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独立人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恒道与进化 - 中国的未来靠每个中国人自己
benlion 2015-2-22 09:14
美国人创造了美国文明,中国人应该创造中国文明。 文明 - 包括文化和体制,都是社会的每个人创造出来,中国辽阔的土地和悠久的文化积淀,完全应该和必须自己创造的未来和属于自己时代的伟大文明。 美国文明 - 之所以有今天,也必须考察与思考,当时可歌可泣的英雄和当代发明家和科学家的创造与开拓精神。文明 - 都是人创造出来,古代文明是古代的创造,适合古代的环境和需求,当代,应该创造当代的文明。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2 个概念需要深思,构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 )近现代欧洲文明,建立在希腊 - 罗马、印度 - 中国和阿拉伯等文明的基础上; 2 )美国文明建立在近现代欧洲文明和欧洲、亚洲移民的基础上; 3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也必然是建立在欧美文明的基础上往前发展。 “上帝”造人,人造机器;因为,人有“上帝”的形象,贯彻其中的是“儒释道” 3 位 1 体开放系统的创造精神:道 – 宇宙亘古的进化逻辑,释 – 禅宗悟道的内在审美,儒 – 生命伦理的群体智慧。 精神独立和独立人格,就是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不盲目崇拜权威,勇于探险、开拓创新与发展。 - (中国的未来靠每个中国人自己) -
个人分类: 文明|1909 次阅读|2 个评论
追求永恒价值而不为名利诱惑所动的人们
热度 36 武际可 2013-6-17 07:57
追求永恒价值而不为名利诱惑所动的人们 在人类的科学和文化发展史上,有许多人是很幸运的,他们一旦有作品或研究成果发表出来,便有各种荣誉或奖赏纷纷袭来。不过,从情感上说,人们更加同情和崇敬那些潦倒一世,后来他们的艺术和科学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接受,显露出其永恒的价值。他们生前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永恒的价值,而丝毫不为名利的诱惑所动。这种精神,才是真正科学和艺术所敬重的。下面我们说的这四个人,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 文森特 · 威廉 · 梵高 ( Vincent Willem vanGogh , 1853 年- 1890 年),荷兰画家。一生追求表现内心感受的艺术画作,开辟了一种新的印象派画的流派。不过他在世时世人并不能欣赏他的作品。据说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其价值还不够一个月的生活费。他的生活一直靠弟弟供给。 1853 年 3 月 30 日生于津德尔特,早期因为表达内心的悲痛,曾割断了自己的耳朵。 1890 年 7 月 29 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困扰其多年的精神病发作自杀身亡。时年仅 37 岁。 他去世后, 20 世纪初当新思想汹涌的氛围下,他的画开始为人们所接受和推存。 1987 年他的《花瓶里的 15 朵向日葵》拍得近 4 千万美元的记录。 华尔特•惠特曼 (WaltWhitman1819-1892)美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诗人。只读了5年小学。当过信差、排字工人、木工和建筑师。1855年出版诗集《草叶集》。 初版《草叶集》印了1000册,一本都没有卖掉,全送了人。不过似乎没什么人愿意领惠特曼的情,有的人干脆扔进了火里,对它不屑一顾,有名的诗人们大都很看不起他。不过1856年经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评论推存,逐渐为读者认可。1855年初版是只有12首诗,到1892年版,已经积累到400首了。后来被翻译为德、法、俄、西班牙、希伯来等语种,成为世界诗坛的名著。 奥地利人 孟德尔 (Gregor Johann Mendel) (1822 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 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因家庭贫寒大学辍学而进入修道院。同时进行长达 8 年的豌豆杂交实验。 1866 年发表《植物杂交实验》的论文。提出了遗传因子(即后来称为基因)的概念。并且论证的杂交后这些因子分布的统计根据。从而奠定了近代遗传学的基础。他的科学论文在长达 35 年的时间里,没有引起生物界同行们的注意。直到 1900 年,在他去世后 16 年,他的发现被欧洲三位不同国籍的植物学家在各自的杂交试验中分别予以证实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遗传学的研究从此也就很快地发展起来 迈尔 ( Julius Robert Mayer,1814 -1878 )是德国的物理学家。大学时学医,但他并不喜欢当医生,他当过随船医生,工作比较清闲。 在西方大约从公元 4 世纪开始有一种大量放血的治疗方法。一次大约要放掉 12 到 13 盎司(约合 340 - 370 克,有一杯之多)的血,有的则一直放血放到病人感觉头晕为止。这种疗法的根据是,在古代的西方有一种所谓“液体病理”的理论,说人体含有多种液体,如血、痰、胆汁等。这些液体的过多或不足都会致病。放血的作用就是排除多余液体一种措施。中世纪西方的有钱人,特别是那些贵族上层人物、绅士们,还要在一年中定期放血,一般要在春秋各放血一次。放血另一种作用是使女人看上去更好看,这和西方当时的审美观有关,使她们既显得白皙,又不会因为害羞而满脸通红。所以西方的贵妇人也经常放血。迈尔作为一名医生,不用说也是经常使用放血疗法给人治病的。 大约是在 1840 年去爪哇的航行中,由于考虑动物体温问题而对物理学发生了兴趣。在印尼泗水,当他为一些患病的水手放血时,他发现静脉的血比较鲜亮,起初他还误以为是切错了动脉。于是他思考,血液比较红是在热带身体不像在温带那样需要更多的氧来燃烧以保持体温。这一现象促使迈尔思考身体内食物转化为热量以及身体能够做功这个事实。从而得出结论,热和功是能够相互转化的。 他又注意到当时许多人进行永动机的实验都以失败而告终,从童年时期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这些使他猜想“机械功根本不可能产生于无”。 在 1841 年 9 月 12 日他给友人的信中最早提及了热功当量。他说:“对于我的能用数学的可靠性来阐述的理论来说,极为重要的仍然是解决以下这个问题:某一重物(例如 100 磅)必须举到地面上多高的地方,才能使得与这一高度相应的运动量和将该重物放下来所获得的运动量正好等于将一磅 0 ℃的冰转化为 0 ℃的水所必要的热量。” 1842 年 3 月,迈尔写了一篇短文《关于无机界的力的看法》寄给了《药剂学和化学编年史》的主编、德国化学家李比希( Justus von Liebig,1803 - 1873 ),李比希立即答应使用这篇文章。机械的热功当量在这篇文章中得到第一次说明。文中说:“人们发现,一重物从大约 365 米高处下落所做的功,相当于把同重量的水从 0 ℃升到 1 ℃所需的热量。”他的文章发表于 1842 年 5 月。 迈尔是最早进行热功当量实验的学者,在 1842 年,他用一匹马拉机械装置去搅拌锅中的纸浆,比较了马所做的功与纸浆的温升,给出了热功当量的数值。他的实验比起后来焦耳的实验来,显得粗糙,但是他深深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大意义,并且最早表述了能量守恒定律。他在 1842 年底给友人的信中说:“我主观认为,表明我的定律的绝对真理性的是这种相反的证明:即一个在科学上得到普遍公认的定理:永动机的设计在理论上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是说,即使人们不考虑力学上的困难,比方说摩擦等等,人们也不可能成功地由思想上设计出来)。而我的断言可以全部被视为从这种不能原则中得出的纯结论。要是有人否认我的这个定理,那么我就能立即建造一部永动机。” 迈尔的论文没有引起社会重视,为了补足第一篇论文没有计算、过于简要的缺点,他写了第二篇论文,结果如石沉大海,没有被采用。他论证了太阳是地球上所有有生命能与非生命能的最终源泉。 后来亥姆霍兹与焦耳的论文相继发表,人们将能量守恒定理的发明人归于亥姆霍兹与焦耳。而他的论文既早又系统,却不仅得不到承认,而且还招来了一些攻击文章。再加 1848 年,他祸不单行,两个孩子夭折、弟弟又因参加革命活动受牵连。 1849 年,迈尔从三楼跳下,从此成为重残,而后又被诊断为精神分裂,送入精神病院,医生们认为他经常谈论的那种新发现,是一种自大狂的精神病症状。 1858 年亥姆霍兹阅读了迈尔 1852 年的论文,并且承认迈尔早于自己影响很广的论文。克劳修斯也认为迈尔是守恒定律的发现者。克劳修斯把这一事实告诉了英国声学家丁铎尔( John Tyndall , 1820-1893 ),一直到 1862 年由于丁铎尔在伦敦皇家学会上系统介绍了他的工作,他的成就才得到社会公认。 1860 年迈尔的早期论文翻译成英文出版, 1870 年迈尔被选为巴黎科学院的通讯成员,并且获得了彭赛列奖( Prix Poncelet )。之后迈尔的命运才有较大的改善。 每一代都有当时的科学上时髦问题和艺术时尚,如果一味追求时尚,随风倒,而没有艺术家和科学家的独立爱好和独立的追求,一句话没有独立人格,即使能够做出一点迎合时尚的东西,但时尚一过,便不会留下什么痕迹。科学与艺术的永恒,永远是留给那些有独立人格的人的。 杜甫有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明代诗人方登有诗句:“参透穷通理,谁言吾道非。” 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独立精神的“吾道”。 上面这几位的确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迈尔像
个人分类: 科技史|22137 次阅读|57 个评论
美国精神是移民精神
benlion 2012-7-12 05:45
- 中国深层文化心理分析 中国创造,首先是中国精神,个性精神独立。美国独立战争是政治上的独立,也是不同国家来的移民之统一。中国以开放、开明的精神,接纳不同地区、省市之间的流动,深圳的移民精神就反映了这种发展力量。来自不同国家的海内外华人共济一堂,这种交流与和谐在这次聚会上反映出一种未来的中国创新精神。 美国的多民族成为一个国家的意识精神,中国历史上亦如此,从古代至今已有 56 个民族之多。中国古代文明与同时期的西方文明相比,公元 1500 年之前后中国文化充满创造发明和经济繁荣等远远先进于世界,以及对后来西方 500 年的近现代文化创造提供了许多重要的乃至关键性的文化要素的贡献,这些都不需要我来论述,在西方的各种哲学、科学、艺术和历史文献书籍中有大量记载。 在过去的几年经历中,看到积极进取的一面是主流,主动创新与发展是主流;然而,也看到许多消极、牢骚、抱怨、依赖型情感,中西文化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区别来自家庭的教育和行为方式 – 也就是家庭文化,西方社会的婴孩自出生就走向了一条独立自主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方式,在中国社会从小孩出生到上幼儿园、中小学乃至大学都一直依赖父母的照顾和苛护和乖舔,这是一种情绪和依赖型家庭行为文化;因而,在学习、工作上对教师、领导的依赖和期望心理很大,至而导致情绪上的忧郁症状、抱怨,乃至忌恨,却少有主动和积极、进取的建设行为和自我发展的思考、探索、实践的独立精神欠缺。 在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时代,这种深层文化心理的情感依赖型社会的负面,将很不利于创新型社会的建设,官本位、地方本位、裙带本位乃至街道本位等现象得从家庭文化的依赖型性格形成来研究与思考。
27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者的独立人格‖
热度 3 kinglandom 2012-4-15 15:44
‖学者的独立人格‖
学者的独立人格 一次吃饭不经意和同事聊起:“我觉得科研工作者应该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有同事调侃说:“你在讨论独立人格?我看人格有没有都还值得探讨。”当然这只是句玩笑话,但是也是在隐隐表达出一种无奈,“一种非我不要独立人格,而是独立人格于我很难,甚至于有时候还得放弃人格。”的无奈。 陈寅恪先生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为王国维所作的纪念碑铭中提出的 “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 ,后来曾同 “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一道被作为清华大学的 “ 校训 ” 流传于世。 我们的先人中以独立的人格传名于世的比比皆是。而最为著名的就是陶渊明,正是因为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独立人格而成为千古闪耀的文人明星,当然还有汨罗江中的屈大夫,让高力士脱靴的李白,发出呐喊的笔尖战士鲁迅等等。 我坚定地认为中国早已经有世界级的学术大师,而且数目绝不在少数。但是,由于恶劣的学术和社会环境,这极少数真正的学术大师被一些权力拥有者们压制着、排斥着、打击着。或者说越是保持人格独立和学术自由的学术大师就越是有可能受到权力拥有者们的压制、排斥和打击,虽然这点本人无法肯定,但是应该不在少数。其主要在表现在行政权力对学术活动的控制和垄断表现在诸多环节,比如从学术方向选题、基金分配、资源配置、科研管理等都不同程度受到行政力量的干扰和压力。高校中的普遍存在的行政力量和资历使得上述资源被抢占式掠夺。正也因为此,要在这种氛围下生存和求得发展,很多学者就不得不放弃所谓的人格“独立”、放弃所谓的精神“自由”,而另外一些人可能就选择形式上放弃“人格独立”,而真正保留“精神的自由”。(当然这里有个命题,就是自由的相对性,但不属于本文要讨论的范畴。) 最后,我还是天真地相信大部分学者还是保留了基本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的。也希望在这个社会转型的拐点上,大家静心思考一下。至于学者如何保持独立之人格,精神之自由,还希望广大博友不吝经验赐教。 http://www.jxnews.com.cn/jxrb/system/2009/10/16/011225076.shtml
个人分类: 思想碰撞|6190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网哪些学者没有【独立人格】?
热度 8 outcrop 2012-4-10 16:28
武夷山老师的博文《 科学家的独立人格 》很及时,我认为是对近期某些事情的一支清醒剂;也是一面镜子。 不过幸好还是有部分中国的学者是有独立人格的。 形成独立的人格,固然需要一定的条件;但很多基础的东西,不需要太苛刻的条件。 引用一段话,共勉: 所谓独立思考,就是要独立于权势者的影响,独立于利益考虑,独立于所谓的时尚,做到精神自由。科学家的研究不应受外界的干扰,科学家应独立提出基于实证和逻辑的研究结果。在别人鼓噪“运动式”的科研时,科学家应该要坚守住自己的阵地。无论面对政府还是面对公众,科学家都应该敢于说真话。 现在,开始对号入座,科学网 哪些学者没有【独立人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3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什么叫做独立人格
热度 3 xuzhengji 2012-3-14 15:31
2012-3-14 15:25 | 个人分类: 人生励志 今天,也就是2012年3月14日上午10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将举行闭幕会,大会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采访大会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温总理说: 在我担任总理期间,确实谣诼不断,我虽然不为所动,但是心里也不免感到有些痛苦。这种痛苦不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而是我独立的人格不为人们所理解,我对社会感到有点忧虑。我将坚持人言不足恤的勇气,义无反顾地继续奋斗。 那么什么是所谓独立人格呢? 所谓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它要求人们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在政治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   独立型人格是自主性比较强,有独立意的一种人格。表现为习惯独立思考,独立实践,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强,有较强的理性能力,注意维护自己参与决策的权利,社会参与程度较高。 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为什么而活,人生的最高价值在那里?这个问题永远发人深思。人的存在不是一个简单的肉,而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世界上的每一个都应是一个独立的精神存在,但并非现实中的每一个都是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精神存在.我们常常看到现实中许多不具独立人格的人,这些人不能拥有真正的自我,他们的精神为别人的精神所奴役,不能具有独立的思维,他们只能被动的接受别人的价值观念,他们虽生活在奴役之中却不知道被奴役,有时并为这种被奴役而快活。这些人有的只是为所崇拜的偶像而活,有的只纯粹为为金钱而活……有的就根本不知为什么而活,但就是不能为自己而活。他们都是不具备独立的人格精神,不具备独立的人格精神就不能有独立的人格,而只能算是一种奴性的人格。然而,成为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独立的精神价值,形成高度独立的人格。   作为生命的独立个体,人应有其完全独立的精神价值,独立的思维,独立的行为准则,并具有选择独立生活方式的权利。但自从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便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束缚,这些束缚来自于环境文化、家庭、社会准则等。   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人就必须无时无刻不和这些束缚展开斗争,不断的完善自我,追求独立的精神价值,活着的过程就是寻找自己独立生活方式的过程(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人物的人生经历便是最好的例证)。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人没有必要遵守社会为我们制定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只以自由意志来指导生活,而没有必要按照社会他人所期待的模式去生活。   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有自己的思想体系,能重审一切道德价值标准,并有重建道德标准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具备独立人格的先决条件,思维是人生存的条件,没有思想就不可以作为人,思索随生命永远存在,无论人处于何种状态之下,哪怕是有深沉的睡眠中人的思维活动都不能停止。思想本是快乐的源泉,深沉的思索能让人摆脱尘世的苦难和无奈,理智的思考能让人摆脱一切的偏见,洞察到事物本来的面目,思考也能让人摆脱缰化的教条,从而让人摆脱精神上的奴役,而达到独立自主的精神境界,也只有达到独立的精神境界,才能完善独立的人格。 独立的人从不畏惧来自他人的反对,对于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来说,如果没有遭受到来自社会他人的反对,只能证明这个人的平庸。杰出的人物往往都是生活在众多的反对之中,他们将别人的敌视化作自己成长的动力,因为遭受世俗他人的反对生命从此有了价值。在矛盾冲突中完善自我,创造出辉煌的成就,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个人价值在别人的认可与自己的认可中各占有多大的比例呢?作为人自已价值的认可不可避免的带上主观的心理作用,但最了解自己的毕竟是自己,没有任何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自己可以剖析自己的心理状态,自己更了解自己的能力,更清楚自己的经历唯有不是处在于难以了解自己在人群中的被认可程度,但这并不影响自己对自己的认可。   对于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说,对自我价值的认可至关重要,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一个人的个性都有独特的一面(当然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自我认可代表个体存在的核心价值,不能自我认可者不具备独立人格,只是一种奴隶。他人对自己的认可程度来自多方面的因素:这“他人”处于何种精神层次?属于哪类型的人?与自己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总的来讲,他人只能看到自己的表面现象,来自于外貌、言辞、特定环境下的行为等。但造物主创造万物最复杂的莫过于人的内在人格,一个人的人格往往具有多元化的复杂性,在不同的情景下表现出不同的人格风貌,而且人格还具有很强的内隐性。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只能建立在单一情景下的表面现象之上,是被动片面的。再则对于大多数的浅溥者来说,由于其思维的局限性,并不能由事物的表面现象洞察到内在的本质,所以很难作出准确的人格分析。   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不会为自己的利益去做驾驭他人的事,不以自己的的意志去束缚任何人,虽然以自我为中心,但却能尊重他人的思想和意志。“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列子·杨朱》中的这句话正是古人对独立人格精神最生动的描述。以自己的存在为存在,同时又能尊重他人的存在。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并以个体的独立价值参与社会活动。   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人有宽广的胸怀,能海纳百川,不因生活中的细小锁事而与他人斤斤计较,不过多的计较个人得失,能宽容哪些反对自己,歧视自己的人。不与人记仇蓄恨,能把敌人当作朋友来看待。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事物的发展,以“凡是现实的事物都有其必然性的因素”来看待问题,不拘泥生活的小结,无视周围他人所为,无视功、名、利、财、色、权等的诱惑,身处尘浊之中而能保持高洁的灵魂。同时也不必过于压抑自己的情欲,做到心随所欲,按自己的想法去行事。随时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冷静的看待一切问题,不被一切的社会集体过激行为传染。   一个没有独立人格精神而精神空虚的人面对简单平凡的工作都会觉得枯燥无聊,难以忍受。而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精神而精神世界充实的人面临同样的工作,虽然身体投入在平淡的工作中,但他的心灵深处却拥有崇高、永恒的精神家园,而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生命从此不再空虚。不会说工作的平淡、简单就不是该自己来做的。一个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除了能干好那些有影响的事业,也能干好生活中的那些平凡小事。其价值取向永远不可能与周围的人等同,以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决策所处的事情,不受他人的摆布,不随波逐流,时刻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无论他人怎么做,自己只按自己的方式来做。
个人分类: 人生励志|2796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谈独立思考
热度 1 武际可 2010-1-10 09:25
也谈独立思考 武际可 近来在科学网上,颇有一些网友谈论独立思考。有位网友说少一些独立思考也许会更好。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226 , 并且说我从来不鼓励我的学生独立思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935 还有的网友提出 鼓励正确的独立思考是必要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380 见仁见智不一而足。 我对于以上的看法有异议,于是在后一位网友的博文后面附上以下的跟帖: 你们两位对独立思考的理解,都有点偏离。独立思考不是标新立异。不是追求与别人或已有的结论不同。独立思考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动脑筋,真正通过自己的思考才接受。对别人的结论经过认真思考接受了,也是独立思考。对别人的结论经过认真思考,提出不同的意见,还是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反对的是思想懒汉,捡拾现成结论,人云亦云。 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任何时候都应当提倡独立思考。而不可能去要求学生掌握独立思考的比例。 过后想想,觉得有的地方没有说透,需要补充点什么。为此做以下几点补充: 首先,为什么会把标新立异与独立思考混淆了呢。把标新立异误以为就是独立思考,追求与已有的看法不同,这和近年来,一些主管部门过分强调创新,把科学和教育的真谛解释为创新有关。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大学和研究单位的任务,不仅是要生产新的知识,完整地保存人类已有的知识,也是它们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单纯提倡创新而忽视保存知识的一面,就会使年轻人把创新和标新立异混淆。在现实中,我们尊敬季羡林、梁思成,并把他们称为大师,并不首先是因为他们有多么大的创新,而首先是因为他们传承了大多数人都已经不了解的梵文和古建筑这样一些古老的领域。所谓科学,一定有继承和创新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片面强调创新,就会导致标新立异。我曾经说过,这许多年,我们并不缺少创新,人民公社、大跃进、都是创新,都是以前没有的,但是都不科学,所以站不住脚。科学比创新更根本。科学自然是包含创新作为一个方面,但创新不一定是科学的。所以有人想以创新来取代科学,只不过是一种标新立异的看法而已。 其次,从教育的功能来说。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们目的的人去应用的。可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不是要培养人云亦云、为别人应用的驯服工具。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自始至终从小孩子起,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而不盲从的习惯。独立思考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之别,独立思考是作为一个近代有独立人格的人都应当具备的品格。而我们几千年的教育传统恰恰是要学生盲从而要打掉他们的独立思考精神。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悲剧所在。在人们都在研究和设计高楼大厦的西洋建筑的时候,梁思成不是跟随潮流,而把主要精力致力于已经没有多少人了解的古建筑,并提出保护方案,这显然是一种独立人格和个性的表现,所以我们尊敬他。一个民族,提倡独立思考和发扬独立人格,只会使它的文化和科学更丰富多彩,反之,文化和科学就会衰落窒息,毫无生气。 第三,我常想,作为教师,要为人师表,是很不容易的。回想起,在大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教师的做法。在习题课上,我们经常提出一些怪想法,这时,他并不就像别的老师一样,立刻宣称这是错的,要学生跟着他的解题思路走。他的做法是,用严格的逻辑跟着你的前提做推论,跟着你的思路往下想,一直到推出荒谬的结果,这时我们自己也不得不认为这条思路是错的了。然后他再分析为什么是错的,使学生走过一段弯路后对正确的解题思路印象更深刻,一般就不会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了。这位老师是真正的老师,他的确是在引导学生如何独立思考。学习这位老师的做法,我退休前,每次与招来的新研究生谈话,总是先了解他对什么问题有兴趣,然后我们共同确定在这个方向前沿的一两本专著或一批文献,每星期一次由他作报告,我是听众。一年下来,又共同商定一个学位论文的题目,之后就主要由他独立发挥了,过一段交谈一次进展和困难。所以,我的所谓指导研究生,实际上大半是我跟着研究生的兴趣走,强迫我去阅读许多新文献,对他在前进中遇到的困难,根据我的经验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久而久之,研究生就和我就会有共同的兴趣。所以在指导他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许多新东西。在最初的交谈中也遇到一些充满花花点子的学生,这时就要花更多的功夫摸清他的特长和兴趣所在,如果他的特长和自己熟悉的方向不一致,就要按照他的特长推荐一位更合适的导师,建议他转导师。例如有一位比较对实验更有特长的学生,建议他去跟实验特长的导师,就比跟我做计算力学更合适。 最后,在对年轻人的评价方面。当然现在大多是许多牛人说了算。而牛人们评价后人的标准又大多是从跟自己做出过什么什么为根据。不鼓励自己的学生独立思考,这样就每一代做学问的,都从自己学生中挑选那些不会独立思考只会模仿自己,或在自己范围内耕耘的弟子接班。结果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黄鼠狼下耗子。这,大概就是我国教育和人事制度的悲剧所在。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10819 次阅读|23 个评论
没有独立的人格,就没有创新的思维——再议SCI情结
蒋高明 2009-12-20 11:44
蒋高明 这二三十年来,中国科技界发生的最大事件莫过于引进SCI了,这几乎是伴随着我们经济改革开放一起引进的。SCI经过中国人的发挥,其功能达到了极致,几乎成了统治科学家人生的重要工具,有权使用这个工具的是各级管理者。 我国是一个相对守旧又相对包容的国度。我们在古代有非常多值得自豪的的发明,但近代,我们能够拿出国门的东西少了。即便是造原子弹,其原理也不是我们发现的。我们不愿意创新,更愿意模仿,这倒应了鲁迅的那句话,拿来主义。鲁迅先生当年是支持拿来主义的。殊不知,今天的拿来主义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科学家原始创新的巨大阻力。 诺大一个中国,我们自身的发明创新明显后劲不足。政治上我们引来了共产主义,思想上引来了佛教,经济上我们引来了市场理论、股票和超前消费,科学上我们引来的SCI。但这些拿来的东西,几乎到了中国,都变了味。经济上我们很快上去了,但很快我们发现,环境污染了,人的道德良心丧失了。引进了SCI,本意是评价科学家的水平,不料我们SCI数量上去了,但有影响的成果少了,科学家的自信丧失了。 100年前,我们呼唤要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100年后,我们引进的SCI,赶走了赛先生;德先生和我们依然若即若离,如雾里看花。 因为有了SCI限制,绩效、工资、职称、学位、经费、大奖、住房、招生、甚至院士都与此挂钩,于是,科学研究唯SCI论。在这样的评估体系下,一切为SCI开绿灯。短短不到20年,我们发现,好的文章都到了国外SCI刊物,我们的期刊质量却在下降;中国人的SCI拥挤在国外期刊门口,人家提高了门槛,对于我们的文章明显歧视,出现了国际科技界的Made in China现象。而一旦中国人发表的文章有价值的,知识产权却归了人家,连复印都是违法的。科学研究的经费包括科学家的工资、住房却是花了中国人民纳税钱的,这等于全体中国科学家为资本主义服务,不拿人家的薪水,还要忍声吞气。如果我们需要某个原本属于自己的成果,还得花钱买回来,正如我们现在花钱引进人才。过去二三十年,我们人才外流并没有阻止,现在又增加了科研成果外流。引进一个人才国家要花千万资金,而评价标准确实人才手里的SCI。人才也罢,SCI也罢,为什么到了人家的地盘能出东西,在自己的国土上不产东西呢?我们没有很好的制度。 有人说,多发SCI不是也带动了国内刊物的进步吗?因为竞争造成了的进化。果然如此吗?国内刊物从印刷质量、形式、包装等是进步了,但是质量呢?过去国内核心期刊(以前连核心期刊这个名词也没有,只有学报和科普刊物之分)的文章质量是很高的,中国科学家和外国科学家都引用,科学家本人认为质量不好的文章不会轻易拿去发表的。现在呢,国内期刊几乎成了研究生练笔的场所。我不是说研究生的水平就一定差,但科学是逐步积累的,一些刚入道还没有入门的学生文章质量整体水平是不高的。我现在改学生的文章,别说英文了,中文都不通,许多基本的东西都是不太懂的。 SCI评估体系下,就是要你不能有新的思想,你只要发表了一定分数的文章就合格了,管你的文章是干什么的,有没有实用价值或理论创新。一个怪现象就是,现在每个研究所都有成千上万的SCI了,但要找出1-2篇能够代表研究所水平的,却很难。人生只为一件大事来,一个科学家这辈子做了什么,总有一个代表作吧?但太多的SCI里,却实难觅。 有了SCI,管理人员就有了用简单的办法来管理科学家的工具,这比警察手里的枪还管用。科学家要工资,要生存,就得屈从目前的体制,不能有思想,尤其不能得罪当权者和同行,否则就没有经费。有了SCI,就有研究经费,有了经费就有生存的本钱,再去制造SCI;只要制造了新的SCI,就会有新经费,还管他有无创新,创新了别人也不管。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即我们SCI多了,但属于自己的东西少了,因为我们大部分研究是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跑的跟风研究。 这么算下来,到我们退休时,我们只有一大堆自己都不愿意多看一眼的SCI,因为他实在不是我们想要的孩子,就像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 实际上,管理人员应当是为科学家服务的一类群体,无论是大学校长还是研究所所长,其定位不能是一线打仗的科学家,而应当是一个指挥家,是后勤部长,是战略家,要能够看到科研的大方向,不需要在具体的课题上花费精力,和真正的科学家争资源。毛泽东不会打枪,但他会带兵。但现在的形势正相反,研究所高校的前五六把手掌握大量的研究经费,带领一大批叫不上来名字的学生;试验是学生做的,发SCI时,领导挂上通讯作者的名字,皆大欢喜。而那些真正能够打硬仗的科学家得不到经费,也没有学生,有好的想法也实现不了。 SCI科研体制下,科学家的人格被扭曲,为了生存,为了在官儿们瓜分后的可怜科研资源中抠点经费,只有去屈从领导,贿赂上级,做三陪(陪酒、赔笑、陪聊)。整天感觉到生存压力,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做研究呢?没有独立的思想,何谈创新?科学家没有一个轻松的环境,没有一个好奇(玩)的心态, 没有一股敢说不的勇气,没有一个执迷不悟的钻劲,怎么指望他有新发现?整天跟着科学家屁股后面要SCI,要高分的SCI,他要么去把大文章拆小了去凑数量,要么篡改数据去发他自己都不相信的高分SCI。 要解放科学家,就要改变这没完没料了的评估、排名、评奖、分级、院士遴选。不要陶醉在进入了亚洲多少强,或者进入了世界前几名这样的虚名,自己的水平心中是要有数的。我们能够进入历史吗?即使有一天我们侥幸得了诺贝尔奖,我们也自信不起来,因为骨子里我们就没有把自己当人看。 在中国之当前,科学家是称职的,不称职的是管理者。 (2009年12月20日于九思斋)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11439 次阅读|26 个评论
正人如松柏,特立而不倚
majorite 2009-11-23 11:03
正人如松柏,特立而不倚 - 嵇少丞 今天在院中散步,不知怎么就想起了唐朝名相李德裕的一句名言: 正人如松柏,特立而不倚;邪人如藤萝,非依附他物不能自起 。 参天大树,冲云而长,巍然挺拔,孤独傲立,必与周围其他树自然保持很远距离,互不依附。正人如松柏,特立而不倚,说的是正人君子,走得正,行的端, 光明正大,谋事不谋人。 正人君子 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成就一番事业,哪会把宝贵的时间、精力用到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上面?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坚持原则,敢做敢当,敢于当面指责小人的过错,相信邪不压正,做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凭天地良心为人处世。 曼藤在石涧树林里生长,软弱无能而又贪得无厌,于是生出特殊的智慧和本领,或沿壁攀附、或死抱一团,互朋引类, 藤绕藤 结成关系网, 团结起来力量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流合污,排斥异己。藤群中正气难伸,好苗出不了头,大树都能被活活缠死。 曼藤在抱团的小圈子里 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邪人如藤萝,非依附他物不能自起。凡是小人拉帮结派搞小圈子的地方,气味就不对头,正气不足(好人受气),而邪气有余(坏人得志),走后门、找路子,行码头,拜帮主,依靠山。 小人谋人不谋事,肯花时间、精力去 算计人,如何打倒异己,以保自身地位与名利。 小人之所以热衷拉帮结派,因为在竞争的社会里, 小人无真才实学,平庸的业务能力不足以体面的生活,但是 小人对于出人头地、飞黄腾达比正常人显得更为急切,成为小人谋取成功的巨大动力。于是,小人之间 就必须寻找依托,通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结成同帮同派,装腔作势、依附攀缘, 拉帮结伙,勾勾搭搭,称兄道弟,抢地盘、打江山,呼啸山林。圈子内或嘻嘻哈哈、或勾肩搭背、或相互抬轿、或打情骂悄,全帮相助,讲的江湖义气,友情为重,英雄好汉党,兄弟朋友帮。对圈外采取统一行动、统一指挥、要上一起上,要捧一起捧,要打一起打,聚众群殴,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心有灵犀,遥相呼应,暗通默契,同流合污,排斥异己。小圈子一旦形成,正常的规章制度必遭破坏,是非曲直全都变了形。揭开感情、友谊的面纱,便可以看见赤条条的利益的交换,彼此相互利用而已。杨涟《弹劾魏忠贤疏》中愤而写到: 无耻之徒,攀附枝叶,依托门墙,更相表里,迭为呼应。 朋党祸国殃民,历朝历代,对于朋党必打无疑,就是这个道理。 任何地方,无论大到一个国家、还是小到一个社区 ,松柏宜多,曼藤宜少。除藤宜早,否则松柏也没了。
个人分类: 学术与学养|3607 次阅读|6 个评论
独立思考与独立人格的内在同一性
热度 1 可真 2009-7-16 00:38
独立思考与独立人格具有必然联系,这是属于科学与人文的内在联系。事于科学者,会偏重于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和应然性;事于人文者,会偏重于强调独立人格的必要性和应然性。其实二者是一致的,独立思考与独立人格是相辅相成的。因其如此,故缺乏独立思考者,通常也是缺乏独立人格者;反之,缺乏独立人格者,通常也是缺乏独立思考者。作为学者,应该把它们统一起来,并努力在实际生活中体现这种统一。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4163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