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真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真空T物质的太子弦结构模型
热度 6 tyctyc 2013-12-24 21:54
太子结构示意图 构成真空的是T物质,T物质的基本单元是如上图所示的 太子,真空是充满 太子的几何空间。远离物体的(无引力的)真空中的 太子是由直弦组成,是均匀和相同的。在有引力的真空中太子弦的曲率有变化。 太子由六条一维直弦(太子弦)组成,它们分为相互垂直的三组: ( 、 ),( 、 ),( 、 )。 每组由一条正弦与一条反弦组成,弦有弹性,弦能被拉长或压缩,弦能弯曲。正反弦间有吸引力,同类弦间有斥力,该力称为基础力,基础力与弦的变形成正比,电磁力和引力都是来源于基础力。 ( 、 ),( 、 ),( 、 )的基态构成真空,它们的激发态分别是正反中微子: ( 、 ),( 、 ),( 、 )。 这也是中微子的太子弦结构模型。 从前博文中估计 太子弦的密度 ,密度近似为零的一维弦只能传播横波没有纵波,那么真空中传播的电磁波(光波)只能是横波,从一维弦分析,当弦振动时,一个方向是正应变对应E偏振,另一个垂直方向是切应变对应H偏振,麦克斯韦理论讲的E偏振和H偏振是有物质基础的,是一维弦决定的不是理论决定的。说光是电磁波无人反对,说电磁波只是波也无人反对,说光只是波不是粒子就有人反对了,因为有波粒二象性的观点误导,人们不知道光的振幅极小,从来没有人测出过光的振幅,连在什么数量级都难确定。正是光的振幅极小其在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中的作用类似粒子,才有波粒二象性之说。 电磁波的波长很长但其振幅同样极小,手机用的电磁波长大约0.165m-0.33m,将手机放在上下相盖的两不锈钢碗中仍能接收电磁波,电磁波从缝隙(0.01mm)处透进去的。另一个实验是将手机放在不锈钢平底锅中,上盖一个不锈钢碗,此时手机收不到呼叫信号,若在缝隙处夹三张A4纸就能收到信号,电磁波从缝隙处A4纸中透进去的,只有电磁波的振幅极小( )才能合理解释该现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1273-855925.html 。 光波(电磁波)就是太子弦的波动,因为动量守恒在真空中光波是直线传播,光波的基本单元是光子,许多光子组成光束。 有一实验能确定该模型是否正确: 正反电子中微子湮灭产生两个 光子,同时要指出在真空中: 过程也能产生, 但是在真空中, 不会产生任何轻子对和强子对。该实验极难做,要等几十年! 轻子( 、 ),( 、 ),( 、 )的中心是希格斯粒子,轻子外面是压缩的太子 ,其密度分布是: 。 组成中子和质子的基本单元也是压缩的太子 (那里太子密度极高),高能中微子在原子核中碰到 太子,有可能激发太子的其它弦而转换成其它中微子,低能中微子在真空中碰到 太子,也有可能激发太子的其它弦而转换成其它中微子,这才是中微子振荡的合理原因,这只是转换,比无中生有合理很多。 物理真空为什么只有三维?因为真空的基本单元太子由三组弦正交构成的(是物理空间的基矢),只有三种弦才能对应三代中微子。
个人分类: 太子弦:真空和场|2342 次阅读|7 个评论
T物质存在的证据(1)
热度 2 tyctyc 2013-12-1 08:46
前两篇博文一篇讲真空由均匀的T物质构成,另一篇讲电子由非均匀的T物质构成,这些观点如果没有证据那它和胡说就没有区别,有证据吗?这个!还真有,请往下看: 从前博文中知道T物质由 太子组成, 太子弦非常轻极易振动(越重的物体越难振动),电子也是 太子构成,电子的 太子是高密度的压缩的。前博文还讲电磁波是 太子弦的振动,大家知道热辐射也是电磁波,从该分析能得出结论:真空的热辐射能力应显著大于电子,电子越多热辐射能力越低。实验是否如此? 物体的热辐射能力用法向全发射率 来表示, 是全波长范围内,物体表面的法线方向辐射能与相同温度的黑体的法线方向辐射能之比, 值越大表示热辐射能力越高 。 物体 抛光的Ag 抛光的Fe 氧化的Fe 严重氧化的粗糙的 Fe 碳化硅 光滑的冰 粗糙的冰 0.01-0.03 0.05-0.07 0.64-0.78 0.95 0.83-0.96 0.966 0.985 从表中能看出:1.物体表面自由电子密度越高(导电性好)其热辐射能力越低 2.物体表面自由电子密度越低(不导电)其热辐射能力越高 3.物体表面越粗糙(空腔多)其热辐射能力越高 在地球上没有绝对黑体,只有人工黑体:带孔的空腔,人们发现人工黑体腔孔处的热辐射能力总比腔壁材料高,你想过为什么吗?是腔中的气体热辐射能力比腔壁高?对!但这还不是本质,人工黑体在真空中的热辐射能力比在气体中还高,这就证明黑体辐射只有真空能产生,象上面分析那样是真空中的T物质产生的, 人工黑体的 腔壁 只是起保持温度的作用 。 过去人们认为绝对黑体是理想的是不存在的,COBE卫星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是标准的黑体辐射谱,它是宇宙中的真空产生的,宇宙中最大的空间是真空。星系、恒星只占很小的空间,它们的热辐射能力较 人工黑体 差,经过几十亿年也不可能通过热平衡达到黑体辐射水平,例如太阳经过几十亿年热 平衡 后辐射谱仍然不是 黑体辐射 谱。过去一错误观点:黑体辐射是高度热平衡的结果。应该是:黑体辐射是辐射振子 太子弦非常轻(极易振动)并且所有振子全同的结果。普朗克当年设想的理想振子是存在的它就是 太子弦。 其它证据见续集。 葛绍岩,那鸿悦.热辐射性质及其测量.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个人分类: T物质(太子弦)|2393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温真空技术
热度 1 qinhaiming 2013-3-31 10:59
顾名思义,这种技术即真空条件下的高温处理技术,是精密器件加工的关键技术。作为高温技术的一种,我先把其他的高温处理工艺简要介绍一下。 腐蚀性气氛,即一般的氧气氛烧结技术,一般使用铁鉻发热体(使用温度可达 1400 度),碳化硅发热体(使用温度可达 1500 度),硅钼棒发热体(使用温度可达 1800 度)。 惰性气氛,即一般的氢气氛,氮气氛, He 气氛等气氛烧结技术。因气氛保护,其可采用的发热手段颇为多样,但要达到高温,一般选择石墨发热体和金属发热体(钨,钼)。这种技术的经典版本称之为热等静压烧结,设计指标为双 200 ,即温度达到 2000 度,压力达到 200Mpa 。目前世界上只有三家公司具有完全的生产技术,国内目前技术上还有困难(至少是商用的)。 真空烧结技术,是九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烧结技术。其采用超高的温度及超高的真空使得产品在高原子迁移能力及气压驱动的作用下达到极高致密度的坯体的烧结技术,常见的产品有透明陶瓷,器件表面金属化处理,超高强度结构陶瓷,等等 就组成而言,一般真空烧结的系统组成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电力系统:一般都采用三相动力电,不同国家电压计电频不同,设计时要考虑在内。 腔体系统,腔体一般都需采用高强度不锈钢,并需有夹层水冷。腔体的接口需要用工程 O 型环进行密封处理,使其压升率不超过 10 mTorr 每小时。 加热,隔热系统,真空条件下,热量的传递采用的是辐射传热,其他的传热模式也会少量存在但是作用很小。因其一般采用环形设计,所以辐射一般会在炉膛中心富集,所以炉膛中轴为温度最高的地方,不同设计及制造水平处理这种温差的能力不一样。不过使用者要很注意这个温差,否则很容易出现产品不均匀的状况。隔热系统,一般采用与发热元件相同材质的屏,毡等。相同的热系数使得他们的隔热效果最好,最可以吸收溢出热区的辐射热量。 温度探测系统,就我的平时的经验,一般我把温度分为两段, 1800 度以下为低温, 1800 度以上为高温。低温系统可采用热电偶进行温度探测,而高温最好采用光学高温计进行温度探测。 气压探测系统,很明显这重负压用机械压力表进行监测是不合适的,一般采用阴极放电电离法进行测量。取得的电流值可精确地反应炉腔内的气体数量。 控制系统,即电力,程序,气路的协同操作系统。需要额外的控制电路(除动力电路之外),一般选择低压。一般包括,逻辑编辑器,处理器,继电器及处理终端等等。具体的控制原理在欧陆,通用等公司的 manual 里都会有很详尽的说明,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笔者曾经安装调试过大陆第一台 2600 度运转的全金属真空烧结炉。总体感觉国内目前的炉业水平进步很快,但是在发热体部件工艺,钳工操作精度,电路设计及外观整合方面呢还有待进步。不过个人感觉五年左右,最多不超过十年,国内江浙及株洲一代的企业就肯定会有不错的产品。
302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真空中充满起伏不定虚粒子 光速或并非固定常数
crossludo 2013-3-29 10:52
据国外媒体报道,来自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UniversityofParis-Sud)的物理学家MarcelUrban在一篇论文中指出,真空中充满了起伏不定的“虚粒子”(virtualparticles)。这种内在性质或决定了光速并不是真正的常数,而是有一定波动。   与此同时,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物理学家GerdLeuchs和LuisL.Sánchez-Soto在一项研究中也指出,物理学中所谓的常数,如光速和自由真空其实是大量基本粒子涨落的宏观反映。   “真空”是物理学中最富有迷惑性的概念之一。当在量子水平上观察时,真空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充满了接连不断产生和消失的基本粒子对,如电子-正电子对或夸克-反夸克对。这些真空中随机产生的粒子其实也是真实的,但是它们的寿命非常短。在MarcelUrban及其同事的研究当中,他们第一次建立起了描述真空磁性和极化性质的量子理论,即真空的“磁导率”和“介电常数”,这两个参数决定了光速,它们与真空中单位体积中的虚粒子数量相关。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光速并不像传统物理学中认为的那样是固定的常数。   光子传播时间的涨落估计值在每平方米5*10^-17秒,这是可以借助于最新超快激光进行实际检验的。另一方面,Leuchs和Sanchez-Soto把真空中的“带电虚粒子”描述为由于真空极化而产生的电偶极子。   若这两个物理学家小组的研究正确,那么光速就反映了真空中带电虚粒子的密度。
个人分类: 博览视界|1352 次阅读|0 个评论
黑体辐射是真空产生的
热度 3 tyctyc 2013-2-23 21:42
各种物质的热辐射能力(法向全发射率)从大到小排个队:多孔非金属非金属粗糙的金属光滑的铜光滑的银。从中能看到表面电子密度越高其热辐射能力越低,表面电子密度越低其热辐射能力越高。各种物质的热辐射能力都小于黑体辐射。人工黑体是用带孔的空腔制成,腔孔处的热辐射能力大于任何腔体材料。从上面这些分析能够作出一个合理的外推:当表面电子密度为零时其热辐射能力最大,达到黑体辐射。表面电子密度为零时连空气都不能有,只有真空才是电子密度为零的状态。所以黑体辐射是真空产生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就是宇宙中的真空产生的,宇宙中的星系、星云、恒星、行星的热辐射能力都小于黑体辐射。宇宙中最大的区域是真空。真空不是空无一物有T物质.
个人分类: 太子弦:真空和场|2105 次阅读|5 个评论
波意耳的抽气筒
热度 9 武际可 2013-2-6 08:55
个人分类: 科技史|9502 次阅读|9 个评论
大侃终极问题:关于量子真空、道具进化、天统理论、神经宇宙等
热度 1 warlong 2012-12-21 03:16
《末日大侃终极问题》 关于量子真空、道具进化、天统理论、神经宇宙及其它 Discuss the ultimate problem of universe on doomsday : About the quantum-vacuum, evolution of physical toy, theory of everything, neural cosmos and others 郑 中( Geongs Zhern ) 2012.12.21 【题记】据说快世界末日了,那就随便侃下终极问题,但敲到凌晨,山没崩,地没裂,地球也没掉。宗教预言的世界末日是指人类因灾害或大战而毁灭,虽然这在几万年后是可能的,未来几千年内采用替代资源、文明改良、科技创新,还基本可凑合混日子。也许人们对预言的好奇心超过了日常理性,那些是对生活不满、命运不公、心怀恶意、甚至报复心理的人们想借此恶作剧煽风点火,希望不久末日来临,善恶一起完蛋。有些宗教含有些诅咒和隐晦的怨愤,历史上的基督教有时也难免如此。 丹马斯预言、甚至借《易经》来忽悠,就像中国历史上那些隐藏阴谋或迷信的各式纬书,都是吃饱了撑着的一丘之貉。科学的预言必须对天地人大系统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采用超级计算机模拟,这是预测未来学的使命。但历史客观地讲,没有一切是永恒的,人类或许是个过客,至于未来能否出现新人、超人、克隆人、兽人、生物机器人、芯片人、外星人,谁都说不清。全球气候变化、行星地球演化劫波、自然生态环境变化等因素与人类的生存状况息息相关,而人类社会内部的经济、政治、法律、阶级、种族、人性等错综纠缠,人类何时退出地球舞台,真不好轻谈。 但物理学家所谓的世界末日,多指宇宙的终结。本文只侃些有关真真空、量子、额外维、弦论、 M 论、膜宇宙、克莱因瓶、非欧空间、时空、宇宙、多元宇宙、大爆炸前、纯真理、不完备性、神经元、精神物理等问题。既然是侃,就别怕侃错,只求侃得痛快,最好侃出点新趣味,侃出更多问题。 版权所有,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这里仅贴出部分草稿章节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9142do=blogid=644813 目 录 第一章 量子真空 ... 2 什么叫真的真的虚空? ... 2 H 2 O 泡水或水泡 H 2 O ? ... 3 量子如此奇怪变态 ... 4 量子泡或是学术泡? ... 5 量子纠缠与超光速1 . 6 量子可单身静止吗? ... 7 第二章 永恒混沌 ... 7 玄幻的微观界 ... 7 混沌的量子场 ... 8 能量的几种相态 ... 8 质量起源于量子纠缠? ... 8 经典稳定是局域幻觉? ... 9 第二章 道具演化 ... 10 粒子标准模型 ... 10 视界中的隐卷维 ... 10 碰 P ,赏 S ,玩 M .. 11 美丽的 D 膜 ... 12 玄奥的黑 P 膜 ... 13 第三章 新奇世界 ... 14 弦/ 膜气宇宙学出场了 ... 14 绚丽多彩的膜宇宙 ... 15 膜碰撞的轮回火宇宙 ... 16 无边界的克莱因瓶 ... 17 胡侃四维K 型膜宇宙 ... 18 K 型膜宇宙稳定吗? . 19 步入共形的舞池1 . 19 第四章 追问玄珠 ... 20 上帝先煮水还是先淘米? ... 20 大爆炸之前怎样?1 . 20 宇宙时空的非欧几何性 ... 21 无中生有,真空下蛋? ... 21 第五章 全息流形 ... 22 真空流形的拓朴缺陷 ... 22 熵增,序增,全息守恒1 . 23 Λ ,暗能量,暗流和膨胀 ... 23 混沌膨胀的真 空流形1 . 23 表里对应与全息原理 ... 23 第六章 一真法界 ... 24 没有光就没有时间 ... 24 宇宙空间原本是几维? ... 25 一元宇宙还是多元宇宙?1 . 26 登入纯粹理性的圣殿 ... 27 哥粉碎了大一统野心? ... 28 第七章 人脑宇宙 ... 29 神经元的网海1 . 29 意识的 起源1 . 31 人脑宇宙之谜1 . 32 模拟人脑思维1 . 34 读取意识流信息1 . 36 第八章 天人和谐 ... 38 量子与精神物理学1 . 38 神经网络的宇宙结构 ... 39 宇宙膨胀与大脑成长1 . 40 向全息人脑进化1 . 41 人类和宇宙的终结1 . 41 什么叫真的真的虚空? 《道德经》曰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东汉《淮南子》曰 :“道始于虚 霩 ,虚 霩 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 ” 《华严经》 曰:“世界之初,先成虚空,再成无色界,次成色界,再次成欲界。” 《真空赋》曰: “正而静,偏而动;零点能,自然生。” 真真空或许是物理学中最玄乎的概念。真空已够玄乎了,中国物理学者们却翻译出一个让丈二和尚摸不着脑门的、让外行莫名其妙的饶舌术语“真真空”,于是我不得不常将其简称为真空,而将伪真空简称为伪空。物理学家所分出的真真空、伪真空和过渡真空(元空),根据的是宇宙空间内的能量密度。 2011 年春,我在 《真空赋》中写道 :“有基态空、有激发空,有低维空、有高维空,有点内空、有点外空,有正真空、有反真空,有恒真空、有变真空,有开真空、有闭真空,有膨胀空、有紧缩空,有真真空、有伪真空。若以参量细分,空类千万 。”真空以及有关的以太,最初从古希腊以来就有哲学家谈论了,但普遍认为自然害怕真空;古中国佛家也谈真空妙有,而道家常说元气、虚空、虚廓。 佛家所谓的空,是指超出一切色相意识蒙蔽羁绊的精神境界(目空一切,也佛的宇宙观)。南朝陈徐陵《长干寺众食碑》:“自非道登正觉,安住于大般涅盘;行在真空,深入于无为般若。”唐惠能《坛经·般若品》:“念念说空,不识真空。”《法苑珠林》曰:“本体即空,四大皆空,真空妙有,空有不二”。朱子语类》卷一二六:“释氏见得高底尽高,或问他何故只说空,曰:说玄空又说真空。玄空便是空无物,真空却是有物。”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但见来无所从,去无所归,遂谓性本真空,天地皆缘幻立。”但哲学上的“真空”不同于物理真空,而世界上许多哲学家谬解真空,固步自封,跟不上自然科学前进的步伐,难怪霍金说“哲学已死!” 真空的复活,是西方近代的量子力学开始的;德西特研究了爱因斯坦场方程,发明了 dS 真空(点外真空)、 Ads 真空(点内真空);而龙树菩萨曾从哲学上侃了十八空;而有些弦论家更玄,侃了 10 的百多次方种真空,比全宇宙的粒子数都还更多了。 --- 物理学家的谈玄论道,更空得厉害,或许真空了来忽悠。 我们需要反思对真真空的定义简况。工业技术上的真空是某特定空间内部气体物质几乎被排出的那种空间状态。一般物理学上的真空是一种不存在任何物质的空间,真空中声音不可传递,而电磁波可传播。但量子论中真空最深刻。 真空的性质,空可“空”,非真“空”。 1 )噪动性,真空中粒子不停地以虚粒子、虚反粒子对的形式凭空产生、互相湮灭,而总能保持不变。 2 )真空若自发破缺,就存在极性,虽局部可变得不对称,但整体上保持对称性。 3 )真空的局部具备了整体的特征,正如 0 与 1 之间的实数具备有任何整个坐标轴上实数特征。后面两点表名真空具有全息性。 关于真空的近代认识不再是哲学思辨,可通过实验来检验。如氢原子能级的兰姆移位和电子的反常磁矩,实验上已高精度证实了真空极化的效应;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湮没为高能光子,反之高能光子可使真空激发出大量的粒子,也是明证。对于真空的认识尚属初级探索阶段,物理学家还在探索真空自发破缺、真空相变等问题。 《真空赋》曰: “钓长鲸于星海兮,戏苍龙于天渊。惊潜蛟之狂战兮,凿易汰而膨胀。收四维于玄珠兮,融万物而和光。视亿古为刹那兮,觉真空而妙香。” H 2 O 泡水还是水泡 H 2 O ? 现在我们探讨归结为一个奇怪的问题: “ 量子是用真空来定义还是真空用量子来定义 ?! ” 这涉及到物理哲学观问题,许多学者至今并没搞清楚,糊里糊涂地使用着,但追求宇宙终极的思想者绝对不会停留于此。其实作个等价转换,这相当于问: “ 自然数是用实数来定义还是实数用自然数来定义? ” 这下显然几乎大家都会承认是实数用自然数来定义。但若问到量子和真空问题就吱唔犹豫了。其实,这取决于你是坚持 分离性原理和连续统原理谁更优先 ? 从纯粹哲学上来讨论该问题,似乎永不休止,但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会用 “ 实践可验谓之真 ” 来判断谁是谁非?真空妙有太玄乎了,量子似乎更有些实验证据。在此,我们还是冷静地深入思考吧,就会万象洞明。如果探测量子内部(比如量子对碰使其撞碎)需要翻越极高的能量壁垒,加之技术上难度太高,对于人类来说几乎是永远绝望的不可能事情,那么我们就只能接受这种实验性定义:量子就是组成宇宙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物质微元。但人的理性思维仍推测,量子不是一个绝对致密的质点,而是一个 像旋转的气泡一样游动于水中 ,但量子内外的真空肯定物理性质不一样,只要深思该问题就必然要先 如何定义真空 ,思考量子离不开思考真空;真空不能再用量子来定义,如果定义为更微小的 “ 炁子 ” 或 “ 粒子 ” ,那么就显得玄学了些。 但如果摈弃传统真空(连续统)概念,而完全用离散性的量子来定义连续性的真空,正如用自然数定义实数一样,那么真空物理学就显得更好办了,可有许多现成的数学几何学理论(如拓朴学、纯量场论、拓朴几何等)来探讨处理了。总之,从东方直觉上说,我更偏爱用真空来定义量子,但这涉及不可知的妙有真空,显得玄乎;而从西方理性上说,个人认为用量子乃定义真空,避免了量子内真空问题,宇宙伪真空、真真空也容易定义了,故更便利、更可验性!可见,分离性原理优先于连续性原理,虽然真真空可能是由尚未观测到、甚至未推测到的更基本微粒 --- 炁子 ( qiton ) --- 组成的,但物理实验性阻止了我们哲学上的好奇或猜测,否则物理学就可能蜕变为玄学的风险。 如果将真真空定义为比伪真空在能态上更次级的真空,那么我们的宇宙就无需从绝对虚无的真空中诞生出来,宇宙背景仍然是非欧空间。但这可能导致认为宇宙无限大,甚至推测存在母宇宙、多元宇宙。然而,这种推测是可从数学上避免的,正如一个平面上做减速运动的钢球,虽然理论上它会沿着一个无限多的距离系列不断运动下去,但这并 不等于会沿着一个无限的时间序列永远运动下去 ;在物理上,钢球必然会停止在某一极限距离处。与此类似,宇宙各级(各种激发态)视真空能(不包含可能的内能)的递减序列曲线不会完全精确地交于绝对零点,正负(实虚)能量中和后,有个正的能量残值。至于宇宙会不会永恒膨胀撕裂的问题,物理学家已有大致定论,取决于宇宙平均能量密度是否大于临界值,这是开宇宙的结果。虽然如此,但我认为这种结论仍然是一种可能,因为如果宇宙减速因子(引力作用)随之增加,就可得出另外的结论。 我们如何定义和区别 量子内空、量子外空与宇宙伪空、宇宙真空 等(为了防止字义混淆,去掉了 “ 空 ” 字前的一个 “ 真 ” 字)?注意,对于一元论宇宙学家而言, “ 宇宙外真空 ” 是自我悖谬的伪概念 ,因此只有 “ 宇宙内空间 ” 的说法。只要思考宇宙外真空问题,必然导致多元宇宙论,除非你认为只有我们这个宇宙会显得很孤独,但孤独是人的感觉,孤独可能就是现实,一旦你爱上这种疯狂幻想,就可能最终幻想出超级量子宇宙超级大爆炸,无穷无尽, My God ! 量子如此奇怪变态 经 典物理学理论中,能量可连续取值。但在 19 世纪后期,科学家们发现很多物理现象无法用此理论解释。 1900 年 12 月 14 日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 M.Planck , 1858 - 1947 )提出:像原子作为一切物质的构成单元一 样,“能量子”(量子)是能量的最小单元,原子吸收或发射能量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这一天被后世称作量子论诞生日。后来爱因斯坦继而提出“光量子”(光子)的概念。 量子是什么?能量量子化,质量量子化,空间量子化,体积量子化,时间量子化,角动量量子化,自旋量子数 ( 而电子还有主量子数、磁量子数等 ) ,以及同位旋量子化,奇异量子化,最后宇宙万象都量子化。。。 OUT 了耶,糊涂了耶,你想的哪种量子化?你能想象哪种量子?玩起量子的魔法,许多难题就往往迎刃而解。但量子到底是什么形态?综合那各类量子化一想,量子还真奇怪。类比水中各种气泡,像环形水泡就是比较稳定的,你见过海豚鼻孔吹出的环泡吗?各种几何形态的真空泡的稳定性推测也应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与附近的真空流场环境、量子泡本身的大小等有关。这个问题太难,但量子或许有多种,各种内禀性组合,是否可分类?物理学家们没回答,大致只能根据量子自旋方向分出个上下(正负、顺逆),宇宙空间是三维的,为什么量子自旋方向不能分出上下左右前后六种方向?其实,这是空间对称性自发破缺所致。 量子有一定的自旋,由其组成的粒子复合粒子也带有自旋,其自旋可相加而得,如质子的自旋可从夸克自旋得到。根据第一性原理推导出亚原子粒子的自旋是比较困难的,尽管我们知道质子是自旋为 1/2 的粒子,但原子核自旋的问题仍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而原子、分子的自旋是原子、分子中的未成对电子自旋之和,未成对电子的自旋导致它们的顺磁性。现实观测表明,其实一切星体都在自旋,地球、月亮、太阳、银河系,那么星系团、星系洋、乃至整个宇宙仍在自旋吗?这种宏观天体的自旋与量子自旋有关系吗?其实,运动是相对的,自旋也是相对的。但也要注意到,自然界中许多中宏观事物都没有自旋,自旋有正负,可以相互中和,宇宙或许根本没有自旋,或许太初量子有自旋? 其 中,奇异量子数更有趣,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研究人员在宇宙线和大型加速器实验中发现了一批具有奇异难解释的粒子,即产生快、衰变慢,总是协同产生而非协同衰变。为此提出了盖尔曼一西岛法则,奇异数方案指出:不同的粒子具有不同的奇异数 S 。指定 K 介子 S=l , n 超子的 s= - 1 , u 超子的 s= - 2 , SZ 超子的 S= - 3 ;光子、 n 介子和核子的 S=0 ;轻子没有奇异数;反粒子与相应粒子的奇异数符号相反。盖尔曼证明了 强相互作用中和电磁相互作用中的奇异数都保持守恒,而弱相互作用中的奇异数不守恒 。奇异数方案为介子、核子和超子的分类提供了一个重要规则,不仅成功解释了奇异粒子行为,而且预言了一些后来证实的新奇异粒子的存在。 1961 年在奇异数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盖尔曼进而提出了 SU3 对称性。不久,盖尔曼和以色列物理学家内曼 ( Neemann ) 分别独立提出了“八重态”分类法,它的得名于每 8 个粒子能填人 SU3 群的 8 维表示中。他们假设, 8 个质量最小的重子 ( 质子、中子及其激发态 ):2 个核子, 3 个乏超子, 2 个三超子及 1 个 n 超子,构成一个超多重态,如此排出他的 粒子八卦图 ,这 8 个粒子分处各个顶点,自旋都是 1 /2 ,宇称均为正值,质量相近,但电荷、同位旋、奇异数皆不同。此图如此井然有序的,排布有规律: 从左上向右下,同一直线上的粒子电荷数相同;沿水平向右,同一直线上粒子的奇异数 ( 或超荷 ) 相同 。盖尔曼读到释迎牟尼的话语“兄弟们,世间有解脱苦难的真谛,即八正道”,于是名之为 八正道 。 1964 年,盖尔曼在坂田模型和“八正道”基础上,进而提出了更复杂的模型。他认为强子并不是最基本的粒子,而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认为 SU(3 基本表示的三重态应为 3 种夸克,而夸克都是两两成对或三三成群,永不可单独被观测,三夸克靠交换胶子结合在一起(但我不知道三夸克如何吃胶子、传胶子,夸克都喜欢胶子、但有很谦让,所以很强力很团结)。随着 6 种夸克及其味道都相继为实验所证实,夸克模型正式诞生了。 1964 年盖尔曼在给组成强子的 3 种基本粒子取名字时,日思夜想,伤透脑筋,后来在休息时,他随手翻到詹姆斯·乔伊斯长篇小说中,发现了有这样一段诗句 : 夸克,夸克,夸克 三五海鸟脖子伸直 一起冲着绅士马克 除了三声‘夸克’ 马克一无所得 除了冀求的目标 全部都归马克 幽默在哪里?马克在德语里却是货币的发音,夸克需求的食物,冲着一个绅士叫唤,需求的是食物,而这种食物需要金钱卖,而金钱是一种流行世界的东西;盖尔曼明白了,哦!三声夸克 - 马克( - 食物 - 金钱 - 食物) - 能量,原来所想的粒子是三个夸克!盖尔曼确实位有艺术气质的大物理学家,他有句名言:“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总是处于进退两难的窘境之中 ; 我们可能会不够抽象,并错失了重要的物理学;我们也可能过于抽象,结果把我们模型中假想的目标变成了吞噬我们的真实的怪物。” 量子泡可能是学术泡? 但是,量子是一个质点,还是一个空泡呢?量子泡的质量或能量怎样起源的?如果量子确实是个真空泡,那么泡内真空就应蕴含着一定真空能。其实,量子很可能像 小黑洞,将会以“霍金辐射”的形式蒸发消逝。甚至我们就所居住的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大的量子泡,一个大的黑洞。 许多著名物理学家认为,如惠勒等学者所宠爱的,量子就是一个太清(真空)中的一个泡,整个宇宙万物都是一群漫天飞舞、胡乱碰撞组合的气泡(但群众像儿童一样的笑了)。希格斯也吸取了惠勒的量子旋泡概念,认为存在一种遍布于宇宙的量子场 --- 希格斯场( Higgs field ),量子是游动在真空中的泡,基本粒子的质量起源于希格斯机制:希格斯场自发对称性破缺,引起 场量子化激发 ,通过场量子相互作用而将产生质量。 John Ellis et al.(2009) 认为在 D 膜的时空泡沫模型中,对暗能量的贡献取决于 D 膜速度和 D 粒子缺陷的密度 ,后者也可降低光子速度(随能量线性降低),它与光速普适的天体物理学探测器建立起一种现象学联系。而当代测得的宇宙学暗能量密度可能与从 AGNs 附近传播来的能量光子的视延迟( apparent retardation )有关。然而,这种“ D 泡现象 ”( D-foam phenomenology )的初场可因宇宙各时期的 D 粒子密度变化而变复杂。红移 z ∼ 1-a “ D 虚空”中 D 粒子的约化密度 --- 可降低暗能量,而抑制真空折射率,因此可能符合 AGN 测量,从 GRB 090510 传来的能量光子看来具有较小的延迟,如费米卫星所测。 虽然物理学界有人开始研究了 D 泡(不是灯泡,是 D 膜泡),如果假设 “ 有些 ” (暗含量子不发生超距纠缠作用)量子的表观振动能量趋近零或为零,即几乎一点不振动,处于静止状态(暗含存在零速量子,谁见过?),那么静态量子的质量(静质量或视质量)也是很大的。物理学常将质量定义为物体运动的难易程度的度量,虽然这种定义带有马赫味道,也是相对论性的定义。 如果量子质量定位为分布在普朗克单位空间内(残留有牛顿经典力学味道),则容易导致奇性问题;但如果量子质量定义为潜藏在量子泡中的内能,那么就可避免奇性问题,但这种定义是 冒着玄学风险而牺牲可测性为代价 的。进入量子能量势垒大得难以探测量子内部,故用量子泡中的内能来定义量子质量就显得不具有实验性,量子泡这个定义具有神秘的 先验性 。既然测量量子存在不确定性,那么量子始终对我们来说就是模糊的,更不能谈起内部物理性和组成! 现在我再问“ H 2 O 泡水还是水泡 H 2 O ?”,噢!你恍然大悟。因此,量子泡这个概念仍可能是个学术泡沫。 量子可单身静止吗? 如果这种量子内能对外真空不发生作用(如引力效应,即时空弯曲),就无任何力阻碍,要么保持静止,要么光速运动,这种量子就是玻色子类(如光子、引力子),但别忘了速度是个 局域物理量 。外静内动的量子是神秘的、难以理解的,是不符合相对论思想的。而每一个这样的量子就是一个自闭合的小宇宙,与我们大宇宙也无关,因为它不与我们的宇宙发生任何作用,我们也不可能观测到。 静态量子是个很强的假设,只要深入思考就会感到不可思议。我相信宇宙中最多只有一个静态量子,但难以证实,那就是太初的宇宙量子,但它刹那间就消逝,你说它存在还是不存在?它非常短暂的存在过,就几乎等于说它不存在!太初的宇宙量子只能是自相纠缠。 所以,宇宙中的量子都是或多或少与外部真空量子发生着相互作用,量子运动正如自旋都是内禀性,绝对静止的量子都是不存在的。因为超距纠缠作用,单个的量子也是探测不到的;宇宙是一片超弦之网海,一切量子荡漾其中,难脱纠缠。量子可以不具有静质量,但必须以宇宙极限速度运动,即 沿各个量子化方向以不同的几率波的形式传播 (注意,这里不再说经典粒子式的单向运动),如此保证了宇宙空间内各点同律、整体均匀性、各向同性以及全息性。 比天堂不足,比量子有余 如果你一头撞碎质子(开玩笑),或许可见到三三两两的夸克小组在疯狂追逐,但快如黑风鬼影。我们知道在标准模型中, 夸克是唯一一种能受四种基本自然力的基本粒子,也是已知唯一的一种非整数电荷的粒子 ;而轻子不参与强力作用;而玻色子不参与弱力作用。夸克是宇宙中非常。到了夸克、轻子和玻色子这一级,物理学家们至今没法细分了(夸克与轻子属于费米子族,与玻色子族共同组建宇宙、表演万象),或许这三类都是不同数量的正负量子的模糊合影,但谁也辨不清这三类脸谱各自表情细节。 如果你使劲“如来神工”,或许恍惚梦到量子幽灵,在一片忽生忽灭冥波上,起伏着奇形怪状的流形,这是个梦魇的世界,彷佛到处一片烦躁欲狂的噪音,但如果你听觉足够灵敏,比如用计算机将其滤波加强,或许听到一种奇妙的音乐?类似大爆炸的? 上帝是男的还是女的?是丑恶的还是惊艳的?是可怕的还是羞涩的。她始终深藏着确定性的、经典性的真实,或许朦胧性才是她的魅力所在。人类如果彻底搞清楚了一切,那岂不是可能统治宇宙了?普朗克说量子的寿命就 10 -43 秒,我们可想象它何等变化多端!或许她本身资金并不丰厚,她需要快节奏对能量进行借贷还贷,才可以尽量小的降低借贷成本(负能量)、加速现金(正能量)流转。上帝真是个精明的资本家!本钱不多,但却是个善玩“空手道的乱掷骷子的”顽童。 人啊,比 天堂不足,比量子有余,得了,我至少身上还有个 33 亿个量子(按 71kg 除以普朗克质量),够花了一辈子了,死后至少可在宇宙中每 3 个星系中随便赠送一个。脑科学家采用立体测量法来估算人脑神经元数量约为 1000 亿个(人脑平均质量 1300g ,先选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大脑切片,数出切片中的神经元数目,然后推测出人脑神经元总数),果真如此,那么光是人脑神经元就可给宇宙每个星系赠送一个,难道是前人高估了人脑神经元,估算方法出了问题?大脑切片不具代表性还是神经元计数错误? 《金刚经》曰“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但正因为有全息原理的存在,所以智慧生命才可以从刹那觉悟永恒,从一点窥悉世界。若能直观本体,顿悟真谛,此生即是永恒,此心即是宇宙。 质量起源于量子纠缠? 希格斯认为存在一种遍布于宇宙的量子场 --- 希格斯场( Higgs field ),量子是游动在真空中的泡,基本粒子的质量起源于希格斯机制:希格斯场自发对称性破缺,引起 场量子化激发 ,通过场量子相互作用而将产生质量。但我想这可能是通过场量子的纠缠作用(即真空涡旋或超弦纠缠作用)而使得规范玻色子和费米子具有质量。希格斯质量起源假说,有些类似于将量子粒子的质量定义为量子泡在真空场中运动的难易程度。因为该学说简明地解释了粒子质量起源,吸引了众多物理学者。据说 2012 年 7 月 2 日,美国能源部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就已宣布,该实验室最新数据 接近证明 这种自旋为零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在宇宙太初,温度特高,希格斯场未呈现对称性(超对称性?),宇宙能量分布几乎绝对均匀。随宇宙大爆炸,宇宙温度降低,继而发生几次整体相变(对称性破缺)导致宇宙千变万化。而最后一次相变将弱力与电磁力分离开,弱作用距离极短,而电磁作用距离几乎无穷远,现在物理学者已有能力做出达到这相变所需条件的实验,但将电核作用力分离为电弱力与强力所需条件,目前仍远不可及,但一般认为静质量起源于希格斯场这种理念是研究强力的关键。 当然,大统一理论假设有很多种不同强度的希格斯场,而最小标准模型 ( minimal standard model ) 只假定有一个希格斯场。当宇宙温度低于大统一温度,希格斯场开始起作用。一般认为暗能量在导致宇宙在加速膨胀,有人认为它也来自希格斯场的真空能。 原子物理学发现电子的自旋量子数与原子质量数、原子序数之间存在一定关系,那么我想真空中量子的自旋数与量子本身的质量是否存在某种某种关系?但从直觉上许多人搞不懂为何光子静质量为 0 、电荷为 0 却具有 1 自旋、能量、动量、角动量和宇宙极限速度?我们知道光子的相对论性质量的上限大致是 M = HV/C 2 ,但经典电磁理论的基本假设之一光子静质量为零,这种假设很拗口,不如说 光子没有静质量 ,以免和光子总以光速运动相矛盾;但有些科学家认为光子可能有静止质量,如果实验最终检测到,那么经典理论将发生改变。有些学者认为光子是由一对特殊的费米子(正电子和负电子)组成的,因为电子碰撞实验证明。 经典稳定是个局域幻觉? 《华严经》曰: “娑婆世界一劫,如莲花世界里一刹那;莲花世界一刹那,如娑婆世界一大劫。” 如果量子忽生忽灭,极其不稳定,那怎么解释我们及其地球、山河如此稳定?至少说它不会像肥皂泡那样一会儿就消失,其实很好应对这种诘问。我们所感受的宏观时间,被宏观环境放大了(膨胀拉长)。我们总是习惯拿运动、生命周期与我们周围世界中可感知的那些事物来比较,这种自家圈子比自己而得出的观点,难免坐井论天。原因不外乎有三: 1 )观测时段太短。我们感觉几千年很长,但相对于宇宙时间就是一瞬,而我们一生就是这一瞬的一瞬,所以人们多天真地认为恒星是不动的。 2 )遥远距离缩小主观感觉。恒星、星系在作高速运动状况,但因为距离我们太远太远,我们肉眼感觉恒星很小,乃至隐藏不见,于是感觉天星不动。 3 )相对论原理。当运动系里的人以接近光速运行时,静系看动系里的人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非常缓慢的;同样,天上的智慧生命如果能观测到我们,据相对性原理,那么天上动系观测我们地球静系里的人的动作同样是非常缓慢!时钟变慢并不是指动系上的时钟真变慢,只是客观测量到的时间变长。 所以,天上一秒,地上亿年。人类根据所处的狭小时空环境(太阳系、地月系),所论的时间尺度与天上星系时间尺度差很多数量级,所以感觉到时间缓慢流逝,所以感觉万物稳定,但从整个宇宙来说,这是一种 来自客观观测的主观幻觉 !如果我们从步行的人,联想到飞速公转的地球、高速运动的太阳系、飞速的银河系、星系团、星系洋、乃至一百多一年来一直光速膨胀的宇宙,就会感到人存在的渺小性,所认为的漫长人类历史的短暂性。 看来,人类仰天一比,没法比,很自卑,人生短暂得几乎可笑。比上不足,比下总会有余吧。朝微观世界一看,深入到微观原子、量子世界。。。那么就会感到虚空占据着世界,钻过云雾缭绕的电子云进入空旷的原子世界,撞上坚硬的质子。与质子、光子、电子、中微 子四大长寿粒子没法比。质子寿命是 10 33 年以上(稳定得几乎不衰变,质子才是 世界稳定的基石 !)没法比;与自由的中子 10 来分钟的寿命还可比,但自由中子一刻钟就衰变成稳定成质子。一个自由的中子会衰变成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和一个中微子,一个 π 介子衰变成一个 μ 子和一个中微子,质子 =1 个上夸克 +2 个下夸克。 虽然光子、电子、质子、中微子,寿命几十次方年,但它们是怎样由忽生忽灭的量子组成的?这是个难题,物理学家们还未给出解答。宇宙如果是一片无序沸腾的量子海洋,那么它怎么建构起星球万物的沙子?直觉告诉人们,无数稳定的微小旋涡及其组合就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岛屿。佛笑我们有情世间下为金轮,金轮下为水轮,水轮下为风轮,我们可将金、水、风三轮分别理解为物质分子、基本粒子、真空量子。《起世因本经》卷第一〈阎浮洲品第一〉: “九山、八海由三轮所支持。风轮在最下,其量广无数,厚十六亿由旬。其上有水轮。水轮上部则凝结成金轮。水、金二轮深度共达十一亿二万由旬,下方八亿由旬是水轮。而两轮之广,直径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最初,由于有情业增上力,风轮生,依止于虚空,又依有情之业力,大云雨起,澍风轮上,积为水轮,又因业力风起,击水,上部结为金轮。这是有情的依处,即器世间,住在此间的有情有天、人、阿修罗等六趣。” 《法苑珠林》曰:“三千大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且如大地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空轮,空轮无所依。然众生业感世界安住。” 隐藏在视界中的卷曲维 超弦、膜论基本思想之一就是额外维,额外维就像刚绳的扭结方向,远处看不见,故常称之为隐藏的卷曲维或卷曲膜。额外维这种天才思想是 卡鲁扎( Kaluza )和克莱因( Klein )在 1920 年代提出的,他们认为将引力和电磁力理论设想为五维超理论的四维极限,从而把这两个理论带入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中。但因为过去人们还不知道量子场论 ,所以对于粒子相互作用没有一个完整图像,而电磁相互作用的完全正确描述需要量子电动力学。但是额外维这种思想在现代新物理学思潮中大有用武之地,是弦论、膜论宠儿。 但为什么我们没见到高维空间,并“探测到”紧致化思想?我们将高维空间变得如此小,以致它们在低能条件下不被探测到。如果它们足够小,那么额外维在实验上是不能被探测到的,如小到普朗克标度,额外维更探测不到。 紧缩额外维的 拓扑学方式确定了宇宙中的粒子数和类型。在弦论中,弦缠绕于紧缩维周围,并确定了弦的振动模式 ( vibrational mode ),进而确定可能的粒子类型。需要提到的是,还有一种重要的紧致流形( compactified manifold ) ,称为卡丘流形( Calabi-Yau manifold ),它是国际微分几何大师丘成桐创构的,现在被弦论学者们视为核心研究对象 。卡丘流形紧缩了 6 个空间维,并留下 3 个宇观空间维加上 1 个时间维,而得到一个多数弦论所需的 10 维宇宙;卡丘流形的一个关键特征在于它们是对称破缺的。 碰 P ,赏 S ,玩 M 《真空赋》曰: “故真空、以太、力场、能量,同出而异名;量子、奇点、超弦、泡膜,同体而异象。” 《超弦赋》曰: “夫惟弦哉,荡然交响于宇宙间,和谐万物,一统时空,而深为当世探究。然此弦非彼弦,此曲非彼曲也。古之伯牙师于自然而谱成妙曲,今之圣哲法于万象而创建弦论。于是超弦奏而量子舞,张量扰而引力穿;凿混沌而赋流形,卷六维而彰世界。弦者玄乎,弦者道乎?” 自从物理大厦的粒子 (Particle) 标准模型基本建构好后,许多现代物理学家开始弹弦( String )了,认为超弦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质存在形式,我至今认为这种另类的物理体系就像是台球打多了,有人换弹古筝了。当弹弦谈腻了,部分弦论学家开始敲膜 (Membrane) 打鼓了。这各种物理玩具,最可靠的还是基于粒子模型的物理学。但独立于人类存在的外部世界,像一个巨大而永恒的谜,沉思世界,就像寻求精神的宁静和解放,吸引着每一个哲学物理学家,于是从不同的哲学视角创造着、改进着“物理玩具”。对于弦论这种人类智力的优雅杰作,正是 “挥毫四维,时空曲而卷几何;拨弦六度,旋律奏而响微波。”( 《京都弦会赋》,丘成桐( 2004 ),郑中白话译注 ) 超弦论为了数学自洽性,要求额外维。在大多数公式中,需要 10 个维度。物理学家已证明, 11 维不仅是超引力容许的最大维数,也是纳入等距群 SU(3) × SU(2) × U(1) 的最小维数。在 1990 年代中期,法国热尔省的皮特尔 * 霍拉法( Petr Horava )和普林斯顿大学 IAS 的厄德 * 威滕( Ed Witten )认为,在某种条件下,额外维可展开在一个有限区间内;推测 6 个维度缠绕于一个称作卡丘流形( Calabi-Yau manifold )的微球内。 萨斯金德和威滕推导出一种有趣结果 IR-UV 关系 ,它把 体空间内的 IR 发散性与边界上的 UV 发散性联系起来 。考虑体空间内的超弦结束于边界上。现在,恰恰反思电子的自能( self-energy ,或译为内禀能量),你将领悟到杨米理论中的点电荷具有一种无限发散的自身能量,这是一种 UV 发散性。体弦( bulk string )的发散性正比于 1/ δ,而δ在 SYM 论中对于 UV 发散性,起着一种短距调节器的作用。 局部超对称性将引力纳入物理统一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是根据广义时空坐标变换下的某些要求导出来的,但在超对称时空坐标变换下,局部超对称性则预言存在“超引力”。到了 1984 年,超引力丧失领头理论地位,超弦理论取而代之,夸克之父盖尔曼说“让 11 维见鬼去吧!”,表达了不少物理学家对 11 维的失望。但 20 世纪 20 年代,波兰人卡卢扎( T.Kaluza )和瑞典人克莱因( O.Klein ),发现从高维空间约化到可观测的 4 维时空的机制,但时空从 11 维紧致化到 4 维时,却无法导出手征性来。但 1994 年开始了弦论的第二次革命,五大弦论被证明是等价的,于是可从 11 维时空的 M 论导出,十一维空间又复活了。 M 理论是五大弦理论的统一, 而且在新理论框架中成功地融合了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 至此弦论学家们弹弦弹到了膜论的大门口了。 弦论大师威滕说:“ M 在这里可以代表魔术( magic )、神秘( mystery )或膜( membrane ),随你便。” M 还代表矩阵( matrix )。 一个带有长满洞穴的时空,可想象成一个蜂窝。黑胚的作用可把所有不同的时空联系起来,于是对弦紧致问题容易解决了。 M 理论最终将依照某种极值原理,选择一个稳定的时空,弦就在这个时空中生存下来,于是各种振弦将产生人类已知的粒子和力,也就是产生出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 但一般还不太认为矩阵理论是 M 理论的一个完美表述。值得注意的是,矩阵理论的确给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因此必定有其物理上的合理成分,这很像本世纪初量子力学完全建立前的时期 --- 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导出黑体辐射公式,而玻尔提出轨道量子化给出氢原子光谱。一个新理论的迹象和内涵已被人们发现了,但一个完美自洽的 M 理论大厦还远未建立,因此超弦论五指山下的大海乃至海底世界景色,还有待物理学家探索发现。 《真空赋》曰: “乘粒子以虚数兮,旋泡膜于希场。开视界以光速兮,运万象于流形。力消解为曲率兮,熵递增为时矢。量调和于方程,乐创作于六度。振超弦以交响兮,聆宇宙之华章。” 美丽的 D 膜 D 膜(缔膜) 是薄膜(二维膜或 2- 膜)的扩展。弦被认为是一维膜或 1- 膜, p - 膜是 p 维空间内的对象。 D 膜在弦论较重要,但我认为 M 论、 D 膜本质上都超出了弦论的范畴,是一门新的物理体系,但二者存在联系,基本弦的末端可系缚于膜上。一般认为,量子场论 可通过杨米型理论(如电磁学)来描述。 与膜无关的空间维称为体空间( bulk )。膜的体积称为世界体积( world-volume )。注意,时间在体空间内,也在 D 膜上,到处流逝。 D 膜理论认为,标准模型的相互作用(电磁力、强力和弱力)被束缚于膜上。宇宙模型认为我们居住于一个 D3- 膜内,体空间由其余的额外空间维组成。三维的宇宙膜牢牢地嵌入于一个高维时空(称为体空间 )之内。我们主要通过电磁力(光,化学反应,等)与物理世界发生接触,而电磁力是通过弦束缚于膜上的粒子进行传播,所以我们感受的世界具有三维空间。引力通过弦进行传播,可离开膜并传播入体空间内,但因此引力的强度被高维空间稀释了,这解释了为什么电磁作用(以及其它自然力)比引力强得很多。但如果以某种方式探测体空间,就可发现引力强度实际上不是如此显得纤弱。 阿卡尼 - 海姆德等人及兰德尔和森德拉姆分别于 1998 年和 1999 年 提出的膜( brane )世界场景,认为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嵌入一个高维时空中的“三维膜”,标准模型中的物质被禁闭在这一膜上,而引力可在整体时空中传播。这个膜世界论对高能粒子物理、引力理论、宇宙学等产生深刻影响,也是近几年引力学和宇宙学界的热门领域。其中 D 膜(我翻译成缔膜,缔造宇宙之膜), D 是 Dirichlet (狄利克雷)的第一个字母。弦论中发现 D 膜这种 非微扰孤立子, 也是理解弦论本质的关键。 为了确定 D 膜 ,我们选择的坐标要满足纽曼边界条件 ,并且满足狄利克雷边界条件。 弦论中引入了高维扩展对象,即超越一维弦。当这些对象与狄利克雷边界条件有关时,我们称这些扩展对象为 Dp- 膜,这里 p 表示它具有的空间维数。它是一种将两个区域分开的二维曲面。 Dp- 膜思想将该概念一般化,而考虑一种 p 维扩展对象。 Dp 膜是一个 (p+1) 维的世界面 (p 维空间加 1 维时间 ) ,开弦端点在其上可自由移动。 道格拉斯 ( Douglas ) 等人仔细研究了 D 膜的性质,发现了在极短距离下, D 膜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完全由规范理论来描述,这些相互作用也包括引力相互作用。因此,极短距离下的引力相互作用实际上是规范理论的量子效应。基于这些结果,班克等人提出了用 0 维 D 膜(即点 D 膜)作为基本自由度的 M 理论的一种基本表述--矩阵理论。从 D 膜与反 D 膜,到德西特时空与反德西特时空,弦膜学家发现引力不同于其它自然力的最重要本性是“引力具有全息性”,而反德西特时空就是全息原理成立的具体例子。膜论学家现在爱谈稳定 D 膜、不稳定的 D 膜及其与快子(超光速粒子)有关。 玄奥的黑 P 膜 Dp 胚可解释成为黑洞,或更恰当地说是黑胚,即是任何物质(包括光在内)都不能从中逃逸的客体。开弦可看成是有一部分隐藏在黑胚之中的闭弦,而黑洞可当作由 7 个紧致维的黑胚构成的, M 理论将为解决黑洞悖论提供途径。 现已证明,当黑胚包绕着一个洞收缩时,黑胚的质量将会消失。这一性质将对时空本身产生绝妙的影响,它将改变经典拓扑学的法则,使得时空拓扑发生变化。斯特龙明格( Andrew Strominger )和瓦法( CumrunVafa )利用 Dp 胚方法,计算了黑胚中的量子态数目,计算所得的熵与霍金的黑洞熵完全一致,这是 M 论最得意的成就之一。 当膜世界体积是里奇平直的( Ricci-flat ),膜就被退化视界所包围;但当世界体积具有正的常数曲率,则被两个视界所包围。每个解分别对应于一个极限态和非极限态,其因果结构( causal structure )类似于那些反德西特( AdS )时空中的 Reissner–Nordstrm 黑洞。然而,非极限黑膜不是一种静态对象,而是一种膨胀膜( inflating brane )。 描述 D p - 膜最早采用的是所谓的光锥规范( light-cone gauge ) 。整体黑 p 膜视界的内部区域具有含牛顿引力的膜世界所需的所有要素。在 Y. Kim et al.(2001) 的图景中,视界尺寸可解释为额外维的紧致尺寸,尽管视界内部区域无限延伸,而渐近于 AdS p+2 × S d−1 。因此,大质量等级被转化为大尺度视界,这得到黑膜携带的大量电荷所支持。在该图像中,霍金辐射是解决与膜世界图景有关的各种问题,如观察到我们世界的平直性和似洛伦兹不变性。膜的挠度和体空间曲率违反了我们膜上的 SO(3, 1) 等度规性 ( isometry ),这对应极限状态的激发态,非极限黑膜的激发态可通过霍金辐射过程而演化为极限态。 膜上的非零真空能密度(相当于宇宙学常数)也是极限状态的激发态,如果激发态对应非极限黑膜,那就被霍金过程稀释。但即使真空能密度产生的激发态也是非极限态,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静态非极限黑膜,通常在文献中放在超引力或弦论语境中处理,因为具有非零真空能密度的膜将发生碰撞,而且对应的时空将是静态的。因此,其热力学性质也将不同于静态的。我们可能需要找到相应的黑膜解来检验其热力学性质,看看某一热力学过程是否可作为一种稀薄化膜上真空能密度的动力学机制。 Sei-Hoon ( 2002 )探究了黑洞类 p 空间维缺陷(黑 p 膜)解,它应被归为“整体黑 p 膜”或“整体黑膜”。他发现几个分离区域中的一系列解,并定量证明了它们可相互连通。当膜世界体积是里奇平直的,那么膜就被衰减的视界所包围,当世界体积不是里奇平直的,但具有正的常数曲率,那么它们被两个视界包围。它们分别对应于极限黑膜和非极限黑膜。并讨论了整体黑膜的时空结构,其因果性结构类似于反德西特时空中的 Reissner–Nordstrm 黑洞的因果性结构。极限黑膜的近视界几何是一个无限长的反德西特喉(拓朴 AdS p +2 × S d −1 ),膨胀 p 维空间畴壁的时空乘以非极限黑膜的 ( d -1) 维球。 表里对应与全息原理 《真空赋》曰: “熵增体内,序涌膜层。” “全息”是由希腊字 holos 变来的,意即全部信息──不仅包括光的振幅信息还包括位相信息。 全息原理 ( Holographic Principle )最先由杰拉德 • 特霍夫特( Gerard t’Hooft )于 1993 年提出,并已为伦纳德 • 萨斯金德做了大量研究。该原理表达为两个假设: 1 )空间体积内的信息总量等价于其表面上的一种物理理论; 2 )时空域边界在单位普朗克面积上最多含有一个自由度。信息量(量子熵)可用来计算一个系统内的状态数,与视界面积成正比,公式为: S=A/4G ( G 是牛顿引力常数,面积 A 是用普朗克单位测度的)。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结果,与我们通常的直觉 --- 认为状态数正比于闭合域的体积 --- 不同,这说明黑洞信息完全是编码于视界面上的。 全息原理最初是根据弦 /M 论研究者提出的反德西特 / 共形场论对应( AdS/CFT ) --- 我翻译为表里对应关系(一种对偶关系)而建立的。这种对偶性介于五维引力论与边界(膜)上超杨米论理论之间,即边界上的杨米理论等效于五维 AdS 几何中的引力物理。所以超杨米理论是五维实空间边界的一种全息图像,给出了单位普朗克面积上 1 比特的一种全息描述。总之,全息原理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封闭体,体内信息量可由边界表面上的一种等效理论来描述,即 一个系统原则上可由其边界上的一些自由度完全描述 。 其实,这个基本原理也可应用于量子计算,将量子元和量子位结合起来。有人数学证明,时空有多少维,就有多少量子元;有多少量子元,就有多少量子位。它们一起组成类似矩阵的时空有限集(排列组合集)。全息不全,意味着选排列数,选空集与选全排列,有对偶性,即 一定维数时空的全息性,完全等价于少一个量子位的排列数全息性;这类似“量子避错编码原理” 。这从根本上解决了量子计算中的编码错误造成的系统计算误差问题。类似的还有,生物 DNA 的 双螺旋结构的双共轭编码 ,它是把实与虚、正与负的双共轭编码组织在一起的生物量子计算机,或可叫基因编码学。其中的“信息熵”,也类似“宏观熵”,不但指混乱程度,也指一个范围。因此,所有的位置和时间都是范围。位置“熵”为面积“熵”,时间“熵”为热力学箭头“熵”。 其实,类似 N 数量子元× N 数量子位的二元排列,与 N 数行和 N 数列的行列式或矩阵类似的二元排列,其中有一个不相同,是行列式或矩阵比 N 数量子元和 N 数量子位的二元排列少了一个量子位,这是否类似全息原理? N × N 二元排列是一个可积系统,它的任何动力学是否都可用低一个量子位的类似 N 数行和 N 数列的行列式或矩阵的场论来描述呢?数学上也许是可证明或探究的。 弦 / 膜气宇宙学出场了 《宇宙吟》曰: “世界唯物而在,唯心而理,理随物化,物法自然,对立统一,冲气为和。” 人们思考大爆炸一般想到的多是粒子漫天辐射,这里的弦 / 膜宇宙学则是超弦、膜组成的元气漫天爆射的精彩宇宙诞生图景。 Richard 等研究了早期宇宙膜气的热力学和宇宙参数。根据 M 理论的低能极限,我们假设宇宙是均匀而各项异性的 10 维环面,含有卷曲的 2 维膜和超引力气体。我们描述了该体系的热力学,并估算了与膜上激发有关的哈格多恩温度( Hagedorn temperature )。 Richard 等根据热力学方式研究了膜产生的横截面,并推导出控制卷曲膜数的波尔兹曼方程。膜气可导致三个空间维的去紧致化或松弛化( decompactication )。为了研究这种可能性,采用环面体积中的初始条件,否则假设所有状态是大致相等的。 Richard 等定量地求解了爱因斯坦 - 波尔兹曼方程,以确定不含卷膜的总维数;这些非卷曲维被认为是松弛的。最后, Richard 等考虑了初始体积上的全息界限( holographic bounds ),并且为了初始体积,所有的膜一般是在消灭后发生排斥。 Richard 等在几个方面推广了膜气图景。他们对 2 维膜的 Hagedorn 温度给出了一个简单推算,并研究了 2 维膜的 Hagedorn 气为主的宇宙性质;并推算膜与 SUGAR 气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横截面,显示出当宇宙膨胀时,膜消灭效率变小。因此,膜甚至发生排斥而最终导致 曲膜 ( winding brane )具有残留密度。 Richard 等定量求解了相应的波尔兹曼方程,并发现: 假如宇宙开始于 Hagedorn 期,那么最终的卷维数本质上取决于初始体积 。他们仔细审视了对初始条件的约束,并识别出初始条件空间区域,可与全息界限( holographic bound )相比,发现为了符合全息学,宇宙初始体积必须较小,并暗示平衡的膜数也较小,这个界限与定量研究相比。我们知道全息学上允许初始条件空间区域,一般要求宇宙中所有的膜消灭后就排斥,因此留下所有的 10 个维度,而自由均匀地膨胀。该结果值得注意,原因有: 1 )这说明 M 论版的膜气图景不能产生曲膜各向异性散布的宇宙,因此不能提供保障宇宙含有少数宏观维的机制。 2 )对于我们的知识而言,全息界限用于超环面宇宙,而且 全息论据提供了新的制约,已首次被成功地用于宇宙学模型 。 需说明的是,当在完全各向异性时空中分析动力学时,可构想各向同性宇宙的全息论据。但不清楚的是,中等的各向异性是否改变了全息约束,而使三维空间的松弛化变得可能。而且,当前分析涉及统一序( order unity )常数,它没被可靠地确定,他们的结论中存在其它可能漏洞。 Richard 等假设宇宙是均匀的,膜在横向上被抹掉;当处理大量膜时,这应是一个良好近似,但我们看得见的膜数较少。 因此,应谨慎对待这些结论。一个有希望的可能性是,环面的一个方向相对于普兰克尺度较小。这降低了微方向上的卷曲膜质量,因此增加了它们的平衡数密度,并保持整个体积不变。这种图景描绘了 M 论的弦极限。 Richard 等的结果不能直接用于这种情况,因为如果所有 10 个维度方向相对于普朗克尺度是较大的情况下,超引力作用量才有意义;但他们已采用的数学技术可用于弦气宇宙学,人们继续有待观望这种图景。 神奇多彩的膜宇宙 1983 年, A.Linde 提出的混沌暴胀宇宙模型,即极早期宇宙中存在着若干个空间畴,每一个空间畴将作指数膨胀,形成大小超过可观测宇宙的微宇宙泡;每一个微宇宙泡可演化为一个对应的宇宙,而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只是其中一个微宇宙泡经暴胀演化而来的。这种混沌宇宙暴胀模型是量子膜宇宙的早期版,很有意思的。如果 D 膜的空间维数等于宇宙的时空维数,就是一个特殊的充空膜( space- fi lling brane )。膜宇宙论将整个宇宙视为一个充空膜,取得些有趣的新成果。 但膜宇宙论也存在问题。 1 )要求膜在无限的过去启始时,处于一种以不可思议的精度调准的位形之中。膜初始条件的任何微小变化,都会使碰撞变乱,而产生一个高度无规的膨胀宇宙,而我们现在所观察到的宇宙是大体均匀光滑的。 2 )膜启动于一个非稳态。这相当于说如果缺乏一只相当稳定的手,我们无法精确地推算膜宇宙的初始条件;但是如果能做到这点,膜就可从任何状态启始。这些问题不太令人满意,膜宇宙论有待修正改进。 如果存在最低能态,膜将会停留在那儿吗?不,膜就几乎不振荡,好似平静无波。 量子效应导致三维世界在碰撞之前,其内部沿额外维荡起涟漪。而 膜就是真空起伏而自发鼓起的,像沸腾水中蒸气泡的形成。泡随机长大或缩小,水中更多的分子化为蒸气,或进行逆过程。大多数小蒸气泡将会重新凝结成液体,但有些会膨胀超过临界尺度而继续长大。膜世界就像是气泡的表面,而里面是高维的内真空。膜表面上的物质决定着膜内的引力场;反之,膜内引力场也决定着膜上物质分布。 宇宙膜像一张全息图,是宇宙的有序(负熵)集中分布曲面,它编码记录着膜内空间的全部信息,正如 CMB 波纹记录着我们的量子宇宙的信息,只要你能将其解析出来。 而且,宇宙膜上的人类就观测到所在的宇宙正在膨胀,星系相互远离。上帝不会持宇宙之针,无事将泡刺破,但谁敢说永远如此安稳,量子引力幽灵或许到时就会以极强的力量将膜宇宙刺破。    膜宇宙理论似乎很炫,但它提可解释为什么万有引力为什么这么弱。引力可通过额外维而散开、稀释,所以我们生活所在的膜上的长距引力变弱了。如果引力在额外维中更强,那么在高能粒子碰撞时,就容易形成小黑洞,日内瓦建造中的 LHC (大型强子碰撞机)上基本已经实现了。跟随物理学家们探险的步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新奇膜世界。 膜世界图景确实吸引人,尽管引力本来就是高维的,甚至含有大的(无限)额外维,但牛顿引力可存在于膜上。该方法解释了引力与电弱力之间质量标度的量级差异,并可能解释统一理论模式类型。这些理论也提供了解决宇宙学常数问题的新方式,因为如果我们的四维世界嵌入于高维时空中,那么非零的真空能效应可影响额外维空间的曲率,有学者提出了这适合于平直的四维世界(如 V.A. Rubakov 1983; J.E. Kimet al. 2001 )。 Sei-Hoon ( 2002 )在整体黑膜语境中简要探讨了膜世界模型,通过非极限整体黑膜的热力学不稳定性,讨论了膜世界上的宇宙化学常数的减小。在高维引力整体缺陷语境中,许多学者都想企图认识膜世界图景。 Cohen Kaplan ( 1999 )已认考虑了一个膜世界,它可被视为两个额外维空间内的整体弦。其时空表现为距弦核有限距离处的一个曲率奇点,类似于四维空间中的情形。他们强调一个统一的边界条件,奇点可能位于额外维的边界,这形成一种有限而非紧致空间。现象学类似于 ADD 图景,而不是 RS 图景。 Gregory ( 2000 )已指出当存在负的体空间宇宙学常数是,就可得带有 RS 型图景所需参数的一个非奇性的整体弦类解。 Olasagasti Vilenkin ( 2000 )研究了一种更普通的膜(非零宇宙学常数的高维时空内携带有整体荷)。特别是,当具有负宇宙学常数,额外维几何渐近于横截面为 (d-1) 维球的固定半径(雪茄状几何)的圆柱体。具有指数式衰减的卷曲因子的雪茄状解是令人感兴趣的,因为它们具有 RS 型图景所要求的特征。 Sei-Hoon ( 2002 )研究发现膜世界上的宇宙学常数通过非极限整体黑膜的热力学不稳定性而减小。 膜碰撞的轮回火宇宙 我在《凤凰烈梵》一诗中写道: 噢!又一个五百亿年 不死的神鸟 于滚沸的火海中 脱胎换骨,胚孕成形 展翅冲飞而出 挣脱万有引力的缰绳 撕成无量的鸿毛 抖落凤羽 漂洒星系的旋涡 似天池的莲花盛开 亿万朵华藏世界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记载:保护神毗湿奴点燃熊熊烈焰,垂死的凤凰投火自尽,再从灰烬重生飞出美丽辉煌的火凤凰。传说中她是人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投火自焚;在经历烈火煎熬的无限痛苦之后,生命和灵魂获得新生,如是轮回,不断升华,臻于完美,此谓“涅磐”(笔者结合音译、意译为“烈梵”),意译为灭度、寂灭、解脱、圆寂,以此寓意不畏痛苦、义无返顾、不断追求、自我超越的执着精神。西哲尼采凝注心血于《查拉图斯特拉》一书中提出“永恒轮回”思想,其本义是“无限接近存在的不断生成”。烈梵原意为熄灭或吹散状态,是一种高熵的死寂状态,而凤凰浴火重生某种意义上就是万物轮回、甚至庞加莱循环或宇宙振荡的比喻。这是辩证精神的最高境界。 膜世界理论中,目前最著名的一种版本是称为焚宇宙( Ekpyrotic cosmos )的影子膜模型。焚宇宙顾名思义,来源于古希腊词古斯多葛学派宇宙学模型( Stoic cosmological model ),也类似赫拉克利特宇宙。 Ekpyrotic 意思是“大火(灾)”(灾火或冲突),引申为运动变化的意思。根据以该名字命名的古代宇宙模型,宇宙是在一次突然的火烧中创生的。芝加哥大学的宇宙学家迈克尔 * 特纳说“几乎疯狂得够正确”,他补充道“当你正试图破解一个真正的难题,你需要一种疯狂的观念。” 在焚宇宙模型中,想象一种永恒存在的宇宙,但它经历一种循环模式。它始于一种平直、虚空而冷却状态中,边界膜位于第五维空间边界,且相互平行。膜以及影子膜存在了无限久,膜是自无限的过去开始振动;而膜之间一个非常小的力,就可微扰使其相互运动,膜就会碰撞、穿越,而产生大量的热辐射,这就是大爆炸,启始宇宙的热膨胀相。 膜碰撞在某些位置在稍不同的时刻发生, 从膜碰撞产生的能量创造了膜内物质; 直到碰撞完成时,涟漪导致细小的温度变化,而成为微波背景中温度涨落和星系形成的种子。 在膜在碰撞之后相互弹开,并冷却降温,最后恢复到冷却的、虚空的、平直的初始态;然后焚烧过程再次开始。隐藏在该过程之后的驱动力是标量场( scalar fi eld ),它确定了膜的间距。这可推导出,宇宙演化先经历缓慢加速膨胀期,接着是减速膨胀期直至收缩期,如此再次触发宇宙的反弹和再热。 膜宇宙论涉及两类膜的碰撞,这去掉了大爆炸理论的“奇性”,而得出一种永恒的轮回宇宙学( CCC ),彭罗斯在《宇宙的轮回》一书中作了详细探讨 。 目前的焚图景方案就是所谓的宇宙轮回模式,它认为: 1 )大爆炸不是时间的起源。 2 )宇宙永恒存在,并以膜的反复碰撞运行。宇宙历史循环经历如下情景: 1 )两类膜碰撞假设大爆炸在宇宙轮回之间起着过渡作用,并产生了物质和辐射。 2 )在热大爆炸期间产生了宇宙大尺度结构。 3 )接着是缓慢的加速膨胀期,宇宙冷却而稀释。 焚宇宙图景 提出了一种极早期宇宙的新理论,解决了热大爆炸图景的著名问题 --- 视界、平直性和单极子疑难,并且导致能量涨落,形成星系的种子,并产生宇宙微波背景上的温度变化。 所以, 天文学家对该新理论作出了激动的反应,部分是因为 互生维度 ( alternate dimensions )的思想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新鲜的,而宇宙学家们倾向于将该理论作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候选方案来欢迎,但是对焚宇宙理论前景表示谨慎态度。 无边界的克莱因瓶 克莱因瓶 ( Klein bottle )是由德 国数学家菲利克斯 · 克莱因 ( Felix Christian Klein ) 提出的,它是一种在三维空间中的无定向曲面,无 “ 内部 ” 和 “ 外部 ” 之分,类似默比乌斯带,或者准确地说是后者的推广。克莱因瓶的结构简单,瓶底坳陷成一个洞,连接一根长管从瓶壁穿出,然后弯曲回来与瓶口相连,在三维空间中看起来整个瓶子是无缝连接的。 克莱因瓶的半边有点像小时候在农村埋在田里以诱捕泥鳅的竹笆儿,但若将笆儿编成克莱因瓶状,那么三维泥鳅一钻进去就更难出来了。但如果我们的四维宇宙也是一个克莱因瓶,而克莱因瓶壁是三维超曲面,那么就从这个宇宙瓶的内部就可沿着那 “ 高曲率的时空隧道 ” (克莱因瓶细颈)而直接飞到它的外部,而不必穿越坚硬的宇宙瓶壁。不像一般的宇宙气球直观上可分内外,而克莱因瓶宇宙没有内外之分,它自身就是一个无边界的三维整体。 再而可设想我们乘坐作一个三维的神舟飞船,沿克莱因宇宙瓶的三维曲面飞行,那么就发现没有边界,只能观测到三维空间的局部曲率不一样,极高曲率处类似扭曲虫洞,低曲率处局部接近平直空间。神舟飞船从宇宙一头穿入、经过一个狭小隧道、又从另一头穿出,对于神舟飞船上的宇航员来说,就好像落入一个宇宙玄渊、中间经历一段黑暗无光的虫洞、而进入了另一个或下一轮的膨胀宇宙,但实际上整个旅行过程都是在四维宇宙时空内,而没有所谓的另一个或下一轮宇宙,所以克莱因膜宇宙是一个 自足自洽、镜像对称的圆满的整体空间 。当然,博主认为克莱因膜宇宙的三维曲面内,量子表象熵总在递增,但真空涡量子所携带的隐卷序及其组合产生的结构序、层级序(部分表现为引力形成的 负熵 )也在递增,从而抵消了整个宇宙的正熵增量,故整个宇宙信息应守恒。 胡侃四维 K 型膜宇宙 《真空赋》曰: “流形奇点,虫洞翻卷;表里镜换,复开波澜。 《道德经》曰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梵天同乐》曰:“克莱因瓶倒世界,镜中醉游天外天。” 传统的克莱因瓶在长管穿越瓶壁处具有非光滑的拓朴缺陷,博主认为这完全可在几何上作 “ 光滑 ” 处理,并根据处理方式赋予克莱因瓶曲颈方向(这里可将克莱因瓶的连接曲颈理解为 一维宇宙时间方向的形象化 !但当时空曲率大到一定极限或时空尺度小到一定极限,实时间变为虚时间),因此笔者将其称为 “ 四维克莱因瓶 ” ,它是四维有向而三维无向的拓朴几何结构。而且,我们可将克莱因瓶宇宙想象为一种特殊结构的膜宇宙,它通过膜表面的拓朴手术(如褶皱、扭曲、嵌入、穿插等)而形成丰富的微分结构,从而为理解各种能力物质形式而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这里提出的 克 莱因膜宇宙 ( Klein brane cosmos )就是我以前所谓的 太极宇宙模型 ( Taiji cosmos model ),它满足 明暗质能守恒、能动张量守恒、阴阳信息守恒 三大原理, 表观 上具有 无内无外、无边无向、有限有时 的特征,但 超观 上它具有内外,膜外部是真真空,膜内部是伪真空(精气,即暗能量)及其 凝聚而成的精质(暗物质)和明物质。 K 膜宇宙实际上意味着在真空中存在着两种膜(可视膜和隐藏膜,或阳膜和阴膜,前者对应明物质,后者对应暗质能), 一阴一阳,一明一暗、一张一紧,一大一小,一实一虚,自相调和,对冲不休 。 K 膜宇宙中 阴阳能量的反复冲消 ,实际上是同一个宇宙阳膜(并不是指在真空中不同位置上存在两个不同的膜宇宙)及其内部的无数阴膜(真空泡)发生能量交换。宇宙膜经由虫洞及其配对的鱼眼,实现宇宙自身阴阳能量与明暗物质的转换和对流。当宇宙膨胀,阴阳膜分离,量子引力效应逐渐占据主导,宇宙阳膜在整体引力极处逐渐向内凹陷(即大坍缩),直到曲率超过阴膜(量子泡膜)曲率,则击穿量子阴膜,使其刹那破裂(量子宇宙大爆炸)散射无数阴膜子(费米子及玻色子)。阳宇宙坍缩至能量抽空,而后世的阴宇宙膨胀至半径极大,然后阴宇宙向内坍缩再转化阳宇宙,如是镜像循环。 前世宇宙从单一的低熵的凝聚同态(即太初的量子宇宙)是否可通过 N 个膜重合共振机制实现,只要宇宙泡膜内伪空的粘性足够强, N 个量子泡膜也可瞬时重合共振?星系就像膜宇宙上的五彩纹旋动,千变万化,永不重复。即使膜宇宙不膨胀不收缩,且对外绝热,即使没有“天风”吹扬、膜外引力作用,它自身也仍可能是表观熵增的。 K 膜宇宙能解决奇性疑难、视界疑难、熵增疑难、各向同性等问题吗?至少看起来是。在此定性构建的这种 K 膜宇宙模型可综合量子宇宙、大爆炸宇宙、爱因斯坦宇宙、精质宇宙、德西特宇宙、玄幻宇宙、膜宇宙碰撞、火宇宙、循环宇宙等 特例模型 的诸多特征,当然难免带有些臆想成分,甚至没怎么说清楚。我所谓的 K 型膜宇宙,见七言诗《梵天同乐》,图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9142do=blogquickforward=1id=643072 K 型膜宇宙稳定吗 ? K 膜宇宙是自为自在的永恒存在, K 膜上携带着量子宇宙大爆炸的波纹,膜内伪空内充满四维的精气(暗能量),流动着精质(或暗物质)和物质(明物质),暗能量(或宇宙学常量)来自鱼眼;只要鱼眼吐出的暗能量与虫洞(玄渊)输出的物质保持均衡, K 膜宇宙就不会无限膨胀、乃至最终导致宇宙大冻裂。需要指出的是,阴阳膜宇宙相互镜像,拓朴同胚,半径互为倒数,之间的虫洞(鱼眼)是瞬时生灭的,而不是永恒持续存在的,它 穿连的概率取决于量子隧穿效应与膜壁强度之比 ,但该 耦合常数 恰好保持双膜若即若离,反复相互作用,但这个耦合常数是多少了? 只要 K 膜宇宙一旦生成,且假设与外部真真空中的其它宇宙膜发生碰撞的几率为零,那么 K 膜内外真空压力差(量子熵斥力)与膜内量子引力保持均衡,且内部通过阴阳能量物质的流通对冲均衡机制,那么 K 膜宇宙就可保持 长期稳态 。但这种稳态是否永久? 零点能的引入简化了对真真空的理解,而回避了前面关于真空的解释带来更麻烦的几何结构问题。如果 K 膜宇宙朝外部真真空通过量子蒸发或引力辐射所泄露的能量忽略不计,那么 K 膜宇宙就是绝热的,且可通过自调机制而近乎永恒存在,但若以极其微弱的速率衰变,并加热激发外部真真空,或者与真真空中的其它膜宇宙碰撞,那么我们的膜宇宙就可发生破裂、粘合、嵌套、旋转等高级运动,但或许这是 多元宇宙论的幻梦 。其实, K 膜宇宙就像是一只神奇的精灵,她的膜不断发育成羽,演化长出凤凰般美丽的子流形,繁衍生成无穷精彩的世界万物,而你我就居住在 这张内部透明的三维全息黑膜世界 上。 《真空赋》曰:“ 欤!膜上世界,多少文明!人本平凡,管窥沧海。零一之间,实数无穷;生灭之间,虚空连绵。推理之外,真题无限;视域之外,宇宙浩瀚。奇思幻想,呜呼已矣!终极之谜,凡心难猜;膜拜宇宙,终归道也 。” 真空流形的拓朴缺陷 《真空赋》曰:“ 夫空者,高不可极,深不可测;广而无垠,渺而无色;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包涵宇宙,支撑乾坤;禀赋无形,源流太清;动而有能,冲而不盈;至柔至刚,至曲至平。 ”但是,真空流形在流动过程中可产生各种缺陷(局域缺陷、整体缺陷),如粒子、畴壁、超弦、膜等,原来包括人类万物都天生就是真空的拓朴缺陷,故“不完美的必然的”。 整体缺陷在拓朴学上是某些内对称流形( internal symmetry manifold )的非平凡同伦( non-trivial homotopy )的稳态标量场构形。通常,这种拓朴缺陷出现在 d 维标量场论中,可能具有 (d − 1) 维球拓朴的真空流形( Sei-Hoon Moon, 2002 )。当真空流形具有离散对称性时,最简单的例子是畴壁或域壁( domain wall );当 d=2 时为整体弦;当 d=3 时,为在四维时空中的整体单极子( global monopole )。当整体单极子具有良好定义的静态度规时,畴壁和整体弦就不具有静态度规。畴壁时空是非静态的,而畴壁平面内的度规就是 (2 + 1) 维德西特空间。整体弦的时空在相距弦核的有限距离处具有曲率奇点( R. Gregory, 1988 )。其度规是由 Cohen Kaplan ( 1988 )发现的。但 Gregory ( 1996 )指出时间相依性可去除整体弦时空的奇性态。当这些分析纯粹是在爱因斯坦四维引力语境中(缺少宇宙学常数)时,当宇宙学常数为负,不管宇宙学常数如何小,整体弦时空总是有规律的。因为负的宇宙学常数可避免奇点时空光滑,然后终结于奇点。 整体缺陷首先被认为是存在于四维时空中,但最近有人在膜世界图景中研究了高维的整体缺陷,如大额外维图景( ADD )和兰德尔 - 桑德儒( RS )图景中。据膜世界图像,三维空间世界是嵌入于高维世界中的膜。 Sei-Hoon ( 2002 )研究了与具有负的宇宙学常数的高维引力相耦合的整体缺陷( global defect ),研究了整体黑膜解( global black brane solution ),视界附近展开的整体缺陷。 Sei-Hoon ( 2002 )发现一系列解存在于几个分离的区域内,并定量地证明了它们可相互连通。 在高维引力整体缺陷语境中,许多学者都想企图认识膜世界图景。 Cohen Kaplan ( 1999 )已认考虑了一个膜世界,它可被视为两个额外维空间内的整体弦。其时空表现为距弦核有限距离处的一个曲率奇点,类似于四维空间中的情形。他们强调一个统一的边界条件,奇点可能位于额外维的边界,这形成一种有限而非紧致空间。现象学类似于 ADD 图景,而不是 RS 图景。 Gregory ( 2000 )已指出当存在负的体空间宇宙学常数是,就可得带有 RS 型图景所需参数的一个非奇性的整体弦类解。 Olasagasti Vilenkin ( 2000 )研究了一种更普通的膜(非零宇宙学常数的高维时空内携带有整体荷)。特别是,当具有负宇宙学常数,存在解 --- 额外维几何渐近于横截面为 (d-1) 维球的固定半径(雪茄状几何)的圆柱体。具有指数式衰减的卷曲因子的雪茄状解是令人感兴趣的,因为它们具有 RS 型图景所要求的特征。 Y. Kim et al.(2001) 采用 Schwarzschild 型度规拟设,研究了存在负宇宙学常数的高维整体缺陷的时空。他们发现极限黑洞类 p 维空间缺陷(整体黑 p 膜),它是被退化视界所包围的里奇平直膜。并采用 Schwarzschild 型度规拟设,研究了存在负宇宙学常数的高维整体缺陷的时空。他们发现极限黑洞类 p 空间维缺陷(整体黑 p 膜),它是被退化视界所包围的里奇平直膜。 Y. Kim et al.(2001) 指出,极限整体黑膜的近视界几何符合雪茄类几何,具有 Gregory(2000) 和 Olasagati Vilenkin(2000) 发现的指数式衰减的卷曲因子。 上帝先煮水还是先淘米? 玻色子具有交换对称性,彼此相容,是传播子;费米子具有交换反对称性,不相容,是物质粒子。看来两大家族各有所长、各有专职,但我想问 宇宙最初是先有玻色子还是先有费米子 ?或者诙谐的说,宇宙是先有水还是先有米?这个鸡蛋问题如何解决。但若问“先煮水还是先淘米?”,答案已很显然了,宇宙还是先有水(真空超流)。 单从自旋数比较猜想,整数自旋的玻色子应由半整数自旋数的费米子组成;从时空作用尺度看,全域性的玻色子也应由局域性的费米子组成的。物理学理论上,也预言过玻色子到费米子的转变,并有人提出了玻色子变费米子的方法。 J. D. Franson 等人 2004 年提出利用量子芝诺效应,不断测量一个玻色子,看它是否处于出于粒子数为 2 的 Fock 态 ;如果测得足够快的话,该系统将只出现 0 和 1 两种状态,他们发现瞬时的玻色子算符也是满足玻色子的对易关系的,而且多次测量平均之后的有效粒子算符也是满足费米子对易关系。如果能在实验中观测到玻色子转化成的有效费米子系统,结成费米子对,那么我们就可观察费米子对的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态了。 至此,可猜想玻色子就像充斥荡漾在宇宙间的元气,而费米子就像凝聚漂浮于宇宙中的尘露,元气凝聚可形成露珠,但露珠蒸发也可产生元气。但据常识类推,没有尘埃作为凝聚核,露珠也难以形成;宇宙最初或许真是一个玄珠,正如元代谷神篇曰: “ 元气始生,犹一黍也,露珠也,水颗也 ” 。因此推测,太初先有元量子 ( metaquantnm , 也是费米子吗?),然后大爆炸产生元气,形成时空,然后元气凝聚形成各种一代、二代、三代费米子。 大爆炸之前怎样? 《真空赋》曰: “若夫太初之前,奇点色闭;光信未知,时空虚幻。静极无向,先有纯量;紧致四维,出场无疆。遍历积分,息定初态;奇异构形,胚孕华藏。” 大爆炸假象。彭罗斯。 宇宙时空的非欧几何性 如果真真空定义为绝对虚无,即连任何能量和物质都没有,那么这种真真空就是 “ 绝对平直的四维 ” 欧氏空间,这就是死寂宇宙图景:我们的 K 膜宇宙浮游于一个无限广大、无限恒久的四维欧氏真空内,霍金的这种绝对无中生有的宇宙诞生模式至少是误解的,我们更可以想象的是混沌无中生有模式,因此 K 膜外部真空仍然可能是比其内部伪空 “ 在能量密度上更次级的真空 ” 。 量子物理上的真真空也是含有能量的,量子海处于最低能量态,即零点能(在零点位置附近作微小振动),真真空零点能的存在使宇宙空间弯曲成非欧空间。但只要适当激发,真真空潜在的能量就会通过复杂的流形结构和物质运动展现出来!只要不超过普朗克能量壁垒(一个量子内的能量相当于一次闪电的能量),那么量子泡内能就不会爆发出来。 如果将外部真真空(简称外真空)视为四维非欧流形的局部微元空间(即内部真真空,简称内真空),则宇宙内外真真空在理论上连通一体,而 K 膜宇宙的外部真真空是内部真真空的一种虚假镜象(但后文否定了宇宙外真空的悖谬概念)。在这个意义层面上说, K 膜宇宙本性上无啥内外真真空之别, K 膜宇宙也无内外之分。因为它是绝对的真真空,故可视为一个无限薄的、无限广的整体。既然无限薄,所以量子 “ 以其为媒介 ” 而发生超距作用;因为无限广,所以可以包容宇宙。这第三种解释实际上是否定了真真空及其微小零点能的存在,而只存在唯一的 K 膜及其包含的伪真空,但难以解释其为何存在。 无中生有,真空下蛋? 《道德经》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无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闻其声,强名曰道。 ”列子曰:“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 ”故曰:“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真空赋》曰:“无 者,逝隐也,耗散也,混沦也,而未知也。 ” 我当然不认为真正的无中生有,空中掉蛋,正如天下不会掉下林妹妹。霍金通过欧氏空间向洛氏时空的量子转变,从而推导出他的量子宇宙波函数,并由此认为我们的宇宙是一片无深广的死水中突然浮现一个泡沫。但这种宇宙图景是相当不可思议的,这种绝对无中生有的宇宙生蛋模式至少是误解的。欧氏空间 “ 背景 ” 只是我们思考非欧空间 “ 前景 ” 的局部近似,这种奇妙的 “ 思维互换叠象 ” 在不经意间 “ 产生了宇宙诞生于欧氏真空的错觉 ” ,即平直的欧氏真空内突然生了一个非欧宇宙蛋(奇点),问题出在理性思维人为地预设了一个理想的欧氏空间,然后思考宇宙如何从其中的一个奇点诞生。 欧氏空间不是宇宙的真实背景,因为宇宙自身无需任何空间背景, 宇宙背景就是自身的非欧空间 ,故更自然的解释是: 真空的非欧流形从自身局部的奇性涡洞中翻吐而出,产生宇宙大爆炸的表象 。而这恰好可描述为四维欧氏时空转变成四维洛氏时空的量子宇宙转变,但四维欧氏时空毕竟不具实在性,而是对已消逝的 “ 前世 ” 宇宙的描述,因为前世宇宙已消逝,故对现实宇宙无任何物理作用,所以才说是 “ 绝对真空,平直不弯曲的,而且是虚时空 ” 。从欧氏空间转变为非欧空间来理解宇宙创生,必须从真空流形结构上去推想,哲学上不应得出无中生有的误论,而是意味着 从局部可理解整体、从平直可理解弯曲、从瞬间可理解永恒、从虚空可理解实体 。 步入共形宇宙的奇境 《真空赋》曰: “有空中之空,正如有泡中之泡;有宇中之宇,正如有粒中之粒;有律中之律,正如有形中之形;有流中之流,正如有力中之力。” 。。。 熵增,序增,全息守恒 《华严经》曰: “于一微尘中,悉见诸世界。” 我在《凤凰烈梵》一诗中写道: 于是平坦的苍穹扭曲 星的碎片连着一切 崩入终极的深渊 狂舞中焚羽 全化为光明 照亮宇宙的黑夜 你携带着信息 圆寂回黎明的巢穴 《真空赋》曰: “量子纠缠,耦断丝连,引纶恢恢,遍布空间,统治宇宙。故洞窥深境,星系飞红;心游纤丛,全息守恒。” 。。。 Λ ,暗能量,暗流和膨胀 。。。 混沌膨胀的真空流形 元《谷神篇》下卷《元气说》曰: “元气始生,犹一黍也,露珠也,水颗也。盖自无始旷劫、霾翳搏聚之,内含凝一点之水质,强名曰道 ... 破乃分之,天地开辟 ... 外之余气施张以措之,内之元气兆运以局之。百里之天既分,则千里矣,渐至万里矣;历元应化,致今莫谛其几万里矣。” 《梵天同乐》曰:“超弦谐奏唱万籁,缔膜狂飙扫诸天;自爆烟花庆宇宙,旋舞流形出玄渊。” 。。。。 没有光就没有时间 人脑从视觉系统接受的信息量占所接受外界总信息量的 70% 以上,可见眼睛对人类认知的重要性,尤其是空间感、几何直觉。对可见光而言,单个光子携带的能量约 为 4×10 -19 焦 耳,这样大小的能量足以激发起眼睛上感光细胞的一个分子,从而引起视觉。但如果世界没有了光(电磁波),我们还能感受到时间吗?当然,还能感觉到时间,比如瞎子的大脑能根据储存在自己脑海的各种触觉和直觉而感受到主观时间,甚至大致感受到客观时间。时间的客观性不是唯一来自于肉眼,还可以通过其它感觉器官输入人脑神经网海。人脑的每种感觉都可还原为不同频段的电磁波(色)吗?难道有人可直接通过其它自然力(弱力、强力、引力)而感受到时间吗? 其它自然力中长程力引力强度太弱,短程力弱力和强力的作用距离又太短,相对于电磁力而言,都超出了人类的感觉器官的感知范围,是 不可能直接感受到 的。我们能感觉引力(重力),是通过大质量星球对我们产生的引力,通过臀部或身体其他部位的压力感而间接感受到的。我们如果直接感受到了强力和弱力,那么我们就能在脑海内感受到原子弹爆炸了(呵呵)。其实,我们连分子力都不能直接感受到,我们的肌肉感、拉扯感、疼痛感等体感是通过大量人体分子键而间接感受到的,但分子力本质上仍是电磁力。 因此,我们可以说,世界如果没有了光(电磁波,即色),万物离散了,星球也就没有了,突然悬浮于虚空,连重力感也没有了,这是个极度空虚的世界。我敢肯定无光的世界,即使假设你存在,也感受不到时间;没有光,就没有一切感受,人脑意识一片空白,而周围一片黑暗,这就是彻底的死寂!有了光,才有了感知的媒介,才有了信息,才有了感受和意识。所以圣经曰“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佛念得最多的是光明,最尊崇的是光。光是生命意识存在的最基本前提,没有了光,就没有了一切感知信息,也就没有时间!《金刚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今我曰: 无空则无色,无光则无时;时凭光而觉,色于空中现 。 相对论常讲“类空”、“类时”,“空间是时间的一维,时间是空间的一维,二者不可分割”;但我认为如果没有光,类时不存在,但类空也不存在,因为无光则无时,而无时间维的类空是三维纯空间。广义相对论虽不同意, 无时的类空即使存在,也没有相对论性意义 ,因为我们不能测量它,但 GR 总是有效吗?无时的类空是什么?是太初的量子宇宙,或者说是光还未脱耦逃逸散射出来的奇点。 宇宙空间原本是几维? 什么是实在性呢?是粒子还是超弦?是气泡还是膜?实证主义哲学认为这是无意义的问题,宇宙的真正维数谁敢肯定?四维、五维、十一维的理论描述可以等效。或许我们观察到的是一个上帝的一根毫毛端,也许我们见到的是洞穴上的投影,但愿我们遇到的任何魔鬼都是影子。 只要数学物理学家们思考宇宙终极问题,就需要站在更高的思维角度、从几何上来直观地理解宇宙,即增加或引入一个或更多个虚拟空间维(额外维,或时间维?),以便在更高维空间来解释宇宙有关问题,如宇宙为何存在?宇宙时空结构如何?四大自然力如何统一?量子真空的流形?最初是牛顿时代的三维空间,到爱翁时代的四维时空,到卡鲁扎 - 克莱因的五维时空,到后来超弦的 26 维时空和 M 论的十一维时空,还有数学上那些抽象的无限维时空。 但是,这各种高维时空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臆造?我们需要那么多脚手架吗?近现代物理学发展史表明,虽然理性思维常常抽象出高维空间作为一种思维背景,以全面地直观掌握思维对象的各种因素,但存在需要那么多维度吗?如果我们将增加了虚拟维度的高维空间当作真实的物理空间,就可能误解宇宙的本质,使物理理论“冗余化”、“泡沫化”,为此我们需要用降维法来还原或简化物理实在。物理思维要求优雅简单性,空间维度不多不少最好。 当然,为了理解洞穴上无序运动的影子,增加 n 维甚至就很有规律了,增维法不仅是数学物理中推广定理、猜想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开拓探索领域、理解客观世界的重要方法,所以不可一概否定。我们的宇宙显然是三维空间,最多加一维时间, 3+1 维就足够了,这是许多人坚守的信念。但有时我变为极端者,甚至认为四维真空也应抽去一维,剩下只有原本的三维空间才是本真空间,因为对于真空,一维时间是没意义的,永恒的真真空不呈现时间! 时间维如果撇开事件几率就难以理解,时间是空间对称性自发破缺的表象。时间意味着运动和演化,它是宇宙局部信息关联维,是宇宙量子系综的熵增,是宇宙空间的内生维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时间是一个系统的客观幻量,但它的客观性借自系统内物质运动的客观性。高一时我就意识到这点,或许几何化偏好是直觉思维的特征。 一元宇宙还是多元宇宙 《华严经》曰: “此遍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有:十佛刹微尘数回转形世界,十佛刹微尘数江河形世界,十佛刹微尘数漩流形世界,十佛刹微尘数轮辋形世界,十佛刹微尘数坛 墠 形世界,十佛刹微尘数树林形世界,十佛刹微尘数楼观形世界,十佛刹微尘数尸罗幢形世界,十佛刹微尘数普方形世界,十佛刹微尘数胎藏形世界,十佛刹微尘数莲华形世界,十佛刹微尘数 佉 勒迦形世界,十佛刹微尘数种种众生形世界,十佛刹微尘数佛相形世界,十佛刹微尘数圆光形世界,十佛刹微尘数云形世界,十佛刹微尘数网形世界,十佛刹微尘数门闼形世界,皆在此无边妙华光香水海及围绕此海香水河中。” 《长阿含经》曰: “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是为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须弥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海、四千恶道、千阎罗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至千梵天,是为小千世界。尔所小千千世界是为中千世界,尔所中千千世界是为大千世界。其中须弥、四洲、日月乃至梵天,各有万亿,通名一佛刹也。” 让我们先看看佛家的宇宙观。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的佛刹,位于“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的第十三重,即银河系边缘。 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位于“无边妙华光香水海”的中央,即星系岛中心。 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位于“华藏庄严世界海”的中央,即星系海中心。 华藏庄严世界海:位于“十方恒沙世界海”的中央,即星系洋中心。 十方世界海:在“一真法界”中,即宇宙全体。 一真法界:诸佛证悟,如来以“一真法界”为法身,即爱因斯坦、威滕、彭罗斯等认为宇宙存在大一统的终极定律。 小世界:一个日月周行所照空间,即太阳系。 小千世界: 10 3 个小世界,大体即银河系(古人目视星等数量级)。 中千世界: 10 3 个小千世界,含 10 6 个星系,即星系岛。 大千世界: 10 3 个中千世界,含 10 9 个星系,即星系海。 三千大千世界:含 10 12 个星系,即星系洋。 。。。。。 经典的广义相对论 《梵天同乐》曰: “遍历四维圆本体,凌波微步量周天;惟凭算符谱神曲,大道零和方程边。” 《真空赋》曰: “真空圆融,完美对称。各点同律,各向同象,是谓大同。如此架势,内禀不稳,或缩或膨,是谓大运。” 回归纯朴的纯粹世界 《真空赋》曰:“ 量分而数增,数增而象变,象变而态进。故测系综而值非零,仰苍穹而星流行。老子曰:‘道生一,一而再,再而三,三生万物。’”“零为数之母,点为形之父……数者,离散之象也;或加或减,或乘或除,或开方或乘方,或点积或叉积。形者,连续之象也;或缩或长,或弯或扭,或粘接或断裂,或熔化或畴化。” 《京都弦会赋》曰 :“道有阴阳,力分强弱。弱力玻传,衰变能识左右;强力胶坚,色动犹有璨味。何天下之至微,囿于至细,三份始克成粒,三家适可成象。嗟微子之多元,叹宇称之能规。范群不换,万象始知纯美;质量其何,众士犹觅真意。场论早成规矩,实验若合符节。岂三力之齐一,实造物之有常。何量化之难求,抑引力之未卜。” 宇宙本体是三维的,视觉表象是二维的,根据全息原理,视界表象可解译出三维空间事物的信息。只要思考宇宙本体演化,就需要时间维。有了时间维,就可微扰物理量了,就可从更高维的空间来思考宇宙本体了,否则理性思维就几乎一直停留在混沌无象的懵懂状态。 而没有时间的宇宙本体只能用拓朴纯量场(真真空,零点能基态)来描述,这种场没有所谓的单个量子,整个宇宙纠缠一体、凝聚一团,所谓“元气未泄”,超观(设想从高维时空外看)宇宙,就好似一颗寂静无光的玄珠,整个量子宇宙就是混沌的太一,几乎无法追思其内部结构。然而,从 WMAP 观测数据显示,太初宇宙应该是各向同性且整体均匀的。 但这个所谓的宇宙瞬子或奇点,如果具有原初的拓扑结构,那么从三维空间观测就像是上一轮宇宙或膜碰撞的遗迹,或许起着宇宙基因的作用,决定着太初纯量场的模量演化。如果采用 纯量场空间对称性自发破缺的几率来代替时间维 (暗含对称破缺机制高于时间量,并把时间问题完全归结为空间问题),那么就可自然地启动和描绘宇宙纯量场,直至生成矢量场、张量场、曲率场,人们对这种 “ 纯朴宇宙物理学 ” 还知之甚少。 物理学家迄今已费了三十年的心血来寻找所谓的万有理论,目前认为 M 论是个候选者,它是一个通过 S 对偶和 T 对偶联系起来的 理论网络,所有的子理论在某种能量极限条件下是彼此等效的。但超弦论在物理学领域把数学工具发挥到极致,被称为“在物理台上的数学舞”,似乎把宇宙演化变成纯数学游戏,而显得失去了许多物理意义,成了人类的数理艺术作品,因此我认为不能预测、不能实验验证的、且数学味太浓的 M 论还距万有理论早着呢。真正地万有理论应该坚持首先对宇宙真空物理取得突破,并融合量子场论和广义相对论,对太初宇宙、量子引力、引力波等以及视界疑难、熵疑难、平直性疑难、 CMB 、各向同性、整体均匀性、时间因果性、质量起源等问题作出合理而简洁的解释,而对杂罗百家的 纯朴宇宙物理学或许才是有希望的万有理论正统 。 彭罗斯作为著名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专家,偏爱用数学构造解释物理实在。彭罗斯把世界分为三个层面:物质世界,数学世界,心灵世界。他把三个世界看成一种互相包含互相投影的关系,类似吃尾巴蛇游戏,他尤其推崇数学世界,认为它也是一种客观存在。 “ 纯朴宇宙物理学 ” 或许正是彭罗斯所谓的数学世界,这一直是数学之王希尔伯特的理想。 哥粉碎了大一统野心? 《真空赋》曰:“ 常数不常,定律不定;唯物非物,真空不空。量子滔滔,表象波涵;天网恢恢,因果纠缠。结构三维,万物迭演;协变十维,宇宙一统。一真法界,飞露幻影;亿兆恒沙,浮花入梦。” 20 世纪 20 年代,在集合论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大数学家希尔伯特向全世界的数学家抛出了个宏伟计划,其大意是建立一组公理体系,使一切数学命题原则上都可由此经有限步推定真伪,这叫做公理体系的“完备性”;希尔伯特还要求公理体系保持“独立性”(即所有公理都是互相独立的,以保持公理系统最简洁)和“无矛盾性”(即相容性,公理和公理之间不能是自相矛盾的)。   希尔伯特所说的公理,不是我们通常的公理,而是经过彻底形式化,这就是所谓的元数学,它一般数学理论的关系有点像计算机中应用程序和普通文件的关系。希尔伯特是个乐观主义者,他的计划也确实有一定进展,几乎全世界的数学家都乐观地看着数学大厦即将竣工。但正当一切似乎明朗之际, 1931 年突然一声晴天霹雳,希尔伯特计划不到 3 年,哥德尔就使其数学化宇宙梦想变成了令人沮丧的噩梦,这也给后来的纯数学领域带来阴云。 哥德尔证明:任何无矛盾的公理体系,只要包含初等算术的陈述,则必定存在一个不可判定命题,用这组公理不能判定其真假。也就是说, “自洽”和“完备”不能同时满足, 这便是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但要注意,哥德尔理论只适用于 较强的公理系统 ,“较强”意味着该理论含有足够的算术以便对第一不完备定理的证明过程进行编码。公理系统可能含有无穷条公理(例如皮亚诺算术就是这样),但要哥德尔定理生效,必须存在检验证明是否正确的有效算法。 《真空赋》曰:“ 数算系统,不可自证;必有命题,真伪不辨。呜呼!自洽而不完备,完备而不自洽。几何体系,亦类于此。然佯谬之源,在定义之偏、假设之伪也。何谓零点?何谓量子?何谓时空?何谓超弦?何谓泡膜?何谓无穷?诸般概念,亦若鬼话?!推数而忘形,必没于无限;变形而忘数,必失于奇点。” 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遭许多人误解,它并不意味着任何有意义的公理系统都是不完备的。理论上,哥德尔理论还是留下了一线希望:数学家也许能给出一个算法来判定命题的不确定性,但不管如何,也可忽略那些不确定性的命题。正如 Marvin Minsky 所指出的,人类智能有犯错误、理解不相容的谬句的能力。彭罗斯声称“可被机械地证明的”,“对人类来说看起来是真的”,他认为人类智能不同于自然的无意识过程。据说哥德尔相信人脑直觉真谛的思维能力,不同于计算机式的方法,人类可知其真而不受现有定理的束缚的直觉。 对此,当代那些苦心探究太初宇宙、大爆炸前物理、量子真空的学者们,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是否有些启示?哥德尔定理使我们变得谨慎、谦虚,知道越多,或许问题越多。矛盾始终存在体系内,这是 有限的视域思考无边界的宇宙时所必然伴随的体系局部缺陷 。不完备性不是完全否定体系错误,而是 继续探索出更精纯的真理之泉的不竭动力 !正如 爱因斯坦说:“ 世界最不可理解的是世界是可以理解 ”, 希尔伯特说:“ 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 !” 2010 年我在《凤凰烈梵》诗末写道: 哦!那是你的极乐界 无边而有限的一真法界 泛起比特的泡沫 在场中生灭 而精神怎能容忍 这疯狂的不确定性 那勇敢的水手 总想在柏拉图的天空 寻找不变的星辰 以决定论式的信仰 指引真理的航程 于是心与物之间 对称自发破缺了 时间之箭 穿过燃烧的森林 消失在混沌的世界 博主部分有关贴文链接 宇宙微波闻道乎: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9142do=blogid=494009 真空衰变新方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9142-635899.html 全息暗能量重建 f(T) 引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9142-636707.html
个人分类: 道法自然|6876 次阅读|1 个评论
玄诗:真空道
warlong 2012-11-25 13:08
玄诗:真空道
真空道 无光无象玄寂中,近似零点太虚空; 只缘残数随机动,量子蒸发能态升; 忽变伪空穿势垒,元气弥漫成元空; 宇泡暴胀显斥力,畴壁扩张开真空; 恰似深渊涌暗能,天生虫洞或连通; 我笑太极生万象,三空本来一场空; 群粒旋舞波荡漾,弦网纠缠膜暴风; 内外联络统四力,引斥互构镜时空; 无数幻影乱飞扬,好像清茗煮沸腾; 忽生忽灭忘了时,独有混沌游戏中。 弹弦论道不时髦,伪空衰变吹泡泡; 膨缩旋撞乱飘摇,神奇p-膜好生瞧。
个人分类: 道法自然|3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宇宙新思维系列:真空衰变的新方式
warlong 2012-11-24 22:10
宇宙新思维系列:真空衰变的新方式
真空衰变的新方式 作者:巴特罗米基 * 科兹奇(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天文物理系) 来源: arXiv 网站, 2011 译者:郑 中 关键字: Vacuum Decay, decay channel , bubble wall, negative mode, saddle point, nucleation, barnacle, false vacuum, intermediate vacuum,true vacuum ;真空衰变,衰变通道,泡壁,负模态,鞍点,成核,壳,伪真空(伪空),过渡真空(元空),真真空(真空) 译者题诗:弹弦论道不时髦,伪空衰变吹泡泡。膨缩旋撞乱飘摇,神奇p膜好生瞧。 摘要: Bart lomiej Czech (2011)研究 指出近似薄壁内的宇宙泡壁( cosmological bubble wall )对于“壳”( barnacles )的产生是不稳定的——各种泡壁张性部位紧邻第三种真空充满的区域。壳的形成导致与广为研究的泡壁(或畴壁)图景相同的观测结果,但更通常呈指数式发生。该过程可用具有两个负模态( negative mode )的薄壁作用量的鞍点( saddle point )来描述。 表 1 :薄壁作用量的鞍点,看起来连续的泡壁张应力为有限值,且由负模态数确定,如对应的衰变通道所属世代。黑 / 白色的封闭区域被过渡( B ) / 真( C )真空充满,而外部区域是伪真空( A )。 表 2 :壳分类。黑 / 白色表示的封闭区域充满有过渡( B ) / 真( C )真空;外部区域是伪真空( A )。对于真真空泡, III 和 IV 型壳覆盖少部分邻近泡壁,而 I 和 II 型壳覆盖了半个或更多邻近泡壁。对于选择图景参量,只存在一个类型的壳。 永恒膨胀范式( The eternal inflation paradigm )假设为不同真真空充满的宇宙泡连续成核,膨胀并彼此碰撞,除非处于永恒膨胀的伪真空( false vacuum )态。在近似薄壁中,成核事件( nucleation event )可用欧几里德作用量的一个鞍点来描述 ( 1 ) 上式具有一个负模态。其中 ε 表示能量密度, σ 表示薄壁张应力, 的贡献受限于 δ 函数所选的世界体积 。一般地,预测不止产生一类宇宙泡: 自伪真空开始,一般过渡真空( intermediate vacuum )的宇宙泡(第一代)将包含大量真真空的宇宙泡(第二代) 。该历史与具有负模态的鞍点有关,每次成核有一段历史。 本文指出,在 第二代成核事件(壳的形成)的新类型中可发现柱对称鞍点 。这些对象是各种泡壁张应力部位,它紧邻充满第三种真空的区域;它们可在第一代宇宙泡上成核。在后文中,我解释了如何计算壳的形成速率。我也指出,壳的产生导致与广为研究的宇宙泡膨胀图景相同的观测结果,但远非具有一般性:预测 在我们的过去光锥内的壳数指数式地大于预测的碰撞数 (当这些量可比较时)。 考虑一种可能场景,至少包含 三种非衰变虚空 ( nondegenerate vacua ):一种伪真空 A ,一种过渡真空 B 和一种真真空 C 。 ε A 等表示各自虚空能量,而 ε AB 等表示虚空能量差。在近似薄壁内运行,可表示三个泡壁的张应力 σ AB 、 σ AC 、 σ BC ,并可写出作用量公式。 当虚空 B 和 C 耦合时,则 σ AB 、 σ AC →∞ , 体积 V 的伪真空区域的欧几里德分配函数为: (2) 当转变为 B ,而尚未进入 C ( σ AB ∞= σ AC = σ BC )时,分配函数包括来自含单个负模态的鞍点的贡献,这就是熟悉的 球状瞬子 ,见表 1 左边。遍历所有的 p - 瞬子( instanton )分支,可得: (3) 其中 iK AB 是根据路径积分的鞍点估算值得到的行列式因子。这是可想象的,因为鞍点具有一个负模态。 瞬子作用量 可写为 (4) 临界半径的四维球和三维球的体积估算公式 为 (5) 总之, B 泡的成核净效应通过一个假设项而转化为 A 的有效真空能密度 ,真空 A 的衰变速率可解释为: (6) 随后是 B→C 成核作用,将 σ BC 设置为一个有限值,但 σ AC 仍保持无限大。于是路径积分允许含有两个负模态的鞍点,见表 1 中栏内。当我们在路径积分中考虑它们的贡献,真空 B 的每个球状瞬子剥掉其内部的真空 C 球。当我们考虑这点,方程( 3 )的指数项变为: (7) 指数 m 表示 C 球数量,遍历零平移模式进行积分,它们每个具有因子 。与方程( 4 )相比,我们知道包含具有两个负本征值的鞍点的净效应将产生一个变化: (8) 当然, 这种变化可稍影响到 A 的衰变速率 。但从观察者角度看,居住于第一代宇宙泡 B 内。 该变化与方程( 6 )的形式相同,且相应地诱发环境真空的衰变通道( decay channel )。 我们的目标是大致理解,当第三种泡壁张应力 σ AC 变为有限时发生什么。这里介绍两类鞍点,见表 1 右栏。 第一类鞍点是一种熟悉的 A 内真空 C 的球状瞬子,它具有单独的负模态,表示第一代 C 泡的产生。第二类鞍点是柱对称的,具有两个负模态 ,已有学者报道了其存在性。 为了解释这种对象,让我们与其它含两个负模态的鞍点作比较,根据方程( 7 、 8 )解释之。 第二代 C 泡在 B 泡内到处分布 ,所以它具有因子 。 鞍点特征可遍布于第一代宇宙泡壁表面上,我们称之为壳( barnacle ) 。根据零点模式积分,每个壳将具有一个因子 ,所有的 n - 壳分支加和,且在方程( 7 )中 m 仍为 B 内部的第二代 C 泡,方程( 3 )中的指数项变为: ( 9 ) 其中 S b 是当 B 泡壁剥去单个壳时作用量中的增量,而 iK b 是相应行列式因子的速率(这是可想象的,因为包含一个壳引入了一个特别的负模态)。甚至非球型鞍点对有效薄壁参量也产生一种变化,但此时变化量是泡壁张应力: ( 10 ) 最后一步, 将张应力的虚部当作单位三维体积内的壁变为壳衰变速率。 我们可能担心这种估算只是壳的值,它的创生与第一代 B 泡的成核作用是同时发生的,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连续(可解析)作用于欧几里德路径积分上。但如果方程( 10 )到处成立, B 泡的 SO(3.1) 对称性,那么就适用于泡壁任何部位。 与第二代 C 泡一样,壳的出现不影响真空 A 的衰变速率,除了形式上外。但 对于第一代 B 泡内的观察者而言,壳形成表示其附近世界非常不稳定。 不同于 B 真空因 C 泡形成而产生的不稳定性,与它发生同样的碰撞。为了揭示这点,有利于理解 洛伦兹演化取决于图景参量 (表 2 中的类型 I 、 II 、 III ),但一般特征不包括:壳看起来就像一个小的轴对称的 C 真空泡,它迅速地出现于泡壁 AB 内。 BC 和 AC 型的薄壁附近,开始处于静止。因为 C 真空比起真空 A 和 B (假设的)具有较低的能量密度,所以这种真空泡 以近光速膨胀至彼此连接部 。这两种泡壁的洛伦兹演化可用 三维双曲面 来描述,球切片解析延拓( analytic continuation )至欧几里德鞍点。这两种双曲面被初始 AB 泡壁约束到合并。注意三个泡壁接触处,称为连接部,它自己是一个二维双曲面,因为其欧几里德初期形式是一种柱对称性二维球。 III 和 V 型壳也可能突然出现于泡壁上,并将真真空与伪真空分开(与前文讨论的真真空、过渡真空相反)。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为过渡真空所充满,因此其泡壁加速膨胀远离真真空泡中心。实际上,对于居住于真真空 C 内的观测者而言,只有其附近世界的不稳定性可( a )在泡周围的壁上形成壳,( b )且可导致母真空内的新泡发生成核作用。后一章图景的观测结果(如果我们居住于一个 C 真空泡内)已经研究了。只要我们意识到壳的重要性,第一个问题是:壳形成的观测信号如何不同于泡碰撞? 答案在于它们根本不同。学者的分析取决于一个初始点:我们的泡周围的壁包含各种壁张应力的 SO(2.1) 不变性片区,它加速膨胀远离我们的泡中心。对泡碰撞的所有观察结果 — 从 CMB 冷 / 热点及其有关的极化图斑到星系流( galaxy flow ),然后由此单个输入。但这个输入为壳所共享: 这也导致各种壁张应力的 SO(2.1) 不变性片区加速膨胀远离我们,而不管何时碰撞形成的畴壁 ( domain wall )。因此, 目前报道的泡碰撞的观测信号整体上导致壳的形成。 这产生一个问题:产生了更多的什么种类?壳的存在取决于 至少存在一个额外真空 ,以及两种虚空内部和外部、观测者的泡。反之,图景中缺少其它类型虚空的情况下也可发生泡碰撞,但 这种情况下的碰撞泡被同种真空所充满,而且它们之间不形成任何畴壁 。 现在我认为如果第三种真空存在,壳图景就远不止泡碰撞图景中的那些类型了。为讨论之,我需要两个前提: 第一,符合观测要求的所有畴壁加速远离我们,所以我们的真空必定是真真空 C ;第二,对于任何选定的图景参量,存在四种壳之一 ,见表 2 。我开始重点在于参量空间部分,其中壳是 III 或 IV 类型。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要考虑壳遍布于我们的球状 C 真空泡壁表面上。于是有意义地追问,预测在我们过去光锥内可见到多少个壳,而其数量与预测到的可见碰撞事件数相比如何。 B. Freivogel et al.(2009) 计算了 我们过去光锥内可预测到的泡碰撞数 。根据本文定义的数量,可表达为 ( 11 ) 其中 G N 是牛顿常数, A 表示横切我们过去光锥的二维横截面( B. Freivogel et al.(2009) 将畴壁近似为零)。在一个特殊的宇宙学模型中, 面积 A 由我们真空附近内的能量密度确定 。如果伪真空内成核的泡撞击面为 A ,必导致不再进一步远离, 时空不会超过伪真空的视界长度 。因此, 因子 A / G N ε A 测度了伪真空的四维体积,在那里泡成核(两种类型之一)导致碰撞。 在壳情形中,我们可作相似估算。 Γ b 表示单位三维畴壁的衰变速率 。因此,我们必须写出畴壁的三维体积,它约束于我们的过去光锥内。尤其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畴壁不为零。实际上, 畴壁的洛伦兹演化可由一个三维双曲面确定 (12) 如果 A 表示与前文相同的横截面积,易知 畴壁的三维体积与 R AC A 成正比 (与量纲分析一致)。据 ,在 我们的过去光锥内可预测到的壳数 为: (13) 比较方程( 11 )和( 12 ),可见碰撞泡上的壳域如果满足 且 (14) 上式左边,指数是大的负数,一般与 S AC 同数量级。因此,反常情况大致规定衰变速率 Γ AC 的量级主要受制于决定性因素 K AC 、 K b ,呈指数式。这显示出在模型中, III 或 IV 型壳的数量多于泡碰撞数。 I 和 II 类型壳覆盖真真空区域周围的半个或更大的畴壁,因而 产生这些壳型的模型不能意识到我们的初始球状泡产生多个壳的图景 ,它产生了 CMB 中的 角幅偏振 ( azimuthal anisotropie );反之,在该模型中 观察到的宇宙是壳自身。 宇宙内部的壳是轴对称的,并无需任何碰撞就导致角幅特征。如果普朗克探测器和其它实验探测到角幅信号,那么我们应推断我们居住于 I 或 II 类型壳中,还是我们已见到了一次泡碰撞呢?作为一个推论问题,其答案取决于每个这些图景的先验概率 --- 如宇宙学测量的选择。 无论如何,看来 壳对于产生轴对称宇宙学特征,是一种比泡碰撞更稳健的机制 。 如果隐参量将我们置于 III 或 IV 类型图景中,壳成核频率比碰撞更高。而如果处于 I 或 II 类型图景中,壳保证了角幅效应的存在,而泡碰撞速率要足够高。 大量的可能性推广将壳类宇宙置于一个更稳固的基础上。 壳鞍点涉及到连接部,即三类泡壁合并之处。 V. Balasubramanian et al.(2011) 没有证明宏观场方程存在必要解;而且,他们的分析没涉及引力,而 引力显然影响到成核速率 。在洛伦兹特征的壳中,生长于主泡壁 (host wall) 的表面上。有趣的是 当两个壳发生碰撞时将发生什么? 另一方面,我们发现 壳产生比泡碰撞更普遍,但在观测上难以辨别 。我前文探讨了与壳有关的问题,把宇宙学观测当作超弦景观的额外证据。由此, 壳对于理解永恒膨胀的概念是重要的。 因为壳包含区域存在三种虚空和三种泡壁合并,它们 导致虚空内的类空孤点( spacelike-separated points )之间存在 非平凡相关性 。这就应对永恒膨胀作定性和定量研究。 更正式地讲,本文对具有两个或多个负模态的欧几里德鞍点的作用进行了第一个阐释。前人的研究特别强调 只含单个负模态的鞍点才与不稳定性有关,该论断对于虚空( empty vacua )的衰变通道是成立的,但它不可用于其它对象的不稳定性 ,如前文的成核过程中产生的畴壁。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至少在真空衰变的语境中,所有鞍点对应于衰变通道 。 对于分量不可任意远离的鞍点,负方向数对应于真空衰变世代。 因此, 具有 n 个负模态的鞍点代表亚稳态构形( metastable configuration )的衰变通道,它本身就是 n -1 个先前衰变事件的产物。 博主神侃贴文《 宇宙微波闻道乎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9142do=blogid=494009
个人分类: 道法自然|8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空中并没有所谓“虚粒子”,也不可能变成“真正的粒子”!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9-25 15:26
真空中并没有所谓 “ 虚粒子 ” ,也不可能变成 “ 真正的粒子 ” ! 不少人认为,真空中存在 所谓 的量子 “虚拟粒子”,并可以制造出,可见的光子。这种错误的理论,当然不可能得到“实验证实”。 2012 年 6 月 6 日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瑞典物理学家称,他们运用特制的设备,在“什么都没有”的真空中,制造出了可见光(该研究论文已发表在物理学界著名的免费电子网站 arXiv.org 上)。并说:“如果该实验获得证实,将是近年来量子效应最奇异的实验证据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意义重大的里程碑”。 这种“量子理论”认为:真空实际上是一片不停波动的能量之海,粒子在其中和万物之间来回转化。这些粒子稍纵即逝,而被认为是“虚拟粒子”,它们拥有切实的“量子效应”。例如: 几十年前,就有“理论学家”,据此,预言:一块快速移动的镜子也能产生同样的效应,即:一块镜子能从落在其表面上的“虚拟”光子那儿获得能量,接着,像真实的光子一样重新发出这些能量。不过,只有当运动的镜子以非常接近光速的速度通过真空时才会出现这种效应,但普通的机械装置很难做到这一点。 1948 年,荷兰的亨里克·卡什米尔最初提出,如果两个镜子被极端接近地放置在一起,能够存在于其间的“虚拟”光粒子(光子)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意味着更多虚拟光子存在于镜子之外而非镜子之间,它们会创造出一种卡什米尔力,让这两面镜子紧紧依附在一起,经典物理不能解释,而认为是一个纯粹的量子效应。 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物理学家佩尔·德尔辛和其同事使用一块名为超导量子干涉设备( SQUID )的装置,该设备对磁场相当敏感,用于测量极端微弱的(例如人体电磁场的微弱变化)信号, 将 SQUID 放置于一个超导电路中,它会随着每秒几十亿次地改变的磁场方向,轻微的“摆动”,速度可达到光速的 5% ,此时还观察到,一大片光子(震动的微波),如天女散花般,“从真空中落下”。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正如量子效应所预测的那样,产生光子的脉冲频率几乎是其“摆动”频率的一半。 同样从事量子效应研究的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家费德里克·卡帕索表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尽管该效应因其无法产生大量的光子而目前没有实际用途,但却能很好地演示量子效应。未来,一块运动的金属会从真空中制造出可探测的光线。 实际上,量子力学是大量粒子的统计力学。 真空中的量子涨落,是穿行其中的大量粒子(包括,光子)的统计涨落现象。也并非无中生有的,由真空产生! 真空中并没有所谓 “ 虚粒子 ” ,也不可能变成 “ 真正的粒子 ” ! 一块镜子只是在光子投向其表面时反射,而获得反冲的能量,并没有所谓“虚拟”光子。 无论多快的镜子,也不可能从所谓“虚拟”光子那儿获得能量。 两个镜子被极端接近地放置在一起,实际上,只是他们分别受到光子投向其表面反射而产生的反冲力的作用;并非更多的“虚拟光子”存在于镜子之外的作用。这才是所谓“卡什米尔力”的实质。 至于 SQUID 在超导电路中,随着磁场方向的改变而轻微“摆动”,就是因为超导电路对 SQUID 的交变方向的电磁力作用,而使 SQUID 发生轻微“摆动”,并非真空中有“虚拟光子”的作用。每两次“摆动”, SQUID 中某些原子的电子,因受相应的电磁力作用,被激发到上能态,再跃迁回低能态;而发出相应的光子,也并非真空中有“虚拟光子” 变成了 “ 真正的光子 ” 。 一块运动的金属只会因其某些原子中的电子被激发到上能态,再跃迁回低能态;而发出相应的光子;绝不会从真空中制造出可探测的光线。
个人分类: 物理|10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空的起伏
热度 2 等离子体科学 2011-6-11 10:49
连续两周在 Kavli 研究所办的暑期学校和研讨会,终于结束了 :p 看到很多老朋友,学到很多东西。有时间慢慢谈。 这中间我们休会半天,因为物理学院的“百年物理论坛”请来了另一位 Kavli 研究所的所长, Nobel 奖得主 David J Gross 教授来讲 《 Frontiers of Fundamental Physics 》 Gross 教授从超对称讲到量子色动力学、从超弦讲到大统一理论从宇宙演化讲到胶子、夸克。。。但是笔者最感兴趣的是他对真空的形象描绘——一个起伏着的真空图像。 看我们描述物质世界运动的基本规律—— Lagrangian 方程也好, Hamiltonian 方程组也好,电动力学的 Maxwell 方程组也好,量子的 Schrdinger 方程也好、 Dirac 方程也好,都是线性的。(甚至都是时空一阶导数的!)所有的非线性都源于相互作用。甚至一般来说,两体相互作用也可以用线性规律描述;要有“第三者插足”(比如三粒子相互作用、三波相互作用)才能看到非线性效应。 是不是因为我们看到的物理世界,实际只是真空的起伏,(且我们看到的可见物质,也只是宇宙中物质和能量的 4% 左右,)所以线性规律就足以描述?如果我们能够走到高能量密度物理的“极端”,让真空“沸腾”起来,是不是我们现在的物理规律都要进行 fundamental 的“非线性化”? P.S.: 笔者在做博士后的时候,曾参加了在 UCSB 这个理论物理研究所(当时还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NSF 支持的,不是 Kavli 基金会的)主办的一期研讨会 + 短期访问,有幸与一些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结识并学到很多东西。其中有的基本观点,笔者到最近才有深刻的理解。这次在北大 Kavli 研究所的暑期学校 + 研讨会上又重逢其中几位,谈到我自己的一点体会(在研讨会上也报告了),说起当时引领我们、现已作古的 John Greene 先生,不由得感慨万千。 当年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有时间也谈谈这些故事。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4316 次阅读|8 个评论
解说飞机在真空中的问题
热度 2 liwei999 2011-4-30 18:36
回答: 请教一下,物理学的不行, 由 coubert 于 2005-5-23, 15:12:40 很“内行”地解说一下:提问中的两个动词“飞”的含义有所不同。 动词“飞”有升空(起飞)和航行(飞行)两个含义。与物理无关,首先说话要说明白。“飞机在高空怎么飞的,高空空气很稀薄,飞机在真空中也能飞吗”的提问不明确,不知道想问啥。 飞机在真空中也能(起)飞吗?不能,因为飞机的“飞”是依靠空气动力学,与依靠动力学的火箭不同。飞机在真空中也能航行吗?可以,如航天“飞机”。 飞机在高空怎么飞的?起飞和航行时机翼的形状不同。高空时保持推力,使用主机翼。 “高空空气很稀薄”,不知是在担心“氧气”还是“浮力”。单位截面积单位时间内吸收(通过)的空气量ρv,只要ρv有保证,ρ“稀薄”与否无关。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841 次阅读|2 个评论
19,20世纪是人类辉煌的时刻,永载史册,可惜我们是受害者
热度 3 zxczxc0417 2011-3-26 23:52
19,20世纪是人类辉煌的时刻,永载史册,可惜我们是受害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32 次阅读|4 个评论
真空如何定义?
热度 3 chenfap 2011-2-19 12:30
真空如何定义? (物质波等概念 也要‘ 名正言顺’( 6 )) 实验事实告诉我们, 微观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既具有粒子性也具有波性。更具体地说、这就是,微观物质既可像粒子那样运动,也可像波那样运动;微观物质既可像粒子那样具有一些物理量,例如作为粒子的能量、动量等,也可像波那样具有一些物理量,例如作为波的能量、动量等。‘粒子性’和‘波性’都是物质的特性,但人们往往把这些特性与物质本身混为一谈,这样便把‘粒子性’和‘粒子’看成同义词,把‘波’当成为一个客观实体。这类观点的习惯势力很强大,以致一些物理学者也接受了这类观点,看来一时还难以改变。我认为虽然也可在某些情况下接受这类由于习惯形成的观点,但还是应当把粒子性和作为物质本身的粒子区分清楚,把波性和作为物质本身的波区分清楚,否则便可能因对物理概念模糊不清而对物理现象理解错误。例如‘ 真空如何定义?’就是一个问题。 我们已讲过, 对场量子化后,要出现‘粒子性’,它表现为粒子的产生和湮没现象,因而常有 多个‘粒子’存在。 场量子的能量有如‘振子’的能量,它包括与该‘振子’相联系所出现之‘粒子’的能量及‘振子’的零点能。 必须指出, 粒子的产生和湮没以及‘振子’的零点能都是与场量子化后所出现的‘粒子性’相联系的!如果 把‘粒子性’和‘粒子’看成同义词的话, 不应当只把‘粒子的产生’这一‘粒子性’看为粒子,而把‘出现零点能’ 这又一‘粒子性’不看为粒子。 在 对场量子化之前,物质以‘场’的形式存在,场只有‘波性’(场可通过 福里哀 变换 分解 出一系列谐波),没有‘粒子性’;只是在对场量子化后,才出现‘粒子性’。显然,在量子化之前,没 有‘场’存在,才是真空;更具体地说,没有电磁场存在,才是电磁场真空,没有引力场存在,才是引力场真空。应当强调,没有‘场’存在,就不可能对‘场’进行量子化,就不可能出现粒子的产生和湮没现象,就不可能使场出现 ‘粒子性’。而不出现‘粒子性’, ‘振子’的零点能便不存在! 不少物理学者常在量子场论中把真空定义为‘不存在任何粒子的空间’,他们对真空的定义与上述分析存在矛盾。他们不顾在量子化前后的真空是否应当有联系,不顾在量子化前后,真空的能量如何变化,他们认为真空的 能量是无限大 。而我认为,在量子化前,某 物质场的 真空中 没有该物质场存在,因之 在量子化后该物质场 的 真空中便不 出现 该物质场 的 ‘粒子性’, 因之零点能也就不存在, 真空应当 没有能量。大家知道, 真空的 能量问题是物理学上的一个难题,这也许跟上述矛盾有关,谨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个人分类: 未分类|478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来虹桥Mr.X的一个题
liwei999 2011-1-24 09:24
转来虹桥Mr.X的一个题 (111957)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06, 2007 10:54AM 我也出一个吧:取一只水杯装满水,用一张厚的硬纸盖住杯口,倒过来,纸片不掉 。。。: 国人有个故事叫叶公好龙,“爱科学”的人多数都“姓叶”。Mr.X题目的好处是可以实践。脑力不够没有关系,体力要跟上,然后再思考就是了。Mr.X题目的另一个好处是有个变化。 0)杯里满水,用一张厚的硬纸盖住杯口,倒过来,纸片不掉。这是“常识”了。解释为“大气压”。 1)杯里只装3/4的水,用一张厚的硬纸盖住杯口,倒过来,纸片仍然不掉; 2)杯里只装2/3的水,用一张厚的硬纸盖住杯口,倒过来,纸片仍然不掉。 3)杯里只装1/3的水,用一张厚的硬纸盖住杯口,倒过来,纸片仍然不掉。 显然,“大气压”的说法就不通了。镜某主张用改变水的表面张力作几个试验的方法得出结论。 静摩擦力要大于动摩擦力的道理都知道。但能讲清楚为什么的人不多。 Mr.X题目也是如此。 有个课题叫实验规划法。这时要派上用处了。一个胶皮片(很轻的,或油的黏性大些),一个瓶子,一点真空油。瓶里瓶外个两个条件,4种情况:内/外, 大气/大气 大气/真空 真空/大气 真空/真空 中间两个情况好理解。大气/大气与真空/真空的对称性有什么不同么?如果胶皮片不掉下去的话,理由是什么呢? 用与瓶子代替杯子, (111996)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06, 2007 05:08PM 道理应该相同。因此, 引用: 杯里只装3/4的水,用一张厚的硬纸盖住杯口,倒过来,纸片仍然不掉; 的试验,可以用瓶子来做代替,以减少实验的难度,发现更合理的解释和说明。 不信的话,只好亲自做一下。Mr.X已经报告了他的实验结果,剩下的就是解释实验结果的问题了。与通常情况不同的是瓶里不是满水,是有些空气(一个大气压的空气)。一个解释是杯外大气压与杯内气压之差把纸片顶住了 ,总是摆脱不了“大气压”的阴影,使得师傅追问“为什么杯内外一定有气压之差?”。看到以精通“中学物理”著称的师傅被Mr.X批评为“这是小学实验,鸡师傅能否先动手做一哈,再用中学物理开讲”?很是痛快。 直壁的杯子容易误导,可以换成瓶子。那张纸也很障眼,不妨想像瓶口很小,连这张纸都不用。也就是用一个小口长颈瓶子,手按住瓶口倒过来,松开手指,水不会流出来。北京人用的花露水就是个实例。如果这个想像不出来的话,倒置瓶子“咕嘟咕嘟”的流水大都经历过,给人的感觉就是水流得不畅快。这个“不畅快”的极限端,就是流不出来了。显然这个时候,援引大气压的说明这个现象就很“不畅快”了。 小学是如何认识花露水瓶倒不出来的问题呢? (111998)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06, 2007 05:38PM 显然,都会认为是瓶口不够大。大口的极限就是杯子的试验了。那样的话,用同样的手续,水是一定会倒出来的。为了“遮掩”,就用了一张纸来“障眼”。一个题目就“编”出来了。这时再套用大气压来说事儿,就是上篇讲的“不通顺”了。 实验规划法也不是什么“魔法”。不过是连续改变一个参量,通过观察一系列的结果,达到证实某一个说法的“手续”。用忽悠的说法就是“科学”啦。当然,这个试验要成本低廉,小学生也可以承受得起。前边讲到的用洗净剂调节表面张力的方法,就是个“博士后”级的方案了。 那么长颈瓶子倒置时一滴水流出来的条件是什么?当然是用“一口气”换来的,通过液体往瓶里输空气。这就是“咕咚咕咚”的声音的来源。如果有空气团进入到液体中间了,液体的表面积就要增大,“势能”也就要增高了。 有了一个“势能”的山包,术语叫做“势垒”,再解释这个现象就又是轻车熟路了。静摩擦要大于动摩擦的模型,也是如此。 什么叫做不用“科学”一词儿说科学?本案就是一例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幼儿园习作:位移电流与真空的本质
iwesun 2009-11-25 12:46
幼儿园习作:位移电流与真空的本质 最近科学网人气渐旺,有很多人开始讨论科学问题,并把不少人关进了幼儿园。 很好,俺为了鼓励一下自己,也希望大家把俺也关到幼儿园里去。 以前,人气太弱,搞个啥谬论,都是没人搭理,郁闷。 二傻,伪造爱因斯坦的手稿(《 惊现神秘手稿! 》),声称要造出电子弹(消灭电荷,这个消灭不是正电荷 + 负电荷 =0 ,就是把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直接变没),企图用一颗手榴弹,就把银河系炸了。 对于二傻这样的亡我之心不死的阶级敌人的痴心妄想,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能答应么? 显然不能,二傻太傻,他只是简单的把电荷和质量进行了类比,没有理解电荷和质量的本质,电荷是空间差异,质量是时间差异,空间差异是你数学上伪造出来的,也是你数学上灭不掉的。 人们经常搞错, 空间和时间,其实是数学方法分离出来后的剩余的本底, 就和数轴上的原点一样,没有这个原点参照,我不知道走了多远。 这个本底的纯净性,即对称性,是数学方法带进来的,不是客观属性,你如果建立个数学模型,你的本底都不纯净,你还建模干啥?直接胡说即可。 这个人为的对称性,导致了一系列守恒定律,其实都是数学方法的必然,也客观没啥关系。 也不是一点关系没有,这些基本概念提供的集合划分,是和客观的一定的稳定性相关联的,就促使了人们在经验层的认知,感觉找到了客观规律,因为你编的瞎话,竟然在外部客观世界好使,不是客观规律,又是什么呢? 一个空酒瓶, 500ml ,俺从地球把这个酒瓶带到月球上去,你说我是把地球上的 500ml 的空间,从地球上带到月球上了没有? 有,还是没有,你都会把自己彻底搞死。 其实这是一个病态的问题,唯物论提供的树状的组成论的绝对划分,导致了存在和物质之间存在缝隙,也就是存在不是物质的存在,这个缝隙导致了一系列病态的问题。 人们经常把空间和真空搞混,空间更多的是一个纯数学的概念,真空是一个具有一定物理实在的概念。 真空既然具有物质性,这个物质性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现有的唯物指导下的物理观,是回答不清楚的,只能近似描述。 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场身上,场可以穿透真空,实现力的传递。 场这个词太好了,大师们发明了一堆的场,人气场,意念场,多了去了。 物理学中的场,其本身也一样是病态的,场和场源的关系式病态的,场和空间的关系也是病态的。 用现有的物质观,近似地表达,真空一定是具有物质性的,位移电流和场的本质都是真空的极化。 借着科学保卫战的东风,俺提供一个祭品,大家来把它打进幼儿园,娱乐一下。 不过, 实现声明:以太泵这东西,并不违反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只是提供了一个增加效率的方法,火箭的效率为啥这么低,只有很少的一丁点能量最后转化成了载荷的动能?汽车的效率就高多了,理论上,汽车的能量,可以百分百转化为汽车的动能。 为啥?快回幼儿园看教科书去吧。 太空时代,依靠火箭这东东,真是找死。 附录: 友情链接: 张树风 ,《 关注 真空 吧 》 小议飞碟引擎 - 以太泵 二议以太泵与光子火箭 三议以太泵粗略模型和效率 四议以太泵粗略模型的分析 小议飞碟引擎 - 以太泵 太简单,一个水桶,中间触个铁管,就可以构成飞碟的引擎-以太泵。也是上大学的时候的想法,苦于没有找到超导材料(还得耐强磁场),一直没做出来。 原理还要分析么?多说两句吧。 水桶和铁管构成一个震荡器,红色的为实际电流回路,绿色的为以太电流回路 ( 位移电流 ) ,箭头表示受力。磁场我没画 , 磁场是围绕中间棍子的圆 , 磁力线闭合,封闭,一圈一圈的。 通电线圈有膨胀的力,这是常识。注意这就有点不同,绿色的方向喷出以太,铁桶可以受到纯净的向上的力。飞碟就起飞了。 不过,也别得意,这个力很小,没有强电流和强磁场的震荡,大部分能量可能转化成热能了。需要能抗磁场的超导材料才合适,还得靠黄庆给我搞材料才行。 用以太泵作引擎,飞行器最理想的外形是飞碟形状,底部一个巨大的以太泵,提供反引力,面积小了,力不够大。以我目前的能力 , 得要足球场那么大,才凑合能用。 用以太泵作引擎,最牛的是转换效率,能量全部可以转换成动能和势能,悬浮不需要花能量,由以太垫着呢。 不需要考虑空气动力,因为喷射的不是空气,是以太。 应网友的要求 , 写详细点 , 我能详细的地方尽可能详细。目前这个模型是简化模型,不精确,但大致能说明问题。 什么时候,搞个全面的数字仿真,才算数。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1088 次阅读|9 个评论
有人对下面问题做的回答
zhulin 2009-8-12 19:20
为什么时间具有方向性 ? 物质同时真实的存在叫现在,现在真实的物质具有变化的趋势,这个趋势受物质的性质决定。 真空的本质是什么 ? 一种物质构成,和你看到的实物一样是物质的构造产物。 几乎每个人对 真空 都有一个概念。我的观点:世界 = 时空 + 物质:时空属性由坐标 + 度规描叙;物质属性由场量 + 作用系数来描叙。只有这样,研究才能无歧义地深入下去。 引力能否用量子论来描述 ? 和电磁场一样一般不用量子化描述。 能否将引力和其他几种相互作用统一起来 ? 它们的起源差距比较远,不需要。 宇宙会一直膨胀下去吗 ? 基本不膨胀。 时间机器能造出来吗 ? 绝对不能,违反了物质变化趋势的规律。 宇宙大爆炸的量子起源是什么 ? 没有宇宙大爆炸。 大爆炸起点是爱因斯坦方程忽略 95% 右端项后再对物态方程作近似得到的解,哪能把这玩意儿当真理。量子场论与其看着物理理论还不如看着求偏微分方程近似解的计算方法。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406 次阅读|3 个评论
真空淬火炉爆炸伤亡事故的技术分析
liuximing 2009-7-10 09:00
摘要 针对真空热处理炉爆炸导致重大伤亡事故和设备、厂房严重损毁开展事故调查、现场勘查和对事故设备进行失效分析,结果表明:真空炉爆炸后因高温 Mo 板瞬间与空气中的 O 2 接触迅速发生高温氧化反应,在炉膛内产生大量白色晶体 MoO ;真空炉爆炸过程是炉门滑开导致炉门锁紧法兰块只有少部分连接承受淬火充 N 2 时产生的炉内高压,以致锁紧法兰块发生塑性变形,使炉门滑转爆开。原因是维修时错误地将炉门开关安全保护装置拆除所致。 关键词: 真空 淬火炉 爆炸事故
个人分类: 未分类|5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5: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