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三部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幻][720P][魔戒三部曲(加长版)]2001-2003.BluRay.AAC.x264[中
热度 1 lcj2212916 2012-11-4 19:44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魔戒首部曲:魔戒现身/指环王:护戒使者/指环王:友谊之戒 New Line Home Video 2001 年 2001年12月10日 英国 新西兰/美国 动作/奇幻/冒险 中文 / 英文 1280×720 MP4+AAC 彼得·杰克逊 Peter Jackson 伊安·麦克莱恩 Ian McKellen....Gandalf the Grey       伊利亚·伍德 Elijah Wood....Frodo Baggins       阿伦·霍华德 Alan Howard....The Ring (voice)       西恩·奥斯汀 Sean Astin....Sam Gamgee       萨拉·贝克 Sala Baker....Sauron       肖恩·宾 Sean Bean....Boromir       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Galadriel       奥兰多·布鲁姆 Orlando Bloom....Legolas Greenleaf       比利·博伊德 Billy Boyd....Peregrin 'Pippin' Took       马尔顿·索克斯 Marton Csokas....Celeborn       伊安·霍姆 Ian Holm....Bilbo Baggins       克里斯托弗·李 Christopher Lee....Saruman       多米尼克·莫纳汉 Dominic Monaghan....Merry       维果·莫特森 Viggo Mortensen....Aragorn       约翰·里斯-戴维斯 John Rhys-Davies....Gimli 在古老的中世纪,生活着一群身高只有4英寸的矮人,他们长相怪异,居住在装饰精美的山洞里,过著与世无争的农耕生活,他们就是本片的主角:哈比族人。我们的故事就从他们说起…… 哈比族人弗罗多·巴金斯从他的叔叔那里比尔伯·巴金斯继承了一个戒指,这是一个充满魔力的戒指,它拥有奴役全世界的力量。可是邪恶的黑暗魔君索伦知道了这个消息。他集结无数的半兽人,准备以大军夺取魔戒,并且征服全世界。为了不让魔戒落入索伦之手。弗罗多和他的朋友们决定摧毁魔戒,但是要摧毁魔戒,一定要将它投入原先铸造它的烈焰中;那也就是位于索伦老巢的末日山脉。 于是,弗罗多在忠实的伙伴山姆怀斯、梅利和皮平的陪伴下,踏上了毁灭魔戒的征程。一路上,他们不断遇到索伦的爪牙——黑骑士(这些骑士也被称为戒灵)的围追堵截,还遇到了居心险恶的白袍巫师萨鲁曼的囚禁和可怕的炎魔怪的袭击。幸而有着侠客阿瑞刚、精灵公主爱雯、人类战士伯罗迈尔、精灵女王格兰瑞尔以及精灵莱古拉斯、矮人金利和甘道夫巫师等正义力量的保护和帮助,弗罗多他们的魔戒远征队才一次次地化险为夷。但是,真正能阻止弗罗多毁灭魔戒的,是魔戒本身:魔戒的鼓惑力量使弗罗多众叛亲离,同时也使弗罗多自己越陷越深…… ........................................................................................................... 随着最后的战斗以及黑暗军团的集合,甘多夫迫切的想把冈多的残兵旧部重整旗鼓,甘多夫得到了罗翰国王塞奥顿的帮助。人类的力量伴随着勇气和那种充满热情的忠诚,他们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考验。但是伊奥温和merrt藏在暗处,无法与冈多的敌人相抗衡。面对这种种损失和不利,他们继续冲锋在战斗的最前列,他们靠着一种忠诚和目标使得黑暗魔君索伦变得心烦意乱,并且给了魔戒的守护者一个机会去完成他的请求。他们剩下的期望就是和弗拉多一起跨越狡猾的敌人的地界去把魔戒扔到末日山脉的火焰中。离最后的目的地越近,弗拉多的负担就越重,他必须依靠山姆·甘姆齐和古鲁姆。魔戒会在这过程中来测试弗拉多的忠诚,本性以及他的人性本身…… ·《魔戒》电影三部曲实际上是同时拍摄的。 ·影片结尾字幕处让主要演员的名字跟其肖像一起出现的建议是Ian McKellen(甘道夫)提出的。 ·片中的大蜘蛛Shelob是以新西兰当地一种隧道里的蜘蛛为原型的。 ·Ian McKellen的第一个工作日拍摄了甘道夫的第一个镜头:来到夏尔郡;第二天就拍摄了甘道夫的最后一个镜头:西行离开。 ·1951年为一部名为《Distant Drums》的电影,华纳兄弟公司录制了一个男人的惊叫,随后此声音被存入音效资料库,星战的录音师Ben Burt则视其为不错的个人签名,将这个声音命名为wilhelm并出现在他的作品中。Wilhelm scream在很多电影中都有出现,本片也是,例如莱格拉斯把一个南部人从大象上打下来那一刻。 ·以下是一位影迷根据影片花絮碟(The journey never end永不结束的旅程)做的整理,在此特别感谢他/她。 ·关于拍摄的花絮:圣诞临近,四个“哈比人”和“精灵王子”穿着戏服在拍摄现场大唱“Jingle Bell, Jingle Bell…” ·莱格拉斯和吉姆利比酒,莱格拉斯由于是精灵酒量很大。可是别的演员却揭露Orlando Bloom本人酒量超小,Dominic Monaghan(Merry扮演者)说:“你给Orlando一点酒就能把他撂倒,连Elijah Wood酒量都比他强!” ·萨鲁曼死于转轮之上是后来发展来的结局,Christopher Lee一开始还以为就后背挨几刀就完了,可当他表演完发现Peter很容易就接受了居然没让重拍,他就意识到还没完,没那么容易就让他死掉。。。后来这场戏被剧场版剪掉,老先生伤心死了,不过也没办法,只好一个劲强调这是很重要的一场戏,呼吁大家一定要看加长版。 ·继前两集里分别扮演了吃胡萝卜的男人和英勇的罗汉战士后,这回peter演出了被莱格拉斯射死的海盗。关于peter扮演海盗那场戏,其实不只是 peter, 所有剧组的其他导演,造型师等主要工作人员都参与演出了这场戏——整条海盗船上很多都是“自己人“,虽然可能观众看不清他们的脸但是这些幕后工作者都感到非常兴奋能参与演出,他们还接受了射箭训练。并且每给人都被穿上海盗装,梳着奇怪的海盗头,满脸泥巴,一脸狰狞的出现在片场。当然还是Peter的造型最搞笑。被莱格拉斯射中的箭是后来电脑加上去的,所以表演时,他就是凭空演出那夸张的“壮烈牺牲”表情。就看片场的peter画着无比夸张的妆一会儿跑到前面去演戏,一会儿跑回来带上大眼镜看镜头里拍的怎么样。 ·其实peter参与演出的还不止这一场戏,他还贡献了他的一只手臂!在萨姆斗蜘蛛那场戏中,大家仔细看萨姆出场的镜头是一边说话一边是他举着萤光宝瓶的手进入镜头—那只手不是Sean Astin的而是Peter Jackson的。拍摄那组镜头那天Sean Astin并不在 ·在没有给阿拉贡带王冠之前,演员们给Viggo用纸糊了一个“高桶王冠”给他带上,上面还画有彩色的图案。带上以后很像小丑。 ·2000年第一次结束拍摄:随着peter一声“cut”大家欢呼的抱成一团,Sean Austin肩上扛着自己的小女儿走向Viggo,小女孩亲了Viggo两次!黑色短发的Orlando Bloom头上顶着墨镜,身上还穿着莱格拉斯的戏服。杀青后全体开了个大Party庆功,所有演员都站到了台上,Peter给了个热情洋溢演讲。之后大家各自回家了。这就完了吗?没有…… ·此后的三年里,大家一次次被叫回来补拍一些镜头。可是每个人都很开心回来这个大家庭, 又穿起三年前的行头让他们异常兴奋:Orlando亲吻了自己的“耳朵”,Sean Austin又穿上自己的“大脚”,高兴的手舞足蹈。于是每个人又有了自己的“最后一场戏”:莱格拉斯在最后一场戏时不幸弄坏了他的弓(弓弦断了),“我的弓怎么能坏呢?它跟着我18个月的拍摄,它不应该坏的。”精灵王子很是心痛。他沮丧地来到Peter和Fran面前说自己的弓坏了,Peter和 Fran说:“确实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 John Rhys-Davies(Gimli的扮演者)拍完最后一出他的戏就把他贴在脸上的面皮扔进了火里。那块胶皮折磨了他这么多年头,每次都弄的他脸部过敏,又不能挠,难受的要命,John Rhys-Davies恨死那块面皮了,所以一结束赶紧把他给烧了,并且说打死这辈子也不演矮人了!Viggo结束了他的最后一出戏后,立刻躲回了自己的化装车,结果刚上车,就感觉车子开动了,于是他又被拉回了片场,片场里,所有的替身演员(拍摄过程中演的是被viggo猛揍的敌人,却都已经和viggo 成为了铁哥们,并且在拍打戏时都受到了viggo的照顾和“手下留情”,并为Viggo的敬业而感动,这些在双塔花絮里提到过)集体来向Viggo道谢和表示崇高的敬意。Viggo很感动上前和每一个替身演员行他的“撞头礼”(双塔花絮里也有说)每一个都撞的很有力,一共撞了20来人,不知道Viggo会不会很痛,据说额头都起了包。但是这种男人的友谊的表露很感人。排得最长的“最后一场戏”是Frodo的——Frodo在书房跟萨姆说书的最后一部分是留给他写的,伤口还很痛那段,这也是补拍的最后一场戏。Peter叫Elijah Wood拍了一遍又一遍,怎么也不喊停。可是周围的人都认为是Peter故意要不停的拍,不想停下来,让一切结束。最后Peter终于喊了停,和 Elijah Wood抱成一团,抱了很久,Peter一遍又一遍的向Elijah Wood说着“Thank you”两个人都哭了,拍摄的部分就这样结束了。 下载地址: http://www.ctdisk.com/file/11259397 http://radarew.5d6d.net/thread-854-1-1.html
5993 次阅读|2 个评论
牛顿、爱因斯坦、费曼“三部曲”(组合创新)
热度 2 liuli66 2012-7-31 11:40
自然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 上帝说:“让牛顿降生吧”,于是一切成为光明。[Pope, 1730] 曾几何时,魔鬼咆哮道:“嚯, 让爱因斯坦出世吧”,于是世界黑暗如初。[J.C.Squire 1920s] 爱因斯坦大失所望,上帝扔了一个骰子, “让费曼诞生吧”,于是通亮如白昼。[S.G.Brush, 1994] 一个待解的问题: Pope关于牛顿的诗, Squire关于爱因斯坦的诗,liuli都知道英文原文;Brush论费曼的诗不知道原文。用了google查找了多次,未能成功。希望有人特别是 WCY 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补充:i got it: ( http://www.jimandellen.org/gmuhome/RFDoodles.html ) 附:“自由漂流”写道: 自然的规律隐藏在黑暗中,神说,有光,于是一切都争相光明起来…… 自然的规律闪烁在白噪声中,神说,暗月,于是微弱的荧光指引方向……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659do=doingview=mefrom=space )
个人分类: 杂感|1559 次阅读|9 个评论
博客重启公告
热度 21 qpzeng 2012-6-8 10:33
本博即将以科学网为平台推出《生命的逻辑》三部曲,含《衰老与长寿的奥秘》、《疾病之谜》、《发育的节奏》三个系列,敬请关注! 关于体裁,本博有意仿照《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模式写成科教影视剧本,但又怕水平不够!正在彷徨中,各位有何高见? 如果全部用英文写,虽然辛苦一点,还会闹笑话,但是否有人看呢?还是中英文对照?那样就慢了,鸭梨蛮大!
个人分类: 生命的逻辑|2964 次阅读|42 个评论
[转载]数据挖掘介绍
zhoujn90 2012-5-19 21:29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集中识别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以及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它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交叉学科,包括机器学习、数理统计、神经网络、数据库、模式识别、粗糙集、模糊数学等相关技术。 由于数据挖掘是一门受到来自各种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关注的交叉性学科,因此导致了很多不同的术语名称。其中,最常用的术语是"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相对来讲,数据挖掘主要流行于统计界(最早出现于统计文献中)、数据分析、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界;而知识发现则主要流行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界。 数据挖掘可粗略地理解为三部曲:数据准备(datapreparation)、数据挖掘,以及结果的解释评估(interpretationandevaluation)。 根据数据挖掘的任务分,有如下几种:分类或预测模型数据挖掘、数据总结、数据聚类、关联规则发现、序列模式发现、依赖关系或依赖模型发现、异常和趋势发现等等。 根据数据挖掘的对象分,有如下若干种数据源:关系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时态数据库、文本数据源、多媒体数据、异质数据库、遗产(legacy)数据库,以及Web数据源。 根据数据挖掘的方法分,可粗分为:统计方法、机器学习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和数据库方法。统计方法中,可细分为:回归分析(多元回归、自回归等)、判别分析(贝叶斯判别、费歇尔判别、非参数判别等)、聚类分析(系统聚类、动态聚类等)、探索性分析(主元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以及模糊集、粗糙集、支持向量机等。机器学习中,可细分为:归纳学习方法(决策树、规则归纳等)、基于范例的推理CBR、遗传算法、贝叶斯信念网络等。神经网络方法,可细分为:前向神经网络(BP算法等)、自组织神经网络(自组织特征映射、竞争学习等)等。数据库方法主要是基于可视化的多维数据分析或OLAP方法,另外还有面向属性的归纳方法。   参考文献 -史忠植.高级人工智能(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6. -史忠植,王文杰.人工智能.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请看第一章部分内容:123456789 -GeorgeELuger著.史忠植,张银奎,赵志崑等译.人工智能-复杂问题求解的结构和策略(第五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史忠植.知识发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史忠植.神经计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3. -叶世伟,史忠植译.神经网络原理(SimonHaykin:NeuralNetworks).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RussellS.,PeterNorvig著.姜哲,金奕江,张敏等译.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 (第二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个人分类: 数据挖掘|27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满足感三部曲:兴趣-激情-耐心
fybazs 2012-3-7 08:11
前两天和新西兰一家软件公司洽谈,有幸跟国外一线程序员直接沟通交流,颇受启发。负责这套软件的工程师已经69岁啦,做了40年管制员,现在还是全世界到处跑,推销自己的产品。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待软件就像自己的孩子那样,一丝不苟,据说遇到问题会睡不着,吃不好,非解决不可。我们在安装软件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最后都圆满解决啦。 我不由想起读研究生期间的宋洪军师兄,他对建模和仿真富有浓厚的兴趣,编制和调试软件通常会通宵达旦。我自己在学习Solaris时也是废寝忘食,不成不罢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激发出无限的激情,投入到你喜欢的事情当中。在这个过程中,切记只是一时头脑发热,因为我们不管做什么,总会或多或少遇到一些困难,甚至是貌似看起来难以逾越的困难,这个时候,真的需要我们的一点点耐心,甚至强烈持久的耐心与坚持。坚持、坚持、坚持,困难只是想多跟你玩耍一会,考验你的意志和决心! PS:这里我避免用“成功”这个字眼,因为这个词在当今社会已经被残酷地诠释为“钱财”、“权利”与“名望”等外在物化的东西。
4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Peter Hessler中国三部曲之第一部<River Town>
热度 1 harveyho 2012-1-1 07:31
读毕Peter Hessler之中国三部曲第一部,感想颇多,摘其一二录之。 这是1997-1999年间的涪陵,一个以涪陵榨菜出名的长江沿岸小城市,面临三峡大坝即将完工,移民等待搬迁的时候,Hessler在涪陵师专教两年英文。 这本书把个世间百态,春夏秋冬,善恶美丑,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写出来。 此人观察力,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惊人。连我们这样的如此熟悉这里一切的人都为其中一些描写拍案叫绝。时而捧腹大笑 (如国人拼酒那几页)。我还从未读到对棒棒军如此细致的观察,包括中国作家的作品。 说熟悉那一切,是自己从小生活的环境,包括街道,山水,景物,三线建设,地方方言,田间作物,梯田,竟然在一个外国人的栩栩如生的文字里再现。 其二,中西文化的碰撞,如对学生的教育,老师的角色,教育,尤其是政治教育的错位,这部书有描写,有思考。比较难得的是,这里没有绝对的对错,难得Hessler也经常把同样的情景摆在美国,摆在Missouri. 作者广交朋友,但我们注意到,他所交的朋友,多为小摊小贩,公园,茶房,农民,当然还有大专学生,他的中文老师,所谓‘老百姓’。而他似乎为与官员,富人,时髦人士交往不感兴趣,或骨子里不喜欢。这一方面是他个性使然, 另一方面老百姓最容易接近,或交往起来最自在,资料也最‘一手’。这令他的写作很真实(如到他面摊朋友家过春节,去上坟,国人的喜好围观,诸多细节,就极为真实)。 这是一部用心写作的作品,事实上在他还未离开涪陵就已经动笔。从一开始描写涪陵的脏乱差,吵杂,污染,到后来两年后透出字面活生生的爱,极有感染力。 到中国旅游的外国人,何止百万,在中国有任教经历的人,也成千上万,而能以比较全面,比较生动的文字记录下来如River Town者,大概Peter Hessler是第一人。不愧他普林斯顿,牛津教育的背景。但如他说,Peace Corp两年学到的(即在涪陵的两年)强过他在牛津学到的东西。毕竟,最真实的生活,最细致的观察与思考,才是创作的源泉。 River Town注定会成为西方介绍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的一部经典作品。而涪陵,一个人们仅仅知道榨菜的地方,竟然会因为这部作品而为西方读者熟知。
个人分类: 人物|613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三驳南周与颜旸
热度 1 蒋高明 2011-12-11 11:12
顾秀林 本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8d2520102dwmg.html 这是我第三次批驳颜旸。 概括一下,颜旸对转基因主粮做无害辩论的三部曲是这样唱的: 一: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只是一个幌子 ~~ 《转基因之争的本质与来龙去脉》 二:转基因食品是很安全的,但是需要使劲的管理 ~~ 《美国是如何管理转基因的》 三:有害性有没有呢?必须一个一个、慢慢地证明 ~~ 《吃转基因 Bt 蛋白安全吗?》 (全文附后)。 颜旸是美国南达科他州立大学生物及微生物系教授,他站出来为转基因主粮做无害性辩护,在挺转最强势、读者最多的《南方周末》上一再得到大幅版面,他的话却是越说越离谱。从“安全性问题只是个幌子”却需要大力的、严格的管理,到“合理度以上的相似性”和“狸猫换太子”把戏——这是我已经驳斥过的两场表演。 前天颜旸教授新文题目是《吃转基因 Bt 蛋白安全吗?》,它有一个题记: 讨论转基因 Bt 蛋白的毒性,就应该具体到某个特定转基因 Bt 蛋白,不能以偏概全 。 他的意思是:“由此及彼就是以偏概全”。颜旸教授不仅故伎重演,而且变本加厉,试图压制公众讨论并引导讨论走进技术死胡同:一个一个毒蛋白去玩吧,你会测吗?我当然不会,那就得听他的了! 颜旸是美国一所大学的生物及微生物(学)教授,我设想他应该归入科学家一类,但是他一贯坚持技术专家的立场(我的技术就是好的技术),却彻底回避了一个属于真正的科学的问题:转基因技术的有害性,或者风险性,到底来自哪里?他喋喋不休地说:合理度啊、相似性啊、以上和以下啊,脂质双层膜、昆虫肠道离子通道啊, bla, bla ! 科学家闭口不谈真正的科学问题,绕开真正的科学问题——这是生物科学时代、 21 世纪的今天,转基因战场上最大、最亮丽的景观。当科学技术大规模应用于生产时,科学原理的不完善,会带给社会和人类无法估量的威胁,而科学的本性就是:科学原理总是不完善的,科学研究总是在不断地去伪存真,科学永远在不断发现。但是,不完善的科学原理被开发成应用技术,后果是很可怕的——如塑料,反式脂肪酸,如多氯联苯,如会富集在生物体内的环境污染物——那么科学家应该干什么呢?他们应该高度警惕地监视他们自己带给人类的潜在的威胁,他们应该尽一切力量,用最快的速度纠正自己犯的错误! 但是,时代真的不同了。生物技术已经是战略产业了——既可以打人,也可以自爆。生物科学家中的利益相关者如颜旸,给自己戴上一付技术专家的面具,向公众拍胸脯打包票,甚至胆敢压制公众的思考——以偏概全!什么叫以偏概全?就是“老不信”——不相信他们,尤其是不相信“幌子”不是“幌子”,而是真家伙。 这次颜旸晒出来的东西,不过是被方舟子玩滥了的陈芝麻烂谷子。我懒得一一驳斥(因为没有用处),干脆第三次贴自己的博文:《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已经崩溃》(片段)。 不是骡子是好马,上来遛遛吧,请颜旸把下面的 6 点一一驳倒,我将从此封笔,再不写文。 在“生物工程”技术大发展的 30 年里,生命科学领域中也有日新月异的发现。仅下面谈及的几项重大发现;就已经全面颠覆了 30 年前的生命科学的前沿理论。 ( 1 ) 可变剪接( Alternative Splicing ) 转基因技术刚开始时 ,生物学家以为,真核生物 ( 如植物、动物、和人 ) 的基因编码规律,与原核生物 ( 如细菌 ) 是一样的,即:一个基因只编码一个特定的蛋白质。但是,“可变剪接”原理表明:在真核生物中,一个基因可以编码多个不同的蛋白质。 但是,一直到 2000 年以后,对于“可变剪接”现象在真核生物中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才被充分确认;而此时转基因农产品如抗除草剂的大豆已经“育成”,其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和出口的一切准备都已就绪,在随后极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形成了史无前例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规模。 ( 2 ) 内含子( Intron )不一定无功能 一个基因中包含内含子( Intron )和外显子( exon )。假设有一个完整信息为“ inXXXXforXXmaXXXXXtion ”的“基因”,其中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序列为“ information ”,嵌在编码蛋白质信息的基因段之间的、非编码部分,“ XXXX ”或“ XX ”,是“内含子”,编码蛋白质部分的基因( in – for – ma - tion )叫做“外显子”。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基因组序列中 90% 以上的序列都是不编码基因“内含子”。 转基因专家曾经认为,内含子是基因的无用段、是“垃圾基因”。现在已没有人再这样看,因为部分内含子有重要功能 。但是,时至今日大部分“内含子”的功能尚不清楚,即它们在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中是否有作用、怎样发生作用,现在仍然不知道。在“转基因”的过程中忽略了内含子的作用,或者在不同程度上对内含子造成干扰、破坏,会引起什么后果?谁也不知道。 ( 3 ) 基因“有”次序( Gene Order ) 1985 年之前,分子生物学家认为:基因是互为独立的一系列微单元。而更新了的基因学理论认为:基因次序并非随机的。 对于“基因次序”内在联系的破坏,将是有后果的。“增加”一个基因,或“减掉”一个基因,或对某一个基因动手术,所引起的改变并不仅仅在于这一个基因本身。而现有的、功能非常有限的检测手段,仅仅是检测被“增加”进去的那一个基因本身,其他问题根本无法触及。 ( 4 ) 横向(水平)转基因(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 在上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研究者普遍认为,通过“横向转基因”导致外源基因进入哺乳动物的消化道,是不会发生的。这一理解对当初评估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起了根本性的作用。 而后来,当科学家开发了更为精密的检测技术后,才发现一个显著比例的 DNA 并没有被消化系统摧毁。转基因技术所采用的外源基因材料,甚至可能透过胎盘进入胚胎 、转移进入成人的性细胞,由此影响到遗传。 横向转基因是生物工程技术的目标和结果。生物工程技术可以去除内含子,使横向转基因这个目标得以实现。 正常植物基因中都有内含子(见上第 2 条),含有较长内含子的食物植物基因就不容易转移入肠道细菌中;即便偶然进入了,由于细菌没有一种除去除内含子段的功能,因而这个偶然进入的基因就不会被表达。然而,转基因作物大部分外源插入基因的编码段中是没有内含子的,有时为了使导入的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或动物中高效表达,不仅要在编码区前使用强启动子,还要在编码区中加入内含子,这时内含子呈现这样的状态: XXXXXinformation ——这会使转入细菌的外源基因更容易被表达。 于是,“横向转基因”便成了一个全新的问题,它的直接后果,就是无法预知的安全风险。 ( 5 ) 蛋白质错误折叠( Protein Misfolding ) 根据陈旧的遗传学理论,一旦氨基酸顺序确定了,蛋白质便总是会按正确的方式折叠。转基因作物的研发便是基于这样的原理。而更新了的遗传学理论指出:蛋白质折叠需要有蛋白伴侣( chaperone )来协助进行。千百万年以来,每一种植物的蛋白伴侣与它所折叠的特定的蛋白质一起,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而相互适应。当一种外源细菌基因被插入植物时,这一植物的蛋白伴侣就会遭遇完全陌生的异类蛋白,它们间将如何互动,是无法预料的。假如这种尴尬的遭遇使得蛋白质折叠发生错误,后果将是错综复杂的。 疯牛病就与“蛋白质错误折叠”有关。 ( 6 ) 基因微阵列芯片测试( Micro-array gene chip study ) 基因微阵列芯片是一种相对新的技术,目前还没有被广泛应用。这项新技术应用于转基因作物的检测时发现,仅仅一个外源基因的插入,就可能导致 5% 受体基因改变它们本身的基因表达。 这种改变的结果,可以是农作物原有营养成分的丢失,也可以是意外毒素表达程度升高。 所以,转基因作物的风险并不仅仅来自于所转的那个外源基因,问题比那一个基因更多,更大。 另外,新近发现的“第二套遗传密码” ( 即 RNA 系统, DNA- 基因被称为第一套遗传密码 ) ,更揭示了基因间相互联系的高度复杂性。而 30 年前生物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发端之时,生物科学界对以上问题还一无所知。 颜旸:吃转基因 Bt 蛋白安全吗 ? 2011-12-08 12:06:07 南方周末 http://www.infzm.com/content/65960 讨论转基因 Bt 蛋白的毒性,就应该具体到某个特定转基因 Bt 蛋白,不能以偏概全。 ——题记 在全世界,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是转基因 Bt 玉米和棉花以及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美国没有种植任何转基因抗虫大豆)。其中,转基因 Bt 玉米所生产的转基因 Bt 蛋白具有杀虫作用,并有可能直接进入食品。在目前有关转基因的争论中,吃转基因 Bt 蛋白是否安全,就成了一个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 Bt 蛋白为什么能抗虫,也就是说,它的毒性从何而来。 Bt 是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拉丁学名 Bacillus thuringiensis 的缩写。苏云金芽孢杆菌是生活在土壤中的一种细菌。在有关转基因的讨论中一般所说的 Bt 蛋白,特指该细菌所生产的两类蛋白:一类是该细菌孢子(生殖细胞)内的一类通称为 Cry 的结晶体蛋白,另一类是该细菌在营养生长期生产的叫做 Vip3 的分泌性毒蛋白。第一代 Bt 玉米品种只含有 Cry 蛋白,而第二代 Bt 玉米品种则可能两类都含。 值得一提的是, Cry 蛋白并不是由苏云金芽孢杆菌本身的 DNA 编码的,而是由该细菌所带的一种叫做质粒的病毒性小颗粒的 DNA 编码的。因此,不同的苏云金芽孢杆菌株可携带含不同 Cry 基因的质粒。而含 Cry 基因的质粒也可被其它近源细菌所携带。目前已知的 Cry 蛋白有好几十种。 细胞表面都有一脂质双层膜,它能保护细胞的完整性,并维持细胞内外化学物质的平衡。 Cry 蛋白的毒性是它能在目标细胞的表面脂质膜上,打上一个小孔(生物化学上叫离子通道),从而改变脂质膜内外的离子平衡,结果使过多的水分进入细胞内部。这样,这些受损的细胞就会因水分内渗过多而膨胀并最终爆裂而死亡。 Cry 蛋白被昆虫幼虫或线虫吃进体内后,在强碱性的肠道中,被虫自己的蛋白酶部分消化成再不能被消化的小颗粒。这些有功能的 Cry 蛋白小颗粒能聚合成一个小管,再嵌入昆虫肠的上皮细胞的表面脂质膜内,形成离子通道,从而导致该虫因肠道被破坏,在一两天内死亡。也就是说, Cry 蛋白在被吃进嘴里并被部分消化成有功能的小颗粒之前,是没有毒性的。值得一提的是,同一种 Cry 蛋白,在昆虫幼虫或线虫体内,有可能被部分消化成几种大小不等的小颗粒。其中,只有那些功能结构没有被破坏的才有毒性。 不同的 Bt 玉米品种,因其所生产的转基因 Cry 蛋白不同,而抗不同的虫害。比如,目前常用的转基因 Cry1Ab 蛋白主要针对欧洲玉米三化螟、西南玉米三化螟和玉米穗虫等。它们对玉米根虫就无毒性。而转基因 Cry34Ab1 蛋白毒杀对象是几种玉米根虫,对欧洲玉米三化螟等就无效。因此,有些第二代 Bt 玉米就同时含有这两种转基因 Bt 蛋白。 目前生产上所使用的转基因 Bt 蛋白,在被吃进肚子里并被部分消化之前,是没有毒性的。它们需要在强碱性的环境中被分解成小颗粒后才能生成毒性,而且,它们的毒杀对象也是很专一的,只是对特定的细胞才有毒。而人畜的肠道环境是中性偏弱碱性的,也没有这些转基因 Bt 蛋白所认识的肠道壁细胞。所以它们对人畜一般是无毒的。 由于一个转基因蛋白的毒性与它的蛋白结构的完整性有直接关系,因此,检验它是否会具有潜在的食品安全危险,就主要是看它的蛋白功能结构,在经过食品加工或吃食过程后,还是不是完好无损。所以,美国联邦转基因监管机构判断一个新的转基因蛋白是否会有潜在的食品安全危险,主要是看它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是否会被分解(熟食品加工),以及能否被强酸降解(胃酸消化)。 美国环保局的文件表明,根据其二十多年来所积累的大量数据显示,美国目前生产上栽种的 Bt 玉米所生产的各种转基因 Bt 蛋白,热稳定性都很差。现有熟食品加工用的温度,都可破坏它们的结构。而且,它们进入胃液后,在两分钟内就会被完全分解并被彻底消化掉,不会有具有功能的小颗粒进入肠道。因此,认为这些转基因 Bt 蛋白,在合理的剂量范围内,经口服对人畜不具有毒性。 许多人会对异蛋白过敏。因此,就食品安全而言,对转基因蛋白的考虑不仅是它的毒性,而且还要看它是否是潜在的过敏原。一个蛋白是否会引起过敏,也是同它的氨基酸序列有关。因此,对一个新的转基因蛋白,美国联邦转基因监管机构除了看它的热稳定性和酸降解度外,还要看它的氨基酸序列是否同已知蛋白过敏原的氨基酸序列有足够的相似性。如有任何疑问,这个转基因蛋白就被认为是有潜在的食品安全危险。 根据美国环保局的资料,目前经批准在美国生产上栽种的 Bt 玉米,所含的转基因 Bt 蛋白都不是潜在的过敏原。美国以前生产上栽种的 Bt 玉米曾有些是含有疑似过敏原的转基因 Bt 蛋白的,如 Aventis 公司的品种 Starlink 。这些 Bt 玉米都只能做饲料用,目前也已停止栽种。 总之,讨论转基因 Bt 蛋白的毒性,就应该具体到某个特定转基因 Bt 蛋白,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一听说某一实验表明,所测试的某种转基因 Bt 蛋白对某一受试动物有毒或无害,就引申为所有的转基因 Bt 蛋白对所有的动物或人都有毒或无害。也不能一听说某一转基因能对实验动物产生设计之外的有害性或无害性,就引申为所有的转基因都有可能产生设计之外的有害性或无害性。 如果吃的是目前美国生产上栽种的转基因 Bt 玉米所产生的转基因 Bt 蛋白,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应该是安全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大家都在吃或大家都要吃)。因为他们都是经过严格的检验,在合理的剂量内(正常食用),被证明对人畜一般是无毒害的。如果你要吃其它的转基因 Bt 蛋白,或吃任何其它的转基因蛋白,安全不安全,要等对它进行了严格的测试后,才能下定论。当然,如果您要超量吃,您吃什么都有害,哪怕是人参燕窝。 其实, Bt 转基因作物的问题,主要还不是食品安全,而是它们对毒杀对象所产生的选择压力,从而产生的对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这一问题,笔者将另文详细讨论。 顺便谈一下,有一种说法认为,美国种的玉米很难控制是当饲料还是当食品。是的,玉米在美国市场上是不标记是否是转基因的,也没有法规禁止你把饲料用玉米当粮食吃。但是,美国的转基因玉米从种到收都是有记录的。在不该混的时候就不能混。如果在销售合同里讲明了不要转基因玉米或不要哪一种转基因玉米,那就得保证没有。为了保证这一点,各个流通环节都要由第三者来抽查并留有记录。在美国也因此养活了不少专做这门生意的转基因检测公司,增加了不少就业。笔者的朋友中,就有不少是干这行的。 (作者系美国南达科他州立大学生物及微生物系教授) 见 Brackett, B. G., W. Baranska, W. Sawichi and H. Koprowski. 1971. Uptake of heterologous genome by mammalian spermatozoa and its transfer to ova through fertiliz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68:353-357. 见 Chow LT, Gelinas RE, Broker TR, Roberts RJ (1977). "An amazing sequence arrangement at the 5' ends of adenovirus 2 messenger RNA". Cell 12 (1): 1 – 8. 例如酵母(一种真核微生物)线粒体中编码细胞色素 b 基因 (cob 基因,又称 BOX 基因 ) 的第二个内含子参与编码 RNA 成熟酶( RNA maturase );参见《分子遗传学》(孙乃恩、孙东旭、朱德煦 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0 年 8 月第一版) P228-231 ;免疫球蛋白( Ig )基因表达所需要的三个 DNA 序列之一— B 细胞特异性的增强子即存在于 mu 重链和 kappa 轻链基因的内含子中,参见《分子遗传学》 P358 。 见 Laurence D. Hurst, Csaba Pal and Martin J. Lercher, The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Eukaryotic Gene Order,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5 (2004): 299-310 。 见“ Ricarda A. Steinbrecher and Jonathan R. Latham, “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from GM crops to unrelated organisms ” , GM Science Review Meeting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on “GM Gene Flow: Scale and Consequences for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January 27, 2003 加拿大魁北克附近小镇, 30 名孕妇调查,毒理学杂志, 2011-2. 部分来源于真核生物的基因是包含启动子的,有时为了使导入的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或动物中高效表达,不仅要在编码区前使用强启动子,也在编码区中加入内含子——此处添加的内容来自一位批评者。 见 Srivastava, et al, “ Pharmacogenomics of the 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 (CFTR) and the cystic fibrosis drug CPX using genome microarray analysis ” , Mol. Med. 5, No.11 (Nov 1999):753-67 见 David Schubert, “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 GM Food ” , Nature Biotechnology 20, No.10 (October 2002):969 。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198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京交通三部曲
lvnaiji 2011-10-13 10:16
吕乃基 很遗憾,此生无缘工作和生活在首都北京,体会往日“皇城根儿”的余晖,感受今日从中心发出的温暖。 很荣幸,此生未曾工作和生活在首堵北京,不必舍生忘死挤车,担心受怕赶不及约会,在堵车中错过良辰美景。 不必遗憾和荣幸,在北京出差、开会、旅游、途经,没有数百次,至少也有几十、上百次。该体会感受的有了,该担心受怕的也有了。 于是,外省人(巴尔扎克的小说经常有这样的称谓)似乎也可以对北京,对北京的交通,说上几句。尤其是,当偶然在网上看到了几张照片,底气就更足了。 1919北京人力车站 1996年的北京街道 2011-9-5北京地铁 捡起被挤到站台下的鞋 遗憾的是,这张照片的像素不高,不能再放大。不过立意高明:此时无人胜有人,正如音乐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或者国画的“留白”。想想吧,可以看到早高峰时的什么场景,听到现场的什么声音! 以下博主模仿当年记者与爱因斯坦的对话。 记者:爱因斯坦先生,三部曲已经到这步田地,四部曲该是什么呢? 爱因斯坦:四部曲我不知道,但五部曲一定是—…… 以下是选择题:A.步行;B.爬行;C.飞行;D.穿行(穿越)
个人分类: 杂谈|5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哈利波特》,弱智的魔幻和腐朽没落的娱乐的代表作
热度 4 seawan 2011-7-25 14:58
《哈利波特》是一个国际性的热门娱乐项目,不仅仅包含小说、电影,还包含诸多衍生品,例如服装、玩具、游戏、等等。 然而,再火爆再流行,无法掩盖一个事实: 它是一个弱智的魔幻作品,一个腐朽没落的娱乐文化。 与这个末日帝国(英国)的文化产品相对应的,是当前的年轻强势的新帝国(美国)的科幻文化,其代表作包括《Startrek》系列,《X档案系列》等等,以及太宏大而难以拍成电影的《基地三部曲》等。 后者的共同特点是:以丰厚的文化、科学及宗教等为依托展开故事情节,关心社会人文、科学发展、宇宙本原等方面带有普遍性的各种问题,并往往能够起到启迪思考,激发创意等作用。 前者则建立在虚假的一个“故事前提”上(例如:“在古老的XX之地,有两个世世敌对的两大势力。。。”),直接使用所谓“魔幻”名词来解释所有的“幻想”因素(例如“ 幻影移形法 ”、“ 石化束缚咒 ”等),不再有任何解释(也不可能有解释)。 看完这样的作品,除了特技、情节给你的刺激外,无任何其他的启迪,大脑一片空虚。 国内文学作品中像封神、西游等也有类似的魔幻特性,但仍具有较为丰厚的文化基础,因此也比这个《哈利波特》要“文化”的多。 本来,也不用指望一个60后(实际是65年)的 J.K.罗琳(基本没有什么严肃的科学及哲学素养,只学过“ 法语和古典文学” )能够有什么深刻的思想,而她写了6年的哈利波特,出版时(1997年)也只是她25~31年坎坷生活经历中的一些“纯属幻想”性的东东而已,甚至即使中国的武侠小说,也比这个有深度。。。 ============= Remember Me和“万法唯识” 推荐:永恒经典StarTrek TNG 百度知道:《重力使命》 【科幻书评】自由贸易模式对文明的重要性 “计算为王”?80年代的科幻
个人分类: 娱乐|8211 次阅读|10 个评论
精彩三部曲:揭秘生物质子泵浦
hxgwzu 2011-7-11 15:46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Ruhr-University Bochum,RUB)生物物理系的教授,Klaus Gerwert博士及其合作者,最近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膜蛋白中经由瞬态线性水分子链的质子迁移”的研究论文【1】,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膜蛋白,它可以构建一个持续几个毫秒的水分子链,用以迁移质子。 这种膜蛋白,可以说,体现了“一石二鸟”的功用。在释放阶段,水分子是无序的,从而阻止了质子沿着错误的方向迁移;而只有在摄取阶段,水分子才是准确取向的,可以迁移质子。研究解释了为什么质子迁移只发生在摄取侧的某个方向,以及这个蛋白质为什么能够有效而定向地起泵浦作用。 该论文连同作者在先前发表的其它两篇重要论文【2,3】,构成了揭秘生物质子泵浦的精彩“三部曲”。 References: 【1】Freier, E., Wolf, S., Gerwert, K. Proton transfer via a transient linear water-molecule chain in a membrane protein . PNAS , early edition, doi: 10.1073/pnas.1104735108 (2011) 【2】Wolf, S., Freier, E., Potschies, M., Hofmann, E., Gerwert, K. Directional Proton Transfer in Membrane Proteins Achieved through Protonated Protein-Bound Water Molecules: A Proton Diode . Angew. Chem. Int. Ed. , 49, 6889-6893 (2010) 【3】Garczarek, F., Gerwert, K. Functional waters in intraprotein proton transfer monitored by FTIR difference spectroscopy . Nature , 439, 109-112 (2006)
个人分类: 分享|3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文章三部曲
hsm 2011-7-1 21:06
0 个评论
[转载]抗菌技术引领中国冰箱产业大升级
greenbz 2011-5-6 19:35
  中国冰箱业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无氟替代技术到二十一世纪初的高效节能技术、除菌保鲜技术,再到今天的抗菌除菌电冰箱国家标准的出台,演绎出一幕幕惊世骇俗的经典大戏,业内三次核心技术的升级更像三级火箭推进器,把冰箱业工业文明化的进程一步步推向新高峰;从保护大气臭氧层、关爱地球人类家园的冰箱无氟替代绿色浪潮,到环境友好、节能减排的冰箱节能升级绿色风暴,再到关爱人类健康、关注食品安全卫生的除菌保鲜技术诞生的冰箱业健康革命,中国冰箱业把工业文明所体现的人文关怀,演绎得如春风化雨般落地无声、滋润万物!   中国冰箱业用近三十年的时间,创作了令世界冰箱业发聋振聩的绿色交响三部曲:   一、无氟替代 掀起业界绿色浪潮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科学家发现,广泛用作冰箱、空调制冷剂和发泡剂的氯氟烃物质严重消耗了大气中的臭氧,北极上空臭氧层损失30%,南极上空达到50%。大气中臭氧每减少1%,照到地面的紫外线即增加4%。紫外线大量辐射地球不仅导致人类皮肤癌、青光眼等疾病增加,而且会破坏地球生态平衡。长此以往,到21世纪中期,臭氧层的70%将有可能遭到破坏,紫外线大量辐射地球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将不堪设想。   面对这种世界性环境灾难,联合国出台了一系列公约,禁止和限制生产氯氟烃物质。我国政府也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2005年底全面禁止生产含氯氟烃冰箱。无氟替代成为摆在中国冰箱业必须在限定时间内攻克的重要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文化研究中心1998年2月份公布的《中国家电产业研究分报告》中指出:“从1995年年底以来,冰箱市场的最大变化是绿色环保冰箱的异军突起以及冰箱厂家广泛地实施CFC替代。按《蒙特利尔议定书》中,中国政府的承诺,中国将在2010年最终淘汰氟立昂,但由于冰箱厂家的压力以及保护环境等因素的考虑,中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将最终期限提前到2005年。从技术的角度看,CFC替代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在目前的多种替代品中,还没有一种其综合性能指标能达到原有氟立昂的水平;从经济的角度看。氟利昂替代需要大量投资,并使产品成本普遍有所提高,从而加重企业和消费者两方面的负担。尽管如此,发展绿色环保冰箱仍然对厂家和消费者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从消费者方面看,绿色环保冰箱符合国际社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环保观念,因而视其为新的替代产品,同时,消费者担心,因为绿色环保冰箱走进家庭,未来的非环保冰箱的售后服务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从厂家方面看,绿色环保冰箱是一个迅速成长的细分市场,其发展将成为未来市场竞争中的一个重要筹码。”   说起中国冰箱业第一次技术升级无氟替代,不能不提及深居内陆当时在业界排名并不靠前的河南新飞电器。正如中国社科院1998年2月份公布的《中国家电产业研究分报告》中所说:“在目前的冰箱市场上,海尔和新飞是最早和最成功的2家进入者,特别是新飞借其无氟生产线投入批量化生产的优势,被中国环境标志委员会认定为国内生产环境标志冰箱第一的企业,其产量排名由1995年的第六迅速提升至1996年排名第三,市场占有率也由7.67%猛升到13.13%,新飞冰箱也一举在绿色冰箱这一细分市场上赢得了竞争优势,至今年初,新飞已经完成了对其所有生产线的无氟利昂技术改造,而且其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新飞投资4.2亿元于1996年1月建成年产60万台全无氟绿色冰箱生产线,成为中国第一条最大的无氟冰箱生产线,新飞掀起了中国无氟冰箱的绿色消费浪潮,并推动了中国冰箱业的无氟化进程。   二、高效节能 刮起业界绿色风暴   继1996年国家推行无氟替代冰箱技术升级以来,冰箱行业的第二次技术升级是由国家新政策出台带来的巨大震动。2002年5月份已获通过的《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中国节能冰箱新标准(即业内统称的“节能冰箱能效标准”,以下简称“节能标准”)于2003年1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标准的实施对整个行业格局的影响似乎更为深远,将大大加速冰箱行业的洗牌。而中国冰箱业的第二次技术升级则无独有偶,又被国内几大家电圈边缘化的河南新飞电器拔得头筹。新飞对冰箱的节能技术又不惜投入重金研发、推广,2002年在国家冰箱能效标准(03版本)出台前,新飞又在冰箱行业率先推出欧洲能效A+系列冰箱,2003年又推出了更节能的欧洲能效A++冰箱为国内领先,并获得“联合国节能进步奖”。 2003年,以欧洲能效A+为代表的新飞节能冰箱的销售量就超过百万台,新飞刮起了高效节能冰箱的绿色风暴,成为当年国内冰箱市场的大赢家,新飞凭此业绩跃入国内冰箱行业前两强。各厂家你追我赶上节能,国内冰箱节能记录不断被刷新。   当时与新飞持同样想法的,还有海尔、西门子等品牌,其中海尔据称已有6种型号通过了欧洲的A+节能标准。分析人士认为,在当时海尔和新飞之所以倾力发展节能冰箱,是要抓住时机全力抢占节能冰箱这一市场制高点,力求在产品和技术方面先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家电协会副理事长王雷对中国冰箱节能技术给予高度评价,她指出:“通过冰箱节能技术的推动和市场拉动,通过激励计划,在1999年到2005年几年间,我国冰箱能效水平提高了28%点几,冰箱的型号,产销量的比例都不断增加,我们能效标准水平也是国际一流的。”   三、除菌保鲜 发起业界健康革命   与冰箱业前两次技术升级不同的是,第三次技术升级的引爆点是一次全球性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即令人谈虎色变的2003年全球“非典”大流行。随即中国家电业推出了诸类标称杀菌、消毒功能的应消费者所急的家电新品,但许多则是昙花一现,万里长城今犹在的当属新飞2004年获7项国家专利的全方位立体动态除菌技术在其节能冰箱上又叠加此除菌技术应用的力作——新飞“双冠王”节能、除菌冰箱,新飞又率先发起了冰箱业的健康革命。它突破了传统抗菌冰箱只是在内壁、把手等处采用抗菌材料,或是在冷藏室内安置简单的除臭装置的被动单一抗菌模式,采用了紫外线除菌、臭氧除菌、钛光除菌等7大专利、多项综合除菌科技,立体除菌,追逐除灭空气中的细菌,除去食物上的细菌、分解臭味,有效延长食物保鲜期。2010年,新飞双冠王冰箱的升级版——融高效节能、除菌保鲜、光和增鲜等综合科技于一身的 “荷塘月色”系列冰箱,摘取了当年中国家电业的“哥德巴赫皇冠上的明珠”——中国家电最佳技术创新大奖,此类冰箱良好的节能、除菌、除臭保鲜效果,受到了国内消费者的特别青睐,连续多年荣登国内冰箱市场畅销机型号榜单。   2007年,新飞主导编制了国内外第一个冰箱杀菌标准,并上升为中国标准化协会(CAS)标准,再一次推进了中国冰箱业除菌保鲜的技术升级进程。   2009年3月,《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通则》国家标准开始实施。该标准由中国家电研究院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起草,新飞、海尔、格力、美的、中国抗菌材料及制品行业协会等企业和单位共同参与。   2011年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电冰箱的特殊要求》(简称冰箱除菌国家标准),同期发布的还有空气净化器、空调、洗衣机的除菌标准,以及家电用抗菌材料的除菌标准,并将于今年9月15日起同步实施。这些标准是2009年3月1日起实施的家电除菌标准通则——《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通则》的细化标准。这批标准的发布,表明我国家电除菌标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冰箱除菌国家标准也着重规定了具有抗菌功能或同时具有去除异味装置的电冰箱 (以下简称抗菌电冰箱)在抗菌、显著阻碍真(霉)菌生长、消除异味功能方面的卫生要求、检测方法和标志。其中,对抗菌要求为:抗菌电冰箱或其应用抗菌材料生产的主要部件(接触时间18小时-24小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抗菌率应大于或等于90%;应用防霉抗菌材料生产的主要部件,防霉等级应为0-1级。对除异味要求有:对甲硫醇的吸附或分解率大于或等于90%;对三甲胺的吸附或分解率大于或等于90%(以甲硫醇和三甲胺代表电冰箱中存在的异味气体)。有害物质泄漏要求为:抗菌电冰箱的净化装置本身所产生的有害物质应符合相关要求;电冰箱门开启时,紫外线发生装置应停止工作。参与冰箱除菌国家标准起草的新飞电器新技术总监肖建军博士把新国标概括为冰箱冷藏室内胆的“两除一达标”标准,即除菌、除异味、冰箱内胆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不能超出国标。他表示:虽然新国标,只是对冰箱的内胆进行了“两除一达标”要求,还没有对冷藏室空间、食品表面等进行除菌要求,但无论如何我国在冰箱除菌技术方面总算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万事开头难,他坚信有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它还会逐步完善、升级,进而带动、促使更多厂家冰箱除菌技术的逐步升级,以达到对冷藏室空间、食品表面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动态除菌的要求,更好的呵护消费者的食品保鲜安全。   业内专家指出:面对当今世界天灾、人祸交加,使人类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等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此时国家出台冰箱除菌标准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行业的范畴,对冰箱业本身而言则更加任重而道远。正可谓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冰箱业三次核心技术升级,推动了中国冰箱业工业文明化的进程和整个中国冰箱产业的大升级,而历史从来就是由人民来创造的,促进中国冰箱业三次核心技术升级的推手,也恰恰是中国的广大消费者,正如中国家电协会秘书长徐东生所言:目前家电产业倡导的核心概念是推动消费升级,目前消费观念已由“买得起”转向“买得好”,这也促使中外厂商都从节能、设计等角度着手升级产品。
个人分类: 行业观察|14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辩证法推荐的相关读物
热度 1 patrick2010 2011-5-4 19:00
电影: 《回到未来》三部曲 《穿越时空爱上你》 《色戒》 《建国大业》 《罗生门》黑泽明 《黑客帝国》 《魔戒》 《摩登时代》 卓别林 《搏击会》 布赖特·彼得 爱德华·诺顿 著作: 《进化论与伦理学》 《科学闲话》 《论英格兰科学的衰落》 《论科学和艺术与教育的关系》 《科学是怎样输给迷信的》 《麦克莱伦第三》 多恩著,王鸣阳译 世界科学技术通史 上海科教出版社 2007 年 《科学的历程》 吴国盛著 北大出版社 2002 年 《自然的发现》 吴国盛 北大学报(哲社部) 2008.2 《追思自然》 吴国盛 辽海出版社 1998 沈阳 《自然的观念》 柯林武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罗生门》芥川龙之介 《历史的辉格解释》 1931 巴特菲尔德 《近代科学的起源》 1949 巴特菲尔德 《自然箴言》歌德 1786 年 《风之谷》 《幽灵公主》 宫崎骏 《论自然》 密尔 1874 年 《爱弥儿》 卢梭 《论科学与艺术》 卢梭 商务印书馆 1997 北京 《论科学与艺术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 卢梭 《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 《泰阿泰德篇》 柏拉图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 《人事机器》 拉美特利 La Mettrie 《科学与近代世界》 怀特海 商务印书馆 1997 北京 《柏拉图神学》 马斯洛·菲西诺 《科学的空虚和不确定性》 阿格帕利·冯·莱蒂希姆 《伟大的复兴》 (包含《论学术的进展》和《新工具》) 《新大西岛》 培根 《再谈激进派》 格兰维尔 1688 年 《方法谈》笛卡尔 《寂静的春天》 雷切尔·卡逊 1962 年 《人口论》 马尔萨斯 1798 年 《增长的极限》 罗马俱乐部 1972 年 《活的地球指数》 自然基金会 1998 年 《封闭的循环》 巴里·康芒纳 1971 年 《我们共同的未来》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7 年 《京都议定书》 《物种起源》 达尔文 《几何原本》 欧几里得 《艰难时世》 狄更斯 1854 年 《 19 世纪欧洲思想史》梅尔茨 商务印书馆 1999 年 《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 柯瓦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创世纪〉与地质学》 吉利思俾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很长的论点》 迈尔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英格兰科学的衰落》 巴贝奇出版 1832
3327 次阅读|2 个评论
工作●生活●运动——成熟三部曲
jiangzhijian 2011-4-10 18:03
自己快要毕业了,就要从学生转换为工作人员,回顾这五年,尽管自己各方面的进步都很大,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希望以后能把这些问题改正过来,让自己的工作,生活和运动更加成熟。 首先,工作要走向成熟。表 1 是我之前的作息表,尽管每天安排满满的,而且总是很忙的身影,但是算了算,我一天实际工作的时间其实挺少的,加起来不到 8 个小时。而且工作的时候总是受到上网和聊 QQ 的影响,注意力总是不够集中,所以一天工作的时间可能刚好 7 个小时。想想大牛总是工作 12 个小时甚至更多,自己真的很惭愧!自己太散漫阿!其实自己每天本来可以再工作多 2 个小时,这样也许取得的成绩会更大。一定要改变这些作息时间,如表 2 ,而且工作时间坚决不上 QQ ,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工作。从明天开始执行,开始新的征程和新的习惯,希望以后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表 1 之前的作息时间表 时间 内容 7 : 30-8 : 30 起床,吃早餐,浏览新闻 8 : 30-11 : 40 工作,但是挂 QQ ,偶尔会聊天 11 : 40-13 : 00 吃午饭,看会书 13 : 00-14 : 30 睡午觉,浏览新闻 14 : 30-17 : 15 工作,但是挂 QQ ,偶尔会聊天 17 : 15-20 : 30 运动,吃饭,洗澡和散布 20 : 30-22 : 30 工作,但是挂 QQ ,偶尔会聊天 22 : 30-23 : 30 洗刷,开会书 总的工作时间 约 8 小时 表 2 新的作息时间表 时间 内容 7 : 00-8 : 00 起床,吃早餐,收发 email 8 : 00-12 : 00 工作期间不挂 QQ 12 : 00-12 : 40 吃午饭,看会书, 12 : 40-13 : 30 睡午觉 13 : 45-17 : 30 工作期间不挂 QQ 17 : 30-20 : 00 运动,吃饭,洗澡和散步 20 : 00-22 : 45 工作 22 : 45-23 : 15 洗刷,开会书 总的工作时间 约 10 小时 其次,生活要走向成熟。平常休息的时候,总是想着回去加班,催着老婆赶时间,导致没有休息好,没有好好享受生活的精彩。特别是周末,基本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工作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更好的享受生活,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自己感觉很惭愧,回广州已经 5 年了,周末陪老婆出去玩的时间很少,而且陪老婆去玩过的地方少之又少。以后工作期间集中注意力,提高效率,争取周末腾出一个下午陪老婆出去骑车,爬山或者郊外游。特别是以后爸妈到广州住,也要经常陪他们出去散散心,游玩一下。游玩的时候杜绝去想工作的事情,这样玩得开心,释放压力,也是为了在新的一周更好的投入工作。 最后,运动也要走向成熟。我老婆说我,运动已经成为一项任务,今天打乒乓球,明天踢足球,一天不去剧烈运动,总是感觉心里不舒服。这是一种强迫运动症状,我已经对运动产生依赖了。周一、周三、周五一到下午,脚总是痒痒的,总是想着快点去踢球,使自己工作时有所分心。其实,运动是为了更好的释放压力,调节情绪,而我现在是为了完成运动量而运动,而且还影响工作效率。我要改变这种运动依赖强迫心理,因为运动其实是一种习惯,而不是任务。 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工作、生活和运动中,工作蒸蒸日上,生活丰富多彩,运动更精彩!
3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Matrix三部曲
热度 2 iwesun 2011-2-10 01:52
Matrix三部曲   很多自恋的国人眼里,美国佬是个白痴民族。   无论是假洋鬼子还是真土鳖,其实都是一个德行。    《黑客帝国》有三部曲,一直是我的最爱,和周星星的《大话西游》可以在一个台面上了。   很多人根本都看不懂《黑客帝国》尤其是后两部,以为和《大话西游》就是一个热闹。   《大话西游》其实也在说一个秘密, 猴子就是佛祖,自己造自己的反,英雄都是被逼出来的,实在是走头无路了,只好当英雄了。   装的都是假的。   一休哥号召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最终将沦为反讽,根本原因就在于此,麻醉品罢了。   佛祖讲故事,从来不用子曰。    凡子者,皆物质也。   丫头被繁体字骗,就在于此,繁体字说:“你根本没看过论语”,于是丫头第二天就去读论语了。   看片子,看热闹,看看拉到。    要真懂,   只有沉浸。   你就是   那个他。   美国佬的精神境界,远远超出你的想象,三个代表知识小儿科。 附录:(网络上的一些精彩解说)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0359527 关于Matrix   Matrix是一个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严整系统,一切都是有规律的,包括特工们和尼奥的超能力在内,都是包含在这个系统中的。而尼奥这个“救世主”的产生,则和数学中的哥德尔命题有关。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在1931年发表了题为《论数学原理及有关系统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题》的论文,其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在任何数学系统中,只要其能包含整数的算术,这个系统的相容性就不可能通过几个基础学派所采用的逻辑原理建立。简单地说,就是在任何系统中,总有些真理是游离于逻辑之外的,这些真理就叫做歌德尔命题。   在Matrix中,尼奥就是在Matrix这个严整系统中不能被数学推得的歌德尔命题,不符合系统的规律。(建筑师对尼奥的谈话中涉及部分)当尼奥重生后,他就担负起系统所有的扰动,所有的规则在他面前都变得透明,因此他能够看到系统中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先知叫尼奥回到源头去终止灾难,在数学逻辑中就是将歌德尔命题变成整个系统的一部分,当作系统的一个变量,从而消除整个系统的不确定性。如果尼奥当初选择了毁灭锡安的门,他所携带的代码将反馈给系统,将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而这个选择的前提则是系统中没有斯密斯这个狂人。但从数学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稳定也是暂时的,不是对系统的彻底修正,新的系统还是会产生自己的歌德尔命题,从而继续这个轮回。这就是为什么在尼奥之前会有六任救世主的原因。   按照建筑师最初编写救世主时的任务,救世主的使命就是在锡安运行一段时间后,将锡安的代码带回到Matrix的源程序进行重装,同时机器摧毁锡安,完成Matrix系统的升级。之后救世主将按照初始设置,带领16女7男返回真实世界,再开始重建锡安,等待下一代的救世主。而尼奥与前任们不同的是,建筑师在他的意识中编写了关于爱的编码,这本来是系统处于不断升级的需要,也是考察人类反应的新实验。但这个关于爱的编码,不但导致了尼奥在第二集中做出违背程序设置的选择,而且在第三集中将“爱情”升华为“博爱”,从而最后终结了战争,终止了矩阵和锡安之间的循环。 特工史密斯    电影中的特工史密斯实际上就是矩阵这个程序世界中的杀毒程序 ,他们在矩阵中是没有身体的,由于他们是杀毒程序,所以他们被矩阵赋予了超越常人的能力。在矩阵中他们具有改写人类角色程序的能力,所以可以不断借用他人身体。   (史密斯和尼奥、莫非斯打斗场景)   尼奥最后可以战胜特工,实际上是因为他复活后具有了识别矩阵代码的能力,并可以轻松改写这些代码,所以特工就不能再利用超能力战胜他了。   (尼奥复活后场景)   特工史密斯被尼奥消灭后,因为在他被尼奥消灭前明明是他先杀死了尼奥,所以这就导致了一个逻辑错误。因为这种程序上的逻辑运算错误,导致了特工史密斯不但拒绝被系统删除,而且由杀毒程序变成了病毒,最后危害到了整个矩阵世界。   因为这个逻辑错误是由尼奥导致的,所以特工史密斯就变成了和尼奥相对的负极。最后尼奥选择了让史密斯感染自己,在复制过程中矩阵掌握了史密斯的代码,最后才得以将他们两个同时删除,使矩阵回到了平衡。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38 次阅读|50 个评论
科学三部曲(知识之树一)-知识论之六
热度 1 lvnaiji 2009-7-16 21:49
在知识的历程中,科学可谓其中的基频(浙大何亚平语)。因而,把握了基频,那么整个知识之树也就清晰起来。希望各位按知识之树的视角来理解此文,并以科学发展的三部曲来丰富知识之树。 科学发展的三部曲,指由远古至古希腊,由古希腊至 20 世纪中叶,以及由 20 世纪中叶至今。 一、源于混沌 通常的科学史都从希腊说起。把视野向两端扩展,一端由古希腊回溯到远古时期,另一端由 20 世纪初延伸至今。回溯即由欧几里德几何回到古埃及尼罗河畔的丈量土地,由阿基米德力学回到 3 千年前的杠杆取水,由托勒密天文学回到游牧民族仰观天象,一句话,回到最细微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之中。原始科学具有 n 种形态。 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宗教,它们在原始时期并无区别,在主观上,都体现了 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 。这 是艺术以及一切行为和知识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 。这种冲动出于不同目的,由不同途径投射到同一领域,也就是人类的各种活动及由此得到的各种成果。科学表明智慧,技术显示能力,文学艺术蕴涵情感,宗教折射恐惧和祈望,让恐惧释怀,祈望得以实现。这些方面的综合,大致就构成了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原始时期人类活动的所有动机都集中到生存,没有分化。有多少种人类的活动,可以说就有多少种科学;在同样的意义上,也就有多少种艺术,多少种。这是原始科学 n 种形态的含义之一。 居住于不同自然环境,从事不同活动,具有不同生存方式,必然形成为部落所特有的隐性知识。在特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图腾,其本意即 他的亲属 ,自然各不相同,鄂伦春人的巫术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人的巫术相去甚远。在某种宗教观念的影响下,尼安德特人并不猎杀所有动物,只是特定地猎杀熊和鹿。在古代艺术中,希腊人作品上的线条多为线段,中国人的作品上则喜用曲线。即使乘法表和历法,各地仍有自己的烙印。印度人发明了 0 ,几何学诞生于古埃及人丈量土地的基础之上。如此等等。可以说,在远古时期,有 n 个部落就有 n 种科学形态。这些知识嵌入于特定的部落,嵌入于特定部落所生存的特定环境之中。原始的 天人合一,不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合一,而是特定的人与特定的自然界合一。 这是原始科学 n 种形态的含义之二。 n 种科学形态的以上两种含义,前者在于主体向外界的种种投射,它们本是相通的,随人类活动的不断分化而走上各自的发展道路,以至发生科学与文化的对峙;后者在于不同的客观条件,本来 不可通约 ,随着部落、民族之间的不断交往,随着嵌入于部落中的隐性知识和编码知识不断抽象、提炼为非嵌入编码知识而成为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共同基础,以及随着对不同客观条件的不断超越而日益趋同,走向今日如福山所言 意识形态终结 。 总之,科学萌芽于人类早期,萌芽于混沌之中。原始科学具有 n 种形态,它们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影响,在尔后的发展中各自演变而又相互关联。 在认识论,两个列维,列维-布留尔和列维 - 斯特劳斯,他们各自的巨著《原始思维》和《野性的思维》,阐述了 人类的祖先认识世界的途径和方式,如集体表象、互渗,或者说是未驯化状态的思维。 野性的思维是整合的 ,不仅是客体,而且主客体不分。人类凭籍想象、直觉、灵感和顿悟之类认识自然界,他们的知识 往往用比喻、格言、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咒语、灵符、偈语、禅机等等。实际上直至古典时期,古人不仅通过哲学和科学来认识世界 , 而且以诗的、艺术的形式去领悟世界 ,以全身心感悟世界。 历史观视角主要考察科学活动的规范,以及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远古时期,既然没有独立的科学,也就无所谓为科学所独有的规范,或者说科学的规范与其他社会活动的规范混为一体。一切都是神圣、充满特殊的价值,以及具有魅力。 二、有序阶段 从古希腊一直到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就是第二阶段。虽然在这一阶段中又可进一步区分为三个环节(参阅 论自然科学与自然史的关系 ),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秩序和规律。早在第一个环节,古希腊人就为整个第二阶段确立了目标和规范,从经验客体的现象上去寻找背后的本体,从而达到认识自然界本质规律性的目标。这正是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之作为古希腊本体论最高成就的最重要之点所在 。现代科学革命以来,在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科学家进一步把规律由宏观低速扩展到微观高速和天体领域,由无机物和有机物延伸到生命。有序王国攻城略地所向无敌。科学家的职责就在于由纷繁、偶然的现象揭示普遍和不变的规律,科学的成果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非嵌入编码知识。 在世界各民族中古希腊人的思维率先经历了驯化,其标志就是理性,而理性的核心是分析、主客体分离和逻辑思维。希腊人认定有一个独立于人的存在,而大多数民族仍停留于主客体不分的状态。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人保留了原始或野性思维。参阅 空洞自足,没完没了 列维-布留尔述及中国古代思维方式 。近代科学兴起,摒弃动辄作全面概括构造体系的方法,走上了分析之路,并由此获得巨大成功。在近代科学革命中,伽利略区分第一性和第二性,色香味等完全是主观的产物,与客体截然无关,仅仅有感觉的肉体中;因此,如果把动物拿走,一切这样的质也就消除了或消灭了。 因而 物体不再用它那富于诗意的感性光辉向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马克思)。 Body 退场,剩下的唯有理性。经由理性,去除特定对象和语境,去除主体,由此即得到非嵌入编码知识。不仅研究对象,而且研究方法本身也有规可循,可以应用于各种情况,以及为不同的个人使用。 随着科学渐次从原始的混沌中分化出来并走向独立,也就逐步形成了科学自身的价值和规范。自古希腊起, 欧里庇得斯在表达他对自然哲学家的羡慕之情时已经隐约提出了自然哲学家当时的科学家的独立及其行为规范 : 他是幸运的 , 他得到了科学知识。他既不为寻找公民权而烦恼 , 也不闯入不公正的事业 , 只是沉思默想自然的永恒秩序 , 默想自然是怎样形成的 , 在什么时候 , 又为什么 。 科学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活动从一般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是在近代科学革命之后,到 19 世纪,科学家也成为独立的社会角色。默顿对在科学活动中所形成的规范作了总结,提出了科学活动的规范 。 虽然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但在总体上符合近现代科学活动的状况。这一时期的科学被称为小科学,默顿规范,实际上也就是小科学的规范。 三、趋于混沌 19 世纪末,庞加勒发现了一些难以驯服的现象,他将之归于非线性。这一极其重要的发现在当时 淹没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光环之中, 庞加勒本人也感到太离奇而束手无策, 之后科学家们又发展出种种线性近似作为保护带来解决非线性问题。随着协同学、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和分形理论等的向世 , 人们逐步发现 , 始于彭加勒在非线性旗帜下开展的各项研究对整个科学所产生的震撼丝毫不小于 20 世纪初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这一方向的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偶然性与不确定的地位。几百年来 , 偶然性与不确定性一直被认为是外部的扰动 , 应该避免或忽略不计 , 至多是 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而新的观念则认为 , 蝴蝶扇起的气体会在几千公里外引起风暴 , 正是这种随机涨落创造了世界。分形理论的创始者芒德勃罗断言 , 欧几里得几何学是 呆滞 的,不规则性却是活跃的 , 不是噪声 , 而是自然界创造力的标志。还有如混沌、随机涨落、突变和协同,等等,所有这些正在汇成所谓 后现代科学 。 后现代科学正在动摇科学的本体论地基。早在两千多年前 , 古希腊哲学家就为这一本体论地基垒起第一块基石。自然不是杂乱无章的 , 而是有其秩序或规律 . 在变化后面有不变的存在物,在现象后面有本质。近代科学和现代科学的成果坚定了这一信念。然而后现代科学告诉我们,自然界充满着混沌、紊乱、涨落和不确定因素。所有存在物都在彼此关系中创生、消亡。 问题在于两个方面。其一,科学本来应该告诉我们具有普遍性的知识,然而后现代科学认为,每个对象,它所处的环境或包括的主客体关系在内的关系,以及它的由来和记忆都不相同,不具有明确的边界或时段,对它们的研究会有各自的环境和游戏规则。于是科学的普遍性受到了挑战。其二,科学本来应该告诉我们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由此我们方得以把握、控制事物,这就是科学的预见功能。然而蝴蝶效应会引起风暴 , 初始测量所不可避免的误差和计算中舍去的尾数将在迭代中放大,还有各种扰动、涨落 , 这一切使未来是如此不确定而不可预言。于是科学失去了普遍性后又失去了预言功能。两千年前,苏格拉底睿智地说: 我知道我不知道 。后现代科学是否也会说: 我预言我不能预言? 近现代以贡献非嵌入编码知识为己任的科学家发现,他们只能揭示嵌入的编码知识。 会聚这些思考就引向一个深层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真,什么是规律?自古希腊至今的理解是它们意味着客观、普遍、永恒。新的挑战认为 , 在古希腊所形成的关于不变的存在这样一种先验的本体论所赋予 真 的这样一些属性,只是一种不真实的简单抽象。在后现代科学看来, 真 是混沌、模糊、分岔、突变、非线性、对称性破缺、不可逆 ,是不确定、变化、关系和个性,是主客体交融。我们看到的是不同个体,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环境(语境)之中的个体。后现代科学正在否定自古希腊以来的科学,朝着更遥远过去的混沌作辨证的复归。由于这种复归是建立于有序和规律的基础之上,拥有共同的平台,因而在个性之间不是远古时期的不可通约,而是彼此交流和兼容。实际上,交流和兼容正是后现代个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认识论上,三论、新三论和复杂性科学,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在更高的层次上接近于原始思维。相对论和测不准原理表明,观察和测量结果与主体相关。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如 科学共同体、科研始于问题、观察负有理论,一直到现在的实验室研究、知识建构论、知识社会学等都是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上强调主体和环境的作用。因而,科学只能提供嵌入编码知识或者说地方性知识。 至于方法论, 现代科学哲学的各流派已经把康德关于科学何以能够认识自然这一问题消解为是否可能。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和怎么都行的呼声不绝于耳。对于复杂多变的对象,对于与环境和认识主体不可分割的对象,传统的认识方法已不再适用。那么,我们究竟还能不能认识世界,认识自然?或者反过来说,世界究竟可知还是不可知? 问题不在于得出非此即彼的答案,而在于问题本身:究竟什么叫做认识或理解?何种途径才算认识 , 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方可谓理解?从古希腊一直到现代科学 , 所谓认识和理解就是揭示实体 , 把握规律,是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界中找出简单、必然、确定的部分 , 用一种古希腊以来所形成的范式赋予自然界以结构,然后将自然界与之相等同起来。现在既然这一本体论地基已经动摇 , 那么对 认识 或 理 解也应该有新的认识和理解。的确 , 面对隐秩序,面对人体和意识 , 而对不确定性关系和分岔、突变 , 不可能进行原来意义上的认识和理解 , 不可能遵循严密的方法论体系,必须赋予认识和理解以及方法以新的含义,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这种机械的非此即彼的怪圈中跳出来。 如果知有了新的含义,那么知的方式和途径也应有新的内容。现在尚不清楚这种新的方式和途径的细节(或许就根本没有细节),但已可以 看出两个特点:定性和直觉。科学家发现,对复杂系统进行量化是不可能的。对一个实际问题研究得越细,其解法就越模糊,所以要发展定性的方法。处理非线性问题需要直觉和悟性,而图像将挖掘出关于复杂性变化的不曾预期到的直觉 。这一点似乎与科学网上关于图象与学科之软硬的讨论有关。奈斯比特认为,数字的统治时间已经太久,直觉判断力应重新得到重视。 直觉不仅有认识意义,而且有实践意义,学习处理复杂性就是学习更加直觉地生活。直觉是在复杂系统中作出重大变化 , 使系统进化,并且与之一道进化的关键。正如英国著名诗人济慈在 19 世纪写道,在怀疑和不确定中生活的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要学会在数字化社会中的非数字化生存。 如果说,非嵌入编码知识主要靠理性,那么,嵌入编码知识的获得、理解和交流主要靠领悟、实践和交流。 既然知识嵌入,那么,在构建地方性知识之时,在学派、共同体和特定的实验室里,具有共同兴趣和爱好以及应用同种话语系统者将更受到欢迎。 竞争性规范将有所弱化。既然各有各的目标、领地和方法,公有性规范受到挑战。同时,也无所谓争鸣和优先。此外,在生命科学中,以及在知识经济时代,公有性规范还受到不同意义上的挑战。诚实性规范的情况亦然。这一规范建立于科学知识的普遍性以及可按严格程序验证或重复的基础上。普遍性下降 , 严格的程序也无法运作,于是诚实性规范的律令或约束力变得淡化。最后,合理的怀疑性本身受到怀疑。问题在于,凭什么怀疑和由什么途径去怀疑。前者是因为每个学派、每个实验室,甚至每个个人的研究对象、初始条件、主体情况、语境等都不一样;后者是由于不存在一致和严格的研究途径。默顿规范似乎风光不再,后现代科学似乎正在走向相对主义。 科学规范的这一变化实际上是科学的对象回归个体、具体、复杂性、语境,回归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及反对方法和崇尚直觉等一系列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转向在历史观领域的表现。回归个体、具体、复杂性和语境并不违背共性,主客体分离和方法论体系是认识过程上的必由之路,这也是默顿规范与后现代科学规范之间的关系,后者建立于前者的基础之上。建立于默顿规范基础上的后现代科学规范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首先,宽容、理解与协作。 科学渡过了内部高度一致乃至铁板一块的阶段,在一体化的同时进入了相对宽松 , 同时也更为活跃的时代。 后现代世界对于科学的描述势必要比如现代对科学的描述限制少得多 ,在另一个意义上也就是软得多 。 后现代科学与其所研究的对象一样 , 也是由众多要素组成的网络,每个部分既有自己的游戏规则 , 又以其他部分的相互作用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正是这些不同意见构成必要的张力 , 推动后现代科学前进。因而宽容与理解并不单纯是道义上的要求,一方面具有本体论基础,另一方面又是认识和实践,因而 也就是后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 与宽容和理解相关的还有各学科间、科学家之间的协作和依赖。 宽容、理解和协 作是前述本体论领域的交流、兼容与混沌,方法论领域现代的综合在历史观领域的表现,是对默顿规范中普遍性规范和竞争性规范的扬弃。 其次是创新,创新是对默顿规范合理的怀疑性的拓展,主要是创造直觉的能力和选择的能力。 最后是自律和 他律。自律不仅指科学的社会影 响增大,因而科学家在科研中要考虑到自身的社会责任,而且指在科学内部。由于 诚实性规范的律令或约束力变得淡化 ,在 外部的束缚变得 宽松之时,就要求科学家每一个个体更多地以自律规范自身。再者,由于公有性规范也受到挑战,这同样要求自律。然而这种自律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个研究领域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正是基于后现代科学中的每一个局部、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只有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局部和要素方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和意义。于是,自律必然与他律结合在一起。 宽容、理解与协作 . 创造以及自律与他律 , 前者 涉及学科间和人际关系 , 创造是对每一个个人的要 求,自律与他律则将前二者结合起来。这三个方面难道只是后现代科学的规范吗?我们正在企业界看到双赢与联盟,在虚拟企业中看到信任与合作,在知识 经济中看到创新和隐性知识的重要性。选择已摆 在每一个人的面前。后现代社会对个人的束缚变得宽松,主体的独立自主意识增强。然而主体越独立,越不受制于人,对环境的影响越大,也就必然更深入地参与到系统中去,这就意味着主体更依赖于系统,依赖于系统中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参阅 世界1 的量子阶梯和世界2 的需求层次-知识论之四 。同时,在后市场经济中 , 人不再是一个经济人,伦理道德正介于其中。如果说这些是后现代科学规范的渗透,那么也可以在同样的意义上说是社会其他领域的规范向后现代科学的渗透。科学星云在松弛在膨胀,人类的其他活动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星云也在松弛、在膨胀,彼此间的界限正在消融。虽然每个细节、每个局部仍会有自己的规范(处于变化之中),但是已经很难说什么是科学的规范、经济的规范,或政治的规范。它们已经彼此相通 , 成为后现代人类的共同规范。这正是知识之树彼此遮掩、重叠和渗透的枝叶。 黑格尔.美学.第 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 38 ~ 40 索柯罗夫,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92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周昌忠,西方科学的文化精神, P15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霍依卡,宗教与近代科学的兴起, P21 ,四川人民出版社 l991 布里格斯, F D 皮纳,湍鉴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年, .25 、 11 页 格里芬,后现代科学 ,北京:中央编译出 版社, 1995.32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7019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1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