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有效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商周:连花清瘟治疗新冠离验证有效还有多远?
fqng1008 2020-5-25 15:57
编者 (《知识分子》) 按 : 新冠疫情以来,全世界的科学家和医生都在寻找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药物。在国内,连花清瘟被寄予厚望,不仅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第五版、第六版、第七版)》被列为医学观察期推荐用药,还在4月中旬获批增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普通型”的新适应症。 目前,连花清瘟治疗新冠肺炎有效的主要依据,是一项体外实验和一个在国内开展的随机平行对照试验。旅德免疫学学者商周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这两项研究进行了分析,并对进一步验证连花清瘟治疗新冠肺炎的效果的研究给出了建议。 * * * “进行实验后,我有底气、有证据来说,连花清瘟真地有效。”今年5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应外交部和国家卫健委联合邀请为留学生答“疫” 解惑时这样说。他还补充道:“刚刚做完一个实验,结果很快就要发表了,第一次在世界上用非常充足的证据证实连花清瘟有效,能帮助病人恢复。” 钟南山并不是唯一宣布连花清瘟对新冠治疗有效的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在 4月初为著名的《Nature Immunology》(《自然-免疫学》)杂志撰写的一篇题为“COVID-19:immunopat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综述里,他也这样写道:“体外实验表面一种中药能够抑制 SARS-CoV-2增殖而且 阻断这种病毒感染所诱导的细胞因子产生( Li. et al,Pharmacol. Res.2020),而且在临床上也显示对新冠有效(根据与钟南山的通信)。” 曹雪涛这篇文章里说的中药就是连花清瘟。而他认为连花清瘟对新冠治疗有效,依据也是钟南山团队的研究工作。那么,为了验证连花清瘟是否对新冠有效,钟南山的团队开展了哪些工作呢?从发表的论文来看,主要是两项工作。第一项是体外实验,也就是曹雪涛综述里给出的那篇参考文献,这篇文章于今年3月在线发表在《Pharmacol. Res.》(《药理学研究》)杂志上 。而另一项研究是临床试验,检验连花清瘟对新冠肺炎的疗效,这就是上面钟南山和曹雪涛都提到的那项临床研究,这一研究的结果5月16日在《Phytomedicine》(《植物医学》)杂志上在线发表 。 相关两篇论文的截图 或许部分因为两位院士在业界的地位,或许是因为被写进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连花清瘟在新冠期间热销。在中国国内,一些医院用它来治疗新冠病人;在海外,不少害怕新冠的华人华侨把连花清瘟当成安全的保障,就连各地大使馆给海外人员发放的健康包里,也包括了两盒连花清瘟 和在华人中间成为热宠不同,在其它国家连花清瘟却不受待见。瑞典海关限制连花清瘟入关,认为它只含薄荷醇,对新冠治疗无效 。加拿大卫生部门也对连花清瘟胶囊对新冠肺炎的治疗效果产生质疑,并警告出售和宣传未经官方批准的新冠药品是违法行为 。就是在同样属于华人文化圈的新加坡,虽然连花清瘟成功注册成为了中成药可以合法卖,但卫生科学局还是提醒公众目前没有证据显示任何保健品或中药材能够对新冠有治疗作用 。那么,连花清瘟到底对新冠肺炎是否有疗效呢?先把权威和官方的话先放一边,让我们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仔细分析一下钟南山团队发表的两项研究。 01 勉强及格的体外实验 第一项研究是3月份发表在《Pharmacol. Res.》杂志上的体外实验,检验连花清瘟对感染了新冠病毒的细胞的影响。因为体外实验周期短,而且无需使用动物和人来做实验,所以通常是药物研发的第一步。比如要寻找或验证一个对抗新冠病毒的药物,一般来说首先要看看这个药物在实验室里能否抑制病毒对细胞的感染。钟南山团队的研究就是这样进行的。 这项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测试连花清瘟对细胞本身的毒性测试,看看在多高的浓度下这个药物对细胞会产生毒性。这是测试药物所必需的一步,因为我们不希望药物毒死细胞,就像服用药物不能让人死亡一样。 上图就是实验的结果。作者用两个细胞系( Vero E6 和 Huh-7)来做这个实验,除了测试连花清瘟外,还测试了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ivir)。结果表明,对这两个细胞系,连花清瘟的50%细胞毒性浓度(CC50,也就是能把一半细胞杀死的浓度)大概是 1mg/ml,而瑞德西韦的50% 细胞毒性浓度则为0.1mM(大概相当于60μg/ml)左右。在测定了对细胞的毒性之后,作者接下来就去测试这两种药物能否抑制新冠病毒对 Vero E6 细胞的感染,这也是文章的第二部分的内容。 这一部分的结果呈现在上图里,通过用不同浓度的药物去抑制病毒对细胞的感染,可以计算出一个药物对病毒的 50%抑制浓度(IC50,也就是对病毒有50%抑制作用的浓度)。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连花清瘟对新冠病毒的50%抑制浓度带盖是0.4mg/ml左右,而而瑞德西韦对新冠病毒的50%抑制浓度是0.65μM(大概相当于0.4μg/ml)。 在这一部分,作者也给出了一些电子显微镜的图片,用来显示这两个药物对病毒的抑制作用(原文图 3)。在接下来的第三部分,作者试着检测连花清瘟是否可以抑制由新冠病毒诱导的Huh-7细胞的一些细胞因子和炎性因子基因的表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新冠病毒的感染能够刺激 Huh-7细胞表达所检测的四个细胞因子或炎性因子的基因,而连花清瘟能够抑制病毒的这种刺激作用。文章介绍完了,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这篇论文的发现:连花清瘟可以抑制病毒在细胞里的增殖,还能抑制新冠病毒感染所诱导的细胞因子以及炎性因子的产生。曹雪涛院士写综述的时候就是用这句话来总结这项研究的。 那么,为什么我认为这篇研究只是一项勉强及格的体外实验呢?原因在于两点。 先说次要的一点:研究缺了一个对照。在论文的第二、三部分,作者用实验表明,连花清瘟在0.6mg/ml,0.3mg/ml以及0.15mg/ml的浓度时对新冠病毒的感染有抑制作用(病毒增殖和细胞因子以及炎性因子的表达),其中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以0.6mg/ml这个浓度效果最好。 但根据文章方法部分给出的信息,连花清瘟时先溶解在DMSO(一种有机溶剂)里,然后再用细胞培养液进行稀释的。根据推算,含有0.6mg/ml,0.3mg/ml以及0.15mg/ml的细胞培养液里的DMSO的浓度分别是0.25%,0.125%以及0.0625%。而通常而言,当细胞培养液里的DMSO的浓度超过了0.1%的时候,这种有机溶剂就可能会对细胞的功能有影响。所以,为了排除这种可能的影响,就有必要设定另一个对照组:不含连花清瘟但含有0.6mg/ml,0.3mg/ml以及0.15mg/ml DMSO的培养液。 这个对照是这项研究所没有的。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文章的第一部分已经证明了连花清瘟在0.6mg/ml的浓度下对细胞没有毒性,也就是说这个浓度里的DMSO不会杀死细胞,所以没有必要做对照。但没有毒性不意味着不会影响细胞的其它功能,包括抑制病毒增殖的功能,因此依然需要对照来排除这一点。 更重要的一点:这个实验表明连花清瘟并不是一个好的抗新冠病毒的候选药物。 还是用数据说话,让我们把论文里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结果放在一起分析。 在第一部分,作者检测出连花清瘟对细胞的50%细胞毒性浓度是1mg/ml左右;在第二部分,作者检测出连花清瘟对新冠病毒的50%抑制浓度是0.4mg/ml左右。这两个浓度的差距只有2.5倍,而一个好的候选药物,这两个浓度的差距越大越好。 拿论文里用来做阳性对照的瑞德西韦来说,它对细胞的 50%细胞毒性浓度是60μg/ml左右,而它对新冠病毒的50%抑制浓度是0.4μg/ml,两者的差异达到了150倍。 为了帮助说明以上 50%细胞毒性浓度和50%细胞毒性浓度这两者差异大的重要性,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有两种药物,第一种吃一粒可以杀死身体里的病毒,吃2.5粒就会杀死身体自己的细胞;第二种吃一粒可以杀死身体里的病毒,吃150粒才会杀死身体自己的细胞;那么,你会选哪一种?所以,这个体外实验表明,连花清瘟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抵抗新冠病毒的候选药物。当然,体外实验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体内试验。钟南山院士团队的第二项研究,就是让新冠患者服用连花清瘟,检验是否有效。 02 缺乏说服力的临床结果 体外细胞实验不仅可以为体内临床试验提供候选药物,也为临床药物剂量的使用提供参考。通常来说,作为药物治疗病毒性疾病,使用的浓度或剂量应该高于体外实验里的50%抑制浓度,因为这样才能尽量有效地杀死病毒。 还是以瑞德西韦为例,在体外实验它对新冠病毒的50%抑制浓度是0.65μM。而在已经进行的新冠临床试验里 ,首次静脉注射的剂量是200mg,其后每天注射100mg。按一个成年人的身体有40 L的液态成分来做一个大致估算,200mg的剂量,大约相当于8μM。这是一个大概相当于13倍于体外实验50%抑制浓度的数字。 那么,连花清瘟用来做临床试验,应该服用多少才可能有效呢? 如果按10倍以于体外50%抑制浓度的数字(0.4mg/ml)来估算,那么一个人每天需要服用160克连花清瘟。 即使只按体外50%抑制浓度的数字(0.4mg/ml)来估算,那么一个成年人每天也需要服用16克连花清瘟。每个连花清瘟胶囊的重量不到0.4克,从理论上来说,一个人每天需要服用40-400粒连花清瘟胶囊,才可能治疗新冠。 那么在钟南山团队的临床研究里,病人所服用的剂量是多少呢?答案是每天4粒。换算成体外的浓度大概是0.04mg/ml左右,根据体外实验的结果,这是一个在体外对病毒没有抑制效果的浓度。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惊讶,这样的剂量如何会有效?但论文的结论更让人意外,因为作者的结论是连花清瘟胶囊安全有效。当然,临床试验和体外实验毕竟有区别,我们不能简单地去用体外实验去推测临床的效果,还是让我们仔细看一看这篇发表在《Phytomedicine》上的论文,用数据来说话。 这篇论文在实验设计上简单易懂,就是把284名新冠病人随机分成数量相同的两组,两组病人都接受常规的治疗,其中一组另外还服用连花清瘟胶囊。然后看看这些病人的病情恢复有没有差别。论文的主要结果总结在三个表里。 第一个表显示的是两组病人的基本情况,包括病人的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疾病的症状、以及接受的常规治疗的情况。这个表格,主要说明这两组是随机分组的,而且两组之间没有因为分组而产生显著的偏差。 稍微需要说明的是,这项研究排除了重症病人、也排除了有基础病的新冠病人。还有一点,绝大多数病人都接受了常规的抗病毒治疗和抗生素的治疗。 接下来的第二个表是该研究的关键结果,也就是服用了连花清瘟和没有服用连花清瘟的两组病人在病情恢复方面的比较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到,服用了连花清瘟胶囊的病人在 14天内的恢复率是91.5%,而没有服用连花清瘟的是82.4%,两者的差别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还有,服用连花清瘟的病人组,在发烧、咳嗽等症状,CT指标以及病毒核酸检测转阴等诸多指标上都要显著地好于没有服用连花清瘟的病人。论文的第三个图讲的是副作用,我这里就不贴表格了,只简单地概括一下结果:两组病人在副作用的表现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根据这些结果,作者总结认为连花清瘟对新冠肺炎治疗有效而且安全。但我不得不遗憾地说,这项研究并没有说服力。 第一,虽然两组病人在恢复上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但其中的差别并不大。比如,服用连花清瘟的病人在两周内的恢复率是91.5%,而没有服用连花清瘟的病人也有82.4%。 第二,这项研究的绝大多数病人都是轻症病,而且没有基础病。也就是说,这些病人在常规的支持性的治疗下,绝大多数都能恢复。一个药物是否对疾病治疗有效,更应该在重症病人身上检测。这些重症病人更加需要治疗,而且是否有疗效也容易判断出来,就像瑞德西韦在临床试验里那样。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这项研究是一项开放式试验(Open-label trial),并不是双盲试验。也就是说,病人和医生都知道谁服用连花清瘟,而这种知情对评估一个药物的疗效很不利。一方面,病人知道自己服用了连花清瘟会产生一种安慰效应,从而间接影响病情的进展;另一方面,医生在知道病人是否服用了连花清瘟后,可能会在一些病情指标上影响自己的判断。这两个不足在治疗和评估轻症病人的时候表现得会更为明显。 所以,即使是两组病人之间在病情恢复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我们也不知道这些差异是由于安慰效应、医生判断偏差还是因为药物本身的疗效。这也就是我认为这项研究缺乏说服力的理由。当然,我并没有说连花清瘟肯定对新冠肺炎就无效,但现在离证明它有效还很远。 03 还需要做些什么 那么,如果要证明连花清瘟的确能治疗新冠肺炎,还需要做什么呢? 第一点:需要把连花清瘟里抗病毒的成分(如果有的话)鉴定出来。连花清瘟来自复合的中药配方,里面含有多种成分。我在上面提到,它对细胞 50%的毒性浓度和对病毒50%的抑制浓度两者差距很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作为抗新冠病毒药物的可能。因为它有多种成分,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导致细胞毒性的是一种成分,而抑制病毒的是另外一种成分。在这样的情况下,鉴定并分离出其中抗病毒的成分将大大提高它作为候选药物的可能性。 第二点:需要在动物身上验证它的疗效和安全性。 一个候选药物直接从体外实验跳到临床试验,并不是常规的行为,因为这会给患者带来诸多未知的风险。所以一般在体外试验被证明有效后,接下来的是进行动物实验,在动物体内检测药物的疗效。只有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比如没有相应的动物模型而且事关紧急),才可能直接小心谨慎地开展临床试验。对于新冠,目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科院武汉病毒所都已经建立了新冠病毒的小鼠模型,完全可以用来评估连花清瘟的疗效。而且,动物实验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排除安慰剂的效应。 第三点:需要在重症患者身上进行双盲试验去验证它的疗效和安全性。 理由在本文的上一部分讲过。即使说连花清瘟只对轻症病人有效果,那么也应该在轻症病人里做双盲的临床试验。只有经过这样的试验之后,才能说这个药物有效。 第四点:需要去研究该药物抑制病毒的机理。 一个好的药物不仅药安全有效,而且最好还要让人知道它的疗效后面的机制。这样让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能让人真正放心地区使用。 只有做到以上四点,连花清瘟才能真正被世界所接受,而不是只在华人世界里成为一种 “灵药”。真正有效的药物,无论是来自中国的青蒿素还是来自西方的阿司匹林,都会被世界接受,给全人类带来健康。但做到以上四点很不容易,不仅是因为意味着大量的工作,更因为只有极少药物能顺利过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连花清瘟离被认为对新冠肺炎治疗有效还差得很远,甚至可以说远得遥不可及。遗憾的是,两位院士公开宣布连花清瘟对新冠肺炎有效,中国新冠肺炎的诊疗指南将其纳入。这样可以让一些相关的企业赚得盆满钵满,甚至也让一些热爱传统医学者深感自豪,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可能也失去了最难得的科学精神。 参考链接 1. http://news.youth.cn/sh/202005/t20200506_12315439.htm 2. Xuetao Cao.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volume 20, pages 269–270(2020) 3. Li. et al. Pharmacol Res. 2020 Jun;156:104761. doi: 10.1016/j.phrs.2020.104761. Epub 2020 Mar 20. 4. Hu et al. Phytomedicine. Available online 16 May 2020, 153242 In Press. https://doi.org/10.1016/j.phymed.2020.153242 5.https://www.jqknews.com/news/454676-Swedish_customs_restrict_the_entry_of_Lianhua_Qingwen_menthol_alone_does_not_work.html 6.https://www.cbc.ca/news/canada/british-columbia/beijing-govt-health-supplement-1.5558583 7. https://www.zaobao.com.sg/znews/singapore/story20200508-1051728 8.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1022-9/fulltext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797 次阅读|0 个评论
Physica A 492 (2018) 发表论文:多重复杂网络上传播动力学中的传播范围及有效性作用
bhwangustc 2020-5-3 18:00
Physica A 492 (2018) 1239–1246 Roles of the spreading scope and effectiveness in spreading dynamics on multiplex networks Ming Li (李明) Run-Ran Liu (刘润然) Dan Peng (彭丹) Chun-Xiao Jia (贾春晓) Bing-Hong Wang(汪秉宏) 多重复杂网络上传播动力学中的 传播范围及有效性的作用
个人分类: 网络科学论坛|2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见证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注射剂安研评专委会成立
francy 2018-4-29 16:39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注射剂安全有效性研究与评价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 200多位来自全国的产、学、研机构人员共聚北京会议中心 2018年4月28日,北京天气转热。 200多位来自全国的产、学、研机构人员共聚北京会议中心,为中药注射剂做了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注射剂安全有效性研究与评价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并授牌。 这个分会会长由院士担岗,而几个专家团队也是国内权威的专家。 专委会成立仪式后,是十几场专业交流会,本人录了和拍了36.7G视频和图片(1400张): 本人是最后一位发言,标题是《一个媒体人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数据和舆情的反思》, 本来说让我讲20分钟,排程表写30分钟,实际上,我只讲了不到18分钟。 下面是发言后,陆续收到新加我好友的参会代表评价: ~很钦佩您不受“只求点击率不顾事实”的某些扭曲媒体价值观的影响,能沉着求实分析的媒体精神和胆识。 ~感谢您的精彩演讲! ~我们做中药研发的是应该换个角度思考一下。 ~谢谢沈老师,我们就是没有自己的话语权,经常看到的都是关于注射剂的负面报道,正面的很少! ~沈老师,你好!您下午讲的很深刻! ~沈老师辛苦,以后还需多向您学习。 ~您好,我在中医院工作,非常荣幸,认识热爱中医的媒体人,从媒体人的视角了解中医,多联系! ~您好,刚听您的报告,很精彩,受益匪浅! ~下午听您作报告,让我耳目一新,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中医药,对沈老师很钦佩。 感谢大家坚持听了一天会议,还坚持听到最后。 沈阳(sz1961sy) 2018-4-28 23:26 写于北京家中 【相关系列】 《中药注射剂安全有效性研究与评价》( http://w.org.cn/user1/4/subject/351.html )
个人分类: 中药注射剂安全有效性研究与评价|1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评改革应着力于提高环评制度力量
baocunkuan 2016-11-17 17:57
《“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强调了“以全面提高环评有效性为主线”。 频繁地改革变革,也是环评制度自身不足的体现。 制度力量体现在能够得到普遍的遵守和相对稳定上。制度力量越弱,制度更替越频繁;变革制度成本越低,越缺乏维持制度长期运转的内生动力,制度频出反而是制度力量小、执行力弱的表现。因此,环保领域的频频改革,或许恰恰是包括环评在内的整个环保制度乏力甚至无力的体现。 提高有效性是此次环评改革的重点,也是环评改革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甚至须将是否真正提高“有效性”作为最终评估和衡量此次环评改革成败的关键。 环评改革应着力于提高环评有效性 ——《“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评析 郑欣璐 包存宽 近日环保部印发的《“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强调了“以全面提高环评有效性为主线”和“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 提高有效性是此次环评改革的重点,也是环评改革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甚至须将是否真正提高“有效性”作为最终评估和衡量此次环评改革成败的关键。 中国环境保护 40 余年,“环评法”实施 10 多年来,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恶化的形式依然十分严峻,与此同时,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却在不断提高。人们不禁要问环境评价的效果在哪里? 环境评价作为预防性的政策工具,其预防性作用直接体现在优化决策上,以优化后的决策引导或约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行为,进而预防环境问题发生,防止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直至逐步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因此,人民群众所希望看到的环境质量改善是结果,环境评价是对决策方案、决策程序与过程、决策结构与决策制度的改变与优化,二者之间还存在若干中间环节和变量,这些环节、变量之间存在复杂关系,甚至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悖论”:预防污染的实质是预防未发生的污染,环境质量改善是去除在环境要素中已然存在的污染。环评作为预防性的工具,其作用在于通过优化决策(无论是项目决策还是规划决策)源头预防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防止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因此,优化决策算是环评的直接有效性,而预防环境恶化算是环评间接有效性,当然也是最终有效性的体现。环评改革着力于提高环评有效性,要求我们对环评有效性进行准确界定。 环境评价的有效性 什么是环评的有效性?环评有效性可分为程序有效性和实质有效性。 其中,程序有效性是指环评(这里包括规划环评、项目环评在内的整体,而非特指某一类环评)实际发挥的作用,具体体现为环评成果的采纳情况 、成果采纳后的优化过程、社会公众环境问题的及时反馈以及各单位部门和群众环保意识的提高。环评成果、结论的采纳指决策者(包括规划审批机关、规划编制机关及规划编制的技术咨询服务机构等相关部门的规划者和项目建设者)认可并实施了环评给予的成果、结论、建议,这是环评程序有效性的第一步。优化则是成果采纳实施后对决策的优化,这不仅包括对决策方案本身的优化,还包括了对 决策程序与过程、决策结构与决策制度 的优化,这是环评程序有效性的重要体现。环评还应具有及时响应性,对上 贯彻了国家的五大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国家、地方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落到实处;对下回应了人民群体的环境诉求,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减缓、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充分及时地响应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对于保障身心健康和环境安全、提高和改善环境质量、优化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借给的需求;进而提高各相关方尤其是决策者和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促进国家和地方、政府和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环保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在环境保护上的协作与共治。 实质有效性体现在预防重大环境问题的发生,减缓不良环境影响,防范并降低环境风险、健康风险、社会风险与生态风险,改善并提高环境质量。这需要实现环评成果、结论以及环评报告审查结论、意见和建议的采纳,并体现在决策方案的优化上,在实施中有效避免重大环境问题的发生、尽可能降低规划决策的环境不良影响之后,最终在促进环境质量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上得以实现。 环评的程序有效性更多地体现在“为决策者服务”这一环评宗旨,环评改革在程序有效性上应该切中决策者的需求,充分了解环评责任主体的决策者——无论是项目建设单位还是规划编制机关的“需求”或“期待”——即决策者希望环评提供什么样子的“环境咨询服务”。这种需求不仅是通过行政审批的需求,而是为决策提供环境支持、降低决策的环境风险、优化决策的需求。而实质性有效则是基于程序有效性的长期稳定实现,最终实现人民群众所希望看到的环境质量改善的结果。 总结而言,程序有效性包括环评结论的采纳、方案优化等,实质有效性包括了预防环境问题、环境质量改善等,按照“结论采纳 →方案优化→预防环境问题→环境质量改善 ”的顺序推进,程序有效性是实质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实质有效性是程序有效性的最终目标和体现。 环评实践中的问题 从有效性分析,十多年的环评实践中都存在什么问题。 在程序有效性上,首当其冲的是环评实施率低的问题。以规划环评为例, 2008 年环评实施的头五年中实施率不足 10% ;后经过“环评法”的执法检查和“联动机制”推行后,规划环评开展比例才有所增加, 2009 年 1 月至 2013 年 6 月间共开展规划环评 3700 余项,但距离所估计的(每年约 2000 项) 1/3 多一点仍不足 50% 。而开展的规划环评的分布也十分不均,就开展环评的规划类型来看,较多开展环评的规划类型是产业园区(约占 75% ),其他依次为交通规划( 6% )、流域水利水电( 5% )、能源矿产资源开发( 4% )、城乡规划和旅游规划各占 3% ,甚至没有土地规划环评的开展记录。其中的“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更是试图以法律上具有更强执行力的项目环评倒逼规划环评以提升其执行率,用“大棒胡萝卜”政策催生规划环评,不但没有解决问题的本质 ----- 规划编制机关和规划审批机关的普遍性违反“环评法”,反而催生出一些仅仅为项目上马而编制的规划怪胎。这体现出现阶段规划环评急于求成的不良状况。 其次,是环评成果的被采纳情况。环评的最大挑战是规划编制机关和相关部门身兼“规划环评责任主体”和“服务对象”双重身份,那么环评做不做,做得好不好成为了编制机关自己的事,这也是环评普遍缺乏主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现阶段环评的违法现象依旧十分严峻,经常发生规划编制机关不做环评就报批规划或项目草案,或是审批机关在没有环评文件的情况下就批准规划或项目草案,这使得规划环评成为一种勉强的必须动作,也是普遍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因之一。这样介入晚、补课式的环评,再加上隔鞋搔痒的建议和编制机关内部的评定,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优化决策方案?更不要说及时、充分、有效地指导决策进程了。这种背景下环评只是行政审批的“通行证”,其成果得不到有效的关注和采纳。 在实质有效性上,环评实施率低下, 规划者改善和优化规划方案的愿望没有实现, 人民群众 对环境质量的诉求没有得到反馈和满足,这些 基础和前提的程序有效性都难以达标,更不要说通过环评达到环境质量改善。长期的环评有效性无法达到要求,这无疑将影响环评制度的正当性和说服力。这次的环评改革也应该着力于提高环评的有效性,真正体现其价值。 以改革回归本质 提高环评有效性 环评的有效性体现为:为决策提供更多的、环境方面专业性、政策性的信息,预判决策者难以预料的后果;作为环保部门或环境专家参与决策过程,以综合决策方式弥补决策者认识结构的不足,尤其是其环境知识的缺乏。提高环评有效性是环评价值体现的重要环节,在环评改革中应以有效性为切入点,促进环评回归本质——即环评为决策者提供支持,降低决策风险最终优化决策方案。 纵观环评现存的种种问题,源头出在决策者和环评机构的关系上。环评的本质是一种“委托 --- 代理”关系,甲方提出目标和需求,乙方完成目标完善方案,这是关系维持的基本法则。但现在的环评关系是扭曲的,很多项目先过审批后补环评,建设单位和规划编制机关没有上层压力,不用真正为环境、环评负责;环评单位介入晚,提的建议方案如同隔鞋搔痒,不能真正 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因此,环评改革应回归环评本质,重塑环评的“委托—代理”关系,让委托方 --- 即建设单位或规划编制机关真正为环评负起责任来,环评单位只是对委托方负责。项目建设单位或规划编制机关作为环评的委托方和责任主体,应对环评质量负责,对建设项目或规划编制决策负责,对环评编制对象实施中及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行为承担责任并终身负责。环评机构对环评成果负责,且无论委托方是否采纳环评成果,都要对环评成果中提供给委托方的方案、建议、决策负责;若是委托方采纳了环评建议而造成环境损害,环评机构须在损害担责的情况下负有连带责任。 在改变环评委托方和环评机构的责任同时,环评的审批与监管也应侧重于程序性与合法性上,首要确保环评的程序有效性,简化、弱化技术性审批与监管。甚至将程序性合法性审查与技术性审查分离,着重于程序性,将技术性审查审批的主动权“还”给委托方。另一方面,环保部门须加大对项目运行和规划实施的监管、对公众环境权的维护和环境损害的责任追究上,强化事中监管和事后严惩,严格环评违法的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建设单位对环评负责,环评编制单位对环评结论负责”,将环评真正地利用起来,实现其程序性和实质性的有效。 《“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又是环评制度的一次改革, 从启动编制“规划环评技术导则——总纲”到发布,用了 8 年时间,刚刚实施不到 2 年时间,就考虑再次修订。这样频繁地改革变革,是环评制度本身存在先天性不足,还是试图通过技术导则等技术性文件来弥补,亦或是刻意从完善或完美的技术导则来补足管理性制度的不足?制度力量体现在能够得到普遍的遵守和相对稳定上。制度力量越弱,制度更替越频繁;变革制度成本越低,越缺乏维持制度长期运转的内生动力,制度频出反而是制度力量小、执行力弱的表现。因此,环保领域的频频改革,或许恰恰是环保制度乏力甚至无力的体现。 而制度安排的生命力并不在于文本设计是否完美,而在于能否适应中国情景以及应对棘手的社会同题。 环评,无论规划环评还是项目环评,本质是为决策服务,为应对决策实施中的环境风险、降低可能的环境损害服务。而实现其意义要抓牢环评的有效性,从程序有效性和实质有效性双重角度出发,确保环评的决策服务功能,优化项目或规划方案,最终达到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 本刊于《中国生态文明》: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6CurRec=12recid=filename=STWM201605012dbname=CJFDPREPdbcode=CJFQ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Ra1Fhb09jeVVYOFA2clk5NWpXd25YVGRoUGk5OU54Yz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ggI8Fm4gTkoUKaID8j8gFw!!v=MDI5MThNMUZyQ1VSTHllWnVkb0Z5N21WNzNKTmpuY1k3RzRIOWZNcW85RVpv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c=
42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限性疾病:运气好的治病尾,运气不好治病头
热度 2 fqng1008 2015-3-14 15:37
刚才,有同学发来已故名老中医裘沛然先生的文章“ 瘦因吟过万山归——半个世纪从事医学的教训” ,我赞成他的立意, 研修中医应该求精、求广、求化,但并非做到这些就可以无往而不胜。更不是“凡是疗效不好者都是学艺不精,凡是疗效好者都是辨证精准”。 进一步研读裘老的文章后,突然发现他的心得里所依据的几个病例正好在我这个传染病医生学识之内(当然,也在一个普通学习过《传染病学》的医学生的学识之内),于是回话老同学:“刚才看了裘老的心得,觉得他的总结可能有误。肠伤寒、感冒、赤白痢等都是自限性疾病,所谓‘运气好的治病尾,运气不好的治病头’而已。” 我多次说过“黄疸”的治疗体会:在黄疸上升期,无论采用什么中西医疗法都疗效不好(包括人工肝血浆置换,虽立竿见影但没两天又回到原位),但到了黄疸下降期,无论什么疗法都疗效很好。因此可以说,对于很多疾病,我们仍然缺乏强有力的干预手段以扭转疾病的自然病程。所以,尽管黄疸的治疗学说五花八门,且常常有临床大师自称其治疗效果如何如何,但仍然无法改变这种现状。最近的一个患者朋友,胆红素上升到700微摩尔以上,虽然是典型的肝内胆汁淤积,但应用激素治疗效果欠佳,而且目前的所有病原学诊断均为阴性。他咨询了很多专家,我一开始就建议他临床观察不采取治疗干预,只有香港的医生支持我的观点。他住院两个多月后(后来拒绝药物干预),胆红素经历一个高峰后呈抛物线逐渐下降,到70微摩尔以下出院休养。当然,如果他住我都病房,我也不敢贸然建议他放弃干预,因为那么高的胆红素,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确实有点不好交代(不过,告诉患者实际情况,由患者自行决定也是可以的)。 其实,有些“名医”也是这样成名的。 1910年,中国第一位华人医学博士颜福庆从耶鲁大学毕业归国来到长沙雅礼医院行医,为提高湖南医学水平,他与该院美籍医师E.H.胡美(E.H.Hame)一起筹划创建新式医科大学。恰在此时, 湖南督军谭延闿得了重症,高热不止。请各路医生 施治,疗效都不明显。最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请颜福庆上门。颜福庆诊察一番,发现并非是什么疑难杂症,实际上是医学生入门级疾病——“大叶性肺炎”。不过,他也没多说什么,开了些对症处理的药物,便起身告辞。第二天,谭的热度就退了,之后很快痊愈。谭延闿对颜福庆大为赞赏,而 颜福庆不过是幸运而已——“运气好的治病尾”。多年后,颜福庆回忆说:“大叶性肺炎,到第八天就会自动痊愈,这是医学常识,我并没用什么特效药。”不过,颜福庆倒是借此机会向谭延闿提出办学的请求,从而获得鼎力支持。 《百度百科》:裘沛然(1913年1月-2010年5月3日), 中国 国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 终身教授 。裘沛然长期从事中医教育和中医理论、临床研究,在 中医基础理论 、各家学说、经络、伤寒温病、养生诸领域颇多见解,对内科疑难病的治疗亦颇具心得,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中国特大型综合性辞典《 大辞海 》的副主编。 1916年1月出生于 浙江省 慈溪县(1988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慈溪县建制,改设慈溪市(县级),仍属宁波市,区、乡(镇)行政区划不变)。1928年-1930年随叔父裘汝根学针灸。1930年-1934年于上海中医 专门学校 学习。1934年-1958年在浙江慈溪、宁波及上海市行医。1958年-1977年在上海中医学院任教。先后担任针灸学教研室副主任,经络学、内经、基础理论、各家学说等教研室主任。1978年任上海中医学院基础部主任。1979年任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0年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1990年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曾经 兼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卫生部科委委员,全国中医统编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并任上海市政协常委,兼医体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还任同济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主持编写了三十部著作,其所主编的《辞海》中医学科内容,《中国医学大成》、《针灸学辞典》、《新编中国针灸学》、《中医历代各家学说》等巨著均流行海内外。他的晚年力作《壶天散墨》以“抉择陈言,剖析疑似,俯仰古今,直道心源”而雄视当世。此外裘老撰写的“疑难病症中医治法”一文获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论文一等奖,并在早年带头创制“经络玻璃人”及“脉象模型”获国家工业部二等奖与三等奖,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附裘沛然:瘦因吟过万山归——半个世纪从事医学的教训 “瘦因吟过万山归”是清代著名诗人黄仲则的诗句。它深刻地揭示了治学的艰巨性,揭示我们研究学问者既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我走过了医学科学上崎岖曲折的道路,临床上遇到许多挫折和教训。这对我来说,诚然是痛苦的回忆也是深可惭愧的。今把它写出来公之医界同道,也许对初学中医者可以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作为前车之鉴吧。 1934年毕业后即于是年开业行医,当时我对中医学的造诣是颇为自许的。自以为除了学过各门课程之外,还看过不少医书,仅举伤寒一类而言,当时已研读过数十家著作。温病方面、则沉酣于叶、薛、吴、王数家,特别对叶氏的温病学说,曾下过一番功夫。说起温病的症因药治,颇能历历如数家珍。另如金元四家和李时珍、王肯堂、张璐、张景岳、沈金鳌、林佩琴等医家著作亦通读一过。我最爱读的还是历代的医案、医话,因为这一类书多是前人的临床记述,最有裨于实际应用。对西方医学的重要学科书籍、亦曾粗加浏览。有关国学文献、经、史、子、集,茫如烟海,但亦贪多务得,粗涉范篱。故以读书而论,当然不敢说已破万卷,确实也读得不算太少了。 临诊方面,我在青少年时代即跟随叔父看病,后来又侍诊于孟河丁师之门,对于丁氏的一套常用经验效方,几乎熟极如流。并又亲炙海上诸名家之教诲,如谢利恒、夏应堂、秦伯未、程门雪诸先生的处方特色,也稍稍学到一点。故当开业伊始,饶有一种“学成问世”的优越感。满以为挟此以游,真可以天下走得了。 当开始应诊时,也确实看好了一些疾病。但在岁月积累,病人渐多以后,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在诊疗过程中经常遇到很多疾病没有办法解决,过去学过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本领全用上了,经方、古方、时方、验方一套套的都用上去,可是仍然有不少疾病不能解决。我开始对祖国医学的价值产生怀疑,信心也有些动摇了。我想中医理论是否是臆测的玄谈?是否真有指导临床价值。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中医理论已是几千年前的东西,是否早已过时?我甚至怀疑古代方书、医籍及医案医话中所载内容的真实性问题……真可说疑窦丛生。 因而就着重进修西医学。在认真学习了相当一段时期西医学并通过临床实践观察以后,我又别有一番感觉:西医分析病原病理,诚然清清楚楚,条理井然,还可从实验室验证,但从临床用药来看,有许多疾病也同样没有好办法,尽管诊断检查的仪器设备新颖精密,而最后落实到治病还是效果不显,甚至毒副作用很大,什么抗药性、药物过敏、药物毒、菌群失调等副作用随时可以发生。于是对西医药也没有多大信心,终日徘徊于中西医学之间,为想找寻一种治病的最佳方法而感到苦闷、发愁! 当时我又回忆过去学医时的情景,曾亲自看到上海名医如夏应堂、王仲奇、丁济万诸先生,他们治好了不少西医所不能治的疾病,程门雪先生亲自给我讲过治愈一个经德国著名医师确诊并谢绝不治的结核性脑膜炎病儿,他用的是《福幼编》中的一张方剂,在近代著名学者郑传笈所撰“丁甘仁墓表”中曾说:“晚年名益重,道益行,不独沪地绅商,争相招致,即西商之侨居者,积资数千万,出其百一,足以尽集诸西药,而有疾必折衷先生。”这使我猛然省悟,自己看不好病,是我没有学习好,不是中医没有办法,其过在我而不在中医学。这就使我在彷徨的歧途中又回过头来,于是磨砺苦学,旧书重温。通过这次学习我终于一间微明,初步有以下几点认识: 1、学而不精:我在中年曾害过一次湿温重症,经医院确诊为肠伤寒,身发高热,中西药物遍投而热不退,病延二周左右,乃邀请甬上名医徐余藻医治,徐以大承气汤加甘草,药后细思,读了伤寒论千百遍,还没有学会用承气汤,良足自愧!其原因由于我只知大承气汤的主证是痞满燥实坚,困守于前人注释的一般概念而不知用巧;同时,湿热蕴蒸气分,清宣透达之说,也禁锢了我的思路。而西医学中肠伤寒在后期禁用泻药的观念也束缚了我处方用药的手脚。这一次提高了我对中西医学是二个不同理论体系的认识,我不再那么迷信西医了。对于娓娓动听的湿温理论以及伤寒与温病的实质问题,认识也较过去有了深化。 在早年行医时,我见到一位医生用熟地、当归、白朮、柴胡以治感冒,心甚鄙之,然而曾目睹其病人服该方而告愈。当时以为偶中而已,未之奇也。后来,我自己也遇到感冒病人,曾屡进桑菊、银翘、杏苏、麻桂等方,久延未愈,最后用“五柴胡饮”而竟收捷效。我过去亦熟读景岳书者,由于没有学到手所以不取用,不会用。 2、学而不广:我曾治疗一个患赤白痢疾病者,用了一系列治痢的正规方,如白头翁汤、木香槟榔丸、芍药汤、香连丸、枳实导滞丸以及丁师常用的治痢效方等,可是均无效果,下痢加剧,日夜登厕近百次,病人精神困惫,已臻危殆。在无可奈何中试用了一张《石室秘录》药味分量配伍奇特的方子,即白芍三两,当归三两,萝卜子一两,枳壳、槟榔、甘草、车前子各三钱,当时按照原书依样画葫芦,以冀幸中,不料服后次日泻痢次数减半,又服一剂而病全除。《石室秘录》是托名天师、雷公、张机、华佗等合著的一本伪书,我平素所不齿,今用此方竟如其所说“一剂即止,二剂全安,可用饮食”的奇妙效果。乃深悔我过去知识之狭和治学之偏见,未能俱收并蓄,有愧昌黎所称的医师之良。 3、学而不化:我感到自己在中医理论和处方方面“化”的功夫很差。譬如偏头痛,历代医书所载,常用全蝎、蜈蚣之类,我也常用,但效果并不好。我深知章次公先生治疗偏头痛效果很不错,他也用全蝎、蜈蚣,但却有几点与众不同。配伍方面:全蝎、蜈蚣常与补气养血药同用(如黄芪、当归),而且用量也重;还配合健脾化湿药(如淮山药、茯苓、制半夏);有时还加用附子。剂型方面常采用粉剂服用,以小剂量日服三次,常取得满意疗效。以后我治偏头痛,多遵循其法而奏效,说明“化裁”的重要性。可见前辈用药圆机活法的一斑。 试再举心胸疼痛为例,目前多习用丹参一味,我亦曾武步其后,临床有效有不效。为此细察并世医家之善治该病者,则并不局限于活血化瘀一路,有的作痰饮治,有的用行气宽胸之法,或用芳香宣窍,也可用养阴或扶阳药,并有用甘缓及和胃或养心等法,效果远胜于用单味丹参。这使我感到“胶柱鼓瑟”之非。即活血化瘀而论,也不必定用丹参,我曾治过一些病人,先用丹参无效,继用手拈散、失笑散也无效,最后考虑到用仲景抵挡汤,服后效果非常好,病情明显缓解。我深深感到自己学而不化的东西太多了,我还进一步理解到,学习一门学问,如果不精、不广、不化,就等于不学。我认识到以前就是犯这个毛病,现在总算是刚刚入门。 学到老,开始懂得一点,以前完全是盲人瞎马,现在对中医学略有粗浅认识: 1、中国医学确实蕴藏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其中有许多宝贵的经验,还没有被我们所掌握,特别是其中高超的理论,更没有被我们所认识,所以要虚心学习而万不可浅尝辄止和武断、臆测。 2、做医生要边读书,边临床,临床不能脱离读书,读书必须结合临床。光读书只有空洞的理论,光看病只有狭隘的经验,都无裨于提高自己,发展学术。 3、要开拓思想,既要精研中医学,也要读西医书,懂现代医学,还要多读现代基础科学和边缘科学的书籍。古代的文、史、哲也要有较好的基础。 4、中药的作用也是非常深奥的,不要用目前西医理论生搬硬套,例如发热、炎症、不要局限于清热解毒,辛温药甚至补益药也可能有消炎或者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打破中医学中一些人为的“清规戒律”。对目前中药质量,必须迅予改正和提高,否则,正确的处方也难奏良好的疗效。我们要在中医药学原有基础上深入发掘,有所创新突破。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4480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医有效否?
热度 2 liwei999 2013-7-3 17:12
“中国足球不行,难道要把13亿人测试一遍?”有智慧的质问。 作者: mirror (*) 日期: 07/03/2013 03:35:30 这是网友在质问中医有效性时的问句 ,很是犀利。 但是,足球是同质选手团队之间的对抗竞赛,而中医所看的对象则是患者。这个对比的模式在细节上不同。即便是中医对西医,其中也是间接地夹了一个患者的团体,也不是象足球那样的直接PK。 中西医对决的场面有没有呢?应该说是有的。比如说对流感,病发后的诊断、治疗,基本上就是西医的完胜。这里面没有中医的什么事儿。问题是这样的情况:面对于说不清的事情,但是必须要给个说法。这种场面也会遇到很多,答案也不是只有一个。这个时候,中医就有生存的空间了。 脉象的问题,应该是有些规律性的。以前说过品酒的事情,叫官能鉴定。与中医的号脉是差不多的感觉。在今天,品酒也有仪器可以分析。但是最终的决定还是靠人的官能鉴定。 外因性的病,都可以靠科学分析的方法来解决。但是内因性的病,科学就不那么管用了。这个时候如何处置? 作为医德,医生不能因为治不了而放弃处置。 试试中医 也是个处置办法。就是俗话说的死马当成活马医了。 中医是否是骗人?这个要看怎么论。乘人之危捞一把的做法,不论是什么职业,都要被谴责。而收一些工本费的做法,应该是可以被接受的。因为并没有说交了钱就必须要治好的道理。所谓治得病、治不了命。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医疗卫生专栏|3360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七届同行评审与生物医学出版国际大会及同行评审研究主题
wangyk 2013-1-2 15:12
王 应 宽 January 2, 2013 Beijing, China 第七届同行评审与生物医学出版国际大会及同行评审研究主题 第七届同行评审与生物医学出版国际大会将于2013年9月8-10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此次会议由国际执行主编与技术编辑学会主办,由JAMA和BMC两家杂志社联合组织承办,将用3天时间就同行评审方面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进行报告交流。此次会议的主题为:改进期刊和基金资助机构所采用的同行评审和筛选程序的质量与可信度,帮助提高全球生物医学出版物和科学信息传播的质量、效率、有效性和平等公正性。该会议创始于1986年,每4年举行一次,会议宗旨是把同行评审和科学出版物置于与科学本身相同的评价体系之中。 同行评审研究的主题范围很广,处理以前的会议中传统的议题,如同行评审与编辑流程对科学报道的影响,反映原创性的摘要,高水平的研究对科学同行评审、科学出版物和信息交流的影响等方面,第七届国际会议还建议以下研究主题: 会议网址信息,欢迎有兴趣参会者关注。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Peer Review and Biomedical Publication, September 8-10,2013—Call for Research, http://jama.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104978 Existence of every sort of bias and efforts to eliminate biased reporting Editorial and peer review decision making and responsibilities Mechanisms of peer review and editorial decision making usedby journals and funders Evaluations of the quality, validity, and practicality of peer review and editorial decision making Quality assurance for reviewers and editors Editorial polic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Editorial freedom and integrity Peer review of grant proposals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ethics Ethical concerns for researchers, authors, reviewers, editors, publishers, and funders Authorship, contributorship, and responsibility for published mater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misconduct Confidentiality Effects of funding and sponsorship on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Influence of external stakeholders: funders, journal owners, advertisers/sponsors, policy makers, legal representatives, and the news media Evaluations of and mechanism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ing Effectiveness of guidelines and standards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ientific publication Evaluations of the quality of print and online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reliability of data presentation and scientific images Quality and use of online supplemental content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new forms of scientific articles Models for peer review and scientific publication Online publication Open access Open peer review Data sharing and access Prepublication posting and release of information Postpublication review, communications, and influence Changes in readership and usage of peer-reviewed published content Presentation, enhancement, and quality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n multimedia and new media Quality, use, and effects of publication metrics and usage statistics Quality and influence of sponsored supplements and related media, gray literature, and other forms of publication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content tagging, markup, and structures The future of scientific publication Dissemination of scientific and scholarly information Method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efficiency, and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biomedical information New technologies that affect the quality, integrity, dissemination, and access of biomedical information The impact of social networking and new media on science critique and dissemination
个人分类: 信息博览|40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泰诺福韦(tenofovir)防艾证据不足
热度 2 zhpd55 2012-11-9 10:12
泰诺福韦(tenofovir)防艾证据不足
目前全球 艾滋病 (HIV/AIDS) 患者总人数在3500万以上(2010年是在3160万-3520万之间),而且每年全世界新感染艾滋病毒的患者人数达到270万人左右,2010年新感染的儿童就有39万名左右( http://www.avert.org/worldstats.htm )。尽管通过女用或男用避孕套等方法可以有效防止病毒传播,但问题的关键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采用这些方法,因此科学家们正努力寻找其他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有效方式。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研究人员在2010年7月中旬曾表示,Gilead制药公司推出的防艾药泰诺福韦(tenofovir)安全性良好,但药物效果还需要进行相应的临床实验进行检测。在加纳、尼日利亚和喀麦隆进行的实验也证实,感染HIV病毒的高危女性群体使用泰诺福韦(tenofovir)之后安全性良好。而后来在南非进行的临床实验结果也表明,一种含有泰诺福韦(tenofovir)的凝胶剂可以大幅减少女性感染艾滋病毒的几率。 但是,肯尼亚首都内罗比灵长类动物研究学院(Institute of Primate Research)生殖健康与生物学系的研究人员与内罗比大学(University of Nairobi)医学微生物学系、南非开普敦大学(University of Cape Town)传染病与分子医学研究所和临床实验室科学系的科学家合作完成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6 November 2012)表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证明推荐的阴道内灭杀微生物药剂对艾滋病毒的预防的确有效。就泰诺福韦(tenofovir)而言,要确定其有益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高质量的研究,同时需要对新型灭杀微生物药剂的继续开发和研究。更多信息请浏览: Jael Obiero , Peter G Mwethera , Gregory D Hussey and Charles S Wiysonge .Vaginal microbicides for reducing the risk of sexual acquisition of HIV infection in wome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2, 12 :289 doi:10.1186/1471-2334-12-28 9 早在2011年11月下旬,就有过类似报道:据以前的临床试验显示,泰诺福韦(tenofovir)凝胶能够有效地帮助女性预防艾滋病毒性传播。而美国国立过敏症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实施的一项DSMB研究显示,虽然泰诺福韦(tenofovir)凝胶和Truvada(Tenofovir、Emtricitabine)口服片剂均无任何安全问题,但是泰诺福韦(tenofovir)凝胶不会产生任何疗效。   NIAID的此次VOICE临床试验共从欧洲、南非和乌干达的15个医疗中心招募了5029名艾滋病阴性女性志愿者。这些志愿者被随机分为五组,第一组志愿者每日接受一次泰诺福韦(tenofovir)凝胶治疗,第二组志愿者每日接受一次安慰剂凝胶治疗,第三组志愿者每日口服一次泰诺福韦(tenofovir)片剂治疗,第四组志愿者每日口服一次Truvada片剂治疗,第五组志愿者每日接受一次安慰剂片剂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泰诺福韦(tenofovir)凝胶与安慰剂凝胶预防艾滋病传播的疗效无显著差异。接受安慰剂治疗的志愿者和接受泰诺福韦(tenofovir)凝胶治疗的志愿者1年内感染艾滋病的概率分别为6.1%和6%。
个人分类: 新观察|538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毛泽东反腐为何能事半功倍:建章立制以法反腐
热度 2 HeYujian 2012-2-3 01:42
[转载]毛泽东反腐为何能事半功倍:建章立制以法反腐
引自:http://cul.sohu.com/20120202/n333504567.shtml “ 毛泽东反腐为何能事半功倍:建章立制以法反腐” -- 将此文送给(我家乡的)执法者与违法乱纪者们,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毛泽东 清正廉洁率先垂范   打铁先需自身硬。只有自身清正廉洁者,才能自觉而坚决地反腐败。   大量事实说明,在清正廉洁与反腐败斗争上,毛泽东有超人之勇气,真乃古今之罕见,全党之表率!   早在井冈山时期,身为井冈山最高领导者的毛泽东,就毅然废除中国数千年旧军队官兵不平等的腐败恶习,在红军中带头实行官兵一致。   瑞金时期,身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的毛泽东,个儿又高饭量又大,但他的粮食定量只及普通战士的 3/4 。   长征道上过草地时,辣椒是个宝。警卫员设法为酷爱吃辣子的毛泽东多领了 20 个红辣椒,被毛泽东严令其如数退回。警卫员不以为然,毛泽东严肃指出 :“ 我们是红军,作为领袖怎么能搞特殊? ” 警卫员没法,只好照办。   新中国诞生后,功高盖世的毛泽东,虽已进入人生暮年,但他依然廉洁如故,艰苦奋斗依旧。   抗美援朝爆发,毛泽东带头送子参军。不幸老年丧子。女儿上学,不准用公车接送。礼品一律交公。对亲友从不徇私。警卫人员在外面多吃多占,毛泽东用私款退赔,并就此对警卫人员开展整风,一整就是半月。正因为毛泽东本人十分注意清正廉洁,为全党树立了表率,所以,在他当政时期,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党风军风政风,都十分纯正和清廉,受到中国人民的称赞。 疾恶如仇亲抓大案   在反腐倡廉问题上,凡是大案、要案,他都亲自去抓,而且一抓到底。只要是腐败分子,无论是谁。不问亲疏,他都铁面无私、严惩不贷。   在瑞金时期,毛泽东严惩了于都县一个集团贪污案。将贪污数额最大的县委军事部长等 4 人,公审之后,执行枪决,余者一律依法严办。   延安时期,边区贸易局副局长肖玉壁,是个劳苦功高、体无完肤、身上有 80 多处伤疤的老红军。为给其治病,毛泽东在供给上给他特别关照。但他出院之后,功高自傲,无视法纪,公然贪污大洋 3000 多元。案发后,毛泽东执法如山,严令枪决。肖犯一死,形势大变,陕甘宁边区政风明显好转。   红军旅长黄克功,为恋爱而杀人。为整肃军纪,伸张正义,爱将如命的毛泽东也不得不 “ 挥泪斩马谡 ” 。   建国后,刘青山、张子善。都是 30 年代入党,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青年领导干部。但他们经不起执政之考验,双双成了大贪污犯。毛泽东怒不可遏,不顾劝阻,将他们公审后枪决。震动了全国,教育了全党。 建章立制以法反腐   为了反腐倡廉,毛泽东还十分注重以法反腐。毛泽东一生领导、主持和亲自制定的法律法规有数百件,其中有不少著名的法规,就是专为反腐倡廉而制定的。   早在井冈山时期,革命根据地尚属初创,毛泽东就制定了《井冈山反腐败训令》。   在瑞金时期,毛泽东又颁发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 26 号训令。规定 : 凡 “ 贪污公款在 500 元以上者,处以死刑 ” ,以下者,分等判刑。除追回赃款外,还要 “ 没收其本人家产之全部或一部分 ” 。凡 “ 挪用公款为私人营利者以贪污论罚罪 ” 。与此同时,建立审计制度,审查稽核各级决算和财政收支,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   新中国诞生前,为防止共产党执政后腐败,毛泽东在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 “ 两个务必 ” 的防腐方针,特为党的高级干部作了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把中国同志与马恩列斯并列等 6 条规定。 建国后,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需要,毛泽东提议在党内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在政府内设立行政监察机构,还先后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惩戒违法失职公务员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全面系统地规定了贪污贿赂罪名及量刑标准等。从而使反腐败斗争经常化、制度化和法规化。 教育为本思想反腐   为了从思想上反腐,毛泽东在实践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1929 年。他针对红四军中存在的许多思想,抱病主持召开了红四军第二次党代会。会上,他不仅严肃批评了红四军中存在的一系列错误思想,而且深刻论述了它们的根源及纠正措施。对旧社会腐朽思想在红军中的影响,进行了一次荡涤污泥浊水式的大扫除,从而使中国工农红军完全变成了一支真正的无产阶级军队,因而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如,毛泽东一生中领导过多次整党整风运动。 1942 年至 1945 年毛泽东领导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彻底清算了党内产生 “ 左 ” 、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思想根源,即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个人主义、形式主义等,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全党的素质,使全党团结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之下,确保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新中国诞生后不到一年,毛泽东就领导了新中国的第一次整风运动。 1951 年 5 月 1 日。中央下发了《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结合中心工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党内首先是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以功臣自居、贪图享受、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以及少数人贪污腐化、违法乱纪行为。经过半年的整风,普遍提高了怎样做一个执政党的党员的思想认识,并纯洁了党的干部队伍,一些经不起执政考验的腐败分子和严重违纪的党员干部受到了严肃的处理。仅湖南一省就处分了县以上党员领导干部 266 人,其中开除党籍的 64 人,受其他处分的 202 人。 精兵简政大刀阔斧    1940 年前后,中国革命的大本营陕甘宁边区的领导机关内出现了严重的人浮于事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而且妨碍了革命工作。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在 1941 年陕甘宁边区第二次参议会上,不顾别人劝阻,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向大会郑重提交了精兵简政的重要提案 : 坚决主张政府对于军事应实行精兵主义,避免老弱病残滥竽充数 ; 对于机关应实施简政主义,以人少事精胜任职责为原则,避免机关庞大、人员充塞、浪费人力财力等现象,提倡节约廉洁作风。   李老先生的建议确系真知灼见,并击中了要害。但是,却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现在是战争时期,应该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对李老先生的提议,不仅不支持,甚至怀疑其动机。但是,李老先生提案却得到了毛泽东的理解与坚决支持。毛泽东认为李的提案 “ 很好,恰恰是改进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 ” 。   在他的支持下,李的提案终被通过。在精兵方面 ; 规定脱产部队不得超过边区人民总数 2% ,脱产民政人员不得超过边区人民总数 1% 。简政方面 : 重点紧缩上层机构的人员充实基层,合署办公,职责分明。随后,开展了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精兵简政工作。紧接着又进行了第二次精简,此次精简取得了巨大成就 : 边区直属单位由 35 个减少到 22 个,工作人员由 469 人减少到了 279 人 ; 八路军总部直属部队精简了 96% ,只留下了 4%; 整个边区总共减少了经费、粮食预算人数十万多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奇迹般地出现了政简民便、兵精粮足的新局面。为度过困难时期、夺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300 多年前的明末,因腐败至极,激起了农民大起义。经过 18 年的浴血奋战,李自成终于在 1644 年率领起义军攻入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建立了大顺朝。李自成这个陕北小羊倌一跃成了新朝皇帝。但是,他因经不起胜利与执政的考验,迅速骄傲起来,结果只做了 18 天皇帝,就被迫退出北京,不到一年,这位堂堂百万起义大军的统帅,就惨死在湖北一小撮地主民团手中,年仅 39 岁,昙花一现的大顺朝也随之夭亡,后人无不为之扼腕长叹!   李自成的失败,给后人留下了无限深思。 1944 年,适逢李自成失败 300 周年忌日,史学者郭沫若,满怀激情,以深邃的目光与犀利的文笔,在重庆公开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向世人揭示了一个极为惨痛的历史教训,即一切以革命为宗旨的阶级或集团,在胜利面前,千万千万不能骄傲的革命真理。   《甲》文一出,由于阶级立场的不同,蒋介石对此大张挞伐。毛泽东对此却欢迎之至。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延安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立即作了全文转载,同时发表了《防止骄傲自满》的社论,号召人们认真学习《申》文,深刻吸取历史教训。中共中央宣传部与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又联合下文,要求党员, “ 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都必须保持清醒和学习的态度,千万不可冲昏头脑,忘乎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 。    1948 年底到 1949 年春的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失败在即,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已胜利在望。在这新旧社会更替,中国历史即将发生转变的关键时刻,为了迎接胜利,毛泽东及时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   在对新中国的诞生作了全面安排之后,特在会上专门谈了防骄破满问题,并向全党及时提出了 “ 两个务必 ” 的反腐方针。在他的倡议下,会议又围绕不当李自成、拒腐防变这个崭新的课题,作了认真讨论,并作出了一系列防腐反腐的具体规定,从而为建国后的防腐反腐斗争,做了必要的思想准备。 ( 来源:大东方 ) 附:在元宵节被枪毙的新中国巨贪-- 刘青山、张子善( http://ljxzbj6039.blog.sohu.com/202859485.html )
个人分类: 湖南永州市回龙圩乱砍滥伐、违法乱纪系列报道|2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菠萝油王子:中医有效性科普漫画
热度 1 liwei999 2011-10-26 22:59
个人分类: 镜子医疗卫生专栏|5678 次阅读|1 个评论
狂犬病生物制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据WHO最新丛书)
热度 2 yanjx45 2011-6-14 10:36
2011 年 2 月, WHO 最新发布了《疫苗接种的免疫学基础丛书,第 17 分册:狂犬病 (The Immunological Basis   for Immunization Series ,  Module 17: Rabies )》, 现将其中的 《第 5 章: 狂犬病生物制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全文翻译如下: 用细胞培养制备的狂犬病生物制品的开发和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 PEP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失败的狂犬病毒 PEP 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病人中,但是此类案例的大多数据报告都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 WHO 推荐的 PEP 治疗方案。总的来说,与“治疗”失败 ( 其中存在着对正确的 PEP 治疗方案的背离 ) 有关的原因包括:推迟寻求治疗;未进行或未适当进行首次伤口处理;未进行或未适当进行 RIG 接种;未浸润式注射 RIG 就缝合伤口,或狂犬病疫苗质量差。真正意义上的 PEP 失败(病人尽管及时接受正确的 PEP 仍然死亡)与全球每年数百万剂量的 CCV 接种相比,发生率非常低。曾报道有潜伏期短到不足一周的病人,这类病人都有严重的头部创伤,例如病人臂丛神经连续被狗咬伤。一篇论文报告,作者检查了来自全球的 15 位狂犬病病人的病历,认为其中有 7 位病人及时接受了正确的 PEP 仍死于狂犬病。该论文分析了这些案例失败的潜在原因,包括可能有一些小的不易察觉的伤口被忽视,也许一个或更多的病人处在潜在的免疫抑制状态,用于治疗这些病人的疫苗效力低,或者治疗方案被误传。总之,所有治疗失败发生在被狗咬伤之后,该论文强调,即使是使用了 CCV 和 RIG ,在极少数情况下治疗仍可能失败。 临床试验曾记录到接种 CCV 后产生的局部和全身反应。这些研究通常报告在 35% — 45% 的受试者中在注射部位发生局部反应,包括疼痛、发痒、发红和 / 或肿胀。常见的全身反应通常发生在 10% — 15% 的受试者中,包括发烧、肌痛、全身乏力、头痛、头晕、荨麻疹和皮疹。 (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狂犬病检测中心 黄思佳译 严家新校 )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7452 次阅读|5 个评论
关于高考的思考:高考要服务于教育
qiaoqiao1980 2011-1-19 12:54
高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考试制度,一个是招生制度,两者是一体的。对于高考目的的理解决定了我们对于高考制度的安排和设定,所以考虑高考的问题,就是要搞清楚高考的目的和造成的既定结果。一方面高考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高考的目的必须和教育的目的一致,不能有冲突,也就是说高考是服务于教育的,所以高考必须说清楚高考制度是如何与教育的目的达成一致的;另一方面,它在客观上造成了学习者的重新调制,一个学生去了一个高校,所以高考必须说清楚什么样的学生要去什么样的学校以及从制度上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对于任何一个教育者来说,所坚守的教育的目的和原则,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会是这八个字: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八个字的意思是非常简单和明确的,就是每个人都要来受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按照个人的特点、喜好、能力等来教育。前者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公平性,后者体现了教育的个体性、有效性,只有二者的合一才会出现理想的教育制度,任何的偏颇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行为。所以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当然也包括高考,都要遵从于这八个字的要求,是否让每个人都来受教育呢?是否根据每个人自身的特点、喜好、能力等因素来教育他呢?满足这个要求的,就是好的教育制度,不满足这个要求的就是坏的教育制度,必须改正。 从这八个字出发,可以看出来,当前的中国教育存在的很多的问题,高考也是如此,这里只谈高考的问题。从有教无类上来说,最近十年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一大成就,这个是不能抹杀的,虽然造成了很多的恶劣的后果,但是该肯定的还是要肯定的。但是从高考制度上来说,并没有取得进展。让多少人来受教育,是由高等教育的招生能力决定的,并不是由高考本身决定的。高考不决定大学受教育者的人数,所以本身就是一种弱公平性的教育行为。当然这里的问题在于招生人数的多少会导致考试方式和招生方式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并不是由有教无类这一原则决定的,而是由因材施教这个原则决定的。也就是说,高考本身并不能让更多的人来受高等教育,所以它的公平性不具有绝对的意义,只是一种相对的公平,并且要服务于高考的有效性。如果高考不公平,那么有效性就不会具备,基本的公平是保证有效性的前提。 所以高考制度的落足点是如何实现教育的有效性,如何做到更好的引才施教,把什么样的人调制到什么样的学校,进行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是高考制度制定的出发点和判断其是否成功的标准。 对于许多人来说,高考的公平性指的是对于所有参与高考的学生应该相同的考试方式和相同的招生方式,这也是当前中国高考遵循的原则,统一考试、统一录取,分高的去好的学校,分低的去坏的学校,所以既保证了公平性也保证了有效性。可以说正是这样的一种认知方式,造成了当前高考改革的困境。对于教育者来说,这种认识方式是与教育的原则相违背的,因为当前的教育事实就已经说明了,这种高考制度导致了中学的应试教育和大学的应付教育。因为高考的分数唯一的决定了学习者的命运,所以导致不是考试的内容学习者不学,对于考点内容死记硬背,考试作弊猖獗等各种严重的后果,磨灭了学生的人性和创造性;并且进入大学以后,厌学情绪严重,应付学习应付考试的现象非常普遍,对于学术研究基本上是浅尝则止,进入社会追逐利益。 这个问题应该说困惑了很多的关心教育的人。似乎坚持了高考的所谓公平性,就必然导致教育的创造性的消失,而如果坚持教育的创造性和有效性,也不知道该是什么样的高考制度。这成了一个真正的无解的问题,也成为了教育问题的基本的出发点,从当前看来,问题就处在这里,而且成为了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致命缺陷。中国的教育不能培养杰出的人才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的死穴,中国学术的进展只能靠金钱和权力来推动,而不是学习者对于学术的追求。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中国必然衰亡。 在中国,除了少数的教育研究者,基本上,从行政官员到平民百姓都不清楚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为什么一个促进教育向高度有效性发展的高考制度会这么的困难,为什么公平性和有效性会出现如此深刻的矛盾。最近,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撰写的题为“坚持公平公正 深化高考改革”的文章本质上就反映了这个问题,文章中也提出了高考改革的想法,希望找到一种公平性和有效性都能够保证的高考制度。
个人分类: 我爱我师|3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何考试增进记忆:媒介有效性假设Why Testing Improves Memory
wangyk 2010-10-29 07:36
王应宽 编译 2010-10-28 UTC-6 CST UMN, St Paul MN, USA 为何考试增进记忆:媒介有效性假设( Why Testing Improves Memory: Mediator Effectiveness Hypothesis ) 2010 年 10 月 15 日的科学杂志刊登了 Mary A Pyc and Katherine A Rawson 的联合署名文章为什么考试有助于记忆:媒介有效性假设( Why Testing Improves Memory: Mediator Effectiveness Hypothesis )(文章引用: Mary A Pyc and Katherine A Rawson. Why Testing Improves Memory: Mediator Effectiveness Hypothesis. Science, 15 October, 2010, Volume 330, DOI: 10.1126/science.1191465 )。阅读后也觉得有趣,随即摘编转载于博客,作为资料留存,也供分享。 一种凭直觉但并不正确的假设认为学知识只是发生在学习过程中( Learning only occurs during studying ),而考试只是对评价记忆的状态有用。但是,很多材料和学者证明考试加强记忆。尽管很多研究建立了考试的经验性益处,但令人惊讶的是对考试效果的潜在机理缺乏正确的理解。 作者提出的媒介有效性假设,指出考试在编码过程中通过使用更有效的媒介来促进记忆(一种媒介就是关联线索与目标之间一个单词、短语或概念)。什么使媒介有效呢?两个关键因素是媒介的信息获取(即当遇到提示线索后媒介是可回忆起的)和媒介解码(即媒介可以从记忆引出目标)。媒介有效性假设认为考试过程中产生的媒介很可能在随后的过程中被恢复和解码,增加了对目标答复的记忆力。 为证实假设,作者进行了考试 - 再学习与只再学习的分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考试 - 再学习组的记忆效果好于只再学习组。媒介有效性假设产生了两个关键的预期:关于媒介恢复,在最后的测试中考试 - 再学习组的媒介恢复能力比只再学习组大;关于媒介的解码,最后测试中考试 - 再学习组的目标恢复能力比只再学习组大。重复试验表明,考试 - 再学习组的记忆力表现比只学习组增加 3 倍。根据媒介有效性假设,这种好处来源于媒介不同的有效性,考试促进媒介的信息获取(编码)与解码。 研究结果不仅支持媒介有效性假设,还提供一种为什么考试有助于增进记忆的理论解释:学习 - 考试相对于只学习在编码过程中产生的媒介更有效(更易于恢复和解码)。作者并未声称媒介有效性是考试效果唯一内在机理,但媒介有效性可能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为什么媒介考试产生了更有效的媒介?实践中成功恢复的媒介可能有助于提高记忆力。此外,编码过程中恢复失败也可能促使媒介从无效向更有效转变,并且恢复失败也只发生在考试过程中,而不会发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是,媒介有效性假设界定了媒介有效性的两种要素:即媒介获取和解码。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两种要素在考试增强记忆的效果中各自发挥的作用。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3636 次阅读|2 个评论
指标体系有效性的RST评价方法及应用
fuyuncas 2009-7-9 09:48
摘要 : 各个指标的测度效果如何,是否能够准确描述系统的实际发展状况,成为指标评价研究领域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本文通过研究指标体系构建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指标体系有效性评价的标准,然后基于这些标准构建 RST 评价方法,最后通过对两套评价区域科技实力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来说明 RST 方法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 : 指标体系;有效性;冗余度分析;灵敏度分析;趋势度分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5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