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客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苹果服务事件的评论言论看科学的事实判断标准的缺失
热度 2 cgh 2013-4-4 12:47
从苹果服务事件的评论言论看科学的事实判断标准的缺失 针对央视曝光苹果服务存在的种种问题,其实不是短期出现的问题,前面已有博文讨论,这里不重复、不引用。然而,如何看待这个事件,在网络上的评论和言论居然几乎势均力敌,出乎意料。很多言论存在严重的评判标准问题,值得审视: 1 、评判苹果服务问题的标准 很多人认为,苹果在很多方面比中国企业好,尤其是技术方面,在纠察苹果的问题前请先纠察其它企业。这是非常不正常的逻辑!评判问题的标准不是企业与其他比较,而是现有的规则和法律。只要你的事实违背了现有规则和法律,就应该受到执法改正,和其他企业的执法没有任何关联。突出这种关联,恰恰反应这样的企业是在有意践踏规则和法律。如果国人习惯于通过比较去评判,不经意地鼓励践踏规则和法律的行为,最终形成的是恶性循环,受害的买单的是最普通的老百姓。 2 、央视的作用 央视在整个事件中,只是一个普通的媒体,起到媒体监督作用,它没有执法权利。央视揭露出来的东西是不是事实,完全可以去验证。假若不是事实,相关企业完全可以以法律手段起诉央视!央视的揭示,首先是给执法机关提供线索,督促执法机关去坚强监管,其次是以无约束力的形式警示被揭露企业。 3 、监督机构的作为 监督机构有没尽到监督作用,有没有在引起媒体广泛关注之前去认真执法,发现问题并执行法律。现在监督机构似乎把自己抽身事外,感觉自己有特权,可以随便支持涉事方或者揭露方。这是非常奇特的现象!事情的揭露首先是对监督机构不作为的揭示,其次是给予监督机构进一步执法的督促。 4 、媒体监督和监管执法无关于政府行政 将媒体和监管机构污蔑成政府行政,进而将正常的市场监管行为抹黑为政府行政干预,这是美国自己恶人先告状的行为。我这里不想重复我前面发的博文。而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无数的企业公关字眼,也就是隐藏在普通百姓眼光以外以正常手段解决危机。企业给谁公关?! 很多评论和言论无视以上客观评判标准,敢于颠倒是非,反映几个问题值得包括科学界同样注意: 1 、需要建立客观事实为导向的评判标准 中国百姓有没有学会自己思考、自己观察事实,这是这些事件中,中国人应该想的问题。如果没有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永远会被欺骗,被宣传欺骗、被舆论欺骗、被公关欺骗。现在的国人似乎习惯与用一些缺陷去否定国内企业和机构所有行为,而用一些优点去美化国外企业和机构的所有行为。与此相似的是,学术界也有盲目崇洋媚外、不尊重国内学术研究。学术界也存在对人不对事的攻击行为,其实也是不尊重客观事实(对事不对人),以偏概全的思维模式。 2 、不应该让颠倒是非的言论肆无忌惮成为正常 科学界现在还算比较克制。想象一下,如果在科学讨论中肆意歪曲你的数据和证据,进而攻击你的结论和科学素养,甚至科学道德,你还能进行科学研究吗?这样的环境下,谁还能踏踏实实做研究。当然,这种事情也绝不是没有出现过。在论文评审和项目评审中,不时可以听到恶意扼杀竞争对手的消息。这种风气只能助长唯利是图、投机取巧,值得警惕! 纽约时报向美国读者宣扬的信息,利明璋、连清川专栏作家利用的荒唐逻辑: 官媒战苹果,谁在歧视谁? 苹果在华道歉为哪桩? 央视带头炮轰,苹果痛快道歉 中国梦,苹果的噩梦? 央视 315 ,打假还是假打?
个人分类: 杂谈|2737 次阅读|6 个评论
体系结构与社会建制
benlion 2013-3-30 13:34
科学概念(包括术语)、原理、方法和技术等属于科学的体系,或科学哲学研究的范式,科学的研究机构、协会、媒体和会议等属于科学的建制,或科学社会学的范畴。 比如, 90 年代在北京建立转基因动物研究所和举办第 1 届国际会议,其实,转基因动物研究早在 80 年代国际上已创立,国际会议也有召开。 系统生物学于 1968 年代提出,并发展了理论 ( 包括数学 ) 和计算生物学方法。 20 世纪 90 年代,曾邦哲在中科院,将生物系统理论和计算、实验与工程方法,以及细胞信号传导与基因调控网络等结合起来,并首先采用差异显示分析和开展全基因设计与合成等,正值互联网技术的到来,而在 1996 年 -2000 年进行规模化国际通讯。 2000 年 -2001 年,胡德是用 “omics” 于系统生物学研究,学术上主要是个性医学( 4P )概念和分子生物技术领域的工作,其余不属于原创。北野宏明( kitano )的原创是 “ 计算系统生物学 ” 词汇和软件开发语言领域的工作 - 他用 “systemsbiology”也 在胡德之前, 2005 年和胡德的论文第 1 作者 IdekerT 都已经声明是在分子层面重新提出,其它 3 个学派是合成(工程)、网络(图论)和数学(理论)生物学学派。 所谓学术影响力,不等于论文引用率,而,往往是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等通讯。比如,可检索到大量讲座、论文、网页和书籍中采用了特有的文字、句子、段落、图示和模式等,学术以传递模式传播。 德国( O.Wolkenhauer )、英国( DB.Kell,D.Nobel )、美国( T.Ideker,E.Voit,MesarovicM. )和日本( H.Kitano )等关键科学家明确论述系统生物学早在 20 世纪已经开展,其它几个学派更是独立自 1999 年 -2000 年与 omics 学派同时开始和平行发展起来,而且, omics 学派也有数位科学家( G.Church,R.Aebersold )早已创建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等。 另, 传统文化、科学历史应为具体、客观、真实和细致内容或时期,不应用笼统、文学词汇和全称命题。 胡德院士的那个定义早已被国际上否定不再用,他论述的交叉学科概念也只是仪器研究而不是系统生物学,词汇更不是他提出。 -(本想休博,因看到国内学术机构网页上有关胡德的明显错误-其实,属于非客观、非真实的商业广告语言,故而。)-
个人分类: 历史|2342 次阅读|2 个评论
五毛VS美分
热度 2 cgh 2012-12-17 04:14
五毛VS美分
五毛 VS 美分 其实不知道啥五毛,在看到蒋叔 关于新华字典的博文 中,蒋叔教陈小润百度之,我也顺便想起百度之,才知道还有对等的美分,详见 环球网的评论 。其实透过所谓的五毛和美分,无非是对事实是否接受、如何客观评价。而周五的美国枪击和河南刀伤,给世人展示了所谓的五毛和美分表象,实质还是可以看到,中国有五毛同时美国有美分,中国有美分而美国却没有五毛。 美国周五枪击后,国内媒体大多头条关注。尤其被关注的是新闻联播头条播出,国家主席也给掉眼泪的小奥电话安慰。新华网的“ Innocent blood demands no delay for U.S. gun control ”毫无疑问会被认为是五毛性质,那么,纽约时报的“ China Calls for ‘No Delay’ on Gun Controls in U.S. ”无疑可以看作美分性质。还奇怪的是,新华网相关文章是英文版才有的,而纽约时报也没把它的这篇对应文章放到中文版,难道是我没有找到? 新华网的报道,罗列了一系列的案例: 2012 年 12 月 14 日的 28 人死亡、三天前俄勒冈三人被枪杀、两周前橄榄球运动员枪杀女友后自杀、五个月前科罗拉多影院枪杀案 12 死 58 伤。美国 34 %的人持有 2.8 亿支枪等武器;克林顿政府推进禁枪导致民主党失去 1994 年国会和 2000 年总统选举。 当然,纽约时报也不示弱,列举了中国的系列案例:同一天河南 22 人被砍伤; 2010 年对学校的袭击中 20 死 50 伤;福建学校 8 死; 在表达手法上,纽约时报不忘拿中国网民评论来佐证,当然是批评河南相关部门在处理中的冷血行为。同时还提出中国案件行凶者的精神病问题,认为中国医疗系统没有足够能力去诊断和治疗精神病患者。纽约时报当然也对比了持枪行凶和用其他冷武器行凶,同时拿禁枪的日本说事引出禁枪也存在严重的非法持枪问题,枪支从美国走私到中国。 其实,很多人的观点和纽约时报的观点相识,认为禁枪同样有非法持枪问题,比如美国有的城市禁枪反而更多的枪杀案件和伤亡。但是从中国来看,禁枪确实很少发生针对普通老百姓的枪杀。对于美国人民来说,问题可能在于不禁枪的情况下不是 100 %的人能持枪,因此导致未持枪者被枪杀和治安问题,而如果 100 %持枪,则和 100 %不持枪是一样的。 不管是五毛还是美分,如果能以大多数人的利益分析,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都只关心自己少数人的利益而欺骗大众,肯定都没法长久存在。
426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专家的观点客观或不客观,与社会的整体环境有关
liuchao666 2012-8-25 11:48
评论时事, 经常听说一个词,叫做“客观”, 意思是说, 如果一个专家的意见是确定某事, 那么出错是有可能的, 但是, 如果大部分专家都确定某事, 那么就是真的了—— 而承认这种真就被称为客观。 事实上, 这种客观认定的本质 来自于概率统计, 因此, 事件是否独立就是其结论成立的 必备的前提条件。 即, 这个说法的成立取决 当时的客观的社会环境, 如果所有的专家都是独立的, 并出自自己内心的真实评价, 那么其评价可能是客观的。 但是, 在历史上的某些朝代中, 专家并不是独立的, 其话也并非反映自己的真实内心, 这种情况下, 即使再大部分的一致意见, 也不能认为是客观的。 因此, 社会环境是否允许存在(并充分地实质上存在) 能够独立思考的专家, 并允许其自由发表言论, 是大部分专家观点是否客观的关键因素…… 同样, 可以从这个意义上说, 民主的前提是必须先实现自主, 否则, 单独的投票统计, 就不会有啥任何社会进步的意义……
2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民主与和谐的差异导致了科学与禅的差异
热度 3 liuchao666 2012-7-12 23:01
民主与和谐的差异导致了科学与禅的差异 欧美社会追求民主与科学,中国的传统是和谐与禅。 用中国人的话说,西方人练的是外家功夫,中国人搞的是内功。 究竟谁更厉害呢?且看下文分解: 先说民主与和谐。 西方的民主是一种简单的叠加,虽然看上去似乎人人平等,但其本质是一种多数对少数的暴力——或者说,就是一种头脑简单的傻瓜式的执政策略,用外在的统一掩盖内在的差异。 中国社会讲究和谐,其本质是人尽所能,物尽其用。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这就说,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自由,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喜欢唱歌的就唱歌,喜欢喝酒的就喝酒,大家不用因为别人说鱼好吃而强迫自己也吃鱼,这是一种更符合人类习惯的领导艺术,通过保留内在的差异而体现整体的和谐性,或者说,和谐就是对个体偏好的保护。 一般地说,思想的差异必然导致行为上的不同,因此,两种思想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两个重要的实践团体的差异,这就是科学与禅的区别。 科学习惯于把观察到的现象说成是一种客观的规律,并认为其具有永恒的普适性,应该说,这与其简单的民主叠加思想分不开的,一个现象,如果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能观察到,那么,这个现象就被称为是真的。 再说禅。 禅的认识向来是非形式化,或者说,一直是反形式化的。吃喝拉撒,顺其自然,禅不会把因为 100 个人中有 90 个人喜欢吃鱼而把吃鱼当作人的本性。 如果要简单地区分中西方两种文化,我想可以这样简单地总结:西方人讲究客观,中国人讲主观。 突然记起几年前的一次答辩,一位老师问起“信任”与“可信”的差别,在我看来,其答案与这里讨论的问题似乎有些关联: “ 信任 ” 是一个比较主观性的概念,而 “ 可信 ” 则是相对客观的描述。 易中天老师说,中国人是一个讲究忠奸而不讲对错的民族。 道理大体也是如此。 忠奸是一个主观的概念,而对错则是一个客观的描述。 不过,如果单纯从哲学上说,人类能把握的都是主观的现象,而所有的所谓客观论断,最终都需要依赖于主观上的论证。 然而,民主或科学,利用一种多数原则将主观的想象演变成了客观论述。 从博弈的角度看,遵循大概率的事件是聪明的做法,然而,这并不能改变其投机的本质。我们真正需要的,仍然是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任何时候,都应该避免将自然界的暴力原则演变为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这,或许就是人性与动物性的差异所在。 从社会的角度看,正是所谓的客观的法律准则诱使实用主义人类做不违法但是损害社会公平的事情。对于真正懂法律的人而言,法律几乎没有什么约束力——越是详尽的法律,约束力越小。 因此,由主观的人类组成的社会,其根本法则仍然应该是维持一种主观的法则。 当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类的原则,也绝不应该仅仅被解释为像尊敬、赡养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赡养其他人的父母(事实上,今天的客观社会已经把传统的由血缘关系维持的系统演变成了由金钱关系维持的系统,因而,“老吾老”的前提已经事实上丢失)——我们需要做到的是:想想自己变老的时候,希望自己被如何对待,那自己就应该如何对待现在的老人。 这样, 即使承认社会分工的不同, 即使承认群众与公务员之间的主仆关系, 我们只需要做到—— 对仆人而言,制定规则时候首先把自己看作主人, 对于主人而言,遵守规则的时候,首先把自己看作公仆。 那么, 主仆关系就会自然进入期望的和谐阶段—— 尽管真正的和谐社会并没有主仆的差异。
2019 次阅读|8 个评论
论文在那儿,等着你去发现
热度 2 yuliping 2012-6-17 00:22
在某个领域,针对某种问题,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研究,将其写成论文发表,是科研人员从事研究所做的工作。近年来,我经常有这种感觉,就是论文本来就在那儿,等着你去发现,有时真的感觉到论文其实并不是自己写的,而是真理本来就在那儿,你仅仅是幸运地揭开其面纱罢了。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有时佩服自己,有点小得意,有时感慨自己运气好,有时也有点责怪同行,怎么这个东东都没有发现,有时也会骂自己笨,怎么不早点发现这个东东,总之是一种非常愉悦的感觉。 只可惜迄今为止,尚没有大的发现,小小创新是相对容易的,较大的创新是极其困难的,真的是可遇不可求。 2012.6.17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149 次阅读|2 个评论
韩寒或人造韩寒 VS 民族文化的悲哀
热度 3 liuchao666 2012-6-9 10:29
0引言 韩方之争,至今一直还没有消停。 我总觉的这是一种文化的悲哀,无论有没有“人造韩寒”。 挺韩的人关注的是韩寒的作品及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喜欢韩寒,因为韩寒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的真实,这个社会上敢说真话的人太少了”,这是曾听到的一位女孩子对韩寒的评价,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人造韩寒”这个命题。 倒韩的人关注的是韩寒本人的真实写作水平,“这位号称高中一年阅读二十四史的文史之神,竟是连他拿来做书名的浅显文言文都没读懂”,方舟子如是说。 关注人还是关注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做人和做事一直是一体的,做人就是做事,做事就是做人。似乎很少有人喜欢考证 滕王阁序 是不是来自王勃的一时兴起而作,大家喜欢的是 其文章的美,无论是因为爱屋及乌,还是因为君子爱成人之美,总之,中国名人的负面消息一直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西方文化讲科学,讲客观,喜欢把人与事分开来看,即使是大文豪或大科学家,生活中的流传也是成绩与私心贪欲的并存。 今天的韩方之战,恰恰是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在学习西方的现实中忘记了自己的目标,也忘记了自己的文化。前几天的博文“昨天,今天和明天”对此做了一点讨论,这里不再展开了。 这里只讨论韩寒与人造韩寒,只讨论两个“如果”及一点点个人的看法。 一 如果“人造韩寒”属实 如果“人造韩寒”属实。 很不幸,今天到处都是“人造韩寒”的现象,为什么独独韩寒引起了争议? 有的人一边控诉资本主义的悲惨世界,一边把妻女送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水深火热之中,还美名其曰“反美是工作,去美国是生活”,这样的人没有人去倒他; 台下收贿赂,台上讲腐败,这样的反贪局局长没有人去倒他; 一贯眼睛很好,一判案眼睛就花,这样的法官也没有人去倒他…… 独独韩寒有人倒了…… 不错,韩寒只是一个后台不硬的妖精——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对唐三藏还有些许痴情的妖精,却被猴精给打死了——而原因,仅仅是因为妖精修炼成精不是靠自身的努力而是因为偷吃了其父亲的仙丹。 妖精说,三藏们,我爱你。 猴精说,三藏们,妖精就是妖精,她的爱也是有毒的,我替你们除掉她。 有人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可惜,在黑暗的夜晚,再亮的眼睛也看不见光明, 更何况, 不明真相的群众眼睛上,总是喜欢带着黑色的纱…… 二 如果“韩寒”属实 如果韩寒属实。 很不幸,这同样是另外一个悲惨的问题。 儿童节左右,写过一篇博文, 那里提到, 管理者最大的难题 不是说谎话而被管理者不信, 而是说真话的时候没有人相信—— 这个时候, 其实双方是最难以找到共同的语言的, 当权者说,一群刁民,公然造谣, 弱势者说,你们一贯为非作歹,谁知这次又是什么居心…… 如今, 很少有人愿意相信一件事情成功背后,靠得是的99%汗水, 但是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相信 一个张扬的孩子背后, 总有一个成功的爹爹。 每次看到那些扶不起的老太太的新闻报道, 我总是想,几十年前, 这些小姑娘哪个不是善良的天使? 莫非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女性注定要比男性要遭受更多的不公? 面对环境的无奈,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假作真时真亦假, 真情总被假意驱——国难见忠臣, 作为一个不愿随波逐流的异端, 为了一个民族的复兴, 你,愿意用生命来演绎一段悲剧麽? 三 无关韩寒的两点讨论 韩寒事件本身,无论谁真谁假,其实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许多困境,只是一句话就能化解。 无论韩寒说一句:“对不起,亲,我不是想象的那样天才”; 或者 方舟子来一句:“先生们,女士们,今天我为此道歉”。 然而,韩寒现象的背后,有两个问题依然是不容忽视的: I在倒韩与挺韩者之间,有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那是, 双方似乎都同意: 如果那些有争议的作品真的出自韩寒,那么,韩寒可以称之为天才; 但是, 如果韩寒的那些作品出自其父亲之手,那么,韩父则不能够称之为天才。 我想,这种共同的认识背后,才是今天的中国社会文化中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 一个比较实用的推理公式是: 为什么俺们是天才呢…… 因为 从XX到YY, 某A用了P年,某B用了P-1年,某C用了P-2年, 而,俺们, 只用了P月…… 只可惜,这个公式的本身是错误的。 天才们确实比一般人做的快, 但是, 做的快的却未必是天才。 所以, 今天的中国虽然有很多符合规则的天才, 但是, 却没有作出天才能够做出的事,甚至还有的说, 近30年中国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 稍微调查一下就可以发现,为什么俺们的天才做不出天才的事: 为了让那些天才们能够符合天才的标准, 天才背后的非天才们作出了太多的牺牲: 为了让某X能够N连冠,y、z一定不能赢; 为了某A能够超越前辈的记录(做论文,选先进……),b、c、d、……z只能做A背后的无名英雄 ……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意做幕后英雄呢?其实是利益在指挥一切: 只要做出一个天才, 那么其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N个非天才的收益总和…… 2 在倒韩与挺韩者之间,另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是,双方都认为,客观是至关重要的。 在所谓的科学实践中,大家一直在试图保持一种价值中立的客观态度。 可是,在社会生活中,客观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这里至少有两个问题可以探讨: 一个是能不能做到真正的客观? 另一个是客观在社会生活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求真。 客观,客观,再客观。 我一直在想, 我们能不能做到真正的客观呢? 其实,我们选取的任何一个检测样本,都不可能是与选择无关的。 客观的只是手段,不客观的都是样本的选择。 如下是有关当年亩产万斤的新闻报导描述(1958年8月18日的《湖北日报》报道): “于是,他们选择了第二生产队的一块面积为1.016亩的稻田,作为试验田……,这块试验田先深翻了1尺5寸,然后施了大量的底肥:陈墙土300担,塘泥1000担,水粪30担,石膏6斤,石灰30斤。在禾苗移来时,又施了豆饼180斤,硫酸氨70斤,过磷酸钙80斤,水粪60担,草木灰240斤。移栽的那天,全社动员4个生产队的劳动力,将另外8亩稻田的禾苗连根带泥拔出,用门板或梯子抬着,运到这块试验田中,移栽在一起。由于移并过来的禾苗太多,密不透风,据说把鸡蛋随便地放在禾苗上面滚动也不会掉下去。为了使禾苗不至于沤烂,他们就用细长的竹竿把禾苗一蔸一蔸地分开,又用喷雾器喷射井里的凉水,还派人到县城借来一台鼓风机,日夜不停地给禾苗鼓风。” 其实,他们只是做了一点点的创新,把插秧的时间往后推迟了一段时间,也就是,推迟到了收割前的那几天。 如此这般之后, “建国一社向麻城县委报告说,他们将发射一颗亩产超过30000斤的“卫星”。麻城县委又向黄冈地委和湖北省委作了汇报。于是,省、地、县三级联合组成高产验收团,来到建国一社进行“卫星”验收,随同一道来的还有武汉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和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特地在头版头条刊登了“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的大字标题。” 客观的数字是最容易做出来的(无论是GDP,还是平均工资,又或是房价上涨率)。 再有效的客观的检测手段,也 抵挡不住一颗主观选择的心。 再者, 就算是有些事我们能够客观, 但是,我们会不会做的太客观而偏离真相了呢? 在真实的社会中,客观的真相往往并不是生活的唯一目标 ——无关爱情,无关婚姻。 中国一向有着追求主观的优良传统: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 这确实是一个不讲客观的论述—— 然而, 这才是中国的文化, 这就是, 为什么 “工资提高了,住房改善了,但是,我们的幸福感下降了……” 生活是由一个个主观的片段拼凑而成的,试图用客观的数字来治理社会,只会把人类变成机器。 其实,社会生活中是存在价值中立的文化的,但是, 那并不来自外在的客观中立, 而是起源于内在的主观中立。 我相信理想的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是, 那并不是依赖于客观物质生活资料的极大丰富, 而是一种平等的生活文化的建立—— 理由则可以在这样的文章中发现: “人人为己”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 用一则前几天的旧闻做结尾: 一群买房子的砸了卖房子的招牌。 问其原因,原来是,“买了房子,结果房价降了”。 路人不平,问,“如果房价涨了呢?” 买房子的说, “哦,那没有问题,因为卖房子的当初承诺房子不会降价,俺有录音为证。” 路人释然。 打官司。 法官一看, “丫这是法盲啊,知不知道,口说无凭,没有合同的口头协议是无效的?” …… 好一个口说无凭—— 莫非我们还生活在远古的森林里? 呜呼, 在内容与形式之间, 究竟是我们太法制, 还是我们太官僚主义……
2539 次阅读|14 个评论
LCA如何秉承客观精神(与导师谈话记)
热度 3 MJ2009 2011-4-16 01:29
今天与nick聊天,说起下周要做报告,有两组数据我重新算了一下,因为奶牛的产奶量对最终的牛奶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ing,以下简称CF)影响很大,而我前后采用了不同来源的数据,算出来一个1.4一个1.6,想当然的就用了1.4去写报告了,反正也不是什么很正式的报告,本来就是初步结果,以后还要修改。结果nick很严肃地说YOU CAN'T DO THAT,认为我之前对产奶量的估计虽然也有误差,但好歹是目前最能自圆其说的方法,不能因为拿到了另外的估计值就随便改CF结果,更不能因此破坏了对所有数据处理的一致性(integrity)。我理解他的意思是说,其他人的估计值更不靠谱,不能随便信。我争辩说,没什么嘛,人家听报告的人就是想看到较低的CF值,谁高兴看到自己的碳排放居然比欧盟平均值还高啊?意思是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嘛,我自己清楚就行了,至于写报告么尽可能让人家高兴点,何况反正是初步结果,还没算完呢。没想到nick更加不高兴了,说,I DON'T WANT TO HEAR YOU TALK LIKE THAT AGAIN,我感到这话的严重性,唉唉,他向来是个非常和善的人,从来不随便说重话,这回看来我是太过头了…… 后来琢磨了很久,很感慨。nick向来是个批评家,有时候觉得太吹毛求疵了,但也不得不佩服他的严肃与挑剔。学者如果不具备的客观、冷静分析的态度,又怎能期待别人的信任?挑选1.4而不是1.6(虽然二者都是计算结果而不是捏造),体现了我对外的妥协。然而因观众的好恶而操纵自己的表演,不是一个严肃的学者应有的态度。CF也好,LCA也罢,本身就是非常容易被操纵、被误解的,如果不能秉承客观的精神,就不是合格的practitioner。很惭愧,是为记。
个人分类: LCA|3526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1开篇·思辨
gonglu0904 2011-1-1 14:33
最近在网络上流传的老村长事件,在逐步了解的过程中,让我心生感慨。 我开始接触消息都是揭真相说钱村长是被谋害而死,我没有详细了解情况,只是看到为全村人争取利益而上访,遭当地有关部门陷害诸如此类思想的文字表述。作为一热血青年,我就立马义愤填膺、怒火中烧,骂党骂国骂政府。而当今早看见方舟子在微博上转的公民的调查结果是截然相反时,我没有去追究去探寻,而是一下子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好吧,鉴于不知名原因,已找不见其中的一篇文章,就也不给另一篇的链接了) 在见到一则消息时该如何面对、如何接受?是只看结论,只看发布者只看支持者,还是该只针对事件本身做客观的自我评价?乍看这个选择,觉得谁都会选后者,但能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因为我们常常会人云亦云,常常会追随权威(这里权威是以你的价值体系而评判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往往会受其影响。但有时候这并不是不可避免,而只是为了图个简单。何止是评论新闻消息,就是拿到科学研究上来说,不也是一个道理吗。 但是要做到以自我为中心的客观还真不简单。这除了以大量的事实调查为基础(光这一点就十分困难了),还取决调查者自己的能力,知识基础、思维推理、价值观念等等。以此看来,我们对于任何领域的任何事件的评价都像是进行科学研究,结论的获得其经过大同小异。这样,面对一个事件,你还敢草率下结论吗?你的结论代表着你的信誉,说出去的话就得负责任。 另外一点,我觉得科研人员应该关心国家大事,不仅要把自己的业务做出色,也要胸怀天下,关心民生疾苦。或许你做不了什么,而当你可以做什么的时候,效益便显现了。这更像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不过,积极的态度何时何地都是正确的。 最后, 2011年1月1日,恭祝新年快乐! 2011.01.03看见韩寒相关博文,附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176yw.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78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客”之“客”
boxcar 2010-11-13 09:55
刚才看到林中祥老师的新博文科学网上可以看到美与丑,善与恶【 1 】,文中里面两次提到了客观这个词,于是我在林老师的博文下面评论到 博客之客,当是客观之客。由此围绕着客字展开了联想,遂写下本篇博客之客。 其实博客这个词源自英文单词 Weblog ,被比我更喜欢拆字(英文单词)的人拆开成了 we blog ,进而演化成 blog ,音译为博客【2】。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反正我觉得这个音译很妙,因为博和客都是在汉语中有相当好的涵义的字词。博可以让人联想到博大精深,渊博,广博,而说客字,也会让我们产生很多联想。 博客之客,首先让我想到客人。我等在网络上写日志,和自己在深藏家中的日记本上写日记有一个巨大的区别,就在于这个日志是公布出来让很多人看的。来(看)的都是客,相当于客人。博客的主人(博主)要有个待客的礼数,说话不妨先客气点儿,客人当然也就会客套一下,于是一团和气。如果博主一肚子火气,不由分说地把很多人骂了一顿,来访者(读者)难免也会呛火,于是就可能出现博文的下面一溜儿不逊的言论,甚至大有反客为主的架势。如果博主的火气再大些,就有可能出现对骂的局面,此时围观者甚众,但其中很多人看后难免摇头乍舌。 博客之客,还会让我想到客观。博客所写内容是否真实客观,其实是很重要的。如果所列现象均为属实,所提出的观点中肯,分析探讨和结论判断都很客观,容易为很多人所接受,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观点偏激、论述过程有很多主观臆断的博文,难免会被很多人所反对并由此引起激辩。此时主客双方你来我往地在评论栏交锋,场面很好看,可能让很多人热血沸腾,却也极容易让人失去理性,深陷意气之争。 若单把博客中的这个客字拆开来,又别有一番趣味。客的上面是个宝字盖,下面是个各字。这个宝字盖的寓意在于,博客其实是博主私人的地盘儿或空间(我的地盘儿我做主),它就像一所房子,它当然也就是博主个人的宝贝。各字又可体现点儿博主之独特和个性,不同人的博客,自然各有不同。各字的上面是文下面是口,该当蕴含着用博文表达出博主想要说出的话的意义。 所以,博客自然也就是博主在自己的空间上写出些独到而有个性的文字,说出些自己想说的话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客人们也不妨客随主便。 ============================== 参考: 【1】 林中祥: 科学网上可以看到美与丑,善与恶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3242 【2】 http://baike.baidu.com/view/1509.htm
个人分类: 科学网|3794 次阅读|7 个评论
照相和画像(mirror)
liwei999 2010-10-8 16:10
照相和画像 (932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September 06, 2010 05:28PM 第一次听见自己的声音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感觉就是陌生,在许多熟悉的声音中间夹杂着一个陌生的声音。不敢相信、不愿意相信这是自己的声音。但是周围人都一致:说这就是你的声音。这是镜某的第一次客观的感受从耳朵孔里进来的振动,通常自己的声音是通过骨头和肉传过去的。 看照片或照镜子都可以直到自己的形象,为什么说那不是客观呢?镜某的朋友这样发问。曰:因为那还是自己看自己,所以不是客观。 第二次客观的发现是来自看漫画。机器不会识别漫画所代表的原人物,但人脑却可以。因此漫画所表现出来的原型人的某些特质要素构成了对原型人物的客观。第一次看自己的画像的感觉也是不象自己,但别人都说很像。可见人们自己对自己并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这个客观是需要通过别人加工过的画像才能表现出来。 洋人的有钱人讲究让人家画像,慈禧也有洋人给画的像。画像虽然不如照相来得真实,但是却是客观。相片里的信息太多,反而影响了人们对人物特征的提取和认识。每年到街头去让无名作家给画一次像,既是认识自己,也是帮助画家的生计。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6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悟篇(3)-客观评价一个人一件事
liujian129 2010-6-27 22:54
我想我们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一定很痛恨论资排辈;但我也相信我们很多人在遇到一个新观点、想法、事物或其他事情的时候,都会在心里掂量着背后的倡议者是否有足够的分量。如果分量足够,我们接受;如果不够,我们不屑或者排斥。即使是同样的观点,差不多的内容由不同资历的人提出来,所获得的认同(credits)可能完全不同。这其实可以从《科学网》博客博文的点击量、跟帖率、回复率、推荐数等指标略见一二。 如果很认同一个人就全盘接受他的所有;如果很不认同一个人就对其全盘否定。而很认同和很不认同可以完全由某件事或某方面决定。与个人崇拜(或崇拜的反义词)无异。中国向来有这个传统。连毛XX这样的伟人都难逃此劫。生前被奉若神明;去后尸骨未寒就有很多人开始对其全盘否定。好在有另一伟人邓XX能客观掌舵,最后功过七三分。这好像是个国际潜规则,斯大林死后日子也不好过。学术上也不乏相似的例子(比如郭XX,周X等)。 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就事论事,真正客观地对一件事(包括自己做的)或一个人(包括自己)进行评价?(我坦言我不能;但那些能人应该能。)这需要的不是一般的能力。 在被西化的同时,还要记得有很多传统的东西是精华的。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说明年龄、资历不应该是能力考核的主要条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明只要是人就会有缺点,会犯错误的,不要因为他/她的某些缺点或错误就对其全盘否定,因为人(所做的事)也都不是一无是处的。也要接受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别人一提出来就猴急。 (写得很乱。。。)
个人分类: 人生随想|4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范畴的“客观”及其双重意义——兼论“科学知识”的涵义
周可真 2010-6-11 02:23
林中祥 老师就拙文《为什么要对今日之中国进行无情的理性批判?》所发表的评论 批评不好的,赞赏好的内容,客观是最好的。说服别人的最好方法,客观些,真实些,好懂些(平民化语言),艺术些 ,使我陷入了对客观的思考。 什么叫客观?在我的记忆中印象特别深刻者,与客观直接相关的概念有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到的客观实在概念和波普尔在《客观知识》中提到的客观知识概念。 列宁的客观实在概念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物质。这里客观一词的含义是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或 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波普尔的客观知识概念是指那些由说出、写出、印出的各种陈述组成的知识。这里 客观一词的含义是 依赖于语言、文字而存在 或 存在于语言、文字之中 。 然则,按照列宁的客观概念,所谓客观的批评就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批评;按照波普尔的客观概念,所谓客观的批评就是存在于语言、文字之中的批评。 毫无疑问,批评必定要借助于语言、文字,所以也必定是存在于语言、文字之中的,故要做到波普尔客观概念中的客观的批评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要做到列宁客观概念中的客观的批评就难了,因为由语言、文字所陈述的批评不可能存在于批评者的意识之外,相反,批评者的批评是必定依赖于批评者的意识,因为他的批评就是他的意识的陈述,如果离开了他的意识,他的批评就无从谈起了。 如此分析起来,所谓客观的批评的客观,应该既不是列宁所谓客观实在的客观,也不是波普尔所谓客观知识的客观,而是别有所指的。 那末,所谓客观的批评的客观到底是什么意义上的客观呢? 列宁所谓客观实在的客观和波普尔所谓客观知识的客观都是针对主体因素(意识、语言、文字)而言的,那末,不是针对主体因素(意识、语言、文字)而言的客观,就应该是针对客体因素而言,亦即针对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对象或由语言或文字所陈述的对象而言的。 那末,针对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对象或由语言或文字所陈述的对象而言的客观是什么意思呢?显然,这里的客观应该是指意识与意识的对象或陈述与陈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其具体涵义是意识或陈述与其对象的一致。就客观的批评来说,其客观就是指批评与批评的对象的一致,即如恩格斯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 ) 中所指出的那样 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决定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毫不怜惜地牺牲一切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 。这种客观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坚持的唯物主义所要求的所谓从既有的事实出发 。但是,所谓事实或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是指什么呢? 根据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的有关论述,恩格斯认为他和马克思的自然观、历史观是从 经验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 出发的 。那末,在他们看来,经验科学本身是从什么出发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 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 按照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五段论述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对于科学主体来说,他们的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应该被理解为是他们自己的感性实践的产物,易言之,是他们的感性实践导致了他们对感性地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对象(事物、现实、客体)有所感知(感性意识)、有所欲求(感性需要)。据此, 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应被解读为现实的科学是产生于科学主体由于其自身的感性活动所引起的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 。这意味着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现实的科学不只是要解决由于科学主体的感性意识所引起的知识问题,还要解决由于科学主体的感性需要所引起的价值问题。换言之, 科学的实质是在于通过科学主体的感性实践去追求那些可以达成科学主体的目的的知识 。 然则,至少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观念,科学范畴的客观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属于知识范畴的客观,一是属于价值范畴的客观。知识范畴的客观所涉及的是科学主体与科学客体之间的关系,价值范畴的客观所涉及的是科学主体之间的关系。拙著《明清之际新仁学顾炎武思想研究》在探讨顾炎武知识论时触及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在该书中指出: 顾炎武的实证精神,既追求创新又征求共识,这里是否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呢? 应该看到,在知识论中,创新是意味着知识主体个性的发挥,其凸现的是知识主体的个性;共识则意味着对知识主体个性的限制,其凸现的是知识主体的共性。顾炎武强调学焉而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这里学焉而有所得,是指知识主体在求知过程中有所独创;求同志之人,是指知识主体在有独见时不是自以为是,而是征求众人的意见以期取得共识。这段话表明:在处理知识主体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时,顾炎武是自觉地把个性和共性联系和结合起来的,即在充分发挥个性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以共性来限制个性,使个性自由不超出共性制约的限度。换言之,就是把个性纳入共性范畴抑或使个性转化为共性。应该说,顾炎武的这种处理方式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 知识在本质上属于共性的东西;唯其属于共性,反映共性,知识才具有普遍性,从而才成其为知识 。个人独断的东西之所以不成其为知识,是因其仅属于个性而不属于共性范畴,故在本质上是易变的现象性的个别经验,而非稳定的本质性的一般理念。顾炎武把知识本质地理解为共性范畴的东西,理解为本质性的一般理念,进而要求知识主体通过交往实践来实证其知识,使之由现象性的个别经验上升到本质性的一般理念,这当然是正确的。 但是,顾炎武的知识论也有严重缺陷,即其只是注意到知识主体的共性,忽视了知识客体的共性。其实,真正的知识并不只是反映知识主体的共性,它同时也反映知识客体的共性。只有既 反映知识客体的共性又反映知识主体的共性的知识,才是达到了主体和客体统一的普遍真理;只有具有这种普遍真理性的知识,才能在实践中起到协调主体际关系和主客体关系的双重作用而达成这两重关系的和谐 。顾炎武之重视知识主体的共性,诚然是其知识论优于宋明理学知识论之处,表明其十分重视处理和协调现实世界(人事)中的主体际关系,而不像后者只重视处理和协调精神世界(人心)中的主客体关系(理性与情欲的关系),但是其忽视知识客体的共性却表明,其知识论所关注的实践(人事)实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实践,而非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生产实践。对生产实践的轻视或忽视,是包括顾炎武知识论内在的中国古代知识论特别是儒家知识论的共同缺陷。正是这种缺陷使其难以发展为科学知识论。 但如果把顾炎武的知识论来同西方近现代科学知识论作个比较,又未尝不可以看出,它们其实是互有短长的。如果说顾炎武的知识论是偏重于处理和协调实践中的主体际关系而忽视主客体关系的协调的话,西方近现代科学知识论却相反地是偏重于处理和协调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而忽视主体际关系的协调。据实说,西方科学知识论也只是当它发展到后现代时,才开始重视处理和协调实践中的主体际关系的。但西方后现代主义对近现代科学知识论的批判却又显得有些矫枉过正了,它在试图克服近现代科学知识论之痼疾的时候,却连带将其合理因素也给抛弃了它只讲主体际关系的协调,不讲主客体关系的协调,以至于根本否定主客统一的真理观,其失误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失误也颇似顾炎武知识论的失误。 如果以顾炎武的知识论作为中国传统知识论的代表的话,那末,它与西方近现代科学知识论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其互补关系也显而易见。 在笔者看来, 真正科学的知识论不仅应当关心和研究人类的生产实践,同时更应当将其实践中的主体际关系和主客体关系都纳入其知识论视野来加以全面综合的考察与研究,以追求足以处理和协调好这两种现实的实践关系的科学知识。而要获得这样的知识,就既不能只是从事求证于众物的自然科学实验,也不能仅仅从事求证于众人的社会交往实践,而是应当把自然科学实验和社会交往实践结合起来,把从自然科学实验中得来的知识诉诸社会交往实践,以求众人对于这种知识的认可,唯有取得众人对这种知识的认可公认其为符合社会共同体的根本利益和发展需要,这种知识才能从反映客体共性的自然知识转化成为同时也反映主体共性的社会知识。唯其如此科学实证,方能求得适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兼具自然性和社会性抑或融自然性和社会性为一体的既真且善的科学真理 。以顾炎武知识论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知识论和西方近现代科学知识论之不足恰恰在于:前者是只求知识的社会之善而不顾其自然之真,后者是只求知识的自然之真而不顾其社会之善。这种偏失所反映的乃是对人的本质的片面性理解要么把人片面地理解为社会人,要么把人片面地理解为自然人;殊不知现实的人是兼具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故要克服以顾炎武知识论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知识论和西方近现代科学知识论各自的缺陷,达成其互补统一以臻于完善的知识论,必须改变其对人的本质的片面性理解,以自然社会人(或曰社会自然人)的概念来代替自然人和社会人的概念。 把上述思想归纳起来,我实际上是对科学范畴的客观的涵义做出了这样的阐释: 科学范畴的客观是指知识的普遍性,即既反映知识客体的共性又反映知识主体的共性。知识范畴的客观是指知识在反映知识客体的共性方面所具有的普遍性;价值范畴的客观指知识在反映知识主体的共性方面所具有的普遍性 。 通俗地说,所谓客观,即知识的普遍性,就是知识既反映一定社会实践领域的事物的共同规律,又反映该社会实践领域的人们的共同需要 。 由此可以说,所谓科学知识,就是既反映一定社会实践领域的事物的共同规律又反映该社会实践领域的人们的共同需要的知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8页。 恩格斯说:不论在自然科学或历史科学的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因而在自然科学中必须从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出发;因此,在理论自然科学中也不能虚构一些联系放到事实中去,而是要从事实中发现这些联系,并且在发现了之后,要尽可能用经验去证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69-470页)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1─242页。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第88页。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7页。
个人分类: 科学之思|4780 次阅读|7 个评论
共识和繁殖
zhangxp 2010-5-13 23:47
在jake的 《系统中的观察者》 中提到的客观来自于共识的观点: 7、媒介 ......我们把这些观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叫做 沟通 (Communication)。 ......换句话说,媒介也就是使得两个观察者之间能够发生沟通的先决条件,也是观察者们的 共识 ,或者也可以称作是观察者之间的 公共协议 。 ......到此,想必你也看出来了,其实这个公共媒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 客观世界 。 讨论到此,如果把客观世界理解为某种媒介,我们完全可以抛掉客观这个假说......这也就解释了网络游戏世界里面的物体在媒介这个层面上是和真实世界等价的。再进一步说,其实所谓的真理也并不是必需的,只要有 通信和共识 ,我们就完全可以创造真理。 我之前写了一篇《存在和认识》,预告了一篇《个体的认识和共同体的认识》,想法和jake是一致的,但是我还没写。有一个重要问题,jake在这里没有提及,就是共识是怎么来的?比如人和人之间的共识比较多,人和狗的共识就少一些,人和虫子的共识就更少了。 共识来自于信息系统的繁殖,因为繁殖后的 亲属信息系统 有大致相同的结构,所以信息处理方式也大致相同,这就是 共识和沟通之所以可能的原因 。人和狗同属哺乳动物,在这个层面是可沟通的,但人和狗肯定达不到人和人之间的亲缘程度,所以人和人的共识就比人和狗的更多。 我感觉这个思路是科学的,我说科学的意思是这个不是神秘的,而是有可能能够进行形式化的,不妨从我们熟悉的电脑程序例比一下:拷贝的程序是完全复制,具有相同的信息处理方式,它们之间对于数据就有共识,或者不同的程序它们复制了共同的协议,也能有共识,但是不同种类的程序就不行,比如图形处理程序和声音处理程序就难对数据有共识。
个人分类: 物理|160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世界是純客觀的嗎?
sheep021 2010-5-12 10:04
《西 有,但也不是沒有希望,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 , 朱清時 在《 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 》中說道: 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其實, 套用《金剛經》的話說世界有三十二相:如來,佛,道,神,奎師那,上帝,天 然而,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其實何止三十二相,不同民族、不同時代 , 對世界有不同的認識,會給出不同的相 。不過,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 世界 。 二傻說:目前,只有粒子物理学家,才自以为理解 真空 。。。 如李政道,以为自己知道 色即是空、空不异色 。。。还搞出什麽 时间子 。。。 他自己都知道,答案根本不是他想说的那个东东! 結論 世界本來是純客觀的,但是當認識主體試圖去認識世界時,認識的結果已經不是那個客觀世界了,而是摻雜了主觀意見的,主客合一的世界,所以,《金剛經》才說說 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現代科學家說:他認識到的是純客觀的世界,他把自己認識的主体,至於何等地位?沒有思想的純客觀肉體?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766 次阅读|2 个评论
‘出嫁’别‘骂娘’
lin602 2010-2-24 00:1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许多国内的大学生、研究生出国了,许多人在国外生活与工作,也有不少人回来了,为祖国效力。谁是谁非,不必评论,但有一点,出国了,有力量时可以为养你生你的祖国做点事情,至少可以尽你的一点孝心,为培养你的纳税人尽点帮助之力,不做声也可以。 我的许多本科生及研究生同学出国了,许多同事也出国了,但对祖国的态度有着不同的变化。有的人,在国外工作尽自己的力量回来做点事情,讲自己是国家培养出来的,要做点事情(回来讲学,合作科研)。有的同学,回来工作了,为中国效力,做出了杰出的成绩,甚至还有老婆孩子在国外生活工作,自己一人回来在大学任教兢兢业业做科研,我的一位同事与师兄就是这样的情况,有的是辞去国外工作回来的,我非常尊敬他们。也有的人,却不知好歹,回国讲,国内空气不干净,马路上交通不畅,国民素质低,国内大学教授不行,国内大学不行等等。要知道,善意批评与厌恶的语言是不一样的。 美国兰德公司给出的评价是什么,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6428 中的14条,不知道大家看了后什么感觉。国外许多机构,就想法污蔑中国,贬低中国,说中国人素质太低,中国强大了,他们就不高兴了。 知识分子是用国内纳税人的钱培养出来的(小学,中学,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有的出国的人是拿着国内单位经费考的托福,有的人是带工资专门学习外语一年甚至二年,出国是单位出的飞机票,还拿国内一二年工资,但没有回来工作了。 二十多年前我在财务处报销时经常见到我们一批来的同事们的借条,借.......钱,上面有主管校长的签字,但出国后不见人影了。都是出国费用,还借了当时贵重的计算器、录音机等物品,走时还将自己的办公桌锁上(其实里面什么东西也没有),但从来没有再开过这办公桌的锁。他们出国后,回国就没有再回到学校见大家一面,也不与同事们再有任何联系。 走了就走了,大家也不说什么了,但这些走的人,部分还反过来骂国内,脏呀,没有素质呀,教授没有水平呀,高校太差呀,还有部分回来钻空子骗国内科研经费或创业基金的。 特别是还用国外眼光及评论口气来指责国内的一切。 这些人,虽然只占一部分,他们在国外留下的不好的影响,不能说明全中国人民的素质。 中国有许多不尽人意的事情与地方,经济落后,科技落后,文化上及体制上也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需要大家努力与奋斗,当然也需要国外华人发自内心善意的批评,揭露贪官们的不法行为,将国外先进的管理与体制还有科技上的东西介绍到国内,并尽自己的力量做点事情。 出嫁的女儿,别骂娘。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0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个人观点】美的客观存在性
gaojianguo 2010-1-12 21:58
关于美是主观存在的还是客观存在的,大家各有想法。以我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涂鸦而已,不成体系的胡想~)而言,我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是一种人对客体的感受,但为什么它又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存在的呢? 首先从哲学(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精神是对物质的一种反映,没有物质也就没有精神。既然物质是客观存在的,那精神理应也是客观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人之所以对同一件具体客观的事物有不同的(美的)感受,那是因为每个人所接受(之前的)事物的程度(包括时间、地点、强度、类别)不同造成的 ,并不能说明美不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从全球千百年来进行的经久不衰的选美活动也可以证明美是客观的。古代的宫廷选妃的重要标准就是美丑之分,而不是被选者或少数人觉得是美的或不美的。现在的选美,同样也是美丑的标准,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某选手是美的,你想想啊,你又不认识人家、不了解人家你 为什么 就觉得某选手是美的呢? 你写了一篇论文打算投稿,但里面的图片不怎么令人赏心悦目,你会仓促投过去吗?如果你投出去,accept的可能性有多大(已有研究表明审稿人在同等条件甚至非同等条件下优先接受有 漂亮 图片的研究结果)? 我们说艺术是美的,科学是真的。但对于很多科学家而言,科学(研究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学问)的美甚至重于真,许多有大成就的科学家认为他们之所以研究科学,是因为坚信科学之美。德国数学家魏尔说过: 我的工作总是努力把美和真联系起来,当我必须做出选择时,我通常选择美 。英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狄拉克也同样有这样的思想经历。他认为, 使一个方程具有美感比使它符合实验更重要 。天哪,他竟然认为美比符合实验更重要,你认为这是唯心还是唯物呢? 在狄拉克研究电子和电磁场的相对性量子理论时,正是这种认为美比实验更能客观的反应自然规律的信念的支撑下,他大胆预言正电子的存在,提出了反物质的概念。 科学对美的追求是科学研究的内在动力,是促进科学理论不断完善的内在因素。或许,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表达方式,由于人类自身语言的局限性,才给美铺上了一层主观的色彩,而恰恰是这种色彩促使了人类对美的无限追求与渴望。 你想讨个什么样的老婆? 以下几张美图,你认为哪张最漂亮? (图片均来自网络,没有商业目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1936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与欲望的信息
pingguo 2009-7-21 09:09
诱惑人心的 是一种被称为美的外界信息 人们羞于 带着欲望的眼睛去窥视 可眼睛 能够不带一丝欲望的内心信息吗? 捕捉来的形象 一如心之急切
个人分类: 诗歌|3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管理之四:尊重科学规律避免“大跃进”
ljxm 2009-7-9 09:1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