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工业革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当工匠成为资本家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4-7-25 21:39
科技和工业革命就发生了,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126 次阅读|3 个评论
创新 - 步履维艰的道路
benlion 2014-2-22 15:57
1973 年之前,基本属于大自然和田野里游玩的童年时代,之后才是真正进入学生时代;然而, 1983 年之前,基本处于数学、物理学的思想影响状态。 老实说,高考政治课基本属于背题和老师辅导猜题,语文句子和词汇填空的题目也比重很大,我表现得很差,以至于这 2 门分数比起同学少了不止 50 多分;然而,大学生物系基本又是背题目,我提问的蚂蚁神经网络和视网膜血管网络等,得不到回答,鸟类染色体的结构进化模式等观点,也得不到反应,可想而知,当时的感受 – 孤独探索。 直到 1992 年,才在中西医学比较中,找到能够突破以往生物学范式的出路 – 即,中医理论的模型方法,尽管比较原始,却是图论和拓扑学的方法论原型,其实,开始于 1983 年在厦大生物系学生刊物《嫩苗》发表的动物感官的生态适应,以及自然辩证法课的论文 - 生物体的结构、功能与演化,即,结构论纲领的初型。 毕业任教,思考生物进化与发育的拓扑学,并开展心理和生物科学的哲学讲座,之后,学校开设生药学等新课程,没有教师能够或愿意主讲,于是就交给了并没学过药物学的我;因而,在 1993 年之后,到了北京中关村,与中医药大学仍然探讨中药的分子生物技术。 在中科院微生物所和发育所 - 转基因和基因工程技术等中心,由于翻阅生物公司的产品册子,也就进入了细胞信号传导与基因调控、代谢网络等领域,以及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探讨。 1996 年组织第 1 届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也是在缺乏资金和条件的情况下,交予我来全力筹备,每一个国外代表的大量亲自通讯和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解答,当然,也展开了生物系统等研究的观点阐述持续到 2003 年。 2003 年澳大利亚举办第 19 届国际遗传学大会,重新阐述了系统方法的遗传学观点,而后,直到 2006 年,在英国能够阅读大量英文原版著作,于是,也就继续了在国内已经形成的观点考证 – 即,中国文化对欧洲近现代哲学、科学和艺术的影响,却发现了印度教 - 希腊神话、犹太教 - 儒家文化的渊源等。 工业革命发源地,文化的潜移默化,引发回国 2008 年到江南创业,并探讨和阐述第 3 次工业革命的国际趋势和系统生物工程与生物工业的前景。 - (《“春晖杯”之梦》 - 后记) -
个人分类: 评述|2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看世界 - 全球文明
benlion 2013-11-22 10:08
人类文明,最早的集大成是埃及 - 巴比伦;然后,进入印度(尼泊尔佛教) - 希腊、波斯(以色列犹太教) - 华夏文化奠基时期。 在中国形成曲阜 - 商丘 - 开封(犹太教) - 登封(禅宗) - 襄阳到成都广汉为轴线和向两翼延伸到安徽 - 江西 - 湖南、山西 - 陕西 - 甘肃等古代文化,而现代为渤海湾 - 长三角 - 港澳台的沿海文化模式。 在欧洲,文艺复兴以色列 - 希腊 - 罗马文化;然后,意大利 - 瑞士 - 荷兰 - 英国为轴线和法国 - 西班牙 - 葡萄牙、德国 - 捷克 - 波兰等为两翼,而向环太平洋延伸到北美 - 澳洲、俄罗斯、拉丁美洲的近现代文化模式。 俄罗斯继蒙古帝国之后,美国继大英帝国之后,成为地球上最强势的政治力量。 英国产生第 1 次机械和动力工业革命,德国 - 美国发生第 2 次电气和电讯工业革命,美国的地理位置,美国 - 英国联盟的海洋优势,形成吸收科学新思维和人才移民的开放精神。 系统医学与系统生物工程,在欧洲、美国都成为重大科技和产业发展决策。 在转基因禽类输卵管生物反应器,在细胞计算机的分子电路设计与转基因技术,英国-美国 - 日本等已经远远走向前面。 附:图示概念 - 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工程) (分子-细胞-器官稳态) (节律-振动子稳态) (计算机方法) (组学生物技术) (分子-细胞-器官分层) (系统科学理论) (逆向与正向工程方法) (系统与合成生物学偶合) (图论-网络拓扑学) (生物系统与人工生物系统 - 理论、计算、实验与工程方法研究体系。)
个人分类: 2013|2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3次工业革命
benlion 2013-3-10 10:21
近来,因 J. 里夫金的著作,第 3 次工业革命( http://www.1000plan.org/subject/pages/89 )的概念在产业界成为讨论热点;因此,有几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6952-458472.html ), 3 个不同概念不可混淆。 约 1840 年,英国完成第 1 次工业革命,德国开始第 2 次工业革命,标志欧洲从近代走向现代文明,还在中国发生了鸦片战争。 2007 年 6 月英国 R.I.Kitney 和 7 月我在中国几乎是同时论述第 3 次工业革命,第 2 次之后当然就是第 3 次;但是,何时将发生,如何发生,具体是什么引发,突破的关键技术是什么?等,这才是需要实质探讨的问题。 自 2007 年春晖杯大赛,我将英国 R.I.Kitney 的句子“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偶合,将可能带来第 3 次工业革命”( http://www.cas.cn/zhengwen/jsgj/201106/t20110619_78542.shtml )印在名片上, 2008 年也刻印在公司窗玻璃标语上,在每次创新创业会展上也讲述,何谓第 3 次工业革命?如同, 90 年代阐述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几乎都不可能发生。 其实,我要说的是科学、技术和产业创新的社会体制需要建立,产业革命引发于技术革命,技术革命源于科学革命。缺乏前沿科学和尖端技术投入,产业革命很难谈起。 牛顿物理学和机械技术、冶炼技术等发展,这是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前提,德国的物理学和有机化学,这是发电机、电动机发明和药物合成的科学和技术基础,而,太阳能生物电子技术( SBE )是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整合 * 。 所谓生物产业,古已有之,产业革命则是变革生产方式,首先是技术上的突破或革命,才能突破传统产业的局限( 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15016 )。 另, 利玛窦( Matteo Ricci )与伽利略的历史,需要科学史学家深入详细研究。伽利略将观测和实验技术与数学方法和逻辑结合了起来,开启了近代实验科学之门。 * : 科学的结构与中国的未来,自然信息, 1991 年第 5 期专论。 1996 年 -1999 年(实际延续到 2001 年)在国际上倡导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而在 2003 年开始转入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个人分类: 社会|3692 次阅读|2 个评论
社会系统工程
热度 1 benlion 2013-3-2 10:3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思考经济问题存在 3 个原因: - 1 )对产业( industrial )革命与工业( industrial )革命的概念不明晰,工业革命是制造业革命,导致整个产业结构 - 农业、工业、服务、金融等变革,比如,工业革命导致欧美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种植玉米只是作为饲料 - 畜牧业才是提供营养更好的食品,也导致海洋渔业的发展,海洋是人类最大的食物资源 - 日本的食品结构就不同于我们,我们的饮食结构需要变革了!森林产业、果树产业、花卉产业都是农业;但是,欧美和我国的经营模式和思维方式存在本质区别,农业生产模式也要变革了。 - 2 )没有单独将虚拟经济 - 金融、证劵、投资等行业单独列出,欧洲商业在开始就是意大利、西班牙到荷兰不但是国际贸易,更是文化交流,而,最重要的是荷兰渔业和股市建立,以及东印度公司向海外的发展模式。 -3 )没有单独将科学研究、知识生产、文化传媒、时尚产业等以知识发现、知识传媒和文化影响的行业规划出来,导致科学是力量的力量、科学是生产力的生产力没有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充分体现出来。 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的体制建设 - 一是诚信的信仰和教育体系,二是市场交易与产品质量的市场经济机制,三是保障科学和知识发展的学术独立和保障市场经济和知识产权的法制体系等没有完善起来。 也就是说:传统的 3 产业划分必须改为 - 1 )农业等, 2 )制造业等, 1 )和 2 )可基本不变, 3 )服务等 - 这里必须单独分离出 - 第 4 )金融产业, 5 )信息产业,和第 6 )不应该作为产业,而应该是对 1 ) -5 )产业的社会管理体制建设。 总之 - 钱学森所说的系统工程 - 社会系统工程。 评论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85-666257.html 附 - “第三次产业革命将由于第四次技术革命导致工业关键性技术突破而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延续至德国、法国等欧洲大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德国而延续至美国,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可能发生于美国而延续或波及到日本、中国。”( http://www.1000plan.org/u/884/comments ,12年5月7日)
个人分类: 经济|2759 次阅读|2 个评论
知识、制造与创意经济
热度 1 benlion 2012-12-3 15:18
知识、制造与创意经济
- 中国经济潮( 2 ) 宗教其实是历史教育和文化传播,最古老的历史记载是《圣经》和儒家经典。数学、哲学和语言、技术工具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方法基础,而现代科学、工程和艺术发展到知识、制造和创意的经济形态。 记得高考报志愿,基本是生物学类和飞行器类 2 个专业。达 · 芬奇式的科学家、画家和发明家,这也许是对中国人影响至深,至少是 1978 年科学春天到来之季的年轻学子,《珊瑚岛上的死光》和《第 2 次握手》等电影的影响实际上就将陶渊明的“世外挑源”与科学研究与技术发明实验室联系到了一起。 人生 25 岁到 35 岁是创造力的黄金时期,对于个人来说几乎所有真正具有创造力的想法都是产生于 1988 年到 1998 年,后来至今依然未能跨越,而只是扩展和细致化,以及组织会议、筹办协会和研究机构到回国创业等走向探索组织与管理领域的体制创新;因此,这个年龄才是最佳从事科学研究与文化创造的时期。 中国经济走过最初的差额贸易型和资源加工型, 2006 年国家已经制定创新型规划;然而,文化传统,已经很难看到地道的传统文化,文化的历史积淀是文化传统而不是传统文化,依然停留在表层的学习与模仿模式,贸易行为、传媒行为和设计型房地产等非技术集成型产业依然占住人们主导思维。 1999 年之前系统生物学的概念、词汇和原理、技术等均已经建立, 1999 年到 2007 年国际上开始组织国际会议和建立研究机构等,都是组织的创新和研究范式的传媒与拓展,而后,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昔日的技术传统和产业走向倒闭,新的技术与产业进入酝酿与孵化时期。 如果说,中国错失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是因为东方传统社会,而今,已经进入现代社会,也不再是东欧传统。如何挑战,尽快建立科技与产业创新型社会体制?这是肩负在中国人身上的历史使命。
个人分类: 2012|1585 次阅读|2 个评论
预见未来 - 生物工业
benlion 2012-8-7 21:06
在英国走过运河,看那些轮船,就会想起中国京杭运河和渡船。看过《生化危机》,那个病毒实验室开门的密码为 12717 数字, 2012 年所谓末日预言, 7 月 17 日可能来自《圣经》的“创世纪”,其实,并非末日,而是文明的形态转换。 英国工业革命的蒸汽机是鼓风机和水车原型的组合,计算机是算盘的数字运算、储存和编织提花机穿孔编程的原理之结合。冶炼、铸造和刨铣等机械加工技术是蒸汽机制造的基础,内燃机和石油、电气化能源开启的第 2 次工业革命,石油的开发带来了有机、香料和精细化工,电气化导致了继电器、电子管和微电子 IT 技术的发展路径。能源、材料和信息技术,在对象上都聚焦到了生物细胞的分子系统和神经网络的研究,在方法上,聚焦到了微电子集成技术和生物计算软件的生化反应流程芯片等开发。 21 世纪,深入到细胞分子生物系统的设计与人工合成 – 因此,将进入的是生物计算机、纳米机器人和细胞炼制工厂的生物工业时代。从江南的养蚕业和丝绸到英国工业革命;然后,生物系统的设计与制造,岂不是一个产业发展大循环吗!
2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3次工业革命,来了?!
benlion 2012-8-7 18:22
金融危机之后,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在国际上是共识; 但是,在具体内容上仍然有许多差异,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需要有自己的脑筋、思考和研究,到底将会是什么才是关键,否则仍然将可能错失机会。 一个共同点是:涉及到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工业设计上的重要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机器人技术的突破点就是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点 - 微电子集成、纳米技术和软件设计等在人工生物系统( man-made-systems )上的应用,而发展出新型绿色能源、新型信息技术、新型纳米机器、新型医疗设备和工业制造机器和技术等,等。
25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烟囱-人类的辉煌, 地球的灾难
seesky 2012-7-28 10:29
那是真实的文明,那是璀璨的文明,那也是野蛮的文明! 人的子孙,七十亿分之一的我,再一次记住:英国改变了整个世界! 英国的后裔遍布全球! 或许未来还会移民火星, 或许悲凉的逝去。 或许只有那个时刻,有人,找到了煽动飓风的那双翅膀, 那是十八世纪的大烟囱。。。 (感谢cctv转播奥运开幕)
3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何谓之生物工业
benlion 2012-7-5 12:31
当我常常强调生物系统与人工生物系统等科学与工程导致生物工业、医疗工程革命的时刻,往往容易导致一个误解,以为只是生物学家和医学家的世界。其实,只是研究的对象是生命与疾病问题,却是属于许多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范畴,以及采用生物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在许多其它领域的应用。 最明晰的是有机化学对生物体内的有机分子发现及其结构分析、化学合成的研究,这有机分子一是直接来自生物体内,二是间接来自生物体遗骸的石油和煤矿等;再就是计算机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最初是坎农的机体稳态机制和体液缓冲机理研究,然后是生态和生理的系统论,以及动物行为、通讯和神经系统等控制论、信息论等数学研究,简单的说是电子计算机、机器人属于仿生学范畴。 现代天然生物系统和人工生物系统的分析与合成,由于之前的系统科学、微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纳米科学和生物、医药科学,乃至工程科学 – 比如,工业控制论、系统工程的工业管理等进展,使得可以从生物的分子、细胞到器官、种群等整个不同层次的生物系统进行规模化、程序化和系统化的研究与人工设计、工程化操作等;因而,可以进入生物系统研究与开发的工业化、工程化时代。 以往对机器的认识,从工具、传动到动力机械发明,然后是石油、电气、核能等能源的发现,再后是微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明;然而,自然界最复杂的机器就是生物体,如果说人工智能是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认识,那么现代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导致了对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 – 神经元内在的分子系统网络 – 基因调控、信号传导和代谢反应的认识。 一切生物体是细胞的遗传、进化、发育和细胞的生理、代谢等生命活动,细胞是最完美的设计;因而,在细胞的分子生物系统层面的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纳米科学、微电子科学和工程设计等就将导致未来的产业革命。 -《论现代化转型(4)》-
2156 次阅读|1 个评论
放大罪证
xbyang 2012-4-27 09:29
放大罪证
   1247年,我国宋朝的司法鉴定专家宋慈出版了《洗冤集录》五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医学著作。1598年,意大利医师菲德利斯发表《医生关系论》一书,主要论述了司法医学鉴定的一些方法,这是欧洲第一部法医学著作。1642年,德国莱比锡大学首先开设系统的法医学讲座;1782年,柏林创办了第一份法医学杂志,从此法医科学初步形成它自己独立的体系。   无论是中国的宋慈,还是意大利的菲德利斯,或是同时代其他国家的司法鉴定专家,他们对各种证据和线索的分析都是靠自己的经验和肉眼来进行判断,不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当时一些法医专家已经认识到,要靠不带主观意识的仪器来分析证据。尽管在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就在欧洲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各种各样的现代化仪器也随之涌现,但是法医专家们并没有找到一件称手的工具,直到有法医注意到显微镜。   其实,显微镜与工业革命没有多少瓜葛。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者已经造出比较粗糙的原始版显微镜,用于给眼睛不好的人看小字本的书籍。1665年,英国生物学家胡克就开始制造出比较现代化的光学显微镜,并用它来观察大物体的内部构造或微小物体。此时,显微镜已经可以用来寻找犯罪现场的蛛丝马迹了。然而,当时的司法机构不像现在的司法机构那样关注新科学,显微镜也很长时间未能进入法医专家的视野。   我之所以在上面提到胡克发明光学显微镜将近100年之后才发生的工业革命,是因为工业革命给各行各业带来了一种新的思潮,那就是不仅要利用机器来进行更加大规模的生产,还要用仪器来进行更加精密的研究。这种思潮自然对司法领域也有所触动,他们也得赶上这股时代的潮流,一些国家的司法机构开始鼓励司法工作者利用仪器来破案。于是,一些司法工作者注意到显微镜可以把罪证充分放大,从而出现一些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痕迹,给破案提供了更加科学和可靠的线索。   究竟是谁第一个把显微镜引进到司法领域?现在已经无从查考。然而,从19世纪开始显微证据就开始在多个国家的法庭上被采用,相关研究成为了法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法医显微学。最初,法医们主要用显微镜来观察尸体的表面痕迹,比如俄罗斯法医赖丁格斯用显微镜观察自缢者和被他人勒死者的颈部索沟,以判断这种勒痕的差异以及形成时间。后来,法医们进一步利用显微镜来研究尸体的内部组织切片,以判断死者死亡前后的情形。随着分辨率的不断提高,显微镜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尽管现在有许多其他现代化仪器代替了显微镜进行痕迹学分析,但是各种先进的显微镜还是广泛应用于受害者病理侦察、尸体检测、昆虫分析,还大量用于对血迹、唾液、头发、脚印、粉末、油漆、纤维等细微的痕迹进行分析。查阅法医学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发现显微镜在其中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显微镜进入司法领域,是是法医应用科学仪器的起点性事件,也是法医学从经验科学走向现代科学的重要标志。
3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明全球化500年
benlion 2012-2-27 00:15
文明全球化500年
人类作为一个智慧生命,身、心、行的综合体,体现从个体的人格到群体的社会,发展出文化、组织和机器的文明体系。 公元 1493 年发现新大陆( 1453 年拜占庭帝国结束),象征人类进入全球文明时代,路德开启宗教改革,达•芬奇、拉斐尔的艺术,哥白尼日心说、培根的归纳逻辑与实验方法、笛卡尔的数学演绎法和哲学等先后建立,从而进入了以科学文化为特征的文明时代,以 16 世纪为界限,之前的东方、西方、中东文化都属于传统文化。 17-18 世纪的启蒙运动、市场经济和工业革命, 19-20 世纪( 1840 年鸦片战争)的现代艺术、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发展,人类文明( 1945 年联合国成立)进入了现代全球社会时期,思想和方法更多从希腊还原论转向东方的整体论文化模式,尤其系统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到现代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形成。 科学文化,并非只有科学,还是艺术受到科学思想和技术影响,哲学探讨科学理论和伦理等,社会的组织管理也采用科学方法和概念,比如,政治机器的词汇,有机社会的概念等,形成大学城、科技城、工业城和商业城的城市集群化形态。 宗教信仰的个人人格化,艺术的企业个性化,哲学思考的时代化,从科学的知识发现到工程设计的产业化,形成面向未来的全球化文化时代。 21世纪的全球化经济,教育、科技、产业与金融在地理区域上形成城市集群化,比如,中国的渤海湾、长三角、港澳台海峡、华中到西南与西北等产业化布局,而每个城市群又形成大学城、科技城、工业城、商业城和生态城等形态。 (总结)
个人分类: 2012|1970 次阅读|1 个评论
现代与未来的制造产业
benlion 2012-2-26 01:09
现代全球化文明模式,政府职能已经转换成对自然、社会和文化资源的知识发现和商品制造的组织管理与协调机制。面向未来的科幻艺术、立法和法庭辩论、知识发现与机器制造的产业等,成为现代与未来发展的文化形态。企业理念和模式转变成科学、艺术与工程结合和工厂规模管理与营销,设立决策管理咨询委员会和企业的教育机构、网络媒体平台等。 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发明,直接的转化是工程设计和工厂制造机器,用于制造产业的材料、能源和信息资源开发,工业模式从以机械、化工、电子工程为主转换到与信息、仿生和遗传工程的结合形态,企业的精神和文化成为社会组织、管理与资源竞争、博弈的国际化商业行为。 生物工业化制造是在工业革命的动力机器化、信息自动化之后的新的产业革命,新兴材料、能源和信息技术将带来新兴产业革命。建筑设计的多功能化、太阳能化和电子信息化,交通和航海、航天、通讯等技术更加连接紧密,硅电子机器人和有机体工程设计等带来未来机器人技术和医疗技术的革命。 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的范式是理论与实验、分析与综合、基础与应用偶联的知识发现与技术转化模式,如同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工程化设计转化,借鉴和采纳这些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原理,以及实验仪器、数据软件等和制造设备、数据管理等设计,构成交叉和综合的知识体系和研究范式。 实验室研究,生物技术在流程上将更加集成化在传感器、反应器的微 - 纳米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生物工业在自动化机器人设计和工程化生物体开发,将集中体现出未来的科学综合与技术集成。基因组测序与合成生物学,在知识工厂和生物炼制的形态上已经形成企业经济运行模式。 ( 2012 年 2 月 26 日)
2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崛起之路在技术与产业革命
benlion 2012-2-13 13:0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周恩来 创新型和谐社会 -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机制: 1 )政治 - 建立一部完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典, 2 )社会 - 将儒家伦理学纳入从小学到大学的常规教育, 3 )经济 - 市场经济规范和反垄断监督机制建立, 4 )文化 - 研究经费管理的申请和评审公平竞争体制,目标为 21 世纪知识和制造经济的国际竞争实力奠立基础。 科技创新发展知识经济 - 国产期刊、软件、数据库,产业创新发展制造经济 - 实验研究类仪器设备等、工业制造设备和医疗器械等产品。 欧洲文艺复兴是实际是对希腊学术权威主义的反抗 - 哥白尼对托勒密的天文学科学革命、哈维的血液循环对盖伦医学理论的推翻、经验论和实验与观察对柏拉图唯理念论的经院哲学反叛,归纳和演绎逻辑对亚理士多德形式逻辑和形而上学的批判等,文学和艺术反抗中世纪禁欲主义的人性解放等。 大学之道在于文化建设,德国科学和产业成于康德的批判哲学精神和精确时间管理行为模式,尤其是研究型教育模式的建立,美国曾经派遣考察团去德国而建立了后来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 权威主义崇拜是窒息创造力的根源,无论是远在爱因斯坦的思想或是近在李政道的讲演中都讲的是这个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得益于市场经济的建立,法国工业发展得益于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德国的工业发展得益于研究型和工业教育体制。伦理精神是法制建设,也是社会诚信建立的重要基础,因而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效率提高有待儒家新的伦理学发展,国际化影响有待对基督教的儒学诠释。 发现是已经有的看到了和知道了,发明是没有的设计了和制造了,发明的创造力高于发现;然而,发现需要发明方法和发明工具,仪器的设计和制造,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概念、思想、观念和方法的发明就是创造力之源。 科学知识是通过工程技术而转化成经济价值,宗教信仰是通过文化艺术而转化成社会价值,哲学思维通过行为管理而转化成文化形态;然而,现代信息技术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期刊、出版、网络、数据库、影视等直接成为了知识经济和媒体经济,管理模式直接成为了企业文化等。 -- 微博 --
2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业革命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2-2-7 12:54
工业革命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 ——明朝的土壤里是否会自发的很快萌发出资本主义? 工业革命出现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的变革、工业革命发生是必然的。 但是商品经济、工业革命发生所需要的一系列条件齐聚在近代欧洲,这里面却有很多偶然性因素。工业革命的出现并不是人们有意为之,也不是人们准备好了的。这也是早期的重商主义经济学家所设想不到的。 西方工业和科技革命在思想上是建立在对中世纪封建神学的反思上的。而且工业革命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偶然。欧洲工业文明是建立在中世界晚期封建农奴体制瓦解、城市再度兴起以及外部大量金银的流入所促进的消费浪潮之上的,这样商品经济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工业革命的萌芽是纺织工业(为了满足伊比利亚封建主的奢侈需求)以及造船,从而使工商业向城镇集中。由于造船和城镇燃料对木材的需求使得木材开始变得稀缺,人们不得不开始利用一种新的资源煤炭作为燃料,从而有了矿井排水的需求。而为矿井排水是蒸汽机出现的一个原因。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纺织工业首先由手工劳动转变为机械化大生产,资本主义从而取得了对封建主的胜利。 但是中国儒学没有经历过这种思想启蒙。而且与中国不同,从中世纪起欧洲就是分裂的,不是铁板一块,这自然使得新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在某些地方容易萌芽。即使明代所谓已经出现了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 。中国的农耕文化在没有外力介入的前提下,自给自足就会逐渐消融人们的进取心。当然,如果没有外部因素,当中国的剩余农产品或剩余劳动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中国也会自发的进入发展商品经济与产业革命的阶段,但是 16-19 世纪显然不可能。当然历史不能假设 ..... 中国率先工业化似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明朝皇族亲王的力量一直非常强大,皇庄遍布全国各地、占有大量的土地与人口。工商业的发展,就会谋取更大的利益,当与威胁到皇权与皇族、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时候,皇帝和官府还会资本主义继续萌发吗?明朝皇权增加了而不是消弱了,相权被削弱以致彻底废除,在明之前,中国的政治体制还可以认为是总统 - 总理制,相权可以分担一部分国君治理国家的责任。而明清则转变为“总统”制,大权集于皇帝一身。嘉庆(严嵩专权)、万历、天启(木匠皇帝、魏忠贤)三朝皇帝不理朝政只是因为皇帝的个人因素,似乎只是偶然事件,是因为皇帝的个人因素,而不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如果非得说这是君主立宪。清初和清末至少还有 5 个皇帝(关内 10 帝的 1/2 ) 70-80 年的时间里皇帝都不能亲政呢?我还觉得康熙初年四大臣辅政更有内阁民主的意味呢?并不能说明明朝政治里有着君主立宪的因素。此种情况下皇帝不理朝政,实际上有助于皇帝身边内侍(宦官集团)的做大。有明一代,宦官专权和厂卫特务统治是明朝政治中最不好的地方。明末实际上是阉党与东林党之间的斗争,但是从两党的斗争中似乎发现不了明末资本主义如何自由萌发。所谓文官集团也是科举取士的产物,似乎看不多多少资本家的色彩。中国历朝历代中文官集团地位最高的是宋,其次是明。但这两个朝代国防都是最差的,皇帝依仗文官集团其实也不是为了“君主立宪”而是害怕武将拥兵自重谋反,虚外守中也是皇帝专权的表现。但是明朝还有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之间的斗争,还有特务统治,因此文官的日子并不好过,说不好就要掉脑袋。就是中兴明朝的一代权相张居正最后也落得被抄家的命运。 资本主义即使继续萌芽但这仍然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几十年肯定不够。中国先于欧洲进入资本主义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 1644 年的时候,英国已经资产阶级革命了。因此,大明王朝即使再继续折腾 100-200 年,但西方殖民者东来时,可能遇到的是一个分崩离析的中国就像莫沃尔王朝一样。 而且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过程肯定会为农民革命所摧毁。因为崇祯朝以前,农民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了。大规模农民战争的客观结果是使自耕农重新成为社会的主体部分。自耕农使土地与劳动者重新相结合,自给性生产取代了商品性生产。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需要的两个必然条件——自由劳动力与资本积累,显然只有在自耕农破产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因此,明末农民大起义必然会造成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走向其历史的反面,历史在新的起点上开始轮回。清朝的统治机构不论是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继承了明朝的传统(这些也难怪对于刚刚走出森林的通古斯部落而言至于这么庞大的国家实在是太过于庞大了,因此他们只可以向当时周边最先进的文明体 —— 华夏学习),在东方大地上一个新兴的强族都未引领华夏民族走入工业文明的时代,更加守旧、更加保守的汉族士大夫更不可能。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4031 次阅读|1 个评论
焦炭炼铁的发明与英国工业革命
kejidaobao 2009-11-12 15:48
焦炭炼铁的发明与英国工业革命 文/方一兵 工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是导致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根本因素,而人们最先想到的技术创新是纺织机和蒸汽机。但在经济学家眼里,18世纪发生的由木炭炼铁向焦炭炼铁的变革,其意义不小于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发明,甚至更为深远。 早在17世纪最初的10年,英国的木材资源供应已经非常短缺,燃料的饥荒成为阻碍炼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找到一种合适的燃料替代木炭炼铁。当时,煤炭作为燃料已在玻璃、制砖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因此用煤代替木炭便成了唯一的选择。 用煤作为燃料替代看起来十分简单,但该过程却花费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期间许多人进行了各种尝试,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英国人杜德利(Dud Dudley,1599-1684)。杜德利出身于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20岁时他掌管了其父杜德利勋爵的三家铁厂、一座炼铁炉和两座锻造炉,并开始试验用矿煤代替木炭炼铁。为此,杜德利申请到了两项专利(1621年和1638年),但实际上并未获成功,因为用厚煤块和煤屑做燃料,煤块所含的硫会导致生铁的热脆性,使之无法锻造成形 。 将煤炼成焦炭是解决杜德利遇到的问题的最终办法。 17世纪后半期,虽然英国已有人开始尝试用焦炭来炼铁,但将其真正实现的是18世纪初的亚伯拉罕达比(Abraham Darby,1676-1717)。达比早年在伯明翰的一家麦芽糖厂做学徒,1699年他学徒期满后搬到了布里斯托尔(Bristol),在那里他和别人一起开办公司制造家用的铜锅。后因铜的成本高,达比决定尝试用铁铸锅并获得成功,还申请了专利。 1708年达比离开了布里斯托尔的公司,来到希罗普郡(Shropshire)的科尔布鲁克代尔(Coalbrookdale)创办了自己的铁厂。在麦芽糖厂的经历让达比有使用焦炭的经验,他租下了一座已经废弃多年的炼铁炉,进行焦炭炼铁的试验。其试验的详情已无记载,但他一定是发现了焦炭不如木炭那么容易燃烧,有必要改进鼓风设施和调整炉内结构以获得更充足的空气。因此,他改进了高炉的内径使之适应焦炭炼铁,并为高炉安装了一套新的鼓风设施。改进后的高炉于1709年成功用焦炭炼出生铁 。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一个能事先预设的成功,而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这也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创新的重要特征。由于无法看到炉内发生的情况,因此只有出铁后才能知道事前设定的调整是否可行,若结果不理想,只能在停炉后再进行进一步调整和试验。除了对炉子的调整外,在炉子工作时还需进行其他方面的试验,如风压的调整、焦炭和铁矿石的配比等。因此,达比的成功必然是在复杂而漫长的试错中实现的。 达比的成功还体现出,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创新主要来自于企业家或工程师为解决生产问题和盈利的欲望,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在近代,由企业家精神导致的技术创新往往先于科学发现而成为工业化的引擎,推动工业革命在各生产领域全面展开。 焦炭炼铁的成功只是英国炼铁业革命的起点,它使炼铁业开始摆脱对木材的依赖,科尔布鲁克代尔因此成为18世纪英国重要的炼铁中心,达比的公司成为英国各种大型铸铁件的主要供应商。但其他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是动力问题,达比的高炉是以上下水池的水的落差形成动力来鼓风的,但在干旱的夏天上水池蓄水不足,需将水运送到上水池。1732年,达比二世修建了用马车来输送水的轨道,到1742年,马车被纽克门蒸汽机代替,此时的蒸汽机仅用于将水提升到上水池,高炉鼓风的动力仍然来自水轮机。直到1776年,在希罗普郡研制出了直接将博尔登-瓦特蒸汽机用于鼓风的方法,蒸汽机因此代替了水力鼓风在高炉炼铁中得到应 用 。至此,炼铁业不仅摆脱了对木材的依赖,也摆脱了对水力的依赖,从而获得了充分的发展空间。机械化大大扩大了市场对铁的需求,包括铸铁和熟铁。更重要地是,焦炭炼铁引发的冶铁业革命在带来铁业繁荣的同时,使英国冶铁业迅速向中西部和南威尔士产煤区集中 ,并拉动英国煤矿业进一步繁荣。廉价的铸铁和熟铁使新型的动力机械得以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并使铁构件在工程建筑领域代替木材而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如此,价廉质优的熟铁使铁路建设的大发展成为可能。焦炭炼铁的发明引发以钢铁业及相关行业的巨大发展,人类也由此被带入了钢铁时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因此得以全面展开。 参考文献 Gale W K V. The black country iron industry: A technical history . London: The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 1966. Tylecote R F. A history of metallurgy . London: Metals Society, 1976. 卡洛M奇波拉(意). 欧洲经济史(第三卷)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9. (责任编辑 王芷) 刊载于2009年第21期
个人分类: 栏目:科学顿悟|29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迎接创新的浪潮
热度 1 cuncaoxin 2009-10-1 09:44
迎接创新的浪潮 傅蕴德 2009 年 10 月 1 日 《中国科技财富》 2009年第十期 ( 科技部《共和国60年 科技铺陈芳菲事业》大型主题报道) 纵观世界历史,从工业革命到科技革命,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飞跃都渗透着创新的力量。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棉纺机器开始的,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促使了汽船、火车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至今方兴未艾。科技立国、科技兴国、科技强国日益成为许多国家的国策;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创造财富的根本途径,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创新立法,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在创新理论的发展进程中,一些近现代社会科学家进行了理论探索。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经认识到资本主义依赖于引进新工艺和新产品这个永恒的驱动力而得以存在,竞争过程本身驱使企业进行创新。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首先提出“国家体系”的概念,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现代工业的重要作用,而真正从理论上提出创新并为后来学者指明了分析方向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将创新定义为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马克思—熊彼特模型并不是作为工业动力学的模型来设计的,其主要目的是解释长期经济变迁,熊彼特称之为“发展”。 当今世界科技研发投资的 80% 、技术创新的 71% ,均由世界 500 强企业所创造和拥有, 62% 的技术转让在 500 强企业间进行, 全球化的企业竞争日益激烈 。 随着创新活动的发展和对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创新作为一种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最有效手段,不仅存在于企业层面、经济生活领域,而且存在于人类所从事的一切社会活动中。 今天的技术创新已从科学、技术和市场的关系变化,从企业、产业和学校、研究院所、政府的关系变化,从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和从全球性的角度展开研究和实践。 英国经济学家 克里斯托夫 ·弗里曼在 1987 年提出“国家创新系统”这个概念。 1997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OECD) 将“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国家的创新表现。 发达国家的创新来自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实验发展;而发展中国家的创新大多来自对技术引进的模仿与改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这种创新模式被总结为“ 3I ”模式,即经历了模仿 (Imitation)- 改进 (Improvement)- 创新 (Innovation) 三个阶段。 共和国成立 60 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国解放后的三年经济恢复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们大部分工业创新和先进技术都来源于苏联和东欧国家。 50 年代开展了“工人合理化建议运动”,形成了后来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 1960 年,毛泽东主席将其称为“鞍钢宪法”,这是我国摆脱苏联管理体制,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制度的标志。从 50 年代中到 60 年代,大量的自主设计与模仿紧密相关,可以说一种改造。通过引进、模仿和改进产品配置来迎合我国的需求、特点和文化,其典型例子是农业机械的自主设计。 从 1966 年开始,中国经历了长达 10 年的 文化大革命 。这场政治运动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尽管如此,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我国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 1966 年,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 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 1970 年, 东方红一号 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这一时期,中国第一批 “ 红旗 ” 高级轿车出厂;制成第一批 10 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第一艘万吨巨轮 “ 东风 ” 号建成;高速大型通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8 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至今,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经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1978 年 -1984 年,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恢复期,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准备和探索阶段; 1985 年 -1994 年,我国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是以科研体制改革为主的阶段; 1995 年 -2005 年,我国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2006 年至今,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里程,自主创新成为国家的战略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稀土分离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一批原始性创新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化工、钢铁、铝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气勘探开发、煤制烯烃等行业和领域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96 年国家经贸委启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 1998 年 国家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中国科学院推出了“国家知识创新工程” ; 1999 年 8 月 23 日至 2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 2006 年年初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联合部署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2006 年 2 月 9 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 2020 年)》; 2007 年 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组织,中央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中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平台启动, 2007 年 12 月 16 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高技术产业化“十一五”规划》。 2009 年 9 月 17 日,中国证监会召开首次创业板发审会,创业板市场将择机启动,主要服务于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方面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概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科技创新中,我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自主创新成果还很少;在技术创新中,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宏观调控和渗透融合仍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 20% ,实现产业化的不足 5% ,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 5%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制约了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造成资源的浪费。经济危机及产业结构不合理威胁着社会的财富和社会的稳定。从全社会营造创新环境来讲,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需要节约利用社会创新资源,控制资源的浪费和衰竭。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经济时代,未来学家把文明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次浪潮农业阶段,第二次浪潮工业阶段,目前开始的第三次浪潮。在第三次浪潮中,创新无处不在,又何尝不处于风头浪尖,让我们把握机遇,迎接创新浪潮的到来! 宝钢全景 (傅蕴德 摄于宝钢-上海) 国家领导人为宝钢题词 宝钢荣获的科技成果和管理成果证书 上海云南路迎国庆-中秋节灯会 (傅蕴德 摄于上海) 照片来源:科学网 刘立的博客 附录: 中国科技财富 2009 年 10 期目录 1 、 宋健:科技体制改革的探索之路    2 、 朱丽兰:更深层次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    3 、 徐冠华:奏响自主创新主旋律    4 、 万钢: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5 、 共和国60 年 科技铺陈芳菲事业—— 科技发展历程掠影    6 、 科技体制改革历程和成效    7 、 科技重大专项进展顺利    8 、 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    9 、 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10 、 农村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11 、 国际科技合作成效显著    12 、 民生科技创新与应用    13 、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14 、 调寄《沁园春· 科技》—— 回眸建国60 年科技发展历程   李大勇 15 、 迎接创新的浪潮   傅蕴德 16 、 科技60 年,彰显光辉岁月   郭晴 17 、 有一种铭记叫做成长   张弛 18 、 目睹南山科技发展 见证祖国科技强盛   毛春生 19 、 科技是一种可能   周冯琦 20 、 从科教兴国到全球智库的跨越   林智钦 21 、 是什么让生活方便了?   梁若冰 22 、 通信改变生活 创新引领未来   张辉 23 、 广播电视科技发展改变我们的生活   陈艳 24 、 现代生活“ 三剑客”    吴峰 25 、 旅途中感受“ 中国速度”    孔令伟 26 、 生产力的发展让我们圆梦   郭庆存 蒋志平 27 、 企业 信息化有了巨大变化   崔亚军 28 、 科技强国 创新发展   刘迎建 29 、 跟着祖国跟着时代走 做好和谐科技文章   秦玉峰 30 、 封面文章   彭善超 31 、 创新是我们发展的推动力   刘友林 32 、 科技让一个农民工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刘元东 33 、 科技功不可没   兰世章 刘泽刚 34 、 高科技助推环保建设大发展   易国振 35 、 写给拂尘龙自己及其创业者们   孙宏伟 36 、 与祖国共同成长   李赤河 37 、 60 年:医学影像技术大发展   刘忠齐 38 、 唯有自主创新 方能跨越发展   刘兴利 39 、 现代生活谨防心脑血管疾病—— 贝亿健康中心解答心脑血管保健的相关问题    40 、 黑洞(下)   李杰信 41 、 十城万盏:演绎LED 中国亢奋——LED :城里月光的“ 摇滚乐章”—— 从“ 摇滚乐” 到台北“ 斑马线”    章勇 42 、 十城万盏我们准备好了吗?   唐国庆 43 、 十城万盏:演绎LED 中国亢奋   章勇 44 、 北京:打造中国LED 高端阵地   章勇 45 、 见证中国LED 成长 创造企业全球商机—— 专访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杨宪承   谭程程 46 、 科学发展才有可为—— 关于“ 十城万盏” 工程实施的N 个相关问题   何开均 47 、 德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做法与启示   赵刚 48 、 英国碳预算对中国的启示   汤伟 49 、 “ 智慧能网” 是低碳城市的实践基础   李克欣 50 、 ABB 专注中国工业耗能解决方案   章勇 51 、 中国首张环保公益歌曲专辑《融 进一份爱》28 日全国首发—— 专辑收入全部用于贫困地区“ 妈妈食堂” 建设   李再文 52 、 科幻—— 高科技产业的必由之路   王德禄 53 、 中国PE 四大创新 力助本土化GP 迅速崛起   尚选玉 54 、 农田水利建设为何陷在误区里?   邱为铎 55 、 新书快递   
个人分类: 技术创新|3506 次阅读|2 个评论
列一下英国对人类的贡献(转贴)
zhulin 2009-9-9 18:40
政治上,英国是世界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现代民主制度的发祥之地 , 第一个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    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现代科学之父牛顿      现代工业革命之父瓦特      物理化学先驱与液体化学之父格姆        气象学之父胡克,提出了光波动说和胡克定律         电学之父法拉第         进化论之父达尔文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实验科学家卡文迪许 , 卡文迪许实验室是世界物理学发源地培养出 20 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            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      电磁之父麦克斯韦      自然科学四大发现之一的能量守恒定律创始人焦耳      物理化学先驱与液体化学之父格姆      电化学之父戴维      电子之父 J.J. 汤姆生      原子物理之父卢瑟福      分析化学之父波文耳,在物理方面他提出了气体的压强与体积成反比的波耳文马略特定律         逻辑布尔代数的创始人布尔 , 为百年后出现的计算机 , 电子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数学方法和理论基础      本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与哲学家之一、数理逻辑巨匠罗素      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被称为宇宙之王霍金      科学史上最妙不可言和新颖的仪器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必备之具云室发明者威尔逊      量子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 原子能理论之父狄拉克 , 创立了辐身原子理论       医药领域最伟大的贡献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      人类历史上第一只电子管的者 , 从而让世界迈向电子时代的弗莱明       电话发明者 亚历山大格雷 , 厄姆贝尔      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医学家血液循环学说的奠基者,运用实验方法的第一人威廉哈维     医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 麻醉剂的发明者戴维和约翰斯诺      内分泌学之父阿狄森      医学史上的一场革命 , 外科消毒之父利斯特,挽救了亿万人的生命      维生素学说之父霍普金斯      分子生物学之父阿斯特伯里       20 世纪生物学上最伟大的成就 --DNA 结构奥秘发现者莫里斯威尔金斯和克里克      计算机科学之父阿兰 - 图灵       19 世纪最伟大的、也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地质学家赖尔      地层学的创始人史密斯      天体光谱学的创始人哈金斯         人类首个验证了相对论的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      诺贝尔奖的第一个天文学家射电天文学先驱赖尔      天文研究巨匠 , 哈雷彗星的发现者哈雷      发现了光行差和章动现象的布拉德莱      不锈钢发明者亨利布诺雷      自行车发明者麦克米伦      英国第一座用铁和玻璃建筑的大型展览馆落成,标志了近代建筑革命的开端      英国人菲尔安设计建造了第一座单相交流发电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6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5: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