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功利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功利

相关日志

SCI和大跃进(附教育部最新文件)
pinjianlu 2020-2-22 16:31
曾今的大跃进,上面最高领导说15年超英赶美,下面的人为了迎合上面的要求,于是就相互攀比谁的牛吹得更大。有的省份提出了12年、13年,甚至还有10年的。粮食亩产量也是越吹越大,从一两千一直吹到亩产万斤。这叫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现在的高校都要求SCI,各个高校、各个院系相互之间也进行盲目的攀比,根本不管学校特长、学科特点啥的。有的学科不容易发SCI,可领导一样以SCI指标作为考核要求。最后就妥妥的导致了功利主义! 现在教育部出来新的文件了,就看最后到这些天高皇帝远的地方高校会不会具体执行了。 1_1_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doc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0 个评论
佛界无清净,遍地世俗人
热度 6 ncepuztf 2017-2-4 12:53
佛教因门槛低【群众基础好,甚至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有益于政权稳定【容易获得许可,到处都在规划建设寺庙】而普及。 每到正月便是寺庙的旺季,远近香火客奔赴而至,扔下大把银子,祈求达成各种愿望。 可是,当前的寺庙乱象丛生,已非清净之地, 佛也被迫参与各种真假和尚的经营、索贿之事, 广大香客,又多是行贿者和被借佛打劫的对象。 且不说少林寺的花和尚,我讲3个故事。 【1】有缘相识,无缘度你 我系的几个男研究生周末骑车去保定郊县山里游玩,遇寺庙而入, 与一和尚相谈甚欢,和尚说自己是大学本科毕业, 毕业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遂去“哈佛”【哈尔滨佛学院】进修,获得佛教职业资格, 在此出家数载,与各位相识,看来你们有佛缘啊, 如果你们能在佛前请一盏灯,我可以为你们每日诵经念佛, 和尚指指香案那边,一学生心动,便去, 问请一盏需要“捐”多少,知最少也需199元, 倾囊只有70元,便与和尚商量,和尚叹口气说: 有缘相识,无缘度你啊! 【2】被承包的寺庙 去年夏天,与同事几家去保定附近**坨,半山有几间破庙,年久失修,但并不妨碍他们的功用。 一老者在院子里售卖西瓜,香、佛珠等物品, 因口渴,买了一个大西瓜,边吃边与老者攀谈, 老者说该处寺庙是他承包了的,每年要交给保定市旅游局5万元承包费, 收入全靠香客的供奉和售卖物品,基本上在正月的半个月里能够回本, 其他时间的收入算是盈余。 我们开玩笑说,你这个买卖不够大啊,应该再聘个和尚就更好了, 为你的物品开个光啥的就能卖高价了, 老者叹口气说: 请不起啊,能有执照的正经和尚起码要年收入十几万元,我是小本买卖,实在负担不起! 【3】和尚熟谙心理学 2005年去重庆开会,返回途中沿江而下,夜访黄陵庙, 为了看千年铜菩萨文物排队, 和尚们采取分割诱入(进去后,灯光人物,布景气氛很是吓人,黑灯瞎火像迷宫),逐个“打劫”战术, “强迫”烧香捐功德(幸亏身上只有100多块,当时不能刷银行卡) 最常见的情形是, 和尚目光如炬盯着你说:施主,舍得为你家人平安捐个功德吗?(你能说不舍吗?不怕他画个圈圈诅咒你?) (现在是不是很多寺庙可以微信、支付宝、POS机了?我是不敢去了,杀人越货也未可知) 晨钟暮鼓,寺庙已非清净地, 烧香拜佛,名利尽现世俗人。
个人分类: 生活|2567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为何法国图书馆会劝林志颖父子退赛
热度 16 ninglz 2016-12-21 08:34
为 何 法国 图书馆 会 劝 林志 颖 父子退 赛 艺 人 林志 颖 ,因 带 儿子 Kimi 参加 《爸爸去哪儿》 节 目, 被更多的 观 众 所熟悉。 在网上看到一篇 来自 《趣味 频 道》 的文章, 讲 林志 颖 Kimi 父子在法国 图书节 遭遇 尴 尬 的事情, 觉 得很有意思 。 读书 , 为 何 读书 ?如何 读书 ? 这 个故事是一面 镜 子…… 文章 说 一年夏天, 林志 颖 带 着儿子小小志到 法国 里昂去旅游,恰好赶上 读书节 。 为 了鼓励孩子 们 多 读书 ,当地最大的市立 图书馆 开展了一 项 活 动 :两周内, 谁读书 最多,将有一份大礼物送 给 他。 林志 颖 和其他家 长 一 样 ,赶 紧给 孩子 报 了名, 规 定 时间 一到,小小志和其他很多孩子在市立 图书馆 工作人 员 的安排下, 领 到了要 读 的 书 。 小小志十分刻苦,放弃了一切活 动 ,一周后 经过 市立 图书馆 工作人 员 考核,小小志 读 会了三本 书 , 别 的法国孩子一本也没有完成。林志 颖 看着孩子成 绩 遥遥 领 先十分高 兴 , 对 孩子 频频 鼓励, 让 他再接再 厉 ,抓住剩下一周的 时间 ,争取 创记录给 老爸争光。 这时 ,市立 图书馆 工作人 员 来了, 带 着一份要 给 第一名的礼物, 对 林志 颖说 : “ 希望你的孩子放弃 这 次 读书 活 动 ,礼物可以先 发给 你。 ” 林志 颖 很惊 讶 地 问 : “ 还 有一周呢, 为 什么提前 给 礼物啊? 为 什么 让 我孩子退出? ” 工作人 员说 : “ 因 为 你的孩子 为 了 读书 而 读书 ,只想争第一,而不理解内容,没有感 觉 到 读书 的 乐 趣。 读书 不是比 赛 ,没有功利性,他 这样疯 狂地 读 ,要是得了第一,会 给 其他孩子作出不好的榜 样 。所以,我 们 提前 发给 你礼物。他退出了, 别 的孩子就没有了 忧虑 感,才会用心去感受 读书 的快 乐 。 ” 林志 颖 原本有些 愤 怒,但是听完了工作人 员 的 话 ,不由地 连连 点 头 ,最后 连 礼物也没要,很 诚恳 地主 动让 儿子退出了活 动 。 据 说这 件事 对 林志 颖 触 动 很大,他 对 朋友感慨道:“我 们 教育孩子 读书 ,目的都不 纯 , 规 定了目 标 ,好像是 为 了完成任 务 。 这 次法国之行 让 我明白了, 读书 就是放松,就是享受,孩子 读书仅仅 因 为读书 快 乐 ,就 这 么 简单 。” 文章后 边 写到: 从小被 规 定甚至被 强 制 读书 的中国人,在 长 大后 继续 保持 读书习惯 的很少。人 们 都在 电话 上(大声 谈话 ),不打 电话 就低 头 写 简讯 、刷微博或打游 戏 , 或喧 嚣 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惟独缺少一种 满 足的安宁。 而 这 些从小享受 读书乐 趣的法国人,却将 阅读 的 习惯 保持 终 生。火 车 上、地 铁 里、机 场 …… 眼光所及之 处 的法国人每人手拿一本 书 、一份 报纸 、或是一部kindle,旁若无人 专 心致志的 阅读 。 真正的 阅读 是指,你忘 记 周 围 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 乐 、悲 伤 、 愤 怒、平和。 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 验 ,不是那些碎片的 讯 息和夸 张 的 视频 可以取代的。 当然,网路侵 蚀阅读 是一个全球化的 现 象;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 让 人独 处 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 , 自己的灵魂 对话 的空 间 。 生活 总 是 让 人疲倦,我 们 都需要有短 暂 的 “ 关机 ” 时间 , 让 自己只与自己相 处 , 阅读 ,写作, 发 呆,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或 许 我 们对 于一个 经济还 在迅速 发 展的 发 展中国家不 应过 分苛 责 , 过 于忙碌是 压 力所迫,并不是一种 过错 。但只是 忧虑 ,如果就此疏 远 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 为 此付出代价。 宁可慢一点,松一下…… 科学网上 谈读书 的文字不少, 照照“ 镜 子 ”,一定会在 对 比 中有所感触,有所启 发 …… 其 实 ,说开了, 岂 止 读书啊! 我们在许许 多多 的事情上,都逃不脱“有用无用”的功利思 维 …… 印在 日本最高 额 面额 一万日元 上的 教育家、思想家福 泽谕 吉 先生的弟子,庆应大学(七代)校长小泉信三先生在“读书论”中说:有用的,都会很快无用的 。 带着功利思维做事,做出来的“速成”“快餐”……虽可充一时之饥,却难以做到“历久弥香”。 而充满兴趣,全神贯注做出来的物件,虽不一定都能传世,但一定会看起来顺眼,用起来舒心,处起来平和,想起来耐人品味…… 红叶随笔 2016/12/21
个人分类: 教育漫谈|3203 次阅读|45 个评论
大学和专业如何选择,兴趣还是功利?
热度 11 baocunkuan 2016-6-29 23:54
前两天高考成绩发布,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园开放日”(随手拍的几张照片附后)。身边围着脸上满是喜悦却依然带有稚气的高中毕业生和尽管脸上带有喜悦却依然难掩焦虑神色的家长,问这问那,其中最多的问题依旧是“学环境好不好”这一貌似简单却对于学了26年之久“环境人”依然难以回答的问题。 专业选择, 依然是基于“兴趣”还是基于“功利”,似乎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老问题。 而我走上了这条路,却似乎更多地是“功利”与“投机”。下面是 高中毕业前夕填报高考志愿时 , 我和班主任( 邱老师,简称“ 师 ” )的一段对话: 师:就填“环境科学”吧! 我:环境科学,毕业了能去哪里? 师:去环保局。 我:环保局是干什么的? 师:那是个喝茶的地方。 读了大学以后,寒暑假回到家,亲戚、邻居经常把“环境科学”和“环卫”混淆,我总是解释,环卫是扫马路的,环境科学是管烟囱冒烟的——然后顺手一指村西侧不远处的化肥厂(后转产为油脂化工厂)——作为污染企业本是“环境科学”的大敌,却在过去时光里帮我“解释”了环境与环卫的学科差异。其实, 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家人是主张我学医,因为在他们看来,人总归是会有病的,医生总归不会没工作的,大不了回家开诊所,也不少挣钱,而且可以传给“小孩子”,因为我们村诊所的医生大都是子承父业。其实,这一想法也挺“功利”的,但是很朴实。 工作以后,尽管没有去环保局工作,也倒是经常和从国家到省市县区各级环保部门打交道,而且2003-2004年间还在上海一个区环保局挂职做了局长助理,发现其实环保局并不像高中毕业时我和老师想像得那样——“一个喝茶的地方”,尤其是进入2010's年代以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持续关注,各级环保部门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公众要求改善环境质量的诉求和领导出于政绩要求环保部门特事特办的双重压力,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被邀请下河游泳,对外不好意思承认管环保,等等。 再说说选择什么学校。当年,学习成绩还算不错的 我却坚定地报考了东北的一所师范大学,理由有三:一是师范类院校不用交学费,且有师范奖学金,这对于出自农门、父亲年事又高、家境又不好的我来说,尤为重要;二是长春地处东北,不属改革开放前沿的长三角、珠三角,物价应该不贵(其实上了大学后,发现长春物价并不便宜);三是我无意中发现那个师范大学有“环境科学”专业,尽管当时我对环境科学专业的认知从我和班主任老师的对话可以得知,但我确实清楚的是,中小学都没有开设此类课(不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不大可能会到中小学做老师。 要知道,那时“农林水,地矿油,师范学校粉笔头”是被人瞧不上眼的学校和专业,报考师范院校的通常是考大学处于“可上可不上”的同学首选。而我这样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许多同学、老师都认为我报“低”了。我坚持着自己的意见,给家人说是报考了省内的一所医科大学。高考结束的第二天,我才告诉了母亲“真相”,母亲泪光闪烁,以为家境委屈了我。于是,我就成了“拿着师范奖学金,读着非师范专业”的学生。还好,若干年后,还是做了教师,当然做的是大学教师,也算没有辜负当年“每月30元”的师范奖学金了。 考研时,依然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不仅是考不考研,还有考什么专业的问题。 最早动起“考研”的念想,完全是因为自己“出身”不好:来自鲁西南农村;父母均是不识字的农民,亲戚、朋友中也很难有谁能帮我在家乡县城或市里环保系统找个工作。而考研,无疑会给自己多一个机会:如果能找到“好”工作,就去工作;如果没能找到好工作,且考上研的话,就去读研。要知道,90年代初期,考研可没现在那么火,甚至可以说是“冷”。高我一届即 89 级的同学当年有 3 个考上研的,结果只有一个读了研,另两个毕业前找到了“好”工作就放弃了。我们班呢,全班 20 个同学除 1 人保研,另外只有 4 个人要考研,而且我还是全班 10 个男生中的“唯一”。后来考上研之后,也找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工作,在锦州一个大型国有化工企业环保处,后来确实考虑到“考研”时的艰辛与付出,才“割爱”读研了。 说起专业或学科方向、导师的选择,更有些偶然甚至可以称为“戏剧性”。我本来是要考环境生物或环境生态专业的:一是我中学时就喜欢生物,而且在各科成绩中是为数不多能在全班甚至全年级能“数得着的”;二是大二那年夏天,我跟系里环境生物学方向的老师在山海关做了一个月的野外实验,着实喜欢环境生物专业,并且自己也准备了好长一阵子。只是大四秋季开学第一天,去上课——“环境规划学”——的路上,遇到了当时的任课教师尚先生,就随口问起“考研、招生”等问题,尚先生就以为我要考他的研究生,就热情给我介绍起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科来,结果搞得我“不好意思”起来。要知道,刚入大学时,尚先生就认了我这个“山东老乡”。“磨不开面儿”的我就“只好”硬着头皮弃“环生”习“环管”了。 当然,别管当初“兴趣”也好,“功利”也好,如果从我的本科论文(当时的选题就是环境规划方面的)算起,进入这一领域也有“22年”了。我也还算是“干一行、爱一行”,才不至于使我在这个领域“冷寂”下来。最近 10 余年来,也开展了一些被称为“生态城市、生态规划、生态文明”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这些课题做得怎么样暂且不论,也算是“了”了自己当年的“环生”情节。 最后,还是不忘做一下广告: 欢迎报考“复旦环境” ! 附图为前两天参加学校的校园开放日随手拍摄的几张照片,也可谓“有图有真相”了。
6040 次阅读|23 个评论
公平与功利
热度 9 zmpenguestc 2016-5-31 23:29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 。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即功利思想似乎乃人之常情。然而,功利必然冲击社会公平的机制和人的固有良知的那杆秤。 公平是一种人为制定的规则,代表社会的进步。如果在有规则的游戏中,公平竞争,老百姓会心服口服。 功利是一种思想,不完全等同于不公;但如果人们一味追求功利,不择手段达到个人目的,必然带来不公平的竞争局面和结果,市场及其他秩序就会乱套,带来社会或局部性的不稳定因素。 人们内心迸发的功利思想,必然想法避开正面竞争,选择非个人实力的途径,冲击游戏规则的底线。 功利的人,不会在乎过程,只在乎结果。 功利的人,不会弘扬个人努力,只看重胜利的果实。 功利的人,更多在乎和花心思去优化资源配置,不会在乎创造良好的资源再生和价值环境。 功利强调人,忽略做事本身。 功利关注必要条件,忽略充分条件。 功利鼓励人的激进,不在乎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探索历程。 教育功利的结果,必然带来近期效应,如中学的高考,大学的排名、争取公共资源以及所谓的优等生源大战等。 一所大学的精神,如果以 “功利”为导向,那就是没有精神和文化的年轻人聚集地,至少影响一代人。 功利思想主宰的大学,那怕拥有一流师资和优等生源,绝不可能培养出能够沉寂多年和静下心来的未来“大师”。 总之,少一些功利,社会才会回归公平。 相关博文: 功利社会,小小导师真的无能为力
个人分类: 人生百味|31588 次阅读|16 个评论
杀师与教育
热度 1 zhengjun324203 2015-12-7 15:22
连续几个月来,湖南某地已经连续发生几起杀师案件。其中某起案件中几个少年曾说“不满14岁,即便杀了人也不用枪毙”之类的话。当地老百姓谈起此事,心中对小孩子已经起了恐惧之心,生怕其它孩子有样学样,自己也送命于“不用坐牢”的小孩的死手之下。这几个小孩,杀死老师之后,拿着死者的钱去网吧里依然游戏。这种冷漠的淡定,令人不寒而栗。 又说这几天,一位高三的学生当着自己母亲的面,杀死了自己的班主任,之后还面带微笑。可以想象其母亲的绝望和痛苦的表情,但是我依然无法想象出这个少年脸上冷笑中所隐含的凶狠。 如果有心,依然可以在以往的新闻中发现各地所发生的各种欧师、杀师案件。那些欧师的事件,如果我们说是学生依仗教师拿他们没办法而有恃无恐的心理的话;那么很显然,杀师则不是如此。杀师成了这些人宣泄心理抑郁或者达成某种目的的途径。当一个地方,欧师成风、杀师成风时,那么这种风气显然不可能立刻停止。这就像一个学校的学风,一个政坛的政风,都不可能立刻扭转的。所以,在将来不远的时候,杀师事件肯定还会继续出现。 然而我们不得不问,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我们的生活里出现这样多冷漠而绝狠的少年呢?是这些孩子从小得不到关爱还是从小受到了虐待?显然并非如此。 很显然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了。当然,教育不仅仅是学校里的教育,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一切都是让一个孩子得以健康成长的原因。目前而言,我们整个国家的教育基调,都是一种功利型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校教育,就是升学率,就是清华北大等所谓一些重点大学的人数;社会教育就是要人成为多有权势、多有财富。虽然这一切都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一切都以此为重,显然就大错特错!这是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悲哀。因为我们的教育并不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那些通过破坏规则达到所谓成功的人,却常常并未得到应有的谴责,反而得到了诸多的羡慕。那些制假售假,那些玩弄手段而获得利益的人,在中国成了呼风唤雨的“英雄”,而真正的那些无名的劳动英雄,常常被嘲笑,被鄙视。 整个教育成了一个产业。诞生了一个个补习班。奥数班是为了将来能加分,才艺是为了将来加分。等等诸如此类。目前又有一些高校实施各种各样的先修课,这会导致什么?很显然,这会给那些学习一般的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落差;而这种落差,对于很多心理不够成熟的孩子来讲,有时候并不会带来多少好的影响。 我们的教育不是以培养心理健康的公民为出发点的;它从来也没有培养出多少快乐的公民。我们的教育是以世俗的成功来定义它的学生和孩子的。所以,在中国,真的没有世界一流。当然,在世界上,也没有什么真正的世界一流。——搞乱搞坏这个世界的,正是从那些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所毕业的。什么哈佛,剑桥,他们的毕业生正在满世界屠杀其他国家的人民。 所有的孩子,出生以来,都是最美的天使。他的笑声,他的哭声,都是最纯洁的。但是让这些天使逐渐成为魔鬼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或许很多人会说,我们的世界上依然有很多的天使,依然有很多伟大的奉献者,有很多快乐和幸福的公民。是啊,我们是有很多——可是他们并不是全部。绝大多数人,在这个社会,都感到不快乐,不幸福。他们的人格,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意义和价值,得到过尊重和理解吗? 一流的教育,永远都是教育一个人成为一个幸福快乐和善良的人,而不是要怎样获得成功。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我心中的失望和悲痛愈加沉重。我不知道,中国的一些名牌大学到底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到底是怎样引导社会风气的。但是,我所看到的,只是愈来愈病入膏肓的疯狂。各种各样的高校划分,985,211,国家重点,华约,北约,等等等等....并且与各种重点高中进行各种联系。这种风气和行为,一次次助长这种功利型教育的势头。于是,没有多少人会为身边的人的成功感到由衷的祝福和快乐,因为他或许会认为剥夺了他的机会。于是各种妒忌,各种不满足。向优秀的人投毒,向无辜的人施害。我们甚至都不懂得去爱了,所以连恋爱都要装模作样、煞有介事的开一门课程。 好吧...............请原谅我这样悲哀的陈述。也请原谅我一个无名之辈,对高高在上的那些制定游戏规则的人的悲叹。也请原谅我,对于我自己的命运以及对我自己晚辈的命运的担忧。也请所有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学者,原谅我浅薄的见识和卑微的无奈。 我们该有一个怎样的教育,让每一个不同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得到认同,得到快乐,得到满足呢?
个人分类: 社会评书|2189 次阅读|1 个评论
功利的教育:不见棺材不落泪?
热度 9 zlyang 2015-9-29 12:09
功利的教育:不见棺材不落泪? 李明阳老师今天的精选博文《同学,请不要太功利,因为你们还年轻!》 ,深深地伤害了我。 “作为资深教授,朋友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是不容怀疑的。及时如此,朋友的课程还是遭到了学生用脚投票的滑铁卢。” 无独有偶, 翁巨扬老师 于2014年2月21日 ,“被”合作指导的研究生更换导师:翁老师“被”没有研究生了 。 类似地,还有二战胜利之后的丘吉尔、戴高乐。 最为典型的是,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经常“被”“民主”掉。 学生上大学,是来当学生?还是来当教师? 甲午战争之前,俾斯麦预言: “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因为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舰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了回去就算了。” 不过,阿 Q 一定会胜利的,至少阿 Q 自己这样认为。 相关链接: 新华网,2011-05-26,湘江之战:我军历史上三大悲剧之一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5/26/c_121458734.htm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战。红军从开始长征时 的 8.6万 余人 锐减 到 3万 余人。 血战湘江,和后来的西路军蒙难、皖南事变,并称为我军历史上三大悲剧。我们祭拜湘江,不仅仅是缅怀先烈,更是让历史昭示未来。 周恩来在过江人流中发现了毛泽东。这对昔日的战友相互对视却只能默默无语。毛泽东这位卓越军事家面对这惨烈的一幕,却无能为力。 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在以后的年代里,聂荣臻元帅回忆起 1934 年 11 月 30 日和 12 月 1 日 这两天,认为那是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时刻。 一如毛泽东之前提出过的 所有正确建议 一样,这条建议 毫无例外地 被掌握着红军指挥权的博古、李德等人拒绝了。 新华网,遵义会议(1935年1月)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675_1.htm 1935年1月15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 新华网,2006-08-31,遵义会议全 记录:命运大转 折 历史作出选择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6-08/31/content_5032169.htm 离开中央苏区 3 个月了。红色大军被迫撤离时的号角,化作了历经劫难的悲歌。 在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下,此时,中央红军已由出发时的 8.6万人锐减到3万 人。血战湘江后的悲情,笼罩着这支缺弹少粮、疲惫不堪的远征之师。 李明阳,2015-09-29,同学, 请不要太功利!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924237.html 翁巨扬,2014-10-12, 我在复旦大学的十年遭遇:为推动改革“钱学森之问”的科研环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5089-834977.html 我与复旦大学合作者们合带的复旦大学博士生们在无望取得博士学位的情况下,无奈只能在 2014年2月21日 全体联名写信给我,要求中止他们的研究题目并更换导师。此消息不久传到了我合带的学院的一个硕士生那里,他也马上中止了研究并改了题目。 凤凰网,2011-07-27, 丘吉尔为何说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特点?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xueyuan/detail_2011_07/27/7970665_0.shtml 核心提示:当时有记者采访丘吉尔:“你在二战中战功卓著,却失去了首相宝座,这是否意味着英国人的忘恩负义?”丘吉尔肯定地点了点头,说:“是的。”但他接着说了一句名言,“但是,U ngrateful characteristics is a great nation (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特点)”。 夏尔·戴高乐 http://baike.baidu.com/view/593891.htm 1958年5月-6月 :戴高乐的复出 内阁的不稳定和第四共和国面临阿尔及利亚问题的束手无策导致法国政体面临严重的危机。来自各界的许多政治要人都希望戴高乐复出,救国家于水火。 周涛,2014-08-04,从官僚主义到平等主义:鸽子群集运动的复杂策略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75-816935.html 鸽子在飞行中实际上混合了“听领导的”和“听周围朋友的”这两种策略。就运行方向而言,当飞行轨迹平滑的时候,鸽子尽力与周围邻居的平均方向保持一致;而当出现突然的急转弯变向的时候,鸽子迅速和领导保持一致。在决定飞行速度的时候,周围邻居对鸽子的影响一直都比领导大。 新华网,2007-01-18, 日本必胜 中国必败 从俾斯麦预言看 我军建设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01/18/content_5622644.htm 德国的战略家、预言家俾斯麦,通过对发生 在19世纪 下半叶的中国与日本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却认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因为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舰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了回去就算了。”你看看,同样的出国学习机会,一方学得扎实、学得深透,一方则只浮于表面、了解大概,这种不同的学习,不同的效果,自然会导致不同的战争结局。 2013-10-07, 阿Q的理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30872.html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 Q, 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 是 小D 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文克玲,2014-07-29,叶企孙 :尊师重教和科研教学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83426-815631.html 50 年代初期,清华大学请来苏联专家帮助我国进行教育改革时,曾有人问讲物理的巴巴诺夫专家:“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有意见,该如何处理?”他认为,不必理睬学生的意见, 学生不懂教学 ,岂可受他们的意见左右。 新华网,2010-05-05, “钱学森之问”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05/c_1273985.htm 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钱老生前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2672 次阅读|29 个评论
低学历家长、留守儿童家长更为功利吗?
热度 1 lyxiang 2015-4-23 11:33
教育,是涉及到引领数以亿计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符合科技进步、社会发展需求有用之才,影响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幸福生活的民生工程,亦是涉及到为中华名族之崛起、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撑、人才保障的基础工程,必然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公众普遍关注。作为描述教育现状,剖析教育存在问题、提出教育发展思考的教育蓝皮书,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是十分自然的。2015年教育蓝皮书所阐述的观点意见,引发社会公众的讨论,是必然的结果。 如何确立健康的教育价值观,以形成有利于教育改革、科学发展的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以引领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有用之才,使之在有为有位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实现其社会存在价值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实现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社会公众、特别是每一位家长时刻在思考的问题。2015年教育蓝皮书显示: 绝大多数公众持有较健康的教育价值观,重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重视能力培养, 与应试教育现实中的名校竞争、对孩子的强制形成明显反差。 比较而言,低学历家长、留守儿童家长相对更为功利。 是这样吗?低学历家长、留守儿童家长真的更为功利吗? 受教育程度决定着出路。一般来讲,学历的高低,决定着人们的职业状态。学历较高的家长与低学历家长相比较,所从事的职业、对社会的贡献、体现的社会存在价值、获得的收入与其生活质量诸方面均存在着差异,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及低学历家长们自身的工作经历,不同学历学生就业状态的差异(低学历家长、留守儿童家长的子女根本不具备“拼爹”的条件与资本)等客观存在、不争的现实,直接影响、教育了低学历家长、留守儿童家长与“绝大多数公众”,接受教育、不接受教育结果不一样的意识,成为低学历家长、留守儿童家长与“绝大多数公众”的基本共识。 差异决定意识。同时上学,上什么学校也不一样。无论是幼儿园,中小学校还是高等学府,招收学生的门槛各不相同,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教学资源各不相同,产生各不相同学习效果,出路自然各不相同了。如,普通大学与名牌大学之间,一是所招收的学生之间在科学知识与规律掌握程度上存在着差异,即入学的起点、基础不同;二是学校之间教学环境、学习风气、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社会教育资源),以及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经验、教学效果等诸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科学文化素质、思维方式、业务能力均存在着差异。虽然同样是上大学,学习相同的专业,同样取得大学毕业文凭,但是在毕业后就业的方向、就业单位的性质以及待遇等诸方面会出现较大的差异,用人单位、条件好的用人单位自然是愿意录用重点、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等客观存在、不争的现实,导致大学生、名牌学校的大学生更有出息,良好的教育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可以取得更大的发展,又成为低学历家长、留守儿童家长“绝大多数公众”的基本共识。 失衡的教育资源。 农村、贫困地区、城镇、大城市孩子们在生活条件、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屡见报端、显而易见。农村孩子走几十里山路去上学,大城市孩子上学是车接车送。农村孩子在“缺本少笔”状态下学习,大城市孩子在享受多媒体、笔记本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农村与城市在教育资源(师资水平、教学设备、社会教育条件等)的差距:“ 大城市处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小城市则处于落后国家位置,而乡村则是贫穷国家的状态”。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巨大的差距,是客观现实存在。 差距决定思路方法。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获得良好教育,社会上的部分人员,均在拼命争夺幼儿园、中小学、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学历、地位越高,社会资源、人脉越强,能量越大(个别人除外)。学前班、奥赛补习班等各类补习班屡禁不止,依然火爆;转移户籍、学籍,以期享受“农村学生”的招生优惠政策;不择手段地获取各类“保送”、“加分”名额,以期获得更好地教育机会;各种教育腐败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公众,把子女送到国外“镀金”,接受更好的“教育”……等等。必须说明,这仅是少数人的作为,少数人的行为败坏了教育环境与社会风气,搅乱多数人的思维,促成多数人在条件、能力条件下的效仿。 面对这样的教育现实,绝大多数 处于社会底层的 低学历家长、留守儿童家长、亦或没有背景的家长又能如何?他们绝不能像“绝大多数公众”那样、可以持有较健康的教育价值观,重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重视能力培养,而不考虑孩子学习成绩,不考虑在哪上学、上哪所学校!正是因为自身学历低、或体力劳动后疲惫,或不在一地共同生活,无暇顾及子女教育的现实,正是因为 客观现实存在的 贫困的生活、艰难的教育环境、 失衡教育资源,使得他们 为了 子女 的基本生存、 能够改变命运、跳出龙门,为了 子女比自己“更加有出息”,不再重蹈自己的覆辙、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能够改善生活条件、过上幸福生活,他们只能、也仅能 相信教育是唯一改变自己孩子的命运渠道,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有更为体面的社会地位, 采取更加严格要求与制约,寄希望于子女的刻苦学习, 去学习改变命运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寄希望于好教育与教师,只能更加“功利”了。因为“功利”,承载着他们对子女满满的希望!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因为“功利”,是他们 现实状态下的不二选择。 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一系列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出台,推动着农村生产条件、生活环境在发生着变化; 招生等有关教育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等 一系列有利于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政策出台,推动着 教育资源分配的公正化,推动着 农村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在发生着变化,推动着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农村改革、发展带来的变化,将逐步改进人们的教育理念,逐步改变社会公众的教育价值观。“低学历家长、留守儿童家长”将与“大多数公众”一样,持有较健康的教育价值观,不会、也不再那么“功利”!他们会与学校共同努力,在注重子女掌握科学知识与规律、构建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同时,更加重视子女运用科学文化知识与规律于社会生产、科研实践的能力,更加支持子女通过社会生产、科研实践,来培养科学精神、思维模式、创新能力,使之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为共和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
1832 次阅读|2 个评论
功利驱动:人类科技的坟墓
热度 9 zlyang 2014-10-23 19:14
功利驱动:人类科技的坟墓 中国研究型大学如何跻身世界一流? 似乎“中国大学亟需根本性的、系统的、制度性的改革。” 问题在于: 大多数已发表的医学研究是错的 。 因为一些 荒谬的激励 机制会令科学家们浪费时间生成和发表错误和无用的结果。 名傻爱因斯坦说: “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 提高科技水平,靠的是喜欢搞科技的人专心去做,而不是靠名利去吸引“人才”。 科技创新,是少数人的事情, 是那些酷爱科技人的劳动结果。 靠名利吸引不到真正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尽管需要好的机制保护他们的劳动。 竞争, 对于科学技术, 大体上是毁灭作用。 如同自由的经济竞争,导致周而复始的经济危机和市场垄断。 这是美帝国主义 120 多年前就认识到的罪恶! 1890 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就认定垄断是“邪恶的”!! 一个让科技爱好者安心的研究环境,是正途! 一个竞争的环境,只能劣币驱逐良币!!!! 一个各行各业平等的社会! 一个由爱好决定的职业选择! 一个崇尚追求真理的信念! 追求灾难,难道是人的天性? 相关链接: 许培扬,2014-10-24,大多数已发表的医学研究是错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837589.html 2010-01-20,爱因斯坦与教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288903.html 2014-07-29, “非升即走”: 杀死爱因斯坦,赶走门捷列夫!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15544.html 武夷山,2014-09-30,科学计量学数据所反映的残酷现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36045.html ·你得“自私一点”;·培养单位的名头越大越好;·你得在高影响因子刊物上发文。 贾伟,2014-09-19,做学问的境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5898-836900.html 中国院士们的表达大多喜欢用空乏、模棱两可的语句和方式、甚至创造出来不知所云的新词来说话,不少人喜欢提及历史悠久、中医博大精深等外围的东西,喜欢引经据典,把演讲的圈子划得很大; 外方院士表达则多是主题明确,言之有物,深入浅出(而不像中国同行浅入深出),数据的展示层层递进,逻辑性强。 张海霞,2014-10-23,学术界的风土人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837935.html 一个见面就问:最近有什么项目申请?跟哪个领导见面?拿到多少经费? 一个见面就问:最近有什么最新进展?跟哪个教授合作?拿到什么数据? Winfried Gǒpfept 著,江世亮译. 他们如何获得科学最 高奖?——一 项关于诺贝尔科学奖获奖原因的调查. 世界科学, 1991,(10): 29-31, 3 2014-10-17, 科学,您可以不堕落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36443.html 新华网,2014-08-13,美国:反垄断案例影响深远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8/13/c_1112056291.htm 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发达的经济体,美国的反垄断制度与实践经历了100多年的演进和完善,形成了垄断和竞争动态并存的格局。这种格局既创造了资本集中带来的规模效益,又保证让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有良好生存土壤,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
4663 次阅读|29 个评论
痴与傻——我们为什么踢不好足球拿不到炸药奖
热度 6 fdc1947 2014-7-3 15:17
痴与傻——我们为什么踢不好足球拿不到炸药奖 足球世界杯比赛如火如荼,我们中国人虽然没有资格进圈比赛,却在边上看了那么多天的好戏。 说到看戏,过去人们有一句话叫做:“ 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这话,各位千万不要误会,它不是说所有唱戏的都是疯子,而是说,只有疯子才能够唱好戏。演员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深入了脚色,把自己搞得疯疯癫癫的,跟戏里的脚色差不多一样,才能够演戏演得真,搞得看戏的人看傻了,看得跟傻子一样。 不过,在吴方言里,这第一句说成是“ 做戏的是痴子 ”。痴子就是疯子,但是,我有时候更欣赏这个痴字。 “疯”字让人想起来“狂”,疯狂;而“痴”字让人想起来“迷”,“痴迷” 。 演员只有像痴子、疯子一样,钻研艺术,才能够成为艺术家。 还是回到足球世界杯这场大戏中来,看看那些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他们在场上真也是像疯子一样疯狂。他们驰骋在世界杯的赛场上,或玩命地冲锋陷阵、或铁桶般防守,他们想到的只是把球弄到对方的球门中,或者不让对方把球弄到自己的球门里。为此,他们用尽了自己平时练就的一切本领,有时候真是不惜一切。他们大概真的是疯了,真的是痴了。也 大概也正因为平时像痴子一样痴迷,场上像疯子一样疯狂,才能够在世界杯的赛场上建功立业 。而那些足球运动员也只有像疯子、痴子一样,才能够成为真正伟大的运动员。 我们现在的中国人大概是过于现实了,干什么事情都要一个明确的目的。家长把孩子送去踢球,大抵是替孩子的将来找一个好的出路。看那些大牌足球运动员大抵是很能够挣钱的,既然孩子读书不行,那就去踢球吧。于是,挣钱这个现实而崇高的目的便早早地建立在他们的心中。 出成绩,就是就有名有利。名利、功利,关键是利 。 他们年轻的时候,有人让他们少报年龄。十四岁去打十二岁的比赛,总是容易出成绩。出成绩,就有名有利。成为职业球员或职业裁判之后,有人肯出大钱,而且告诉他绝对可靠,没有任何风险,那他经过权衡后,就可以放水,可以踢假球,可以吹黑哨,可以做手脚,可以赌球。习惯成自然,什么都很现实,“理智”得很,既不痴,也不疯。既然有了职业,听话就有钱,为什么还要拼命的练习?为什么还要痴迷、疯狂? 这样的“演员”,怎么也入不了戏。到了该疯狂的时候,他们疯狂不起来。这样,世界杯与他们就无分了。 他们太现实了,太功利了。古人所说“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大概就是指的他们 。 他们不痴不疯,中国人就只好做疯狂的观众了。 有人会问,同样的功利,同样的现实,为什么跳水、体操、乒乓球、羽毛球可以上得去?答曰:需要应付的对象不同耳!跳水、体操面对的是固定的规则,在某种意义上说,那样的比赛如同考试,考试可是我们中国人的强项。乒乓球、羽毛球这样的比赛,变化的路数决不能与足球相比。设一个人变化路数为 N ,两个人变化的路数便是 N 2 , 11 个人就是 N 11 。足球之所以好看,所谓观赏性大,就像看大戏一般,原因之一就在于变化路数大。这就与考试大不相同了。我们的学生习惯于有一个“考试大纲”,要复习一年才敢于走上高考的考场。所谓“学霸”一碰到“超纲”便“吃瘪”了。 何况这里的变化路数实在太大,没有了“考试大纲”,考生还不傻了? 演戏的时候,“演员”演疯了还是傻了,关系极大。上面所说到的路数 N ,疯了, N 即很大很大,傻了, N 就很小很小。而能否演疯,一方面自然与平时是否“痴迷”,是否有本事有关。另一方面, 疯是一种习惯。一上场,便考虑输了怎么办,奖金没了,还要挨骂,这是平日习惯了的,临时要他疯,用鞭子抽他也是疯不起来的。装疯的结果只能是卖傻。人家疯了,我们傻了,结果就一清二楚了 。 有人问了,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够踢好足球?那就是等到我们的运动员也能够痴迷于足球的时候。 首先是爱,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什么时候学校教育能够让孩子全面发展,孩子才能够爱上足球。乐之才能够痴之。什么时候我们的运动员踢球不是过于功利,心里只是痴想着那个球门,我们的足球就有希望了 。他们痴了,在球场上疯了,我们也就不像现在这样傻呆了。 写到这里,又想起来另一场每年年末的一场大戏。那就是诺贝尔奖的颁发,当然这里指的是科学奖,那才是真正的诺贝尔奖。我们中国人也只有做傻乎乎的观众。 中国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不少,也就是“演员”不算少。近年来演出的戏也越来越多,国外的刊物上到处可见那熟悉的汉语拼音姓氏,可是,这些戏卖座的不多,多是随大流的。演员们都很讲功利,能有演出就不错,能有演出就有饭吃。随大流的文章容易发表,影响因子高了,银行存折上的 0 就多。可是, 要想得炸药奖,就不能随大流,就要开新路,就要唱出一出新戏、好戏。 要唱出新戏好戏,唱戏的一定还是要痴要疯。不痴不疯走不出新路。可是, 我们可是年年要考核的,三年还要大考,一年考不好存折上立竿见影,三年考不好饭碗就危险了。演员们敢痴敢疯吗?没有饭吃还痴得进去、疯得起来吗? 所以, 还是老老实实的讲现实、讲功利的好 。随大流,随好了还能够做大牛的哟。所以,对于炸药奖,我们还是继续傻乎乎地做看客吧。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5741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一个研究者(或博士)的自我修养
热度 22 dongzhengya 2013-9-18 12:09
很多人应该对周星驰的电影《喜剧之王》印象深刻。 一个年轻人梦想成为一个演员 , 并 一直以俄罗斯戏剧教育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书《演员的自我修养》作为行为准则来约束和提高自己。 他 每天都在不断努力、尝试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总是屡试屡败、穷困潦倒,被身边的人看成是个“死跑龙套的”。 我没看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本书,也不确定这本书在演艺界的地位。但我觉得,我们的学术界急需一本《研究者的自我修养》(或者《博士的自我修养》)。特别是对于一些把科研(或者科学家)当做自己梦想的年轻人来说,在这急功近利、追求SCI和IF、以院士杰青XX学者为终极目标的大环境下,很容易迷失方向,随波逐流走了一条轻松舒服但历史最后会证明是平庸甚至错误的路;因此急需一本《研究者的自我修养》来陪伴和指引这些年轻人孤独的旅程。我自己还是一个在读的博士,还没有能力和境界来写这本书。只能在这里写几点,相当于是对自己的约束和勉励,暂且命名为《一个博士的自我修养》。 一、踏实专注,积累认识。 衡量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应该看他对某个领域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不是文章数量、影响因子、职位或荣誉。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估算。我认为如果文章和专著的内容能反应这个研究者学术水平的80-90%(因为研究者的一部分认识和经验可能没有发表出来),文章数量可能只反映该研究者学术水平的10-20%(因为文章数量与文章内容价值并非正比,有时候甚至是反比),影响因子也许能反映该研究者学术水平的20-40%(期刊的影响因子是该期刊所有发表文章的平均引用次数,并非是你这篇文章的引用次数),引用次数大概能反应该研究者学术水平的40%-50%(引用次数跟这个领域的研究者数量关系很大)。至于所得的各种院士杰青XX学者等头衔以及各种职位等,在国外也许能反应该研究者学术水平的80%-90%(国外的评审是看学术贡献或学术水平,即文章和专著的内容),但在国内,这个比例也许只有10%-40%(因为我们的评审是看文章数量和影响因子)。当然上面的比例都是主观臆断,而且每个研究者的情况都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既然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的是对某个领域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那么培养学术水平就是每天积累对这个领域的认识,看文献和做实验是最主要的两个途径。正如文章数量不能完全反应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一样,看的文献的数量、做实验的多少也不能说明你对“这个领域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只能说明你很勤奋,但勤奋不是学术水平)。看的文献、实验数据都只是“知识”,要提升到对这个领域“认识”,还需要对文献、实验数据进行总结、结合自己的想法对科研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做好了这些,你的学术水平自然提高,写文章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淡薄名利,解决问题。 科研的终极目的是解决科技问题,包括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作为一个研究者,如果不把解决科技问题当做自己的目标,而把当官或者发财当做目标,那就跟官员和商人没区别了。正如最近冯骥才所说:“钱是我们的需求,但不是我们的追求,而价值观是我们的追求,我们终极的追求.对于我们研究者来说,我们的价值观应该是“解决科研问题”同时满足自己或家庭对钱的需求,而不应该是获得某种荣誉或者发大财。当你把“解决科研问题”做的很好时,一般情况下满足自己或家庭对钱的需求问题是不大的。至于能不能得某种荣誉、获得政府的认可或者发大财,都不用太计较。因为只要“解决了科研问题”,你的价值、你对社会的贡献已经完成而且载入了历史(不一定是官方的版本,但肯定是人民的版本)。在当下的中国,荣誉和钱财跟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往往不是成正比的,有时候甚至是反比的;有些荣誉和钱财很多的人对社会的贡献甚至是负的。 三、尊重他人,低调谦虚。 当一个人做到了上面两点时,往往他会自恃清高、鄙视他人、无法容于集体。其实没有必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都有自己的路。有的人随波逐流选择成为一个普通人,有的人克服困难、逆流而上为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并记载在历史中。但不应该鄙视那些普通人,因为他们对社会也有贡献,只是贡献比较少,他们也值得你去尊重。另外,他们也有值得你去学习的地方。比如对于那些浮躁的研究者,虽然他的文章可能是灌水或者炒作。但你从他身上也能学到一些实验经验、领域前沿、论文写作等很多知识。 虽然直到《喜剧之王》影片结束这个年轻人仍没有成为一个红火的大明星,但他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在社区里演了一场精彩的《雷雨》,得到了亲朋好友、社区老百姓的喜爱和肯定。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对社会有切实贡献的演员,老百姓记住了他。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研究生来说,如果我们以“博士的自我修养”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一直朝自己的梦想努力,即使最后我们成不了院士或有名的科研明星,但只要我们解决了科技问题,我们也是一个优秀的、对社会有切实贡献的研究者,人民(比如学生)也会记住我们。
14520 次阅读|55 个评论
利己主义、权力与科学研究
热度 17 wangdh 2013-9-15 12:07
科研、利益与权力 (王德华) 做学术的人,不会不知道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也不会不去考虑这个问题。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呢?发现自然规律、解开难题、造福人类等等,答案很多。 那么,科学研究追求的就是发现新的事实,发展新的规律。发现未知,解释未知,也就是我们说的创新。 科研人真的是在追求这些根本的东西吗? 理想的人会回答:是,必须的。 现实的人回答:不是,也不可能。 追求科研的本质,需要科学精神,需要敬业精神,需要职业操守。 要科研没有功利性,已经是过分的要求了,也是一种不现实的奢望。 如果利益当头,那科学研究会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没有价值的文章满天飞,造假、剽窃、抄袭等等学术不端行为成为常态,甚至在科研经费上违纪违法、走向犯罪,成了社会的祸害。 曾以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适当的功利性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也经常疑问:功利性与职业操守和科学精神有矛盾吗?无私奉献,是一种境界。为科学献身,是一种精神。有这样的学者,是社会的福气,但不是对每个具体研究者的必须要求。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深远,过去如此,现实更是如此。只是时代变迁,“学”的含义变了,“优”的标准变了。内涵变了,但形还是没有变。 读《苏联遗传学劫难》,李森科等对苏联科学界的摧残破坏,其恶劣程度,让人发指震撼,其发迹过程发人深思,政治强权对科学的粗鲁干涉、阻扰、摧残,阴森可怕。闹剧结束了,科学界走向正轨。损失的是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一大批正义的学者被迫害,含冤离世。 书末,有一段摘自 1923 年瓦维洛夫编辑的《科学的发现、目的和意义》一书中的文字: “ 如果科学研究追求的目的是物质利益,那它们会具有利己主义色彩…… 如果科学研究追求的目的是追求权力,那它们甚至会成为一种社会危险并导致学术上的野蛮行为! ” 政治强权干涉科学研究,结局是悲哀的,这是历史的教训。 科学研究与权力挂钩,是学术界的悲哀。 科学家热衷于权术,更是一个社会的悲哀,一个群体的堕落。 高官可以用千万巨款,贿选院士,使院士群体失去信誉、蒙羞。进一步说明了,利益对人性的诱惑。这时说科学精神,简直是玷污科学。 几十位教授争抢一个处长的现实,实在是扇了高喊“去行政化”的那些改革者们一记大大的耳光。反过来,人们自然可以发问:为什么教授们羡慕一个处长的位子?为什么学者们热衷于行政? 摘录书上的一个段落: 1965 年 2 月,苏联科学院院士年会,以科学院院长凯尔迪什院士为代表的院士群体,对李森科的所作所为进行了“宣判”,以绝大多数的赞成票通过了解除李森科职务的提案。凯尔迪什院士在演说中说道: “一部苏联生物学变迁史,非常鲜明地反映出一部分学者的专横行为。他们以李森科院士为首,公然否定生物科学的一系列极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常常把自己那些与现代科学理论和实验事实完全背道而驰的错误观点强加于人。这种将错误观点强加于人的最典型的实例,便是 1948 年全苏农业科学院的八月会议 … … 在八月会议之后的十多年中,李森科院士变本加厉地迫害其他学派 … … 今天,李森科院士在苏联学术界所占据的特殊地位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美国科学史家科恩教授向苏联同行们祝贺好时光的来临,他写道: “ 在和李森科打交道的经历中,人类显然能得到从其他宗教迫害的个案中所能得到的深刻的教益,那就是:强权与公理的冲突固然是一波三折,强权固然可以得势于一时,但强权终究不能折服公理,终究不能毁灭公理,公理看似柔弱,但公理实际上是柔而不弱,公理最终会以柔克刚 !” ********* “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只在人们具有信仰自由的时候才能繁荣起来。基于外界的命令而被迫去遵从的信仰并不是什么信仰,基于这种假信仰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必然会由于瘫痪而导致灭亡,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科学没有健康生长的基础。”( 维纳, 控制论创立者, 《人有人的用处》 )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7971 次阅读|15 个评论
这样的‘真诚’内地能见到吗?
热度 5 lin602 2013-6-29 12:08
看到一段旅游回忆,其中有段文字: 唐人立逃学去旅行(南京) 2012-10-17 02:24:26 回复 引用 在一座清真寺门口认识了一位大叔,对方热情地拉着我去寺院里做礼拜,俨然把我当成了他的小兄弟。 大叔留我住几天,说让我每天跟他去寺院里做礼拜,教我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住在他家里就好,不用花钱。只可惜我提前买好了 兰州 去 乌鲁木齐 的火车票,临别的时候,大叔把50块钱塞到我手中—— “我认识了你这个小兄弟,把钱拿去路上买些水果!” 大叔的这番举动让我一下子愣住了,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大叔您的心意我领了,但您的钱,我一定不能要!” 大叔说:“领了我的心意就把钱拿去,我们遇见是缘分。” 我继续推辞,“钱和情谊是两回事,这钱我一定不能收!” 大叔却把脸冷下来,说:“这钱我给定你了,我认了你这个小兄弟,欢迎你下次再来,来时就住在我家里!” 其实人与人间的信任,完全不需要理由。如果你真诚地对待一个人,别人也会对你以诚相待。 看到这段文字,心里无比感慨,我们身边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吗?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越来越自私与冷漠与势利? 全文见: http://www.mafengwo.cn/i/1030738.html
2161 次阅读|6 个评论
学琴的功利性考量(学琴篇之二)
热度 1 liwei999 2013-5-29 19:33
学琴是必须从小就开始培训的长期项目,所耗费的精力、钱财、血汗和由此而生的家庭矛盾相当可观。问题是:值得么? 值得不值得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功利性的,我们都是普通人,不能免俗;二是非功利性的考量,德智体美,学琴是美学的素质教育之一种,可以丰富孩子的人生。这一篇先谈功利。 亚裔孩子一窝蜂去学琴,往往有互相攀比和盲目从众的因素(学了琴才cool),还有就是功利性地相信学琴对考上顶尖大学有所助益。本来嘛,一个少年投入10多年业余时间专心致志学琴,升学官理应把这项才艺纳入考量。 可现实是,其实对考学影响甚微,远远不能与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匹配:把同样多的时间转而投向加强 SAT(1 2) 或 ACT,或补习加强 GPA,远比学琴效果大很多。这个说法不是一家两家的升学专家的说辞,而是我咨询和听讲过的专家们的一致看法,是有统计数据和经验观察作为支撑的。换句话说,单从升学的功利性目的看,对绝大多是孩子,学琴是世界上最亏本的买卖,几乎没有什么 ROI (Return On Investment),这里面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你的孩子凤毛麟角,学琴可以获得大奖或自己举办个人音乐会。到了这样的才艺档次,升学中的才艺考量才用得上,有助于进入较好的学校,或者是艺术院校的必要条件。 为什么这么大的投入,升学考官并不看重呢?据说原因之一是,亚裔孩子学琴(特别是钢琴)太多,往少说,至少一半的亚裔孩子学琴n年,所以亚裔孩子学琴考级也显不出什么特色来。升学官在基本学业(GPA和标准化考试)之上,看重的是一个孩子的 unique 的东西。 必须承认,功利性目标是很重要的,它关系到我们在有限资源(时间、财力)的条件下怎样做到最优化。 升学顾问普遍认为,如果音乐是你要展示的才艺,钢琴是最糟糕的选项。选择比较偏僻、各别的乐器,譬如葫芦丝,更容易出彩。如果嗓子好,声乐也不错。 一码归一码,下一篇续篇将会谈到学琴的非功利性的理由。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385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西藏一个新进硕士导师的悲哀与幸运
热度 1 mathmhb 2013-5-2 06:43
我的阅读提示: 1.作为如今的老师,自己和诸多同事已见到很多“离我而去”的案例。 ----师之哀?生之过?国家的进步?人才的选择?社会的利好? 2.作为曾经的学生,师恩难忘,从未敢想“把老师当过客、放鸽子”。 ----社会改变了学生?可否从“重复博弈”的角度分析最终的结局? 西藏一个新进硕士导师的悲哀与幸运 精选 已有 1623 次阅读 2013-5-1 01:22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硕士 西藏 幸运 从中科院系统出来,直接到了西藏任教,虽然工资不足以养活家人,但是所幸在经过了最初的科研靠工资阶段后,还有科研项目支撑。来西藏快四年了,终于能招到研究生了,自己的科研想法终于有学生帮助实现,自己也全心全意对待学生,希望他们在三年后有所成就,虽然已经收获了失望,但幸好还有希望。 失望的是,虽然在入学前我都和学生说过,我这里不仅仅是身体上累,心理上也很累,每个学生都表示自己想和我学习东西,不怕累,能够坚持下去;但是,最后的结果是,尽管我在生活、学习上尽我所能(我们学校 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经费为零, 而我 2012 年的到帐经费只有 4.9 万元,可我仍坚持给学生 发生活费,发电话卡,发自行车,发服装,报销车票,报销试验经费等,其花费远远超过我和爱人的工资 ),但是仍然有 3 个研究生和 2 个已经考上、只待今年 9 月入学的准研究生离我而去,而他们“专业不对口,学习太累”的 理由(整个专业的学生没有一个是本专业出身的)居然也可以被学校通过,当我在经济上和精力上(即使在最繁忙的时候,我也经常去指导学生)尽我最大努力而勉力支撑的时候,我寄予最大希望的学生却给了我精神上的最大一击,尽管我的底线是宁缺勿滥,或者说心里不忍、放过他们而宁愿让全校看我的笑话,但留在我心底的却是永远沉到海底的失望,因为带了他们半年多,他们和别人不一样。 幸运的是,还有两个研究生在坚定地跟着我,即使硕士点的个别官员在询问他们的时候,也坚持跟着我。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积极的进步,关于“草浆地膜” / “玉米地养鹅”这两个关键词,除了我这里,在任何中英文期刊上的查新都是空白的,其中的一个学生的第一篇初学论文就被《浙江大学学报》录用;已经有数天,当我午夜 从校外回来的时候,全学校的学习室、实验室中唯有我的学习室还有 2 个研究生在学习,今天学习室午夜12点他们两个还在学习,被我赶了回去。我相信我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会交出满意的答卷,我真的希望能够在那个时刻,我能够拥有我作为导师的自豪和欣慰。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0561-685497.html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1602 次阅读|1 个评论
回答嵇少丞老师的质疑
热度 16 ludwiglei 2013-2-25 16:01
读完博文“ 科学研究应是在好奇心驱使下自由自在的研究 ”后,印象最深的就是文章花了大量笔墨来论证“中华文化的功利性”这个观点,从《新华字典》到心理学测验,再到炼丹术士。由于本人对上纲上线的文字一向持审慎的态度,所以就对博文提了一些疑问,主要是对论据的质疑:第一,选择《新华字典》作为支持“ 功利性 ”的证据,于是本人翻阅了另一本权威性的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以猪为例,发现其中不乏形态特征方面的释义;第二,对这个心理学测验本身的质疑,所以希望嵇老师提供一下原文文献,供分析研读。 嵇老师对我的评论做了两点质疑,现一一做出回应。第一条质疑如下: 中小学生用《新华字典》多,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多? 我的回答是:确实是《新华字典》更多。但问题是使用量的多少只意味着这部字典的影响力的大小,并不等于说它比《现代汉语词典》更 “准确” 、更 “恰当”。如果非要跟“功利性”联系在一起,我们也只能说编《新华字典》的专家似乎比编《现代汉语词典》的专家更“功利”一点,为啥非要连中华文化都一棍子打死呢? 现在重点回应一下第二条的质疑,原回复内容如下: 怀疑那个“心理学测验”可以,但是你最好先做功课,查查有没有这回事。我推荐你看一本书:《思维的版图:东西方思维差异及其原因》 理查德·E·尼斯贝特著。 理查德·E·尼斯贝特在他的新书《思维的版图:东西方思维差异及其原因》中,提出了一个初看起来不起眼的论断:亚洲人和西方人“思维存在差异”,他指的是深层次的一些差异:“亚洲人”和“西方人”在认知过程中存在根本的差异,一般来说,西方人依赖物体和逻辑来思考,而亚洲人靠物质和关系来认知,这些思维差异是可以定义和测量的。 对于东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是早有耳闻的,我一个博士师姐的课题就是做这方面的。 平时读文献也见过一些Holistic vs. Analytic的文章,但没有认真研读过。今天翻开Nisbett发表在2001年的 Psychological Review 上面的那篇经典综述: Culture and Systems of Thought: Holistic Versus Analytic Cognition,对其中“ Relationships and Similarities Versus Rules and Categories ”仔细读了几遍。主要观点如下:关系认知是同类别和规则这种认知方式相对应的,归根结底是跟整体性加工和分析性加工相关的。由于西方人采用分析性加工,于是他们追求从事物中抽离出更高的类、更深的规则;而亚洲人则倾向于整体的加工,关注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否认 存在 抽象本体的意味),从大局上把握。 这两种加工方式本身各有利弊,但从关系认知能够发挥到中国文化具有“功利性”是不是走得太快了点?对于所提到的心理学测验,我翻了翻参考文献,与此最类似的研究是Chiu(1972)的实验,受试者是一些小学生,其中有28个测验项目,至于有没有“牛、鸡、青草”就不得而知了。即使有,这种认知方式也是中性的,从未抹上一层厚重的“功利色彩”。 假如真要举例,完全可以直接使用文献中的例子,给三张卡片“男人、女人和孩子”,然后分类。中国小学生会倾向于将女人和孩子归为一类,因为“母亲养育孩子”;而美国小学生则更倾向于将男人和女人归为一类,因为“他们都是成人”。如果非要将“母亲养育孩子”说成“ 功利性 ”的表现的话,那我也无话可说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认知方式的差异不是“ 全或无 ”的。因为对于28个测验项目(一题一分),中国小学生也不全是采用关系认知的分类方法,以中国小学四年级的男生为例,关系认知的平均分为13.98,类别加工方式平均分为7.76;更重要的是,我们还从数据上看到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对于五年级女生,关系认知的平均分已经降到了10.33,与此同时,类别加工方式的平均分上升到8.20,两者之间的差异已经不是那么明显了。 现在回到那篇综述,全文都是在论述东西方的认知风格差异,注意,是“东西方”的差异,而不是“中西方”的认知风格差异!所以如果想打死一票人的话,别忘了算上韩国人和日本人! 最后,说一下写这篇博文的目的,一方面还是想知道“牛、鸡、青草”的出处,不能一本书就把我打发了;另一方面,写成博文而不是直接回复,主要是想听听博主之外的声音,第一次发帖,阿弥陀佛。。 两篇文献见附件,批评我的看官们也好有个依据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Cognitive Style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hildren.pdf Culture and Systems of Thought.pdf
7103 次阅读|57 个评论
我国对外、对内好象有‘太极’的味道
热度 4 lin602 2012-8-25 08:36
‘太极’好象是中国的一个特产。 我总是觉得我国对外政策有‘太极’味道,我国外交原则是什么?有没有一个让其他国家觉得中国的明显对外政策特点,总觉得是以‘功利’为核心运行的。 毛泽东时代,黑人兄弟用轿子将中国抬进了联合国(毛泽东的话),现在哪些国家还会抬中国的轿子?以前中国是代表第三世界说话争取利益的,现在中国还让哪些国家觉得是代表他们说话?目前的中国,有点四不象。 对内管理上,房价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调控来调控去,房价根本就压不住,大量的空房子在那里不能长粮食,许多底层人没有房子住,房价又不断上涨。股市猛炒了十多年,从六千点猛跌到二千点,大量股民伤心离开。看看这些调控手段或政策,就是‘太极式’的方式,让人捉摸不透。 雾里看花有时候会有点利,时间长了别人就不玩了。 我这不是否定‘太极拳’哟,哈哈。
3095 次阅读|6 个评论
不要迷信“状元”
热度 3 bochang 2012-7-11 12:00
在高考过去以后,现在又迎来了新的一波高校争夺优秀学生的高潮。传媒开始积极报道很多关于某某大学招收了多少个高考状元的消息。这种消息不但在内地热烈炒作,连香港也参与其中。例如中央电视台最近报道了香港某一高校今年招收了 21 个内地的各省市的高考状元,把这事当作一个新闻。我认为“高考状元”是一种有害无益的炒作。它不但 给人错误的追求目标 ,鼓励了一些不良的风气, 使得社会更加功利 ;而且,这种炒作也是 极端的不科学 。 所谓“状元”并不代表实力 事实上,一次考试很难分出一个学生的水平,因为仅仅一次的考试能得到的准确性是很有限的;考得好与考得不好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一种像高考这样大群体考试中,基本上前 5% 左右的学生的水平是相差有限的。在考试当天谁的状态好一点,或者谁的准备与考试的题目比较吻合一点,他的成绩就可能超前。如果过几天有另外一次考试,这批学生的排名可能完全不一样。所以对于谁是“状元”,在这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当中就好像是谁买中了彩票一样。不必过分地引以为傲。 大学争夺高考“状元”也是一种市场的操作 至于那些积极录取“状元”的高校,他们的动机也不见得那么纯洁。这可能是为了市场的争夺或者品牌的打造。一个大学的实力不能够以它录取学生的考试分数为主要指标。录取分数高的只说明这个学校的品牌效应做得比较好,不等于表示这个学校的学术水平高,学风正派等等。这也不表示它的教育的成效更高。假如我们比较两类学校,第一类的学校招收了大批高分数的学生入学,而它的毕业生的水平一般;第二类的学校招收的学生成绩并不突出,而却培养了很多优秀的毕业生,那么第二类的学校显然比第一类的学校更为成功。所以对于一所大学是否把教育办得好,量度的主要标准应该是它的毕业生的水平,而不是入学生的水平。事实上,更准确的量度指标应该是:它的毕业生的水平除以它的入学生的水平。也就是说,录取学生的分数是量度教育效益( educational efficiency )的分母而不是分子。(可惜现在对于毕业生是否优秀没有一个客观的量度标准。) 现在的大学积极招收所谓“状元”可能是一种市场的操作。目标是提高一个大学的知名度,加强它吸金( fund raising )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多的资源。这基本上是一种商业行为。我们不应该对它过分地重视。 不要把考试当作一种竞赛 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也不应该太重视所谓“状元”。高考多几分,少几分完全不代表一个学生成绩的高下。所谓“状元”,只代表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不错,会考试,或者考试时候运气较好,并不保证他日后一定成才。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因素很多,不单只成绩而已。事实上,即使以成绩而论,有很多国外和国内的大学都做过大学生表现与入学考试成绩之间对比关系的研究。它们得出的相关系数都不高 。这表示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成绩最好的学生往往不一定是那些入学考试最好的学生。如果一个学生“不幸”在入学时被点为“状元”,会在他的学习过程中造成极大的压力。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我认为,不论对于学生、家长还是中学的老师,最好不要把考试当作一种竞赛。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扎实一点,心理的压力也减少一点。在现代教育,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争取荣誉,而是一种辅导学习的手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温习功课,把一些主要的知识和观念建立起来。一些像高考这样的统一考试,则主要是作为人才培养和资源配置的筛选办法。它不是一种很精确的量度人能力的工具。与过去的科举不同,现在的高考不是为了选拔官员。以前科举是让人为利益而读书,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旦金榜题名,十年寒窗苦读的寒士就可以飞黄腾达。考取功名便成了一种争取名利的途径。这样的学习心态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健康的。我们现在把高考分数拔尖的学生封为“状元”,其实是开时代的倒车。 可参考: 谢中才,郑惠娟,《 大学生高考成绩与大学阶段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 》 , 2009 http://wenku.baidu.com/view/6276c8f9941ea76e58fa0495.html 以及 《 高考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关系分析 》 , 2009 http://wenku.baidu.com/view/5189b159312b3169a451a463.html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4687 次阅读|3 个评论
夜话考研的“功利性”
热度 15 boxcar 2012-4-2 01:11
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试阶段,科教界的圈内圈外、网上网下最常听到的一种感慨是学生们日益严重的“功利性”以及对科研兴趣的淡漠。说实话,十年中我虽然也带了 N 多硕士生和博士生,但好像从来也没问过他或她为啥要考研,也比较很懒得去总拿“功利性”说事儿。因为我作为一个对相关问题有过不少思考的“过来人”知道,即使自己或许还残存那么一丝一毫的理想主义情节,也没法要求学生们更加理想主义。既然自己都慢慢地蜕变成“现实主义”分子了,又怎敢不允许别人当个“现实主义”原子甚至“批判现实主义”离子?!今天斗胆挑灯夜话考研的“功利性”,是因为我忽然感觉“功利”这个词好玩儿,它的撷英挺有意思的。 “功利”一词的本意,不用我解释了,大家都懂的。“功利”的撷英本来可以有许多的,一一历数点评搞到天亮也弄不完,在有限的时间(约 1 小时)内能拿来夜话而且和考研可以建立联系的,大概有功力、供利、躬犁、恭离等等。 考研的“功力”。考研,既然要考,到底要考什么?要考出什么来?绝对是 2 个重要的问题。别的不好说也说不好,但我觉得考出“功利”和“性”来肯定非常不合适。相比之下,若能考出学生的“功力”来,便算是很成功的考试了。毕竟,无论哪个学校、哪个导师,招收研究生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开展研究工作,而要想做出点儿像样的研究工作,学生如果没点儿起码的“功力”,是绝对不行的;学生要想顺利地完成研究生的学业,缺乏功力、不肯下功夫修炼功力也是万万不行的,对自己、对导师都是痛苦的折磨。这“功力”,一方面靠的是本科及此前的用功学习,积累下来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靠的是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和锻炼。 恭离——恭敬地离开。在一个学生下决心报考某单位的研究生,然后又花时间和气力去联系导师搞“套磁”的时候,心里多半都怀有恭敬和尊重。当一个学生完成了或短或长的学业,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后,是否依然能够保持着近乎相同的恭敬和尊重离开?这就不只与考研有关,恐怕更与读研有关了。“恭离”的另一个角度,是先恭敬而后离弃。最初,学生可能会被远观的光环吸引、被如雷贯耳的名声震撼,然而一旦发现名导的光环并不能照亮自己的征途,名声更不如具体的指点和建议更加适用的时候,会不会一气之下选择“离弃”?! 供利——供给利益。这或许算是功利的再一次解读吧。说得更直白些,就是直接带来好处的意思。有的时候,对供利的关注和期待似乎比其他来得都快。别的咱不说,工资收入决定了不同类型的单位(例如中科院和高校)、不同的学科专业考研报名的火爆程度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躬犁——弓着腰去犁地干活。其实,学生们贪图功利不怕,功力修为不到位也不怕,每天惦记着供利也可以理解,做到恭敬地离开固然好,没做到也千万别先“恭敬”转回脸就“离弃”。真正重要的是,既然做了研究生就要认真地、很卖力气地干活,真的进入一种“躬犁”状态。其实也只有经历了“躬犁”的过程,或远或近的功利需求才更容易满足。
个人分类: 教育|5500 次阅读|24 个评论
“用功”说
热度 13 boxcar 2011-11-3 18:21
前几天的科学网博文热点之一似乎是关于“用功”的话题【相关博文,恕不一一引用】,看得俺这个一贯不大善于在博文主题方面进行“创新”的博主都一时兴奋决定“用功”地接茬写篇关于“用功”的博文了,于是,马上写下了一个“‘用功’是神马?”的标题,想探讨一下“神马是用功”这个问题。手法嘛,当然要用到俺“创新”出来的“喆学”——拆字 + 撷英。不过,这篇博文命运多舛,刚开好头儿,我就被一个博友叫去围观颁奖典礼、瞻仰各位只见雄文未见真相的名博们的音容笑貌了,然后又把精力花在写其他博文上,以至于一直拖到今天晚饭后才重新动手。 作为典型的中国人,从小到大,俺们许多人都一直被老师、被家长、被社会、被环境要求要“用功”。于是,就有了大多数的小学生被要求把一个字写 20 遍、把一篇课文背到滚瓜烂熟的“用功”;然后又有了一部分中学生在中学时代被要求把整本书、整个浪儿(东北话)的练习册的所有习题从头做到尾的“用功”;再后来,也有了少数大学生吃完了饭以后就很自觉地去上自习(这也是俺大学头 2 年的实际状况)、在图书馆自习室一直泡到关门的“用功”;当然也不乏读研究生、博士生的年轻人们把整个杂志的文献下载到被风沙掉帐号、整夜不眠不休地做实验、写改文章的“用功”。。。。。。之所以有这一切的“用功”,大概都是因为俺们一直都很相信“用功”的“功用”,即勤奋能够带来成绩和成功。 其实“用功”二字,从字形上看,大概是通过上述的“用工”和“用力”,这本是属于“马”这个层次的,最后获得了有“用”之“功”,才是“神”这个层次的。仅看“功”这一个字,有用之功,似乎既有括自己“功力”或者“功夫”的增长,也有在旁人眼中的“功劳”或“功绩”(当然,不可不防的是遭遇“红眼病”时可能受到“攻击”)。 总的来说,跟“功”有关的不仅有“力”,必然还有“位移”和“角度”。俺这么说,似乎是在诠释物理学中的“功”,其实如果跳出物理学来说人世间的“悟理学”,也不难理解这个概念。人,拼着自己的“力”气用功的结果,可以给自己带来一定的“位移”(地位和学位的升迁),当然,前提是努力的方向、用“力”的“角度”对头,这样才能有最大的功用。倘若费了半天的劲“力”居然没有“位移”,多半会被旁人笑话在做“无用功”。所谓的“无用功”,并非当事人没有“用功”,恰恰相反,他们可能比寻常之人更加“用功”,却因为“用功”时走的是只用“力”、却没用“工”的路子,结果就非常地差强人意,甚至还时常被人感叹——“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有用功”和“无用功”在物理学之外的重大区别,大抵是因为现实之中有太多的人,并不喜欢“功”中之力,却更爱好在 “功”的后面所加上的那一个“利”字。此时“功力”就会让位于“功利”。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很多很费力的“用功”,背后的驱动力确实和本人或旁人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所以也就难免会有此“功利”一说了。现实之中,有“利”之“功”,当然会被视为“有用功”,徒有其“力”而无“利”之“功”,自然常被当做“无用功”。其实此等“无用功”,也不见得一无是处,就如一个人手提一个桶水原地不动地站了 1 个小时,确实做功为 0 ,但却在这期间锻炼了一下臂力和耐力。 很多人在学习和工作中看似做了 N 多的“无用功”,似乎没有带来一毛钱的现实利益,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增长了功力和能力,并悄悄地积蓄了很大的潜力(相当于势能),这种潜力(或势能)如果有朝一日得到利用,也没准会迸发出巨大的威力呢!由此看来,我们在“用功”的时候,大可不必为了没有立竿见影的“功利”效果而太过焦虑,只要你真的是在“用功”而没有虚度时光,也许就够了,剩下的就看能不能找到你“用功”的“功用”了。
个人分类: 社会|4618 次阅读|23 个评论
放不下放下
热度 4 satangell 2011-8-8 20:50
小和尚夜来无聊,跟着老和尚打坐参禅,心头突然一动,对老和尚说道:“师父,我刚才起一念,放下追逐功利的心,便是自由行走的花。” 老和尚点头微笑,道:“你小小年纪,能有这般念头实属不易。不过这‘放下’二字,未尝又不是一项功利,刻意求之便是执着心起,该如何做呢?欲轻功利,不如轻一轻功利之心,只有放下放下追逐功利的心,才是自由行走的花。”听到这里,小和尚会心一笑,闭眼继续入定。 定不了多久,小和尚突然睁眼问道:“师父,这‘放下放下’,说到底还是痴心,难不成该是‘放下放下放下追逐功利的心’,可依然不通,照此下去便是‘放下无数个放下追逐功利的心’,这可如何是好?” 听完,老和尚一时无语,小和尚续道:“罢了罢了,欲求‘放下’便是‘放不下’,终究是放不下放下,师父洗洗睡了罢。”说完,留下老和尚在那里嗔目发呆,便起身回房了。 第二天清晨,小和尚在扫地,老和尚红着眼睛经过院子,见到小和尚忍不住问道:“无嗔,你昨晚的放不下后来放下了没?”抬头看看老和尚,小和尚诧异道:“师父眼睛这么红,难道是一宿没睡吗?我本就没拿起,师父让我放下什么?” 老和尚:“……”
个人分类: 小道摸禅|3379 次阅读|8 个评论
" 功利和非功利" 讨论起来
icstu1 2010-12-3 15:25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推荐阅读下面两篇文章, 尝试用辩证法、逻辑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之:) 功利色彩的增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提问嘉宾向正方提问: 提问嘉宾一:请论述功利色彩的加强是更大程度上的追求功效和利益。 提问嘉宾二:是否没有强烈的功利方式去追求社会进步,就没有办法令社会进步? 第一位嘉宾的问题就是在说功利的定义问题,我们今天说的功利是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功利性的多少。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功利色彩很浓,也可以说一个人的功利色彩很淡。我们说一个人的功利色彩很重就是说他追求功利的心很强。所以说可能大家对功利的理解有一些不一样。 第二位嘉宾的问题,我们从来没有把功利定义在一个完全没有贬义的定义上。我们说功利它会有贬义的意思就比如说追求效率,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样就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效果,我们今天在学理上定义当然不能完全只是那种贬义的意思,如果按这种说法,从远古到现在功利产生的功利法学。功利伦理学到今天就不会存在了,为什么,因为大家都要摈除它吗! 回到辩场上的问题,今天对方和我们争得最激烈的就是关于功利的定义问题,只有贬义的功利才叫功利,我就奇怪了,那么毛主席说的公益性的功利这句话又怎么解释呢?对方辩友今天就把功利限定在一个很狭窄的范围内和我们讨论,然后他要我方站在他的定义上去论证我方的观点,我想这真有点急功近利了。 再说一点,刚才对方辩友和嘉宾都提到,人的功利色彩加强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我真的很抱歉,我们从立论到现在都没说过这句话。我们说社会进步后,人的文化心理会发生层次性的改变,发生层次性的改变之后人的功利性也会发生改变,为什么呢,从之前的两个人为了争一个鸡腿而打死了另一个人,到今天我们知道要追求整个社会的利益,追求一种公益性的功利,所以我们今天说功利并不像对方辩友说的那样是一种贬义的功利。 再看一点,今天对方说功利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呢,有功利色彩的加强就一定会有社会进步,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说的是社会进步它必然会带来人的功利色彩增强这样一种趋势,但是这样一种趋势有没有被人发现?我们要看这样的趋势有没有被表现出来,就好像说空气它是存在的,但是我们不能说因为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就否认空气的存在。功利色彩增强的趋势一直存在,它为什么没有被我们看到呢?那是由于多种因素制约的结果。我们在价值层面和对方辩友强调的一样,我们不追求急功近利,我们要求的是什么?我们要求大家追求社会主义的公益性的功利。从而去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所以政府才会说建立服务型的政府,政府市场化这是不是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呢?这就体现人的功利色彩增强就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谢谢! 功利绊住了中国学术 学以致用,似乎是不成为问题的问题:这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导,听起来也是不言自明之理,自我澄明无需讨论。我们每年填表格,对本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本课题解决国家/行业/区域重大需求的预期贡献等等,照例都能说上一通。或许我们心中只是应付差事:上级喜欢读这种表格,实际上我们没有别的理由自辩。 学必致用,是儒家思想传统的一部分,儒学在历史上变成经世致用之学,实用精神已经深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很多人认为理学失于空疏,实际上依然是儒家实学。例如理学各家对于知与行之先后、轻重、难易,各有所辩难,弄得当代思想家也不得不接着谈。知行必须合一,却无需辩论不言自明。程朱讲知先行后,王阳明要求知行并进,要求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这一点上,程朱比王学清醒:他们至少把知行分作两桩事去做,把知隔出来追求。 刨根揭底问一句:究竟为什么必须行其所知?我们对此几乎从无质疑。个中原因,是中国思想的泛道德主义。知行若可分离,思索不必济世,作为读书人,人格已破产。学与用若可以分离,学者就错用特权,忘记为国家谋福利。 翻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层出不穷的事例:真正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顺便也使国家成为文化强国的),往往是不切实际、无关功利的理论:数学如此,物理如此,哲学如此,艺术更是如此。需要固然是发现和发明之母,但好奇心,却是求知更重要、更持久的推动力。 而且,好奇心能让研究者不满意发现,而作抽象的普遍规律的思考。对现象后底蕴的兴趣,能促动人寻找适用任何场合的普遍规律。我们引以为傲的指南针等三大发明没有发展成三个学科。《梦溪笔谈》已经看到磁石指南莫可原其理,但就是未深究下去。祖冲之的圆周率七位计算,其说为径一丈周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丝六忽,如此表现方式,也可能源于过于实用,但是天才的思索,也就很难延续下去。 拒绝抽象的习惯,植根于实用精神:使中国思想满足于意义的在场性,不去作普遍化的追寻。抽象的结果,有可能具有开拓出新的体系那样的大用,但哪怕最终依然是思想游戏,也不是坏事。对于思索,不能以有无实用价值论之。 即使在中国,也有看出知行不必合一的人。老子主张知其白,守其黑;庄子求无用之用;佛家则认为智慧是解脱之道。现代性在中国萌芽时,谭嗣同要求贵知不贵行。他认为真正的思想领袖,皆以空言垂世,而不克行之。五四之时,实用救国的需要越发迫切,1920年代中期,周作人已经提出礼赞希腊人的好学纯粹求知而非实用。如此超越实学的知行观,在中国历史上前后辉映,难能可贵。 据说曾经有一个学生问柏拉图:你的学问有什么用?柏拉图给他钱,叫他离开学院。中国当代学术要纠偏,没有必要走得那么远,毕竟中国科学技术界还要赶超许多先进技术。中国人完全不必担心过分虚空的学问泛滥,国家体制和商业社会,会极其迅疾有效地把研究者拉回实用。而要改造过于求实的学风,需要学界对中国学术历程认真反思,在学院内开始创造一种新的学风。 幸亏,中国学界目前已经非常庞大甚至拥挤,在研究者人数上,在刊物数量上,在学术资源的投入上,都已经可以而且应该允许(先不必说鼓励)一部分人作无用的思考。哪怕现在看起来无用,哪怕最后也证实为无用,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相反,大家拥挤着做有立竿见影实效的学问,已经证明创见甚少,行之不远,重复低效,浪费资源。考虑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允许学术非功利这一步再不走,就太晚了。
个人分类: P 辩论的准备案例过程记录、组织和展开|14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收获“诺贝尔奖”,我们已经准备好!
热度 1 zlyang 2010-10-12 11:28
收获“诺贝尔奖”,我们已经准备好! 刘广明 老师的《 收获“诺贝尔奖”,我们还没有准备好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0794 都 精选 了。 真傻却以为: 收获“诺贝尔奖”,我们已经准备好! 毛遂是人才吗? 请指点《 “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的差别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7547 真傻郑重承诺: 假如俺因为本研究获得 Nobel 数学奖,一定分钱给您! 那些提供了帮助的您! 假如真傻拿了 Nobel Prize in Physics ,不一定分钱给您! 那些提供了帮助的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期真傻的傻言(陆续傻发中): 在刘广明老师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0794 标题:发表评论人 : zlyang 历史经验表明: 常规型重要成果,一般出在科学中心(当代欧美); 超越型成果,一般在科学边缘与中心的结合部(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 随着改革开放 ,大陆很多学术结构虽然不算 “ 中心 ” ,但都是 “ 结合部 ” 了。所以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和储备了 。 《杨振宁:中国 10 年内将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9/237384.shtm 应该是严肃的论断。不过 “ 10 年 ” 到不一定。 《爱因斯坦与教育》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903 Dr. Hong Felix 说: “ The experts are good at routine jobs,but only unprofessional persons make breakthrough. ” 真傻以为,政府大额度经费支持的科技项目,主要是解决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没有定位在诺贝尔奖。这也是主流没有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但不能以此否定这些大项目的重要价值。 再说,对于真正的科研人员,不应该把拿诺贝尔奖金当作目的: 《 Grigori Perelman: Millennium Prize of 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 与天才的心灵》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4994 博主回复:很有道理,科学应该首先去功利性。 标题:发表评论人: nwpacific 我不知道中国人是否将会出现牛顿、爱因斯坦那样千年一遇的伟大科学家,但我相信,中国本土(大陆)已经出现和正在出 现 “ 诺奖级 ” 科 学家。 ---------------------------------- 根据真傻的估计,大陆已经出现 的 “ 诺奖级 ” 研 究,应该在 10-20 项的水平。 由于没有得到各种积极的支持,这些结果的传播,还需要时间。 爱因斯坦级别,或者更高级别的科学家,也应该已经诞生。 博主回复:这真是个好消息。 在茹永新老师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9806 标题:发表评论人: zlyang 果然高深! 俺没有拿到诺贝尔奖,就是因为总想拿! 所以上帝创造了 Perelman ,当俺的榜样! 博主回复:国内的中学老师总是教导我们:“过程比结果重要”。可是国内的科研人员从申请课体开始就信誓旦旦要达到什么世界领先水平,发多少篇文章,而且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所要求的,幼稚之极,自大之极,愚蠢之极。 在郑波尽老师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0244 标题:发表评论人: zlyang 您还有弥补的机会。 帮俺拿诺贝尔奖金吧: 《 “ 直角坐标系 ” 和 “ 极坐标系 ” 的 差别》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7547 关系到一个重大科学理论。不是开玩笑。 博主回复:呵呵。看了。 搞不定。
个人分类: 未分类|6211 次阅读|3 个评论
硕士期间最后一篇论文,单位归属?
vanxiong 2010-5-25 21:48
还有一个月毕业了,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开始写毕业论文,准备考博,把一篇文章耽误了。事情都完成了,翻开那篇冷处理的文章,写之前不禁起了个念头,单位怎么署名呢? 研究生期间因为做了很大部分光路系统搭建工作,只发了两篇文章。研二上学期的SPIE会议,为了毕业垫底用,写得不好,有点糟蹋了;后来发了一篇国内期刊,水平低的SCI。总的来说,对研究生期间发的文章不是很满意。 第三年,做了一点东西,得到了不错的结果。不过在做重复实验时,实验系统一直不理想,耽误了一个月,写了个中文稿,冷处理了。而且到了研三,做事情没什么积极性了,我想这也是影响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第一年上基础课,接触实验室;第二年研究一下,做点东西;第三年。写论文,找工作。三年硕士研究生,真正搞一年半研究。 话题说回来。毕业答辩时,几个答辩老师对我这部分工作评价很高,给了我很多建议。毕业事情完成了,这篇文章也比较成熟,应该付稿了。 可是今天和导师讨论时,闪过一个念头:是不是把第一单位写成要读博的单位呢?其实我硕士学校和即将读博的研究所是有合作的,这样写两个单位也不是没有先例。更有甚者,把文章攒下来,到了新单位再发,评职称用。 念头上过的一刹那,我感到了羞愧,是的。何必看别人怎么做呢,男人,俯仰之间,无愧于心。 我之前想过为什么读博,为什么做科研,如果一篇文章就这样功利,我还不如回家做个小买卖或者找关系进个当地国企混一辈子。 搞研究挺有意思,我目前有将之作为我未来职业的打算。我可不想N年以后,大家提前这件事情的时候,必须解释个十分钟,然后接受大家蔑视的眼神。 人嘛,总得有点原则不是。
个人分类: 学术|4105 次阅读|5 个评论
功利给科学研究带来阴影的一面!
bestener 2010-4-14 19:22
考上研之后,我在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也只有毕业论文了!这些天,我一直潜心看文献、做实验,可就是左右不缝缘啊!我的合成方案主要参考的是日本的两篇专利。让我倍感郁闷的是,日本文献报导的合成收率达70%多,另一个文献报导称收率达90%以上。而我用同样的条件,收率达到40%以后就再以提不高了。我重复了很多遍都远达不到他们报导的收率。这主要是在其中的有一步产生了很多黑色的物质(常温下反应得到的)。我在更换各种条件下进行实验都是有同样的现象!我现在开始怀疑,这些日本人报导的数据是否可信。倘若真的是造出来的数据,那就真的应该号召所有科学界的人士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刻反省了啊! 现在的有些所谓科学家,不是为了真正的科学研究,而是为了科学研究背后的功利吧!他们为了赢得重金资助项目获批的筹码,违背科学工作者的良知,捏造数据、搬弄是非。这一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我真的希望科学研究的队伍能够是一支纯洁而富有战斗力的力量!(醒省吧)
个人分类: 学习杂感|370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瘋魔不成活——《霸王別姬》與科學
jiangjinsong 2010-3-4 22:54
不瘋魔不成活 說來丟人 《霸王別姬》中給我印象最深的 是那些小孩子學戲受的折磨 那個愛淘氣的小癩子 看到大腕精彩絕倫的表演後 不禁失聲痛哭: 他們怎麼成的角啊? 得挨多少打啊 ! 真是字字血淚 老話說: 不瘋魔不成活 就是說必須要瘋子一樣對某項手藝著魔 玩命鑽研才能有所成就 科學更是如此 為何只有古希臘才創造出理論化、系統化的科學? 我常常給同學們講 那是古希臘人 足夠變態 ! 別的民族哪有像古希臘人那樣 如此狂熱地癡迷於那些不能吃不能喝的無用科學! 我們今天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國家每年燒那麼多錢 醉翁之意不在酒 並不是真要支持科學家們滿足好奇心 而是看重科學可能帶來的技術進步 最後要的是在軍事、工商業上的巨大利益 倘若真是以此利益作為衡量標準 古希臘人真是頭號大傻瓜 他們的辛勤勞動有什麽結果 帶來什麽好處? 難道木匠做大衣櫃需要幾何定理證明? 【蔣科學小時候就曾傻傻地問幾何老師: 爲什麽要證明這兩個角相等 我量給您看 它們真是相等 不騙您 老師嘆了口氣 心想這孩子長大可當不了科學家 今天看來老師眼光很毒啊!】 天文學的巨大努力 宇宙模型的激烈爭吵 又有多少是農民耕種所必需的? 古希臘人在科學上的巨大投入 是一個極端浪費資源的巨大杯具啊! 國人實用理性的態度使得中國古代技術發明獨步天下 卻發展不出系統的科學 最後僅僅依靠經驗和聰明 技術也發展不起來 正所謂: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國人在科學問題上恰恰忘記了道家深刻的洞見! 今天中國科學界乃至科技政策上的急功近利 不是再次體現了國人缺乏古希臘人那種孩童般的 有用於商業目的,特此致謝。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4896 次阅读|14 个评论
从教育改革的难局看“百无一用是书生”
热度 1 zoumouyan 2010-2-24 01:09
清人黄景仁有诗云: 十有八九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难成,春鸟秋虫自作声 。我国教育改革的难局无不印证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箴言。 教育改革是不是有难局?难局在哪里? 有人说中国大学最缺精神、最缺魂。这没错。问题是:原因在哪里?出路在哪里? 有人批评中国大学功利化、行政化,批评官本位,有办法吗? 有人批评教授不上课?批评管用吗? 不断揭露学术造假,道德缺失,这类丑事受到遏制了吗? 。。。。。 不是说这些批评、揭露本身有什么错。肯定都没错,都很在理。问题是怎么没有用。 教育改革的难局难在哪里?难在一个基本问题: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一切腐败的根源。而且它还深刻地腐败着人们的灵魂,扭曲着人们的观念,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2009 年 5 月中央提出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问题。遗憾的是,学界没有多少反映。缺乏思考者、调查者、研究者。该当的社会责任不当,这怪不得受到各行各业的鄙视。 又见 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思考(2):重建学术型大学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5934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90 次阅读|6 个评论
从核电站操纵员的受教育水平谈起兼辨析教育“公平”
liweiyin2009 2010-1-30 09:29
从核电站操纵员的受教育水平谈起 兼辨析教育公平 输了十五天的液,血压总算得到基本控制。在输液过程,偶尔与一位年轻的工程师相识,聊到美国对我国核电快速发展担忧,特别是对操纵员的培训。他不屑地说:我去过法国,发现他们的操纵员不过都是技校生。言下之意,操纵员没有什么了不起,当然,他是大学生,或者是硕士。可是他不明白,也就是因为操纵员是技校生,他们才能终年规规矩矩地按经过核查的规程一丝不苟地操作。我估计美国也是如此。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是大学生作比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干得好,譬如电站的操作员。当年我在大亚湾核电站参加筹建工作是,发现从火电厂调来的优秀值班长都只是中专毕业生,只是因为大亚湾的特殊情况,他们因为不会外语,而只能负责网控楼的操作。大亚湾核电站主控制室里拿执照的操纵员曾经被誉为黄金人,那是一个特别的情况:第1个大型商业电站,由法国人和英国人帮助建设,工作语言是英语,他们又必须到法国电站经过培训,所以必须先过语言关,这样,只能从大学生中挑,从法国回来之后,亲自参加编写我们自己的(当然是中文)操作规程,依据的是用英文写的系统手册和部分法国的操作规程。也就是说,我们第一批的操纵员既是工程师又是在第一线的操纵员,他们在调试过程不断检验自己编写的操作规程。这些操作员十分宝贵,他们中的一些人和当年的安全工程师们,今天已经是从广东核电集团的副总经理到各个公司的负责人。受过大学教育和受过一般职业技术教育的人的智力开发的状况是不同的,这里不是指高下,而是指不同。大学生喜欢捉摸,不能成年累月按一个程序工作,所以,成天在耐心地护理病人,年年月月往病人血管里扎针的护士就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医生所能为的。熟练的护士们对各种病人的血管,粗、细、弯、直,用手一摸,就能一针进血管,做手术,优秀的护士给病人插尿管就不疼,在和病人对话时能给病人以心里安慰,能观察病人在输液过程状态的变化而实时地请来医生进行及时的抢救等等。不同的行业就需要接受不同的教育和培训。再回到核电站操纵员,如果我们和法国一样建设系列的标准核电站,我们就不需要黄金人,但是要以母鸡下蛋的形式,以老带新,给经过自己技校培训的毕业生以相当时间的在岗培训。为什么模拟机房要建造成和主控制室一摸一样的形式和氛围,就是要操纵员完全习惯,熟练到在真正的操作时和在培训时一摸一样的感觉。这就是心态和熟练。所以为什么我希望中国不要劳改堆型,建一批自己的标准核电站,不论从设计、设备制造,还包括操纵员的培训都会省钱。也正因为操纵员的培训需要熟练和精准,所以需要时间,我估计,这也是美国人担心的地方。而我们绝不能用了大学生就觉得比别人强。 现在放开核电站操纵员的事不谈,由这个话题切入是为了说明不是人人上大学就是教育公平。大家追求教育公平,可是教育的公平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看看海地地震后的状况,他们80%的人民文盲的现状使得震后的混乱是多么可怕,这是因为他们经济落后,哪有钱和精力来使人民受教育。我们刚解放的时候我们政府主要是扫盲。我记得我的外祖母,一个童养媳,在扫盲之后,给我的信中那么多空白方块让我猜。我们国家地少人多,还一马平川少,山地沟壑多,汶川地震后让我们了解到还有多少道路不通的村庄,孩子上学的艰难。此外,还有多少农村家庭为了保唯一的独子上大学,姐姐妹妹上完小学就辍学打工。 目前中国人担心不公平,不公平确实存在,而且还超出了合理限值。老百姓恨的更是行政官员的贪污腐败,一道不信任的墙竖在了人民和政府职员(现在的大学校长基本上都是行政官员)之间,为此,万不得已,什么都要求有个统一标准,似乎用统一的分数线来录取就是公平,就能给大家都能上大学的机会,其实这种统一标准并不公平,殊不知,人生来就有差异,有先天的,有后天的。人的大脑是个奇妙的东西,每个人的大脑的发育状况其实并不相同。公平是相对的。按照现在的判分标准,就不可能有数学考零分的钱钟书进清华大学,就会埋没了这位极其优秀的文学和外语天才。 当今在全国,真正的教育公平,还不在中、高考的同以分数上,而首先应是让全国的适龄儿童不是只接受三年教育、6年教育,而是9年义务教育,全国人民的素质就会有绝大的提高。真正的义务教育就应该是免费的,需要一大笔经费,需要大量的老师。真正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在这样一个大国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是应该记入我们国家历史的,这是政府驾驭部门最主要的工作。义务教育在孩子的心里洒下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匹配的文明种子,并为他们后来根据各自的前程铺垫道路。目前我们的教育谈不上义务教育,教育资源太不平衡,有钱的人花钱择校,打工子弟还不能随父母到城市上学,一些热心的教育家在极困难的条件下为子弟教育奋斗着。而我们的某位教育局长还要撤销500人以下的小学校,集中办学,让孩子们都住校,这就更曾加了政府和家长双方面的经济困难。我们有许多地方,不是抓普及教育,而是一谈教育就建豪华的教学楼,搞大大学,占地搞扩建,花了多少可以用来做普及教育的资金,又有多少这样的资金流入了某些人的腰包。我们的教育部门应该深深地反省,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走了一条什么路子?行政长官一刀切的办事风格,一旦强调办好小学教育,又一下把干了许多年的民办老师给撤了,就因为没有证书,为什么不会想到人是会在在工作中成长的呢?不考虑他们对农村孩子的感情?不给他们培训的机会?都像现在的一些做法,哪来过去胡适在上海约请只有小学文化的沈从文开一年级的大学语文课呢? 义务教育没有完全落实确拼命谈高考,教育就出现了一种畸形,完全脱离了社会发展的现实(关于大学的问题我以后再谈)。即便是发达的纯市场经济的国家也不是这样的。我这里举一个例子。 1988年中的一个周末,我随着我的一个法国同事去她父母家,那是在一个只有400户的小乡村。应我的要求,第二天她带我去了村里惟一的小学校。因为是周末,没有孩子,普通乡村模样院子的学校很安静。学校里只有两间教室、两位老师,其中一位兼校长(就是他接待的我)。村子里孩子不够多,学校配备了一辆面包车,从另外两个村子接送孩子。两个教室都是混合班,每个班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也就是说,从6岁到10岁的孩子。每个老师要负责该班的法语(就是我们的语文)、算术、图画、音乐、体育和计算机基础。教完一级,留下作业,再教另一级。这位41岁的中年男老师,在那里工作了19年,兢兢业业,不但是校长,还是中午厨师的帮厨,可是我没有听到我朋友对他特别的表扬,对她们法国人来说,这很普通,这是他的工作,他的职业。他负责的教室里挂满了孩子们的作品,图画,写作-----一看就是稚嫩双手的作品,却使教室生气勃勃,简直像进了我们幼儿园的大班。普通的木桌椅,并不胖的我,挤坐在椅子上,感受着孩子们上学时的感受。法国没有上级发放的统一教材,只有教育部颁发的统一教学大纲,学校需要自己选编相适应的教材,而教育部门经常会派督学来视察他们的教学情况,是否满足教学大纲。10岁以后,孩子们离开父母,到县、镇去寄宿学校完成以后的学业。当然,所有这些教育都是免费的。 在真正实施9年义务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认真地抓职业教育,因为这样才能使大部分国民有业就,解决了社会生活的需要,也解决了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问题。一个国家首先需要各行各业,满足人民日常生活的人,从家政服务员,护理员,理发员,各种养殖业,消防员,警卫员,各种流水线操作工到高级数控机床车工,各种高级技师,护师,普通医士----------等等,我不想在这里细说,从短期一个月的培训到长达数年的培训,有属于企业本身的,属于企业的成本,也有属于各地的,甚至属于教育部的。可以在义务教育后直接接受初级职业教育,也可以在读完高中后接受高级职业教育。这些人在国家的职业人员中应该占据多数的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智力开发的不同,有许多岗位不是可以由学士、硕士或博士代替的。我再举一个自己经历的例子。 70年代前,西安有一个著名的西安技校,学期长达4年,入学的许多都是家在农村的学生。我们当时的核二院(那时叫二机部二院)接受了不少该校的毕业生,我们组就有好几位。我这个大学生,作为搞工艺的,接到一个项目,给出符合要求的方案,给出流程图和设备尺寸,然后由建筑工程师给定厂房作业图,下一步就是给安装公司出管道安装图(配管图)。我们组一位从西安技校来的技术员绘制的(那个年代没有计算机)配管图,特别在工地配合时,最受安装公司的欢迎,在百张图纸无差错的比赛中他曾名列第一,而我就画不出他那样漂亮的图(后来因为农村爱人调动的困难他去了胜利油田,我深信他在那里一定是一名深受欢迎的人物)。在一个设计组中往往一个工艺工程师要配备将近十个那样的技术员。现在尽管用计算机取代了手工绘制,比例可以不同,但是分工仍然存在。可是西安技校似乎没有了,为什么? 在这里我还想起我的一位同事的儿子。75岁左右的人在那个年代是很少替代孩子选择的。他本人是一位高级工程师,夫人是一位教高中毕业班的数学老师,可是他的儿子就是不想读高中,而要到饭店工作,父母虽然感到遗憾,但没有阻拦。这位年轻人进了宾馆,经过培训干得十分出色,听说还被送到国外培训,后来升任大堂经理,在然后------总之十分出色,这就叫行行出状元。 就说19491952年我在上海粤东中学念高中时,我的一个同学,特别擅长体育,有时上数学课,老师转身对着黑板写子,她会一溜烟地跑出教室,然后在我们左手窗外对我们打个手势,我们会心地笑了,她人已经在操场上了。我们都喜欢她,因为她的风趣,她的助人为乐,当然还有她在上海篮球队里的名声。我不记得我们学校有谁因为她的某门功课而批评过她,她最终被中国国家队选中,成了我国第一届女篮队员,进了北京。每个人都可以发挥他(她)的特长。 认真抓好各种职业教育,办好职业学校,宣传职业教育(去年,胡锦涛主席专门谈过职业教育,但是,教育部门要认真去办这件事),而不是把中考和高考落榜生塞进职业学校,从而败坏了职业学校的声誉,集中了一些问题学生。让各种人都能有自己的前程,所有行业都是被需要的。最主要的,各种人去干适合他自身条件和水平的工作(包括企业倒闭后政府对失业者免费再进行合适的职业教育),这就是公平,这里就包括前面所说的核电站的操纵员(他们可是拿着很高的工资,是国家的宝贝,但是培训时间很长,担子很重啊!)。 所有我上面谈的一切,只有办教育的人不从功利出发才能实现,教改的失败的根子就是这个。教育是个长期的事业,是关系国家未来的事业,教育政策失败,会最终使经济建设上不去,甚至影响国家政权的稳固,我不是痴人说梦话,吓唬人!!!
个人分类: 未分类|5210 次阅读|13 个评论
政府抓教育当首推义务教育,而后是职业教育。
liweiyin2009 2010-1-23 14:24
关于当今的教育 我不是搞教育的,谈这个问题很外行,但是,出于关心,我不怕献丑,想谈一些看法。第一篇:义务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篇:义务教育的宗旨,第三篇:辨析教育公平,第四篇:作为一个老本科大学毕业生的体会。因为身体欠佳,有可能拖拖拉拉,文章语言也欠修饰,请朋友们原谅。我十分希望大家都来关心这个问题。我只是抛砖引玉。 政府抓教育当首推义务教育,而后是职业教育。 义务教育的义务二字,实际上为法律语言,义务与责任,与权力相连。政府是全国民众的政府,它有责任对全国的适龄儿童办好义务教育,而全国人民都有责任把自家的适龄儿童送去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是他们应该享受的权利。为什么义务教育要成为政府办教育的首要大事呢?我认为理由有四: 第一, 完善社会生活的需要。 一个社会是由各种人组织起来的,社会越进步,各种人员的搭配越需要齐全。任何一个人都需要住房,穿衣,吃饭,会产生垃圾,会生病, ------于是,我们需要有种地的,需要有卖货的,需要有盖房的,有织布成衣的,有治病的-------种种种种。盖房子需要建筑工程师,但是更多的却是技术员把建筑师的构想绘成详图,需要更更多的建筑工人把房子盖起来,一个工地只需要个把有稍高文化的质检员,却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看病需要医生,但是没有比医生数量多地执行医嘱的各类优秀护士、化验员、细致入微的护理员--------绝对不行;一个城市一天没有清洁工清理垃圾,这个城市就没法生活,最近大雪,清洁工们不休不眠地工作,以至于王师傅倒在了工作岗位,正是有了他们辛勤的劳动,才让雪后的城市得以运转,我们更离不开农村生产农产品的农民,离不开各种生产线上的工人-------。 总之,一个社会得以正常运转,得以和谐,必有各行各业的人组成。而如果人人在儿时都得到良好的最基本的基础教育,整个社会的素质就会大大提升。 当政府把升大学作为改变农村孩子命运的唯一出路,而把从农村出来的工人始终叫作农民工的时候,就不仅制造了不公平,而且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功利思想,他们上了大学,只求自己待在大城市,谋个好工作,农村却越来越缺少教师、医生、技术人员,谋不到好职就堆成族。只有在外面因为经济危机而返乡的人,才回去创业而带起一片。这也说明,这些 受过义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人在中国的大地上是多么实用。 媒体上介绍的例子我不在此重复。我只举一个在法国中部的一个小村子里的一户人家。一个寡母和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没有接受特殊的职业教育,三儿子接受的是中等职业教育,一家子养了个养猪场,每年上市9千头猪,大儿子负责用于做猪饲料的玉米地的耕种,浇地用的是能行走和自由转动的喷水机,收割忙季,大儿子雇请一些流浪的吉普赛人;二儿子负责饲料加工和喂食,管理猪场,小儿子有技术,负责全猪场的自动化系统,还参加国际上的自动化会议,自己主动担任400户村民的副村长,公家补贴他一年2000法郎(一个从失业介绍所请来的高级秘书,一月拿8000法郎,其中2000法郎支付给失业介绍所);全家挣的钱交由母亲管理,大儿子一家和二儿子一家和母亲住在一个院子里,和我们中国人的家十分相像。他们就属于法国养活95%的5%中的人,受过基本教育后在自己的家乡为全法国人服务。 第二, 自由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自由,不是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组织市场,而是主要由一双双看不见的手来调控市场。这些双看不见的手就是大众。为此,从西方突破封建时代, 大众涌入市场起,大众的自律和自觉就成了律制的基础。 拿破仑有千错万错,但是他在制定了法典的同时强调了法国的人人受教育权。一个人在儿时学到的东西,养成的习惯,往往一辈子也不会变,我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道德方面的习惯。我知道美国人特别看重一个人的诚信,他们不仅用法律和诚信记录来约束人,他们特别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对孩子的学业成绩远不如对孩子诚实的品德看得重,孩子可以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但必须诚实。在法国,每种行业都有行业协会,就说利润这一块,各行业协会给出个范围(注意:不是政府!),大家一般都会遵守,不会发生你获暴利,他被无故挤出的恶性事件,除非是他自己没有能力做出合格的产品而失去市场,做生意的人要讲究信誉。这些,我想都是人们在自己经过市场经济初期的痛苦后找到的办法。我们就更应该吸取别人曾经的教训,而从开就给自己的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主管过去太急于提升科技水平,把注意力几乎全放到了大学教育上,出来的尖子(相对于大众而言),却没有坚实的基础,立在了沙子上,他们学到了技术,却没有学会做人,没有强烈的自律能力。法不罚众,大众的自律能力不提升,法律是威慑不了的,国家也不会成为一个有秩序的市场经济。否则,什么食品法药检法------都会有人钻空子,让老百姓不知所措。不能尽出黑心老板(包括国营公司),克扣工人工资,以至于让工人断指跳楼掏薪。不能尽出粗制滥造和偷工减料。总之, 职业道德必须从小养成。 第三, 走向国际的需要。 中国的声望越来越高,中国的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向国外,中国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人无其数,外国人到中国来的人目前也无其数。中国人在全世界展示的不应仅是经济快速增长的能力,更应该是中国人的修养和素质。我们已经在改正不少坏习惯,譬如,随地吐痰,大声喧哗,遵守规定等等。但是,离一个文明社会的要求还很远,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小城镇等等,我们必须不断从自己的孩子开始,以小手牵大手,不断使我们国家真正成为与经济不断上升相适应的文明国家。我们不能总是通过一些大型国际活动来纠正恶习,譬如奥运会、世博会等等,这些是需要的,但是有限的。用管制和惩罚的手段也固然必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全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出新的一代。不仅要除去一般的恶习,还要培养我们应有的大度和大气,不要上来就骂人,学会讲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中国人受外人欺负的各个事件,但是不能就从自卑而形成过度的自尊。我们现在需要学会和外人交往,要知道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中国。 第四, 未来民主制度的需要。 我们要学会全社会的自觉,学会正确地运用民主,直到如何通过民主选举选出真正能为大众管理好国家的人(包括村、镇、市和国)。为此,我们必须提高全国人民的素质,真正明白人民自己才是社会的主人,因此形成自觉的意识,而不会在这样的大事上,逐小利而出卖大义,也学会监督被选者的一举一动,使之不得出轨。而被选出的执政者会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因为自己是受人民之托。所有这些在目前尚十分缺乏,但我们迟早要走上这条民主的道路,这是多少先烈曾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为此,从义务教育阶段就让孩子们养成优良的品德,具备做主人翁的自觉意识是当今及以后政府的责任。 我们前一阶段,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从功利的需求出发,为了急需技术人才,并且与某些大国的大学生的比例相比,而没有从我国的现实出发,以为上大学的人多了,我们的科技水平就可以上去,可是忘了,不论什么比例,在任何国家,国民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是大学生。我们必须为了将来,在全国范围内把义务教育抓好,然后是职业培训(德国是个极好的范例,所以他们的产品的声誉相当高)。为了这项任务,我们需要培训承担这项任务的老师,一大批真正有志教育的人,就像过去的陶行知和一大批在穷乡僻壤奋斗的老师们(他们也许没有合格的师范生证书,但是他们在实践着)。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92 次阅读|1 个评论
考研题里出有关道德的提有助于提高道德水平吗?
liweiyin2009 2010-1-11 08:39
考研题里出有关道德的提有助于提高道德水平吗? 今年考研的政治体重出现了有关道德的考题,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让国家的栋梁之材提高道德观念不是太简单化了吗?社会道德问题确实严重,不断出现的道德败坏的问题,特别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本身就是带研究生的导师,论文抄袭,考试作弊,杀人抢劫,办色情网站等等,还一想不通就自杀的,更别说小小不文明的行为。这里面是整个社会问题,当然包括教育的失败,但是,用考试出题的办法能行吗?难道不明白现在的考试,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考研、考博、考公务员,哪个不是为了得考分,按题意答题,得分就行,至于平时的为人,那是两码事。考试成了封建时代 的真正的考状元,为升官发财铺路。难道没有看简报上特别的报道,今年调动的副省级的干部多数都是研究生学历,各个国家机关招人也都要研究生毕业的,一个普通的设计院别说中专生了,大学生都不愿意要,难道一般的施工图都要用研究生?考研就是为了混个好饭碗,国家是在浪费人才。在这种思维下,谁会想到道德?谁想到社会的责任感?道德是要从小养成的,一种形成的做人的本能,一种从小养成的思维习惯。我们太功利化了教育,把教育的理念全变了样。这点,西方国家不是如此,我们以前也不是如此。越是在市场发达的情况下,越需要有最基础的道德培训的必要,有不受干扰的净土,那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能知道默默无闻多少年的苦心钻演一定会获奖吗?有的不是在得奖的时候已经患上了帕金森病了吗?如果他们就是为获奖而搞研究,会持续那么多年吗?问题就是中国的领导太像获奖了,才把教育办得如此功利。其实,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小学和中学的时代并不是被老师看好的学生,如果按我们用分数从小轮到达的话,会有爱因斯坦吗?现在,我国的教育家们开始担忧起男、女孩子的比例来了,觉得难孩子过多地被早早地被淘汰了,为什么?因为男孩子从小就是比女孩子爱玩,爱淘气,评好学生经常没有他们的份。我听说,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小学生的作业很少,过得很轻松,他们可以犯各种错误,但是必须诚实。诚实是美国社会中最看重的人品,他们的孩子到了9岁的时候,家长就鼓励他们通过劳动,诸如送报,帮人除草等等挣取零花钱。华人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美国孩子就一定喜欢他们吗? 我在2004 年曾经写过一篇小文,我觉得还值得发表,也许那时还没有现在严重,严重到中央开始把这个道德教育的问题当做一件大事了,严重到媒体一再宣传一些小人物大英雄。但是,道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全社会一齐抓。 《思想道德教育是要从小事做起 2004-3-27 教育孩子,必须是具体的。过去,一提思想道德教育就讲爱党爱国,对于孩子,党是抽象的,国是抽象的。于是,中国人从小就学会了嘴巴上的工夫,行动却不敢恭维。很久已前,从我的女儿那儿听说,她一个同学的外国朋友做火车,看见乘客把吃完的餐盒和垃圾从车窗往外扔,铁路沿线尽是污物,他们惊讶极了:难道你们不爱自己的国家吗?人家把这样的细节和爱国连在了一起。也因为这个,许多热爱中国的外国人组成志愿者到长城去收集垃圾。 想想看,为什么大学生会用硫酸去泼狗熊呢?难道都怨心理疾病吗?如果,他从小就被教育对生命的爱惜,在心底里培养出一种对他人、对自然的一种细微的爱心,我想,他会下不了手!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也曾让我心痛:一次我骑三轮慢慢地经过一辆停着的小汽车,由于慢车道已经被占满,我又怕多占快车道,所以贴得那辆车比较近,没想到开车的年青人突然会开门,碰到了我正在骑过去的车,他出来后,张口对我这70岁的老太婆张口大骂:他妈的,没长眼睛啊!他的无理漫骂一下子噎住了我习惯性要出口的对不起,我回头看了他一眼后,骑走了。 人与人之间的爱应该是具体的,为什么要给婴儿更多的父母的抚摩,就是让他切实地从肌肤上感受父母的爱;以后,在幼儿园和学校里与小朋友的交往中感受到朋友的爱、从老师的教诲中感受到师长的爱;家里养的宠物和花草是让他感悟到对自然的爱。爱会他在心灵的深处产生的一种柔情,让他愿意与别人分享,使他能够去倾听、去理解别人。总之,这些全是具体的,看似细节,但是,背后相连的却是大道理。当爱、倾听、理解、容忍和谦让等等都成了一个孩子的本性以后,这个孩子在长大以后就会具体地把大道理贯穿在他纯属自然的行动之中。 我读过一本在美国几代相传、人们从小熟读熟记、至今许多老幼都能背诵其中章节的书,名叫《麦加菲读本》。在这本进行道德教育的读本里,作者记录或编造了一个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教给孩子们做人应具有的勇敢、正直、仁慈、勤奋和坚持等等,生动而且具体。我手边碰巧还有一本法国对幼儿的礼貌行为教材,里面也是一个个带着插画的小故事,用动物拟人讲故事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怎样才是对的:做客要敲门、爱吃的东西不能独占、见面要打招呼、做公共汽车不要乱挤,郊游时不要随手乱扔污物、进出公共场所要注意谦让、不要制造喧哗等等,等等。这些书里都没有讲大道理,但是,一旦孩子们接受了,成了他们生活的习惯,社会上就多了有教养的人,所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党、爱社会、遵纪守法都得到了落实。 由此反思,我们学校过去的道德教材都需要彻底改写。我看过孩子初中的政治课本(一般来说,孩子们都不喜欢上政治,特别是男孩子),课本里讲的公民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孩子们只能死记硬背,为了不丢分,对他们的行为的熏陶毫无意义。法制的基础必须是全民道德素质的提高,而不是靠人们畏惧犯法而不犯法。》 50年了。从大跃进开始,一部分当官的学会了说假话,顺着上面的意图办事,文化大革命,一些年轻人以粗野和不学习为荣,学会了满嘴的口号,行动是两码事,最后的30年,功利的教育观念是整个教育都围着高考成功转,到大城市去谋个好职业为目的,方便有个好前程甚至成了某些人说不出口的入党的政治生命的内涵,如此等等,道德从根子上被破坏了,改变哪有那么简单?考研的题目中多了道德方面的题,这只能说明,一方面念书的人中道德确实有了问题,被教育当局认定了,另一方面还显示出,我们的教育管理者还在不知所措。其实,中国文化人道德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普及教育的根本目的反思开始:究竟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哈佛图书馆馆训”——如此功利、低俗、错误连篇,你信吗?
wangxh 2009-12-15 15:09
哈佛大学不仅仅是美国,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大学,是所有人的向往!如果炒作大学过时了,那就炒作人家的图书馆吧!这就是某些中国人最恶心人的肮脏心理!百度一搜 哈佛图书馆馆训 ,竟然 21 万 8 千个网页,甚至科学网上也有人转载,几乎全是相同的内容,如下所列。看看这些英语,品品这些思想内涵, 您相信吗这就是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训 ?如此功利、低俗、错误百出的超烂英语竟然贴上哈佛图书馆的标签,在网络里四处泛滥。请不要拿这些只有某些中国大学校长能够讲出来的英语糟蹋人家哈佛了吧!我们也不要再继续以讹传讹了,以免被人家外国人笑话! 1. This moment will nap , you will have a dream; But this moment study , 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 I leave uncultivated today, was precisely yesterday perishes tomorrow which person of the body implored. 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鄙人英语不好,请问这是英语吗? 】 3. Thought is already is late, exactly is the earliest time. 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英语老师从来都没教过连用两个 is ,是强调强调句吗? 】 4. Not matter of the today will drag tomorrow. 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哈佛人真是厉害,硬是把今天的事儿 drag 到明天! 】 5. Time the study pain is temporary, has not learned the pain is life-long. 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啊哦,原来学习时的痛苦英语这样表达;没有学到的 pain 是一辈子的事儿! 】 6. Studies this matter, lacks the time, but is lacks diligently. 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is lacks 是什么语法? lacks diligently 是什么语法?这是哪门子英语语法? 】 7. Perhaps happiness does not arrange the position, but succeeds must arrange the position. 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原来 happiness 不排名,而 succeeds 必须排名! 】 8. The study certainly is not the life complete . But, since continually life part of - studies also is unable to conquer, what but also can make? 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 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哈佛打算教它的学生 make 什么呢? 】 9. Please enjoy the pain which is unable to avoid. 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 Only has compared to the others early, diligently diligently , can feel the successful taste.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这句最搞笑,对仗工整 only 对只, has 对有,比对 compared to , early 对早,放在一起竟然很像现在完成时,简直绝配! 】 11. Nobody can casually succeed, it comes from the thorough self-control and the will.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 The time is passing. 时间在流逝。 13. Now drips the saliva, will become tomorrow the tear. 现在淌的哈喇子,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无语啊 】 14. The dog equally study, the gentleman equally plays. 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dog会学习,gentleman会玩儿,太有才啦!】 15. Today does not walk, will have to run tomorrow. 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today会走,而且明天不得不跑】 16. The investment future person will be, will be loyal to the reality person. 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这是英语吗?】 17. The education level represents the income. 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如果哈佛这么功利、如此低俗,估计世界排名肯定在我们2.5流中国大学之后 !后面的什么也不想说了 ......】 18. One day, has not been able again to come. 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 Even if the present, the match does not stop changes the page. 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 20. Has not been difficult, then does not have attains. 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个人分类: 教之道|6852 次阅读|1 个评论
试论学科的学理部分和功利部分
panfq 2009-11-28 10:52
大学在走向创业的过程中,日益注重经济方面的考虑,注重效益。所以对于那些能带来效益、与市场需求相吻合,或者给学校带来声望的学科就日渐得到重视。有一些学科,起不到上述的作用,既不能为学校的经济生存做出贡献,又不能吸引学生,那它的存在与否就值得考虑。许多大学现在举办的独立学院中所体现的学科,就是创业中的代表学科。 当创业深入到每个学科部门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每个学科的学理部分和功利部分或实用部分。例如经济学管理学,除了搞理论部分,还要考虑能否办 MBA, 面向企业进行培训。工程学科考虑结合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开发,等等。 学理部分是所谓的学科的心脏地带,功利部分是学理的延伸和应用。二者可相互促进,也可能造成相互紧张的关系。功利部分借助于其获得的收益反哺于学理部分,为学理的研究提供物质保障。学理部分的进展可能为功利部分寻找新的生长点。 有些学科的功利部分可延伸得很长。有些学科则难以施展力量。例如,让学历史的学者去给企业撰写企业发展史 ? 对于一些地方院校的非重点学科,尤其需要学理和功利两部分的相互促进。如果为了行政安排方面的考虑,把学科的功利部分单独剥离出去,而不能反哺于学理部分,学理部分就缺乏相应的学术和物质资源。虽然剥离出去的单位在创收时、在争取国家省级地方相应的培训项目方面,仍然需要学理部分的老师来讲授相关课程,但总的来说,由于基层研究部门的天生的弱势,不能轻易拿下大的课题,就会造成一种影响,它给学校的名誉、经济效益方面都不能为学校做贡献,同时自己在经济生存方面也日见其穷酸。在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背景下,弱势学科又不能吸引学生。于是,管理人员就会觉得它占着学校的办公设施而不能带来效益,有些浪费,随时面临被撤销的危险。 这里就不免想到教育学科。许多大学都把教育学科的学理和功利部分整合在一个教育学院,学理研究和师资培训相得益彰。可是,学校把负责能够争取国家级和省级、地方培训项目及经费的部分 独立出去,而把作为培训相关学科之一的教育学科教师单设一个部门,前面说的那种学科发展中的反哺作用却不能显示出来,学理部分就会出现上述的危机。像教育系、教育科学研究所这样的由学科教师组成的机构就日见其无用,先后辗转几个部门,挂靠在哪儿都显得不合适,只好撤消。十几位教育学科教师自谋出路。从此,你在山东理工大学再也找不到教育学实体机构的影子了。 相关链接 当教师被清退的时候,教育学也该退场了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中功利主义,我们人人有责
turbo 2009-8-21 16:59
时常看到人们的牢骚,说中国的科研如何弄虚作假,科研人员如何功利,但是我深刻感觉到其实这个问题深刻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不是一下子就能消除。 当科研是为了自己获取利益时,就和科研的根本目标相悖。不管科研制度如何限制,总是能找到各种漏洞,而且我们国家历来是人治意识深厚,法制意识淡薄。 现在从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科研体制的运作,并不能保证纯粹为兴趣而进行的科研活动。 我生于70年代,觉得从小所受的教育里,除了苍白无力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思想外,其他从父母,同学、朋友等周围环境中得到的思想是:考上大学才能有好出路,读了研究生能找到好工作,读了博士就能如何如何,所有一切几乎都是从名利角度来看待的。所以让一个从小受到这样教育的人能够抛弃一切跟从自己心中的兴趣,踏踏实实搞科研,难!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语
skyherry1985 2009-7-16 00:53
最近老板又开始发飙了,终于要把他所想要的以绩效为导向的奖励制度推行了。 自从上了研究生,才真正明白中国的学术,所谓的学术,所谓的专家! 一个能在一年出几十篇SCI的人是真人么?一个能在一年内写出二十本书(号称著作)的人是怎么办到得? 对于中国的学术氛围,我不能说什么,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研究生,甚至还在未毕业发愁。具体是因为不良竞争导致的,还是制度导致的,我也不清楚。毕竟,我才涉足科研行列(所谓的科研)才仅仅几个月。根本就是个无名小卒,言论也不会有人相信。 这个社会是功利性的,无论哪一行,学术也是,我只能简单的这么说一句。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0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