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故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石门缘缘堂
热度 2 huailu49 2014-5-26 06:23
丰子恺先生在华东挂牌保护的故居现有两处,一处是位于上海市卢湾区陕西南路上的“日月楼”,另一处是浙江桐乡石门镇的“缘缘堂”。 第一处前年就去过了 ,这次去的是后一处......
个人分类: 人文地理|4173 次阅读|5 个评论
李鸿章故居
热度 2 huailu49 2013-4-19 14:41
李鸿章故居位于合肥市淮河路中段,坐北朝南,是合肥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1998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9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 李鸿章1823年出生于合肥,24岁中进士,后组建淮军,镇压农民起义;在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期间,主办洋务,兴办近代企业,创立北洋海军,力图富国强兵,被誉为“中国对外开放第一人”;对外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01年卒于北京,谥文忠,后归葬合肥,有《李文忠公全集》传世。李氏兄弟6人均身居高位,聚族而居,深宅大院,鳞次栉比,覆盖了合肥市繁华的淮河路中段的半边街,时称“李府半条街”。李鸿章故居,仅为其中一部分,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精美豪华,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 2005年5月28日,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省政协主席李金明,省委副书记乔传秀率领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前来李鸿章故居参观,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省长王金山,市委书记孙金龙陪同参观。 1 2 3 4 5 6 7 8
个人分类: 人文地理|1873 次阅读|4 个评论
回忆录(7),童年 :乐土--史梦兰故居遗址
kd652 2013-2-28 03:39
回忆录(7),童年 :乐土--史梦兰故居遗址
我的老家在河北省乐("乐"读lao四声 )亭县大港("港"读jiang 三声,儿化音 )村,童年常跟小伙伴到一处大宅院的附近去玩,那宅院的建筑明显比别人家高大,村里人都管那叫大院,大院东边还有突兀而起的大土堆,老年人讲那过去是假山,旁边有些树,紧南面有个百草园,简直成了我们的乐土,我们常跳过破败的矮墙到里面去捉蛐蛐。那里就是史梦兰的旧居遗址。   史梦兰,字香崖,祖籍江阴,明万历年间迁乐亭西南乡大港落户,为名门望族。梦兰半岁时丧父,于母亲教养下成长,性情孝顺,自幼好学,无书不通。   清道光二十年(1840)中举人,派任史馆腾录或山东朝城县令,以母亲年迈为由,未去赴任。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进犯大沽口、通州,直逼北京, 咸丰皇帝出逃承德。京畿危急,梦兰招募乡勇团练,保卫家乡。 事平之后,朝廷奖五品衔。 同治八年(1869),直隶总督曾国藩开礼贤馆,礼聘梦兰创修《畿辅通志》、校刊《畿辅丛书》,均以母亲年迈力辞不就。 "止园" “同治癸亥三月”、“香崖题” 梦兰别墅   梦兰于碣石山修建别墅一座,取名“止园”,奉母教子,以著述自娱。又喜好表彰先哲诱导后进,学习异常认真,通达汉、宋文学,但不拘一家言论,尤其严守义利公私之分。很多知名人士与梦兰交往。曾与定州王灏参纂《畿辅艺文考》。 光绪十六年(1890)学使周德润奏请为梦兰加四品卿衔。 光绪二十四年(1898)徐会沣奏请为梦兰加国子监祭酒衔(主管官)。梦兰之学识与为人深受海内知名人士所推崇。一生著作甚多,除为光绪《乐亭县志》、《永平府志》总纂编外,其名著有:《全史宫词》: 全史宫词  (清)史梦兰.txt 《叠雅》: 和《永平诗存》、《止园诗话》、《异号类编》、《图书便览》、《舆地韵编》(二百卷)、《史肪》、《氏族考异》、《古今风谣拾遗》等16种340余卷,广泛流传于世。其著作寓意均关世道人心,功于实用,深受世人推崇, 慈禧太后称他为“京东第一人”。   光绪二十四年(1898)病逝,享年86岁。   同为乐亭人的我国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在《乐亭通讯》中提到: “乐亭史香崖先生,学识渊博,藏书最富,闻有《图书集成》一部。先生殁后,此物辗转易人,现储于邑城某当铺中,渐有散佚,仪此巨制,应由国家团体购置保存,补其零失,以备文献之征考……”话中表明了同史香崖一样珍爱文化书籍的态度,自然留露出对史香崖的敬佩之情。 有关资料载:史梦兰以才学出众闻名于京东,倍受重臣大吏的青睐。史梦兰曾应邀前往保定莲池书院讲学,博学之才,香崖为最,深得当时直隶总督曾国藩的赏识。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一段曾大帅考香崖的佳话。说当年曾国藩久闻乐亭才子史梦兰之名,便有心试一试他的才学。曾国藩出了这样一道题:什么最肥,什么最瘦?当时有人答到:最肥不过羊背背,最瘦不过鸡爪子。”曾国藩没什么表示,就让此人退下去了。轮到史香崖回答这个问题了,他气定神闲地答道∶“最肥不过春雨,最瘦不过西北风。”进而解释道:“春天下场透雨,滋润万物,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此不为最肥吗?秋后立冬前,西北风一吹,万物凋零,此不为最瘦吗?”曾国藩听了,连连称妙,深深为史香崖的神思敏捷所折服。 有关资料载:明万历年间,史氏先人史开基一支举家迁徙乐亭, 自此,便以大港为乡,落户繁衍生息,仍为富户。史家历来重视读书取仕,史梦兰的曾祖父史秉德是县庠生,祖父史成获是太学生,晋封儒林郎。史家既是书香门第又是官宦之家,随着财势的日益扩充,不断购置土地,又兼营商业,建房百余间,拥地数十顷,成为当时乐亭的名门望族。史香崖在文学、历史、地理、民俗、方志诸方面均有专著广泛流传,相传他藏书不下3000卷。史梦兰无心作官,只愿著书立说。他不仅重学问,同时家教甚严,诗礼严袭。曾制有这祥的 家训:“惜衾、惜衣,非谓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已莫求人。” 恪于史家祖上的规矩,加之父辈们的言传身教,史家为官者,不论职位大小,均能体恤百姓,恪尽职守,无一搜刮民财、欺压百姓之人。史梦兰曾孙史应桐官至山东穆陵官巡检,任职三年,两袖清风,深得当地百姓爱戴。 上面是史梦兰书写的对联,由当代文物鉴赏家史树青(1922-2007)收藏. 有意思的是: 史梦兰祖籍 乐亭 县 西 南乡,(1813-1898) ,享年 85 岁 史树青祖籍 乐亭 县 东 南乡,(1922-2007) ,享年 85 岁 扩展阅读:董宝瑞:止园觅踪 墨 瑶 : 通雅通俗史梦兰 史梦兰先生生平事迹简介(乐亭县纪念史梦兰诞辰二百周年大会提供 于2013-6-6) 史梦兰(1813~1898),清文学家、藏书家。字香崖,一作湘崖,一字秀崖,号砚农,祖籍江阴,明万历间迁至直隶乐亭(今属河北)西南大港。自幼好学,无书不通,尤其精通文史、地理、方志学,并通达汉、宋文学,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举人,任史馆腾录,选山东朝城县令,以母老未赴任。同治八年(1869年)直隶总督曾国藩开设礼贤馆,礼聘史梦兰创修《畿辅通志》、校刊《畿辅丛书》,力辞不就。碣石山修建别墅一座,名曰“止园”,奉母教子,以著述自娱。家故丰饶,藏书数万卷,有藏书楼为“尔尔书屋”,他于书无不读,读罢无不收,凡群经诸史百家之说,靡不淹贯。而尤嗜宋明儒家之书。四部图书,手自丹黄一遍。学者黄再同曾向藏书家叶昌炽推荐,“湖南袁芳瑛漱六,直隶史湘崖,皆富藏书”。一生著述颇丰,修纂《乐亭县志》、《永平府志》。著《叠雅》、《燕说》、《古今谚拾遗》、《金史宫词》、《永平诗存》、《止园诗话》、《尔尔书屋诗草》、《止园笔谈》、《舆地韵编》、《全史宫词》等16种共350余卷,因其学识渊博,被慈禧称誉为“京东第一人”。
个人分类: 唐山|36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闻天故居的菜园子
热度 4 huailu49 2013-2-27 07:04
张闻天故居的菜园子
初看起来,位于浦东的张闻天故居似乎不及位于浦西的陈云故居,然而前者内的那一大片菜园子,令人印象深刻......
个人分类: 行行摄摄|9930 次阅读|10 个评论
关于张闻天故乡的隶属
huailu49 2013-2-22 07:20
关于张闻天故居所在地施湾的隶属,不同媒体有不同说法,一说属川沙,一说属南汇,一说属浦东。据初步了解,这都与浦东一带的行政区划多次变动有关。 施湾 施湾距川沙城厢7.13公里。解放前,此地原属南汇县的祝桥区,1950年划入川沙县属的江镇区。1954年划归城南区,1957年撤区并乡为施湾乡,1958年成立红星人民公社,后改属江镇人民公社,1959年又改为施湾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重建为施湾乡,后为施湾镇。上世纪90年代,施湾镇撤销,并入新建的机场镇。2005年底,机场镇和川沙镇合并成立川沙新镇,因此张闻天故居所在的施湾现属川沙新镇。 川沙 辛亥革命(1911年)后改为县,直隶江苏省。1950年,南汇县划入29个乡。1958年7月将下辖横沙岛划出,归宝山县。同年12月,川沙从江苏省划出,改属上海管辖。1993年,川沙县的建制撤销(但保留川沙镇),划入浦东新区。2005年底,川沙镇与机场镇合并成立川沙新镇。 南汇 1950年,原属南汇县管辖的张江、花木、北蔡、江镇、施湾、六团、黄楼和孙桥、唐镇的西部地区共计167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划入川沙县。2001年8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成立南汇区。2009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上海南汇区,将南汇区的行政区划并入上海浦东新区。 浦东 199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策开发浦东,1993年浦东新区管委会成立,撤销川沙县的建制,同时将南市、黄浦、杨浦的黄浦江以东地区及闵行的三林乡划入,合并成立了浦东新区。2009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上海市南汇区,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上海市浦东新区。
个人分类: 人文地理|3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师卧榻
热度 2 huailu49 2013-2-5 08:18
太师卧榻
个人分类: 行行摄摄|2957 次阅读|4 个评论
丰子恺旧居
热度 2 huailu49 2012-11-26 06:52
丰子恺旧居
此地距离轨交1号线陕西南路站的“百盛”出口很近,出站后右拐沿陕西南路南行不远,即可抵达。
个人分类: 人文地理|3851 次阅读|4 个评论
荆州·张居正故居
热度 1 huailu49 2012-11-13 14:49
荆州·张居正故居
个人分类: 城市园林|40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周立波故居观荷
热度 1 rczeng 2012-8-5 12:53
周立波故居观荷
七月下旬回到了久违的故乡-洞庭鱼米之乡。 故乡仲夏 虽然天气炎热,湛蓝的天空,白云悠悠;一望无际的田野,禾苗葱绿。星罗棋布的荷塘点缀其中,多少年来,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家乡的美丽和多姿。这也许是随着岁月的增加,思乡情结所致吧。 22日清晨,我早早起床,打车来到离市区不远的著名作家 周立波故居 拍荷。到达故居时,太阳刚刚升起,薄如纱状的雾气在四周绵延的山上弥散开来。 一条 蜿蜒的 水泥路一直 延伸到远处的山脚下。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顺着这条路 漫步而行。只见两旁水塘,碧绿的荷叶上闪耀着珍珠状的露珠,含苞怒放着的荷花如穿着花裙的仙子在微风中摇曳。小蜜蜂在荷花中忙碌,不远处的农舍炊烟袅袅。我是今早第一个游客,独自呼吸着沁人心脾的空气,享受着从树丛中透过的屡屡阳光,好不惬意。后来,陆续有 游人从城里 到来,也少不了摄影发烧友。 后记: 据村民介绍,这里的荷塘原本为稻田,后来有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将此地开发为旅游观光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个人分类: 故乡行|408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严家淦在苏州城里的故居
黄安年 2012-5-24 22:04
严家淦在苏州城里的故居
严家淦在苏州城里的故居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5 月24 日 发布 位于苏州中街路 105 号的民国楼 , 是严家淦在苏州城里的故居 , 也是苏州民房建筑的保护单位。今天上午我们来到田月胜先生所在的单位 , 北京大学燕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华儒商百家讲坛组委会驻苏办事处,这里正是该办事处租用的房子,而驻苏办事处主任正是田月胜先生。 以下照片 11 张是今天上午即时拍摄的。 **************************** 严家淦 ( 1905 年 10 月 23 日- 1993 年 12 月 24 日), 字 静波 , 江苏省 吴县 (今 苏州市 )人,曾任 中华民国 总统 。 生平 严家淦早年毕业于 上海 圣约翰大学 , 1945 年 时来台,与 雾峰林家 交好。 1947 年 出任 台湾省 政府 财政厅长,有鉴于当时台湾混乱的财政情况,遂一手策划规划 新台币 的发行,在 1949 年 6 月正式发行 新台币 ,以 4 万元 旧台币 换 1 元新台币,并切断台湾与 中国大陆 的财政联系,有效地降低 通货膨胀 及混乱的物价情况。 先后曾出任 经济部 部长、 台湾省政府 主席、 财政部 部长,任内致力推动台湾的财经发展, 1963 年 12 月出任中华民国 行政院 院长。 1966 年 经 国民大会 投票通过,当选第四任 副总统 ,成为中华民国行宪后首位文人副总统,并继续兼任行政院院长。 1972 年 5 月,经国民大会选举,连任第五任副总统,并卸下行政院长一职交由蒋经国继任。 1975 年 4 月5 日 ,中华民国总统 蒋中正 病逝,依 中华民国宪法 规定,总统职位由副总统严家淦继任。 1975 年 4 月6 日 上午 11 时,严家淦宣誓就任总统。任内由于 十大建设 的重要建设正在进行,中华民国的经济发展相当蓬勃,社会秩序也相对稳定。 严家淦不寻求在 1978 年 争取连任,可能的原因有:一来没有意愿;二来习惯强人统治的中华民国政治环境,严家淦并不适合;三为当时党国体制之下,在 国民党 内辈分不高的严家淦,不易取得主导权;四来当时各界普遍认定接任总统的人选应是 蒋经国 。 1978 年 5 月20 日 严家淦卸下总统职务,卸任后被邀请担任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 会长及 国立故宫博物院 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这两项名誉职, 1990 年 3 月间先后辞卸。 1993 年 12 月24 日 ,严家淦病逝于 台北荣民总医* 院 ,享寿 88 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A%B4%E5%AE%B6%E6%B7%A6 “ 总统 ” 严家淦与木渎严家花园的春秋岁月 在园林古镇木渎,严家淦少年时居住过的严家花园,是木渎众多私家园林中的扛鼎之作走进严家花园,拂去历史的尘埃,就像打开一层层面纱 严家花园位于木渎镇山塘街王家桥北,最初是清乾隆年间苏州大名士沈德潜的寓所。清道光八年(公元 1828 年),沈氏后人将此院落转让给木渎诗人钱端溪。钱氏叠石疏池,筑亭建楼,取名端园,有友于书屋、眺农楼、延青阁诸胜。光绪二十八年(公元 1902 年),木渎首富严国馨买下端园,重葺一新,更名 “ 羡园 ” 。因园主姓严,当地人又称 “ 严家花园 ” 。 1936 年,中国建筑学界有 “ 南刘北梁 ” 之称的泰斗级人物刘敦桢和梁思成教授,两次亲临严家花园后,对它的布局与局部处理极为推崇,称其为苏州园林之 “ 翘楚 ” 。 这个成为 “ 翘楚 ” 的园林,在 200 多年中也走出很多 “ 翘楚 ” 人物,其中有落第秀才成进士的沈德潜 ; 有自幼随沈德潜苦读,后成为乾隆朝重臣的毕沅 ; 近代的木渎严家后代之中,更是才俊辈出,其中有台湾国民党 “ 总统 ” 严家淦,有建国初期我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严家显,著名细菌学家严家贵,还有现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严隽琪,她是原严家花园主人严国馨的曾孙女,也是严家淦的堂侄女。 第一代主人:江南名士沈德潜在此 “ 竹啸轩 ” 今年春天,严家花园春景区的一棵玉兰树又开出满树玉兰花,硕大雪白每朵都堪比海碗口 ; 苍翠挺拨树粗得要两个人才能合抱,高度超过花园里任何一幢楼房,这棵树据说出自乾隆手植,花园主沈德潜则是重要参与者。 沈德潜自 22 岁考中秀才后,后又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都屡试屡败,因为科场连连失意,他萌生了搬离烦嚣,去乡间觅居的念头,便离开原住的苏州葑门,来到木渎。这一年,是清雍正六年春,沈德潜已经 58 岁。 沈德潜的木渎新居门对香溪,背靠灵岩, “ 门后青山门前水,人家都在绿荫中 ” ,他对这样的环境十分满意,在园中栽了不少竹子,给寓所起名为 “ 竹啸轩 ” ,意在月夜看竹影,雨夜听竹啸。他还在寓所开馆授徒,以此谋生。后来高中状元、官至陕甘总督的太仓人毕沅,就是在此阶段出自他门下。 闲暇之时,沈德潜常约好友去附近灵岩山、天平山吃茶,吟诗。 终于,在山居木渎的第九年,沈德潜乡试中举,第二年,他赴京会试连捷进士,钦点庶吉士,入词馆学习。这时他已 67 岁。但之后就一路春风,后升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经常为乾隆单独召见,被称作 “ 江南老名士 ” 。 一次,乾隆读到沈德潜写木渎自己居住环境的一首《山居杂兴》诗,对诗中描绘的山中幽景十分向往,乾隆第一次南巡来苏州时,就钦点沈德潜随驾。 时值初春,江南细雨霏霏,乾隆皇帝沿着御道,涉香溪,游虹饮山房,驻跸灵岩山行宫,一路上灵感接踵,诗兴大发。江南老名士沈德潜吟诗唱和,一路导游,归舟木渎,乾隆就夜宿沈德潜《山居杂兴》中的竹啸轩。 传说那夜,竹啸轩书桌后面花几上的一盆玉兰正在开花,乾隆抚盆把玩,爱不释手,在沈德潜一番名花的解释下,龙颜大悦: “ 朕与你将此花栽入院内,如何? ” 于是,君臣沐雨入院,由乾隆亲手将玉兰植于友于书屋前的空地上,迄今已时隔 150 余年。 第二代主人:诗人钱照改造沈德潜故居更名端园 明清之交的木渎,筑园成风,先后有多个私家花园问世,其中有王心一的秀野园、徐政的玺园、徐白的禅上书屋、徐枋的涧上草堂、叶燮的己畦、汪琬的尧峰山庄、吴泰来的遂初园、吴士缙的南宅草堂、王咸中的石坞山房、毕沅的灵岩山馆、徐士元的虹饮山房,还有萧萧斋、怡云山庄、采娱阁、啖蔗轩、环山阁、怡园、盘隐草堂等等。 在这样的氛围下,嘉道年间,祖产殷富的木渎望族钱氏也效仿先贤,起屋筑园。钱氏有良田千顷,钱家三兄弟钱炎、钱照、钱煦均以诗名,号称 “ 木渎三诗人 ” ,他们分别在木渎建起了园林。 先是在嘉庆十八年( 1813 ),老大钱炎从安徽籍人士汪某手中购得斜桥之西的小隐园,此园本为明朝李氏废圃,多老树奇石,钱炎接手后,疏池叠石,构亭建榭,更名潜园,又名桂隐园。 之后,老三钱煦于老大潜园之西百步余,觅得薛氏旧圃十余亩,重新葺之,凿池筑亭,种竹莳花,憩息其中,起名 “ 息园 ” ,一时题咏颇盛。 仲弟钱照喜爱清静,在香溪河两岸寻觅多年,一直没有找到中意的地块,直到大哥钱炎造园 15 年后的道光八年( 1828 ),才在香溪河王家桥北堍购得沈德潜竹啸轩旧居。钱照在弟兄三人中性格最为沉稳,诗歌成就最高,他所购得的沈德潜竹啸轩旧居,之后成为严家花园,知名度也最高。 钱照买下沈德潜旧居竹啸轩后,即行抢修,当时,那座明代遗物楠木大厅的廊庑梁柱还很完整,稍事修缮,便重现昔日气派。他又在园中增葺了 “ 眺农楼 ” 、 “ 延青阁 ” 等休闲建筑,同时筑假山,引清流,使之成园,居住园中,内有四时花木之胜,外可见田野四季景色,从他的《眺农楼》诗中可见,很有些范成大田园诗的意境。 钱照爱书,而从前沈德潜接待过乾隆皇帝的那座友于书屋还在,那株古广玉兰也还在,钱照便也将书屋重葺一新,并特地去了趟苏州经史巷,请吴县状元、当时正执掌紫阳书院的石韫玉老先生,题写了 “ 友于书屋 ” 。 次年三月,整个新园落成,钱照以自己的字 “ 端溪 ” ,为园子取名 “ 端园 ” 。庆祝端园落成时,正值园中新栽牡丹花盛开,钱照在园中设宴,遍请木渎诗家,曲水流觞,即景赋诗,他自己也以苏东坡《北台》诗韵,一气写下了 30 首诗,记事叙怀。 此后,每年清明,钱照的端园都开园放春,吸引远近文人墨客,联翩而至,端园由此闻名吴中。一日,龚自珍从湖州坐船由洞庭东山来木渎游端园后,写下了 “ 妙构极自然,意非人意造 ” 的揄美之句,传为佳话。诗人袁景澜举家踏青郊游慕名赴端园一游后,也以诗纪念。 钱氏兄弟咫尺三园,在渎上风光了几十年,老三钱端溪还亲手绘制了 “ 端园十八景 ”, 分别题咏,合编于他的《端园诗抄》之中。 然而,太平军攻占了苏州,很快,派兵进驻了花园云集的木渎。此前,老大钱炎已于前年去世,其妻李氏把两个未成年的儿女托给了三弟钱照,自己却不愿离开潜园。四月十三日,一夜之间,大火烧毁了木渎大半条西街,老大的潜园和老三的息园无一幸免,成了灰烬。六月初,太平军又焚烧了镇郊范家场至沈巷、吴巷等 13 个村,年底,又将灵岩山寺焚毁殆尽 —— 至今,木渎斜桥西,还有 “ 老园上 ” 的地名,此即潜园、息园故址所在。 惟有老三的端园度过了这场劫难。但园主钱端溪因受惊吓,加之极度忧虑,很快就一病不起,于第二年初春撒手归西。战火和天灾使大量农田抛荒,钱家虽有良田,无人耕种,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成为一片荒芜。钱家儿女靠变卖园中的家具和字画度日,一代名园,几成废圃。 第三代主人:严家淦祖父严国馨转购端园变羡园 光绪二十七年( 1901 )大年夜,钱家子孙在卖完了园内最后一件值钱器物后,眼看无力支撑,想到不如趁早转让园子,也可凭一笔转让金置一处临街店铺,做些生意勉以度日,过了年后,钱氏子孙就去西街拜访严国馨,把这个打算和盘托出。严国馨品性操行有口皆碑,把遗园交给严先生,钱氏比较放心。 严国馨一听,正中下怀,严家自父亲带领全家迁居木渎后,一直居住在西街老宅,现家中人口已增至 20 多人,遂以 20 万两银子转购端园成交。 卖主钱家得了这笔款后,便在西街口购得一处临街门面,做起南北杂货生意,买主严氏也不时给以指点,钱氏渐渐入门,钱严二家遂成世交。后来,钱氏举家迁往上海,解放前又去了香港,至今与严家仍有来往。 再说严国馨买下端园后,即聘请香山名匠姚承祖率良工进行重葺,在保留原有友于书屋和延青阁等建筑基础上,设计了春夏秋冬四季花园,以乾隆玉兰树为春主景区,一路向北向东,根据地形特点,配以不同植物和建筑特色,突出不同季节主题,历经夏秋冬三个季节后,再折回春景区,由此暗喻方寸之间天地博大岁月幽深,也意在好风水要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座园林被认为 “ 虽处山林,而斯园结构之精,不让城市 ” 。 端园修复一新举行竣工大礼时,苏州知府送来了朝廷旌表严国馨母亲朱氏赐建百岁坊的圣旨,还有一块 “ 贞寿之门 ” 的御匾。朱氏高寿九十八,上年秋天,在商业上也达到巅峰阶段的严国馨,遵例加闰计算以百岁题请苏州府台予以嘉奖。此时,严国馨率全家二、三十号人跪地接旨,在一片喜庆热烈中,请母亲为园子更名,老太太想:这座园子历史上出过许多名人,心生羡慕,便脱口说道: “ 我看就叫羡园吧 ” 。后来,严国馨专门托人请了皇帝的老师、常熟人翁同龢,题写了 “ 羡园 ” 的园名。 1924 年 12 月 14 日 ,严家淦与刘期纯结为连理 第四代主人:严家淦出生羡园少小离家 严国馨是光绪年间木渎首富,也是儒商,他喜欢舞文弄墨,莳花栽草,家风的熏陶,使严家家运昌盛,后辈中名人迭出,严家淦是其中之一。 严家淦于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农历 9 月 25 日 出生于羡园。他自幼得祖父严国馨钟爱,四岁时便送往好友、光绪举人王镜若家中由他教授 ; 六岁时,即进入木渎公立小学堂(即现木渎实验小学前身)学习。 四年级时,严家淦随全家迁往苏州包衙前,入读私立桃坞中学小学部,后在桃坞中学升入苏州东吴大学附中。 1922 年, 17 岁的严家淦由校方保送至上海圣约翰大学理学院,主修化学,辅修数学。五年后,他从圣约翰毕业,没有从事所学的化学专业,而是效学乡里前辈,从事商贸金融。 1931 年, 26 岁的严家淦得宋子文引荐,出任当时铁道部京沪、沪杭甬铁道管理局材料处处长,从此步入仕途。 1937 年冬, 32 岁的严家淦开始主持当时福建的贸易行政。次年,改任财政厅长,财政专长崭露头角。他曾废除苛捐杂税 630 种,减少冗员 5300 人,并以 “ 田赋征实制度 ” ,促进粮价稳定,受到赏识。 1944 年 12 月,严家淦被调往重庆,任战时生产局采办处处长,抗战胜利后,又代表经济部和战时生产局,协助办理受降接收事宜。 1946 年 4 月,在赴任台湾财政处处长途中,严家淦曾取道上海,向亲友道别,还问起故居羡园的玉兰树和小学校园内的银杏树,此后,严家淦赴台 48 年,再未回过大陆。 在国民党溃逃台湾之初,时任台湾 “ 财政厅长 ” 的严家淦通过实行币制改革等,使台湾的通货膨胀得以缓和,物价上涨控制,国民党在台湾的财政颓势得到缓解。 1950 年,严家淦成为国民党退台后的首任 “ 财政部长 ” 。由于对台湾早期的金融稳定和财政政策贡献大,被誉为 “ 理财专家 ” 。 1963 年 11 月,严家淦接替陈诚,出任 “ 行政院长 ” 。 1966 年,出任 “ 中华民国副总统 ” ,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台湾当局 1960 年代以后财经挂帅的运作导向,开拓了专技精英跻身权力核心的时代。 1975 年 4 月 5 日 ,蒋介石去世, 6 日, “ 副总统 ” 严家淦继任 “ 总统 ” 。 1978 年,严家淦将 “ 总统 ” 之职退位于蒋经国。 1993 年 12 月 24 日 ,严家淦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与大陆上的 出生地苏州木渎羡园,也就此人园永隔。 1999 年,由木渎镇人民政府出资,严家花园得以重新整修, 2000 年春,作为旅游景点,严家花园正式对外开放。 2000 年,修复后的严家花园一景 现在,严家花园为国家 4A 级旅游区 , 每年有超过 50 万人次的旅游者来此参观游览,游客量占木渎全年总旅游量的一半以上。 游客中,也包括有几十批先后前来寻根的散布在国内外的严氏后人,他们看到,曾经的故园,正散发出新的青春。 (来源: 王伟忠 -- 墨竹山人的博客 ) http://www.wangjiwang.com/Memorial/shc6498.html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9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著名理学家朱熹故居--紫阳楼
heyujian 2011-1-10 16:28
2010 年 11 月下旬,借在武夷山市开中国化学会代表大会之机,访问了令人景仰的著名理学家朱熹在五夫镇的故居-紫阳楼。也顺道参观了下梅村、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五夷山。 朱熹( 1130-1200 ),世称朱子,籍贯江西 ,小时失父随母迁居福建武夷山五夫镇投奔亲友。其19 岁即进士及第,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继孔孟之后最杰出的东方文化圣哲。 紫阳楼位于屏山脚下,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亩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传说,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五夫镇是一个古老的自然乡镇,传说当年有蒋姓五大夫官员在平定战乱后安家此地而得名。也正因此,当地民风崇尚读书与习武,正谓:武定天下文安社稷。在参观期间还能见百姓的门上贴有武定文安的字幅。但朱熹提出的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更体现了当地乡民认可的知书达理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图1:紫阳楼前风光 图2 据说激发朱熹当年写出那首著名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半亩方塘(当年是荷塘)与源头灵泉: 图3:紫阳楼前据说朱子小时种下的红豆树与古樟 图4:紫阳楼边的邻居与风光 图5:紫阳楼--朱子故居
个人分类: 美好家园|7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洪秀全vs徐方正——广州印象之九
jlxt33 2010-10-2 18:08
现在广州的花都最著名的就是白云国际机场了,早先的花都叫做花县。这里出了个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洪秀全。在国庆时刻我们去拜访了他的故居,顺便也看了看傍边不远的资政大夫祠。 (一)洪秀全故居 在一条刚修好不久的仅有一辆车宽的水泥路上弯弯曲曲地行走了几公里,来到了洪秀全故居前,这里的很多题字都是郭沫若先生的笔迹。 进门后就是威武的洪秀全立姿像,他的左侧是一株160余年的人面子树,树下则是游客中心,傍边一溜儿三排土坯房子。 这些土坯房子是解放后重修故居时在原址上重建的。 太平天国文书精选。不仅有马克思、恩格斯、孙中山、毛泽东等伟人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更多的是太平天国领导们的诗词、政策和诏书。那些在历史课本中看到的《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原道醒世训》、《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在这里看到了真本。 再一排房子中是民俗展览馆,介绍了花都的一些特色民俗活动。比如各种节日,除了春节、中秋、清明等,还有乞巧节(就是七夕)、盂兰节(就是阴节或鬼节)、盘古王诞(来自于瑶族的节日)、康王诞(祭祀北宋抗辽名将康保斋);还有就是花都的婚礼习俗也挺有趣,讲究很多。 为了让大家了解花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俗,还专门恢复了一套民居,布置了从客厅到厨房、杂物房的全部内容。 上面这张照片也是为了让各位看下天王生活的村庄的名称,那个字实在打不出来。 看完这些展览后,穿过一小块草坪才到了天王的故居,原来是连成一体的5间小土房,每间的面积不足10平方米。只有第一件是洪秀全夫妇居住的,里面有一床、一柜、一台一椅;其余几间是父母、弟弟妹妹居住的,最后一间是厨房。 看来天王虽然识文断字,但也是贫苦人家出身。他的故居傍边是洪仁玕的故居遗址,再傍边就是当时被清政府杀害的村民和被烧民房的遗址了。 再往前的角落中就是砖瓦房的洪氏宗祠,里面不仅有洪氏家族的牌位,更多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包括玉玺、三角旗、金田起义的路线等等。 在其故居的前方就是一株140年以上的菩提树,傍边是洪秀全年轻时亲手种植的龙眼树。 这颗龙眼树的侧面是一口近200年的洪氏古井。这些树和井都在洪秀全像的后方,他的右边就是一所小学校了,叫做书房阁。 前面小小的两间房,分别是老师的厨房和休息处,正面的大点儿的房子就是教室了,大概可以摆十几张书桌和椅子吧。洪秀全7岁在这里学习,18岁在这里教书,这时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把孔子的牌位丢弃了。 学校的前面是一汪清清的湖水,倒映着远处的小山,望着这地盘不大但意义重大的山村中发生的一切。或许它还想看看这原来风貌的故居还能立多久,那各个展馆中的展览和介绍还要多久才能有点现代气息,那已经被太阳晒褪色的孙中山听冯老爹将洪秀全的故事的图片不知何时才能再现光彩或许它还想看看是不是又富有的洪氏后人来修修建建,是不是还有想到洪秀全的什么人来给这里也画画油画或者安装一个视频之类的东东呢。 (二)资政大夫祠 与洪秀全相比,徐方正好像没什么人听过。为了看看清朝的辉煌建筑来到这里,才知道这个祠原来是徐方正为谢皇恩而修建的。 从祠外这莲池就知这里非同一般了,还有这门楼和麒麟宣示这里的富贵。 真正的祠的面貌是这样的。据介绍,这里的建筑风格是硬山建筑,极具岭南特色。 第一个门楼就是资政大夫祠。进入大门后,矗立眼前的是那石头雕刻的圣旨牌楼。就是为了这圣旨修了这座祠。 看这大堂够气派吧!傍边的墙上是30余幅油画,绘制了徐方正的出生、自幼聪颖、父母竭力培养、自己勤奋不辍,终于考取进士;还有感恩继母的培养,为生病的继母侍汤奉药;为官清正有为;孝敬父辈等美德;也描绘了修建该祠的设想和实施等。 第二个门楼上写着南山书院,估计最初的用途是为本族或本乡的孩子们读书而设立的,这在很多祠堂中都有。现在则是灰塑工艺展,全面地介绍了灰塑的分类、工具、工艺、用途等,展示了大量的作品,在后院中还有工人在制作灰塑作品。缘由就是这座祠堂中大量采用了灰塑工艺,显得富丽堂皇。 第三个门楼是亨之徐公祠,原本的用途没考证明白。现在则是粤剧印象馆,一进门就是这位粤剧艺人必拜的神仙。 内里用大量的图片、实物展示了粤剧的发展历史、人物行当、脸谱行头、剧目电影、著名演员等,还有一个小小的戏台,可以表演节目。 花园自是不能少的,这里不仅有草地、池塘,还有清朝的古井。 在这花园的草地上发现了三块摆在一起石刻,一块是圣旨,另两块是赞誉。 傍边的一个说明介绍了圣旨的内容,也就明了了那些油画如何根据圣旨绘制。 原来资政大夫是徐方正的父亲啊,其实在油画中也介绍了。可见皇上眷顾的官人与被皇上追杀的义军的待遇是天壤之别啊。 在资政大夫祠外面还有一座同样堂皇的规模小点儿的水仙古祠。上面的琉璃瓦和瓷雕熠熠生辉,内里的香火袅袅不绝。 看到带领农民革命军的洪秀全和被皇恩宠爱的官人,是不是不胜唏嘘呢?
个人分类: 广州印象|8411 次阅读|2 个评论
曾文正公故居行
michael99 2010-9-5 09:44
10年8月,终于实践自己诺言,来到湖南双峰曾文正公故居膜拜。 富厚堂是文正公晚年时,在家乡的弟弟们以及儿子选址修建的,背山面水(一大片荷叶塘),布局开阔,气势雄伟,素雅中显现庄严厚重,的确为乡间候府。至文正公曾经题字的思云馆静思一二,思云馆正中即安放文正公的半身雕像。馆外帅字大旗招展。 又乘摩托车,沿着乡间小路,至文正公出生地白玉堂和私塾学堂。此处风水同样是背依群山,门前视野开阔,真乃伟人诞生之地。 文正公的故居,历经沧桑,如今终于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对文正公的德、功、言和太平天国的历史的评价也终将会走向客观公正。 一鸣敬记。
个人分类: 心学研习|1420 次阅读|1 个评论
延安王家坪毛泽东故居旁边的马兰草
sheep021 2010-6-27 22:39
延安王家坪毛泽东故居旁边的马兰草。 今天游王家坪,看到毛泽东故居旁边的这个植物很眼熟,问讲解员,竟然说不知道。后来在租衣服照相的小摊上问一个穿背心的被太阳晒得黑乎乎的大伯。大伯说是马兰草,叶子可以打草鞋,再问就不知道了。回程的路上与导游说起这个事情,导游说,那个大伯是那里的主任,今天租衣服的人没来,他过去帮忙的。 延安之行第一天,一问三不知的讲解员和好随便的主任以及这个坚韧不拔的马兰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兰草赋 康师尧 (1922-1985) 割来马兰草,打成草鞋穿。 接过长征志,踏破万重山。 马兰草,又名台甲草。 根系发达,叶量丰富,对环境适应性强,长势旺盛,管理粗放,是节水、抗旱、抗水、抗旱、耐盐碱、耐贫瘠、抗杂草、抗博 ? 虫、鼠害的地被植物。对贮水保土、调节空气湿度、净化环境有明显作用。马兰翠绿的叶、艳丽的花,可形成美丽的景观,建造绿地。植株不高,可免除修剪,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马兰根系深却稠密发达,抗强干旱,一般不用浇水可正常生长、开花、结果实。可为青蛙等两栖动物和部分益虫创造良好环境。马兰年利用年限长,产草量高。栽培马兰亩产干草达 781.9 公斤 ,种子 18.25 公斤 。干草利用率高,为各类牲畜尤其是绵羊喜食,营养成分丰富。据分析,成熟期干草含粗蛋白质 10.87%, 粗脂肪 3.01%, 粗纤维 33.4%, 除饲料用外 , 马兰的花、种子、根均可入药。花晒干服用可利尿通例,种子和根除温热、解毒。种子有退烧、解毒、驱虫的功效。作为纤维植物,可以代替麻生产纸、绳,根还可以制作刷子。因此,马兰可做荒漠化治理、治盐碱、庭院绿化美化的观赏植物,对于建植具有良好景观效果和生态保全性能的粗放管理的绿地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它编织的席制品具有外观精美、 质地高贵、柔软吸汗、折叠方便,容易存放,一般能使用 20 年以上。 当年红军战士平时就用马兰草和破布条打草鞋穿。南泥湾屯田时期,战士们曾把马兰草打的草鞋等土产加工品献给朱总司令和贺龙师长。 马海德编织的草鞋(延安革命纪念馆) 2008/3/16 15:03:58 马海德编织的草鞋 草鞋长26厘米。马海德在延安时,担任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保健医生,并先后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等处工作过。1945年,为节省鞋袜费,马海德用马兰草编织了这双草鞋。1947年3月撤离延安后,马海德一直将它带到北京,1995年5月,由其亲属捐赠给延安革命纪念馆保存。 经查,还有一种马兰草可以做中药,但二者似乎并不是同一种植物: 蟛蜞菊(马兰草、黄花舌草、路边菊, 马兰头 ) 功效 清热,止血,消炎,抗癌。 宜食 适宜高血压病,眼底出血,青光眼者食用;适宜吐血,衄血,齿衄, 皮下出血者食用;适宜急性咽喉炎, 扁桃体炎,口腔炎,牙周炎和急性眼结膜炎者食用;适宜小儿疳积,疳眼,夜盲者食用;适宜摘其嫩茎叶作 蔬菜食用。 《本草正义》:马兰, 最解热毒 ,能专人血分,止血凉血,尤其特长。内服外敷,其用甚广,亦 清热解 毒之要品 也。 《随息居饮食谱》:马兰,甘辛凉,清血热,析醒解毒,疗痔杀虫。嫩者可茹,可菹,可馅,蔬中佳品, 诸病可餐。 忌食 女子月经来潮期间或寒性体征者不宜多食。    为植物菊科蟛蜞菊Wedeliachinensis(Osb.)Merr.的全草。产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夏秋采收,洗净,晒干,生用,亦用鲜品。 含蟛蜞菊内酯及异黄酮类化合物。 水提取物腹腔注射于小鼠艾氏腹水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甘、微感,凉。归肺、胃、大肠经。 败毒抗癌、清热退肿。 (1)败毒抗癌,用于癌瘤积毒:腮腺癌蟛蜞菊、野胡葱头各90克各用鲜品,捣烂外敷。同时内服:全蝎、蜂房、蛇蜕各等量共为细末,每服3克,日3次,温开水送,日1剂。能使肿块消除,张口困难缓解。喉癌蟛蜞菊、龙葵各30克,马勃3克,木蝴蝶4.5克,生甘草、桔梗、诃子各6克切碎,水煎2次分服,日1剂。能使颈部肿块消除,吞咽顺利。贲门癌蟛蜞菊,半枝莲各30克,白花蛇舌草60克,切碎,水煎2次分服,日1剂,能使胀痛、呕吐等症状缓解,癌肿逐渐缩减。直肠癌蟛蜞菊、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各30克,仙鹤草、白槿花、红藤各15克,白头翁、槐花、苦参各9克切碎,水煎3次分服,日1剂。能使便血及粘液减少,腰痛及后重解除,肿块逐渐缩小。 (2)清热退肿,用于发热炎肿,流感发热蟛蜞菊15克,桑叶、薄荷各9克水煎服。署热痧胀蟛蜞菊60克,细叶香9克水煎2次分服。白喉肿痹鲜蟛蟛菊60克,甘草6克,通草1.5克加水浓煎服,日1~4剂。同时用鲜品捣烂绞汁,加相当于药汁1/4的醋,用棉签蘸药液涂沫焦膜,日2~3次。 煎剂:15~60克(白喉可日服4剂)。外用:适量(多用鲜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参观故居
ccpicasso 2010-4-14 10:10
那是两周前的事情了,周末同学约了几个人块出去玩,春天嘛当然出去透透气是很好的。那天之前挺累,而且我认为这时节这天气一定到处是川流不息,我不喜欢在人多的地方,一是没有安全感,二是挤来挤去不舒坦,其实盛情难却。 同学说,除我们几个熟人之外,还有他的几个同学,我们几个可能不认识。不过,因为是几个女生,大家还是高兴的说没事了啦因为从我这边过去还要一段时间,大周末的,我一大早就爬起来了,买了许多吃的喝的 在狮子坟见面,我们去了后海 宋庆龄故居在那边,她们说进去看看吧,说以前去过,还好,问我们去不去。他们在讨论,我想了想说,比如你以后牛逼了,是名人了,那再以后您家也是故居了呢吧,那你说我们去你家看什么呢,如果是请大家去吃饭什么的还好些,是吧,去人家家里看什么呢说完我感觉这个是很有想法的说法。 然后,大家有三秒钟的沉默,静静的走。我我就差跳湖逃了很是窘迫。而且之后我的朋友也是很难做。 所以,说完不到六秒钟我就后悔了。我不希望时间可以倒流,只要把刚刚的一分钟抹去就可以了。 之后不久大家就分开逛了唉 在这里,我向我的朋友道歉,而且以后我也保证不会犯这样错,没有脑子的错。 嘻嘻,不过我说的也没有什么错的吧?! 故居嘛,顾名思义故人的住宅,广义上说,以后大家的住处都可以称为故居,那你想啊,你们家无论现在还是以后有什么可以参观的么,况且那是私人的地方,为什么要别人来指手画脚的,对于那些去了的人,这更是不尊重的表现。 不说了,再说大家可能 后海 宋庆龄故居
个人分类: 奇妙思想≈≈奇思妙想|3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向学之家到学问之家----陈寅恪清华园故居摭忆
yaoyaxin 2009-5-17 23:45
陈寅恪是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领域堪称国之重宝的人物。他毕生执著以治学为目的,坚信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态于俗谤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他的研究会通中外文史,探赜幽微,赓续绝学。他在36岁前为求学辗转异国,晚年因环境颠沛,健康折损,目力丧失。相较于此,执教清华的22年,特别是抗战爆发前安居清华园的11年,是他毕生的学术与生活之盛年,足资先人眷念,后学追怀。透过陈寅恪家人与师友的种种回忆,可感那份深系清华的笃实之情。 向学维新之家 陈寅恪(1890~1969)出生于倡导维新的世宦之家,祖父陈宝箴在维新运动中主政一方,父陈三立积极参与维新,力促湖南开化,推进维新事业。陈家祖籍江西义宁,寅恪生于湖南长沙,成长于向学维新之家,使其读书丝毫不染功名,无意以文凭为目的,增进学识与达致精神乐趣是其生命的主题。 陈寅恪在12岁时即随兄长东渡日本求学,1906年病归考入复旦公学。他于1909年起相继留学德国、瑞士、法国,1918年冬入哈佛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吴宓惊其博学,有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之叹服。1921年再赴德国,入柏林大学研究院继续研修梵文与东方古文字学。这为他能够身居清华国学研究院最年轻导师,埋下十数载专心攻读的伏笔。 学问之家:工字厅、南院、西院 1925年初,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组建筹备工作积极进行,主持其事的吴宓六年前即深深叹服于陈寅恪的博学卓识,加之对陈家三代人格学品崇敬有加的梁启超向清华校长曹云祥的着力举荐,尚在异邦的陈寅恪在未取得任何学位、未出版一部专著的情况下,凭其为学卓识,破例接到清华研究院的导师聘书。 1926年8月,37岁的陈寅恪就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同时住进工字厅,与住在藤影荷声馆的吴宓为邻。住在西院的王国维,与陈寅恪识趣特契,时常前来叙旧。多年后,每当陈寅恪领着女儿散步至此,总会高兴地告诉孩子们这是自己刚回国时的居所。 秋季开学,他首先为国学院学生50余人开设佛经翻译文学课程,随后指导年历学、古代碑志与外族有关系者之研究、摩尼教经典回纥译本之研究、佛教经典各种文字译本之比较研究、蒙古满州书籍及碑志与历史有关系者之研究,并担任西人之东方学之目录学、梵文两门普通演讲课程。 对于学生而言,返国不久的陈寅恪,名不见经传,学生不知其学贯中西,少有瞩意。而他的授课,专讲个人研究心得,繁复考据、细密分析难免令人兴味索然。所以真正有能力接受其学问者,寥寥可数。他的研究方向也太过冷僻,青年学生一时不易接受。而在梁启超看来,陈先生的题目比较明了,我自己的题目,最是空泛。后学陈寅恪会通中西的为学境界确实难得。因此,他时常引导研究生向陈师学习治学路径,谆谆告诫选题切忌过大空泛,力求小而能精。对于每一种研究都有思想作指导的陈寅恪,是国学院学生逐渐领悟而不断接近的学术高峰。 对于始终向学为学之人,家的概念即学问的居所与心灵的皈依。国学研究院导师中,除梁启超之外的三位导师均习惯在家中接见学生。据学生回忆,陈师的书房中各国各类书都有,处处是书,我们进去要先搬搬挪挪才能坐下。家中问学,导师循循善诱,学生尽力于学,穆然有鹅湖、鹿洞遗风。 1928年春,陈寅恪迁居南院(今照澜院)2号,与住在1号的赵元任一家比邻而居,这是一座西式双拼外廊式住宅。此时,赵元任一家正为书多屋小空间逼仄而犯愁,陈寅恪欣然让出居室之半,供赵家藏书之用。赵元任、杨步伟伉俪以一贯的温和与热情,在生活上给予陈寅恪细致的关照,并积极为陈促成婚事。这年秋七月十七日,39岁的陈寅恪终于同唐筼女士(台湾巡抚唐景崧之孙)在上海成婚。 然而,不测风云屡屡来袭国学研究院。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1928年6月,梁启超因病辞去清华一切职务;赵元任只担任每周演讲吴语一小时的课程。在此非常情况下,1928年新学期起,陈寅恪力担重任,无论是否门下正式弟子,皆尽学问指导之责。梁启超弟子陈守实、吴其昌,皆深受陈师教益。1929年国学研究院结束,陈寅恪转任历史系与中文系双聘教授,并为中文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分别开设佛经文学、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专题研究课。此时,为迎老父北上,陈寅恪在西四牌楼附近赁得姚家胡同3号住宅,时有居住。这里临近中央公园,饭后可至品茗散步,以调节繁重工作下的劳神与弱体。 1935年,陈寅恪一家搬进两年前落成的西院36号。在当时仅8岁的长女陈流求记忆里, 这段时期家中生活紧凑而有规律。父亲的书房不大,窗前放下的那张深褐色书桌可不小,靠墙是高高的书柜,还铺设了一张小铁床,屋内很挤,孩子不可进去玩。授课之余,之于佛经用力最勤,每晚伏案工作不辍。同时,多年坚持每周进城向外国教师钢和泰学习梵文,并做学术讨论。抗战爆发前任教清华的11年,陈寅恪完成著述及序跋53种,赓续绝学,论域深广,深得国际汉学界景仰。 家园别恨失光明:新林院52号 日寇侵华,山河破碎,民族危机,对于坚持独立人格、忠于学术、将民族情感与忧国忧民融入生命的陈家,冲击之巨远越寻常。老父含恨而逝,寅恪全家携恨踏奔苦旅。八年颠沛,双目失明,伦敦医治复明无望。1946年10月,陈寅恪夫妇与小女儿终于回到最怀念的清华园,住进新林院52号。时事日非,眼又不见,赋名书房不见为净之室。在助手和家人的辅助下,56岁的陈寅恪继续教学和研究。书房对面的一间大屋辟作教室,他坚持在家中为历史系和中文系的学生授课。战后清华大学经费支绌,无力继续免费水汀供暖,陈寅恪只得将多年苦心搜罗的巴利文藏经和东方语文诸书割爱售于北京大学东语系,用以购煤取暖。躯病体残,寒冬难度,1948年初春,陈寅恪夫妇在新林院52号宅前亲手植下一株海棠,寄托即将离别北国、庭园孤寂的无奈与苦涩。1948年12月15日,陈家乘机南下,就广州岭南大学之聘。 陈寅恪对故园故国的眷恋,对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求索,却历数代数载千难万劫,已经深沉地写在北京,写在清华园。
个人分类: 《识庐》匡误|5092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问学之家到学问之家---陈寅恪清华园故居摭忆
yaoyaxin 2009-5-17 22:49
《识庐》诸位读者:
个人分类: 馨香一束|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园中的朱自清故居
yaoyaxin 2009-5-9 21:54
朱自清的五十载短暂人生,近一半时光是在清华大学度过的。自称为清华园的住客的他,曾经居住过清华园古月堂、南院18号、西院45号、北院9号和北院16号。这些住宅与园中的朱自清塑像、自清亭一起,共同记载了他作为学者的一生,诠释着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南国共食不相忘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东海县。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八中等学校任教,投身新文学运动。1925年秋,受俞平伯推荐,朱自清受聘为清华学校大学部中国文学教授,渐由中等教育与诗歌、散文创作转向大学教育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来到清华之初,孑身一人的朱自清住在古月堂,后迁南院18号单身宿舍,与陈寅恪、浦江清、杨振声等教授为邻。据俞平伯之子俞润民先生回忆,朱自清先生曾住在南院的单身宿舍,距我家很近,因系单身一人,饭食不方便,父亲就请朱自清先生每天来我家共餐。朱先生一定要付伙食费,父亲当然不肯收,朱自清先生一定要付,最后只好收下,而暗中却又把这钱全部用在给朱先生添加伙食上。朱先生后来渐渐地察觉了丰盛的饭菜是专门为他做的。西南联大时期,朱自清以西郭移居邻有德,南国共食不相忘的诗句,表达对这段共餐经历的感念。 1927年仲夏,月色中的荷花池触发了文学家敏锐的情思,有感于军阀征战的国内时局,朱自清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当此国势动荡之时,他更多地关切国家和民族命运。1926年3月18日,他与清华师生进城请愿,抗议段祺瑞政府的卖国行径。亲历政府弹压学生的三一八惨案,他以极其悲愤的心情写成《执政府大屠杀记》和《哀韦杰三君》。 清华大学中文系成立后,朱自清与杨振声一起拟定课程,开创了国内融会中外文学、新旧文学的大学中文系课程体系。1930年秋,他代理中文系主任,主张科学化、现代化的办系理念,以批判地接受旧文化,创造并发展新的进步文学为中文系的使命,主张中外文合系,沟通中西文化。1932年9月,朱自清任中文系主任。他的学风和人格,杨振声描摹得最恰如其分:那么诚恳,谦虚,温厚,朴素而并不缺乏风趣。对人对事对文章,他一切处理得那么公允,妥当,恰到好处。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任教清华大学,他高标绝俗地自期与进取,在他的日记中可以较频繁地读到他为杂务、身体不适而占用研究时间之后,随之而来的深深自责与忧虑,因教学不佳而被学生驱赶的场景亦入梦中。他的文风与品格源自无形中这一贯的严格自律。 此间,朱自清搬进西院45号的中式住宅。1935年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中,他积极投身爱国运动,多次在家中掩护被国民党追捕的地下党员和爱国学生。1936年11月,他还代表清华师生赴绥远前线慰问抗日将士,其妻也加入为前线战士制作御寒用品的行动。 清芬正气 赤诚之心 1933年1月20日,朱自清移居清华园北院9号,甚适意。时常与俞平伯、浦江清、吴晗等友人进行桥牌竞技,或与闻一多、李健吾、叶公超等文学同道共进餐宴,探讨新文学的方向、诗的形式,颇多快意。朱自清一生清贫,家中除基本陈设外,十分简朴。1936年3月23日,他们一家又迁至北院16号。他与妻散步至成府路定购家具,做二新书橱,把装在两个香烟箱内的书搬出放进书橱,愉快之至。不久日本入侵,清华南迁,在西南联大岁月里,他时常心系北平,心系清华园。1943年,他读到马君玠的诗《清华园》: 路边的草长得高与人齐, 遮没年年开了又谢的百合花。 屋子里生长着灰绿色的霉,有谁坐在 圈椅里度曲,看帘外的疏雨湿丁香。 自称清华园的住客的朱自清,仿佛真的回到北平,回到清华园。1946年10月22日,朱自清全家终于回到清华园,回到久违的北院16号。 复员以后,事情忙了,心情也变了,我得多写些,写得快些,随便些,容易懂些。他努力跟上变革的时代,迎接新时代的到来,不顾病痛与日益严峻的健康状况,全力著述,追赶生命,表达揭露敌人、唤醒民众的迫切心愿。他把编辑和出版《闻一多全集》视作纪念亡友与抗击法西斯专政的必要举措,在他逝世前一个月将《闻一多全集》正式出版。 1947年2月22日,朱自清与俞平伯、许德珩等联名发表《保障人权宣言》,抗议警宪以清查户口为名,午夜闯入民宅,肆行搜捕。1948年6月18日,贫病交加仍疾速工作的朱自清,体重已减至38.8公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毅然选择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拒绝购买每月两袋美援平价面粉,并让其子将配购证退回,拒绝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对此,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给予高度评价: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8月12日,朱自清的胃病发展到胃穿孔,在长久渴望的新中国诞生前夕辞世。他留下知识分子的清芬正气和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个人分类: 老房子|4698 次阅读|1 个评论
蒋经国故居和《新赣南家训》
suqing1961 2007-8-6 16:26
蒋经国先生在赣州的旧居大约有3处,但最有名的还是位于城区西北郁孤台附近的花园塘1号故居。该故居原为赣州府衙所在地,1940年至1945年蒋经国任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时,修建了此别墅式的官邸,并和妻子蒋方良及孩子在处此居住了近6年之久。 蒋经国主政赣州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希望通过建设新赣南,实现人人有工做、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有书读的五有建设目标,将一个落后的贫穷痛苦的旧赣南,变成一个前进的富强康乐的新赣南。为教化和改造赣南民众,推行新的民风,他亲自撰拟了《新赣南家训》,并于1942年8月13日发表在他创办的《正气日报》上。 在蒋经国旧居的会客厅里,悬挂有一后人书录的《新赣南家训》匾额。 《新赣南家训》匾额 《新赣南家训》结合老百姓日常生活及习惯,予以新风新俗劝导,语言通俗易懂、上口好记。原文共100句,计554个字,旧居新录的《新赣南家训》删去了拥护蒋总裁句。 以下是《新赣南家训》的原文: 东方发白,大家起床; 洗脸刷牙,打扫厅房。 天天运动,身体健康; 内外清洁,整齐大方。 时间宝贵,工作紧张; 休息睡觉,反省思量。 吃饭吃粥,种田艰难不忘; 穿衣穿鞋,要以辛苦着想。 事事宜先准备,免得临时慌张。 春天栽树木,夏日造谷仓; 秋收多贮藏,冬季种杂粮。 夏衣春天做,冬衣秋季量。 天晴修房屋,天雨补衣裳。 户户养鸡鸭,家家畜牛羊。 处处要节约,无事当做有事防; 时时要储蓄,有钱应作无钱想。 青菜豆腐最营养,山珍海味坏肚肠。 服装器具用国货,经济耐用顶适当。 父母教子女,兄长告弟妹; 勿贪钱财勿说谎,戒烟戒赌莫游荡。 生活要刻苦,婚丧莫铺张; 待人要诚恳,做事要有常; 态度宜从容,举止要端方。 友爱兄弟,孝敬爷娘; 妯娌和睦,一家安详。 不听闲话,自己有主张; 不管闲事,埋头干一场。 祸从口出,休要说短论长; 病从口入,卫生不可不讲。 做过善事,不记心上; 受人恩惠,永久不忘。 遇困难,不彷徨; 处顺境,不夸张。 做好事,莫宣扬; 做坏事,莫隐藏。 人家急难相援助,人家成功要赞扬。 口角诉讼,两败俱伤; 大家规劝,互相帮忙。 引诱亲友做坏事,欺人欺己昧天良。 甘心卖国当汉奸,辱祖辱宗害亲房。 不论农工商学兵,都做堂堂好儿郎。 政府机关去服务,多求进步图自强; 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家,放弃一时安乐为民族。 男女老少受军训,全体动员拿刀枪。 人人都是中国兵,个个都去打东洋。 国难已当头,战事正紧张; 日本鬼子不消灭,中华儿女无福享。 有钱快出钱,有力快出力; 壮丁去当兵,老人看家乡; 妇女耕田地,儿童上学堂。 大家一条心,拥护蒋总裁。 赶走日本鬼,共贺大胜利, 建立新中华,万岁万岁万万岁! 《新赣南家训》乃仿《朱子家训》(即《朱柏庐治家格言》)形式撰写。蒋经国用《朱子家训》这个旧瓶子装了建设新赣南的一壶新酒,并在赣南11个县内掀起了轰轰烈烈学习《新赣南家训》的热潮,并期望以此建立他心中理想的社会。 据说,通过各种宣传措施,当时《新赣南家训》基本上普及到了赣南的每一个角落,以至那一时期几乎人人都能背诵,甚至解放后很长一段时期还有许多人背得出《新赣南家训》中的若干段落。 其实,若抛开政治上的成见,《新赣南家训》在宣扬内容和宣传手法上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地方。
个人分类: 旅游采风|9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0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