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爆炸事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科幻] [闪电侠第1-2季(2015)][720p][美国][主演:格兰特·古斯汀
lcj2212916 2016-8-18 20:02
《闪电侠第二季》( The Flash )是DC娱乐和华纳联手 CW 电视网制作的真人超级英雄系列剧,作为《 绿箭侠 》的衍生剧,改编自同名 DC漫画 ,由 戴维·纳特 执导, 格兰特·古斯汀 、 坎迪斯·帕顿 、 杰西·马丁 、 汤姆·加瓦那 主演。 该剧讲诉的是闪电侠 (格兰特·古斯汀饰) 在中城警局工作,专注于案件的细节调查,对于速度特别敏感,在一次粒子加速器爆炸事故中得以超能力,利用自己的超级速度拯救着自己的城市的故事。 11岁时,艾伦的母亲离奇死亡,而他的父亲则被当成了凶手。之后,警探乔收留了孤苦伶仃的艾伦,在乔的耳濡目染之下,成年后的艾伦成为了一名CSI鉴证分析员,在此过程中,他一直没有放弃过对于母亲真正死因的调查。艾伦十分迷恋科学家哈里森所研究的粒子加速器,然而,一场意外让加速器发生了爆炸,艾伦被击中陷入了昏迷。九个月后,终于苏醒的艾伦惊讶的发现自己体内产生了神奇的变化,因此而获得了特殊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艾伦开始明白,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和自己一样拥有超能力的人存在,而保护市民的安全成为了他新的责任和任务。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时尚军事”,回复“闪电侠”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119381.html
1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纪念事故——写在纪念8.12天津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一周年之际
热度 1 wangbing187717 2016-8-12 14:02
纪念事故 ——一种典型的“向事故学习型”安全文化 文 / 王秉 “这是我第二次出席,但依然心如刀绞。作为航空运输业者,将以安全第一为经营宗旨,不使事故再次发生。”——日航董事长稻盛和夫在日本航空公司客机坠落事故26周年出席仪式的讲话(2011年8月12日) “其实,安全文化的提出、研究与建设,本身就是一种事故纪念活动,是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最好纪念和反思!”——本书作者(2016年7月6日) 举行纪念与祭奠活动或仪式是中西方文化中历来的共有习俗,各种各样的纪念日与祭日可谓是数不胜数,可以说它们是人类传统文化保留与延续最完整的一部分。至于它们的意义与作用,无外乎是表达人们对人或物的一种留恋、怀念或的情绪,或是对逝者的一种悼念。 对于事故伤害,谁也不想看到,但已经发生了的事故伤害是无法消弭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事故伤害的发生,尤其要减少人为事故伤害的发生。为“让人们永远记住事故伤害”、“提醒后人增强安全意识”、“让人们反思和事故教训,预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事故灾难不被历史遗忘”和“悼念事故遇难者,减轻事故受害者的心理创伤”,人们将传统文化中的纪念与祭奠习俗融入其中,也开展重大事故的纪念活动,并由此形成了诸多具有重大安全文化价值的事故纪念日(也有部分事故纪念物,如事故纪念馆、纪念园、纪念碑等)。需指出的是,中国学者与民众多将“事故纪念”称为“事故祭奠”,但在作者看来,将其称之为“纪念事故”更为科学准确,因为“纪念”的含义可囊括“祭奠”之意,也可涵盖人们进行事故纪念的全部意图和意义。 由上分析可知,除了悼念事故遇难者的功用,纪念事故的更深层意义和价值在于提醒人们不断反思和事故教训,不断提高安全意识,进而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因此,显而易见,它实则是一种典型的“向事故学习型”安全文化。在此顺便提及,本书作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即“安全文化的特色到底可用什么来体现?”,思来想去,作者认为,与其他文化类型相比,“向事故学习型”安全文化应是安全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其他文化所不能获得的一种“文化资源”,由此,作者在 2016 年 6 月撰写了《一种重要的事故学习方法——面对事故,请给自己一个问号!》一文投至《现代职业安全》杂志,主要从个体对事故反思角度提出培育“向事故学习型”安全文化的重要性。 其实,若究其“安全文化”作为学术概念被首次正式提出的时间与缘由,就必须要提及于 1986 年 4 月 26 日发生在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乌克兰语: Чорнобильська катастрофа ,或简称“切尔诺贝利事件”),这是因为—— 1986 年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 INSAG ),在分析与反思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原因和教训的基础上,正式提出“安全文化”这一概念。因此,显而易见,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提出“安全文化”这一学术概念的直接触发缘由,而“安全文化”这一学术概念的提出与重视也算是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纪念和反思,正如本节开篇作者所言:“其实,安全文化的提出、研究与建设,本身就是一种事故纪念活动,是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最好纪念和反思!”。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被称作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是首例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评为第七级事件的特大事故(目前为止第二例为 2011 年 3 月 11 日发生于日本福岛县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是近代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事件(总共经济损失约两千亿美元,切尔诺贝利城也因此被废弃。此外,据英国电视制作人丹尼·库克( Danny Cooke )曾用无人机航拍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遗址可知,镜头中荒废的切尔诺贝利静谧如鬼城)。对于这次极为惨烈的事故,无论是乌克兰政府与民众,还是世界其他国家的政府与民众,尤其是和工业领域,每年 4 月 26 日均会举行活动以纪念此次事故,它可视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事故纪念文化之滥觞。 按理讲,唯有不断深刻反思与吸取事故教训,才可更好地做好事故预防与控制。其实,世界上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进行事故反思与纪念的意识和习俗。就中国而言,也是非常注重进行事故反思与纪念的,如于 2008 年 9 月建成的“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现已成为中国唐山市乃至全国最为重要的灾难主题纪念性人文景观之一;“五九事故”纪念馆的建成,以纪念 1960 年 5 月 9 日在大同矿务局发生的煤尘大爆炸事故; 2015 年举行的“天津爆炸头七之祭”活动,等等。此外,作者还清晰记得, 2011 年发生中国温州动车事故后,作者在浏览科学网博文时,无意间发现刘晓瑭博主撰写的博文《建议:我们也建一座高铁事故纪念园吧》 (博文网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3156-472465.html ) ,还引起了诸多博友的评论与支持。由此可见,中国也历来重视纪念事故,特别是随着人们安全素质的不断提升,这种事故反思意识与纪念意识也在进一步增强。 在此,按事故发生时间或纪念日成立时间的先后顺序,例举 6 个世界上的具有代表性的人们纪念事故的例子。具体如下: ( 1 )矿山事故纪念: 1960 年 5 月 9 日,中外采矿史上最悲惨的煤尘大爆炸在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大同矿务局发生了。事故死亡 677 人,连同被救出的 228 人中又死亡的 5 人,共死亡 682 人。矿难发生时,正值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时期,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这起世界采煤史上最悲惨的矿难事故当时并没有公之于众,而是被列为“绝密”保存在档案库中。在尘封了 30 年后的 1998 年,“五九”事故才首次向国内外公开,并于后期建成了“五九事故”纪念馆,以告诫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因纪念馆是国家级安全教育基地,规划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安全主题,把安全警示教育融入到景观建设中,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了纪念馆的功能性与教育性意义。 ( 2 )航空事故纪念: 1985 年 8 月 12 日,日航一架“超级巨无霸”客机在从东京飞往大阪的途中坠落,造成 520 人遇难,这在当时是世界上单机死亡人数最多的空难事故。至此,日本政府与民众(特别是航空业领域),每年 8 月 12 日都会在事故现场御巢鹰尾根山脊(群马县上野村)的“慰灵园”举行客机坠落事故周年纪念仪式。在 2011 年举行日本航空公司客机坠落事故 26 周年出席仪式上,日航董事长稻盛和夫表示:“这是我第二次出席,但依然心如刀绞。作为航空运输业者,将以安全第一为经营宗旨,不使事故再次发生。” ( 3 )铁路事故纪念:德意志是一个善于反思的民族,在经历了 1998 年的高铁惨案后,德国政府和民众都支持建造一个纪念馆来“反思事故”,因此在埃舍德镇灾难现场修建了一座主题为“在天堂的路上”的高铁事故纪念园。在当年失事倒塌的桥梁处重新修建的高架桥的一旁的一扇水泥门的侧面刻着这样的文字:“ 1998 年 6 月 3 日, 10 时 58 分, ICE884 伦琴号在这里发生严重的出轨事故, 101 人在此次事故中遇难,他们的家庭被彻底破坏,更有数以百计的人严重受伤,这些伤痕将伴随他们一生。在这场灾难面前,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渺小和短暂,还有我们的不足。那些舍己救人的救护人员、当地的市民们为我们作出榜样,他们完成了巨大的任务,也给予他人莫大的帮助和安慰。通过他们的行动,我们也在埃舍德看到了团结一心和人与人之间的真切情感。”;从水泥门另一头往下看,是 101 棵樱桃树,据介绍, 101 棵樱桃树代表着 101 个逝去的生命。这就是著名的“高铁事故与樱桃树的故事”——“栽樱桃树缅怀逝者,立纪念碑予以反思”,并将未受损车厢做成了宝贵的“安全教育教材”。 ( 4 )安全生产与健康纪念: 2001 年,国际劳工组织( ILO )正式将 4 月 28 日定为“世界安全生产与健康日”,并作为联合国官方纪念日。确立世界“工作安全和健康日”的想法起源于工人纪念日( Workers Memorial Day )。纪念日于 1989 年首次由美国和加拿大工人发起,以便在每年的 4 月 28 日纪念死亡和受伤的工人。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和全球工会联盟将它发展成一种全球性活动,并将其范围扩展到每一个工作场所。国际死亡和伤残工人纪念日已在世界上 100 多个国家获得承认。其中,其历年的主题多涉及安全文化,例如:“让安全和健康文化全球化”( 2003 年);“创建并持续推行安全文化”( 2004 年);“参与建设保障职业安全与健康的预防文化”( 2015 年)。 ( 5 )交通事故纪念: 2005 年 10 月 26 日,联合国大会邀请会员国和国际社会确认每年 11 月第三个星期日为“世界道路事故遇难者受害纪念日”,以适当体恤道路交通碰撞事故受害者及其家属,更重要的希望你我都能明白:在“安全出行,平安回家”背后,承载着怎样的希望与祈盼……,从而提高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 ( 6 )地震灾难纪念: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 8.0 级特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仅四川全省就有 68712 人遇难、 17912 人失踪。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 2008 年 6 月,山西省太原市有政协委员提议,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设立“防灾减灾日”或“中国赈灾日”,借此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纪念。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 2009 年起,每年 5 月 12 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此外,还有诸多纪念事故的活动,例如:美国得克萨斯城建成纪念公园,以纪念 1947 年 4 月 16 日发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城的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爆炸事故(导致大约 600 人丧生, 3500 多人受伤);美国新泽西州的“ 9 · 11 ”纪念碑;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哩岛( TMI )核电站事故纪念日( 3 月 28 日);中国温州鹿城区制作的“ 7 · 23 ”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纪念章;以及网上构建的各类事故的“虚拟纪念馆”和每逢事故周年日人们自发举行的各类事故纪念活动,等等。其实,“安全教育日”和“安全生产月”也有与事故纪念活动类似的意义与功用。 显然,我们应重视并习惯于去纪念事故或铭记事故教训,纪念事故是为了缅怀故人,更重要的是警示生者珍爱生命,注意安全,善于反思和吸取事故教训。让在纪念事故中反思和吸取事故教训成为我们的一种安全习惯和安全文化吧!
4434 次阅读|2 个评论
还化学以“清白”,为科学“正名”
热度 10 martinluomin 2015-12-19 23:56
------ 抓住契机建立起高校的实验室安全体制 An explosion on 18 December at a chemistry lab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has died following an explosion. This accident was also reported by Nature http://www.nature.com/news/postdoc-dies-in-lab-fire-at-tsinghua-university-1.19066 前段时间我刚刚在科学网上介绍了国外的实验室,这两天就发生了清华大学的爆炸事故,并且有一名博士后人员罹难。沉痛之余,最先想到是 以这 次 高校安全事故为契机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制。切实从制度上保证实验室的安全规范,保护师生的人身安全,否则化学在社会上的形象难以维持,人们会一边倒的“厌恶”化学,甚至厌恶“科学”,诱发新一轮的 “读书无 用 论” ,甚至是 “知识无用论” 的反智倾向。 建立安全评估体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 ,不要仅限于搞运动式 安全教育, 有了事故就把安全知识宣讲一通, 时过境迁就荒废松懈下来。 而是要有系统的讲,制度定下来随时循环讲 ,并且还要系主任,院长,副院长来专门负责做讲座,培训的对象包括本科生,研究生,访问学者等所有在实验室一线工作的人员。 这次清华大学的事故中丧生的博士后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NTU )的博士,我这学期正好在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 SUTD )访学,因做高分辨透射电镜到 NTU 做过几次实验,期间和那边的博士多次聊过 NTU 的实验室管理。据我所知的情况, NTU 对安全是高度重视的。 进入实验室的所有人员都需要经过安全培训。培训包括安全常识、化学安全、生物安全及辐射 安全等方 面。每个进实验室的学生都需要经过该培训环节 , 并通过相应的安全考试。由PI决定每个学生需要参加哪方面的培训。研究生入学的第一个星期安排有一天的安全培训。 其二 ,要使各学院,系重视起来,制定安全评估和特殊试剂 使用 的安全评估体制。据说这次出事故的主因是在使用高度易燃易爆试剂 叔丁基锂 时发生操作失误,此类事故已经不是第 一次了,早 在2008年美国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23岁的女研究助理Sangji在把一个瓶子里的叔-丁基锂抽入注射器时,活塞滑出了针筒。这种化学制剂遇空气立即着火,而Sangji当时并没有穿防护衣,结果全身遭到大面积烧伤。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仍于2009年1月16日不治身亡。我在英国访学期间,有一个国内过来访 学的 老师 准备做一些 水热实验 ,需要添加少量 HF。 由于 HF 属于特殊试剂,所以需要进行单独的安全评估,最后 特殊安全评估做了足足 2 个月。 在国内可能根本就不需要评估,一周就可以做完的实验,但是在国外需要做这样的特殊对待,从时间和效率上来看,这样做好像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保证的实验室和人身的安全,所以是完全值得的,因为万一出事故,就不是小事,那时人力物力的损失更大,最重要的是使那些本来有化学天赋的学生远离化学,这不仅是化学的损失,更是整个科学的损失。 其三 ,还要使 PI ( PI, Principal Inve stigator) 们都高度重视安全,在课题组的实验室建立起安全第一的警戒线。 新加坡的大学一般有专门组织负责安全管理工作 。大学所有的 PI 必须通过学校的认证 , 只有获得大学颁发的 PI 合格证书 , 其所获得的各种科研经费才能够实际用来进行科学研究。 其四 ,仿效欧美高校 在学校、学院等层面设置相应的健康与安全委员会 ,负责健康与安全事务的讨论、交流与处置。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一级的健康与安全委员会由多人组成,主席为校长,成员包括所属学校的科研主管、安全官员、员工代表以及学院办公室或行政部门的若干代表;学院级的健康与安全委员会也由多人组成,主席由院长担任,成员包括学院主管、安全官员、各个系的主任、管理人员代表、技术支持人员代表和科研人员代表。所有健康与安全委员会每年分 4 次向上一级健康与安全委员会报告健康与安全的控制情况、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对下一阶段工作的细致安排。 有人说:“孟博士是为科学献身了,可敬可泣”。可泣是真,他留下了悲痛欲绝的老母,留下了伤心掩泣的兄弟姊妹。但是他的死值得吗?看到这样悲伤的画面,谁还有勇气在高考填报化学作为第一志愿,谁还有勇气以化学为理想事业并为之奋斗呢?如果要让孟博士死的有价值,那就让我们呼吁在我国高校尽快建立起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因为体制比人强,体制可以长久的起作用,而人总有疏忽,再好的人也有打盹的时候,靠人不如靠体制,这样才是治本之策吧。让我们还化学以“清白”,为科学“正名”吧。 下面是Bristol大学化学系由系主任做得循环安全讲座的PPT,供大家参考。对照之下,可以看到本次事故违反了其中的很多安全规范。完全可以借助安全评估体系加以防患于未然。 近年来国内高校实验室事故不完全统计: 1 、2009年7月,浙江大学化学系催化研究所内两名正做实验的教师误接入一氧化碳气体,导致一人身亡; 2 、2009年,清华大学三名博士生进行实验时曾发生爆炸事故,导致实验室房间门窗被炸飞,一辆轿车受损; 3 、 2009年10月25日,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发生爆炸:北京理工大学5号教学楼9层实验室发生爆炸,5人受伤。爆炸的厌氧培养箱为新购进的设备,调试中可能因压力不稳引发事故; 4 、2010年6月9日,由于做实验时发生差错,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一实验室发生爆炸,部分居民家玻璃被震碎,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爆炸化学物品为双氧水; 5 、2010年6月21日,宁波大学重点实验室——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选育实验室发生大火,原因是两个粗心的学生正在该实验室做实验:用电磁炉熔化石蜡。后来暂时离开了一会,没想到就发生了火灾; 6 、2010年6月8日,天津师范大学明理楼5楼的化学实验室发生爆炸,3名学生受伤。 7 、2011年12月7日,南开大学一化学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一女生手部严重受伤; 8 、2011年4月14日,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第一实验楼B座103化工学院一实验室三名学生在做常压流化床包衣实验过程中,实验物料意外发生爆炸,3名学生受伤; 9 、2011年6月21日下午,在济南大学一实验教学楼内发生玻璃仪器爆炸事故,实验室内一名女研究生面部被炸伤; 10 、2012年2月15日,南京大学实验室发生甲醛泄漏,事故中不少学生喉咙痛、流眼泪,感觉不适。实验室飘出白色气体,捂鼻、眯眼、一路小跑,师生紧急疏散。原因是老师做实验时违规离开; 11 、2012年3月6日下午6点左右,位于北四环学院桥东南方向的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心实验楼发生火灾,所幸无人员伤亡; 12 、2012年3月17日上午9点多,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一名学生在生物催化实验室做实验引起火灾,实验室仪器突然发生爆炸,瞬间冒出巨大的浓烟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13 、2011年11月17日凌晨4时许,暨南大学实验楼一楼有机化学室突然起火,大火蔓延至实验楼2、3楼,顶楼发电机也被波及。实验室内大量化学用品被点燃,散发大量有毒气体。发现火势后,值班保安和老师紧急报警,随后约8辆消防车到场将大火扑灭。 据悉,着火实验室过火面积达30多平方米。所幸是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起火原因初步怀疑为化学药品反应或电线短路。 14 、2013年4月30日,南京理工大学一个废弃的实验室突发爆炸,造成施工人员1死3伤。事发实验室曾用于炸药实验,施工人员切分铁废料时发生爆炸; 15. 2013 年4月11日9时半左右,国家级煤化工重点实验室宁夏大学能源化工实验室3楼发生爆炸,造成两个窗户炸损,2名学生轻微受伤。 16 、2015年4月5日,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化工学院实验室发生储气钢瓶爆燃事故,5人受伤,其中1人抢救无效死亡,1人重伤截肢; 17 、2015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何添楼化学实验室发生火灾爆炸 事 故,事故造成一名博士后实验人员死亡; 延伸阅读: 英伦访学见闻(2)国外化学实验室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4925do=blogid=938782 高校实验安全专题讲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944534.html 美国如何从大学实验室事故中吸取教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3722-944414.html 中国的信任“坎”:从清华化学实验室爆炸案谈科学的A面与B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0156-944352.html 我该要如何的悲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6528-944477.html 清华博士后被化学死:真的恨化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800-944251.html 实验室の安全隐患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9476do=blogid=561947 为化学实验室安全做点事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3939-944659.html
个人分类: 大学百态|15924 次阅读|41 个评论
[转载]美国长输管道安全管理之鉴
baodongdong 2014-3-17 13:51
转载自《现代职业安全》杂志2014年第1期 作者:李健,鞍山立思辰安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长期从事企业可视化安全管理研究,为企业规划设计安健环标识系统。 美国近年也先后发生了3次影响较大的油气管道泄漏爆炸事故,面对公众对管道安全管理的批评和对安全法规缺陷的质疑,美国政府把事故当作进一步推动管道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和促进管道安全立法的重要机遇,这值得我们学习。 美国非常重视管道事故后要做的工作。例如,对事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数据库,并应用数理方法来分析判断在油气管道安全评估、风险分析及可靠性设计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重视事故后安全立法,几次管道安全法案的通过,与美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管道事故有密切关系。像通过几起事故发现的问题而制定的《管道安全改进法案》,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管道完整性管理程序,它是美国管道工业实践完整性管理理念最重要的立法。 日常管理方面,美国管道行业实行风险管理,重视管道安全评估。实施油气管道公司风险管理示范活动,并对各自提交的风险管理计划进行认证。严格执行国际标准化组织有关规范中关于管道公共安全条文的规定,对天然气管道及通过高层建筑、交通繁忙的公路、当地已埋设有不少地下设施地区的输油管道,进行安全性评价。此次“11•22”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故,暴露出的是城市建设规划缺乏安全风险意识,难怪中国石化说“不是输油管道紧邻居民区,是居民区紧邻输油管道,输油管道是27年前建的,排水管道是2007年建的。” 事故应急决策、救援方面,美国也有充分的预防性措施。如建立国家管道地图系统,它是国家管道紧急响应、检测计划等基本决策的支持工具。反观“11•22”事故,中国石化早就发布公告称输油管道存在安全隐患,并因为被各类管线占压难以维修,事故发生后,政府规划部门才开始排查摸底,整理布局图。此外,美国《管道安全法》要求各州建立“统一电话报警系统”,当事故发生时,涉事各方利用该系统可尽快向国家应答中心(NRC)报告事故情况,由NRC统一协调。而“11•22”事故的“关键7小时”,出现协调不力、响应迟缓的问题,与我国缺少类似NRC的机构有很大关系。我国法律规定的当地政府和企业都有通知疏散的责任,无疑会造成管理资源浪费;而规定事故企业应向当地县级政府报告,再由县级政府继续上报并决定是否启动本行政区域应急预案,这一程序也会浪费宝贵的疏散时间。假如此次青岛事故能有NRC这样的简捷报警程序,或许伤亡会没那么惨重。 美国还将油气管道安全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管理层面。美国运输部管道安全办公室是管道运输系统的联邦机构,美国国土安全部运输安全管理局是管道安全管理的领导机构,都有对管道进行安全管理的职能,如此便将油气管道安全管理置于政府控制之下。
1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岛爆炸事故:腐蚀次生灾害警钟再鸣
热度 1 ecorr 2013-12-16 14:00
青岛爆炸事故:腐蚀次生灾害警钟再鸣 ——访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主任 李晓刚教授 【事件回顾——黄岛梦魇】 11月22日凌晨3时,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秦皇岛路与斋堂岛街交会处的中石化管道公司输油管线破裂,原油泄漏。上午10时30分左右,管道公司和黄岛油库在清理油污过程中,开发区海河路和斋堂岛街交会处发生爆燃,导致62人在此次爆炸事故中丧生,事故发生后,周围道路面目全非,部分原油沿着雨水管线进入胶州湾,污染海面约3000平方米,周边建筑未倒塌的基本都震成了危楼,最终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 事故发生后,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主任李晓刚教授应邀赴爆炸现场,参与了事故原因的调查工作。那么,爆炸的原因究竟与输油管道腐蚀有何千丝万缕的联系,带着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对李晓刚教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采访,让我们再一探青岛爆炸事故的真相。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主任 李晓刚教授 技术原因分析:典型土壤腐蚀 腐蚀速率高达0.5mm/年 之前网络上有报道称,“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的直接机理是输油管线与排水暗渠交汇处的管线腐蚀严重,引起原油泄漏,流入暗渠,空气和原油在密闭空间里混合。在原油泄漏后,救援处置中违规操作触发了爆炸。 针对这一结果,笔者进一步采访了李教授,据李教授讲,爆炸输油管线周边涉及到与腐蚀相关的环境非常复杂,附近地下是污水渠、输电线路和输油管交汇处,加之涨潮可能使海水倒灌到污水渠。现场的腐蚀环境分析结果显示,污水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水中的电导率为2390μs/cm,氯离子含量为464ppm,偏酸性,在这种条件下,使爆炸管线附近土壤产生很强的腐蚀性,会加剧管道外壁的电化学腐蚀。 采访中,李教授指导我们观看了爆炸事故的初步调查报告分析,结论显示:“11.22”事故是由于东黄复线油管线与排水暗渠交汇处的管线外壁发生了严重腐蚀,腐蚀为典型的土壤腐蚀形貌,初步计算腐蚀速度达到0.5mm/年。为比较严重的腐蚀等级,腐蚀环境为污水污染的土壤,土壤受污水污染后腐蚀性大大提高。腐蚀引起原油泄漏,流入暗渠,空气和原油在密闭空间里混合。在原油泄漏后的抢修过程中,工作人员采用了非防爆电器引起爆炸。 李教授强调,这是一起由腐蚀引发的严重的次生灾害! 城市地下管线布局混乱 存安全隐患 专家建议应建立地下管线布局数据库。 据了解,爆炸的输油管壁厚是7mm,调查结果显示的腐蚀速率高达0.5mm/年,照这样的腐蚀速度发展,输油管壁经过14年就会被腐蚀穿透。 而中石化的这条输油管线是在30年前建造的,那么为什么如此严重的腐蚀仅仅发生在这一段泄漏点上呢? 李教授再一次解答了笔者的疑惑,他指出:爆炸点地下管线多网交汇是这次爆炸的致命因素,上面我们已经提到漏油点的形成是污水污染土壤,造成的典型土壤腐蚀的次生结果。我们在远离爆炸点的地方取得的土样,通过测试发现腐蚀速率远远低于0.5mm/年,可见爆炸点周围土壤腐蚀性远高于其他土壤,主要还是来自管网交汇处的污水污染。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市建改造也在同步发展。这次事故的发生,是城市地下污水管线在布网时根本不考虑输油管的具体位置和布网情况下,与输油管交叉,挖了一个主污水沟,使输油管在十米以上的宽度上,悬空在污水渠上。污水渠开始为开发式,后来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这里成为一个主街道,于是又在敞开式的污水渠上加盖了钢筋混凝土盖板,建造成了一个密闭空间,且密闭性十分好。这个位置也在人口密集的城区内,施工者又完全不考虑在线监检测的重要性和便利性,从而使检测排查工作无法开展,造成安全隐患。 以上事实也突显了一个问题,就是我国城市建设综合管理水平很低。城市经济在发展,地下管线的布局会越来越复杂,比如:电网、轨道交通地下网络等,如果某一地下管线的建设不考虑其他方面的管线布局,这样就会存在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如果一旦爆发在人口密集的地方,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李教授建议,应建立城市地下管线布局档案和定期检修制度,比如居民集中区域、难以检测区域、多网交汇区域,尤其是多网交汇的危险地方,都要建立相关的地下布网数据库,建立定期的检测制度,方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检修,以消除安全隐患。 笔者认为,城市地下管线布局数据库的建立,政府应该起到牵头和带动作用,以便各管线的主管单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对人民生命财产的负责,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青岛爆炸事件警钟应在人们心中长鸣! 我国管线建设快速发展 质量、防护、监检测等相关制度体系要跟上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中国管线建设公里数也在迅速扩张,发展速度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速度基本同步,李教授称,现阶段国内管线腐蚀研究和防护技术完全可以支撑其发展速度,但在高速发展期相关制造单位并不太注意管线防腐技术和设计,甚至很多设计者并不具备基本的材料腐蚀防护基本知识,后果就是,很多安全隐患会在高速发展建设应用之后,大规模地暴露出来,造成严重的次生灾害。 李教授还指出,现在中国的许多管线工程的防腐措施做得都不到位,需要后期严格定期检测,各工程单位和制造部门应具备腐蚀会引起严重次生灾害的意识,并出台相关工程建设质量规定。 笔者认为,李教授提出的如下几点,值得业内人士参考借鉴: 1、建立相关在线监检测制度,发现管线问题,及时处理,落到实处。 2、对多网交汇、复杂环境和管线聚集点进行相关技术安全评估,该取消的取消,尽量将多网汇集转移到无人的地方,或减少多网汇集点。 3、定期进行管线维护修补。 4、加强内部管理和法规建设,并严格执行。 各行业要进一步加强腐蚀和防护的意识 跟上经济建设发展步伐 提到腐蚀与防护的意识问题,李教授告诉笔者,欧美国家在经过第一轮的经济发展后,各行各业在腐蚀与防护方面已经做的非常到位,后期出现的腐蚀与防护问题基本很少,是真正做到了意识先行。 而在我国,从制造和管理上对腐蚀和防护的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贯穿于装备全寿命过程的腐蚀与防护设计思想尚未建立。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并不在技术上,而是在意识上,这一点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为欠缺的,国民的防腐意识确实有待提高,科普要跟上。 【结语】 由腐蚀引发的青岛爆炸事故的次生灾害,还在延续,多少家庭因这次事故失去了亲人,被蒙上了影响一生的阴影,政府还需要投入很多财力物力人力来补救爆炸所带来的破坏损失。 事实上,我们大家无一例外的都坐在或住在即将爆炸的当口上。 在城市日益繁华的背后,地下管道建设与安全运行同样重要,甚至比城市靓丽的外表更为重要。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地下管道将越来越多,污水、热力、电力、燃气、地下交通、通信和网络等设备都进入地下,这些管线建设的合理设计与检测维护,是城市规划时,政府和相关单位要更多考虑到的,并且要有前瞻性,未雨绸缪,才能避免腐蚀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再次发生。 现代化的国家和城市建设必须将地下管网建设与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体系中。 本文为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时请务必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版权声明。http://www.ecorr.org/hangyedongtai/2013/1216/7962.html
3560 次阅读|2 个评论
违章动火——130914浙江绍兴华元化工爆炸事故
lanxum 2013-9-20 10:43
违章动火——130914浙江绍兴华元化工爆炸事故 130920 李健 2013 年9月14日 ,浙江绍兴华元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 事故经过: 9 月14日上午9点30分,华元公司派员工严某等4人对事故液萘罐(总容量18方,爆炸时存量9吨)进行检修。因液萘(凝固点80.5℃)罐呼吸阀下部短管堵塞,严某擅自使用气焊加热疏通管道,引发液奈罐内奈气体爆炸,导致在罐顶作业的3人死亡。 初查原因: 经过初步调查分析,事故直接原因是施工人员 用气焊烘烤管线 ,结晶的萘熔化后,罐内的萘气体从呼吸阀处逸出, 遇明火引爆罐内的萘气体 ,导致储罐爆炸。 (以上来源: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三司) 资料: 萘又名焦油樟脑、骈苯、萘饼 (Naphthalene; Naphthalin; Naphthene; Tarcamphor; CAS:91-20-3) 白色鳞片状或粉状结晶,有防蠹丸气味,室温下能明显挥发。分子式C10-H18。 其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限0.88%~5.9% 。粉尘遇热、明火燃烧。能与强氧化剂,如三氧化铬发生剧烈反应。粉尘遇热、明火会爆炸。熔融状态萘遇水会飞溅或起沫。 评述: 违章动火作业,操作工人不知萘的危险性。
个人分类: HSE管理|38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隐患、危险源、危险因素、有害因素的解释
热度 5 Greg66 2012-1-12 00:37
危险源(hazard)是发生事故的根源(或者状态),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动作+习惯)和物不安全状态,等于隐患。 危险源=危险因素+有害因素,危险因素是引起安全事故(急性)的因素或者危险源,有害因素是引起职业病(慢性)的因素或者危险源。因为急性和慢性没有严格的时间界限,所以一般也不用区分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他们都是危险源,是作业人员、安全监管人员、管理者等都要识别、发现的,也都是要解决的。比如粉尘浓度大,即是危险因素(能引起爆炸事故)也是有害因素(能引起职业病尘肺病),所以既是有害因素也是危险因素,都是危险源。 危险源的危险程度用风险(risk)来衡量。 不要费很大的劲去寻找隐患的英文对应词了,英语里面根本就没有这个词,硬性拼凑出一个(如Hidden Hazard等等)也只能是Chinglish(讲英语的人看不懂,英语不就是给讲英语的人看的吗?他们看不懂,拼凑出的英语词就没有意义),绝对不是讲英语的人能懂的English。 危险源是不正常的状态,如一个煤气罐,正常情况下不是危险源,出现漏气了,泄漏的那个位置才是危险源。一个大桥,虽然看起来没有危险,上面的人过多,产生拥挤或者断裂危险时,此时的大桥就成了危险源(参考北京怀柔彩虹桥踩踏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也是排查、治理那些非正常的状况,而不是治理处于正常状况的东西。例如,检查煤气罐,是查找煤气罐的不正常部位,即识别危险源,而不能把整个煤气罐当做危险源,如果因为有爆炸危险就把正常煤气罐也当做危险源,那么有倒塌危险的大桥和大楼等也是危险源,这样世界上还哪有不是危险源的东西?而且,如果把处于正常状态的煤气罐这种东西整个当做危险源,那么识别危险源的工作也就不需要专业人员了,认识煤气罐的三岁孩子就可以识别了。识别危险源也不要什么科学方法了,凡是能认出煤气罐的人就可以进行安全检查。再而且,如果所有正常煤气罐这类东西都当做危险源,世界上的危险源可能不计其数,数量无限庞大,管理不过来了。
20450 次阅读|17 个评论
由日本核电站氢气爆炸看“地球上的氧气,与太阳的氢来源”的可能
热度 5 周少祥 2011-3-13 23:11
此次日本大地震,导致核电站核泄漏,并引发氢气爆炸。 电视上有两种说法,一是冷却用氢气的泄漏聚集引起的爆炸,一是核泄漏导致水分解产生氢气,氢气泄漏聚集而引发爆炸。后一种说法在电视里出现的较多,也比较合乎压水堆的实际。 中学书本告诉我们一个常识性的知识,那就是植物生长在太阳作用下,吸收CO2,并释放出氧气;海洋里的藻类等可能贡献最大?但是科学家又告诉我们,植物晚上还会吸入氧气……。 这里不想讨论这些理论观点是否正确,仅仅提及一下我个人在前些年与朋友聊天时说的:大气中的氧可能来自水蒸气在高空的宇宙射线的分解,产生的氢气会飘逸、摆脱地球的束缚而最终去了太阳,成为太阳的燃料(据说,氢气是地球上唯一可以摆脱地球引力的物质);氧留了下来,成为地球氧气的一个重要来源。 从这次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电站核泄漏导致的氢气爆炸事故看,这是完全可能的。 2004年我去大亚湾核电站参观时,餐桌上讨论核能资源枯竭问题,有人提及太阳最终将也会熄灭。我说:太阳永远不会熄灭,太阳是开放系统,有巨大的引力,会吸引一切路过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到了太阳,可能都是其“能源”。说太阳会熄灭的说法,是简单封闭体系概念的妄用。—— 美探测器拍摄到彗星冲入太阳毁灭场景(图), 研究称太阳可能盗取大量彗星据为己有 2011.5.17) 。
个人分类: 认识论|5155 次阅读|19 个评论
真空淬火炉爆炸伤亡事故的技术分析
liuximing 2009-7-10 09:00
摘要 针对真空热处理炉爆炸导致重大伤亡事故和设备、厂房严重损毁开展事故调查、现场勘查和对事故设备进行失效分析,结果表明:真空炉爆炸后因高温 Mo 板瞬间与空气中的 O 2 接触迅速发生高温氧化反应,在炉膛内产生大量白色晶体 MoO ;真空炉爆炸过程是炉门滑开导致炉门锁紧法兰块只有少部分连接承受淬火充 N 2 时产生的炉内高压,以致锁紧法兰块发生塑性变形,使炉门滑转爆开。原因是维修时错误地将炉门开关安全保护装置拆除所致。 关键词: 真空 淬火炉 爆炸事故
个人分类: 未分类|562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