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电子科技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18考研乱象频出 逼教育部出手?
冯用军 2018-12-30 22:58
一、山东师范大学考研直接给考生发答案 二、西南大学考研题目提前外泄给考生 三、电子科技大学考研发错科目试卷 四、青岛理工大学考研发错科目试卷 五、山西师范大学考研试卷与去年雷同 六、新东方、文都考研 名师刘一男否认胁迫女学员淫乱 ,正走司法程序解决,承认婚内出轨存在两性关系,但当时并非师生,认为爆料女生涉嫌诽谤和勒索 ... 这是要逼着教育部收回研究生考试权,重新统一全国考研考试工作吗?
个人分类: 国家考试研究院|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眸:2016年 复杂性科学研究会第三次学术会议
bhwangustc 2018-7-23 16:07
回眸: 复杂性科学研究会 第三次学术会议 2016年8月29日-9月1日, 成都
个人分类: 复杂性科学学术会议|2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十届信息安全大赛经验分享
热度 1 uestc2014xiaoyu 2018-5-31 23:11
SunData Group 的学弟学妹们: 你们好!信安大赛历时半年有余,终于落下帷幕,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汲取了一些教训。据此,我们整理出了本文,以感谢老师的悉心指导和队友们的辛勤付出,也希望能给你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深入调研,选题高远 在信安大赛的筹备阶段,最重要的就是选定一个好的主题。那么,什么是好的作品?很多人都会围绕信息安全、网络攻防、身份识别等方面思考。毫无疑问,信安大赛的主题离不开这些要点,但一开始就偏离应用场景,孤立地考虑这些安全技术,其实是固步自封,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在确定主题前,我们一定要广泛地关注行业动向,敏锐地洞察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关键所在,探索解决方案。只有真正切中社会痛点、直击安全要害的主题才能在强手云集的比赛中脱颖而出。 没有数据支撑的行业痛点和安全问题是苍白无力的。为了证明选题的意义,我们需要搜集大量可靠的数据。很多网络平台提供了各行各业的数据,比如中国知网提供了很多年鉴和统计数据。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找到的数据和行业痛点不够明晰,这就要求我们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和比较,有时甚至要采用迂回战术,才能真正凸显问题所在。 找到问题所在之后,就要展开调研,从各种途径寻求灵感。论文、技术帖甚至一些开源项目,都能对寻找解决方案有所启迪。也许信息的繁多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只要沉下心来,条分缕析,就一定能发掘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独特思路。也许你会有多种方案解决一个问题,这就要对不同的技术手段做比较,从性能、成本、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考虑,选择真正适用于应用场景的思路和方案。 一开始,作品只有一个大致的轮廓和方向。调研以后,一定要落实到实体上去,应用场景是什么?受众又是谁?安全性和现实意义何在?最后综合以上种种考虑,确定主题。 漫长备战,戮力同心 定题后到答辩前,这是一段最漫长最艰难也最关键的时期。只有硬实力与软实力兼备的团队,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下来并脱颖而出。制胜的关键,在于一开始就要对未来几个月的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包括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 战略上,我们要解决一些重要的认识层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对团队自身的认识,一方面是对比赛的认识。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事业,最核心的问题,其实都在于“人”本身。面对一个旷日持久且充满变数的竞赛,队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好团队建设,保证团队的斗志、凝聚力和持续力。队长应该充分了解队员的参赛动机和性格特质,并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因人而异地做好激励,时时保证团结和高效。参赛动机影响参赛决心,在参加比赛这种问题上,动机无所谓好坏,但有强烈不强烈的分辨。动机越强的人,往往表现出越强的意志力和主观能动性。性格关乎团队凝聚力,团队同心,则其利断金;离心离德,则南辕北辙。队长应当考虑到每一个队员的性格,尽可能保证团队成员之间充分而深入的沟通,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有了隔阂要尽快消除,把大家团结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 战略分析还要求我们对比赛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形势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前期调研之后,我们对比赛的要求、进程、特色、倾向性,对自身选题的背景、现状、相关研究、发展前景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但并不一定全面和客观,我们还必须对这些信息加以筛选和整合。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和充分调研的前提下,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头脑风暴,尽可能多地提出宏观的解决方案。再针对这些方案逐步细化,对照我们对比赛和选题的判断,权衡利弊选出“相对最好”的一个方案。这里所谓的“最好”,是对安全性、现实性、创新性、可行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这里的“相对”,意味着没有一种方案是尽善尽美的。毕竟我们要寻求创新,就很难做到十全十美。这就要求我们要对作品的创新性和局限性有一个客观和清醒的认识,在之后战术层面的设计和开发,做到扬长避短,把优势最大化,把创新点突显出来,并尽量规避不利的因素。 战略分析使我们有了一支团结高效的队伍、一个客观准确的定位、一项长远宏观的计划。接着,在战术层面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补充和实践这个计划。信安大赛这种国家级的比赛,必须同时兼顾系统开发、文档维护、视频演示、答辩准备等工作,这就涉及到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一个团队一定要注意分工的明确性与合理性,充分发挥各自最大的优势。至于更细节的操作性问题,得视具体情况而定,没有普适性的经验,在此不再赘述。只要团队富有活力,且分工合理,相信大家一定能找到最合适最有效的解决之道。 还要提醒一点,信安大赛的全部工作前后持续半年多时间,团队成员要一起面对来自外部的各种压力和变数,以及可能由此导致的内部隐患。如何灵活应对这些问题,是队长和其他成员应该共同思考的。这个过程虽不容易,却能锻炼我们的意志力、判断力、全局观和灵活性。 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关于决赛答辩的准备,我们要把始终把握两个原则:形象直观和突出优势。 第一个原则保证评委在较短的时间里更好地了解你的作品,第二个原则引导评委更多地关注你作品的亮点。具体而言,演讲稿的设置,就要注意扬长避短,详略得当;讲解时仪态大方,注意与评委的眼神交流,争取引导他们的关注点; PPT 和演示视频要做得简洁明快,生动形象,突出重点;回答问题时尽量把评委的关注点引向自己的优势方面,遇到有把握的问题可以多讲,没把握的问题尽快带过。总之,方式要视实际情况而定,形式也可以多创新,但要始终牢牢抓住这两个原则。有了此前半年的“厚积”,决赛又注重“薄发”的技巧,那么成功便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了。 结语 回首半年多的风雨历程,成败随风淡去,然而和同伴们一起拼搏的日日夜夜已经成为本科生涯中独特的记忆,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脑海中。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但愿你们珍惜金色年华,抓住机遇提升自我,请相信一句话“越努力越幸运”。学长学姐祝福你们。 小房间 2014 级成员:邓锦、赵钰玉、郭红英 2017 年 8 月 11 日 链接: http://www.ciscn.cn/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是一项公益性大学生科技活动,目的在于宣传信息安全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扩大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信息安全意识;促进高等学校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吸引广大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培养、选拔、推荐优秀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创造条件。
个人分类: 学生的世界|19939 次阅读|2 个评论
甲子随想:电子科技大学的光荣与梦想
热度 2 wangxiaog04 2016-10-11 13:12
甲子随想:一所大学的光荣与梦想 (一) 一个甲子的历史纵深,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显然不够 “悠久”。然而“悠久”并不是一所大学值得自豪的“遗产”。无论一所大学在过去几百年间创造了多少辉煌,都不是今人抚今追昔陶醉其中或津津乐道浮夸炫耀的理由;同样,即便其历史近乎短暂,也不必因此而妄自菲薄或自惭形秽。 “成电”的历史只有六十年 ,论其悠久只是四川大学( 120年)的一半、格拉斯哥大学(565年)的零头。这或许会让许多惯于计较历史“悠久”的人感到失望——何必呢?! 若论历史悠久,人们首先会想到欧洲的大学。然而,今天每当提起世界一流大学,大多数人都会把目光投向 北美 。 美国的大学与美国这个国家一样,都极度缺乏历史的纵深。但美国的那些看起来十分 “年轻”、“幼稚”的大学,却和美国这个“年轻”、“幼稚”的国家一样,弯道超车,站在了历史的前沿 ,成为全世界赶超的目标和学习的对象 。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 今天的人类已不再指 能够 望通过追忆 “石器时代”的辉煌来拯救自身 。即便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文明成果能够在当今时代 “回光返照”,也依然无法满足当今的生存发展需要。“田园牧歌”终将成为诗意的想象,新技术时代的步伐根本不容许我们回头观望。 今天的大学也不能靠其在 “工业革命”时代绽放的异彩照亮前行的道路。 当 “量子通信”卫星已经升空之后,瓦特的蒸汽机早已进入了历史博物馆。缅怀历史,或许可以告诉 我们 “来时的路”,也可以对先辈们表示应有的尊重,但沉迷于历史,并不能为未来的发展提供现成的模式或经验。 处在电子信息时代的大学, 尤其 不 该 守旧 、 啃老, 也不能因为历史的巨大惯性而 “尾大不掉”, 它更多地需要创造和活力。未来的历史,已经无法简单地从历史的轨迹中自然而然地推导、延伸出来。未来的历史更多地源于我们今天的探索和创造。 我们要缅怀 “瓦特”,更要培养新时期的“潘建伟”。 (二)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毫无疑问, “成电”的历史 是 很短暂 的 ,但这段历史却 十分 厚重。 今天,当我们翻开《电子科技大学志》,站在这个特殊的时刻 追忆六十年 来 壮阔波澜 建校过程、科技成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改革等等 ,依然 会 让人 对老一辈 “成电人”肃然起敬,并从心底里 油然生出一股 壮志 豪情。 总理亲自关怀,三校内迁合并, “中国民族电子工业的摇篮”就这样 在一个依然十分贫穷落后的新中国 诞生了。 翻开中国电子信息教育的发展史, “成电”决不是最早的发源地,但它却是中国电子信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座“里程碑”。 “成电”的独特,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尤其是中国“无线电”科技和教育的建设和发展。这不是某一个人的期望,而是一个浴火重生的伟大民族在工业化建设刚刚起步的阶段就前瞻性地把握电子信息时代脉搏的伟大部署。 “中国用三十年走完了 西方三百年走的路 。 ”这是对国家发展的概括,也是“成电”发展的真实写照。历史不允许新中国从一个“农业社会”缓慢地走完“工业化”进程,再慢慢地向“信息化社会”过渡。因此,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电子信息教育也无法等到完成工业化进程之后才蹒跚学步。 “成电”正是在新中国赶超发达国家的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六十年里,“成电”不辱使命。从这片热土上走出去的一代又一代“成电人”,以“星火燎原”之势,遍布全国各地,为新中国的电子信息教育和电子信息工业做出了奠基性的重要贡献。 这就为新中国从 “工业化”向“信息化”快速迈进奠定了基础,也作为重要角色积极参与塑造了今天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今天,当新一代青年享受着信息化的各种便利并庆幸自己处在这个精彩的信息化时代的时候,他们应该知道这份便利和庆幸中其实饱含着“成电”的努力和奉献。 “成电”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相结合,它用六十年的时间诠释了一所大学的责任与担当。如果说历史正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那么, 它首先诉说的就是 “成电”的这种“中国情怀”。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未来,这种情怀都是成电人 “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一种目标指向,是一种根本性的归宿。即便是在21世纪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目标中,“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也是“双一流”的基本底色和内在要求。 “ ‘ 双一流 ’ 最应当强调的是,看这些大学是不是为国家培养了一流的人才,看这些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否为国家作出了一流贡献。 ”这正是新一代“成电人”对“中国情怀”的一脉相承的诠释和宣言。 (三) 经过六十年发展,中国的电子信息教育已初具规模和水平, “成电”也经过一路跌宕起伏和坎坷曲折,终于迎来了今天“内合外顺”的良好发展态势。可以说,我们从来没有感到距离“世界一流”如此之近! 如果说, 1978年是“成电”自诞生以来经历的第一个难忘“春天”,那么,现在“成电”又站到了历史的潮头,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当其他“行业性大学”与其所在的“行业”一起暗淡的时候,“成电”却迎来了中国进一步信息化的大潮。 经过六十多年的工业化建设,中国已经具备了从 “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的社会基础和巨大需求;经过六十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中国的“信息化”进程也有了向纵深阶段发展的科技实力和产业基础。 同时, 1991年 海湾地区的硝烟等种种症候,也时刻警示着我们与发达国家在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巨大差距。这就使我们肩上的责任更增了一份厚重和紧迫感。可以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的信息化,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和民族生存的需求。 这一切,都在召唤 “成电”在新的历史时期与国家“同频共振”,继往开来,做出更多的贡献。然而,要做出更多的贡献,就需要“成电”在新的起点,做好向新的科技高峰和新的育人水准进发的充分准备。 相对而言, “成电”与中国的电子信息科技和电子信息工业都尚处在十分年轻的阶段。正因如此,它们还有大片的未知领域需要探索、需要开拓,它们还有巨大的空间可以施展抱负。而且,它们现在正处在朝气蓬勃的、不循旧路的、开拓创新的最好的状态,它们没有多么长的历史,它们只创造历史。 目前, “成电”已经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的战略目标和发展道路已然十分清晰。在建校六十周年之际,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在着力从“电子行业”转向“行业电子”、从“单科性”学校转向“多科性”大学、着力坚持“三个面向”提升科研与育人的水平的大学,这些都让无数“成电人”看到了蓝图和希望。 “成电”无疑是“年轻”的,因为它年轻,所以它不把历史当做“包袱”,不把传统当做教条,而是选择开拓、选择创造,激情四射、信心满满。它没有百年大学的“资历”,也没有百年大学的“暮气”,它的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新鲜的气息,或许,不用等到下一个甲子,它就能屹立于“世界一流”的行列,书写出辉煌的一页。 (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王晓刚 ) (原载于《成电芳华——电子科技大学60周年校庆纪念文集》,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版,第95-98页)
3997 次阅读|3 个评论
复杂性科学研究会第三次会议合影
bhwangustc 2016-9-13 20:42
复杂性科学研究会第三次会议 合 影 时间:2016年8月30-31日 地点: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清水河校区 第1排(左起):朱陈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静(解放军后勤工程大学), 周涛(电子科技大学),许爱国(北京应用物理及计算数学所),???,何大韧(扬州大学), 汪秉宏(中国科技大学),刘宗华(华东师范大学),许伯铭(香港中文大学) 第1排(左起):何大韧(扬州大学),汪秉宏(中国科技大学) 刘宗华(华东师范大学), 许伯铭(香港中文大学), 郑波(浙江大学), 洪时中(成都市地震局), 黄吉平(复旦大学), 邵晨曦(中国科技大学)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5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所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第一
热度 5 zhpd55 2016-8-26 22:33
四所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第一 诸平 表 1 4 所电子科技大学中标及中标金额 单位名称 中标数 / 项 中标金额 / 万元 电子科技大学 ( 成都 ) 193 887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39 733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73 2646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40 2191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1 63 合计 446 21112 表 2 负责人中标金额 Top19(≥130 万元 ) 负责人 单位 金额/万元 排序 廖桂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050 1 陈真诚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687 2 饶云江 电子科技大学 280 3 马晓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80 3 顾华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80 3 梁应敞 电子科技大学 270 6 杨仕文 电子科技大学 260 7 陈智 电子科技大学 255 8 Shen Hengtao 电子科技大学 255 8 杨鲲 电子科技大学 243 10 李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40 11 石光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30 12 傅彦 电子科技大学 168 13 俞俊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130 14 韩根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30 14 董伟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30 14 孙胜 电子科技大学 130 14 屈世伟 电子科技大学 130 14 程钰间 电子科技大学 130 14 表 3 学科分类中标数 Top10 学科分类 次数 占比 电子学与信息系统 (F01) 139 39% 计算机科学 (F02) 72 20% 自动化 (F03) 31 9% 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 (F04) 30 8% 机械工程 (E05) 19 5% 光学和光电子学 (F05) 17 5% 无机非金属材料 (E02) 16 4% 数学 (A01) 15 4% 工商管理 (G02) 12 3% 地理学 (D01) 8 2% 表 4 学科中标金额 Top10 学科分类 金额 ( 万 ) 占比 电子学与信息系统 (F01) 8340 46% 计算机科学 (F02) 3587 20% 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 (F04) 1632 9% 自动化 (F03) 1210 7% 光学和光电子学 (F05) 869 5% 机械工程 (E05) 756 4% 无机非金属材料 (E02) 531 3% 数学 (A01) 409 2% 工商管理 (G02) 321 2% 地理学 (D01) 313 2%
个人分类: 新观察|16989 次阅读|7 个评论
复杂性科学研究会第三次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
热度 4 bhwangustc 2016-6-6 08:49
复杂性科学研究会第三次学术会议 (成都, 2016.08.29-9.2) 第一轮通知 复杂性科学研究会将于201 6 年8月 29 - 9 月 1 日在成都召开第三次学术会议。本次会议将秉承学会“联络感情、互相扶持、交流心得、促进合作”的宗旨,给各位会员提供一次放松身心、共话友谊、共谋合作与发展的活动。 会议主题包括与复杂性科学相关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会议期间食宿自理。 不收取会务费。 会议承办方将承担会议期间的会场费。 一、会议组织 主办:复杂 性 科学研究会 承办: 电子科技大学 , 大数据研究中心 电子科技大学 , CompleX Lab 西南科技大学,理学院 二、会议日程 8 月 29 日(报到注册)- 9 月 2 日(离会) 其中,8.29晚上安排欢迎晚宴及自由交流。 8.30 全天及8.31全天安排会议报告。 9.1 全天安排圆桌会议,自由研讨及参观交流。 9.2 离会。 三 、住宿安排 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校内或附近),具体待会议报告场地确定后通知。会务组负责联系并提供标准间价格在 之间的各种住宿选择。 四、联系方式 唐明,email: tangminghuang521@hotmail.com ; 荣智海,email: rongzhh@qq.com 电话:18381025285 复杂 性科学 研究会 电子科技大学 大数据研 究中心 电子科技大学 CompleX Lab 西南科技大学 理学院 201 6 年 5 月29日
个人分类: 统计物理复杂系统研究进展|5138 次阅读|5 个评论
周涛:CCTV2015科技创新人物
热度 6 zhpd55 2015-12-1 17:22
周涛: CCTV 2015 科技创新人物 诸平 Startside “中央电视台年度科技创新人物”推选活动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科学院共同发起,联合科技部、教育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同举办,聚焦年度中国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结合专家意见和百姓观点,评选出最具影响力的“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自2012年以来,该评选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袁隆平、施一公等科学家曾获此殊荣。 “2015年度科技创新人物”正式候选名单所包含的20名正式候选人,是由推选委员会从82名有效候选人中筛选而出的。他们之中,既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雨果奖得主、《三体》作者刘慈欣等个人候选人,也有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研制团队、新一代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团队等团队候选人。BBD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周涛教授名列其中。 电子科技大学 周涛教授被称作“科学家创新创业的典范”。他27岁成为电子科大教授,论文引用过万次,是中国青年科技奖最年轻的获奖者。以网络挖掘核心技术为基础,他白手起家, 创立了成都数之联和成都数联铭品,2年公司市值20亿左右。 “其创新成果解决了重大科学问题,突破了关键核心技术,产生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改善了百姓生活。” 周涛被引频次超过200次的几篇论文: Titel 1–20 Citeret af År Link prediction in complex networks: A survey L Lü, T Zhou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390 (6), 1150-1170 577 2011 Bipartite network projection and personal recommendation T Zhou, J Ren, M Medo, YC Zhang Physical Review E 76 (4), 046115 555 2007 Efficient routing on complex networks G Yan, T Zhou, B Hu, ZQ Fu, BH Wang Physical Review E 73 (4), 046108 428 2006 Solving the apparent diversity-accuracy dilemma of recommender systems T Zhou, Z Kuscsik, JG Liu, M Medo, JR Wakeling, YC Zha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 (10), 4511-4515 348 2010 Predicting missing links via local information T Zhou, L Lü, YC Zhang 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 71 (4), 623-630 337 2009 Traffic dynamics based on local routing protocol on a scale-free network WX Wang, BH Wang, CY Yin, YB Xie, T Zhou Physical Review E 73 (2), 026111 322 2006 Recommender systems L Lü, M Medo, CH Yeung, YC Zhang, ZK Zhang, T Zhou Physics Reports 519 (1), 1-49 280 2012 Maximal planar networks with large clustering coefficient and power-law degree distribution T Zhou, G Yan, BH Wang Physical Review E 71 (4), 046141 252 2005 个性化推荐系统的研究进展 刘建国, 周涛, 汪秉宏 自然科学进展 19 (1), 1-15 213 2009 Epidemic spread in weighted scale-free networks Y Gang, Z Tao, W Jie, F Zhong-Qian, W Bing-Hong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2 (2), 510 203 2005
个人分类: 新观察|7194 次阅读|6 个评论
【专访】“国产化”背后的“中国梦”
热度 10 wangxiaog04 2014-3-11 16:24
技术:从无到有 产业:由弱变强 “国产化”背后的“中国梦” “成电智造”引领我国电子仪器领域深刻变革 ( http://www.new1.uestc.edu.cn/news/index/id/1557 ) 核心提示 :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彻底改变了我国在测试计量仪器领域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使我国从纯粹进口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高性能测试仪器出口国。我校测试技术与仪器研究团队成功研制的“宽带复杂信号的实时捕获与合成技术”,不仅实现了几代成电人“追求一流、追求卓越“的“创新梦”,也实现了我国追求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梦”! 2014年1月10日, 当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田书林教授和叶芃教授代表团队赴北京领取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时候,他们的“宽带复杂信号实时捕获与合成技术”成果也已经如石击浪,在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从2007年开始试产、2008年实现批量生产,到今天的年产(销)3~4万(套),“宽带复杂信号实时捕获与合成技术”系列应用成果已经通过校企合作成功实现了产业化,不仅 成功走进了现代雷达、军民通信、航空电子、深空探测、模拟核爆等众多涉及复杂信号的领域,为我国尖端科学研究和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托起了“民族品牌”,带领长期艰难前行的我国高端仪器产业焕然新生、扬眉吐气,乃至闪亮登上世界舞台。 “国产梦”:几代学人铭刻心底   测试仪器仪表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科技发展中都占有特殊的地位,多路、宽带、复杂信号的同步、实时、无缝捕获与合成技术更是反映国家科学研究基础能力的重要共性技术。   随着电子系统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以及电子信号复杂程度的急剧上升,电子测试及仪器技术面临着全新挑战,尤其是宽带复杂信号的实时捕获与合成问题为现代科学研究和国家重大工程带来巨大困扰。   例如,要评估大型爆轰试验的效果,就必须对预定球面空间中的100多路持续时间极短、带宽数GHz的瞬态信号进行精密的、同步的测量分析;在雷达等电子系统中,要对偶发干扰进行长时间的无缝测量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和排除故障离不开这项技术,就连看起来最“普通”不过的飞机防撞系统(TCAS)都需要它的支撑。   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在该领域技术落后、产业单薄,一直受制于人。在田书林教授团队突破该项技术之前,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掌握了复杂信号的实时捕获与合成技术,更确切地说,美国的安捷伦公司、泰克公司以及德国的罗德与施瓦茨公司等三“巨头”几乎垄断了该项技术的全球市场。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三家公司纷纷进军中国市场,虽然将其世界领先的技术和部分产品“引入”中国,但这种“引入”并没有发挥太多的“造血”功能、增加中国相关技术的“自生”能力,反而是随着中国各个领域对该项技术的巨大需求而为跨国公司支付了巨额垄断利润。据统计,电子仪器产业全球产值目前已超过千亿美元,其中,基于捕获与合成技术的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时域仪器占比超过50%。   “国产化”之殇刺痛着国家的神经也激励着成电人的斗志。从“八五”时期开始,自动化学院陈光踽教授、陈长龄教授、古天祥教授等老一辈成电人,就带领“测试技术与仪器研究所”开启了“国产化”的梦想。此后,在王厚军教授、黄建国教授以及田书林教授等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下,自动化学院在测试仪器仪表领域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为破解“国产化”难题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7年,在田书林、王厚军、叶芃、刘科、曾浩、王志刚等几十位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宽带复杂信号实时捕获与合成技术”终于在技术层面取得全面突破,实现了从“理论”到“技术”的飞跃,完全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和封锁。   据悉,团队作为第一负责单位编制了3项国家标准和2项军用标准;申请发明专利68项(美国专利2项),占我国该行当专利数的70-80%,其中授权41项(美国专利1项),获转让费858万元;登记软件著作权3项;在IEEE等刊物发表SCI/EI论文65篇;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   在之后的一年半时间里,系列成果又顺利跨越从“技术”到“产品”的距离,通过优利德集团有限公司(UNI-T)走向产业化和市场化,从此结束了跨国“巨头”一统天下的产业格局。产品近三年来销售8万多台,产值达6.4亿元,产品近30%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广泛应用到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国内研究单位,满足了我国深空探测等领域的科研急需。 高水准:多项指标处于国际领先   毫无疑问,高端仪器仪表的技术和产业格局正在发生巨变。20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科学家首次用上罗德与施瓦茨公司的仪表时那份如获至宝的欣喜和技不如人的复杂心情依然犹在昨日;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开放国门,跨国公司纷纷登陆,几乎垄断了整个高端仪器仪表市场,学界和产业界的那份焦灼依然伸手可触。然而,又过二十年,“中国智造”的高性能示波器、任意波形发生器等“宽带复杂信号实时捕获与合成技术”系列产品竟然远销英、法、巴西等国,甚至返销美国和德国。   欧美市场为何乐意为中国的高端仪器仪表“投票”呢?原来,“中国智造”已经比“美国智造”和“德国智造”更具比较优势,不仅价格相对便宜,而且性能和技术指标相当优良,在宽带信号的无缝测量等部分技术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指标甚至高于当前同类最高产品。   要实现宽带复杂信号实时捕获与合成技术,其核心就是提高采样率和处理速度。但依靠器件性能的提升已根本无法应对信号带宽、波形任意化程度急剧上升的要求,因为多路信号之间最高皮秒量级的精密同步要求已接近系统时钟抖动,以至于传统技术手段无能为力。这也是除了美国和德国之外的许多发达国家在该技术领域扼腕叹息的主要原因。   “这就逼迫我们必须独辟蹊径,不走传统的研发思路!”田书林教授介绍说。经过团队的深入研究,针对高采样率、高捕获率、高精度同步等技术难题,成电人终于给出了巧妙的答案,采取三大“绝招”,用方法创新突破了器件瓶颈,仅利用国产核心器件就成功实现了相关测试设备的研制和功能要求。   首先,采取非均匀校正的大规模并行采样方法。针对规模化ADC组时间交替采集可能引入的非均匀采样问题,提出了大规模并行(20路)下非均匀性失真的表征与自适应信号重建方法,突破了单个采样器件的性能瓶颈,实现了数十倍于单个器件性能的采样率,利用国产器件使实时采样率达到20GSPS,突破了国外的禁运和封锁。   其次,使用基于信息熵的无缝测量方法。对宽带信号长时间无缝测量是确保获取信号随机、偶发特征的基础,但在高采样率下的长时间无缝测量,会带来有限存储容量与极度膨胀的信息量的矛盾,传统方法是难以克服的。因此团队发明了基于信息熵的无缝测量方法,解决了这个难题,实现了最高每秒200万幅的波形捕获率,高出当前国际最高指标一倍,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再次,采用内嵌式相位校准和主动补偿方法,发明多通道精密信号同步技术,突破了布局布线和时钟抖动的制约,实现了100皮秒内的同步精度(目前仅美国安捷伦公司达到相同指标),解决了多目标信号合成的核心难题,在飞机防撞测试应用中,模拟出多达154个不同方位、高度和距离的飞行目标信号,达到目前国外唯一商用机载防撞系统(TCAS)测试设备美国Aeroflex公司IRIS2000的水平。 市场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实际上,团队在项目最初确定该项技术的性能指标时,并没有刻意瞄准国际领先的水平,而是充分考虑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发育水平和实际市场需求,首先瞄准了通用消费市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团队从一开始就抱着改变技术空白和产业落后的双重目的。   在他们看来,产业的壮大才是技术成熟的标志。技术发明的目的最终也要落脚于社会服务和产业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泉。如果束之高阁或孤芳自赏,那么,再好的技术都无异于“屠龙术”,聊胜于无。况且,要改变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就不仅要在技术指标上形成优势,也要在价格或成本上形成竞争力。这就要求团队不能闭门造车、自娱自乐,而是必须坚持把科研的重点放在产业发展前沿,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下大力气攻克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争取在高技术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上取得重大突破。   然而,要对接企业和市场,就得遵循市场的逻辑和规律。高端仪器仪表制造投资巨大,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敢贸然涉足。与团队合作的优利德集团有限公司当然无法例外。它始创于1988年,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中国仪器仪表民族品牌”,其“万用表”等中低端技术产品已经获得了广阔的国内市场,销量十分可观。但从“万用表”一步跨入技术含量很高的测量仪器仪表,需要承担的市场风险不可估量:如果技术水准太高,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或者水准太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都将导致企业投资无法收回并进而导致公司无法为团队提供持续的研发支持。   因此,团队在与优利德的合作中,最终将产品定位在了中高端技术产品,即从市场需求最大的200 MHz带宽以下的低端系列产品做起,站稳市场脚跟后再向500 MHz 带宽以上的中高端产品进发。   2006年,自动化学院与优利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07年优利德就在清水河校区附近投入两条生产线,开始试产首批100台(套)产品。后经不断优化设计,团队终于用低性能器件大规模并行的方法实现了更高的系统性能,不仅确保了产品的功能,而且极大地降低了成本,使产品的性价比具有更大的优势,从而助推产品在国内市场首先得到广泛使用,并逐步迈出了我国民族测试仪表工业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保证功能,就必须优化设计,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极致。”叶芃说,对于销售量很大的通用产品来说,每省1块钱都是对公司的巨大支持,“我们最后和企业一起抠成本,能降低一元就要争取降一元,能降低一角就要争取降一角,使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到了95%以上”。   “中国智造”的闪亮登场,打破了原有的“巨头”垄断格局,在国际市场上引起了强烈“地震”和连锁反应。在垄断格局下,外国公司生产的一台1GSP采样速率、100MHz带宽的示波器售价高达4000-5000美元,而“中国智造”的售价仅4000多元人民币。由于我国产品的竞争,国外公司也不得不降价销售;国外消费者也纷纷“倒戈”,选择使用“中国智造”的产品。   “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更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田书林说,电子仪器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技术,涉及到材料、器件、工艺、系统设计等方方面面。尽管我们在部分技术上做到了国际领先,但就整体能力和水平而言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这份荣誉面前,“我们团队没有丝毫的自满和懈怠,而是深知任重道远,只争朝夕、义无反顾地继续走下去,争取使我国在该技术领域能够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8184 次阅读|14 个评论
CN域名杯博客征文大赛走进电子科技大学
zhengwen2013 2013-11-22 13:01
2013 年 11 月 14 日 , CN 域名杯“科研梦,从这里起步”博客征文大赛校园行来到了电子科技大学。 青春、朝气应该是当代大学生所表现的出来的完美的一面,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完美的诠释了这一概念,刚到活动地点就看见各个学生社团在搞活动,可以说是竞争激烈啊, 但激烈的竞争中我们的活动现场同样可以用火爆来形容,这边要调查问卷,那边让拿只笔,这边的学生在慢慢研读着问卷内容,那边的学生又思考着提问的答案,可以说同学们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CN 域名杯“科研梦 从这里起步”博客征文大赛火热报名中! 报名地址: http://zhengwen.sciencenet.cn/index.php?s=/Index/infield.html
个人分类: 征文大赛|43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电子科技大学与世界名校格拉斯哥大学合作办学
wangxiaog04 2012-11-27 19:45
我校与世界名校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合作办学项目获批准 作者: 国际处 / 来源: 国际合作处 / 时间: 2012-11-22 / 点击: 4257 / 近日,四川省教育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公布有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审批的通知》,我校与世界名校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学士学位项目”获批准,正式纳入2013年普通高考一本招生计划。我校和格拉斯哥大学在双方优势学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强强联手”,合作办学,实行“4+0”办学模式,采用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体系和模式,全过程英文教学,共同选派优秀教师执教;学生在我校学习4年期满,成绩合格将获得我校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并同时获格拉斯哥大学学士学位。 在过去三年多时间里,我校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经过频繁互动,十余次高层互访。双方就合作办学项目所涉及的培养理念和模式、招生和双学籍管理、教学和实验课程体系、后勤保障、学生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艰苦细致的研究讨论和广泛深入的调研。双方校长于2012年3月签署合作办学协议,4月初合作办学协议和计划书获格拉斯哥大学董事会通过,4月底报送教育部审批,10月14日获得教育部批准正式立项。 汪劲松校长会见格大副校长约翰·查普曼教授 王厚军副校长与格大常务副校长罗兰教授一行磋商合作办学事宜 格大电工系主任约翰.马什教授与彭启琮教授等讨论办学项目课程体系 王厚军副校长就合作办学项目相关事宜主持召开校内各部门协调会 该合作办学项目的获批标志着我校在推进国际化战略上取得又一重大突破。该合作项目通过引进世界名校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经验对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我校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必将大大提升我校师生国际交流意识和能力,给学校师生赢得更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与资源。 该项目是西部地区首个与世界百强名校合作举办成规模的本科层次合作办学项目。项目将充分利用双方优势,培养基础知识厚,综合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满足我国对国际化高层次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 格拉斯哥大学标志性建筑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成立于1451年,是英语国家中第四古老的大学。作为英国最古老、最有名气的全日制综合性大学之一,格拉斯哥大学的科研和教学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并在英国的文化和商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格拉斯哥大学是国际大学组织Universitas 21的缔造者之一,英国罗素集团(Russell Group)的缔约成员。在560余年的历史中,格拉斯哥大学培养出了众多对世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校友,如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被誉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之父-蒸汽机发明者詹姆斯·瓦特、热力学绝对温标的创建者开尔文、电视机发明人约翰·贝尔德、外科手术消毒技术创立者约瑟夫·李斯特和现代高等教育大学的创始人麦克吉尔(麦克吉尔大学创始人)、斯特拉斯克莱德(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创始人)、埃尔芬斯通(阿伯丁大学创立人)等。在近30年间格拉斯哥大学还诞生了七位诺贝尔奖得主。 格拉斯哥大学是世界100强高校,英国10强研究单位;工程学科为该校优势学科,电子电气工程类专业得到工程与技术学会(IET)和华盛顿协定(Washington Accord)的认证,在国际上得到高度认可。英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2012/13 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54位;2011年ISB(国际学生晴雨表,世界最大的毕业生对母校的反馈调查)显示,格拉斯哥大学在国际学生满意度方面排名第一。
2266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国动态频谱资源共享无线通信技术与世界同步
wangxiaog04 2012-10-16 13:17
国内动态频谱研究领域领先的13家单位通力合作,历时两年攻克技术难关,实现四大方面全方位突破,终于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动态频谱资源共享无线通信实验系统,从而使—— 我国动态频谱资源共享无线通信技术与世界同步 该成果荣列 “十一五”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十大亮点” 作者王晓刚 验收专家: 以前“光说不练”,现在“练了一把”,“还练得不错!” 2012年9月23日, 由电子科技大学牵头的“十一五”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重点项目“频谱资源共享无线通信系统”通过验收——这标志着我国的动态频谱资源共享无线通信技术终于从理论与技术研究飞跃到了系统级验证与应用阶段。 验收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秘书长邬贺铨院士,项目责任专家、验收专家组副组长东南大学尤肖虎教授,代表科技部验收专家组对该课题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据了解,该项目成果既可用于以LTE(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公众移动通信系统,也可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应急救灾、指挥调度、军用通信等专用无线通信系统,有力推动国家“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重大科技专项中相关项目的实施,因此被列为“十一五”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十大亮点成果之一。 无线通信的基石是频谱资源。当前 ,无线通信发展迅速,频谱资源需求巨大,而 适宜无线通信的频谱资源十分稀缺。长期以来,无线通信建立在 静态频谱管理体制环境下。传统的静态频谱管理体制和技术使 无线电频谱规划紧张,整体使用效率低下。能否打破无线通信的静态频谱管理体制的束缚,发展动态频谱资源共享无线通信技术,从系统级大幅度提高频谱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是全球无线通信技术的战略性发展方向之一。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2009年4月,科技部启动了863计划重点项目“频谱资源共享无线电通信系统”,我校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少谦教授“挂帅出征”,担任总体组组长,电子科技大学牵头,联合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传输研究所、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动态频谱通信研究领域领先的13家单位,奋战2年——中国首个“频谱资源共享无线通信实验系统”研制成功。 四大创新: “实验系统、关键技术、测试评估、标准化”全面突破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近年来,无线通信业务持续高速增长,导致适宜无线通信的频谱资源变得日益稀缺。“频谱资源就跟 ‘土地’一样,总面积、可利用的面积都很有限,‘荒漠’、‘沙滩’、‘盐碱地’等均不可用,而‘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需求又十分旺盛”,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王军教授 说,“这就给 ‘ 土地 ’ 供应带来很大的压力!” 由于总体频谱资源有限,通过拓展频谱“带宽 ” 等传统方法局限太大,难有起色。怎么办?研究者发现,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业务的特殊性,原本分配给某些“业主”(即频谱资源拥有者,也称为授权系统)的频谱资源仅间歇性的被使用、乃至长期被闲置,导致了频谱资源的巨大浪费。某些 被浪费的 频段甚至是无线通信的“黄金频段” 。对于无线通信系统而言,在相同的发射功率下,这些“黄金频段”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范围大等诸多优势,就相当于土地中的“良田”。 然而,在传统的静态频谱管理体制和技术条件下,即便是在闲置之时,其他系统也无法使用这些频段。 也就是说,静态的频谱规划体制与动态的频谱使用方式之间不匹配,造成无线电频谱规划紧张,整体利用效率低下。 频谱资源的浪费让人十分痛惜!那么,有没有方法将闲置的资源动态利用起来,从而为解决无线通信发展面临的频谱资源短缺问题提供新途径呢?全新的办法就是动态频谱共享无线通信技术。“ 在不影响授权系统使用频谱的前提下,为什么不灵活‘借用’一下授权系统的闲置频段,等他们要用的时候再悄然腾出来呢?!” 王军教授 说。 盘活频谱资源的核心技术,就是被项目组称为动态频谱资源共享无线通信网络(DynamicSpectrumSharingNetworking,简称DySNet)的新型无线通信系统。开发实验验证网络并进行实际场景下的功能和性能测试,是评估动态频谱共享无线通信技术可行性的基本技术途径,因此,也是当前国际上动态频谱共享无线通信研发的竞争热点。在整个“频谱资源共享无线通信系统”重点项目中,这一部分是电子科技大学牵头负责的项目核心课题“实验验证网络开发”的主要研究内容,也是“最硬的一块骨头” 不过,电子科技大学联手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最终还是“啃”下了这块“骨头”,研制出了包含了8个结点、工作在694-806MHz频段、单节点覆盖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大家伙”——就是我国首个具有动态频谱资源共享无线通信基本特征的实验验证网络——DySNet,并于2011年10月底分别在成都和上海成功进行了外场试验。 DySNet的研发成功,体现了课题组多方面的技术创新。DySNet具有自适应的空中接口,快速有效的分级频谱感知机制,频点可自适应调整的节点平台,一体化的动态频谱共享网络协议栈,支持集中式、分布式、混合式三种网络架构。实验结果显示,DySNet在与授权业务共存的情况下,支持 VoIP 、交互式视频等多媒体业务,可将工作频段的整体频谱利用效率提高30%以上。项目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DySNet及其实验验证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为动态频谱共享技术与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配合和支撑DySNet的开发和实验,在李少谦教授为首的项目总体组的统一组织下,项目其他参研单位还研究并掌握了动态频谱资源共享无线通信的主要关键技术,分别攻克了高效的频谱感知技术、适应频谱资源动态变化的资源管理技术、应用层技术和传输层协议,并完成了国内首部《动态频谱资源共享系统评估测试规范》,构建了完善的测试评估环境。 项目组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传输研究所牵头,各参研单位还积极参与了国际上动态频谱共享无线通信的标准化工作。通过努力,使我国的WRC12-1.19议题观点成为亚太电信组织的共同观点,为我国在 世界无线 电大会( WRC12)上提交技术建议提供了有力支撑,并为我国参与国际上有关频段的共享标准化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同时,编撰完成的国际和国内动态频谱共享无线通信标准化研究白皮书,也为动态频谱资源共享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 高效协作: “这个系统是国内首创、国际同步,大家劲儿往一块使,都想早点做出来!” 13家科研单位一起合作,团队间的协作与管理工作就十分重要。从一开始,项目就设立了“总体组”,由李少谦教授任组长,负责整个项目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指挥,通信抗干扰 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唐万斌研究员和王军教授具体负责了整个项目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团队之所以高效、协调,无不得益于良好的组织架构,而这与李少谦老师的指挥是分不开的!”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负责平台硬件开发的技术骨干靳传学说。整个团队里有组织协调、后勤保障,有软件设计、有硬件实现,有射频开发、有站点建设,结构复杂但分工明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为了使项目的成果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项目总体组从技术上将研发任务科学的分解成“实验验证网络开发与实验”、“创新技术研究”、“测试评估技术研究”和“标准化与应用研究”四个方面的课题。其中,“实验验证网络开发与实验”是项目的核心课题,其他课题为该课题提供支撑。 作为“实验验证网络开发和实验”课题的牵头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联合校内外和企业的优势团队协作开发。在校内,与通 信学院毛玉明教授团队 紧密协作,开发一体化动态频谱共享无线通信系统协议栈;在校外,与国内射频领域领先的东南大学、网络和系统开发领先的西安交通大学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协作,实现优势互补,确保了实验验证网络按时开发成功。 为了保证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延续性,在正式启动“演示验证平台”研究开发之前,“总指挥”李少谦教授就要求团队“ 要有国际视野,有长远眼光”,“要做就做一个通用性的、多少年都不会落伍的系统,而且,这个项目完成后,系统平台还要能用于其他各种相关科研项目”。“李少谦老师总是念叨,‘国家的钱不能白花啊’”,靳传学回忆说,“他总是要求我们把眼光放高、再高;技术尽量不要保守,能多开放就多开放、能多先进就多先进;有必要时,要联合国内最领先的单位和专家来解决技术难题。” “总指挥”舍得投入,“干将”们也不惜汗水。 “实验验证网络开发与实验”的课题负责人刘皓研究员与毛玉明、冷甦鹏、 靳传学、 李强、 杨建军、段景山、陈亚丁、吴凡等老师带领着近50名研究生,经常连夜加班,守灯熬夜是家常便饭;一块线路板、一个插头等出现问题,都得反复排查,直到整个平台测试成功。“作为牵头单位,我们团队还是很有牺牲精神的”,靳传学说,“我们都想把硬件系统平台赶紧搭建出来,为其他参研单位做好硬件支撑。我们多做一些,就可以为合作单位减轻压力!” 多重效应: 它 既 为技术推广和应用做好 了 铺垫, 又 为后续的技术升级培养 了 人才 由于该实验系统实现 了 一个十分超前的通信系统理念,因此,要全面见证它的全部意义,还要等待我国信息技术和政策的进一步发展。不过,对于参与该项目的所有科研团队来说,这个项目的丰硕果实已经显现了出来。 据了解,该项目共申请发明专利76项,向ITU、ETSI、IEEE等国际和国内标准化组织提交提案文稿78篇,发表论文135篇,培养博士研究生31人、硕士研究生70人。这就为我国在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奠定了技术和人才基础。 “我们团队一直强调,要站在国家层面,做有重大影响力的课题,不计较实验室或个人的得失,”李少谦教授说。在他看来,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是抗干扰重点实验室的最大收获。“这也是我们学校或实验室跟企业不一样的地方。企业要赚的是钱,而我们要的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和积累的创新技术。” 通过这个重大项目,大批青年教师得到了提高,大批青年学生得到磨练,他们的作用,比赚钱要大得多。“因为是第一次尝试做这种大规模系统,没有已有经验和先例可以参照。所以,开始做项目时,很多参研人员摸着石头过河。但历时两年多,项目做完之后,对于搭建大规模通信系统的经验 , 我们学习和积累了很多!”靳传学说。 项目顺利通过验收为该项目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但这并不是结束,而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动态频谱资源共享系统”的应用和推广,将展开更加波澜壮阔的画卷。
3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子科技大学成立航空航天学院
热度 1 xiaguangqing 2012-6-1 23:37
http://www.uestczs.net:8080/web/uestc/zhaoshengkuaixun/zhaoshengkuaixun/2012/0516/314.html http://www.uestczs.net:8080/web/uestc/zhaoshengkuaixun/meitishijiao/2012/0524/328.html 2012年5月11日上午,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成立仪式在清水河校区隆重举行。电子科技大学校党委书记王志强宣读了学校成立航空航天学院和学院党委的决定,以及学院领导班子的任命,任命秦开宇为院长、刘强为学院党委书记、李辉为副院长。汪劲松校长为新成立的航空航天学院授牌。 为适应国家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发展和满足航空航天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电子科技大学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拓展学科领域, 学校决定在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航空航天学院 ,开展航空航天领域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工作。 王志强对新学院的正式成立表示祝贺。他说,航空航天学院的成立在我校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我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迈出的重要步伐,希望新学院完成从研究院到学院的转化, 将科学研究的资源和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人才培养上来,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他代表学校感谢兄弟单位对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的长期支持,使得航空航天学院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希望大家继续关心新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 汪劲松指出,学科拓展是我校的三大核心战略之一,航空航天学院的成立是学科拓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旨在改变我校单一的学科结构,将学校建设成为多学科性工科大学。他强调,新学院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与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院所和企业携手,加强协同创新能力,共同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做好。他祝愿在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航空航天学院的明天更加美好。 与会嘉宾纷纷致辞,对航空航天学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希望加强与学院的合作,实现共赢。二炮某研究院肖总说,学院前身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希望学院在新的起点上做大做强,为国家培养更多急需人才。二炮某部唐部长希望双方加强航空航天领域的合作,为国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副所长聂海涛说,电子科大成立航空航天学院是满足国家和时代要求的战略决策,希望双方合作迈上新台阶。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松柏指出,电子科大航空航天学院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教学增添了新的力量,希望学院秉承“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成电精神,再创新辉煌。 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 党委书记李占文希望新学院为我国的和平崛起和国防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秦开宇感谢学校领导的信任。他说,作为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我们赶上了国家发展的好时机,航空航天学院将努力为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尽心尽力,为学校的学科拓展全力以赴。他表示,学院领导班子将精诚团结、同甘共苦,建设好航空航天学院。 成立仪式由熊彩东副校长主持。副校长杨晓波,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雷平,校长助理杨亚培、胡皓全、申小蓉,学校办、学工部、科技处、研究生院、国资处、人事处等部门负责人,以及航空航天学院教师代表与会。 二炮某研究院、二炮某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工业与信息化部、中电集团公司29所、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成都航空仪表公司、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中电集团公司10所,中电集团公司30所,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民航西南空管局、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中国民航第二研究所、云南星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负责人出席成立仪式。 成立仪式前,学院与有关研究院所举行了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和科技合作协议签字仪式。 解放军某实验训练基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单位发来贺信,祝贺我校航空航天学院成立,并希望与我校深化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共赢,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电子科大招生办公室主任方曼介绍, 航空航天学院前身为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其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今年将面向全国招生30人,其中在四川招8人 。“进入该学院的学生,将由学院的博士、副教授以及教授1对1全程指导,也就是说,本科阶段的学生,也可享受‘硕士待遇’。”
6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七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 photo
bhwangustc 2011-11-24 19:00
第七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 photo
第七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 地点: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时间:October 22-24 , 2011 合影左 合影右 合影中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50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uestc查找竟然出现其他学校的Title?!
maczone 2009-7-16 21:10
今天,为了查询关于生物特征识别有关高校研究组的进展,特意在以下图一中查找资料,不料竟然出现图二所示结果?谁能帮我解答一下。 以下为图一 以下为图二
个人分类: 研究|352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3: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