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临床试验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临床试验

相关日志

[转载]临床试验百年历程概述
fqng1008 2020-10-18 12:08
刘雅莉,谢琪,刘保延,方泽萍,张丽丽,骆菁怡,封昱辰,张小康. 临床试验百年历程概述.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6, 16(11): 1241~1249 摘要 本文系统查询并梳理了临床研究方法发展的典型事件和相关人物,遴选、呈现临床试验发展历程中的“第一次”和重大方法学进展,旨在通过典型人物和事件勾画临床研究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脉络,解析临床研究方法转变的深刻背景,为医学临床、科研工作者、卫生决策者、医学生等认识临床研究发展史提供参考依据。卫生保健对于促进人类健康的作用不容忽视。据估计,预期寿命增加因素中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作用归功于卫生保健,它还使人们免受慢性健康问题困扰的平均时间延长了 5 年。 未经充分验证的治疗措施可造成严重危害,为了“公平”地验证治疗措施,我们必须致力于获取可靠的疗效信息。此处所说的“公平试验”是通过采 取措施减少偏倚和机遇因素带来的误导影响,从而 获得可靠疗效信息的试验过程。关于医学治疗公平 试验的历史沿革,詹姆斯· 林德图书馆(James Lind Library)做了示例解释 。历经“历史上的对照试验”(Controlled Trials from History)的网站、Sibbald 图书馆的变迁,2003 年在纪念詹姆斯·林德发表《坏血病论文集》250周年的座谈会上,该网站被重建并改名为詹姆斯·林德图书馆(www.jameslindlibrary.org),Cochrane 协作网创始人Iain Chalmers 博士担任了此网站的负责人 。 朴素的公平试验原则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该理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发展、 完善。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常常根据如何治疗疾病的理论采取治疗措施,而未对这些理论在实践中 的使用效果进行科学验证,有些干预措施后来被证明是无效甚至有害的。因此干预措施推广使用前有必要在实践中验证其利弊关系,以尽可能避免某些有效的措施未及时推广或原本无效甚至有害的措施长期被使用。 认识到需开展临床试验验证干预措施疗效后,我们更应强调验证试验方法的可靠性,采取恰当的措施降低受到偏倚的影响,并谨慎地做出解释。临床试验需要设立对照,例如安慰剂对照、前后对照、交叉对照、对不同群组患者采用不同干预措施的对照等。对照选择前应对以往相关治疗措施试验进行系统评价或参考相关系统评价的结论,否则就不能解决疗效的真正不确定性。 临床研究的设计方案可分为两大类:试验性研究(experimental study)和观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试验性研究设计可人为控制试验条件。常用的设计类型包括随机对照试验、交叉试验、前后对照试验等。而观察性研究不能人为控制试验条件,分组系自然形成,只能尽可能控制非研究因素的影响,来提高结论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常用的观察性研究设计类型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系列病例分析、个案病例报告等(图 1)。其中,如何设立合理的对照、控制组间研究因素、避免研究者和受试者知道用药情况对结果产生影响等,是医学研究者关注的重要方法学问题。 图 1 常见医学研究设计方案 在临床研究发展历程中,有很多对临床研究方法学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事件发生,也涌现出很多推波助澜的典型人物,为临床试验发展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启了很多重要的“第一次”,促进 了循证医学医疗模式的来临。本文对临床试验发展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事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出临床试验大事记时线图(图 2) ,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事件,从一个侧面纵观临床研究方法学发展的脉络,铭记历史的烙印 。 图 2 临床试验大事记时线图 1 验证临床疗效的方法 临床试验方法学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实践过程。自1747年James Lind开展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临床对照试验以来,临床试验方法学进入了发展期,出现了临床试验的对照设计、安慰剂设立、研究 对象分配方法等各方面方法学的探索和应用,形成了第一个临床对照试验、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半随机对照试验等多种临床试验设计;1948年开展的链霉素治疗结核的临床试验被认为是第一个设计 规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此后临床试验方法学日趋成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现将临床试验发展史上较为重要的“第一次”事件简单阐述如下: 1061年,中国古代开展的朴素的对照试验——人参的对照试验。宋代《本草图经》中记载了鉴别人参的方法,原文如下:“相传欲试上党人参者,当使二人同走,一与人参含之,一不与,度走三五里许,其不含人参者,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者,其人参乃真也。”选择两人做对照,一人口含人参,另一人不含人参,步行三、五里路,不含人参者大喘,口含人参者呼吸自如,从而判断后者为口服上党人参产生的作用。这一个含人参奔跑的故事记载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开展的朴素的对照试验。 1747年,第一个临床对照试验——柑橘和柠檬治疗坏血病。在 18 世纪,坏血病是困扰英国海军的主要健康问题。当时用于治疗坏血病的方法有多种,但人们并不确定哪种方法是有效的?为了验证坏血病有效的治疗方法,海军医生 Lind 召集、遴选了12名患有坏血病并具有相似的症状的船员,安置在船上同一位置,基本饮食相同,使得患者身处的环境 具有可比性。每 2 名船员为 1 组,共分为 6 组,但 6 个组予以不同的补充品互为对照:醋、稀释的硫酸、苹果酒、海水、肉豆蔻、大蒜、辣根的混合物,两个橘子和一个柠檬。最终结果是吃了两个橘子和一个柠檬的 2 名船员症状逐渐好转、康复。此后,英国海军部下令所有船只都供 应柠檬汁,到 18 世纪末,这 种致命的疾病便从英国皇家海军中消失了。James Lind 设计的试验比较了当时用于治疗坏血病的 6 种方法,得出了柑橘和柠檬(因为柑橘和柠檬含有大量维生素 C)治疗坏血病有效的结论 。这项研究被视为第一个临床对照试验,这一成果最后被撰写为论文于1753 年发表,James Lind 也被认为是临床对照试验历史发展的先驱者之一。 1781年,第一个单盲临床试验——动物磁疗试验。德国医生安东·梅斯梅尔(Franz Anton Mesmer)提出了一种催眠术或者称为动物磁疗的方法,宣称可以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为验证动物磁疗的疗效,由 Benjamin Franklin 牵头的委员会调查动物磁疗是否有效。委员会做测试时要求接受动物磁疗的受试者蒙住眼睛,试验过程中告诉患者他们是否正在接受动物磁疗,但可能被告诉是否接受磁疗的信息与事实相反。受试者只有当被告知他们正在接受治疗时才会感觉到“动物磁力”,并非真正实施“动物磁疗”的效果,应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本试验通过科学的方法否定了动物磁疗的治疗作用。在试验过程中,被试者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接受了真正的“动物磁疗”,用蒙面的方法实现了对受试对象采用的“盲法”,本试验也被认为是第一个单盲临床试验。 1801年,第一个安慰剂对照试验——金属棍是否有电磁作用。John Haygarth于 1801年首次报告了“安慰剂”对照的试验结果。当时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将金属棍放在身体上,认为人体可以通过接受金属电磁的影响而缓解症状。Haygarth 在第一天给 5 位病人使用木头仿造的金属棍治疗,发现四个人病情缓解,第二天使用真正的金属棍进行治疗得到相同的结果,也是 4 个人报告了病情的缓解,试验证明了金属棍对病情没有任何作用 。尽管他没有明确提出安慰剂效应的概念,但显然他已经有了与现代安慰剂效应相似的观点。 1855 年,第1例具备雏形的病例对照研究——Broad Street水井与霍乱暴发。1854 年英国伦敦市区暴发霍乱,在John Snow 起初调查发现霍乱发生与当地宽街水井污染有关后的第二年,一位名叫Whitehead的当地官员对霍乱暴发细节信息展开进一步调查。Whitehead 询问收集事发当年 8 月 30 日至 9月8日期间饮用宽街水井水的居民信息,包括向有霍乱死亡病例的家属询问死者生活习惯,询问霍乱传染病的生存者以及 336 名未发生疾病的当地居 民是否引用了宽街井水。Whitehead 发现,饮用井水和不饮用井水居民的霍乱发生比例为4:1(80 :20),而在未发病人群中此比例则大约为1 :4.9(57:279),饮用污染的宽街井水的比值比OR=19.6(P0.001),提示饮用宽街水井的水大大增加了人群的发病危险 。Whitehead 的研究具备了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的基本要素,设立了病例组和对照组,回顾调查既往可能的危险因素暴露史,并对两组的暴露比例进行比较等,在病因学研究方面是一大进步。 1898年,第一个半随机临床对照试验——血清治疗白喉试验。19 世纪末有关血清治疗白喉疗效的证据是有争议的。为试图验证血清疗法治疗白喉的临床疗效,年仅 28 岁的 Fibiger 设计了一项“更为严谨”的临床对照试验。Fibiger 收集 1896 年5月13日至1897 年 5 月 13 日期间丹麦哥本哈根(Blegdam-shospitalet)医院收治的白喉患者(检查出白喉杆菌),根据病人入院的日期将之分配为两组(隔日交替),一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接受每天两次皮下注射白喉血清,另一组仅接受标准治疗。所有病人都使用硝酸银或沥青油的方案擦洗喉咙,主要结局指标是病死率,其他的指标还有体温、蛋白尿等。试验结果提示血清治疗白喉可降低白喉的病死率。隔天交替的方式是早期采用的随机分组方法之一,简单易行;但当前已被更为严谨的随机分配方法所替代。本试验被认为是第一个尝试随机分配的临床对照试验。 1920 年,第一个考虑混杂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糙皮病影响因素研究。Goldberger 于 1920 年发表糙皮病研究,比较糙皮病患者和非糙皮病患者的饮食结构,试图分析糙皮病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者选择了糙皮病高发的春末开展研究,时限为两周,对南卡罗莱纳的 7 个村庄居民逐户排查,经过严格的临床诊断标准收集、确诊所有糙皮病患者。 该研究结果提示,糙皮病发病与家庭的新鲜肉和奶制品摄入不足有关。Goldberger 的研究是首次考虑了混杂因素(家庭经济收入)的病例对照研究,研究设计关注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以及病例组、对照组间混杂因素对其的影响,注意病例组和对照组样本选择的匹配。 Fisher与实验设计三原则。费歇尔(Ronald Aylmer Fisher)是英国著名统计学家,他在统计学发展史上地位显赫,他的研究成果大量应用于生物学、医学领域,而且为临床试验方法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从 1912 年费歇尔提出了一种重要而普遍的点估计法,到 1925 年,费歇尔在创建试验设计理论的过程中提出的“随机化”原则,再到1935年《实验设计法》(The Design of Experiments)的出版,提出了著名的实验设计三原则:随机化、区组控制和重复,其成就对于临床试验方法学的发展举足轻重。此外,费歇尔还提出随机区组法和拉丁方方法 ,并与耶特斯合作编制了有名的 Fisher Yates 随机数字表。 1926 年,第一个现代模式下的病例对照研究——生殖因素和乳腺癌的关系。1926 年英 国卫生部在公共卫生和医学学科发表了一篇探究生殖因素与乳腺癌间关系的研究,被认为是现代模式下第一个病例对照研究。研究者 Lane Claypon 从英国伦敦和格拉斯哥所在医院的住院和门诊患者中选择了500 例就诊的乳腺癌患者和 500 例非乳腺癌患者(其他特征与病例组相似)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并对两组妇女的职业、新生儿病死率、国籍、婚姻状态、年龄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很好地控制了两组妇女在年龄和社会地位上的相似性,排除了绝经前乳腺癌的特殊情况,减少了其他因素对该研究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乳腺癌与绝经年龄、首次妊娠年龄、分娩次数、哺乳等因素相关 。尽管该研究并不是第一次证明低生育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但在病例对照研究的历史上却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1933 年,第一个回顾性队列研究——家庭接触史与结核病传播的研究。美国流行病学家 Frost 于1933 年开展了一项家庭接触史与结核病传播的研究。本试验在美国田纳西州某小镇黑人人群的 132个家庭中展开。本研究涉及对危险人年的计算,观察连续 5 年的数据(未依据性别分析),记录每个人进入或离开家庭的时间。依据是否存在结核病家庭接触史来计算两组结核病年发病率,结果提示有结核病家庭接触史的人群结核病发病率是无结核病家庭接触史的人群的 2 倍 。它被认为是有意识地应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的较早研究之一。 1943年,第一个大规模、多中心、临床对照试验——棒曲霉素治疗感冒试验。《柳叶刀》杂志于1943 年报告了一种新的抗生素——棒曲霉素,它是一种展青霉的代谢产物。为了验证棒曲霉素是否具有抗感冒作用,在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RC)的支持下开展了覆盖英国的一项多中心临床对照试验,不同中心采用设计一致的试验方案。研究结果提示棒曲霉素并不能缓解由感冒造成的痛苦与负担 。该试验被认为是第一个大规模、多中心、临床对照试验。 1948 年,第一个设计规范的临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链霉素治疗结核试验。20世纪中叶,英国MRC 牵头开展了一项覆盖整个英国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旨在验证链霉素是否对肺结核有效。该试验研究对象为经细菌学检查确诊的急性进展性双侧肺结核患者共 107 例,随机分为 2 组,采用随机数字表产生随机序列号进行随机分配,并通过密闭信封保存随机序列号;试验组55例接受链霉素治疗加卧床休养的方案,对照组 52 例只卧床休养。研究结果提示:随访6个月后,链霉素组病死率(7%)低于卧床休息组(27%);链霉素组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改善率以及结核杆菌阴转率均高于卧床休息组。本试验结果证明链霉素治疗结核病有效 。 本研究详细描述了试验设计方法,它在临床试验方法学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被视为第一个临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1989 年,第一个现代意义的系统评价——糖皮质激素防治早产儿的病死率。20 世纪 80 年代的欧洲,对于有早产倾向的孕妇是否应该应用糖皮质激素存有较大争议,临床实践中是否给早产孕妇使用糖皮质激素多基于医师自身的临床经验和散在的临床研究证据。Chalmers 教授研究组试图全面收集到所有发表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早产倾向孕妇的 RCT,并用 Meta 分析的方法对其结果进行合并,其综合效应量结果提示给早产孕妇使用这种短疗程、低价格的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地降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并发症及其病死率。该系统评价结果被欧洲产科医师广泛采纳后,使欧洲新生儿病死率下降30%~50%。其成果被写入 1989 年出版的《妊娠和分娩领域的有效治疗》一书 。这项研究被认为是现代意义的第一篇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成为系统评价的里程碑事件。 2 促进临床试验发展的重要事件 20 世纪是临床试验方法学以及临床医学相关学科快速发展的时期。自 1938 年临床流行病学诞生以来,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与个性化医学相继出现;以及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学的迅速发展,许多重要事件都为临床研究的发展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举例如下: 1938 年,美国耶鲁大学 John 教授首次提出了临床流行病学概念,创造性地将流行病学及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临床医学,诞生了临床流行病学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对临床流行病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指出“临床流行病学的建立及其在群体水平的研究成果对疾病的研究和临床干预,做出了十分惊人的贡献,其创造性地在群体水平所建立的量化测量疾病的研究方法,使之在各种群体水平上能够可信地评价干预治疗的结果”。 1938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食品、药品及化妆品的有关法案履行保护公众健康的职责,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强制实施。此后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逐步发展、完善。 1991年,“循证医学”一词首次出现在ACP Journal Club,作者是时任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内科住院医师培训计划主任 Gordon Guyatt 博士 。1992 年,Gordon Guyatt 博士团队在JAMA 杂志上发表了“Evidence-based medicine: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循证医学:医学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一文,标志着循证医学正式诞生 。 1992 年 Science杂志提出B2B(bench to bed-side,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概念,1994 年开始出现转化型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1996年《柳叶刀》杂志首次出现“translational medicine”这一新名词。 转化医学被认为是一类医学研究,是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双向转化的模式 。 1993 年,循证医学奠基人之一的英国Iain Chalmers 博士在英国发起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以Cochrane 名字命名的 Cochrane 中心。同年,在牛津召开了第一届世界 Cochrane 年会,正式成立了国际Cochrane协作网,其重要的工作成果是 Cochrane 图书馆,旨在产生、保存和传播最佳卫生保健证据,其网址是 www.cochrane.org 。Cochrane 协作网的成立和发展,是循证医学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成为全世界卫生保健决策时最佳证据的重要来源。 1993年,WHO 根据各国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制定、颁布了适用于各成员国的《WHO 药物临床试验规范指导原则》,随之《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开始广泛实施。20世纪 90 年代,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国际统一标准逐步形成。 1993 年 Kaplan 等首次在论文中使用“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RWS)一词。RWS 即运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真实无偏倚或偏倚较少的人群中,对某种或某些干预措施(包括诊断、治疗、预后)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研究。RWS是国际上在实况随机对照试验(pragmatic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PRCT)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概念和方法,通过真实世界样本来反映真实世界总体,这是一种遵照临床实情的理念。 1994 年,以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临床流行病学系David Moher 为代表的试验报告规范(the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SORT)工作组成立,提出结构化报告随机对照试验的提议 。 1996 年,临床试验报告的统一标准(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CONSORT 声明首次发表,开启了医学研究报告规范的新篇章 。 2004 年,包括 WHO 在内1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成立了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工作组历经 4 年的努力,正式发布了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它是适用于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SR)、临床实践指南(clinic practice guideline,CPG)和卫生技术评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HTA)的分级工具,是当前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分级的国际标准之一 。 2007年5月,WHO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 Registration Platform,WHO ICTRP,http://www.who.int/ictrp/en/)正式运行 ,标志着按统一标准、对临床试验进行注册并颁发统一注册号的临床试验注册制度正式在全球建立。WHO ICTRP 是对全人类健康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是 21 世纪临床试验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2008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伦理审查的规范化建设工作,先后颁布《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管理规范》、《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建设规范》《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建设质量评估要点》,并成立了中医药伦理专家委员会。 2013 年,刘保延主任医师在《中医杂志》发表了《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从科学范式的角度对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 。中医临床科研范式的核心是临床科研一体化,鲜明特征是以人为中心,以数据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医疗实践与科学计算交替,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它突出了中医辨证论治和个体化治疗为基础的规律发现和疗效验证,其价值观和世界观将为中医临床研究带来历史性变革(图 3)。 图 3 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范式图示 2015 年 8 月 WHO ICTRP 发布的关于支持临床试验数据共享的声明 ;2016 年1月20日 ICMJE发布的关于临床试验数据共享的建议 。这是进一步推动的临床试验透明化的举措,体现了全社会对承担安全风险、为全人类健康事业做出卓越奉献的参试者的尊重,也体现了医学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感。 3 讨论 3.1 发展临床试验方法学是提高临床试验质量的重要保障 临床试验是临床证据的基石。但并非所有临床试验的结果都是可靠的,它需要科学的设计、采取恰当的措施降低偏倚的影响,并谨慎地做出解释。临床试验方法学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验证、发展的过程。 起初科学家注意到设计合理的对照有利于比较不同干预措施的疗效,设立对照也同时需要考虑采用什么方法分配研究对象到不同的组别。要合理地设立对照,不同组群的患者构成必须类似,即基线相似。1740 年威廉·切塞尔登(William Cheselden)医生在比较摘除膀胱结石术后的患者病死率问题时注意到,病死率随着患者的年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欲比较不同类手术的患者组群之间的死亡率,就必须考虑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差异。为有效地避免选择性偏倚,需在试验开始前就筹划好对照的选择方法。1747年,James Lind 开展了第一个临床对照试验,利用柑橘和柠檬有效得控制了坏血病。随后很多学者开始了对随机分配、盲法、安慰剂对照以及对试验中混杂因素问题的探索。 20 世纪上半叶,“随机分配”研究对象的方法得到了充分发展,30 年代出现了抽签、掷骰子、彩色珠子,40 年代很多临床试验以随机抽取号码的方法分配研究对象。1948 年开展的链霉菌治疗结核病的临床试验被视为第一个随机对照试验,它是基于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配,确保每位研究对象都有相似的机会进入试验组和对照组,从而减少选择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临床试验又一项原则是实施盲法,可对受试者、卫生保健实施者、结局指标测量者和数据分析者实施盲法,目的是有效避免实施偏倚或测量偏倚。最早的盲法评估是 1784 年路易十六所委任的一个调查委员会实施的蒙面评估,受试者被蒙住眼睛,结果是他们只有在被告知接受“动物磁力说” 治疗时才会感觉到“动物磁力”,说明这只是一种所谓的“精神幻觉”而非“动物磁力”真正在起效。1800年,约翰· 海加斯(John Haygarth)探索用安慰剂实现盲法的试验,比较了当时流行的“电物理作用力”起作用的电金属牵引器与外观相同的木制“牵引器”(“安慰物牵引器”)治疗疾病的效果毫无差异。1880 年,报道了一个在密尔沃基医学院(Milwaukee Academy of Medicine)进行的“双盲、安慰剂”临床试验,患者和实验人员都不知道所做的治疗是真正的顺势疗法,还是服用了一种糖丸,以验证顺势疗法的疗效。 此后 21 世纪,盲法原则在临床试验实施中得到了很好的认可和发展。德国研究人员在临床试验中引入了盲法,1918 年,阿道夫·宾格(Adolf Bingel)在其白喉试验中应用了盲法。1932 年临床药理学家保罗·马提尼(Paul Martini)对德国的盲法评估传统系统进行了阐述。英国医学理事会 1944年和 1950年开展的临床试验中,也应用“双盲”的方法。盲法也成为验证治疗措施是否为公平试验的关键方法之一。当然,盲法的实施也受到临床试验自身的限制,例如手术与药物比较或西医和中医比较的临床试验,对于受试者和医生很难实施盲法,但对于结果测量者和数据统计者实施盲法是完全可行也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对于主观性测量指标,如果没有采取措施来减少治疗措施的比较中带有偏倚的结局评估,治疗效果往往会被高估。 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和努力,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法日趋完善。1935 年费歇尔出版的《实验设计法》中提出了著名的实验设计三原则,即随机化、区组控制和重复,以及1938 年 John 教授提出了临床流行病学,都为临床试验方法学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偏倚最终会影响到临床疗效的准确的评估。无论是选择偏倚、实施偏倚、测量偏倚,还是其他设计偏倚、分析偏倚、报告偏倚以及系统评价中的偏倚等都会使研究结果距离真实疗效更远。Sackett 教授对以上提到的常见的偏倚进行过总结,我们针对临床问题,选择和设计科学的临床试验,目的也是为了尽可能地控制偏倚,提高临床试验质量,使我们的研究结果更为真实、可靠。因此,日臻科学、完善的临床试验方法学是提高临床试验质量的重要保障。 3.2 临床试验的发展离不开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国际相关学术组织的重视 临床试验方法学的发展是提高临床试验质量的重要内因,但其发展也同时离不开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国际相关学术组织的重视这一外因。 美国FDA、WHO 通过制定法案加强对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促进 GCP 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实施,逐步形成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国际统一标准。 国际相关学术组织对于开展临床试验的三个关键环节——入口、实施过程和出口——采取了有效措施以促进临床试验质量持续提高和临床试验透明化。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早在 1977 年建立癌症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ancer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对癌症临床试验进行注册。2000 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发布 ClinicalTrials.gov 临床试验注册网站 。随后临床试验注册问题受到了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和 WHO 的高度重视,2004 年确定并于 2007 年正式建立了 WHO ICTRP。 1994 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临床流行病学系 David Moher为代表的试验报告规范(the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SORT)工作组成立,提出结构化报告随机对照试验的提议,并于1996 年发布了 CONSORT声明,目前已更新至 CONSORT 声明 2010 版,其官网已发布了包括研究设计(Cluster trials,Non-inferiority and equivalence trials,Pragmatic Trials,N-of-1),干预措施(Herbal medicinal interventions,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interventions,Acupuncture Interventions(STRICTA))以及数据(Patient-Reported Outcomes,Harms,Abstracts)方面的 10 个扩展版 。此外,其他类型临床试验报告规范也相继出版,如观察性研究的报告规范——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 、非随机对照设计透明报告规范(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 Designs,TREND) 、诊断试验研究报告标准——STARD 声明(Standards for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及案例报告的报告规范(CAse Report,CARE)共识 等,共同为临床试验“出口”提供了可依据的报告依据。 对于临床试验实施过程,临床流行病学所关注的临床试验方法学的发展、各类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评估工具,以及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和WHO 等组织对试验数据资料实时管理采取的措施(如临床试验数据共享的声明),都是提高临床试验质量措施的重中之重。临床试验是验证干预措施疗效的重要方法,但源于临床试验制作的系统评价、临床实践指南更贴近于临床实践。2004 年发布的 GRADE 系统,也为临床试验与临床实践间建立了很好的桥梁。 综上,多学科的发展和相关国际学术组织的重视,为临床试验自身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3.3 临床试验发展遇到的困难、挑战和对策 临床试验需要科学设计、严谨实施、准确测量、科学报告以及合理转化。高质量临床试验的开展并非纸上谈兵那么简单,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需要研究者面对。临床试验为解决临床问题而生,最终也要回归临床。大多数临床试验要在临床完成,但开展临床试验是有别于日常的临床实践诊疗疾病的过程。 当前对于开展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仍然有许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临床试验方法学有其自身局限性:例如在某些外科或传统中医药领域,设计开展随机对照试验可行性较低,有些临床试验将受到伦理学的质疑,因此需要选择和探索适合不同临床问题的设计方法,例如开展高质量的观察性研究、真实世界研究等也不失为好的选择。 第二,研究经费不足:研究经费是开展临床试验的必要条件之一,在经费不足甚至没有经费来源的情况下勉强启动临床试验其结果往往是草草收场,难以得到预期评价效果 。 第三,开展有规模的临床试验需要成熟的研究机构、研究组织、研究团队共同协作完成 :临床试验设计、实施、质控、数据分析、研究报告等各项工作复杂而细致,这些工作需要事先设计、组织并且严格培训,不能将工作事无巨细地全推给某(几)位临床一线医生,甚至身兼数职:研究设计、干预措施实施、结局指标测量 / 随访和录入、数据统计以及结果报告撰写工作,加之繁忙的临床日常工作,不堪重负,使试验实施质量难以保证。 第四,要重视临床试验注册、伦理审查和规范报告:很多临床试验都是在投稿过程中应编辑或审稿专家的要求,才开始补充临床试验注册和查找相应的报告规范来修改研究报告,届时有些问题已经无法弥补。因此应该在提炼出好的临床问题之后,合理地将其转化为临床问题,精心地设计研究方案,尽早参考临床试验方法学质量评估工具和报告规范,争取制定出令人满意的研究计划书,试验启动前完成临床试验注册、通过伦理审核并发表研究计划书。 第五,要做好质控工作,按要求保存好所有相关资料:临床试验的工作有些细致而繁琐,例如数据收集、录入、核对工作,看似简单,但如果由未接受培训的、尤其是流动的临床医生和实习学生完成,很容易出错,而且无从把关,难以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这一工作最好由经过培训的专人完成,如寻找专业的录入公司的专业人员完成,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保证数据的统一规范;如没有条件,也要制定计划培训固定研究人员完成,以确保研究质量。在临床试验实施工作中,还要做好严格的第三方监察和稽查的质控工作。相关工作人员也一定要按照要求做好研究对象的隐私保护工作、保存好试验相关的所有纸质版和电子版资料。 4 小结 临床试验方法学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人类从未停止探究的脚步。DME 的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与个性化医学鱼贯而出;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效果比较研究以及真实世界临床研究方法日新月异。尤其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的飞速发展,临床研究范式的转换所带动的临床研究方法学革命正在酝酿之中,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以及研究的技术支撑平台都在发展变化之中,以此来满足临床对疾病研究从个体水平到群体水平,再从群体水平到更高一级个体水平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医学目的、医学模式、医学重点的不断创新 。 在临床研究方法学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留下成千上万次历史事件的印迹,涌现出众多推动临床研究发展的历史人物。本文为《临床试验溯源》一书节选 ,试图将临床研究方法发展的典型事件和相关人物进行了系统地查询和梳理,重点关注众多历史事件中重要的“第一次”,旨在通过典型人物和事件勾画临床研究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脉络,解析临床研究方法转变的深刻背景,以便温故知新,启发思路,解放思想,自觉推动范式的转化,迎接临床研究革命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The James Lind Library. Available at:http://www.jameslindlibrary.org/. 2 刘保延,谢琪,刘雅莉. 临床试验溯源.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3 Lind J. A treatise of the scurvy. Available at:http://www.jameslindlibrary. org/lind-j-1753/. 4 Haygarth J. Available at: http://www.jameslindlibrary.org/haygarth-j-1800/. 5 Chave SP. Henry Whitehead and cholera in Broad Street. Med Hist,1958,2(2): 92-108. 6 Fibiger J. On treatment of diptheria with serum. Hospitalstidende,1898, 6309-6325. 7 Box JF. RA Fisher and the design of experiments,1922-1926. Am Stat,1980, 34(1):1-7. 8 Lane-Claypon J. A further report on cancer of the breast. London: Ministry of Healt,1926. 9 Frost WH. Risk of Persons in Familial Contact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m J Public Health Nations Health,1933,23(5):426-432. 10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Patulin Clinical Trials Committee. Clinical trial of patulin in the common cold. Lancet,1944(2):373-375. 11 Marshall G, Blacklock J, Cameron C, et al. Streptomycin treatment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investigation. BMJ, 1948, 2(4582): 769-782. 12 Chalmers I, Enkin M, Keirse M, et al. Effective care in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13 Paul JR. Clinical epidemiology. J Clin Invest,1938,17(5):539-541. 14 Guyatt GH.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CP J Club,1991,114(S2):A16. 15 Guyatt G,Cairns J,Churchill D, et a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JAMA,1992,268(17):2420-2425. 16 田玲,张宏梁,马凌飞. 国内外转化医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医学研究杂志,2011, 40(1): 17-20. 17 Cochrane. Available at: http//www.chchrane.org. 18 Andrew E,Anis A,Chalmers T,et al. A Proposal for Structured Reporting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AMA,1994,272(24): 1926-1931. 19 Begg C,Cho M,Eastwood S,et al. Import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ing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The CONSORT statement. JAMA,1996,276(8): 637-639. 20 Grade working group. Available at:http://www.gradeworkinggroup.org. 21 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 Platform (ICTRP). Available at: http://www.who.int/ictrp/en/. 22 刘保延.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研究范式.中医杂志,2013,54(6):451-455. 23 WHO Statement on Public Disclosure of Clinical Trial Results. . Available at:http://www.who.int/ictrp/results/Draft_WHO_Statement_results _reporting _clinical_trials.pdf?ua=1. 24 Taichman DB,Backus J,Baethge C,et al. Sharing Clinical Trial Data: A Proposal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PLoS Med,2016,13(1): e1001950. 25 History,Policies,and Laws.Available at: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 /about-site/history. 26 Ex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ement. Available at:http://www.consort -statement.org/extensions. 27 Elma EV,Altman DG,Egger M,et al. The 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 (STROBE) statement:guidelines for reporting observational studies. J Clin Epidemiol, 2008,61(4):344-349. 28 Jarlais DD,Lyles C,Crepaz N,et al. Improving the Reporting Quality of Nonrandomized Evaluations of Behavioral and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The TREND Statement. Am J Public Health,2004,94(3):361-366. 29 Bossuyt PM, Reitsma JB, Bruns DE, et al. Toward Complete and Accurate Reporting of Studies of Diagnostic Accuracy The STARD Initiative. Am J Clin Pathol, 2003, 119: 18-22. 30 Gagnier JJ, Kienle G, Altman DG, et al. The CARE guidelines: consensus-based clinical case reporting guideline development. J Clin Epidemiol, 2014, 67(1): 46-51. 31 好的临床研究应该什么样? . Available at:http://www.360doc. com/content/16/0505/19/12506457_556562904.shtml.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6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牛津/阿斯利康新冠疫苗3期临床试验为何暂停?
yanjx45 2020-9-18 08:53
英国 牛津大学 / 阿斯利康 新冠( COVID-19 ) 疫苗 3 期 临床 试验为何暂停 ? (已在英国恢复临床试验) 最近, 英国 阿斯利康公司和牛津大学正在开发的 COVID-19疫苗(AZD1222)的3期临床试验在英国被叫停(Feuerstein 2020)。AZD1222是抗SARS-CoV-2的主要候选疫苗之一,是一种表达SARS-CoV-2刺突蛋白的黑猩猩腺病毒载体疫苗。这项技术还没有被用于 FDA 批准的疫苗 ;然而,它已在早期试验中广泛测试了多种病毒,如埃博拉病毒。 导致 这项研究 暂停 的英国参与者表现出的神经症状被诊断为 横贯性 脊髓炎 ( transverse myelitis , TM )。 TM 是一种罕见的累及脊髓的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快速起病 的 乏力、感觉缺陷和肠 /膀胱功能障碍(Simone   Emmady 2020)。这种疾病可 能仅仅 持续 3到6个月, 也可能 导致永久 性 衰弱。 TM典型地出现在不明原因的特发性病变中;然而,感染后也 可能 出现这种情况。 有报导 TM 发生 在感染肠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疱疹病毒、艾滋病毒、人类 T 细胞白血病病毒 I型(HTLV-1)、寨卡病毒和其他病毒 之后 (Simone Emmady)。 TM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当一个人的免疫系统无法区分自身抗原和感染性抗原 时就会发生 。在某些情况下,疫苗通过呈递病毒抗原引发宿主 的 免疫应答,可引发自身免疫性级联反应,导致诸如 TM 这样的 疾病 (Levin et al. 2009)。事实上,在1970年至2009年期间,一项 涉及 TM与疫苗接种相关 性 的系统文献综述发现了 37 个 报告 的 病例。 病毒感染可以通过几种机制诱导自身免疫 : 病毒抗原和自 身 抗原 之间的 分子 拟态 ( molecular mimicry ,相似性) ,抗原决定基 的延伸使 病毒抗原 增强 炎症反应 ,从而 加速现有的自身免疫 反应 ,或 导致 B淋巴细胞的多克隆 活化,进而 导致 细胞因子 生产 的 增加 和 自激活的T 细胞的扩 增 (Levin et al . 2009年)。 然而,在临床上,很难 明确认定 环境刺激 (如接种疫苗)是否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直接原因。在某些病例中,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一直在缓慢发展 而并 未出现症状。 阿斯利康的试验在此事件后被 暂 停,以便对该病例进行全面的检查,这在 3期临床试验中并不罕见。在任何临床试验中,研究参与者中都 可能 出现意想不到的疾病,无论这种疾病是否 是所 研究药物的结果,都要对案例 进行 广泛 的 审查, 同时要确认 是否 还 有其他 因素 导致 了这样的 结果。因此, 在当前这个时间点,该项 研究因不良事件而暂停的事实并不一定说明 该 疫苗的安全性或有效性 出现问题 。今年夏天早些时候,另一名研究参与者也 曾 报告了神经系统症状,该患者后来被诊断为 多发性硬化症 ,并被 确认 与接种疫苗无关 (Feuerstein 2020)。 一个独立的安全委员会和 相关 监管官员对该案 例 进行了评估,认为 在英国恢复 该试验 是安全的 (Loftus 2020)。没有提供有关该决定的具体信息 ,因为需要 保护 相关的试验 参与者的 隐私 ;然而,这次审查肯定揭示了一些信息, 促 使官员们得出 疫苗导致该患者 产生 TM的可能性非常低 的结 论。 阿斯利康新冠疫苗试验 目前 已在英国、巴西和南非恢复,但尚未在美国恢复。 参考文献: 1.  Simone CG, Emmady PD. Transverse Myelitis. . In: StatPearls .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0 Jan. 2.  Feuerstein A. COVID-19 Vaccine Trial Participant Had Serious Neurological Symptoms, But Could Be Discharged Today, AstraZeneca CEO Says. STAT News. (2020). https://www.statnews.com/2020/09/09/astrazeneca-covid19-vaccine-trial-hold-patient-report/   . 3.  Levin NA, Kivity S, Szyper-Kravitz, Shoenfeld Y. Transverse myelitis and vaccines: a multi-analysis. Lupus . (2009) 18: 1198-1204. 4.  Loftus P. AstraZeneca COVID-19 Vaccine Trials Resume in U.K. WSJ. (2020). https://www.wsj.com/articles/astrazeneca-covid-19-vaccine-trials-resume-in-the-u-k-11599922981   . 5.    牛津大学腺病毒重组新冠病毒疫苗 I/II期临床结果和展望   严家新科学网博客 2020-7-2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1243422.html
个人分类: 生物制品|3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孙滔:七问曹彬,瑞德西韦试验怎样了?
fqng1008 2020-3-8 17:28
瑞德西韦试验怎样了?对于这项举世瞩目的试验,项目主持人、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在 3 月 1 日的一次在线直播中透露了最新进展。 曹彬是国家专家组第一批成员。他于 2019 年 12 月 31 号下午来到武汉,3 月 1 日的直播节目也是在武汉金银潭医院进行的。早在今年元旦当天,他就参与撰写了《武汉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的诊疗方案(试行版)》,后者也是第一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基础。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曹彬一直专注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 2019 年,他们发表了多项研究成果,其中一个就是对中国 13 个省的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特别是病毒性肺炎的病毒谱,以及流感病毒肺炎和非流感病毒肺炎的发病情况、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做了分析。 新冠疫情期间,曹彬课题组牵头了 3项临床研究,包括克力芝(洛匹拉韦/利托那韦)和2项瑞德西韦(瑞德西韦轻症或中症研究、瑞德西韦重症研究)。 曹彬透露,现在瑞德西韦重症组研究已经超过了 230 例,已经达到了中期分析所需要的样本量。另一项研究,克力芝临床研究已经正式结题,完成了 199 例前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曹彬在直播中 (来源:截屏) 本文参考微信公众号 “呼吸界”的直播文字,直播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学会呼吸医师分会共同主办。DeepTech 进行了重新梳理。以下回答环节的内容均来自曹彬。 问题 1:为何选择瑞德西韦作为研究目标? 对于一种感染性疾病来说,氧疗、呼吸机、营养支持治疗、水电解质的平衡、预防的抗菌药物,以及有些医生推荐的激素,这都是辅助性的。最根本的就是对因治疗。 曹彬说,瑞德西韦这个药物进入其视野是在克力芝之后,也就是在 2020 年 1 月初,“在 1 月 9 日离开武汉之前,我就把我们的第 2 个目标锁定到瑞德西韦”。 非常巧的是,当时刚刚有一篇文章在线发表在《自然 .通讯》上,这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一组医生做的动物实验,用 MERS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去感染小鼠,在动物实验当中,他们就观察了 2 个药,一个是克力芝+干扰素,沿用的 SARS 和 MERS 的治疗方案,另外一个药物就是瑞德西韦。 瑞德西韦能够保护小鼠、同样能降低肺的损伤,同样能降低小鼠的病死率,而且,瑞德西韦降低病毒滴度的能力是很显著的。曹彬说,这给他们非常大的震撼,就是说,无论是 SARS 也好,MERS 也好,至少在动物模型上,他们所用的克力芝+干扰素方案的效果远远不如瑞德西韦。 2019 年 11 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瑞德西韦的人体研究。这项人体研究是针对西非埃博拉病毒的,但这项研究给了曹彬信心,因为至少已经在人身上进行过瑞德西韦人体试验了,能够看得到药物安全性数据。 问题 2:与克力芝研究相比,瑞德西韦重症组试验的研究特点是什么? 两者研究人群都是重症和危重症肺炎患者,但有一点不同,克力芝研究没有限定患者从发病到入组的时间,瑞德西韦重症组的研究设计较严格,因为抗病毒治疗应该尽早,所以就把抗病毒时间卡在了 12 天,即患者入组距离发病时间在 12 天之内。 这也是曹彬团队从流感病毒研究中得到的经验。如果那些已经住院 20多天的患者再入组的话,即使患者最终治愈了,也无法确认是否为抗病毒药物起效。 曹彬说, “我们在进行瑞德西韦重症组的研究设计时,就把抗病毒时间卡在了 12 天,这时我们也非常纠结,到底是卡在 10 天好、还是 12 天好,还是 14 天好呢?这个抉择很难。” 问题 3:如何选择研究的结局指标? 轻中症患者的设计和重症患者设计是完全不一样的,实际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临床研究。 对于重症新冠肺炎,研究者关心的是 “硬终点”,即患者致死、致残的结局。在重症瑞德西韦研究当中,复合终点指标中涵盖了 28 天病死率,但如果采用 28 天病死率,对样本量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所以瑞德西韦重症组设计的入组人数为 453 人。 对于轻症患者来说,虽然不排除有极少数的轻症病人转成重症,但研究者需要先了解哪些患者能够转变成重症,确定有重症危险因素的病人,然后把这个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必须符合 2条,其一是轻症肺炎,其二是同时具备有可能转为重症的危险因素。 问题 4:瑞德西韦试验中的中期分析是如何设计的? 与美国方案类似,实际上在中国瑞德西韦重症组研究当中,同样有中期分析的研究设计。中期分析不是由研究者分析的,它有一个独立的安全委员会或数据管理委员会来进行分析的,而且中国方案的独立委员会共有 5 个人,其中 2 位是国内专家,3 位是国外专家,包括美国 1 位、加拿大 1 位、英国 1 位。5 人中有 3 位是统计学方面的,另2位是临床专家,他们从后台可以看到数据从而进行评判。 独立委员会成员还可以有计划地查看项目进展、实时观察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曹彬说,虽然实际上是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的,但是其效果有可能会呈现出离散度越来越大的态势。 “如果瑞德西韦是有效的,那么离散度会越来越显现出来。” 对于该研究有 3 种可能,其一是,瑞德西韦不良反应造成了病人意外的死亡,所以死亡率会增加;其二是瑞德西韦有效,病死率下降。但这种差别必须当入选病例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独立委员会在后台才能看到这样的差距。第三种可能性是瑞德西韦无效也无害。 如果证实瑞德西韦有效的话,这个试验就停止了,所有的病人就都建议使用瑞德西韦。如果是另外一种情况,副作用特别大,也必须叫停实验,这个药就被 “枪毙”掉了,以后再也不允许瑞德西韦在人体当中开展临床研究。 问题 5:瑞德西韦试验有哪些最新结果? 现在瑞德西韦重症组研究已经超过了 230 例,已经达到了中期分析所需要的样本量。但入组不代表就可以进行评价了,还需要 28 天的随访。这并不是说一定是 28 天,因为只要达到临床结局就可以进行评价。 “做为研究者,我们也很期待——这 230多个病人都达到到临床结局的时候,能不能出现一个节点?这个节点就能够让独立安全委员会作出一个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如果真能达到这样一个结局时,我们就不需要入组 453 例病人了,有可能入组 400 例或者 300例就可以了。” 问题 6:如何看待循证治疗和临床研究的关系? 临床研究实际上也是临床工作,只不过在临床研究工作当中,严格地限定了研究用药能用还是不能用,而且也限定了对照组或所有人群都要按照同一个标准规范来进行。 “我觉得对任何一位医生来说,参加临床研究的话,必须要作出服从标准的承诺和保证,这就限定了临床医生一些特别个性化的处方、处置,而医生的这些个性化的处方常常是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的。” 曹彬强调, “我不反对将有循证医学的治疗加入到临床实践当中,但是如果是没有经过证实的,若要参加临床试验,那必须服从标准,不允许过度使用一些未经证实的治疗手段或药物。” 问题 7:如何认识新冠疫情期间的循证治疗? 曹彬说,在做克力芝随机对照双盲之前,他们实际上已经观察到克力芝对 20 多例是有效的,但是,“如果我们继续观察 20 例,可能又是无效的”。因此,要想回答每种疗法有效性的问题时,必须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我们为什么能够锁定克力芝和瑞德西韦这两个药呢?就是因为看书、看文献,如果不读书、不读文献的话,怎么会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两种药物呢?我觉得这是第一步的要求。” 第二个要求是怀疑。 “千万千万不能听说某种药有效,就敢给病人普遍临床应用。做为一个受过医学训练的人,贸然用药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我们在对医学生、进修医生的培养教育方面,经常反复说一件事,就是工作时间长不代表有经验。事实上,我们经验的积累一定是在循证的基础上建起来的。因为我们专业主要是做肺炎方面,例如,一个医疗组 1 个月间收治了 100个病人,这 100 个患者中,有几个真真正正能够把故事讲清楚的?病原学明确了吗?根据病原学药敏结果用药,患者是否像预期结果一样治疗好了?而且临床表现是不是和我们所掌握的基本规律是一致的?” 曹彬说,哪怕一个月管的 100 个患者中只有 1 个病人有循证医学证据,那就是非常宝贵的经验。这1个病人才叫经验,你管理其他 99 个病人都不会获得有价值的经验,而且有可能还把错误的经验当经验了,那就更加会伤害你的下一个病人。 曹彬介绍 2 月 5 日,瑞德西韦临床试验项目负责人曹彬教授讲解瑞德西韦项目内容(来源:新华社) 曹彬,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副组长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发明专利 1项。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宠物临床试验,助力提高癌症药物研发成功率
yueleishen 2020-3-5 07:38
仅仅是 5年或10年前,在多数人的意识里,狗还只是一个宠物。而现在,很多爱宠人士,已经把宠物狗当做了家庭中的一员。每年铲屎官们为自己的宠物狗花费大笔钱在狗粮、零食、美容、玩具、驱虫、疫苗以及医疗上。如今,早期铲屎官的狗狗正在进入老年(10-15岁), 发生肿瘤的几率大增。 那宠物得癌症的概率有多高呢?虽然不同种系的宠物狗得肿瘤的概率不同,但总体统计,超过 10岁的狗,有超过30%的概率会得癌症。然而,实际上现在能够用于宠物癌症治疗的药物极其有限,基本上都是人用药在宠物上使用。狗是人类的朋友,开发宠物肿瘤药物,不仅可以解除狗狗的病痛,通过宠物临床试验,获得的结果,又对人类临床研究有借鉴作用,造福人类癌症患者。 人类和宠物生活环境相似,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免疫系统,狗和人也会得类似的癌症。在狗身上安全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也经常在人身上效果很好,所以,早在 2003年,美国NIH就开始利用狗做转化医学研究,并设立了Comparative Oncology Program(COP) 和Pre-medical Cancer Immunotherapy Network for Canine Trials (PRECINCT),也是Cancer Moonshot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情况下,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从开发到完成所有人体临床试验获批上市,持续时间要超过 10年,所以癌症病人很难用到最新研发的药物。即使是进行临床试验,人体临床也需要病人已经尝试过标准疗法,失败后才能入组临床。而宠物肿瘤治疗因为没有药,没有标准治疗流程,所以,被诊断为癌症的宠物狗反而可以入组临床马上接受最新的治疗药物。 宠物临床试验结果可以指导人类临床试验,从而加快药物开发的步伐。 虽然肿瘤免疫疗法为人类癌症治愈带来了希望,但目前以 PD-1, CTLA4为主的免疫治疗药物的癌症治愈率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虽然我们相信免疫检查点抗体联合治疗、双特异性抗体、溶瘤病毒、CAR-T等各种组合疗法,会进一步提高治愈率,但无限的组合数量,如果全部进入人体临床试验,既不现实,也是对临床资源的巨大浪费。我估计,今后几年,狗猫等宠物,将扮演起积极的角色。 既然宠物肿瘤转化效率更高,为什么以前采用的并不多呢? 首先,传统抗体药物的研发,一般是制备抗鼠抗体 (Surrogate antibody)进行机制研究,再制备抗人抗体直接进入病人进行临床试验。虽然小鼠试验结果的转化效率远远低于自发肿瘤狗的转化效率,但如果让药企再做一个抗狗抗体(也是Surrogate antibody)进行宠物临床试验,则工作量更加巨大,一般药企也等不及。而且,由于这些抗体识别的靶点表位有可能不同,反而有可能导致宠物临床试验的转化效率下降。 其次,肿瘤免疫爆发之前,抗体药物研发并不拥挤,很容易招募足够的病人进行临床试验。大药企有的是资金投入到临床试验里,这也是跨国药企巨头的优势。而最近几年,大家发现病人不够了。跨国巨头在做各种组合(虽然很多组合毫无道理),小药企和创业公司抢病人更不容易,而且病人入组费用越来越离谱。如果是进行 First-in-class的创新药,临床失败率有可能在90%以上,最终能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更加不确定。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为了减少抗体多次制备,可以开发同时识别小鼠、宠物(狗猫)、猴和人靶点的抗体。先利用小鼠(细胞系或自发肿瘤模型)对抗体进行初筛,找到体内药效最好的抗体,再在癌症狗身上进行宠物临床试验,看药效是否可以重复。由于所选择抗体同时识别鼠、狗和人,从而避免了繁琐的多物种抗体制备工作,让抗体药物研发流程大大缩短。只有在宠物身上有效的抗体,才进入人体临床,则会大大提高人体临床试验的成功率。 经过过去几年的铺垫,国内企业被逼着进入了国际竞争的舞台,将不得不参与到 First-in-class 药物研发的竞争。企业新药研发的目标将不再是拿到IND,而是自己研发的新药走进医院,造福病人。所以,我们需要站在“临床试验成功”这个高地来看临床前药物研发。如何提高临床成功率?宠物临床试验将成为必要的一环,其重要作用将在今后几年凸显。
个人分类: 个人随笔|4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胡丹萍:新冠肺炎临床试验一拥而上,专家提出6条建议
fqng1008 2020-2-26 18:25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 近日,针对多达两百多项已经注册的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试验,多位专家在最新一期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份共识,并提出 6条关于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临床试验的建议。 这篇文章第一作者是南京医科大学的陈锋,还有中山大学的郝元涛、复旦大学的张志杰、北京大学的李立明等共 12名专家。 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试验 250余项 2月26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以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关键词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检索发现,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国家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以及注册机构,在该平台注册的以COVID-19为题目或疾病名称的各类研究已多达250余项。 针对这一情况,一批卫生统计学与流行病学工作者在网上讨论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势态时,就目前国内开展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试验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并经讨论达成专家共识,形成了《关于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临床试验的建议》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上述文章中,专家认为,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严重疫情,为更好地预防和救治,应积极支持诊断性研究与有关流行病学和疾病临床特征的观察性研究。如果是为了评估治疗效果而进行临床试验,则需要谨慎,因为目前阶段,是病例积压最多、临床最困难的时候,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时刻。要尽量避免对临床救治的干扰,避免增加临床工作的负担。 在文章中提到,目前专家发现,有些研究的样本量明显不够,可能因把握度不足而难以获得预期结论。而如果 100多项研究都满足样本量要求,显然不可能有这么多患者。事实上,研究的数量还在增加。 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考察组在考察中也发现了这一问题。 在 2月24日举行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新闻发布会上,联合考察组外方组长、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说:“昨天我碰到了一位名为曹彬的研究人员,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负责抗病毒药物开发的。我问他,在研发抗病毒药物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他跟我讲,现在是招募病人,因为病人数目在下降。” 布鲁斯 •艾尔沃德提到的曹彬是一个新冠肺炎新药瑞德西韦的临床试验负责人。瑞德西韦的临床试验由中日友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牵头,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等多家医院中进行,拟入组761例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展开。 “我们认为瑞德西韦可能有预期效力。我见到研究人员曹彬说现在招募病人变难了,不仅是因为病例减少了,而是同时还在开展其他实验研究,而这些并未见得有多么大的希望。”布鲁斯•艾尔沃德在发布会上说。 6条建议避免努力付诸东流 对于目前关于新冠肺炎临床试验一拥而上的现状,上述专家建议的文中提出了可能产生的严重结果。 专家认为,如果所开展的试验没有高质量的研究设计,如样本量不足,对照组的选择不合理,分组的随机化与遮蔽执行不严格,疗效指标的评价标准不客观,加之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保障不充分,那么这些临床研究就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使得受试患者、研究者和管理部门的努力付诸东流。 为此,文章作者们针对目前开展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试验提出了 6条建议: 第一,研究者需要自律,严谨科学地设计临床试验,避免利益冲突。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坚守循证医学的底线,一切为患者康复着想,一切为了让疫情得到有效的防控出发。 第二,临床试验必须经过研发单位正常的伦理审查,如果在异地开展临床试验,其方案必须经异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备案,异地卫生行政部门有监督实施的义务与权力。 第三,临床试验设计必须坚持随机、对照、重复的基本原则,尽量采用客观指标,尽可能使用盲法评价,并遵循临床试验统计学指导原则,避免仓促分析导致错误结论。 第四,在临床试验没有结束时,课题组不应该发布未经审核的研究结果,一是避免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引入偏倚,二是避免媒体过度炒作影响公众对研究的期待。 第五,此时更需要国家与地方行政部门加强管理,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应该科学、规范、有序地组织此类研究,呼吁有关部门应该实地现场检查、督导与调研。 第六,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物的疗效应该由权威部门发布,建议媒体谨慎报道基于个案的、缺乏对照的药物疗效。研究者向公众宣称自己的治疗效果时,应同时公布有关研究的设计和相关数据,接受科学界与公众监督。 在布鲁斯 •艾尔沃德看来,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全球面临的问题。他提出建议,需要开始优先那些可能帮助更快挽救生命的研究项目。 “我们向全球提出的最后一点建议是,这一段争取来的宝贵时间要用好,尽管我们列出了很长的研究清单,但也强调研究项目应该有优先次重,以便快速地掌握知识以进一步阻断病毒传播,进一步降低重症率及病死率。”布鲁斯•艾尔沃德说。 责任编辑:钟煜豪 校对:张艳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甘草酸方案或可成为新冠肺炎治疗希望?获批进入临床试验
热度 1 fqng1008 2020-2-17 18:16
丁虹,武汉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施维雅奖获得者,美国肿瘤研究协会会员。 健康时报记者杨月 : “我是武汉新冠肺炎患者,高烧39度持续了11天,看见丁虹教授的药方开始吃,第三天体温就开始下降。”对新冠肺炎疫情,公众一直最关注有效的治疗药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暂时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但近期一则“甘草酸二铵(每日3片,tid)+曲克芦丁(根据说明书)+VC(0.5g/天)”的治疗方案却受到不少患友的“好评”。 健康时报记者联系到该治疗方案的提出者武汉大学药学院丁虹教授,就大众关心的治疗问题进行采访。 问: “甘草酸二铵(每日3片,tid)+曲克芦丁(根据说明书)+VC(0.5g/天)”的治疗方案的原理是什么,如何起作用? 答:病毒本身不会直接导致组织器官损伤,但病毒在繁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和氧自由基,损伤靶向器官,比如说肺部导致呼吸衰竭,目前临床常采用激素去对抗这种炎症瀑布,非典期间皮质激素的使用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但是这类药物会抑制免疫,降低机体对抗病毒的能力,造成病情反复的拉锯,延长病程。 2003年非典以后我就想寻找一个物质,既能够抗炎症瀑布,又不抑制免疫,最后找到了甘草酸。鉴于病毒繁殖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损伤我们的重要脏器,就连用了维生素C去抗氧自由基,配合甘草酸的抗炎作用,对组织器官发挥双重保护作用。为什么联用芦丁呢?芦丁具有抗炎、降低血管脆性和通透性的作用,可有效减少炎性物质向组织器官的渗透。 这是一组三维维度对抗病毒损伤的 “鸡尾酒疗法”,且相对安全、副作用少。甘草酸是从甘草中提取的有效物质,芦丁、VC大量存在于水果、蔬菜中,安全范围较大。 问:通过甘草酸二铵抑制炎症,从而起到保护肺、心等靶向器官的作用,是否有临床证据的支撑? 答:首先这三种药物是临床常用药物,作用机制非常明确。甘草酸二铵在临床现在用于对抗乙肝病毒所产生的炎症瀑布,发挥护肝作用。因此,有足够的理由推测,甘草酸可对抗其他病毒产生的炎症因子,具有普适性,不仅对抗乙肝病毒产生的肝损伤,也可对抗新冠病毒产生的肺损伤和心肌损伤。 VC、芦丁具有抗氧自由基和降低血管通透性作用,也是临床已经明确有效的药物。因此,根据病毒导致疾病的机制——炎症瀑布+氧自由基,将甘草酸二铵+VC+芦丁应用于对抗新冠病毒对肺、心肌的损伤,完全有理论依据和临床依据。 问:您推荐的方案在患者群中效果如何,多少人在使用,多少人好转?安全性如何? 答: 1月25日我们开始在网上救助尚无法及时入院的患者,大约10余例患者,均在5日内全部好转和康复,便于1月29日公开这个治疗方案,1月30日有患者开始使用,1月30日至2月2日,3天内,我可以提供大约30多例完整的成功案例。不少病人从用药的第二天、第三天体温就开始下降,逐渐恢复正常。很多因为是网上咨询,而且每天有近千人咨询用药问题,因此,我无法完全跟踪和统计效果。 在咨询、跟踪患者使用效果的过程中,我发现,肺不是新冠病毒唯一攻击的靶器官,很多患者的心脏受损情况也很严重,所以在原有的鸡尾酒方案中增加了辅酶 Q10,用于保护心肌细胞。 问:您的方案与目前公布的诊疗方案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答:目前的临床标准的方案属于 “攻击性”治疗,就是使用抗病毒药物,希望杀灭病毒。但目前并没有特效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使用频度比较高的是“奥司他韦或阿比多尔”,这两个药是“抗流感病毒”的药物,对新型冠状病毒是否有效尚无明确证据,且会产生系列副作用,相当于用飞机、大炮打蚊子,蚊子没打死,自己的身体成一片废墟。因此“攻击性”方案的临床获益,有待考量。 我采取的方法是 “防御型鸡尾酒疗法”,不让病毒导致的有害物质——氧自由基、炎症因子,伤害到我们的组织器官。病毒毒力是有逐渐递减的过程,只要保证我们身体的领土的和平安定,病毒清除的问题交给人体的免疫系统,不必要硬碰硬,让病毒自生自灭。 问:目前该方案的临床试验进展如何? 答:我们在 2月13号时,甘草酸二铵联用维生素C的临床方案已经国家药监局备案,目前已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开始正式临床试验。目前武汉市的一些医院和周边医院也开始将甘草酸二铵联用VC,作为住院患者的常规用药。浙江省也将甘草酸二铵列入了“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相关药品采购目录”。 问:关于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上,哪些人群适用,哪些人群是禁用,轻症患者是否有必要使用该方案? 答:甘草酸虽然是从植物里提取出来的药物,它也是有副作用的,高血压患者使用需要慎重。高血压患者如果是轻症的,自己的机体可以扛下去,就不需要使用这个方案。如果中重症,必须使用甘草酸时,使用中需监控血压,血压升高需要补降压药,把血压控制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同时,它对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也有一定的影响,可以适当的吃 7天,然后就停药。这个时候的问题不是很大。 这个治疗方案主要是起到治疗作用,不具有预防病毒感染的作用。 问:对于目前新冠肺炎的用药情况,您作为药学专家觉得存在哪些问题? 答:通过这次的疫情,我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一定要重视合理用药、精准用药。在重大疾病的临床用药方案制定过程中,建议有临床药师加入,从合理用药角度,共同参与决策用药方案,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临床收益。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526 次阅读|1 个评论
裸头草碱的1期临床试验未显示不良反应
zhpd55 2019-12-17 21:20
裸头草碱的 1 期临床试验未显示不良反应 诸平 Psilocybin is a naturally occurring psychedelic substance produced by psilocybin mushrooms, also called ‘magic’ mushrooms. 据“医学快报”( Medical Xpress ) 2019 年 12 月 13 日 提供的消息,英国伦敦国王学院( King's College London )和精神保健公司 Compass Pathways 的研究人员团队发布了 裸头草碱 (psilocybin ) 的 1 期临床试验结果。除了在美国神经心理药理学院( American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年会上 ( annual meeting )宣布结果外,团队成员还与新闻界进行了交谈。他们 报告说 ( reported ),到目前为止,他们并未发现服用该药物的志愿者有不良反应。 裸头草碱是蘑菇中一种具有迷幻作用的成份,可有效降低癌症患者的焦虑情绪。但是,也有报道指出,裸头草碱具有积极和消极的身体和心理影响,该药可引发精神病发作 风险增加。目前,裸头草碱在美国还不能用于临床,因为它被美国药物管理局 (DEA) 列为一级药物。 在医疗机构中,医生已经测试过裸头草碱,用于治疗 丛集性头痛 ( cluster headaches ), 晚期癌症 焦虑症( end-stage cancer anxiety ), 抑郁症 ( depression )和其他焦虑症( other anxiety disorders )。尽管如此,还是有 科学家质疑裸头草碱作为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 King's College London )和精神保健公司 Compass Pathways 的研究人员团队近日发布裸头草碱 (psilocybin) 的 1 期临床试验结果: 1 期临床试验仅用于测试该药物的安全性 - 并未试图找出该药物是否可减轻抑郁症状。没有一个志愿者患有抑郁症。这项双盲试验包括为 89 名健康志愿者提供 10 mg 或 25 mg 剂量的药物(或安慰剂),并进行后续治疗。对每个志愿者进行长达 12 周的不良反应评估。 研究人员想知道,分组治疗与一对一治疗是否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他们指出,每个 志愿者都 被指派了一名治疗师,他们与志愿者一起参加了治疗试验。 Compass Pathways 的代表告诉媒体,他们有兴趣了解是否有可能简化治疗程序以加快临床试验过程。他们还报告说,试验期间共进行了 25 次给药。 研究人员报告说,任何志愿者都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轻微的不良反应具有迷幻性质。他们还发现,志愿者没有任何认知功能或情绪上的不良影响。他们通过试验得出结论,表明裸头草碱作为治疗慢性抑郁症的药物结合 治疗 的可行性。国王学院的代表指出,他们的研究是迄今为止裸头草碱规模最大的研究,并称结果令人鼓舞。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相关报道。 Psychedelic drug to be tested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in Houston Active ingredient in magic mushrooms reduce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cancer patients The potential of psilocybin to alleviate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cancer patients is revealed Psilocybin: Safety, Side Effects Intriguing Research
个人分类: 药物动态|4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IPS来源的心肌细胞治疗心力衰竭
jhsbj 2018-6-2 15:28
日本大阪大学(Osaka University)心血管外科的一个研究团队,采用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IPS)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治疗研究, 近日获得日本监管机构的有条件批准。国际上采用IPS临床应用的实验研究为数并不多,而日本处于领先位置。近年来,以日本RIKEN研究所的高桥雅代(Masayo Takahashi)博士领导的团队,首先开始采用IPS细胞,在眼科黄斑变性的患者中进行临床研究。由于在使用的IPS中检测到某些基因突变,使得其临床试验一再停止,目前有无进展尚不清楚。 而这项大阪大学心血管外科的IPS在心脏病中使用的新临床研究,可能是日本第三个有条件批准的IPS细胞的临床应用研究。 以往,心力衰竭的细胞治疗多采用:骨髓细胞,血管内皮前体细胞,骨骼肌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或心脏干细胞。IPS诱导分化的心肌细胞在心脏病患者中的使用,还是首次创新性工作。 这项新批准的研究计划,将包括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或者由于心脏动脉狭窄或阻塞,阻碍血液到达心肌部位,而导致的心力衰竭患者。 先期治疗的3例患者中,年龄在18岁至79岁之间。每人将使用两张附着,由其他供者来源IPS诱导分化成为心肌细胞的圆形薄片,像补丁一样贴附在他们心脏的表面。 这些补丁薄片(sheet)的厚度分别为0.05毫米,直径为数厘米。研究人员将检查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有无致癌性,有无免疫排斥和其他的相关症状,并观察患者心脏功能有无改善。 与前2项有条件批准的IPS临床研究不同,这项新研究中将使用更多的IPS细胞。以往,包括RIKEN研究所的团队,移植IPS细胞的数量仅在几十万个左右。而此项研究将使用的细胞数量,大约为1亿个IPS细胞。由于使用IPS细胞存在发生癌变的危险性,因此研究人员需要保证IPS治疗的安全性是重要前提条件。 大阪大学研究团队认为,他们过去的研究表明,包括在移植情况下,并不是所有IPS细胞都具有致瘤性,总数1亿个IPS可能不会产生致瘤性的问题。 此外,即使肿瘤细胞确实出现了,由于IPS是来源于别人的细胞,因此,在移植时使用的免疫抑制剂撤除之后,患者本人的免疫系统恢复时,IPS产生的瘤细胞将会被排斥消失掉。总之,希望这项IPS干细胞的临床试验具有安全和有效性。 大阪大学心外科的起始研究是采用肌原细胞制备的组织工程贴片治疗重症心脏病患者。从立项到2012年被批准做临床试验共花了12年的时间,经历了实验台,小动物,大动物,直到临床患者的每一步严谨和繁琐的研究过程,值得我们学习。现在经过总共18年的努力,又开始了IPS 的临床应用,也是个水到渠成的一个过程,当然,这项研究能否获得成功,现在回答这个问题还为时过早,只能通过临床试验的结果来最终确定。 创新性工作是真正需要扎实的学术基础和辛勤的劳动。弯道超车急功近利也许会有所收益,但最终结果往往是只能COPY别人的东西,这可能也是中国生物科技领域鲜有创新的原因之一。中兴芯片就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例子。
个人分类: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59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体胚胎干细胞在中国首次进入临床试验(帕金森病和黄斑变性)!
Fanxia 2017-5-31 16:50
据 Nature 5月31日 新闻报道,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不久将进行人体胚胎干细胞的两个临床试验,分别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和老年性黄斑变性引起的失明。对受试的帕金森病患者,医生将通过其头盖骨的钻孔, 注入四百万源于人体受精胚胎干细胞的还不成熟的神经细胞,缝合后回家静养。此前仅有澳大利亚在去年启动了用胚胎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试验,但不同的是,澳大利亚用的干细胞是来源于单性生殖的胚胎。对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受试患者,医生将把胚胎干细胞发育成的视网膜细胞移植到患者的眼睛,试验流程与美国与韩国之前胚胎干细胞试验流程相似。批准此次临床试验的政府委员会成员,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裴雪涛认为,这是中国未来一个重要的方向。 这些试验是自中国 2015 年发布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规范后的首批试验,之前中国没有清晰的管理框架,很多公司以此为借口将未有足够验证的干细胞治疗市场化。 2015 干细胞管理规范规定,医院要进行干细胞临床试验,必须使用政府发放证书的干细胞细胞系,并通过医院审查程序。中科院动物所的干细胞专家周琪是这两个试验的负责人,他的团队在帕金森病猴模型上花了四年时间,他说所有工作都达到了政府的要求。 帕金森病由多巴胺(大脑分泌)的缺乏引起,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的干细胞专家 Jeanne Loring 对中国和澳大利亚的临床试验中使用神经前体细胞表示担忧, Loring 认为前体细胞可能转变为其它种类的神经细胞,并可能在多次分裂中积累一些危险的突变。加州一家国际干细胞公司(该公司为澳大利亚的帕金森试验提供细胞)的首席科学家 Russell Kern 声明,临床前的研究表明这些神经前体细胞中有 97% 变成释放多巴胺的细胞。但是,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re 的干细胞生物学家 LorenzStuder 认为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使用前体细胞,他曾花费数年研究这些神经细胞,声称没有看到任何关于这种方法的同行评议的临床前数据。 Loring 和 Studer 的团队都是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国际联合会的成员, 据悉在随后的 2 年内,该联合会将有 5 个团队计划使用“确认会变成释放多巴胺的细胞”的细胞进行试验。 这么多的研究团队都在快速地转向临床试验,这个领域在未来几年无疑将会激动人心。 Reference: DavidCyranoski . Trialsof embryonic stem cells to launch in China. https://www.nature.com/news/trials-of-embryonic-stem-cells-to-launch-in-china-1.22068?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1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临床试验不仅要注册,也需要公开结果了
热度 1 whocj 2017-5-20 16:40
世界卫生组织WHO 5月18号发布了一则消息:世界一些主要的医学科研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同意实行一项新的标准,要求其所资助或支持的所有临床试验都要注册并公开结果。不难想像,许多权威医学期刊也会跟进,对相关投稿论文做出相应的要求。以下为新闻节选: “Indian Council of Medical Research, the Norwegian Research Council, the UK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and Epicentre (its research arm), PATH, the Coalition for Epidemic Preparedness Innovations (CEPI), Institut Pasteur, the Bill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and the Wellcome Trust等联合签署声明,同意在接下来的12个月内实行新的标准,要求其资助或支持的临床试验都要在公众可访问的网站注册,并在指定的时间内公开试验结果。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今天约有50%的临床试验因为结果阴性而没有得到公布,这使得关于疫苗、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风险与益处的研究文献不完整甚至误导,导致次优甚至有害的产品。 2015年,WHO就基于世界医学组织(WMA) 2013赫尔新基宣言发布了其要求临床试验公开结果的声明,定义了公开结果的时间框架,并号召未发表的临床试验也要公开结果。今天由以上各主要基金和组织签署的协议意味着WHO和WMA声明中的伦理原则将会在每年成千上万的临床试验中得到加强。” 请点击“阅读原文”访问WHO新闻英文原文。 题图:坏血病的克星,作者Robert A Thom. 描绘了世界临床试验的鼻祖苏格兰医生James Lind于1747年开展的柑橘类水果与其他水果治疗坏血病的对照试验。 (图片来源https://research.ncl.ac.uk) ORCID上海研讨会将于2017年6月19号于上海交通大学举办, 请访问 http://lxi.me/64rcw 或扫描二维码查看详情或在线报名
个人分类: 未分类|4749 次阅读|1 个评论
神奇临床试验,解释的惊人秘密
热度 14 zhizhongli 2017-2-28 23:08
文 | 菠萝 (一) 2005 年,一个凉爽的夏季夜晚,美国明尼苏达, 75 岁的老太太波妮 . 安德森( Bonnie Anderson )去厨房拿水喝,结果一不小心摔倒在地板上。她立刻感觉到脊椎传来剧烈的疼痛,她心想“这下完了。” 万幸,她没有瘫痪,但是脊椎骨折了。这是患有骨质酥松的老人经常发生的事情。 这一摔,波妮的生活因此彻底改变。 受伤前,她是一个非常喜欢运动的老太太,打了一辈子的高尔夫,退休后仍然坚持。受伤后,她后背剧烈而持久的疼痛,让她连站着洗碗的能力都没有。 还好,她不久听说了一个革命性的新技术: 椎体成形术 ( Vertebroplasty ) 。这种手术主要给受损的脊柱部位注射一种化合物,俗称“骨水泥”。它能帮骨头粘合在一起,从而帮助骨折愈合,减轻疼痛。据说非常有效,超过 80% 的患者使用后情况都有好转。 于是,波妮驱车来到美国最好的综合性医院之一,“梅奥医学中心”,加入临床试验,做了这个手术。果不其然,手术非常有效,她立刻就感觉好多了! 在过后的一个月,她的脊椎疼痛大为减轻,感觉非常好。她不仅恢复了正常生活,能完成简单的家务,甚至还回到了高尔夫球场,挥了几杆。 10 多年过去了,现在 86 岁的波妮背部依然没问题。她非常感激当初参加了这个手术的临床试验:“这是一个奇迹,疗效实在太好了。” 无论怎么看,椎体成形术都有一个神奇的疗法,因为它治愈了波妮的背痛。 只有一个小小的问题: 医生其实根本就没有给波妮做手术! 波妮在医院确实参加了椎体成形术临床试验。但她并不知道自己被分到了对照组,接受的是“ 假手术 ”。 波妮居然被假手术治愈了! (二) 为什么医生要做这个试验呢? 并不是要测试椎体成形术这个“新技术”。 事实上,椎体成形术一点也不新,它从 80 年代开始兴起,到波妮受伤的 2005 年,每年有 10 万左右患者接受这个手术。 但慢慢的,有好事的医生发现了一些不合理的事情。 比如注射“骨水泥”的量似乎无所谓,可多可少,效果都不错。 更夸张的是,有时候出现操作失误,把“骨水泥”注射到了错误的脊柱部位。但即使这样居然也有效! 这是什么情况?! 难道椎体成形术的效果并不都是“骨水泥”带来的么? 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梅奥医学中心”的医生设计了一个对照试验。一组患者接受正常椎体成形术,另一组患者接受“假手术”,不注射“骨水泥”。 为了让患者无法知道自己在哪一组,医生对两组人的操作几乎一模一样,包括麻醉,所有操作过程,甚至医生和护士的对话,都是演练过,保持一致的。 唯一的区别就是一组针扎进去注射了骨水泥,一组针头碰到皮肤就停止(被麻醉的人无法判断针是否扎进去了)。 试验结果让所有人下巴都掉了:两组患者的效果毫无区别! 并不是椎体成形术无效,而是“假手术”居然一样有效!无论是否注射“骨水泥“,多数患者的疼痛都显著减轻了。 请一起跪拜强大的安慰剂效应! (三) 2009 年,顶尖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同时发表了美国和澳大利亚研究者的两项试验结果,都证明椎体成形术并不比安慰剂强太多。波妮就是美国试验参与者之一。 一石激起千层浪,每年 10 多万患者用的手术,居然无效? 全世界大批医生抗议:“胡扯!怎么可能?!我们明明治好了这么多的患者! ” 绝大多数医生依然坚信它有效,八年过去了,直到现在,全世界,包括美国,每年依然有大批患者在接受这个手术。 但怎么解释这两个临床试验的客观数据呢? 大家的说法各式各样:“试验患者数量太少”,“患者选择有问题 ” ,“试验设计有问题”,“我自己操作比他们更好”,等等。 理论上来说,更大规模的严格对照试验是解决这类争议的唯一办法。但问题是谁会花钱,花时间来做这个试验呢? 没有人,因为毫无动力。 如果发现无效,断人财路,惹恼患者,对自己毫无好处;如果发现有效,则肯定被其它医生嘲笑:早就告诉过你 ! 还不如大家一起假装没看到论文,继续手术。患者感觉良好,自己每次收入几千美金,何乐而不为呢? (四) 我今天不是要批判“椎体成形术 ” 。 它到底有没有效,没有盖棺定论,还有待研究。只是,作为追逐客观真相的科学家,菠萝当然还是幻想有一天,这个大规模试验能够完成。 我主要希望告诉大家,安慰剂效应无处不在,可以强大到你想象不到的地步。 经常有人说:“这么明显的效果,怎么可能是安慰剂效应呢?” 今天的故事就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 正因为安慰剂效应的存在,医生和患者的个人经验,在证明一个疗法是否有效上面是完全靠不住的。医生觉得有效,患者觉得有效,可能都是安慰剂效应。 唯有对照临床试验才能说明问题。 最后,菠萝想和大家讨论一个难题: 假设明知一种疗法客观无效,但是有强大安慰剂效应,患者确实会感觉好很多。你觉得应该继续瞒着患者,让医生收费进行这个操作么? 参考文献: 1 : A RandomizedTrial of Vertebroplasty for Osteoporotic Spinal Fractures. N Engl J Med 2009;361:569-579 2 : A RandomizedTrial of Vertebroplasty for Painful 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 N Engl JMed 2009; 361:557-568 作者:菠萝,本名李治中,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癌症科普作家。 著有《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荣获“2015中国好书”, 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联系作者: checkpoint_1@126.com 菠萝原创文章,原载于微信公众号菠萝因子(checkpoint_1)欢迎个人分享,未经许可,公共平台或帐号谢绝转载。
14205 次阅读|21 个评论
和癌症作斗争(46)被误解的癌症临床试验
热度 11 zhizhongli 2017-2-21 21:38
文 | 菠萝 一个抗癌新药平均要 10 年才能上市,很大原因是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这对于保证药物质量至关重要。但大众对于临床试验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 一个极端,有人把试验药物当成最后救命稻草,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另一个极端,有人无论如何不愿意当“小白鼠”,错过一些难得的机会。 真相往往在极端之间。 今天,菠萝想给大家解释一些常见误区。 误区一:临床试验只是测试药物的有效性 药物必须有效,这毫无疑问。临床试验的重要任务是证明新药有效,但这不是唯一目的。 和验证“有效性”同等重要的是验证“安全性”。 无论中药,西药,藏药,苗药, 100% 的药物都有毒副作用。 无论是人工合成,还是纯天然, 100% 的药物都有毒副作用。 关键是剂量。 离开剂量谈药效,或者毒性,都是耍流氓。 新药必须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有效,还得在同样剂量范围有可控的毒副作用,才能被批准上市使用。 早期临床试验,首要任务是验证药物的安全性,其次才是有效性。对于科学家来说,药物安全性远比有效性重要。一个能杀死癌细胞,但导致心脏骤停的药,毫无意义。 能杀死癌细胞的药,非常多。 但同时不杀死患者的,不多。 误区二:参与试验就是当“小白鼠”,风险极高 临床试验是为了测试新药对患者的效果,因此,肯定是自带风险,不是 100% 可预测的。但是,这不代表药厂会把患者简单当成“小白鼠”。 首先,临床试验对药厂来说是非常昂贵的。在美国,每位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大约要花费药厂 10 万美金!在中国,大概 30 万人民币。 要知道, 70 公斤重的纯银不过值 4 万美金,如果说患者是“小白鼠”,那也是“小白银鼠”。药厂会精挑细选最适合参与试验的患者,慎之又慎。药厂希望试验成功的心情,绝对一点不比患者弱。 其次,临床试验通常分为 1 , 2 , 3 期,越往后,我们对药物效果和风险理解越多,成功概率越高。因此,参与后期临床试验,虽然不保证有效,但已经不能说是盲目试药了。 还有另一种更有中国特色的情况。由于政策法规,很多外国新药是已经在国外上市后,才开始来中国做临床试验。这样的“临床试验”几乎就等于免费送药,因此强烈推荐! 误区三:临床试验被分到对照组就是用无效安慰剂 遇到双盲试验,常有人问我两个问题: 1 :怎样才能保证被分到试验组? 2 :被分到对照组,是不是就是彻底悲剧,吃面粉去了? 答案很简单。 1 :没有办法,分配是随机的。 2 :不是彻底悲剧。 新药临床试验通常都会有试验组和对照组,只有这样的客观对比,才能真正证明新药 / 疗法有效。但这样一来,很多人担忧运气不好,被分到对照组,完全不用药,耽误宝贵的时间。 事实并非如此,科学家没那么无耻。 首先,癌症临床试验有时候是“单臂”( Single Arm ),也就是没有对照组,只有试验组。 其次,如果有对照组,癌症新药测试中,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使用“目前最常用的标准疗法”,而不是安慰剂。比如,在测试最新免疫药物 PD1 抑制剂的时候,对照组通常使用标准化疗。 这样的设计,有两个重要意义。 一: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参与试验患者的利益。即使被分到对照组,就是使用标准疗法,和不参与临床试验一样,并没有损失。 二:能证明新药是否比标准疗法好。我们真正关心的不是“新药是否有效”,而是“新药是否比现有疗法更有效”。 所以简单总结一下用药情况: · 不参与临床试验:标准疗法 · 参与临床试验,进入对照组:标准疗法 · 参与临床试验,进入试验组:新药 所以,并没那么糟糕。 误区四:分到对照组,就没有使用新药的机会 很多人怕被分到对照组,是觉得那样彻底失去了使用新药的机会。 事实上并非如此。 不少抗癌药物临床试验中有一个设计叫“交叉( crossover )”。 它大概的意思是,当对照组患者使用标准疗法,确定无效,同时试验组新药展现疗效的时候,患者可以选择“跨组”,使用新药进行治疗。 这样,尽最大可能保护参与试验的患者利益。 所以,即使被分到对照组,依然有机会使用新药。 小结: 如果没有临床试验,就没有任何新药。任何严谨设计的临床试验,都有很大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任何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健康,更是为了社会的福祉,值得我们尊敬。 癌症新药临床试验,绝大多数时候是针对标准疗法都已经失效的患者。对于这群人,需要考虑的不是“是否应该加入临床试验”,而是“如何寻找成功概率最高的临床试验”。 这需要长期学习和知识积累,扫清对临床试验的误解,是关键的第一步。 作者:菠萝,本名李治中,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癌症科普作家。 著有《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荣获“2015中国好书”, 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联系作者: checkpoint_1@126.com 菠萝原创文章,原载于微信公众号菠萝因子(checkpoint_1)欢迎个人分享,未经许可,公共平台或帐号谢绝转载。 参考文献: https://www.mskcc.org/blog/clearing-clinical-trials-myths-and-misconceptions https://health.clevelandclinic.org/2014/04/10-biggest-cancer-clinical-trial-myths-busted/ http://catalyst.phrma.org/debunking-common-myths-about-clinical-trials
11033 次阅读|13 个评论
Lancet Neurol——AD第一个tau疫苗临床试验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
CZC 2016-12-15 20:09
Lancet Neurol——AD第一个tau疫苗临床试验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 Title: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the tau vaccine AADvac1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 a randomised , double-blind , placebo-controlled , phase 1 trial . Authors: Novak et al. Journal: Lancet Neurol. 2016 Dec 9. Absta Abstract BACKGROUND: Neurofibrillary pathology composed of tau protein is a main correlate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 Immunotherapy targeting pathological tau proteins is therefore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disease -modifying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 We have developed an active vaccine , AADvac1 , against pathological tau proteins and assessed it in a phase 1 trial . METHODS: We did a first-in-man, phase 1 , 12 week, randomised , double-blind ,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AADvac1 with a 12 week open-label extension in patients aged 50-85 years with mild-to-moderate Alzheimer's disease at four centres in Austria. We randomly assigned patients with a computer-generated sequence in a 4: 1 ratio overall to receive AADvac1 or placebo. They received three subcutaneous doses of AADvac1 or placebo from masked vaccine kits at monthly intervals, and then entered the open-label phase , in which all patients were allocated to AADvac1 treatment and received another three doses at monthly intervals. Patients , carers, and all involved with the trial were masked to treatment allocation. 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all-cause treatment-emergent adverse events, with separate analyses for injection site reactions and other adverse events. We include all patients who received at least one dose of AADvac1 in the safety assessment. Patients who had a positive IgG titre against the tau peptide component of AADvac1 at least once during the study were classified as responders. The first-in-man study is registered with EU Clinical Trials Register, number EudraCT 2012-003916-29, and ClinicalTrials.gov, number NCT01850238 ; the follow-up study, which is ongoing, is registered with EU Clinical Trials Register, number EudraCT 2013-004499-36, and ClinicalTrials.gov, number NCT02031198 . FINDINGS: This study was done between June 9, 2013, and March 26, 2015. 3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 the double-blindphase : 24 patients to the AADvac1 group and six to the placebo group. A total of 30 patients received AADvac1 . Two patients withdrew because of serious adverse events. The most common adverse events were injection site reactions after administration (reported in 16 vaccinated patients ). No cases of meningoencephalitis or vasogenic oedema occurred after administration. One patient with pre-existing microhaemorrhages had newly occurring microhaemorrhages. Of 30 patients given AADvac1 , 29 developed an IgG immune response. A geometric mean IgG antibody titre of 1 :31415 was achieved. Baseline values of CD3+ CD4+ lymphocytes correlated with achieved antibody titres. INTERPRETATION: AADvac1 had a favourable safety profile and excellent immunogenicity in this first-in-man study. Further trials are needed to corroborate the safety assessment and to establish proof of clinical efficacy of AADvac1 . FUNDING: AXON Neuroscience SE.
个人分类: 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2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打车软件Uber宣布进军临床试验?革命即将到来!
热度 3 SciLondon 2016-9-27 10:21
( london-science.com 原创,网页转载请注明原文: http://www.london-science.com/archives/1586 ,微信转载请联系我们) 你或许用Uber打过车,但你却不一定知道这是一家估值超过66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它也被誉为最值钱的未上市科技公司。这个来自硅谷的打车软件,利用颠覆性的共享经济模式,为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带来了一场革命。然而, 近日Uber悄然出席了在美国举行的一场临床试验论坛:DPharm Disruptive Innovation US。就是在这里,Uber公布了进军医疗健康和临床试验领域的计划【1】。这可能让你感到惊讶:一个打车软件,跟临床试验有什么关系? 我们先来关注一个可能会令你更吃惊的事实:调查显示,交通运输问题竟然是受试者中途退出临床试验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美国Natioanl Research Council的报告,三期临床试验的中途退出率高达30%,而这其中多数是因为没有得到便利的交通出行方式。 换句话说,尽管受试者对于自己参与的研究很有热情,可是当他们纠结于如何到达试验站点的时候,这种热情很快就会被浇灭-尤其是参与长期的临床试验,他们需要每天从家里赶到试验站点。 交通出行无疑已经成为了受试者的沉重负担,不仅干扰临床试验进度,也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的浪费。 读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明白了: Uber计划为临床试验的参与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交通服务,帮助他们从家里赶到试验站点。 事实上,临床试验志愿者的交通出行,隶属于一个十分广阔的市场:非紧急医疗交通(Non-emergency medical transport,NEMT)。 根据专业人士的解读,NEMT的定义是一项将非紧急情况下的病患运送到医疗站点的交通服务-这需要向病人提供比公共交通或者出租车更多的协助服务【2】。举例来说,一位常年坐轮椅的慢性病人向医院预约了一次定期检查。他的家距离医院很远,然而当天他的家人恰好又不在身边。在缺少其他人协助的情况下,乘坐地铁或者公交车有些不太现实。更令他失望的是,传统的出租车服务很可能无法为他提供额外协助(比如大多数车辆的空间放不下轮椅)。在美国,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非紧急病人正在遭受同样的尴尬处境。 根据2005年的调查,美国每年有360万病人因为得不到相应的交通服务,因而错过了非紧急性治疗(例如常规的血液透析治疗)【3】 。 因此,为了解决这种问题,NEMT应运而生:这种介于救护车与出租车之间服务,将给病人们带来极大便利。 美国已经早早地注意到了NEMT的重要性,开始发展相关服务,并将其纳入了医保体系。根据调查, 在2016年,NEMT已经覆盖了69.5%的相关医保受益人。美国政府每年在NEMT上的投入已经达到了27亿美元【3】。 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医疗相关市场,NEMT在美国正面临严峻的问题。目前,NEMT服务主要是由专门的中介公司提供。这些中介与医疗机构合作,为病人提供NEMT服务。换句话说,这与传统的出租车有些类似: 医疗机构提供费用,病人预约免费车辆接送。当然,病人也可以直接向这些公司预约车辆服务,然后用医保报销。 然而,这种NEMT服务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不断上升的费用,与糟糕的用户体验。 首先,目前的NEMT服务需要病人提前48小时预约,而且在最后时刻公司会因为意外情况突然取消服务。其次,费用报销受到很大限制,出行费用有时需要病人自己买单。更让人头疼的是,由于车辆不足,预约车辆经常不准时到达,迟到60分钟以上的情况经常发生-这很可能导致病人错过医院的预约。 一份针对18万病人的调查报告显示,交通服务问题显著提高了病人错过血液透析治疗的风险【3】。 对于临床试验的交通服务,情况就更加不容乐观。目前,临床试验的执行机构会为志愿者免费发放出租车券或者公交车通行卡,让他们自行到达试验站点。 显然,这对许多病人来说是十分不便的。另一方面,临床试验的组织机构将承受高额的交通支出-这些传统的出行方式可不便宜。前文描述的问题就由此产生了: 研究机构虽然支出了额外的费用,却无法给志愿者带来真正的便利。最终受试者选择退出临床试验,研究进度随之受到影响,整个医疗体系蒙受双重损失。 共享经济模式或许将带来NEMT领域的革命。Uber希望借助临床试验的交通服务,切入NEMT这个极具潜力的市场。目前,Uber已经正式启动了名为“Circulation”的行动,提供专业的第三方NEMT服务。 (图片来源:circulation.co) 那么这个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呢? 这与传统的第三方交通中介服务有些类似。临床试验的组织方将与Uber签订合作协议,将志愿者的数据提供给Uber。然后,Uber将为组织方提供一个后台管理系统。组织方将能够根据志愿者的地理位置,试验进度等,为他们安排专车接送服务。 对于病人来说,预约一次专车服务,将变得十分简单。首先,他们通过电话或者短信进行预约(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不需要智能手机便可以操作)。当系统接收到这个请求,会根据病人的特殊要求(如乘坐轮椅)和地理位置等信息,为他们安排最适合的Uber司机,最后将他们安全送达受试站点。 (图片来源:circulation.co) 简单来说,Uber实际上提供一个专门针对病人的“打车服务”。而服务的本质,还是依赖于其核心的共享经济模式-所有的专车司机都是Uber的兼职司机。 作为一家成熟的交通服务公司,Uber能够最大程度上利用自己的专车司机资源,并可以利用自己先机的IT技术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调度和管理。这样一来,就能够极大的提供资源的丰富程度,同时降低运行成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用Uber软件打一辆专车,肯定要比出租车便宜-这种逻辑在NEMT服务上同样适用。同时,Uber有望将预约车辆的时间缩短到24小时之内,甚至是当天预约。车辆多了,准时性也就随之提高了。 目前,Circulation系统的测试版已经上线,Uber已经与多家进行临床试验的机构开始了初步合作-组织机构可以通过自己的后台系统管理志愿者的运送服务 (NEMT服务的DEMO站点。图片来源:circulation.io) 同时,Uber在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Lyft自然也不愿意错过这个市场(Lyft是美国第二大打车软件,估值55亿美元以上)。Lyft与Uber共同出席了DPharm Disruptive Innovation US论坛,并公布了与Uber极其相似的NEMT服务计划。 在会议上,Lyft的发言人不忘调侃Uber的发言人一番:“你是不是偷了我的PPT来做这个演讲?”目前,Lyft也拥有自己的NEMT项目: Concierge。同时, 它也在与医疗服务机构CareMore合作,提供NEMT服务。 随着医疗系统的发展,医疗交通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环。 仅 仅在美国,医疗交通服务市场规模就超过了60亿美元。 不得不说,Uber和Lyft这种创新性十足的举措为美国的医疗系统带来了一股清流。 根据调查,Uber和Lyft的这种模式,能够减少30%的等待时间,32%的成本,同时增加80%的病人满意程度【3】。 人们十分期待这种突破能够持续下去。 反观国内,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和城市结构的问题,医疗交通,尤其是NEMT的需求更加迫切。而医保体系的不足也让病人有了沉重的负担。相信在国内,NEMT的市场潜力要比美国更巨大。 那么,国内的各大打车软件公司,如滴滴,神州,一号专车等,能不能够模仿Uber在美国的模式,给国内的广大病人提供医疗交通服务呢?将来会不会有一天,国内的临床试验志愿者也可以通过打车软件来到达目的地,并享受报销? 小编相信,Uber和Lyft在医疗交通上的商业模式必然会给予国内市场很大的启发,让我们对变革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1】 http://www.mobihealthnews.com/content/uber-lyft-gear-help-get-patients-clinical-trial-sites 【2】 http://www.ecolane.com/blog/what-is-non-emergency-medical-transport-and-how-can-it-benefit-you 【3】Powers B W, Rinefort S, Jain S H. Nonemergency Medical Transportation: Delivering Care in the Era of Lyft and Uber . JAMA, 2016, 316(9): 921-922.
6670 次阅读|3 个评论
史上最全癌症靶向药(2016精华收藏版)
热度 2 nobodykonws 2016-8-26 14:52
在最近过去一年的时间里, FDA 陆续批准了 9 个癌症靶向新药,此外还批准了 4 个抗癌药物新增适应症。然而,在这些癌症靶向药物当中,仅有 25.4% 在中国上市。 令人欣慰的是,有些患者已经到美国就诊并使用到了一些新药,为战胜癌症增加了筹码。更加可喜的是,目前很多新药的临床试验正在国内开展,例如免疫疗法药物 PD-1 抑制剂 Nivolumab 和 Pembrolizumab 以及肺癌靶向药 Osimertinib ( AZD9291 )等。 希望中国的患者能早日受益于这些新药。根据疾病种类和药物靶点,我们将靶向药物及其在中国的上市情况进行了汇总。部分中文名为音译,仅供参考。通过研究这些靶标分子我们可以看出,有将近 32% 的靶标属于膜受体类, 12% 的靶标为 CD 分子,有 34% 的靶标分子为激酶类。基本上激酶和膜蛋白占据了靶标分子的 80% 。( 纽普生物 ) 肺癌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肺癌 Her1 (EGFR, ErbB1) Gefitinib( 吉非替尼 ) 是 Erlotinib( 厄洛替尼 ) 否 Osimertinib( 奥斯替尼 AZD9291) Necitumumab( 耐昔妥珠单抗 ) Afatinib( 阿法替尼 ) Her2 (Neu, ErbB2) ALK Ceritinib( 赛丽替尼 ) Alectinib( 爱乐替尼 ) Crizotinib( 克唑替尼 ) 是 MET ROS1 PD-1 Nivolumab( 纳武单抗 ) 否 Pembrolizumab( 派姆单抗 ) VEGFR2 Ramucirumab( 雷莫芦单抗 ) VEGF Bevacizumab( 贝伐珠单抗 ) 是 乳腺癌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乳腺癌 CDK4 Palbociclib( 帕博西尼 ) 否 CDK6 Her2 (Neu, ErbB2) Ado-trastuzumab emtansine(T-DM1) Pertuzumab( 帕妥珠单抗 ) Trastuzumab( 曲妥珠单抗 ) 是 Lapatinib( 拉帕替尼 ) Her1 (EGFR, ErbB1) mTOR Everolimus( 依维莫司 ) 结直肠癌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结直肠癌 Her1 (EGFR, ErbB1) Cetuximab( 西妥西单抗 ) 是 Panitumumab( 帕尼单抗 ) 否 KIT, PDGFR β , RAF, RET, VEGFR1/2/3 Regorafenib( 瑞格菲尼 ) VEGFA/B Ziv-aflibercept( 阿柏西普 ) PIGF VEGFR2 Ramucirumab( 雷莫芦单抗 ) VEGF Bevacizumab( 贝伐珠单抗 ) 是 白血病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白血病 KIT Imatinib( 伊马替尼 ) 是 PDGFR ABL Nilotinib( 尼洛替尼 ) Dasatinib( 达沙替尼 ) Bosutinib( 博舒替尼 ) 否 Ponatinib( 普纳替尼 ) FGFR1-3 FLT3 VEGFR2 BTK Ibrutinib( 伊鲁替尼 ) CD20 Obinutuzumab( 奥滨尤妥珠单抗 ) Ofatumumab( 奥法木单抗 ) Rituximab( 利妥西单抗 ) 是 CD52 Alemtuzumab( 阿伦单抗 ) 否 PI3K δ Idelalisib CD19 Blinatumomab CD3 BCL2 Venetoclax 淋巴瘤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淋巴癌 BTK Ibrutinib( 伊鲁替尼 ) 否 CD20 Ibritumomab tiuxetan( 替伊莫单抗 ) Rituximab( 利妥西单抗 ) 是 Tositumomab( 托西莫单抗 ) 否 Obinutuzumab( 奥滨尤妥珠单抗 ) CD30 Brentuximab vedotin( 本妥西单抗 ) HDAC Belinostat( 贝利司他 ) Romidepsin( 罗米地辛 ) Vorinostatt( 伏立诺他 ) PI3K δ Idelalisib PD-1 Nivolumab( 纳武单抗 ) Proteasome Bortezomib( 硼替佐米 ) 是 甲状腺癌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甲状腺癌 Her1 (EGFR, ErbB1), RET, VEGFR2 Vandetanib( 凡德他尼 ) 否 FLT3, KIT, MET, RET, VEGFR2 Cabozantinib( 卡博替尼 ) VEGFR2 Lenvatinib( 乐伐替尼 ) KIT, VEGFR, PDFGR, RAF Sorafenib( 索拉菲尼 ) 是 黑色素瘤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黑色素瘤 PD-1 Nivolumab( 纳武单抗 ) 否 Pembrolizumab( 派姆单抗 ) CTLA-4 Lpilimumab( 伊普利姆玛 ) BRAF Vemurafenib( 维罗非尼 ) Dabrafenib( 达拉菲尼 ) MEK Trametinib( 曲美替尼 ) Cobimetinib( 卡比替尼 ) Aldesleukin( 重组人白介素 -2) 是 肾癌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肾癌 PD-1 Nivolumab( 纳武单抗 ) 否 VEGFR2 Lenvatinib( 乐伐替尼 ) Aldesleukin( 重组人白介素 -2) 是 mTOR Temsirolimus( 替西罗莫司 ) 否 VEGFR, PDGFR, KIT Pazopanib( 帕唑帕尼 ) KIT, PDGFR, RAF, VEGFR Sorafenib( 索拉菲尼 ) 是 PDGFR α / β , VEGFR1/2/3, KIT, FLT3, RET Sunitinib( 舒尼替尼 ) VEGF Bevacizumab( 贝伐珠单抗 ) KIT, PDGFR β , VEGFR1/2/3 Axitinib( 阿昔替尼 ) mTOR Everolimus( 依维莫司 ) FLT3, KIT, MET, RET, VEGFR2 Cabozantinib( 卡博替尼 ) 否 胃癌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胃癌 VEGFR2 Ramucirumab( 雷莫芦单抗 ) 否 HER2 Trastuzumab( 曲妥珠单抗 ) 是 胃肠道间质瘤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胃肠道间质瘤 KIT, PDGFR β , RAF, RET, VEGFR1/2/3 Regorafenib( 瑞格菲尼 ) 否 ABL, PDGFR, KIT Imatinib( 伊马替尼 ) 是 PDGFR α / β , VEGFR1/2/3, KIT, FLT3, RET Sunitinib( 舒尼替尼 ) 肝癌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肝癌 VEGFR Sorafenib( 索拉菲尼 ) 是 PDGFR KIT RAF 食管胃结合部癌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食管胃结合部癌 VEGFR2 Ramucirumab( 雷莫芦单抗 ) 否 Her2 (Neu, ErbB2) Trastuzumab( 曲妥珠单抗 ) 是 多发性骨髓瘤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多发性骨髓瘤 HDAC Panobinostat( 帕比司他 ) 否 Proteasome Carfilzomib( 卡非佐米 ) Bortezomib( 硼替佐米 ) 是 Ixazomib 否 CD38 Daratumumab( 达雷木单抗 ) SLAMF7(CS1/CD319/CRACC) Elotuzumab( 埃罗妥珠单抗 ) 胰腺癌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胰腺癌 EGFR Cetuximab( 西妥昔单抗 ) 是 Gefitinib( 吉非替尼 ) Erlotinib( 厄洛替尼 ) 否 VEGF Bevacizumab( 贝伐珠单抗 ) 是 VEGFR, EGFR Vandetanib( 凡德他尼 ) 否 VEGFR Semaxanib( 司马沙尼 ) 妇科癌症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卵巢癌 PARP Olaparib( 奥拉帕尼 ) 否 VEGF Bevacizumab( 贝伐珠单抗 ) 是 宫颈癌 输卵管癌 软组织肉瘤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软组织肉瘤 VEGFR Pazopanib( 帕唑帕尼 ) 否 PDGFR KIT 其他癌症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前列腺癌 Sipueucel-T( 前来腺癌治疗疫苗 ) 否 骨巨细胞瘤 RANKL Denosumab( 狄诺塞麦 ) 基底细胞癌 PTCH Vismodegib( 维莫德吉 ) Smoothened Sonidegib( 索尼德吉 ) 头颈癌 Her1 (EGFR, ErbB1) Cetuximab( 西妥西单抗 ) 是 高危神经母细胞瘤 GD-2 Dinutuximab 否 腹膜癌 VEGF Bevacizumab( 贝伐珠单抗 ) 是 胶质母细胞瘤 皮肤纤维肉瘤 KIT Imatinib( 伊马替尼 ) PDGFR ABL
6071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7种中药在美国进入Ⅱ、Ⅲ期临床
fqng1008 2016-3-9 09:47
早在1998年,我国就制定了《 中药 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提出将中药推向国际化的目标。近期出台的《 中医药发展 战略规划纲要》也显示出国家对于发展中药产业的鼓励和决心。随着世界对于中医药认识的不断深入,各个国家的药监机构均在逐步完善相应的监管和申报法规制度。比如,在2004年,FDA出台了botanicaldrug products指南,并在2015年进行修订,发布了botanicaldrug development (draft guidance)。 一、FDA已批准上市的植物药 FDA已批准上市的植物药有两个。第一个是在2006年10月30日,FDA批准了绿茶提取物Veregen,用于治疗18岁和以上免疫受损患者的外生殖器和肛周尖锐湿疣,属于外用药。直到2012年12月31日,FDA才批准第二个植物药,巴豆提取物Fulyzaq,用于治疗艾滋相关性腹泻,这也是FDA批准的第一例口服植物药。 这两个获批药物表明FDA对于植物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认识在逐步提高。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药物的给药途径是相对安全的外用药和口服制剂,组分也相对简单。 二、IND申报阶段的植物药的特点 除已获批上市的药物外,还有不少植物药处于IND研究阶段。据报道,我国已有数十种中药产品向美国FDA提交IND申请。下表列举了部分处于Ⅱ期或Ⅲ期临床试验阶段。 走在中药国际化前列的以上药物有这样一些共同点: (1)为国内已上市多年的产品,多为中药大品种。临床应用经验丰富,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充分验证,不良反应信息较为全面。因此,得到FDA批准进行临床试验的可能性大。 (2)丰富的文献支持资料,包括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文献,为临床获批提供更多支持数据。如,CNKI中可搜索到接近2万条复方丹参滴丸相关文献,3千多份桂枝茯苓胶囊相关文献。 (3)除15年新获批II期临床的连花清瘟胶囊为13味大复方外,其他药品组方相对简单,为1-6味药材组成,在提供符合法规要求的CMC资料上面临的挑战相对小。 (4)除康莱特注射液外,其余均为口服剂型。而康莱特注射液仅含单一药材提取物,组分相对简单,相较而言更容易实现良好的药品质量控制。 四、中药国际化的企业策略 1. 适应症如何选择? 向FDA申报IND,需选择符合西医理论疾病定义的适应症,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功能主治暂不被FDA认可。那么,应如何选择适应症呢? (1)选择有未满足临床需求的适应症,如缺少或者没有有效化药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如,Fulyzaq适应症的选择、扶正化瘀片的适应症选择就是范例。 (2)仔细评估药物的作用机理,临床前研究资料以及已有临床应用经验,适应症明确且有显著临床效益对于获批来说是关键因素。 (3)开发过程中合理考虑FDA丰富的激励政策。如罕见病产品的相关的孤儿药认定、罕见病产品资助等政策;优先审评、快速通道、突破性疗法等可能的审批途径。 (4)受试者招募数量和难度、开展临床研究的费用和时间长度,以及其他商业考量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2. 国际合作 中药海外申报同时带来了多种国际合作方式。如: ①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 ②与有丰富临床试验开展经验的国际CRO合作。寻求专家对于试验设计和临床开发方案的建议,选择合格CRO监察临床研究开展的GCP符合性、数据管理,确保合格临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等; ③与熟悉海外申报法规、技术指南的海外顾问公司合作。当前已有部分顾问公司/CRO立足海内外,为企业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合作和沟通方式,如方恩、汉佛莱、雅昂、泰格等。 结语 越来越多的中成药步入了美国IND,FDA也在逐步完善其对中成药的监管和开发指南,这些进步都足以看到FDA对中医药的认可程度在逐步提高,同时国家的鼓励政策也一直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相信更多优秀的中药企业将勇敢地踏上国际化征程,而选择进行国际化开发的品种和适应症是我们在开始国际化征程时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先行者总是会遇到更多挑战,挑战是机遇,也是进步。在国际化过程中,根据目标市场要求所作的研究,不仅仅是企业获得上市批准的必经之路,同样也是一个对已上市药物再开发、再创新和再验证的过程。 这终将是一项光荣的事业。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9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洋活性多肽的研究进展
ontores001 2015-12-7 13:45
海洋天然生物活性物质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热 点 , 而天然海洋活性 多肽 是海洋活性物质研究的重要 组成部分。由于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与陆地生物迥 异 , 海洋生物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特殊性 , 从而使源 于其中的海洋天然产物与陆地天然产物不同 , 这为寻 找新的天然活性物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生物活 性多肽是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肽类 , 按其来源可分为 天然存在的活性肽、蛋白酶解活性肽以及化学合成的 活性肽。自 1902 年 , 伦敦大学医学院的 Bayliss 和 Starling 第一次发现活性多肽物质 ———促胰液素 以来 , 人们对多肽的研究逐渐深入 , 并且发现了 数万种的生物活性多肽 , 其中有近百种多肽作为药物 进行生产。为人类抵御疾病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 , 海洋天然活性多肽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海绵、芋螺、海葵、海藻等少数几种海洋 生物中。作用也十分明确 : 抗肿瘤、抗病毒、免疫调节 等。尽管大量的活性多肽已经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得 到 , 但其中仅有少部分可作为药品进行开发进入市场 , 相当多的新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 , 为新药的研究提 供线索 ; 还有一些海洋活性多肽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很 少 , 所以在其生理活性和结构确定后 , 采用全合成和固 相合成的技术实现其产业化生产。本文就近年来海洋 活性多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 天然存在的海洋活性多肽 近年来 , 许多科学家致力于从深海细菌、真菌、微 藻以及海洋软体动物中分离活性肽 , 并且取得了很大 进展。这些活性肽结构复杂多样 , 参与生物体的重要 生命活动 , 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价值 , 是一 类非常重要的新药来源。 1 . 1 抗菌肽   有些生物体在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时产 生大量具有抗菌活性的阳离子多肽 , 从而使其具有天 然免疫力。目前 , 已有百余种抗菌肽被分离 , 有些抗菌 肽不仅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 , 还能杀死肿瘤细胞。这 些海洋多肽类化合物的发现为寻找新的抗生素提供了 线索。 1 . 2 抗肿瘤多肽   许多存在于海洋生物体内的化合 物具有显著的细胞活性 , 为寻找抗肿瘤药物开辟了新径。 1987 年 ,Pettit 等首次从海兔 ( Dol abell a au ricu 2 l aria ) 体内分离得到由 4 个氨基酸组成的线性小肽 Dolastatin 10 , 该化合物通过抑制微管聚合 , 对人乳 腺癌、非小细胞性肺癌有显著疗效 , 具有良好的前景。 目前 ,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 (NCI) 与基诺药厂 ( Knoll) 合 作 , 该药正进入临床 I 期研究阶段 。近几年 ,Dolas 1 . 3 抗病毒多肽   1999 年 , Paul W , Ford 等从新 几内亚海域采集的海绵 ( T heonell a m i rabilis and T heonell a sw i nhoei ) 分离得到 4 种新化合物 Papuamides A ,B ,C ,D , 均为环状缩醛肽 , 并且是首次发 现分子结构中含有 3 2 羟基亮氨酸和同型脯氨酸残基的 海洋活性多肽。 Papuamides A , B 能够抑制体内由 HIV 2 Ⅰ RF 引起的 T 2 淋巴细胞感染 , 在体外的有效浓度 EC 50 为 3 . 6ng. mL - 1 ,Papuamides A 对癌细胞也具有细 胞毒性 , 其 IC 50 为 75ng. mL - 1 。 2001 年 ,Mohammad A. Rashid. 等从印度尼西 亚海绵 ( S i donops m icrospi nosa ) 中分离得到一种新型 的环状缩醛肽 Microspisamide , 由 13 个氨基酸残基组 成 , 其中含有一个β 2 OH 2 Br Phe 残基 , 这是以前所的现 的海洋多肽中从未见过的。该化合物能够抑制由 HIV 2 Ⅰ感染引起的细胞病变。 1 . 4 肽类毒素   海洋生物中存在种类众多的肽类毒 素 , 这些毒素性质独特 , 在生物医学、分子生物学的研 究和应用方面有广阔的前景。目前研究较多的有芋螺 毒素、海葵毒素 , 其它的海洋生物毒素如水母毒素、章 鱼毒素、海胆毒素、海蛇毒素、海兔毒素、微囊藻素等报 道的较少。 芋螺毒素 ( Conotoxin CTX) 是一类有 10 ~ 30 余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肽 , 含有 2 对或 3 二硫键 , 迄今发现的最小核酸编码的动物神经肽毒素。芋螺毒 素结合在神经和肌肉的受体上 , 具有高亲和力和高度 专一的特点 , 是神经科学十分有效的探针。临床上用 作特异诊断试剂 , 作为镇痛药具有疗效确切、不成瘾的 特点。多种芋螺毒素已申请国家专利。 1998 年 , Eng 2 land 等从地纹芋螺 ( Con us geographus ) 中分离得到δ 2 CTX GV Ⅲ A , 它是富含 Gly 和 Thr 的 41 肽 , 是迄今 发现的芋螺毒素中分子最大的一个。进一步的研究表 明第 34 位为极为罕见的 L 2 6 2 Br 2 色氨酸 , 是该毒素的功 能决定因子。 A EX Ⅲ与经典的 3 种类型有较大不同 , 代表着新颖结 构类型的海葵毒素多肽。海葵毒素主要特异结合在心 脏 Na + 通道上 , 是一类非常有价值的钠通道研究工具 药。 1 . 5 肽类激素   1997 年 , Gary P. Richards 等黑海 鱼 ( Cent rop ristis st riat a ) 骨骼肌纤维中分离得到一种 鱼 类激肽释放酶 原 Prokallikrein 。激肽释放酶 kallikreins 在鱼体内有多种功能 , 首先它能够促使酶激 活荷尔蒙和生长因子而调节鱼的生长 发育 ; 再次它能 够分裂激肽源底物释放出激肽 , 而激肽通过放松血管 平滑肌 , 增加血管紧张素 , 提高血管通透因子 的活性来 调整血压 , 同时激肽能够增强鱼类精子活力。所以激 肽释放酶原 Prokallikrein 的发现为研究激肽释 放 kallikreins 对鱼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 思路。
7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进行临床试验的基本二三事 - 意得辑专家视点 Editage Insights
热度 2 editage 2015-12-4 08:58
各种学术论文的基础指导系列 这次要介绍的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 临床试验是什么? 临床试验涉及人体研究,主要是评估药品或治疗方式的效果,增进医疗知识。根据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所定义:「临床试验研究一医疗策略、治疗方式或设备对人体是否安全有效。这类的研究也可显示何种医疗方式对特定疾病或人群最好。」 临床试验通常是有人类志愿参与的医学或临床研究,根据事前决定好的研究方案进行仔细的调查。临床试验项目通常是漫长的过程,可能要话 5 到 7 年或更长的时间,通常是某研究程序延伸的最后一步。首先,实验室开发出新的医疗策略、药物、治疗方式或设备,然后进行动物测试,最后才进行人体实验,看有多安全或多有效。 临床试验类型 广义来说,临床试验有两种: 干预性(interventional):在干预性临床试验中,调查人员会给参与者指定的治疗或干预方式,然后将结果跟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组可能使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或没有进行任何治疗。 观察性(observational):观察性研究中,调查人员或研究人员会观察给病患的治疗方法或管理方式,然后记下结果。不过,研究人员不会提供干预。 根据研究的用途, NIH 将临床试验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 治疗试验(treatment trials):这是设计用来测试新的治疗方法、新的药物组合、新的手术方式或放射治疗。 预防试验(prevention trials):此试验的目的是找到预防疾病发生或复发的方法,通常包含改变用药、疫苗或生活方式。 筛选试验(screening trials):此种研究测试检测特定疾病或健康情况的最佳方式。 诊断试验(diagnostic trials):旨在找出诊断疾病或健康情况时,更好的测试方式或程序。 生命质量试验(quality of life trials):又称支持照护试验(supportive care trials),这些研究探索改善久病人们的生活质量与舒适度。 临床试验分期 临床试验项目通常要花很久的时间,可能需要 5 到 7 年甚至更久,因此通常会分期进行,而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目的, NIH 对临床试验分期的定义如下 : Ⅰ 期临床试验 :小组(20 到 80 人)测试新药或治疗方式,评估安全性并找出副作用,找出效用的初期征兆。 Ⅱ 期临床试验 :将药物或治疗方式实施在更大群的人身上(100 到 300 人),用意是评估效用并取得更多副作用和风险的信息。 Ⅲ 期临床试验 :将药物或治疗方式实施到 1 千至 3 千人的团体确认有效性,并与其他治疗方式进行比较,评估整体利益与风险。 Ⅳ 期临床试验 :待药物通过上市后进行,目标是获得风险、利益和更好的用法等信息,也称为上市后监查研究(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studies)。 临床试验方案设计 临床试验需要非常小心规划。由于牵涉到人体,试验必须遵守严格的科研和道德标准,保护参与试验的病患或参与者的权利与安全。一旦研究团队清楚研究想法跟设计后,就该开始进行研究方案(research protocol)设计。 研究方案是详细的研究计划,可以当作执行研究的蓝图,用意是在回答特定研究问题的同时保护参与者的健康。设计快速有效的研究方案至关重要,临床试验评审及管理委员会(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s,IRB)会根据研究方案决定是否要核准研究。 研究方案通常是由专家小组做准备,研究团队中的所有调查人员都必须要恪守方案内容。研究方案需包含以下要素: 背景说明 试验目的 知情同意 受试者挑选标准:入选和排除条件 治疗计划和研究步骤 统计分析计划 安全性和功效评估 知情同意 临床试验参与者为自愿参加。为保护受试人员,会提供潜在参与者研究的相关信息,让他们在决定参与实验前,知道试验的流程、潜在利益和风险。这个过程称作知情同意,相关的文件成为知情同意书。参与者在参加临床试验前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未成年或无行为能力参与者,其父母或近亲需要签署相关文件。签署知情同意书不代表参与者必须全程参与临床试验,自愿者可随时选择退出试验,即使研究尚未完成。 IRB 核准 在美国,大部分的临床试验在开始前都需要取得 IRB 核准。IRB 是由医生、护士、研究人员、统计学家以及学会成员所组成,他们要确保临床试验符合道德标准,参与者的权利与福利收到保护。IRB 会确认整个试验的益处大于风险。在美国以外的国家,会有等同于道德委员会等单位扮演 IRB 的角色。 IRB 会审核研究方案和知情同意书,调查人员在完成这两个文件后,需要向 IRB 或道德委员会提出申请,之后方案会经过审核,确认符合道德规范标准后,即会批准。 临床试验注册 根据 赫爾辛基宣言 中的内容:「所有的临床试验都需要在征得第一位受试者前,在大众可存取的数据库上进行注册。」其他单位,如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和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ICMJE)都强力宣导临床试验注册。所有名列在 ICMJE 网站上的期刊都要求临床试验要在第一位病患加入前就进行注册,否则不予发表。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United State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NLM)所运营的 ClinicalTrials.gov 是目前全球最大、最多人使用的临床试验注册门户。WHO 维护临床试验注册网络。ICMJE 接受在 ClinicalTrials.gov 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WHO 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 Platform,ICTRP)的一级注册中心注册的临床试验。在临床试验结束后,结果数据必须递交到注册中心。ICMJE 也鼓励递交试验结果,但不是必要项。 临床试验报告规则与论文架构 研究结束后,数据也完成后,就需要写论文发表到期刊上。在撰写临床试验文章有几点需要注意的,不同的研究设计有不同的报告指南,比如说随机试验采用 CONSORT ,观察研究使用 STROBE ,而诊断研究则是 STARD ,写作时要确实参考这些指南,确保你的论文内容包含必要的信息。 根据 ICMJE 指南 ,临床试验论文一般要包含以下章节: 标题页(Title Page) :论文标题页需要包含论文题目、作者信息、声明、支持来源和字数,有时候还会有图表编号。 摘要(abstract) :摘要必须精确反映文章内容,CONSORT 指南中规定的基础要素必须要列出。在摘要最后提供临床试验登记号。 前言(introduction) :提供背景信息,比如问题本质还有重要性,治疗用户或是研究目的。 方法(methods) :方法章节必须要详细说明研究是如何进行的,还有为何要这样进行。只有在方案设计中出现的信息才能出现在这个章节,任何在试验进行中得到的信息要放在结果部分。方法章节应包含下列几个部分: 参与者挑选和叙述 技术信息 统计 结果(results) :通过文字、表格和图表,以逻辑性方式呈现结果,需要提供在这个章节中提到的主要跟次要结果的数据。 讨论(discussion) : 此章节强调主要发现,并与其他相关研究进行比较。提及研究限制和讨论未来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意义。 临床试验提供依序和健康研究相关的珍贵统计证据,是医学与照护知识研究演进很重要的研究工具。 对于临床试验有任何进一步的问题,欢迎 前往《意得辑专家视点》直接向 Eddy 博士提问 。 各种文章写作推荐阅读 想要发表期刊,你该知道的 6 种文章类型 研究论文怎么写? 文献综述这样写 破解系统综述 发表临床病例报告该有的基本知识 ∷本博文内容出自《 意得辑专家视点 Editage Insights 》∷ ∷ 注册意得辑专家视点,取得发表专家贴身指导!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意得辑专家视点 - 您的研究发表资源库 》完整原文刊载于: 临床试验写作指南 http://www.editage.cn/insights/a-young-researchers-guide-to-a-clinical-trial
个人分类: 国际级写作与风格|5856 次阅读|2 个评论
评美国“收缩压干预试验(SPRINT)”
热度 4 suzhenpei 2015-9-20 11:55
评美国“收缩压干预试验(SPRINT)” --- 对博文“ 一项提前终止的大型临床试验警世 :高血压治疗指标改变刻不容缓!”的回应 水迎波的博文“ 一项提前终止的大型临床试验警世 : 高血压治疗指标改变刻不容缓!” 短短7天,就得到28000多次的阅读量。说明这是普遍重视,关系千家万户的重大课题。但由于医患信息的不对称,并不是太多人能正确理解,美国联邦卫生部门最近正式宣布,一项由 美国国家心脏、肺、血液 研究所 主导,NIH基金参与的大型临床研究项目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tervention Trial (SPRINT) 提前终止的真正意义。 试验结果 显示,与采用标准降压疗法的患者相比,强化降压治疗的患者心脏病发作、卒中、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降低近三分之一,死亡风险降低近四分之一。 为了挽救更多人生命,无需等到原定的2017年结项时间到来,立刻公布研究结果。 而本人同样为了避免结果被误导伤害更多人的生命与健康,不惜违反学术习惯,对本项只有结论,没有详细研究结果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评论。 一、 如何看待权威医学机构的学术争论 很明显SPRINT结果完全颠覆了 目前各国高血压指南(包括 JNC 8 ) 推荐的高血压标准和降压的目标值,证明服3种降压药使从达标收缩压140mmHg的降至120mmHg以下更好。 作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下属的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主导,联合3个NIH下属的相关研究所参加的大型随机对照研究项目结果,与同样权威的2013年底公布的美国高血压指南( JNC 8 ) 推荐标准相对立是不寻常的。 SPRINT 结果无疑是权威的科学证据。 JNC 8 也宣称,指南 推荐的起始治疗血压水平、治疗目标、以及治疗用药均有严格的证据支持。我们究竟相信谁的证据更充分可信? 学术争论是容许的,但关系到数千万高血压患者的健康和生命的重大医学问题,公布前两大权威机构有义务充分协商。目前医生与患者究竟应当相信谁,按谁推荐方法办? 其实,两大机构早有矛盾。本来从 1977 年的 JNC 1 到 2003 年的 JNC 7 , 7 个国家 高血压指南都是由 NHLBI 组织发布的。 同样 2008 年 NHLBI 任命了 JNC8 委员会专家小组。专家小组向 NHLBI 提交指南草案后,即开始了外部评审过程。 NHLBI 将指南草案提交给了 16 个联邦机构以及 20 位高血压领域的评审专家及其他个人专家评审。共收到 16 位个人评审和 5 个评审机构的回复。专家小组于 2013 年 6 月完成了指南的修订工作,但 NHLBI 却宣布不继续参加包括 JNC 8 等的临床指南的开发。 JNC 8 专家小组就将指南投给了美国医学会杂志( JAMA )发表。并声明“本报告因而非 NHLBI 认可报告,并不能反映 NHLBI 意见” 。 回顾 NHLBI 主导的 JNC 7 ,认为: 50 岁以上成人,收缩压( SBP ) ≥140 mmHg 是比 舒张压( DBP )更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特别强调对老年患者更应重视 SBP 达标,不应根据年龄划分不同的血压控制目标 。 如果 DBP 不低于 55 ~ 60 mmHg ,并没有证据显示积极控制 SBP 是有害的。而 JNC 8 认为:将老年人血压降至 150/90 mm Hg 可显著减少卒中、心衰与冠心病。但将其血压进一步降至140mm Hg 并无更多获益。因此专家组认为, JNC 7 所推荐的目标值证据不足,故将150/90mmHg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目标值。而 NHLBI 早在 2010 年开始实施 SPRINT ,目的显然是,希望获得支持 JNC 7 积极降低老人收缩压主张的有力证据。试想在没有试验结果的 2013 年,能同意 JNC 8 修改 JNC 7 的老人降压标准? 问题是,除了再组织多几个更大、更权威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或反对 SPRINT 的结论还是 JNC 8 的推荐,就无其他办法 ?人们只能无所适从? 二、 正确认识血压维持调控与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关系 SPRINT 研究目的,是试图为 强化药物降收缩压获益而无害提供重要证据。公布的结果认 为老龄或高风险患者通过强化药物(3种降压药)治疗把收缩压降低到120mmHg以下的低水平,不仅不会增加危险反而比常规(2种药物)治疗能降低心脏病发作、卒中、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风险, 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这结果可信吗? 要回答这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什么是 血压与高血压? 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系统、血液系统、肾脏、循环调控等子系统构成的血流运输、分配系统。这些复杂结构共同涌现的 整体功能就是保证身体所有组织、器官随时有充足的血流供应,清除废物和维持内环境稳定。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必须遵循流体力学(血流动力学)规律。循环各生理调控机制也只能和必须在血流动力学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调控。大量研究证实,血流在动脉内流动基本遵循帕肅叶定律或公式( Poiseuillelaw 或 Poiseuille’s equation ) Q=P·πr 4 /8ηL ,L (血管长度)为常量,η(血粘度)为非调控变量。Q(血流量)稳定靠调控r(血管半径)与P(血压)两个主要调控变量实现的。 可见, 血压(P)是循环系统实现整体功能保证血流供应的主要调控变量。同时生理学早已证明血压是维持血容量和内环境稳定的主要调控变量。也是血液流动的动力,并对血管壁有作用力(张力、切应力)。 故从循环系统病理生理学来看, 高血压概念 即血压升高的医学内涵与外延也应包括:①血压升高是循环系统分配、血流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主要生理调控方式。这是 高血压概念中核心的生理代偿功能部分 。即使高血压-动脉硬化晚期,已经出现心脑肾损害阶段,血压升高仍是维持各器官血流供应的主要调控手段,也是重要器官-心、脑供血动脉狭窄至闭塞 急性过程 ,循环调控开放侧枝循环,最后挽救梗死的重要方法。②不管何种原因的长期血压升高,血流对血管壁的张力和剪切力增加,都使动脉壁经历从生理代偿-动脉壁重构-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加重大中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过程,成为 高血压病 即高血压—动脉硬化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从可逆到不可逆的渐进的、经历数十年的 慢性病理生理过程 。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和伴发的大中动脉粥样硬化是长期高血压对整个循环系统作用结果,又是引起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脑出血、脑梗死、脑血管性痴呆和肾功能不全、周围动脉病等的病理基础,成为心、脑、肾、周围血管病共同的重要基础病因。这是 高血压概念中病理作用部分 。即真正的高血压病。③ 血压升高也是某些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如肾脏及肾血管病、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动脉狭窄、子痫、颅内高压、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等。这是 高血压概念中生物学标志(或症状学)部分 。 可见,高血压不但可引起高血压性动脉硬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导致 心、脑、肾、周围血管病 ,也是 维持、急性代偿各器官血流供应的主要调控手段。 现代主流医学 权威指南 以 生物学标志的 mmHg 定义高血压,虽是现代医学的无奈之举,但实是重大失误,埋下了无穷的祸害。因为它并非从高血压和 心脑血管疾病复杂 的病理生理机制定义的。这一号称由大量 随机对照试验证明 ≥ 140/90mmHg 高血压标准 ,多年来误导临床医生不去积极寻找高血压病因发病机制,而集中于高血压达标, 导致“目前的治疗重点是用药物降低升高的血压,而不是治疗其病因” ( NHLBI Working Group ,2004 ) 。只知高血压危险,不知药物引起的低血压更危险。 以为血压降至 140/90mmHg 甚至更低,就是达到治疗目的。甚至有人鼓吹“血压越低越好”。 SPRINT 结果不过是更权威地重申这些错误观点罢了。 既然每一个人体内都有一个 非常复杂、多层次的、 精密、高效、可靠的血压维持和调控系统,能通过动脉系统内各压力、化学传感器随时监控血压、血化学成分的变化,经过脑循环中枢整合,不断通过神经 - 激素方式调控血压或升或降,维持一个能保证各器官组织有充足血流供应和内环境稳定的血压水平。 在有多种机制可使血压降低至“正常”水平,仍选择维持长期高血压,说明一定有更重要的原因,才迫使循环系统宁可弃车保帅地长期容忍高血压的存在,并说明这是机体—循环调控中枢综合权衡选择的结果。 不深入探究其原因,就长期用分别抑制多个血压调控机制的各种药物降压。这些降压药对循环系统是外来干预,必然与循环系统各个调控机制相互作用。对具体人来说,结果是相互协调、相互对抗或相互抵消是难以测量的。实际效果可能是无效、难治,也可能血压达标。强化达标的药物也可能完全阻断某些患者体内血压调控机制,当需要升高血压来代偿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流不足时失效,急性导致脑缺血、梗死,慢性引起痴呆和缺血性肾病和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临床脑卒中,包括出血性卒中( ① 脑出血、 ② 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卒中( ③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 ④ 腔隙性脑梗死和 ⑤ 心源性脑栓塞)。目前 ③④类缺血性卒中,占卒中近80%。 病理生理和临床研究证实,其中 ①③④类卒中与高血压相关,而高血压更是①④类主要病因,长期治疗高血压肯定能预防和减少这两类卒中的发生。长期高血压患者多年用药使血压降到正常标准以下,则可能诱发③④类卒中 。 SPRIN 结果中, 长期用药物控制血压低于正常收缩压的强化治疗组 能降低脑出血发生,是毫无疑问的,但能否降低发病率最高的 ③④类缺血性卒中 ,则要看其以后公布的详细结果。本人深表怀疑。 三、研究设计违反人体生理学原理和临床实际 按医学常识,任何人实测的血压都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两项。评价血压是否正常,也要 根据两项高低来确定高血压的类型: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单纯舒张期高血压,还是收缩舒张期高血压。 而 SPRINT ,从题目、入选患者标准、治疗目标到最后的疗效评价都只管收缩压而置舒张压不顾。入选患者血压标准是,不服或只服1种降压药时SBP130mmHg,不能110mmHg。其治疗目标是标准降压组SBP140mmHg,强化降压组是SBP120mmHg。完全不看DBP!这样研究设计是违反人体生理学原理和目前公认的临床医学常规的。 不管 DBP 会有什么结果?目前各国高血压指南都主张结合 SBP 和 DBP 来评估血压是否正常。按目前公认的高血压标准, SPRINT 研究规定的入选标准 SBP130mmHg 。入选者就可能包括5种不同人群:大多数的 140/90 mm Hg 的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ISH )患者;少数 140/90mm Hg 的收缩 - 舒张期高血压; 140 130/90 mm Hg 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部分 140 /90 mm Hg 正常血压者;少数 DBP < 60-70 mm Hg ,不能用降压治疗的 ISH 患者 。这样 SPRINT 的入选患者中,就可能包括了不必治疗的正常血压者,同时可能遗漏了SBP130mmHg, DBP90mmHg的高血压患者。这就不是真正循证医学的随机对照性研究,而是选择性的研究,两组基本条件就不具可比性。而且,对不必或不能用药者用药治疗是违反医学伦理的,对轻症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ISH ) 患者强化治疗属过度治疗。这无疑是有利医药公司不利病患者的行为。 有报导, 实施 JNC8 与 JNC7 标准相比, 美国成人中(主要是老年人) 要治 疗的 高血 压 比例将从 31.7% 减少至 29.0% , 而降压达 标 的比例将从 40.6% 大幅增加到 56.5% 。将有数百万人不用服或减少服降压药。现如按 SPRINT 结果 美国成人中(主要是老年人) 要治 疗的 高血 压 比例将又要增加多少?又将增加多少百万要服 3 种降压药的老人? 四、没有正确认识老年高血压和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当今医学通常以≥60- 65 岁为老年人。老年单纯高血压(ISH)是指在≥60- 65 岁的老年人群中 , 若收缩压≥ 140 及舒张压< 90 mm Hg 。 SPRINT 选择50岁以上,既有中年人又有老年人作为入选对象是要配合2003年 JNC 7 的推荐的年龄 。 老年人高血压包括三种类型:除ISH外,还有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和收缩/舒张期高血压。ISH占大多数 ,据估计它影响1/3到1/2超过60岁的老人。并经常对治疗抵抗,许多患者几乎不可能降压达标。ISH不单占老年高血压的大多数,更可能占所有高血压和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中的大多数。因而,如何正确诊治老年ISH是关系到高血压最大人群健康的重大医学难题。 2013 美国高血压协会( ASH ) / 国际高血压协会( ISH ) 指南 肯定:“ 高血压的另一个常见的病因是随着年龄增加的主动脉硬化。这种原因的高血压称为单纯或主要的收缩期高血压,其特征是高收缩压(通常有正常舒张压)并主要在老年人中发现”。 其实老年ISH有更重要的病理生理原因:按泊肃叶公式 Q=P ·πr 4 /8ηL。 循环系统的调节机制就是通过调节血压(P)和局部血管口径( r )使各重要器官的血流(Q)维持在适当水平。但必须注意,因血流是随心脏搏动的脉动流,上式中动脉压( P ), 不是收缩压,也不是舒张压 ,而 是 平均动脉压 ( MAP ) !对循环系统整体来说,维持 MAP 就是保证各重要器官—脑、肾等功能需要的血流供应。而MAP= 2/3舒张压+1/3收缩压。因老年人主动脉硬化,舒张压(占2/3MAP)随年龄增加而下降, 收缩压只有相应升高更多 (占MAP1/3),才能保持MAP稳定,保证脑、肾血流相对稳定。这是老年人不得不产生ISH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原因。 不难理解,当机体循环调控机制仍有效时,一旦舒张压过低而致MAP也较低时,全循环调控是不容许降低收缩压至达标的低水平,否则MAP进一步下降,就会致脑、肾缺血,甚至危及生命。这可能是很多老年ISH表现为难治性高血压, 应用足量 ≥ 2 种降压药物治疗也难达标 的原因。用3-4种不同降压药达标,可能是同时抑制或阻断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交感 - 去甲肾上素系统、压力 - 利尿钠机制等多个重要血压调控机制实现的,将严重扰乱以后机体自身血压调控,遗留的危害难以估量。 老年 ISH 是 否需用药物降低收缩压,如何结合舒张压,降至什么水平?目前各国指南都没有详细指引。本人主张主要根据平均动脉压(1/3SBP+2/3DBP),不是只看收缩压是否超过目标值,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年龄、 动脉硬化程度和靶器官功能状态(如认知功能,脑 MRI 显示的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灶或白质疏松等缺血状态,肾功能损害程度及心功能),并参考降压治疗用药史, 估算其 MAP 可接受的下限, 个体化决策。一般 维持 MAP 在 90 ~ 110 mm Hg 范围内,才 可保证脑、肾的灌注 。 有专家认为 收缩压水平是心血管事件更为重要的独立预测因素。这显然没有理解收缩压和舒张压 通过MAP与脑、肾的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相互关联并随年龄变化的客观事实,离开舒张压和MAP片面强调收缩压的作用。 SPRINT 犯的是同样的理论和临床错误。 主要参考文献 1. B Howard , F Phil B, ; MG Robert . Updated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JAMA. 2014;311(5):477-478. 2. 苏镇培 . 高血压概念与指南 .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4,22(9):801-803. 3. 黄如训,苏镇培主编 . 脑卒中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第二版 2012.12. 35-38 , 57-69 页 , 4. Ann Marie Navar-Boggan, Michael J. Pencina, Ken Williams et al. Proportion of US Adults Potentially Affected by the 2014 Hypertension Guideline . JAMA . 2014;311:1424-1429. 5. 苏镇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个体化诊治.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23(6):518-521.
个人分类: 论文|8189 次阅读|4 个评论
新药临床试验数据为何造假成风---请医药学专家解释
热度 2 gdn 2015-9-5 18:36
新药临床试验数据为何造假成风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7月发布了号称“史上最严的数据核查要求”的一份公告,要企业主动配合彻查新药临床试验数据。一个多月后,自查结果出炉,原有1622受理号中,有20%选择撤回注册申请。这个结果无疑暴露了药品临床试验数据造假情况已经十分严重。 临床试验本是为药品安全“守门”,却造假成风 新药研发流程图 药物进行临床试验,是新药审批的必备条件,事关千万人的用药安全。如此重要的环节,理应受到重视,谨慎对待。但实际上,这一环节的数据造假却早已成为行业潜规则。在食药总局对药物临床试验数据造假的严打下,1622个受理号里,竟有20%露出了狐狸尾巴,心虚地撤回了注册申请。该机构人士对财新网记者直言“新药审批临床数据造假已经是行业公开的秘密,不是个别。2007至2008年期间,以及之后每隔两三年,国家食药总局都曾集中整顿。” 临床试验链条上每个环节都问题重重,数据大造假并不奇怪 临床试验链条上的四个主体 临床试验机构少,试验质量难以保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三十条:“药物临床试验申请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申报人应当在经依法认定的具有药物临床试验资格的机构中选择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的机构,并将该临床试验机构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临床试验机构是独立于药企的专业研究机构,在保证临床试验专业性的同时,也能够保持研究的客观独立性。国内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是经过国家相应资质认证过的各大医院,后者有专门负责临床试验管理的部门。 目前,我国的临床试验机构数量不足以满足巨大的需求。据王静的论文《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现状与对策研究》援引的2012年数据,我国拥有近6000家药物研发企业和379家认证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而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2年当年经批准开展药物临床研究的项目高达704个。对照各年的数据,再考虑到临床试验较长的周期,可以看出每个机构都承担着大量的临床试验项目。 2009-2014年我国批准药物临床研究情况 项目多,机构少,就会产生问题,很难保证临床试验的质量。南方周末在《试药利益圈乱象,危险的新药》一文中提到“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网负责人汪金海认为,正是对临床机构的数量管控,造成医院的绝对强势和一些试验不规范的产生。” 首先,这些有资质的临床试验机构都是名牌大医院,而负责临床项目的医生,有一定的资历,也是最忙的一群人,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参与临床试验,就会让下面的年轻医生来接手。其次,医院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控制试验成本。《试药利益圈乱象,危险的新药》一文中也提到,药企大笔临床试验费用的四分之三要支付给医院,而“支付给医院的费用,除了医院收取的部分,下到具体科室后,科室会扣掉一部分(主任也会留下一定比例),剩下的便是支付给研究者的费用、受试者的检查费以及部分受试者的补偿费。” 医院从药企那拿经费,不可避免也会存在医院与药企串通的情况。南方周末的调查中提到“‘我甚至见过一些合同文本上就直接写着保证临床试验一定通过。’汪金海说,‘临床试验本身就是验证性的,怎么可能保证一定通过呢?’” 临床试验机构在我国为经过相应资质认定的医院 缺乏准入门槛,外包服务机构杂、乱、差,为药企分担了违法成本和风险 药企再大,也不能在制药的所有环节上面面俱到,而医药外包则可以使制药企业将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利用外部资源和技术,控制成本,缩短新药上市周期。在20世纪8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合同研究组织(以下简称CRO公司)就是这样一种专门为制药企业提供医药研发外包临床试验方案的服务机构,其业务几乎涵盖了新药研发的整个过程。随着我国制药产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近几年来,不但一些国际CRO公司已开始纷纷进驻中国,国内的CRO公司也蓬勃发展起来。 然而,由于缺乏准入标准,全国400多家CRO企业水平良莠不齐,更是让临床试验状况雪上加霜。全国排名前十的一家CRO公司高管在接受财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CRO公司是药企的乙方,为满足甲方要求为第一要务。弄虚作假是普遍现象。”“现在的行业环境就是很多药企明确说,试验不通过验收就不付钱,而且药企明知CRO作假,但因为CRO负责新药报批的全部工作,帮药企分摊了违法成本和风险,而且没有处罚先例,所以导致CRO行业恶性循环。” 药企违法成本低,目前的处罚只是毛毛雨 药企违法成本低 尽管过去几年,查处曝光过多起涉及药品质量问题的案件,但奇怪的是,在这些案件中,药企都并无大碍。以2009年药监部门对江苏延申和河北福尔两家公司“问题人用狂犬病疫苗”事件的处理为例,药监部门对延申罚款2563.79万元,对福尔罚款563.82万元,而这样的罚单对产值早已过亿的两家制药企业来说,只是九牛一毛。更值得注意的是,该案临床试验的相关人员是否受到处罚并未有公开报道。 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缺少硬约束等问题助长了药企造假的行为。 甚至监督者也卷入到利益链中 权力越集中,寻租空间就越大,腐败越严重。药监部门的审批权力左右着药企生存,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越早走完审批程序,越早上市的药品,就能够提前占领市场,获得可观的收益,因此,药企存在对官员行贿的激励。这些年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药品注册司原司长曹文庄、药品审评中心原小组组长和科室主任陈海峰等先后在这条“审批作业线”上落马。以陈海峰为例,根据中国法院网的报道,他在明知相关药品无生产厂家及研发单位信息的情况下,仍将不合格药品予以审批注册,而且还帮助某公司加速审批所申报的药品,为此收受他人给予的“好处费”共计一百三十万元。 严打是好事,但同时还要把早该堵的空子堵上 作为管理者和监督者的药监部门,虽然相比之前郑筱萸时代的“大跃进” 审批已经谨慎很多,但这种谨慎却始终治标不治本,还需要堵上制度漏洞。 提高专业性,扩容专业人士,同时技术审批和行政审批要分离 李文超在论文《中美药品注册审批制度比较研究》中指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FDA)有着相对完善、高效的管理体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专家技术资源的丰富,比如FDA旗下的药物评审研究中心,拥有约2000位有一定专业背景和经验的工作人员,是FDA最大的一个评审中心。相比而言,我国的药审中心只有120人编制,且药物审批缺少专家资源,这就造成工作人员面对大量的审批任务,很难保证高效率、高质量。 FDA有相对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 专业不足的同时,倘若还和行政审批不分家,问题就更大了。现实中,技术审评就是走过场,往往是行政部门希望有什么结论,就找哪些专家。行政管理越位,技术评审形同虚设,为行政审批中权力寻租、官员腐败提供了条件,也使药企对临床数据造假问题产生了侥幸心理。 中国经营报刊发的《临床数据“打假”,戳破药品泡沫》一文中认为,此次食药监总局开展自查风暴的初衷,正是在药审中心短期无法扩大人数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新药注册申请的提前筛选,把有限的药审中心人力用在对自己更为自信的药企的药品身上,能提高药物评审人员的工作效率。可见,药监部门也意识到审批专业性和效率的问题。但不做好人员的扩编和专业、行政审批的分离依然是治标不治本,难保严打风潮一过去,企业又蠢蠢欲动。 避免关门审批,提高审批信息透明度 在美国,审批过程信息公开透明,而且FDA强制要求临床试验的数据要登记在它的系统里并向社会公开。一些有过不诚信记录的机构会上黑名单。南方周末的《FDA如何审评药品》一文中提到“FDA每个疾病领域都有个顾问委员会,由专业人员担任,顾问委员会开会全程对公众开放,顾问必须申明与讨论的药和公司没有利益关系。”而相比,我国的审批过程不够公开透明,在“关门审批”环境中,极易留下暗箱操作的空间。新华网刊登的《“关门审批”是腐败之源》一文提到,“关门审批”导致审批权本身已沦为待价而沽的“商品”。连卫生部原部长高强都公开直言“几个人关着门批药,能不腐败?” 结语 掀起严打风暴容易,想弥补原有管理体制的缺陷不易,但越不容易的事情越应该做,才能从源头上打消数据造假者心存侥幸的想法。
1904 次阅读|4 个评论
什么是转化医学(转化研究)?
Enago 2015-8-20 12:23
传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往往被一系列的障碍分隔。例如临床实际问题的提出者往往不具备做基础研究的条件;而另一方面大量的基础研究偏离临床实际,研究成果得不到应用。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也称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 TR)是将二者连接起来的一种新的理念。目的是将基础研究与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其基本特征是多学科交叉合作,针对临床提出的问题,深入开展基础研究,使研究成果得到快速应用。实现从“实验室到床边”的转化,又从临床应用中提出新的问题回到实验室,为实验室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 。从事转化工作的科研人员就像一名翻译或者中间人,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之间来回传递消息。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什么是转化医学(转化研究)? --- 目前转化医学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广义的转化研究包含三级转化,即T1、T2、T3。T1阶段基本以药物研发为核心,把实验室的发现和理论尽可能地转化为临床实践,包括新药物、新设备、新的诊断试剂的研发等;T2阶段是将已在临床实践并得到充分循证证据的研究结果转化为临床指南,这是获得循证医学支持的阶段;T3阶段是促进指南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使循证证据能够指导临床实践,转化为具有广泛实用价值的医学行为 。 现在在国际上,转化医学已受到相当的重视。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在经费和人才培养方面都给与极大的支持。我国的转化医学研究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目前也正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一些高校和单位都相继建立了转化医学究中心。 然而当一个新名词被热捧的时候,我们更加需要理性的思考。是不是流行的东西都该去追?我们是否已经具备实现转化的坚实基础?怎样去追才能适合自己国家的国情?这些都是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相对于美国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中国的转化医学面临着医生科研基础薄弱和对科研动力不足的困难,未来的路还很长,遇到的困难还会很多。 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我们应该清楚转化研究就是一种理念,没有哪一个人或者哪一类人能够跨越转化研究的整个过程。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接受转化医学这个概念,与其他交叉学科的研究人员加强交流合作,并将它贯穿于整个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始终。 http://www.wiki8.com/zhuanhuayanjiu_116423/ http://www.mdweekly.com.cn/article.asp?id=31620 。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一个课题能发几篇期刊文章? 2. 学术期刊应该向非营利模式转变 3. 发表高质量的文章与灌水 -------------------------------------------------------------------------------------------------------------------------------------
55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柔性辟谷减肥临床试验
热度 1 zcgweb 2015-7-11 07:37
下周,我们即将联合某三甲医院,启动基于柔性辟谷针对减肥的正式临床试验。人数将是100-500人左右,为期一周,平均每个人(医生为主)生理性减重5-10斤,采集必要的生理生化检测数据。我希望,今年年底左右,减肥事业,能够画一个分号。(张成岗♡菌心说·云医院·新医学)
2394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Daclatasvir对慢性丙肝的治疗效果研究
bionion 2015-4-30 09:39
对于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毒( HCV )感染,虽有有几种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药物,但是它们的耐受性和给药剂量都有所限制。每日一次 daclatasvir ,一个强有力的 NS5A 复制复合体抑制剂,一般耐受性良好的第一阶段研究。我们与聚乙二醇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组合评估 daclatasvir 。 方法: 在这个双盲,平行对照,剂量调查, 2a 期研究中,治疗过的患者 HCV 基因型 1 感染(无肝硬化),从美国和法国 14 个研究中心,随机分配( 1 : 1 : 1 : 1 )以接收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 -2a (每周 180 微克)和利巴韦林( 1000 年至 1200 年毫克每日) + 安慰剂或 3 毫克, 10 毫克或 60 毫克 daclatasvir 的每日服用一次,持续 48 周。主要疗效终点是检测不到 HCV RNA 在第 4 周和第 12 周的治疗开始(扩展快速病毒学应答, eRVR )之后。分析是谁收到研究药物的一个剂量的所有参与者。我们使用描述性分析比较结果。 结果: 48 例患者随机分配( 12 %组) ; 所有接受研究药物的至少一个剂量。 15 例患者停药治疗前一周 48 个 12 例( 42 %, 80 % CI 22-64 %),谁收到 3 毫克 daclatasvir 实现 eRVR ,与 10 个( 83 %, 61-96 %),谁收到 10 毫克比较 daclatasvir , 12 ( 75 %, 53-90 %),谁收到 60 毫克 daclatasvir ,和 12 一( 8 %, 1-29 %)谁接受安慰剂 9 。不良事件和停药不良事件的结果发生了跨组频率相似。 解释: Daclatasvir 似乎是一种强效的 NS5A 复合抑制剂,增加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效力。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含有 60mg daclatasvir 用于治疗慢性基因型 -1 HCV 感染的治疗方案的进一步发展。 原文转自新浪博客: Daclatasvir对慢性丙肝的治疗效果研究
9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脑修复“大众募捐”倒计时!
热度 1 GongChen 2015-4-25 12:04
平生首次尝试“大众募捐”来加快我们的科研步伐: https://pennstate.useed.net/projects/126/home/1058 虽然钱不多,但确实起到了向大众宣传我们的革命性大脑修复技术的目的。我本人坚信:我们利用大脑内已有的应激性胶质细胞来再生神经元是最好的大脑修复的手段。临床应用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如果你的家人,或亲朋好友,或你关注的人,曾经或正在受到大脑损伤或疾病的困扰,请支持我们的大脑修复研究!早一天进入临床试验,就有可能拯救成千上万的生命! 请帮助我们实现修复大脑这一伟大梦想! https://pennstate.useed.net/projects/126/home/1058 请转发给你的至亲好友!谢谢!
个人分类: My Research|3101 次阅读|5 个评论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际在研重点临床诊疗技术
jiaxf 2015-4-24 18:09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际在研临床诊疗技术 贾晓峰 临床试验是链接技术向临床应用转化的必要环节,哪些医学技术是当前国际研究热点?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治疗技术有哪些?本文尝试总结该问题。 分析方法:选择PubMed/Medline数据库,检索2007-2014年间发表的所有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s)论文共计245656篇论文。分析论文主题词,得出当前国际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主要医学技术如下: 重点技术分类 重点技术 肿瘤治疗技术 抗肿瘤药物联合化疗方案;佐剂化疗;佐剂放疗;近距离放疗;计算机辅助放疗;诱导化疗;放射免疫治疗;图像引导放疗;角度优化放疗法 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技术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导管消融;心导管插入术;心肺血管搭桥术;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瓣膜假体植入术;人工血管植入术;栓塞治疗术;心肌血运重建术;心脏移植术;电复律术;心脏再同步疗法 肾病治疗技术 透析;肾移植术;腹膜透析;肾脏替代疗法 护理技术 初级卫生保健;术前护理;术后护理;自我护理;移动护理;术中护理;重症监护;产前护理;急诊护理 手术治疗技术 同源性移植术;膝关节置换术;自体移植术;髋关节置换术;剖宫产;肝移植术;微创外科手术;前列腺切除术;计算机辅助手术技术;淋巴结切除术;整形外科手术;脊柱融合术;子宫切除术;骨折内部固定术;假体植入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骨移植术;吻合术;结肠切除术;肾切除术;乳房切除术;截骨术;肝切除术;胃切除术;移动手术技术;外科减压术 血液病治疗技术 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 康复技术 抗阻训练;生理训练; 心理治疗技术 认知疗法;自我效能感;自我概念;放松治疗;家庭治疗;音乐疗法;意象疗法;冲击疗法;言语治疗;语言治疗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 传统医学治疗技术 植物疗法;针灸疗法 艾滋病治疗技术 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疫苗技术 疫苗技术 介入治疗技术 超声引导介入技术 疼痛治疗技术 疼痛管理;自控镇痛;硬膜外阻滞镇痛 电刺激治疗技术 电刺激疗法;经颅磁刺激;深部脑刺激;电休克治疗 口腔疾病治疗技术 牙本质粘结;牙科骨内植入;牙体永久性修复;牙酸蚀;牙科刮治术;根管治疗 辅助生殖技术 试管受精;胚胎植入技术 眼科手术技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白内障摘除术;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 激光疗法 低强度激光疗法 麻醉技术 脊髓麻醉术 激素替代疗法 雌激素替代疗法 急诊治疗技术 持续气道正压;心肺复苏;正压呼吸 物理治疗技术 超声波疗法;光疗;冷冻治疗;紫外线疗法; 其他 干细胞移植;肠内营养支持;免疫治疗;液体疗法;光化学疗法;吸氧疗法;基因治疗技术;硬化疗法;分子靶向疗法;饮食疗法
2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同的药物对成年人偏头痛急救治疗有效性——文献评述
WileyChina 2015-4-23 10:15
发表在Wiley期刊 Headache: The Journal of Head and Face Pain 的一篇文章对治疗成年人偏头痛的急性治疗有效性做了文献评述,收集了15年间的高质量医学研究论文。 The Acute Treatment of Migraine in Adults: The American Headache Society Evidence Assessment of Migraine Pharmacotherapies 成年人偏头痛急救治疗:美国头疼协会(AHS )对偏头痛药物疗法的证据评估 Marmura,M. J., Silberstein, S. D. and Schwedt, T. J. (2015), The Acute Treatment of Migraine in Adults: The American Headache Society Evidence Assessment of Migraine Pharmacotherapies. Headache: The Journal of Head and Face Pain, 55:3–20. doi: 10.1111/head.12499 关键词: 偏头痛;急救治疗;药物疗法;发作性偏头痛;临床试验 文章摘要 : 本研究旨在为急救性的偏头痛治疗提供个人药物治疗的评估证据。 药物治疗经常被要求用于急性治疗偏头痛发作。美国神经病学学会( AAN )于 2000 年出版的官方指南总结了偏头痛急救药物有效性的相关有效证据。本次回顾是美国头疼协会原官方指南编写人员对证据评估部分的更新。标准化的文献搜索法用于搜索发表时间在 1998 年到 2013 年间、与急救性的偏头痛治疗相关的论文。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官方指南操作流程也被用于编写过程。 两个作者检查了搜索所得文章的摘要,并决定那些文章的全文是否达到要求、值得阅读。两个审稿人仔细阅读了达到要求的论文全文,并确定了这些论文的证据水平。 A 水平证据需要至少 2 个一类( Class I )研究, B 水平证据至少需要 1 个一类研究或 2 个二类( Class II )研究。特殊种类药物如:曲坦类(阿莫曲坦、依立曲坦、夫罗曲坦、那拉曲坦、利扎曲坦、舒马曲坦 、佐米曲坦 )和双氢麦角胺(口腔或鼻腔喷雾)对治疗偏头痛是有效的( A 水平证据)。麦角胺和其他形式的双氢麦角胺可能有效( B 水平证据)。 有效的非特殊类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布洛芬和萘普生)、类阿片(布托啡诺鼻喷剂)、舒马曲坦或萘普生、以及对乙酰氨基酚或阿司匹林或咖啡因的混合( A 水平证据)。酪洛芬、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的酮咯酸、氟比洛芬、静脉镁剂(用于先兆偏头痛)、以及异美汀化合物、可待因 / 对乙酰氨基酚和曲马多 / 对乙酰氨基酚混合物可能对治疗偏头痛有效。抗呕剂普鲁氯嗪、氟哌利多、氯丙嗪和甲氧氯普安可能有效( B 水平证据)。 有不充分证据显示布他比妥和布他比妥混合物、安替比林、曲马多、美沙酮、布托啡诺或度冷丁注射剂、鼻内利多卡因、激素类(包括地塞米松)可能有效( C 水平证据)。奥曲肽可能是无效的( B 水平证据)。有不完全证据显示酮咯酸鼻腔喷雾、注射性对乙酰氨基酚、氯丙嗪注射液和注射性格拉司琼的无效性( C 水平证据)。 有很多的证据支持急救性的偏头痛治疗的有效性。临床医护人员在实施偏头痛的急性治疗时,必须考虑药物的有效性、潜在副作用、以及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尽管阿片类药物(如:布托啡诺、待因 / 对乙酰氨基酚和曲马多 / 对乙酰氨基酚)可能有效,但他们不建议被用于常规治疗。 查看 英文原文 请点击这里 Headache:The Journal of Head and Face Pain 期刊介绍 Headache: The Journal of Head and Face Pain 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 ): 3.189 期刊引证报告排名( ISI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 Ranking ):53/194 (ClinicalNeurology) Online ISSN: 1526-4610 期刊介绍: Headache 出版关于头和面部疼痛的各个方面的原创文章,包括传染疾病的临床和基本的调查、肿瘤和及其治理、传染病学、遗传学、初中级头疼的病理生理学、头盖神经痛、以及与头和面部相关的疼痛。每月发行特色案例报告、简报、评论文章、给编者的信以及关于 AHS 和头疼法医学和社会经济学方面的新闻栏目等。是美国头疼学会的官方杂志。
个人分类: Health Science|2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针灸疗效:国内回应稍显苍白
fqng1008 2015-3-18 08:36
两会期间,《美国医学会杂志》2014年10月关于针灸治疗膝关节疼痛无效的研究受到政协委员和相关专家的关注,并引发对针灸科研的思考,大家表示一定要 用过硬结果证实针灸疗效。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胡彬、吴潇湘报道,采访了世界针联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刘保延教授,刘教授指出了 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针灸治疗老年慢性膝关节疼痛无效”的设计问题: 首先,该试验报告设计不够严谨合理,如样本量估算、对照样本选择等方面都不够科学全面。其次,试验操作者临床经验不足,大部分为科研工作者,并非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第三,试验观察历时3个月,从数据可以看出针刺组有明显效果,而最终的统计结果为1年后的效果,淡化了这一结论。老年慢性膝关节炎为退行性病变,病情是发展进行的,针刺3个月,观察1年后的效果,研究结果已不再符合试验目的。他呼吁国内加大针灸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希望“十三五”期间启动“针灸大科学研究计划”以“加强针灸临床研究,拿出设计合理、质量保证、结果客观的研究,以过硬的结果来证明针灸疗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秘书长杨金生指出:“针灸现已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已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导。我们欢迎各国开展针灸研究,但研究要遵循学科规律。”他建议我国加大和世界各国交流协作力度,从政府层面立项,加强医教研产等方面的协同攻关,让研究解决更多实际问题。并发挥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ISO/TC249等针灸国际组织作用,加强民间外交,为中医药走出去发挥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认为,“面对发出的不同声音,我们应注重策略。”经过千百年验证,针灸疗效有目共睹,特别对于面瘫、中风后遗症等疾病有着西医无法比拟的效果。“这激励我们应当更有自信,研究自身如何更好发挥优势,通过大样本、大规模的研究去证实针灸,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为针灸‘正名’。”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也一直关注此事,“通过这场争论,也让我们看到事情的正反两方面。”他认为,国外学者的研究在试验设计方面确有不足,“但我们不仅应当看到对方问题,也要反思自身,争论背后也暴露了我们的‘短腿’,缺乏相关证据性研究。”他建议研究应符合科学体系及国际惯例,又体现中医药特色,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其实,关于针灸疗效的临床研究已经发表过不少论文,一直在“有效”和“无效”之间争论。据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劳力行院长介绍,全世界说针灸有效和无效的文章各占50%,在俄罗斯,90%的论文都显示有效。期刊《对照临床试验》对1998年至今的针灸研究做了一份系统性的回顾,发现每宗来自中国的临床报告都是有效的,即中国从来未发表过失败的 临床试验 结果。这是个奇怪的现象,作为科学研究的标志性指针,为什么不同国家的数据会有那么大的差异?中国从来未发表过失败的 临床试验 结果,是因为理论自信还是客观上的不容置疑?为什么我们认可针灸疗效的阳性结果而对阴性结果有那么强的反应?有人检索了截止到2012年12月在PubMed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关于针刺临床报道的英文论文近2000篇,影响因子10以上的约50篇,而没有1篇中国大陆的论文(参见2014年12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针刺临床试验发表国际高影响因子论文的思考”),一个针灸故乡的泱泱大国,是不屑于发表还是我们发表不出来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刘保延教授希望“十三五”期间启动“针灸大科学研究计划”,假若如愿以偿我们能在《N Eng J MeD》、《Lancet》或《JAMA》等临床杂志发表成果吗(据我所知,中医药“十一五传染病重大专项”耗资不薄但至今尚未有发表好一点SCI论文的可能性)? 澳大利亚的“洋针灸师”在针刺治疗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中,他们勇敢地报道了“无效”结果,难道不考虑自己的“饭碗”问题? 我们知道,科学研究强调数据。无论你有多么的理论自信、民族自信、学术自信,也无论你找出别人研究中的多少缺陷都无济于事,只有拿出自己的客观数据让现代研究规范认可,才可以真正地“自信”。 附:我国针灸理论和经验应该要传出去 中国中医科学院:景向红 刘志顺 刘保延 北京市中医院 王麟鹏 2014年10月,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刊载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希曼(Hinman)博士关于针灸治疗膝关节疼痛随机临床试验报告,据其报告得出了针刺治疗膝关节痛无效,建议不推荐这类患者采用针灸治疗。这一报道引起了多家媒体以及全世界针灸界的广泛关注。 一个“颠覆性”的结论: 对于50岁以上的中重度慢性膝关节痛患者,针刺治疗无效 希曼的临床研究设计和结果如下:纳入中重度膝关节痛的患者282例,分为不针刺组71例,针刺组70例,激光针治疗71例,激光安慰治疗70例。 激光针治疗和安慰激光治疗对于纳入患者和针灸医师采用盲法,治疗的时间为每周1次。试验方法为泽伦(Zelen)设计,观察指标为疼痛的NRS评分0 ~ 10级,最小临床意义差值(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MCID)为1.8个单位;功能活动采用骨关节活动分级,分为0 ~ 68级,MCID为6 个单位,评价的时间为12周后。次要观察指标包括生活质量,总体变化及1年后随访。 研究结果如下:在治疗结束后的12周,无论是针刺治疗还是激光针治疗,和安慰激光针比较,都没有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和关节活动功能。但和对照组相比,针刺和激光针治疗对疼痛和关节功能有一定的改善。 在一年随访时各组疗效均没有差异。因此作者得出以下结论:对于50岁以上的中重度慢性膝关节痛患者,无论激光还是针灸其对疼痛和功能活动的影响都和安慰治疗相似。对这类患者不建议采用针刺治疗。 这一结论颠覆了针灸师的经验判断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关节炎是针灸临床常见的适应症之一,许多研究已经证明针刺对其治疗有明显疗效。 针对这一结果,世界各地专家纷纷给杂志社写了质疑的文章。2015年2月10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其中来自美国、中国、新西兰、瑞士和德国5个国家8名学者的5封“致编辑的信”,对针灸治疗关节疼痛随机临床试验报告提出不同意见。 认为论文在试验设计、针灸方法和计量、患者观察和评估、数据比较和结论,以及学术诚信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杂志同时刊登了作者的回复,对信中提出的大部分问题做了正面回答。多家美国主流媒体和网站发表了相关消息和评论。国内有些媒体称之为“针灸面临进入美国40年来最大的一场保卫战”。 专家们的质疑: 希曼的研究错误开始于临床方案的选择 JAMA刊登的专家来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希曼的针刺治疗方案不完善。患者接受的针刺治疗方案不同,在12周内治疗的频次不同,为8~12次,而作者没有根据治疗频次不同来分层观察。②进针深度和患者是否得气没有介绍,没有使用不同强度的电针,而这些都是和疗效密切相关的参数。③激光针治疗的效果和剂量有关,希曼采用的激光针刺激强度不够,至少每个穴位应该用0.5J,而不是文章中用的0.2J,而且输出的功率为10mW,文中没有提到校正的参数和波长。④希曼所用的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痛的最小临床治疗有效率设为疼痛缓解41%,关节功能改善26%,这是根据非甾族类抗炎药对肌纤维痛的疗效来确定的。但这一药物的疗效报告也并不一致。而对此类疾病25%~30%的改善就有重要的临床意义。⑤希曼应该评价12周的治疗效果,而不是1年后的随访结果。希曼的研究结果支持在改善关节痛方面针刺治疗12周后比不治疗要好,而且文中采用1年的随访评价疗效没有道理。更不应该得出针刺无效的结论。⑥这个临床试验的有效性和结论不一致,将针刺组和安慰激光针组比较不是本研究的目的。本来作者意图在验证激光针的疗效。针刺相对于激光针来说显然是一个阳性对照,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证实了这一疗效,得出针刺不比安慰治疗效果好显然是事后的假说。安慰激光针不是针刺治疗的合理对照,大部分针灸医师也不会承认激光治疗和针灸一样。激光治疗的安慰作用和安慰针刺的作用不同,其机制也不明。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半岛医学院的White Adrian博士在英国的《Acupuncture in Medicine(针灸医学)》杂志对希曼的研究做了题为《Acupuncture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study by Hinman et al represents missed opportunities(针刺治疗膝关节炎,希曼的研究代表了错失良机)》的质疑。首先,White博士认为希曼的研究错误开始于临床方案的选择,设定了较高的MCID和改善率,效应值较高,而观察的样本量不够(应该纳入192例,作者只纳入70例),没有在结果中讨论这个高阈值对结果的影响。其次,希曼将临床差异作为临床相关比较,即采用针刺和安慰激光做比较。而安慰激光不是一个可能的治疗手段。应该通过针刺和安慰针刺的比较来估计针刺的疗效,这个研究已经从以往Cochrane的meta分析中得到。而且由于针刺和假针刺的差异比较小,那么其所需要的样本量应该不少于800例。而希曼只有70例,显然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希曼的研究还发现在针刺治疗12周后,膝关节痛比不针刺组显著改善,其效应值为0.6,这个值显然没有达到他们设置的MCID的阈值。在次要指标的改善方面,作者在线补充表格中8个指标中也有6个有意义。White博士认为希曼的研究结论应该是关节炎患者应该考虑采用针刺治疗。 希曼的回复: 研究的目的是给患者临床以及政策制定者一些证据 希曼回复说,他们采用了一个实用的研究方案,8名针刺操作者都是在澳大利亚临床10年以上,选穴熟练,12周的治疗次数为8 ~ 12次,治疗时都是“得气”的。对于针刺治疗方案不标准和没有选择电针,希曼博士认为以往的meta分析研究表明针刺疗效和穴位个数、穴位部位,是否电针以及频率和治疗的持续时间无关。 关于激光针治疗的强度不够,希曼认为其治疗参数是根据澳大利亚医学针灸学院和澳洲针灸医学培训方案选择的,采用的波长为830nm,而且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红外光在软组织的穿透波长为750 ~ 890nm。因此治疗量是规范的。对于MCID的阈值选择在疼痛为1.8个单位,骨关节评分为6个单位,而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别没有达到。因此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而对于疼痛改善的相对的百分比标准,该病应该达到50%,绝对值的改善应该达到20个单位(0 ~ 100范围),希曼认为如果用这个限定标准,他们得出的结论就更不同了。 对于针刺和不针刺相比有显著的差异这一问题,希曼认为这一改善没有达到MCID的阈值。对于随访定在一年以后,患者的骨关节处于退化的年龄这一问题,希曼认为他们的不治疗组也不支持这个结论,而且不治疗组在随访的一年中也有好转。假如针刺在12周治疗后的显著疗效,其作用在1年后持续就是可能的(而事实上却没有)。至于希曼为什么没有用假针刺组,希曼认为本研究的3个组相比就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对于安慰激光针组不能作为针刺对照组,希曼认为安慰激光可以作为一个可信的针刺对照设置,尽管以往假针刺也用过,但是对于其引起的皮肤刺激很多人都有争议,而且质疑这种安慰的可行性。2012年,Vickers报告了针刺对慢性痛的临床评价分析,认为针刺治疗慢性痛和对照组的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 SMD)为0.57,并指出没有数据能够改变他们的研究结果。 对于他们的结果和Vickers的meta分析的结果不同,希曼认为针刺和安慰的effect size相比仅为0.16,因而也质疑其临床相关性。希曼研究的目的不是要颠覆这个meta分析的结果,而是给患者,临床以及政策制定者一些证据。尽管有这些meta分析针刺有效的结果,但是英国国家健康护理规范研究院(NICE)在2014年的临床指南中也因证据不够不支持针刺治疗关节炎。 我们的观点 国际上虽然很多国家使用针灸,但在针灸临床实践中还存在很多具体问题,从而得出很多似是而非的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希曼对于大家的质疑没有做出正面的回答,而我们认为这篇临床研究文章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清楚的。 首先是研究假说与研究结论不符合。从希曼的补充材料看,本研究有6个研究假说:主要假说:①激光比假激光可以改善疼痛、功能及生活质量;②激光比非治疗组可以改善疼痛、功能及生活质量;③激光将优于或等效于针刺组。次要假说:①治疗10周的疗效会持续到1年;②激光组比假激光组更有经济学效益(即所有的疼痛相关花费);③针灸和激光组,社会心理学方法会区分两组显效或不显效。 希曼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检验激光针的有效性,其研究结论中却叙述为,不支持针刺疗法用于50岁以上的中到重度慢性膝关节疼痛患者。这种叙述显然合理性不够,结论的阐述应直接呼应最初的研究假说。其中,将针刺治疗作为阳性对照,如果要回答针刺与假激光针的疗效差异,目前的样本量可能就相差太多。同时,希曼试图回答问题太多导致分组过多,而每组样本量小,不足以回答针刺与激光治疗差异。 希曼在12周治疗结束时,针刺治疗与激光治疗较不治疗组的效果均高于30%,而30%是一个决定效果显著与否的门槛,说明经过12周的治疗,针刺可以明显改善膝关节痛,据此应该得出针刺有效结论,而希曼在其结论中却淡化这一具备临床统计意义的结果,用一年随访结束后的结果来评价针刺效果,事实上针刺治疗退行性病变膝关节痛的效果是维持不了这么长时间的,其结果无效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针刺治疗方案不当。希曼取穴按照部分分布取穴,穴位列表中包括局部穴位、远端取穴、节段取穴、非节段取穴,患者第一次治疗时应用6个局部穴和2个其他穴位,后面的治疗由针灸师从表中根据病情挑选,这个取穴原则首先在设计上不严谨,不同取穴产生的结果很可能发生。同时治疗频次过少(仅一周一次),选择的针刺的刺激强度和方式不明,而这些都是影响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如果达不到适宜的刺激量和治疗频次、总治疗次数,针刺的疗效当然是很有限的。 再其次,和以往高质量类似的临床研究相比较,得出相反结论本应有更加说服力的证据,但希曼并没有更严谨的推理和证据。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2012年报告了针刺治疗慢性痛(包括膝关节痛)单病例系统评价,纳入29个临床研究共计17922病例,证明了针刺对慢性痛有效,也有其他学者研究证明电针对膝关节痛的疗效优于手针,治疗应该首选电针等等。2013年国外也有学者比较了针刺和理疗治疗膝关节痛的网络meta分析表明:针刺缓解膝关节痛的效应为0.89,热水浴效应为0.65,而锻炼的效应为0.55。这些强有力的证据表明:针刺可以很好地缓解关节痛和功能障碍。而希曼在证据并不充分的情况下,拿出针刺治疗膝关节痛无效的结论,显然是欠谨慎、有失公允。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国际上虽然很多国家使用针灸,但在针灸临床实践中还存在很多具体问题,从而得出很多似是而非的结论。针灸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和国外使用针灸差别较大,应该把我们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得出的宝贵理论和丰富经验广泛传播。针灸有30多种不同刺灸法,目前在国际上对针灸的使用还主要局限在针刺,对于灸、刺络、火针等其他刺灸法使用较少,尤其是近年来我国专家研制的“针灸临床实践指南”根据针灸临床的使用效果和临床研究证据,将各种疗法有机结合,应该很好地进行推广使用。在进行针灸临床试验时,应先建立所研究病症的优化针灸方案,在此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开展大规模、高质量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以期得出可信的结论。 附2011年的另一篇报道:科学家证实中国针灸疗法有效 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对包括 针灸 在内的中医疗法持怀疑态度。由于中医只是代代相传,其治病原理缺乏深入研究,所以在西方医学专家的怀疑目光下,一些人甚至提出了“全盘否定中医”的口号。可是,西方国家的科学家并没有因此停止对中 医生 的研究,近日,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通过实验首次证明,中国古老的针灸术的确可以缓解某些疾病造成的痛苦。 关节疼痛 明显缓解 美国的科学家发现,针灸可以缓解患有关节炎的病人40%的痛苦,同时还可以改善病人关节的灵活性。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一个科研小组对中国古代的一些治疗方法进 行 了多次大规模的实验,而针灸可以缓解病人痛苦的结论就是这其中一项实验得出的最终结论。与此同时英国也对中医针灸术进行了一项规模较小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使用针灸治疗还可缓解患有慢性 颈椎病 病人的痛苦。 美国的科研小组所进行的这项实验,对象是570名患有 骨关节炎 的病人。这些病人的年龄都在50或50岁以上。病人在参加实验的前一个月都感觉自己的膝部关节有严重疼痛感。这些病人此前从未接受过针灸治疗。病人可以自由选择治疗方法:真正的针灸法,“假”针灸法或参加自助课程,学习自我护理的知识。实验共持续了26周,在此期间,这些参加实验的病人可以继续接受正常的医学治疗,包括服用消炎和止痛药。 这个研究小组在《美国内科年鉴》上发表的报告中写道,在实验进行到第八周时,那些接受了真正针灸治疗的病人比起接受假针灸和自我护理的病人,他们的患病关节的活动能力明显增强,而到14周时患病关节的疼痛感也明显缓解。接受真正针灸的病人患病部位的疼痛感减少了大约40%,关节的活动能力则增强了近40%。 领导此次实验的是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布莱恩·伯曼教授。此次实验还受到了美国国立补充替代医学中心(NCCAM)和美国关节炎肌肉骨骼 皮肤 疾病全国协会的资助。NCCAM的主任斯蒂芬·施特劳斯说:“这项操作严格、规模庞大、历时很长的临床实验首次表明,针灸治疗可以减轻膝盖部位的关节炎病痛和明显增强关节的活动能力。这些研究结果还表明针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膝部骨关节炎的方法,它可以大大改善那些受膝部骨关节炎折磨的病人的生活质量。” 针灸疗法的科学解释 在其他的实验中研究小组采用了假针灸疗法,结果实验因无法保证操作简单、准确无误而受到批评。依照这种疗法,时即使落针的位置不准也会使病人的身体产生反应。由于假针扎入体内的难度很大,设计这样的实验也异常困难。 针灸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将细 针刺 入人的体内时必须保证落针的穴位要绝对准确。中医的针灸术是基于一种“精气说”,精气在人体的一些固定的 经络 间循环,一旦某处的经脉由于阻塞而无法使精气通行就会引发疾病。中医认为,在一些部位刺入药针可以打通经络。 而按西方科学观,现在还没有找到经络存在的证据。这种经络也就是中医中所讲的12脉,其中有6脉在手腕部,通过 把脉 医生就可以为病人做出诊断。针灸所用的药针共有九种,每种都有不同的功能。落针的角度和速度以及是否需要搓捻、抽出或将药针留在需要诊治的部位上都要视病人患的是何种疾病而定,即“对症下针”。 目前还没有针灸可以治愈疾病的有力证据,但有证据表明针灸可以缓解痛苦。这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通过药针来阻止神经刺激的传输。另一个针灸能缓解病痛的原因就是针灸的心理安慰作用,这和医生给病人开的安慰剂是同样道理。病人在接受治疗时往往有一种感觉病痛减轻的倾向。不管治疗是否有效,病人的这种心理作用会使他们的疼痛感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 只能作为辅助治疗 研究小组最近进行的实验表明,针灸在减轻病痛和改善患有关节炎的膝部活动能力方面确实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中医的这种古老的治疗方法的价值从而也得到了肯定。 针灸不能消除炎症,使关节炎得到治愈,但是它可以使病人减轻痛苦,使患病关节有更大的活动空间,赋予病人更多的活动自由。正统的西方医生普遍认为针灸之所以能减轻病痛是因为在药针刺入身体的穴位时会刺激 脊髓 生成内啡肽(这种物质可与脑中的 阿片 受体结合,具有很强的止痛效能)。 但正统的西医很少有人相信中医所说的经络原理,他们对针灸时药针可以影响 能量 流动从而减轻病痛的说法持怀疑态度。尽管针灸确有一定的功效,当一个病人的病症适合用针灸来进行治疗时,这种治疗方法可以为他们缓解痛苦,但医生们应该对此做出判断:是否能通过其他的途径在缓解病人的痛苦时可以收到与针灸同样的效果。任何一种医学治疗,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即使它只能起到安慰剂的效果,那么这种治疗方法其医学地位也不容忽视。 当然,针灸也有它自身难以克服的一些缺点。其治疗效果只是能减轻病痛而不是彻底治愈疾病;还有,由于针灸操作较难,能用针灸法来为病人治疗的医生人数非常有限,医生要想使用针灸为病人治疗必须要先接受培训,这就大大限制了针灸的广泛应用。 (实习编辑:朱燕梅)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4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初步试验结果显示:埃博拉疫苗安全有效
热度 1 zhpd55 2015-2-7 19:54
注:首发“科学媒介中心”,请注意浏览其全文 初步试验结果显示:埃博拉疫苗安全有效 诸平 NEJM: 疫苗安全性可接受, 且可产生免疫反应 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和牛津大学( Oxford University ) 2015 年 1 月 28 日 提供的消息,英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 GlaxoSmithKline 简称 GSK )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联合研发的“单价”(仅包含一种埃博拉病毒基因)埃博拉疫苗,经 牛津大学对其进行不同剂量,经过健康志愿者试验,初步试验结果显示,疫苗的安全性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可以产生免疫反应。 英国的疫苗试验资金来自英国威康信托基金( Wellcome Trust )、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简称 MRC) 以及英国国际发展署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简称 DFID)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供了 NIH-GSK 联合开发的埃博拉病毒疫苗,用于牛津大学研究。初步研究结果已经在 2015 年 1 月 28 日 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简称 NEJM ) 在线发表—— Tommy Rampling, Katie Ewer, Georgina Bowyer, Danny Wright, Egeruan B. Imoukhuede, Ruth Payne, Felicity Hartnell, Malick Gibani, Carly Bliss, Alice Minhinnick, Morven Wilkie, Navin Venkatraman, Ian Poulton, Natalie Lella, Rachel Roberts, Kailan Sierra-Davidson, Verena Krähling, Eleanor Berrie, Francois Roman, Iris De Ryck, Alfredo Nicosia, Nancy J. Sullivan, Daphne A. Stanley, Julie E. Ledgerwood, Richard M. Schwartz, Loredana Siani, Stefano Colloca, Antonella Folgori, Stefania Di Marco, Riccardo Cortese, Stephan Becker, Barney S. Graham, Richard A. Koup, Myron M. Levine, Vasee Moorthy, Andrew J. Pollard, Simon J. Draper, W. Ripley Ballou, Alison Lawrie, Sarah C. Gilbert, and Adrian V. S. Hill. A Monovalent Chimpanzee Adenovirus Ebola Vaccine — Preliminary Report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Published on January 28, 2015 , at NEJM.org .DOI: 10.1056/NEJMoa1411627 . 牛津大学的疫苗试验 2014 年 9 月 17 日 到 11 月 18 日 ,英国牛津大学詹纳研究所对88名参与者经过筛选,最终遴选出60名符合条件的健康志愿者(年龄在18-50岁之间,其中男士32人,女士28人)接种了 试验性 埃博拉疫苗。 在正常情况下,一种新疫苗需要经过数年的人体试验才能获得批准使用,但基于西非地区埃博拉疫情的严重性,这一实验性疫苗的开发正以 “ 惊人的速度 ” 推进。进行试验的这种疫苗由英国药业巨头葛兰素史克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GSK-NIH) 联合开发的。 2015 年 1 月 28 日 NEJM 发表的论文,报告了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之后 28 天的安全性数据和其免疫反应情况,而对疫苗接种者将继续进行后续观察,一直到受试者接种疫苗后 6 个月,期间的所有观测结果都属于初始数据。 疫苗接种过程,将 60 名健康志愿者分为 3 组,每组 20 人,分别接种 3 种不同剂量(低剂量、中剂量以及高剂量)中的一种。即第一组( Group 1 ) 20 名志愿者( 6 男 +14 女)接受低剂量疫苗,其病毒含量为 1×10 10 个病毒颗粒 ( 简称 vp); 第二组( Group 2 ) 20 名志愿者( 13 男 +7 女)接受中剂量疫苗 (2.5×10 10 vp); 第三组( Group 3 ) 20 名志愿者( 13 男 +7 女)接受高剂量疫苗 (5×10 10 vp) 。上述 3 种不同剂量的实验性疫苗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其耐受性良好。受试者报告的大多数不良事件在严重程度上都是轻微的。有 2 人在接种疫苗之后 24 小时内出现了稍有发烧的迹象 , 但是在一天内就退烧恢复正常了。 希尔教授说:“人们通常会出现持续一、两天的轻微症状 , 如注射部位疼痛或变红 , 偶尔会有人感到发烧。这些与我们以前看到的通用类型的疫苗接种之后的情况是非常类似的。 ” 该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疫苗的安全性。然而 , 科学家还评估了接种疫苗的受试者,在疫苗接种前后对埃博拉的免疫反应。重要的是 , 疫苗在受试者体内对埃博拉病毒产生的免疫应答。受试者在疫苗接种后 28 天内,体内抗体水平增加 , 而且疫苗不同剂量水平之间,对于抗体水平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接种疫苗后的第 14 天,受试者体内 T 细胞 水平达到最高峰值(见图 1 )。 T 细胞是淋巴细胞的主要组分,它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直接杀伤靶细胞,辅助或抑制 B 细胞产生抗体,对特异性抗原和 促有丝分裂原 的应答反应以及产生 细胞因子 等,是身体中为抵御疾病感染、肿瘤而形成的英勇斗士。 T 细胞产生的免疫应答是细胞免疫,而细胞免疫的效应形式主要有 2 种:其一是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破坏靶细胞膜,直接杀伤靶细胞;其二是释放 淋巴 因子,最终使 免疫效应 扩大和增强。 图 1 T - 细胞应答 牛津大学疫苗试验的抗体反应水平与美国类似的疫苗剂量试验结果相似,而在美国开展的相关 GSK-NIH 埃博拉病毒疫苗配比,在 2014 年 11 月 26 日已发表的报告中有介绍,不再赘述。牛津大学的试验结果,使用疫苗剂量低于在美国研究的测试剂量 , 但美国研究使用的疫苗配方不能用于控制西非疫情。同样的埃博拉病毒疫苗,用于猕猴保护抗埃博拉病毒发现其抗体应答低于抗体水平。 T 细胞应答 , 尤其是 CD8+T 细胞应答 , 要比猕猴保护应答观测结果低数倍。然而 , 需要什么级别的免疫应答来保护人类目前尚不清楚。埃博拉病毒疫苗的效果只能在当前疫情的更大范围展开研究,才能对此得出结论。 CD8+T 细胞又称 Tc 细胞,实际上就是 细胞毒性 T 细胞 ( Cytotoxic T cells 简称 Tc ),具有杀伤靶细胞的功能,其表面表达 CD8 ,这类细胞可以通过 MHCI 与抗原直接结合。 希尔教授说:“疫苗的安全性试验结果是非常令人鼓舞的。这是来自本次试验的主要结果 , 我们已经通过接受疫苗种植的绝大多数人身上看到了免疫应答。根据我们所看到的免疫反应,可以说疫苗的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 但是,还很难真正自信现有的剂量水平会有保护作用,而西非更大规模的试验将会告诉我们更多信息。目前我们也正在评估另一个选项 , 包括为了提高免疫应答水平而加强剂量。 ”更多的信息请浏览“科学媒介中心”介绍。
个人分类: 药物动态|4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为什么“玄”(三)
热度 2 fqng1008 2014-11-17 09:00
三、疗效解释的随意性 29年前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位同学常常抱着各种各样的“医案”看的如痴如醉。尽管古代医案书数量不小,但学校从来没有专门的课程,至多是在临床各科选编一些,很少专门讲解。看他那么聚精会神的样子,我也借来几本读读,发现其中问题很多。有的叙述简单,虽有医理分析,疗效并未交待;有的疗效神奇,但一看就知道是自愈现象;有的随意为之,临床表现和用药经历挂一漏万;有的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荒唐之至。于是,我再也不借医案书看了。 为什么谈疗效要提到古代医案,因为人类的认识是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的,也是随着不断地纠正谬误而进步的,科技史上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 1. 疗效好坏与不同疾病关系密切:有一次,我院的司机班长告诉我,他的舅舅治疗狂犬病效果很好,救活了不少病人,能不能进一步研究他的药方。我说:不要很多,只要救活1例就是世界奇迹。这样吧,如果他很有信心就来我们感染病房试试,如果真能救活病人再研究药方不迟。后来,就没有了消息。很显然,他根本就不知道能够救活1例病人就多么了不起。事实上,我们的古代医家也是这样,他们根本就区分不了“狂犬病”与“狗咬伤”,又怎么能够知道“狂犬病”的死亡率100%,而“狗咬伤”很少死亡?他们弄出点“疗效很好”的药方也就毫不奇怪。 2. 疗效好坏与疾病不同阶段关系密切:在我当住院医师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常识性”的秘密,医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对疾病的干预能力仍然非常有限。我的专业一直是肝病,所管理的病人往往有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包括肝硬化、重型肝炎等等。黄疸一直是肝功能损害的重要标志,古代医家就十分重视,自古至今积累了大量“退黄”经验以及各种各样的疗法,因此我们临床上有些专家自认为“退黄”很有一套。其实,无论中西医的各种退黄疗法,对于黄疸的干预能力非常有限,在疾病进展(黄疸上升期)的时候,无论什么疗法都事倍功半,甚至是“帮倒忙”;而当黄疸消退期的时候,无论什么疗法都事半功倍。事实上,黄疸及其严重肝损害的病情呈现出一种“抛物线”的自然进程,而我们并未有强有力的手段改变这种自然病程。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做“运气好的治病尾,运气不好的治病头”,也是这个道理。 3. 疗效好坏与人们的主观意图关系密切:23年前,《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创办之初,稿件非常困难,审稿也缺乏临床经验。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转率达到90%,丙型肝炎抗体阴转率达到70%。这是明显的编造数据而编辑审稿竟然毫无察觉,使之堂而皇之地刊出。当然,这也不限于一本初创的杂志,闻名全球的临床杂志《柳叶刀》 (《The Lancet》) 也出现过类似事件, Thyagarajan等1988年底报道的印度叶下珠治疗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达到59%的文章,至今仍然为人所诟病。因为那个时代,人们对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清除机制不太清楚,而丙型肝炎才刚刚为人们所认识,犯一些今天看起来是常识性错误的情况往往在所难免。 4. 疗效好坏与研究资料的完整性关系密切: 早一段,有好几个民间医生与我联系,他们对于很多难治病有疗效非凡的治疗手段。我告诉他们,对某种疾病的疗效与否不是医生说了算,也不是病人说了算,而必须是科学家说了算。你必须提供严谨而完整的研究资料让专家评审,甚至必须通过统计专家重新严谨设计、严格实施的临床试验或者实验研究才能证实。因为要取得现代医药学的进步,早已不是200年前那种医者自吹自擂、患者口口相传就可以实现的,当代的民间疗法必须与科学家结合采用现代研究手段才有希望加入到现代医药学的厅堂,因为人类对生命的看护、对健康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之前,我还带了两家民间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到北京找到牵头相关国家项目的首席专家,他们拿出自己的研究资料(我事先告诉他选取资料完整者3-5份),专家们并不理睬。我接过来一看, 果然资料很不完整,没有一份合格病历(也居然通过了某中医大学副校长牵头的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一切必须从头再做。 其实,疗效解释的随意性远远不止这些,甚至进展到当代还有很多难题有待克服。 医学研究中有一个术语叫“偏倚”(bias),是指从研究设计、到实施、到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各个环节中产生的系统误差,以及结果解释、推论中的片面性,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出现倾向性的差异,从而错误地描述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可以说,现代科学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克服“偏倚”。因为 在研究工作中完全避免误差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对于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各种误差,我们要在临床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尽量加以控制和预防,以使研究结论更符合实际情况。 从某种意义上讲,偏倚是抽样调查所 无法避免的 误差 (一类是 随机误差 , 一类是 系统误差 ) 。也就 是说,只要是抽样,就会产生偏倚。相应地,要最大限度地控制偏倚,只能通过多次抽样、预实验等手段加以判断。由于许多调查或实验是无法重复或进行预实验的,所以经验在偏倚的处理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 临床试验为什么那么严格,就是因为我们曾经很轻易地得出的一些结论往往并不可靠(包括古人许多历经数千年的临床经验),而在医学这个“人命关天”的大事上,医疗的可靠性只能越强越好,疗效的判断越准确越好。因此, 临床试验过程包括设计、测量和评价(简称DME)三大步骤,其每一步骤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设计要遵循“分层、区组随机化分组,可比性(均衡)的平行对照,盲法,可重复性(样本量足够)“四大原则”;测量必须保证取得的数据真实、可靠,避免各种可能的测量偏倚;评价包括正确选择统计分析技术及对统计分析结果的统计学推断和专业推断。这样做的一切原因,都是为了排除偏倚,使实验结果真实可靠,干预效应客观一致,可重复性强。但这是近代以来才逐渐发展起来并仍然在完善之中,而在古代的医疗实践中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因此,谈疗效并不轻松!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58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基因生物在吃后是否有潜在危险?
热度 7 xxuhan 2014-11-3 11:28
转基因生物在吃后是否有潜在危险?我认为至少理论上有。原因之一是吃下去的不仅仅是DNA,还有DNA以外的所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和体内的代谢物。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已经证明,生物的特性不仅仅是DNA起作用,更不仅仅是人类目前作为依据之一进行讨论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一系列非编码RNA也在控制生物的特性。因此,仅仅讨论DNA基因,是维度不够的。原因之二是转基因后的代谢产物在经过烹调后会否产生化学合成或降解的有害产物而被与食品一起被食用。这个,除了进行该生物体代谢组学和由此生物体作为食品的食品代谢组学的研究,以及各种烹调情况下的临床试验。当然,其他还有一些原因。 所以,转基因的安全,除了生态安全的问题之外,的确存在食品安全的问题。这些,都需要进行实证,尽管这种食品安全风险就目前的转基因小儿科技术水平是不咋滴大的。 我个人认为,食品安全有理论性的,有实践性的,也有区域和时间性。自从本人联同北京大学法律系和德国海德堡马普进行了食品安全法律研究之后( 于辉,徐涵( 1997 )基因工程与国际生物安全规范。中国国际法年刊,( 1997) : 71 ~ 105.),我还没有看到进一步的法学和社会学的系统研究,遗憾! 社会是复杂的,被各种利益控制,被各种恐惧扰动。我个人是支持转基因的,并且坚持认为要像搞新药那样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物化、生物学、动物临床和人类临床验证。 但目前搞农业的,特别是他妈的一些搞农业和食品管理的,不好好地像搞医学、药学的行业那样去科学认证转基因事务和实物,老他奶奶个腿地瞎掰,搞得转基因很臭。听了他们的安全承诺,连我这种支持搞转基因的人也觉得自己和这种人为伍很下贱!这些人,太他善了个哉地败类了!哈哈哈! 徐涵 2014.11.2 写于习大大来我们新大陆莅临指导之际
1802 次阅读|11 个评论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文献 药物 临床试验 分析
热度 2 jiaxf 2014-8-17 08:49
自 2014 年 2 月至今,非洲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陆续暴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根据 WHO 实况报道,截至 2014 年 8 月 13 日确诊、可能和疑似累计病例数为 1975 例,其中死亡 1069 例,是自 1976 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流行。 “新华网日内瓦8月15日电(记者张淼 王昭)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15日发布一份声明指出,某些产品与实践可预防或治愈埃博拉病毒是谣言”。为向大家提供科学的信息,破除谣言。 笔者通过调研国际科学文献、药品研究、临床试验数据库,通过开展计量分析,期望能为为埃博拉病毒病防控工作提供科技信息与情报支撑。 1. 研究论文 PuMed/Medline 数据库共收录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共计 1228 篇,其时间分布如图 3 所示。其中 46.5% 的研究(共 626 篇)为美国学者发表,中国学者论文 8 篇(如表 1 所示)。相关研究主要收录在 J Virol, J Infect Dis, Virology,Lancet, Science 等杂志。 图 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论文时间分布( PubMed 数据库收录) 2. 药物研究 截至 2014 年 8 月 13 日, Thomson Cortellis 数据库收录的埃博拉病毒感染( Ebola virusinfection )相关药物的有效研究记录 35 条,其中上市药物 1 个,处于 Ⅰ 期临床试验的药物 3 个,其余 31 个均处于临床前研发阶段。上市的药物为抗凝血酶药物,处于研究阶段的药物超过半数为疫苗(如表 2 所示)。 开展药物相关研究的机构超过 30 个,其中美国国立卫生院相关院所、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 USAMRIID )的在研药物数量达到了 5 个及以上。其中美国国立卫生院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 NIAID )参与研发的 2 个疫苗已进入 Ⅰ 期临床试验。 3. 临床试验 美国 NIH 的 Clinicaltrial.gov 显示迄今共有埃博拉病毒药物 I 期临床试验共 9 项,其中 8 项在美国进行, 1 项在乌干达(如表 3 所示)。 附件 表 1 中国学者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论文 编号 时间 研究论文 单位 1 2014 Li YH, Chen SP.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Ebola virus. Epidemiol Infect. 2014 Jun;142(6):1138-45.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 2 2012 Luo M, Xiang X, Xiang D, Yang S, Ji X, He Z. A universal platform for amplified multiplexed DNA detection based on exonuclease III-coded magnetic microparticle probes. Chem Commun (Camb). 2012 Jul 28;48(59):7416-8. 武汉大学 3 2012 Wang X, Liu Y, Wang H, Shi Z, Zhao F, Wei J, et al. Generation and epitope mapping of a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nucleoprotein of Ebola virus. Sheng Wu Gong Cheng Xue Bao. 2012 Nov;28(11):1317-27. 浙江农业林业大学 4 2012 Huang Y, Wei H, Wang Y, Shi Z, Raoul H, Yuan Z. Rapid detection of filoviruses by real-time TaqMa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says. Virol Sin . 2012 Oct;27(5):273-7. 中科院武汉病毒所 5 2012 Wu Y, Wu S, Hou L, Wei W, Zhou M, Su Z, et al. Novel thermal-sensitive hydrogel enhances both humoral and cell-mediated immune responses by intranasal vaccine delivery. Eur J Pharm Biopharm. 2012 Aug;81(3):486-97. 中科院过程工程所 6 2011 Wang YP, Zhang XE, Wei HP. Laboratory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of filoviruses. Virol Sin. 2011 Apr;26(2):73-80. 中科院武汉病毒所 7 2011 Zhang N, Qi J, Feng S, Gao F, Liu J, Pan X, et al. Crystal structure of swin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 SLA-1 0401 and identification of 2009 pandemic swine-origin influenza A H1N1 virus cytotoxic T lymphocyte epitope peptides. J Virol. 2011 Nov;85(22):11709-24.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 8 2008 He M, Li K, Xiao J, Zhou Y. Rapid bio-barcode assay for multiplex DNA detection based on capillary DNA Analyzer. J Virol Methods. 2008 Jul;151(1):126-31. 华东科技大学 数据来源: US NCBI PubMed/Medline 数据库 表 2 全球埃博拉病毒感染相关药物研发情况 Highest Status No. Drug Name Target-based Actions Active Indications Active Companies Launched 1 antithrombin alfa Antithrombin III Shin Poong harmaceutical Co Ltd ; Lundbeck Inc ; rEVO Biologics Inc ; LEO Pharma A/S Phase 1 Clinical 1 Ebola/Marburg vaccine (AdVac, PER.C6), Crucell/NIAID -- Ebola virus infection; Marburg virus infection Crucell NV;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 TKM-Ebola -- Ebola virus infection Tekmira Pharmaceuticals Corp 3 Ebola virus vaccine (recombinant adenoviral vector vaccine), Crucell/NIAID -- Ebola virus infection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Discovery 1 bivalent vaccines (rabies/ebola virus infections),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 Rabies virus infection; Ebola virus infection 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2 BCX-4430 RNA polymerase inhibitor Marburg virus infection; Viral infection; Ebola virus infection BioCryst Pharmaceuticals Inc 3 adenoviral vector vaccine (Ebola virus infection), Okairos/NIAID -- Ebola virus infection Okairos ;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4 Ebola virus vaccine, SRC VB Vector -- Ebola virus infection State Research Center of Virology and Biotechnology VECTOR 5 Ebola virus vaccine, BioProtection Systems -- Ebola virus infection BioProtection Systems Corporation 6 ZMapp Viral envelope glycoprotein inhibitor Ebola virus infection Mapp Biopharmaceutical Inc ; Leaf Biopharmaceutical Inc 7 DEF-201 + AdHu5-ZGP therapy (viral infection), Defyrus Interferon alpha ligand Ebola virus infection Defyrus Inc 8 DEF-201 Interferon alpha ligand Chikungunya virus infection; Yellow fever virus infection; SARS coronavirus infection; Vaccinia virus infection; We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 virus infection; Phlebovirus infection; Ebola virus infection Defyrus Inc ; HP Labs Inc 9 MB-2003 -- Ebola virus infection Mapp Biopharmaceutical Inc ; Leaf Biopharmaceutical Inc ; US Army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0 Ebola and Dengue virus therapy (nanoparticle formulation), NanoViricides/US Army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 Ebola virus infection; Dengue virus infection US Army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 NanoViricides Inc 11 ebola virus vaccine, Greffex -- Ebola virus infection Greffex Inc 12 viral capsid assembly inhibitors (influenza/Ebola virus infections), Prosetta --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Ebola virus infection Prosetta Antiviral Inc 13 viral capsid assembly inhibitors (HCV/Ebola/VEEV infection), Prosetta --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Venezuelan equine encephalitis virus infection; Ebola virus infection Prosetta Antiviral Inc 14 FiloVax -- Ebola virus infection; Marburg virus infection Integrated BioTherapeutics Inc 15 viral uptake inhibitors (filoviruses), SIGA -- Marburg virus infection; Ebola virus infection SIGA Technologies Inc 16 fully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 therapy (ebola virus infection), Humabs BioMed -- Ebola virus infection Humabs BioMed SA 17 rVSV Ebola/Marburg vaccine, Profectus BioScience -- Ebola virus infection; Marburg virus infection Profectus BioSciences Inc 18 trimeric non-degradable protease-resistant D-peptide program (ebola virus infection), Navigen -- Ebola virus infection Navigen Inc 19 ZMAb Viral envelope glycoprotein inhibitor Ebola virus infection Defyrus Inc 20 ARD-5 (ebola virus infection), University of Iowa Ebola virus infection University of Iowa 21 small molecule ebola virus entry inhibitors, Harvard University/Harvard University Office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 Ebola virus infection Harvard University Office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 Harvard University 22 Antibody vaccine (ebola virus infection), US Army Medical Research and Materiel Command -- Ebola virus infection US Army Medical Research and Materiel Command 23 ucleic acid vaccine (Ebola virus infection), NIAID -- Ebola virus infection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4 neutralizing antibody (Ebola virus infection), Scripps/USAMRIID -- Ebola virus infection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 US Army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5 recombinant viral vector vaccine (ArV, VEE virus technology, filovirus/Marburg/Ebola virus infection), AlphaVax -- Marburg virus infection; Ebola virus infection; Filovirus infection AlphaVax Inc 26 filoGP-Fc fusion protein subunit vaccine (ebola virus infection), USAMRIID -- Ebola virus infection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 US Army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7 cyanovirin-N (HIV infection/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NCI/NIDDK -- HIV infection;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8 adenovirus vector 5-based ebola vaccine (oral/tablet), Vaxart -- Ebola virus infection Vaxart Inc 29 MVA-BN Filo -- Ebola virus infection; Marburg virus infection Bavarian Nordic A/S 30 Ebola virus entry inhibitors, Microbiotix -- Ebola virus infection; Marburg virus infection Microbiotix Inc 31 Ebola vaccine, SKAU Vaccine -- Ebola virus infection SKAU Vaccines ApS 数据来源: Thomson Cortellis 数据库 表 3 抗埃博拉病毒药物临床试验研究 编号 时间 名称 针对疾病 研究药物 状态 1 2009-2013 Evaluating an Ebola and a Marburg Vaccine in Uganda Ebola Virus Disease Ebola DNA plasmid vaccine, VRC-EBODNA023-00-VP 完成 2 2006-2009 Experimental Vaccine for Prevention of Ebola Virus Infection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VRC-EBOADV018-00-VP 完成 3 2008-2010 Ebola and Marburg Virus Vaccines Ebola Virus Disease VRC-EBODNA023-00-VP VRC-MARDNA025-00-VP 完成 4 2003-2007 Experimental Ebola Vaccine Trial Hemorrhagic Fever, Ebola VRC-EBODNA012-00-VP 完成 5 2011-2012 Safety Study of Single Administration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Treatment for Ebola Virus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AVI-6002 完成 6 2011-2014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Pharmacokinetic First in Human (FIH) Study of Intravenous (IV) TKM-100201 Infusion Ebola Virus Infection TKM-100201 完成 7 2014-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Pharmacokinetic First in Human (FIH) Study for Intravenous (IV) TKM-100802 Ebola Virus Infection TKM-100802 for Injection 暂停 8 2012-2013 A Study to Assess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AVI-7537 in Healthy Adult Volunteers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AVI-7537 撤回 9 2008-2014 Poly-ICLC to Prevent Respiratory Viral Infections A Safety Study Ebola Poly-ICLC 完成 数据来源: US Clinicaltrials.gov 数据库 (文 贾晓峰 汪楠 严舒)
个人分类: 埃博拉病|10351 次阅读|3 个评论
又是日本武田制药弄虚作假,更要引以为戒
lilianda 2014-7-18 08:00
又是日本武田制药弄虚作假,更要引以为戒 李连达 日本最大的药企“武田制药”在2014年4月8日因隐瞒艾可拓(吡格列酮)不良反应,被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罚款60亿美元。时隔不久,7月4日Science又揭露5家著名的大药企及医药院校(日本武田制药、瑞士诺华制药、东京大学、京都府立医科大学、东京慈惠大学等),在药物临床试验中弄虚作假夸大治疗作用,隐瞒不良反应。派药企雇员参加临床试验等违规行为。涉及药物有抗高血压药Diovan及Blopress,以及抗白血病药Tasigna等。这起事件涉及面广,性质恶劣,危及广大病人安危,震惊世界各国。 日本药物局曾有明文规定:“不得引用中国大陆和韩国的临床研究文献”。日本官方如此狂妄自大,打击别人抬高自己,颇有帝国武士道精神,种族优越论的余毒不尽。可惜日本五单位弄虚作假给日本官方一记响亮耳光。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或其他国家,在药物临床试验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只是数量多少、严重程度及具体内容不同而已。谁也没有资格狂妄自大,肯定自己,否定别人。 我国药物临床试验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我们应该从日、美等国的一些事件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应该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进行检查与反思,肯定成绩,找出问题,认真改进工作,提高药物临床试验的客观性、科学性、准确性、可重复性,为正确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可靠的科学根据,为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特别是中药临床试验),问题复杂,难度大,不确定因素多,干扰因素多,缺少现代化、量化、客观化的标准和指标。特别是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标准不够完善。药物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都存在一些问题。近年很多临床医生、药学专家及有关方面,做了很大努力,提高临床试验的质量与科学性。取得一定进展,但与国际标准还有一定距离。需要投入更大的力量,进行更艰苦的努力,逐步加以解决。 中药临床试验常见的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学术问题: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术体系,有同有异。相同点:都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以治病救人、防病治病为目标。不同点:理论、方法、手段不同,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方面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论。对病与“证”,诊断与“辩证”,治疗原则、方法、规律等,有不同认识和判断标准。中医擅长个案观察、积累经验,对于大组病例、随机分组、双盲对照以及循证医学原则等合理的应用于中药临床试验,还须进一步完善,又不能生搬硬套。因此有很多学术问题(特别是中医药特殊性所带来的特殊困难)较难解决,例如,中医“证”的定义、范围、界限、诊断与鉴别诊断,相当复杂与困难,中医“证”多以主观感觉,自觉症状为主,诊断时也以医生的主观判断为主,缺少特异性与敏感性强、客观化、定量化的科学标准及指标。对于疗效的评估也存在上述问题。因此,药物临床试验主要解决的“安全性”、“有效性”的评估,很难达到现代医学要求和国际标准。中医药的学术特点所带来的学术性困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很复杂、很难解决的问题。既要突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又要达到现代医学的要求和国际标准,实非易事,需要长期努力,不断改进提高。 需要说明一点,由于中医药学术特点,特有的困难,使药物临床试验存在一些缺欠、误差、甚至错误,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不是主观故意弄虚作假。两者性质不同,不应混为一谈。 二、非学术问题: 药物临床试验的学术问题难于解决,而非学术问题更难解决。非学术问题干扰所带来的问题,不是中医药特有的问题,也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世界各国都有非学术问题,只是花样不同,程度有别。 我国常见的非学术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 、药物临床试验应在第三方,独立自主、不受干扰的进行。 我国规定药物的 Ⅰ 、 Ⅱ 、 Ⅲ 期临床试验必须在卫生部批准的临床研究基地中选择3~5家医院进行,对试验基地,主要参加人员的选择,研究计划的制定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规定和审批制度,以保证药物临床试验的规范性、合法性、客观性及科学性。但是这些规定及制度对于解决学术问题有作用,而对于非学术问题的干扰,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仍难保证各临床研究基地“第三方、独立自主、不受干扰”的要求。 例如,各药企都有专设的“攻关部门”、“攻关专家”、“攻关手段”,对全国各临床基地,各主要专家及科研人员,都十分熟悉。无论决定在哪些临床基地进行药物临床试验,都有办法将“第三方”变为“第二方”,为保护药厂利益,保护新药的审批过关而共同努力。“独立自主、不受干扰”变成在药厂干预、控制、甚至主导下,进行临床试验。临床基地从“中立的立场”或“审查的立场”转变成“药厂的立场”。立场的转变使临床试验的“独立自主,第三方立场”名存实亡。 诺华药企的雇员介入药物临床试验,并大肆宣传药效,参与数据分析,被认为临床试验“弄虚作假”,该雇员已被捕入狱。我国不仅是药企的雇员,甚至药企的老板及技术骨干,直接或间接、台前或幕后的参予、干涉、控制临床试验,并非少见。其严重性尚无充分认识,并未作为临床试验弄虚作假来处理。反而是见怪不怪,司空见惯,今后应引起重视。 2 、临床研究经费及各种有形无形的利益,严重干扰药物临床试验的真实性与科学性。 每个新药的 Ⅰ 、 Ⅱ 、 Ⅲ 期临床试验,共需观察几百例,甚至几千例患者,临床研究经费几百万至几千万不等(在国外需1亿多美元),此外还有劳务费、加班费、牵头费等费用。巨额费用都是由药厂直接付给临床基地的科研人员及有关人员。金钱和利益对研究工作和研究结果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第三方立场,独立自主,不受干扰”的原则,抵挡不住金钱与利益的冲击。甚至有时费用多少决定于临床试验报告能否让药企老板满意,而老板满意的指标是提高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率,甚至弄虚作假、夸大疗效、隐瞒不良反应。正如日本“武田制药”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情况在我国是否存在?值得关注。今后如何切断药厂与临床基地的经费联系,防止金钱利益对研究工作及研究结果的干扰,仍然是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3 、药物临床试验(及各种审评)的专家(评委们),应执行严格的回避制度。参加药物临床试验的医生、专家及有关人员,以及参加审评、审批的人员,都应严格执行回避制度。凡是与该药及药厂有利益关系者,都应回避。不应参加药物临床试验及有关审评工作。例如该药的发明人,主要研究者,专利持有者,药厂的负责人,主要骨干及雇员。以及受聘为药厂的顾问、专家、客座研究员、董事会的董事,从药厂领取工资、酬金、或持有股票者,与药厂利益相关,经济来往密切者,均应回避。防止权钱交易,利益相关,对临床试验产生人为的干扰,或成为药厂代言人,利益代表,甚至弄虚作假,夸大治疗作用,隐瞒不良反应。日本揭露的药物临床试验弄虚作假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我国情况如何?应该关注,并应坚决贯彻回避制度,以防类似情况发生。 4 、“产学研结合”发展到“官产学研结合”。正确的结合有利于新药研制工作,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结合向前跨越一步,就可能变质,或成为官商勾结,钱权交易,腐败由“官”、“商”扩大到“学”、“研”领域。我国一些地区和机构连续揭露的一些大案要案,对药物临床试验产生了恶劣的影响,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医药界的局部问题,而是社会问题,随着我国反腐活动的发展,必将逐步加以解决。 5 、药物上市后临床再评价问题。 新药I、II、III期临床试验,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严格控制,监督管理下进行,有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但是药物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目前多为药企自发、自主的进行。尚无详细、具体的规定及标准,没有严格的审批制度。有些药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几千例至几万例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目的不明确(是锦上添花,抬高身价用于广告宣传?还是进一步验证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用药规律?),做法不规范,结果不够严谨,科学性较差。有的不能真实反映出该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结果没有多大的科学价值,不解决主要问题,有的只是增加广告宣传的一个筹码。近来药物上市后临床再评价,有一哄而上之势,有些药厂互相攀比,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应该尽快制定更详细,更具体的有关法规及标准,使之健康有序的发展。 药物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制一系列工作,特别是确定新药是否安全有效?有无应用价值?最终拍板定案的关键。确保药物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准确性、可重复性,是确保新药能否治病救人的关键,也是关系人群健康的关键。排除一切干扰因素,全力提高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与科学性,是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310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_Antioxidants Could Spur Tumors by Acting on Cancer Gene
maizemeng 2014-3-9 04:01
经常吃V A , V E ,V C 的同志们注意了。一些临床试验表明这些抗氧化物不但不能抑制癌细胞,相反还可能刺激癌细胞。当然试验是以小鼠为研究材料得出的结论,可能不适应于人, 此外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差异的。 Cited: SCIENCE VOL 343 31 JANUARY 2014
个人分类: 杂志|1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药一定比老药好?
热度 31 何裕民 2013-10-28 11:03
笔者不久前写了一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医学与哲学》上,题目是《面对医疗高科技:是“领舞”,还是“伴舞”》。论文强调的是一点:面对今天临床蜂拥而至的高科技,包括大量的新药,让人措手不及;然后,也有很多人滋生了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凡是新的就是好的!所以,讲究时髦,用药追求时髦,药越用越贵,而效果往往是令人非常失望的! 讲到这儿,我想到近期找我的一个病案:这个病人是女性,一个乳腺癌患者,他的父亲很特别,是一位高级领导,以前一直上电视。她生了乳腺癌,当时是ⅡB的,应该说病情一般,不算严重……但三年多时间过去了,我看看她前期的治疗,整个治疗过程中不说花费不菲,肯定高达几百万了,更遗憾的是,她用了几乎所有新上市的最新药物,有的国内还没有用过,她已经用了……但现状是越用问题越严重,她的很多主治大夫(因为身份特殊,因此估计有几个治疗小组)给她摊摊手说:“该用的都已经用了,要么你回到最老的药物,要么你找中医去……”她原来只是个ⅡB的中期乳腺癌患者,现在既有骨转移,又有肝转移,还有腹水;而且,症状与病灶控制的都不好。然后,中医药治疗一段时间,总体情况还算趋于稳定,我也建议她配合用些老药。这就引申出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新的药一定比老药好吗? 正巧,不久前,美国权威的全美肿瘤大会,刚刚发布了一个研究结果,也提出了这一问题,结论当然是否定的!在去年的《民生健康》杂志里:以“晚期乳腺癌治疗:新药不及老药好?”为题,报告了这一研究结果:“根据ASCO 2012的一项新研究,老药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不比新药差。”甚至更好。在美国“一项3期随机对照试验中,纳入了799名病人,1992年批准的紫杉醇和两个新的更昂贵的药物——纳米白蛋白结合型(nab)紫杉醇和ixabepilone进行比较。三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0.6、9.2和7.6个月,ixabepilone疗效明显不如紫杉醇(p<0.0001),nab-紫杉醇也不优于紫杉醇(p=0.12)。三组间总生存期没有明显差异。” 我们也明确告诉大家,医疗科技和一般的实用科技不一样!苹果的 iPhone ,人们针相购买最新的款式,那是赶时髦,也许新的的确比老的要好一点。然而,医疗是一个既充满科技,又需要经验,还需要漫长“试用”后检验其结果的过程。所有的新药,尽管上市前有过实验,但都有个试用的程序。不讲抗癌药,就讲抗生素,新的抗生素使用寿命越来越短,有的新药上市没多久,就被取消了,为什么?因为,前期的药物试验一则毕竟样本量不大;而且,时间有限;在人身上试用,很多东西要很长时间才能体现并被观察到。因此,我临床一直有个体会:临床用药绝对不是新的一定比老的好,已使用过10年、8年以上的,被认为比较有效的,往往比新药好!一则相对安全,因为人毕竟不是小老鼠!我们在小老鼠身上用药都要讲究什么啊?动物的保护主义!人身上更是;二则事实(别人试用过的事实)表明,有效可能性较大。作为一个医学科学工作者,我很主张每个人能够接受医学实验,试用新药,以便为医学发展作贡献;但是,作为一个临床医生,站在病人角度,我又反对如此,因为新药大多带有一定试验性质,很多新药,刚刚公布时大家都一阵喝彩,不久就发现了或毒副作用太大,或效果并不理想,然后丢到了角落里……因此,我有个很强烈的主张:肿瘤患者别轻易用新药,新药不一定比老药好!在肿瘤治疗中,用了若干年的,比如,十年以上的,也许更可靠!毕竟,药物及方案合适与否,对你来说也许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这又涉及到一个我以前观察到的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为什么肿瘤患者中有钱的、资源多的、地位高的更容易走……因为他们往往更容易被忽悠,被鼓动多用新药。因为不愁资源、不愁钱,总认为新的比老的好。其实错了!新的不见得比老的好。总之,这个方面,适当稳妥更好。 我写得那篇文章强调面对医疗高科技,要“领舞”,而不是“伴舞”。所谓“伴舞”,就是新出来便跟着风走,赶时髦;所谓“领舞”,就是脑袋瓜要好好思考思考,认真评估之后,通过智慧和临床经验,来进行很好的选择。因此,对于癌症患者,这一点我要特别强调。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775 次阅读|33 个评论
[转载]德国镁合金骨钉已经完成了26例临床试验
郑玉峰 2013-10-16 08:10
A privately held start-up company, Syntellix, has announced the first Mg-alloy (WE43-based) screw for bone correction osteotomy in foot surgery. http://syntellix.com/en/news/ http://syntellix.com/en/products/ the latest clinical paper: http://www.biomedical-engineering-online.com/content/12/1/62
6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临床研究项目科技查新必须检索临床试验数据库
xupeiyang 2013-10-12 08:10
检索报告 2.doc 许老师:   您好!   非常谢谢您百忙之中审阅查新报告!:)   这份编号2013358的查新报告的委托就是要做一个RCT临床试验的立项查新,很感谢您上次提到临床试验的数据库在立项查新中作用,提醒我们查新中检索此类数据库。因此这个查新中,我特地查了以下3个国内外重要的临床试验注册平台,确实查到了相关的临床试验信息。还请您审阅此份查新报告,请您多多批评指正!:) (1)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 http://www.chictr.org/cn/proj/search.aspx ) (2)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calTrials.gov)( http://clinicaltrials.gov/ ) (3)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 Platform,ICTRP) ( http://apps.who.int/trialsearch/ )   再次谢谢您一直以来的悉心指导与鼓励!祝您健康愉快!:)                       燕舞 各位同事好。 临床研究项目(课题)除了检索常用的数据库,必须检索临床试验数据库。 张燕舞对临床试验数据库比较熟悉,建议她给大家讲讲这方面内容,大家互相交流,提高我们的科技查新水平。 许培扬 许老师,您好! 非常感谢您提醒大家查有关临床试验的数据库,燕舞写的三个数据库,还有Cochrane Library我都已经查过了,到有相关的临床试验(文献中没有看到),但是没有完全一样的随机对照三盲试验,所以能够肯定创新点。请您审核这个查新报告。谢谢! 祝好! 张玢 2013-10-14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 The Cochrane Librar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 Platform (ICTRP) (http://apps.who.int/trialsearch/) ClincalTrials.gov (http://clinicaltrials.gov) Current Controlled Trials(http://www.controlled-trials.com) The National Research Register (https://portal.nihr.ac.uk/Pages/NRRArchiveSearch.aspx) Australian New Zealand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ANZCTR) (http://www.anzctr.org.au/trialSearch.aspx) Pan African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 ( http://www.atmregistry.org/ )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India ( http://www.ctri.in/Clinicaltrials ) UMIN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 ( http://www.umin.ac.jp/ctr ) Roche Clinical Trial Protocol Registry and Results Database (http://www.roche-trials.com)
个人分类: 科技查新|70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肖氏手术学习美国临床试验
热度 34 KONGX 2013-9-13 10:45
隔着 NIH几条街,联邦政府买单让我来学习对医学研究有益的技能,DoubleTree宾馆里看着争论,该相信谁呢?该相信郝炘所介绍的NIH官方回复,还是肖传国反驳?经常怀疑并不一定是坏事,而一味肯定一定不是什么好事。学习几个术语,可能更能加深理解临床试验的准则和要求。 第一:protocol,研究方案:这是临床试验的法定条文,所有的研究内容、实施方案都要体现在这个本本上,而该方案能否通过需要几层审批。最基本的是大学或医院的伦理委员会,简称(IRB)。如果是新药研究,即便是验证“老药新用”也必须获得FDA批发的IND;而显然肖氏手术的Nerve Rerouting Treatment for Neurogenic Bladder inSpina Bifida(NCT01096459)这一研究方案没有被NIDDK所采纳,而这一方案递交的时间应该是2013年1月,应该改进的、新的方案,这与此前批准实施的研究方案应该是不一样的,没有通过NIH及外部专家的评审,而这个方案没有通过的原因是: The experts thought that the proposed trial and itsprimary outcome measures were inadequately designed. 换一句话说,研究方案设计存在缺陷,而任何一个临床试验,只有一个关键,那就是:primary outcome,也就是解决唯一的、用一句话概括的关键问题。 第二:primary outcome,主要设定结果。开展临床试验的关键是用来证明一个假设是否成立,是获得可以用来否定与不否定这个假设的关键数据,或者事实。值得注意,临床试验获得的实验结果或数据用来形成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否定与不否定假设,而不是肯定某个假设。所以临床实验的设计必须获得足以进行统计学分析的数据,标本量,分析方法,主要观察数据等等。而NCT01096459新方案的主要设定结果:抓抓手术侧的皮肤能让膀胱产生15cm水柱以上的压力,而未手术侧的不能。 ( The primary aim of this study is reproducible bladder contraction of 15cm/H20 or more with scratching the cutaneous dermatome and no significant contraction with stimulation of the non-operated side )这是对肖氏手术进行效果评价的指标。同时标出术后6至24个月之后,手术是安全的。 . 在对主要设定结果的设计中,可能protocol没有达到同行的要求。要理解,这个临床试验是case series研究,而不是case-control 研究,做这样的试验,没有对照,压力大大啊!而且是一个Open Label,没有双盲,研究者自己评估自己的手术是否有显著性意义,你说这个压力大不大!!美国在1950年代的时候做过类似的临床试验,那就是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alk疫苗),全民接种,几乎没有对照,可是那试验是罗斯福总统私募基金做的,跟NIH毫无关系。NIH的回复其实很含糊,根本没有谈将来会不会再启动资助,完全有可能principle investigator修改研究方案,继续申请NIH基金。 第三:Safety,安全性。NIH的回答根本没有说安全性问题,而是肯定NIH没有说过肖氏手术是安全的。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安全性可是大头,每一个试验都要在方案中提前预见安全性及任何可能的副作用。抽血的风险就是minimal risk,因为受试者会有疼痛,可能会形成血肿,可能会引起出血和感染,这只是抽血。而肖氏手术是invasive procedure,也就是有创性的手术,而且在一个手术被认定处于试验阶段的时候,受试者可能获得的利益没有,研究方案或者知情同意书中如果写受试者可能获益(改善膀胱功能),这样的方案通过不了IRB的审查。而在可预见的风险里面:疼痛、疤痕、麻醉意外、出血、感染、神经瘤、神经损伤等等,这些都是major risk。尽管风险中没有死亡,但是死亡不是唯一的风险,一个病人如果试验之后一个月,走路不小心骨折,这也是不良反应。而且肖氏手术的受试者以儿童为主,这其中还牵涉到“易伤害人群,vulnerable population”,其伦理要求只会更加严格。肖氏手术的在现阶段的伦理价值之下,在权衡风险和利益比重之下,benefit/risk ratio,肖氏手术的美国临床试验之路依然充满崎岖与艰辛。 NIH的答复给肖氏手术最好的出路, more animal studies areneeded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created reflex arc improves voiding. Ifthose are positive, then more mechanistic studies in animals would be needed toexplain how the arc functions, 更多的动物试验、更深入的机制研究。肖氏手术一定是中国医学史上重要的一笔,不管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 ref: 美国NIH回答撤销肖氏手术临床试验的有关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4-724252.html http://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109645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17920 次阅读|48 个评论
美国NIH回答撤销肖氏手术临床试验的有关问题
热度 48 郝炘 2013-9-12 11:03
科学网网友 许培扬 上月曾就美国撤销肖氏手术临床试验的事情发过一篇博文,后来不知是否由于肖传国提出异议而撤掉了。 肖传国在科学网发博文“ NIH 扩大评估肖氏手术有效病种,继续资助肖氏手术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5748do=blogid=713793 对为什么撤销临床研究做了解释。肖的博文还给出他称之为“真实情况”的一个网页链接 http://www.clinicaltrials.gov/ct2/results?term=rerouting 上述链接的网页上有两项临床试验与肖氏手术有关,一个名为 Lumbar to Sacral Ventral Nerve Re-Routing ( 临床试验识别号 NCT00378664) 仍在进行中,但不再招募患者。这是 2006 年开始的一项私人基金支持的研究,不是被撤销的临床试验。 被撤销的临床试验的识别号是 NCT01096459 ,名称为 Nerve Rerouting Treatment for Neurogenic Bladder in Spina Bifida 。这是美国政府出资支持的研究。由于对肖氏手术的争议,美国国家糖尿病暨消化系统及肾脏疾病研究所 (NationalInstitute of Diabetes,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简称 NIDDK) 在 2010 年底暂停了该临床试验,要求对治疗方法做进一步的评估。 《科学》曾对要求重新评估做过报道:“来自中国的疑问给美国的临床试验带来麻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4-380535.html 评估的结果导致了肖氏手术的临床试验上月被撤销。临床试验信息网站上给出的理由是 Protocol as presented by investigator was not approved by the NIDDK. 研究者提出的治疗方案未被 NIDDK 批准。 NIDDK 上周五回答了我就撤销临床试验提出的几个问题, 全部登载并翻译如下。 Q: Why was the proposal not approved? Was it safety concerns? What are the specific reasons? 问 : 为什么提出的治疗方案没有获得批准?是出于安全考虑吗?有哪些具体原因? A: The Institute discussed the proposed study protocol (a prospective case-series study of surgical nerve rerouting in children with spina bifida) and received advice from experts at other institutes at NIH and an externalexpert panel. The experts thought that the proposed trial and its primary outcome measures were inadequately designed. After an extensive review, NIDDK decided not to fund the prospective case-series study of surgical nerve rerouting in children with spina bifida. 答 : 研究所讨论了该项目提出的治疗方案 ( 一项对脊柱裂儿童进行外科神经改道的前瞻性病例分析研究 ) ,收到了来自 NIH 内部其他研究所的专家、以及外部专家组的建议。专家们认为,研究提出的治疗方案、以及衡量其主要结果的指标设计不足。经过广泛评估之后, NIDDK 决定不支持这项对脊柱裂儿童进行外科神经改道的前瞻性病例分析研究。 Q: Now that the trial will not advance, will the trial continue to get funded? 问 : 现在临床试验不再进行,对这项临床研究的资助是否仍继续下去? A: NIH is no longer funding the trial, “Nerve ReroutingTreatment for Neurogenic Bladder in Spina Bifida”. 答 : NIH 不再资助这项名为“ Nerve ReroutingTreatment for Neurogenic Bladder in Spina Bifida ”的临床试验。 Q: What will the money already received be used for? 问 : 项目已经得到的经费将如何使用? A: The investigators at Beaumont Hospital in Royal Oak, Michigan, are able to use NIDDK funds to study the longer-term effects of nerve rerouting in children who had the nerve rerouting operation performed in a previous study that was not supported by the U.S. government. 答 : 密歇根州 RoyalOak 市的威廉 · 博蒙特医院的研究者能把来自 NIDDK 的经费用于研究儿童神经改道的长期效果上,这些儿童在此前一项不是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中已经接受了神经改道的手术。 Q: What is NIDDK’s perspective regarding the nerve re-routing procedure? 问 : NIDDK 怎么看神经改道手术? A: In addition to research on the long-term effects that the investigators will examine (described above ) , more animal studies are needed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created reflex arc improves voiding. If those are positive, then more mechanistic studies in animals would be needed to explain how the arc functions. 答 : 除了上面提到对其长期效果的研究之外,还需要更多的动物研究来证实建立起来的反射弧改善了排尿。如果动物实验结果是肯定的,仍需要在动物身上进行更多的机制性研究,以解释反射弧如何工作的问题。 Q: Is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posted on Dr. Xiao’s blog, true or false? The NIH has affirmed the safety of the procedure and considered the number of surgeries carried out so far statistically sufficient; therefore, the planned trial which will enroll 15 additional patients has been withdrawn. The study will continue as planned with further funding for the next two years. 问 : 肖传国博士在其博客上写道:“ NIH 已经认定肖氏手术安全”,而且“认定现有 SB 肖氏手术例数及结果已足够得出统计学结论,本研究不需再增加病例数;所以将原计划请 NIH 出资再作 15 例的部分撤销,改成现在的题目和内容继续进行、资助。”请问这否属实? A: No, NIH did not affirm the safety of the procedure or indicate that the number of surgeries is statistically sufficient. NIDDK feels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is experimental surgical intervention are unknown. 答 : 不属实。 NIH 没有认定过手术的安全性,或表示过已有的手术例数有统计学的意义。 NIDDK 认为用这个试验手术进行干预的安全性和效果尚属未知。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803 次阅读|117 个评论
美国NIH宣布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失败
xupeiyang 2013-4-28 12:14
4月25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公开表示,由于艾滋病临床试验失败,他们将暂时停止艾滋病疫苗研究。研究人员将研制出的艾滋病疫苗注射到参与这次研究的志愿者体内并不能预防艾滋病感染,因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决定暂停该研究。根据临床试验结果,该疫苗还无法减少艾滋病患者体内血液中的艾滋病毒数量。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2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候选药物到上市应用的艰辛之旅
热度 1 zhpd55 2013-4-24 10:20
候选药物到上市应用的艰辛之旅 诸平 每年一度的美国化学会年会上都有一个候选药物的“首次披露”环节,今年也不例外。美国化学会 2013 年年会在新奥尔良( New Orleans )召开,在药物化学分会上,首次披露的 5 种新候选药物的结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这些药物的候选者具有潜在治疗癌症、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心脏病的优势,在“ 首次透露 5 种药物候选者结构式,并附相关专利文献 ”的博文中已经有所介绍。 CEN 在 2013 年 4 月 22 日 出版的最新一期杂志上,对于这 5 种新候选药物又有详细介绍( For Five New Drug Candidates, Structures Are Now Public : l BMS-906024, Notch Signaling Inhibitor l LGX818, Made To Fight Melanoma l AZD5423,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l Birinapant, Apoptosis Inhibitor l MGL-3196, Thyroid Hormone Analog ) 对于每一种候选药物而言,只能说在未来有机会成为药物,但是是否就一定会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在尚未得到有关临床前实验结果确认之前,谁也难以预料。因为从筛选到合成制备,再进行相关动物试验和临床应用试验,有绝大多数候选者在试验途中被淘汰,可以说成功者寥寥无几。在美国化学学会会议上透露的候选药物分子,尽管对其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并非每一种都可以最终获得成功,中途中断试验的候选药物经常出现。例如 , 被称为 p38 的激酶阻滞剂就是为用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或节段性回肠炎而设计的一种实验药物,在 2002 年春季召开的 ACS 全美会议上 , 勃林格 · 殷格翰( Boehringer Ingelheim )公司推出了 p38 阻滞剂 BIRB796 的结构(见下图),但该公司已经撤除了这种化合物,中断了对其继续进行试验的相关研究。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克罗恩病( Crohn’s disease )都是 涉及慢性炎症的疾病。而设计 BIRB 796 的目的就在于缓解这些症状 , 因为 p38 激酶一直被认定会诱发炎症。在 2002 年的研讨会之后 , 对 BIRB 796 指定了一个新名称即多玛莫德( Doramapimod )。这种分子用于患有克罗恩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牛皮癣的患者治疗试验发现,对于克罗恩病 “ 没有证据表明临床疗效 ” (详见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 2006, 4, 325. )。根据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 Stanford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的 Mark C. Genovese 的临床应用发现,此药对于银屑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结果也同样令人失望 ( 详见 Arthritis Rheum. , DOI: 10.1002/art.24264 ) 。勃林格 · 殷格翰公司最终放弃了对于此药( Doramapimod )的继续研究,因为服用此药的患者肝功能出现异常情况。 2011 年,一项来自一家日本公司的研究得出结论为 , 多玛莫德在肝脏内被转化成为一种活性的环氧化物 , 导致毒性问题(详见 J. Appl. Toxicol. , DOI: 10.1002/jat.1622 ) 。 还有其他几种 p38 阻滞剂也以类似遭遇而半途而废。根据 2009 年的评论性论文 (Ann. Rheum. Dis. , DOI: 10.1136/ard.2009.119479 ) 认为,尽管 p38 阻滞剂失败是 “ 一个大惊喜和意外( a major surprise and unexpected ) ”, 但是这并非一切都一败涂地,全盘皆输。研究人员目前正在以炎症信号作为向导,寻找 p38 激酶上游潜在的更有效的药物靶点。 2011 年 , 一个欧洲团队使用多玛莫德作为起点,朝着另一种与淋巴瘤相关激酶受体阻滞剂开发而迈进(详见 ChemMedChem , DOI: 10.1002/cmdc.201100168 )。
个人分类: 药物动态|5487 次阅读|2 个评论
砒霜治疗白血病:临床试验报告(56项)
xupeiyang 2013-2-11 19:05
检索策略和检索结果: Found 56 studies with search of: 白血病 leukemia and 砒霜(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 详细数据见: http://clinicaltrials.gov/ct2/results?term=leukemia+AND+arsenic+trioxidepg=1 Query Suggestions: The term, leukemia and arsenic trioxide, must be relaxed or trimmed to find documents Relax term to: leukemia AND arsenic trioxide leukemia AND arsenic trioxide Trim term to: arsenic trioxide arsenic trioxide Trim term to: leukemia leukemia Recognized Terms and Synonyms: leukemia and arsenic trioxide: 0studies arsenic trioxide: 97studies arsenic sesquioxide arsenous acid anhydride arsenous anhydride arsenous oxide as2o3 diarsenic trioxide naonobin trisenox white arsenic leukemia: 4274studies leucocythaemias leukemias trioxide: 111studies arsenic: 128studies as element Related Terms: Click on a related term to refine your search. This will narrow your search by adding an additional search term. If your search becomes too narrow (finds too few studies), broaden it by removing search terms with the Refine Search page. A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ida regimen all trans retinoic acid apl apl-r arsenic sesquioxide arsenic trioxide arsenic(iii) oxide arsenous acid anhydride as2o3 aspergum aspirtab atra B buffex E easprin entaprin entercote F fab m3 G genacote genprin L leukemias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M m3/m3 magnaprin minitabs N nrx 195183 P pml postremission therapy R rara T tamibarotene tretinoin trisenox V vesanoid Z zorprin 全部临床试验报告: study_fields.txt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3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临床实验的道德要求
editage 2013-1-17 13:04
尊敬的 Eddy 博士:   我的项目组递交了临床试验研究提案申请基金,但评审委员会回复我们的提案没有遵守基本道德准则。您能告诉我们在临床实验该注意的道德准则吗?   根据 ICMJE 定义,临床实验是指任何需要人体 参与干预组或对照组以了解一医疗干预和健康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项目。美国医学会杂志(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发布一份 报告 ,其中列出进行临床实验时应遵守的 7 项道德准则。 1. 价值 ——研究必须是有益健康或产生知识,能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2. 科学有效性 ——研究必须有完整的方法确保研究结果于科学上是可靠、有效及可复制的。 3. 良好的风险收益比 ——研究对个人和知识产生的潜在利益应超过风险,若风险超过潜在的医疗福利,临床研究是不合理的。 4. 独立审查 ——应由个人单位再检查然后核准、修正或终止研究。 5. 公平选择實驗對象 ——实验对象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的目的而非偏见,如果在人口的研究中没有具体原因就排除女性是不道德的。 6. 知情同意 ——应该在每个人提供书面自愿同意书之前完整告知研究用途、方法、风险及利益。 7. 对登记实验对象的尊重 ——保障实验对象的隐私,如所有的个人信息与任何可辨识资讯,像排除是实验对象姓名、实验地点与日期等信息,如果需要研究照片,应该要加以修改使实验对象不被认出。此外,实验对象有权改变主意随时退出,并且无需担负任何罚则。   根据我的经验,研究人员通常会漏掉5到7点,因为这些项目与研究影响及价值没有直接的关联性。同行评审员或道德评审委员会经常对没有列出实验对象选择标准或是没有递交知情同意表单的临床实验提出警告。所以,我建议你重新再检查你的企划书,看看上面到的准则是否有确实做到。   除了上述几点道德准则,ICMJE要求所有的临床实验必须注册,几个建议的登记单位如下: www.anzctr.org.au 、 www.clinicaltrials.gov 、 www.ISRCTN.org 、 www.umin.ac.jp/ctr/index/htm www.trialregister.nl 、 https://eudract.ema.europa.eu/ 。 处理 ICMJE 准则外, 山东大学的临床实验道德准则 也很实用,你可以参考看看。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 辑 学术论文翻译 专家 团队 支持提供 ∷ 【意得辑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编校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同步刊载于 意得辑专家视点 频道: http://www.editage.cn/insights/临床实验的道德要求
个人分类: 国际发表要闻|3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临床试验研究项目计量分析报告
xupeiyang 2012-12-19 11:05
全球临床试验研究项目计量分析报告 ClinicalTrials.gov is a registry and results database of publicly and privately supported clinical studies of human participants conducted around the world. ClinicalTrials.gov临床试验网 currently lists 137,539 studies 项目数量with locations in all 50 states and in 182 countries国家数量. ClinicalTrials.gov receives more than 95 million page views per month and 60,000 unique visitors daily 日访问量(as of February 2012). Contents Locations of Registered Studies Locations of Recruiting Studies Map of Studies Registered on ClinicalTrials.gov Types of Registered Studies Number of Registered Studies over Time Number of Registered Studies with Posted Results over Time Locations of Registered Studies This chart shows the distribution of locations for all studies registered on ClinicalTrials.gov. Total N = 137,539 studies (Data as of December 18, 2012) Legend for Recruiting Study location pie chart image Pie Color Location Non-U.S. Only (43%) U.S. Only (41%) Not Specified (9%) Both U.S. Non-U.S. (6%) Distribution of locations for all studies registered on ClinicalTrials.gov" Location Number of Registered Studies and Percentage of Total Non-U.S. Only 58,698 (43%) U.S. Only 56,983 (41%) Not Specified* 12,983 (9%) Both U.S. Non-U.S. 8,875 (6%) Total 137,539 * Not Specified: The location of the study was not provided by the Sponsor. (Data as of December 18, 2012) Locations of Recruiting Studies This chart shows the distribution of locations for recruiting studies registered on ClinicalTrials.gov. Total N = 29,400 studies (Data as of December 18, 2012) Legend for Recruiting Study location pie chart image Pie Color Location Non-U.S. Only (49%) U.S. Only (45%) Both U.S. Non-U.S. (6%) Distribution of locations for recruiting studies registered on ClinicalTrials.gov Location Number of Recruiting Studies and Percentage of Total Non-U.S. Only 14,378 (49%) U.S. Only 13,118 (45%) Both U.S. Non-U.S. 1,904 (6%) Total 29,400 (Data as of December 18, 2012) To Top Map of Studies Registered on ClinicalTrials.gov See Studies on a Map for an interactive map of studies that are registered on ClinicalTrials.gov. To Top Types of Registered Studies This table shows the number and types of studies that are registered and for which results are available on ClinicalTrials.gov. (Data as of December 18, 2012) Study and intervention types with number of registered studies and with number of studies having posted results Study and Intervention Type Number of Registered Studies and Percentage of Total Number of Studies With Posted Results and Percentage of Total*** Total 137,539 7,679 Interventional 111,598 (81%) 7,159 (93%) Type of Intervention* Drug or biologic 75,606 6,133 Behavioral, other 26,611 750 Surgical procedure 12,574 293 Device** 9,490 639 Observational 25,315 (18%) 520 (6%) Expanded Access 186 N/A * A study may include more than one type of intervention (that is, a single study may be counted more than once). Because of this, the sum of counts by type of intervention do not equal the total number of interventional studies. ** A total of 440 applicable device clinical trials were submitted as "delayed posting" under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mendments Act of 2007 (FDAAA). That is, the Responsible Party has indicated that such a trial includes a device not previously approved or cleared by the U.S. FDA for any use. These are not included in the count of trials with at least one device. *** Results are only required to be submitted for certain trials. For example, results submission is generally not required for trials of drugs, biologics, or devices that have not been approved by FDA; observational studies; and trials completed before 2008. N/A = not applicable To Top Number of Registered Studies Over Time The graph below shows the total number of studies registered on ClinicalTrials.gov since 2000, based on the First Received Date. The first version of ClinicalTrials.gov was made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on February 29, 2000. (Data as of December 18, 2012) Key ICMJE: Indicates when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began requiring trial registration as a condition of publication under the Uniform Requirements for Manuscripts Submitted to Biomedical Journals (URM) (September 2005). FDAAA: Indicates when the expanded registration requirements of FDAAA began and were implemented on ClinicalTrials.gov (December 2007). Years with numbers of registered studies Year Total Number of Registered Studies 2000 5,647 2001 7,000 2002 8,598 2003 10,279 2004 12,081 2005 25,041 2006 35,984 2007 49,399 2008 66,448 2009 83,636 2010 101,356 2011 119,482 (Data as of December 18, 2012) To Top Number of Registered Studies With Posted Results Over Time The graph below shows the number of registered studies with results posted on ClinicalTrials.gov, based on the Results First Received Date. ClinicalTrials.gov launched its results database in September 2008, at which time sponsors or investigators were allowed to begin submitting results for their registered studies. The results database was developed to accommodate results submission requirements outlined in FDAAA. (Data as of December 18, 2012) Years with numbers of registered studies having posted results Year Total Number of Registered Studies With Posted Results 2009 1,795 2010 3,459 2011 5,742 (Data as of December 18, 2012) This page last reviewed in August 2012 To Top 数据来源: http://clinicaltrials.gov/ct2/resources/trends See Studies on Map Map of All Studies in ClinicalTrials.gov Click on the map below to show a more detailed map (when available) or search for studies (when map not available). Region Name Number of Studies World 137539 Africa 3094 Central America 1827 East Asia 11668 Japan 2555 Europe 36903 Middle East 5582 North America 72205 Canada 10420 Mexico 1772 United States 65858 North Asia 2530 Pacifica 3834 South America 4650 South Asia 2472 Southeast Asia 2763 Hints: Click on a link to show a map of that region Click on a link to search for studies in that region. Use the back button to return to this list and try another region. Studies with no locations are not included in the counts or on the map. Studies with multiple locations are included in each region containing locations. See Studies on Map Map of All Studies in ClinicalTrials.gov Click on the map below to show a more detailed map (when available) or search for studies (when map not available). Region Name Number of Studies World 137539 East Asia 11668 China 3434 Hong Kong 771 Korea, Republic of 3902 Mongolia 6 Taiwan 2836 Hints: Click on a link to show a map of that region Click on a link to search for studies in that region. Use the back button to return to this list and try another region. Studies with no locations are not included in the counts or on the map. Studies with multiple locations are included in each region containing locations. 数据来源: http://clinicaltrials.gov/ct2/search/map?map=ES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2467 次阅读|0 个评论
邱仁宗说:伦理审查监督大多流于形式
xupeiyang 2012-9-17 09:11
美方相关机构提供资料中的图片,称是试验中吃的食品。 解读转基因食品安全试验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2-9/2012916213258394.htm 黄金大米人体试验,关于伦理审查问题。 邱仁宗说:伦理审查监督大多流于形式 审查制度尚待规范   据介绍,国内科研机构伦理委员会基本都是审自己机构的项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后也不进行跟踪追查   “在美国通过的伦理审查就可以在中国搞试验?通过浙江的伦理审查就可以在湖南开展试验?这绝不符合临床试验中伦理审查‘一事一伦理’的审查原则。”9月7日,李俊华说。   到2007年,我国才有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这个试行办法,对于伦理审查委员会“管辖”范围,所审核项目是否可跨地域执行、是否有“有效期”等,均未有明确规定。   卫生部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邱仁宗曾参与起草这份文件。邱仁宗介绍,中国实行三级伦理委员会制度,分别是科研机构的伦理审查委员会,省市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和卫生部的伦理审查委员会。上一级委员会对下一级负有指导和监督责任。同级卫生管理部门对伦理审查委员会具有监督义务。   邱仁宗说,现实中,不管是伦理审查还是监督,大多流于形式。科研机构基本上都是自己的伦理委员会审查自己的项目,各级委员会之间极少通联,也很少到行政主管单位备案报批。   他说,很多科研机构的伦理委员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审查速度很快,一般百分百通过。很多科研工作者都是在做完试验后等待刊发论文时,才“进行”伦理审查,“试验都做完了,再去审查有什么用?只是补个材料而已”。   按照浙江医学科学院的声明,其伦理委员会审核的试验是在“超期”几年后进行的,而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伦理委员会要跟踪检查试验的进行。   邱仁宗说,实际上国内多数伦理委员会都没进行跟踪检查,因为伦理委员会专家一般是兼职的,“招之来审,审之就过,过完就散,对于一些擅自改变试验时间、地点、方式的,伦委会很难发现,叫停与问责更无可能”。   上述长期担任浙江医学科学院伦理委员会委员的专家还指出了另一问题,目前在国内,发表论文的级别和数量依然是评定职称等的重要标准。“许多国外机构或以巨额项目资金,或以国际权威的知名杂志共同署名发表论文,对一些专家学者进行利诱,他们对这些项目的试验还是会趋之若鹜。” http://news.qq.com/a/20120917/000130_1.htm 卫生部关于印发《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的通知 卫科教发〔 2007 〕 17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部直属单位,国务 院有关部委科研管理部门:   为引导和规范我国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推动生物医学研究健康发展,更好地为人类解除病痛、增进健康服务,我部组织制定了《涉及人的 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 ○○ 七年一月十一日 附件: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技术的应用,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类受试者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执业 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均按照本办法组织进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技术应用包括以下活动:   (一)采用现代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在人体上对人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进行研究的活动;   (二)通过生物医学研究形成的医疗卫生技术或者产品在人体上进行试验性应用的活动。在本办法施行前已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超过两年的,或者在本办法施行前已经获得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临床应用的技术,不属于本办法规定的审查范围。 第四条 伦理审查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以及公认的生命伦 理原则,伦理审查过程应当独立、客观、公正和透明。 第二章 伦理委员会   第五条 卫生部设立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本行政区域的伦理审查指导咨询组织。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的委员会是医学伦理专家咨询组织,主要针对重大伦理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提出政策咨询意见,必要时可组织对重大科研项目的伦理审查;对辖区内机构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查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的伦理专家委员会《章程》 另行制定。   第六条 开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技术应用活动的机构,包括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机构等,设立机构伦理委员会。机构伦理委员会主要承担伦理审查任务,对本机构或所属机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技术应用项目进行伦理审查和监督;也可根据社会需求,受理委托审查;同时组织开展相关伦理培训。   第七条 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委员由设立该伦理委员会的部门或者机构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生物医学领域和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中推举产生,人数不得少于 5 人,并且应当有不同性别的委员。少数民族地区应考虑少数民族委员。   第八条 机构伦理委员会委员任期 5 年,可以连任。伦理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由伦理委员会委员协商推举产生,可以连任。设立机构伦理委员会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根据伦理委员会委员的工作情况给予适当的报酬。 第九条 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职责是:审查研究方案,维护和保护受试者的尊严和权益;确保研究不会将受试者暴露于不合理的危险之中;同时对已批准的研究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处理受试者的投诉和不良事件。   第十条 机构伦理委员会可以行使下列权限:   (一)要求研究人员提供知情同意书,或者根据研究人员的请求,批准免除知情同意程序;   (二)要求研究人员修改研究方案;   (三)要求研究人员中止或结束研究活动;   (四)对研究方案做出批准、不批准或者修改后再审查的决定。   第十一条 伦理委员会委员应当为接受伦理审查的研究项目保密。   第十二条 伦理委员会按照伦理原则自主做出决定,不受任何干扰;审查结 果应当及时传达或者发布。   第十三条 伦理委员会接受本行政区域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 第三章 审查程序 第十四条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原则是:   (一)尊重和保障受试者自主决定同意或者不同意受试的权利,严格履行知情同意程序,不得使用欺骗、利诱、胁迫等不正当手段使受试者同意受试,允许受试者在任何阶段退出受试;   (二)对受试者的安全、健康和权益的考虑必须高于对科学和社会利益的考虑,力求使受试者最大程度受益和尽可能避免伤害;   (三)减轻或者免除受试者在受试过程中因受益而承担的经济负担;   (四)尊重和保护受试者的隐私,如实将涉及受试者隐私的资料储存和使用情况及保密措施告知受试者,不得将涉及受试者隐私的资料和情况向无关的第三者或者传播媒体透露;   (五)确保受试者因受试受到损伤时得到及时免费治疗并得到相应的赔偿;   (六)对于丧失或者缺乏能力维护自身权利和利益的受试者(脆弱人群),包括儿童、孕妇、智力低下者、精神病人、囚犯以及经济条件差和文化程度很低者,应当予以特别保护。   第十五条 需要进行伦理审查的研究项目应向伦理委员会提交下列材料:   (一)伦理审查申请表;   (二)研究或者相关技术应用方案;   (三)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第十六条 项目申请人必须事先得到受试者自愿的书面知情同意。无法获得书面知情同意的,应当事先获得口头知情同意,并提交获得口头知情同意的证明材料。对于无行为能力、无法自己做出决定的受试者必须得到其监护人或者代理人的书面知情同意。 第十七条 在获得受试者知情同意时,申请人必须向受试者提供完整易懂的必要信息,知情同意书应当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采用当地文字表达,并为受试者所理解,同时给予受试者充分的时间考虑是否同意受试。 第十八条 当项目的实施程序或者条件发生变化时,必须重新获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并重新向伦理委员会提出伦理审查申请。   第十九条 伦理委员会不得受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科研项目提出的伦理审查申请。伦理委员会委员与申请项目有利益冲突的,应当主动回避。无法回避的,应当向申请人公开这种利益。   第二十条 伦理委员会对申请伦理审查的项目进行下列审查:   (一)研究者的资格、经验是否符合试验要求;   (二)研究方案是否符合科学性和伦理原则的要求;   (三)受试者可能遭受的风险程度与研究预期的受益相比是否合适;   (四)在办理知情同意过程中,向受试者(或其家属、监护人、法定代理人)提供的有关信息资料是否完整易懂,获得知情同意的方法是否适当;   (五)对受试者的资料是否采取了保密措施;   (六)受试者入选和排除的标准是否合适和公平;   (七)是否向受试者明确告知他们应该享有的权益,包括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退出而无须提出理由且不受歧视的权利;   (八)受试者是否因参加研究而获得合理补偿,如因参加研究而受到损害甚至死亡时,给予的治疗以及赔偿措施是否合适;   (九)研究人员中是否有专人负责处理知情同意和受试者安全的问题;   (十)对受试者在研究中可能承受的风险是否采取了保护措施;   (十一)研究人员与受试者之间有无利益冲突。   第二十一条 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可以做出批准、不批准或者作必要修改后再审查的决定。 伦理委员会做出的决定应当得到伦理委员会三分之二委员同意。 伦理委员会的决定应当说明理由。 对于预期损害或不适的发生概率和程度不超过受试者日常生活或者常规治疗可能发生的概率和程度的项目(即小于最低风险的项目),可由伦理委员会主席或者由其指定一个或几个委员进行审查。 第二十二条 申请项目经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后,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修改的,应当报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者不良事件的,应当及时向伦理委员会报告。   第二十三条 申请项目未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的,不得开展项目研究工作。 第四章 监督管理第 二十四条 监督管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应当纳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科研管理工作范畴。其内容包括:   (一)开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机构是否按要求设立伦理委员会;   (二)机构的伦理委员会是否按照伦理审查原则实施伦理审查;   (三)伦理审查内容和程序是否符合要求;   (四)伦理审查结果执行情况,有无争议。   第二十五条 卫生部对全国的伦理委员会实行宏观管理,建立健全伦理审查规章制度,研究制订有关政策。省级的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查工作负有监督管理的责任。   第二十六条 境外机构或个人在中国境内进行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其研究方案已经经过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伦理委员会审查的,还应当向我国依照本办法设立的伦理委员会申请审核。   第二十七条 对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项目进行结题验收时,应当要求项目负责人出具经过相应的伦理委员会审查的证明。在学术期刊发表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成果时,研究人员应出具该项目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的证明。   第二十八条 任何个人或者单位均有权利和义务举报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中违规或者不端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 研究人员发生违反伦理原则的行为,研究项目负责人所属单位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均有权给予相应处罚,并进行公开批评,取消获得奖励的资格;视情节轻重中止科研项目的实施,触犯国家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kjjys/s3581/200804/18816.htm
个人分类: 哲学伦理|423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用自身血液提纯的干细胞治疗皱纹
crossludo 2012-9-11 17:49
用自身血液提纯的干细胞治疗皱纹 公司正在开发一种治疗方法,将患者自身血液中提纯的干细胞注射入其皮下,以长出新的皮肤细胞恢复弹性,有效“对抗”皱纹。第一期临床试验将在短期内开始进行。 对于有些人来说,皱纹被视作是个人特征的一种标志,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们的出现是不受欢迎的老化提醒。减少脸部皱纹的建议办法,可能落脚点都是日常的护理和使用保湿剂,以尽量维持陷入困境的脸部线条。 该公司董事长阿瑟尔·哈斯说:“皮肤具有自然弹性的属性是来自于被称为纤维母细胞的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产生这种弹性细胞的能力会逐渐减缓,因为这些纤维母细胞的数量在减少。” 他说:“通过引入大量的干细胞到皮下合适的位置,即可增加身体生产这种细胞的能力。当然,这种疗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但我们希望在未来12个月内开始一期临床试验。” 一直以来,任何一个人都希望摆脱自身的皱纹,并依赖美容治疗注射合成胶原蛋白于皮肤下,作为填充物以“祛除”细纹。如今,肉毒杆菌毒素已经成为流行的美容疗法,但这种疗法具有副作用,甚至还可能会导致新的皱纹。 纤维母细胞会产生胶原蛋白,有助于保持皮肤的结构完整性。Pharmacells公司将与香港一家诊所进行第一期临床试验,使用一种技术来净化非专业类型细胞,一种被称为类似囊胚的干细胞,其在体内可以长成许多不同类型的组织。这将是首次用这种类型的细胞进行治疗,该公司还希望基于此开发新的技术来治疗疾病,如心脏疾病和骨关节炎。 英国美容整形外科协会当选负责人、整形外科医生拉吉夫·格罗弗说:“有一些证据表明,干细胞在注射时能改善皮肤的质量,但是,对于看到其长期的效果和安全性的研究,尚不能确定。在干细胞用于皱纹的广泛治疗之前,可能还需要5到10年的时间。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前景,干细胞会显著影响未来的整形外科及美容医学。”(记者 华凌) 总编辑圈点: 干细胞美容被形容为“世界在试验,中国已疯狂”的技术,曾被评为“十大科技骗局”之一。这种全世界至今没有进入临床运用、也没有获得我国任何部门批准的非法手段,却已经在国内大行其道多年,广告漫天飞舞,各种上当受害的案例屡见报端。我们选择这篇新闻的目的不是为干细胞美容鼓吹,而是让读者了解到其在国外研究的状况:刚刚起步且有效性、安全性都有待检验,不要被蒙蔽而成为“试验品”。
个人分类: 医学前沿|1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唐广文的论文昭示儿童转基因大米实验背景 (建议大家读一读)
热度 2 xupeiyang 2012-9-6 11:05
十分感谢生物通9月6日做了及时的报道,建议大家仔细阅读此文,真实了解该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近期引发关注的转基因大米论文:“黄金大米中的β-胡萝卜素与油胶囊中的β-胡萝卜素对儿童补充维生素A同样有效”涉及到了许多方面,为了令读者更充分了解论文内容,生物通特编译了论文原文。 唐广文的维生素A缺乏症研究课题是一项普通的临床试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quickforward=1id=609695 论文昭示儿童转基因大米实验背景(一)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2-9/201295142556143.htm 方法: 利用儿童实验的转基因大米论文全文(二) 结果: 利用儿童实验的转基因大米论文全文(三) 讨论: 利用儿童实验的转基因大米论文全文(四)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3242 次阅读|11 个评论
唐广文的维生素A缺乏症研究课题是一项普通的临床试验
热度 6 xupeiyang 2012-9-6 09:45
维生素A 缺乏症的临床试验研究有21项(见下面的详细信息),唐研究员做的研究课题很普通,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从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到维生素A缺乏症的临床试验文献有269篇(见下面的信息分析结果)。 转基因大米人体试验(唐广文的论文和临床试验报告) 唐广文的论文昭示儿童转基因大米实验背景 (建议大家读一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609726 论文昭示儿童转基因大米实验背景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2-9/201295142556143.htm 该课题组的具体研究分工: 1 唐广文教授设计实验,实施田间试验,监督数据分析,并编写了手稿; 2 胡余明研究员协调和监督研究;荫士安进行研究和收集样品; 3 王茵研究员审核研究设计和监督研究;Gerard E Dallal监督和实施统计分析; 4 Michael A Grusak生产内源性标记的水稻和菠菜; 5 Robert M Russell设计了这项研究,并担任研究医生。 研究是在中国湖南省的一所小学开展的,对象是年龄在6-8岁的健康小学生(有着正常的生化检测结果;如下),无寄生虫感染,或用阿苯达唑(葛兰素史克)治疗后证实无感染。大部分居民是本地农村的劳动人民,收入中等。48%的研究对象在治疗(无副作用)后被招募,在研究餐开始前的一个月参与研究。因此,研究时的所有研究对象经过实验室检测,均无寄生虫感染。当地每年对所有儿童进行健康评估和生物医学检测(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生物通 www.ebiotrade.com 为了评估研究的样本大小,我们使用了过去美国的菠菜或β-胡萝卜素胶囊研究(26,27)和中国的深绿色蔬菜研究(28)进行power计算。我们发现,为了确定两个类别的差异——边缘和正常维生素A摄入,我们需要每个类别30个的样本大小,为了评估各种来源的食物机制的效果(菠菜、黄金大米和β-胡萝卜素胶囊),我们需要每组10个。考虑到对象退出研究的可能性,我们提议边缘维生素A组有36个对象,正常维生素A组有36个对象,而菠菜组、大米组和β-胡萝卜素胶囊组每组有12个。 在筛查的总共112个对象中,72个参加了研究,并从68个对象中采集了足够的血清样本(每个对象在1-5个时间点之间变化),便于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对象的人体测量是在全中国这一年龄组所报告的数据范围内(29)。 研究招募过程和程序经过了美国机构审查委员会-塔尔茨医学中心和中国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批准。所有家长和学生都同意参加本研究。 致谢: 我们感谢所有中国湖南参与这一研究的志愿者,以及主厨、护士和中国长沙的湖南省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相关人员。 作者分工如下: Guangwen Tang负责实验设计,实施田间实验,监督数据分析并且撰写论文 Yuming Hu:协调并监督这项研究 Shi-an Yin:进行研究并收集样本 Yin Wang:评估实验设计并进行监督 Gerard E Dallal:监督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Michael A 黄金大米usak:生产带标记的大米和菠菜 Robert M Russell:设计实验并作为本研究中的医师 所有的作者都看过论文手稿,没有作者与该研究存在利益冲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09409.html 2012年最新的这篇题为“β-Carotene in Golden Rice is as good as β-carotene in oil at providing vitamin A to children”的文章一经过公布,就引起了众多关注,文章主要是对儿童进行试验,试验分三组,一共有68个年龄6-8岁的儿童,在35天时间里,三组儿童分别摄入这种试验大米,菠菜,和β-胡萝卜素的胶囊。结论是在提供给儿童维生素A的方面,GR大米中β-胡萝卜素与胶囊中的一样有效,并且优于菠菜。 关于“Golden Rice”(转基因黄金大米,GR)的报道近期掀起了轩然大波,目前最新进展是相关文章(β-Carotene in Golden Rice is as good as β-carotene in oil at providing vitamin A to children)中第二,第三和第四作者(均为中方作者)都否认了曾参与这项研究,称“之前既没有听说与该篇论文相关的任何信息,也没有看过论文的内容,更不知道为何自己的名字会出现在论文的作者之中”,事件进展扑朔迷离,在进一步调查结果出来之前,让我们来看看相关发表的论文。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2-9/201295115024123.htm   安德莉亚·格罗斯曼在声明中说 ,“这项试验的目的是测试黄金大米作为在发展中国家一个非常严重健康问题(维生素A缺乏)的部分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维生素A 缺乏症是因体内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以眼和皮肤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多见于1~4岁小儿;最早的症状是暗适应差,眼结合膜及角膜干燥,以后发展为角膜软化且有皮肤干燥和毛囊角化,故又称夜盲症、干眼病、角膜软化症。 Vitamin A Equivalence of Plant Carotenoids in Children This study has been completed. Study NCT00680212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ufts University First Received on May 16, 2008. Last Updated on February 17, 2009 History of Changes Related Studies can be found by searching for the Conditions, Interventions, and Sponsors found in this study: Conditions listed in this trial Vitamin A Deficiency Additional conditions recognized in this trial Night Blindness More general conditions related to this trial Avitaminosis Deficiency Diseases Eye Diseases Malnutrition Nutrition Disorders Vision Disorders Interventions listed in this trial dietary carotenoids Additional drug interventions recognized in this trial Beta Carotene Carotenoids Retinol palmitate Vitamin A Vitamins More general drug interventions related to this trial Anticarcinogenic Agents Antineoplastic Agents Antioxidants Growth Substances Micronutrients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harmacological Action Pharmacologic Actions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Drugs Protective Agents Therapeutic Uses Sponsors listed in this trial Tufts University http://clinicaltrials.gov/ct2/show/related/NCT00680212 Found 21 studies with search of: "Vitamin A Deficiency" Hide studies that are not seeking new volunteers. Hide studies with unknown recruitment status. Display Options Rank Status Study 1 Completed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Stationary Night Blindness With an Alga Containing High Dose of Beta Carotene Condition: NightBlindness Intervention: DietarySupplement:algaDunaliellabardawil 2 Completed Efficacy of Vitamin A in Fortified Extruded Rice in School Children Condition: VitaminADeficiency Intervention: Dietary Supplement: Triple fortified extruded tice (Fe, Zn and vitamin A) 3 Recruiting Efficacy of Newborn Vitamin A Supplementation in Improving Immune Function Condition: VitaminADeficiency Interventions: DietarySupplement:retinylpalmitate; DietarySupplement:Placebo 4 Recruiting Efficacy of Yellow Cassava to Improve Vitamin A Status of Kenyan School Children Condition: VitaminADeficiency Interventions: Other:Yellowcassava; Other:Whitecassava 5 Completed An Efficacy Trial of Iron, Zinc and Vitamin A Fortified Rice in Children in Satun, Thailand Conditions: VitaminADeficiency; IronDeficiency; ZincDeficiency Intervention: DietarySupplement:fortifiedextrudedrice 6 Completed Impact of Maternal Supplementation With Dual Megadose of Vitamin A Conditions: Hypovitaminosis; VitaminADeficiency Interventions: DietarySupplement:vitaminA; DietarySupplement:Placebo 7 Active, not recruiting Vitamin A Bioavailability in Lactating Women With Marginal Vitamin A Status Condition: VitaminADeficiency Interventions: Other:0mgretinolactivityequivalents; Other:12mgofBC; Other:6mgofCX; Other:1.0mgRAE 8 Completed Vitamin A to Reduce HIV in Vaginal Secretions and Prevent Viral Transmission Conditions: HIVInfections; VitaminADeficiency; HIVSeronegativity Intervention: Drug:VitaminA 9 Completed Vitamin A Equivalence of Plant Carotenoids in Children Condition: VitaminADeficiency Interventions: DietarySupplement:dietarycarotenoids; Dietary Supplement: spinach, rice, and synthetic beta-carotene 10 Unknown † Single-dose Postpartum Vitamin A Supplementation of Mothers and Neonates Conditions: VitaminADeficiency; HIV Intervention: Drug:VitaminA(retinylpalmitate) 11 Completed Retinol Equivalence of Plant Carotenoids in Children Condition: VitaminADeficiency Intervention: 12 Completed Has Results Impact of Maternal Vitamin A or Beta-Carotene Supplementation on Maternal and Infant Mortality in Bangladesh Conditions: VitaminADeficiency; MaternalMortality; InfantMortality Intervention: Dietary Supplement: Vitamin A or Beta-Carotene Supplements 13 Completed Trial of the Impact of Vitamin A on Maternal Mortality Conditions: VitaminADeficiency; MaternalMortality; MaternalMorbidity Intervention: DietarySupplement:VitaminA 14 Completed Impact of Consumption of Orange-fleshed Sweet Potatoes on the Vitamin A Status of Bangladeshi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Condition: VitaminADeficiency Intervention: Behavioral: Consumption of orange-fleshed sweet potatoes 15 Terminated Community Trial of Newborn Vitamin A Supplementation to Reduce Infant Mortality in Rural Bangladesh Conditions: InfantMortality; VitaminADeficiency Intervention: Drug:vitaminAsupplementation(50,000IU) 16 Recruiting Effect of Vitamin A Supplementation on Immune Responses in Human Neonates Condition: VitaminADeficiency Intervention: Dietary Supplement: Vitamin A (retinyl palmitate). 17 Completed Dietary Vitamin A Requirement in Chinese Children and the New Technology of Dietary Assessment Condition: VitaminADeficiency Intervention: 18 Completed Vitamin A Absorption From Cassava in Women Condition: VitaminADeficiency Interventions: Other: Beta-Carotene bio-fortified cassava porridge without oil; Other: Beta-Carotene bio-fortified cassava porridge with oil; Other: White cassava porridge with retinyl palmitate reference dose 19 Completed Newborn Vitamin A (VA) Supplementation Pilot Project, Pakistan Condition: VitaminADeficiency Interventions: DietarySupplement:VitaminA; DietarySupplement:Placebo 20 Active, not recruiting Nutributter Programming to Prevent Undernutrition: an Evaluation Condition: Undernutrition Interventions: DietarySupplement:NutributterProgram; Other:IntegratedPackage Found 21 studies with search of: "Vitamin A Deficiency" Hide studies that are not seeking new volunteers. Hide studies with unknown recruitment status. Display Options Rank Status Study 21 Completed A Study on Immunological Effect of Vitamin A and Zinc in a Placebo Controlled 4 Cell Trial Conditions: Immunity; Diarrhea; 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s Intervention: Drug:Zinc,orVitaminAorboth 详细信息见 http://clinicaltrials.gov/ct2/results?cond=%22Vitamin+A+Deficiency%22pg=1 Found 21 studies with search of: "Vitamin A Deficiency" No Query Suggestions Recognized Terms and Synonyms: Vitamin A Deficiency: 21studies deficiencies disease vitamins deficiencies vitamins deficiency of vitamin a hypovitaminosis a keratomalacia night blindness retinol deficiency vitamin a deficiencies vitamin deficiency disease xerotic keratitis Related Terms: Click on a related term to refine your search. This will narrow your search by adding an additional search term. If your search becomes too narrow (finds too few studies), broaden it by removing search terms with the Refine Search page. B beta-carotene C carotenes cassava N night blindness O of vitamin a deficiency P palmitates retinol palmitate provitamin a R retinol retinol activity equivalent retinol equivalent retinol palmitate retinyl palmitate S spinach V vitamin a deficiencies of vitamin a deficiency vitamin a intake 检索策略: 1 "vitamin a deficiency维生素A缺乏" OR "vitamin a deficiency" 检索结果 5619篇 2 ("vitamin a deficiency" OR "vitamin a deficiency" ) AND Clinical Trial临床试验 检索结果269篇 信息分析平台: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cgi-bin/arrowsmith_uic/AnneOTate_summarize.cgi?ID=31269t=fw=ch 科研论文信息分析结果: Important words 重要词汇 词频Frq 1 vitamin 4661 2 retinol 1250 3 xerophthalmia 287 4 bitot 116 5 hypovitaminosis 216 6 deficiency 3097 7 retinyl 255 8 provitamin 113 9 keratomalacia 60 10 vad 252 11 micronutrient 244 12 mrdr 24 13 deficient 1259 14 carotene 353 15 avitaminosis 89 16 xerophthalmic 24 17 retinoic 514 18 a-deficient 41 19 blindness 368 20 supplementation 664 Topics 研究主题分布 Frq 1 Vitamin A Deficiency 4525 2 Vitamin A 2643 3 Liver 718 4 Diet 454 5 Xerophthalmia 370 6 Tretinoin 350 7 Nutritional Status 342 8 Body Weight 306 9 Carotenoids 306 10 Prevalence 289 11 Nutrition Disorders 258 12 India 253 13 Rats, Inbred Strains 252 14 Dietary Supplements 235 15 Developing Countries 217 16 Retinol-Binding Proteins 215 17 Risk Factors 209 18 Cross-Sectional Studies 195 19 Night Blindness 190 20 Iron 179 Author 作者分布 frq 1 Sommer A 86 2 West KP 58 3 Ross AC 53 4 Semba RD 52 5 Wolf G 48 6 West CE 44 7 Muhilal 36 8 Olson JA 36 9 De Luca LM 35 10 Biesalski HK 32 11 Reddy V 32 12 Amedee-Manesme O 30 13 DeLuca HF 29 14 Underwood BA 29 15 Bloem MW 27 16 Tanumihardjo SA 26 17 Katz J 25 18 Russell RM 25 19 Zile MH 24 20 Chytil F 23 Affiliations 研究机构分布 frq 1 USA 420 2 Baltimore 128 3 India 115 4 France 95 5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93 6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92 7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91 8 Japan 66 9 Boston 61 10 London 53 11 Department of Nutrition 52 12 The Netherlands 52 13 Canada 48 14 UK 46 15 New York 45 16 MD 21205 44 17 Brazil 38 18 Department of Human Nutrition 38 19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Health 38 20 Department of Medicine 37 Journals 期刊分布 frq 1 J Nutr 280 2 Am J Clin Nutr 230 3 Int J Vitam Nutr Res 117 4 Nutr Rev 91 5 Lancet 85 6 Br J Nutr 76 7 Eur J Clin Nutr 68 8 Biochem J 63 9 Indian Pediatr 61 10 Arch Latinoam Nutr 50 11 Biochim Biophys Acta 49 12 Food Nutr Bull 49 13 Vopr Pitan 49 14 Ukr Biokhim Zh 47 15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42 16 J Trop Pediatr 42 17 Public Health Nutr 42 18 Br J Ophthalmol 40 19 Indian J Pediatr 40 20 Proc Soc Exp Biol Med 35 Years年代分布 1 2012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2 2011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3 2010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4 2009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5 2008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6 2007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7 2006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8 2005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9 2004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0 2003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1 2002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2 2001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3 2000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4 1999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5 1998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6 1997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7 1996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8 1995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9 1994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20 1993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Topics 文献聚类 Frq Most recent articles 347 1 Liver 718 2 Diet 454 3 Xerophthalmia 370 4 Tretinoin 350 5 Nutritional Status 342 6 Carotenoids 306 7 Body Weight 306 8 Prevalence 289 9 Nutrition Disorders 258 10 India 253 11 Rats, Inbred Strains 252 12 Developing Countries 217 13 Retinol-Binding Proteins 215 14 Epithelium 178 15 Vitamin E Deficiency 168 Miscellaneous 2133 参考文献 • 评论:谁隐瞒了“儿童试验 转基因 大米”真相 • 原论文全文: 转基因 大米儿童实验(一) • 利用儿童实验的 转基因 大米论文全文(三) • 湖南农业厅:从未批准 转基因 大米试验 • 转基因 大米试验部分涉事家长称不知是试验 • 利用儿童实验的 转基因 大米论文全文(四) • 利用儿童实验的 转基因 大米论文全文(二) • 一论文利用中国儿童做 转基因 试验引争议 • 转基因 研究难以避免人体试验 • 转基因 大米人体试验中美当事人说法不一致 • 国家动物 转基因 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内蒙古大学 • 转基因 大米试验发生了什么 • 转基因 大米不是毒,但是是风险,以及无罪推定 • 小学生 转基因 试验陷“罗生门” • 评论: 转基因 大米试验需要实质性回应 • 美大学承认用中国儿童做 转基因 大米试验 • 制备 转基因 小鼠过程中的若干技巧 • 湖南衡阳称无学生涉及 转基因 人体试验 • 转基因 水稻的基因逃逸“不可避免但缓慢” • 两头 转基因 “克隆牛”在京出生喝进口奶粉 • 科学家研制出首例 转基因 芒草 • 农业 转基因 管理各国迥异 • 转基因 玉米:有望在中国大放光芒 • 全世界78%的 转基因 作物生产自美洲大陆 • 害虫突变可能会危及 转基因 作物的功效 • 美国新一代 转基因 大豆悄然上市FDA为其开绿灯 • 转基因 细菌阻止蚊子传播疟疾 • 盖茨基金会千万美元资助英国 转基因 农业研究 • 美国民众网络请愿拒绝“ 转基因 蚊子” • 用 转基因 蚊子解决登革热等问题 • “消费者无需担忧有“准生证”的 转基因 食品” • 袁隆平称不应该全否定 转基因 • 中国 转基因 主粮安全问题是是非非十年 • 美国科学家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批 转基因 婴儿 • 疾控专家:有“准生证”的 转基因 食品可放心吃 • 元勋子女斗法 转基因 • 中国 转基因 稻违规扩散 • 转基因 大豆油成北京学校食堂主力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5504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基因大米人体试验(唐广文的论文和临床试验报告)
热度 1 xupeiyang 2012-9-5 11:16
我建议:在没有取得充分证据前,科学网的博主和读者不要急于下结论,先仔细看看唐广文研究员的原始论文和临床试验报告。 ----- 许博主 美国塔夫茨大学回应:正在调查   本报驻美国记者吴成良   记者9月1日向唐广文(音)博士发去电子邮件,就“黄金大米”试验疑云请其作出澄清。记者在9月2日收到了塔夫茨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公共关系助理主任安德莉亚·格罗斯曼发来的电邮,就该事件做了声明,同时附上了“唐广文和她的同事2012年8月1日和2009年先后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AJCN)网站上的两篇相关论文”。   安德莉亚·格罗斯曼在声明中说,“这项试验的目的是测试黄金大米作为在发展中国家一个非常严重健康问题(维生素A缺乏)的部分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格罗斯曼在声明中说:“这项研究聚焦一小组健康的中国儿童,年龄在6至8岁。中国儿童血液中维生素A含量低是普遍现象。试验前征得了所有儿童家长的同意。所有参与试验的儿童都接受了一定形式的维生素A。”   但这份声明较为含糊。声明仅称参与试验的儿童都接受了一定形式的维生素A,未说明试验的儿童是否吃了黄金大米。   美国当地时间9月4日上午10时左右,本报驻美国记者接到格罗斯曼亲自打来的电话。格罗斯曼称,正在召集相关部门人员开会了解此事,这需要一定时间,因为他们需要在联系有关方面和人员之后才能给出回应,而唐广文暂时不在办公室。最快可能要到当地时间4日下午才能给记者回复。 http://international.dbw.cn/system/2012/09/05/054211328_03.shtml 当事人否认转基因大米试验使用“黄金大米”唐广文被疑学术造假 http://env.people.com.cn/n/2012/0905/c1010-18925670.html 2012 American Society for Nutrition β-Carotene in Golden Rice is as good as β-carotene in oil at providing vitamin A to children 1 , 2 , 3 , 4 Guangwen Tang , Yuming Hu , Shi-an Yin , Yin Wang , Gerard E Dallal , Michael A Grusak , and Robert M Russell + Author Affiliations 1 From the Carotenoids Health Laboratory, USDA Human Nutrition Research Center on Aging at Tufts University, Boston, MA (GT, GED, and RMR); the Hunan Provinc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angsha, China (YH); Maternal Child Nutritio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Nutrition and Food Safety, Beijing, China (SY); the Zhejia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Hangzhou, China (YW); the USDA-ARS Children's Nutrition Research Center,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Houston, TX (MAG); and the Office of Dietary Supplement s , NIH, Bethesda, MD (RMR). + Author Notes ↵ 2 Any opinions, findings, conclusions, or recommendation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views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nor does mention of trade names, commercial products, or organizations imply endorsement by the US Government. ↵ 3 This material is based on work supported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nder Cooperative Agreements 581950-9-001, 58-6250-6-001, and 581950-7-707; by a grant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NIH (NIDDK DK620021); and by a grant on spinach and pure labeled β-carotene from the N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in the 11th Five Year Plan of China (2008BAI58B03). ↵ 4 Address correspondence to G Tang, Jean Mayer USDA, Human Nutrition Research Center on Aging, Tufts University, 711 Washington Street, Boston, MA 02111. E-mail: guangwen.tang@tufts.edu . Abstract Background: Golden Rice (GR) has been genetically engineered to be rich in β-carotene for use as a source of vitamin A.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was to compare the vitamin A value of β-carotene in GR and in spinach with that of pure β-carotene in oil when consumed by children. Design: Children ( n = 68; age 6–8 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consume GR or spinach (both grown in a nutrient solution containing 23 atom% 2 H 2 O) or β-carotene in an oil capsule. The GR and spinach β-carotene were enriched with deuterium ( 2 H) with the highest abundance molecular mass (M) at M β-C + 2 H 10 . Retinyl acetate in an oil capsule was administered as a reference dose. Serum samples collected from subject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 electron-capture negative chemic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for the enrichments of labeled retinol: M retinol +4 (from β-carotene in oil), M retinol +5 (from GR or spinach β-carotene), and M retinol +10 (from retinyl acetate). Results: Using the response to the dose of retinyl acetate (0.5 mg) as a reference, our results (with the use of AUC of molar enrichment at days 1, 3, 7, 14, and 21 after the labeled doses) showed that the conversions of pure β-carotene (0.5 mg), GR β-carotene (0.6 mg), and spinach β-carotene (1.4 mg) to retinol were 2.0, 2.3, and 7.5 to 1 by weight,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he β-carotene in GR is as effective as pure β-carotene in oil and better than that in spinach at providing vitamin A to children. A bowl of ∼100 to 150 g cooked GR (50 g dry weight) can provide ∼60% of the Chinese 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 of vitamin A for 6–8-y-old children. This trial was registered at www.clinicaltrials.gov as NCT00680212 . Received November 17, 2011. Accepted June 21, 2012. http://ajcn.nutrition.org/content/96/3/658.abstract  8月31日,有网文称,美国一专业网站刊登的论文透露,美国塔夫茨大学一科研机构2008年在湖南省一所小学进行过转基因大米(黄金大米)人体试验,该网文随即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关注。   记者了解到,8月1日,《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网站发表了一篇名为《黄金大米中的β-胡萝卜素与油胶囊中的β-胡萝卜素对儿童补充维生素A同样有效》的论文。   论文称,为了比较儿童摄入“黄金大米”、菠菜和β-胡萝卜素油胶囊对补充维生素A有何不同,美国塔夫茨大学、湖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浙江医学科学院等工作机构的研究人员2008年共同在湖南省的一所小学进行试验,针对的是6到8岁的健康的在校小学生。   论文同时称,研究所用材料——黄金大米和菠菜都是在美国生产、处理和蒸煮,然后冷藏运至中国实验所在地加热后供小学生食用。   论文称,所有的作者均审查了原稿。   该论文共有7名作者。据记者了解,论文第一作者唐广文(音)为美国塔夫茨大学研究员,论文第二作者胡余明为中国湖南省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第三作者荫士安为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第四作者王茵为浙江医学科学院研究人员。其他3位作者为杰拉德·戴罗尔、米切尔·格鲁萨克、罗伯特·罗素。另据了解,所谓“黄金大米”是一种转基因大米,因呈黄色而得名。 http://international.dbw.cn/system/2012/09/05/054211328.shtml 人民日报:美国转基因大米实验食材来自湖南当地 发布时间: 2012-09-05 07:45来源: 人民日报 进入电子报 http://news.cnhubei.com/xw/gn/201209/t2213536.shtml 美国课题组织者承认给湖南小学生吃转基因大米 http://news.hf365.com/system/2012/09/05/011732039_01.shtml 美高校回应“黄金大米”事件:试验征得中方家长同意 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12/09/05/007446371.shtml Vitamin A Equivalence of Plant Carotenoids in Children This study has been completed. First Received on May 16, 2008. Last Updated on February 17, 2009 History of Changes Sponsor: Tufts University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ufts University 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0680212 Purpose Our objectives will be to test the following hypotheses and to make the following determinations: (1) The absorption and bio-conversion of provitamin A carotenes taken by children are different between spinach, Golden Rice, and -C in oil capsules. (2) The absorption of provitamin A carotenes and their bioconversion to vitamin A are different in children with or without adequate vitamin A nutrition. (3) To define the vitamin A equivalence(s) of dietary spinach, Golden Rice, and a -C in oil dose by using an isotope reference method in children with or without adequate vitamin A nutrition and to compare those values with values derived from model based compartmental analysis. (4) To determine the number and time of blood samples needed for future studies in various field settings on the retinol equival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plant sources. Condition Intervention Phase Vitamin A Deficiency Dietary Supplement: dietary carotenoids Dietary Supplement: spinach, rice, and synthetic beta-carotene Phase 2 Study Type: Interventional Study Design: Allocation:Randomized EndpointClassification:Bio-equivalenceStudy InterventionModel:FactorialAssignment Masking:OpenLabel PrimaryPurpose:BasicScience Official Title: Phase 2 Study of VITAMIN A EQUIVALENCE OF PLANT CAROTENOIDS IN CHILDREN Resource links provided by NLM: Genetics Home Reference related topics: carbamoylphosphatesynthetaseIdeficiency MedlinePlus related topics: VitaminA Drug Information available for: Retinol VitaminApalmitate betacarotene U.S. FDA Resources Further study details as provided by Tufts University: Primary Outcome Measures: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b-C to retinol Estimated Enrollment: 72 Study Start Date: July 2008 Study Completion Date: January 2009 Primary Completion Date: January 2009 (Final data collection date for primary outcome measure) Arms Assigned Interventions 1 dietary carotenoids Dietary Supplement: dietary carotenoids spinach containing 1 - 2 mg beta-carotene rice containing 0.5 mg beta-carotene synthetic beta-carotene 0.5 mg oil capsule Dietary Supplement: spinach, rice, and synthetic beta-carotene spinach containing 1 - 2 mg beta-carotene rice containing 0.5 mg beta-carotene synthetic beta-carotene, 0.5 mg oil dose Other Name: dietary carotenoids Detailed Description: This project is to determine the vitamin A value (equivalence) of dietary provitamin A carotenes from spinach, Golden Rice, and pure -carotene (-C) in oil. These experiments will be conducted in children (ages 6-8) with/without adequate (marginal deficiency) vitamin A nutrition. As plant provitamin A carotenoids are a major and safe vitamin A source for a vast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it is essential to determine the efficiency of provitamin A carotenoid (mainly -C) conversion to vitamin A. By introducing -C into rice endosperm, Golden Rice may directly benefit consumers by providing vitamin A nutrition. Our investigation uses hydroponically grown, deca-deuterium labeled spinach and Golden Rice, synthetic -C-d10 and a vitamin A isotope reference, C13 labeled retinyl acetate (13C10-RAc), to evaluate the bioavailability and the bioconversion of plant provitamin A carotenes to retinol as compared with -C in oil capsules in vivo. Seventy-two children each will take two meals, breakfast containing 13C10-RAc dose (0.5mg in 0.2g oil capsule) and lunch containing spinach containing 1 mg -C (along with white rice), or Golden Rice containing 0.5mg -C (along with light colored vegetables), or -C oil capsules containing 0.5 mg -C in 0.2g oil (along with white rice and light colored vegetables)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study. Blood samples will be collected at 1 3, 7, 14, and 21 days after the study doses. The enrichment of labeled -C and labeled retinol in human circulation will be determined using advanced liquid chromatography / mass spectrometry and gas chromatography / mass spectrometry. Through the applications of these novel technologies, we will be able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endogenous carotenoids; that is, the vitamin A value of spinach, Golden Rice, and -C in oil capsules for children with/without vitamin A malnutrition. This study will be of importance in planning vitamin A deficiency prevention strategies and also will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potential efficacy of a bioengineered crop to provide vitamin A nutrition. Eligibility Ages Eligible for Study: 6 Years to 8 Years Genders Eligible for Study: Both Accepts Healthy Volunteers: Yes Criteria Inclusion Criteria: healthy children Exclusion Criteria: food allergy parasitic infection Contacts and Locations Please refer to this study by its 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0680212 Locations United States, Massachusetts USDA Human Nutrition Research Center on Aging, Tufts Uni. Boston, Massachusetts, United States, 02111 Sponsors and Collaborators Tufts University Investigators Principal Investigator: Guangwen Tang, Ph. D Tufts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No publications provided Responsible Party: Guangwen Tang, Tufts University 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0680212 History of Changes Other Study ID Numbers: IRB 8458, R01DK60021 Study First Received: May 16, 2008 Last Updated: February 17, 2009 Health Authority: United States: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Keywords provided by Tufts University: dietary beta-carotene vitamin A status intrinsically labeled plant foods Additional relevant MeSH terms: Vitamin A Deficiency Night Blindness Avitaminosis Deficiency Diseases Malnutrition Nutrition Disorders Vision Disorders Eye Diseases Carotenoids Retinol palmitate Vitamin A Vitamins Beta Carotene Antioxidants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harmacological Action Pharmacologic Actions Protective Agents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Drugs Micronutrients Growth Substances Anticarcinogenic Agents Antineoplastic Agents Therapeutic Uses ClinicalTrials.gov processed this record on September 03, 2012 http://clinicaltrials.gov/show/NCT00680212 《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http://www.ajcn.org/ Country : United States Subject Area :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 Medicine Subject Category : Food Science , Medicine (miscellaneous) Publisher : American Society for Clinical Nutrition, Inc. . Publication type : Journals. ISSN : 00029165, 19383207 Coverage: 1952-2011 影响因子: 6.669 H Index: 186 Scope: The purpose of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AJCN) is to publish original research studies relevant to human and The purpose of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AJCN) is to publish original research studies relevant to human and clinical nutrition. Well-controlled clinical studies that describe scientific mechanisms,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ietary interventions in the context of disease prevention or a health benefit will be considered. Public health and epidemiologic studies relevant to human nutrition, and innovative investigations of nutritional questions that employ epigenetic, genomic, proteomic, and metabolomic approaches are encouraged. Solicited editorials,book reviews, solicited or unsolicited review articles, invited controversy position papers, and letters to the Editor that relate to prior AJCN articles 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the AJCN. ( source ) Show full scope
个人分类: 儿童健康|2936 次阅读|5 个评论
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重要性及其特殊性
热度 12 chemicalbond 2012-9-4 22:48
强烈建议那些对儿童用药和临床试验没有任何知识的人阅读下面这篇文章: 杨晓虹:帮助解读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重要性及其特殊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27086-608607.html 很多人一提起临床试验就觉得制药公司是把人不当人,而是当成了小白鼠,一听到 转基因+儿童试验,就几乎摇身一变成了义和团的精兵,不管三七二十一,在网上纷纷失态。不信,看看下面博文的很多评论就知道了。 俞强:“金色大米”是药还是毒?危险在哪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6037-608954.html 刚才查了一下WIKIPEDIA,里面对儿童临床试验也有介绍。 http://en.wikipedia.org/wiki/Ethical_problems_using_children_in_clinical_trials 上面网页提及由于相关的争议,很多药物上市之前并没有经过有儿童参加的临床试验。不过,有些药物对儿童和成人的效果可能差别很大。一个有名的例子是常见的药物阿司匹林,对成人来说它可以说是非常安全的药物,但是有些儿童却因为服用了阿司匹林导致可能致命的 雷爾氏綜合症。因此,儿童最好是不要服用阿司匹林。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B7%E6%B0%8F%E7%97%87%E5%80%99%E7%BE%A4 有了网络就是好,刚才在网上搜到一篇非常相关的文章。抄袭如下: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2-05/29/c_123204164.htm 儿童用药普遍缺乏临床试验 2012年05月29日 08:55:56 来源: 新京报 “量酌减、请遵医嘱”、“安全性尚未确定”这些模糊的字眼,常常出现在 儿童 药物的说明书上,昨日,国家药监局召开儿童用药安全座谈会,与会官员和专家称,儿童用药缺乏是世界难题,究其原因包括儿童用药投入成本较高,临床试验风险大,且普遍缺乏临床试验等。 官方数据显示,从 用药 的不良反应监测来看,去年我国14岁以下儿童不良反应占全体病例的11.5%,严重不良反应占10.3%,维持近年来普遍水平。国家药监局称,会通过修订说明书、限定儿童不能使用等措施进行改善。 国家食品 药品 监督局表示,未来将严格儿童药的审评审批。 在审评审批时,不仅关注儿童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还对规格是否适用于不同年龄段儿童、给药的装置是否便于儿童定量使用、辅料是否给儿童带来安全性问题等进行评价。确保上市产品的质量。 同时,开展相关政策制定的研究。比如开展儿童临床研究的药品注册申请加快审评、药品市场独占期等。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注册司化学药品处处长董江萍表示,国外儿童新药开展临床研究,一般会给6个月到1年的独占期,在这期间同种药物不允许其他公司研发,以确保该公司合理的利润,下一步我国会考量采取这种制度。在评审时,也会优先通过儿童用药。 ■ 专家观点 儿童药临床 试验 费用高 “儿童用药缺乏是世界性问题,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宋华琳说。据介绍,在制药水平发达的美国,也有超过75%的上市药品没有儿童临床研究数据。 与会专家说,目前鲜有家长愿意孩子参加临床试验,导致试验入组困难,周期长,投入大。许多制药企业不愿意投入财力和精力,进行儿童临床试验。一些上市用品缺乏儿童使用的准确用法用量,医生仅凭经验给药。 有来自企业的代表说,仅就临床试验,如果成人4000元/例,儿童得8000元/例。 宋华琳建议,国家应设立专项儿童用药研究基金。对儿童药生产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等产业扶持政策。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409 次阅读|43 个评论
[转载]新药临床试验的分期简介
热度 3 BlueAdagio 2012-9-3 02:18
新药临床试验的分期简介 转载自: 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HZX280_394415191.htm 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 Ⅰ 、 Ⅱ 、 Ⅲ 、 Ⅳ 、期。 Ⅰ 期临床试验 :在新药开发过程中,将新药第一次用于人体以研究新药的性质的试验,称之为Ⅰ期临床试验.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给少量试验药物于少数经过谨慎选择和筛选出的健康志愿者(对 肿瘤 药 物而言通常为肿瘤病人),然后仔细监测药物的血液浓度\排泄性质和任何有益反应或不良作用,以评价药物在人体内的性质.Ⅰ期临床试验通常要求健康志愿者住 院以进行24小时的密切监护.随着对新药的安全性了解的增加,给药的剂量可逐渐提高,并可以多剂量给药.通过Ⅰ期临床试验,还可以得到一些药物最高和最低 剂量的信息,以便确定将来在病人身上使用的合适剂量.可见,Ⅰ期临床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 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一般选择病例数:20-30例。 Ⅱ 期临床试验 : 通过Ⅰ期临床研究,在健康人身上得到了为达到合理的血药浓度所需要的药品的剂理的信息,即药代动力学数据.但是,通常在健康的人体上是不可能证实药品的治 疗作用的. 在临床研究的第二阶段即Ⅱ期临床试验,将给药于少数病人志愿者,然后重新评价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排泄情况.这是因为药物在患病状态的人体内的作用方式常常 是不同的,对那些影响肠、胃、肝、和肾的药物尤其如此。 以一个新的治疗 关节炎 的止通药的开发为例。Ⅱ期临床研究将确定该药缓解关节炎病人的疼通效果如何,还要确定在不同剂量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高低,以确定 疼痛 得到充分缓解但不良反应最小的剂量。可以说,Ⅱ期临床试验是对治疗作用的初步评价阶段。Ⅱ期临床试验一般通过随机盲法对照试验(根据具体目的也可以采取其他设计形式),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一般选择病例数:不少于100例。 III 期临床试验 : 在Ⅰ、Ⅱ期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将试验药物用于更大范围的病人志愿者身上,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行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耐受性 (或安全性),称之为Ⅲ期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可以说是治疗作用的确证阶段,也是为药品注册申请获得批准提供依据的关键阶段,该期试验一般为具有足够样 本量的随机化盲法对照试验。临床试验将对试验药物和安慰剂(不含活性物质)或已上市药品的有关参数进行比较。试验结果应当具有可重复性。 可以说,该阶段是临床研究项目的最繁忙和任务最集中的部分。除了对成年病人研究外,还要特别研究药物对老年病人,有时还要包括儿童的安全性。一般来讲,老 年病人和危重病人所要求的剂量要低一些,因为他们的身体不能有产地清除药物,使得他们对不良反应的耐受性更差,所以应当进行特别的研究来确定剂量。而儿童 人群具有突变敏感性、迟发毒性和不同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等特点,因此在决定药物应用于儿童人群时,权衡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应当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 题。在国外,儿童参加的临床试验一般放在成人试验的Ⅲ期临床后才开始。如果一种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并且很严重又没有其他治疗方法,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允许Ⅰ期临床试验真接从儿童开始,即在不存在成人数据参照的情况下,允许从儿童开始药理评价。我国对此尚无明确规定。 一般选择病例数:不少于300例。 Ⅳ 期临床试验 :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应(注意罕见不良应)。 一般选择病例数:不少于2000例。 目前开展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多为 Ⅳ 期临床试验 。
个人分类: 东扯西读|2766 次阅读|5 个评论
新药临床试验效果不佳,药企终止试验损失惨重
热度 1 zhpd55 2012-9-2 17:33
新药临床试验效果不佳,药企终止试验损失惨重
在 2012 年 8 月 15 日 的博文“ 药物临床试验失败,企业损失数亿美元 ”中已经提到 百时美施贵宝( Bristol-Myers Squibb ,简称 BMS )公司在 2012 年 8 月份的早些时候 , 突然停止 BMS-986094 药物的 II 期临床研究 , 这是一种治疗丙型肝炎的 NS5b 抑制剂,但是由于有患者服用后出现严重心脏方面的副作用。 2012 年元月 11 日, BMS 公司刊登了一项新闻: BMS 公司将收购 Inhibitex 公司。制药公司 BMS 宣布,将斥资 25 亿美元收购专门从事丙型肝炎治疗的药物开发公司 Inhibitex 。该项交易已经得到了两家公司董事会全体董事的批准。 Inhibitex 一直专注于研发治疗丙型肝炎的核苷酸药物。该公司的主打产品为 INX-189 (其实就是 BMS-986094 ,见上图 ),当时仍处于开发之中,但该药物已显示出其强劲的抗病毒能力。 BMS 公司首席执行官兰贝托·安德烈奥蒂 (Lamberto Andreotti) 在声明中表示,收购 Inhibitex 秉承了公司善于发现和开发的优良传统,积极丰富病毒学领域的创新型新药,加强了公司用于治疗丙型肝炎的药物组合。据悉,丙型肝炎药物的市场前景良好,此次收购交易对 BMS 的长远发展来讲是一项重要投资。另据 Inhibitex 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拉塞尔·普朗姆 (Russell Plumb) 表示,此次交易是把 Inhibitex 旗下的 INX-189 和其他资产交给更能充分发挥其重要性和潜力的 BMS 公司去开发。 谁也没有预料到,半年之后, BMS 公司的开发临床研究发现有患者服用 BMS-986094( 即 INX-189) 后出现严重心脏方面的副作用——一人出现心脏衰竭,随后死亡;另有 8 人住院治疗 , 因此 BMS 公司 2012 年 8 月 1 日 已经决定停止继续进行试验研究。 这些不良事件的原因尚未完全确定 , 但 BMS 公司因为决定停止开发此药,在 2012 年第三季度已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在 18 亿美元(税前损失)左右。 与此同时 , 2012 年 8 月 30 日 礼来公司 ( Eli Lilly Co. ) 宣布, 已决定终止正在开展的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 )药物 pomaglumetad methionil ( mGlu2/3 )的 III 期临床研究。礼来公司的这一决定是基于近期所开展的 HBBN 试验结果的独立分析结论, HBBN 是 礼来 2 项关键性研究之一,分析结果表明, mGlu2/3 不大可能达到研究的主要疗效终点。决定终止临床研究并非基于任何安全性问题。 礼来公司希望预计此举会导致第三季度损失 2500 万至 3000 万美元。 此外,近期完成的有关 mGlu2/3 的 II 期研究 HBCO ,也未能达到主要终点。 更多详细内容请浏 览: Volume 90 Issue 36 | p. 10 | News of The Week Issue Date: September 3, 2012 | Web Date: August 31, 2012 Costly Setbacks For Big Pharm a Pharmaceuticals: Bristol-Myers Squibb, Eli Lilly Co. halt work on drug candidates By Rick Mullin
个人分类: 药物动态|6045 次阅读|1 个评论
信邦制药: 人参皂苷-Rd脑中风临床试验部分资料
acthinker 2012-8-16 22:15
信邦制药: 人参皂苷-Rd脑中风临床试验部分资料
二期临床是2009年五月发表(人数199人,剂量是两组:10mg, 20mg),三期临床的文章是6月发表的,都是四军大西京医院的赵医生(G. Zhao)主持。标题上说的是多中心的研究。但是总人数不到400,而且在接受治疗的病人中,中度和重度病人占比较低,因此样本量不是很大,对于脑中风这种病种,这样的病人数好像是少了点。从临床研究数据来看,GSRD还是有效果的。该研究没有比较性研究。总的来说,数据还是单薄了点。 该研究注明的资助单位是:Tai-He Biopharmaceutical Co. Ltd. (Guangzhou, P.R. China). 另:查了一些人参皂苷的资料,三七里面人参皂苷_Rd的含量很低,单纯从植物里面提取,成本不小的。现在还没有方法进行化学合成,据现有资料表明,现在比较好的方法是首先获得各种人参皂苷的亚型,比如Rb1,Rb2等,它们的侧链和Rd不一样,需要通过一些微生物表达的酶通过酶促反应,将其转化成Rd。化学药物里面,有些药物因为合成困难,难以产业化,人参皂苷-Rd不知道这方面具体如何,需要进一步研究。GSRD为何这么受关注,是因为它是特异的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断经受体型通道进入的钙电流(查文献应该是TRP受体),这种电流一般持续时间长,对细胞损伤很大。 三期临床数据 数据来源文献: X. Liu,et al, Ginsenoside-Rd improves outcome of acute ischaemic stroke –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multicenter trial,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2012,19(6):855-863. 临床实验效果统计分析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改良型Rankin指数(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和NIHSS。 mRs的统计结果如下: a为全样本分析,b为有效样本分析。 mRs系统采用分级来说明病人的临床症状。级别越小,说明病人的病情症状越轻,0是没有症状,1-2基本上可以独立照顾自己,3-4为中度,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协助,5是严重缺乏自理能力,需要全天候陪护。 按照全样本分析数据,与对照组(Placebo)相比,人参皂苷-Rd组(GSRD)在分级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0-2级比例,安慰组为64%,干预组为80%,有一定程度提升;3-4级比例,安慰组33%,干预组14%,显著下降;5-6级,安慰组5%,干预组2%,显著下降。有效样本的分布比例类似。 如果从病人症状的迁徙率上看,干预组病人症状从重症向中度,或者从中度向轻度迁徙的比率是非常明显的。该试验共有病人386人,其中对照组96人,干预组290人。该试验中由于中度和中度患者的人数较小,因此还不能很好的表明GSRD的临床效果。另外没有现有临床用药的对比,因此不能评价GSRD的相对效果是否有提升,不能说明Me Better. 其它分析方法: NIHSS(NIH中风评分,小于10为轻度)的评分,处理组有77%的患者在10分一下,安慰组为78%。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没有明显差别。下图不大看得懂,作者说NIHSS分数在处理组有明显改善,P值小于0.01.置信区间0.95。 其它图表: 原文链接: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468-1331.2011.03634.x/full 临床指标简介: The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The scale runs from 0-6, running from perfect health without symptoms to death . 0 - No symptoms. 1 - No significant disability. Able to carry out all usual activities, despite some symptoms. 2 - Slight disability. Able to look after own affairs without assistance, but unable to carry out all previous activities. 3 - Moderate disability. Requires some help, but able to walk unassisted. 4 - Moderately severe disability. Unable to attend to own bodily needs without assistance, and unable to walk unassisted. 5 - Severe disability. Requires constant nursing care and attention, bedridden, incontinent. 6 – Dead OCSP分类法 The Oxford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 classification (OCSP, also known as the Bamford or Oxford classification) relies primarily on the initial symptoms. Based on the extent of the symptoms, the stroke episode is classified as tot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 (TACI), 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 (PACI), lacunar infarct (LACI) 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 (POCI). These four entities predict the extent of the stroke, the area of the brain affected, the underlying cause, and the prognosis.
个人分类: 行业观察|51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艾滋病疫苗进入Ⅱ期临床试验
xuxiaxx 2012-8-15 18:49
8月14日,由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艾滋病疫苗正式进入Ⅱ期临床试验,首批15名志愿者在北京佑安医院接受了疫苗接种。领衔该重大专项研究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邵一鸣研究员称,此次临床试验主要目标是进一步评价该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并确定其免疫程序,从而为开展大规模检验疫苗有效性的临床试验作准备。据悉,这是世界上使用复制型活病毒载体研制的艾滋病疫苗首次进入Ⅱ期临床试验。   据介绍,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研制的该疫苗,为艾滋病核酸疫苗与艾滋病重组天坛痘苗联合使用,前者为初始免疫,后者为加强免疫。该疫苗不同于国际上以采用非复制型病毒载体为主的技术路线,而是以我国消灭天花的疫苗——复制型痘苗病毒天坛株为载体研制而成的。由于复制型病毒载体免疫原性较非复制型强,近年来,多个欧美研发团队也开始采用复制型病毒载体研制艾滋病疫苗,有2个团队正在开展Ⅰ期临床试验。   该疫苗经过Ⅰa期和Ⅰb期两个阶段的临床试验研究后,共对46名志愿者进行了临床试验观察,结果显示该疫苗安全性良好,免疫原性较强,可诱导受试者产生抗艾滋病病毒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研究团队于2011年提出Ⅱ期临床试验申报,并于今年3月下旬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两家研发单位和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组成的临床研究团队,携手进行了方案优化、伦理审查、试验准备和志愿者招募。截至8月9日,共对42名志愿者进行了筛选,筛选出29名合格者。目前,招募工作仍在进行中。据介绍,研究团队今年将分期分批对150名志愿者进行接种,进行Ⅱa期临床试验观察,为未来的Ⅱb期临床试验作准备。 来源:健康报网
2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药物临床试验失败,企业损失数亿美元
热度 1 zhpd55 2012-8-15 18:20
药物临床试验失败,企业损失数亿美元
据 2012 年 8 月 13 日 出版的 CEN 第 90 卷,第 33 期 “ 本周新闻 ” 栏目报道( Lisa M. Jarvis . Clinical Trial Failures . CEN, Volume 90, Issue 33, p. 8, August 13, 2012 )因为药物开发研究中的 临床试验的失败,使制药企业辉瑞公司、 BMS 以及其他企业损失数亿美元。 几家大型制药公司在老产品专利保护期满,开发新药临床试验遭受挫折的双重压力之下,其药品的销售受到严重影响,详细信息 CEN 也有报道 ( see page 22 ) 。辉瑞( Pfizer )公司和它的合作伙伴强生( Johnson Johnson )以及爱尔兰 Elan 制药公司已经停止对淀粉体 - β( amyloid- β)抗体药 bapineuzumab 的开发研究 , Bapineuzumab 是一种新型阿尔茨海默氏症( Alzheimer’s disease )抗体治疗药物。淀粉体 - β是一种蛋白质 , 而这种蛋白质在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的大脑中构成了的标志性斑块。辉瑞在 2012 年 7 月份披露 , bapineuzumab 药物 III 期临床试验(需要 4 次)的第一次并未获得成功。 这项研究检测了在人体携带的 ApoE4基因 中 bapineuzumab 药物 , 一组检测对象尚未看到对早期试验中的结果有所改进。尽管如此 , 研究人员还是对这种基因的非携带者抱有一线希望,希望 bapineuzumab 对于他们的治疗也许可以证明是有效的。但上周(即 2012 年 8 月 6 日 至 12 日)辉瑞公司在 III 期临床试验的第一次试验失败之后,已经停止了对于不携带 ApoE4 基因者进行该药物的试验。 Bapineuzumab 是由 Elan 和惠氏( Wyeth )长期合作进行研发的一种新药 , 惠氏公司在 2009 年被辉瑞公司收购。同年 , 强生公司支付了 5 亿美元 , 买入 Elan 的合伙份额。 Bapineuzumab 是辉瑞公司第二个备受关注的老年痴呆症治疗药物,临床试验以失败而告终。 2008 年 9 月 , 辉瑞公司为旧金山的 Medivation 公司支付了 2.25 ( 有 材料 称 7.25 )亿美元 , 买下了它正在开发的用于神经变性疾病治疗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 Dimebon ( dimebolin ),得到了 dimebon 药物的使用权,这种小分子药物 2010 年处于 III 期临床试验研究阶段。 Dimebolin (hydrochloride), also known as Dimebon ™ 就 Elan 而言, bapineuzumab 临床试验失败也是有问题的 , 因为它目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发性硬化症药物那他珠单抗( Tysabri )和 BG-12, 这是 2 种即将商业化投放市场的药物。根据 Leerink Swann 股票分析师 Marko Kozul 讲, bapineuzumab 临床试验 III 期首次研究结果出炉之后,由于效果不佳,使 Elan 的股票下跌了 15% 。与此同时 , 百时美施贵宝( Bristol-Myers Squibb,简称BMS )经历了自己后期的失望。 2012 年 8 月份的早些时候 ,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突然停止 BMS-986094 药物的 II 期研究 , 这是一种治疗丙型肝炎的 NS5b 抑制剂,但是由于有患者服用后出现严重心脏方面的副作用,一人出现心脏衰竭随后死亡,8人住院治疗。 2012 年元月 BMS 斥资 25 亿美元收购专门从事丙型肝炎治疗的药物开发公司 Inhibitex, 将新候选药物BMS-986094 添加到BMS公司的新药评价流水线 。半年过后,突然终止临床试验。分析人士说 , 这种药物是 BMS 流水线最后阶段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 将被推迟或者可能完全报废。无论哪种方式 ,BMS 都会在所有口服治疗丙型肝炎药物的开发中,输给竞争对手。
个人分类: 药物动态|6508 次阅读|1 个评论
投稿信:推销你的稿件
热度 1 liwenbianji 2012-8-1 12:15
出版空间以及编辑关注度的竞争异常激烈。将原稿投送给杂志编辑,附上一封信“原稿请见附件”是远远不够的。投稿信是你与拟投杂志直接交流的机会。除了写明你的研究与众不同外,还应直接向总编辑说明为什么你的发现很重要及其应该在此杂志上发表的理由。 投 稿信应含有几个重要内容。具体内容可通过www.liwenbianji.cn/coverletter 链接下载。大家可根据批注中的建议起草你自己的投稿信,选择提出的句子类型替代括号中的句子。投稿信的格式几乎适用于所有投稿;当然,某些类别的论文需要 加入额外的内容。例如,关于临床试验数据的存储信息通常需要附上一份临床试验报告,提供你的序列数据进入公共数据库的信息。 查阅目标杂志 的《稿约》是每篇稿件的既定程序,其中很可能含有投稿信必须写入的内容。另外一个信息来源是杂志的投稿网页。尽管以下列出的内容以及关于“Edanz投稿 信模版”中描述的内容不一定完全都是这些目标杂志所要求的,但所有这些都是投稿信中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样做可引起编辑对你的关注。以下方法适用于投稿信的 撰写: • 一些杂志根据其刊出文章领域的不同进行编辑分工,你可以根据不同的领域,有时也可根据编辑的专业背景选择最合适的编辑。直接称呼收信编辑,如:“Dear Dr. Smith”。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编辑,可将投稿信写给总编辑。 • 信的开头应写出文章题目,希望文章在杂志的哪一个栏目或作为哪一个文章类别发表,以及投稿杂志的名称。 • 之后简单叙述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说明研究目的以及开展的工作。然后简单描述研究成果。 • 接下来的段落很重要。你需要向研究界解释你的发现的意义,特别是对杂志读者的意义。如果你不能解释为什么该杂志读者会对你的发现感兴趣,你需要选择另一家 更合适的刊物,因为编辑只将他们认为会引起读者兴趣的文章送同行评议。研究一下你准备投稿杂志的“目标与刊出范围”会对你有帮助。 • 投稿信的最后一段应包含杂志所要求的声明或说明。这些通常包括关于利益冲突、基金资助与资助来源的声明,以及所有作者已阅读过并同意文章的内容以及未一稿多投的声明。每个作者的作者资格确认也是需要的。 • 最后,留下详细的通讯方式以及礼貌的结束语。 示例: 英文原文 The cover letter: your sales pitch Competition for publication space and for editors’ attention is now very high, and it is no longer sufficient to send a manuscript to a journal editor along with a letter saying little more than “please find my manuscript attached”. The cover letter is your opportunity to directly address the editor of your target journal. It can be used to set your study apart from others and directly explain to the editor why your findings are important and why they should be published in their journal. There are a number of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a cover letter, all of which should be included. These component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in Edanz Cover Letter Template,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age and can be downloaded from: www.liwenbianji.cn/coverletter. This template can be used to develop your own cover letters by following the suggestions in the comments and replacing the bracketed sentences with the types of sentences explained. The format of this letter is applicable for most if not all submissions, although additional sections may be required for some types of paper; for example, information about deposition of clinical trial data would most likely need to accompany a report of a clinical trial, a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position of sequence data into public databases would possibly need to be provided where such data has been obtained. As always, the target journal’s instructions to authors should be consulted; these will most likely outline the information that absolutely must be included in the cover letter. Another source of this information is the journal’s submission webpages. Although not all of the components listed below and described in the cover letter template will be described as required on the target journal’s webpages, all should be included in your letter, because to do so will increase your chances of grabbing the editor’s attention.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apply to cover letter development: • Some journals have different editors for the different areas of research the journal covers and you can choose the most appropriate one based on area and occasionally also editor profiles. Address your letter personally to the appropriate editor, e.g., “Dear Dr. Smith”. If one cannot be readily identified, address your letter to the editor-in-chief. • Begin by providing the title of your manuscript, the section/publication type you would like to see it published as, and the name of the journal you are submitting it to. • You then need to provide a very brief background and rationale for your study, explaining why you did what you did. This can be followed by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results. • The following paragraph is very important. You will need to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your findings to the research community, and specifically to the readers of your target journal. If you find it difficult to explain why the readers of that journal would be interested in your findings, then you may need to select a more appropriate journal. Editors will only send papers to review that they think will be of interest to their readers. Studying the ‘aims and scope’ of your chosen journal might help with this. • The last paragraph of the letter should contain any statements or declarations required by the target journal. These usually include declarations of any conflicts of interest, grant support or other sources of funding, a statement that all authors have read and approved the manuscript and a statement that the same manuscript has not been submitted elsewhere. Confirmation of each author’s qualification for authorship may also be required. • Finally, include details for correspondence and a polite farewell. Example: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446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高血压治疗患者预期寿命得到改善
dragonstar 2012-7-27 16:19
12月21日,《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刊登的一则研究"Association Between Chlorthalidone Treatment of Systolic Hypertension and Long-term Survival"披露, 高血压 治疗与预期寿命的长期改善有着密切关系。 在这项研究过程中,作为某临床试验的一部份,接受了4.5年的利尿药氯噻酮治疗的患有收缩性 高血压 的病人的死亡率有了明显下降;与那些服用安慰剂的病人相比,其在大约20年后的无心血管性死亡的预期寿命有所增加。 根据文章的背景资料:“在有对照的临床试验和荟萃分析中已经证明抗 高血压 药物疗法可降低非致命性及致命性的心血管事件。然而,有关其可增加预期寿命的长期的数据则无法获得。” 新泽西州新布伦兹维克UMDNJ-Robert Wood Johnson医学院的John B. Kostis, M.D.及其同事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检查降低血压(BP)对诸如预期寿命等长期结果的影响。研究人员获得了老年人收缩压计划(SHEP)试验的参与者的长期的死亡率数据;该试验是一个随机的、有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旨在评估抗 高血压 药物(氯噻酮)治疗对减少罹患收缩性高血压患者发生 中风 风险的影响。SHEP是在1985年3月至1988年1月间招募受试者的。在为期4.5年的SHEP试验的随机化时期结束之后,所有的参与者都被告知要接受积极的治疗。 在开始招募受试者至死亡确定(2006年12月)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约为22年(21年又10个月)。 在随访期结束的时候,在4,736名随机分配的病人中有2,851人(60.2%)已经死亡,其中有1,416例死亡(59.9%)发生在积极治疗组,有 1,435例死亡(60.5%)发生在安慰剂组。 研究人员发现,在随访结束时,SHEP参与者中的那些被随机分到积极治疗组的病人的预期寿命及至第70百分位生存率的时间要比那些被随机化分入安慰剂组的参与者更长。 在第22年的时候,预期寿命的增加对心血管性死亡来说为158天,对全因死亡来说为105天。 无心血管性死亡的预期寿命的增加相当于每个月的治疗会增加1天(0.89天)。 对全因死亡率而言,每1个月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所增加的预期寿命估计为半天(0.59天)。 文章的作者还发现,当与安慰剂组相比,积极治疗组与无心血管性死亡的更高的存活率有关(分别为669例死亡 vs. 735例死亡 )。 文章的作者写道:“每1个月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与无心血管性死亡的预计寿命延长1天相关的报道是一则强有力的信息,它也许可使病人对药物治疗的遵守度增加并降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治疗惰性。”
个人分类: 心血管疾病进展|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Bortezomib(硼替佐米)可提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无恶化生存期和
rantingjing 2012-7-26 11:33
一项最近的研究显示,化疗药物Bortezomib(硼替佐米)可提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无恶化生存期和总体存活率,建议进行更加广泛的使用。该药物对于预后不良的病人特别有效,例如肾功能损伤的骨髓瘤病人。在持续两年的临床试验中,随机分配827个病人接受vincristine, doxorubicin, dexamethasone (VAD)和bortezomib, doxorubicin, dexamethasone (PAD)两组诱导疗法。结果显示,采用后者的病人获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在后续41个月的跟踪研究中其无恶化生存期也比前者更长(35 vs 28),总体存活率也更高(风险比为0.77)。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无恶化生存期平均延长了17个月,总体存活期更是平均延长了33个月。然而,这种治疗效果的稳定性还有待观察。
个人分类: 数据调研|5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bapineuzumab的3期临床试验未达预期结果
rantingjing 2012-7-25 10:01
Pfizer公司近期宣布,该公司与Janssen合作开发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靶向amyloid-单克隆抗体 bapineuzumab的3期临床试验没有达到预期结果。该药物在针对携带ApoE4风险等位基因病人的治疗中 未达到临床终点。Pfizer和Janssen联合推进委员会已经决定对参与该项临床试验的病人不再使用 bapineuzumab进行治疗,但确保对这些病人的进一步深入评估。与此同时,bapineuzumab在非ApoE4携带 的病人中临床试验仍在进行,将用于未来全面评估该药物在阿尔茨海默病病人中的治疗效果。
个人分类: 数据调研|4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眼保健操,拍脑袋的决定
WuchangZhang 2012-7-17 13:04
http://discovery.163.com/12/0716/21/86IL66R300014N6R.html 由北京医学院体育教研室刘世铭主任于1963年自创的眼保健操,被强制在中国推行了43年,这期间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高达50%-60%。如此的实践结果不禁让人反思其科学性——这套眼保健操以中医的穴位经络学说为基础,甚至都没有经过临床试验(仅在北京第28中试点一年),就被教育部门“拍脑袋”开始推广至今。 眼保健操是一教育工作者为治自己眼疾创造的 1961年北京市教育局对全市范围的中小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视力普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的近视率随着年龄增长明显增高,近视率分别为小学生10%,初中生20%,高中生30%。这一组调查数字,让北京市教育局开始寻找保护学生视力的良策。当时负责全市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只有严亦柔、于凤翥和陈永馥3位老师设想在中小学推广一种能使眼睛得到保健的按摩操,便打听到北京医学院(现名北京大学医学部)体育教研组刘世铭主任曾自创一套眼保健操来治疗自身眼疾。这套眼保健操共8节,不但有文字说明,还配有穴位图。为了验证其可行性,1963年,她们决定首先在北京第28中学进行试点。同年,北京市景山学校、北门仓小学等开始试做这套眼保健操,从此逐渐风靡全国。 眼保健操的可行性曾遭质疑 文革期间,眼保健操被迫停止6年,当学校恢复正常上课,于凤翥等3人又将眼保健操搬了出来。直到此时,才有人提出质疑:这套操是否可行,还一直没有得到专家的论证。于是,她们找了两位中医按摩专家——北京中医医院骨按科的李玉田主任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按摩科的卢英华主任,来为这套操做理论支持,两位专家对按摩手法进行纠正和强调,就成了第二套眼保健操,后又经调整从5节改为4节,延续至今。眼保健操是在3位教育工作者的设想下,以一位眼疾患者自创穴位按摩法为原型,加以两位中医专家的纠正而诞生的。但事实上,不论是中国还是国际医学界的研究,都已经证实经络无客观结构,而在中医理论中经络就像一条线,连接各个穴位,为气血的传输提供通道。也就是说,它们存在与否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穴位也就根本没有客观存在。 此外,从眼保健操推行的开端来看,一套个人用于治疗自身眼疾的按摩法没有经过任何临床试验和医学证明,便瞬间成为了保护学生视力的良策,其是否对症下药?且不论眼疾有多种类型,仅就近视一种而言,也有遗传与环境等多因素共同参与所致。 对不同的近视患者而言,基因在近视成因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在那些视力最糟糕的人群中,大约 80% 的人近视是由基因因素造成。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克里斯·哈蒙德(Chris Hammond)发现15号染色体上的一个DNA片段在近视人群中更为常见。荷兰鹿特丹伊拉兹马斯医学中心(Erasmus Medical Centre in Rotterdam)的卡罗琳·克拉弗(Caroline Klaver)发现了另一组基因序列也位于15号染色体中,同样也与近视相关。这两项同时发表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的独立研究成果,都发现了在患有近视的人群中更为常见的基因变异。 而那些拥有近视遗传基因的儿童也并非注定就视力低下。2007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多名学者研究发现,在父母都近视的美国儿童中,每天呆在户外不少于2小时的儿童患近视的可能要比每天呆在户外不足1小时的要低4倍多。而 2008 年发表在《眼科学文献》上的一份研究报告亦证明,除了基因,后天环境与生活习惯也是导致近视的因素。 该报告作者澳大利亚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的凯瑟琳·罗斯(Kathryn Rose)对生活在新加坡与悉尼的中国小学生的近视率进行了研究。生活在新加坡的中国小学生中29%患有近视,相比之下生活在悉尼的小学生近视率仅为3%。这两组孩子中,父母近视的比率是类似的,但是悉尼儿童平均每周呆在户外的时间约14小时,新加坡的儿童每周只有3小时。 43 年来中国儿童近视率没有下降 近视高发群体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反而高达50%-60%。中国成了世界上近视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近视人数亦是世界第一。继1961年北京市进行的视力普查后,中国从1985年开始共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最近20年中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逐年上升。根据2002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在校学生视力不良(主要为近视)检出率分别为:小学生22.78%,初中生55.32%,高中生70.34%,大学生77.95%。其中,学生近视患者超过6000万,因近视致盲人数达30多万人。另据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7-12岁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32.5%,初中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9.4%,高中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77.3%,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80.0%,学生视力不良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据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合作开展的防治儿童近视研究项目前期调查显示,中国人口近视发生率为33%,全国近视眼人数已近4亿,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2%的1.5倍。 不论是从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两因素对视力的影响,还是从中国实施眼保健操后全国人口的近视情况来看,都难以证明视力的保护能够通过眼保健操得以实现。 与其把学生关在室内做这种非但没用,反而不卫生的眼保健操,不如增加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来得实在。
1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研究证实抗癌药阿瓦斯汀对乳腺癌患者无益
xuxiaxx 2012-7-16 15:08
一项针对全球畅销抗癌药 阿瓦斯汀 的新研究显示,这种药即不能延长乳腺癌患者的生命,也不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曾在2008年通过简易程序批准阿瓦斯汀用于 乳腺癌 治疗。但临床试验显示,阿瓦斯汀并不能延长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且具有明显副作用,其中包括血压升高、易疲劳、白细胞异常等。去年11月,该局以不安全和无效为由吊销阿瓦斯汀治疗乳腺癌的许可。目前阿瓦斯汀仍可用于治疗肺癌、肾癌、结肠癌和直肠癌等。   美国等国的研究人员分析了7项针对4000多名转移性乳腺癌 患者 展开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阿瓦斯汀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关于患者身体状况和日常生活满意度的调查也显示,患者在服用阿瓦斯汀后,相关情况没有好转。   相关研究报告已发表在医学杂志《科克伦图书馆》上。   阿瓦斯汀的化学名称为“贝伐单抗”,是一种 单克隆 抗体类药物。其研发理论认为,该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来阻断对肿瘤的血液供应,使肿瘤细胞无法在体内扩散,并能使化疗有效发挥作用。 来源:新华网
15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研究让癌细胞自己积极“吃药”
xuxiaxx 2012-7-16 15:05
日本札幌医科大学教授加藤淳二率领的研究小组日前开发出一种治疗胰腺癌的新疗法,即利用癌细胞能吸收海藻糖的性质,在化疗过程中使癌细胞直接“吃药”,从而能够减少药量,并减小化疗药物对健康细胞的影响。 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报告说,他们发现,胰腺癌细胞具有活跃吸收海藻糖的性质,于是将海藻糖与内部包有化疗药物的称为脂质体的薄膜结合在一起,然后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成功地将药物输送到了癌细胞处。 研究小组成员、札幌医科大学讲师泷本理修说:“这是一种让癌细胞自己积极吸收化疗药物的新疗法。”研究小组今后准备开展临床试验。 研究小组认为,基于癌细胞吸收海藻糖的性质,这种方法还能够用于治疗胃癌、大肠癌和胆管癌。 作者:Junji Kato 来源:新华网蓝建中
1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临床试验用药-公开标签和不公开标签
taodan2003 2012-7-9 08:20
Hi, Off label and open label are different. Off label : Getting the drug outside the trial, if you have been on it for a diffeent indication and responded , the drug is made available to you. Open label : Trial withone or two drugs where the content of the drug is known both to the patient and the doctor. No blind drug but in a trial. Drug may be available commercially on prescription as well. Dr Sharat C Misra MD,DM,FACG Re:What Here we go again: Open label , open trial : all know the drug Single Blind trial : Patient doesnt know the drug, Doc knows the drug he is giving Double blind trial : Neither the Doc nor the patient know the drug, they are labelled A and B and the codes are in a sealed envelope , decoded only after the trial, usually by the company suppying the drug or the trial co-ordinator. Dr Sharat C Misra MD,DM,FACG http://www.hbvhbv.com/forum/thread-64342-1-1.html
个人分类: 流行病学|3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氢气治疗疾病的临床研究信息
热度 2 孙学军 2012-7-4 10:27
氢气生物学研究目前进展迅速,虽然有大量的动物实验证明对许多疾病具有治疗作用,但如果没有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证据,则无法获得临床治疗特别是国家医药管理局等的最终许可,也就是说无法获得官方的正式批准用于临床的使用。开展严格对照的临床研究是氢气医学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和手段。也是将来深入研究氢气生物学效应最重要的环境保障和研究目的。 但国际上在临床试验方面进展并不快,到目前为止,临床试验的报道基本都来自日本,这里是从世界卫生组织临床试验注册的信息中检索到的临床试验注册信息也说明这个问题,这些信息显示出日本在神经系统损伤治疗方面的关注度比较大,例如 6 项注册试验中有 3 项属于神经系统损伤治疗效果的研究,分别是中风、巴金森病和中度认知障碍的研究。比较有意思的是,最早报道氢气生物学效应的日本医科大学没有注册临床试验的信息,是他们没有信心,还是没有获得研究经费的资助。因为他们曾经获得来自商业公司的赞助,并成立氢气医学中心。从这一点上看,似乎没有这些问题。但内情不清楚。 第一项:氢气水治疗巴金森病 第二项:氢气水对正常人的抗氧化效果评价 第三项 氢气生理盐水注射对脑缺血的治疗效果评价 第四项 氢气水对中度认知障碍治疗效果的研究 第五项 氢气水治疗间质性膀胱炎 第六项 氢气水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评价 所有信息可从世界卫生组织的临床试验注册网上免费检索,更详细的信息可从 http://apps.who.int/trialsearch/AdvSearch.aspx 检索。 建议检索词为 : hydrogen 。 Recruitment status 选择 ALL 。否则无法获得全面的信息。 详细信息 第一项:氢气水治疗巴金森病 2012 年 3 月 14 日注册的用“氢气水治疗巴金森病”开始实验 2010 年 1 月 1 日顺天堂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联系人 Asako Yoritaka 。日本学者曾经报道使用氢气水治疗巴金森病的动物实验效果,发表论文 3 篇。全部使用自由饮用氢气水。治疗设计 The subjects should make 1000 ml of molecular hydrogen water which contains 1.6 ppm dissolved hydrogen by Aquerable, and consume for 48 weeks . Placebo water which is not contained molecular hydrogen water made from pseudo-machine. The subjects consume for48 weeks. 第二项:氢气水对正常人的抗氧化效果评价 Studies on in vivo effects of drinking a water product dissolving hydrogen gas as an in vitro antioxidant additive 杏林大学 Atsushi Hiraoka 自 2009 年 5 月 1 日开始的针对健康人的一项研究,排除肝脏肾脏功能异常和月经期女性。 Ingestion of 500ml per day of hydrogen gas-dissolving water for 1 week.Ingestion of 500ml per day of control water without hydrogen gas for 1 week.. 观察指标 the levels of serum LPO and urine 8-OHdG in subjects immediately before and after 1-week drinking period for 500ml per day of tap water with or without dissolved hydrogen gas at 0.34mg/l and 1-week before and after the drinking per day. 第三项 氢气生理盐水注射对脑缺血的治疗效果评价 日本国防医科大学神经外科 Hiroshi Nawashiro 于 2011/06/01 开始的 Molecular hydrogen for ischemic stroke 。选择诊断后症状发生 24 小时内脑缺血患者 Patients were eligible for enrollment if they were 18 years or older and had a clinical diagnosis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in 24 hours of symptom onset. They had to score at least 6 on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with at least 2 points for limb weakness. All patients received appropriate routine stroke care as per local treatment practices, including alteplase for eligible patients presenting 3 hours from onset; patients receiving alteplase had to commence the study drug before the alteplase infusion.Exclusion criteria: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beyond 24 hours of symptom onset. 治疗方法为静脉点滴注射氢气生理盐水。效果评价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days 7, 30, and 90), the NIHSS (days 7 and 90), and the Barthel Index (days 7, 30, and 90) Safety Assessments Vital signs were recorded at enrollment and at specified times throughout the infusion and follow-up periods. Routine laboratory data and ECGs were performed at the time of enrollment, at 24 and 72 hours, and on day 7 and were analyzed centrally (ECGs at day 7 were performed only if abnormal at 72 hours). To assess any effect of hydrogen on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after alteplase administration, brain imaging was repeated after 72 hours in patients who were receiving concomitant treatment with alteplase. Symptomatic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was defined as an increase in the NIHSS score of at least 4 points within 36 hours, plus evidence of any blood on neuroimaging after treatment with alteplase. Patients meeting criteria for progressive stroke (NIHSS increase of 4 points within 72 hours) or new stroke in the first week were also reimaged. 第四项 氢气水对中度认知障碍治疗效果的研究 筑波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神经精神学系 Takashi Asada2009/07/01 开始的 A randomized trial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hydrogen-ride dissolution water for the patien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中度认知障碍的研究。 招募对象: Inclusion criteria: 1) Participants of the Tone project. 2) Being able to give a written informed consent to the participat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3) Having diagnosis of the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4) Being able to observe the following requirement: good compliance with the water; participation in the scheduled examinations for assessment; keeping a log-diary recording the consumption of the water. 5) Having a modified Hachinski Ischemic score of 4 or less. 6) Having the 15-item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score of 6 or less. Exclusion criteria: 1) Meeting DSM-IV TR criteria for dementing illnesses. 2) Having serious or unstable illnesses. 3) Having a history within past 5 years of serious infectious disease affecting the brain and/or malignant diseases. 4) Having a history of alcohol or drug abuse or dependence (on DSM-IV TR) within the past 5 years. 5) Receiving any types of anti-Alzheimer drugs. 6) Recent (within 4 weeks) initiation of medications that affect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Age minimum: 67years-old.Age maximum: Not applicable Gender: Male and Female 研究内容: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治疗手段 The patients of hydrogen group will be intervened with 500ml hydrogen dissolution water every-day for 2 years. The patients of placebo group will be intervened with 500ml ordinary water every-day for 2 years. 效果评价 Score in Japanese version of ADAS-Cog and 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Scores in Japanese version of ADCS-ADL, MRI and SPCET imaging, and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第五项 氢气水治疗间质性膀胱炎 Koushinkai Hospital 的 Comprehensive Support Project for Clinical Research Office 于 2008/07/01 开始的 A randomized trial to asses the effects of hydrogen-rich dissolution water in patients with interstitial cystitis 。至少现在没有氢气在间质性膀胱炎方面的研究报道,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报道。 研究对象标准: Inclusion criteria: 1) Patients who are able to give written informed consent 2) Patients who has the characteristic finding under hydraulic distension of the bladder in interstitial cystitis by cystoscope 3) It has taken more than 12 weeks after patients took the hydraulic distension of the bladder, and symptom of patients are in stable. 4) More than 7 marks in total of Interstitial Cystitis Score in registration 5) More than 4 marks in Q4 (degree of bladder pain) in Interstitial Symptom Score 6) Age is over 20 years and less than 80 years 7) Patients are able to do the following things in this trial; getting good compliance with intaking investigating food and coming to hospital, and writing the diary and the questionnaire accurately by themselvesExclusion criteria: 1) More than 200ml of an average voided volume at a time before the registration 2) Patients with active infection of urinary tract 3) Patients with bacterial cystitis within 12 weeks before registration 4) Patients with vaginosis 5) Patients with calculus of lower urinary tract or urethral diverticulum 6) Patients with nephrosis syndrome 7) Patients with active genital herpes 8) Patients who have operated the surgery in pelvis or its circumference and it has not taken more than 24 hours after the surgery 9) Patients with cerebrospinal disease 10) Patients with the follow disease or suspected disease; neurogenic bladder, cystitis radiation, tuberculous cystitis, cystitis with BCG, drug associated cystitis 11) Start, stop, or change of the dose of the following drugs within 4 weeks after the registration; (a) Antiphlogistic analgetic (b) Antidepressant (c) Anticholinergic drug (d) Antihistamine drug (e) Ataractic drug (f) Drug treatment for frequent urination and acraturesis (g) Steroid drug 12) Start or stop new bladder training or diet therapy within 4 weeks befor registration 13) Patients who has received bladder instillation therap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rapy, or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within 12 weeks before registration 14) Patients with serious hepatic or kidney damage 15) Patients with serious heart disease 16)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s which effect their general status or survival time 17) Patients with the history of serious drug-induced adverse effect 18) Patients who are in pregnancy, while breast-feeding, or have possibilities of them, or desire pregnancy in test period 19) Patients who have taken part in the her clinical research within 12 weeks 20) Patients who have taken part in the her clinical research within 12 weeks 21) Patients who are inadequate, which their physicians assessed itAge minimum: 20years-old Age maximum: 80years-oldGender: Male and Female 治疗方法 The patients will be intervened with hydrogen dissolution water group (hydrogen group) 200ml every three times in a day in 2 months (56days) . After that, the patients in hydrogen dissolution water group will be transferred to the additional intervention term after the end of intervention.And after that, the patients will be randomized to withdrawal terms for more 1 month with hydrogen dissolution water or with placebo water. The proportion of the patients who has been assessed "success" at the end of the intervention Secondary Outcome(s) 1) Changes of the Symptom Score in Interstitial Cystitis Symptom Index(ICSI) 2) Changes of the Problem Score in Interstitial Cystitis Problem Index(ICPI) 3) An Average frequency of urination per day 4) An Average voided volume at a time 5) Degree of urge to urinate; PUF symptom score 6) Degree of bladder pain 7) Impression by patients with GRA (Global Response Assessment) 8) Urine Test; 8-OHdG in urine 9) Adverse Events (we cannot den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food and the event) 第六项 氢气水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评价 研究京都大学医学院 Comprehensive Support Project for Clinical Research Office 于 21/08/2008 开始的 A Randomized trial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hydrogen-rich dissolution water for patien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or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该研究已经发表论文。 研究对象标准: Inclusion criteria: 1) Patients who are abele to give written informed consent 2) FBS is over 100mg/dl and under 126mg/dl in registration 3) Age is over 20 years and less than 80 years 4) Type of practice: outpatient department 5) Patients are able to do the following things in this trial - getting good compliance with consuming investigational food and coming to hospital, and writing the diary and the questionnaire accurately by themselvesExclusion criteria: 1) Patients who have receive drug treatment for diabetes 2) Patients with the diseases which have possibility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3) Patients with serious liver or kidney damage 4) Patients with serious heart disease or cerebrovascular disorders 5) Patients with serious disease in pancreas or blood disease 6)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s which effect their general status or survival time 7) Patients who are in pregnancy, while breast-feeding, have possibilities of them, or desire pregnancy in test period 8) Patients with alcohol abuse 9) Patients who have taken part in the her clinical research within 12 weeks 10) Patients who have taken part in the her clinical research within 12 weeks 11) Patients who are inadequate, which their physicians assessed it Age minimum: 20years-oldAge maximum: 70years-oldGender: Male and Female 研究内容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or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治疗手段 The patients will be intervened with hydrogen dissolution water group (hydrogen group) 200ml every three times in a day in 3 months (84days) . The patients will be intervened with normal water group (placebo group) 200ml every three times in a day in 3 months (84days) 效果评价方法 1)75gOGTT(glucose);0 minute (in the fasting state),30,60,90 minutes later after loading2)Delta AUC(0-120min);The difference of the area under the plasma glucose concentration before and after administration
个人分类: 氢气医学临床|553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全球最大规模早期糖尿病临床试验结果发布
xuxiaxx 2012-7-1 12:28
在日前举行的第72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上,ORIGIN(甘精胰岛素初始干预转归研究)研究结果首次发布,这一研究同时在线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ORIGIN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心血管疾病(CV)转归研究,为期6.2年,旨在评估甘精胰岛素——来得时——治疗与标准治疗相比,对CV风险的影响。研究覆盖了全世界40个国家,是在早期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全世界最大规模、最长期的随机临床试验,也是首个正式评价胰岛素对CV转归影响的研究,全球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2500多名CV高风险早期糖尿病患者参与。 国际糖尿病联盟2011年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到3.66亿,其中包括庞大的合并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早期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控制血糖水平,继发的心血管事件将最终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甘精胰岛素与标准治疗相比对心血管安全性无影响。ORIGIN研究主要负责人、加拿大安大略省麦克马斯特大学教授赫茨尔格斯丁说:“甘精胰岛素维持血糖控制的作用非常出色,并减慢了血糖异常的进展,同时对健康没有长期的负面影响。”研究同时显示,通过甘精胰岛素进行早期胰岛素治疗达到了血糖控制与低血糖之间的良好平衡;使用甘精胰岛素与任何癌症风险没有相关性,不增加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风险。ORIGIN研究支持者,赛诺菲全球糖尿病事业部高级副总裁皮埃尔·尚塞表示:将ORIGIN研究的观察期再延长2年,以帮助医学界积累更多的长期控制血糖的知识和经验。(潘锋) 来源: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2/0629/c1007-18408035.html
1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报】中药临床试验不能简单套用西药模式
热度 3 zhanghuatian 2012-6-30 14:11
 估计中医黑们看完之后又该忽悠什么“自卖自夸”了,理解能力的问题  本报讯(记者崔芳)鉴于中药从饮片到成药转化的特殊性,辨证论治的特点和复方、多靶点作用特性等,在对中药新药进行临床试验和效果评价时,不能简单套用西药模式,而应多考虑、体现、融入中医特色。近日在京召开的药物临床试验平台建设高级研讨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提出上述建议。   张伯礼说,首先,西药是先研发再做试验、进行临床观察等,但绝大多数中药作为饮片汤剂、院内制剂等经过多年临床验证效果,才转而向成药发展。做这些中药的临床试验,早期要先考虑成药性。一些药味多、用量大或涉及特殊有毒性药材的方子,不适合开发为成药,应在早期剔除,避免人、财、物浪费。其次,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同是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体质状况等不同,用药会有区别,在做药物临床试验的方案设计时,要对疾病的证型加以区分。   目前,我国药品临床试验在进行效果评价时,有指标趋同性倾向。即简单参照西药评价指标,不针对具体药物的疗效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选择。“中药具有靶点多、效果全面而持久等特点。这些是中药的优点而非缺点,或许对于个别西药看重的指标疗效数据不明显,但在整体和长期效果来说有优势。”张伯礼说。   此次会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等联合主办。
37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关于“IPASS”
taodan2003 2012-6-14 20:30
中国有谚云,不怕生错命,就怕起错名。近年来不少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也喜欢绞尽脑汁,起个好名,图个好彩。话说这“易瑞沙泛亚洲研究”也是如此,其英文名为“ Iressa Pan-Asia Study ”,毫无色彩可言。有好事者取其几个字母,起了个 IPASS 之名,果其然,朗朗上口,顺风顺水,最终荣登这最高学术殿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之列,穷尽一时之风头。细推敲,这 IPASS ,实际就是“ OK ,易瑞沙, PASS ”,好名字已经预示着好结局了。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2004 年底,对跨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的抗肿瘤药主打产品易瑞沙而言,可用愁云惨雾来形容。一项易瑞沙和安慰剂头对头比较的临床研究( ISEL 研究),居然让易瑞沙背了个比安慰剂好不了多少的恶名。这美国 FDA 祭出急急如律令,限令易瑞沙在美国只能用于服药有效的肺癌患者,实际上这是对易瑞沙判了个死刑缓期执行,完全断了易瑞沙用于新患者的机会。原本踌躇满志想在欧盟上市的计划,也顿成泡影。 这边厢西方黑云涌动,那边厢东方的几位肺癌教头却不以为然。这易瑞沙的Ⅰ、Ⅱ期临床试验,很大一部分就是日本牵头做的。在国际临床试验方面沉睡了多年的千年文明古国中国,也在 2001 年破天荒地开始了一项易瑞沙慈善供药计划,数年下来,积累了几百例的用药经验,提出了东方人种、女性、不吸烟、腺癌是易瑞沙优势人群的概念。难道冥冥之中有支神秘的手在左右?难道这药物疗效还真有人种之分?于是,香港、日本、中国大陆、台湾、泰国的几位医生策划于密室,扯起了“易瑞沙泛亚洲研究”这面大旗。诸位看官,这东瀛日本从来以发达国家自居,临床试验自成体系,几乎不和亚洲国家来往,这次联手东亚几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是第一次,这也是泛亚洲研究“泛”字的含义和点睛之笔。 IPASS 的试验设计有两大看点。一是根据临床因素来选择患者,入组病人必须是不吸烟的肺腺癌。事后看来,这种设计似乎没有神奇之处,但在 2005 年,却有喝头啖汤,敢为天下先的意义。因为对研发药物的厂商而言,人人都能用的药物和只有一部分人能用的药物其市场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 IPASS 是开了根据临床预测因素进行临床研究的先河。易瑞沙优势人群有 4 个因素,即东方人种、女性、不吸烟、腺癌。在亚洲的研究,入选的患者当然是东方人种,其他 3 个因素,究竟是全选还是部分选,那可就有讲究了。如果 3 个因素必备,能参加研究的病人就少了,如果只选一个,则可能优势人群不明显,结局难于预料。如果选两个,哪两个组合最好呢?中国的 EGFR 突变分析显示,男性肺癌的突变率还有 23.1%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更是提出性别不是决定易瑞沙疗效的主要因素。因此,选择非吸烟和腺癌作为入组条件是合理的。有人问,如果当时一步到位,基于 EGFR 基因突变来选择患者进入临床试验岂不更好?话可以这样说,但直至 2008 年初, EGFR 基因拷贝数和 EGFR 突变谁的临床意义大还一直争论不休。这西方国家利用其强势的科学话语权,死死咬定基因拷贝数既能预测疗效(有效率)又能预测生存,因此是金标准;而突变法只能预测疗效不能预测生存,因此不应列为标准方法。将争论激烈的东西作为临床试验的目的,那是聪明人的所为,但将其作为临床研究的基本条件,那可是兵家大忌,颇有捧虱上头爬的味道。同时,晚期肺癌患者难以获取足够量的肿瘤组织,至今仍是困惑着大家的难题。可以这样说,如果当时选择了基于 EGFR 突变来选择患者的话,有可能 IPASS 研究还没结束呢。用显而易见的临床因素来选择患者,实际上是用简单的方法筛选出更为可能获益的患者进入临床试验。无疑,这一策略是保证 IPASS 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第二看点是主要终点指标的选择。美国 FDA 可强势得很,它一直坚持的信条是,只有能改善总生存的抗肿瘤药才能获批上市。实际上, EGFR TKI 在临床应用之后,晚期肺癌的生存已大幅延长,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一线治疗措施失败了之后,其后续治疗的有效性会大大延长总生存期,这样,用总生存期作为评价肺腺癌一线方案的效果就有点贪天之功为己有的味道了。好在这几位举旗者对 FDA 的急急如律令记忆犹深,阿斯利康公司也不准备去美国做易瑞沙的注册登记,于是把 FDA 的禁令当耳边风,完全按密室中的策划出手 --- 选择无进展生存时间( PFS )作为主要终点指标。由此,这一试验没有设计 PFS 之后的交叉用药,因为能观察到 PFS 就已达到本试验的目的了。当然,按现在的眼光看, IPASS 的成功还是意犹未尽,给后来者留下了一个悬念:对 EGFR 突变的患者,是一线使用易瑞沙好呢还是等进展之后二线才用好?如果当初增加了交叉用药的设计,现在岂不皆大欢喜?后悔药不能吃,如果设计交叉用药,势必用总生存作为主要终点指标,那今天可就惨了,因为初步观察总生存没有差异。临床试验有个基本原则,一个试验解决一个问题, IPASS 再一次验证了这一金律名言。 尽管 IPASS 的总生存还在观察随访中,但它居然能以 PFS 的结果而登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确有点出乎意料。但是, IPASS 的 PFS 结果,确实改变了肺癌目前的治疗格局。君不见,自去年 ESMO 会议公布了 IPASS 的结果之后,几乎所有涉及肺癌的大大小小会议,都言必称 IPASS 。 IPASS 确实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临床试验,由此而名列著名杂志的封面头条,也是情理之中。今年的 ASCO 大会,又公布了 IPASS 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结果, ASCO 主席 Schilsky 由此而指出:“我们现在必须考虑,非小细胞肺癌至少有两种类型: EGFR 突变和 EGFR 野生型”。欧盟 EMEA 根据 IPASS 的结果,马上批准易瑞沙在欧洲市场可用于 EGFR 突变的晚期 NSCLC 各线患者。在这个崇尚实力的世界,谁握有原创性的证据,谁才有学术上的话语权。傲慢的西方人,终于对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亚洲刮目相看:发展中的亚洲,特别是新兴的中国,也能做出改变癌症治疗历史的临床研究! 转载至吴一龙教授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4003370100lsov.html
3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投稿信:推销你的稿件
liwenbianji 2012-5-29 09:52
出版空间以及编辑关注度的竞争异常激烈。将原稿投送给杂志编辑,附上一封信“原稿请见附件”是远远不够的。投稿信是你与拟投杂志直接交流的机会。除了写明你的研究与众不同外,还应直接向总编辑说明为什么你的发现很重要及其应该在此杂志上发表的理由。 投 稿信应含有几个重要内容。具体内容可通过www.liwenbianji.cn/coverletter 链接下载。大家可根据批注中的建议起草你自己的投稿信,选择提出的句子类型替代括号中的句子。投稿信的格式几乎适用于所有投稿;当然,某些类别的论文需要 加入额外的内容。例如,关于临床试验数据的存储信息通常需要附上一份临床试验报告,提供你的序列数据进入公共数据库的信息。 查阅目标杂志 的《稿约》是每篇稿件的既定程序,其中很可能含有投稿信必须写入的内容。另外一个信息来源是杂志的投稿网页。尽管以下列出的内容以及关于“Edanz投稿 信模版”中描述的内容不一定完全都是这些目标杂志所要求的,但所有这些都是投稿信中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样做可引起编辑对你的关注。以下方法适用于投稿信的 撰写: • 一些杂志根据其刊出文章领域的不同进行编辑分工,你可以根据不同的领域,有时也可根据编辑的专业背景选择最合适的编辑。直接称呼收信编辑,如:“Dear Dr. Smith”。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编辑,可将投稿信写给总编辑。 • 信的开头应写出文章题目,希望文章在杂志的哪一个栏目或作为哪一个文章类别发表,以及投稿杂志的名称。 • 之后简单叙述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说明研究目的以及开展的工作。然后简单描述研究成果。 • 接下来的段落很重要。你需要向研究界解释你的发现的意义,特别是对杂志读者的意义。如果你不能解释为什么该杂志读者会对你的发现感兴趣,你需要选择另一家 更合适的刊物,因为编辑只将他们认为会引起读者兴趣的文章送同行评议。研究一下你准备投稿杂志的“目标与刊出范围”会对你有帮助。 • 投稿信的最后一段应包含杂志所要求的声明或说明。这些通常包括关于利益冲突、基金资助与资助来源的声明,以及所有作者已阅读过并同意文章的内容以及未一稿多投的声明。每个作者的作者资格确认也是需要的。 • 最后,留下详细的通讯方式以及礼貌的结束语。 示例: 英文原文 The cover letter: your sales pitch Competition for publication space and for editors’ attention is now very high, and it is no longer sufficient to send a manuscript to a journal editor along with a letter saying little more than “please find my manuscript attached”. The cover letter is your opportunity to directly address the editor of your target journal. It can be used to set your study apart from others and directly explain to the editor why your findings are important and why they should be published in their journal. There are a number of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a cover letter, all of which should be included. These component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in Edanz Cover Letter Template,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age and can be downloaded from: www.liwenbianji.cn/coverletter. This template can be used to develop your own cover letters by following the suggestions in the comments and replacing the bracketed sentences with the types of sentences explained. The format of this letter is applicable for most if not all submissions, although additional sections may be required for some types of paper; for example, information about deposition of clinical trial data would most likely need to accompany a report of a clinical trial, a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position of sequence data into public databases would possibly need to be provided where such data has been obtained. As always, the target journal’s instructions to authors should be consulted; these will most likely outline the information that absolutely must be included in the cover letter. Another source of this information is the journal’s submission webpages. Although not all of the components listed below and described in the cover letter template will be described as required on the target journal’s webpages, all should be included in your letter, because to do so will increase your chances of grabbing the editor’s attention.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apply to cover letter development: • Some journals have different editors for the different areas of research the journal covers and you can choose the most appropriate one based on area and occasionally also editor profiles. Address your letter personally to the appropriate editor, e.g., “Dear Dr. Smith”. If one cannot be readily identified, address your letter to the editor-in-chief. • Begin by providing the title of your manuscript, the section/publication type you would like to see it published as, and the name of the journal you are submitting it to. • You then need to provide a very brief background and rationale for your study, explaining why you did what you did. This can be followed by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results. • The following paragraph is very important. You will need to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your findings to the research community, and specifically to the readers of your target journal. If you find it difficult to explain why the readers of that journal would be interested in your findings, then you may need to select a more appropriate journal. Editors will only send papers to review that they think will be of interest to their readers. Studying the ‘aims and scope’ of your chosen journal might help with this. • The last paragraph of the letter should contain any statements or declarations required by the target journal. These usually include declarations of any conflicts of interest, grant support or other sources of funding, a statement that all authors have read and approved the manuscript and a statement that the same manuscript has not been submitted elsewhere. Confirmation of each author’s qualification for authorship may also be required. • Finally, include details for correspondence and a polite farewell. Example: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495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0516BIOTRONIK公司公布其镁合金药物支架1年临床试验结果喜人
热度 1 郑玉峰 2012-5-18 22:13
分享一下2012年5月16日Biotronik公司在其网站上发布他们对镁合金药物洗脱支架的12个月临床(欧洲多中心,6个月和12个月2组共46个患者)随访结果,与去年发布的6个月结果相比,Twelve-month results from the BIOSOLVE-I study with the DRug Eluting Absorbable Metal Scaffold (DREAMS) demonstrate safety and confirm vessel vasomotion.这对做可降解金属的同仁们会是个鼓励。 pdf下载在这里 BIOTRONIK_PR%20BIOSOLVE-I_EuroPCR_EN.pdf http://www.biotronik.de/wps/wcm/connect/int_web/biotronik/newsroom/press_releases?p=http://www.biotronik.de/wps/wcm/connect/int_web/biotronik/newsroom/press_releases/press_release_biosolve_ipw=770pt = At one year, DREAMS demonstrated a low 7.0% rate of target lesion failure with no death or scaffold thrombosis. The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 rate was 4.7%. The analysis showed an in-scaffold late lumen loss of 0.52 mm, which was further reduced from the 6-month results. Vasoreactivity at 12 months did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from the 6-month results, suggesting that the natural physiology of the vessels was already restored after 6 months of healing and could be sustained. “The reduction of the 12-month late lumen loss is likely due to plaque regression and late expansive remodeling. At 6 months, we have already seen that vasomotion is restored, so the new results verify that the vessels are naturally adapting to accommodate flow,” said Professor Haude. “Additionally, we could further validate that the return of natural vessel angulation that we saw at 6 months was maintained also at 12 months. These results suggest a real restoration of the vessel’s natural architecture.” DREAMS is made of a proprietary magnesium alloy coated with a matrix of a bioabsorbable polymer and paclitaxel to inhibit neointimal cell proliferation within the first few months after scaffold implantati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magnesium alloy allow deployment of the device to be comparable to conventional metallic stents. “The particularly positive feature of the magnesium scaffold is its nice conformability to the vessel wall. A few months after DREAMS implantation, the artery is able to regain its original shape and physiology. This is the main benefit of the magnesium scaffold over the more rigid polymer-based platforms,” Professor Haude added. “These positive one-year results confirm that we are working in the right direction. BIOTRONIK continues to invest in our DREAMS program as we believe that bringing vascular restoration therapy to patients without changing the way physicians implant a scaffold is important to the adoption of this technology,” stated Alain Aimonetti, Vice President of Sales and Marketing at BIOTRONIK Vascular Intervention. “An improvement of late lumen loss between 6 and 12 months shows us that the values become more predictable over time. It makes sense, especially for the bioabsorbable scaffolds, to focus on long-term outcomes and not so much on short-term results,” Aimonetti concluded. “We see huge potential for DREAMS since it combines deployment and postdilatation properties and long-term outcomes comparable to DES with the additional benefits of vascular restoration therapy. About the BIOSOLVE-I Clinical Trial The BIOSOLVE-I first-in-man study is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nonrandomized, European, first-in-man clinical trial evaluat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DREAMS. Forty-six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wo cohorts that evaluated the primary endpoint of target lesion failure (TLF) at 6 months for cohort 1 and at 12 months for cohort 2. About the DRug Eluting Absorbable Metal Scaffold (DREAMS) DREAMS is part of a revolutionary new treatment option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 In contrast to existing permanent stents, this device is based on a slow-absorbing, high-strength magnesium backbone. The vessel is not caged as it would be with a permanent implant, thus the artery is able to resume its natural physiology. This novel treatment concept opens a new area of vascular restoration therapy. Properties of the proprietary magnesium alloy allow a straightforward deployment of the device, comparable to conventional metallic stents. BIOTRONIK’s DREAMS is coated with antiproliferative paclitaxel to inhibit excess tissue growth during the healing process. The company has announced next-generation platforms under development using the BIOlute coating from the Orsiro hybrid drug-eluting stent featuring sirolimus as the active compound. About BIOTRONIK SE Co. KG As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cardiovascular medical device companies, with several million implanted devices, BIOTRONIK is represented in over 100 countries with its global workforce of more than 5,600 employees. Known for having its fingers on the pulse of the medical community, BIOTRONIK assesses the challenges physicians face and provides the best solutions for all phases of patient care, ranging fro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o patient management. Quality, innovation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define BIOTRONIK and its growing success—and deliver confidence and peace of mind to physicians and their patients worldwide.
571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化医学文献分析与研究进展
xupeiyang 2012-5-4 09:58
陈竺部长出席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交大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与哈佛医学院转化医学联合中心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 http://info.pumc.edu.cn/eapdomain/static/component/cms/cmp_cms_pim_show/showInfoDetail.jsp?infoId=11234config_id=7269 转化医学的概念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于上世纪末提出的。当时NIH每年投入的医学研究经费高达200多亿美元,产生了大量的发明、技术、知识和论文,但美国人觉得他们的医疗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究其原因,问题出在临床前试验到临床运用之间的巨大鸿沟。在美国,临床前作用良好的新药只有约30%能通过III期临床试验,大部分新药由于其毒性、体内分布等种种原因没有体现出比现有药物更好的疗效而遭淘汰。转化医学的研究就是为了比较动物实验与人体临床之间的差异,加快新药的研发速度并降低新药开发的风险。 转化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及公共卫生之间的固有屏障,在其间建立起直接关联;从实验室到病床,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和公共卫生方面的防治新方法。转化医学致力于弥补基础实验研发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之间的鸿沟,为开发新药品、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开辟出了一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途径。转化医学是“从实验台到临床”的一个连续、双向、开放的研究过程。 文献引证分析结果 主题=(Translational Medicine) 时间跨度=所有年份. 数据库=SCI-EXPANDED. 此报告中的引文均来源于Web of Science收录的文献。执行"被引参考文献检索",可查看Web of Science未收录文献的引文。 找到的结果数: 1381 被引频次总计: 14086 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 13476 施引文献: 12988 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 12687 每项平均引用次数: 10.20 h-index: 48 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CitationReport.do?product=WOSsearch_mode=CitationReportSID=R2P6EGnIABKa@8M6Edopage=1cr_pqid=3viewType=summary 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http://wcs.webofknowledge.com/RA/analyze.do?APP_RETURN_URL=http%3A%2F%2Fapps.webofknowledge.com%2Fsummary.do%3FSID%3DR2P6EGnIABKa%25408M6Edo%26product%3DWOS%26qid%3D3%26search_mode%3DGeneralSearchSID=R2P6EGnIABKa@8M6Edoproduct=WOSPRODUCT=WOScanRun=yesmode=AnalyzeviewType=summaryparentQid=3db_id=resultSetID=3ua_url=http%3A%2F%2Fapps.webofknowledge.commaxRecs=100000maxSave=100000HISTORY=field=AU_%E4%BD%9C%E8%80%85_Author_enmaxRows=50threshold=2sortType=Valuex=28y=9 字段: 作者 记录 计数 %,共 138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MARINCOLA FM 18 1.303 % TERZIC A 13 0.941 % FEUERSTEIN GZ 12 0.869 % WALDMAN SA 11 0.797 % ANONYMOUS 10 0.724 % PLEBANI M 8 0.579 % VODOVOTZ Y 8 0.579 % WEHLING M 8 0.579 % AN G 6 0.434 % DAY M 6 0.434 % 字段: 国家/地区 记录 计数 %,共 138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USA 837 60.608 % ENGLAND 136 9.848 % GERMANY 101 7.314 % ITALY 93 6.734 % CANADA 68 4.924 % JAPAN 43 3.114 % NETHERLANDS 42 3.041 % SPAIN 42 3.041 % PEOPLES R CHINA 40 2.896 % SWITZERLAND 37 2.679 % 字段: 基金资助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138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NIH 65 4.707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38 2.752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2 0.869 % EUROPEAN COMMISSION 11 0.797 % WELLCOME TRUST 8 0.579 % EU 7 0.507 %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7 0.507 %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7 0.507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7 0.507 % EUROPEAN UNION 6 0.434 % 字段: 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138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HARVARD UNIV 56 4.055 % UNIV PENN 40 2.896 % DUKE UNIV 38 2.752 % STANFORD UNIV 36 2.607 % UNIV PITTSBURGH 34 2.462 % NIH 31 2.245 % MAYO CLIN 27 1.955 % UNIV WASHINGTON 27 1.955 % UNIV MICHIGAN 26 1.883 % NCI 25 1.810 % UNIV CALIF SAN FRANCISCO 25 1.810 % MASSACHUSETTS GEN HOSP 23 1.665 % NORTHWESTERN UNIV 23 1.665 % THOMAS JEFFERSON UNIV 21 1.521 % JOHNS HOPKINS UNIV 20 1.448 % UNIV CHICAGO 20 1.448 % UNIV N CAROLINA 18 1.303 % UNIV CALIF LOS ANGELES 17 1.231 % UNIV ILLINOIS 17 1.231 % MT SINAI SCH MED 16 1.159 % UNIV CALIF SAN DIEGO 16 1.159 % UNIV SO CALIF 16 1.159 % COLUMBIA UNIV 15 1.086 % EMORY UNIV 15 1.086 % KINGS COLL LONDON 14 1.014 % 字段: 出版年 记录 计数 %,共 138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2011 349 25.272 % 2010 283 20.492 % 2009 189 13.686 % 2008 150 10.862 % 2007 101 7.314 % 2012 97 7.024 % 2006 76 5.503 % 2005 49 3.548 % 2004 21 1.521 % 2003 16 1.159 % 2002 12 0.869 % 1996 7 0.507 % 2000 7 0.507 % 2001 7 0.507 % 1999 6 0.434 % 1995 4 0.290 % 1997 3 0.217 % 1994 2 0.145 % 1998 2 0.145 % 字段: 来源出版物 记录 计数 %,共 138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3 4.562 %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32 2.317 % CTS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27 1.955 % MEDICAL PHYSICS 26 1.883 % ACADEMIC MEDICINE 22 1.593 % PERSONALIZED MEDICINE 22 1.593 % TRANSLATIONAL RESEARCH 15 1.086 %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MEDICINE 14 1.014 % PHARMACOGENOMICS 12 0.869 % REGENERATIVE MEDICINE 12 0.869 % CLINICAL PHARMACOLOGY THERAPEUTICS 10 0.724 %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10 0.724 % MOUNT SINAI JOURNAL OF MEDICINE 10 0.724 %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9 0.652 % DRUG DISCOVERY TODAY 9 0.652 % EXPERT OPINION ON DRUG DISCOVERY 8 0.579 %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8 0.579 % NATURE MEDICINE 8 0.579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8 0.579 %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7 0.507 % 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 7 0.507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 7 0.507 % PLOS ONE 7 0.507 %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6 0.434 % 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6 0.434 % 字段: 学科类别 记录 计数 %,共 138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RESEARCH EXPERIMENTAL MEDICINE 244 17.668 % PHARMACOLOGY PHARMACY 203 14.699 % CELL BIOLOGY 168 12.165 %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129 9.341 %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122 8.834 % NEUROSCIENCES NEUROLOGY 86 6.227 % ONCOLOGY 68 4.924 % BIOTECHNOLOGY APPLIED MICROBIOLOGY 60 4.345 % GENETICS HEREDITY 51 3.693 % RADIOLOGY NUCLEAR MEDICINE MEDICAL IMAGING 51 3.693 % HEALTH CARE SCIENCES SERVICES 50 3.621 % CARDIOVASCULAR SYSTEM CARDIOLOGY 49 3.548 % IMMUNOLOGY 42 3.041 % HEMATOLOGY 41 2.969 % ENGINEERING 39 2.824 %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37 2.679 % PSYCHIATRY 36 2.607 %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34 2.462 % MEDICAL INFORMATICS 33 2.390 % PUBLIC ENVIRONMENTAL OCCUPATIONAL HEALTH 33 2.390 % SURGERY 32 2.317 %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 31 2.245 % PATHOLOGY 29 2.100 % SCIENCE TECHNOLOGY OTHER TOPICS 29 2.100 % COMPUTER SCIENCE 28 2.028 % CHEMISTRY 27 1.955 % PHYSIOLOGY 23 1.665 % OBSTETRICS GYNECOLOGY 20 1.448 % LIFE SCIENCES BIOMEDICINE OTHER TOPICS 19 1.376 % RESPIRATORY SYSTEM 17 1.231 % MATHEMATICAL COMPUTATIONAL BIOLOGY 15 1.086 % REPRODUCTIVE BIOLOGY 15 1.086 % TRANSPLANTATION 14 1.014 % UROLOGY NEPHROLOGY 14 1.014 % INTEGRATIVE COMPLEMENTARY MEDICINE 13 0.941 % PEDIATRICS 12 0.869 % VETERINARY SCIENCES 12 0.869 %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11 0.797 % EMERGENCY MEDICINE 10 0.724 % PSYCHOLOGY 10 0.724 % TOXICOLOGY 9 0.652 % BIOPHYSICS 8 0.579 % MICROBIOLOGY 8 0.579 % ORTHOPEDICS 8 0.579 % SPORT SCIENCES 8 0.579 % GERIATRICS GERONTOLOGY 7 0.507 % 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 7 0.507 % MATHEMATICS 7 0.507 % BIOMEDICAL SOCIAL SCIENCES 6 0.434 % DENTISTRY ORAL SURGERY MEDICINE 6 0.434 % 参考文献 • 中科院-第二军医大学 转化医学 研究院在沪成立 • 凯杰与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合作成立 转化医学 示范实验室 • 《 转化医学 研究(电子版)》创刊 • 由GWAS热到对 转化医学 的一点冷静思考 • 美国 转化医学 项目获得白宫支持 • 国内首家“神经科学 转化医学 中心”落户八一脑科医院 • 武汉同济医院 转化医学 中心成立 • 首届血管钙化 转化医学 研讨会在北大医学部召开 • 赛默飞世尔科技积极支持并参与“2011年中美临床和 转化医学 国际论坛” • 上海交大“ 转化医学 ”加快步子探路前行 • 2011年中美临床和 转化医学 国际论坛在上海举行 • 吉林大学成立 转化医学 研究院 • 2011 转化医学 高峰论坛在沪举行 • 赛默飞世尔科技将参加2011年中美临床和 转化医学 国际论坛 • 国际 转化医学 学会在京成立贺林院士任主席 • 国际 转化医学 学会在京成立贺林院士任主席 • 第四届 转化医学 研究国际论坛在京举行探讨肿瘤治疗前景 • 苏州大学成立 转化医学 研究中心 • 陈竺院士:推动 转化医学 发展应对人民健康挑战 • 上海交大成立 转化医学 研究院王振义院士领衔 • 浙大医学院成立 转化医学 中心聘十余院士培植人造肝 • 上海交大获唐仲英基金会亿元捐资建设 转化医学 研究院 • 北大拟在深圳建立北京大学深圳 转化医学 中心 •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召开 转化医学 专题研讨会 • 《科学— 转化医学 》人造血小板在动物实验中获成功 • 苏格兰将启动全球首个 转化医学 合作研究中心
个人分类: 转化医学|43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脑癌国际研究动态与进展
xupeiyang 2012-5-2 21:37
癌症疫苗是在过去10年才出现的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方法。2010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首个治疗前列腺癌的癌症疫苗,当前有几种癌症疫苗正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癌症疫苗的基本原理与麻疹、腮腺炎疫苗相似:手臂注射诱导免疫反应帮助机体对抗特定病原体。而癌症疫苗对抗的则是肿瘤。有效的免疫反应可以导致肿瘤缩小,延长生命。 参考文献 • 新型 脑癌 疫苗临床试验传捷报 • 戈鹉平最新Nature解析 脑癌 形成新发现 • 英科学家能让肿瘤发光治愈致命的 脑癌 患者 • 新研究支持使用手机不致 脑癌 观点 • 研究发现一基因可阻止恶性 脑癌 复发 • 阎海:追踪难以捉摸的 脑癌 “杀手” • Science获癌症研究新突破:新 脑癌 基因 • 猫体内寄生虫或致人 脑癌 • 解码孩童时期的 脑癌 • 美开发出专攻致命 脑癌 的“设计蛋白” • 3所香港高校派遣“狙击队”参与国际计划研究 脑癌 • 科学家研究基因替换疗法失明 脑癌 等将被治愈 • 脑癌 细胞系全基因组测序完成 • 大规模国际研究称长期用手机增加患 脑癌 风险 • 电脑字体设置不当易诱发 脑癌 • 研究发现7个关键基因决定 脑癌 患者存活时间长短 • 专访:华人学者顶级杂志解析 脑癌 最关键基因突变 • 发现控制 脑癌 扩散的“开关” • 瑞典科学家称用手机患 脑癌 机会高5倍 • 科学家鉴别出儿童 脑癌 基因 • 世界首个上市 脑癌 疫苗进入II期临床测试 • 世界上第一个 脑癌 治疗性疫苗在瑞士上市 • 研究人员发现 脑癌 基因 • 研究人员构建出更好的 脑癌 模型 • 瑞典科学家研究显示长期使用手机容易患 脑癌 • 台湾研制出 脑癌 疫苗 • 一项新的 脑癌 临床试验被启动 • “任意球”越过“守门员”治疗 脑癌 • 患过敏并非坏事可减少患 脑癌 几率 • 哮喘vs 脑癌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大脑发育所需的一种基因能导致儿童 脑癌 • 小鼠中儿童 脑癌 的靶向治疗 • 脑癌 中PIK3CA基因发生连串突变 • 神经外科专家聚焦治疗 脑癌 的一种“智能”药物 • RNAi传递系统能穿透血脑障壁直达 脑癌 • 改造后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是 脑癌 细胞克星 • 脑癌 疫苗老鼠实验成功廖敏妃获美金梅尔奖 • 美科学家试验用转基因感冒病毒治疗 脑癌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2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找不到人体小白鼠,西药早晚要退出医药市场
热度 3 zhouqiang15898 2012-4-12 21:12
先看二则新闻:     “据中央台和各大新闻报道:      【转载】西方药企被曝用印度穷人当白鼠,三年死1730多人      据中国日报报道 在过去5年中,西方国家的制药企业纷纷把临床试验项目搬到印度。有分析人士认为,这种关系具有极大的剥削性,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形式。        据英国《独立报》11月14日报道,2005年,印度官方放松了对新药临床试用的限制,该行业迅速膨胀到一定程度,如今,超过15万人在参与至少1600项临床试验。2007年至2010年三年期间,至少1730人在参与临床试验期间或者试验结束后死亡。有活动人士表示,很多参与试验者来自贫民窟,一些人甚至大字不识, 这部分人 在签署同意书之前也许没有 完全 了解新药物可能对身体造成的 伤害 。”       随着人类对生命的 立法 重视,谁也不会 为了钱 冒着生命危险去做 人体小白鼠 ,没有人这个“小白鼠”,西药就无法进行 最后一期 的验证,没有验证, 新西药 就不能上市,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从西药产生到现在总共生产了10000多种西药,现在用于临床的西药仅有1000种左右,有9000多种西药已经被淘汰退出历史舞台,而且这种被淘汰的西药还在不断的增加,一旦旧的西药 被淘汰完 ,而 新西药 没有人体小白鼠就 没办法上市 ,因此西药早晚要退出医药市场!没有西药,西医就连基本的感染也没有办法!!     那些列强即使打败了一切地域的敌人,也打败不了自 由生命以来的细菌!!一旦细菌爆发,人类的毁灭就不远了!!就象03年的非典一样,没有中医的帮助,西医就必死无疑!!        那有很多人会问,那中药呢?    1。人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中医的最根本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谁符合这种思想,谁就能长寿!!虽然没受中医影响,但大道理都是一样的,体现的也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医第一是提倡天人合一,也就是上医治未病!!   中医第二提倡的激发免疫力,就是激发自身的力量,包括针灸,拨火罐,按摩推拿。。。   中医最后才提倡药方处方,西医到这步才能跟中医开始同步,哪个部位有病医哪个!!没有抗生素的发现,手术就是送命而已,一旦感染没有不死的!!      2。“中药的作用机理目前还是个科学难题”。。。。      其实中药很简单,就象一杯热水,一杯冷水!!你身体冷(阳虚)就给你热水,你身体热(阴虚)就给你一杯冷水!!身体冷热达到平衡,自然血液畅通,百病不生!!当然中药说的复杂一点,就是你身体缺什么补充什么,让你身体平衡起来,按方舟子的说法就是“自愈”起来!!!也就是中医是通过改变环境来达到治病,或者说没有适合病原体生存的环境!! 就象疾病传播途径只要切除任何一个传播途径环节都一样消灭传染疾病,不光是西医杀死病原体一种! 这也是很多人无法理解中医为什么可以治病的原因 !其实很简单研究疾病转播的过程就清楚! 病原体 , 传播途径 , 受体的环境 ,控制任何一环,都可以去除疾病! 而通常西医治病是杀死 病原体 (不管什么病,只要是炎症,可能一种药就可以,所以西医要容易掌握),而中医治病是改变 受体的环境 而让病原体不适合生存而死亡或激发受体自身的免疫来达到治病,但每人 体质 不一样,所以中医一直提倡对症施治(根据病人体质来决定治病的方法),所以对中医师要求就比较高,必须有 大量的实践经验 来判定病人的体质情况)。但中医也有好处,因为他不是完全杀死病原体,就不会有耐药性,这也是中药一直很少变动的原因!而西医有耐药性,药用少,杀不死病原体,药用多了会加重病人,甚至致人于死地!一旦病原体变异,西药就完全失效!大量的西药退出和淘汰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3。上热下凉肯定是血气不通,,可以使用艾灸,针经络,拨火罐,按摩推拿,。。。甚至泡脚等办法改变下凉(不通,自然下凉上热),下凉如通,则上下平衡,自然下凉上热就消失!!!      就是在中药不能使用“热水”,难道你这种情况还不能使用温水啊(通温的药)?      中药就象热水,温水,冷水,对人体来说几乎是没有大害(除那些有毒的中药,要处理毒性),志愿者只要在中医的辨证下几乎很少会出人命关天的事!!其实很多中药本身就是跟人的食物一样的动植物,对人体本身就很少造成伤害,不象西药提纯的!( 这跟 老挝 、泰国、 缅甸 边民经常自己吸食自己种植的罂粟大烟,很少听到死亡的,但提纯到鸦片时就有可能让人致命,一旦提纯到海洛因(就象西药 ) 静脉注射那就经常死人 )当然中药也有偏性,不能长期服用,特别是体质的偏性跟中药偏性相同时,更要慎重使用! 所以中药和中医是现代医学必然的发展方向!! 呵呵,不管中医还是西医,任何医学最后都会消亡!!医学发展到最后都会被现代生物科技所取代!!!你哪个器官出问题,只要克隆一个替换就可以,甚至以后有生物芯片,把你重新克隆一个你,直接取出你的脑芯片,安装在你克隆的身体上,你又重新复活了!!!就象现在制造一台机器那么简单!!这样的情况,你还要什么医学!!! 呵呵,外行谈医学,只供探讨!
个人分类: 生物与医学|23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日科学家研制“定制骨骼” 原理类似打印机
liyadong 2012-4-6 16:04
日科学家研制“定制骨骼” 原理类似打印机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1/213566.html 日本科学家正在开展一项根据人体CT检查数据研发人造骨骼的临床试验。如果试验成功,医生可以借鉴这种制造骨骼的方法,在存有患者电子数据的情况下,迅速为患者造出所需骨骼。 CT骨骼 法新社11月23日报道,科学家研发的人造骨骼被命名为CT骨骼。这种人造骨骼以患者的CT设备检查数据为依据,制作原材料为磷酸钙粉末,与人体骨骼成分相同。此外,还需要含80%以上蒸馏水的凝固液。 研究人员说,CT骨骼的精密程度能够与构造复杂的骨骼高度吻合,误差能小于1毫米,这足以为确保医生给患者实施面部手术的成功提供“精确部件”。 CT骨骼的制作原理和喷墨打印机类似。研究人员使用一种由总部位于日本的“Next21”公司研制的特殊设备将凝固液喷洒在十分之一毫米厚的磷酸钙粉末上,通过利用电脑设计的模型,制成人们预想中的骨骼。 如果不断重复这一制作过程,便可以得到厚度和形状不同的骨骼。例如,喷洒100次后便可得到厚1厘米的CT骨骼。 这一技术与制造工业模具的技术一样。 医用优势 此前,医生通常通过移植人体骨骼和陶瓷代替品为患者修复或治疗病变的骨骼。 参与这项研究的东京大学生物工程学教授钟翁逸(音译)说,因为陶瓷骨骼韧性差,医生在临床处理时通常需要“刮”患者骨骼,使植入患者体内的人造骨骼与人体骨骼更加吻合。 东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兼外科整形医师高藤津吉(音译)说:“CT骨骼能被自身骨骼替换,而传统的人造陶瓷骨骼达不到这一要求。” 医生临床手术时,通常还会从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尤其是臀部,截取一段骨骼用于常规骨骼移植。 高藤说:“移植手术过程中,为使截取的骨骼满足移植要求,截取骨骼部分近一半被浪费掉。如果能够再造骨骼而不用从人体其他部位截取,这将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不幸遭遇车祸,只要医院先前存有他骨骼的数据,就可在数小时内造出与他原来骨骼几乎一样的复制品。 发展前景 研究人员临床试验持续大约两年,涉及10家医院总共70名成年人。东京大学医学院此前已经为10名成年患者移植CT骨骼,临床效果显著。 研究人员希望3年至4年后,这项研究成果能投入到实践应用中。高藤说,如果试验成功,CT骨骼也能为儿童带来福音。 儿童骨骼生长速度较快。他说:“植入身体的骨骼能迅速被自身发育的骨骼所取代,伴随儿童身体发育而生长。” 此外,研究团队正着手研发第二代CT骨骼,这种骨骼包含能促进人造骨骼和人体骨骼融合的成分。高藤说,植入比格犬头颅的第二代CT骨骼试验进展顺利。试验的最终目标是能利用患者身体活细胞制造出骨骼,解决骨骼移植难题。
个人分类: 最新技术|13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前沿与热点
热度 1 xupeiyang 2012-3-16 15:34
我们将对这些研究课题进行调研。 1 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与公共卫生和医疗改革的互动 2 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与4P医学的互动(预测医学、预防医学、个性化医学、参与医学) 3 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的国际合作模式 4 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或机构的管理模式及评价体系 5 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研究的教育培训与国际合作 6 药物创制临床研究的国际规范和准则, 以及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合作模式 7 临床研究过程中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医学伦理规范 8 风险投资与科研成果产出, 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和国际合作 9 癌症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预防与个体化治疗实践 10 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预防策略与临床实践 11 感染传染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流行病学的预防策略与研究 12 再生医学、组织工程学和干细胞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和进展 13 内分泌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14 神经与精神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预防与个体化治疗实践 15 传统医药学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针对罕见、疑难疾病的临床研究 16 影像医学在临床转化研究中的运用
个人分类: 转化医学|371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周代星: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的开创者
杜江平 2012-1-23 18:22
前不久,中国首个无创DNA产前检测临床试验由北京贝瑞和康和湖南湘雅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合作顺利完成,这是一个很振奋人心的消息。周总,您作为主要研发机构,能为谈谈该技术对临床检测的意义吗? 这个技术的临床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可以用简易而又精确的方法准确检测胎儿的遗传性疾病。拿唐氏综合征来做个例子,唐氏综合征早在1838年就被法国的一位医生发现;1866年以英国的医生唐约翰命名;1959法国的另一位医生杰拉米发现了致病机理:21号染色体三体。但是,传统的检测方法要么与发病原因没有直接联系因而不准确,要么临床操作难度大且风险高。无创DNA产前检测是对胎儿染色体拷贝数进行直接检测,直接与致病原因相关,且操作起来简便易行,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方法。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在2001年完成之后第一个具有非常大社会意义的实际应用。它的潜在社会影响力将会大大超过我们目前的想象。 了解了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的研发历史,发现这项技术也是历时5年才成功完成,请问周总,是什么动力坚定您研发这项技术的决心?在试验过程中是否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 经你这么提醒,这技术我们还真研发5年了,好像是转瞬之间。坦白的讲,5年前我的工作与无创DNA检测没有多大的关系。我太太怀了孕去医院检查,说是高龄产妇自动变成了高危人群,只能做超声看透明带的厚度来断定是否怀唐氏胎儿。几番折腾后,医生拿着我看不懂的图片跟我说应该没什么事。我问她有几成把握,她说她也说不清,但那已经是当时的技术所能做到的最好结果。你可以想象从那刻起到小孩出生后,我和我太太有过多少次不眠之夜。就在我和那大夫谈完话后,我回家自己查阅了些资料,觉得传统方法,除了风险比较高的羊水穿刺外,都有些不靠谱。唐氏综合征是由21号染色体三体而引起的,而这些方法(羊水穿刺除外)都不看21号染色体的拷贝数。从那时刻起,我决定研发直接检测染色体拷贝数的技术。看了香港中文大学Dennis Lo关于母体血浆中存在胚胎DNA的文章后,我决定研发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并在从旧金山飞往中国的飞机上提出了最早期比较粗糙的数学模型。那是在2007年5月份。 把一个理论付诸实践常常不容易。况且当时我已不在研发部门(我当时是美国Illumina公司亚太日本区测序市场的负责人)。没有人,没有实验室,没有样本,没有经费。我飞到深圳找了行业内某知名企业开过讨论会,几经努力但最终没能说服他们往这方面发展。到了2007年9月份,我直接去香港找到Dennis Lo。经过几番交流,终于在2008年1月说服他送一些样本到我在美国弗杰尼亚邦联大学(VCU)的朋友高远处做双盲实验。高远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终于在4月份得到了结果。我们开了一次电话会议。Dennis Lo在电话里激动异常,高远的结果百分百准确! 无创DNA产前检测离不开新一代测序技术,周总,您作为新一代测序技术领域的早期研发的重要人员之一,见证了这一领域的发生和发展,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该领域发展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吗?您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 的确,目前看来,没有新一代测序技术,就没有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新一代测序领域是我的老本行。众所周知,人类基因组项目(Human Genome Project)在2001年结束,历时13年,耗费30亿美元。人类基因组项目让许多研究人员觉得必须研发出高通量低成本的新一代测序技术。恰好我博士后导师的导师,也就是我的祖师爷,哈佛大学的丹尼尔博士(Daniel Branton)从1996年到2002年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纳米孔(Nanopore)测序的文章。这些引导我进入新一代测序的领域,并于2002年加盟美国林克斯公司(Lynx Therapeutics)。2003年,和团队一起设计了目前拥有70%市场占有率的第二代测序技术。林克斯公司与英国的索列沙公司(Solexa)在2004年底合并。合并的公司于2006年底被美国的亿明达公司(Illumina)收购。从2002到2006年底第一台高通量测序仪器上市前,测序的通量增高了近万倍,成本降了近100倍。测序技术的革新速度超过了以著名的摩尔定律来衡量的计算机领域!这个速度一直保持到今天。将来是否还会以这个速度发展,我们拭目以待。有了技术上的基础,我们从2006年起研发它的应用。这几年来,新一代测序技术给生物领域带来了我们当时没法想象的革命性变化。它的应用之广让我都觉得惊奇。 为什么贝瑞和康致力于临床重大遗传疾病产前检测领域? 除了以上提到的个人原因外,公司的核心团队以前大多从事遗传疾病研究,了解这方面的社会需求和目前检测的困境。举个例子,产前诊断的最好办法,也就是业内说的金标准,是羊水穿刺加细胞核型分析。Seeing is believing,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但是因为要穿刺取样,孕妇的心理压力会很大,也有一定的流产风险。国际上建议35岁以上的孕妇以及唐筛高危的孕妇都作一下羊水穿刺。按这个标准,我们估算国内一年需要穿刺的人数是一百七、八十万左右,而全国一年实际能做的穿刺量估计仅有十万份,这就产生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再加上这几年各省的唐筛量在迅速增加,这使供不应求的局面越来越严重。贝瑞和康的团队聚集一批有志于改变这种局面之士,有的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近十年的努力。 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是贝瑞和康与湖南湘雅医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顶尖单位合作完成,周博士是如何想到这种合作研发模式的? 这项技术的研发幸亏有了这几个顶尖的合作单位。前面提到我当时找香港中文大学Dennis Lo教授和VCU高远博士合作的经历。Dennis是母体血浆中存在胚胎DNA的发现者,是无创DNA检测的开山鼻祖。高远是我多年的朋友,曾当过IBM的程序员,师出测序行业的泰斗George Church之门,什么技术难题都会在他手上迎刃而解。他后来搬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教。湖南湘雅医院的夏家辉院士是中国医学遗传学的奠基人。夏院士一生的志愿就是寻求一种简便易行又能准确地科学地诊断出胚胎遗传疾病的方法。夏院士和中南大学的邬伶仟教授一直在关注着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我和邬教授于2008年5月在广州见了一面,当时就一拍即合,确认无创DNA产前检测作为我们共同的研究方向,并开始在国内收集临床试验样本。 与传统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产前诊断技术相比,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有什么不同,优势体现在哪里?技术原理是什么? 我想也该比较一下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与传统筛查技术的差异。以上我们略微提到了传统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产前诊断技术,即羊水穿刺加细胞核型诊断技术的优缺点:金标准,但要穿刺,有一定风险,而且对于临床来说不易扩大规模。至于筛查,国内以血清筛查为主,所筛查的血清蛋白和产物与21或18号染色体并没有直接关系, 所以灵敏度和特异性都很不理想,举例来说,一般筛出来100个高危孕妇才会有一个人会怀有唐氏小孩,更可怕的是筛查在实际操作时还会存在一定的漏诊率,目前漏诊率在30%上下波动吧。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只需要抽取母亲几毫升血,直接检测血浆流离DNA中胚胎染色体的拷贝数,与羊穿相比几乎没有风险,与血清筛查相比灵敏度和准确率都高得多。用我们自主研发的技术易于规模化,在检测量上弥补了羊穿的不足。 无创DNA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产前诊断技术看似很神奇,能从母体血浆检测出胚胎的疾病,其实原理不难解释。原理基于前面提到的Dennis Lo的发现:母体血浆中存在胚胎DNA。当胎儿染色体是非整倍体时,该染色体的总剂量会发生微量变化。新一代测序技术的灵敏度非常高,我们自主研发的实验流程可以将每批的试验误差稳定控制在0.5%以下,足以检测出这些微量的变化,因而能检测出胎儿染色体是否是异倍体。 目前三倍体综合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唐氏综合征(21号染色体疾病),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对于爱德华氏综合征(18号染色体疾病)和帕陶氏综合征(13号染色体疾病)的检出率以及准确率如何? 检测18号染色体三体和13号染色体三体确实不像21号染色体那么直截了当,需要在技术上做相当大的改进。我们用了几年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终于在去年底找到了一些规律,并在和湘雅合作的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达到这次临床试验中的100%的检出率和近100%的准确率。我今年3月份在香港和Dennis Lo在他的办公室里讨论这个问题,知道他和他的团队也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他们最近公布的试验数据表明他们的方法对18号染色体三体的检出率也达到了很高水准,92%,对13号染色体的检出率跟我们一样,可以达到100%。他们方法的准确率对这两条染色体均可以达到98%。所以我们相信技术上对这两条染色体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均能达到与21号染色体三体一样的水平。 可以说,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研发在临床应用领域是具有创造性的突破,那么,接下来贝瑞和康在新产品开发上,有何新的计划吗?对未来发展有何展望? 我们的长远目标是能把绝大部分的遗传疾病,尤其那些严重致愚致残致死的遗传疾病,在中孕期乃至早孕期通过母体血浆DNA检测出来,所以在近期的产品开发上还会集中在遗传疾病的产前检测。比如说,我们正在研发地中海贫血病的无创产前检测。地中海贫血病在我国南方的发病率比较高。广西有20%左右的人群是携带者。地中海贫血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可想而知。能够对地中海贫血病进行无创DNA产前检测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展望未来,我们希望能将许多其他遗传疾病加到我们的检测单上。为此,我们坚持与国内外的顶尖机构进行合作。比如我们前一阶段完成的与联想投资的合作和与美国的Illumina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协议都将会极大的推动我们其他重大遗传疾病检测项目的研发进程。 来自丁香园
4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投稿信:推销你的稿件
liwenbianji 2011-12-31 17:44
投稿信:推销你的稿件
出版空间以及编辑关注度的竞争异常激烈。将原稿投送给杂志编辑,附上一封信“原稿请见附件”是远远不够的。投稿信是你与拟投杂志直接交流的机会。除了写明你的研究与众不同外,还应直接向总编辑说明为什么你的发现很重要及其应该在此杂志上发表的理由。 投稿信应含有几个重要内容。具体内容可通过www.liwenbianji.cn/coverletter 链接下载。大家可根据批注中的建议起草你自己的投稿信,选择提出的句子类型替代括号中的句子。投稿信的格式几乎适用于所有投稿;当然,某些类别的论文需要加入额外的内容。例如,关于临床试验数据的存储信息通常需要附上一份临床试验报告,提供你的序列数据进入公共数据库的信息。 查阅目标杂志的《稿约》是每篇稿件的既定程序,其中很可能含有投稿信必须写入的内容。另外一个信息来源是杂志的投稿网页。尽管以下列出的内容以及关于“Edanz投稿信模版”中描述的内容不一定完全都是这些目标杂志所要求的,但所有这些都是投稿信中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样做可引起编辑对你的关注。以下方法适用于投稿信的撰写: • 一些杂志根据其刊出文章领域的不同进行编辑分工,你可以根据不同的领域,有时也可根据编辑的专业背景选择最合适的编辑。直接称呼收信编辑,如:“Dear Dr. Smith”。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编辑,可将投稿信写给总编辑。 • 信的开头应写出文章题目,希望文章在杂志的哪一个栏目或作为哪一个文章类别发表,以及投稿杂志的名称。 • 之后简单叙述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说明研究目的以及开展的工作。然后简单描述研究成果。 • 接下来的段落很重要。你需要向研究界解释你的发现的意义,特别是对杂志读者的意义。如果你不能解释为什么该杂志读者会对你的发现感兴趣,你需要选择另一家更合适的刊物,因为编辑只将他们认为会引起读者兴趣的文章送同行评议。研究一下你准备投稿杂志的“目标与刊出范围”会对你有帮助。 • 投稿信的最后一段应包含杂志所要求的声明或说明。这些通常包括关于利益冲突、基金资助与资助来源的声明,以及所有作者已阅读过并同意文章的内容以及未一稿多投的声明。每个作者的作者资格确认也是需要的。 • 最后,留下详细的通讯方式以及礼貌的结束语。 示例: 英文原文 The cover letter: your sales pitch Competition for publication space and for editors’ attention is now very high, and it is no longer sufficient to send a manuscript to a journal editor along with a letter saying little more than “please find my manuscript attached”. The cover letter is your opportunity to directly address the editor of your target journal. It can be used to set your study apart from others and directly explain to the editor why your findings are important and why they should be published in their journal. There are a number of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a cover letter, all of which should be included. These component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in Edanz Cover Letter Template,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age and can be downloaded from: www.liwenbianji.cn/coverletter. This template can be used to develop your own cover letters by following the suggestions in the comments and replacing the bracketed sentences with the types of sentences explained. The format of this letter is applicable for most if not all submissions, although additional sections may be required for some types of paper; for example, information about deposition of clinical trial data would most likely need to accompany a report of a clinical trial, a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position of sequence data into public databases would possibly need to be provided where such data has been obtained. As always, the target journal’s instructions to authors should be consulted; these will most likely outline the information that absolutely must be included in the cover letter. Another source of this information is the journal’s submission webpages. Although not all of the components listed below and described in the cover letter template will be described as required on the target journal’s webpages, all should be included in your letter, because to do so will increase your chances of grabbing the editor’s attention.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apply to cover letter development: • Some journals have different editors for the different areas of research the journal covers and you can choose the most appropriate one based on area and occasionally also editor profiles. Address your letter personally to the appropriate editor, e.g., “Dear Dr. Smith”. If one cannot be readily identified, address your letter to the editor-in-chief. • Begin by providing the title of your manuscript, the section/publication type you would like to see it published as, and the name of the journal you are submitting it to. • You then need to provide a very brief background and rationale for your study, explaining why you did what you did. This can be followed by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results. • The following paragraph is very important. You will need to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your findings to the research community, and specifically to the readers of your target journal. If you find it difficult to explain why the readers of that journal would be interested in your findings, then you may need to select a more appropriate journal. Editors will only send papers to review that they think will be of interest to their readers. Studying the ‘aims and scope’ of your chosen journal might help with this. • The last paragraph of the letter should contain any statements or declarations required by the target journal. These usually include declarations of any conflicts of interest, grant support or other sources of funding, a statement that all authors have read and approved the manuscript and a statement that the same manuscript has not been submitted elsewhere. Confirmation of each author’s qualification for authorship may also be required. • Finally, include details for correspondence and a polite farewell. Example: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37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澳大利亚临床试验显示中药在提高受孕几率上优于西药
热度 3 Wuyishan 2011-11-30 09:25
澳大利亚临床试验显示 中药在提高受孕几率上优于西药 (科技日报 2011,11,29)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 本报讯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25日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表示,仅服用短短4个月,传统中草药可让不孕妇女怀孕的几率增加两倍,其疗效优于西药,且给病人带来的经济和精神压力远小于体外受精疗法。研究论文发表在《医学补充疗法》杂志上。 阿德莱德大学的科研团队在澳大利亚政府的资助下,对8个临床试验、13个对传统中药、西药、体外受精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的其他研究和相关案例报告进行了复查。 整个研究有1851名不孕妇女参与。其中,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4个月内,与使用西药相比,传统中药将妇女的怀孕几率提高了3.5倍。对616名妇女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接受传统中药治疗的妇女中,有50%的妇女怀孕;而接受体外受精疗法的妇女中,只有30%的妇女怀孕。 研究人员表示:“我们对以往研究结果进行的系统定量分析表明,传统中草药在治疗妇女不孕方面更有效,与其他方法相比,在4个月内,接受中药治疗的妇女怀孕的可能性增加了两倍,实现了60%的怀孕率,而标准的西药疗法只能实现30%的怀孕率。出现差异的原因在于传统中药疗法会认真分析女性的月经周期,评估月经周期的质量是中医治疗女性不孕的基础。” 该研究的领导者、阿德莱德大学健康和临床实践学院的卡林·里德教授表示,每6对夫妇中,就有一对夫妇饱受不孕的折磨,而且有20%的不孕患者罹患不孕的原因“无法说清”。她说:“与西医相比,传统中医对月经不调症状更加了解;与体外受精疗法相比,传统中药更便宜且给患者造成的精神负担更轻。传统中药结合现代医学治疗不孕,给人们造成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也最小。” 英国圣乔治医学院生殖学教授吉塔·纳扬格目前正使用一种更温和的体外受精方式——未成熟卵体外培养技术(指获取不孕妇女的未成熟卵子,通过体外培养成熟,再结合成熟精子的体外受精治疗不孕症的方法)来帮助人们怀孕。 她表示,最新研究发现应谨慎对待。她说:“我们应该尽量采用侵入性最小的方法来帮助患者怀孕,如果无效,再采取药物和其他更具侵入性的方法。现在,我们迫切需要对这些替代疗法(如中医)进行详细研究,监测体内的激素系统和卵巢情况,以更好地厘清这些替代疗法的工作机制。”(刘霞)
个人分类: 中医国粹|306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从生物统计下一代数据分析趋势说起
zt2730 2011-11-22 13:48
2009年,SAS公司在北美发布了全新的JMP/SAS CLINICAL产品,内部人士认为JMP/SAS Clinical产品是SAS针对生命科学领域的“下一代数据分析平台”。作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数据分析和研发改善的领导者,SAS的这一举动毫无疑问将引领全球生物统计分析的方向,也令整个产业界重新思考,生物统计及其在药物、卫生等领域的应用将走向何方? SAS的生命科学领域新动向 前SAS生命科学资深科学家,现任JMP/SASCLINICAL产品经理的GEOFFREY MANN在今年年初举行的JMP/SAS CLINICAL新版本发布会上,展示了这一产品是如何改善临床试验和药物评审等各个环节数据分析的。在“探索临床试验数据背后的隐藏模式,来自 SAS——临床数据分析软件标准”这一话题下,他展示了新一代生物统计分析的方向和耐人寻味的诸多细节: JMP/SAS Clinical是全球首款全面支持CDISC数据标准的软件。而SAS作为CDISC的积极参与者,在推广CDISC应用上自然是不遗余力。JMP/SAS Clinical产品在功能全面性、先进性和易用性上配置丰富,其组成模块包括: SAS Clinical Standards Toolkit SAS BASE2 SAS ACCESS to PC Files SAS Genetics SAS GRAPH SAS IML SAS STAT JMP Life Sciences SAS components 12= SAS Integration Technologies SAS Enterprise Guide (此为可选项,仅仅适用于客户端而非服务器端) JMP JMP for Clinical 这一共十二个模块涵盖了生命科学领域所需的数据整理、数据分析、SAS编程、JMP数据可视化图形界面等全部内容。其安装模式与其他传统SAS模块一样,既可以单机安装,又可以客户端、服务器的模式安装。尽管SAS对这个打包产品的价格三缄其口,但一些迅速购买该产品包的客户透露“和以往相比,其价格令人惊喜”。对于价格敏感型客户来说,厂商这种为推广新策略而进行的促销的确是降低采购成本的好机会。 同时,SAS公司网站也宣称“JMP/SASClinical是JMP(药物评审员的不二之选)和SAS(制药业生物统计学家的标准分析与报告工具)的完美结合”。至此,SAS的策略可见一斑。 功能上,JMP/SAS Clinical能通过JMP菜单进行“point,click and discover”式数据分析,所有鼠标操作会在后台自动记录为JMP程序,以便反复调用;也可以直接沿用过往已经写好的SAS程序;对于SAS程序员来说,还可以继续编程。以前SAS给人的大致印象基本上是程序员和统计学家的工具,而其他业务人员(比如药物评审员、临床医生、流行病学家、生物测定小组成员,数据监察员和任何想理解临床研究结果的人)使用传统SAS软件的准入门槛教高,学习曲线相对陡峭而难于尽快熟练掌握。JMP/SAS CLINICAL的使命似乎不仅仅在于取悦传统用户,让分析和编程工作更简单和高效,其精美的图形也很有利于对统计结果的解释和沟通,还在于让大量非统计专业人员得以轻松使用SAS强大的统计分析性能而又不必经受漫长而痛苦的学习和培训过程。 下一代数据分析? 那么,所谓的“下一代数据分析平台”,其实就是以生物统计所常用的SAS模块为基础,对软件进行了改造和封装,辅之以行业标准和优化的分析能力,降低使用门槛,提升专业性,在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同时发力。笔者个人理解,“下一代”的提法应该和SAS基本模块多年来在用户友好、可视化、交互性分析等方面的进展较慢有关,而JMP在易用性,交互性、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等方面与传统SAS模块(如SASGRAPH)相比可谓后来居上,正好在这些方面提供了很好的补充。而这些方面多年来也一直是很多传统统计软件倍受用户抱怨的地方:难学,难用,展示效果也亟待提升。 比如,在临床试验的药审工作中,美国FDA要求对于受试对象的年龄、性别、种族等信息进行分析,并以如下图表的形式展示: 而在JMP/SAS CLINICAL中,既可以用上述图形/图表展示,交互式的数据分析又可以通过点击图形中SEX变量下的M或者F,被点击选中的这些数据的在其他变量维度(Age, Race等)中会自动变色,对应的数据行在后台也被同步选中,病人情况的展示也会很清晰和完全;若要进行下一步的子集化、分组以便进行进一步探索也很方便。 在“韦氏图”和“火山图”里,无论是考察个体之间的关系还是探索不良反应的程度,JMP/SASCLINICAL提供的图形都比传统图形手段更为清晰直观,交互性也更强,为在这些重要分析步骤有效地中“探索”和“发现”临床数据中的重要信息提供了可能。 据笔者了解,JMP作为SAS旗下主打数据分析可视化和交互性的软件部门,一直在走一条与传统SAS模块化策略不同的道路:敏捷计算+可视化+交互式。JMP继承了SAS在分析和建模领域的巨大优势,沿袭了SAS的数据挖掘和传统统计功能,在DOE(试验设计)等高级分析领域一直独占鳌头,近10年来在图形和交互式分析方面也有明显的进步。其运行性能(速度、稳定性等)堪称优秀,所处理的数据量也从原先的42亿行65535列升级到软件本身对数据无限制――也就是取决于内存大小。 那么,这一新动向能否给SAS带来预期的效果?其背后是否有更高层面的策略? 也许先看看其他行业会帮助我们理解这一动向。在对分析能力和数据吞吐量更高的银行业,SAS的数据挖掘平台长期以来一直是行业标准。2011年5月初,SAS总部宣布一项新的产品战略,在SAS ENTERPRISE MINDER(企业级数据挖掘平台)上加入JMP产品。并且,和这个产品策略相对应,推出了“探索性数据挖掘”的概念。 这个举动不由令人产生简单的联想:JMP/SAS Clinical 和SAS ENTERPRISE MINER两个SAS引以为傲的拳头产品和核心竞争力,都已经和JMP融合,除了这两款拳头产品,SAS旗下的一系列主打产品包括SAS VBI, SAS VDD,SAS MLA等,都是在传统SAS模块的基础上融合JMP而形成的新一代产品。这种把传统数据分析融入可视化交互式数据探索的举动,是不是SAS新的产品策略? 反观全球统计分析业界,商业智能新秀TIBCO并购了SPLUS和SPOTFIRE,IBM并购了SPSS和COGNOS,ORACLE并购了Hyperion――这些并购是否昭示着传统统计分析与图形、可视化能力的结合这一趋势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呢? 站在这样的角度,跳出“生物统计”的小圈子,不难发现,数据分析正走向一个全新的方向:分析可以是文本的,图形的,而不再只是数据表的。 就此,笔者相信,“下一代数据分析”这种提法,无论是否真正成为几大巨头的产品策略并不重要。事实是,在数据分析领导者JMP/SAS和传统IT巨头IBM, ORACLE等的推动下,大幕已经就此拉开。这一潮流的第一登陆点,似乎并非金融和电信,而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行业。 中国生物医药数据分析的机会与挑战 和其他科技领域一样,我国的技术界习惯了“引进一流技术与设备”,或者“业界老大用什么,我们就用什么”。这种依赖国外同行的选择来降低决策风险的做法,一段时期曾经起到过相当积极的作用。只是在创新领域,永远模仿竞争对手的做法,只能产生跟随者,而不是创新。 我国药品新的注册管理办法的核心就是要保证药品质量,鼓励新药创新和遏制低水平的重复。生物制药的创新和自主研发,需要药企和研发机构在以临床医学(包括治疗、诊断、伦理等)为基础,并丰富以药学、药理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生物统计、现代生物技术、信息学等的各学科方面都有足够的积累和深入研究。在数据分析方面,先进的生物统计方法加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实现由工具层面的升级到生产/研究方法的革新。 反观国内大学的生物统计和其他类型的应用统计教学,基本上都是数学学科的延伸。阐述数理统计原理的要求,远远高于了应用数据分析方法的要求。这一特征使得我国培养的数据分析人员,在数据分析的应用和拓展方面,创新能力不够,思路课本化、程式化。在商业领域,无论是临床数据分析还是银行数据分析,都更倾向于: 1. 采用SAS编程的手段进行分析,过于强调编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分析过程仍然以“带着问题找结果”的逻辑展开 3. 在分析结果的沟通和展示上,以部分传统统计分析图形和数据表为主 4. 部分数据分析和对结果的解释存在普遍误用乃至于错误 创新的一大特征就是绕开模式思维的盲点。摆脱传统思路和模式,用全新的方法、手段、工具去开展工作,其本身就是创新的一部分。药物研发水平的升级和创新密不可分。在数据分析层面,在部分保留传统编程手段的同时,恰当引入可视化、交互式而又更加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方法,能否为我国生物制药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些创新的源动力?我们拭目以待。
3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日本科学家尝试通过去铁治肝癌
Tangjintian 2011-11-17 09:57
日本山口大学科学家尝试用去除体内铁离子的方法,治疗肝癌,取得一定成效。 据日本《读卖新闻》日前报道,山口大学教授坂井田功等科学家尝试向肝癌晚期患者的肝脏中直接注射铁螯合剂。结果发现,在接受2个月左右的注射后,参加试验的10名肝癌晚期患者中有2人的肿瘤组织有所缩小,另有3人的病情停止恶化。 铁螯合剂能够与人体内的铁离子结合,随着尿液一同排出,注射铁螯合剂能够有效降低体内的铁离子浓度。因为铁离子是肝癌等肿瘤组织发育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原料,因此体内铁离子浓度下降,对于肝癌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科学家说,目前的临床试验显示,去铁有可能成为一种治疗肝癌的新疗法。不过,由于身体失去铁离子有很大的风险性,日本科学家认为准确使用这一方法仍需更多的试验数据。 日本科学家的上述成果已发表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来源:新华网) 更多阅读:Deferoxamine for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1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首个乙肝疫苗乙克三期临床试验获阶段性结果
nooney1986 2011-11-11 16:44
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实验室和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联合承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首个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乙克)第一阶段Ⅲ期临床试验日前已全部完成。结果分析表明,在经乙克治疗后出现E抗原血清转换的患者中,59.6%的患者病毒载量降至临床阴性,84.4%的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表面抗原水平下降,肝组织活检及细胞免疫均出现炎症缓解等.这表明乙克对乙肝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据介绍,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血清学转换(与乙肝病毒复制密切相关的E抗原消失,并且出现E抗体)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为适合的乙肝治疗药物的疗效评价标准。该研究即采用了此标准。研究团队在Ⅱ期B阶段临床实验中,半年内给慢性乙肝患者注射6剂乙克(一个疗程)后,已取得较好疗效。但是,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研究团队在第一阶段Ⅲ期临床试验中,根据现行抗病毒治疗(使用核苷类药、干扰素)慢性乙肝患者治疗期不少于一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增加了一个疗程,即对慢性乙肝患者共进行了12剂乙克注射,治疗期由半年延长为一年,随访6个月。据悉,此次临床试验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在国际临床试验注册网络注册,并依照科学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法”进行,由北京地坛医院牵头、杭州泰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全程监督,在全国21家国家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展开。 自2007年9月首例慢性乙肝患者入组,至全部518名患者完成两个疗程治疗及随访,此次临床试验历时3年多。据统计,经过12剂疗程及随访6个月后,患者E抗原血清转换率乙克治疗组与作为安慰剂的氢氧化铝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虽然Ⅱ期B阶段与第一阶段Ⅲ期临床试验两次结果的E抗原血清转换率均高于未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自然转换率,但还须扩大样本量以进一步确证乙克的疗效。而据记者了解,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规定,如果用药组与安慰剂组没有出现统计学上的差异,新研制的药物不能注册上市,进行生产和销售。 针对此次患者E抗原血清转换率乙克治疗组与氢氧化铝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的问题,研究组成员之一、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汪萱怡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很多疫苗的临床试验都采用氢氧化铝做安慰剂。“我们想都没想就使用了氢氧化铝。但在氢氧化铝对照组里,也有乙肝患者出现了E抗原血清转换的现象,甚至有的转为临床阴性。”汪萱怡表示,有的乙肝患者可能没有服用任何治疗药物也会转阴,此次试验的结果可能是因为氢氧化铝对照组的人数少了,出现E抗原血清转换为偶然;也有可能是氢氧化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于具体的原因,目前我们正在加紧研究。”汪萱怡说。据了解,该研究团队将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计划的支持下,进一步设计和开展第二阶段Ⅲ期临床确证试验。至于乙克疫苗何时能上市生产,汪萱怡表示,他们还需进行Ⅲ期临床试验后再作决定。
个人分类: 国内医药行业观察|12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京科兴手足口疫苗Ⅱ期临床试验通过
nooney1986 2011-11-11 13:16
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NASDAQ: SVA)旗下的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11月9日对外公布其自主研发的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Ⅱ期临床试验结果。初步结果显示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无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Ⅱ期临床设计为单中心、随机双盲及安慰剂对照试验,共招募540名6-35月龄婴幼儿受试者。11月8日,EV71Ⅱ期临床揭盲会在数据安全监查委员会的监督以及国家药监局及国家CDC专家的参与指导下进行。Ⅱ期临床试验的结果为实施Ⅲ期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数据,包括免疫程序及剂量的选择等,由此可以选择合适的剂量进入Ⅲ期临床实验。Ⅲ期临床试验的目的是评价疫苗的保护效果,并设计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科兴控股董事长兼CEO尹卫东表示,“我们的Ⅱ期临床试验结果达到了研究设计的预期目的,这是我们EV71疫苗研发中又一重要里程碑事件。根据Ⅱ期临床试验的科学结果,可以选择用于Ⅲ期临床试验的剂量。我们已经启动了Ⅲ期临床的准备工作,包括研究方案的确定、研究现场的选择以及研究用疫苗的制备等。我们预计将很快开始Ⅲ期临床,并有望在一年内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在加快临床研究的同时,北京科兴目前也正在建设EV71疫苗的生产车间,并计划在2013年完成厂房的建设及GMP 认证。
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英科学家研制人造血 两年内进行临床试验
alick1 2011-11-1 09:58
利用干细胞制成的血液将会改变输血现状,避免医学的供血短缺,而且能够拯救在战场和车祸中受伤的人的性命 科学家把干细胞转变成红细胞,干细胞是万能细胞,被视为人体的修理工具箱 北京时间10月28日消息,科学家利用干细胞制造人造血,两年内将在英国进行试验。进行该研究(能够提供工业规模的生产)的科学家认为,这将改变输血的现状,避免医院血源枯竭,能够救助数千名在战场和车祸中受伤的生命。心脏移植、心脏搭桥手术和癌症患者也能从中受益,这确保了他们在手术期间有充足的血液供应。 这是血液研究的“圣杯”,人造血能够避免传染病,它几乎能为不同血型的每一个人提供血液。爱丁堡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人员为很多人提供了生的希望,他们首次利用从骨髓里提取的干细胞(是万能细胞,被视为人体的修理工具箱)培养出几十亿个红细胞。但是普通输血一般包含2.5万亿个红细胞,因此他们目前培养的数量还无法满足输血需要。从处于生命前几天的人体晶胚里提取的材料,更容易分裂成大量细胞,但是至今研究人员还未成功研制出真正的血液。 如果科学家最终找到制造真血的方法,从理论上来说只要一个胚胎就能提供英国供血所需的所有细胞。爱丁堡大学的马尔科-特恩教授希望制造出O型阴性血的细胞供应品。这种“万能供血者”能为多达98%的人口提供血源。安全的血液供应还将造福发展中国家,这种国家每年有数千人因产后大出血死亡。据他预测,他准备在2到3年内把一茶匙人造血注入到健康志愿者体内,在英国对利用干细胞制成的血液进行首次试验。 随后会进行大规模试验,不过他们将在10年内对这种血液进行常规应用。不出20年,他们可能一年就能生产200万品脱人造血,这足以满足英国的供血量。采用的任何胚胎干细胞都必须是从刚形成4到5天的晶胚里提取出来的,这些晶胚是试管受精剩余物,它们都是人们自愿捐献给研究项目的。评论家称,把未出生的孩子作为“零部件”,用来提高医学水平的做法是不对的。 但是特恩说:“有大量规章制度用来确保这些细胞是被用来进行正当治疗,或是用于真正的科学和医学目的,而不是用在不好或者不重要的方面。”该研究由韦尔科姆基金会提供资助。他表示,最近欧洲人决定禁止基于胚胎干细胞的专利治疗,这意味着他们的注意力将会转移到其他细胞源上。伦敦大学学院的再生医学教授克里斯-梅森形容这项研究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安全供应,它将会令患者产生‘巨大不同’”。 梅森称,该产品将会满足供需需求,令车祸和枪击事故更常发生的夏季拥有更加充足的血液供应。虽然有人担心利用干细胞生成的其他“身体部件”会引发癌症,但是血细胞应该能避免这种风险。英国和爱尔兰的献血服务正在为科学家提供实际性帮助和专门知识。英国国民健康保险制度血液和移植局的洛娜-威廉森表示,该研究一直受到鼓励,但是“我们将继续依靠忠诚可靠的常规献血者,帮助我们满足患者对生命攸关的血液的需求”。 苏格兰国家输血服务的特恩并不是想要“攻占”数十亿英镑人造血市场的唯一一人。法国人已经开始进行干细胞血液的早期人类试验,世界各地的其他科学家也正在制造血色素,这是用来把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红细胞蛋白。其他地方正在验证的想法包括:把从母牛体内提取的血色素当作血液代用品。每年大约有160万名英国人献血。在节假日,英国的血液储备会下降,尤其是需求量很大的万能血液O型血更易受此影响。 来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0/254665.shtm
个人分类: 应急 救灾|1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英科学家研制人造血 两年内进行临床试验(图)
xuxiaxx 2011-10-31 09:13
  利用干细胞制成的血液将会改变输血现状,避免医学的供血短缺,而且能够拯救在战场和车祸中受伤的人的性命 科学家把干细胞转变成红细胞,干细胞是万能细胞,被视为人体的修理工具箱   北京时间10月28日消息,科学家利用干细胞制造人造血,两年内将在英国进行试验。进行该研究(能够提供工业规模的生产)的科学家认为,这将改变输血的现状,避免医院血源枯竭,能够救助数千名在战场和车祸中受伤的生命。心脏移植、心脏搭桥手术和癌症患者也能从中受益,这确保了他们在手术期间有充足的血液供应。   这是血液研究的“圣杯”,人造血能够避免传染病,它几乎能为不同血型的每一个人提供血液。爱丁堡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人员为很多人提供了生的希望,他们首次利用从骨髓里提取的干细胞(是万能细胞,被视为人体的修理工具箱)培养出几十亿个红细胞。但是普通输血一般包含2.5万亿个红细胞,因此他们目前培养的数量还无法满足输血需要。从处于生命前几天的人体晶胚里提取的材料,更容易分裂成大量细胞,但是至今研究人员还未成功研制出真正的血液。   如果科学家最终找到制造真血的方法,从理论上来说只要一个胚胎就能提供英国供血所需的所有细胞。爱丁堡大学的马尔科-特恩教授希望制造出O型阴性血的细胞供应品。这种“万能供血者”能为多达98%的人口提供血源。安全的血液供应还将造福发展中国家,这种国家每年有数千人因产后大出血死亡。据他预测,他准备在2到3年内把一茶匙人造血注入到健康志愿者体内,在英国对利用干细胞制成的血液进行首次试验。   随后会进行大规模试验,不过他们将在10年内对这种血液进行常规应用。不出20年,他们可能一年就能生产200万品脱人造血,这足以满足英国的供血量。采用的任何胚胎干细胞都必须是从刚形成4到5天的晶胚里提取出来的,这些晶胚是试管受精剩余物,它们都是人们自愿捐献给研究项目的。评论家称,把未出生的孩子作为“零部件”,用来提高医学水平的做法是不对的。   但是特恩说:“有大量规章制度用来确保这些细胞是被用来进行正当治疗,或是用于真正的科学和医学目的,而不是用在不好或者不重要的方面。”该研究由韦尔科姆基金会提供资助。他表示,最近欧洲人决定禁止立基于胚胎干细胞的专利治疗,这意味着他们的注意力将会转移到其他细胞源上。伦敦大学学院的再生医学教授克里斯-梅森形容这项研究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安全供应,它将会令患者产生‘巨大不同’”。   梅森称,该产品将会满足供需需求,令车祸和枪击事故更常发生的夏季拥有更加充足的血液供应。虽然有人担心利用干细胞生成的其他“身体部件”会引发癌症,但是血细胞应该能避免这种风险。英国和爱尔兰的献血服务正在为科学家提供实际性帮助和专门知识。英国国民健康保险制度血液和移植局的洛娜-威廉森表示,该研究一直受到鼓励,但是“我们将继续依靠忠诚可靠的常规献血者,帮助我们满足患者对生命攸关的血液的需求。”   苏格兰国家输血服务的特恩并不是想要“攻占”数十亿英镑人造血市场的唯一一人。法国人已经开始进行干细胞血液的早期人类试验,世界各地的其他科学家也正在制造血色素,这是用来把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红细胞蛋白。其他地方正在验证的想法包括:把从母牛体内提取的血色素当作血液代用品。每年大约有160万名英国人献血。在节假日,英国的血液储备会下降,尤其是需求量很大的万能血液O型血更易受此影响。(秋凌) 来源:新浪科技
1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氢气治疗肌肉病的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孙学军 2011-10-8 23:11
本研究的亮点: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观察了氢气水对患者线粒体和炎症肌病(肌肉营养不良)的治疗效果。 分子氢气具有许多神奇的效应,超过 30 多种动物疾病模型中发现氢气具有治疗氧化应激相关疾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临床研究中,人们发现氢气对人类二型糖尿病、血液透析、代谢综合征、肝癌放射治疗的损伤、脑干中风具有显著治疗效果。氢气治疗疾病的细胞学机制被认为是通过清除羟基自由基、过氧亚硝酸根这样具有强大氧化作用的自由基(不影响温和的过氧化氢等),而且氢气也可以影响细胞内信号系统。但是目前人们对氢气生物效应的分子细节仍不清楚(这里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值得期待的研究方向)。氢气是一个具有生物安全性的分子,人体内不停产生,到目前几乎没有任何明显不良作用被发现。因此氢气相关药物可能成为一类令人神往的临床应用药物。本文是第一个氢气医学领域的双盲随机对照研究。 先开展的开放性试验(试探性研究)中让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 进行性肌萎缩 ) 患者每天饮 1 升富氢气水,连续 12 周。其中, 4 例患者为 多发性肌炎 - 皮肌炎(似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5 例患者为线粒体病。每四周检测 18 类血清学指标和尿的人 8- 异前列腺素 F2a ( 8-isoprostane 是可以说明氧化损伤程度的指标)。在随后的随机、双盲、安慰剂试验中,有 10 例 DM( 肌病 ) 和 12 例 线粒体病患者,给患者连续 8 周(怎么没有用 12 周) 0.5 升富氢水(为什么不是 1 升)或普通水(安慰剂),每 4 周检测 18 类血清指标。 研究结果:在该开放性研究(患者和医生了解治疗情况的研究)中,没有发现临床症状的加重或减轻。但是,发现氢气在肌肉病患者中乳糖 / 丙酮酸比例,餐后血糖,血清 MMP3 和血清甘油三脂具有显著影响。在双盲试验中,也没有发现明显的临床效果,但 DM 患者的乳糖 / 丙酮酸比例,和 MM 患者的血清 MMP3 仍明显改变,尽管没有统计学差异。没有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现任何不良效应。 结论:氢气水 MM 患者的对线粒体功能和 PM/DM 患者的炎症反应过程具有治疗效果,但双盲试验中效果较差的原因可能是剂量比较小和观察时间比较短(为什么不增加剂量,延长观察时间?)。但也说明氢气的效果存在一个最低有效剂量(意思是说不能喝太少,至少要 1 升,有广告嫌疑),而且有剂量效应(更确认效果的可靠性)。 Research Open-label trial and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 of hydrogen-enriched water for mitochondrial and inflammatory myopathies Mikako Ito , Tohru Ibi , Ko Sahashi , Masatoshi Ichihara , Masafumi Ito and Kinji Ohno For all author emails, please log on . Medical Gas Research 2011, 1 :24doi:10.1186/2045-9912-1-24 Published: 3 October 2011 Abstract (provisional) Background Molecular hydrogen has prominent effects on more than 30 animal models especially of oxidative stress-mediated diseases and inflammatory diseases. In addition, hydrogen effects on humans have been reported in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hemodialysis, metabolic syndrome, radiotherapy for liver cancer, and brain stem infarction. Hydrogen effects are ascribed to specific radical-scavenging activities that eliminate hydroxyl radical and peroxynitrite, and also to signal-modulating activities, but the detailed molecular mechanisms still remain elusive. Hydrogen is a safe molecule that is largely produced by intestinal bacteria in rodents and humans, and no adverse effects have been documented. Methods We performed open-label trial of drinking 1.0 liter per day of hydrogen-enriched water for 12 weeks in five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 (PMD), four patients with 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 (PM/DM), and five patients with mitochondrial myopathies (MM), and measured 18 serum parameters as well as urinary 8-isoprostane every 4 weeks. We next conducted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 of 0.5 liter per day of hydrogen-enriched water or placebo water for 8 weeks in 10 patients with DM and 12 patients with MM, and measured 18 serum parameters every 4 weeks. Results In the open-label trial, no objective improvement or worsening of clinical symptoms was observed. We, however, observed significant effects in lactate-to-pyruvate ratios in PMD and MM, fasting blood glucose in PMD, serum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 (MMP3) in PM/DM, and serum triglycerides in PM/DM. In the double-blind trial, no objective clinical effects were observed, but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was detected in lactate in MM. Lactate-to-pyruvate ratios in MM and MMP3 in DM also exhibited favorable responses but withou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No adverse effect was observed in either trial except for hypoglycemic episodes in an insulin-treated MELAS patient, which subsided by reducing the insulin dose. Conclusions Hydrogen-enriched water improves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MM and inflammatory processes in PM/DM. Less prominent effects with the double-blind trial compared to the open-label trial were likely due to a lower amount of administered hydrogen and a shorter observation period, which implies a threshold effect or a dose-response effect of hydrogen. The complete article is available as a provisional PDF . The fully formatted PDF and HTML versions are in production.
个人分类: 氢气医学临床|5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日本磁感应研究进展
Tangjintian 2011-8-29 16:45
日本是最早进行磁感应治疗临床试验的国家, 1990 年日本就进行了热籽介导的 磁感应 治疗恶性胶质瘤一期临床试验;近年来,日本加快了肿瘤磁感应治疗技术的发展,有多家单位先后开展了临床试验;如: 2006 年进行的食道支架磁感应热疗的临床试验, 2007 年在日本信州大学进行磁流体热疗临床试验和同年在日本北海道医学院进行磁流体热疗临床试验。在基础研究方面,热与免疫激发一直是日本研究的特色,自发现热的免疫激发效应以来,日本在此领域进行了大量机制研究,近年已取得了许多局部性的成果,但还未能全面系统地阐述热激发免疫的机制;此外,日本在功能化介质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通过对磁纳米粒子表面进行功能化修饰和电荷改变达到靶向的目的,合成磁纳米复合介质如载药磁性脂质体以进行联合治疗等。
1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前列腺癌最新研究进展
xupeiyang 2011-8-5 09:28
来自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能区分具有不同前列腺癌风险的男性患者的新尿液检测方法,这为探测前列腺癌高风险提供了一种精确检测方法,也说明了“个性化”医疗的可能。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read.asp?page=201184172025396 相关研究文献: · 基因变异与前列腺癌 (7-21) · 非侵入性前列腺癌治疗 ExAblate(R) ... (7-14) · 咖啡可降低前列腺癌风险 (6-30) · 吸烟易导致前列腺癌复发 (6-24) · 中山大学Cancer res揭示鼻咽癌标记分... (6-17) · 研究发现每周快走至少3小时延缓前列... (6-16) · 挪威开发出治疗前列腺癌新药 可延长... (6-13) · 华人新晋院士Cell子刊解析前列腺癌 (6-1) · 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醋氨酚可降低患前列... (5-26) · 前列腺小体有望作为前列腺癌症的血浆... (5-18) · Berg Diagnostics 在第102届美国癌症... (4-11) · 联合疗法治疗前列腺癌更好 (3-30) · SPINK1蛋白抗击前列腺癌 (3-7)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26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Peters的“肖氏反射弧”临床试验3年报告造假
热度 2 zbt92 2011-7-21 08:24
  作者:猎人   Peters在善款的资助下早就完成了在9个脊柱裂病人身上进行的美国第一个 肖氏弧临床试验。这是个没有对照的试验,术后随访期限3年。每年年终, Peters都会报告他的结果。3年结束后,他曾先后两次在不同场合报告过他的结 果,一次是2月份的一个讲座,第二次是在一个会议上的海报 (poster)。在经 过了强劲的两年之后,3年后的结果令人大失所望,不仅反射弧消失了, 病人也 不来了。近来抽时间看了一下他的这个3年的结果。我很吃惊的发现,这么一个 短短的摘要和幻灯竟然充满了矛盾数据和低级的方法错误。整个试验的进行有致 命的错误。最后临床数据的分析也很不妥。Peters的大部分的数据更改都是把基 础值降低以拔高效果。下面我来谈一下几点我的看法供讨论。   1. 术前顺应性中位数(Median Compliance):幻灯片是15.2;海报是12.2。   2. 术前排尿量(Voided volume): 幻灯片是27;海报是23。   3. 三年后停用导尿管情况: 幻灯片是4 (5)人;海报是6人。   4. 膀胱最大容量(MCC): 膀胱最大容量 = 排尿量(Voided vol) + 残留量 (PVR)。 7人总MCC = 293x7 = 2051, 其中6人的总MCC = (248+93)x6 = 2046. 这第7个人的MCC为2051-2046 = 5cc。根据Peters一年结果的论文, 这名37岁患 者的术前MCC为269、术后1年为268cc, 3 年后怎么变成5cc了呢?   5. 37岁的失败患者是2位术前可以排一点尿中的一位,一年后还可以排尿, 三年后反而不能排尿了。   6. 术前共有3位顺应性低于10的患者, 其中一位为6.6; 3年后的结果没有 这一位。   7. 我们来看一下Peters所谓的大便正常是什么样子:3年后7人中6人大便正 常, 这其中包括靠用泻药(2人)和灌肠(2人);海报没有提这6名所谓大便正 常病人其实包括靠用泻药或者灌肠解决大便的。   8. 反射弧的消失: 幻灯片显示除了一个病人的反射弧变的很弱之外,其它都 消失了; 海报上只字未提反射弧消失一事。   我的个人评论,欢迎批评指正:   1. Peters报告的术后3年改变好多是主观数据,通过由父母代替完成问卷的 形式取得的,主观数据是不可靠的。例1, 大便是否正常,明明是7人中2人靠泻 药,2人靠灌肠,最后出现了6人大便正常的不可思议的结果。其实并不是所有脊 柱裂患者都有大便失禁或便秘。例2,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重新选择,6/7还会 选择手术"。Peters本人当初的解释是"这表明了孩子寻求新治疗手段的愿望"。3 年后这反而被用来证明手术有效。   2. 好多Peters描述的所谓改善都是儿童正常发育,骶神经前根切断,或者 是松解术的结果。例如1, 膀胱容量每年增加30毫升,3年90毫升。Peters的病 人3年后增加了83毫升,还不及正常值。例如2, 尿量与体重相关,这个年龄组 的儿童的排尿量为1-2毫升/公斤体重/小时,他们3年体重应当增加9公斤左右, 24小时尿量增加为:9 x (1-2) x 24 = 216 - 432cc。例如3,顺应性与年龄成 直线关系。   3. 脊柱裂病人的逼尿肌过度活跃可以是传出神经过度活跃的结果,这就是 用抗胆碱阻断神经来治疗的道理。切断(骶)神经前根跟用药异曲同工,用术后 停药做疗效指标是错误的。同用药一样,切断前根也应期望膀胱容量和顺应性的 改善。   4. 松解术早已证明有效,不再赘述。   5. 要想证明观察到的改变是新建反射弧的结果,前提是要证明反射弧的存 在。反射弧的消失更证明了这些变化与反射弧无关。   6. 缺术前相应尿流动力学数据。 尿流动力学检查是这个试验的最重要的客 观指标, Peters只给出了术后3年的平均排尿量(mean voided volume)和残余 尿(PVR)(248/93),没有基础(术前)水平作参照,这个数据毫无价值。   7. Peters的这个试验样本小, 无对照,数据又非常发散,例如他发表的一 年时结果:膀胱最大容量从211 (48-350) 到 253.7 (155-402), 排尿量133 (50-250),残余尿量119 (10-380),膀胱顺应性从16.1 (6.6-28.6)到 21.8 (7.8-53.8)。不难看出术后跟术前的数据范围是重叠的。如果像Peters 所说的,膀胱顺应性从16.1到21.8是改善, 那么术前就已经有一例达到28.6之 高,远高于术后平均值21.8;同理,术后仍然有一位7.8远低于术前平均值16.1。 其它数据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对于这样一组数据,不能用平均数来分析。正确 的方法是,根据事先定好的指标,一个病例一个病例单独分析,最后的结论应当 是有多少病人达到了治愈/改善/成功的预设指标。可惜Peters没有这样的预设 指标,他也没有这样去分析。他3年的结果仍然用同样有问题的方法分析。   8. 不知道为什么Peters会选择中位数(median)来评估样本的顺应性。中 位数只是一组数据中中间一个,或者,中间两个的平均。仅仅用中位数描述样本, Peters当属第一人。   9. 排尿效率其实意义不大, 最重要的是残余尿量和排尿后膀胱内压力。   10. Peters隐瞒反射弧消失的事实让我不再怀疑他的欺骗的动机。   参考资料:   1. AUA会议上的海报摘要   http://www.aua2011.org/abstracts/printpdf.cfm?ID=1502   2. 讲座用的幻灯片   http://www.icsoffice.org/Documents/DocumentsDownload.aspx?DocumentID=897   3. 一年结果的正式论文:Journal of Urology, vol. 184, 702-708, August 2010   4.含图片说明的原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04b5db0100rvq7.html
210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分期临床试验:药物安全和疗效的护航舰队
nooney1986 2011-7-11 16:03
临床试验是药物研发必经的关键步骤,目的是通过逐步扩大的临床治疗试验,验证药物药效和治疗范围、研究药物代谢途径,更重要的是,观察药物副作用及禁忌证,确保药物的安全性。一般来讲,新药经过试验室研究和动物试验,初步确定治疗效果后,需要经过以下四个步骤的临床试验: I期临床试验(phase I,人体药理研究):受试者由数名或十数名健康志愿者参与,主要是了解药物的安全剂量,以及人体所能承受的最高剂量。 II期临床试验(phase II,治疗探索):由一群严格筛选出来的同质性高的病人,探索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少数病人的临床试验,一般为数十人,再根据结果来设计第III期临床试验的受试者人数。 III期临床试验(phase III,治疗确认):此阶段受试者对象较多,为大型的临床试验,受试者人数数百到数千不等,一般以随机分配、双盲对照的方式进行,主要验证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通过III期临床试验的药物就可以初步上市了。 Ⅳ期临床试验(phase Ⅳ,治疗应用):新药上市后,并非就高枕无忧了,它还需面临更大的考验——IV期临床试验。研究人员会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监测,以考察药物在广泛使用下的罕见不良反应、药物交叉作用,以及在特殊人群比如孕妇、儿童中的安全性,并进一步改进药物剂量。 这四期临床试验,无疑是护航新药疗效和安全性的最强大舰队。但是能否保障试验过程中受试者的利益,又成为试验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个人分类: 生物实验室|1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即使存在诱发严重高血压、大出血的风险,安维汀也不会退市
sheep021 2011-7-1 20:40
抗癌药“安维汀”在美受拷问 来源: 天山网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一个专家委员会6月29日投票表决,要求瑞士罗氏制药公司修改抗癌药物“安维汀”(Avastin)标签所示用途,停止使用这种药治疗乳腺癌。    建议停用    美国药管局一个6人专家委员会经过两天听证,29日以全票通过的结果,建议停用安维汀治疗乳腺癌。   委员会的理由是,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安维汀在乳腺癌治疗方面缺乏安全性和有效性, 存 在诱发严重高血压、大出血的风险,总体而言无法延长患者生命 。   安维汀化学名称为“贝伐珠单抗”,曾用名“阿瓦斯汀”,是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它抑制能刺激新血管形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使肿瘤组织无法获得所需血液等养分,达到抗癌功效。   这是专家委员会不足一年时间内再次得出相同结论。委员会去年要求停用安维汀治疗乳腺癌,但罗氏方面请求再次听证。   不过,委员会这一结论不具约束力和强制力,是否停用的决定最终将由药管局局长玛格丽特·汉堡作出。    不会退市   药管局方面说,无论最终决定如何,安维汀将继续用于治疗结肠癌、肺癌、肾癌和脑癌。   “换句话说,无论最终是否批准它用于乳腺癌治疗,安维汀将继续留在市场上。”   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即便药管局下令停用安维汀治疗乳腺癌,医生仍可为患者开出这种药。不过,美国医疗保险系统可能拒绝为乳腺癌患者支付这种药的药费,患者个人因而须自行承担每年大约8.8万美元药费。   委员会的建议招致一些患者及其家属不满。“自由使用药物”创始人特里·凯利现身说法,称妻子是乳腺癌晚期患者,得到安维汀“莫大帮助”。   “委员会就事关乳腺癌患者生死的议题作出决断,成员理应由乳腺癌专家和肿瘤学家组成,”凯利说,“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这类专业人士。”    药商力争    一旦药管局最终决定停用安维汀治疗乳腺癌,罗氏制药的利益将蒙受损失。   “我们对委员会的建议十分失望,希望(药管局)局长作出决定,不要让患者在面临较少治疗选择的情况下再失去一种重要药物,”罗氏首席药物官、全球产品部负责人哈尔·巴伦说。    “我们准备继续与药管局合作,找到一种解决办法,以求最符合需要安维汀的患者利益。”   法新社等一些媒体援引的数据显示,一旦药管局下令安维汀不得用于治疗乳腺癌,罗氏制药的年收入可能“缩水”10亿美元。(闫洁)来源新华网) 时空评论: 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但商人的目的是赚钱,只要能赚钱,管他“伤人”,还是“救人”呢,呵呵。一件商品,只要有利润,就不会退市。只有那些降价降到无利可图的药物才会退市。 由此可见,市场化不是解决医疗问题的良药。 相关链接: 药物降价能否跳出“降价死”怪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从医院治愈率的统计看中药的作用
wliming 2011-6-13 10:13
【 博主评:希望维护中医的人敢于面对现实,吹牛不解决问题。 】 从医院治愈率的统计看中药的作用   作者:james_hussein_bond   中药有没有作用、有什么样的作用,因为很少有按科学标准严格执行的双盲 对照临床试验,除了剧毒的中药能短期造成明显毒副作用,普通中药的长期、微 弱作用很难在个别病例中看出来。一个办法就是看大规模人群的统计。从这个意 义上讲,中国是在拿全国人口做中药的临床试验,只是到现在还没有人把这方面 的统计综合总结出来。   我不是写一篇专业研究论文,所以只简单地把能查到的数据列下。希望有专 业人士能研究这些数据,得出严格的结论。所有数据取自《全国中医药统计摘 编》。下表列出中国所有医院和中医医院住院治愈率和住院期间中药使用率(按 费用算)的比较。选择住院治愈率而不是门诊治愈率,是因为前者统计基数(住院 人数)较准。治愈率算法以治愈人数除以入院人数(如果按《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 给出的治愈率算法,中医医院的差距更大)。   年 所有医院治愈率 中药使用率 中医医院治愈率 中药使用率   2002 56.14% 4.89% 55.92% 17.68%   2003 55.24% 4.27% 55.35% 15.65%   2004 54.61% 3.95% 54.42% 14.51%   2005 53.15% 3.93% 52.10% 15.32%   2006 51.86% 3.44% 51.74% 14.22%   2007 50.69% 3.43% 49.48% 14.47%   2008 50.70% 3.45% 49.95% 15.17%   2009 49.87% 3.48% 48.66% 16.13%   (治愈率逐年降低是因为统计方法的改进,2007年以后的数据比较准确)   首先我们看到,即使是中医医院,治病也基本上靠西药。事实上,没有任何 医院敢给住院病人只开中药而不开西药。第二,中西药混合用并不能提高治愈率。 相反,在统计数字比较可靠的后三年,中医医院的治愈率比所有医院的要低一个 百分点。   中医医院治愈率低的具体原因还需要分析。通常能想到的原因,如卫生水平 差别、技术差别,都不能解释。比如看具体指标,县级中医医院住院感染率低于 市级中医医院,治愈率也高于市级医院。这显然和基于卫生水平、技术水平的预 期相反,却可能是由于重病病人通常不去县级医院。这点可以由住院时间证实。 中医医院和普通医院的平均住院时间都是10到11天,而县级中医医院的平均住院 时间只有7到8天。有意思的是,县级中医医院的中药使用率远低于市级医院的使 用率。中药使用率最高的中医医院,是北京(20%)、上海(21%)两市的医院。可惜 我没有北京、上海的治愈率数据。   国内中医期刊上常发表研究声称中药或中西药结合能获得比西药单独用更好 的疗效。从全中国八年的统计数字看, 中药作为一个整体对治疗疾病很可能没有 任何效果。 希望有关专家更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 (XYS20110611)
个人分类: 伪科学|1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欧洲泌尿学》专家剖析美国肖氏手术试验结果
zbt92 2011-5-22 15:50
  作者:羽矢   美国Beaumont医院在美国《泌尿学杂志》2010年第8期发表肖氏手术临床试 验一年随访结果后,遭到了同行专家的严厉批评和质疑(见《国外同行专家对美 国肖氏手术临床试验结果的评价》)。今年1月,德国泌尿学专家J.W. Thuroff 又在《欧洲泌尿学》发表长篇评论,再次对美国试验结果作出负面评价。专家从 神经解剖学理论出发,剖析肖氏手术原理及手术后果。专家认为:手术仅能使部 分患者获得有限改善、且造成下肢障碍;手术中神经被切断使症状有所缓解,但 效果比不上传统的单侧神经切断术;而反射弧本身即使能建立也可能只起有限的 正面作用、同时也可能起一定的负面作用;美国试验未能验证肖传国的结果符合 理论预期。   专家在评论中总结了Peters等人的试验结果及结论,即:原则上,术后刺激 皮肤可引发膀胱收缩;临床效果上,却仅有两名患者能停止导尿,且无一能够完 全控尿。手术造成患者下肢肌肉无力,其中一名儿童持久性足下垂。在恢复控尿 和排尿功能方面,美国试验未能在临床上验证肖传国以前发表的优异结果。手术 应限制在研究框架内,需严格分析其风险-效益比。   专家介绍了肖氏手术的原理,即:将腰、骶神经前根各一条切断后进行交叉 吻合,建立新反射弧,使患者能够通过抓挠皮肤引发膀胱收缩。专家认为,该手 术的神经解剖学基本原理及手术效果存在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包括:   1. 切断腰神经前根中断了该神经对下肢肌肉的支配,将导致下肢肌肉无力。 如果其他神经未能接管功能、补偿损失,则将导致该神经所支配的肌肉永久瘫痪, 例如美国试验中的那例永久性足下垂。   2. 切断骶神经前根中断了该神经对膀胱、肠道和盆底肌肉的支配,可使逼 尿肌反射亢进、盆底痉挛及逼尿肌-括约肌失调等有所缓解。但是,由于仅单侧 切断了8条骶神经前根中的一条、且不同患者骶神经个体差异相当大,与现有的 有选择性的骶神经前根单侧切断术相比,改善效果有限且效果不定,更比不上现 有的双侧干预手术。   3. 虽然试验结果表明,神经重建成功后,刺激皮肤可引发逼尿肌收缩(注: 最新结果表明,“术后三年,仅剩一名患者存在反射,且远比以前减弱”,即刺 激皮肤不能引发逼尿肌收缩,见《美国“肖氏手术”三年试验结果:“神奇的肖 氏反射弧”成了“神奇消失的反射弧”》),但是,其预期功效是有限的。这是 因为,手术只重建了8条骶神经中的一条,只占控制膀胱的全部神经的不到 20-30%。而且,骶神经还控制盆腔器官、盆底肌和括约肌,重建成功可导致负面 效果,即皮肤刺激会引起逼尿肌-括约肌失调而妨碍排尿。例如,肖发表的尿动 力学图表明,患者主要靠腹压排尿,仅有微弱的逼尿肌收缩,同时伴随些许逼尿 肌-括约肌失调。   4. 新建立的反射弧可能存在中枢神经调整效应,该效应可能起正面效果, 也可能起负面效果。(注:新反射弧的效果见《“肖氏手术”的效果与“反射弧” 无关》)   5. 如果神经损伤或神经缺陷的持续时间过久,则逼尿肌肥厚及纤维化等功 能退化可能是不可逆转的,无法通过肖氏手术得以改善。   在结论部分,专家认为,美国试验结果论文传达的重要信息是,其自主排尿 和控尿功能方面的临床效果不利于肖的优异结果,但美国结果符合理论预期。即 便神经重建完全成功,也最多只有20-30%控制膀胱的神经可能被激活。而排尿障 碍和尿失禁的原因复杂、情况多样,很难想象通过重建一根神经就能解决所有功 能和形态异常所造成的问题。专家还重申手术导致运动障碍的风险,并认为 Peters等人的对手术风险和效益继续进行科学评估的呼吁值得注意。   需要指出的是,本评论发表后,美国三年结果才在一次讲座中公布:9名脊 柱裂患者中2名失访,其余7名“6/7漏尿,全都压力性尿失禁”,“仅剩一名患 者存在反射弧,且远比以前减弱”。此外,Duke大学John S. Wiener还曾在2010 年6月的讲座中透露神经外科专家们对肖氏手术的反对意见:“神经外科专家们 注意到,他(肖)的手术是一种脊髓栓系松解。这可解释一些(肖氏手术的)正 面结果”。如果本评论的作者当时知悉这些情况,可想而知所作的评论将会更全 面,对肖氏手术的评价将会更负面。   评论原文见:   http://www.europeanurology.com/article/S0302-2838%2810%2900954-1   《欧洲泌尿学》:评“腰-骶神经重建治疗脊柱裂的试验结果”   作者:J.W. Thüroff   《欧洲泌尿学》2011年1月第59卷第1期e1-e4页。2010年11月在线发表   “腰-骶神经重建治疗脊柱裂的试验结果” 由K.M. Peters等发表于《美国 泌尿学》   1. 专家概述   肖曾报告在中国所做的脊柱裂儿童经腰-骶神经重建后获得膀胱控制功能的 成功率为87%。Peters等人的论文则报告了美国在肖的帮助下进行手术、经过一 年全面随访的有9名患者参加的前瞻性研究结果。9名患者中的7名能够通过相应 区域的皮肤刺激导致膀胱压力增加。尽管如此,其中仅有两名患者能停止导尿, 且无一能够完全控尿。不过,大部分患者大便功得以改善。切断腰神经前根后, 9名患者中的8名一开始下肢肌肉无力,其中一名儿童术后12个月持久性足下垂。   作者们的结论是:尽管原则上证明了腰-骶神经重建后可引发和重现膀胱收 缩,但恢复控尿和排尿功能方面的临床有效性却低于肖以前发表的结果。Peters 等人建议,此手术应限制在研究框架内,需严格分析其风险-效益比。   2. 专家评论   通过手术进行交叉神经重建是一项绕过受损脊髓节段的有趣的概念。肖将其 应用于92名脊髓损伤患者,其中88%术后1年获得膀胱控制功能。随后应用于110 名脊柱裂儿童,术后1年成功率87%。此手术的原理是切断脊髓病变面以上的一条 完整的腰神经前根(通常为腰4或腰5),将其与病变面或以下的切断了的一条骶 神经前根(通常为骶2或骶3)吻合,从而建立新的“皮肤-中枢神经系统-膀胱” 反射弧。与切断了腰神经前根对应的腰神经后根则保持完整。神经移植后,患者 能够通过抓挠腰神经对应的皮肤,刺激骶神经引发膀胱收缩。这项手术已用于逼 尿肌-括约肌失调(DSD)的高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骶反射弧本身完整,但与中 枢中断联系而失控)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骶反射弧因骶部病变而被破坏)。   这种交叉神经重建手术的神经解剖学基本原理及手术效果导致几项值得关注 的问题。   2.1 神经解剖学   腰神经前根主要是躯体神经和一些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混合 而成的传出神经,其中一条在此手术中用作供体。切断腰4或腰5将影响其所控制 的器官,因此,可想而知将导致相应的下肢肌肉无力。   骶神经前根也是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混合传出神经,其中一条在本手术中用 作受体。人的骶2神经主要是体神经组成(支配盆底肌肉);而骶3神经则主要是 自主神经组成(包含支配肠道和膀胱的副交感传出神经),同时也包含体神经。 支配膀胱的神经起于骶神经骶2-骶5节段(主要在骶3神经),但该节段的个体差 异相当大。与脊髓损伤患者相比,脊柱裂患者因其固有的神经解剖异常,个体差 异更为明显。   支配盆腔器官(特别是膀胱)的神经是双侧的,因此,所有的单侧干预手术 均比双侧手术效果差。电刺激术(例如神经调节术)已经清楚地证实了这一点。   2.2 交叉神经重建的预期效果   2.2.1 切断腰神经前根供体   腰神经前根主要是躯体传出神经。切断后,该神经根至其肌肉效应器的躯体 运动神经支配被中断了。该神经根切断后,如果没有或少有其他神经节段参与这 块肌肉的支配、从而接管部分功能,则将导致其支配的肌肉的永久瘫痪。报告中 的一例永久性足下垂就是例证。   2.2.2 切断骶神经前根受体   在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情况下,切断骶神经前根受体及其到膀胱和直肠的自主 运动传出神经,这本身将导致亢进情况有所改善。但是,这种改善效果是有限的。 这是因为只单侧切除了仅仅一条骶神经前根(骶2或骶3)、选这两条神经根中的 哪一条不定、而且这两条神经根所含的单侧骶自主传出神经数量不定。   由于切断了到骨盆底肌肉和外括约肌的体神经纤维,导致相应运动单元瘫痪, 可以预料,盆底痉挛及逼尿肌-括约肌失调会有所改善。但是,同样基于上述原 因,这种改善效果也是有限的。   2.2.3 骶神经重建的效果   现已表明,某条骶神经重建成功后可主动引发逼尿肌收缩。然而,受几项因 素限制,其预期功效是有限的。首先,骶神经只重建了一条,而骶自主传出神经 是从两侧骶2至骶5发出的多条。其次,骶神经为混合神经,包含到盆腔器官的自 主传出神经和到盆底肌和括约肌的体传出神经。因此,理论上可预料,重建成功 后皮肤刺激可引起一些逼尿肌-括约肌失调。   2.2.4 新反射弧的中枢神经调节   由于新建立的皮肤-中枢神经系统-膀胱反射弧决非简单的脊髓反射弧,而是 沿其长传入纤维通过丘脑进入大脑感觉皮层、然后再返回,因此,可以预料存在 中枢神经调节效应。这些效应可能在两个方向上都起作用,或者减弱(抑制)、 或者夸大(刺激)所期望的通过腰-骶神经对逼尿肌的激活作用。   2.2.5 继发性膀胱变化   神经损伤或先天性神经系统缺陷影响膀胱顺应性和逼尿肌收缩。肌肉肥厚及 逼尿肌纤维化等继发性变化与神经功能缺陷的持续时间有关。脊髓损伤患者在脊 髓受伤早期就开始康复治疗,则有可能使这些变化逆转。然而,对于具有先天性 神经功能缺陷的脊柱裂患者,效应器官的某些继发性变化可能是不可逆转的。   3. 结论   Peters等人的论文传达的重要信息是,按其试验经历,从脊柱裂儿童获得自 主排尿和控尿功能方面来说,他们的腰-骶神经重建的机能结果,不利于肖的优 异报告。其实,Peters等人发表的尿动力学图(其论文的图2和图3)显示逼尿肌 收缩压高达30厘米水柱,好于肖的尿动力学图(其论文的图3和图4)【译注:此 句不确。Peters图2、图3逼尿肌收缩压分别高达23、37厘米水柱;而肖图3、图4 收缩压分别高达32.57、23.67厘米水柱。单纯从逼尿肌收缩压来看,两者基本相 当。更何况Peters图3中的患者的反射弧根本未建立,逼尿肌收缩并非由皮肤刺 激引发。这名患者年龄最小、未做过修补术、术前条件较好,术后改善应是修补 术的效果】。肖的尿动力学图表明,排尿主要是靠伴随盆底活动的腹部用力达到 的,仅有微弱的逼尿肌收缩,伴随着与腹部用力同时发生的难以识别的逼尿肌- 括约肌失调。   无论如何,按上述理论分析,Peters等人的临床结果在意料之中。即便一条 骶神经的重建完全成功,也只意味着支配膀胱的八条骶神经中仅有一条(充其量 20-30%的控制膀胱的骶副交感传出神经)可经启动排尿的刺激而激活。脊柱裂患 者尿失禁可能与逼尿肌反射亢进、或括约肌反射消失两者都有关。此外,逼尿肌 高张性或纤维化降低膀胱顺应性,控尿功能可能因此受损。我们无从知道,仅仅 一条骶神经前根重建何以控制所有这些功能和形态异常。   切断腰神经前根供体对运动单元的影响导致的运动障碍是永久性的。如果某 特定肌肉受多个脊髓节段支配,而其他节段能补偿被切断的节段的功能损失,则 运动功能的损失有可能得到补偿。   论文作者的呼吁值得注意,即,在本手术有可能被积极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 践之前,应继续对其风险和效益进行科学评估。   参考文献(略)   作者机构:德国美因茨约翰内斯古腾堡大学医学中心泌尿系   译注:为使文本清晰,段落标号为译者所加。 (XYS20110521)
1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摄硒能抗癌吗?
hxgwzu 2011-5-12 11:08
摄硒能抗癌吗?
关于硒元素(Selenium,Se)的生物学效应,研究得最多的恐怕是其抗癌作用,但学术界对此历来就存有争议 。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相信摄硒能够降低癌症风险。许多食物中都富含硒,如巴西坚果(brazil nuts,如下图)。然而,最近的一项随机控制临床试验( RCCT,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研 究表明,硒对非黑素类的皮肤癌、前列腺癌都无防范作用。研究结果发表在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1年,第5期, DOI: 10.1002/14651858.CD005195 )上。主持这项研究的是来自德国柏林THR学院( Institute for Transdisciplinary Health Research )的 Gabriele Dennert 教授。 该研究组搜索了摄硒效应的临床研究文献,发现了49项预期的观察研究( observational studies )和6项随机控制临床试验。其中,观察研究表明,高硒摄入可以防范癌症,但RCCT研究却表明无此明显作用。另外还有迹象表明,如果摄硒时程过长,会造成有害效应。 Russo MW, Murray SC, Wurzelmann JI, Woosley JT, Sandler RS (1997). "Plasma selenium levels and the risk of colorectal adenomas". Nutrition and Cancer 28 (2): 125–9. doi : 10.1080/01635589709514563 . PMID 9290116 . Knekt P, Marniemi J, Teppo L, Helivaara M, Aromaa A (15 November 1998). "Is low selenium status a risk factor for lung cancer?" .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48 (10): 975–82. PMID 9829869 . http://aje.oxfordjournals.org/cgi/pmidlookup?view=longpmid=9829869 . Young KJ, Lee PN (1999). "Intervention studies on cancer".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8 (2): 91–103. doi : 10.1097/00008469-199904000-00003 . PMID 10335455 . Burguera JL, Burguera M, Gallignani M, Alarcón OM, Burguera JA (1990). "Blood serum selenium in the province of Mérida, Venezuela, related to sex, cancer incidence and soil selenium content" (Free full text). Journal of Trace Elements and Electrolytes in Health and Disease 4 (2): 73–7. PMID 2136228 . Clark LC, Combs GF, Turnbull BW, et al. (1996). "Effects of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for cancer pre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arcinoma of the sk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Nutritional Prevention of Cancer Study Group". JAMA 276 (24): 1957–63. doi : 10.1001/jama.276.24.1957 . PMID 8971064 . Lippman SM, Klein EA, Goodman PJ, et al. (2009). "Effect of selenium and vitamin E on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and other cancers: the Selenium and Vitamin E Cancer Prevention Trial (SELECT)" (Free full text). JAMA 301 (1): 39–51. doi : 10.1001/jama.2008.864 . PMID 19066370 . "Chemoprevention Database" . http://www.inra.fr/reseau-nacre/sci-memb/corpet/indexan.html . Retrieved 2009-05-05 . Garland M, Morris JS, Stampfer MJ, et al. (1995). "Prospective study of toenail selenium levels and cancer among women".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87 (7): 497–505. doi : 10.1093/jnci/87.7.497 . PMID 7707436 . Hercberg S, Galan P, Preziosi P, et al. (1998). "Background and rationale behind the SU.VI.MAX Study, a prevention trial using nutritional doses of a combination of antioxidant vitamins and minerals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cancers. Supplementation en Vitamines et Minéraux Antioxydants Study" (Free full text).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Vitamin and Nutrition Research 68 (1): 3–20. PMID 9503043 . 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antioxidants.html . Hercberg S, Galan P, Preziosi P, et al. (2004). "The SU.VI.MAX Study: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the health effects of antioxidant vitamins and minerals" (Free full text).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4 (21): 2335–42. doi : 10.1001/archinte.164.21.2335 . PMID 15557412 . "Selenium and Chemotherapy - Nutrition Health" . http://nutrition-health.info/index.php/Selenium_and_Chemotherapeutic_Drugs . "Selenium Cancer" . http://nutrition-health.info/index.php/Selenium_Cancer_1 . Nilsonne G, Sun X, Nystrm C, et al. (2006). "Selenite induces apoptosis in sarcomatoid malignant mesothelioma cells through oxidative stress". Free Radical Biology Medicine 41 (6): 874–85. doi : 10.1016/j.freeradbiomed.2006.04.031 . PMID 16934670 . Tsavachidou D, McDonnell TJ, Wen S, et al. (2009). "Selenium and vitamin E: cell type- and intervention-specific tissue effects in prostate cancer" .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101 (5): 306–20. doi : 10.1093/jnci/djn512 . PMC 2734116 . PMID 19244175 .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2734116 . Klein EA (2009). "Selenium and vitamin E: interesting biology and dashed hope".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101 (5): 283–5. doi : 10.1093/jnci/djp009 . PMID 19244172 .
个人分类: 分享|5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linagliptin(利拉利汀):糖尿病的上市新药的相关文献(含专利)
热度 2 zhpd55 2011-5-10 18:25
linagliptin(利拉利汀):糖尿病的上市新药的相关文献(含专利)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2011年5月2日批准一种治疗Ⅱ型糖尿病的口服药片Tradjenta(linagliptin tablets,通用名“利拉利汀”,结构式见下图)上市,利拉利汀可用于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能力。在约3800名Ⅱ型糖尿病患者参与的8项双盲临床试验中,Tradjent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展现,其主要副作用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流鼻涕、喉咙痛、肌肉痛和头痛等。 Ⅱ型糖尿病又称成年发病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其特点是胰岛素抵抗,即自体能够产生胰岛素,但体内组织对胰岛素的作用不敏感,正常量的胰岛素起不到正常的降血糖作用。利拉利汀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提高一种激素的水平,而这种激素可刺激胰岛素释放,进而改善服用者的血糖控制。利拉利汀由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出品,可单独服用,也可与其他现有药物联合使用。 收集到到几篇关于利拉利汀的文献,其中包括2010-2011年专利文献,供专家参考。(正在上传,请等待) 相关文献,可以参考: 美国专利: http://doc.sciencenet.cn/DocInfo.aspx?id=837 台湾专利: http://doc.sciencenet.cn/DocInfo.aspx?id=838 代谢研究: http://doc.sciencenet.cn/DocInfo.aspx?id=839
个人分类: 药物动态|1449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化药1.1类新药—喜诺替康获药物临床试验批件
nooney1986 2011-4-21 12:48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化药1.1类新药喜诺替康(Sinotecean,YC-8)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颁发的药物I期临床试验批件(批件号:2011L00694)。喜诺替康是由上海药物所张金生研究员和楼丽广研究员共同研制的一种全新结构半合成以DNA拓扑异构酶I(TopoI)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目前已上市的以TopoI为靶点的喜树碱类抗肿瘤药物共有4个,分别为治疗晚期结肠癌的一线药物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 治疗小细胞肺癌和卵巢癌的主要药物拓扑替康(topotecan), 贝洛替康(belotecan), 以及10-羟基喜树碱。作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化药1.1类新药,喜诺替康的临床前研究获得了“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新药临床前研究”专题的资助。2004年8月,上海药物研究所与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将喜诺替康在中国国内市场研发权独家转让给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喜诺替康是药物所与企业联合开发创新药物的又一范例,该药的研发成功,必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个人分类: 国内医药行业观察|1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临床试验的结果宣告肖氏手术无效
热度 6 yangfanman 2011-4-18 09:31
美国临床试验的结果宣告肖氏手术无效   ·方舟子·   美国Beaumont医院Peters医生最近报告了肖氏反射弧1期临床试验术后3年随 访结果。9名试验者中2名失去随访,剩下的6名漏尿、全都压力性尿失禁,仅剩1 名患者存在反射,且比以前弱得多。5名大便、4名膀胱功能有所改善(应是同时 做的常规手术栓系松解术的作用)。该报告结论是:“成功了吗?不能肯定” (Success? Not Sure)   美国1期临床试验的结果实际上已宣告了肖氏手术的无效。须知肖传国的卖 点是神奇的挠大腿排尿的“肖氏反射弧”,但接受手术试验的美国患者中,只有 1人有微弱的反射,而且在逐渐消失。这说明根本不存在“肖氏反射弧”,所谓 的反射只是训练形成的不稳定的条件反射。这2期临床试验还怎么做啊?   肖传国声称欢迎肖氏手术无效患者靳冰岩参加其记者招待会,并称:“我判 断你的排尿功能一定已有显著改善,我们会给你作尿流动力学检查以确定。”其 实靳冰岩早在2009年12月份就已由一家三甲医院做过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是“术 后无改善”。难道检查必须由肖传国本人来做才算数?   Peters医生的报告见:    http://www.icsoffice.org/Documents/Documents.aspx?FolderID=107
个人分类: 记录社会|2234 次阅读|7 个评论
癌症研究国际文献计量分析报告 1870 - 2011年
xupeiyang 2011-3-29 12:42
《科学》特刊:向癌宣战四十年 抗癌路仍漫漫 40年来的重要事件: 1978年,美国开始了第一个癌症生物学治疗方法——α干扰素的临床试验,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抗雌性激素它莫西芬(tamoxifen)用于预防乳腺癌的复发; 1980年,罗伯特·加洛和其他人分离出人类T细胞嗜淋巴细胞病毒1型,这是一种引发癌症的病毒; 1983年,研究人员创建出几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作为癌症研究的模式动物; 1985年,对乳腺癌患者的随机临床对比实验显示,乳房肿瘤切除手术加上放射性治疗,其效果与乳房切除手术一样; 198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哈罗德·瓦尔默斯和迈克尔·毕晓普,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第一个原癌基因; 1992年,FDA批准紫杉树皮衍合成生紫杉酚(Taxol)用于乳腺癌治疗; 1996年,美国癌症协会和其他报告指出,美国癌症死亡率第一次呈现实质性下降,从1991年到1995年下降了2.6%; 1998年,FDA批准单克隆抗体药物赫塞汀(Herceptin)用于治疗过度生产HER2的转移性乳腺肿瘤;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对《纽约时报》说,阻断肿瘤血管的生长能“在两年内治愈癌症”; 2005年,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启动癌症基因图谱计划; 2007年至2008年,乳腺癌发生率下降,主要归功于更好的扫描技术和荷尔蒙替代治疗法的减少; 2010年,国家肺癌扫描试验发现,螺旋CT筛查能降低癌症吸烟者的癌症死亡率。FDA批准Provenge用于转移性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等。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3/245515.shtm http://www.sciencemag.org/site/special/cancer2011/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vjdyr4ghwpsoIpI1bI0 信息分析报告 Neoplasms.docx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2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调料妙用大全:豆蔻养胃壮阳改善口气
shawnshen 2011-2-20 11:07
调味品不仅能刺激你的味蕾,还有益身心。美国雅虎健康网站近日刊文推荐了9种调料,帮您轻而易举调理出健康。   大蒜降低血压。美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发现,每天吃一瓣大蒜能有效降低胆固醇,还能降血压。大蒜还有抗菌作用,常被用于治疗轻微感染。   生姜治疗恶心。大量研究表明,生姜可缓解眩晕和因怀孕引起的呕吐,且没有口干、嗜睡等其他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同时,生姜还有舒缓痛经、关节炎、肌肉酸痛的作用。   肉桂降低血脂。临床试验显示,肉桂含有的肉桂多酚可以降低体内总胆固醇和“坏胆固醇”的含量,可预防和辅助治疗高血脂。同时,它还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肉桂粉在超市可以买到,下次吃点心、喝麦片时,不妨撒点。   咖喱保护关节。咖喱的主要原料姜黄,有抗肿瘤、消炎、抗氧化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还能提高记忆力,降低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   孜然增强免疫。烹调肉类、海鲜、蔬菜,都可以用到孜然调味。孜然被认为可以增强免疫,并改善肝功能、减少肠胃胀气。   八角有助消化。八角常被用于煲汤和炖肉,在增添风味的同时,还能促进人体的消化吸收。有研究发现,八角有助提升人体免疫力。   豆蔻增加活力。在亚洲,豆蔻的药用价值被认为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活力。此外,豆蔻能壮阳、助消化,还能缓解哮喘、防止口臭、改善心情。   丁香缓解牙痛。据记载,最早把丁香用于烹饪的国家是印度。丁香除了可以促进消化外,牙痛时嚼几粒也能缓解。   茴香调理肠胃。茴香能刺激胃肠,促进胃液分泌,有调节肠胃蠕动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消化,还能缓解肠胃疼痛。
个人分类: 生活百事通|1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来自中国的疑问给美国的临床试验带来麻烦
热度 3 郝炘 2010-11-5 05:07
郝炘 中国一个持续 5年的医学争议波及到美国 密歇根州,推迟了那里即将招募患者的临床试验。 这个在 密歇根州 Royal Oak市的威廉 · 博蒙特医院的临床试验的目的是用手术改变脊柱裂患者的神经路经,使他们能够控制他们的膀胱。 项目主持人 Kenneth Peters上周确认资助试验的美国 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要求复查。 发明神经改路手术的泌尿医生肖传国宣称在中国获得了 惊人的结果 ,包括 110位 脊柱裂患者术后一年随访时的成功率为 87%. 但围绕其工作的争议也是惊人的。前不久,警方指控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泌尿科主任肖传国指使人在街上打了他的两位批评者。被打伤的是方是民,他用方舟子的笔名运作 新语丝网站 ,还有记者方玄昌,他曾编辑杂志报道,说中国患者未能从肖氏手术受益。 肖被以 “寻衅滋事”判了 5个半月的拘役。 他提出上诉。《科学》给肖的律师发了电子信, 请求评论,但在付印前没得到答复。 对 密歇根州基于肖士手术的临床试验的质疑今年 3月送达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 。一个号称“新语丝志愿者”的 小组跟踪肖研究多年,他们发信到 HHS下属的 科研诚信办公室 ( ORI )和 人类 研究保护办公室 (OHRP)。信中称“目前在美国展开的临床试验基于 可疑数据 ”和存在其他问题。 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软件工程师、博客撰写人、志愿者之一的程 鹗把信寄到 ORI和OHRP。他说ORI在3月份回信表示不调查,因为他们的指控不够具体,而且肖在中国的工作超出ORI的管辖范围。但是,上周 OHRP给程发了电子信,确认该办公室让资助机构重新考虑指控。 肖在科学界有不少朋友。 博蒙特医院泌尿科主任 Peters和30位研究者9月份曾签名一封公开信支持肖,信中 敦促中国 “保障他的人权”,赞扬肖是个“有同情心的人,他的 诚实正直 和给社会的创新科学贡献受到全世界的尊重”。 肖研究出来的神经改路手术原用来治疗 脊髓损伤( SCI)患者并发的神经性膀胱症。 神经跨交的想法最初由一位澳大利亚外科医生在 1907年提出,医学文献中散落着一些部分成功的案例。不过肖在1980年代末提出的方法绕过 中枢神经系统 ,把 脊髓损伤病灶下 的一根腰底部神经与一根或两根 骶神经跨接起来,改变向膀胱和尿道肌肉输送信号的方式。 肖宣称手术建立了一个新神经通路,病人可以通过 挠或挤大腿皮肤启动自主排尿。 在大鼠和猫身上检验了这个想法后,肖在 1994年申请并得到NIH资助在狗身上做试验,那时肖在美国纽约 布鲁克林长岛学院医院工作。 据他自己发表的描述,肖于 1995年开始在河南省一个煤矿医院的中国SCI患者身上做临床试验,并最终把来自这些患者的结果发表在2003年的《泌尿学杂志(Journal of Urology)》上。这篇经过同行评议的文章报告了15位男性SCI患者接收手术的结果,这些患者都是 反射亢进神经性膀胱(不自主地排尿) ,其中 10人的获得 令人满意的膀胱功能, 2人部分恢复,2人失败,1人失去随访。 批评者指出肖的 数据前后矛盾 。比如在较早的报告中(有些是中文的),肖描述的患者手术后恢复时间是10到12个月,但2003年的最终报告说患者手术后12到18个月获得膀胱功能。还有,2003年报告中描述的15位患者都是 反射亢进神经性膀胱,这似乎与肖早期的报告不符, 早期 报告中描述的既有反射亢进神经性膀胱患者,也有无反射膀胱 (无法排尿) 患者 。 加利福尼亚州 Sacramento 市加州大学 戴维斯儿童医院儿童泌尿科主任 Eric Kurzrock说由于“ 病人选择偏倚 ”肖的研究存在“极大的缺陷”。 Kurzrock特别批评其宣称的高成功率,指出没有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不可能有这样的数据。 治疗了 SCI患者后,肖开始用神经改路手术来治疗 脊柱裂儿童的膀胱功能失常,这类患者的脊髓通常不象脊髓损伤患者那样完全损坏。博蒙特医院首次在 2006、2007年做的由私人资助的临床试验中招收了9位脊柱裂患者和2位SCI患者。 Peters和共同作者报告了 脊柱裂患者的初步结果,但是 SCI患者的结果一直没有报告。 目前 NIH资助的临床试验目标是 招募 16位脊柱裂患者。最初的设计非盲、也没有对照组。 Peters说NIH已经“成立一个关于我们研究的监督委员会。几星期前我们和他们碰了面,正在处理他们的评论。我们很快会提交修改过的 临床试验方案,供他们复查 ”。 英文原文见2010年11月5日 《科学》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330/6005/741
个人分类: 英译中|25056 次阅读|41 个评论
减肥药西布曲明为何在欧美退市
songshuhui 2010-11-1 23:02
崔略商 发表于 2010-11-01 10:27 两害相权弃其重 减肥药西布曲明为何在欧美退市 肥胖我所不欲也,药物副作用也是我所不欲也。那么如果一种减肥药能快速有效减肥,却会出现一定比例的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西布曲明就是这样一种药。它是通过作用于神经中枢,抑制人的食欲,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上世纪90年代,由于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以体重减轻至少5%作为标准,服用西布曲明者达到这个标准的明显多于单纯采用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的,因此这个药作为一个有效的减肥药上市了。含有西布曲明成分的药品有很多,有雅培公司的诺美婷,以及我们国内颇有知名度的减肥药曲美。还有很多打着全天然、纯中药幌子的减肥保健品中也含有这种非天然的西药,当然这是非法添加的。 对于一个药物来说,绝不是说批准它上市就意味着大家认为它绝对安全了。相反,有些不良反应由于发生率相对较低,在上市前的小规模临床试验中是发现不了的,那么就只能在上市后采用两个办法来继续监测药物的安全性:一种是建立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等待医生和患者报告不良反应;另一种是主动出击,组织大规模的上市后临床试验,参加试验的受试者往往达到成千上万人,可以发现一些发生率较低,但后果较严重的不良反应。 西布曲明就是在上市后的监测中被发现,它会在一部分使用者中产生严重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2002年开始,按照欧洲药品监管部门的要求,生产厂家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西布曲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项研究入选了一万多位受试者,每位受试者的平均用药时间为3.5年,观察至首次用药后5年。结果发现,使用西布曲明的受试者体重减轻的百分比与使用安慰剂者相比高2.5%,但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却比安慰剂组高了16%。 我们知道,肥胖可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这是人们千方百计要控制体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如果一种减肥方式虽然能够减轻体重,却会带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副作用,这就让我们不得不考虑这种减肥方法的收益与风险孰轻孰重了。权衡之下,先是欧盟在今年1月暂停了西布曲明的上市许可,美国也逐渐加强对这种药的限制,并在今年9月由顾问委员会进行投票,10月8日宣布该药退市。在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表示对该药正在进行密切监测,将根据研究结果,结合我国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也许有人要说,为什么不把这个药研究清楚了再批准它上市呢?这是因为每一个药物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在人身上进行临床试验,试管、培养皿和实验动物都无法完全替代人,而临床试验必须遵守伦理规范,保证受试者的利益。虽然受试者越多,研究越能反应药物的真实情况;但是不要忘了,在一个药物被证明安全有效之前,让越多人参加试验,就是把越多的人置于不可预知的风险之下。所以临床试验不能一下子就让大批受试者参加进来,而只能按照人数从少到多、用药时间从短到长的顺序一步步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受试者的安全。首先,是在动物实验完成后,如果在动物中得到安全有效的结果,可以按照折算的安全剂量用于人类。开始在几个人身上用,然后逐步扩大到几十个人,几百个人。这里的每一步都需要仔细权衡利弊,看这个药的好处是否大于它的风险,否则就要及时终止临床试验。世界各国的法律都要求,当在几百个人中的临床试验中得出安全有效的结论时,才可以批准药品上市。然后还要像前面说的那样,进行上市后监测。这样一个监管系统,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遭受过惨痛教训才总结出来的,它的存在保证了人类能够不断研发出抵抗疾病的新药,同时又最大程度地保证药物本身的安全性。 可以这样说,由于人体的复杂性,医学决策和药物评价就是不断权衡利弊的过程。而且让人们头痛的是,医学中几乎没有绝对安全的治疗方法,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人类的知识范围内,尽量选择效益与风险比最高的方法。疾病有害,药物的副作用也有害,我们必须放弃危害更大的那一个。对于一些虽然有效,但不良反应严重的药物,只能忍痛割爱。西布曲明的退市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肥胖是有害的,人类对肥胖的抗争还在继续。目前来说,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还是最安全的方式。而且节食也不能过度,要是像美国歌星卡伦卡朋特因为节食过度导致神经性厌食症而去世,那又是得不偿失了。 已发表于《南都周刊》
个人分类: 医学|12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是头对头比较研究(head to head comparative trial)
热度 2 DrSea 2010-10-6 10:02
暂且先把以前的文章转来撑撑门面。 2008/11/17 20:48:30 晚上有牛同学的婚宴,五点半,食堂四楼。五点零七的时候刚要收拾东东走人,老板突然破门而入,头对头临床试验是怎么回事,帮我查查告诉我。 时间紧任务重啊! 网上搜刮了一下,好像没有定义,只能从提及的只言片语里寻找、推敲、归纳总结。在一篇介绍药物洗脱支架临床研究的文章里找到这样一段话,算是中文网页里说的比较明确的了,所谓直接比较研究即头对头(Head to Head)研究,又可分为优效性研究和等效/ 非劣效性研究;间接比较包括随机临床试验的亚组分析比较和注册临床研究的比较。( http://www.ccheart.com.cn/doctor/news/3702.html 《从循证医学角度看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试》)如此看来,头对头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决一般的临床试验中用亚组分析解决的问题,但解决的方法更直接按照特定的试验目的设计单独的临床试验,给药物的某些特殊特性的相关问题(如,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对靶器官的保护,干扰素在肝炎治疗中对不同基因型患者的疗效差别等)以直接明了的回答,也即针对药物(一般是疗效已经确定的药物)的特性设计完成单独的临床试验,进行临床研究,其目的已经不是研究药物是否有效,而是对药物疗效或安全性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一般要求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均衡性、可比性更强,使研究目的所针对的问题能够在尽可能单纯的条件下进行比较。《JIKEI HEART试验结果探析---联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http://www.bhli.org.cn/show.aspx?cid=10id=255 )中提到后期的临床试验大部分是头对头的试验,所谓头对头(Head to Head)研究即直接比较研究,又分为优效性研究和等效/非劣效性研究。试验不再简单讨论降压本身是否有益,而是要观察不同类别的降压药物在获得相同降压幅度的基础上,是否对靶器官有额外的保护作用。这样的临床试验常常需尽可能减小两组间血压变化的差别,使血压差异对结果的影响降低。由于降压治疗的临床获益主要来源于血压降低的幅度,因此,即使仅仅是平均2 mmHg~3 mmHg的血压差别的临床获益,已足以稀释了来自于药物本身的有益影响。这个例子就举得很好。 正当觉得已经比较明确的时候,又发现这样一个帖子,《何谓头对头试验》( http://www.med66.com/html/ziliao/yixue/7/cc078c6cc4d42df845e7c0e6782d9e29.htm )说就是单挑的意思, 呵呵, 比如两个药的效果的单挑。这下子还真有点蒙了,到底什么是头对头试验?看来只能找找英文网页了。于是乎首先想到去FDA的网站里搜搜看。 《The Healing Power of Placebos》( http://www.fda.gov/fdac/features/2000/100_heal.html )中提到:FDA doesn't require that a drug study include a placebo control group, DeLap says, only that its design be capable of establishing a drug's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Non-placebo types of drug studies include head-to-head studies, which compare the experimental drug to an existing treatment, and historically controlled studies, which compare the new drug's effects with information gathered in the past about the expected progression of a medical condition. 非常好,终于有比较确定的说法了,至少可以看出,头对头试验肯定是非安慰剂对照的试验,它是以临床上已经使用的治疗药物或治疗方法为对照的临床试验。 《Ottawa Panel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rapeutic exercises in the manage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adults.》( http://www.guideline.gov/summary/summary.aspx?ss=15doc_id=6264nbr=4019 )来自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Head-to-head studies (that is, the comparison of 2 active interventions, such as therapeutic exercises versus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were generally excluded in these recommendations. 由此可见所谓头对头研究就仅仅是指两种已经确认有效的治疗方法的比较。哎,没想到是这样,不是很甘心所以在一篇老外的帖子里提了下这个问题,等回信了再来补上最新消息吧。 头对头研究暂且告一段落。
个人分类: 主食-Life|300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治疗黑色素瘤新药临床试验引发的医学伦理争议
jinwsapa 2010-9-25 11:05
美国生物技术公司Plexxikon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PLX4032, 引发了医药界关于设计临床试验方案的争议. 该新药是用于治疗致命的黑色素瘤, 小型临床试验数据取得令人吃惊的效果。现在,它的关键临床研究方案由于包含一对照组而引发医学伦理的争辩. 黑色素瘤目前没有特别好疗效的药物, 普通化疗基本没有什么效果, 而且还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 因此在某些业内人士看来, 给予病人施以见效甚微的化疗, 无异于给病人死刑. 癌症化疗加安慰剂辩论时,没有什么比数额特别痛苦死刑更好。和讨论击中了前面 纽约时报,最近刊登了一篇文章, 其中记述的两个堂兄弟正在参加PLX4032的临床试验, 与致命的疾病抗争. 但他们二人的遭遇截然不同, 一位是参加试验组, 病情明显好转, 一位不幸被入选对照组, 即用普通化疗加安慰剂,病况很不乐观。后者恳求医生让他换到试验组, 被拒绝, 因为这是临床试验的铁律, 不能中途任意更换, 否则打乱秩序, 无法统计临床试验结果. 这样的做法, 尽管很不人道或不符合医学伦理, 但对药物开发和药政管理和审批专业人士来说不难理解,它清楚地认识到做这样的经典临床试验设计,需要一个与治疗水平相当的疗法作比较。但治疗这些黑色素瘤的医生太清楚,他们对无法接受试验药物治疗的病人和家属也感到无奈和同情. 在某种程度上, 对照组的病人是在做铺垫和牺牲, 这是很残酷的现实, 现在还没有办法来打破这种随即双盲的经典方案。 Sloan-Kettering肿瘤研究中心的查尔斯索耶斯博士告诉纽约时报记者: 在的临床试验中, 接受对照组的病人, 随着化疗,病人遭受很大痛苦,而治疗反应率要比试验组低得多,医生必须回答的问题是 ' 你真的在帮病人?。 但PLX4032药物毒性低, 效果很好, 反应率很高, 这样的新药为什么还要按部就班, 硬要做相应的对照组? 我们的临床试验设计应该做相应改变. FDA肿瘤药审批部门的理查德帕兹杜尔博士,暗示他愿意就这个问题作灵活性考虑和变通。但是,对于临终病人,一个灵活性的临床试验方案, 不是短期能帮助那些临终病人. 他们最需要的是现在就给予新药治疗, 救人一命, 而不是象上述堂兄弟中的一位不幸者接受安慰剂等死。
个人分类: 医药产业|5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子宫颈癌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xupeiyang 2010-5-19 16:51
我国首支宫颈癌疫苗日前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件。4月25日,作为研制方之一的厦门大学证实了这个消息该项疫苗获得国家药监局一次性颁发的Ⅰ、Ⅱ、Ⅲ期临床试验批件。这也就意味着,接下来,疫苗将进入临床试验,一旦通过就能上市。   该项疫苗由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养生堂有限公司旗下的厦门万泰沧海 生物 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据悉,这也是继美国默克(Merck)和葛兰素史克(GSK)公司同类产品进入临床并获准上市后的世界上第三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宫颈癌疫苗。   宫颈癌是世界妇女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已证明可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调查结果显示:针对16、18型的预防疫苗可以预防至少70%的子宫颈癌。据研究人员介绍,宫颈癌疫苗项目于2002年启动。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研究人员成功利用大肠杆菌实现了重组类病毒颗粒的表达,并建立了独有的快速中和抗体检测模型,解决了疫苗研制的关键技术难题。截至目前,该疫苗已在国内外申请了6项 发明 专利。   世界上首支宫颈癌疫苗在美国诞生,至今售价高达400美元/人,但尚未获得中国上市许可。因此,该项疫苗的获批被认为是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妇女带来福音。研究人员称,项目组通过独创工艺在保证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望使疫苗价格大大降低。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1781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蒿素II是不是青蒿素?!
twsliu 2010-2-14 13:06
青蒿素 II 是不是青蒿素?! 先不管是谁从青蒿提取液中分离出来、以及现今所用青蒿素提取工艺的与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当时分离青蒿素 II 的工艺有何不同,现在只从青蒿素 II 于 1973 年在海南进行的临床验证的结果来看,按屠呦呦自己所编著书中所描述的试验方法和结果,科学工作者们请辨别一下:能证明青蒿素 II 就是青蒿素吗?! 这里列出屠呦呦编著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年 1 月)一书中有关 1973 年青蒿素 II 在海南所做的 8 例临床试验的说法。从中可以看出,屠呦呦在极力回避当时分离出的单体被命名为青蒿素 II 的事情,反复说是青蒿素素!为什么这样反复对后人强调这一点呢?应该为真相而澄清这些事情! (黑色加重字是屠呦呦编著书中的页码!后面内容是原文照抄。文中的红色加重字是说明。) 序言三 : 1972 年 11 月 8 日 得到抗疟单体 --- 青蒿素。 前言 : 1972 年 11 月 8 日 并从中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 1973 年经临床确证为青蒿中的抗疟活性单体,抗疟新药由此诞生。 第 2 页 : 1972 年 11 月 8 日 从青蒿中性有效部分中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该单体为白色结晶,熔点 156 ~ 157 ℃, 50 ~ 100mg/kg 可使鼠疟原虫转阴,命名为青蒿素。经动物实验、人体试服,于 1973 年 8 月将其制成片剂,赴海南昌江地区进行临床验证,初试 5 例,虽 3 例有效,但效果不够理想,经及时追查原因,发现该片剂崩解度有问题(时处文革时期,中药所制剂室未恢复业务,由他们送外单位制作,未测崩解度),随即以青蒿素原粉装入胶囊,由本所业务副所长携之再次赴海南昌江疟区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用以治疗 3 例,总剂量 3 ~ 3 .5g ,全部有效,平均原虫转阴时间为 18.5h ,平均退热时间 30h ,证实青蒿素即为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 (这里可以看出,书里回避直说2例无效,5例里2例无效,3例效果不好!这样的结果如何得出肯定的结论呢?!这段里没有说明第一次是谁带着片剂到海南做的实验,而第二次带胶囊做的实验成功的人连名字都不提,想造成的错觉是屠呦呦自己亲自试验的!?实际上屠呦呦没有参加这 8 例实验。还有如果一个试验中一会用片剂,一会用胶囊,这样的实验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来吗 ? ) 第 34 页: 1972 年 11 月 8 日 从中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 1973 年经临床确定为青蒿中抗疟有效成分,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 (对 1973 年的试验结果,口气是多么地肯定呀,自信?还是怕别人质疑?) 第 39 页: 由于北京青蒿质差青蒿素含量低,因而其分离和提取过程比较复杂,经反复探索,终于于 1972 年 11 月 8 日 分得三种结晶即青蒿甲素、青蒿素和青蒿乙素。经找合适的显色剂、板层层析条件,求得各自的 R1 值 ---- 便于初步识别,又结合鼠疟的有效实验,发现仅青蒿素在剂量 50 ~ 100mg/kg 时能使鼠疟原虫全部转阴,是为青蒿中坑疟有效单体。 (注意这里终于说出了当时分离出的是三个结晶,所以青蒿素 II 是存在的。另外行家应该仔细看准在第 35 页上中药研究所获得中性部分采用的是使用氢氧化钠的流程,与云南药物所发明的提取过程根本不同,这个流程也列在第 155 页上,专业人士比较一下,能否发现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会对青蒿素 II 有影响吗?) 第 41 页: 为尽快再次证实青蒿素的临床抗疟疗效并鉴定其化学结构,需要科研组全力以赴突击提取分离 100 多克青蒿素备用。 1973 年,科研组携此青蒿素单体胶囊赴海南昌江疟区进行临床疗效验证,结果证明青蒿素即为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 (这话是否为病句,需要和实际得到是一回事吗?还有这里说在海南的实验又是胶囊了,不是还有 5 例片剂吗?迷惑大家吗?其实前面还有一句话,是想说比较三个晶体的鼠疟实验的结果就表明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1972 年从青蒿中性有效部位中分离提出得到的命名为青蒿素的即为首次得自青蒿的抗疟有效单体。这样的实验能证明这么长的一句话想表达的意思吗?这样说违背科学,实际上是没有科学素质的人才这样说。) 第 41 页: 1973 年为争取时间观察临床疗效,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并就动物心、肝、脾、肺、肾、脑等主要脏器作病理组织检查观察,又经科研人员自身试服,力争在当时条件下确保用药安全。 (这里看似做了很多实验,书上列的实验数据没有表明是在 1973 年做的,其真实性还有待查实,但可能可以表明,试服此药屠呦呦可能没有参加,否则,按照这本书的写法风格,她绝不会不把自己的名字列在最醒目的位置,那么试服的人是谁呢?) 第 43 页: 1973 年 9 ~ 10 月以 李传杰、刘菊福等 组成的中医研究院医疗队再次赴海南昌江疟区进行临床验证,先用青蒿素片剂(当时尚处文革时期,剂型室为恢复业务工作,由他们送外单位压制)。初试 5 例病人,虽 3 例有效,但效果不够理想。经及时追究,发现是片剂崩解度有问题,旋即将青蒿素原粉装入胶囊,由 业务所长章国镇 亲赴海南昌江现场观察疗效,以青蒿素胶囊剂 3 ~ 3 .5g 治疗 3 例,全部有效。 1973 年 10 月结束首次青蒿素临床工作,即向 523 办汇报结果。 (这里越说越多了,名字也提到了,只不过片剂也是再次赴海南实验,胶囊是已经去世、无法对证的章国镇老所长所做的实验,但章国镇的老伴 樊菊芬 教授保存有 章 先生的日记,会慢慢揭开这里的秘密的!屠呦呦当时真是在北京等结果吗?要把这个试验结果不可信的责任会推给这些实际进行试验的人吗?就好像要说,屠呦呦在实验室里说这是青蒿素,而实际试验结果却说是 II ,这是别人的错误!) 第 44 页: 中药所在 1973 年确定青蒿素为倍半帖内酯类化合物后,为急军工任务之所急,力争尽快确定这一新结构类型抗疟药的立体结构,考虑找有关单位协作。 (专家们请慧眼,这里说中药所 1973 年就首先确定!是确定了化合物类型还是化合物的结构呢?找别人就是为了立体结构吗?不要忘了,在屠呦呦书中提到的一位老先生的中草药化学经典书中,肯定可以找到青蒿所属的菊科植物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类型化合物的说法!在这里的说法好像他们在分离出三个结晶的时候就知道了化学物结构,这样的说法不可笑吗?不过结构确证的事情是下一篇文章的,这里就点到此。) 第 184 页: 青蒿素的临床研究在 1972 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首次以有效部分在海南昌江疟区验证间日疟和恶性疟 30 例全部有效后, 1973 年又在同一疟区就青蒿素单体胶囊剂进行观察,证实青蒿素即为青蒿中抗疟有效成分。 (这里又说是胶囊剂了!) 原来胶囊有效的三例病人是间日疟类型! 实际上用青蒿素 II 胶囊进行的 3 列有效的试验对象是间日疟!为什么这样科学的试验在 2009 年出版的书中根本不明确表示出两种类型的疟疾呢?为什么引用中药研究所已经编辑成册的研究资料中的内容呢 ? 要刻意隐瞒什么事实吗?还是因为要表现出革命性,彻底与文化大革命决裂,连当时的研究资料都不能参考,甚至要改写! 在 1975 年 11 月 523 会议资料中和 1978 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编辑的《青蒿抗疟研究》( 1971-1978 )文件中这样描述 1973 年青蒿素 II 的海南 8 例临床验证工作: (见下面图) 这次试验完成后,如果取得了确证性的结果,为什么中药研究所的青蒿素临床研究工作直到 1975 年才继续开展呢? 1974 年发生了什么?本书的编著者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这样以来历史就有了一年的断档! 这样的写法来描述中国对人类最为重大的医药科学发现,能代表中国的科学研究的水平吗?实在可怕!看来编著者是无所顾忌了。 下面引用说法来自《中国疟疾的防治与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年 8 月( p183 ),仅为补充说明。 1971 年,发现黄花蒿的醚浸出部分具有抗伯氏疟原虫的作用。之后,又分离出 7 种倍半帖类化合物,其中仅 1 种具有抗疟原虫的作用,定名青蒿素。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最高收得率为 0.3-0.5% ,最低收得率为 0.01% 。此外,对 30 种同属植物进行试验,都未见有抗疟作用的成份。 原五二三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主编的 《迟到的报告 --- 五二三项目与青蒿素研发 纪 》一书中的结论是: 第 19 页: 青蒿素 II 在昌江临床试用的结果,过去和现在都为人们关注、经常思考和分析的问题,不论其疗效还是毒副反应,都与后来山东、云南提取的黄蒿素有很大的不同。 如再有疑问,请协助收集更多的原始试验记录和文件,共同深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07 次阅读|2 个评论
柳叶刀中文版精选网址
lvkaiyang 2010-1-26 10:32
http://portal.elseviermed.cn/tabid/91/Default.aspx 介绍一个我一直在看的可以学习临床相关试验设计及论文撰写的网址:柳叶刀中文版精选 爱斯维尔中文网站的一个频道,可以迅速便捷的知晓高水平的临床试验是如何设计和进行论文撰写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828 次阅读|0 个评论
相信科学还是舆论---- 关于银杏和复方维生素的最新故事
热度 1 jinwsapa 2009-12-30 13:48
最近在打击非法药品广告中, 有几位名人中了彩. 这几位公众人物是否做人厚道, 不是本来想关注的问题. 民众和舆论自有公道. 问题是这样的宣传, 商家为什么屡禁不止? 利益熏心是一方面原因, 另一方面是这种所谓名人效应和广告夸大宣传,还真管用. 老百姓信这一套. 就象某一治癌产品, 挂中科院技术名义, 整天在媒体做广告,夸大宣传,欺骗老百姓。 内部人员还很得意地说,如果不这样宣传,就没有人信,没有人买。这和抢钱骗钱有何区别? 中国是营养保健品泛滥成灾的国家。 有许多产品被夸大宣传。 吹得神乎其神。广告方面的规范和处罚很轻。那么在国外保健品,是否也有很多人信呢? 当然也是。 因为保健品的销售比药品松好多。国外的宣传攻势也很厉害。宣传多了,人们就信了。 商家也就等着数钱就是了。 关于营养保健品和复方维生素的功效, 在消费者心目中似乎是比较相信的, 不然不会卖得这么火爆. 这里有许多舆论宣传的功劳. 但医药界并非十分确信媒体造势所选宣传的诸多好处. 从循证医学的角度, 必须要有可靠的临床试验数据, 才能标上某种药效功能. 不然只能说未经证实和批准的疗效或个案报道. 最近纽约时报有一篇文章,引用了美国医学会刚发表的文章, 涉及银杏产品。 由于替代医学越来越越被人们所接受, 那么营养保健品或部分天然产物的临床疗效自然也受到业内的关注. 最新的数据是来自对银杏叶,这是在市场上流行的,广泛用于改善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的天然产物或营养保健品。 研究者得到美国联邦政府资助,对3000多名年龄在72-96岁的老人进行随机分布,分别采取安慰剂或120毫克的银杏抽提物做成的制剂,一天服用两次。然后进行长期观察。 研究开始时,这些受试验的老人在服用安慰剂或银杏制剂时并没有患有痴呆症。所有受试验的人都经历中位数为6年的观察。 结果发现,那些服用银杏的人在记忆,语言,注意力和认知功能等测量指标上表现得并不比那些服用安慰剂的人更好。该成果发表在本周的美国医学会JAMA 杂志上,一个更早所完成的临床研究分析还发现,银杏没有减少人们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 正如今年早些时候,纽约时报专栏曾经指出,在过去几年。有大型临床研究表明,某些维生素药片和其他营养补品不改善健康方面的关键参数和结果。 一位研究过这些数据和结果的医生告诉纽约时报记者说,我感到疑惑,为何市民普遍忽略了这种十分规范的临床试验熟结果, 公众对服用维生素和营养保健品的信任度,尽管没有得到现有科学数据的支持,但是仍然无法扭转局面,义无反顾地继续服用在专业人士看来是无功效的产品。实在让人费解。政府或许没有什么可做的,因为即使是安慰剂效应,只要没有安全隐患,政府无权禁止营养保健品的畅销,这全看商家的宣传本事。 Ginkgo biloba for Preventing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er Adults A Randomized Trial JAMA. 2009;302(24):2663-2670. ABSTRACT Context The herbal product Ginkgo biloba is taken frequently with the intention of improving cognitive health in aging. However, evidence from adequately powered clinical trials is lacking regarding its effect on long-term cognitive functioning. Objective To determine whether G biloba slows the rates of global or domain-specific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er adults. Design, Setting, and Participants The Ginkgo Evaluation of Memory (GEM) study,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f 3069 community-dwelling participants aged 72 to 96 years, conducted in 6 academic medical cen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between 2000 and 2008, with a median follow-up of 6.1 years. Intervention Twice-daily dose of 120-mg extract of G biloba (n=1545) or identical-appearing placebo (n=1524). Main Outcome Measures Rates of change over time in the Modified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3MSE), in the cognitive subscale of the Alzheimer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 (ADAS-Cog), and in neuropsychological domains of memory, attention, visual-spatial construction, language, and executive functions, based on sums of z scores of individual tests. Results Annual rates of decline in z scores did not differ between G biloba and placebo groups in any domains, including memory (0.04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 0.034-0.051 vs 0.041; 95% CI, 0.032-0.050), attention (0.043; 95% CI, 0.037-0.050 vs 0.048; 95% CI, 0.041-0.054), visuospatial abilities (0.107; 95% CI, 0.097-0.117 vs 0.118; 95% CI, 0.108-0.128), language (0.045; 95% CI, 0.037-0.054 vs 0.041; 95% CI, 0.033-0.048), and executive functions (0.092; 95% CI, 0.086-0.099 vs 0.089; 95% CI, 0.082-0.096). For the 3MSE and ADAS-Cog, rates of change varied by baseline cognitive status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but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rates of change between treatment groups (for 3MSE, P =.71; for ADAS-Cog, P =.97).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modification of treatment on rate of decline by age, sex, race, education, APOE*E4 allele, or baseline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 P .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placebo, the use of G biloba, 120 mg twice daily, did not result in less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er adults with normal cognition or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Trial Registration 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0010803
个人分类: 医药产业|4711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讲座:ARB(美卡素80mg)临床试验进展
hucs 2009-11-15 21:13
学术讲座: 时间: 2009 年 11 月 15 日上午 地点:南昌市凯莱大酒店 主持人: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钦开 教授 讲题 / 主讲人: 高血压带来健康危机 -- 兼谈 ARB 保护作用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剑秋 教授 ARB 在肾脏领域应用的新进展 -- 美卡素 80mg 循证降压试验分析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万建新 教授 会后点评: ARB 保护作用:心肾兼备 南昌大学医学院 胡春松 德国 Boehringer Ingelheim 于 2002 年在中国上市了 美卡素 80mg 。作为新一代 ARB ,美卡素 80mg 具有独特的药理学特性,并转化为优秀临床特点。 1 美卡素 80mg , 24 小时强效降压; 2 美卡素 80mg ,减少蛋白尿显著优于氯沙坦 100mg ; 3 美卡素 80mg ,唯一治疗剂量下选择性激活 PPARgama 的 ARB ; 4 美卡素 80mg ,唯一被证实可提供心血管或糖尿病高危病人最全面心血管保护的 ARB (降低心血管死亡,心梗,卒中以及因充血性心衰住院的风险)。 万建新 教授、 陈钦开 教授 和王剑秋 教授就美卡素 80mg 临床试验 PROTECTION 、 ONTARGET 和 TRANSCEND 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精彩讲述和解答。由此,我们知道: ARB 保护作用是心肾兼备的 。无论是高血压、冠心病(心梗)、心衰、心律失常(房颤)以及一系列心血管事件链,还是慢性肾脏病( CKD )、终末期肾病( ESRD ), 美卡素 80mg 为代表的 ARB 的 RASi 和保护作用都是优势明显的。 (相关连接: http://baike.baidu.com/view/1688612.htm?fr=ala0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率先完成甲型H1N1流感疫苗临床试验
xupeiyang 2009-8-18 11:13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8/18/content_11901476.htm 新华网北京8月18日电(记者周婷玉、崔静)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18日宣布,其生产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临床试验完成,初步结果显示疫苗对人体安全有效。 广东:下月或再现甲流高峰 教育部卫生部:甲流疫情严重可推迟开学 美国扎实应对甲流秋冬大流行 中国甲型H1N1流感试验用疫苗安全可靠 广东暂不提高甲流预警级别 分析结果显示,临床试验用疫苗在接种一针后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反应,保护性抗体阳性率、抗体阳转率等指标均达到疫苗评价标准,表明接种疫苗可以对人体产生保护。 从受试者接种一针疫苗后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观察结果看,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以轻度、一过性的反应为主,主要症状为注射部位疼痛,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季节性流感疫苗相似。这表明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北京科兴公司总经理尹卫东说,通过临床试验,可以确定疫苗的免疫程序和剂量,为国家制定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使用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北京科兴将尽快完成医学总结报告,全面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并按照有关规定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批准证书。 尹卫东同时表示,北京市有1600余名志愿者参与了此项研究,志愿者们的积极参与推动和保证了这项科研的顺利进行,也为今后成千上万的人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提供了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甲型H1N1流感疫苗能够早日投入使用,志愿者们功不可没。 本次临床试验采取单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设计,于2009年7月22日在北京市怀柔区启动。现场接种工作于8月15日顺利完成,共有1614名3岁以上的受试者完成疫苗接种及0、14和21天的血样采集,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完成了全部血清的血凝抑制抗体(HI抗体)检测。 本次临床试验由中国疾控中心组织,北京市疾控中心承担。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2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又生的疗效--很难翻译
郝炘 2007-8-26 17:32
(开博客的目的之一是给发表了的英文报道找个地方出中文版。此文原文是 CHINESEGENETHERAPY:Gendicine'sEfficacy:HardtoTranslate发表于2006年11月24日《Science》杂志,第1233页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314/5803/1233) 支持中国在基因疗法上取得的进展的临床数据经常只是在中文刊物中发表,这使西方的读者无法阅读。为了帮助交流,《人类基因疗法》(HumanGeneTherapy,简称HGT)的主编JamesWilson2005年邀请了将今又生投放市场的深圳赛百诺生物技术公司总裁彭朝辉写一篇英文综述,总结一下支持中国第一个基因治疗产品的发表过的临床数据。 彭的综述发表在2005年9月号的HGT上,该文已经被不少专家作为中国临床实验结果的最可靠表述而引用过10多次了。但是,当美国波士顿Dana-Farber癌症中心的头颈部肿瘤项目的医学主任MarshallPosner看了记者翻译的中文原文报告的临床实验结果后说,很难评估这些临床结果。Posner说,实验的设计缺乏高度的结构、看不出来使用了什么程序、也看不出来患者是如何随机化的。其他人则对数据的质量表示怀疑。 将彭的英文总结与中文原文比较,《Science》发现总结没有将有些信息包括进去。比如,彭将参加一期(安全性)临床实验的12名患者描述为患有advanced的癌症,而中文文章中描述其中7位患者的肿瘤是局部的、没有扩散到淋巴结,是初次接受治疗。虽然中文原文报告说,所有12位患者除了接受今又生治疗外,都做了手术,但是彭在总结治疗效果时只提了今又生治疗,并指出接受了治疗的11位患者的肿瘤消退了,3年后没有复发。在一次电话采访中,彭说他不慎遗漏了手术的数据。 彭的综述讨论了2001-2002年进行的今又生的所谓2/3期临床实验,但是原始论文中只报告了2期临床实验,这些实验规模比较小,总共有124位患者参加。(3期临床实验应该比较大,是用来显示疗效的。)香港威尔士王子医院的临床肿瘤科主任和主治医生AnthonyChan说,这些实验还有一个问题,它们比较了头颈癌的今又生治疗加放射治疗与单独放射治疗的效果,但是没有提供一个完全缓解的定义,然而在这些情况下完全缓解是尤其难以界定的。 中国国家食品和药物管理局(SFDA)在没有标准的3期临床试验数据的情况下,在2004年批准了今又生的生产。彭的解释是:SFADA在1999年5月前批准的新药不需要3期临床实验数据,而且因为我们的临床实验是在1999年以前被批准的,我们没有被要求做3期临床。彭补充说,这不是问题,SFDA批准了我们的药是因为它安全且有效。 (JerryGuo协助报道) 原文如下: CHINESEGENETHERAPY: Gendicine'sEfficacy:HardtoTranslate ClinicaldatasupportingChina'sadvancesingenetherapyoftenappearinChinese-languagejournals--whichareinaccessibletomanyWesternreaders.Tobridgethegap,JamesWilson,editorofHumanGeneTherapy(HGT),lastyearsolicitedareviewinEnglishsumminguppublishedclinicalevidencebehindChina'sfirstgene-therapyproduct,Gendicine,byPengZhaohui,CEOofSiBionoGeneTechinShenzhen,thecompanythatputGendicineonthemarket. Peng'sreviewintheSeptember2005issueofHGThasbeencitedatleastadozentimesbyexpertsasadefinitiveviewofChineseclinicaltrialresults.However,MarshallPosner,medicaldirectoroftheHeadandNeckOncologyProgramattheDana-FarberCancerInstituteinBoston,saysthat,afterreadingtranslationsoftheoriginalreports,thefindingsarehardtoevaluate.Thetrialswerenotdonewithahighdegreeofstructure,anditisnotclearwhatprotocolswerefollowedorhowpatientswererandomized,Posnersays.Othersquestionthequalityofthedata. ComparingPeng'ssummarywithoriginalChinese-languagereports,Sciencefoundthatthesummarydidnotincludesomeinformationintheoriginals.Forexample,PengdescribedpatientsinaphaseI(safety)clinicaltrialofGendicineashavingadvancedcancers.ButaChinese-languagereportsaidsevenofthe12participantsinthistrialhadlimitedprimarytumorsthathadnotspreadtolymphnodes.Althoughtheoriginalpaperreportedthatall12patientsreceivedsurgeryalongwithgenetherapy,Peng'ssummaryoftherapeuticeffectsmentionedonlytreatmentwithGendicine,notingthat11patientswhoreceivedithadaremissionofcancerlastingmorethan3years.Inatelephoneinterview,Pengsaidthathehadinadvertentlyomitteddataonthesurgeries. Peng'sreviewdiscussedso-calledphaseII/IIItrialsofGendicinein2001-2002,citingthreeprimarypublications.ButtheprimarypapersreportedonlyphaseIItrials--relativelymodestonesthathadenrolledatotalof124patients.(PhaseIIItrialsarelargeranddemonstrateefficacy.)Anotherflaw,saysAnthonyChan,chairandchiefofserviceoftheDepartmentofClinicalOncologyatPrinceofWalesHospitalinHongKong,isthatthesetrials--whichcomparedGendicineplusradiotherapytoradiotherapyaloneforheadandneckcancer--isthatthedefinitionofcompleteresponsewasnotprovided,eventhoughitisespeciallydifficulttodefineinsuchcases. China'sState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SFDA)approvedGendicineforproductionin2004withoutdatafromastandardphaseIIItrial.Peng'sexplanation:SFDAdidnotrequiresuchtrialsfornewdrugapprovalsbeforeMay1999,andbecauseourclinicaltrialswereapprovedbefore1999,wewerenotrequiredtodophaseIIItrials.PengaddsthatthisisokaybecausetheSFDAapprovedourdrugonsafetyandefficacy. (WithreportingbyJerryGuo.)
个人分类: 英译中|11331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5: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