并没有提到洛伦兹和庞加莱的名字或他们的工作,爱因斯坦后来的解释是他没看过洛伦兹和庞加莱的相关著作。爱因斯坦也没提到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只提了半句话“the unsuccessful attempts to discover any motion of the earth relatively to the ‘light medium’”(为发现地球相对于光媒介运动而做的不成功努力)。爱因斯坦后来也多次强调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对他建立狭义相对论没有什么直接影响。 爱因斯坦认为光传播不需要媒介。既然光传播媒介不存在,麦克斯韦方程就应该在所有惯性系有相同形式,麦克斯韦方程中电磁波传播速度就应该在所有惯性系相同,即光速不变。爱因斯坦在其第一篇相对论论文中和《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浅说》中各给出一个洛伦兹变换的推导。有关爱因斯坦能否从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推导出洛伦兹变换,参见博文《相对论:庞加莱变换及其推导》(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604do=blogid=783563 )、《怎样推导洛伦兹变换?洛伦兹变换的正确推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604-779864.html )、《从光速不变原理与相对性原理推导时空变换普遍方程和洛伦兹变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604-779581.html )、《爱因斯坦之“智者千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604-777216.html )。爱因斯坦得到的时间空间变换方程与庞加莱建议的洛伦兹变换形式完全相同,由不带撇系到带撇系的变换方程为 由带撇系到不带撇系的变换方程为 (7) 虽然爱因斯坦得到的时间空间变换方程与庞加莱建议的洛伦兹变换形式完全相同, 但是两者在物理学上有本质区别。首先,根据洛伦兹理论,洛伦兹变换中的速度 v 是相对于以太的(绝对)速度,洛伦兹效应是动力学效应,即运动物体与以太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爱因斯坦的“革命性”时空观,洛伦兹变换中的速度v是被观察物体(参照系)相对于观察者的相对速度,相对论效应是运动学效应,没有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被称为观察效应或测量效应。其次,洛伦兹理论中,洛伦兹变换方程等式两边的t,t',x,x'的物理意义是相同的;狭义相对论中, 洛伦兹变换方程两边的t,t',x,x'的物理意义是否相同却是不明确的,在等式左边的t'是否真是带撇系自己的时钟读数这个问题上缺乏明确结论。我 在《相对论逻辑自洽性探疑》和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principles, logic and experimental foundation两书中对此作了讨论。 在洛伦兹以太理论中,“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是不证自明的公设。爱因斯坦在“推导”出洛伦兹变换后,需要从洛伦兹变换中推导出“时间膨胀”。爱因斯坦的推导考虑在运动系(被观察系)原点静止的时钟,如果 t 0 =t 0 ′=0时,两系原点重合,在t时刻 被观察系原点 在观察系的坐标为x=vt。因此, (8) 因为 tt’,所以运动系(被观察系)时钟变慢,即“时间膨胀”(时间单位膨胀)。爱因斯坦的推导有两个疑点:一是按爱因斯坦的推导方法,被观察系不在原点的时钟因距原点距离不同和速度不同既可能“时间膨胀”,也可能“时间收缩”,还可能“时间不变”;二是爱因斯坦没说明(被观察系)原点时钟变慢是和哪个时钟比较的;如果是和观察系原点的时钟比较,那么相对性原理就不成立了。第二个疑点有明显的答案,即(被观察系)原点时钟是在时间t后与坐标x=vt处的观察系时钟比较(图1)。第一个疑点可以通过两个观察系时钟与同一被观察系时钟的比较解决;不在原点的两系时钟由两系内部分别对钟造成的读数差别,可以被两个观察系时钟之间的比较消除。 图1 观察系两时钟测定被观察系时间膨胀 上面的时钟比较是由不同时、不同地点的两个观察系时钟来判断运动对被观察系同一时钟读数的影响。理想的情况应该是用同一地点的同一观察系时钟来判断运动对被观察系时钟读数的影响。如果观察系用同一个时钟的计时与同一期间被观察系(运动系)的两个时钟的读数比较(图2),观察系就会发现被观察系(运动系)的时钟变快, (9) 很明显,方程(9)中,t2-t1t'2-t'1, 即“时间收缩”。《伯克利物理教程》力学分卷用方程(9)“推导”时间膨胀,就是通过错误地把带撇系当成静止系、把不带撇系当成运动系得到的。使用洛伦兹变换,应该明确的是:等式右边是观察系数据,等式左边是被观察系数据,时间膨胀是被观察系时间膨胀。 《伯克利物理教程》力学分卷的处理显然是错误的,其正确结论应该是“ 时间收缩 ”。 图2 观察系一时钟测定被观察系两时钟读数之差时得到时间收缩 哪一种现象是相对论的运动时钟效应,“时间膨胀”还是“时间收缩”?一部分相对论学者认为, 通过两个观察系时钟与同一被观察系时钟的比较产生的“时间膨胀”是正确的相对论运动时钟效应。这一观点的理由是,因为 观察系用同一个时钟的计时与同一期间被观察系(运动系)的两个时钟的读数比较时,观察系认为被观察系(运动系)的两个时钟并未对准,所以(对观察系来说)被观察系(运动系)的两个时钟在先后经过观察系同一地点时的读数之差并不代表被观察系这一期间流逝的时间。这种解释也有一定问题,这就是观察系也同意,被观察系自己认为所有时钟在被观察系内部是对准的,被观察系内部认为两时钟读数之差反映了自己参照系的时间流逝。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可以用被观察系自己认为正确的时间流逝与观察系同一时钟记录的时间流逝作比较,而非要用观察系认为正确的被观察系的时间流逝与 观察系的时间流逝作比较不可?这个问题也涉及洛伦兹变换等式左边的x',t',x,t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我在以后的博文会更详细地讨论这一点。 前面说的这一部分观点使用爱因斯坦的推导方式,其物理解释为 通过两个观察系时钟与同一被观察系时钟的比较产生“时间膨胀”。不过不是所有教科书和相对论学者都采用 两个观察系时钟与同一被观察系时钟比较的方法。 另一部分相对论学者主张观察系用同一时钟观察比较被观察系的时钟,他们通过随意指定静止系和运动系把“时间收缩”的结果说成是“时间膨胀”(《伯克利物理教程》力学分卷的做法)。不难看出方程(8)的推导和方程(9)的推导在物理意义上是矛盾的。因此,应该在狭义相对论中取消 静止系和运动系这两个术语,以免出现 《伯克利物理教程》力学分卷 那样的概念混淆。 在洛伦兹以太理论中,静止系(以太系)和运动系的地位与观察者在哪无关,谁的时钟相对慢(或相对快)与观察者在哪个参照系无关。 静止系(以太系)和运动系是洛伦兹理论的概念。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用的是相对速度,实际上不应该使用这些概念。我在《相对论逻辑自洽性探疑》一书中提出,狭义相对论应该用观察系和被观察系代替静止系和运动系这两个术语 。 狭义相对论的洛伦兹变换只是给了我们观察系与被观察系时钟读数比较的结果,但是没有说明出现这些结果的物理过程。狭义相对论是以观察 /测量中产生这些结果来说明相对论运动时钟效应的物理机制。下一篇博文将介绍狭义相对论是怎样以观察/测量中产生这些结果来说明相对论运动时钟效应的。
个人分类: 物理|8323 次阅读|53 个评论
【相对论讲座】相对论“时间膨胀”现象浅说(一)
热度 4 maqingping 2014-5-4 16:21
很多人都知道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有“时间膨胀”一说。“时间膨胀”是许多科幻小说的灵感源泉,人们幻想着乘接近光速的飞船到遥远的星球去旅行。根据伽利略和牛顿的物理学,即使宇航员的工作寿命为 100年,乘以光速飞行的飞船,能到达最远的星球也就是100光年(光年为长度/距离单位,一光年就是光在一年的时间内走过的距离)。如果宇航员还想活着回来,那么他们最远能飞到的地方只能是五十光年远。大家都知道,银河系本身的直径就有10万光年,光速飞船也只能让人类到离太阳系最近的几个恒星去做空间观光旅游。人类根本不可能在银河系遨游,更不用说在无垠的宇宙空间四处观光了。伽利略和牛顿的物理学确实让人感到悲观,感到自然的深邃和人类在宇宙面前的无能为力。 不过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的人有理由感到乐观,由洛伦兹提出经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时间膨胀”假说认为,如果飞船速度达到光速,时间就会停止,人类实际上可以到达宇宙的任何角落。确切地说,虽然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并不认为人类的飞船或者任何实物构成的飞行物能够以光速飞行,但是飞船速度无限接近光速却是与爱因斯坦理论不矛盾的。如果爱因斯坦的“时间膨胀”真的存在的话,以无限接近光速飞行的宇航员几乎可以到达任意远的地方。 一、什么是“时间膨胀”? “时间膨胀”的概念最先由洛伦兹提出,用来与“长度缩短”一起解释迈克尔孙-莫雷实验的阴性结果和保证麦克斯韦方程的运动不变性。“时间膨胀”指的是时间单位膨胀,即1秒钟代表的时间间隔增大,“时间膨胀”后的1秒代表超过原来1秒的时长,因此,“时间膨胀”是时钟的读数变小(变慢)。 对洛伦兹来说,“时间膨胀”是由物体的绝对(运动)速度引起的。相对于静止的时钟或绝对速度较其为慢的时钟,绝对速度大的时钟变慢。虽然时钟变慢,但是在同一参照系的观察者却无法观察到自己时钟的变化,因此不能觉察到时间膨胀。他只能观察到比自己参照系绝对运动速度慢的或绝对静止的参照系中的时钟比自己的时钟快,或者是观察到比自己参照系绝对速度快的参照系中的时钟比自己的时钟慢。 爱因斯坦用相对速度来代替洛伦兹假说中的绝对速度来解释时间膨胀和时钟变慢效应,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别人(别的参照系)的时钟变慢,而不是自己的时钟变慢。 二、洛伦兹的时间膨胀 按照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如果光在以太中运行,以太是绝对静止的,光相对于以太的绝对速度不变,在地球上测量到的光的单向和回路双向平均相对速度会受到地球运动速度的影响。当地球以速度v运动时,光在地球运动方向上的双向相对速度为: 这里 l 为光源(或测量起点)到反射镜的距离, c 为绝对光速, v 为地球速度。也就是说双向相对速度与绝对速度之间的误差比例为 v²/c 。为解释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的阴性结果,洛伦兹和费茨杰拉尔德等人提出运动方向上的长度以 (1-v 2 /c 2 ) 1/2 的比例缩短( 迈克尔孙- 莫雷实验示意图见图1) 。 图1 迈克尔孙- 莫雷实验示意图(没有画出水平方向上与半涂银镜 A 距离为 l 的反射镜 M 2 ) 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预计在地球运动方向上干涉仪的实际光程为臂长 L 乘 2/(1-v 2 /c 2 ) ,而与地球运动方向垂直的光束的实际光程为臂长 L 乘 2/(1-v 2 /c 2 ) ½ 。如果地球运动方向上干涉仪的臂长 L 以 (1-v 2 /c 2 ) 1/2 的比例缩短,则平行和垂直光路上的光程距离相等,干涉条纹不会出现变化, 可以解释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的阴性结果。虽然把这一长度缩短因素引入上述的双向相对速度中去可以解释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的阴性结果,但是这一长度缩短因素只会使两个方向上双向回路光程距离的不同消失,实际测到的光速仍会随地球(相对于以太)的绝对速度改变。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线速度方向在不断改变,提示地球的绝对速度( = 太阳绝对速度与地球公转线速度的矢量和)也在不断改变。由此仍会导致在一年的不同季节和时间测量到不同的光速 . 不会给出任何季节和时间都相同的双向相对光速或单向相对光速。在垂直方向上,由于人们“误”以为光程长度是 2 l ,而“实际光程”长度为 2 l / (1-v 2 /c 2 ) ½ ,因此,时间 t=2 l / ,相对光速为 在运动方向上长度以 (1-v 2 /c 2 ) ½ 缩短,光往返所需时间由由 2 l / 变为 2 l / ,相对光速则为, 这一分析说明,即使存在运动方向上的长度缩短,我们只能得到运动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相对光速相同,相对光速仍然与地球在空间中的绝对运动速度有关。双向相对光速在运动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仍然与地球静止状态下的双向相对光速(等于绝对光速)不同。虽然人们还没有在地球之外实际测量双向相对光速,但是在不同季节测定的光速并无不同的事实和迈克尔孙 -莫雷实验已经让人们相信相对光速与地球或任何星球的绝对速度无关,惯性系空间任何位置和任何方向上测量的双向和单向相对光速都是一样的,即麦克斯韦方程具有匀速直线运动不变性。当时的Trouton-Noble实验也支持相对于地球静止与相对于以太静止等效,地球上的相对光速等于绝对光速的观点。长度缩短本身还不足以同时解释迈克尔孙-莫雷实验的阴性结果和光速各向同性并且不依赖于地球绝对速度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洛伦兹提出了时间膨胀的概念。显然,要维持双向相对光速的恒定,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假设时间以1/(1-v 2 /c 2 ) 1/2 膨胀,即运动时钟的一秒代表的时间长度为静止时钟一秒代表的长度乘以1/(1-v 2 /c 2 ) 1/2 。根据这一假设,我们有 这表明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两个因素可以保证双向相对光速的恒定,并且双向相对光速恒等于绝对光速。 洛伦兹假说中的时间膨胀是以假说解释实验发现的形式出现,因此不需要做推导证明,就像牛顿三定律是经验总结概括,不需要(也不可能)做数学定理那样的纯逻辑推导证明。相对光速不变是洛伦兹假说(也就是经典洛伦兹变换)的自然结果。由经典洛伦兹变换导出的相对光速不变结论可以解释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的阴性结果。洛伦兹假说也保证了绝对速度不可测量(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的目的是测量地球的绝对速度),因此,维持了(空间中存在绝对静止以太条件下)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待续)
个人分类: 物理|8735 次阅读|12 个评论
发现新引力定律的意义之七:速度减慢与时间膨胀
hfma 2009-11-25 20:42
马海飞 2009年11月25日 根据新引力定律公式,F=G m mD,质量m在密度为D的质量场中所受到的引力为F。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质量场的密度D越大,质量m所受的引力越大。因此,所有的物质运动在密度大的质量场中的速度必定比在密度小的质量场中的速度慢。时钟的走时是一种运动,所以,时钟在密度大的质量场中的走时必定比在密度小的质量场中的走时速度慢。又因为加速度可以增加质量场密度,所以,会同样产生引力增大的效果而使时钟的走时减慢。当运动速度减慢下来,时钟的走时速度恢复到原来的速度。也就是说,新的引力定律告诉我们,在不同条件下时钟走时减慢并不是时间的膨胀。它不是相对论现象,而是物质的物理运动速度在质量场密度影响下的一种物理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时间膨胀的概念?也许把时间与质量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可能会更容易理解。我们知道,质量不是重量。质量相同的物体在地球和月球上的重量并不相同。试想,如果我们不是用质量作为标准,而是混淆质量与重量的概念,用重量作为标准,那么,从月球上采到的一个样品,带回到地球上它的质量就膨胀了6倍。同样道理,时间不是时钟的走时。相同时间内在地球和月球上时钟的走时也不相同。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时钟,一个放在月球上,一个放在地球上,过一段时间后把这两个时钟放回在一起比较它们的走时。这段期间它们经历了相同的时间,但时钟上所显示的结果一定是地球上的时钟比月球上的时钟慢了。如果我们不是用时间作为标准,而是混淆时间与走时的概念,用时钟的走时作为标准来解释这一现象的话,这就变成了时间在地球表面相对月球表面产生了膨胀效应。实际上,两个时钟所经过的时间完全相同,导致地球上的时钟走时比月球上的时钟走得慢了的原因是它们所在位置上的质量场密度不同。这是一种由不同物理条件造成的物理现象,而不是地球与月球之间的相对性造成的相对论现象。时间本身并没有变化。时间膨胀的概念显然是来自人们对时间和走时概念上的混淆。光速是速度,因此也是一种走时现象。 物理的时间是不可能会发生变化的。当然相对的时间就不同了。从相对的角度来说,除了人为设定的参照标准不变之外,所有的东西都是可变的。
个人分类: 认识宇宙|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证明时间膨胀之实验结果的物理机制
hfma 2009-7-6 11:21
马海飞 2009年7月6日 时间膨胀的概念来自相对论。时间膨胀的实验结果被用来证明相对论的正确性。相对论是理论,而实验和观察结果都来自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用实物所进行的科学实验。既然如此,那么这些结果的背后就一定有它们的物理机制。但是,至今没有人对此探讨过。 所谓的时间膨胀现象产生于两种情况下:1、相对运动中,2、不同引力场条件下 。 运动导致的时间膨胀已经由以下观察和实验得到了证明:1、μ子在接近光速运行时寿命延长。2、飞机上的原子钟,由西向东飞的走时比由东向西飞行的走时慢 。 引力导致时间膨胀也得到了下列实验的证实:1、飞机上的原子钟比地面上的原子钟走时快。2、GPS中表现出的时间差 。 现在,人们对这些现象普遍的解释都是“相对论效应造成的”。可是,相对论效应到底是什么很难说得清。归根到底是因为得到的结果在某一方面与相对论的运算得到的预期很接近,但又说不清背后的物理机制,于是就都成了相对论效应。但是,物质世界是按照物理的机制和规律运行,而不是按照数学运算运行的。那么,导致所谓时间膨胀的物理因素是什么呢? 实际上,它的物理机制非常简单:就是由引力场的强度造成的。 狭义相对论中的速度时间膨胀带来了解不开的双生子悖论,就是因为它的时间膨胀仅仅建立在运动速度上,而没有考虑引力场强度的问题。而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时间膨胀没有出现类似的麻烦,就是因为它建立在引力场强度(或曰:引力势能)的基础之上。 任何物质的任何变化的速率包括运动速度都与引力场强度有关。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人在月球上肯定比在地球上跑得快。同样,飞机上和卫星上的原子钟因为所处的引力场强度比地球表面的弱,所以,走时就比地球表面上的钟快。至于运动导致的时间膨胀是如何产生的似乎很难理解。它们表面上与引力场强度没什么关系。这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引力场强度漂移现象的缘故。物体的运动可以导致其引力场强度的漂移,而这种漂移可以局部增加和减弱引力场的强度 。μ子在接近光速运行时,因为引力场强度漂移所导致的引力场强度大幅度增加造成了它们衰变速度的明显减慢。飞机上的原子钟实验更容易证明这一点。向东飞的钟速度减慢,因为地球的自转方向也是向东的。飞机与地球的引力场强度漂移的叠加效果,造成了时钟走时的减速。相反,向西飞的原子钟走时加快,是因为飞机与地球引力场强度漂移相互抵消的结果。由于地球引力场强度漂移产生的效果比飞机的大,所以表现为时钟走时的加快。 所谓太空旅行可以延长寿命的说法理论上说得通,但现实行不通。在“百度百科”对时间膨胀的解释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假如有一个人一分钟的心跳是60下,当他高速运动时,如果速度足够大,他的心跳可能会变成40下,20下,甚至更慢.因为随速度的增加,他的时间变慢了,他自身的新陈代谢也随之变慢。这样,相对于他的时间就发生了膨胀 。这个例子本身没有错,但解释用的是相对论的说法,所以他还有可能活着回来。而从物理机制上来说,旅行者的运动可以导致他自身引力场强度的增加,从而使他的新陈代谢速度减慢。但是,当他的速度达到或接近光速的时候,他的新陈代谢和心跳都停止了。这样一来,他无论在宇宙中旅行多久,回来的时候还是处在出发后不久的年龄上。唯一不同的是他的心跳停止了。现实世界并不象想像中那么罗曼蒂克。 在狭义相对论中,时间膨胀效应是相互的,即从任何一个时钟观测,都是对方的时钟走得比自己的慢。实际上并没有实物实验可以证明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μ子的观察结果也好,原子钟的飞行实验结果也好,都不是相对论效应导致的变化,而是地地道道的物理变化,因为最后的结果对任何一方看来都是一样的。并不是只看到对方在变。人们出于种种不同的想法,牵强附会地使用了明明不是相对论结果的结果来“证实了”相对论的正确性。 相对论对激发人们的思维的确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为了证明相对论的正确与否,人们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实验(尽管相对论中的理论现象应该是无法用实物实验来证实的)。但同时,不幸的是相对论把人们领到了一个非物质的世界里。在人们习惯了用相对论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之后,就忘记了物理的问题应该从物理机制上探讨的根本任务。离开了对物理机制的探索,就不成为物理了。不能用物理机制解释的现象一定不是物质的现象。现在已经到了应该回到物质世界里来研究物质现象的时候了。 有关引力场的实验非常困难。因为它不象电磁场那样可以任人改变。由于它的不可操作性和不变性,人们就自然地把它当成了实验和观察的背景条件乃至无视它的存在了。例如把存在着引力场的宇宙空间视为真空或全空空间(emptyspace)。殊不知引力场在所有的自然现象中都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结论: 所有物质现象中表现出来的速率上的变化都与引力场的强度有关。时间膨胀只不过是对较强的引力场导致速度减慢现象的相对论式的解释。与物质有关的现象必须能够从物理机制上得到解释。 参考资料 参见:http://zh.wikipedia.org/wiki/時間膨脹 参见:http://hyperphysics.phy-astr.gsu.edu/HBASE/Relativ/airtim.html:Hafele-Keating_experiment 参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Gravitational_time_dilation http://prep.nstl.gov.cn/eprint/Upload//2009/1245711938689.pdf 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269432.htm
个人分类: 认识宇宙|58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