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青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消失的水蛇
热度 2 lixiong45 2015-7-3 22:31
我小时候也是个 “ 恶 人 ” ,造过不少孽,这么说的直接证据就是曾经残忍地捕杀过许多小动物,除掉苍蝇、蚊子和老鼠等 “ 害虫” ,还包括蚂蚁、蚂蚱、蜘蛛、青蛙、鱼、蛇和秧鸡等。有的是为了满足食欲,有的则是一种罪恶的“玩心”驱使。比如,我曾用一块望眼镜的镜片聚焦太阳光烧焦一大窝蚂蚁,这是从小学《自然》课本上学来的,那时觉得烧蚂蚁比烧纸有趣得多。 当然,我的“玩心”有时也并不一定要置动物们以死地,比如我干过最特别的事情之一的“钓蛇”。夏天,是钓鱼的好时节,我的童年便在钓鱼的乐趣中度过。夏天,也是水蛇出没的季节,于是,一种为鱼而生的活动出现了在蛇身上的情况。一天,我得到一只死青蛙(不一定被我杀死),无聊地把它拴在钓鱼竿上,然后无意间丢在了门前的稻田里。一段时间过后,我的目光被摇晃的水稻所吸引,起初很好奇是什么东西,但很快反应过来:可能是蛇在吃鱼竿上的青蛙。于是,我把鱼竿一抬,果然,一条水蛇随竿“飞”向空中,但很快就“噗通”掉进田里。(那是由于青蛙太大,水蛇只能含住其一条腿,在空中的时候及时吐出了。)我感到自己找到一种新的乐趣了,于是,我把青蛙拴得更牢,继续扔在田里。果然不出我所料,不一会儿,一条蛇又被吸引过来,我想把它钓到岸上,但还是失败。我不甘心,继续等候,但接连钓了五六条,蛇都在空中就掉了。直到第七八条的样子,终于有一条贪吃的蛇来不及吐掉青蛙被我拎到岸上,它惊慌的朝家门口游去,“吓”得我赶紧把它扫回田里。我的愿望实现了,也就不再觉得新奇,因为它们既不能吃,还不好玩。大概因此,这么有意思的活动我此后再没有做过。如今,田里依然种着水稻,青蛙的叫声也还没有消沉,但我知道,故乡再也钓不到水蛇了 ! 是的,我已经连续多年没有在野外见过水蛇了。遥想小时候,这种让人厌恶的动物是何其多。水沟里,水田里,池塘里,无处没有它们的身影。经常可以看到水波荡漾的水面露出一个小脑袋;经常可以看到有水流和水滴的地方潜伏着一条条“杀手”;也经常走在路上突然从面前窜过一条,让人吓出一身冷汗。 水蛇属于无毒蛇类,它那细小的体型对人类也没有任何其他威胁。但和其他蛇类一样,水蛇也总是让人觉得怕怕的,也因此招人厌恶。小时候,最害怕的事就是担心下河捉鱼时突然捉到一条水蛇,不幸遇到,总是吓得把渔具甩得老远,让它“自由”逃命。当然,如果它不能及时逃脱,就极有可能被杀死,算是报被它惊吓之仇。实际当水蛇与人相遇,尤其是男人,就有二分之一的概率被杀死。在我这也不例外,如有时在水渠里看到它,总会追着它撵上一阵,不幸的可能会被石头直接砸死。而我的大“恶”在于曾经主动去逮过水蛇,那时还有种为民除害的心态。一年水稻收割的季节,我胆子特别大,觉得水蛇反正没毒,因此专程去那些淌水的小沟里找蛇,实际不用找,这样的绝佳捕食地点基本都会有蛇的,有的地方还会同时有多条。我直接握住蛇的上半身就将其制服,抓到的蛇难逃被虐待的厄运,最终基本都是一死。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人不吃的生物大概都是幸运的,水蛇在故乡是幸运的,因为人们不吃它们。因此,人类时不时的杀戮正常应该不会影响到它的生存的。但现实却是,这种随处可见的动物从某一年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终于让我多年都见不到它们的踪影。水蛇为什么会消失,学过生态环境的我自然知道为什么:农药和化肥等大量使用造成河沟里鱼虾的消失,必将直接导致处在生物链上游的蛇的消失,而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又何止这些? 我最近两次见到水蛇的身影,一次是在某地的动物园或是其他展览地,一条近乎干枯的水蛇被放在一个玻璃缸里,一动不动,像是死了,也像是在等死。一次是在市里的一个“花鸟”市场,一条小水蛇孤独地放在盒子里,和乌龟和蜥蜴等其他爬行动物一起当作宠物卖。(人类的赚钱头脑真是无敌,“物以稀为贵”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些地方见到它们,只能更让我感到深深地难过和悲哀! 研究报道说世界上每天有 N 种生物灭绝,最近更在强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尽管我们对报道的数据感到吃惊,但回想回想,每个人都会发现生物灭绝就在自己身边,许多动植物带着我们美好或罪恶的记忆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不知此生是否还能见到它们! 水蛇只是家乡近年消失的物种之一,带着年少时对它种种罪恶,在次表达我深深地忏悔,我也将努力为生态环境保护尽一份力。愿曾经“厌恶”的水蛇在他乡安好,更愿地球上的生态环境不再继续恶化!
个人分类: 万物生长|3422 次阅读|1 个评论
温水煮青蛙的传说与对狼烟的疑惑
wangjs04 2014-7-18 11:37
今天看到一条微信,说传于民间的“温水煮青蛙”故事shi 杜撰的。其实我是20年前读高中时听laoshi 说过这个故事,还让我们以此wei题写作文。大概意思是,青蛙被扔掉油锅里马上蹦出来,er 在慢慢升温的水里却最终失去了生命,等感觉到水热了已经晚了。 我转发了此微信,同学留言说,类似的hai有狼烟,说狼烟是狼粪烧的烟。我也听zhe么说过,也信了,毕竟没见过狼粪,也mei 考虑过为什么狼粪会冒黑烟。今天听她这么yi说,上网查了一下,有人也否认shi 狼粪烧的烟。 那么,我又想问了,那狼烟是烧什么冒的烟呢?有专门的燃料吗? 谢谢高手解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折纸作品 (1) ── 青蛙
热度 5 jiangxun 2013-9-17 07:28
作者:蒋迅 连着发了两篇跟青蛙有关的博文:“ 被发射上天的青蛙 ”和“ 动物伦理可以先从教学解剖青蛙开始 ”,感觉遗憾的是,科学网博客的编辑将“ 上了天的青蛙 ”放在了首页下方分类栏里,却把“ 解了剖青蛙 ”完全忽略了。我猜想周末上班的编辑一定没有认真浏览新发博文。以后如果希望上首页的文章还是应该等过了周末再发。我到不是为了虚荣心,而是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动物伦理。我是“蛙道主义”,今天再发一篇,顺便发这个牢骚。 上次说了要陆续介绍一些我们自己的折纸作品。这是第一篇:青蛙。 美国数学会月历 上面是美国数学会在其月历上选用的一个青蛙折纸作品,是由罗伯特·郎博士创作的。下面是这个作品平面折痕图。很多近代折纸作品都需要经过全盘设计。罗伯特·郎 ( Robert J. Lang ) 博士有一个免费软件 TreeMaker ,有没有愿意试一试的? 青蛙折痕图 ( Crease Pattern ) 根据这个折痕图,就有了下面这个复制品: 折纸作品:青蛙 后来我们觉得应该让小青蛙身置树叶中,於是重新拍了一张: 折纸作品:青蛙与树叶 最后介绍一个 张乐 老师推荐的视频:“ TED 全新折纸艺术(1) ”,是罗伯特·郎 ( Robert J. Lang ) 博士的演讲,有中文字幕。特棒!如果你不相信折纸与数学的关系,那么这个视频应该对你有所帮助了。
个人分类: 杂谈|7580 次阅读|5 个评论
被发射上天的青蛙
热度 7 jiangxun 2013-9-13 08:10
作者:蒋迅 看到很多人在谈论“ 青蛙的一小步,全部无尾目的一大步 ”,担心它被摔死。其实没有啦,它打著降落伞降下去了。有照片为证:
个人分类: 杂谈|4507 次阅读|12 个评论
瓦房村旧事(之二十五)蛙声一片
热度 1 mqr 2013-7-27 17:21
蛙声一片 瓦房村的蛙声,常常萦回在我的梦中。每次在耳边响起,都会使我想到村外山鸡的啼鸣,布谷鸟的“布谷”声声,狐狸的流火,恐怖的狼嚎,高天的雁阵,百鸟的鸣喧……每天晚饭后,我们小西街的孩子大人,都要热闹一阵,在街上看天边红云,听乡间小调,拍老窑,燃驱蚊篝火,铺展出一幅祥和的画卷。 在这一片交响乐曲中,唯有这蛙声是一刻也不止息的。因为有一大串水泡子(被称作“大坑”或“沟子”)围在小西街的西面和南面,有几个泉眼一年四季往外冒水(冬天会形成一个个冰包),致使杨家大坑、西沟子、老刘小沟、白屯下道大桥、南大坑以及所有的宪道沟子,青蛙不计其数,更有那“锈水地”(脚踩下去就可见水的地)、草地、灌木丛……简直到处都可见到青蛙,你想,那大合唱能停得了吗? 在这大合唱中,只要仔细地听,仔细地辨,可以分出哪些是“花老亲”,哪些是“绿金巴”,哪些是“囊囊鼻儿”……的叫声,孩子们有时为此争得面红耳赤,但往往是谁也不服谁,最后不了了之,回家睡觉。 至今令我遗憾和内疚的是,我们那个时候,杀害过大量的青蛙。每个孩子的手中,都有一个“蛤蟆钎子”,是用一根高梁杆儿作的,在高梁杆的一头儿,固定一段约长30公分的铁丝,磨得十分锋利,青蛙在水里可以一下子钎上来。对钎上来的青蛙,只留两条后腿,其它扔掉,剥去皮后用铁丝串起来,待每个人都有10多只后,就开始拣柴生火,最后在炭火上烤,这就是我们的野味儿。第一青蛙是生灵,第二青蛙是益虫,可见我们的罪过是罄竹难书的,有什么办法呢,已是过去的事了。 更为遗憾的是,这几年回老家亲眼见到,所有的那些水泡子、湿地全都没有了,全都变成了沙地,哪里还有什么青蛙!晚上确确实实是宁静了,没有蛙声,没有鸟叫,没有野鸡叫,没有狼嚎……有这些的时候,不显得珍贵,但当没有了的时候,在梦中则变成了一种渴望。 渴望,对于人,对于人类是怎样一个分量?人在弥留之际,渴望见到儿女是不闭眼的;但愿人类不要有弥留之际,与一切生灵共存吧,不要灭绝完它们到灭绝自己的时候再去想它们……
个人分类: 瓦房村旧事|1573 次阅读|1 个评论
水鸟及蛙
热度 4 liuxuxia126 2013-6-27 09:07
1 2 3 4 菱角上的蛙
个人分类: 动物故事|2717 次阅读|9 个评论
荷叶上的大青蛙,快来快来数一数
热度 1 sheep021 2013-6-21 12:15
荷花池,花池大,荷花池里有青蛙,快来快来数一数,一,二,六、七、八。 1、这两个叫青蛙 2、青蛙不一定是青色的,对吧 3、4、青蛙为啥要坐在荷叶上? 5、数一数,到底有几只青蛙? 6、数青蛙太累? 还是数荷花吧,呵呵。 7、 也不知道这是个神马花。花花世界,让人眼花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247 次阅读|2 个评论
期待名称的青蛙
chgh76 2012-8-22 17:01
期待名称的青蛙
假期结束了,去了桂林,领略了当地秀丽风景,无意间,在林中发现一只长相很特别的青蛙,以前没有见过,不知道有没有人帮我看看是什么品种. 期待名称的青蛙
6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睹物思人
热度 6 dawnshower 2012-7-1 22:43
睹物思人
昨天去超市,路过冰柜的时候,看到很多蛙——的尸体。 一直觉得,超市所展示的商品,能够代表主流的价值观、代表最真实的民意。但我没想到的是,青蛙居然在此列。前阵子网上一则微博说“为了不影响孩子高考,某小区物业人员杀死了小区内所有的青蛙”,一时激起众怒。可是现在看看蛙尸一片。。。。。。显然,所谓“众怒”只是“小众之怒”。 于是又想起了版纳园。青蛙在那个地方,真的能享受到王子的待遇。 我的小妖师姐,无论心情多么糟糕,生活多么一团乱麻,可是一旦面对一朵花、一条毛毛虫、甚至一条通体翠绿的蛇,她立刻神清气爽、眼神温柔如月光。所以,她会在自家院子里的树上种兰花—— 那里的男孩们,也许一个夏天只需要两件换洗的T恤,可是当他们拿起望远镜,也许就能够辨认出几百种鸟、还有天上的各种星座。。于是,有仓鸮会飞进他的家—— http://www.xtbg.cas.cn/xwzx/kpbd/201202/t20120213_3439110.html 。。。。。 还有,他们都很爱青蛙。 http://www.xtbg.cas.cn/xwzx/linshi/201105/t20110506_3128363.html http://www.xtbg.cas.cn/xwzx/kpbd/201108/t20110829_3328968.html 还有那里的科学家。今天看到以前一位同事的微博,说一位科研人员抱怨,“发了这么多SCI,还是没有保住热带雨林。这些SCI到底有什么用!”——我也想知道答案。
个人分类: 疾苦声|4786 次阅读|12 个评论
【科普】青蛙与高考,顺便说说白噪音
热度 31 lionbin 2012-6-19 10:29
【科普】青蛙与高考,顺便说说白噪音
本文于8月10日在《中国科学报》刊发,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5142 每次听到蛙声,都不禁让我人想起宋朝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技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在一个月光明媚的晚上,繁忙和喧嚣随白天的离去也渐渐弥散,听到自然界中的鸟鸣、蝉音、蛙声,远处村落稀稀拉拉的狗吠,甚至稻田里随风而起的唦唦声,一切显得那么安详,也就是有这些声音的存在,大自然的夜晚才显得那么宁静。 青蛙与高考,本来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儿,但在今年的高考之际,这二者却被关联在一起了。 不知从何时起,高考逐渐成为许多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其渲染下,搞得家长和考生人心惶惶,又加上父母盼子成龙心切,要极力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百“毒”不侵的高考金钟罩。如果说高考期间,让邻居家帮帮忙,不装修,不打牌,考场周围汽车不鸣笛,也情有可原,但是不允许邻居家冲马桶,不允许青蛙叫,那就太过分了。 据网络报道,某小区为了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竟然对青蛙痛下杀手,毒杀了小区里的青蛙。 新闻来源:《 青蛙也要为高考牺牲太极端 》 (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6/08/c_123252935.htm ) 无独有偶。 6月8日下午3点是高考的英语听力考试时间,虽然考点外的路段都进行了交通管制,但一些家长的神经仍绷得很紧。同样是为了孩子高考,为了给孩子营造完全宁静的环境,紧挨着南京市九中高考考点的道路上,考生家长排成一排,自觉当起了交通管理员,指挥过往的自行车、电动车绕道而行,以免噪音影响考生的考试。他们甚至与不配合的路人发生了冲突,几个骑自行车的人被家长们强行拉下,几乎跌倒,怒不可遏。 新闻来源:《 英语高考听力考试 家长上路拦车 》 ( http://news.ifeng.com/photo/hdsociety/detail_2012_06/09/15172518_0.shtml ) 《江苏高考英语现场家长拦人拦车起冲突》( http://edu.people.com.cn/GB/116076/244541/18127245.html ) 对于高考家长的这些行为,本文并不想探讨其道德层面的问题,而想说说另外两个问题: 爱孩子无可厚非,但过分宠爱就可能是在害孩子;完全安静的环境并不容易使人入眠,睡觉时大自然摇篮曲最动听。 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几乎每个城市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理所当然成了“小皇帝”、“小太阳”,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能力越来越差。显然,这种宠爱过分了就蜕变为溺爱,阻碍了孩子们性格社会化和心理成熟。如果说一些“手艺”随孩子年龄增大是可以慢慢学会的,但性格和修养,以后要学习起来可能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正如本新闻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可能无意中让孩子学会了碰到什么问题,总是强调客观原因,很少从主观上找原因。孩子无法入眠可能是另外的心理因素,现在却让青蛙来承担这个责任;英语听力考不好更主要的是平时用功不够,或者没有加强听力训练,现在却认为是骑自行车和电动车的人的过错。本来孩子们也没有想这么多的,家长们却帮他们找到了这些牵强的“原因”。 有一些白噪音更容易让人入眠 睡眠是与生俱来的本领,不需要学习的。婴儿独自在安静的床上并没有在妈妈的怀抱里容易入睡。婴儿需要感觉自己在妈妈身边,需要听见妈妈的心跳,听见妈妈哼着的小曲。虽然世界上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语言千差万别,但是婴儿摇篮曲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低频、低调、温和、缓慢、富有韵味,有一定节奏且不断重复,这正好与诱导睡眠的脑电波θ波(清醒至睡眠之间的过渡阶段)是非常相似的。另外一些例子和体验包括:火车有规律的隆隆声起到了催眠曲的作用,让人在火车上会不知不觉会犯困;课堂上爱打瞌睡的学生,老师口中说出的每个字也成了催眠符......。 显然,人不是在最安静的环境中最容易入眠,环境过于安静,反而会不时放大一些令人烦躁的声音,而让睡眠者惊醒。对于在整个声音频域内功率谱密度均匀分布的噪声,这会掩盖一些单听起来比较刺激的声音,所以整体上声音不会突然变高也不会突然变低,一般条件下人们听到这样的声音会觉得比较枯燥,但对催眠却有一定的帮助,这就是白噪音。 有些手机应用正是看到了这个商机,开发出一些助人入眠的小程序。比如,iPhone的一款应用软件就叫做White Noise。类似的软件就是选用自然声音作为背景音乐的,比如高山流水、清风拂面、细雨蒙蒙、花园喷泉、温柔海浪等声音,同时将白噪声、无线电噪声、按摩音、节拍器、吹风机以及古董钟的滴答声等也包含其中。让你躺在床上就可以听到各式各样连续而均匀的白噪音,这种安静中细小的唦唦声,就像窗外的落雨声、海边的风声,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放松身体,从而改善睡眠。 在静静的夜晚,时不时飘来远处的蛙声,应该是比这些手机应用合成的声音更加自然、和谐,对睡眠来说是最悠美的大自然摇篮曲。 完全安静的环境并不一定利于学习与考试 在描述某个地方特别安静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说安静得连掉根针到地上都听得见,似乎英语中也用类似的表达,叫做pin-drop syndrome(过度安静综合症)。在办公室内极度安静的状况下,员工感受到的压力可能会更大,因为任何微小的声音都有可能被放大。在考场上也一样,过度安静可能令考生的情绪更加紧张。比如,邓婷就有这个体会,“ 安静让我觉得紧张。比如,爸妈睡觉了,我还在继续学习,这个时候我觉得安静让我无法思考;还有,在考试的时候,如果周围没有任何声音,我会感到焦躁不安。有很多次都是因为考场太安静了,我没有考好。反倒是有些时候低年级的同学考完比较早,他们打破了整个学校的寂静,这让我发挥得更好 。”( http://www.haofangfa.com/article-100.html ) 其实,有时候我们在学习中会受到声音的影响,只是因为我们对那个声音太敏感。绝大多数人会对不同的声音产生不同的敏感程度,一般如果在学习环境当中没有特别敏感的声音,就可正常的学习而不会受到干扰。人在成长过程中,适当锻炼提高适应“声音”的能力,是有好处的,因为很多情况下,想找到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是几乎不可能的。有些声音,本身并无特别的刺激,当你心里觉得烦,就会特别关注,这个声音反而被强调,被放大了。上述青蛙的声音应该就是这样被重视而放大起来的吧。 孩子听到青蛙的声音,说好烦。作为家长,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考出一个好成绩的话,就应该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告诉孩子考试成绩不是那么重要(其实这个时候,你说非常非常重要,除了徒增孩子内心的压力,对提高成绩并无帮助,如果家长是爱惜自己的孩子的,一定在考前要告诉孩子成绩不重要),青蛙的声音多好听呀,那是丰收的希望,甚至可以与孩子共同分享辛弃疾的感受,或者到池塘边看看青蛙鸣叫的样子,让孩子亲身感受它们,爱上它们,让他们觉得这个声音是美妙的,而不是烦人的。 (图片来自网上)
个人分类: 科普荟萃|11390 次阅读|81 个评论
Two frogs! 两只青蛙-语言的力量
热度 1 waterlilyqd 2011-4-29 23:58
Two frogs! 两只青蛙-语言的力量
翻译:邱敦莲 A group of frogs were traveling through the woods, and two of them fell into a deep pit. When the other frogs saw how deep the pit was, they told the two frogs that they were as good as dead. The two frogs ignored the comments and tried to jump up out of the pit with all their might. The other frogs kept telling them to stop, that they were as good as dead. Finally, one of the frogs took heed to what the other frogs were saying and gave up. He fell down and died. The other frog continued to jump as hard as he could. Once again, the crowd of frogs yelled at him to stop the pain and just die. He jumped even harder and finally made it out. When he got out, the other frogs said, Did you not hear us? The frog explained to them that he was deaf. He thought they were encouraging him the entire time. 一群青蛙正穿过树林,其中两只青蛙掉进了深坑。其它青蛙看了一下坑的深度,告诉掉进坑里的青蛙就在里面等死算了。那两只青蛙不听,用尽全力试图从深坑中跳出。外面的青蛙不停地说,请这两只青蛙不要再跳了,即使再跳也是死。结果,深坑里的一只青蛙在意了那群青蛙说的话,放弃了往外跳,落到坑里死了;另一只青蛙继续努力地往外跳。这时,那群青蛙对它大喊大叫,叫它不要徒劳了,再怎么跳也只是死路一条,这只青蛙却跳得更带劲了,而且终于从深坑中跳了出来。当它跳出深坑的时候,其它青蛙问它,“你没有听到我们说的话吗?”这只青蛙解释说他是聋子,它 还以为它们一直在为它鼓劲呢! This story teaches two lessons: 这个故事有两层教育意义: 1. There is power of life and death in the tongue. An encouraging word to someone who is down can lift them up and help them make it through the day. 我们的舌头具有主裁一个人生死的力量(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人,一句话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对一个情绪低落的人,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让他重新振作起来,帮助他渡过难关; 2. A destructive word to someone who is down can be what it takes to kill them. 对一个情绪低落的人,一句泄气话可能会毁灭一个人。 Be careful of what you say. Speak life to those who cross your path. The power of words... it is sometimes hard to understand that an encouraging word can go such a long way. Anyone can speak words that tend to rob another of the spirit to continue in difficult times. Special is the individual who will take the time to encourage another. 要小心你的舌头!要向你所遇到的人说些鼓励的话语,语言的力量有时让你难以想象。一句鼓励的话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任何人都有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话而使一个落魄的人失去生活的勇气,那些愿意花时间鼓励他人的人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个人分类: 翻译实践|6126 次阅读|2 个评论
果壳网也发表抄袭文章
热度 1 fs007 2011-4-24 01:35
寻正 我于2011年4月18日在微博上发布消息,称果壳网的一篇文章抄袭维基: 向网友承诺看一看 @果壳网 的科普,究竟是否象他们标榜的,不是方舟子。我查看了其“谣言粉碎机”栏目,在20篇文章中,发现一篇抄袭文章(橡树村的《煮青蛙》抄袭英文维基),其余文章比较专业,采用列文献方式,很好。结论,不是方舟子,但仍有提高空间。科普作者需要加强写作伦理的训练。 4月18日 20:40 来自 新浪微博 “橡树村”是一位化学博士,可能缺乏相关的写作规范方面的训练,因此,我未曾发文批判,而局限于私下地向果壳网编辑交流,希望他们遇错即纠,坦诚地面对错误,为国内科普作者树立一个榜样。我不厌其烦地向果壳网编辑递交了相关证据及知识,果壳网承诺会妥善处理相关事件。我习惯于快节奏,国内对待错误的不坦诚态度让我不耐烦,迟至今日我仍未看到果壳网采取行动, 松鼠会“橡树村”的《温水煮青蛙?青蛙可不傻》 一文仍然高挂果壳网,针对其中明显的科学错误也未进行任何纠正,编辑未予读者任何警示,我认为果壳网有走向方舟子式的抄袭与抵赖模式的嫌疑,在此予以爆光,希望能促成果壳网学会正错地对待批评与质疑。 抄袭者的一大基本特征是缺乏相关知识,他们为了保证质量,往往不得不原文照抄,比如方舟子的大多数剽窃文章,伴有严重的科学错误。松鼠会“橡树村”的抄袭的判定却有些难度,他没有方舟子抄袭文章中常见的直接复制式的抄袭行为。 “橡树村”的失误是他复述了 英文维基针对温水煮青蛙的相关内容 ,没有任何新的原创内容,如此大面积地依赖于单一文献,几乎复述了所有内容,是必须要交待出处的,否则你就侵犯了别人的署名权与维护作品完整权。针对这种指控,首要的最直接的证据来源于良心,当作者受到这种指控时,正确的反应是交待自己的参考资料,而不是向别人要证据。当我向果壳网的一位主管人员交流时,他立即承认了相关事实,并将不交待出处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这是值得称赞的,尽管未必适当——交待出处的责任是作者的,编辑只有失察的责任。 “橡树村”的抄袭属于高级抄袭,因为他做的功夫比方舟子彻底,几乎抹去了一切做案痕迹,但他无法在写作中跨越出维基提供的知识范围,一个更大的缺陷,是他没有办法掩盖他缺乏相关知识而不得不抄袭维基的事实,也就是我在 《科普作者应知剽窃规范》 一文中所阐述的错误复制判定原则。与方舟子在写作者不抄就错相类似,“橡树村”不严格按照维基抄,就免不了出错,维基的作者非常严谨,错误比较少见,而在本文相关内容上,没有错。 首先,“橡树村”不知道他在描述一个生理现象,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指我们对某种刺激因为长期作用或者以低于我们探测域值的方式渐进增加而减弱或者不能发生相应反应。感觉适应的中枢机制是人或动物的大脑通过内调节降低了反应程度,而外周机制则更为复杂,可以是传导介质的消耗,或者其它的局部反馈抑制了相关反应。动物对环境信号的变化探测有域值效应,打个比方,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尺子,你不能来量微米级的变化,如果环境变化甚小,动物可能会失去对相关信号的反应能力。 “像树村”是以质疑所谓温水煮青蛙的传说的方式进行科普的,而事实上他介绍的实验与现象正好证实了这一传说。青蛙在足够缓慢的渐进式升温中,会被煮死而不逃离。实验者并未局限于温度,用其它的刺激,比如酸、碱、以及机械作用,只要在足够缓慢的渐进递增风险,青蛙就丧失了逃避能力。“橡树村”拿到一个明确的科学事实,做了一个相反的结论。 “橡树村”在相关知识上的缺陷还有进一步的佐证,那就是他对相关实验的误解。他说, 亨滋曼使用了90分钟把水从21摄氏度加热到了37.5摄氏度,平均每分钟升温速率不到0.2摄氏度,就没观察到青蛙的行为异常。不过,37.5度是不是有点低了呢?也许青蛙本来就对这个温度还可以忍受?毕竟亨滋曼的实验没把青蛙弄死,算不上证实了这个故事。 “橡树村”就不知道,36-37度已经是青蛙的极限耐受温度,在科学界针对极限耐受温度(Critical Temperature Maximum, CTM)的研究多如牛毛。如果给青蛙加热,从较低的温度开始,青蛙可能到34-35度就丧失活动能力了,适应了较高温度的青蛙才可能耐受到36-37度,起码一半在35度之前就丧失了活动能力。丧失活动能力的青蛙会被煮死煮熟,相信大家都能理解,用不着进一步实验了。 “橡树村”煞有其事地介绍说, 1882年,另外一份报道称,如果加热的速率控制在平均每秒钟0.002摄氏度,或者说每分钟0.12摄氏度,那么,加热两个半小时以后,青蛙就死了。这个试验结果,发表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实验研究Stud. Biol. Lab.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1882): 385.。 这是对维基引用文献注解的误读,事实上在1882年的文献是一篇综述,作者是William Sedgwick。Sedgwick仍然讲述的是亨滋曼等人的实验。由此可见,“橡树村”并未查对原文,只是利用二手资料在写作,此乃科普大忌,尤其是在自己不太搞得懂的领域内,方舟子的许多科普错误,源于针对二手三手资料的误读与想当然。 写科普针对重要资料交待来源是必需的,而且往往能增强文章的权威性与可读性,中国科普作者执着于隐瞒来源,窃人功为已有,令人堪忧。 请作者与读者牢记,诚信是科学的基石,写科普你如果连这个基石都丢掉了,无疑将自己的作品等同于垃圾。
个人分类: 伪劣科普打假|5912 次阅读|2 个评论
青蛙的叫声
热度 1 lhj701 2011-2-23 09:42
青蛙的叫声 (罗汉江) 看到丁老师的《留德半年来的一点感想:我就是只小青蛙,那祖国需要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2278do=blogid=415618from=space )。 忽然回想起小时候,在春天静静的夜晚,月亮高照,麦地旁的半干的小河里,总有青蛙“呱、呱”的在叫。。。。 其实,青蛙也是一种存在,而存在(对青蛙)就有意义。尽管青蛙除了吃害虫,就是那么“呱、呱”的叫几声-------但也许它比你想象得要快乐的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80 次阅读|2 个评论
指点江山-风在林中回响
热度 5 BaoHaifei 2011-1-29 12:05
指点江山 - 风在林中回响 鲍海飞 2011-1-29 与其不能指点江山, 那就策马扬鞭到山颠; 与其不能策马扬鞭, 那就抚犁赶牛到田间; 与其不能抚犁赶牛, 那就步履蹒跚到天边。 看: 彩霞之夜晚, 游云在天边, 明月当空高悬。 听: 溪水在流淌, 青蛙在鸣唱, 风在林中回响。 风在林中回响, 我在风中唱晚。
个人分类: 流水诗|3243 次阅读|10 个评论
蛤蟆功现场秀
IrisXTBG1 2010-5-8 16:36
某晚和小芹石头夜游遇到了这只青蛙,小芹是研究青蛙的。她们俩就开始盯着人家不放,还不停地用手指去调戏人家。那只可怜的青蛙开始分泌粘液,并把整个身体鼓起来示威,可是它哪里想到,调戏它的两个家伙哪把它放在眼里,反而只会哈哈大笑。可怜的蛤蟆功显然没有起到《东成西就》里的那样的威力
个人分类: 动物世界|306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白菜葫芦青蛙的寓意
李丕鹏 2010-2-25 01:29
照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杂谈|5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爱上摄影(5)我思故我在
SmileyCat 2010-2-12 06:06
还是在加州科学院。这儿收集了不少种类的青蛙和蜥蜴。只可惜当时我只顾着寻找合适的角度来把它们照下来,没有好好记住他们的尊姓大名。如果您知道,就请帮我补上这个缺憾吧。 我思故我在。一只可爱的小蜥蜴。这种动物极喜欢沉思,像尊雕塑似的在那儿一呆就是几分钟,一动不动。看它那哲学家似的眼神儿,才知道其中藏着的生命力。你在想什么呢? 一只变色龙。真不知道他的身体怎么会感知周围物体的颜色,然后就在你眼前很快地改变颜色! 这个家伙居然把自己变得像是一块树疤。很想知道他的后腿还有没有,长得什么样,是怎么走路的。 一只样子很聪明的树蛙。他们的实际体形很小,我很幸运地抓了一个特写。 捉迷藏--两只色彩鲜艳的树蛙。红身子蓝四肢,那鲜艳的颜色让人觉得像是玻璃工艺品。
个人分类: 动物朋友|4551 次阅读|5 个评论
当青蛙遇到蝎子(工作的选择)
hemaoylzu200 2009-12-24 20:17
周一的聚会上,企业教练海桥说要讲故事,一干人马立即兴致勃勃地竖起耳朵来。海桥说:故事是这样的:一只青蛙和一只蝎子在河边相遇了,蝎子请青蛙背他过河 众人鸦雀无声地等待下文,下文却是假如你是那只青蛙,你会怎么回答? 于是,轮流做青蛙。 第一只青蛙说:我会回答:好啊。 第二只青蛙说:我会问他:我背你,那我可以得到什么呢? 第三只青蛙说:蝎子会蜇我的,我得想个安全的办法找只乌龟来背他,乌龟不怕蜇。 第四只青蛙说:我去找个土豆来,让蝎子趴在土豆上,我背土豆。 海桥问所有的青蛙:假如这个故事真实地发生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你的答案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众青蛙若有所思,片刻后 第一只青蛙说:嗯,我觉得蝎子不会攻击我如果他真的攻击我,我们会在河中央同归于尽的话那,我也还是会背他的,因为,那是我能做的。能为别人做而不做,比同归于尽更加不能让我承受。 第二只青蛙说:清楚了我能得到什么,然后再决定背还是不背,我就可以对自己选择的结果负责。 第三只青蛙说:世界上一定不只有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遇到难题我会先看看我有哪些资源。 第四只青蛙说:为了不受伤害,我宁愿背个更沉重的东西 每只青蛙都有自己应对外界的模式和想法,谁更对呢?答案是:没有更对,当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的应对和选择时,一切结果便都尽在掌握之中、不再能够打击和折磨到自己。 工作和生活中,有时候,蝎子是你的同事帮他,可能有麻烦;不帮他,团队任务无法完成。有时候,蝎子是你的客户合作,可能有风险;不合作,收益和风险同时离你而去。有时候,蝎子是你的恋人爱他,可能遍体鳞伤;不爱他,你的心都可能会死亡 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选择,所以,也便有自己不同的担当。当青蛙遇到蝎子,青蛙知道所有的结局都与自己的选择有关,世界上便不再会有自怜与抱怨。 我选择,我担当。 不知道,面对人生的蝎子,你又会做怎样的一只青蛙呢?
个人分类: 激励教导|3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转载)
weizhangsuda 2009-10-30 14:12
中学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大家说把一只青蛙放在开水里,它会马上跳出来,而把它放冷水里,再把冷水慢慢烧开,青蛙就会因为察觉的晚,而来不及反应,会被烫死在里边。言下之意就是告诉我们要保持革命主人翁的艰苦奋精神,不要被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麻痹。   为了验证一下老师的话是对还是错,一位好事之徒做了以下实验:好事之徒把青蛙丢开水里的时候,青蛙一下去就翻肚皮死翘翘了,而先把青蛙放在冷水慢慢烧,水温一变化,那青蛙跳的比谁都快。于是好事之徒认为老师说的都是错的,他认为有可能自己选的青蛙是特例,或者说前面那只青蛙状态不好,后面那只有些神经质,抑或是这两个青蛙都是来自万恶的美帝国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中国自己的青蛙,因为根据中国传统的教育,中国的青蛙绝对会按照书本上的那么做的!   但是许多朋友不这么认为,一名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朋友固执地认为好事之徒选择的青蛙是因为没有受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产业化的荼毒,青蛙没文化是导致实验结果与老师教授的理论完全相左的主要原因。任何一只受到中国特色教育的青蛙都会坚决地按照老师说的那样去做的。他建议好事之徒以后选择青蛙做试验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本科以上学历的青蛙,绝对不能找低学历青蛙,因为青蛙有文化,开水都不怕。   而一位上过山、下过乡的中老年朋友则认为好事之徒选择的青蛙是两只不同身份的青蛙,第一只被好事之徒丢到开水里的青蛙是无产阶级培养出来的青蛙,纵然上刀山下火海也万死不辞;第二只青蛙是青蛙王国里培养的干部青蛙,身上带有三个表,一有风吹草动就跑了,即使把它往油锅里扔,干部青蛙一样能从油锅里跳出来或者把锅底顶一个窟窿让油流光而逃生。   另一位医学专家则认为好事之徒选择的第一只青蛙是一位没有享受过医保的、患有心脏病的农民青蛙。由于该农民青蛙体质弱,怕水,被好事之徒一丢到水里后因为受到惊吓直接去见马青蛙克思了。第二只青蛙是青蛙中的王子,俗称青蛙王子,由于好事之徒用冷水给高贵的青蛙王子洗澡,青蛙王子极端地鄙视好事之徒的这种无耻行径,所以持有许多国家护照的王子直接跳走了。   一位长期从事组织工作的老同志认为,好事之徒选择的一定是有政治面貌的青蛙,第一只跳到开水里就挂了的青蛙一定是一只团员蛙,而第二只成功逃生的一定是具有先进性的党员蛙。至于老师说的那种没有时刻保持革命主人翁艰苦奋斗精神,被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麻痹而不知不觉被烫死的青蛙一定是一只不折不扣的人民群众蛙。 更多的网民则认为好事之徒选择做实验的第二只青蛙是没有受过主旋律熏陶、也没有看过CCTV的青蛙,那是一只长期在互联网里遨游的青蛙。要想让试验的结果和老师说的一致就一定要换上不上网的青蛙。 http://hi.baidu.com/hxwufo/blog/item/fb9a572c3241afed8a13998c.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花好月圆夜 青蛙洞房时 (转帖)
flly 2009-7-14 16:19
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全世界的两栖动物的交配时间基本上都是与满月同时的。以前从没有人发现,青蛙、蟾蜍和蝾螈都喜欢在月光下嘿咻。 动物利用月亮的周期来作为集合的讯号,这样可以在统一时间集中到一起来。这样大规模的碰面可以增加成功率,并且被吃掉的危险也少一些。 发现这个现象的科学家Rachel Grant在2005年为了自己的PhD在意大利一个湖附近做研究。一个月圆之夜,她发现一条路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蛤蟆。当时她想可能是巧合,但随后她每天都从那里路过,发现蛤蟆的数量随着月亮的盈亏而相应增减。 由于她查到相关的报道很少,就决定自己来详研究,她的导师另外又收集了牛津附近一个池塘10年的数据以及威尔士的一些数据。这三个地点的数据都显示了月亮对两栖动物的影响,爪哇岛的一些历史数据也说明当地的蛤蟆会在月圆之时排卵。 Rachel说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当然不同生态系统以及繁殖策略之中的物种肯定有区别,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月亮的周期肯定是控制两栖动物的繁殖时间的主要因素之一。 http://jandan.net/2009/07/14/full-moon-mate.html 觉得这是一个常见的东西啦,居然没有人研究过,看来生活中不是缺少好文章的,关键是如何发现呢。 记得以后一个老师也说过一个关于生物钟的问题:蝙蝠总是在日落之后飞出觅食,问题是它如何知道日落呢,在山洞里面是不知道日落的,每天日落的时间都不一样。还有,下雨的时候,人家就不出来了!!! 有意思的东西还是很多呢。
个人分类: 其他动物|263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0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