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霍金辐射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黑洞信息悖论
热度 9 tianrong1945 2016-7-21 07:10
热统系列之7 如上一篇所述,雅各布·贝肯斯坦于 70年代初提出了黑洞熵的概念,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疯狂的想法,遭到几乎所有黑洞专家的反对,因为当年的专家们都确信“黑洞无毛”,可以被三个简单的参数所唯一确定,那么,黑洞与代表随机不确定性的“熵”应该扯不上任何关系!唯一支持贝肯斯坦疯狂想法的黑洞专家是他的指导教师惠勒。笔者读理论物理学史所得到的印象中,惠勒似乎总是支持任何疯狂的想法。当年惠勒的另一个学生:休·艾弗雷特(HughEverett III,1930年-1982年),也是在惠勒的支持下,因提出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诠释”而著名。惠勒自己就曾经有过许多疯狂的念头。惠勒最著名的学生费曼曾经这样说:“有人說惠勒晚年陷入了瘋狂,其實惠勒一直都瘋狂。” 贝肯斯坦的黑洞熵概念立刻带来一个新问题:如果黑洞具有熵,那它也应该具有温度,如果有温度,即使这个温度再低,也就会产生热辐射。其实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逻辑推论,但好像与事实不符。不是说任何物质都无法逃逸黑洞吗?怎么又可能会有辐射呢?但当时的贝肯斯坦毕竟思想还“疯狂”得不够,他并没有认真去探索黑洞有无辐射的问题,而只是死死咬住“黑洞熵”的概念不放。 还是残废人霍金的脑瓜子转得快。但其实,最早认识到黑洞会产生辐射的人并不是霍金,而是莫斯科的泽尔多维奇,霍金从与贝肯斯坦的战斗中,以及泽尔多维奇等人的工作中吸取了营养,得到启发,意识到这是一个将广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融合在一起的一个开端。于是,霍金进行了一系列的计算,最后承认了贝肯斯坦“表面积即熵”的观念,提出了著名的霍金辐射 【 1】 。 根据熟知的热力学公式: dE = kTdS,(使用自然单位,令波尔兹曼常数k=1),温度可以看作是使得系统的熵增加1比特所需要的能量,因此,从黑洞熵的表达式: S BH = k B Ac 3 /(4πhG) 可得史瓦西黑洞的温度: T BH = hc 3 /(4GMk B ) 此即霍金的黑洞温度表达式。根据物理学中黑体辐射的基本原理,一个系统如果具有温度,便会有与此温度相对应的黑体辐射谱,由此霍金提出了黑洞也会辐射的概念。当然,因为对一般情况下的黑洞,计算出来的温度值非常低,大大低于宇宙中微波背景辐射所对应的温度值(2.75K o ),不太可能在宇宙空间中观测到霍金辐射。不过,从以上公式可知,黑洞的温度与黑洞质量M成反比,有可能在宇宙大爆炸初期产生的微型黑洞中观测到。 图 1:(a)经典黑洞和黑洞熵(b)霍金辐射与量子力学的矛盾 图 1a所示黑洞的左边代表“无毛”的经典黑洞。如果考虑黑洞的热力学性质,便相当于认可黑洞有一定的内部微观结构,如图a右半边所示。能量在这种结构中的分配方式构成了黑洞熵,熵值的大小正比于黑洞视界的表面积。 霍金辐射的概念产生了一连串的问题,其主要代表是所谓的“黑洞信息悖论”。 黑洞辐射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就能了事的,首先得说明辐射的物理机制。根据霍金的解释和计算, 黑洞辐射产生的物理机制是黑洞视界周围时空中的真空量子涨落。在黑洞事件边界附近,量子涨落效应必然会产生出许多虚粒子对。这些粒子反粒子对的命运有三种情形:一对粒子都掉入黑洞;一对粒子都飞离视界,最后相互湮灭;第三种情形是最有趣的:一对正反粒子中携带负能量的那一个掉进黑洞,再也出不来,而另一个(携带正能量的)则飞离黑洞到远处,形成霍金辐射。这些逃离黑洞引力的粒子将带走一部分质量,从而造成黑洞质量的损失,使其逐渐收缩并最终“蒸发”消失。见示意图 1b。 然而,这种机制将导致“信息丢失”。黑洞是由星体塌缩而形成,形成后能将周围的一切物体全部吸引进去,因而黑洞中包括了原来星体大量的信息。而根据霍金描述的机制,辐射是由于周围时空真空涨落而随机产生的,随机的过程不可能包含黑洞中任何原有信息,这种没有任何信息的辐射最后却导致了黑洞的蒸发消失,那么,原来星体的信息也都随之黑洞蒸发而全部丢失了。可是量子力学认为信息不会莫名其妙地消失。这就造成了黑洞的信息悖论。 此外,形成“霍金辐射”产生的一对粒子是互相纠缠的。处于量子纠缠态的两个粒子,无论相隔多远,都会相互纠缠,即使现在一个粒子穿过了黑洞的事件视界,另一个飞向天边,似乎也没有理由改变它们的纠缠状态。 信息悖论的争论和探讨不断,使黑洞专家们似乎发起了一场“战争”,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伦纳德·萨斯坎德( Leonard Susskind,1940年-)的《黑洞战争》一书中,对此有精彩而风趣的叙述 【 2】 。 霍金相信他的研究结果,只好认为信息就是“丢失”了。战争的另一方则强调量子力学的结论,认为信息不可能莫名其妙地丢失。形成黑洞之前星体的信息,以及黑洞形成后掉入黑洞物质的信息,都保存在黑洞视界的二维球面上,犹如一张储存立体图像信息的“全息胶片”,在霍金辐射过程中,这些信息应该会以某种方式被重新释放出来。 图 2:“黑洞信息悖论”大事记 黑洞包含时空的奇点,是广义相对论理论应用到极致的产物,黑洞的热力学又涉及到量子理论。因此,黑洞提供了一个相对论与量子相结合的最佳研究场所,使得理论物理学家们既兴奋又头痛。 2015年LIGO接收到了黑洞合并事件产生的引力波,更让物理学家们感觉这方面的理论设想有了赋之于实验验证的可能性。 图 2列出了从1916年广义相对论预言黑洞开始,到之后的黑洞信息悖论,对“黑洞视界”的描述所历经的几个关键年代。本世纪初,随着物理学特别是弦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研究人员认为,掉入黑洞中的信息会在黑洞消失时逃逸出来,这些讨论迫使霍金于2004年接受了这种观点,尽管他仍然不清楚信息是如何逃逸的。 2012年左右,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四位理论物理学家(AMPS),以约瑟夫•玻尔钦斯基(JosephPolchinski)为首,发表了一篇论文:《BlackHoles:ComplementarityorFirewalls?》 【 3】 。文中提出了“黑洞火墙”理论。(作者注:Firewall可以翻译成防火墙,但在这儿的意思不是“防火”的墙,而是“着火”的墙,故翻译为“火墙”)。他们认为,在黑洞的视界周围,存在着一个因为霍金辐射而形成的能量巨大的火墙。当量子纠缠态的粒子之一,(或者说爱丽丝),穿过视界掉到这个火墙上的时候,并不是像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悠悠然什么也不知道,毫无知觉地穿过视界被拉向奇点,而是立即就被火墙烧成了灰烬。原来的量子纠缠态也在穿过视界的瞬间便会立即被破坏掉。 这篇论文把矛盾集中到了黑洞的事件视界上。霍金于 2013年8月份在加州圣巴巴拉卡维利理论物理研究所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发表了讲话,就此争论表态,并于2014年1月22日发表一篇文章,提出另一种新的说法,认为事件视界不存在,所以也没有什么火墙。霍金代之以一个替代视界叫做apparenthorizon(表观视界),认为这个所谓的表观视界才是黑洞真正的边界。并且,这一边界只会暂时性地困住物质和能量,但最终会释放它们。因此,霍金宣称黑洞不黑,应该叫做“灰洞”。 在 2016年1月的一篇网上文章中,霍金又有了新花样,他和 剑桥大学同事佩里,及哈佛大学的斯特罗明格的文章后来发表在 物理评论快报上 【 4 】 。文中表示,导致信息悖论问题的 原来 假设中有一些错误。他们的最新文章指出了该问题的研究方向,也许能带来解决悖论的方法。 上述文章认为,在霍金原来对黑洞辐射的解释中有两个隐含的错误假设,一是认为黑洞虽然有熵但仍然无毛,二是认为真空是唯一的。而实际上,量子理论中允许无数个简并真空,另外,黑洞并非无毛,而是长满了 “软毛”。 “软毛”的概念与斯特罗明格近几年的另一个研究有关。原来所谓的黑洞无毛原理中决定黑洞的三个参数,对应于能量(质量)、电荷、角动量 3个守恒量。斯特罗明格在研究引力子散射时发现,在量子真空中存在无数多个守恒定律,相当于有无数多根毛。不过,这是一些“软毛”。软的意思是说,这些毛的能量极低,低到测量不到的范围。并且,“软毛”的理论对电磁波也成立,因此,三人便将其用于黑洞研究中,通过考虑存在黑洞时的电磁现象来解释信息悖论,据说得到不错的结果,称之为黑洞的“软毛定理”。 比如说,黑洞附近真空中存在能量极低(几乎为零)的光子,可称为 “软”光子。这种“新真空”对应一种新守恒荷,新荷的守恒定律是通常电荷守恒的推广。在经典的引力与电磁学中,黑洞视界对新守恒荷的贡献为零,而霍金等三人的文章中研究了黑洞视界对新荷的贡献,认为这种贡献不为零,这些软光子组成了黑洞上的“软毛”。黑洞可以携带的软毛有无数根。作者还进一步证明了,在黑洞辐射时,即一个粒子掉入黑洞,一个粒子飞离黑洞的过程中,会为黑洞增添一个软光子,或者说,激发视界长出一根软毛。软毛上记载着掉入黑洞的粒子的信息,新荷的守恒定律意味着黑洞蒸发时视界软毛上的有关信息将被释放出来。 霍金等三位作者也承认他们并没有完全解决黑洞信息悖论,他们研究了 “软”光子,但尚未研究“软”引力子。此外,这种软毛是否能够真正解决信息丢失问题?也还有待研究者们进一步的跟进。 参考文献 【 1】Hawking,S.W. (1974). Black hole explosions?. Nature 248 (5443): 30–31. 【 2】 伦纳德 · 萨斯坎德著,李新洲等译,《黑洞战争》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10 年 , pp. 155-210 。 【 3】A.Almheiri,D. Marolf, J. Polchinski, J. Sully, Black Holes: Complementarity orFirewalls?,J. High Energy Phys. 2, 062 (2013) 【 4】S.W. Hawking, M. J. Perry, and A. Strominger, “Soft Hair on BlackHoles,” Phys. Rev. Lett. 116, 231301 (2016).
个人分类: 系列科普|20718 次阅读|7 个评论
相对论与黎曼几何-14-匀加速参考系上的Alice
热度 12 tianrong1945 2014-11-7 08:52
14. 匀加速参考系上的 Alice 有 3 个人: Alice 、 Bob 、和 Charlie 。假设 Bob 和 Alice ,从出生开始就分别坐上了相对于地球静止参考系作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宇宙飞船 B 和 A ,而 Charlie 则一直留在地面。我们感兴趣的是,这 3 个人分别体验到的时空世界是怎么样的?假设 Charlie 所在的地面附近是一个平坦时空,图 2-14-1a 是 Charlie 在他的闵氏 2 维时空中画出来的 Bob 和 Alice 的世界线。在 Charlie 的图中,是将整个飞船视为一个点。那么,从他们两人的世界线能看出些什么呢? 图 2-14-1 :匀速运动参考系和匀加速运动参考系 从上面两节的分析可知, Charlie 在他自己的坐标系中静止不动,世界线是垂直向上的直线; Bob 的飞船作匀速运动,世界线是一条指向斜上方的直线; Alice 的飞船作匀加速运动,世界线是一条双曲线。不妨假设 Bob 和 Alice 的生命很长,至少相对于我们考虑范围内的 2 维时空而言是如此。那么,首先我们可以观察到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观测者有如下差别:作匀速运动的 Bob 在他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可以看到整个 2 维时空中的事件,但对作匀加速运动的观测者 Alice 来说,却不是这样。“事件”是 2 维图中的一个点(某时某处),某观测者“可以看到事件”的意思是说,从这个事件发出的光,即在 2 维时空图上从事件点向上方画的两条 45 度斜线之一,将与该观测者的世界线相交。匀速运动的直线可以和图 2-14-1a 中任何位置点发出的光线相交,说明 Bob 可以看到整个 2 维时空。如果观察一下 Alice 的双曲线的世界线,情况就不一样了。 Alice 所能看到的时空事件很有限。比如说,图 2-14-1b 中所示的事件 S 1 、 S 2 ,发出的光线(向上的绿色小箭头)到达不了 Alice 所在的双曲线,即不会与双曲线相交。而 Alice 发出的光信号,又到不了 S 2 、 S 3 处。所以, Alice 能够传递信息的空间只有图中右边双曲线所在的未涂阴影的部分。也就是说,对作匀加速运动的 Alice 而言,存在一个“事件地平线”( event horizon ),相对论的术语中称之为“视界”。图中 Alice 的视界就是那条从左下角到右上方的 45 度直线,她不能看见这条直线左边(视界之外)的时空中发生的任何事件。 图 2-14-1c 只画了 2 维时空图的第一象限。我们仍然假设这是一个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参考系中观测到的平坦时空。现在,我们将图 a 中所描述的情形改变一下。设想在时间 t=0 之前, A 、 B 、 C 三人都在地面上, t=0 的那一刻, Bob 和 Alice 坐上了匀加速运动的宇宙飞船, Charlie 仍然留在地面。因此,在开始一段时间之内, Alice 和 Bob 及宇宙飞船的世界线都是图中所画的那条双曲线。在 t=0 之后,飞船发出的光信号能够与地面上 Charlie 的世界线相交,说明 Charlie 可以“看”得见 Alice 和 Bob 。然而,对作匀加速运动的飞船来说,不能收到 Charlie 在 t0 之后发出的任何信号,因此,飞船中的 Alice 和 Bob 看见的 Charlie 只是 t=0 那一刻的形象, Charlie 后来的变化已经消失在飞船的“视界”之外。 不过,假设在图中 B1 所表示的那个时空点, Bob 不小心从飞船上掉到了茫茫无际的宇宙空间中。之后, Bob 继续飞船 B1 时刻的即时速度 V ,在空中作匀速运动。因而, Bob 脱离了飞船的世界线,他的世界线变为一条在 B1 点与双曲线相切的直线,见图 2-14-1c 。问题是:从 B1 之后, Alice 还能看见 Bob 吗? Bob 和 Charlie 之间又如何呢? 从图 c 中可见, Bob 的世界线从 B1 ,经过 B2 ,将穿过刚才提到的“ Alice 的视界”,后来到达阴影部分中的 B3 。还没有穿过视界之前, Bob 发出的光信号,可以被 Alice 接收到。只不过,从 Bob 发出信号,到 Alice 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长……。当 Bob 接近“视界”的时候,传输的时间趋于无穷大。也就是说,实际上, Alice 看见的 Bob ,已经凝固在 Bob 的世界线与视界相交的那一点。或者说, Bob 已经走出 Alice 的视界了! 除了光信号的传输时间变得越来越长之外, Alice 还能观察到 Bob 发出的信号因为多普勒效应而产生的红移。信号的红移也是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低,到最后 Alice 无法接受到为止。 在 Bob 掉进宇宙空间作匀速运动之后, Bob 和 Charlie 之间的光通信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了,只是信号到达对方延迟一段时间而已,这是正常情况就有的现象。他们两人都感觉不到 Alice 所体验到的那条“视界”的存在。对他们两人而言,周围的 2 维时空均匀而各向同性,处处都是一样的。 由此可见,本来是一个平坦的闵可夫斯基时空,作匀加速运动的 Alice 却观察到一些不一般的现象。在 Alice 的世界中存在一个“视界”,视界之外的事件,将在 Alice 的眼中消失,这些怪异之事,有些类似于 Alice 曾经听过的,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弯曲空间中的“黑洞”。按照经典广义相对论对黑洞的描述,黑洞周围也有一个视界,据说视界之内是一片漆黑,连光也无法逃离,所以谁也看不见它, Alice 想,就像我现在看不见视界外的 Charlie 和 Bob 一样。对 Alice 而言,她的两个朋友都好像“掉进了黑洞”。 Alice 还知道有一个名字叫做霍金的传奇残废人,是坐在轮椅上专门研究黑洞的。他研究黑洞最有名的成果是叫做“霍金辐射”。说的是:其实黑洞并不是绝对的黑,它也有一定的温度,因而会有热辐射现象。就像我们坐在炉子旁边感到温暖一样,靠近黑洞时也能感到“温暖”的辐射。 图 2-14-2 :安鲁效应和伦德勒坐标 Alice 对她所在的飞船世界很好奇,既然这儿也如同黑洞附近一样,存在一个“视界”,那么,在视界附近,是否也像黑洞附近那样,会有一个更为温暖的背景呢?不过, Alice 想,这种效应肯定非常小,靠人体的感觉是很难试验出来的。 Alice 记起他们三个人都随身带了一个高度灵敏的粒子探测器。因此,聪明的 Alice 开始注意她的探测器上的读数。开始时,探测器似乎没有什么动静,但随着时间流逝,宇宙飞船越来越接近视界时,探测器叮当叮当地响了起来,并且,越接近视界,探测器响的次数就越来越多,这说明它接受到了视界附近的辐射。 而 Bob 和 Charlie 身上的探测器,始终没有任何动静,这是他们能够理解的,因为他们所在的惯性参考系中观测到的是闵可夫斯基空间的量子基态,即绝对温度为零的真空态。但是,闵可夫斯基空间的真空态与加速参考系中的观察者能看到的真空态是不一样的。加速参考系的真空态能量低于闵可夫斯基空间的真空态能量。所以,闵可夫斯基空间的真空态,对加速参考系中的 Alice 来说,不是真空态,而是一个有一定温度的,比真空态能量要高的某个热力学平衡态。因此, Alice 才会发现在“视界”附近时,她处在一个温暖的、热辐射的背景中。这种加速运动的观察者可以观测到惯性参考系中观察者无法看到的黑体辐射的效应,叫做“安鲁效应”,是 1976 年由当时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盎鲁( WilliamG. Unruh )所提出的 【 1 】 。 如上所述, Alice 和她的宇宙飞船这种作匀加速运动的物体在 2 维时空中的世界线,是一条两端无限趋近原点光锥线的双曲线,光锥线便是参考系中观察者的“视界”。如果 Alice 的匀加速度是 a 的话,可以证明,这条双曲线与 x 轴的交点,位于 x=1/a 2 的位置。不失一般性,可以假设 a=1 ,那么,双曲线与 x 轴的交点,就位于 x=1 。 现在,我们进一步考虑加速度为 2 、 1/2 、 1/3 、 1/4 ……等等情况的参考系。也就是说,除了 Alice 所乘坐的宇宙飞船之外,地球上的科学家们还发射了好多个加速度不相同的宇宙飞船,形成了一个宇宙飞船群。群中的每一个飞船在 2 维闵氏时空中都能划出一条双曲线。这些双曲线都以同一条原点光锥线为渐近线,加上从原点出发的辐射状等时线,在 2 维时空中形成一组特别的坐标系,叫做伦德勒坐标系( RindlerCoordinates ),见图 2-14-2b 。闵可夫斯基时空是平坦的,平坦时空中可以有曲线坐标,正如在 2 维的平面上有直角坐标系,也有极坐标系一样。伦德勒坐标系便是平坦闵氏空间中的曲线坐标,因为它是由匀加速观测者的世界线构成的,所以也叫加速度坐标系。 伦德勒加速度坐标系不仅可以用来模拟和理解“黑洞”,也被人用来解释“贝尔的飞船佯谬”( Bell's spaceshipparadox )。之前讨论过的双生子佯谬,人们质疑的是时钟变慢的效应,而飞船佯谬质疑的则是空间的“尺缩效应”。 图 2-14-3 :贝尔的飞船佯谬 有两艘用绳索连在一起的宇宙飞船。地面上的操作者让它们以相同的加速度同时从静止开始运动。那么,在以地面为静止的参考系中的观察者看来,两艘飞船的速度在任何时刻都是一样的,因而,两艘飞船间的空间距离保持不变。由于飞船和绳索都以高速运动,它们会有“尺缩效应”。空间的距离不变但绳索的长度却缩短了,绳索应该断裂才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绳索不会断。到底“断”还是“不断”呢?不想在此多加讨论,有兴趣者可参考 wiki 【 2 】 。 tu-2-14-3.jpg 参考资料: 【 1 】 WilliamG. Unruh: Notes on Black Hole Evaporation. Phys. Rev. D 14 870, 1976 【 2 】 http://en.wikipedia.org/wiki/Bell's_spaceship_paradox 上一篇:四维时空 系列科普目录 下一篇:引力场方程
个人分类: 系列科普|16954 次阅读|43 个评论
黑洞简史:(五)霍金辐射
热度 3 positron 2012-5-3 16:07
对黑洞的早期认识是黑洞是只进不出的吝啬鬼,这从宇宙学角度来看,黑洞就是永恒的,黑洞形成以后,只会变大,不会变小,更不会消失。这预告了宇宙的一个可能终局:最后只剩下黑洞。但是 1974 年前后,霍金的发现改变了这一看法。 在霍金的工作之前,对黑洞的研究没有考虑量子效应。在考虑量子效应之后,利用弯曲时空的量子场论,霍金发现,黑洞会通过现被称为霍金辐射的方式丢失质量,从而变小乃至消失。 这首先要从量子场论说起。根据量子场论,真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也不是平平静静什么都不会发生,而是不停地、大量地发生着真空涨落。方便起见,这里仅仅给出下面的解释:真空涨落中,每次产生一对虚粒子,一个是正能,一个是负能,总能量为零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但是由于不确定关系,它们存在的时间极短,产生后,在极短的时间内便碰撞消失。且能量越高(质量越大)存在的时间越短,我们不可能测量它们以及这个过程,所以称其为虚粒子。 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真空涨落没有什么影响 ,但是如果涨落发生在黑洞事件视界附近,情况就不同了。在黑洞事件视界附近,同样发生着真空量子涨落,不断地产生着正负虚粒子对。这里的粒子对产生后,会有三种结果: 1 )在极短的时间内碰撞消失,这和通常的情况一样,不会带来新的效应; 2 )两个一起被黑洞吸入,这对外界同样没有影响; 3 )一个被黑洞吸入,而另一个没有,这种情况很有意思,值得探讨,下面详细讨论。 虚粒子一个留在外面,一个被吸入黑洞,因为失去了碰撞湮灭的对象,两个粒子都得以长期存在,即虚粒子对得以实化,成为实粒子长期存在。但是,在通常的真空中,不允许有负能实粒子存在,虽然允许负能虚粒子存在,但由不确定关系,其时间是极短的,不可测量。而在黑洞视界内部,却允许负能实粒子存在。黑洞内部和外部真空的这种不同,就带来了一种不对称的、可观测的效应产生。 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可能是负能虚粒子被吸入黑洞实化成为负能实粒子,而正能虚粒子在黑洞外面被实化成为正能实粒子。在这个过程中,黑洞因为吸收了一个负能实粒子,从而使其质量减少;而外界在此过程中得到了一个正能实粒子。这个过程可以等价地理解为一个粒子从黑洞里跑出来,从而黑洞减少了质量。 以上是霍金辐射通俗的物理机理,霍金和其他科学家都通过严格的数学过程,从理论上证明了这一过程的存在。实际中,黑洞将和外界达到一个热平衡,当黑洞的温度低于外界时(黑洞的温度与其质量成反比),黑洞将从外界吸收物质,并逐渐变大;而当黑洞的温度高于外界时,便会通过霍金辐射逐渐 “ 蒸发 ” ,并在蒸发到一定大小时,在最后的 0.1 秒蒸发变成爆炸,能量以极高温度的 γ 射线暴的形式释放。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黑洞寿命为(只考虑数量级的计算): 秒 这里, M 的单位为克。 即黑洞的寿命与其质量的三次方成正比。黑洞越小,辐射的越快,寿命越短。 根据计算,太阳质量的黑洞,半径约 3km ,温度仅 K ,远低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 2.7K ,这种大小的黑洞会不断的从外界吸收辐射和物质,不断长大。 对应于背景辐射 2.7K 温度的黑洞,质量为 kg ,半径只有不到 0.1mm ;而寿命为当前宇宙年龄(以 150 亿年计)的黑洞,质量大约为 kg ,半径仅 10 -13 mm 。所以,在宇宙早期极短环境中产生的黑洞,质量小于 kg 的都已经蒸发殆尽,而质量在 kg 和 kg 之间的黑洞,正在蒸发消失,我们有可能探测到它们最后的爆炸。而质量再大的黑洞,由于温度低于背景辐射,会吸收能量并逐渐变大。 虽然,霍金辐射当前已经被学术界广泛接受,但 30 多年以来,仍然没有存在霍金辐射的任何强有力证据,否则霍金必然会将一枚诺贝尔物理学家收入囊中。 2010 年,主要由意大利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组声称在实验室中实现了霍金辐射,他们利用超短激光脉冲制造了一个与事件视界性质类似的环境,并探测到了光子的自发辐射。不过,这项研究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依然存在着极大的争议。而且,鉴于意大利人总喜欢弄出类似的事情,如去年闹的沸沸扬扬的中微子超光速事件,更让人怀疑他们的结果,即使他们的文章被影响因子很高的 Phys. Rev. Lett. 接收。 另外,于 2008 年 6 月 11 日发射升空的费米伽马射线望远镜( Fermi Gamma-ray Space Telescope ,原名 Gamma-ray Large Area Space Telescope, GLAST ,大面积伽玛射线太空望远镜),其中一个任务就是探测可能存在的霍金辐射,不知费米望远镜是否会让霍金拿到那枚奖章。 附:一个计算霍金辐射和黑洞各种参数的网站,参数包括黑洞的质量、半径、表面引力、温度、寿命等,输入一个参数便可自动计算其他所有参数,并附有公式: http://xaonon.dyndns.org/hawking/ —————————————————————————————————————— 参考资料: 《广义相对论》刘辽、赵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黑洞与时间的性质》,刘辽、赵峥、田贵花、张靖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广义相对论与现代宇宙学》,须重明,吴雪君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相关博文: 黑洞简史:(一)基于牛顿理论的早期研究 黑洞简史:(二)基于广义相对论的初步预言 黑洞简史:(三)黄金时代1:20世纪60年代的进展 黑洞简史:(四)黄金时代2:20世纪70年代的突破及黑洞热力学
个人分类: 粒子物理|6757 次阅读|4 个评论
专题讨论班(周五下午):霍金辐射和黑洞热力学(邱荣涛)
热度 1 GrandFT 2011-6-23 12:59
题目:霍金辐射和黑洞热力学 时间:2011年6月24日(周五)下午2:00 地点:16楼308 主讲人:邱荣涛 提纲: 1、安鲁效应回顾 2、黑洞辐射 3、黑洞热力学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班|2772 次阅读|1 个评论
黑洞的霍金辐射不能限制质量$10^{20}$克黑洞在银河系中的数密度
qianlivan 2010-2-24 14:33
虽然理论上黑洞可以发出霍金辐射,但是对于质量10^{20}克的黑洞而言,其霍金辐射相当弱,弱到即使银河系中所有暗物质都是这样的黑洞,其霍金辐射也远低于现有观测仪器的极限灵敏度。所以霍金辐射不能对10^{20}克黑洞在银河系中的数密度给出限制。 霍金辐射不能限制特定质量黑洞的数密度
个人分类: 思考|3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个声学黑洞:霍金的希望之声
eloa 2009-7-13 22:07
庄 发表于 2009-07-13 18:16 上个月,以色列海法大学的物理学家Jeff Steinhauer领衔的一个研究团队声称他们制造出了第一例真正意义上的声学黑洞,这一成果重大意义所在就是能够用来探测霍金辐射。在声学黑洞中,霍金辐射将以类似粒子的振动能量包形态存在,也就是声子。 霍金辐射 如果说霍金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这观点应该没有太多人反对,不过肯定有人质疑,理由是:能不能告诉我霍金为什么还没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回答这个问题会牵涉到一个长长的价值评判体系,加上若干例前辈或当世科学家的境况比较,比如一定会有人说那正等着LHC或者费米加速器撞出希格斯粒子的希格斯老人家不也苦苦捱着嘛。然而归根到底,一应争论讨论还是会回到基本的认知上,那就是,倘若有天霍金辐射得到了充分漂亮的来自实验或现实世界的观察证明,那么一切就都好说了。 这攸关其荣誉的霍金辐射是什么?其实就是关于黑洞有没有热辐射的假设。该理论模型的从无到有,本身也是件小有曲折的趣事。 1971 年,年轻有为的霍金发表了面积定理,认为黑洞表面即视界的面积随着时间发展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当然定理本身已经是一个很厉害的论断了,只不过可惜的是他没有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看到这个表述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中关于熵的表述之间惊人的相似与关联,于是拱手把另一牛比发现让给了其他人。有一个叫做Jacob D. Bekenstein 的犹太人看到面积定理的论断以后,联想到早年从自己老师的一番闲聊中得到的灵感,萌生了一个大胆假设:黑洞具有热力学性质,有温度,有熵熵就是黑洞的表面积。 Bekenstein的老师就是著名物理学家、黑洞命名者John Wheeler,Wheeler曾在自传中写了当年和学生的那次伟大聊天:有一天我在办公室里和Bekenstein半开玩笑说,当我把一杯热茶摆在一杯冰茶旁边,并让两杯茶的温度都变成常温时,我都会感到罪恶感,因为这个举动增加了世界的熵。我告诉贝肯斯坦,我的罪过会持续到时间的尽头,没有办法可以消灭或是补偿。不过如果有一颗黑洞漂流经过,就可以将热茶及冰茶抛到黑洞之中了。这样一来是不是会将我的犯罪证据完全洗刷干净呢?这番论述对Bekenstein产生了关键性影响,促使他有一天对老师说出了一番话:黑洞视界的面积不只是接近黑洞的熵实际上就是黑洞的熵。Bekenstein1973年在《黑洞热力学》一文中正式发表了以上观点。 一开始,霍金对比自己还要年轻的Bekenstein嗤之以鼻,说对方曲解了自己的面积定理,黑洞不可能有温度和熵。理由是,如果有温度,黑洞就会有热辐射,但是众所周知黑洞以只进不出、犹如铁公鸡一般的品格著称,怎么可能有辐射向外释放?所以立即回应了一篇《黑洞力学中的四个原则》进行反驳。但数年之后,霍金突然来了个 180 度的大转弯,不仅承认了黑洞具有温度和熵,还基于量子场论证明了黑洞的确有热辐射。 量子理论认为,真空不空,真空会发生涨落,不断有虚的正反粒子对产生,其一具有正能, 另一具有负能,它们产生后很快湮灭。霍金指出,如果真空涨落发生在黑洞表面附近,在视界附近产生的虚正反粒子对可能像通常一样湮灭,也可一起掉进黑洞,这两种情况都不导致明显的物理效应,然而第三种情况就有所不同了负能子掉进黑洞,顺着时间前进落向奇点,使那里的能量减少,与此同时,正能子飞向远方。这一过程相当于奇点发射一个正能子,逆着时间前进到达视界,然后被视界散射,沿着时间飞向远方。这就是黑洞辐射的方式,这一论述很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对于黑洞的认知,同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揭示了万有引力与热力学效应之间可能存在本质的联系。 模拟视界 理论物理学家提出理论以后,剩下的重要任务就交给实验物理学家了,看他们如何加以证实。如前所述,一旦有办法观察到霍金辐射,那么霍金就当之无愧当代最伟大科学家之头衔。然而物理实在界的事情往往是知易行难,想要做到这一点,最大麻烦在于观察中存在一个恼人的噪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一种作为大爆炸留下的痕迹并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辐射。由于宇宙背景探测器(COBE,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测量出它非常精确地符合温度为2.7260.010K的黑体辐射谱,所以又称3K背景辐射。根据理论预言,黑洞的温度与质量成反比,一个质量巨大、有着霍金辐射的黑洞,其温度将低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所以要想在宇宙空间中直接去测量霍金辐射基本上是痴人妄想。此路不通以后,一些研究团队转而设想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一个类黑体也是就和黑洞相似的系统或物体,如此就可以自行营造很低的背景温度来检验霍金的理论。这帮人中最起劲的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William Unruh,他在1981年提出,声波在流体中的表现与光在黑洞中的表现非常相似。一个人距离黑洞越近,就感觉空间的流动速度越快。在非常接近视界的地方,空间流动速度看上去近乎达到了光速,所以,包括光在内的任何事物都会在进入视界后被卷进去无法逃脱,就如同水中的漩涡可以卷走一条游得不快的鱼一样。同样的,倘使某种办法能让流体的速度超过声速,那么事实上就已经在该流体中建立了一个人造黑洞,唯一的区别是卷走了声音而非光线。 当然,在模拟黑洞的探索过程中,其他流体系统也曾进入过科学家的视野,2008年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Ulf Leonhardt教授和尼斯大学的Germain Rousseaux博士就在格尼玛尔实验室利用水槽做了一个黑洞模型,模拟出类似于视界的情形,并报告说录像中发现其附近有反波的踪迹,不过他们承认要想准确理解水波在视界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还需进行更多研究。 而海法大学最近的工作则获得了更大突破,巴黎第十一大学的类黑体研究专家Renaud Parentani评价说,计算显示这种量子流系统受散射(会限制粒子-反粒子在视界的产生)的影响很小,比其他系统都管用。他们的成功关键在于巧妙利用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BEC)系统,即一群处于同一量子态中的超冷带电铷原子,从而同时得到了观察霍金辐射所需的低温以及流体系统。之前,科学家已经能够做到让这种冷凝物作超音速移动。 玻-爱凝聚 关于玻-爱聚体的故事,是另外一个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经典。1924年夏天,印度物理学家玻色(Satyendra Bose)给爱因斯坦写了一封信,里面提出一种全新的解释黑体辐射的方法。他把光视为无质量的气体粒子,但这些粒子并不遵循古典物理中的玻尔兹曼分布规律,而是遵循根据粒子不可区分性推导出的统计分布规律。爱因斯坦立刻把这个推导结果应用于具有质量的气体分子上,并得到了玻色-爱因斯坦分布律。定律可用于描述超低温下气态粒子能量分布的情形,处于该状态下的玻色子物质波波长大于原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因此单个原子几乎丧失了粒子性,而是以原子群的形式表现出某种波动行为。换而言之,所有原子组合成了一个超级大原子。1995年,美国天体物理联合研究室的Eric Cornell和Carl Wieman带领的研究团队首次实现了铷原子气的玻爱凝聚,同年12月,麻省理工物理系的Wolfgang Ketterle也在纳原子蒸气中得到了玻爱凝聚,他们三人因此共同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次,Steinhauer和同事们在磁力阱中制造了一个长条状的玻爱凝聚体,其中大约10万个带电铷原子发生着量子叠加,因此能从整体上看到量子效应。然后,利用磁场的作用让铷原子产生运动形成流体,同时向里面释放持续了8毫秒之久的声波,并拍下快照,分析显示流体的速度确实大于声波。这是第一个在形式上接近William Unruh二十多年前所设想的声学黑洞,闻听此消息后安鲁表示了祝贺,但提醒说,一切还只是开始。 据研究团队自己的估计,欲观察到具有霍金辐射性质的声子,流体的速度至少得提高十倍以上,而且为了能够探测到其中的声波运动,它还必须于高速流动下保持平稳。所以,艰苦的工作还在后头,霍金和全世界都尚需耐心等候。
个人分类: 物理|2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