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傣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考之奇在版纳
热度 1 duzhanchi 2020-10-30 09:04
科考之奇在版纳 1987年,参加中科院西南资源开发队,考察云南地区。 4月 16日, 与同组的 黄文秀、田效文、孙庆国、钟华平 一道, 司机扈传星开车,离昆明 , 前往西双版纳考察 。 一路南下,途经 元江坝 , 行道树凤凰木, 正值 盛花末期,艳丽的红色鲜花,绿色的 羽状复叶 ,格外引人注目 。 可谓 “ 花若丹凤之冠 , 叶如飞 凰 之羽 ” , 此赞语十分 形象逼真 。 19日, 来到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 - 允景洪 , 海拔 610米 。 街道两旁布满棕榈、椰子之类的热带树木。澜沧江流经景洪坝,两岸多为阶地,水流平缓,土壤肥沃,树木葱郁,得天独厚,宜农、宜林、宜居、宜玩。 中午,顺曼听路, 信步行至 曼景兰村。 村里遍布凤凰木、铁刀木、芒果、槟榔、香蕉、凤尾竹 , 一派热带风光。每户一栋 傣式 竹楼, 自成院落, 户与户之间 用 竹篱 相隔 。 这里,有一条 傣味食品街 。我们在门牌 52号的餐馆坐定,点了几个傣味菜: 酥嫩 的 炸芭蕉、清淡的水香菜、解暑的椰子肉、清热的龙爪菜、油润的花生酱,以及 香甜 的菠萝篜饭 。饭后,漫游近在咫尺的曼听公园。 该园, 1300多年前是 傣王 的 御花园, 现今, 园内林木茂盛, 绿草如茵,繁花 朵朵 , 争 艳 斗 奇 ; 傣族建筑 - 干栏式 竹制小楼 ,独具一格;佛教建筑 - 白塔 ,圣洁无暇,八角亭,瑰丽堂皇 , 已发展成为集 王室、民俗 、 佛教 、风景为 一体 的文化旅游景点。 20日,参观热带作物科研所。 该所 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澜沧江边,地势开阔,山低坡缓 , 犹如 一个美丽的公园, 热带风光旖旎,植物千姿万态。单子叶植物有:棕榈科的油棕、芭蕉科的香蕉、旅人蕉科的鹤蕉 ,凤梨科的 菠萝 , 兰科的香荚兰 和寄生兰等 ;双子叶植物有:茜草科的咖啡, 胡椒科的胡椒、樟科的 油梨、芸香科的柚子、 红木科的 胭脂木、番荔枝科的依兰香、漆树科的芒果和腰果、梧桐科的可可和 胖大海 ,豆科的 红豆树 和 铁 刀 木 等。 花卉植物格外引人注目,如: 锦葵科的 扶桑 、大戟科的 刺梅、 千屈菜科的 紫薇、 紫葳科的 炮仗花 等。种类繁多,难以尽数。此外,还有不少与佛教有关的植物,如:棕榈科的贝叶树和 槟榔 、芭蕉科的 地涌金莲、 兰科的 文殊兰、 姜科的 姜黄 、桑科的 菩提树 和 大青树 、檀香科的檀香树、藤黄科的 铁力木 、龙脑香科的龙脑香、番木瓜科的 番木瓜 、夹竹桃科的 鸡蛋花、 豆科的 无忧花 、木兰科的 缅桂、睡莲 科的睡莲等 。 其中,贝叶树的叶片,在古印度用来书写经文。因此,此叶称作 “贝多罗”,其经叫做“贝叶经”,此树尊为“贝叶棕”。 21日,离景洪, 前往 勐养。沿途为自然保护区,植被为季雨林,林下种有砂仁。路边有一橡树,高大伟岸,树干基部,分枝延伸,形似大象,虽不如榕树所形成的 “独树成林”壮观,但造型独特,难得一见。 开车东南行,不 一会儿便至 无量山余脉基诺山,亦称 攸乐山。这里,地貌为 低山丘陵,海拔 950米,是基诺族村寨聚集地, 乃 盛产 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首。据传说,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于此的士兵,为其祖先,即开始以种茶为生。基诺族 是西双版纳州唯一的土著民族 , 有 语 言,无文字;直到四十年代末期,尚处于 原始社会 。 爱吃 竹筒 饭、蕉 叶饭 、 野 生菜 ,喜 酸 好 辣 。 其 房舍古朴, 木构架、木板墙 , 茅草屋顶 ,分 上下两层,楼上 为 居 室, 楼下无 墙 壁,用于 养畜 堆物 。 下午,东南行 60公里,来到勐腊县勐仑镇,澜沧江支流罗梭江边。过吊桥,进入葫芦岛,便是中科院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该园 1959年成立,为植物学前辈 蔡希陶 所倡建。园 内 有一小湖,湖周树木环绕,湖畔 亭阁 玉立 , 湖中 王莲如盘 ,湖水微波荡漾,空中蓝天白云,大气清爽宜人,景色令人陶醉。 园中,植物种类丰富, 奇树名花 繁多。 孓遗植物天料木、佛教圣树黄葛树、 珍贵国宝 神秘果 、 水果皇后菠萝蜜、 保健饮料 苦丁茶 、润喉佳品 胖大海 、 药用灌木黄栀子、油料果树油橄榄、蜜源植物椴树、饮品植物茶树、咖啡和可可、多肉植物仙人掌、多汁植物 刺梅 、 食虫植物 猪笼草 、荫湿植物 砂仁 和 千年健 、 象征英雄的木棉、高纵入云的 望天树 、枝繁叶茂的橄榄树、 茎部肥厚的 佛肚树、 树干粗壮的 象腿树、 老茎生花 的榕树、 板根发达的四数木、 宛如巨扇的旅人蕉、 果 似卵黄 的蛋黄果、 荚果倒垂的腊肠树、 叶生茎顶的 龙血树 、形美叶翠的 吉祥草 和发财树、 光 杆无叶的绿玉 树、 苞片像花的叶子花、 花如炮仗的 炮仗花 、 花如鹤头的 天堂鸟 、 花似 锦 团的 无忧花 、 花色似锦的扶桑和木槿、花冠艳丽的杜鹃、 蝶花似火的 刺桐 、花序轴肉质化的菠萝 、材质坚硬的红木、 汁液有毒的 罗肤木、 毒性剧烈的箭毒木、 “吸血”寄生的檀香树、 淡雅秀逸的丁香和鸡蛋花、 娇美 清馨 的 兰花 和 姜花、 能产米的西谷椰子 、 会下细雨的黄檀树、闻声即动的跳舞草、轻挠枝摇的紫薇、触叶即闭的合欢树,等等,各具特征特色, 难以 一一详述。 棕榈科植物更是姿态万千:婀娜多姿的椰子、窈窕纤细的槟榔、雄伟挺拔的王棕、矮壮粗实的蒲葵、披头散发的董棕、大腹便便的酒瓶棕、英姿潇洒的糖棕、战袍裹身的 棕榈 、披甲带胄的油棕和伊拉克蜜枣 , 等等,美不胜收,大饱眼福。园内还有大片橡胶人工群落,依其下层植物种类,又可分为:橡胶 -可可幼树群落、橡胶-茶树群落、橡胶-罗肤木-千年健群落等,高矮有序,层次分明,各 居 其 位 。 随后,进入幽静的沟谷,参观热带雨林。林内,鸟语虫鸣,悦耳动听;植物茂密,遮天蔽日, 枝叶纵横, 藤 蔓 飞舞 , 林 木参天, 蔚为壮观 。板状根、气生根、木质巨藤、大叶植物、附生植物、绞杀植物、老茎生花、滴水叶尖,奇异景象,随处可见,犹如进入迷宫,使人眼花缭乱 。 代表性植物有:龙脑香科的望天树和版纳青梅、 使君子科 的千果榄仁、 无患子科 的绒毛番龙眼、 肉豆蔻科 的云南肉豆蔻、藤黄科的版纳藤黄和滇南红厚壳、番荔枝科的云南银钩花、 金刀木科 的金刀木等。大型木质藤本有: 鼠李科 的蛇藤、豆科的崖豆藤和猪腰藤等,不认识者众多,无法一一罗尽。林中 生物之间,互争互促,相依共存,构成了一个稳定的顶级生物群落,形成了一个物种极其丰富的热带雨林王国 。 原始而神秘, 玄妙 而奇特, 使人返璞归真, 让人浮想联翩,使人敬畏自然 。 22日, 结束版纳考察,前往 江城 。 此行虽然短暂,但澜沧江水之清奇,版纳景色之新奇,热带花卉之瑰奇,佛教植物之诡奇,热带雨林之奇异,热带作物之奇妙,傣式建筑之奇巧,基诺族之奇特,尽皆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原载:中科院京区老年文联文学集锦《岁月有痕》, 2020年9月)
个人分类: 回忆录|7968 次阅读|2 个评论
古滇国文化在傣寨曼纳伞
ecoliugy 2019-5-23 14:15
古滇国生活场景(干栏式建筑,铜鼓等与傣族相似) 今天去傣寨曼纳伞一哥们家过泼水节吃饭。 哥们老爹是四川人,来版纳讨生活入赘勐仑的傣族人家,老爹傣语讲的很溜,酒量也杠杠滴,可谓傣汉兼融,半汉半傣。 版纳有不少四川和湖南人,都在版纳娶妻生子,安家边疆,短短三四十年时间就发生了典型的汉人夷化。 归化边疆这在云南历史上是非常典型的文化现象。由于云南山川阻隔,区域文化的相对孤立,因此外来之人,无论从饮食,还是交流上,只能顺从当地人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被“少数民族”同化,也就是学术用语里说的“ 夷化 ”。 在这里 夷化也可以简成为“云南化”。外来人口的云南化在云南历史上是非常显著的现象,无论什么群体,进入云南之后,都会被当地土著所影响,产生出新的文化。 古滇国贵族都是鹰钩鼻、大胡子,显然不是云南土著民族,他们崇拜牛,青铜技艺高湛,有研究证明是来自草原的斯基泰人(也就是印欧人,与伊朗人相似) 古滇国青铜器上的鹰钩鼻大胡子带刀贵族(左边),以及大鼻子平民(右边,以云南人头顶箩筐的方式背东西,这个大鼻子外来人可能放错被削去胡子,被贬为干重活的平民了) 从古滇国大鼻子的斯基泰人就开始云南化,滇池岸边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有大量的鹰钩鼻子的贵族可以佐证;迄今为止,云南土著的民族生产的青铜、铁器或陶器依然相对“原始古朴”,与中原文化相比技术并不精湛,甚至可以说相当落后。然而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滇池边上出土了大量技艺精湛的青铜器,其复杂程度和精巧度都令人叹为观止,而且深深地烙上了云南的印迹。 大量的古滇国青铜器,可以为我们揭开那个时代的面纱。可见当初的贵族是外来的草原民族鹰钩鼻人,被奴役的则是云南的土著民族,这些原住民几乎都不穿鞋,有居住干栏式建筑,崇拜铜鼓的傣壮族祖先,吹奏芦笙的佤族祖先,以及养羊的彝族祖先等等。外来的 鹰钩鼻人人由于武器先进,异常凶猛,奴化了云南的土著,过着收租纳贡,杀伐自如的生活,但由于人数相对土著较少,随着日间推移被土著影响,这些外来的大鼻子生活和文化上渐渐融入了土著人的文化,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古滇文化。 古滇国出土的一个鎏金献俘铜扣(两个大鼻子士兵抢了一个带着小孩的妇女,一头牛和两头羊。每个士兵手里还提着一个人头,左边士兵踩在尸体之上。版纳的佤族解放之后猎头习俗,傣族如今在村口大树下放置一个立着的竹筐,据说就是猎头习俗的遗留。) 古滇国被来自楚国的军队灭亡之后,滇王也云南化,融入了云南土著。后来的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以及元代蒙古人回族入主云南,均融入了云南。其中对当今云南影响最大的是明代,朱元璋统一全国之后的云南军屯。 滇中滇西的汉人则是来自江淮地区所谓的南京应天府,几乎都是明代军屯后代,大量村庄名称都以“营或旗”命名就是证据,这些汉人如今也基本夷化,形成了独特的云南文化,延续至今。比如 我的祖先就来是军屯的一份子,深受云南本土文化的影响。 古滇文化中的仕女,我那哥们的老婆就拥有一个类似的大鼻子 更有趣的是,我这曼纳伞的哥们,他老婆也是个鹰钩鼻。他告诉我,他岳父是新疆人,老婆有个明显的大鼻子,很明显的印欧人特征。不过 姑娘汉语,傣语,酒量都溜的很,显然已经完全融入到云南和傣族文化之中。若非具有相当敏锐度的人,很少有人能看出大鼻子的独特之处,更不知晓大鼻子与云南的独特历史。 可以这样说,我那哥们他们一家人简直就是古滇文化的活化石。傣族、鹰钩鼻、汉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种稻捕鱼,住在干栏式的现代建筑之中,节假日划龙舟,杀牛吃牛、击鼓而歌,部分傣族村寨还遗留着剽牛的习俗。我这哥们一家独特的人员组成 组成和文化遗留,应该大致就与古滇文化相似,只不过他们受到南传佛教影响深远,以及生活又高度现代化,让西双版纳的傣族文化组成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溯源。
59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番莲煮鱼:一道菜里的天下文明
热度 1 ecoliugy 2019-4-20 10:49
转眼之间,来版纳工作生活已经有十年。光阴荏苒,时光匆匆自己也多少成了半个版纳人,言语之间,思维方式,多少有了一些版纳的意味,特别是饮食习惯,已经非常版纳化,日常生活里也钟爱版纳饮食。 酸、辣、生、苦、臭,独特的食材、多元的香料、生猛的菜肴,随季节变换的风味,在过去十年间几乎都尝了个遍,而且在傣族朋友的介绍下几乎都吃的很爽,颇有心得。有的菜肴甚至都学会了自己制作,比如版纳近些年流行起来的一道菜:西番莲煮鱼。 西双版纳的傣族因为地处热带,资源丰富,且与老挝泰国等山水相连,语言文化相似,因此在外地人看来,性格与人生观念与我们颇为不同。傣族信仰小乘佛教易于满足,而非儒家文化的出世精神,因此傣族人似乎特别重视聚餐和大吃大喝,无论有什么高兴的事情,都是摆一桌大家聚一起吃吃喝喝,特别开心。傣族人也特别擅长吃,男女人都精于制作美食,而且傣族在吃上特别有创造力,创新性十足。通过过去十年的观察,我个人觉得,傣族在吃文化上的创新性和传播力是上异常惊人的,很多现在傣味烧烤里的食物,其实都是最近几年才逐步变成傣味的,如西番莲煮鱼、水煮鱿鱼沾芥末等等,都是新式傣味,备受欢迎。 菜肴的创新,如一道傣族风味菜“西番莲煮鱼”,它体现了保守的傣族社会相对包容与快速接受新鲜事物的一面。无论是罗非鱼,还是西番莲都是外来的东西,到版纳的历史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但都已经深深烙上了版纳的痕迹。版纳人都潜意识里认为“这是我们版纳的菜肴”。 事实可以如此,也并非全如此。历史与文化,很多时候都只是我们人类一个断面的肤浅认识而已。 西番莲煮鱼这道菜,若从文明起源的角度分析,或者从生态、文明、作物驯化的角度看,“西番莲煮鱼”可谓四海一家,天下大同的体现。 详细分析。傣族乃是源自水边的民族,自古喜欢食稻吃鱼。 西番莲煮鱼 乃脱胎于傣族喜欢用酸味的食材,配上 鱼肉 清 汤煮吃 ,傣味里有 “酸叶 胶藤煮鱼、白粉藤煮鱼、酸笋煮鱼、金 荞叶煮鱼、酸秋海 棠煮 鱼 ” 等 多种经典的 酸味煮鱼方式,酸味各不相同, 所煮的鱼也不尽相同,各有各的风味。 西番莲煮鱼,不过是在原有的 酸味食材煮鱼基础上, 某人大胆尝试之后,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式酸味煮鱼而已。 若从食材上分析,那就特别有意思。西番莲煮鱼的食材需要西番莲、罗非鱼、小米辣、葱姜蒜、芫荽、盐、味精,还可按口味加香茅草、番茄等。这些食材看似来自本地,但实施上均是人类文明交流的成果。 先说西番莲。 西番莲是很漂亮的一类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亚洲也有少量的西番莲分布,如版纳特有的版纳西番莲,但果实都不能吃。我们所吃的紫果、黄果西番莲最早都是由中南美洲的人选育驯化而来的,之后被欧洲人发现,逐步传入世界各地。西双版纳的西番莲是八十年代,版纳植物园引入推广种植,逐步在版纳流传开来。西番莲在版纳的历史不过四五十年而已。西番莲煮鱼所用的西番莲可用酸味浓郁的紫果或黄果西番莲均可,按个人喜好两三个,个人选择放量即可。 再说罗非鱼。 罗非鱼又叫非洲鲫鱼,它是事实并不是鲫鱼,而是属于丽鱼科或者叫慈鲷科的鱼类,鱼鳍上具有鲜红的颜色,色斑也可随着年龄或脾气而改变。顾名思义,罗非鱼来自非洲尼罗河,为著名的热带鱼类。版纳的罗非鱼来源不太明晰,可能是泰国传入,也有清晰记录是版纳植物园的著名科学家蔡希陶先生,60年代去越南开会时候,从越南引入的。蔡老深感热带地区缺少肉食,因此从越南带回鱼苗,交给水产部门繁育推广,最终流行开来。罗非鱼如今已经成为版纳最常见,最著名的食材之一,可以制作柠檬鱼、香茅草烤鱼、清汤鱼、腌酸鱼、木姜子煮鱼等等各式各样的版纳风味。 然后说配料。 西番莲煮鱼少不了小米辣 。版纳有黄色和红色两种小米辣,但为了好看通常放红色的小米辣。辣椒起源于南美洲,墨西哥原住民驯化了辣椒。辣椒在明末清初方才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风味。西双版纳的小米辣属于小灌木辣椒,很可能是东南亚人在辣椒传入之后,选育出来的辣椒品种。因此,我们所用的小米辣,原始祖先虽然来自美洲,但确是热带亚洲选育出来的新品种,烙上了深深的版纳痕迹。 大蒜、葱和芫荽。 作为重要的佐料,大蒜、 葱和芫荽均 具有祛腥的功效,可增加羊肉汤的香味,如今广泛运用于各种菜肴。 大蒜、葱 和芫荽都是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食材,三者均起源于中亚地区 ,最早流行于草原民族、地中海地区和波斯地区,通过贸易被商人带入世界各地。 西晋文学家张华所著《博物志》中记载: “张骞使西域还,得大蒜、胡葱、苜蓿、葡萄、胡荽”。把 大蒜、葱 和芫荽引入中国的功劳都归功于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版纳少羊,不过也早已经习惯利用大蒜、葱和芫荽了。版纳还有一种大芫荽,香味更加浓郁独特,也可稍加一点,传统傣味如柠檬鸡、香茅烤鱼肯定用大芫荽,但新式的菜肴则用香菜,也就是芫荽要多一些。 重要佐料 生姜 。姜被认为是菜中之祖,不仅可以调味,而且可以入药,其辛辣味不仅是厨房里必不可少的佐料,而且可以驱寒发汗,食药两用。中国利用姜的历史相当古老,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之前,也有人称“姜是神农氏发现的”,把姜的历史追溯到了上古时代,认为姜是中国人在长江黄河流域选育驯化而来的重要作物。然而,中国迄今为止并没有发现野生姜的分布,西方人认为姜是南岛族人在热带岛屿驯化的,而从 姜的分布看,大多姜科植物分布于 热带亚热带 地 区 ,如中南半岛和东南亚地区,因此,姜很可能是从印度到中南半岛到东南亚一带起源,然后经过西南进入中国的。 最后, 调味品 盐、味精和酱油 等。盐是最重要的调味品。在古代盐是官方垄断的重要商品,版纳地处茶马古道源头,勐腊县的磨憨产盐,茶马古道上的磨黑、墨江、臭水等,其实都是贩卖盐,茶马古道其实也是茶盐古道。现在傣族和所有人一样可以任意的吃盐,但在历史上盐是稀缺物资,版纳有道菜叫“盐巴果蒸鱼”,傣族哈尼族等采集盐肤木的果实,富含盐分,用来充当盐,现在已经成为难得一见的山珍海味,在南糯山可以品尝。 味精 是日本东京大学的教授池田菊苗发明的,为提纯的谷氨酸钠,刚开始命名为“味之素”具有提鲜的功效,傣族很多菜都放的很重。味精是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历史不过百年,对健康无害,只是逐渐富裕的人为追求食物的本身味道,追求新鲜和原味,所以不喜欢味精。味精也容易覆盖糟糕食材的怪味,让人吃起来好像很新鲜的感觉。傣族历史上有很多菜肴和原生佐料具有味精的功效,如傣族人喜好吃的辣根(分大辣根和小辣根),为胡椒科植物,可增加杂菜的香味,傣族重大节庆里煮杂菜必定放辣根,就是为了提鲜,是非常传统的提鲜手段。大概只有酱油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同样具有提鲜的效果。 最后,傣族人喜欢用来摆盘,吃饭 使用 的转 桌(还有电饭煲) 同 样是由日本人发明出来的。人类的日常生活和人类文明已经深度融合,交织在了一起。 罗非鱼原产非洲,西番莲原产南美洲;辣椒原产南美,小米辣可能是传入亚洲之后,在东南亚培育的;葱、大蒜和芫荽原产中亚,经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或由汉代张骞带回;姜源自东南亚或中南半岛;味精由日本科学家发明;从食材上看,或许只有煮汤的水和调味的盐是中国原汁原味的独创材料。当傣族人吸纳了全世界文明成果的时候,自我创新研制了西番莲煮鱼的独特做法,发明出来风味独特的傣族菜。 可谓一道菜里知天下了。 傣乡情思延伸阅读: 西双版纳傣族的信仰变迁:从万物有灵到佛祖释迦牟尼 天堑变通途: 罗梭江铁索吊桥历史 人的进化:老祖先是如何占据高山雪原和热带雨林的? 史前人是如何进入热带雨林的? 到勐仑,别忘了去曼仑看鸡 (傣族叫鸡文化民族考) “赶摆黄焖鸡”:傣族通过“吃鸡约会”的传统故事 当暹罗改名泰国:“泰国”二字对版纳有何深意? 傣族粑粑“豪罗梭”与勐仑的不解之缘 版纳近代史之:边地英雄“柯树勋” 古人是怎么说话的? 雨林神物“两头蛇” 姜苗果是什么?雨林皇后九翅豆蔻的繁殖秘密 如何用版纳的鱼讲好青藏高原的故事? 我的第一科普片子《自然之兰》:说说西双版纳的兰花
4803 次阅读|1 个评论
滇西傣乡照片
热度 9 Majorite 2012-11-20 21:34
滇西傣乡照片
滇西傣乡照片 今天考察路线是从镇安镇去盈江县城,考察之余拍的照片贴在这里,与大家分享,请李学宽老师指导: 农民的小四合院 傣楼与白鹅 猪肉与母狗 牛腿 卖枪广告与卖走私车的广告 这则广告,不懂 美丽的公鸡 陡壁采样, 蓝天白云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2840 次阅读|11 个评论
热带雨林呼唤生态文明
热度 5 Elephantd 2012-10-25 20:49
热带雨林呼唤生态文明
1. 困惑 在北回归线附件绕地球一圈,会有惊人的发现:绝大部分陆地都是沙漠,但东南亚半岛北部中国、老挝、缅甸接壤的澜沧江 - 湄公河区域,特别是中国一侧的西双版纳,却是郁郁葱葱的热带森林。这是自然的造化,更是人类文明的使然。 西双版纳是中国很少的热带区域,因为少就稀奇,因为稀奇,就人来人往。近来,地方政府把西双版纳的发展定位为 “ 热水边情 ” ,即蝶飞凤舞的热带风光,堵截穿城而过的滔滔澜沧江打造水的城市,发扬光大具有异国情调民族风情的泼水节和饱含浓厚田野习气的水稻耕作传统,与山水相连血脉相依的老挝、缅甸联手,建设现代化的边陲生态城乡。每天,四五十趟民用客机,近百辆长途大巴,数不清的卡车、自驾车,还有澜沧江里的轮船,把人、把物拉进西双版纳,又拉出西双版纳。这是繁荣昌盛的景致,这是美仑美奂的画卷。 可是,就在西双版纳土著苦聪人还没有彻底解决温饱问题的今天,就在西双版纳这幅美丽画卷刚要展开的时候,出现了诸多的不和谐。火柴盒式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像宇宙爆炸飘来的残骸,刺伤了婀娜多姿的傣家竹楼。橡胶种植蔓延,雨林不再那么潮湿,热带风光黯然失色,穿城而过的澜沧江露出了早年间的礁石,炎热干燥的春夏,居住山地的一些农民找不到起码的饮水。因此,世界顶级科学刊物《自然》杂志 2009 年 1 月刊登文章,细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因橡胶种植而岌岌可危,国内外科学工作者正在与地方政府协力遏制橡胶蔓延,保护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现实是, 2009 年以来,西双版纳的橡胶种植面积一路飙升。哪里可以种橡胶,只要管理稍有松动,哪里就出现连片的橡胶种植园。 最糟糕的是,人与野生生物的冲突日趋白热化。野象致人死伤年年有报道,野象糟蹋庄稼毁坏农舍月月在发生。 2010 年, 7 月 7 日 ,两只野象创伤骑摩托的路人, 11 月 3 日 ,一群野象围攻弄死在自家地里摘辣椒的老人; 2011 年 8 月 16 日 ,一头幼象在公路上大摇大摆地弄坏了 1 辆卡车、 4 辆轿车、 5 辆摩托。印支虎曾经活动在西双版纳的热带丛林里,消声灭迹 15 年后偶然露面, 2009 年 2 月却被人残忍地杀害、分食。多年的科学研究,弄清楚西双版纳有不到 5000 种高等植物,可是,人们热衷引进物种,在某个数平方公里的园地里,已经栽种了上万种植物。众多的外来物种,可能储蓄了种质资源,但是飞机草、肿柄菊、矢车菊的入侵,已经给地方经济发展和土著物种繁衍造成巨大的障碍。 为什么如此不和谐?因为缺失生态文明。 2. 生态文明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延续 澜沧江 - 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从高山峡谷到低山丘陵再到宽阔冲积平原。西双版纳位于其低山丘陵地段,山间盆地星罗棋布。平缓的盆地为傣族居住,起伏的山丘为布朗族、基诺族、哈尼族等山地民族的家园,莽莽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养活着多种多样的野生动植物,也为这里的土著民族带来丰富的资源和稳定的环境。这种人与人、人与野生生物,选择各自的 “ 领地 ” 分区域定居的格局,使西双版纳这块绿洲得以延续至今。 维系这种人与人、人与野生生物分区域定居格局的,是融合在现实生活中的朴素的生态文明。西双版纳朴素的生态文明,包括了森林神山文化、象文化、森林优先的生态观,以及把这些精神层次的东西融合在村寨景观结构中的社会实践。 首先是鬼神崇拜的龙山森林神山文化。按照土著民族的鬼神崇拜信仰,人生活在由无生命物质、生命物质、人和神组成的自然整体之中。神是威严的,保护着人和人的财产。因此,在建立村寨时,都要在附近选择一片生长较好的原始森林给神居住.即为龙山森林。而且认为,龙山森林里的所有物质都是神或神的伴侣.禁止在龙山森林里狩猎、采集和其它有损害的活动。被追猎的动物,如果逃进龙山森林,人们就放弃追猎。敬畏神的朴素文化和保护龙山森林的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使西双版纳的天然森林和动植物得到有良好的维护。 其次是和平友爱勤劳向上的象文化。西双版纳傣族崇拜象和喜欢象,其独特象文化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象文化即是有关于象的神话、传说、雕塑、织锦、壁画、工艺美术、舞蹈和音乐的地方性文化。象是庞然大物,但性情温顺,心灵善良,从不主动攻击人,也不欺侮其他弱小动物。因而,象文化的核心是和平、友爱、勤劳、向上。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温和友善成了西双版纳世居民族共同的象征。 再次是森林优先的朴素生态观。西双版纳很早就有人类居住,为什么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还保存有大面积的热带森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土著民族有朴素的生态观。居住在盆地的傣族,以水稻农业为生,但一直没有大型水利工程。灌溉用水均来自附近的山林。人们在总结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凝练出森林优先的朴素生态观,其大意是 “ 有山才有树,有树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米 ” ,人要获得足够的粮食,首先必须保护好山林。这种朴素的生态观使人附于森林之中,也就自觉自愿的投身于森林保护。 崇拜自然、崇拜野象、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是土著民族生活的一个部分。这种传统的生态文明,在村寨景观结构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位于澜沧江东侧骑马山的布朗族村寨最能代表山地民族的村寨景观结构。在骑马山海拔 1300-1400 米 的山头上,有上百年的昆洛、昆满、昆罕等布朗族村寨,村寨附近茂密的原始森林被制定为神山,比村寨略低的缓坡地开辟为板块状的轮歇地,散布在延绵的天然森林之间。人们穿梭在森林与耕地之间,村寨与村寨之间,以刀耕火种旱地农业、和采集狩猎野生动植物为生。 1970 年后,因政府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需要,这些村民搬迁到低地,但他们依旧维护和祭奠旧居的神山森林。 傣族居住在平缓的盆地和谷地以水稻农业为生,其村寨景观结构更具有地方特色。在建立村寨之前,人们基本根据四个标准选址。一是有广袤的平地可开垦为稻田,二是要有溪流可供取水和排遗,三是有天然森林作为神山和坟山,四是靠近山麓以避免洪涝。村寨内较高的地段建立佛寺,由竹楼和庭院组成的房舍,一家挨着一家,分布在佛寺前面,房舍外侧栽种龙竹以取竹笋和竹材,栽种铁刀木薪炭林以取柴薪,向外,有两片特殊的天然森林,一为供神灵居住的神山一为安葬亡人的村寨集体坟山,再向外,则是肥沃的水稻田和延绵不断的天然森林。于是,传统的傣族村寨.依山傍水,绿树成荫。 这种温和的地方生态文明,这种人与人、人与野生生物,分区域、分地段择地而居的景观格局,使人和野生动植物能够和平共处,持续发展。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与世无争,享受着与大自然的和谐。 3. 忽略和扬弃生态文明,使发展变成了掠夺 可是,畸形的发展,打破了西双版纳的和谐与宁静。 2011 年 3 月,我们在西双版纳勐养、勐腊、尚勇 3 个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与傣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哈尼族的 60 岁以上的长者进行了座谈讨论。论及昔日的生活,当今的频繁,长者们意味深长地感叹 “ 是人的胆子大起来了,树林小了,野物少了。 ” 1957 年,科学工作者首次在西双版纳发现野象,撰文描述为 “ 象栖丛林中,几乎没有主动侵犯人的现象。换言之,即人不犯象,象亦不犯人。 ” 西双版纳有野象,震惊了全国,经过政府批准,一支捕象队伍,招募当地人引路,在解放军的保护下潜入密林深处。先后折腾了大半年,最后,捕获到 1 头小象运至上海动物园,在此过程中却杀死 5 头野象、打伤 4 头野象。这种在自然保护区里兴师动众的大规模捕杀行动,摧毁了当地居民长期崇信的 “ 不能猎杀神一样的野象 ” 的观念,人们怀疑神灵的威严,一些不法分子更是有恃无恐。此后,直到 2006 年,在西双版纳有 71 头野象被人为杀死,有 7 头受伤侥幸逃脱。尽管,西双版纳的野象,总共不到 200 头! 捕象过程中受伤残废的一头野象,在丛林里游荡,见人就攻击,先后弄死弄伤 9 人。存活的其他野象也学着与人类对抗,史无前例的人象冲突蔓延开了。 莽莽热带雨林是野象的家,而没有控制的橡胶种植却把野象的家扯得粉碎。天然橡胶是稀缺的工业原料,却只能在多湿高热的热带地区栽种。为了应对国际社会的经济封锁,中国政府倾力在云南的西双版纳等地发展橡胶。大量的外地移民进入西双版纳兴办橡胶农场,土著居民也紧跟其后。不少昔日的龙山森林也被破坏种了橡胶。不仅如此,经过数十年的研发试验,培育出了适应低温的抗寒橡胶品种,促使橡胶爬到了昔日不能生存的高地上。能够种橡胶的地方,基本是野象的天然分布地,野象栖息地自然减少了。为了生存,野象四处流窜,形成肇事。 2011 年 1 月 29 日 以来, 21 头野象离开勐腊保护区向西流窜,出没于近 30 年没有野象踪迹的勐腊县勐伴、瑶区一带,当地人诚惶诚恐,生活难安。 人们总在指责橡胶种植破坏西双版纳的生态环境,破坏野象的栖息地,总在论述橡胶种植是市场经济对一个温存、秀美区域的冲击和蹂躏。其实,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在政府引导下运行的,并非无序的经济博弈。问题是为什么在有强大政府控制条件下,西双版纳的橡胶种植却陷入无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面对掠夺与利己意识在西双版纳的蔓延,缺乏生态文明层次上的认识。工业发展的天然橡胶需求催生西双版纳的橡胶种植,促进的是西双版纳本土和外域的 GDP 的增长,损伤的是西双版纳的热带森林,遭罪的是依赖热带森林生存发展的野生亚洲象及其他珍稀动植物。 人们热衷于用橡胶换金钱,用便捷交通和奇特景点吸引游客,其实,是一种掠夺。望天树、亚洲象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的标志。 20 世纪 90 年代初,得到国际组织的援助在参天大树之间建立空中走廊用于热带森林研究,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野象频繁出没的地方建立研究野象的树上观测小屋。在利益的驱使下,空中走廊被一再加固成为高价景点,望天树在五花大绑里挣扎,游客却在望天树上雀跃欢呼;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被转变为旅游区、树上观测小屋被修缮为高档宾馆,野象仍然在此频繁出没,野象肇事也就年年在此发生。为了最大的赢利,这些理应严格保护的地方,在商人之间倒来倒去,娱乐了游客,富裕了商人,蹂躏热带雨林,破坏了野象家园,摧残了地方生态文明。 4. 重塑朴素的生态文明 波涛翁 ( 老爷爷 ) 是西双版纳勐仑德高望重的傣族长者,论事都有自己的见解,总喜欢在自家宁静的竹篱阳台上接待客人。当得知我要向他请教传统文化时,他起身回屋和家人一道沏了一壶茶,笑盈盈地回到阳台上,边倒茶边说 “ 这是西双版纳的灯台树,傣话叫卖丁别,清凉止咳,喝喝看。 ” 围绕着环境和社会生活变化讨论了两个多小时,波涛翁语重心长地说: “ 西双版纳到了今天的地步,并不奇怪。因为这里忙着建大房子、修大公路、种橡胶赚大钱,老祖宗的东西被慢慢丢弃了,忘记了。村里的人不爱喝井水茶水,爱喝商店里卖的矿泉水。 ” 他停了停,用凝重的眼光看着我: “ 像你这样的科学家,我接待过不少,到农村调查,为了写文章吧?写文章与种橡胶一样,就是为了赚钱吧? ” 我疑惑了,他已经怀疑世间的诚信。他接着说 “ 你讲的生态文明,不应该仅仅写在纸上,不应该仅仅与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讨论,应该去与领导商量,与县里的、州里、省里的领导商量。我们傣族老祖宗说的、做的,不仅仅是为了我们傣族好,也是为了大象、野牛、红脉干 ( 番龙眼-笔者注 ) 好。 ” 我无语了。 是的,融会了朴素生态文明的人与人、人与野生生物,分区域、分地段择地而居的景观格局,使人和野生动植物能够和平共处。而今,人们把生态文明挂在嘴上,写在纸上,不仅没有落实到具体的生活生产中,却肆意侵犯野生动植物及其家园。重塑朴素的生态文明,是保护西双版纳这块中国最后的热带雨林的出路,最根本的出路。 ( 本文以 “ 重塑生态文明,保护最后的热带雨林 ” 为题 刊于《绿叶》 2012 年 10 期: 39-44)
550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傣历1372新年-科学网开博
marx02 2010-4-14 23:08
2010年4月14日,傣历1372年新年第一天,我在科学网申请的博客也通过审核正式开通了。 其实我早2008年7月19日就已经在科学网上注册过了,平时只是浏览一些科学新闻,主要用于下载受益的资料之类的。前几天看到新闻第二届青年科学博客大赛开始报名了,也就趁此机会申请开通博客,没想到居然和傣历新年同一天通过审核开通,挺巧的。 为什么要说傣历啊?因为我现在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科院西版纳热带植物园学习,这里是许多傣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地方。来到版纳已经大半年了,也了解了傣族的一些文化和民族风情,还认识了不少傣族朋友,今天上午还到一傣家吃饭去了。按照傣历,今天是1372年新年第一天,傣家人民都在庆贺新年,杀猪的杀猪,宰牛的宰牛。我们植物园的研究生和外籍学者下午一起在罗梭江里顶着大太阳练习划龙舟。明天下午(15号)正式泼水,后面的活动有赶摆,塞龙舟,放高升,我们练习划龙舟就是为了16号的赛龙舟比赛。想传照片上来的,没整理好,下次再传。 庆祝博客开通!以后多传照片! 傣族过年每家都要杀猪庆祝。 下面是泼水节的照片。 今年大旱,版纳街道上没有怎么泼,也没有提供水源,我们园里的研究生就在园子里的水塘边泼,也不浪费水。 相册里还有更多。 下面是我们练习划龙舟的场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来安抚你的眼泪,曾经水一样的傣家姑娘
papaya313575 2009-11-16 08:39
这个周末,因为臭菜的项目,又去景洪(西双版纳州州府)附近的曼勐村寨调查了。 这个傣族村寨很特别,因为数百年前从泰国迁移过来,语言和习俗和其他傣寨差异很大;村寨紧挨着西双版纳州,受城市化大跃进的恩惠,政府征地给予补偿很多;橡胶市场一直很火热,村民的土地能种橡胶都种橡胶,不种的全都租给别人,须知热带地区的土地就是金子;当地人爱吃炸牛皮,于是,村里牛角工艺、牛皮生意也火爆。所以,和预料中的一样,寨子已经丢失了傣寨的原汁味,木瓦式的黑色竹楼全都是换新装了,红的、蓝的、绿的,铝合金,水泥,砖,别墅,汽车,无一不展示着村里人富足的生活。 可就是这样一个十足富裕的村子,我们却听到哭声了。 女主人咪依温守寡了,有个女儿,但家里只有寡妇一人有6分旱地,别人家的橡胶早就开割了,她家的才种上,等收钱还得等8年后;水田1亩多点,出租后一年换取租金约1000元;寡妇有个女儿,19岁,只上到小学,刚在附近的镇上打工,一个月6百块的收入;每季度家里可以领政府的补助约120元;.外加做点小生意,每年可赚2000元左右;刚刚修建了房子,花了一万,借了5千(基本还清)。母女俩年收入总计约1万,除去生活开支,基本所剩无几,自然无法与左邻右舍每年至少约十来万富足生活比。所以,调查过程中,母女俩哭了,哭诉了很久,女主人哭,因为没有男主人,受周围人歧视,经济收入少,生活太艰辛;女儿哭因为穷,上不起学,连个男朋友都交不到,在同龄女孩中很是卑微。 也是个寡妇,玉腊因为有5-6亩开割的橡胶,做牛皮生意,开了个小店铺,也租地,一年下来也有个10万的收入,除去儿女读书和生活开支,日子过得也还小康。可是,31岁的脸上爬满了皱纹,皱纹里写满了对生活的抱怨,当我问及她对目前生活时候满意时,她说,不满意,没男人,很累,担子重,受歧视,眼里 蓄满了泪水。 我们上竹楼,填问卷,完毕,离开。只是,直到现在仍然抹不去那双双泪湿的眼,更不知道该拿什么去抚慰她们的眼泪。
个人分类: 草木也知情|3915 次阅读|2 个评论
那里的人(1)
papaya313575 2009-11-13 23:14
竹楼上,那些可爱的傣家小卜哨,因为过节了,都穿上鲜艳的傣装,笑容是那样的灿烂! 傣家女人回家的背影 傣家汉子,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刺青,在他们看来,不刺青的男人不算真男人,所以,傣家男人很少能去入伍的,光刺青这一条就不合格了。 炎热的下午,这只小狗很是舒服的躺在竹楼下,老咪涛(傣族对老妇人的称呼)正替它抓虱子呢。
个人分类: 西双版纳|3668 次阅读|3 个评论
水一样的傣家导游
IrisXTBG1 2009-7-12 17:38
在70来个导游中,最喜欢就是这位了,20来岁,已经结婚了,小孩差不多2岁了吧。几个月前参加了她老公的哥哥的婚礼,那时开始认识她。觉得她特别水灵,也很可爱,虽然不是最妩媚和漂亮的一个。今天带着游客来民族博物馆,终于抓到一张(上次她家婚礼上拍的不在电脑上了) 这位似乎没见过,可能是州上过来的。她一出现就吸引了我的眼球,因为她漂亮的傣装。有着傣族的妩媚和现代的时尚,还有火红的热情,也是我喜欢的颜色。 这几位是我在小拱桥(王莲池旁边)给澳门做定向运动的学生当指路人的时候抓拍的。都是园里的导游了,一直觉得园里的导游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她们大多来自版纳的傣族,能歌善舞,回头发一点她们跳舞的照片给大家欣赏吧呵呵。当我拿着相机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更喜欢美女了。不过抓拍时候总有些不理想的地方,比如背景,其他人的干扰等,因她们多数都被游客包围着,所以必须要裁剪,有的照片在修饰过程中丧失了一些信息。 大家赶紧来葫芦岛吧,看风景,也看美丽的傣族导游
个人分类: 拾色打望|428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