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徐志摩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徐志摩

相关日志

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
热度 1 xupeiyang 2013-3-28 15:08
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刚强。——林徽因(1904.06.10--1955.04.01) 【马背上的Godiva夫人】英国考文垂博物馆著名的油画,是城市名片。英国统治者Leofric伯爵为筹集军费,决定征收重税。善良的伯爵夫人Godiva向丈夫请求减税,伯爵说,若她裸体围城走一圈,就同意减税。第二天夫人真的一丝不挂,骑在马上。居民为尊重夫人,当天全部关门闭户,街道上空无一人。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6014 次阅读|2 个评论
剑桥杂感之十二
twhlw 2013-3-18 16:46
明天一个好朋友要回国了,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点怪怪的,很想写点什么,细细算来,到剑桥整整五 个月又三天了,是啊,的确也该写点杂感了,不然积聚在肚子里发酵久了也许真的会不省人事的! 也送过几位朋友回国了,刚开始不以为然,大概初到剑桥的新鲜吧!后来,竟有些动容了,想来也是, 在曾一起遇到霍金和徐志摩的国王学院门口“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确让友情更伤了些!相比 之下,曾经在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老鹰酒吧之餐别显得健忘了很多,究其因,文学与情感的结合终 究要超过科技与人文匹配的力量!而明天走得这位朋友却是在宿舍里喝过两次搪瓷缸子酒的,这不由使 人联想起北大荒风雪里的知青们,于是得写点东西了,不然那一镑钱的炖排骨岂不白吃了! 写什么呢?真诚的送朋友走往往是多滋味的,有不舍,有依恋,有伤感,有期待......甚至还有些释然, 可不,您总算走了,不然怎能安心做事呢?!另外,你这一走,我们不但将来还可以喜相逢,现在那边 更有你的家人在喜悦地期盼!凡事大都禁不起转念之想的吧?!这不,我就借此转念到了人弥留前的送 别,一想到临终前的一刹那,心里总是很惴惴不安,因为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单行线,但我确定的是那边 肯定没亲人迎接,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不论是古今还是中外,这结局恐怕是一致的,靠关系 ,靠美元都改变不了事实!这时自己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从宇宙的浩淼和无垠中找到一丝的慰藉和依托 ,“哦,老天爷啊”,“oh,my God”,于是面对各种无助的情境状况,宗教、信仰、精神、寄托等 等像初春草地里的花儿一样悄悄露出了微笑......渐渐地,这些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具体的教堂、理想、目 标、认知行为等,人们骚动不安的心灵有了抚慰,对现实的不满有了超脱,仿佛百年之后依然有人在等 待自己的回归,而送行的人们也顺其如是,心里一样就多了些释然和期待:活着不是具体,死了不是抽 象,阿门! 写至此,刚刚有了点感觉,但总觉得没有说清楚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也许事物本身就是用语言说不清楚 的,要不然抑或就没有理想与现实、爱与情的化学变化了吧!
2905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岳霖与秦丽莲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3-2-21 20:10
金岳霖与秦丽莲 (2012-09-08 09:13:06) 转载 ▼ 标签: 林徽因 杨步伟 徐志摩 吴宓 英语教授 分类: 《天下》2012年 文/李海阳 1 在现在的中国知识界,学者金岳霖对才女林徽音的单恋可谓家喻户晓,近日读到一位 85 后的年轻人写的散文《为爱而放弃爱的金岳霖》,评价说金岳霖是把“爱情当成了宗教”,已然把他当作神话般的人物。其实金先生远不是现在年轻人想象的那样“一根筋”,心里只有“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林徽音,除了林徽音之外,他在老家有原配的妻子,还有一位美国情人。他单恋林徽音是事实,但爱情生活倒也没那种宗教化的纯粹,说这些话倒不是想搬弄这位哲学家的是非,只是想把完整的历史真实地还原出来,人间可以有传奇,但不能造神话! 金岳霖那位美国情人英文名字叫 Lilian Taylor ,中文名字叫秦丽莲(有的翻译为秦丽琳),后来不知何时与金岳霖分手,竟然落在了西北联大。 2 金岳霖何时、如何与秦丽莲结识的,不确。外界所知的是, 1924 年,金岳霖在法国留学时,两人已经是一对恋人了。一天,金岳霖与秦丽莲、张奚若在巴黎圣米歇尔大街散步,遇见一些人不知为了什么事争论得很凶,三人便参加进去,也争论起来,由此引起了金岳霖对逻辑的兴趣。 杨步伟在《杂忆赵家》中记录了金岳霖和秦丽莲的趣事。 1924 年赵元任、杨步伟一家从美国来到欧洲,一天,赵元任、杨步伟到饭馆吃饭,恰好碰到在候车的金岳霖,于是,三人一起去保定饭馆吃饭。也许赵元任、杨步伟出手大方,老金说,看样子你们很阔,钱多不多?能不能借点?杨步伟只好借 30 元,谁知拿到钱后,金岳霖和秦丽莲到意大利游玩去了。 1925 年 11 月,金岳霖回国,秦丽莲随金岳霖回到中国。在当时看来,秦丽莲属于妇女界的另类,她倡导不结婚,但对中国的家庭生活极感兴趣,愿意以同居的方式体验中国家庭内部的生活与爱情真谛,于是便和金岳霖在北平悄然蛰住下来。有一天,金岳霖打电话给杨步伟,说有要紧的事请他来,还不肯说什么事,只是说非请杨步伟来一趟不可,越快越好,事办好了请吃烤鸭。杨步伟是医生,以为是秦丽莲怀孕了,说犯法的事情我可不能做。金岳霖回答说大约不犯法吧。杨步伟和赵元任将信将疑地进了城,到金岳霖家时,秦丽莲来开门,杨步伟还死劲地盯着她的肚子看。进门以后,杨步伟才知道不是人而是鸡的事,金岳霖养了一只鸡,三天了,一个蛋生不下来。杨步伟听了,又好气又好笑,把鸡抓来一看,原来金岳霖经常给它喂鱼肝油,以至鸡有十八磅重,因此鸡蛋下不来,但已有一半在外面,杨步伟一掏就出来了。金岳霖一见,赞叹不已。从这可知,金岳霖与秦丽莲同居是确有其事的。 徐志摩与秦丽莲同样相识,他曾描写过金岳霖和秦丽莲这一对妙人“初到北京时的妙相”——“他们从京浦路进京,由于那时车子有时脱取(即晚点)至一、二天之久,我几乎是无法拉客,结果他们一对打拉苏 ( 上海话,意思是极蠢的人 ) 一下车来举目无亲!那时天还冷,他们的打扮不至极不古典的:老金他簇着一头乱发,板着一张五天不洗的丑脸,穿戴比俄国叫化子更褴褛的洋装,蹩着一双脚;丽琳小姐更好了,头发比他的矗得还高,脑子比他的更黑,穿着一件大得不可开交的古货杏黄花缎的老羊皮袍,那是老金的祖老太爷的,拖着一双破烂得像烂香蕉皮的皮鞋。他们倒会打算,因为行李多,不雇洋车,要了大车,把所有的皮箱、木箱、皮包、篮子、球板、打字机、一个十斤半沉的大梨子破书等等一大堆全给窝了上去,前头一只毛头打结吃不饱的破骡子一蹩一蹩的拉着,旁边走着一个反穿羊皮统面目黧黑的车夫。他们俩,一个穿怪洋装的中国男人和一个穿怪中国衣的外国女人,也是一蹩一蹩的在大车背后跟着!”(见《志摩的信》,学林出版社 2004 年版)徐志摩在 1928 年 12 月 13 日由上海到北平后,给陆小曼写的信中,对两人之事也有所披露:“老金他们已迁入(凌)淑华的私产那所小洋房,和她娘分住两厢,中间公用一个客厅。……丽莲还是那旧精神……”(高恒文、桑农《徐志摩、凌淑华八宝箱事件之真相》,载《中华读书报》 2000 年 8 月 7 日) 1926 年 10 月 3 日,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金岳霖做了他们的伴婚人,估计秦丽莲也出现在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上。 80 后作者舒展所著的《那个情意绵绵的民国》一书中曾写道, 1931 年,金岳霖第一次见到林徽因而一见钟情时,正是与秦丽莲在北京同居时,这期间秦丽莲和林徽因也有过接触。不久,在金岳霖的欲言又止、吞吞吐吐中,秦丽莲发现了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感情,于是先提出分手,选择了离开金岳霖。 对于这段生活,当时北京学界许多人都知道此事并识其人。吴宓先生也曾艳羡过:“如情感浓厚,即仿金岳霖与 Lilian Taylor 式而同居”(《吴宓日记》, 1930 年 4 月 4 日)。何炳棣先生的《读史阅世六十年》里甚至提到二人“同居生女而不婚”。何炳棣曾回忆他在青岛山东大学读书时,教授英文的是一位美国人的泰勒女士( Miss Lillian Taylor ),“她在二十年代是美国故意反抗礼教的‘女叛徒’之一,这就说明何以她在二十年代卜居北平,和清华哲学系教授金岳霖同居生女而不婚。”这么说来,秦丽莲就是这位泰勒女士了。 3 我们能看到的关于秦丽莲的文字材料大概就如上面那么多,没有人知道这位曾经很个性的外国女性后来到哪里去了。近日,我们在做西北联大专题时,访问了不少西北大学的教授,在言谈中,不经意提及这位秦丽莲后来到了西北联大,是外语系教英语的教授。经几位教授回忆,此事属实,但此人在西北联大似乎没有留下任何故事,好像默默地来了,默默地工作,最终也不知其去了哪里,我们期待本文刊出后,有知情者能告诉我们她的最终下落。Ω
个人分类: 西北联大往事|6066 次阅读|1 个评论
纪念现代诗人徐志摩 1897年1月15日生
热度 1 xupeiyang 2013-1-15 07:40
1897年1月15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出生。徐志摩,浙江人,曾留学欧美。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大学任教,主编《诗刊》《新月》等文学期刊。1921年开始写诗,著有《猛虎集》《云游集》等,是新月派诗风代表。 赛珍珠叹:"Our Chinese Shelley died young, I am sad to say, could he have outgrown the Shelley phrase he might have become himself." 温源宁先生以"A Child"为题:"A poetic death, a child's life: what better fate can the gods grant to mortal man?" 【近世第一桩离婚案】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是中国近世第一桩文明离婚案。张幼仪为防人议论丈夫“无情”,怀着身孕选择离婚。后来她出国、又回上海任银行副总裁等职,并伺候徐双亲终老,抚养儿子成人、每月给徐志摩遗孀陆小曼寄生活费,这个徐嘴里的"乡下土包子"晚年还策划了《徐志摩全集》。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3636 次阅读|2 个评论
名人依赖症(修改版)
热度 9 dawnshower 2012-12-28 18:10
因为“年度科学新闻人物评选”的事情, 丹阳同学又 激动了。客观来看,不排除媒体“借用名人(越有争议越好)提高自身关注度”的可能。不过我认为,即使不谈论职业操守、道德舆论,仅仅从实际功效看,“借名人推动科普”这种思路本身并不是什么上策:既不新鲜,也不一定实用。 公众的品味和欣赏水平总是容易被低估,科学对普通人的吸引力也总是容易被低估。因此科普往往被默认为是非补贴不能进行的事业、是一项伟大而寂寞的公益事业。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有名人偶尔进入科普界充当一下票友,我们似乎就受宠若惊了。 其实科普并没有这么孤独脆弱和乏味。远的不说,就说民国时候,徐志摩声称“在二十四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1921年,他写过一篇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文章,发表在梁启超主编的《改造》上,并且在参考文献中列举了当时最新的6本英文参考书及其作者和版次,“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从时空观念、万有引力到哲学、历史人文科学中的有关影响”。而且,徐诗人的论文肯定不是代笔,因为在林美人的回忆中,他“好几次坐火车都带着关于宇宙的科学的书”;冰心的小说《去国》,讲了一位很爱国的青年科学英才,是如何从“海龟”变成“海带”,最后成为“海不归”的;还有老舍的科幻小说《猫城国》,故事直接发生在火星上;至于周氏兄弟在博物学方面的科普,那就更无需多言了……再来看现代。我看书不多,但在我有限的库存里,也能很快想出几本——陈丹燕出了《北纬78°》,讲述了她的北极之旅、环保心愿;安妮宝贝出了《古书之美》,可以算是工艺史、科技史方面的美文;阿来出了《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可以算是博物方面的科普……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科学本身是具有魅力的。作家们写不动小说,或者写小说写累了的时候,从科学借题材、借灵感,颇为正常。 从功效上而言,名人能够引发人们的关注,但大家究竟关注什么,则完全是不可控的。 比如林徽因,按理说,她也是一位名人兼科普功臣。抄一段百度的:“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可是,她获得的这样大的名声,却无助于其建筑主张的实现。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用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在明清古城墙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痛哭。离世之后,她的名气还在继续,各种民国版本的三角恋故事火了,《人间四月天》火了,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也火了……可就在这样的美好氛围中,梁林故居却在2012年初被拆掉了,这实在是一件很黑色幽默的事情,还真应了那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雳”。 我的意思并不是不提倡名人科普,而是说科普不需要依赖名人、也依赖不了。 真正能提高民众科学素养的,也许要依赖各种社会事件以及相对宽松的讨论权和表达权。比如,由于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我国民众对于元素周期表以及各种化工产品的加工方法、防毒测毒方法具有大量知识;由于环境问题频发,微博上对于各种scale、各类生境的生态问题也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解读。目前我看到的最好的民间科普力作,是南京市民为拯救梧桐树致市长的公开信。 另一个能够推动科普的力量,是商业。现在的科普图书市场是什么状况?从一位四岁孩子的母亲的博客里可以窥见一斑——“故事书如何选择?布书、塑料书、玩偶书、立体书、儿童绘本……总有一款能勾引到你的小孩。其实,每次看到市面上那些千奇百怪的儿童读物,我都很想重新活一遍,有很脏很脏的科学书,有可以拉扯和挖掘的玩具书,有可以泡在水里的布书,有长得像汽车的立体书……最近我给唯唐买了30多本立体书,每次我都和他抢着看,每本书都是一堂生动的生物课、物理课、化学课……”;“他听我讲了《环游世界做苹果派》,这本书很高明,从一个女孩自制苹果派的故事,巧妙地植入了很多国家和特产等知识,因为这本书,唯唐成了地理控,接着看了几本关于环球旅行的童书,开始研究起摩洛哥和摩纳哥的详细差异了;他从《100层的房子》里,知道蜗牛是生蛋的,从而了解到哺乳动物、卵生动物、两栖动物等一系列概念;他读了《小房子》,明白了城市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差点成为环保主义者”(需要说明的是,这位母亲是学中文出身的,日常工作也与科学无关)……其实,某些科普,交给市场本身来推动,也许是最好的办法。竞争一激烈,佳作自然来。 也许有人说,在纯商业环境下,科学家的科普作品怎么能够竞争得过那些怪力乱神的“劣币”?我觉得,科普的消费群如果真正形成起来,对于高端科学作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的。之前我在杂志社工作时,我与同事们时常为“选题荒”而焦虑,每天都要去知网、去超星图书馆等网站浏览论文,也经常去国图首图寻找好书、新书。有位同事抱怨,有新意的论文怎么这么少。大概觉得混学术圈比在杂志社干更轻松些,我们有好几位同事都转行了……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真有好成果,不愁没有人科普的。
个人分类: 科普|4579 次阅读|22 个评论
【因康桥而徐志摩4】但我不能放歌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2-12-21 00:50
一 写了三篇关于徐志摩其人其诗的文章之后,终于要写到那首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的《再别康桥》了,我的心就突然沉静下去。 二 看到杨晓虹写到在剑桥外面的小店里,有徐志摩的书在出售,让我想起夏目漱石,他在伦敦大学求学,后来当日本人经济发达后,想在他33岁起开始留学的伦敦大学外面塑一个夏目漱石的雕像,被英国相关人士质疑了,大意是:这人不知道是个啥人,居然也能塑像吗? 这个故事又让我一下子想起山西煤老板象把自己爸爸照片放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故事。 徐志摩对于剑桥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是伦敦大学之于夏目漱石吗? 三 而徐本人的《再别康桥》我看有的翻译是《Say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但是也被翻译成《Farewell to Cambridge》,后面这个再转译过来却是《永别了康桥》的意思。 那么,在诗人原本的意象里,真的曾经泛有“永别”的意思吗? 翻翻徐的诗,感觉里面充满了对爱的渴望,但是诗人眼中的爱,却是绝望的,或者说越短暂的越可能是爱,所以,诗里大量的对“偶然里的交汇”和“瞬间后的流逝”不厌其烦地从不同角度刻划。于是,在我的评论里,他的诗的主题其实是“幻灭”,正如俞平伯说《红楼梦》是“色空”一般——一部如此这般地描述了爱情的小说居然主题是“色空”啊。 也所以,在题目里,我选择了“但我不能放歌”这一句,应该说,在全诗里是最不起眼的一句话了,但是,我认为它是全诗的要害。 来和往都没有声息,没有痕迹,这是诗人之于康桥,那么,中间过程又如何经历?寻梦?借助于工具,然后就要到“星辉斑斓里放歌”,可是,终于还是选择幻灭吧,“但我不能放歌”...... 一方面,美好的东西不宜被打扰,就让它在那里永恒着最好。 另一方面,于过往的人而言,体会美丽则可以采用静默的方式为好,包括本应存在的夏虫,也就一起跟着沉默了吧。 四 越剧选择了《西天的云彩》作为名字,那是告别时出现的意象,也是告别的对象。接着,诗人的眼中终于出现了近处的景象,柳枝、艳影,都也是中国式告别时的典型代表物。 但是,西天的云彩是否又格外的特殊呢?
个人分类: 文论|6732 次阅读|7 个评论
徐志摩之最后的早餐
热度 1 controlhopeless 2012-12-19 22:32
陈安博主最近诗性大发,写了几篇关于浪漫诗人徐志摩的博文。 刚刚看到何毓琦先生的home town博文,于是我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本来要发给陈安,一想到还是让他继续生活在温柔乡里面吧。 这天大的秘密就是徐志摩飞机出事之前,这最后的早餐是和何毓琦先生的父亲一起吃的。见文章: 徐志摩之死 何毓琦先生的父亲何竞武 介绍见百度 。如有什么避讳,请何毓琦先生告知。
个人分类: 无为而为|3900 次阅读|2 个评论
【因康桥而徐志摩3】让爱情幻灭是徐一生的光辉
热度 8 陈安博士 2012-12-19 18:50
一   大家可能会意外的是,《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风向吹》这首诗有三种不同的谱曲方式。   最开始的当然是台湾人做的,由帽子天后凤飞飞演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moaGIIkkcg );随后,在80年代时候拍过一部关于海南的电影《热恋》,里面的主题歌又选了徐志摩的这首诗,不过曲子不同,演唱者也用了解晓东(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D4a_rWzfrg/?fr=rec1 );第三次谱曲则是黄磊主演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了,演唱者也是黄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VeFu_lf_-0 )。   在《人间四月天》里出现这首“歌”是不让人意外的,毕竟,那就是在讲述徐志摩传,而这首诗似乎也是很重要的。台湾有一个最初的版本也没有什么特殊,古怪的是那部可以说是很差的电影里居然选择了这首诗作为作曲对象,莫非是因为海南的风来自四面八方,竟然不知道是怎么吹的了吗?或者是对于当时改革的一种疑惑。   我不知道你们还知道不知道另外的诗被三度谱曲的,对于我来说,以前知道一些被两次谱曲的诗,但是三度谱曲的,印象里只有这一首。 二   我想我的每个读者都知道,我对于解读一首诗没有任何兴趣。同样,对于徐志摩的诗,尽管每首都很简单,我却依然乐于不求甚解。   对于这首诗的形式,其实是很有意味的,因为每段都是同样的句子开始的,不同的只是最后一句。最开始的一句就是题目,分成两行来读,加上一句“我是在梦中”,韵律更显著些。   每段里还有另外两句,从前到后是一个故事的开始与结束,由开始的“在梦的清波里依回”到最后一句的“黯淡是梦里的光辉”,表达的大约是从产生爱情到享受爱情到爱情的幻灭。   其实,“幻灭”才是徐志摩的所有诗里唯一的主题,正如席慕容几乎所有的诗都在追悔已经无法挽回的爱情一样。即便连我将在下一篇博文中谈及的那首最著名的《再别康桥》也基本是幻灭的调子。   事实上,不管是伟大的爱情还是浅薄的爱情,幻灭往往才是它最华丽最完美的归宿,否则,最后沦到“举案齐眉”的地步,看似规范,实则是“焚琴煮鹤”。   诗人徐志摩的一生亦是如此,从和张静初的婚姻到康河边上与林徽因的恋情,再到陆小曼,只有林徽因是在最好的时候结束(这应该归因为林的理性选择),与张静初、陆小曼都进入了婚姻的大义——锅碗瓢盆——之中,最终的结果一个是离婚,一个是为“钱”而终其一生挣扎。   而“风”究竟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抑或应该更具体地问: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又向哪个方向吹去?    三   有时候会想,民国时代的滚滚洪流喷涌向前,究竟哪个是正确的方向呢?   其实,徐也好,同时代的其他对于身边的世界相对隔离的鸳鸯蝴蝶或者新月派的诗人也好,都曾经面临这样的一种评论或者责难。   而鲁迅先生,每天忙着谴责那个万恶的时代和文化,其作用又是多大呢?   我也会每每陷入沉思,觉得对于人类而言,感情相对更为长久,或者在机器取代人之前,感情是人类永远追求的东西,但是个体的感情本身却是个短暂的东西,在群体的永恒和个体的短暂之间的矛盾深的不可调节。类似地,鲁迅先生的愤世嫉俗也不是能够长久存在的东西,甚至,相对于人类感情,愤世嫉俗应该更为短暂。   但是,这是中国。因为根本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所以,本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鲁迅依然有效,还在用他100年前绍兴师爷的锐利眼光看依然如故的中国。   我认为的理想状态是,鲁迅先生退出中国历史,徐志摩先生再度登场。但是在一个尚需要反复再次启蒙的大国来说,徐志摩却不是合时宜的,而我们只好捧着鲁迅先生的全集敬仰地说:先生,今天您依然深刻。而说到“爱情”这个东西,我们大家都当成快餐吃呢,似乎还挺有嚼头。   四   最后附上原诗吧,其他话留到下一篇里说。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回。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原载 1928.3.10 《新月》创刊号 万芳《再别康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nINxDQkeGw 蔡琴《再别康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0Hqg725h48 殷正洋《再别康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K4fWbhK8OU 范廣惠《再别康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aOCLIUngiw 张清芳《再别康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8lKbsKfq8M
个人分类: 艺论|4719 次阅读|31 个评论
【因康桥而徐志摩2】在我死去的时候 亲爱的 别为我唱悲伤的歌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2-12-18 19:46
【因康桥而徐志摩2】在我死去的时候 亲爱的 别为我唱悲伤的歌
一   关于死亡,中国人其实是一直回避的,我们在长辈前面就需要不断地忌讳这个字和与此有关的几乎一切事情。对于皇帝老儿,则用了一堆“驾崩”、“薨”之类难以理解的字来替代。   也所以,高一时初次读到《吉檀迦利》时,最后的部分十几首诗都在谈及关于死的事情,就一直猜测泰戈尔究竟算是佛教徒还是印度教徒呢?为什么他能在谈到死亡的时候总能保持如此恬静和安然的心态。   让我们回顾一下《吉檀迦利》里关于死亡篇章的节选之节选:    91 呵,你這生命最後的完成,死亡,我的死亡,來對我低語吧!    92 我知道這日子將要來到,當我眼中的人世漸漸消失,生命默默地向我道別,把最後的簾幕拉過我的眼前。    93 在我動身的時光,祝我一路福星吧,我的朋友們!天空裏晨光輝煌,我的前途是美麗的。    94 就是這樣,在死亡裏,這同一的不可知者又要以我熟識的面目出現。因為我愛今生,我知道我也會一樣地愛死亡。    95 我渾身上下因著那無從接觸的他的摩撫而喜顫;假如死亡在這裡來臨,就讓它來好了    96 現在,遊戲的時光已過,這突然來到我眼前的情景是什麼呢?世界低下眼來看著你的雙腳,和它的肅靜的眾星一同敬畏地站著    97 從碧空將有一隻眼睛向我凝視,在默默地召喚我。我將空無所有,絕對的空無所有,我將從你腳下領受絕對的死亡。    98 當我放下舵盤,我知道你來接收的時候到了。當做的事立刻要做了。掙扎是無用的。    99 現在我渴望死於不死之中。    100 在我旅程終點的黃昏,它們要把我帶到了哪一座宮殿的門首呢?    103 像一群思鄉的鶴鳥,日夜飛向它們的山巢,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讓我全部的生命,啟程回到它永久的家鄉。   因为这篇文章要谈到的《歌》就是关于死亡的,所以,我们先来对一个印度人眼里的死亡做个简单的文献综述。 二      关于罗大佑的作曲处女作,好像有几个说法,有一个说法是这首《歌》,他选择了徐志摩翻译的诗作为自己音乐生涯的开始。   如果此说为真,我无从知道原因,但是猜来也许是徐的诗适合用于谱曲,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我也提到中国的新诗拿来谱曲的不多,这一点就不如欧洲,歌德、拜伦、席勒的诗很多可以拿去反复谱曲,著名的都不只一首两首,可是为什么我们的新诗诗人难以抓得到和曲子韵律相同的文字组合方式呢?而由作词家写的歌词则基本粗陋不堪,有才华如罗大佑者也是这样。   但是,总还是有这样的诗人的,徐志摩就是其中之一,他非但在自己写的诗里,在翻译的时候也注意到韵律这个神秘的东西,把一首《歌》翻译得惊天地泣鬼神,最后给初出茅庐的罗大佑拿去进行了处女作谱曲。   当然,罗大佑后来还给郑愁予的《错误》谱了曲,但是,也许是原诗结构有点散乱的缘故,我觉得不如《歌》好听。余光中的诗里也有很多被选去谱曲,比如我非常喜欢的《回旋曲》,可是,由于他的诗也有类似郑愁予的问题,谱成曲后流传范围不广、影响也不大。 三   我拜访过梁启超的家族墓地,他在香山脚下给自己和儿孙们买了一块很安静的墓地,还好现在依然留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079do=blogid=644078 ),今天如此高调的现代化浪潮也基本没有打扰他和儿孙们的安宁。前段时间,梁任公的孙子梁从诫教授去世,我一直猜测是不是也埋骨此地,后来去过一次香山的植物园,但是没有来得及去验证。下图为liuli所摄:      距离梁家墓地不远,还有我的老乡,著名的军人孙传芳先生的墓地,现在看着也还完整,只是不知道是整修过的还是一直如此。   名人的墓园我还曾去过埋藏陈景润先生的万佛陵园,那里按照金钱和级别进行了划分,很商业的样子,当然,陈景润先生的墓地是赠送的,连两块玉石的墓碑(标志着1+2)都是陵园赠送的,明显有广告的含义在里面。   看来看去,觉得还是梁家的墓地好。中国这些年太急着发展,除了梁先生这样的世界名人才有机会保留这块墓地,其他人的墓地没几年就会“消灭了踪影”吧? 四   我用了三小节来说死亡与墓,罗里吧嗦,其实是为徐志摩先生翻译的这首《歌》做铺垫的,《歌》里说到的正是死亡与埋葬。   原诗里有一句注解,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名字翻译过来应该是“克里斯蒂娜 乔治娜 罗塞蒂”,从汉语看,很优美的名字。   那么,“克里斯蒂娜 乔治娜 罗塞蒂”如何向爱人/亲人安排自己的后事?她只想在这个世界删除影响,但是她也和诗人泰戈尔一般,不认为死亡是一生的终结,而是依然有记忆,这个记忆里也许依然有爱人的影子,但是也许没有。   如果死亡不是永远的消失,那么,悲伤是没有意义的,而在坟墓上装饰了蔷薇或者常青树也就一样地没有意义。   如此,就随它去吧。在死亡之后,依然能够有肉身存身之所,上面还能有青青的草和雨、露,还不够吗?   物理上的位置确定之后,就是灵魂的栖息之所了,只是保留了空间存在,时间也一样能继续存在吗?诗里说“ 阳光不升起也不消翳 ”,只有昏暮,于是,只能在记忆里找寻曾经爱过的人,怕的是世易时移,他真的还在思念自己吗?自己是否也会因为时空的转换而彻底忘记?   这首《歌》给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最初的一句,所以我把它写到了题目里,她在嘱托自己的爱人,肉身消灭爱还在,记忆或深或浅,也依然存在。所以,无须悲伤。 五   张艾嘉是个好的演员,但是,不是个好的歌手,毕竟,她唱所有的歌都没有表情,没有感情。不过,这首《歌》恰好需要一个没有感情和表情的歌手来唱,本来这首《歌》就很难谈及深重的感情,一切都应该淡淡的,淡淡的,就够了。而张艾嘉的声音就是淡淡的,淡淡的......   罗大佑也唱过这首歌,还不如张艾嘉的效果好呢。 六   徐志摩好像是为了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在做邮政飞机的路上失事而死去的,在天空中化为泡影,是不是也很符合诗人离开世界的意念呢?   我想,这是一个残酷的问题,我们不要去问它。 上一篇博文: 【因康桥而徐志摩1】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下一篇博文: 【因康桥而徐志摩3】让爱情幻灭是徐一生的光辉 歌 徐志摩 译 当我死去的时候 亲爱的 你别为我唱悲伤的歌 我坟上不必安插蔷薇 也无需浓荫的柏树 让盖着我的青青的草 淋着雨也沾着露珠 假如你愿意请记着我 要是你甘心忘了我 在悠久的昏暮中迷惘 阳光不升起也不消翳 我也许也许我还记得你 我也许把你忘记 我再见不到地面的青荫 觉不到雨露的甜蜜 我再听不到夜莺的歌喉 在黑夜里倾诉悲啼 原诗 When i am dead, my dearest (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 When i am dead, my dearest, sing no sad songs for me; plant thou no roses at my head, nor shady cypress tree; be the green grass above me with showers and dewdrops wet; and if thou wilt, remember, and if thou wilt,forget. Ishall not see the shadows, Ishall not feel the rain; Ishall not hear the nightingale sing on as if in pain; and dreaming through the twilight that doth not rise nor set, haply i may remember, and haply may forget
个人分类: 文论|9713 次阅读|19 个评论
【因康桥而徐志摩1】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热度 8 陈安博士 2012-12-18 18:59
【Blog主人按:杨晓虹同学去了康桥,在康河旁边show了一下自己的身影。 俺顺着写四篇关于徐志摩的东西。】   还记得前年在北大的百年纪念讲堂看到了一出完整的越剧《西天的云彩》,就是写徐志摩的,里面尽管所有的角色都是女人扮,主角徐志摩也是妩媚异常,可剧情还是打动了我,搞得我泪眼婆娑的(今夜泪眼婆娑——越剧《西天的云彩》观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226353.html )。   关于徐志摩,老北大的中文系系主任,浦江清教授有不太客气的一段评论,我在《浦江清日记》里独到过:“徐志摩其为人为诗,皆可用肉麻二字概述之。”   相对于徐志摩,浦江清教授应该是学术圈人,而徐志摩更象是文艺圈人,不是一个“圈”,看问题的角度也就差之万里。   徐志摩的影响自然比浦江清大很多,当然是因为他的诗、他的文、他的爱。那场越剧里借了他的第一任夫人的口对徐志摩进行了从女人角度的评价:“志摩他心里只有爱,没有恨。”      你可以说他爱得太多,但是他确实对于这个世界,对于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女人“只有爱,没有恨”,总体而言是贴切的,而爱对于女人来说,可是是生命的全部,尽管理论上在男人一生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是总也有贾宝玉、徐志摩这样的情种把“爱”作为一生中唯一重要的事情,而把表达爱作为存在的基本模式。   徐志摩的一生,贯穿了三个女人的身影,俺们妄加猜测一下,其实应该不止这三位,但是这三位是不可或缺的,其他女人的重要性没有那么强而已。   那么,作为“爱的使者”而非“生活伴侣”的女人在徐志摩这里,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有一首他的诗——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尽管在这首诗的起首句里的主语是“我”,但是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她”——       她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我的波心   对于情种而言,长期频繁接触不见得可以产生爱情,有时候反而会泯灭爱情的基础,这也正是“一见钟情”的重要性对于这类人要强于任何其他因素的缘故。   不管我是投影在你的波心还是反之,瞬间的那一悸动即可成为永恒。但是爱情的永恒绝非是长期厮守,往往可能是诗里下两句所描述的——       你无须讶异不必惊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倒是转瞬即逝的爱才更能长久,由此我们也许可以理解吸毒后的陆小曼在徐志摩眼里的样子,他不得不承担责任,为买毒品而拼命赚钱,另外一方面,那爱在毒品和赚钱的过程中慢慢被消磨着。   如此,林徽因是聪明的,在徐志摩的爱情世界里,她“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所以,成为永恒。   民国时代的白话文当然不如现在成熟,但是,有些显得拗口的句子现在读起来却依然觉得鲜活而有魅力,如第四句诗里的“消灭”和“踪影”的搭配,在今天一定是属于病句的,可是我读着还是觉得非常亲切,改为“消失”反而不美。   很多人会发现这样的一个规律,那就是徐志摩的诗是极富韵律感的,这样的韵律感在其他的诗人那里找不到,或者即便找到,也不如徐的诗显得自然,如何其芳的诗集我全部读过,里面也不乏韵律感极强的诗,但是,和徐志摩相比,作曲家如果可以自由选择的话,一定是选后者来谱。   《偶然》就这样进入了作曲家陈秋霞的眼中,于是,成为蔡琴、张清芳这样的台湾歌坛老姐姐当年年轻人必选的曲目。   当你去听蔡琴的这首歌,会发现4分19秒的长度里,钢琴前奏占去1分7秒,歌声结束后,钢琴继续徘徊了56秒的时间,这样,整首歌接近一半的时间给了钢琴。   听过个人演唱音乐会的朋友可能知道,单只钢琴的伴奏的演唱会不多,除非你的声音特别有感染力,否则,不敢只用钢琴的,即便是乐器之王,声音也依然单调,所以,如梦鸽这样的歌手,得用一个交响乐队甚至再多一个才行,得用乐器的声音将声音里缺陷的部分完全补足才不显得演唱厅那么空旷。当然,我去人民大会堂看了梦鸽的演唱会,结果发现几百人的乐团还是无法烘托出她的歌声来,这就没办法了。   蔡琴、张清芳这样的歌星更应该说是歌唱家,声音即便没有钢琴,只是清唱,也没有任何问题。这也正是蔡琴年轻时长得其丑无比居然还能在台湾乐坛成为常青树的原因,反而是人到中年后,蔡琴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显得各个方面都丰富起来,长相也不再显得那么难看。这一点,其实YC和蔡琴还是很象的,只是可惜的是YC一点都不喜欢蔡琴,我把原因归结为她们俩太神似了,相互都可能不喜欢。   诗的第二部分描述的是相会的地点和瞬间却永恒留存的原因。首先是——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   命中的相遇是偶然,而原本就不是一个方向,这大概就是“爱”吧。爱绝非平行线,也肯定不是交汇在一起融合的曲线,只交错的两条线,来时两个方向,去时也是两个。   不过,对于留意爱的人,瞬间即是永恒,所以,交汇的碰撞有了,就够了。这就是诗里的最后两句——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那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也所以,《偶然》这样的歌在KTV里是不能唱的,一点效果都没有,我试过一次,深情款款的,结果没人理会。看来配器的乐师还是聪明的,知道只有钢琴才可以配它,而钢琴之外,就是一副绝好的嗓音了。   我一直相信,对于一个歌星来说,能够在大乐队的伴奏下高歌,同样,经常能与钢琴对话,且在和钢琴对话的时候也还能拥有气场,一把震住所有听众观众,才是必须的。 【下一篇博文《 【因康桥而徐志摩2】在我死去的时候 亲爱的 别为我唱悲伤的歌 》,让我们来分析徐的译诗——《歌》,罗大佑开天辟地第一次作曲(处女作)时选择的歌词。】 【下下篇博文《 【因康桥而徐志摩3】让爱情幻灭是徐一生的光辉 》】
个人分类: 文论|3389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这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让我沉思的文章
fmmufen 2012-10-17 17:57
1、西安事变发生,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宋美龄四人坐在同一个房间里争论,宋美龄和张学良讲英语,蒋介石听得半懂,杨虎城一点也听不懂,结果事后张学良只是软禁,性命无虞,杨虎城全家被报复杀害……听不懂的事,千万别跟着掺合,会输得很惨的……   2、胡适认为,中国的命运,在1919年3月26日彻底改变,那一夜北大四位校董开会,商议如何解决陈独秀嫖娼打架之事,胡适要求留住陈独秀,另三人反对,结果陈被开除,愤怒之中的陈独秀遇到了共产国际派来的魏金斯基,魏建议陈干脆成立一个**,自己玩,陈独秀欣然。从这一天开始中国的命运已不可逆转   3、20世纪最早看清苏俄本质的人不是胡适,而是徐志摩。徐去英国途经莫斯科写的《欧游漫录》中这样评价苏俄的马列主义者:“他们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实现的,但在现实世界与那天堂的中间隔着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类泅得过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们决定先实现那血海。”多深邃的目光!   4、厓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满清之后无汉人,文革之后无信仰,改革之后无道德!   5、【身高很重要吗?名人身高是这样的】拿破仑165,邓小平157,列宁164,斯大林162,赫鲁晓夫166,普京170,亚历山大大帝150,查理大帝150,墨索里尼160,希特勒165,杜鲁门163,卢武铉168,丰臣秀吉152,鲁迅158,孙中山158,普希金165,爱因斯坦164 6、1917年的北大,有一群教授。梁漱溟,25岁;胡适,27岁;刘半农,27岁;刘文典,27岁;林损,27岁;周作人,33岁;陈独秀,39岁;朱希祖,39岁… 校长是蔡元培50岁。最年轻的是画法研究会导师徐悲鸿,23岁。这个年龄,搁现在许多人还是“啃老一族”而前辈们已经成为大师了。   7、在德国达豪集中营入口处,刻着17世纪一位诗人的警世名言:“当一个政权开始烧书的时候,若不加以阻止,它的下一步就要烧人!当一个政权开始禁言的时候,若不加以阻止,它的下一步就要灭口!” 埃德蒙·柏克说过:“邪恶盛行的唯一条件,是善良者的沉默。”   8、早年奥地利有家姓张的华人,资助一个穷孩子学费和生活费,让他来自已家里吃饭住宿。从此这孩子对中国人无限感恩,后来他承担1936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全部费用。这孩子甚至希望以巴卡思坦为界,与中国平分世界,西边是德意志帝国,东边是中华民国——这穷孩子能够做到这点,因为他叫希特勒。   9、他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是著名学者。他是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爸爸; 他顾家,厌恶应酬,滴酒不沾;他才华横溢,弹琴书诗刊样样精通,年轻时是体育全才,探戈高手;他饱读诗书,季羡林赞他可胜任北大的研究生导师,曾与钱钟书是忘年之交,他说他只是个戏子,他就是陈道明。   10、1936年12月25日,蒋介石平安回到南京。是夜,南京城鞭炮声通宵达旦,市民们以此表达庆贺之意。这鞭炮声才令在老虎桥监狱的陈独秀恍然大悟。   参考:《并未远去的背影》,王彬彬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1、几位记者从延安回来,向蒋夫人赞扬共产党人廉洁奉公、富于理想和献身精神。宋美龄感触良深,默默地凝视长江几分钟后回身,说出了她毕生最悲伤的一句话:如果你们讲的有关他们的话是真的,那我只能说他们还没有尝到权力的真正滋味。   《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   12、六十多年来,真正弥补了国内外学术空白,并实现重大突破的是中国的史学。他们天马行空地创造历史,情节曲折地改编历史,严密周详地美化历史,一丝不苟地遮掩历史,无可争议地说明了一个真理:我们说什么人伟大,历史就会证明那人真的伟大。只要拳头强大,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就会有什么样的历史。   13、天朝成功三要素: 一、坚持; 二、不要脸; 三、坚持不要脸 ...   14、百年清华走出29位大师。他们全部出自1949年前的清华。若排除美籍的李政道、杨振宁,在大陆的27位大师之中:吴晗、赵九章自杀,梁思成、叶企孙含冤而世;被批斗、关牛棚、劳改的,计12位。当我们骄傲自豪地赞美出自清华的这29位大师时,有否想过,这些大师,没有一位出自1949年后清华   15、同样是穿越剧,美国都是往前穿,我们都是往后穿。一个想不出历史,一个想不出未来。。。   16、昨天收到一条短信:"今日5点30分开始起"我老婆就要陪别人的老公睡啦.我还得幸福的伺候着洗漱更衣沐浴.没办法.他是带枪来的."看了百思不得其解.咋会有这么贱的人.后来看了下发信人.我靠!生孩子居然有这样报喜的!   17、有那么一个奇怪的国度,避孕套广告是不被允许公开播放的,但是每个电视台都能看到无痛人流的广告。在这里,抛弃生命远远比买安全套显得高尚优雅! 18、萨达姆在地窖里被拖出来绞死,本拉登在卧室被打死拖出来,卡扎菲在下水道里被拖出来打死......这充分说明,宅男一般都死得很惨!   19、CCTV专家说:美国打伊拉克、利比亚为了石油;照这个理论:越战美国是为了香蕉;韩战美国是为了泡菜;封锁古巴是为了雪茄;出兵阿富汗为抢山羊;打蒙古是为了小肥羊;打俄罗斯为了伏特加;打德国是为了啤酒;打日本是为了饭团;要是有一天打中国,那一定是为了入党。   20、学校的教室、食堂、图书馆、自习室每天都会上演这样的鬼故事:一个同学指着一个空荡荡的座位说,这儿有人……   21、在火车站碰到一个很忧郁的女孩,自称是某大学学生,钱包被扒,要我行善,并掏出学生证要我看。看着她真诚的双眼,我着实想掏钱,但我突然灵光闪现,问她:“a四次方求导是多少?”她一下愣住了,嗫嚅不已。我一看不对,换个难度低点的:“那sin30度是多少?”她——竟然落荒而逃。。。   22、如今,没结婚的像结婚的一样同居,结婚的像没有结婚的一样分居;动物像人一样穿上了衣服,人像动物一样露着肉;小孩子像大人一样成熟,大人像小孩子一样幼稚;女人像男人一样爷们,男人像女人一样娘们;没钱的像有钱的一样装富,有钱像没钱的一样装穷;情人像夫人一样四处招摇,夫人像情人一样深入简出。   23、三个富人在比谁有钱。一个说:我家佣人都开宝马。另一个说:宝马只是我家运垃圾的车。最后一个说:我天天去扶老奶奶。其他2人同声羡慕的说:大哥,还是您有钱呐。   24、人这辈子就是两件事,惦记别人老婆,记着别人的错误。   25、据说,如果明年秋天欧美名校都要求学生父母来开家长会的话,那。。。。。。十八大就要延期召开么?   26、张伯苓是中国著名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造了中华教育史上一道辉煌篇章——“南开”教育。据说在南开女子中学的毕业典礼,张校长总会这么嘱咐:“你们将来结婚,相夫教子,要襄助丈夫为公为国,不要要求丈夫升官发财。男人升官发财以后,第一个看不顺眼的就是你这个原配。”   27、美国总统说过,我们不知道哪辆校车里的孩子将来会是美国的总统。所以校车安全性是中国的40倍。中国领导人知道,不论哪辆校车里的孩子都不会是中国的主席。因为领导的孩子不会坐校车。   28、中国最复杂,人格分裂最 严重的人——杨度:拿过秀才,参与过公车上书,当过满清四品。和康有为、梁启超、黄兴是好友,跟汪精卫、蔡锷、齐白石是同学,怂恿袁世凯称帝,赞同孙中山共和,北伐时说***能得天下,营救过李大钊,是杜月笙的师爷,入过佛门和国民党,最终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共   29、听到朋友这样奉劝外国朋友:想学中国文化不要来大陆。想研究唐朝去日本,宋朝去韩国,清朝去香港,民国去台湾,未来去朝鲜。如果你只是想找个拜金的漂亮姑娘当老婆,再来大陆。   30、学校进一年轻教师,校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考100分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会成为科学家;考80分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他可能和你做同事;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会捐钱给学校的;考试作弊的学生你也要对他好,他将来会从政的;中途退学的同学,你也要对他好,他会成为比尔盖茨或乔布斯。   31、卡扎菲被捕內幕:卡扎菲被捕以後一直高喊:我是假的!士兵有些相信了.問真的在哪?卡扎菲説了句最不該説的話:真的在中國。士兵用槍指住他的腦袋開了一槍.説:中國哪兒有真貨!   32、关于中国首都问题,有四句话。居长安者盛世统,迁洛阳者天下分,都南京者朝命短,首北京者众卑微。意思是说首都定在长安的多数盛世王朝,迁都洛阳,天下四分五裂。定都南京的王朝命不长,把首都定在北京的多数是暴君当政,老百姓都过得很苦。是否属实?各位拿着朝代顺序表一一去对好了。   33、有个年轻人说,为中华堀起而读书,然后报考清华大学,落榜。就去日本,一所一所的学校考过来,统统落榜。再回国,在刚刚成立的南开大学注册学籍,又遭南开除名处理。干脆去法国,可法国的学校也不认他,不给他文凭。直到他万人之上,功成天下,却仍然不过是个高中生——这个落榜生,名叫周恩来。
2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寻梦
热度 1 lsx4431131 2012-8-23 20:38
当我不富有时,我不能给与别人许多东西,我爱她我希望她幸福,不论这是谁给予的,我自己的未来在何方我都不知道,更谈不上给别人幸福,在这个世上,我已经很受苦受累了,我不愿别人再随着我受苦受累,那不值得。人要现实,可我可能太不现实了,生活在一个有点虚幻的自我安慰的世界里,我很喜欢徐志摩的一首诗中的词句:寻梦支起一支船篙,向青草更远处漫溯。为了我的梦想,我如当初的雏鸟,不曾放弃对蓝天的仰望,也不曾忘却对翅膀的考量。 我错过好多美好的良辰美景,但我不后悔,因为她们现在都生活的很快乐,我不应该太过自私,爱过,但不曾轰轰烈烈,我喜欢悄无声息,我觉得这没什么,我喜欢自由,但我又太感性,无意中都带着无名的匕首,刺痛着每个在我周围的人的心,我并不想这样,但我又想保持我的独特,我喜欢在孤独中理智的思考,也乐于享受这份孤独,我非常喜欢做三件事,听音乐,读书,嗑瓜子,可我发现任何两个在一起做时都不能很好地做好,更何况三个。这么小小的要求都不能完全做好,更何况一个梦,一个让我疯狂的梦,对未来的憧憬,对知识的孜孜以求的冲动,对幼时缺乏的知识的遗憾,而我现在才开始拾掇,或许我真的不够聪明,缺乏哲学的洗礼,缺乏科学的手段,缺乏逻辑的思维,缺乏创新的意识。。。我相信我有能力找回我那时失去的,成就一个全新的自我。 我的感性让我变成愤青,我深深认识到那是无助的人的感伤,仅仅是提醒或揭露,却没有任何的行动或建议,苦苦的哀求,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在向谁诉苦,我知道他们都是心忧天下的志士,但他们到最后变成叹息命运多舛的哀怨者,警钟或许不需要敲太多,有一次血的代价就够,现在的人们只有看到血的事实才会相信他们该行动了,该干点什么了。如梦初醒,现在才知道,对自己好点,对世界少感慨点,我自己可能活的更好一点。我不会再是那个感慨社会如此不堪入目者,我要有所行动,我深深认识到我活在世上原来仅仅为了寻找这一个梦,并让他变成真实的。 感谢苍天,给我能力,让我有能力去寻找我的梦。脚下的路,还会很漫长,我仅仅用屈原《离骚》中的话语自我勉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还有个梦,我为什么要放弃!
451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再别康桥 徐志摩
热度 1 hucs 2012-6-12 17:53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个人分类: 博士学习|1698 次阅读|2 个评论
《爱我所爱(一一)》-----灰色人生
热度 6 freefloating 2012-4-19 15:58
灰色的人生 徐志摩 我想—— 我想开放我的宽阔和粗暴的嗓音, 唱一支野蛮的大胆的骇人的新歌; 我想拉破我的袍服, 我的整齐的袍服, 露出我的胸膛,肚腹,胁骨与筋络; 我想放散我一头的长头, 像一个游方僧似的散披著一头的乱发; 我也想跣我的脚,跣我的脚, 在 巉 牙似的道上, 快活地,无畏地走著 . 我要调谐我的嗓音, 傲慢的,粗暴的, 唱一阕荒唐的,摧残的,弥漫的歌调; 我伸出我的巨大的手掌, 向著天与地,海与山, 无餍地求讨,寻捞; 我一把揪住了西北风, 问它要落叶的颜色, 我一把揪住了东南风, 问它要嫩芽的光泽; 我蹲身在大海的边旁, 倾听它的伟大的酣睡的声浪; 我捉住了落日的彩霞, 远山的露霭, 秋月的明辉, 散放在我的发上,胸前,袖里,脚底…… 我只是狂喜地大踏步地向前——向前—— 口唱著暴烈的,粗伧的,不成章的歌调 . ------------------------------------------------------- 推荐歌曲 歌曲:你的背包 歌手:陈奕迅 专辑 : 七 作词 : 林夕作曲 : 蔡政编曲 :jim lee 一九九五年我们在机场的车站 你借我而我不想归还 那个背包载满记念品和患难 还有摩擦留下的图案 你的背包背到现在还没烂 却成为我身体另一半 千金不换它已熟悉我的汗 它是我肩膀上的指环 背了六年半 我每一天陪它上班 你借我我就为你保管 我的朋友都说它旧的很好看 遗憾是它已与你无关 你的背包让我走的好缓慢 总有一天陪着我腐烂 你的背包对我沉重的审判 借了东西为什么不还
个人分类: 爱我所爱|4455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热度 7 yurongming 2012-4-13 11:20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一直没有很深刻的体会,只是觉得它的意境很美。今天,我突然有了一种酸楚的感觉。 静悄悄离开科网,没有任何理由,只是失去了文思,失去了写作的兴趣。我想,没有任何人会因为我的离开而生出什么感慨,所以我只能选择静悄悄地离开。但是,只有漂泊在外的游子才更体会游子的心情,才更感觉友情的珍贵。没想到,短短时间,我最引为知己的曾新林兄离开了科网,笔端饱含深情的yc休博了…… 张玉秀姐的摄像技术是越来越高超,只是照片太小了,照的内容也略显单调,看多啦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杨永田老师还是孜孜不倦地赞美生活、讴歌美女;热门博文里陈安博士、曾新林的博文不见了,感觉少了点什么;只有语出无忌的小润润一如既往的天真可爱。 杨晓虹老师换了张照片,端庄贤淑而又朴素自然,文章也越来越充满青春气息。卫君英、鲍海飞等老师的诗作少了,版面几乎全是不熟悉的新面孔。科学网变得更和谐,似乎也更安静、更冷清了。突然又想起自己所写的一首小诗《人生》: “ 有的人来了, 有的人又走了, 有的人走了, 有的人又来了。” 只是,朋友,今夜寂寞如水。寂寞的时候,可曾想起,远方的路途,也有一个孤单的我。
个人分类: 其他|7725 次阅读|16 个评论
民国那段情事
热度 9 satangell 2012-2-10 19:42
题记:本想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各自的心境出发描述林徽因,所幸在读了各方的传记后打消了这可笑的想法。爱情的感觉,岂是旁人所能道?记个压缩的流水账也好,看看这人生的唏嘘跌宕。 1895 年是清光绪乙未年,这一年的闰五月廿二日,也就是西历的7月14日,金岳霖在湖南长沙出生,拉开了这段故事的序幕。两年后(1897),另一位故事的主角徐章垿在浙江海宁出生。 20 年后,徐章垿有了个新的名字,徐志摩。徐志摩出生的四年后( 1901 ),梁思成在日本东京出生,他的父亲是梁启超。 1904 年 6 月 10 日,金岳霖 9 岁,两年后他将北上就读清华堂;徐志摩 7 岁,还在私塾读书,一身文采初露头角;梁思成 3 岁,尚在懵懂之中。当时的他们都不可能知道,就在那一天,一个影响他们一生的女子在浙江杭州陆家巷诞生。 6 月的杭州正是初夏,这是江南最好的时节之一,暖风熏得游人醉,满城尽带百花香。这个女子的祖父为她拟名“徽音”,取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起这样的名字,是希望她能继承中国女性温良敦厚的传统美德。长大后( 1934 ),林徽音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徽因”,为的是不让人将她与另一作家林微音混淆,她说:“我并不担心别人把我的东西当成他的,我只害怕人们把他的东西当成我的。”她一直如此骄傲,却不令人讨厌,因为她有这样的灵性。林徽因出生了,故事开始。 林徽因的母亲何氏是她的父亲林长民的第二房妻子,她生了三个孩子,但只有徽因一个女儿长大成人。林长民的第三房妻子程氏给他生了一个女儿和四个儿子。不是正室,没有子嗣,这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几乎就是“冷遇”的代名词。程氏和她的孩子们住在宽敞明亮的前院,而林徽因与何氏则被安置在相对阴冷的后院中。林徽因伴随着母亲的泪水与抱怨长大,她几乎不记得母亲曾经有过笑容。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由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几乎可以肯定林徽因对于环境有着敏感的直觉(有时,我们谓之善感),她的性格中也会有极为强烈的自我意识。林徽因光彩夺目的人格特征,却来自这算不上快乐的童年,祸福相倚,世上的事情大抵如此。 1915 年的十月,金岳霖已经留学美国,林徽因和梁思成都还在各自的家庭默默成长,他们都算是未经世事的少年。这一年,徐志摩结婚,发妻张幼仪。一年后,徐志摩前往北京,故事的人物之间开始有了交集: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这三个人生活在同一个北京城中,并不相识。不久,徐志摩拜梁启超为师,认识了梁思成。 1918 年,徐志摩的长子徐积锴出世,二十一岁的徐志摩怀着“善用其所学,以利导我国家”的热情和对张幼仪的嫌弃,启程赴美,在美国与金岳霖相逢。这一年,梁启超与林长民结识,二人都曾在日本待过,又都在革命后的北京政府任职,有了结为儿女亲家的想法并不奇怪。所以,十四岁的林徽因与十七岁的梁思成“无意中”在林家碰面了;翌年,他们被“正式介绍”认识。虽然,梁启超明言最终的决定权属于年轻人自己,但这时距离万恶的封建社会结束仅八年;父母之命对于儿女的婚姻究竟有多么重的分量,我们很快就可以知道。 1920 年,十六岁的林徽因随着父亲前往伦敦,在那里,她接触了各式各样的社交场合。察人入骨的敏锐直觉,为她在这异乡增色不少的同时,也让她历练良多。十月的伦敦略带感伤和静谧,林徽因就在这样的时节中,邂逅了徐志摩。十六岁人艳如花情窦初开的少女遇上了周身浪漫热情如火的诗人,是否相爱已经并不重要,邂逅本身即是一切。第二年,徐志摩迫于家族压力,将张幼仪接在身边。这时的徐志摩,已经打定了要与发妻离婚的主意,可就在此期间,张幼仪再次怀孕。号称追求真爱、自由的诗人,却依然与自己即将抛弃的女子鱼水之欢,这已属过分,可还不止于此。徐志摩一听张幼仪怀孕,便说:“把孩子打掉。”当时的医疗,打胎是件危险的事情,张幼仪答:“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徐志摩回道:“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我们还记得,林徽因是听着母亲对于薄情男子的抱怨声长大的;徐志摩这样的行径,很难获得林徽因的认同。再加上与梁思成的“正式”相识,很快,林长民带着林徽因离开伦敦回国。 有必要交待一下张幼仪, 1922 年,徐张联姻七年后,他们离婚了。徐张二人的离婚,据说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桩西式离婚案。徐志摩死后,张幼仪替徐志摩照顾父母,帮徐志摩出全集,事事亲力亲为。晚年张幼仪,有人问她爱不爱徐志摩,答曰:“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是的,你没爱过我,我或许也没爱过你;但谁也不能像我这样做到一个妻子所能做到的一切,陆小曼不能,林徽因也不能。 1922 年十月,林徽因回国一年后,徐志摩也回到北平。坊间流传,徐志摩回国后仍对林徽因恋恋不忘,甚至梁林二人约会也屡屡打扰。事实是否如此或已难考,不过几个月后( 1923 年初),林徽因和梁思成便正式约定了婚姻。就在此时,梁启超写了封长信给自己的学生徐志摩,信中无一字提到林徽因,但要徐志摩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要“追求幻梦中的极乐世界”。徐志摩回了信,同样一字未提林徽因,他答道:“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灵魂的伴侣。要是我找到了她,那是我的运气;要是我找不到,那是命该如此。”聪明人和聪明人的对话,总是如此的含蓄和明白。 现在的世人,谈到梁林,总是带着些神仙伴侣的臆想;实际上,单以他二人的具体生活而言,实在不能说是幸运。 1923 年 5 月 7 日,梁思成开摩托搭着弟弟去追赶国耻日纪念游行的队伍,被车撞到。由于庸医的耽搁(梁启超也是被庸医切错肾送了性命,说起来,梁家似乎与庸医颇有缘分),梁思成终生跛足并导致了脊椎病弱需要安装背部支架(铁马甲)。联想到他未来要从事爬高就低的古建筑考查工作,这实在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残疾。 因为梁思成的这场横祸,梁林去美国学建筑的计划推迟了一年。林徽因参加了徐志摩组织的新月社,其中并无坊间揣测的借诗传情。文字的归文字,生活的归生活,这是所有文学青年的共同特征,古今中外皆然。当然,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慕之情依然如旧,只是落花有意,奈何流水。这一点,就连来华短暂讲学的泰戈尔也清楚看到,他为林徽因写了一首诗,“天空的蔚蓝 / 爱上了大地的碧绿 / 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 / ‘唉!’”天空的蔚蓝,天空的蔚蓝……这似乎在预示着徐志摩的最终归宿,这个归宿的到来还有七年时间,暂且不提。 1924 年的秋天到了,林徽因和梁思成去了美国。在那里,他们开始了痛苦的磨合期,林徽因强烈的自我意识与梁思成旧式的男子主义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关于这个痛苦的过程,梁启超描述道:“今年思成和徽因已在佛家的地狱里呆了好几个月。他们要闯过刀山剑林,这种人间地狱比真正地狱里的十三拷问室还要可怕。但是如果能改过自新,惩罚之后便是天堂。”梁思成之前的人生一直是在父亲的庇护下成长,这也为他的性格中埋下了些软弱的种子。最终,两人间的斗争以梁思成的妥协而告终。在以后的生活中,两人的思想上,起主导的也总是林徽因。 林徽因离开不久,徐志摩认识了另一个女子,陆小曼。徐陆之间,我并不想多说。 1925 年初,二人相恋; 1925 年底,陆小曼与前夫离婚; 1926 年七夕,二人完婚。捎带一提的是,由于徐父的坚持,二人的结婚经过张幼仪的同意才过了徐家这一关。用梁启超的证婚词来做个注脚吧:“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最后这一句,想来他们做到了。徐志摩死后,陆小曼虽然与翁瑞午纠缠不清了二十多年,但终究是没有结婚。 徐陆结婚两年后, 1928 年 3 月 21 日,梁林在中国于温哥华的总领事馆结婚。选择 3 月 21 日是为了纪念《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 3 月 21 日是宋代为李诫立的碑刻上的唯一日期)。也是这一年,在林徽因的祖籍福建福州,一个名叫林洙的女婴诞生。这似乎是冥冥中的一次注定, 20 年后,这个福州女子将进入我们的故事; 34 年后,她将代替另一个福州女子陪伴梁思成度过他的余生。 婚后不久,梁林便回国前往东北大学主办建筑系。 1930 年,林徽因诊断出患有肺病,而这病痛,将伴随她的一生直到夺走她的生命。到了秋天,为了林徽因的健康,梁思成将家搬到北平的北总布胡同三号。也就是在这北总布胡同三号,徐志摩将金岳霖带到了他们的生活中。当然,如果你现今想去瞻仰一下这老房子已然不行。生前的梁林守不住北京的城墙,死后的梁林也守不住自己的旧居。唯一不同的,城墙倒在了阶级斗争的铁拳之下;故居却是在房产商的推土机下呻吟。敢叫日月换新天,不过如此。 老金的出现,起初带来的是困扰。193 1 年的一天,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徽因沮丧的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梁思成经过痛苦的一夜思考后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后来将这些话转述给金岳霖,金岳霖回答:“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此三人终身为友。这似乎是冥冥中的又一次注定,徐志摩即将离开;而他带来的老金,会代替他一直守候着林徽因。 1931 年 11 月 19 日,属于徐志摩的归宿终究是来了,天空的蔚蓝将归于天空。徐志摩从上海飞往北京,为了参加当晚林徽因的艺术和建筑讲座。飞机在途中坠毁于济南(巧合的是,飞机名为“济南号”),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用徐志摩自己的诗为他的一生做个了结吧:“拥抱我直到我逝去 / 直到我闭上眼睛 / 直到我飞、飞、飞向太空 / 变成沙、变成光、变成风 / 啊!苦痛! / 苦痛是短的、暂时的 / 快乐是长久的 / 而爱情是永恒的 / 我、我要睡了……” 徐志摩死后的六年里,梁林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中国古建筑的考查上。七七事变前夕, 1937 年 7 月,梁林迎来了一生中最辉煌的考查成果,他们发现了唐代古建筑佛光寺;随后,便开始了七年之久的流亡生涯。这期间,简陋的医疗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彻底摧毁了林徽因的身体。她的肺病在李庄又一次发作,这一发作,便是卧床四年。梁思成的身体不好,还要照料林徽因和两个孩子,再加上营造学社的工作,已是极限。所幸,有老金一直陪伴左右,或许不能带来物质上的帮助,但终究是精神上的慰籍。 抗战胜利了,北平解放了,梁林留在了新中国。建国之初,他们的知识受到了尊重。 1950 年,林徽因提出了修建“城墙公园”的设想,这是她为保护北京古城墙所能想出来的最好方案。如果实现,现在的北京将是何等的辉煌,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可以与北京相比这沧桑的庄严。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可恨,历史没有如果! 1951 年,林徽因挽救了景泰蓝传统工艺; 1952 年,梁思成、林徽因参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1953 年,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在北京展开,时任北京副市长的吴晗负责解释拆除工作。先是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甚至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后是在郑振铎组织的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斥责。但这些,终究挽不回那些古建筑,那些用砖与木构建出的满是诗意的时光印记。 1955 年 4 月 1 日,林徽因终于抵不过病魔的侵蚀,她死了。林徽因的一生,不能说是生得其所,却算是死得其时。这是反右运动的前夕,以她在古建筑保护上的言论和她刚烈的性格,反右给她带来的痛苦可想而知。或许,让她在这个时候离开,是天意对这女子的垂怜。林徽因的一生,金岳霖言道:“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我却想借用一下白居易的诗句,“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她转身离去,留下的只是后人的想像,如同杭州花港观鱼公园的那块林徽因纪念碑——镂空的身影,透着山色湖光…… 1957 年到了,反右运动开始。清华建筑系一个名叫程应铨的年轻人因为坚持林徽因保护古建筑的主张而被划为右派( 1968 年程应铨投泳池自杀,其生前为游泳健将)。程应铨的妻子为此与其离婚,她叫林洙。还记得 1928 年在福州出生的那个女孩吗?是的,就是她。 1948 年,程应铨带着女友来到清华, 20 岁的林洙进入我们的故事。当时,林洙想进清华的先修班学习,拜访林徽因后从其学习英文。随后,程应铨与林洙结婚,受到了林徽因的资助。 程应铨因为坚持林徽因的主张而获罪,在这之前一年( 1956 ),梁思成却为“大屋顶”(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林徽因的思想主张)做了检讨。 1959 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 年,梁林结婚,这次的“林”是林洙。有人因为林徽因的缘故,对林洙甚至是梁思成不满,觉得一段美好的爱情因了林洙而不纯粹了。可是,对于梁思成来说,林洙和林徽因带给他的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林徽因多才却强势,梁思成与她一起并不放松;林洙虽然没有文思与灵气,但却崇拜着梁思成,这种因崇拜而生的温婉,孤身一人的梁思成如何能抵挡。无论如何,林洙陪着梁思成走完了剩下的十年,度过了文革那段艰难的时日,保存了《营造法式》的文稿,照顾了林徽因的生母,还能要求她怎样? 1972 年 1 月 9 日,梁思成去世,他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好人。人们记住他,不仅因为他是林徽因的丈夫,更应该是为了他对中国建筑所做的卓越贡献。 林徽因死后多年,一天金岳霖郑重其事地邀请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说了原因:“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是的,你们都忘记了,但我始终记得。老金临去世前,受邀为林徽因的文集写篇东西,他默然半晌,答道:“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顿了一顿,续言:“我不能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1984 年 10 月 19 日,金岳霖逝世。我以为,这段情事里,能当得起至情至性这一评价的,唯有老金一人。 后记:这篇文字来的并不轻松,虽然写只用了一个晚上,但来来去去看书、翻翻覆覆构思用去的精力就不少了,最令人郁闷的是写完了也差强人意。我对林徽因,之前充满了神圣的想像,看了科学网的诸般文字,忍不住要写一篇为其正名。一番调研作下来,林徽因却不再是那个林徽因,过去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现在已成“人间四月天”的真实。写这文字,算是给自己当初的动念交差。最后,取徐志摩的《偶然》后半作结:“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 你记得也好 / 最好你忘掉 /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个人分类: 史海钩沉|7111 次阅读|2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